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财经动态 > >> 财经动态 第068期

财经动态 第068期

 
 ·国内财经·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关工作等  
  证监会强化上市券商监管   
  证监会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      
  沪深港通交易信披机制调整      
  我国将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七部门联合印发《磷石膏综合利用行动方案》  
  上海发文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安徽出台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20条"
  广东坚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广州打出"1+3"组合拳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 
 ·企业动态·    
  康达新材子公司拟投建光刻胶光引发剂项目      
  穆迪上调宁德时代评级至A3    
  法巴证券正式获批 
  喜马拉雅重启港股上市
 ·海外经济·    
  美媒称美国最大敌人是自身债务     
  美国演员工会与唱片公司达成AI相关协议 
  日本总人口连续13年负增长    
 ·研究探索·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增速要有信心和定力   
 ·社团工作·    
  交易商协会对6家中小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国内财经·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关工作等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关工作,研究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的举措,听取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汇报,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重大工作任务、重大改革事项的落实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协调联动,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支持中部地区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会议指出,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关系营商环境改善,关系经济回升向好大局,关系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既要高质量推进清欠专项行动、解决当前的清欠存量,又要下功夫健全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边清边欠”“清了又欠”。要聚焦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进一步提高拖欠主体违规成本,降低被拖欠企业维权成本,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价款结算、商业汇票管理等制度规定,让长效机制尽快畅通运转起来。
  会议审议通过《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将其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结合起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更好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
会议指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快速增加,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下决心整治。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加快化解存量风险、切实遏制增量风险。要注重系统治理,强化标准引领和监管执法,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要注重疏堵结合,完善配套服务和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蓄电池以旧换新等工作,在加强安全监管同时更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证监会强化上市券商监管
 
  4月12日,证监会就修订《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规定》从四方面出发,督促上市证券公司成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一是践行人民立场,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根本职责,强化上市公司姓“公”的意识,把维护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相关制度及程序,以积极、认真、专业态度回应投资者关切,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二是优化发展理念,统筹规范融资行为。要求上市证券公司端正经营理念,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聚焦主责主业,合理审慎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源更好配置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等重点领域。
  三是健全公司治理,提升合规风控水平。要求上市证券公司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员合规管理要求,提升现代企业治理的有效性,强化内部制衡,建立股权结构清晰、组织架构精简、职责边界明确的公司治理架构,加强对各类境内外子公司的管控,进一步规范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行为,完善人员管理,优化激励约束,纠治短期激励、过度激励等不当激励行为。
  四是加强市场约束,完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上市证券公司立足行业功能定位和风险特征,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披露净资本和流动性等核心风控指标和财务运营状况,确保公司运作更加透明,财务报表更加规范。
  据了解,这并非《规定》的首次修订。为加强对上市证券公司的监管,证监会于2009年发布了《规定》,并分别于2010年、2020年进行了修订,从加强再融资、信息披露、内幕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上市证券公司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
  此次《规定》修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的重要举措。
 
证监会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
 
  据悉,为加强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4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紧紧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有效监管、规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对程序化交易监管作出全面、系统规定。
  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相对中小投资者存在明显的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一些时点也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加大市场波动。部分机构过度频繁交易,快速报单撤单,交易短期化特征明显。“我国市场有2.25亿投资者,中小散户占比超过99%,有必要对程序化交易加强监管,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证监会市场一司主任张望军指出。
  《管理规定》突出全链条监管。事前,落实“先报告、后交易”要求,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要提前报告账户基本信息、资金信息、交易策略等内容。技术系统应当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相关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合规风控制度。事中,证券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实行实时监测,制定针对性的异常交易监控标准。证券公司要全面落实客户管理责任。事后,强化自律管理与行政监管的衔接,明确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
  《管理规定》要求由证券交易所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可对高频交易实行差异化收费,并从严管理其异常交易行为。同时明确投资者在进行高频交易前,应当额外报告系统测试情况、系统故障应急方案等信息。
  同时,突出系统施策。《管理规定》明确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的职责分工,授权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细化业务规则和具体措施,逐步构建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相互衔接的立体化规则体系。
  对于高频交易特别规定,《管理规定》充分借鉴国际市场监管经验,从维护市场公平和交易秩序出发,对高频交易提出了更严格的差异化监管要求。除一般报告要求外,《管理规定》还要求高频交易报告系统服务器所在地、系统测试报告、系统故障应急方案等额外信息。同时,作出差异化收费安排。证监会授权证券交易所提高高频交易收费标准,并考虑收取撤单费等其他费用。此外,根据《管理规定》,证券交易所将对高频交易进行重点监管,发现存在异常交易行为的,可按规定从严采取管理措施。
  在《管理规定》附则中,对于北向投资者使用程序化交易参与A股市场也作出规定。《管理规定》指出,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在内地证券市场进行程序化交易的投资者,应当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纳入报告管理,执行交易监控有关规定,对其异常交易行为开展跨境监管合作。
  张望军解读称,去年9月以来,证券交易所已经建立实施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目前,包括公募、私募、券商和QFII在内的各类投资者已纳入报告范围,北向投资者作为内地市场的参与者,纳入报告制度是应有之意。
“对北向程序化交易进行监管不是对北向投资者另眼相看,也不是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切实维护各类投资者交易和监管公平性。同时,北向投资者程序化交易监管涉及香港和内地两地监管安排,前期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上述问题进行沟通,形成了基本共识。”张望军指出。
 
