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01期
部委决策
国家发改委将采取务实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1月2日在"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从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等6个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切实疏堵点、提信心、破壁垒、解难题、抓落实,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2023年,中国推出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7月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9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统筹推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关工作;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郑栅洁介绍,随着提振民间投资、促进公平准入、加强法治保障、强化融资支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
郑栅洁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一要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二要健全完善多层次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努力倾听民企真实声音;三要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综合分析,不断健全民营经济形势监测指标体系;四要完善面向民企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快项目推介,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五要大力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加强互学互鉴;六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当天,由国家发改委建立的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将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融资支持。
新修订公司法将于2024年7月起施行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公司法》,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公司法》颁布实施近30年来,历经四次修正、两次修订。此次修订是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阶段的一次全面修订,对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修订的《公司法》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对公司注册资本认缴期限做出重大调整,明确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由股东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五年内缴足;同时,新《公司法》施行前已登记设立的公司,出资期限超过本法规定期限的,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应当逐步调整至本法规定的期限以内;对于出资期限、出资数额明显异常的,公司登记机关可以依法要求其及时调整。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据了解,自2013年《公司法》修改国家全面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以来,有效解决了实缴登记制下市场准入资金门槛过高制约创业创新、注册资金闲置、虚假出资验资等突出问题。同时,实践中也产生了盲目认缴、天价认缴、期限过长等突出问题。上述问题,一方面虚化了注册资本表示公司资金信用的作用,增加了市场交易信用的判断评估成本,致使出现公司多年实际出资为"零"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法律制度层面弱化了对公司股东出资的法律约束,客观上影响了投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大了发生债权股权纠纷的概率。新《公司法》对认缴登记制的完善,既坚持守正创新,又以问题为导向,在保留认缴登记制的前提下,强化了对股东出资期限的制度性约束,对于保障交易安全、保护债权人利益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公司法》5年认缴期限规定的适用
为避免新设公司和存量公司适用注册资本法律制度的不一致,强化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同时减少对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存量公司的影响,充分考虑经营主体类型、行业领域等复杂情形,研究为存量公司设定一定年限、较为充裕的过渡期,按照新《公司法》要求,分类分步、稳妥有序调整存量公司出资期限调整至新《公司法》规定的期限以内。对于公司具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的特殊情形的,可以不适用5年认缴期限规定。
对于出资期限、出资数额明显异常的公司,公司登记机关可以依法要求其及时调整。对于"明显异常"的界定,将根据公司登记数据客观分析和实际工作情况作出科学规定,受到影响的将是明显违反真实性原则、有悖于客观常识的极少数公司。上述规定有利于新《公司法》平稳有序实施,有效减少对经营主体的短期集中冲击,更好提振发展信心,稳定社会心理预期。
下一步,在国务院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时,有关方面还要深入调研论证,充分分析经营主体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简化优化减资、文书等办理手续,引导存量公司修改章程合理调整出资期限、出资数额,稳妥审慎推进相关工作。特别是在判断对存量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期限、出资数额明显异常时,公司登记机关要充分听取当事人说明情况,综合研判,避免一刀切,科学有序引导公司诚信履行出资义务。
《公司法》保障股东如期履行出资义务
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保障交易安全的角度,为规范公司认缴出资行为,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新《公司法》将实缴出资信息作为公司强制公示事项,明确违反公示法律责任的行政处罚。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应当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有限责任公司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的信息公示义务,明确了对未按规定公示实缴出资相关信息或者隐藏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市场监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对公司、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管理人员处以罚款。上述规定有利于督促公司及时准确履行公示义务,有利于强化社会监督、保护交易安全、建设诚信的市场环境。
我国将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23年是普惠金融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十周年。这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现了质与量的有效提升。未来我国将如何开创普惠金融工作新局面?2024年1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即"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通过专栏文章的形式,从本职工作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回答。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明确表态,将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其中关于理财,该司提出,"下一步,要探索构建普惠理财产品服务体系"。
通过十年的发展,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要围绕普惠金融本质属性,不断深化普惠金融内涵、拓展普惠金融外延。"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让更多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该司表示。
具体来看,首先关于探索构建普惠理财专属体系,据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介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改进金融服务方式、优化金融产品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2023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构建类别齐全、策略丰富、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
"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就此表态,"下一步,要探索构建普惠理财产品服务体系,推动普惠理财与勤俭节约、积少成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健康的理财观念,促进普惠理财走入寻常百姓家,实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增加财产性收入。"
其次关于普惠信贷与普惠保险两大体系接下来的主要工作,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分别展开介绍:
普惠信贷方面,要将着力点放在内涵式发展上,保持金融支持力度不减,引导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优化信贷投向,推动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等可持续发展,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及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脱贫人口和特定群体等重点领域。
普惠保险方面,则需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建立普惠保险专业化体制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加强普惠保险战略规划;提升产品服务质效,力争为"三农"、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产品。同时,改善投保理赔服务,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提供全面保险保障。
此外,关于着力拓宽普惠金融服务领域,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亦提出,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和上门服务,指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研发特定群体专属普惠金融产品。并且探索完善社保及税费缴纳、财务咨询、工资发放、咨询培训等便民惠民的社会公共服务。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据悉,在整合原有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并吸收采纳相关部委和社会公众意见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并明确新规将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操作风险是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管理中面临主要风险之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修订后的《办法》与原银保监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前后衔接,与刚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互配套。"《办法》进一步明确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控制和工具等要求,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治理框架,更加适应当前防控操作风险的形势。"
《办法》共六章五十二条及附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强调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原则。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应当遵循审慎性、全面性、匹配性、有效性等基本原则。
二是明确风险治理和管理责任。优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明确监事(会)监督职责和高级管理层的执行职责,界定三道防线的具体范围和职责,压实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责任。
三是规定风险管理基本要求。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操作风险偏好和传导机制,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培育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四是细化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对操作风险进行全流程管理,规定了操作风险控制、缓释措施的基本要求,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应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等三大基础管理工具以及新型工具,强化变更管理。
五是完善监督管理职责。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要检查评估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规定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报告的具体要求,要求行业协会发挥自律和服务作用。
差异化监管安排
《办法》整合原有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明确统一适用于银行保险机构的基本要求。同时,《办法》区分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机构,分别适用差异化的监管要求:规定保险公司不适用风险计量、计提资本等方面要求;给予规模较大的保险机构在实施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和职责、风险管理基本要求方面一年过渡期;明确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再保险公司等参照执行;鼓励规模较大的机构提升运营韧性;明确规模较小的机构一级分行(省级分公司)的第二道防线部门可豁免设立操作风险管理专岗或专人,并给予其在实施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和职责、风险管理基本要求方面两年过渡期。
据介绍,《办法》的出台完善了我国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监管制度,有利于弥补监管制度短板,进一步巩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成果,规范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有利于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服务作用,协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自《办法》实施之日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7〕42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银监发〔2005〕17号)废止。
深市B转H业务实施细则发布
据悉,为了完善深圳市场境内上市外资股转为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简称B转H)业务配套规则,2023年12月29日,深交所会同中国结算发布关于B转H业务实施细则,自2024年1月8日起施行。
细则共九章四十九条,主要包括制定依据、跨境转登记基本原则、股份存管和明细维护的流程安排、交易委托关系和指令传递、清算交收的步骤和集中履约保障、公司行为服务的范围和方式、前端监控和结算风险管理及措施等内容,并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细则》对B转H交易路径、清算交收等方面内容做出规定。
对于B转H的交易路径,《细则》明确,上市公司根据股东大会方案,选择一家香港证券公司作为在联交所卖出股份的经纪商。投资者持有的H股存管于中国结算在香港结算开立的证券账户中,并以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的名义登记于发行人的股东名册。投资者通过境内券商提交H股的卖出交易委托指令,经深证通提供的订单路由,由上市公司选择的香港证券公司报送至联交所进行交易。
在跨境转登记方面,《细则》明确,上市公司先完成深市B股终止上市及B股退出登记,再到香港市场进行股份登记。对于B股退出登记前被质押、冻结的股份,B转H后经上市公司申报质押、冻结仍有效的,原办理主体应当做好数据维护。
在清算交收方面,中国结算根据香港证券公司经由深证通发至境内的成交明细数据进行资金清算。H股交易日后第一个联交所交收日,中国结算与香港证券公司通过香港结算系统进行预对盘;H股交易日后第二个联交所交收日,中国结算与香港证券公司以实时货银对付方式完成证券和资金交收。中国结算根据清算结果于H股交易日后的第二个联交所交收日完成与境内结算参与人的证券和资金交收,遇境内假期则顺延至假期后首个H股交收日。
此外,《细则》还对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做出明确规定:
在风险管理方面,《细则》明确,在境内交易的投资者不可卖空,境内证券公司和香港证券公司分别进行确认证券足额和总额控制。因证券公司前端检查监控失败出现投资者卖空的,香港证券公司进行补购,价差与罚息等由责任方承担。
在应急处理方面,《细则》指出,因突发性事件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交易不能正常进行的,深交所可以决定暂停部分或者全部交易,并通知中国结算暂缓相应交收业务,向市场公告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深交所对于境内证券公司在发送股份委托指令和接收成交回报过程中,以及对投资者持仓前端检查监控过程中违反《细则》的,可以参照会员管理相关规定采取相应自律监管措施。
完善交易前端监控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细则》属于制度优化。此前的2013年10月,中国结算发布《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B转H境内业务指南》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B转H境内业务投资者操作指南》,指导深市上市公司实施B转H业务。
在深交所和中国结算的共同参与下,深市建立了成熟的B转H业务技术系统和交易路径,3家公司已实施完成B转H业务,其中2家由中国结算承担托管人职责。
上交所进一步优化退市风险公司披露规则
据悉,为增强退市风险提示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早明确投资者预期,2023年12月29日,上交所发布《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指南》并同步优化相关公告格式,将退市风险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予以集中规定,进一步打造简明友好的规则体系,便于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人查询和对照执行。
《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指南》在前期发布的《关于加强退市风险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基础上,结合实践执行效果,进一步梳理完善退市风险信息披露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多种退市情形的信息披露要求作出整体性规定。《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指南》明确退市风险公司应当高度关注可能涉及的风险事项,考虑重大交易的合规合理性,充分揭示退市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结合近年重点退市类型针对性提出信息披露要求。其一,明确财务类退市风险披露时点及提示频次,强化年报编制及审计进展披露,要求重点核实营业收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认定、重大交易等事项;其二,规范股票收盘价低于1元的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行为,针对增持、回购等对股价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严格要求,明确应当满足相应披露条件,防止扰乱投资者预期;其三,对于可能触及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情形的公司,要求其及时披露违法违规事实触及强制退市的具体情况。三是督促"关键少数"勤勉尽责。退市风险公司董监高应当高度重视年报编制及披露工作,及时就重大不确定事项充分提示风险,审慎地发布影响公司上市地位相关的信息,重点关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理使用异议权。四是要求中介机构归位尽责。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结合退市风险公司特点,提升风险合规意识,加强审计执业质量控制,高度关注与退市风险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审慎出具营业收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认定等专项核查意见。
《退市风险公司信息披露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聚焦多种强制退市情形,进一步提升退市风险揭示效果。下一步,上交所将继续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以全面加强监管为重点,督促退市风险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依法依规推进各项退市监管工作,坚持"应退尽退",促进市场优胜劣汰,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中证协修订发布《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做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工作,深化注册制改革,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督促投行归位尽责,2023年12月2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修订发布《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
修订后的《评价办法》形成"1+4+1"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反映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4"是指执业质量评价,反映证券公司4类投行业务即股票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和股转公司(北交所)相关投行业务的履职尽责和业务规模情况。第二个"1"是指调整项,主要反映投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情况。
据了解,原《评价办法》于2022年12月发布,规定暂对开展保荐业务的证券公司进行评价。经过前期工作经验的积累,此次修订《评价办法》将评价范围扩大到了开展4类投行业务的证券公司,即股票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和股转公司(北交所)相关投行业务。
与之相适应,评价指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完善,形成了"1+4+1"的指标体系,即投行内部控制情况评价、4类投行执业质量情况评价和以投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情况为主的调整项评价。
其中,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分为25分,具体包括两部分,一是内控制度建设情况,沿用原《评价办法》中的"内部控制"指标,基础分15分。二是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沿用并整合原《评价办法》中的"业务管理"指标,基础分10分。将原"业务管理"指标整合到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考虑是,"业务管理"指标反映证券公司对投行项目的内部管理流程,实质上是通过对项目的穿行测试来检验内控的执行情况,属于投行内控的一部分。
执业质量评价的基础分共计75分。统筹考虑业务规模、市场影响等确定四类投行业务各自的基础分,股票保荐业务35分、债券承销业务20分、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10分、股转公司(北交所)相关投行业务10分。每类投行业务的执业质量评价进一步区分为履职尽责和业务规模两部分。
由于目前各类投行业务已分别建立了单项业务评价机制且内容较为成熟,市场普遍认可,为保持评价标准的统一且尽量避免增加行业机构负担,对各类投行业务的执业质量评价直接从相应单项评价中引用部分指标,并将得分按比例折算后计入,《评价办法》对引用的指标和这算方式都做了详细规定。
据悉,一些证券公司未开展全部4类投行业务,因此在相应单项评价中没有得分,对此类情况如何处理,是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在前期征求意见过程中,曾采取以相关证券公司所开展业务的执业质量得分作为其未开展业务得分的方式。但从试算情况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情形。对此,证券业协会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反复测算、对比,并广泛真求各方意见,最终决定将某类业务执业质量得分的中位数作为未开展该项业务证券公司的得分。这一处理方式,既兼顾了大型券商全面发展和中小券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不同诉求,也较为客观的反映了现实情况。
而调整项,打分方式为在前述评价总分基础上加分,现阶段以投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情况为主,最高10分,根据投行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情况进行评价。其他需要纳入调整项考虑的内容,经投行质量评价专家评审会通过后实施,最高5分。
评价结果供券商分类评价、白名单等监管使用
按照最终评分,评价范围内的证券公司投行质量评价结果分为A类、B类、C类三个等级。原则上得分排序前15%~20%且不存在重大负面事项的列为A类,排序后15%~20%的列为C类,其余列为B类。
参与评价的证券公司存在重大负面事项的,如评价期内证券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因投行业务违法违规被追究刑事责任、被中国证监会或其他金融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存在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情形,或者证券公司被中国证监会暂停、撤销业务资格的,评价分类不得确定为A类。
又如评价期内证券公司因投行业务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或发行人、上市公司因投行业务被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立案调查、且其违法违规或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与证券公司构成重大关联的,证券公司评价分类不得确定为A类。
《评价方法》明确,评价期结束后,证券业协会可以对证券公司投行项目评价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回溯验证,持续记录与评价内容相关的重大违法违规情况。证券业协会可以根据投行质量评价结果对证券公司人员管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频率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并将投行质量评价结果纳入证券行业执业声誉激励约束机制。证券业协会将评价结果报送证监会,同时抄送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供监管机构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参考使用。
据了解,此次《评价办法》将进一步强化结果应用,不但将继续向社会公布,发挥声誉约束作用,还将与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白名单、行政许可等机制挂钩,发挥行政约束的作用,使评价"硬"起来。
据报道,2023年12月3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2023年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结果"。
本次评价对象包括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股票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和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相关投行业务的98家证券公司,仅开展持续督导业务的证券公司未纳入评价范围。根据《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评价结果分为A、B、C三类。具体来说,98家券商中有12家获评A类,占比约为12%,分别是:财信证券、长城证券、第一创业承销保荐、华泰联合、金元证券、南京证券、申港证券、湘财证券、信达证券、浙商证券、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
B类券商占比近七成,广发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银河证券、中信建投、招商证券等在列;
C类券商占比近两成,19家券商包括:川财证券、东北证券、国盛证券、国都证券、国融证券、红塔证券、华创证券、华金证券、华西证券、金圆统一、开源证券、民生证券、山西证券、西部证券、西南证券、甬兴证券、中山证券、中天国富和中原证券。
交易商协会批量发布5项制度优化债券集体行动机制
1月2日晚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批量发布5项制度,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会议规程》《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同意征集操作指引》及三项涵盖发行文件及存续期信息披露文件的示范文本,相关制度将于2024年4月1日起施行,并鼓励新发行债券提前适用。
新制度针对性解决三大问题,提升投资者保护力度
据了解,持有人会议是我国债券市场持有人最主要的集体行动机制,解决了债券因持有人众多、持有份额分散、需求多元化而造成的集体行动困境。历经10余年的发展,持有人会议机制已成为发行人与投资者协商开展债务管理、化解债务风险的最主要手段。尤其近些年随着债券市场深化发展,信用风险及违约事件日益增多,通过持有人会议机制来协商清偿安排与违约处置方案,已成为风险发行人的首要选择。
