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8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8期

部委决策
 
李强要求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工作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强调,要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高质量做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李强指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完成好"两重"建设各项任务。
  李强指出,要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集中力量支持办好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的大事要事。要统筹抓好"硬投资"和"软建设",把项目建设和配套改革结合起来,既要编制完善规划,加强项目管理,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也要优化制度供给,用改革办法和创新举措破解深层次障碍。要积极回应民生所盼,把实物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结合起来,把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结合起来,推动办好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
  李强强调,"两重"建设事关全局和长远,要加强统筹协调提升综合效应。要统筹做好今年和未来几年的重点任务安排。今年要根据战略重要程度、急迫程度和项目成熟程度,科学做好项目筛选,争取早开工、早见效。今后几年的重大任务要与"十四五"规划落实相结合,与"十五五"发展需求相衔接,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统筹用好常规和超常规的各项政策,加强财政和货币金融工具协同配合,引导更多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要更好统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更大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两重"建设,把民间投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李强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凝心聚力抓好工作落实。要严把质量关、安全关,切实把"两重"项目建设成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放心工程,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公布
 
  5月1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和《关于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5月17日招标发行,到11月15日发行完毕,发行期限品种包括20年、30年、50年,发行次数分别为7次、12次、3次,均按半年付息。
  在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后,备受市场关注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终于明确首发日期。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品种为3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数量为400亿元,票面利率通过竞争性招标确定。自2024年5月20日开始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
  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与2020年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类似,为记账式国债,利率通过国债承销团成员招投标确定,随行就市。专家指出,这意味着超长期特别国债确定为市场化发行,可在二级市场交易,交易价格将根据市场情况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通,还在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柜台市场跨市场上市流通。个人可以在银行柜台、线上平台和证券市场购买超长期特别国债,并允许流通和转让。
  除了即将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一期),后续每期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数量都未公开,为后续发行工作留下了更多悬念。
  据了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日前表示,要统筹一般国债和特别国债发行,合理安排发行节奏,切实保障特别国债项目资金需求;结合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实际,研究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分配、下达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管,确保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央行明确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
 
  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简称《报告》),阐释了下阶段政策取向及重点,释放了积极信号。
  《报告》表示,将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防范高息揽储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报告》着重分析了信贷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调"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报告》认为,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不能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随着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同样会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趋弱。
  《报告》还用详实的数据解答了"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据《报告》分析,过去我国贷款主要投向企业,行业和期限结构上,以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为主,中长期贷款居多。近些年,央行已在主动引导资金投向,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信贷结构也在优化。但总体看,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得到的融资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
  《报告》指出,只要银行还在资产扩张,钱一经创造就不会减少,只是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循环转移。《报告》分析,由于居民消费还在恢复,目前资金主要淤积在居民手中。同时,由于疫情冲击、风险偏好下降,企业和居民在资产摆布上也更倾向于收益更稳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的"活钱"变少、循环不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百姓和企业微观感受上都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还在增加的矛盾。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将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信贷供给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融资需求相适配。加大力度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密切关注资金沉淀空转等情况。
 
证监会明确上市券商监管规则
 
  5月10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明确要求上市证券公司,以更鲜明的人民立场、更先进的发展理念、更严格的合规风控和更加规范、透明的信息披露,努力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切实担负起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新规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规定》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优化发展理念,统筹规范融资行为。校正机构定位。明确要求上市证券公司端正经营理念,聚焦主责主业,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突出价值创造、股东回报和投资者保护,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员合规管理要求,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在规范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标杆示范作用。规范市场化融资行为。要求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并上市交易和再融资应当结合股东回报和价值创造能力、自身经营状况、市场发展战略等,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时机,严格规范资金用途,聚焦主责主业,审慎开展高资本消耗型业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健全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管控和风险管理要求。健全公司治理,明确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建立股权结构清晰、组织架构精简、职责边界明确、信息披露健全、激励约束合理、内控制衡有效、职业道德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构,健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保证公司运作独立性、稳健性,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加强对各类境内外子公司的管控。强化对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规范,强调股东、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不得要求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通过违规关联交易、对外投资、融资、担保、销售金融产品等方式,侵占上市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金、资产,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明确上市证券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信息披露规则的规定,公允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完善从业人员管理及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规范短期激励,不得过度激励,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应当持续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依法依规披露薪酬有关信息。
  三是促进行业发展,完善信息披露要求。结合证券公司并表监管等安排,明确上市证券公司经监管部门认可或要求,以合并数据为基础编制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或采取内部模型法等风险计量高级方法计算相关风险控制指标的,应当在披露时就相关口径及差异化安排进行说明。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在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中披露净资本等主要风险控制指标的具体情况和达标情况;当核心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应当及时以临时公告方式披露,说明原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取消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披露要求。
  四是践行人民立场,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强调上市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相关制度及程序,以积极、认真、专业的态度回应投资者关注,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介绍和反映公司的实际状况;上市证券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证券公司母公司为上市公司的,证券公司应当指定专人配合,就涉及证券公司经营等相关事项作出专业回应。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与股东回报。明确上市证券公司应当牢固树立回报股东的意识,结合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对股东回报的合理规划,对经营利润用于自身发展和回报股东进行合理平衡,重视提高现金分红水平,鼓励形成实施股份回购的机制性安排,积极通过一年多次分红及回购注销的方式提升股东回报、优化治理结构。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坚守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主线,持续加强证券公司日常监管,强化执法问责,督促上市证券公司将《规定》的一系列新要求落实到位,并将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向全行业辐射,促进证券行业机构高质量发展。
 
北向资金不再披露实时成交额
 
  5月11日,港交所发布公告称,5月13日起,港交所正式实施有关北向交易实时成交额及每日额度余额的调整。这标志着沪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机制的重大变革。
  根据沪深港三地交易所4月12日同步宣布的调整沪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机制,此次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取消沪深股通实时买卖交易金额的披露。港交所不再披露实时的买入、卖出交易金额和交易总额等信息。与此同时,沪深交易所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不再披露港股通的实时成交数据。
  本次调整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港交所完成对沪深股通盘中实时交易信息的调整,预计一个月后实施;第二阶段,沪深港交易所同步完成其他交易信息的披露调整,预计第一阶段完成三个月后实施。
  目前第一阶段的实施时间已至,5月11日,港交所发布最新公告称,参照2024年5月3日交易所发出的通告,继当日成功完成推出前测试后,有关北向交易的实时成交额及每日额度余额的调整将于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正式实施。
  具体调整来说,即不再披露北向交易的实时数据,包括实时买入额、卖出额、成交总额。调整后主要安排如下:
  沪深股通方面,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实时公布额度余额。每日收市后披露沪深股通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名单(包括ETF)及其成交总额,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数据的汇总情况。每季度第5个沪深股通交易日公布上季度末单只证券沪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数量及各香港结算参与者持有数量。
  港股通方面,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实时公布额度余额。交易期间公布买入卖出成交金额及成交总额。每日收市后披露当日买入成交金额及笔数,卖出成交金额及笔数,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包括ETF)名单及其买入成交金额、卖出成交金额、成交总额,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收市后数据的汇总情况。每日收市后披露单只证券港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数量。
 
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
 
  5月1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自2024年10月8日起正式实施。《管理规定》紧紧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有效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市场通常称为量化交易)监管作出全方位、系统性规定,是强化市场交易行为监管的重要举措。
  《管理规定》的发布,是证监会首次出台针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规则,初步建立起程序化交易监管的总框架,于"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发布,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此次发布的《管理规定》,首次以专门规章形式对程序化交易进行系统性规定,为程序化交易划定了清晰的监管边界。规定明确界定了程序化交易的定义,并从交易行为和信息系统两个维度,对程序化交易提出了总体要求。
  在交易行为方面,《管理规定》严格要求程序化交易者履行报告义务,向证券交易所报告账户、资金、交易及其他相关信息,未履行报告义务的不得交易。同时,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将加大对程序化交易的实时监测力度,重点关注异常交易行为,并可视情况采取监管措施或进行处罚。
  在信息系统方面,《管理规定》从程序化交易系统的开发、测试、运维、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相关技术系统具备稳定性、安全性和可审计性。对程序化交易系统中的交易单元也提出了严格的管理要求,包括对交易单元进行统一编码管理、限制交易单元数量、禁止混用交易单元等。
  针对近年来市场关注的高频交易和北向交易,《管理规定》提出实施差异化监管。对于高频交易,证监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监管,通过缩短交易监控周期、提高监控频率等措施,强化对高频交易的交易监测和风险防控。
  对于北向交易,《管理规定》要求按照对内对外一致的原则,规范北向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执行与A股市场一致的交易监控标准。沪深证券交易所将根据规定另行制定北向程序化交易的具体管理办法并公布实施。
  此外,《管理规定》要求证券交易所建立和完善针对程序化交易引发异常波动的熔断机制,一旦发生剧烈异常波动将直接实施临时停市或熔断交易。这一做法有望从根本上抑制因程序化交易引发的"闪崩"等异常行情。
 
证监会完善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5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推进诉源治理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推动源头预防、就地实质化解纠纷,全面推动证券期货领域诉源治理工作走深走实,更好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
  《工作方案》明确,扎实做好投资者行为和诉求调研工作,持续深化12386服务平台预警监测等辅助源头治理效用,适时建立以12386服务平台数据为基础的全行业相关数据采集、投资者诉求数据统计监测系统,开展全市场统计分析预警监测。对投资者反映集中、矛盾突出的诉求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从源头上解决一批投资者诉求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投资者诉求数据所呈现出的趋势性问题、制度性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优化监管工作、完善监管制度提供有效数据支持,更好服务源头治理、实质化解。压实经营机构、派出机构基层主阵地责任。派出机构指导监督辖区经营机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纠纷分类化解处置机制,持续维护矛盾纠纷处理台账或数据库,定期排查分析纠纷集中问题,从源头减少矛盾产生。
  在调解方面,《工作方案》指出,要提升调解服务获取的便利性。充分调研各辖区调解工作的先进经验,强化资源力量聚合,推动调解服务站点进法院、进投资者教育基地、进地方纠纷综治中心等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将调解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强化调解组织建设管理,持续加强对调解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保障,最大限度整合系统内调解资源,推动提升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树立调解组织社会公信力、权威性。完善在线调解系统功能,优化中国投资者网证券期货在线调解平台。落实落细强制调解制度,结合实践经验研究制定强制调解制度的适用细则,保障制度顺畅运行。
  《工作方案》指出,综合运用纠纷多元化解"工具箱"。积极发挥先行赔付制度作用,用好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和责令回购制度,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兼顾惩戒违法行为和赔偿投资者损失的制度优势。深化探索行业仲裁及仲调对接机制。总结12386服务平台和解、调解、仲裁、先行赔付、责令回购、代表人诉讼等实践经验,充分挖掘多元解纷"工具"的实践优势,加强和司法程序全流程有机衔接,鼓励当事人综合运用多元解纷"工具箱",推进纠纷矛盾高效实质化解。
  《工作方案》明确,要加强行政与司法联动,探索优化和法院的诉调对接。加强协调联动,推动"总对总"机制全面落地实施。推广适用"示范判决+平行案件多元解纷"机制。争取法院对非诉解纷机制的司法支持。加强就赔付方案涉及的"三日一价"认定、损失测算等实质性法律问题与法院沟通,争取司法和行政认定的标准统一,避免后续投资者对补偿标准有异议等而另行起诉,更好保障非诉解纷机制的市场预期和解纷效果。
  对于重点纠纷领域,《工作方案》要求,多举措提升上市公司类纠纷非诉化解质效。加强对上市公司参与调解的正向激励引导,降低国有企业等上市公司因内部审计及追责等因素惯性依赖诉讼的顾虑。深挖治理机构类纠纷中新型突出矛盾纠纷。针对当前矛盾突出的投资咨询类纠纷等反映出的行业规范性不足、维权黑产等问题加强研判,推动完善相关业务管理规则,加强投资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实现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产生。
 
中证协规范券商两类子公司业务
 
  5月1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管理规范》和《证券公司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两部规范"),以适应证券公司当前股权投资业务风险防控和规范发展需求,对子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同时对子公司内控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并在人员管理方面做了进一步补充完善。
  两部规范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子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将另类子公司按照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规定开展跟投业务纳入规范中,在与母公司做好业务划分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另类子公司可适当投资大宗商品、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投资品种;明确私募基金子公司设立二级管理子公司的相关要求,规定二级管理子公司应当登记为基金管理人且不得再下设任何机构;扩充了子公司现金管理投资标的种类,提升闲置资金管理灵活度。
  二是对子公司内控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包括另类子公司需加强交易行为管理,规范对投资标的的尽职调查、投后管理、持续控制和管理风险均提出了相应要求;强化对子公司违规关联交易的约束,规范新增了另类子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的原则进行关联交易行为管理的要求,并增加证券公司及子公司违规向股东或其他关联方提供融资或者担保的禁止性规定。此外,规范还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做好业务划分,切实避免同业竞争、利益冲突及利益输送。
  三是对人员管理方面做了进一步补充完善。明确子公司合规负责人应当由母公司选派;要求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向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备案;强调相关人员投资行为应符合有关规定,子公司应当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自律管理层面的一些要求。包括子公司报送事项,以及明确另类子公司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执业登记,协会可对从业人员采取不适合从事相关业务的自律措施等内容。
  据了解,此次修订工作,主要是为全面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新"国九条"和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的相关要求,总结规范经验与实践需求,加强证券公司监管,回归本源,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督促行业机构树牢"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稳健发展。修订原则也是在对过往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强化的基础上,进行小幅度必要调整,保持规则及行业预期稳定性的同时,回应市场合理诉求,及时解决行业发展及风险防控需解决的问题,以便更好发挥投资业务功能和服务实体经济。
  下一步,中国证券业协会将按照证监会的工作安排,持续加强对两类子公司的自律管理,加强对证券公司组织架构的关注和另类子公司投资情况的监测,同时继续做好行业答疑解惑工作,依托委员会及时召开全体会、座谈会、行业调研等,及时了解行业对规则的适应和业务开展的难点,发挥桥梁作用,为监管部门提供实践信息和有效意见。
 
两部门联合印发《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5月10日,财政部、国家网信办联合印发《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暂行办法》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数据备份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存储在境内。
  《暂行办法》主要适用于境内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审计业务相关数据处理活动,包括为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的国有金融机构或中央企业等提供审计服务;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或者超过100万用户的网络平台运营者提供审计服务;为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提供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未从事前述三类业务,但审计业务涉及重要数据或者核心数据,也应根据《暂行办法》进行数据处理活动。
  《暂行办法》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数据分类分级的标准,确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被审计单位有义务通过业务约定书、确认函等方式告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资料中的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相关信息。
  《暂行办法》对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的存储、相关日志、传输等作出明确要求。在数据存储上,存储重要数据的信息系统要落实三级及以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存储核心数据的信息系统要落实四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在日志管理上,要求涉及核心数据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三年,涉及重要数据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向他人提供、委托处理、共同处理重要数据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三年。涉及一般数据,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处理,《暂行办法》不作特别要求。
  截至目前,我国有35家会计师事务所加入或创建了28个国际会计网络,行业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暂行办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应按相关规定存放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在业务约定书或类似合同中包含会计师事务所向境外监管机构提供境内项目资料数据等类似条款。境外监管机构因监管需要确需调取境内审计工作底稿的,应通过相应的跨境监管合作机制依法依规获取,相应审计工作底稿出境应当办理审批手续。
  《暂行办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在建立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管理资源投入、网络安全技术防护、网络管理账户权限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指导会计师事务所为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暂行办法》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范未经授权的访问行为。
  《暂行办法》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数据备份制度,确保在审计相关应用系统因外部技术原因被停止使用、被限制使用等情况下,仍能访问、调取、使用相关审计工作底稿。加密设备应当设置在境内并由境内团队负责运行维护,密钥应当存储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拥有其审计业务系统中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的自主管理权限,统一设置、维护系统管理员账户和工作人员账户,不得设置不受限制、不受监控的超级账户,不得将管理员账号交由第三方运维机构管理使用。
 
