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26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26期

部委决策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切实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7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系统党纪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要求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全面强化"五大监管",切实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
  此次会议通过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深刻剖析总局系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化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
  会议强调,要切实汲取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鉴,真正把"看在眼里的教训"变成"刻在心底的警醒"。要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始终紧绷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这根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进一步严明组织纪律,强化组织意识,严格遵守组织制度,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进一步严明廉洁纪律,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切实做到不逾底线不碰红线。要进一步严明群众纪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信访、消保、普惠金融等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全面强化"五大监管",切实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要进一步严明生活纪律,砥砺品格操守,提升道德境界,不断修身律己,切实净化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
  会议要求,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慎终如始、真抓实学,持续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见行见效,更好发挥纪律建设标本兼治作用,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要以学纪知纪明纪,促进遵纪守纪执纪,扎实推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落地落实。要认真学习贯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引导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知责、明责、担责,释放"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问责"的强烈信号。要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多措并举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的金融政治生态。要引导激励监管干部担当作为,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深入实施"四新"工程,更好激发监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部门联合加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证监会、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意见》表示,财务造假毁坏资本市场诚信基础,严重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是证券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打击和防范财务造假也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问题。如,财务造假的隐蔽性、复杂性显著增加,加大了发现和查处难度。特别是近期查处的不少案件中,第三方配合造假问题显现并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同时,证监会现行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已运行多年,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变化。与市场各方的期待相比,惩治力度和综合效果还不够。就整体而言,造假公司仍是少数,上市公司群体始终是我国企业的优秀代表。但财务造假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很大,对投资者利益损害很重,亟需各部门、各地区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重拳整肃、坚决遏制。同时,也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深化公司治理,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增加基础制度供给,从源头防范造假发生。
  《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等5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
  一是坚决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包括严肃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虚假信息披露、挪用募集资金和逃废债等行为,严厉打击系统性造假和第三方配合造假,加强对滥用会计政策实施造假的监管,强化对特定领域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
  二是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包括健全线索发现机制,发挥科技手段支撑作用,增强穿透监管能力。加快推进监管转型,完善重大案件调查处罚机制,提高查办质效。深化证券执法与司法机关在信息共享、案件办理、警示教育等方面的协作,提升大案要案查处效率。
  三是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包括加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强化行政追责威慑力。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加强对"关键少数"及构成犯罪配合造假方的刑事追责。完善民事追责支持机制,推动简化登记、诉讼、执行等程序,加强对投资者赔偿救济,提高综合违法成本。
  四是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包括国有资产出资人及有关企业主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对相关企业实施财务造假及配合造假问题严肃追责并通报反馈。金融监管部门提升协同打击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财务真实性的关注和审查,加大对函证业务合规性的监督检查力度。地方政府将财务真实性作为扶优限劣的重要依据,切实履行因财务造假问题引致风险的属地处置责任。
  五是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包括增强公司治理内生约束,强化审计委员会反舞弊职责,发挥独立董事监督作用,推动公司内部建立追责机制。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对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依法暂停或禁止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完善资本市场会计、审计相关规则,加强联合惩戒与社会监督。
  证监会在强化立体化追责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证监会高度重视提升财务造假违法违规成本和涉及的投资者保护工作,积极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一是在立法层面上,推动修订证券法,对违规信披公司和责任人的罚款上限由60万元、30万元大幅提升至1000万元、500万元,对欺诈发行的罚款上限由募集资金的5%提高到1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违规披露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最高可判10年有期徒刑。二是在立体化追责上,行政处罚是立体化追责的一环,刑事追责和民事赔偿也是立体化追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追责方面,今年以来已依法将40余起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民事追责方面,中国证监会指导投资者服务中心,积极支持投资者发起民事追偿诉讼,综合运用先行赔付、支持诉讼、代位诉讼等,强化投资者赔偿救济。目前正在对上市公司(包括部分退市公司)重大违法案件支持投资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发起普通代表人诉讼10起,在审支持诉讼22起。
  《意见》将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作为重要内容。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大案件行刑衔接,突出对财务造假公司和"关键少数"的重点打击,重点做好"追首恶",严厉惩处造假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强化对控股股东、实控人组织实施造假、侵占的刑事追责力度。完善民事追责支持机制,推动简化登记、诉讼、执行等程序,完善示范判决机制,加大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便利投资者获得赔偿。
  细化工作方案已制定
  证监会已经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的细化工作方案。具体来看,将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严防存在财务造假的主体"带病闯关",从源头提升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强化穿透式监管,发挥"吹哨人"作用,多渠道识别并循环筛查有效线索。提升案件调查质效,大力提高行政处罚力度,优化与公安司法机关的衔接机制,从严惩处造假"首恶",完善行政、刑事、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加大基础制度供给,推动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对财务造假和第三方配合造假一体打击,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深化部际和央地协作,加强与国资、金融等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在线索发现、信息通报、调查取证、联合惩戒等方面的协作,强化监督管理和追责问责。加强综合防范机制。强化公司防范财务造假、防范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内部防线建设,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持续加大宣传警示力度。
  组织实施方面,证监会表示,将积极会同国资监督管理机构、金融监管部门、有关企业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地方政府等,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意见》各项任务、要求落地见效。
  一是加大打击惩治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涉财务造假风险问题的排查,从严惩处、一体打击财务造假、侵占、第三方配合造假,对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并及时通报。
  二是优化工作机制。证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领域防治财务造假情况进行会商,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相关部门也将强化内部监督,对于管理或监管履职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
  三是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意见》的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积极回应市场关切。相关部门加大对所出资企业、主管或监管企业的指导力度,切实做好各项安排落实落地工作。
 
央行宣布创设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7月8日发布公告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即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
  公告称,央行宣布,在每个工作日上午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基础上,视情况在工作日16∶00-16∶20时段开展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期限为隔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20个基点和加50个基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历史上日间流动性波动较大,尤其在月中、月末、假期前等关键时点,市场流动性需求较大,本次创设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工具,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精细化管理流动性的需求,平抑资金面大幅波动。
  市场人士认为,本次创设的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基准,向下减20个基点、向上加50个基点,能够形成中国人民银行短期利率调控"走廊",有效引导市场利率走势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操作目标。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与之相对的,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常开展的回购交易主要包括7天期逆回购操作、14天期逆回购操作等。
 
证监会将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包容性精准性
 
  据悉,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召开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题座谈会。吴清指出,证监会将根据资本市场特点规律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改革完善相关基础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精准性,健全股、债、期等多层次市场体系,持续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吴清指出,今年以来,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重点围绕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先后出台了"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目前正在抓紧推进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同时,积极稳妥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涉及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优化和产品创新。
  吴清强调,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责无旁贷。下一步,证监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坚持系统思维、守正创新、综合施策,根据资本市场特点规律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改革完善相关基础制度和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精准性,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推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更好发挥作用,健全股、债、期等多层次市场体系,持续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证监会暂停转融券业务
 
  7月10日,中国证监会依法批准中证金融公司暂停转融券业务的申请,自2024年7月11日起实施。同时,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进一步强化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降低程序化交易的消极影响,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公平。
  除上述政策外,证监会还批准证券交易所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80%上调至10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100%上调至120%,自2024年7月22日起实施。对于存量转融券合约,证监会明确可以展期,但不得晚于9月30日了结。
  2023年8月以来,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融券和转融券业务监管的举措,包括限制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出借,上调融券保证金比例,降低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证券划转效率,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等;同步要求证券公司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的管理,持续加大对利用融券交易实施不当套利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
  截至2024年6月底,融券、转融券规模累计下降64%、75%。融券规模占A股流通市值约0.05%,每日融券卖出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由0.7%下降至0.2%,对市场的影响明显减弱,为暂停转融券业务创造了条件。证监会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加强日常监管和逆周期调节,对不当套利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打击,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
  在程序化交易监管方面,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六成。
  这主要和前期的一系列监管举措相关。5月1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明确了交易监管、风险防控、系统安全、高频交易特别规定等一系列监管安排。在《管理规定》的监管框架下,沪深北交易所制定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于6月7日公开征求意见。同时,证监会持续加强程序化交易监测,组织证券交易所研究制定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4类监控指标,于今年4月起开展试运行,并对频繁触发指标的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进行督促提醒,促进规范其交易行为。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加强与香港方面会商沟通,研究推进北向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落地的方式和路径。
  上述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深入落实新"国九条"部署要求,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降低程序化交易的消极影响,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公平。
具体来看,一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同时,指导证券交易所评估完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报告信息核查和现场检查力度。二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和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三是加强与香港方面沟通协调,抓紧制定发布北向资金程序化交易报告指引,对北向投资者适用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四是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五是持续强化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私募信息披露规则明确
 
  7月5日,证监会就《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信披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信披规定》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对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相关监管安排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细化,是对私募基金行政监管规则体系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具体来看,《信披规定》明确信息披露对象、披露内容、披露方式。明确私募基金托管人、私募基金服务机构在发现重大风险等情形时,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和向基金业协会、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鼓励私募基金管理人自主增加信息披露内容,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差异化信息披露方面,《信披规定》明确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差异化的定期报告、临时报告要求和底层资产披露的特定安排。明确涉及未托管等情形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审计要求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全面审计要求。明确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人对基金净值等复核审查,以及发现特定风险情形下的投资者提示和报告要求。
  《信披规定》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定期、临时和专项报送要求;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应报送年度经营情况和经审计年度财务报告;明确建立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加强未公开基金信息的管控、妥善保存有关文件资料等要求;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股东、合伙人和实际控制人配合履行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义务。
  后续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将对相关自律规则进行修订,作为《信披规定》的配套实施细则。
 
中证协发布程序化交易委托新要求
 
  据报道,量化监管的节奏持续推进中,5月国内量化交易的首个监管法规落地、6月沪深交易所发布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围绕着新规,券商面临着与量化私募等交易者的签署新的委托协议。
  日前,中证协组织起草了《程序化交易委托协议(示范文本)(征求意见稿)》(下称"《示范文本》"),下发给券商征求意见。
  《示范文本》正文共六章25条,主要包括释义、程序化交易报告、交易行为、高频交易管理、违约责任、附则等内容,对证券公司和程序化交易投资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范围作出约定。
  明确程序化报告要求,明确客户禁止行为
  《示范文本》围绕着5月1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起草制定,综合考虑了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自律规则要求、尊重行业惯例以及行业实践,进一步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范围,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在报告要求和交易行为管理要求上作出明确。
  一是明确程序化交易的报告要求。《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中要求程序化交易投资者对相关信息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报告。基于此,《示范文本》中对程序化交易投资者的报告时间、报告信息、重大变更以及证券公司的保密责任进行了约定。
  比如,在首次报告及报告信息上要求包括:(一)账户基本信息,包括投资者名称、证券账户代码、指定交易的会员/托管会员机构、产品管理人等;(二)账户资金信息,包括账户的资金规模及来源,杠杆资金规模及来源、杠杆率等;(三)交易信息,包括交易策略类型及主要内容、交易指令执行方式、最高申报速率、单日最高申报笔数等;(四)交易软件信息,包括软件名称及版本号、开发主体等;(五)其他信息,包括甲方联络人及联系方式等。
  如果量化私募等交易者上述信息发生重大变更,应当在变更发生后下一个自然月的第五个交易日之前向券商进行变更报告。这里的重大变更包括:账户资金规模较此前报告情况发生明显变化;杠杆资金来源发生变更或者规模较此前报告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联络人发生变更以及账户最高申报速率或账户单日最高申报笔数发生变更等8项内容。
  此外,券商有权对量化私募等交易者的程序化交易行为进行监测识别,对后者的程序化交易报告信息进行充分核查,包括但不限于对身份进行穿透核查,对账户资金信息、账户交易信息和交易软件信息进行核查。
  二是客户进行程序化交易的管理要求。《示范文本》中明确了客户的禁止交易行为,以及证券公司按照监管规定有权对程序化交易客户的交易行为实施有效管理,对高频交易实施差异化、从严管理。
  量化私募等机构在交易中不得影响券商及交易所系统安全或正常交易秩序,不得利用程序化交易从事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出现异常交易行为时,券商有权对量化私募等机构程序化交易行为进行管理,识别、管理和报告量化私募等机构涉嫌异常交易的行为,督促其依法合规进行程序化交易。
  此外,示范条例还列举了六大事项情形,券商可以拒绝客户的程序化交易委托、撤销相关申报等措施,并向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告。比如,拒不履行或者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履行报告及变更报告义务;拒绝配合券商就程序化交易开展尽职调查,或者拒绝接受券商的核查和检查;用于程序化交易的技术系统发生重大技术故障或者程序化交易委托出现重大异常;程序化交易可能影响交易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等。
  券商有权拒绝拒绝、并向监管报告高频交易中的异常交易行为
  高频量化在此次《示范文本》中有"排面",被单列一章,重点强调。
  《示范文本》对高频交易进行了定义,即投资者交易行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高频交易:一是单个账户在单个证券交易所每秒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300笔以上;二是单个账户在单个证券交易所每日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三是证券交易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除了对高频交易定义、额外报告义务规定之外,《示范文本》还提出高频交易的额外管理要求,即投资者进行高频交易可能出现交易所规定的异常交易行为的,券商有权采取拒绝委托、撤销相关申报、暂停提供服务或终止与该投资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并向监管机构和交易所报告。
  明确违约责任、损失承担以及配合检查义务
  《示范文本》明确了证券公司和程序化交易客户任何一方违反协议而给对方所造成实际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此外,如果券商根据协议规定拒绝量化私募等客户委托、撤销申报、暂停提供服务、或终止与量化私募等客户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相关的任何后果、风险和损失由量化私募等机构自行承担。
  量化私募等机构还有配合检查义务,当交易所或券商依据证券交易所要求,针对量化私募等机构程序化交易开展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的,后者应予以配合,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提供相关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示范文本》为非强制性使用文本。券商为经纪客户提供程序化交易服务可结合具体情况,参考《示范文本》订立协议。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和协议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政策要闻
 
▲工信部强调让传统产业升级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7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工信部将抓好《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落实,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支持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让这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之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在设备更新方面,聚焦重点行业坚持市场化推进、标准化引领,实施先进设备和软件一体化更新提升行动,淘汰一批低效老旧设备。
  在工艺升级方面,持续推动产业科技创新,鼓励面向传统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工艺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数字赋能方面,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装备,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数字园区。
  在绿色发展方面,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电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扩大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应用,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快石化行业老旧装置综合技改,民用爆炸物行业的"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替人",加大制造业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交通运输部发布《民用航空货物运输管理规定》
 
  7月8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民用航空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由《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和《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际运输规则》合并修订而来。《规定》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据悉,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市场,国内国际市场融合程度加深,电商、快递、冷链等新兴物流市场不断发展,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原两部规章分别于1996年、2000年颁布施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在此期间,我国航空货运发展实践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已深入融合,因此本次修订将《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和《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际运输规则》合并修订为《民用航空货物运输管理规定》(CCAR-275部),对国内、国际货物运输实施统一管理。
  据了解,《规定》鼓励支持智慧货运建设,鼓励和支持承运人、机场管理机构、地面服务代理人以及其他从事民用航空货物运输活动的单位加强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建设安全可靠、智慧先进、优质高效的现代化民用航空货物运输服务体系,并做好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促进多式联运发展。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7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坚决服务"国之大者",勇担使命责任,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推动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认为,要切实把国资央企人才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相互支撑、良性循环,畅通以"四个面向"牵引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的循环,协同加强国资央企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生机活力;畅通以人才培养支撑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中加快人才培养的循环,注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锻造优秀创新团队,把拔尖青年科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畅通以科技创新优势吸引集聚人才、以人才集聚优势增强创新动能的循环,用好并不断优化科研资源、创新平台布局,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与人才的协同效应。要全面贯彻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践要求,坚持党管人才,搞活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丰富政策"工具箱"、扩大政策覆盖面,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切实发挥关键人才作用并作出制度性安排。
  会议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底线思维,全面细致排查,完善应急预案,预置应急力量,及时有效应对汛期各类风险隐患。电网、通信、能源、建筑类中央企业要按照应急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统筹安排,积极投入防汛救灾抢险工作,为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贡献央企力量。有关中央企业要发挥好专业救援队伍的人员、装备和技术优势,勇于承担抢险救援工作任务。
  会议强调,要切实担负起国务院国资委承担的使命责任,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着力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会议强调,有关中央企业要积极响应"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的伟大号召,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努力建设更多优质精品工程,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盘活专项基金成立
 