但随着实践的深入,现有机制逐步反映出"会议召开针对性不强""召集程序灵活性不够""决议达成难度较大"等问题。比如,发行人发生了持有人会议的召开情形,召集人需召集持有人会议,但因发行人信用资质良好,投资人参与意愿不足,仍难以达到会议有效比例,耗费了召集人与发行人大量额外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又如,风险形势的复杂化对持有人会议召集程序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会议需要在一两天内紧急召开表决,有的因为表决事项较为复杂,需要延长议案补充完善的时间。
新制度与新修订公司法相衔接,全面优化集体行动机制
自2010年首次在中国债券市场引入持有人会议机制以来,持有人会议的依据仍主要停留在自律规则与合同约定层面,缺少上位法支持。近期,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公司法》,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本次《公司法》修订的一大亮点是完善了公司债券的相关规定,首次明确公司债券可以公开发行,也可以非公开发行,并且专门新增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和效力的条款,明确了持有人会议"多数决"的法律效力。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是公司债券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交易商协会适时修订《持有人会议规程》,对持有人会议的召开情形、召集程序、表决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优化。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第一是建立分层的会议召开情形,将召开情形分为强制召开和提议召开两类,保留与本期债券偿付及发行人存续经营最核心的事项作为强制召开情形,为持有人提供基础性保障;对于其他重要事项,转变为提议召开情形,鼓励利益相关方主动发起召开会议的提议,让持有人会议机制回归到"受益者负责"。与之配套的,规程特别强调了召集人应当保障持有人的程序权利。
第二是议案表决采用了"参会比例*参会表决比例"的模式,激励积极参会的持有人。
第三是强化关键程序保护,调整部分刚性约束,在丰富参会形式、提升召集程序灵活性的基础上,要求缩短程序的会议必须提供线上参会渠道,规范会议延期变更、缩短、取消等特殊情形,并将律师见证要求调整为特别议案需出具法律意见书,让会议"更便利地开起来"。
此外,规程还就线上召开会议、持有人行使回售选择权导致权利不同需分组表决,债券由发行人及其重要关联方全额合规持有因回避表决规则无法形成任何决议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明确,提升了实务中的操作性。
交易商协会将推动规则平稳过渡
为保障上述规则平稳落地,交易商协会近期同步发布过渡期通知与配套示范文本,形成"一通知+两规则+三文本"的制度体系。
其中《关于施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会议规程〉及相关制度的通知》明确了新老债券适用,并鼓励过渡期内新发债券约定持有人会议机制。《同意征集操作指引》就同意征集的实施事项、表决比例等条款进行了同步调整。
"募集说明书投资人保护机制示范文本""投资人保护条款示范文本"依据新规,为募集说明书中的持有人会议机制、主动债务管理、投资人保护条款等章节提供了最新范例,并允许发行人根据个体情况与投资者诉求,在募集说明书等发行文件对强制及提议召开情形等内容进行额外约定,进一步提升发行文件条款约定的规范性。
"持有人会议信息披露文件示范文本"为持有人会议召集召开中涉及的各项存续期披露文件提供了标准化、结构化的示范文本,便利市场编制披露文件,提升信息披露的可读性与有效性。
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
据悉,国家发改委2023年12月29日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简称《目录(2024年本)》),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同时废止。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该《目录》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上述三类之外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不列入《目录》。2005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发布《目录(2005年本)》,2011年、2013年和2019年分别进行了修订或修正,最新发布的版本是《目录(2024年本)》,自202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目录(2024年本)》的政策导向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来说,(一)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转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二)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先进产能比例,有效扩大优质供给。依法依规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引擎。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提高粮食、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三)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四)构建优势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目录(2024年本)》共有条目1005条,其中鼓励类352条、限制类231条、淘汰类422条,仍沿用鼓励、限制、淘汰的管理分类,在保持总体连续稳定的同时,聚焦前期实施中的问题和各方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对框架结构、行业设置、条目设置、表述规范等进行了调整优化,进一步增强指导性、可读性、实用性。
与上一版相比,鼓励类新增了"智能制造""农业机械装备""数控机床""网络安全"等行业大类及相关领域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的条目,限制类、淘汰类中新增了"消防""建筑"行业大类及相关领域不符合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要求的条目。
条目设置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等领域标准作用,落实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等要求,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避免简单以生产能力、装置规模等作为新增限制、淘汰依据。
该负责人介绍,对鼓励类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核准或备案;对限制类项目,禁止新建,现有生产能力允许在一定期限内改造升级;对淘汰类项目,禁止投资并按规定期限淘汰。在贯彻实施《目录》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采取具体措施,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依法依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八部门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2023年12月29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另外,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但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仍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意见》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方面提出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多项具体措施。
具体来看,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支持企业运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实施技术改造,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市场等。
《意见》强调,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如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在中小企业先行先试;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
另外,《意见》释放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加大财税支持方面,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培育和评定,按规定充分享受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在强化金融服务方面,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扩大人才供给方面,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面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八部门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
1月3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科学调控磷矿开发强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关键材料,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引导磷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磷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和高效高值利用水平。
磷矿是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磷化工是我国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磷化学品更是关乎粮食安全、生命健康、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产品。当前,我国面临着磷矿综合利用水平偏低、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不强、磷化工绿色发展压力较大等问题,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方案》提出,到2026年,突破一批磷资源高效开发、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磷铵、黄磷等传统产品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高附加值含磷化学品等非农用产品在磷化工中的营收占比不断优化;形成3家左右具有产业主导力、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磷化工企业,建设3个左右特色突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为提升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方案》提出,要加强市场引导,完善磷矿资源市场配置和矿业权出让制度,严格有序投放磷矿矿业权,促进磷矿资源节约利用,鼓励磷矿生产企业贫富兼采。
在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方面,《方案》明确,加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协同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行业绿色、智能、高效发展水平。同时,要突破关键材料,积极推动磷化学品产业链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延伸。
目前,我国磷化工产业链整体处于中低端,以磷铵、黄磷及通用磷酸盐等初级产品为主,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出口比例偏高。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案》提出,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严格控制磷铵、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做好磷肥保供稳价,积极发展新型高效磷肥品种,延伸发展功能性磷酸盐等高附加值磷化学品,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向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的服务型制造转变。
同时,《方案》鼓励"云贵鄂川"因地制宜,立足资源能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等,打造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间优势互补、上下游协同配套、横向共生耦合的产业格局。构建优质企业梯队,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政策要闻
▲国家发改委启动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工作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12月29日披露,其已于近日启动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工作。国家发改委将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抓紧开展项目筛选复核工作,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
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提出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2023年9月8日,国家发改委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正式上线。
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有助于民间资本"投得快""投得好",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将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土地要素保障,解决项目土地要素获取难题;通过投贷联动机制向金融机构进行重点推介,强化项目融资支持;协调各地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
据介绍,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上线以来,各地已通过平台公开推介项目6067个,项目总投资规模59672亿元;已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1509个,项目总投资规模19462亿元。
▲深沪交易所推多项降费措施
2023年12月29日,深沪交易所均发布关于减免2024年度相关费用的通知,推出2024年度多项降费措施,以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持续降低市场成本。
根据通知,深沪交易所2024年拟免收上市公司上市费、减免交易单元使用费、继续免收部分债券交易经手费等。
此外,深沪交易所还将指导下属公司减免相关服务费。
初步测算,深沪交易所此次降费将向市场让利约9亿元。其中,深交所预计降费金额将超过3.2亿元,上交所预计降费金额约6亿元。
近年来,深沪交易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政策的要求,紧扣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发展大局的目标,陆续实施多项降费措施,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比如,2023年8月,深沪交易所将股票交易经手费收费标准下调30%,同时证监会相关部门和各派出机构指导券商同步下调佣金费率,将降费效应切实传导至投资者,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
深沪交易所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研究推出科学合理的减费降负措施,扎实发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功能,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至2027年底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组织管理、投入保障、人事编制、薪酬待遇、医保支付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县级市,有条件的市辖区可参照,下同)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县域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县乡村三级协同支持关系进一步夯实,乡村两级服务水平明显加强,医保基金县域使用效能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指导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20条重点任务和要求,对县域医共体的外部管理、内部运行、完善服务、支持政策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内容丰富全面,坚持守正创新,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指导意见》强调了医共体建设的政策导向,就是"强县域、强基层",推动实现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明确了工作路径,就是建设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四个共同体",增强医共体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提出了发展要求,就是"紧密型、同质化、控费用、促分工、保健康",确保医共体建设行稳致远。
▲九部门联合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
据悉,为加快推进农村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简称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邮政集团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力争到2027年,具备条件的县级行政区实现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全覆盖,全国县乡村三级客货邮站点数量达10万个以上,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达2万条以上,基本建成"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服务新模式,全国农村运输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意见》提出5方面共14项任务。具体来说,一是打造因地制宜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形式。提出"推广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发展货运班车"等典型发展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农村客货邮+"电商、旅游、农业等发展形式。二是建设"一点多能"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站点。提出构建县乡村三级站点体系,拓展县级客运站客货邮功能,推进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配送;拓展乡镇站点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上接县、下联村的集散中转服务能力;完善村级站点网络,打造"一站式"村级站点。三是推广安全可靠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装备。推广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型,应用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装备设备,鼓励应用自动化分拣、装载、运输等设备,提升服务效率。四是健全规范有序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服务体系。规范农村客货邮作业流程,提升农村客货邮服务质量,强化农村客货邮安全管理。五是完善合作共享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形成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市场主体整合,加强农村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和快递信息互联共享。
另外,《意见》提出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加强资金支持,鼓励先行先试,加强经验宣传推广,营造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良好氛围。
国资改革
国资委表示推动央企实现"开门红"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党委1月2日召开扩大会议,紧密结合国资央企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提升标准,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切实提高履职能力,推动中央企业在开好局、起好步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切实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更好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会议指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国资央企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资央企的全面领导,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提高中央企业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快推进财务数智化转型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12月28日召开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中央企业加快推进财务数智化转型,以控增化存为路径,确保重点领域风险可防可控。
会议指出,2023年,中央企业财务系统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运行韧性增长、社会贡献更加突出、风险管控精准有力、财务管理持续加强、司库体系基本建成,有力支撑和促进了中央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要求,2024年各中央企业财务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锚定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控体系的总目标,把握价值管理规律,以全面预算为引领,有力推动发展战略落地见效;严守账数真实铁律,以决算管理为镜鉴,全面夯实经营管理决策基础;深挖价值创造潜力,以提质增效为主线,聚力实现经营效益稳步增长;顺应智能变革趋势,以司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财务数智化转型;树牢风险底线思维,以控增化存为路径,确保重点领域风险可防可控,为推动中央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调研部署中央企业司库体系建设年底收官工作时曾强调,中央企业要围绕突出问题整治、数据规范治理、系统信息安全和财务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加快推进司库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标准化、集约化、精益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财务管理再上新台阶。
国企将成经济转型重要推动力量
证券时报1月2日刊发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撰写的文章指出,回望2023全年,中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态势。从各国经验来看,在新旧动能切换过程中经济的短期下行风险会显著上升,这需要更为积极的宏观政策来为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对于全球日益上升的不确定性,中国应对的策略是在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大框架下,通过化解宏观风险和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来加大自身的确定性。短周期主导经济和市场的波动,但当长周期进入尾声时,作为灰犀牛存在的长周期因素(地产、债务、人口和技术进步)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导致短周期的规律性会变得极其不稳定。
中国目前处于多期拐点叠加的特殊时期,库存周期和朱格拉周期触底回升的动能受到更强地产周期下行压力的压制。不过,基于中国在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科技研发、制造业能力等全方位的大国优势,中国有望引领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第六轮康波周期。在此过程中,做大做优的国有企业部门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二十届三中全会有望在"促改革"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通过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向2035年远景目标迈进。
公司法新设“国家出资公司的特别规定”专章受关注
据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023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其中,新修订公司法设立“国家出资公司的特别规定”专章,完善了国家出资公司相关规定,受到广泛关注。有关专家日前认为,国企改革形成了很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公司法作为企业组织法,吸收国企改革的成果,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熟定型。
事实上,公司法修订草案自“一审稿”就开始使用“国家出资公司”概念,并加以专章规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斌在谈到新修订的公司法时表示,1993年公司法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此后的数次修订也都有推动国企改革的考虑。在刘斌看来,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多年来,国企改革形成了很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需要全面推广与适用。公司法作为企业组织法,需要吸收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成果,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熟定型。如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过半数为外部董事,并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外部董事过半数制度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成果。外部董事由国资委或者集团公司委派,不在任职企业领取薪酬,与任职企业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因此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制约经理层和内部董事,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防止内部人控制。
新公司法完善了国家出资公司相关规定,这被看作此次公司法修订的一大亮点。公司法所称国家出资公司,是指国家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包括国家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刘斌指出,修订后的公司法以国家出资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上位概念,明确了国家出资公司包括国家出资的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范围扩大。
吴刚梁表示,这符合当前国企改革的进展情况。经过多年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些集团公司不再是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原先关于国有独资公司的特别规定不再适用,可能成为特别规定的“漏网之鱼”。他也指出,修订后的公司法中“国家出资公司”的规定与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国家出资企业”的口径不一致。
“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不在修订后的公司法‘国家出资公司’规定的适用范围。”吴刚梁说,未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模式逐步转向“管资本”模式,参股公司纳入适用范围或是趋势。吴刚梁强调,修订后的公司法中国家出资公司是国家直接出资设立的企业(一级企业),子公司按照国家出资公司所出资企业的规定适用即可。
修订后的公司法还落实中央关于监事会改革要求,明确国有独资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的,不设监事会或者监事;增加国家出资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的规定。吴刚梁表示,在国有独资公司层面,由于2018年外派监事会并入审计部门,存在没有监事会主席、监事会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在本次公司法修订之前,事实上已经取消了监事会。在各级子公司层面,此前一般都设置了监事会或者监事,特别是上市公司和规模较大的重要子公司。但是根据修订后的公司法,各级国有企业都可以不设监事会,取消监事会符合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
自主创新
