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32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32期

部委决策
 
三部门部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18字方针"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研究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关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也即"18字方针")。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持续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和回升向好。今年1~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1万亿元,同比多增1.6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_[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1~7月企业贷款利率为3.94%,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显著成效。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金融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继续落实好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要求,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会议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主要金融机构要主动担当作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国有大行要继续发挥支柱作用。要注重保持好贷款平稳增长的节奏,适当引导平缓信贷波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稳定性。
  会议强调,要注意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要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规范贷款利率定价秩序,统筹考虑增量、存量及其他金融产品价格关系。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切实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会议要求,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精神,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丰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工具和手段,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和防控机制,推动重点地区风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部门发文推动商务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8月21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商务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商务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基础。《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信用信息、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在商务领域广泛应用,信用交易规模和质量不断上升,商务信用经济发展壮大。商务信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商务信用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商务领域诚信文化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充分享受信用红利,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和应用水平迈上新台阶,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显著增强。
  《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金融机构与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合作,合理增加对消费者购买汽车、家电、家居等产品的消费信贷支持,持续优化利率和费用水平。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打造面向消费者的信用应用场景,向消费者提供先用后付、减免押金等灵活交易安排。
  《指导意见》还指出,鼓励金融机构以销售数据、应收账款、信用保险保单等为基础,开发适合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的专项信贷产品,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运用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以多种方式为外贸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进出口信贷投放。
 
证监会发布一揽子政策措施活跃资本市场
 
  据报道,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25天后,证监会祭出了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组合拳”。8月18日,证监会发布了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维护市场总体平稳的前提下提升市场活跃度,研究适当延长A股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时间,更好满足投资交易需求。
  同时,证监会回应了投资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表示将坚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现阶段实行T+0交易的时机不成熟;适时研究优化减持规则,进一步规范大股东、董监高等相关方的减持行为,增强制度约束力。
  六方面激发市场活力
  证监会发布的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一是加快投资端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加快制定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从推动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市场投资生态、加大中长期资金引入力度等方面作出系统安排。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鼓励基金管理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进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全面落地,降低管理费率水平。引导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增加权益类基金发行比例。引导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力度。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顺周期共振。拓宽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和策略,放宽公募基金投资股票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的投资限制。
  二是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更好回报投资者。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动方案。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绿色通道"。强化分红导向,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特别是大市值公司分红的稳定性、持续增长性和可预期性。研究完善系统性长期性分红约束机制。通过引导经营性现金流稳定的上市公司中期分红、加强对低分红公司的信息披露约束等方式,让投资者更早、更多分享上市公司业绩红利。修订股份回购制度规则,放宽相关回购条件,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优化完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丰富重组支付和融资工具。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设。突出扶优限劣,研究对于破发或破净的上市公司和行业,适当限制其融资活动,要求其提出改善市值的方案。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平衡。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此外,在支持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推出企业境外上市"绿灯"案例、进一步推动REITs常态化发行方面也将推出务实举措。
  三是优化完善交易机制,提升交易便利性。下一步将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进一步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降低融资融券费率,将ETF纳入转融通标的。完善股份减持制度,加强对违规减持、"绕道式"减持的监管,同时严惩违规减持行为。优化交易监管,增强交易便利性和畅通性,提升交易监管透明度。适时推出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研究适当延长A股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时间,更好满足投资交易需求。
  四是激发市场机构活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投资银行。优化证券公司风控指标计算标准,适当放宽对优质证券公司的资本约束,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实施融资融券逆周期调节,在杠杆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研究适度降低场内融资业务保证金比率。研究推出深证100股指期货期权、中证1000ETF期权等系列金融期货期权品种,更好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需要。允许更多境内外投资机构在审慎前提下使用衍生品管理风险。对优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简化登记备案,进一步推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指数体系和指数化投资,鼓励各类资金通过指数化投资入市。
  五是支持香港市场发展,统筹提升A股、港股活跃度。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拓展互联互通标的范围,在港股通中增设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在香港推出国债期货及相关A股指数期权。支持在美上市中概股在香港双重上市。
  六是加强跨部委协同,抓紧研究推动若干重要举措。比如,推动优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纳税时点等资本市场相关税收安排;推动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等权益投资长周期考核机制,促进其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引导和支持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入市;支持银行类机构等更多投资者全面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等。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强调,将统筹做好活跃市场与防范风险、加强监管各项工作,会同有关方面稳妥防范处置城投债券、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坚决维护市场稳定运行,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加大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从严从快从重查处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典型违法案件,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巩固长期投资信心。
  T+0交易时机不成熟
  证监会就近期市场关注的IPO节奏、T+0交易制度、印花税等问题进行了回应。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始终坚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同时充分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加强一、二级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更好地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市场会感受到这种变化。
  谈及T+0交易制度时,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T+0交易客观上对于丰富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活跃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上市公司股价走势取决于上市公司质量和经营效益,T+0交易方式对市场估值的中长期影响有限。目前A股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小散户占比96%,现阶段实行T+0交易可能放大市场投机炒作和操纵风险,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大量运用程序化交易,实行T+0交易将加剧中小投资者的劣势地位,不利于市场公平交易。现阶段实行T+0交易的时机不成熟。
  另外,就市场对调降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呼吁和关切,上述负责人表示,从历史情况看,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活跃市场交易、体现普惠效应发挥过积极作用。有关具体情况建议向主管部门了解。
  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
  为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证监会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服务高科技型企业和并购重组等方面也有改革部署。
  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方面,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营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支持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金基金扩大资本市场投资范围;研究完善战略投资者认定规则,支持全国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制定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行为规则,发挥专业买方约束作用;优化投资交易监管,研究优化适用大额持股信息披露、短线交易、减持限制等法规要求,便利专业机构投资运作管理;丰富场内外金融衍生投资工具,优化各类机构投资者对衍生品的使用限制,提升风险管理效率;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将指数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纳入投资选择范围。
  同时,还将建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绿色通道",提高审核注册效率,增加优质上市公司供给。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制度机制,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资环境,积极研究更多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融资品种和方式,研究建立科创板、创业板储架发行制度。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将优质企业科创债纳入基准做市品种,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等发行科技创新领域REITs。此外,积极支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优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简化登记备案,引导创投基金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在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方面,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适当提高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优化完善"小额快速"等审核机制,延长发股类重组财务资料有效期,进一步提高重组市场效率。出台上市公司定向发行可转债购买资产的相关规则,丰富并购重组支付方式。推动央企加大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整合力度,将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渠道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还表示将优化股份回购制度,放宽上市公司在股价大幅下跌时的回购条件,放宽新上市公司回购限制,放宽回购窗口期的限制条件,提升实施回购的便利性。做好减持监管工作,密切关注市场反映的股东减持问题,认真分析、深入评估,适时研究优化减持规则,进一步规范大股东、董监高等相关方的减持行为,增强制度约束力。
  另外,就企业境外上市问题,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畅通企业境外上市渠道,推出更多符合条件的"绿灯"案例,包括市场较为关注的协议控制(VIE)架构企业和平台企业。同时,尊重企业依法合规自主选择境外上市地,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规范健康发展。
 
北交所缩短新股申购资金冻结时长
 
  8月2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联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实施修订后的《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与承销业务实施细则》及两件配套指南,对北交所新股发行上市流程进行了优化。
  一般而言,企业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在通过北交所审核和中国证监会注册后,需经过提交发行方案、定价(直接定价、竞价、询价)、披露发行公告、申购、配售、披露发行结果公告、披露上市公告、上市等环节。本次发行上市流程优化,在不增加市场主体负担的前提下,着眼于内部流程改进和效率挖潜,将新股发行上市流程整体用时缩减了20%左右。
  具体来看,一是缩短申购资金冻结时长。北交所与中国结算通过协同开展技术改造、精简信息交互流程,将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的资金冻结时间由3个交易日缩减至2个交易日。二是缩减申购、上市环节的业务办理间隔。通过优化内部工作机制,尽可能降低业务办理时长,将直接定价发行从披露发行公告到申购的间隔从2个交易日调整为1个交易日,与询价发行现行情况保持一致;将披露上市公告到新股上市的间隔缩短1个交易日。调整后,直接定价、竞价发行上市整体流程从13个交易日缩减至10个交易日,询价发行上市整体流程从17个交易日缩减至15个交易日。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发行上市流程优化是北交所推进"三服务"行动、优化市场服务的重点举措,对于进一步提高市场投融资对接效率、降低投资者参与成本、促进市场交投活跃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降低投资者"打新"资金占用成本,增强投资者参与申购的积极性;减少发行上市整体用时,提升企业融资效率;盘活市场交易资金,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
 
六项税收优惠齐发力挺资本市场
 
  据悉,资本市场再迎利好政策。8月22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发布6则公告,优化、延续了一揽子支持创新企业境内发行存托凭证(下称创新企业CDR)、货物期货市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创投企业合伙人、沪深港通等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六项税费政策分别为《关于继续实施创新企业境内发行存托凭证试点阶段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关于支持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有关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关于延续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关于延续实施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关于延续实施沪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和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关于延续实施支持原油等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优化、延续创新企业CDR税收减免支持
  为继续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财政部发布《关于继续实施创新企业境内发行存托凭证试点阶段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自2023年9月2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投资者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所得和持有创新企业CDR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等提供税收减免优惠。
  对于个人投资者,其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其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增值税;其持有创新企业CDR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实施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
  对于企业投资者,其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所得和持有创新企业CDR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转让股票差价所得和持有股票的股息红利所得政策规定征免企业所得税。
  对于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其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所得和持有创新企业CDR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规定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营基金过程中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增值税。
  对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其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所得和持有创新企业CDR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视同转让或持有据以发行创新企业CDR的基础股票取得的权益性资产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征免企业所得税;其委托境内公司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增值税。
  对于单位投资者转让创新企业CDR取得的差价收入,按金融商品转让政策规定征免增值税。
  此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转让创新企业CDR,按照实际成交金额,由出让方按1‰的税率缴纳证券交易印花税。
  优化、延续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税收减免支持
  为支持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有关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延续实施支持原油等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两项公告的相关政策将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关于支持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有关增值税政策的公告》提出,对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货物期货品种保税交割业务,暂免征收增值税。期货交易中实际交割的货物,如果发生进口或者出口的,统一按照现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执行。非保税货物发生的期货实物交割按相关规定执行。
  《关于延续实施支持原油等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提出,对境外个人投资者投资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中国境内原油等货物期货品种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延续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个税优惠
  为继续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续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相关政策将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公告提出,居民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下称股权激励),符合有关规定相关条件的,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股权激励收入×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为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提供个税优惠
  为继续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含创投基金,下称创投企业)发展,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延续实施创业投资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提供个人所得税优惠支持,相关政策将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公告提出,创投企业可以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或者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两种方式之一,对其个人合伙人来源于创投企业的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其中,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从该基金应分得的股权转让所得和股息红利所得,按照20%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创投企业选择按年度所得整体核算的,其个人合伙人应从创投企业取得的所得,按照"经营所得"项目、5%-35%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公告提出,创投企业选择按单一投资基金核算或按创投企业年度所得整体核算后,3年内不能变更。
  延续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个税优惠
  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延续实施沪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和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相关政策将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公告提出,对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和通过基金互认买卖香港基金份额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继续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
 
  据悉,为规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强化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近日,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关各方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对数据资源是否可以作为资产确认、作为哪类资产确认和计量,以及如何进行相关信息披露等相关会计问题较为关注,制定《暂行规定》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规范数据相关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准确反映数据相关业务和经济实质。同时,将推进会计领域创新研究,进一步强化数据资源相关信息披露,有助于为有关监管部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支撑。
  制定《暂行规定》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依法依规、务实有效。《暂行规定》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明确企业数据资源适用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改变现行准则的会计确认计量要求。通过针对数据资源制定专门统一规定,解决实务中对数据资源能否作为会计上的资产确认、作为哪类资产"入表"的疑虑,并明确计量基础。
  二是聚焦实务、加强指引。《暂行规定》充分采纳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专题调研当中有关各方提出的合理建议,结合当前企业数据资源特点和业务流程等,对实务中反映的成本构成、使用寿命估计等重点问题细化指引,规范和推动企业准确执行相关具体会计准则。
  三是加强创新、积极稳妥。《暂行规定》创新采取"强制披露加自愿披露"方式,围绕各方的信息需求重点,一方面细化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信息,另一方面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强自愿披露,向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多与发挥数据资源价值有关的信息。
  《暂行规定》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是适用范围。明确《暂行规定》适用于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确认为相关资产的数据资源,以及不满足资产确认条件而未予确认的数据资源的相关会计处理。后续随着未来数据资源相关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可及时跟进调整。
  二是数据资源会计处理适用的准则。按照会计上的经济利益实现方式,根据企业使用、对外提供服务、日常持有以备出售等不同业务模式,明确相关会计处理适用的具体准则,同时,对实务反映的一些重点问题,结合数据资源业务等实际情况予以细化。
  三是列示和披露要求。要求企业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增设报表子项目,通过表格方式细化披露,并规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愿披露数据资源(含未作为无形资产或存货确认的数据资源)的应用场景或业务模式、原始数据类型来源、加工维护和安全保护情况、涉及的重大交易事项、相关权利失效和受限等相关信息,引导企业主动加强数据资源相关信息披露。
  四是附则。《暂行规定》将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应用本规定。
  为推动《暂行规定》有效贯彻实施,财政部将组织开展对省级财政部门等的师资培训,规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跟踪关注数据资源实务发展和《暂行规定》执行情况,会同有关各方进一步就实务中关注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持续加强数据资源相关会计问题研究,持续发挥会计在服务数据资源业务和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政策要闻
 
