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34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34期

部委决策
 
证监会发声: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活跃资本市场 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部署
 
中国证监会9月6日消息,证监会党委当日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回顾证监会系统主题教育开展情况,明确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下一步工作安排。
会议强调,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部署,更好服务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坚守主责主业,加大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会同有关方面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监管履职能力提升带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进一步健全干部选育管用机制,建强堪当重任的高素质监管干部队伍。坚决扛起管党治党责任,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深入推进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进一步巩固证监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
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易会满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组长叶冬松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副组长卢希,证监会党委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证监会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央第三十三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在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的监督下,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突出主题主线,强化组织领导,弘扬严实作风,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证监会系统党员、干部受到了全面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坚持以学铸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学增智,更加自觉地把“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转化为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化对资本市场监管政治性人民性的认识把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和重点举措。坚持以学正风,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推动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以学促干,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推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成功落地,企业债券职责划转、私募基金监管条例出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改革取得突破,市场功能有效发挥,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会议强调,证监会系统要认真总结开展主题教育的经验启示,突出以上率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有机统一,强化系统思维,坚持以人为本、事在人为,持之以恒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效,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做好深化、内化、转化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提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质效,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部署,更好服务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坚守主责主业,加大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会同有关方面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以监管履职能力提升带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进一步健全干部选育管用机制,建强堪当重任的高素质监管干部队伍。坚决扛起管党治党责任,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深入推进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进一步巩固证监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
叶冬松表示,证监会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总要求和目标任务,将主题教育重点措施与各项重点工作统筹部署、安排、推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证监会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精神,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两部门: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联合印发《知识产权助力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其中提到,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政策宣讲等活动,畅通知识产权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研究将知识产权数据纳入企业授信白名单筛选机制。引导风险投资更多投向具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创新主体,助力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在硬科技属性评价和上市培育机制中,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权重,服务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如何促进装备工业稳定增长?工信部划重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昨天举办重点行业稳增长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稳住工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近期,我国制定了机械、汽车、电力装备3个行业稳增长方案,将通过加大政策支持等方式,促进装备工业稳定增长。
加大政策等支持 促进装备工业稳定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机械行业稳增长方案主要聚焦机床工具、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机器人、医疗装备等11个细分行业。在加大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将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 王卫明:(同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提高金融服务质效。
王卫明同时表示,我国还将利用“数字工信”等信息化平台加强装备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协调解决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鼓励地方立足实际,出台本地区稳增长针对性政策。
我国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条件有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电力装备作为工业经济主导性和基础性行业之一,今年开局良好,保持较快增长。未来,我国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条件有利。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将给电力装备行业发展带来强劲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一级巡视员 袁鑫涛:2023年预计新增风电、光伏装机1.6亿千瓦,同比增长超33%;新开工建设一批水电、特高压输变电工程。
袁鑫涛同时表示,近年来,我国电力装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国际市场不断开拓。我国的相关企业已与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等国家签订了一批风电、光伏、水电项目,随着项目进入建设期,将带动一批电力装备走出去。
我国将加大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能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及产品,以新型电池等蓄能产品为本体,辅以电源管理芯片、电力电子模块等。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昨天(5日)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大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新型储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22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3吉瓦,同比增长200%。今年以来,相关产业持续向好态势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步伐,上半年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杨旭东:下一步推动新型储能产品、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推动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杨旭东同时表示,下一步,我国还将进一步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展如何?商务部回应
 
9月5日,商务部召开商务领域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周强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商务部努力强市场、畅流通、促开放、优环境,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是强市场,重点领域建设不断强化。国内消费继续恢复。今年以来,商务部出台促进家居消费等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加快电子商务提质升级。加速释放跨境电商潜力,有序发展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通过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1-7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6.4%。二手车等市场取得突破。推动取消对开展二手车经销不合理限制,推动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促进二手车流通规模化、便利化发展。1-7月,全国二手车交易量同比增长14.5%。
二是畅流通,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推动城市商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在北京王府井等23条步行街开展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确定12个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6个全国示范智慧商店,指导80个城市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以步行街为引领、智慧商圈为支撑、便民生活圈为基础的城市商业格局。完善县域商业网络体系。在县一级,提升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发展共同配送;在乡镇一级,升级改造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在村一级,发展农村新型便民商店,引导电商平台和供应链下沉,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网络。
三是促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畅通。持续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实施《外商投资法》,累计推动500多件外商投资领域法规文件“立改废”,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2017年的93项压减至2022 年的 31 项。高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程,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更好对接。
四是优环境,市场制度规则更加健全。深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会同21个单位建立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部际工作机制,组织北京等9个地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在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相衔接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出台《商务领域标准化管理办法》,深入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试点,制订电子合同、生鲜电商等重点领域标准,推动标准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流通标准体系。
 
工信部:中国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工业经济处于疫后固本培元期,生产恢复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依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
在当日举行的工业稳增长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陶青表示,前7个月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
从生产看,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势突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将近50%。
从投资看,1-7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保持稳步扩张态势,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5%,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6%、13.9%。
从外贸看,“新三样”出口强劲,出口额同比增长52.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5%,年初以来降幅呈逐月收窄态势,电气机械器材、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等行业利润两位数增长。
陶青表示,下一步,将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同时持续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加快恢复扩大需求,推动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加紧增强发展动能,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合力稳工业!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因业施策
 
9月5日,《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对外发布。至此,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钢铁、石化、机械、汽车、轻工业等十大重点行业的稳增长工作方案均已印发实施。
  记者当日从工信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持续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同时,加快恢复扩大需求,系统推进5G、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保持稳步扩张态势。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强劲,出口额同比增长52.3%。
  “总的看,我国工业经济处于疫后固本培元期,生产恢复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依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态势没有改变。”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
  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重点行业的拉动作用非常大。“我们选取规模大、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成左右。”陶青说,稳住这些重点行业,基本上就稳住了工业经济。
  记者注意到,一方面,相关举措着力恢复和扩大重点领域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共同发力。其中,机械行业70%以上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行业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同时也是稳出口的主战场。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说,要加大信贷等政策支持,搭建高水平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外贸出口提质增效。统筹做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需求。
  汽车行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力争2023年全年实现汽车销量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0%。王卫明表示,将落实好新能源汽车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汽车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产品,培育汽车出口优势。
  另一方面,系列措施着力搭建高质量供给体系,稳产业、育企业、建标准,激发工业增长内生动力。例如,面对电子信息制造业需求不振、预期转弱、增势放缓等挑战,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说,将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关键材料设备、工艺薄弱环节突破,保障高质量产品供给。面对电力装备行业部分关键零部件仍存在短板,个别领域产能过剩等挑战,工信部装备工业二司一级巡视员袁鑫涛表示,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电力装备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电力装备领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相关政策部署聚焦重点行业分类施策,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将进一步发挥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市场规模形成的发展优势,推动重点行业生产平稳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记者表示。
  陶青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政策协同落实,加紧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持续做好政策研究储备,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政策精准性、有效性。
 
两部门:力争两年内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5%左右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2023至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
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说,今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呈现持续恢复、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行业仍面临需求不振、预期转弱、增势放缓等挑战。方案系统谋划两年期稳增长举措,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提升行业供给水平。
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方案明确依托技术和产品形态创新,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消费,同时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比如研究制定新一轮支持视听产业发展的接续政策,加快培育视听消费新增长点等。
在稳住外贸基本盘方面,方案提出引导电子整机行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展览展示活动,深挖线上线下国际市场潜力等。
在提升行业供给水平方面,方案提出加快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面向个人计算、新型显示、5G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测量仪器技术攻关等。
“我们将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服务器等领域,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贯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杨旭东说。
 
两部门下发通知:“直补快办”促就业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政策落实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精准有效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提高就业政策的知晓度和落实率。
《通知》提出,要启动“就业政策在身边”滚动宣传,分群体分类别发布政策清单,逐项开展“看得懂、算得清、办得明”政策宣传解读,讲清楚政策内容、享受条件、经办流程、申领渠道等要素。
《通知》部署,开展2021年以来就业政策落实进度大排查、问题整改回头看。重点看是否存在申请后超期未受理、受理后超期未审核、审核后超期未拨付等问题,优先保障中央确定的各项补贴政策,优先落实困难人员的兜底线政策。
在政策经办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大力推广“直补快办”模式,将就业见习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纳入范围,按月开展数据比对,主动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推送政策内容,加快审核发放。
据悉,这次部署突出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要求集中开展人社厅局长进企业宣讲,将重点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重点企业用工保障范围,打包落实政策;通过一次告知、一站受理、一揽子兑现等方式,助力企业更好享受政策红利。
 
商务部助力昌平搭建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平台
 
作为2023年服贸会重要配套活动,昨天,健康中国——2023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昌平对话500强”活动举办,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昌平区签署协议,共同搭建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平台。
根据协议,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将为昌平区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政策创新注入新动能,协助世界500强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国际行业协会组织落地昌平,推动昌平区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搭建“国别+细分领域”跨境合作平台。“无论从国别还是从地区上的划分,在产业和产业链环节上细分,形成有效错位,为企业提供更适合的发展空间。”昌平区副区长郭清尧介绍。
当天,昌平区还与丹纳赫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丹纳赫北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深度合作。同时,与山姆(上海)投资有限公司等6家外资企业签署了意向合作协议。
据了解,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昌平区三大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昌平区聚焦CGT、AI+研发等前沿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赛道,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产业收入达到800亿元、增长8.1%,占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一,成功入围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工信部发文 推动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
 
  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发挥电力装备行业带动作用,同时考虑目标可实现性,通过实施一系列工作举措,稳定电力装备行业增长,力争2023~2024年电力装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9%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左右。
  记者注意到,本次《方案》共提出强化重大工程引领、加快装备推广应用、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等四方面工作举措。
短期看行业存低价竞争
  工信部在解读该《方案》时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电力装备作为支撑能源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行业稳增长面临多方面有利条件。
  从供给侧来看,电力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加快。从需求侧来看,国内装备需求旺盛,国际市场不断开拓,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形势良好。
  但是,稳定电力装备行业增长也存在一定问题,从短期看,一是电力装备行业经济运行受交货周期影响,年度内营收增速存在波动。二是受国际政治、经济等大环境不稳定影响,国际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三是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存在低价竞争,不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从长期看,存在部分电力装备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装备供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有待加强等问题。
  谈及《方案》提出的目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就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这两个‘9%’的增速算是很快的,这两年风电、光伏增长较快,火电、核电也在上,因此应该是有把握完成的。”
  推动电力装备“走出去”
  本次《方案》共提出四方面工作举措。
  在强化重大工程引领方面,提出要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依托国家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建设运营单位加大对攻关突破电力装备的采购力度,依托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攻关成果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引领,促进电力装备推广应用。
  在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提出要推动电力装备“走出去”。引导企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能源领域合作,因地制宜采取贸易、工程承包、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双方、三方和多方市场合作,推动更多电力领域项目落地。
  林伯强对记者表示,推动电力装备“走出去”很重要,目前中国的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电力装备基本上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质量也很好,肯定要拥抱全球市场。
  “政府也一直在推动‘走出去’,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所以政府还需要一些更加具体的举措,特别是风电、光伏、核电、水电,肯定有广阔的市场。”林伯强说。
  在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方面,《方案》提出,要加快产业链锻长补短,推动电力装备智能化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其中,对于加快产业链锻长补短,《方案》提出,推动电力装备锻长板、补短板,研究制定风电、核电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利用相关机制推动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攻关,依托相关专项统筹推进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等项目研发,继续支持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
  在推动电力装备智能化升级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装备数字化,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动“5G+工业互联网”典型场景在电力装备领域应用。推广远程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电力装备网络化服务化发展。
  谈及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林伯强认为,电力装备行业处于产业链上游,其行业增长其实取决于下游的需求,而下游的需求往往跟经济发展政策等相关,从这个角度看,电力装备是比较被动的。“对电力装备行业的支持,其实更应该从研发角度来支持,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来提高电力装备行业的竞争力。”
 
工信部: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力争达900万辆左右
 
  近日,工信部举行工业稳增长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等4个重点行业稳增长有关情况。
工信部、财政部当日联合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2023到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到2024年实现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市场份额超过25%,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450吉瓦,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上下游贯通发展、协同互促的良好局面。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稳步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生产效益逐步改善、新兴增长点表现亮眼,但也要看到,电子信息制造业仍面临需求不振、预期转弱、增势放缓等挑战,保持行业稳定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将依托技术和产品形态创新,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培育壮大先进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增长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优化电子整机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光伏、锂电等国际产能和应用合作进程。同时,加快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强前瞻性产业布局,加快关键材料设备、工艺薄弱环节突破,优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布局,保障高质量产品供给。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日前,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力争达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0%。
对此,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也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4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强劲增长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对于扩大消费、畅通循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工信部将支持开展动力电池、车用操作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等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开发更多生活娱乐、智能办公、自动驾驶等功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政策,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加强部门联合监管,构建绿色、循环产业生态等。
 
政策要闻
 
▲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3% 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6日)公布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指数变化表明,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较上月有所回升,但仍在较低水平,全球经济呈弱势修复态势。
8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3%,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但指数仍在48%左右的较低水平,全球经济呈弱势修复态势,总体趋紧的大环境没有改变,需求收缩压力仍然存在。
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公布的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为99.1,较5月份公布的95.6有所上升,说明全球贸易活动有所修复。
从各国新出口订单走势看,8月份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国家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均保持在较低水平。
从贸易环境看,贸易摩擦仍时有发生,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通胀压力、金融市场风险、债务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全球经济仍将延续低增长趋势。
亚洲延续平稳增长 美洲弱势修复
分区域看,亚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延续上升趋势,美洲和非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仍处在50%以下,欧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延续弱势下行趋势。
8月份,亚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环比上升,显示亚洲制造业延续平稳增长趋势。从主要国家看,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向好回升势头进一步巩固,中国制造业呈现持续稳定恢复趋势,为亚洲制造业的平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另外,欧洲制造业继续弱势运行,8月份欧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4.7%,连续13个月在50%以下。8月份美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7.9%,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运行在50%以下。主要国家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呈现弱势修复迹象,制造业生产活动有所恢复,但需求端未见明显好转。
8月份,非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结束连续2个月下降走势,但仍在50%以下,显示非洲制造业下降势头有所趋缓。
 
▲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
 
近日,在商务部指导下,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商务主管部门在北京共同签署《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商务部当天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根据合作协议,三省一市商务主管部门将重点在推进市场规则制度共通、商业基础设施共联、商贸流通体系共享、农产品产销协作共赢、供应链区域合作共促、市场消费环境共建等6个方面深化务实合作,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周强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共享发展红利,更能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积累经验。
根据大数据监测,上海与其他城市消费往来中,长三角城市占比近4成。今年上半年,长三角货源占上海口岸近8成。三省一市在科创板挂牌上市236家硬科技企业,占全国比重47.1%。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民说,将把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作为强化上海“四大功能”的重要支撑,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一是共同打造大平台。高水平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开展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二是共同推进大开放。推动更多优质外资项目落地,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走出去”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共同建设大市场。建设长三角联动促消费平台,打造长三角消费新地标。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浙江每年在商贸流通领域投资逾千亿元,为浙江构建开放、包容的高水平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注入多元化发展动力。
浙江省商务厅总经济师朱军说,将以更大力度推动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机制,深化制定创新合作,常态化开展浙沪跨港区供油,深化长三角大宗商品期现一体化交易市场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推动长三角开发区合作,深化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合作园等跨省合作园区建设,强化省内开发区与沪苏皖开发区合作。以更大力度打造高能级展会平台。
今年1至7月,江苏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万亿元,同比增长9.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为稳定全国消费市场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吴海云说,将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培育壮大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商贸流通体系融合发展。一是完善流通基础规划布局。支持南京、苏州、徐州、无锡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创促建。二是提升经营主体竞争力。推动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三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联动长三角兄弟省市探索法律法规等方面互通衔接。
据介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
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黄英说,将加强与沪苏浙商务部门交流合作,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力争再形成一批制度创新全国首创成果;深化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提升长三角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协力办好第六届进博会,举办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依托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提质升级产业合作园区。
 
▲工信部:充分释放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需求
 
  工信部今天举办工业稳增长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要统筹做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攻关、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以试点示范和先行区建设为引领,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充分释放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需求,做实做硬机械行业稳增长的支撑力。
近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主要聚焦机床工具、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11个细分行业,涉及国民经济7个大类、36个中类和108个小类。方案明确从供需两侧提出4方面16个重点任务。方案提出,2023年至2024年力争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达到3%以上,到2024年达到8.1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和10个左右千亿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等目标。
“针对机械行业是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装备,70%以上的需求来自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行业新上或更新改造设备投资的特点,开展推广应用系列行动。”王卫明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同时加大信贷等政策支持,搭建高水平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外贸出口提质增效。
在供给侧,要统筹做好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创新优质装备供给,做稳做优机械行业稳增长驱动力,着力稳定畅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提升高质量机械装备供给能力。
 
  ▲三部门部署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部署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进一步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全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坚决守住不发生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行动明确要求,拓展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组建区域间劳务协作联盟,培育推介一批劳务品牌,强化“季节性”有组织劳务输出。
大力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健康发展。按照“升级一批”“扶持一批”“新建一批”“调整一批”的原则,分类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探索推广“企业+”“联合体+”等模式。
全力挖潜以工代赈就业带动能力。协同推进项目立项、招工组织、用工保障和劳务报酬发放,将脱贫人口就近务工需求作为安排以工代赈项目的重要依据,优先组织脱贫人口参与项目建设,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切实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科学设定岗位数量和类别,完善相关政策管理规定,将乡村公益性岗位资金支出使用情况作为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
持续加大脱贫人口就业保障力度。将脱贫人口纳入本地稳岗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就业跟踪服务机制,针对性组织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开辟劳动仲裁“绿色通道”。
积极帮扶脱贫家庭青年群体就业。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优先为脱贫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长期失业青年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坚持抓好重点地区倾斜支持。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组织就业服务示范活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按比例安排就业机制。
 
   ▲财政部等部门派多个税收优惠“大礼包”
 
  9月4日,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5条公告,优化、延续部分正在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重新实施已到期的政策,5条公告的有关政策都将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为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进步,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在9月4日发布《关于研发机构采购设备增值税政策的公告》(下称《公告》),继续对内资研发机构和外资研发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公告》所述“设备”,是指为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提供必要条件的实验设备、装置和器械。
  专家认为,继续延续采购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能够为开展科研工作节省可观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支持国内相应设备的制造商,支持国内相关制造业企业发展。
  此外,财政部等部门在当天还发布了4条公告。为继续鼓励创业创新,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教育部明确,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在孵对象提供孵化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执行期限为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为引导企业加大设备、器具投资力度,财政部、税务总局明确,企业在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500万元的,仍按相关规定执行。
  为鼓励污染防治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更好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期限自2024年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止。
  为了鼓励煤炭资源集约开采利用,财政部、税务总局明确自2023年9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充填开采置换出来的煤炭,资源税减征50%。
  据记者统计,8月以来,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已累计发布31条税收优惠政策,并优化3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多条税收政策将直接执行至2027年底。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从政策层面看,8月份税收与住房成为政策密集发力重点,既针对个人,也针对企业,反映了财税政策减轻个人与企业税费负担的意图。
 
国资改革
 
莆田国资集团成立
 
近日,莆田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莆田国资集团”)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莆田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升格。
据悉,莆田国资集团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为目标,重点聚焦莆田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财务性持股,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发展,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重点发展资本运营管理、传统产业投资、供应链服务三大业务领域,力争打造成为莆田市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平台。截至目前,该集团资产总额46.18亿元,投资总额3.25亿元,营业收入12.4亿元,新增融资授信5.59亿元。
 