国办发文明确知识产权领域央地权责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方案》提出,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厘清权责关系,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健全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推动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从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授权确权、运用促进、保护、公共服务、涉外工作、其他事项等7方面划分知识产权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对实践中已形成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财政事权划分予以确认,新增条件相对成熟的中央财政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发挥地方管理区域内事务的优势,强化分级负责,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方案》提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改革确定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合理安排预算,及时下达资金,切实落实支出责任。要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知识产权领域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参照本方案精神,结合省以下财政体制等实际,合理划分省以下知识产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要明确省级人民政府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责,加强省级统筹,加大对行政区域内财力困难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将适宜由地方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知识产权领域支出责任上移,避免基层政府承担过多支出责任。
南京立法支持民营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据悉,2023年12月28日举行的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二审通过新修订的《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条例》共10章、76条,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产业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与开放创新合作、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环境以及法律责任等八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规定。《条例》将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
《条例》)提出,确保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只增不减,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优化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扩大项目经费管理负责人自主权。项目承担单位可以将间接费用全部纳入绩效考核安排,强化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激励。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条例》)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探索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转化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免费向企业开放。
2023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发布
2023年12月29日,由上海市软科学基地--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等联合研制的《2023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在沪发布。
据悉,该指数用19项指标对亚太53个地区进行评估,综合反映了各地区将知识资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居民财富的能力。新加坡和上海分别蝉联冠军和亚军,台湾取代东京获得季军,第四到十名分别是首尔、蔚山、东京、香港、北京、西澳大利亚和以色列。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地区表现良好,在前十位中占据四席,在前二十位中占据八席。以53个地区大致三等分划分,中国33个地区在第一、二、三梯队中分别有7个、12个、14个地区。
研制该排行榜的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指出,罗守贵介绍,《2023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采集的是2022年数据,这一年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冲击依然存在,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荡和调整过程中。与很多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在指数评估的19项指标中,中国在"经济活动率"指标上表现最为突出,排名1-23位的全部是中国地区;"每千从业人员中经理人数"指标的前十名中,中国占据7席;"每千从业人员在知识密集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指标的前十名中,中国占据6席。
知识竞争力是指创造新的概念、思想、工艺流程和产品,并把它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财富的能力。知识竞争力指数由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心提出,从2002年起,这家研究机构每年发布《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年度报告》,以全球125个主要地区作为评估对象,测定这些地区的知识竞争力指数。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是该指数的一个板块,从2010年起由国际竞争力中心授权在中国发布。
科技推动产业创新路径新思考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1月4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4年九项重点工作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置于首位,表明我国经济动能的新旧切换进入快行道,同时意味着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势必得到超级强化与空前夯实,而从产业成长的长周期规律要求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更具长远意义的战略任务安排也将获得政策的连续助力与驱动。
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尽管如此,整个产业链条或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上依然存在不少缺陷,主要表现为:部分产业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组装和加工制造等中低环节,"微笑曲线"两端的占比较低,行业关联效应以及协同共振性不显著,产业组织的规模效应与集群效应不够强大,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且库存周期长,同时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地域分布上存在不少趋同化与同质化倾向等。但是,这些传统"低端产业"却又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微观基础,是创造与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供给主体,甚至可以将它们看成衍生新兴高端产业的重要母体,自然就不能"一退了之",而应当对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借助科技创新的强大赋能,传统化产业整体朝着代化产业跃迁的背景下,产业体系会更趋健全与完备,产业层级会更加健康与完善,产业链功能会更为健壮与完整。
不同于前两次科技革命我们错过了宝贵机遇和落后于人,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以人工智能为标配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国站到了与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的位置。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增材技术等都可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赋能与价值再造,如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新需求,增强产品个性化与精准化服务功能,实现柔性制造;云计算与物联网可以拓展企业资源要素配置空间,实现泛在制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支持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极端制造;增材技术则可充分利用材料资源,完成便捷制造。对接与嵌入这些先进技术,企业与产业便可迈入高端化与智能化的强势行列。
任何技术的应用均要不菲的成本,尤其是不同行业创新要素禀赋本就不均衡,不可能所有企业与全部产业都能通过自身科技创新完成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搭建各种专业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尤其是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核心赋能与策源优势,以广泛带动相关各层级专业平台的有效策应与高效协同,构造出针对目标产业链的全方位能量输出矩阵,确保科技创新作用于产业升级的功能饱满溢出。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进程,有必要创建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载体,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产业升级示范性园区或基地,支持与推动各种科技创新要素与平台资源朝着园区与基地汇拢,引导与激励链上企业和大项目向着园区和基地集聚,最终以产业集聚联动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更多的是在占有与扩张物理资源、增加与提高机械设备投入等重资产背景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这种产业成长方式不仅面临着资源稀缺性的制约,而且遭遇到融资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曲线愈来愈陡峭的挑战,同时会产生破坏资源以及污染环境等更多的负外部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多种要素瓶颈约束下,各个产业只能处于封闭状态,产业的辐射与联动协同功能受到抑制,企业跨环节以及产业跨领域获取额外利润的能力较为贫弱。也正是如此,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培植与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我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扶持,同时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作为未来产业展开前瞻性布局。这些被称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与升级中的传统产业形成了稳与进、破与立以及补链与延链的关系,最终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柱,由此不仅带动我国整体产业链向高端迁移,而且还会撕破产业藩篱,在各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形成耦合协同格局,既可提高产业链全要素生产率,也能增强产业链潜在生产率。
既然新的产业赛道由科学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凝结而成,首先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产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对此要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与创新资源的通力合作,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造出强大的战略性与未来性技术供给体系。同时,服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必须创建出要素聚合、转化服务、成果展示、产业育成等创新转化服务生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并广泛渗透,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函数,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不仅如此,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全球性的创新战略竞争,谁掌握了科技创新的先机谁就赢得了未来,谁把控了科技创新的主动权,谁就可以将本国产业体系的安全神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理论上说,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可以促进和提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但却并不能严格确保安全性的牢靠与稳实,因为产业的完整性与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展示出的是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优势,但若整体产业链或产业链的某环节国产化率较低,即使产业层级再高,产业水平再先进,再有竞争优势,也不能代表产业体系的绝对安全性。而从现实上看,不仅频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政治风波不断地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扰动与冲击,而且我国的产业体系本身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存在着"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风险事实上成为了我国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强调的是在危机与风险时刻,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展示出强大的韧性,即具有动态应对、动态恢复、动态创新与动态升级的功力,而且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动能构成中,自我科技创新能力越强,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就越有保障。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产业体系的安全性,无疑需要凭借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的力量,一方面,要提高顶层设计水平,厘清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方向,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以及产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紧密依托我国政府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与组织动员能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不仅如此,中央政府须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窗口指导,确保创新资源朝着"卡脖子"领域汇聚,同时创造出全国性与地方性产业联动互补的内循环格局;更为重要的是,举国创新体制必须与企业创新主体结合与互动起来,前者更多在基础技术、底层技术及前沿技术创新上用功,后者则在应用创新、市场创新及场景创新上发力,二者的高度嵌入与契合,最终锻造出有为政府、有力主体、有效市场和大众参与的制度优势。
节能减排
四部门发文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
据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1月4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部署构建新能源汽车融入供电网络的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
《实施意见》给出了思路清晰的"远景图"--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构建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的信息流、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可有效发挥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车网互动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等形式,可参与削峰填谷、虚拟电厂、聚合交易等应用场景。
为此,《实施意见》提出,加强车网互动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从社会整体效益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同时,积极探索,适度超前,有序建设。结合各省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与电力市场改革进展,积极探索兼顾多方利益的车网互动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面向不同场景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有序推进车网互动生态建设。
《实施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充电峰谷电价机制全面实施并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大力度开展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力争参与试点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私人充电桩充电电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的潜力通过试点示范得到初步验证。
到2030年,我国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市场机制更加完善,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
《实施意见》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协同推进车网互动核心技术攻关,包括加大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攻关,在不明显增加成本基础上将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3000次及以上,攻克高频度双向充放电工况下的电池安全防控技术。
《实施意见》还提出,加快建立车网互动标准体系、优化完善配套电价和市场机制、探索开展双向充放电综合示范、积极提升充换电设施互动水平、系统强化电网企业支撑保障能力等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力争在2025年底前完成双向充放电场景下的充放电设备和车辆技术规范、车桩通信、并网运行、双向计量、充放电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居民充电峰谷分时电价全面应用,进一步激发各类充换电设施灵活调节潜力;优先打造一批面向公务、租赁、班车、校车、环卫、公交等公共领域车辆的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等。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各相关部门将"合力攻关"。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统筹开展车网互动顶层设计,积极推进配套政策、电价与市场机制建设,强化指导监督。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推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加快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功能等。
《实施意见》还要求压实各方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动车网互动相关工作,加快推广智能有序充电,研究探索车网互动应用试点,推动将智能充放电设施建设和改造纳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范畴,对车网互动试点示范项目加大资金支持。
另外,《实施意见》提出,强化试点示范。初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川渝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5个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
三部门联合发文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23〕171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水处理既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要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全过程污染物削减与温室气体减排,开展源头节水增效、处理过程节能降碳、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全面提高污水处理综合效能,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到2025年,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进展,能效水平和降碳能力持续提升。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意见》从强化源头节水增效、加强污水处理节能降碳、推进污泥处理节能降碳等三方面明确了具体举措,并提出强化标准引导、加强科技支撑、完善激励政策、建设绿色低碳标杆厂等支持政策。
交易商协会进一步减免会费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据悉,为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进行结构性减税降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于 2023年12月29日发布"关于给予2023年有存量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会费减免的通知"(简称通知),推出了适用于2023年当年的会费减免措施。
通知明确,本次会费减免对象为2023年有存量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会员,其中不包括仅发行过超短期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人以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ABN)项目中非实际融资的发起机构。
通知指出,结合会员实际交纳会费情况,按照发行人会员的企业规模设置不同梯度的会费减免比例,对于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和一般企业发行人会员分别按2023年会费收取额20%、30%和50%的比例在已交纳范围内予以进一步减免。(一)对2023年有存量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特大型企业发行人会员再减免6万元;(二)对2023年有存量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大型企业发行人会员再减免7.6万元;(三)对2023年有存量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企业发行人会员再减免4万元。
通知说,有关事项已于2023年12月28日经第四届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交易商协会将主动联系已交费发行人会员进行会费退还。
福建发文支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据悉,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近日联合印发《支持全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若干措施》,包括促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支持规范化规模化再生利用、强化技术创新和标准引领、强化典型案例示范和推广、加强回收利用宣传和引导,实施期限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若干举措》提出,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通过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每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年处理能力在1万吨及以上、年再生利用量达到5000吨(或75万KWh)及以上且信息完整、生产前驱体或正极材料的企业,按1000元/吨(或6.6元/KWh)予以补助,单家企业最高补助1000万元。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制修订,省级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牵头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分别最高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奖励。
蔚来牵手隆基绿能推广光伏换电站
据报道,蔚来的对外合作步伐在悄然提速,继与长安、吉利组建"换电合伙人"后,近日,蔚来又将合作触角延伸至光伏产业龙头。1月3日,蔚来(09866)与隆基绿能(601012)联合宣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紧密合作并共同推动充换电站使用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打造行业领先的光储充换一体站,在推进分布式光伏配合V2G车网互动、建立"出行碳中和"相关行业标准等方面展开合作,助力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对于此次合作,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表示,从"碳中和"的角度看,双方的合作将成为发电侧与用电侧围绕"出行碳中和"打造"全球碳中和"的典范。
目前,蔚来与隆基绿能合作的首座HPBC光伏换电站已在西安奥体中心投入运营。该电站采用隆基绿能基于高效HPBC电池技术打造的新一代组件Hi-MOX6。该产品是隆基绿能面向全球分布式用户"量身定制"的首款专属组件,正面无栅线,无金属电极遮挡,发电性能更优,可有效提升组件抗隐裂能力,也更加美观;还可以满足不同建筑设计风格,融洽和谐地搭配多元化场景。
据悉,除蔚来外,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公司也在推动光储充换一体站的建设和商业化运营。2023年5月,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宁东公司"换电重卡绿色交通示范项目"竣工,一期建成2座换电站,正式投入使用。该项目是全国首座光伏直供换电站。
此外,宝馨科技(002514)也是行业内较早投身充换电一体化探索的公司。据悉,宝馨科技利用自身在光伏领域的积累,借助光伏发电、大容量储能、智能充电桩、重卡换电站等先进技术,推出了面向整市的"光储充换"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集绿色发电、能源互补、微网储备、智慧调控于一体。截至目前,该公司的"光储充换"业务已覆盖安徽、江苏、上海、重庆、福建、河南等六省市。
劳动用工
上海发布优化博士后发展综合环境文件
据悉,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房管局等8部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优化上海市博士后发展综合环境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厚植青年科技人才沃土,为上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支生力军。
《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要求的首个地方综合性文件,由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健全保障3个部分17条组成,一半以上是新增支持举措。这些举措专注于为上海博士后提供进站、在站、出站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支撑体系,重点突出了三个"全"。
一是全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举措更聚焦。扩大"超级博士后"资助规模,入选人数达上年度进站人数30%。新设"博士后国际合作交流"资助,对海外引进博士来沪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来沪工作和国内派出博士后给予资助,设立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补贴。鼓励各区在设站资助、引才奖励、生活配套、科研资助和安居补贴等方面加大投入。
二是全力搭建科研创新平台,载体更多元。定期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博士后揭榜领题"活动。加强对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创新机构支持。支持博士后向企业流动。支持高水平团队设站单位与全球顶尖高校、一流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开展海外科研产业项目合作研究。
三是全方位构筑服务保障体系,覆盖更周全。将博士后纳入到上海市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健全博士后安居保障机制,优化博士后子女教育保障机制。畅通博士后职称评聘渠道,建立事业单位聘用博士后"直通车"。
截至目前,上海在站博士后8279人,其中2023年进站2978人,较前一年增长10%。
下一步,上海将以《实施意见》为抓手,持续加大对博士后个体与用人单位主体的服务保障力度,努力为人才心无旁骛搞研究、放开手脚干事业创造良好条件。
安徽省人力资源公司成立
2023年12月27日,安徽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该公司的成立是省国资委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才兴皖工程、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的重要部署,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人才资源作用,加强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的重要举措,将为安徽省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提供国资国企人才智力支撑。