▲国家发改委部署灾后重建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
 
  日前,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印发专门通知,部署有关省份在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切实发挥"赈"的政策功能作用,全力支持受灾地区统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
  通知指出,各地要深刻认识以工代赈政策在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重要意义,发挥好以工代赈赈济困难群众的功能作用,加大以工代赈专项投资对受灾地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倾斜支持力度,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受灾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参与灾后重建项目,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通知要求,有关地方在组织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时,要督促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和地方政府广泛组织受灾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帮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要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以工代训,提升受灾群众就业技能,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受灾群众参与工程后期管护。
  通知强调,有关地方要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结合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一批可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督促指导项目实施单位扎实做好务工组织和劳务报酬发放等各项工作,尽可能吸纳受灾群众参与各类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建设,实现救灾与增收无缝衔接、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
 
▲沪深北交易所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
 
  8月18日,证监会指导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自8月28日起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
  沪深交易所此次将A股、B股证券交易经手费从按成交金额的0.00487%双向收取下调为按成交金额的0.00341%双向收取,降幅达30%。北交所在2022年12月调降证券交易经手费50%的基础上,再次将证券交易经手费标准降低50%,由按成交金额的0.025%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0125%双边收取。同时,将引导证券公司稳妥做好与客户合同变更及相关交易参数的调整,依法降低经纪业务佣金费率,切实将此次证券交易经手费下降的政策效果传导至广大投资者。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指导各证券期货交易结算场所、各协会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的工作部署,着力提升对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经营主体服务水平,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金融监管总局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
 
  据悉,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向多家人身险公司送达了《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业务,严格落实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产品条款和费率的监管要求。
  根据通知,各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产品,应当审慎合理地确定费用假设,结合公司实际,根据发展水平、盈利状况、管理能力等,细化完善费用结构。通知要求,从即日起,各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产品,在产品备案时,应当按监管规定在产品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费用假设、费用结构,并列示佣金上限。各公司应据实列支向银行支付的佣金费用,佣金等实际费用应与备案材料保持一致。各公司已备案的银保产品,应于8月31日前补充报送费用结构和佣金上限等内容。
 
  ▲四部门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充分发挥标准的行业指导作用,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例达到60%以上,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更加高效。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0项以上,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00项以上,以标准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有力。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10000家以上,以标准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支撑和引领新产业国际化发展。
  到2030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更加显著。
  到2035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供给更加充分,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开放融合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全面形成。新产业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巩固,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全面显现,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方案》根据新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准化需求,分解设置了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建体系: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主要包括协同推进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实施,协同推进新产业各类型标准研制,协同推进新产业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推进新产业技术基础标准化建设,协同推进新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与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标准化融通发展等六项具体工作。二是强能力:强化标准支撑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能力,提升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联动水平、提升先进适用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水平、提升标准制定质量水平、提升标准制定效率水平等四方面工作。三是抓新兴:全面推进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个新兴产业重点标准研制方向,并以专栏形式细化分解标准研制重点。四是谋未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提出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方向。五是拓空间:拓展高水平国际标准化发展新空间,主要有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加快国际标准转化、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构建良好的国际标准化合作环境等四项工作。
 
  ▲多部门发文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
 
  8月24日,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是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信息加快开放共享,多式联运单证服务功能深化拓展,多式联运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的"一单制"服务模式和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服务模式加快推广,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提质增效升级,更好服务支撑实现"物畅其流"。
  《意见》提出,探索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保险服务。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地区,要支持银行参照海运提单下金融服务模式,将风险可控的铁路运输单证作为结算和融资可接受的单证,为外贸企业提供国际结算、信用证开立、进出口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有条件的省市可按照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有关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基于多式联运单证的金融服务。鼓励优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保险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保险机构推出相关多式联运保险,保障提单签发主体的权益,实现"一次保险、全程责任"。
 
  ▲国家发改委出台《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8月24日发布《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旨在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粮食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国家粮食质量安全。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明确,粮食经营者对粮食质量安全承担主体责任。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应当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严格遵守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质量安全管理责任,认真落实反食品浪费、粮食节约等有关规定和要求,严禁多扣水杂、压级压价、以陈顶新、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行为。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将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第42号令)同时废止。
 
  ▲三部门发布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
 
  据悉,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标准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共有33个部门参与实施。
  《方案》提出,到2025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制修订农业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升,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30个。乡村建设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制修订一批乡村建设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国家层面创建示范美丽宜居村庄1500个左右。标准化示范作用显著增强。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农业标准化服务与推广平台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300个。
  《方案》部署了11项重点任务。具体来说,聚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部署了夯实保障粮食安全标准基础、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4项任务,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聚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部署了强化乡村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强化乡村公共服务标准支撑3项任务,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部署了巩固提升防返贫工作标准化水平等任务,助力防止规模性返贫。聚焦提升标准实施水平,部署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3项任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标准化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8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进一步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勇挑重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贡献更大力量,更好彰显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会议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着力加强长江、黄河流域环境问题整治和生态保护,全力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关工作。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鼓励企业参与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准确把握路径方式、力度节奏,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会议认为,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决策部署,进一步指导推动中央企业积极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助力地方党委政府加快推进恢复重建工作。要制定考核奖励措施,继续跟踪督促有关中央企业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尽最大努力保障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指导中央企业配合地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建设工作,按照市场化方式积极参与灾后重建。要指导中央企业加强生活物资保供稳价工作,为重要民生商品保障供应充足、物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要统筹做好中央企业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密切关注汛情变化,加强灾害风险研判,指导中央企业强化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做好预案、队伍、物资等应急处置准备。要深化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全面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狠抓重点领域重大风险防范,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自主创新
 
江苏成立实验室联盟促创新资源共享流动
 
  据江苏省科技厅8月18日披露,该省近日正式组建实验室联盟,旨在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充分共享和流动。
  新成立的江苏省实验室联盟由主攻前沿新材料的苏州实验室牵头,由在江苏省的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及部分省重点实验室等共同组成。联盟按照"1+N"的模式组建,下设若干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实验室联盟。
  联盟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联盟成员交流合作和协同创新,以应用需求牵引,推动成员单位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出面向重大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和重大产业培育等需求的重大任务指南,组织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推动联盟成员开展咨询研讨、资源共享,提升各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等。
  首批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员有55家。
  据江苏省科技厅统计,江苏有较为丰富的实验室资源。目前,该省共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40多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140多个。
 
节能减排
 
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
 
  8月24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联合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下称《行动》),部署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行动》要求,到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行动》明确六大重点任务,包括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等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和监测监管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
  其中,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方面,《方案》提出填补污水收集管网空白、提升污水收集效能、补齐污水处理能力缺口、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等措施。
  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方面,《方案》明确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补齐县级地区焚烧处理能力短板、积极有序推进既有焚烧设施提标改造、稳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举措。
  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方面,《方案》强调要积极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等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方面,《方案》指出,要强化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和收集转运等过程监管,健全医疗废物收转运处置体系。
  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方面,《方案》提出,积极推进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集中合理布局,加大园区污染物收集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力度。推广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鼓励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推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园区)建设,加强基地(园区)产业循环链接,促进各类处理设施工艺设备共用、资源能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责任风险共担。
  在监测监管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方面,《方案》指出,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完善国家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和全过程在线监控。健全污水处理监测体系,强化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监管。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污泥产生、运输、处理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做好污泥去向追溯。
《行动》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切实防范各类风险情况下,分类施策,着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十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据悉,为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日前联合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若干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到2030年,通过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带动引领,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模式基本成熟,相关支持政策、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按照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分为三大类。
  其中,在源头减碳类方面,将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从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出发,在非化石能源先进示范、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绿氢减碳示范等4个重点方向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在过程降碳类方面,《方案》在提出工业、建筑、交通3个领域关键技术类别的同时,还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和低碳(近零碳)园区2个重点方向,布局一批低碳零碳钢铁冶炼示范、超低能耗建筑、综合交通枢纽场站绿色化改造示范等工程。
  在末端固碳类方面,《方案》提出在二氧化碳先进高效捕集示范、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示范等3个重点方向建设一批重点工程。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我国将通过统筹利用现有中央预算内投资渠道,加强金融税收政策支持,以及加强用能、用地等要素保障等举措,强化项目保障。
 
贵州发文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
 
  据悉,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贵州再出政策硬招。近日,省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提信心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锚定2023年总产值突破"千亿级"目标,力争建成投产项目20个以上,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00亿元;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倾斜,持续完善产业生态,有效提升"电动贵州"品牌效应。
  《行动方案》明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要大力支持宁德时代、弗迪电池、贵州裕能、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等省内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研究制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链主"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上中下游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要深入开展入企走访,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问题。
  强化运行监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及时享受各类扶持政策。全面保障资源、能源、原料、电力等生产要素,最大限度释放新能源电池原辅料产品产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集约集聚。在以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两大磷化工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承载区,重点培育打造新能源电池及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磷系、氟系电池材料产业带。在铜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集区和"黔西南-六盘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三元电池正极材料及原辅料、钠离子电池材料及原辅料等产业,加快布局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等项目。
  推动项目建设,加快壮大产业规模。持续完善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库,及时跟进储备项目进展和招商项目情况,在矿产资源保障、能耗指标配置、电力和天然气等能源供应、资金基金、土地资源、上市融资、信贷投放、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落实惠企政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聚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上市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分类制定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力争培育100亿元级企业2家以上,50亿元级企业6家以上,着力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市场领军企业。落实惠企纾困政策,确保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及时充分享受税费优惠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支持作用,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开发新兴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此外,在强化资源保障,提高产业内生动力;强化支撑要素保障,化解产业发展瓶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产业承载能力;抢抓储能发展机遇,加快完善储能产业体系;持续抓好招商引资,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下游应用配套;强化政策保障,严格产业准入等方面,《行动方案》也提出了系列惠企助企政策。
 
劳动用工
 
北京"政府+市场"联合推动重点群体就业
 
  据悉,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日前发布《关于实施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结合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实际,推动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更加深入全面服务重点群体就业。
  "政府+市场"联合发力,扩大重点群体就业覆盖面。通知明确,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公共就业服务项目,对于符合条件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按照有关政策给予相应补贴;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高校等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将就业指导服务深入校园。
  "稳岗+拓岗"同频共振,推动创新服务稳就业。北京将继续开展北京市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大赛,打造"直播招聘样板间",加强直播平台与政府、企业、人力资源机构等合作;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走访重点用工企业,摸清亟需岗位,并向重点群体针对性推送。
  "培训+就业"链条服务,提高重点群体就业能力。通知明确,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针对性的多样化课程,帮助确有就业困难的重点人群掌握一技之长;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培训+就业订单直通车",推进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后直接上岗就业。
  "内需+外延"双向强化,实施区域协作提高就业率。通知明确,持续深化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协作,畅通跨地区劳务协作渠道,引导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源合理流动;鼓励招聘网站设立劳务品牌专区,为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在劳务品牌领域就业择业打造服务平台。
  此外,通知明确在全市范围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体化综合监管,有效减轻经营性机构的负担;同时,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努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加强对网络招聘用户信息保护、反就业诈骗等监管力度,维护市场良好秩序。
 
山西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
 
  据悉,山西省日前下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和加强组织实施等4方面,提出实施18条具体措施,多措并举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力促发展惠民生。
  《通知》明确,围绕山西省十大平台建设,做好用工服务保障,落实落细重点企业用工人社服务专员制度,针对平台企业用工需求,组织行业性、区域性专场招聘,开设专门的社保经办服务窗口,对吸纳就业符合条件企业,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符合规定的企业可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实施。
  《通知》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设立"助企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开展稳岗扩岗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持续改进和丰富信贷产品,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项目,激发经营活力。
  《通知》鼓励和支持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发放最高额度为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实际吸纳就业人数,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通知》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围绕十大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实施订单式、项目制培训,按职业工种等给予阶梯式补贴。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以上。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规定申请技能提升补贴。
  《通知》加快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工程,确保年内全省117个县(市、区)每县至少建成一个零工市场。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公益性就业服务或有组织劳务输出,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和基础运营经费补助。
 