沪深港通交易信披机制调整
 
  4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宣布同步对沪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机制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保证市场整体信息披露的一致性。
  其中,沪深股通方面,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实时公布额度余额。每日收市后披露沪深股通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名单(包括ETF)及其成交总额,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数据的汇总情况。每季度第5个沪深股通交易日公布上季度末单只证券沪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数量及各香港结算参与者持有数量。
  港股通方面,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实时公布额度余额。交易期间公布买入卖出成交金额及成交总额。每日收市后披露当日买入成交金额及笔数,卖出成交金额及笔数,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包括ETF)名单及其买入成交金额、卖出成交金额、成交总额,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收市后数据的汇总情况。每日收市后披露单只证券港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数量。
  沪深港交易所就上述交易信息披露安排进行分工,分别在各自官方网站上披露。为给市场预留充足的调试和过渡时间,确保市场各方参与者准备充分,本次调整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港交所完成对沪深股通盘中实时交易信息的调整,预计一个月后实施;第二阶段,沪深港交易所同步完成其他交易信息的披露调整,预计第一阶段完成3个月后实施。
  据了解,沪深港通推出近10年来,沪深港交易所在两地证监会指导下积极推动取消总额度限制、扩大每日额度、丰富标的品种范围、优化交易日历等系列优化举措落地实施。截至2024年3月底,沪深股通股票占A股市场市值比重超九成,港股通股票占联交所主板市场市值比重超八成。
 
我国将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据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4月12日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主动适应煤炭供需形势变化,形成稳定的产能储备支持政策预期,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煤炭储备产能。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内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叠加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存在煤炭供应偏紧的情况。建成一定规模的煤炭储备产能,可在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恶劣天气多发、供需形势急剧变化等极端情形下“向上弹性生产”,快速释放储备产能,有效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意见》明确,产能储备煤矿的设计产能由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两部分组成。常规产能是指非应急状态下煤矿正常生产的产能,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组织生产,不纳入国家统一调度范围。储备产能是指在常规产能基础之上预留的规模适度、用于调峰的产能,应急状态下按国家统一调度与常规产能同步释放,实现煤矿“向上弹性生产”。产能储备煤矿的常规产能与储备产能之和为设计产能。
根据《意见》,申报建设储备产能的煤矿应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核准权限的新建、在建煤矿项目,煤矿储备产能规模按占煤矿设计产能的比重,划分为20%、25%、30%三档。储备产能煤矿所在矿区应具备外运便利、运力充足等条件,煤炭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发电供热及民生用能需求。对产能储备煤矿,新建煤矿按设计产能20%、25%、30%建设储备产能的,其新增产能(含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的60%、80%、100%免予实施产能置换。已审核确认产能置换方案的(包括在建煤矿),其产能置换指标总量的60%、80%、100%可另行使用,指标不再进行折算。
 
