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31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31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据悉,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强调,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文章指出,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努力。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强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李强要求继续拓展扩消费促投资政策空间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做好下一步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强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奋发作为,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强化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李强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继续拓展扩消费、促投资政策空间,提振大宗消费,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扎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储备。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面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着力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重点领域实质性化险。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力度,多渠道促进就业增收。要着力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监管,切实做好灾后恢复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强强调,要大力提升行政效能,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国务院各部门要强化全局观念,心怀"国之大者",找准工作切入点,打开工作新局面。要主动跨前一步,加强协同配合,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不断增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要打破思维定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推进方式。要更好履职尽责,把监管与服务、保安全与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多为发展想办法,多为企业助把力,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国务院发布24条措施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
 
  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意见》提出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等6方面24条政策措施。
  《意见》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切实做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工作。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出台配套举措,增强政策协同效应。
  建立健全QFLP外汇管理便利化制度
  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方面,《意见》明确,将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拓宽吸引外资渠道,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梯度转移,完善外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
  其中,《意见》提出,支持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投产,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在境内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优化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境内生产的药品上市注册申请的申报程序。
  《意见》提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先行先试力度。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及相关实体资产组合式质押融资,支持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序增加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地区。
  《意见》还提出,拓宽吸引外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相关投资性公司投资设立的企业,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建立健全QFLP外汇管理便利化制度,支持以所募的境外人民币直接开展境内相关投资。
  通过专项资金加大外资标志性项目支持力度
  在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方面,《意见》明确,将强化外商投资促进资金保障,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领域。
  其中,《意见》提出,通过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加大对外资标志性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外商投资促进资金使用,加大重点产业链引资服务力度。支持各地区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对重点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给予支持。
  《意见》提出,落实外国投资者境内取得利润再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政策。辅导帮助外籍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住房补贴、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指导帮助外资研发中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和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意见》还提出,支持各地区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对符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实施配套奖励措施。做好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工作有关配套政策措施落实。
  支持各地区投资促进团组常态化赴境外招商引资
  在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方面,《意见》明确,将健全引资工作机制,便利境外投资促进工作,拓展外商投资促进渠道,优化外商投资促进评价。
  其中,《意见》提出,开展"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指导服务地方开展外商投资促进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与相关国家或地区建立投资促进合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构建投资促进平台。
  《意见》提出,支持各地区投资促进团组常态化赴境外开展招商引资、参会参展等活动,邀请外商来华投资洽谈。对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按工作需要为项目相关外方人员签发多次往返商务签证。
  《意见》还提出,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成效评价体系,注重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防止简单以引资规模和实际到资金额统计数据作为考核和相关企业、人员奖惩的依据,切实防止外商投资促进"注水"造假和恶性竞争行为。
 
我国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知识产权执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针对当前侵权假冒行为的新特点,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法治保障,建立完善执法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基本建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社会监督协调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
  《意见》突出知识产权执法的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重点市场和重点环节。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为重点,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加强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加大外商投资领域和老字号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举报投诉较多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市场的执法。严厉查处恶意申请注册商标和违法开展商标专利代理等行为。
  《意见》强化执法支撑保障措施。一是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行风建设,提升执法的统一性和规范化水平。二是健全完善执法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完善线上线下结合、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的全链条执法。三是强化执法技术支撑,结合开展"数字+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和规范执法数据报送、情报实时归集、线索科学分析、数据有效利用。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沟通联系,健全知识产权权利人联系名录。五是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执法人才建设发展计划。
  《意见》强调,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制度机制,着力构建上下统一协调、优化协同高效的执法体系。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强化工作指导,建立完善业务咨询和请示答复制度。加大宣传普法力度,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央行明确下阶段六大工作重点
 
  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8月起CPI有望逐步回升
  《报告》总结称,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保持前瞻性、有效性、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贷款利率明显下行。
  贷款利率方面,《报告》指出,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95%、4.11%,较去年同期分别低0.21个、0.5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
  《报告》认为,宏观经济有望延续好转态势,未来与金融数据将更加匹配。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疫后消费和经济恢复都需要时间。从当前形势看,疫情后经济恢复步入了正常轨道。
  对于物价走势,《报告》认为,物价有望触底回升。综合来看,物价涨幅大概率已处于年内低位。近期猪肉价格企稳回升,旅游出行价格明显上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也经历了"四连涨",预计8月开始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呈U型走势;PPI(生产价格指数)同比已于7月触底反弹,未来降幅还将趋于收敛。中长期看,我国经济供需总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波动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报告》指出,总的看,当前人民币汇率没有偏离基本面,外汇市场运行总体有序。8月以来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有贬值。但衡量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仍有上涨,8月11日报97.47,较近期低点上涨近2%。
  《报告》指出,人民币汇率反映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短期不确定性大,也测不准,但长期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当前,无论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看,人民币汇率都不会单边走贬,而是会保持双向波动。从外部看,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美元大幅走升的动能有限。从内部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经济循环畅通,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将支撑人民币汇率。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外汇局将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发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优势,综合施策、稳定预期,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
  《报告》指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密切关注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二是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对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领域,可延续实施期限,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工具。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落实好"金融16条",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必要时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五是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扩容增量,强化债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金融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六是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央行时隔两月连续降息
 
  据报道,在6月13日、6月15日央行分别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10个基点后,央行时隔两个月后再度调整政策利率。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20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其中,MLF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80%。
  根据Wind数据,8月15日有4000亿元MLF到期和6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央行当日合计净投放1990亿元,其中MLF为小额加量续作、7天期逆回购为大额加量投放。
  当天,央行公布的最新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表显示,8月15日起,SLF利率隔夜品种、7天期品种、1个月期品种均较此前下降10个基点。
  距离上一次央行下调政策利率仅过两个月,央行再度出手调降,及时回应当下市场对加强逆周期政策力度的期待。有关专家认为,央行此次下调MLF利率,充分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信号。随着MLF利率调降,后续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调降已值得期待。往后看,央行依然有空间、有动力开展降准操作。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三个月内两度降息,主要源于经济修复的内生动力还不强、有效需求仍不足,亟须通过降息等政策加快协同发力以强化逆周期调节,提信心、稳预期、稳增长。近期公布的宏观和金融数据弱于预期,表明实体融资需求明显偏弱,需要通过降息来降低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偏好下降的风险,全力支持实体经济。
  同时,SLF利率三个品种也都在8月15日下调10个基点。由于SLF利率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通常会与7天期逆回购利率调整同步。有关专家指出,二者联动调整,将更好引导市场利率在合意水平附近波动。
  据了解,逆回购和MLF利率分别是我国的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央行可以通过逆回购和MLF利率释放货币政策信号、通过逆回购和MLF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并影响市场基准利率,并最终影响贷款等金融市场产品的利率。
  专家指出,本次MLF利率调降,将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说,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自律监管标准1.8%的下方,未来随着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新增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居民信贷利率继续稳中有降,预计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流动性等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本次降息将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增加其信贷供给意愿与能力。同时,当前国内实际利率处于高位,居民、企业"降成本"诉求偏强,此次降息预计每年将降低实体部门利息支出3600亿~5400亿元。
  除了利率调整外,当天央行还实现了MLF小额加量续作、7天期逆回购大额加量投放。温彬表示,逆回购投放主要是为对冲短期税期高峰影响,因当前资金面整体延续宽松、资金利率低于政策利率中枢运行、市场杠杆率高企、银行对MLF续作的需求降低等影响,MLF大量超额续作的必要性不强。
  8月LPR报价料将下行
  由于LPR报价在MLF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随着8月MLF利率下调,新一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调整已成为大概率事件。
  在伍超明看来,8月份的1年期LPR或同步下调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利率下调幅度或更大,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发展。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存款利率将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意味着,在6月和8月1年期LPR报价下调,以及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推动下,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过程或将开启。"这将缓解银行净息差下行压力,持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推动银行较快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王青说。
  往后看,市场普遍期待的降准依然留有施策空间。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仍有一定降准空间,建议近期实施一次全面降准。如果降准实施,除了向银行提供流动性外,还有助于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更好地支持银行保持对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持续性,也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还表示,在结构工具方面,应重新评估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以及其他支持工具的政策成效,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等信贷投放,推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和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进一步提质增效。
 
中期协就《期货和衍生品投资基金合同特别指引》征求意见
 
  据悉,为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要求,加强信义义务,保护投资者利益,8月11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期协)就《期货和衍生品投资基金合同特别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公开征求意见。
  《指引》指出,中期协拟将投向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即期货和衍生品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遵守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制定的《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的前提下,协会拟结合期货和衍生品投资策略的特殊属性及风险特征,对相关要求进行补充强化。
  对于哪些是属于期货和衍生品投资基金的,《指引》明确表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非公开募集方式设立的投资于期货和衍生品类资产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以下几类:(一) 金融机构发行的期货和衍生品类私募资产管理产品。(二) 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的投向期货和衍生品类资产的私募投资基金。(三) 投资范围中包含期货和衍生品类资产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或私募投资基金。(四) 投资运作过程中需要开立期货交易编码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或私募投资基金。 (五) 其他适用本指引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或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基金资产净值的 25%。
  《指引》共计二十四条,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明确期货和衍生品投资特点,细化特别风险揭示。《指引》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强化补充,包括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特殊交易机制、特殊交易规则、特殊结算方式、特殊风险情况、其他不可抗力等。
  二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提高透明度。打破基金低透明度的现状,细化信息披露要求,降低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兼顾保护基金敏感信息和提升透明度。
  三是明确投资策略,防止策略风格飘移。基金管理人应当与投资者就基金投资策略进行明确约定,防止投资经理偏离预先宣传的投资风格,而导致基金整体风险的变化,从而严重影响投资者利益。管理人应当在因市场条件变化等需要改变投资策略的情况下,积极与投资者进行沟通,披露策略转换计划及新策略内容。
  四是明确估值方法。《指引》进一步明确了期货和衍生品类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法进行估值,且管理人的估值责任不因使用第三方数据而免除。
  五是重大事项披露。对应当对投资者披露的重大事件进行明确,一是基金规模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二是基金违约情况,三是交易对手方违约情况,四是特殊交易。
  六是风险控制体系。推动基金管理人内部设立动态风险管理机制,根据产品运作周期和风险敞口的变化,主动先发动态调整产品风险控制安排,为风险事件处置预留时间。
  七是展示基金管理人信用情况。《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信用报告》是基于期货经营机构合法合规情况及其向协会报送的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投资管理、内部控制及合规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从经营管理的稳定度、业务长效发展性、投资运作的专业性和业务开展的合规性四个维度持续记录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情况,可以有效帮助投资者全面了解基金管理人的基本情况,鼓励基金管理人在签订基金合同时,主动向投资者展示。
  八是底线性禁止行为。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合同中明确,不对投资者采用任何底线性禁止行为,即不对基金中现有或潜在投资者实施欺诈违法,不对投资者的推介材料、定期披露报告等资料中做错误陈述或误导性陈述。
《指引》主要原则包括三方面:一是强化信义义务,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其中,对基金管理人明确提出,应当对基金募集、运行和终止的产品全生命链条,提供合理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运行风险、交易策略、交易对手方、费率安排等。二是抓牢源头监管,确保结果控制。主要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的切实落地,使投资者能够快速获取有效信息,避免信息欺诈;同时,提升资管合同的实质性作用,强化信义义务在基金合同中作为合同义务的体现,转变投资者在签订合同时的弱势地位,提升合同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基金效率时的作用。三是引入原则性监管,兼顾灵活性操作。明确基金合同核心框架,有助于推动适当性精准落地,也有助于监管动态跟随发展迅速的基金行业;另一方面,原则性监管可以有效避免基金进行规则套利规避监管,充分体现监管的实质目标和基金的运行特点。
 
大宗交易拟纳入互联互通机制
 
  8月11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就推动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纳入互联互通达成共识,即境外投资者通过沪股通、深股通参与上交所、深交所的大宗交易,境内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参与港交所的非自动对盘交易。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进行的大宗交易以及通过港股通进行的非自动对盘交易将同步开通。
  中国证监会表示,此举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丰富交易方式,提升交易便利度,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下一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将指导两地交易所及结算机构做好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涉及的业务、技术和监管安排的研究,充分征求市场意见,制定实施方案。
  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开通后,将进一步丰富互联互通交易方式,提高两地投资者特别是专业机构的交易便利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其中,北向开通大宗交易有利于吸引境外投资者通过沪深港通投资境内市场,激发A股市场活力。根据港交所去年底进行的市场沟通,北向投资者对大宗交易的需求强烈,并指出将大宗交易纳入北向交易是其当前针对沪深港通的主要诉求之一。
  据悉,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互联互通实施细节和正式推出日期将由两地交易所另行公布。
  上交所表示,会同相关各方全面系统梳理两地市场差异,研究大宗交易涉及的业务、技术和监管等安排,在充分征求市场意见基础上,尽快制定互联互通下开通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实施方案,持续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助力实现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深交所表示,正与相关各方共同研究互联互通下开展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的实现方式,将在充分征求市场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业务方案,完善业务、技术和监管等配套安排,保障深港通下的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平稳落地。
  港交所也表示,将与内地合作伙伴及各方共同制定引入大宗交易和非自动对盘交易的实施方案,包括相关业务、技术和监管等安排。
 
我国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三年行动
 
  8月14日,商务部等9部门办公厅(室)印发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和农村新型便民商店。90%的县达到"基本型"及以上商业功能,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进一步畅通,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实现良性循环,更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行动计划》明确了完善县域商业网络设施和业态、发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推动县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丰富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七大重点任务。
  其中,在丰富农村消费市场方面,要加大优质商品投放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行动计划》提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和家具家装下乡,加快农村充换电设施建设,完善售后回收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大宗商品消费更新换代。鼓励组成县域零售商采购联盟,集中向生产厂家、品牌供应商采购商品,解决中小企业进货渠道混乱、议价能力弱等问题,提高商品品质,降低采购成本。
  同时,结合乡镇商业设施改造,引导餐饮、亲子、娱乐、维修等服务业态聚集,促进家政服务向县域下沉。鼓励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依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休闲露营地,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自驾游等精品线路,吸引市民下乡消费。继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行动计划》将分三步实施,今年7月~12月为部署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省级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验收考核办法,指导市县抓好落实;开展绩效评价,对上年度完成"基本型、增强型、提升型"建设目标的县进行验收。2024年1月~12月为全面推广阶段,2025年1月~10月将进行总结评估。
 
政策要闻
 
▲金融监管总局发文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据悉,为落实落细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防汛救灾保险预赔付工作的通知》要求,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向各监管局及保险行业下发《关于加大保险预赔付力度 着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理赔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做好当前防汛救灾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把开展防汛救灾和保险理赔服务作为行业当前最紧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好、落实好。
  《通知》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大预赔力度。各有关监管局要指导辖内保险公司结合受灾受损情况,分区域、分险种、分行业、分步骤细化理赔举措,力争一周内实现赔付及预赔付达30%以上、月底前车险达90%以上,同时要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新市民、小微企业等被保险人的预赔付比例。
  《通知》要求,要加强协同配合、争取政策支持。各有关监管局要指导保险公司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汇报沟通,在省级工作专班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尽快摸清保险标的受灾受损及保险保障情况,及时获取受灾受损证明文件,为赔付和预付赔款打下坚实基础。要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理赔质效,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要深入一线开展理赔调度,加大对受灾严重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在农险中运用无人机等科技查勘手段、在车险中推行查勘定损互认机制、在企财险中施行一企一策服务政策等,不断优化理赔服务模式,实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要强化工作督导、优化政策宣传,各有关监管局要持续加强理赔进展督促、做好投诉举报受理。保险业协会要研究制定大灾理赔标准、建立大灾预赔机制,各单位要联合政府部门广泛开展保险政策宣传、及时准确报送理赔相关数据等,协同一致有效发挥保险灾害"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受灾地区派出机构和保险公司扎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研究制定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具体举措,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及时性和主动性,打好打赢防汛救灾和受灾群众保障攻坚战。
 
▲上交所15项举措精准支持防汛救灾
 
  近期,京津冀、东北等地(以下简称受灾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上交所紧急行动起来,结合今年3月发布的《2023年为市场办实事项目清单》(以下简称《项目清单》),针对受灾地区和投资者精准升级支持举措,推出15条务实举措,从多元融资支持、优化市场服务等多方面,支持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切实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上交所表示,支持受灾地区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和发行承销业务正常进行。在既有支持拟申报沪市首发、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企业通过视频等线上方式开展预沟通的基础上,支持受灾地区拟申报发行人、中介机构提交项目申报、问询回复等相关文件时,因受灾情影响、无法统一签名的自然人,可以通过提供签字页电子扫描文档方式办理。因灾情影响无法及时回复审核问询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中止审核申请。
  同时,上交所还提供免费的"云上市"服务,鼓励受灾地区发行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发行上市时间,优化网上网下路演方式。
  支持受灾地区债券业务开展方面,上交所提供多元债券融资服务支持,支持发行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救灾重建的"防汛救灾专项债"。支持受灾地区利用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产品融资,适当放宽相关业务办理时限。对受灾地区债券发行人建立发行服务绿色通道,即报即审,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
  据悉,上交所将及时排摸受灾情影响的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人的受灾情影响情况,制定信息披露应急预案,由专人服务对接,保障受灾情影响公司顺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方面,上交所在已全面免收沪市上市公司2023年上市初费、上市年费、股东大会网络投票费、CA证书使用费等全部费用的基础上,针对受灾地区因受灾影响对投资者服务能力的上市公司,可免费提供上证云资源应急支持。
  提升监管温度方面,受灾情影响的市场主体在纪律处分和复核程序中,可以申请远程视频听证、延期听证和延长证据材料提交时限。在办理上市公司股份协议转让时,受灾地区市场主体可先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股权协议转让已有材料,并接收反馈材料补正意见,待全部电子版材料确认齐全后,可一次性寄送书面材料。
  上交所表示,将向受灾地区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市场服务,充分发挥上交所公益基金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作用,加大捐赠力度,积极支持受灾地区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据悉,上交所已通过上交所公益基金会快速启动应急捐赠机制,主动联合当地证监局对接受灾严重地区,向受灾群众捐赠救灾物资,并通过所局联动公益合作积极参与灾后重建。
 