专家论坛
 
正确把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五大关系
 
据悉,深圳特区报日前发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罗婵文章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这就要求我们顺应产业发展大势,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深入理解、正确把握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根基。另一方面,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虚拟经济的有序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现代化进程通常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增长和虚拟经济部门的更快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经济虚拟化趋势日益凸显,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大量资本流入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形成了二元市场结构,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和“虚实分离”加剧。这不仅挤压了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空间,也成为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原因之一。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要抓住制造业这个“牛鼻子”,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正确把握规模扩大与质量升级的关系
  文章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必须更好统筹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产业规模扩大是质量提升的现实根基。另一方面,产业质量提升是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产业越发展、改革越深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要尊重市场规律与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正确把握三次产业的关系
  文章分析,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深刻认识产业分工与融合之间的关系。产业分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分离发展,而随着技术进步、产业交叉重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产业分工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原始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第二产业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第三产业重点领域蓬勃发展,产业分工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后续三次产业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产业融合是分工基础上的结合。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近年来,中国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重要增长点。从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与发展模式的快速跃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占比将渐次提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要立足于现代服务业,发挥其“润滑剂”和“助推器”作用。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字经济逐渐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发展壮大,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价值增长新的动力源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既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还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挥产业的融合乘数效应。同时要警惕简单的线性思维和相互替代,将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发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甚至以扭曲其他产业为代价“拔苗助长”发展第三产业。
  正确把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文章认为,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传统产业是中国工业经济的主体,是中国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经验表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传统产业的资本、平台、技术、人力等为支撑。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让传统产业简单退出,必然会带来产业空心化风险,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抢抓发展机遇,致力于产品、服务、模式的推陈出新,取得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带动作用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但也要看到,传统制造业仍是中国工业经济的主体,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将对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但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等问题,亟须破解“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如果不加快改造提升,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原有优势可能弱化,生存空间可能变窄,甚至有陷入困境的危险。
  此外,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力下降,中国一部分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有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的趋势。要切实改变把传统产业当作落后产业、落后动能的错误认识,避免简单地用退出和淘汰来“一刀切”。要以科技领军企业和国家创新平台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从同质化做量向高质量做强转型、从产品跟随向科技引领转型转变。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企业合作,为传统企业升级提供创新的技术和手段,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正确把握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的关系
  文章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同时也受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影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自主创新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必然要求。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决定企业兴衰、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坚持自主创新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从内部运行的“稳”向不惧外部冲击的“韧”转变的先手棋。另一方面,在开放合作中,彼此互鉴、接力传递、共同创造,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本身是世界性的,因此发展科技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扩大开放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还有助于我们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能力,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创新。
 
学者认为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实施"壮腰工程"
 
  证券时报8月24日刊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撰写的文章指出,随着国务院各部门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国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呼之欲出。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是为了确保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发挥作用,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刺激消费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使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优惠政策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政策在经济学界产生不同的反响。究竟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还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投资与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投资,就不可能带来预期收入,消费无从谈起。如果没有消费,产能过剩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所以,不能各执一端。讨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时候不能把投资和消费对立起来。投资就意味着财富的增加,但是,投资包括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假如政府投资缺乏效率,而民间投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投资有可能会破坏产业链,使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同样道理,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如果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而忽视了消费的可持续性,那么,刺激消费有可能会导致经济步入歧途。比如,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之后,需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如果鼓励农民购买家用轿车,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增加农民的消费负担,使农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扩大旅游消费,有助于缓解居民精神压力,但是,如果跑马圈地,将各大景点封闭起来,收取高额的门票费用,那么,旅游消费热潮会迅速降温,中国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我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一些省份旅游景点消费价格居高不下,旅游景区门可罗雀,外地游客叫苦不迭。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极力推广旅游消费,有可能会破坏正常的旅游环境,犹如杀鸡取卵。
  早在1936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他认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出口减去进口,构成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后来经济学者将这个公式概括为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理论价值就在于,在英国上升时期,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在这个世界市场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消费同样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对外贸易收入毫无疑问也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凯恩斯理论带有重商主义的色彩,同时也包含了英国左派政党一些主张,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随着哈耶克等一些经济学家对凯恩斯展开系统性批判,凯恩斯理论虽然没有死亡,但已经边缘化。英国首相撒切尔、美国总统里根都强调市场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逐渐掩盖了凯恩斯主义的光芒。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强调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西方国家强调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的时候,假定全球化不会发生逆转,西方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当西方国家的市场主体(企业)处于控制地位的时候,新自由主义的推广就意味着建立西方市场主体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
  但是非常不幸,随着一些西方跨国公司借助于世界分工体系,将加工制造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体系已经支离破碎。通俗地说,由于跨国公司将制造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保留设计和市场营销等利润相对较高的部分,结果导致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取的收入越来越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逐渐沦为西方跨国公司的"打工者"。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意识到,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那么,经济增长将处处受制于人。正因为如此,进入本世纪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高度重视本国生产力发展问题。一方面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着力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尽可能地向高端领域增加投入,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当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产品制造方面积累知识产权,在某些科技领域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构成挑战的时候,西方国家希望重新回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大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夺回已经失去的市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矛盾由此而来。
  中美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矛盾,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结构重新布局产生的矛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某些产品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对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发起攻击,对中国实施全面的制裁措施,试图阻碍中国发展的步伐。但是,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和贸易禁运,短期内可能会拖延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依靠本国的市场,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中国领导人提出国内市场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客观上化解了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的遏制战略。但是,在如何经营国内大市场的问题上,学术界却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根本不了解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了解大英帝国殖民统治时期全球化势不可当挡大趋势,不了解凯恩斯分析英国经济问题的基本假设,只是囫囵吞枣,简单地把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我国许多经济学家不了解国际形势,也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呼吁政府出台一系列增加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而这些政策似乎都似曾相识。如果实施下去,最终有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重蹈覆辙。
  增加政府投资,固然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无效投资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已经显现出来。如果不尽快制止盲目投资,无效投资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固然可以营造繁荣景象,但是,民营企业之所以不敢投资或者不愿意投资,是因为投资成本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大,投资预期收益不明朗。所以,政府出台各项政策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政策的时候,一定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担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除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
  扩大消费同样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活消费是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前提之下的。如果居民收入持续下降,或者,居民对收入预期感到悲观,那么,消费就会昙花一现。我国许多地方投资大型娱乐消费场所,刺激消费,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消费价格不合理,居民收入增长不如预期,政府设立的大型消费节日,最终都昙花一现。
  生产和消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分配和交换更为重要。如果不解决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那么,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很难拉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所以,笔者多次指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是,关键因素就在于分配和交换环节。从分配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那么,中国经济将会被严重扭曲。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价格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中间价格,减少中间环节,不断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确保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合理配置基础之上。
  我们多次呼吁,如果大幅度降低我国居民的日用消费品的价格,包括电力价格、医疗价格、教育价格、住房消费价格,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资源交换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可以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解决分配和交换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称之为"壮腰工程"。通俗地说,第一,大幅度提高基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增加工资,解决他们家庭困难问题;第二,加快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制,取消公务员社会保险特殊待遇,在社会保障领域真正实现人人平等;第三,大幅度降低居民消费品价格,减轻居民生活压力,让他们以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第四,大幅度削减垄断行业职工的福利待遇,大幅度降低我国电力、金融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第五,加快实施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将中央提出的减少公务人员措施落到实处,重新建立国有金融行业收入分配体系,解决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确保我国有限的财政收入,真正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
 
以制度型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光明日报日前发表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禹文章认为,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其本质就是从商品要素流动的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开放转变,要求我们既要学习规则,又要参与规则的制定,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跟随者和接受者向参与者和制定者转变。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国内制度和国外规则高效协同,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使开放与改革深度融合,以制度型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制度型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文章表示,经过改革开放45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结构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质的变化。未来10-15年,经济结构仍有较大转型升级空间,并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2000-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3.8倍,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坚实基础。从消费结构看,居民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服务消费的需求增长最快,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估计到2025年,中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有可能从2022年的43.2%提高至50%左右,由此将带来约10万亿元的新增消费市场。
  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不少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加以解决,推进制度型开放已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一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短板,而一些卡脖子的问题就主要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这就需要进一步放开该领域的市场准入,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国际高端要素的进入,尽快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板。二是通过制度型开放,可以进一步扩大对优质商品与服务的进口,在释放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三是扩大制度型开放能够推动构建新型价值链合作机制,着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助力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规则体系的支持者、维护者,并参与、引领和主导新兴产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监管标准等经贸规则的制定,推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规划、机制与国际接轨。
  以制度型开放促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文章分析,实施高水平开放,特别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利于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培育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主动。
  推进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当前,对标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在公平竞争、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明显强化制度性安排,有助于夯实要素市场基础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此,要以参与更高层次国际合作和竞争为导向,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一是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实现经济政策由产业政策为主向竞争政策为基础的转变;二是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政府监管体系;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外规则对接与合作,严格规范行政机关和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严格保护企业家和法人财产的取得、使用、处置、继承等权利以及被依法征收时得到补偿的权利,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稳定企业发展信心和预期。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
  文章指出,服务贸易不仅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贸易开放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焦点与难点。推进制度型开放,重点之一是推动服务贸易的开放与创新发展。
  服务贸易开放直接依赖于制度型开放的突破。服务贸易主要是指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贸易行为,与货物贸易依赖于“边境上”开放不同,服务贸易开放直接依赖于“边境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衔接的程度。过去几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与制度型开放进程直接相关。2022年,中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下降到117项,其中服务业领域83项,占比为71%;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下降至31项,其中服务业领域23项,占比为74%。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有助于释放服务贸易发展的巨大潜力。预计到2030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2.5%提高至20%左右;数字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将提升至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明显提升。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需要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与服务领域开放进程。例如,推进健康服务贸易发展,不仅需要放宽健康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更涉及健康领域的人员、物品、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关于健康人才资格互认、物品标准互认及与之相配套的资金支付与转移制度等领域的创新与管理。
 
中小企业
 
财政部要求不折不扣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
 
  据悉,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不折不扣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财政部将因地制宜出台进一步支持政策。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段时期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
  《通知》明确,在认真落实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税费优惠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弱政策力度,确保把该减的税费减到位,持续发挥各项税费优惠的政策效能,为小微企业发展添活力、增动能。
  同时,《通知》要求加强涉企收费管理,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收费项目,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密切关注财政收入征收工作开展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
  为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保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通知》提出多项举措。其中,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申请的贷款,由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财政部门给予贷款实际利率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各地区可结合实际扩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范围,提高贷款额度上限、贷款利率上限。
  《通知》要求,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比如,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并已经下达有关预算。各地财政部门要抓紧向纳入支持范围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拨付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等。
  此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将继续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地方设立的相关政府投资基金,应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项目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对于社会关注的中小企业账款问题,《通知》提出,要按照项目进度和预算安排拨付项目建设资金,保障项目单位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落实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进度款最低支付比例由60%提高至80%,鼓励有条件的项目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健全防范新增拖欠账款的长效机制,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防歧义合同、"开口合同",将政府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纳入日常监管,形成有力约束。
  《通知》明确,在分配财政资金的过程中,对各类企业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障中小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进一步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督促有关单位依法及时公开各类政府采购信息,方便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信息。对于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要及时清理整顿。
  《通知》还要求,在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出台的各项财税政策落实到位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财力状况,聚焦当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和实际困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河南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
 
  据悉,河南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印发《关于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的通知》,着力推动大企业发挥计量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计量融通创新发展。
  计量是重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支撑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到2025年,省级层面将引导不少于10家,市级层面引导不少于2家大企业倡议带动中小企业实施计量伙伴计划,努力在全省形成计量资源充分共享、计量活动有效衔接、计量能力协同推进的大中小企业计量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现代化河南和制造强省建设。
  围绕"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和重点领域计量需求,河南省明确了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双向奔赴",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相互支持的计量伙伴关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主要包括加强政策信息宣传推送、推动促成计量伙伴关系、创新计量伙伴实施模式、分类夯实企业计量基础、加强企业计量技术帮扶、加强计量技术联合攻关、促进计量资源能力共享、突出产业计量引领带动、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支持、推动计量人才共培共用等。
  其中特别提到,河南省将重点引导和推动中央驻豫企业、省属骨干企业、专项计量授权企业、设有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企业率先发出倡议,带头建立计量伙伴关系,争取早日形成计量协同发展成果。对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表现优异的大企业,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在申报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中给予优先考虑。
 
经贸态势
 
美商务部宣布将27个中国实体从"未经验证清单"剔除
 
  8月21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声明,称将33个实体从"未经验证清单"剔除,其中27个实体位于中国,其他实体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声明称,这一决定于21日对外公开展示,并将于22日在《联邦公报》上公布后生效。
  声明还说,美国商务部负责出口执法事务的助理部长马修·阿克塞尔罗德称,"我们将33家实体排除在(清单)外,表明了当企业或东道国政府与工业和安全局合作,并成功完成最终用途核查后,它们会得到切实的好处。"
 
