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财经动态 > >> 财经动态 第050期

财经动态 第050期

  
 ·国内财经·    
  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人身保险公司分类监管正式落地     
  国家外汇局修订发布对外金融资产统计制度相关指引及规则      
  我国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两部委发布《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    
  2024年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指导目录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141项重点任务推进绿色发展  
  央行上海市分行发布《2024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
  深圳"20+8"产业集群上线2.0版本   
 ·企业动态·    
  财付通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153亿元    
  宁德时代拟大手笔分红220亿元     
  华为加快部署超快充充电桩      
  我国渤海中北部再获亿吨级油田     
  富时罗素纳A指数样本调整     
 ·海外经济·    
  拜登反对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   
  工业机器人龙头接连收购AI企业   
 ·研究探索·    
  曹亚伟:以有效益的投资带动有潜能的消费      
 ·社团工作·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正式发布     
 
 
 
 
 
 
 
 
 
 
 
 
 
 
 
 
 
·国内财经·
 
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服务,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日前修订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4年4月18日起施行。原《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3年第2号)同时废止。
  《办法》共十章、79条。主要修订内容如下:一是提高准入标准。提高主要出资人的资产、营业收入等指标标准,以及最低持股比例要求,强化主要出资人的股东责任;提高具有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和风控经验出资人的持股比例,促进其更好发挥专业与风控作用;提高消费金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二是强化业务分类监管。区分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范围,取消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严格业务分级监管。适当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股东流动性支持能力。三是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全面贯彻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公司治理、股东股权、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法规和制度要求,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组织形式、股权结构等特点,明确了党的建设、“三会一层”、股东义务、薪酬管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四是强化风险管理。明确关于消费金融公司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优化增设部分监管指标,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五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压实消费金融公司消保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消保工作的各项机制,加强对合作机构规范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办法》将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要求由不低于30%提高至不低于50%。主要考虑:一是从近年监管实践来看,提升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有利于压实股东责任,增强股东参与公司经营意愿,更好发挥股东资源优势,促进股东积极发挥支持作用。二是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避免由于股权相对分散而出现公司治理失效失衡的问题。
  《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了优化调整,更加专注主责主业。一方面,区分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将“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发行非资本类债券”等7项业务纳入基础业务,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等2项业务纳入专项业务。另一方面,取消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鉴于代销保险可能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相关投诉纠纷增多,而且行业也基本没有开展此类业务,因此取消“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业务。
  《办法》监管指标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增加担保增信贷款业务监管指标。鉴于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高度依赖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风险兜底,不利于提升自主风控能力,而且间接抬高贷款综合利费水平,《办法》要求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二是增加流动性比例监管指标。结合消费金融公司经营特征和风险特点,在审慎测算基础上,《办法》规定“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50%。
  另外,《办法》增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机构管理”两个专章,更加突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方面,压实消费金融公司的消保主体责任。要求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公司治理,建立健全消保工作机制,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健全完善消保信息披露机制、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合作机构的约束管理。要求消费金融公司加强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集中度管理,对合作机构进行持续管理和评估,明确合作机构的禁止性规定,避免因合作机构特别是催收机构不规范催收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要求消费金融公司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制定催收机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依法合规开展委托催收行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人身保险公司分类监管正式落地
 