  据悉,总规模300亿元的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盘活专项基金7月5日正式成立。该专项基金将通过项目直投和设立子基金方式开展投资,发挥整合资源、资金投入等重要支撑作用,助力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和既有建筑,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这只专项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国诚通承担专项改革任务的全资子公司诚通通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
  中国诚通总经理郭祥玉说,中国诚通下一步将加快探索基金支持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盘活利用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国有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坚强保障。
  据介绍,2016年,中国诚通成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近年来,这家中央企业立足"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结构调整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定位,已逐步构建起基金投资、股权管理、资产管理、金融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孵化的"4+1"业务布局。
 
自主创新
 
李强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李强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同时要清醒看到,当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要实事求是分析形势,既看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全面准确掌握真实情况,做好科学决策。要围绕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进一步实施好宏观政策,持续用力、形成合力,提高政策实施效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李强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新的增长空间。要顺应当前技术迭代更快、颠覆性创新更多、跨领域融合更深等新特点,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支持,促进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要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更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把我国规模宏大的各类创新资源组织好、运用好,持续释放巨大创新力量。
  李强希望各位企业家坚定信心、专注创新发展,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同时多反映真实情况,多提出务实建议。希望专家学者发挥专长,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前瞻性思考和规律性研究,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智慧。
 
上海发文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
 
  7月11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目标是力争到2035年,将"大零号湾"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2023年1月,经上海市政府同意,市科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大零号湾"成为上海目前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策源"定位的功能区,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目前,"大零号湾"仍存在科创资源集聚度、显示度不足,创新生态、政策供给支撑不足等问题。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处长张励介绍,此次出台的《政策措施》正是围绕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聚要素、造氛围5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针对性提出不少易操作、快落地、早见效的政策措施。
  具体来说,在加强高质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集聚发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开展跨领域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格局,支持高端科学仪器、科研试剂等自主研发。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将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优化职务成果权属和成果评价改革,完善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支持海内外重大成果通过"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机制落地转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平台,加快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平台等建设,建设"科技成果线上发布大厅和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加快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推动各类科创载体提升服务能级;支持区校共建孵化器、师生创业空间等;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承载空间,深化实施产业用地融合管理要求,支持企业"研发-转化-生产"一体化布局。
  在激发企业创新动能方面,将构建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开展企业梯次培育,定期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优质科创企业、企业家榜单"等;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标准研制、支持便捷申领和使用"研发服务券"、参加高水平科创赛事;支持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推进政府合作创新采购方式,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加强算力统筹和供给。
  在增强创新要素保障方面,将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加大对博士后等优秀人才的经费补助和服务保障,支持跨界人才的联合培养;加强科创人才服务,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便利度,加大"大零号湾春申人才专享卡"保障力度;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科技支行,开辟科技信贷"绿色通道",推出与股权投资相关的信贷产品,扩大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一站式协作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开展海内外高价值专利布局;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大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等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力度。
在厚植科技创新土壤方面,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进、培育一流学术期刊;支持高水平学术活动,引导各类创新主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弘扬科创文化,树立先进典型,建设"未来科学家"数据库,强化跟踪服务;完善区域发展规划,盘活区域内存量土地资源,加快高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加强政策实施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动态调整优化相关政策内容。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呼吁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据悉,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7月8日强调,为应对全球诸如贫困、粮食不安全及气候变化等紧迫挑战,国际社会需采取变革性行动与大胆政策,共同推动创新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阿明娜·穆罕默德当天在2024年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在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遏制战争及防止基于性别的暴力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必须通过创新和协作来确保未来的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她同时指出,今年9月将召开的联合国未来峰会是一次修复国际信任、展示合作成果的重要机会,必须充分加以利用。
  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组织下,本届论坛主题为"在多重危机中通过可持续、有韧性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消除贫困"。论坛将于17日闭幕,将审查全球在消除贫困、实现零饥饿、推动气候行动、促进和平与包容社会等关键领域的进展情况。
 
欧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据悉,欧盟委员会7月8日发布的2024年"欧盟创新记分牌"报告显示,欧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各成员国的表现存在差异。
  报告显示,与2017年相比,2024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创新表现均有所提升。不过与2023年相比,2024年15个成员国创新表现有所提高,11个成员国创新表现下降,1个成员国保持稳定。
  报告显示,丹麦是最具创新力的欧盟国家,瑞典次之。创新表现优于欧盟平均水平的成员国还包括芬兰、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爱尔兰、卢森堡、德国、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和法国。
  报告指出,全球创新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报告选定的其他欧洲国家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对手中,瑞士为最具创新力的欧洲国家,韩国是最具创新力的全球竞争对手。
  报告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欧盟创新水平依然较高,但与全球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在智力资产、创新型中小企业间合作以及商业机构研发支出等领域面临挑战。
  欧盟委员会每年发布"欧盟创新记分牌"报告,对欧盟成员国、邻近欧洲国家和选定的全球竞争对手的创新表现进行比较评估。
 
节能减排
 
工信部就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
 
  7月9日,工信部就《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公开征求意见。
  《规范条件》提出,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工业企业的区域不得建设光伏制造项目。
  上述区域内的现有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拆除关闭,或严格控制规模、逐步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内零星分布的已有光伏设施严禁扩大现有规模与范围,项目到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生态修复。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工信部表示,为加强光伏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鼓励创新、支持应用的原则,制定《规范条件》。
  此次修订,主要涉及六大方面:一是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二是提高部分技术指标要求;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四是引导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五是鼓励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六是加强规范名单的动态管理。
 
山东划定锂电池产业发展目标
 
  据悉,为抢抓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机遇,引导锂电池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7月3日,山东省工信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商务厅、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省能源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山东省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以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聚力攻坚锂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基础能力,加强与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等领域协同配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锂电池产业高地。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锂电池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地标,涵盖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电池制造、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锂电池材料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以及磷酸铁锂、三元锂等主流产品循环寿命、能量密度、安全性能等加快提升。
  到2027年,做优一批产业特色,锂电池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取得突破,锂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完备,构建绿色、高效、智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生态。
  《方案》提出五大重点领域:
  (一)扩大消费类电池品类。推出一批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充电速度快、体积小、可定制的锂电池产品,满足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无人机等高度集成化、功能多样化、小型轻便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电池需求。
  (二)提升动力类电池质量。强化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和三元材料电池等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产品寿命、提升纯电续航能力、增强使用安全性、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等动力市场需求。
  (三)优化储能类电池性能。优化储能电池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容量、循环寿命、充放电稳定性、高低温性能等指标,满足复杂环境下的电力储能、家用储能、工业储能等需求。
  (四)提高锂电池材料配套水平。支持有关市依托高端化工产业基础,布局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关键辅材等配套材料的研发制造,突破新型材料制备技术,支撑锂电池产品性能提升和生产效率优化。
  (五)强化系统开发及关键部件攻关。积极布局能量存储单元(电芯)、电池管理系统、配电单元等锂电池系统开发,以及智能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光通信芯片、计算芯片、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关键部件研发,提升电池系统精细化管理能力和关键零部件自给能力。
  在重点任务方面,提出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融合集聚、市场主体培育、应用市场开拓、产业环境优化等5方面14条行动举措。
  其中,《方案》提出,做强锂电池制造基地,支持济南、青岛以新能源整车企业需求为依托,带动周边电池组装和原料生产企业配套发展,加快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应用。支持枣庄、济宁发挥锂电池制造龙头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和虹吸效应,全面布局锂电池和储能项目,拉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共融发展,建设打造国内领先的锂电池制造基地。
  《方案》还提出,做优锂电池材料配套,支持东营、烟台、威海、泰安、德州、滨州等地区,加快提升锂电池正负极材料、锂盐、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的生产供应和配套能力,打造要素完备、特色突出、创新引领的锂电池材料产业配套带。
  《方案》提出,做精锂电池区域品牌,推动有条件的市加快锂电池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锂电产业基地和园区,形成资源高度集聚、分工协作紧密的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枣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泰安"泰山锂谷"等产业聚集品牌。
 
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高1.5摄氏度
 
  据报道,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7月8日发布公报说,截至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高出1.5摄氏度。
  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公报数据显示,自2023年7月以来的全球平均气温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比工业化前平均气温高出1.64摄氏度。
  数据还显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66摄氏度,比2023年6月高0.14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6月。此外,全球单月平均气温已连续13个月创同期最高纪录。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主任卡洛·布翁滕波表示,截至6月,全球气温连续13个月创下新高,且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这凸显了气候巨大且持续的变化"。
 
亚马逊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
 
  7月11日,亚马逊宣布,在2023年达成了100%可再生能源匹配目标,较原计划提前七年。
  2019年,亚马逊称,到2030年,包括数据中心、企业办公室、实体商店和运营中心在内的亚马逊全球运营将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匹配。自2019年以来,亚马逊在27个国家推进了可再生能源项目。在中国,亚马逊支持了两个新的风能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大庆风能项目和博白风能项目。
 
劳动用工
 
三星电子工会举行总罢工
 
  7月8日,三星电子旗下最大规模工会全国三星电子工会举行总罢工,共有6540人冒雨参加,其中仅半导体设备、制造、研发(工序)岗位就有5211人参加,工会成员从当天上午11时起在京畿华城市三星电子华城工厂H1正门前举行总罢工动员大会。
  工会向资方提出,对全体工会成员适用较高的薪酬上调幅度、履行带薪休假承诺、改善根据经济附加值(EVA)标准支付的超额利润奖金(OPI)标准、对因罢工导致的工资损失进行补偿等要求。
 
应对AI就业冲击需要澄清一些认识
 
据悉,北京日报7月8日刊发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撰写的文章指出,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从工业革命开始就是社会的焦点和研究的关注点。具有“卢德主义”性质的运动和思潮,曾经以各种面貌反复出现。不过,无论是从原因穷究结果,还是从本质看到表象,AI就业冲击这一次来得真的不同以往。凡事预则立。面对可能的AI就业冲击,需要澄清一些认识,确立若干政策原则。
  AI就业冲击不同于历史上反反复复出现的“技术性失业”
  首先,这一次不再是历史上反反复复出现的“技术性失业”幽灵(spectre),而是可以替代几乎所有职业的终结者(terminator)。从懂科学的企业家马斯克,到关心AI发展的经济学家萨默斯,都认为AI对岗位的替代将是全面的,一旦不久后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出现,简单的、复杂的、体力的、智力的,无论何种岗位将无一幸免。
  其次,AI技术进步的速度之快,越来越让人有一日千里、一日三秋的感觉。例如,从“土耳其下棋机器人”(1770年骗局,可将其权且当作这个想法的起点)到图灵1950年论文发表,经过了180年;再到1997年“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又经历47年;再到名为“阿尔法狗”的国际象棋机器人于2016年战胜李世石、于2017年战胜柯洁,也相隔了约20年。而从ChatGPT问世到Sora的出炉,仅仅相隔一年。我们无须用任何复杂的模型来预测,只要看一看这个速度和加速度,即可得出对通用人工智能出现的合理预期。
  最后,大模型AI的“发展悖论”注定了岗位的大规模损失几乎是必然的。阵营之间、国家之间、企业之间都认识到能否占据AI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关乎生死存亡。这导致围绕着AI的发展,形成一种类似冷战时期太空竞赛、军备竞赛、核武器竞赛的竞争。并且,大模型AI高度耗能、烧钱。挖掘模型用途、扩大用户群、提高回报率的必然方向和方式,便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减少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使用。
  人类应对岗位替代的两条根本出路,迄今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然而,只要人类劳动还没有彻底由人工智能替代或者决定,或者说“人机一体”尚未普遍实现之前,就仍有一些东西不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些没变的事物或方面越发弥足珍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时间窗口。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仍然是主导的一方,仍然是“人告诉机器做什么”,这是使我们保持信心的根本。这一点既有技术上的涵义,也有制度上的涵义。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应对岗位替代的两条根本出路,迄今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校正方向。
  第一,人力资本依然是抵御AI冲击的底气,但是人类需要知道自身的所长和所短,把扬长避短作为AI时代人力资本培养的基本策略。迄今为止,人类智能或自然智能相对于AI,仍然具有优势的方面在于:(1)软技能而非硬技能;(2)非认知能力而非认知能力;(3)情商而非智商;(4)人文的理解力和同理心,而非数理化的解题能力,甚至不是编码技能;(5)隐性的知识而不仅是显示性的技能。
  第二,社会福利体系仍然是根本性的托底制度,而且履行此类功能的物质条件日益增强。马克思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看到,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从制度上便难以摆脱受剥削的命运。北欧在建立福利国家之初,在制度设计中就突出“去商品化”,即弱化劳动力作为纯私人要素的属性,强化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社会权利。在AI的“岗位破坏”日益大于和快于“岗位创造”的条件下,这个理念和做法越来越重要。
  AI就业冲击下劳动者的几种出路
  无论是老办法还是新思路,就业对AI替代做出反应的方式,不外以下几种。在概括这些方式之前,我们先给出一个合理的预设前提,即AI的发展终究会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劳动者通常并且可以有以下几种出路。
  第一,转入要求更高技能的岗位。这是乐观的经济学家始终坚信的一种结果,自从历史上发生“卢德主义运动”以来,也不断被事实所证明。只不过这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技能与之相适应。换句话说,获得这种新岗位的与失去旧岗位的,通常不是同一批人,很大程度上也不是同一队列的人,甚至不是同一代人。
  今后,失去老工作和得到新工作的时间缺口只会更大。包括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从以前对技术进步创造岗位充满信心,转变为如今认为“卢德主义”自有其道理。鉴于另一位美国前财长姆努钦对AI的就业影响仍然“乐观”,并且如今已经难得找到持这种态度的人了,我们可以称这种不会自然而然产生的岗位为“姆努钦式岗位”。
  第二,转到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报酬也较低的行业。库兹涅茨把劳动力向更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正常方向,与之相应,生产率降低的岗位则属于具有“逆库兹涅茨化”特征的岗位。从客观上说,新岗位的正规化程度要低于原来的工作。从主观上说,新岗位的体面程度也要低于原来的工作。总而言之,就业质量被降低。
  第三,转到少量具有高需求弹性行业的岗位上。这是指那些人们保持着巨大的需求,却天然具有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特性的行业。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把表演艺术作为这种行业的典型例子。这种类型的行业和岗位能否继续存在,以及能否得以扩大的关键,在于人们对相应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及其弹性。但是,此类行业的规模和岗位数量并不会无限扩大。这类岗位可以被称为“鲍莫尔成本病岗位”。
  第四,转到由新的消费所诱致出来的岗位上。我们今天的消费内容,在若干年之前可能难以想象,在更早的时候索性就不存在。就业岗位也是如此。未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品位在变化,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因而消费的领域不断拓展,职业类型花样翻新。鉴于这类岗位的消费归根结底由供给侧生产率的提高引起,是一种“供给创造需求”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萨伊式的岗位”。
  第五,转到因重新定义而出现的岗位上。以前不符合就业定义的活动,如今在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支撑下,可以被社会承认为“就业”,并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得到补偿。例如,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是“作家”却没有作品出版并获得酬劳,按照失业的调查定义,这种“在过去一周内未从事一小时以上有报酬工作”的状态,则不被算作就业。然而,如果社会负担得起,也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就业。
  与此相类似的情形还包括那些并不宣称自己正在“工作”的人,即不再寻求就业的人群。这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当事人有供养来源,例如索性采取啃老等方式“躺倒”。另一种是无需就业,却可以得到普惠性的社会福利支撑。例如,如果实施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制度,就形成一种环境,使受到就业冲击的一些人选择不再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鉴于凯恩斯很早以前就探讨过如何分享生产率提高成果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凯恩斯式岗位”。
  应对之策
  根据经济史上人类应对技术替代就业现象的长期经验,可以提炼出几个原则性建议,即通过制度建设、政策调整、体制改革引导技术发展以及市场主体行为,最大限度做到几个“同步”:一是保持岗位破坏速度与岗位创造速度的同步性,特别是在数量上尽可能使转岗成为可行的。二是保持各行业生产率提高速度的同步性,避免索洛悖论(IT仅提高部分行业的生产率,却未能渗透到其他行业)情形的发生。三是保持AI替代劳动力的速度与培训劳动者能力的速度同步性,尽可能缩短再就业摩擦期。四是保持生产率提高与生产率分享的同步性,这也是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要求和体现。
  从政府职能的角度保障落实以上原则,可以从若干既重要且紧迫的应对之策入手。
  首先,加快建设中国式福利国家。对此应该强调几点:第一,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或者说以摩尔定律的速度加快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第二,按照普惠的原则设计和完善福利制度。这意味着改变以往严格识别社会福利受益对象的理念,因为在岗位的加速流失时代,已经越来越无法区分一个人是否“躺倒”,而且AI驱逐劳动者本身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第三,用社会共济、社会保护和权益保障,抵消非正规就业的蔓延趋势及其对劳动者的不利影响。
  其次,大幅度延长义务教育或免费教育年限。与AI竞争的需要,一方面对人力资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更偏重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在人生的最初几年,大脑每秒钟能够建立超过100万个神经元连接,这在此后任何生命阶段都无法重现。非认知能力的最佳培养时间在三岁至四岁,最理想的举措是把义务教育延长到这个学前教育年龄。劳动生产率的预期大幅度提高,可以显著扩大教育公共资源,足以支撑更长的儿童在校时间。
  最后,消除在儿童发展、教育与培训、流动与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其中特别是消除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存在的制度原因。研究表明,对于孩子的人力资本培养,特别是对于非认知能力的获得,以及他们终生的社会流动机会,父母的养育和照护具有学校和社会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的此类问题,应该置于最高的优先序。
 
