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30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30期

部委决策
 
四部门解读宏观政策主要着力点
 
  8月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综合司司长袁达指出,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重点要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央地政企联动。
  从货币政策看,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要科学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既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宏观调控需要,适时适度做好逆周期调节,又要兼顾把握好增长与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防止资金套利和空转,提升政策效率,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
  邹澜介绍,近年来,企业贷款利率下降成效明显,人民银行未来还将继续发挥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时,持续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支持银行合理管控负债成本,增强金融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今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大约为6.9万亿元。
  邹澜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存续的工具,对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领域,延续实施期限,多措并举巩固政策成效,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工具,持续支持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今年6月,人民银行已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邹澜表示,目前,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充裕,金融机构有需要时还可再增加。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透露,财政部将在近期公布税费优惠政策后续安排,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聚焦科技创新、重点产业链、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增收扩消费等方面,积极谋划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税费优惠政策。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近期,涉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文件已接连出台。
  国家税务总局总会计师罗天舒指出,税务总局将持续抓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纳税人缴费人便利快捷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对恶意骗取税收优惠等违法行为,税务部门将依法严厉打击,对内外勾结、通同作弊的税务人员,依纪依法严肃查处,维护好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
  综合来看,袁达表示,6月份,针对二季度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出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储备政策,目前各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其他政策也在抓紧推进。
  "随着'组合拳'各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下半年经济将在上半年持续恢复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向好态势。"袁达指出,发改委将持续谋划研究一批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储备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分批出台实施。
袁达透露,下阶段的政策措施将重点围绕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展开。
 
国家发改委部署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
 
  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要着力解决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危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增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建立违约失信信息源头获取和认定机制,首先要畅通违约失信投诉渠道。《通知》明确,各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下称"信用牵头部门")要依托本级信用网站、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工信部门"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本地12345政务服务热线、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信访部门等渠道建立或完善违约失信投诉专栏,受理、归集本辖区涉及政府部门(含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违约失信投诉。
  违约失信范围包括政府部门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产业扶持、政府投资等领域与民营企业签订的各类协议、合同中的违约毁约行为。
  发改委将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地方投诉专栏,及时调度各地受理投诉情况。
  在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方面,《通知》要求全面健全政务信用记录、充分用好发展改革系统失信惩戒措施"工具箱"、 督促地方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对于存在失信记录的相关主体,《通知》指出,发改委将按规定限制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限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请、限制各类融资项目推荐;同时,对于存在政府失信记录的地级以上城市,发改委将取消发展改革系统的评优评先和试点示范资格、加大城市信用监测扣分权重、取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称号或参评资格。
  《通知》明确,各级信用牵头部门要参照建立政府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同级政府部门积极调动职能范围内各类失信惩戒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政府资金支持、限制申请扶持政策、取消评优评先、限制参加政府采购等,实现失信必惩。
 
金融监管总局拟出台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管理办法
 
  8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以进一步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前移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关口,健全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全链条治理机制,深化源头预防、标本兼治,全面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
  《办法》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明确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等;第二,明确董(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牵头部门、内设部门、分支机构和内审部门的职责;第三,明确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主要任务;第四,明确监管部门在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提出对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进行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要求。
  关于防控原则,《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应做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法人主责、分级负责,联防联控、各司其职,属地监管、融入日常"。
  总体要求是,银行保险机构应建立健全案件风险防控机制。《办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构建起覆盖案件风险识别与排查处置、从业人员行为管理、领导干部监督、内部监督检查、追责问责、问题整改、举报处理、考核奖励、培训教育等环节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前瞻研判本机构案件风险防控重点领域,针对性完善案件风险防控重点措施,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及时开展案件风险防控评估。
  关于防控重点领域和防控重点措施,《办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依据本机构经营特点,充分识别重点领域案件风险点的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信贷业务、创新业务、资产处置业务、信用卡业务、保函业务、同业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柜面业务、保险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债券市场业务、网络安全、安全保卫等领域。防控重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管理,分级授权体系和权限管理,岗位制衡、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账户对账和异常交易账户管理,重要印章凭证管理等。
  针对从业人员行为管理,《办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制定从业人员行为管理制度,健全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依法依规强化异常行为监测和排查,重点关注关键岗位人员和敏感人员征信记录、不正当账户交易、资金借贷、证券投资、经商办企业、涉及诉讼和社会关系往来等情况。针对领导干部监督,《办法》要求,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个人事项报告、任职回避、因私出国(境)、领导干部家属从业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等规定。
  《办法》如何确保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取得成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办法》强调源头预防、全面预防、全链条预防,将案件风险防控纳入公司治理架构,进一步压实董(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牵头部门、内设部门、分支机构和内审部门职责,充分发挥董监高在涉刑案件风险防控工作中的主动性,通过构建各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格局,推动案防制度有效落地执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并适时发布实施。
 
最高检将加大金融证券类犯罪打击力度
 
  8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下称《改革规划》),对今后五年检察改革作出系统规划和部署。为加大金融证券类犯罪打击力度,《改革规划》提出健全上级检察院对跨区域金融犯罪案件统筹协调、挂牌督办机制;完善与金融监管部门、侦查机关、审判机关会商机制;探索和完善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派驻检察工作机制等。
  最高检法律政策研究室负责人指出,《改革规划》主要是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出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检察机关能动服务大局制度体系、法律监督现代化制度体系、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制度体系、现代化检察管理制度体系、数字检察制度体系"六大体系"36项改革任务。
  其中,《改革规划》提出,健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完善检察机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战略的协作配合机制。推动深化两岸三地执法司法合作机制。
  《改革规划》提出,健全检察机关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建立与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常态化协作机制,加大反垄断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力度。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涉案企业合规司法制度。
  《改革规划》提出,完善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健全上级检察院对跨区域金融犯罪案件统筹协调、挂牌督办机制。完善与金融监管部门、侦查机关、审判机关会商机制。协同健全涉众型金融犯罪案件追赃挽损机制。探索和完善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派驻检察工作机制。
  《改革规划》提出,加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检察办案指导机制。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综合履职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检察专业人员辅助办案制度机制。
  此外,《改革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检察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数字检察工作模式。加强数据整合和技术支撑,整合优化数字检察基础支撑环境,实现平台融合。推进数字检察深度应用,聚焦业务办案,完善司法办案辅助系统、大数据赋能系统,推进数字时代互联网检察办案工作。
 
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市有关限制将放宽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简称《通知》),放宽机构投资者通过柜台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有关限制,强调对柜台业务开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要求,以提高柜台业务的便利度和参与机构的积极性。
  《通知》主要放宽机构投资者通过柜台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有关限制,同时强调对柜台业务开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要求。具体内容方面,一是明确机构投资者范围包括持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上述机构管理的各类产品。二是将机构投资者可投资债券范围增加金融债、公司信用类债券等银行间市场其他债券,并将机构投资者交易品种增加债券借贷和衍生品。三是允许机构投资者投资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全部债券,不需要发行人认可,同时放宽机构投资者在柜台债券开办机构开立账户、发行人付息兑付资金提前到位的限制。四是要求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建立合理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加强柜台业务内控管理和系统建设,妥善防范业务风险。
  央行在起草说明中解释,随着多年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在支持政府债券扩容、丰富个人投资者投资渠道、加强多层次市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规模总体不大,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柜台业务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对促进市场分层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2022年,部分金融机构在实践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柜台业务模式中,对柜台业务的投资范围、交易方式、账户开立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央行表示,《通知》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推动柜台业务发展,支持政府债券市场扩容、促进居民储蓄更高效投资,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市场流动性,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尽调指引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尽职调查指引(2023版)》(下称"《指引》"),自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
  《指引》的主要变化是,被监管的主体范围由主承销商扩大至其他中介机构。与此同时,《指引》规定了各类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要求,明晰各方责任边界。
  此外,交易商协会对成熟层企业、主承销商多次主承销的企业、银行类主承销商的授信企业,进一步明确了分层尽调安排。
  中介机构首入监管范围
  相比2020年版本,今年交易商协会修订的《指引》最大变化在于,面向对象由主承销商扩大至中介机构群体,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这也是2008年初交易商协会自推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尽职调查指引以来的首次突破。
  《指引》称,中介机构应当勤勉尽责、诚实守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尽职调查,保证尽职调查质量。中介机构要制定尽职调查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业务流程,督促尽职调查人员依法合规执业。
  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中介机构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发挥"看门人"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尽职调查不仅仅是主承销商的工作职责,也是其他中介机构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对中介机构统一监管,同时明确各方在债券市场中的责任与义务。
  《指引》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等相关中介机构,应当依据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或自律规则编制尽职调查工作底稿。工作底稿及尽职调查报告的保存期限,在债务融资工具债权债务关系终止后不少于5年。
  划清职责边界
  由于被监管主体范围从主承销商延伸至其他中介机构,此次《指引》也首次对不同类型的中介机构分别提出了尽职调查要求。
  《指引》称,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指派的会计师应当在充分尽职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审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以及会计师行业公认的业务标准,出具审计报告。
  律师事务所及其指派的律师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等,对发行主体、发行程序、注册发行文件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合法合规性、募集资金用途等重大法律事项、潜在法律风险、投资人保护机制等发表明确法律意见,出具法律意见书。
  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等其他中介机构及其指派的工作人员,也应依据法律法规等出具专业报告。
  主承销商则重点对企业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公司治理、主要业务板块的生产经营情况、重大会计科目的重要增减变动、信用情况等,以及其他主承销商认为对投资人判断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开展尽职调查,撰写尽职调查报告。
  根据《指引》,在明确各类中介的尽职调查内容后,主承销商对其他中介机构出具专业意见的内容,可以合理信赖,履行普通注意义务。如果发现其他中介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存在重大异常、前后重大矛盾,或与主承销商获取的信息存在重大差异的,主承销商应进一步核查验证,排除合理怀疑。
  据悉,在实践中,各中介机构存在职责重叠。业内人士普遍反映,承销商作为发行工作的统筹人,往往要对财务问题、法律问题进一步把关,工作内容重复且繁重。也正因为一直以来中介机构边界不清晰,导致在判定责任时,承销商可能要承担相对严重的过错责任。
  北京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在各类规定中陆续提到承销商/保荐机构可以"合理信赖"其他中介机构,明晰各方责任边界也有了好的开始,"未来实践效果以及司法裁判如何精细化,仍值得保持关注。"
  明确简化尽调情形
  本次《指引》的另一看点,在于具体明确分层尽调的机制要求。
  据悉,早在2020年修订时,交易商协会已提出主承销商可以针对不同企业安排分层分类的尽职调查工作机制,但具体执行方向没有明确,今年修订后的《指引》则对此进一步明晰。
  具体来看,对于成熟层企业,主承销商可结合自身对企业行业地位、风险特征、偿债能力的判断,选择查阅、访谈等方式进行尽职调查。对于主承销商多次主承销的企业,可在满足同类事项尽职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合规使用本机构前次公司信用类债券尽职调查的工作底稿。对于银行类主承销商的授信企业,可在满足同类事项尽职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合规使用授信业务形成的工作底稿。
  业内人士认为,该规定明确了可以简化尽调方法的情形,有助于减轻主承销商尽职调查的工作负担。
  最严处罚取消业务资格
  为压实中介机构责任,规范参与者行为,交易商协会提出对中介机构尽职调查工作实施自律管理。
  据悉,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违反《指引》规定的,交易商协会将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措施实施规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交易商协会可移交有关部门进一步处理。
  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未按要求履行必要的工作程序,交易商协会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予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或警告,可并处责令改正、责令致歉或暂停相关业务。
  若中介机构未开展尽职调查或尽职调查内容严重缺失的,交易商协会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予以警告、严重警告或公开谴责,可并处责令改正、责令致歉、暂停相关业务、暂停会员权利、取消业务资格或取消会员资格。
  当中介机构违反保密义务,获取不正当利益或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交易商协会也会采取上述措施。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优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8月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独董办法》),自2023年9月4日起施行。
  《独董办法》自2023年4月14日至5月14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对规则内容总体支持,提出的修改完善意见建议,证监会逐条研究,认真吸收采纳,并相应修改了规章内容。
  修改完善后的《独董办法》共六章四十八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与任免程序。细化独立性判断标准,并对担任独立董事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良好品德作出具体规定。改善选任制度,从提名、资格审查、选举、持续管理、解聘等方面全链条优化独立董事选任机制,建立提名回避机制、独立董事资格认定制度等。明确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三家境内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的兼职要求。
  二是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及履职方式。独立董事履行参与董事会决策、对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进行监督、对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专业建议等三项职责,并可以行使独立聘请中介机构等特别职权。聚焦决策职责,从董事会会议会前、会中、会后全环节,提出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会议的相关要求。明确独立董事通过独立董事专门会议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等平台对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进行监督。要求独立董事每年在上市公司的现场工作时间不少于十五日,并应当制作工作记录等。
  三是明确履职保障。健全履职保障机制,上市公司应当为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人员支持。健全独立董事履职受限救济机制,独立董事履职遭遇阻碍的,可以向董事会说明情况,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予以配合,仍不能消除阻碍的,可以向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报告。
  四是明确法律责任。按照责权利匹配原则,针对性细化独立董事责任认定考虑因素及不予处罚情形,体现过罚相当、精准追责。
  五是明确过渡期安排。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的设置、独立董事专门会议机制、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任职条件、任职期限及兼职家数等事项设置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上述事项与《独董办法》不一致的,应当逐步调整至符合规定。
  下一步,证监会将指导证券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建立健全独立董事资格认定、信息库、履职评价等配套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各类主体掌握改革新要求。同时,持续强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管,督促和保障独立董事发挥应有作用。
 
创业板明确询价减持方式
 
  据报道,继2020年科创板实施"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后,如今创业板也即将启用该机制。8月4日,深交所就《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6号--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指引》进一步明确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和向原股东配售减持首发前股份的机制安排。在《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基础上,《指引》细化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和向原股东配售方式减持首发前股份的行为,明确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的适用范围、参与要求、实施程序、信息披露、监管规定等,引导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人员规范、理性、有序减持首发前股份,维护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询价转让制度在促进上市公司早期投资人与长期投资者"接力"投资、缓解二级市场压力和提振投资者信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询价转让引入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增量资金,要求受让方受让的股份6个月内不得减持,而且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目的、投资策略和持股期限也各不相同,有利于缓释股东以竞价、大宗等方式在二级市场集中减持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减少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引入专业机构投资者,优化投资者结构,引入更多增量资金和长期资金入市,形成价值投资氛围,提振市场信心。
  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的适用范围、实施主体、实施程序和信息披露要求、价格和数量限制等与其他减持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此次《指引》结合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的特点明确相关安排,起草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适用范围和具体要求。明确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仅适用于首发前股份,并就询价转让、配售减持的拟转让比例、价格下限、询价机构数量等作出细化要求。
  二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实施流程较长、环节较多,明确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各个环节的披露要求,包括实施交易前的转让计划书、实施过程中的提示性公告、实施完成后的结果报告书等,更好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三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为更好规范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行为,提高交易实施效率,转让股东可以委托证券公司组织实施,证券公司应当对转让股东和受让方的合规性、转让过程和转让结果的公平公正等出具核查意见。证券公司应当制定和执行与询价转让、配售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留存相关工作底稿备查。
  具体来说,《指引》有三大关键要点:一是询价转让制度方面,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拟询价转让股份数量不得低于公司股份总数的1%,询价对象不少于15家机构。二是通过询价转让引入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增量资金,其受让的股份6个月内不得减持。三是配售减持制度方面,股东实施配售减持的,拟减持数量应达到或者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5%。
 
四类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可直接进入新三板审核绿色通道
 
  8月4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公开转让并挂牌审核指引--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型企业申报与审核(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指导意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联系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以下简称"四板")制度型对接正式破题。
  《指引》明确了四板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的两种便利机制,为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路径。一是开通绿色通道。为在四板挂牌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专精特新"专板培育层企业等四类企业,开通审核"快车道",提供申报前咨询、优先受理、快速审核等专项支持措施,提高企业申报挂牌效率。二是实施公示审核。针对"专精特新"专板培育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在全国股转公司官网专区进行20个自然日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异议的即可挂牌,无需发出审核问询,通过引入市场监督机制简化相关企业挂牌审核程序。
  此次《指引》的发布是三四板市场建立制度型对接的新起点,对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健全现代化资本市场体系、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拓展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特色路径。为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便捷优质企业顺畅高效对接资本市场,明确挂牌上市预期,提升融资效率,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二是强化北交所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牵引作用。支持四板高质量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打通三四板两个市场,逐步实现新三板与全国35个四板市场的融通发展,发挥北交所对三四板市场牵引作用,形成主阵地建设工作合力。三是赋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产业支持政策、精准支持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抓手,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平台功能作用,更好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股转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持续深化与四板市场的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对接,加强制度支撑和配套技术支持,逐步实现信披通、监管通、技术通、账户通,形成新三板向四板输出制度与技术、四板向新三板输送优质企业和在地化服务的共赢局面;深入落实开门服务、直达服务、精准服务"三服务"理念,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综合服务行动,引导支持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企业用足用好用活资本市场功能,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
 
