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地方国资改革由此打响“第一枪”。上海是我国国有资产、国有企业的一个重镇,上海国资委系统的国有企业体量之庞大首屈一指,2012年所创造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国资委系统中分别占到1/9、1/8和1/4。因此,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后,上海打响的这个“第一枪”,对于其他地方的国资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上海此次公布的国资改革意见,一共开列了20条改革措施,亮点颇多,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对上海的国有资产进行了优化布局。上海将属于国资系统80%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在对国资的监管方面,上海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设定了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形成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国资布局、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五大主要目标。可以看出,上海方面对于上海国资在未来的上海经济运行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充满了信心。
与其他一些省区相比较,上海的国资力量雄厚,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改革开放之前,上海是计划经济的一座模范城市,民营经济几乎无立足之地。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虽然开始在上海出现,但是由于国资的力量一直十分强大,民资的发展空间并不大。上海的这种经济格局保证了上海经济能够多年保持高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更多是由政府向国企输送行政资源来获得的。今天,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行政资源必须公平地输送到各种资本主体,让市场展开公平竞争。在这次上海公布的国资改革方案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以前的“管国企”转向“管国资”,就是希望将政府原来对国企的越位、错位管理纠正过来,让企业在市场的磨砺中成长起来,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思路。但是,当国资的优化布局按照政府的部署完成以后,它无疑将在上海的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它将展现出更强劲的竞争力,在这样一种格局之下,民营资本的生存和发展很可能将更加艰难。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被作为国有企业必须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全会公报同时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从中可以看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互为倚重的,而不是只由公有制经济唱“独脚戏”。因此,在政府主导的国资改革中,需要注意给民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像上海这样民资力量薄弱的直辖市来说,这尤其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上海的改革方案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被作为一个政策选项,而实现混合所有制的路径则是将国企改造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此次国资改革的首创,将国企通过股份制改革推上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这在我国国企改革中早已成为实践,但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上海甚至出现过多家已成为公众公司的国企因为连年亏损而退市的案例。问题主要还是在于这些公司虽然披上了公众公司的外壳,但政府仍然将它们作为国企来管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并未发挥出来。究其教训,混合所有制应该是市场发展的产物,而不能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需要创造条件,引导各种资本在竞争性领域充分地展开市场竞争,而不能让国资在这种领域通过政府的优化布局取得优势地位,民资只能作为混合所有制中的一个部分参与到国企的运作之中。
在近代100多年的发展中,上海的民族工商业曾经成为引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上海也因此而成为远东的经济中心。今天,上海正在努力建立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的国际中心,国资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果没有民资、外资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政府要更注重培育民间的创业精神,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这两个轮子协调推进。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周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