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28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28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7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指出,今年上半年,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运行总体平稳,产业升级成效明显,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
  习近平指出,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总需求,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习近平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一是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担当,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合力战胜前进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二是履职尽责,积极发挥作用,围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三是凝聚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协助党和政府解疑释惑、引导预期、凝聚共识,强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增加国际航班,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
  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要精心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供应。
 
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民间资本投资"17条"
 
  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下称《通知》),从明确工作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四方面提出17项针对性具体措施,帮助解决民间投资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
  《通知》强调,各地方要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促进民间投资各项工作,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为压实各方责任,《通知》强调,各地方要明确促进民间投资的工作目标,力争将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聚焦重点领域方面,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对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拿不准、不知道投什么好、不清楚相关行业有哪些支持政策、不明白能够参与哪些具体的政府投资项目等问题,《通知》提出,要明确一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点细分行业,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切实做好民间投资服务对接工作,搭建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引导民间投资科学合理决策。
  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7月24日表示,发改委将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3张项目清单,再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搭建统一的推介平台等形式,向民间资本推介上述项目,同时做好服务对接,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今年5月,发改委布置各地发展改革委报来总投资约3.2万亿元的2900余个准备推介给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要求做好推介工作准备。
  罗国三透露,发改委将抓紧推动各地方完善地方平台与全国平台的对接通道,拟于近日启用并正式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工作。
  在健全保障机制方面,《通知》明确,要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强化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要素保障、积极发挥信用信息的支撑作用、鼓励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罗国三表示,发改委在完善融资支持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7月7日,发改委与7家银行建立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通过在线平台与银行信贷系统的互联共享,打通向金融机构共享项目信息渠道。
  "目前,正在抓紧梳理拟推送给银行的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引导银行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贷款支持力度。"罗国三称。
  此外,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通知》还要求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建立民间投资工作调度评估机制、设立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宣传推广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
  罗国三指出,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渠道是此次《通知》的创新举措之一。《通知》明确,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收集民间投资遇到的以罚代管、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招投标不公正待遇等重点问题线索,并加快推动解决这些困难问题,形成问题线索"收集-反馈-解决"的闭环管理机制。
 
金融监管总局拟优化非银机构行政许可行为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工作要求,强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非银机构)监管,稳妥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许可与监管制度有效衔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形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于7月21日公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答记者问时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加大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本轮中央巡视也对金融领域行政许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现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在部分审批事项和条件设置上,与近年新出台的监管制度、政策导向要求不相适应,需进一步予以完善。
  具体来看,本次修订立足于提升非银机构行政许可工作有效性,重点围绕以下四方面:
  一是调整部分事项准入条件。结合近年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同步调整机构设立和股东准入条件,落实业务分级管理规定,完善财务公司专项业务准入条件。
  二是落实扩大对外开放部署。进一步放宽境外机构入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准入条件,允许境外非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取消境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的总资产要求。
  三是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简化债券发行和部分人员任职资格审批程序,取消非银机构发行非资本类债券审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部门和内审部门负责人任职资格核准事项,改为事后报告制,明确资本类债券储架发行机制。
  四是完善相关行政许可规定。总结近年来非银机构行政许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对股东资质的审查,完善行政许可条件、程序等相关规定。
  调整准入标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对《征求意见稿》在行政许可条件调整、简政放权举措以及对外开放举措等方面安排,作出进一步阐述。
  在行政许可条件方面,《征求意见稿》作了两方面调整:一是与近年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保持一致,同步调整机构设立、业务资质审批方面的准入标准。二是依据《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适度提高非金融企业作为非银机构控股股东的净资产率指标要求,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实施。
  在简政放权方面,《征求意见稿》共有三方面举措:一是取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其境内专业子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非资本类债券的行政许可,改为报告制。二是明确资本类债券储架发行机制,即机构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具体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并于批准后的24个月内完成发行。三是取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内审部门负责人任职资格核准事项,改为报告制。
  对外开放方面,《征求意见稿》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取消境外非金融机构不能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的限制,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引入专业经验和人才,优化公司治理。二是取消境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的总资产要求。三是取消对境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财务公司的总资产要求,允许跨国集团直接发起设立外资财务公司;取消境内外非金融机构作为汽车金融公司出资人的总资产要求,调整为有关审慎性条件。
 
国家外汇局拟全国推广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
 
  据悉,为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7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外汇局指出,国家外汇管理局自2022年起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四个区域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各项试点政策均及时落地实施,给企业带来了较大便利,显著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了银企的一致好评。
  外汇局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四地开展的试点政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评估,并结合本部门最新的政策情况,拟定了此《通知》,将可推广、可实施的一揽子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实施。
  《通知》中拟推广的政策包括三方面10项。其中,经常项目4项,资本项目6项。
  《通知》拟推广的4项经常项目政策为完善跨境贸易开放政策。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特殊贸易外汇收支管理的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措施,前期已经在部分区域试点实施。具体包括:优化市场采购贸易外汇管理、放宽加工贸易收支轧差净额结算、完善委托代理项下跨境贸易资金收付和便利境内机构经营性租赁业务外汇资金结算。
  《通知》拟在全国便利境内机构经营性租赁业务外汇资金结算。境内机构(下称承租方)使用自有外汇收入向境内租赁公司(下称出租方)支付境内经营性租赁(含飞机、船舶、大型设备)外币租金的,应满足下列条件:
  1.承租方拥有稳定的外汇收入来源,且外汇收入具有一定规模;承租方年度支付外币租金原则上不低于等值1亿美元,且支出需求合理;承租方已纳入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优质企业;
  2.出租方购买租赁物的资金50%以上来源于外币债务,或自境外租入租赁物需对外支付外币租金。出租方收取的外币租金收入原则上不得结汇使用,可用于支付境外租金、归还外币债务、向境外支付租赁物货款以及符合外汇局规定的其他外汇支出。
  以往承租方只能以人民币支付境内经营性租赁租金,《通知》则将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允许承租方使用自有外汇收入支付境内经营性租赁租金。
  《通知》拟推广的6项资本项目政策中,有3项政策为扩大资本项目便利化措施。主要是资本项下的便利化措施,相关政策已经试点或者条件成熟且风险可控。具体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放宽境外直接投资(ODI)前期费用规模限制、便利外商投资企业(FDI)境内再投资项下股权转让资金和境外上市募集资金支付使用。
  其中,《通知》拟全国推广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主体范围,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含青岛)、湖北、广东(含深圳)、四川、陕西、北京、重庆、浙江(含宁波)、安徽、湖南、海南省(直辖市)辖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其他地区辖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通知》拟放宽境外直接投资(ODI)前期费用规模限制。取消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累计汇出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的限制,但累计汇出额不得超过中方拟投资总额的15%。
  另外,《通知》拟推广的6项资本项目政策中,有3项政策为优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措施。主要是更新完善资本项下的部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取消外债账户异地开立核准和精简部分资本项目账户。
  《通知》拟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管理。非金融企业的资本金、外债等资本项下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应遵循真实、自用原则,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支出;除另有明确规定外,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证券投资或其他投资理财(风险评级结果不高于二级的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除外);不得用于向非关联企业发放贷款(经营范围明确许可的情形除外);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的住宅性质房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租赁经营的企业除外)。
  《通知》拟取消外债账户异地开立核准。允许确有合理需求的非金融企业到注册地所属外汇分局(外汇管理部)之外的其他地区银行开立外债账户。
 
证监会下半年将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7月24日至25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作题为《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工作报告。会议认为,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体现了党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证监会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在资本市场领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结合资本市场实际,把握好提振信心、保持定力、坚守稳健、改进作风4个原则,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以市场稳、功能稳、政策稳,促进预期稳。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切实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监管水平,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质效。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着力健全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坚守科创板、创业板定位,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精准性。推动公司债和企业债协同发展,做优做强科创债,抓紧推动消费基础设施等新类型公募REITs项目落地。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功能,更好服务经济平稳运行大局。
  三是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扎实推进投资端改革和监管转型。高质量建设北交所,一体强化新三板市场培育功能,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统筹开放和安全,做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工作,推出更多"绿灯"案例。
  四是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强化穿透监管,探索运用更多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问题线索发现能力。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把关责任,加大对第三方配合造假惩治力度。加强跨部委协作,增强打击系统性、有组织造假的合力,从严从快从重查处典型违法案件,进一步营造敬畏法治的良好市场生态。
  五是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完善配套规则和机制,对创投基金实施差异化监管安排,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健全促进常态化分红的机制安排,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诚信经营。完善行业机构监管制度体系,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推动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行业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管协同,坚持把"大投保"理念贯穿资本市场工作全流程各方面,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六是坚决守牢风险底线。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坚持股债联动,继续保持房企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稳定。继续有序推动金交所、"伪金交所"风险防范化解,加大对非法证券活动打击力度。
 
证监会将规范大股东、董监高短线交易监管
 
  7月21日,证监会就《关于完善特定短线交易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规定》规范特定投资者短线交易监管,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提升交易便利性,增强A股市场吸引力,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特定短线交易,是指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以下简称"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董监高")在6个月内,将本公司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买入后又卖出,或者卖出后又买入的行为。
  据了解,作为预防内幕交易的前端控制措施,《证券法》第44条规定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等特定主体有短线交易行为的,其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证监会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种类和交易方式日趋丰富,前述原则性规定难以适用于各种复杂场景,出台一项专门性规则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规定》全文17条,主要有9方面内容。一是规定特定短线交易制度适用主体范围。二是明确特定投资者持有证券计算标准。明确大股东、董监高与其配偶、子女、父母持有的及利用他人账户持有的证券合并计算,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三是确定特定短线交易制度适用证券范围。除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外,买卖存托凭证、可交债、可转债等其他具有股权性质证券的,应视为特定短线交易行为。四是明确特定短线交易制度不跨品种计算。五是界定特定短线交易买卖行为。明确只有支付对价,导致持有证券数量增减的行为,才被认定为特定短线交易买卖行为,并规定买入、卖出时点的具体标准。六是规定特定短线交易制度豁免情形。七是确定境内机构适用标准。八是明确外资适用标准。九是完善特定短线交易制度监督管理相关安排。
  具体到豁免情形,《规定》表示,优先股转股、可交债换股、可转债转股、ETF申购赎回、证券转融通、继承赠与等非交易行为,国有股权无偿划转、新三板挂牌公司定向增发、股权激励行权相关行为,证券公司购入包销后剩余股票、做市商交易等11种情形予以豁免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起草过程中,证监会将依法规制作为基本原则,主要围绕大股东、董监高等特定投资者,明确细化特定短线交易的适用标准,不扩大规制对象,不影响普通投资者的正常交易。同时,主动回应外资诉求,按照内外一致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募基金可申请按产品计算持有证券数量,并豁免沪深港通机制下香港中央结算公司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实现内外资投资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证监会表示,坚持放管并重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对于涉嫌内幕交易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此外,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也明确表态,将研究制定特定短线交易自律监管规则,明确市场预期,增强市场活力,做好市场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特定短线交易行为监管,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沪深交易所发布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新规
 