南非继续保持中国在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据悉,中国海关总署8月23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南非进出口3771.3亿元,比上年增长8.6%;今年以来进一步提速,前7个月中南双边贸易2261.5亿元,同比增长10.5%,南非继续保持中国在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南双边贸易占中国对非洲进出口总值的19.9%,拉动中国对非洲进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同期,尼日利亚、安哥拉为中国在非洲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952.9亿元和826.3亿元,占中非贸易总值的8.4%和7.3%。
  与此同时,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非携手同行,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已连续14年稳居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据海关统计,2022年中国对非洲进出口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4.8%;今年前7个月,中非贸易规模1.1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良好发展势头延续。
  具体来看,船舶、汽车等机电产品主导中国对非洲出口。前7个月,我国对非洲出口7095.9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551.6亿元,增长32.5%,占同期我国对非洲出口总值的50.1%,拉动对非出口整体增长14.7个百分点;船舶、汽车分别出口243.9亿元、194.2亿元,分别增长81.3%、26.1%。
  进口产品以原油、金属矿砂和农产品为主。中国是非洲最大出口目的国,前7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4266.5亿元。其中,分别进口原油、金属矿砂、未锻轧铜及铜材1175.1亿元、1150.8亿元、573.7亿元,合计占同期我国自非洲进口总值的68%。同期,自非进口农产品236.6亿元,增长20%,占5.5%。
 
投资视点
 
北京划定高质量发展寻突破50条任务清单
 
  据悉,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了5个方面50项具体工作任务,努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率先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促进投资和消费不断涌现新亮点,加快"两区"建设迸发新活力,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行动方案》具体主要体现在"五个新",这是本市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近期党中央国务院恢复和扩大消费、支持中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的具体行动。
  在《行动方案》"五个新"中,首先被提及的即是京津冀。"持续强化创新和产业补链强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该负责人表示,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将产业一体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行动方案》中第二个"新"则是"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取得新突破"。
  在积极发展高精尖产业方面,《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率先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
  "把握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该负责人说。
  在促进投资和消费方面,《行动方案》也划定了重点,提出"协调推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不断涌现新亮点"。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该负责人介绍,北京将着力推动消费"上台阶、提质量",落实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立足持续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及让居民买到物美价廉、更有科技含量、更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更好发挥北京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国际消费以及文旅体、康养、会展等服务消费方面的优势,建设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体系,持续提升消费供给质量。
  在投资方面,北京市将着力推动投资"稳规模、优结构"。其中,北京市将重点打好投资调度、要素保障、项目储备、投融资改革"组合拳",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最后,《行动方案》提出,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和扩大开放的深度广度,加快"两区"建设迸发新活力。其中明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用足中央赋予北京的"两区""三平台"、北交所等资源优势,引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外资项目,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实施高水平开放园区载体功能提升行动。
 
上海出台29项举措推动临港新片区持续发展
 
  据悉,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8月21日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周年,也是临港新片区设立四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市委、市政府将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推动临港新片区持续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为了更好地助力临港新片区持续深化发展,本次新一轮支持政策主要聚焦三个关键词--"特殊""经济""功能"。一是聚焦"特殊"定位。突出临港新片区"五自由一便利"的定位,在地方事权范围内给予临港新片区一批首创性、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二是聚焦"经济"发展。围绕低碳绿色能源、开放型服务贸易等产业,促进前沿产业的企业在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三是聚焦"功能"打造。在对外快速交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一批支持政策,推动临港新片区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阮青介绍,新一轮支持政策《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共6个方面29项任务举措。
  据介绍,新一轮支持政策聚焦强化临港新片区特殊功能定位,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财政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前沿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针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阮青进一步表示,在本轮支持政策中,将对临港新片区实行建筑师负责制的项目,率先试点工程规划许可要件告知承诺制,并逐步取消施工图审查。下一步,还将在市场主体准入审批、登记注册、退出机制规范等方面,在临港新片区探索更多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
 
重庆出台银保业支持"双倍增"行动方案
 
  据悉,为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双倍增"行动计划的支持力度,重庆市科技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重庆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出十条具体举措,持续提升科创金融服务质效。
  《通知》明确,到2027年,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融资能级、保障水平、供给结构将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余额年均增长超20%、保险金额较2022年翻一番、信用贷款占比提升至30%,科技型企业融资余额迈上8000亿元新台阶、保险金额突破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至65%。
  具体来讲,重庆市将从以下3个方面提升科创金融服务质效。
  在提升供给质量方面,鼓励各金融机构以"孵、育、壮"为服务路径,强化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与财政引导资金形成合力,加强重点产业集群金融服务,结合区域特色、企业集聚化情况,合理提升科创金融专项资源配置,以"走万企 提信息 优服务"活动为抓手,建立常态化"金企对接"机制。
  在拓宽供给渠道方面,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强化保险保障作用,加强数字化金融服务与科创人才综合金融服务。比如,探索"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新模式,持续推广"知识价值""商业价值"等创新信贷产品,形成企业信用信息政务数据库,积极开发消费、理财、养老、创业等定制化金融产品。
  在拓展应用场景方面,打造金融服务"白名单"生产系统与产业运行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科技型企业经营情况实时感知,提升产业链经营风险预警水平,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市持续加大科创金融供给,截至今年6月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573.9亿元,有贷户数12019户、近3年年均增长10.2%。下一步,重庆市将持续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强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科创金融政策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和风控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出台典当行监管评级办法
 
  据悉,重庆市金融监管局日前出台《重庆市典当行监管评级办法》(简称《办法》)。《办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打分的方式对典当行内部管理水平、风险状况、合规情况、经营发展和信用状况等经营运行实绩进行全方位评价。
  《办法》提出的分值体系,由常规指标和加分指标构成。被评级机构在两项指标方面的合计得分为其最终得分。其中,加分指标分值为10分;常规指标分值为100分,包括4项评分要素--公司治理20分、业务经营23分、风险控制15分、合规要求42分。
  根据得分情况,重庆市将把典当行评级结果分为A、B、C、D、E五个等级。从A到E,逐级降低。在此基础上,对典当行在行政许可、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重庆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出台《办法》,旨在探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典当行新型监管机制,形成日常监管与信用监管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建立新型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引导典当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全市典当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据悉,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按照目标,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明显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活力、经济实力、辐射能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行动计划从共促优势产业协作、深化科技领域合作、共促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进公共服务开放共享等7个方面提出25项重点任务,并发布了140个重点项目。
  其中,深化科技领域合作引人关注。按照行动计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将开展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加大"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等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组织等在关中平原城市群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分支机构;强化秦创原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成员城市与秦创原合作交流,支持鼓励成员城市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特色离岸、飞地孵化器。
  据了解,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10.71万平方公里。
 
合肥出台"总部经济10条"
 
  8月22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合肥市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推出10条高含金量政策举措,加快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全力支持合肥市总部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合肥首个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若干政策》提出,围绕"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加大总部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支持在肥企业打造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上市主体、供应商集群、配套基金"1+5"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总部企业数量超过150家,实现三年翻一番,成为长三角总部经济重要集聚地。
  《若干政策》提出的10条举措主要包括荣誉激励、多作贡献奖励、核心员工激励、产业链对接和场景应用支持、金融支持、办公用房支持、用地保障、服务保障、出入境和通关便利、"一事一议"支持。
  "本次出台的政策紧紧围绕打造'1+5'发展格局,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比如在多作贡献奖励方面,《若干政策》明确,对总部企业年度营业利润和本地经济贡献两项指标均较上年增长10%及以上,且年度本地经济贡献不低于近两年最高值的,按照年度营业收入的1%且不高于本地经济贡献增量的40%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其中最高不超过20%可由企业发放给管理团队。
  对获得多作贡献奖励的总部企业,上一年度新增贷款的,按实际贷款利息金额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贴息。总部企业将上市主体迁入合肥市的,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总部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加强总部企业项目投资,鼓励总部企业与各类资本合作设立产业基金。
  此外,在核心员工激励方面,总部企业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较上年度增长20%及以上且不低于近两年最高值的,对不超过员工总人数的10%且工资性年收入不低于40万元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其上年度工资性年收入的2%给予奖励。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招引培育总部企业
  《若干政策》还在优化软环境方面完善政策保障,为总部企业的招引培育打造了一流营商环境。
  其中,在用地保障方面,支持符合合肥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总部企业项目,按照新型产业用地方式供应土地。鼓励总部企业节约集约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在服务保障方面,总部企业高层次人才可参照享受重点产业链企业相关人才政策,并给予一定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名额。对非本市户籍的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按照相关政策,由企业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除了含金量足,务实是《若干政策》10条举措的又一大特点。《若干政策》指出,对在肥重点企业新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或对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重点引进的特别重大企业,采取"一事一议"政策支持。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围绕《若干政策》的试行,合肥市将实施一系列保障措施,成立合肥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全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
  为落实资金保障,将由市级和总部企业纳税所在县(市)区、开发区按现行财政体制分担总部经济发展所需资金。
  合肥市还将把总部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定期评估各县(市)区、开发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工作绩效,对总部企业招引和总部园区建设等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开发区在用地保障、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广东国土空间规划获批
 
  8月18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规划》指出,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并以此为核心,打造陆海联动、双向开放的门户枢纽。
  《规划》提出,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广东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75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523万亩;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
  《规划》提出,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陆海大通道建设,加强与港澳地区布局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规划》指出,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南粤精细农业布局,促进城乡空间功能融合,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将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保障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完善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城镇地区人居环境质量。以珠三角港口集群为核心,发挥湾区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完善的海陆通道网络,打造陆海联动、双向开放的门户枢纽,发挥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的作用。
 
深圳发布十大措施力促物流供应链发展
 
  据悉,为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发挥物流供应链企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融通支撑作用,加快推动"产供销、内外贸、上下游"一体化发展,8月21日,深圳市商务局发布《深圳市促进物流供应链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简称《措施》)。《措施》从引进培育高能级贸易主体、拓展外贸新业态、供应链企业服务制造业、保障仓储设施供给、金融支持等方面,针对性提出10条具体举措。
  《措施》提出,要支持拓展外贸新业态业务。支持物流供应链企业共建共享一批优质海外仓,鼓励企业与船舶公司、航空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加快布局境外物流网络,建设海外智慧物流平台,提升退换货、维修等售后服务能力,吸引国内乃至亚太地区企业委托开展集货出口。支持重点物流供应链企业开展代办跨境电商出口收汇业务。支持物流供应链企业业务系统与深圳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对接,鼓励企业为个体工商户开展市场采购贸易出口提供全流程服务。
  在强化物流集散功能方面,《措施》提出,要加快国际中转贸易港建设,争取开展外籍船舶沿海捎带业务,支持物流供应链企业依托前海和盐田综保区开展多国集拼业务,简化中转集拼货物流转手续,推广多式联运运单"一单到底"协同监管。加快口岸现代化建设,推动口岸库容和配套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加快拓展国际航空货运航线,推动国际知名货运航空公司加大在深货机运力投放,持续提升深港陆运效率,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物流便利化改革,支持物流供应链企业依托物流通关优势扩大集货规模。联动香港承接跨国公司国际分拨中心业务,积极争取跨国物流企业将深圳作为全球或区域性物流分拨节点。
 
广西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工作
 
  近日,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全面统筹和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融资工作助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简称《方案》),重点围绕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与融资工作,明确到2025年,进一步优化全区城镇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基础设施投融资结构,建立资源聚集、协同联动、分类施策、精准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助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为了突破以往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不同版块之间相对独立、零散分布的项目建设和融资模式,《方案》鼓励全区各地加强项目包装策划,通过片区整合、城乡统筹,"以丰补欠""组团发展"方式,以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防范行业风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结合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特点,《方案》从开发性、政策金融、商业银行和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本融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多个层面为住房城乡建设重点领域项目"量身制定"金融产品和服务。各类机构结合自身优势提供金融支持:如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优势,加大对各重点领域项目的中长期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各商业银行积极针对重点领域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服务需求,提供专业化、多元化金融服务等;支持保险资金通过直接投资或认购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为重点领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
  此外,在总结近年广西城市更新、住房保障、村镇建设等领域融资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行业特色的金融支持政策。如统筹金融支持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县域乡村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更多长周期、低成本贷款。建立银项(银行+项目)对接平台和长效机制,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建设融资常态化工作机制。
据悉,经初步摸底和测算,2023年全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有融资需求的项目涉及城市更新、村镇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8类项目32个子项,融资需求潜力大。今年1-6月,全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增贷款127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项目新增融资63亿元,城镇危旧房(城中村)改造等续建项目贷款新增发放50.35亿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增融资13.65亿元。
 