专家论坛
 
优化营商环境要破解“三个不平衡”
 
南方日报7月8日刊发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徐现祥、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实验室毕青苗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必须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突出关切,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卡点问题。而从经营主体视角看,优化营商环境必须着力破解三个不平衡:阶段间不平衡、产业间不平衡、地区间不平衡。
  “三个不平衡”具体体现
  阶段间营商环境建设不平衡,即经营主体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营商环境不平衡。整体而言,经营主体在进入阶段的营商环境,优于发展阶段的营商环境。近年来,营商环境建设直面经营主体准入难、准营难等突出关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从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看,2005—2012年间,我国在开办环节排名130—150左右,2013年后持续提升,2019年升至全球第27名。市场准入阶段营商环境优化,便利潜在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带动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增至1.8亿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营主体数量的快速增加既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具体表现,又对其提出更高要求。从经济学的逻辑看,随着进入阶段营商环境优化,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其所面临的“发展难”也将逐渐突出。在产品市场上,经营主体是供给方,当市场需求短期大致不变时,随着经营主体数量短期内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竞争有限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要素市场上,经营主体是需求方,当各类要素供给短期大致不变时,随着经营主体数量短期内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竞争有限的生产要素,必然将面临招工难招工贵、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2018—2023年,我们研究团队连续六年面对面访谈了3.2万户经营主体发现,市场竞争激烈,以及要素供给中的房租成本高、招工困难、劳动力成本高和融资难等,始终是经营主体的主要关切。
  产业间营商环境建设不平衡,即不同产业面临的营商环境不平衡。整体而言,制造业的营商环境,优于服务业的营商环境。从产业视角看,由于不同产业准入便利化程度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同,不同产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市场竞争、要素成本等市场环境自然就随之不同,从而会产生差异性的困难和个性化的关切。
  在制造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全球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调整,制造业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工信部信息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为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这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大门将全面打开,制造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关切将是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随着制造业全面取消外资准入限制措施,高水平开放将转向服务业。服务业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要求“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这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大门将逐渐越开越大,服务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关切还将是市场准入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同样证实,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将促进更多新企业进入服务业。
  地区间营商环境建设不平衡,即不同地区间的营商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目前,营商环境已成为地区间竞争的关键抓手。
  当前,不同地区营商环境改革成效仍有落差。整体上看,大城市营商环境优于中小城市、南方优于北方、东部优于中西部。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研究团队最近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显示,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四个指标看,全国31个省区市的营商环境水平分为7个等级,其间营商环境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提升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营商环境不平衡问题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将成为提升营商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是营商环境的供给方,经营主体是营商环境的需求方。政府政务服务能力和体系是影响营商环境的内在决定因素。破解营商环境不平衡问题,是厚植经营主体成长沃土的需要,也是政府继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针对阶段间营商环境建设不平衡问题,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从便利到提质的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在便利化阶段,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经营主体从5500万户增加到1.8亿户的巨大成就。高质量发展需要经营主体量的合理增长,更需要经营主体质的有效提升。因此,优化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需要从便利化转向提质化阶段,围绕着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服务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比如,在优化提升基本政务服务基础上,整合公共服务、公用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功能,构建服务企业新生态,形成包括政策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科创服务和国际贸易服务在内的高效政务服务系统,推动服务链与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针对产业间营商环境建设不平衡问题,因业制宜提升产业营商环境。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竞争结构不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各产业经营主体面临的困难和诉求随之不同,对营商环境的诉求是差异化的。比如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主要诉求自然不同。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传统产业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既要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准入退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明确传统产业不是低端产业,不能一刀切地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对内要持续培育大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外要坚持高水平开放,打造无歧视的市场准入环境,充分释放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包容的市场准入环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因此,基于产业间不平衡,提升营商环境,既需要标准化建设,又需要差异化营商环境建设。
  针对地区间营商环境建设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提升地区营商环境。在经济新格局中,各地战略定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主导产业不同,对营商环境的关切也是差异化的。比如,按照战略定位不同,可以划分为先行先试地区和非先行先试地区两种类型。先行先试地区提升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鼓励针对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维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继续优化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同时,创造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非先行先试地区提升营商环境,则要根据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借鉴先行先试区域已形成的经验,聚焦本地企业的主要关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营商环境。因此,基于地区间不平衡,提升营商环境,各地需要因地制宜,构建服务于本地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营商环境。
 
建立"大经济学"范畴
 
北京日报7月8日刊发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宋圭武撰写的文章指出,由于经济学研究既涉及实证问题,也涉及规范问题,许多命题或主张囿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分析工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既是研究问题的前提之一,也是研究问题的目的之一。"帕累托最优"标准应是一个无意义陈述。科斯定理需要考虑公平前提,其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柠檬市场或旧货市场会萎缩的推理分析是不严密的,其结论也是与现实不相符的。市场更具短期特征,而不是长期特征。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的每一次重新配置都应尽可能确保最弱势群体利益不受损这个底线。坚持底线标准的好处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容易取得社会认同、能够有效推进社会公平和效率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不仅要考虑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要考虑提高非劳动资源要素的生产效率,尤其对于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人口密集型国家而言,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基于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来确定政府行为的边界。共同富裕是一个社会大问题,政府需要高度关注。从学科建设的视角看,需要树立大学科观,匡正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不合理假设或自主命题。
  目前,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缺陷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长期均衡分析,没有充分体现战略思维意识;二是缺乏全局均衡分析,多注重单方面发展;三是缺乏现实性,理论多停留在黑板演绎层面。经济学研究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更好地同现实对接?笔者认为,经济学研究需要建立大经济学范畴。
  第一,要树立大均衡观。所谓大均衡,是指整体持久均衡。反映在时间维度上,就是经济增长必须是可持续的,不是短期的,必须要体现更持久的发展。反映在空间维度上,就是经济增长要在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等综合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均衡。
  第二,要树立大动力观。经济增长的大动力是经济活动三重动力的耦合。经济增长的表层动力是要素动力,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动力取决于要素富裕程度,越是要素富裕,要素动力越强。经济增长的中层动力是制度,这里的制度,是各种制度的总和,包括各种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制度动力取决于制度所体现的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的程度,公平与效率越是有效结合,制度动力越充足。经济增长的深层动力是文化,核心是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所以,人文精神动力更具持久性特征。好的人文精神应富含敬畏、理性、诚信等意识。整体来看,长期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三重动力的耦合推动,需要从要素、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挖掘动力,形成合力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要树立大数据观。大数据将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作者维克尔认为,众多学科在大数据时代都会有重大变化或本质变化。在大数据时代,不仅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学方面,由于数据的收集成本大大降低,各种算法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都将更为深化,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实践联系将更为紧密,政府的政策制定也将更为科学精准。
  第四,要树立大财富观。经济学分析不仅要考虑物质财富收益,也要考虑精神财富收益。同时,在物质财富收益方面,还要考虑生态财富收益或自然财富收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现在的物质财富,更是未来生产财富的物质基础。
第五,要树立大学科观。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应建立在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应成为大经济学的三大基础学科。历史是最宏观的经济学,心理学是最微观的经济学,数学为资源配置提供最优的分析工具及严密的逻辑思维。
 
张俊伟: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水平
 
  《经济日报》7月10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撰写的文章指出,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高度重视推动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要求"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求"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这些都反映出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宏观政策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宏观经济政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产业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兜牢民生底线,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彰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果。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优化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
  一方面,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锚定这一目标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必须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中质和量的辩证关系。通俗来讲,"质的有效提升"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呼应,表现为培育先进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有赖于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量的合理增长"主要表现为经济平稳运行和保持合理适度的经济增速,有赖于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量的合理增长"是经济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反过来,"质的有效提升"离不开"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支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来稳定市场供求关系、改善社会预期,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重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项政策出台,要想取得好的政策效果,都要考虑政策执行力,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虑其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进行政策体系设计时,需考虑不同政策在政策目标、传导机制、时间效应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加强政策统筹协调、放大政策组合效应。同时,政府职能发挥是否充分、履职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市场运行效率,关系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能由市场解决的问题、配置的资源,政府应充分尊重市场。牢牢扭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牛鼻子,不断提高政策设计和政策实施水平,确保政策实施效果,在持续激发和增强全社会活力过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在具体实践中,需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要增强取向一致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宏观调控,首先要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一致性。积极财政政策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财政改革、政府债务管理等对财政收支以及政府公共投资的影响;稳健货币政策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强监管、防风险举措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国内银行借贷、股市债市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运行态势设计相关政策,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在进行政策组合时,考虑财政、货币政策在政策作用机制、政策效果、政策时效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考虑各自的政策空间,确定政策组合,从而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非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也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在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非经济领域的重大改革和发展事项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必须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好非经济性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大局稳定。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就加强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明确了发力方向。必须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最大程度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目标。
 
中小企业
 
《北京市朝阳区中小企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7月4日,《北京市朝阳区中小企业发展白皮书》于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
  根据《白皮书》,朝阳区将以"智改数转"赋能中小企业,出台2024年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若干措施》,精准培育助力中小企业走科技创新、数字化提升、"专精特新""升规升强"发展道路。
  同时,朝阳区将以龙头企业为推动、场景驱动为牵引,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充分发挥朝阳区资源集聚、应用场景丰富的特有优势,持续巩固"以场景驱动牵引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
 
浙江多措并举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据悉,《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7月6日起正式施行。《意见》)提出,浙江将多措并举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攻关,完善人才政策,提升相关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根据《意见》),浙江将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以上且研发费用年增长20%以上的企业,或基础研究研发费用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按上年度研发费用或基础研究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奖励。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浙江将迭代升级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版,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市场化流转、解决,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以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先用后转"专项金融保险产品,支持市县运用创新券对企业投保费用给予不低于80%的兑付补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在促进知识产权赋能增值方面,浙江将深化实施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开设高价值专利快审优审绿色通道。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开展"专利+商标""专利+信用"等业务,提高融资额度。指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注册商标,争创中国专利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此外,浙江还将加强人才服务保障,支持人才智力密集、自律规范、影响力大的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组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承担本行业领域职称评审工作,开展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院校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培养、联合培养,建设博士创新站。
 
二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
 
  7月10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较一季度下降0.3点,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与2023年同期持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在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市场内需尚未完全恢复、地产业调整对经济增长掣肘等背景下,二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表现非常稳定,与去年水平保持一致。尤其社会服务业指数上升,体现了中小企业整体正处于转型升级、行业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中。
  分行业来看,二季度,社会服务业指数比一季度上升0.2点。信息传输软件业指数与一季度持平。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指数比一季度分别下降0.3点、0.3点、0.1点、0.1点、0.2点和0.2点。
  分项指数来看,二季度,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成本指数、资金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效益指数均由升转降,较一季度分别下降0.3点、0.3点、0.4点、0.3点、0.2点、0.2点、0.3点、0.3点。从景气状况看,资金指数和劳动力指数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上,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均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成本指数仍处于不景气区间,效益指数处于最低位。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高开工率有所下降。对样本企业开工率调查显示,6月末,完全开工的企业占37.1%,比3月末下降10.4个百分点;开工率在75%至100%之间的占11.2%,下降0.2个百分点;开工率在50%至75%之间的占20.4%,上升2.7个百分点;小于50%的占21.2%,上升6.1个百分点;未开工的占10.0%,上升1.8个百分点。
  "不可忽视的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仍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尚未突破,相关市场堵点和风险隐患持续存在,对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形成隐形制约。"吴丹说。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要想提振中小企业信心,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帮扶引导作用,通过构建公平公正、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来切实支持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次,要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针对经营压力大、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利用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加大金融创新等多方面手段来改善其经营处境,提振经营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市场活力;最后,要稳定企业预期,保障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并通过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吴丹表示,未来在促进经济稳增长、逐步提升综合国力前提下,应更加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优化,着力营造企业发展有利条件,为企业向好发展形成稳健支撑。同时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和市场预期,引导企业抓住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等发展新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加快降本增效,支持中小企业保持活跃度提升,维护各行业同步向好发展。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多领域改革期待破题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2024年上半年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截至7月11日,共收集到61份答卷。在人员构成上,受访者有37人来自金融机构,9人来自政府部门,15人来自高校、智库以及非金融企业相关人士。
  本期问卷分别从当前经济走势研判、下半年宏观政策预测两个维度设计问题,并特别邀请受访经济学家前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重点。
  受访经济学家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保持平稳,对楼市预期明显改善,但对下半年的汇市、股市形势持谨慎态度。多数受访者看好三中全会明确重大改革方向,提振市场信心,并认为外部约束缓解下宏观政策有望加码宽松,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将落地降准、央行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等操作。受访者同时提醒,下半年应关注企业投资意愿、居民消费和政策实施效能等。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 期待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证,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新一期问卷调查向受访经济学家发出改革之问。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改革早已行至深水区,经济领域中的每一项改革都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备受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从当前经济形势出发,近半数(45.9%)受访者更期待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财税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超七成(75.4%)受访者认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62.3%的受访者强调亟需推动深化地方税体系改革,稳定宏观税负。此外,认为亟需优化央地债务结构和做好隐性债务"遏增化存"的受访者分别占到31.1%、29.5%。
  除了对财税体制改革的期待外,18.1%的受访者期待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期待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受访者占比均为13.1%;8.2%的受访者希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外企营商环境。
  过半受访者预计二季度GDP增速5%-5.5%
  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总体表现平稳。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内生修复动能仍需加强。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认为2024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水平不会低于4.5%,看好实现全年5%经济增速目标。其中,过半数(55.7%)受访者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将在5%(含)至5.5%区间,36.1%的受访者预计在4.5%(含)至5%区间。
  "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出较强韧性和向好趋势。"回顾上半年经济形势,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称,从前5个月数据看,整体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新消费模式蓬勃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新旧动能切换进程顺利推进;对外贸易整体改善,贸易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
  展望下半年,多位受访者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多项积极因素将在下半年汇聚。超六成(63.9%)受访者看好三中全会明确重大改革方向,提振市场信心;过半(55.7%)受访者相信宏观政策还将进一步加码宽松,政策协调性持续增强;有45.9%的受访者认为,下半年美联储降息有望"靴子落地",全球货币政策逐渐宽松,有助于缓解国内货币政策的外部约束;有41%的受访者预计我国出口在下半年将保持韧性。
  对于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受访者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居民消费复苏乏力和逆周期政策实施及见效力度不及预期三个方面,占比分别为86.9%、67.2%和65.6%。半数(50.80%)受访者还关注全球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增速的影响。
  在下半年的政策建议上,受访者普遍看好货币政策再度发力。考虑到央行已经与主要金融机构签订"借券"协议,59%的受访者相信央行在下半年将择机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买卖操作;55.7%的受访者预计央行将在年内再度降准;超七成受访者认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RP)有望再度下调。
  楼市新政评价偏积极 销售热度预期改善
  5月17日,央行等部门出台从全国层面降低首付比、取消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一揽子房地产支持政策(以下简称"517楼市新政"),增强居民购房能力和意愿,提振市场信心。
  虽然政策效能尚未完全释放,但调查显示,近七成(68.9%)受访者对"517楼市新政"政策力度给予中性偏积极评价,打出5至3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政策力度越强)评价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9.8%、23%、36.1%。
  随着上半年出台的一揽子房地产支持政策落地见效,近四成(39.3%)受访者认为,下半年房地产销售热度将保持平稳;逾三成(32.9%)受访者相信销售热度将小幅提升,较上季度问卷结果提升4.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问及下半年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时,本期调查中选择"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增长拖累进一步加大"这一选项的受访者占比较上季度大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亦能反映出"517楼市新政"出台后,受访者对新政支撑楼市企稳给予积极评价和预期。
6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随着一系列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以及去年下半年基数逐渐回落,预计下半年商品房销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降幅均有望收窄。
 
