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15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关工作等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关工作,研究健全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长效机制的举措,听取关于节能降碳工作的汇报,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重大工作任务、重大改革事项的落实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协调联动,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支持中部地区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会议指出,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关系营商环境改善,关系经济回升向好大局,关系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既要高质量推进清欠专项行动、解决当前的清欠存量,又要下功夫健全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边清边欠""清了又欠"。要聚焦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和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进一步提高拖欠主体违规成本,降低被拖欠企业维权成本,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价款结算、商业汇票管理等制度规定,让长效机制尽快畅通运转起来。
会议审议通过《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将其与扩大有效投资、老旧小区改造、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结合起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更好发挥节能降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工作力度和节奏,保障好高质量发展的能源需求。
会议指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快速增加,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下决心整治。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加快化解存量风险、切实遏制增量风险。要注重系统治理,强化标准引领和监管执法,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要注重疏堵结合,完善配套服务和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蓄电池以旧换新等工作,在加强安全监管同时更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据悉,商务部等14部门近日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据了解,3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重点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方案》提出,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力争到2025年,实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加快淘汰,高效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50%,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15%;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说,汽车、家电、家装厨卫市场综合体量大,带动效应强,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年限较长,能耗排放较高,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换新升级潜力巨大。距上轮推动全国范围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已近15年,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
《方案》明确消费品以旧换新重点任务。一是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联动,安排资金支持汽车报废更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支持汽车置换更新。突出标准牵引,完善报废车回收拆解体系,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培育壮大二手车经营主体。二是推动家电以旧换新。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出台惠民举措,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加大多元化主体培育力度,强化家电标准引领与支撑,推动全面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发展二手商品流通。三是推动家装厨卫换新,培育家居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12日报道称,中国公布了包括汽车和家用电器在内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的细节。这是中国推动国内需求增长的最新尝试。
报道说,北京在2009年和2010年曾启动类似的以旧换新计划以促进国内消费。报道援引荷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经济学家琳恩·宋(音)的话说,汽车和家用电器对通胀造成很大拖累。她在一份研报中说,家电的以旧换新可能带来今年晚些时候的转机,不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可能会使运输工具价格更加受到抑制。
花旗集团分析师说,采取更多促进内需的支持性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认为,以旧换新计划和大规模设备升级是不错的手段。
央行称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一季度金融运行和外汇收支情况。整体来看,一季度,金融总量稳定增长、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节奏平稳、外汇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留足空间。"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我们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外资投资境内债券有望延续稳定增长态势
去年四季度以来,境外机构开始大量增持中国境内债券。发布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近期外资增持境内债券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她指出,去年外资全年净增持境内债券23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净增持已经达到416亿美元。截至今年3月末,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29个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外资持仓量已经超过5700亿美元,占境内债券托管总量的2.6%左右,占比较去年末上升了0.2个百分点。
从持有主体看,境外央行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序增持境内债券,并且多投资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中长期债券。根据统计,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外资投资一年期以上债券占比是56%。
"展望未来,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有望延续稳定增长态势。"王春英表示,从经济角度看,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稳定的宏观环境。投资价值有保障,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有比较独立的资产收益表现,有助于投资者分散风险。同时,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二,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流动性也非常好,也将提升人民币债券的投资价值。人民币在全球跨境交易使用中的占比稳步上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增强,人民币资产已经成为境外机构全球投资布局的一个重要选择。
从政策角度看,人民银行、外汇局将继续稳步扩大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更加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王春英透露,人民银行、外汇局正在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面向更多境外机构,放开回购业务,丰富境外投资者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二是继续推动境内人民币债券在离岸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三是优化境外机构直接入市、"债券通""互换通"运行机制,持续加强与境外机构的交流沟通,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总的来看,中国持续提升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和完善优化服务,外资投资我国债券市场具有稳定、可持续的提升空间。"王春英说。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不会变
回顾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情况,王春英总结称,今年以来,外汇市场运行展现出较强韧性,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市场预期和交易保持理性有序。
"人民银行、外汇局对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和决心不会变。"朱鹤新表示,短期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基础。中长期看,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外汇市场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拓展,市场主体的风险中性意识也将显著增强。
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将加强资金空转监测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外汇局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朱鹤新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贷款投放比例向历史平均水平回归,为未来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长留足空间。"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我们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3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这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总体看,当前存量货币确实已经不低了。"
邹澜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信贷需求较前些年有所转弱,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但各方面对此变化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些银行在经营模式和内部考核上,仍然还有规模情节,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产品、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资金沉淀空转,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邹澜表示,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监测,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未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沉淀空转现象也会缓解。
他还强调,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数据上会有扰动,不宜简单做同期比较,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
此外,对于当下热议的实际利率话题,邹澜回应称,对于物价和实际利率的情况,还是需要综合研判。前期一系列措施已经在见效,未来人民银行会结合经济回升态势、通胀走势以及转型升级的推进,继续密切观察。既要根据物价变化与走势,将名义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也要充分考虑高质量发展需要等,避免削减结构调整动力,防止利率过低,内卷式竞争加剧或者资金空转,物价进一步降低,陷入负向循环。
央行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能力建设等方面推进"五篇大文章"
据悉,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2024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做好 "五篇大文章",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人民银行、外汇局在全力以赴推动。
朱鹤新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五篇大文章"以及民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截至3月末,高技术制造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4%、20.3%、13.5%和10.7%。2023年末绿色贷款增速更高,为36.5%,明显高于全部贷款9.6%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获得率为47.9%,较2017年增长2倍多,普惠小微授信户已经超过6000万户;3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6%,创历史新低。由此可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增长保持较高水平,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朱鹤新表示,接下来,中国人民银行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推动形成"1+5"政策体系。"1"是总体制度设计,"5"是"五篇大文章"的各自举措。一方面,要抓好已出台的政策落地生效。前期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5条"等政策。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等6个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正在抓紧对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领域的制度设计,让"五篇大文章"的制度设计更加健全,政策框架更加牢固。
二是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要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用好新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改造。放款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至单户授信不超过2000万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投向普惠领域。推进完善相关领域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健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评估机制。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发挥自身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手段,增强服务科技、绿色、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和普惠性,积极推进科技、绿色等区域金融创新改革试点,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服务模式。
"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朱鹤新强调,人民银行将加强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同,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金融支持"五篇大文章"的实效。
央行安排下一阶段金融稳定工作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召开2024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金融稳定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形势,安排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认为,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坚持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会议指出,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风险总体收敛。2023年,银行、保险、证券业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金融稳定系统要持续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24年金融稳定工作。具体来看,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持续有效防控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加强从宏观视角对金融稳定总体形势的分析,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完善系统性风险认定机制,强化风险提示和早期预警;要有力有序有效处置存量风险,进一步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风险早期纠正机制,遏制增量风险;要持续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部门发文推动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据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下称《通知》),引导金融机构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通知》特别提到,保险资金要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债券、直投股权、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通知》划定了金融服务制造业的四方面重点任务,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
一是着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银行保险机构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积极联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快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挖掘重点产业链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综合采用银团贷款、联合授信等模式,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强化对核心企业的融资服务,通过应收账款、票据、仓单和订单融资等方式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二是着力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银行保险机构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企业等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保险公司要大力发展科技保险,提供科技研发风险保障产品和服务,完善攻关项目研发风险分担机制。银行保险机构要围绕制造业关键领域中试服务,探索个性化、针对性的支持方式,与中试机构合作开展相关保险业务,支持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三是着力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对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发挥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专项工作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和产业转型融资需求高效对接。助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供给,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支持汽车、家电、机械、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企业"走出去"。
四是着力支持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智能装备、数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新业态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工业领域碳减排、绿色化改造、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和绿色能源体系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政策,加大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有序退出制造业"僵尸企业",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保险公司要发展科技保险、新能源保险、气候保险等业务,发展和推广网络安全保险,提升保险保障水平。
三部门发文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下称"《通知》"),聚焦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在商业领域的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强化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与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分行协作,从确定商业领域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构建包容多样支付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丰富移动支付应用、强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共同提升商业领域支付服务水平。
《通知》提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央行分支机构确定大型商圈、步行街、购物中心、百货店、连锁超市和便利店、餐饮店、离境退税商店、免税商店等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推动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配备受理移动支付、境内外银行卡、现金等必需的软硬件设施,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支付方式及工具。加快推进境内外银行卡受理设备软硬件改造和布放。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重点场所的自动取款机(ATM)开展改造,支持使用境内外银行卡支取现金。
《通知》提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央行分支机构引导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便利店、集(农)贸市场、菜市场、早餐店、美容美发店、药店等民生领域经营主体做好现金备付,满足消费者现金使用需求,提升日常消费领域现金收付能力。央行分支机构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上门帮助相关经营主体做好现金备付,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开辟小面额现金和零钱包兑换服务绿色通道。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
《通知》提出,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完善移动支付服务,优化身份信息核验机制,针对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升注册、使用移动支付的友好度和便利性。鼓励电商平台充分考虑外籍来华人员消费需求,提升网络购物支付体验。
《通知》提出,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优化外籍来华人员支付环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支付便利性纳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评价指标。率先打造一批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重点商圈,力争基本实现重点商户境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
中国资本市场迎来第三个"国九条"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共9个部分,是资本市场第三个"国九条",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国务院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
《意见》强调,未来5年,基本形成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投资者保护的制度机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明显优化,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实力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市场监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资本市场良好生态加快形成。
《意见》要求,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提高发行上市辅导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明确上市时要披露分红政策。从严监管分拆上市,严格再融资审核把关。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
加大发行承销监管力度。强化新股发行询价定价配售各环节监管,整治高价超募、抱团压价等市场乱象。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内控体系。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加大退市监管力度。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强化主业相关性,严把注入资产质量关,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精准打击各类违规"保壳"行为。
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方面,《意见》引导行业机构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加强行业机构股东、业务准入管理,完善高管人员任职条件与备案管理制度。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积极培育良好的行业文化和投资文化,完善与经营绩效、业务性质、贡献水平、合规风控、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证券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持续开展行业文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分类名单制度和执业声誉管理机制,坚决纠治拜金主义、奢靡享乐、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风气。
加强交易监管,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方面,《意见》强化股市风险综合研判,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定机制建设。集中整治私募基金领域突出风险隐患。完善对异常交易、操纵市场的监管标准。制定私募证券基金运作规则。强化底线思维,完善极端情形的应对措施。严肃查处操纵市场恶意做空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将重大经济或非经济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评估内容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框架,建立重大政策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意见》提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政策。提升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投资灵活度。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意见》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股债融资支持。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健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制度。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深化国际证券监管合作。