海南将从6个方面发力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据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海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支撑。8月16日,海南省发改委印发《海南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近期行动方案及2035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全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要目标,并从6个方面制定48条任务举措。
  《行动方案》提出,展望2035年,海南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是: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国际影响力和辐射作用更加凸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消费目的地,投资规模和质效显著提高,内需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开放型生态型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高标准市场体系更加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海南省"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扩大内需实现新突破、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畅通经济循环注入新动力、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取得新进展。
  围绕发展目标,《行动方案》提出6个方面任务措施,分别涉及自由贸易港建设、消费、投资、供给、城乡发展与共同富裕。
  锚定2025年底前如期顺利封关运作的目标任务,《行动方案》围绕封关硬件项目、压力测试、政策扩区、"封关画像"等多项封关运作大会战任务作出部署。为加快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促进贸易自由便利、着力提升投资自由便利度、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如何继续加强消费和投资"双引擎"作用?《行动方案》给出明确路径。在消费方面,以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抓手,从做好"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优化提升传统领域消费、开放拓展服务消费空间、着力培育新型消费需求五个方面提出13项具体举措。在投资方面,持续深入开展投资新政,强化有效投资增长内生动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专项行动,优化体制机制激发投资活力。
  如何推动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开放创新促进服务业现代化,大力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供给,打造高水平市场体系,深入实施质量建设行动。
  此外,围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和"探索推动共同富裕海南路径"两项任务,《行动方案》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及着力优化初次分配格局、切实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等方面提出多项具体措施。
 
海南出台谋划储备项目提质扩容十条措施
 
  日前,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印发《海南省谋划储备项目提质扩容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健全推进机制、谋划重大项目、促进民间投资、提升谋划能力、完善考评激励等方面提出十条提质扩容措施,进一步推动全省上下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着力提升海南省项目谋划储备质量,加快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夯实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盘。
  《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按照"远近结合"原则加大项目储备,紧盯储备项目、新开工项目、省重点项目等关键指标,逐年扩大储备项目规模;切实发挥省重大项目领导小组统筹引领作用,各市县集中调配力量,建立健全项目谋划工作机制,联动省重大项目办形成合力;围绕"两个基地""两个枢纽"等重点领域,以大视野、大格局谋划全域性大项目;研究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纳入省重点(重大)项目用地清单、省重点(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
  同时,依托海南省全社会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建设全省项目谋划储备库,滚动完善储备、开工、在建、竣工项目清单,并强化市县、园区、行业主管部门、招商主管部门、链主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联动协同,扎实开展四大主导产业招商大会、集中签约等活动。还要求各要素保障部门主动服务、靠前审批,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赛马打擂"考评激励机制。将项目谋划储备情况纳入对市县政府考核范畴,建立健全项目储备情况通报制度。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组织各相关单位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以提质扩容为主线,破解当前投资难题,提升项目谋划储备质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策划一批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储备。
 
美国中小银行破产还会有续集
 
  据悉,证券时报8月25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美国中小银行破产还会有续集。
  继穆迪下调了美国10家中小银行的信用等级之后,标准普尔也在日前降低了几家银行的评级,并且惠誉国际也指出将全面下调美国数十家银行的评级。数据显示,包括日前破产的三州银行,今年以来美国已有六家中小银行因资不抵债而宣布倒闭。同时,美联储的报告显示,目前有700多家银行面临重大偿付能力风险,而胡佛研究所的一份最新报告称,2315家美国银行的资产价值低于负债,由此就不排除未来还会有中小银行加入破产倒闭行列。
  为应对40多年来的严重通胀,过去一年半的时间美联储11次大幅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5.25%至5.5%。由于最新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与环比都出现上升,而且连涨两月,美联储依然存在继续升息的预期,而即便是停止加息,高利率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并高出历史均值;退一步而论,即使货币政策转向美联储选择降息,但历史经验表明距离最后一次升息窗口至少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差距,由此决定了紧缩货币政策势必从多个端口继续给中小银行制造与输送巨大的压力。
  虽然硅谷银行等破产后纳入到了保险接管,即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已破产银行储户做出了最高保额25万美元的承诺,但却并没有扩大对储户存款的保险范围,以致目前还有半数以上的美国中小型银行中的大量存款仍然游离于存款保险体系之外,市场对区域银行的信心依旧忐忑,并可能在任何负面消息的催化下走向发酵。另一方面,作为对冲中小银行破产风险的创新之举,受政府特许成立的独立经营机构美国联邦住宅贷款银行(FHLB)开发出了银行高放贷方案,美联储也推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但无论哪种融资工具都需要足够的美国国债资产做抵押,且最终获得的资金相当受限,一旦余额告罄,银行还是会被打回到破产的边缘。
  就既有救助工具与增量功能而论,自硅谷银行破产以来, FHLB已经面向中小银行发放了总额超8800亿美元的贷款,而BTFP的贷款支持规模也增至105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虽然这些贷款成本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的确高了点,但也能解燃眉之急,而更重要的是,FHLB与BTFP还会依情增强工具赋能强度,比如提高单笔贷款额度,将贷款期限为一年的BTFP延长至两年,同时适度降低贷款利率等。不仅如此,FDIC管理的存款保险基金(DIF)目前的规模达到1282亿美元,并正在考虑向资产规模高于50亿美元的银行机构收取约160亿美元的"特殊费用",等于就是DIF的救助能力将越来越强大,围绕于中小企业周围的"护城河"也更为坚固与厚实。
  相对于中小企业银行而言,目前美国大型银行在维护银行系统的健康底色以及对冲前者的溢出风险方面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数据显示,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在内的美国八大G-SIB(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均创出历史较高水平,同时前不久接受美联储压力测试的23家大型银行整体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0.1%,显著高于4.5%的最低监管要求;而更重要的是,美联储、FDIC和美国货币监理署正在通过改革以提升对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其中资产规模不低于1000亿美元的银行的资本要求将在当前水平上增加约16%,八家G-SIB的资本充足率将提高约19%。大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除了增强自身的损失吸收能力外,更能外溢出有效的系统性风险处置能力。
  分析发现,就像金融危机期间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一样,今年中小银行破产危机发生以来,第一共和银行也由摩根大通收购,同时三州银行由梦想第一银行接手买入,而加利福尼亚银行选择了与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合并。六家行将倒闭的中小银行有一半采取了市场化的"软着陆"方式,而且由于这种方式能很快锁定与抑制风险蔓延,最终所造成的余震非常之小,其接下来很可能成为处理中小银行危机的主流方式,特别是在自身业务不断壮大、资产愈加优化健康以及损失吸收能力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更多的大型银行将会出面充当中小银行的"白衣骑士",并且监管层也会为银行业的并购深入释放出更为友好的开放态度。
 
瑞典新增人口数创17年来最低
 
  据悉,瑞典中央统计局8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瑞典新增2.3万人口,比2022年同期减少1.18万人口,为该国新增人口数自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瑞典中央统计局说,今年上半年,瑞典人口增长低于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数量的减少和瑞典向其他国家的移民增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瑞典登记人口数为1054.53万。今年上半年瑞典共有5.16万名新生儿,是自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与2022年同期相比,新生儿数量减少了5.5%。今年前6个月,共有2.64万人从瑞典向其他国家移民,同比增加了23%。
  数据还显示,瑞典最大的两个城市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迁出居民数超过迁入数,尤其是首都斯德哥尔摩没能吸引更多人口迁入实属罕见。瑞典中央统计局人口统计学家托马斯·约翰松表示,该国大城市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吸引力。
 
日本核心CPI连续23个月同比上升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8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7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4,同比上升3.1%,连续23个月同比上升,继续在日本央行2%的物价目标之上运行。
  报告显示,加工食品、点心、外出用餐、蛋奶等食品相关价格全面上涨,带动食品类价格指数同比上升8.8%,成为推升CPI的因素。
  此外,各大消费类别中,居住、家具及家事用品、文化娱乐、交通和通信等价格指数同比均不同程度上升;电费同比明显下降,降幅为16.6%,带动水电类价格指数同比下降9.6%。
  日本央行7月28日宣布,将继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
 
日本已走出“失落的30年”吗?
 
证券时报8月22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撰写的文章,就日本是否已走出“失落的30年”的话题发表了看法。
8月15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该国4~6月的GDP较一季度环比增长1.5%,与去年同比上涨2%;按年增长率计算的话,增长为6%,连续3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并创下3年来最快增速。按金额计算年度GDP规模,达到了560.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此前,市场普遍预期,日本二季度GDP增幅在2.9%~3.1%之间,最终结果却足足翻了一整倍。
  此外,日本2023年的加薪率为30年来最高。在股票市场,日经平均指数一度回升到33年以来的最高点。
  正是基于这些数据,不少外国媒体认为,日本经济正处于强劲增长状态。有媒体甚至认为,日本已然走出“失落的30年”。30年,这也不由得让人想起已故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对日本的预言。
  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出生于1938年4月,在东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于1967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师从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茨(Leonid Hurwicz)教授。青木获得博士学位后,先是到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他早期致力于微观经济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回日本到京都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与日本经济和企业相关的经济理论。1984年起受聘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担任讲座教授。
  正是基于他对日本经济和企业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在他的一本著作中,青木昌彦曾预言过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走向。他的判断是,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要想走出失落,至少需要30年。青木昌彦把这一变化过程的起点,设定为1993年,原因是这一年日本自民党一党统治崩溃。于青木教授看来,这意味着的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从1993年至今,正好是30年。
  那么,日本走出失落,为何要30年?青木昌彦给出的理由是,日本要从旧有体制过渡到新的制度体系,至少需要一代人,而这大致就是30年。譬如,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日本,旧有的终身雇用制开始发生动摇。曾经发挥核心作用的40多岁、50多岁的人,越来越固步自封,而下一代人则试验各种模式。经过这种不断积累,历经一代人的时间,制度才会逐渐发生变化。
  青木昌彦认为,制度变化是“老游戏连结方式向新游戏连结方式转变的过程”。有学者就认为,从市场角度来看,日本的公司治理改革、提高资本效率、人力资本投资等旧游戏发生变化的萌芽,确实已经出现。
  譬如,日本的劳动市场开始变得更加灵活。随着Job型雇用(职责岗位型雇用)的扩大,优秀人才获得高薪,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技能,就无法再获得统一的薪酬了。在人手短缺的压力下,曾是课题的人才的重新配置和人工费的变动正在加剧。
  除了制度完成过渡这一因素外,促进日本经济强劲增长的因素,个人认为还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中美博弈,供应链重构下的产业回流。随着日本国内土地成本的日益高涨、人口红利的消失,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无法避免。可惜的是,面对大泡沫的破灭,日本政府只顾眼前利益,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顺势杀死僵尸企业、出清债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果是固化了其原有的产业模式。
  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是,日本根本无法享受到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中国加入战团,而使得日本国内产业逐渐趋于疲敝——受制于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它们在中低端产品上,无法与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展开竞争。同时,又由于无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日本在高端产品方面,也开始变得无法与欧美国家,乃至与韩国、中国台湾展开有效的竞争了。但最近,这种局面却因中美贸易博弈和俄乌战争而开始发生逆转。
  而在过去30年里,日本选择弃资产保产业的策略,让人印象深刻。这一策略的结果是,虽然日本的国内经济增长长期低迷,但其核心产业和技术水平却保持相对稳定。正是由于日本实际拥有的生产技术保持相对稳定,在美西方重构供应链的背景下,作为中国的替代,一些产业开始回流日本。
  事实上,数据也证实了这点。据日本财务省贸易数据统计,今年6月出口额超8.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5%。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11.7%,持续21个月增长;对欧盟出口增长15%,持续28个月增长。
  外需强劲,使得日本企业的盈利也继续增加。日本上市公司2023年(4~6月)财报同步出炉,净利润总计(不含金融行业)为10.8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400亿元),同比增长46.4%。企业利润增加,这又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同样,企业利润增加又会提高员工薪资水平,进而扩大消费。
  其次是,过去30年中,日本的房价已经跌出了价值。上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之后,日本经济就陷入长期停滞,连带着资产价格也一蹶不振,房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日本地价在1991年达到高点后开始一路下滑,无论是沉寂的时间还是跌幅都算得上是绝无仅有。根据1992年日本都道府县的地价调查,从1991年7月到1992年7月的一年间,住宅用地的价格,东京都下跌15.1%,大阪府下跌23.8%,而东京市(即东京23个都会区)下跌27.5%。包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横滨、京都等在内的六大主要城市的商业不动产价格,从泡沫高峰期到位于谷底的2003年和2004年,暴跌了87%,使得它们的现值只有当初的1/10。
  漫长的下跌周期使得日本房价和租金均在发达国家中垫底,另外与全球其他核心城市相比,东京的房价要便宜不少。房价下降,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低租金成本的环境,从土地成本而言,这又为日本承接产业回流提供了可能。
  此外,日元持续贬值也是重要因素。2021年初,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104日元左右,之后一路走低。到今年8月14日,东京交易所日元曾一度跌破1美元兑145日元大关。这是自2022年11月以来,时隔约9个月达到相同的贬值程度,更新了今年的日元最低价。日元持续的贬值,另一方面促进了日本的出口,另一方面则是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游客的到来,进而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当然,当前的经济走势,在相当程度上验证了青木昌彦的预言是对的,不过,若说日本已走出失落的30年,仿佛又有些言之过早。毕竟,尽管此次日本GDP增长抢眼,但我们仍应看到的是,以个人消费为代表的日本“内需”环比下降了0.5%。这说明,日本经济仍偏于出口拉动,且其出口目的地主要为欧美。一旦饱受高通胀之苦的美欧经济,在货币大紧缩下开始下滑,日本经济又该如何应对呢?
  当然,无论如何,日本经济出现的制度变化,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后弃资产保产业的策略,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思考。
 