多措并举实现汽车行业稳增长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2023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2024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仍然存在,行业稳增长任务较为艰巨。《工作方案》对汽车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消费市场是一大利好。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颜景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提前释放了消费需求。根据以往的经验,下半年通常比上半年好,此时出台《工作方案》,主要还是进一步加力以确保能够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在具体工作举措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鼓励实施汽车限购地区在2022年购车指标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量购车指标,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同时,要加强产业发展监测与市场动态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消除地方保护行为,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颜景辉看来,目前限购的城市,不需要再增加限购条件。同时,要适当增加购车指标,以促进汽车消费,给市场带来稳增长的预期。
当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已经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汽车行业取消限购还有多远成了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能不能取消限购,还要看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主要取决于当时限购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解决或者大范围的改善。同时,也要看取消对于原来存在的问题影响有多大。”颜景辉表示。
在张翔看来,放开限购会更大限度地促进汽车消费,但也要看到,这将给大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现实压力。当然,如何进一步优化限购措施,尽可能地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也需要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推动汽车出口提质增效”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工作方案》指出,要鼓励汽车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产品,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加强与航运企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巩固扩大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汽车出口,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培育汽车出口优势。
9月2日,“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出关仪式暨2023年中国汽车品牌第300万辆出海里程碑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举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现场表示,2013年,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87.24万辆,到今年预计的450万辆,十年增长了416%,耀眼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为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提供的有力支撑。
相对于燃油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格外耀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其中,7月份当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1万辆,同比增长87%。
在颜景辉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高、竞争力强、售后服务好是在海外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巨大的规模效应使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整体较高,尤其智能网联竞争力很强。”张翔表示。
 
千亿车企长城汽车的转型焦虑:内销乏力,试水降价
 
千亿车企长城汽车正遭遇转型阵痛。
近日,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汽车”)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9.71亿元,同比增长12.61%;归母净利润13.61亿元,同比减少75.6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49亿元,同比减少63.6%。
记者发现,这是长城汽车近三年内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最大幅度的下滑。
对此,长城汽车在半年报解释称,公司深化向新能源及智能化转型,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了品牌和渠道建设投入、研发投入以及汇率收益减少,导致归母净利润减少。
8月31日,关于新能源及智能化转型、毛利率减少原因、新产品销售情况、产品出海情况等问题,记者向长城汽车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获有效回复。同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长城汽车信披电话,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切以财报披露的信息为准。
对此,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长城汽车毛利率减少了1.53个百分点至16.85%,渠道变革+新品推出导致销售费用增幅高达46.8%,销售费用率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至4.65%,超出预期。
增收不增利
半年报显示,长城汽车目前拥有哈弗、魏牌、欧拉、长城皮卡和坦克五大品牌,产品主要涵盖SUV、轿车、皮卡三大品类,动力包括传统动力车型和插电式混动、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
2023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实现销量518796辆,同比微增1.22%;实现营业收入699.71亿元,同比增长12.61%。以此计算的长城汽车单车均价达到13.49万元,较2022年的12.94万元单车均价有所提升。
但同时,长城汽车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分别为13.61亿元、7.49亿元,分别同比减少75.69%、63.6%。
长城汽车在财报中表示,上半年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了品牌和渠道建设投入、研发投入以及汇率收益减少,导致归母净利润减少。
记者注意到,长城汽车上半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4.72%,增幅超过营收增幅;销售费用同比大增46.8%至32.53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48%至35.09亿元;财务费用从-29.33亿元升至-2.24亿元;毛利率同比减少1.53个百分点至16.85%。
同时,时代周报记者还发现,长城汽车2022年上半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就已开始下滑,较上年同期减少27.56%至20.59亿元;彼时长城汽车营收同比微增0.33%,靠政府补助及俄罗斯卢布汇率异常波动产生的汇率损益避免了归母净利润的下滑。
国海证券研报表示,长城汽车营收连续三年增长,智能电动转型过程中净利润承压但环比改善,随公司转型完成,利润有望逐步恢复。
内销乏力,试水降价
“2022年深蹲,2023年起跳”,长城汽车在今年年初提出,向着160万辆销量目前迈进。
然而,一年过半,长城汽车上半年仅实现销量51.88万辆,不足全年目标的三分之一。
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放血式”的价格战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不卷价格,长城汽车选择发力技术升级。
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先后推出了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越野超级混动架构Hi4-T、咖啡智能新一代座舱系统Coffee OS 2等前瞻技术,密集推出了适配新技术的哈弗枭龙MAX、魏牌蓝山DHT-PHEV和新摩卡DHT-PHEV、2023款长城炮、金刚炮AT车型、2023款欧拉好猫、2023款欧拉芭蕾猫、2023款坦克500与坦克500 Hi4-T等新车型。
华西证券研报指出,重磅新品的持续推出有望强化长城汽车品牌形象,加速公司智能电动转型进程,带来收入和盈利的双重提升。
但目前无论销售还是盈利还未看到明显效果。
内销方面,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销量出现明显下滑,累计销量395502辆,同比减少10.95%。其中,长城汽车旗下SUV、轿车及其它(主要为新能源车)销量均出现下滑,上半年销量分别为276804辆、37467辆,分别同比减少10.97 %、31.81%;仅皮卡上半年销量略增3.75%至81231辆。
今年3月,国内汽车市场拉响了新一轮降价潮。申港证券研报表示,从长远来看,价格战对于车企本身、品牌、市场等多方面均会形成伤害。无论是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销量和利润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
此同时,长城汽车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其中巴西整车工厂预计2024年投产,多款智能新能源产品在约旦、澳大利亚、阿曼、马达加斯加、沙特、菲律宾、智利、柬埔寨、阿联酋等多个海外市场实现上市,也与全球多个汽车经销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速拓展全球销售网络。
出口方面,长城汽车今年上半年销量大幅增长,累计销量123294辆,同比增加80.22%。其中,长城汽车旗下SUV、轿车及其它(主要为新能源车)出口销量大幅增长,上半年出口销量分别为92750辆、9839辆,分别同比增加102.52%、599.79%;反倒是皮卡上半年出口销量略减2.39%至20705辆。
尽管,长城汽车的技术进行了升级、出口销售也实现增长,但是长城汽车的整体产销量并未实现阶段性的增长。
2023年7月产销快报显示,长城汽车1月至7月累计产量641744辆,同比微增1.83%;累计销量628317辆,同比微增1.26%。
另一边,长城汽车的存货还在持续增长。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长城汽车存货达到235.58亿元,较上年期末增长5.29%。
今年4月,长城汽车旗下欧拉品牌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其中,欧拉好猫现金优惠2.2万元,活动时间为3月20日至4月30日。
进入9月,长城汽车旗下欧拉品牌再度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其中,欧拉好猫/好猫GT优惠2.2万元,闪电猫优惠3万元,活动时间为9月1日至9月30日。
国海证券研报指出,长城汽车仍处于新能源品牌渠道扩张及产品集中开发投放期,利润端压力较大。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托起“中国芯”
 
从华为Mate60 Pro突然预售到线下门店排起长队,连日来,社会各界对这款国产手机的关注热度不减,其背后是对“中国芯”的期待,是对突破封锁的迫切,也是对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
尽管华为目前对这款手机的技术细节保持缄默,其采用的芯片有许多未知数,但综合各方消息来看,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芯”正披荆斩棘、大步前进。
压力也是动力。近年来,制裁带来了切实的困难,也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内芯片市场需求持续释放,产业技术加快演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此前,我国芯片行业在设计、封装测试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设备、材料等薄弱环节也在加速追赶,制造工艺发展迅速,芯片设备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是华为面对芯片制裁时勉励自己的话语,也是每一项自主创新成果的真实写照。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随时都可能面临被“卡脖子”。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等特征,也是自主创新最为艰难的领域。但是,先进芯片是当今重要技术的基础,是推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大国博弈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依靠自主创新。
发展“中国芯”,中国有两大优势,一是超大市场需求推动,二是快速汇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众所周知,华为的研发投入占比一直很高。近年来,尽管遭遇重重阻挠,其研发投入仍在持续增长,对于高端人才的获取更是不惜重金、不拘一格。华为提出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进来;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就如“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实践证明,创新要靠人才,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才可能实现突破。
说轻舟已过万重山,或许还为时尚早。遭遇打压时不能气馁,取得成绩时也不能自满。信息技术进步一日千里,芯片行业更是日新月异。我们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以技术创新为根本,持续投入研发,加快技术攻关,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和专利,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用好国内外大市场,结合新需求,带动并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加快成熟,乘势而上推动产业升级。
 
隆基绿能:未来5~6年BC电池技术将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
 
  “今天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5~6年,BC电池技术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包括现在的双面和单面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其实都指向了BC电池。高转换效率的BC电池会是晶硅技术皇冠上的明珠,整个行业目前已经准备好了,或者说接近准备好了来摘取这颗明珠,BC电池会真正走向市场。”
近日,在隆基绿能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针对公司光伏技术路线方向作出上述表态。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光伏行业一直处于电池技术迭代的关键期。随着P型PERC电池效率接近上限,以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为代表的企业纷纷选择了TOPCon技术路线进行规模化量产,而隆基绿能推出了针对地面和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的TOPCon和HPBC技术路线,寻求差异化竞争。
其中,HPBC属于BC技术(背接触电池技术)方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文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BC电池技术是一个不同于常规的正面和背面都有栅线的光伏电池技术,最大好处是正面无栅线,减少了光能损失,效率高且美观,特别适用于分布式应用场景。HPBC巧妙结合了PERC和TOPCon电池技术优势,相比传统BC技术更具性价比。”
从新技术规模化量产进程上看,相比其他头部竞争对手,隆基绿能的新技术扩产速度略慢,一直保持谨慎态度。
钟宝申表示:“这一阶段,如果继续大规模扩产PERC,风险比较大。而扩产TOPCon,我认为它的生命周期可能会显著短于PERC,而且由于短时间内产能规模巨大,产品会变得高度同质化,因此投资收益也有很大风险。基于这些判断,我们在技术上寻找了一个有更长生命周期且更加领先的差异化产品。从现在开始,隆基的扩产节奏已经显著提速了,主要聚焦于BC电池技术。
“HPBC产品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行业标志性转型的产品,它意味着基于BC技术这种高难度技术的、在过去很昂贵的产品开始走向平价市场,这个速度未来会走得很快。”钟宝申表示,BC电池的发电性能非常优异,但由于过去主要限于技术实现难度高,成本难以受控,因此一直在市场上占据着很小的市场。未来整个行业都会关注到这一方向,而且在接下来几年会快速过渡到这个方向。
关于扩产节奏问题,钟宝申表示,隆基绿能已经扩产30GW的HPBC电池产能和30GW的TOPCon电池产能,目前都已经投产。到今年年底,30GW的HPBC电池产能就会全面达产,大概到明年一季度末TOPCon电池产能会全面达产。“接下来,我们宣布的投资计划里剩下的这些投资项目,采用的都会是BC技术,同时会按照我们已经公布的节奏来进行投产。”
钟宝申介绍,公司对于HPBC产品做了大量验证,假如在河南、河北(光照)条件下,单瓦发电量比TOPCon产品大概高2%~3%,因此这个产品本身的价值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另外,目前产品良率已经跑到了95%,随着经验积累,公司也会在95%之上继续提升。随着单线跑量越来越大,良率持续提升,成本也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明年年底,隆基绿能还将推出HPBC-Pro版本产品,性能会进一步提升,并将其投入市场。“HPBC-Pro版本产品针对分布式和地面电站应用市场都具有市场竞争力,我们会推出面向地面的BC类双面产品。这个产品真正大规模上市应该是在2025年。”钟宝申称。
当前,光伏市场上新一代电池技术的投产方向普遍聚焦于TOPCon。根据InfoLink统计,到了2023年年底TOPCon名义产能将增加至629GW。
但对于TOPCon技术产品,钟宝申表示:“我们依然坚持其是一个过渡性产品的观点。原因在于,与现在的PERC相比,TOPCon的效率提升幅度还是太小,而且技术存在高度同质化,非常容易出现投资收益不达预期或者未赚钱就过剩的现象,并且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
“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上半年,大概有400~500GW的TOPCon产能投向市场,我们认为获得好的投资收益的压力非常大。”钟宝申坦言,到目前为止,TOPCon的投资收益率还落后于PERC,叠加这么大的产能投入,如果很快进入相对过剩状态,实现投资赚钱的压力会很大。“而BC技术虽然难度很大,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可以很清晰地指引这条技术路线走向量产方向。”
在钟宝申看来,TOPCon产能的扩产将最晚在明年年底会告一段落。随后,BC电池产品会在市场上陆续推出。“整体来看,PERC产能会随着TOPCon产能的快速扩张逐步有一个退出过程,而随着BC产品在市场上的出现又会逐步取代TOPCon产品。”
记者了解到,未来几年,隆基绿能的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技术路线。关于BC技术的具体方向,钟宝申介绍,隆基在HPBC、HBC和基于TBC技术三种技术研究方向均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具有相应中试线数据。
实际上,隆基绿能BC技术方向的判定或有着长远考虑。
沈文忠认为:“BC技术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与TOPCon电池技术和异质结相结合,形成TBC和HBC电池结构。未来异质结+钙钛矿+BC技术,也就是HBC和钙钛矿的结合,有望是未来光伏技术发展的方向。”
 
我国自主研发超高层建筑高精度定位技术
 
远在天边的卫星,与平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有什么关系?2023服贸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首次亮相。
“方寸之间显神通。别小看这只文具盒大小的蓝盒子,有了它,千米超高层建筑的高程测距精度可达十五万分之一,且能将600米高建筑的平面误差缩小到2毫米。”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一隅,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中建一局测绘专家张胜良用手掌托起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对记者说。
施工中,建筑的定位测量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建筑是否发生偏斜,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与安全。在世界范围内,超高层建筑的精确定位一直是行业难题。
张胜良解释道:“在建造中,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往往受强风、大雨、湍流等复杂环境的影响更大,易出现更剧烈的楼体摆动。若用传统的测量仪器,受测量高度限制,加之楼体摆动幅度过大,不仅增加定位难度,还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从而使建筑发生偏斜。”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创新拓展了卫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攻克了超高层建筑高精度施工难题。“这只蓝盒子可接收从已知位置的卫星发来的信号,引入的高精度算法能对接收数据进行精密分析,得到精准的位置坐标,且能摆脱层高、环境、抖动等因素影响。”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予启说。
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定位测量,成就了世界超高层办公建筑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精度建造。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应用这一技术,实现了“600米高度、2毫米”的定位精度,高程测距精度达到十五万分之一。目前这一“中国智造”已走出国门。
 
节能减排
 
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一体化格局
 
  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周期错位、不容易形成利益上的同频共振现象,固然是市场自身内部运作的结果。但毕竟这个市场当前还是自发的、多元的、分散的状态,致使市场投入和供给往往出现盲目和无序现象,有时是一哄而上,有时又一哄而散。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起起落落,不仅对投资者和企业自身造成不良结果,而且对整个行业和产业链来说,都不是理想的节奏。
    今年以来,困扰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原材料高价难题,突然发生了逆转,以往价格高昂几乎处于“躺赢”状态的原材料,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发生了大幅度回落,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利益格局调整,中下游环节重新回到价值链的核心。
    以电动汽车领域为例,今年上半年,盈利趋势明显改变,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净利润大增154%,而同期成本优势极为明显的矿商天齐锂业、盐湖股份盈利则分别下降40%左右。
    真是应了“风水轮流转”这句老话。仅仅在去年,锂电池主要原料碳酸锂每吨数十万元的价格,不仅让中游的电池厂家吃不消,下游的整车厂家也苦不堪言。所以去年7月召开的世界电池大会,几乎成了中下游厂商的“诉苦”大会。其中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提到,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占到了整车销售价格的40%-60%,整车厂成了中游电池厂的打工者。但电池厂家宁德时代也表示自己的利润其实被挤压得很厉害,实在是上游原材料价格猛涨的结果。不曾料想这样的格局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反过来了,且随着供需关系的改变,中下游企业逐渐夺回话语权。
    在另外一个新能源重镇光伏发电领域,上游原料价格跌幅更为显著。比如多晶硅从年初的最高每吨24万元大幅下滑到目前最低6万-7万元,已经跌落到了成本线附近。受益于上游硅料价格的大幅下跌以及光伏装机的旺盛需求,中下游光伏电池组件和逆变器等相关企业盈利出现回升。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普遍下滑现象,无一例外都是上下游供需比例发生失衡所致。所不同的是,汽车电池原材料价格跌落是受补贴政策影响和宏观经济变化、以及终端新能源汽车需求萎靡等多重因素所致。而光伏上游原材料大幅度下滑的原因具体而言是新产能释放过快、多晶硅供给量大幅增加,进而导致多晶硅价格的快速回落。至于下游销售,不仅没有收缩,反而仍然在增长。
    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相互之间周期错位、不容易形成利益上的同频共振现象,固然是市场自身内部运作的结果。但毕竟这个市场当前还是自发的、多元的、分散的状态,致使市场投入和供给往往出现盲目和无序现象,有时是一哄而上,有时又一哄而散。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起起落落,不仅对投资者和企业自身造成不良结果,而且对整个行业和产业链来说,都不是理想的节奏。市场行情固然有涨有跌,但畸高畸低终究不是良性,所谓的“周期律”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市场无序的结果,所以各个经营主体都不能被“周期律”裹胁而被动浮沉,而是要谋求通过合作拉平周期、削峰填谷,产业经济这部大机器上的各个齿轮实现相互咬合。
    改变产业链上下游周期错位局面,既需要及时和到位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更需要产业内部各经营主体间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继而建立相应的价格协商和调整机制。当然,如果能够应用市场机制建立产权纽带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格局,那是最有效的途径。
    纵向看,上下游一体化应发挥利益纽带作用,而不是代替分工而事事亲力亲为,应在一体化与专业分工、在发挥各自优势之间找到平衡。横向看,上下游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分别要建立真正的同业组织并发挥协调约束作用,形成代表整个行业的集体意志的协调合作机制,便于上下游之间进行沟通协调。
 
优化完善“一企一策”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近日赴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调度检查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落实完成情况以及农村清洁取暖项目推进情况。
在昌吉州昌吉市南头工村,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认真了解了清洁取暖改造“煤改气”工程进展情况,并通过入村入户实地走访,现场检查农村“煤改气”工程质量安全,与居民用户面对面沟通交流,详细了解管道安装、燃气补贴、用气价格、用气安全、气源保障等农村“煤改气”设施运行使用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在昌吉特变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昌吉市强盛陶瓷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详细了解了企业大气污染治理“一企一策”方案制定及2023年既定措施推进落实情况,详细询问了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内容、减排目标、实际减排量,以及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等情况,并对已完成的治理项目进行实地查看。
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要求,“乌—昌—石”区域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好主体责任,充分认识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意义,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2023年行动方案的措施要求,帮扶指导企业完成好各项减排任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哈尔肯·哈布德克里木强调,各重点企业要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完善“一企一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加快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减排措施实施进度,确保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取得实效,为有效应对和削减区域冬季大气污染做出实质性贡献。
 
江苏能源监管办全力推进调节性电源建设运营综合监管现场监管工作
 
自7月以来,江苏能源监管办对全省调节性电源项目实行全覆盖现场检查。
现场监管工作组紧紧围绕调节性电源“建得怎么样,用得怎么样,效益怎么样”三个方面核心问题,严格按照现场监管方案和工作大纲,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尺度,听取发电企业有关企业灵活性改造、调节性资源调用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的汇报;调阅项目合规性、机组灵活性改造、参与电力市场、价格机制执行等方面的资料;深入集控室、厂房等现场检查机组灵活性资源调用以及“两个细则”执行情况。
现场监管期间,工作组还就电力市场建设、电力市场秩序、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调研,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
监管工作组强调,各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调节性电源对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切实发挥调节性电源及资源在提升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等方面的支撑性作用,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江苏能源监管办将继续按照国家能源局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高质量完成调节性电源综合监管现场监管任务。为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江苏电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贡献监管力量。
 
