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气候融资研究项目在京启动,项目将围绕激励低碳投资增长和突破气候融资障碍等问题开展研究并建言献策。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说,企业研发和应用低碳技术能产生很强的环境效益,但这种环境效益常常无法转化为财务收益,资金自然不愿进入低碳领域。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气候融资机制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吸引金融资本支持低碳投资,正是开展气候融资研究的意义所在。
当前,把“绿色信贷”作为重要业务的国内金融机构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一家,商业银行还在摸索观望。银行业人士指出,“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来说只意味着社会责任而非利润空间。要吸引商业银行竞相投放“绿色信贷”,必须让企业的低碳投资获得经济回报。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认为,投资的环境效益无法转化为财务收益,是传统市场失灵的结果,“这体现了碳交易市场的价值”,但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小,缺乏流动性,直接导致定价机制难以运作”。他希望国家把碳交易法规制定完善,之后“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动价格法则发挥基础性作用,让低碳的企业拿到“报酬”。
关于财政资金在气候融资中扮演的角色,财政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陈欢认为:“支持产业为低碳转型融资,政策性资金要成为‘杠杆’,把钱花在健全碳排放评估体制上,而非直接去投资。等到市场成熟,企业和银行都能通过气候融资自主获利的时候,政策资金就可以退出,把机会留给市场。”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