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3.50%不变
 
  据悉,韩国央行8月24日将利率维持在3.5%不变,为连续第五次暂停加息,符合市场预期。
  韩国央行将2023年GDP增速预期维持在1.4%不变。预计2024年GDP增速为2.2%,此前5月份的预期为2.3%。
  韩国央行预计2023年CPI为3.5%,与5月份的预估相同。预计2024年CPI为2.4%,与5月的预估相同。
 
投资分析点评
 
  ▲甘肃能化拟42亿投热电项目 
 
  8月23日晚间,甘肃能化(000552)公告,公司拟出资建设兰州新区热电联产项目。该项目由公司全资子公司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窑煤公司")作为投资和实施主体进行建设,项目总规划容量为2×350MW超临界空冷燃煤机组,动态投资(含热网)41.86亿元。
  本次投资,窑煤公司拟新组建甘肃能化热电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2亿元,以自有货币资金出资。项目投资总额的剩余部分将通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解决。
  兰州新区热电联产项目厂址位于兰州新区高家庄,是保障新区核心区和产业区供热的基本设施。项目新建2×350MW超临界空冷燃煤发电供热机组,两机一塔,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装置,配套建设330KV配电装置、输煤铁路专用线、管状带式输送机、灰场、供热管网等,设计年发电量33.02亿度,供热量1362.41万吉焦。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该项目属于鼓励和支持的类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有利于优化煤电产业布局,依托热电联产项目,在灵活性改造原设计调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调峰,配套新增光伏、风电和储能设施,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此次近42亿元的项目投资,也是甘肃能化加大电力业务板块布局,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的举措,后续有望减轻煤炭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南网储能拟5亿元增资青岛力神
 
  8月23日晚间,南网储能(600995)公告称,为把握"双碳"目标背景下电化学储能需求激增的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储能领域龙头上市公司,公司拟投资4.99亿元参与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力神")增资,增资后持有青岛力神2.1792%股权。
  今年5月17日,青岛力神在上海联交所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增资引入新投资人。6月21日,南网储能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同意公司以现金方式参与青岛力神增资。8月4日,南网储能收到上海联交所《意向投资人资格确认通知》。8月23日,公司与有关方面共同签署了《关于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
  青岛力神为专业锂离子电池系统提供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此次增资前,力神电池、国调二期基金、国调战新基金、中兵基金、国调招商基金分别持有青岛力神68.78%、10.58%、5.82%、1.06%、1.06%股权。由于国调基金及其一致行动人为南网储能持股5%以上股东,故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根据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评估报告,对青岛力神以收益法评估结果为196.09亿元,以市场法评估结果为199.90亿元,采用市场法评估结果作为评估结论,评估增值额135.81亿元,增值率为211.89%。
  力神电池拥有25年锂离子电池研发与制造经验,具有15GWh锂离子蓄电池的年生产能力,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锂电行业前列。力神电池在天津、青岛、苏州等地建立了电池工厂,并实现批量投产。在控股股东中国诚通的引领下,力神电池最新启动了无锡基地、滁州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规划年产能将达到120GWh。
 
▲奥维通信将涉足金属包装材料领域
 
  据悉,奥维通信(002231)8月20日晚公告,公司拟与东台市东和欣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投资设立东和欣新材料产业(无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东和欣")。无锡东和欣注册资金为1.7亿元,其中,奥维通信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1.12亿元,持股比例为66%;东台市东和欣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认缴出资5780万元,持股比例为34%。本次投资完成后,无锡东和欣将成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从东台市东和欣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股东结构看,上海东和欣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664.4万元,持股98%;东台市俊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出资115.6万元,持股2%。
  上海东和欣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曾用名上海龙威印铁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限分支机构经营);金属材料、针纺织品、通讯设备、机械设备销售等。
  奥维通信称,本次合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旨在借助上海东和欣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所处行业资源,力争发展成为金属包装材料领域"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
  奥维通信主营业务为军队电子信息化、音视频指挥系统、网络通信等。现有主业盈利能力不突出,促使奥维通信将目光瞄向金属包装材料领域。
 
  ▲比亚迪入股天才少年稚晖君创业公司
 
  近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彭志辉(稚晖君)为董事,新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为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约4847万元增至约5097万元。
  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法定代表人为舒远春,经营范围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硬件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等。
  智元机器人为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参与的创业项目,此前已获BV百度风投、鼎晖投资、高榕资本等多方投资,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1"于近日正式发布。
 
  ▲容百科技26亿加码韩国基地
 
  8月20日晚,容百科技(688005)公告了逾26亿元的境外投资事项。
  公告显示,容百科技拟使用自有及自筹资金不超过19.93亿元,向韩国全资子公司JAESE Energy Co., Ltd.(以下简称"JS株式会社")增资,在韩国扩建4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同时,容百科技还计划通过控股子公司天津斯科兰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科兰德")在韩国设立子公司,建设年产2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6.42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及自筹资金。
  容百科技是国内三元正极龙头企业,近期披露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在整体三元正极领域,公司的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为18.3%,同比去年上升4.3个百分点,蝉联第一;细分到高镍三元市场,容百科技国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超过35%,连续多年保持榜首位置。
  此前,容百科技已在韩国率先完成三元正极、前驱体和循环回收等一体化布局,已建成一期2万吨/年高镍三元正极和0.6万吨/年前驱体产能。
  容百科技指出,韩国拥有多家头部电池客户,如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等。公司在韩国建设产能,能够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务沟通等方面,更加贴近国际客户的需求,有利于公司更好地服务海外客户。除此之外,此次在韩国建设二期年产4万吨高镍三元产能不仅覆盖韩国,更能触达日本、欧洲、北美等潜力市场。
 
  ▲韩国SK电讯战略投资AICC开发商Persona AI
 
  8月21日,韩国最大电信运营商SK电讯宣布,战略投资韩国智能联络中心(AICC)开发商Persona AI的股份,并成为后者的第三大股东。
  Persona AI是韩国第一家基于自研的自然语言处理引擎并推出订阅式AICC服务的公司,SK电讯此次投资是为了加强SK电讯的人工智能联络中心业务,这项业务整合了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例如自动响应、数据分析和语音识别,以改善通信。
  SK电讯并未公开其投资金额以及收购的股份。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万润股份拟分拆九目化学境内上市
 
  据悉,万润股份(002643)8月18日晚间公告,公司拟筹划下属控股子公司烟台九目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目化学")分拆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事项。万润股份表示,本次分拆上市后,公司仍为九目化学的控股股东,不会对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持续经营构成实质性不利影响,不会损害公司的独立上市地位和持续盈利能力。
  九目化学主要从事OLED升华前材料及其他功能性材料业务,近年来九目化学的相关业务持续发展,目前九目化学为业内领先的OLED升华前材料企业。
  万润股份表示,本次分拆上市尚处于前期筹划阶段,待完成前期筹备工作后,公司将对具体方案进一步分析和论证。
  除九目化学外,万润股份其他控股子公司近期也有新动作。万润股份8月7日公告,公司为加快自身做大做强步伐,计划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为控股子公司江苏三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月科技")引入投资者对其进行增资扩股。
  三月科技原股东李崇拟出资不高于300万元按照场内交易价格增资;三月科技原股东中节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拟出资不高于1500万元按照场内交易价格增资;万润股份及除上述以外的三月科技其他原股东计划不参与本次增资。本次增资完成后万润股份仍为三月科技的控股股东。
 
  ▲中植集团拟转让横琴人寿股权
 
  据悉,横琴人寿日前向其部分合作方发出《关于横琴人寿与中植集团有关情况的说明》(下称《情况说明》)称,公司与中植集团及其关联方无任何存量关联交易,中植集团对横琴人寿系财务性股权投资,不具有控制或共同控制影响。
  一年之前,中植集团已函告横琴人寿,基于自身经营考虑拟出让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权。
  横琴人寿是一家混合所有制的全国性人身保险公司,由珠海铧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珠海铧创",由珠海市国资委实际控制)、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珍珠红商贸有限公司、苏州环亚实业有限公司和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即中植集团)等5家股东于2016年底发起设立。成立之初,5家股东各持股20%,股权结构均衡,均不实际控制横琴人寿。
  2022年,珠海铧创对横琴人寿进行增资,持股比例增至32.9%,而中植集团等其他4家股东持股比例均变更为16.775%,横琴人寿仍无实际控制人。在成立之初及公司增资完成后,中植集团对横琴人寿均为财务性股权投资,不具有控制或共同控制影响。
  横琴人寿称,2023年5月,中植集团持有的横琴人寿股权被部分冻结,横琴人寿已严格遵照监管规定,做好股权管理,持续与股东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关注事态进展。
  横琴人寿还透露,2022年5月23日,中植集团向其发来《关于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拟转让横琴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股权的告知函》,函告中植集团基于自身经营考虑拟出让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权。横琴人寿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推进增资引战工作,积极协助股东寻找投资者以推进股权转让,以尽早完成公司股权优化工作。
  在关联交易方面,横琴人寿称,公司成立以来,曾基于市场化原则投资过4只由中融信托管理的信托产品(底层资产与中植集团及/或其关联方无关),累计投资金额合计7.9亿元,这些项目均于2021年底之前到期结束并按时收回全部本金和利息。
  "目前,公司与中植集团及其关联方无任何存量关联交易。按照全面穿透到底的原则,公司成立以来从未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将资金投向中植集团及/或其关联方的资产。"横琴人寿称。
 
  ▲苏州女富豪入主洪汇新材
 
  据悉,洪汇新材(002802)8月23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项洪伟与施宁娣女士签署了《股份转让意向书》,项洪伟拟将其持有的公司29.99%的股份(对应股票数量 5467.24万股)协议转让给施宁娣。上述交易完成后,施宁娣将成为洪汇新材新任实际控制人。
  截至目前,项洪伟持有洪汇新材股票9627.7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2.81%,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项洪伟未在公司担任董监高职务,仅出任公司总顾问。此番交易,项洪伟以15.5472元/股的价格向施宁娣出售其所持洪汇新材股票5467.24万股,交易总价8.5亿元。而截至8月23日收盘,洪汇新材股价报收于10.89元/股。施宁娣此番入主洪汇新材的价格较公司股价溢价约43%。
  交易完成后,项洪伟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22.82%。施宁娣以29.99%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
  据了解,施宁娣是苏州人,为两家新材料公司的老板。洪汇新材主要从事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和氯乙烯共聚乳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国富人寿第三任董事长履新
 
  据悉,国富人寿正式迎来第三任董事长。近日,国富人寿公告称,聘任王海河为公司董事长,王晓军不再代行董事长职权。
  2022年末,国富人寿第二任董事长唐咸历辞职,王晓军代为履行董事长职权。王晓军现任广西投资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2021年9月起担任国富人寿董事。
  王海河曾在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厅工作,后任广西金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兼任国海证券董事。自2022年12月起,王海河担任国富人寿党委书记。
  国富人寿总部位于南宁市,于2018年6月由广西投资集团(持股25.53%)、广州唯品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0.43%)、湖北三峡华翔集团(持股13.53%)等8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是广西首家寿险法人机构。
 
  ▲新华保险董事长李全辞职
 
  8月22日晚,新华保险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李全的辞职函。李全因年龄原因,辞去新华保险董事长、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投资委员会委员、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及其他一切职务。李全的辞职函自送达公司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此前的8月18日,新华保险召开干部大会宣布,申万宏源集团和申万宏源证券党委副书记、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杨玉成调任新华保险党委书记,拟任董事长,其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
 