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 占比达36.2%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发电量8.7万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到36.2%。
报告披露,2022年风力发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259小时,同比提高14小时;发电量达到76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3%,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8%,占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24.2%。
2022年光伏发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202小时,同比提高39小时;发电量4251亿千瓦时,较2022年增长30.4%,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9%,占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13.5%。
2022年我国电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国发电装机25.6亿千瓦,煤电装机占比降至43.8%,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至49.6%。其中,并网风电装机36544万千瓦,同比增长11.2%;光伏装机39204万千瓦,同比增长28.1%;常规水电装机36771万千瓦,约占我国电源总装机的14.3%,占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30%。
根据最新水力资源普查结果,我国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6.87亿千瓦。四川、云南两省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分别为59.3%、64.4%。西藏地区水力资源开发程度仅为1.7%,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其他地区水力资源平均开发程度为88.1%。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说,未来三年全国电力需求仍保持刚性增长。综合考虑乡村振兴,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持续提升家庭电气化水平等因素对用电的影响,预计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9.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5至9.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至5.2%;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9.8至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至4.8%。
 
去年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占全国供水总量2.9%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淡化水、矿坑(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进一步增加,达到175.8亿立方米,较2021年提高37.5亿立方米,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已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9%。
近年来,水利部持续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将省级行政区非常规水源最低利用量纳入“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进行考核,着力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领域和规模,在29个省份的78个城市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2022年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较2012年的44.6亿立方米提高了2.9倍。在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省份,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占比分别达到30%、17.9%、8.9%和8.0%,为保障当地供水安全发挥了作用。
 
劳动用工
 
青岛出台11条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强化就业优先,青岛市人社局联合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市教育局等12部门出台《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青人社发〔2023〕9号)(以下简称《通知》),从加大经营主体稳岗扩岗政策支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等11个方面提出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
加大经营主体稳岗扩岗政策支持。《通知》明确,参保企业2022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5.5%,30人(含)以下参保企业裁员率不高于20%,可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升级就业惠企政策“一口办”申领平台,为符合条件经营主体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通知》提出,实施“创贷+商贷”服务模式,个人、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最高50万元、1000万元的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因自然灾害、重特大突发事件影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可申请展期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展期还款只能申请1次,展期期间财政不予贴息。加强基层创业帮扶指导,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社区(村)创业空间,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综合性服务。
开展助企稳岗扩岗金融服务。《通知》明确,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支持其稳岗扩岗。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增加信用贷等支持,为市场主体提供续贷支持。
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通知》要求,市属国有企业要拿出不低于60%的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对按照工资效益联动机制确定的工资总额难以满足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的国有企业,经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或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同意,2023年可给予一次性增人增资,核增部分据实计入工资总额并作为下一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基数。
拓宽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渠道。《通知》明确,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申领补贴时招用人数和每人1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与一次性扩岗补助、创业补贴带动就业部分不重复享受。实施新一轮就业见习万岗募集计划,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单位给予见习补贴,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通知》要求,做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工作。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做好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工作,引导医学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就业。继续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
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通知》提出,优化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金蓝领培训、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岗前培训等培训补贴政策,规范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资金开展培训。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通知》明确,将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群体、“二孩妈妈”群体纳入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健全退出机制。加大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力度。对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照申领补贴时招用人数和每人1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与创业补贴带动就业部分不重复享受。
强化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通知》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等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失业人员及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规定向困难群众足额发放补贴资金。
加强就业服务载体建设。《通知》提出,深化“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在街道(镇)、社区(村)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家门口”“楼门口”就业服务站,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群体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送、技能培训等服务。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零工求职招聘服务,支持区市开设线上零工信息(灵活就业)专区,归集更多低门槛、灵活性高的就业岗位,畅通农民工等群体就业渠道。
加快政策服务落地见效。加强大数据比对识别,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运用“政策找人”“直补快办”等服务模式及时兑现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企业同等享受就业补贴政策。
 
提供4万余个就业岗位 “2023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落幕
 
近  日,本市为期2个月的“2023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顺利落下帷幕。全市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共组织就业服务活动160余场,各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该活动以实名服务为支撑,不断加大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权益维护和困难帮扶工作力度,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手拉手暖心相助”招聘会及时送达灾区学子
市区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凝聚合力,多渠道多举措集中开展就业帮扶。开展“手拉手暖心相助”受灾地区毕业生就业帮扶,为灾区高校毕业生“职”引未来。在门头沟区、房山区分别举办毕业生线下专场招聘会,北控集团、金隅集团、化工集团、首农集团和FESCO等20余家国有企业、优质民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工作人员提供全程陪伴式求职服务,现场500余名毕业生参加,138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专业性招聘活动
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需求,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专业性招聘活动,做到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
线下,主动对接本地重点企业、政府投资项目、工业园区,广泛动员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毕业生就业服务,举办文化产业“直播带岗”等特色线下招聘活动52场,各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7万余个。
线上,举办专精特新、人工智能等行业专场以及困难家庭毕业生、中小微企业等特色专场网络招聘活动109场,各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7万余个。高校毕业生可登录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进入“北京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享受个人求职、招聘活动信息、就业见习等全链条就业服务。
“职业指导直通车”助力毕业生驶入“就业快车道”
市区各级人力社保部门还组织优秀职业指导师、知名企业高管、著名高校教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化力量,围绕高校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转换过程,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服务。
活动期间,市区举办“求职陪跑”“无领导小组面试培训指导会”等线上线下就业创业指导活动41场,运用生涯彩虹图、霍兰德职业兴趣、MBTI性格测试等多种工具,助力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毕业生树立更加积极的就业观、职业观、成才观,为他们求职面试、融入职场提供有力保障。
 
专家论坛
 
曹中铭:交易所出台《通知》 量化交易监管重在消除不公平
 
日前,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制定发布《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统称《通知》)。个人以为,出台《通知》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量化交易的监管,则重在消除个中的不公平现象。
  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9年,监管部门就开始对量化交易进行重点监控。由于可转债实行T+0交易制度,且许多投资者使用程序化交易进行投资,沪深交易所于2021年2月份在可转债试点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此次《通知》的发布,也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正式建立起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
  对于股票实施程序化交易,市场上其实还是有不同声音的。今年8月份以来,沪深市场持续低迷,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纷纷发布利好消息力挺股市。印花税减半征收、收紧IPO与上市公司再融资、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等重大利好纷纷出台。但8月28日当天,沪深股市却高开低走,且报收一根放量大阴线,也让市场大跌眼镜。基于此,市场上出现了量化交易砸盘的声音。而且,量化交易也被贴上“砸盘元凶”、“助涨杀跌”、“割韭菜”等标签,也使其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过,从事量化交易投资的各方却不认同“砸盘元凶”、“助涨杀跌”、“割韭菜”等说法。相反,其认为,量化交易基本上都是近乎满仓操作,因此不存在所谓的“砸盘”行为。而且,量化交易一般都是逆势投资,股价涨幅过大时卖出,跌幅过大时买入,因此对于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不助涨也不助跌。两方的观点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尽管此前市场上不乏有取消或禁止量化交易的声音,但此次几大交易所出台《通知》,似乎是为量化交易进行了“正名”。但是,量化交易所存在的问题却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针对市场投机氛围浓厚的特点,多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倡导价值投资,但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显然与之背道而驰。所谓的量化交易,比散户投资者的投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推广量化交易,并不利于市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量庞大,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的量化交易机构,在T+1交易制度下,玩的其实就是T+0交易。而且,由于这些机构有融券上的优势,低位买入后当天可在高位融券卖出,或者高位卖出后低位回补,从而实现盈利,这一过程无异于“薅羊毛”。 近几年量化交易基金业绩颇为亮眼,既与其逆势交易的特性有关,显然也与其有融券的优势不无关系。
  而且,虽然说量化交易有利于提升市场的流动性,但由于量化交易的标的股票更多的都是优质股票,而这类股票其实并不缺乏流动性。因此,除非量化交易的的股票出现全面撒网的特性,否则其对于提升市场流动性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个人以为,对于量化交易既要从严监管,更要消除个中的不公平现象。资料显示,2019年,百亿级量化私募还只有4家,到今年8月份,这一数据增长至28家,其发展势头之猛可想而知。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更多百亿级私募出现,以及量化交易机构的规模大幅扩张应是预期之中的事情,这更凸显出强化量化交易监管的必要性。
  对于量化交易的监管,既要严控高频交易,也要防止相关机构利用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操纵市场。量化交易在美国市场引起争议,其中量化交易会不会构成一种操纵股价的方式,会不会构成欺诈,就成为争议的焦点。而在消除量化交易产生的不公平方面,个人建议有必要对量化交易机构在融券上作出一定的限制。既可在融券数量与规模上着手,也可在融券的交易模式上着手。比如融券实行T+2的交易模式,当天融券卖出后,第三个交易日才可买入相关标的股票。或者对当天买入的证券,禁止量化交易机构融券卖出。对于市场其他投资者而言,如此显然更公平。
 
温彬8月经济数据前瞻:工业投资消费增速有望回升
 
工业:预计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4.2%左右
8月官方制造业PMI由7月的49.3%回升至49.7%,收缩幅度继续放缓。其中生产指数由50.2%回升至51.9%,新订单指数由49.5%回升至50.2%,均达到近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供求两端均有明显修复。
从开工率高频指标来看,汽车轮胎半钢胎和全钢胎、高炉,以及甲醇、PX、涤纶长丝等开工率均较上月回升。内需企稳,带动制造业生产有所恢复。
除制造业外,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将支撑采矿业生产,水电热燃行业生产增速会随暑热消退边际回落,预计8月工业生产环比将加快,同比增速由上月的3.7%回升到4.2%左右。
投资:预计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3.9%左右
基建投资预计由1~7月的6.8%回升至1~8月的7.3%左右。随着高温多雨天气逐渐消退,8月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至53.8%。从高频指标看,8月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较上月上行9.2个百分点,水泥发运率、磨机运转率8月中旬以来连续两周上行。8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为8928亿元,环比上月增加5551亿元,亦将有效撬动项目投资。
制造业投资预计由1~7月的5.7%回升至1~8月的6.1%左右。8月制造业PMI中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由55.1%回升至55.6%,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由52.7%回升至54.7%,制造业企业预期好转。1~7月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降幅收窄至-18.4%,产能利用率和PPI反弹,企业去库存速度明显放缓,将有助于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
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由1~7月的-8.5%收窄至1~8月的-8.0%左右。高频数据显示,8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同比增长-22.8%,较上月的-27%收窄。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同比-40.3%,较上月的-42.5%收窄。当前房地产仍处于低位运行区间,政策向市场的传导尚未显现,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下降,预计开发投资降幅将小幅收窄。
消费:预计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至3.5%左右
8月份,随着极端天气影响消退,加之暑期对服务消费的拉动作用依然较为明显,国内消费边际改善。
从主要商品来看,与居民消费有关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继续较快增长;汽车销量较好,8月1日至27日,乘用车市场零售同比去年同期增长6%,环比7月同期增长3%,主要因为去年8月的车购税减税拉动销量作用放缓,加之各地开展汽车消费季活动进一步提振了汽车消费热情;受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影响,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速将继续回升。
不过,8月商品房成交量同比、环比均下降,整体市场仍然偏冷,房地产相关消费延续走弱。
外贸:预计8月出口同比-10.8%,进口-12.1%
从景气指数与高频数据看,8月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分别为46.7%和48.9%,均较7月回升,但仍连续6个月低于50%。运价方面,BDI指数先升后降,我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触底回升,显示全球干散货运输需求下行,但我国集装箱运输需求恢复。
主要国家需求仍然偏弱。美、欧、日7月制造业PMI分别为47.0%、43.7%和49.7%,美国环比明显回落,欧洲环比小幅上升,日本环比持平。东盟国家中,印尼PMI小幅升至53.9%,泰国、菲律宾下降至50%下方,整体看需求未明显改善。韩国、越南8月出口继续同比下降,其中韩国8月出口同比降幅由7月的16.4%收窄至8.4%,越南8月出口同比降幅由7月的2.1%小幅扩大至3.0%,反映亚洲供应链恢复仍需时日。
我国制造业景气程度小幅改善。8月我国制造业PMI为49.7%,较7月上升0.4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好转。非制造业PMI为51%,较7月下行0.5个百分点。整体看,我国制造业内需小幅改善但服务业需求扩张放缓,对我国货物进口影响偏中性。
从价格因素看,8月全球商品价格未延续7月的反弹走势,主要品种横向震荡,涨跌互现。CRB综合现货指数月度平均同比下降5.7%,降幅较7月小幅扩大,不利于进出口名义同比增速。
整体看,在当前外需依旧低迷的情况下,8月进出口数据较难扭转自5月以来的持续负增长态势,不过基数降低后8月出口增速降幅大概率能小幅收窄。预计8月我国出口2785亿美元,同比下降10.8%;进口2050亿美元,同比下降12.1%;实现贸易顺差7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收窄约50亿美元。
物价:预计8月CPI上涨0.1%,PPI下降3.0%
食品价格环比或出现较大涨幅。继7月猪肉价格见底回升后,8月猪肉价格继续上涨。从周期看,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积累了养殖端的盼涨情绪,7月开始市场压栏惜售与二次育肥导致猪肉供给出现短期回落,形成了价格上涨的小周期。8月鲜菜价格回归季节性上涨,主因夏季台风和洪涝灾害影响。炎热天气导致产蛋量下降,鸡蛋价格上涨。其他食品价格变化多与季节性特征相符。整体看猪菜共振或导致食品价格环比出现较大涨幅。
能源方面,受国际油价上涨推动,6月末以来我国成品油价格实现5连升,其中8月跳升两次,将导致能源价格显著上涨。
8月核心通胀或延续7月恢复态势,主要得益于暑期居民服务消费旺盛,电影、文旅等市场热度较高,但生产服务仍然偏弱,预计服务对核心CPI修复斜率贡献或下降。房地产市场仍低迷,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租金价格或难以上行。非食品消费品或仍偏弱,衣着价格淡季打折持续,居民收入下行预期下汽车、手机、居住类耐用消费品或难有明显起色。
综合看,预计8月CPI环比上涨0.3%,叠加去年环比小幅下行的基数影响,同比增速将由7月的-0.3%恢复至正区间,预计涨幅为0.1%。
8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互现,原油、天然气价格整体呈现震荡格局,主要金属价格涨跌互现。
国内工业品价格整体表现略强于国际,主因7月全球工业品价格上涨的滞后传导影响,以及国内需求出现边际好转。从流通领域主要商品价格来看,天然气、石油价格回升,煤炭表现平稳。金属类、化工类工业品多数上涨,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生猪价格涨幅较为明显。
8月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录得52.0%,较上月明显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录得56.5%,两项PMI价格分项均回归50%上方。综合判断预计8月PPI环比上涨0.2%,同比降幅由-4.4%收窄至-3.0%。
汇率:预计9月在7.2~7.3区间波动
国际方面,8月以来,由于美国核心通胀仍处于高位,美联储内部继续控制通胀之声不绝于耳,美联储年内再次加息的预期有所上升,降息预期则一再向后推移。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相对欧元区表现强劲,失业率维持低位水平,7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经济衰退概率下降。
在此情况下,美元指数再度较大幅上行,并一度升破104。同时,受美国国债发放速度加快,以及惠誉下调美国评级等因素影响,美债收益率大幅走升,中美利差再度走阔。不过临近8月末,美指、美债收益率双双回落。
从近期公布数据看,JOLTS职位空缺大幅回落,Markit制造业与服务业PMI均超预期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大幅下降,且远低于市场预期,美国经济降温迹象明显,叠加美国商业地产领域潜在危机严重,区域性银行业危机难言彻底结束,美联储后续加息预期可能会再度走弱,人民币汇率外部贬值压力或相应减弱。
国内来看,7月经济数据显示国内经济修复斜率放缓,但在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以及房地产相关政策频出下,市场信心有所好转。从高频数据来看,服务业依然维持较快修复,商品需求与生产小幅改善,基建地产施工进度有所加快,制造业有所回升,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震荡上行。8月中采制造业PMI继续回升,财新制造业PMI已重回扩张区间。可以预见,国内经济基本面有望逐步好转,不过政策效果充分释放仍有待时日。
另一方面,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要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此后央行相继发行离岸央票、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较强的稳汇率信号。由于央行汇率管理工具仍十分丰富,在政策底已较为明确的情况下,未来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的空间有限,9月份将总体表现平稳,预计在7.2~7.3区间波动。
外储:预计8月末外汇储备环比减少200亿美元
8月份,美元指数上升1.72%,主要非美元货币均有所下跌,日元、欧元、英镑对美元分别贬值2.24%、1.4%和1.26%。受美欧日加息预期抬升影响,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上升12个基点至4.09%,10年期欧债收益率上升6个基点至2.61%,10年期日债收益率上升5个基点至0.66%。
全球股市普遍下跌,标普500股票指数下跌1.77%,欧洲斯托克50价格指数下跌2.22%,日经225指数下跌1.67%。综合考虑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影响,8月外汇储备规模将有所下降。
此外,8月份北向资金净流出897亿元人民币,对外汇储备规模形成进一步的压力。考虑到央行已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储备,8月份央行大概率会继续增加黄金购买,届时将会对外汇储备规模产生一定的减量影响。
综合来看,预计8月末外储较上月末减少200亿美元。
 