经贸态势
 
世贸组织将对中国进行第九次贸易政策审议
 
  据悉,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7月11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7月17至19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将对中国进行第九次贸易政策审议,世贸组织成员将对中国2021年10月以来经贸政策进行集体评议。
  她表示,中方将出席此次审议会议,宣介中国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回应成员对中国经贸政策的关注。
  "目前,中方正按照审议程序规则,做好成员书面问题答复等工作。"何咏前表示,为便利友好交流,中方将在审议前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和企业代表介绍中国经济政策和地方开放实践,帮助世贸组织成员了解中国,展现中国严格遵守规则、认真履行承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据了解,贸易政策审议是世贸组织的三大功能之一,根据WTO现有的规则,对中国的审议每三年一次,上一次对华进行贸易政策审议是在2021年。当年,时任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一共接受了9次过渡性审议和8次贸易政策审议,是世贸组织成员中接受审议次数最多的成员。美国自2001年以来接受了9次审议,处于第二位。
  据王受文介绍,世贸组织进行审议时,对中国提出的问题范围比较广,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领域等。因为涉及面很广,中国政府很重视,在2002年就成立了一个贸易政策审议部际工作协调机制,由商务部牵头,这个机制有60多个部门参加,认真分析回应各成员提出的问题。
 
上海海关签发关区首份中国-塞尔维亚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证书
 
  据上海海关7月11日披露,202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中塞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实施。中国-塞尔维亚自贸协定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签署的首个自贸协定,是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又一重要实践,也是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7月10日,上海海关隶属浦东海关为上海碧彩贸易有限公司一批价值超20万元的电缆等产品签发了中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这是该协定生效后,上海海关签发的关区首份中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
  根据相关减让安排,中塞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相互取消关税。其中,超过60%的税目将在协定生效后立即取消关税。双方最终零关税税目的进口额比例均为95%左右。塞尔维亚的发电机、电动机、轮胎、牛肉、葡萄酒、坚果等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时,关税将从目前的5%至20%逐步降至零。同时,我国的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通信设备、机械设备、耐火材料、部分农水产品等进入塞方市场时,关税也将从目前的5%至20%逐步降至零。
  下一步,上海海关将加大对中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申领企业的宣贯力度,加速惠企政策落地,"一企一策"助力企业用足用好中塞自贸协定关税优惠政策,确保协定应惠尽惠,同时不断优化推广智能审核、自主声明、自助打印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提升企业证书申领效率。
 
德国将分两步替换华为中兴5G产品
 
  7月11日,德国政府宣布,与德意志电信、沃达丰等电信运营商达成协议,将在2029年之前,逐步替换5G网络中的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产品。
  该协议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26年前,运营商移除5G核心网络中的中国设备;第二阶段是在2029年前,在5G接入网和传输网中,将华为和中兴的5G网络管理系统替换成其他制造商的技术解决方案。
  对此,中国驻德国使馆发言人表示,德方此举是赤裸裸的政治歧视,严重损害双方互信,也将影响中欧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德方在北约华盛顿峰会召开之际宣布相关决定,更令中方严重质疑其决策的独立性。
 
投资视点
 
北京市鼓励高校创建"北京实验室"
 
  据悉,北京市教委近日印发北京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实验室建设周期为5年,每个实验室按照每年500万元的额度予以支持。
  北京实验室是依托北京高校建设的科研平台,主要任务是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等,汇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组织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推动高精尖学科建设,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办法明确,实验室将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创新任务,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研究方向应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依托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在相应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或达到相当条件,能够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相关学科卓越发展,成为北京高校新的一流学科增长点。
  高校提交申请后,北京市教委将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对实验室择优立项建设。
  实验室建设周期为5年,北京市将按照每年500万元的额度予以支持。实验室建设第3年,市教委将对实验室开展中期评估,并对实验室进行动态调整。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难以达到预期绩效目标的,责令限期整改。建设满5年且通过验收的实验室,可面向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申请科研项目。
 
上海16条举措助力5个新城发展
 
  据了解,作为长三角的城际链接单元和新型发展空间,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5个新城的建设有助于优化区域空间结构、释放区域发展动能。7月10日,上海发布《深化推动新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素保障和机制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提出16项政策举措,助力新城发展跑出加速度。
  聚焦高级别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数实融合等领域,上海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应用场景在新城落地。此外,上海还将明确新城特色产业细分赛道布局,支持加快导入龙头企业和高能级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在新城集聚成链。
  为营造新城高品质生活,上海将不断丰富新城的公共服务布局,支持新城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完善新城医疗服务体系等。按照"45分钟到达中心城核心区"目标,上海将加快推进新城快速轨道交通路线规划建设。
  当日,上海还发布了2024年拟向新城导入的21项重大功能性事项,包括联影集团中央研究院、中国移动长三角(上海)5G生态谷、松江大学城极客谷数字信息安全产业园、华东师范大学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等。静安、长宁、黄浦、徐汇、浦东等上海中心城区与5个新城所在区(管委会)签署了首批"区区结对"合作重点项目。
目前,上海5个新城的产业能级逐步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持续完善,城市建设品质日益增强。2023年,5个新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近1万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约1/4。
 
"优享计划"在沪面世
 
  7月10日,上海杨浦区正式发布《关于全球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优享计划"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优享计划"),围绕孵化平台建设、MCN(多频道网络)机构集聚、创制生态培育、创作激励支持等提出10条举措,为全球内容创作者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吸引更多创作人才选择上海、扎根上海,更加专注于创作和分享优质内容。
  具体来说,一是,在孵化平台建设方面,杨浦区将与区域头部在线新经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建,设立"杨浦-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未来人才实验室",打造人才孵化、培育、展示空间。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孵化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150万元的租房补贴。
  二是,在推动MCN机构集聚方面,鼓励支持MCN机构在杨浦设立区域总部,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按区域总部政策给予支持,上市成功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
  三是,在创制生态培育方面,支持引进、举办体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节展赛会活动,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给予最高200万元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数字内容产业,围绕产业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是,在创作激励支持方面,优先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承接国家、市、区重大内容项目创作。对创作的优质作品,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可给予最高200万元创作奖励。此外,还将从人才安居保障、人才薪酬奖励、落户居留便利、职称荣誉推荐、建立创作人才库、综合保障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才局局长张莉表示,为切实推动杨浦"新世代数字内容产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杨浦区鼓励优质内容和创作者。具体来说,杨浦区支持两种创作人才:一个是就职于注册地和税收缴纳地在杨浦的MCN公司的创作者,或者没有加入任何公司、独立开展创作,但是工作与生活在杨浦的创作者。同时,创作人才也是经过区人才局等相关部门和相关在线新经济企业共同认证的。
  张莉表示,杨浦区将根据创作者知名度、影响力和对杨浦经济社会贡献度,将政策对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战略创作人才,即能助推数字内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尖人才;第二种是领军创作人才,即能把握数字内容产业导向、发挥创新示范作用的高端人才;第三种是潜力创作人才,即在数字内容创作上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我们也希望以此会同区相关部门,按照区域产业人才的目标导向,着力释放优秀创作者人才活力,打造数字内容人才矩阵。"
  "我们真正拿出最优待遇、最好资源,大力支持创作人才汇聚杨浦,助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比如'创作激励支持',我们鼓励优质微短剧、纪录片等创作,经认定的作品最高可以获得200万元奖励;再比如人才安居保障,我们将给予创作人才最长3年、每月最高8000元的租房补贴支持。"张莉说。
  发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优势,构建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区
  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孙莉敏表示,《优享计划》是杨浦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大厂+大学"的特色优势,着力打响"杨数浦"品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又一重要举措。
  围绕《优享计划》,杨浦区将强化头部牵引,打造多层次递进式企业梯队。孙莉敏表示,杨浦区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积极构建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同时持续引进、滚动支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在线新经济领域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
  此外,杨浦区还将加强空间协同,打造在线新经济产业集聚区。孙莉敏表示,杨浦区以"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为战略引领,打造集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现代设计于一体的聚集区,持续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创作生产、展览展示、跨界交流等搭建平台。
  杨浦区鼓励校企合作,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孙莉敏表示,支持丘成桐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建设,以基础研究引领数字经济创新策源。促进在线新经济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如建设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门子创新中心、耐克创意中心、戴尔上海研发中心等,打造全流程创新创业生态链。
  优化生态环境 引领数字经济创新氛围
  今年以来,杨浦区委网信办围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了"网信促优化营商环境六项举措"。这些举措与《优享计划》相结合,旨在打造一个有利于互联网内容创作的生态环境。
  杨浦区委网信办副主任王彧表示,围绕《优享计划》,杨浦区将打好"政策+服务"组合拳,主要包括:
  在政策实施上,与各部门在人才认定、内容创作、平台孵化、MCN机构集聚、生态营造等方面,持续推动优享计划10条举措落地实施,不断吸引互联网内容创作者集聚杨浦、深耕杨浦、圆梦杨浦。
  在服务对接上,杨浦区将主动服务各大互联网平台企业,持续做好优享计划的推介宣传,鼓励引导创作者围绕重大选题、优质题材,创作更多"出圈"作品、"网红"产品,让优质内容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杨浦区文旅局产业服务科科长徐刚表示,在对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的"引育留"上,文创产业政策将与"优享计划"共同发挥作用,互为补充,尤其发挥文创资金的撬动作用,补贴社会力量创建文化场馆,引进大型演出、展览和赛事活动,支持文化人才出品时代力作等,吸纳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服务文化事业、助推文创产业。
 
天津发布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下称《方案》),以加快推动天津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
  《方案》包括总体要求、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打造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实施"五化"(品质化升级、数字化赋能、融合化发展、绿色化转型、国际化拓展)工程、强化要素保障等五大方面23项具体内容,并附重点任务分工表,对责任部门进行了明确。
  在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方面,《方案》提出,到202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左右;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00万标准箱,机场货邮吞吐量稳步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力争比2022年上升3位;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2300亿元。
  在打造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方面,《方案》提出,到2027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万亿元以上,货物进出口规模达到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000亿元;年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全市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全市医院总床位数比重达到25%,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到1100亿元;年展会数量超过200次,年办展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按照《方案》,到2027年,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形成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创新动能更强、开放水平更高、市场环境更佳的服务经济体系。
 
河北省2024年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出炉
 
  前不久,河北省印发《河北省2024年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提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造活力和巨大潜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作要点明确预期目标:力争到今年年底河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在63%左右,增速不低于GDP增速;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0家以上,争创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依托河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完善常态化民间投资项目推介机制。严格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期排查归集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推进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探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最新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指引,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推进目录内所有项目纳入平台交易范围,拓宽"双盲"评审交易范围,选取一批重点类别,推进实施"双盲"评审改革。持续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强化违规收费整治,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依法保护合法权益。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严格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千所联千会"活动,继续在民营企业开展公司律师试点,充分发挥"优化营商环境公证服务中心"作用,持续开展仲裁助企纾困专项行动,加强12348法律服务热线涉企法律咨询业务能力。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部署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
  加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现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平台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基于政策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市场积极运作等方式,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作用,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支持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集中资源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形成自己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以高新技术企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重点,加强对企业技术研发服务,实现有需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全覆盖。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利用"揭榜挂帅"等组织形式,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探索"拨投贷保"联动机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贷""研发损失险"等专属产品,全链条协同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强化信贷服务。做好民营小微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指导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用央行低成本资金向民营小微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继续落实支付手续费降费政策,扩大降费政策覆盖面。加强涉企税务、社保等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
  推动企业上市。以20家拟上市企业为重点,组织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开展包联走访工作,一企一台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举办资本产业对接系列活动。加强横向沟通、上下联动,通过"基金+产业+招商"模式,做优上市后备企业资源。
  落实财税政策。全面落实各项财政政策资金保障,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在工作机制、宣传辅导、诉求反馈等方面加力加劲。
  着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引导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指导100家民营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管理,建立覆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融资、市场运营等各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加快智改数转提升效益。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应用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柔性制造,提升应急扩产转产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改造力度,持续推动区域特色、聚集性产业创建环保绩效A级或引领性企业。建立省、市、县环评服务"直通车",有效打通民营企业环评审批"难点""堵点"。
  支持拓展国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等国内重点展会。开展"冀货出海"拓市场行动,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规模。开展"国际采购商河北行"活动。有序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条。
  着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领跑者"企业。深入落实《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加强协调联动,继续实施包联服务,针对"领跑者"企业培育存在问题"一事一议"协调解决,新培育"领跑者"企业50家左右。支持有条件的"领跑者"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打造企业集团。
  按门类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持续跟踪轴承、丝网、毛巾纺织、羊绒及制品、自行车(童车)5个门类集群高质量发展方案各项任务落地落实。针对新入选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行业特色产业集群,按细分门类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高质量发展方案,发挥工作专班作用,逐项推动任务落实,推进集群高质量发展。
  加速建设质量品牌。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领跑者"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继续举办"冀有特色"区域品牌培育研修班,开展一对一品牌提升专项服务活动,新培育省级名县名镇10家以上。打响"冀有特色"知名品牌。
做好省和国家集群培育。进一步完善国家、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培育认定10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组织国家集群服务专家,优选集群开展培育工作,继续争创一批国家集群,力争保持全国先进行列。
 