沪深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信披评价指引
 
  据悉,为推动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贯彻落实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要求,8月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信息披露工作评价》(以下简称《评价指引》),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是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对外揭示价值的重要渠道,也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判断和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需要以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引导上市公司高质量披露信息。沪深交易所此次修订《评价指引》,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建立信息披露与规范运作双轮驱动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同时拓宽评价结果应用范围,更好发挥信息披露评价的正向引导作用,推动构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长效机制。
  《评价指引》对触及负面清单情形的公司实行"一票否决"负面清单,体现从严惩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鲜明导向。比如,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立案稽查等情形,将评价结果从不得为A调整为评价不高于C;新增评价不高于C的情形,纳入风险警示、高比例质押、三会无法正常运作等对公司影响较大的负面事项;新增评价为D的情形,纳入内控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评价期内被交易所公开谴责或累计两次以上(含)通报批评等严重负面情形。
  《评价指引》积极引导上市公司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和满意度,通过加分项引导上市公司常态化召开业绩说明会、采用图文视频等创新形式提高定期报告的可读性与实用性等,方便投资者更简明、直观了解公司情况。
  沪深交易所拓宽评价结果应用,增强上市公司提高信披质量的驱动力。一方面,加大对评价结果为A类公司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与并购重组、再融资审核等进行关联。另一方面,加强对于评价结果D类公司的监督规范,对其暂停适用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并通过组织合规培训等方式,强化对公司及关键少数的引导。
  《评价指引》还将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披露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大力引导上市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履行好社会责任,推动形成重回报、有担当、受尊敬的上市公司群体。
  据悉,每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结束后,沪深交易所将对上年12月31日前(含当日)已上市的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评价,评价期间为上年7月1日至当年6月30日。
  上交所表示,下一步,上交所将按照新修订的《评价指引》,扎实推进2022~2023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评价,持续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再上新台阶。
  深交所表示,接下来,深交所将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基础制度,持续健全市场功能,加快构建简明、清晰、友好的制度规则体系,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指引》
 
  8月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旨在规范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证券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证券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审计指引》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审计指引》共八章、四十九条,规定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设置、职责权限范围、工作程序实施、结果运用、自律管理等。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
  一是明确证券公司内部审计范围。证券公司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应使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促使公司稳健运行。内部审计职责原则上包括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监督范围的公司总部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及其他下属单位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情况、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活动等内容。
  二是规定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证券公司应当建立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公司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设置及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等,设立审计委员会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并根据公司治理安排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证券公司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聘请具有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人员胜任。证券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为其配备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员,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考核机制,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三是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推进内部审计全覆盖,结合实际需要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原则上按照准备、实施、报告、督促整改程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档案管理机制,加强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在审计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个别内部审计事项委托审计协同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功能。
  四是强化内部审计结果使用。证券公司应当完善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被审计单位应根据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相关建议进行及时整改,对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证券公司应完善考核任免机制,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公司人员考核评价等的重要依据。证券公司应当建立监督工作会商机制,加强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提高监督效能。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发现的违规事项,依规提请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进一步压实各部门职责,提升证券公司内控管理能力。
 
税务总局发布便民办税缴费28条举措
 
  据悉,为持续推动税务系统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税务总局在今年上半年已推出四批"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措施的基础上,于8月6日发布《关于接续推出和优化"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重点围绕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落实好新出台的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再推出和优化一批"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措施,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促进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通知》包含五方面共28条便民办税举措,在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实方面推出7条举措,包括"制定编发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的税费优惠政策清单及相关指引""完善减税降费红利账单推送机制"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按照国务院部署,积极推动在原有10月份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和年度汇算清缴两个时段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基础上,新增7月预缴申报期作为政策享受时点,引导企业更快更好加大研发投入。今年7月份,全国共有30.8万户企业提前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可享受减免税额约2300亿元。此次发布的《通知》中明确,对纳税人因各种原因未在今年7月征期内及时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可在8、9月份由纳税人通过变更第二季度(或6月份)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的方式补充享受;同时,税务部门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收集编发研发项目鉴定案例,帮助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充分准确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红利。
  《通知》在进一步便利税费办理、进一步改进诉求响应方面,分别提出6条、4条举措,最大限度为纳税人缴费人减环节、减资料、减时间、减成本。比如,在进一步便利税费办理方面,《通知》提出,"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等11项证明材料采用调阅复用措施,减少资料重复报送,减轻办税缴费负担。""深化落实'个体工商户经营者身份证明'等12项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严控新设税务证明事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不得要求纳税人在申请办理税务事项前自行检测、检验、认证、鉴定、公证或提供证明等"。
  此外,《通知》在进一步深化跨境服务方面提出6条举措,包括"设立12366跨境服务咨询专线"等,持续推进国际税收合作,更好服务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在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方面提出5条举措,包括"坚持依法依规征税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费'"等,持续推进依法依规征税收费,加强税务执法区域协同,着力提升税务执法精确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税务部门进一步创新推出税务与金融部门"税银互动"举措,帮助全国小微企业通过"税银互动"获得银行贷款498万笔,贷款金额超1.45万亿元,助力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题。此次《通知》明确,进一步优化银税信用信息共享方式,在保障数据安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帮助更多民营企业凭借良好纳税信用通过"银税互动"获得融资支持。
 
十部门联合发文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外办、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各类主体面向社会公开举办的论坛活动(包括论坛、峰会、年会以及其他具有论坛性质的会议活动)提出10条工作要求。
  《通知》要求,举办论坛活动的各类社会主体,应经依法登记、具有合法身份。未经合法登记的企业及社会组织或无实际承办主体不得面向社会公开举办论坛活动。论坛活动名称应准确、规范、名实相符,不得随意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峰会""高端""高峰""巅峰"等字样。论坛活动主题设置不得超出主办单位职责范围,设立分论坛、子论坛、平行论坛应紧紧围绕主论坛活动主题。
  《通知》强调,一方面严厉打击论坛活动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未经合法登记的主体面向社会公开举办的论坛活动、"山寨"论坛活动、以论坛活动名义进行诈骗敛财等违法违规行为,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形成长效打击机制;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合法合规论坛活动开展,通过加强宣传推介、提供业务指导、给予表扬奖励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品牌论坛活动。
  《通知》对社会组织、党政机关及其直属单位举办论坛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主管主办责任及属地管理、行业管理职责。《通知》对论坛活动的场地提供主体和宣传推广平台提出了把关要求,同时强调要加强信用管理和社会监督,将违法违规举办论坛活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主体纳入信用管理范畴,予以重点监管,鼓励社会各界投诉举报和依法维权。
今年3月以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积极配合,打击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论坛活动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此次印发《通知》旨在巩固清理整治成果,持续打击整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管理,不断提升质量,充分发挥论坛活动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政策要闻
 
▲央行就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征求意见
 
  据悉,为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规范发展,中国人民银行8月4日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通知》主要放宽机构投资者通过柜台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有关限制,同时强调对柜台业务开办机构的内控制度、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要求,提升机构投资者柜台业务便利度。
  《通知》共十二条,主要如下:一是明确机构投资者范围包括持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上述机构管理的各类产品。二是将机构投资者可投资债券范围增加金融债、公司信用类债券等银行间市场其他债券,并将机构投资者交易品种增加债券借贷和衍生品。三是允许机构投资者投资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全部债券,同时放宽机构投资者在柜台债券开办机构开立账户、发行人付息兑付资金提前到位的限制。四是要求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建立合理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加强柜台业务内控管理和系统建设,妥善防范业务风险。
 
▲证监会发布两项金融行业标准
 
  8月4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系统技术指标》《期货公司监管数据采集规范 第1部分:基本信息和经纪业务》2项金融行业标准。
  《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系统技术指标》规定了证券公司核心交易系统的技术指标,包括系统参考架构、技术指标架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和功能性指标,同时,明确了相关的指标定义、度量函数和度量方法。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指导证券公司进行核心交易系统的质量评估与测试,促进交易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
  《期货公司监管数据采集规范 第1部分:基本信息和经纪业务》规定了期货公司基本信息、经纪业务相关的监管数据采集范围和数据要素业务口径,标准的制定实施可有效指导期货公司准确理解监管数据填报内容,提升期货公司监管数据采集和应用的标准化程度,提高监管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促进数据的交互共享。
  证监会表示,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着力做好基础标准制定工作,促进行业技术管理、数据治理等领域标准研制,不断夯实科技监管基础。
 
▲沪深交易所研究完善交易制度激发市场活力
 
  8月10日,沪深交易所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市场意见的基础上,加快在完善交易制度和优化交易监管方面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以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交易便利性和通畅性,不断提升市场吸引力。
  具体来看,在完善交易制度方面,一是研究允许沪市主板股票、基金和深市股票、基金等证券的申报数量要求由100股(份)的整数倍调整为100股(份)起、以1股(份)递增。该机制优化有利于降低投资者交易高价股的成本,便利投资者分散化投资,提高投资者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难度、降低产品跟踪偏离度,对提升股票、基金等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研究ETF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是盘中连续交易的有效补充,不仅可以满足投资者在竞价撮合时段之外以确定性价格成交的交易需求,也有利于减少被动跟踪收盘价的大额交易对盘中交易价格的冲击。
  市场主体普遍反馈希望ETF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机制,进一步满足投资者以收盘价交易ETF的需求。
  在优化交易监管方面,沪深交易所坚持规则监管、精准监管,平衡好保持交易通畅和打击恶意炒作,着重对异常交易行为或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管,防范交易风险,守牢监管底线,维护市场稳定运行。持续推进监管标准公开,发布交易监管业务规则英文版本,加强规则宣传与投资者教育,进一步明确市场预期,提升监管透明度。
  近年来,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沪深交易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保障市场高质量平稳运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沪深交易所均表示,将在充分借鉴全球最佳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扎实细致做好交易制度优化与交易监管完善工作。沪深交易所将抓紧完善相关业务方案,开展业务、技术等各项市场准备,推动完善交易制度和优化交易监管相关举措尽快落地,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韧性,助力市场高质量发展。
 
  ▲非宽基股票指数基金开发时间将大幅缩减
 
  8月10日,沪深交易所修订并发布关于指数基金开发的业务指引,将开发非宽基股票指数基金产品对指数发布时间满6个月的要求缩短至3个月,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上交所介绍,已有2只符合新规的产品上报中国证监会。
  此次修订是沪深交易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关于活跃资本市场相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旨在激发资本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投资者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8月9日,上交所ETF总规模达1.49万亿元,产品布局日臻完善,涌现出大批旗舰型产品。科创50系列ETF合计规模于今年5月底突破千亿元,沪深300ETF单只产品规模于8月7日超过千亿元,在居民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市方面,截至2023年7月,深市ETF共315只,较2020年底增长184%,资产规模4830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了143%。其中股票型ETF资产规模3740亿元,主要投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沪深交易所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完善产品运作机制,优化市场服务,多措并举增强基金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更好满足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打造与投资者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产品体系,助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强调建设富有活力现代新国企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日前撰文指出,国资央企工作的总目标是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特别要把做强放在优先位置。要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新国企,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张玉卓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工作的总目标是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地做强做优,特别要把做强放在优先位置。国资央企要用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提高核心竞争力要聚焦提升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紧紧扭住科技、效率、人才、品牌四个要素,主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增强核心功能,要把核心功能体现在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上,体现在更好履行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上。
  锚定"主力军、国家队、排头兵"的定位。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要坚决当好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央企业要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有效投资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助推国民经济平稳有序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要加快锻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产业链供应链所困,把科技创新摆在"头号工程"的重要位置,全力突破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力突破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效率不高、产出不够、转化不畅等制约瓶颈。
  要积极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切实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加快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培育更多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增强在国防军工、粮食、能源资源、骨干网络等关键领域支撑托底能力。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经拉开帷幕。张玉卓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资央企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坚持分类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推动国有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
 
国资委办公厅发文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
 
  据悉,为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资委办公厅7月25日近日发布了《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参考指标体系和参考模板,编制并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覆盖"。
  ESG是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是衡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社会对ESG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ESG信息披露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本要求。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80%的上市公司发布了ESG相关报告。
  国资委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研究处副处长戚悦介绍,《通知》的发布是落实国资委《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与国际接轨、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步骤。《通知》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提供了ESG专项报告编制的参考指标体系和参考模板,既有利于统一披露标准,又有利于体现央企特色。《通知》还鼓励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和行业特点,进行差异化和创新性的披露,充分展示其在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成效和贡献。
  据介绍,《通知》是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形成的。该课题以国际主流ESG评价机构、交易所等发布的ESG相关标准为参考,并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以及央企特点,构建了适用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和参考模板,并邀请了部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进行试点应用。
  《通知》所指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包括:《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课题相关情况报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最基础的指标参考。从环境、社会、治理三大维度,构建了包含14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132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全面涵盖ESG三大领域所有重点主题,以定量或定性指标的形式将具体管理与实践层层拆解,并提供指标讲解说明,为企业理解指标内涵,开展收集与计算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路径。
  同时,通过设定"基础披露"与"建议披露"两个披露等级,增强了操作性,具备较好的兼容性。"基础披露"指标是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需包含的基本ESG指标,均来自于中国证监会、生态环境部、各大交易所等相关部门政策文件及多项国家标准中有关ESG的要求,"建议披露"指标为自愿报告的ESG指标,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提供了ESG专项报告的最基础格式参考。参考模板由10个一级标题,26个二级标题以及2个参考索引表组成,既界定了ESG专项报告的基本内容,标准化设定ESG专项报告框架,便于监管机构、投资者、社会公众等主体查阅,又明确反映了ESG专项报告编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流程,便于报告编制机构搜集和整理ESG信息、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报告以及发布传播ESG报告,鼓励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自身可靠性承诺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ESG专项报告进行验证、评价,并且出具评价报告,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内容和流程,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质量。
  《通知》还明确,国资委研究中心将持续跟踪国内外ESG相关动态,不断完善和更新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和参考模板,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自主创新
 
上海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根据《方案》,试点任务包括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建立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运营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激励制度、建立科研人员创业企业发展通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7项。
  其中提出,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单位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单位,为国有资产。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在明确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前提下,试点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或部分赋予成果完成人。同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
 
节能减排
 
六部门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氢能产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近三年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并部署开展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两大行动"。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指南》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按照技术、设备、系统、安全、检测等进一步分解,形成了20个二级子体系、69个三级子体系。
  《指南》提出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重点。在基础与安全方面,主要包括氢能综合评价、氢品质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氢安全基本要求、氢密封、应急处置等氢安全通用标准,是氢能供应与氢能应用标准的基础支撑;在氢制备方面,主要包括氢分离与提纯、水电解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方面的标准,推动绿色低碳氢来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储存和输运方面,主要包括氢气压缩、氢液化、固态储氢材料等氢储运基本要求,容器等氢储运设备以及氢储存输运系统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安全、高效氢储运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加注方面,主要包括加氢站设备、系统和运行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加氢站安全、可靠、高效发展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在氢能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燃料电池、氢内燃机等氢能转换利用设备与零部件,以及交通、储能、发电、工业领域氢能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氢能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安全相关标准的制修订。
《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
 
九部门发文推广合同节水管理
 
  近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管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合同节水管理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激发合同节水管理市场活力、强化合同节水管理技术支撑、提升节水服务企业能力、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做好合同节水管理组织实施等5方面15项措施,为推广合同节水管理,促进节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若干措施》指出,要严格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差别化水价政策。鼓励开展用水权交易,积极推动农业灌溉、重点用水行业等领域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节约的水量,通过用水权转让、收储等方式进行交易,提升合同节水管理效益。
  《若干措施》明确,要强化合同节水管理技术支撑,从计量监测、技术标准、科技推广等方面强化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水利(水务)企业、节水设备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利用自身优势,组建专业化节水服务企业。支持节水服务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节水服务企业能力。
  《若干措施》强调,要加强合同节水管理财税金融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对合同节水管理项目予以适当支持。财政预算单位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支付给节水服务企业的经费,可根据预算管理规定作为费用合理列支。支持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水效领跑者,以及从事节水的产业、项目与服务等给予绿色信贷支持。
  《若干措施》指出,要做好合同节水管理组织实施。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统筹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发挥"互联网+合同节水管理"作用,加强政策标准、典型案例、项目需求、企业资讯以及先进节水技术产品等信息推广,推动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供需对接。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加大合同节水管理宣传力度。
  合同节水管理是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抓手,《若干措施》的出台将为推动节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形成"两手发力"快速发展新态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上述9部门将指导各地贯彻落实《若干措施》,大力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激发市场活力、强化政策引领,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节水,加快发展节水产业,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两高"发布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
 