安徽省人力资源公司是在省国资委指导下,由安徽国控集团出资设立。作为安徽省人才产业综合服务机构,该公司将依托全省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聚、人才发展服务、人才数智管理、人产融合协同的专业化运营平台,助力安徽省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人力资源公司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功能性+经营性"双目标,积极构建"人才+资本+数字+产业"业务模式,发挥省级专业人才平台公司功能作用,深耕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数据开发、人才综合服务、产教融合发展等核心业务,服务人才强省战略,为安徽省打造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专家论坛
2024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有强大支撑
环球时报1月4日刊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撰写的文章指出,2023年,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持续,主要发达国家加紧收缩的货币政策走向尾声,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一些国家的逆全球化政策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国经济的运行前景备受市场关注。
国际宏观政策的变化
2024年,世界经济将开启疫情以来周期运行的第二个阶段。为应对疫情,2020年各国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实施力度较大的财政刺激,尤其是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程度史上罕见,这也导致了2021到2022年形成了史上罕见的通货膨胀;不得已之下,各国在2022到2023年大幅加息,紧缩银根,发达经济体增长开始呈现下行态势,导致美联储于2023年7月后停止加息;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同步下行,2024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将改弦更张,再度转向宽松调节,利率水平将随之下降,全球流动性将趋于宽松和活跃。
2022到2023年,美联储实施强有力的紧缩政策,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持续大幅上升,美债利率迅速走高,美元汇率持续走强,全球资本大幅回流美国。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承受了资本流出、人民币贬值、产业链打压和货币政策被掣肘等多重压力。
2024年,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转变,可能会形成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市场和政策变化。美联储货币政策或将由之前的以抑制通胀为核心目标转向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为核心目标,利率水平将下降。相关预测显示,2024年美联储有可能降息4次,共100个基点左右。随着利率水平包括国债收益率的下降,资本有可能从美国市场流出,美元指数将走弱,并驱动美元贬值。
事实上,受相关预期的影响,2023年11月以来,上述趋势已经开启。预计中国经济2024年将进一步走向复苏,经济增长水平在全球表现良好,2024年国际资本流入将加快,人民币会在波动中升值,货币政策空间进一步扩展。2024年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将有所改善。
内需将进一步回暖
2024年,中国宏观政策将继续以扩需求、稳增长为重要目标,协同发力实施扩张性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或将明确扩张性的基调,“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呵护民营中小微企业、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等。重点将是用好1万亿元国债以及地方专项债额度,延续落实结构性降费优惠政策,缓释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对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支出等。2024年地方专项债额度可能将超过1.5万亿元,以保障地方财政合理的支出强度;财政赤字率有望保持在3.5%—3.8%的区间,必要时财政赤字规模可能会适度增加。鉴于中央财政状况良好,政府部门有能力适度加杠杆。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上适度加力,万亿国债的边际效应将有力地推动需求释放。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继续偏松操作,配合财政政策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为促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可能会适度出台降准降息政策措施。2024年预计全年降准或为两次,共0.5个百分点左右,以保持和增强货币政策偏松操作信号,改善房企流动性环境,加快恢复资本市场信心,提升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能力和积极性。随着明年二季度美联储可能转向降息,我国政策利率下调的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消费和投资、稳定银行息差,预计2024年中期借贷便利(MLF)有下降10—20bp的空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会相应下调,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可能会略大于贷款利率下降幅度。
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需求逐步释放,2024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将温和上行,同比增长可能在1%左右。在需求回升和低基数下,猪价可能改变2022至2023年的走势,先抑后扬,跌幅较2023年明显收窄并可能逐步走正;消费需求继续温和释放将为服务业价格提供上涨动力;在需求端政策大幅松动下,住房及建筑类耐用消费品跌幅将收窄。国际油价中枢可能在波动中回落。尽管OPEC+寻求进一步减产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可能会影响石油价格,但全球制造业处于下行周期中,整体需求预期趋弱,国内原油及化工品补库意愿不强;低基数效应有助于国内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跌幅逐步收窄乃至转正。
在财政政策加力增效、货币政策稳健偏松支持下,2024年“三驾马车”将不同程度地协同推动经济增长。在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基数效应可能会导致消费增速略有放缓,但消费仍将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是“稳投资”和“促增长”的两大抓手,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在利好政策和需求恢复的带动下,可能会减弱对投资的拖累。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下行,国际贸易增速也将放缓。我国出口虽继续承压,但全产业链体系有效支撑系统性供给能力、中高端制造水平提升推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RCEP全面实施、出口方向进一步多元化叠加低基数,2024年我国出口韧性犹存。2024年出口增速可能由降转升,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正转负。在财政政策加力的边际效应下,2024年市场需求不足状况将趋改善,产出缺口逐步收敛。受基数效应影响,一季度和三季度的增速可能快于二季度和四季度,呈现出倒“N”型走势。
2024年经济运行中,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中小金融机构方面可能会面临一定风险,从短期看这些风险的实质主要是流动性风险。鉴于近年来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联动效应有限。在增发国债和特殊再融债发行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将趋向缓和。房企风险以及相关联的民营企业风险,下一阶段或需重点防范。2024年,在扩张性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的环境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人民币升值推动资产价格回升
眼下美联储加息已至尾声,2024年二季度美联储有可能转为降息。在预期影响下,美元于2023年11月已开始贬值,非美货币普遍升值,人民币汇率也快速回升。中美两国经济之间在增长、物价、国际收支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相对变化也将进一步推动美元走弱和人民币走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至少超过4.5%,而美国增长则较2023年可能下降,保守估计不会超过2%。疫情后美联储大幅放水导致美国2021至2023年出现高通胀,而我国货币政策则相对较为稳健;其间美联储资产扩张了约80%,而我国央行资产只扩张了30%;同期,美国CPI累计上涨13.1%,中国CPI则累计上涨3.9%;从相对购买力平价看,美元应对人民币贬值;但美国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强势升值,2024年美元可能补贬。迄今为止美国对中国维持4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2024年美国如果降息,而中国利率水平将相对稳定,中美利差将进一步收窄,资本将会流出美国,美元将承受贬值压力。预计人民币汇率从2023年年底开始,到2024年一季度,在6.8—7.1区间内双向波动、基本稳定、稳中有升的可能性较大。2024年二季度后,随着美联储降息进程确立以及中国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人民币将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升值态势,到年底前汇率区间或将上移至6.3—6.5。
人民币走向升值意味着人民币资产价格可能形成上涨趋势,其市场价值趋向上升,将会引起人民币资产的投资活动趋向活跃。美联储降息预期将推动资本流出美国,部分会流向新兴经济体,而基本面良好的中国应该会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在金融市场开放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市场上权益类和债权类的优质资产将会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对象,加上国内流动性总体偏松,系统性股市呵护政策逐步显效,以及股票市场估值偏低,2024年中国股市存在不小的估值修复空间。在供需两端政策有力支持和需求逐步释放下,以人民币标价的房地产也可能因人民币升值而逐步回稳,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深刻把握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对此,光明日报1月3日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教研部主任董振华撰写的文章说,“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1.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归根结底要体现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在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中谋划和推动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具有确定性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之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全过程。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把握经济工作政策取向、作出正确抉择的核心理念,是我们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
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更不是让资本逻辑支配和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决不能让资本的逐利本性无限膨胀,必须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例如,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阶段的演进,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增强,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出现阶段性下降。如果为了保持原有的经济增速而延续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不仅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还会为此付出牺牲自然环境的沉重代价,从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
正是基于一切为了人民这个价值立场的确定性,我们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为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全面把握事物、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在不确定性的形势变化中,遵循确定性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决策。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形势,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确定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不确定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不确定性是绝对的,确定性是相对的。确定性的必然性、恒常性、不变性,是通过偶然性、无常性、变化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的偶然性、无常性、变化性,内在蕴含着必然性、恒常性、不变性的内容。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我们必须从不确定性出发,观察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忧患意识出发未雨绸缪,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问题,更加自如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风险,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3.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观念是我们在不确定性的形势变化中,谋划和推动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的具有确定性的科学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化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把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质量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把速度与质量对立起来。发展质量必须以一定的速度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合理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可能保障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也就谈不上发展的质量。离开发展质量的经济增长,发展速度不可持续,甚至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带来一系列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把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宏观数据是通过对整个经济体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得出的,反映的是整个经济的总体情况。微观感受是每个居民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经验体验,反映的是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感受。既不能用宏观数据掩盖微观感受,也不能用微观感受替代宏观数据,只有将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在发展经济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辅相成,既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也构成互为动力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才能提高收入水平,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这是民生改善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民生改善才能可持续提升最终消费需求、支撑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发展就不可能长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4.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谋划和推动经济工作,能够主动把握确定性的力量和底气。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大国,我们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一直存在,有的时候会不断增加甚至非常突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不能回避,只能正确面对,通过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只有办好了自己的事情,我们才能成为不稳定、不确定环境中最大的稳定因素、确定因素,才能在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为此,要胸怀“国之大者”,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既要坚持战略思维运筹于帷幄之中,又要善作善成决胜于千里之外。打好任何一场战役,都必须战略和战术相统一,既要仰望星空、胸有全局,又要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妥善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既要通过“务虚”进行战略擘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又要通过“务实”坚持问题导向,分层级理清影响落实的问题,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激发起来。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科学谋划经济工作,积极作为、顺势而为,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小企业
福建十项重点任务助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近日,福建省工信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福建省省级层面首次出台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
专精特新是指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行动计划》提出十项重点任务,勾勒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到2026年的发展目标,力争培育有效期内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0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50家以上,培育一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处负责人黄春莺介绍,《行动计划》重点聚焦降低技术创新和数字化门槛,加快数字化赋能,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从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实施技术改造等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做好数字化‘加减法’。”黄春莺说。
“加”的是智能化升级。《行动计划》明确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提质扩面。比如,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省级产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培育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帮助中小企业从平台获取资源和应用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业务系统需求等。
此前,福建省先后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4条、助企纾困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28条等惠企政策,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此次政策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把创新型中小企业也考虑进来,推动政策支持的着力点前移,对所有优质中小企业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降低门槛和扩大支持范围,让优质中小企业智慧升级‘加速跑’。”黄春莺说。
“降”的是技术创新和数字化门槛。《行动计划》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要求可放宽至不低于600万元。“设备原值是指工业企业在购置或自制设备时所花的全部费用。我们将原先‘不低于800万元’的要求降至‘不低于600万元’。”黄春莺说。
在此基础上,《行动计划》还提出,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组织产学研供需对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拿出“真金白银”,提供多元化渠道破解融资难题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这也让专精特新企业极为需要金融的支持。”黄春莺分析,但此前,“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大山”一直难以挪动。
为此,《行动计划》重点考量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和可得性,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等方面发力,畅通资金融通渠道。《行动计划》提出,每年设立贷款总规模80亿元的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贷款,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当年新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予以最高20万元的贴息补助。
《行动计划》还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融资渠道。如,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对优质中小企业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其一级子基金股权投资支持的,按照实际到资额分别给予5‰、1%的奖励,最高100万元。推动设立省级专精特新基金,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各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对接合作,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加快建设专精特新专板;对列入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根据企业上市进程,省级财政分阶段分别予以一次性奖励。
引才用才留才,提升“造血功能”强化智力支持
去年5月起,省工信厅成立调研组,深入福州、莆田、泉州和龙岩等地,召开7场企业座谈会,收集企业需求问卷1700多份。其中,近三成企业表示存在技术需求,五成企业与大企业有对接需求,超过六成企业当年有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意向。
“这些意向都指向了‘人才’,人才也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黄春莺说,《行动计划》支持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人才结构,提升中小企业自身“造血功能”。
具体怎么做?《行动计划》探索实行专精特新高层次人才职称申报举荐制,打破“唯学历论”,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选拔机制。“如,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内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经2名以上具备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署名举荐,可不受学历、继续教育条件限制,直接申报工程技术系列高级职称。”黄春莺说。
为促进高水平人才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行动计划》还提出系列“保障技能人才”的措施。如,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等;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等开展轮训,推动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全覆盖;以优质中小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发布企业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助力优质中小企业引进具有引领性、原创性、突破性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行动计划》还支持强化梯度培育机制,建立健全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加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同时,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实施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等。”黄春莺说。
黑龙江20条举措推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据悉,黑龙江近日印发《黑龙江省加快推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提高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水平等五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
《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聚焦“4567”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领域,以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为统领,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农机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能源、化工、食品、医药、汽车、轻工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制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方案,形成“1+N”的方案体系和推进机制,利用3年时间推动全省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实施“智改数转”千企技改专项行动。面向“4567”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领域,聚焦智能设备更新、数字化工艺升级、数据赋能管理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实施“智改数转”千企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加力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生产线)和智能工厂。以企业“智改数转”技术改造项目入统投资金额为依据,按入统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水平给予两倍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500万元。经省级认定的数字化车间(生产线)和智能工厂,按项目合同金额(含设备投资和工业软件购置等数字化建设费用)给予10%的一次性补助,最高分别不超过200万元和1000万元。
《若干政策措施》强调,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专项行动。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智改数转”专项行动,用2年时间完成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每年认定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给予每户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每户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哈尔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行业重点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在产业园区、大型厂区等需求热点区域布局建设通用、智算、超算和边缘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对计算能力达到50P以上的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按照设备和软件等建设费用的30%,给予建设单位最高2000万元奖励。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购买算力服务用于开展人工智能等领域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对实际购买重点算力服务商算力资源超过30万元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按实际支出额给予30%的创新消费奖励,每个单位每年奖励最高4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政策措施》指出,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水平。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每个二级节点建设单位给予500万元奖励。引导企业接入二级节点、开展标识解析应用。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哈尔滨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行动,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推动重点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