七部门联合印发《磷石膏综合利用行动方案》
 
据悉,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磷石膏综合利用行动方案》(简称《方案》),要求以全面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为目标,以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着力推动磷石膏源头减量,稳步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持续提高利用规模和质量,助力磷化工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方案》明确,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问题导向、量效并重的原则,到2026年,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更加丰富,利用途径有效拓宽,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65%,综合消纳量(包括综合利用量和无害化处理量)与产生量实现动态平衡,建成一批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专业化龙头企业,在云贵川鄂皖等地打造10个磷石膏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链发展韧性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力、跨产业跨地区协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方案》提出,要推动磷石膏源头减量,优化磷矿开采洗选工艺,强化磷酸生产过程管理,加强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量效齐增,提高现有途径利用规模,开拓资源化利用新场景,推动磷石膏高值化利用,提升磷石膏制品质量,促进耦合发展与协同利用;夯实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强示范企业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标准体系。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明确,要加强工作组织,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安徽等地要结合本地区上下游产业特点,加强系统谋划,强化部门协同,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落实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动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实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行“以渣定产”等模式,推动产生磷石膏的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综合利用方案,提出阶段性目标和工作举措。鼓励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磷石膏产生、处理、贮存、利用、处置等流向信息台账,确保可追溯、可查询。
  《方案》要求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的支持。聚焦磷化工企业技术改造、磷石膏无害化处置、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生产等领域,鼓励有关地区对项目建设予以支持。研究推动将磷石膏建材产品纳入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范围及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
 
上海发文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月11日,上海举行2024"首发上海"全球推介启动仪式。为强化"首发经济2.0"政策保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发经济聚集高地,会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重点包括以下七方面举措:
  一是打响"首发上海"品牌。每年3月至5月,上海举办"首发上海FIRST in Shanghai"全球新品首发季。
  二是吸引高能级首店落地,对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首发上海"活动期间开设的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是支持举办首发首展,对高规格首发首秀首展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对"首发上海"活动期间的高规格首发首秀首展,给予最高120万元的补贴。
  四是构建首发经济专业服务生态圈。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的相关项目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五是优化首发活动报批管理,对1000人以上大型新品首发活动,推行同一场地同类活动一次许可报批制度。1000人以下小型新品首发活动,参照大型活动试行同一场地同类活动一次报备制度。
  六是提供进口首发新品通关便利。建立涉及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进口商品通关便利"企业服务包"。推进进口商品检验结果采信制度在服装类等新品进口通关中的应用,对用于样品展示、新品发布等不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进口消费品提供便利化措施。开展在沪首发的新品海外预先检测试点。支持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业态发展,为进口新品在国内销售提供便利。
七是鼓励各区出台支持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各区,出台首发经济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各区建立首发经济服务绿色通道,为企业引进高能级首店、举办首发活动等做好服务。
 
安徽出台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20条”
 
  近日,安徽省工信厅印发《2024年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若干举措》(以下简称“20条”),从创新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四个方面,出台20条举措,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环境方面,“20条”提出强化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共建合作机制,打好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模式创新,改进和优化创新性产品服务。聚焦“智改数转网联”,深入贯彻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转型方案及支持政策。研究编制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方案。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加快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聚焦全生命周期、投资吸引力、监管与服务等维度,致力光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场景应用创新,进行定制优化,打造营商环境“光储版”。
  政策环境方面,“20条”提出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有关单位完善差别化政策实施细则,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项目优质园区倾斜。全面落实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闭环办理机制,定期组织“听心声·快呼应”听取企业意见活动,高质高效办理“民声呼应”、省为企服务平台反映的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第一时间+顶格兑现”,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财政税收支持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等落实到位。对符合“免申即享”的省本级惠企专项资金,力争3月底前精准兑现到位。
  服务环境方面,“20条”提出大力推广“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开展“一链一策一批”融资促进活动,实施“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4.0版。分层次分行业持续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能对接、集中互采、协作配套等“大手拉小手”活动,力争举办“百场万企”对接活动200场以上,惠及企业2万家以上。编制实施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推动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
  法治环境方面,“20条”提出加快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立法进程。持续深化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大企业投诉办理力度,全面完成清欠专项行动任务。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违法行政行为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
 
广东坚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4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是广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3+8”政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和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委《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
《行动方案》共包含10项举措,具有“五个突出”鲜明导向。一是突出高标准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家电、家居、汽车、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等产品标准升级,加快开展相关配套标准研制,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突出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健全。督促严格执行燃气软管、切断阀等燃气用具产品的强制性标准。加快制定电梯主要零部件报废标准,监督燃气充装单位严格执行燃气气瓶报废规定。三是突出能耗排放、循环利用标准供给。推进节能标准体系优化升级,提升应用锅炉、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能耗标准,加快制定碳测量、碳核算、碳评价等领域相关标准,开展绿色园区低碳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四是突出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持续拓展“湾区标准”,深化“湾区认证”项目领域,试点推进大湾区碳足迹认证和广东碳标签评价,支持广东省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五是突出标准实施监督执法。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的违法行为。
 