  据悉,为督促保荐机构执业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穿新鞋走老路"的传统执业方式,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跟上注册制改革步伐,沪深交易所7月21日发布《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简称《评价办法》),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沪深交易所此次发布的《评价办法》与现行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及《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在评价内容上各有侧重。
  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侧重保荐上市的公司质量,评级体系包括公司经营质量、市场表现、治理质量、保荐业务质量等维度;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侧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及持续合规状况,评级体系包括资本充足、动态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侧重投行业务条线整体执业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各类投行项目执业质量、内部控制等内容。
  上市公司质量评价占比达70%
  为突出质量导向,《评价办法》将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比重设定为70%,显著高于保荐业务质量的30%。在指标选择上,评价体系基本由客观性、通用性、代表性强的指标构成,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总体上看,评价体系设计重点突出、导向清晰,评价指标选取有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上市公司质量的评价范围,为保荐机构T-5年当年保荐上市的公司(T为评价年度)。保荐业务质量的评价范围,为T年进入审核注册环节的首发保荐项目。评价期间为相应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同时,为全面反映公司经营质量变化,与上市公司质量相关指标,以公司上市后五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表现作为赋值基础,并划分两个时段。其中,前三年质量得分占比80%,后两年质量得分占比20%。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将上市公司评价期选定为5年,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质量情况,尤其可以包得住那些上市3年后业绩变脸的情形,政策制定也合理考虑了保荐机构辅导期内外的责任差异,从而设定公司上市前三年质量得分占比80%,后两年质量得分占比20%。
  该人士还表示,长期以来,一些保荐机构某种程度上并非为市场服务,也并非为投资者服务,而是为发行人服务,造成了保荐机构更加注重项目的"可批性"而忽略项目的"可投性"的情况,"《评价办法》将保荐机构的执业质量评价与投资者视角挂钩,并将上市公司质量作为评价重中之重,有利于引导投行切实将广大投资者作为最终客户,并将提升项目的'可投性'作为首要工作目标"。
  涉及欺诈发行等"一票否决"
  根据保荐机构评价得分,将得分前20%的保荐机构划为A类,后20%的划分C类,其余为B类。
  为强化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惩戒力度,评价年度保荐机构因发行人欺诈发行、上市三年内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被立案的,按"终身追责"原则,保荐机构在被立案当年的评价结果为C类。此外,经有关部门认定,保荐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发行上市领域行贿行为的,评价结果也评定为C类。
  在此基础上,为强化保荐机构的约束,沪深交易所根据评价分类结果,对保荐机构在审首发项目采取提高或降低非问题导向现场督导比例的分类监管措施。保荐机构连续三次评价为C类的,原则上对其首发保荐项目全部开展现场督导或按规定开展问题导向现场检查。而保荐机构评价结果为A类的,沪深交易所对其保荐的首发项目降低非问题导向类现场督导比例。连续三次评价结果为A类的,原则上不开展非问题导向类现场督导。
  券商声誉压力凸显投行执业需找准定位
  国内某中型券商负责人表示,《评价办法》把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落到实处,是一个可量化、可操作的完整体系,既提供了投资参考,又强化了投资者保护。《评价办法》将使保荐机构面临实质性的执业声誉压力,对于考核为C类的券商,客户流失风险将明显加大,这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可以预期,办法实施后,企业将越来越重视通过执业能力、诚信记录和市场形象来选择保荐机构。
  针对办法实施后投行如何执业转型,该负责人表示,"《评价办法》将重塑并优化行业生态格局,中小券商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理念,制定有针对性的尽调流程。质控和内核要合理拓展关注边界,强化项目全流程质量追踪管控。"
 
我国将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7月27日对外发布《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
  通知提出,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按照严控增量、强化指导、优化升级、安全绿色的总体要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明确的每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2000万吨新增煤炭转化总量不再延续。确需新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确保煤炭供应稳定,优先完成国家明确的发电供热用煤保供任务,不得通过减少保供煤用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
  通知明确,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新建煤制烯烃、煤制对二甲苯(PX)、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项目重点向煤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地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煤化工产能。
  通知还提出,严格能效和环保约束,加强项目节能审查和环保监管,拟建、在建项目应全面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达到能效标准先进值以上;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已建项目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升级,主要产品能效须达到行业基准水平以上,届时能效仍在基准水平以下的项目予以淘汰退出。
 
发改委部署稳定扩大汽车、电子产品消费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部署稳定扩大汽车消费、有效促进电子产品消费。同日,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汽车、电子产品消费有关情况。
  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指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消费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新能源汽车产销成为最大亮点。"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指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保有量均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到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1620万辆。
  此次《汽车措施》提出,要优化限购管理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增加年度购车指标投放,尽早下达全年购车指标,加快投放进度。同时明确,要推动车辆合理更新。"二手车的交易市场潜力大,但居民的顾虑也不少、市场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常铁威指出,《汽车措施》提出合理增加对二手车平台企业的抽检频率,抽检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等措施,以此进一步增强消费者二手车的交易信心。
  "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还是很大,智能化进程带动消费升级仍是大势所趋,县乡村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常铁威指出,对电子产品这样一个比较市场化消费大类,促消费政策大有可为。
  "电子产品'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对民生和消费都很重要。"常铁威表示,《电子措施》提出,要着力消除电子产品使用障碍,加大科研领域对方言、特定口音的语音识别技术投入,降低农村居民、中老年居民使用门槛,确保装机量较大的软件及时推出适老化版本。
 
六部门印发深化医改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简称《任务》)。《任务》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等地医改经验,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成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任务》指出,2023年下半年医改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20条具体任务。
  一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建设,持续提升地市和县级医疗水平,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二是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规范化管理,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全面加强医药领域综合监管,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三是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巩固健全全民基本医保,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最大化发挥各项制度效应,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四是推进医药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支持药品研发创新,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确保"供好药""用好药"。
  五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制度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评价考核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六是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加强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深化基层薪酬、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和农村。
 
政策要闻
 
▲发改委新增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31亿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在6月中旬累计下达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计划78亿元的基础上,新增31亿元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22个中西部省份,支持地方实施559个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将吸纳近10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建设,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0亿元,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达33%,人均增收1万余元。
  发改委指出,本批新增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突出三方面政策要求:
  一是聚焦困难地区重点群体。全部投向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和优先支持832个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产粮大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地区,优先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救助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等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二是确保项目能够迅速开工建设。在项目谋划储备环节,已组织各地按照"省负总责,省、市、县逐级审查把关"的原则,对储备项目以工代赈政策合规情况、前期手续完备情况等逐一开展了审查,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即可迅速开工建设,抓紧为项目所在地困难群众提供规模性务工岗位。
  三是确保发挥"赈"的实效。在计划下达文件中,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推动以工代赈投资优先支持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并依托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新赈济模式,发挥以工代赈"志智双扶、鱼渔双授"的政策功能。
截至目前,发改委已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109亿元,带动地方各类资金27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710个。项目实施后,将发放劳务报酬超过30亿元,吸纳带动项目地农村群众30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中证协修订发布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
 
  据悉,为进一步健全证券行业压力测试机制、完善证券行业压力测试规范准则,促进证券公司提升压力测试工作水平,提高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近日对《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次修订要求证券公司进一步提高对压力测试工作的重视程度,审慎判断风险因素,细化风险传导模型,健全常态化压力测试机制,加强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运用,切实提升压力测试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修订后的《指引》共分六章,三十二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高压力测试的审慎性和精细化程度,优化压力测试计量方法,对模型验证、评估,情景设定检查回顾提出要求。二是深化完善压力测试结果报告和应用,要求证券公司重视压力测试的成果转化,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运用,根据监管要求调整证券公司年度综合压力测试报送要求,加强压力测试文档管理。三是健全常态化压力测试机制,健全压力测试触发机制,优化调整主动触发情景,提高压力测试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强对压力测试的保障机制,由协会组建专家组对行业压力测试工作方案提出建议,增加子公司、分支机构、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和管理需要自主开展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五是加强压力测试工作自律管理,协会对证券公司压力测试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证券公司未按要求履行压力测试职责的,协会可以要求证券公司重新测算或实施自律措施。六是新增《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案例参考》,从压力情景设定、压力测试传导机制和反向压力测试三大方面给出压力测试风险参数设定及风险传导方法,供各公司参考。
  下一阶段,协会将做好规则的解读培训工作,推广行业压力测试优秀实践案例。根据《指引》进一步完善行业压力测试工作方案,组织证券公司开展年度压力测试,压实压力测试工作在评估行业整体风险和公司经营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为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国税总局发布支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政策指引
 
  据悉,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对外发布了《支持协调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和《支持共享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据了解,新发布的两项指引分别聚焦"协调"和"共享"两大主题,按照享受主体、优惠内容、享受条件、政策依据的编写体例,对支持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归集,便于不同类型纳税人缴费人查阅查询,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其中,《协调发展指引》从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等四个方面,梳理形成了涵盖216项支持协调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共享发展指引》从推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等四个方面,梳理形成了涵盖182项支持共享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可根据实际需要,进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自行查阅下载、对照操作,适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在现有政策指引体系上,及时更新完善新的税费优惠政策,持续加大政策宣传辅导力度,不断改进税费政策落实工作,让纳税人缴费人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更有感。
 
▲我国将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坚持城市人民政府负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科学编制改造规划计划,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诉求,并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我国将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据悉,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近日印发通知称,将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
  通知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协同机制,将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托育设施建设、充电设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家政进社区、"国球进社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统筹起来,整合有关资源、资金和力量,完善配套政策制度,指导督促试点社区细化试点工作方案,落实资金来源、建设时序和建设运营方式,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通知指出,各地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要指导试点社区开展专项体检,组织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摸清设施配套、环境建设、服务治理等问题短板,分清轻重缓急,制定完整社区建设项目清单,补齐养老、托育、健身、停车、充电、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小修小补"点等设施短板,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推动家政进社区,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根据通知,该试点为期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部门将分别于2023年、2024年底前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评估,遴选一批完整社区样板,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圈出下半年国企改革工作重点
 