  ▲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发文支持受汛情影响地区和企业恢复发展
 
  据悉,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8月11日发布《关于支持受汛情影响地区和企业恢复发展的通知》,关心、支持受汛情影响地区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企业加快恢复正常发展,实施便企助民七项举措。
  具体来看,一是减免受汛情影响严重企业费用。京津冀、东北三省地区受汛情影响严重的上市、挂牌公司,经申请,可减免2023年上市、挂牌年费。二是建立企业上市专人对接服务机制。更好发挥北交所发行上市审核预沟通机制作用,实行"专人对接、快速应答"。对受汛情影响无法及时回复审核问询的企业,支持其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延期回复或中止审核。三是开通新三板审核"绿色通道"。对受汛情影响地区企业申请挂牌、定向发行和并购重组实行专人对接,即报即审,审过即挂(办),便利企业募集资金加快灾后重建。四是深化"管家式"专人对接服务。公司监管部门安排专人专岗,深入了解受汛情影响地区上市、挂牌公司生产经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五是升级定期报告披露服务月活动。在2023年半年报披露高峰期,将信息披露时段由20点延长至23点,为受汛情影响的上市、挂牌公司报送信息披露文件预留充足的时间窗口。在信息披露系统开放期间设专班值守,便于受汛情影响导致信息披露出现特殊情况的上市、挂牌公司咨询、办理业务。六是精准开展线上培训和投资者服务。丰富网络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升各类培训交流覆盖面和精准度,及时响应受汛情影响地区企业个性化培训需求。投资者可通过全国统一服务热线、电子邮件、邮寄等方式向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反映诉求,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将及时响应、妥善处理。对投资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解答,并通过官网、官微等渠道发布。线上线下多渠道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宣传,满足受汛情影响地区投资者学习需求。七是加大对受汛情影响地区市场培育服务支持。发挥北交所北京基地、北方基地等各层级基地在地化服务职能,深入了解企业困难及诉求,通过一对一走访、座谈交流、线上咨询、远程视频、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开门服务、直达服务、精准服务,为相关地区企业提供便利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
 
  ▲农业农村部出台十项举措推动农业灾后恢复生产
 
  据报道,受近期强降雨影响,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农业农村部8月15日印发《关于抓好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十项措施,坚决打赢抗灾夺粮食和农业丰收这场硬仗。
  通知强调,各地围绕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一要抓紧抢排田间积水,减轻积水影响;二要抓好灾后田管和改种补种,尽快恢复种植业生产;三要加强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四要抓好秋粮中后期田间管理,力争非灾区多增产;五要做好灾害防御和病虫害防治,减轻灾害影响,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六要搞好蔬菜生产恢复和稳产保供,稳定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七要加快畜禽养殖生产恢复;八要加快水产养殖恢复,尽快恢复正常养殖秩序;九要搞好水毁农田和农村设施修复,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正常生活秩序;十要强化指导服务和支持保障,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通知强调,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意义重大。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全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压倒性任务,坚定夺取秋粮丰收的信心不动摇,坚持防灾减灾的劲头不松懈、灾后生产恢复工作不放松,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精准分类施策,抓紧抓实措施,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直销管理条例》启动修订立法调研
 
  据报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8月7日至11日组织《直销管理条例》修订立法调研,来自11个省份的市场监管部门执法骨干及业内知名法律专家参加本次立法调研活动,对直销监管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现行《直销管理条例》自2005年12月1日施行至今已18年。18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消费环境、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领域移动支付、5G技术、直播带货等飞速发展,直销市场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变化,《直销管理条例》修订迫在眉睫。
据了解,此次条例修订,一方面,支持直销企业创新发展,改变现行条件下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合理制度,进一步激发直销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培育世界级直销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应直销行业特点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措施,防止出现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稳定。
 
▲证监会修改、废止42部证券期货制度文件
 
  据悉,中国证监会8月11日表示,近期对证券期货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决定对6部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对1部规章、23部规范性文件、12件部函等文件予以废止。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开展证券期货规章制度系统性清理,不断增强制度规则的体系性和透明度,资本市场法规体系更加科学完备。证监会表示,此次清理工作结合近期资本市场改革以及上位法制定情况,对不适应改革要求、不符合上位法规定或者已经失效的规则予以修改、废止,是对证券期货规章制度体系的又一次阶段性清理更新,主要包括:一是根据改革要求和上位法制定情况,对《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后主要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信息披露指引》等6部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进行适应性调整,包括调整相关文件的制定依据等;二是鉴于所规范事项已由新的规则予以规范或者已不存在等情形,对《关于境外上市公司非境外上市股份集中登记存管有关事宜的通知》等36部制度文件予以废止。
  证监会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制度规则"立改废释"和体系优化,不断提高证券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九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央财办等部门关于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日前印发,旨在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农村流通设施和业态全面融入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这份由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邮政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围绕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支撑等作出部署。
  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建成设施完善、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顺畅的农村现代商贸网络、物流网络、产地冷链网络,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农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建成双向协同、高效顺畅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商贸、物流、交通、农业、供销深度融合,农村流通设施和业态深度融入现代流通体系,城乡市场紧密衔接、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形成良性循环。
  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县乡村物流设施短板、合理优化商贸流通设施布局、推动城乡流通深度融合、强化农村流通数字赋能、培育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完善农村流通标准体系、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等重点任务,明确完善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和强化土地、人才支持,并要求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实施。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调动央企力量做好防汛救灾、恢复重建等工作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近日召开扩大会议,对国资央企抓好企业抗洪抢险、防汛救灾,积极做好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保障畅通等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此次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加强风险研判,做好应急准备,紧盯重点关键部位,特别关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野外施工、道路运输的安全威胁,以及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对电力、通信、水利等领域的影响。
  在全力抓好抢险救灾方面,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将持续督促中央企业积极参与重要设施抢修、重要点位抢险、重要基础设施修复及保障,同时严防次生事故发生;要求国资央企持续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地方救灾需求,协同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此外,国务院国资委强调,中央企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要求,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强化重要生活物资保供稳价等相关工作,更好展现国资央企责任担当。
据了解,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电力、通信、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中央企业积极参与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等受灾严重地区抢险救灾,已累计投入42万人次、14万辆次设备车辆,参与河堤加固、道路抢通、铁路修复、群众转移安置、救灾专业指导及电力通信设施抢修恢复和应急保障。
 
自主创新
 
上海出台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据悉,为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要素配置枢纽节点和数据要素产业创新高地,8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上海数据要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系统性的行动指引,是上海数据要素制度体系中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上海数据交易所研究院表示,《行动方案》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标准规范引领、数据品牌打造、数据跨境流通、数商新业态和产业集群发展、数链融合创新、保障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众多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意见,不仅为上海数据要素产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也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劲推力。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5年,上海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地位基本确立;数据要素产业动能全面释放,数据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引育1000家数商企业;建成数链融合应用超级节点,形成1000个高质量数据集,打造1000个品牌数据产品,选树20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示范标杆;数据要素发展生态整体跃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不断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深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了七方面23条具体举措,拟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提升数字经济质量。其中,提升上海数据交易所能级位居"23条"之首,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行动方案》,上海要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依托全国数据交易联盟,深化数据交易机构合作。到2025年,挂牌5000个可交易数据产品,服务10万家数据供需主体。
  上海还要创建数据要素市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上海数"市场发展指数。组织开展多板块运营,建立国际板,推动海外数据在沪交易。做强金融、航运、商贸物流、科技、制造业等重点板块,培育通信、医疗、交通、能源、信用等特色板块,加快各类企业进场交易。
  为激发各类企业创数用数活力,上海支持上海数据交易所设立数字资产板块,研究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数字资产上市发行和流通交易机制。
  成立于2021年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发展至今,正在全力打造全球数据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节点。目前,已构建金融、航运交通、贸易、国际等多个数据产品板块,数据产品累计挂牌数超1300个。
  布局发展新空间,打造数据产业地标,《行动方案》对上海各区做了具体安排。其中明确,上海支持浦东新区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综合配套改革,创建张江国家级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
  临港新片区将打造国际数据港先导区,到2025年,汇聚100家数据要素型龙头企业,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作为先导区,临港新片区将在探索数据跨境方面集中发力。《行动方案》透露,临港新片区将建设云网数链设施体系,推动现有海光缆扩容,新建直达东亚和东南亚的海光缆,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布局面向国际数据合作的高等级数据中心,推动区块链跨境国际合作。
  根据《行动方案》,上海将建设高效协同的算力体系,建设"E级"超算载体、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因地制宜部署边缘计算资源池,对接"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建设枢纽型算力调度平台。到2025年,算力总规模较"十三五"期末翻两番。
  上海还将加强标准规范引领。到2025年,新增发布50项数据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形成6项"上海标准"。
 
节能减排
 
六部门发布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资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3〕1030号),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我国首份系统部署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工作的政策文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大量应用,装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随着产业加快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新能源设备将面临批量退役问题。退役新能源设备属于新型固体废弃物,退役风电设备体积大、材料复杂,退役光伏设备具有较高资源价值。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意义重大,能够有效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避免不规范利用处置带来的土地占用和环境风险,是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后一环。当前,我国部分发电企业、设备生产企业、回收利用企业已积极探索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技术和应用场景,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退役设备处置责任不明确,专业化回收利用企业较少、商业模式不成熟,存在简单焚烧和填埋废弃风机叶片、光伏组件等现象。
  该负责人介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阶段、设备类型、退役情况等因素,《指导意见》分2025年、2030年两个阶段,从责任机制、标准体系、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出了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集中式风电场、光伏发电站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基本建立,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风电、光伏设备全流程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基本成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更加健全,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与退役规模有效匹配,标准规范更加完善,风电、光伏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
  《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构建覆盖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无害处置等环节的风电和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体系,部署了6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大力推进绿色设计。引导生产制造企业以轻量化、易拆解、易运输、易回收为目标,在产品设计生产阶段进行绿色设计。二是建立健全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要求集中式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依法承担退役设备处理责任,发电企业将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妥善处置作为风电场改造升级项目的重要内容。要求落实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国有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处理处置制度。三是完善设备回收体系。支持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建立分布式光伏回收体系。鼓励第三方专业回收、"一站式"服务模式。引导风电机组拆除后进行就地、就近、集中拆解。四是强化资源再生利用能力。鼓励再生利用企业开展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精细化拆解和高水平再生利用,支持龙头企业针对复杂材料加快形成再生利用产业化能力。五是稳妥推进设备再制造。积极推进风电设备中高值部件以及光伏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再制造。稳妥有序探索在新能源运营维修领域应用再制造部件。六是规范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加大对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回收利用处置全过程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
  另外,《指导意见》明确强化保障措施,从技术研发、资金政策支持、标准规范体系、产业培育等方面细化有关部署。一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将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技术研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二是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项目。依法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将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纳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符合条件的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类项目提供融资便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产业专项支持政策。三是健全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风电和光伏设备绿色设计、综合利用等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废弃风电光伏设备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四是培育重点地区和企业。结合各地风电、光伏设备生产和退役情况,指导支持部分重点区域建设退役新能源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支持中央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加强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
 
跨省跨区绿电交易方式细化
 
  8月9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修订稿)》(京电交市〔2023〕44号)。该文件对原有交易细则进行修订,适用于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开展的绿电交易。原有细则为2022年5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印发的《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
  绿电交易属于电力中长期交易,是在现有中长期电力交易框架下,设立的独立交易品种。2021年9月,全国绿电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主要包括省内和省间交易两种形式。
  本细则明确:绿色电力产品是指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上网电量。市场初期,主要指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上网电量,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可逐步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其它电源上网电量。
  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发电企业初期主要为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企业。
  绿色电力交易是指以绿色电力产品为标的物的电力中长期交易,交易电力同时提供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用以满足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出售、购买绿色电力产品的需求。
  绿色电力交易优先组织未纳入国家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政策范围内、以及主动放弃补贴的 风电和光伏电量(以下简称"无补贴新能源")参与交易。
  稳步推进已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政策范围内的风电和光伏电量(以下简称"带补贴新能源")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时高于项目所执行的煤电基准电价的溢价收益,在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时等额扣减。
  发电企业放弃补贴的电量,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全部收益归发电企业所有。
  绿色电力交易主要包括省内绿色电力交易和省间绿色电力交易,其中,省内绿色电力交易是指由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通过电力直接交易的方式向本省发电企业购买绿色电力产品。
  省间绿色电力交易是指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向其他省发电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绿色电力产品。初期由电网企业汇总并确认省内绿色电力交易需求,跨区跨省购买绿色电力产品。有序推动以平台聚合市场主体的方式参与省间绿电交易。
  绿色电力交易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双边协 商、挂牌、集中竞价等,可根据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应实 现绿色电力产品可追踪溯源。
  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市场成员包括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等市场主体,以及电网企业、承担可再生能源发展结算服务的机构、电力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等。
  绿色电力证书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唯一代码标识的电子凭证,作为绿色电力环境价值的唯一凭证。
 
劳动用工
 
广东出台16条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
 
  据悉,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月16日发布《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简称《通知》),围绕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效能四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如何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对此,《通知》要求,加大市场主体稳岗扩岗支持力度,强化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用工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就业创业金融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发挥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效应,强化多元就业形态培育。
  其中提到,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至2024年12月31日,失业保险基准费率按1%实施。鼓励各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实施以工代赈,实施以工代赈的项目要将带动农民工就业、促进技能提升等方面的成效。全面落实10万元及以下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呆账核销机制。鼓励用人单位积极设置面向育儿妇女的"妈妈岗",提供灵活弹性的就业选择。
  在拓宽渠道促进青年就业方面,《通知》鼓励吸纳青年就业,鼓励引导基层就业,支持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就业,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其中明确全年募集6万个以上见习岗位,吸纳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参加见习,对开展见习的用人单位按规定给予见习补贴。2023年全省提供不少于6.8万个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根据《通知》,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主要通过强化失业人员就业帮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来实现。全省开发储备1万个以上公益性岗位,按规定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和非本省户籍失业农民工一次性失业保险金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发放工作。
  在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效能方面,《通知》强调,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业务协同数据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社区(村)探索建设运营"就业驿站",建立就业服务专(兼)职队伍,提供就近、灵活、便民的岗位推荐、政策落实等服务,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圈。
 
张亮: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稳就业
 
  经济日报8月16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张亮撰写的文章指出,最近受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影响,加上高校毕业生等群体需要就业的人数不断攀升,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稳就业仍然面临着不小的结构性压力。这就要求在推进稳就业工作中,既要看到总体就业大盘的稳定,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从具体实施层面看,由于就业问题涉及环节较多,影响因素较广,稳就业仅靠单方面的政策举措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协同推进发力,才能更好提升政策效能。
  尽管短期看,保持就业稳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内外部挑战,但同时必须看到,未来稳就业工作仍然具备较多有力的支撑条件。
  一是经济发展处于持续向好的恢复增长阶段。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我国是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仍然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对冲回旋余地能力强、创新资源集聚快等优势将会保持并持续增强。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为促进就业总体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国家深入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稳就业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以来,国家从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进一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更为细化的稳就业举措。这些举措的效能将会逐步释放,对当前及未来保持就业稳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三是一些新业态不断出现,提供了新的就业增长点。随着技术创新应用和新就业形态在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众多新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职业中,有的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有的发展较快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都有利于拓展就业新空间。
  稳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从就业影响因素的全环节入手系统推进。下一步除了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稳就业的根本基础以外,还需要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协同发力。
  一是持续强化对行业企业的支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诉求,有针对性地通过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实施扩岗补助等措施,加大对于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行业企业支持力度,特别是要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尽可能保持就业岗位的稳定。
  二是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通过场地支持、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并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争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释放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三是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就业服务对稳就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要科学布局建设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等,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就业服务社会组织培育,深入推进"互联网+"就业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提高就业供需匹配度。
  四是加大对青年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要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求职意愿,针对性提供政策支持,不断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提升对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精准度,优化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五是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精准就业帮扶。要优化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认定和监测,及时将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脱贫户、大龄、残疾、长期失业等人员纳入援助范围,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专场招聘等措施,对这些人员进行就业帮扶。
 
波音任命柳青为波音中国总裁
 
  8月16日,波音公司宣布柳青将担任波音中国总裁,该任命将于9月1日正式生效。
  此前,在服务公司34年后,前波音中国总裁谢利嘉(Sherry Carbary)宣布计划于2023年年内退休。7月10日开始,柳青受命代理波音中国总裁职务。
  作为波音中国总裁,柳青将负责制订和贯彻波音在中国--其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场之一--的发展和合作战略。他将常驻北京,向波音国际集团总裁布兰登·纳尔逊博士(Dr. Brendan Nelson)汇报工作。
  在担任波音中国总裁之前,柳青负责领导波音在中国的政府关系团队,管理与重要政府机构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及影响力遍及中国各地的教育和公益项目。
  出生于中国辽宁省的柳青拥有超过20年在华企业高管的经验,包括福特汽车大中华区副董事长、福特汽车国际市场集团副总裁兼法律总顾问。此外,他还曾在克莱斯勒汽车及克莱斯勒-戴姆勒公司担任领导职位。
  波音在中国已经拥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的访华将波音飞机引入了中国市场,波音于次年向中国交付了首批707。现在,波音飞机已经成为中国航空客货运系统的主力。中国参与着所有波音在产机型的制造,包括737、767、777和787梦想飞机。
  波音的在华业务每年对中国经济的直接贡献超过15亿美元,其中包括对供应商的采购、合资企业收入、业务运营、培训以及研发投资等。
 
