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行业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1987年9月,首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仅有“三五个人、七八条枪”。从这里开始,中国券商从无到有,伴随我国证券市场的成长迅速扩张。
1992年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为背景的华夏、国泰、南方三家券商相继诞生,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军团”,勾勒出证券业的全国版图。随后,宏源证券行情股吧资金流于1994年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券商。1995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正式成立……
新生的证券行业血气方刚,在快速成长之际,挪用保证金、违规理财、集中持股等诸多潜规则伴生。“327国债”事件将证券公司漠视监管和浮躁心态暴露无遗,在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对于万千散户而言,证券公司往往等同于“悍庄”,业绩造假的“银广夏”和“东方电子”这两只所谓“牛股”背后都有证券公司的身影。无数累积的风险最终在一场熊市中全面爆发。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从2000年至2004年,整个证券行业的潜亏高达2200亿元,131家券商平均每家的亏损近20亿元;从2003年下半年起,整个证券行业进入风险集中爆发的阶段,最艰难时全部130多家券商的净资产仅为386亿元,违规负债数以千亿元计,4年熊市中累计亏损额高达831亿元。2004年,沪深两市的日成交总量基本徘徊在200亿元左右,仅能养活约45家券商。
对于证券行业以及为之倾注毕生心血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悲情的年代。面对乱局,证监会开始了为期三年、刮骨疗毒式的整顿,过程痛苦而艰难。
2003年8月,证监会明确提出“三大铁律”,即券商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委托资产和托管债券,并在2004年及时启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
三年间,证券行业大清理,共处置了30多家高风险券商,指导重组了近20家风险券商。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实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从制度上杜绝了挪用保证金的可能性,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和预警制度。
大清理赋予了证券行业长久稳健发展的生命力。2007年以来,虽然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经历了巨幅波动,但没有一家券商出现财务危机或严重违法违规。
经过25年的磨炼,证券公司的面貌和格局已远远不复当年的模样。目前,我国共有114家券商,其中19家为上市券商。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6万亿元,净资产为6800.42亿元,净资本为4828.79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620.52亿元,托管证券市值12.69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9295.96亿元。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对于综合治理后变成“乖孩子”的证券行业,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1年履新不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背靠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最有活力的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我国却没有出现世界级的一流投行,整个证券业总资产不及高盛的三分之一,净利润仅与摩根士丹利一家公司相当。他进一步指出,我国证券业提供同质化服务,低水平竞争,经纪、投行等传统业务占行业收入的比重高达八成,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
“逐渐扩大的证券市场和被边缘化的证券业。”对于证券行业这样的表现,中信证券行情股吧资金流董事长王东明如是点评。
此时,监管层开始酝酿一场在综合治理基础上的创新变革,证券行业更是呼吁改革。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前,中信证券于1月在中国证券报发表《放松管制加快创新提升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一文指出:“证券行业没有风险恰恰成为当前资本市场最大的风险”,导致证券行业的创新能力缺失,分散和释放实体经济风险的功能退化,金融产品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减弱。为了解决金融产品短缺的问题、提升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贡献度,必须放松管制。
随后,“东、中、西部,大、中、小型”的十余家证券公司高管接受了中国证券报等媒体的系列专访,疾呼放松管制并畅想行业改革创新。5月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更是将行业创新推向高潮。在会上,各家证券公司的“掌门人”都绕不开生存话题。股市成交低迷,不少券商营业部陷入亏损,占行业收入“大头”的经纪业务缩水是大势所趋,行业转型拐点已至。“成王败寇”。很多业内人士点评说,这或许是自综合治理以来,证券行业面临的新一轮生存之战。放松管制是大势所趋,行业创新刻不容缓。
弓拉满,箭上弦。熬过亏损清算、综合治理、金融危机,九死一生的中国证券业厚积待薄发。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