另外,《意见》提出,推动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大幅提升违法违规成本。推动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加快制定公司债券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条例。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司法解释、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等民事赔偿的司法解释,以及打击挪用私募基金资金、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等犯罪行为的司法文件。加大对证券期货违法犯罪的联合打击力度。加大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力度,依法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适用力度,完善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探索开展检察机关提起证券民事公益诉讼试点。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据悉,3月15日,证监会集中发布《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等四项政策文件,作为"1+N"政策体系下的四个配套文件。4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作为第五个配套文件。同时,证监会就涉及发行监管、上市公司监管、证券公司监管、交易监管等方面的6项规则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证监会6项涉“监管”规则征求意见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精神,推动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形成和落地实施,4月12日,证监会制定并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和制度规则,就涉及发行监管、上市公司监管、证券公司监管、交易监管等方面的6项规则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发行监管方面,包括2项规则修订。一是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为落实《若干意见》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等要求,对申报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金额、发明专利数量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设置更高标准,强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等指标要求,进一步引导中介机构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凸显科创板"硬科技"特色。二是修订《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为落实《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等要求,将首发企业随机抽取检查的比例由5%大幅提升至20%,并相应提高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和交易所现场督导的比例,调整后,现场检查和督导整体比例将不低于三分之一。
上市公司监管方面,包括1项规则制定、1项规则修订。一是制定《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将原有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上升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以证监会规章的形式发布。内容上,保持原减持规定基本框架不变,同时结合各方面关注重点,在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细化违规责任条款、强化关键主体义务等方面做了针对性完善。二是修订《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吸收整合原减持规定中有关规范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规定离婚分割股票后各方共同遵守原有减持限制。
证券公司监管方面,主要是修订《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旨在通过加强监管,发挥上市证券公司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包括:督促公司端正经营理念,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等主责主业;发挥现代企业治理的有效性,强化内部制衡,完善人员管理,优化激励约束,加强对境内外子公司的管控;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合规要求,强化风控指标信息披露;合理审慎开展融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升投资者回报。
交易监管方面,制定《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一是明确程序化交易的定义和总体要求。二是明确报告要求。三是明确交易监测和风险防控要求。四是加强信息系统管理。五是加强高频交易监管。六是明确监督管理安排。七是明确北向程序化交易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纳入报告管理,执行交易监控标准,其他管理事项参照适用本规定。
此外,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同步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股票发行上市规则》等19项具体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涉及提高上市条件、规范减持、严格退市标准等方面。
证监会及交易所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对上述制度规则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履行程序后发布实施。
证监会发布退市新规
4月12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退市意见》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强制退市标准。一是严格重大违法退市适用范围,调低2年财务造假触发重大违法退市的门槛,新增1年严重造假、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二是将资金占用长期不解决导致资产被"掏空"、多年连续内控非标意见、控制权无序争夺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上市公司有效信息等纳入规范类退市情形,增强规范运作强约束。三是提高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加大绩差公司退市力度。四是完善市值标准等交易类退市指标。
第二,进一步畅通多元退市渠道。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整合力度。
第三,削减"壳"资源价值。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强化主业相关性,加强对"借壳上市"监管力度。加强收购监管,压实中介机构责任,规范控制权交易。从严打击"炒壳"背后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出清不具有重整价值的上市公司。
第四,强化退市监管。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惩治导致重大违法退市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管等"关键少数"。推动健全行政、刑事和民事赔偿立体化追责体系。
第五,落实退市投资者赔偿救济。综合运用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专业调解等各类工具,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下一步,证监会将统筹推进各项措施尽快落地,严厉打击各类规避退市行为,更大力度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证监会股东减持办法落地
据报道,证监会进一步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全面封堵绕道减持、强化违规减持打击,正式落地股东减持管理办法。近日,证监会在2017年《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减持办法》),并同步修订《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于4月12日对外公开征求意见。
《减持办法》基本保持《减持规定》的框架和主体内容,对市场反映的突出问题做出针对性调整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完善减持规则体系。以规章的形式发布《减持办法》,将《减持规定》中规范董监高减持的相关要求移至《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并做好与《上市公司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股份的特别规定》的衔接,从而形成"1+2"规则体系。
二是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增加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前的预披露义务,要求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以及合计持股5%以上的一致行动人遵守大股东的义务,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等情形下不得通过集中竞价或者大宗交易减持。
三是有效防范绕道减持。要求离婚、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终止、分立等方式减持后相关方持续共同遵守减持限制;明确各方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后在6 个月内继续共同遵守减持限制;要求协议转让后受让方锁定6 个月,丧失大股东身份的出让方在 6 个月内继续遵守相关限制;要求司法强制执行、质押融券违约处置、赠与等遵守《减持办法》,明确司法强制执行被动处置的预披露时点,提升规则的可执行性;禁止大股东融券卖出或者参与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禁止限售股转融通出借、限售股股东融券卖出。
四是细化违规责任条款。明确对违规减持可以采取"责令购回并向上市公司上缴价差"的措施,增加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等监管措施,细化应予处罚的具体情形,加大对违规减持的打击追责力度。
五是优化违法违规不得减持的规定。考虑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外的一般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通常不负有主要责任,适当调整不得减持的要求: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从自身和上市公司违规两个层面予以限制;对一般大股东减持仅从自身违规角度予以限制。
六是强化大股东、董事会秘书的责任。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规范、理性、有序实施减持,充分关注上市公司及其中小股东的利益;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定期检查股东减持本公司股票的情况,发现违法违规的及时向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报告。
证监会拟进一步规范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转让股份的行为
证监会就《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修订内容包括:
一是规范董监高减持。将《减持规定》第7 条、第8条规定的内容移至《持股变动规则》,并参考《减持规定》的改革方向,明确董监高在自身违法和上市公司违法情形下以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警示期间不得减持;明确董监高在集中竞价或者大宗交易减持前都须预先披露;明确董监高离婚后双方持续共同遵守相关减持限制。
二是优化窗口期规定。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的窗口期调整为"公告前十五日内",将季度报告、业绩预告、业绩快报的窗口期调整为"公告前五日内"。
三是严格法律责任。董监高违反规则转让股份的,可以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应当给予处罚的,依照《证券法》第186条实施处罚。
证监会强化上市券商监管
4月12日,证监会就修订《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规定》从四方面出发,督促上市证券公司成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一是践行人民立场,提升投资者保护水平。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根本职责,强化上市公司姓"公"的意识,把维护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相关制度及程序,以积极、认真、专业态度回应投资者关切,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二是优化发展理念,统筹规范融资行为。要求上市证券公司端正经营理念,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聚焦主责主业,合理审慎融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源更好配置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等重点领域。
三是健全公司治理,提升合规风控水平。要求上市证券公司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员合规管理要求,提升现代企业治理的有效性,强化内部制衡,建立股权结构清晰、组织架构精简、职责边界明确的公司治理架构,加强对各类境内外子公司的管控,进一步规范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行为,完善人员管理,优化激励约束,纠治短期激励、过度激励等不当激励行为。
四是加强市场约束,完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上市证券公司立足行业功能定位和风险特征,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披露净资本和流动性等核心风控指标和财务运营状况,确保公司运作更加透明,财务报表更加规范。
据了解,这并非《规定》的首次修订。为加强对上市证券公司的监管,证监会于2009年发布了《规定》,并分别于2010年、2020年进行了修订,从加强再融资、信息披露、内幕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上市证券公司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
此次《规定》修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的重要举措。
证监会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
据悉,为加强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4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紧紧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有效监管、规范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对程序化交易监管作出全面、系统规定。
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相对中小投资者存在明显的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一些时点也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加大市场波动。部分机构过度频繁交易,快速报单撤单,交易短期化特征明显。"我国市场有2.25亿投资者,中小散户占比超过99%,有必要对程序化交易加强监管,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证监会市场一司主任张望军指出。
《管理规定》突出全链条监管。事前,落实"先报告、后交易"要求,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要提前报告账户基本信息、资金信息、交易策略等内容。技术系统应当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相关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合规风控制度。事中,证券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实行实时监测,制定针对性的异常交易监控标准。证券公司要全面落实客户管理责任。事后,强化自律管理与行政监管的衔接,明确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
《管理规定》要求由证券交易所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可对高频交易实行差异化收费,并从严管理其异常交易行为。同时明确投资者在进行高频交易前,应当额外报告系统测试情况、系统故障应急方案等信息。
同时,突出系统施策。《管理规定》明确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的职责分工,授权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细化业务规则和具体措施,逐步构建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相互衔接的立体化规则体系。
对于高频交易特别规定,《管理规定》充分借鉴国际市场监管经验,从维护市场公平和交易秩序出发,对高频交易提出了更严格的差异化监管要求。除一般报告要求外,《管理规定》还要求高频交易报告系统服务器所在地、系统测试报告、系统故障应急方案等额外信息。同时,作出差异化收费安排。证监会授权证券交易所提高高频交易收费标准,并考虑收取撤单费等其他费用。此外,根据《管理规定》,证券交易所将对高频交易进行重点监管,发现存在异常交易行为的,可按规定从严采取管理措施。
在《管理规定》附则中,对于北向投资者使用程序化交易参与A股市场也作出规定。《管理规定》指出,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在内地证券市场进行程序化交易的投资者,应当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纳入报告管理,执行交易监控有关规定,对其异常交易行为开展跨境监管合作。
张望军解读称,去年9月以来,证券交易所已经建立实施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目前,包括公募、私募、券商和QFII在内的各类投资者已纳入报告范围,北向投资者作为内地市场的参与者,纳入报告制度是应有之意。
"对北向程序化交易进行监管不是对北向投资者另眼相看,也不是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切实维护各类投资者交易和监管公平性。同时,北向投资者程序化交易监管涉及香港和内地两地监管安排,前期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就上述问题进行沟通,形成了基本共识。"张望军指出。
沪深北交易所就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4月12日,沪深北交易所就《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股票发行上市规则》等具体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涉及提高上市条件、严格退市标准等方面。
据了解,业务规则着眼于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针对性完善发行上市、退市等制度安排,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和加强投资者保护。
不予受理增加"一查即撤"等情形
为突出"强本强基"和"严监严管",沪深北交易所修订了《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着力压实各方责任:
一是发行人等的申报责任。进一步提升申报质量,防治"带病申报",在原规定的1年内2次不予受理等情形基础上,增加"一查即撤""一督即撤"情形,设置6个月的申报间隔期。
二是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要求中介机构应当充分运用资金流水核查、客户供应商穿透核查、现场核验等方式,确保财务数据符合真实的经营情况,并将相关要求作为审核重点关注事项。完善现场督导机制,进一步丰富随机抽取、发生重大会后事项的现场督导情形。
三是交易所的审核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配套机制,提升交易所审核把关能力。
沪深北交易所还压紧压实上市委、重组委审核把关责任,要求委员严格执行审核标准,突出防范财务造假、欺诈发行,严把发行上市、并购重组准入关。
上市门槛适度提高
在上市门槛方面,沪深交易所经认真研究论证,拟完善主板上市条件,适度提高净利润、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和市值等指标。
具体来说:(1)将第一套上市标准中的最近3年累计净利润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从6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亿元提升至2亿元,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指标从10亿元提升至15亿元。
(2)将第二套上市标准中的最近3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指标从1.5亿元提升至2.5亿元。
(3)将第三套上市标准中的预计市值指标从8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最近1年营业收入指标从8亿元提升至10亿元。
科创板上市门槛虽然未修改,但上交所同步修订《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科创板定位把握标准,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
新增退市情形
2020年退市制度改革构建了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四大类强制退市情形。结合退市制度执行情况,此次沪深北交易所完善了上述四类强制退市情形的具体指标。
其中,扩大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适用范围方面,调低财务造假退市的年限、金额和比例,增加多年连续造假退市情形。区分一年、连续两年、连续三年及以上三个层次:一年为虚假记载金额"2亿元,占比30%";两年为"合计3亿元,占比20%";三年及以上被认定虚假记载即退市,坚决打击恶性和长期系统性财务造假。
新增财务造假ST情形,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显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但未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即实施ST。
交易类退市指标方面,适当提高沪深主板A股(含A+B股)上市公司的市值退市指标至5亿元。北交所则新增成交量退市指标,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将被强制退市。
规范类退市方面,沪深北交易所均新增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内控非标审计意见、控制权无序争夺等三项退市情形。
沪深北交易所拟优化现金分红和减持制度安排
4月12日,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的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具体业务规则,还涉及现金分红和股份减持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为引导上市公司积极现金分红,进一步提高分红的持续性、稳定性,沪深交易所对分红不达标的上市公司采取强约束措施。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主板方面,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
科创板和创业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分红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3000万元。同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5%以上或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可豁免实施ST。回购注销金额纳入现金分红金额计算。
这一调整拟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届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即对应2022年度至2024年度。
沪深北交易所均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要求上市公司综合考虑未分配利润、当期业绩等因素确定现金分红频次,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增加分红频次,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进一步明确中期分红基准,消除对报表审计要求上的理解分歧。
在股份减持方面,沪深北交易所起草制定了减持规则,引导大股东、董监高规范理性有序减持。
其中,严格规范大股东、董监高等主体的股份减持行为。从严做好大股东减持管理,明确各证券账户所持股份与其转融通出借尚未归还或者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尚未购回的股份数量合并计算等要求。重申控股股东、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在上市公司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等情形下不得披露减持计划等要求。完善大股东与董监高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股份的负面情形,明确因涉及有关违法违规情形的,在相应期限内不得减持。
强化股份减持的信息披露监管要求。严格落实减持预披露要求,进一步强化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需要提前15个交易日预披露的规定。沪深交易所将减持计划的时间区间由最多6个月调整为最多3个月。北交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每次披露的减持时间区间不得超过3个月,其他主体每次披露的减持时间区间不得超过6个月。
切实防范绕道减持。落实"有效防范绕道减持"的要求,针对利用"身份"绕道、利用"交易"绕道和利用"工具"绕道作了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大股东、董监高在离婚、解散分立、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司法强制执行、股票质押等证券交易违约处置,实施赠与,以及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的衍生品交易、转融通出借、融券卖出、认购申购ETF等情形下的规则适用。
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据悉,为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质量,4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采用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框架,接轨国际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披露要求,明确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披露议题。《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
业内人士认为,《指引》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将有助于提供规范、可比、高质量的信息,彰显优质公司投资价值,吸引中长期资金,提升A股国际影响力。
《指引》共6章63条。针对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收集到的市场各方80余份反馈意见,证监会及沪深北交易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多数已充分吸收采纳。相比于征求意见稿,《指引》做出如下调整: 一是适当放宽部分披露要求。如要求在4月30日前披露,但不要求必须和年报同时披露,以缓解上市公司集中披露年报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压力,以及增加财务影响定量披露豁免条款等。二是增加议题明细。在《指引》附件中直接列明所包括的议题列表,便于企业执行。三是明确不同重要性议题的披露要求。明确具备财务重要性的议题需按照"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的四要素框架进行披露,对于仅具有影响重要性的议题,则根据具体议题相关指标要求披露。四是完善具体披露要求和文字表述。如整合优化部分议题章节,新增利益相关方管理、尽职调查、灵活就业、普惠金融、碳排放权交易情况等披露要求,允许整合披露治理相关信息,增加数据追溯调整豁免情形等。
规则实施方面,《指引》明确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自愿披露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报告内容应当与指引要求保持一致。