货币政策的延迟累积效应
 
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已成为市场共识,但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迅速呈现,而将表现为延迟显现的累积效应。本文从宏观的实际产出、中观的银行信贷循环以及微观的家庭部门负债压力三方面入手,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延迟累积效应的传导。首先,政策实施与实际影响显现之间存在时间差。紧缩货币政策将会造成实际产出的下降,但一般于5~6个月之后开始显现,并可显著影响实际产出约1~2年。其次,银行信贷循环是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重要连接,或将进一步放大货币政策的延迟累积效应。货币政策通过存款利率渠道、净息差渠道以及资产组合价值渠道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端,挤出企业贷款并导致企业投资减少。最后,银行信贷循环对于家庭部门负债的影响是货币政策传导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存量房贷利率上行速度低于新增房贷利率使得美国家庭部门债务压力目前尚处于历史低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更高更久的利率水平,存量房贷的平均利率将不断上行,家庭部门的偿债压力也会渐次体现。
  宏观:实际产出下降的滞后反应
  虽然加息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引发市场波动,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来在经济各个层面产生连锁反应。例如,金融市场对利率变化作出的反应需要时间来传递到实际的信贷市场和投资活动,而实体经济中的决策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利率环境。这种传导滞后导致了政策实施与实际影响显现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通过整理学术文献,我们发现在宏观层面货币政策的延迟累积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息对经济产出的影响通常会在约5~6个月之后开始显现。一般来看,经济主体在调整其行为和预期时,会经历一段适应过程。例如,企业可能会重新评估投资计划,消费者可能会调整支出习惯,金融机构可能会重新审视贷款政策。
  二是加息造成的实体产出下降通常会持续1~2年的时间。这表明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非短暂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来传导和累积,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长期影响。具体来看,经济体受到货币政策冲击后,实际产出会被影响(下降)约15个月左右。就影响程度来看,如果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行100个基点,那么22个月后工业生产将下降4.8%。
  三是信贷密集型经济体受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更为深刻。与典型的经济衰退相比,信贷密集型的经济扩张往往伴随着更深的衰退(无论是否发生金融危机)和更缓慢的复苏。从短期来看,市场可能会因为货币政策变化而产生波动,但这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出整体经济受到的实际影响,市场参与者或需持续关注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中长期影响,并在决策时充分理解经济主体活动逐渐回归正常水平的渐进过程。
  中观:银行信贷紧缩挤出企业贷款
  银行信贷循环是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重要连接,在从宏观向微观探讨货币政策的延迟累积效应时,不能忽视中观层面金融市场的反应,尤其是本轮加息过程中美国银行危机风险凸显,或将进一步放大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信贷市场的传导路径充满复杂性,根据学术研究,目前货币政策在银行信贷循环中有三种主要的传递渠道:一是存款利率渠道。当美联储基金利率上升时,名义利率的提高会增强银行的有效市场力量,银行利用这种更大的市场支配力扩大利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家庭部门则通过减少存款来应对,从而导致资金外流使得信贷供应收缩。由于金融体系依赖存款,因而通过存款渠道货币政策将影响金融体系的融资成本以及金融体系创造的流动性资产数量,进而影响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的信贷数量。
  二是净息差渠道。由于不同银行在不同时期的净息差存在很大差异,且银行并不能完全对冲利率风险,导致银行对利率变动的风险敞口会影响银行信贷扩张幅度。具体来看,如果联邦基金利率上升100个基点,在随后的五个季度里,净息差收入分布在25%的银行会比分布在75%的银行的贷款扩张幅度低0.27个百分点。
  三是资产组合价值渠道。在2022年的货币紧缩周期中,证券市值损失较大的银行向企业提供的信贷相对较少,这种溢出效应对于可供出售证券、未套期保值证券、低资本化银行以及必须将其可供出售证券的未实现损益计入监管资本的银行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似乎难以在银行与非银行贷款之间进行替代,银行信贷收缩最终将会挤出企业贷款。同时,企业较难利用现金或其他方式来完全缓解贷款限制对其投资计划的影响,导致企业可能会大幅降低投资支出。
  微观:家庭部门偿债压力渐次增加
  银行信贷循环对于家庭部门负债的影响是货币政策传导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美国家庭部门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是美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使得美国家庭部门的偿债压力变化将有效反映本轮加息的滞后性影响。
  具体来看,美国家庭部门债务压力呈现以下两点特征:一方面,家庭部门整体偿债压力处于历史低位。从债务结构来看,美国家庭部门房贷与消费贷款所带来的财务负担近年来变化趋势差别较大。美国家庭部门房贷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逐年下降,由7%左右下降至2023年的3.9%。与之相反,家庭部门消费贷款占比自2012年之后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于2013年超过房贷占比。疫情期间,消费贷款反弹较快,已经超过2008~2019年历史均值(5.4%),然而房贷负担仍低于2008~2019年历史均值(5.1%)。
  另一方面,固定按揭利率锁定低利率是目前家庭部门偿债压力较低的主要原因。疫情期间超额储蓄的积累,大幅增加了美国家庭部门收入,叠加当时的低利率环境,家庭部门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投资房地产并通过固定按揭利率(FRM)锁定低利率。截至2023年8月底,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已经达到5.375%,30年FRM利率平均值也已经达到7.23%,但高企的房贷利率仅影响新增房贷利率,大部分FRM存量房贷仍保持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使得家庭部门实际房贷负担水平依旧可以保持在历史低位。根据美联储数据,2008~2019年美国家庭部门房贷占可支配收入均值在5.1%左右,2023年则在3.9%左右。尽管存量房贷利率上行速度低于新增房贷利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更高更久的利率水平,存量房贷的平均利率将不断上行,家庭部门的偿债压力也会渐次体现。
 
中小企业
 
财税政策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 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区不折不扣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在部署的多项工作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今年以来,着眼于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延续优化创新实施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049亿元,占比76%,是政策惠及的主体。
  “系统性和精准性是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的突出特点。围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和物流企业等重点支持对象,国家部署实施了涉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多方面税费优惠举措,体现了系统发力、精准施策。”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旭红表示。
  为确保政策精准直达企业,税务部门采取了不少实招。比如,全面梳理涉企税费优惠政策,编制完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政策清单;健全税费优惠政策“免申即享”机制,对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等,加大自主申报、自行享受的落实力度并不断拓展范围。
  多措并举扶早扶小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提振信心尤为重要。今年以来,各地通过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以及优化落实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比如,山东实施新产品保险补偿政策,筹集资金1.2亿元,支持111个新产品保险项目,以保费补贴方式降低企业市场开拓成本。湖北设立5000万元“楚贸贷”资金,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调动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加大对小微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
  上半年,我国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中央财政下达奖补资金30亿元,引导地方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与2017年相比,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笔数增长245%,年化担保额增长119%,年化担保费率累计下降97个基点。
  上半年,税务部门进一步创新推出与金融部门“税银互动”举措,帮助小微企业通过“税银互动”获得银行贷款498万笔,贷款金额超1.45万亿元,同比增长41%。“在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抵押品、公开信息较少等原因,在融资中处于劣势。‘税银互动’能够给予中小微企业更多融资支持,有效帮助其更快恢复和扩大业务、增强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
  政府采购也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通过采取项目整体预留、合理预留采购包、要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或分包等形式,不断扩大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份额。比如,北京今年对中小微企业继续实行采购“优先”、预留“加额”、资金“快付”等措施,上半年全市政府采购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251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金额八成。
  持续发力稳定预期
  提振信心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
  财政部表示,将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支持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同时,将确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创新政策应享尽享,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近期,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多则公告,明确延续优化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等多方面税收政策。比如,对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5%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延续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李旭红表示,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大多在今明两年到期,有关部门及时发文明确延续优化实施,有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下一步,税务部门将持续抓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纳税人缴费人便捷享受政策红利。”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依托税收大数据,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跟踪反映政策效应,推动有针对性改进完善。
  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支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强化。根据财政部此前发文,将严格落实预留份额、价格评审优惠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采购份额。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份额由30%以上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的政策延续至2025年底。
  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行动。近期,江苏财政部门下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2.93亿元,对融资担保机构开展的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以下、担保费率不高于1.5%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给予年化1%的担保费补贴。广东聚焦壮大农村经营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城镇化、农家乐、农村风貌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领域贷款。
 
通堵点解难点,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9月3日,已经在唐山市路南区完成工商注册的欧冶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加快办理总部迁址手续。
欧冶科技有限公司总部成功落户唐山,得益于唐山金融发展集团(以下简称唐山金发集团)引进的苹果网络安全基金项目,“该基金围绕钢铁产业设备智能化改造与自动化协同等领域,通过基金投资、产业投资等方式,助推唐山数字经济发展。”唐山金发集团投资总监牛志鹏说,截至8月底,基金已筛选出5个优质储备项目,预计可招引10余家网络安全公司。
自2022年6月重组运营以来,唐山金发集团把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投融资机制创新,活跃全市金融产业,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全力打造集团化运作、市场化运营、精细化管理、专业化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金融企业投融资平台和金融创新平台。
入企调查、召开项目立项会……8月28日,唐山金发集团子公司唐山金弘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夏华,正积极推进北京筐鲜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落户唐山。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该项目与唐山农产品(6.730, -0.10, -1.46%)深加工产业发展十分契合,通过以投促招的方式,公司正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夏华说,截至目前,公司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等领域的15个项目落地。
围绕唐山产业发展需求,唐山金发集团参与组建了唐山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蓝天基金等基金10只,基金总规模为533.67亿元,已实缴出资近51亿元。
如何提高基金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唐山金发集团发挥国有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围绕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以“母基金+项目直投”方式,加快与各县(市、区)成立2至4个20亿元级别产业基金;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与央企和知名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加快半导体产业基金和新能源基金落地唐山,吸引更多基金纳入全市母基金管理范畴。
加快推进以投促产、以投促创,参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和并购,精准助力唐山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目前已与多家上市公司达成初步意向;组建考察团队面向全国挖掘优质项目,目前已考察40余家企业,并达成协议,双方将在基金合作、股权投资、基金托管等金融服务上进行全面合作;发挥北京团队优势,持续扩大招商“朋友圈”,提升全市重点领域产业链水平。
着力铺设高效的金融服务网,唐山金发集团在为唐山经济发展导入金融资源和项目资源的同时,也加快以更充足的“金融活水”助力中小微企业“爬坡过坎”,实现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8月29日,唐山英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隆,看着眼前繁忙景象,很难想象该公司在3个月前差点停产。“当时,公司因为货款回款慢,导致资金运转不开,一度陷入无法正常生产的困境。”该公司总经理吴乃槐说,了解到唐山金发集团有普惠金融担保业务后,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行了联系。没想到第二天,工作人员就上门了解企业情况,并进行相关评估,很快就帮公司向银行借到了100万元,让企业顺利渡过了难关。
为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唐山金发集团围绕企业发展全过程,以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等多种金融手段,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程化、精准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初步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
“今年,我们还建立了唐山市应急转贷和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应急转贷业务,为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贷款即将到期但足额还贷出现暂时困难的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按期还贷、续贷的资金服务,切实缓解企业在转贷续贷过程中的资金周转困难,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风险。”唐山金发集团唐山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金林说,截至8月28日,公司应急转贷业务已累计发放资金约2.3亿元,降低企业成本240万元。
 
用好协同创新 助力中小企业
 
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但每每面临科技创新时,中小企业创新力量不足的劣势就显露无遗。
一边是企业的创新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另一边则是部分创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首先是科研人才,受限于信息渠道和工作半径,一些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距离生产一线较远,他们的研究路线和研发成果,难以与生产需求匹配;其次是硬件设备,专业的科研设备往往投入较高,中小企业难以负担,而一些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里的科研设备利用率并未饱和;此外,随着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科研团队的人员需求逐渐呈现出跨行业、跨领域等特征,团队搭建的难度不断增大。
为解决产学研脱节、设备利用率不足、专业团队搭建难等问题,一种名为“协同创新”的模式正在加速推广。一些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开始积极行动,围绕中小企业集中的生产领域,布局一系列协同创新平台,平台上集聚的各类科研资源,汇聚成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服务形式来看,协同创新平台重点提供中介对接服务。在平台上,中小企业提出科研需求,掌握专业技术的科研团队和机构则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当平台参与者数量越来越多,需求和供给的匹配也更有效率。
从硬件保障来看,协同创新平台大多由政府部门或龙头企业发起,它们往往掌握更先进的科研装置。当相关科研需求逐渐积累,这些初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科研装置,得以更频繁地得到应用,充分释放其价值。
从团队搭建来看,协同创新平台提高了机构间甚至行业间科研力量整合的便利性。事实上,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跨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经营策略,这也推动科技创新走向协同联动。
从集聚科研资源,到匹配产研供需,再到打通产业链条,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正被一点点发掘和深化。我们期待这样的平台数量更多、实力更强,为中小企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提供更强支撑。
 
温州:我市创建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 四大关键词,看小微企业华丽蝶变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市构建“创业扶持友好、创新推动友好、市场开拓友好、财税支持友好、信贷融资友好、服务体系友好、权益保护友好”七大支撑体系,助推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创建。
在扶企惠企强企政策组合拳频出的当下,未来小微企将如何蜕变,通过四大关键词,透视在七大支撑体系下中小微企业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一:梯队培育
如何让繁星点点的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我市将通过“雄鹰行动”,一手抓增量一手抓存量、一手抓挖掘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帮扶一手抓激励,多管齐下“抓大、扶小、育新”,构建起“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队培育机制,培育出一批效益高、质量优、创新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好的高成长性和领军型企业。
深化政企协商沟通机制,畅通中小微企业诉求反映渠道,中小微企业及其经营者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可以通过“帮企云”、96666服务热线、市县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和温州市维权服务平台投诉、举报,诉求问题、投诉举报同步纳入“一表通管”闭环管理。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通过“两个健康”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等形式听取中小微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督促改进。
健全企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县“1+14”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立重点镇街企业服务中心,持续迭代“帮企云”,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和培育,设立中小微企业服务联盟和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工作站。聚焦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加强“帮企云”、惠企政策“直通车”“易企办”等数字化应用建设,推进惠企政策兑现及时、政务服务智能便捷、诉求办理高效精准,实现企业服务的多跨协同、综合集成。
关键词二:数字引领
面对各种成本上升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发展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和冲击的必然选择。
从“制造”走向“智造”的过程中,凯泉集团将原有设备全部淘汰,斥资1亿元购置新设备,并建成PDM、ERP、MES等智能化系统,实现研发、计划、生产、物流、服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和业务协作。企业原有员工300多人,如今精简至170多人,运营成本降低30%,生产周期缩短40%,企业实现提质增效。
大企业对智能改造的意愿极为强烈,且优势较为明显。如何点燃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热情,解决他们智能制造方面难点痛点,我市打造“帮企云·智能制造”平台板块,通过“智造成果”“智造诉求”“智能诊断”模块,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诊断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解决企业技改后顾之忧。打造“5+5+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系统推进传统制造业两化融合、企业上云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三:一体化生产
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等“小巨人”企业,成为小微企业做优做强又一重要抓手。
通过发挥现有领军型、高成长型企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在我市规划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蓝图中,龙头大企业扮演引领全产业链发展重要角色。如产业链上游以福达合金、宏丰合金等为主导,发展汽车新材料应用;中游以瑞明汽车发动机系统研发联盟等为代表,发展汽车动力系统;下游以海经区威马、浙南中电、瑞安马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为龙头,发展整车制造。
具体通过推动大型企业与支持大型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创新生态圈。常态化组织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推介洽谈会、供需对接会、展览展销会等方式,推动一批优质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一批小微企业加入协作配套,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或者采购系统,推荐参与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四:国际化发展
通过家门口的跨境电商综试区,让温州人买全球、卖全球更加迅捷,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做大做强铺设了“快车道”。
当前,我市有鹿城鞋类,瓯海眼镜、鞋类,瑞安汽摩配、鞋类、箱包,永嘉教玩具,龙湾制笔,平阳宠物用品、皮革皮件、按摩器具,乐清电气,苍南针织内衣,龙港礼品,经开区五金卫浴等15个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试点地域覆盖率达75%。去年我市跨境电商进出口522.7亿元,跨境电商活跃网店近20000家,为我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未来,我市将引导企业探索“跨境电商+一般贸易/市场采购/海外仓”等多模式联动,鼓励中小微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注册境外商标,力争3到5年打造15家省级跨境电商知名品牌,培育40家跨境电商知名企业。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中小网商共同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群体。
 
调查分析
 
加息冲击美国经济至少12年,降息也无法消除影响
 
  旧金山联储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美联储加息周期会在加息结束后至少十二年内减少潜在的经济产出,如果利率每上升1%,十二年后美国实际GDP将比不加息少大约5%,这比市场预期的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久。该研究还表明,美联储可能无法通过降息来消除加息对经济潜力的长期影响。
  美联储加息对美国经济会带来怎样的长期影响?
  9月5日周二,旧金山联储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美联储加息周期会在加息结束后至少十二年内减少潜在的经济产出。
  旧金山联储研究人员Òscar Jordà和Sanjay R. Singh以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Alan M. Taylor表示:
  该项研究认为,在所有其他经济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冲击“可能比人们普遍认为的更持久地减缓经济活动的步伐”。
  研究人员预计,如果利率每上升1%,十二年后美国实际GDP将比不加息少大约5%。
  作者们还研究了美联储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提高经济产出潜力,结果发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去年以来,全球多数央行开启了几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以试图冷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经济摆脱新冠疫情后的巨大需求推动的。
  有分析认为,这项研究给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努力保持通胀低位和稳定,同时让经济发挥其增长潜力。
  这项研究的作者表示,利率变化“可能会对潜在增长产生意想不到的持续影响,最终可能使政策调整变得复杂化”。
  此前,有分析认为,和去年相比,美国通胀尽管已经大幅下降,但其高度、宽度与波动都维持在高位,通胀黏性仍然显著。历史数据显示,在高通胀压力下,美联储不得不接受用失业率上升换取对价格稳定的有效控制。1950年以来,美联储共计10次去通胀,其中8次出现经济衰退,而且去通胀幅度越大,经济衰退程度可能越深。因此,即便美联储高官已经表示,美国可能实现“软着陆”,但真正实现“软着陆”难上加难。放眼全球,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加息则会令全球经济增长中枢下滑。
 
已连降11个月,韩国出大招促出口,将支持更多韩企进军海外
 
韩国央行近日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国民收入”初步统计资料显示,第二季度韩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较第一季度增长0.6%,但实际国民总收入则减少0.7%。从各部门情况来看,除了设备投资外,几乎都为负增长。民间消费以服装、鞋类等准耐用品和饮食、住宿等为主,减少0.1%。第二季度韩国名义国民总收入环比减少0.2%,实际国民总收入环比缩水0.7%。
同一天,韩国统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韩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4%,为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据《韩国经济日报》报道,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出口估计为518.7亿美元,同比下降8.4%。这是韩国出口连续第11个月同比下降,是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连续14个月下降以来最长的连续下降。主要出口产品半导体的价格疲软,需求减少。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数据,8月韩国的芯片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1%,至86亿美元,为连续第13个月下降。
  为摆脱近11个月出口负增长颓势,韩国政府于4日正式出台《搞活出口的追加支援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促进出口品种和地区多元化、加强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
  具体来看,在半导体产业方面,韩政府为迅速建成系统芯片等厂商汇聚的龙仁半导体国家产业园区,推进免除公共机构预可行性调查的方案,确保相关韩企竞争力和市占率。韩政府还将积极培养半导体人才,并为构筑相应行业生态系统设立基金。在电池产业方面,韩政府将在11月之前推进新一代电池研发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在汽车产业方面,韩政府将积极开拓印尼等新兴市场,扩大电动汽车出口。
在出口地区方面,韩政府将在现有的美国、中国、东盟等主要出口市场基础上继续开拓中东、中南美、欧盟等新战略市场,支持更多的韩国企业进军海外。对华出口方面,韩国政府计划在年内举行韩中经济部长会议、韩中经济合作交流会,促进两国政府和企业开展务实合作。
 
中国水资源公报:去年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占全国供水总量2.9%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淡化水、矿坑(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进一步增加,达到175.8亿立方米,较2021年提高37.5亿立方米,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已占全国供水总量的2.9%。
近年来,水利部持续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将省级行政区非常规水源最低利用量纳入“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进行考核,着力扩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领域和规模,在29个省份的78个城市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2022年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较2012年的44.6亿立方米提高了2.9倍。在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省份,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占比分别达到30%、17.9%、8.9%和8.0%,为保障当地供水安全发挥了作用。
 
经贸态势
 
政务服务“上门办”包头公安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过去我们都是排队办理宾馆特行证,现在都是在家等着治安大队的民警上门送证,有时候快到期了他们催着我们准备材料,帮我们办,比我们都着急。”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变化,看着新到手的特行证,白云鄂博矿区青莲酒店负责人张先生感慨道。
白云鄂博矿区公安分局结合辖区实际,推出“追办、代办”机制,全区家宾馆的特行证办理,实行定期上门取材料、一周内办理完毕送证件的模式,变过去等着审批到现在追着旅店经营者准备材料,实时审批。
近年来,包头市公安局开启“一窗通办”新时代,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建成“24小时警局”,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公安政务全天候“便利店”;开展政务服务“五进”专项行动,累计开展2520次,切实为企业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针对辖区内企业较多,为有效确保辖区治安稳定,要不断加大对企业周边巡逻管控工作力度。”包头市公安局乌素图治安分局民警范俊杰介绍,“民警会定期开展综合治理,对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强化搜集研判,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密切关注企业周边治安动态,确保信息收集反馈及时,情况摸排准确。”
此外,包头市公安局聚焦民生领域、社会治安、政务服务、交通出行,由十个业务警种、分局牵头开展“护航2023”打击侵害企业利益经济犯罪专项治理行动、“平安畅通新包头”专项行动、涉企案件“挂案”清理专项行动等。1-7月份,全市经侦部门受理案件113起,立案侦查84起,涉案金额1.92亿元,破案45起,抓获122人,挽回经济损失1.83亿元,用实际行动和战果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深化合作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
 