经贸态势
美国对卡车和公共汽车轮胎发起第一次双反日落复审调查
2024年1月2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自中国的卡车和公共汽车轮胎(Truck and Bus Tires)发起第一次反倾销和反补贴日落复审调查。与此同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上述涉案产品启动第一次双反日落复审产业损害调查,审查若取消现行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在合理可预见期间内,涉案产品的进口对美国国内产业构成的实质性损害是否将继续或再度发生。
利益相关方应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日内向美国商务部进行应诉登记。并于2024年2月1日前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回复意见,并最晚于2024年3月11日就该案回复意见的充分性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评述意见。
2016年2月18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的卡车和公共汽车轮胎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7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卡车和公共汽车轮胎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肯定性终裁。2019年2月15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据了解,针对贸易政策的变化,中国一些头部轮胎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工厂来规避风险,早期大部分企业选择了离原材料橡胶产地较近的东南亚地区,近年来随着美国"双反"政策范围扩大,部分企业又开启全球化布局。比如赛轮轮胎(601058.SH)是业内率先走出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越南和柬埔寨两大海外基地,去年开始筹备墨西哥新建工厂,成为国内轮胎行业首次在北美布局产能。此外,国内其它头部轮胎企业如玲珑轮胎、森麒麟(002984.SZ)等也均进行了全球化布局,其中玲珑轮胎拥有泰国和塞尔维亚两大海外基地,森麒麟拥有和规划了泰国、摩洛哥和西班牙三大基地。
荷兰对华出口部分先进DUV禁令施行
据报道,荷兰此前颁布的对华出口部分先进DUV光刻机的禁令实行。1月1日,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发布声明称,近日荷兰政府部分撤销了此前颁发的NXT:2050i和NXT:2100i两个型号光刻机的出口许可证,这将对部分中国客户产生影响。
撤销许可证的一个大背景,就是2023年美国发布了出口管制新规,进一步收紧了对中国的设备出口,而ASML作为芯片核心设备制造商,也受到影响。不过,当时ASML高管曾谈到,适用该新规的涉及先进芯片制造的中国晶圆厂数量有限。
对此,ASML在声明中表示:"美国2023年10月17日发布最新出口管制规则,限制向个别先进芯片制造晶圆厂发运特定型号的中高端DUV浸润式光刻机。"
而在去年6月30日,荷兰政府曾发布了有关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新规定,当时就规定ASML需要向荷兰政府申请出口许可证才能发运最先进的浸润式DUV系统(即TWINSCAN NXT:2000i及后续推出的浸润式光刻系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荷兰新出口管制条例的对象是最先进的沉积设备和浸润式光刻系统,并非所有浸润式DUV光刻系统。从此次ASML的新声明中也可以看到,美国新规限制的也是特定型号的中高端DUV浸润式光刻机。
如今来看,先进的DUV浸润式光刻机明确受到了限制,而EUV光刻机(极紫外线光刻机)则是一直无法出售给国内。
据了解,全球核心的光刻机公司除了ASML,还有日本的佳能和尼康,但ASML占据了全球80%的光刻机市场,接下来随着半导体市场波动、全球出口政策变化,光刻机市场的走势将持续受到关注。
投资视点
经济大省"打样"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作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川六个经济大省纷纷表态将“真正挑起大梁”,不仅要从量上贡献经济增长点,更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迎接挑战 经济大省“挑起大梁”
过去一年,六个经济大省保持恢复向好态势,从2023年前三季度各省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分列地区经济总量前六,六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44.7%,继续发挥经济“顶梁柱”作用。
不过,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大省也不例外。展望2024年经济工作,山东、四川在相关会议上均指出,全省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强调,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相较于偿债能力偏弱的地区,经济规模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有能力自行化解债务,部分地区如广东省更是早已启动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不同地区应各司其职,经济大省重心更应放在稳定全国经济之上。
目前,经济大省不仅喊出发展口号,还已着手细化和锁定目标。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体现在坚决完成2024年增长目标上。具体来说,农业要延续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要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成都要更好发挥"压舱石"和"主引擎"作用,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城市要加快高质量发展,经济体量较大的市(州)要多作贡献,增速相对滞后的地区要迎头赶上,全力实现良好开局和全年稳扎稳打。
在高质量发展大局下,挑起大梁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量的贡献上。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还要体现在发展质量效益的领先上、产业与科技的支撑上、国际市场地位的稳固上。
1月3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发表了题为《奋力拼搏 开拓进取 以浙江的"稳""进""立"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的署名文章。他在文中指出,2023年,浙江经济运行稳进向好,预计全年GDP增长6%左右、经济总量突破8万亿元,规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开年即开工 开工即实干
"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1月2日在江苏省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会议上指出。
重大项目作为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抓手,历来是地方政府政策部署的重点。从新年政策动向来看,各经济大省发展目标各有侧重,但都不约而同地侧重部署了重大项目。
江苏省在前述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会议上透露了2024年重大项目安排计划:项目总计510个,包括实施项目450个、储备项目60个,实施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408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80个,年度计划投资2166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45个,年度计划投资3156亿元。
紧挨江苏的浙江尚未召开类似省级重大项目开工仪式,不过,易炼红在前述文章中指出,新的一年,要坚持政策聚焦稳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2024年,浙江省将安排"千项万亿"重大项目100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以上;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推动社会资本"想投、敢投、放心投"。同时,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组织境外拓市场团组1000个以上,争取招引落地1亿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20个以上。
河南在2023年12月26日专门召开了全省重大项目谋划专题会议。"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审批流程,加强用地、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河南省长王凯称。
四川的表态与之类似,明确2024年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储备项目接续早投、新建项目早开快投、在建项目快建多投、竣工项目投产达效。
更早以前,广东省委财经委员会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要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化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当表率 经济大省率先部署发展任务
2024年的经济工作任务重,经济大省将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部署高要求的发展任务,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在各经济大省中,山东2024年第一批政策清单已率先出炉。其中既包括2024年新推出政策,也包括2023年清单中延续执行的政策。在2024年新推出政策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力扩大有效需求和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是重点内容,这些领域新推出的政策分别为10项、9项和9项。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山东此次拿出不少"真金白银"的补贴措施。例如,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蓄电池和大宗工业固废,创建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每个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对新入选的"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领航企业、特色专业型平台等数字化转型领域国家级标杆示范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支持;竞争性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包含市、县),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统筹用于推动区域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1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推动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内容包括遴选100个百亿级投资或未来达到百亿级产值的重大项目、支持各地对在省内新购汽车的消费者按照购车价格的5%给予补贴等,旨在推动第一季度全省经济实现"开门红"。
各省虽然都围绕稳增长、扩内需等领域安排了工作,但也根据本省情况部署了不同的发展任务,山东、广东更关注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浙江重视实施政策的精准性,四川明确将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河南强调把着力点放在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上来。
北京三部门联合发文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持续扩大消费
据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商务局近日印发《关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持续扩大消费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在京各银行保险机构优化金融供给,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为消费领域提供高质量服务。
《通知》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严格遵守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的原则,完善风险定价机制,合理降低消费金融利率水平。
《通知》在经营战略、发展目标、资源配置上做出专门安排,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部门分工,优化激励约束,要求持续开拓消费金融场景,以服务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统领,以"北京消费季"为结合点,提升金融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开发线下商户、协同线上平台、对接政府部门,同向发力,营造良好消费生态。
《通知》还要求,在京各银行保险机构坚持创新消费金融供给,聚焦薄弱环节加强普惠金融服务,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养老金融发展,开发质优价廉的消费金融产品。
此外,《通知》还提出持续优化消费金融流程、合理降低消费金融成本、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水平。
上海市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实施细则出炉
据悉,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近期发布《关于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具体来看,该通知主要涉及八项政策举措。其中,经常项目政策措施5项,包括便利经常项目外汇资金收付、支持银行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扩大贸易收支轧差净额结算范围、货物贸易超期限等特殊退汇免于登记、优化服务贸易项下代垫或分摊业务管理等。资本项目政策措施有3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登记、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以及外债、境外上市等资本项目外汇登记由银行直接办理等。
近期,上海被纳入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地区。此次通知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根据此前政策措施制定的相关业务实施细则--2023年12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称,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将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地区扩大至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含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含宁波市)、海南省全域等地区,复制推广前期试点效果良好的外汇便利化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发文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发挥毗邻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独特优势,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方案》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毗邻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独特优势,依托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和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以产业、交通、文旅、生态等方面协作为突破,探索新型帮扶合作机制,构建欠发达地区和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方案》明确,到2027年,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合作和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探索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到2035年,大别山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产业发展兴旺、生态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和睦的新局面。《方案》提出了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要深度融入城市群建设,优化振兴发展空间格局。支持黄冈加快融入武汉都市圈,支持六安与合肥同城化发展,支持信阳打造河南省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其他城市对接周边中心城市加快特色化发展。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完善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支持有关县市加快省际协作和协同发展。依托对口合作积极支持红安、金寨、新县等县市建设,鼓励鄂豫皖三省组织省内中心城市对口帮扶大悟、岳西、确山等县市发展。支持红安、麻城、光山、新县、金寨等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
二是要全面加强产业合作,共促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上海与六安、宁波与黄冈、苏州与信阳细化对口合作实施方案,鼓励安庆等其他大别山革命老区城市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城市探索开展对口合作。推动六安、枣阳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支持黄冈、信阳、随州、孝感、安庆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依托对口合作,支持苏州与信阳共同推进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信合作产业园建设,支持宁波与黄冈共建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上海与六安按照“一区多园”模式共建产业园。
三是要健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同提高内外联通能力。开工建设沿江通道合肥至武汉段。有序拓展区域路网覆盖,加快建设六安至安庆等铁路,提升武汉城市圈等城际铁路运营效益。加快国省道干线跨省路段提质改造,实施省际高速公路畅通工程。协同推进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提升水运主通道航运能力。支持重大水利工程、主要支流治理等项目建设。倾斜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村及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区域部署升级千兆光纤网络。
四是要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共同增进民生福祉。引导公共服务向大别山革命老区倾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结对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黄冈、信阳、六安借鉴上海、宁波、苏州“一网通办”等改革经验做法,开展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落实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完善集中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大别山革命老区与长三角结对城市供销社开展“两地仓”供销合作。
五是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共促文化旅游发展。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支持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与长三角结对城市和周边中心城市共同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支持黄冈、信阳、六安等城市合作共建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加强跨省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合作。
六是要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共筑生态安全屏障。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加强沿江、沿淮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加大力度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加强江河源头集水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河道生态治理修复。支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和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和价值实现保障机制。鼓励大别山革命老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生态旅游。
《方案》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充分发挥有关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统筹指导。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实施方案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要素保障、改革开放等方面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给予积极支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要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落实任务分工,建立专项推进机制,组织黄冈市、信阳市、六安市等城市在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开展先行探索示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在深化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河南印发推动2024年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
据悉,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2月31日印发《推动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开门红"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措施》共计17条,涉及生产、消费、投资、交通、旅游、债券、新能源、营商环境等多个领域。河南官方希望以此切实提升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措施》指出,2024年1月底前分两批印发2024年省重点项目清单,出台2024年重大项目"双百工程"工作方案,遴选100个百亿级投资或未来达到百亿级产值的重大项目,建立"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台账"包保推进机制。
《措施》提出,第一时间转发下达增发国债项目投资计划,加快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24年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更多投资量、实物工作量,对项目开工率、资金支付率高的地方在后续资金安排上给予一定倾斜。
《措施》明确,对2024年2月5日至2月24日保持连续生产(日均用电量不低于2023年日均用电量的7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2024年1月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基数,按500元/人的标准进行奖补,每家企业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所需资金由省财政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措施》明确,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让利促销,支持各地对在省内新购汽车的消费者按照购车价格的5%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具体补贴标准和方式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
《措施》并称,鼓励各地发放家用电器、智能电子产品、家装、家居、家纺、农产品和零售、餐饮、住宿等消费券,对促消费活动中的展位费、布展费、宣传推广费等进行补贴,省财政对各地实际财政补贴支出按照不超过30%给予奖补。
山东出台2024年首批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
2023年12月28日,山东省正式出台实施《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
《政策清单(第一批)》包括2024年新推出政策和2023年政策清单中延续执行的政策两部分内容,共79项。这批政策清单利企惠企特色突出,90%以上的政策措施面向经营主体,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介绍,《政策清单(第一批)》包括2024年新制定的政策和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中延续执行的政策两部分内容,合计79项政策。其中,2024年新制定的政策将聚焦加大援企惠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速能源绿色转型等7大方面,提出50项政策。这50项政策中,在加大援企惠企力度方面共6项,通过补贴支持、减税降费、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营商环境等,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全力扩大有效需求方面共9项,包括优化考核奖励,强化能耗、煤耗、用地保障,壮大信息消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扩大二手车出口,支持外资项目招引等;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共10项,包括支持技术改造,推动专利产业化,补贴研发投入,加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强化信贷支持等;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方面共9项,包括打造数字经济园区,支持集成电路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补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共7项,包括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公路运输、多式联运等重点行业,培育内河航运市场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共4项,包括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开展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试点,支持以工代赈等;提速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共5项,包括引导小煤电机组提前关停退出,支持核能、海上光伏、地热能、储能等发展。2023年政策清单中延续执行的政策,主要是继续实施高速通行费优惠、培育创新载体、补贴海上光伏和风电项目、扶持中小微企业、强化要素保障等,共29项。
对上述政策,山东省将优化政策服务流程。依托全省政策兑现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推送、查询咨询、在线办理等一体化服务。根据各类政策不同特点,分类定制全流程兑现方案,加快实现惠企政策"全量聚合、一网申报",提升企业享受政策的便利度。
据介绍,2023年,山东聚焦聚力稳定工业运行、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数实深度融合、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研究制定了24项含金量高、覆盖面广、撬动性强的政策措施,分四批纳入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首批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出炉
1月2日,河南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发布《2024年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明确河南省今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520个,总投资约2.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5830亿元。
该批项目作为各行业领域重中之重,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的关键举措,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主要载体。