七部门明确养老机构服务费预收周期不得超过12个月
 
  5月10日,民政部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养老服务费预收的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对单人收取的押金最多不得超过月床位费的12倍。
  《指导意见》由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以及金融监管总局七个部门联合发布,自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七部门表示,近年来,一些养老机构采取预收费方式运营,一定程度缓解了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纾解了运营压力。但也有养老机构出现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资金链断裂后"退费难"、"爆雷"、"跑路"等问题,甚至有的不法分子实施非法集资、诈骗等犯罪行为,严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扰乱养老服务市场秩序。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指导意见》界定了预收费的内涵,将养老服务费、押金和会员费全口径纳入监管;明确了收取要求,限定了养老服务费最长收取时限和押金最高预收额度,列出了会员费收取的"负面清单"情形等;强调了使用用途,防止养老机构成为敛财平台;强化了多元监管,提出了预收资金分类管理、风险隐患分类处置的要求等。
  根据《指导意见》,采用预收费方式的养老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门户网站等显著位置公示预收费项目、标准等信息,并向负责监管的民政部门报送。省级民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情况,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当地养老服务费最长预收周期和押金最高预收额度,养老服务费预收的周期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押金最多不得超过该老年人月床位费的12倍。尚未建成或者已建成但尚不具备收住老年人条件的养老机构,不得收取会员费。
  养老机构不得以承诺还本付息、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诱导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交纳预收费。退费时,养老机构应当按照约定及时退费,不得拒绝、拖延。养老机构因停业、歇业等原因暂停、终止服务的,应当提前30日发布提醒,及时退还剩余费用,妥善解决后续服务问题,依法承担经营主体责任。
  养老机构预先收取的养老服务费应当全部及时存入其基本存款账户,押金、会员费应当全部及时存入存管的专用存款账户。押金、会员费实行银行存管和风险保证金方式管理。养老机构要与民政部门、存管银行签订三方存管协议,开设专用存款账户。养老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要留存一定金额的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留存比例不得低于该账户近三年会员费总额10%,且不得低于该账户当前余额的20%。
  "风险保证金不占用过多现金,不影响机构的资金使用周转,不会对机构发展产生抑制性影响;另一方面,一旦养老机构非正常原因停止运营,专用存款账户沉淀的资金,再加上购买保险等其他措施,能够起到一定补偿赔付作用。"李邦华介绍,对押金、会员费额外提出实行银行存管和风险保证金方式管理,目的是确保专款专用、压降风险,从而进一步保障资金安全。
 
我国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5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修订后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将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规则》进一步调整了有关市场范围、运营机构、交易主体表述,同时,完善市场成员、市场交易类型相关表述,完善了电能量、辅助服务交易等定义和交易方式,进一步细化了风险防控相关要求。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现行《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以下简称"第10号令")为2005年10月原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发布,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电力市场建设快速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对修订第10号令提出了迫切要求。此次新规最显著的调整是将规章名称由《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修改为《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与《电力监管条例》相关表述保持一致。
  该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明确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线图",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储能企业等新兴机构和主体迅速发展,市场注册管理制度大范围推广,第10号令中相关内容需进行调整。
  此次《规则》明确,电力市场成员包括经营主体、电力市场运营机构(电力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和提供输配电服务的电网企业等。
  在风险防控方面,《规则》也有进一步细化。明确电力监管机构根据市场运作和系统安全需要,制定电力市场暂停、中止、恢复等干预规则,规定电力市场干预措施实施条件和相关处理方法。电力市场运营机构按照"谁运营、谁防范,谁运营、谁监控"的原则,履行市场监控和风险防控责任,对市场依规开展监测。
  前述负责人指出,《规则》正式印发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密切关注电力市场运行情况,督促市场运营机构规范组织交易、各类经营主体规范参与市场,定期对各类主体参与市场行为和市场运行情况进行监管。
 
政策要闻
 
▲证监会发布指引强化拟上市企业行为约束
 
据悉,为贯彻落实新"国九条"和《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推动各方树立对投资者负责的理念,强化拟上市企业行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10号》(以下简称"指引"),即日起实施。
  指引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要求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刊登致投资者的声明,说清上市目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融资必要性等基本情况,督促发行人牢固树立正确"上市观"。二是明确"关键少数"可以就出现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形作出延长股份锁定期的承诺,强化"关键少数"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意识。三是完善上市后分红政策的信息披露规则,以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回报预期。四是强化未盈利企业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其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等前瞻性信息,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未来发展前景,便于投资者作出决策。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践行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职责,抓好规则落地执行,压紧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方责任,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北向互换通"推出三项优化措施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于2024年5月13日联合宣布,将推出"北向互换通"优化措施,于5月20日生效。
  优化措施包括:一、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IMM合约);二、推出合约压缩服务,及配套支持的历史起息合约;三、延长交易手续费、合约清算费的减免优惠。
  所谓"互换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连接,参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机制安排。其中,"北向互换通"率先开通,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可以让国际投资者以自己的交易和结算习惯投资中国内地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的渠道。
  据了解,2023年5月15日,"互换通"正式上线。自业务上线以来,交易清算等机制安排运转顺畅,境内外投资者积极踊跃参与,业务量持续上升。
 
▲中证协首次发布两项团体标准
 
  5月15日,即第六个"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简称"中证协")公布了《证券公司投诉处理标准》《证券公司客户回访标准》两份行业标准文件,供会员等单位自愿采用。两份行业标准由中证协投资者服务与保护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华福证券、华安证券分别牵头编写。
  中证协指导团标起草组通过系统梳理现行法律法规、自律规则等关于投诉处理和回访工作的要求,结合行业积累的优秀经验,经过多轮行业征集意见、沟通反馈,形成《投诉处理标准》《客户回访标准》,旨在为行业提供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投诉处理和回访实践指南。
  《投诉处理标准》内容涵盖定义投诉处理相关概念、多维度区分投诉类型、提出投诉方式和渠道、制定投诉的处理原则、制定投诉的处理程序、明确投诉处理工作流程、强调证券公司投诉处理监督,有助于证券公司提高投诉处理质效,厘清工作职责,防止工作推诿。
  《客户回访团体标准》提出了证券公司客户合规性回访的工作要求、管理体系和组织实施参考标准,为客户回访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多种场景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处理方法,填补了证券行业客户回访团体标准方面的空白。
  《投诉处理标准》《客户回访标准》是中证协首次发布的团体标准。我国《标准化法》鼓励协会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并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同时,民政部《团体标准管理规定》也多次提及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团体标准等内容。中证协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机制,不断丰富自律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自律管理对行政监管的补充作用,形成引领和规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国有资本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日前到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强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深入推进业务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资本投资公司,努力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好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
  张玉卓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定位和布局,全面系统把握做强、做优、做大之间的内涵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要立足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持续深化改革,优化集团管控,强化动态监管,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规范投资闭环管理,不断提高投资风险防控能力。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选准选好重点投资领域,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做产业投资的引领者、持续回报的投资者。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体现到扛牢守好企业职责使命中,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把抓好巡视整改同落实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贯通起来,勇于正视矛盾问题,推动企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自主创新
 
深圳资助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研能力
 
  据悉,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深圳市杰出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5月15日起施行。
  根据《办法》,深圳将根据国家战略和深圳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每两年遴选不超过10名具有成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入选人才将获得每人1000万元至2000万元培养经费,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和加强团队建设。
  《办法》明确,选拔条件主要包括4个基本条件和5个业绩条件。4个基本条件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已在深圳全职工作"和"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5个业绩条件包括正在承担或曾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正在承担或曾参与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或重点学科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正在带领或曾领衔省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团队;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始创新上有重大突破;在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上有重大贡献。
  推荐方式上,采取单位推荐或个人推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培养期间将进行中期、期满两轮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拨付资金的重要依据。
  此次发布的《办法》是对原试行办法进行的优化升级。深圳曾于2019年出台《深圳市杰出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试行)》,有效期已届满。5年来共组织两次杰出人才培养对象选拔,共有17人入选。培养期间,3人当选两院院士,1人入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节能减排
 
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据报道,"五篇大文章"中,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稳步推进。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的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指出,金融管理部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进一步优化政策安排,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强化监测评估、政策协调、宣传推广,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效。
  会议指出,发展好绿色金融,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方面。
  会议认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在气候投融资、碳市场建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面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金融机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造了条件。金融部门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为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议指出,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利用好生态环境有关机构和单位的专业性优势,强化在碳核算、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助力碳市场建设。加强政银企三方融资对接,建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联合推介机制。
  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要在整体战略中充分考虑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适应性,将气候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更好适应和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围绕绿色金融完善组织建设,强化考核激励,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拓宽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切实提高绿色金融投向精准度,提升信息披露和碳核算水平,防范"洗绿""漂绿""假转型"。既要持续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也要保证对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支撑。金融管理部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进一步优化政策安排,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强化监测评估、政策协调、宣传推广,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效。
 
两部委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据报道,作为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配套措施,近日,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支持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结合实际,统筹用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相关资金,聚焦打通废旧家电家具回收堵点,支持以县城、乡镇为重点,改造提升家电家具回收等服务网点,畅通家电更新消费循环。
  根据《通知》,引导支持的主要方向一是完善县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中转设施。支持改造建设县域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中转、集散站点,有效提升县域再生资源集聚和中转能力。二是支持乡镇商贸中心等商业网点提供废旧家电回收、二手家电经销、维修等生活服务,改造建设废旧家电暂存、周转相关设施,增加服务功能。三是支持废旧家电回收企业配备再生资源回收车辆,推广"以车代库"等灵活流动回收模式,统一服务规范,延伸回收网络,实现废旧家电即收即走。
  《通知》要求,确定将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的省份,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商财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对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相关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等进行修订补充。各地要认真制定支持方案,围绕提升县域废旧家电回收网点覆盖率和废旧家电回收量(台)等关键指标,确定总体目标、重点举措、项目清单、绩效考核等内容,于2024年5月31日前按程序报商务部、财政部备案,逾期未报视为不对支持内容进行调整。
  《通知》强调,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重点支持有较强实力、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回收体系建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存在项目储备不足、预算执行慢等问题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支持方向等,切实加快中央财政资金执行进度。
 
五部门联合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5月15日发布通知,联合组织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加快补齐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短板。
  该活动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赋能新生活,乐享新出行"为主题,时间为5月至12月,将选取适宜农村市场、口碑较好、质量可靠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开展集中展览展示、试乘试驾等活动,丰富消费体验,提供多样化选择。
  活动还将组织充换电服务,新能源汽车承保、理赔、信贷等金融服务,以及维保等售后服务协同下乡,并落实汽车以旧换新、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等支持政策。
  通知明确,活动选取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比例不高、未来市场潜力大的典型县域城市,举行若干场专场活动。鼓励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充换电设施企业、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积极参加。
 
深圳等39个市(区)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据悉,生态环境部5月15日在常州举行的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发布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深圳、海口、福州、长春、银川、西宁等39个市(区)入选。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本次发布的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包含北京市门头沟区等39个市(区),涵盖从超大城市到小城市的不同规模,覆盖全国7大地理分区,发展水平、气候类型、要素禀赋等特点比较明显,在全国或省内典型性较强,预期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夏应显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动试点工作,建立技术帮扶机制,指导试点城市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高质量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
  《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
 
深圳发布氢能产业创新行动计划
 
  据悉,深圳市发改委5月10日发布《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自2024年5月18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制氢设备、储氢装置等关键零部件和装备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技术领先、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制储输加用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市场化示范推广一批燃料电池车辆,建设加氢站不超过5座,建设创新载体不少于15家,推动深圳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氢能领域国际国内标准不少于20项,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在打造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策源地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氢能关键技术研发,围绕制储运氢等关键领域布局实施一批技术攻关及基础研究项目;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关键环节,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创新载体,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等,并对符合支持条件的单个平台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加快氢能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氢制备与提纯、氢储运及加注等环节。
  在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地领域,《行动计划》提出建设氢能产业园区,建设龙华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盐田国际氢能产业园及龙岗国际低碳城,支持共建氢能产业园;支持企业围绕先进制氢储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和零部件,以及分布式发电等氢能应用重点领域研发及产业化,其中实施产业化项目,单个项目将给予最高1500万元资助。
  产业发展场景先行。《行动计划》中,提出深圳将打造氢能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在推动氢能在重载及长途交通运输领域示范应用上,对符合条件的燃料电池汽车给予推广应用补贴;积极开展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结合绿色建筑、产业园区(含物流园区)、公立医院等场景用能需求,探索开展燃料电池备用电源、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等试点应用,并鼓励在旅游、运输、消防、电力等领域开展氢能动力船舶、无人机、氢燃料电池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HVTOL)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构建上,《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鼓励在应用场景丰富的地区建设加氢站;逐步降低用氢成本,落实燃料电池汽车专用制氢站用电价格执行蓄冷电价政策,发电厂可利用低谷时段富余发电能力电解水制氢等。
  在保障措施中提出,将氢能产业纳入全市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城市间氢能产业合作,并谋划一批市外"飞地"氢能产业园等。
 
报告称山西煤炭行业"公正转型"面临就业资金等困境
 
  5月14日,能源基金会公众号发布非营利机构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所做的报告《"双碳"目标下山西省煤炭行业公正转型路径研究--煤炭采选行业专题》(下称"报告"),以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为例,预测其煤炭采选行业转型对就业、财税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并测算其公正转型的资金需求量。
  据报告,长期高强度的煤炭开采加剧了山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单纯依靠煤炭的发展模式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省内及周边居民承受了煤炭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大部分负外部性。"双碳"背景下,山西煤炭经济需全面转型,转型过程则将影响地区就业、经济结构、财政收入等领域。2024年,山西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公正转型"--"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正确处理相关社会问题,包括对就业和弱势群体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公平公正",开启公正转型在地区层面的探索。
  报告称,山西省在长期高强度开采后面临浅层煤炭资源减少、开采难度和成本上升等问题,其中煤炭采选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规模缩减、财税贡献度下滑和生态修复需求累积三方面,就业规模缩减还将带来安置压力。
 