  据报道,今年以来,各地国资国企稳经营、促改革,主要经营指标符合预期,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下一步,如何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更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7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上圈出了一系列工作重点。
  会议要求,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更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质增效稳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等七方面工作。
  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企业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构筑竞争新优势;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培育"链长"企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国资国企真正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国重器、强国基石。
  会议要求,要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更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扎实推进改革重点任务,大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企业核心功能;二是突出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坚持算细账、算实账、算大账,指导国有企业加强预研预判,及时优化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推进降本节支、管理创效,扩大对于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乘数效应"强、牵引作用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引领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三是突出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是突出抓好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坚持专业化发展,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具备发展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五是突出抓好国资监管体制完善,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水平,持续深化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建立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六是突出抓好重大风险防控,推动企业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坚决遏制片面做大规模的冲动,坚决摒弃粗放式发展路子,严控债务、投资、合规经营等风险,确保取得实打实、经得起检验的经营业绩;七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严的基调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河北实施十大行动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据悉,在河北省科技厅、省国资委7月20日举行的科技工作会商暨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工作会议上,双方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围绕实施国有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引育人才等方面开展“十大行动”,推动河北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实施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氢冶金、生物医药、现代交通、空天信息、绿色化工、灾害防治等领域,双方共同支持河北省国有企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引育人才创新项目。支持国有企业与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重点单位等,联合开展合作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优先考虑将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科技人才纳入科技专家库;支持国有企业申报国家级相关人才计划,发起和牵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实施科技创新引导项目。支持河北省国有企业自筹资金实施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省科技厅将符合要求的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省国有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自筹资金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重点企业中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试点工作;在关键领域遴选一批科技成果开展示范推广应用。
  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支持省国有企业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优先组织专业促进机构开展跟踪服务、统一发布,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供平台,促进新技术快速转化、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对成熟落地应用、取得较好成效且可快速复制推广的场景给予财政科技资金支持。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从政策引导、科技奖励、招才引智等多个方面,双方共同支持省国有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把成长性好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优先为入库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优先支持入库企业设立创新平台、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熟化基地等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省科技厅与省国资委共同授牌建设,纳入省科技平台管理序列。
  设立国企科创基金。支持设立国企科创基金,以科技金融带动国企创新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国有龙头企业带动和吸引效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推动国有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开展企业服务行动。围绕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遇到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科技管理等问题需求,联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等帮扶活动。省科技厅利用相关科技资源数据库,向企业推送科技成果、专利、人才等信息;组织相关科技服务机构、专家等,会同省国资委对相关企业或单位开展创新政策宣讲、研发费用归集等服务,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应享尽享。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骨干支撑和带头示范作用,建立研发投入目标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突出重视科技产出、科技成果、科技转化、科技产业。通过实施考核加分、利润加回、投入加大、激励加码、容错减压“四加一减”科技激励政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广西国资委要求国企应设尽设首席合规官
 
  近日,广西自治区国资委向17户监管的区直企业发出通知,要求应设尽设,加快设立首席合规官,这是广西开展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自治区国资委印发了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指导监管企业健全以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务管理机构归口、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合规管理体系,聚焦市场交易、合同管理、商业伙伴、产品质量等十个重点领域,制度制定、经营决策、生产运营三个关键环节以及三类重要人员的合规管控,加强对企业经营主要业务领域的合规指引和管理,不断促进企业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各项事务依法合规。
  目前,17户监管企业总法律顾问及专职法务人员接近700余人,监管企业集团层面总法律顾问基本实现专职化专业化,重要子企业总法律顾问设置比例达到91.89%,企业重要规章制度、重大经济合同、重要决策100%经过法律审核。广西北投集团一体化推进合规管理,目前集团专兼职法务合规人员达到86人,拥有公司律师30人,工程招投标、原材料采购等法律审核率100%,上半年该集团通过电子招采平台累计成交1152个标段,累计成交金额约66.34亿元;广西农信社重新梳理重要制度方案,拟定主要管理制度62个,以制度管理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管理;广西交投集团将合规管理要求覆盖到全部业务领域、各部门、各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切实防范重大经营风险;广西林业集团开展"管理制度落实年"专项行动,分级分类推进集团和子企业合规管理制度建设,上半年累计清收逾期账款2.74亿元。
 
自主创新
 
央行称将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
 
  7月27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关情况。张青松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
  张青松指出,近年来,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同时,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功能明显增强。
  张青松表示,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过程中,管理和防范所面临的风险,承担相关损失,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金融部门的职责。"迄今为止,我觉得这对矛盾解决得比较好。"
  他同时也提到,还有很多短板弱项,是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工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一是提升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强化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市场约束。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分担体系。四是稳妥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改革的试点工作。
  张青松表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重点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二是研究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建设高收益债券专属平台,设计符合高收益特征的交易机制与系统,同时加强专业投资者的培育。三是进一步丰富科创类债券产品。鼓励发行混合型科创票据,就是债和股融合在一起的票据,募集资金可投资科创型企业股权,债券的票面收益可以和科技型未来的成长收益挂钩。支持非上市科技型企业发行含转股条件的创新公司债券,加强股债联动。四是进一步优化科创型企业发债融资环境,包括评级机构、评级方法、评级覆盖面等。
 
节能减排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产业发展规划
 
  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经(工)信部门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划到2025年,"创新绿核"功能框架基本建立、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产业一体化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到2035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绿色创新产业之心"。
  《规划》明确,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原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绿色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在数字经济方面,示范区将发展"北斗+""AI+""5G+""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先行区。创新经济方面,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科技示范应用。服务经济方面,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等与生态资源、创新资源相契合的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方面,放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溢出效应,引进培育一批功能性、科技型企业总部。湖区经济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康健、现代特色教育、绿色农业等滨湖产业。
 
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公布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发布《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根据本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结合交通氢能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场景牵引、政策引导、协同发展、安全有序的原则,依托重点场景、特色区域,打造交通领域丰富多元的氢能应用场景,促进交通氢能技术产学研用协同循环,助力交通碳达峰碳中和。
  《方案》提出,重点发展重卡、公交、冷链、非道机械等应用场景,到2025年力争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0000辆。加快完善氢燃料供应体系和燃料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燃料电池汽车检测、维保等运营支撑体系以及氢燃料生产、运输、储存、加注等产业链趋向成熟,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适时探索氢能在水运、航空、铁路领域的示范应用的可行性。
  场景牵引:
  拓展交通应用领域。主要拓展三个领域的示范应用:一是重型商用领域,推进氢能重卡、氢能物流车、氢能客车、氢能城建环卫车、氢能非道机械发展。二是小型汽车领域,鼓励开展燃料电池网约车、租赁车、机场场内用车、产业从业人员用车、公务用车试点应用。三是综合交通领域,支持氢能在船舶、飞机、火车机车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打造示范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三个国际领先的应用先导场景:一是打造国际氢能示范港口,进一步优化港区装卸设备能源结构,鼓励开展轮胎吊、集卡、叉车等设备的氢能替代,探索形成氢能在港航场景的商业模式。二是打造国际氢能示范机场,推动机场行李车、引导车、清扫车等特定场景特种车辆的氢能应用。三是打造铁路氢能示范场景,探索氢能机车在本市特定的铁路场景下的应用,鼓励铁路站点推进装卸作业车辆、设备的氢能应用试点。
  区域示范:依托"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打造上海交通氢能应用环廊,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先行区。其中,宝山定位氢能创新应用示范区,重点支持氢能重卡应用于宝钢冷轧卷成品库之间、码头和成品库之间的运输,形成沿长江钢贸物流氢能走廊;嘉定定位氢能汽车示范引领区,重点推动城建环卫、公务、公交等领域提升氢能车辆的占比,加快推进通勤、物流、租赁、私人等各类场景的规模化示范应用;青浦定位氢能物流运营示范区,重点推进氢能车辆在城市配送、重卡多种物流场景的应用;金山定位城市交通综合氢能应用先行区,推进氢能在化工园区内通勤、金山区建成区内交通、跨区长距离公共交通等领域应用;临港定位近零碳交通氢能示范城区,重点布局中运量和常规公交氢能替代,打造渣土运输、环卫清扫、港口机械、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全类型交通氢能应用场景。
 
德国政府通过新版《国家氢能战略》
 
  据报道,德国政府7月26日通过新版《国家氢能战略》。该战略称,到2030年德国在氢能技术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产品供应将覆盖从生产(如电解槽)到各类应用(如燃料电池技术)的氢能技术全价值链。
  新版《国家氢能战略》指出,预计到2030年,德国的氢能需求量将达到130太瓦时(TWh),其中50%到70%需要进口,德国政府正在制订相关进口战略。此外,德国还计划大幅提升国内电解氢能力,计划到2030年将国内电解氢能力的目标提高一倍,从5吉瓦(GW)提高到至少10吉瓦(GW)。德国还将建立高效的氢能基础设施,计划在2027/2028年前改造和新建超过1800公里的氢气管道。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26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投资氢能就是投资我们的未来,这是对气候保护、就业、能源供应安全的投资。"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长舒尔策也表示,通过更新《国家氢能战略》,德国希望向伙伴国家传递信号,德国不仅希望可靠地进口氢能,还希望助力新的氢能供应链良好且可持续发展。
德国政府2020年推出首版《国家氢能战略》,计划投资90亿欧元促进氢能的生产和使用。2021年,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与联邦教研部发布《国际氢能项目资金资助指南》以推进海外氢能项目建设,加快氢能经济发展并为德国氢能进口做好准备。2022年以来,德国与加拿大、阿联酋、纳米比亚、挪威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氢能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氢能多边合作。
 
劳动用工
 
北京发布15项措施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
 
  7月20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实施方案》,推出15项措施,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主解决争议,最大限度把争议预防在萌芽、化解在源头。
  为深化源头治理,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推行典型案例发布、“流动仲裁庭”、“京法巡回讲堂”,送法进街乡、进园区、进企业,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合规用工、劳动者理性表达诉求。推进企业调解组织建设,指导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加强重大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警,围绕追索劳动报酬、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主要争议类型,建立风险台账,及时跟进化解。
  建立常态化联系企业机制,开展“百名调解员联千企”“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企业”“法治体检”等专项活动,重点选取生产经营较为困难、争议多发高发行业企业,深入排查争议隐患,规范行业用工,帮助企业稳产稳工稳岗。
  为推动多元调解,着力扩大调解组织覆盖面,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试点建立调解组织,推动交通运输、餐饮、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调解组织建设,并探索在非公企业集中的园区、商圈、楼宇等区域建立调解组织。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市力争到2027年底,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格局,全市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组织机构更加健全,基础保障更加有力,协商调解效能明显提高,调解建议书发放比例达到100%,50%以上的争议由基层调解组织处理,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全面提升协商调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河北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
 
  据悉,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发挥失业保险助企扩岗作用,河北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近日下发通知,明确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等青年就业。
  通知提出,对招用2023届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至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企业,可按每招用1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执行至2023年12月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名符合条件人员的就业参保信息和身份只能由一户企业用于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不能跨年度、跨地区、跨企业重复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不能重复享受。
  企业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为"免申即享",企业无需提供任何材料,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后台筛选出符合政策享受条件企业,向符合条件企业发送信息并经确认后,将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发放至用人企业对公账户,对没有对公账户的企业,可将资金发放至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该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账户。第二种途径为自主申报,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服务窗口,企业可到窗口自行申请一次性扩岗补助,经办机构将在收到企业申请后20日内办结。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申领方式。
  政策未对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的用途作限制性规定。企业收到补助资金后,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使用这部分资金。
 
