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金融 > >> 改革再出发 企业迎来增长 “第二季”

改革再出发 企业迎来增长 “第二季”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 企业观察报     莫丰齐 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11-20 00:00:00

  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胜利闭幕。按照全会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国新的一轮全面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中国将迎来全面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过去20年来一直使用的“基础性作用”。这预示着,未来经济改革必将是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更多的要素价格,包括利率与资源,都将走向市场化。

 

  对此,企业尤其值得关注的具体层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改革,将在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资源定价改革、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领域逐步有序推进,这一方面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红利,让企业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另一些企业带来挑战。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这一纲领性文件,预计中央还将陆续出台更加细化的改革方案,中国企业新一轮增长的战略空间由此打开。中国不少企业,也将因此要寻找新的坐标与航向。

 

  企业家分享六大改革红利

 

  减少行政审批企业经营成本有望降低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在宏观领域里为企业经营服下了一粒定心丸,企业家不必为未来国家的路线方针产生动摇。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减政放权是首要逻辑。

 

  目前,行政部门几百项行政审批事项已下放。最近,对于企业商事登记审批的大大放宽,可减少创业成本。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预测,本届政府在未来5年,还会把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认为,减少行政审批是最基本的,这些东西不仅要消耗税收,而且耽误事。审批过多,很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情况,而且会压制企业发展动力。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也认为,根据行政许可法,审批权是属于各个政府部门的,老百姓以前总反映什么门难进、脸难看。现在中央提出,要依托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政务服务中心,打造更加综合的服务体系。说白了,行政权的运行要脱离部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或叫行政服务中心。

 

  深化财税改革企业减税可期

 

  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几乎涉及中国所有行业企业。

 

  此次三中全会公报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着墨较多:明确事权、事权财权匹配、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稳定税负、透明预算。这让社会吃了一颗定心丸。专家预计“营改增”或将全面推开,企业减税可期。

 

  财税体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而且还涉及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财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有专家表示,1994年开启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过去财政承包制下多种体制并存、税制不合理、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力。但近20年过去后,新的问题出现,土地财政、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积聚等矛盾日益突出,倒逼财税体制改革加速推进。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指出,现行财政制度中“中央财权大、地方事务多”的现状所衍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过多,已显示出不科学和滞后的一面,同时由此衍生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

 

  有专家指出,在房产税、资源税、环境税、消费税等可能推进的税制改革有望呈现适当增税效果的同时,“稳定税负”的表述背后包含着未来国家将继续坚持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举措将继续为企业和社会减负。

 

  “营改增”将通过税制改革达到减税效果。 “营改增下一阶段扩围是必然趋势。”刘桓认为,下一阶段建筑业及金融保险等领域的“营改增”都有望得以渐进推进。

 

  此前,“营改增”改革试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不断提速。自今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的营改增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以来,减税效果明显。截至8月底数据显示,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领域,1-8月累积营改增减税规模为261.8亿元。

 

  还有媒体报道称,财税部门正研究邮电通信、建筑、房地产和金融保险等行业营改增试点方案。可以预见,随着将来更多行业以及更多的地区纳入试点,抵扣链条将逐步完善,进项抵扣也将更加充分,营改增带来的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也会更大。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民营机构也有春天

 

  现有金融体制总体上还是一块“坚冰”。公报对金融领域改革用词颇少,仅提及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8个字,但这8个字确立我国金融改革的总方向,后续政策措施值得期待。

 

  目前监管体制下,金融资源错配情况严重,已无法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的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经济转型加大了金融体系转型的紧迫性,这要求未来的金融体系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去帮助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难以维持经济持久稳定增长。金融呈现出高度的垄断性,竞争不充分,价格不透明。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相对较低,自身还积淀了很多风险。因此,首先要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基因变革。”推动金融市场转变的基因来自市场。

 

  专家认为,未来的金融改革,将着重建设多元化竞争性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及完善资本市场。同时,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此外,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都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

 

  利率方面,贷款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原有的政策利率作用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将逐步成为央行进行货币价格调控的主要工具。这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汇率方面,未来将有望扩大汇率市场参与主体,引入更多金融机构、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应放开,对内对外共同形成市场体系。

 

  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方面也会有所突破,这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以更便利地进行汇兑结算,规避汇率风险。