劳动用工
 
雄安新区公布37个"特岗特薪"岗位
 
  5月12日,雄安新区在第二届科技·人才·创新周启动仪式上公布2024年"特岗特薪"岗位清单,包括16家企事业单位的37个特聘岗位。
  据介绍,为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雄安新区执行"特岗特薪"政策,岗位分为A、B、C三档,根据聘用对象的岗位类别,按用人单位给付薪资的50%至100%给予岗位奖励。"特岗特薪"政策重点支持疏解央企总部及二、三级企业或创新业务板块引进的高精尖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新区五大高端高新产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创新平台等引进的行业领军人才。
  此次公布的37个特聘岗位,包括中移雄安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贸易谈判代表、中国星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环保领域高级研究员、中国雄安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雄安宣武医院首席专家等。一些专家说,"特岗特薪"政策将为雄安新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专家论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创新
 
  北京日报5月13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石博文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此必须在稳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就是通过提升经济的活力与创新力来实现有效率的增长。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没有颠覆性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不可能孕育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产业、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少包含以下环节:一是以革命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前提;二是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的融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三是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业态,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与产业链现代化;四是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分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创新。按照熊彼特的定义,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通过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内生于生产过程之中,是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本质上意味着"毁灭",并能创造出新价值。没有颠覆性科技创新活动与成果,不可能孕育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产业、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科技创新既包括基础研究阶段的学术思想与科研成果创新,也包括基础研究成果进入应用阶段的应用开发与中间实验阶段,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例如,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新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必须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化解被西方压制的风险以及底层技术逻辑被替代的风险,如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等都需要在高端芯片、工业控制软件、核心元器件、算法等方面的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依靠科技创新,而且也依赖于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固然重要,但科技创新能否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还要看制度构建能否有力地推动技术创新,如谁来创新、为什么创新、如何组织创新、如何保护创新成果等。换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依靠科技创新,而且也依赖于制度创新。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例,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其实,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的近百年中,蒸汽机技术在英国传统矿山等行业已被广泛使用,但当时为什么没有导致工业革命,而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却爆发了工业革命,其根本原因是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段英国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前导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伴随着专利制度的推出(保护创新)以及一系列贸易制度的实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鼓励创新及新技术的推广成为现实。由此可见,英国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制度革命。
  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乃至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既然科技创新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至关重要,而科技创新又依赖于制度创新,我们就需要探讨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乃至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
  第一,塑造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的明确界定与产权的有效保护。产权界定越明晰,利益边界越是清晰,动力机制越是有效,而有效的产权保护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中的"偷懒"与"搭便车"行为。
  第二,处理好科技创新中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谁才是创新的主体在理论上仍有争议。我们认为,技术赶超需要大量持续的研发投入能力,科技赶超往往风险巨大,特别是在中美出现科技脱钩风险、"卡脖子"技术阻碍科技发展的条件下,科技创新的风险比较大。同时,在具有较强公共品供给特征的技术创新领域中,如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实验阶段,会产生市场失灵问题。针对以上领域我们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科技"卡脖子"的领域需要组建"国家队"来集体"攻关",突破科技创新中的风险。但是,科技创新能否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还必须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与大规模产业化,这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惊险一跃",它必须通过市场化进程来完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创新链各个环节的不同特征来打造适宜的"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新格局。
  第三,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机制就是实现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通过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高端化形态下的工业化增长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四,实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战略非常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员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人才,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创新科教体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尊重科学家,保护科学家,特别是保护科学家的创新性科研成果,营造适宜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人才战略不仅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企业家人才。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实现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主角是由活跃在市场竞争中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
  制度创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变更生产关系就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一个有助于激励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质量制度,就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以制度红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证券时报5月14日刊发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撰写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个热词,笼统地讲,就是由新技术、新商业生态和新商业模式产生的生产力。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每次新技术革命或者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康波周期推动的生产力进步,都属于这个概念范畴。如果仅仅是生产率的大幅提高,难以体现出新意,只有生产关系也同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推动生产率在一个大的经济周期里持续提升,才配得上"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换言之,新质生产力必然与新质生产关系(改进的制度)相伴而生,而且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
  有人用总生产函数里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来定义新质生产力,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标志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从经典的生产函数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这个总生产函数定义了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与经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并将无法分解和计量的对产出造成影响的因素,用TFP进行度量。它定义了产出相对于要素投入的效率关系。TFP增长反映效率提高,而减少意味着效率下降。TFP包含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制度等,反映了在特定时期,制度和技术等对经济活动的贡献度。
  国内有很多学者测算、对比过改革开放前后和近几年TFP的变化。以近期伍晓鹰教授的团队研究结果看,TFP的波动变化很大,表现最好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时期,另一次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而且有一个明显特点,即当中国经济每一次被大的改革举措推动起来的时候,TFP上升的斜率是惊人的一致。好像有一个基本面在那里,一旦给了正确的政策环境它就把效率推上来了。但是每次大幅上升持续时间不一样长,这暗示了每次TFP的大幅增长都是一种"制度改革红利"起作用的结果。在发展中国家,TFP叫作"制度红利"系数可能更贴切一些。   在发达国家,这个系数的表现也有不稳定的时段,但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的应用给经济带来的红利。以美国为例,根据宾夕法尼亚PWT数据库的美国经济核算结果,从1955年到2019年的每十年(1955-1965年、1995-2005年、2015-2019年)中,资本、劳动和TFP的贡献率都远比其他时期高,而在较高年份之后的20年,TFP通常会降低。笔者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技术创新的发展超过了经济对其加以应用的速度时,创新技术应用速度停滞或减慢,之后再释放,导致出现TFP贡献率的周期性循环。
  这提示我们不应静态地看待TFP,由于技术和制度相互作用,技术创新并不是线性地融入经济活动。当期TFP低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技术创新不够多或不够快;另一个是技术创新速度和数量是正常的,但技术创新的应用速度较快。前者应该同时体现为经济增长放缓,后者反而可能出现快速经济增长。
  伍晓鹰测算的结果显示,资本重新配置效果在某段时间停止改善了,表明同期政府没有放松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影响整个经济的交易成本,挤出一些和政府没有关系的企业,结果,整体经济肯定会有TFP损失。如果能避免这个损失,不仅是增长率会更高,更重要的是经济就会有更大的活力。他对ICT行业的测算表明,政府希望通过产业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但没有意识到在技术进步加速的时代,因产业政策导致资源错配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会更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平均来看,TFP年增长只有0.7%,并不理想。我们用效率损失换来了更长期的高速增长,在出现人口拐点和投资拉动增长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变得更难以维持。笔者抛开TFP,用内嵌数据要素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数字经济新时代,数据要素的加工处理更加高效,新知识和创新技术的产生都可能更快,但能否尽快应用于现实社会,则需要考虑社会制度和社会成本。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即便是通用技术也未必能顺利被社会接纳,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更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社会经济的演进往往与技术和制度的持续调整有关。制度和技术密不可分,没有无技术元素的制度,也没有无制度元素的技术。技术的发展主要与科学和教育的进步有直接联系,其他方面则受制于创新机制,即科学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过程。技术上的变革需要社会制度的互补性变革。技术、经济和相关制度作为一体化系统共同进化。
从纳入数据要素的生产函数模型可以看到,制度环境与劳动、投资和数据要素的配置比例有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和生产率的提升幅度和速度。新技术需要一个兼容并包、鼓励思考和创新的社会制度来配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力。笔者认为,数字经济的活力将取决于使用者对数据要素的处理能力和应用水平,这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同时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提升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广度和深度。制定提高生产力的政策立足点和出发点也在于此。制度和政策需要不断改善,两大目标是既要有助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公平、公正的教育体系,也要培育有利于创新技术快速、广泛应用的透明、公平、有序竞争的商业环境。只有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完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制度红利才有可能将社会活力释放出来,推动经济重新回到较高速的增长轨道。
 
郭克莎:聚焦关键领域扩大内需
 
《经济日报》5月14日刊发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郭克莎撰写的文章指出,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找准关键领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任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时提出,“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2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最近,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这些都为促进投资和消费、加快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找准发力方向
  国内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破解这些难题,要立足优化结构,找准关键领域,从更高层面进行全局性、综合集成式的政策规划,切实扩大国内需求。
  一方面,聚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产生不利影响。中央提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利于把扩大内需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结合起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这将有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是以促进重点领域投资和消费为切入点,有利于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次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范围主要包括工业、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教育、文旅等领域,将加快相应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技术更新改造,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较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转向设备更新投资领域,更好激活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同样,消费品以旧换新涉及汽车、家电、家装等主要大宗消费领域,对扩大消费有较大作用,可进一步激发消费愿望、释放消费潜力。
  二是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和回收循环利用为抓手,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循环活跃度和有效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加强回收循环利用,可以搞活和扩大二手商品市场,引导产品设备和关键部件梯次利用,提升资源再生利用能力和水平,并带动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这不仅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优化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而且有利于提升市场循环的活跃度,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起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提升循环效率的作用。
  三是以推动标准提升和完善为牵引,有利于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和完善标准是推进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在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当中,最重要的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的能力,这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路径。需加快完善相关机制,开展我国标准与相关国际标准比对分析,不断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鼓励支持和引导国内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国内国际衔接。
  另一方面,坚持把稳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以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稳增长。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5%左右,实现这个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稳增长依然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央推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系列政策,将有力促进投资、促进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一是通过搞活国内市场稳增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以推动七大领域设备更新拉动实体经济发展,以推动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居民潜在消费需求释放,以搞活二手商品市场和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活力和动力,这些都将较大程度破除经济增长的需求约束,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潜在增长率。而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可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促进企业扩大能够提高效率、优化结构的长期投资,增强高质量发展持久动力。
  二是通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升和完善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稳增长注入新动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既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手段,更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式;提升和完善标准是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要求,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提高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主要途径。这些都将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更大作用,进而为稳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三是通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推进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会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强回收循环利用、提升和完善标准亦会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并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这些方面汇集起来的结构性效应,将有助于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对中长期发展形成明显促进作用,使稳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加强统筹协调
  找准关键领域扩大内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加以必要的激励引导,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相关机制,打好政策组合拳。
  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中央政策支持,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更好发挥对地方政府和经营主体的导向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在税收政策方面,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在金融政策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增加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智能家电生产、服务和消费的金融支持。
  强化创新支撑。聚焦长期困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创新产品迭代等机制,引导企业利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机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坚持有序推进。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体系完备,各类设备更新换代空间很大。需要看到的是,任何一项政策的作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发挥好政策的可持续效应。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分阶段、分类别,稳步有序推进,不断增强相关政策对扩大内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同时,为提高政策的综合效应,需要在加强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注重政策实施过程的一些方法方式问题。
  一是更多运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政策落实工作。政策实施过程涉及部门、地方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推动工作。要坚持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供给和需求有效联动,打通经济循环节点和堵点,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更多运用协同配合的方式来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对于提升政策效果来说,决策层面的统筹协调与执行层面的协同配合同样重要。需高度重视中央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方面进行深入沟通。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同配合比较复杂,在强化和实现央地联动方面需要做很多细致工作,努力做到统筹协调、协同推进。
  三是更多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加强政策实施过程的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在研究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深入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实地实情调研,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快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
  总之,在扩大内需关键领域发力,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协同高效,统筹好各方面重大关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使扩大内需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中小企业
 
工信部就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
 
据悉,为了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4月18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到,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不得无预算、超预算开展采购。
  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
  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担保融资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应当自中小企业提出确权请求之日起30日内确认债权债务关系,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有关行业协会商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组织章程,完善行业自律,提供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方面的相关咨询与服务,制定本行业企业及时支付的自律规范、标准等,规范引导本行业大型企业履行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义务、不得利用优势地位拒绝或者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征求意见稿还提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履行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可以依法依规将有关失信信息计入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相关信息通过信用门户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有关部门根据拖欠主体类型,在政府资金支持、政府采购、招投标、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资质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
  对拒绝或者迟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在公务消费、办公用房、经费安排、因公出国出境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工信部召开第五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
 
  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第五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会上,来自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新型显示、新型储能等5个行业领域的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介绍所在行业及生产经营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融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政策建议。部相关司局对企业关心的问题予以回应。
  会议指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树牢家国情怀,把企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增强信心,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创新引领,坚定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一体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未来产业领域“独门绝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要推进协同攻关,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化点成珠、串珠成链,积木成林,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要加强前瞻布局,瞄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争当“链主”企业,取得更多标志性产品、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帮扶和发展并举,推动实施更多惠企政策举措,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调查分析
 
报告显示去年中企在德国投资项目数创新高
 
  据悉,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5月14日发布的《2023年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德国投资的兴趣显著增加,去年在德投资项目数创2017年以来新高,比前年增长近42%。
  报告显示,去年共有1759个外国投资项目落户德国,与2022年大致持平。其中,中国对德投资项目数量为200个,位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瑞士。
  报告说,中企去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大幅增长,项目数是2022年的3倍左右,约占总项目数的五分之一。其他主要投资领域包括机械制造和电子产品等。
  报告撰写人、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专家托马斯·博扬表示,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德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在德投资行业范围广泛。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是德国政府负责对外贸易和对内引资的机构,为进入德国市场的外国公司提供咨询和支持。该机构每年发布外国企业在德投资报告,所统计项目均为绿地投资或扩建项目,并购不在统计范围内。
 
欧盟商会调查显示中国正在扩大开放
 
  5月10日,中国欧盟商会联合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商业信心调查2024》(下称调查)。调查显示,中国许多行业正在扩大开放,但超过半数欧洲在华企业面临削减成本的挑战。  
  这份有529家中国欧盟商会会员企业参与的调查显示,认为所在行业扩大开放(report market opening)的企业比例显著增加,达到45%,较上年调查提高9个百分点,但只有42%的会员企业考虑在2024年扩大在华业务,为近年来最低水平。42%的会员企业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市场份额下降,仍有29%的会员企业在与中国企业竞争中提高市场份额。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称,"在中国为中国"的欧企面临一定压力,"在中国为全球"的欧企情况相对更好。
 
调查显示超八成企业对出口有信心
 
  据报道,信贷保险公司安联贸易(Allianz Trade)5月14日发布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的3000多家出口商中,82%的企业表示预计2024年通过出口产生的营业额将增加,尤其是在零售、家用设备以及计算机和电信等与消费者相关的产业。
  报告称,近40%的企业预计2024年营业额将增长超过5%,当中以中国出口商更为乐观,有45%的中国出口商预计营业额将增长5%以上。
  企业对于今年出口营业额的看法是否过于乐观?安联贸易亚太区及全球贸易高级经济师黄黎洋解释称,经过一年多的衰退,出口商现正期待2024年下半年出现反弹,因为制造商品的库存补充动力正在增速,全球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将提振价格并驱动再通货膨胀。该机构预测,继2023年收缩2.9%后,2024年全球贸易价格将增长2.8%,远低于5%的长期平均水平。
  报告称,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计划增加在中国的业务足迹。27%的美国企业、39%的德国和西班牙企业、33%的法国企业预计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从事汽车、化工、建筑、金属和纺织等行业的企业均选择在中国扩大其足迹。
 
