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资本寒冬论”在金融业甚嚣尘上,让金融创业者望而生畏。这一观点认为,近年来投资人越来越谨慎,投资金融类项目越来越少;相应的,金融初创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这一观点可能与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大和优质投资项目稀缺等有关。统计数据结果却表明,“资本寒冬论”站不住脚。截止2016年11月18日,金融业累计投资金额已经远超去年,超出金额多达294亿元。“资本寒冬论”可以休矣!
资本更为理性
据投中信息CVsource、万得资讯PE/VC数据库、清科私募通、IT桔子和京北智库等渠道不完全统计,截止11月18日,今年金融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次数已经达到387次,月度分布较为均匀。
相较于2015年,从金融业获得融资的阶段来看,种子轮、天使轮减少明显,A轮(含Pre-A轮、A+轮)有一定程度减少,而B轮(含B+轮)、C轮、D轮和E轮等均有出色的表现。这说明资本比去年更加理性。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一家企业处于种子轮、天使轮和A轮,获得风险投资机构支持会比较艰难;已经走到B轮、C轮的企业,则占据较明显优势,未来更有希望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2016年的金融业,一大亮点是获得C轮融资的企业达到20家。
从融资次数来看,今年金融业融资次数为387次,确实相较于去年588次确实减少不少,但已经远超2014年全年的融资次数。
以上为从时间维度进行的分析,如果从金融企业所属的地理位置来划分,可以看到“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金融业形成了“北上深杭”的城市格局。
“一超多强”城市格局
今年的387次融资,分布于21座城市。其中,北京以138次位居第一,上海以98次位列第二,深圳以63次位列第三,杭州以42次位列第四。这四座城市形成了以北京为首的“一超三强”格局。一般来说,“北上广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线城市,但广州已经落后太远。
北京是18家券商、47家公募、11家信托、59家保险,乃至包含工农中建在内的14家银行的总部。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崛起的今天,北京的金融创新以领头羊的姿势发展,让北京有希望成为未来世界金融中心。
风投的钱投向细分业态
据京北智库、IT桔子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分析报告》,2015年金融业融资金额为944亿人民币。2016年387次融资中,披露了融资金额的有351次。这351次融资产生1239.34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额,较去年多295.34亿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贡献。据中申网统计,2014年互联网金融获得风险投资机构资金23.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0亿元。从融资金额来看,近三年金融业融资金额不断创新高。
2016年金融业获得融资的细分业态中,P2P以99次高居榜首,其次则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这些获得风险投资的机构,基本上都属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范畴。另外,P2P不仅在融资次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在今年的融资金额上已经突破100亿人民币。
在具体融资金额上,受到蚂蚁金服45亿美元和易生金服40亿美元的影响,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集团融资金额高达856.75亿人民币,占据金融业今年累计融资金额比例为69%。风投界人士指出,蚂蚁金服和易生金服获得巨额融资源于其生态化、集团化运作。从投资额来看,资本对于金融业依然可谓是高举高打。
据统计,今年不少于30家金融企业形成事实上的集团化运作,多条业务线形成生态闭环,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简理财创始人林恩民认为,金融企业选择做生态,形成良性闭环,有助于形成规模化优势,进而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的金融信息需求,才是长远发展的必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