520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项目44个,涉及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研发平台、双创平台建设,包括龙门实验室、尧山实验室、中原科技城(郑州)科技创新园、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6个,其中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方面,包括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菏泽至兰考铁路河南段等项目;现代能源保障网建设方面,包括河南鲁山抽水蓄能电站、河南信阳3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等项目;此外还涉及现代水网建设项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个,包括网络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项目,如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产业专项发展项目386个,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360个,还有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项目。绿色低碳转型项目24个。民生和社会事业改善项目19个,包括教育、医疗项目,其中有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三期)建设项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惠济院区改扩建项目等。
山西实施十大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发展
据悉,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品种扩增行动、品质提升行动、品牌建设行动、产业链培育行动、专业镇打造行动、经营主体壮大行动、创新发展行动、精准招商行动、市场渠道拓展行动、市场环境优化行动等十大行动,加快推进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消费品工业成为山西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
到2025年,全省消费品工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营业收入力争突破22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培育形成5家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10亿元-50亿元的企业、100个消费品领域"山西精品",新培育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消费品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30年,消费品工业供给升级和消费需求升级实现协调共进,山西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新的特色消费品工业集聚区。
浙江发文推动纺织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支持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简称《若干举措》)。《若干举措》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力争培育纺织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雄鹰企业合计70家以上。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推动符合条件的纺织行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礼出之江"省域品牌锻造计划,开展创新创意大赛,激活升级一批特色IP和创新产品。支持纺织领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和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全面落实惠企助企政策,加大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动小微出口信保服务扩面,确保短期出口信用险保费扶持比例不低于60%,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若干举措》从以下八方面支持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梳理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企业,加强纺织行业项目投资监测分析。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纺织行业稳生产拓市场增效益政策措施,实施《浙江省消费品工业"浙里智造供全球"三年行动方案》。每年举办世界布商大会、宁波时尚节等纺织领域100场以上对接交流活动。加强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打造纺织新势力。加强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培育,省财政对遴选后入围的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攻坚任务包按规定给予激励。加大总部型企业建设支持力度,鼓励纺织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广泛布局境外营销网络,积极探索新型国际合作方式,提升品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二是大力开拓市场。持续深化"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每年组织不少于300个经贸团组、2000家企业出海参展洽谈,对企业参加纺织类展会按标准予以展位费补助。出台境外营销网点建设工作方案,对企业建设海外仓等项目实施分类补助。加大对纺织行业出口目标海外市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力度,为企业提供技术性贸易措施交涉应对指导与支持。多层面、多渠道开展自贸协定政策宣传,帮助纺织行业企业用足、用活、用好自贸协定政策。
三是加强创新驱动。大力支持纺织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产业链协同创新,开展原创新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抢占纺织领域技术制高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加快高能级纺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每年新认定纺织类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300家,新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分别不少于1家、5家、50家。加强纺织领域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构建专业高效的纺织产业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
四是深化强企培育。深入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优质企业培育,到2025年力争培育纺织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雄鹰企业合计70家以上。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推动符合条件的纺织行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礼出之江"省域品牌锻造计划,开展创新创意大赛,激活升级一批特色IP和创新产品。开展质量品牌强企建设和先进标准引领,强化对纺织行业品牌标识、面料科技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引导浙江省纺织企业广泛参与国家、行业标准、"浙江制造"标准研制,培育一批纺织领域"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标准创新型企业和标准领跑者。
五是加大要素保障。加强用能保障,统筹用好能耗增量指标、新增可再生能源抵扣以及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用能空间等指标。建立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纺织行业项目省、市联审工作机制,原则上在评审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出具节能审查意见。加强用地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产业申报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对入库项目在用地指标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严格落实差别化的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挂钩机制。加强排污权指标保障,构建全省统一管理的排污权交易体系,推进省内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和长三角试点区域排污权交易,为纺织印染等行业项目排污权指标需求开辟更多来源;加强对纺织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指导服务,确保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环评应批尽批,及时审批率达到100%。加强金融保障,充分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央行贷币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行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广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贷款,拓宽纺织企业抵质押物范围;研究制定纺织行业转型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
六是加快数智赋能。支持纺织领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企业智能制造升级路径,推动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鼓励应用场景创新,大力发展大规模个性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和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
七是推进绿色转型。支持纺织领域优势企业及重点园区列入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构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协同推进的绿色制造体系。以国家重点领域能效标准为牵引,推动印染企业拟建、在建项目按照能效标杆水平实施,鼓励印染企业现有生产线(装置)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修订《浙江省印染产业环境准入指导意见》,指导各地规范环境准入把关。做好欧盟碳壁垒应对研究和技术支撑,探索构建本土化纺织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深化绿色认证(双碳认证)集成改革,在纺织行业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和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
八是推进减负降本。全面落实惠企助企政策,加大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担保服务支持力度,且平均担保费率不高于1%。推动小微出口信保服务扩面,确保短期出口信用险保费扶持比例不低于60%,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江苏多措并举加快建设"海上粮仓"
2023年10月23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海洋渔业发展若干措施》(简称《措施》),全力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助力江苏建设海洋强省、农业强省。
《措施》明确将制定出台海洋牧场建设、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建设、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等支持政策实施细则,进一步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
为推动远洋渔业发展,江苏鼓励高品质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明确对国内远洋渔业企业进入江苏卸载的自捕鱼,给予一定的运输费用补贴;鼓励沿海地区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吸引远洋渔业企业落户,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助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规模化、集聚发展。
在深远海养殖方面,江苏明确对重力式深水网箱和桁架类大型养殖装备,省级财政资金最高补助1000万元;对新建的大型养殖工船,省级财政按照不超过总造价15%的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为夯实海洋渔业发展基础,《措施》明确将支持沿海地区以县为单位,探索推进盐碱地设施渔业养殖基地、海水生态健康养殖基地等建设,提升滩涂、近海养殖设施水平。
据了解,江苏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近年来,江苏加快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新政出台
1月2日,海南省政府发布修订后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管理办法(试行)》(简称"《管理办法》"),进一步增强了"零关税"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政策适配性,明确有关政策要求,强化部门联动和协同监管,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和管控风险。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研究员牛志勇表示,"零关税"和"简税制"是2025年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必经之路,会逐渐在全岛实施。本次修订是对2020年出台的《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的通知》的细化,更具操作性。
进一步细化"零关税"政策
《管理办法》主要围绕9个方面细化,包括进一步完善进口企业资格认定和变更;明确了登记或报备时限;进一步细化"零关税"进口车辆的管理要求;进一步细化"零关税"进口船舶及具备机械推进动力装置游艇的管理要求;进一步细化"零关税"进口航空器的管理要求;进一步细化"零关税"进口娱乐或运动类交通工具及船艇的管理要求;细化监督管理要求;加强信息共享;完善法律责任相关内容。
具体来看,针对车辆、船舶及具备机械推进动力装置的游艇、航空器、娱乐或运动类交通工具及船艇等不同的进口产品,《管理办法》细化了享惠主体应遵循的具体政策要求。
在"零关税"进口车辆的管理要求方面,《管理办法》明确"零关税"进口车辆(不含机坪客车、全地形车)仅限享惠主体从事道路客货运输、城市客运、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
同时,"零关税"进口机坪客车仅限享惠主体从事机坪内旅客运输服务,"零关税"进口全地形车仅限享惠主体从事旅游业相关经营服务。
此外,《管理办法》加强对从事小微型客车租赁的"零关税"车辆的监管。
在"零关税"进口娱乐或运动类交通工具及船艇的管理要求方面,明确"零关税"进口娱乐或运动类交通工具及船艇仅限享惠主体在海南省内从事旅游业相关经营服务,同时细化赋予溯源码等监督管理要求。
在完善进口企业资格认定和变更方面,《管理办法》以交通运输、旅游业的相关经营许可或备案文件作为进口企业资格认定的必要条件,并将许可(或备案)与拟进口的交通工具类别挂钩。实施承诺制,进口企业在申报时主动做出遵守规定的承诺,以及如违反规定,自愿接受处理的承诺。
IMF总裁警告全球经济碎片化代价巨大
据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月2日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的一档节目中警告,全球经济碎片化可能导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7%。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围绕"国家安全"的相关限制正在增加,地缘政治因素正引起全球经济分裂。如果任由经济碎片化继续,最终会使全球GDP损失7%,大致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一年GDP的总和。
格奥尔基耶娃说:"找到减少摩擦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安全问题上,而不是随意地分裂世界经济,对大家都有利。否则,全球经济的'蛋糕'会更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0月发布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3.0%放缓至2.9%,比上一次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
美联储或于2024年降息
据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日发布的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已经处于峰值水平。如果通货膨胀水平持续好转,美联储在今年年内开始下调利率水平将是合适的。
3日发布的会议纪要显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6个月以来的核心通胀数据和越来越多其他迹象表明,需求和供应正变得更加平衡,美联储在降低高通胀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处于或接近本轮紧缩周期的峰值"水平。
几乎所有与会者都表示,如果通胀水平持续下降,美联储在今年年内开始降息将是合适的。
不过,与会官员们并未在这次会议上讨论何时开始降息,同时保留了"一旦通胀水平再次上升就加息"的意见。他们重申,目前美国通胀水平仍高于美联储目标,推动物价稳定的进程仍有停滞风险。因此,货币政策适宜"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限制性立场,直至通胀明显朝目标水平持续下降"。
美联储将于1月30日至31日召开今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继续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
美国在逼迫荷兰舍弃契约精神
环球时报1月4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杰撰写的文章指出,新年伊始,美国政府通过外交施压迫使荷兰政府吊销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巨头阿斯麦(ASML)售华光刻机的发货许可证,让中国政府和民众感受到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寒流。
作为全球顶级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然而,美国作为西方阵营的老大叫停这笔买卖,荷兰政府不得不忍痛割爱,让阿斯麦承受违约的后果。
欧洲文明包含三大内涵:一个是古希腊文化哲学形态,另一个是古罗马法制社会形态,还有一个就是基督教价值观文明。从近代开始,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就倡导诚信守约的社会契约精神,后来被欧美国家纳入法律及道德规范体系,成为欧洲重商主义和西方文明之魂。仅从这个历史视角来看,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外交和商业行为,就应该遵循诚信守约的契约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才是政府或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以西方推崇的这种社会契约认知来审视,美国政府首先就践踏了诚信守约的准则,常常说一套做一套。迫使荷兰政府颁布禁令限制阿斯麦光刻机流入中国,正是美国政府出于在高科技领域遏制、打压中国的战略考量。
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就已制定遏制中国的战略,只不过特朗普喜欢单打独斗,常常忽视欧洲国家的能量。拜登上台后进一步加码,采取全方位遏制中国的做派,从价值观外交到全球民主峰会,从贸易战到高科技战,从西方联手遏华到“脱钩断链”,美国将战线进一步拉长。
迫于美国的压力,包括荷兰在内的不少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划线站队,成为美国遏华的战略棋子。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突,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置身事外,被迫站到西方联盟阵营中追随美国的步调,这正是当今欧洲的悲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团结起来复兴欧洲是几代欧洲政治先辈为之奋斗的梦想,这其中也包括了欧洲独立自主、战略自主、摆脱美国控制的政治诉求。而今,虽然欧洲一些有识之士在振臂高呼欧洲战略自主,但在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下,欧洲国家很难做到真正的战略自主。俄乌冲突在让美国收割欧元、倒卖军火、大发战争财的同时,却让欧洲国家深陷战争泥潭,面临通胀高企、能源短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困境。
从领土面积和人口规模来看,荷兰其实算是欧洲中等偏小的国家,但其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却不容小觑。荷兰是欧共体创始成员国之一,在近代欧洲史上曾雄霸一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它的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水平堪称欧洲一流。从当今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来看,荷兰与美日并称三雄,其中,荷兰的阿斯麦和ASM国际(ASMI)市场规模分别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七,全球最尖端的极紫外(EUV)光刻机只有阿斯麦能够生产。中国与荷兰的政治关系较为稳定,经贸及科技合作十分密切。2020年,中国成为荷兰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2021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164.5亿美元,成为欧盟内第二个对华贸易规模达千亿美元量级的国家,2022年中荷双边贸易额达1302亿美元。
按说中国与荷兰的经贸、科技及教育合作十分密切,这应该有助于双边关系的深化和稳定。但从荷兰政府禁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口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这件事来看,却体现出了其矛盾。一方面,荷兰政府知道禁令会給中荷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给双边经贸合作及科技合作带来消极后果;另一方面,却仍然不顾阿斯麦因商业违约将承担的损失,不顾中国政府的劝告,下达对华禁售令,说明荷兰政府在重大问题上做不到战略自主,不得不屈从于美国。
表面上看,荷兰政府作出的禁令迎合了美国遏制中国的谋略,营造了欧洲盟友与美国联手对付中国的假象。其实不然,荷兰政府在这件事情上是被美国强权政治绑架的,类似欧洲立陶宛及芬兰等诸多小国的担忧,荷兰政府在自身安全方面也仰仗美国和北约的保护,听命于美国成为其无奈选择。但无论如何,正如中国政府此前的表态,阿斯麦与中国企业的交易是市场行为,荷兰政府和荷兰公司还是应该遵守契约精神,否则自己践踏了欧洲文明准则,必然吞下自酿的苦果。
欧洲经济增长面临多重压力
人民日报1月4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郎加泽仁撰写的文章指出,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报告,将2024年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从1.4%和1.3%下调至1.3%和1.2%。这一调整反映出欧盟对2024年经济前景的谨慎态度。从发展现状来看,欧盟下调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基于高通胀、高利率和外部需求疲软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欧洲经济增长面临多重压力。
近年来,欧洲经济遭遇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冲击。尽管2021年欧洲经济有过阶段性反弹,但很快到来的能源危机导致能源密集型产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大量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破产。时至今日,地缘局势仍不明朗,能源供应缩减和能源价格上涨的风险依然存在,欧洲经济下行压力未减。
首先,欧元区通胀仍维持高位。尽管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受能源价格下降及欧洲央行加息影响,欧元区2023年1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4%,降至两年多来最低水平。欧洲央行最新预测认为,欧元区2024年和2025年通胀率分别为2.7%和2.1%,仍高于2%的通胀目标。主要原因是,衡量潜在通胀压力的核心通胀率依然走高,2023年11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为3.6%。
其次,加息导致的高利率使欧洲银行贷款条件收紧,企业和消费者贷款需求下滑。利率高企带来的债务压力与投资降低,使得欧洲经济短期内“硬着陆”的风险提高。
第三,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市场需求疲软,欧洲出口呈持续萎缩趋势。2023年第三季度,欧盟进出口贸易额环比分别下降4.6%和1.2%,欧盟出口总额连续三季度下降。此外,欧盟还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包括生产率增长缓慢、绿色和数字化转型亟待加速、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唯有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欧盟才能更好保持可持续竞争力。
为应对当前经济压力,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欧洲国家通过减税、提供贷款、补贴和其他财政手段来支持企业。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以来,欧元区酌情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控制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努力在抑制通胀和避免陷入经济衰退之间寻求平衡。同时,欧洲央行通过提供优惠融资条件、购买债券等货币政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现阶段,为了减少公共赤字,欧盟正在逐步取消与疫情和能源相关的支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欧洲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强劲,消费缓慢复苏,这是2024年欧洲经济实现温和增长的重要基础。但长期来看,欧洲经济要走出困境,关键还是要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等。正如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最近所表示的,欧盟需要推进新的财政规则并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更快进展,以提升地区竞争力。
普京公布2024年金砖国家重点合作领域
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1月1日说,俄2024年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期间,将继续致力于推进成员国在政治与安全、经济与金融、文化与人文交流三个重点领域的合作。
普京说,要特别注重加强成员国的外交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国际和地区安全与稳定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保障能源和粮食安全,提升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发展银行间合作和金融合作,扩大各国货币在相互贸易中的使用。此外,要进一步促进科技、医疗保健、生态、文化、体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以及民间团体的互动。
普京还表示,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促进新成员和谐融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来。
俄罗斯自1月1日起担任2024年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
投资分析点评
▲沪硅产业拟91亿元投建半导体硅片材料生产基地
据悉,沪硅产业(688126)2023年12月29日晚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新昇")拟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关于半导体硅片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合作协议》,投资建设"300毫米半导体硅片拉晶以及切磨抛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91亿元。
"300毫米半导体硅片拉晶以及切磨抛生产基地"拟选址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兰片区约225亩地块,并预留邻近100亩左右土地供项目未来发展使用,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以协议项下项目落地先决条件均获满足为前提,沪硅产业拟与太原市人民政府指定投资方(下称"太原投资方")和其他投资方共同出资在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由沪硅产业直接或间接控制的项目公司(下称"项目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50亿元,并由项目公司建设300毫米半导体硅片拉晶以及切磨抛生产基地(下称"本项目")。本项目计划总投资为91亿元,其中太原投资方拟出资20亿元。
据沪硅产业公告,鉴于本项目是对山西省及太原市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且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太原市人民政府将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支持,包括投资补助、供电保障、贷款奖补、研发奖励、项目配套、审批及规划建设保障、土地及厂房配套规划、人才政策配套等。
根据协议,太原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投资方,以现金方式认缴20亿元的出资额参与项目公司的投资设立,并承诺与项目公司其他投资方同步、同比例出资。沪硅产业则负责本项目建设所需其余71亿元资金的募集,并将积极引进其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在太原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域内尽快形成产业生态,同时沪硅产业引进的相关企业、项目经太原市人民政府审核通过后,可享受相应政策支持。
沪硅产业目前产品类型涵盖300毫米抛光片及外延片、200毫米及以下抛光片及外延片、SOI硅片、压电薄膜衬底材料等。
沪硅产业的公告显示,本次合作协议的签署是基于公司在半导体硅片业务领域、特别是300毫米半导体硅片业务领域研发和制造的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通过本次投资,公司将加快300毫米半导体硅片产能建设和技术能力提升,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份额、巩固国内领先地位扩大优势。
▲广州酒家拟投建肉制品深加工基地项目
1月2日晚间,广州酒家(603043)公告,全资子公司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利口福")与广州市番禺区投资促进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利口福将在番禺区选址投建肉制品(精)深加工基地项目。