  据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8月9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刑法修改情况,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新问题,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此次发布的司法解释对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环境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理规则,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宽严相济规则等作出明确规定。
  根据修改后的刑法规定,司法解释明确对具有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依法确定的重点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生长环境严重破坏等情形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对环境污染犯罪的强大震慑。
  针对环境数据造假行为,司法解释明确,对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检验检测、排放报告编制或者核查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适用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并对定罪量刑标准作出明确,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此外,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宽严相济规则。一方面,将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单位未取得排污许可非法排污的行为,明确为从重处罚情形,做到当严则严。另一方面,明确可以根据认罪认罚、修复生态环境、有效合规整改等因素,在必要时作从宽处理,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做到当宽则宽,确保案件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下一步,"两高"将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严格贯彻执行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海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据悉,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8月7日印发《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到2025年,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要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计划》指出,要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力争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光伏装机、风电装机、生物质能装机分别达到407、262、84万千瓦。加大市外非化石能源清洁电力引入力度。
  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继续实施重点企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全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力争降至30%以下。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到2025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37亿立方米左右。
  要加快火电机组升级提质,加快推进外高桥一厂、石洞口一厂、漕泾综合能源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吴泾八期2号机、宝钢自备电厂3号机实施高温亚临界综合升级技术改造。结合高桥地区产业转型推进高桥石化自备电厂调整,宝钢和上海石化自备电厂原则上按照不超过原规模2/3保留煤机,并实施三改联动或等容量替代,长兴岛燃煤电厂实施气电替代。继续落实"清洁发电、绿色调度",持续开展燃煤发电机组环保排序工作。
  要强化能耗强度总量双控,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钢铁、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数据中心达到标杆水平的比例为60%左右。
  《计划》还指出,要推动港口航空绿色发展。研究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主要航段设立绿色航运示范区。加快推进老旧船舶淘汰,加强船舶冒黑烟和燃油质量执法检查。推动内河混合动力船舶、纯电动船舶试点应用。加快港区非道路移动源清洁化替代,2025年1月1日起,实现港口新增和更新作业机械采用清洁能源或新能源。推进内港码头岸电标准化和外港码头专业化泊位岸电全覆盖,2025年1月1日起,实现集装箱码头、邮轮码头岸电设施常态化应用,港作船舶岸电使用率力争达到100%。
 
山东出台19条举措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若干措施》聚焦关键环节,坚持有解思维,破解长期以来影响山东地热能合理开发利用的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办理难问题:对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明确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不取水的项目无需办理取水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对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能的,不受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限制,对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的,无需办理取水许可。
  《若干措施》从支持地热勘查和有序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和审批服务、鼓励科技攻关和平台创建、强化要素保障和降本增效、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引导推广应用和示范创建6个方面,形成19条支持措施。
  其中,在支持地热勘查和有序利用方面,加大地热能勘查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东营、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济南-淄博-潍坊北部等地热能富集区以及烟台、威海、临沂、济宁等地热能丰富地区中深层地热田调查评价和深勘细查,重点县(市、区)城镇开发边界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以及潜力地区干热岩调查和评价。支持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支持有序推进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强化要素保障和降本增效方面,强化用地用林保障。支持具备条件的地热能利用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具备直接出让采矿权条件、能够明确具体用地范围的地热能采矿用地不需申请办理用地预审,直接申请办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将地热能供暖(制冷)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地热供暖管网、热泵等城镇地热供暖设施用地可以划拨方式供应。针对浅层地热能项目用电量大、推广难问题,《若干措施》明确对符合有关条件的项目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有力降低浅层地热能企业用电成本。支持地热能项目开展碳减排审核,纳入碳排放指标收储范围,助力企业实现减排收益。
  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方面,加大税费减免,自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供暖期结束,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对向居民供热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落实绿色门槛制度,明确建成绿色矿山的地热企业可享受城镇集中供暖财政补贴。支持符合标准的地热能利用项目纳入省碳金融项目库,对符合条件的地热能建筑应用项目,纳入绿色金融支持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储备项目库。
 
四川印发方案推动磷化工行业向"绿"而行
 
  近日,四川经济和信息化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三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推动磷化工行业节能与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推动磷化工这一资源高能耗型行业绿色转型。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磷化工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平均能耗较2020年下降5%以上,黄磷、磷铵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超过30%,新产生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全行业一轮以上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改造。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磷矿主产区之一,磷矿资源富集区主要集中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凉山州雷波县一带。这些地方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磷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是现实之需、发展之要。
  《实施方案》指出,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磷矿企业要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实施"边开采、边修复、边治理",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义务。
《实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省内企业承担的中国磷化工产业链节能与绿色低碳提升项目全部实施完成,并实现预期绩效。该项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国际执行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内执行机构,是在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下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
 
广州发布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及应用高质量发展16条新措施
 
  8月9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品及应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围绕新型储能产品和应用高质量发展需求,链接市发改委制定的《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内容,拟定4大方面共16条措施。《若干措施》提出,培育一批行业优质企业,打造"新型储能广州品牌",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培育新型储能产业生态:创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
  从新型储能生产制造端出发,《若干措施》重点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相关支持政策,培育一批行业优质企业,打造"新型储能广州品牌"。支持本地储能企业在穗扩大产能,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快培育一批新型储能行业的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产业链领航优质企业。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为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先企业,广州将加大新型储能项目招商力度,市区联动,精准招引国内外新型储能电池、终端产品集成、能源电子、关键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制造项目。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新型储能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在用地、用能、环保、金融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储能产业项目按照省、市先进制造业投资奖励政策予以支持。
  同时,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吸引新型储能产业人才来广州发展。支持广东省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申报创建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给予专项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支持。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区打造储能制造特色产业园
  《若干措施》明确,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税收、金融、科技等各方面要素支持,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尽早投产达产。聚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电池以及管理系统方向,重点支持新型储能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区打造储能制造特色产业园。
  对"十四五"期间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型储能产业化项目,在省级对其新增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基础上,市级财政按1:1给予配套扶持。对具有强链补链作用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专项工作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加快项目落地。
  聚焦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电池以及管理系统方向,重点支持面向锂离子电池、全矾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技术路线的原材料、元器件、工艺装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变流器、系统集成、建设运营、市场服务、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发展。
  推动能源电子融合发展:明确支持发展光储端信产品和技术
  《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发展光储端信产品和技术。制定政策,支持发展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统称光储端信)等,系统谋划能源电子重点产业链条,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快速推进产业化发展,推动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通信、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提升广州企业在能源电子产业的影响力。
  在提升关键元器件供给能力上,加快推进芯粤能、粤芯半导体等集成电路制造项目,支持新型储能系统发展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性的功率器件及模块,支持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器件以及微型智能传感器等。
  在支持储能系统集成规模化量产上,支持发展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储能系统集成产品和技术,加快研发储能电池PACK集成、BMS、PCS以及EMS、电芯及电池PACK测试等技术,形成规模化量产效应。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培育一批开展储能技术咨询、运维、检测、安全评估等业务的优质企业。
 
海南印发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长期行动方案
 
  据悉,海南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印发《海南省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长期行动方案(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50万辆。
  《行动方案》提出要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着力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和产业协同,高质量实现全省交通领域"碳达峰";切实做好省内新能源汽车发展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打造海南亮点,细化各领域车辆电动化发展目标,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禁售燃油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围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打造8个方面的项目群"部署,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及新型业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海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行动方案》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全省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50万辆,新增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60%,总体车桩比在2.5:1以下,推广成效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运营领域车辆新增和更换清洁能源汽车占比达100%。
  到2030年,全省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15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超过45%,总体车桩比在2:1左右,新能源客运车辆新增及更换占比达到100%,清洁能源货运车辆新增及更换占比达到100%,推广成效保持全国领先。除特殊用途外,全省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运营领域车辆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化,私人用车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全面建成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成为引领海南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标杆项目。产业链持续完善,整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业态等相关环节共同构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体系。
为此,《行动方案》提出构建海南各细分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应用场景、打造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打造自由便捷的绿色出行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全域新能源汽车车路协同智能驾驶新生态等五个方面共20项重点任务。同时,《行动方案》还明确了将采取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力度和督查考核,强化产业发展政策配套,发挥省内外智库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发展氛围等五个方面保障措施。
 
劳动用工
 
海南省印发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若干措施
 
  日前,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海南省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就业为切入点,提出11条含金量足的措施。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若干措施》兼顾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激活就业创业新引擎。
  通过供需发力,《若干措施》旨在多举措创造高质量岗位。企业方需求层面,《若干措施》以支持企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加强对企业稳岗扩岗金融政策支持双管齐下,明确各市县进一步摸查本地区带动就业能力强、涉及国计民生和生产保供的企业清单,配备专人为这些企业提供就业服务;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小微企业稳岗扩岗贷款扶持力度,重点向实体经济企业倾斜,以及落实补贴政策、实施"灯塔工程"、支持创业等具体措施。
  在求职方供给层面,《若干措施》还明确了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申请技能提升补贴等多方面具体举措。
  通过分类施策,《若干措施》提出采取"扩岗+对接+补贴"模式,助力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扩岗方面,海南省从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存量,稳定"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挖掘科技部门岗位资源,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发挥国企吸纳青年就业作用等领域明确了具体措施和任务。对接方面,从积极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入手,要求持续推进全省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海南学子·'就'在海南"行动,在全省高校和中职学校持续开展招聘对接活动。补贴方面,通过扶持往届毕业生就业和就业见习,明确了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在全省募集的青年见习岗位等的补贴金额,补贴政策实施截至今年12月31日。
  此外,《若干措施》还坚持兜牢底线,强化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推动其务工增收。对于农村劳动力,海南省将提升琼南九市县劳务合作平台和海口经济圈劳务合作成效,深化省内东西部、城乡之间劳务协作,同时抓好"一地一品""一地多品"劳务品牌建设、开展"寻找最能劳务带头人"活动等措施。对于就业困难人员,海南省将通过开展"晴天行动""就业敲门"行动等措施,采取"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方式,重点对低收入家庭、大龄失业人员等七类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并确保年度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不低于1万人。
  对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等群体,《若干措施》也提出具体的帮扶措施,并通过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规定向困难群众足额发放物价补贴。
  "扶上马,送一程。"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若干措施》施行,拉一把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困难群体,将为海南省就业市场和创业领域培养一支生力军。
 
美国7月非农新增就业低于预期
 
  据悉,美国劳工部8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18.7万,低于市场预期。
  当月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主要来自医疗卫生、社会救助、金融和批发贸易等领域。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出在美联储自去年3月连续11次加息的影响下,美国劳动力市场降温势头持续。
  数据显示,美国7月失业人数为580万,失业率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3.5%;其中长期失业人数120万,约占总失业人数的19.9%。劳动参与率连续第五个月维持在62.6%。
  此外,5月和6月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分别向下修正2.5万和2.4万,至28.1万和18.5万。
  数据还显示,7月份员工平均时薪环比和同比涨幅分别为0.4%和4.4%,与6月修正数据持平。第二季度平均时薪同比增幅4.5%,与前一季度的4.8%相比,增幅略有放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美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为1.8%,2024年增速将放缓至1.0%。
 
日本实际工资连续15个月同比减少
 
  据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8月8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物价持续高企,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6月日本实际工资收入同比下降1.6%,连续15个月同比减少。
  统计结果显示,6月日本劳动者人均名义现金工资为46.2万日元(1美元约合143日元),同比增长2.3%。
  去年以来,由于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并持续向下游转嫁,日本通胀水平不断攀升。总务省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去除生鲜食品后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3.3%,连续22个月同比上升。
  有关专家指出,虽然日本名义工资目前呈现增长势头,但工资涨幅远不及物价涨幅。实际工资水平持续下降会令家庭购买力受到抑制,影响消费并拖累日本经济复苏。
  总务省当天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扣除物价因素影响,日本6月实际家庭消费支出同比下降4.2%,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
 
日本或迎工资和服务价格上涨"新阶段"
 
  8月7日,日本央行公布7月货币政策会议意见摘要。摘要显示,政策委员会成员们普遍认为,为了以可持续和稳定的方式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日本央行有必要继续维持货币宽松。
  日本央行认为,日本经济正在温和复苏,国内企业和家庭信心趋好,但日本的经济活动和价格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要想在工资上涨的同时摆脱通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实现价格稳定目标的可能性充分上升之前,央行需要保持收益率曲线控制,同时给予其更大的灵活性。"日本央行表示,在以更大的灵活性进行收益率曲线控制来应对未来风险的同时,日本央行也将继续保持其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立场。
  摘要显示,随着进口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涨对物价影响减弱,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同比增长率可能会放缓。不过,由于今年"春斗"基本工资呈现高水平增长,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考虑在下一财年及以后加薪,因此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工资和服务价格继续上涨的新阶段。
 
专家论坛
 
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逻辑 
 
经济日报日前发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研究员单志广、胡拥军文章提出,未来产业是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中国发展未来产业具有巨大潜力,要坚持全球视野、未来眼光,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加速推进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在动态调整中为未来产业拓展广阔发展空间。
  一要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随着未来产业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化,我们对未来产业的支撑动力、发展阶段、重大影响的认识不断清晰。从底层技术看,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未来产业孵化培育既源自未来网络、未来材料等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与产业转化,也得益于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并赋能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从需求场景看,市场需求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一方面,需求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例如,以基因编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未来生命科技将催生潜在的健康服务需求。从生命周期看,未来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从一颗产业种子到一片产业森林的成长过程,尽管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但一旦跨越前沿技术产业化的“达尔文海”,就能够高速增长成为先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从变革影响看,未来产业将引导经营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帮助人们不断突破认知极限和物理极限,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二要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一个国家的未来决胜于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具有鲜明的先发锁定性。先行国家能够构筑包括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标准规范等在内的“先发壁垒”,并沿着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完整生态,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技术和产业中心,后进入者追赶超越的难度极大。纵观全球产业变革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而历次未来产业发展进程都深刻改变了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格局。英国通过培育壮大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批18世纪的未来产业,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与领导者;美国通过培育壮大以电动机、内燃机、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一批19世纪、20世纪的未来产业,成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进入21世纪,为了再次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导权,发达国家积极布局下一个5年、10年甚至20年可能出现的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面对新情况,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中国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避免今后较长时期再次陷入“卡脖子”困境的关键所在。
  三要科学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实践逻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这为中国培育增长新动能指明了方向。当前,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先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纷纷出台实施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配套政策,带动各地掀起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势头,彰显了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从技术创新看,中国在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在部分领域形成与发达国家同步并跑甚至领跑的态势,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从市场需求看,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最大底气,为未来产业孵化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等全链条的有力支撑,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差异化的细分市场也有利于催生更多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与发展模式。从产业体系看,中国具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能够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工艺组合、不同生产环节资源,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一旦成熟,就能实现快速度、低成本、大规模投产。总体来看,未来产业正在沿着未来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未来化等发展路径加快演变,今后5年至10年有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万亿元级新支柱产业,并通过技术赋能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
  文章表示,综合来看,未来产业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前沿技术突破进而加速产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政策精准性,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构建起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同于其他传统产业,未来产业的战略重要性与成长不确定性特征,决定其支持政策需要从选择重点支持转向更加突出厚植发展土壤、从依托特定企业转向更加突出鼓励多元试错、从重视技术集成转向更加突出强化原始创新、从简单给优惠支持转向更加突出应用场景与早期市场支持。
  一要强化技术策源支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是锻造先发优势的重中之重。对中国而言,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探索“国家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创新模式,面向科技源头问题、基础问题做好探索性研究,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出作用,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探索“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创新模式,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推进问题导向型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二要强化转化孵化支持。既要围绕“谁来转化孵化”,推动多主体协同孵化,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关键环节,探索“政府引导+科技园牵头+领军企业”模式,完善全链条的转化孵化服务,又要围绕“怎样转化孵化”,以场景开放为牵引,聚焦未来城市、智慧乡村、未来社区、未来制造、未来农业等领域,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
  三要强化“耐心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周期长、投入大、正外部性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有耐心的资金支持。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既需要政府资金“耐心投”,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又需要社会资本“放心投”,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匹配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服务。
 