上交所曾表示,近年来持续引导上市公司加强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在推动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改革中积极融入绿色可持续要素。截至2023年底,上交所共10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达到47%,披露数量和占比均创出新高。上证50、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基本实现全覆盖,上证180指数样本公司报告披露率超过90%。
深交所也曾先后推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白皮书》《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白皮书》,通过分享深市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实践及优秀案例,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意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北交所表示,将充分发挥"主阵地"的市场功能,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提升市场建设成效,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绿色转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近年来,上市公司积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投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可持续信息披露与可持续投资相互促进的良好市场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下一步,沪深北交易所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将做好市场培训等服务工作,适时制定更细化的披露指南,为上市公司执行《指引》规定提供具体指导,并支持相关部门做好ESG评级、指数开发和投资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正向激励,推动构建良好的可持续生态。此外,沪深北交易所还将根据《指引》执行情况适时评估扩大强制披露主体范围,推动更多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信息,促进夯实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
沪深港通交易信披机制调整
4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宣布同步对沪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机制进行调整,旨在进一步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保证市场整体信息披露的一致性。
其中,沪深股通方面,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实时公布额度余额。每日收市后披露沪深股通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名单(包括ETF)及其成交总额,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数据的汇总情况。每季度第5个沪深股通交易日公布上季度末单只证券沪深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数量及各香港结算参与者持有数量。
港股通方面,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实时公布额度余额。交易期间公布买入卖出成交金额及成交总额。每日收市后披露当日买入成交金额及笔数,卖出成交金额及笔数,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包括ETF)名单及其买入成交金额、卖出成交金额、成交总额,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收市后数据的汇总情况。每日收市后披露单只证券港股通投资者合计持有数量。
沪深港交易所就上述交易信息披露安排进行分工,分别在各自官方网站上披露。为给市场预留充足的调试和过渡时间,确保市场各方参与者准备充分,本次调整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港交所完成对沪深股通盘中实时交易信息的调整,预计一个月后实施;第二阶段,沪深港交易所同步完成其他交易信息的披露调整,预计第一阶段完成3个月后实施。
据了解,沪深港通推出近10年来,沪深港交易所在两地证监会指导下精诚合作,积极推动取消总额度限制、扩大每日额度、丰富标的品种范围、优化交易日历等系列优化举措落地实施,促进两地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截至2024年3月底,沪深股通股票占A股市场市值比重超九成,港股通股票占联交所主板市场市值比重超八成,沪深港通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窗口。
我国将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据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4月12日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主动适应煤炭供需形势变化,形成稳定的产能储备支持政策预期,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煤炭储备产能。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
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内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叠加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局部地区个别时段存在煤炭供应偏紧的情况。建成一定规模的煤炭储备产能,可在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恶劣天气多发、供需形势急剧变化等极端情形下"向上弹性生产",快速释放储备产能,有效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意见》明确,产能储备煤矿的设计产能由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两部分组成。常规产能是指非应急状态下煤矿正常生产的产能,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组织生产,不纳入国家统一调度范围。储备产能是指在常规产能基础之上预留的规模适度、用于调峰的产能,应急状态下按国家统一调度与常规产能同步释放,实现煤矿"向上弹性生产"。产能储备煤矿的常规产能与储备产能之和为设计产能。
根据《意见》,申报建设储备产能的煤矿应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核准权限的新建、在建煤矿项目,煤矿储备产能规模按占煤矿设计产能的比重,划分为20%、25%、30%三档。储备产能煤矿所在矿区应具备外运便利、运力充足等条件,煤炭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发电供热及民生用能需求。对产能储备煤矿,新建煤矿按设计产能20%、25%、30%建设储备产能的,其新增产能(含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的60%、80%、100%免予实施产能置换。已审核确认产能置换方案的(包括在建煤矿),其产能置换指标总量的60%、80%、100%可另行使用,指标不再进行折算。
七部门联合印发《磷石膏综合利用行动方案》
据悉,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磷石膏综合利用行动方案》(简称《方案》),要求以全面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为目标,以技术和模式创新为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着力推动磷石膏源头减量,稳步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持续提高利用规模和质量,助力磷化工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方案》明确,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问题导向、量效并重的原则,到2026年,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更加丰富,利用途径有效拓宽,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65%,综合消纳量(包括综合利用量和无害化处理量)与产生量实现动态平衡,建成一批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专业化龙头企业,在云贵川鄂皖等地打造10个磷石膏综合利用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链发展韧性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力、跨产业跨地区协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方案》提出,要推动磷石膏源头减量,优化磷矿开采洗选工艺,强化磷酸生产过程管理,加强磷石膏无害化处理。
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量效齐增,提高现有途径利用规模,开拓资源化利用新场景,推动磷石膏高值化利用,提升磷石膏制品质量,促进耦合发展与协同利用。
夯实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强示范企业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标准体系。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明确,要加强工作组织,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安徽等地要结合本地区上下游产业特点,加强系统谋划,强化部门协同,结合实际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落实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动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实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行"以渣定产"等模式,推动产生磷石膏的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综合利用方案,提出阶段性目标和工作举措。鼓励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磷石膏产生、处理、贮存、利用、处置等流向信息台账,确保可追溯、可查询。
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的支持。聚焦磷化工企业技术改造、磷石膏无害化处置、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生产等领域,鼓励有关地区对项目建设予以支持。研究推动将磷石膏建材产品纳入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范围及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
政策要闻
▲国家外汇局修订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修订发布《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引》),便利机构、个人等主体办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自2024年5月6日起实施。
《指引》作为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操作手册,吸收最新法规和操作实践,着力提升业务办理的便利度和可操作性。一是结合管理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部分业务办理原则,增强业务可操作性,便利机构、个人等主体更加便捷高效办理业务。比如,明确境内机构境外放款债转股办理程序;新增境内企业在A股市场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外方股东参与认购业务办理情形等。二是吸收最新法规及外汇行政许可等政策文件的成果,更新相关内容。比如,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提升银行办理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水平的通知》,新增跨境融资便利化外债签约登记和资本项目数字化业务相关内容。三是进一步精简篇章,优化布局,章节结构更加清晰。如,合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入市等同一业务的登记和账户管理;合并中国存托凭证(CDR)和境外存托凭证(GDR)跨境转换、存托业务等同一类业务的相关章节。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提升资本项目外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同时,推动分局和银行进一步提升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办理质效,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证监会印发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据悉,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2024年证券期货监管规章制定等立法工作,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证监会结合监管工作实践和市场各方关注,于近日制定了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对全年的立法工作做了总体部署。证监会将按照立法工作计划积极推动各项制度文件出台。
纳入证监会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规章项目共有14件,包括"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9件以及"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5件,立法的重心是加强资本市场重点领域监管,维护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是强化对资本市场相关行为的监管,切实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其中,"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4件,包括: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2件,即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二是加强对资本市场相关主体的规范,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础。其中,"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3件,即修订《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信息科技管理办法》。"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1件,即制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办法》。
三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执法效能。其中,"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2件,即修订《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2件,即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监督管理措施实施办法》,修订《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责规定》。
除了上述规章项目外,2024年证监会还将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组织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的评估工作,推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修订完善;配合有关司法机关做好证券期货领域相关司法解释制定、修订工作。
在执行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证监会将继续深入广泛地听取市场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监管制度规则的立法水平,努力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支持和保障。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部署巡视整改
4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在3月26日、4月1日党委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中央第二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3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反馈意见,研究务实举措,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以巡视整改的实际行动和成效践行“两个维护”。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出席会议并结合分管工作逐一作了发言、提出下一步工作考虑。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巡视工作和国资央企的高度重视。国资央企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上来,做到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高度自觉、步调高度一致。切实把抓巡视整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结合起来,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问题不解决不放手,成效不明显不收兵。切实把抓巡视整改作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举措,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真正把严的基调一贯到底,为履行好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障。切实把抓巡视整改作为促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在整改落实上见真章、出真招、求实效,彰显国资央企勇于担当、忠诚可靠的政治本色。
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相结合,强化监督,注重成效,高标准高质量抓好巡视发现问题整改。坚持逐一对账抓整改,逐条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央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个研究中央巡视反馈意见,认认真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整改。坚持落实责任抓整改,进一步完善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任务清单,逐级明确整改任务、整改措施、责任人、完成时限,确保层层传导压力,责任落实到人。强化督导问效,既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查认识、查责任、查作风,对敷衍整改、整改不力、拒不整改的严肃问责。坚持标本兼治抓整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大力整改具体问题,又着力从制度机制上找原因,深入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特别是顽瘴痼疾,系统排查、建章立制,及时弥补国资监管漏洞和企业管理制度缺失,加快补齐制度机制短板。坚持协同联动抓整改,健全完善与驻委纪检监察组工作沟通机制,主动加强向上级机关请示汇报,把巡视监督与纪检、组织等党内其他监督有机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一体的整改合力。
自主创新
北京发文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
4月17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年)》(下称《措施》),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加强创新药械研、产、审、用全链条政策支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培育优质创新生态,加速医药健康产业创新。
《措施》从创新药械研发、临床实验、审评审批、生产制造、流通贸易、临床应用等八个方面提出32条举措,包括:着力提升创新医药临床研究质效、助力加速创新药械审评审批(4条)、大力促进医药贸易便利化(3条)、加力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8条)、努力拓展创新医药支付渠道(3条)、鼓励医疗健康数据赋能创新(5条)、强化创新医药企业投融资支持(3条)和保障措施(2条)。
其中,在助力加速创新药械审评审批方面,《措施》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家和市级创新服务站作用,对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的审评服务前置,2024年新增10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前置评估、优化流程,建立临床急需进口药械审批绿色通道,2024年力争推动10个临床急需品种进口。
在加力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方面,《措施》提出要对创新技术项目优先启动统一定价论证程序,同步研究纳入医保支付;推进京津冀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挂网信息协同共享,持续推动京津冀"3+N"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合作,支持创新药械在京津冀地区使用;推进《中关村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产品进医院,实施创新药械"随批随进"。
在强化创新医药企业投融资支持方面,《措施》提出,要加强对医药企业资本市场"全链条"服务。做好企业上市储备,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目标,2024年重点做好10家企业上市储备和服务。
以颠覆性技术创新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据悉,南方日报4月15日刊发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晓凤、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春香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需要全面研究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以及如何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面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重大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来说的。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新型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核心是“新”,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要素、新动能等叠加组合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并以持续创新带动生产力不断向更高层次跃升;关键是“质”,是更高质量的生产力,具有高效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主要特征;本质是更先进的生产力,相比传统生产力而言其全要素生产率更高、技术更新、质量更好、更可持续、更能开放、更好共享。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对越来越多行业和产业发展产生赋能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既是赋能的重要对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新引擎,还是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新赛道。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颠覆性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颠覆性科技创新通常具有突破性、革命性、引领性、渗透性等特点,能够对现有科技、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冲击,甚至颠覆人类传统的认识,一些典型的颠覆性科技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颠覆性技术通过三个传导机制催生新质生产力。
一是引发技术创新的“簇群”。颠覆性科技与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集成,将引发大量的融合式技术创新,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簇群”,各行各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全要素生产率迅速提升,生产力不断向更高层次跃迁。以人工智能颠覆性科技创新为例,AI技术与各产业的融合,催生了自动驾驶、无人机、云计算、人机交互、脑机接口等大量新技术,增量式技术创新持续提升,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高,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二是开辟新产业和新产品。颠覆性创新蕴含着巨大的革命性力量,不但能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而且能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开辟全新的产业赛道,开发全新的产品,并重塑现有的国际产业和贸易格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颠覆性创新就开辟了算力、储能、高端芯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及量子人工智能、全息显示、视网膜显示等未来产业,智能手机、虚拟现实设备以及AI+家居、安防、穿戴、医疗等新产品呈现指数式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光伏电池等“新三样”近年成为我国出口的新亮点。AI+家居、安防、穿戴、医疗等新产品呈现指数式增长,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深度学习的特征,规模经济显著,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三是塑造新型智能劳动者。利用人工智能、新能源和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可以创造出与人类不同的智能化“劳动者”,从而在简单、重复、危险等工作领域实现智能劳动者对普通工人的替代。在智能劳动者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劳动者还可以强化“滚雪球”式的创新智慧,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生产、创新、供应过程的出错率,持续提升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多措并举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明确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基于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育种、脑科学、可持续能源、量子信息、人工合成生命、未来网络、深地深海空天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领域持续深耕,确定优先突破的方向,进一步组织攻关一批需要重点突破的颠覆性核心技术。
二是加快推进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应用场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将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进行匹配,探索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应用领域。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应用场景,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场景应用”的融合创新,打造未来农业、未来制造、未来太空、未来深海、未来健康等重点场景。发挥场景创新的牵引作用,率先引导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颠覆性技术在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产业化落地,释放颠覆性技术创新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三是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高水平的人才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工程,加强人才的自主培养,创新高层次人才的跨国流动,扩大全球科技“朋友圈”。充裕的资金是颠覆性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设立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引导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增加研发投入,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未来产业应用领域,发挥政府采购等的作用,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市场和资金空间。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高质量的数据供给、充足的算力是以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加快国家级算力、数据存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国家数据跨境安全流通试点,构建统一公平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完善的制度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制度。
