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6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6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23日下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他指出,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要看到,西部地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切实研究解决。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建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促进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融合发展。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完善沿边地区各类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强管网互联互通,提升"西电东送"能力。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加快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创新跨地区产业协作和优化布局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扛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基层稳定、群众平安。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民族地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持续治理非法宗教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习近平最后强调,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中央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西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主体责任,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抓好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完善决策机制,重大政策特别是涉民生政策出台前要进行充分论证和风险评估,实施中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查、果断处置。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担当作为。
 
李强强调扎实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工作
 
  4月22日下午,国务院以"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主题,进行第七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李强指出,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资本市场工作,既有很强的综合性、全局性,又有很强的专业性。要以系统观念和专业思维来认识资本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把握我国资本市场的阶段性特点,既善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因时因势制宜,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理念设计规则、制定政策,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李强指出,要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为契机,扎实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工作。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健全发行、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和上市退市动态平衡。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促进上市公司增强回报投资者意识,提升投资价值。完善和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切实强化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李强强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经济发展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各有关方面要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深入研究,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协同联动,综合考量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形成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十部门发文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
 
  近日,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措施》从优化管理服务、加大融资支持、加强交流合作和完善退出机制四方面,提出十六条措施,便利和鼓励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初创期科创型企业融资发展。
  据商务部财务司负责人介绍,"部分境外机构反映,希望在境内开展业务时预期更稳定、投资渠道更多、退出通道更通畅、享受税收优惠更便利等。"由此,《措施》积极回应市场需求,既涉及境外机构"募投管退"各业务环节,也包括支持供需对接、畅通投资退出、便利享受优惠等政府管理服务。
  为优化管理服务,《措施》提出,从便利申请准入、优化外汇管理、实施差异化监管三方面完善政策安排。其中,对于境外机构在境内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企业),与内资创业投资基金(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在登记备案、事项变更等方面实行区别于其他私募基金的差异化自律管理。对合法募资、合规投资、诚信经营的相关创业投资基金,在资金募集、投资运作、风险监测、现场检查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
  在加大融资支持方面,《措施》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并投入科技领域。
  "在华发行债券尤其是人民币债券能帮助其补充资金来源、降低汇兑成本。"该负责人指出,2023年,境外机构在我国发行熊猫债(也即境外主体在中国内地债券市场发行的在岸人民币债券)合计1545亿元,同比增长82%。
  《措施》还提出,支持境外机构投资的科技型企业依法合规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积极扩大发行规模。全国推广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将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纳入试点主体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更好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还将在全国推广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将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纳入试点主体范围,规范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模式,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服务。
  在加强交流合作方面,《措施》将支持境外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优质标的,促进投资高效对接。具体举措包括完善合作机制、梳理需求清单、鼓励本地化经营等。
  完善退出机制是此次《措施》部署的重点之一,十六条举措中有五条均涉及此方面,包括支持境外上市、鼓励并购重组、推进私募基金份额转让试点、便利享受税收优惠等。
  该负责人指出,未来将持续提高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加快备案办理进度,持续畅通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渠道。同时,继续推动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深化务实合作,加强香港科技型企业国际融资平台作用。
  在鼓励并购重组方面,证监会已先后出台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修订重大资产重组规则、适当提高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上市公司并购科技型企业,畅通投资机构退出渠道;近期进一步从分类监管、提高重组审核效率、支持"两创"公司协同效应并购、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等四方面优化并购重组有关制度。
  "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功能,为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提供畅通的退出渠道。"该负责人称,商务部正牵头修订《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限制。
  目前,境外机构参与所投上市公司分红派息时,需先提交《非居民纳税人享受协定待遇信息报告表》,才可享受协定优惠待遇,否则将由上市公司代扣代缴,再事后申请补充享受优惠待遇并办理退税。
  由此,《措施》明确,优化上市公司派息扣缴税款和结算程序,确认符合享受有关税收的协定规定优惠条件的境外机构名单,畅通政府部门、结算机构、上市公司各方信息交互,上市公司可直接按照优惠规定对相关境外机构进行扣缴申报和派息。
 
财政部称今年政府采购将主要做好三件事
 
  据悉,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4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财政部积极发挥政府采购在支持科技创新、绿色环保、中小企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财政部将围绕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今年,主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研究建立合作创新政府采购制度。合作创新采购,指的是对于目前市场上没有的、需要研发的创新产品,由采购单位从研发环节提前介入,先购买研发服务,再购买研发产品。这种新的采购方式特点概括为"两给两共":既对供应商的研发成本"给补偿",又以承诺购买一定量创新产品的方式"给订单",通过"共同分担研发风险"、"共同开拓初始市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创新产品从需求、研发到应用推广的一体化管理,更好地支持应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前期,财政部研究起草了《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并公开征求了各方意见,现已具备出台条件,拟于近期印发。
  二是继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近年来,为促进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升级,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的政策,在一些地方开展了试点。今年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试点城市将由48个扩大到100个,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涵盖的产品由75种增加至100种,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对其他类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产品强化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的政策措施,持续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持续推动政府采购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政策落地落实。政府采购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是一贯坚持的政策取向。2021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对此又专门作出重申和强调。下一步,财政部将加强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聚焦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清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此外,还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研究制定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更好保障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的政策在政府采购领域落地落实。
 
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实施细则
 
  据悉,为保障《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落地实施,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3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这是支付机构监管的纲领性文件。《条例》将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的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条例》施行前夕,人民银行研究起草《实施细则》,将保障《条例》有效实施。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83家非银行支付机构。《实施细则》共六章、八十条。在总则方面,《实施细则》明确了支付机构展业原则,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合法合规、安全高效原则开展业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业务连续性、备付金安全和用户合法权益,不得以欺骗、隐瞒、非自有资金出资等不正当手段办理行政许可事项,严禁倒卖、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
  在设立、变更与终止方面,《实施细则》细化了支付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等行政许可事项的申请条件和材料、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等。同时明确支付机构分公司备案,支付业务许可证展示、灭失公告、补发、换发等要求。
  此前,《条例》提出,非银行支付业务根据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种类型。在支付业务规则方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定储值账户运营、支付交易处理业务分别细分为Ⅰ类、Ⅱ类,并明确新旧分类方式对应关系。
  此前,《条例》提出,非银行支付机构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应当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分段阶梯式设置支付机构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采取超额累退方式:备付金日均余额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部分,按照5%计算;备付金日均余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至2000亿元人民币的部分,按照4%计算;备付金日均余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至5000亿元人民币的部分,按照3%计算;备付金日均余额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至10000亿元人民币的部分,按照2%计算;备付金日均余额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的部分,按照1%计算。
  按照《实施细则》规定,《条例》正式实施后,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在过渡期结束前达到《条例》及该实施细则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设立条件以及净资产与备付金日均余额比例的规定,过渡期结束达不到规定的,应当终止支付业务。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过渡期为该实施细则施行日至其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截止日,过渡期不满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
 
证监会十六项措施全力支持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
 
  4月19日,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全方位对科技企业提供支持性举措,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措施》明确,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债券,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前设立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后持续实施激励,鼓励把核心技术人员纳入激励范围。研究优化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的方式、对象及定价原则,简化股权激励的实施程序,尽快推出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短线交易的豁免规定,更好发挥股权激励作用。
  在发行方面,《措施》指出,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发挥发行监管条线合力,持续提升审核效率和透明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进一步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支持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落实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发展。
  同时,出台主板板块定位规则,突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盘蓝筹"特色。科创板坚持"硬科技"定位,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突出科创板、创业板定位,设定申报规模上限,更加精准服务早期科技型企业。加强辅导验收、受理、审核、注册各环节对板块定位把关,优化新上市企业结构。提高北交所市场准入包容度,推出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可转债机制,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参与北交所,研究丰富北交所指数基金与特色产品。
  在再融资方面,《措施》明确,支持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积极研究更多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融资品种和方式,研究建立科创板、创业板储架发行制度。提升再融资的有效性和便利性,引导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导向的相关领域。在并购重组领域,《措施》指出,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制定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助力科技型企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
  《措施》要求加强债券市场的精准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完善私募基金监管办法,丰富产品类型,推动母基金发展,发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作用。落实私募基金"反向挂钩"政策,扩大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份额转让试点,拓宽退出渠道,促进"投资-退出-再投资"良性循环。
  《措施》还提出,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制度。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督促证券公司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践行"开门搞审核"理念,优化科技型企业服务机制。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督促各项制度工作措施落地落实落细,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评估,适时优化有关措施安排。
 
公募证券交易费用管理新规发布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4月12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进一步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范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及分配管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提升证券公司机构投资者服务能力,证监会4月19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规定》明确将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调整至较为合理的水平,建立佣金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全市场费率变化情况,定期调整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同时将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由30%调降至15%。
  佣金制度改革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第二阶段举措全部落地。以静态数据测算,《规定》发布实施后,公募基金年度股票交易佣金总额降幅将达38%;前两阶段费率改革举措每年累计可为投资者节约成本约200亿元。
  《规定》共19条,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将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调整至较为合理的水平,同时建立佣金费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全市场费率变化情况,定期调整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费率。二是加强佣金分配行为监管,结合行业实际将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由30%调降至15%,切实防范利益输送。三是强化内部制度约束和外部监督制约,明确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在佣金支付方面相关禁止性行为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职责。四是优化完善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要求基金管理人定期在官网披露整体层面的交易佣金费率水平、年度汇总支出及分配明细等信息,强化市场监督和约束。
  《规定》是贯彻落实新"国九条"的有益探索。新"国九条"明确指出,要"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2024年3月15日印发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指出,要"扎实推进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证监会从落实"1+N"政策文件部署出发出台《规定》,根据行业发展情况持续推进费率改革举措。
  业内人士指出,以2023年静态数据测算,2024年、2025年将分别为投资者节约成本32亿元、64亿元。信息披露方面,证监会指导基金业协会于2023年12月28日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费率披露XBRL模板修订方案》,要求基金管理人修订基金产品资料概要,以更醒目、简明、通俗形式披露基金产品的综合费用;修订基金年度报告披露内容与格式,分别列示基金管理人管理费净收入与尾随佣金支出,客观反映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的费用实际收取情况。
  行业综合费率水平稳步下降
  《规定》也是此前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的延续。去年7月,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正式启动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按照"管理人-证券公司-销售机构"路径,分三个阶段稳步降低公募行业综合费率。第一阶段,有序降低主动权益类产品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第二阶段,降低交易佣金费率,加强交易行为监管。第三阶段,规范基金销售环节收费及推动其他配套改革落地。
  其中,第一阶段已于2023年10月底前完成。在产品注册方面,自2023年7月7日起,新注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统一执行"管理费率不超过1.2%、托管费率不超过0.2%"的上限标准。同时,全行业136家基金管理人陆续发布公告,将旗下存量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产品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统一下调至1.2%、0.2%以下。产品创新方面,于2023年8月25日注册首批20只实施浮动管理费率试点产品,包括与投资者持有时长相挂钩的公募基金9只,与投资业绩相挂钩的公募基金8只,与产品规模相挂钩的公募基金3只,突出对投资者的合理让利与对管理人投资行为的约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配套措施方面,于2023年9月13日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模式有关事项的通知》,推动券商交易模式提质增效,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证券交易模式,降低中小基金管理人运营成本,缓解费率改革对中小基金管理人的影响。第一阶段改革举措落地后,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约费用支出约140亿元。
  从2023年基金年报情况来看,基金管理费、托管费、交易佣金同比分别下降7.56%、6.44%和9.73%,均实现下降。
  第二阶段关于强化费率相关信息披露的改革举措已全部落地。降低费率和加强佣金分配行为监管方面,主要通过本次《规定》来实现。第三阶段的改革举措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
  据了解,下一步证监会将聚焦基金销售环节,进一步规范认申购费率等销售环节费用,推动基金后台运营服务外包试点转常规,进一步降低中小基金公司运营成本。相关改革措施预计将于2024年底前推出。  
 
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
 
  据悉,为配合国务院4月12日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4月19日,中国证监会表示,将与香港方面深化合作,采取以下五项措施来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
  一是放宽沪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资格产品范围。在两地证监会指导下,沪深港交易所已达成共识,拟适度放宽合资格股票ETF的平均资产管理规模要求,降低南向港股通ETF产品的港股权重和港股通股票权重要求,北向沪股通、深股通ETF产品做对等调整,支持香港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二是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拟总体参照两地股票和ETF互联互通制度安排,将内地和香港合资格的REITs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进一步丰富沪深港通交易品种。
  三是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香港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机制以来,内地与香港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积极就人民币股票柜台纳入港股通开展研究,目前相关业务方案已初步达成共识。下一步双方将继续推进业务方案完善、规则修订、技术改造、投资者教育等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推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四是优化基金互认安排。拟推动适度放宽互认基金客地销售比例限制,允许香港互认基金投资管理职能转授予与管理人同集团的海外资产管理机构,进一步优化基金互认安排,更好满足两地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
  五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规则发布实施一年来,已有72家企业完成赴港首次公开发行(IPO)备案,赴港上市融资渠道畅通,有力支持内地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范发展。中国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大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
  据了解,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另外,新"国九条"作出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等部署。
 
沪深港通ETF将扩容
 
  据悉,为了持续优化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丰富互联互通标的,4月19日,上交所、深交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公告,已就扩大沪深港通ETF范围达成共识。
  此次ETF标的优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降低ETF纳入规模要求;二是下调ETF的指数权重占比要求。沪深交易所拟对相关业务规则进行修订,并于4月19日分别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具体来看,调入方面,沪股通ETF和深股通ETF纳入规模门槛由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调整为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调入比例调整为"跟踪的标的指数成份证券中,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60%,且沪股通股票和深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60%"。
  港股通ETF纳入规模门槛由不低于港币17亿元调整为不低于港币5.5亿元;调入比例统一调整为"跟踪的标的指数成份证券中,联交所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60%,且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60%",不再以指数进行区分。
  调出方面,沪股通ETF和深股通ETF调出规模由低于人民币10亿元调整为低于人民币4亿元;调出比例调整为"跟踪的标的指数成份证券中,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低于55%,或者沪股通股票和深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低于55%"。
  港股通ETF调出规模由低于港币12亿元调整为低于港币4.5亿元;调出比例统一调整为"跟踪的标的指数成份证券中,联交所上市股票权重占比低于55%,或者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低于55%",不再以指数进行区分。
  优化实施后,预计沪深港通ETF标的数量和规模将显著增加,进一步丰富两地市场投资产品,便利两地投资者配置对方市场资产。
  据了解,沪深港交易所后续将抓紧做好沪深港通ETF标的扩大相关业务和技术准备工作,预计上述优化措施正式实施需要三个月左右准备时间。
  沪深港交易所表示,接下来,在两地证监会的统筹指导下,沪深港三所将继续密切合作,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推动形成两地资本市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以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自然资源部发布加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
 