  3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下称《办法》)。《办法》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其他等六个维度,搭建风险综合评估体系。根据《办法》,综合风险等级划分为1—5级,数值越大风险越高,处于重组、被接管等状态的公司直接列为S级。
  同时,《办法》还设置“履行环境社会治理(ESG)责任情况”作为特别加分项,对开展绿色保险、普惠保险较多的人身保险公司,给予适当加分。
  《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根据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将结合定期监测情况,原则上每年对人身保险公司开展一次监管评级。
  《办法》明确,监管评估将分为评价单一维度风险水平、评定综合风险水平等级、特殊情形调整评级三个步骤。其中,综合风险水平等级的评定采用权重法,总分值为100分。
  具体来看,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其他方面六大维度的权重分别为:22%、14%、22%、14%、14%、14%。根据不同得分结果,人身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水平等级将被划分为1—5级。同时,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或风险处置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人身保险公司,经监管机构认定后将被划分为S级。
  《办法》指出,数值越大反映人身保险公司风险越大,就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例如,监管评级结果为4级,表示人身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较为严重,需要立即采取纠正措施。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人身保险公司为高风险公司,则需要限制高风险业务,压降风险敞口。
  根据人身保险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监管部门将分类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对于监管评级结果为3、4、5级的公司,《办法》还明确了具体的监管措施:
  对监管评级结果为3级的公司,应适当提高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深度,督促公司控制风险较高、管理薄弱领域业务增长和风险敞口,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对监管评级结果为4级的公司,除可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外,还应区别情形依法采取下列措施:责令限期整改,责令增加资本金,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增设分支机构,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等。
  对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的公司,在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基础上,必要时应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可视情况依法安排重组、实行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办法》还要求,人身保险公司应当对监管评级结果严格保密,不得将监管评级结果向无关人员提供,不得出于广告、宣传、营销等商业目的或其他考虑对外披露。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此次《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落实“高风险高强度监管”的监管导向,合理配置机构监管资源,真正落实分类监管要求,引导人身保险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市场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增强人身保险业风险防控有效性、提升人身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推动人身保险公司差异化经营三个方面。
 
国家外汇局修订发布对外金融资产统计制度相关指引及规则
 
据悉,国家外汇管理局3月15日修订发布《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业务指引(2024年版)》(以下简称《业务指引(2024年版)》)和《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核查规则(2024年版)》(以下简称《核查规则(2024年版)》),进一步提升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申报质效。
《业务指引(2024年版)》和《核查规则(2024年版)》,作为《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的配套诠释性文件,是2017年发布以来的第二次修订,重点提升申报便利性,更好保障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质量。《业务指引(2024年版)》通过填报原则描述、举例说明等形式,指导申报主体更准确地理解具体申报要求。《核查规则(2024年版)》通过明晰数据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便利申报主体在报送数据前进行必要的核查。
  本次修订吸收了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的新情况、新变化,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根据《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详解国际运输、建设等新增报表的填报要求。二是明确近年来资本市场开放新增涉外业务的申报要求,调整和补充统计数据要素项的核查规则。三是针对日常申报实践和常见疑难问题,补充典型申报案例。
《业务指引(2024年版)》和《核查规则(2024年版)》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我国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据悉,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全面推进监测网络、技术、业务、管理等优化升级,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意见》明确了“两步走”目标:第一步,未来五年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工程、监测科技创新工程、强基层补短板能力提升工程、监测人才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加速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整体能力。第二步,再用五年左右时间,到2035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意见》从监测网络、监测技术、业务支撑、数据质量、监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主要任务,强调抓好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塑造数智化监测技术新优势两个重点(“两化”),推动监测数据高质量、监测管理高效能、监测支撑高水平(“三高”)。
另外,为切实推动《意见》各项要求落实落地,生态环境部还研究制定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要点(省域)》(以下简称《要点》)作为《意见》的附件一并印发,分领域明确细化具体建设要求,为地方推进监测现代化提供有力抓手,鼓励先进地区先行先试,引导落后地区补齐短板,系统、全面提升地方监测整体能力。
 