广汽丰田裁员千人
 
  7月21日,广汽丰田启动裁员,规模达1000人。7月25日,广汽丰田方面解释称,裁员集中在生产部门,属于正常组织调整,旨在因应市场形势,合理调整生产安排。公司指出,近期并未计划收缩产能或调整生产线。
  据一名被裁员工透露,有不少被裁员工原本在第五产线,该产线原本用于生产广汽丰田纯电车型bZ4X。他称,由于bZ4X销量不佳,2023年4月前后该车型产量较低,甚至很多时间都用来生产雷凌车型。广汽丰田方面并未透露被裁员工所在部门。
  据了解,广汽丰田新能源转型较迟缓,首款纯电车型bZ4X销量低迷,2023年月均销量仅700多辆。
  2004年,丰田开启了与广汽的全面合作。2004年9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50%组建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广汽丰田的前身。
  成立近20年,广汽丰田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一度通过凯美瑞、汉兰达等爆款车型牢牢占据主流合资品牌的一席之地。但到2022年,汉兰达的市场表现开始急转直下,进入销量"寒冬"。在2022年1月创下1.36万台的销量成绩之后,汉兰达的销量已经将近一年半月销量未过万辆。
  在业界看来,"省油省钱省事"一度是日系车的标签,混动更是丰田王牌。但近几年,中国市场乃是世界都掀起了电动化浪潮。作为主流合资车企,广汽丰田在此时慢了脚步,直到2020年10月,广汽丰田首款、也是丰田在华批量生产的首款纯电动车才上市开卖。
  另外,广汽丰田合作近二十年,从前一直是以市场换技术。但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中国自主品牌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汽车工业也将从"以市场换技术"演变为"以技术换市场"。作为原先的技术输入方丰田,如果不能加快到技术研发赋能合资品牌,那么作为合资品牌广汽丰田的市场也可能会慢慢萎缩,走向式微。
 
依据青年特点和需求提供高效就业服务
 
工人日报7月24日刊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鲍春雷撰写的文章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青年就业状况不仅影响其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受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就业观念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青年就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促进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当前青年就业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多,疫情以来不少企业招聘策略更加谨慎保守,导致就业总体需求有所下降。二是青年劳动力规模较大,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加上留学归国人员、中职和技校毕业生、“两后生”等,青年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市场,造成就业总量压力较大。三是教育水平的提升增强了青年就业能力,但同时也延迟了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提升了青年的就业预期,很多青年如果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就选择暂不工作,要么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要么准备“考公”“考编”,或继续寻找满意的工作,找工作时间延长。四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接轨不够紧密,特别是在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背景下,一些青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中,突出表现是今年以来16岁~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出现“攀高”态势,引发社会各方广泛关注。
  青年就业服务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尽管当前就业需求在下降,但我国经济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可为青年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长期需要促进青年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当前,为帮助各类青年尽快就业,需要通过更加有力的服务,解决好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问题,其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效信息获取不畅。青年在就业信息获得方面存在两种困境:要么受困于信息茧房,在求职时只关注自己主观希望看到的信息,不愿多方尝试和找出路,导致长时间找不到心仪和适配的岗位;要么淹没在信息海洋,目前各类招聘信息铺天盖地、鱼龙混乱,其中有不少虚假信息,青年人在大量信息中难以精准把握。
  二是就业观念引导不足。一些青年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或是不着急找工作;也有人认为择业重要性大于就业,第一份职业选择往往对今后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还有人由于接收到一些职场负面信息,对于进入职场心存畏惧。由于缺乏对就业观念的有效引导,青年人缓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日益增多。
  三是就业服务“温感”不高。当前青年就业服务面临专业人员队伍不足、总体服务能力有限等情况,且不少就业服务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多是在理论层面,对职场实践了解不够导致提供的指导“不接地气”,实际效果不佳。另外,部门间、机构间缺乏服务资源整合,就业服务力量尚未形成合力。一些地方通过推广数字化就业服务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精细化水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服务的“温度”在下降,服务人员与青年人面对面机会减少,服务多是一些简单的跟踪回访和就业信息推送,出现“信息越来越近、服务越来越远”的现象。
  强化青年就业服务的建议
  进一步做好青年就业服务,需要处理好就业信息的供求不对称问题,解决好青年人就业观念的转变问题,并适应当代青年特点和实际需求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第一,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汇总收集并分类整理适合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信息,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网站、微信平台、APP等多种渠道,向有需要的青年人及时发布、精准推送,便于他们及时获取和掌握。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市场整治行动,剔除虚假就业信息。针对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早实现就业。
  第二,做好就业观念引导。加强对青年群体的职业指导与规划,帮助他们认识职场、了解职场。将职业指导时间前置,引导学生进校即开始认知职业世界,设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明确自身兴趣爱好,培养就业核心能力。构建青年职业软技能框架,辅以相关培训课程,在培养专业能力基础上,加强对职场所需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一些关于青年就业社会舆论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及时做好解读和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引导、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主动适应时代变化,适应现代企业需求,调整就业思路,鼓励“先就业、再择业”,避免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
  第三,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强化就业服务能力供给,针对青年开展求职讲座、职场体验、就职咨询及职业介绍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加强专项服务制度建设,在有序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启航计划等专项活动基础上,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和突出问题,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探索让青年服务青年模式,组建青年职业指导师队伍,通过易于接受的方式为青年人介绍政策、传授经验。加大对失业青年的就业援助,开展实践引导、分类指导和跟踪帮扶,促进其尽早实现就业创业。
 
专家论坛
 
吴肇光: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经济日报》7月25日刊发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肇光撰写的文章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有利于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能够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效率是现代化的直观衡量标准,旨在从供给层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平是现代化的重要分配标准,旨在让不同主体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提升效率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个国家的制度必然对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支配下,必然导致一边是资本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么一味追逐效率,罔顾社会公平,导致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要么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片面强调公平,掉入福利主义陷阱,付出巨额财政赤字、经济增长停滞的惨痛代价。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深化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科学认识,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进一步形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效率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要着眼于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蛋糕”,为全体人民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创新发展中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绿色发展中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鼓励全体人民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着力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切实把“蛋糕”分好,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效率是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是效率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既不能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观上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不能片面追求公平而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数量扩张,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曹建海:为什么强调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此,《经济日报》7月26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撰写的文章指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是坚持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深刻领会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更好发挥其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理解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产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等,以及这些产业大类之下中小分类产业或行业的现代化。其中,工业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般来说,工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工业建立在当今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使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生产技术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种解释体现了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和动态性,但没有反映当今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以及数字化、绿色化条件下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状况。随着实践拓展,工业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可诠释为一国工业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出效率、国际竞争力、分工地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同时具有全球价值链掌控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一种状态。可见,产业链现代化是对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和细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条件下,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更加强调产业的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的新表述。
  能否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关系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产业链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我们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本质上就是要从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强化技术创新优势,其突出标志就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必须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同步牵引工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当前,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的主要制约方面在供给侧,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同时,我国国际分工地位还不够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需在保持完整产业体系的同时大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依靠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对全球优质资源的有效吸引。
  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选择。产业链韧性反映了产业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体现了一国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同时,我国部分产业链依然存在断点、堵点,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仍有短板,容易被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引发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对此,必须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把握方向、找准关键,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确保产业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要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健全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不存在“资产负债表衰退”
 
据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7月27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少经济学者借用《大衰退》作者的观点,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将讨论日本经济衰退的观点用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显然是方枘圆凿。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出现问题。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日本经济处于低增长状态。如何解释日本经济衰退现象,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大衰退》的作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日本企业意识到,必须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由于企业利润不是用于扩大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是用来减轻债务,实现负债最小化。因此,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日本处于衰退状态。
  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大衰退》观点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消费者提前偿还住房贷款。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着力减少负债,投资规模萎缩。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债务负担,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表象。首先,中国经济经过长达40多年高增长之后,的确有一个调整时期。一些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减少负债,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对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其次,由于对个人收入预期不如从前,一些消费者希望提前偿还住房贷款,银行利率不断下降,促使他们加快偿还商业贷款的步伐。最后,地方政府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投资收益不如预期,因此,资金链条断裂。不少地方以土地出让资金加快、地下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由于中国政府实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出让收入锐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日本企业减少负债,缩小投资规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日本是财阀资本主义,而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因此,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另辟蹊径,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边际效用越来越小。把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变为创新型经济增长。中国之所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鼓励企业投资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加快发展太空经济,其目的就是要未雨绸缪,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寻找新的强劲动力。
  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不能倒果为因。日本企业之所以减少负债,是因为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中,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日本国内市场饱和,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虽然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巴菲特等投资者,大举购买日本株式会社股票,从而导致日本股票市场价格一度上扬。但这不是因为他们对日本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日本经济衰退达到最低点。一定时间段内,日本经济有可能会出现反弹。因此,他们借助于日本债券市场,发行大量债券,用来购买日本株式会社的股票。等到日本株式会社股票价格上涨之后,立即出售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通俗地说,日本尚未走出经济衰退的周期。当前日本经济增长只是昙花一现。美国华尔街投资者购买日本株式会社的股票,不是投资长远,而是借助于资本市场,从日本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要因为日本企业减少债务,规避风险,而认为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企业缺乏投资热情和冲动。正是由于看到了日本经济发展黯淡前景,日本企业才会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减少债务负担,确保在大萧条到来时,不会全军覆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衰退》看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表象,但是,并没有解释日本经济发展大趋势。盲目地照抄照搬“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用来解释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困难,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嘴。
  日本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内市场空间有限,而且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日本企业发展必须开拓海外市场。
  可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实施全面打压,日本电子产品出口迅速萎缩,汽车产业遭受巨大的阻力。美国国会议员在纽约广场公开砸毁日本电子产品。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从而使日本出口经济面临极大的困难。
  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充分利用外汇市场,购买海外资产。日本企业大举进入日本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日本首都东京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日本政府财政货币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本经济始终走不出衰退历史周期。
  可以这样说,上个世纪中叶美国支持日本迅速恢复成为现代工业国家,上个世纪末期,美国政府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全面遏制日本工业发展,从而使日本不得不重新龟缩在本土,依靠开发房地产消化吸收过剩的产能。虽然日本大举进军东南亚市场,依靠海外投资收入支撑日本经济增长,但是,日本外向型经济决定了,美国等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日本实施制裁措施,日本经济必然会陷入衰退。
  中国正面临类似于日本的困境。美国如法炮制,把当年对付日本的做法,几乎全部用在中国身上。美国不仅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而且对中国实施高端芯片出口限制措施,企图迫使中国接受类似于日本那样的命运。
  中国不屈不挠,一方面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大力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另一方面,中国着力挖掘国内市场需求,采取一切措施,改善消费环境。
  更主要的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着力解决广大乡村消费问题。一方面采用补贴政策,鼓励居民购买电动汽车。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加快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步伐。中国实施的一系列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正发挥效用,现代农业机械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影响中国企业投资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社会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性税收负担过重,导致企业收入不高;资金使用成本昂贵,大量利润转化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国外市场萎缩,订单减少;科技投入巨大、风险较高,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单位用人成本不断增加,社会保险负担相对较重;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苛捐杂税等看不见的成本居高不下;资本经营利润相对较高,资产经营利润相对较低,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资产经营投入不足;就业观念发生改变,青年宁可送外卖,不愿上流水线;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越来越严格,粗放式经营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政府公务员收入稳定,企业经营存在风险,越来越多青年报考公务员,不愿意投资创业冒风险。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就是要在攀登过程中,齐心协力。其一,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其二,政府应当提供各种正规培训,宣传中央经济政策,让企业家吃定心丸。其三,针对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江浙一带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互联网,帮助企业寻找客户,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其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如果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或者兴办职业技术院校,可以享受政府税收减免政策。最后,着力营造安全的海外投资环境,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资产负债表衰退既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当然也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增长问题,仍然是成长中的“烦恼”。只要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实现高质量的、恰当速度的发展。
 