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商务主管部门在北京签署《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四地将重点在推进市场规则制度共通、商业基础设施共联、商贸流通体系共享、农产品产销协作共赢、供应链区域合作共促、市场消费环境共建等六个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推进高水平开放,促进大流通,构建大市场,持续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此外,三省一市还将加强信息交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深度融合 升级体验——2023年服贸会展现文旅发展动向
 
  从南登录厅走进2023年服贸会北京首钢园展区,迎面而来的文旅服务专题展区人潮涌动,文旅业的现在与未来在这里交汇。
咖啡与麻酱结合出新口味,AI导游带游客逛起虚拟博物馆,国潮玩具吸引中外年轻人目光……透过服贸会这扇窗口,人们领略文旅创新动能、感受市场发展方向。
文旅深度融合造就新消费
展馆一角,朵朵“鲜花”娇艳欲滴,仔细端详,才发现是中山公园的郁金香棒棒糖和国家植物园(北园)的桃花饼干在“以假乱真”。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悦·享空间”主题展区负责人温蕊说:“通过这些产品,我们希望让植物文化、节气文化从公园走进生活,让人们得到视觉和舌尖的双重享受。”
越来越精致的文创产品,越来越专业的联名合作,越来越丰厚的文化内涵——今年服贸会上,文旅融合走向更深境界,展现“1+1>2”的强大动能。
“我们的研发团队正在让AIGC‘学习’非遗技艺,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北京璞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亮告诉记者,以非遗技艺四川自贡彩灯为例,他们的AIGC技术既能通过3D建模实现实体彩灯的数字化保存,还能在不断学习中打造“彩灯元宇宙”,帮助设计彩灯图纸。
把非遗技艺发展成现代产业,在京剧文化之旅里体验“生旦净丑”,用VR技术打造虚拟“雪游龙”赛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出更多新消费形态,满足大众多元需求。
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首次参加服贸会,他们设计推出的新款圆明园大水法造型冰箱贴,将建筑遗产数字化复原与文创设计相结合,现场观众连赞精美。
“市场呼唤更具艺术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中心主任吴晓敏说,中心师生未来将继续发掘自然和文化IP的深度与广度,努力在艺术、学术与大众消费之间建立桥梁。
体验深度沉浸带来新业态
北京中轴线在服贸会上“活”了起来。
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展馆入口处的大屏幕上,故宫、天坛等中轴线标志在光影交互中向游客展示沧桑岁月,磅礴的历史感同炫酷的科技感融为一体。
本届服贸会上,多项文化科技融合项目集中展示,众多高新技术让参观者“跨越千里、穿越千年”,感受到文旅数字化带来的新体验。
在“那是山海”体验展台,一只巨大的鲲鹏展翅“翱翔”,吸引不少观众上前合影。
展区工作人员罗嘉琳告诉记者,这是基于北京中轴线,围绕古代神兽故事打造的交互体验项目,参观者将手放在屏幕近处挥动,就能全方位俯瞰北京城。
“这些基于3D模型、云渲染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大家听到、看到、触摸到中轴线。”罗嘉琳说。
天桥艺术中心“猫神在故宫”、开心麻花“沉浸式演艺会客厅”这两个“演艺新空间”也来到了服贸会。通过特装搭建和舞美设计,演出场景、演出剧目和演出形式被完美“复制”,人们争相观演、掌声不断。
“游客对于旅游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青睐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参加服贸会的长沙市副市长高文棋认为,当下,推动旅游业发展,应更关注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沉浸式体验已经成为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新热点。
文化高度自信催生新创作
京剧鼓点烘托之下,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双眼圆睁、威风登场,一出浓郁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动画故事引起众人叫好。
今年服贸会上,由北京盛世顺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数字影视动画创作教育部工程中心、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国际动画艺术研究院联合创作的8K动画影片《门神》首次完整亮相。
“我们的水墨动画代表作《秋实》曾入围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动画时隔35年再次亮相国际顶尖舞台。”北京盛世顺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景说,希望用动画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鲁迅名句印上扇面、背包,仙侠电视剧广泛输出版权,北京绒花制作技艺用于动漫形象……行走于文旅服务专题展区,记者强烈地感受到,文旅行业呈现越来越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展馆入口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进出口版块副总经理赵震正向观众介绍全国首座以图书为主题的3D展馆项目——中国国际云书馆。
云书馆,是集版权交易平台、3D虚拟展示、云上书店于一体的特色线上书馆,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其中。
“这一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示范案例。”赵震说,借数字赋能的东风,云书馆为国内优秀图书推向国际“走出去”开辟又一新的渠道。
文化出海,旅游搭桥。
“当下跨境旅游需求加速释放,人员的流动、信息的共通,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文旅品牌出海提供了有利契机。”携程集团高级副总裁王韦认为,鼓励更多国内优秀文旅企业走出国门,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带给世界,对于拓展服务贸易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上半年温州网络零售额超千亿元
 
  在年中大促6·18活动的加持下,今年上半年温州的网络零售也有了新突破。据省商务厅近日公布的网络零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温州的网络零售额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达1065.8亿元,同比增长17.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对于电商企业来说,每年6月份是他们收获的月度,因为在6·18年中大促活动中,各家电商企业均会想方设法促销。今年6·18活动,温企线上销售表现良好,根据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计算,今年6月份温州的网络零售额为211.6亿元。“家里给孩子学习用的平板电脑在5月份坏了,看看离6·18年中大促活动近了,就熬到6·18年中大促活动期间才线上下单。”陈先生说。在网购平板电脑时,陈先生又看到一款手机也有很大优惠,于是又花了近2000元买了一款手机。
  陈先生还表示,今年以来,身边的不少亲朋好友都开始缩衣节食,日常线上“剁手”更多集中在纸巾、牛奶之类生活必需品上,但是他并未受周围人的影响,仍然按照以往的方式买想要买的物品。实际上,像陈先生这样的人仍占比较高,今年上半年大家线上“剁手”力度并未明显下降。据省商务厅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实现网络零售额12805.5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温州的网络零售额1065.8亿元,低于杭州、金华、宁波三地,位列全省第四。
  尽管,温州的网络零售额已多年位列全省第四,但今年上半年温州的网络零售额增速达17.4%,已高于16.8%的全省平均增速,更是领先于杭州、金华和宁波三地。当期,杭州、金华和宁波的网络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5.9%、15.4%和12.2%。
  从温州12个县(市、区)看,鹿城区的网络零售额在今年上半年依然独领风骚,以156.71亿元居全市之首,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位列第19。不过,当期鹿城区的网络零售额增速只有16.5%,并不是全市最快的,苍南、永嘉、平阳、龙湾、泰顺、洞头等地的增速均高于鹿城,其中洞头以133.9%的增速位居全市首位。从全省来看,当期洞头的网络零售额增速也仅次于宁波象山的187.1%。
  同时,鹿城、乐清、瓯海、瑞安、苍南、永嘉等六地今年上半年网络零售额均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而龙湾和平阳两地也接近百亿元大关。从全省90个县(市、区)看,上述温州这8个县(市、区)今年上半年网络零售额均名列全省前40名。
 
投资视点
 
零售业的生死局,不在北上广
 
  零售商瞄准下沉市场
“下沉市场确实具有巨大吸引力。”这不仅是零售商李楠的亲身感悟,也是目前许多大型零售企业的共识。
十年前,李楠在北京南四环附近开设了一家生活超市。然而,在疫情爆发后,他决定关闭在北京的门店,返回江西老家的一个县城。通过北京的经销商认识了当地的渠道、资源,开始重操旧业,半年的时间,李楠在县城已经筹备第三家店。
“在一线和省会城市,竞争压力太大了。虽然销售额看似稳定,但实际的利润率却相当低。”李楠告诉《灵兽》,像拥有3000支左右SKU的商超在县级城市经营却好很多,尤其是掌握好差异化商品和价格优势后,由于可以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购物需求,所以客流并不悲观。
李楠的例子仅是一个缩影。在零售行业中,有一种“时光机理论”的观点,即大城市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果能复制到小县城,也有可能取得良好的业绩。
这样的观点在业界有广泛的共识,不仅是像李楠这样的个体零售商,大型企业也不愿错过下沉市场这块“肥肉”。
以几家具体的企业为例,家家悦开出3000平方米经营面积的折扣店,配置5000多个单品,基本涵盖大超所有品类;而“执着”于下沉市场的盒马,在试错mini和邻里业态之后,将奥莱锁定为重要战略,还有以折扣店姿态入局的物美,将商品种类聚焦于日杂百货、米面粮油。
这些零售商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时,表面上似乎是在模仿奥乐齐在中国的成功案例,然而,底层的运营逻辑实际上是专注于缩减SKU和减少运营成本。
而核心则是,为了更深入地进入下沉市场,采取低价策略。具体来说,通过大规模采购从源头降低商品成本,并进一步通过优化门店运营和减少浪费来降低总体成本。这样,不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而且能更有效地开拓下沉市场,以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
这是本土企业在入局下沉市场,而反观外资企业,则更为自信和大胆。
据报道,山姆已在东莞寮步、嘉兴经开、绍兴越城、济南历下、温州鹿城和晋江池店等多个地方签约开设新店。值得注意的是,晋江市成为继昆山后,山姆会员商店在中国县级市场的第二个落脚点。
山姆的这一动作直接明示,不再局限于一线、新一线等核心城市,相反,其正逐步细化店面选址策略,将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视其为新的战略高地。
回望过去,山姆在2013年之前的扩张速度并不快,平均每两年仅扩张一家店。在2013年以后,国内消费者人均收入提升和市场竞争因素,山姆加快拓展速度,每年平均开设4-5家新店。正是在这一高速增长的阶段,山姆开始将焦点转向下沉市场。
再看便利店市场,罗森中国副总裁张晟曾直接透露,“疫情期间,罗森华东地区门店业绩实现了30%的环比增长,其中三四线城市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一二线城市。”
这些数据和动态表明,下沉市场因广阔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较低的竞争压力,已经成为无论是本土还是外资企业都不可忽视的战略高地,从个体零售商到大型企业,多种业态都在这里寻找增量空间。
2背后的原因
“下沉市场的宣传效率非常高,很多商超或者社区店,在开业前就能沉淀数十个500人的大群。”李楠告诉《灵兽》,除此之外,县城零售生意有巨大的成本红利,无论是租金还是人工,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都有比较大的空间。此外,竞争也没有省级城市激烈。
反观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则是各大零售企业争夺的关键战场。尽管不同企业的布局有所不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品牌饱和度也很高,内卷严重。
以上海为例,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的会员制大型超市,如山姆会员商店、麦德龙、开市客和盒马,门店数量都已超过16家。在这种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品牌必须竭尽全力来吸引和留住会员。
然而,将视线转向下沉市场,也就是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局面就截然不同了。以山姆为例,它在昆山开设的首家县级市会员商店不仅成功开业,而且当日还创下了该品牌新店营业额的最高记录。或许,这也是其再次将焦点转向县级市场,选择在晋江开新店的重要依据。
在下沉市场,相对较少的竞争为零售商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成本优势在这里扮演了核心角色。一位社区团购业内高管表示,“由于明显的成本优势,品牌更容易在这些低线城市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这种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房租和水电、人力资源以及商品损耗。具体而言,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房租和员工薪酬一般明显低于一二线城市,这意味着,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据统计,员工薪酬和房租通常会占到零售商总成本的60%以上。
由于这些地区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使零售商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不仅降低创业门槛,还让这些门店能在下沉市场迅速跑通。
除了成本优势,三四线城市也具有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根据统计,虽然三四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仅占全国总数的25%,但这些地区的总人口却占据了全国人口的70%。
“在下沉市场,消费者既有购买需求,也有消费的时间。” 李楠分析表示,尽管下沉市场的居民平均收入可能不如一线城市高,但由于没有房贷和车贷的负担,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
这一点也为外资零售企业下沉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具体来说,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精致生活和网红产品都有很强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近80%的三线城市消费者愿意办理仓储超市的会员卡,再加上天然的外资滤镜,这为他们下沉,提供了教育成本更低的市场。
不仅如此,下沉市场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与一线城市不同,低线城市的消费者选择相对较少,特别是在网红产品方面。因此,凭借价格和产品优势,外资零售商在这些市场中更容易取得成功。
综合以上因素,零售企业们之所以选择更多地将目光从一线城市转向下沉市场,并主动去寻求新的商业机会和盈利空间,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具有的成本优势、竞争较小的环境以及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使其成为未来零售业布局的战略。
3可能的影响
在零售商下沉市场的战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就是租金红利。
“目前来看,面积在1000平米以上的购物中心有大量的空置商铺,承租业态明显不足。”一位商业地产负责人告诉《灵兽》,比如,过去大型商铺一般会由教培或者快时尚品牌承租,但近几年形势发生变化,这些店铺相继从购物中心撤离,商铺开始空置。
对于这些空置的商铺,大多数面积都比较大,更适合大型商超承租。而购物中心也愿意以相对较低的租金来吸引租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超下沉市场的运营成本。
大型商超的客流吸引力非常强,消费者到这里不仅可以购买日常用品,还有各种休闲和娱乐选项,如用餐和观影。这不仅能够促进购物中心内其他商户的销售,还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除了地理位置和租金优势,大型商超通常具有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多样的商品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的购物体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进而进一步提升了销售额和盈利空间。
当然,尽管有种种有利条件如天时、地利、人和,让零售商在下沉市场看似有着不小的优势,但事实上,市场增长与实际能够从竞争对手手中夺取市场份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虽然商超们常常以“打价格战”作为招牌,但吸引消费者并不容易。它们还必须与多样化的竞争对手抗衡,如线上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等。
其次,想要通过低价生鲜产品来吸引下沉市场的零售商,比如盒马和家家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易观的数据分析,在2020年,超过70%的生鲜电商消费者来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消费者占比高达40.9%,新一线城市则为28.9%,显著上升的是一线城市消费者。
这意味着,下沉市场并没有成为生鲜电商的主战场,因此,以低价生鲜作为主打产品可能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战略。
再者,市场的自然淘汰也是无法忽视的风险因素。例如,一些主打临期食品折扣的店面,如繁荣集市,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率先被淘汰出局。即使是像盒马这样的商超,其本身盈利就面临不小的压力,如今更是将大量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了下沉市场,但风险依然不小。
最重要的是,在下沉的过程中,并非意味着低质量。“像很多一二线城市,去山姆购买商品主要选择烘焙和生鲜、肉类,而在四线城市的代购商品,多为包装商品。”一位山姆县级代购告诉《灵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低线城市的消费力。
总体而言,下沉市场对零售商而言既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新战场,也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复杂环境。尤其是在一二线零售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下沉市场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个事实已经很明确: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可能不再是决定零售商兴衰的唯一舞台,下沉市场不可忽略。
 
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
 
  今天(9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方案中明确提出,2023年—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2024年,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市场份额超过25%,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450吉瓦,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记者注意到,在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方面,我国将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消费,同时,推动手机品牌高端化升级,培育壮大折叠屏手机产业生态。此外,我国将在虚拟现实、视听产业、先进计算、北斗应用、新型显示、智能光伏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国还将稳住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外贸基本盘,提升行业开放合作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杨旭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优化电子整机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光伏、锂电等国际产能和应用合作进程。
 
中国农村网民超3亿人 农村电商迎来新机遇
 
  随着电商经济的发展,农村电商迎来新机遇。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人,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17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
在2023年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上,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李晓林预测,从2024年开始,将会有大量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等重点产业和领域。
农村电商迎来新机遇
农村电商发展日新月异,进展很快。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是2014年的11倍之多;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4倍多。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超过3亿人,全国农村网商(店)已经达到1730.3万家。
借助互联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也成为共识。近年来,多项政策都在鼓励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为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稳步增长保驾护航。
今年发布的《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培育“土特产”电商品牌、鼓励农村电商创业就业等3项重点任务,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中国电商乡村振兴联盟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李晓林预测,从2024年开始,将会有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种养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和领域。
李晓林表示,希望社会资本能够响应国家号召,抓住历史机遇,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实现共赢。
多手段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
在农产品上行过程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产品标准化不足、可电商化水平不高、同质化产品较多、品牌知名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品控不够细致、专业团队运营能力不佳等。
老栗树董事长李思鹏表示,老栗树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农业,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通过制定板栗保护价合同签约830户农户,覆盖2.5万亩,三年带动农户额外溢价增收1000余万元。同时,通过“传统电商+社区电商”的新结合,通过数据留存不断增加客户黏性,提升二十四节气不同场景下的产品复购。
多年来,山药品牌张宝山也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将山药产品变成“新农活”,手机变成“新农具”,多渠道的产品销路给越来越多的本地山药品牌带来启发。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地山药品牌、企业在线上渠道快速发展,充分带动山药产业振兴,激发特色乡村业态。
在产品端,农产品也在创造无限可能。据老栗树方面介绍,品牌围绕“国潮+电商”赋能,进一步提升品牌附加值。围绕新的伴手礼产品,包括福栗糕点,将场景做进一步的渠道拓宽,这也是他们在无限可能当中做的一些新尝试。
服务乡村振兴,邮政也进行了多项探索和创新。北京邮政渠道部平台部总经理、北京市邮政电子商务局局长马文良表示,邮政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农产品发展提供综合服务。首先是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在助农贷的审批及发放方面;其次是通过邮政基础业务、寄递业务解决了农产品物流难的问题;第三是通过邮政电商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第四是通过邮政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了引流难的问题。
此外,北京邮政还充分发挥邮政自身业务特性,在每一个支局、每一个网点架起直播设备,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推介力度。
浙江赶街网创始人兼董事长潘东明表示,直播和短视频的场景化,让作为非标品的农户产品拥有了特别的消费场景,有助于消费者从生产端了解和信任产品,从而完成下单。
突破人才瓶颈
把农村电商、直播带货做起来不难,但要做精做大,还离不开专业人才。潘东明表示,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就是返乡年轻人的数量。企业和政府需用产业、场景和政策,提振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的动力。佳惠果果绿总经理付文华认为,地方上需要用优质产业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但是大部分人却无法留在家乡。他们挣不到钱,所以被迫外出打工。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全面、深入地布局,围绕人才和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扶返乡创业的人做大做强。”
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将逐年上升至350万。
李晓林呼吁,正确、理性地对待和解决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政府+电商平台+主播+农产品公司+农户”的长效合作机制、产销机制,既要做好监管和引导,又要做好服务和支持,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精准、高效地走出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农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供应非常困难,这也是众多农产品产业带正面临的问题。付文华表示,为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企业需整合从生产到物流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所有资源,打破信息壁垒。
在李晓林看来,通过“数商兴农”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让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生活品质就会提升,农村消费空间也将得到拓展,既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投资分析点评
 
▲印尼镍矿扰动再起,菲律宾趁机补位,“金九银十”镍市走向何方?
 