两部委发布《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指出,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工作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要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持续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为持续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工作方案》部署了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优化新建建筑节能降碳设计,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强化年运行能耗1000吨标准煤(或电耗500万千万时)及以上建筑项目节能审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
二是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升级。组织实施能效诊断,以城市为单位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部分的能效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未采取节能措施的公共建筑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
三是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加大高效节能家电等设备推广力度。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机制,依法开展建筑冬夏室内温度控制等情况检查。推广应用高效柔性智能调控技术,推动建筑群整体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和调峰。
四是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推动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支持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业、核电等余热利用。探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常态化监管和后评估。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
五是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供热分户计量改造方案,逐步推动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户内不具备供热计量改造价值和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可实行按楼栋计量。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应达到供热计量要求。加快实行两部制热价。加强对热量表、燃气表、电能表等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
六是提升农房绿色低碳水平。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原则,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有序开展既有农房节能改造。推动农村用能低碳转型。
七是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严格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发挥政府采购引领作用,支持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推广节能型施工设备。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八是严格建筑拆除管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强老旧建筑修缮改造和保留利用。对各地区建筑拆除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大拆大建造成能源资源浪费。
九是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等建筑新一代技术研发,持续推进高防火性能外墙保温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薄膜电池技术装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加快建筑节能降碳成熟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建筑节能降碳产业链,培育建筑节能降碳产业领军企业。
十是完善建筑领域能耗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编制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以及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核算标准。
十一是强化法规标准支撑。推动加快修订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序制定修订一批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加强建筑能效测评能力建设。
十二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实施有利于建筑节能降碳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加大中央资金对建筑节能降碳改造的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建筑节能、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绿色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支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和相关产业发展。
 
2024年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指导目录发布
 
据悉,为扎实推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指导各地精准严格执法,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部近日印发《2024年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指导目录》(下称《指导目录》)。
《指导目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执法,明确了32项重点执法检查内容。主要涵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装置带病运行管理、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管理、危险化学品登记鉴定管理、关键岗位人员专业资质能力、变更管理、报警联锁管理等。特别是为深刻吸取有关典型事故教训,将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三同时”合规性、试生产管理和异常工况安全处置等纳入执法检查重点事项。
 
北京城市副中心141项重点任务推进绿色发展
 
  3月18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闻发布会。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介绍,副中心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141项重点任务,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三个清单推进《实施方案》任务落实
  今年2月7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和通州区委区政府编制印发了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任务清单、政策清单和需要国家支持政策事项清单等三个清单。其中,任务清单对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分工,形成141项重点任务,成为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政策清单研究提出了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等20项政策,为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需要国家支持政策事项清单从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推动区域绿色一体化发展、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梳理了7项内容,探索优化城市副中心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机制。
  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
  建筑、交通、产业是城市副中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占比99%),也是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的主阵地。副中心将大力推行智能舒适的绿色建筑,推进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标准,即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结合城市更新工作,有序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大智能建造应用力度,推动建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和规模化、品质化发展。
  绿色交通方面,副中心将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建设高效绿色、生态友好的交通网络。持续推进M101线、平谷线,加快谋划M102线,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加强绿色智能交通管理,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交通一体化。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建设优质滨水慢行系统,打造“水路绿”三网融合慢行体系。
  副中心还将加快发展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突出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双轮驱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加快存量资源“转绿降碳”、增量资源绿色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强化绿色金融商务服务功能,深化北京绿交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绿色金融机构,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加快打造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推进文化旅游商务融合发展,加强绿色产业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持续擦亮绿色发展金名片
  当前,城市副中心聚焦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进一步成为城市副中心看得见、可体验、有内涵的深厚底色。副中心将构建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开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试点,完善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调控,探索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面实施减油、降气、增电措施。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城市智慧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余热利用。积极拓展绿色电力应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建成与新型电力系统相适应的智能高效电网。构建保供多元、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推广应用先进能源技术,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综合智慧能源示范样板。
副中心还将加强区域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滨水空间功能,将北运河打造成为滨水地区新地标。高标准建设花园城市,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滨河绿道。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基本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加快实施温潮减河工程。持续抓好空气污染治理,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噪声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
 