专家论点辑要
 
  ▲高培勇称扩张性宏观政策力度、节奏、形式须立足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近日在"2023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上表示,扩张性宏观政策的力度、节奏、形式必须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找准历史方位,统筹发展和安全。
  高培勇指出,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护航,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强一揽子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着力共促中国经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宏观政策首先要避免"大水漫灌",要采用"挤牙膏式"的扩张,既精准有效,又要适时适度。
  高培勇表示,宏观政策配置必须找准历史方位。在中国已经实现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换的今天,想问题、干事情都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都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试金石。
  高培勇说,2008年至2010年宏观政策的配置格局作为前车之鉴,提醒当下的宏观政策不能走老路,一定要谨防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辙,一定要避免再次落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高培勇还表示,宏观政策要树立安全的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要实现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来谋划布局宏观政策,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安全'二字。以守住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为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守住财政安全这最后一道底线至关重要。"高培勇说。     
 
中小企业
 
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
 
  据悉,在7月26日于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
  据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高质量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三赋"专项行动,引导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强链补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和产权,推出更多暖企、惠企、利企政策,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贴心、精准、高效的服务。
 
经贸态势
 
美国加紧制定对华投资审查政策
 
  据报道,美国对华投资审查政策又有新进展。7月25日,美国参议院讨论新一年的"国防授权法案"(NDAA),就其中一项对华投资审查的修正案--"对外投资透明度法"进行了投票,最终该修正案以91:6获参议院通过。
  "对外投资透明度法"由德克萨斯州参议员John Cornyn和宾夕法尼亚州参议员Bob Casey提出,附加在NDAA草案上。目前NDAA的最终版本仍需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共同讨论,最后交至美国总统签署。NDAA主要内容是美国国防预算计划,一般情况下在每年年末批准生效。
"对外投资透明度法"要求,法案生效90天后,美国实体如果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等国的敏感技术进行投资,须不晚于投资前14天,以及在交易完成后14天内,申报给美国财政部。
美国实体如果对中国先进半导体、AI、量子计算、特超音速、卫星通信和两用激光扫描系统等领域进行投资,必须申报给美国财政部,但该修正案未提及审查后美国政府是否有权干涉交易。
 
中国与尼加拉瓜宣布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谈判
 
  7月25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北京视频会见尼加拉瓜发展、工业和贸易部部长贝穆德斯,共同宣布实质性完成中尼自贸协定谈判。双方商定,将加紧做好有关技术准备并履行国内批准程序,力争尽早签署和实施协定。
  中尼商签自贸协定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的重要举措,将为两国经贸往来提供制度性保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推动新时代中尼双边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金瑞庭: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需综合施策
 
《经济日报》7月26日刊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瑞庭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趋势没有变,加之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短期内虽然外贸有压力、有挑战,但从中长期来看,外贸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态势不会变。
  从发展基础看,上半年我国外贸出现逐季向好态势,一季度、二季度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增长基础更为扎实和稳健;从内生动力看,具有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大幅增长,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外贸增长重要动能,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超过60%,拉动整体出口增长近2个百分点;从增长空间看,我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上半年,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规模同比分别增长5.4%、7%、10.5%、35.6%,均高于同期整体进出口增速。
  对外贸易是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的核心环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迫切需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必须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综合施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不断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
  一是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需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扩大保单融资增信合作,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发挥稳外贸相关工作机制作用,加强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保障。
  二是稳住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对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重点是稳定和扩大新优势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先进技术设备等重点产品的进出口规模,着力提升贸易质量和附加值。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重点是加大开拓力度,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等的作用,持续深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出口货物退运通关效率。
  三是着力增强外贸政策协同性。增强政策协同效应,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外贸大省发挥好稳外贸主力军作用,鼓励其加大产业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鼓励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等新兴领域发展;推动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平台等贸易新业态发展,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高水平建设运营;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积极搭建国内外经贸合作推介活动平台,畅通贸易通道;等等。
 
如何在拉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环球时报7月13日刊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撰写的文章,就如何在拉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表看法。
今年3月份与中国建交的洪都拉斯6月正式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拉美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由此增至22个。较之其他地区,拉美地区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在时间上稍晚一些,但经过观望和研判后,它们发现“一带一路”确实是中国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于是迅速掀起群体性加入潮。几年来,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一带一路”项目已在拉美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一带一路”已在全球范围内由“大写意”全面铺开阶段进入“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建设阶段。总结在全球推广的共性和特性经验,结合拉美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因国施策,在以下方面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其一,基建大工程与“小而美”民生项目齐头并进。“一带一路”广受拉美国家青睐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中国基础建设优势产能的转移。美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拉美是全球基础设施最为欠缺的地区,矿区至港口的基础设施巨大缺口直接拉升初级产品的运输成本,严重掣肘拉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在基建领域独有的技术、成本、人力三合一优势契合拉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今后在拉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承建和投资大型基建项目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鉴于路桥港口、机场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牵涉面广等特点,加之拉美政治生态钟摆效应加快,今后投资和竞标大型基建项目的方式需要因应调整。一是不必一味热衷竞标基建项目总体工程,可以集中资源竞标某个分项目和分工程。二是不要总是单枪匹马地拿下整个工程,可联手西方和当地优质公司以三方乃至多方合作的方式投资和承建大型基建工程。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精耕细作不能忽视当地民生项目,比如城市道路翻修、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城镇化改造、安装照明实施等等,以“小而美”的项目佐助基建大工程从而彼此相得益彰。
  其二,瞄准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等新业态。拉美多国已抓住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契机,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发展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在拉美的绿色投资增长迅猛,已由2021年9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3亿美元。今后,“一带一路”在拉美的深耕可聚焦拉美的绿色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光伏等绿色能源,打造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
  一是在拉美的绿色投资和并购投资可瞄向“锂三角”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三国,对其丰富的锂资源进行绿色开发及应用。二是拉美数字鸿沟较大,可借助“一带一路”深化与拉美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以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在拉美构建“新基础设施”。除了在智利等国加强高新信息技术合作,还可在古巴、尼加拉瓜、多米尼加等国加大移动和宽带覆盖率;在安第斯山脉和雨林地带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现代信息通讯。三是拉美跨境电商发展空间巨大。疫情期间,世界电商巨头纷纷涌入拉美,直接带动拉美电商市场井喷式发展。我国电商发展技术占优且运营管理经验丰富,可借助“一带一路”在拉美大力投入跨境电商市场。
  其三,民营经济投入其中是应有之义。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投资拉美的重要行为主体,其中很多投资采取公私合营的PPP模式,成功范例不在少数。“一带一路”在拉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力。可借鉴我国民营资本在非洲投资的经验,在拉美国家探索建立由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业园区,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和资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四,政策沟通的短板亟须补足。一些中资企业在拉美投资建厂遭遇水土不服,原因之一在于投资拉美前对其国别政策没有吃透,比如因不了解该国环境政策,一条通往矿区的路两三年没有任何进展;因不了解税收政策而被罚得血本无归等等。这些教训表明,某个政策没有吃透就可能导致本该双赢的项目停滞甚至夭折。有鉴于此,在“一带一路”深耕阶段,须将“五通”中的政策沟通前置。
  除了上述几点思路,如何应对在拉美最大的域外掣肘因素——美国因素,也是深耕细作“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也须跟上,力避相关项目被西方媒体无端泼脏水的情况再次发生。
 
投资视点
 
北京发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近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围绕市场基础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高标准统一、市场监管公平、京津冀高水平协作、"两区"制度型开放等6部分安排了22个方面具体任务举措,一方面以清除不合理的制度"篱笆"做实"减法",另一方面以要素市场化改革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土壤"做好"加法"。
  "北京具备充裕的人才、数据、技术、资本等优势资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实施方案》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将以制度规则统一为基础,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商品和服务市场运行效率为关键,深化改革创新,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加快推动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形成示范引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发展环境和要素保障。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对此,《实施方案》将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独立成章,将"合作""联动""协同"作为关键词,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和制度机制障碍,充分发挥首都市场和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拓展消费、投资、流通等方面的空间,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数据、资本等要素,在京津冀区域政务服务合作、信用监管联动、跨境贸易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格局。
  《实施方案》也突出"两区"建设协同推进,支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通互促。"本市注重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以更加有力的措施释放首都大市场潜能,助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相关负责人说,《实施方案》紧紧抓住制度型开放这一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扩大国际科技领域交流合作,促进数据、知识产权、人才、投资等关键要素双向流动开放,系统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推动要素大流通、大交易,引领国际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聚力抓好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顺畅。
  据了解,北京将通过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四个一批"任务为抓手靶向发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发挥北京优势,在探索绿电消纳碳市场补偿机制、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标准体系、实施国际人才全环节改革等方面"率先攻坚一批";着力落实国家要求,以开展网络违法违规整治、不当干预市场行为治理、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巩固一批";着力强化北京高质量发展特色,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改革等领域改革"深化拓展一批";着力引领制度创新示范,坚持"为国家试制度"导向,向国家积极争取赋权,在京先行示范,在数字经济标准创制、建设全国性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全国电力市场基础交易规则等领域改革中"前瞻探索一批"。
 