专家论坛
 
中国经济具有长周期优势
 
北京日报8月14日刊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撰写的文章指出,今年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还是积极的、向上的、给人信心的数字。上半年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速度。关键是下半年,如果我们能保持5%左右的增速,今年全年在5%以上,还是有希望的。
  现在是处于非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速
  总体看中国经济增长,现在是处于非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速。为什么说是非正常情况下呢?因为近三年国际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大国博弈加剧。美国对中国遏制、打压、围堵,方方面面设障,可以说和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我们打压越来越严厉,越来越严苛。所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减缓,中国企业和产业链外移,外商投资热度降低,这些都受到一定影响。加上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比如美联储连续11次加息,利率已经达到5.0%-5.25%,两年期国债利率在5%左右,而中国三年期的国债利率才2.85%。美元、美债的高利率和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向美国回流,对中国经济增长不能说没有压力。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中国长臂管辖涉及1300多个实体,对我们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对中国的投资也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美国不断地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气氛,甚至企图推进亚洲版北约,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运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外部环境,我们必须看到。
  二是乌克兰危机。去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对俄罗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制裁,而且威胁要对中国进行连带制裁。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坚持中立立场,而且一直在劝和促谈。俄乌冲突造成了全球性通胀等问题,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很多企业不敢和与俄罗斯有关的企业进行交易,在全球市场布局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是世纪疫情。过去三年世界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这给我们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2022年,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我在年初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会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是修复,然后是恢复,然后是反弹,然后才是复归。在外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疫情政策放开以后,肯定不会是中国经济马上就可以应声而起,它一定是有修复期的。这三年给我们带来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预期减弱--供给冲击--需求收缩。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预期,这三年企业的活跃度不超过70%。在这种不活跃状态中,有很多企业是停业的,有一些企业是歇业的,有一些是"死亡""休克"的。从"休克"转向复苏还是有可能的,但已经"死亡"的企业很难再次重生。很多企业因为疫情三年而遇到很大的困难,遇到流动资金不足、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中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是服务业,是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恰恰是这些行业、企业在三年疫情中是受影响最大的。所以,要给企业修复的时间,争取一部分企业可以起死回生。
  另外,在美国强力遏制下,中国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外资的头部企业开始向外转移,并带动一些跟它配套的关联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向外转移。
  所以,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现在5.5%的经济增速,在全球大型经济体里还算比较好的。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要素具有长周期的优势
  总的来说,尽管这三年是非正常的,但中国经济向好的这个基本要素没有变,而且这些基本要素具有长周期的优势,可以塑造中国长周期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可以塑造中国未来持续保持在中速增长或者中高速增长的动能不减。比如中国绿色发展的优势,除了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一枝独秀以外,中国将节能减排降耗这些方面的指标和要求,都纳入到"十四五"规划强制性约束性指标中,无论经济增速如何,这些指标照常该下降的下降,该调整的调整。中国在碳足迹、碳排放、碳捕捉、碳交易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当中,中国占到了25%;我们的光伏生产能力、光伏装机规模在全球排在第一位;风能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列的。新能源是我们的亮点,绿色发展是我们的亮点,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
  我们分析问题,一定要看全局,看整个世界,进行横向比较,看周期,进行长周期的比较,而不是只看某一点、某一个数字。分析问题要有宏阔的视野,比如说中国新基建的创新发展,这也是我们非常大的亮点,中国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效。到今年6月底,已经完成5G基站超293万个,正在打造基于超算的"东数西算"和若干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基本面以及发展的底层逻辑还是不变的。我们的长周期塑造的比较优势,未来会形成很多新的消费场景、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管理变革。
  我到华为调研,看到华为新建设的展厅,已经展出了基于5G条件下设计的各种产业数字化的场景,人工智能在5G这一基础设施上的新应用,包括采掘业可以做到矿下无人采掘等,这都是颠覆性的行业变化、业态变化。我也曾到中兴通讯调研,中兴通讯基于5G的几十种产业数字化的样板间也在形成。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创新能力在提高,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调高了对中国的经济预期。2021年之前,中国连续十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38.63%。2022年,这一比重虽然降低了,但也在30%以上。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个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并没有变。
 
王成仁:如何理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
 
  《经济日报》8月14日刊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研究员王成仁撰写的文章指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自主可控,是指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具备较强的把控力;安全可靠,是指产业链供应链能够在面临挑战时确保安全稳定运行;竞争力强,是指产业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中,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可控"在本质上就是确保安全,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对链条上的各环节、各主体、各要素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在特殊时期保障基本安全。这既涉及原料、零部件、生产设备、机械装备等实物资产的供应,也涉及技术、软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供应。"自主可控"就是通过"自主"的方式达到"可控"的目标。产业链是否可控,取决于所面临风险水平的高低,即产业链各个环节遭到破坏或中断供应的风险有多大,一旦出现供应中断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有多深,以及寻找替代供应源以恢复供应的时间有多长、效果如何,等等。在实际工作中,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产业链,只有安全水平相对较高的产业链,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就是追求一种相对安全的状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新冠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进程,区域化、近岸化和本土化态势明显。在此背景下,我们强调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重要且必要。同时要看到,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不等于追求全面自给自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已经更为细化,特别是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大型跨国公司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布局其供应链,实现各环节、各单元的统筹协调,不同企业、不同供应链之间的交互更加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国很难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打造某一产业链的全部环节,也没有必要将全部产业、每个环节都实现自给自足。因此,必须选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自主"来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可替代性,包括原材料替代、中间品替代、终端消费品替代等,确保在外部供应中断时,能够依靠本国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要达到"可控"的目标,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满足人民衣食住行通讯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相关产业;二是满足人民康养、高端消费、智能消费等高品质消费的产业;三是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工业母机、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能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四是尖端科技、前沿科技等保障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产业。
  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重点需增强五方面能力。一是增强技术能力。着力增强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科学支撑。二是增强创新主体实力。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国有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技术扩散机制,加大行业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供给。三是增强标准规则影响力。在5G、高铁等优势领域,争取形成适用于大部分国家的标准规则体系。四是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大力吸引科技人才,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实现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和装备的进口替代,减少对外依赖。五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建立健全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核心龙头企业及其配套企业联系机制,鼓励企业基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结成联盟关系,加强互动。
 
洪群联: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素及特征
 
  经济日报8月14日刊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洪群联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支撑。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推动科技进步、产业链升级、供应链稳定带来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快速突破,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国家间围绕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此,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的产业增长点,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面对艰巨繁重任务,准确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目标要求,并以此更好指导实践,十分必要。
  明晰构成要素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部门、主导力量、要素条件等构成的有机系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要调整优化部门之间、主体之间、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好促进其有序链接、高效畅通。
  从产业部门看,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需一体推进。
  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提升质量效率的主阵地,是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控制力和话语权的角力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我国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完备产业链的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的农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根基。要保障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要更加重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现代化的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和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并占较大比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迄今为止,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农业社会的防洪灌溉、水运河道,工业社会的公路铁轨、煤炭电力,还是数字社会的宽带网络、5G基站,离开了基础设施就难以正常运转。要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更好发挥基础设施体系整体效能,更好支撑产业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
  从主导力量看,各类经营主体需共同发力。
  企业等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我国已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在产业上互补、在市场上协同的良好局面,以及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为各类所有制企业、不同规模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使广大民营企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外资企业参与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来;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从要素条件看,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要素等需协同优化。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第一驱动力,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数据是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以及数据等其他要素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整体,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拖后腿,影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金融"脱实向虚"、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数据孤岛和数据垄断依然存在等问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优化产业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促进各要素之间在量上比例优化、在质上相互适应、在时间上符合适时性要求、在空间上满足流程最短要求。必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配置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
  把握特征要求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从基本特征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应体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兴产业出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体系重塑。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进入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驱动力,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系统、生产方式和组织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智能化成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同时,适应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对产业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体系的绿色化,不仅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而且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前沿科技跨领域交叉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产业发展呈现跨界融合的趋势。融合化既是现代产业的普遍形态,也是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
  从基本要求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实现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也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巨大、分工协作、竞争力强,既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发展基础,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完整性是从现状出发,立足大国经济要求、基于工业门类齐全特征、针对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所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不断提高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
  我国产业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与世界先进水平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相比还有差距。先进性是从目标出发,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所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全面优化提升产业体系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质量效益,使我国产业发展处于全球前沿和领先水平。
  当前我国部分产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仍有不少产业在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特别是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全球产业链重组等对我国产业安全造成冲击。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是自主可控、具有韧性且安全的体系,能够不断突破堵点、卡点,在极端情况下保持有效运转。安全性是从底线出发,基于全球竞争格局严峻形势、从统筹发展和安全角度所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底线思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战略支撑。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需要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要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增强协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政策转型,引导资源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对接。
 
陈斌开:把扩大内需和创新驱动有机结合起来
 
  经济日报8月16日刊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撰写的文章指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战略是从市场需求规模方面增强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从优化供给结构方面提升发展质量。推进二者有机结合,要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把握新赛道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深刻认识理论逻辑
  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相辅相成的。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战略是需求侧管理的战略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推动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需求上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从供给上看,我国拥有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愈发凸显,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成为发展速度、质量、效能等的决定因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支撑。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创新能力依然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更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面临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等一系列挑战。要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从更好发挥大国优势出发,从深刻把握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出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需求侧管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同时,还要加深对"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认识,激发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综合来看,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重要路径。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必须以动态平衡的视角考量二者的关系。目前,我国供需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供给不适应于需求升级,高端需求得不到满足,低端产品供应产能过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能够增加有效需求,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释放消费意愿的过程中实现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结构升级对供给结构的适配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牵引产业结构的优化。我国供需矛盾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是高质量供给对于需求的引领作用不足。创新驱动能够推动供给高端化,以高质量供给更好引领需求,促进供需动态平衡。由此,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将有利于推动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释放二者结合的巨大潜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要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升有效需求,强化高质量供给,释放二者有机结合的巨大潜力。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扩大的内需必须是有效的需求,为创新提供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只有当发明被转化为可消费的产品、服务时,创新才真正发生。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实现自主创新带来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扩大内需战略旨在积极开拓新投资领域、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努力引导消费方向、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以扩大有效需求。这将更好激发自主研发,有利于培育附加值高的国产品牌,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一方面,通过创新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将居民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提高供给体系的技术含量,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领创造出巨大的新需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依靠科技创新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
  总体来看,我们要坚持"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让扩大内需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倍增效应,更好助力高质量发展。下一阶段,需围绕深化改革,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的重要作用。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重要作用;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破除产品和要素流动面临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区域间的合作与功能互补,推动资源在全国的自由流动与自由聚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内需与创新的良性互动。同时,还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专家论点辑要
 
  ▲我国经济正处于回升向好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
 
  据报道,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日前表示,经济回暖力量不断蓄积,我国经济正处于回升向好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
  他坦言,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消费,必须要在扩大就业方面下功夫,而扩大就业需要企业的生产形势全面好转。
  他认为,下半年应对需求收缩的挑战,投资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在着力提振投资上见成效。张立群建议,接下来要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更大功夫,做好充足的项目储备和资金支持。发行特别建设国债,通过国债支持公益性突出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扩大内需是下半年政策储备关键着力点,政府投资一旦大规模启动,企业订单就会明显增加,将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持续恢复,进而带动就业和消费持续恢复。
 
  ▲蔡昉认为促进消费回归应为最紧迫政策目标
 
  据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8月14日晚间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上发文表示,总体来说,现在最紧迫的目标是刺激居民消费,因此,需要动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规也符合经济规律的渠道,把钱发到居民的腰包里。
这也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新对象、新手段和新目标。其核心是刺激的对象要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对应现实经济中的堵点和短板。同时,对居民的消费进行刺激,可以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中小企业
 
长沙将新增22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8月16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湖南省第三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全省共有455家企业入围,其中有225家企业来自长沙。
  何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即指以前的“市级‘小巨人’企业”。去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指出要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梯度分层培育,成长路径相互衔接。三个梯度也与过去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一一对应。
  截至目前,长沙累计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99家(含公示名单),相关数据位列中部城市前列。长沙在培育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蹚出了一条创新发展道路。
  为支持全市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为“小巨人”,长沙创建了“三真模式”,即“真金白银”的投入,市本级研发奖补资金总量大幅增加;“真抓实干”的支持,市本级配套扶持政策已成体系;“真情实意”的帮扶,在投融资、公共服务培训、技术创新、数字赋能、品牌提升、市场展会等方面,“小巨人”企业享有优先权。
  在资金方面,以长沙市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为主的金融机构积极为中小微企业送去低成本的融资贷款,截至7月底,长沙市风补基金共支持8家合作银行累计向12264家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类贷款29586笔,放款金额300.08亿元。
  “受支持企业中有2000余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452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家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风补基金有关负责人表示,风补基金支持的企业正不断成长为省市重点培育企业,受支持企业在营收、利润、税收、支持就业人数等方面均实现了成倍增长。
  在企业服务方面,长沙于7月底上线了长沙市企业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打造了“互联网+长效帮扶”的工作模式,可以24小时接收企业问题诉求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分发,全市各部门即时受理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实时向企业反馈问题办理情况,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调查分析
 
中物联发布2023年物流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报告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23年物流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物流企业营商环境评价总体向好,被调查企业对全国营商环境各细分项平均分为4.16分(满分为5分),总体比较满意。
  数据显示,被调查企业对于2023年全年收入规模总体预期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37.96%的企业认为2023年全年收入规模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30.59%的企业认为收入规模出现5%-20%的小规模增长;37.44%的企业认为2023年全年收入规模将与去年大体持平。
  多数企业有信心完成年度目标。调查数据显示,44.28%的企业有信心完成2023年企业发展目标任务,43.76%企业对完成2023年企业自身发展任务的保持观望态度,也有少部分企业信心稍显不足。
 
经贸态势
 
中国首次发布《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则义务情况报告》
 
  据悉,中国商务部8月11日首次发布《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则义务情况报告》。报告梳理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则义务概况并作总体评价,表达对美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实施单边贸易霸凌、操纵产业政策双重标准、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等政策措施的关注。
  报告全文85页,涵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产业补贴,农业补贴,贸易救济,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投资审查政策,购买美国货,国际经贸合作中的歧视性安排等11个方面对美国政策措施的具体关注。
  报告指出,美国作为被世贸组织成员发起争端解决最多的成员,不仅选择性执行世贸组织裁决,还执意阻挠上诉机构成员遴选并导致其陷入"瘫痪",是"多边贸易体制破坏者"。美国长期以"国家安全""人权"和"强制技术转让"等为由,对其他成员采取单边措施,任意加征关税,滥用贸易救济,并利用其在经贸领域的优势地位胁迫其他成员服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无理要求,是"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美国大规模实施排他性、歧视性的补贴扶持政策,利用出口管制等手段限制其他成员产业发展,是"产业政策双重标准操纵者"。美国挑动"脱钩""断链",试图以单边关税措施倒逼产业链回迁,以巨额补贴手段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产业链供应链,以所谓"价值观"为基础推动近岸友岸外包,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
  报告指出,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及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创立者和重要受益者,应遵守规则、践行承诺,发挥主要成员的表率作用,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成员一道,共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电池企业直面欧盟新电池法三大挑战
 