四是营造浓厚的以颠覆性技术创新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氛围。在全社会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保守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等有利于创新的过程导向意识,破除以成功论英雄的结果导向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和氛围,破除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价值观。
节能减排
七部门要求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
近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绿色矿业、绿色矿山建设先后被写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绿色矿山建设已成为矿业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成为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矿业绿色低碳发展,自然资源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印发《通知》,切实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通知》明确,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此前对绿色矿山的定位为少数优秀矿山,起示范引领作用。新发展阶段对绿色矿山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通知》将绿色矿山建设定位转为全面推进,要求各地立足矿业发展实际,通过合同管理,分类施策,有序全面推进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开展绿色矿山创建。
《通知》强调,绿色矿山建设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具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评估的经验和能力,能够长期稳定开展评估工作。明确了第三方评估工作要求,对第三方评估机构人员组成、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细化了规定,并明确了评估过程中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
《通知》明确,强化绿色矿山名录动态管理。制定《绿色矿山名录动态管理要求》,推动绿色矿山名录建立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将符合标准条件的矿山企业纳入省级或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及时按程序移出,并对移出名录的多种情形进行了明确。
《通知》修订完善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将2020年发布试行的100项1000分的评价指标,精简至49项100分,突出重点指标,切实提高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将评价指标设置为约束性指标和提升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为底线要求。同时计划组织研究制定露天开采矿山、地热矿泉水等绿色矿山行业标准,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
《通知》强调,将进一步强化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监督考核。对已有绿色矿山,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每年抽取不低于10%的比例开展实地核查。对尚未开展创建的矿山,加大指导督导力度,督促尽快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并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通知》鼓励矿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改造,采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出绿色矿山激励支持政策方向,要求各地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新支持政策。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职责,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推进分工协作,共同加强绿色矿山日常监管。
三部委部署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
据悉,为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4月12日,财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将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
《通知》要求,在2024年~2026年,开展"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中央财政将安排奖励资金支持试点县开展试点工作。地方各级有关部门要在土地、电价、服务费等方面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有效补齐农村地区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短板,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
奖励标准上,《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对经三部门同意备案且完成任务目标的试点县给予奖励资金支持,每个试点县示范期为3年。奖励标准根据每年度试点县充换电设施功率利用率达标情况设置,共分为三个档次。示范期内,每年均达到最高目标的试点县最多可获得4500万元。
《通知》要求,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试点县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相关支出,不得用于平衡地方财力,不得用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新能源汽车运营补贴。试点结束后,三部门将对超额完成目标,且对周边地区有明显示范带动效应的县,按照奖励标准的10%给予超额奖励。
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态化发布机制将建立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
本次发布的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分为三种口径,包括2021年全国、区域及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2021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和2021年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据介绍,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是核算电力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基础参数。本次发布的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可供不同主体核算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参考使用,是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中"统筹推进排放因子测算"要求的重要举措,为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将建立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常态化发布机制。根据基础数据更新情况,拟于2024年尽早发布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4月15日,全国供销合作社贯彻落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视频会在京召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副主任韩立平就供销合作社参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作出部署。
会议要求,要聚焦重点和关键,加快完善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第一,坚持立足实际、科学论证,做好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回收站点建设,加快构建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三级回收网络。第二,加快培育壮大再生资源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提升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第三,加快打造再生资源拆解厂等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推动集中拆解处理,积极拓展废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回收拆解利用业务。第四,推动再生资源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在线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推广"两网融合""公物仓"等回收模式,拓宽回收渠道。第五,推动系统上下联合合作和业务协同,促进全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更加协同高效。第六,认真编制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专项规划,高质量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回收站点建设任务,积极参与家电产品以旧换新工作,服务保障居民消费提质升级。
会上,还印发了《关于贯彻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部署加快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到202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回收站点,打造一批绿色分拣中心,培育一批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线上线下融合的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据介绍,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再生资源全资控股企业800多家,回收网点3.5万个。2024年,将改造和新建1000个标准化规范化回收站点。预计到2028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线上线下融合的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陕西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日前,陕西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了《陕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推动全产业链节能降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方案》要求,强化全流程、全过程碳减排理念,紧盯铝、锌、镁等高能耗、高碳排放量产品的冶炼、生产关键环节,对标国家和行业准入标准,合理控制陕西有色金属冶炼产能以及能耗、碳排放增量,带动全行业能效和碳减排水平提升;发挥技术创新对行业绿色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力推动关键环节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和突破,增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积极推广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促进有色金属行业全面升级。
"十四五"期间,陕西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有色金属产品生产环节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电解铝、镁、锌等重点品种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超过24%,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超过30%,铝、铅、锌3个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十五五"期间,陕西有色金属行业用能结构将大幅改善,重点品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金属供应比例持续提升,行业低碳工艺研发及应用实现重大突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确保有色金属行业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引导行业高效集约发展,打造若干有色金属产业集群,重点推动西安、宝鸡发展以钛基稀有金属为主的先进金属材料,着力建设关中新材料产业核心区;以榆林、铜川为区域中心,支持大力发展铝镁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推动渭南、商洛积极发展钼、钒、锌基为主的先进金属材料及稀贵金属深加工产业,实现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特色化发展。
内蒙古出台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安全管理办法
据悉,为大力推进绿氢产业提档升级,建立绿氢产业安全管理机制,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会同自治区工信厅、应急管理厅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办法》规范了绿氢生产、储存、运输、充装等环节的安全管理,加强了风险管控,基本形成了绿氢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另外,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办法》明确了绿氢产业链各环节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填补了安全监督管理空白,形成全链条安全监管。
《办法》明确,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指由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造的氢产品(即通称的绿电制绿氢,以下统称绿氢)。
《办法》指出,绿氢建设项目应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绿氢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布局与产业政策要求,按照行业发展规划管理。绿氢建设项目选址布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应充分考虑交叉安全风险。
绿氢加氢站参照天然气加气站管理模式,经营性绿氢加氢站应向燃气主管部门取得经营许可。绿氢运输按照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从事绿氢道路运输应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取得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相关许可。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的充装单位应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取得充装许可。
据了解,内蒙古能源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的良好条件,绿氢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当前,自治区正全力打造绿氢"制储运用"全产业链条,建设国内领先的绿氢产业示范基地。
常州市发布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
4月17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是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共五十四条,以建设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为目标,全面系统构建了促进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生态体系。
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许程伟介绍,《条例》对新能源产业相关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企业创新、首台套制度、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育招引等作出规定,明确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政校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紧缺人才培养中。同时,《条例》还明确,支持新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将通过先行区建设强化应用示范,在常州"两湖"创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新能源产品应用先行区。
强化新能源产业链建设要素支持,是《条例》重中之重的内容。其中,在要素支持上,该市明确重点打造太阳能、氢能、风能、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要求加快新能源未来产业布局。围绕完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条例》从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招商、上下游协作、企业梯队培育、绿色制造、绿电使用、产业数字化、回收利用、标准体系、质量品牌、检验认证、交通物流、开放合作等方面进行规定,推进产业集群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当前,新能源产业竞争愈加激烈,要实现产业发展下半程的'领跑',就必须以地方立法形式加强制度供给,从体制机制上巩固先发优势和成果,破除发展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条例》的制定出台,能进一步发挥正确的导向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主动调整,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常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继洪表示。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
4月15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简称:蓝皮书),从核电运行、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核能行业发展状况。
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在建核电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5年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底,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
蓝皮书还显示,2023年,我国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全年新增商运核电机组2台,数量达到55台,额定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661小时,核电发电量4334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6%,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4亿吨。
蓝皮书显示,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起步较晚,2022年产值近7000亿元(约占GDP的5.7‰),与美国(4%-5%)、欧洲(2%-3%)的占比具有较大差距。
对此,蓝皮书中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顶层统筹,编制《核技术应用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核技术应用细分领域的发展规划类指导文件;二是进一步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及投入,研究设立核技术应用科研专项,建设一批突破型、平台型、一体化的核技术应用科研机构与先进科研设施集群;三是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市场机制,持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此外,当前我国核电发展仍存在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还不匹配、现有核电建设布局不能适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核能综合利用尚未形成产业规模等问题。
蓝皮书中建议,坚持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和要求,稳定保持核电核准节奏,持续核电规模化发展;优化核电布局,针对电力供应缺口问题突出的华中省份,尽快启动核电项目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核能发展仍面临铀资源供应保障、乏燃料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挑战,核燃料闭式循环、快堆技术商业化应用仍面临一些关键技术瓶颈。
蓝皮书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国家顶层统筹,制定《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重点,推动基础研发和关键项目落地;二是通过设计优化,持续提升自主三代大型压水堆核电站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经济性、安全性;三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牵引,将一体化闭式钠冷快堆示范工程、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等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是优化基础科研条件,布局建设超高通量快中子研究堆、后处理科研设施等大型核科研基础设施。
同时,蓝皮书还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推动核能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尽快出台《原子能法》,加快完善涉核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联合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共同主编,邀请行业骨干集团组建专家团队编制。
淡水河谷提前两年在巴西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
4月15日,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最新发布的《2023年综合报告》称,2023年该公司在巴西所使用的电力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风力和太阳能,淡水河谷由此提前两年达成"在巴西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目标。
该报告称,在达成这一目标后,淡水河谷已将公司在巴西国内所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清零。公司仍面临着"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挑战,该目标现已完成了88.5%。
劳动用工
九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4月17日,人社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硬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
《行动方案》部署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等6个重点项目。
比如,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衔接认定相应职称。在项目实施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
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职业,探索建立数字技术工程师认证制度,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
《行动方案》明确,开展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支持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业载体、创业学院,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链条,加大数字人才创业培训力度,促进数字人才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专业投资机构,投成一批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硬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等。
探索建立通过社会力量筹资的数字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马玥表示,目前,数字技能人才缺口持续放大,高技能人才相对缺乏。从需求方看,企业培养数字技能人才的主体意识有待提高,在成本压力下动力相对不足。从供给方看,院校培养数字技能人才的教学环境有待创新,并对建设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统计,数字化综合人才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都将呈现出紧缺状态,目前缺口约2500万人至3000万人,人才供给难以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行动方案》提出,优化培养政策。结合数字人才需求,深化数字领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同时,完善分配制度。比如完善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数字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制定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数字人才特点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
此外,《行动方案》还明确提高投入水平,探索建立通过社会力量筹资的数字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投入力度;各地应将符合本地需求的数字职业(工种)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等。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
人民日报4月17日刊发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小刚撰写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高校具有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未来,高校应更好担负职责使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下功夫。一方面,应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趋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比如,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和前沿领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打造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把握基础学科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基础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水平,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多措并举,完善学科建设和制度机制,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创新创造活力,就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高校来说,需要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推动高校与企业强化创新合作,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将有助于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同时,稳定可靠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是深化校企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完善制度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权益分配,搭建专门化的成果管理与对接平台,打造专业化的转移转化团队,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才能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更多新技术"落地生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高校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走入一线,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熟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练就过硬本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新型生产工具的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高校一定能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助力。