安徽着力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近日,安徽省商务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印发《安徽省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举措》)。《若干举措》提出,力争到2027年,安徽省新增2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承接平台,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占比达35%,培育30家以上加工贸易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保税维修涉及进出口货值达15亿元。
  《若干举措》提出,充分发挥加工贸易承接平台优势,积极承接加工贸易特色优势产业转移,加大招引加工贸易类型高新项目,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矿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围绕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出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制造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保税维修新业态发展,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保税维修项目落地;围绕强化加工贸易发展支撑,提出支持统筹开发国内外市场,优化财税、金融、交通等要素保障,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管理服务,全面承接落实国家部委出台的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具体举措。
  结合安徽省实际,一些创新举措为加工贸易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例如,鼓励各市依托开发园区打造产业承接平台,积极承接加工贸易特色优势产业转移,对承接成效明显的地区推荐申报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引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项目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加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
 
江苏加快淘汰建筑和市政"带病设备"
 
  据了解,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是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要领域之一。近期,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相关部门印发《江苏省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围绕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明确目标,提出11项重点任务。
  电梯,是居民关注的重点。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按照《方案》,2027年前累计更新老旧住宅电梯(含整机和零部件更新)4.5万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方面,坚持政府引导、业主自愿、属地管理、规范安全的原则,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
  市政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改造存在影响水质达标等问题的自来水厂及居民小区二次供水(加压调蓄)设施设备;重点更新改造存在不满足标准规定、国家明令淘汰、节能降碳不达标等问题的污水处理设施设备;重点更新改造检验不合格、超出使用寿命、主要部件严重受损、老化腐蚀严重、存在安全隐患且无维修价值的液化石油气充装站。
  尤其是对燃气、供排水管道老化的更新改造,重点包括18类"带病运行"问题的城市燃气等管道和设施设备,以及老旧和运行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市政和庭院供排水管道,实施更新改造。2025年底前,改造城镇燃气市政管道240公里、供水管道3470公里、排水管道1800公里。
"《方案》还明确加强资金保障、优化金融支持、健全费价机制、提升实施标准4个方面的配套政策。"陈浩东介绍,目前已印发《江苏省"城新贷"财政贴息实施方案》,从省级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对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贷款给予省级财政贴息,并鼓励市县联动支持。
 
杭州就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21条财政扶持措施
 
  7月8日,杭州市财政局发布《杭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下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围绕此前发布的《杭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从强化企业主体培育、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夯实场景应用基础、加强综合要素保障四大方面,提出21条具体财政扶持措施。
  《若干措施》提出,对新落户(在本市经营不满1年)的低空经济企业,符合既定条件下,承诺第二年纳入该市统计核算的产值规模(营业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在其完成第二年承诺时按实缴注册资本的5%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落户奖励。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区、县(市)以补投结合为原则,统筹推进5G-A设备、气象、监测等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支持国企带动、社会参与,推进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共享,引导符合条件的项目依法合规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推进。
 
广州"低空经济20条"出炉
 
  7月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加快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主体,推动完善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科技创新环境和低空多场景应用,加强相关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用真金白银支持低空经济及关联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项补贴覆盖全产业链
  20条措施中,多条涉及现金补贴,涵盖低空经济的市场主体培育、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应用场景开拓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主体方面,对于研发制造类企业,上一年度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等相应条件可认定为总部企业,每家企业每年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并给予总部企业人才户籍、人才绿卡、人才公寓、子女入园入学、办税绿色通道、政务服务、粤港粤澳通行等各方面保障。
  同时,鼓励低空整机研发、制造、运营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对在本市建设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飞行汽车、通航飞行器、非载人无人机等飞行器整机研发、制造、运营及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以及主控芯片、动力系统、飞控系统、通信导航监视系统、机体、航电系统、关键材料,以及无人机反制等制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5亿-100亿元(不含)的项目,市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予以扶持;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00亿元及以上的重大项目,市财政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予以扶持。
  在建设低空基础设施方面,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一批市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立项的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资助。
  同时,支持企业申请适航审定。对在本市从事研发和生产制造并开展适航审定的企业,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有人或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的,对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50公斤的大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市财政一次性资助1500万元;大型载物无人驾驶航空器,按型号市财政一次性资助150万元。政策有效期内每家企业资助不超过1500万元。
  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方面,对开通并取得主管部门审批,起终点至少一个在广州市并实施常态化运营的载人无人驾驶应用场景航线,单条航线年度最高补助100万元,单个企业年度补助不超过200万元;对于开通并取得主管部门审批,起终点至少一个在广州市并实施常态化运营的低空货运应用场景航线,单条航线年度最高补助50万元,每个企业年度补助不超过200万元。
  同时,鼓励开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业务。对于使用起飞重量超过150公斤的大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年度飞行服务2000架次以上用于旅游、体育的示范项目进行补助,单条航线年度最高补助50万元,每个企业年度补助不超过200万元。
  启动低空产业百亿授信等相关保障服务
  《措施》还从低空人才、金融保险服务、投融资等方面,为广州低空经济发展提供综合保障。
  如《措施》第17条提出,加强低空经济投融资支持。启动广州低空产业百亿授信,引导政府各类产业基金设立低空经济子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组织精准、高效、便捷的融资对接服务,提高间接融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广州产投属下产投资本与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已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低空产业创投基金。
  安全飞行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措施》鼓励开发低空经济保险。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适用于低空航空器以及运载标的的专门险种,建立低空保险快速理赔服务绿色通道。鼓励相关企业、社会组织联合设立低空安全保障基金,因低空飞行器遭受人身、财产损失不能及时赔付的,由低空安全保障基金预先支付保障。
  人才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措施》提出,鼓励本市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开设低空相关专业、培养和输送行业人才。加大对国内外低空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培育低空经济重点方向高级技工人才,组织企业开展产业人才专场招聘。推动本市人才政策在低空经济领域落地。
  《措施》还提出加强低空制造业用地保障。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并评选示范园区。聚焦"工改工",鼓励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旧厂房改造升级,为企业或机构入驻提供适配性强的工业厂房。建设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飞行任务申请协助、飞行空域和飞行计划协调审批、航空气象、应急救援、动态监控等服务,实现低空飞行器活动"一网受理、一网通办"。
 
甘肃将实施八大行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据甘肃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日前介绍,为加快推进甘肃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迈进,即将出台《推进新时代甘肃能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新能源、传统能源、电力输送通道等8个关键领域建设为抓手,实施八大行动,重点围绕破解当前及长远能源领域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立足能源产、供、储、销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落实举措。
  具体来说,在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行动方面,甘肃省将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管理模式、政策环境,持续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和外送能力,推动新能源高比例、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在煤炭优质先进产能释放行动方面,科学规划煤炭产能,着力夯实煤炭供应保障基础,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
  在能源储备能力提升行动方面,合理规划布局一批煤炭储备基地,构建以企业储备为主体、政府储备为补充、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推进天然气储气设施项目建设,补齐储气能力短板,增强天然气应急调峰保供能力。
  在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升行动方面,科学合理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探索绿氢等新能源发展新模式,形成新能源发展与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相适应、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格局。
  在火电兜底保障建设行动方面,立足甘肃省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科学合理优化煤电布局,提升系统支撑和灵活调节能力,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在陇电外送通道建设行动方面,在全面投运4条电网外送通道的基础上,前瞻布局,再谋划2条外送通道。
  在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提升行动方面,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电网,优化电网主网架,加强省际断面联络。强化省内750、330千伏电网网架和加快建设新一代智慧配电网。
  在油气供应保障能力提升行动方面,推进油气"全国一张网"在甘重点工程建设,加快省内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提升管道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据介绍,通过实施八大行动,力争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6亿千瓦,建成投产抽水蓄能项目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达到1000万千瓦,生产煤矿产能达到每年1.35亿吨,原油产量超12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
 
云南实施六大行动加快建设两亚信息大通道
 
  据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披露,云南以共建两亚信息大通道推动大合作、以大合作引导大需求、以大需求集聚大发展,从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推动云南建成国际数字合作重要通道,不断开辟数字产业发展新空间。
  按照部署,云南将通过建设信息大通道、提升数字合作能力、打造数字服务网络、构建数字合作机制等举措,全面推进与两亚数字合作。2024年,启动两亚信息大通道和数字合作先行区建设有关工作;到2025年,两亚信息大通道和先行区建设全面启动,两亚数字合作全面提速;到2026年,两亚信息大通道主体初步建成;到2027年,先行区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效,形成产业集群,网络空间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两亚数字合作成为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先导工程、样板工程。
  推进两亚数字合作,云南将实施六大行动:一是实施两亚信息大通道建设行动。合力打造两亚信息互通网络、两亚天基互联网络、两亚算力赋能网络、两亚安全合作网络,将云南建设成为联结两亚的国际通信枢纽中心。二是实施数字合作应用扩大行动。扩大数字贸易合作,建设两亚数字贸易公共平台,共同打造跨境电商网络;扩大文创、旅游、教育、医疗、康养等领域的数字服务高水平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工程,合力构建现代数字治理体系,共同推动数字国家建设,让数字技术更好惠及民生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电子制造集中区和软件出口服务区,打造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交易网络,共建电子产业生态圈。三是实施数字合作能力提升行动。成立两亚数字合作专家指导组、组建两亚数字合作智库联盟,加强战略研究,提升数字合作引领能力;加强两亚数字合作人才建设,组建两亚数字合作产业联盟,实施"两亚数字合作企业培训交流计划",提高数字合作实施能力。四是实施数字合作服务网络建设行动。以"政府支持建设、企业运行服务"为建设思路,联合两亚国家设立国别数字合作赋能中心和数字合作促进中心,形成促进网络,为两亚企业拓展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五是实施数字合作机制打造行动。积极与两亚国家沟通,共同形成两亚数字合作共识,推动建立两亚数字合作协调组织和合作机制,常态化举办两亚数字合作系列活动,搭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数字合作平台。六是实施数字合作先行区建设行动。联合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共同打造两亚数字合作先行区,加快共建两亚信息大通道,集聚发展数字贸易、数字服务、电子材料、智能硬件等产业,打造紧密合作生态;按照全省"一盘棋"有序推进、梯度发展的原则,分"中心区、前沿区、协同区"三类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先行区,鼓励各州(市)和县(市、区)参与发展、提质升级。
  据悉,云南将健全推进机制,省级成立两亚数字合作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两亚信息大通道和先行区建设。各州(市)、省级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务实推动两亚数字合作,并鼓励有关省属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等积极参与。
 
美联储压力测试留下不少悬念
 
证券时报7月9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参加美联储2024年度压力测试的30余家大型银行在日前全部过关,美联储在随后发布的测试报告中指出,美国大型银行拥有足够的资本来承受高度压力的情景,即便是在经济极端衰退的情景下,这些银行也能够一如既往地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并不会给经济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压力测试全部通过的结果也充分显示了美国银行业具有较强的市场韧性。尽管如此,看似皆大欢喜的压力测试仍留下了一些待解的难题。
  美联储所设想的压力测试情景框架中,既包括国际经济与世界贸易等重要指标,更包括国内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等核心要素,既涵盖货币市场利率等主要因素,也纳入了资产价格等关键因子,测试过程中,这些指标因素都会通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传导路径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重要影响,最终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则通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一级杠杆率、补充杠杆率等指标显示出来,美联储便可借此甄别和评估未来九个季度在极端不利的情景下银行在资本水平、吸收损失能力以及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弹性力度。
  总体来看,压力测试情景包括基线情景和极端不利情景两种,前者是指较大概率可能出现的情景,相应的指标设定水平与现实的差距不会太离谱,而后者产生的概率则小得多,只是所对应的指标状况更恶劣一些,尽管如此,美联储还是更侧重关注极端不利情景,通俗地讲就是已经想到了银行可能遇到的最坏情况,正因如此,美联储施与银行压力测试的指标严酷性远超现实水平。以最近三年而论,美联储设定的测试情景是:全球经济下降4%,美国GDP负增长5.9%,失业率升至10%,商业地产价格暴跌40%,房价暴挫38%,股市下跌55%等,按照历史经验,这些坏数据只会极少出现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或金融危机高峰时段。
  显然,银行接受压力测试,等于是将自己放在了最严酷的极端情景中,而在如此市场环境中还能够吸收损失并维持运营,尤其是还可以继续向家庭和企业提供足额信贷,说明银行并不存在让市场忧虑的风险,相反具备了强大的资本实力,而这样的银行也必然会赢得更多的拥趸与信任。更为现实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压力测试的银行可以按设想展开自己的资本支出计划,包括派发股息和红利以及回购股票等,这其中大股东以及银行高管所得到的丰厚回报不言而喻,不仅如此,通过回购股票,银行管理层的话语权也得到提升,银行的资产规模也获得了壮大。
  资料显示,过去两年美国大型银行通过压力测试后对股东的年度分红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今年银行的盈利状态进一步改善,派息分红的力度自然不会弱于往年;另外,今年第一季度,美国最大的六家银行摩根大通、花旗、富国银行、美国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回购了逾140亿美元的股票,较去年下半年的回购规模猛增73%,全年下来六家银行累计回购股票金额至少达到580亿美元,较过去两年大幅增升,而有了这些“模范生”的挑头领航,其他的美国银行也必然会开足马力抢上股票回购市场的“顺风车”。
  当然,无论是派息分红,还是股票回购,银行也不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通过压力测试后,银行须将自己的资本支出计划上报给美联储,美联储在拿着放大镜进行审查后,方作出最终裁决。对于测试结果完全达标的银行,美联储会在股息与红利分配、股票回购上给予完全放行;对于那些测试结果勉强达标的银行,美联储会对其资本支出计划给予“有条件批准”,若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半年)满足了测试要求,美联储也会自动解除短期限制;对于那些严重弱于压力测试指标的银行,美联储会禁止分红派息,同时施与惩罚性措施,如强制性从外部注入资本并稀释原股东股权等。显然,对于美联储而言,作为手中所掌控的风险管理核心工具,压力测试可以让监管与测试结果实现紧密关联并确保监管的真实落地。
  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压力测试目前所依赖的主要标准来自于“巴塞尔协议Ⅲ”。金融危机后,为防范“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风险,《巴塞尔协议》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2%提高至4.5%,一级资本充足率由4%提高至6%;不仅如此,“巴塞尔协议Ⅲ”还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提出了附加资本的额外要求,即将G-SIBs分为1~5个档次,每个档次对应的附加资本比例分别是1%、1.5%、2%、2.5%及3.5%。美联储所谓的银行压力测试达标,首先就是指参试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须满足4.5%的基本要求。另外,基于压力测试的经验,美联储发布了《银行资本监管改革最终规则》,正式引入“压力资本缓冲”(SCB)概念,明确美国大型银行的普通股资本充足率=CET1+SCB+G-SIBs附加要求,其中规定SCB不得低于2.5%。
  借助于以上立体性规定,美联储进一步实现了对参试银行的差异化资本监管,也就是说,除了重点关注测试后大型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外,美联储还会重视测试银行在其他重要指标如SCB、G-SIBs附加要求等指标的满足状况,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测试银行测试后显示出的CET1或者整体资本充足率再高,如果SCB、G-SIBs附加要求等未能达标,也同样会触发美联储的分红派息政策禁令,这种不留任何风险盲点的监管无疑有助于提升银行业的整体健康水平。数据显示,经过压力测试,过去十年中,美国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平均得分由227上涨到了231。
  看得出,无论是主导压力测试的美联储,还是接受压力测试的美国银行,都从测试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算得上是“双赢”,尽管如此,也不能称得上是功德圆满与万事大吉。按照《多德-弗兰克法案》,资产规模在100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的美国大型银行须每隔一年(也可以在每年)开展一次压力测试,而资产规模在250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银行必须每年接受压力测试,但问题是,最近两年接连引爆市场风险的又恰恰是美国中小型银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美联储压力测试中重点关注的一项指标即商业地产风险在中小银行身上呈现出了更大的敞口,而且像第一公民银行以及纽约社区银行等都是在收购了问题银行后资产规模便冲上了1000亿美元,只是来不及进行及时的压力测试就发生了“爆雷”事件。因此,如何从关注“大而不能倒”到警惕“小而不能倒”,将大型银行压力测试的成功经验移植到中小银行身上,成为美联储在监管层面需要破解的一道大题。
  跟踪发现,美国大型银行截至今年已经历16轮压力测试,虽然参试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意识以及预防风险的警惕性不断增强,但由此所接受的承压也非同一般,尤其是去年7月美联储等金融业主流监管机构发布了一揽子改革提议,意欲将资产规模10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再增加约16%,也就是升至4.66%的目标水平,此举引起了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集体反对,它们认为更高的资本金要求可能会增加银行的负担,提高客户成本,抑制贷款活动,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并削弱美国银行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当然,让反对者更加充满底气的是,今年参加压力测试的大型银行如过往一样集体达标,说明自身对风险具有足够的承受与分解能力,也无形之中增加了美联储提升监管力度的压力。对此,美联储是否会软化自己的强硬监管立场甚至最终“认怂”,无疑又是一道悬念。
  最后回到压力测试的指标本身。那么严酷的测试场景,多达70个测试指标,看上去测试力度不可谓不大,覆盖程度不可谓不广,可即便如此,也算不上尽善尽美。一般来说,美联储每年会花几个月去设计并调整情景假设,但同时会碰到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情景与指标设定成形时,看上去没有什么纰漏,但在压力测试之时,这些情景假设已经不再符合现实条件,甚至等做完测试时,实际情况却发生了逆转,而且美联储压力测试情景指标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低估成分,如2022年度压力测试中,美联储设定美国当年的CPI增幅为1.3%~2.3%,但实际CPI增幅最高达9.1%,全年涨幅也达到8%;再如,美联储2023年度压力测试设定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9%,但实际情况是该品种的国债收益率在当年升破了3.0%,情景设置与现实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压力测试的有效性,故如何体现出测试指标的更大弹性,也是需要美联储在技术上进一步攻关的难题。
 
