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金融 > >>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稳定复苏尽显制度优势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稳定复苏尽显制度优势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11-09 00:00:00

        编者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科学应对,成功避免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农民返乡等严重问题的发生,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防止了现代化进程出现大的波折。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处于安全和合理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底的15.2%下降到2011年底的1.8%,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总体稳定,风险总体可控。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可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为世界经济最终复苏做出贡献。这样的形势来之不易,也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在稳定经济增长和加速调整结构的同时,有必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更加巩固制度基础,提高国际竞争力。    

   

       统计显示,过去1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0.7%的增长速度,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GDP从2002年的10多万亿元增长至接近5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

   

       然而,10年来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2008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来袭,给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考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促使中国经济转“危”为“机”,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危机来袭

   

       “这轮金融危机为所有人巩固了一个最基础的概念:金融创新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但不能消灭风险。”国内某大型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人士感叹说。

   

      2008年开始,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从金融领域传导到实业领域,最终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历史上少见的金融危机。

   

      “那是从业以来从未感受到的压力和即使不在华尔街一线也能感受到的腥风血雨。当时国内银行持有部分的两房及雷曼、AIG等机构的债券,但总体敞口并不大。即便如此,风控部门也是加班加点反复计算、重估。”

   

       回到2005年12月,美国房屋市场连续保持近13年的增长之后出现大范围迅速的下跌。这是一张早已被很多经济学家预言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只是,结果比预想严重得多。

   

       短短几个月,华尔街和全球金融体系以及变得面目全非。华尔街前五大投行相继倒闭、清算、出售或转为银行控股公司。两家抵押贷款巨头和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也相继由政府接管。

   

       这场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冲击。

   

       中国经济保卫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经济体,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2008年下半年开始,在经济最具活力、外向度最高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订单减少,停产、歇业现象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虽然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仍为9%,为全球最高增长率,但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减至6.1%,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随着出口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投资增速滑落,工业生产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股市、楼市低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的下行压力。 

   

       对于2009年的中国经济走势,经济界人士产生巨大分歧:全球金融海啸席卷,中国如何独善其身?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有抵御危机的能力;而悲观者则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或将陷入泥潭,走势呈 W型甚至L型。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打出之后,到2009年末,答案揭晓:中国战胜危机,GDP成功保八并呈逐季提升状态,领先全球实现经济复苏,走出比 U型更好的V型反转。

   

       对于中国经济能够迅速走出危机影响,实现V型反转的根本原因,业内普遍认为一是由于30年改革开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外汇储备充足,国民储蓄率高,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资金供给较充裕;二是政府及时出手,采取了一揽子应对措施,力挽经济于狂澜之中。

   

        2008年年中,国际形势突转急下,中央政府迅速反应,将2008年初制定的“防过热、防通胀”的调控目标调整为“保发展、控物价”;2008年末,在金融危机最为严峻的时期,国内投资、出口增速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成为当务之急,中央政府审时度势,再度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扩内需、促增长”成为调控主线。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投资4万亿元,出手之快、出拳之重为多年来罕见。

   

        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拉动,消费需求相对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低端、竞争力弱,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些问题暴露无遗。在严峻外部形势的倒逼下,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以及扩大内需成为保增长的关键。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金融创新双刃剑

   

       回首金融危机,就如站在悬崖峭壁边,俯首望向无底的深渊,有人遗憾,有人庆幸,更多人则反思。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指出,这场近百年来最深刻的危机的源头并非次级抵押贷款,甚至不是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本身,而是美国经济和社会运转深层机制中蕴藏着的更基础的东西。

   

        多年以来,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低利率鼓励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风险资产几何式增长,投机气氛浓重——这直接促成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另一方面,在金融快速创新过程中, 金融监管严重滞后, 缺乏对这些复杂的创新产品内涵的巨大风险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另外,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的监管体制,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这种监管体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监管套利空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金融机构凭借稳健经营和完善的风控、监管体制,得以安全度过冲击。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和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充分有关。

   

        金融危机之后,对于金融创新的双面效应,全球金融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从国内来看,金融创新仍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基调,并不能因噎废食。而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必须与金融监管相适应,超出现有的监管能力的创新,极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创新的过度与失控,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甚至金融危机,这是倒下的华尔街投行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教训。

   

         政策组合拳应对金融海啸  中国经济转“危”为“机”

   

        表面上,对于中国经济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许只是过去十年快速增长途中的一个小插曲、小波折,但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具有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吴婷婷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稳定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