特斯拉将全球裁员10%
4月15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发出全员信,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裁员超10%。他在信中感谢了即将离职的员工,并称这将帮助特斯拉以更加精益的状态为下一个增长周期做好准备。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特斯拉全球共有员工140473人。按照马斯克宣布的比例,此次裁员将有超过1.4万人的工作受到影响。
特斯拉上一轮大规模裁员发生在2022年6月。当时马斯克称,特斯拉计划减少约10%的受薪员工,同时增加时薪员工,折算之后裁员幅度约为3.5%。
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显示,公司在2024年第一季度生产超过43.3万辆汽车并交付大约38.7万辆汽车,不及市场预期,是近年来首次同比下降。其中,Model 3/Y交付量369783辆,同比下降10%,预估426940辆。特斯拉解释称,销量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弗里蒙特工厂升级版Model 3的生产处于早期阶段,以及地缘因素造成运输分流导致工厂停工。
专家论坛
林毅夫:对中国经济增速要有信心和定力
北京日报4月15日刊发北大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撰写的文章指出,从1978年年底到2023年,我国经济规模增加了47倍,这是一个奇迹。在这样的奇迹下,我们很快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现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845美元,而中国现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3000美元,我估计,快则到2025年,慢则到2026年,我们应该可以跨过这个门槛,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取得奇迹般增长?
我们在过去45年中,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是唯一没有出现过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这得益于我们当时改革中推行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念,采取渐进式双轨制的改革方法,也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当时,有很多大型重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低效问题,虽然它们低效且无自生能力,但我们改革之时采用"老人老办法",继续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补贴保护来维持其生存,维护了经济的稳定。对一些原先受抑制但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我们采取"新人新办法"。政府允许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入这些符合比较优势的新产业,而且不仅允许这些企业进入,政府还积极地因势利导,帮助其发展。
同时,我们符合比较优势的产品需要进入国际市场,但当时国内的企业能力不足,我们就招商引资。外资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而且带来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如此,这些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形成的后来者优势,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方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自己发明的成本低、风险小。
我们通过"新人新办法",使很多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而且积累资本、外汇,使我们的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如此进入正循环,不仅使产业不断升级迭代,而且改革初期那些资本密集型的大型重型产业也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优势,提高了效率,企业有自生能力,转型期的保护补贴就可以消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就可以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也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对中国经济误判的认识原因是什么?
中国和美国有个很有趣的对比:美国经济增长放慢时,通常会把原因归咎于其他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归咎于日本,现在归咎于中国;当中国经济增长放慢时,国际学界普遍认为根本原因是中国自身的体制机制问题。不仅国外学界如此判断,国内学界一般也会如此。
中国确实存在由渐进双轨改革不到位而导致的各种问题,但经济下滑很多时候可能是外部因素或周期性因素所致。而国内国际往往倾向于认为是中国自己的体制问题造成的,同时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不易改或不能改、不愿改,有的人由此就对中国经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崩溃在即。
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从原来的9%、10%,一路下滑到6%、5%。这是事实,但对于这种持续下滑,国际国内的说法很多。
很多人认为,这是"国进民退"所致。从产权理论来看,一般认为国有企业没有效率,民营企业有效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本上100%是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的占比只有25%-30%,民营企业从原来基本没有,到现在占到70%-75%。在这种状况下,过去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国增长快是因为产权改革带来的效率提高,有不少理论文章也证明这种说法。但是,从2003年以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国有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也升高,民营企业在这两方面的比重则同步下降。很多人认为,民营企业比重下降是因为受到政策压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个问题基本无解,因为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政策,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效率就会下降,因此将经济不断下滑归咎于政策。如果持这种看法,就容易产生悲观预期,对于未来发展失去信心。
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从统计数字来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当中的比重和在贷款中的比重确实有所上升。问题是,"经济增长下滑""国有企业比重上升""贷款给国有企业的比重上升",这些现象同时存在,何者为因?何者为果?是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导致经济增速放慢还是经济增长放慢导致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如果这个因果关系理不清,对未来的判断会不同,采取的政策会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在我看来,国有企业占比上升和国有企业贷款比重上升,都是经济增长放慢之果,而不是原因。民营企业的投资少及民营企业贷款比重下滑,是受到外部冲击,对其需求增长放慢所导致。
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实际上一直未能全面恢复。同时,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也没有全面恢复。从1978年到2008年那30年,我们每年的出口增长达到18%。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由于国际贸易下滑,发达国家增长慢导致进口需求低,我们的出口就慢,增长率从原来将近20%下降到现在只有5%左右。
在这种状况下,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出口部门,也就是民营企业的部门,现在我国出口产品中97%来自民营企业。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出口增长突然下滑,就造成民营企业产能过剩,而且发达国家的恢复还遥遥无期,甚至还在下滑。在这种状况下,民营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很差,当然就不愿意投资,因而获得的银行贷款就少。
这些现在占主要的、符合比较优势的部门,产能过剩,经营状况不好,不投资,这就给就业带来了影响。就业受影响,收入增长就随之受影响,所以家庭的消费增长就会受影响,整个经济也会下滑。
在这种状况之下,政府当然必须采取一些逆周期的投资,做了不少基础设施建设,以稳定经济。这些项目都是大型的、具有外部性的基础设施,所以是由国有企业来做,国有企业的比重因此逆周期上升。国有企业做这些项目,当然要跟银行贷款,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也跟着增长。这些基本上都是因为经济下滑,民营企业受到不利影响,为了稳定经济增长所做的措施。这些投资的各种投入品一般由民营企业生产,并且,这些投资也创造了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和消费,这些消费品也主要由民营企业来生产。所以,政府如果不做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民营企业的日子会比现在更难过。
如果对中国经济下滑和相应的因果关系没有准确的认识,就容易产生悲观的看法。只要对当前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需求的疲软有清晰的认识,采取必要的缓冲措施,并进行必要的改革调动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积极性,中国仍能维持5%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和定力。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人民日报4月17日刊发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张春敏、黄婧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去年以来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既包括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要针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博弈必争领域强化精准政策支持,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当前,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任务艰巨。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自主创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用好政策工具箱,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强研发体系。遵循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成长规律,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向企业集聚。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科创平台是推动产业转型、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支撑引领。要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承载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注重科创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必须加快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要推动政产学研资等一体发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注重资本赋能,积极培育投资于民营科创企业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强化人才驱动,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精尖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培育能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政策供给支持力度,放大政策乘数效应,为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活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树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专家论点辑要
▲盛松成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
4月1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在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2024春季会议上表示,应加快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盛松成认为,不能把服务业片面地理解为"虚拟经济"。制造业当中的高端部分,比如研发、设计、专利、品牌、销售,是中国目前最需要发展的环节。他强调,没有高科技和优质的服务业,就不可能有先进的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盛松成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2010年至2021年,以信息通信、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三产占GDP比例的提升贡献超过50%。
谈及服务业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盛松成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快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生产是为了消费,新消费也会促进新质生产力。"盛松成认为,应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是稳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盛松成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偏低,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
三是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盛松成认为,随着数据要素重要级的日益提升,信息技术加速发展,能源转型等重大变革,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有望发挥更大优势,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持续创新营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中小企业
工信部拟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据悉,为做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下称《支付条例》)修订工作,4月18日,工信部发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支付条例》修订,重点解决在清欠工作实践中发现的堵点难点问题,并将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为法律。上市公司中的大型企业应将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有关信息纳入到年度报告等信息披露文件中,未按本条例履行披露义务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处理。
工信部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支付条例》的实施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增长、账期拉长,"连环欠"现象较为突出,有必要修订《支付条例》。
修订草案共38条,比现行条例增加9条,对现行条例中16个条文进行了修改。修订草案明确了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并将条例分为总则、款项支付有关规定、监督管理与救济、法律责任、附则5章。
修订草案规定,大型企业应当将遵守本条例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情况纳入企业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体系中。针对上市公司中的大型企业,要求其将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有关信息纳入到年度报告等信息披露文件中;对于上市公司中的大型企业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在年度报告等文件中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处理。
针对实践中,一些大型企业通过下属关联中小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签订合同,无法通过现《支付条例》加以规范的问题,修订草案明确,大型企业的控股子公司采购货物、工程、服务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参照大型企业适用本条例。
修订草案还强化了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修订草案要求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应当每年定期将上一年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情况按程序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定期听取本地区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工作汇报;同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督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的部门建立函询、督办和通报制度,强化对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监督管理。
同时,加大对违反相关规定的惩处力度,对严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从政府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其予以限制。
此外,为加快无争议部分账款的付款进度,修订草案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交易中部分存在争议且不影响其他部分的,对于无争议部分应当履行及时付款义务。
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启动
据悉,工信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同时启动。
根据通知,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核推荐。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对各地推荐企业进行审核并实地抽查,形成并印发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联系千家万户,支撑千行百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提质量、优环境、强服务、促融通四方面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擦亮"专精特新"金字招牌。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经济平稳增长可期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2024年一季度经济学家问卷调查”,受访者包括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的权威经济学家。问卷分别从2024年一季度经济政策感受、二季度经济形势研判、宏观政策预测和房地产市场研判四个维度共设计19道问题。截至4月14日,共收集到52份答卷。在人员构成上,受访者有30人来自金融机构,7人来自政府部门,15人来自高校、智库以及非金融企业相关人士。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经济学家对一季度经济政策尤其是稳定资本市场相关政策举措感受积极。过半数受访者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将在5%(含)至5.5%间。根据问卷结果编制的2024年二季度“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为43.75%,较上季度上升7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学家们对未来半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较上季度有显著改善。其中,有59.6%的受访者预计中国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
虽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有所改善,但受访者对二季度经济形势依然持谨慎态度,主要出于对房地产市场恢复偏慢和企业家信心不足等潜在风险的担忧,同时强调宏观政策有必要继续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受访者看来,二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有望加快,新一轮降准、降息和存款利率下调依然可期。
受访者积极评价一季度政策力度
开年以来,宏观组合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运行起步平稳。超六成(65.4%)受访者认为2024年一季度经济发展表现适度,26.9%的受访者认为表现偏冷。对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水平,过半数(55.8%)受访者预计将保持在5%(含)至5.5%区间,还有42.3%的受访者预计在4.5%(含)至5%区间。
多数受访者认为一季度经济与非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一致性较高,其中,有78.9%的受访者对政策协调一致性打分在3分及以上(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协调一致性程度越高)。
今年以来,证监会突出“两强两严”,围绕发行准入、上市公司持续监管、中介机构监管等各方面系统性出台政策措施。同时,中央汇金等各路资金积极入市,对市场呵护态势明显。在本次调查中,有57.7%的受访者对一季度稳定资本市场相关政策举措打分在4分及以上(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程度越高),反映受访者对一季度稳市场举措的感受整体偏积极。
在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上,半数(50%)受访者对一季度出台的货币政策感受偏宽松。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0.2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一季度货币信贷和融资合理增长、节奏平稳,实现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不过,评价一季度公共财政政策实施力度较强的受访者仅占到25%,40.4%的受访者认为财政政策实施力度不足,还需加力。部分受访者指出,主要是一季度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不及去年同期。
谨慎看待二季度经济 股市景气度预期偏中性
虽然一季度经济发展亮点频频,但在展望二季度经济形势时,多数受访者依然持谨慎态度,对二季度汇市、股市的预期整体偏中性。
在本次调查中,有44.2%的受访者预计二季度民间投资信心将与当前形势基本持平,占比较上季度调查结果增加12.4个百分点。此外,有36.6%的受访者预计民间投资信心将小幅提升,19.2%的受访者则认为会小幅回落。
对于通胀水平,超九成(94.2%)受访者相信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保持同比持平或上涨态势,其中有59.6%的受访者认为增速将维持将在0(含)至1%区间。
对于外汇市场走势,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本面温和修复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同时美元指数短期高位运行、中美利差持续倒挂等因素或导致人民币汇率承压,多数受访者预计在二季度到未来半年内,跨境资本流动将呈小幅波动态势。其中,预计跨境资本将小幅流入或流出的受访者分别占30.8%、38.5%。受访者预计二季度到未来半年内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稳定,63.5%的受访者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保持在7.2(含)至7.3水平区间。
随着一系列稳定资本市场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多数受访者对二季度的股市景气度预期维持中性。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对二季度股市景气度打出3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景气程度越高),30.8%的受访者打出2分,15.4%的受访者打出4分。
受访者期待稳楼市增量政策
房地产市场风险是受访经济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依然有75%的受访者担心房地产市场恢复较慢,对经济的拖累可能进一步加大。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继续延续对房地产政策的宽松主基调,包括重启投放抵押补充贷款(PSL)支持“三大工程”建设,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大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力度,各地进一步松绑限制政策等。
不过,受访者仍普遍感到一季度房地产政策力度不足。在房地产需求端,超九成(92.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各地放宽房地产限制政策的力度不足。其中,有42.3%的受访者强调一线城市松绑限制政策的力度不足。在房地产融资端,半数(50%)受访者认为金融支持房企融资的整体力度不足,还需谋划更多增量政策,26.9%的受访者强调当前对民营房企的融资支持力度不足。此外,有65.4%的受访者指出当前支持“保交楼”工作的力度不足,期待增量政策出台以加快“保交楼”进度。
展望二季度,多数受访者预计房地产销售热度将呈现小幅波动,预计销售热度将小幅提升或小幅回落的受访者分别占到28.9%、34.6%。部分受访者指出,一季度出台的各项房地产支持政策有望提振房地产销售端,但提振作用可能有限,而居民购房需求的改善尚需时日。
呼吁宏观政策保持力度 预计政府债券发行提速
在本次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二季度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依然是房地产市场恢复偏慢和企业家信心不足,分别占到75%、71.2%。61.5%的受访者则担心二季度宏观政策实施及见效程度不及预期,半数(50%)受访者关注居民消费复苏可能乏力。
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二季度宏观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力度,尤其是具备充足发力空间的财政政策需要加快政策落地进度。
对于财政政策,超八成(80.8%)受访者预计,二季度政府债券(含专项债、国债、特别国债等)发行进度将加快,从而扩大有效投资,在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78.8%的受访者认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速落地离不开财政政策加力支持。此外,防风险依然是今年财政系统的重点工作,42.3%的受访者强调要及时稳妥处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
对于货币政策,受访者建议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其中,过半数(53.8%)受访者建议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力度,包括投放PSL等支持稳地产、促投资。有51.9%的受访者认为二季度央行将开展新一轮降准,以对冲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对资金面的扰动。40.4%的受访者认为央行将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继续推动实际利率水平下行。考虑到当前银行净息差水平普遍偏低,还有48.1%的受访者建议引导推动银行进一步降低存款利率。
经贸态势
美国对中国造船、物流、海事业启动301调查
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USTR)宣布,在审查了五个全国性工会的申请书后,决定按美国《贸易法》第301条,启动对中国在关键海事、物流及造船领域的行为、政策和做法(acts, policies, and practices)的调查。这是拜登政府2021年上台以来,首次对中国具体行业采取301调查。
USTR称,他们正在征求公众意见,并将于5月29日就该调查举行公开听证会。
