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等。二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包括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健全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制度等。三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包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等。
多位专家表示,针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包袱重、分布不合理,农村金融业务经营成本高、风险高、信息不对称、供给不足等核心问题,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这些政策包括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扶贫扶弱政策等,不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突出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4年“三农”领域的贷款投入需求约8.45万亿元,减去实际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三农”金融的缺口达3.05万亿元,“三农”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表示,不仅资金供给量的缺口很大,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也远远不够,而已有的农村金融网点主要功能也只是吸储,对于新型金融业务的拓展一没有动力,二没有方式,三没有手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说,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之所在,需要金融的支持,除了银行、保险、直接融资,还需要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有益的补充。有预测称,“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20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元。
但李勇坚也指出,“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中国目前正常运营的、不到两千家的P2P平台中,专注于“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不到十家。从风险来说,互联网金融本身不能改变农业的高风险,只能发现风险,但这不符合农业的需求,所以需要全新的由下到上的风控模型。此外,目前很多金融产品不太适合农业的需要,风控能力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也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