  近期,全球最大的镍生产国印尼推迟了采矿配额的发放,导致矿端供应紧张且价格上涨。进入“金九银十”镍市场将走向何方?
  印尼矿端扰动影响如何?
  “8月中旬,印尼政府开展能矿部廉政调查,导致各镍矿山新生产配额获批缓慢,部分矿山因生产配额耗尽而无法继续出货,加之菲律宾雨季即将到来,镍矿市场供应紧张气氛蔓延,短期使镍铁不锈钢生产成本抬升。市场也担心后期存在停产隐患。”金瑞期货金属研究员冯文勇表示。
  据了解,上周印尼方面表示已恢复到旧的审批程序,保证当地冶炼厂矿石供应不会出现短缺。也有官员表示,今年迄今为止批准的配额足以满足相关加工需求。冯文勇认为,该消息一定程度缓解了市场对镍矿短缺的担忧,但实际影响还有待验证,需要关注近期镍矿、镍铁价格变化来验证实际紧缺情况。
  中信建投期货工业品分析师王彦青认为,RKAB恢复审批有望在中期内缓解印尼镍矿供应担忧,但由于审批流程变长,因此矿端供应担忧依然存在。其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镍矿、镍铁、不锈钢全产业链价格运行至相对高位。
  “印尼镍矿事件对于镍市的传统产业链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由于市场对后期镍矿供应存担忧,镍矿价格表现坚挺,进而从成本端对镍铁以及不锈钢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德期货有色金属分析师谷静说。
  可以看到,不锈钢也是在8月份的消费淡季出现了“淡季不淡”的表现。但她认为,纯镍基本面与镍铁基本面差异较大,价格走势表现分化,镍矿价格的坚挺尚未对盘面电镍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实,去年年末以来印尼高品位镍矿供应紧张状况已经限制了镍铁的投产进度。”中辉期货有色研发总监侯亚辉向记者表示,此次矿端扰动消息对印尼火法冶炼项目的影响大于对湿法冶炼项目的影响,印尼镍铁产量及生产成本短期受到一定影响,进而推升不锈钢价格,但高价格较难传导至下游终端。
  侯亚辉表示,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转向菲律宾购买镍矿,使菲律宾镍矿CIF价格出现上涨,进口镍矿成本上升。
  据了解,菲律宾镍矿产量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尼。在2020年印尼再次禁矿之后,菲律宾成为我国镍矿进口第一来源国。他表示,尽管菲律宾镍矿品位相对偏低,但弥补了国内进口矿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镍矿端的供应紧张局面。
  菲律宾矿业及地球科学局9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菲律宾今年上半年镍矿石产量总计为168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1201万吨增长40%。他们还表示,预计镍矿石产量将进一步上升,因为还有四个采矿项目将在2023年至2025年开始运营。
  侯亚辉表示,目前镍矿正处于发货高峰期,8月国内镍矿进口量仍在高位,全国港口镍矿库存出现累积趋势。据SMM调研了解,9月初全国港口镍矿库存上升至756.2万湿吨,折合金属量5.9万吨。其中,全国七大港口库存增加至364.2万湿吨,主要是海外低镍矿带来的港口累库。
  冯文勇表示,印尼镍矿事件推高镍矿利润,预计菲律宾镍矿产量将同比扩大,但随着10月雨季来临,该地区矿山也将迎来减产,菲律宾镍矿对供应紧张情况有一定的缓解,但缓解程度还得看后续印尼事件对镍矿供应的影响量级。
  “还需注意的是,菲律宾镍矿产量仅为印尼的三分之一左右,若印尼后续供应出现大幅减少,菲律宾产量增量难以及时弥补。同时,菲律宾产量增加是长期供应能力的增加,印尼供应问题更多是由短期干扰因素导致的。从短期来看,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菲律宾雨季,会导致当地矿山供应趋减。”王彦青提示。
  “金九银十”镍市预期如何?
  中辉期货有色研究员陈焕温告诉记者,近期在国内各项政策利好带动下,市场对于“金九银十”的传统消费旺季抱有期待。但镍中长期供应过剩基本成为市场共识,预计镍市场“供强需弱”格局将延续。
  从供应端看,陈焕温表示,国内电积镍产量仍处于稳步提升过程中。据SMM调研了解,预计2023年8月全国精炼镍产量2.165万吨,环比增长0.7%,同比增长39.68%。预计2023年中国纯镍产量将较2022年提高37%,其中新增电积镍产量或增长32%,将占到国内纯镍总产量的23.44%。精炼镍供应宽松格局已经十分明朗。
  冯文勇表示,目前市场存在“金九银十”旺季预期,但终端需求没有明显提升。从主要下游表现看,合金行业和轮船等需求较好,民用合金及电镀行业需求订单不佳,且合金电镀行业整体耗镍增量有限;不锈钢现实需求仍较为疲软,前期主要是阶段性刚性补库,佛山不锈钢周度成交数据基本与去年持平,9月家电排产数据继续走弱;新能源产业链补库迟迟未有兑现,终端需求增速放缓且向上游传导缓慢,9月前驱体需求环比下降,部分正极及硫酸镍企业计划减产。国内新能源及地产刺激政策频出,对需求的支撑力度还有待验证。
谷静认为,不锈钢方面,由于当前镍矿价格依旧坚挺,钢厂生产成本维持高位,后期成本端也会有效支撑不锈钢价格。同时,高排产带来的库存销售压力以及成本支撑将持续作用于不锈钢价格。“进入9月,如果旺季需求预期能有效释放,现货销售压力缓解,价格有进一步走升的可能;如果旺季消费预期落空,不锈钢价格上行空间有限。后期要持续关注旺季消费能否兑现。”她说。
  新能源车方面,尽管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维持40%的增速,但由于磷酸铁锂电池对市场的挤占,电池产量以及三元正极材料的产量同比增速远远低于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速。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7月,三元电池产量累计同比增长13.3%;同期,我国三元正极材料产量累计同比增长15.43%,而硫酸镍产量同比增速为33%。因此,今年前7个月硫酸镍一直处于供应过剩局面。不过最新行业支持政策显示,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消费。她认为,在年内最后4个月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对镍的消耗增速有望修复,这对硫酸镍价格会有提振,但全年对镍的消耗会大幅低于年初的预期。
  陈焕温告诉记者,近期镍价的反弹主要是受到国内宏观利多政策刺激,以及市场对“金九银十”下游消费需求的期待。另外,印尼矿端扰动仍在,国内镍铁厂镍矿库存储备情况不佳,在菲律宾10月雨季到来前工厂镍矿冬储意愿较强。同时,海外中间品硫酸镍也处于相对紧俏状态,如果原料供应偏紧传导至镍盐端,对9月和10月产量造成影响,硫酸镍供应紧张局势也将会有所加剧。整体上看,他预计镍价短期或维持偏强走势,但供应端整体宽松状态将会对价格空间带来一定压制,镍价能否进一步向上突破,需观察“金九银十”旺季终端消费带动情况。
  在王彦青看来,今年“金九银十”预计呈现“旺季不旺”的特征。镍的主要下游仅新能源对硫酸镍需求向好,不锈钢、合金等下游均因价格偏高而采购意愿不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镍价主要受宏观利多支撑,需求端支撑有限,基本面相对较弱。在印尼镍矿供应问题缓解后,镍供需仍将趋于宽松。展望后市,他预计,短期内宏观因素或支撑镍价高位运行,但考虑到目前基本面支撑并不充足,镍价后市依然存在较大的回落空间。
  冯文勇则认为,短期印尼镍矿扰动以及“金九银十”旺季预期影响依然存在,国内经济及地产支持政策频出对实际需求支撑力度还有待验证。从产业角度看,镍价或在纯镍现货资源持续过剩和镍金属成本支撑间振荡运行,方向明朗需等待印尼镍矿事件及旺季需求验证落地,镍价波动受供给放量及成本支撑限制,幅度不大。而中长期价格下破有待纯镍大幅交仓及趋势性累库出现、硫酸镍与纯镍价差再度拉大等情况出现。 
 
▲北上广深见效 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调研认房不认贷效果
 
  近日,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相关部门于9月4日组织头部中介机构召开讨论会,会议主要沟通近期房地产市场的有关情况并了解“认房不认贷”新政实施效果,包括新增客户、挂牌量、转定情况、房价波动等内容。另据了解,相关平台机构条线负责人亦汇报了相关情况。
  据悉,上海市统计局相关部门还将于近期召集经纪机构进一步讨论相关问题。
  对此,沪上多家中介机构表示参与了会议,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相关人士亦表示确有相关会议。不过,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热线服务人员表示不清楚。
  官网显示,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承担着全市房地产交易和产权管理、住房租赁服务、房地产市场监测、房屋测绘及成果管理和“962269”房地产交易行业服务热线的工作。
  另有媒体9月5日报道,有国家部委相关司局以及其他一线城市住建部门,也在向相关房产机构询问新政后一线城市市场情况,且询问内容相当详细,包括房价、成交情况及看房热度等。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政策刚落地,仍需时间来检测实质效果。当前,市场活跃度及成交量有所回升,但多为前期积累的客户,对于房价而言,政策落地时间较短,未有大幅波动,因此政策实际落地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同时,前期积累的购房需求释放后,市场走势仍未明确。
  有分析认为,“认房不认贷”政策主要利好改善型人群,对刚需客户而言,政策仍有改善的空间。
  9月1日,上海、北京先后宣布全面执行“认房不用认贷”政策,在此之前,广州、深圳已于8月30日全部落实首套“认房不认贷”政策。
  此次政策内容主要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本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新政出台后,卖一买一的贷款客户及本地无房或外地有过贷款记录的客群可按照首套房资质进行购房,购房成本降低,有利于这部分客群需求积极释放。
  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政策颁布后,北上广深市场已现效果。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新政后,北京新房、二手房热度均有所回升。新房方面,到访量增加明显,特别是优质板块项目,关注度较高,部分项目官宣收回之前价格优惠,甚至向上小幅度调价。二手房方面,日均带看量亦较上月日均增加,业主预期有所好转,议价空间也在缩小,在卖一买一客户置换需求等客群影响下,挂牌量较新政前提升。
  中指研究院上海分院高级分析师陈炬兰表示,新政执行后上海新房热度明显有所上升,新房项目到访和认购热度上涨明显,但也与目前处于新房供应高峰有关。二手房市场目前热度反应相对新房较慢,主要原因为本次新政利好的是外地买房的上海首套刚需及上海置换客户,二手房市场的挂牌量有所上升,多数客户置换打新,而卖方目前降价意愿减弱,二手房市场相对此前格局变化是,挂牌量再次上升,议价空间变小,而买房并没有明显增加,因此上海二手房市场处于僵持状态。上海新房实行严格的限价制度,房价不会因为热度有涨幅,房价整体以稳为主。
  对于广深市场,中指研究院华南分院总经理杨红侠则提到,新政执行后广州新房热度有所上升,上周末部分新开盘项目去化理想,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域新房项目到访和认购热度上升明显,部分项目宣称“提前执行首套2成政策”吸客,实际执行仍有待银行相关措施落地,亦有部分项目宣称回收折扣或向上小幅提价,但以噱头为主,实际成交价格未有明显变化。远郊区域市场或部分偏纯刚需项目变化不明显,客户仍处于观望态势中。二手房市场方面,部分客户存在置换需求,挂牌量小幅上升,中介带看量上升,但成交量变化不大,存在一定的议价空间。
  对深圳市场而言,新政执行后首个周末深圳新房市场受台风影响不大,购房者的看房热情明显提升,意向登记人数上升,部分新盘开盘去化较好。二手市场方面变化暂不明显,部分卖家更通过近期政策密集利好降价加快成交,二手市场信心仍未明显恢复。预计短期内,深圳部分前期积压的潜在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但主要以一手新房为主,市场或将呈现一手热度回升、二手维持平稳的特征。
 
  ▲高油价加剧美债抛售,推高了美元,砸了美股的盘
 
  油价连涨两周加剧通胀担忧,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上行10个基点,美元升至近6个月最高,标普大盘失守4500点大关。
  油价连涨两周加剧通胀担忧,美债收益率走高,进一步助推美元升至近6个月来的最高水平。
  受沙特和俄罗斯超预期延长石油供应限制措施到年底的消息影响,油价卷土重来创10个月新高。美油WTI周二收涨0.86%,两周内累计上涨7%;布伦特原油升破90美元关口,两周内累计上涨超过8%。两项基准原油均连续上涨两周,截至发稿仍处于2022年11月中旬以来的最高水平。
 油价飙升再次引发全球通胀担忧,也令欧美央行“在更长时间内维持更高利率”的观点深入人心,带动欧美国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持续上行。
  周二,对货币政策更敏感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最高涨10个基点至4.97%,收复上周二以来过半跌幅。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基准美债收益率也涨10个基点至4.27%,至8月25日以来盘中最高。
 衡量兑六种主要货币的一篮子美元指数DXY最深涨0.6%至104.91,连涨三日至3月中旬以来的近6个月最高,部分受益于担心全球其他经济体的避险需求,美元兑G10货币全线走强。
据华尔街见闻文章,OPEC+成员俄罗斯和沙特决定延长减产以“稳定油价”。
  沙特将延续其100万桶/日减产措施3个月,沙特日产(8.62, 0.13, 1.53%)量保持在900万桶左右,为几年来的最低水平,俄罗斯将把自愿减产30万桶/日的决定延长至今年年底。
  由于此前大部分交易员和分析师此前预计沙特每日减产100万桶石油的计划将延长到至少10月,因此沙特的举动超出了市场预期。
  因此,消息传出后,油价快速拉升。
  对此,德意志银行策略师Jim Reid表示: “最近油价上涨预示8月(CPI)数据可能会更加火热,因此,任何进一步上涨都将给央行让通胀回归目标的努力带来新的障碍。”
  根据芝商所美联储观察工具,市场认为美联储9月暂不加息的概率高达93%,即“板上钉钉”,但11月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从一天前的33%升至43%。
Reid表示:“这种担忧在主权债中表现得很明显,主要是由于通胀预期上升,这些债券遭到抛售。”
  经纪公司XM的分析师Marios Hadjikyriacos表示: “债市参与者已经开始再次推高美债收益率,增强了美元的利率优势,而一些令人失望的商业调查则将投资者推向了安全的世界储备货币。”
 
  ▲存量房贷利率能不能降、能降多少?多家银行回应热点问题
 
  随着8月31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整如何落地备受关注。
  调整后的房贷利率水平,基于“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上的加点幅度,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的条件要求,借款人与商业银行之间仍有较大自主协商空间,最终调整方案主要取决于银行。
  截至9月5日,针对存量房贷调整范围、调整幅度等市场关注的问题,已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六大国有大行,以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紫金农商行等部分股份行、中小行以问答形式进行初步答疑。第一财经就其中重要问题做了总结和梳理。
  一、哪些房贷可以且有必要调整?
  根据《通知》,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是指2023年8月31日前金融机构已发放的和已签订合同但未发放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或借款人实际住房情况符合所在城市首套住房标准的其他存量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根据工商银行、中信银行解释,进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的贷款需要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属于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2.2023年8月31日前已经发放的,或者已签订合同但未发放;
  3.贷款发放时执行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或当前实际住房情况符合所在城市首套住房标准;
  4.贷款发放利率高于贷款发放时点所在城市房贷利率政策下限。
  二、哪些存量首套房贷不在调整范围内?
  对于组合贷款中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工商银行表示,符合条件的可单独调整利率水平。对于住房公积金贷款、组合贷款中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商业用房贷款,建设银行强调,此类不在本次调整范围内。
  多家银行还提到了首套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存在拖欠、成为不良贷款的情形。建设银行表示,符合调整范围但有拖欠的贷款,原则上还清拖欠前暂不调整,还清拖欠(本息)后可以调整。
  中信银行则强调,2023年8月后发放的房贷不符合前述基本条件2,故不在本次调整范围内。
  三、如何确定是否属于首套房贷?存量二套房贷所在城市“认房不认贷”之后能否调整?
  如何确定是否为首套住房贷款?中国银行提示,借款人可以查阅贷款办理时提供的房屋套数等相关证明材料。
  对于《通知》中明确的“借款人实际住房情况符合所在城市首套住房标准的其他存量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所在城市的首套住房标准是关键。
  最近几年,随着因城施策不断深化,不少城市对首套房的认定标准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政策包括“认房不认贷”等。尤其在8月18日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将“认房不认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后,已有武汉、中山、惠州、东莞、成都、重庆等多地落实执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也全部官宣落地。
  所谓“认房不认贷”,与“认房又认贷”相对,是指商业银行在确定住房贷款比例、利率时,只按照家庭名下是否有房来认定,而不考虑购房家庭是否有住房贷款记录。“认房不认贷”之后,两类房贷将由二套被重新认定为首套:一是异地外地有过贷款记录又在本地买房的贷款,二是本地“卖一买一”时做的房贷,购房者的首付比例、房贷利率往往会因此大幅降低(根据不同城市情况)。
  多家银行明确,二套房贷款不在本次调整范围,但“认房不认贷”后被认定为首套房的存量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符合调整范围。如后续借款人所在城市更新“认房”“认贷”政策,可根据最新政策要求提交利率调申请。
  建设银行举例称,如果借款人贷款购买本套住房时,家庭没有其他住房,因当时“认房又认贷”政策导致该套住房按照二套住房贷款利率办理,但目前所在地区已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本次可以按首套执行。此外,贷款购买住房时不是家庭在当地的唯一住房,但后期通过交易等方式出售了其他住房,本住房成为家庭唯一住房且当地已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的,本次可以按首套执行。
  多家银行提示,首套房贷款客户无需提供相关材料,但符合上述情形的二套房贷借款人,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比如当地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套数查询证明等,具体流程按照后续操作指引进行。无法确认是否为首套房的,可咨询贷款经办机构。
  四、调整后房贷利率能降到什么水平?
  根据《通知》,自9月25日起,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可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由该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置换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或协商变更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新发放贷款/协商变更后的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与借款人自主协商确定,但在LPR上的加点幅度,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目前,全国31个省份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情况,均已在央行各分支机构公布,购房者可登陆央行各地分行官网查询。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解释称,房贷利率是在LPR基础上加减点确定的,本次调整不涉及LPR,主要是调整加减点。
  记者注意到,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均以调整后执行水平/贷款发放时房屋所在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为“LPR+10BP”举例。以建设银行为例,该行假设,借款人现在的贷款利率为5.1%、LPR为4.2%,对应贷款利率即LPR+90BP。若按有关规则,假设该借款人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调后执行的水平为LPR+10BP,其房贷利率会下调80BP,从现在的5.1%调整到4.3%。
  五、有待明确的问题:LPR改革前利率下限如何确定?阶段性取消利率下限如何处理?
  总体来看,存量首套个人商业性住房贷款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1.存量贷款在2019年10月LPR改革之后发放,且贷款合同约定的LPR加点数超过发放时利率下限政策对应的加点数;
  2.存量贷款在2019年10月之前发放,借款人在定价基准转换时选择固定利率,且该固定利率高于发放时利率下限;
  3.存量贷款在2019年10月之前发放,借款人在定价基准转换时选择锚定LPR。
  第一种情况较为明确,存在下调空间,且计算较为简单。对于第二种情况,光大银行明确,固定利率客户可以向该行申请降低首套房贷利率,且调整后利率类型仍为固定利率。
  对于第三种情况,因为此类贷款的发放时利率下限认定尚需银行确认。有银行业研究人士对记者,考虑到LPR改革前房贷利率下限采取基准利率按比例上下浮动的方式,与定价基准转换后的加点形式需要换算,具体调整空间取决于双方协商结果,大概率会按照LPR(+0BP)执行。
  从央行各分支机构披露的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情况来看,多数仅公布了2019年10月LPR改革之后的利率下限政策,只有上海、深圳、湖北、福建(更新至2018年1月1日)、江西(更新至2018年)等少数地区披露了2019年10月之前的利率下限情况,其中上海2019年10月前首套房贷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9折,深圳、湖北为基准利率的7折。
  此外,去年以来,随着央行、原银保监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随后建立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不少地区阶段性取消了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比如湖北、安徽、广东、黑龙江等地均有城市在2022年10月以来陆续阶段性取消下限。
  对于在取消利率下限时发放的首套存量房贷如何调整,仍需要银行进一步明确。对于具体调整空间,多家银行表示,将在《通知》要求的政策空间内,充分考虑百姓诉求,保障客户权益,进行调整。
  六、选择哪种调整方式?两种方式有何差异?
  对于“新发放贷款置换”“协商变更合同利率”,工商银行解释称,前者是指由原贷款承贷银行新发放一笔贷款,借款人使用这笔贷款置换存量首套房贷;后者是指由借贷双方通过签订补充条款等方式,协商降低贷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
  工商银行进一步表示,对于借款人而言,由于已经明确调整后的利率水平需符合原贷款发放时当地房贷利率政策下限,两种方式调整结果无明显区别。考虑到借款人操作的便利性,该行将主要采取变更合同利率的方式。农业银行也作出类似回应。
  七、此前房贷利息能否返还?提前还贷的能否下调?
  在《通知》发布前已经支付的、高于调整后利率水平的房贷利息,借款人能否要求银行返还?对此,工商银行明确,此次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不溯及既往。
  对于已经办理提前还款的,农业银行表示,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已完成提前还款扣款操作的,不再进行利率调整。如有剩余本金尚未归还的,符合 《通知》条件的,可进行利率下调。二是已提出提前还款申请、但尚未完成扣款的,客户可根据自身需要撒销提前还款申请,凡是符合《通知》条件的,纳入此次调整范围。
  八、什么时候可以办理?
  根据《通知》,存量房贷利率的调整申请将从9月25日起开始。多家银行表示,目前正抓紧进行准备工作,确保按央行要求该日期可提供服务/接受申请,后续进展将及时在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点等渠道进行公告,具体申办时间以公告为准。
  从各银行的回应来看,相关准备工作涉及操作细则的制定、合同文本和系统研发等工作,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可通过线上和线下网点等全渠道进行,包括查询和申请等。
  农业银行表示,凡是符合《通知》条件的客户,在9月25日受理申请后,该行会在最短时间内规范完成利率定价调整工作。中国银行则明确,存量房贷在调整完成后的次日将按照降低后的贷款利率执行。
  在上述银行发布详细问题答疑之前,多家银行已经发布关于存量房贷调整事项的通知,不过多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近日,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陆续发布相关通知,包括城商行、农商行等,还有部分地方政府政务部门发布相关通知和问答。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内生动力
 