经贸态势
 
美国宣布对电动汽车等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5月14日,美国白宫发布通知,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半导体、医疗用品在内的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
  白宫宣称,新措施将影响价值18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包括钢铁和铝,半导体,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电池零部件和关键矿物,太阳能电池,港口起重机和医疗产品等。根据白宫官网,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将从目前的25%提升至100%。
  有报道称,美国总统拜登此举是冒着大选之年对华关系恶化的风险,争取那些给他经济政策打低分的选民的支持。
  就"美国将对电动汽车等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举措,5月14日,中国商务部表示,中方坚决反对并严正交涉美方当日发布的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
  商务部指出,美方出于国内政治考虑,滥用301关税复审程序,进一步提高部分对华产品加征的301关税,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是典型的政治操弄,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世贸组织早已裁决301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美方非但不予以纠正,反而一意孤行,一错再错。
  美方提高301关税违背了美国总统拜登"不寻求打压遏制中国发展""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承诺,也不符合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精神,这将严重影响双边合作氛围。美方应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捍卫自身权益。
  所谓"301关税",是指美国依据"301条款"(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美方曾在上届政府时期,援引所谓的"301条款"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今年4月17日,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再次宣布发起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
 
美国将37家中国实体加入"实体清单"
 
据报道,美国再次对中国高科技机构施加出口管制。5月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公告,将37家中国实体纳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进行严格出口管制,其中包括22家量子计算相关实体,另有11家实体被指涉及高空气球,还有4家实体被指涉俄军事。
  纳入实体清单的量子计算相关实体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旗下多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旗下多家实验室和研究所、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
 
美众议院委员会通过生物安全议案
 
  5月15日,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投票通过最新一版众议院《生物安全法案》。该法案将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和Complete Genomics 5家中资企业列入受关注企业名单,要求美国相关企业在2032年前结束与上述中资企业的合作。
  这份编号为H.R.8333的议案,是此前《生物安全法案》议案(H.R.7085)的更新版本。1月25日,时任"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提交了H.R.7085议案,拟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
  《生物安全法案》议案新增八年缓冲期,下一步将等待分别在参众两院全体投票。
 
美国ITC发布对一次性电子烟及其组件和包装的337部分终裁
 
  5月1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公告称,对特定一次性电子烟及其组件和包装(Certain Disposable Vaporizer Devices and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hereof,调查编码:337-TA-1381)作出337部分终裁:对本案行政法官于2024年4月15日作出的初裁(No.18)不予复审,即列名被告美国VICA Trading Inc. d/b/a Vapesourcing of Tustin, CA为缺席被告。
 
日本2023财年经常项目顺差创新高
 
  据悉,日本财务省5月10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报告显示,2023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日本贸易收支状况明显改善,经常项目顺差创历史新高。
  报告显示,2023财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25.34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55日元),比上财年增加16.26万亿日元。
  货物贸易方面,由于对美汽车出口形势良好,出口额增长2.1%至101.87万亿日元;受益于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跌,进口额减少10.3%至105.44万亿日元。2023财年货物贸易逆差缩至3.57万亿日元。
  服务贸易方面,受益于入境游收入增加,服务贸易逆差缩至2.45万亿日元。
  此外,海外证券投资收益增加让包括利息、红利在内的海外投资收益增至35.53万亿日元。
 
投资视点
 
北京拟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推动北京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5月16日发布《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提到,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术服务覆盖全国,低空产业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品牌标识度大幅提高,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低空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在技术创新、标准政策、应用需求、安防反制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示范,带动全市经济增长超1000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到2027年,建设一批低空经济领域市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参与编制一批国家、国际标准。基本构建起支撑智能航空器(端)-网联空域及立体基建(网)-数字空管(云)-智慧飞服(服)-多元应用(用)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实力显著跃升。到2027年,培育10亿元级龙头企业10家,过亿元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企业50家、技术服务企业100家,在低空智联网、垂直起降场、无人机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低空产品及服务。
  应用场景形成示范。到2027年,围绕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空中摆渡、城际通勤、特色文旅等,新增10个以上应用场景,开通3条以上面向周边地区的低空航线,基本建成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及低空应用生态。
  安防反制能力领先。到2027年,建立起覆盖各类无人机及"低慢小"航空器、多种技术搭配、高中低空高效协同的安防反制能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及低空安防模式,确保首都低空安全,打造全国标杆。
 
上海出台22条措施深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
 
  据悉,为推进上海市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近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提出推进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强化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提升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建设和运营支持、强化科技为养老赋能、加强规划统筹和联合监管等6方面22条措施。
  其中,在强化科技为养老赋能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推进智慧医养,依托民政信息平台和上海健康网,加强健康、养老数据共享,推动不同养老场景下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信息合理利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促进养老机构住养老人电子健康档案规范管理与务实应用。支持健康管理、健康检测监测、健康服务、智能康复辅具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与应用。
  此外,《若干措施》提出,大力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提供"线上就诊、送药到院""在线咨询、复诊续方""线上开单、线下检查"等医疗服务。发挥区域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作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对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辐射效应。根据养老机构住养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推动互联网医院拓展服务项目,完善诊疗费用便捷支付、亲属代付、白名单代付等功能,逐步推动互联网医院按需接入养老机构全覆盖。
 
重庆出台15条金融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据报道,推动制造业发展,重庆将加大"金融活水"支持力度。5月10日,重庆市政府召开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出台《重庆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政策措施》(下称《措施》),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比重提高到10%,同时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比重明显提高,制造业股权、债券融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
  会上,市经信委负责人对《措施》进行解读称,《措施》涉及3个方面、共15条"政策干货",包含6条信贷融资政策、5条直接融资政策和4条多元融资政策。
  其中,6条信贷融资政策包括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力争总额超过500亿元;强化转贷续贷帮扶,减免中小微企业使用政府转贷资金产生的资金占用费至2027年底,探索开展跨行转贷试点等。
  5条直接融资政策包括大力推进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产品;支持企业挂牌上市,对企业股改挂牌、成功上市分阶段给予奖励等。
  4条多元融资政策包括推广融资租赁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直接融资租赁方式购置设备;发挥担保增信作用,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分险,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逐步降低至1%以下等。
 
山东发布有关"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推动山东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是山东省着力塑造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十个新优势"的关键抓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推进"十大创新"构筑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以壮大"十强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施"十大扩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系统谋划思路举措和突破路径。
  "十大创新"行动计划包括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数字变革创新、产业生态创新、要素保障创新、民生改善创新、风险防控创新、文化宣传创新、推进落实创新。其中,科技研发创新行动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平台赋能增效、科技成果转化,明确提出2024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2%、2025年达到53%。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方面,提出要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引育和自主培养,力争两年新增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300人左右。产业生态创新行动计划方面,明确要聚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上下游产业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达到50个和30个。
  "十强产业"共12个行动计划,新能源与新材料、文化创意与精品旅游分别制订行动计划。其中,总体目标65项,对"十强产业"规模、质量目标分年度细化明确。主要任务516项,对技术创新、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园区建设、品牌打造等,明确重点任务和支持举措。推进措施57项,强化财税支持、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举措,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见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行动为例,行动计划明确要从做强重点数字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拓宽市场应用空间、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0%以上,2024年、2025年分别突破2.2万亿元、2.4万亿元,努力打造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要集聚区、融合应用引领示范区和技术创新发展新高地。
  "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从基础设施"七网"、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工业技改提级、数字赋能增效、传统消费升级、新兴消费扩容、养老托育拓展、外贸促稳提质、公共安全提升等方面作出部署。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深入开展产城融合、城镇能级提升、城市更新、人口市民化、城乡融合五大行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计划提出,2024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传统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明确,要突出提振大宗消费,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每年开展200场以上促消费主题活动,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外贸促稳提质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好品山东·鲁贸全球"市场开拓行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大力畅通国际物流,两年新增国际海运航线30条以上。
  "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特色突出,着眼2024、2025两年,分年度拉出目标任务,每项重点任务、每条推进措施都逐一落实到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强调,下一步,各级各部门将聚焦"三个十大"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各领域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一系列重大政策加快落地、重大项目提速推进、重大目标顺利实现。
 
连云港发布高水平对外开放三年行动方案
 
  4月30日,江苏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公布《连云港市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质量"后发先至"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力争到2026年,连云港市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000亿元;外贸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50亿美元,三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港口年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
  针对目前连云港枢纽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外资外贸发展质量不够高、城市功能不够完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不够优等问题,《方案》提出五方面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开放合作新优势,畅通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拓展区域合作"朋友圈"、聚力打造国际枢纽海港等任务举措,全面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和中西部地区对接合作,不断拓展全方位开放新领域新空间,着力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枢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
  二是筑牢产业发展新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集群、推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等任务举措,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展现更大担当。
  三是拓展经贸协作新空间,以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提升外资质量、切实增强外贸竞争力、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全面深化自贸试验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境外投资合作、倾心打造口岸服务品牌等任务举措,着力加强国际经贸、科技合作交流,在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上展现更大担当。
  四是扮靓海滨城市新形象,提升国际化城市品质、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等,着力推动"战略东进、拥抱大海",加快建设"江苏新外滩",在打造国际性海滨城市上展现更大担当。
  五是营造宜居宜业新环境。坚持公平竞争,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美丽宜居环境等,打响"连心城贴心港"营商环境品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展现更大担当。
 
辽宁发布2024年重大建设类项目采购需求清单
 
  5月12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24年重大建设类项目采购需求清单,涵盖8大领域,419个在建项目,总投资5500亿元。
  据介绍,这些重大建设类项目采购需求集中为重大产业项目,共计259个建设项目,涵盖装备、航空、医药等行业。此外,清单中科技领域需求旺盛,新质生产力项目采购需求200亿元。
  在12日举办的辽宁省企业大会工业企业产需对接活动上,辽宁还发布了辽宁省重点产业链产业分析图谱清单和工业领域龙头企业需求清单,对全省工业领域24条重点产业链进行深度分析,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供指导。
  据介绍,辽宁省企业大会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全面振兴新突破"为主题,有650余位企业家共赴邀约。在本次工业企业产需对接活动上,16个产需对接项目集中签约,涉及了交通、卫生、工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领域。
 
陕西人社厅发布16条措施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据悉,陕西省人社厅日前发出通知,明确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6条措施,从扩大民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支持民营企业创业优化用工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通知明确,陕西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引导民营企业与技工院校以多种方式开展校企合作,组建区域性技工教育联盟,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学徒班,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供给。发布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民营企业人才建设提供支撑。鼓励民营企业申报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
  在畅通民营企业人才评价渠道方面,陕西将支持民营企业申报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民营企业一线职工,按照规定直接认定其相应技能等级。对民营企业作出突出贡献和引进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通过考核认定的方式直接晋升高级职称。
  为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陕西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将专精特新、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制造、建筑、服务行业、涉及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外资项目等民营企业纳入重点企业清单,专人对接、专人服务,提供用工保障。引导民营企业申报就业见习单位,对接收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岁至24岁登记失业青年参加就业见习的民营见习单位,给予见习指导管理费用补贴。
  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方面,脱贫人口(含防返贫监测对象)、持就业创业证的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可在3年内享受每户每年2.4万元限额的税费减免;民营企业招用符合条件人员的,可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以每人每年7800元的标准享受税费减免。陕西将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且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入乡农民工,给予创办者每人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为降低民营企业用工成本,陕西将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5年底。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参保民营企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可按规定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优化工伤保险参保缴费政策,将企业超龄人员、实习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范围。
  按照政策,陕西将对招用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按其为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最长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四川发文优化营商环境
 
  5月10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围绕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等方面,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到2027年,经营主体准入、运营、退出等关键环节堵点难点问题有效缓解,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明显降低,投资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提高,营商环境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意见》提到,降低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交易成本。推动政府投资项目根据计量支付进度分期退还履约保证金。全面推广应用电子保函(保险),推动综合费率降低至5‰以内。
  加强融资对接服务。聚焦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常态化组织"金融顾问"服务,开展"金融顾问县域行"。
  推动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直接服务能力,清理不必要的"通道""过桥"环节,减少中小微企业贷款中间环节和中介费用。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
  强化融资担保支持。支持融资担保机构推广首担和信用担保业务,鼓励其与合作金融机构探索"见担即贷"业务模式。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当年新发生业务客户首担率不低于5%,新发生的小微企业、"三农"主体业务平均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年末在保余额逐年同比增长不低于5%。
  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家在线标准化评审系统,将申报评审频次由每年2次提高为4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评审退改机制。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常态化入库评价制度。对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新建研发机构给予补助支持。推动实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5万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万户。
 
湖南省实施六大任务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打造湖南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简称"三化")一流营商环境,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持续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分别提出以下六大任务--
  打造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则、标准,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和规范招商政策,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完善全省行业评标办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和涉企执法检查扫码留痕管理,规范涉企监管执法行为,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畅通涉民企案件"绿色通道",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提高涉企法律服务水平。
  打造包容外向的开放环境。提高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能级,制定实施海关税收征管改革便捷措施,推进贸易自由便利,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深化区域通关协作。
  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积极推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优化土地开发利用,加强劳动力供给,完善金融服务,强化能源保障,降低物流成本。
  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持续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范围,以"湘易办"为总引擎,推进数字政务建设。持续规范涉企收费,推进政策直达快享,常态长效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打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在长沙、株洲、湘潭开展"信用+合同履约""信用+调解"应用试点,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深入推进信用监管,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根据《实施意见》,湖南将持续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实现市县、园区和部门"三个全覆盖"。同时加大对影响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和问题线索的核查处理力度,整治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内蒙古发布锂产业指导意见
 
  5月15日,内蒙古工信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锂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5年,初步构建全区锂产业链,锂精矿产能达到5万吨/年(折碳酸锂当量),磷酸铁锂正极材料52万吨/年,负极材料176.4万吨/年,电解液3万吨/年,隔膜15亿平方米/年,电池29GWh/年,锂产业链产值达到700亿元。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锂产业生态,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智能化绿色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成国家重要的锂产业基地,锂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
  《意见》指出,要加快锂矿资源勘探开发。开展包头-锡林郭勒锂矿重点调查区矿产资源调查,加快赤峰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锡盟镶黄旗加不斯铌钽矿深部、上部及周边勘查,增加锂矿资源储量。加快赤峰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锡盟镶黄旗加不斯铌钽矿开发项目建设,增强锂产业资源保障能力。
  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开展锂矿山复杂矿床及露天安全高效开采等矿山工艺技术,复杂成分矿石提锂工艺、装备、技术和药剂,碳酸锂冶炼高效回收、尾矿锂渣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镍三元、高比容量富锂锰基、高比能量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材料技术,全固态电解质、新型电池材料及预锂化、补锂技术,电解液添加剂制备技术等研究。
  要加快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布局一批碳酸锂/氢氧化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等重大项目,构建较为完善的锂产业链,建设呼包鄂乌和锡盟锂产业基地,打造赤峰"绿色锂都"。加快赤峰、锡盟碳酸锂/氢氧化锂基地建设,增强锂产业发展原料保障。有序扩大负极材料规模,提升技术水平,保持全国规模领先优势。大力发展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等,补齐产业链短板。积极发展铜箔、铝箔、铝塑膜、极耳、钢壳、铝壳、盖帽、气凝胶、水性粘合剂等配套产业。
 