德国6月通胀率降至2.2%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7月11日公布数据显示,德国通胀率在5月升高后,6月回落至2.2%,与3月和4月的通胀率持平。
  数据显示,当月德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能源价格同比下降2.1%。去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德国6月核心通胀率为2.9%,自2022年2月以来首次低于3%。此外,服务价格同比上涨3.9%,其中,保险服务、社会机构服务、餐饮服务、车辆维护等行业价格涨幅较为明显。
  德国联邦统计局局长鲁特·布兰德当天在声明中表示,自年初以来,德国能源和食品价格抑制了整体通胀,相比之下,服务价格上涨高于平均水平。
  欧盟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5%,低于5月的2.6%,其中服务价格涨幅较明显。
 
阿根廷政府改革法案正式生效
 
  据悉,阿根廷政府7月8日颁布"阿根廷人自由基础和起点"综合法案以及一揽子财政措施计划,标志着政府改革法案正式生效。
  综合法案宣布阿根廷在行政、经济、金融和能源领域进入为期一年的公共紧急状态,并在这些领域授予总统特殊权力,同时还包括放松经济管制、劳工改革以及实施大型投资激励制度等内容。一揽子财政措施计划涉及反洗钱、暂缓缴税、征收关税、重新征收高薪所得税以及减少个人财产税等。
  6月28日,经过6个月谈判,这两项改革法案最终获阿根廷国会通过。
 
巴西央行上调该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
 
  7月8日,巴西中央银行发布的《焦点报告》显示,巴西央行对该国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由2.09%升至2.10%,2025年增长预期则由1.98%下调至1.97%。
  报告还显示,至2024年底,巴西基准利率将维持在10.5%,2025年基准利率预期下调至9.5%。
 
玻利维亚完成正式加入南方共同市场程序
 
  据悉,玻利维亚总统阿尔塞7月8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的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首脑会议上向轮值主席国巴拉圭递交批准玻利维亚加入这一区域组织的相关文本。这标志着,玻利维亚完成成为南共市正式成员国的法律程序。
  阿尔塞在文本递交仪式上说,加入南共市对促进玻利维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里程碑",将加强玻利维亚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推进区域一体化。
  阿尔塞表示,玻利维亚将积极为南共市发展作出贡献,加强与其他成员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
  1991年3月,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四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建立拉美区域一体化组织南方共同市场。1995年1月,南共市正式启动。此后,玻利维亚成为南共市联系国。2023年12月7日,南共市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第63次首脑会议上宣布,玻利维亚成为南共市正式成员国。
 
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3.50%不变
 
  7月11日,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3.50%不变,符合预期。
  韩国央行在宣布保持其关键利率不变后发表声明称,韩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审查降息时机",同时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限制性货币政策立场。
  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表示,考虑到未来通胀路径的潜在不确定性,有必要进一步评估通胀是否会继续放缓的趋势。另外,有必要评估外汇市场、首尔及周边地区房价、家庭负债等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李昌镛称,CPI通胀率可能会温和下降至"2%的较低位区间",可能会略低于5月份预测的在2024年达到2.6%,而核心通胀率将逐渐放缓至2%的水平,与5月份预测的在2024年达到2.2%保持一致。
 
投资分析点评
 
  ▲国泰君安子公司拟参投设立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
 
  7月5日晚间,国泰君安公告称,为积极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动与支持上海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创新发展,公司全资子公司国泰君安证裕投资有限公司拟出资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参与投资设立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简称"集成电路母基金")、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简称"生物医药母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简称"人工智能母基金")项目(合称"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具体为:集成电路母基金出资不超过5亿元、生物医药母基金出资不超过2.5亿元、人工智能母基金出资不超过2.5亿元。
 
▲方大炭素拟投资海航控股股票
 
  据悉,方大炭素(600516)7月7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对海航控股(600221)进行股票投资。
  公告称,海航控股股价下行,方大炭素判断其股价严重低估。鉴于海航控股基本面良好,方大炭素全资子公司上海方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拟在未来6个月内使用6000万元~1.19亿元,对海航控股A股股票进行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方大炭素控股股东为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方大集团"),而海航控股也是方大集团控股子公司,两者为同一控股股东名下的关联企业,系"同门兄弟"。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惨遭面值退市;目前更有近200只个股股价低于2元,面值退市"警报"难以解除。
  再看海航控股,自5月底以来,原本平稳的股价却急转直跌,在6月28日盘中股价一度触及1元/股,退市风险陡然增加。
  随后,海航控股股东出手自救,股价有所拉升,但仍未能脱离退市危机。截至目前,海航控股股价为1.11元/股,总市值约为480亿元。
  6月30日晚间,海航控股发布公告,收到控股股东之一致行动人American Aviation LDC.(下称American Aviation)通知,该股东于6月28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海航控股B股股份256.62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01%。
  American Aviation计划自6月28日起6个月内继续增持海航控股B股股份,增持金额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含6月28日已增持金额)。
 
  ▲得润电子放弃对子公司Meta优先认缴增资权
 
  据悉,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得润电子"002055)7月8日公告称,公司董事会7月5日审议通过《关于子公司增资扩股暨公司放弃权利的议案》。公司拟引入嘉能美达(台州)控股有限公司(嘉能美达)对控股子公司Meta System S.p.A.(Meta)进行增资。嘉能美达拟通过以现金认购股份方式向Meta增资总金额13.52亿元(或等值欧元),取得增资后Meta的51.96%股权。公司放弃对Meta本次增资的优先认缴增资权。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Meta的注册资本将增加至5653.14万欧元,公司对Meta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16.86%,Meta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此外,截至7月5日,公司为Meta子公司美特科技(宜宾)有限公司及美达电器(重庆)有限公司提供借款余额为7.9亿元(含本金及利息)。在上述交易完成之前,Meta仍纳入并表范围内,但公司对Meta的持股比例将稀释至50%以下,根据相关规定,公司为合并报表范围内但持股比例未超过50%的控股子公司提供借款形成对外提供财务资助,因此交易将导致公司被动形成对外提供财务资助7.9亿元,公司将在本次交易完成之前或最迟同步收回全部对外财务资助款项。
  据公告,Meta目前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管理模块业务,近几年受行业状况及市场客户波动等因素影响,经营业绩面临较大压力,对得润电子的经营业绩也造成较大不利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Meta持续拓展国内外客户,尤其是在2023年获得某国际知名汽车客户开发定点项目,后续需要较大的持续投入,同时需要保障已有订单的高质量交付,面临着发展中持续投入和流动资金的压力。因此,本次引进投资者增资扩股,有利于优化Meta的股权结构,为其生产经营、研发创新、拓展市场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其运营和资金实力,减轻公司后续投入的压力。
得润电子成立于1989年,于2006年在深圳证交所上市,主营电子连接器和精密组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中国核电启动140亿元定增
 
  7月11日,中国核电(601985)公告,公司拟向控股股东中核集团以及战略投资者社保基金会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为8.52元/股,募资总额不超140亿元。其中,中核集团拟认购金额为20亿元,社保基金会拟认购金额为120亿元。
  此次募资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辽宁徐大堡核电站1、2号机组项目;辽宁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项目;福建漳州核电站3、4号机组项目和江苏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行完成前,社保基金会与中国核电不存在关联关系。但是本次发行完成后,社保基金会持有中国核电的股份超过5%,成为中国核电的关联方。
截至2024年3月31日,中核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控制中国核电59.76%的股份。
 
  ▲盘江股份拟投资近26亿建新能源发电项目
 
  7月11日晚间,贵州能源集团所属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盘江股份,600395)发布公告,公司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投资建设多个新能源发电项目,总投资合计约为25.98亿元。
  具体来看,盘江股份拟通过控股子公司新能源关岭公司投资建设关岭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三期(建设安装容量52.24万千瓦)和关岭县岗乌镇老屯坡风电场项目(建设安装容量10万千瓦),总投资分别为17.73亿元、5.46亿元;通过全资子公司新能源镇宁公司投资建设镇宁县盘江革利风电场项目(建设安装容量5万千瓦),总投资为2.79亿元。前述项目合计建设安装容量67.24万千瓦,总投资合计约25.98亿元。
  盘江股份认为,投资项目符合国家"双碳"目标和新能源发展政策,有利于公司加快布局发展清洁能源和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提高公司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和清洁能源供应能力等。
  盘江股份从事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和销售以及电力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煤炭和电力。煤电新能源一体化是盘江股份发展重点之一。
 
  ▲沃兰特航空完成1亿元A+++轮融资
 
  据报道,随着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技术的成熟和运用,万亿级别的低空经济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以eVTOL为代表的相关产业成为创投基金重点布局对象,尤其是头部eVTOL企业获得VC/PE持续加注。7月5日,沃兰特航空宣布,公司完成1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君联资本独家投资。本轮融资将继续助力推动VE25验证机的试飞、试验,产品机AC101的研发与制造,推动VE25-100型号适航取证,并尽快实现商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沃兰特在过去4个月内宣布的第四轮融资,成为2024年上半年中国获得融资轮次最多的eVTOL研制企业。此前,沃兰特分别在2024年3月完成1亿元A轮融资,2024年4月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6月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据统计,自成立以来沃兰特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
  据介绍,沃兰特航空从2021年6月创立之初,就专注于载人高等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研发与制造。沃兰特首款产品VE25,选择复合翼架构,可以乘坐1名驾驶员与5名乘客,起飞重量2.5吨,巡航速度235km/h,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的起飞重量最大、客舱空间最为宽阔的载人eVTOL。
 
  ▲边界智控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据深圳市边界智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边界智控")(Boundary.AI)7月8日披露,公司已于近日完成A轮近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南山战新投、北航投资跟投,老股东普华资本持续加码,由投中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加速公司的适航体系建设、产品工程化和商业化进展。
  边界智控2020年11月在深圳成立,是一家为eVTOL提供自主飞行系统的科技公司。该自主飞行系统结合传统飞控系统和AI技术,构建飞机先进的智能决策系统,融合视觉、激光雷达、GNSS、惯性导航等传感器,实现飞机的环境感知、导航定位、任务决策和飞行控制等功能。
  eVTOL的飞控系统通常被称为飞机的"大脑",承担飞行增稳、姿态控制和航迹控制等核心功能,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最为关键的子系统之一。当前,民用航空领域主流飞控供应商都是国外老牌航空业供应商,加上欧美各国对该技术进行出口管制,导致飞控系统成为国内航空工业"卡脖子"最为严重的环节之一。
  目前,边界智控已完成符合民用航空高安全等级标准的三余度双通道飞控计算机(注:一种架构设计)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定型,成为国内首家进入适航审定阶段的高安全等级客运eVTOL型号的飞控系统供应商。
据了解,在本轮融资之前,边界智控已完成三轮融资,股东包括红杉中国种子基金、东方富海、普华资本、澳银资本、中小担创投等知名机构。
 
  ▲国美系跨界卖汽车
 
  近日,国美汽车体验馆为首批加盟店完成了首批车源配送与交付。国美汽车体验馆有关人士表示,这些车辆均由国美直接向汽车主机厂下单生产,渠道价格上具有优势。
  该人士还表示,目前,国美汽车体验馆主要是对加盟的汽车零售门店进行赋能,包括品牌、汽车金融、线下引流、会员服务以及上游主机厂渠道等。"现在加盟合作主要落地在三四线城市,已经有不少门店选择加盟,该服务相当于为门店做增量,并不冲击当地车企经销商体系。目前仍在试运营阶段,一般体量的加盟费年费为10万元左右。"该人士说。
  此前的5月23日,国美集团宣布,经过七年的筹备和打磨,旗下的新成员"国美汽车体验馆",正式踏入汽车市场,定位为OMO一站式选车、购车、用车平台。
  其中,国美汽车体验馆不止在新车零售方面帮助加盟商提升经营能力,还有汽车衍生产品,例如保险、购车金融分期、车后产品等服务方面,将利用充沛的合作渠道赋能加盟商。
  国美汽车体验馆公众号于2024年4月30日注册成功,其运营主体为北京美办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法定代表人为许靓,经营范围包含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等。
  股权结构方面,深圳国美网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北京美办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上层股东为持股70%的自然人董晓红,黄光裕的配偶杜鹃则持股30%。
  值得一提的是,董晓红曾在国美系多个公司担任相关职务。5月31日晚间,国美系A股公司*ST美讯(600898)5名高管集体辞职,其中就包含董晓红。
 
▲北京成立百亿规模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投基金
 
近日,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100亿元。
该基金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合伙)、北京达晨鲲鹏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京国管置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广东低空产业公司成立
 
  日前,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低空产业公司")揭牌成立。
  "广东低空产业公司将聚焦低空智联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建成一批通用机场和起降场、起降点。"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治洲称,广东低空产业公司将引领广东低空经济产业聚集,打造1-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推动低空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涉及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和销售、航空商务服务、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储能技术服务、充电控制设备租赁等领域。广东低空产业公司由广东机场集团全资持股,作为广东机场集团的二级企业管理。
今年以来,已有多地成立了地方国资背景的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公司。其中,在省级层面,已有江西、浙江、内蒙古等省区成立相关企业--浙江省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而江西成立的则是江西省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地市层面,株洲、长春、无锡、深圳、杭州、晋阳等成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公司。
 
