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G20墨西哥峰会已经结束,虽然这次峰会有一些重要任务没有出现,但是会议中,各国代表人员仍然达成一些共识,比如全球经济仍然面临风险,各国必须采取一些列措施制止经济下滑,尤其是危机最为严重的欧元区以及世界经济领头羊的美国,如果两者能够很好的控制风险并且刺激经济复苏,那么全球经济形势将会焕然一新。
一、目前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的根源一个都没有消除
导致目前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动荡的根源一个都没有消除,有些反而在政府为应对危机而不断祭出刺激政策的“猛药”后进一步加强。就是说,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旧模式依然在运转。2008年的这个时候,突然爆发的危机让各国决策者措手不及,他们没什么时间就适当的应对措施展开争论,向市场注入巨量流动性的政策其实是他们的本能和直觉反应。但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它们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和眼下仍在不断深化的更为复杂的新问题。
所不同的是,目前的危机是缓慢发展的,这就使得政客们有时间去争辩、搪塞、并在重重妥协之下出台一个个“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但这只能把问题拖延一阵,而非真正解决问题。这一点,在两年来欧元区成员国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时展露无余——迄今为止它们没有达成过一项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只同意采取防止近期内主权债务违约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行动。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他被认为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极具洞见地指出,近年来,每当面临在“救助一家大公司”和“承受负面经济风险”之间做选择,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几乎总会令人遗憾地选择出手干预。不干预不会获得多少赞扬,即便随后没有出现问题;但假如随后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各方就会对政策制定者的不作为大加嘲讽,国会还会做出更强烈的举动。其后果是,监管政策变得高度倾向于最大化短期纾困援助,而其代价是牺牲长期繁荣。
二、危机前不可持续增长所导致的不平衡必须得到修正
如果我们想要不浪费眼前的这场危机,从中真正汲取一些对未来有所裨益的教训的话,这便是最大的教训:不要幻想能够用几乎无痛苦的极小的努力换来全面的稳定。4年来不断恶化的现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拖延只可能使问题逐步虽然不是急剧恶化,问题不会自行消除。
要从旧的失衡的经济模式中走出来,危机前不可持续的增长所导致的各种不平衡必须得到修正,全球经济就需要实现“再平衡”。要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新兴经济体要提高市场效率,发达经济体则要打破政治僵局。两者说到底都是政治过程,都需要靠改革来推动。从G7到G20,从欧盟峰会到APEC非正式会议,再到经合组织OECD等各类组织会议……领导人们磋商了一轮又一轮,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承诺,但具体而大胆的措施付之阙如。
眼下不管是在欧洲大陆还是在美洲大陆,所有人都了解推出更有力政策的紧迫性,然而为什么他们不能停止回避这些重大挑战,对挽救日益沉沦的经济有所作为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最终由谁来埋单。换言之,必须要有一些国家为另一些国家“埋单”,虽然这个“买单”的过程和形式因为经过了欧盟、欧洲央行和IMF等各种国际组织之手而变得比较复杂曲折。但这在当今民族国家世界体系内几乎是不可能的,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府更加不可能违逆民意而迈出这一步。因此,这次危机的解决不利在更深的层面折射出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土化之间的深刻矛盾。
三、中国经济复苏的核心是提升效率
从政治的角度看,未来半年到一年是各国治理经济危机的关键期。4年一届的美国总统大选举和5年一次的中共党代会两周后就将举行,这两个事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财政断崖”和中国结构改革的走向。十八大之后中国的经济前景到底如何?全球经济将长期低迷,中国经济正在艰难的转型调结构,当过去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不能持续的时候,中国进入较低经济增速阶段是一种必然。坦率而言,中国政府早就准备进行的政策调整——推动的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问题是,中国决策层从观念上接受了经济转型,但在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过去的模式还在发挥极大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质量问题,被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的光环所掩盖。投资是不少,但大拆大建很多,很多投资无法形成资本存量,从钢铁到造船再到新能源行业等,这种例子很多。相当多的投资难以形成资本存量,更不用说积累为居民的个人财富了。这些问题,都要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审视。从现在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将不得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将是在降低增长速度的背景下,进行的一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改革。其内容既包括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增加技术和创新,更重要的还包括市场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专家简介:
宏皓:原名章强。著名金融学家﹑融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政府、上市公司融资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