浙江出台科技攻关助力"更新""换新"实施方案
 
  据悉,为加强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共浙江省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科技攻关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2027年前,在新型工业化、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教育文旅医疗、资源循环利用等5个重点领域部署20个重大任务,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00项以上,取得重大国产化替代成果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更加数字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更好满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科技创新需求。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域科技攻关方面,《方案》部署实施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激光制造装备、流程装备、新能源装备、半导体装备、工业软件等7个重大攻关任务,重点攻关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数控机床设计与精度保持性技术、复合化激光制造技术、流程装备流固耦合技术、叠晶圆级芯片封装技术、工业互联的可重构软件技术等,引领支撑专业化机器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千瓦级高功率飞秒激光器、高端流程泵阀、燃气轮机、大型空分装备、压缩机和承压装备等创新水平提升,解决高端制造装备工控软件"卡脖子"问题,实现激光复合制造装备国际并跑,12英寸大硅片制造核心设备国产化替代。
  在加快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科技攻关方面,《方案》部署实施智能电梯、智慧安防、建筑节能等3个重大攻关任务,重点突破电梯可靠性设计制造、城镇监控设备传感检测、隧道安全施工装备可靠性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引领支撑高性价比住宅电梯、智能化安防装备和低碳节能装备等创新水平提升,实现在城市电梯、智慧安防和建筑施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还明确,鼓励省市县三级联动支持重大项目实施,支持省科创母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投资,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通过"浙科贷""创新保"等产品支持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组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优先支持与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联合攻关的重大项目,推进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建设。
 
南京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据悉,在5月15日举办的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4-2026)》(以下简称《方案》),以及《南京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公布。
  《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南京市低空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发展目标包括--1个总量指标: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超500亿元。7个具体指标:建成2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及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3个以上试飞测试场和操控员培训点;规划建设1-2个通用机场;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全市低空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120家;建成1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培育30个以上具备示范效应的创新应用场景。
  《方案》重点任务分为5个方面20项:
  在有效保障低空飞行活动方面,聚焦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安全可控的飞行活动,提出完善低空飞行制度设计、推进空中交通协同管理、提升飞行管控服务能力、打造低空飞行数据平台、建设地面低空基础设施、构建低空数字智联网络等6项任务。
  在提升低空产业集聚水平方面,聚焦企业培育、产业配套、载体建设、做优品牌等,提出布局低空产业新赛道、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链、打造高水平产业承载区、组织开展低空领域重大活动等4项任务。
  在拓展培育低空应用场景方面,聚焦场景拓展、业态丰富、特色消费等,提出打造"政府端"应用场景示范、探索"交通端"应用场景实践、鼓励"商业端"应用场景创新等3项任务。
  在打造低空科创策源中心方面,聚焦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提出推进低空科技创新突破、发展低空科技服务新业态、夯实低空产业人才支撑等3项任务。
  在完善低空经济配套措施方面,聚焦核心服务、外力支撑、强化监管等,提出培育适航审定技术服务能力、组建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和低空经济产业协会、建立低空安全保障机制等4项任务。
  《措施》主要涵盖4个方面12条具体政策措施:
  持续扩大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具体支持政策包括:对于招引头部企业,由企业所在区按实缴注册资本的5%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的落户奖励。对于培育本地企业,首次获得及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市、区联动给予补助;首次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可获得300万元和100万元的奖励。对于企业技改项目,符合条件的按项目投入总额的10%给予财政奖补,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对于企业承担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单个项目最高资助2000万元。
  建设低空飞行保障体系。具体支持政策包括:低空基础设施方面,在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低空飞行数据平台和低空数字智联网建设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对被认定为国家、省级平台的,给予国拨、省拨资金1:1配套支持;对牵头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的,分别给予不超过50万元和30万元奖励。低空交通航线方面,支持企业发展联程接驳、市内通勤、城际飞行等业务;按照市内和南京都市圈范围,对符合新开航线和架次标准的运营企业给予奖励。
  拓展丰富低空应用场景。具体支持政策包括:公共服务场景方面,每年遴选发布10个以上具备示范效应的创新应用场景。同时,鼓励政府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加强与低空制造企业、低空飞行服务企业的对接合作,开展各项城市公共服务。低空飞行场景方面,鼓励企业使用小型或中、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开展低空配送业务,对符合新开航线和架次标准的运营企业给予奖励。低空消费场景方面,鼓励各区发放用于低空飞行体验和游览的飞行券;对新建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授牌的无人机、航模航空等各类飞行营地,最高奖励30万元。
  优化低空产业发展生态。具体支持政策包括:设立产业基金,设立南京市航空航天产业母基金,投资项目覆盖低空经济领域天使期和初创期项目、成长期项目和成熟期项目。引育产业人才,鼓励低空经济链上企业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落实南京高水平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按照"紫金山英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给予优先支持。打造品牌展会,大力支持市、区引进国际或国家级品牌展会,对符合条件的高端展会最高补助200万元。
 
江苏出台18条政策措施支持城市更新行动
 
  据悉,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将于6月11日正式施行。《政策措施》聚焦城市更新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优化存量、提升品质、完善结构,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全省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政策措施》提出了六大项18条政策措施,包含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土地供应使用方式、产权登记办理服务、施工图审查管理、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财税金融支持和组织推进等六方面。《政策措施》强调详细规划在整个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法定地位,在充分考虑城市更新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分层编制更新地区详细规划,合理确定管控要求、科学设置规划指标、提高规划实施效率。针对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类型多、情况复杂的特点,《政策措施》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项目,要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城市更新项目审批管理规则,打通规划、建设、消防审批和日常监管的堵点难点。《政策措施》还提出设立城市更新省级专项资金,并拓展到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提供贷款贴息,从信贷支持、市场化运作、产权人自主更新等三方面鼓励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多元化投入,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共建共治共享。
 
江苏出台35条措施落实落细金融"五篇大文章"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促进五优化"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35条工作措施,以切实把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更好助力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具体看,《意见》从推动金融发展方面提出了"五个促进"。一是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持续深化科技金融机制建设,推动科技企业信息双向共享,支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二是促进绿色金融加力发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加快建设美丽江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融支持路径,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风险管理。三是促进普惠金融深度发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实现普惠信贷保量、稳价、优结构,增强普惠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能力,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推动普惠保险发展。四是促进养老金融加快发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健全"苏适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持续深化适老化金融服务。五是促进数字金融协同发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深化信用大数据应用,助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意见》从提升金融服务方面提出了"五个优化"。一是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金融服务。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的支持力度。二是优化扩大有效投资金融服务。组织银行保险机构做好重大项目融资支持,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持续推动"险资入苏",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三是优化扩大消费金融服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大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助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金融服务增效降本。四是优化稳外贸外资金融服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丰富金融产品支持扩大出口,支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自贸区金融服务创新。五是优化乡村全面振兴金融服务。巩固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成果,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全力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涉农金融服务水平。
  《意见》要求,各级监管部门、银行保险机构和行业社团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银行保险机构要厚植"金融报国"情怀,将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逐步完善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
 
海南多举措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
 
  近日,海南省科技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海南省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多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旨在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
  根据《措施》,海南将重点支持有一定研发基础的规上企业建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力争3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增长50%。基础研究方面,海南支持规上企业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对企业新获批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央部委重点实验室,省级财政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科研经费补助。
 
报告显示欧盟经济暂别停滞但地缘政治风险犹存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5月15日发布2024年春季经济展望报告说,在2023年经济停滞之后,2024年初欧盟经济增长好于预期,通胀持续下降,为经济活动逐步扩张奠定基础。
  报告预计,2024年和2025年欧盟经济将分别增长1.0%和1.6%,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0.8%和1.4%。2024年欧盟通胀率将从2023年的6.4%降至2.7%,2025年进一步降至2.2%,今明两年欧元区通胀率分别为2.5%和2.1%。
  报告指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将主要受私人消费稳步扩张推动。相比之下,投资增长也在放缓。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贸易将出现反弹,支撑出口。不过,随着欧盟内部需求恢复,进口加速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报告认为,近几个月来,受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影响,欧洲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进一步增加。此外,美国通胀压力持续可能导致美国及其他国家进一步推迟降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收紧全球金融条件。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期待欧盟经济恢复温和增长,并在2025年进一步回升。但对欧盟来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仍然构成风险。
  欧盟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均环比增长0.3%。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GDP环比萎缩0.1%,欧盟GDP环比零增长。
 
阿根廷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40%
 
  据报道,阿根廷中央银行5月14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50%下调至40%。
  当地媒体《商业纪事者报》评论说,此次降息是因为阿根廷国内通胀进一步放缓,调控压力减小,同时政府希望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
  阿根廷国家统计与人口普查研究所数据显示,阿根廷今年4月通胀率为8.8%,低于3月的11.2%,近12个月累计通胀率达289.4%。
  为应对本币贬值、减少资金外流、抑制高通胀,阿根廷央行2023年前10个月连续六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75%上调至133%。2023年12月起,阿根廷央行开始持续降息。
 
日本央行首次削减购债规模
 
  5月13日,日本央行发布的定期购买日本国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情况显示,"剩余期限为5至10年"的国债买入投标金额为4250亿日元,较上次4月24日的4750亿日元减少了500亿日元,是央行自3月取消收益率曲线控制(YCC)以来首次减少购买量。受此影响,作为长期利率指标的"新发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达到0.940%,为2023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而"剩余期限为1至3年"的国债购买投标金额为3750亿日元,"剩余期限为10至25年"的国债购买投标金额为1500亿日元,均维持不变。
  取消YCC后,日本央行决定继续执行"与以往大致相同程度"的国债购买政策,并根据市场动态和供需情况调整购买金额。4月以来,对于"剩余期限为5至10年"的国债购买额度设置为4000亿至5500亿日元之间,但一直维持不变。
  日本央行已在近日发布的4月货币政策决策会议"主要意见"中介绍了多位支持减少国债购买量的政策委员的观点。此次缩减购买量让市场意识到,较之于加息,日本央行可能会优先采取减少国债购买量的方式,以应对当前的日元贬值。
 
日本一季度GDP负增长
 
  据报道,日本内阁府5月16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5%,按年率计算降幅为2.0%,继去年第四季度转正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受此影响,市场普遍预计日本央行可能将把加息计划延后。
  今年第一季度内需、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为负值。数据显示,当季内需环比下降0.2%。企业设备投资环比下降0.8%,民间住宅投资环比下降2.5%。占GDP一半以上的个人消费当季环比下降0.7%,为连续四个季度下降,这也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的情况。
  经济学家称,丰田汽车旗下小型车业务因安全测试违规而暂停生产和发货,拖累了消费和设备投资。此外,除普通汽车和轻型汽车之外,手机等耐用品的消费也萎靡不振。
  经济学家指出,物价上涨速度超过了工资增速,日本国内需求表现疲软。物价上涨背后的一个因素是日元贬值,这意味着日本消费者要为进口食品和汽油支付更高价格。日元兑美元汇率近来曾触及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另一份政府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经通胀调整后的工资已连续24个月下降。
  近来一些大公司表示,今年将进行30年来最大幅度的加薪。不过,有经济学家称,由于日元贬值,经通胀调整后的工资可能会继续下降,直到今年晚些时候。
  数据显示,当季外需环比下降0.3%。受汽车出货量减少等影响,当季日本出口环比下降5.0%,为四个季度以来首次下降。进口环比下降3.4%。
  日本金融股16日一度出现大跌,投资人预计日本加息时点会挪后。东证股价指数(Topix)金融股盘中大跌2.5%,其中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重挫5.5%。
  乐天证券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爱宕伸康说:"日本央行不能忽视GDP数据。这根本不是他们可以接受再次加息的情况。我不认为央行可以在7月采取行动,他们还须等待8月发布的二季度GDP数据。"
  伊藤忠综研研究员也表示,日用品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信心降温。"就未来的消费趋势而言,我预计工资上涨和物价上涨将相互抵消。"
 
投资分析点评
 
  ▲常青科技拟百亿元投建高分子新材料生产基地
 
  5月15日盘后,56.36亿市值的常青科技(603125.SH)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江苏常青树新材料科技(泰州)有限公司(简称"常青树泰州")在泰州市高港区投资建设高分子新材料生产基地(简称"泰州生产基地")。
  泰州生产基地项目规划远期投资总额约100亿元,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项目(本项目)初步规划投资金额约30亿元(最终以实际投资金额为准),预计建设周期2年;二期、三期项目尚无明确的投资规划。
  公告显示,一期项目规划建设年产能偏苯三酸酐8万吨、均苯三甲酸1万吨、二异丙苯系列产品共计11万吨、(间/对)苯二酚8万吨、间甲酚2万吨、芳香基二元叔碳醇2万吨、3,4二甲基苯甲醛0.5万吨、甲基异丁基甲醇2万吨以及联产品等共计约8万吨。
  常青科技还提示风险称,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22.98亿元、净资产21.69亿元,一期项目初步规划投资金额约30亿,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及净资产金额,项目的投资支出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流量净额减少或负债大幅增加,可能增加相关财务风险。
  对于投资建设该项目的必要性,常青科技表示,公司主要聚焦高分子新材料特种单体及专用助剂的研发和生产,对于芳香族含氧高分子新材料单体的生产(主要以酐、酚、醇、醛为代表的高端品种)还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目前,高分子新材料是国际化工巨头竞相开发的重要领域,泰州生产基地即将生产的含氧类特种单体,是这些新材料不可或缺的必备原料。
  常青科技主要从事高分子新材料特种单体及专用助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用于高分子新材料的制造。
 
▲联华超市获百联集团3.6亿元增资
 
  据悉,联华超市(00980.HK)5月1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百联集团订立股份认购协议,公司有条件同意发行不超过3.6亿股新内资股,且百联集团已有条件同意以现金认购3.6亿股新内资股,认购价为每股新内资股人民币1.00元(相当于约1.10051港元),预计筹集资金总额约为人民币3.6亿元。
  公告显示,本次筹集资金拟用于业态转型及增加公司一般营运资金。
  于公告发布日期,百联集团及其于香港收购守则项下的与其一致行动的人士持有联华超市已发行股本的约45.90%,于本次增资完成后,百联集团、百联股份及其一致行动人士将于内资股中拥有权益,占联华超市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的约59.06%(假设内资股认购事项完成前公司已发行股本并无其他变动)。
  公告中也提到,股份认购协议项下的内资股认购事项仍受限于相关监管机构的审批等先决条件的达成,包括但不限于内资股认购事项须待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以及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执行人员授出清洗豁免,并获联华超市的独立股东就清洗豁免及内资股认购事项(包括授出特别授权及批准股份认购协议)分别以至少75%及超过50%票数批准后,方告完成。若前述先决条件未达成,则股份认购协议将不会生效,且内资股认购事项将不会进行。
  "十四五"以来,百联集团已基本构建起"商业零售为核心,商业金融、商业资产、商业投资为支柱"的"一核三柱"新产业体系。其中,联华超市为百联集团商业零售主业的重要企业。
 