  8月17日,欧盟官方公示满20天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下称《新电池法》)将正式生效。根据《新电池法》,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这将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口欧洲产生重大影响。
  在长达3年的立法酝酿中,中国电池企业对欧盟《新电池法》经历了“担忧——参与——接受挑战”的心路历程。尽管如此,一位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家表示,“欧盟《新电池法》对中国电池行业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业界人士认为,《新电池法》实施后,中国电池企业出口欧洲,至少要跨越三道障碍:一是补足和完善碳足迹声明;二是满足欧盟对电池材料的回收与再生利用要求;三是应对电池护照中信息披露的挑战。
  作为向欧洲出口动力电池的大国,中国将如何应对欧盟《新电池法》被多方关注。据了解,就在不久前,“中国版电池护照”项目已经启动,主要目的是应对出口要求,促进与欧盟的电池贸易。“中国版电池护照”将寻求与国际接轨和数据互认。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新电池法》虽已生效,但落地实施起来的难度不小。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中遇到过的难题,欧盟很可能也会遇到,中国经验可能为欧洲提供借鉴。
  电池出口迎三大挑战
  中国的电池产能占全球电池产能的77%,欧洲是中国锂电池出口的主要市场。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中国动力电池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14.9%上升至2023年的34%。
  欧盟《新电池法》靴子落地,让中国电池企业出口直面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碳足迹声明。自2024年7月起,出口到欧洲的大部分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这意味着,电池出口企业要搜集和计算从上游矿产、材料到电池生产、回收以及再利用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并进行披露。然而,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方面的积累薄弱。其难度包括,电池企业要将采矿、正负极材料、电芯等整条供应链上的碳足迹都纳入搜集,还要对每一个环节的碳足迹进行测量和认定,而目前国内既没有非常成熟的数字化工具,又面临着标准数据库不统一、国际互认机制未建立等困难。
  第二个挑战来自电池材料的回收利用要求。《新电池法》对动力电池使用再生材料要求达到一定的比例,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再生原材料使用的认定机制,无法判断哪些电池中使用了再生原材料,使用了多少比例。这也将对未来的出口形成一定阻碍。
  第三个挑战来自电池护照里过高的信息披露要求。自2027年2月18日起,进入欧洲的大部分动力电池需持有“电池护照”,对电池相关的主要信息进行披露。在欧盟《新电池法》中,一份用户友好型的电池护照,需要记录约90个强制性数据属性以及自愿建议。具体内容包括,电池和制造商信息、合规性和认证、碳足迹、供应链尽职调查、电池材料和成分、循环和资源效率以及性能和耐久性等。
  三大挑战的出现,必然导致中国动力及储能等电池进入欧盟市场成本增加、难度加大,新电池法甚至在有些地方被解读为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在今年6月召开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随着欧美以更严格要求驱动电池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着力主导全球竞争规则,中国电池企业面临欧洲碳壁垒、产业链本土化和碳达峰等多重挑战。
  寻求国际接轨
  在《新电池法》带来的诸多挑战中,能否拥有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池护照,是中国电池企业能否成功出口欧洲的关键。
  电池护照是全球电池联盟(GBA)提出的行业倡议,目前已得到多个国家的认可。在欧盟,数字产品护照正在成为增加产品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核心工具,而“电池护照”是欧盟实施的第一个数字产品护照。
  电池产业链带有全球化的属性,从金属矿产的开采,到新能源汽车制造,经常涉及多个国家,因此,“电池护照”要在全球确立一套公认的标准,推动产业链的数据共享,实现更高水平的治理。“电池护照”背后,是一套围绕电池产业的跨国规则的制订,产业链各方都希望能获得更高的话语权。
  今年1月18日,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GBA首次发布了电池护照概念验证成果。洛阳钼业、华友钴业、中创新航等中国企业也是GBA电池护照项目的参与者。今年4月,宁德时代加入了GBA新一任董事会,成为唯一入选全球电池联盟董事会的中国企业。
  就在欧盟《新电池法》出台前夕,“中国版电池护照”的相关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今年4月,中汽数据主办的“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峰会”披露,中汽数据牵头发起了“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任务之一便是研究中国版电池护照的落地可行性。中汽数据是国家级汽车产业数据中心,长期支持有关部门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管理政策研究工作。
  “为了深化行业共识,中汽数据组织了行业有关企业启动中国电池护照联合开发项目。”参与项目的人士说,研究设计“中国版电池护照”,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贸易要求,持续保持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先发优势。
  据了解,中汽数据已经面向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相关行业机构、科研院所、主流企业等征集联合研究单位,组建“中国版电池护照”联合开发项目顾问委员会,负责与国际机构开展交流对话,促进“中国版电池护照”与国际间的接轨和数据互认。
  对于“中国版电池护照”如何实施,业界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国内电池生产整体与国际标准接轨。相比国际标准,中国在碳足迹、ESG、再生回收比例等标准体系的建设上进展较慢,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补齐短板。
  另一种思路是,将出口与非出口的动力电池区别对待。出口电池衔接当地电池护照的标准;对于非出口的电池生产企业,根据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持续完善对电池生命周期的溯源管理。目前第二种思路更占主流。
  毫无疑问,电池护照对电池产业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部分中国企业选择主动迎接挑战。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表示:“我们高度认同国际电池联盟的哲学和发展目标。”“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国汽车的低碳竞争力,必须补齐现阶段国内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的短板。”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冬昶亦表示。
  截至目前,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中国电池企业都已在部署零碳转型战略,探索电池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回收材料及溯源等解决方案。
  倒逼产业提升透明度
  为了推动电池护照落地,欧盟将开发一个电池信息交互平台,对欧洲市场上流通的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溯源记录。
  这其中一个关键点是,电池企业是否愿意共享数据以及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国内电池专家表示,欧盟《新电池法》需要电池企业公开电池产品性能参数,包括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异常敏感的核心参数,推动起来难度不小。
  与欧盟借助《新电池法》来补齐产业短板不同,作为新能源汽车大国,中国动力电池的底层数据积累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中国是全球最早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溯源管理的国家,有着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溯源监管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凝聚着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电池企业多年来寻找最佳平衡点。
  早在2017年,工信部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要求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2018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追溯管理暂行办法》颁布,明确强制实施动力电池溯源管理。随后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记录动力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退役、回收利用等100多项溯源信息。
  经过多年努力,溯源平台实现了对动力电池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的监测,做到了动力电池“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责任可究”。在今年6月中旬召开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震坡介绍,国家溯源管理平台上已有逾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2000多万套电池包,超过10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注册。目前,电池溯源数据在责任主体履责监测、动力电池残值评估及退役量预测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围绕着动力电池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中国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欧洲很可能也会遇到,中国的解决方案可能为欧洲提供借鉴。在欧洲借助电池护照提升电池产业透明度的同时,中国多个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也在走向开放,从过去主要服务监管决策,走向指导行业、赋能企业。要推动开放、提升产业透明度,还需要诸多努力,比如有效打通产业链企业的数据孤岛,解决上下游衔接不畅、行业数据分析挖掘等难题。
  相比欧盟《新电池法》,中国在电池法律体系上还有要补课的地方。欧盟《新电池法》是一部适用所有类型电池的法律,涵盖了消费类电池、车用电池、便携式电池、工业电池等各种品类,而中国的电池法规大多仅针对汽车动力电池,并且法规的层级不高。
今年6月21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为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将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这意味着当前的《暂行办法》将升格,针对电池回收的管理将更具约束力。据悉,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将从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完善监管措施。
 
日本7月贸易逆差同比下降94.5%
 
据悉,日本财务省8月17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日本7月贸易逆差为787亿日元(1美元约合142日元),同比下降94.5%。
  数据显示,由于煤炭、燃油、液化天然气等产品进口额显著下降,7月日本进口额同比下降13.5%至8.80万亿日元,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
  当月,日本出口额同比下降0.3%至8.73万亿日元,为29个月来首次下降。其中,矿物性燃料、半导体制造设备、半导体等电子部件出口额明显下降,但汽车出口额继续增长。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7月日本对美国实现贸易顺差8450亿日元,同比增长65%,连续6个月同比增长;对欧盟贸易逆差为207亿日元,连续12个月出现逆差。
 
投资视点
 
北京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文帮扶市场主体支持灾后重建
 
  8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帮扶市场主体支持灾后重建的通知》(下称《通知》),督导金融机构第一时间迅速响应救灾需要,认真做好防汛救灾和受灾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通知》要求在京各银行机构统筹调度信贷资源,加大对受灾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积极助力市场主体复商复市、恢复生产。
  对受汛情影响暂不能营业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一律不得抽贷、压贷、断贷。强化续贷和"随借随还"类金融产品推广,可"一企一策"给予调整还款安排等纾困支持。
  《通知》支持在京各银行机构为受灾情影响的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涉农客户及个人客户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在贷款主体、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还款安排、担保方式等方面作出差异化安排,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原则上专属金融服务在准入条件、产品定价等方面显著优于本行其它同类产品。
  对确因受灾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通知》指出,银行机构可灵活调整消费贷、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
  同时,《通知》明确将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保障,单列1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和50亿元再贴现额度用于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做好灾后金融服务工作。对房山、门头沟、昌平等受灾严重地区企业的票据融资,优先给予再贴现支持,并要求相关金融机构对符合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的信贷业务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通知》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持续发挥融资增信作用,为受灾在保户提供展期、续贷、调整分期等还款安排。农业担保机构对京郊受灾导致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的农业经营主体免收12个月担保费。对于房山、门头沟、昌平等受灾严重地区新增的符合再担保政策范围的融资担保业务,鼓励融资再担保机构对直接融资担保机构免收再担保费。
 
发改委出台24条措施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
 
  8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以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湧表示,这是继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颁布以来,国家发改委对沪苏浙皖四省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又一重大举措。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措施》围绕做强虹桥商务区这"一核",做优做精北向拓展带、南向拓展带这"两带",引领带动长三角全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三个层面,提出了24条具体措施。
  首先,在强化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方面,《政策措施》紧紧牵住增强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这个"牛鼻子",围绕支持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打造功能复合型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提出了试点国际高标准电子商务规则、培育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率先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等5条具体措施。其中提到,支持虹桥商务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率先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允许主办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购汇,允许跨国公司在境内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境外集中收付业务,赋予企业更多资金汇兑自主权。
  其次,在促进"一核两带"融合发展方面,《政策措施》围绕支持以"一核"辐射带动"两带",以"两带"特色功能支撑服务"一核",提出了构建高水平区域创新网络、率先开放智能网联汽车跨省市道路测试、开展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11条具体措施。
  最后,在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政策措施》围绕加强服务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平台建设,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提出了提升国际航空服务功能、共建跨区域轨道交通网、构建全链条科研服务体系等8条具体措施。特别是,《政策措施》还提出,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优化算力布局,加强与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联动发展,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实时性算力需求,并在探索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先行先试。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肩负着引领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重要使命。"该负责人称,为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政策措施》根据新的发展需要,更加突出创新、开放、设施三个"协同"。一是更加突出创新协同。《政策措施》聚焦推动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构建高水平区域创新网络等细化实化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更加突出开放协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轴心,为进一步以协同开放提升整体实力,《政策措施》聚焦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等细化实化具体举措,积极做好开放这篇文章,合力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新引擎。三是更加突出设施协同。打造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门户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加快建设成为联通国际国内的门户枢纽,《政策措施》聚焦航空、水运、轨道交通、数据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细化实化具体举措,不断提升枢纽能级,增强资源配置能力,协同建设联通国际国内的"彩虹桥"。
  上述负责人称,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持续跟进《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定期调度进展、总结成效,统筹做好督促协调,对落实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并努力予以解决,确保各项工作形成闭环。
 
重庆高新区发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
 
  据悉,为进一步发挥重庆高新区创新资源优势,提升产业能级,促进重庆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近日,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印发了《重庆高新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十个方面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给予直接支持。
  十条《措施》具体包括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智能标杆、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绿色标杆、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引导辖区内企业形成制造业产业生态圈等,条条都是干货,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最高一次性奖励可达500万元。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方面。对新认定的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市级补助金额的50%给予企业每年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与复审优秀的市级研发机构,包括重庆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业设计中心等,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20万元/个的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补助资金每年不超过60万元。
  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智能标杆方面。对实施技术改造后,入选全球智能制造灯塔工厂、国家智能标杆工厂、重庆市创新示范智能工厂、重庆市智能工厂、重庆市数字化车间名单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不超过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方面。支持工业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和新模式应用,通过采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和设备,推动智能制造能力提升。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500万元的项目,按不超过其设备实际投资(含融资租赁)的20%给予补助,根据企业营收增长情况,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
  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方面。按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支持工业企业进行节能、节水、清洁化和环保技术改造。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500万元的项目,按不超过其设备实际投资(含融资租赁)的20%给予补助,根据企业营收增长情况,单个项目补助额度不超过500万元。
  《措施》还明确引导辖区内企业形成制造业产业生态圈,即对辖区内通过原材料、产品、专业咨询、信息化服务等方式带动辖区内非关联企业进入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年累计配套产品实际采购额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将按照采购额的1%给予奖励,每年不超过100万元。对有融合创新资质的企业首次升规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同时,专精特新企业通过高新金服向银行取得贷款,《措施》对按照当年LPR平均数的50%给予贷款贴息,单个企业年贴息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贴息期不超过两年。
  对首次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的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80万元奖励。
  对获得前述较低金额奖励后又可获得更高奖励的企业,就其中差额予以补足。对迁入高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签约落地并完成商事登记后,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一次性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对制造业企业通过改扩建等措施新增项目,提升亩均效益,亩均效益同比增长达50%及以上且超过全区平均值,《措施》将以企业当年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为基数按照亩均增速比例予以奖励。
 
山东二十二条措施为实体经济降成本
 
  据悉,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大力推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措施相结合,坚持降低显性成本与降低隐性成本相结合,坚持降成本减负与转型升级相结合,确保各项降成本举措落地见效,有力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通知》主要包括八个部分,共22条措施,大力推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部分,包括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支持、开展涉企收费常态化治理等3条措施。《通知》指出,2023年底前,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分别实施5%、10%增值税加计抵减。落实国家涉企收费监管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涉企收费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涉企收费治理逐步纳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动态调整并及时公布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提高涉企收费透明度。
  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部分共5条,从保持贷款总量平稳增长、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汇率避险成本等方面,推动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支持,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通知》指出,将深化开展"齐心鲁力·助企惠商"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加强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支持。同时,加强对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十强产业",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部分共3条,包括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准入服务、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通知》指出,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在全省沿黄九市开展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探索,有效降低市场主体交易制度性成本。
  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部分,包括继续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率、延续实施稳岗返还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3条措施。《通知》明确,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的政策,其中单位费率0.7%、个人费率0.3%,实施期限延长至2024年底。参保企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30人(含)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不高于20%,可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中小微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返还,大型企业按30%返还。
  降低企业用地原材料成本方面,《通知》指出,推行弹性供应政策,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弹性供应方式供应公共服务等国有建设用地。同时,加强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继续对煤炭进口实施零关税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强化预期引导,严厉查处价格串通、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方面,包括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继续执行公路通行费相关政策等3方面举措。此外,在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激励企业内部挖潜等方面,《通知》提出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降本等举措。
 
山东出台40条措施提振扩大消费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系列决策部署,纵深推进"山东消费提振年",激活释放有效需求,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山东省人民政府8月1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提振扩大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从强化大宗消费支撑、优化服务消费供给、培育新消费增长点、优化城乡消费环境等四方面提出40条措施。
  一是强化大宗消费支撑方面,《措施》提到,支持各市联合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开展汽车更新补贴。有条件的市,补贴标准参考10至20万元每辆补贴3000元、20万元以上每辆补贴6000元执行。
  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开展集体团购、让利促销、旧车置换,全年农村户籍人口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40%、达到50万辆。
  完善居民电动汽车充电桩分时电价政策,由目前的"高峰、低谷"调整为"尖峰、高峰、平段、低谷、深谷",将深谷时段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降低0.333元、实际执行0.222元,进一步降低电动汽车使用成本。
  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全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3万套(间),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各市可通过发放住房消费券、优化公积金贷款服务等,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开展群(团)购商品房给予支持。
  二是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方面,《措施》明确,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
  对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市,省级财政分别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促进体育消费,统筹安排7000万元资金,支持开展"体育惠民消费季"活动。
  全年新增社区老年食堂3000家、护理型床位2.5万张,实施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3万户。加快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全年新增托位数3万个,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4个。
  三是培育新消费增长点方面,《措施》提到,支持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建设虚拟现实公共应用体验中心,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示范推广,对符合条件的应用体验中心,按其建设费用的20%给予一次性最高300万元的资金补助。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5G网络覆盖能力,年内16市全部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全省累计开通5G基站20万个以上,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达到70%以上。实施5G基站奖补政策,对面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枢纽、智慧医疗、城市管理、智慧民生、智慧教育等垂直领域开展创新应用,且日均流量超过30GB的新建5G基站,省级财政按照基站对应用的推动作用给予每个最高5000元补贴。
  组织开展金秋双节直播季、山东电子商务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对参加的电商企业给予平台流量、金融服务、品牌推广、直播带货等支持。
  统筹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预制菜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乡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
  建立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发布预制菜地方标准目录,对主导制定并获批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鲁菜"等地方标准的,纳入省级标准化创新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范围。
  四是优化城乡消费环境方面,《措施》要求,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消费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智慧商圈,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和消费品质,对2023年智慧商圈建设成效排名前5位的市,每个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
  加快补齐流通体系建设短板,全链条布局"集散基地+集配中心+采供网点"三级节点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济南、青岛、威海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对纳入试点工程的企业,经评审合格并排名前五名的企业,省级财政给予每个企业300万元一次性奖补。
  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对符合条件并成功申报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品的原始权益人,给予其募集投资的新项目100万元前期工作经费补助。
允许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不改变用地结构和性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文明城市规范要求和所在地临时建设规划管理相关规定,在建设用地上搭建临时简易建筑,拓展消费新场景。
 