中国不能放任中低端产业外流
 
据悉,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研究员盘和林8月8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近些年,的确有中国制造类企业在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产能,当然这些企业多集中在中低端产业领域,中国企业产业迁移动机有两个:其一,绕过关税,以东南亚为跳板进入欧美消费市场。其二,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偏高,后发国家人口红利尚在,成本低。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在转型升级,汽车、轮船、飞机、设备装备、生物医药、芯片等高端产业崛起。随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顺利推进,很多人片面地认为中国应该放弃中低端产业,专心发展高端产业。更有甚者喊出将“高端产业留给中国,将中低端产业给“一带一路”国家”的口号。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现阶段中国依然不能放任中低端产业外流。原因很简单,当前国内尚未实现充分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中国有20%的年轻人还没有找到工作,中国人就业岗位本不富裕,而中低端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包含着大量就业机会。
  除了就业岗位,我们还需要看到另一个关键点,产业转移可能削弱中国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比如Temu和Shein等电商近些年在海外风生水起,但中国电商称雄海外的核心依仗就是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当然,要强调“高性价”并不是廉价,同样价格更好品质,同样品质更低价格才是性价比。我们为中国电商海外攻城拔寨的势头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没有高效率的中低端产业,那么中国电商在海外的竞争优势就将荡然无存。
  综上所述,无论是就业角度,还是中国企业以“高性价比”的内核角度,中国都不应该放任中低端产业外流。况且我们也要注意到,现在的中低端产业,在未来不一定是中低端产业,举个例子,当年芯片代工制造是中低端产业,继而这些产业从美国人手中流入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手中,具体看就是三星和台积电。三星和台积电现在谁也不会将其归入中低端产业。这说明产业的定位是会改变的。
  所以,我们不能放任中低端外流,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阻止中低端产业外流。阻止中低端产业外流的方法很多,但重点是两方面:
  其一在于降本增效。中低端产业普遍缺乏技术壁垒,且对成本非常敏感。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递增会给中低端产业巨大压力。个位数利润率的企业一旦遭遇10%以上的成本上涨,将迅速失去竞争力,跌入恶性循环,所以留住中低端企业的关键在于降本增效。
  有些降本方式很容易想到,比如降低税收,降低要素成本,诸如水费、电费便宜一点,但这些往往是“刮痧”,降本力度并不到位。所以更重要的是整体上缔造低通胀、低利率的经营环境,甚至低房价。这里反驳一下部分经济学家推崇的“通胀万能”观点,上世纪70年代,美国曾出现过滞胀情况,也就是提高通胀并没有提高就业率,而1987年,日本降低利率导致楼市和股市泡沫,却同时导致日本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滞胀出现否定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正确性,也让人了解到通胀并不能无限提振经济。这里的关键在于,找到阻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如果是成本导致产业活不下去,那么就应该降低成本,如果是产能过剩,则可以考虑提高通胀。而现阶段我国很多中低端产业外移的核心因素不是产能过剩,而是成本过高。所以,留住中低端产业的方法应该是降本增效。
  其二在于转型升级。以服装业为例,服装代工制造属于中低端产业,但服装面料、服装品牌、服装设计等是高端产业,所以中国服装业应该向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去做服装面料研发,做设计,缔造服装品牌。比如安踏和李宁就在走这条路。而服装代工制造也可以通过转型,向柔性智造和按需生产转型。现在流行快时尚,小批量生产某一款服装,既能减少库存积压,也能人为制造稀缺、饥饿营销,甚至实现预售后生产。而传统服装制造企业对小批量定制响应缓慢。而制衣工厂通过对制版、排产、配料、检验等环节进行数智化改造,增强了制衣工厂的定制响应能力。从某制衣工厂了解到,制衣工厂从设计到量产出库只需要两周,部分款式甚至可以48小时内实现量产。通过转型,中低端产业能够走出高端产业的气质,所以我们要避免中低端产业外流,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产业的未来形态是怎么样的。
  历史上,美国和日本都曾放任中低端产业链外流迁移,结果是制造业空心化。二战后美国中低端产业流向东亚,美国中部出现经济“锈带”,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同样的,日本当年敢于签《日美半导体协定》和《广场协议》,也是日本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产业转型,不需要中低端产业,如今日本半导体被中国台湾和韩国几乎全部吃下,只留下一些半导体材料产业,继而导致日本失去的30年。故而,对于中低端产业链迁移,中国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采取措施留住,留住的根本手段有两条:短期是降本增效,要多管齐下;长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竞争倒逼企业走技术工艺改进提升的路线,做高企业的技术壁垒,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与演化趋势
 
  北京日报8月7日刊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撰写的文章指出,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大国竞争博弈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中美之间。所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一定要把它放在国际大背景下。
  要研究全球金融政策的走向,特别是要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
  今年三季度,最晚到四季度,美国货币政策的加息缩表周期将会转向降息扩表的周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拐点。研究调整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把美国这种具有特别重大的外溢性货币政策转向作为政策调整的着力点。美元加息与降息是一种潮汐,这个潮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摩根·史丹利预测,美国2023年的经济走弱,通货膨胀下降,加息结束,美国可能将躲过经济衰退。欧洲经济将陷入收缩,亚洲经济会呈现增长。预计2023年全年,债券、股票、基金市场将有上升空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暴力加息从2022年6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最高点9.1%时开始,到今年6月份美国通胀率已经降到3%。这一轮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加息目标是使通胀率下降到2%,目前已接近宏观调控的目标。而且,美国CPI连续12个月下降,现在核心CPI降到了4.8%,创下了两年最小同比增幅,也从一个侧面验证美联储将停止加息。
  2023年7月7日,美债两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升到16年最高,利率达到了5.12%。中国现在的国债,包括五年期国债和三年期国债利率都已下降到3%以下,而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4.08%。美国这一次加息周期,已经造成全球22个国家出现美元荒,美元加息的潮汐,也将使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受到重创。如果下半年转为降息周期,将再一次引发全球性流动性泛滥,这一轮潮汐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更为深重。
  全球"去美元化"成为长周期不可遏制的趋势,美元信用受到重创
  有人说不要轻言"去美元化",我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但我有个定语是"长周期""不可遏制",它不是现实,而是未来的方向;不是短期的方向,而是长周期的方向。
  美元仍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美元在已分配官方外汇储备中占份额为58.4%,欧元为20.5%,日元为5.5%,英镑为5.0%,人民币为2.7%。环球同业银行业电讯协会的数据,2022年末,美元在国际支付中12月平均份额是41.3%,欧元是35.7%,英镑是6.5%,日元是2.8%,人民币是2.3%。
从近几十年长周期看,美元在不断贬值,走在一个下行的通道上。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1945年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当时美国黄金储量占全球储量的80%,数量是2.13万吨。但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就成为和黄金、实物货币没有任何关系的信用货币,也就是印出来的纸钞。美元升值与贬值的周期,大概10年为贬值期,6年为升息期,这样形成美元升值贬值的一个大周期,直到在这次疫情之后被打乱。这次升息从2022年12月份到现在连续12次,这个周期如果今年结束的话,压缩为3年,比原来的升息周期缩短了一半。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美元对黄金大幅度地贬值。2023年7月20日,国际金价是1987.34美元/盎司。目前全球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个共同行动,即增持黄金,西方国家黄金储备量均在50%以上。2022年,全球央行购进黄金1136吨,创下了55年的新高。
  从美国的债务和金融风险看美元,美元实质上是靠国家信用作支撑的,因为美国信用的坍塌,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美元信用产生质疑。全球债务到2023年一季度达到304.9万亿美元,2022年全球GDP是101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占全球GDP的33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现在超过60%的低收入国家陷入了债务困境或面临债务风险。而美国的债务危机是全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截至2023年7月11日,美国国债总额已经达到32.54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务总额的11%,占本国GDP的130%。美国现在财政收入大约18%用来支付美国债务利息。普华永道的模型预测,2050年美国GDP将达到34万亿美元,而债务将达到60万亿美元。全球对美元的信用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美国债务危机的预判与担忧。
  美国引发的金融风险也在加剧,包括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签名银行、瑞信银行倒闭,五年以来美国倒闭了537家银行,2600家中小银行存在风险。金融衍生品、高杠杆刺激、放贷信贷泡沫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目前所谓去中心化的美元体外循环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金称币、莱特币等空气币发展中问题非常严重。
  美元的调息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包括美元现在国际大循环受阻,收割世界财富不像原来那么容易,美联储的面纱也已经被揭开,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这些私人银行占53%的股份。
  去美元化之所以成为长周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内部的货币独立已经成为趋势。截至7月14日,11个州相继宣布黄金、白银可以作为货币流通,并可以替代美元的法定货币功能,开启了美国一些州的货币独立进程。美国7个州的法律授予金银境外具有法律货币的定位。特别重要的是,43个州相应免除了金银销售税。这说明,很多州在培育以黄金支持稳健货币竞争环境,这是美国国内非常重大的变化。二是全球很多国家开启了"去美元化"的浪潮。截至7月14日,全球至少110个国家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去美元。近两年大多数国家央行在增加黄金储备。三是数字货币迅速发展。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央行在研究和推出数字货币,建立了30多个绕开美元的结算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将出现加速度或者骤升的局面
  一般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分布中的比重一直在横盘,2016年10月1日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里的国际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占比始终没有突破4%,储备货币没有突破3%。再加上美国像对欧元一样,对人民币国际化持高度的戒备状态,对中国除了贸易战、科技战之外,金融战始终在进行。到目前为止,美国对13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制裁,除了禁供高科技产品之外,还在进行金融制裁。另外,我们还受到美国长臂管辖在金融领域对一些国家制裁的连带影响,比如对俄罗斯制裁,对朝鲜、委内瑞拉、苏丹的制裁等,已经影响中国企业开展正常贸易。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将出现加速度或者骤升的局面。
  第一,石油美元体系松动。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出现,我们和伊朗、沙特各签署了长达25年的合作协议,和卡塔尔签署了长达27年的长周期协议,均使用人民币结算。石油美元体系的松动已经开始,当然它有个比较长的过程。
  第二,已经形成了人民币的国际环流。人民币通过制度改革,形成全球性高度流通的货币,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循环,不仅要能出得去,而且要能回得来。
  第三,成为更多国家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也就是说,更多的国家对人民币要有认同并使用,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我最近到老挝参加"一带一路"十周年和中老合作论坛。在这个国家,有大量中资企业进行投资。但我们的国际货币结算并没有跟上,也没有形成人民币流通的闭环体系,在老挝买东西直接用人民币是花不出去的。
  第四,基本达到了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更多的中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要成为世界多边组织和国际组织认同的全球性银行,要建立中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现代银行体系。
  第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大有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与成效。但我个人认为,在金融领域并不特别理想,一些方面并没有跟上。发改委公布152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但金融方面的国家之间互认、货币互换、货币直兑、设置双边及多边的资金池和结算体系,以及用人民币结算通关的便利程度还是非常不够的。我去过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调研,总体感觉是我们的金融还没有跟上。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是为了几个数字好看。数字只是固化的东西,是表示既往实践的数字,并不能代表当前和未来,未来要靠我们努力争取,要靠我们的谋划和设计。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的战略布局,要形成一体化制度安排、战略安排。
    
“抗打”的德国制造如何启示中国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8月8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的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从最高点的60一路跌至目前的40不到,距离头上的50荣枯线越来越远,尽管如此,笔者始终认为制造业PMI的连连下挫并不等于德国制造的衰落,相反只要一有机会德国制造便会再度腾跃。果然,按照德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在5月份环比增长6.2%的基础上,6月份德国工业订单再度大增7%,不仅扭转了所有经济学家的下降预期,且创出三年来最大增幅,而接下来人们无疑会看到德国制造业PMI大幅逆转的事实。
  理论上说,PMI仅仅是一种产值变动指标,反映的是制造业的库存以及新增订单变动情况,而制造业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产品与要素的组成状况,包括企业种类与结构、生产模式与销售渠道、产品数量与质量、技术与开发能力,劳动力数量与素质、成本与利润等,相较于PMI容易受到外部变量而出现频繁与急剧波动,制造业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便是PMI发生了变化,制造业的构成要素可能并不会发生大的变动,甚至我们可以将制造业PMI看成是制造业的一个表温,而真正决定制造业竞争力强弱的还是其自身内核。
  客观上判断,本轮德国制造业PMI的接连走低主要由外部变量所引起。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抑制需求,德国制造业出口因此受到挤压;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尤其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拉高了德国制造业成本,极大侵蚀了德国制造业利润,而更具杀伤力的是俄乌冲突直接大幅抬升了德国制造业的能源成本以及民众能源消费成本,后者又从消费层面极大稀释制造业产品的内需能量。不过,从最新德国工业订单看,德国制造业经受住了多层面的沉重压力,甚至可以说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不排除接下来进一步发动与调适身体各项重要机能并再现昔日强大竞争力的可能。
  遍观全球,很少有国家能够像德国那样保持着对工业制造业的敬畏与忠诚。无论是备战,还是战后重建,抑或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始终将制造业视作国家振兴的压舱石。即便在许多国家通过货币放水让本国金融地产莺歌燕舞并不断创造出资本腾飞的神话,德国也依然坚守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对工业制造业的崇拜可以说融入到了德国人的血液中。也正是这样的钟爱与坚守,才诞生了标着独特符号的德国“工匠精神”,并创造出区区8000万人口托起2300多个全球知名品牌的奇迹,进而有了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的壮观。
  精神上的执着与挚爱锤炼了德国制造业的厚实基础底座。德国有350万家企业,其中不仅有宝马、奔驰等超级巨人,更有占比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它们一般由家族经营,是清一色的“小而美”行业隐形冠军,大都为持续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和“慢公司”,平均寿命超过了90岁,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占据着领导地位,同时企业生产工艺与品牌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代际传承,并且员工忠诚度高,流动率低。根据公开的数据,全世界目前有3000多家左右的隐形企业冠军,其中仅德国就超过了1307家,居世界第一,并俨然构成了德国制造业的宽厚基石。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支撑超级巨人与“隐形冠军”的根本则是德国制造的强大技术脊柱。据欧洲专利局统计,在研发领域,德国每年支出总计超千亿欧元,专利数量成果仅次于美国。在制造业领域,德国的技术能力更是领先一筹,人均专利申请数量是法国的2倍,英国的5倍,西班牙的18倍。还要特别强调地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研发开支往往是普通工业企业的两倍之多,每千名员工拥有的专利权数是专利密集型大公司的五倍(31∶6),其研发活动的有效性是大公司的5倍。据德国专利商标局统计,专利申请量位居德国前50位的企业中,“隐形冠军”一直都占三分之一的比例,而且“隐形冠军”取得一项专利的成本只有大公司的五分之一。这些“隐形冠军”能够依靠创新将本在国际市场上领先的国内大型企业甩在后面,面对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对手自然实力也不差。
  对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是德国制造的又一大显著长项。德国人偏执地认为,当生产环节的工人出现错误,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会逐级放大,最终必然会影响产品品质。因此,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到最低,把每件事情都切割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借此,德国每年发布上千条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为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德国由此也成为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在制造业领域,标准决定着市场竞争力,左右着商业话语权,“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并始终领先全球,背后的重要依靠就是标准化屏障,并且这种标准制造与引领能力至今依然故我。
  自我锤炼与积累的同时,德国制造不忘开门躬身学艺。英法两国工业革命完成时,德国工业化才开始起步,德国不得不去学习英法两国的技术,从模仿到引进再到创新,“德国制造”硬是摘掉了山寨产品的标签,进而利用艰难蛰伏锻造出的独门绝技在全球大放异彩。如今,全球工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德国制造”有点跟不上节拍,比如对制造业的数字化管理德国落后于美国,在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推进方面又掉在了中国之后,但德国有着天然的忧患与警醒意识,别的不论,仅拿德国政府推出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为例,其中画龙点睛之处是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与虚拟数字的对接,同时建立跨市场联合体与打造旗舰企业——德国取美国与中国制造业之长的学习痕迹格外清晰。
  历史上 “德国制造”记载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这也就是“德国制造”之称的起源。135年后的今天,经过历史锤炼的“德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假冒低劣等复制品的标签,而是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代名词。当然,对于“德国制造”来说,将山寨货的帽子从自己的头上彻底摘去固然可爱,而更可贵地是其能够将自己名下的产品做到极致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如同“德国制造”仍在风靡全球一样,“中国制造”也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朝着全球市场各个角落辐射与渗透,只是外界目前对“中国制造”还颇有微词,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但中国经济与中国出口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种战略目标的牵引下,只要学习德国民众对“德国制造”的忠诚情怀,学习德国人对产品一丝不苟的苛刻精神,学习德国企业持续加强对技术与研发投入的科学定力,学习“德国制造”从不言弃的精益管理,“中国制造”定有与“德国制造”比肩攀高之日,并且只要有了持久的优质量能沉淀,不仅可以做到厚积薄发,更能抗住并最终安全度过任何一次商业萧条周期。
  不错,撑起“德国制造”恢弘江山的是其本土璀璨如珠的“隐形冠军”,它们贡献了德国国民生产总值高达54%的份额,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为德国捞到了多达68%的出口收入。相比而言,中国也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民众就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正视的是,目前国内中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体内,其生存与成长环境显然不如德国,自身规避外界风险的能力也十分脆弱,而对于决策者来说,为中小微企业所营造的发展预期并不十分清晰,甚至态度上经常摇摆。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并让它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壮大为中国的“隐形冠军”,需要决策者展示出足够的包容胸怀,廓清与稳定中小微企业的未来预期,并持续而充分地赋予它们的政策给养。
 