4月17日晚,中国商务部表示,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美方申请书中充斥大量不实指责,将正常贸易投资活动曲解为损害美国家安全和企业利益,将自身产业问题归咎于中国,既缺乏事实依据,也有悖经济常识。美多份研究报告显示,美造船业因过度保护在多年前就已失去竞争优势。美方为本国产业提供数以千亿计美元的歧视性补贴,却指责中方采取所谓“非市场做法”。事实上,中国产业的发展是企业技术创新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美方指责根本站不住脚。
美宣布对中国钢铝产品限制措施
4月17日,美国白宫发布所谓"事实清单",宣称将采取新的"历史性行动",保护美国钢铁制造业和造船业免受中国"不公平行为"的影响。其中第一条便是呼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考虑将针对中国钢铝产品的现行"301条款"关税税率"翻至3倍"。
美国总统拜登此次建议提高的关税最初由前任总统特朗普任内根据"301条款"征收。"301条款"指的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该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他国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贸易做法"发起调查,并可在调查结束后建议美国总统实施单边制裁。
白宫称,目前美国对部分钢铝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为7.5%。据一名美政府官员透露,拜登计划将这个数字提高到25%。
根据"301条款"规定,在首次征收关税的四年之后,须对实施的这些关税进行复审程序。由现任贸易代表戴琪领导的审查原本应该在2023年底结束,但迄今尚未完成,遭到部分商业团体催促。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7日报道,一名拜登政府高级官员说,预计审查工作将"很快"完成,拜登可能会根据审查结果采取行动"(加强)关税的有效性"。
除了调高关税,白宫17日宣称将进一步与墨西哥合作,确保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厂商无法通过将钢铁或铝制品运往第三国,再转运出口到美国市场来规避关税。
彭博社本月初曾刊文指出,中国并未寻求生产超过长期需求的钢铁,并不应该为美国钢铁价格疲软负责。美联社4月17日警告,贸然提升关税可能会对已经面临高通膨危机的美国带来经济风险,并可能连带影响其他下游产业。
针对美国日前宣布计划针对中国钢铝产品采取新的限制措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4月18日回应称,中方注意到有关消息。美方对中国的指责没有事实依据,相关措施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做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我们敦促美方正视自身问题,停止提高对华产品关税,并立即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措施。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自身权益。"
日本连续3个财年出现贸易逆差
据报道,日本财务省4月17日公布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23财年(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日本贸易逆差较上财年减少约70%至5.89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54日元)。这是日本连续3个财年出现贸易逆差。
数据显示,2023财年,由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回落,日本进口额比上财年减少10.3%至108.79万亿日元,是仅次于上财年的历史第二高进口额;由于海外市场汽车需求旺盛,日本出口额增长3.7%至102.9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
有关专家表示,日元大幅贬值是日本继续出现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财务省当天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3月日本出口额继续保持同比增长,进口额同比下降,实现3665亿日元贸易顺差。
2022财年,由于能源价格高企叠加日元大幅贬值,日本贸易逆差为21.73万亿日元,创有可比统计以来最高纪录。
俄金属交易遭遇英美制裁
据悉,英国政府、美国财政部4月12日晚间先后公告,4月13日及之后在俄罗斯生产的铝、铜和镍禁止在全球金属交易所和场外衍生品交易中使用,但现有库存的俄金属不受这一新规影响。
公告称,在此新规下,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等金属交易所将被禁止接受4月13日起俄罗斯新生产的铝、铜和镍。
这是俄罗斯金属在俄乌冲突后首次遇到交易所的全面交易限制。
投资视点
北京公布2024年能源工作要点
近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发布《北京市2024年能源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全面梳理制定了今年本市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为本市今年能源领域发展制定了详尽的"施工图"。
《工作要点》聚焦"提韧性、促转型、重节能、推创新、强区域、惠民生、保安全、深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了50项年度重点任务。今年将力争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4.8%,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超99%,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达21.7%,可再生能源装机累计达310万千瓦左右,扎实推进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能源体系建设,培育首都能源发展新动能。
今年,本市将持续提升能源设施韧性水平,例如,将高标准建设首都数智化坚强电网,加快实施CBD、亦庄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科学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善城镇燃气输配系统,加快天然气门站、调压站及液化石油气充装站建设,提升燃气输配系统能力。合理统筹推进京津冀区域热源发展,打通城市热网断头断点,持续提升供热管网设施能力。
《工作要点》提出,将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强力提升绿电供应"多调、多建、多买、多发、多用"能力,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积极推动域外绿电基地和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省市间政府绿电专项合作和企业市场化交易,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扎实推进城市供热系统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公共领域汽车全面新能源化
今年,本市将全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管理,包括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有序推进一般制造业疏解退出、转型提质,有效推动数据中心余热利用,大力实施建筑节能新建、改建工程,持续推动交通用能结构低碳转型。
聚焦技术创新,今年本市将强力推进能源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加强能源关键技术装备及核心部件攻关和示范应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动公共领域汽车全面新能源化,提升补能设施服务能力。完善新型储能顶层设计,推进多元化技术创新,分区域推动用户侧示范应用,加强储能设施安全管理。以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快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科研攻关和试点示范,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发电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
重点区域能源设施能力将继续提升,包括持续提升核心区能源设施质量,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能源设施,不断提升"三城一区"能源设施支撑区域发展服务水平。
首都"西大门"将加快转型崛起
近日,北京市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京西地区转型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简称《要点》),提出将推动城区老工业区和山区矿区改造提升,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激活地区发展活力。
以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为代表的京西地区具有百年钢铁史和千年采煤史,是国家级城区老工业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首都的"西大门"。2022年2月,北京发布"京西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两年来,百余项重点任务如期完成,首钢园累计注册(入驻)企业310余家,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产业园算力中心、北京市十一学校石景山学校新建工程等20余个项目完工,累计完成投资超450亿元。
此次发布的《要点》提出,将以城市更新为锚点,推动城区老工业区和山区矿区改造提升,加快首钢怡和合作项目、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推进元宇宙、互联网3.0等产业发展。同时,实施京西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推动矸石山生态环境治理,提升矿区综合承载能力,谋划矿区医疗资源、矿洞、闲置资产等盘活利用。
加快地区发展,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京西地区还将大力发展特色细分产业。其中,中关村石景山园将聚焦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关村门头沟园聚焦人工智能、数字视听、医疗器械三大领域,打造"京西智谷"名片。
除此以外,京西地区还将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深化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推动服贸会首钢园永久会址建设。同时,挖掘京西地区山水、历史文化资源底蕴,围绕潭柘寺、模式口等打造若干重要旅游节点和集散地,开发更多具有京西特色的文创产品,丰富文旅融合新供给。
上海支持浦东新区、黄浦区等八个区域打造股权投资集聚区
4月16日,上海市委金融办发布通知,明确表示将支持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临港新片区等八个区域打造股权投资集聚区。
为落实该计划,上海市委金融办已公示了各股权投资集聚区的"一口服务"部门清单、区级政府引导基金清单及相关扶持政策,以便于市场主体进行有效对接。
接下来,市委金融办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投早投小投科技奖励、扩大区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支持CVC和S基金落地运营以及投资退出阶梯绩效奖补等。这些措施旨在加强股权投资集聚区的综合服务能力,持续优化"募、投、管、退"的全流程服务环节,吸引更多投资机构在上海落户并实现长期发展。
上海东方枢纽及周边规划征求意见
据悉,4月15日起,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草案进行为期30天公示,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规划草案》规划范围北至川杨河、西至沪芦高速、南至大治河、东至海岸线,总面积约510平方公里。
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双环四翼、九组团"开放、棋盘式的总体空间格局。
其中,"一心"为生态绿心,打造蓝绿交织、水绿共融的生态绿心,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生态绿色发展的主体空间。
"两轴"为东西向通江达海的开放创新轴和南北向串联城镇的历史人文轴。
"双环"是依托八条特色大道交通廊道,构成两个特色功能环。其中,依托六陈路(机场大道)、六奉公路(星光大道)、川南奉公路(航空大道)、下盐公路(振兴大道)形成内功能环;依托金科路(科学大道)、华夏高架路(华夏大道)、沪南公路(希望大道)、海天大道等形成外功能环。
"四翼"是以生态绿心为核心,东南西北分别打造东方航空城、惠南未来城、张江科学城、国际文旅城。通过地区空间格局整合提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功能区。
"九组团"是基于"井"字形生态网络,突出特色功能导向,形成生态绿心组团、东方枢纽组团、合庆郊野组团、老港组团、惠南-宣桥组团、新场组团、川沙-唐镇组团、张江北组团、张江南组团共9个特色功能组团。
城市副中心包括张江和川沙2处城市副中心。张江城市副中心以科技体验和水绿交融为特色打造科创型城市副中心,川沙城市副中心以国际旅游、生态休闲为特色打造文旅型城市副中心。
同时,规划形成川沙、唐镇、惠南、科南、广兰路5处地区中心(新市镇中心)。在城市副中心与地区中心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功能打造4处专业服务节点,包括东方枢纽节点、鹿园会展城节点、未来蓝湾节点、新场古镇节点。以完善15分钟生活圈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社区中心建设,实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均好性和精准性。
根据规划发展目标,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是辐射全球的亚太航空枢纽门户,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锚点,服务长三角区域的核心枢纽和助推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规划统筹区域内的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东方航空城,机场、高铁、高速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及川沙古城和副中心、惠南城镇,形成智慧长达的全球枢纽、新质高效的未来引擎和生态绿色的魅力区域。
上海发布专业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
4月18日,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上海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本市专业服务业质量效益显著改善,涌现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高能级机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服务业配置资源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支撑企业"走出去"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形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专业服务业发展格局,助力全市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到2035年,本市专业服务业规模、能级、质量、效率达到国际水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接轨国际,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业新体系基本建立,助力上海在全球服务网络中的核心枢纽地位不断攀升,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集成电路行业专项环保支持政策
据悉,为支持集成电路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先进制造工艺研发、生产能力升级,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 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将于4月30日正式实施。
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集成电路行业的专项环保支持政策,推出排污许可"活页制"、重点行业名录"定制"、部分研发中试项目"免于多次环评"等集成电路"八条",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若干措施》定制集成电路制造及配套项目重点行业名录,对列入重点名录的项目,严格环评审批,实施重点监管。未列入重点名录的项目可根据上海市环评改革政策享受环评简化。
《若干措施》创新性地提出排污许可变更"活页制",集成电路行业的排污许可持证单位,在排污许可证部分信息变更时,可由生态环境部门采用活页的方式添加到排污许可证中,减少企业变更排污许可证的次数,节约企业运行成本。
对产业园区内持有排污许可证的相关集成电路单位,《若干措施》提出,部分符合条件的项目可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管理改为备案管理。对仅生产工艺或污染防治措施变化导致重大变动的报告表项目,在重新报批环评时还可以简化报告内容,采用告知承诺审批制实现"即来即办"。
为支持集成电路设备及零部件制造配套工艺落地,《若干措施》指出,集成电路重点产业园区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引入含电镀等特殊工艺的关键配套项目。对产业园区内相关的研发中试项目,《若干措施》明确了无需重新办理环评的情形。通过对研发中试及上下游相关项目的精准扶持,促进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为保障集成电路行业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若干措施》不仅为集成电路的总量来源提供多重保障,还允许部分项目先行开工建设,在投产前提交新增总量削减替代来源说明,这一举措为项目快速落地增加新的动力。
近年来,上海系统推进全链条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陆续出台了30多项政策文件。下阶段,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将向精细化方向延伸,聚焦细分行业,为上海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精准施策。
辽宁高标准推进消费品工业发展
据悉,为高标准推进消费品工业发展,辽宁省工信厅日前发布《关于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营业收入将达到6000-6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将达到2750户。培育建设主营业务收入十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34个,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优质县10个,消费品工业特色镇10个。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100个。消费品工业与农业、文旅、商贸、服务等产业互动性明显增强。
《指导意见》强调,消费品工业将在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促进资源型产业链向后延伸、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产业等三方面下功夫,在以下六大方面着重发力。
突出重点区域,抓产业集聚。以构建"一圈一带两区"为基本框架,优化消费品工业布局。建设沈阳高端现代消费品经济圈,建设沿海特色时尚药食纺经济带,建设辽西优质农副产品供应集聚区,建设辽东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集聚区。依托辽宁省稻米、玉米资源和港口优势,打造大米、玉米、大豆深加工三大核心产业链,到2025年,粮油加工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85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300亿元。巩固白羽肉鸡、生猪、良种奶牛等优势产业地位。到2025年,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5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依托大连、抚顺、丹东、营口等地产业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到2025年,纺织服装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235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突出经营主体,抓梯度培育。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围绕消费品工业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以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为重点,引导服务机构开展"一起益企"服务活动。
突出消费升级,抓品牌创意。聚焦大连海参、盘锦大米、兴城泳装等优势产业,在食品、纺织、服装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体现辽宁元素的"潮品"品牌。巩固提升"丹东满药之都""阜新世界玛瑙之都""兴城中国泳装名城"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挖掘和争取新的区域品牌命名。
突出市场建设,抓渠道拓展。开展省内市场对接活动,扩大本地产品消费。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持续深化省际合作,促进"辽品出辽"。举办辽宁纺织服装展等"优供给促升级"活动。推动消费品工业产品进俄。在食品、家具等优势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建设海外仓。
突出新发展理念,抓绿转智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消费品细分行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绿色化发展,在造纸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低能耗蒸煮等技术装备,优化废纸处理工艺和装备。在纺织行业推广生态环保助剂等先进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突出模式创新,抓产业融合。鼓励企业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依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及"冰雪"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适应消费市场的消费类产品。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建立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等,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增强用户参与程度。
吉林发文推进"吉字号"特色品牌建设
近日,吉林省市场监管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国资委、省粮储局、省林草局、省能源局、省畜牧局、省供销社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吉字号"特色品牌建设的若干举措》,聚焦做强做大"吉字号"特色品牌,从培育打造"吉字号"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与产品品牌、强化品牌营销四个方面,提出了任务举措。
其中明确,围绕发展壮大产业品牌,重点培育打造"吉字号"先进制造、优势旅游、优质农产和特色消费品牌;围绕发展壮大区域品牌,重点打造"吉字号"市县区域品牌名片、地理标志特色名片和区域品牌高端名片;围绕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品牌,重点实施"吉字号"品牌梯次培育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和形象塑造工程;围绕强化品牌营销推广,重点推行专业化品牌营销模式,创建多维度品牌消费场景,创新新媒体品牌宣传模式和打造标志性品牌宣传载体。此外,吉林省还提出了健全统筹推进机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和完善服务保护机制等组织保障措施。
河南发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4月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南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畅通消费品更新换代链条,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塑造产业新动能,拓展消费新空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省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和旅游、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金属产能力争达到1700万吨,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河南提出将实施十大工程: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先进用能设备推广工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工程、交通运输设备绿色转型工程、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工程、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更新工程、汽车以旧换新工程、家电家装消费品换新工程、资源回收及流通交易网络构建工程、资源再生利用链条建设工程。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要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浙江发布"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日前,浙江省检察院制定并下发《浙江省检察机关"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围绕涉企法律监督、知识产权保护、涉案企业合规、涉企检察增值化服务等四个方面,细化形成22项工作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要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归集全省检察机关办理涉企案件工作数据,建设涉企法律监督"一类事"工作平台,围绕涉企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审判活动监督,涉企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裁判、执行监督,涉企公益诉讼监督等工作,集中进行线索研判、案件办理和成果展示。
其中,针对非法高利放贷、欺行霸市涉黑恶犯罪、企业内部人员职务侵占、商业贿赂犯罪、违法"查冻扣"司法执法问题等,全省检察机关将实施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打击治理、清廉民企法治护航、保障涉企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刑事诉讼监督等8个专项行动,包括强化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立案监督、重点监督涉企刑事"挂案"久拖不决等趋利性司法执法问题、加强监督涉企"小案重罚""重复处罚""同案不同罚""过罚不当"等执法行政违法行为,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助力优化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创造环境,浙江省将上线运行"知产检察e站"。该平台将一站式集成被害人权利义务告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受理移送、监督案件线索受理处置、法律政策推送、法律风险提示等功能。与此同时,浙江省还将聚焦诉源治理,常态化实施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实现"办理一个案件、解决一类问题、治理一片领域"。
浙江财政出台24项政策支持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据悉,为进一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浙江省财政厅日前出台支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省级财政政策总体方案,明确了24项财政政策,重点支持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等行动。
支持设备更新行动的政策达18项,包括工业、交通、农业、建筑等领域设备更新。具体来看,方案通过试点激励、资金奖补、融资租赁等方式,并运用政府采购、贷款贴息等综合性政策支持设备更新。如支持燃气管道及设施设备换新,各地在明确燃气管道权属的前提下,引导推进燃气管道设备设施换新,省级财政对市县予以奖补。
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政策有4项,包括支持汽车以旧换新、电动自行车淘汰更新、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家装厨卫换新四大方面。具体来看,方案新增立减立补、定额补贴等多样化优惠方式,如个人消费者在参与政策实施的家电零售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家电产品,可以按照剔除所有折扣优惠后成交价格的10%左右享受立减补贴,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
支持回收循环利用方面,今后,浙江将依托县域商业体系、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建设,加大基层回收站点布局,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支持废旧家电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省级财政也将对市县予以奖补。
支持标准提升方面,通过省级适当补助,鼓励市县加大对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的资金保障力度等方式,推动开展全省"换新"工作国家标准、重要地方标准、"浙江制造"标准实施推广。其中,对牵头制定并完成发布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标准和重要地方标准的,省级财政给予补助支持。
苏州市召开发展推进大会谋篇低空经济
