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20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20期

部委决策
 
政治局会议要求推动金融监管"长牙带刺"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审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
  会议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制定出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在金融领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压实金融领域相关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
  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规定》的贯彻落实,坚持严字当头,敢于较真碰硬,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推动金融监管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将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在金融领域树立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
 
金监总局要求推动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当日下午,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党委会议,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险问责规定(试行)》贯彻落实举措。
  金融监管总局的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险的底线。要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要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要配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险,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
  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真正做到"牙带刺"、有棱有。要着力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加快补监管制度短板。全面提升监管执法效能,严肃查处影响金融稳定、破坏市场秩序、造成重大险的违法违规问题。要推动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建立健全监管责任归属认领和兜底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
  会议要求,要持之以恒深化总局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严字当头,敢于较真碰硬,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以党建高质量发展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自觉主动接受中央巡视监督,常态化、效化抓好中央巡视整改。坚定不移正肃纪反腐,持续营造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以思想大转变推动工作大变样、监管大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5月29日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下称《重点举措》),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重点举措》共10个部分,40条具体措施,旨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决策部署,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围绕整体优化目标,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进落实强市场促公平、强服务增便利、强法治稳预期、强开放提质量、强改革抓创新的要求,提出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举措。
  《重点举措》提出,加快完善登记管理制度规则。推动出台《公司法》配套实施规定,明确存量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年认缴期限的具体适用规则。制定出台《个体工商户促进发展和规范登记管理规定》,解决"个转企"直接登记、集群注册、强制注销、过罚不当等难点问题。制定出台企业名称申报指引,强化知名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研究商号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出台受益所有人登记管理制度。坚持改革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研究完善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法律制度。
  《重点举措》提出,加快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推动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完善审查标准和审查程序。推动修订《经营者反垄断合规指南》,推动出台《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研究制定《关于药品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制定出台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制定《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申报技术规范》、优化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审查思路方案,研究起草非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
  《重点举措》提出,加快完善市场秩序制度规则。修订《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推动出台《涉企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处理办法》《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帮助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平台收费行为。研究出台《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引导规范收费项目和程序。
  《重点举措》提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开展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突出问题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突出整治重点,强化监管执法权威,大力纠治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决纠正利用信用评价等手段设置市场准入隐性门槛、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通等问题。推进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监管,精准识别竞争问题,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经营主体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持续推进企业境外反垄断应诉指导工作。
  《重点举措》提出,市场秩序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持续规范市场行为,创新监管机制,以公正监管促进引导公平竞争,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着力提升市场交易的诚信、秩序和安全。
 
财政部就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征求意见
 
  5月27日,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标志着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拉开序幕。
  可持续信息是指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可持续主题相关风险、机遇和影响的信息。目前我国企业关于可持续信息的披露多数为自愿行为,且所依据的标准很不统一,不利于鉴证、评级和监管等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发挥可持续信息在投资决策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
  财政部表示,制定发布包括基本准则在内的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是促进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地参与全球经贸投资活动、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与国际规则深度对接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动可持续披露领域制度型开放改革的必然要求。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立足我国国情,从可持续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确定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目标,即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等主要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还要满足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在这一目标下,基于重要性原则,既考虑了可持续风险和机遇是否对企业造成重要的当期或预期财务影响,又兼顾了企业活动是否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可持续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对于重要的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信息,《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引入国际较为通用的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四要素"框架,有利于与国际准则衔接。对于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未套用"四要素"框架,而是要求结合基本准则的总体要求,按照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规定进行披露,以减少企业披露负担。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及其起草说明,明确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的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确立了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的框架,规定了企业可持续相关信息的披露目标、披露原则、质量要求与披露要素。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由六章33条组成,涵盖了总则、披露目标与原则、信息质量要求、披露要素、其他披露要求以及附则等内容。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7年,我国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准则相继出台;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鉴于准则体系建设周期较长,可由相关部门根据实际需求先行制定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披露指引、监管制度等,未来逐步调整完善。
  根据《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组成。其中,基本准则对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提出一般要求。具体准则对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可持续主题的信息披露提出具体要求。应用指南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对有关行业应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提供指引,以及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操作性规定。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重要的可持续风险、机遇和影响的信息,以便其作出经济决策、资源配置或者其他决策。可持续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在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披露的可持续信息应当满足6个信息质量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验证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
  在可持续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对于重要的可持续风险和机遇的信息,引入国际较为通用的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四要素"框架,有利于与国际准则衔接。对于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未套用"四要素"框架,而是要求结合基本准则的总体要求,按照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规定进行披露,以减少企业披露负担。
财政部明确,综合考虑我国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披露能力,将采取区分重点、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分步推进的策略,从上市公司向非上市公司扩展,从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从定性要求向定量要求扩展,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扩展。在《基本准则》发布后的初期阶段,先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自愿执行,待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以后,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对实施范围、缓释措施、相关条款的适用性、具体衔接规定等作出针对性安排。
 
上市公司减持规则全面升级
 
  据悉,上市公司减持规则全面升级。5月2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减持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一方面,坚持分类施策,进一步规范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督促其专注公司发展和经营、关注投资者回报水平,减少减持套利空间;另一方面,强化穿透式监管,全面封堵可能存在的规则漏洞,严格防范各类"绕道减持"行为。
  减持新规约束力增强
  一直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的股份减持都是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因牵涉利益主体多元,关系市场秩序和公平性,近年来,证监会及交易所层面分别出台了若干针对大股东和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规定。
  为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证监会发布《减持管理办法》,首次以规章的形式亮相,法律位阶明显提升,权威性、约束力增强,有利于更加明确市场预期,是规范减持行为的基础性规则。
  作为配套,本次同步修订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以及本次未修改的创投反向挂钩规定,作为特别规定,共同构成了减持规则的"1+2"制度架构。在交易所层面,减持指引和询价转让指引也同步做了修改,与证监会规定做了衔接,整合了之前问答内容,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要求。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减持管理办法》由规范性文件升级为规章,制度稳定性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对违规减持、绕道减持的打击力度,可以有效遏制市场不规范行为,对于规范"关键少数"减持行为、维护二级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维护市场各方交易预期的稳定,《减持管理办法》与原《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框架基本相同,保留了大股东减持预披露要求、爬行减持即每三个月的减持比例限制、首发前股份的减持比例限制等实践中运行较为成熟的核心条款。
  同时,围绕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反映的突出问题,《减持管理办法》做了针对性调整完善,体现了着眼于"公"、立足于"严"的基调。进一步规范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强化穿透式监管,全面封堵可能存在的规则漏洞,严格防范各类"绕道减持"行为,织密减持制度网。
  堵住各类绕道减持通道
  《减持管理办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大股东减持的限制。一是增加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前的预披露义务,充分保障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增强交易公平性,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二级市场减持与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分红情况挂钩,督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专注公司经营、关注投资者回报和投资者关系管理。三是增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比如大股东违法违规正在被立案调查或者被处罚后六个月内不得减持,未缴足罚没款前不得减持;又比如公司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在风险警示期间至相关事项确定之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减持。
  同时,全面封堵各类绕道减持通道,针对去年市场出现的技术性离婚减持、转融通式减持等新问题,证监会堵住漏洞,《减持管理办法》从股东身份、交易方式、各类工具等角度对可能存在的"绕道"做了系统梳理,做了全面规范。
  首先,《减持管理办法》对大股东的认定做了安排。比如,虽然自己持股不足5%,但属于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也要遵守大股东的限制;再如,股东通过各类账户持股,甚至有些未登记在其名下的,在判断大股东身份时要合并计算;还如,如果上市公司披露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要求第一大股东遵守相关要求,防止规避减持限制。对于离婚、解散分立等分割股票后各方持续共同遵守减持限制,《减持管理办法》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政策。
  其次,《减持管理办法》对不同的交易方式做了针对性安排。对协议转让,要求协议受让方锁定六个月,大股东如通过协议转让后丧失大股东身份还应当在六个月内继续遵守限制。对司法强制执行、质押违约处置等,回归本质,类比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适用规则,将约定购回式交易类比质押违约处置执行。对赠与、可交债换股、认购或申购ETF等特殊的减持方式,提出应当遵守减持规则的原则性要求。
  再次,《减持管理办法》对转融通出借、融券卖出、开展衍生品交易等新型手段全面予以规范,明确大股东不得融券卖出本公司股份,保障中小投资者交易公平性;明确不得开展以本公司股票为合约标的物的衍生品交易,防范借用衍生品变相实现减持;明确股份在限制转让期限内或者存在不得减持情形的,股东不得进行转融通出借、融券卖出,防止规避持有期限限制;要求股东获得有限制转让期限的股份前,需先行了结已有融券合约,避免通过提前布局绕开限制。
  从严打击各类违规减持
  对于大股东违规减持、绕道减持等行为,《减持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应的监管措施,特别是加大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运用力度,可以责令当事人一定期限内购回违规减持股份,并向上市公司上缴价差。这将有利于股东充分认识违规的类型,便利监管执法。对拒不及时纠正或情节严重的,将依法惩处。未来,加上交易所自律监管措施,预计违规减持监管执法将形成多层次惩治体系。
  近段时间以来,责令购回措施运用取得较好效果,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减持管理办法》进一步巩固了这项措施,及时矫正违规行为、防止相关主体违规获利,也能够最大限度减轻对中小投资者的损害。具体来看,责令购回机制能够迅速执行,起到及时矫正违规行为的效果,避免传统惩处手段相对较长的等待时间;同时,还能够恢复到合规状态,使违规主体不仅无法获益,反而可能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又能增强监管措施的实效,改变以往"罚酒三杯"的局面,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威慑作用提高。
 
中证协发文规范证券分析师执业行为
 
  据悉,中国证券业协会5月24日发布《证券公司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行为指引》(下称《指引》),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提供投资价值研究报告(下称"投价报告")执业行为,提升投价报告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证协表示,随着注册制改革全面实施,投价报告在股票发行承销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网下投资者对发行人投资价值判断的重要参考材料。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暴露出投价报告质量不高、部分投价报告预测偏离度较大、分析师执业独立性不够等问题,亟需进行规范。
  此次发布的《指引》共设置二十三条,对证券公司制作、提供投价报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委托母公司或子公司撰写投价报告,以及对承销团成员撰写投价报告,分析师跨墙管理,禁止影响或干扰分析师独立判断,禁止泄露投价报告观点和内容等都提出了规范要求。
  《指引》明确,证券公司提供投价报告应当遵守独立、客观、专业、审慎、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加强对证券分析师与投资银行业务部门人员、证券发行与承销部门人员、发行人交流等合规管理,防范利益冲突;还应当保证证券分析师撰写投价报告的独立性。
  《指引》提出,如超过一家证券公司撰写投价报告,公司应各自独立完成投价报告制作,并在向网下投资者提供之前,禁止讨论盈利预测与估值等投资分析内容。
  在规范证券分析师等人员执业行为方面,《指引》要求,除个别情形外,撰写投价报告相关工作过程中,禁止证券分析师与投行部门、证券发行与承销部门、发行人等人员通过单独或者共同组织见面会、讨论会等各种线下及线上会议方式,讨论投价报告的盈利预测与估值等投资分析内容以及发行定价范围。
  《指引》还要求,投价报告的盈利预测和估值结论,应由证券分析师独立判断。投行部门、证券发行与承销部门,以及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和人员等利益相关方,不得对证券分析师施加压力达到影响或干扰盈利预测和估值结论的目的。
  此外,《指引》突出加强投价报告质量控制和合规管理。《指引》提出,投价报告撰写完毕并履行质量控制、合规审查等审核程序后,应由研究部门提供给证券发行与承销部门,再由该部门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要求或流程提供给网下投资者。同时,证券分析师及从事投价报告质量审核、合规审查的人员,在撰写投价报告相关工作过程中,不得对外泄露投价报告内容。证券公司还应妥善保管撰写投价报告相关工作底稿,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据悉,下一步,中证协将通过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等形式,对《指引》进行解读宣传,不断提升证券分析师执业水平,持续加强对投价报告自律管理。
 
支付清算协会加强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备案管理
 
  5月27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备案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已开展收单外包服务的外包机构,应于2024年7月31日前通过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备案系统向支付清算协会提出备案申请,完整、准确登记合作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持牌机构")外包服务关系,并取得备案证明。
  所谓"收单外包服务机构",是指经市场监管机构或国家有关机关批准成立的,接受收单机构委托、承办收单非核心业务并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等合法设立的机构。其业务类型包括特约商户推荐、受理标识张贴、特约商户维护、聚合支付技术服务等。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下,国内收单外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外包市场自律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外包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持续发挥对支付产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收单机构对合作外包机构管理弱化,影响了外包市场自律管理效能的发挥,进一步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有利于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知》强调,已备案外包机构与持牌机构业务合作关系发生变更的,应按要求及时完成合作关系信息的更新维护。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8日,已完成备案的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超2.73万家,其中,聚合支付机构达576家。此外,支付清算协会取消备案的收单外包机构名单超330家,备案状态显示为失效。另有15家机构备案名称中备注了ST字样,备案状态显示为拟取消状态。
  "《通知》是支付清算协会进一步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的表现。"在博通分析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通知》传递了加强支付清算行业自律管理、规范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秩序的严监管信号。
  切实履行业务主体责任
  近年来,支付清算协会对于收单领域的规范持续趋严。2020年8月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1月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制定了《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自律规范(试行)》;2023年5月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加强收单外包服务市场规范管理的意见》等。
  此次发布的《通知》强调,持牌机构应切实履行收单业务主体责任,加强合作外包机构管理,督促存量合作外包机构按期完成备案,确保全量备案;对于2024年7月31日前,未按期完成备案的存量合作外包机构,应在确保商户服务延续性的基础上,于2024年12月31日前有序终止与其业务合作。
  "未能成功备案的外包服务机构,后续将无法与持牌机构开展收单外包服务。"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通知》强调了持牌机构的责任是"谁的外包机构谁负责原则"。持牌机构应按时完成合作外包机构信息登记工作,扎实推动外包机构主动有序申请备案,主动接受行业自律管理。
  支付清算协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收单外包服务自律管理机制,加强收单机构自律检查,对违规收单机构和外包机构实施自律惩戒,持续完善外包机构自律评价管理,发挥行业风险联防联控作用,加大违规外包机构市场退出力度,提升收单外包自律管理质效,规范支付市场秩序。
  "收单机构应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合适数量的收单外包机构开展合作,并在开展业务合作前,做好全面尽职调查工作,审慎选择合作外包机构。"王蓬博建议,收单机构与外包机构合作过程中,应定期开展外包机构风险评估,对于资质较差或存在风险情形的外包机构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政策要闻
 
  ▲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拟规范管理
 
  据悉,为进一步规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管理,提高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编制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
  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相关工作,包括编制、审核、下达、执行、调整和监管等,主要涉及国家发改委、各级发改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中央单位等。
  根据《办法》,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强调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年度投资计划申请环节,《办法》要求各省级发改部门和中央单位督促指导有关方面分轻重缓急选取前期工作满足条件的项目,汇总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资金申请报道。
  在投资计划的申请、审核、下达、执行等环节,均强调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要求各省级发改部门制定年度投资计划申请报告时,增加说明是否会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央行190个县域派出机构挂牌
 
  2024 年 5 月 28 日,中国人民银行 190 个县域派出机构挂牌,不再保留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地市分行。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省分行-地市分行"的三层架构正式确立。此前,央行的分支机构主要分为"总行-大区分行-中心支行-县(市)支行"四层架构。
  《中国人民银行 2022 年报》显示,此前改革前,央行县支行共有 1761 家。
  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方面,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金监总局;同时,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撤销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分行,在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厦门设立计划单列市分行;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中国人民银行地市分行,对边境或外贸结售汇业务量大的地区,可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中国人民银行地市分行派出机构方式履行相关管理服务职能。
  据了解,2023年8月18日,央行分支机构改革走出第一步,央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厦门5个计划单列市分行和317个地(市)分行在当天集体挂牌。2024年5月28日,央行分支机构改革再进一步,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成为过去式。
  在本次改革落地的同时,央行县域派出机构明确,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实施好辖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管理,做好人民币发行、流通管理,经理国库,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等各项工作,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注协将开展2024年全国会计所执业质量检查
 
  近日,中注协发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说,财政部监督评价局将组织监管局联合中注协对备案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事务所(以下简称"证券所")开展检查。地方注协可联合各地财政厅(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证券所进行执业质量检查。2024年,地方注协应检查事务所共计1839家,占非证券所总数的20%。
  通知提出,地方注协要以周期性检查与"双随机、一公开"有机结合的方式,确定2024年执业质量检查对象,对有不良信用记录、执业异常的事务所可加大检查频次。根据工作需要,地方注协可以将本地区证券所分所,以及尚未开展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的证券所纳入检查范围。
 