中小企业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两月回升
 
  8月9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披露,7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上月上升0.2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且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从7月份的分项指数看,与发展信心有关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和投入指数升幅最大。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表示,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得到提振,市场预期有所增强,但企业效益状况仍未有效改善,成本仍处高位,特别是与之前相比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重新凸显,建议要对今明两年到期的阶段性政策尽快作出合理的后续安排,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好总量性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
  7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上月上升0.2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且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7月份开工率在75%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56%,中小企业复工达产状况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完全开工的企业占比上升。
  从分项指数看,7月份,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和投入指数连续两个月上升,劳动力指数连续3个月上升。在整体延续6月回升态势的同时,分行业指数升多降少,7月份,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分别比上月上升0.2、0.2、0.3、0.3、0.1和0.2点。由于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带动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住宿餐饮业指数上升。
  不过,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低迷,企业增产不增收,压缩企业利润空间。7月份,效益指数为74.3,与上月持平,仍处于历史较低位。同时,7月份国际油价上升,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处于下游的中小企业成本压力不减。7月份,成本指数为112.7,比上月下降0.1点,仍处于不景气区间。此外,资金紧张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介绍,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5个行业流动资金指数和半数行业融资指数下降,半数行业应收账款增加。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建议,要更加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分批出台针对性更强和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固本培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综合施策帮助企业减负增效,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严禁收过头税,加快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今明两年到期的阶段性政策要尽快作出合理的后续安排,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好总量性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调查分析
 
报告称日本7月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增加53%
 
  据悉,日本民间企业信誉调查机构东京商工调查所8月8日发布报告说,受人手不足和物价高企等因素影响,7月日本破产企业数量达758家,同比增加53.4%。
  报告显示,截至7月,日本破产企业数量已连续16个月同比增加。7月破产企业负债总额为1621亿日元(1美元约合143日元),同比增加91.7%。
  报告认为,随着新冠疫情期间的优惠贷款陆续到期,在偿还贷款、人手不足和物价高企的重压下,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持续恶化。报告预测,今后业绩难以恢复、债务负担过重导致的企业破产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从行业来看,被调查的十大行业中,八个行业的企业破产数量同比增加,以服务业、建筑业企业破产问题最为突出。
 
经贸态势
 
拜登签署"对华投资限制"行政命令
 
  据报道,美国总统拜登于8月9日签署了关于"对华投资限制"的行政命令,该命令将严格限制美国对中国敏感技术领域的投资,并要求美企就其他科技领域的在华投资情况向美政府进行通报。
  关于该行政命令,路透社称,它授权美国财政部禁止或限制美国在包括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三个领域对中国实体的投资。拜登在给国会的一封信中声称,他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是为应对中国等国家"在军事、情报、监视或网络能力等重要敏感技术和产品方面的进步所带来的威胁"。
  这种对所谓中国威胁的渲染,在华盛顿已经屡见不鲜。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说法称,该行政令预计明年实施,此前将征求多轮公众意见。路透社进一步称,尽管美国官员坚称,该行政令旨在解决"最急迫的国家安全风险",而不是将美中两国高度依赖的经济关系分开,但这一举措仍可能加剧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对于拜登9日签署上述行政令,中国驻美国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同日晚些时候作出回应,表示非常遗憾。"尽管中方一再表示深切关注,但美方仍继续实施新的投资限制。中方对此非常失望,"刘鹏宇说,"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的。双向投资是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此次推进对华投资新限制,中美关系再受考验。"《纽约时报》称,这家美媒将白宫的这一行动称为"美国在与中国的经济冲突中为遏制金融流动而采取的首批重要措施之一",分析人士认为,沟通和执行这项措施将会很困难,美国"商界已经开始反对私人市场政治化"。
  通信技术专家项立刚8月9日表示,美国明年就要举行大选,拜登政府在竞选压力之下需要显示对华强硬态度,因此会将打压中国的措施作为拉选票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并不看重这些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即便美国企业的利益将受到损害。
 
美众议院要求贝莱德和MSCI提供投资中国信息
 
  据报道,继调查美国VC机构在一级市场投资中国硬科技的情况后,二级市场的军工投资也被关注。7月31日,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开始把矛头转向投资中国二级市场的美国资管机构。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麦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向贝莱德(BlackRock)和顶级股市指数提供商明晟(MSCI)致函,要求在8月14日之前提供投资中国军工企业的详细信息。
  此前,该委员会向纪源资本、金沙江创投、高通创投、华登国际等四家投资过中国人工智能(AI)、半导体、量子计算等硬科技行业的VC机构发函,要求提供相关投资决策信息。
  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的规模达9万亿美元;MSCI是全球最大的指数提供商之一,与其指数挂钩的产品市值超过13万亿美元。
  据悉,"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却拥有传唤权,这一调查得到美国两党支持,目的是为了收集事实,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包括美国资本流动提供参考。
  信函中提及,在审查这两家公司的一小部分活动后发现,有投资流向超60家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或人权为由发出警示的中国公司。另外信函指,贝莱德旗下的五只基金已经向这些中国公司投资超4.29亿美元,而公司管理总资产则为约9万亿美元。此前报道指,2018年,明晟将中国市场股票纳入广受关注的新兴市场指数,推动了数十亿美元资金流入这些公司。
  贝莱德集团8月1日否认存在不当行为,称在中国的多数投资都是通过指数基金进行,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任何市场的投资都遵循了美国政府的监管法律。而明晟公司8月1日表示,正在检视美国会"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的审查要求。
  对此,中国驻美大使通过发言人回应称,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济贸易投资议题政治化,与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相违背。
 
学者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搞“经济胁迫”终将失败
 
光明日报8月3日刊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腾军撰写的文章指出,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大肆炒作所谓“经济胁迫”叙事,步步为营,抹黑、围堵中国之心昭然若揭。5月底,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领导人在日本举行峰会后发表声明,提出共同打击所谓“经济胁迫”的倡议,发起“经济胁迫协调平台”,誓言挫败任何把贸易和供应链“武器化”的企图。7月中旬,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上宣称,美国与东盟“共享自由、开放、繁荣、安全、与世界联通且有韧性的印太地区的愿景”,地区各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和合作者”,问题可以公开解决,而非通过“胁迫行动”。在各种公开场合,美国政府官员频繁提及所谓“经济胁迫”问题,大谈重建基于规则的世界经济秩序,明里暗里指责中国是所谓“罪魁祸首”。
  但是,所谓“经济胁迫”究竟是什么,美方从未说明其含义。实际上,国际社会亦对此无明确定义。一般而言,“经济胁迫”由“胁迫”一词发展而来,可以归结为一国使用或威胁使用经济手段以迫使对象国改变政策目标或做出政策妥协的行为。也就是说,它是“胁迫外交”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作为“胁迫外交”的主要信奉者和操弄者,美国自然非常清楚“经济胁迫”的意涵,如此咬文嚼字、添油加醋,明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一,美国希望通过构建新的话语叙事,拉拢盟友伙伴,在中国周边和亚太地区重建反对所谓中国“经济胁迫”的阵营,从而进一步恶化中国崛起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外部舆论环境。其二,美国大肆渲染所谓中国“经济威胁”,深层次目标在于建立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全球供应链、关键技术以及经贸规则体系,从而既重建美国在相关领域的主导权,又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使美国在对华战略竞争中占得先机和实力优势。这种打着“经济胁迫”之名行“对华打压”之实的做法,才是货真价实的“经济胁迫”。尽管近来美国高官在亚太地区上蹿下跳兜售所谓中国“经济胁迫”,却应者寥寥,事实证明美国无视地缘政治和经济现实的操弄,终究不过是自娱自乐的把戏。
  第一,美国“经济胁迫”贻害至深,多数亚太地区国家对此心知肚明,不愿苟同。长期以来,美国在“胁迫外交”上有着极不光彩的“黑历史”,更是“经济胁迫”的罪魁祸首。美国为一己霸权之私,无视国际经贸规则,惯常以美元霸权为后盾,炮制各种借口,通过限制进出口、贸易制裁、切断融资渠道、加征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抹黑和打压其他国家。美国还通过制定《反海外腐败法》《敌国贸易法》《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等国内法,大搞“长臂管辖”,直接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实施制裁。
  面对竞争对手或非“志同道合”国家,美国肆意挥舞“经济胁迫”大棒,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乃至人道主义灾难。迄今为止,美国已对世界上近40个国家实施过万余项制裁措施,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到影响。例如,美国自1962年起对古巴实施经济、金融封锁,给古巴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使古巴陷入长期物资短缺境地。美国自2006年以来对委内瑞拉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导致该国三分之一人口陷入严重粮食危机。美国还两度禁止伊朗使用美元清算支付系统并实施各种制裁,导致伊朗货币严重贬值,对外贸易陷入衰退,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估计,在伊朗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美国的制裁影响可能导致多达1.3万伊朗人死亡。从亚太地区来看,不少国家也是美国“经济胁迫”名单上的“常客”,就连其盟友也难以幸免,许多国家担心自己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目标,不愿配合美国这种严重违反公平竞争和经贸规则的霸凌行径。
  第二,美国“经济胁迫”与亚太地区开放包容的发展大势背道而驰,为地区各国共同利益所不容。过去数十年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以占世界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超过六成的世界经济总量和近半数的世界贸易总量,打造了全球经济增长中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形成了备受世界瞩目的亚太经验、亚太方式和亚太路径。一言以蔽之,亚太地区获得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开放、真诚合作、共谋发展。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亚太国家历经多年谈判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再次彰显推进区域一体化、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亚太地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但是,美国出于对华地缘战略竞争考量,出台所谓“印太战略”“印太经济框架”,企图抹杀中国发展对亚太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贡献,歪曲中国与地区国家经贸往来的平等互利内涵,欲在贸易、供应链、基础设施等方面打造“与中国抗衡”的经济圈,为地区国家提供所谓“替代方案”。而美方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根本没有考虑地区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利益和实际需要,既没有关税豁免和市场准入等安排,也没有在支持地区国家疫后复苏、共同发展方面显示出任何值得称道的表现,其实质无非是通过构建美国主导的、歧视排他的区域经贸体系,架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联互通和产业链合作,将亚太各国绑上美国对华竞争的战车。
  第三,美国“经济胁迫”妄图推动亚太经济的“去中国化”,这只不过是痴心妄想。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将经贸竞争作为对华政策的重点领域,以亚太地区为重点区域,以新兴技术为关键着力点,频繁使用“经济胁迫”策略,千方百计打造“去中国化”的亚太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一方面,美国软硬兼施,加速“印太经济框架”涉供应链的谈判,持续升级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围绕供应链、关键和新兴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升美国-东盟、美国-太平洋岛国、美日韩和美日澳等双多边合作力度,试图打造所谓“四方芯片联盟”等,以将更多国家拉入其精心构筑的“去中国化”阵营。然而,搞这种排华网络,将中国从供应链的环节剥离,只会大幅增加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性,令亚太各国为美国的霸权私利埋单,严重拖累地区经济复苏的进程。
  另一方面,美国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祭出单边“胁迫”手段,在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出台对华禁令,将大量中国高科技企业纳入制裁清单,强制叫停他国实体和个人与中国的商业往来,例如要求日韩政府禁止本国芯片制造商填补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所留下的中国市场空白,令日韩半导体产业怨声载道,再次暴露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胁迫国的本质。
  亚太地区既是中国和亚太各国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的发展,亚太各国早已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致力于维护亚太的和平稳定和持久繁荣,已成为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地区各国的利益深度融合。而亚太各国人民对霸权主导的冲突对抗记忆犹新,普遍不愿选边站队,不愿看到分裂对抗,和平、合作、发展仍然是地区各国的共同心声。
  美国打着反对“经济胁迫”的幌子,玩弄权力政治、集团对抗的把戏,试图推动地区国家与中国“脱钩”,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去中国化”,这种逆地区潮流而动、严重损害地区发展未来的行径,必将失败。
 
中国终止澳洲大麦"双反"税
 
  据悉,中国商务部8月4日发布2023年第29号公告,决定自2023年8月5日起,终止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2020年5月18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0年第14号和第15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实施期限自2020年5月19日起5年。2023年4月14日,应中国酒业协会申请,商务部发布2023年第12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必要性进行复审。经过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商务部作出复审裁定。商务部裁定,鉴于中国大麦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已无必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商务部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取消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自2023年8月5日起,终止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有关专家指出,中方的上述决定意味着,从去年莫里森黯然下台,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履新,并宣布要将中澳关系拉回正轨之后,经历了差不多15个月的时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终于又迈上了一个台阶,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更近了一步。
 
日本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同比增加11%
 
  据报道,日本财务省8月8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初步统计报告显示,伴随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回落,今年上半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同比上升11.1%,至8.01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43.2日元)。
  数据显示,上半年包含货物及服务的整体贸易收支逆差额同比缩小至7.3万亿日元。货物贸易方面,由于出口增幅超过进口增幅,逆差额同比下降至5.18万亿日元;服务贸易方面,由于旅行收支顺差扩大,逆差额同比下降至2.12万亿日元。
  此外,上半年日本海外投资收益同比增加8937亿日元,至17.53万亿日元。报告指出,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呈现逆差的情况下,海外投资收益保持增长是日本能够维持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
  数据还显示,6月日本经常项目顺差达1.51万亿日元左右,约为去年同期的3倍。
 
投资视点
 
山东谋划三年内建成世界级港口群
 
  8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山东将加快建设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融合开放的世界级港口群。到2025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
  山东省出台这一《方案》,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港口发展面临新的更高要求--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港口更好发挥枢纽作用,畅联全球海上大通道,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定全球供应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港口增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高能级港口群,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降低全社会运输成本。
  山东港口群位于山东半岛地区,以经济大省山东作为核心腹地,建成了"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
  按照规划,山东省将在三年内高标准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构建以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为中心,日照港、烟台港国家主要港口为两翼,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地区性重要港口为支撑,与津冀苏辽港口紧密合作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引领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力引擎。
  《方案》制定出三年总体目标,即加快建设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融合开放的世界级港口群。到2025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港口能力规模、服务效率、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全球领先。港航供应链高效协同,建成通达全球的双循环陆海物流网络,形成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在制定目标的同时,《方案》还给出了建设世界级港口群的三年行动方案,涉及打造服务全球的一流港口基础设施、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绿色平安港口、打造通达全球的双循环陆海物流网络、打造辐射全球的港航供应链服务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融合发展格局等六个方面提升行动计划。
  其中,未来三年内山东将建设世界级专业化码头集群--重点实施52项工程,续建、新建、改造一系列集装箱、大宗干散货、原油、LNG、件杂货、客滚码头泊位和配套堆场、罐区。到2025年,新建成深水泊位2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总数达到380个。山东还将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航线配置,扩大集装箱中转规模,推进集装箱运输一体化集约化发展,深化与国际班轮公司合作,形成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
  同时,山东为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将鼓励发展船舶融资租赁、债券融资、供应链金融等航运金融新业态,推动建立全产业链航运金融平台;鼓励金融企业在山东港口城市设立航运金融服务机构,拓展国际结算等业务,支持开展港口、航运保险新业务。
  港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方案》还制定出未来三年内山东将打造全球认可的口岸营商环境的计划,包括深化港航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进政策制度创新、持续提升口岸效率、提升营商便利化程度等。
 