山东出台金融支持工业经济26条政策措施
 
  日前,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等14个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山东省金融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工业领域,有效发挥金融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保障作用。
  《指导意见》加强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间统筹协调,综合运用信贷资金、保险服务、资本市场、担保增信等手段,从加强政策联动衔接、加大工业经济信贷供给、拓展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等7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
  加强政策联动方面,开展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十百千万"活动,以工业企业为重点,组织金融机构高管进十大消费场景、入百处产业园区、走千个重大项目、访万家民营企业,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工业领域;持续优化金融辅导员制度,完善11条标志性工业产业链金融辅导机制,推动产业链与资本链、人才链、信息链融合融通。
  加大工业经济信贷供给方面,分类提出政策措施,稳定对传统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优化对未来产业的信贷服务,有序压降对低效落后产能的信贷规模。
  拓展工业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统筹"投、贷、保、担"多种方式,推动工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工业企业发行债券,加大基金投资力度,改善保险服务模式。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方面,引导合作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开通"技改专项贷"项目快捷审贷通道,对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符合条件的按银行最新一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35%,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提供签发商业汇票、供应链票据、发行债券以及开展仓单订单、存货质押等融资服务,每年发展供应链融资1000亿元以上。
  降低工业企业融资成本方面,灵活运用首贷培植、"银税互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撬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工业领域;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向重点产业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增信分险服务,逐步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据悉,河南省政府近日印发《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八项工程(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链条重塑、项目投资支撑、优质企业培育、开发区提升、质量品牌建设、产业布局优化、要素保障强化)实施,推动五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努力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奠定坚实产业支撑。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能级高、结构优、创新强、融合深、韧性好"为鲜明标识的先进制造业强省。
  产业能级高。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其中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2.8万家,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产业结构优。基本形成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5%,形成1-2个世界级、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产业创新强。基本建成全国制造业创新高地,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3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100%,制造业质量竞争指数达到86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
  产业融合深。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率达到8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2,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13%,建成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工厂)500家,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产业韧性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程度明显提升,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得到突破和应用,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群发展模式。
  围绕上述目标,《行动计划》明确了五项主要任务:
  加快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具有河南特色优势的新型"大国重器"。加强数据、设计、基金、高技能人才同步引育,建成完善的高端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按照企业、园区、产业链、集群分类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争创国家元宇宙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级数字产业集群,创建中部地区数据中心,推动郑州数据交易中心升格为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
  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链绿色化改造。统筹推进省级碳达峰试点建设,示范引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快发展创新研发、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开放创新研发、检验检测等平台,完善共享服务生态,赋能上下游中小企业服务化转型。
  加快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对标国家级产业集群创建标准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积极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挥集群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开展协同招商、同构创新网络、共同拓展市场,加强集群协同发展。
  "八项工程"夯实基础
  明确了主要任务,该怎么推进?《行动计划》提出了支撑制造强省建设的"八项工程"。
  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是推进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在3至5年内实现倍增,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五基"和重大装备技术攻关,提升重点产业基础能力;强化自创新品推广,形成愿用敢用的导向。
  重点链条重塑工程。重点培育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双长制",强化专班化推进,推动重点产业链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项目投资支撑工程。强化"项目为王"导向,重点实施产业万亿招商行动、工业万亿投资行动和"三化改造"提升行动。
  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做强链主企业、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小升规"等。
  开发区提升工程。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推进开发区集约节约发展,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力争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的开发区分别达到2个、10个和30个。
  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深化"设计河南"建设,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加快工业设计发展;提升质量标准水平,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打造河南制造品牌。
  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构建"中心引领、两带支撑、四区协同"的产业布局体系,突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与洛阳、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建设沿黄流域、沿京广铁路两大制造业发展带。
  要素保障优化工程。攻坚瓶颈要素破解,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出让;强化基础要素保障,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深圳重磅推出20条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8月16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在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20项举措,涉及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工商联等20多家责任单位,聚焦企业发展具体问题,推出精准有力措施,加速释放民营企业发展动能。
  其中,在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若干措施》指出,要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动设立平台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2023年年底前出台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在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方面,《若干措施》指出,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新兴领域大力培育一批民营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民营企业纳入国家、省民营企业百强名单,对入选国家级、省级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给予奖励。2023年年底前出台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加快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方面,《若干措施》指出,加大高端装备、智慧物流、商贸消费、安全应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新场景开发建设。对涉及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开放的应用场景,对民营企业实现"应放尽放、应批尽批"。以"揭榜挂帅"等形式举办场景应用大赛,获奖产品优先列入创新产品目录。
  在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方面,《若干措施》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者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鼓励民营企业建设国家和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牵头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
  在加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方面,《若干措施》指出,依托地方征信平台整合水电、海关、税务等银行迫切需要的公共数据及金融、商业等领域的数据资源,为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精准信用画像提供支持。设立50亿元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适当降低资金池入池门槛、提高补偿比例,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至1%以下。
  此外,《若干措施》指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加快形成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大项目、产业项目和特许经营项目等三类项目清单。鼓励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城市老旧资源。2023年年底前出台扩大民间投资若干措施。支持民营企业投标竞标。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资金投资工程建设,鼓励招标人免除民营企业投标担保,招标人对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人应当采取国有和民营分类的方式进行入围淘汰,原则上民营企业入围数量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一,参与投标的民营企业数量不足或者经评审无法满足招标要求的情形除外。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工程发包行为的监管和核查,鼓励总承包单位在确定分包单位时优选符合资格条件的民营企业,坚决防范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和违法分包。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抓住"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发展机遇,成立专业化绿电绿证服务机构,加快建设"走出去"行业服务平台和海外服务驿站,支持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健全民营企业海外维权服务全链条工作网络。2023年年底前制订境外投资指引。
  《若干措施》在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优化统一大市场准入环境方面指出,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试行独立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未经公平竞争不得授予经营者特许经营权,不得限定经营、购买、使用特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2023年年底前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设立议事协调机构性质的公平竞争委员会;加快推动深圳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落地实施,进一步放宽电信、能源电力、数据要素等领域市场准入。持续开展重大交易平台推介活动,鼓励民营企业进一步参与深圳数据交易所、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深圳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等重大交易平台建设。
  《若干措施》从信用机制、企业合规、依法维权、文明监管等多个角度进一步优化法环境,让企业安心、放心。
  《若干措施》提出,优化信用服务机制。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健全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机制,完善民营企业信用修复制度,建立行政处罚后信用修复渠道主动告知机制,实行信用修复"一口办理、一次办成"。2023年年底前出台深圳市信用报告代替企业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实施方案,使用统一的信用报告代替多部门开具的企业无违法违规证明。加快企业合规示范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推动涉案企业合规刑事诉讼全流程贯通,探索完善企业合规行刑衔接和合规验收结果互认机制。2023年年底前发布实施企业合规地方标准。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2023年年底前统一全市法院立案服务标准,符合立案条件的一次性办结,需要补正材料的一次性告知补齐,对变相不立案"零容忍"。除应当先行调解的纠纷外,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直接登记立案。诉前调解中,当事人明确表示不再同意调解的,即转立诉讼案件。依法维护民营企业涉外地刑事案件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异地公安机关在深执法办案协作程序,建立民营企业家市外刑事案件应急协调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侦查办案对民营企业正常办公和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
  同时,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制定年度行政检查计划,对同一经营主体推行合并检查或者组织联合检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依法监督纠正违法立案、违法取证等问题,防止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全面推广涉企柔性执法。加大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健全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工作与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联动机制,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建立拖欠账款定期披露、劝告指导、主动执法等制度,加强大型企业应付账款管理,对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逾期占用、恶意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行为加大联合惩戒力度。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若干措施》聚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搭建各类产业对接交流平台、搭建民营企业家服务平台。
  《若干措施》指出,完善全市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与民营经济人士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在涉企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评估等方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推动党政干部和民营企业家双向建立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研究制定支持行业商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枢纽平台、桥梁纽带作用,支持行业商协会搭建各类产业对接交流平台,鼓励行业商协会开展政策宣贯、行业调研、行业监测、标准制定,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诉求。搭建民营企业家服务平台,实施青年民营企业家提升计划,办好"深圳企业家日"活动,支持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在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若干措施》要求,大力培育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讲好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定期表彰一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持续探索对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依法打击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网络黑嘴"和"黑色产业链",营造尊重、支持民营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氛围。
《若干措施》的发布,是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精神及相关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和细化深化,是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关键一步。
 
广西10条措施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
 
  近日,广西推进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指挥部印发《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10条政策措施》,从支持工业企业增产增效、支持工业企业上规入统、支持停产企业复产增产、支持工业项目加快建设、支持企业"来料转进料"、支持工业企业产品展销、减轻工业企业租金成本、鼓励工业企业数字赋能、加快工业项目审查审批、帮助工业企业降本增效等10个方面打出"组合拳",加快释放政策红利,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支持工业企业增产增效。鼓励工业企业通过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增加用工等方式扩大生产。对产值排全区前500名企业中的制造业企业、广西工业龙头企业、链主型龙头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单项冠军企业,在202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实现增产的,给予每季度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支持工业企业上规入统。建立临规企业培育清单,对在202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上规入统且当季工业总产值净增量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投产工业企业,按其当季工业总产值净增量部分的1‰给予奖励,每季度最高奖励100万元。
  支持停产企业复产增产。对2023年上半年停产的规上工业企业,在2023年第三季度恢复正常生产、当季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以上且正常纳税的,按其2023年第三季度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量部分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家最高奖励100万元。
  支持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实行新开工建设项目奖励;对2023年下半年竣工投产的工业项目,综合考虑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新增效益等指标予以奖励。
  支持企业"来料转进料"。支持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提高产值贡献,对实施来料加工转为进料加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其202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量部分的1‰给予奖励,每季度最高奖励100万元。
  支持工业企业产品展销。对202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举办新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有50家以上区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参加的工业产品展销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给予相应补助。
  减轻工业企业租金成本。对2023年下半年新签订合同承租各地国有平台企业空置标准厂房进行生产且在2023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实现投产上规入统的工业企业,按其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量部分的1‰给予一次性租金补助,每家企业最高补助50万元。
  鼓励工业企业数字赋能。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支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依托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免费为企业开展"一企一档"评估诊断服务。
  加快工业项目审查审批。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按应批尽批原则,推动项目用地、节能、环评等审批提效增速,除国家政策有明确规定外,不以"窗口指导"、产能风险预警和产能指标为前置条件,坚决清理和制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自我设限审批行为。
  帮助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将谷段时长设置为连续性8小时,暂停尖峰电价机制,建立低谷电力消纳合作机制。支持区内高速运营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采取"以量定价"降低高速公路通行费用。对运往北部湾港的货物和集装箱,给予更大幅度铁路运价降费优惠。
 
广西细化18条措施扩大有效投资
 
  8月3日,广西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交通运输厅联合下发《关于积极做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若干措施》,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细化18条举措,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扩大有效投资。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将已确定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统筹纳入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批准之前的过渡期,已报国务院审批的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已报自治区审批的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可作为项目用地组卷报批依据。
  整合优化前置技术审查。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联合选址选线的工作机制;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国家重大项目,报请自治区政府出具论证意见;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涉及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项目,实施选址选线综合论证;推行用地申报"一次预告",强化用地靠前服务,切实提高用地保障效率。
  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单独选址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及自治区政府重点保障用地项目清单,项目占用林地定额的,由自治区预留林地定额统筹保障;所在市、县(市、区)采矿权规划指标不足的,可向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申请调剂增加指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统筹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推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轨道交通上盖物业综合开发等节地技术和模式。
  改进优化用地审批。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先行用地,允许分期分段报批用地;推行用地用林协同审批,规范"三改"(改沟、改渠、改路)用地和拆迁安置用地报批;优化项目划拨供地程序,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单独选址项目,在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时,同步开展供地方案编报等供地前期工作。
  强化工作协同联动。深入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用地"三方联动"保障机制,强化自然资源、发展改革、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林业等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建设单位的协同联动,合理确定开工时间,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及时保障项目合理用地。
 
全球治理赤字上升的主要原因
 
据悉,北京日报8月14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主任、研究员任琳撰写的文章指出,当下,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压力、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等新旧风险并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负面外溢效应渐显等各类全球性问题叠加,“选择性脱钩”常态化,保护主义思潮将经济全球化拖入逆行状态。加之,大国博弈不断以各种方式投射至全球治理领域,严重掣肘了各国集体行动的形成,动摇了多边主义基础,迟滞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甚至加剧了世界发展格局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压力巨大,全球债务风险高企。除了世纪疫情、灾害天气等客观因素之外,霸权国家为了护持权力在经贸投资领域采取“脱钩断链”的做法,切断了全球价值链,更破坏了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和完备性,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可能因债务问题出现投资缺口。面临债务问题的发展中经济体或将受制于债权人要求,导致财政资金流出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等社会需求最大的领域。”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同样严峻。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1月19日,美国政府已触及31.4万亿美元的法定举债上限。虽然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并提交国会,但多年来累积的债务危机问题浮出水面。
  第二,发达经济体政策负面溢出效应渐显,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迫在眉睫。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趋势,但各类经济体之间增速分化,整体复苏并不平衡。发达经济体渐进式地收复“基本盘”,但其宏观干预手段或给其他经济体带来负面溢出效应,世界经济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例如,发达经济体激进加息,美元资产投资回报率高,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资产价格变动,货币贬值压力大易遭抛售。此外,很多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支持效能几近见顶,然而,在全球范围货币流量剧增的同时,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复苏速度却几乎未见大幅改进,这其中的缘由有待深究。整体而言,疫后的世界经济仍面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发达经济体收复“基本盘”的情况相比,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却各有差异:亚洲地区相对乐观,但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其他地区面临陡增的债务风险,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经济社会问题累积。
  第三,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性凸显,主要大国气候治理承诺短期内难落地。近年来,全球变暖趋势的感知度明显提升,各类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长期化趋势不断被证实。有节奏地控制碳排放,有序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然而,发达经济体对议程的主导,以及各主要国家的利益攸关度、博弈者特性差异较大,加之近几年疫情对各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冲击,致使治理举措的落地进程相对缓慢。诸如气候治理等各类全球性问题都面临持续恶化的趋势,诸多领域的治理赤字和公共产品赤字问题严重。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当下的利益相关度不同,并且某些发达国家不愿承担历史责任、逃避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赤字状态。
  第四,地缘政治风险有上升趋势,主要国家间信任赤字骤升。二战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国际社会似乎更加关心气候变化、移民难民、传染病防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治理,传统的地缘政治和战争风险的威胁感知有所下降。然而,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的不安全感陡然攀升,地缘政治等传统安全风险再度强势回归到人们的视野里。地缘政治、传统安全、和平议程等再度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显性议题。一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从最初以经济制裁的“外延式参与”,提升至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的“直接介入”,乃至进一步将援乌内容转向“重型”武器。乌克兰危机的外溢效应将致使全球安全赤字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化趋势走强。然而,面对全球安全治理需求的上升趋势,治理安全问题的公共产品和国际机制供给却因大国互信不足难以及时补位。
  第五,技术进步犹如一把双刃剑,规则空白有待填补,但制度存在非中性风险。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仅事关一个国家是否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与各国的安全乃至普通民众的生活都有直接联系。例如,谷歌提供的高像素地图一度被某些国家赋予军事用途,同类用途还有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因为它降低了目的地的信息保密程度,便利了恐怖主义者针对特定目标采取活动,甚至还因信息的公开性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掩护。因此,多国政府曾对此类问题提出异议。其中,以色列政府曾坚决要求根据许可证协议在特殊地区限制地图的分辨率;英国政府曾要求遮盖核潜艇基地和空军基地等敏感地点;美国政府也曾要求谷歌遮盖白宫大楼的部分场所。可见,技术进步不仅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便利提供了条件,还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原有法律对这些新事物反应迟滞、未曾予以有效约束,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都存在规则缺位带来的灰色地带。此外,在技术领域,大国围绕规则制定的博弈正在拉开帷幕,技术性权力不对称很可能进一步投射在治理领域,导致制度非中性。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可能对国家安全带来影响:因为“根服务器”主要集中在美国,在美国境内集中了大量互联网的中心节点和电子商务公司,美国可以借此“监控”全世界,而美国将这种技术领域内的相互依赖关系“武器化”,就会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全景监狱效应”。一旦中性规则缺位,霸权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不对称技术优势主导规则制定,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将遭到严重侵蚀。
  第六,“精细化脱钩”或成大国政治的常态,信任赤字持续破坏全球治理行动的向心力。相比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全面“脱钩”,拜登政府更多采用选择性“脱钩”的策略,大国博弈更多地呈现出议题化的趋势,即在某些议题领域维系“脱钩”政策,在其他议题领域继续保持经贸投资交往。选择性“脱钩”主要出现在5G、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关键高科技领域,或者说所谓的“与其安全高度相关的”领域,美国对这些相关的技术类产品采取“卡脖子”策略。具体表现为所谓的“小院高墙”,表面上看似乎院变小了,但实则更明显的是墙变高了。所谓的“小院”是指美国政府想要确定与美国国家安全相关的核心特定技术和研究领域;“高墙”则指的是要加大力度严密封锁部分领域,把这些领域作为确定战略边界的所谓“高墙”。所谓“精细化脱钩”指的是在“小院高墙”之外的其他技术领域内继续保持开放。为了保障供应链安全,很多国家不得不进行自主创新、缩短供应链或是在本区域内寻找替代供应链,由此催生出供应链的“内卷现象”。大国关系的这些走势都将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走势,破坏世界市场的完整性和各经济体的向心力,进而改变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
  第七,发达经济体内部保守主义思潮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前路坎坷。发达国家忙于内顾,暂且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满足国内治理的需求,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皆有不足现象。尽管如此,受到世纪疫情和其他外生因素的叠加冲击,发达经济体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仍在发酵。为转移不断累积的国内社会矛盾,部分发达国家放任内部的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思潮蔓延,国家战略的内顾倾向加强,经贸活动的排他性增强,参与国际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积极性下降。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投射至政策领域,表现为更为严厉的投资审查和更为排他的约束条款。2018年,美国国会扩大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交易权限,并授权其在必要时修改或阻止部分赴美投资。2022年,美国财政部发布了该委员会在2021年的活动报告,统计了CFIUS的诸多审查活动和审查力度,例如合计审查了348笔新交易,审查数比2020年增长30%;2016年—2021年只有4%的并购来自中国,但受审查的并购活动仍占到总审查数的15%,针对中国的审查指数为3.7,而法德加英的平均数却不到0.5,日韩则为1.5,新加坡为2.6。发达经济体在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保护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将经济全球化拖入了一个泥泞之地,只得蹒跚前行。如何完善全球治理,如何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治理的议题息息相关。
  面对这个动荡不安却又亟需得到治理的世界,应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对抗外部风险的内部韧性,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一是维护多边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二是塑造新型大国关系,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夯实基础。三是强调求同存异,推动与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功能性合作,淡化多边机制被政治化的风险,确保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中性立场和功能导向。四是凝聚亚太国家共识,通过经贸与安全合作稳定周边局势,借由区域一体化的顺利开展,对冲全球范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风险。以区域治理为着力点,增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加速区域内合作机制的落地,破解多边难题,缓解全球治理赤字。
 