▲14部委联合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
 
  据悉,为切实做好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医疗保障局等14部委日前联合发布《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
  《要点》涉及持续规范医药生产流通秩序、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纠治行业乱象、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深化巩固集中整治工作成效等5部分15条内容。
  《通知》提出,要聚焦关键环节,加大处置力度。紧盯项目招采、目录编制、价格确定、项目申请、新药申报、回款结算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医药领域风险,保持治理高压态势。
  《通知》明确,要压实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障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聚焦医疗机构的"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人员,补齐招采财务、院外合作等关键领域的制度措施短板。
  《通知》强调,要强化医疗监督跨部门联合执法,重点关注辅助生殖、医学检验、健康体检、医疗美容、互联网医疗等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同时,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持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
  据介绍,去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个部委启动了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持续推进行业治理。
 
▲文旅领域设备更新方案出台
 
  据悉,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文旅部、国家电影局、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5月24日联合发布《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力争到2027年,引导推动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更新一批设施设备,保持相关投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方案》部署了8方面行动:一是实施观光游览设施更新提升行动,更新升级游客运载设备、旅游观光设备。二是实施游乐设施更新提升行动。三是实施演艺设备更新提升行动。四是实施智慧文旅改造提升行动,更新升级智能管理服务设备、沉浸式体验设备。五是实施文物保护利用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替换博物馆老旧设备,更新升级文物勘察、科研和展示设备。六是实施电影产业高新促进行动,推动电影拍摄水平提质升级,提高电影制作整体水平,推进电影放映技术自主创新。七是实施高清超高清设备更新提升行动,提升超高清频道制播和传输覆盖能力,加快内容制播传输发射设备升级。八是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保护行动,更新升级保护管理和监测设备。
  《方案》明确,各地要统筹多渠道资金,给予积极支持。鼓励文化和旅游领域企事业单位运用自有资金积极进行设备更新,提高服务质量。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范围。引导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强对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的支持。围绕文化和旅游等重点领域,结合行业实际制修订一批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标准做好衔接,通过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标先进标准实施设备更新。做好废旧设备回收利用,避免造成浪费。
 
  ▲9部门开展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专项治理行动
 
  据悉,应急管理部执法工贸局局长杨智慧5月29日在应急管理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应急管理部等9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涉假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从印发之日到12月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坚决防范遏制假证问题。
  杨智慧说,近年来,因从业人员持假证或无证违规作业酿成的事故屡屡发生。尽管相关部门多次予以打击,但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假证问题很容易死灰复燃。去年北京市查出的一条特大跨省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黑灰产业链,虚假网站后台数据显示,超50万人关注该网站,超过1.9万人购买了伪造的证件。
  据悉,此次专项治理工作将强化全链条打击,贯穿制假、售假、买假、用假、虚假营销等多个环节,不仅在使用现场,更要从源头上杜绝假证空间。应急管理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矿山安监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个部门加强联动,根据各自职责职能,构建起严密网络。坚持打击与服务引导并重,不仅出台一系列精准打击措施,还致力于打造便捷、高效的特种作业管理体系支撑。此外,还将抓紧修订相关制度规定,推广应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监管服务。
  杨智慧介绍,用工单位可以通过"国家安全生产考试"微信公众号、"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微信小程序、"全国特种设备公示信息查询平台"等渠道查验证书真伪。同时提醒广大从业人员,不要轻信免考、速成等虚假宣传,要从官方网站查询培训考试机构。
 
▲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据悉,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5月28日在全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工作会议上表示,随着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从无到有、从土地到空间的历史突破,覆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王广华表示,统一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取得阶段性成就,特别是土地要素保障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有效解决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推进了各类投资尽快落地。
  王广华表示,实施用途管制,健全开发保护制度,是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有力手段。自然资源部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以抓好巡视整改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资委及委管企业巡视工作推进会议。会议指出,国资委党委将以抓好巡视整改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据悉,按照国资委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此次会议深入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落实2024年全国巡视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动国资委和委管企业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央巡视办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对《条例》进行深入解读,就纵深推进国资央企巡视和巡视整改提出要求。
  会议强调,要从8个方面准确把握《条例》修订主要内容,提高贯彻落实的针对性实效性。牢牢把握政治巡视定位,坚持巡视工作方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问题导向、斗争精神和实事求是原则;坚持党中央对巡视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巡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巡视工作主体责任,细化党委抓巡视工作的具体要求;突出"关键少数",加强对"一把手"的巡视监督;强化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明确巡视整改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发挥巡视综合监督作用,推进与其他监督的贯通协调;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持续加强巡视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会议指出,国资委党委将以抓好巡视整改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压紧压实责任,在抓好自身整改工作基础上,加强对中央企业巡视整改的督促指导;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整改关键环节;讲究方式方法,确保巡视整改实效,以整改的实际行动和效果彰显"两个维护"。
  会议要求,各厅局、直属事业单位及各委管企业党委要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条例》纳入集中性纪律教育重要内容,纳入全面从严治党重要举措,纳入理论学习计划;各委管企业党委和党委书记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巡视工作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到实处,高质量实现内部巡视全覆盖;要抓好贯彻落实,更加有力有效做好配合上级巡视、开展内部巡视、抓好巡视整改等各项工作。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全面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见效
 
  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并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研究贯彻落实举措,进一步指导国资央企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中央企业内在价值、长期价值,突出产业导向、产业实效,全力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实落地,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力量。
  会议强调,要保持爬坡过坎的责任感,狠抓落实不动摇,全面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见效。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把充分发挥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更加注重做强和做优,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广更深落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围绕完善监管服务深化改革,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深化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健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提升国资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公布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条例》是2023年的立法项目。2024年4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草案)》。时隔月余后,《条例》公开发布。
  《条例》明确了处分工作的原则。即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给予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坚持公正公平,集体讨论决定;坚持宽严相济,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坚持法治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保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根据《条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是指国家出资企业中的三类公职人员。一是在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二是经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等,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三是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的人员。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国有企业是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领域,其管理人员在依法履职、廉洁从业方面,具有与其他公职人员不同的特点。因此,《条例》实际上是对《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在国企领域进行实施的细化。《条例》沿用监察法实施条例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界定,适用人员范围比较广泛。
  多项违法情形规定与金融、资本市场有关
  《条例》聚焦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易发多发违纪违法问题,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章规定的有关违法行为具体化为51项违法情形,并明确相应的处分。
  多项违法情形与金融、资本市场有关。如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违反规定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民间借贷;违反规定发放贷款或者对贷款本金减免、停息、减息、缓息、免息、展期等,进行呆账核销,处置不良资产;违反规定出具金融票证、提供担保,对违法票据予以承兑、付款或者保证等。
  涉及资本市场的如利用企业内幕信息或者其他未公开的信息、商业秘密、无形资产等谋取私利;掩饰企业真实状况,不如实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或者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串通作假;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等。
  根据《条例》,处分的种类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
  吴刚梁表示,国企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硬要求"也写入了《条例》,例如"三重一大"制度、工资总额制度、"十不准"(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如果违反这些要求将受到处分。
 
自主创新
 
九部门发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据悉,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联合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印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加快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指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出发,重点在七个方面开展,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体系、知识产权授权确权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支撑体系。其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方面,将完善保护政策制度、健全保护标准规范。包括制定知识产权鉴定规范国家标准;贯彻实施《商品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国家标准等。
在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体系方面,将加强司法保护、行政执法和行政裁决。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侵权损害赔偿的证据规则、数额计算等裁判标准。
知识产权授权确认体系方面,《方案》称将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恶意注册商标行为,在各级各类设计专利的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项目审批、企业认定、职称评定、高校评价等工作中,不得直接将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等作为主要条件。
  根据《方案》,我国将完善保护政策制度,包括制定实施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推进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工作,加强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网络直播等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继续推动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
  《方案》明确,到2027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保护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更加全面系统,严保护的政策和标准更加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加严格,授权确权更加优质高效,快速协同保护更加顺畅,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基础进一步巩固,社会共治合力进一步增强,保护能力显著提升。 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大保护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到2035年,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保护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形成政府履职尽责、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经营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自律自治、社会公众诚信守法的现代化知识产权保护治理体系。
 
安徽省出台一揽子政策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2024年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实施方案》,部署安排51项具体举措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根据该方案,安徽省将从四个方面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包括:提升行政保护法治化水平,做好新制(修)订法规规章贯彻实施,推动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管理,开展专利、商标、地理标志行政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和恶意注册申请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申请、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申请行为;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做好关系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点领域执法保护,建立企业诉求收集处理机制,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和维权援助体系,提升海外纠纷应对指导能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治理数字化水平。
  同时,安徽省将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专业指导,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办理质量和水平;强化协作配合,深化"府院联动""府检联运"机制下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做好行刑衔接、诉调对接、司法确认等工作,拓展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区域和领域。
 
节能减排
 
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据悉,国务院日前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碳排放强度管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做好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要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方案》提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
  在重点任务方面,《方案》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用能产品设备节能降碳行动等10方面行动27项任务。
  《方案》提出,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优化油气消费结构,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有序建设大型水电基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统筹推进氢能发展。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大力发展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
  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中,《方案》提出,加强钢铁产能产量调控,深入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加快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在石化化工行业节能降碳行动中,《方案》提出,严格石化化工产业政策要求,推进石化化工工艺流程再造。
  在建筑节能降碳行动中,《方案》提出,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关政策,结合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热泵机组、散热器、冷水机组、外窗(幕墙)、外墙(屋顶)保温、照明设备、电梯、老旧供热管网等更新升级,加快建筑节能改造。在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中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
  在管理机制方面,《方案》提出了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加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等5项任务;在支撑保障方面,明确了制度标准、价格政策、资金支持、科技引领、市场化机制、全民行动等6项措施。
《方案》提出,要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支持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推动扩大有效投资。鼓励各地区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提升。落实好有利于节能降碳的财税政策。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节能降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我国拟出台方案加强碳足迹管理
 
  据悉,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5月29日介绍,为加强碳足迹管理,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拟于近期会同其他部委联合印发,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碳足迹的有效管理可以助推"双碳"目标实现。裴晓菲介绍,编制《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并要提升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水平。要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规范专业服务,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机构,强化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研究发布电力、煤炭、燃油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碳足迹因子,为下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两部门推进光伏治沙项目开发建设
 
  据悉,为推进荒漠化防治与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促进光伏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5月27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有序推进光伏治沙项目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将光伏开发与传统治沙相结合,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治理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高度重视,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共同做好规划布局,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实施光伏治沙项目,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
  通知提出,光伏治沙项目场址原则上应在满足光伏电站建设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利用未经治理的沙化土地。综合当地气象、水资源、地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特征等因素,合理确定场址范围和建设规模。
  按照"以水定绿"的原则,在光伏电站场区范围内及其周边需要治理的区域,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科学制定防沙治沙方案或草原修复方案。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地区,优先选择抗寒、抗旱、耐盐碱的灌木、草种,合理确定林草植被初植密度,适度发展林沙产业、草产业和循环经济。
  通知要求,光伏治沙电站建设总体上应按照电站与防沙治沙措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运"的原则统筹组织,防沙治沙或草原修复项目开工时间应不晚于光伏电站项目开工时间,光伏电站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完成生态修复项目建设。
  同时,要建立废物回收利用机制,对于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或者达到使用寿命年限的光伏组件等要及时回收,高效处置再利用,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光伏治沙项目应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及其他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必要的生态用水,持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光伏治沙电站项目与生态经济、景观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同步做好相关配套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
 
上海拟2025年实现绿电交易规模50亿千瓦时以上
 
  5月24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上海市促进绿色电力消费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绿电绿证交易机制逐步完善,相关示范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为经营主体提供功能健全、友好易用的绿电绿证交易服务,绿电消费能力显著提升,绿电交易规模达到50亿千瓦时以上。到2030年,绿电供给和消费多元化发展,全社会绿电消费潜力进一步激发,绿电消费成为全社会的新时尚,上海市内重点行业企业绿电覆盖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绿电消费标杆城市,绿电交易规模达到300亿千瓦时。
  《实施意见》指出,要引导上海市内绿电企业积极参与本市绿电交易,按年度向社会公布发电企业绿电交易规模和排名。
  要构建多维度的绿电交易机制。根据用电主体需求和发电主体性质设立多元化的绿电交易模式,按照相关电力市场规则开展中长期交易并进行现货交易双偏差结算。
  要积极探索分布式绿电交易。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多点接入、分散布局的特点,结合《上海市绿色电力交易配套实施细则》制订,探索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在合理承担相应电网成本和政府基金及附加的基础上,引导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注册入市,以双边协商、挂牌交易方式起步,全部准入电量通过自主或聚合等方式参与市内绿电交易,按照实际上网电量接受市场价格和承担市场损益。
 
欧盟通过《净零工业法案》
 
  据报道,在5月27日举行的欧盟农业部长峰会上,欧盟成员国正式通过《净零工业法案》(NZIA),重新定向了欧盟的资金,减少项目获得许可的延迟,并与旨在确保获得锂和稀土等元素的新《关键原材料法案》相衔接。
  《净零工业法案》是欧盟绿色协议工业计划的三大关键立法之一,另外两个是《关键原材料法案》和电力市场设计改革相关法案,旨在提高欧洲净零工业的竞争力,并支持向气候中和的快速过渡。
  根据《净零工业法案》,到2030年,欧盟40%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热泵和其他清洁技术设备确保由欧盟生产,并帮助欧洲产业与美国和中国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其中,电池和光伏板目前几乎全部从中国等国家进口。欧盟试图避免其风力涡轮机和热泵行业在市场中也丧失竞争力。该法案进一步要求成员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确保到2040年所有关键低碳技术的全球市场份额至少达到15%,并要求石油生产商启动碳捕集和封存基础设施的部署,永久存储每年从工业过程中捕集的总计5000万吨二氧化碳。
  挪威环保非政府组织贝罗纳基金会的比罗表示,在多年的讨论之后,让欧盟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按照产量承担责任,是迫使行业采取行动的关键一步,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步。比罗说,"现在这些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体将承担更多的碳储能开发成本和风险,减轻成员国纳税人的财政负担,使关键的难以减排的行业脱碳。"
  欧洲新闻网称,为了给欧盟新的碳存储目标提供一个可以感知的尺度,欧洲目前正在开发的最大项目是非欧盟石油巨头挪威支持的北极光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开发中,目标是今年投入使用,每年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
  欧洲新闻网称,在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过渡的过程中,欧盟成员国希望这项新的立法将防止欧盟在清洁能源技术市场的竞争中落后于美国和中国,也迫使大型石油公司帮助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最终看到碳捕集和封存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失败之后得到大规模部署。
  路透社称,美国《通胀削减法》中3690亿美元的绿色补贴将吸引欧洲生产商离开欧洲迁往美国,而全球80%的太阳能制造能力都集中于中国,这些都引发了欧洲方面的担忧。
 
欧盟理事会通过削减甲烷排放新规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5月27号通过一项关于追踪和减少欧盟国家甲烷排放的新法规。
这一法规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减碳55%"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实现到203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至少55%的目标。
 
澳大利亚发布首个国家级电池战略
 
  5月23日,澳大利亚政府发布首个国家电池战略(National Battery Strategy),作为"未来澳洲制造"日程的一部分。
  国家级电池战略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提供约22.7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8.9亿元)的财政激励,帮助其摆脱新能源矿产开采国的状态,进一步向中游制造环节和技术研发上转型。
  该战略意在提高澳大利亚的能源安全,确保其在全球电池供应链中的地位,并助其实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占比达到82%的目标。
  澳大利亚希望借此战略助其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成一个可再生能源超级大国,而不仅限于矿产挖掘和运输。
 
劳动用工
 
习近平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5月27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坚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坚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这些经验十分宝贵,要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深入分析一些行业出现用工缺口的原因,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做好退役军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优化创业服务,提升创业质量。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
  习近平最后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有效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上海启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工作
 
  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出台《关于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通知》(简称《通知》),正式启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工作,预计60多万户用人单位受益。
  根据《通知》规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对象范围是:2023年裁员率不高于5.5%,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且信用记录良好的上海市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在返还比例上,以企业及其职工2023年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总额为基数,大型企业按30%、中小微企业按60%返还。返还资金不仅能够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还可作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支出。
  此外,为提高用人单位的获得感和便捷度,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采用"免申即享"的方式发放。经大数据比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将陆续收到推送短信,单位通过人社自助经办平台对银行账号等相关信息予以确认,经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审核、公示后,稳岗返还资金将直接拨付到单位账户。根据工作安排,首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将于近日收到返还资金。
 