广州打出"1+3"组合拳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
 
  4月10日,16届66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关于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等"1+3"一揽子政策。
  其中,"1"为《实施意见》,"3"为《关于推动工业用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工业用地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工业厂房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工业厂房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工业园区若干措施》)三个若干措施。
  在"1+3"的引领下,广州正全力优化空间载体,全面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再添政策支撑。
  到2028年,每年工业用地供应量不低于10000亩
  《实施意见》提出工作目标。到2028年,每年工业用地供应量不低于10000亩,占年度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达到30%左右,打造5个左右特色标杆工业园,推动15个左右低效工业园改造提升,推动20个左右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
  为实现以上目标,《实施意见》明确了四项主要任务:加强用地供给,突出规划保障;加大厂房供给,推动"工业上楼";打造各类园区,形成梯次体系;引培专业运营企业,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为加强用地供给,《实施意见》规定,各区纳入工业产业区块的规划工业用地面积占全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比例原则上不少于80%,单个工业产业区块内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该区块总面积的55%。新增工业用地原则上位于工业产业区块内。
  为推动"工业上楼",《实施意见》鼓励建设符合《广东省高标准厂房设计规范》要求的高标准厂房,通过弹性租期产权分割、落实容积率计算标准等政策,打造"工业综合体"。
  在保障设施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强财政金融支撑、加强工业用电保障、构建产业监测体系五项内容。
  鼓励土地弹性供应,探索混合产业用地
  《工业用地若干措施》提出,严格工业产业区块管理,按照"底线规模不减少,空间布局更优化,成片连片、集聚发展"原则,按需推动工业产业区块动态调整优化。
  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采取长期租赁方式的,租赁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不超过20年。采取先租后让的,出让条件中一并明确租赁年限、出让年限、租金收取标准及收取方式、出让后的出让金标准、租赁期满的绩效评估指标。先租后让租赁期一般不超过5年,租赁期内承租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完成开发建设前不得转让、转租、抵押。同时,推动标准地供应,将"标准地"具体控制指标纳入土地供应公告。加快推动"带项目""带方案"供地,实现"拿地即开工"。
  《工业用地若干措施》还提出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在满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公益性设施用地等相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各区可供应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科研""工业+公用设施""工业+商服"等混合产业用地(不包括商品住宅),其中普通工业用房计容建筑面积占比不得低于用地总计容建筑面积的50%。
  随着制造业企业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工厂,而是需要一个用于技术研发和品牌打造的综合性环境。为此,《工业厂房若干措施》鼓励高标准厂房建设,打造集设计、研发、创新、运营、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
  制造业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工业园区则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工业园区若干措施》明确市区联动培育特色标杆工业园,单个园区总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0亩,在达到相应产业发展目标后给予相应奖励。
 
·企业动态·
 
康达新材子公司拟投建光刻胶光引发剂项目
 
  4月15日晚间,康达新材(002669)发布公告称,为深化落实公司“新材料+电子科技”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公司控股子公司彩晶光电产品结构,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替代,解决光刻胶核心材料“卡脖子”问题,彩晶光电拟投资建设“半导体光刻胶核心材料光引发剂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投资金额2.89亿元。
  从行业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光刻胶产业链雏形初现,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成品制造到下游应用均在逐步完善,且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渐扩大,光刻胶市场规模显著增长。
  政策层面,光刻胶及其关键材料的工艺技术、测试和下游认证均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近年来,光刻胶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光刻胶行业发展,为光刻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彩晶光电已掌握TFT液晶面板正性光刻胶核心原材料光引发剂(PAC)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光刻胶光引发剂(PAG)的生产技术及工艺,多项产品在目标客户处进行了性能测试。
彩晶光电拟在此基础上,通过上述项目的开展完成产品中试和量产工艺技术研究,并最终形成光引发剂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穆迪上调宁德时代评级至A3
 
4月15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评级(Moody's Ratings)将全球新能源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发行人评级从Baa1上调至A3,将宁德时代境外全资子公司Contemporary Ruiding Development Limited(时代瑞鼎发展有限公司)发行的、宁德时代担保的高级无抵押债券评级从Baa1上调至A3。与此同时,穆迪评级将评级展望从“正面”调整为“稳定”。
穆迪评级副总裁Chenyi Lu表示:“此次评级上调反映了我们的预期,即使价格竞争限制了公司收入增长,但宁德时代的信用状况仍将保持强劲,盈利稳定,杠杆率低,净现金优势不断增加。”不过,穆迪仍然指出,受到宁德时代有限的产品和地域多元化,以及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监管变化的限制,评级进一步上调将受限制。
  据悉,穆迪是继惠誉后第二家对宁德时代授予A区间评级水平的国际评级机构。去年6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将宁德时代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及其高级无抵押评级自“BBB+”上调至“A-”,发行人违约评级的展望稳定。这是宁德时代首次获得惠誉的A区间信用评级。
 