据报道,尚无民用机场的苏州,并没有放弃对天空的向往。4月18日,苏州市召开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以期集聚多方力量,积极稳妥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
低空经济,是指以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空域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包括民用有人驾驶、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和辐射带动的相关领域。
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瞄准低空经济的风口,不少城市开始谋篇布局。
相比其他竞争者,苏州的优势在于,已拥有了全球最大的无人运输机、全球首款全域自主感知植保无人机、全国最大的空地一体城市全域巡检信息共享系统等多项开创性成果。
今年以来,苏州已签约低空经济项目251个,计划总投资超730亿元。其中,低空制造项目超150个,计划总投资超500亿元。苏州还新签约低空经济产业基金16个,总规模超200亿元。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表示,苏州坚决服从国家产业布局和空域安全大局,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全链条育产业、全领域造场景、全方位强支撑,全力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他希望更多高端平台、先进技术、重大项目落地苏州,与苏州携手把试点做成示范,从先行迈向先成,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经验。
会上,涉及低空经济重点企业、低空经济运营商等类型的49个代表项目签约。苏州市低空飞行器中试验证中心、无人驾驶航空器(华东)标准验证中心等揭牌成立。《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体系与愿景》《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苏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也同期发布。
其中,《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体系与愿景》提出,培育以大中型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主的低空智造产业集群,集飞行保障、教育培训、航空维修、航空金融等为一体的低空服务产业集群,打造低空航空器试验检测平台、无人机适航服务平台和低空经济发展创新平台。
《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打造低空经济特色园区;大力拓展城市低空配送场景,开通100条以上无人机航线;组建飞行服务队,开通至周边机场3~5条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加大无人机、直升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苏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则提出,对重大项目落户及增资扩产,最高给予3000万元奖励,并在空间保障、场地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综合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创新载体,制订低空标准,支持企业适航取证。
广东发布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4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从6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内容。根据《方案》,广东将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全链条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引领四大行动,进一步释放投资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4月7日召开的全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透露,广东已制定出台"1+3+8"政策文件体系,其中"1"是此次印发出台的《方案》,"3"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标准提升等3个行动方案,"8"是工业、建筑和市政、文旅、教育、卫健、交通、农业、能源等8个领域的具体工作方案,并成立工作专班,强化统筹推进和督促指导。
根据《方案》,到2027年,广东工业、能源、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年规范回收拆解量80万辆左右,二手车年交易量超400万辆,废弃电子电器年回收拆解处理量达1000万台(套),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在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面,广东将推进工业领域、能源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建筑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农业农村领域设备更新。同时,教育教学、文化旅游、医疗等领域的设备设施也将迎来置换更新、迭代升级。
比如,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航空、船舶、轻纺、电子等重点行业,广东将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方向,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质增效行动,加强智能制造软硬件产品设备推广。
《方案》中还有一些举措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如大力推进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加快推进燃气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运行年限满20年的燃气管道应改尽改。
对于备受关注的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聚焦汽车、家电产品、家具家装消费品这三大品类,《方案》提出,广东将通过组织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鼓励家电生产、销售、回收等企业联合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方式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升级改造和居家适老化改造,让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到实处。
此外,广东将实施全链条废弃物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广东还将实施标准引领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标准支撑,加快产品技术标准更新升级,加强重点领域标准衔接。《方案》特别提到,将制修订废旧家电、二手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动力电池、退役光伏风电等回收利用标准;深化"湾区标准"建设,强化"一带一路"绿色标准合作,助力再生资源产品、再制造产品、二手商品"走出去"。
"广东省响应迅速,《方案》充分结合实际,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提速。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的大规模设备更新需求大,数智产业基础好,同时也是消费大省。接下来,通过落实《方案》,可建立更高标准,满足企业、社会发展实际所需,实现更高品质的更新换代。"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说。
另据悉,省政府网站还同步发布了《广东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广东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广东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行动方案》。
广东坚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4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是广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3+8"政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和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委《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
《行动方案》共包含10项举措,具有"五个突出"鲜明导向。一是突出高标准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家电、家居、汽车、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等产品标准升级,加快开展相关配套标准研制,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突出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健全。督促严格执行燃气软管、切断阀等燃气用具产品的强制性标准。加快制定电梯主要零部件报废标准,监督燃气充装单位严格执行燃气气瓶报废规定。三是突出能耗排放、循环利用标准供给。推进节能标准体系优化升级,提升应用锅炉、电机等重点用能设备能耗标准,加快制定碳测量、碳核算、碳评价等领域相关标准,开展绿色园区低碳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四是突出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持续拓展"湾区标准",深化"湾区认证"项目领域,试点推进大湾区碳足迹认证和广东碳标签评价,支持广东省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五是突出标准实施监督执法。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产品的违法行为。
广州推出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
4月18日,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发布活动在广州市番禺区举行。活动中,广州市番禺区政府与飞行汽车研发公司小鹏汇天签订《共同推动飞行汽车应用示范框架协议》,联合发布飞行汽车应用场景探索清单,并宣布启动飞行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州大学城首批规划建设4个飞行汽车起降点,将广州大学城打造成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
据了解,打造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是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的具体措施与生动实践。番禺区聚力创新,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元素融入广州大学城道路品质提升规划当中,并锚定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把"路"修到"空"中去。
根据番禺区与小鹏汇天签订的《共同推动飞行汽车应用示范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应用场景、开展区域试点等方面展开合作。
为进一步夯实支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地基,番禺区还发布了广州大学城飞行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首批选取中关村青创汇、广东科学中心、岭南印象园和中心湖4个点位为停机坪,配套飞行汽车起降、停放、补能、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下一步开展"低空+通勤""低空+旅游""低空+应急"等应用示范打下坚实基础。
小鹏汇天是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由创始人赵德力于2013年创办。目前,小鹏汇天研发中心、飞行试飞基地位于广州,并在深圳、上海等地成立了飞行汽车前瞻实验室。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6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2%,较1月预测值高出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1.7%,较1月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4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为4.2%,较1月预测值上调0.1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通胀从2022年年中的峰值回落,经济活动稳步增长,此前对滞胀和全球衰退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全球整体通胀率2024年预计将从2023年的6.8%下降至5.9%,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4.5%。
IMF指出,按历史标准衡量,世界经济增长仍然疲弱,这既源于仍然高企的借贷成本、财政支持减少等近期因素,也源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升级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生产率增长疲软和地缘经济分裂加剧。
报告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包括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引发的物价飙升,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仍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核心通胀居高不下,这会推高加息预期,导致资产价格下跌。主要经济体通胀下降速度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汇率波动,令金融部门承压。此外,高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比预想的更大,家庭将面临高额债务,财务压力增大。
美媒称美国最大敌人是自身债务
据悉,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日前刊文指出,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美国最大的敌人是其逼近35万亿美元的债务。
文章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财力枯竭大国的净债权国。此后,美国逐渐确保了它的经济主导地位,并确保了其货币成为主要储备货币。
文章指出,美国认为只要自己仍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财政赤字就无关紧要,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肆挥霍。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经济经历动荡,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均出现美国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财政赤字,导致通胀和利率双双飙升,商品价格变得难以承受,美国中产阶级陷入困境。
文章说,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开始认为美国经济的繁荣不可持续。同时,全球南方的许多国家担心,"武器化的美元"可能被用来对付它们,因此这些国家正在寻找对冲手段。
文章指出,一旦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整个美国金融体系就会崩溃。债务是一场即将到来的国家安全危机。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美国物价温和上涨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4月17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自2月底以来,美国经济略有增长,物价保持温和涨势。
这份报告根据美联储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自上次"褐皮书"发布以来,美联储下属12个辖区整体经济活动略有扩张,但有两个辖区的经济活动没有变化。同时,消费者支出总体几乎没有增长;制造业活动略有下降,仅有三个辖区的制造业实现增长;住宅建设略有增加,多数辖区房屋销售有所增长。
就业方面,多数辖区就业水平略有上升,劳动力供应有所增加,求职者质量有所提升,但也有部分岗位持续缺乏合格的劳动力,包括机械师、技术工人等。
物价方面,各辖区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其中六个辖区能源价格出现温和上涨。由于企业将成本上涨转嫁给消费者的空间大大减弱,企业利润率下降。业内专家通常认为,温和上涨指的是不严重扭曲相对价格的物价上涨。
"褐皮书"还显示,上述各辖区对未来总体经济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物价有望保持缓慢上涨态势。随着劳动力需求和供应保持相对稳定,就业机会有望进一步增加。
美联储每年发布8次"褐皮书",通过地区储备银行对全美经济形势进行摸底。该报告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的重要参考资料。下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将于4月30日至5月1日举行。
日本美债持仓实现"五连增"
4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2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报告显示,随着美债价格在开年大跌,美国主要海外"债主"在2月纷纷增加了对美国国债的持仓力度,前十大"债主"中有六个在当月增持,总持仓规模也创下了纪录新高。
报告显示,在涵盖所有海外"债主"后,2月份总体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连续五个月攀升,达到了7.965万亿美元,高于1月份修正后的7.945万亿美元,同时也创下了纪录新高。
整体看,美国主要海外"债主"态度分化明显。从前十大"债主"2月美债持仓变化来看,有六个增持、四个减持。
其中,今年2月,日本增持164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规模达到11679亿美元,日本美债持仓规模实现"五连增",继续为美国第一大债主。自2019年6月持仓超越中国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
在其他海外债主方面,比利时在2月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增幅最大,持仓规模增加了270亿美元,总持仓达到了3200亿美元。美国第三大海外"债主"英国的国债持有量在2月则达到了7008亿美元,比1月份增加了约90亿美元。
另外,仅中国以及三个著名的欧洲离岸金融中心--瑞士、爱尔兰和开曼群岛在当月出现减持。中国在1月减持186亿美元美债后,2月加大减持力度至227亿美元,持仓规模降至7750亿美元。
北约发布生物技术和人类增强技术国际战略
据报道,北约4月12日发布该组织首个《生物技术和人类增强技术国际战略》。北约方面称,该组织及其成员国将开发和使用生物技术和人类增强技术来支持威慑和防御、危机预防与管理、合作安全。
该战略说,生物技术利用生物学过程、细胞或细胞化合物来开发新产品和技术,这些技术为增强国防和安全提供了机会,包括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生物传感器检测、识别和监控化学、生物、放射性与核威胁等。人类增强技术是能够使个体超越正常人类极限或能力的生物技术和非生物技术干预措施,在国防和安全领域可有多方面应用,包括促进军事医学,通过使用外骨骼来协助完成体力要求较高或危险的任务等。
一些科学家和军事专家对生物技术和人类增强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表示警惕。关注战略、国家安全和军事人才发展等方面的非营利组织"战略桥梁"的一篇文章指出,上述技术的应用在伦理方面有诸多挑战,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约束机制对于全球安全和人类未来非常重要。
投资分析点评
▲汇金公司新增持四大行超10亿股
4月12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分别发布公告,介绍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汇金公司")增持股份计划实施情况。总体看,近半年,汇金公司对四家国有大行A股股份合计增持超10亿股。
工商银行公告称,截至2024年4月10日,汇金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本行A股股份286,807,989股,约占本行总股本的0.08%;汇金公司共持有本行A股股份124,004,660,940股,约占本行总股本的34.79%。
农业银行公告称,截至2024年4月10日,汇金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本行A股股份401,363,300股,约占本行总股本的0.11%;汇金公司共持有本行A股股份140,488,809,651股,约占本行总股本的40.14%。
中国银行公告称,截至2024年4月10日,汇金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本行A股股份330,372,926股,约占本行总股本的0.11%;汇金公司共持有本行A股股份188,791,906,533股,约占本行总股本的64.13%。
建设银行公告称,截至2024年4月10日,汇金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建设银行A股股份71,450,968股,约占建设银行总股本的0.03%;汇金公司共持有建设银行股份142,857,887,595股(其中A股267,392,944股,H 股142,590,494,651股),约占建设银行总股本的57.14%。
据报道,汇金公司本轮增持去年10月已经启动。
去年10月11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发布公告,接到控股股东汇金公司的通知,汇金公司于去年10月11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增持其A股股份。汇金公司拟在未来6个月内(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以自身名义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四大行股份。
具体看,当时汇金公司分别增持工商银行约2761.20万股,增持农业银行3727.22万股,增持中国银行2488.79万股,增持建设银行约1838万股。以当时四大行收盘价估算,汇金公司增持金额合计约4.77亿元。
剔除去年10月公告增持的股份,近期汇金合计新增持四大银行超10亿股。
据了解,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被认为是稳定市场的重要信号,回顾历史,在市场低迷的2008年、2013年,汇金公司曾多次出手增持,最终市场走出低迷。
汇金公司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根据国务院授权,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出资额为限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汇金公司不开展其他任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的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康达新材子公司拟投建光刻胶光引发剂项目
4月15日晚间,康达新材(002669)发布公告称,为深化落实公司"新材料+电子科技"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公司控股子公司彩晶光电产品结构,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替代,解决光刻胶核心材料"卡脖子"问题,彩晶光电拟投资建设"半导体光刻胶核心材料光引发剂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投资金额2.89亿元。
从行业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光刻胶产业链雏形初现,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成品制造到下游应用均在逐步完善,且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渐扩大,光刻胶市场规模显著增长。
政策层面,光刻胶及其关键材料的工艺技术、测试和下游认证均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近年来,光刻胶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光刻胶行业发展,为光刻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彩晶光电已掌握TFT液晶面板正性光刻胶核心原材料光引发剂(PAC)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光刻胶光引发剂(PAG)的生产技术及工艺,多项产品在目标客户处进行了性能测试。
彩晶光电拟在此基础上,通过上述项目的开展完成产品中试和量产工艺技术研究,并最终形成光引发剂的产业化生产能力。
▲茶百道拟募资25.86亿港元
据报道,奶茶连锁企业茶百道(02555.HK)成港股今年来最大募资IPO。2024年4月15日,茶百道开启招股,以固定价格17.50港元/股招股,拟募资25.86亿元,预计将于4月23日在联交所挂牌交易。这意味着茶百道将成为继奈雪的茶之后,第二家新茶饮上市品牌。
茶百道合计发售约1.48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的股份占10%,国际发售占90%,另有15%超额配股权。
以发行价计算,茶百道在超额配售前,刨除包销费用后的净募资额是24.56亿港元。具体到资金用途,51%的资金将用于提高整体运营能力及强化供应链,20%用于发展数字化能力和吸引人才,12%用于品牌推广,5%用于推广自营咖啡品牌机在中国各地铺设咖啡店网络,2%用于产品开发创新,剩余10%则作为一般运营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上市之前还进行了2轮融资,合计融资9.7亿元,每股融资成本为13.2元,认购方包括Tower Quality、正心谷檀英、苏州悦享、新津昇望、黄西红柿有限合伙及中金同富等投资机构,而目前公司发行价为17.5港元,意味着这些机构的账面盈利并不可观,但对于当下VC/PE来说,能顺利上市退出已是万幸。
招股文件股权结构显示,在IPO前,茶百道由恒盛合瑞直接持有约67.68%股权,由王霄锟直接持有约18.02%股权,由刘洧宏直接持有约5.74%股权,以及由同创共进(员工激励平台)直接持有约0.48%股权。王霄锟与刘洧宏为配偶关系。成都锦柏森直接持有恒盛合瑞84.89%股权,而成都锦柏森则由王霄锟及刘洧宏共同全资拥有。其员工激励平台同创共进由王霄锟作为其唯一普通合伙人控制。
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2024年2月18日,下同),茶百道在国内共有8010家门店,遍布全国31个省市。门店主要布局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居多,截至2023年度,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门店分别为2098家、1628家,各自占比26.9%、20.9%。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主要以加盟店为主,截至2023年底,茶百道加盟店收入达到56.59亿元,占比99.2%,直营店收入为2584万元,占比0.5%。
▲上海科创金融联盟拟三年投放2万亿
据悉,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科技金融正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工作重点,科技型企业也成为金融资源投放的重点领域。4月15日,由央行上海总部指导成立的上海科创金融联盟发布了上海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在三年内通过股权、贷款、债券、保险等累计投放2万亿元,并通过探索综合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环境、加强跨境金融创新、畅通各类沟通渠道等五方面16条举措,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深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促进上海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据了解,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2023年底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指导100多家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上海科创金融联盟;将在三年内通过股权、贷款、债券、保险等累计投放2万亿元。
▲Meta暂停在土耳其运营Threads
4月15日,Meta宣布,将从4月29日起关闭土耳其的社交应用Threads,原因是土耳其竞争管理局(TCA)禁止Threads和 Instagram之间共享数据。Meta并不同意政府的这项临时命令,认为在土耳其的经营合规,并表示将上诉。Meta将继续与TCA接触,并希望重启Threads。
不过,暂停Threads对Meta在土耳其运营的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其他服务没有影响。
▲微软15亿美元投资阿联酋AI公司
4月16日,微软宣布向阿联酋人工智能公司G42战略投资15亿美元。微软表示,投资将加强两家公司的合作,并将最新的微软AI技术引入阿联酋和世界其他国家,微软总裁Brad Smith将加入G42董事会。
G42将在微软云服务Azure上运行其AI应用程序和服务,并与合作伙伴为全球客户提供AI解决方案,G42和微软还将共同努力为中东、中亚和非洲国家带来AI和数字基础设施。
G42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阿布扎比,2023年11月,微软曾在新的Azure MaaS(模型即服务)产品上为G42部署阿拉伯语大语言模型。
▲美国补贴韩国三星64亿美元造芯
4月15日,美国白宫公告称,韩国电子及半导体龙头三星电子(KRX:005930)与美国商务部达成了一项初步协议,支持三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展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和研发活动。
美国商务部称,三星是唯一一家在先进内存和先进逻辑技术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半导体公司。美国将根据《芯片和科学法案》向三星提供64亿美元,而三星将在接下来数年投资400亿美元,支持创造至少2.15万个就业机会。
补贴将用于4纳米和2纳米制程芯片生产和先进封装等技术。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中望软件拟收购北京博超剩余股权