按照合作协议,前述项目将打造以肉制品为核心的集研发、智能制造、仓储等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以肉制品美食预制为特色,建设内容涵盖智慧制造工厂、智慧供应链服务中心、肉制品产品研发中心等。对于项目投资额,公告中并未披露。
广州酒家表示,项目将与利口福原有产能联动升级,通过梳理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矩阵,推动公司食品业务板块发展。不过,本次协议仅为框架性协议,具体合作还需双方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协商。
作为餐饮行业知名品牌,广州酒家目前已形成"食品+餐饮"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在食品板块,广州酒家现有广东广州、茂名、梅州和湖南湘潭四大食品生产基地。
在餐饮业务板块,广州酒家拥有"广州酒家""陶陶居""星樾城"等品牌,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旗下餐饮直营门店为39家,其中"广州酒家"直营门店24家,"星樾城"直营门店3家,"陶陶居"直营门店12家,授权第三方经营"陶陶居"特许经营门店23家。
▲苏盐井神拟参与建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据悉,苏盐井神(603299)1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与江苏省国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信集团")、淮安市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淮安产投")共同投资成立江苏国信苏盐(淮安)储能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合资公司"),合作建设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具体来看,项目计划建设2套250MW压缩空气储能机组设备,总储能容量2250mWh,计划总投资约35.7亿元。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2.5亿元,其中,国信集团出资7.5亿元,占比60%;公司出资4.25亿元,占比34%;淮安产投出资7500万元,占比6%。
从合作方看,国信集团成立于2002年2月,经营范围包括国有资本投资、管理、经营、转让等,控股股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
另一合作方淮安产投成立于2021年4月,经营范围包括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等。控股股东为淮安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
苏盐井神表示,公司本次对外投资成立合资公司,符合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战略规划,对于推动公司"盐+储能"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次成立合资公司事项仍在推进中,尚需政府相关部门核准。
近期,苏盐井神在新能源和储能领域布局的动作频频。2023年12月15日晚间,江苏新能、苏盐井神公告,江苏新能、苏盐井神、江苏省农垦集团、江苏省沿海集团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江苏新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新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新能源资源。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其中,苏盐井神出资1.5亿元,占比5%;江苏新能出资16.5亿元,占比55%。该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
▲拓普集团拟投50亿元建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
据悉,拓普集团(601689)1月4日晚间公告,公司拟投资50亿元,规划用地300亩,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主要进行机器人电驱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逐步拓展其他机器人部件业务。目前,拓普集团已就本次投资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机器人电驱系统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书》。
拓普集团表示,本次投资建设机器人电驱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可将公司布局的机器人相关技术和产品落地并实现商业化、规模化生产。并称将充分发挥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积累的深度研发、精密制造、高效协同等领先优势,以电驱系统为抓手实现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向机器人业务的拓展。
据了解,本次投资项目尚处于初期阶段,项目土地使用权后续仍需通过招拍挂出让程序获得,项目约50亿元的总投资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约30亿元,后续将根据推进情况逐步披露。
拓普集团长期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赛道,机器人业务是拓普集团正着力拓展的新型业务。2023年7月,拓普集团正式拆分设立机器人事业部,旨在抓住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智能汽车部件业务与机器人部件业务的协同发展。
在机器人事业部成立时,拓普集团曾介绍,因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期积累,公司在机器人业务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拓普集团所指的机器人,主要是指当下较为热门的"人形机器人"。目前,机器人这一概念正在从最传统的机器臂形式,往自主移动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方向发展。人形机器人通过"仿人",达到更高的自由度,灵活性很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荣盛石化欲投资675亿元建新材料项目
1月2日晚间,荣盛石化(002493.SZ)公告称,为延伸旗下浙石化及中金石化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发展低碳烯烃和绿色环保产业,公司全资子公司荣盛新材料(舟山)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金塘新材料项目,新增产能包括:300万吨/年催化裂解、30万吨/年PEO、100万吨/年EVA、20万吨/年POE、30万吨/年α-烯烃、40万吨/年PTT、10万吨/年CHDM、10万吨/年PCT、10万吨/年PCTG、20万吨/年DMC、120万吨/年ABS、2*26万吨/年PC、5万吨/年UHMWPE等,产品以烯烃的多种下游新材料为主。项目预计总投资675亿元。
公告称,本次投资是推动石化行业创新发展的积极举措,符合国家及公司战略发展规划。
▲瑞丰银行宣布完成两项股权投资
1月2日,浙江省首家上市农商银行--瑞丰银行公告称,近日对嵊州瑞丰村镇银行进行增持事宜,已经完成股份交割事项。增持完成后,瑞丰银行累计持有嵊州瑞丰村镇银行的股份比例将突破50%,升至近52%。
嵊州瑞丰村镇银行是瑞丰银行于2008年12月在浙江省嵊州市发起设立的股份制法人银行,目前注册资本1.76亿元。
2023年6月16日,瑞丰银行董事会通过相关议案,同意该行采用协议受让股份、拍卖受让股份等方式,增持浙江嵊州瑞丰村镇银行股份至其总股本的51%以上,增持股份不超过其总股本的10%。
瑞丰银行最新公告显示,近日上述增持股份事宜已获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该行通过协议受让股份方式合计受让嵊州瑞丰村镇银行部分法人股股东所持股份1150万股,占其股本总额的6.53%。此次增持完成后,瑞丰银行累计持有嵊州瑞丰村镇银行915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51.99%。截至目前,上述事项的股份交割已经完成。
瑞丰银行总部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是浙江省首批改制成立的农商行。该行前身为绍兴县信用联社,2005年改制为浙江绍兴县农村合作银行,2011年再度改制成为农商银行。2021年6月25日,瑞丰银行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在2023年,瑞丰银行宣布了拟对4家银行进行投资入股的消息。除了上述嵊州瑞丰村镇银行,瑞丰银行还完成了对浙江永康农商银行的入股,并宣布计划对苍南农商银行和诸暨农商银行开展股权投资。
2023年7月上旬,瑞丰银行已通过协议受让股份方式受让永康农商银行部分法人股东所持股份1639.9363万股,并完成了交割,成为持股6.96%的主要股东,并已向永康农商银行派驻一名董事参与其决策性事务,能够对其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去年8月,瑞丰银行再度宣布,对浙江苍南农商银行和诸暨农商银行展开股权投资,拟通过协议转让、拍卖受让等方式,分别受让苍南农商银行和诸暨农商银行的股份总额不超过其各自股本总额的9.8%,最终认购事宜及认购数量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复为准。
据悉,2023年以来,国内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已明显提速,出现了大量发起行大幅增持旗下村镇银行股份或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将其转设为支行的案例。
▲中国移动实控人完成30亿元增持计划
1月2日晚间,中国移动(600941)公告,2022年1月21日至2023年12月29日期间,实控人中国移动集团累计增持公司4236.7万股A股股份,约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198%,约占已发行A股股份总数的4.693%,累计增持金额30亿元,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
本次增持计划实施完毕后,截至2023年12月29日,中国移动集团直接持有中国移动4236.7万股A股股份、通过中国移动香港(BVI)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中国移动148.9亿股港股股份,合计约占中国移动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9.808%。
回溯上述增持计划,基于对中国移动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及中长期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中国移动集团原计划自2022年1月2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持中国移动A股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少于30亿元且不超过50亿元。此后,中国移动集团将增持计划期限延长12个月至2023年12月31日,增持计划其他内容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23年10月的一份公告,2022年1月21日至2023年10月16日期间,中国移动集团累计增持中国移动2625.84万股A股股份,累计增持金额约15.14亿元,已超过增持计划下限的50%。这意味着,在去年末的最后两个半月中,中国移动集团集中增持了近15亿元的中国移动A股股份。
据悉,中国移动集团近日召开的2024年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公司上下要深化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夯实数智化转型底座。深化构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提升数智化发展质效。深化AI赋能应用,提高数智化经营水平。
▲新华保险拟联手中金资本设百亿不动产私募基金
2023年12月31日,新华保险与中金资本签署有限合伙协议以共同设立基金。根据有限合伙协议,基金的规模为100亿元,新华保险(作为有限合伙人)拟认购99.99亿元,中金资本(作为普通合伙人)拟认购100万元。
该基金的投资策略是以股权及适用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主要投向持有型不动产项目资产的被投资企业,为合伙人实现投资回报。
当日,新华保险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经营管理层决策投资专项基金的议案》。设立基金尚需履行基金备案等监管相关手续,具体实施情况和进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该交易的原因,新华保险称,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设立基金,主要是借助专业机构投资优势,通过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拓展投资渠道、挖掘投资机会,多元化管理资产。
中金资本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为资产管理、投资管理、项目投资及投资咨询,为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新华保险公告的上述交易,形式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投向则与不动产资产相关,这两方面都是保险资金近年加大力度布局的领域。新华保险此前的股权投资动作并不太多。
业界指出,当前的不动产投资面临有利的政策环境。此前,为支持不动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证监会于2023年2月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并指导基金业协会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框架下新设"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类别,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项目等。2023年10月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要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
▲广东浙江两大核电项目获核准
据悉,2023年12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广东太平岭、浙江金七门核电项目。
会议强调,核电安全极端重要,必须坚持安全第一,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和要求,稳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全链条全领域安全监管,确保绝对安全、万无一失。要进一步加大核电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核电装备及相关产业竞争力。
这是继2023年7月31日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三大核电项目核准之后,我国2023年内第二次核准新核电项目。由此,2023年合计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核电机组。
招商证券表示,经历了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零核准期,2019年起我国核电核准提速,2020年至2022年分别核准4台、5台、10台,2023年维持高核准量10台,再次表明政策对核电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每年6台至10台的核准节奏,假设单台120万千瓦机组投资额为200亿元,将带来1200亿至2000亿元的年均建设投资,核电全产业链有望迎来高景气周期。
据了解,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黄埠镇,是我国首批"华龙一号"融合示范基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整体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机组,3、4号机组目前正在稳妥有序推进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
浙江金七门核电厂位于浙江省象山县南田岛南缘,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厂区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其中,1、2号机组也采用"华龙一号"融合技术,单台机组建设周期为60个月,两台机组间开工时间间隔10个月,1号机组预期2028年底建成投产。
▲金地集团拟32.5亿元出清深圳环湾城项目
2023年12月29日晚间,金地集团公告,为快速回收项目投资现金流,提升公司现阶段流动性水平,公司和深圳市福田建设房地产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将各自持有的深圳市金地新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项目公司")51%和49%股权全部转让给深圳市福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福田投控")。同时,福田投控向项目公司发放股东借款,用于偿还金地集团和福田建设的股东借款。
此次股权转让交易定价以评估结果为依据,金地集团应收取的总交易对价约32.51亿元,包括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中确定的以截至2023年9月30日项目公司股东权益价值作为基准来确定的51%股权转让款13.2亿元;上市公司提供给项目公司的股东借款本息约19.31亿元。交易完成后,金地集团将不再持有项目公司股权。
金地集团表示,此次交易有利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隆平高科减持隆平生物
据悉,隆平高科(000998)近日公告称,其与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央企基金")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持有的隆平生物10.9400%股权(对应注册资本892.1570万元)转让给央企基金,转让价格为36101.4650万元。转让完成后,隆平高科对隆平生物持股由15.9411%变更为5.0011%。央企基金持股则由34.0037%变更为44.9437%。
据了解,2021年,央企基金以合计约4.1亿元获得隆平生物34.17%的股份,隆平高科持股比例由52.34%变更为18.13%。
隆平高科持续减持隆平生物,目前只是财务投资角色,央企基金持股过半,隆平高科实现了不菲的投资收益。隆平生物2019年5月成立,隆平高科认缴1300万元,2021年该公司估值12亿元,最新估值为33亿元,隆平高科投入不高,却已套现7.7亿元。
与此同时,隆平高科很重视杭州瑞丰,隆平高科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增持,目前持有后者23.2%股权。
杭州瑞丰的瑞丰125在2020年1月成为首批获得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的品种,公司是目前国内玉米转基因技术领先企业,获得安全证书数量也属业内领先。业内人士透露,转基因技术走进田间地头的主要是杭州瑞丰和大北农两家。
隆平生物还处在转基因安全证书申请阶段。从进程上看,隆平生物要远远落后于杭州瑞丰,商业化尚需时日。
▲大众安徽工厂正式投产
据报道,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下称"大众安徽")已于近日正式投产出口欧洲市场的纯电动车型Cupra Tavascan。另一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品牌车型将于2024年下线。
作为最早一批与中国合作的跨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集团在华40年,曾先后打造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两家整车合资企业。大众安徽是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第三家整车合资企业,成立于2017年。
中国逐步放开外资在车企50%的股比限制后,大众汽车集团于2020年增持大众安徽股份至75%,大众安徽成为少数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江淮汽车( 600418.SH )持有大众安徽25%的股份。
大众安徽也是大众在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
此外,大众还在合肥设立了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大众汽车(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及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计划在皖总投资231亿元。
大众中国科技公司是大众除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涵盖整车开发、零部件开发及采购职能,致力于把中国本土先进技术引入产品开发的早期流程,预计可使新产品及技术开发周期缩短约30%。大众此前宣布的与造车新势力小鹏的研发合作,即依托该公司进行。
大众安徽零部件公司是大众在华首家全资控股的电池系统工厂,于今年11月正式投产首套高压电池系统,未来还将基于与安徽本土动力电池厂商国轩高科合作开发的标准电芯,率先投产Cell-to-pack电池包。
对于大众而言,合肥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其德国总部之外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正如大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所宣称:"大众安徽是我们的大本营。"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海尔集团拟125亿元控股上海莱士
据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莱士,002252)2023年12月29日晚间公告,股东西班牙全球血浆制品龙头企业基立福(GRIFOLS, S.A)与海尔集团当日达成《战略合作及股份购买协议》,海尔集团或其指定的关联方拟收购基立福持有的上海莱士股份共13.29亿股,占后者总股本20%,转让价款125亿元。此外,基立福剩余的4.37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也将委托予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行使,占上海莱士总股本的6.58%。
公告称,本次交易实施前,上海莱士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本次交易实施后,海尔集团合计控制上海莱士17.6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6.58%)所对应的表决权;上海莱士董事会按照《战略合作及股份购买协议》完成董事会改组后,海尔集团或其指定关联方将成为上海莱士控股股东,海尔集团将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而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股权,是在上海莱士2020年收购基立福旗下子公司GDS45%股权时获得的。GDS是上海莱士之前收购的公司。2019年11月13日晚间,上海莱士发布公告表示,其斥资132亿元收购基立福所持有的Grifols Diagnostic Solutions Inc.(GDS)45%股权的并购计划,获得有条件通过。GDS为基立福从事血液检测业务的子公司,其三大血液检测业务在全球市场均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核酸检测业务排名全球第一,2017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55%。
据了解,入股上海莱士是海尔集团在医疗领域的第二步棋。海尔集团在医疗领域已经有一家上市公司海尔生物(688139),后者是一家从事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数字化场景方案服务商。
海尔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家电集团,经过多年的转型,海尔集团目前定位是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集团布局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两大主赛道,建设高端品牌、场景品牌与生态品牌。
上海莱士是在1988年成立的中外合资血液制品大型生产企业,专业从事血液制品,疫苗、诊断试剂及检测器具生产和销售并提供检测服务。
▲安奈儿控股股东拟协议转让12%股份
据悉,安奈儿(002875)2023年12月29日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王建青分别与浙江永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永禧永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下称"浙江永禧")、晋江乾集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乾集聚宝3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下称"晋江乾集")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王建青拟以14.08元/股的价格,向浙江永禧、晋江乾集分别转让1278.03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6%)。
王建青与安奈儿另一控股股东曹璋为夫妻关系。本次权益变动前,王建青持有安奈儿股份4313.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25%),与其一致行动人曹璋合计持有安奈儿股份8388.7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9.38%)。本次权益变动后,王建青将持有安奈儿股份1757.6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25%),与其一致行动人曹璋合计持有公司股份5832.6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38%)。本次权益变动前,浙江永禧和晋江乾集未直接或间接持有安奈儿的股份。本次权益变动后,浙江永禧、晋江乾集将各持有安奈儿股份1278.0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
安奈儿介绍,本次协议转让主要系浙江永禧和晋江乾集看好公司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前景。浙江永禧有投资大数据行业背景,投资标的涵盖一二级市场,并成立了大数据运用领域的专项基金,拥有大数据领域资源。晋江乾集投资了多个二级市场大数据公司,有一定的上下游资源。浙江永禧和晋江乾集的加入可以为公司以及公司投资的大数据产业标的公司提供订单资源,是公司首次涉足大数据领域进行业务拓展的有效补充。
浙江永禧和晋江乾集后续将深度参与安奈儿的大数据业务,和公司一起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为公司的大数据业务发展协同赋能。
▲百度关联方Moon终止YY股权收购协议
1月1日晚,百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关联方Moon SPV Limited(以下简称Moon)通过行使合同权利,终止了Moon、Baidu (Hong Kong)Limited、JOYY Inc及其他相关方于2020年11月16日订立并经日后修订或补充的《股份购买协议》。百度关联方Moon将终止对YY Live的股权收购协议。
根据公告,Moon曾与欢聚集团就YY的国内视频娱乐直播业务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根据欢聚集团此前公告,该笔交易总金额约为36亿美元。股份购买协议同时规定,收购的交割须满足某些前提条件,其中包括获得必要的政府监管部门批准和其他条件,且如果拟定收购未在最终截止日前交割,买方或卖方均有权终止股份购买协议。公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即协议最终截止日,股份购买协议规定的交割前提条件未能全部满足。
接下来,Moon会就终止股权收购协议后的交易未来安排寻求与欢聚集团进行协商,探讨合理解决方案。
分析师认为,该公告为双方协议日到期的正常动作,不会影响YY Live正常运营。
▲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合作再加码
据悉,荣盛石化(002493)2024年1月2日公告称,公司当日与沙特阿美石油有限公司(下称"沙特阿美")签署《谅解备忘录》。备忘录显示,双方正在讨论荣盛石化(或其关联方)拟收购沙特阿美朱拜勒炼化公司(下称"SASREF")的50%股权,并拟通过扩建增加产能,提高产品灵活性、复杂度和质量。同时,双方也正在讨论沙特阿美(或其关联方)对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简称"中金石化")不超过50%股权的潜在收购,并联合开发中金石化现有装置升级扩建、开发新建下游荣盛新材料(舟山)项目。
目前,上述备忘录为双方经过协商达成的初步意向,也是荣盛石化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出的安排,双方后续将进一步洽谈合作协议。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各自的最终投资决策,将在双方分别完成对SASREF和中金石化的尽职调查后作出。
SASREF炼厂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朱拜勒工业城,炼油能力为30.5万桶/天(1500万吨/年)。该炼厂区位优势显著,交通运输便利,周边工业区基础设施完善。
中金石化是荣盛石化在芳烃板块重点布局的全资子公司,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地处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宁波石化技术经济开发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带消费腹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该公司首创以燃料油为原料生产芳烃工艺,于2015年8月打通全流程,具备超400万吨/年燃料油及石脑油加工能力,成为首家打通"PX-PTA-聚酯-纺丝"聚酯全产业链的民营企业。
荣盛新材料(舟山)项目位于舟山金塘,2022年1月设立,目前荣盛石化100%持股。项目依托浙石化、中金石化的上游原料,往下游延伸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
荣盛石化运营全球单体最大的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是中国以及亚洲重要的聚酯、新能源材料、工程塑料和高附加值聚烯烃的生产商,是全球最大的PX、PTA等化工品生产商,聚乙烯、聚丙烯、PET、EVA、ABS、PC等多个产品上的产能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被英国知名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评为全球最具价值25大化学品牌报告(Chemicals 25 2023)第7名,稳居中国化工最具价值品牌首位。
沙特阿美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综合国际石油集团,是世界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和化工公司之一,在原油开采、生产、应用方面具备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同时拥有雄厚的资源禀赋、产能优势和资金实力,是荣盛石化近年来采购原油最重要的供应商。
目前,荣盛石化已经具备了向外发展的能力,且公司拥有成品油出口资质。此番海外炼厂的谋篇布局,使得产品区域能够灵活调配,不仅能有效解决企业原料短缺的问题,甚至有望打通全球销售网络,大大提升荣盛的全球竞争力。SASREF炼厂毗邻波斯湾地区,未来产品可覆盖欧洲、非洲及南亚地区。
另悉,2023年3月以来,荣盛石化方面与沙特阿美方面相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原油储存框架协议、技术分享框架协议等战略合作协议,上述协议目前均在履约中。
管理视点
做到“六个必须”可实现民企可持续繁荣