  4月2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装备建设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驱动力。没有找矿装备现代化,就没有地质找矿现代化。目前,我国地勘队伍装备陈旧,绿色先进装备配备少,先进仪器设备以进口为主,国内研发保障能力不足,野外生活安全保障条件差。现有装备水平难以满足找矿工作新需求,支撑全面推进绿色勘查难度大。
  针对目前我国装备建设的现状,《意见》提出,以短期内加快推进高效低成本的找矿装备更新与推广应用,积极推动绿色勘查工作;长期上缩短与国外先进装备水平的差距,解决急需关键的技术装备问题这两大任务为引领,加快构建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找矿突破的现代化装备体系,实现找矿突破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结合,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意见》明确了装备建设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7年,建立找矿装备升级、研发、推广和替换建设机制,模块化钻机、航空物探等绿色勘查装备大幅列装,高光谱、传感器和综合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一批关键装备取得突破。打造5个至8个不同场景绿色勘查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找矿技术装备创新中心,形成1个至2个找矿装备中试基地,孕育开拓找矿装备行业新生态,基本构建"星空地海井"现代化绿色勘查装备体系和现代化野外条件保障体系。
  第二阶段:到2035年,建成"星空地海井"现代化绿色勘查技术装备体系,野外作业条件和安全保障程度得到根本性改善,装备水平整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装备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装备应用效率高、占地少、污染少、扰动小等绿色勘查特点,助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突破。
  《意见》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加强装备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一方面,加快找矿装备升级、研发、推广和替换。一是升级一批找矿装备。充分盘活现有仪器设备,对仍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传统装备,加强技术改造和升级,围绕解决技术指标、能耗、安全等问题,凝练"升级"装备,形成一批找矿装备升级清单,更好地继续发挥其使用效益,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传统技术装备向轻便、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研发一批找矿装备。加快"卡脖子"技术装备攻关,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围绕矿产资源精细探测和绿色勘查需求,针对物探遥感、智能化集成化数字化钻探等关键仪器和核心部件,凝练"研发"装备,形成一批找矿装备研发清单。建立上下协同、行业联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研发投入,缩短与国外找矿装备水平差距。三是推广一批找矿装备。开展自主研发找矿装备推广示范和列装,提升国产找矿装备列装率,围绕先进、适用、绿色、高效等特点,凝练"推广"装备,形成一批找矿装备推广清单,引导勘查单位国产装备列装,激发地质找矿行业的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提高装备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推动找矿装备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四是替换一批找矿装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迭代,围绕技术指标落后、重污染,设备笨重搬迁困难、环境扰动大、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劳动强度高,安全隐患高等装备,凝练"替换"装备,形成一批找矿装备替换清单。按照实际情况,引导勘查单位逐步进行装备替换,加快找矿装备建设推进绿色勘查。
  第二方面,加强绿色勘查装备建设与应用。打造典型场景技术装备示范、建设技术装备创新中心、加快绿色装备应用。
  第三方面,推进勘查装备产业化发展。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强产业基础平台建设、推动首台(套)政策落实。
  最后,《意见》从强化政策引导、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宣传推广的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
 
能源局开展2024年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专项监管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电力市场监管,维护公平公正电力市场秩序,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专项监管的通知》(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专项监管。
  《通知》称,聚焦电力市场化交易及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专项监管,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意见建议,切实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成员合法权益,推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
  《通知》称,重点对以下情况进行监管。
  (一)交易规则执行情况。重点关注2023年以来市场运营机构在各类市场交易中行为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公平性。具体包括:交易实施细则制修订情况、电力市场化交易全流程交易规则执行情况等。
  (二)限制市场竞争情况。重点关注2023年以来市场运营机构干预市场以及市场交易主体交易行为合规性情况。具体包括:市场运营机构违规干预电力市场情况,市场交易主体不正当竞争、操纵市场、串通报价和违规交易行为,参与批发电能量交易的用户跨省跨区交易情况,电网企业代理购电机制运行情况等。
  (三)信息披露及报送情况。重点关注2023年以来市场运营机构、电网企业开展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及报送情况。具体包括:市场信息管理、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建设及平台建设、数据接口开放等情况,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电力交易、调度机构和电网企业在数据交互等方面衔接情况等。
  (四)其他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电力监管机构通过日常监管、市场主体反映以及投诉举报等发现的辖区内可能存在的其他电力市场秩序突出问题情况。
  监管步骤包括启动部署(4月);自查自纠(5月);现场监管(6月-7月中旬);问题处置(7月下旬-8月中旬);总结规范(8月下旬-9月)。
 
政策要闻
 
▲国家发改委、央行将从六方面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台阶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
  会议指出,近年来,各成员单位和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制度框架基本成型,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公示水平大幅提升,信用奖惩机制初步形成,信用监管助推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信易贷"工作步入机制化轨道,征信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作用持续增强,诚信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会议强调,要采取务实举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上台阶,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信用立法。尽快推动出台《社会信用建设法》,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水平。二是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内涵和总体框架研究谋划,明确下一阶段建设的目标任务。三是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快推动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统筹发挥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功能,做好部门间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四是健全信用修复制度。研究统一信用信息公示和修复渠道,统筹信用信息分类标准和修复规则,构建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五是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信用评价机制,规范失信惩戒措施,建立健全各行业信用监管制度。六是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在行政审批事项中推行信用承诺制,推广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拓展"信易+"应用场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信用红利。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完善反洗钱义务规定
 
  据悉,反洗钱法修订草案4月23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修订草案完善反洗钱义务规定,明确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要求其在从事特定业务时,应当参照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
  据了解,现行反洗钱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在增强反洗钱监管效能、打击洗钱及其上游犯罪、深化反洗钱国际治理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反洗钱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必要立足我国实际,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抓紧完善反洗钱法。
  修订草案共7章62条,围绕明确法律适用范围、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完善反洗钱义务规定等内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修订草案坚持问题导向,按照"风险为本"原则合理确定相关各方义务,同时避免过多增加社会成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反洗钱有关制度,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我国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在加强反洗钱监督管理方面,修订草案明确特定非金融机构的范围及反洗钱监管。有关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情况,根据需要提请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协助。
  此外,修订草案规定了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反洗钱内控制度并有效实施;开展客户尽职调查,了解客户身份、交易背景和风险状况;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有效执行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修订草案还规定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洗钱活动或者为洗钱提供便利,应当配合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依法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等。
 
  ▲关税法草案提请二次审议
 
  据报道,在2023年10月提请初次审议后,关税法草案近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
  为适应跨境电商发展、推动海关通关便利化,二审稿新增跨境电商关税扣缴义务人、原产地规则制度、允许汇总纳税、多征税退还等多处规定;若能审议通过,关税法将从国务院条例上升为法律。
  关税法立法自2015年纳入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于2023年10月提请初审、2023年12月底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关税法草案通过后将取代现行国务院行政法规,也就是2003年起施行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完成税收法定。
 
  ▲会计法修正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据报道,1985年起施行的会计法迎来第三次修正。4月23日,会计法修正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强化会计监督、加大财务造假法律责任追究力度等方面新增规定。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当日受国务院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会计法修正草案说明时表示,现行会计法实施以来,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称,会计工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会计监管缺乏有效手段和措施,会计违法案件查处困难、处罚力度偏轻;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缺少内部控制,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内部财务审计缺失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有必要对现行会计法进行修改完善"。
  会计法自1985年实施起,经历1999年修订和1993年、2017年两次修正。此次修改会计法保持现行基本制度不变,着力解决会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具体来说,此次修改会计法提高了对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实施会计监督发现重大违法嫌疑时,可查询有关单位在金融机构的相关资金情况。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即将发布
 
  4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出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目前方案已完成部门会签,将于近日发布实施。
他还透露,下一步将突出专利产业化导向,推动加快实施以产业化前景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五部门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管理办法
 
  据悉,为促进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质量提升,支撑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事关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办法》明确,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以下简称中国首台(套)〕是指国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知识产权、尚未取得明显市场业绩的装备产品,包括整机设备、核心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等。
  中国首台(套)检测评定是指按照规定的程序对装备产品开展检测评审、综合评价,以确定装备产品是否属于中国首台(套)的技术服务活动。
  《办法》提出,中国首台(套)检测评定标准由技术创新、质量水平、预期效益等反映装备产品状况的关键指标组成。中国首台(套)检测评定坚持战略导向、促进应用,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包容审慎、鼓励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和协同服务作用。
  《办法》规定,中国首台(套)检测评定包括申请、受理、评价、公示和发布5个环节。检测评定工作原则上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由市场监管总局会同相关部门确定本年度拟开展检测评定的装备产品领域和范围,组织检测评审机构、专家按照规定程序对装备产品开展检测评审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并向社会公示发布。
  此外,《办法》详细规定了中国首台(套)检测评审机构的遴选程序和工作要求。同时,为了提升检测评审机构能力,从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和优化人员配置方面对检测评审机构提出具体要求。
 
▲水利部部署开展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
 
  近日,水利部印发《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国部署开展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
  《方案》要求,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围绕部分取水口信息更新不及时、监测计量不规范、问题整改不到位等问题,突出抓好信息化手段在取水许可监管中的应用,巩固专项整治行动成果。一是巩固取水口核查登记成果,全面比对取水口核查登记信息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信息,将核查登记的取水口逐一对应至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并实现动态更新管理,提升取水许可信息的数字化管理能力。二是巩固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成果,建立取水计量设施(器具)档案,加快取水在线计量数据接入,严格取水计量监督管理,提升取水在线计量率和计量数据质量。三是巩固违规取水问题专项整治成果,加快取用水数据信息汇集整合,对违规取水问题进行动态排查预警,提升取用水事中事后监管的智慧化水平。
  《方案》要求,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开展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作为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做好宣传引导,确保取得实效。水利部将把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情况纳入202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国资改革
 
财政部、金融管理部门推动进一步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
 
  日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作了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和整改问责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指出,针对银行业机构"一枝独大"、政策性金融功能近年来有所弱化等问题,财政部、金融管理部门推动进一步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合理调整国有金融资本在金融各行业的比重,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加大政策性金融供给,推动国有金融企业差异化发展。深入研究通过资本补充、利润转增等方式,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适时合理调整国有金融资本在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比重。持续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和加大供给力度。明确政策性金融应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主要做商业性金融干不了、干不好的业务。
  针对我国金融业规模巨大,但竞争力有待增强等问题,财政部、金融管理部门主动作为,持续发力,推动金融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带动提高金融行业整体运行效率。集中力量打造金融业"国家队"。完善利润分配和资本补充机制。
  针对国有金融企业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意愿不强、力度不够等问题,财政部、金融管理部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国有金融企业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头雁"作用。持续完善分行业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效益指标长周期考核。引导交易所、市场经营机构树牢服务实体经济理念,鼓励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国有商业银行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针对部分国有金融企业风险管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存在违规展业等问题,报告指出,财政部、金融管理部门多措并举,推动完善制度机制,不断压实国有金融企业风险防控主体责任。指导国有金融企业严格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有效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严防次生风险。
 
吉林将用2-3年时间推动吉林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增长50%
 
  据悉,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4月22日在国新办举办的"在新时代吉林振兴中实现新突破"发布会上介绍,吉林振兴新突破,国企要先行。吉林正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将用2-3年时间,推动吉林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增长50%,营收和利润实现翻番,让吉林国企"重振雄风"。
  一是推动战略性布局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向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大农业、大旅游等优势产业集中,向基础性、保障类、民生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安全方面的支撑作用。
  二是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力。支持国企牵头,产学研用结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展应用场景。
  三是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国企监管考核机制,推行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压减企业层级,优化股权结构,推动企业"脱胎换骨、健身强体"。提升治理效能,改善经营质效,省属一级企业由"小而散"的66户整合重组为"大而强"的12户,压减了81.8%。企业的层级由5级压缩到3级,全级次企业户数由826家减少到542家,压减34.4%。
  目前,吉林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在全面推进中,相信几年内吉林的国企必将"重振雄风"。
 
自主创新
 
江苏印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据悉,江苏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全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和集成应用高地,培育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企业、新增超过1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遴选50个标杆示范机器人应用场景,重点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密度达到500台/万人以上。到2027年,江苏省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方案》布置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分类培育优质企业、创新产品推广模式、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建设共7项重点任务。提出南京以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为重点方向,打造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创新示范应用标杆城市及产业集聚区;无锡重点发展特种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整零协同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常州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苏州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推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南通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特色的机器人小镇等。
 
节能减排
 
金监总局发文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保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稳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分别从总体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绿色保险保障、加强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支持、加强绿色保险经营管理能力支撑以及工作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总体要求方面,《指导意见》确立了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坚持系统观念、稳中求进,坚持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协同推进、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并分两个阶段确定了主要目标:到2027年,绿色保险政策支持体系比较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风险减量服务与管理机制得到优化,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保险服务模式,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增速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增速,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到2030年,绿色保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金融手段,绿色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明显提升,社会各界对绿色保险的满意度、认可度明显提升,绿色保险发展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绿色保险保障方面,《指导意见》从负债端提出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提高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水平、服务工业领域绿色低碳与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推进城乡建设节能降碳增效、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等。值得注意的是,围绕这些重点任务,《指导意见》明确鼓励多类绿色保险产品发展,包括加快发展气候保险,扩大巨灾保险覆盖面,有序发展气象指数类保险,探索开展矿山、土壤等生态修复责任保险,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创新研发耕地地力指数等保险。
  对于备受社会关注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指导意见》要求,持续推进绿色装备、材料以及软件等相关科技保险创新,加快推进研发费用损失类、知识产权类、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类等科技保险发展;围绕绿色技术创新领域中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等发展,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落地、人才建设等提供保险支持。
  三是加强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支持方面,《指导意见》从投资端提出三项重点工作任务,涉及完善绿色投资管理体系、强化保险资金绿色发展支持、加强绿色投资流程管理等。其中,《指导意见》明确,应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绿色债券配置,提高绿色产业投资力度。坚持资产负债匹配原则,积极运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工具,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绿色产业领域资产配置。
  四是加强绿色保险经营管理能力支撑方面,《指导意见》聚焦保险机构,从强化主体责任、加大资源投入、提升风控能力、健全服务体系等四方面提出要求,确保绿色保险业务持续有效开展。
  五是工作保障方面,《指导意见》从加强监管引领、强化统计分析、推进行业协同、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宣传交流等五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对绿色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
金融监管总局表示,《指导意见》是金融监管总局在2022年建立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重要工作举措,将进一步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推动绿色保险有力有序发展。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推动完善绿色保险政策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保险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质效,促进绿色保险发展进一步走深走实。
 
新能源车险酝酿新规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向财险公司等相关方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促进新能源车险降本增效,提升保障水平。
  我国新能源汽车于2021年12月有了专属商业保险产品,不过仍一定程度存在"车主喊贵、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部分运营类的网约车商业险还存在投保困难。
  此次意见稿针对新能源汽车商业险部分,有多条规定与车险价格直接相关。例如,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推进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按照0.5~1.5执行,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自主定价系数是影响车险保费的重要因素,系数越高,保费越贵。通常而言,车险价格基于车的风险、驾驶人的风险以及费用等因素综合而定,保险公司有一定自主定价权,同时连续不出险的车会在保费上有优待。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意味着新能源商业车险的保费上下限进一步打开。
  意见稿还支持行业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保障责任,有序增加产品供给。贴合市场需求,研究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为兼职运营网约车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保障。
  意见稿同时提出,优化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建立新能源车险兜底保障机制。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有效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
 
六部门宣布全面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
 
  据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绿色建材生产、认证和推广应用,促进绿色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4月25日,工信部、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 ,决定在2022年及2023年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活动时间为2024年-2026年。
  通知明确,参与活动的产品原则上应为获得绿色建材认证的产品,具体获证产品清单和企业名录由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技术委员会发布。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清单名录,对于未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产品,应明确产品技术要求,确保产品符合要求,定期发布相关产品清单和企业名录,供活动各参与主体选用。
  通知要求探索由"绿色建材产品"下乡向"绿色建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特色乡村建设服务商"下乡转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围绕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建筑节能、抗震加固等重点问题,遴选一批经济实用的"小系统"解决方案,建设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在库项目使用绿色建材产品,针对不同区域农村建筑特点,推出经济型绿色建材产品和整体房屋解决方案,打造一批适合本地农村消费者的特色乡村建设服务商,助力现代宜居农房建设、农房节能改造、现代农业设施建设。
  通知提到,鼓励推动绿色建材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绿色消费促进机制,研究将绿色建材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实施范围。支持生产、建筑设计、装饰装修等企业联合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建材产品菜单式、定制化应用方案,探索装饰装修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支持依托家居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市场、家装企业、设计公司、线上平台等组织巡展、促销、推介等活动,推动家居体验馆、生活馆等创新场景向社区和农村下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支持电商平台设立绿色建材产品专区,联合参与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企业开展优惠促销。
 
上海浦东今年第一批光伏发电专项资金项目开始申报
 
  据悉,为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光伏产业发展,根据《浦东新区节能低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浦发改规〔2023〕1号)的有关规定,4月2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浦东新区2024年第一批光伏发电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宣布浦东新区光伏发电专项资金项目开始申报。
  通知指出,申报范围为2023年1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期间,在浦东新区范围内投资建成并网的单个装机容量不低于200千瓦(公共机构装机容量不低于5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临港地区及临港企业实施的项目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根据新片区相关政策另行组织申报)。
  通知提到,支持对象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依法在浦东新区设立、经营状态正常、信用状况良好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等单位;在浦东新区实施的,有利于降低本区能源消费量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项目实施单位。
在申报范围内的项目,按照装机容量给予补贴,将补贴0.35元/瓦(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光伏组件作为建筑构件)的项目,补贴标准为0.95元/瓦),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广东拟打造一批"零碳"5G基站示范项目
 