法巴证券正式获批
 
4月12日,证监会作出关于核准设立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法巴证券”)的批复。
批复显示,新设的法巴证券由由法国巴黎银行全额出资,持股比例100%,注册资本11亿元,注册地为上海市。
此次法巴证券一次性获得4项业务资格,分别为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资产管理,尚未获得证券保荐与承销等业务资格。
据悉,2020年4月1日起,证监会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可实现对证券公司的全资控股。
在此次法巴证券获批后,国内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已增至4家,分别为法巴证券、渣打证券、高盛(中国)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另外,持股比例超50%的外资控股券商还包括瑞银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星展证券、大和证券(中国)、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
法国巴黎银行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其业务遍及63个国家和地区。
 
喜马拉雅重启港股上市
 
4月12日,港交所披露了播客平台喜马拉雅的上市申请,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喜马拉雅此前多次冲击上市未成。2021年5月,喜马拉雅向美国SEC递交招股书,但因为滴滴上市事件冲击、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其后撤回了上市申请。随后,喜马拉雅在2021年9月转战港股,并于2022年3月更新了招股书,但此后再无进展。
喜马拉雅App在2013年上线,是中国最早的在线音频平台之一。
 
·海外经济·
 
美媒称美国最大敌人是自身债务
 
据悉,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日前刊文指出,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美国最大的敌人是其逼近35万亿美元的债务。
  文章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财力枯竭大国的净债权国。此后,美国逐渐确保了它的经济主导地位,并确保了其货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
  文章指出,美国认为只要自己仍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财政赤字就无关紧要,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肆挥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经济经历动荡,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均出现美国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财政赤字,导致通胀和利率双双飙升,商品价格变得难以承受,美国中产阶级陷入困境。
  文章说,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开始认为美国经济的繁荣不可持续。同时,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担心,“武器化的美元”可能被用来对付它们,因此这些国家正在寻找对冲手段。
文章指出,一旦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就会崩溃。债务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国家安全危机。
 
美国演员工会与唱片公司达成AI相关协议
 
4月12日,美国影视演员协会(SAG-AFTRA)宣布,已与包括华纳音乐、索尼音乐、环球音乐和迪士尼音乐集团等唱片公司达成初步协议,确保歌手和音乐人受到在人工智能改造音乐行业时受到公平对待。
工会在声明中表示,协议为期五年,已获得代表大约16万名演员在内的SAG-AFTRA执行委员会的一致批准。
根据协议,在发布使用艺术家声音的数字录音版本之前,需要获得对方明确同意,协议中还包括最低补偿要求和预期用途的具体细节。
 
日本总人口连续13年负增长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4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1日,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日本总人口约为1.24亿人,较上一年减少59.5万人,连续13年呈负增长。
  与此同时,若不计在日本居住的外国人,日本国民人口减少83.7万,约为1.21亿人,创1950年以来最大跌幅。
  从年龄段看,日本15岁以下人口为1417.3万人,较上一年减少32.9万,占总人口比例11.4%,为历史最低水平;15岁至64岁劳动力人口为7395.2万,占比59.5%;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较上一年减少0.9万,占比达29.1%,创历史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日本7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达到2007.8万。
从地域看,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人口只有东京都实现了人口增长,其他地区均为负增长。
 