证券时报1月4日刊发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干胜道、四川大学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张烁珣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做到“六个必须”,民营企业家就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繁荣。
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中央《意见》中的内容进行了落实细化。
民营企业对增强中国经济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它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意见》强调了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一政策方向体现了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
然而现实生活中,各地对民营企业家的保护忽左忽右:有些地方过度保护,出台不必要的政策优惠或扶持,导致市场扭曲;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对民营企业未提供足够支持,或者存在不公平对待的情况,这可能会妨碍企业的发展。这种不一致的保护措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为了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确保它们在市场上公平竞争,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以及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监管和协调,确保不同地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一致性和公平性。
这也需要强调对于民营企业家行为的规范,以确保它们不仅在经济上表现出活力,还能够在社会、环境和法治层面承担责任。通过规范行为,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鼓励创新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挖掘民营企业的潜力,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民营企业必须坚守合法经营与规范运作,合法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守护企业家权益的保障。民营企业家应始终坚持合法经营和规范运作,遵循市场规则,诚实守信,杜绝非法活动和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确保企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合法合规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摒弃“一言堂”和“家长主义”。公司治理是确保企业稳健经营的关键。要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透明、公正和合规。通过规范的公司治理,更好地利用各方智慧,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个人意志偏颇导致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尊重。
必须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家要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不仅包括尊重员工的权益,确保员工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不受侵犯,还包括保护债权人、小股东和顾客的合法权益,不进行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义支撑,也有助于建立企业的良好声誉。
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企业的环保行动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满足社会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期望。
必须倾尽全力做好主业,避免盲目跨入多元化经营陷阱。民营企业家应当深入了解自身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贪图一时的利益而盲目扩张。同时,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避免陷入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只有稳健经营,专注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稳健运营,合理控制资金杠杆利用程度,不应寄望于“大而不倒”。谨慎的财务管理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增长。避免过度借债和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灵活应对市场波动,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培养企业家精神。加强自身修养和培养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企业家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家精神不仅包括勇于创新和承担风险的品质,还包括坚韧不拔、追求卓越、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特质。要加强自身修养,胸怀国家,放眼世界,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基业长青不断创新,提供优质产品。
做到以上“六个必须”,民营企业家就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繁荣,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信息化建设
两部委发文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
1月4日,应急管理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装备研发,加大应急机器人配备应用力度,加快推动应急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实战应用。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应急机器人中的创新应用,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意见》提出,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和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发展生态体系;应急机器人配备力度持续增强,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及支撑水平全面提升。
《意见》要求,围绕强化机器人抗恶劣环境能力、提高机器人载荷功能及模块化水平、提升机器人控制及智能化水平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基础共性技术。
增强机器人抗恶劣环境能力,增强机器人耐高温、高湿、高原、高寒、冰冻、腐蚀、复杂水下等恶劣环境,以及抗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能力。开展机器人轻量化、小型化、高机动创新运动机构设计,提高机器人对高度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与通过性。
提高机器人载荷功能及模块化水平,加强环境感知及目标侦察类载荷、多功能作业载荷、高性能和轻量化通信载荷等的研究和研制。重点攻克可在中小型无人机上搭载的轻型、长时、广覆盖的通信中继载荷,适用于无人机灭火的高效灭火弹、灭火剂等灭火装置载荷,多臂协作的大负载冗余自由度机械臂,可自动换装的多功能机械臂属具等。
提升机器人控制及智能化水平,突破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集群协同作业关键技术,以及人机协同作业技术。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应急机器人中的创新应用,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在强化重点领域应急机器人研制方面,《意见》要求,针对抗洪抢险、森林草原火灾救援、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城市消防、应急指挥通信、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急能力提升需求,研制险情侦察类、生命搜索类、物资保障类、消防灭火类、高危场景作业类、复杂场景救援抢险类、生命通道构建类、通信保障类等机器人装备,实现高端装备自主可控,提升高危场景作业安全性,增强重特大灾害事故无人化、智能化抢险救援能力,推动人灾直接对抗向依靠机器人减人换人模式转变。
《意见》还指出,要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协调推动有关部委支持应急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围绕应急机器人科研攻关、产业化发展、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和协同融合。遴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创新产品应用。
五部门联合发文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国家枢纽节点引领带动作用,协同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形成跨地域、跨部门发展合力,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基座。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占全国新增算力的60%以上,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使用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ms时延城市算力网、5ms时延区域算力网、20ms时延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网在示范区域内初步实现;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用户使用各类算力的易用性明显提高、成本明显降低,国家枢纽节点间网络传输费用大幅降低;算力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实现安全可靠,以网络化、普惠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算力网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实施意见》从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一体化布局,东中西部算力一体化协同,算力与数据、算法一体化应用,算力与绿色电力一体化融合,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一体化推进等五个统筹出发,推动建设联网调度、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进一步推动各类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将国家枢纽节点打造成国家算力高地;以"结对子"方式推动西部国家枢纽节点与东部、中部城市建立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推动东西部之间形成规模化算力调度;深化行业数据和算力协同,实现数据可信流通,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国家枢纽节点构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措施等。
国家数据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客观上,由于网络时延等限制存在,并非所有算力服务场景都适用"东数西算"。"东数东算""西数西算"是对"东数西算"的补充完善,三类场景共同构成面向实际业务场景的算力服务体系。如针对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推理、机器学习等高时延业务场景,通过"东数西算"的方式让东部业务向西部风光水电丰富的区域迁移,实现东西部协同发展。再如自动驾驶、证券交易等低时延业务场景则可通过"东数东算""西数西算"的方式就近计算,实现区域内算力资源的集约利用,提升算力使用效率。
该负责人还表示,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算力与电力正在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一方面,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大量电力支撑;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也离不开算力支撑。统筹算力电力协同布局,有助于促进风光绿电消纳和数据中心零碳发展,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实施意见》创新算力电力协同机制,包括支持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利用"源网荷储"等新型电力系统模式,探索分布式新能源参与绿电交易,鼓励数据中心间开展碳汇互认结算探索等。
两部门发布《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
据悉,为切实发挥标准对推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的技术引领和规范指导,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简称《指南》)。
《指南》提出,到2024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准体系,有效落实数据安全管理要求,基本满足工业领域数据安全需要,推进标准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的应用,研制数据安全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30项以上。到2026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全面落实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要求,标准的技术水平、应用效果和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基础性、规范性、引领性作用凸显,有力支撑工业领域数据安全重点工作,研制数据安全国家、行业或团体标准100项以上。
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2024年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方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发布通知,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深化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经申报报名、材料审核、专家评审等程序,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深圳市等8个已有试点地方的基础上,新增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等9个地方共同作为2024年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方。2024年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期限为2023年12月至2024年11月。
通知指出,试点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四个充分"的原则,即充分考虑数据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充分把握数据的特有属性和产权制度的客观规律,充分尊重数据处理者的劳动和相关投入,充分发挥数据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强对试点地方的统筹指导和督促协调,推动已有试点地方进一步深化各项工作,指导新增试点地方尽快建立省级层面的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多部门协同,加强政策和资金等保障措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不断完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更好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使用。各试点地方知识产权局要勇于担当作为,从本地实际出发,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建立健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体系,提高登记质量,加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1月3日,上海市召开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披露,近年来智能制造在上海蓬勃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今年,上海将新建70家市级智能工厂。
上海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9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工厂、11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在已建成的智能工厂中,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
根据《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上海将在品牌、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在会上表示,今年智能工厂建设重点工作不仅在于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梯度建设,还将推动智能工厂全场景赋能,力争今年新建智能工厂中达到示范性和标杆性比例超70% ;同时将通过"一业一策""一业一专""一业一标""一业一融""一业一群",加强智能工厂建设支撑保障。
山东以最高规格出台数字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2023年12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信息技术产业《指导意见》)。
副省长周立伟介绍,数字经济发展《意见》是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信息技术产业《指导意见》是引导山东省数字产业大跨越大提升的指导性文件。两个文件以省委、省政府最高规格出台,充分体现了山东省"抢数字时代先机、抓创新发展风口"的战略考量和坚定决心。
数字经济发展《意见》,聚焦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为主线,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数字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0%。在重点任务上,主要围绕突破重点数字产业、深化产业数字赋能、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激活数据资源价值、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健全数字治理体系、优化数字发展环境7个方面持续加力,不断开辟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在保障措施上,主要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监测考评、营造良好氛围,构建高效体制机制保障。
信息技术产业《指导意见》,坚持以实施"链长制"为总抓手,以"十大工程"为主路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到2025年突破2.2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在重点领域上,全力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高端软件"铸魂"、先进计算"固链"等十大工程,提出各细分领域主要着力点和2025年具体目标,加快打造发展新优势。在实施路径上,主要是通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拓宽市场应用空间、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6大具体任务,扎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保障措施上,主要是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财税扶持、加强宣传引导、健全考核评估,为产业发展提供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据了解,8月3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创新谋划部署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凝聚了大抓数字经济的强大合力。
十大工程是指集成电路"强芯"工程、高端软件"铸魂"工程、先进计算"固链"工程、数字终端"扩量"工程、人工智能"赋智"工程、虚拟现实"提质"工程、空天信息"跃升"工程、云服务大数据"融通"工程、能源电子"聚能"工程、新型电子材料"融链"工程。八大行动是指制造业数字化提标行动、农业数字化突破行动、服务业数字化提速行动、能源数字化绿色转型行动、海洋数字经济培育行动、数字金融惠企行动、智慧交通示范行动、文化数字化赋能行动。
刘鹏:探索共享与监管动态平衡
《经济日报》1月3日刊发中国大数据应用联盟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主任刘鹏撰写的文章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热潮。与此同时,数据泄露、隐私窃取、算法歧视等数字安全风险不断显现,迫切需要寻找共享与监管并重的动态平衡范式,守住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安全底线。
纵观全球,中国、美国和欧盟作为探索数字安全和数字治理的先行者,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立法规范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也存在差异。在相同点方面,均高度重视算法治理,将算法安全嵌套在数据安全中,实行数据与算法协同治理;在差异性方面,虽然同样强调个人隐私安全,美国以鼓励创新为核心,更注重数据自由流动,倾向于以行业自律进行治理。欧盟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和立法,探索和引入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机制,并发布首部人工智能监管法案。这些经验做法,对我国数字安全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国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需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合力,在协同数据和算法治理、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第一,启动国家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工程。建立安全标准,分门别类对数据和算法进行管理,提升数据互操作性以及算法透明度,改变过去个人或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
自动检索风险指标。开发针对人工智能应用网络的早期预警系统,对网络资源进行常规监控和过滤,对于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危险因素、劣质数据和不良信息,及时清除或屏蔽。通过该预警系统自动检索关键风险指标,及时补救,防止再出现类似安全漏洞。
甄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从源头上,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打上标记。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深度合成服务,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在生成或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
加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检测工具开发和优化。目前针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文本等已出现相应检测工具,用于区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和人类创造的内容,但准确率不高。亟需加大对数据、算法、模型的研究,开发精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工具,真正实现"以AI测AI"。
加强人工智能数据共享。数据、算法、算力是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养料,例如仅GPT-4的训练数据集就包含约13万亿个词元。如果缺乏足够的数据,人工智能发展无异于"无米之炊"。
推动中文数据集共享。由于语言特点、获取成本、开源程度以及数据集质量要求等原因,相较于英文数据,目前中文数据集规模较小。基于中文的人工智能开发,可通过国家人工智能数据工程汇总高质量中文数据集,并促进数据分类分级有序共享,使安全性和服务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推进全球沟通和探讨,通过网络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审计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统筹数据安全与算法治理,针对金融、医疗等不同行业领域以及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问题,开展多层次和精细化监管。开展多模态智能分析,在大模型领域引入文本、图像、语音等,在训练和应用过程中细化对不同元素的监管,通过功能模块设计,及时发现问题并防范风险。
切实保障数据安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过程中,也在同步收集用户数据和信息,可能引发潜在隐私安全问题。对此,应扩大安全使用指南宣传。例如,不主动分享敏感信息、关闭聊天记录等,基于专门的云服务运行,从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网络连接等方面加强保护。对于数据敏感度较高的用户,通过敏感信息过滤一体机进行识别筛选,可有效避免大模型产品在提供服务时产生不可控信息。
构建特定知识库。基于特定知识库提供人工智能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虚假错误信息,提升准确性和安全性。建议借助大模型训练推理一体机,通过本地化训练和推理,在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构建特定知识库。
第三,在国际层面,积极与联合国及主要国家沟通交流,达成全球规避人工智能风险共识,推动对所有大型人工智能科研项目实施备案和风险评估制度。在国家层面,组织专家团队潜心进行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和研究相关立法,加强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综合竞争力。
英特尔和DigitalBridge成立AI软件公司
1月3日,英特尔和全球投资公司DigitalBridge宣布,成立Articul8公司,为企业提供全栈、垂直优化和安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平台,还为客户提供云、本地或混合部署的多种选择。
Articul8 是通过英特尔开发的知识产权(IP)和技术创建的,在英特尔芯片和英特尔Gaudi加速器硬件架构上推出并优化。英特尔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部前副总裁兼总经理Arun Subramaniyan担任Articul8首席执行官。
企业信息员园地
自然人股东从公司借款存在哪些税务风险?如何应对?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朱丽斌
1: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一定要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吗?
答:不一定。若是股东从企业借款用于经营的或者年底之前归还了,不需要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2: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在该纳税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里的纳税年度终了如何理解?
答:年底12月31日。
3:股东个人2022年2月份从企业借款200万元自用买房,次年2023年3月份还款了,是否2022年还有20%股息红利个税的风险?
答:只要是股东个人借款年底未还、也没有用于经营,就存在个税风险。
个人所得税=200万元*20%=40万元
4: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除了有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风险外,增值税是否存在风险?
答:是的。该笔借款会被视同提供贷款服务,即使没有利息收入也要视同销售,按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利率确认利息收入,然后按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征收借款期间的增值税。
5: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有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风险,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是谁?
答: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是企业。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6: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有视同分红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风险,那么企业职工从企业借款呢?
答:对于股东用于个人用的借款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其他人员取得的上述所得,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7:自然人股东从企业借款,有何建议?
答:
(1). 股东尽量不要从公司借款自用并长期不还。
(2). 借款必须用于公司经营需要,并需要保留与经营有关的证据。
(3). 借款尽量不要超过1年。
(4). 公司账面上尽量不要长期挂账股东个人的其他应收款,股东借款的涉税风险最大。
(5). 股东若是有从公司的借款挂账,用途必须是用于公司经营,而且有证据来证明与经营相关,避免涉税风险。比如,在借款条或者借款协议上能够体现出借款的用途。
(6).其他应收款科目隐藏了过多的涉税风险,因为从科目含义上看是企业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的款项,并不必然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因此不要乱用其他应收款。
总的来说,个人股东借款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借款用途的问题,是否与经营相关;一个是借款时间问题,不要逾期一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