黑龙江开展专项行动规范劳动用工
 
近日,黑龙江省人社厅、公安厅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24年规范劳动用工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劳动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突出问题,从从严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企业指导、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入手,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本次专项行动的主要目标是着力规范劳动用工,持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依法从严惩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努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维护劳动者公平就业权益,为用人单位招用工和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优质市场环境。专项行动整治重点涵盖了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活动、查处用人单位招用工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与职业介绍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内容。
  黑龙江省人社厅劳动保障监察局局长林乐君说:“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欺诈、暴力、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迫使求职者参与入股、集资、贷款等活动,用人单位随意设置罚款、滥用竞业限制、制定‘奇葩’绩效考核指标等行为,都在整治范围内。”
  据了解,本次专项行动将持续至7月底,还将深入企业、园区、厂矿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帮助企业全面自检自查可能存在的劳动用工风险,对重点企业定期开展行政指导、约谈,及时发出提示函、建议书,帮助企业规范劳动用工行为,督促企业守法经营。
 
国际劳工组织下调2024年全球失业率预测
 
  据悉,国际劳工组织5月29日发布最新《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失业率将从2023年的5.0%降至4.9%,低于此前预测的5.2%。
  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失业率将保持在4.9%左右。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24年全球就业缺口将达到4.02亿人。低收入国家女性就业缺口率将达到22.8%,男性为15.3%;高收入国家女性和男性的就业缺口率将分别为9.7%和7.3%。
  报告还显示,全球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人数已从2005年的约17亿人增加到2024年的20亿人。报告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人民日报5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中华撰写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把握战略主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创新为立足点,针对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及时增设新兴学科或相关课程,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对传统学科进行调整和升级,同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升级优化。以质优为着力点,既夯实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基础,又加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数字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推动形成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需要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报酬体系,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使人才能够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人才在知识创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塑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敢担当、勇作为、善创新的人才看到创新的价值和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提供保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促使科研人员敢于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形成不惧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风尚。
  完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人才流动是调节人才资源配置、调整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方式。鼓励和引导人才流动,让其不断接触新事物、增长新知识、获取新体验,既有利于人才要素与其他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激发人才创新潜能,也有利于人力资本增值,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及流动机制,优化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树立系统思维,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协调机制及常态化对话合作平台,着力破除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壁垒,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强化协同联动,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推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发展,积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成有所获的工作环境与保障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怎么破
 
北京日报5月31日刊发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李长安撰写的文章指出,进入毕业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切。统计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就业压力处于较高水平。但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又出现明显用工缺口。“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现象共生,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又该怎样化解?
  得益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激励,各地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相关人力资源的需求快速扩张。但我国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不到30%,相较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关人才70%至80%的占比差距甚远。因此,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则达2以上。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经济形态,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岗位涌现。特别是今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激增,新发布职位数量同比增长了六倍多。但据预测,我国当前数字人才总体缺口为2500万至3000万,这也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业人力资源需求也十分旺盛。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约为3000万,但实际市场需求超过5000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数字化生产、智慧农业工程实施、智能农机操作、农业规划、上下游销售和农产品电商等人才短缺现象十分突出。据农业部门测算,全国农村电商人才缺口达350万,运营推广、美工设计等技术类人才缺口较大。
  明明这些领域求贤若渴,但为何“有人没活干”?原因纵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上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所致。我国虽然已初步建成了全国性的就业服务体系,但信息庞杂、搜寻成本高等问题,降低了就业服务的效率。教育的相对滞后以及与市场的脱节,又导致“所学无所用”,使供需之间产生了错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也降低了供需之间的匹配效率。此外,求职人员的就业观念偏差,特别是求稳心态的强化,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不平衡。
  在笔者看来,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建立以公共服务就业机构为主,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全、服务形式多样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信息发布尽量做到分类明确,招聘活动尽量根据求职者特点、专业方向等分类进行,降低就业搜寻成本。
  其次,加快高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坚持市场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与未来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搭建校企供需对接的平台和渠道,鼓励“订单式”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向高校适当放权,调动它们专业调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改变就业观念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校正一味求稳、求大(城市)、求高(薪资)的择业心态,鼓励更多就业者主动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企业需要改变用工观念,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然,相关部门也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就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牵着千万家庭。就业的“饭碗”端稳了,人们才能安定,发展才能繁荣。全社会一起努力,供需错位的矛盾就能得到缓解,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论坛
 
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
 
法治日报5月29日刊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的文章指出,人类的一切商业交易史,本质上是一部市场经济力量的展示史,是一部声誉与信用检视史,也是一部破产现象伴随史。市场经济是什么?自由,竞争,讲常识,看效率。她用自己独特的禀性,摧毁一切建构在传统与习俗基础上的碎片文化体,寻找新的文明模式。
  市场经济摧枯拉朽,即便古老的传统与千年的习俗都敌不过,其外观就是一种简单、可识别,但似乎又难以言表、源源不断的力量。这是一种来源何在的力量呢?纵观历史与现实,思想圣哲们早已给出答案,市场力量的源泉来自其自发秩序:人类自由的天性、私有财产权、声誉与信用及其支撑——法治,它们构成四位一体的市场自发秩序。市场自发秩序为什么又能够运行有效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三大铁律,即价高者得、公平竞争与优胜劣汰。这三大铁律构成市场“无形的手”,它与人类自由的天性以及同情悲悯博爱的情操结合,即与人的声誉和信用机制结合,使每个人的自利行为产生利他的后果,从而使市场经济自发秩序得到不断的扩展。
  市场经济就是声誉与信用经济。声誉是人们的口碑与心中的杆秤,而信用则是信任信赖的刻度与人格企格尊严的价值。一个自然人,一个企业,一个商业与行政组织,如果失去声誉与信用,则失去了商业与契约交易的根基,这就是以界定私有财产权为前提的声誉与信用机制。声誉与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市场经济离开声誉与信用机制就会难以为继。一个自由的市场,一般会将有限的资源按照声誉信用机制与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配置,自发激励那些声誉优良、信用牢靠、为市场提供公允价值商品的商事主体,而淘汰声誉差、不讲信用、生产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的债务人,并将投资人与债权人损失控制在合理的商业风险之内。
  市场经济三大铁律尤以优胜劣汰为代表性标志,对于优胜劣汰人们一听即懂,一触即通。价高者得与公平竞争这两大铁律都要通过第三铁律优胜劣汰来兜底实现,因此,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实际上就是受到声誉信用机制约束的优胜劣汰机制。按此逻辑再往深处延伸,优胜劣汰就是有优良声誉信用的竞争者留在市场,声誉差与无信用的竞争者遭市场淘汰,换句话说,优胜劣汰的底层逻辑就是破产。
  破产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事实;破产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观念;破产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文化;破产是一套程序,也是一套机制;破产还是一个工具、思维及方法。人类只要存在商业活动,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会存在破产现象,而且破产现象是常态化的。破产本质上是声誉与信用问题。市场退出即市场商事主体的退出,就是市场主体声誉与信用的破产。
  破产法实质上是规制声誉与信用经济的法律,是界定与规范个人声誉信用、商业声誉信用和社会声誉信用的基础性制度。它为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市场交易方与所有参与者减少不确定性与提供可重复的预期。破产法是权利界定与保护之法,是市场经济铁律实现之法。破产法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系统,它不是简单地处理市场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及相关利益人的声誉与信用问题。破产法警示与淘汰个人声誉信用和商业声誉信用丧失的债务人,正向激励与保护债权人和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强调债务人拯救、市场退出与资源市场出清的信用性,在制度层面宣示营商环境的重要性,界定人的人格尊严与声誉价值,提升社会的共识和认同,维护市场商事主体与社会整体的声誉信用品质。
  声誉与信用是破产制度维系的核心价值。破产法致力于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挽救“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并维护良善债务人适当的人格尊严与声誉。破产重整制度使濒临丧失资产信用的债务人得以恢复声誉与信用。对债务人来说,一旦进入破产程序,其声誉与信用机制通过两个原则得以实现,一方面是应当免责的债务人可以得到免责,即诚实守信的债务人如实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并竭力还债,应当得到免责;另一方面是不应免责的债务人不被免责,即债务人存在不诚信的情形,如隐匿、转移财产、存在偏颇清偿等欺诈情形时,不应也不能得到免责,以防止“假破产、真逃债”的情形出现,同时避免对其他诚信债务人和债权人造成不公平不公正情形。不仅是针对债务人,破产法也要求破产程序中的其他主体如债权人、管理人、政府及其他所有参与方都要恪守声誉与信用的基本价值观及原则。
  现代破产法仍然建构在市场经济与声誉信用机制的道德基础之上,更依赖于整体法治系统的制度支撑。现代破产法对传统破产法有四重突破:第一,在破产模式与方法上,突破了破产清算的狭隘概念,扩张为清算与重整程序并重的制度,并延伸到重视庭外重组程序;第二,在破产法适用对象与地域范围上,强调适用对象的无死角全覆盖,地域范围则超越了政治经济司法主权概念,进展为跨境破产的制度;第三,在破产法目标定位上,突破了传统破产法重在规范程序,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合法权益与维护市场秩序的宗旨,把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放在突出位置上;第四,在破产法前瞻性上,在数智化革命影响下,市场、市场主体、财产权、股东、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及管理人这些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或处在大转型风口。声誉与信用机制将接受算力算法与大模型的挑战,破产现象将会易容变脸出现。破产法正在探索一场巨大的制度革命。
  无论人类文明未来走向何方,声誉与信用机制以及破产现象,永远是商业交易的伴随者,也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换句话说,这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与重要保障
 
据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若祥5月29日在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回答而且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命题,更是一个改革命题,要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攻方向,推动形成更多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迭代动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历次科技革命,可以明显发现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生产力产生大幅度质的跃升,催生一系列产业发展新业态和经济发展新模式,促进生产力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攻方向,推动形成更多技术革命性突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顶梁柱”作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开路先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力军”作用,培育发展更多的科技领军企业,让企业切实承担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答题人”角色。将科技创新深深根植在产业发展的沃土之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由“实验室”进入到“生产线”。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既为孕育形成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播撒更多“种子”,又为形成更多“从1到N”的科技产业化应用探索更多模式,使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攻方向,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进而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在这一进程中,要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高发展效率和效益,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发生质的大幅跃升。
  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激发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促进生产力加快发生质的跃升。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推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体系,不同的产业体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愈是发达的生产力,其产业体系愈先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骨架”,要以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根基。通过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加快优链、优势产业加快延链、短板产业加快补链、新兴产业加快建链、未来产业加快育链,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持续推动我国产业不断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全面深化改革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重要保障,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生产关系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分配方式、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力责任关系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坚持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财政支持
 
光明日报5月29日刊发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吕炜、刘欣琦联合撰写的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逻辑和路径,聚焦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等具体领域的工作,不断加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财政支持。
  1、加强财政资金和政策保障,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般性的创新所能驱动,需要充分发挥原创性、颠覆性、融合性创新在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中的关键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产出不确定、研发投入规模大、公共外溢性和回报周期长的特征,难以依靠私人投资形成稳定、持续的创新支撑,尤其是前瞻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更加需要依靠财政提供长期持续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来承担创新过程中试错、失败的风险,发挥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启动、引导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源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中。总之,加强财政资金和相关政策保障,是促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关键支撑。
  保障重点科研领域的财政投入。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必须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财政资金需求。通过强化财税政策支持,进一步减轻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负担。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高科技创新领域,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整合优化相关财政专项,聚焦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核心软件、短板装备等“卡脖子”问题。
  精准管理科研经费,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把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破解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发挥需求的牵引作用,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迭代。优化科技创新类财政引导基金的使用,支持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继续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着力提升科技资金使用效果。
  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围绕创新这篇大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过程中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各地在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线图时,必须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和优势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径,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的衔接。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制造业专项资金,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力度,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改造,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制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技术改造方案,助力建设智慧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发挥财政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基础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发展的内生特点,而绿色发展是一个缓慢过程,需要政府借助约束性、引导性政策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财政的约束性政策有助于倒逼高能耗、高碳排放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提高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动性、有效性,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秩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财政补贴和奖励政策能够鼓励低碳能源、产业、技术和产品快速发展,引导和充分动员各类资源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为此,财政政策应切实发挥激励约束功能,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优化财政政策组合,打造绿色产业集群。持续完善绿色税制体系,对各项污染物税率进行结构化调整,创造有利于环保投资、营运的税费政策环境,并将税收优惠政策与国际绿色产品认证体系相结合,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环保标准。完善绿色预算体系,不断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实践应用,既突出对生态保护、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也发挥对破坏生态、粗放发展的约束作用。健全绿色财政支持制度,综合运用专项支出、转移支付、财政补贴、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提升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创新财政调节机制,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继续利用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支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工程、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使用等工作。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完善相应的绿色低碳产业财政支持总体规划,并根据不同时期绿色低碳发展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与平衡。各地方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补贴政策,激发各类企业推动实现绿色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制定分层分类财政激励办法,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完善相关的财政补贴与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多元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发挥税收的激励约束作用,继续完善包括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的“多税共治”的税法体系,以及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多策组合”的政策体系。围绕治水、治土、治气、清废等工作,安排绿色转化专项资金用于无废城市建设;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提高乡村绿色转化能力,持续增加绿色生态福利。
  3、支持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营商环境决定了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财税政策在其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市场主体是营商环境最直观的感受者,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方法,对于稳经济、稳预期至关重要。扩大降本减负政策的惠及面和享受度,能够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其次,规范财政运行,提高财政执法水平,有助于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更好发挥财政职能。最后,有效统筹多边和双边财经对话机制,深化财金领域务实合作,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落实降本减负惠企政策。财政在减税、降费、降成本等方面的有效举措,可以切实降低市场主体的生产运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市场主体减负。一是结构性减税与普惠性减税并举,继续降低重点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二是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培育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三是强化财政金融的政策协同,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提供便捷高效的财政服务。进一步规范财政行政执法行为,开展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专项行动、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常态化专项清理,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以智慧财政为依托,优化设置财政实际业务各具体环节,加快从线下办理向一网通办转变,实现政府全过程智能化采购和数字化智慧监管。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的电子化改革,不断优化纳税服务环境。
  参与多双边财经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合作,推动在多双边财经合作机制和多边开发机构平台取得更多务实成果。参与国际税制改革,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开展双边财经能力建设合作。推动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形成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求,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好关税等方面政策作用,支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4、提高财政治理效能,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既需要调整现有生产关系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营造与之相契合的发展环境。财政可以通过体制改革厘清权责关系、理顺收益分配关系,提升知识产权及其他创新要素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还可以通过政策设计优化科技经费使用,完善人才投入机制,助推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更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为此,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水平。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健全关于数据的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制度规则,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多样化有偿使用方式,支持用于产业、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资产的有条件有偿使用。加大各级财政的引导调节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加大财政对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智慧社区”。
  助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破除阻碍颠覆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制度藩篱,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深化财政科技项目成果评价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科技、人才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扩大经费自主使用权。
支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根据不同类别科研人员差异性设置激励考核指标,发挥薪酬福利、环境待遇、发展机会等的激励作用,解除各类人才后顾之忧,促使其将主要精力投入创新创造活动。建立全周期人才支持体系,引导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长期投身基础研究,形成上下对接、各有侧重、系统有序的青年人才整体支持体系。做好财政资金保障,统筹各类人才经费,进一步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加强人才资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升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人民日报5月29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撰写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大都以外延粗放型发展为主。随着发展规模的扩大,单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产业发展空间大、劳动力成本低、国际市场形势好等多方面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尽快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创新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这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来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以至超额利润,才不会陷入亏损甚至被淘汰。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推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他们凭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商品生产之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劳动者既包括从事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技领军人才,也包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家,还包括具备相应知识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新型生产工具的工程技术人才等,是人力资本升级的体现。劳动资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新质生产力形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劳动资料的外延不断扩展,一批更先进、更智能的劳动工具得到运用。同时,劳动对象也会随之深化。例如,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到深空、深海、深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有利于推动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二是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明晰并得到切实保护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障民营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人们充满激情、勤于事业,敢于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要加快法规制度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进一步激发进口潜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房产新政下银行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证券时报5月27日刊发武汉大学金融学博士,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高级经济师付英俊撰写的文章指出,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密集出台多项房产新政,意在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央行本次调整房贷政策,是对4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要求的贯彻落实和积极响应。本轮政策堪称“史上最宽松”房地产政策,彰显中央对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坚定决心。在重磅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北上广等十余城楼市购房热情高涨,新房、二手房看房量明显提升。地产股也出现久违的集体大涨。房产新政有效降低了刚需群体、改善群体的购房门槛和成本,有助于释放一些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短期内,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或将逐渐修复,成交量有望企稳回升。
  房地产行业涉及上下游数十个产业链的发展,长期以来,房地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宏观上看,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对经济恢复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房地产行业与金融部门密切关联。因此,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既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价持续上涨,房企快速扩张,政策调控以“紧缩性政策”为主。房地产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粗放的发展方式也埋下了较大隐患。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的“三高”模式成为房地产发展的典型模式,房企持续通过高周转追求市场规模,盲目搞规模扩张,不少房企资产负债率长期超过80%高位;部分市场主体投机炒房,银行和社会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过度金融化。房地产风险已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重点防范领域。近几年,监管部门持续通过调控政策推进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化解。2020年,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三道红线”,即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2021年,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不得高于监管部门规定的上限。其中,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同年,土地供应“两集中”政策实施。
  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转变。在降杠杆政策下,房地产供给端处于深度调整期,住房矛盾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房地产市场总体供给过剩。在需求端,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居民购房能力不足。同时,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变化也导致居民购房意愿减弱。中长期看,受城镇化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购房需求仍将有较大的下降。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供给需求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市场已逐步由增量向存量转变,因此,中央和地方关于房地产政策在不断优化,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也正加快构建。
  本轮房产新政将对银行部门产生多重影响。首先,对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产生影响。受房地产市场需求偏弱和提前还款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呈现负增长态势。2023年底,作为房贷投放主力军的六大国有银行的按揭贷款余额总计约26万亿元,比上一年末减少了超过5000亿元。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居民部门人民币贷款减少5166亿元,同比少增275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减少1666亿元,同比少增510亿元。调降首付比例、调整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均利好需求端,有利于刺激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进而提升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规模。与此同时,调整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利率面临下行压力,这将缩减银行息差,挤压银行利润。当前银行净息差已处于历史新低水平,调整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将使净息差空间进一步压缩,给银行稳健经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的综合影响取决于新发放按揭贷款规模上升的幅度和按揭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
  其次,对银行体系地产风险产生影响。本轮房产新政有利于防范房地产风险向金融部门进一步溢出并可能引发银行系统性风险。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信用风险的形势仍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房企的销售端和融资端均难以获得充分资金来源,导致一部分上市银行的房地产企业贷款不良率显著攀升。数据显示,在30家上市银行中,有19家银行房地产企业贷款不良率较2022年上升。其中,有5家银行上升高于1个百分点。房产新政有利于房企从居民预付款和按揭款中回笼资金,从地方国企收购款中回笼资金和从银行获得贷款,房企现金流有望改善,部分缓解当下流动性困境,银行体系的地产风险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缓释。另一方面,首付比例作为一项重要的贷款要素,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的合理确定对于及时满足刚需群体的住房需求以及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首付比例已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在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按揭贷款的额度会相应增加,这可能会增大银行信用风险,对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房地产金融新政策对商业银行来讲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从长远看,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下调贷款利率等措施帮助房企渡过难关,才能化解自身遭受的房地产行业带来的风险,实现房地产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新变化,洞悉房地产行业发展态势。切实落实相关政策要求,保交房与促购房并重,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积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融资需求,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光明日报5月30日刊发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严静峰撰写的文章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重庆等多地考察时强调,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大国科技和产业博弈的重要战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推动中国从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攀向中高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促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的“先进”主要体现为技术的先进性,即在技术和研发上保持先进水平,将最新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工业产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集中力量推动颠覆性和前沿性产业技术突破。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性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着力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推动民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重要作用。
  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突破创新、产业、资金和人才链条在各环节的堵点、卡点、断点,形成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以科技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继续保持我国基础产业的相对优势,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水平,能够为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更为牢固的基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优化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和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注重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迈向智能化。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
  注重绿色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迈向绿色化。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
  推进产业融合互促,推动传统产业迈向融合化。推动传统产业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3、壮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积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亟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融合集群发展,进而构建一批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为核心引擎的新的产业发展动能。为此,一是聚焦重点补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短板,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高档五轴数控机床、高端医疗装备和制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的发展,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加快新材料产业如光刻胶、高纯靶材、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等的发展,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和短板。二是突出优势,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质增效,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为实现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积蓄持续发展的动能。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是加强谋划布局的前瞻性。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适度超前谋划和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培育多元化的未来产业推进力量。二是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丰富应用场景。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构建科技服务和技术市场新模式,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应用。发挥中央企业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鼓励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建设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4、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发展
  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综合实力更强、协同创新水平更高、网络协作关系更紧密、开放合作程度更深入、产业治理能力更现代化。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实现协同创新、人才集聚和降本增效等目标。
  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推动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充分发挥好各类园区的作用,推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充分发挥城市群、都市圈等助力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促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强合作,强化区域内制造优势和科创优势,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加强各类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集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引导数字经济集群、物联网集群、数字安防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等具有赋能功效的集群不断深化与智能装备集群、集成电路集群、生物医药集群、新能源汽车集群等生产制造类集群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专家论点辑要
 