  据悉,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4月19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广东省信息通信行业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立足信息通信行业数据中心、5G基站的资源优势,推动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与新型储能深度融合,助力广东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应用创新高地。
  《通知》表示,结合信息基础设施点多面广、用电稳定、用电量大等特点,充分利用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独特优势建设新型储能电站,培育一批用户侧储能示范项目。依托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建设"荷储一体"的资源聚合调度平台,提高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跨行业业务融合和资源聚合。
  《通知》表示,支持5G基站新型储能积极参与电网需求侧响应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具备建设光伏条件的5G基站场地,同步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打造一批"零碳"5G基站示范标杆,为信息通信行业碳中和探索可行技术方案。
  《通知》提出搭建信息通信行业分布式资源聚合调度平台。结合信息通信行业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储能建设,支持搭建省市两级分布式资源聚合调度平台,在将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储能全量接入的基础上,同时向全社会中小工商业企业开放接入,聚合省内中小新型储能资源。充分挖掘储能、光伏、数据中心、5G基站等分布式资源调节潜力,支撑电网发用平衡。调度平台按要求接入全省统一的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省级电网虚拟电厂管理平台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形成百兆瓦级需求侧响应能力的同时,保证平台稳定可靠,数据安全。
 
广东拟建立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
 
  据悉,广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协调小组4月23日发布《广东省2024年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提到将按照国家部署整合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
  《方案》明确,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省内煤炭行业已整体退出,不再列入),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落实部门联动和地方责任,深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工作机制,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
  《方案》提出加强节能监察力度,落实差别化价格政策,并依法处置能耗不达标企业。同时,严格项目审核审查,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并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在安全生产领域,将严格安全生产源头管理,组织安全生产专项执法,并依法处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在技术方面,方案要求认真排查和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并依法关停落后工艺装备。同时,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
  另外,《方案》对工作进度进行了明确的时间规划。3月底前,相关部门要研究部署年度具体工作。4月底前,各地级以上市相关部门要制定本地年度工作计划,并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2024年6月和12月底前,相关部门要将各自负责领域内的依法关闭退出的企业、设备及产能情况反馈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陕西将实施六大行动培育千亿级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集群
 
  据悉,陕西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提出陕西将依托省内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突出的创新能力、完整的产业体系、明显的集群优势,以下游应用需求为牵引,发挥隆基绿能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技术创新、路径创新和政策创新,完善产业布局、扩大省内配套,扶持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推动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
  按照行动计划,陕西将实施以下六大行动:
  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陕西将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契机,依托隆基绿能、西安交通大学等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拓展光伏应用领域。
  产业延链补链行动。陕西将依托龙头企业,沿"石英砂-工业硅-多晶硅颗粒-单晶硅-单晶硅片-单晶电池片+辅料+光伏玻璃-太阳能电池组件"路径,推进已有产业升级和优势产品上量,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增强上游产业匹配能力和下游市场需求,力争2025年省内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数字赋能增效行动。陕西将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入企业研发、生产、运维等各环节,建设一批光伏产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现制造环节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精准招商引资行动。陕西将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带动作用,汇聚整合上下游资源,围绕透明背板、低温银浆、正极银粉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储备建设一批产业链相关项目,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骨干企业培育行动。通过创新政策工具,陕西将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重点企业集聚,推动优势企业上市,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拓展市场,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行动。陕西将在关中地区差异化布局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能,在榆林高新区等地聚焦太阳能光伏电池用材料、辅件,重点布局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光伏玻璃、透明背板等生产应用项目,打造以关中为核心的光伏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以陕北为核心的光伏材料产业集聚区。
  力争到2025年,陕西形成年产值3500亿元以上的硅基太阳能光伏产业创新集群,2035年产业创新集群产值达7000亿元以上。
 
湖北全面建设省内火电行业碳计量体系
 
  据悉,湖北省市场监管局4月23日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度湖北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自愿参与、通力协同、有序管理的原则,全省22家大型统调火力发电企业建成碳计量子站并实现与总站的联通,300MW级以上火电机组烟气直测法碳计量装置覆盖率不低于70%。
  此前2023年,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湖北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组织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及有关火电企业开展湖北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试点工作。经各单位协同努力,初步完成了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监测方法、计量数据比对核验、可信认证等技术研究,建成全国首个电力碳计量与碳核查一体化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了湖北省电力行业碳计量体系,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外媒称渲染中国"绿色产能过剩"危及全球能源转型
 
  据悉,美国彭博社日前刊发专栏作家戴维·菲克林的文章说,美国和欧洲政府热衷于将性价比高的中国清洁产品排除在外,这种经济上的保护主义将会延缓全球能源转型。
  文章说,过去几年,全球风能产业陷入低迷。随着利率和材料成本上升,开发商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加上政治和经济精英对能源转型态度冷淡,新涡轮机的装机量不如预期。现在,该产业正在复苏,这要归功于中国。
  文章援引全球风能理事会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2023年全球新风力涡轮机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117吉瓦,同比增长50%。但如果排除中国新增产能,世界其他地区产能相比2020年只增加了0.088吉瓦,仅相当于多安装了6台大型海上涡轮机,而这个行业每年本应安装数千台大型海上涡轮机。
  反观欧美,由于对供应链能力的投资长期不足、政府支持政策摇摆不定、项目落地程序延误等原因,风能产业参与者对扩大规模犹豫不决。报告指出,在美国,风电场几乎每个复杂部件的本地供应链都遇到瓶颈。在欧洲,同样的短缺现象将在今明两年开始蔓延。
  文章表示,要重塑世界能源体系,就必须增加投入,欢迎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的支持,而不是挑起一场破坏性的贸易战。如果是根据防止全球变暖所需规模来制造产品,那就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世界所需的基本能力水平。
 
联合国发起"2025气候承诺"倡议
 
  据报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4月23日发起"2025气候承诺"倡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当天举办的启动活动上表示,这个倡议将召集更多参与伙伴,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更注重将可持续发展和气候行动联系起来。
  古特雷斯呼吁各国努力实现将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而努力。
  "2025气候承诺"旨在帮助各国制定符合有关控温目标的新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据联合国介绍,此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参与到相关合作中。在最新的"2025气候承诺"中,更多合作伙伴会参与进来。
  古特雷斯在讲话中强调了"国家自主贡献"的重要性,指出"如果实施得当,国家气候行动计划既能成为国家投资计划,又能加强国家发展计划",可以让数十亿人享受清洁能源,促进健康,增加就业岗位,并推动实现平等。
  据联合国介绍,气候混乱所造成的破坏不断扩大,暴雨、珊瑚白化、干旱等灾难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
  古特雷斯说,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是造成气候混乱的两大关键因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2030年前,各国要停止滥伐森林,将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增加到3倍等。他说,各国需要为2030年和2035年制定明确、大胆的减排目标,涵盖能源等主要排放领域。
  古特雷斯鼓励各国充分利用这一倡议所提供的一切机会,并呼吁捐助方提供相应资金,以创造最大影响。
古特雷斯说:"今年,我们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激发各国采取气候行动的雄心壮志。"除发达国家需要兑现资金承诺以外,他还提到了减债、改革多边开发银行商业模式及探索新的资金来源等措施。
 
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十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
 
  据悉,国际能源署4月23日发布展望报告说,未来十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024年销量预计达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电动汽车需求激增将重塑全球汽车业,并显著降低道路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量。
  这份名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的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左右,约占中国国内汽车销量的45%;在美国和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占比预计分别为九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左右。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全球电动汽车革命非但没有势头减弱,反而正迈入新的增长阶段。"
  报告指出,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猛增35%,达到创纪录的近1400万辆。在这一基础上,今年电动汽车行业仍实现强劲增长。越南、泰国等新兴市场的电动汽车需求也在加速增长。
  报告认为,中国在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领域持续领跑。去年在中国售出的电动汽车中,超过60%比对等性能的传统汽车更有性价比。
  报告强调,确保公共充电设施的可用性与电动汽车销量保持同步对于维持增长势头至关重要。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球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增加40%。然而,为了达到各国政府承诺的电动汽车部署水平,充电网络仍需要在未来十年间增长数倍。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称2023年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重创亚洲
 
  据报道,世界气象组织4月23日发布的《2023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受天气、气候和水文有关的危险因素影响,2023年亚洲是世界上灾害最多发的地区。洪水和暴雨造成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最高,而热浪的影响则更加严重。
  报告指出,地球表面升温、冰川后退和海平面上升等主要气候变化指标的进展正在加速,这将对亚洲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2023年,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温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甚至北冰洋也出现了海洋热浪。
  报告说,亚洲变暖的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23年亚洲发生与水文气象危害事件相关的灾害共79起。其中,80%以上与洪水和风暴事件有关,造成2000多人死亡,900万人直接受灾。脆弱国家受到的影响更大。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丝特·绍洛说,亚洲许多国家在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同时还出现了干旱、热浪、洪水、暴雨等一系列极端气候状况。气候变化加剧了此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对社会、经济,最重要的是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3年极端天气致欧洲经济损失超134亿欧元
 
  4月22日,世界气象组织(WMO)与欧盟气候变化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C3S)联合发布《2023年欧洲气候状况报告》。该报告显示,2023年欧洲各地继续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面积洪水、严重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欧洲,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34亿欧元。
  2023年是欧洲有记录以来最热或第二热的年份。报告显示,欧洲全年有11个月的气温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包括有记录以来最热的9月。2023年,整个欧洲海洋的平均海面温度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2023年6月,爱尔兰以西的大西洋和英国周边地区受到了海洋热浪的影响,这股热浪被归类为"极端",在一些地区甚至被归类为"超极端",即海面温度比平均水平高出5℃。
  报告指出,在气候变化的后果方面,欧洲是升温最快的大陆,气温上升速度约为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欧洲有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都出现在2020年之后,而最热10年均发生在2007年以来。
 
国际能源署称电池对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据悉,国际能源署4月25日发布名为《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的报告说,得益于成本下降、推进创新和支持性产业政策等,2023年电池在电力行业的部署量同比增加一倍以上,其增长超过几乎所有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电池技术对于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至关重要。
  这份报告对整个电池技术生态系统作了全面分析。报告指出,与使用化石燃料发电相比,电池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成为一种有竞争力、安全可靠且可持续的替代技术,同时也能通过为电动车提供动力来推动道路交通的去碳化进程。
  报告指出,在不到15年时间里,电池成本下降了90%以上。最常见的电池类型是锂离子电池,通常与消费电子产品相关。而如今,来自能源行业的需求占电池总需求的九成以上。去年,电力行业的电池部署量同比增长超过130%,为全球电力系统增加了42吉瓦的电力。在交通运输领域,电池技术推动电动汽车销量从2020年的300万辆猛增至去年的近1400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强劲增长。
  报告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电池部署规模需要大幅扩大,以使世界能够走上实现能源和气候目标的正轨。在这种情况下,到2030年,全球总体储能容量将增加6倍,这其中增量的九成来自电池储能容量。
  该报告强调了电池储能的多功能性。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一部分,电池可以经济有效地支持电力安全;在电力领域,电池有助于消除风能和太阳能等技术产生的可再生电力的波动性。此外,电池储能可以缓解电力供应高峰期的电网拥堵,为捕获和存储多余的可再生电力提供出口。
 
劳动用工
 
人社部提出四方面稳就业措施
 
  据悉,针对当前部分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4月23日在人社部召开的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说,将通过支持稳岗扩岗、拓宽就业渠道、支持重点群体、强化精准服务等四方面措施,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发展,努力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
  陈勇嘉介绍,1至3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同比增加6万人,就业实现良好开局,保持总体稳定。
  "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做好就业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陈勇嘉说,与此同时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部分劳动者困难仍较多,稳就业需付出艰苦努力。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着力支持稳岗扩岗,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加强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支持,大力推进"直补快办",充分释放稳岗效能。
  同时,人社部门还将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新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针对重点群体,将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落实就业困难青年专项帮扶行动,强化农民工就业支持,健全劳务协作机制等。
  在强化精准服务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意见》,提出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陈勇嘉介绍,人社部门将聚焦人流密集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布局基层就业服务网点,推动服务信息辐射基层。
 
人社部将集中整治用工和招聘领域突出问题
 
  据悉,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司长李新旺4月23日在人社部召开的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将开展规范劳动用工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劳动用工和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突出问题,加强对企业的指导,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劳动者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李新旺表示,近年来,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同时也要看到,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时有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争议处理、行政指导和监察执法机制,加强基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同时增强企业依法用工和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李新旺说。
  灵活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7月,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在北京、上海、江苏等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启动实施。
  "一年多来,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我们将适时扩大试点范围,把更多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制度保障。同时,积极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渠道,提高社保经办服务水平,提升参保的便捷度。"李新旺介绍。
  他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和督促平台企业落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有关政策,积极推行相关指引指南,畅通维权服务渠道,不断提高企业依法合规的用工水平。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工业机器人帮助劳动者向高阶价值转移
 
证券时报4月23日刊发记者胡敏文撰写的报道指出,工业机器人帮助劳动者向高阶价值转移。
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会不会抢夺人类的饭碗?如果工厂都用上了机器人,那以后工人的出路在哪里?“机器换人”在给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在社会上引来诸多争议。
  对机器人的恐慌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就诞生在美国。当时美国失业率较高,由于担心失业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动荡,美国政府并没有支持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在美国发展受限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反而给劳动力短缺的日本带来了福音,很快进入实用阶段。
  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工业机器人被大量用于各类汽车生产线、3C产业(即电脑、通信和消费性电子产品)、机械加工等各领域。在大量重复性、繁重、有毒有害、危险性作业等方面,工业机器人展现出人力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
  特别是,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期宣告结束,老龄化推动人力成本上升,机器取代人工将是大势所趋。
  《中国制造2025》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2023年初工信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表示在制造业领域,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智能制造在发展中的意义,在很多地区开展规模庞大的“机器换人”行动。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个口号虽然通俗易懂,有助于企业理解、推动智能制造的落地,但是,一些企业过多地强调了设备、技术层面的价值,只是简单地购买大量高端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忽视了人在企业中的价值。如果工业机器人始终只是作为辅助工具,却没有真正跨越现有生产局限,开拓出新的独立生产领域,产生新知识、新技术,那么“机器换人”带来的影响是短暂的。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能够通过提升效率、产品质量等途径促进产业升级。但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技术进步,却不是工业机器人力所能及的,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来完成。”长期钻研该领域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蔡震坤谈到。
  他们认为,机器换人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外在特征,不应该成为实施智能制造的焦点。“换人”不是目的,机器帮人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从历史经验来看,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以及将来的智能化,无一不是一个释放人的劳动价值,帮助人向更高价值转移的过程。“工业机器人可以替代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将人类逐渐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有价值、创造性的工作。”新松机器人汽车行业高级总监程虎丰说。
  某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高管徐如强(化名)表示:“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需求的调整以及劳动者技能要求的提升等方面。一般来说,那些工作内容相对单一、重复,且对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简单的数据处理、数据录入、客服服务、运输和物流等领域的工作,通常可以通过预设的程序和算法来实现自动化,更容易受到机器人的冲击。但在许多高度创造性、灵活性、人际交往的领域,人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可避免会替代传统劳动力,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这是专业人士普遍达成的共识。一方面,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对机器人技师、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行业会诞生,为人们开辟一片崭新的职业领域。
 
美国将全面禁止竞业限制
 
  4月23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发布竞业禁止最终规则(下称"最终规则"),将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竞业限制协议。最终规则生效后,雇主与工人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将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方式,违反《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FTC Act)。最终规则将于公布后120天生效。
  对于生效日期之前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限制协议可以继续有效,与其他员工签订的将不再有效。
  最终规则将高级管理人员定义为年收入超过151164美元且担任决策职务的员工。
  