美欧日企业“破产潮”的表与里
 
证券时报8月15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勉强度过了三年新冠疫情的痛苦劫难,但却无法熬过经济剧烈收缩下的至暗时刻;有幸求获得政策滋养下的短暂安逸,但却难以抵御通胀高温的剧烈烘烤;习惯于传统路径的商业布局与市场打法,但却错过了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的时间窗口。从美国到欧盟再到日本,企业倒闭破产现象正愈演愈烈。不仅制造业批量倒下,服务企业也纷纷关闭;不仅大中企业接连解体,小微企业也竞相出局;不仅初创企业大片歇业,成熟企业也集群停摆;不仅传统行业尸横遍野,新兴行业也白骨累累。
  与去年全年仅有374家企业倒闭相比,标普全球市场情报公司(下称“标普全球”)已统计出今年上半年美国企业的破产数量达到了324家,为往年同期的两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美国不少大型企业也跻入破产行列,其中不仅有超50年辉煌经营历史并位列《福布斯》500强的北美大型家具用品连锁企业3B集团的轰然倒下,也有在行业内纵横捭阖99年并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全球运输业第一的美国运输巨头Yellow公司的凄然落幕。
  德国也不乐观。数据显示,德国上半年的破产企业达8400家,同时破产申请数量创出2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根据专业咨询公司阿尔塔雷的一份研究报告,仅今年第二季度,法国企业的破产率就同比上升35%,破产企业数量多达1.32万起。综合20个成员国的基本情况判断,上半年欧元区企业的破产速度料定不会低于去年全年23%的增速。
  按照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去年登记破产的英国公司数量超过2.2万家,同比增加57%,创出14年来新高,而进入今年,英国企业的破产严重性还在继续升级,上半年破产总数达到1.3万起,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7%,同时清盘申请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在破产企业队伍中,97%为营业额低于100万英镑的小公司,其中酒店业伤亡最重,破产数量同比增加近六成。
  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历史上日本企业的破产常常表现为不温不火的节奏,但自去年开始便进入加速状态,2022年全年破产企业数量达到6880家,同比增加15%,且企业恶化度在今年继续发酵。据民间企业信誉调查机构东京商工调查发布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继今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数量达到4042家且同比提升32%之后,7月份日本破产企业再增758家,且截至7月日本破产企业数量已连续16个月同比增加,破产数量达5年来最多。
  按照标普全球的分析报告,过去15年里,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合理地获得利率为4%-6%的债务融资,尤其是在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将利率推低至零附近以及欧元区和日本推行负利率的时期,企业融资成本更为低廉,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了欧美日企业的十分顺畅的“举债经营”,同时也使得“借新还旧”模式得以延续。然而,当宽松货币政策遭遇螺旋式的通货膨胀时,前者就会立马停下脚步并快速收紧政策口径,企业债务成本于是飙升至如今的9%-13%。全面的衡量,除日本外,不断提升的融资成本应当是砍向美欧国家不少企业的那把利刃。
  过去一年半的时间,美联储11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最终上调到5.25%至5.5%,与此同时,欧洲央行九次升息,基准利率提至22年来的最高水平,而英国央行更是连续14次加息,利率升至5.25%这一15年来的最高水平。利率的提高首先强化了商业银行对申请授信企业的道德风险控制以及顺周期的管理行为,相应便会明显提高浮动贷款利率,同时压缩授信规模,甚至当企业经营逼近盈亏平衡点时,银行还会抽贷与催收,成本增升以及回血与补血无力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链非常容易断裂,最终只能无奈选择破产。
  特别要指出的是,相比大企业拥有较高的资信而可以选择长期与固定利率贷款,许多的小微企业只能持有浮动利率的贷款,利息支出容易随利率提升快速叠加,最终所感受的借贷成本压力更加剧烈,欧美日破产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因此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的走高也必然带升资本市场利率,即债券利率的抬高,这样,高利率不仅意味着那些需要更多流动性的公司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融资成本,同时也代表那些背负巨额历史债务的公司面临着更高的偿债成本,更显示出那些急于业务拓展的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再融资成本,由此也就不难透视出破产覆盖到欧美国家所有行业以及大企业也未能幸免的逻辑因果。
  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不管是英格兰银行还是日本央行,都在本轮通胀来临前采取了量化宽松(QE)与量化质化宽松(QQE)的货币政策,前者主要采购国债,而后者则集中从二级市场购买企业债券、股票市场ETF以及房地产基金等产品,美联储甚至通过QQE破天荒地采购垃圾债券,即便欧洲与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没有像美联储那样好坏一律通吃,但其购买的ETF产品中也少不了是非投资级以下的BB级债券。中央银行于经济下行周期入场购买企业债券在为市场注入充沛流动性资金的同时,也及时满足了企业资金流转需求,同时也提振了企业的商业信心。
  然而,由于债券发行不愁买家,风险也不乏有人“兜底”,融资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顺畅与容易,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不需要转变商业模式,也不需要强化管理,更用不着产品的迭代与升级,便可以“躺赢”的方式存续下去。可是,当QE与QQE停下脚步并开始“缩表”,那些先前乘机猛加杠杆或者负债沉重的企业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然身陷“失血”困境,特别垃圾债券不仅利率高,且久期还短,发行主体所面对的偿债压力空前巨大,失去后援资金的前提下,企业最终只能以破产清盘了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美日企业整齐划一的加量倒闭破产其实是QE与QQE日益积累风险的集中释放。
  与QE与QQE相比,新冠疫情期间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推出的救助政策虽对不少企业来说更显直接功效,但最终也产生了许多的负反馈冲击与危害。疫情暴发不久,美国与欧元区以及英国政府给企业提供财政资金驰援与税收减免,同时日本政府对企业实行无利息、无担保的“零零贷款”政策,而美国的破产制度甚至鼓励与支持那些资产负债表完全颓废的企业继续经营,以保留更多的工作岗位。不过,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临时性帮扶政策启动了逐步退出的节奏,致使那些一度在疫情之中视政府为救命绳索的企业立马感到极度不适应与生存的茫然,先前足以伤筋动骨的自身硬伤与软肋也更醒目地暴露出来,依托“输血”方能活命的方式也难以为继。
  回过头去看,危机管理式的救助政策的确帮助了相关企业达到了保命与续命的目的,但同时也使得不少“僵尸企业”得以苟延残喘,本该破产的企业未能及时出清,各行业商业主体鱼目混杂,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受到抑制,同时企业也可能错过业务重建与资产剥离以及商业模式校准的机会,只是严重通胀与高利率成本勾兑而成的市场淘汰力量以十分残酷和无情的面孔出现,许多的企业不是束手待毙就是倒地而亡。很显然,现时欧美日企业的密集破产实际就是一个被政策推迟与改判的商业结果,是市场自我纠错与行业深度洗礼的一场微观重塑。
 
美国7月CPI同比上涨3.2%
 
  据悉,美国劳工部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涨幅略高于6月的3%。
  数据显示,今年7月美国CPI同比和环比分别上涨3.2%和0.2%,而6月CPI同比和环比涨幅分别为3%和0.2%。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7月核心CPI同比上涨4.7%,涨幅为2021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7月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住房成本上涨,其次是汽车保险和教育。而民航机票、二手车和医疗卫生等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使通胀缓解。
  分析人士认为,近几个月美国通胀显示出持续缓和的迹象,但同比通胀水平仍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英国7月CPI同比上涨6.8%
 
  据悉,英国国家统计局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8%,环比下降0.4%。
  英国国家统计局价格副主管马修·科德表示,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下跌,推动英国通胀水平连续第二个月明显回落。
  经济学家预计,随着能源和商品价格继续走低,英国通胀将继续回落。但由于核心通胀和服务业通胀仍然较高,英国央行可能会在下个月再次加息。
  去年4月以来,英国通胀形势不断恶化。去年10月,英国CPI同比涨幅达11.1%,创40年来新高,此后开始小幅回落。为控制通胀,英国央行自2021年12月以来已连续14次加息,基准利率升至5.25%。
 
俄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2%
 
  据悉,俄罗斯央行8月15日召开非例行会议,决定自当日起将基准利率从8.5%提高350个基点至12%。
  俄央行指出,俄通胀压力正在加剧,此举旨在控制价格波动风险,把2024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并维持在该水平上下。
  观察家认为,此举也是为了应对卢布贬值。14日,卢布汇率显著走低。据俄罗斯莫斯科交易所数据,卢布对美元汇率一度破1美元兑换101卢布,卢布对欧元汇率为1欧元兑换111卢布,均创下2022年3月23日以来新低。
  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制裁和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导致俄罗斯出口收入减少以及外汇不足等因素造成了近期的卢布贬值。
  俄罗斯央行今年7月21日宣布,将基准利率提升100个基点至8.5%。这是自2022年9月以来,俄央行首次上调基准利率。按照计划,俄央行下次审议基准利率的会议将于9月15日举行。
 
阿根廷央行宣布加息2100个基点
 
  据悉,阿根廷中央银行8月14日宣布加息210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由97%上调至118%。这是阿根廷央行今年第5次加息。
  阿央行说,此次加息主要是为锚定汇率预期,提高本币投资回报,稳定外汇储备。
  阿央行7月发布的市场预期调查报告预计2023年该国通货膨胀率将达142.4%。
  面对复杂的通胀形势,阿根廷央行今年3月加息1次、4月加息2次、5月加息1次,将基准利率从年初的75%上调至97%。
 
挪威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
 
  据悉,挪威央行8月17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4%,以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这是挪威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
  挪威央行行长巴克当天表示,尽管挪威央行今年以来多次加息,仍未能有效遏制通胀势头。统计数据显示,挪威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4%,明显高于央行制定的2%预期目标。
  在挪威央行多次加息后,企业和个人还贷压力增大,不少人质疑是否有必要继续加息。对此,巴克表示,尽管利率上调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但如果放任通胀持续,将对宏观经济和民众生活造成更大危害。
  巴克还表示,挪威央行将根据通胀和经济走势决定未来是否进一步加息。如果通胀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可能在9月进一步上调基准利率。
 
投资分析点评
 
▲乐通股份大幅减少异质结电池项目投资
 
  据悉,乐通股份8月11日晚间披露公告显示,公司将大幅减少对异质结电池项目的投资规模,本次投资将不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上月中旬,乐通股份宣布正在筹划一笔大规模投资,乐通股份拟通过自有及自筹资金,在安吉经开区与其他合作方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简称"项目公司"),建设高效异质结电池和组件智能制造项目。该项目拟总投资约47亿元,拟规划分两期建设4.8GW高效异质结电池以及4.8GW电池组件全自动智能产线。一期、二期总投资分别为16亿元、31亿元。
  异质结电池是资本市场的热门概念,因较高的极限效率被广泛认为是光伏行业的未来,不过这一技术路线目前仍处于产业化早期,有待进一步的降本增效。乐通股份当时表示,公司已经着手搭建实施高效异质结电池和组件智能制造项目的专业化团队,涵盖了技术、市场、运营、供应链以及投融资等多个关键岗位的专业化人员,具备实施项目的人员基础。
  该项目不止对技术储备要求颇高,对于乐通股份而言,投资规模也是一大考验。首先,47亿元的项目总投资已经超出了乐通股份的总市值,上市公司目前总市值仅35亿元。此外,上市公司所需投入的1亿元初始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公司2022年度净资产的50%,本次对外投资行为构成乐通股份的重大资产重组。截至2022年底,乐通股份净资产总额仅7362.49万元。
  基于以上背景,乐通股份减少对项目的投资反倒在情理之中。乐通股份公告显示,经公司与安吉经开区、大晟资产进行积极沟通及充分磋商后,拟对项目公司股权进行调整:原拟由公司出资持有项目公司不低于40%的股权,变更为公司出资持有项目公司5%的股权,根据项目公司2.5亿元注册资本计算,本次对外投资金额为1250万元。
  根据新的投资方案,各方将原计划中乐通股份的权利义务,转由大晟资产享有及承担,项目公司从由乐通股份控股并表改为由大晟资产控股并表。因此本次对外投资将不构成乐通股份的重大资产重组。
  乐通股份解释称,本次调整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推进项目。不过,乐通股份有望在后期再次获得机会,以合理对价获得项目公司的控制权。根据各方约定,未来,乐通股份有权在投资项目一期竣工验收完成、投产并产生稳定销售收入后3个月内以平价加合理利息的对价,受让大晟资产持有的项目公司除保留5%以外的全部股权,以取得项目公司的控制权并将项目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乐通股份目前主营业务包括油墨制造业务及互联网广告营销业务,两项业务整体规模较小,且在2021年、2022年已连续两年亏损。
 
▲晶科能源拟定增募资97亿投建山西大基地
 
  8月14日晚间,光伏龙头之一的晶科能源(688223)公布了一份总额高达97亿元的定增预案,募投项目主要针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山西一体化大基地。具体项目涉及年产28GW单晶拉棒切方、年产28GW切片与电池、年产28GW组件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等。
  据了解,晶科能源曾于今年5月份宣布,拟在山西综改区规划建设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项目共分为四期,建设周期约二年,每期建设规模为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各14GW一体化项目。
  针对本次定增,晶科能源表示,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光伏企业也在朝着一体化、成本最优方向进行精益化管理。近年来,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规划并实施"大基地"布局,将上下游生产线及配套设备集中布局于产业园中。
  晶科能源认为,面对明确的市场需求及产品技术升级节点,行业N型技术扩产加速,通过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公司串联起拉晶、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线,配合自动化运输、立体仓库和自动仓储等最新生产线设计方案,实现生产效率上的最优,可有效降低公司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公司将在提高量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引领产能升级等方面构筑起中长期护城河,保持公司N型产品先进产能优势,继续抢占高效组件市场,持续引领并扩大在N型产品市场的技术优势,增强公司全产业链协同能力,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增加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项目可行性方面,山西晶科一体化大基地年产28GW高效组件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总投资额为26.07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12亿元;28GW切片与高效电池片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总投资额为67.36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40亿元;年产28GW单晶拉棒切方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总投资额为29.63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为2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晶科能源刚刚完成了100亿元的可转债发行,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将用于年产11GW高效电池生产线、年产8GW高自动化光伏组件生产线等项目。
在最新的定增预案中,晶科能源表示,公司较同行业企业上市晚,银行间接融资是公司主要融资渠道之一。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一方面限制了进一步间接融资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成本,本次定增将有效缓解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资金压力。
 
  ▲威力传动拟50亿建设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
 
  据悉,威力传动(300904)8月17日晚间公告称,拟在银川经济开发区建设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6亿元。
  威力传动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本次拟建设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项目,建成达产后,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力及盈利能力,有助于持续巩固公司在国内风电齿轮传动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
  8月9日,威力传动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被视为"民营风电减速机第一股"。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度国内市场风电新增吊装容量前5大企业(合计市场份额约75%)均与威力传动建立业务合作并进展到批量供货阶段;前10大企业中的9家(合计市场份额约93%)已与威力传动建立了业务合作,其中8家(合计市场份额约91%)已进展到批量供货阶段。
 
  ▲晶科能源紧急启动回购
 
  据悉,光伏龙头晶科能源(688223)上半年净利润增长逾三倍,但股价表现有些"拉胯"。8月15日,晶科能源股价盘中跌幅一度接近13%,收盘报于10.42元/股,跌11.99%,总市值降至1042亿元;当日,公司股票成交金额明显放大,达到14.1亿元,换手率为6.66%。
  面对股价大跌,8月15日晚间,晶科能源紧急发布了一份股份回购方案:公司本次计划回购3亿元-6亿元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18.85元/股,回购的股份将在未来适宜时机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
  此前一晚,晶科能源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6.24亿元,同比增长60.52%,净利润38.43亿元,同比增长324.58%,扣非净利润35.36亿元,同比增长340.34%。与半年报一同披露的定增预案则显示出晶科能源对资金的渴求:今年4月,公司刚刚完成了一笔总额达100亿元的可转债募资,时隔近4个月,公司新一轮的定增计划募资97亿元扩充山西大基地一体化项目产能。
  对于晶科能源股价大跌,市场人士认为,公司"一边低价增发,一边出钱回购",导致机构投资者"用脚投票"。除了资本运作以外,此次大跌或许也能从晶科能源的另一份公告中找到蛛丝马迹。
  披露半年报的同时,晶科能源称,公司对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对可能发生资产减值损失的相关资产进行处置及计提减值准备。2023年半年度公司资产处置和计提各类信用及资产减值准备共计13.2亿元。其中,计提金额最大的一项是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2.46亿元,晶科能源称,这部分主要包括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合同资产减值损失。
 
  ▲华润微子公司拟引入大基金二期
 
  8月15日,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华润微,688396)发布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润鹏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润鹏半导体")拟增资扩股并引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二期")等外部投资者。本次交易完成后,润鹏半导体注册资本将由24亿元增加至150亿元,募集部分资金以补充其资本金,本次募集资金总额为126亿元,对应注册资本126亿元。其中,公司本次拟增加投资25.75亿元,所持有润鹏半导体的股权比例将下降为33%。
  润鹏半导体于2022年6月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亿元,主营业务为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及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其于2023年2月完成首次增资扩股,新增注册资本由华润微科技(华润微另一家子公司)认缴人民币23亿元用于"华润微电子深圳300mm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简称"深圳12吋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部分,润鹏半导体的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亿元增加至人民币24亿元。
  华润微表示,截至目前,润鹏半导体投资建设的深圳12吋线项目进度正常,人员逐步到位,资金投入大幅增加,除需公司自有资金补足外亟需引入外部投资者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本次交易拟引入主业关联度高、协同效应强的战略投资者,为深圳12吋线项目建设提供资金和产业资源支持。此前,用于深圳12吋线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的募集资金23亿元已全部使用完毕。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润鹏半导体董事会席位将增至9名,公司通过子公司华润微科技提名委派3名董事,公司在润鹏半导体董事会席位将低于半数,进而可能会影响对其的最终控制权。
  本轮增资扩股后,润鹏半导体前五大股东分别是华润微科技持股33%,大基金二期持股25%,中国国有企业机构调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0%,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持股6%。
华润微的主营业务为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及智能控制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以及提供开放式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制造服务。
 
  ▲海王生物拟投设医疗器械平台
 
  据悉,海王生物(000078)8月15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不超过1.5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海王器械(中国)有限公司。
  公告称,公司将结合公司渠道优势、客户资源和团队专业优势,将其打造为布局全国的综合性医疗器械商业平台,为公司在医疗器械板块的全国化和深度布局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特尔终止收购高塔半导体
 
  8月16日,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宣布终止对以色列半导体代工厂高塔半导体(Tower)的收购计划,原因是该交易无法及时获得监管批准。根据合并协议的条款以及协议的终止,英特尔将向高塔支付3.53亿美元的终止费。
  高塔半导体发布声明称:"经过仔细考虑和彻底讨论,没有收到任何有关某些必要监管部门批准的迹象,双方同意在2023年8月15日之后终止合并协议。"
  2022年2月15日, 英特尔宣布与高塔半导体达成最终收购协议。根据协议, 英特尔将以每股53美元的现金收购高塔半导体,交易总价值约为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彼时双方预计,这项交易将在约12个月内完成,即在2023年2月15日前完成。
  根据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只要收购的双方企业在本国内有业务,就需要当地反垄断部门批准。在过去19个月中,这笔交易通过了多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由于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在2023年2月15日尚未批准该交易,因此,英特尔与高塔半导体宣布延长了交易期限,将收购交易期延长至6月15日,之后又再次延长到了美国加州时间8月15日24:00(北京时间8月16日15:00)。
  据了解,高塔半导体是全球Top10的晶圆代工厂。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报告显示,2021年第四季 Tower 营收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位居第九名。除了在以色列、美国及日本设立共计7座制造工厂外,还与松下合资成立了TPSCo,还与意法半导体共享在意大利建立的一个300毫米制造工厂。其整体12英寸产能占全球约3%。其中,以8英寸产能较多,占全球8英寸产能约6.2%。
  制程平台方面, Tower 可提供0.8 m~65nm少量多样化的特殊制程工艺,主要生产RF-SOI、 PMI C、CMOS Sensor、discrete等产品,将助Intel在智能手机、工业以及车用等领域扩大发展。其中,Tower 的SOI工艺在业内颇具影响力,中国是其重要市场之一。
  英特尔计划收购高塔交易是英特尔加强晶圆代工业务的重要战略部署。英特尔正在加入台积电和三星公司主导的晶圆代工市场,高塔在细分领域有自己的技术和客户,可以帮助英特尔提高竞争力。然而,监管批准的困难却使得这一收购计划以失败告终。
  不过,英特尔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8月16日表示,公司的代工厂对于释放IDM 2.0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将继续推进在这方面的路线图,到2025年重新获得晶体管性能和功率性能的领导地位。
  此外,英特尔最近与Synopsys(新思)达成协议,开发英特尔3和英特尔18A工艺节点的知识产权(IP)组合,这也说明了英特尔在代工领域的重要进展。
  今年6月份,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英特尔将斥资250亿美元在以色列建设一家新工厂,这也是以色列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国际投资。新工厂预计将于2027年投产,并将至少运营到2035年,并将雇用数千名员工。随着英特尔在以色列新工厂的宣布,外界就开始看淡英特尔与高塔的交易。目前交易终止,高塔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星再次减持ASML股份
 