▲海信家电拟斥3.4亿元参设产业基金
 
  据悉,海信家电(000921)(000921.SZ)5月10日发布公告称,为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及获取优质投资机会和资源,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拟作为有限合伙人与海信视像(600060)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信视像")、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控股")、青岛产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青岛产业发展")、青岛亿洋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亿洋投资")等共计7名法人合伙人,及代慧忠、贾少谦、于芝涛、刘鑫等共计12名自然人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发起设立青岛奥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
  本基金以有限合伙制投资企业形式设立,由亿洋投资担任基金管理人,主要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等。
公告称,该基金认缴出资额共计人民币10亿元,其中,公司认缴出资额为3.4亿元,占本基金份额的34%。
 
  ▲圣元环保切入牛磺酸赛道
 
  5月14日晚间,圣元环保(300867)公告,下属全资子公司拟分别进行化学药品(食品)原料及食品、药品健康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拟投建项目及前期生产项目投入合计为11.66亿元。
  公告显示,圣元环保全资子公司泉州圣元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拟在泉州市泉港区石化工业园区投建化学药品(食品)原料项目,首期投资7.49亿元先行建设年产4万吨牛磺酸项目,以开展化学药品(食品)原料牛磺酸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据了解,牛磺酸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中的营养强化剂。
  圣元环保另一全资子公司泉州圣元康健药业有限公司拟在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开展牛磺酸在食品、药品、保健品、宠物食品及饲料应用领域项目的生产线建设,该项目投资额约3.97亿元。该项目一期工程拟新建年产3万千升饮品(牛磺酸饮品及胶原蛋白饮品),3万吨/年膨化干粮和1200吨/年冻干猫粮及保健品生产线(泡腾片、片剂、胶囊、压片糖果等)。
  圣元环保自2004年开始涉入环保行业,2006年进一步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并逐渐形成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生活污水处理为主的城镇固液废专业化处理经营格局。鉴于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逐渐进入成熟期,产业技术成熟,公司主营业务当前重心在于存量项目的精细化运营和提质增效。在这一形势下,公司结合自身相关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业务。
  圣元环保表示,为进入新业务领域,公司在人员、技术、管理、产业链布局等方面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公司已于2023年6月设立泉州圣元生物科学研究院,组建研究团队进行专题技术研究、攻关,招聘引进多名常年从事牛磺酸、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工作或科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已申请相关专利13项并获得受理,其中1项已获得授权,对拟进入新业务领域关键及核心技术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此外,圣元环保于2022年5月设立全资子公司厦门圣元药业有限公司,开展牛磺酸添加食品、特膳食品配方试验及生产,在2024年1月完成产线建设,建设有一条液体饮料生产线和一条固体饮料生产线。截至目前,该项目产品生产及试销取得良好效果,符合预期。
  对于此次大手笔投资切入新领域,圣元环保称,项目选址于泉州市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很强的投资优势,具备项目实施需要的外部条件。同时,牛磺酸生产所需原辅材料均为国内普通化工原料,易购易得,供应充足可靠。其中主要原料环氧乙烷(管道可直接输送至厂区)和液硫(槽车运输至厂区)均来自所在园区,具有显著的成本和安全优势。
  圣元环保表示,公司拟利用环氧乙烷法生产牛磺酸技术,依托现有的环保行业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当前,福建省仅公司一家生产牛磺酸。
 
  ▲恒天然欲出售安佳等消费品业务
 
  据报道,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恒天然(NZE: FCG)5月16日宣布,正准备剥离部分或全部的消费品业务,以及恒天然大洋洲(Fonterra Oceania)和恒天然斯里兰卡(Fonterra Sri Lanka)的综合业务。
  公告称,潜在剥离范围内的业务约占公司总乳固体的15%,占2024财年上半年营业收益的约19%。整个剥离过程预计至少需要12至18个月。
  恒天然占全球乳品贸易总额的约三分之一,拥有原材料、餐饮服务、消费品三大业务。具体来看,消费品业务下有安佳(Anchor)、安怡(Anlene)、安满(Anmum)、Mainland、Western Star等品牌,所售品类覆盖鲜牛奶、奶酪和黄油等。2023 财年,恒天然的消费品业务约占公司新西兰固体乳销量的7%,并带来了33亿美元的收入。2024上半财年(即截至2024年1月31日的6个月),消费品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长12.2%至18.74亿新西兰元,占总销售额的16.9%。
  恒天然方面表示,剥离这些资产有助于创建一个更简单、绩效更高的奶业合作社,更专注于原料和餐饮服务业务,并做最擅长的事情。通过专注于成为B2B营养乳制品的供应商,通过高性能的原料和餐饮服务渠道与客户密切合作,可以为恒天然进一步增加价值。
  恒天然成立于2001年,其性质原本是合作社,由当时新西兰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而成。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中集集团第一大股东5.1%股份公开征集转让方
 
  5月15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资本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占本公司总股本5.1%的A股股份,涉及股份数量为275,018,595股,转让价格将不低于8.67元/股。粗略估算,如按底价成交,本次股权交易额为23.84亿元。
  公告称,本次交易不会导致本公司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
  虽然是公共征集,但深圳资本集团为意向受让方设置了一定"门槛"。公告显示,意向受让人除了应为注册在境内的法人组织和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上市公司股东资格条件外,还需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报表资产总额不低于人民币200亿元。此外,本次公开征集不接受意向受让方以联合方式参与竞标,也不接受联合受让申请。
  在附加条件方面,深圳资本集团更明确提出,意向受让方应为"产业集团",应提出有效的措施或方案,为公司引入有效的市场、资本、产业协同等战略资源,可协助公司扎根深圳,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意向受让方承诺受让股份之后,不得提议公司总部和注册地迁离深圳市,对于其他方提出的公司总部和注册地迁离深圳市提议投反对票。
  中集集团于1980年1月创立于深圳,于1994年登陆深市主板,并于2012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目前主要从事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空港装备的制造及服务业务。
  根据中集集团一季度报告,截至今年3月31日,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上海伊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君安9号伊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公司前三大股东,分别持有公司58.45%、9.74%和1.2%股份。
 
▲瑞联新材控股股东拟变更为青岛开投集团
 
  据悉,瑞联新材5月10日公告,公司股东福清卓世恒立创业投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卓世合伙")、宁波国富永钰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国富永钰")、刘晓春和青岛开发区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投集团")就卓世合伙、国富永钰、刘晓春联合向开投集团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和卓世合伙表决权委托一揽子事项达成一致。当日,卓世合伙、国富永钰、刘晓春与开投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开投集团以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卓世合伙、国富永钰、刘晓春分别持有的1056.4867万股、456.8962万股、68.6031万股公司股票,本次协议转让完成后,开投集团将持有公司1581.986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1.74%;同时,开投集团与卓世合伙签订《表决权委托协议》,协议约定卓世合伙将其持有未转让给开投集团的剩余全部上市公司股份的表决权独家、无偿地委托给开投集团行使。
  公告称,在本次协议转让及表决权委托完成后,开投集团拥有公司表决权的比例将达到23.81%,公司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开投集团,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国有资产管理局。
  5月10日,开投集团与公司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认购协议》,开投集团拟认购公司向其发行的不超过2952.5361万股股票。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导致股本数量变动的情况下,按发行上限计算,发行完成后,开投集团与卓世合伙签订的《表决权委托协议》同时终止,开投集团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将达到发行后总股本的27.59%。
  开投集团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一家主要承担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并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成为实体运营的国有企业。聚焦实体产业、园区运营、城市服务、开发建设、大宗贸易及金融供应链、康养文旅等六大主业板块。
  据了解,开投集团正在建设芯屏产业园,瞄准京东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该产业园所需的显示材料产业,正是瑞联新材的主要业务之一。瑞联新材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的显示材料产品根据终端产品显示特性的不同分为OLED材料、液晶材料。
 
  ▲中贝通信实控人折价转让5%股份
 
  5月14日晚间,算力牛股中贝通信(603220.SH)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李六兵拟以协议转让方式向深圳柏杨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代表柏杨秋实进取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下称深圳柏杨私募基金公司)转让其持有的公司5%股份(1676.19万股),交易价格为4.38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李六兵此次转让价格为每股26.11元,若与当日收盘价30.23元相比,相当于打了八六折。
  本次权益变动后,李六兵持有公司7269.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69%,李六兵及其一致行动人梅漫合计持有公司89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66%。深圳柏杨私募基金持有公司1676.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
  中贝通信表示,本次协议转让不触及要约收购,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不会对公司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此次代表深圳柏杨私募基金公司所持股的私募基金--柏杨秋实进取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于2023年2月。目前,该基金存续规模低于1000万元。
  成立于2015年的深圳柏杨私募基金公司曾在2024年1月、2月和4月买卖过中贝通信的股票,但每次都是高买低卖,最终未能获利。
  在此次协议转让之前,李六兵曾在2022年减持其所持中贝通信股票,在当年6月至7月期间,李六兵工减持470万股股票,共套现5136.56万元。减持后,李六兵的持股比例由此前的27.99%降低至26.6%。
中贝通信主要以通信网络建设业务为主,同时兼顾通信与信息化系统集成、通信网络优化与维护、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业务。2023年年初,中贝通信决定开展算力业务,并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如成立子公司负责算力业务日常运营与管理、投资收购安徽容博达云计算有限公司自建合肥智算中心等。乘着算力概念股的风潮,公司股价在2023年8月至11月期间暴涨,并在此期间创下上市以来的历史高点50.63元。
 
▲盛洋科技实控人向绍兴国资转让8%股份
 
  5月16日晚,盛洋科技公告,当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叶利明、徐凤娟夫妇及其一致行动人盛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叶盛洋、叶美玲、叶建中和绍兴市越城区芯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芯辰投资")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其持有的盛洋科技3319.86万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8%),经各方协商,本次股份转让的价格为11.53元/股,转让价款合计约3.83亿元。
  穿透股权结构,芯辰投资的主要出资方为绍兴国资,盛洋科技表示,芯辰投资主要出资方为地方国资投资平台,此次参股盛洋科技是基于认可盛洋科技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意愿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上市公司战略目标实现。
  盛洋科技注册地和办公地也均位于浙江绍兴,主要从事通信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了有线信号传输、无线信号传输、集成电路显示和通信基站建设四大产业领域,产品主要包括同轴电缆、数据电缆、高频头、小尺寸显示屏和5G通信基站等,产品主要应用于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固定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等各种标准的信号传输系统。
  "公司在通信设备领域具备丰富的研发、生产经验,公司已将卫星通信终端制造及关键部件国产化列入公司发展战略。"盛洋科技在最新公告中表示。
  盛洋科技年报显示,2023年,该公司积极布局5G通信、卫星通信板块业务,进一步强化合作,除海上宽带卫星通信终端集成研制项目外,大力推进卫星通信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品的开拓,为公司增添新的业务增长点。
公告显示,本次权益变动后,叶利明、徐凤娟夫妇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8683.75万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93%,芯辰投资持有公司3319.86万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8%,芯辰投资之关联方国交北斗(海南)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数量未发生变动,持有公司3215.8万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7.75%,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本次股份转让不涉及要约收购。
 
  ▲复星健康对赌五年内上市
 
  5月14日晚,复星医药(600196.SH)公告,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健康")完成3亿元的增资,并向增资方承诺5年内在资本市场上市。
  此次增资方为佛山市禅城区禅西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下称"佛山禅西城投"),系佛山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控股企业,最终实控人为佛山市禅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经营范围包括对工业及商业项目进行投资,物业租赁、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
  成立于2010年12月的复星健康,现有业务包括线下医院(综合医院和各类专科医院)医疗和线上互联网医疗。经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2022年,复星健康实现营业收入61.5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35亿元。
  截至2024年5月14日(即本次交易前),复星健康的注册资本为38.04亿元,复星医药及控股企业宁波砺定(系复星健康股权激励计划的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其100%的股权。
  本次增资完成后,复星医药及控股企业宁波砺定合计持有复星健康的股权比例将由100%降至97.14%,复星健康仍为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
根据复星医药的公告,本次复星健康增资所募资金将用于复星健康的日常运营和业务发展,以进一步巩固其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特色和优势。
 
  ▲美芝股份原实控人再遭起诉
 
  据报道,美芝股份(002856)与原实控人李苏华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5月16日晚间,美芝股份发布公告,因李苏华未能履行回购联营企业广东万向维景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向维景")30%股权的承诺,公司已于2024年3月向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于近日收到法院的开庭传票,涉案金额约6128.5万元。截至目前,案件处于诉前调解阶段,尚未开庭审理。
  除前述诉讼外,李苏华还涉及另外一起与美芝股份有关的诉讼案件。一个月前,美芝股份公告,现任控股股东广东怡建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广东怡建")已对李苏华提起诉讼,要求后者履行在2020年转让控制权时作出的业绩补偿承诺,涉案金额共计4.23亿元,其中对向上市公司的业绩补偿金额为3.48亿元。
  回溯前情,2019年10月,美芝股份先以3000万元购买了万向维景15%股权,为进一步加强合作,公司在当年12月决定追加投资,以3000万元再次买入万向维景15%股权,累计投资额达6000万元。为规避投资风险,时任实控人李苏华作出承诺,若万向维景后续的经营不能达到预期或三年内给公司的分包工程项目毛利合计未超过6000万元,美芝股份可以要求李苏华以成本价回购公司所持有的万向维景全部股权。
  2020年至2023年,万向维景累计处于亏损状态,业绩未达预期,且三年内分包给公司的工程项目毛利合计亦未超6000万元,触发李苏华的回购承诺。根据2023年年度报告,前述承诺已处于超期未履行状态。在协商无果后,美芝股份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苏华以6000万元购回万向维景30%股权,同时支付逾期的利息损失128.5万元。
  除前述回购承诺外,还有更大金额的业绩补偿承诺尚待李苏华履行。
  2020年年底,李苏华及其控制下的上海天识将所持美芝股份29.99%股份,通过协议方式转让给广东怡建,并放弃剩余股份表决权。
  在股份转让协议中,李苏华承诺,美芝股份原有业务2020年保持盈利,且在2021年至2023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4000万元;与此同时,原有业务在2021年至2023年新增中标合同金额合计不低于18亿元。
  近三年来,美芝股份连续亏损,未达业绩承诺。4月中旬,公司接到函告,广东怡建已对李苏华提起诉讼。截至目前,案件尚未开庭审理。
不过,在李苏华看来,美芝股份业绩未达标主要责任在广东怡建。今年4月底,李苏华对公司年报发表异议声明,表示年报未就业绩大幅亏损的原因、责任的归属、解决的方法及措施未给出合理的解释和理由,(佛山市南海区)国资没有按照承诺于2021年至2023年给予公司赋能60亿元的工程业务,是公司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广东怡建违反收购约定随意更换了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在其极力反对的情况仍然更换了美芝股份总经理,导致管理层不稳定,对公司原有业务的开展产生了重大的不利影响。他认为,如不更换核心管理团队,公司可以完成2021年、2022年、2023年的目标业绩。
 
