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3年成长股结构性牛市的洗礼,崇尚价值投资理念的公募 基金 如今更加注重贴近市场风格的投资。一些 基金公司也积极推进投研体系改革,突破过去由分管投研副总管理的架构,将更多权利下放至各种风格的组别之中。与少数基金公司尝试事业部制的投研架构改革不同, 招商基金则在统一管理的投研平台上,以核心基金经理“组团”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分组,并将挑选招聘团队成员、制定团队考核体系等管理权限部分下放给小组领头人,在不脱离公司投研与风控平台的前提下,让各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投资专长。
权利下放领军人物
在风格分化明显的市场环境下,倘若公募基金一味坚持单一投资理念,则很难满足客户不同的理财需求。因此,自去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也积极推进投研体系的分组制改革。不少老牌的基金公司采用成长、价值、均衡等投资风格来进行分组,以提升投研力量。招商基金则以核心基金经理作为团队领头人的分组模式,在合理的框架内给予各分组团队更多自主管理的权利。
基金公司通过投资风格分组,力求覆盖市场各种阶段不同风格的投资机会,以满足持有人的投资需求。但这种分组方式依然以传统的投研架构为主,即由公司分管投研的副总领衔投研体系,各部门设立总监,由投决会决定股票池配比及其他重要的投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投决会的权力过于集中,分管投研副总的投资风格影响着整个基金公司投资团队的决策,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整个公司的投资风格很可能受到一个人影响,对市场风格变化的把握相对单一,使得基金产品的波动性较大。
招商基金此次投研分组制改革,则是在公司统一的投资、研究、交易、风控平台及框架下,在其中的投资环节,对投资团队进行分组,由各团队的领军人物在其授权范围决定本投资小组的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从而将传统的团队投资模式升级成为“多元团队投资模式”。只要投研人才能够通过公司的招聘标准,领军人物便可将其引入组内,进一步强化团队实力。招商基金总经理许小松介绍,在这种统一平台下的多元投资团队模式,小组间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工作上不讨论行政问题,只专注于投资的专业问题。权力的适度下放以两个条件为前提:一是团队管理应当充分依托公司统一的投研平台;二是团队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公司风控要求。
风格共振团队协同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投资小组可以推荐发行什么产品,可以招聘人才,可以参与制定薪酬。公司为各个小组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他们要考虑的事情就是怎么把业绩做好。”许小松说,目前招商基金公募权益类团队已经形成了4个小组。在各小组多元化投资风格的碰撞下,基金经理的纠错能力有较强提升。通过不同小组之间充分地沟通与讨论后,基金经理落在投资层面的决策更加理性。
而招商基金的多元化分组改革,与事业部制度的创新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涉及成本独立核算、团队业绩分成等问题,基金经理的任命权与管理权依然归属于公司。虽然事业部制对基金经理有着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同时也可能面临激励风险,在过度强调收入的情况下反而可能增加团队的“赌性”,未必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健的投资团队。
事实上,在1999年、2000年时就有公募封闭式基金涉及过业绩提成的制度,但效果并不明显。以明星基金经理为团队领袖,自主成立投资小组的投资架构在海外基金业较为流行,有助于基金团队投资风格的形成,让理念一致的人才融合在一起,创造具备竞争力的投资团队。
共同平台优化运营
在这种创新的统一平台多元化分组投研架构之下,招商基金副总经理吕一凡表示,投委会在制定公司统一的投资规则、授权体系、策略研究讨论等传统职能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各小组共同的问题,如风控、交易、业绩归因等,并通过加强核心股票池管理、为各投资小组提供有效沟通平台等措施,加强对各小组专业层面上的指导和支持。投决会与研究、交易部门会公平地对待每个投资小组,专注于解决专业性的问题。
吕一凡表示,这种共同平台下的专业分组有助于提升基金公司投研的运营效率。其优点有三:一是分工更加明确,专人覆盖特定领域。通过划分小组,将投资风格接近的基金经理放在一个组里,有利于充分发挥和提高研究效率,发挥基金经理特长;二是产品特色定位更明确。投资小组有利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基金产品供客户选择;三是倡导内部良性竞争。小组独立考核,组长负责制,使得组与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可以充分挖掘每位团队成员的潜力。
来源: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