  8月14日,三星电子(KRX:005930)在半年报中披露,2023年二季度,三星电子减持了ASML约0.9%股份,即354.77万股,持股比例由一季度末的1.6%降至0.7%。以二季度均价估算,三星通过此轮减持套现约22亿欧元。
  据了解,2012年,为了支持ASML EUV光刻机的研发与商用,并获得EUV光刻机的优先供应,在2012年,英特尔、台积电、三星均斥资入股了ASML。2012年7月,英特尔入股ASML获得15%股权,并出资10亿美元支持研发;2012年8月,台积电 入ASML获得股5%股权,承诺5年投入2.76亿欧元支持研发;2012年8月,三星入股ASML获得3%股权,并额外投入2.75亿欧元支持研发;2016年三季度,三星首次减持ASML,售出了629.78万股ASML股份,占其当时持有ASML股份的一半。
  据悉,台积电早在 2015 年就清仓了ASML 的股票,英特尔则在 2017年、2018 年及之后也陆续卖掉了持有的ASML 的股票。
  ASML是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光刻机厂商,更是全球唯一能生产最先进的极紫外线光刻机(EUV)的公司。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智云股份第一大股东完成变更
 
  据悉,智云股份(300097)8月15日晚公告,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谭永良与宋长江于近日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谭永良拟以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1450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03%)转让给宋长江。
  本次协议转让股份过户完成后,谭永良持有智云股份2282.7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7.91%;公司原第二大股东师利全持股2470.76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8.56%。谭永良由智云股份第一大股东变更为第二大股东,师利全在持股数量及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动成为智云股份第一大股东。智云股份在公告当中表示,本次协议转让股份事项不会导致公司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持续经营。
  谭永良原本是智云股份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自2018年1月辞去智云股份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后,不再担任公司其他任何职务,也已不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2020年开始,谭永良不断减持所持有的智云股份股权。2020年6月1日,谭永良与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向小米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协议转让其持有的1549.95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总额的5.37%,占上市公司扣除回购专用证券账户1335.89万股后股份总额2.75亿股的5.63%。智云股份2020年6月22日公告,上述协议转让股份事项的股份过户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成。
  智云股份又于2021年1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实际控制人谭永良拟向安吉凯盛协议转让其持有的该上市公司5.02%股权。完成后,智云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由谭永良变更为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不过双方在此后签署了变更协议,谭永良于2021年6月30日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向安吉凯盛转让智云股份合计577.1万股(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2%),转让价格为8.29元/股。正是在该次权益变动后,智云股份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谭永良本次向宋长江转让所持有智云股份5.03%股份的原因是基于年龄及身体原因,不再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为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同时考虑到其自身资金需求,所以才转让上市公司部分股份。
  此番被动成为智云股份第一大股东的师利全,目前系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值得一提的是,师利全还是鑫三力创始人,现任鑫三力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
  2015年,智云股份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师利全、胡争光、李小根及张丕森合法持有的鑫三力合计100%股权,由此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当中新增了平板显示模组装备业务。
  据智云股份2022年1月19日晚间公告,公司将调整优化现有业务结构,在保质保量完成在手订单和保证员工利益的前提下,有序缩减业绩前景堪忧的汽车动力总成自动化装备的生产销售,逐步退出该业务领域;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平板显示模组自动化装备业务,达到公司资源优化配置。
 
▲大中矿业溢价1317倍竞得川西锂矿
 
  8月14日早间,大中矿业(001203.SZ)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安徽省大中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中新能源")8月13日以42.06亿元竞拍成功四川省马尔康市加达锂矿勘查矿权(简称"加达锂矿探矿权")。
  按照要求本次拍卖成交额需一次性缴清。截至6月底,大中矿业账上货币资金为13.54亿元,不足覆盖本次竞拍价42.06亿元。大中矿业表示,将通过自有资金或包括银行贷款、向大股东借款等方式在内自筹资金。本次交易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今年7月21日(因成都大运会竞价延迟至8月10日),加达锂矿探矿权在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网上挂牌的方式出让,勘查锂矿面积达21.2247平方公里,首次勘查出让期限为5年。该矿勘查权起拍价为319万元,在历经11307次报价后,最终在8月13日凌晨1点以42.06亿元尘埃落定,较319万元的起拍价升值超1317倍。
  加达锂矿勘查区块位于可尔因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田成矿带,与党坝和李家沟矿区(超大型)紧邻,地质构造位置与党坝(超大型)和李家沟矿区相似。据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编制的评价报告,预测勘查区块氧化锂平均品位1.26%,矿石潜在资源量2967万吨至4716万吨,氧化锂推断资源量37万吨至6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92万吨至148万吨),具备大-超大型锂辉石矿产资源潜力。
  据了解,这并非大中矿业首次大手笔加注锂赛道,本次"一拍惊人"前,大中矿业已经公布投资百亿级别碳酸锂项目。
  大中矿业此前的主营业务为铁矿石采选、铁精粉和球团的生产销售以及机制砂石的加工销售,2022年10月,大中矿业宣布,与湖南临武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协议,约定公司及下游企业共同投资160亿元建设4万吨/年碳酸锂采选冶及配套下游正极材料、锂电池等项目,随之正式进军锂矿。
  同年11月,大中矿业再公告,与国城控股、上海锦源晟、景成投资组成的联合投资主体拟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投资约200亿元,打造锂电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区。
  今年4月,大中矿业以自有资金1700万元竞拍控股取得湖南临武县鸡脚山锂矿探矿权,获得一定的资源基础。
 
▲环球医疗收购凯思轩达85%股权
 
  8月11日,通用环球医疗集团有限公司(02666.HK,以下简称"环球医疗")发布公告称,将以4.675亿元人民币对价收购凯思轩达医疗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思轩达")85%股权。收购完成后,凯思轩达将正式成为环球医疗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凯思轩达的财务业绩也将并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凯思轩达是医学影像设备第三方维修保养行业领域的一家头部企业,已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等荣誉称号。
  环球医疗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医疗健康板块规模最大的运营实体,也是其医疗服务板块中唯一的上市公司平台,拥有64家医疗机构。
  环球医疗负责人表示,以此次收购为契机,环球医疗将不断拓展医疗设备全周期管理业务,塑造医疗设备全周期管理品牌。
  此次收购签约仪式上,通用技术集团总会计师马可辉表示,此次签约意味着通用技术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有了新着力点。医疗设备全周期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先进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虽然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但市场空间巨大。
 
▲碧桂园服务转让武汉雪域云海网络科技51%股权
 
  近日,武汉雪域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碧桂园生活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退出股东行列,退出前持股51%,武汉威远德广房产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增持股份至100%。同时,徐彬淮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孙秀高接任法定代表人、并担任执行董事。
武汉雪域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0月,注册资本1982.43万元,经营范围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网络技术服务、企业管理等。
 
  ▲汉商集团筹划购买武汉客厅项目等资产
 
  据悉,汉商集团(600774)8月17日晚间披露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公告显示,汉商集团目前正在筹划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卓尔国际商业管理武汉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卓尔国际商管")、正安资产(开曼群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安开曼")购买其持有的正安实业(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安实业")100%股权;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武汉卓尔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尔城投资")购买其持有的武汉客厅项目经营性资产;同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正安实业成立于1996年10月,注册资本1750万美元,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综合开发,投资修建星级酒店,商品房销售、租赁等。"正安实业目前不具备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现主要业务为自有非居住物业对外租赁,并拟在本次交易报汉商集团股东大会审议前,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经营范围,不从事与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相关的业务。"汉商集团在公告中补充说明。
  另一个交易标的"武汉客厅项目"位于武汉市金银潭地区。据介绍,该项目是2012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建设项目,亦是湖北省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包含文化博览中心、武汉艺术品交易中心等9大城市文化公共建筑以及高端酒店、公寓、办公楼、园区配套商业等。武汉客厅项目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在本次交易中,汉商集团拟购买项目中部分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特色文化街区、展贸中心、酒店、写字楼、会展中心。
  汉商集团称,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同时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据了解,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汉商集团曾表示,推进"大健康+大商业"双主业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商业运营生态和模式,不断推进商业、写字楼、会展等大商业板块不同业务形态的融合发展;通过新设或并购等方式壮大公司商业板块业务体量,搭建矩阵式网络直播平台、AI数字人直播平台及数字化商品交易平台。
 
▲秦淮数据宣布私有化
 
  8月12日,秦淮数据表示,同意与贝恩资本达成"私有化"交易。该交易意味着对公司的股权估值约31.6亿美元。股份持有人将获得4.30美元现金、ADS持有人将获得8.60美元现金。该对价比贝恩初步无约束力提议函所提出的收购价高7.5%。
  由于今年6月,秦淮数据收到控股股东贝恩资本提出的每份ADS 8美元的无约束力私有化要约,对比来看,新对价比贝恩初步无约束力提议函所提出的收购价高7.5%。
  私有化协议的达成标志着秦淮数据将正式踏上私有化之路。按照市场机构预计,秦淮数据的私有化会在2023年第四季度或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如收购完成,秦淮数据将成为一家私有控股公司,其美国存托凭证将不再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据了解,秦淮数据是中国三大独立数据中心运营商之一,于2020年下半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在第三方IDC服务商总体规模指数排名中,秦淮数据位居第五名。同时,秦淮数据还是新一代第三方IDC服务商中增长最快的服务商。
 
▲深圳燃气拟分拆斯威克上市
 
  据悉,深圳燃气(601139)8月11日晚间发布预案,宣布拟将控股子公司斯威克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深圳燃气期望斯威克通过独立上市,扩大资金实力、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光伏封装胶膜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深圳燃气介绍,深圳燃气主营业务以城市燃气经营为主体,斯威克主要从事各类光伏封装胶膜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领域。由于深圳燃气与斯威克的主营业务不同,主要产品及应用领域均具有较强独立性,不会对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持续经营造成实质性影响。
  斯威克是深圳燃气在2021年所收购的资产之一,当年为了布局战略性新兴业务,除斯威克外,深圳燃气还收购了另外4家光伏发电公司。当年,深圳燃气通过合资公司作价18亿元收购斯威克50%股份,从而进入光伏封装胶膜行业。目前,深圳燃气间接控制斯威克约50.88%的股份,为斯威克的间接控股股东。斯威克现有股东还包括东方日升(300118)等,后者对斯威克的持股比例约14.09%。
  在光伏行业中,斯威克具有显著的行业地位。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至2022年,斯威克光伏封装胶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二。
  光伏封装胶膜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运营、产能投建、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具有较高资金需求。深圳燃气称,斯威克需通过独立上市募集资金进一步扩充产能并增强自身研发创新能力。
  通过本次分拆上市,斯威克计划融资17亿元,投资于年产3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封装胶膜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核心募投项目"年产3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封装胶膜项目",所需投资总额为11.2亿元,实施主体为盐城斯威克,该项目此前已出现在深圳燃气的对外公告中。
  今年2月,深圳燃气宣布拟投资13.64亿元,支持斯威克分两期投资新建年产4.2亿平方米光伏封装胶膜项目。其中,一期计划年产能约1.2亿平方米,深圳燃气规划一期项目于今年年初开工,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16条生产线的建设并实现投产。一期项目目前进展无公开信息,深圳燃气仅在4月透露一期项目已经如期正常开工,预计可以按计划投产。
  二期项目即拟投资建设光伏封装胶膜年产能约3亿平方米。深圳燃气当时表示,二期项目将在一期项目完成后视市场实际情况推进,拟建设厂房、综合楼、配套设施及40条生产线。
 
▲MSCI宣布收购私人资产数据供应商Burgiss
 
  8月15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宣布,以6.97亿美元收购致力于为私募资本投资者提供数据、分析和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Burgiss剩余66%的股份。自2020年1月首次投资以来,MSCI累计投资9.13亿美元收购Burgiss的全部股权。
  据悉,Burgiss在另类投资领域拥有超过35年的专业经验,提供私人资产数据、分析和软件应用。Burgiss数据集涵盖全球13000多家私人资产基金,覆盖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私募股权、私人房地产、私人债务、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领域15万亿美元的累计投资。
  MSCI表示,此次收购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私募房地产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持续完善MSCI在所有私募资产类别的数据和深厚专识,加强对推动创新和提高全球私募资产投资透明度的承诺。在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并满足惯例成交条件的情况下,该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完成。
 