▲方大炭素重启分红计划
 
  5月12日,三年未分红并拟以不超40亿元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16,以下简称"方大炭素"),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利润分配预案及后续分红规划。
  公告称,拟向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032元(含税)。截至今年3月31日,方大炭素总股本为40.26亿股,扣减同日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持有的4957.74万股为基数,共计派发现金红利1.27亿元(含税),占公司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74.29%。第一季度不送红股,也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方大炭素公布了今年后续分红计划,拟进行连续性季度分红,今年共计派发的现金红利总额计划超过2亿元。
  方大炭素此次重启分红计划,无疑是对近年来监管层强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要求的积极响应。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将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并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在强监管的压力下,一些原本打算不分红的公司开始改变计划,积极回报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方大炭素此次分红计划并非一蹴而就。在过去三年中,公司并未进行现金分红,同时账上还积累了大量现金。然而,公司在使用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方面却显得颇为积极。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持有货币资金高达61.9亿元,较上年期末增长了96%。尽管账上有颇多资金用于理财,但方大炭素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均未提出现金分红方案。
  对于过去三年未分红的原因,方大炭素在公告中回应称,公司在报告期内使用自有资金实施了股份回购,回购金额视同现金分红。同时,公司未分配利润累积滚存至下一年度,以满足公司股份回购、日常经营等需求,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然而,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和投资者对现金分红需求的提升,方大炭素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分红策略。此次公布的分红计划虽然规模有限,但无疑为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
 
  ▲吉林化纤"升格"为省国资委实控
 
  据悉,吉林化纤(000420)5月14日晚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吉林市国资委于5月13日与吉林省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资本运营集团")签署相关股权转让备忘录,吉林市国资委拟向资本运营集团转让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化纤集团")、吉林市国兴新材料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兴新材料")控制权。
  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仍为化纤集团,资本运营集团将成为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将由吉林市国资委变更为吉林省国资委。
  据了解,吉林化纤所在吉林市的碳纤维研发和生产起步较早,是科技部认定的唯一碳纤维产业化基地。吉林化纤作为化纤集团旗下的上市平台,充分借力吉林本地碳纤维产业链优势,并结合自身在化学纤维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向碳纤维产业布局。
  此次公告称,本次交易背景是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制定了"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全省碳纤维产业,落实《吉林省碳纤维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全省之力,围绕"国内碳纤维产业链优质发展""带动全省产业聚集和经济发展"高度,支持公司做强做大。
 
▲东方财富终止GDR发行计划
 
  近日,东方财富(300059)发布最新公告称,该公司拟终止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下称"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计划。
  该公司上述计划披露于2022年10月31日。彼时,东方财富公告称,拟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申请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也是国内首家拟登陆瑞交所的A股证券公司。
  根据当时公告,东方财富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扩展和延伸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加大研发技术的合作与投入,子公司增资及海外分支机构建设、满足日常业务发展需要,补充流动资金等。
  截至今年5月10日,在最新公告披露之前,上述GDR发行上市已获得瑞士证券交易所监管局附条件批准。
  不过,时隔近一年半,东方财富决定终止境外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计划。东方财富最新公告显示,该公司已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及第六届监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事项的议案》。
  对于终止发行GDR的原因,东方财富表示,鉴于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该公司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决定终止本次境外发行GDR事项。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赴欧洲发行GDR的A股公司数量已达23家,其中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6家(包括华泰证券、中国太保等),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17家(包括星源材质、格林美等)。因政策支持、估值较高、审核时间较短等优势,赴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多数A股公司到海外上市的选择。
  在证券行业,华泰证券是目前唯一一家发行了境外GDR的上市券商。2019年6月,华泰证券于伦交所完成了GDR发行,成为当时"沪伦通"下首家登陆伦交所的中国企业。
  不过,今年以来,东方财富、奕瑞科技、中科创达、三一重工、四川路桥、东鹏饮料、福斯特等7家公司先后宣布终止GDR发行进程。对于终止发行GDR的原因,多数公司解释主要是内外部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公司经营情况、资金需求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有了变化。
 
▲上海家化换帅
 
  据悉,上海家化(600315)5月14日晚间公告称,潘秋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等相关职务。董事会决定聘任林小海为本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自2024年6月1日起生效,同时,提名林小海为第八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在新任董事长选举产生前,由公司董事成建新先生担任代理董事长。
  林小海于1971年出生,1995年至2016年服务于宝洁公司,其中2014 年至2016年在宝洁(中国) 营销有限公司担任大中华区营销总裁。2016年至2020年任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零售通事业部总经理。2020年至2024年3月任高鑫零售(06808.HK)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3月26日晚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公告称,林小海辞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
  当前,上海家化已经失去了国内美妆行业头把交椅,其也在图谋转型。近期,公司董秘回应投资者称,2023年,公司对标行业领先的竞争对手,反思了导致过去一段时间上海家化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在公司战略、组织架构、营销创新、人才梯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管理层克服困难,作出了重大调整,并确定了未来几年向高毛利、高增速、高品牌溢价的品类进行聚焦的战略。
  上海家化2011年引入中国平安成为大股东,不过一年之后,前董事长葛文耀开始将矛盾公开化,公开双方在股权激励、地产处置、品牌投资等方面的不同观点,最后以葛文耀被罢免而告终。
  潘秋生2020年4月成为上海家化的第三任职业经理人。他曾在欧莱雅集团担任高级管理职务。
 
▲中国化工原董事长任建新、总经理杨兴强被查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5月11日披露,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化工)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建新,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兴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务院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和浙江省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任建新1958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于1975年进入化学工业部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工作,在此度过了大约14年时间,从事过车工、钳工、档案管理并任团委书记等工作。
  1984年,26岁的任建新从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借款1万元,开始下海创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工业清洗公司--蓝星清洗公司,承揽了中国"七五"到"九五"计划期间的进口成套石化、化工大型装置开车前的工业清洗任务,发展迅速。
  1989年,蓝星化学清洗集团公司成立,通过收购整合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无锡石化厂等方式再次实现快速发展。2003年,该公司更名为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下称中国蓝星),总资产达到200亿元,成为中国化工先进材料的头部企业。期间,任建新一直任职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等职务。
  2004年,中国蓝星与化工部下属企业昊华化工等企业重组,成立了中国化工集团,于当年5月9日正式挂牌运营。直到2018年6月退休,任建新在该公司先后履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
  任职中国化工集团期间,任建新发起多起海外并购:
  2006年,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中国蓝星收购了法国公司安迪苏,2015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登陆上交所。中国由此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蛋氨酸生产国。这也成为中国央企海外并购中,被并购的海外企业成功实现境内上市的第一个案例。
  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化橡胶收购倍耐力26.2%股份。倍耐力是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交易总规模达到71亿欧元(约合552亿元人民币)。
  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完成对瑞士农化和种子巨头先正达的收购。此项收购耗时两年,耗资约430亿美元(约合3100亿元人民币),创下中企海外单笔收购金额最高纪录。
  2018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财富》500强排名167位,比上一年提升44位。
  因为一系列并购案例,英国《金融时报》曾赋予任建新"中国并购王"的名号。
  并购带来了企业规模和营收的增长,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其盈利效果不佳。《财富》世界500强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国化工集团的利润率一直为负,并于2018年达到历史最低值,利润率为-3.3%;2020年回升至-1.3%。
  中国化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基础化学的制造企业,2021年在世界500强列161位,员工14.5万名,8.7万名员工位于中国境外。其下属有7家专业公司、4家直管单位、82家生产经营企业,控股11家上市公司,11家海外企业,384个研发机构,其中海外151个。
  2021年3月,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实施联合重组;5月8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
 
  ▲零跑国际正式成立
 
  2023年10月,法国汽车企业斯泰兰蒂斯集团宣布将投资约15亿欧元以获取中国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约21%的股权。2024年5月14日,斯泰兰蒂斯集团与零跑汽车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正式成立。双方将推动零跑汽车的产品走向全球市场。
  根据规划,斯泰兰蒂斯集团与零跑汽车的合资公司总部将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股比分别为51%∶49%,即由斯泰兰蒂斯集团主导。斯泰兰蒂斯集团中国区管理团队的忻天舒担任零跑国际首席执行官。除大中华地区以外,该合资公司独家拥有向全球其他所有市场开展出口和销售业务,以及独家拥有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的权利。
  根据规划,零跑国际将于2024年9月首先在欧洲9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希腊和罗马尼亚)开启销售,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其在欧洲的销售网点扩展至200家,并于2026年将销售网点拓展至500家。该合资公司也计划自今年第四季度起,进军印度和亚太(不含大中华区)、中东和非洲以及南美市场。
  首发的两款车型将是A00级新能源车T03和B级新能源SUV C10。C10将定位为旗舰车型,T03定位为代步车。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则表示,零跑将聚焦小车型出海,未来三年零跑国际还将陆续投放四款车。
 
  ▲罗曼股份拟收购英国PREDAPTIVE OD LIMITED不低于85%股权
 
  据悉,罗曼股份5月13日公告称,公司拟向Equal Creation Limited购买其持有的英国PREDAPTIVE OD LIMITED不低于40%股权,并向Stuart Hetherington、Andrew Brown和Joe Jurado购买其各自持有的目标公司约15%股权,合计收购目标公司不低于85%股权。
  本次交易拟以罗曼股份下属全资子公司罗曼香港为收购主体,交易总金额(包含交割付款和或有付款)不超过2,282.50万英镑。目标公司持有英国Holovis International Ltd100%股权。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目标公司不低于85%股权,Stuart Hetherington持有目标公司剩余不超过15%股权,目标公司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Holovis将成为公司下属二级子公司。
Holovis主要从事沉浸式体验系统设计及实施、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系统的技术开发、数字文化创意软件开发、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应用服务、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投影互动、多重现实体验项目策划咨询及管理运营等。
 
  ▲美国地产富豪拟竞购TikTok美国业务
 
  据报道,美国亿万富翁弗兰克·麦考特(Frank McCourt)5月15日发布声明表示,其麾下的组织Project Liberty正致力于同古根海姆合伙公司合作组建一个财团,以收购TikTok在美国业务。
  麦考特在声明中称,如果达成收购,他计划重整TikTok,"以便让个人用户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数字身份和数据"。麦考特为美国房地产大亨,曾为美国职棒大联盟(MLB)洛杉矶道奇队老板。
  据悉,目前已有多方表示有意尝试竞购TikTok美国业务,其中包括美国前财长姆努钦,以及O'Shares ETFs董事长、真人秀节目《创智赢家》(Shark Tank)的元老凯文·奥利里(Kevin O'Leary)。
  5月7日,TikTok与字节跳动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起诉讼,寻求阻止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涉TikTok法案。在相关条款中,字节跳动被限期约9个月剥离其美国业务,否则将面临美国全国禁令。
 
  ▲英美资源宣布重磅重组计划
 
  5月14日,英国矿业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公布一项重组计划,包括剥离或出售旗下钻石、铂金和煤炭业务。这是该公司107年历史上最大的业务调整之一。
  作为一家全球性矿业巨头,英美资源目前的业务涵盖铜、铂族金属、炼钢煤炭以及镍,同时还在开发农作物营养素项目。
  英美资源14日表示,将分拆旗下铂金公司英美铂业,分拆或剥离旗下钻石部门戴比尔斯,并出售焦煤资产。该公司同时还将探索在剥离镍业务之前对其进行维护和保养的方案。
  此次重组的目的是使英美资源转向所谓100%面向未来的投资组合,其资产将支持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该公司表示,铜、铁和农作物营养素仍将是其关键业务。
  据英美资源称,本次重组将减少17亿美元的成本。
  据报道,必和必拓4月提出以每股25.08英镑的价格收购英美资源,交易总价值为311亿英镑(合391亿美元),并且是全股票的形式,但遭到了英美资源的拒绝,理由是这一报价严重低估了公司前景。
  5月13日,必和必拓宣布,它对已向英美资源提供了第二份报价,总交易价格升至340亿英镑(合427亿美元),较第一次报价高出15%,但依旧遭到了拒绝。英美资源称,最新报价仍明显低估了其价值。
  必和必拓的第二次报价仍是全股票收购的形式,并且包含了第一次报价时提出的要求,即在正式收购前,英美资源必须将其在英美铂金有限公司和昆巴铁矿石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分别分拆给英美资源的股东。
戴比尔斯曾经是英美资源集团庞大业务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凭借着在上世纪40年代"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宣传,其业务取得了持久的成功。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转向低成本和合成替代品,实验室培育钻石的兴起给钻石市场带来了压力。
4月份有报道称,由于钻石价格持续暴跌,戴比尔斯处于困境,英美资源正考虑将其出售。戴比尔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钻石开采和零售企业,英美资源集团拥有其85%的股份,剩下15%的由博茨瓦纳政府持有。
  目前尚不清楚必和必拓是否会进一步提高收购报价,根据英国收购规则,必和必拓必须在5月22日之前提出具有约束力的报价,否则将视同放弃。
  杰富瑞分析师表示,必和必拓可能需要将报价提高至每股30英镑以上,才能获得英美资源董事会的批准。若根据这一报价计算,必和必拓收购英美资源的总交易将达到约372亿英镑(合467亿美元)。
  若必和必拓成功收购英美资源,将创下采矿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交易,还将使必和必拓成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占有约10%的市场份额。
 
