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要解决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结合近年来国机集团开展的企业改革工作,对如何深化国企改革谈三点体会:
第一,关于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分类问题。许多学者、专家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提出了不少的分类标准,但何种分类方法,目的都是要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管理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充分发挥潜力。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划分国企的功能定位,的确存在不少困难。是公益性还是竞争性,不少企业也有疑惑。因而,建议国家在国企功能定位划分时,要科学合理,也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最好和企业进行充分地交流。比如,按照行业类型划分标准,国机集团被划分在商贸类中央企业中,但我们除贸易业务外,还有重大装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装备产品的研发制造业务,部分业务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这对企业的发展定位和资源配置都会带来影响。
第二,关于体制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一个老概念,但在新形势下,也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社会上对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很多观点和看法,但从企业自身来讲,混合所有制是否意味着股权激励、关键核心员工持股可以放开,企业对此是欢迎和期待的。但在政策制定层面,股权激励也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国机集团所属的某上市公司为例,我们对高管、骨干员工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虽然已经批准,但是考核的目标要求,企业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不能低于19%,这对企业来说要求过于苛刻,难以发挥激励效果。总的来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会一帆风顺。一方面,引入外部投资人存在两难。盈利情况好、回报高的企业,民营企业就会很踊跃,但回报不高的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就差。在机械行业的中央企业中,国机集团的平均利润率处于上游水平,也仅4%。这种回报水平下,吸引民营资本存在一定难度,毕竟资本有趋利性;另一方面,在引入外部投资人的操作中,也面临着思想上的顾虑和配套措施的缺失。如何选择投资人,提高进入者的透明度,希望有一个类似招投标的公平竞争机制,特别是在政策和制度上的配套措施。
第三,关于机制问题,包括治理、授权、激励及问责等多个方面。首先,关于治理机制。近年来,国资委一直提倡规范的董事会构建工作,这项举措对引导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国机集团的发展也得益于此。近期,国机集团启动了董事会治理这一研究课题,希望有所突破。比如,我们正在研究授权二级企业董事会负责本企业经理层,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的考核任命这一课题,将总经理的提名权交给董事会,由集团进行最终复核。
在二级企业建立了董事会,既然信任董事长,委派了有能力的董事,就应把这个权利交给他们。希望几家大的兄弟央企联合起来,共同探索。
其次,关于授权机制。建议国资委要大胆给企业授权,并且引导和鼓励央企给下属企业再授权。比如投资项目,下属企业常常要向集团总部介绍项目情况,再由总部决定是否做这个项目,但事实上,总部掌握情况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如实施这个项目的企业,这种情况极不利于企业发展。
最后,关于激励及问责机制。原来体制下,企业干好了,股权激励的配套制度没有跟上来;没干好,问责也同样没跟上。可以说,在中央企业这个层面没有股权激励,下一步是否可以进行一些改革。比如,允许央企子企业按照市场化要求实现股权激励。
总之,我认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对尚未成熟的事项,必须深入研究,逐步尝试。
来源: 企业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