管理视点
 
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做好这六件事尤为重要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8月16日刊发高管辅导及领导力发展公司ExCo Group高级董事总经理亚当·布赖恩特(Adam Bryant)的文章指出,成为管理者、应对新职位上的挑战需要历经一场心理转变。在此过程中,你要识别和传达自己的核心价值,学习如何进行艰难的决定。这需要你为自己团队的表现设定标准,学会分隔任务,好给自己找到合适的节奏,还需要你增加自我觉知,在思考职业与生活曲线时留意如何讲述自己的经历——你的成功和失败、失意和得意的时候。以下建议可以帮助你做好准备。
  明确自己的立场
  我与新晋领导者合作时,会提出五个问题,帮助他们发展我所说的个人领导力品牌。
·作为领导者和同事,你最重视的三项价值观是什么?
·你是如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这三项价值观的?
·这三项对推动成功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你如何向新招的员工描述自己的领导理念和方法?
·一名团队成员会如何描述你的领导理念和方法?
  花些时间仔细思考你的答案。跳出那些几乎所有领导者都会说的基本概念——比如多样性、平等与包容的重要意义,以及持续关注客户需求——并且要尽量具体。你要创造出一套只属于自己的叙述,吸纳其他人的观点,融入个人经历,使之变得生动。
  帽子公司Stetson前CEO帕姆·菲尔茨(Pam Fields)有着极其清晰的领导力品牌。“为我工作的人都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而我是他们的后盾,”她告诉我,“我总是会为他们承担风险。”数据管理公司DataGravity前CEO葆拉·朗(Paula Long)告诉团队,“我们是彼此的分包商”,强调互相负责的重要性和对他人时间的尊重。
  无论你对自己领导力品牌的定义是什么,都一定要保持一致:在每次互动中表现一致。你的团队会寻找迹象证明你为人稳定——不会为个人利益或因为受到胁迫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磨练你的决策能力
  随着晋升,你遇到的问题会愈发困难和复杂,还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起更大的责任。你将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直觉判断,因为更加棘手的问题所能依凭的数据往往更少。你会下赌注,而且必须适应不知能否获得回报的情况。有很多决策框架可以用,不过我发现以下准则是最有用的。
  ·在团队中倾听所有的声音。这意味着要创造一个鼓励辩论的环境,员工不必担心踩到别人的地雷。华纳兄弟探索频道的美国网络集团董事长兼首席内容官凯瑟琳·芬奇(Kathleen Finch)开展“积淀”会议。“我把大约25个人带进一个房间,讨论未来六个月的所有项目,每个人都会提出许多想法,”她说,“规则是你必须忘记自己的职务头衔。我不希望只有营销人员在讨论营销。”要积极询问和理解每个人意见背后的原因,并且允许其他人都这样做。
  ·看看能映出丑陋一面的镜子。组织最大的一块绊脚石,是不愿意完全坦诚地面对自己面临的困难。如果人们对需要变革的原因没有统一的认识,就不可能推动变革。“你可以有一群极其聪明的人,但他们可能会在错误的轨道上浪费大量精力。”销售软件公司Allego的CEO李有群(Yuchun Lee)如是说。要抵挡住一味给公司喝彩的诱惑。讨论初期要尽可能地保持以事实为基础,好让每个人都明白不能保持现状。要有勇气直面组织目前所处的现实位置。软件公司Galvanize前CEO洛里·舒尔茨(Laurie Schultz)说:“你必须照照‘丑陋的镜子’,跟‘美丽的镜子’映出的东西对比。两者一起对照才能真正引导变革。”
  ·当心“逻辑盒子”。我碰到过几次,感觉完全可以确定某个决策十分正确,事后却大拍脑门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想的。回溯自己的思维步骤时,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自己的决策框架从根本上就是有缺陷的。我认为这种情况就是受困于一个错误的“逻辑盒子”。领导者的职责有一部分是检验员工的想法之下的预设,免得他们陷入这种逻辑盒子。他们是否完全明白自己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们是否仔细考虑过所有可能的后果?
  ·仔细倾听——但要负责。近些年来领导者得到的最一致的信息之一是,员工希望被倾听。他们希望在公司政策中获得发言权甚至投票权。这意味着倾听已经成为对领导者至关重要的一项技能。“你必须到员工所在的地方去见他们,”高管猎头公司罗盛(Russell Reynolds)前CEO克拉克·墨菲(Clarke Murphy)说,“员工会追随倾听多于发言的领导者。”但员工也期待领导者坚决果断,特别是在危机期间。Evofem Biosciences公司CEO桑德拉·佩列蒂耶(Saundra Pelletier)说:“我在大流行期间了解到,员工真的很看重方向性的指导——不是微观管理,而是指明方向。规范性的指导可以帮助员工更快地得到正确的结果。”
  ·解释具体情况。果断行动很重要,把你的想法解释清楚也很重要。员工理解了你下达某项指令的原因以及这条指令如何顺应大局,才会更愿意依照指令开展行动。你的思考过程可以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员工每天要做出千万个微小的决定,”Analog Devices公司执行副总裁、全球业务部门总裁格雷戈里·布赖恩特(Gregory Bryant)说,“如果你不给他们解释具体情况,这就很成问题。你必须十分了解愿景和战略,把这些与人们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
  为团队设置合适的业绩目标
  这是领导力行为中最难平衡的一种。期望值定得太高,员工会失去积极性;定得太低,就无法达到必要的变革速度。员工渴望可预测性,要靠你来决定节奏并按需调整。科技公司Ping Identity的CEO安德烈·杜兰德(Andre Durand)说,领导就是要对期望值不断进行微调,“就像一个很大的混音版,你要不断努力保持组织平衡。你控制不了外部环境,事物总是在变化——这就意味着你要不断调整平衡”。他说,设置雄心万丈、不切实际的目标,会招致不满和情感上的怠慢——而当公司实际表现超出预期,“会出现另一种喧嚣。”作为领导者,“你要把握住公司的情绪状况”。
  学会分隔
  你的工作是为团队设置节奏,也需要为自己设置节奏。当你面对紧张的截止期限、人际问题、危机和要用更少的资源做成更多事情的压力,保持自己的节奏是很难的。用来思考的时间可能会变得十分稀缺,除非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分隔。可参考以下策略。
  ·始终关注最重要的事物。如果问题堆积起来,人会很想列出所有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混乱中寻求秩序。Applebee前CEO戴夫·戈贝尔(Dave Goebel)说:“一下子列出12件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没用的,你需要分出轻重缓急,并将清单上的事控制在五件以下。要想实现你的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这点至关重要。”
  ·别被卷进其他人的问题。你需要保持一定的高度以清醒地思考和看清整体局面。因此,如果有人想把自己的问题留给你,或者只为了见面或提升自己的重要性而要求开会,你要做好回绝的准备。必要的会议要尽量缩短时间,以免影响你的日程安排。“人们希望你能理解他们的问题,并且会试图把你卷进去,”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院长若阿纳·贝尔热-斯威尼(Joanne Berger-Sweeney)说,“但作为领导者,你通常必须站在别人的个人问题以外,看清全局,为组织整体做出最好的决定。”
  ·委托与求助。你可能很想自己独力承担一切。毕竟你能走到现在的位置,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你拥有强烈的自主权和责任意识。但自己承担所有挑战并不是领导——员工通常都希望投身其中。“领导力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就是向他人寻求帮助,”帕姆·菲尔茨(Pam Fields)说,“而不是自己披上超人的斗篷,认为自己可以飞来飞去、靠自己的力量保护一切。”
  ·让自己休息一下。可以肯定,你对自己要求很高,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可是,领导者的能力是有限的。领导过软件公司Veracode和信息管理公司铁山(Iron Mountain)的资深领导者鲍勃·布伦南(Bob Brennan)说:“我听到第一次当上CEO的人苛待自己,就会对他们说,‘如果你用对自己讲话的那种方式去跟朋友说话,你就没朋友了——所以别再那样对待自己了。’学习曲线的一部分是,工作不应该包含自我鞭笞。尽管领导者的工作包括帮助他人成功,但你不必为他们最终是否成功负责任。如果你不得不让某个人离开,那就这样做吧。你让无法承担重任的人离开,团队会更加敬重你。”
  ·始终要问对组织最好的是什么。面对困难的决定,特别是关于人的问题,自然会想从多个角度去研究。但如果过度担心可能的后果,你可能会动弹不得。“对组织最好的是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帮助你保持必要的高度,说清楚自己的想法。“我照镜子的时候,重要的是‘从中期和长期来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绝对正确的吗’这个问题,”软件公司SAP的CEO克里斯蒂安·克莱因(Christian Klein)说,“只要能做出肯定的回答,我就知道我在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做正确的事。”
  建立自我觉知
  你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员工会密切观察你,为你的每一个手势、每一句不经意的评论赋予意义。鲁本·马克(Reuben Mark)担任高露洁CEO时,让助理记录自己去过的楼层,以免哪个部门觉得受轻视。他说:“这种小事很重要。”
  ·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觉知包括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并在一个很狭窄的情绪范围内行动。你希望员工专心做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耗费精力解读你的心情。偶尔吐露自己有难办的事或者不顺利是可以的,但表露真我并不意味着实时分享每一种感受。曾带领斯沃琪(Swatch)等六家公司东山再起的芭芭拉·扈利(Barbara Khouri)说:“你经常需要演戏。这是一门艺术。”
  ·了解自己的触发要素。自我觉知也包括明确自己的触发要素:可能激发过度反应的压力时刻。这可能需要你挖掘一下自己早年的经历。每个人都有情绪上的疤痕,特定情况会让我们想起造成伤痕的经历,有时会让我们做出事后会后悔的反应。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触发要素,是与之拉开一定的情感距离、控制自己反应的第一步。
  ·发现自己的盲点。你还需要自我觉知来弥补自己以为的领导方式和团队对你的看法之间的差异。360度评估等结构性的反馈机制和坦诚直言的知己都可以帮助你。但你也需要自己去寻找盲点。要不断征求意见:“你需要我多做什么、少做什么,或者换一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你?”人们给出回应时,你要表示感谢,并让他们知道自己对你的启迪或在你身上促成的行为转变。
  为自己创作个人叙述
  不只是领导者,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迷失在自己讲述的人生故事里。人们会在这方面落入几个常见的陷阱。如果能意识到这些陷阱,你就能更好地指导别人——而且你自己也能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停下来。要习惯想到失败、摆脱恐惧,也需要重构失败的含义。身在可能失败的高风险位置,意味着你已经做成了一些有意义的大事。“没有当蠢货的机会,就没有真正成为英雄的机会,”客户互动软件公司AnswerDash联合创始人杰克·沃博洛克(Jake Wobbrock)说,“如果接受这两种可能性,你或许更能看清当下的本质,少一些恐惧。这样你就能表现得稍微好一点。”
  要有勇气,果断出手。要像没有什么可失去一样做好自己的工作。领导者就是这样做的。
  ·选择自己对自己讲的故事。莱拉·贾纳(Leila Janah)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得。莱拉领导着反贫困社会企业Samasource和护肤品公司LXMI,直到2020年去世。她对我讲述了自己童年经历的父母离婚、动荡、种族偏见和阶级偏见,说她从来没有任由逆境阻碍。“现实只是原材料,”她说,“你所有的背景,坏的经历和好的经历,全都由你自己来决定每天如何对待。”这意味着你在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时要有意识地选择重点。
  领导力课程就在你身边。要尽量多学习,并且安排时间反思自己的发现。这是领导力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个角色的强度——遇到的问题种类之多、及早发现各种规律的需求以及工作量之大——对人类的要求跟对机器学习一样。不断寻找潜在的经验教训,正是一跃成为领导者、在这个职位上蓬勃发展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
 
北京印发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据悉,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8月16日发布《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旨在加快推动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全力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有效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
  《若干措施》要求提升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筑基"工程,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围绕机器人操作系统、高性能专用芯片和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相关技术,支持企业组建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根据攻关投入予以支持,最高3000万元。
  《若干措施》提出构建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由机器人骨干企业牵头,整合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组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机器人企业与"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开展产业化攻关。支持机器人企业建设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申报条件的可放宽至不低于1亿元。鼓励机器人企业参与各项开源项目,利用开放资源提升创新水平。
  《若干措施》提出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加强机器人工业用地开发和供给,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率先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吸引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落地布局。对企业购置研发、生产用地,加快审批进度,实现"拿地即开工"。经授权的产业园区开发企业建设的机器人标准厂房项目,按照现有政策予以固定资产投资支持。
  《若干措施》提出培育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加大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组织专业机构为机器人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孵化、投资等服务,根据服务绩效对符合条件的机构予以奖励。对首次"升规"和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的"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予以支持。支持机器人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参与HICOOL全球创业大赛、创客北京、创客中国等创新创业赛事。鼓励有条件的区培育机器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机器人企业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建设一批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对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实现机器人生产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化的机器人企业,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且获得项目贷款的建设类重大项目,按照不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中长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年度最高3000万元。各产业集聚区出台区级机器人产业配套政策,促进机器人企业加快项目落地。
  《若干措施》提出促进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支持机器人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布局,对参加"强链补链"行动且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不超过实际履约金额的5%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完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联合天津市、河北省产业主管部门共同支持建设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示范园,提升京津冀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生产组装、维修服务等综合能力。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机器人企业融资上市。设立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20亿元,支持创新团队孵化、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并购重组和发展壮大。组织实施"挂牌倍增计划",为机器人企业做好上市服务,对进入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上市的优质企业予以奖励。支持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交所,提高发行上市审核效率。
  《若干措施》提出扩大机器人企业金融信贷支持。对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业务,给予1%的贴息或担保费用补助,补贴期限最高1年。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贷款并购相关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对符合条件的关键机器人设备等融资租赁项目,按照不超过5%的费率予以支持,企业年度补贴额最高1000万元。
 
上海推进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
 
  据悉,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海事局日前联合印发《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5G揽海"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年底,上海将显著提升5G网络近海覆盖和融合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5G赋能智慧海洋的应用创新发展高地、发展引领区和示范区。
  行动计划提出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包括通过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的平台建设,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海洋网络;统筹协调助航、风电、海工等行业设施,推进跨行业设施共享和双向赋能;重点探索海洋监管、海洋科技、海洋经济等智慧海洋场景及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运服务、智能航运监管等智能航运要素,推动海洋5G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开展海洋5G应用安全风险评估、评测认证和服务供给,加强海洋5G应用安全保障。
  具体来看,上海将推进助航设施开放共享、赋能海上风电创新发展、深化海工设施融合应用、推动5G赋能智慧海洋"5G+海洋监管""5G+海洋科技""5G+海洋经济"等场景创新、探索"5G+智能船舶""5G+智能港口""5G+智能航保""5G+智能航运服务""5G+智能航运监管"等智能航运业务先行先试、加强海洋5G应用安全风险评估、加大海洋5G应用安全服务供给、聚焦长三角涉海领域协同发展等。
上海将提升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保障海洋5G网络建设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和上下游企业联动,推动海洋5G应用规模化发展。
 
广州推出13项政策措施打造世界软件创新名城
 
  据悉,为推动广州创建"国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家核心软件发展先导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打造世界软件创新名城,日前,16届4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进一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未来,广州将锚定铸造软件新底座、打造软件新平台、促进软件新应用、发展软件新基建、培育软件新生态五个方向,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并提出13项具体政策措施,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根据《若干措施》,广州在建立"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通过资金支持企业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优质成果在穗落地转化,配套支持承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平台及国家重大项目的企事业单位等措施的基础上,新增促进企业创新、推进开源技术发展的新举措。如新增"推动将软件购置费用纳入技术改造支持范围",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开源平台、开源社区、代码托管及开发测试平台等,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不超过项目总投入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事后奖励。
  推动企业发展
  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龙头企业带领。根据《若干措施》,广州将鼓励大型工业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成立软件公司,对实质新开展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
  在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若干措施》规定,对年营收首次达到2亿元、10亿元、20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的奖励。对年营业收入达50亿元以上且达到一定增速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奖励。
  培育产业生态
  产业壮大离不开支持产业发展生态体系。《若干措施》提出遴选培育一批"四化"赋能平台,提升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水平。同时,支持"四化"平台技术革新,能力提升,完善行业"四化"共性解决方案。对符合条件的平台,按规定给予支持。
  《若干措施》还提出,要引导搭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测试中心、行业适配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国资国企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鼓励采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路线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
 
美联储启动新计划加强对银行加密货币相关活动的监管
 
  8月8日,美联储宣布推出对银行新活动的监管计划。新活动包括与非银行机构建立复杂的、技术驱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与加密资产有关的活动;涉及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活动。美联储表示,该方案将补充现有的监管流程,并加强对银行组织进行的新活动的监管。
  美联储称,新技术支持下的金融创新可以通过刺激竞争、降低成本、创造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并将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覆盖范围扩大到通常得不到充分服务的人群,从而使美国经济和美国消费者受益。不过,相关创新也可能导致单个银行或金融体系发生变化,由此产生新的风险,从而对银行组织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产生重大影响。美联储表示,设立该计划是为了确保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得到适当处理,该方案将加强对银行组织进行新活动的监管。
 
日本二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长1.5%
 
  据报道,日本内阁府8月15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1.5%,按年率计算增幅为6%,显著高于市场预期。
  出口增加是二季度日本GDP增长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出口环比增长3.2%,进口环比下降4.3%。
  当季,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环比下降0.5%,住宅投资环比增长1.9%,企业设备投资与上季度持平,公共投资环比增长1.2%。
  从内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度来看,二季度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8个百分点,内需的贡献为负0.3个百分点。
 
新加坡金管局敲定稳定币新监管框架
 
  据悉,新加坡金融管理局8月15日发布公告,宣布确定新的稳定币(Stablecoin)监管框架,以确保在受监管的这类数字代币价值维持高度稳定。
  金管局说,当局是在去年10月展开公众咨询活动,并参考了反馈建议后,制定监管框架。
  有关框架只适用于在本地发行、同新元或是任何10国集团货币挂钩的单一货币稳定币。
  根据监管条例,发行商必须符合几个关键要求,包括:他们所发行的单一货币稳定币,储备资产须符合当局的规定;发行商也必须维持最低基本资本和流动资产,以减低清盘的风险;他们也必须在接到稳定币持有者兑现要求的五个工作日内,让这些投资者赎回票面价值。此外,发行商也须向用户适当披露有关价值稳定机制、用户权益、储备资产审计结果的信息。
  只有符合框架要求的发行商才可以向金管局申请,让他们发行的稳定币成为"受金管局监管的稳定币"。这将让投资者能够区分受监管的稳定币和其他数字支付代币。
 
丁明磊: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
 
经济日报8月14日刊发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撰写的文章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发展趋势,数字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未来几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是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这对我们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必须顺应大势,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要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能有效适应科研范式变革趋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快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研发活动向网络化、生态化发展,大模型、应用导向、场景驱动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方向,开源开放、知识共享成为新趋势。我们必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加速布局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组织模式,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开发、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模式。
  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织的创新联合体,将成为我国推动重大科技攻关的生力军。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具备一定的研发投入能力、前沿技术识别及研发领导能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构建良好融通的创新生态。科技领军企业能够依托自身规模和技术优势,以国家需求和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形成各主体协同创新的体系化创新格局,进而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在产品工艺、技术应用、市场推广、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创新,在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切实发挥科技领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要多措并举。
  一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给责任、给投入、给机制,要结果、要能力、要未来,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与产业相关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中,提高企业技术专家的比例,探索将产业需求与科技计划有效对接的新机制。
  二是建设一批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联合体。通过综合实力强、有战略担当的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全面连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建立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能够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创造新价值的新型融合创新组织,推动从分散完成科研项目向提升总体能力转变。
  三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开放数字资源和应用场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培育。鼓励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场景应用创新中心等,面向中小微企业开放科技设施平台、数据、技术验证环境等,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大中小企业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
 
企业信息员园地
 
数电发票常见问题(—)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 朱丽斌
  1.什么是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
  答: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是与纸质发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全新发票,不以纸质形式存在、不用介质支撑、无须申请领用、发票验旧及申请增版增量。纸质发票的票面信息全面数字化,将多个票种集成归并为电子发票单一票种,数电票实行全国统一赋码、自动流转交付。
  2.使用数电票有什么优点?
  答:(1)领票流程更简化
  开业开票“无缝衔接”。数电票实现“去介质”,纳税人不再需要预先领取税控专用设备;通过“赋码制”取消特定发票号段申领,发票信息生成后,系统自动分配唯一的发票号码;通过“授信制”自动为纳税人赋予开具金额总额度,实现开票“零前置”。基于此,新办纳税人可实现“开业即可开票”。
  (2)开票用票更便捷
  一是发票开具渠道更多元。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全部功能上线后,纳税人不仅可以通过电脑网页端开具数电票,还可以通过客户端、移动端手机App随时随地开具数电票。
  二是“一站式”服务更便捷。纳税人登录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后,可进行发票开具、交付、查验以及勾选等系列操作,享受“一站式”服务,无需再登录多个平台完成相关操作。
  三是发票数据应用更广泛。通过“一户式”“一人式”发票数据归集,加强各税费数据联动,为实现“一表集成”式税费申报预填服务奠定数据基础。
  四是满足个性业务需求。数电票破除特定格式要求,增加了XML的数据电文格式便利交付,同时保留PDF、OFD等格式,降低发票使用成本,提升纳税人用票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数电票样式根据不同业务进行差异化展示,为纳税人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五是纳税服务渠道更畅通。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提供征纳互动相关功能,如增加智能咨询,纳税人在开票、受票等过程中,平台自动接收纳税人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智能答疑;增设异议提交功能,纳税人对开具金额总额度有异议时,可以通过平台向税务机关提出。
  (3)入账归档一体化
  通过制发电子发票数据规范、出台电子发票国家标准,实现数电票全流程数字化流转,进一步推进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信息化。
  3.数电票和使用税控设备开具的电子发票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一是开票前置环节不同。开票前,纸电票需进行票种核定申请,需申领税控设备,需向主管税务机关领用纸电票的号码段。数电票相较纸电票,无需进行票种核定,无需进行税控设备申领,无需进行发票领用。
  二是发票开票限制不同。纸电票发票数量和票面限额管理同纸质发票一样,只能在给定的份数和限额内开具发票。纳税人需要依申请才能对发票增版增量。数电票采用“授信制”,纳税人可在给定的总额度内开具任意额度与任意份数的发票。
  三是票面展示内容不同。数电票票面更加简洁,数电票删除了纸电票票面上的地址栏、银行账户账号栏、发票代码、开票人及密文区,购买方和销售方信息并列展示,更加直观;纸电票与数电票发票号码位数不同,数电票号码为20位,含年度、行政区划代码、开具渠道、顺序编码等信息,纸电票发票号码为8位,按年度、分批次编制。纸电票项目有8行的限制,数电票取消了该限制,因而废除了纸电票清单开票模式。
  四是发票开具平台不同。纸电票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开具,可以离线开票。数电票在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上开具,仅允许纳税人在线开票。
  五是发票种类构成不同。纸电票仅包括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和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通过标签化要素化,数电票设计了显性标签和特定要素,将“7+10”种制式发票统一为电子发票,其不仅涵盖了增值税发票,也囊括了机动车发票、二手车发票、航空运输客票电子行程单、铁路电子客票、医疗发票等普通发票,其内涵与外延较之纸电票更加丰富。
  六是发票交付手段不同。纸电票开具后,开票方需将发票电子数据版式文件(OFD等)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人工交付给受票方。数电票开具后,发票电子数据文件自动发送至开票方和受票方的税务数字账户,并可对各类发票数据进行自动归集。
  七是版式文件格式不同。纸电票电子数据版式文件格式为OFD等格式。数电票电子数据文件增加了国际通行的XML纯数据电文格式,同时保留了OFD、PDF等格式。(待续)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