管理视点
 
这六个关键操作,决定了公司的变革能否成功
  
哈佛商业评论5月15日刊发贝恩公司组织和战略实践的领导者和合伙人迈克尔·迈金斯(Michael Mankins),领导贝恩公司全球转型与变革实践的合伙人帕特里克·利特尔(Patrick Litre)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近年来,几乎所有大公司都开始了某种转型。我们估计,总有超过1/3的大型组织处于转型当中。我们采访的大约50%的CEO报告称,他们公司在过去五年曾尝试重大变革两次或以上,近20%的CEO报告了三次或更多。
  不幸的是,大多数变革项目并不那么具有变革性。尽管它们通常以大张旗鼓的方式开始——包括重大公告和一整套变革宣言——但大多数都没有下文了。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12%的重大变革计划产生了持续的成果。大多数时候,领导层接受了令人失望的结果,然后翻篇,几年后再推出另一个项目。例如,一家著名的美国银行,在短短四年内启动了三个重大重组项目,最后全失败了。
  大可不必如此。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们与数十家公司合作,有效地帮助到他们的业务转型,同时研究了数百家其他公司的尝试。我们的分析揭示,成功变革与失败变革之间的差异,在于六个关键操作。
  视转型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大多数转型努力都被构建为分裂的计划——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高管设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定义了一系列旨在实现它的举措,指派领导者管理变革,然后监控绩效,直到计划完成。
  当大多数业务转型是暂时的——即暂时偏离“正常”——或者,如果变革涉及实施新的ERP系统时,这种模式可能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适合在如今高度动态的环境中完成重大变革。大多数公司处于(或应该处于)持续转型的状态,不可能“重新冻结”和“退出”。那些最成功的案例,都是认识到转型必须是持续的,并相应地精心策划其项目。
  戴尔科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迈克尔·戴尔在2013年将公司私有化时,他知道他想将这家PC制造商转变为广泛的基础设施技术领域的领先者。他还认识到,要做到这一点,他需要团队持续努力,将绩效推向新高。
  从2014年开始,戴尔的高管会议集中在所谓的戴尔议程(Dell Agenda)上。这个议程累积了公司当时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意味着戴尔必须进行最重要的变革才能成功转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戴尔议程的持续性。当一个问题成功解决后,它被移除,一个新问题取而代之。这个持续解决运营、组织和战略问题的过程产生了非凡成果。从2014年到2023年,戴尔科技的市值大幅增长,实现了超过10倍的增长。价值的激增证明了公司在商业PC、服务器、存储解决方案和其他关键基础设施技术等领域新建立的领导地位。
  将转型纳入公司的运营节奏
  转型往往被视为与公司运营分开,并由一个不同的项目管理办公室处理。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都应该被视为每个管理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以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成功领导福特汽车公司2006年至2014年转型的方法为例。掌舵后不久,他引入了严格的商业计划审查(BPR)流程,其中包括每周与整个高管团队开会。BPR在团队整合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围绕着引人注目的愿景和被称为“一个福特”(One Ford)的整体战略。
  基于“一个福特”的战略,公司剥离了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和沃尔沃。它终止了与马自达的乘用车合资企业,并停产了水星品牌(Mercury)。福特还简化了其车型的车辆平台和标准化组件,从而实现了显著的成本节约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资产销售的收益和重组带来的成本节省,以及外部融资,被用于创建汽车、卡车和SUV的“平衡业务”。福特由此重振了其标志性品牌,包括福特F-150皮卡和野马,让自己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遗迹转身为行业领袖。
  明确管理组织能量
  当变革消耗的能量超过生成的能量时,变革就会失败。这就是为什么,不断破坏同一组人的工作常态的倾向是有问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员可能开始忽视进一步的变革请求,甚至积极抵制它们。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组织试图同时改变两个以上的主要工作常态,失败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例如,想想看一个场景,公司的销售被要求在新圈定的领域销售,同时要推广新扩大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们的战斗力很可能会下降。所以,组织的能量很重要,但在变革期间很少得到有效管理。
  在成功的变革中,领导者会明确地界定,受到项目每个方面影响最大的员工和职能,并且确保没有任何团队会同时改变多个例行流程。所以每项改变都被仔细地排序,以限制干扰,并防止组织疲劳开始蔓延。成功会得到认可和奖励,为变革努力注入能量和热情。
  以维珍澳大利亚航空公司(Virgin Australia)的转型为例。在整个转型过程开始时,维珍澳航的每个方面都被仔细排序。公司在新飞机和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投资,重组了总部,重组了营销和销售职能,增强了采购团队的能力,并引入了新的客户服务创新。领导层评估了每个变化将如何影响员工,并有意识地安排了数百个相关举措,以避免在任何时候给组织的任何一个部分带来过度负担。不必要或较低优先级的行动被暂时或永久地搁置,这释放了组织带宽。领导层应用了一个简单的经验法则:优先考虑对乘客最重要的变化,并淡化或消除那些不重要的变化。战略部署和重点使维珍澳航能够快速行动,但不会让员工筋疲力尽。
  利用志向,而不只是目标打开管理层的思维
  在典型的转型努力中,尤其是扭亏和重组,最初的步骤是寻找外部对标。然后,这些标杆被用来设定自上而下的成本和人员削减目标,组织的任务就是找到方法实现这些目标。虽然这种方法可能看起来很严谨而且数据驱动,但它很少会激发变革性思维。依靠对标往往会将“可能的艺术”限制在他人已经取得的成就上,实际上将转型目标设置得太低了。
  真正的转型需要突破性思维并超越当前的实践,通常借助于新技术。以Adobe为例,该公司为创意服务专业人士开发了180亿美元的软件。2011年,当它宣布打算将其整个产品线转移到云端时,这一战略哪怕不是革命性的,也被认为是异常雄心勃勃的。Adobe可以参考的标杆很少,它只有从根本上重塑公司商业模式的远大志向。
  转向云端显著影响了公司的产品开发、运营和市场推广策略。例如,Adobe传统上每18-24个月发布一次软件版本更新,就会引入新功能。但在云端,产品可以不断更新、测试和发布,这需要更灵活、基于敏捷开发的产品方法论。
  Adobe还在继续转型,最近是基于生成式AI的突破。仅在2023年,该公司就为其软件推出了100个新功能和更新,包括许多先进的AI工具。它通过三个新的图像生成器扩展了AI产品线“萤火虫”(Firefly)。除了惊艳之外,这些创新的广度和高质量已经牢固确立了Adobe 作为专业创意工具的领先制造商。
  由中层推动变革
  大多数转型计划都是自上而下的:高管团队设定目标,依靠较低的组织级别找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案。然后,方案通常是自下而上执行的。虽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但很少产生持久的结果。为什么?因为持久的改进,需要改变工作内容与完成工作的方法。要靠跨越整个公司的智慧和深厚的经验来识别这些变化,这就需要一种“中层推动”(middle-out)的方法。
  高管通常远离日常运营,无法理解真正需要改变的事情。因此,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肤浅的或至少是短暂的。与此同时,一线经理通常缺乏挑战现有流程的情境,因此只在边缘修剪而不是提出重大变革。但中层管理者往往有足够的经验来看到当前运营中的缺点,并且不会太接近地面以至于迷失在杂草中。
  270亿美元的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安进(Amgen)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3年,公司CEO鲍勃·布拉德韦(Bob Bradway)和他的团队着手重塑公司,该公司已有30多年的历史,正在努力应对其最成功的几种药物专利的到期。目标是将安进重新定位为一个敏捷、以患者为中心的强大公司,能够快速开发突破性药物。
  对于每个转型项目,布拉德韦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两个中层领导——一个VP级的“项目负责人”和一个主管级的“项目联络员”。这两位将把转型项目作为他们的优先关注点。中层推动的方法为安进公司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结果很耀眼。从2013年到2022年,该公司的批准药物数量翻了一番,从13种增加到27种。更多的药物是畅销药。2013年,安进只有3种药物的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或更多。到2022年,它已经有了9种。值得注意的是,转型仍在继续,布拉德韦和他的团队不断将安进推向更高处,这一点从安进以280亿美元收购地平线治疗公司(Horizon Therapeutics)就可以看出。
  以大额外部资本启动变革
  在我们的研究中,几乎所有失败的转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许多领导者试图通过削减成本来为它们提供资金支持。虽然这种策略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通常是不够的。仅靠提高效率和减少浪费通常无法提供足够的财务资源。
  相比之下,几乎所有成功的转型都利用了资本市场。例如,外部资本在推动T-Mobile从2013年到2020年的增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约翰·勒格尔于2012年接任CEO后不久,他和团队承认,要实现公司所需的转型,需要大量投资,于是决定借70亿美元来启动全面转型。他们开始消除那些有利于运营商,但损害消费者的讨厌的业内做法,将T-Mobile重新定义为“非运营商”。公司开始在报价中包含税费,以免让客户意外。无限服务成为标准,合同和全球漫游费被取消。iPhone被整合到T-Mobile网络中,该公司大力投资收购频谱以增强覆盖范围。最后,T-Mobile获得了额外的190亿美元,用于2020年以660亿美元收购了其在美国电信业的竞争对手斯普林特(Sprint)。
  转型计划总是承诺突破性的结果,但大多数从未实现。成功转型的公司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操作。他们的领导者将变革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将变革整合到公司的运营节奏中。他们明白组织能量是一种稀缺资源,很用心地管理它,并专注于从中层开始推动转型。永远不要忘记重大变革需要重大投资,他们及早(并且经常)获得外部资本。简而言之,成功的转型都是战略转型——这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求持久成功的公司所必需的。
 
信息化建设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
  会议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根据制造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做好设备联网、协议互认、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工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推进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同时,加快工业互联网、算力、移动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刘烈宏指出,国家数据局于去年揭牌运行后,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总体来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数据工作体系。
  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刘烈宏表示,下一步,将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健全数据流通利用安全治理机制;组织开展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努力夯实数字底座,加速数字基础设施升级部署,加快工业互联网、算力、移动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关键能力,加快研究数据安全技术体系,着力提升数据安全的技术保障水平,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于9月施行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5月11日对外发布《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简称《规定》),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
  《规定》以促进平台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平台经济领域的不正当竞争问题,护航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坚持鼓励创新方面,《规定》保护企业创新成果,着力促进互联网行业发挥最大创新潜能。
  在着力规范竞争方面,《规定》顺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完善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及规制要求;明确了仿冒混淆、虚假宣传等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表现形式,列举了反向刷单、非法数据获取等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设置兜底条款,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行为提供监管依据。
  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规定》回应社会关切,对当前我国线上消费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刷单炒信、好评返现、影响用户选择等焦点问题进行规制,为解决线上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萌发的新问题提供政策支撑。
  在强化平台责任方面,《规定》督促平台对平台内竞争行为加强规范管理,同时对滥用数据算法获取竞争优势等问题进行规制。
  此外,针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辐射面广、跨平台、跨地域等特点,《规定》对监督检查程序作出特别规定,创设专家观察员制度,为解决重点问题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并且明确了没收违法所得的法律责任,强化监管效果。
  据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将着力做好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和查处工作,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有序竞争、创新发展。
 
六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
 
据悉,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简称《指南2.0》)。
《指南2.0》主要对《指南1.0》进行了5个方面的优化完善。一是将原“公共支撑平台”内容纳入“涉农数据资源”,强调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二是将“智慧农业”从“乡村数字经济”中单独成章,更好指导各地智慧农业发展。三是将“建设发展模式”和“建设过程管理”整合优化为“建设方法”,进一步突出指南的可操作性。四是细化保障措施,补充市级层面工作任务,明确省、市、县三级任务分工。五是完善典型案例,结合近几年创新实践成果,对案例进行了优化完善,提升指南的可参考性。
《指南2.0》立足实际、服务大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形势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新要求。总的看,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各方主体要紧密配合、上下联动,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沉”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省级系统平台等资源,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二是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根据各地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政策举措,分类有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三是更加突出多方参与,数字乡村涉及应用场景多,既涉及产业发展,也涉及公共服务,需要准确把握不同场景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市场化方式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广州市发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
 
  5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州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累计建成5G基站超10万座,培育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打造1-2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以上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穗智管"行业覆盖率达90%,电子证照用证率80%以上,公共数据开放数据集达到1600个,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和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
  《规划》提出了制造业转型路径,将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全市工作部署,聚焦当前制造业企业转型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四化(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转型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制定数字化转型改造方案,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广州市新型工业化发展。
  《规划》提出数据价值化探索路径,从制度保障、公共数据试点、粤港澳数据合作等多方面提出了工作措施。包括加快《广州市数据条例》立法进程,为数据流通应用奠定基础;启动广州市公共数据运营试点,逐步推进公共数据的采集、使用和运营,挖掘数据价值;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域优势,推动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建设,深化粤港澳数据合作等。
  《规划》并提出了8项配套支撑工程,包括智能算力工程、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数字技术创新工程、软件名园建设工程、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四化"平台赋能工程、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公共数据运营试点工程,全方位推进广州数字经济发展。
 
美国议员提议限制AI模型出口
 
  据报道,美国计划加码AI大模型出口。5月10日,美国两党四名议员发布公告,推出"加强海外关键出口国家框架法案" (ENFORCE Act),更新《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扩大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权力,把人工智能(AI)和其他涉及国家安全的新兴技术也纳入管制范围。
  推出法案的是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迈克尔·麦考尔(R-TX)、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莫伦纳尔(R-MI)、高级委员拉贾·克里希纳莫西(D-IL)和众议员苏珊·怀尔德(D-PA)。
  美国没有明确的工具来阻止为先进技术提供动力的软件,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加强海外关键出口国家框架法案"将填补这些漏洞。
 
MIT研究发现部分AI系统已擅长"说谎"
 
  据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一个研究团队近期称,部分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学会如何欺骗人类,其中包括部分号称已被训练成乐于助人和诚实的系统。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细胞出版社旗下的《模式》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系统在游戏中作弊似乎是无害的,但它可能会导致"欺骗性人工智能能力的突破",并在未来演变成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欺骗形式。
 
企业信息员园地
 
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特约信息员:江苏联盛(靖江)律师事务所 仇为民
  劳动合同期满后,公司不与员工续签劳动合同,继续用工半年之后将员工解雇。安徽某法院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认为劳动合同期满后继续用工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不能因此免除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定义务,判决被告公司向员工支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
  案情简介:
  2016年4月6日,汪某入职六安某房地产公司,先后担任营销总监、副总等职务,基本工资每月1.1万元。2022年6月30日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续签,但是汪某继续在该公司工作。直到2022年11月30日,六安某房地产公司向汪某微信发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决定即日起解除汪某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汪某收到通知后,双方因解除劳动关系发生分歧,协商未果。汪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欠付的工资、未休年休假工资等。仲裁裁决支持了欠付的工资、未休年休假工资等部分诉请,但没有支持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汪某不服仲裁结果,起诉至法院。
  判决结果:
  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三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汪某与被告公司的劳动合同于2022年6月30日期满,后未续签,但继续在该公司工作。此时,只能认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而不能因此视同双方已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更不能免除用人单位继续用工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定责任。继续用工期间,被告公司虽然可以解除劳动关系,但是仍然应当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同时,汪某有权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主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综上,法院判决被告公司支付汪某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以及其他欠付的工资、未休年休假工资等合计10余万元。
  总结:
  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合同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用人单位将承担不利法律后果。对于劳动合同到期后继续用工的,本质上属于重新用工,劳资双方形成的是新的劳动合同关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重新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合同期满后,需要继续用工的,用人单位要及时与劳动者续签书面劳动合同,避免承担不利的法律风险,而劳动者也应及时与用人单位续签书面劳动合同,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其他有关二倍工资的情形:
  一、试用期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二倍工资。(2020)赣民申1192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旨: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于2017年3月27日签订了自2017年3月28日至2017年4月27日为期一个月的书面试用期劳动合同,试用期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扣除一个月续签劳动合同的期限后,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2017年5月28日至2018年4月27日之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劳动者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截止至2019年4月27日。
  总结: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本案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试用期劳动合同本质上是不包含试用期的劳动合同。江西高院的观点是劳动合同到期后未续签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二、劳务派遣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合同到期未续签,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认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不得向用工单位主张基于劳动关系的相关费用。(2020)甘民申2040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旨:
  2013年3月劳动者被甲公司派遣至乙公司从事驾驶员工作,由乙公司代发工资,甲公司缴纳社会保险等费用。甲公司是用人单位,其与劳动者成立劳动关系。乙公司是用工单位,其向劳动者履行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等义务。
  劳动者与甲公司合同期满后,双方虽未续签劳动合同,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亦未与乙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认定劳动者与甲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故劳动者主张由乙公司支付与劳动关系相关的费用无法支持。
  总结: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本法所称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在维权时要选择恰当的主体,而用工单位采取劳动派遣这种用工方式时也应当规范,避免出现“逆向派遣”的情形。
  三、劳动合同到期未续签超过一年,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书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倍工资,不予支持。
  出处:(2020)闽民申3939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旨: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该款中的“违反本法规定”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形,即“(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而本案劳动者不符合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
  此外,《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关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系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并不是惩罚性二倍工资的适用前提。
  总结:
  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超过一年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看似是对劳动者的保护,司法实务中却经常成了用人单位的免责条款。事实劳动关系建立一年后,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通过劳动合同进行保障也处于持续状态,但用人单位却不再因此受到任何处罚,显然与《劳动合同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背道而驰。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