“工资又涨了。”日前,在河北庆晟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电工班长张根林看着发放工资的短信,脸上露出笑容,乐呵呵地说,“收入由以前的3800元提升到了5000元。”
  河北庆晟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积极落实产改政策,对职工按绩效考核提升工资,就是产能达到1万吨,班长奖励500元,副班长奖励300元,一般职工奖励200元。产能达到13000吨,班长提升工资1000元,副班长600元,一般职工500元。“公司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奖、管理创新奖、合理化建议奖、公司交办的其他特殊性事宜奖,对成果突出、业绩显著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不但激发了职工创新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双赢。”该公司工会负责人说。
  张根林不是个例,这得益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总工会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内生动力。
  井陉矿区作为石家庄市第三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县(区)之一,承担“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专项试点任务。井陉矿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促进高质量转型发展为目标,以劳动和技能比赛为抓手,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有力有序推进产改工作。
  产改伊始,井陉矿区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产业工人建设改革协调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井陉矿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及《井陉矿区加大对职工创新创效扶持力度改革试点专项工作方案》等文件,为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扎实开展产改政策入企业活动,开展分众化政策理论宣讲,用产业工人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就产业工人关心的激励政策,荣誉称号,待遇晋升,扶持政策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答疑,打牢思想基础。目前,井陉矿区拥有河北曲寨矿峰水泥有限公司、河北鸿科碳素有限公司2家市级产改试点单位,丰旺机械有限公司、石家庄重德惠邦制衣有限公司等6家区级产改试点单位。
  如何扶持试点企业职工创新创效项目?井陉矿区总工会出台了《井陉矿区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对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的企业工作室进行命名,并给予经费补助。目前,已经创建6家市级创新工作室,4家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企业基层工会相继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在劳动和技能比赛、“五小”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班组和个人,以及对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被列入矿区“金梧桐”引才范围,用政策吸引人才,让技能人才能够享受相应的子女教育、住房、社会等各项待遇。矿区首届十大工匠和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建强、谢敬坦等人被评为区管拔尖人才,享受相应人才待遇。“没想到技术工人也能享受这么高的待遇,真是赶上产改的好时候了。” 李建强说。
  截至目前,井陉矿区79名企业技能人才已经办理了人才绿卡,为井陉矿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新能源催动电网投资加速 特高压将迎国产替代投资机遇
 
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四大工业重点行业。近日,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出炉。
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下称“方案”)。方案为电力装备行业营收增长立目标,提出的主要目标:发挥电力装备行业带动作用,同时考虑目标可实现性,通过实施一系列工作举措,稳定电力装备行业增长,力争2023~2024年电力装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9%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9%左右。
今年内,受国网投资超预期及需求推动,电力设备板块行情活跃。该板块集结了一批装备行业的专精特新公司,工作方案发布后,其对产业链发展的提振作用及其带来的投资机会引得市场关注。
新能源装机带动电网端资本开支
电力装备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基础,近年来在“十四五”相关规划、《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引领下,电力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加快。
方案提出了,为实现主要目标,主要有四大工作举措:强化重大工程引领、加快装备推广应用、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和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我国近几年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2年,水电机组总装机超4亿千瓦;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超7.5亿千瓦,是2012年的90倍以上。
从需求侧来看,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大幅增加,加上正在安全有序发展的核电,以及新开工多条输变电工程,共同推动了国内装备需求旺盛,也对电力装备产业链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力装备主要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氢能、储能、输电、配电及用电等10个领域发展。在某电力行业分析师看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装机规模提升,电网端的系统成本会更突出,由此未来电网系统的资本开支的增速,很可能会高于用电量增加的速度。
实际上,国网年内的投资动作也说明了当前电力系统需要加强投资。中国电力网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电网预计加大投资,全年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国家电网2022年全年电网投资5094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
华明装备董事长肖毅认为,投资电网具备实际意义和技术进步需要存在。“国内传统电网设计用于火电等,新能源接入是不可逆的趋势,催生了改造传统电网。未来远距离输电以特高压为主,相对急迫的是特高压的全产业链国产替代。”肖毅对记者说。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之下,电力装备的研发、制造还将快速发展。清洁能源化、终端电气化的两化将是长时期的行业趋势,也是对电力系统发展的挑战,包括如何针对持续增长的用电量,进行相应设施的建设扩充,以及大量光伏、风电等高波动的新能源的发展,将给电网环节带来大的系统成本。”上述分析师对记者说。
头部企业加速“走出去”,特高压或诞生投资机会
方案也指出,电力装备虽然需求旺盛,但从短期看,下半年行业营收增速存在回落压力,“走出去”环境还存在不确定性;从长期看,仍然存在关键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力装备行业持续增长。要推动电力装备锻长板、补短板,研究制订风电、核电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利用相关机制推动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攻关,依托相关专项统筹推进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等项目研发,继续支持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
据肖毅介绍,特高压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是我国特高压产业链中最后一项关键技术壁垒,他说:“该产品处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这个领域,国内产品被国外市场接纳有着苛刻严格的要求,国内首台(套)试用将推进国产替代进程。”
特高压的国产替代,是以线路上正式运行为评判标准,备用项目不作数,肖毅说:“从制造业角度,进口的很多也是首台(套),实际上,国内的首台(套)相比进口考核严格得多,有更多试验和鉴定。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发改委能源部牵头的国产化示范项目,目标是全线正式运行使用全部国产化设备。受全球新能源装机不断提速影响,北美和欧洲的电网改造需求迅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很多海外客户只能选择有生产能力和产能的中国制造企业,对国内公司是个好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电力行业头部公司的产品正在加速“走出去”。许继电气2023年初以来签订了智利AMI系统及智能电表二期等国际项目;联合意大利合作伙伴中标意大利电力公司中压计量项目。华明装备上半年的海外产品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66.28%,直接加间接出口销售规模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都源自欧洲等海外整体非常旺盛的需求。
数据显示,电力(长江)成份板块共计82只股,2023年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8696.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83.63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中位数为6.3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为24.63%,盈利能力表现凸出。
具体到特高压成份股板块,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值近15%,业绩利好推动下,龙头企业华明装备、国电南瑞、平高电气、国电南自都录得不俗的股价涨幅。
分析认为,在电网投资加速与大量新能源装机的背景下,更多的特高压需求出现,相关投资机会值得重视。
“我国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电源分布远离负荷中心,此前部分项目曾由于输出通道配套滞后,就地消纳能力有限而造成弃电。考虑未来北部、西北部大规模风电,西部和北部超大规模光伏电站等在未来将仍保持快速的发展节奏,新能源电力的外送仍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国特高压大力发展,国网交流规划庞大,全产业链打通最后一环技术壁垒后,对国产需求的带动作用值得期待。”前述分析师补充说。
 
▲多措并举实现汽车行业稳增长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2023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2024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仍然存在,行业稳增长任务较为艰巨。《工作方案》对汽车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消费市场是一大利好。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颜景辉对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提前释放了消费需求。根据以往的经验,下半年通常比上半年好,此时出台《工作方案》,主要还是进一步加力以确保能够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在具体工作举措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各地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鼓励实施汽车限购地区在2022年购车指标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量购车指标,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同时,要加强产业发展监测与市场动态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消除地方保护行为,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颜景辉看来,目前限购的城市,不需要再增加限购条件。同时,要适当增加购车指标,以促进汽车消费,给市场带来稳增长的预期。
  当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已经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汽车行业取消限购还有多远成了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能不能取消限购,还要看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主要取决于当时限购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解决或者大范围的改善。同时,也要看取消对于原来存在的问题影响有多大。”颜景辉表示。
  在张翔看来,放开限购会更大限度地促进汽车消费,但也要看到,这将给大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现实压力。当然,如何进一步优化限购措施,尽可能地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也需要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推动汽车出口提质增效”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工作方案》指出,要鼓励汽车企业加快研发和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产品,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服务体系,加强与航运企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巩固扩大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汽车出口,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培育汽车出口优势。
  9月2日,“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出关仪式暨2023年中国汽车品牌第300万辆出海里程碑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举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现场表示,2013年,我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87.24万辆,到今年预计的450万辆,十年增长了416%,耀眼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为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提供的有力支撑。
  相对于燃油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格外耀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其中,7月份当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1万辆,同比增长87%。
  在颜景辉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高、竞争力强、售后服务好是在海外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巨大的规模效应使得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整体较高,尤其智能网联竞争力很强。”张翔表示。
 
  ▲中国智能家电拓展海外市场
 
  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优化升级,中国家电正以“中国智造”的形象走向世界。中国品牌智能家电凭借质量、创新等优势走俏海外,让更多家庭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生活。同时,一些中国家电企业设立海外生产基地以及配套产业链,助力当地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带来全新智能家居体验”
来自南非的瓦尼莎对家里的“新成员”十分满意,它不但能定时提醒家人食品过期时间、推荐上百种食谱,还会替瓦尼莎把当天需要购买的食材通过短信通知丈夫,并在她做饭时贴心地播放她喜欢的视频节目……这位“新成员”,就是海信南非公司去年推出的智能冰箱。瓦尼莎亲切地称它为“靓姐妹”,“它已成为我们家厨房里的重要一员,不仅因为美观,更因为智能。”
泰国曼谷市民艾欧选择中国品牌智能家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产品“充满人性化的细节”。他家里的海尔洗衣机不仅噪声小,还有多种洗涤功能可以选择,能够满足不同衣物的清洗需求。“我经常使用15分钟快洗模式,这在夏天非常实用。”艾欧介绍。
“把空调温度调到23摄氏度,打开电视播放今天的足球比赛……”近日,在巴西圣保罗市举行的消费电子展上,专程来TCL展台参观的费尔南多主动向记者演示起该品牌产品。“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家里的电视就能切换不同的使用场景,无论是工作、健身还是游戏,这给我带来全新智能家居体验。”费尔南多说。
“以创新科技实力吸引用户”
“注重研发、先进的技术以及完善的供应链等优势,让中国品牌智能家电成为能够提供创新技术的优质产品。”TCL巴西公司副总裁菲利普·法伊介绍,中国智能家电品牌近年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仅TCL就在全球拥有43个研发中心和32个制造基地,致力于研发和制造适合不同市场的新产品。
泰国地处热带,几乎一年四季都需要开空调制冷或除湿。但潮湿的环境使空调内部极易滋生霉菌,当地很多用户要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深度清洁。针对这一问题,海尔电器(泰国)有限公司在泰国成功上市自清洁空调,利用自清洁技术,剥离空调蒸发器上的灰尘、污垢、霉菌,保持空调内部洁净,为用户带去健康和便捷。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大学国际金融副教授夏华声对记者表示,“中国智造”科技含量和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将使中国智能家电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智能家电以创新科技实力吸引用户,未来‘出海’前景无限广阔。”
“积极与当地分享先进技术和经验”
促进智能家电消费,产业供给是关键。除常规的成品出口,中国智能家电品牌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以及配套产业链,或者通过收购国外品牌加快全球产业布局,为当地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等作出贡献。
2013年,海信集团和中非发展基金共同出资3.5亿兰特(1美元约合19兰特)在开普敦北部建立海信南非工业园。通过职业辅导计划,工业园区内约70%的管理岗位由当地员工担任,还为物流、回收、安保、保洁等配套行业创造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
美的埃及洗碗机工厂是北非和中东地区第一家使用现代先进生产技术的洗碗机工厂。“工厂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等技术的集成与综合运用,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商业模式、产品研发模式、生产模式、质量管理模式和消费者服务模式等全方位变革,促进效率提升、节能减排和经营优化。”工厂负责人陈巍巍介绍,工厂致力于推动研发、制造和人才的本土化,为当地提供了约1500个工作岗位,“我们积极与当地分享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本土制造能力,零部件本地化比例已达到60%。”
 
管理视点
 
刘晓春:科技如何赋能零售信贷不良资产处置
 
中国银行业成体系、成规模推出个人信贷业务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由于经济处于快速上升期,个人收入普遍有较大幅度增长,整体上没有经历一般意义上的波动周期。因此,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风险处置等,整个社会都一直处在经验摸索和积累阶段。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等高利贷的过度营销、疫情及经济下行导致个人收入下降等,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个人信贷不良资产。
中国金融业有可能遭遇一波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潮。目前看,如何依法、有效处置不良个人信贷资产,不仅是金融机构的重大挑战,也是全社会的重大挑战。
个贷不良缺乏有效管理
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尤其是,中国个人信贷业务从开始到快速发展正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相重叠,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充满信心。无论是个人信贷的需求端、供应端,还是社会相关方,都对这项业务的风险没有经验,更对风险演化为社会问题没有心理准备。
作为个人信贷业务供应端的主力——商业银行,原先的个人业务主要是等客上门的储蓄业务。除了旺季揽储时做些宣传和广告,基本不在营业场地以外与客户交往。当开始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后,一方面因经济上行期,业务规模扩张迅速,另一方面正值银行互联网化时期,工作重点都投放在创新产品和营销上,缺乏与客户面对面深入交流的机会和意愿。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容,不仅在于客户信用记录和收入水平的把控,更在于从对不同群体客户收入状况、消费习惯、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心理性格、环境影响的了解中把握风险和处置风险。比如,催收中的话术以及与欠款人的沟通方式等。
由于互联网金融等以流量为王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几乎放弃了信贷业务的审慎原则,使个人过度贷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面对海量的个人不良贷款,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放贷机构,都无能力通过正常的催收等实现有效的管理。
面对金额小、笔数多的个人不良资产,银行的困难是,首先,缺乏与客户打交道的经验,催收效果很差。其次,面对如此数量的业务,无论是催收还是法律诉讼,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不可承受的。再次,在目前消费者权益保护考核方式下,催收、外包催收的合规尺度不容易把握。
从银行的角度而言,走法律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除了自身困难,也面临律师事务所和法院不愿接受的困境。
个人信贷业务金额小、笔数多,但所需要的法律文件与一笔大额债务纠纷案件几乎是一样的,对于律师和律所而言,投入产出极不相称,所以没有意愿受理这类案子。
各地法院,大多数已是超负荷工作,人员上本身就难以承受大量的个人信贷纠纷案子。此外,法院系统还有发案率、结案率、调解率等各种考核,一个金融机构一个批次的个人信贷纠纷案件就足以突破一个法院的各项考核指标。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法院都拒绝受理这类案件。
正是在这种尴尬局面下,社会上出现了催收行业和反催收行业。各种暴力催收和恶意反催收,不仅扰乱金融秩序,更是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类行业的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律在这方面有所缺位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护,作为债务人的欠款人的合法权益也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现实中,绝大多数借款人在借款时都是有意愿还款的。由于遭遇特殊情况,或者自身无计划、非理性消费等情况,不能按时还款,成为失信人员,生活上、心理上都遭遇很大困难,如果再遭遇暴力催收,那就更加绝望。这时候,作为欠款人,作为被告人,同样需要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消除不良信用记录,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将个人信贷纠纷完全纳入法律轨道,可以说是法律普惠的重要方面。
科技赋能是纠纷立案的关键
由于以上原因,也给个人不良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带来了困境。作为接受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比银行更弱,不用法律诉讼方式,同样没有手段去处置这类不良资产。
必须清醒地看到,不良个人信贷资产不仅存量大,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经济的波动,即使在正常的不良率范围内,每年产生相当数量的不良个人信贷资产将是常态。为了确保个人信贷业务的正常发展,促进需求增长,帮助欠款人走出困境,保持社会稳定,必须将不良个人信贷纠纷纳入法律的轨道,这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而要突破个人信贷纠纷立案难受理瓶颈的关键是科技赋能。
科技赋能将个人信贷纠纷纳入法律轨道,是金融科技,也是法律科技,是数字科技的跨界应用创新,可以称为法律金融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大量个人信贷纠纷标准法律卷宗的批量制作,破除银行、律所、法院的最大困境;二是,律所和法院批量受理功能;三是,法院通知批量送达功能和诉前保全功能;四是,与欠款人互动的自动调解功能;五是,自动审判功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科技公司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个别公司做得相当成功。它们主要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首先对银行的大量信贷档案数据进行治理,制作标准化的法律文本,为银行、律所、法院分别提供适用的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又为律所和法院提供了相关业务系统,让律所和法院可以全自动受理、审理案件。同时,为银行和欠款人提供线上化、多选项的调解方案,必要时双方可以进行人工沟通,最终为欠款人和银行达成可接受的人性化的调解协议。从效果看,大大节约了银行、律所和法院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受理效率大为提高;由于有法院主持,获得了欠款人更高的信任,主动回复率大为提高;由于有人性化的、多选项的调解方案,很好地维护了欠款人的权益和尊严,调解成功率大为提高,也因此,银行的回款率也大为提高。
这样的法律金融科技如果能得到广泛推广,不仅能提高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和效益,还能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更能杜绝暴力催收和反催收之类的不良现象,同时也为个人不良资产转让业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法律普惠。
法律金融科技的六大建议
第一,多部门配合在现有自发的基础上,指定部分地区先行试点推广。法律金融科技实际上市场和民间已经自发在创新应用,但良莠不齐、创新路径不同、各相关方认识不同,有部分已经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也有一些游离在合法与不合法的灰色地带,更有一些假科技之名做暴力催收和反催收业务。可以肯定,法律金融科技是今后的方向,既然是方向,还是尽早将其纳入规范管理为好。这是一项跨专业、跨行业的工作,需要法院、金融监管和地方政府高效合作。为慎重起见,可以先选定部分地区先行试点推广。
第二,规范提供此类服务的科技公司的运作模式,确定资质标准及审核与监督方式。由于法律、金融都具有公共性,必须在市场化基础上进行有效监管。
第三,明确银行、律所、法院与公司数据互联互通、采集、应用和保存的规则、边界、权利、程序等。
第四,认识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合理确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有关要求、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一般工商业的消费者保护,主要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数量和营销方式等,这些产品和服务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买卖交割。一些商品虽然有售后服务,但不改变一次性买卖交割的本质。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则不同。
首先,同一个消费者,当他作为存款人,其诉求是存取款方便、存款安全、利率越高越好;当他作为借款人,则希望贷款门槛越低越好、利率越低越好、还款要求越宽松越好、本息能免则免。这些诉求不仅与一般商品和服务消费者的诉求不同,而且对不同业务消费的诉求有些还是相反的。
其次,大多数金融消费并不是一次性买卖交割,有些业务消费者甚至并没有付出对价。比如存款,消费者并没有购买任何商品和服务,只是将自己的资金临时存放在银行,一定时期后还要取回本金并收取利息。购买理财产品,虽然叫购买,实际是投资,一定时期后也要取回本金和收益。贷款则是反过来的过程,借款人临时借得一笔款项,一定时期后要归还本金和利息。投资人在证券公司买或卖股票,证券公司提供的主要是交易服务,收取的是交易服务费,至于投资人买卖的股票,证券公司既不是经销商,也不是代理商。总之,这些业务都是一个服务过程,并且消费者的消费标的本身金融机构往往没有收取对价。
因此,金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其他行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不同的,需要根据这些特殊性界定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内容、形式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要求、规范和考核方法。单纯以客户投诉量、投诉率、投诉增长率等进行考核并处罚,未免失之于粗放,不仅不能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有损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当借款人到期未能履约还款,银行依法进行催收是银行的合法权利,只要没有暴力催收、语言伤害故意,并不造成对欠款人的权益侵犯,不应该受到处罚。如果经银行提醒和催收,欠款人能协商还款,本身就是对欠款人权益的保护。由于不必动用法律手段,既节约了双方的纠纷处置成本,也节约了大量社会成本。
第五,科学制定法院考核办法,不能因考核而形成法治空白。在人工条件下,目前大量个人信贷纠纷案件,确实是法院现有资源难以承受的。法律金融科技的应用,在不增加太多法院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就能解决如此大量案件的诉前调解和立案审理。但由于对法院的一些考核指标要求,导致不少法院不受理相关案件,这种现象有悖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社会生活中出现各种纠纷、争议是正常现象,这正是人类社会需要法治的原因。只有通过法律的有效参与,才能有效化解这些纠纷和争议,防止一般民事纠纷演化为恶性刑事案件,从而实现一个法治、诚信的社会。法治社会、诚信社会,不等于没有民事纠纷,也不在于纠纷的多与少,而在于纠纷能依法得到妥善解决。因此,需要科学制定和完善对基层法院的考核办法。
第六,法律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平衡在调解、审判中法官和人工智能的作用。法律虽然有标准,是准绳,但在具体的调解和审判中,还是要依据具体人物、具体事件酌情处理,更何况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离人类智能还非常遥远,必须防止人工智能审判简单标准化而导致法官酌情权等被架空的现象。因此,在推进法律数字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对相关模型使用前的审查、应用中的检查和改良升级的制度,同时还应建立随机和制定人工介入的制度。
 