▲麦当劳加码中西部市场
 
  近日,快餐巨头麦当劳中国与四大供应商宾堡、顺新晖、泰森和紫丹共同宣布麦当劳中国供应链(湖北)智慧产业园正式投产。
  据悉,该产业园项目于2020年启动,由麦当劳中国及四大供应商共同投资15亿元,是国内首个西式快餐产业链联合投资的集群产业园。
  湖北孝感市孝南区有着全国著名"麻糖米酒之乡"的称号,近年来不断发力做强传统食品产业,刚刚投产的麦当劳中国供应链(湖北)智慧产业园就坐落于此。
  据介绍,该园区以产业集群为形式,占地超30万平方米,汇聚了麦当劳中国以及四大供应链龙头企业,覆盖食品生产、环保包装、冷链配送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自动化设备平均覆盖率超70%,规划产能包括年产超过3万吨肉类产品、近3亿个面包、3000万个糕点以及20亿个包装产品。
  "麦当劳中国与供应链伙伴基于最前沿的数字化平台技术,建设了新一代智慧供应链。"麦当劳中国供应链副总裁施云表示,"比如在工厂里,通过供应互联,供应商与麦当劳中国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食品原料与生产可追溯、生产效能与效率可监控,还能结合算法进一步优化排产。在自动化仓库里,控制枢纽能实时分析在仓库存和供应商产能,根据需求预测进行自动补货。产业园还积极运用物流创新方案,实现了入库、存储、出库的全流程自动化等,商品入仓物流时效相比原来缩短90%。"
  近年来,麦当劳中国持续加大在国内市场的投资布局, 2018年到2023年携手供应商累计投资超过120亿元打造新产能。2023年11月,麦当劳全球宣布增持麦当劳中国股份,持股比例将由20%增加到48%,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投入的消息同样引发关注。
 
  ▲德国蔡司苏州新工厂开业
 
  据报道,在不少政客希望跨国企业能够减少对华依赖时,德国蔡司公司正将更多制造产能转移到中国。7月8日,蔡司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新研发制造基地正式开业,将生产研究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眼科设备、光学和机械测量仪器等。蔡司称,该投资可以让其更快响应本土市场需求,强化全球供应链韧性。
  此前,蔡司在上海和广州各设有一家工厂,主要生产光学测量仪器和光学镜片等,并自2006年起,在苏州生产医疗设备和研究显微镜。2021年11月,蔡司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约,计划投资新的研发制造基地。该基地也是蔡司195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购地建厂。
  蔡司(Carl Zeiss AG)是一家制造光学和光电设备的德国企业,总部位于Oberkochen(巴登符堡州)。公司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创始人之一 -- 卡尔·蔡司先生(1816年-1888年)。它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恩斯特·卡尔·阿贝(Ernst Karl Abbe)和奥托·肖特(Otto Schott)于1846年在耶拿(Jena)建立。
 
  ▲远景动力在西班牙建设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
 
  据报道,中国远景科技集团旗下公司远景动力在西班牙建设的超级电池工厂7月8日举行奠基仪式。该工厂将成为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
  该工厂位于西班牙西部埃斯特雷马杜拉自治区纳瓦尔莫拉尔-德拉马塔镇,将研发制造最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产品,预计2026年投产,还将依托欧洲大陆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打造零碳电池产品。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出席奠基仪式时表示,这一项目是西政府以绿色和数字化方式实现西班牙再工业化的"最佳范例",有助于把埃斯特雷马杜拉打造成"未来汽车行业的国际标杆"。
  他表示,超级电池工厂的建立将对本地吸引更多该行业的公司"产生决定性影响",为形成电动汽车价值链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据了解,该项目第一阶段投资额将达10亿欧元,并将在初期创造约900个就业岗位。
  目前,远景动力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超级工厂,并同奔驰、宝马、日产、雷诺、本田等全球领军车企及储能集成商达成合作,为60个国家的超1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高品质动力电池产品。
 
  ▲比亚迪在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建厂
 
  7月9日晚间,土耳其驻北京大使馆披露,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已于7月8日与土耳其工业和技术部签署协议,将投资10亿美元在土耳其新建一座汽车工厂及研发中心。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之一。市场调研机构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比亚迪在全球纯电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分别为16.6%和27.7%,分别排名第二、第一。
  比亚迪方面未就决定在土耳其建厂的消息作出回应。
据了解,土耳其与欧盟之间有关税同盟协议。赴土耳其建厂或有利于比亚迪未来持续开拓欧洲市场。
 
  ▲OpenAI进军大健康
 
  近日,知名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OpenAI宣布旗下的风投基金将与Thrive Global合作,共同出资创立一家名为"Thrive AI Health"的新公司,进军"AI+健康管理"领域。
新公司计划使用生成式AI打造一款"AI健康教练"产品,为用户在睡眠、饮食、健身、压力管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建议,目标用户不仅包括健康人群,也包括慢性病患者。
 
 ▲索尼等八家日企计划到 2029 年投资5万亿日元
 
  据《日经亚洲》7月9日披露,八家半导体领域日企在 2021~2029 年规划了 5 万亿日元的投资计划,以重振日本芯片产业。
  日本曾一度在 1988 年占据世界半导体市场半壁江山;但从本世纪初开始日企相继退出尖端技术开发,导致 2017 年市场份额跌破 10% 大关;虽然在 7 年下滑后略有回升,2023 年销售额也仅占到全球的 8.68%。
  上述八家公司包括索尼集团、三菱电机、罗姆、东芝、铠侠、瑞萨、富士电机和 Rapidus。它们将加强对功率半导体、传感器、逻辑芯片等领域的投资,这些产品对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碳中和等至关重要。
  索尼集团计划从 2021 财年至 2026 财年投资 1.6 万亿日元,并计划增加 CIS 产量。其于 2023 财年在长崎县建立了新工厂,已宣布将在熊本县再建设一个新工厂。
  三菱电机目标到 2026 财年将其 SiC 碳化硅产能提升至 2022 财年的 5 倍以上,计划在熊本县投资 1000 亿日元建设新工厂,追赶行业领军者英飞凌。
  东芝和罗姆的投资也聚焦于功率器件领域,双方投资额之和达 3800 亿日元。东芝将在石川县工厂提升硅功率半导体产能,罗姆则将在其宫崎县提升 SiC 功率器件的生产能力。
  逻辑芯片领域,Rapidus 的 2nm 晶圆代工生产线建设则将耗资 2 万亿日元。
  日本经济产业省设定了到 2030 年将日本半导体销售额提升至 15 万亿日元的目标,这一数值是 2020 年的三倍。为了达成该目标,日政府正积极支持企业的产能建设。
对于这八家企业的 5 万亿日元投资计划,日本政府将提供约 1.5 万亿日元的补贴。
 
  ▲美咨询公司预计中国八成新能源汽车品牌活不到2030年
 
  7月10日,美国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一年一度的《全球汽车市场展望》,称未来六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加速整合,新能源汽车品牌或将从2023年的137个急剧减少到2030年的19个,减少超过八成。
  这是艾睿铂第21年发布车市展望。该报告根据特斯拉和理想汽车的销售经验预计,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要想存活下来,最低需要实现年销售纯电动汽车40万辆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20万辆,而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年均销售量只有15.6万辆。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超全球三成
 
  7月10日,在2024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大会上,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了《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
  《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共有独角兽企业1201家,新晋145家,超级独角兽企业39家。其中,聚焦云服务赛道的超聚变公司是河南唯一的独角兽企业,估值89.2亿美元,在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中排第47位。
  从位置上看,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于五大洲中的47个国家及地区,超七成分布在美国(530家)和中国(375家)。中美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皆超万亿美元,合计占全球近八成。
  从融资上看,全球独角兽企业具有"低频、大额、集中"的特点。2023年有310家独角兽企业新获融资,总额约为835.7亿美元,16家企业获得超10亿美元大额融资,美国和中国新获融资独角兽企业均超百家,合计融资总额接近全球八成。
  从赛道上看,全球独角兽企业分布于金融科技、企业数字运营、数字医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慧物流等45个赛道;新晋独角兽企业集中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清洁能源、集成电路、企业数字运营5个赛道,新晋数量均超10家。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75家,数量占全球独角兽企业超三成、占亚洲独角兽企业超七成,总估值约为1.2万亿美元;超级独角兽企业12家;新晋独角兽企业72家;因上市"毕业"的19家,因超龄"毕业"的26家。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于集成电路、清洁能源、创新药、企业数字运营、自动驾驶、动力电池、数字文娱、新零售等赛道,遍布全国56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为主要聚集地。
  作为独角兽企业国家标准牵头起草单位,长城战略咨询已连续八次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及研究报告》,这是首次对世界范围内独角兽企业发展最新态势的研究和梳理。
  独角兽企业作为新兴经济业态、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既是衡量创新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也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活更多优秀创新项目;大力发展创投资本,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为独角兽企业提供金融支撑;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内培外引,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孕育催生更多独角兽企业。"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如是建议。
 
▲万科印力或已完成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多数股权的出让
 
  据悉,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是万科旗下标杆性的商业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开发运营公司近期出现工商变更,深圳印力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50%下降至2%。这一变化意味着,万科或已完成对这一项目主要股权的出售,继续贯彻通过大宗资产、股权交易兑现"蓄水池"的既定策略。
  上海星信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6月发生一系列工商变更。最核心的变化是,深圳印力管理有限公司将项目48%的股权转让给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后者持有上海星信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98%股权,印力仍然保留2%股权。
  上海星信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嘉定南翔镇12街坊87丘地块上从事商业设施的开发、建造、出租、出售等业务,该地址即今日的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此次工商变更,意味着万科印力或已完成标杆商业项目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多数股权的出让。
  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总面积约为34万平方米,在2020年开业后快速成为上海西部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
  对于万科而言,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是旗下营收贡献居前的重要项目。万科2023年半年报披露,按营业收入排序,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是其运营管理的第二大商业项目。
  同时,在这份财报中列出的万科第一大商业项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也在今年完成出售。2024年2月,万科将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剩余50%权益转让给领展,交易对价为23.84亿元。万科方面曾回应上海七宝万科广场的交易称,该项目经营上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资产价值达到阶段性的峰值,所以从2023年开始就把七宝万科广场纳入优先的退出计划。据悉,从2008年获取地块,历经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直至退出,上海七宝万科广场项目实现股东IRR15.7%,能给万科带来超10亿元的利润。
  "我们长期以来资产退出的并不多,大宗交易的能力也是在建设期,2023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万科集团首席运营官刘肖曾在年初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3年,万科在大宗交易、资产退出方面实现了123亿元的交易金额。刘肖称,未来万科会持续推动业务模式由重到轻,资产交易是业务由重到轻并持续提升经营水平的重要路径。
  在2024年,万科资产交易的规模超越上年是早已明确的既定战略。在2023年财报中,万科明确将通过大宗资产、股权交易兑现"蓄水池",大规模增厚安全垫,2024年实现交易回款不低于300亿元。
除了前述两宗商业资产的出售,在今年5月万科完成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T208-0053宗地使用权的挂牌转让,转让价格为22.35亿元。此外,万科还通过发行REITs等渠道完成经营性业务退出,今年4月以杭州西溪印象城为底层资产的印力消费REIT敲钟上市,所筹资金除用于归还22.3亿元的项目负债外,还有4亿至5亿元用于未来的发展。
 
▲格力地产拟置入珠海免税集团不低于51%股权
 
  据报道,历时4年多,格力地产(600185)收购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免税集团")一事迎来新进展。格力地产7月7日晚间公告,拟对原重组方案进行重大调整而申请撤回相关申请文件。调整后,上市公司拟置出所持有的上海、重庆等地相关房地产开发业务对应的资产负债及上市公司相关对外债务,并置入珠海免税集团不低于51%股权,如存在估值差额部分将以现金方式补足。珠海免税集团是国内最早一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免税品销售的国有独资公司。
  格力地产披露,公司原重组方案为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珠海免税集团100%股权,并拟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此后,格力地产召开董事会会议,同意公司撤回申请文件并拟在方案调整后重新披露。
  据公告,调整后,本次交易不涉及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或配套募集资金的行为。本次资产置换涉及的具体资产范围尚需交易双方进一步协商确定。
  "原重组方案推进时间较长,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并基于公司逐步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主业转型的整体战略考量。"格力地产表示,方案调整综合考虑了珠海免税集团良好的业务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标的资产的置入有助于实现上市公司主业向以免税业务为主导的主业转型。
  鉴于格力地产拟对重组方案的调整涉及对交易标的及相应指标的调整,且相应指标调整比例预计将超过20%,构成对原重组方案的重大调整,需申请撤回原重组方案申请文件。
  据了解,格力地产对珠海免税集团的收购重组事宜最早可追溯至4年前。2020年5月,格力地产的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重组交易的多项议案。根据彼时方案,格力地产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珠海市国资委、城建集团购买珠海免税集团100%股权,交易价格为89.78亿元,同时拟募集不超过70亿元配套资金。但到了2021年2月,因格力地产原董事长鲁君四涉嫌内幕交易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根据相关规定,格力地产暂停了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2022年12月,格力地产相继完成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后,重新启动了对珠海免税集团的重组事项,并于2023年4月14日获得上交所受理。2023年5月,格力地产基于相关财务资料的有效期将在5月31日截止,向上交所申请中止审核收购珠海免税集团一案,并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加期审计。然而,2023年7月12日,格力地产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导致重组事项再度停滞。
 
▲浙江国资拟入股湘财股份
 
  7月8日晚,上市公司湘财股份发布公告称,鉴于新湖控股目前控制的浙江财商实业持有湘财股份5亿股股票,且湘财股份属于上市券商股,具有较高投资价值,浙商资产计划通过控制杭州金新及浙江财商实业,从而取得湘财股份17.49%的相应权益。
  当日,新湖控股、财商实业、浙商资产、浙商特资(浙商资产全资子公司)等签署了系列协议,杭州金新执行事务合伙人拟由新湖控股变更为浙商特资,浙商资产计划通过控制杭州金新及财商实业,从而取得湘财股份相应权益。
  此次权益变动后,新湖控股与财商实业一致行动人关系解除,新湖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新湖中宝合计持有11.98亿股股份,占湘财股份总股本从59.40%稀释至41.91%;浙商资产则通过控制的财商实业持有5亿股股份,占湘财股份总股本的比例为17.49%。此次权益变动不涉及公司各股东直接持股数量的增减,亦不涉及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变化。
  浙商资产是浙江省政府批复设立的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
  浙江国资通过入股湘财股份,也间接成为了湘财证券的股东。湘财证券是一家拥有证券业全牌照的综合类券商。
  湘财股份控股股东为新湖控股有限公司(即新湖控股)和新湖中宝等组成的一致行动人。新湖控股和新湖中宝也被外界称之为"新湖系",实际控制人为浙江温州民营大佬黄伟及其配偶李萍。
  此次,浙江国资入驻湘财股份并持股17.49%后,"新湖系"的持股比例将从59.40%稀释至41.91%。
 
  ▲晶澳科技拟收购扬州晶澳23.0681%股权
 
  据悉,晶澳科技(002459)7月9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收购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扬州晶澳")23.0681%股权,股权转让价格为20亿元。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通过晶澳太阳能持有扬州晶澳94.2330%股权,本次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合并范围变更。
  回溯前情,2022年3月,为优化资本结构,扬州晶澳引入东方资产、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中德制造业(安徽)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中德投资")对其增资,实施市场化债转股。
  2023年10月,中德投资将其持有的扬州晶澳2.31%股权转让给晶澳太阳能, 转让完成后,晶澳太阳能持有扬州晶澳71.1649%股权。
  扬州晶澳主营包括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等。晶澳科技是新能源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
 
  ▲紫光集团更名
 
  7月11日,紫光集团宣布,正式更名为"新紫光集团"。
  新紫光集团还表示,将通过设立前沿技术研究院,在高性能计算系统与芯片架构、新型存储器与存算一体化芯片等多领域布局;在北京、成都、广州、珠海、岳阳、芜湖等多地规划建设先进制造基地和先进研发中心项目;已成立紫光智行、紫光智算、紫光闪芯、新紫光半导体等新公司,分别面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存储、先进工艺等领域。
 
