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股转系统公司董事长杨晓嘉在一次座谈会上透露,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达到800家至1000家时,就会实行分层管理。他认为这是推进差异化服务,留住优质企业的有效途径。
年初以来,新三板似乎开始有了“幸福的烦恼”。一方面,在被明确扩容至全国后,一波接一波的挂牌潮让新三板大攒了人气;另一方面,由于低门槛、高包容的特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资质参差不齐,如何对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将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从目前已挂牌的649家企业来看,由于公司挂牌不设财务指标,也不限于高新技术企业,它们从规模到业绩,从估值到流动性的分化都很大。从注册资本上看,规模较大的湘财证券超过32亿元,而规模较小的公司仅有500万元;从盈利情况上看,绿岸股份、中科软等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而有的公司仍大幅亏损,盈利预期尚不明确。股权结构上,有的已初步符合发行上市标准,有的公司仍是“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所属行业上,挂牌企业已覆盖证监会19个一级行业中的15个。
鉴于上述情况,让所有挂牌企业都适应统一的交易规则、监管政策,很难满足挂牌企业各方面的需求。而且,随着挂牌企业数量年内有望突破1000家,实施分层管理更显得迫在眉睫。因此,新三板应根据挂牌企业的业绩好坏、所属行业、市值规模、流动性等指标划分出多个层次,从监管措施、交易方式、投资者适当性等方面对整个市场进行分层管理,以差异化的方式为挂牌公司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以交易方式为例,在新三板市场内,资质居上的企业可实行竞价制度,与场内市场的上市企业相同;资质居中的企业实行做市商制度,以提高流动性;资质居下的企业仍实行协议成交方式,尽可能规避风险。同时,经运管机构同意,挂牌股票还可转换转让方式。一旦公司的相关指标满足或不能达到某一标准,可在这三种交易方式中进行切换,以适应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
实施分层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
首先,新三板覆盖面广,包括盈利能力较强的成熟企业、处于成长期的微利企业和初创期的亏损企业。分层管理更有助于对应挂牌公司多元化的融资选择,未来在推出公司债、可转债、优先股等一系列新型融资工具时,可在不同层次的内部市场分别予以考虑。
其次,新三板扩容迅速,挂牌公司的小规模、高科技、初创期、细分行业等特征,令其投资难度较高,而分层归类有助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能让不同的投资者甄选合适的投资标的,提升市场流动性,规避投资风险。
再次,对整个新三板市场而言,内部分层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内部各层次的互通流转为未来实施转板提供有益探索。目前转板机制虽得以明确,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绿色通道”相当于“过独木桥”,转板成功者寥寥数家。承载着企业孵化器使命的新三板,如果能为企业在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则能够把好的企业留下来。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