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重头戏之一的“中国绿公司联盟趋势圆桌会”上,企业家们就“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原总裁朱云来、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文京、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王航、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张博等企业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应围绕主业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原总裁朱云来表示,相当长时间的货币扩张和信用扩张,使得实体之外存在大量货币,这应该是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进军金融行业的重要背景,而成功案例的跟风效应也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剂作用。
朱云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只要把实业做好,企业就能获得很好发展。但随着金融发展的不断深化,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为发展生存不得不重视金融业。就具体数据而言,今年一季度新增GDP不到1万亿,而同期货币发行总量则增加了6万亿,许多实业企业就会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在实业行业挣一分钱真的不太容易,价格受到压力、竞争越来越大、人工成本也在提高,而外面的钱又很多,所以有人就开辟新的主业。”
朱云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历史数据看,就货币发行总量与新增GDP相对比例而言,“钱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主业受压,一方面是货币量增加,企业面临这样的环境必然有所调整。
“现在很多人开辟了新的主业,就是搞金融了,过去做实业的企业,现在都想玩一玩金融。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很现实的事情,另外有些人看到一些早动的人似乎都有成功的经验,所以免不了要动心试一试。”朱云来说,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还是要聚焦于主业优势,利用金融资源和服务支持主业发展更应当是所谓企业金融化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宏观政策还是需要更多改革,而并不是通过货币扩张。”
朱云来提到,目前的企业面临着一种“纠结的现实”,他援引苹果公司的例子称,从美国历史上看,投行的收入肯定不可能超过微软和苹果,但中国的情况却是实业利润很低。实体经济下行,但投资越来越火爆,这对实业和金融业的发展都不利。
民营企业的金融化分为四个阶段
民营企业代表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王航表示,从宏观看,大量货币从生产和服务领域进入金融领域,成为重要的创富平台;从微观看,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以后,做生意的方法也在变化,逐渐开始金融化。一般情况下,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企业自身发展实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就自己“打口井”,投资一个小银行,投资一个信用社,以此支持自己的主业。
第二个阶段,企业有了一定资本积累后,做财务多元化和资产配置,把钱放在一些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比较好的金融机构。
第三个阶段,生意不好做了,企业必须为上游、下游提供信用支持,就是所谓供应链金融。把产业链拉成价值链,让合作伙伴得到流动性的支持。
第四个阶段,生产进一步过剩,这时在自己原有领域做投资,资本属性仍体现为产业资本。很多的企业开辟一个新的空间做资产管理,这时才是一个真正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真正阶段。
王航表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逻辑不同,“从产业资本来讲,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投什么,把钱花到把生产要素聚齐,为了发展。从金融资本来讲,属性是保值增值,跨国家,跨周期,跨货币,跨品种,跨产品,通过各种各样的安全的交易机构的设计,把钱稳住。”
民营企业的金融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在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中国民生信托有限公司总裁张博看来,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是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到一个更高更成熟阶段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民营企业沉淀了充足资本后,实现跨界经营有利于企业更加稳定,金融是最佳选择。
第一,民营企业发展金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金融是一个资金人才高度集中的阶段,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不能进入到金融阶段。近年来,一个要的宏观背景是货币的超发量很大,钱很多。而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的资本,也沉淀出了很多的优秀民营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进入到金融投资领域,是大势所趋。
第二,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企业发展,是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使传统主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做跨界资产组合。金融行业“规模大、基础实、收益高”是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好的选择。相对于地产、船舶、航运、电厂、水泥、钢铁、煤炭等许多长周期行业而言,金融业具有抗周期的特点。把金融作为公司配置的一个选择原因,是“够大、够稳、能赚钱”。
第三,很多民营企业集团化协同化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即使在传统主业做得再好,也会考虑如何令整个企业发展得更加互为支撑、互为犄角。而对每个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金融,这是无论传统企业还是现代企业都不能回避的。 (记者 谢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