  ▲片仔癀原董事长刘建顺被开除党籍
 
  日前,经中共漳州市委批准,漳州市纪委监委对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片仔癀")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建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刘建顺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给党组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转移、隐匿证据,对抗组织审查;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大额礼金,向从事公务的人员赠送名贵礼品;利用职权为他人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谋取利益;违规经商办企业;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靠企吃企,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他人巨额财物。
  刘建顺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工作纪律,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十九大后仍不知止,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依据有关规定,经市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市委批准,决定给予刘建顺开除党籍处分;按规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刘建顺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任漳州市九龙江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漳州片仔癀集团公司委员会书记;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任漳州市九龙江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漳州片仔癀集团公司委员会书记、片仔癀董事长;2014年12月至2021年4月,任中共漳州片仔癀集团公司委员会书记、片仔癀董事长。
  2021年4月7日盘后,片仔癀发布公告称,刘建顺因个人身体原因,特向董事会申请提前退休,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下属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辞职后,刘建顺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公告还称,董事会同意聘任潘杰为公司董事长,任期与第六届董事会任期一致。
  至此,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有连续两任董事长被查。今年5月10日晚间,福建省漳州市纪委监委先后发布两则信息--
  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潘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漳州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潘杰此前长期在片仔癀担任高管职务,2021年4月接替刘建顺出任公司董事长。)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丛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漳州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今,片仔癀已三换董事长。在刘建顺之后,分别为潘杰、林纬奇、林志辉。其中,林纬奇任期为2021年12月至2023年7月,林志辉2023年8月9日当选。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于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控股股东为漳州市九龙江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漳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片仔癀旗下最著名的产品是与企业同名的片仔癀系列产品,包括片仔癀、片仔癀胶囊、复方片仔癀含片、复方片仔癀软膏、复方片仔癀痔疮膏等。
 
▲约翰·桑顿出任联想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
 
  8月18日,联想集团( 00992.HK )宣布,委任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并成为其提名及企业管治委员会成员,任期为三年。这是69岁的桑顿目前在中国公司董事会中的惟一任职。
  "Thornton先生拥有卓越的全球领导力、洞察力和极为宽广的视野,其杰出的职业生涯横跨财务管理、并购、国际商务、全球合作伙伴关系、风险管理、政府与监管事务等多个领域,他所积累的全球化事务经验与人际资源将对联想具有重要且宝贵的价值。"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这是继去年6月之后,联想集团董事会的又一次扩容。
  约翰·桑顿是一位知名的国际金融家,他与中国有着长达30年的紧密联系,近年来更被认为是中美民间穿梭沟通的积极推动者,承载着在经济领域的桥梁作用,堪称现代的"基辛格"。
  据悉,2003年,桑顿放弃千万美元年薪辞去高盛总裁职务,以年薪1美元来到中国任职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其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球领导力项目教授兼主任及顾问委员会成员,亦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重点的工作是发现并培养世界新经济体制下中国未来的行业领导者。自2014年4月起,他担任巴里克黄金公司执行主席,及自2014年12月起担任环球资产管理公司柏瑞投资之非执行主席。自1996年3月起,他担任福特汽车公司董事,现为其首席董事。
约翰·桑顿亦是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联席主席及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麦肯锡咨询委员会、苏世民学者和非洲领袖学院的受托人、顾问委员会委员和成员。
 
  ▲SHEIN收购Forever 21母公司三分之一股权
 
  据报道,在线时尚零售商SHEIN探索线下,与Forever 21母公司SPARC结盟。8月24日,双方宣布,SHEIN收购SPARC集团三分之一股份,SPARC集团旗下拥有Forever 21、Brooks Brothers以及Reebok等品牌,并在全球还拥有4200多家零售店以及店中店,同时SPARC将拥有SHEIN少量股份。
  通过该交易,SHEIN将获得Forever21线上分销;SHEIN也可借助Forever 21在美国的零售网络,测试线下销售。
  业内人士指出,SHEIN独创的按需生产模式以及消费者线上体验,结合SPARC 在零售以及品牌管理方面丰富的经验,双方将持续开展优势互补,加速产品创新、开拓新业务领域、提升客户体验,从而进一步扩大在时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SPARC 集团是美国ABG品牌集团(Authentic Brands Group) 和西蒙地产公司(Simon Property Group) 的合资公司。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来自广州的SHEIN以4000亿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五大独角兽企业。
 
  ▲能链智电拟全资收购瑞典Charge Amps
 
  8月22日,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能链智电(NASDAQ:NAAS)发布公告称,拟以6640万美元全资收购欧洲领先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瑞典Charge Amps,目前已经完成协议签署。
  Charge Amps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为家庭、商业地产、办公及其他目的地公共充电提供自主研发的充电桩产品及充电运营综合解决方案,在整个瑞典充电桩市场销售额中,该公司占比达22%。Charge Amps在挪威、芬兰、荷兰、英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13个国家建立了52家分销商的销售渠道网络。其核心充电桩产品由瑞典超跑汽车品牌科尼赛克前设计师Joachim Nordwall主导设计,在欧洲、美国、韩国、中国拥有37件专利申请,包括外观设计、可视化连接技术、充电插接技术等。它还是一家环保企业,所有充电桩产品制造原料均为可持续和回收材料。
  通过此次并购,能链智电将深入欧洲充电服务市场,借助Charge Amps领先的市场地位、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渠道能力,开展欧洲本地化服务,并实现与Charge Amps在充电桩的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充电服务解决方案等领域的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为开展更大范围的全球化业务布局提供重要锚点与实践经验。
  能链智电始于中国市场,于2022年6月13日登陆纳斯达克,为新能源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服务。另外,能链智电在荷兰设立了欧洲总部,为当地合作伙伴提供完善的充电产品和解决方案。
 
▲新思科技宣布新CEO任命
 
  据悉,芯片设计软件公司新思科技(Synopsys)宣布,其董事会已任命Sassine Ghazi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自2024年1月1日起生效。届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Aart de Geus将转任新思科技董事会执行主席一职。在新的岗位上,他们将继续密切合作,以保持和扩展新思科技近年来所展示的高活力文化、技术领先地位和卓越的业务增长。Ghazi还加入了新思科技董事会,自2023年8月13日起生效。
  Ghazi(53岁)在芯片设计、应用工程、客户支持、销售和业务管理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经验。他于2020年8月担任首席运营官,并于2021年11月被任命为总裁。在加入新思科技之前,他是英特尔的设计工程师。
  De Geus(69岁)于1986年创办了新思科技,他将公司从一个颠覆性的初创公司发展成为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IP和软件安全领域的技术和市场领导者。新思科技革新了数字设计,在如今拥有约20,000名员工和约55亿美元年收入的情况下,新思科技是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公司之一。
 
  ▲ARM向美国证交会提交IPO申请
 
  8月21日,软银旗下的芯片设计企业Arm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申请文件,准备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ARM"。
  据悉,计划9月份进行的这宗IPO,有望成为今年美国交易所最大规模的IPO交易,并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科技发行交易之一。
  这一申请是在硅谷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放弃了以 400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2924 亿元人民币)收购 Arm 的交易后 18 个月进行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曾起诉阻止这笔交易。Arm 在8月21日的申请文件中没有列出预期的股价,该公司在截至 3 月份的财年报告了 26.8 亿美元的收入,略低于去年的 27 亿美元。
  这一举动将为 Arm 的母公司软银提供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投资于初创企业。在最近与投资者和分析师的会议上,软银的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表示,该公司已经准备好在人工智能领域转向"进攻"。在申请文件中,Arm 表示,在上一个财年,有价值 300 亿美元的 Arm 制造的芯片被出货,软银将继续是 Arm 的控股股东。
Arm 是一家拥有 33 年历史的公司,其开发和授权用于微处理器的蓝图,由其他公司转化为芯片。Arm 曾经是一家上市公司,直到 2016 年被软银以 320 亿美元收购。英伟达在 2020 年 9 月提出了对该公司的收购要约,但遭到了监管机构和一些主要芯片公司的强烈反对。
 
  ▲IBM出售The Weather Channel等气象部门
 
  8月22日,IBM表示,将出售其气象部门,包括The Weather Channel移动应用程序和网站、Weather.com、Weather Underground 和 Storm Radar。IBM将把The Weather Company及其资产出售给专注于科技的私募股权公司Francisco Partners,交易金额未公开。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IBM 将保留对该公司天气数据的访问权,该数据将用于为其销售给企业客户的一些人工智能模型提供支持。
  IBM于2016年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至少从今年4月份起,IBM 就一直在考虑出售该公司,以精简业务。
 
  ▲微软为收购动视暴雪让步
 
  8月22日,微软向英国监管机构提交收购动视暴雪的新协议,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将调查该协议,最后期限为10月18日。
  CMA表示,根据这项协议,微软将未来15年内发布的所有当前和新的动视暴雪PC和主机游戏的云游戏权利转让给游戏发行商育碧。
  CMA在4月以云游戏问题为由阻止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交易,7月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美国联邦法院败诉后,CMA同意与微软进行谈判。
  微软于2022年1月提出以690亿美元收购动视,在美国、英国都受到了监管挑战。
 
  ▲标普下调美国多家银行评级
 
  据报道,继国际评级机构穆迪8月7日下调美国多家银行评级后,标普8月21日下调了另外几家银行的评级,并调降其评级展望。
  标普宣布,将KeyCorp、Comerica、Valley National Bancorp、UMB Financial Corp.和Associated Bank-Corp的评级下调一级,将River City Bank和S&T Bank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并表示在评估后对Zions Bancorp的评级仍为负面。
  标普表示,许多储户"将资金转移到利息更高的账户,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存款减少挤压了许多银行的流动性,而它们的证券(占其流动性的很大一部分)的价值也在下降。"
  8月7日,穆迪宣布下调多家美国中小银行信用评级。这是继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后,国际评级机构再次对美国"出手"。
  穆迪8月7日将制造商和贸易商银行等10家美国中小银行信用评级下调一级,并将纽约梅隆银行、美国合众银行、道富银行、北方信托银行等6家美国大型银行的信用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将第一资本银行、公民金融集团公司、五三银行等11家美国大型银行的展望评级降为负面。
  穆迪解释称,下调评级是因为相关银行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其盈利压力增大。商业地产风险敞口扩大是银行业的关键风险。穆迪还预计,高利率将持续对美国银行业造成压力,2024年初美国经济将陷入温和衰退,导致一些银行的商业地产投资组合面临更大风险。
  另外,8月1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AA下调至AA+。惠誉在声明中说,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主要是由于美国政府债务负担居高不下且不断加重,未来3年其财政状况预计将持续恶化。
  实际上,惠誉早在今年5月就将美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当时,美国国会正就债务上限问题展开"极限博弈"。尽管后来两党同意冻结债务上限至2025年,但惠誉还是以美国财政管理能力堪忧为由下调了美国的评级。
除了穆迪和惠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另一家机构标普早在2011年就将美国信用评级由AAA降到AA+,至今未恢复AAA评级。当时标普下调评级的原因依然是美国的债务上限问题。
 
  ▲英国批准博通收购Vmware
 
  8月21日,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公告显示,博通计划以610亿美元收购美国虚拟化软件厂商VMware的交易获得监管批准。
  这项交易由博通在2022年5月发起,已经获得欧盟反垄断部门批准,但仍在等待美国监管表态。
交易完成后,博通的软件业务集团将使用VMware品牌,博通现有的软件业务都会并入其中。
 