央行上海市分行发布《2024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
 
据悉,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近日印发《2024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下称《指引》),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从九个方面提出工作指引,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信贷供给结构,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具体而言,《指引》强调,2024年,辖内金融机构要积极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沪科专贷”“沪科专贴”等货币政策工具资金,支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作用,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四贷”长效机制建设,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健全适老金融产品体系,支持养老金融加快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科技赋能;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良好金融环境;加快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强化制造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助力消费扩容升级和文旅行业发展,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充分利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更好满足民生领域金融服务需求。
  《指引》提出,金融机构要做好信贷结构的“加减法”,加快适应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信贷需求结构变化,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分类施策,强化同财政、产业、区域、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盘活存量信贷资源,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深圳“20+8”产业集群上线2.0版本
 
3月14日,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形成了推进“20+8”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2.0版本。
《实施方案》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大力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全市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球市场“含深度”、城市发展“集约度”显著增加,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稳步提升,未来产业整体成势,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
据悉,2022年6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即“20+8”1.0版)印发,明确布局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8”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战新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相较原来的“20+8”产业集群体系,2.0版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3个产业集群合并为高端装备与仪器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调整为机器人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调整为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
  同时,《实施方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为战略重点、优势拓展、基础支撑、综合提升四类,分类施策,精准培育,针对性配置不同资源,进一步巩固优势领域、锻造中坚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未来产业则新增智能机器人产业和前沿新材料产业,区块链产业并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调整为光载信息产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调整为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产业。
 
·企业动态·
 
财付通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153亿元
 
据悉,央行官网日前更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显示,央行同意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付通”)增加注册资本至153亿元。这意味着,若此次增资成功完成,财付通将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非银行支付机构。
财付通为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注册资本为10亿元。
对于巨额增资,财付通方面3月17日表示,“此举是基于自身经营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增资。增资后,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在科技创新、提升支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投入,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财付通于2011年5月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第一批获得央行支付牌照的机构,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业务类型为全国范围的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微信支付、QQ钱包所需的支付牌照和银行通道的技术支持均由财付通提供。也就是说,财付通为微信支付、QQ钱包的运营主体。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财付通增资应该与2024年5月1日即将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条例》规定,设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亿元,且应当为实缴货币资本。央行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类型、经营地域范围和业务规模等因素,可以提高前款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这意味着,未来业务规模越大的支付机构,需要的注册资本金投入就越多。支付机构违规成本和安全性都大幅度提升,”王蓬博说。
王蓬博表示:“国务院办公厅3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给予支付行业空前的政策支持。叠加《条例》即将落地实施,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机构‘跟进’增资,为业务扩张及优化支付服务做准备。”
  据了解,去年已有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了一轮增资。去年2月1日,PayPal中国全资子公司贝宝支付获批增资至45.2亿元;去年9月14日,滴滴支付获批增加注册资本至4亿元。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注册资本最高为贝宝支付;银联商务注册资本约为28亿元;支付宝的注册资本为15亿元。如果财付通增资落地,其将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根据央行官网最新名单,目前有185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去年12月底,支付宝获央行批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宁德时代拟大手笔分红220亿元
 
  3月15日晚间,宁德时代(300750)披露了2023年年报。这家全球锂电池龙头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4009.17亿元,同比增长22.01%,而归母净利润则达到441.21亿元,同比更是增长43.58%。
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低位徘徊,宁德时代毛利率实现反弹,获得了盈利修复机会。除此之外,宁德时代的库存水平进一步降低,已经基本回到2021年底水平。
报告期内,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市场份额依然保持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一。在2023年,宁德时代实现锂离子电池销量390GWh,同比增长35%。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量321GWh,同比增长33%;储能电池系统销量69GWh,同比增长46.81%。据SNEResearch统计,两大类产品全球使用量/出货量的增速分别为39%、53%。
从规模上来看,宁德时代依然是全球电池行业中当之无愧的龙头。根据SNEResearch统计,2023年公司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36.8%,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一。
高达220亿元的利润分配预案成为宁德时代本次财报的最大惊喜。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年度现金分红和特别现金分红50.28 元(含税),分红总金额接近净利润总额的一半。根据Wind统计,历史上宁德时代累计分红金额为91.05亿元,本次分红金额超过此前5年总分红金额的两倍。
  宁德时代解释称,本次分红由年度现金分红以及特别现金分红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是以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的20%作为分配额实施年度现金分红,与往年股利支付率一致;后者是为积极贯彻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专项行动,更好回报股东,以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的30%作为分配额实施的特别现金分红。
  展望2024年,宁德时代强调“全球市场空间广阔”,除了惯常提到的“全球范围内的交通电动化、电力能源清洁化持续推进”之外,还着重提到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网络的促进作用。
  宁德时代认为,智能化有望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对于终端消费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加速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对电力需求巨大,将进一步拉动清洁能源生产、转换、存储、使用的需求。作为应对,宁德时代将继续坚持“三大发展方向”“四大创新”,坚定推进数智化、全球化、低碳化经营。
 