据悉,中望软件(688083)4月16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使用5300.61万元自有资金收购林飞、肖舟、李永河、曹魏巍、建昭科技、建元长兴持有的北京博超35.34%股权。交易完成后,北京博超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北京博超是一家致力于电气工业设计软件研发及工程数字化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作为国内工业设计软件领域的知名企业,北京博超的产品覆盖电力系统中"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五大环节,可为电网、核电、水电、火电、光伏、石油石化、冶金建材等行业提供电气工业设计软件解决方案。同时,北京博超依托自主三维图形引擎核心技术及占据工程数据源头的独特优势,为电网等行业提供数字化交付、数字化施工、数字化运维等全周期数字化产品及服务。
此前,中望软件于2023年4月27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1.65亿元收购北京博超合计64.66%的股权。
彼时,中望软件在谈及收购北京博超64.66%股权的目的时表示,通过收购在工程建造等领域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及技术储备的北京博超,整合具备前景的垂直细分领域资源,以电力电网、数字城市、轨道交通等对三维设计具有丰富应用场景的行业为切入口,加快公司募投项目之一"新一代三维CAD图形平台研发项目"(即"悟空计划")的落地应用。
中望软件表示,公司本次收购北京博超剩余股权,有利于加强对北京博超的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公司业务结构与治理结构的逐步优化,更好地实施战略布局。
▲鲁西化工吸并控股股东未果
4月16日晚,鲁西化工(000830)公告,关于公司发行股份吸收合并控股股东鲁西集团一事,中国证监会的批复文件到期失效。
据公告,2023年4月17日,证监会出具《关于同意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鲁西集团有限公司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3〕797号),同意公司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鲁西集团的注册申请,该批复自下发之日起12个月内有效。
鲁西化工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同意注册文件后,按照文件的有关要求和公司股东大会的授权,积极推进本次发行股份吸收合并鲁西集团事宜,但是由于受子公司2023年5月1日发生事故的影响,未能在证监会下发批文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股份发行工作,该批文到期自动失效。
鲁西化工原为山东聊城国资委旗下企业,于1998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20年加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鲁西化工主营业务包括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化肥产品及其他业务等,是我国集化肥、化工产品生产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鲁西化工现有甲酸产能40万吨,已是全球最大甲酸供应商。
2023年5月1日,鲁西化工全资子公司聊城鲁西双氧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双氧水装置发生爆炸着火事故。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5月24日发布了《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通知书》,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对该起重大事故查处实行挂牌督办。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第五十五条"中国证监会作出注册决定后至本次交易实施完毕前,发生重大事项,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本次交易不符合重组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的,上市公司应当暂停本次交易"的规定,该事故导致了鲁西化工吸收合并交易暂停。在此前的公告中,鲁西化工披露,目前事故调查正在进行中。
▲诺瓦星云拟大手笔分红
据悉,于2024年2月登陆资本市场的诺瓦星云(301589),4月17日晚间抛出高送转方案,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97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4.98亿元(含税)。同时,公司拟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8股,合计转增4108.8万股。
诺瓦星云主要产品包括LED显示控制系统、视频处理系统和基于云的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三大类。
上市首年,诺瓦星云交出了一份业绩大涨的成绩单。据4月17日晚间披露的2023年年报,期内诺瓦星云实现营业收入30.5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49%;净利润为6.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6.96%;基本每股收益15.76元。
诺瓦星云表示,高送转方案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袁胜春、宗靖国提议,理由是基于公司当前稳健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考虑公司2023年未分配利润与资本公积较为充足,且公司上市后股本总额仍较小,并充分考虑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合理诉求,在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提出的本次高比例送转股份方案。
袁胜春是诺瓦星云董事长、总经理,宗靖国为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二人同时还均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副教授。
目前,袁胜春、宗靖国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3.08%、15.29%,分别持有1185.45万股、785.5万股。粗略计算,如果本次高分红方案实施,两人本次可各获得1.15亿元、7619万元现金分红,合计约1.9亿元。
2024年2月8日,诺瓦星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至今上市还未满3个月),募资超15亿元,资金的投资方向将主要用于诺瓦光电显示系统产业化研发基地项目、超高清显示控制与视频处理技术中心项目、信息化体系升级建设项目和营销网络及服务体系升级项目。
▲美团设立"核心本地商业"板块
据报道,继2月份宣布业务整合后,4月18日,美团CEO王兴发布内部邮件,公布了整合后的组织迭代进展。
根据邮件内容,此前整合的美团平台、到店事业群、到家事业群和基础研发平台将合并成为"核心本地商业"(Core Local Commerce)板块,王莆中出任核心本地商业CEO。
今年2月,美团曾宣布王莆中将统管美团平台、到店和到家事业群等核心本地商业业务。本次内部邮件则在公司架构上对上一轮的业务整合结果正式予以组织命名,并明确王莆中的身份角色。
根据邮件,美团将"不再设置到店事业群和到家事业群,两个事业群原下辖各部门调整为直属于'核心本地商业'"。
消息人士认为,"近年来,美团业务呈现典型的多样性特点,包括平台、自营等多种模式。且不同业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因此,进一步整合业务和迭代组织,有利于提升效率、适应变化。"
"期待'核心本地商业'秉承'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升级组织能力,夯实技术基础,抓住技术机遇,深耕产业,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王兴在邮件最后表示。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任三峡集团董事长
4月15日,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上,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宣布了党中央关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任职的决定:刘伟平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在此次履新前,刘伟平为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张传江任中国大唐集团总经理
4月15日,中央组织部有关同志在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上宣布了党中央关于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的决定:张传江任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张传江曾任职于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荆门石油化工总厂等公司。2020年7月张传江任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至此番履新。
▲法巴证券正式获批
4月12日,证监会作出关于核准设立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法巴证券")的批复。
批复显示,新设的法巴证券由由法国巴黎银行全额出资,持股比例100%,注册资本11亿元,注册地为上海市。
此次法巴证券一次性获得4项业务资格,分别为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资产管理,尚未获得证券保荐与承销等业务资格。
据悉,2020年4月1日起,证监会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可实现对证券公司的全资控股。
在此次法巴证券获批后,国内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已增至4家,分别为法巴证券、渣打证券、高盛(中国)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另外,持股比例超50%的外资控股券商还包括瑞银证券、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星展证券、大和证券(中国)、汇丰前海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
法国巴黎银行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其业务遍及63个国家和地区。
▲出门问问拟赴港IPO
4月16日,香港交易所公告显示,出门问问有限公司(简称"出门问问")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8456.8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845.7万股股份,国际发售7611.1万股股份。发售价区间为每股3.7港元至4.1港元。
出门问问计划于4月24日正式以"2438"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根据招股书披露信息测算,若行使不超过15%的超额配股权(最多合共1268.5万股),出门问问本次发行募集金额区间为3.6亿至4.0亿港元;若不行使上述超额配股权,本次发行募集金额区间为3.1亿至3.5亿港元。
出门问问方面表示,中关村国际有限公司和南京经开聚智科创投资合伙企业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本次发行,累计认购规模约9500万港元。
中关村国际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关村发展集团,南京经开聚智的唯一普通合伙人及基金管理人为南京新港高投、唯一有限合伙人为南京高新园开发公司、最终受益人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财政局。
在IPO之前,出门问问已经获得SIG海纳亚洲、谷歌、红杉中国、真格基金、歌尔股份、圆美光电等多家财务投资方和战略投资方。
招股书显示,出门问问本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的44.3%将于未来三年用于扩大多模态大模型"序列猴子"的规模;35.7%将在未来三年用于解决方案开发和市场扩张;10%将用于寻求战略合作、投资及收购,以及在未来三年实施解决方案开发的长期增长策略;剩下的10%将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出门问问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以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主要业务为提供AI软件解决方案和智能设备及配件,2023年推出多模态大模型"序列猴子"。4月11日,网信办公告显示,出门问问"数字人合成算法-2""图像生成算法"通过第五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
管理视点
企业做好ESG需平衡五大关系
证券时报4月19日刊发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干胜道、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张烁珣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首次提出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概念,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责任投资理念引入公众视野。ESG不仅是企业管理和金融投资的引导理念,更是一种反映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的综合考虑的投资策略。旨在平衡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ESG的核心思想包括“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这与我国一直倡导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及“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理念契合ESG的核心价值,要求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需要平衡五大关系,以确保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失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ESG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是要追求经济效益,更是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成就。这要求企业转变观念,从注重短期、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期、整体利益,对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ESG理论与实践过热,针对一些认识误区,我们特提出如下观点:
首先,需要平衡主业与ESG的关系。在实践中,企业领导层需要谨慎平衡ESG投资与主业经营,确保ESG实施既能履行社会责任,又不损害财务业绩。平衡主业与ESG的关系既要考虑ESG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也要明晰ESG对企业财务的实质性影响,避免以ESG为借口损害财务业绩,以确保在ESG实践中取得多赢。正如巴菲特在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对六项ESG提案的否决,企业在履行ESG责任时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可超越历史阶段和财务实力,同时也需要谨慎保护商业机密。
在考虑ESG与主业关系时,需要认识到ESG对企业实质性贡献的重要性。ESG评级的制定过程应该更全面地考虑企业对社会整体的评估,而不仅仅关注表面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指标。例如,一家企业为提高ESG评级而仅仅降低碳排放水平可能导致产出减少,对供应商和员工造成不利影响,这是ESG评级未能充分反映企业对社会整体影响的例证。
其次,要平衡“做”与“说”的关系。尽管ESG有助于为股东和社会创造长期价值,但当前市场上充斥着许多围绕ESG话题的空洞宣传,导致企业可能仅在言辞上承诺而未在实际行动中付诸实践,这可能引发使命漂移(企业关注点和经营策略的变化)和洗绿现象(如选择性披露、脱钩、认知合法性等行为)。这导致企业表面上宣传ESG的重要性,却未能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承诺。
因此,企业需要真实、全面地传达ESG的实际成果,避免虚假宣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可信赖的ESG形象。只有通过在实际行动中践行ESG,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言行一致,确保在ESG方面的承诺不仅是口头上的宣言,更是企业实际行为的反映。
第三,要平衡生命周期与ESG投入的关系。特别是在创立和成长期,企业面临着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ESG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受到一些经济上的压力,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不可相提并论。企业既需关注短期经济效益,也需意识到ESG责任的重要性,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是企业在追求ESG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为企业提供了在ESG发展中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因此,在推动ESG方面的责任时,企业应当有意识地考虑自身生命周期的特点,避免急功近利,更要结合自身情况,有意识地履行ESG责任。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需考虑ESG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企业在制定ESG战略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目标,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以确保ESG责任的全面履行。
第四,要平衡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在ESG实践中循序渐进,是确保企业在追求ESG时既注重长远利益,又谨慎处理短期利益的关键。在涉及长远利益的研发、气候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需要适度增加投入,而不能以ESG为借口削减创新投入。同时,在短期利益方面,如策划、营销和广告等,需要谨慎平衡。
企业要从传统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资模式,转向将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并重的社会责任投资。在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冲突时,金融机构应适度舍弃短期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能细化的ESG指标可能导致企业向所有利益相关者负有“广泛的社会责任”,最终导致企业在ESG实践中既对长期利益不够负责,又可能陷入短期利益的陷阱。因此,企业在制定ESG战略时应根据长期发展战略与短期经营目标的平衡做出选择,避免ESG成为硬性指标。标准化的ESG指标可能导致企业追求形象工程,误导公众。企业和投资机构应谨慎使用ESG系统,确保ESG实践既有实际贡献,又不误导公众。
最后,要平衡股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注重ESG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结构应多元化,例如引入女性董事、女性监事等,同时要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比如债权人、少数民族员工、社区等。举例而言,一些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弱势群体权益受损,如许多公司员工休息权难以保障。在ESG实践中,企业应制定合适的政策和策略,确保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发展中都能分享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提高治理水平、推动社会责任,采取实际环境保护措施。为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需建立透明的沟通渠道、倡导公平就业和薪酬,积极参与社区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构建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股东之间的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发展。
通过谨慎平衡这五大关系,企业能够更全面、可持续地实践ESG,取得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多赢。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可信赖的ESG形象,更为企业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中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化建设
科大讯飞与长沙签署AI合作框架协议
4月15日,长沙市政府再度牵手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扩建科大讯飞(湖南)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用科技续写"AI+"(人工智能)与长沙的故事。
根据协议,科大讯飞将进一步加大在湘投资,在长沙扩建科大讯飞(湖南)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围绕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警务领域的场景特点和需求,开展新技术和应用研发;全面开展创业孵化、产业赋能、生态培育、强基工程,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为长沙重点行业和领域赋能,助力工业、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长沙将依法依规,给予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在引进人才落户、高层次人才认定等方面给予支持。
据了解,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是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去年5月,科大讯飞成功推出了星火认知大模型并持续升级迭代,荣获"最聪明"的国产大模型称号。
科大讯飞与湖南结缘于2017年,7年来,科大讯飞在湖南开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政府等业务。2021年,科大讯飞与长沙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开展全方位、多层级的战略合作;2022年10月,科大讯飞在湖南湘江新区成立湖南区域总部和智能制造中南总部,建设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
截至目前,科大讯飞智能开放平台上的湖南省开发者超过19万人。科大讯飞(湖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成为星火认知大模型的重要基地之一。
长沙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城市,产业引擎强劲、创新活力涌动。
日本自民党提出法案限制互联网企业巨头
据报道,日本自民党近日召开会议,提出对拥有优势地位的互联网企业巨头进行约束限制的新法案,这将涉及谷歌、苹果等行业巨头。
根据这项法案,在智能手机应用市场、浏览器、搜索引擎等领域,将禁止被限制的企业利用手机应用市场以及支付系统妨碍或不正当对待其他竞争对手。被限制的企业需要每个财年提交相关报告,若存在违反的行为,需支付在日本国内营业额的20%作为罚金。若存在多次违反的情况,罚金标准将提升至30%。
报道称,日本政府计划下周(4月22日-28日)在内阁会议上批准相关法案,随后提交至国会。
企业信息员园地
国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塑造产业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但是同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一是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市场知名度还不够高。
二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国内中小企业与相对发达的上海市,其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也不高,《上海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只有l4%的企业年吸引风险投资额能达到500万一1000万元,55%的受调查企业新增创新经费投入占总收人比重小于5%,59%的企业当年拥有创新项目数为零,创新项目超过20个的企业只占1%,75%的受调查,企业新增有效专利数量为零。
三是中小企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浙江省是我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其小家电、传统塑料、服装制连等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发展问题,企业更多依靠低价竞争维持生产。
——大中小企业协作力度不够
一是大企业支持双创力度不够,一些大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建立双创平台的积极性不高,截至2022年中央企业只搭建了不到500家创新创业平台,只是到2023年这一数字才迎来大幅增长,达到1600多家。
二是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企业供应商序列。一些大企业出于风险和市场因素考虑,往往会把本国中小企业排至在供应商外,四川省的成都硅宝、成都鲁晨、中吴晨光等新材料公司在参加新材料产业座谈会时都曾表示,其企业产品质量不亚于国际先进产品,但国内大企业不信任这些公司的产品,在采购新材料时对中小企业设置过多障碍,导致本土中小企业很难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
三是中小企业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低。如,中国机器人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国内中小企业无法配套,只能大量进口,根据《存在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业链概览》统计,中国控制器和伺服电机进口比例约为80%,减速器进口比例约为75%,
——大中小企业融通服务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缺少专门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政策。目前我国并未像日本和韩国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出台专门的《中小企业下请促进法》,以及直接鼓励大中小企业合作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二是缺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家合作组织。虽然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协会、商会、联盟,也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组织,起到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部分作用,但缺乏专业的合作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政策歧视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在电信、盐业、电
力等领域对民资进入依然存在限制,如电信行业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对中小企业进入仍有种种限制。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还存在对大中小企业挑肥拣瘦的现象。
——政策建议
第一,推动大中小企业产业协作,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依托现有工业园区,推动大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鼓励大企业 "双创",推动大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中小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
第二,推动大中小企业差异化发展,引导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优化发展布局,聚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且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和重点领域,发挥大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重大工程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中小企业聚焦垂直领域和细分领域,提升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以战略新兴产业为重要突破口,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第三,优化融通发展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以知识产权、产品质量、价格竞争、企业信用为突破口,坚决打击和制止扰乱大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研究制定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财
税、金融、土地、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针对融通发展需求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共享、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和资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