信息化建设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北京位列第一梯队
 
  北京市经济将保持3%至5%的稳定增长,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指数位居第一梯队,343个街道乡镇均建立养老联合体……9月6日,“北京社科”智库2023系列蓝皮书、集刊、论丛发布等15项成果集中发布,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
据悉,“北京社科”智库系列蓝皮书、集刊、论丛成果已经连续发布30年,坚持紧贴首都实际,紧密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北京数字经济建设全球领先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2~2023)》分析北京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认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均有调整,科技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经该报告构建的模型测算,北京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高、韧性强,经济将强力复苏,预计未来1至2年将保持3%至5%的稳定增长。
其中,数字经济已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2023)》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733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6%;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8307家,营业收入达4.6万亿元,同比增长2.8%。
放眼全球,北京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中处于第一梯队。报告构建了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指数,并对全球29个样本城市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旧金山与北京以突出优势位居前两位,洛杉矶、上海、纽约和深圳位于第二梯队。
在6个分指数中,北京在数据要素配置、数字产业引领、数字创新策源等方面表现优异。具体来看,北京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及金融科技发展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前100数字标杆独角兽企业中,北京就有8家,市值达19846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在数字创新方面,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利数量居全球首位。
数据要素的流通,为数字经济价值链构筑了基础。截至2022年7月,北京市无条件开放13.48亿条数据、有条件开放58.38亿条数据,全国首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在京落地。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研发的北京数据托管服务平台也已投用,其成为国内首个可支持企业数据跨境流通的数据托管服务平台。
本市街道乡镇均建起养老联合体
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关系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本次发布的系列蓝皮书中,有多册提及养老话题。《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关注到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的建设,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343个街道乡镇均已建立养老联合体的运行机制,其中97%的街道乡镇已将辖区全部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纳入联合体。
在该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报告总结了部分突出经验。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在历时近7年的探索过程中,养老服务联合体已经从提供歇息、方便购物等8项基本服务的“1.0版本”,发展到在街道组织下提供外出旅游、居民互助等服务的“2.0模式”,目前正在向信息化方式的“3.0模式”探索。
当前,网络社会的资金流动和风险性加大,老年人常因认识不足、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原因,遭受财产损失。为老年人守护“钱袋子”,就是在守护“夕阳红”的幸福生活,老年人的财产保护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2~2023)》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2022年,市老龄协会发起了一项试点项目,为年满80岁或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其他困境老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和医疗服务,报告认为,此举可向更大范围的老年群体推广。
托育服务还需增设7.6万个托位
国家已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的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北京市托育服务机构数量和托位总数有大幅增长,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北京市托育机构从351家增长至627家,托位总数由19972个增至29171个,千人托位数增至1.33个,但尚不及全国平均数。
据《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测算,要达到“十四五”提出的千人托位数要求,北京市所需的托位总数应达到10.5万个,目前存在7.6万个托位数缺口,仍应大力发展托育服务。同时,报告建议完善家庭照料法规,提升普惠性托位数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并强化托育机构的备案管理制度。
在基础教育领域,报告分析了2011年至2020年的北京市教育经费情况,认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稳步增加,增长率总计达68.25%,其中学前教育阶段的增长尤为显著。十年间,北京市教育投入的区域差距持续缩小,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育经费充裕度均有明显改善,同时社会投入还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数字河北新蓝海 | “机器人兵团”抢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机器人是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新业态孕育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河北大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围绕智能机器人多场景运用等方面,强化招商和产业配套,用“机器人兵团”抢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来到位于唐山高新区的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时,技术人员正在对最新研制出的全地形履带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进行机动性能实验,该机器人采用四履带式载体机构设计,能轻松通过松软地面和较大的坡坎、沟渠等障碍,导航系统在野外可实现厘米级定位。
作为唐山市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企业,目前,开诚公司的产品研发已从“量变”转向“质变”,竞争力不断增强,仅特种机器人产品已达50余款。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田亚军:广泛应用于智能矿山、石油化工、应急救援等30多个行业领域,重点在改善传统作业模式、促进社会安全生产上做文章,以先进的机器人和智能化技术助力行业用户转型升级。
为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机器人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能看清一切的“眼睛”。在河北鹰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最新研发的轮廓与缺陷综合检测机器人系统通过激光光切测量、深度学习等技术,可对型材进行全自动、非接触式检测,有效识别金属表面各种缺陷,并能直接检测1100℃高温热态型材,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可大幅节省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河北鹰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鵾:经过公司多年的研发,我们获得了5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这些技术也将应用到钢铁矿山、轨道交通、食品医药、锂电电池等多个行业,为传统行业赋能,全面实现数字智能化。
近年来,唐山市把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抓手,在国内率先布局机器人产业基地,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以机器人产业命名,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基地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同时,围绕机器人上下游产业,唐山市设立5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子基金,从政策措施、融资租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
如今,唐山市省级以上机器人研发平台21家,参与制定1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2022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机器人兵团”正在成为唐山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创新先锋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川:未来,我市将通过采取推进既有企业提质、加速招商引智步伐、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完善产业政策等措施,推动更多机器人中小企业走上“小升规、规上市”的成长轨道。充分利用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机遇,开拓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的领域,助推唐山机器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郝莉笑介绍,近年来,我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快速,具备一定的研发基础。我省拥有省级以上机器人研发机构21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5个;拥有发明专利125项,参与制定15项行业标准。同时我省还形成了具有河北特色系列产品,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郝莉笑:唐山开元、唐山松下是国内领先的焊接机器人龙头企业,唐山开诚抢险探测机器人国内销量第一,廊坊星润、香河皓达和唐山英莱等成为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唐山高新区为“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现已形成机器人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和传感器为发展重点的产业体系;廊坊集聚区涉及产业链中的控制系统、减速器、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等多个领域。
郝莉笑说,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是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新业态孕育重要突破口。为大力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河北省将聚焦市场,拓展场景推广。聚焦招商,强化产业配套,用“机器人兵团”抢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郝莉笑:注重坚持战略眼光,厘清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短板和优势,建立常态化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机制。重点支持唐山、廊坊市精准对接省内外优势机器人企业和研发机构,加速创新成果在河北转化和产业化。通过编制机器人产业招商引资目录,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特色化、错位化发展机器人产业。谋划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群,形成省市协调联动的股权投资体系。
 
和北斗相关,我国自主研发的这项技术首次亮相服贸会
 
远在天边的卫星,与平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有什么关系?2023服贸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首次亮相。
“方寸之间显神通。别小看这只文具盒大小的蓝盒子,有了它,千米超高层建筑的高程测距精度可达十五万分之一,且能将600米高建筑的平面误差缩小到2毫米。”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一隅,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中建一局测绘专家张胜良用手掌托起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对记者说。
施工中,建筑的定位测量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建筑是否发生偏斜,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与安全。在世界范围内,超高层建筑的精确定位一直是行业难题。
张胜良解释道:“在建造中,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往往受强风、大雨、湍流等复杂环境的影响更大,易出现更剧烈的楼体摆动。若用传统的测量仪器,受测量高度限制,加之楼体摆动幅度过大,不仅增加定位难度,还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从而使建筑发生偏斜。”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创新拓展了卫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攻克了超高层建筑高精度施工难题。“这只蓝盒子可接收从已知位置的卫星发来的信号,引入的高精度算法能对接收数据进行精密分析,得到精准的位置坐标,且能摆脱层高、环境、抖动等因素影响。”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周予启说。
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定位测量,成就了世界超高层办公建筑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高精度建造。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应用这一技术,实现了“600米高度、2毫米”的定位精度,高程测距精度达到十五万分之一。目前这一“中国智造”已走出国门。
 
河北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建成
 
记者从河北省工信厅获悉,我省近年来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取得初步成效。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建成,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截至6月底全省42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线上预约诊疗服务,覆盖率达83.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省注册用户872.8万,活跃设备数达4497万台、居全国第二。
我省始终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先后出台《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河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系列法规政策,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了积极成效。
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5G基站达12.9万个,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8万G,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超过49.7%。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加快建设,全省投运标准机柜达到59.6万架,算力总规模约13.5EFlops,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建成规模居全国领先。
数字产业化稳步发展。在半导体、网络通信、新型显示、大数据等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集聚了云谷科技、同光半导体、润泽科技、中船派瑞特气等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2022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938.7亿元,同比增长16.8%。
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石家庄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形成以半导体、现代通信、汽车电子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2022年营业收入872亿元,预计今年将超千亿。张家口大数据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数据存储+算力调度+装备制造+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发展高地。廊坊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聚焦电子核心产业、数字创意等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成为京津数字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全省领先的数字经济高地。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建设数据驱动、智能融合的数字河北这一目标,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其中包括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动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与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保定、秦皇岛、雄安新区等区域发展重点,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与京津深度协同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格局;夯实数字产业化发展基础,稳固提升空天信息、新型显示等重点产业链条,发展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带动力强的终端整机企业,形成更具创新力、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持续推进电子健康码普及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数字化、文化资源数字化、智慧教育服务提升等加快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平台优势,加大对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能力,促进优秀企业、技术、人才向河北聚集。
 
企业信息员园地
 
任正非:华为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要“不拘一格获取优秀人才”
 
近日,华为心声社区公布了任正非近日的一段讲话。作为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在一场“高端技术人才使用工作组对标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人才观。
  他表示,华为要建立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不拘一格获取优秀人才,但在招聘时要讲清楚公司的业务边界,允许在边界内研究探索。
  “公司已经明确,我们要努力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领先世界,不是全方位领先。所以,我们产品的边界是收缩的,研究的边界可以适当宽一些,也不是宽得无边。我们是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最终储备出自己的人才库。”
  任正非还谈及激励优秀人才的方法。在他看来,想要留住优秀人才,物质激励不是最重要的,第一点应该是让人才找到自己热爱的岗位。并且,集体评议往往会埋没人才,“歪瓜裂枣”有很多,专家要能够识别人才的特殊能力,不用全面评价一个人。
  任正非表示,华为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宽容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炸开”思想,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华为公司一直贯彻选拔制,因为人才不是靠培养,而是自我成长。”
  “领袖是自然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靠找的。为什么大领袖、大统帅绝大多数都是小镇上产生的?因为大都市很重视规矩……小镇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小孩也不懂得太多的世界,他们在某一件事上就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容易成长起来,产生历史贡献。”任正非说。
  以下是讲话全文:
  一、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不拘一格获取优秀人才,但在招聘时要讲清楚公司的业务边界,允许在边界内研究探索。
  公司已经明确,我们要努力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领先世界,不是在全方位领先。所以,我们产品的边界是收缩的,研究的边界可以适当宽一些,也不是宽得无边。那么,招聘的时候,首先要划定一个业务边界,讲清楚我们的理想是什么、边界是什么。不在我们这个边界内专业的人员,他是否愿意从事在边界内的工作?如果他愿意,转行是可以的。比如,孙中山本是学医的,先是医人,后来医国。我们公司出售的莫贝克电源公司的主力曾是牙科医生,因为技术是相通的,他虽然学习神经学、蛋白质生物学等,但计算能力也很强。所以,我们不要对人才有固定看法。
  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进来,包括非边界内专业的人才愿意到边界内来工作,我们就愿意要。我们朝着假设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储备。我们是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最终储备出自己的人才库。当然,高端人才全部是指技术方面,管理类或其他行业不在此列,管理类的干部走垂直循环、在实践中逐步成长的道路,没有层层的实践成功经验积累,很难有破格提拔的可能。
  二、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最主要是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我认为,物质激励不是最主要的,第一点应该是他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岗位,当他热爱时,就会踏实工作。若果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工作机会相结合了,他就会无怨无悔。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人才在工作岗位的发挥,同时也在贡献上去评价他。
  公司指定了一批高级专家,信任他们对人才的识别和评价,去入职新员工中寻找合适的人。专家先把一些题目出在网上,有人回帖,专家就去找他喝咖啡沟通,判断这个人是否明白了题目,是否有破题的能力,他适合到哪个部门工作、定多少级,专家签字就行。新员工在入职时就可以有差异化,为什么同班同学一定要整齐划一前进呢?我们不要担心定错级,即使定错也是一个短时间的问题。如果他确实没本事,过一段时间就会被自然淘汰,也只拿错了短时间的高工资;如果他确实有本事,就还会往上升,很快就能超过你的标准线。如果在定级上有担心,可以有一个主谈人和一个复核人,两人签字就确定了,不需要强调严丝合缝100%准确,可以适当模糊一些。
  其实,集体评议往往会埋没人才。“歪瓜裂枣”很多,我们的专家要识别他特殊能力的一面就行,也不用全面评价一个人,“不拘一格降人才”。比如,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让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破格进入清华大学,开启了华罗庚高水平数学的研究生涯;罗家伦当清华校长时,录取了数学成绩只有15分的钱钟书,成就了一位文学大师。初始职级,在校园招聘时可以定一次,在与优秀新员工喝咖啡时也可以再定一次,我们直接授权这批专家。
  三、全才是从专才中产生的,领袖是自然成长起来的。
  第一,全才首先一定是专才,全才是从专才中成长起来的。他在某一项钻研得很透,在其他项就能理解。如果没有专才,就不可能成为全才,没有专才的“全才”也许没有突破能力,绕着城墙转,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地方。系统性的、阐述性的和构建性的专家合起来也不行,就如皮蛋粥一样,皮蛋还是皮蛋,粥还是粥,并没有发生物理和化学性的转变。
  领袖是自然成长起来的,不是我们去找。大家看到,为什么大领袖、大统帅绝大多数都是小镇上产生的?因为大都市很重视规矩,约束很多,当然不仅仅是父母、社会、环境、同时代的小朋友,因此它们大量产生的是工程师、艺术家;小镇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小孩也不懂得太多的世界,他们在某一件事上就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容易成长起来,产生历史贡献。例如毛泽东、粟裕……。他们一定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知道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小孩走路喜欢踩小水坑,只有他自己摔两次,才知道水坑不能踩,才有自主决策能力。所以,我们强调要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做一个小项目成功,他就知道什么叫决策;如果他一个事情都没有成功过,他当高级干部时的决策就是胡来。我们在选择干部的时候,贯彻没贡献不考核,节省人力资源。
  财经这几年在世界名牌大学里招了很多人,先派到非洲去做PFC。PFC要做核算,核算就一定要懂业务,就一定要去看基站、板件……是什么,这样他对业务有一点理解;不理解业务的财经人员,只能做会计。了解两年以后,从基层CFO、精算师……他慢慢循环上升,最后到机关来,机关就没有了“空军司令”,而是知晓项目的管理者。所以,现在我们招聘的系统工程科学家、博士,也是先到产品线,从产品到开发……,再一点点升级上来,不是一来就能够做规划的。
  第二,我们要建立一个高级专家交流平台,便于跨界交流。比如,光的专家走到交换去,硬件的走到软件去,软件的走到硬件去……超越现有专业上面再有这样一个跨界平台。垂直专业是烟囱,跨界专家交流平台就是在烟囱上面搞一朵云,这样大家就知道跨界交流、融合创新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四、我们公司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宽容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炸开”思想,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
  华为公司一直贯彻选拔制,因为人才不是靠培养,而是自我成长,我们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就如“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不要给高级专家担负太多管理人才的责任,不要搞“拉郎配”,要给他们自由度,他有多大能量就发挥多大能量。
  第一,高端技术人才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一定会显出他的价值来,然后在价值体系去评价他。我们可以设一个高端投诉平台,大家有问题就写邮件到这个平台,人力资源去听他倾诉,做成纪要报给有关部门帮助他调整。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人际理解力强、熟悉华为流程、善于沟通、善于团结人的老员工,到导师部去听群众的声音,调节矛盾。
  第二,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大家愿意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把思想炸开。一是,喝咖啡是一种形式,网聊也是“喝咖啡”,比如2012实验室在群里的讨论就很激烈,关于软件突围方向在心声社区的回帖有1500多条,别看这一片骂声,这就是贵人指点、高僧开光、西汉张良在桥头获得的天书……。对新员工是多么好的指引。我为什么不愿意网聊,愿意喝咖啡呢?我认为讲话互动比文字互动效率高、表述更清楚。二是,高级专家要用更多精力来读文献,而不是埋头做事。比如,把一半时间用来读文献,写写感想。三是,我们“黄大年茶思屋”应该号召所有员工把他认为好的文献转帖过来,如果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就把索引贴上来就行,大家再去那个网站上查阅,这也是一个沟通方式。
  今天听了汇报,你们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历史滚滚向前就会有新陈代谢,有人选择离开就会有继任上来,但是我们要形成一个良好机制,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