  ▲广汇汽车面临退市风险
 
  7月9日,国内最大经销商广汇汽车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0297.SH ,下称"广汇汽车")收报0.82元/股,连续14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面临退市风险。当天,广汇汽车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如果公司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公司股票可能被上交所终止上市交易。同时,交易类强制退市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广汇汽车成立于1999年,控股股东是创建于1989年的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广汇集团"),实际控制人是曾被称为"新疆首富"的孙广信。截至2024年6月29日,广汇集团持有广汇汽车32.46%股份。广汇集团持有广汇汽车股份中累计质押数量占其持股数量的比例为70.55%,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例为22.90%。
  另据报道,7月10日晚间,广汇汽车公告称,公司7月10日收到广汇集团发来的《关于正在筹划广汇汽车控制权变更有关事项的通知》,目前广汇集团正在与新疆金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金正科技")筹划公司股权转让事宜,此次交易可能触发公司控制权的变更。
  金正科技控股股东为新疆金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金正集团")。金正集团创业于1993年,组建于2007年,主要经营科技产业、能源化工、工程建设、贸易物流四个板块,以科技产业为主导,各产业板块互依互补,是一家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布局科学的现代化集团企业。
  据了解,2023年初,汽车经销商刚走出疫情管控阴霾,又迎头遇上国内价格战,2024年上半年也没有根本好转。
 
  ▲上汽集团高层调整落定
 
  据悉,市值超1500亿元的上汽集团(600104)7月1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上汽集团原董事长陈虹到龄退休,原总裁王晓秋出任董事长。经董事长提名,上汽集团董事会同意聘任贾健旭任总裁。贾健旭之前任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上汽大众总经理。
  王晓秋出生于1964年8月,获工学博士,曾在上海大众、上汽仪征汽车、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等公司任职。王晓秋还曾在上汽集团体系内零部件企业工作,也担任过上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
  贾健旭出生于1978年2月,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上汽卢森堡公司、上汽欧洲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还曾在上汽体系内零部件企业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在此次调整之前,贾健旭任上汽集团副总裁兼上汽大众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根据上汽集团发布的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上汽将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提质增效,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增强新赛道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力争全年整车销量达到545万辆。
 
  ▲原瑞信证券董事长胡知鸷出任瑞银证券副董事长
 
  7月11日,瑞银集团任命原瑞信证券(中国)董事长胡知鸷为瑞银在中国的证券合资企业--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瑞银证券)副董事长。
  胡知鸷拥有28年金融从业经验,在瑞信任职长达20余年,担任过瑞信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管、瑞信中国区副主席、瑞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多项重要管理职务。
  在担任瑞信中国副董事长期间,胡知鸷曾领导该公司于2020年6月控股在华证券合资公司,即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2021年7月,瑞信任命胡知鸷为中国区CEO,接棒唐臻怡。瑞信曾称,胡知鸷将负责推进瑞信在华发展战略,落实扩大业务实力和范畴的计划。
  目前,瑞银证券董事长为钱于军。
据悉,2023年3月,瑞银集团与瑞士信贷集团突发合并。过去一年多以来,胡知鸷深入参与了瑞银、瑞信中国地区整合工作,推动中国业务平台的整合与发展。
 
▲天空之舞拟80亿美元收购派拉蒙
 
  7月8日,好莱坞新兴制作公司天空之舞(SKYDANCE Media)宣布,计划以80亿美元收购派拉蒙全球(Paramount Global),天空之舞将通过全股票交易与派拉蒙合并,拥有派拉蒙旗下的影视制片工作室、流媒体服务Paramount+、CBS、MTV、Comedy Central等有线电视频道,天空之舞创始人David Ellison将担任派拉蒙CEO。
  该交易仍需监管批准,预计将在2025年完成。
 
▲AMD斥资6.65亿美元收购欧洲AI公司
 
  7月10日,美国芯片厂商AMD宣布收购欧洲最大的私人AI实验室Silo AI,这笔全现金交易价值约6.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36亿元),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
  Silo AI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Peter Sarlin将继续领导Silo AI团队,作为AMD人工智能集团的一部分,向AMD高级副总裁Vamsi Boppana汇报工作。
 
管理视点
 
新《公司法》施行 上市公司治理制度需做好应变
 
据悉,资本市场资深研究人士熊锦秋7月9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新《公司法》施行,上市公司治理制度需做好应变。
  6月28日,上市公司华菱精工发布公告,第二大股东捷登零碳拟在未来三个月内增持不低于7.50%、不超过9%公司股份。华菱精工控制权之争再趋激烈。
  去年5月捷登零碳计划从黄业华手中高溢价受让其所持华菱精工股权、表决权,并取得公司控制权。但事情进展途中突生变数,今年5月8日华菱精工公告,捷登零碳决定终止收购,黄业华、黄超表决权委托于5月7日终止,由此公司控股股东仍为黄业华,实控人仍为黄业华、黄超父子(合计持股20.41%),捷登零碳仍系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9.5%)。
  不过,此前捷登零碳已对华菱精工董事会进行了改组,并控制了董事会,7位董事有4人为捷登零碳提名,此外,捷登零碳还提名了1名新任监事。黄业华方面在2023年股东大会上,提交议案罢免捷登零碳方面的董事、监事职务,但并未获通过。
  值得关注的是,华菱精工两大股东对公司控制权之争,监事会也已卷入。6月16日华菱精工发布公告称,监事姜振华(黄业华妻子的外甥)召开了监事会,表示经股东反映,公司现任董事、前任高管罗旭、贺德勇等在履职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提请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对此行为是否递交司法机关处理等事项进行表决,在监事长拒绝之后,姜振华与另一位监事共同推举姜振华召集和主持本次监事会会议。
  2024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公司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监事会行使的职权,包括对董事、高管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按第一百八十八条和第一百八十九条,董事、高管违法违规给公司造成损失、股份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书面请求监事会向法院提起诉讼。而按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监事会主席、副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过半数的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在笔者看来,本案监事履行对董事、高管监督职责,应是无可非议。不过,相关股东是否属于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是否向监事会提出书面请求而非私下向单个监事提出请求,这个目前还不得而知;如果相关情形符合《公司法》要求,那么监事会理应审议股东的该项请求,并决议是否代公司向董事等提起民事诉讼;当然监事会成员也应先核实相关董事、高管是否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一直以来,监事会、监事发挥的监督作用并不尽如人意,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和相互制衡,只能说是一种理想形态。新《公司法》对此予以大胆改革创新,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按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的职权,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该条款对股份公司授权,由其在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中“二选一”;但设了审计委员会,是否还可再设监事会,有些模糊。若砍掉作用不大的监事会,可节约不少费用。
  再谈上市公司,2023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中设置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当为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高管的董事,其中独董应当过半数,并由独董中会计专业人士担任召集人。该文件未来是否修改还未可知,如果该文件精神继续实行,也即要求上市公司在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中选择后者,上市公司监事会是否保留?
  而且,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是否全盘承接新《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责,这方面或许也值得探讨,比如能否承接监事会对董事、高管履职行为进行监督,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职责。审计委员会成员包括独董、非独董,应该说这些董事并非天然就是遵纪守法模范,如果成员违法违规,那成员如何实现自我监督,上市公司对审计委员会成员又当如何建立内部监督制衡机制?
总之,新《公司法》在公司治理方面有很多制度创新,在新法已经施行大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如何在法律大框架下应变,或需有关各方周密考量,并尽快出台相应细则。
 
信息化建设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
  会议指出,要从全局高度认识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协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提升平台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两部门部署开展"网络去NAT"专项工作
 
  近日,工信部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网络去NAT"专项工作 进一步深化IPv6部署应用的通知》(以下简称《"网络去NAT"通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发展,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以来,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产业各方大力推动IPv6部署和应用,取得积极成效,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IPv6服务能力已全面具备。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仍存在堵点和瓶颈,如NAT44设备的大规模部署,降低了企业开发IPv6设备和应用的主观意愿,增加了用户使用IPv4网络的粘性,客观上阻碍了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2023年4月工信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去NAT"专项行动。近期,工信部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围绕"网络去NAT"的目标、路径、方案等问题,编制形成《"网络去NAT"通知》,旨在向全社会释放我国加快向IPv6演进升级的明确信号,凝聚网络、应用、终端等产业各方合力,加速提升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水平。
  《"网络去NAT"通知》部署了五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细化工作方案,有序实现网络升级。基础电信企业要认真摸排NAT44设备部署应用情况并建立信息台账,制定"网络去NAT"工作方案和时间表,有序推进全网NAT44设备使用规模降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试点,在试点区域提前完成任务。
  二是紧抓关键环节,持续拓宽IPv6通路。基础电信企业新增互联网专线默认开通IPv6功能,加快实施家庭网关IPv6地址前缀二次分发功能升级。到2024年底,基础电信企业自有环境固定宽带用户IPv6连通率不低于80%。推动新增和存量家庭无线路由器提升IPv6支持率。
  三是深化应用改造,主动引导流量迁移。互联网企业要深化应用服务升级改造,优化放量引流策略,提升固网环境下IPv6流量占比。内容分发网络运营企业要提升用户加速、业务调度和内容回源等IPv6流量占比。云服务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时默认启用IPv6功能。
  四是强化运行维护,确保网络安全稳定。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要强化网络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和重要指标监测。要强化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做好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要制定预案,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五是加强督促评测,促进工作实效落地。基础电信企业对开展试点工作的子(分)公司加强倾斜与保障。构建监测体系,开展重点指标统计,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适时公布监测结果。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工信主管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各省级网信办督促互联网企业加强协同。
 
互金协会倡议规范金融机构第三方网贷营销平台
 
  2024年7月11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互金协会")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开展贷款网络营销活动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
  《倡议》指出,近年来,大量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开展贷款网络营销活动,提升了信贷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在客户适当性管理、个人信息保护、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促进贷款网络营销活动健康发展,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严防问题继续滋生蔓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互金协会呼吁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规范开展贷款网络营销活动,共同遵守该《倡议》。
  《倡议》共有十九条。其中,《倡议》指出,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合理、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破坏公平竞争,不得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倡议》指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安全措施,保障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被篡改和丢失。
  《倡议》指出,通过直播、自媒体账号、互联网群组等网络渠道开展贷款营销,营销人员应当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并具备相关金融从业资质,不得利用或假借国家机关、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或有可能误导金融消费者的宣传,利用专业人士、文体明星、网红等社会公众或知名人物的名义或形象进行营销应当遵守金融、市场、网信等管理部门有关规定。
  《倡议》提到,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应当恪守技术服务本位,不得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合作金融机构逃避监管,不得违规获取、违规使用合作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以及个人信息;开展贷款网络营销应当确保金融机构和贷款产品的品牌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品牌相互独立;鼓励以上下区间的形式展示贷款实际年利率区间,不宜以"利率低至某数值"等表述引发客户误解等。
  互金协会相关业务负责人坦言,其实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电话和短信的营销广度更大,涉及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更多。如果能共同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协同效果将会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倡议》提到,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应当全面履行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义务,引导消费者合理借贷,提醒消费者在签署贷款合同前认真、仔细阅读,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主体、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风险提示、还本付息安排、逾期清收、咨询投诉渠道、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应以准确、通俗、清晰、醒目的方式展示,应采取措施在借款人阅读完合同全部条款后才能签署。
  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营销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营销办法》明确了金融产品网络营销宣传内容和行为的具体规范,有助于进一步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但尚未正式公布。
上述负责人透露,《营销办法》将继续推进。目前,除了《营销办法》和《倡议》内容外,还需要研究层层嵌套引流、线上转线下、一揽子授权、一次授权多家机构等问题。
 
日本政府办公体系全面淘汰软盘
 
  据报道,日本数字化厅7月3日宣布,强制用软盘来记录行政程序的规定已全部被废除。这是日本政府自我审查"迂腐陈规"的重要一环。路透社称,此时距离软盘的鼎盛时期已过去20年,日本政府办公体系终于迎来现代化里程碑。
  软盘是最早应用于个人计算机的可移动介质,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由美国IBM公司于1967年生产,之后最常见的3.5英寸软盘风靡全球,后来逐渐被U盘替代。日本《日经新闻》称,日本国内制造商已于2011年停产软盘,只供应库存产品。
  日本数字厅于2022年成立的临时调查委员会经过审查发现,日本公务体系中软盘和磁盘的指定使用占比仍为70%左右。不过,《日经新闻》称,日本法律允许以纸质文件代替软盘储存,这让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都选择使用纸张。而日本人对传真机和传统个人印章的喜爱也阻碍了日本公务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据日媒称,新冠疫情期间,因传真机严重"阻碍"政府远程办公的能力,日本数字大臣河野太郎曾下令拆除传真机,要求公务员停用印章,通过电子邮件沟通,最终因遭到各级政府强烈反对作罢。河野太郎当时表示,疫情暴露了日本公务系统数字化落后的窘境。
  据报道,此次取缔软盘只是日本公务系统数字化转型的一环。河野太郎称,将对其他公务载体"彻底审查",下一个对象可能是传真。
 
企业信息员园地
 
最新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下对公司的劳动实务启示
 
  江苏联盛(靖江)律师事务所 仇为民
  2023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向公众征求意见。本次《意见稿》中不少内容与目前司法实践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差异,并出现了不少新的观点,我们针对《意见稿》中的部分内容和条款进行分析,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梳理具有实践参考性的合规建议。
  一、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延长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会采取通过补充协议不断延长原有劳动合同期限而非重新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主体等方式规避与劳动者签署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第(一)项和第(二)项明确了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形下“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已经与劳动者签订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包括:(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累计达到一年以上,延长期限届满的情形;(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合同期满后自动续延,续延期限届满的情形。
  一方面,征求意见稿的该条规定限制了部分用人单位任意延长劳动合同期限,利用法律空子的可能性规避劳动合同延长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用人单位自行管理劳动合同期限的自主权,避免出现短暂延长劳动合同期限,却被认定为签订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况。
  结合前述解读,劳动合同期限的延长会影响企业签署劳动合同次数的认定,建议企业从用工需求出发设置合理的劳动合同期限,尽早考虑是否需要继续用工,是否与员工续签劳动合同,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合同期满前对期限延长作出合理规划。确有必要延长劳动合同期限的,建议企业关注在延长和自动续延的不同场景下,延长期限不同的情况,及期限届满时判断劳动合同签署次数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对于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情形的,建议企业及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二、合同期满后继续用工
  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超过一个月的,人民法院可以视为双方以原条件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本条款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四条规定均对劳动合同期满后继续用工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而征求意见稿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用人单位异议期的期限,确定了用人单位在期限内未表示异议可能产生双方在法律拟制层面签订了新劳动合同的法律效果,增加了用人单位负有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义务。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继续用工,在特定情境下还可能触发被拟制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效果。
  综合上文关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延长和自动续延的分析,建议企业关注劳动合同期限管理,在劳动合同到期前,主动与员工沟通劳动合同终止、续延问题,避免在沉默中陷入被动。
  三、在职期间竞业限制义务
  在中国劳动法律体系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针对的是“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的法律关系。对于在职期间的竞业限制约定,仅在《公司法》层面规定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期间的竞业义务,但该规定并不适用于董高之外,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征求意见稿第十八条肯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在职期间竞业限制条款的效力,解决了“无法可依”的困境,保障了企业约束员工在职期间不得损害企业竞争利益的主动权。
  然而,员工在职期间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法律后果尚无明文规定。实践中,法院倾向于认为员工在职期间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是员工忠实义务的体现,对价已经包含在劳动报酬中,企业无需单独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因此,如果员工在职期间违反竞业限制义务,企业通常可以主张损害赔偿责任,但能否要求员工返还部分劳动报酬、支付违约金,可能会成为新的争议焦点。
  从实务操作角度考虑,建议企业在员工入职时与其签署竞业限制协议,有效部署在职期间、离职后的全流程竞业保护机制,完成全流程跟踪。对于员工违反在职期间竞业限制义务,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建议从损害赔偿角度进行追偿,谨慎以返还竞业限制补偿、支付违约金的理由扣发劳动报酬。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