上海出台全国首部涉融资租赁行业的地方法规
 
  近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下称《规定》)。根据《规定》,浦东新区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多元方式融资,进一步引导融资租赁行业赋能实体产业发展。同时,浦东新区支持企业发展离岸融资租赁业务,鼓励企业在涉外经营活动中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等。
  上海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沈建平表示,《规定》是全国首部专门涉及融资租赁行业的地方法规。通过地方立法,聚焦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以融资租赁企业的切实需求为导向,在进一步优化行业资金供给、促进跨境业务、提升法治环境方面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撑,为融资租赁企业更好服务绿色低碳、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相信随着法规的落地落实,上海融资租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规定》共19条,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
  一是把握融资租赁业务特点,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根据《规定》,浦东新区要发挥授信机制的杠杆作用,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业务,助力实体产业发展。同时,《规定》将进一步引导、推动企业开展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
  "《规定》出台后,将有利于灵活运用业务集中度和关联度等监管工具,提升融资租赁公司业务领域与产业政策的相容性。"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示。
  二是破解融资租赁发展难点,优化行业发展的制度规则。《规定》明确,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内的融资租赁公司进出口飞机、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对涉及跨关区的鼓励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
  同时,《规定》提出,深化融资租赁领域制度型开放,推动优化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制度,支持企业发展离岸融资租赁业务,鼓励企业在涉外经营活动中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支持融资租赁公司降低业务成本,支持在境内以外币形式收取租金和支持外币租金收入的流转使用等。
  三是关注融资租赁发展焦点,制度赋能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规定》提出,支持融资租赁公司依法设立项目子公司,鼓励相关部门提供便利。根据《规定》,浦东新区要培育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做大做强,支持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多元方式融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拓展发展空间。
 
上海海关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9条措施
 
  据悉,海关总署今年6月发布《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近日,上海海关结合上海外贸格局变化和企业产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出台6方面共29条措施,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激发产业业态发展活力,支持上海市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
  其中,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上海海关支持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支持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支持先进制造业在综保区内集聚发展;支持培育上海高能级商品交易平台,如推动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实际运作、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开展保税油气现货交易等。
  在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方面,上海海关支持促进优质农食产品进出口;对符合条件的进口矿产品、原油实施"先放后检";支持以"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产品扩大出口;聚焦首发经济,推进进口食品化妆品样品通关便利。
  在支持外贸企业"轻装上阵"拓展市场方面,上海海关支持以"一站式"通关服务、一体化保税监管、一揽子税收征管,促进总部企业集聚运作和能级提升;创新试点集团式、产业链供应链式"1+n"(主体企业及相关企业)组团培育认证模式;加大经核准出口商培育力度;排摸出口企业遭遇不合理贸易壁垒情况,将以全链条服务,帮助企业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维权指导;为企业提供容错纠错、守法便利通道。
  在增强外贸韧性方面,上海海关将深化集成电路监管创新试点,全面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试点实施细胞治疗研发用特殊物品及商业化产品通关便利措施;综合运用企业集团保税、内销便利化等政策,推动国产邮轮、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化跨境电商进口退货监管模式,支持企业开展退货中心仓模式;推动综保区内企业开展本集团国内自产产品保税维修业务;保障lng(液化天然气)加注常态化运行,并探索扩大加注范围。
  在助力提升贸易和上海航运中心能级方面,上海海关支持虹桥、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提升平台功能;推广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在长三角内陆集装箱码头与上海洋山港之间持续推广"联动接卸"模式。
  在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包括了智慧海关建设、提升智能审图应用效能、推进出口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模式试运行、支持推进危险品和超高超宽特种箱等进出口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试点进口汽车和摩托车"两证合一"改革、加强外贸统计监测分析等。
 
深圳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制定制造业金融服务考核方案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联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深圳制造强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6个方面、21条政策措施,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为深圳制造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主动融入深圳制造业相关发展战略,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专精特新"、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及"工业上楼"、绿色发展、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融资需求,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推动制造业中长期、信用贷款、首贷投放;持续优化内部定价机制,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在优化调查和审批流程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授信体系,结合重点制造业企业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防控体系。在完善组织架构方面,鼓励银行机构探索成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在组织机制、资源配置、信贷审批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特色化管理。
  在改进考核激励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制定制造业金融服务考核方案,充分体现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导向,合理界定尽职认定和免责情形,引导员工勤勉尽职。在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提出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风险防控的科技支撑、严格贷款"三查"、进一步健全联合授信机制防止"过度授信",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等意见。
  《指导意见》表示,监管部门将加强统计监测和分析评价,及时通过现场检查、调研督导等方式发现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工作联动,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
 
西方所谓“中国+N”计划脱离现实
 
环球时报7月21日刊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玉贵撰写的文章指出,过去几年来,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加大对华遏压等复杂因素影响下,西方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寻求将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种转变一开始被称为“中国+1”。随着美方不断鼓噪“友案外包”“多岸外包”,“+1”发展成“+N”,相关动向也演变成部分市场人士眼中的所谓“中国+N”计划。
  “中国+1”或“B计划”最初由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随着中国本土制造成本上涨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以及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美欧企业近年来开始跟进该计划。而从全球经济竞争和产业变迁的趋势来看,所谓“中国+1”或“中国+N”既不值得被跟风渲染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全球产业分工与发展有其自身演变规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或打造同样有其自身规律,既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人为切割,否则要么欲速则不达,要么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影响全球产业链或供应链的稳定。
  工业革命以来,真正称得上“世界工厂”的国家是英国、美国和中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则是一定范围内的“世界工厂”,这六个国家也是当今世界工业设计与制造能力最强的经济体。
  从区域和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来看,作为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先行经济体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自19世纪以来曾长期位居全球制造之巅,甚至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仍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工业革命稍晚于英国的法国,既是欧洲传统农业强国,也是欧洲乃至世界性的重要工业化国家之一。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美国,早在1894年即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美国的工业实力与高科技竞争力特别是颠覆性创新能力,在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工业革命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2.79万亿美元,尽管总量低于中国的4.98万亿美元,但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美国仍是技术最领先的,占据着价值链最顶层。德国作为当今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和制造业强国,不仅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也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管理严谨的创新型国家。至于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扮演全球产业和制造中枢角色的日本,尽管受到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而失去了以往气势,但仍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三的制造业强国。
  以中日韩为中心、东盟和印度为重要支撑的亚洲供应链,以美国为中心、加拿大和墨西哥为侧翼的北美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英法意等为支撑点的欧洲供应链,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结合各自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运营布局,形成当今世界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三大制造业中心”。其中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30%的份额,因而被誉为头号“世界工厂”。
  从全球产业发展史来看,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前后持续了200年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并以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获得三大红利——“入世”红利、全球制造业转移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经济规模连上台阶成为全球第二,并在2010年左右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段均比较完整的新兴经济体。
  但一方面,也正是从奥巴马执政美国的2009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等举措。中美2007年左右形成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格局在持续10年之后,随着美方2018年单方面挑起对华经贸摩擦而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断裂。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入世15年后开始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区间。2015年起,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始出现向外转移与继续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有些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以越南、印尼、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尚不具备中国这样作为“头号世界工厂”的完整产业链配套、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相应的产品包装设计、市场推广、信息咨询、售后服务与金融支持等体系化条件和能力。但它们普遍拥有较为充足而且年轻的劳动人口,基础设施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产业承接与配套能力提升较快,未来有潜力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支点。而对七国集团成员国的决策者而言,站在本国经济安全角度“反思”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而寻求在全球经济变局中的最优应对方案,本身可以理解。但当过多泛政治化因素和阵营对抗思维掺杂进来,这种“反思”和应对就明显脱离了正轨,结果适得其反。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需要审慎应对以稳住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基本盘与核心盘,但也不必过于担忧“中国+N”战略带来的冲击。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中枢地位有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当然,真实世界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有时无法与一般的静态假定完全契合。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边际成本的提升以及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技术变革与贸易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霸权主义的抬头,中国需要通过内外循环的高度联动与相互支持,通过大力推动数字技术革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来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战略围堵,为如期实现我们的远景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IMF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0%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0%,较4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
  IMF预计,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都将增长3.0%,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较今年4月预测值有所上调,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与4月预测值持平。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1.5%,明年预计将增长1.4%。美国和欧元区经济预计今年将分别增长1.8%和0.9%,明年将分别增长1.0%和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4.0%,明年将增长4.1%。中国经济预计今年将增长5.2%,明年预计增长4.5%。
  IMF认为,尽管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较此前预测值有所上调,但以历史标准衡量,增长势头仍然疲弱,各国为抗击通胀采取的加息政策继续拖累经济增长。IMF预计,全球总体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7%降至2023年的6.8%,2024年将降至5.2%,但仍将高于疫情前约3.5%的水平。
  IMF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风险仍偏向下行,表现在通胀可能长期持续、金融市场可能重新定价、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困境可能加剧以及地缘经济割裂可能加深等。
  IMF建议,对于大多数经济体而言,首要任务仍是抑制通胀。此外,还应保持金融稳定;调整财政政策确保债务可持续性,保护脆弱群体;缓解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融资困境;加强多边合作,加快绿色转型、减缓气候变化等。
 
美国债务膨胀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人民日报7月26日刊发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肖立晟撰写的文章指出,美国债务膨胀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近日发布的2023长期预算展望报告显示,2023财年公众所持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98%,2029财年将升至107%,超过历史高点。报告警告,处于高位且不断增加的债务将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推高偿付给美债持有者的利息支出,给财政和经济前景带来显著风险。
  近年来,美欧日等多个国家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这不仅是当前全球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亦是多国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的直接推手。由于美国国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美国政府债务问题有明显的负面外溢效应。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美国政府债务规模相对偏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部门债务余额与GDP之比(即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美国政府部门杠杆率高出二十国集团成员均值13个百分点左右。从本质上看,经济增速下滑导致的长期财政收支失衡是美国政府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比如,早在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便签署了《减税和就业法案》,尝试通过更大规模的举债来为减税提供资金支持,当时就引发了全球对美国政府债务问题的担忧。
  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美国政府债务规模连年攀升、债务闹剧反复上演,不仅会对其国家信用造成负面影响,也会进一步限制其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损害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过去几个月,市场避险情绪的变化导致美股、美债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今年5月下旬,美国标普500波动率指数一度升至20以上的相对高位,一个月期美债收益率更是突破6%,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恐慌使得资本市场震荡加剧。一旦市场避险情绪演绎到极致,国际资本的流动可能会对其他一些国家造成沉重打击。例如,2013年5月,美联储超预期释放缩减资产负债表的信号,投资者担忧宽松政策将提前结束,美债收益率迅速上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缩减恐慌”之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缩减恐慌”的冲击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本币大幅贬值。
  总之,美国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反复出现,不仅会对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也会使全球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恐将面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等多方面金融压力。
  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政策利率料将继续保持高位,政府债务压力或进一步加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显示,美国政府净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将由2022财年的1.9%猛增至2023财年的2.5%,在2033财年或将达到3.6%,这一数值明显高于德、法等其他发达经济体。
  总体来看,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在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的配合下,短期内美国政府仍可以实现“财政赤字货币化”,美国国债出现实质性违约的概率并不大。不过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加快多元化探索以及数字货币日趋成熟,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影响力将遭受更多挑战。若美国政府继续忽略财政收支状况,肆意举债,其债务违约风险将明显提升。国际社会呼吁,美国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管控自身财政收支及债务风险,稳定全球经济金融体系。
 