专家论坛
 
“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伪装学术的霸凌话术
 
光明日报4月23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冯维江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伪装学术的霸凌话术。
近段时间,国外一些媒体极力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美国财长、以杰出经济学者著称的专家型官员耶伦访华前后也一再提及“中国产能过剩”,并明确指向电动车、光伏和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认为中国政府在相关领域的补贴扭曲了要素和产品价格,造成资源错配,冲击了全球供应链和市场。
  美国部分媒体和政客的论调,反映了该国国内基于强权政治的霸凌逻辑对基于经验理性的学术逻辑的压制,表现出作为“劣币”的利益政治对作为“良币”的原则政治的驱逐。美国一方面加大对国内清洁能源产业数万亿美元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软硬兼施要求中国收回产业政策,妄称中国的廉价绿色能源技术的生产和出口不仅给西方带来安全威胁,而且会反噬自身,最终让中国的银行和政府买单。这种“补贴有害,你快放下,让我来”的错乱,反映出美国表面上担忧中国“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对能否“竞赢”中国充满焦虑。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将竞赢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目标,而中国在新兴领域优势产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将使这一目标黯淡无光。
  从总量来看,当前的中国并不存在普遍意义的产能过剩。人类历史上,尤其是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产能过剩问题的确曾给经济社会造成过严重冲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制造过巨大的困难和悲剧。例如,据美国社会纪实名作《光荣与梦想》描述,美国大萧条期间,资本家让人把卖不出去的过剩牛奶倒进下水道。同时,3000名饥肠辘辘的男女试图在密歇根州的福特工厂外示威,警方开枪驱散造成4人死亡、100人受伤,伤者还被警方铐在病床上并被指控暴动罪。真正的产能过剩不是个别行业一定时期的供需失衡,而是各个或主要领域出现市场恶性竞争、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若干问题交织的结果。这显然不是当今中国的现实。例如,今年3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2月下降0.1个百分点,也低于最近5年月度失业率均值,并且连续12个月保持在均值水平之下。这意味着,中国即便存在部分产能供大于求的行业,其竞争失败、重组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也能够相对容易地有序进入其他生产率和竞争力更高的企业或行业——他们仍然被强韧的经济体系所需要,又何来“过剩”之说?
  从新兴领域看,当前的中国也不存在产能过剩。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某些领域存在大量出口,并不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存在产能过剩,这只是该国在这些领域具备比较优势的表现。通过大量出口优势产品和服务,同时进口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各国共享了“得自贸易的利益”,这比封闭条件下各自生产全部产品创造了更大规模的总体福利。这也是美国的初级经济学教程的内容,书的内容没有变,但自诩“教师爷”的美国的口径却变了。当然,这不是美国第一次这么做,也不可能是其最后一次。此前,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实现工业化和制造业全球崛起的过程中,都被美国以产能过剩或类似理由规训与惩罚过;如果美国的霸凌行径得不到有效抑制,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以后同样可能遭到这种蛮横对待。中国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优势并非补贴造成市场扭曲的结果,而是通过长期研发投入积累了技术优势,同时依托国内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超大规模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等,形成了综合性竞争优势。在这些优势推动下,中国的相关产品适销对路,顺应全球绿色发展的历史趋势,获得购买者和消费者广泛欢迎,又何来过剩之说?
  还有必要澄清,补贴和降价与产能过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补贴是一国禀赋(包括自然禀赋和制度禀赋)中具备能动性的要素,其存在不必然导致市场扭曲。有效的补贴是公共部门战略远见和私人部门投资效率相契合的结果,可以促成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和市场规模良性扩大;而被既得利益集团绑架,帮助落后产能避免退出、造成扭曲的补贴则是无效补贴。作为产业界的通行做法,美欧很多国家都有产业补贴,与中国在新兴产业的补贴相比,有的国家补贴项目更多、范围更广、额度更大,其成效还有待观察。降价也并不意味着产能过剩。从“大哥大”到功能手机再到智能手机,与越来越便宜的价格相伴随的是越来越先进完善的功能。新能源汽车也同样如此,价格下降并未影响企业利润规模和基于利润的科技研发,消费者看到的是产能优化升级而非过剩。实际上,产能的适度富余和价格竞争,有助于激励微观主体改进管理和技术、提升效率。而长期处于供不应求或短缺状态的行业,微观主体往往没有动力更新技术和投资。
  放眼世界,如果未来出现产能过剩,其主要矛盾或风险在于需求不足。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欲望,缺乏支付能力和缺乏欲望都会限制有效需求。世界经济增长的疲软或“平庸化”将削弱全球特别是落后及脆弱国家的支付能力,使得这些国家进一步陷入螺旋而下的衰退循环。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是通过新兴领域的优质产能扩张及其溢出效应带动收入增长,重建社会支付能力。将产能扩大“妖魔化”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真正要警惕和反对的是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面对别国生产和出口的增加带来本国贸易赤字扩大,建设性的做法是优化本国的制度禀赋(包括采取有效补贴或产业政策)和自然禀赋,强化本国优势领域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出口,从而实现双边贸易规模扩大基础上的贸易平衡。美国采取的保护主义做法与此正相反,一方面诬称别国“产能过剩”,通过贸易壁垒限制其他国家出口;另一方面限制本国具备优势的先进技术的出口。这样即使在贸易平衡方面取得进展,也是建立在贸易规模缩小基础上的衰退性贸易平衡。霸凌行径更是造成贸易失衡的元凶之一。美国对其他国家的霸凌加剧了世界的动荡,造成资本由其他国家流向美国,使得其他国家货币汇率遭低估或贬值,进而刺激了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反过来又抑制了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美国一些政客不从自身检讨原因,反倒一味卸责,归咎于其他国家所谓“产能过剩”,搅动国内民粹力量强化国际对立,破坏全球发展环境,其代价最终要由包括美国普通消费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来承担。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才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公敌。
 
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工人日报4月22日刊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李悦群、李珂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首要任务,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生产力的具体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嬗变和拓展。新质生产力是在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对生产力理论进行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回答,是一种理论范式的创新。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质"的超越。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优化与量变迭代,而是在生产要素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尤其是强调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在驱动要素和发展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新质生产力丰富了生产力构成理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大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从劳动者来看,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使用到海量数据和超越以往的巨大算力,劳动能力大幅提升。从劳动资料来看,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全面提升,催生出诸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生产资料,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能。从劳动对象来看,新质生产力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幅拓展。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不仅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的生产要素,而是具有更强渗透性的核心要素,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关键。科技创新全面引领各生产要素的创新,融入新质生产力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嵌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效协同,从而迸发出强大生产力。
  历史逻辑:科技推动生产力变革规律的总结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带来"技术-经济-治理"范式的转变,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
  新质生产力遵循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规律。历史经验表明,颠覆性的科技革命能带来社会生产力质的跃迁和人类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力逐渐取代人力和自然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60年代后期,由机械化转向电气的技术革命,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计算机技术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进入21世纪,数据和算力的积累由量变形成质变,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党对生产力发展认识的深化推移。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发展先进生产力。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大幅跃升,日益成为影响全球产业要素重组、全球经济结构变革、全球竞争格局变化的关键力量。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会带来世界格局的重大调整。当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快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我国就有可能突破"卡脖子"关键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实践逻辑: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时代发展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质的跃迁,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催生新型生产关系,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进步。新质生产力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概括,也必然会更好地指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塑造新型生产关系的不竭动力。当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改造旧的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先进生产力,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型生产关系。因此,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既要变革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分,着力打通束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也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畅通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路径。同时,科技创新只有转化为实践形态,才能产生现实性的力量,要培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充分发挥职工在技术革命性突破中的主力军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以实体经济为重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和发生场域。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更高效地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带动发展一批新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因地制宜挖掘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潜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合理增长,促进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在于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在于能够确保生产力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质生产力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生产力,丰富了生产资料的构成、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随着新场景新应用的不断落地,新产业新链条进一步延伸,必将带来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欧阳慧:优化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欧阳慧4月25日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减少各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集聚。同时,其有助于为科技创新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迭代市场,促使企业愿创新、敢创新,提供持续内驱动力;还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各产业有序链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有条不紊推进,取得了重大成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得到释放。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物流、信息流等市场运行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最后,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但也要看到,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诸多突出问题。比如,当前市场准入壁垒更加复杂和隐蔽,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仍然存在。新型生产要素在制度构建中出现的市场分割制约了先进生产力集聚。以数据要素为例,场内场外数据各自循环,数据跨平台互联互通难度大。另外,政策、规则、标准、制度跨区域有效对接不畅,难以适应产品在地区间生产流通的需要,不利于形成规模强大、质量优异的市场体系。对此,应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贯彻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隐性壁垒。加快省市县层面市场准入体系与国家层面制度规则体系的衔接,清理违背中央现行政策的地方性规定,提升各级政府市场准入规则一致性。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推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打通市场应用堵点,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重视市场需求在牵引和推动技术迭代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打通国产高科技产品在公共采购、商业化应用和大众消费领域的市场应用堵点。健全消费市场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推动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跨区域消费维权协作机制,加快一流营商环境和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建设,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强大内生动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以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和区域壁垒为重点完善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在区域间、城乡间流动的障碍。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完善技术市场,充分发挥各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比较优势。优化开放创新生态,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互联互通,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健全现代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跨区域监管合作。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地区间标准互认和采信。加强中央和地方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衔接,完善跨区域执法协作及信息共享机制,健全联席会议、线索通报、证据转移、案件协查等制度,加强跨地区综合执法联动,共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监管支撑。
 
数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
 
光明日报4月23日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要义,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重在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数据开发利用为引擎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旨在走出一条生产要素高效协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增长路径。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生产要素。
  数据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纵观历史,历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产生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都推动了生产力质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源泉和动力,各类生产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效能的提高、组合的优化,都会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增长,科学发明与技术创新应用于生产,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生产资料数量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分工协作和生产组织的优化,都是提高生产力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要素的内涵和种类也在不断扩展和丰富。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生产要素产生新的变化,具有以下时代特征:一是新要素。数据逐步成为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要素,不断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变革,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二是新方式。数字平台改变了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来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迭代。三是新动能。数字经济以实体经济为根基,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具有四个显著的技术—经济特征:一是非排他性。数据可以低成本地无限复制给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任何主体对数据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者的利益。二是无限增长性。随着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数据资源供给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而且可以重复使用,打破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三是支撑融合性。数据要素能够对技术、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的融合发挥强大支撑效应。四是规模经济性。数据要流动、要使用才能产生价值,数据规模越大,其蕴含的价值越多。数据使用者越多,人们从数据中挖掘的价值越大。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并由此形成数字生产力。数字生产力是指在“数据+算力+算法”构筑的数字平台或数字世界中,劳动者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开发利用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高质量地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新能力。比如,“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可用数据来训练的、文本生成的深度学习模型。借助强大的算力支撑、深度学习算法和万亿级别数据语料的“喂养”,“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不断迭代,表现出强大的智能生产力。数字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具备数字素养的劳动者通过推动数据要素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跃升。
  数据要素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融合,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能够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数据要素能够促进规模报酬递增。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是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逐渐进入生产领域和经济系统成为生产要素。可共享、可复制、可无限供给、要素互补性、越用质量越高等特点,使得数据能够打破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有限供给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形成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从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作用于其他要素,能够为企业、行业、产业在传统要素资源约束下寻找“最优解”提供新路径。数据在不同场景、不同领域的复用,推动各行业知识的相互碰撞,不同类型、不同维度的数据融合,推动不同领域的知识渗透,产生新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增量。
  第二,数据要素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伴随高性能算力、智能算法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海量数据的驱动下,科学研究范式得以由传统的假设驱动向基于科学数据进行探索的数据密集型范式转变。借助高性能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数据科学和计算智能有效结合,利用AI技术学习、模拟、预测和优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更精准快捷地解决许多科研问题,加快推动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比如,基于海量、多元生物数据构建起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几天甚至几分钟内就能预测出以前要花费数十年才能得到的、具有高置信度的蛋白质结构。因此,推动科学数据有序开放共享,以科学数据助力前沿研究、支撑技术创新,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第三,数据要素能够推动产业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大量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促进数据、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可以实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持续迭代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下,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应用场景”三位一体的数字产业链,贯通生产、流通和消费全环节。一方面,促使产业在生产模式、组织形态和价值分配领域发生全面变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如,数据要素与制造环节相结合,构建横向端和纵向端兼容的集成智能网络,能够提升制造业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体系向先进制造、柔性生产、精准服务、协同创新的方向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另一方面,催生新产业、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比如,通过道路状况、交通流量和车辆行驶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对车辆传感器数据、用户行为偏好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汇聚分析,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和交通行业的业务模式变革。此外,围绕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也将催生出一批以数据业务为主营方向的数据商等新业态,以及数据标注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数据管理师、数据合规师等新兴职业。
  第四,数据要素能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数据要素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可以降低信息交互偏差和要素交易成本,推动创新要素流向高生产效率、高边际产出的企业和行业,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从而实现要素高效配置。尤其是,在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环境中,可以实现以数据为纽带的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的价值链联动,使创新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第五,数据要素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据作用于不同主体,与不同要素结合,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倍增效应,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通过数据的协同、复用、融合,能够优化知识、技术、工艺,进而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过程循环往复,能够在新的生产率水平上通过聚变扩能,形成更优化的知识、技术和工艺。数据要素与技术、人才、管理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融合不断加深,能够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服务水平改善等提升生产率水平,驱动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让生产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数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实践中数据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中国信通院对我国部分企业样本的测算结果显示,2022年数据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度仅分别为0.31%、0.65%和1.69%。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为突破点,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难题,打造千姿百态的应用场景,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是加快形成以数据要素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着力从以下方面让数据要素充分形成、安全流动,进而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生产力跃迁。
  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出台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安全治理和收益分配等制度,推进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分类分级授权机制、数据产权登记制度、定价机制等,让数据要素供给、流通、开发利用有章可循。
  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数据基础设施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撑能力还不够。为此,既需要加强数据基础设施与数据服务、融合应用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也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与政府部门形成协同研发生态,共同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优化算力布局,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展。
  积极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当前,各地方从运营模式、平台建设与数据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形成促进公共数据高质量供给、高效开发利用的授权经营方式、交易定价机制和收益分配模式。
  支持和鼓励创新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加强需求牵引,推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更多应用场景,促进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繁荣数据开发利用产业生态。支持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商发展,鼓励为数据合规、质量评估、估值定价等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发展,稳妥发展场内数据交易机构,增强服务类平台的互联互通功能。
 
专家论点辑要
 
  ▲2024年宏观政策应延续扩张基调并更加注重持续性
 
  4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京发布《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该报告认为,2024年宏观政策应延续扩张基调并更加注重持续性,助力市场主体修复资产负债表以推动经济复苏。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5.3%,工业生产、服务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是主要支撑。
  报告发现,物价和金融数据不及预期导致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拉大,主要体现在:一是需求恢复滞后于供给复苏,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物价持续低位运行;二是居民和企业中长期信贷增长乏力,M1增速下滑趋势未见扭转。
  报告指出,经济数据与金融数据背离的根源在于经济金融周期错位。当前处于金融周期下行阶段,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财政扩张和政策性金融为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支撑。
  报告认为,缓解金融周期下行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关键在于修复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和恢复信用创造能力。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4年宏观政策应延续扩张基调并更加注重持续性,助力市场主体修复资产负债表以推动经济复苏。
 
中小企业
 
北京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将获真金白银支持
 
  据悉,在近日举行的数智化助力成长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峰会上,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多措并举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和上云上平台给予资金补助。企业也可以使用服务券,购买数字化转型产品。
  近年来,北京加快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着力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厚植政策沃土。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市日均新设中小企业近800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1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5家。
  不久前,本市出台的《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赋能为重要手段,在新智造100工程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体系,着力推动制造业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加快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针对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的认知不足、意愿不强、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市经信局多措并举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其中,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方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改造和上云上平台给予资金补助。同时,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需要,精选一批通用性数字化转型产品,以中小企业服务券等形式给予补贴,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
  中小企业向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急需"对症下药"的产品和服务。此次峰会同步举行的"益企京彩·数智转型"活动是本市为优质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中小企业搭建的沟通交流和需求对接平台。自去年以来,该活动已先后走进顺义、昌平和海淀等区,通过政策宣讲、经验分享、服务推介等方式,帮助一批中小企业找到转型方向、明确转型思路,加强资源对接和场景开放,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
 
