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报告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日前,央行在《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央行仍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保持定力,精准发力
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保持定力,精准发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
“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总基调不会改变,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
与二季度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表述相比,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将“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的新思路。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显示,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保持定力,精准发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对此,宗良表示,货币政策过松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过紧则会造成短期市场的剧烈波动,央行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此外,稳健货币政策也将推动金融体系优化,金融体系的优化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央行推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最终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反过来,经济结构好了也能够提高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金融体系的优化。
根据流动性形势变化,央行前三季度灵活调整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通过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有效应对了多种因素引起的短期资金波动,并把冻结长期流动性和提供短期流动性两种操作结合起来,对部分到期的3年期央票开展了续做。
“对于流动性的调控应该打好提前量,作出更前瞻性的安排。”宗良认为,对于季末、年末效应等较确定的因素应提前布局,综合考量,这也是“精准发力”的重要体现。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组合,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加强与市场和公众沟通,稳定预期,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今年二季度货币信贷增长高位回落后,三季度货币信贷增长出现了反弹。从前三季度的情况看,货币信贷仍然增长较快。
2013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4.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3.96万亿元,同比多2.24万亿元。
“年内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要控制在年初设定的目标内,压力较大。”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预计,从前三季度的情况看,今年M2增速将在14%至14.5%区间内,而人民币贷款可能比年初增加9.5万亿元,或将超出年初设定的目标值。此外,央行预计,四季度CPI同比涨幅也可能上行,从而对通胀预期产生影响。
央行将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流动性总闸门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同时,继续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同时,前三季度贷款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截至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比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2.2个和3.4个百分点;“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4个百分点。“这反映了贷款结构得到了改善。”宗良表示,作为结构性的调控工具,贷款结构的优化能够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这与“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总要求也是一致的。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仍是后期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央行将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绿色环保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更好地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转型和调整。
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强
近年来,市场对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担忧不断增加,对此,央行回应:中国国内储蓄率较高,金融体系资本、拨备等较为充足,总体看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央行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并未有效解决,不同经济体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态势出现分化,全球经济难言乐观,但总的看相对稳定,有助于继续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需环境。
业内专家认为,仍须警惕金融体系潜在风险。“金融体系风险与经济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在当前经济增速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宗良并不认为金融系统会发生结构性的风险,但从长期看,一些潜在风险仍须警惕。
“地方债、房地产和制造业的风险仍然存在。”钟伟认为,目前地方债的规模还不明确,非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供应已经出现了过剩,制造业情况出现了分化,光伏、钢贸等行业给银行带来的坏账将逐步暴露。“这些风险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央行在报告中提出,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也明显加大。从内部环境看,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金融结构,地方主导的高投资模式以及资源向房地产等领域集中,可能对其他经济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挤出,容易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构性问题也影响了总量政策发挥效果。从外部环境看,不确定事件不时发生,随着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长期利率可能上升,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动和融资成本变化的冲击,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央行表示,要以市场化机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索建立管理规范、财务透明、运行长效、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来源: 经济日报 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