 

  在金融领域准入方面。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或将成为三中全会后的金融改革“爆点”。目前已有数十家民营企业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也将包括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


 

  此外,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建设也要往前推进。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证券市场IPO已暂停,企业融资受阻。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目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在推进,下一步将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引入市场化定价的可转让大额存单等措施,进一步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动更深层次金融改革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抵御改革产生的各种风险。这项举措是中国建立市场化银行的关键。

 

  在土地改革议题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两个表述引人关注,其一是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基础资源,土地的供应直接影响市场。土地改革信号“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人期待。

 

  报告中提到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际上就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中金公司11月14日发布的报告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土地,而此前农民土地不能直接卖给市场,必须由政府征地之后才能卖。报告认为,土地改革必须改变农村目前的集体土地制度,让农村土地直接入市。

 

  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大迁移引发的建设用地冲突愈演愈烈。人口的大迁移必然导致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原有配置出现错位,需要作重新调整。土地供应和使用的高度计划性与人口流动较大的市场性二者的矛盾,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不顺、房价高涨等问题。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迫在眉睫,土地制度改革,应该从过去的抑制需求户籍限制、教育医疗社保限制及购房限制等,向扩大供给的思路转变。

 

  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郭万达表示,除了建设用地市场,对在农村集体非经营性用地上盖起的小产权房的处置,也将是未来土改关注的重点,不过,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小产权房的更多政策表述。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些细节问题可能会有所突破,其中包括继续进行农地的确权、颁证、登记工作,继续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之外,通过信托、抵押等方式将之与金融创新捆绑在一起,从而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益。

 

  目前,关于农村土地问题,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是土地流转。有专家指出,“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并不意味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流转入市。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农发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在土地流转方面,中央的政策是区别对待,在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鼓励以多种方式尝试,但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则不会放得太开。

 

  有报道说,目前,农业建设用地流转在河南、河北、安徽、广东等省份已正式出台办法。广州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要解决目前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必然要在土地方面进行改革,这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国企改革加速推进 混合所有制 “公平”发展

 

  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强调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没有改变。

 

  不过公报也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民间资本可以更多参与国企经营。私有化未必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但公平竞争会真正激发活力和创造力,市场导向是必然趋势。国企改革必然会加速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包括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主攻方向,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今年9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度提出“混合所有制”,并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确定,将尽快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项目。

 

  在上月召开的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曾表示,要认真准备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尽快出台。下一步将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研究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政策措施,根据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要求,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什么叫作“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许保利看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层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合资、合作经济,而在中国就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微观层次,混合所有制是指在一个企业中,产权主体多元化,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也认为,此次公报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公经济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彼此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所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虽然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资源品价格改革深化 激发相关企业市场活力

 

  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并重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专家认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定价,定价的前提是明晰产权。利用定价将自然资源资产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之一。

 

  公报里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领域的全新词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使用的成本应该以合理的价格反映出来。例如排污权交易和碳交易要将资源定价,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关键问题也是要定价,使资源通过成本反映出来。

 

  而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价格主要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随着资源性产品越来越稀缺,“计划电”与“廉价气”已严重限制资源性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推行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认为,虽然近年来资源价改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资源与市场关系仍没有调整到位。比如成品油领域主体多元性还不太够,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天然气管道基本掌握在中石油手中,连中石化、中海油都难以与其竞争;电力市场还没有形成竞价上网,政府的统一定价也显示不出能耗高低与结构性产业,需求端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偏低。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也认为,能源价格体系长期未理顺带来了一系列后果,较低的能源价格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不能通过价格机制产生节能减排的正向激励作用,油、气、水等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内在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强调经济管理的“市场决定”作用与地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入。相关行业与企业的市场活力有望得到较充分激发。

 

  不过,资源品价格改革在技术层面还不宜操之过急。中国石油大学教授、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提醒,资源性产品改革此前主要集中在价格。而价格改革与市场改革应该是相互匹配的,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市场还不成熟,价格就完全市场化,可能会造成价格被少数大企业操控,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目前成品油、天然气等面临的主要不是价格问题,更多的是市场问题,在价格改革推进的同时,市场改革也应该跟上。


来源: 企业观察报     莫丰齐

相关热词搜索: 改革出发企业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