管理视点
 
能否选对合伙人,就看这10条黄金法则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8月23日刊发由领导力发展公司Next Step Partners创始合伙人丽贝卡·扎克(Rebecca Zucker)、咨询顾问乔纳森·贝克(Jonathan Becker)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很多人把商业合作比作婚姻,但两者并不一样,商业合作更难一些。有数据证明:约50%到80%的商业合伙人关系在最初几年里即告失败。
  不过,合伙人关系与婚姻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承载着许多:重要人际关系、职业关系和财务上的成功全都杂糅在这样的关系里。而且合伙人共度的时间或许比可能的结婚对象还要长。结成合伙人关系的人越来越多,合作失败这个问题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可是,人们(通常是朋友)一头扎进商业合作关系、被兴奋的漩涡席卷,却没有冷静地思考潜在的问题。之后产生痛苦摩擦的风险非常之高。因此,及早提出直接的问题,减轻或预防潜在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痛苦,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们想要的是否相同?
  赚钱通常是共同的动力,但各自想要多少、有多么想要赚钱、赚钱和其他因素(比如工作生活平衡)如何匹配,都是重要的问题。
  合伙人各自的经济状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两个人合作创办了一家初创企业,其中一人已经有了充裕的资产作为退路——对他来说,这个初创企业只是玩玩而已。而另一个人没有这样的保障,非常需要初创企业运营顺利。这两个人在最终分道扬镳以前,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
  二、工作要有多努力?
  有了上面的差异,两人在何时上班、工作多久上不可避免地有所分歧。在探索合作关系可能性的兴奋之中,“那我们每周工作多少小时?晚上和周末发不发邮件?度假的时候干不干活?”之类的问题似乎很扫兴。要形成具体的期望和共识,必须超越泛泛之谈。平等不是股权,工作习惯的不同可以通过薪酬等其他方式进行管理。
  三、如何评价各自的贡献?
  在我们知道的一家服装公司,一位合伙人负责设计端,另一位负责业务端。公司很成功,但合伙人之间有矛盾,都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一个人说,“没有我的设计,我们就什么都没有。”另一个人说,“如果我没把衣服做出来卖出去,你伟大的设计也没有价值。”人本来就会更看重自己的贡献。合伙人必须理解,所有人的贡献都很重要、无愧于合伙人的地位。
  四、如何应对艰难的抉择?
  艰难决策通常在合作关系后期出现。在此之前,就要考虑如何抉择。合伙人往往会分担决策权:市场营销领域你来负责,人事方面我来负责。这样很好,但要先想清楚,如果合伙人在某个牵涉到各种风险的艰难抉择上意见相左会怎样。
  五、如何应对冲突?
  一些人全然不在意激烈的冲突,另一些人则会害怕冲突或感到烦躁。在第一次发生严重冲突之前,就要充分了解彼此的冲突管理风格。我们知道两位咨询合伙人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人从小家里冲突不断,小时候很害怕这种冲突,对她来说,意见对立的场面要平稳、受控、彼此尊重;另一个人则是觉得没有大喊大叫就算不上真正的冲突。她们成功地找到了有明确界限的中间地带。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一定要及早揭示问题、不要积累怨恨。
  六、有怎样的商业计划?
  核心企业战略或许是一个理性的商业问题,但还是有可能让看待事物方式不同的合伙人之间出现嫌隙。要执行战略,需要做出艰难的决断,对一些合伙人感到兴奋乃至热爱的事物说不。这些问题或许要到后期才会出现,因此具有前瞻性的合伙人有必要预测和回答。相关的问题还有,“如果计划进展不顺利,或者情况有变化,我们将如何应对?”
  七、哪里存在不平等?
  “平等的合伙人”,这个词在重视平等的氛围下似乎可以轻易说出口,但现实是,所有的合作关系中都存在本质上的不平等:一些是物质上的,比如谁的贡献比较大;一些是人际关系上的,比如权力差异等。问题在于,如何在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下维持信赖和相互承诺。这个问题甚至会发展到“我们真的是合伙人吗……还是别的什么关系?”我们知道一位创立了健康相关初创企业的女性。她在初期阶段与另一个人一起工作,最后放弃了这个打算,另一个人要求她为付出的时间发工资——她很震惊,因为她一直以为对方是合伙人。另一个人说,“不,这一直只是你的创业公司。”
  八、谁能得到些什么?
  延续前一个问题,利益分配和薪酬一般是最麻烦的问题。这牵涉到公平和尊重的各种问题,以及人们照顾自己和家人的现实问题。人们的生活伴侣也会权衡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话题跟政治、宗教和性一样敏感。与我们合作的几位合伙人,在早期就制定了分配利益的关键原则,更重要的一点是确定了对自己而言比钱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两位运营着小型精品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决定两人拿完全相同的报酬,不论彼此必然有差异的贡献具体如何。他们的选择就是为了合作而接受不平等。
  九、如何做好记录?
  听起来是件小事,不过,把协议记录下来是很重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人们可能会觉得已经就某件事达成了共识,但写下来就会发现差异。其二,人们会忘记或者记错,这跟没有共识是一样的。我们知道的某个高管猎头公司,让合伙人用电子签名在一切重要协议上签名,比如怎样分配报酬等等。要设法记录协议并保存在所有合伙人都容易拿到的地方,免得记忆有误。
  十、如何结束?
  一切合作都有结束,结束时可能有欢笑或有眼泪,或者两者皆有。这是必然的。早点明白这一点会容易很多。谁能得到什么?谁拥有什么?如果只有一位或几位合伙人希望退出该怎么办?合伙人想把哪些自己带进来的知识产权、人际关系或其他资产带走?有什么关于合伙人退出的联络协议或竞业禁止协议?有明确的协议,合伙人就可以体面地离开,避免麻烦、压力和冗长的法律纠纷。我们两人合作多年,八年前乔纳森为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离开,我们就是根据协议处理的(要退出的合伙人像乔纳森这样诚实正直,也会用到这样的协议)。
  虽然有这么多要注意的地方,但对很多人来说,成功的商业合作关系是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关系。合适的合伙人会一同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彼此的成功密不可分,共度人生浮沉成为很好的朋友。总体来讲,为此承担风险是值得的。从一开始就保持谨慎、有意识地保护合作关系以应对未来的问题,或者及早避免有缺陷的合作关系,也是值得的。在初期阶段思考这些艰难的问题,你就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将来的无数苦难。
 
信息化建设
 
李强强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8月21日下午,国务院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题,进行第三次专题学习。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专题学习时强调,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更好助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李强指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空间,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坚定不移立足自主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等优势,强化基础研究攻关,加强前沿技术研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聚焦数字产业化战略前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领军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要继续适度超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干部专业素质提升,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
  李强指出,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要强化系统观念,加强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汇聚各方合力,加快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落地。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秉持包容审慎监管态度,提高常态化监管水平特别是增强监管的可预期性,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要积极探索跨境数据管理新模式,主动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中国互金协会牵头研制的4项金融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牵头研制的《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信息披露》《金融行业开源软件测评规范》《互联网金融智能风险防控技术要求》《互联网金融 个人身份识别技术要求》等4项金融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正式发布。以上4项金融国家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金标委)归口并执行,人民银行为主管单位。
  《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信息披露》(GB/T 42925-2023)由协会牵头组织中信百信银行、四川新网银行、北银消费金融、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蚂蚁科技集团等单位编制。该项标准规定了境内从事个人网络消费信贷业务的从业机构信息披露行为相关要求和内容,包括信息披露的原则、范围以及具体披露信息内容等,信息披露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等原则要求,披露对象范围包括面向社会公众、面向个人网络消费信贷的借款人,具体披露信息内容主要分为从业机构信息以及贷款年化利率等关键业务信息。标准的研制发布将为有关从业机构规范信息披露行为提供指引,进一步提高从业机构信息透明度,在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和从业机构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向公众公开、透明地披露相关信息,有效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合法权益。
  《金融行业开源软件测评规范》(GB/T 42927-2023)由协会牵头组织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联、交通银行等单位研制。该项标准规定了金融行业开源软件测评体系和对应的测评模型与测评方法,适用于金融行业的开源软件测评工作。标准的研制发布将有效规范金融机构在引入开源软件前进行评估,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技术路线选择和开源软件选型,提升开源软件的质量和成熟度。
  《互联网金融智能风险防控技术要求》(GB/T 42929-2023)由协会牵头组织支付宝、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单位研制。该项标准规定了互联网金融场景下智能风险防控技术所需满足的技术框架、功能要求、技术要求、实现的安全要求以及运行要求等,适用于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组织机构,以及提供智能风险防控技术服务的机构。标准的研制发布有利于从技术层面规范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广泛应用的大数据风控平台,提升从业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尤其是有利于防范互联网金融新型账号、交易、支付和信贷风险。
《互联网金融 个人身份识别技术要求》(GB/T 42930-2023)由协会牵头组织支付宝、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联、旷视科技、同盾科技等单位研制。该项标准规定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个人身份识别技术要求,包括技术框架、凭据技术要求、身份识别技术要求以及安全要求,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中与个人身份识别相关的服务与活动。标准的研制发布有利于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与交易便捷之间的良好平衡,有利于实现对个人身份识别可信度的互认,防范洗钱风险、电信诈骗等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 个人身份识别技术要求》将于2023年12月1日起实施。
 
"光谷软件十条"发布
 
  8月17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加快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光谷软件十条")。
  据介绍,"光谷软件十条"重点支持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和光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应用软件。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可获1亿元奖励。
  "十条政策实际对应五大方向,分别是规模提升、重点突破、产业集聚、要素保障、开放交流。"东湖高新区企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规模提升方面,对面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软件领域企业上规模给予重奖,单个企业每年最高500万元;软件头部企业落户给予"一事一议"支持,奖励金额可达1亿元;支持企业进行软件业务剥离,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重点突破方面,对具有颠覆式意义的原创开源项目软件开发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每年择优支持若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际落地的优质解决方案,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奖励。
  产业集聚方面,打造中国软件名园,对入驻核心区的核心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打造特色集聚地,形成集聚效应和生态示范的园区运营公司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运营补贴。
  要素保障方面,强化金融支撑作用,发起设立10亿元软件产业基金,夯实产业人才基础,对人才入职光谷软件企业给予一次性支持,并对新入规软件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新增就业补贴。
  开放交流方面,光谷区域内企业或机构举办国际性、全国性活动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支持企业联合高校举办软件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
  构建开源生态平台最高补贴3000万元
  当前,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发展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基于开源生态汇聚全球力量已成为主导模式,ChatGPT横空出世为开源模式爆发式发展提供了范例。
  据介绍,"光谷软件十条"围绕开源服务平台、开源项目和开源协作方针对性设计了支持政策:支持开源平台建设,单个平台项目最高可补贴3000万元;鼓励龙头企业发布自主技术开源项目,对原创性、爆炸性、轰动性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模型,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1000万元,形成大企业发榜、全球软件开发爱好者共同揭榜的氛围;同时着力提高开源社区活跃度,支持举办开源大讲堂、开源竞赛等活动。
 
苏州发布十条举措培育"数字工匠"
 
  据悉,为进一步加快培养数字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近日,苏州市人社局出台了《关于大力提升数字技能助推苏州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十条举措》,率先构建培训、评价、使用、激励全链条培育体系,通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联动,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培育一批"数字工匠",三年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0万人,培训超15万人次,为苏州加速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以下是十条举措:
  一是构筑数字技能全链条培育体系。瞄准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数字技能人才引育政策体系。将苏州数字经济核心技术领域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优先纳入全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培训获证补贴上浮30%,精准开展项目制培训,三年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0万人。
  二是推动数字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加快引进、培育优质数字类职业培训机构,探索数字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鼓励职业培训机构紧扣苏州产业需求开发一批数字技能培训课程,加速培训迭代进程,利用数字技术加快平台化、定制化培训模式创新。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积极参加数字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就业能力。
  三是加速构建数字职业教育体系。在技工院校创新打造4家数字技能融合培育中心,加速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数字专业群建设,加强与华为等龙头企业、全国知名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合作,共同开发区块链技术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数字技能课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开展数字技能"订单班""冠名班",深化工学一体化培养,扩大数字高技能人才供给。三年全市技工院校培育数字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其中高级工以上占比超85%。
  四是前瞻布局建设数字技能实训基地。联合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规模型培训机构,瞄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三年高标准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达60家,培育总部型公共实训基地超10家。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探索建设集引进、培训、服务为一体的数字技能综合培训平台,三年开展数字技能培训超15万人次。
  五是大力培育数字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技艺精湛的数字技能人才带头人领办数字技能大师工作室,三年达60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革新、成果转化、名师带徒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切实解决技术难题、攻克关键技术。
  六是加快数字新职业标准开发。围绕数字产业衍生的新职业、新技能、新工艺,落实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申请开发数字技能类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省级行业评价规范。加快建设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等一批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题库,加快形成品种丰富、层次合理、特征鲜明的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体系。
  七是健全数字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加快培育数字技能类行业组织、用人单位、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备案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支持龙头企业优先评聘数字技能特级技师。可开展职业技能评价的数字技能职业(工种)超60个,推动数字类技能人才中高级工以上占比超45%。积极探索推进数字技能人才评价"一试双证"工作。
  八是推动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双向贯通。加速推进数字技能类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在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25个职业工种试点打通贯通渠道。开展数字技能类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培育既具备本领域专业素质,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数字工匠"。
  九是广泛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竞赛。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的行业部门、龙头企业广泛开展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能练兵比武和职业技能大赛,优先列入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并给予"苏州技能大奖""苏州市技术能手"等相应激励支持举措。三年全市开展数字类职业技能竞赛超60场涵盖100个以上赛项,为"数字工匠"展示精湛技能、切磋技艺搭建舞台,展现新时代"数字工匠"风采。
  十是积极培育宣传数字技能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数字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选树一批数字技能标杆企业、优秀数字工匠。加大政策解读和典型宣传力度,强化示范引领,扩大数字技能的影响力和知晓度,让更多人认识数字技能、学习数字技能、运用数字技能,营造良好的数字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企业信息员园地
 
东华链条上榜杭州市总部企业认定榜单
 
  日前,杭州市发改委发布2023年度杭州市总部企业认定榜单,东华链条上榜。
  为进一步扶持、培育和引进总部企业,积极打造全国一流总部经济中心,杭州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自5月起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杭州市总部企业认定工作。经企业于总部认定平台自主申报,各区、县(市)和市级有关部门审核,形成2023年度杭州市470家总部企业榜单。
  东华链条创建于1991年11月,总部位于杭州市临平区。经过三十多年深耕链传动行业,目前已生产三万多个品种、十万多个规格的链条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全球拥有中国、德国、波兰、日本六个研发制造基地(工厂);东华荷兰、东华美国等八家海外销售公司;杭州自强、东华兴化等六家国内全资子公司。1999年来居中国链传动行业龙头企业,目前链条产量居世界第一。是一家集全球研发、制造、营销和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国际链传动知名企业。是中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连续七年为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