  ▲IMF称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韧性
 
  5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披露,代表团完成了2024年度与中国的第四条款磋商。在同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第四条款磋商新闻发布会上,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韧性,并将2024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速调整为5%,较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上调了0.4个百分点。吉塔·戈皮纳特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一季度GDP的强劲增长,以及近期推出的有关政策举措。
  所谓第四条款磋商,是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四条款,基金组织每年与成员国进行一次年度磋商,与成员国就经济金融形势及政策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和发布评估报告。
  人民银行国际司曾指出,中国与IMF的合作包括资金往来、定期磋商和技术援助。其中,在定期磋商环节,中国按基金组织章程定期与基金组织举行磋商,分金融、财税、对外和实际四大宏观经济部门,就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交换意见。2004年11月,中国首次对外公布了第四条款磋商报告。
  此次仅是中国代表团完成了本年度的第四条款磋商,未来还将在代表团的初步结论基础上撰写报告,报告将在IMF管理层批准后,提交执董会审议。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吉塔·戈皮纳特还对中国当前的房地产政策作出评价。她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应当持续下去。同时,更全面的一揽子政策将在防范下行风险过程中助推高效、低成本的转型。
  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一系列房地产领域的重磅政策,包括取消全国层面的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房贷最低首付比例,新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
  吉塔·戈皮纳特建议,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应着眼于支持国内需求,缓解下行风险。其中,财政政策应优先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中央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财政政策还应在支持国内需求、管理债务等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她认为,中国2024年以来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值得欢迎的,但由于低通胀且产出低于潜在水平,仍有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此外,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将有助于吸收外部冲击。
  "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功,一个重要体现是生产率的快速提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经济改革。"IMF驻华首席代表史蒂夫·巴奈特指出。
  在进一步回应对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建议时,吉塔·戈皮纳特表示,首先应确保经济增长由需求驱动,促消费政策可以通过构建更强大的社会保障网络来实现;其次,应当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开放,因为服务业在创造就业和促进增长方面有很大潜力;最后,民生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教育和医疗保健。
 
中小企业
 
四川省2024年中小企业服务月启动
 
5月29日,四川省2024年中小企业服务月启动会在成都召开,现场发布了《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清单》,通过87项举措,助力企业层层突围、高质量发展。
  “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就是企业服务工作的切入点。”会上,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给出一组数据:今年以来,全省服务机构累计服务企业超9.7万家,为1.8万家企业宣传解读政策;帮助6000余家企业开拓市场,促成交易订单金额62亿元;开设各类培训310个,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2.3万;开展融资对接、投融资路演活动170余场,帮助企业达成融资意向金额超54亿元,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提振中小企业信心。
  据介绍,四川省2024年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是“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行动将围绕疏通政策落实堵点、化解企业经营痛点难点、提高发展质量效益3个服务方向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并细化制定了87项举措形成《2024年“一起益企”中小微企业服务行动清单》(以下简称《行动清单》),为企业提供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的服务。
  疏通政策落实堵点方面,《行动清单》围绕宣贯政策、推送政策、落实政策3个服务领域,细化21条服务举措。聚焦中小微企业对政策“不知道、看不懂、不会用”问题,四川省司法厅明确5条举措,开展政策宣贯、法律咨询等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四川省司法厅、税务局等多个部门将深入开展政策咨询解读,条款式分解各类惠企政策,帮忙企业知晓政策。
  化解企业经营痛点难点方面,《行动清单》聚焦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中订单少、人才缺、融资难、防风险能力弱等痛点难点问题,从拓展市场、引才育才、融资促进、管理提升等方面细化40项服务举措。比如,在扩展市场方面,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将开展服务型制造全川行活动,支持中小微企业打造高附加值产品服务组合。实施“设计赋能”行动,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开展工业设计专业技术职称认定,全面提升工业设计系统服务中小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力,把“四川制造”产品推向世界。
  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方面,《行动清单》指出,实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开展25项精准服务。据悉,这些服务举措将强化科技成果对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供给,确保成果既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又具有高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与此同时,还能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此外,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行动清单》要求服务机构开展“一对一”走访企业,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提升中小微企业技术实力。
  会上,金融、司法、税务等相关单位代表分享了服务企业的典型经验,四川省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发出服务倡议书。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司法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7个部门在成都参加现场会,各市(州)、县(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负责人、中小企业代表5.3万人通过远程视频参会。
 
陇南市5家企业上榜甘肃省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
 
5月27日,甘肃省工信厅发布公告,公开2024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甘肃金科机电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等199家企业上榜。其中,陇南市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礼县春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宕昌县福江源药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宕昌县恒盛堂原生态健康饮品开发有限公司、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据了解,根据《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和《甘肃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要求,省工信厅组织开展了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经企业自评、各市州审核、公示等程序,确定199家企业为甘肃省2024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环比继续回升
 
  据悉,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5月2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为负20.9点,环比上升3.1点,连续第四个月环比回升。
  报告说,在反映德国消费者信心的3项指标中,购买倾向指标继续停滞不前,尚未显露复苏迹象,收入预期和经济前景指标环比分别小幅和显著上升。
  捷孚凯专家罗尔夫·比克尔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德国通胀率下降加上收入提升增强了消费者购买力,降低了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尽管如此,这种不确定性仍然明显,因为德国经济前景尚不明朗,消费者购买计划受到影响。
  自1980年起,捷孚凯每月对大约2000名德国消费者进行信心指数问卷调查。该指数是预测德国经济走势和居民消费趋向的先行指标。
 
经贸态势
 
中国宣布对有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5月30日,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2024年第21号关于对有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公告指出,对航空航天结构件及发动机制造相关装备及软件、技术,燃气涡轮发动机/燃气轮机制造相关装备及软件、技术;航天服面窗相关装备及软件、技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上述政策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当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有关物项出口管制政策应询答记者问时指出,对特定模具、特种纤维材料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系国际通行做法。中国借鉴国际做法,并根据自身需要,对有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旨在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相关政策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地区。出口符合相关规定的,将予以许可。中国政府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和周边地区稳定,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合规贸易发展。同时,反对任何国家和地区利用来自中国的管制物项,从事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活动。
 
"中国产能过剩论"站不住脚
 
  据悉,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张锐5月27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以及太阳能光伏产品(简称中国出口"新三样")加征关税的政策正在快速落地。这是美国某些政要一直狂热兜售的"中国产能过剩论"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不仅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的需求,也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承受能力,并且他们认定,这一状况会对欧美乃至更多国家的产业发展、企业生存和民众就业造成伤害。
  只要稍作理性分析,就不难发现,有关中国出口"新三样"产能过剩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首先看产能利用率。目前中国工业制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6%左右,与美国77.3%的产能利用水平相差无几,即便是新能源企业受到行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产能利用率略低一些,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如长安、理想等的产能利用率却始终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其中比亚迪去年的产能利用率甚至高达159.5%。不仅如此,中国锂电池和光伏组件制造头部企业的目前产能利用率均超过70%,远高于40%多的全球平均水平。对一个十分活跃且完全优于他国指标的中国新能源领域产能打上"过剩"标签,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
  再来看销售状况。产能过剩约束下,企业产品往往很难有好的销售行情,但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国内年度销量达到了775万辆,增长36%,及至今年前4个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再增252万辆,同比增长34.4%。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内渗透率只有31.6%,距离中国官方2033年提升至60%的设想目标相距遥远,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总量目前为2293万辆,约占汽车保有量比重的6%,距离中国政府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40%同样距离不小。因此,无论是静态市场销量,还是未来动态需求,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国内依然存在广阔的商业前景,产能过剩之说只是杞人忧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一个国家的生产在满足了国内需求后,剩余产品自然可以转向出口市场,而且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国际市场相对份额,借此也形成了举世公认的跨境贸易。公开资料显示,去年中国出口电动汽车超177万辆,同比增长67%,在此基础上,今年前4个月又新增42.1万辆的出口量,同比递增20.8%。另外,目前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平均渗透率仅为16%,而按照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既然全球范围内市场需求依旧旺盛,未来还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谈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过剩?
  接着来看利润指标。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企业一般很难盈利甚至亏损,但数据显示,虽然企业之间冷暖不一,但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利润率依然同比增长近3%,其中比亚迪更是以日均盈利8230万元的速度盖压全球竞争对手。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利润率依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升格局,其中比亚迪的盈利同比巨增10.62%。对于一个依旧高于盈亏平衡点的行业作出产能过剩认定,显然有悖于基本的理论逻辑。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制定"双碳"目标,而中国新能源出口有利于加速全球"双碳"目标进程。
  说到底,中国出口"新三样"被污名化的原因,是因为它动摇了传统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原本处在较高层级的部分欧美国家的垄断地位,触碰了发达国家企业的既得利益。且不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以及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球之首的凌厉态势,尤其是当华为、小米等中国科技企业也进军新能源领域时,美欧国家所产生的焦虑感与压迫感更是与日俱增,"产能过剩"所折射的其实是部分欧美国家政要的"焦虑过剩"。
 
德国三位部长表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
 
  据报道,德国交通部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近日均表示,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无法保护欧洲相关产业发展,而只会伤及德国企业、德国经济和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
  德国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5月29日接受欧洲动态网采访时表示,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来试图保护欧洲产业是"错误的方法"。他说,全球竞争会激励德国企业生产更好、更便宜的汽车。"我并不担心德国汽车业无法在竞争中生存。"
  维辛说,他对当下有人呼吁限制竞争"感到困惑",因为"这与市场经济毫无关系"。他强调,应该鼓励公平竞争,而不是阻碍公平竞争。欧盟委员会于去年10月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此外,美国总统拜登5月14日宣布将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接受《莱茵邮报》采访时表示,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将给德国经济带来损害。他呼吁,各国应坚持公平、开放和平等的全球贸易,而不是搞保护主义。他强调,中国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和巨大市场,"并且一直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在制定措施时需要考虑得更长远"。
  另据德新社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认为,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应慎重,不能因此削弱自由和公平的全球贸易。
 
投资视点
 
政治局会议要求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高效自由便捷流动,更好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实化各项任务,清单式推进落实。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会议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制定出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在金融领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压实金融领域相关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规定》的贯彻落实,坚持严字当头,敢于较真碰硬,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推动金融监管真正做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将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在金融领域树立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
 
金融监管合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了在金融领域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5月23日下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宁波五地监管局召开首次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五地监管局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在加强长三角金融监管协同、推进长三角金融改革创新、促进长三角金融信息共享、强化党建交流合作和监管人才培养等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大力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不断优化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会议表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强五地监管局监管协同、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找准切口、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金融领域落实落细。要聚焦科技金融卡点堵点、民生领域难点痛点、社会关注焦点热点,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成熟先推广"的原则推进金融监管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
 
上海出台"沪九条"优化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
 
  5月27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上海市税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调整优化住房限购政策、支持多子女家庭合理住房需求、优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以旧换新"以及优化土地和住房供应等九条政策措施,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居住需求。《通知》自2024年5月28日起施行。
  《通知》明确调整优化住房限购政策。一是优化非沪籍居民购房条件。缩短非沪籍居民家庭以及单身人士购房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年限,扩大购房区域。二是调整相关政策口径。取消离异购房限制,调整住房赠与规定,支持企业购买小户型二手住房用于职工租住。
  缩短非沪籍居民购房所需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将非沪籍居民购房所需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从"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新城以及南北转型等重点区域的非沪籍人才购房相应从"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2年及以上",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非沪籍人才购房继续执行"连续缴纳满1年及以上"规定。
  《通知》明确,扩大重点区域非沪籍人才以及非沪籍单身人士购房区域。立足促进区域职住平衡,将新城以及南北转型等重点区域的非沪籍人才购房区域,扩大至所在区全域;非沪籍单身人士购房区域,扩大至外环内二手住房。
  《通知》强调支持多子女家庭合理住房需求。一是可增购1套住房。二是优化多子女家庭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首套住房认定标准。
  《通知》提出优化住房信贷政策。按照因城施策原则调整优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的作用,适度提高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最高额度。
  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45个基点(调整后,5年期以上房贷利率下限目前为3.5%),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0%。
  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5个基点(调整后,5年期以上房贷利率下限目前为3.9%),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5%;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以及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宝山、金山6个行政区全域继续实行差异化政策,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5个基点(调整后,5年期以上房贷利率下限目前为3.7%),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
 