河南印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
 
  据悉,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年7月28日正式印发《河南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按照安排,还将由省有关单位牵头印发信息通信等领域的专项建设方案,以"1+1+N"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新平台新支撑,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方案》作为总体实施方案,重点对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引领工程、融合基础设施赋能工程、创新基础设施突破工程作出统筹安排,并明确主要目标。《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其中通信网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实现全国领先,算力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突破,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样板、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全省5G基站数超过25万个,智慧高速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力争1至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规划。
  聚焦目标,《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重点任务,并分解落实到重大项目、具体单位、有关地市。
  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底盘"。围绕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引领工程,《方案》提出将重点提升通信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深化数网融合、算网融合和云边协同发展。推进5G、千兆光网、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网建设,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新型网络体系。推动智算中心、超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中部算力高地。
  推进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让经济社会运行更加"智慧化",是基础设施赋能工程的目标。河南省将重点实施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智慧高速、智慧港航、智慧机场等建设。完善提升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推进数字化电网、智能充电网络建设等。
  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设施既关系眼前的发展,也关系未来的竞争。创新基础设施突破工程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同时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省科学院专业研究机构、中试熟化和成果转化平台等建设。
  为确保各项谋划落地见效,河南省配套印发了《河南省支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聚焦巩固提升信息通信枢纽地位、加快建设中部算力高地、推进融合基础设施深度赋能、突破发展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对企业、项目、地市等给予奖励及补贴,同时强化用地、用能、人才等服务保障,倾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另据了解,专项行动方案将分别聚焦信息通信、智慧交通、智能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科技创新、智慧城建、智慧文旅、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发展目标及重点举措,确保全省新基建加速迈上新台阶。
 
深圳优化营商环境政策6.0版上线
 
  据报道,继7月发布《深圳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推出百项新举措之后,8月7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又连发《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三个工作方案,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提出了56条具体举措。
  2020年10月底,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等6个城市被国务院确立为首批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城市。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已先后推出了营商环境1.0、2.0、3.0、4.0、5.0版改革政策,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
  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就已"预告",2023年将"推出营商环境6.0版改革措施"。7月份,深圳发布《深圳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围绕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保障企业获取经营场所等10个方面推出28个领域共100项重点任务,推动深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此次发布的三个工作方案,在营商环境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出重磅组合拳。
其中,《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深圳将围绕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重点领域,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用好用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政策优势,持续发力打造产权保护更有效、准入制度更完善、市场竞争更公平、信用体系更健全、要素配置更高效、政务服务更便捷的市场化营商环境。《方案》明确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共23条具体举措。
《方案》)提到,便利企业获取资本要素。将推广线上批量化"见投即贷"的"外部直投+贷款"模式。争取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落地,培育发展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市场。对准备上市、挂牌企业因改制、重组、并购而涉及的土地手续完善、税费补缴、产权过户等事项,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和限时办结等制度。《方案》提到,发挥地方征信平台金融基础设施作用,实现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信贷产品供给的精准匹配和直接对接,降低融资交易成本。2024年建立中小企业应急转贷机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缓解归还到期银行贷款难题。2024年制定金融支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政策,提升金融精准支持供应链能力。
  《方案》还称,要深入开展"首贷户"培育工程,到2025年累计新增首贷户不少于5万家。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入池门槛、提高补偿比例,2025年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提升至18%。
  《方案》提到,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深圳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2023年出台深圳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到2025年累计开放数据集总量5000个以上。2023年出台数据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合法权益,促进数据要素开放流动和开发利用。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出境)安全管理工作,探索建立数据安全管理相关机制。2024年在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气象、金融、电力等重点领域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
  《方案》提到,要打造世界级交易平台。加大推介力度,定期举办深圳重大交易平台推介会。按照产供销、内外贸、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深圳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深圳数据交易所、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五大交易平台,加快实现各交易平台良性循环与发展,推动要素有效集聚,为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商品、数据、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等交易提供便利。
  《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深圳将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 方案明确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共20条具体举措。
  《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深圳将加快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深圳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方案明确了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共12条具体举措。
  专家指出,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已经发布6.0版本政策的城市推出的政策看,政策发力集中点正由环境适应型向发展促进型转变,系统性增强、创新性显著、精准度提升。针对企业更关注的融资难、市场的公正待遇等问题,推出企业盼望的、急需的政策举措。
 
美国7月CPI同比上涨3.2%
 
  据悉,美国劳工部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涨幅略高于6月的3%。
  数据显示,今年7月美国CPI同比和环比分别上涨3.2%和0.2%,而6月CPI同比和环比涨幅分别为3%和0.2%。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7月核心CPI同比上涨4.7%,涨幅为2021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具体来看,7月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住房成本上涨,其次是汽车保险和教育。而民航机票、二手车和医疗卫生等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使通胀缓解。
  分析人士认为,近几个月美国通胀显示出持续缓和的迹象,但同比通胀水平仍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俄罗斯央行宣布今年年底前将不在国内市场上购买外汇
 
  8月9日,俄罗斯央行宣布,从8月10日起至2023年年底将不在国内市场上购买外汇,以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
  俄罗斯央行称,恢复国内市场外汇购买业务的决定将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
  与此同时,俄罗斯央行将继续以每天23亿卢布的额度出售与国家福利基金资金有关的外汇,以便将其投资到被允许的金融资产中。
 
委内瑞拉黄金储备上半年下降近12%
 
  据报道,委内瑞拉中央银行8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委央行黄金储备从2022年12月的69吨降至61吨,降幅近12%。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委央行黄金储备价值共计36.5亿美元,比去年12月减少2.61亿美元。
  委央行说,今年上半年黄金平均价格高于2022年下半年。
  据报道,过去数十年,委央行曾长期持有超过300吨黄金。但受到本国石油产量下降和美国长期制裁等因素的影响,委内瑞拉出口萎缩,导致政府出售黄金以获取资金。
 
印度实施电脑进口管制  
 
  8月3日,印度商业和工业部下的对外贸易总局在其官网更新了出口政策的附件,印度政府将个人电脑、微型电脑、一体机、以系统形式的自动数据处理机器、其他包含存储、输入、输出单元的处理单元,从"无进口限制"改为"限制",这也意味着即日起进口以上产品需要获得印度政府许可。8月4日晚间,印度又对其突然实施的进口限制令进行了修改,宣布将于11月1日生效,提供三个月的过渡期。
        
投资分析点评
 
▲北斗星通部分置出汽车电子业务股权
 
  8月4日,北斗星通(002151)公告称,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北斗星通(重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北斗")筹划以现金方式,向北京华瑞世纪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瑞智联")出售直接持有的北斗星通智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智联")15%的股权。
  北斗星通目前通过重庆北斗直接持有北斗智联33.21%的股权。本次交易若能顺利完成,北斗星通的持股比例将降至18.21%。北斗智联也将不再纳入北斗星通合并报表范围。而华瑞智联目前直接持有北斗智联25.57%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其持股比例将上升至40.57%。
  北斗星通表示,根据初步研究和测算,本次交易预计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但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变更。
  北斗星通目前主要从事芯片及数据服务、导航产品、陶瓷元器件、汽车电子四大板块业务。其中,汽车电子板块业务主要由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北斗参股的北斗智联经营。
  此前,北斗星通已经多次转让了部分北斗智联股权,持股比例不断降低:
  2020年4月,北京北斗海松产业发展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对北斗智联增资1亿元,持股比例16.67%,重庆北斗在北斗智联的持股比例下降为47.08%。
  2021年6月,北斗星通实施北斗智联股权激励计划。北斗智联的股东重庆北斗等合计转让北斗智联10%的股权,用于该激励计划。
  2022年11月,北斗智联接受徐林浩、张敬峰增资。经过上述股权变动事项,重庆北斗公司持有北斗智联股权比例下降至目前的33.21%,但依然是第一大股东。
北斗星通在8月4日的公告中称,本次交易的完成,将使汽车电子业务板块部分置出,利于公司进一步聚焦主业,构建以"云+芯"为基础的"位置数字底座"战略布局。
 
  ▲粤水电子公司拟98亿元投建1.5GW风光热储牧多能互补项目
 
  据悉,粤水电8月4日午间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新疆粤水电能源有限公司近日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人民政府签订《萨迦县粤水电1.5GW风光热储牧多能互补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新疆粤水电拟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投资建设萨迦县粤水电1.5GW 风光热储牧多能互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98亿元。  
据公告,项目建成投产后平均每年将为西藏自治区贡献约34.62亿度绿色电能,对缓解西藏自治区季节性缺电及稳定电网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到项目运行周期结束(风电项目运营期20年,光伏项目运营期25年),可向西藏电网贡献约865.5亿度绿色电能,创造营业收入约260亿元,贡献税收约36亿元,并有效促进当地老百姓通过出租土地和经营牧草地走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
 
  ▲拓尔思拟定增募资18亿元加码大模型研发
 
  8月7日晚间,拓尔思(300229)披露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18.45亿元,进一步发力大模型研发。
  根据预案,拓尔思拟募投项目名为"拓天行业大模型研发及AIGC应用产业化项目"。通过披露募资款项分配,拓尔思详细列明了开发大模型产品所需的投入组成:在18.45亿元的投资中,其中最大的开支是软硬件购置,公司计划投入8.4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研发人员薪酬和租赁费,投入资金分别为5.1亿元、2.57亿元,此外公司计划投入1.98亿元用于数据资源购买。
  除前述对募投项目的论述之外,本次定增的发行对象、发行价格、股票数量等核心要素均未确定,拓尔思仅常规性表示本次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30%。
  拓尔思自我定位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据安全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在大模型开发方面,拓尔思认为公司颇具优势,"公司拥有千亿级'全、准、新'的无监督训练数据和微调优化知识数据,可针对优势行业训练出高质量的行业大模型"。
  在本次定增之前,拓尔思已经围绕大模型、AIGC开展研发。据公司此前透露,在2022年,公司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了6项重要工作,具体包括预训练大模型和专业模型的融合实践、启动公司自有专业模型trsGPT研发、开发具有AIGC能力的虚拟人开放云服务平台等。
  在今年6月底,拓尔思正式发布了"拓天大模型",公司介绍该产品是在基础大模型之上进行训练和精调,面向政务、金融、媒体三个行业的专业大模型。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计划通过定增募资,投入到大模型的研发中。手笔较大的投资包括云从科技,该公司在今年3月宣布拟定增募资36.35亿元用于云从"行业精灵"大模型研发项目。星环科技在6月宣布,拟定增募资15.21亿元用于建设数据分析大模型建设项目等。此外,包括万兴科技、海天瑞声、因赛集团等公司也在年内披露定增方案,计划加码大模型相关项目建设。
 
  ▲天音控股拟定增募资25亿元加码主业
 
  8月8日晚间,天音控股(000829)发布再融资预案,拟向包括控股股东深投控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3.075亿股股份,募集资金不超25亿元,用于海内外营销网络建设等7大项目,其中深投控认购金额原则上不超过4.76亿元,认购数量能够保证其在本次发行完成后持股比例不被稀释。
  截至目前,深投控直接持有天音控股1.95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9.03%,叠加一致行动人天富锦所持9.8%股份,累计对上市公司的表决权比例为28.83%。本次发行后,深投控仍为天音控股控股股东,深圳市国资委仍为实控人。
  本次募集资金投向,均围绕智能终端销售服务、彩票、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等主营业务展开,分别为海内外营销网络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彩票研发与产业化、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平台建设、总部运营管理中心建设、易修哥连锁经营等项目,并安排了6.7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具体来说,海内外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投资总额为7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4.69亿元,主要用于新增或扩张分公司、办事处,填补部分区域市场空白,提高市场占有率。
  数字化平台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5.13亿元,将对公司多项数字化系统进行建设及升级;彩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3.44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研发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彩票软硬件产品研发投入、研发团队建设等,旨在以彩票数智化推动彩票传统门店业务升级;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平台拟以募集资金投入1.48亿元,将用3年时间在国内开设40家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易修哥连锁经营项目拟以募集资金1.39亿元拓展2000家易修哥连锁店,向C端消费者提供手机维修、配件销售等一站式生态服务。
  此外,总部运营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投资额为2.1亿元,主要用于满足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空间需求。
  渠道一直是天音控股的核心优势,目前已构建25家分公司、5大配送中心、31个省级物流仓库、超100个办事处、近500个网格化渠道。分销网络触达全国330多个地市、2300多个县城,服务超过2万家客户,触达超过8万家门店;海外市场方面,已覆盖拉美、中东非、亚太、欧洲区域的57个国家。
  除分销业务外,天音控股还通过联合收购手机品牌"WIKO"向手机产业链上游延伸。
 
  ▲财政部拟向太平集团增资25亿元
 
  8月8日,中央金融企业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太平集团")公告称,太平集团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将由252.61亿元增加至270.69亿元。
  公告显示,本次增资,财政部将向太平集团增资25亿元,其中180819.54万元计入实收资本,剩余69180.46万元计入资本公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此次未出资。增资完成后,财政部持有部分增加至2454287.04万元,社保基金会维持252607.50万元不变,持有该公司的股权比例将分别调整为90.668%、9.332%。本次增资不涉及新增股东情况。
  据悉,前一次财政部向金融央企的增资行动,还是去年财政部将其持有的中国华融24.07亿股内资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3%)向中信集团增资。
 
  ▲恒生银行清仓烟台银行
 
  据悉,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近日批复同意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恒生银行持有的烟台银行2亿股股份。受让完成后,烟台国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烟台银行2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7.55%。
  据了解,恒生银行原为烟台银行第三大股东。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恒生银行不再持有烟台银行股份。
  烟台银行7月27日发布的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恒生银行仍为该行第三大股东,持股2亿股,持股比例为7.55%。 截至今年6月底,烟台银行前五名股东分别为南山集团、烟台金融发展投资集团、恒生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和烟台黄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34.83%、10.59%、7.55%、3.77%和3.40%。
  也就是说,烟台国丰投控集团完成恒生银行持有的2亿股银行股份转让后,恒生银行实现了烟台银行股权的彻底清算,退出了该行股东序列。
  事实上,恒生银行早年持有烟台银行2亿多股。烟台银行前身为成立于1997年的烟台商业银行,2008年引入恒生银行和永隆银行作为两家外资股东。
烟台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根据山东省银保监局《山东银保监局关于核准烟台财金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股东资格的批复》,恒生银行银行持有其所持股份4亿股。其中2亿股转让给烟台财金开发投资集团。此后,恒生银行退居烟台银行第三大股东,烟台财金开发投资集团成为该行第二大股东。
 
  ▲星纪魅族终止自研芯片业务  
 
  8月8日,星纪魅族集团表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终止自研芯片业务,更加聚焦产品创新和软件用户体验。由于相关业务调整,涉及到部分人员调整优化,公司正在积极协调,沟通解决方案,依法合规妥善解决问题,针对受影响的应届毕业生,公司也在通过内部推荐等方法最大限度分流。
  2022年7月,由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控制的湖北星纪时代收购了魅族79.09%的股权,跨界进入手机市场。今年3月8日,星纪魅族集团成立,收购后首款手机魅族20系列于3月30日在上海发布,但尚未发布自研芯片。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介绍,上半年,魅族手机的出货量约为36万台,同比增加179%,新手机的发布是一个主要增长驱动因素。
 
▲富创精密海外投资设厂
 
  8月4日晚间,富创精密(688409)披露,拟投资设立境外全资子公司,总投资额4400万美元,其中包含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不超过2500万美元,剩余部分由新设子公司自筹出资。投资标的名称为FabSmart Precision,Inc.(暂定名,最终以当地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名称为准)。
  公告披露,该子公司拟将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半导体设备关键零部件业务、全球供应链采购业务,并引进高端人才支持公司及子公司发展。
  富创精密称,设立境外全资子公司是基于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考虑,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国际业务规模,拓宽公司产品线,提高全球供应链采购能力。
  今年5月,富创精密曾公告拟以自有资金4000万美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SMARTT PRECISION MFG PTE. LTD.(暂定名,最终以当地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名称为准),经营范围为半导体器件制造、工程研究和实验开发。
  富创精密主要产品包括工艺零部件、结构零部件、模组产品和气体管路四大类。其已在中国沈阳、北京、南通以及新加坡进行产能布局,海外市场正在打开。
 