美联储再度加息25个基点
 
  据报道,在6月维持政策利率不变后,美联储在7月的议息会议上再度加息25个基点,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
  7月2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5.25%-5.50%的区间,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第11次加息,且已累计加息525个基点。
  鲍威尔在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通胀一再证明其比美联储和其他预测者预期的要更强;仍需要将政策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限制性的水平,必要的话将做好进一步加息的准备。
  但比起早有预期的加息幅度,市场当前更关注美联储在年内剩余三次会议上的政策动向。
  尽管6月公布的美联储点阵图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的发言都指向--在6月之后,美联储还会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不过,在美国6月通胀数据出现超预期回落后,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有可能将在7月本次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后,就结束本轮的加息周期。
 
欧洲央行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
 
  7月27日,欧洲中央银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25个基点。
  欧洲央行当天发布公告说,自8月2日起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上调至4.25%、4.50%和3.75%。
  公告说,欧元区通胀率预计在今年内进一步下降,但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超过2%的中期目标。欧洲央行将以通胀率数据为依据,让欧元区关键利率达到足够高的限制性水平,并在必要时维持在这个水平,促使通胀率回落。
  公告还指出,欧洲央行决定将最低准备金利率定为0,通过减少为准备金支付利息,让货币政策充分传导至货币市场。
  自去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以来,欧洲央行已连续加息九次,共计加息425个基点。
 
俄罗斯央行意外加息100基点
 
  据报道,俄罗斯央行7月21日意外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100个基点至8.50%,加息幅度高于外界预期。
  俄罗斯央行在政策声明中表示,为了在2024年及以后将通胀率稳定在接近4%的水平,未来会议上将继续保持进一步提高关键利率的可能性。
 
香港金管局将基本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75%
 
  据悉,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 7月27日宣布,其将基本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75%,即时生效。
  基本利率是用作计算经贴现窗进行回购交易时适用的贴现率的基础利率。目前基本利率的确定方式为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下限加50基点,或隔夜及1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的5天移动平均数的平均值,以较高者为准。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7月26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5.25%至5.5%之间。
 
日本6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3%
 
  据悉,日本总务省7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6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0,同比上涨3.3%,为连续22个月同比上升。
  数据显示,日本6月核心CPI同比涨幅较5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第15个月高于日本央行2%的通胀目标。食品价格上涨和电价降幅缩小是推升CPI的主要原因。食品方面,拉动作用最大的统计类别包括蛋奶制品、碳酸饮料等。
  日本央行将于27日至28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日本媒体与专家认为,需求扩张型通货膨胀还未出现,7月日本央行修正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高储蓄为日本经济赋能加力
 
证券时报7月25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高储蓄为日本经济赋能加力。
  日本央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日本的家庭金融资产升至2043万亿日元,创出历史新高,而且日本家庭金融资产已连涨三年。2020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余额首次站到1900万亿日元之上,次年底膨胀到2023万亿日元的创纪录水平,之后受疫情影响在2022年出现小幅回落,但今年前三月一举扭转跌势,且再次突破前期历史峰值。
  家庭金融资产是指由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养老保险以及信托投资等形成的金融产品组合。就品种结构而言,储蓄存款占到了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的54.2%,并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日本央行长期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哪怕是股票、债券等风险类资产出现持续走牛行情,也未能改变与动摇日本家庭对银行储蓄的钟爱以及异常稳定的专注,正是如此,现金储蓄在过往30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一直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权重。
  除对现金存款保持着强烈偏好外,目前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保险、养老金和标准化保障的占比为26.2%,这样,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无风险资产的比例达到了80.4%,相应地,股票投资仅占11%,投资信托更是低至4.4%。必须强调的是,仅在上世纪80年代泡沫时期,日本家庭股票投资配比超过了20%以上,泡沫破灭后的30多年中日本家庭部门对股票投资的占比一直稳定在10%左右;另外,日本央行自2016年开始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压低国债收益率的同时也使二级市场国债价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赚钱效应,尽管如此,日本民众的参与率与入场率也不高,更多的则是选择紧紧地捂住自己在银行的储蓄钱袋子。
  日本家庭之所以高配无风险金融资产尤其是储蓄资产,首先与日本政府所主张的金融制度安排高度相关。二战以后,为了拉动工业发展,日本政府建立了以银行为中心的“护送船团”式金融体制,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相应地,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居民储蓄运动”,鼓励居民增加银行存款,并推出了免除存款利息税等系列优惠政策,结果是,在二十多年时间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日本居民的存款储蓄习惯也从此养成。不仅如此,长期的储蓄政策引导等于就是无风险投资意识的反复熏陶,由此造成了日本居民所拥有的市场化金融知识相对不足,至今仍有高达75%以上的家庭不参与股票投资,而对于为什么不持有股票,日本证券交易商协会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超过一半的家庭回答“相关知识不足”。
  时至今日,日本金融政策对银行储户的利益保护依然在不断地健全与强化。一方面,针对个人储户在信息获取以及竞争地位完全处于不对称的现实,日本的法律明确要求对于任何一款无风险或者低风险金融产品,银行都必须向用户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说明,否则就会按照《金融商品销售法》以及《消费者契约法》进行追究与处罚;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创建了存款保险制度与储蓄保护基金两大金融“防火墙”,确保在银行遭遇破产的状况下储户能够受到尽可足够与切实的补偿。这种“护城河”式的制度安排也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储蓄选择行为,同时也使得无风险投资意识深入人心。
  家庭制度的演变也是日本民众在金融资产配置上避险意识特别强烈的因由之一。日本的传统家庭制度是父权极强的直系家庭,有户主权和“家督”继承权两大支柱,其中“家督”继承权——长子继承制是日本家制度的核心,长子夫妇或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是“家督”的继承者,也因此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家庭构架与义务安排曾长期、有效地支持了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的蓄积,并表现出非常显著的遗传特征;虽然后来日本政府新修订的民法否定了传统的家庭制度,日本的家庭形态开始由直系家庭向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转变,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家庭金融资产也有所分散化,但随后日本便步入老龄化社会,且由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代际差异,日本子女与老人同居的家庭快速减少,而家庭的小型化一方面驱使年轻家庭为购房而储蓄,另一方面也导致老年家庭需要为养老而储蓄。
  回过头去看,除了泡沫经济的破灭让当时不少日本家庭承受了股票投资的损失之痛外,始于1990年代初一路下跌的房价更给日本民众进行了一次残酷的风险教育。上世纪80年代。房产曾一度占据了日本家庭资产的50%以上,房市也成为了不少日本人投机与追梦的天堂,只是随后持续30多年的房价阴跌让许多的投资人折戟沉沙,日本家庭也开始迅速地“去房产”,最终房产在日本家庭资产的占比缩水至目前的21%。虽然房产并不属于金融资产,但投资损失的惨重却极大地强化了日本不少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并不可避免地映射与放大到股票等风险性资产之上,进而也使得其对储蓄等无风险资产的配置更为宠爱有加。
  不得不强调的是,金融资产置于家庭账户之下,只能显示出特定单元财富的体量,而进入到国家金融体系之中,则构成了国民经济循环的巨大能量,尤其是日本一半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以储蓄形态存在,等于拥有了一座可为经济提供丰沛血液的私人蓄水池。对此,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阐释了“资产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指出资产的蓄积使社会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创造出愈益增多的国家财富;而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作为后来宏观经济学基石的鸿篇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储蓄等于投资的著名恒等式。
  有意思的是,日本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日本经济腾飞之父,也是日本首部《经济白皮书》的撰写人都留重人教授则以真实的案例证明了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一文中,都留重人经过比较研究发现,1960-198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之所以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因为当时日本的国内总储蓄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要明显地高于其他工业国家,其中1964-1968年间日本的储蓄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为36.2%,同期的美国则只有15.7%、英国为18.8%、西德为26.7%、法国为25.7%,而从1969-1980年,该数值分别为:日本41.6%、美国15.3%、英国20.7%、西德28.6%、法国29.3%。
  都留重人主要是从储蓄可以转化投资的角度阐述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为此他特别强调,当产业出现了典型的结构性变化——平均每个劳动力需要更多的资本装备时,如果没有足以促进这种结构变化的投资,这种变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1990年之后日本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并由此开启了“失去的30年”,但并不能说明高储蓄作用力已经退场,而是转换到储蓄→消费的层面对经济赋能加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日本出口在过去20年一直处于递减状态,整体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降至目前的21%;与此同时,持续的通缩令日本企业资产表变坏,“去负债”挤压与抑制私人投资,但庆幸的是,消费接过了经济增长的接力棒,尤其日本家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往30年中一路爬高,且正是仰仗于超过60%的消费势能,除个别年份出现衰退外,日本经济在“失去的30年”中都维持着正增长。
  不错,储蓄与消费存在着跷跷板效应,即家庭储蓄的增加往往会对消费形成“挤出”,但这种结果更多的只会在民众收入递减、储蓄率还不够高以及大众对未来生活预期充满不安的环境中发生。如前所指,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数十年来储蓄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家庭储蓄处于高度稳定状态,既可增强消费的底气与信心,也可将工资的增量更多地转移到消费。虽然保守地估计过去30年中日本平均工资仅增长4.4%,但在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趋势中还能保持工资的增升已属不易,而且最近三年日本的工资上涨幅度开始加速,去年日本各行业工资收入同比增长4.8%,创出24年的最高增速,且今年可能续创新高;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民人均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50%,不仅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更令新兴市场经济体望尘莫及,民众能消费的厚实基础可见一斑;另外,保险、养老金和标准化保障在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占比位居第二,说明民众为自己加装的未来生活安全设施较为稳实与牢靠,而且日本政府推出的个人DC型计划和个人储蓄账户计划两大商业养老保险政策将20岁以上的居民悉数吸收了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供给侧高质量的辅佐与策应,敢于消费很容易成为日本民众的行为趋势,经济也由此获得了持续前行的内在动能。
 
印度大米出口限制加剧全球食品通胀担忧
 
  据报道,印度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7月20日发布公告称,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印度将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即日生效。此举引发市场对全球食品通胀进一步加剧的担忧。
  公告说,强季风降雨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在大米零售价格一个月内上涨3%后,政府决定实施限制大米出口。
  印度大米出口商协会主席克里希纳·拉奥表示,贝宁、塞内加尔、科特迪瓦等非洲国家受印度大米出口限制影响尤为严重。
  印度是世界重要大米出口国,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总量约220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40%以上,受本次出口禁令影响的大米出口量约1000万吨。受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7月初发布的大米价格指数显示,全球大米价格徘徊在11年来高点附近。
 