·研究探索·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增速要有信心和定力
 
北京日报4月15日刊发北大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撰写的文章指出,从1978年年底到2023年,我国经济规模增加了47倍,这是一个奇迹。在这样的奇迹下,我们很快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现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845美元,而中国现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3000美元,我估计,快则到2025年,慢则到2026年,我们应该可以跨过这个门槛,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取得奇迹般增长?
  我们在过去45年中,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是唯一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这得益于我们当时改革中推行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念,采取渐进式双轨制的改革方法,也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当时,有很多大型重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低效问题,虽然它们低效且无自生能力,但我们改革之时采用“老人老办法”,继续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补贴保护来维持其生存,维护了经济的稳定。对一些原先受抑制但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我们采取“新人新办法”。政府允许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入这些符合比较优势的新产业,而且不仅允许这些企业进入,政府还积极地因势利导,帮助其发展。
  同时,我们符合比较优势的产品需要进入国际市场,但当时国内的企业能力不足,我们就招商引资。外资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而且带来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如此,这些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形成的后来者优势,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自己发明的成本低、风险小。
  我们通过“新人新办法”,使很多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而且积累资本、外汇,使我们的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如此进入正循环,不仅使产业不断升级迭代,而且改革初期那些资本密集型的大型重型产业也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优势,提高了效率,企业有自生能力,转型期的保护补贴就可以消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就可以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也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对中国经济误判的认识原因是什么?
  中国和美国有个很有趣的对比:美国经济增长放慢时,通常会把原因归咎于其他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归咎于日本,现在归咎于中国;当中国经济增长放慢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根本原因是中国自身的体制机制问题。不仅国外学界如此判断,国内学界一般也会如此。
  中国确实存在由渐进双轨改革不到位而导致的各种问题,但经济下滑很多时候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周期性因素所致。而国内国际往往倾向于认为是中国自己的体制问题造成的,同时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不易改或不能改、不愿改,有的人由此就对中国经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崩溃在即。
  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从原来的9%、10%,一路下滑到6%、5%。这是事实,但对于这种持续下滑,国际国内的说法很多。
很多人认为,这是“国进民退”所致。从产权理论来看,一般认为国有企业没有效率,民营企业有效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本上100%是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的占比只有25%—30%,民营企业从原来基本没有,到现在占到70%—75%。在这种状况下,过去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国增长快是因为产权改革带来的效率提高,有不少理论文章也证明这种说法。但是,从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也升高,民营企业在这两方面的比重则同步下降。很多人认为,民营企业比重下降是因为受到政策压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个问题基本无解,因为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政策,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效率就会下降,因此将经济不断下滑归咎于政策。如果持这种看法,就容易产生悲观预期,对于未来发展失去信心。
  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从统计数字来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当中的比重和在贷款中的比重确实有所上升。问题是,“经济增长下滑”“国有企业比重上升”“贷款给国有企业的比重上升”,这些现象同时存在,何者为因?何者为果?是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导致经济增速放慢还是经济增长放慢导致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如果这个因果关系理不清,对未来的判断会不同,采取的政策会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在我看来,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和国有企业贷款比重上升,都是经济增长放慢之果,而不是原因。民营企业的投资少及民营企业贷款比重下滑,是受到外部冲击,对其需求增长放慢所导致。
  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实际上一直未能全面恢复。同时,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也没有全面恢复。从1978年到2008年那30年,我们每年的出口增长达到18%。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由于国际贸易下滑,发达国家增长慢导致进口需求低,我们的出口就慢,增长率从原来将近20%下降到现在只有5%左右。
  在这种状况下,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出口部门,也就是民营企业的部门,现在我国出口产品中97%来自民营企业。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出口增长突然下滑,就造成民营企业产能过剩,而且发达国家的恢复还遥遥无期,甚至还在下滑。在这种状况下,民营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很差,当然就不愿意投资,因而获得的银行贷款就少。
  这些现在占主要的、符合比较优势的部门,产能过剩,经营状况不好,不投资,这就给就业带来了影响。就业受影响,收入增长就随之受影响,所以家庭的消费增长就会受影响,整个经济也会下滑。
  在这种状况之下,政府当然必须采取一些逆周期的投资,做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以稳定经济。这些项目都是大型的、具有外部性的基础设施,所以是由国有企业来做,国有企业的比重因此逆周期上升。国有企业做这些项目,当然要跟银行贷款,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也跟着增长。这些基本上都是因为经济下滑,民营企业受到不利影响,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所做的措施。这些投资的各种投入品一般由民营企业生产,并且,这些投资也创造了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和消费,这些消费品也主要由民营企业来生产。所以,政府如果不做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民营企业的日子会比现在更难过。
  如果对中国经济下滑和相应的因果关系没有准确的认识,就容易产生悲观的看法。只要对当前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需求的疲软有清晰的认识,采取必要的缓冲措施,并进行必要的改革调动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积极性,中国仍能维持5%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和定力。
 
·社团工作·
 
交易商协会对6家中小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据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4月12日发布公告称,近日,交易商协会根据市场机构反映的情况发现,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存在涉嫌违规代持、出借债券账户等行为。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交易商协会对6家中小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
  近期市场机构反映,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与外部人员串谋,利用国债利率下行预期进行代持、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所增加。各市场成员要加强内控,高度重视债券业务合规检查,避免发生此类违法违规行为。
  下一步,交易商协会将加强债券交易结算链条分析,加大对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打击力度,并加强市场警示教育,维护市场秩序,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近期财经动态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