青岛每年将投入22亿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在5月28日举行的2024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市发布《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进一步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两大政策,以更大力度汇聚金融资源,推动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加快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其中,《关于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包含33项政策措施,主要体现为"四个聚力":一是聚力保障重大战略实施,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完善保障体系,给予补贴等支持。二是聚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供应链票据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纽带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助力和基金赋能。三是聚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支持金融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四是聚力发挥好财金联动政策效应,市级层面建立由财政、金融、行业主管等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市区两级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强化各级财政金融政策有效衔接。
  青岛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深度融合财政、金融、产业、监管等政策,集聚财政金融资源,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工业转型升级、绿色金融创新等7个方面。市政府预计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2亿元,将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会上同步发布的《青岛市进一步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则是新形势下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升级版",围绕持续扩大奖补力度,促进金融资源聚集;加大企业上市扶持,促进资本市场壮大;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做深做实数字金融;加强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质效提升;鼓励金融创新实践,激发金融创新活力五个维度进行赋能。
  尤其令各方关注的是,措施进一步推动完善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加大金融招商奖补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按实缴注册资本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1.2亿元的一次性补助。同时,支持优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对拟在上海、深圳、北京、香港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的补助。
  青岛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是青岛市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品牌政策体系。升级后的措施表明了青岛市委、市政府对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为优化金融生态、推动全市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山西下达近10亿元资金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据山西省财政厅日前披露,为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西省下达了2024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共9.78亿元,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是根据各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等情况,按照"突出重点、促进均等、体现差异"原则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一方面,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规模大、新增落户多、基本公共服务成本高的地区加大支持;另一方面,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倾斜,缩小地区间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上的差距。
  据悉,此次奖励资金包括落户人口奖励资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奖励资金和工作努力程度奖励资金。山西省财政厅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实际进城落户、提供公共服务情况、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测算分配资金,并由各县(市、区)统筹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杭州"以旧换新"方案出炉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4〕7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的通知》(浙政发〔2024〕10号)精神,围绕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杭州市人民政府2024年4月26日出台《杭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举措》)。《若干举措》围绕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提出了33项举措。
  一是实施设备更新行动,聚焦"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安全稳定、民生改善",积极推进工业、农业、能源、建筑、市政、交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智能制造、安全生产和公共服务等设备的更新改造。目标到2027年,全市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比2023年增长30%以上。
  二是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聚焦需求迫切、拉动效应大、购置成本高的耐用消费品,以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为重点,让更多高质量消费品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到2027年,推动全市汽车以旧换新累计8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以上;家电年销售量较2023年增长20%。
  三是实施资源循环利用行动,聚焦回收、循环、利用全链条,加快形成"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打造多层次循环利用体系,积极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建设。到2027年,推动二手车交易量增长至30万辆以上,机动车报废回收超3万辆。
四是实施标准提升行动,聚焦安全、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等方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用好标准这根"指挥棒",加强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倒逼老旧设备和产品淘汰退出、更新升级。到2027年,推动全市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0项以上、省级地方标准10项以上,发布"浙江制造"标准40项以上,培育绿色产品及"双碳"认证企业40家以上。
 
江苏出台18项措施支持城市更新行动
 
  5月27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积极探索破解实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焦点问题,打破瓶颈,高质量推动江苏省城市更新行动实践。《措施》将于6月11日起正式施行。
  《措施》从优化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创新土地供应使用方式、提升产权登记办理服务水平、完善施工图审查管理体系、加强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衔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和组织推进力度6个方面,提出18项政策措施。
  在规划编制方面,江苏省提出按照急用先编原则,充分考虑城市更新实际需求编制更新地区详细规划,探索基准容积率制度。明确保留、改造、拆除的更新区域和地下空间利用范围,探索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制度,研究制定豁免清单。
  在土地供应方式上,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点状布局的更新项目,支持探索整体组合供地。更新区域内无空闲土地的,可单独设立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鼓励复合集约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对城市更新形成、兼容多种功能的不动产,《措施》明确分割审批方式和分区分层设权后办理不动产登记。立体开发的土地,可按地表、地上、地下分层或按建筑功能分区办理分割审批、分别设权后,办理不动产登记。支持引入转移预告登记制度,可以"带押过户"方式办理不动产转移和登记手续。
  对无法满足现行标准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类、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消除类城市更新项目,优化施工图审查路径,将专家论证意见作为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等的依据。在消防审批上,建立既有建筑改造利用规划、建设、消防的审批管理规则。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城市微鉴定""社区鉴定师"等城市更新服务制度,对属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的项目申请办理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消防审验时不再需要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更新,钱从哪里来?《措施》提出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各类银行为项目实施主体提供长周期、低利率信贷支持。对可经营、出售、出租的更新项目或资产,通过REITs、社会投资人+EPC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江苏鼓励各地整合、统筹利用各项国家政策性资金,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范围。
 
合肥房票安置实施方案出台
 
  据悉,为更好满足被征收人多元化安置需求,切实保障被征收人合法权益,近日,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乡建设局联合制订房票安置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合肥市全市范围内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被征收集体土地上房屋涉及补偿安置的,征收人可将补偿以房票形式出具给被征收人,由被征收人自行购买全市统一搭建的房源超市内的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约定的房屋补偿、室内装修及其附属物补偿、临时安置费及其他补助费等可计入房票票面金额。除政策另行规定以外,合肥市全市原则上停止安置房用地供应。被征收人在有效期内主动放弃或期限届满未实际使用的,原则上在本区域范围内的存量安置房中调剂安置,也可选择货币化安置。
  方案明确,合肥市市区发放的房票可购买全市房源超市内的房屋。各县(市)、安巢经开区自行确定房票使用区域。房票实行实名制,房票持有人为被征收人。被征收人是自然人的房票持有人及其近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可作为房票使用人。支持房票在同一征收项目被征收人之间互相转让,房票仅限转让一次。
方案明确,持房票可以购买新建商品房(含住宅、商业、办公、车位等)、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安置房等。使用房票购房的金额,不得低于房票票面金额的80%。房票票面金额不足以支付房款的部分,符合条件的房票使用人可申请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持房票购买房屋,符合条件的可根据契税政策有关规定享受减免。
 
广深进一步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措施
 
  据报道,继上海之后,广州和深圳相继推出楼市新政。5月28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优化住房限购政策、住房信贷政策、住房套数认定等措施,以更好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在限购政策优化调整方面,《通知》提出,在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不含江高镇、太和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南沙等区购买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能提供购房之日起前6个月在本市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享受户籍居民家庭购房待遇。
  广东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根据广州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市政府调控要求,对广州市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作出调整,对于贷款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的居民家庭,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取消利率下限;对于贷款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的居民家庭,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取消利率下限。
  在广州市非限购区域内,对于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居民家庭,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借款人偿付能力、信用状况等因素审慎把握并具体确定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水平;对于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且有未结清购房贷款的居民家庭,暂停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深圳宣布,自5月29日起,下调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下限。其中,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原来的30%调整为20%,二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原来的40%调整为30%。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原来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0个基点调整为LPR减45个基点,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原来的LPR加30个基点调整为LPR减5个基点。
 
广州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方案
 
  5月28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广州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广州计划在2024年~2027年,推动年均超过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到 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方案》提出,要按照"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原则,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本质安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大力促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拟定了实施先进设备更新和技改升级、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提质、工业安全提升和供需精准对接等5方面行动9项具体措施。
  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方案》明确,广州将加快出台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政策,通过拓范围、降门槛、优融资、强保障等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创建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全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实施一批"点、线、面"示范项目,形成可复制的方案向传统优势产业覆盖推广。推进"四化"平台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一批工业企业实施"四化"改造。发布不少于50个技术改造示范企业(项目),引导企业主动对标先进、加快技改步伐。
 
广西进一步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
 
  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文件,对广西原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扩大贷款对象范围,放宽申请条件,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额度由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额度由300万元提高至400万元。
  据介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财政厅等部门,针对广西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
  新政策进一步优化了经办流程,创业担保贷款申办实行"双向推送"机制,人社部门和经办银行均可受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对符合条件的个人申请30万元以下创业担保贷款原则上免除反担保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
  目前,广西符合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个人或小微企业,可直接向创业项目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经办银行业务受理窗口提出申请,也可通过广西人社政务服务大厅、微信公众号及经办银行线上平台等渠道申请。
 
江西安排2亿元推动汽车家电家装换新
 
  近悉,围绕汽车、家电、家装厨卫,江西省统筹安排2亿元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鼓励引导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
  江西省商务厅副厅长黄小燕表示,自2024年4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江西对个人消费者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者2018年4月30日前(含当日)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纳入工信部《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新能源乘用车或者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
  同时,江西省级层面将安排资金发放一批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券,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对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补贴。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利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现有资金渠道,改造提升家电回收网络,支持家电以旧换新。
江西还将以扩大城乡居民存量房翻新装修、局部改造和适老化改造为切入点,推动家装厨卫消费品换新。省级层面将安排资金推动家居下乡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农村家装样板间和厨房、卫生间等局部改造样板间,开展家居下乡巡展促销活动,举办秀美乡村家装设计大赛,评选一批优秀农房家装设计方案,供农村居民装修时参考。
 
美联储发布经济状况"褐皮书"
 
  5月29日,美联储发布经济状况"褐皮书"。"褐皮书"显示,全美的经济活动从4月初至5月中旬持续扩张,大多数地区报告经济活动略有增长,两个地区报告经济活动没有变化。
  各行业中,零售支出持平或略有上升,汽车销售基本持平,受休闲和商务旅行增加的推动,全美大部分地区的旅行、旅游业有所增强,但酒店业对夏季的展望喜忧参半,非金融服务需求上升,运输服务活动喜忧参半,港口和铁路活动增加,卡车和货运需求的报告各地有所差异。
  此外,全美住房需求小幅上升,独栋住宅建设增加。由于供应担忧、信贷条件紧缩和借贷成本上升,商业房地产行业的状况有所疲软。能源活动基本稳定,农业报告喜忧参半。
  劳动力市场总体而言,就业率小幅上升,八个地区报告就业率微增至适中,其余四个地区报告就业率没有变化。物价方面温和上涨。大部分地区表示,由于消费者抵制进一步涨价,而成本价格平均上涨,导致各行利润率下降。
  "褐皮书"显示,预计物价近期将继续温和上涨。
 
德法两国呼吁提振欧盟竞争力
 
  据悉,德法两国5月28日在柏林附近的梅泽贝格城堡举行部长会议并发布联合文件,呼吁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刺激投资等措施提振欧盟在未来5年的竞争力。
  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出席会议。两国联合发布的文件说,欧盟需要增强创新、刺激投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并改善监管框架,从而在未来维持技术和工业领域的实力,并在绿色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占据优势。此外,欧盟必须实现充分一体化,确保有能力应对新的防务威胁。
  文件呼吁欧盟支持发展绿色、人工智能、量子、航空航天、生物等关键技术,减少单一市场内的不合理壁垒,刺激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领域的投资,并加强安全防务方面的投入。
  马克龙当天结束对德国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此访也是法国总统24年来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马克龙在德累斯顿发表演讲,呼吁警惕极右翼势力在欧洲的崛起,建立强大自主的欧洲。
 
德国经济一季度环比增长0.2%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5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价格、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今年第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2%。
  德国联邦统计局说,德国建筑投资在经历去年下半年疲软后,今年一季度环比大幅增长,外贸对经济增长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不过,尽管德国通胀率下降,但私人消费并未复苏,家庭消费和政府消费支出环比均有所下降。
  德国联邦统计局局长鲁特·布兰德24日发表声明表示,德国经济在2024年初"显露积极迹象"。
 
新西兰收紧部分住房贷款规定
 
  据悉,新西兰央行5月28日宣布对住房贷款机构提供房贷额度做出了限制。
  新规定出台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降低新西兰住房市场的违约风险,因为新西兰住房市场的价格曾出现过剧烈波动。
  新西兰央行说,从7月1日起,银行将需要遵守新规定,这些限制将适用于自住者和投资者的住宅新贷款。
 
泰国证券交易所寻求加强监管以抑制价格波动
 
  据报道,为防止不当交易行为并减少证券价格波动,泰国证券交易所5 月 27 日就额外措施征求公众意见。此次征求意见预计将进一步加强监管措施,如披露每种证券的未平仓卖空和未平仓头寸。
  意见稿提到的措施包括:如果买入或卖出超过上市股票总量的 15%,每只证券将自动停止交易;引入最新执行价格+10%的动态价格带;在证券交易没有基本面理由而偏离正常情况时加强市场监察。
 
日本企业服务价格跃升
 
  据悉,日本央行5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的服务价格以30多年来最快的速度上涨,这表明通胀趋势正在扩大,为日本央行加息提供了支持。4月企业服务价格指数年率录得2.8%,为1991年9月以来最快增速。
  日本央行强调,服务价格是衡量通胀在整个经济中蔓延程度的关键指标。有证据表明,数十年来最强劲的价格增长正在整个经济中扎根,支持了通胀可以持续的观点。
  5月28的数据可能会促使央行考虑提前下一次加息的时间。预计今后服务价格将保持上升势头,部分原因是日本工人今年的工资有所增长。日元的持续疲软可能会导致价格进一步上涨。
 
投资分析点评
 
▲峨眉山携手国网四川电力探索新能源领域合作
 
  据悉,峨眉山A(000888)5月24日晚间公告称,公司近日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乐山供电公司(下称"四川电力")、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山电力")在乐山市签署了《关于协同推进峨眉山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拟在推进旅游行业与电力行业的深度融合方面展开合作。
  根据协议,四川电力与乐山电力将按照供用电合同约定为峨眉山A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服务,保障重点旅游投资项目合理用电需求,协助做好重大活动、重要活动场所的保电工作。峨眉山A在四川电力、乐山电力方供电区域内的旅游投资项目选用区域内供电企业作为电力供应商。
  同时,各方将共同推进清洁能源在旅游业的应用。四川电力、乐山电力将支持峨眉山A在所属用电区域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储能设施等新能源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共同推进清洁能源在旅游业的应用;支持峨眉山A后勤配套保障、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电力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并为后者投资项目建设以及变电站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各方还计划合作开展旅游与电力行业的市场开发、品牌推广等活动,提高峨眉山A旗下文旅产业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峨眉山A将根据四川电力、乐山电力需求,在峨眉山A宾馆、酒店等营业场所免费陈列其宣传物料,向其提供市场信息和资源,协助开拓旅游行业市场。峨眉山A与乐山电力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在酒店旅游产业方面资源共享,促进双方在酒店旅游住宿、会务、婚庆承办等方面共享共赢。双方协同优化峨眉山景区供电体制,为景区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
  峨眉山A称,此次《发展合作协议》的签署能让各方共同探索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机会,合作开展旅游项目与电力设施的共建共享、旅游与电力行业的市场开发。
  作为我国西部首家文旅上市公司,峨眉山A近期频繁牵手国字头企业,合作项目涉及能源、通信等领域。
  4月16日晚峨眉山A就公告,为充分发挥合作双方旅游和能源保障的优势和资源,公司在乐山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乐山销售分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作框架协议》。
  此前在3月,为充分实现在旅游和通信领域的优势互补,峨眉山A还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乐山分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围绕"提升景区网络保障力度",开展5G网络建设、网络带宽提升等方面的合作。
对此,峨眉山A认为,公司能在提升景区网络保障力度、景区游览便捷力度、景区宣传推广力度、景区智慧文旅示范力度,以及拓展乐山本地智慧化建设项目等方面,更好利用和享受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乐山分公司的先进技术产品和全过程跟踪服务,进一步推动公司智慧文旅产业发展。
 
  ▲AI智算中心算力服务商"探索智造"完成A轮融资
 
  近日,国内互联网客户及AI智算中心算力服务商"探索智造"宣布完成A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无锡云林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及运营储备。
 
  ▲苏宁零售云完成新一轮引资
 
  5月29日,ST易购( 002024.SZ )发布公告,称旗下苏宁易购零售云完成新一轮战略引资,引资金额为4.8亿元,投资方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
  公告称,本次融资将有助于优化现有供应链,提升加盟商经营效率,部分资金将用于支持公司日常经营业务发展以及相关债务化解事项。
  零售云是苏宁在县镇市场的加盟店,以家电3C品类为主,苏宁负责输出货源、IT系统、物流、售后等能力,加盟商向苏宁支付加盟费、品牌及技术服务费收入等。
 
  ▲维信诺拟在合肥投建AMOLED生产线项目
 
  5月28日,A股市场上市公司维信诺(002387)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与合肥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双方拟在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投资建设第8.6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生产线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为550亿元。
  据悉,早在2022年,维信诺便分别与合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肥第6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投资框架协议》,与合肥东欣投资有限公司及合肥鑫城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肥第6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各方同意合作投资建设第6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上述项目投资总额为110亿元,该产线已于2022年开工建设。
  维信诺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OLED产品供应商。它是基于清华大学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技术成立的,集OLED自主研发、规模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豫园股份旗下珠宝时尚拟引战
 