江苏出台"设备担"支持中小微企业设备购置更新改造
 
  据悉,为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更好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近日,江苏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中小微制造企业设备购置更新改造担保支持政策。
  此次政策支持对象为省内中小微制造企业,主要为企业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贷款提供优惠费率的担保增信服务。此次担保总规模200亿元,单户企业担保额度最高5000万元,担保费率不超过1%。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设备担"业务,按照担保费的80%给予补贴,补贴期限最长3年。该政策"免申即享",企业只需支付其自行承担的20%担保费,剩余80%担保费补贴由财政部门直接与担保机构进行拨付和结算。
  有需求的企业可通过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服务平台进行申请,担保机构将主动对接提供服务。
 
经贸态势
 
美国两党议员提出法案威胁制裁中国对俄出口车企
 
  据报道,美国威斯康星州众议员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4月17日提出一项针对中国公司的《无限制法案(NO LIMITS Act)》。若该法案获得通过,部分中国车企或将面临制裁。该法案的共同发起人还有民主党议员Hared Golden、Jimmy Panetta,共和党议员John Moolenaar,这表明表明法案已在两党取得一定共识。
  法案取名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讲话措辞。2023年底,普京曾公开称,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没有任何限制。加拉格尔称,任何公司助长俄罗斯在乌克兰采取的行动,都应面临美国的全力制裁,是时候让"无限制"伙伴关系付出经济代价。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对俄出口的汽车以乘用车为主,购买方也主要是普通消费者,美方将汽车列为军民两用产品,显然定义不当。
 
欧盟调查中国医疗器械政府采购
 
  4月24日,针对当天欧盟宣布对中国医疗器械政府采购中的市场准入问题发起调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敦促欧方恪守市场开放承诺和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停止以各种借口无端打压、限制中国企业。
  此前,欧盟宣布,针对欧洲供应商是否获得中国医疗器械政府采购公平准入展开调查,旨在解除对中国政府不公平偏袒国内供应商的担忧。
 
投资视点
 
习近平要求重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22日至24日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要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习近平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习近平强调,重庆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手抓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一手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习近平指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习近平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区)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重庆启动涉企行政复议"三跨三办"改革试点工作
 
  近日,重庆市司法局印发《重庆市涉企行政复议"三跨三办"增值化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制定3大重点任务、15项具体举措,提升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效,实现涉企行政复议工作有效监督。
  "'三跨三办'指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构建'全案快办、疑案专办、要案督办'的层级办案模式。"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模式有利于破除过去涉企行政复议存在的跨部门沟通不畅、办案质效参差等堵点,形成多元、协同、集成的涉企法治服务新体系。
  方案提出,跨层级开通涉企行政复议申请绿色通道,将企业申请行政复议受理审查时限压缩2个工作日,案件审理时限缩短5日。同时,发挥行政复议智慧平台在线申请、快速审批等功能,为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提速赋能。
  针对疑难复杂涉企行政复议案件,方案明确,组建疑难复杂涉企行政复议办案专班,通过听证、实地调查等方式听取企业意见,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听证、问需于企。对综合性强、专业度高、行业跨度大的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将通过专家论证会、行政复议委员会实行专家共议。
  聚焦企业经营的痛点难点,方案提出开展行政复议法治"体检",强化企业涉法事项归集和合规研判,专题梳理涉企行政执法风险点、企业经营风险点,制作涉企行政执法负面清单、企业经营风险清单。
  方案要求,强化延伸监督、回访监督、源头监督:运用约谈通报等手段,事项化、清单化开展监督工作,提升行政复议案前、案后监督效能;按照"一案一复盘"方式,建立回访台账,开展回访调研;运用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减少企业发展政策束缚,强化惠企政策供给。
  重庆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方案中确定的试点区县加强调研指导、实行季度考核,推进涉企行政复议案件"三跨三办"走深走实。
 
北京九大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可贷款贴息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该支持政策适用于每年度实际发生采购、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的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2024年度政策支持期为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该政策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企业需要,按年度动态更新支持领域。结合国家设备更新行动及北京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2024年度支持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投资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市政基础设施、农业9大领域42个细分领域。
  在银行贷款方面,由各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符合政策规定及授信审批要求的项目,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鼓励贷款利率达到各银行同期同类型贷款的最优惠水平。
  在贷款贴息方面,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2年,贷款实际利率低于2.5%的按实际利率贴息。按当前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5年期LPR)为3.95%左右测算,预计获支持的项目在贴息期内的融资成本可下降超六成。
  近期项目征集将启动,项目经项目所在地或项目单位注册地区发展改革部门申报。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是北京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欢迎各企业尽早申报、早申早享,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区发展改革委,加强市区联动,优化工作流程,提速审核服务,推动政策红利尽早落到实处。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出炉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到2027年,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成为初创企业孕育地、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栖息地,在重点领域持续涌现世界一流企业;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绿色智慧能源4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超前布局引领世界发展的未来产业;成为国际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世界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全面形成,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开放创新活跃、机制高效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园区,成为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标杆。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为建成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方案》表示,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方案》提出,加快推动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方案》从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五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
  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区方面,《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全球领先科研机构以及打造原创技术策源的科技领军企业。如支持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优化在中关村的科研力量布局,强化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供给等。
  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群体突破方面,《方案》提出率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前沿技术研发,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包括加快关键新材料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光电子核心材料、器件批量制备等技术研发;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建成并运行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云计算、区块链、车联网、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新型重大基础平台,加速前沿技术和底层技术快速迭代及创新突破等。
  《方案》明确,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攻关机制,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贯通机制;同时,聚焦高能级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另外,《方案》提出开展包容审慎监管试点,试点对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发展前景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给予合理执法"观察期"。
 
上海印发促进汽车消费补贴实施细则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发〔2024〕7号)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消费,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4月17日印发《上海市促进汽车消费补贴实施细则》(简称《细则》)。
  《细则》提出,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以下日期均含当日),个人用户购买纯电动小客车新车,注册使用性质为非营运,且在规定期限内报废或者转让(不含变更登记)本人名下在本市注册登记的非营业性小客车的,本市给予个人用户一次性 10000 元购车补贴。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通过审核,且经公示无异议的,市发展改革委将定期汇总申请人信息和补贴金额报市节能减排办,市节能减排办审核同意后下达资金计划并抄送市财政局。
  市发展改革委汇总后,定期向市财政局提交经审核确认符合拨付条件的申请人信息及补贴金额,并申请资金拨付。市财政局审核后按照相关规定拨付资金。
  《细则》要求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督,确保按照有关规定审核、拨付和使用补贴资金;根据预算绩效管理有关要求,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加强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推动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细则》指出,申请人应当按照本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如实填报信息,并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对经查实发现汽车销售机构和申请人串通他人提供虚假信息或设置虚假交易骗取补贴资金的,市发展改革委有权追回补贴资金。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相关个人和企业的法律责任。
  另外,个人用户未履行承诺,在新车注册登记日期起一年内将车辆性质转为营运的,应根据《补贴申请承诺书》约定,将所获得的补贴资金全额退还至指定账户。未履行资金退还义务的,市发展改革委依法依规将有关失信记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天津市出台轻工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据悉,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近日发布《天津市轻工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推出未来4年,天津市轻工产业将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大力推进产品、技术、渠道、营销、体制协同创新,振兴一批工业老字号老品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打造本市消费"津品·精品"城市名片,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到2027年,全市轻工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天津将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在增品种方面,将强化设计赋能,在轻工领域打造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设计园区,推广应用众包设计、协同设计、云设计,加速工业设计向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拓展,提升行业设计能力。围绕"津"字招牌、"津味儿"美食、"津农精品",推进优秀设计成果产业化和价值转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提品质方面,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婴幼儿配方乳粉、盐业等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提升制造水平与产品品质。在创品牌方面,将持续实施工业老字号老品牌"一品一策"专项行动,实现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发挥"三品"标杆企业的创新示范作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特色区域品牌,加快建立以诚信为基础、质量为内涵、价值为核心的多元品牌体系。
  为了提升轻工产业的创新水平,天津市将从强化技术创新、拓展模式创新、加大体制创新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设计、材料、工艺生产、检验检测、包装等关键技术创新及优化升级,推进轻工企业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快食品生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包装检测设计一体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联合体,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全力打造体验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生活馆、手工工坊、体验中心、智慧商店等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整合电商平台、推进直播带货,强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广泛吸收社会资本,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引进战略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天津市将大力推进轻工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轻工产业能效,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梯次培育优质企业力度。到2027年,全市轻工产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家,"三品"标杆企业达到100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量达到30家,绿色工厂数量突破60家。
 
天津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据悉,为促进消费升级、拉动有效投资、催生更多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新模式新业态,天津市人民政府4月24日发布《天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天津市将实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有效供给提升、标准提升五大行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比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比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实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行动
  在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行动中,《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以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为抓手,一体推进技术改造,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27年底,建设200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达到260家左右。
  推动能源装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运行服役期满发电机组实施设备更新,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实施大港电厂关停替代、国能盘山电厂升级改造工程,推动杨柳青电厂替代工程前期工作,到2027年底,完成煤电机组关停替代130万千瓦、节能改造1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200万千瓦。持续推进老旧变电设备和输配电线路改造,推动电网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加快建筑领域设备更新。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加快小区及周边无障碍设施、汽车充电设施、安防、防灾避险等配套设施更新升级。加快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鼓励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统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以外墙保温、门窗、供热装置等为重点实施节能改造提升,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到2027年底,实施既有建筑低碳改造1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实施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分批次推进自来水厂及加压调蓄供水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有序推进供热计量改造,持续推进供热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城市生命线工程配套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建设,加快重点公共区域和道路视频监控等安防设备改造。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升级。到2027年底,改造燃气老旧管网2000公里以上、供热老旧管网3500公里以上。
  推进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支持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逐步扩大电动、液化天然气动力、生物柴油动力、绿色甲醇动力等新能源船舶应用范围。积极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升级改造,发展“服务区+”多场景平台生态。到2027年底,新增新能源船舶10艘左右。
  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持续用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装备,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耗智能农机装备,扎实推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到2027年底,淘汰老旧农机装备1000台(套)左右,新购置农机装备15000台(套)左右。
  推进科教领域设备更新。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设备,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教学、科研和公共设施,促进院校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提升科研教学水平。严格落实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保质保量配置并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引导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开展科研设备更新,提升科研硬件标准,增强创新能力。
  提升文旅领域设备水平。实施景区景点服务提升、文旅数字化、演艺科技化等工程,推进客运索道、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辆、旅游观光船、冰雪旅游设备、大型游乐设施、景区剧场智慧管理系统、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等领域设备更新,提高文旅舒适感和安全性、游览沉浸感和便捷性、观演互动感和真实性、参观参与感和互动性。到2027年底,文旅领域设备投资15亿元以上。
  推进医疗领域设备更新。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和服务器、终端、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信息化设施更新改造,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支持医院将部分四人间及以上病房改造为二人间或三人间病房,并根据实际条件加装电梯、坡道、连廊、卫生间等,补齐病房环境与设施短板。
  推进节能环保设备更新。实施能效水平提升工程,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和重要设备能效诊断,查找用能薄弱环节,推动实施用能设备更新和节能技术改造,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环保绩效“创A”工程,推进钢铁、石化、平板玻璃、化学制药等重点行业,对标行业绩效分级A级水平开展提升改造。到2027年底,推动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重点项目100个以上,新增环保绩效A级和引领性企业30家左右。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中,《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用好中央财政支持汽车以旧换新资金,组织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促进汽车更新消费。争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城市,优化汽车指标供给,促进汽车增量消费。发挥天津市在汽车文化赛事、平行进口车、“老爷车”文化展等方面优势,探索制定改装车标准,促进汽车特色消费。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和车辆安全环保检验要求,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
  开展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支持家电销售企业联合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开设线上线下家电以旧换新专区,对以旧家电换购节能家电的消费者给予优惠。鼓励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销售商采取旧车折价回购并出售合规新车的方式,开展车辆以旧换新。统筹用好中央财政安排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相关资金等,支持城乡流通节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畅通家电更新消费链条。
  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多种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积极培育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鼓励居民小区提供家具临时存放、公益入户检修等家装便民服务。推动家装样板间进商场、进社区、进平台,鼓励企业打造线上样板间,提供价格实惠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建材下乡,引导生产流通企业向农村市场投放更多适销对路的家居产品,丰富农村家居市场供给。
  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
  在回收循环利用行动中,《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或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上门回收废旧消费品。鼓励各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支持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促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修订完善公共机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管理制度,明确回收范围、回收流程、管理监督等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到2027年底,全市再生资源回收点达到3000个以上,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达到25个以上。
  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和出口许可证办理流程,提升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运营质效,培育一批品牌化发展的二手车交易企业,支持二手车出口企业持续拓展海外市场。支持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发展二手交易、翻新维修等业务。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创新,严厉打击恶意恢复和泄露二手电子产品用户信息行为,促进二手商品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建设二手商品流通产业园,做大做强高价值物品寄卖、回收业务,拓展二手商品检测、认定等综合业务,打造1—3个特色鲜明的二手商品交易产业集群。
  丰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途径。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技术工艺,对具备条件的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航空、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废旧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开展梯次利用。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和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有序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和以废弃油脂、非粮生物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到2027年底,全市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能力达到800万吨以上。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区因地制宜推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废旧设备维修再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壮大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加工、废橡塑再生利用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发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优势,拓展航空、船舶、数控机床、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保税维修业务,探索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务。到2027年底,全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左右。
  实施有效供给提升行动
  在有效供给提升行动中,《实施方案》提出,培育先进适用产品和装备生产企业。发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优势,聚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节能环保等高端装备,软件、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汽车、家电、家居等终端消费产品,加大力度培育新增产能,扩大优质产品、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到2027年底,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200家以上,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
  发展壮大融资租赁业务。依托天津市融资租赁行业比较优势,发挥“融资+融物”业务特色,结合各类设备更新换代差异化需求,加强精准撮合对接,支持租赁公司专注细分行业,实现专业化发展,为实施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提供支撑服务。到2027年底,全市租赁资产整体规模达到2.7万亿元。
  提升供给、需求、回收三端对接服务能力水平。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拓展供需信息、在线交易、金融结算等服务。鼓励相关领域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为“供给—需求—回收”各方提供对接和咨询服务。鼓励举办契合度高、关联性强、支撑作用明显的会展活动,服务天津市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更新换代。
  实施标准提升行动
  在标准提升行动中,《实施方案》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标准供给。根据天津市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重点终端消费产品和智能装备的标准需求,推进能耗排放、质量安全、循环利用等方面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相关企业单位围绕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重点方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到2025年底,天津市相关单位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数量力争达到50项以上。
  强化现行标准贯彻落实。落实国家能耗、排放、技术、安全标准,推动重点领域开展设备改造升级。广泛宣传汽车、家电、家居产品、消费电子、民用无人机等大宗消费品相关标准,普及家电安全使用年限和节能知识,促进消费品更新换代。推行生产企业开展材料和零部件易回收、易拆解、易再生、再制造等绿色设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进绿色产品、高端品质认证与标识体系实施,发挥绿色认证、高端认证对消费的引导作用。
 
