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改革方案为未来中国全面改革勾画了美好蓝图,必将对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公报中最吸引人的两个亮点是:其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回顾过去可以发现,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就不断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此次的差别在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在强调中国未来推动改革的组织机制,今后的改革将由中央来全面领导,权力集中到中央。另外,各界所关注的改革总体方案,现在有可能还没有完成全面的设计,具体改革方案将会在今后逐步落实。
中央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一方面在于,今天中国的改革要发现新动力,经济要找到新活力,必须健全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从而创造微观的经济活力。而要实现这一构想,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只能在经济体制上入手。因此,新一轮的改革要重构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是由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等突出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所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势在必然。只有做到经济稳步发展,人民才会成为深化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正如公报所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表述仍然坚持了过去的说法,意味着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过,在中国的实践中,今后可能更应该体现的是“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谈到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难点,很多学者都会把目标指向要素市场改革。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和参与全球化相比,中国要素市场的改革还比较滞后,在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非市场化因素,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少专家认为,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改革和最难的改革都是要素市场改革。
那么,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笔者看来,关键是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放弃对市场的过多干预。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不是由于政府干预多。政府干预越少的领域,市场越有竞争的自由,企业家精神得以焕发。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表现在改革各种审批制度,尽量减少政府插手市场。这一点,公报已经有所明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总之,中国政府需要在经济主体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做出深刻改革,更为彻底的市场化,才是最终出路。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