  5月29日晚间,豫园股份(600655)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子公司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珠宝时尚")引入战略投资者事项,计划以增资扩股形式融资不超过20亿元。
  珠宝时尚本次引入外部投资者数量合计不超过40家。截至目前,豫园股份持有珠宝时尚99%股权,交易完成后,外部投资者持股比例合计不超过20%。据初步研究测算,本次交易不会导致豫园股份对珠宝时尚的控制权发生变更。
  豫园股份表示,珠宝时尚引入战投并融资有助于强化其品牌、产品、渠道及供应链等方面优势。目前,前述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最终融资金额、交易方案和交易价格仍需进一步沟通协商,尚未与交易对手方签署正式协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豫园股份刚刚终止2023年年度定增事项。此前发布的预案显示,公司拟定增不超过42.5亿元,主要用于珠宝时尚线下渠道及电商销售平台建设、补偿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作为豫园股份营收规模最大的业务板块,珠宝时尚拥有老庙、亚一两大全国知名品牌,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多品牌产品矩阵。
  除珠宝时尚板块外,豫园股份主营业务还包含文化商业、文化餐饮和食品饮料、美丽健康、国潮腕表、复合功能地产、商业管理等诸多板块,公司拥有南翔、松鹤楼等知名品牌,并控股舍得酒业、参股金徽酒。
 
  ▲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
 
  据报道,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家大基金三期")已于5月24日注册成立。
  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为3440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张新,经营范围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以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企业管理咨询。
  出资股东包括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移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财政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均出资215亿元,交通银行出资200亿元,邮储银行出资80亿元。国有六大行出资占比达33.14%。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此前已成立过两期,分别成立于2014年9月26日和2019年10月22日,注册资本分别为987.2亿元和2041.5亿元。
  目前为止的三期国家大基金均有参与的出资方包括财政部、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
201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纲要》明确,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对基金进行出资。基金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基金支持围绕产业链布局,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兼顾设计、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环节,推动企业提升产能水平和实行兼并重组、规范企业治理,形成良性自我发展能力。
 
  ▲联想集团获沙特主权基金20亿美金投资
 
  5月29日,联想集团宣布,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旗下全资子公司Alat埃耐特达成战略合作。
  Alat埃耐特提议,向联想集团提供20亿美元无息可换股债券投资,联想集团则将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设立中东和非洲市场地区总部,并在沙特新建一个个人电脑与服务器的制造基地。
 
▲安徽合力拟设立欧洲总部及海外研发中心
 
  据悉,安徽合力(600761)5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拟选址德国黑森州,投建欧洲总部及海外(德国)研发中心,旨在进一步提升国际区域市场竞争力。
  具体来说,欧洲总部将由安徽合力及其控股子公司合力进出口合资设立,合计出资额为640万欧元,其中安徽合力投资608万欧元,直接持股比例为95%,合力进出口投资32万欧元,持股比例5%;海外(德国)研发中心将由安徽合力全资持有,投资额为94万欧元。
  从经营范围来看,合力欧洲总部主要开展工业车辆整机及配件的进出口贸易、工业车辆整机及配件的属地销售及售后服务、设备租赁、渠道管理等;海外(德国)研发中心则主要聚焦市场调研、工业车辆产品研发、工程机械零部件、智能物流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研发及技术服务领域。
 
  ▲xAI完成60亿美元B轮融资
 
  5月26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xAI公司宣布,获得60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芝加哥投资公司Valor Equity Partners、总部设在迪拜的Vy Capital、硅谷风投Andreessen Horowitz、红杉资本、美国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沙特的瓦利德·本·塔拉勒王子(Prince Alwaleed bin Talal)及其担任董事长的Kingdom Holding。所筹资金将用于把xAI公司的首批产品投向市场、建设高端基础设施和加速未来技术研发。
  xAI公司未说明经过本轮融资后企业估值多少,但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这家企业目前的估值在180亿美元至240亿美元。
  美国《信息》杂志日前曾报道,xAI公司计划建造超级计算机,以提升其AI聊天机器人Grok的性能。马斯克说,该超级计算机是"超级算力工厂",将使用至多10万枚美国英伟达公司制造的H100图形处理器(GPU)计算芯片。
  据报道,上述超级计算机预计2025年秋季就绪,相关项目可能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
xAI是马斯克于2023年7月创立的公司,其使命是构建通用人工智能,并致力于探索"宇宙的真实本质"。自2023年11月推出备受瞩目的聊天机器人Grok后,xAI不断发布技术更新。其中包括开源了拥有3140亿参数的强大混合专家模型Grok-1,以及后续的128k长文本处理模型Grok-1.5,和首款支持多模态的大模型Grok-1.5V。
 
  ▲正崴集团携手优必达合资成立超级运算中心
 
  5月27日,台湾正崴集团与日本优必达公司宣布,双方已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成立优崴超级运算中心公司。
  该合资公司将斥资20亿新台币,于正崴集团的土地厂区内打造中国台湾省首座大规模超级运算中心。项目初期,公司计划提供高性能的PAAS及SAAS服务,并从华硕采购128台配备英伟达H100AI处理器与英特尔CPU的服务器机柜。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广电运通拟控股广电五舟
 
  5月29日晚间,广电运通(002152)发布公告,为加强公司在算力板块的战略性布局,公司拟以4.517元/股的价格收购个人股东刘英所持有的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电五舟")10%股份(即1261.894万股),交易金额为5699.975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广电运通累计持有广电五舟3310.434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26.23%。
  在此之前,广电运通于2021年出资6799.577万元认购广电五舟定向发行股份787.90万股,成为广电五舟第一大股东。历经广电五舟2021年半年度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及2023年定向增发股份,目前广电运通持有广电五舟2048.54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6.23%。
  伴随着本次股权转让,广电运通还与广电五舟的股东广州鑫而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广州五舟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签署了表决权委托协议,广州鑫而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广州五舟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将其合计持有的广电五舟2413.2664万股股份(合计持股比例为19.12%)所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广电运通行使,广电运通的表决权比例将增加至45.36%,从而实现相对控股广电五舟。
  因此,本次收购将导致广电五舟的控制权发生变化,本次收购完成后,广电运通将成为广电五舟的控股股东,广电运通将广电五舟纳入合并范围。
  据了解,广电五舟成立于2008年,是专业的智能算力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广电五舟是华为鲲鹏和昇腾服务器整机业务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之一,以及飞腾、海光芯片服务器的生产厂商之一,其"五舟"品牌已入选国家信创目录、中央政府采购名录。
  2015年,广电五舟登陆新三板市场(代码:831619),被市场称为"新三板服务器概念第一股"。5月29日,广电五舟股价报收于6.20元/股,总市值为7.82亿元。
  广电运通表示,公司正在大力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算力是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本次收购是公司继续深化算力布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有助于加速公司在通用算力和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板块的能力建设,契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随着国产服务器市场渗透率逐步提高,广电运通将积极把握国产算力市场机遇,充分发挥与广电五舟在技术、产品、市场的协同效应,为公司发展提供新动能。
  广电运通还指出,"鲲鹏+昇腾"计算产业是中国信创产业生态的关键一环,对于推动国产软硬件的发展和增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广电五舟作为华为鲲鹏整机和昇腾AI领域的战略伙伴,为客户提供国产高性能计算产品及各种算力解决方案。广电运通作为国内信创领域优质厂商之一,收购广电五舟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公司在信创产业中的影响力,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紫光股份下调收购新华三股权比例
 
  5月24日,紫光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紫光股份( 000938.SZ )发公告称,公司原拟通过全资子公司紫光国际收购HPE开曼和Izar Holding Co合计持有的新华三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三")49%股权,同时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20亿元用于收购新华三49%股权。在综合考虑前期协议履行义务、自身货币资金情况、可融资渠道等因素下,经2024年5月24日召开的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公司拟对上述股权收购方案进行调整并决定终止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
  公告称,方案调整后公司本次针对新华三股权的收购比例由49%调整为30%;本次收购新华三30%股权的交易作价为214,283.49万美元。收购新华三30%股权完成后,公司对新华三的持股比例将由51%增加至81%。
  根据上述收购方案调整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紫光股份决定终止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撤回申请文件。
  新华三是紫光股份与美国HPE的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和存储产品。
 
▲浙商证券受让国都证券7.6933%股份
 
  5月27日,浙商证券发布《关于竞拍国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称,近日,公司收到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通知,公司成为国华能源所持有的国都证券4.49亿股股份(对应国都证券7.6933%股份)公开挂牌项目的受让方,成交价格为10.09亿元。
据悉,浙商证券曾于5月8日宣布,董事会同意公司参与国华能源所持国都证券4.49亿股股份(对应7.6933%股份)的竞拍。5月10日晚间,浙商证券又称,同方创投、嘉融投资公开挂牌转让其分别持有的国都证券5.9517%股份、1.4642%股份,转让底价分别为9.11亿元、2.24亿元;前述两笔挂牌转让为捆绑转让,合计转让股份比例为7.4159%,浙商证券拟参与上述竞拍。
 
▲恒大汽车清盘人拟出售29%股份
 
  5月26日,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恒大汽车,00708.HK)公告一项潜在的股份出售计划。
  恒大汽车在公告中称,公司于5月16日知悉,共同及个别清盘人及代表中国恒大集团(清盘中)、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Acelin Global Limited(统称"潜在卖方")与一名独立于公司及其关联人士的第三方买方(潜在买方)订立条款书。据此,潜在卖方与潜在买方或会就买卖潜在卖方所持公司股份订立最终买卖协议。同时,该潜在买方被认定为独立于公司及其关联方。
  截至公告日,潜在卖方共同持有63.48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58.5%(潜在待售股份)。在达成买卖协议并受其条款及条件约束后,初步计划是即时收购31.45亿股潜在待售股份,这部分股份约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9%。同时,另有32.03亿股潜在待售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9.5%,将成为潜在买方在买卖协议日期后一定期限内的一项可行使选择权的标的。
  与此同时,公告显示,公司已知悉条款书中提及了一项授信协议的签订。根据该协议,潜在买方(或其经公司同意后指定的第三方)将向公司提供信贷额度,以支持集团的持续经营以及推动集团电动汽车业务的发展。目前,公司正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公司的天津工厂自今年年初以来已停止生产作业,截至目前,该工厂尚未恢复生产。
  公告还指出,一旦买卖协议正式签署,可能会触发强制性全面要约责任。根据收购守则的相关规定,要约期将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计算。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恒大汽车被要求退还19亿元奖励及补贴一事也引发市场关注。5月22日晚间,恒大汽车公告,近日附属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被相关地方政府要求解除投资合作协议,并退回已发放的各项奖励及补贴合计约19亿元。对于此事,恒大汽车表示,目前相关附属公司计划向相关地方行政部门致函协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恒大汽车产生亏损119.95亿元(2022年亏损276.64亿元),累计亏损及股东亏损分别为1108.41亿元(2022年亏损989.06亿元)及376.93亿元(2022年亏损686.51亿元)。
  另外,根据恒大汽车2023年年报,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恒大(03333.HK)持有恒大汽车63.47948亿股股份。
  今年1月29日,香港法院向中国恒大发出清盘令。同时,安迈顾问有限公司的Edward Simon Middleton及黄咏诗于2024年1月29日获高等法院委任为公司的共同及各别清盘人。此后,中国恒大于3月22日撤回此前向美国法院提出的破产保护申请。中国恒大公告称,共同及各别清盘人仍专注于履行其职责为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保全、最大化及返还价值。在现阶段,所有方案仍有待考虑,共同及各别清盘人将根据美国法典第11编第15章提出新的申请以支持其认为必要或适当的方案。
 
  ▲中信集团收购华融金租部分股份
 
  5月28日,中信金融资产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中信集团转让其持有的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融金租公司")已发行股份数量的60%,出售事项的总代价为119.98亿元。
  公告显示,出售事项完成后,中信金融资产将持有华融金租公司已发行股份数量的19.92%。
  据了解,中信金融资产原为中国华融,此前已陆续转让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信托5家牌照类子公司,逐渐退出非主业领域。具体来看:2020年,中信金融资产挂牌转让所持有的75%的青海华融昆仑资产全部股权,"华融昆仑青海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昆朋青海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中信金融资产先后转让了所持有的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的全部股权;2022年,中信金融资产完成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信托的股权出售。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中信银行同日公告称,近日收到该行实际控制人中信集团通知,中信集团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收购中信金融资产持有的华融金租公司60%股权。华融金租公司主要从事金融租赁业务,本次收购完成后,与中信银行全资子公司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租")在金融租赁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业务重合情况。
  为保障中信银行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中信集团针对本次收购完成后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出具了承诺函,内容包括:针对因本次收购而产生的华融金租与中信银行全资子公司中信金租的同业竞争,中信集团将力争自取得华融金租控制权之日起5年内,按照相关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在符合届时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规则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中信银行发展和维护其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则,综合运用资产重组、资产处置、股权转让、业务调整、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稳妥推进相关业务整合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招商轮船拟分拆集运、滚装板块借壳上市
 
  5月28日晚间,央企招商局集团旗下海运航运板块招商轮船(601872.SH)发布公告称,拟分拆所属子公司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下称"中外运集运")、广州招商滚装运输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滚装"),通过与安通控股(600179.SH)进行重组的方式实现重组上市。
  配合此次重组上市,招商轮船与安通控股签署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框架协议》,安通控股拟通过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并支付现金(如有)的方式收购中外运集运、广州滚装若干股权。本次分拆完成后,招商轮船的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安通控股将成为中外运集运和广州滚装的控股股东。若此次重组上市的动作完成,有利于招商轮船聚焦核心业务,集运和滚装船业务也找打了新的融资渠道。这一协议为此次交易达成的初步意向,不具法律约束力。
  据了解,在分拆之前,招商轮船直接持有中外运集运100%股权、广州滚装70%股权,是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招商轮船是一家老牌综合性航运企业,其本身业务专注于国际国内货物运输,以油气运输、干散货运输为双核心主业,集装箱、汽车滚装等其他运输业务为补充。
  安通控股则是一家以内贸集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安通控股在全球集装箱船舶企业中综合运力排名第22名,位居国内内贸集装箱物流企业前三名。
 
  ▲万隆光电实控再迎变更
 
  据悉,距前次易主仅两年多,万隆光电(300710)实控人将再迎变更。5月30日晚间,万隆光电(300710)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千泉科技拟将持有的519.0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5.22%)转让给公司另一名自然人股东付小铜,转让总价原则按照1.2亿元确定,同时付小铜撤回对千泉科技的表决权委托。前述交易完成后,付小铜持股比例将上升为14.63%,成为万隆光电新任实控人。
  付小铜为陕西柳林酒业董事长,此前因投资陕西煤业及金种子酒、入主ST中天(现已退市)、举牌龙大肉食走红二级市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仍位列龙大肉食、太钢不锈前十大股东。除此之外,付小铜还曾出现在利民股份、航发科技、润达医疗、凌钢股份、方大炭素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从本次交易价格来看,付小铜本次受让股份的价格约为23.12元/股,较最新收盘价溢价超30%。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万隆光电的投资过程中,付小铜前后态度转变颇大。早在2020年,付小铜就已经通过二级市场买入万隆光电股票,并在当年三季度末跻身前十大股东。2022年,付小铜走向前台,与千泉科技一同受让万隆光电前任实控人许梦飞股份,成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
  不过,彼时他将所持股份表决权悉数委托给了千泉科技,似乎对公司控制权不感兴趣。而今,付小铜突然接下千泉科技手中股份,并撤回表决权委托,从"陪跑"到"入主",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回溯来看,2022年1月,许梦飞将名下1372.28万股万隆光电(占总股本的20%)转让给千泉科技、立安民投资及付小铜,三者受让比例分别为5.22%、6.96%、9.41%。与此同时,立安民投资及付小铜将所持股份表决权委托给千泉科技,千泉科技实际控股比例达21.59%,成为万隆光电控股股东,雷骞国为新任实控人。
  按照协议约定,前述表决权委托至2023年7月25日到期。不过,2023年8月4日,三方又签署了新的委托协议,付小铜将所持股份表决权委托给千泉科技,有效期一年;立安民投资则宣布"散伙",撤回表决权委托。至此,付小铜仍是千泉科技的一致行动人。
  时至今日,新的表决权委托协议尚未到期,付小铜与千泉科技又达成了新的默契,前者拟接下后者股份,成为新任实控人。
  需要关注的是,千泉科技目前所持股份均处于质押状态,前述股权转让需在解除质押后方可办理变更登记。
  万隆光电主要从事广电网络设备及数据通信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麦澜德终止收购麦豆健康55%股权
 