辽宁将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悉,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4月23日在国新办就"以更大担当和作为谱写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辽宁将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高质量的新型工业化来支撑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
  一是抓结构调整。辽宁将以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群作为抓手,加快建成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新突破、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冶金新材料产业向精深拓展、消费品工业向优质特色发力。同时,辽宁着力打造集成电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抢滩布局人工智能、细胞治疗等未来产业。
  二是抓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高性能膜材料、钛产业等重点领域,今年将建设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三是抓转型升级。加快以智赋能,今年辽宁将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办好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同时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促进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向"绿"转身。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提升行业能效水平,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省级绿色制造单位年底将累计达到650家。
  四是抓企业培育。不断壮大规上工业企业规模,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今年辽宁计划新增1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内蒙古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任务落实方案》(以下简称《落实方案》)。
  "《落实方案》突出了产业发展、项目谋划、统筹推进、民生安全、标准引领、科技创新、因地制宜7个方面内容。"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突出产业发展。《落实方案》明确支持永磁电机、风电光伏、农牧业机械等优势装备制造业在设备更新改造中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突出项目谋划。《落实方案》以七大领域为重点,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突出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要求,着力加强项目储备、建立项目清单。
  突出统筹推进。建立自治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机制,高位部署推动,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同时,设备更新重点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标准提升行动均制定专项推进方案。
  突出民生安全。《落实方案》提出做到民生为重、安全为要,对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超期服役达到强制性淘汰标准的设备坚决淘汰更新,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结合好小区建设、温暖工程等要求实施更新改造切实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标准引领。《落实方案》提出围绕硅、稀土、钢铁等我区优势产品实际,研制碳足迹核算标准,围绕农畜产品,研制产品碳标签核算标准,加大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和"蒙"字标认证等高端品质认证,开展风电和光伏设备管理、回收利用等标准研制,为国家相关标准体系提供有益补充。
  突出科技创新。《落实方案》提出结合四大行动全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聚焦氢能、新型储能、稀土新材料等领域,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重大项目组织方式和"创新联合体"技术攻关协同机制,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研攻关,鼓励促进各种新技术竞争成长,努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突出因地制宜。《落实方案》提出"点线面"结合,"点"是要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到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线"是要突出产业链发展,做到一链一策。"面"是要做好园区发展,做到一园一策。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园区、走进企业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上门服务',推动我区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取得实效。"该负责人介绍。
 
杭州推出7.0版营商环境改革清单
 
  据悉,为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杭州市发改委在2018年以来六轮营商环境改革的基础上,于近日迭代推出了《2024年杭州市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改革清单》(简称7.0版改革清单)。7.0版改革清单聚焦优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开展自主改革、借鉴先进地区实践等四个维度,明确117项具体举措。
  据了解,这份改革清单更加注重企业办事便利化、增值化。当下,各类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在杭州如火如荼开展。为促进营业性演出、体育赛事、展览展销发展,杭州正推动大型活动集成办事改革,便利企业快捷办理。而为解决企业办理水电气网接入业务时"多头跑"问题,该市将强化水电气网联合服务,完善市政接入外线工程联合审批应用,拓展联合报装覆盖面。
  对企业来说,公共服务的可及性、精准性至关重要。为便利中小企业精准、高效获取采购信息,杭州将建立"中小企业政采清单",标准化、集成化汇总梳理面向中小企业的政采项目;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杭州还持续加强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书面协议)文本,推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层劳动保障驿站。
  此外,这份改革清单还更加注重规则框架完备性、有效性。杭州能否再攀经济发展新高峰,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有效防范民营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杭州正加快编制合规指引,建设"社会化"合规中心,不断健全预防性重点产业合规体系;为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杭州聚焦公用事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正深入开展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问题专项整治。
 
江西推出15条财政措施支持"1269"行动计划
 
  4月19日,江西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大力支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若干财政措施的通知》,从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强化产业创新与人才支撑、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15条财政措施,切实提升财政服务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2024年,省级预算将增加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7亿元,新增安排3亿元设立稳链强链补链奖补资金,省级预算对工信领域的直接投入较上年增加10亿元,增幅100%,资金总量达20.28亿元;强化间接引导,安排9.7亿元支持围绕"1269"行动计划组建产业链发展基金,积极引进重大项目,精准扶持重点产业发展,促进政府投资基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惠企资金兑现效能,对符合条件的"1269"行动计划重点产业链企业,通过"惠企通"平台统一兑付财政奖补资金,推动惠企财政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
  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江西省将充分发挥"财园信贷通"作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重点产业链企业纳入"白名单"推荐,鼓励引导合作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新多样化、专业性融资担保产品,精准服务重点产业链企业,通过差异化收费将平均综合担保费率控制在1%以下;加大普惠信贷支持力度,力争2026年末通过担保(再担保)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担保贷款规模达600亿元。
  《通知》明确,江西省将加大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经费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加快对制造业重点产业成果转化和运用。同时,对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等重点产业链设站单位,给予建站补贴和评估激励。此外,江西省还将通过实施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税费惠企政策,助力重点产业链企业减负纾困;强化政府采购支持,鼓励引导重点产业链企业入驻电子卖场创新产业馆并上架创新产品;通过预留份额、优先采购、评审优惠等措施扶持更多制造业中小企业稳定发展。
 
海南自贸港创新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度
 
  据4月24日举行的"海南自贸港政策解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披露,《海南自由贸易港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创新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度,是海南自贸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法规。
  据介绍,《条例》围绕推行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坚持宽准入、严监管原则,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在放宽准入限制的同时,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加大违法处罚和信用惩戒力度。
  在创新登记确认制度方面,明确由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和登记事项予以确认并公示,推动市场主体登记由核准制改为确认制,最大限度将经营自主权交还市场主体。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林崇高说,这是海南自贸港服务市场主体理念的重大积极转变,也是实质性降低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具体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的"主体"地位。
  《条例》延续海南2019年开始实行的全岛通办、名称自主申报制度,固化了近年来探索的证照联办、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改革等相关改革政策。同时吸收借鉴国际自由港经验,创新设定自由便利措施,实行最简登记事项、最简登记材料。如减少申请材料,市场主体登记备案免于提交企业自治性材料;进一步减少营业执照记载事项,市场主体相关事项发生变化后,无需重新打印营业执照等。
  在放宽准入限制的同时,《条例》加大对虚假市场主体登记、公示信息弄虚作假、出资期限出资额明显异常等违法失信行为的监管。比如,规定市场主体因虚假登记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其直接责任人自市场主体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市场主体登记。
 
福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4〕7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4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福建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2027年主要目标,提出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提出,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标准引领、有序提升,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拓展优势产品供给五大行动,全面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加快推进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引导商家适度让利,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助力提高经济循环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7年,全省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较2023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五大行动17项重点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因地制宜加快推进设备更新行动。全面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着力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二是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产品、家装等以旧换新。三是积极推进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推动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全面提升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四是有效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五是拓展优势产品供给行动。加快先进装备推广应用,促进优势产品提质扩容,打响"福建制造"质量品牌。
  《实施方案》并强化了政策保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二是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落实对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支持。三是优化金融支持。积极拓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四是加强要素保障。切实保障合理用地用海用能等需求。五是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加强循环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制亟待改革
 
证券时报4月22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的第49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会议时表示,IMF的份额占比调整对于基金组织治理、代表性和合法性都至关重要,各方应合作推动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尽快就新的份额公式达成共识,为实现份额占比调整奠定基础。据悉,连同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的发言,潘行长已是不到1个月的时间两次重申上述观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牵头创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IMF和世界银行就是该体系的两大国际金融支柱。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IMF却保存了下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IMF的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当成员国陷入国际收支不平衡时,便通过提供中短期贷款满足成员国的融资需求,改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同时IMF可以向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各国加强政策设计和提高政策运筹能力。为此,IMF创建了特别提款权(SDR)制度,SDR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组成资金池,成员国在遭遇贸易赤字时,可以将自己账户中的SDR部分或全部兑换成可自由使用的外汇,也可以将账户下的SDR转入一般资源账户,以用来偿债或支付贸易付款与特定贷款等,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
  作为全球性与多边性的国际金融机构,IMF截至目前已有成员国190个,每个成员国都在该组织中有一个配额或者份额,份额以百分比计算,决定着成员国对IMF的贡献,同时反映出其在IMF中的投票权重以及获得紧急融资规模的大小,因此,IMF在性质上就是一个以份额为基础的国际金融机构。在份额缴纳方式上,IMF要求会员国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最终汇总后以SDR来计值,其中成员国的GDP在SDR占50%的权重,开放度占30%的权重,经济波动性占15%的权重,国际储备占5%的权重。作为占比最大的指标,GDP的60%是按市价计算,40%则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
  全面地分析,虽然IMF的资金池中有一部分来自市场发债融资,同时近年来IMF也开发出一些新的融资工具,如半永久性的新借款安排和临时性的双边借款安排等,但不是融资额度有限,就是稳定性较差,同时所融资金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成员国的出资份额继续保持IMF主要资金来源的地位。当然,由于份额配比调整的滞后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IMF基于份额的可贷资金占比近年来不断下降,目前已降至总可贷资金的40%左右。显然,及时的份额调整直接关乎着IMF资金池是否充实无忧,也左右着IMF的危机救助以及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实力与能力。
  对于成员国而言,在IMF票权份额的分配由“基本票+份额票”组成,其中每个成员国可获250张基本票,份额票则对应着上述的SDR各项权重指标,而在投票机制上,采取“基本票+份额票”的表决权机制,其中最重大事务须85%有效多数通过,重大事务要求70%有效多数通过。按照规定,IMF至少每五年进行一次配额审查,并根据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这种制度安排的初始目的在于,倒逼成员国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的开放程度,维护货币价值的稳定,进而形成支撑全球经济与金融稳定的强大合力。但回过头去看,由于IMF中原始优势力量的影响,成员国份额的调整其实并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进行,围绕着份额调整的国际呼声也连绵不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也反复遭到质疑与诟病,正是如此,在由份额与治理改革、监督改革、融资能力与融资方式改革以及特别提款权改革等IMF“一揽子”改革构成中,份额与治理改革被称为“IMF悬崖”。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IMF仅在2006年与2010年进行了两轮份额变革,前一次改革中IMF在增资扩股的同时扩张了基本票权,且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了4.9%的投票权,使得后者票权比重升至39.5%;相比第一次调整,第二次的变革力度要大一些。此次改革后,有约6%的份额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中国份额占比从3.996%升至6.394%,排名从第六位跃居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巴西、俄罗斯、印度都上升到前十位。但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的份额结构调整是在两个欠发达的欧洲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份额实现的,美国的投票权依然稳定在16.8%,也就是说继续保持着超过15%的重大决策否决权。
  作为每5年进行一次份额总检查的既定动作,去年年底IMF理事会以92.86%的赞成票批准了增加份额的决议,根据决议,成员国将以50%等比例提高各自缴纳的份额,并在2024年年底之前完成,由此,IMF的总份额资源将达约9600亿美元,相当于提高至7157亿SDR。的确,除了自身的“粮仓”有所充盈外,过去两年中以美联储为首的发达国家中央银行采取了强力度的货币紧缩政策,带动了全球利率的上升,随之而来的全球融资条件紧缩,又提高了融资成本,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高通胀和高债务风险不断演化,给发展中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的金融稳定性带来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IMF增资有助于满足成员国的融资需求,提升对全球经济及脆弱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持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本次份额的变化只是表现为成员国的无差别增资,尚未涉及份额重新分配和份额公式调整等议题,而这些敏感问题的解决,国际舆论寄希望于下一轮份额的总检查。
  事实上,距离2010年的份额调整,时间上已经过去了14年之久,其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力量格局也远非以前,按照现有IMF份额公式,目前IMF成员国的代表性存在被高估或低估的情况,其中,代表性被低估的成员国占成员国总数的41%,主要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具体说来至少25个成员国存在经济实力和在IMF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严重不匹配的矛盾。另一方面,虽然IMF几轮增资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票权总体上得到扩张,但随着增资扩股的实施,基本票权的占比却从最初的11.3%降到目前的5.5%,如此低微占比使表面上代表公平分配的基本票权在决策时几乎毫无意义;而最为重要的是,论整体票权,发达国家在IMF中占比依然要比新兴市场国家高出15.4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所拥有的投票权比重依然确保了它对最重大事务的“一票否决”权,同时美欧加起来的票权比重超过了30%,同样对重大事务可行使“一票否决”权。
  尤其不得不面对的是,在IMF的治理结构中,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的掌控人,长期由美国公民或欧洲国家公民出任,而在少数发达国家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前提下,想要彻底颠覆美欧公民把持IMF头把交椅的传统制度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屁股决定脑袋,IMF份额的调整要让部分发达国家割肉放血,仅在IMF决策层面就很难启动;另外,按照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埃德温·杜鲁门计算,即便是最应该提高份额的25个国家份额增幅只满足一半的目标,美国在IMF中的投票权占比将降至15%这个临界线附近,对此,美国绝对会行使“一票否决”权,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美好的改革也必然泡汤。
  显然,IMF的份额变革不可能快速到位,而只能采取结构化的渐进方式。首先,作为影响份额票权的重要变量,GDP的测量可以由混合计算改为单独由购买力平价计算,发展中国家因此可以增加票权比重的5%左右,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其他变量得分展开增减调整,如降低开放度、国际储备的得分,新增成员国的收支失衡程度和人口因素,进一步适度增大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票比例,且上述结构性变化也并没有破坏发达国家的底线从而具有可行性。同样的温和改革方式也可运用在对IMF投票表决机制的简化层面,基本思路是,除了最重要事务需要全体一致通过外,其他重要事项统一采用70%有效多数通过,取消85%有效多数通过的表决方式,这看起来取消了“一票否决”权,但美国若持异议照样可以联合G7成员国行使30%以上的否决权;此外,所有要求70%多数票的决议都应采取双重投票制,即既需要投票权超过总投票权的70%,同时投赞成票的国家数量要超过全体与会成员数量的60%,以真正实现成员国的主权平等。如此推动方式不仅让不同国家均有条件地获得否决权,更容易让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变革面前达成妥协并相向而行。
 
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950亿美元外援拨款法案
 
  据悉,美国国会参议院4月23日表决通过一项总额达95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拨款法案,为包括以色列和乌克兰在内的美国盟友和伙伴提供援助资金。
  由民主党人控制的参议院当天以79票赞成、1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这项法案。该法案此前已在国会众议院通过。
  根据这项法案,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总额达608.4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援助,将向以色列提供总额达263.8亿美元的援助。此外,法案批准拨款81.2亿美元,用于向中国台湾地区等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所谓"盟友"提供军事援助。
  美国总统拜登此前表示,该法案获国会两院通过后,他会将其签署成为法律。
 
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6%
 
  据悉,美国商务部4月25日公布的首次预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1.6%,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1.6%,低于去年第三季度4.9%和第四季度3.4%的增长率,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2.5%,低于去年第四季度3.3%的增长率;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低于去年第四季度3.7%的增长率;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13.9%,远高于去年第四季度增幅;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增长1.2%,低于去年第四季度增幅。
  按贡献度计算,个人消费支出拉动当季经济增长1.68个百分点;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拉动当季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私人库存投资则拖累当季经济增长0.35个百分点;净出口拖累当季经济增长0.86个百分点。
  美媒分析认为,个人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是拉动当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受进口大幅增长以及私人库存投资减少影响,美国经济整体仍然强劲。有专家指出,受高通胀、高利率影响,美国民众在消费时变得更加谨慎,经济增长势头正在减弱。
  美国商务部通常会根据不断完善的信息对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三次估算。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修正值将于5月30日公布。
 
阿根廷央行下调基准利率至60%
 
  据悉,阿根廷中央银行4月25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70%下调至60%,这是阿央行4月份第二次降息。
  当地媒体《金融界报》评论说,此次降息是因为阿根廷国内通胀放缓,调控压力减小,同时政府希望增强市场流动性。
  阿根廷国家统计与人口普查研究所数据显示,阿根廷今年3月通胀率为11.2%,低于2月的13.2%,近12个月累计通胀率达287.9%。
  为应对本币贬值、减少资金外流、抑制高通胀,阿根廷央行2023年前10个月连续六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年初的75%上调至133%。去年12月,阿根廷央行将利率下调至100%,今年3月11日和4月11日将利率分别下调至80%、70%。
 
土耳其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据悉,土耳其中央银行4月25日发布声明,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当前50%的水平。
  土耳其央行在声明中说,考虑到今年3月加息仍存在政策滞后效应,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维持当前基准利率不变。不过,土耳其央行强调,将密切关注通货膨胀风险。目前,除土耳其服务业通胀水平维持在高位外,通胀预期、地缘政治风险和食品价格飙升也导致通胀压力持续增加。
  近年来,土耳其通胀率一直在高位运行。今年3月的土耳其通胀率为68.5%。市场预期,短期内土耳其国内的价格水平不会明显回落。
  今年3月21日,土耳其央行宣布基准利率再度上调500个基点至50%。
 
