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金融 > >> 金融风险穿透应与功能属性回归相统一

金融风险穿透应与功能属性回归相统一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上海证券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06-14 09:14:15
        我国金融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体现金融机构“风险穿透”精神的实践和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在市场层次加快丰富、机构对象加快增长和手段方式加快创新的大背景下,金融产品风险穿透不够或没有充分穿透,形成和积累了众多问题,直接导致金融生态风险机制变异,构成了引发金融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威胁。基于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穿透”应与“功能回归”同步进行,这需做好“体现资本约束、矫正结构扭曲、引导市场预期和植根实体经济”的工作。
  面对我国金融生态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实施以“风险穿透”为重要原则的金融监管,正成为当下市场实践的主要内容。
  同普通商品的一次性交易不同,金融产品具有往返性交易特征,交易过程需在“二重回归”中完成。金融活动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领域和手段,既可能是引发风险的基本要素和对象,又可以成为管控风险的基本力量和手段。这种由金融业态特征所决定的风险形态的“两面性”,增大了金融风险的掩饰性、麻痹性、脆弱性和复杂性。
  我国金融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体现金融机构“风险穿透”精神的实践和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在市场层次加快丰富、机构对象加快增长和手段方式加快创新的大背景下,由于金融产品风险穿透不够或没有充分穿透,形成和积累了众多问题,直接导致金融生态风险机制变异,构成了引发金融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威胁。用新风险覆盖老风险成为“变异机制”和“混乱关系”的本质表现,金融环节的转换、金融领域的转移和金融手段的转化,程度不同地异化为风险漏出、延缓和转嫁的形式与力量。金融风险既在掩藏中被积累,又在积累中构造不能穿透的空间,不断堆积的市场模糊环节与领域,加重了金融风险防控的麻痹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金融产品风险不穿透,带来了金融机构经营功能属性的错位。一方面,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基本功能属性发生变异。比如,商业银行作为市场债权或债务人,部分向金融信息中介变异;证券基金公司作为市场中介平台,部分向主动资产管理人变异;保险信托公司作为市场风险保障人、财产托管人,部分向所谓的市场投资人变异。随之出现商业银行热卖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力推融资融券业务,保险公司主营项目投资等乱象。另一方面,在多数情况下,不同金融机构往往以“扬短抑长”来体现和完成这一变异,对不熟悉领域和无能力经营的产品、客户,常常通过功能属性错位来交换和被动应对。这就是通道型业务产生“抽屉协议”的主要原因,也是滋生主动管理型业务中“放弃管理责任”现象的环境基础。深入分析,这一功能属性错乱形成的市场业务和力量,本质上具有风险和收益的寄生性,金融机构取得和维护某种业务和某类客户,偏离了“熟悉你的业务、熟悉你的客户”的经营基本原则。这不利于金融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金融机构功能属性的错位,给市场新对象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加入提供了若干缝隙。而且原有市场主体的功能错位越严重,新进入者可以利用的缝隙就越大。
  互联网金融为金融生态带来了机制性活力和个性化生机,但同时也加重了金融生态中金融机构功能属性变异的程度。互联网金融利用和依托技术优势,使传统金融在若干领域(率先在支付结算领域)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而过于放大技术性、无视风险性,利用市场体制的阶段性不合理和市场预期的分布性不理性,向传统金融渗透,以试错为基本特征,利用规模相对小、成本相对低、调头相对容易的优势,加速金融产品、环节和手段内在边界的突破,加大产品、手段和方式的模糊化,抬高了金融生态功能属性错位的底线。传统金融机构在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中,也不自觉放大了功能属性错位的尺度。
  基于此,金融机构的“风险穿透”应与“功能回归”同步进行,这需做好“体现资本约束、矫正结构扭曲、引导市场预期和植根实体经济”的工作。
  金融机构的功能回归要体现资本约束。无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金融机构,无论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无论从事高资本消耗业务还是从事低资本消耗业务,其市场进入标准和业务规模扩张速度,都须受资本总量约束。通过风险加权资产的分类和计量,约束其业务总量、手段方式和经营模式。既不能以模糊风险标准的方法,放松资本要求,过多放开或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形成野蛮式生长的生态环境,又不能以夸大“技术”效能的噱头,忽视资本管控,形成以所谓轻资本业务借口下的风险堆积,避免以风险转移风险、风险覆盖风险的金融业务产品链变异,用资本总量约束市场新进入对象对功能属性错位的影响,规范不同金融机构功能属性错位的物理空间。
  金融机构的功能回归,意味着矫正结构扭曲,植根实体经济,引导市场预期。
  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发展的方向与动力,但任何金融创新都受特定环境、特有资源和特别对象的限制,具有特定的行为边界。矫正结构扭曲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机构本业回归基础上的属性彰显,并从清晰行为、业务和责任边界做起。金融机构不能把金融监管的某些不足,市场环境中的某些漏洞,作为可逾越行为边界的理由,也不能把追逐市场热点、形成市场所谓人气,作为可逾越业务边界的冲动,更不能把争夺和固化市场客户,作为可以逾越责任边界的手段。金融机构之间要处理好清晰行为边界和开展合作的关系。通过金融合作的广泛性、深入性和有序性,减少以金融合作突破行为、业务和责任边界的冒进倾向,构建分工合理的金融生态结构,保证功能属性回归及结构矫正中,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
  引导市场预期,是指以加快校正市场刚性兑付制度为主导,使市场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行为界线清楚,债务人、债权人、中介人的角色定位清楚,不同属性转换的标准和过程清楚,确保金融机构在功能属性回归中,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等和平衡的原则。任何投资人不是简单以收益高低来选择投资对象,而是在平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取得市场收益,避免因为市场预期的不理性,裹胁金融机构功能属性的错乱,并尽可能多地抑制金融产品“二重回归”中诱发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
  金融机构功能属性回归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金融生态供应侧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适应性和变化性,聚焦主业,回流本原。为充分体现“实体经济优则金融生态优”的理念,金融机构功能属性的回归,应更多体现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层次丰富、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上,以金融生态基础和方向的更为有序,增强对其功能属性错位过程与环境的约束,让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和优化风险管控,成为金融生态与经济生态融合中共同和统一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
相关热词搜索: 属性风险功能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