  ▲蚂蚁集团减持"印度支付宝"10.3%股份
 
  据报道,蚂蚁集团(荷兰)控股有限公司8月7日在一份文件中称,该公司将以6.28亿美元的价格,将印度最大的支付平台 Paytm10.3%的股份出售给Paytm创始人兼CEO Vijay Shekhar Sharma。在这次交易后,蚂蚁集团将不再是Paytm最大的股东,其持股比例降至13.5%。由此,Sharma将成为Paytm最大的股东,其持股比例将达到19.42%。
  尽管过去多年,Paytm在支付领域的发展顺风顺水,但是对于蚂蚁集团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政策带来的不稳定性。
  Paytm是一家印度电子支付公司,最初提供的是手机充值和缴纳公用事业费的服务,后来逐步扩展到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数字银行、保险等领域。2021年11月,Paytm在印度完成第一次上市,市值超过200亿美元。
  Vijay Shekhar Sharma早在2019年说过,Paytm会等到盈利再考虑上市,但截至目前仍未盈利。其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财季净亏损35.7亿卢比,分析师预期亏损33.3亿卢比;营收234亿卢比,分析师预期243.2亿卢比;总体成本280亿卢比,同比增长16%。
  Equity master高级研究分析师Richa Agarwal表示,Paytm在2021财年数字钱包和移动支付的使用激增时,公司的收入还是出现下降。尽管营销和促销支出减少了60%,但亏损仍在继续,其盈利之路不明朗。在市场看来,这也是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退出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今年1月,阿里巴巴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出售了所持有Paytm 6.26%股权中的约3.1%,交易金额达1.25亿美元。之后,又于2月10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以137.8亿卢比的价格,出售了Paytm母公司One97 Communications Ltd.的剩余全部股份。
  另外,日本软银集团也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减持了其在Paytm的股份,最新交易后其持股比例降至9.18%。
          
  ▲台积电拟在德国建合资晶圆厂
 
  8月8日,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TWSE: 2330, NYSE: TSM)宣布,将与德国半导体公司博世(Bosch Group)、英飞凌( Infineon Technologies,FSE: IFX / OTCQX: IFNNY)以及荷兰半导体公司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NASDAQ: NXPI)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先进半导体制造。
  合资公司拟定名为"欧洲半导体制造公司"(ESMC),将设立于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该公司是台积电在欧洲投资的第一座晶圆厂,总投资将达100亿欧元(约合791亿元人民币)。
  台积电将持有合资公司70%的股份,博世、英飞凌和恩智浦将分别持有10%的股份。合资公司将专注于先进半导体制造,由台积电运营。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闻泰科技拟推股权激励计划
 
  8月6日晚间,闻泰科技(600745)发布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拟对公司核心骨干在内的共1903人推行股权激励,占公司截至2022年末员工总数的5.59%,激励计划惠及面较广。
  公告显示,闻泰科技此次拟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为1264.67万份,约占公司总股本(截至8月4日)的1.02%。其中,首次授予股票期权1138.20万份,行权价格为38.59元/股。
  稍早前,闻泰科技于7月31日晚间推出回购计划,拟以1亿元~2亿元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
  闻泰科技8月4日收盘价为48.34元/股,市值601亿元。此次行权价格为该股现价的约80%。
  闻泰科技表示,作为公司薪酬证券化改革的第一步,公司制定本激励计划将有效绑定公司利益与员工利益,实现公司目标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
闻泰科技是全球智能手机ODM"三巨头"之一,其2019年通过发行股份以及配套融资等方式,以近270亿元收购全球分立与功率芯片IDM龙头安世半导体,产品集成业务与半导体成为公司主要营收来源。
 
  ▲巨星农牧筹划控制权变更
 
  8月7日晚间,巨星农牧(603477)宣布启动控制权变更计划,在公司经营中扮演重要角色已超三年的四川巨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巨星集团"),将正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根据方案,巨星农牧控股股东四川和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和邦集团")拟向巨星集团转让其持有的公司2600万股公司股份,转让股份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为5.14%。交易价格为27.67元/股,较今日股票收盘价折价约12%,股份转让价款合计7.19亿元。
  这笔股份转让比例仅仅5.14%的交易,将导致巨星农牧发生控制权变化。交易后,巨星农牧的控股股东将由和邦集团变更为巨星集团,公司实控人将由贺正刚变更为唐光跃。从持股比例来看,交易后,和邦集团与贺正刚合计持股比例由29.81%减少至24.67%,巨星集团由24.40%增加至29.54%。
  同时,和邦集团还将减持部分股份,以保证巨星集团的控股股东地位以及其控制权的稳定。同日披露的股份减持公告显示,和邦集团计划在6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012.2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且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
  交易双方已于8月7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和邦集团承诺,本次转让后将退出控股股东地位,不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也不再谋求董事席位。巨星集团则表示,未来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依法、合规运营上市公司。
  从上市公司"巨星农牧"的名字上可以发现,这家公司明显与新控股方巨星集团更为接近。
  早在2020年,彼时名为"振静股份"的上市公司,就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了巨星集团旗下畜禽养殖及饲料生产销售业务,公司主营业务在当时就由中高档天然皮革转变为前述畜禽养殖相关业务。这笔交易也促使巨星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0一举提升至27.14%,贺正刚及和邦集团持股比例由52.71%下降至32.24%。
  在2020年9月,"振静股份"即宣布更名为"巨星农牧"。
  这场重大资产重组最开始筹划时的面貌,就是一场"重组上市"。即一步到位完成"资产重组+控制权"变更,而不像如今将重组与控制权变更分为两步走,历时超三年才有望完成。根据巨星农牧在2019年9月23日发布的重组预案,公司即预期本次交易构成重组上市。
  然而在重组预案发布的短短三日后,巨星农牧对该方案的首次修订即发生重大变更,公司预计交易不会导致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同时,和邦集团和贺正刚承诺本次交易完成后36个月不放弃上市公司控制权;巨星集团及唐光跃承诺,交易完成后36个月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
  三日内,交易双方态度180度大转变的关键原因是,上市公司上市未满两年即筹划重组上市,引发舆论争议。上交所在重组预案发布次日向公司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结合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中作出的承诺,说明承诺履行情况、本次重组上市是否存在未严格履行承诺等情形,并进而询问公司对IPO募集资金、上市后的规范运作等情况。
目前,巨星农牧本次重组已过三年,根据公司前期披露,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完成了业绩承诺。
 
  ▲华谊集团5%股权无偿划转至上海国投公司
 
  8月8日晚间,华谊集团(600623)发布国有股份无偿划转的提示性公告。
  当日,华谊集团收到控股股东上海华谊通知,称上海华谊拟将其持有的华谊集团1.074亿股A股股份(约占华谊集团总股本的5.00%)无偿划转至上海国投公司,从而有利于优化国资监管,发挥平台公司功能。
  本次无偿划转前,上海华谊直接持有华谊集团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1.99%,为华谊集团控股股东。划转完成后,上海华谊持股占比降至36.99%,仍为公司控股股东;上海国投公司持股占比将为5%。该次股份无偿划转的实施不会导致华谊集团控股股东(上海华谊)和实际控制人(上海市国资委)发生变化。
  据了解,华谊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能源化工、绿色轮胎、先进材料、精细化工和化工服务五大核心业务,并已基本形成"制造+服务"双核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体系。
  成立于2010年3月的上海国投公司是经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并直接监管的大型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亿元。公司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要经营业务包括: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持股管理和资本运作,承担市场竞争类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运营。
  除了将持有华谊集团5%股权,目前上海国投公司还分别持有上港集团28.30%股份、上海电气5.04%股份、华建集团30.96%股份以及上海机场3.42%股份。
  据报道,在2021年11月,上海机场、上海电气、上港集团、华建集团四家上海本地国资均披露了有关股份无偿划转的公告,划入方均为上海国投公司。无偿划转完成后,这些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仍为上海市国资委。同时,上海国投公司将成为上港集团第一大股东;华建集团的直接控股股东将由现代集团变更为上海国投公司。上述上海本地国资一同进行股份无偿划转的背后离不开国企改革的大背景。
 
▲蚂蚁集团旗下融资担保公司增资至30亿元
 
  据报道,蚂蚁集团旗下的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近日完成增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8月4日,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6亿人民币增至30亿人民币,增幅400%。
  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由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浙江融信")100%持股,后者则由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2020年9月,蚂蚁集团曾表示,拟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并由浙江融信持有相关从事金融活动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权。
  本次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完成增资,依然由原股东浙江融信增资24亿元。
商诚融资担保表示,增资有助于该公司进一步发挥融资担保在信贷业务中风险共担的增信作用。
 
▲百傲化学二股东拟11.27亿转让28%股份
 
  据悉,百傲化学(603360)8月9日晚公告,公司股东大连三鑫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三鑫投资")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其持有的公司1.02亿股股份(占目前公司总股本的28.42%)转让给大连光曜致新舒鸿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光曜致新"),本次转让作价11元/股,价款合计为11.27亿元。
  百傲化学2023年一季报显示,三鑫投资系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本次股份转让后,三鑫投资将不再持有百傲化学股份,其清仓式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目的是因自身经营发展和资金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三鑫投资持有百傲化学1.02亿股无限售流通股中,累计被质押的股份数为8671.6万股,占上市公司目前总股本的24.06%;其中累计被冻结(包括轮候冻结、司法标记)的股份数为1.02亿股,占上市公司目前总股本的28.42%。
  本次交易的受让方光曜致新成立于2023年5月16日,主营业务为投资管理。截至目前,光曜致新暂无相关财务数据。
  光慧北仁为光曜致新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光慧北仁为东方前海全资子公司,东方前海由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最终实际控制人为财政部。光慧北仁成立于2021年7月16日,其主营业务为投资管理。截至目前,光慧北仁实缴资本为零,暂无相关财务数据。
  据百傲化学2023年一季报,控股股东大连通运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29.78%股份。
  公告称,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晶合集成拟购子公司少数股权
 
  据悉,晶圆代工企业晶合集成(688249)8月8日晚间披露,拟以约58亿元收购控股子公司合肥新晶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下称"新晶集成")少数股东的部分持股,称此次收购"有利于提高运营和决策管理效率"。
  据了解,新晶集成去年6月才完成股权融资,由晶合集成全资子公司变成了控股子公司。当时,晶合集成控股股东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合肥城投")曾向外部投资人承诺,在新晶集成增资交易交割日后1.5年起至满3年止,若投资者所持新晶集成股权未能转换为上市公司股票,合肥建投有权自行或指定第三方(第三方不含发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向投资者发出收购通知,以现金方式受让上述外部投资者持有新晶集成的全部股权。
  晶合集成在公告中称,合肥建投与外部投资人在约定的回购条款视为承诺事项,本次交易实施前需合肥建投与外部投资人签订补充协议将指定第三方不含晶合集成的表述删除。上市公司表示,此举视同合肥建投变更承诺事项,公司将按照监管规定履行相应程序,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合肥建投及其关联方将回避表决。
  根据交易方案,晶合集成拟向外部投资人北京诚通工融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建航晶合股权投资基金(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建航晶合二期股权投资基金(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建航晶合三期股权投资基金(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购买其持有新晶集成合计40.78%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持有新晶集成92.80%的股权。
  新晶集成主要从事12英寸晶圆代工业务,代工的主要产品为面板显示驱动芯片。2021年8月,晶合集成出资40亿元设立了新晶集成。2022年6月9日,诚通工融、建航晶合、农银金融、东方资产等8名投资人向新晶集成增资60亿元。此次增资后,晶合集成持有新晶集成52.02%股权。以此估算,8名投资人增资时,新晶集成的整体估值约为125亿元。
  晶合集成在公告中称,标的为公司二厂项目的运营主体,收购是为了提高运营和决策管理效率,提升公司整体资产质量,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晶合集成今年5月5日登陆科创板,并创造了安徽省历史最大IPO项目纪录。公司募资总额近百亿元,募资净额达97亿元。公司的主要募资计划用于扩产和项目研发,其中有15亿元计划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贷款。截至去年12月末,公司货币资金总额为78.95亿元。
 
▲武汉当代系实控人遭立案调查
 
  近期,人福医药、三特索道、*ST明诚接连公告,其上市公司主体或公司实控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三家公司原本全部列于武汉当代系旗下,曾经拥有共同的实际控制人艾路明。
  8月7日晚间,人福医药发布公告称,近日接到实际控制人艾路明通知,艾路明于8月7日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
  同日晚间,三特索道也公告这一事项,称原实际控制人艾路明当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不过,与人福医药不同的是,上市公司三特索道主体也与艾路明一同收到的《立案告知书》,被立案调查的原因均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三特索道于今年6月完成股份过户登记,公司实控人刚刚变更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在两家公司之前,*ST明诚于7月26日宣布,上市公司被证监会决定立案,案由同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ST明诚目前的实际控制人为武汉市国资委,在此之前*ST明诚的实际控制人同样为艾路明,双方的控制权交接完成于2021年8月24日。
  三家上市公司均表示,被调查的主体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同时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这三家上市公司曾经都是显赫一时的"当代系"旗下的上市平台。成立于1988年7月的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立35年,业务覆盖医药、地产、文化等领域,参控股若干家上市公司。除前述三家上市公司外,还参股了天风证券和光洋股份。
  从发展历程来看,2021年是当代科技走向颓势的起点,标志之一就是首次出现旗下上市公司(*ST明诚)脱钩。2022年开始,当代科技方面持有的人福医药、三特索道股份开始出现被强制平仓的情况,当代科技开始出现债务违约。作为应对,当代科技开始变卖资产,比如出售所持天风证券股权。
  作为当代科技仅剩的上市平台,人福医药今年仍不时曝出股东方面的负面消息。以7月为例,人福医药在7月5日公告称,当代科技所持公司1041.32万股公司股份被中信证券武汉关山大道营业部强制卖出,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0.64%;7月12日,人福医药公告称,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被轮候冻结,当代科技累计被冻结及标记股份合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100%。
不过,人福医药表示,公司控股股东当代科技不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侵害公司利益的情形。
 
▲小马智行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
 
  8月4日,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小马智行与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丰田中国")、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广汽丰田")宣布,三方计划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部署前装量产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
  合资公司将于2023年内成立,投资额超过10亿元,三方将合作为客户提供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业务落地时间尚未披露。
  按照计划,广汽丰田负责生产用于Robotaxi的纯电动车辆,丰田汽车提供可满足全无人自动驾驶的车辆冗余系统,小马智行提供自动驾驶系统和Robotaxi运营平台。车辆冗余系统指保证驾乘安全的备份系统。
  据了解,市面上现有的Robotaxi均是在量产车基础上通过后装改造而来,成本较高,难以支持大规模商用。
  丰田汽车和小马智行的合作由来已久。从2019年开始,丰田汽车与小马智行在中国共同研发L4自动驾驶车辆。
 
  ▲穆迪下调多家美国中小银行评级
 
  8月7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发布报告,下调多家美国中小银行信用评级,并表示可能下调一些大型美国银行的信用评级。
  穆迪宣布将制造商和贸易商银行、韦伯斯特金融公司等10家美国中小银行信用评级下调一级,并将纽约梅隆银行、美国合众银行、道富银行、北方信托银行等6家美国大型银行的信用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
  此外,穆迪将第一资本银行、公民金融集团公司、五三银行等11家美国大型银行的展望评级降为负面。
  穆迪在报告中认为,许多美国银行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其盈利压力日益增大。商业地产风险敞口扩大成为银行业关键风险,原因主要是持续加息造成的利率高企、远程办公导致写字楼需求下降,以及金融机构收紧对商业地产项目授信。穆迪认为,美国将在2024年初陷入温和衰退,届时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金融资产质量将恶化,尤其是一些银行的商业地产投资组合面临的风险将上升。
  今年3月以来,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先后关闭导致美国银行业震荡,引发市场担忧和股价波动。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美国银行业,尤其是规模偏小的区域性银行正面临存款流失、资产价值缩水、不良资产风险上升等挑战。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也加剧银行业困境。
 
  ▲日本财团拟要约收购东芝公司
 
  据报道,日本东芝公司8月7日宣布,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为主的财团将正式向东芝发起总额约2万亿日元(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的要约收购。
  该财团由20多家日本公司组成,将以每股4620日元的价格收购东芝股份。截至目前,半导体制造商罗姆已宣布将出资3000亿日元,欧力士公司宣布将出资2000亿日元。
  该要约收购将于9月20日结束,届时如果收购方购买超过三分之二的东芝公司股份,收购将成功达成。东芝计划11月下旬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就要约收购进行讨论。若会上收购方案获得通过,东芝或于年内退市。
  2015年,东芝在被曝光会计造假丑闻后陷入财务危机,长期处于管理混乱、经营困难的状态。这期间,东芝多次传出并购重组方案,均告流产。有分析说,东芝的重组方案迟迟难以确定,与东芝握有敏感技术、日本有关方面对投资方的选定特别慎重相关。
 