华为加快部署超快充充电桩
 
据悉,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表示,华为希望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充电,助力汽车的电动化全面普及。华为目前已有2万根超快充充电桩投入运营。“目前的进展比预想还快,今年10万座超充桩比预想的还会加快。” 
 
我国渤海中北部再获亿吨级油田
 
  据悉,中国海油3月18日宣布,我国渤海中北部海域再获亿吨级大发现——秦皇岛27-3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4亿吨,这是该海域时隔10年再次获得重大油气发现,对进一步夯实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岛27-3油田位于渤海中北部海域,西距天津市约200公里,平均水深约25米。经测试,该油田单井日产原油约110吨,展现出较好勘探前景。
  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周家雄介绍,秦皇岛27-3油田的发现是渤海浅层岩性勘探思路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其所在的石臼坨凸起,是渤海油田早期勘探的主战场之一。科研人员结合大量已钻井资料及实验,通过扎实开展沉积、地球化学等基础研究,锁定石臼坨油气富集的复杂走滑断裂带,实现勘探老区再获亿吨级油田的重大发现。
中国海油勘探副总师徐长贵表示,秦皇岛27-3油田是2019年以来渤海油田发现的第6个亿吨级油田,该发现进一步证实渤海复杂走滑断裂带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将为我国海上油田的开发注入强劲动力。
 
富时罗素纳A指数样本调整
 
  3月18日,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纳A样本一季度定期调整正式生效,本次常规调整新增纳A样本股76只,其中沪市40只,深市36只。2023年9月定期调样新纳入的600余只A股纳入因子(即市值调整系数)同步由12.5%提升至25%。
  调整生效后,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共已纳入1973只A股样本,A股在新兴市场、全球市场指数中权重分别已达到约6.1%、0.6%。分析人士表示,本次调整预计可为A股带来超50亿元增量资金,同时也将会提升外资主动资金对A股的配置热情和交易活跃度。
除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外,富时中国A50指数也于同日一并生效,本次调整调入4只样本,分别为光大银行、海光信息、陕西煤业和中国广核,调出4只样本,分别为药明康德、爱尔眼科、宁波银行、洋河股份。调整后的沪市样本数37只,深市样本数13只。
 
·海外经济·
 
拜登反对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
 
据报道,美国总统拜登3月14日发表声明称,反对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美国媒体认为,拜登此举意在争取摇摆州工人选民对其竞选连任的支持。
  拜登在声明中表示,他会维护美国钢铁工人的利益。美联社说,拜登已将美国制造业的恢复作为寻求连任的核心议程。
  据了解,日本制铁公司去年12月宣布,计划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总部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这是2024年总统选举的摇摆州之一。
  拜登经济团队此前表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将对这笔收购进行“认真审查”。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曾于1月底表示反对这项交易。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在钢铁行业和其他制造业领域采取了激进的保护主义政策。
  据悉,拜登和特朗普3月12日各自锁定2024年总统选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两人近日的保护主义言论也意在争取更多选票。
  《华尔街日报》日前称,美国的保护主义倾向让欧洲盟友感到失望。欧洲官员认为,无论拜登和特朗普的再度对决结果如何,美国的经济政策都已朝着不利于欧洲的方向倾斜。
 