日元续刷34年新低
 
  据悉,日元对美元汇率交易价4月22日跌至1美元兑换154.85日元,刷新34年来最低纪录,持续逼近业内人眼中155的"危险"关口。对此,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23日表示,"将不排除任何选项"应对。日本媒体解读,他在暗示政府将不惜干预汇市以阻止日元进一步贬值。
  分析人士认为,日元贬值高度关联美联储激进加息,而日本民众随之钱包缩水、消费不振;虽然未来日元升值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日本经济萎缩的大趋势很难改变。
  本轮日元贬值实际始于2022年初。在新冠疫情期间进行了史无前例"大放水"的美联储,于2022年"急转弯",开始激进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外溢效应,多种非美货币大幅贬值,多国央行被迫加息,但一向对美国亦步亦趋的日本央行却受制于国内通缩形势而坚持负利率政策。
  随着日元和美元的息差迅速扩大,日元汇率一路暴跌:2022年初,1美元兑115日元左右;同年10月,汇率一度超过1美元兑150日元的水平,日元跌幅超过30%。日本政府被迫3次下场干预,以卖出美元买入日元的方式拉升日元汇率。
  去年,日本央行换帅,被外界视为日本即将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今年3月,日本央行宣布结束持续8年的负利率政策,但仅仅将政策利率从负0.1%提高到0至0.1%区间,同时承诺继续保持宽松货币环境。由于紧缩程度不如市场预期,反而加剧日元贬值。
  美国劳工部10日公布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并未降温。市场对美国年内降息的预期再添不确定性。受此影响,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走软,连续多日刷新1990年以来最低纪录。
  日元这轮贬值,并非全由美国激进加息引发,日本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日本能源、食品、原材料等重要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对美元的需求持续增加。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日本国内核电站纷纷停运,核电原本在日本年发电量中占比四分之一左右,至2014年一度降至零,此后重启核电进展缓慢,导致能源进口需求进一步高涨。
  其次,日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持续逆差。最新数据显示,2021财年至2023财年,日本货物贸易连续3个财年呈现贸易逆差;2023年形势虽较上年缓和,但货物与服务贸易逆差额合计仍有9.8万亿日元。多位专家指出,虽然入境游在日元贬值背景下形势良好,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日本向海外支付的服务费将大幅增加,服务贸易逆差问题将更加明显。
  第三,海外投资收益虽然丰厚,回流的资金却趋于减少。由于日本国内需求低迷、人力短缺,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带来巨额收益后缺乏回国投资的动力,普遍选择将利润存在海外。
  谈及日元汇率未来走向,专家分析,虽然眼下日元处于极度疲软状态,但美联储等欧美央行未来选择降息以及日本央行缓慢加息的趋势不会改变,"一降一升"有利于日元升值。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丁可认为,未来日元升值不可避免,东京股市继续上涨或将面临阻力。虽然日本在供应链某些环节的地位仍不可替代,但由于少子老龄化难以逆转,长期来看日本经济萎缩的大趋势很难改变。
 
香港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4月底上市
 
  4月24日晚,中国香港证监会发布虚拟资产现货ETF获批名单。华夏基金(香港)、博时国际、嘉实国际申请的比特币现货ETF和以太币现货ETF产品均在列。
  华夏基金(香港)当日宣布,华夏比特币ETF和华夏以太币ETF已获得中国香港证监会的批准,拟定于2024年4月29日发行,2024年4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嘉实国际表示,香港证监会已正式批准嘉实比特币现货ETF及嘉实以太币现货ETF,预计两只产品将于四月底正式上市交易。
  另外,与华夏基金(香港)、嘉实国际单独发行虚拟资产现货ETF不同,博时基金则是与HashKey Capital携手合作发行虚拟资产现货ETF。
  博时国际与HashKey Capital宣布,共同申请的两只虚拟资产现货ETF于4月24日获得香港证监会正式批准。
  据了解,这是亚洲市场首次推出虚拟资产产品,其中以太币现货ETF则是全球首批。
  据悉,比特币现货ETF、以太币现货ETF直接跟踪比特币、以太币的价格。这意味着,投资者透过购买港交所上市的现货ETF,就可以间接参与比特币、以太币的投资。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关ETF由中资公募基金旗下香港公司首发,中国内地投资者目前尚不可参与买卖。
  2024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比特币现货ETF,这被看作是比特币被主流金融圈认可的标志。通过比特币ETF,更多币圈之外的传统金融投资者可以用更为熟悉的方式来投资比特币。美国最初上线的11只比特币ETF第一周就赢得数10亿美元资金流入,其中主要来自传统投资机构。据光大证券研究所统计,截至4月19日,这批比特币现货ETF累计净流入金额约123.2亿美元。
  截至4月24日19时,比特币价格超66000美元/枚,以太坊价格超3200美元/枚。
 
唐家成出任港交所主席
 
  4月24日,香港交易所(00388.HK)举行2024年股东周年大会,宣布唐家成接替卸任的史美伦,出任港交所董事会主席,任期截止至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目前,唐家成还担任港交所独立非执行董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主席。
  现年69岁的唐家成,曾于2012-2018年间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他与港交所亦渊源颇深,分别于2002-2006年、2006-2008年担任港交所旗下联交所主板及GEM上市委员会成员及升任委员会主席。
  "善改革、有韧性",是业界对唐家成的评价。"在香港证监会主席的任期内,唐家成见证了香港金融市场的多次重要变革,如引入并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以及内地与香港的基金互认安排等。
  此前,唐家成还曾在毕马威担任高管职位,"其在会计和财务领域的专长,将为港交所各项工作带来新的视角。"一名中资券商高管分析。
  唐家成对港股市场监管工作有着深入的理解。去年8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唐家成在担任专责小组主席期间,推动了多项旨在提高港股市场效率的措施。比如去年11月17日,港股印花税税率由买卖双方各按交易金额支付0.13%下调至0.1%。
  香港特区政府一直是港交所的单一最大股东,故唐家成出任港交所董事会主席一职,还须根据香港的证券及期货条例,由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书面核准作实。
 
投资分析点评
 
▲高瓴旗下HHLR增持隆基绿能至5%
 
  据悉,因涉嫌违规减持隆基绿能( 601012.SH )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近半年后,高瓴资本旗下的私募基金HHLR于4月19日增持隆基绿能至5%,并计划在未来1个月内购回全部违规减持股份。
  对于本次增持目的,HHLR表示,自去年11月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后,主动购回案涉全部减持股份。
  HHLR系高瓴旗下专注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管理机构,此前披露名称为高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价值基金。2020年12月20日,"隆基三剑客"之一、原始股东李春安与高瓴资本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将所持隆基绿能6%(2.26亿股)股份以70元/股、158.4亿元的总价转让给高瓴资本;2021年一季度末,高瓴资本成为隆基绿能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持股5.85%,长期保持稳定。
  去年3月21日,隆基绿能公告股东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暨权益变动,即HHLR将所持公司6448.46万股、占比0.85%的流通股,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出借期限为182天。出借后,HHLR持股隆基绿能股份数量下降至3.79亿股,导致持股比例下降至5%。
  截至去年一季度末,HHLR持股数量下降了7581.46万股,持股比例下降至4.85%;但是去年第三季度,HHLR增持了987.56万股,期末持股比例变为4.98%。
  作为高瓴旗下独立的美元二级市场投资管理平台,HHLR于2007年在新加坡注册成立,2012年经证监会批准取得QFII资格。
  HHLR在A股的历史持仓包括宁德时代、紫金矿业、格力电器、万华化学等知名上市公司。
  另外,HHLR在美股市场也重仓中概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HHLR在美股市场持仓中,中概股市值占比超过70%,占据主导地位。
 
▲沙特阿美拟入股恒力石化
 
  4月22日,恒力石化(600346.SH)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恒力集团与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美")已签署谅解备忘录。备忘录显示,双方正在讨论两项内容,一是沙特阿美拟向恒力集团收购占恒力石化已发行股本百分之十加一股的股份;二是恒力集团将支持和促使恒力石化与沙特阿美在原油供应、原料供应、产品承购、技术许可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
  据了解,按照恒力石化当前的股价估算,沙特阿美上述股权投资接近110亿元。这也是沙特阿美继去年3月入股荣盛石化(002493)后再度耗巨资投资A股石化企业。截至目前,恒力石化拥有股东9.8万户。
  恒力石化主营业务囊括炼化、石化以及聚酯新材料全产业链上、中、下游业务领域。在上游,公司具备20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
  沙特阿美始建于1933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是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商之一,也是恒力石化原油等原料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2018年6月,恒力石化曾与沙特阿美签署原油供应的长期合约。这是沙特阿美第一次与中国民营炼油企业签订长期供应协议。
  截至目前,恒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恒力石化53.1亿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70.4亿股)的75.45%。《备忘录》所涉及的相关股份转让事宜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若《备忘录》的相关事项得以顺利实施,则沙特阿美(或其控制的关联方)将持股7.04亿股,成为恒力石化第六大股东。
  沙特阿美今年3月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去年盈利1213亿美元,较上一年度的1611亿美元有所下降。彼时,沙特阿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明·纳赛尔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正在寻找在中国投资的更多机会。他认为,中国的炼油厂是整合最全面、转化率最高的炼油厂之一,沙特阿美有意捕捉这一市场机会。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上海国投公司与科创集团联合重组
 
  4月16日,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投公司")与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科创集团")实施联合重组。重组后,袁国华任上海国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袁国华现年58岁,曾任职于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2015年9月至2023年12月担任上海临港董事长;调任前,担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副书记,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据了解,两大国资集团联合重组后,上海将诞生一家新的科创投资平台,资本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联合重组后的公司名称为上海国投公司,科创投集团依然保留,由原来的上海市属国资一级公司变为二级公司。
  上海国投公司是经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并直接监管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0亿元。上海科创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上海国有独资市属一级企业。作为上海唯一以早期创投为主业的国有核心投资平台,上海科创集团管理着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上海市融资担保专项资金。
 
▲国联证券拟收购民生证券逾九成股权
 
  4月25日晚间,国联证券公告称,该公司拟发行股份收购国联集团等45名对手方持有的民生证券95.48%的股权。这预示着,自国联证券控股股东国联集团于2023年3月15日,通过竞拍方式取得民生证券30.30%股权后,两家券商重组整合进入实质阶段。
  同日,国联证券还披露,撤回50亿元的定增事项。国联证券称,鉴于该公司正在筹划通过发行A股股份的方式收购民生证券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经审慎分析与论证后,决定终止此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
  国联证券表示,该公司与民生证券正式开启整合进程,是积极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新"国九条"等各项政策要求的重要措施。两家公司成功完成整合,将成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后,证券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个案例。
  据公开数据简单测算,国联证券和民生证券完成整合后,投行、固收、研究、资产管理等主要业务将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成为准头部券商。未来,随着投资投行、财富管理等业务天花板的进一步打开,整合后的公司有望冲击行业前10名区间,挤进头部券商序列。
  据悉,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国联证券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固定收益及衍生品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而民生证券在"投资+投行+投研"方面探索出增长新引擎。在区域分布上,国联证券立足于长三角这一经济体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好的地区,深耕无锡,辐射重点区域。民生证券分支机构则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整合将快速提升财富客户规模,实现区域互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整体竞争力。
  去年3月,国联集团豪掷91亿元拍得民生证券30.30%股权。去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民生证券的主要股东变更申请已获证监会核准。
 
▲汇川技术拟分拆联合动力至创业板上市
 
  4月22日晚间,汇川技术(300124)公告,董事会审议通过分拆上市议案,拟将其控股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合动力"),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汇川技术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维持对联合动力的控制权。
  分拆预案显示,联合动力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电控、电机、多合一驱动总成等电驱动产品和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多合一电源总成等车载电源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为诸多主流新能源汽车主机厂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动力总成系统解决方案。
  股权结构上,截至2023年12月31日,汇川技术直接持有联合动力94.51%的股份,为联合动力的控股股东;朱兴明为联合动力的实际控制人。
  汇川技术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联合动力为上市公司体系内运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的唯一主体。尽管本次分拆将导致公司持有联合动力的权益被摊薄,但是通过本次分拆,联合动力将进一步聚焦自身业务领域;同时,联合动力可以利用新的资本运作平台,发挥直接融资的功能和优势,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灵活性、提升融资效率。
 