  据悉,麦澜德(688273)5月30日晚间公告,公司此前拟以自有资金支付1.93亿元收购麦豆健康55%的股权。公司在推进本次交易期间,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各方未能就股权转让事宜取得预期实质性进展。经公司审慎评估并与交易各方友好协商,决定终止本次收购。
  回溯前情,麦澜德5月24日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支付1.93亿元收购南京麦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麦豆健康")55%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麦豆健康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本次股权转让方之一新澜投资系麦澜德参与设立的产业基金,麦澜德作为有限合伙人持有新澜投资47.31%的基金份额;同时,麦澜德董事长杨瑞嘉担任新澜投资投委会委员,新澜投资为公司的关联法人,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麦豆健康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医疗器械、健身器材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麦豆健康原本就曾是麦澜德的控股子公司,但在IPO之前,麦澜德已将其出售。招股书显示,麦澜德受让麦豆健康股权之前,麦豆健康定位为主要采用互联网销售模式经营盆底及产后康复领域家用系列产品的公司。2018年9月,为整合业务资源,麦澜德收购麦豆健康。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运营,麦澜德的整合效果不及预期,欲将麦豆健康注销。郑伟峰作为麦豆健康的创始股东之一,决定承接麦豆健康的控制权自主创业。2019年9月麦澜德以269.84万元将麦豆健康98%股权出售给郑伟峰,麦澜德不再持有麦豆健康股权。
  时隔四年多后,麦澜德再次收购麦豆健康股权时,麦豆健康的估值水涨船高。
  在麦澜德披露收购麦豆健康部分股权同日,上交所随即向麦澜德下发问询函,质疑麦澜德在IPO前将麦豆健康置出,本次又以较高估值购回的原因及合理性,并对前后两笔交易估值的差异、两家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问询。
 
  ▲江淮汽车与安凯客车等签署的合资框架协议终止
 
  5月30日晚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600418)公告称,2022年9月6日,公司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客车,000868)、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和浙储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就动力电池合作事宜,达成共识,签署了《合资框架协议》。合资框架协议签署后,公司对拟组建合资公司相关方及出资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了尽职调查和评估,并与合作相关方就合资事宜进行了沟通,但未能就合资事宜达成一致。经审慎考虑并与合作各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本次合资框架协议。
  江淮汽车表示,本协议仅为各方意向合资合作的框架性约定,各方并未签署正式的《合资经营合同》,不构成各方之间就本次合资合作的法律约束力。
  据了解,2022年9月6日,前述四方达成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四方计划共同投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并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其中江淮汽车拟以现金出资2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20%;弗迪电池拟以现金和其他权益作价出资,出资总金额共计1.2亿元(其中现金出资不少于5000万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12%;浙储能源拟以现金出资2.3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23%;安凯客车拟以现金出资4.5亿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45%。该项目生产规模为10GWh-20GWh,产品主要用于商用车等市场。
  安凯客车是一家客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商;弗迪电池则是比亚迪旗下的动力电池板块。随着近年来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弗迪电池也已经成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中的新贵。2023年,弗迪已经成为了国内市场中第二大动力电池企业,仅次于宁德时代,其市场份额也已达到27.2%。
  业界表示,车企布局动力电池环节,有助于保供稳价,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
 
  ▲新华资产总裁张弛疑失联
 
  据报道,继上个月新华保险(601336.SH)原董事长李全失联后,5月27日晚间,市场传闻,新华保险旗下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资产")总裁张弛也与外界失去联系。
  张弛失联一事,业内人士透露,"问题可能还是出在资金运用上。",或涉及新华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
  此前,张弛已被要求就新华在投资方面的情况配合调查,大概率与李全相关,两人搭班共事时间超过10年。
  该位人士补充说,其判断不排除是新华早年间的一些非标产品问题,"新华资产公司两任总裁连续出事,口子揭开后,可能会波及到更多人。"
  据了解,张弛于2011年3月加入新华资产任副总经理,同期总经理为前一年刚上任的李全;2019年万峰退休后,李全升任新华保险总裁,张弛则在当年10月正式接棒,升任新华资产总经理。
  新华资产是以原新华保险投资管理中心为基础发起设立的,2006年7月挂牌,是最早的七家保险资管公司之一,由新华保险持股99.4%,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新华资产(香港)公司由李全一手打造,在香港市场成立发起了多只私募基金,但具体的操作投向并不明朗。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末,新华资产曾因9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款410万元;时任新华资管总裁助理、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龙向欣,时任新华资管副总裁杨帆等6名相关责任人被罚41万元,机构及个人合计被罚451万元。
 
  ▲正威新材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立案
 
  据悉,江苏正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威新材)5月24日晚间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据了解,正威新材是曾被称为"世界铜王"的王文银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
  同在24日晚间,正威新材收到证监会江苏监管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具体原因系公司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股权被冻结、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股权拟拍卖事项。
  具体来看,2023年11月24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深圳翼威持有的3439.6万股正威新材股票执行司法再冻结(质押转冻结),冻结股数占总股本比例为5.28%。
  2023年11月27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深圳翼威持有的全部正威新材股票1.27亿股执行轮候冻结,冻结股数占总股本比例为19.55%。同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西安正威持有的全部正威新材股票4132万股执行司法再冻结,冻结股数占总股本比例为6.34%。
  证监会江苏监管局提出,公司董事长兼董秘王文银于2023年12月19日知悉该事项,但公司直至2024年1月12日才予以披露。公司和王文银的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内多条规定。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监管层决定对正威新材、王文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令王文银头疼的是,正威新材目前正处于"易主"边缘。5月24日,正威新材2521.01万股无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的3.87%)拍卖在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以2.61亿元被且阙新材料摘得,若本次司法拍卖最终成交过户,公司控制权或将生变。
  具体看,本次司法拍卖成交后,现任大股东深圳翼威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比例将减至18.80%;现任二股东九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被动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截至目前,九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的公司股份比例为20.35%。
正威新材主要从事玻璃纤维纱、织物及制品、玻璃钢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纺织型玻纤制品生产企业和中国玻璃纤维制品深加工基地。
 
▲陈发树父子同辞云南白药董事职务
 
  据悉,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白药",证券代码:000538)5月26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董事陈发树、路红东、陈焱辉于近日提交辞职报告,申请辞去董事职务,辞职报告已于送达董事会时生效。陈发树、陈焱辉为父子关系。
  在陈发树、陈焱辉父子以及路红东辞职后,空出的位置由云南国资与新华都推荐的人选担任,暂时云南白药背后的资本格局未变。其中,云南省国有股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推荐了郭昕出任非独立董事候选人,新华都实业推荐了游光辉、上官常川出任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2009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陈发树以218.5亿元的财富,成为当年的福建首富。2017-2019年,陈发树控制下的新华都深度参与云南白药混改,至今仍稳居云南白药第二大股东。陈发树在离职以前担任公司联席董事长,并被授权牵头组建投资执行团队,在公司证券投资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根据公告,陈发树、陈焱辉辞职后将不再担任云南白药及下属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
  5月8日晚,有媒体爆出报道云南白药爆发窝案,公司原董事长王明辉等五人正在接受调查。5月10日,另据媒体报道进一步指出,此事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同时,报道还显示,目前除云南白药原高管王明辉等在接受调查外,陈发树也被卷入。
  据悉,2023年3月,王明辉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长、董事及在公司的一切职务;同月,王锦辞去首席销售官、高级副总裁等相关职务;今年2月,尹品耀辞去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职务,同时余娟辞任首席人力资源官职务。
 
▲康菲石油拟225亿美元收购马拉松石油
 
  据报道,北美油气领域再现超级大并购。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5月29日宣布,其与马拉松石油已达成收购最终协议。根据协议,康菲石油将以225亿美元收购马拉松石油,其中包括54亿美元净债务。交易以全股票方式进行,每股马拉松石油普通股可对应获得0.255股康菲石油普通股,较马拉松石油5月28日收盘价溢价14.7%。
  交易完成后,康菲石油计划在第一个全年回购超过70亿美元的股票,在头三年回购超过200亿美元的股票。
  马拉松石油随后在监管文件中表示,若康菲石油公司因马拉松石油、其子公司或其任何董事或执行官严重违反其不招揽义务而终止协议,马拉松石油将被要求向康菲石油公司支付5.57亿美元的终止费。
  此次收购将为康菲石油现有的美国陆上投资组合上,增加超过20亿桶的资源,估计平均未来供应成本低于每桶30美元。
  康菲石油创立于1875年,是全球大型独立石油生产商之一,拥有超过200亿桶(约合27亿吨)油当量的资源量。截至今年5月28日,其市值约1390亿美元。
  马拉松石油公司创立于1887年,曾是"石油七姐妹"之一。截至5月28日,其市值约为149亿美元,为美国中型石油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被收购后,美国中型石油公司将进一步减少。
  该交易尚需获得马拉松石油公司股东的批准、监管许可和其他惯例成交条件,预计将于2024年四季度完成。
 
▲学者建议企业海外合作采用更多模式
 
  据悉,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5月27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表示,目前国际上针对中国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贸易、投资壁垒增多,中国企业应该用更加丰富的模式走出去,不仅限于出口贸易,还可以考虑投资、合资等更广泛合作方式。
  他建议,应继续做大、做实"一带一路"合作,同时不能放弃欧美的市场。"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千方百计的打破壁垒,我们应该能够进一步坚定这样的信心,抱团取暖、互相合作,来形成合力。"
  他表示,中国清洁能源在国际合作方面充满挑战,主要是软实力比较弱,包括规则、标准制定能力和话语权等。
 
管理视点
 
那些成功的并购,究竟做对了什么?
 
哈佛商业评论5月21日刊文指出,20年前,贝恩公司的顾问们出版了一本书,探讨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尽管公司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力求交易,但70%的并购最终仍以失败告终。这本《兼并之道》(Mastering the Merger)是在一系列公司合并失败后出版的,里面有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以及花旗和Travelers。这个现象并不新奇。20世纪70年代的学术研究得出结论,大多数收购与投资银行家承诺的不同。即使在投资者看来有利可图的交易中,贝恩对高管的调查也显示,许多交易没有达到为证明收购合理性而做出的内部预测。
  最近,该书的作者之一大卫·哈丁(David Harding)和贝恩的两位同事决定重新审视一下并购市场。发现令他们大吃一惊。在过去20年中,企业完成了66万多起并购,总价值56万亿美元,并购交易在2021年达到顶峰。但失败的几率已经倒置:今天,接近70%的并购取得了成功。即使在大约30%不太成功的并购中,许多交易仍然创造了一定价值。
  发生了哪些变化?贝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四种解释:
  利用并购实施更广泛的战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大多数收购方都以竞争对手或相近行业的公司为目标,希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并取得竞争优势。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公司采取了更广泛的并购方式,通过并购来在新兴行业或地区占据一席之地,提高供应链效率,利用地缘政治机遇,在AI等领域获得新能力,甚至寻找新的人才来源。战略理由通常侧重于增长机会,这意味着公司不太会依赖节省成本,而在过去,节省成本往往比预想的更难实现。
  收购方在尽职调查方面更加成熟。过去,多数并购的尽职调查是在电子表格上进行,重点是财务状况是否合理。近期,公司扩大了签署交易之前进行的调查类型。他们会进行文化评估,以确定在目标公司工作的人能否适应收购方的规范和价值观。通过正式的人才评估,收购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标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并对他们成功实现并购后整合的能力做出更明智的预测。社交媒体使收购方能够轻松获得目标公司客户、员工和前员工的反馈和评论。研究人员写道,今天,“最优秀的收购者,很快就能让自己成为所收购行业的权威。”
  通过进行更多交易来获得经验和专业知识。熟能生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公司进行的大型交易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频繁温和的交易。这有助于公司在并购的各个方面做得更好,包括在交易完成前评估协同效应,并在整合过程中实现协同。一家公司的交易足够频繁时,就有理由组建一支全职的专家团队,专门负责确定目标、谈判条款和进行尽职调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专业化的工作会带来回报。
  “如果你只是偶尔进行交易……就根本不会有一个专门团队。”贝恩并购业务的领导者戴尔·斯塔福德(Dale Stafford)说。过去,公司通常会从日常工作中抽调一批相对缺乏经验的人,来进行尽职调查或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拥有全职专家的优势显而易见。“有点像数量游戏:做更多交易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专职的并购人员,这些人可以逐渐获得更多经验。”斯塔福德说。
  以规模较大的硅谷公司为例。贝恩负责并购业务的副总裁苏珊·库马尔(Suzanne Kumar)表示:“一些科技公司在巅峰时期,几乎每周都会达成一笔交易。公司拥有完整的团队,有不同的人负责尽职调查和整合。”这种趋势不仅限于硅谷。贝恩举了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和饮料分销商星座品牌(Constellation Brands)的例子,这些公司就建立了大量专注于并购的团队,并让领导这些团队的人在高层领导会议上拥有一定地位。
  收购公司更擅长整合。整合两家公司是一项巨大工程。幸运的是,用于管理大型项目的技巧、工具和技术在过去20年中有了显著进步。(例如,《兼并之道》出版前四年,才发明了敏捷方法论)此外,随着通过更频繁地进行收购以积累经验,组织会了解哪些整合任务需要优先处理,哪些领域可能会出现问题,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做出关键决策。研究人员写道:“重新阅读20年前的整合建议时,我们会感到窘迫”,因为该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并购的整体增长带来了投资者回报。研究人员发现,20年前,尽管大多数收购都没有成功,但经常进行交易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股东回报率,这表明投资者更喜欢愿意承担这些风险的公司。自那以后,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常进行收购的公司(每年至少一次收购)获得的回报,是很少或从不进行交易的公司的两倍。
  20年的时间里,并购从失败率70%上升到成功率70%,意义重大,但随着并购交易的不断进行,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成功率是否已经达到一个高点,或者说收益是否还有继续上升的潜力?
“绝大多数公司不会频繁收购,因此才刚开始踏上这个旅程,还没有真正创造出可重复的模型。”库马尔说。因此,研究人员希望成功率能够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建设
 
证监会发布三项金融行业标准
 
  近日,证监会发布《投资研究时序数据参考模型》《证券期货业基础数据元规范 第1部分:基础数据元》《证券期货业基础数据元规范 第2部分:基础代码》等3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具体来看,《投资研究时序数据参考模型》金融行业标准规定了投资研究时序数据主数据体系、数据指标名称规范、数据定义、数据API等要求,通过对投资研究主数据进行分类、设计主数据维度表达方案等步骤,形成了时序数据指标参考模型。标准的发布实施可提高投资研究领域数据质量、实现行业机构间时序数据共享、发挥数据应用价值。
  《证券期货业基础数据元规范》金融行业系列标准由2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基础数据元》《第2部分:基础代码》。该系列标准通过溯源法规、细化技术属性、完善约束规则等步骤,规范了行业核心通用的数据项名称、含义、分类、类型及长度等属性,为后续各类业务域数据元标准编制提供了遵循依据。标准的发布实施有利于提升行业基础数据准确性、降低数据处理成本、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证监会表示,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着力做好基础标准制定工作,促进信息交换领域标准研制,不断夯实科技监管基础。
 
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出新举措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
会议指出,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规模稳定,有利于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要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经营主体,鼓励地方立足特色优势支持传统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更多展示对接平台,持续推进品牌建设。要加大金融支持,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优化监管与服务,积极开展标准规则建设与国际合作。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有序竞争,更好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发展。
 
三部门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
 
  近日,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7年,信息化标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布局更加完善,标准研制、服务等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发布一批高质量的信息化标准,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标准质量显著提升,实施效果明显增强,信息化标准在引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标准贡献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行动计划》围绕8个重点领域作出了22项工作部署。一是在关键信息技术领域,强化通用技术标准研制、布局新兴技术领域标准。二是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标准、推进算力基础设施标准研制、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三是在数据资源领域,强化数据资源基础标准建设、创新公共数据资源利用标准。四是在产业数字化领域,提升农业信息化标准水平、健全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强化服务业信息化标准。五是在电子政务领域,加快政务运行标准建设、完善政务应用标准建设、加强政务治理标准建设。六是在信息惠民领域,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建设、加快数字乡村标准研制、健全数字公共服务标准。七是在数字文化领域,推进文化数字化标准研制、加强网络文化标准建设、健全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八是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领域,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标准、健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标准、研制绿色智能生活标准。
 
国内首个未成年人游戏退费标准发布
 
  5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针对广受关注的未成年人游戏退费问题,《征求意见稿》提到,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过错方应当根据各自过错情况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监护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各自责任。
  据悉,《征求意见稿》是国内游戏行业首个完整的消费管理规范,适用于指导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调解机构等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及调解,也可以为相关行政部门、司法机关提供参考。
  具体来看,用户以未成年人监护人身份发起投诉或申请退费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按规定核验其身份。核验通过且申请人符合退费标准后,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应按照法律有关"无效合同"的规定,将各自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予以返还。
  对于返还方式,《征求意见稿》明确,第一,已消耗或使用的增值服务等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减扣;第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过错"的界定,《征求意见稿》也给出了相应参考场景以及建议责任比例。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未接入国家建立的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导致未成年人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网络游戏服务并充值,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承担100%责任;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未落实充值限额要求,导致用户在实名信息为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超额充值,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承担100%责任;若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已依法配置防沉迷措施,但存在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等监护人过错情形的,就相关未成年人超额充值部分,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根据相关消费过程中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情况承担对应责任,建议一般责任比例为30%-70%,存在特殊情形可在此基础上相应调整,监护人承担剩余责任。
  此外,若是重复出现多次或多种过错行为,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如故意帮助绕过人脸识别等核验手段、因同一未成年人重复消费或同一家庭多个未成年人消费而多次申请退款、长时间怠于履行监护责任和注意义务(如所涉消费距申请时长超过一年等)等情况,监护人可能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中经传媒智库专家、文娱分析师张书乐表示,家庭教育的责任,在防沉迷问题中确实占有一定比例,对此进行一定规定,对厘清企业和家庭的责任边界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现阶段的标准更多是导向性的,具体到厘清真正责任边界和比例,以及相应的划分难点,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性的划分。但这一标准,也意味着防沉迷正在从单纯的企业责任和技术达标,走向全社会同防同治的新阶段。"
 