工业机器人龙头接连收购AI企业
 
据悉,全球工业机器人龙头ABB在近日举办的人工智能战略发布会上介绍,ABB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100多个AI项目正在推进中。
其中,ABB在2024年初收购了瑞士初创公司Sevensense,以扩大公司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地位;还收购了研发工程公司Meshmind的大部分股份,扩大在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和机器视觉领域的研发能力。
 
·研究探索·
 
曹亚伟:以有效益的投资带动有潜能的消费
 
《经济日报》3月18日刊发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所长曹亚伟撰写的文章指出,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着力点。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共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9%,共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消费和投资是拉动我国内需增长的基本动力,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来看,消费与投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能够从需求侧为投资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有潜能、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带动短期的经济增长,还能牵引投资效益的改善和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投资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工具和手段,通过资本积累推进社会再生产,从供给侧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此外,投资对消费还具有促进与引导作用。投资可以通过促进社会再生产创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物质基础。有效益、高质量的投资还能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社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投资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减,从2012年至2023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从42.1%下降至28.9%。但随着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是使得投资这一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持续发力的良策。
有效益的投资即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助推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投资。一方面,有效益的投资应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40余年,在相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部分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且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提高投资效益应首先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引导社会投资更多聚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体系,推动产业体系由以要素密集型为主转向以技术及知识密集型为主。
此外,有效益的投资还应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引领绿色发展,综合考虑投资的经济、社会及生态价值。另一方面,有效益的投资应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锚点,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和回报率。从就业层面来看,应引领投资更多关注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领域,充分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从消费层面来看,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发挥投资对消费的反向引导与带动作用,通过高科技、高品质、绿色化投资带动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转型升级,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正处于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提升投资效益,以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应有的放矢。
  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与撬动作用,为社会投资指明方向、提供动力。一方面,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持续加大政府在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在此基础上,将政府投资更多转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攻关、节能减排降碳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既能保障对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又能引领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另一方面,创新政府与民间投资合作模式。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在降低政府投资挤出效应的同时,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和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打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一是应降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拓宽民间投资空间。二是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充分优化货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结构性功能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并优化信贷产品、增加中长期贷款项目及比例。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节省审批成本。
  优化减税降费政策,推动减税降费政策结构性转变。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减税力度,尤其是针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兴消费行业的生产及消费环节提供增值税、消费税等税费优惠,并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激发投资热情的同时,以有效益的投资带动有潜能的消费。
 
·社团工作·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正式发布
 
据悉,在3月15日召开的AWE2024“2024中国清洁电器行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以下简称《自律公约》)正式发布,旨在推动行业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清洁电器行业建立起“自我约束、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行业自律机制。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执行理事长姜风表示,“中国清洁电器行业经历了从跟随到自主创新再到原创引领、从OEM到全球自主品牌拓展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清洁电器行业抓住了互联网时代发展新机遇,敏锐发掘新需求,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创新品类和产品,创造出广阔的市场空间,让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她表示,清洁电器已经成为家电行业增长的新动能。
  据奥维云网环境和健康电器事业部总经理田亚丽介绍,2023年,中国清洁电器市场零售额为344亿元,同比增长6.8%,扫地机器人和洗地机成为市场增长双擎。其中,扫地机器人零售额为137亿元,同比增长10%;洗地机零售额为122亿元,同比增长22%。
  然而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清洁电器行业竞争加剧,增速放缓,让不少企业面临全新挑战。姜风指出,全球清洁电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内家庭的清洁电器保有量仍比较低,海外市场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新兴品类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清洁电器行业必须在技术、质量、服务、供应链等方面夯实内功,进行良性竞争。
2023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清洁电器专业委员会开始起草《自律公约》。今年3月15日,姜风以及莱克、添可、科沃斯、海尔、美的、石头、爱普、九阳、苏泊尔、米博、小熊电器、飞利浦、松下、以内、博菱等15家清洁电器主流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自律公约》的发布。
 

近期财经动态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