管理视点
 
优秀CEO成功的关键,在于这四种品质
 
《哈佛商业评论》4月22日刊发《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IdeaCast播客主播莎拉·格林·卡迈克尔(Sarah Green Carmichael)撰写的文章指出,过去几年,商业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尽管如此,一些基本商业思维仍然适用,比如成为优秀领导者的要素。无论你已经是一名CEO,还是渴望有朝一日管理一家企业,你都可以从这些行为中学习。
  有时,人们对领导者的刻板印象是完全错误的。埃莱娜·博特略(Elena Botelho)是ghSMART咨询公司CEO基因组项目(CEO Genome Project)的负责人。早在2017年,她就向莎拉·格林·卡迈克尔讲述了让CEO取得成功的四种行为。事实证明,魅力、自信和血统都与CEO的成功关系不大,而快速决策、激励参与、积极适应和稳扎稳打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莎拉·格林·卡迈克尔:你所说的四种优秀CEO的品质中,第一个是“快速决策”。你认为,“快速决策”对保持果断有什么作用?
  埃莱娜·博特略:这个发现让我们震惊。我们一开始将“果断性”看作是“决策速度”乘以“决策质量”。我们预期,强大CEO的优势在于决策质量方面。但我们惊讶地发现,优势全都关于速度。当近距离观察CEO时,我们发现,当有做决定的需求时,他们会选择让周围的人来踩刹车,平衡他们非常果断的倾向。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些行为的信息,也可以看一下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写的股东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坦率地讲述了这四种品质和不同的行为方式。他还谈到了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性,即快速行动、高速决策是多么重要,而不是试图确保每一个决策都是完美的。
  在信里,贝索斯谈到,当公司缓慢做出高质量决策时,就会出现问题。他说,公司要保持活力和动力,就必须做出高质量、高速度的决策,这对初创企业来说很容易,对大型企业来说,也许就非常具有挑战性?
  讽刺的是,有时,我们会发现,最聪明的高管也会在果断性上挣扎,尤其当他们享受事物的复杂性、看到灰色地带时,他们总是试图多花时间分析,以找到真正完美的答案。但是,成功的CEO能真正理解,组织需要前进,并有明确的前进方向。而当他们犯错时,他们会适应变化。
  贝索斯在信中说,大多数决定都应该在得到70%的信息时做出。如果等得到90%的信息时,就已经太慢了。你为什么认为决策速度如此重要?
  CEO是企业的终极标杆。从字面上看,如果CEO行动迟缓,TA周围的每个人都会慢得多。公司里很少有人比CEO行动得更快。这是其一。第二点是,CEO自己不做任何事情。他们取得成果的唯一途径通常是设定方向,并确保组织的发展方向与他们设定的保持一致。要让一个人支持你不知道或还没决定的事,真的很难。
  因此,当我们决策时,真正要做的是让组织清楚,在哪方面执行决策。在CEO手下工作的人,每一个脑细胞都花在了解决业务问题上,可能只有一个脑细胞在担心CEO到底想要我做什么。在这时,一旦不确定性蔓延开来,组织就陷入瘫痪。
  说说你发现的第二个“品质”:适应能力?
  适应性和果断性是相辅相成的。当你快速行动时,你可能会犯错误。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错误并不致命。而适应能力——比如因为做出错误决定而不得不改变方向,或是适应环境、机遇和风险——在这时至关重要。
  CEO会给公司造成非常深刻的影响。有两件事,CEO们普遍都做得特别好:一、他们花更多时间思考未来,因此他们的视角比企业和世界更长远。二、他们的视角更宽广,因为他们往往对广泛的信息流、网络和交谈对象充满好奇,并参与其中。
  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未来、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各种信息流,这两件事让CEO们向前看。还有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有些人可能都不会把它当作适应能力的一部分——那就是,CEO们非常善于放手。
  像柯达、百视达等未能适应变化而失败的公司,他们其实不是不知道正确答案。百视达有三次机会可以以几百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网飞,但他们没有;柯达事实上是第一个拥有在线照片共享功能的公司,但后来,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Facebook出现了。实际上,公司和行业都在努力适应环境——比如传统音乐行业或书店。柯达和百视达经历的,既是不放手的问题,也是不知道未来方向的问题。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Paranoid Survive)。他始终警惕着下一个最新的、最伟大的风险和机会,以及不远的未来。
  安迪和他的联合创始人进行了一次谈话,在谈话中,他问道,如果董事会今天要解雇我们,会因为什么呢?那会是因为,我们没有围绕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转型。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这样做呢?
  所以我认为,当你努力放手做某件事时,生活会向你证明,别无选择时,你将比预期的更有适应性。因此,适应能力更强的公司和领导人,都不会一直等到无路可退的时候才做决定。
  适应能力有没有上限?
  我们发现,CEO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这四种品质和行为上保持了有效的平衡。所以,任何一项“做得过分了”的品质,反而都能成为他们的优势。
  你发现的第三个品质是,优秀的CEO能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他们的愿景中。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他们所使用的方式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我不是音乐专家,但我听说,一个好的乐队指挥能真正了解队员们的情绪状态,了解他们的动机、关心什么,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在当天的演出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因此,当指挥家们在照顾利益相关者时,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用灵魂为音乐服务,就像我们在商业世界里说的那样。
  指挥家的唯一目标,就是将乐团凝聚在一起。他们自己不演奏任何乐器,但他们能创造出一些特别的东西,一些单个乐手无法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汤姆·莫纳汉(Tom Monahan)是与我共事的一位CEO,他领导着企业执行董事会。我们聊了聊他对CEO职位的反思。他说:“作为一个领导团队,我们非常清楚,公司有三组利益相关者——员工、客户和股东。我们要对这三组人负责。如果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这三者中的每一个都会让公司迅速破产。因此,作为CEO,我的职责就是平衡这三者。”
  他说,他必须让这三者处于“建设性的不满状态”,而不是要取悦这三组人,这样企业才能发展,才能成功。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真正成功的CEO在做的事。
  另外两个极端我们都很熟悉。你和我们一起写过一篇很棒的文章,叫做《雇佣亲和CEO的危险》(The Dangers of Hiring a Nice CEO)。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讽刺又有悖直觉的情况:那些以亲和力为主导需求的CEO——即他们的主要需求是被喜欢,而不是高效地工作——实际上反而会让组织中产生许多争执和不幸。而另一个极端则是,一些人遵循着“只要我能达到目标,其他人就会愿意跟随或支持我”的座右铭。从长远来看,当这两种情况被发挥到极致时,领导者个人和他们所领导的公司都不会表现得特别出色。
  CEO要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所有需求,又要让他们恰到好处地既满意又不满意,这似乎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劳动。你谈到的这些人是如何处理这种状态的呢?
  成功的CEO必须是自我情绪管理的高手。与我们合作的一位CEO谈到了“清晰和重置”:他每天的时间安排是以30分钟为单位的,他可能会从一次艰难的股东会议转移到与刚刚失去配偶的员工会面,再马上针对即将推出的新产品进行媒体演讲。
  能够在心理上澄清思绪、重置自己,并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每一次对话中,这需要练习。我建议,无论今天你身处何方,都可以开始练习,这将帮助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将这四种优秀CEO的品质发挥到极致。
  第四个品质是稳扎稳打。它体现了日复一日、始终如一的无名英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不太关注这一点。你是如何发现这一点的?又是如何通过数据认识到,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的?
  当发现这点很重要的时候,我们反而有点讨厌它。团队里存在一些争论,认为这个特质太过无聊和老生常谈了。就像“母爱”和“苹果派”一样。
  但是,数据证明了一切。不仅如此,它还与高绩效密切相关,而且是四种特质中唯一一种既能提高CEO录用率,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行为。所以,很遗憾,最不令人兴奋的特质,实际上却是最强大的特质。
  受到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出色的瞬间,比如一个全垒打。但我们发现,真正带来成功的是始终如一的表现。所以在寓言里,龟兔赛跑中,最终获胜的还是乌龟。
  稳扎稳打、变得可靠是否也是最难提高的品质?
  在与我们合作的CEO中,有很多人的生活一团糟:他们不交停车罚单、也不是组织能力强的典范。但可靠的CEO们也拥有同一种心态:他们希望被依赖。他们可能不够有条理,但他们是愿意与别人一起冒险的人。
  这些CEO不仅愿意被依赖,也希望被依赖。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动力。一个好消息是,“可靠性”是这四种特质中,最容易通过CEO和身边的团队共同培育和补充的。“可靠性”的首要杠杆也许不是保持“准时”,而是让周围的、合适的人帮助我们变得可靠,让他们把可靠性融入到我们的业务中。
  一个典型的创始人是激励人心的、富有远见的。他们忙得不可开交,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但他们的某些行为往往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起可靠的企业,反而阻碍了其他人在他们周围建立可靠的企业。所以,我给领导者的最佳建议是,在身边安排一些能够帮助你变得更可靠的人,让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可靠的企业往往更像军乐队演奏,而不是爵士即兴表演。
  你在数据中还发现了其他重大错误或常见错误吗?或者是四种特质的反例?
  我认为,世界上最未被充分利用的资产之一就是对错误的重视。
  错误将帮助你更加果断、更有效地适应环境。错误也肯定会帮助你变得可靠,它将对你的组织产生惊人的影响。
  伊恩·雷德(Ian Read)在2010年成为辉瑞的CEO。当时,公司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众所周知,前任CEO面临很多挑战。伊恩走进一家股价只有十几美元的公司,团队士气低落。他继承了一个相当困难的局面。
  在辉瑞公司的业务领域里,竞争的唯一方式就是创新和快速发展。因此,伊恩的口号之一就是“敢于”。几年前,辉瑞试图收购阿斯利康,这将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但后来,辉瑞决定放弃收购。
  于是,伊恩很快当着全公司的面说:“你知道吗?这是我的大胆尝试,但没有成功。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这些……”在这个例子中,他非常果断。他没有试图对错误做任何解释。他当着利益相关者的面、当着公司的面说:我敢于尝试。这是我的尝试,我鼓励你们也这样做。如果不成功,我们会调整方向。这就是关注这四种特质的CEO向组织发出的、强有力的信号。
  这四种特质并不符合人们对CEO的刻板印象。那么,拥有特质的人要怎么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董事会又该如何更好地挑选合适的人?
  真正可惜的是,人们在尝试之前就把自己否定了。大多数人甚至都不去尝试,因为他们很早就发现,自己与CEO的刻板印象不符。我希望我们的研究至少能让人们明白,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CEO,并非只有一种方法。而且,成功所需的是人们可以产生影响的东西。
  你认为还要多久才能看到真正的变化?
  董事会和CEO都想走在最前沿。所以我认为,越来越多的董事会会意识到,他们不能再用老办法了,他们需要更符合事实的新方法。我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读完文章后,决定去做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不重要,因为当你做出改变时,奇迹就会发生。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即将决定CEO人选的董事会成员,也许这件事就是:我会考虑这四种特质,并将它们纳入到我的决策过程中;如果你是一个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人,也许这件事就是:我会准时参加下一次会议,并变得更可靠。只要有起点,从哪里开始并不重要。
 
信息化建设
 
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社会2024年工作要点》
 
  近日,国家数据局印发《数字社会2024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对2024年数字社会重点工作做出部署。
  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安排,《工作要点》围绕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构筑美好数字生活等5个方面部署重点任务。
  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会同有关单位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智能便捷友好的数字社会空间、提供丰富优质普惠的数字公共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央网信办将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行为
 
  据悉,中央网信办日前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从严整治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自媒体"。
  通知指出,专项行动整治的重点问题包括:自导自演式造假、不择手段蹭炒社会热点、以偏概全设置话题、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滥发"新黄色新闻"。
  通知要求,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着重加大对虚假摆拍信息的识别和清理力度,从严处置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的"自媒体"账号。平台对开通营利权限的账号,应当以身份证件号码等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同时,完善流量管理措施,对疑似无底线博流量的信息,应当预先采取流量限制措施,并视情暂停评论、点赞等互动数据增长。
 
北京发布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
 
  4月19日,北京市经信局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数据新型生产要素双核驱动,叠加互联网技术革新、新硬件迭代涌现、金融和信息紧密融合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全球信息软件产业格局重塑。为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北京市信息软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8万亿元。千亿级信息软件企业不少于4家,百亿级信息软件企业不少于35家。培育世界一流的信息软件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软件产业集群。
  《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全面拥抱大模型。重点培育大模型应用生态,搭建大模型原生软件应用商店、大模型安全靶场,模型即服务云计算基础,打造示范性场景落地项目。
  二是加强底层技术创新。提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质量,培育工业知识加工企业,支持北京工业软件企业与全球行业用户结对攻关,攻关人工智能全栈式网络安全软件及系统。
  三是挖掘产业新增长点。布局软硬件协同的新软件,面向具身智能、XR设备、智能计算机、车载终端、物联网设备等新终端,引导软硬件协同创新、提前布局攻关关键软件。发展互联网3.0即元宇宙新业态,推动数字技术互联互通;提升互联网平台治理能力。
  四是探索数据驱动新机制。传统软件基于流程和规则开发,数据要素驱动下软件可基于数据决策形成(即数件)。我们将大力推动数件发展,积极探索数件标准、开发流程、安全规范及质量评估体系,鼓励将行业数据加工成数件,培育数件应用生态。
  五是推动中国软件全球布局。在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布局跨境电商、短剧、视频、游戏等互联网应用,面向欧亚地区输出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参与全球开源治理,培育开源软件商业化企业。
六是深化区域间协同联动。持续强化央地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软件任务、项目、工程落地北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大京津冀信软产业板块。
 
北京发布算力基础设施实施方案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算力产业生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4月25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发布《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智算资源供给集群化、智算设施建设自主化、智算能力赋能精准化、智算中心运营绿色化、智算生态发展体系化的格局,引领京津冀蒙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算产业创新应用高地。到2027年,优化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质量和规模,力争自主可控算力满足大模型训练需求,算力能耗标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布局合理、算网协同、技术领先、绿色集约、产业链完备的京津冀蒙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融入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有力支撑落实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部署。
  《方案》提出,按照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构建京津冀蒙算力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打造内蒙古(和林格尔、乌兰察布)-河北(张家口、廊坊)-北京-天津(武清)为主轴的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支持本市企业在以上地区建设算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需求的超大规模智算集群,逐步形成梯度分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区域协同算力供给体系。
 
江苏发布省级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
 
  近日,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局联合印发《江苏省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主要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近年来,江苏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形成先发先行优势:全省在用算力规模达到18EFLOPS(即每秒能完成18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超过59万架,在用智算中心9个、超算中心2个,在建算力超过25EFLOPS,综合算力评价排名全国第二。同时,江苏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短板、痛点,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发展生态尚未有效建立。
  新近印发的算力专项规划,提出下一阶段江苏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发展定位是打造长三角算力供给服务新高地、全国智能计算创新增长极、国际数字经济发展新标杆,确定了算力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算力调度、绿色安全、应用赋能等方面的具体目标,细化了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打造多元算力供给体系、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等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根据规划,江苏将全力构建一个"2+N+X"算力网络梯次多元布局,即建成南京、苏州2个国家级核心算力枢纽集群,N个省内城市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智算中心)和X个边缘计算节点。到2030年,全省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120万标准机架,全省在用总算力超过5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超过45%,智算中心突破20个,算力算效水平显著提高;存储总量超过500EB,推进全闪存、硬件高密等先进存储创新技术规模应用,将先进存储容量占比提升至4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建成省级算力调度平台,覆盖纳入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范围的重点项目算力,实现算力资源的灵活调度,算力资源市场化高效调配;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实现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发展,多要素融合创新孵化至少50项创新应用,打造不少于80个算力产业应用推广案例、智算典型示范场景35个。
  省通信管理局表示,将持续强化与省内相关部门协作,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为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贡献力量。
 
常州出台新政支持跨境电商发展
 
  据悉,为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4月23日,常州市政府发布《常州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平台载体建设、跨境电商产业,业态模式融合、开拓国际市场,贸易便利提升、创优发展环境,合规机制建设等,大力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发展,着力引进一批专业跨境电商平台,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园、产业基地、平台企业、服务商、海外仓联动发展的生态圈。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重点培育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出口品牌10个以上,打造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5个以上,建成跨境电商产业基地3个以上,跨境电商规模每年增长50%以上,占进出口比重超8%。全市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对外贸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在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常州将优化"一区多园"布局,以常州综保区、武进综保区为主要载体,省、市两级跨境电商产业园为重要支撑,构建"一区多园"跨境电商综试区格局。推动全市跨境电商产业园与综保区联动发展,强化资源整合,放大政策叠加效应,每年吸引落户跨境电商重点项目5个以上,到2026年,全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达300家以上。
  《行动计划》还将大力培育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吸引国际跨境电商平台、知名独立站等各类主体落户常州,扩大品牌效应,提升发展能级。结合板块资源优势及各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特色,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引育跨境电商服务商,以孵化、培训、代运营、平台服务、物流、仓储、海外销售、供应链金融等配套服务为重点,推动"产业园+服务商"深度结合,带动更多企业转型发展。培育发展本土专业型、综合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支持重点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发挥平台辐射效能和规模效应。支持具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整合能力的企业搭建垂直型跨境电商平台,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到2026年,招引培育10个左右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商。
  同时,《行动计划》提出,要培育壮大跨境贸易主体,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触网升级",积极运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到2026年,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超5000家。到2026年,培育行业领先、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境电商企业50家以上,培育1至2家跨境电商上市企业,对发展成效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聚焦政策支持。
 
企业信息员园地
 
企业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十四)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业务部
  五、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关键控制点
  (六)、发货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发货是实物资产流出企业的直接环节,也是销售业务的中心环节。只有实现正确的发货,才具备收取货款的基础。关键控制点如下:
  1、开出销售通知单和销售发票通知单
  销售部门依据审核后的销售合同和销售订单,开具载明与合同内容一致的发货品种、规格、数量、客户、发货时同和方式、接受地点等信息销售通知单,交仓储部门和财务部门;同时,开具销售发票通知单给财部门。
  2、仓储部门按销售通知单备货
  仓储部门应当建立出库、计量、运输等环节的岗位责任制,分别对销售通知单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销售通知单所列的需要发运货物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备货并与运输部门办理手续,组织发货。
  3、装运与交接确认
  运输部门对照销售通知单装运货物并填写装车凭据,按照合同规定时间、地点和对象履行运输任务,与客户在货物交接环节办好装卸和检验工作,确保货物安全交到客户并得到验收确认,取得收货确认凭据和收发票的确认凭据,交由销售部门整理和保存。
  4、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在货物组织发运离开企业环节,仓储部门在货物装运完成后,应形成相应的发货凭据并连续编号,做好库房的出库记录;销售部门在发货完成后设置销售台账,反映各次商品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等情况,并将客户订单、销售合同、客户确认证据等作为台账附件归档,形成全过程的销售登记制度。
  (七)、收款环节的关键控制点
  收款环节是体现销售业务成果之所在。如果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薄弱或者缺失,则可能令销售业务功亏一簧。主要的关键控制点如下:
  1、建立客户访问制度
  企业可建立管理层分管领导针对主要客户的定期或不定期访问制度,内部控制人员和内审人员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也要建立对客户的访间制,掌握背景信息,分析客户付款风险。
  2、实施严格的销售回款政策
  (1)企业必须明确规定禁止销售业务人员收取现金货款,同时尽可能要求客户与公司实行货款的票据或转账结算。
  (2)若客户只能提供现金付款或者承兑汇票方式结算货款,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程序,明确要求业务人员提前报告具体的付款时间、金额、方式以及携带现金的安全措施,不能坐支现金。
  (3)企业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共同对销售回款情况定期检查,抽查核对企业与客户的往来账务真实性。
  3、及时开具销售发票
  开具发票的关键控制点如下:
  (1)在开具每张销售发票之前,开票人员应独立检查是否存在装运凭证和相应的经批准的销售通知单。
  (2)应依据已授权的批准的商品价目表编制销售发票。
  (3)独立检查销售发票计价和计算的正确性。
  (4)将装运凭证上的商品总数与相应的销售发票上的商品总数进行比较。
  (5) 开具发票必须严格执行发票管理规定,严禁开具虚假发票。 (未完)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