国家能源局发文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进数智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煤矿智能化建设水平,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印发建设指南,发布标准化体系,推进试点示范,指导地方和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建成了一批技术先进、引领性强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夯实。
  "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纵深推进新阶段。"国家能源局介绍,《通知》从坚持分类推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建设运行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任务要求。
  一是坚持分类推进。《通知》统筹存量和增量,重点突出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考虑推进紧迫性和现实可行性,分类提出煤矿智能化建设安排。建设煤矿方面,新建煤矿原则上按照智能化标准设计建设,在建煤矿特别是大型在建煤矿要及时增补智能化建设方案,具备条件的力争在竣工投产前完成智能化建设。生产煤矿方面,大型煤矿到2025年底前建成单个或多个系统智能化,具备条件的实现采掘系统智能化;鼓励30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煤矿全面推进主要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力争率先建成全系统智能化煤矿;灾害严重煤矿以及海拔高于2400米或采深大于600米的生产煤矿,要一矿一策制定智能化改造方案,全面增强生产安全保障能力。
  二是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各地各企业坚持试点探路、典型引路、经验开路,加快推进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煤矿近60处、省级(央企级)示范煤矿200余处,逐步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建设条件的智能化建设模式。总结各地建设经验,遴选发布了《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汇编(2023年)》,《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推广汇编中推荐的成熟方案,发挥示范煤矿引领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应用适合本地区、本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模式,重点加快煤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多系统联动耦合,努力实现单个系统智能化向煤矿整体智能化升级;发挥重点企业区域生产集中优势,开展群矿联合升级建设,推动形成矿区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建设模式;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充填开采、边采边复等绿色开采技术,推动矿区智能绿色协同发展。
  三是提升建设运行水平。《通知》顺应新一代数智技术快速发展趋势,结合不同煤矿生产特点和系统运行情况,分别提出持续推进智能化系统优化升级。井工煤矿评价结果达到Ⅰ类建设条件的鼓励按照中级及以上标准开展建设,达到Ⅱ、Ⅲ类建设条件的鼓励按照初级及以上标准开展建设,聚焦减人、增安、提效,重点推进开采系统智能决策自主运行、掘进系统工艺设备高效协同,采掘工作面实现超视距远程控制与现场少人无人。露天煤矿重点推进自主采装、矿用卡车无人驾驶、装运卸机器人化协同作业。选煤厂重点推进高精度煤质在线检测、智能分选控制。为切实提升常态化运行水平,《通知》提出,鼓励引导煤矿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及时解决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可靠问题,提升场景化应用和现场适应性。
  此外,在组织实施方面,国家能源局表示,煤矿智能化建设推进,需要上下协同发力,部门协调配合,《通知》紧紧围绕智能化建设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对各地、各企业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各产煤省区、有关中央企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本通知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区、本企业落实意见,明确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智能化建设任务和完成时限,建立项目实施清单台账,按时调度并报送建设进展和运行成效,确保智能化各项建设任务落实落地。
 
中国电信京津冀智算中心超大规模算力集群正式发布
 
  5月26日,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算云生态大会"的"京质领航,智启新篇"分论坛上,中国电信京津冀智算中心超大规模算力集群正式发布。北京电信同时表示,将在今年6月底建成京津冀万卡算力资源池。
  面向北京未来算力发展,市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朱春霞在北京电信主办的这一分论坛上表示,该局正在激活算力产业生态新活力,统筹北京及环京地区算力均衡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推进算力互联互通平台建设,构筑活跃高新产业生态,由头部企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围绕算力互联互通的数据要素流通、数据创新型应用和新型消费产业等集聚落地。
 
安徽省出台14条举措支持中国传感谷建设
 
  据悉,安徽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通过支持加大投入、创新发展、人才引育等5个方面的14条举措,支持中国传感谷建设。
  政策提出,在支持加大投入方面,对入驻传感谷企业,首次投资建设总投资在5000万元及以上且已入固定资产统计库的工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至15%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助。
  在支持创新发展方面,支持传感谷企业主导制定标准,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每个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奖补100万元、50万元。
  为了吸引博士后来中国传感谷创新创业,政策提出,对新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省级给予设站单位不少于50万元设站补贴;对新设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别给予不少于50万元、30万元设站补贴,经费由属地财政承担。
  在支持海外发展方面,对符合条件的传感谷企业参加省统一组织的线下境外展,以及上年度进出口6500万美元以上重点企业或省级出口品牌企业自行参加境外展,按照参展国别或地区单个展位,分别给予最高3万元、4万元和5万元支持,单场展会最多支持2个展位。
  据悉,中国传感谷位于蚌埠市,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区,与合肥"声谷"、芜湖"视谷"并称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传感器,是人工智能硬件设施里的"神经元",也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该政策的出台将加快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赋能全省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5月30日,南京市政府发布《南京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南京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两份文件(即人工智能"1+1"文件)。
  南京市工信局副局长代吉上介绍,人工智能"1+1"文件,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实施算法创新强基行动、算力支撑提升行动、数据汇聚共享行动、AI+应用示范赋能行动、产业集聚升级行动五大行动,共18项任务,到2026年,南京力争引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基础大模型1个,打造行业大模型20个以上,可统筹智能算力超6000P FLOPS(FP16),每年打造30个标杆应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6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行动计划》明确,南京以场景应用为牵引,重点行业部门、市属国企带头开展"人工智能+"专项行动,围绕重点领域每年发布30个标杆应用场景,围绕算法、算力、数据、应用、生态五个方面系统布局,围绕钢铁、石化、汽车等南京市优势制造领域以及能源、文旅、金融(科技)、交通物流、医药卫生等特色领域,推动AI+行业融合创新。
  五大行动包括开展AI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强算法支撑体系建设、布局智算基础设施、推动算力高效运载、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建立数据流通制度、加强数据共享开放、推动AI+制造示范应用、推动AI+能源示范应用、推动AI+文旅示范应用、推动AI+金融(科技)示范应用、推动AI+交通物流示范应用、推动AI+医药卫生示范应用、推动AI+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示范应用、加快人才集聚、强化人工智能企业招引培育、优化产业集群布局18项任务。
  其中,代吉上重点介绍了实施"AI+应用示范赋能行动"方案,其中有七大示范应用领域。第一,积极推动AI+制造示范应用。聚焦"4266"体系,围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加快大模型产业化应用,培育形成工业应用大模型1-2个,培育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20个以上。第二,推动AI+能源示范应用。发挥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支撑开展源网荷高效互动设备智能运检和能源优质服务,培育打造应用场景10个以上。第三,推动AI+文旅示范应用。建设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利用"世界文学之都"城市IP,在旅游咨询问答、个性化定制线路等领域打造创新业态,培育打造应用场景10个以上。第四,推动AI+金融(科技)示范应用。高质量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部署投用专用模型,培育打造应用场景10个以上。第五,推动AI+交通物流示范应用。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动驾驶出租车等场景发展,开展"大模型+物流"模式探索,培育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10个以上。第六,推动AI+医药卫生示范应用。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开展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在智能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医院、医保基金管理等领域形成一批解决方案,培育打造应用场景10个以上。第七,推动AI+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示范应用。依托城市运行智能化监测调度综合平台、"城市之眼"感知系统融合平台,提升"我的南京"便民服务,城市运行态势全息感知和各类事件精准研判 应急处置水平,培育打造应用场景10个以上。
  为推动落实行动计划,附件《政策措施》提出包括支持算法创新突破、提升算力支撑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示范和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四个方面12条措施。对在宁落地的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明确给予资金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全市重大项目统一管理,市区两级发放"算力券"支持购买算力服务;遴选发布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将优秀人工智能产品列入创新产品、首版次软件、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录支持推广;对于新引进的总部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支持,按照"人才强市二十五条"兑现政策、支持大模型紧缺技能人才落户,市区共同建设打造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充分利用产业专项母基金及行业子基金支持人工智能项目建设。
代吉上介绍,未来三年是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作为工信部批复建设的全国第9个、江苏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将以《行动计划》为指引,全力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澳大利亚发布首份"国家机器人技术战略"
 
  据悉,澳大利亚政府5月28日发布首份"国家机器人技术战略",这是该国鼓励发展本国工业"未来澳大利亚制造"政策的补充。
  澳工业与科学部表示,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对于澳经济增长和未来至关重要,有助于扩大制造业、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有望到2030年每年增加国内生产总值1700亿到6000亿澳元(1美元约合1.5澳元)。
  澳政府将使用"国家重建基金""工业发展项目"和"先进战略能力加速器"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和使用澳大利亚机器人技术解决方案。
 
中国智造升级需抓好人机结合
 
  证券时报5月31日刊发企业管理咨询行业资深专家周家兵撰写的文章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已成为必然趋势。近日,国家七部门联合发布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做好升级高端先进设备的更新工作。这一举措无疑为生产制造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应当积极作为,推动生产和检测设备升级,深度实现中国智能制造的进一步迭代。笔者结合产业一线的实际状况,就制造业领域中的人机结合方面提出四点思考建议。
  一是设备的软件和硬件匹配(包括核心控制器的新旧兼容和周边设备的升级)问题。企业里生产或检测方面的设备更新,很难做到完全同步,企业必须考虑资金周转和成本压力。在实际经营中,往往是新旧设备同时并存,人机结合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兼容。新旧软件和硬件要匹配,生产工序以及工段之间设备要匹配,尤其是核心控制部分。有些企业高端装备的匹配问题还可能涉及进口厂商,由此带来一些课题,如:在印刷行业,中国企业多进口德国或日本的印刷机,国内配套印刷机的折页机、自动切纸机、多功能UV机等设备在更新时,是否与进口的印刷机兼容?如果中国企业联合外资,共同在某个专业领域的设备智能方面进行合作或合资,是否能够让中国智造的人机结合发展得更平顺?
  二是最新设备更新后的操控和运维人才培育,包括设备提供商的售后服务问题。这类型专业人才多集中在设备的研发生产企业。作为使用设备的企业,同样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设备更新后,相关的技术人才在产业链上需求会激增。这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如何解决?相关联的技术性人才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如何分配?设备厂商需要这类人才搞研发生产、安装交付和售后。使用设备的企业,也要这类人才支撑企业对设备的操控和运维。要让企业对这类人才用得放心、安心,以减少在使用中因操作不当和维修不便造成的额外成本,就需要设备提供商领头营造良好的业态,培育人才,并流动到产业链上,而不能互相设置人才藩篱。笔者多次呼吁,合规的前提下,设备研发生产企业的技术人才要流动起来--不仅要在设备生产企业之间流动,还应该在产业链上流动。比如:让人才流动到客户(使用设备的企业)和供应商(设备企业的前端),甚至不妨鼓励有意愿创业的人去自谋发展,围绕业内先进的设备提供服务,包括研发、使用、维修、以旧换新、核心部件升级等等,这于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利大于弊。如何平衡好、处理好这个问题,需要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通力合作、协调,推出有力举措。
  三是智能设备的核心驱动和模组(MOD)的标准化。这是制造业协同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设备在前期的安装、调试、试运用和使用中,以及后续的维护中,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在标准化方面,首先需要业内的龙头企业主动建立企业标准,待时机成熟时,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协调、统筹,出台标准化指导意见。
  四是中国智能制造设备摆脱国际上的"卡脖子"问题。主要涉及设备的核心部件,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运维中故障的检测和排除等,即使受知识产权保护所限,但操作、优化、运维、改良的环节,应该有空间供中国智能设备厂商拓展。中国智造企业的"技改"实力不容小觑,即使起步偏晚,但在"站在巨人肩膀上"赶超方面还是具备一定潜力。中国智能设备在人机结合方面,不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在他人基础上改良优化,也是另一条可行之路。
  人机结合是未来的趋势,需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企业要收集、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日拱一卒,持续精进,方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的人机结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理念上的飞跃。通过深度融合机器的精准高效与人类的创造力,中国智造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企业信息员园地
 
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加班管理制度的讨论
  
特约信息员:江苏联盛(靖江)律师事务所 仇为民
  在现今经济大环境下,企业为了效益往往需要员工进行加班,加班已经成为企业和员工的常态。企业在处理加班问题中往往会忽略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企业角度探讨加班的管理制度。
  加班,也称延长劳动时间,是指用人单位经过一定程序,要求劳动者超过法律、法规规定的最高限制的日工作时数和周工作天数而工作。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和身体健康,我国严格限制用人单位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其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加班限制不仅包括加班时长的限制,还包括了加班对象的限制以及加班限制的突破:
  第一,对加班时长的限制。
  出于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保护,国家法律对劳动者加班时长予以强制性的限制,以保护人力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二,对加班对象的限制。
  出于对特定的劳动者保护,国家法律对女职工加班实行特别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三,对加班限制的突破。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国家法律允许用人单位突破加班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的限制:(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前两项主要是指一些紧急状态下的突破,最后一项主要是指综合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下,某些工作日下可以突破加班时长的限制,但仍应遵循加班对象的限制。
  加班问题既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也是影响用人单位人力成本的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加班审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加班分类管理机制。
  一般而言,用人单位的加班可以分两种,即应急加班和例行加班两种。前者如机器出现故障,需要紧急抢修,或生产线上有其他突发状况等,应急加班可以采用临时申请或事后备案方式,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要求劳动者提前较长时间申请;后者如工作日或休息日生产或工作计划中固定的加班,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惯例,可以采用提前申请或简化为不申请的方式,纳入日常工作计划和薪酬核算管理的范畴。
  第二,实施不同加班补偿方式。
  针对不同的加班对象,实行不同的加班费发放政策。例如,可以规定管理人员一般不发放加班费,其加班补偿通常以调休来表现。因为管理人员的工作弹性较大,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比一线工人多得多;而一线工人收入较低,且没有时间能够调休,故建议采用加班工资形式予以补偿,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第三,加强目标计划管理力度。
  把监督重点从劳动者身上转移到管理者身上来。一般而言,劳动者是加班审批重点监督对象,加班内容需要上级批准,加班时长也要受到监督。然而,监督的重点恰恰应当落在管理人员身上,因为他们手中握有对劳动者加班申请进行批准的权力,对于管理人员而言,是否构建起推动公司增长的目标计划,团队下属是否采用最为高效的工作方式,才能保证加班的效率与有效性,才能不断分析与判断加班的必要性与公正性。
  公司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应依法安排劳动者补休或支付相应工资报酬。其中:1.加班采用补休方式处理的,无特殊情况须在当月调休完,跨月调休须经公司书面批准,逾期未休的,视为劳动者自动放弃补休权利;2.加班采用加班费方式处理的,双方确认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计算。公司在正常工作时间工作标准之外另外发放的津贴、补贴、奖金等项目不计算在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之内。
  加班补偿条款的设计是用人单位人力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用人单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加班补偿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加班工资支付有明确的规定,其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休息日加班可以安排补休以外,其他情况下,用人单位只能采用加班工资的方式予以补偿。但也有个别地区的地方性法规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安排补休。例如《吉林省企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一)企业依法在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加班工资。若劳动者和企业协商一致,对劳动者实行补休且补休时间不少于加班时间的,则可不支付加班工资。……(三)企业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加班工资。除劳动者本人同意补休且企业安排补休时间不少于加班时间的三倍以外,企业不得以安排补休替代支付加班工资。”《厦门市企业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者小时工资的百分之三百支付工资报酬。劳动者本人要求安排补休的,用人单位可以安排补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资,补休时间不少于加班时间的三倍”。
  第二,关于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问题。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加班工资基数是否可以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答案是不一定,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个别地区,如天津要求以实际工资标准为加班费计算基数,不允许约定加班费基数)可以约定“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作为基数,司法实践也支持这种约定。因此,为降低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风险和用工成本,我建议用人单位最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工资的计算标准,但是需要注意加班工资计算基数的约定,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最低的小时工资标准。
  第三,加班补偿要打包在离职结算中。
  劳动者离职时,用人单位一般都会与劳动者进行离职结算,用人单位应就劳动者在职期间包括加班工资支付在内的所有工资支付事项做一清算,无论是在离职结算清单上,还是双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中,均应写明双方无其他任何争议。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若劳动者离职后又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的,司法裁判机构一般就很难支持劳动者的请求。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