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地方相继公布了最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其中既有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政策收紧举措,也有诸如沈阳、成都等促进购房消费的宽松动作。业内人士预计,这种政策分化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恐将延续。
其实,在去库存重任远未完成的背景下,各地楼市政策的差异化调整,目标就是避免房地产市场再度出现大幅波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方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去库存与防风险的关系,既要在总量过剩与结构分化的格局下精准调控,又要充分认识去杠杆与加杠杆的辩证关系,防止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抬头,还要严防金融风险的滋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把握好去库存与防风险的关系,首先需要在总量过剩与结构分化的格局下,因城施策,精准调控,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库存列入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是因为在前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中,整体库存过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7.1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6%;今年1月至2月,商品房待售面积仍在增加,达7.39亿平方米。在库存总量整体过剩的同时,各地区分化的格局比较明显,一线城市依然有着旺盛的购房需求,但部分三四线城市却成为库存过剩的“重灾区”,比如营口、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供需比超过了280%,另有太原、济南等地供需比在180%以上。
在分化严重的情况下,任何楼市调控政策都不宜“一刀切”,只有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才能实现精准调控的目的,才能收到既去库存又防风险的效果。因此,近期上海、深圳发布楼市收紧新政,武汉也宣布将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下调,这些地方政策的收紧,并不代表全国楼市政策风向的转变,更不是去库存任务的变更,但却可以给当地火热的楼市降温。与此同时,沈阳则公布了给予大中专毕业生购房补贴等多条举措,济南、成都等地也加大了政策刺激力度,在公积金贷款额度、房地产交易契税等环节作出调整。可以说,这些政策举措,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有利于促进各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波动。
把握好去库存与防风险的关系,还应当充分认识去杠杆与加杠杆的辩证关系,防止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抬头。在去库存的过程中,由于此前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整,一些地区购房首付比例下降,因此出现了居民购房杠杆率上升的情况。在整体去杠杆的背景下,居民购房适量加杠杆与去杠杆是否矛盾?对此,我们要辩证看待。
一方面,尽管近一段时间住房贷款政策经过多次调整,最低首付比例门槛不断下调,但整体购房杠杆率并不高,且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向来偏低,有适量加杠杆空间。最近一次住房信贷政策调整是今年2月初,调整后,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可以说,下调最低首付比例,为购房者适当加杠杆,有利于“因地制宜”去库存,符合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信贷政策的调整,出发点是为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有大量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涌入,若再叠加诸如“首付贷”等高杠杆行为,则需高度警惕,避免支持去库存政策的扭曲,防止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的“卷土重来”。
把握好去库存与防风险的关系,关键是要严防房地产市场的各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如果说防风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那么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无疑是这场攻坚战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堡垒”。正所谓不去库存有金融风险,去库存搞不好也会有金融风险。近期部分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无疑引发了很多人的担忧。
对此,既要因城施策落实好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善区域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还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领域的资金筹集和融通,加强对住房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守住风险底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