管理视点
 
罗知:坚持竞争中性原则,打破民营企业拓展的制度性壁垒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针对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罗知教授进行了专访。罗知教授表示,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规模是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的关键,而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化改革、释放红利;应坚持竞争中性原则,打破民营企业拓展中的制度性壁垒;并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深化改革,释放红利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该如何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使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
  罗知教授认为,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规模是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的关键,而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化改革、释放红利。
  罗知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推行了多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现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需要在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领域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的红利,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些改革至少可以包括城市化改革、农民工市民化改革、补齐民生短板改革、农村工业化改革、所有制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等。
  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
  罗知教授认为,首先是需要全社会有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的沃土。加大对中央决策部署的宣传,引导基层公务人员、社会各界人士深刻认识“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从思想上廓清对民营经济的模糊认识,统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第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好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萌发、生长,自然会激励更多的人创业,激发他们的企业家精神。第三,关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问题,需要在企业家群体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让更多企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会建立企业声誉,帮助企业获得一些由良好声誉带来的正向外部性,同时也促使企业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减少经营风险。
  坚持竞争中性原则,打破产业壁垒
  民营企业产业拓展还存在制度性壁垒。如何打破这些壁垒?
  罗知教授表示,关键是坚持竞争中性原则。第一,政府干预需要尽可能从微观领域退出,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参与更多市场领域、更大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第二是要推动选择性、特惠性产业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变,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兼容性。第三是要做好要素市场改革,尤其是实现金融要素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土地(尤其是农村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的建设,以产权建设为保障,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实现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制约着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如何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入手,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罗知教授认为,在优化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方面,一是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二是要减少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三是加快金融领域的开放进程,引进更加多元、更加先进的金融服务平台;四是加强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包括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融资保险机构等;五是充分发挥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作用,尽快实现企业纳税、不动产、公积金、社保、水电气、进出口、行政处罚等涉企数据对接,依法对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切实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难问题。
  罗知教授指出,在直接融资市场方面,未来国资平台体制机制需要深化改革,向国际惯例靠拢,建立行政免责容错机制,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上国资平台“松绑”,释放国资平台活力,才能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如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
  罗知教授认为,一是加强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严格规范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中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视为犯罪案件进行处理。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扰乱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强化政府部门的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加大对民营企业承诺的事项履约兑现力度,对合法依规的承诺限期兑现;对因形势变化导致承诺不能按期兑现的,及时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坚决纠正一些政府部门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发布的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减免税政策和土地政策等政策的公开。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提出的“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公开涉及企业利益的政府信息。对获得各类政策优惠、补贴、减免税的企业进行公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增加政府公信力。四是聚焦民营企业办事的痛点堵点和具体需求,开展“办事难”和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政策跟踪落实制度,邀请中小民营企业家参与政策的催办督办、组织协调和情况反馈,对涉企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五是规范监管执法体系。制定统一的行政涉企检查事项清单,规范涉企执法事项,完善涉企执法检查方式和程序,严格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避免简单执法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的不良影响。
 
信息化建设
 
中央网信办发文要求网站平台重点处置6类涉企侵权信息
 
  据悉,为更好维护保障企业和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建立"优化营商网络环境"长效工作机制,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指出,网站平台应当按照依法依约、分级分类、限时办结的原则,快速准确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
  《规范》明确,网站平台应当重点受理处置以下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混淆企业主体身份的仿冒性信息;影响公众公正评判的误导性信息;不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谣言性信息;贬损丑化企业或企业家的侮辱性信息;侵害企业家个人隐私的泄密性信息;其他恶意干扰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信息。
  《规范》要求,针对事实清楚、举证充分的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网站平台应当采取删除或同等效果的处置措施。网站平台及相关从业人员不得滥用举报处置权利,严禁实施有偿删帖、人情删帖等违法违规行为,严禁利用举报处置权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网站平台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工作流程,规范层级把关,强化内部监督,确保依法依规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
根据《规范》,各级网信举报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依法依规对属地网站平台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受理处置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网信办拟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
 
  据悉,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及其他人身和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8月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简称《规定》)。
  《规定》明确,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
  《规定》指出,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规定》要求,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不得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
  根据《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显著提示标识。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建设、使用、运行维护单位,对获取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不得非法泄露或者对外提供。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组织机构为实施内部管理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图像信息采集区域,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防止违规查阅、复制、公开、对外提供、传播个人图像等行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或者被非法获取、非法利用。
  《规定》明确,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处理人脸信息,应当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并对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或者存储超过1万人人脸信息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者,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所属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备案。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个人支付信息保护指引》
    
  8月9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个人支付信息保护指引》(下称《指引》)。
  协会称,为适应国家法律法规最新要求,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对协会2016年发布的团体标准《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指引》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个人支付信息保护指引》。经审议通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指引》废止。
  《指引》对个人信息、个人支付信息、支付业务主体以及个人支付信息环境等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同时,对个人支付信息分类等级、处理基本原则以及安全框架和支付业务主体的基本要求、安全保护范围以及管理要求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指引》指出,个人支付信息的使用、加工应严格限制其使用目的。原则上,支付业务主体不应在支付业务以外的情形下使用个人支付信息,并且个人支付信息不应提供给非业务相关方,个人支付信息不允许公开。
 
北京发文鼓励直播电商创新发展
 
  据悉,北京市商务局日前发布了《关于征集电子商务创新示范项目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对直播电商、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农村电商相关的创新示范项目予以资金支持,符合标准的项目最高可获得100万元。
  根据《通知》,此次政策支持范围为在北京地区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商贸流通业经营、服务、管理的企业、机构、经济组织等单位。《通知》以支持直播电商创新发展、支持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支持农副产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等为主要方向,对建设项目相关的软硬件设备购置及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费用给予支持。
  根据支持标准,网络直播平台应已在"全国网络视听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登记备案,并符合国家关于网络直播销售、网络视听服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商贸流通企业年均交易额应不低于2000万元,或年均网络零售额应不低于1000万元。相关品牌商应具备独立的商贸销售主体,年均网络零售额不低于1000万元。直播(电商)服务机构年均助力北京品牌企业实现成交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或年均网络零售额不低于1000万元。支持农副产品拓展的电商平台和农贸企业应具备独立的商贸销售主体,年均交易额不低于1000万元,或年均网络零售额不低于500万元。
  《通知》明确,北京将对符合标准的项目进行资金支持,支持比例不超过该项目审定实际投资额的50%,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上海就网络零售、外卖订餐、直播营销指引公开征求意见
 
  8月7日,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上海市网络零售平台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上海市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合规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三份指引分别对上海市的网络零售平台经营者、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网络直播营销活动提出合规要求。
  其中,《上海市网络零售平台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对于上海的网络零售平台经营者提出规范,从平台主体合规要求、商户及商品管理要求、运营管理要求等方面指定指引。要求网络零售平台经营者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则是对上海的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提出指引,包括平台主体合规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及食品安全管理要求、餐饮配送管理要求等。
  《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指出,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应当依法对申请进入平台的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者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证明、个人身份、地址、联系方式等主体资质或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至少每六个月核验更新一次。
  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加强配送人员劳动权益保障,优化平台进入退出、订单分配、计件单价、抽成比例、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直接涉及配送人员劳动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规则,适当放宽配送时限,合理管控送餐员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
  《上海市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合规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则是对上海开展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提出指引,包括直播营销平台合规要求、直播营销相关经营主体合规要求、直播营销行为合规要求等。
  《上海市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合规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信息保存的要求,直播营销平台应当依法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直播视频进行保存,保存时间自直播结束之日起不少于三年。直播间运营者不应要求平台内经营者签订"最低价协议"或其他不合理排他性强制条款;还要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对于主播,《上海市网络直播营销活动合规指引(修订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了相应合规要求。主播及其他参与直播的人员以自己的名义或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构成广告代言人的,应当履行并承担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主播直接和平台内经营者签订协议的,不应要求平台内经营者签订"最低价协议"或其他不合理排他性强制条款,并且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成都发文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
 
  据悉,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保障基础供给,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能级,营造应用生态,加强要素集聚,8月4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成都市加快大模型创新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这是继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相继发布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后,又一地政府文件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催化不断。
  《若干措施》从强化智能算力供给、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构建全域场景体系及加强生态要素聚集5个方面,布局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等20项重点工作。
  强化智能算力供给是《若干措施》中提出的首要任务,其中明确将通过积极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算力产业自主可控、 提升算力赋能应用能力,成都将持续夯实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算力基座。例如,围绕推进算力产业自主可控,将围绕"算力""存力""运力"等关键领域,大力发展芯片、服务器整机、液冷设备等高端硬件,聚力推动存储芯片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存储谷"。瞄准国产自主可控生态建设,加大与华为等链主企业合作力度,推进共育算力产业主体、共建算力生态孵化平台,打造算力"国产化建设试验地"。
  关于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若干措施》中明确,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如推动类脑芯片与系统、脑控设备、智能假体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环境感知、AI芯片、运动控制、操作系统等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模块布局;构建开发工具体系,如研发多类型模型开发、训练、压缩、推理全流程工具等。同时,布局重点创新平台,聚焦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网联、机器人、智能终端等优势领域,力争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进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落地。
  关于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若干措施》中明确,打造大模型技术产业生态、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主体发展壮大。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场景应用也将会有更高的要求。
  而在构建全域场景体系方面,《若干措施》则提出了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文娱、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科研、人工智能+城市治理、人工智能+商务服务等在内丰富的应用场景探索。
  此外,《若干措施》中对于加强生态要素聚集,提出将推进数据开放利用、推进高端人才引育,并加强金融支撑保障,如加大市级平台基金对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投资力度,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支撑、多段接力的新型投融资环境,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加强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投资并购。
                
学者认为应共同抵制、防止数字冷战的出现
 
环球时报8月3日刊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徐培喜撰写的文章指出,数字和网络问题拥有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技术等多重含义,占据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对外宣传的制高点,涉及多样的官方和非官方利益主体,近些年演变成为一个极其重要并且广受关注的议题。然而,网络空间逐渐衍生出一种危险的趋势,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到现在的拜登政府,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借口,在全球拉开数字铁幕,在网络和数字空间重新划分敌我阵营。
  宏观方面,华盛顿试图主宰网络空间、划分数字阵营的迹象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推动网络战争合法化,甚至试图推动联合国认可使用核武器回应网络攻击的规则;二是实施全球大规模数字监控,在美国《涉外情报监视法》702条款的支持下持续监控全球公民;三是以国会财政拨款的方式体系性地制造抹黑他国的虚假信息;四是利用在芯片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分化全球数字生态系统;五是在网络空间渲染文明冲突论等争议价值观,将网络空间认定为文明、文化、不同国家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对峙的新领域。
  微观方面,数字冷战的迹象主要体现于特朗普政府的“清洁网络计划”和拜登政府的《互联网未来宣言》。2020年,特朗普政府发布“清洁网络计划”,试图在电信运营商、应用商店、应用程序、云服务、海底光缆、5G等数字领域排除异己。2022年,拜登政府联合61个所谓伙伴国家和地区推出《互联网未来宣言》,希望在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程序、技术标准、虚假信息、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建立新的价值观联盟。
  美国之所以要拉下数字铁幕,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想解决美国在网络和数字领域所面临的全球信任危机和结构性矛盾。从全球角度看,数字世界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美国技术和数字平台的全球垄断,数字世界的主要安全问题是五角大楼对世界各国的网络攻击和数字监控。美国在军事和情报领域不想放弃网络攻击和数字监控,在经济领域又不舍得限制自己的平台企业,只能选择诉诸意识形态仇恨和舆论操纵,以赋予自身行为合法性。
  美国试图拉下数字铁幕,并且尤其针对中国,源自斯诺登泄密事件之后美国与世界在数字领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斯诺登泄密事件导致欧盟废除欧美之间默认数据自由流动的“避风港协议”,打开了欧盟数字立法的“潘多拉魔盒”,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广泛跟进,给美国平台和技术企业带来巨大的合规压力。美国遇到挑战的传统做法就是搞阵营划分,在非美国盟友国家中,挑选出被它妖魔化的对象,转移世界注意力。中国恰好在这个时候实现了极大的发展,加上华盛顿担心中国科技实力持续壮大,不断出现华为5G技术和TikTok算法能力等这类领先美国的“科技意外”事件,因此美国将矛头指向中国。
  然而,网络和数字问题是一个广泛、复杂、多维、交织的难题,仍然存在相当程度上的独特性。由于网络空间的不对称性,参与网络空间治理行为主体的多样性,全球一网的技术特性,美国五角大楼和华尔街、硅谷的利益冲突,法国等欧洲大国在经济领域追求战略自主,七十七国集团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框架下奉行数字合作路线,中国致力于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诸多因素,数字冷战的铁幕能否被彻底拉下来,仍然存在较大变数。
应对数字冷战的答案也蕴含在这些变数当中。网络空间正面临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走向数字冷战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关键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约翰内斯堡出席“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之友”会议时表示,网络空间应当是百花齐放的“大舞台”,而不是搞数字铁幕的“新战场”,并且建议建设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面对工业时代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等一系列惨痛教训,网络空间理应成为各国和平共处、促进理解与发展的新机遇和新空间,而非搞格格不入的势力划分的新战场。
 
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融资2.8亿美元
 
  8月7日,全球首富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公告称已完成D轮融资,共筹集2.8亿美元,由由"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创办的创始人基金(FoundersFund)领投。这是Neuralink自创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笔融资。
  Neuralink并未披露D轮的估值,也未明确说明本轮融资将用于何种用途,但在公告中进行了人才招募,希望雇佣具有工程、科学和运营等专业知识的多样化人才,研究服务、大脑接口、临床、核心软件、外科和机器人等部门均有招聘需求。
  2023年5月26日,Neuralink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这对脑机接口领域和Neuralink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根据计划,Neuralink将于今年进行首例人体试验,或在四肢瘫痪或截肢的患者身上植入设备。
  脑机接口,即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指通过在人脑神经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连接通路,来实现神经系统和外部设备间信息交互与功能整合的技术。目前,主要分为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路径。
  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旧金山。Neuralink主要专注于开发各种与大脑相关疾病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够让生物和人工智能更紧密连接的全脑接口。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Neuralink最终的愿望是实现"人机共生"。由于人类的智能未来会远远落后于超级AI,对于它们,人类将像一只宠物,甚至会有可能使得人类灭绝,而人类的一个出路就是将自己和机器结合。
  在如此巨大的"画饼"之下,Neuralink从来都不缺资本的追捧。2017年的8月,Neuralink完成A轮融资,共筹得资金1.07亿美元,主要由马斯克本人投入。
  2018年8月,Neuralink完成B轮融资,马斯克本人和Craft Ventures机构共投入资金5100万美元。
  2021年7月,Neuralink结束C轮融资,共筹得2.05亿美元的资金,此轮融资由迪拜风险投资公司Vy Capital领投,谷歌、Craft Ventures和Founders Fund等公司跟投。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还很不完善,面临着不少问题。其中,材料是否安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是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最大问题。其次便是伦理相关问题,包括设备的不平等访问和使用、网络攻击以及隐私保护等。因此脑机接口产品从概念到落地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企业信息员园地
 
中国电博会暨软博会企业家论坛提出数字经济的四大发展趋势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2023中国电博会暨软博会企业家论坛上提出数字经济的四大发展趋势:
  第一,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人-网-物的互联体系和泛在的智能信息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方向发展。这也在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
  最近,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诞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应用场景日趋多元化,必将催生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新业态。而5G的规模化应用,使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为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模式,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二,数字化转型正在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本世纪以来,我国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尤为活跃,阿里、腾讯、百度、美团、滴滴等电商平台促进了供需的时空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能。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向制造领域的渗透扩散,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日趋广泛地运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了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物理边界日趋模糊,制造业的形态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向制造领域扩张,既为我国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开辟了更大空间,也对技术创新能力、数字基础设施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正在加快构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促进了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变,也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形成。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双跨的平台增加到28家,新增了72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平台连接的设备超过8100万台(套),工业APP数量超过60万个,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形成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的赋能、赋值、赋智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在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化石能源的清洁化、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和能源服务的智能化,促进了能源技术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精细管理工业企业工艺、制造、物流等各环节,强化数据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实现精准的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有研究认为,数字技术可以减少20%以上的碳排放。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平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明显滞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应用仍需要向纵深拓展,数字技术领域原创能力不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在终端产品领域,比如移动终端、通信设备、5G等,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中间品依然是短板。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