香港已锁定7300公顷土地供应来源
 
  7月23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土地房屋是关乎经济民生的重要并须迫切处理的课题。本届政府上任一年多以来,以"提量、提速、提效、提质"为方针,大力造地建屋。当中的重点之一,是寻觅足够的土地供应,以满足市民的住屋和工商百业发展的需要。
  陈茂波介绍,香港特区政府已经锁定了未来7300公顷土地的供应来源,超出了《香港2030+》报告预计2019至2048年间6200公顷的土地需求;而未来十年,"熟地"的供应量将达到约3300公顷,当中超过一半将来自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这两个策略增长区。
  陈茂波表示,必须要全方位、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加快造地建屋,积极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创容赋能,因此需要精简法定程序,更好统筹政府行政流程,增加人手供应。
  据了解,香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地供应的速度面对多项制约,其中之一是一些不合时宜或过于冗长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另一个则是建造人手短缺。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有望较显著地提升香港土地房屋供应的速度。
  就在两周前,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2022年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及工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草案修订了六条主体法例,精简了城市规划、收回土地、填海、道路和铁路工程等法定程序,并提出了多项加快发展进程的措施,例如精简《城市规划条例》下的制图步骤以加快规划过程。
  除了精简法定程序取得阶段性成果,香港特区政府亦已提升内部行政流程的统筹。香港发展局成立了督导小组,全面检视涉及各范畴的程序,理顺和统一审批部门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至今,已推出多项与11个范畴相关的精简措施,涵盖建筑物高度限制、园境要求、地契内设计和规划条文、上盖面积限制、楼面面积和地积比率限制等。除了减少部门间重复处理的工作,亦提高了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和确定性。
  陈茂波指出,精简程序、更好统筹流程以外,还需提升香港建造业的生产力,包括加强应用先进建筑技术及创新科技,同时增加建造业整体的人力供应,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能够真正按计划尽早落成建设。其中,在应用先进技术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已先后向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合共注资22亿元,香港发展局已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专责统筹"组装合成"等高效建筑技术的应用,推动业界使用创新科技及提升生产力。
  陈茂波指出,7300公顷的土地总供应量中,北部都会区将提供逾3000公顷土地,人工岛则提供1000公顷土地,合计占总供应量近五成半。
  陈茂波表示,北部都会区有助促成香港"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加速推进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香港发展局正加速推进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并会在年内提出具体发展计划。政府将于短期内就区内旗舰项目"新田科技城"的发展方案和土地规划展开咨询,目标是于明年就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开展土地平整工程。
  至于人工岛填海计划,陈茂波表示有三大重要定位,第一是成为主要住宅土地供应来源,提供约20万个住宅单位,可容纳50万至55万人居住;第二是它将发展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提供合共约500万平方米商业楼面;第三是它将连通港岛、大屿山、机场、港珠澳大桥口岸和新界西,以及将来通往深圳前海的铁路,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畅达的交通网络。
  陈茂波指出,当人工岛发展全面成熟后,相关经济活动预计可为香港带来每年约2000亿元的增加值,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7%。项目填海得来的私人住宅和商业地皮,粗略估计可带来7500亿元的卖地收入,单计土地收益已超出其建设成本,而当中尚未计算便捷交通推动沿线和其他区域的发展,以及上段所述的经济活动效益。
  "北部都会区是推动创科和其他策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落实'南金融、北创科'产业布局、香港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协同合作,以及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该区同时是香港土地和房屋的未来重要供应来源,将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并创造新的优质宜居生活空间。"陈茂波称。
 
投资分析点评
 
  ▲科尔尼称中国仍是最热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之一
 
  7月25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发布第12期《全球离岸服务目的地指数》报告(GSLI),研究揭示了影响各国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关键因素。印度、中国和马来西亚继续位居榜单前3位,巴西和英国分别位列第4和第5。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泰国和墨西哥入选前10。此外,阿联酋和摩洛哥分别位列中东和非洲地区之首,全球排名也在不断提升。
  报告表示,在技术飞速发展和趋势不断变化的时代,企业希望能够降低成本、扩大人才规模、通过全球人才库的使用提高企业效率。在此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跨境商业服务,如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外包和工程设计等。全球商业服务市场规模也从2022年的624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6810亿美元,进一步推动全球离岸服务需求的增加。
  据介绍,为更全面地评估离岸服务目的地的吸引力,今年的《全球离岸服务目的地指数》(GSLI)将评估范围从2021年的60个国家增加到78个,评估指标从47个增加到52个。这些评估指标仍围绕原来的四大评估维度,即:金融吸引力、劳动力人口技能水平和可获得性、综合营商环境和数字化能力。
 
  ▲研究报告称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温和复苏
 
  近日,天眼查研究院发布2023年上半年投融资情况分析报告。根据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风险投资市场保持温和复苏状态。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风险投资市场共发生4137起融资事件。其中,今年1月、2月以及3月分别发生870余起、760余起以及830余起融资事件,数量位于上半年前列。
  从融资事件行业分布来看,与制造业相关的融资事件占据主要位置。其中,生产制造、医疗健康以及企业服务等三个行业相关融资事件数位居前列,分别拥有890余起、630余起以及390余起。
  从地域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及北京等五个区域融资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720余起、700起、530余起、520余起以及500起。其中,在广东区域,深圳优势明显,超6成的融资事件发生在该地;在江苏区域来,苏州以接近半数的融资事件位居前列,成为与北上深"旗鼓相当"的创业高地。在浙江区域,杭州与宁波占据融资事件地域分布的主流。
 
▲通润装备拟定增募资17亿
 
  7月26日晚间,通润装备(002150)披露一则定增预案,公司拟向包括控股股东正泰电器(601877)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不超过1.07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7亿元,将用于18GW光伏、储能逆变器扩产项目和5GWh储能系统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本次定增最核心的募投项目18GW光伏、储能逆变器扩产项目和5GWh储能系统项目将投入13.5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购置土地、改造与新建厂房,并购置生产设备、建设相关生产线。项目由公司子公司正泰电源实施,建设期为24个月。建设完成后,公司将拥有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能18GW和储能系统产能5GWh。
  在本次定增预案中,作为通润装备控股股东的正泰电器,也将认购发行股份总数的29.99%。截至目前,正泰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温州卓泰合计持有公司1.07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9.99%,南存辉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本次发行完成后,正泰电器仍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南存辉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通润装备易主正泰电器也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2022年11月,正泰电器宣布,计划斥资10.2亿元收购通润装备控股权,并向后者注入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相关资产。正泰电器认为,本次交易将使双方在市场渠道、技术研发、产品和品牌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提升交易双方的业务拓展能力和竞争实力。为此,正泰电器与通润装备的原控股股东常熟市千斤顶厂及其一致行动人签署协议,拟支付10.2亿元金收购后者所持通润装备约1.07亿股股份,约占通润装备总股本的29.99%。
  同时,正泰电器对通润装备控股权的收购,还与向后者的资产出售互为前提条件。正泰电器向通润装备出售的核心资产为正泰电源的控制权。彼时,正泰电器持有正泰电源96.21%股权,正泰电器计划和正泰电源的其他少数股东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整合正泰电器控制的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相关资产,并在整合完成后将合资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通润装备。
  从正泰电器的角度来看,此次收购与资产注入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的一体化协同效应,并强化海外销售渠道建设。对于通润装备而言,获注入的光伏逆变器资产将大大提升拓展新能源市场的速度。这一收购暨资产注入事项,也在今年得以实施完成。
  而通润装备本次的定增预案,其核心募投项目的实施方正是正泰电源,此举也可以视作在正泰电器的支持下,公司进一步加码新能源业务板块。
 
▲科力远拟定增16亿元用于电池级碳酸锂等项目
 
  据悉,科力远(600478)7月21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6.07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3GWh储能系统产业化项目、大数据智慧储能管理系统技术开发项目、新型储能电池研发及中试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借款。
  定增预案显示,本次发行的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法人、自然人或其他合格的投资者。
  科力远拟使用募集资金7.9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1.93亿元用于3GWh储能系统产业化项目;6725.7万元用于大数据智慧储能管理系统技术开发项目;7600.38万元用于新型储能电池研发及中试项目;4.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借款。
  科力远认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有利于公司锁定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为锂电及储能行业的研发生产提供充足、可靠的锂资源保障。
  科力远主要从事电池及材料业务,公司对以锂电全产业链为转型方向的布局寄予厚望。
  近日,科力远披露公司锂电相关项目进展,公司在宜春市拥有4座地下锂矿资源,目前规划了3万吨碳酸锂产能,目前首期1万吨碳酸锂产能即将在7月底投产,余下2万吨产能,预计将于今年底明年初投产。同时,科力远透露,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争取更多的上游资源。公司生产的碳酸锂主要供给由公司牵头成立的产业联合体企业,以保障终端储能订单供应,在有余量的情况下也会面向市场销售。
  在储能业务方面,科力远表示,公司将紧抓上游原材料、下游储能市场,横向联合产业链内优质企业成立产业联合体,纵向撬动各界资金资源成立储能产业基金,快速抢占储能市场。
 
▲力星股份拟发6亿元可转债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
 
  7月27日晚间,力星股份(300421)披露可转债发行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不超过6亿元,将用于力星股份南阳基地新能源汽车用钢球建设项目、高端精密重载轴承滚子智能制造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拟使用的募集资金额分别为2.1亿元、2.42亿元、1.48亿元。
  根据可行性分析报告,力星股份南阳基地新能源汽车用钢球建设项目拟在方城产业集聚区轴承产业园自行投资建厂,通过购置钢球研磨机、磨球机等关键生产设备,后道工序智能化设备以及智能仓储物流设备,建设高效的新能源汽车钢球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新能源汽车钢球年产能9万车(2.52万吨)。
  力星股份表示,在汽车制造产业链景气度恢复、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作为国内精密轴承钢球龙头企业,其下游客户及整车厂对轴承零部件的采购需求不断增强。公司称,通过该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提前进行产能规划,扩建汽车轴承钢球生产线,优化设备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提升汽车轴承滚动体的订单承接及交付能力,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力星股份本次募资投向的另一个重头戏是高端精密重载轴承滚子智能制造项目,拟在新增土地上建设9条轴承滚子生产线,各生产线产能将阶梯式释放,完全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风电、轨道交通、盾构机、重卡汽车等领域9648.14吨滚子产能。
  力星股份表示,滚子作为公司重点开发的高精尖产品,在大型化风电滚子开发方面已实现了较大突破。通过项目的实施,公司新增4条风电机组精密轴承滚子生产线,顺应风电行业快速发展趋势,把握大型化海上风机市场机遇,具备必要性。
 
  ▲mRNA企业斯微生物一工厂暂停运行
 
  据报道,在新冠疫苗研发耗资过亿,却未能成功在国内上市之后,斯微生物近日宣布暂停了旗下一家工厂的运行。2023年7月21日起,斯微生物天慈工厂暂停试运行,相关人员待岗,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员维持工厂的基本运营、现场看护等工作。
  斯微生物表示,斯微生物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奉贤区东方美谷产业园建立了近5万平方米的两个mRNA疫苗生产基地,即天慈工厂和奉贤工厂,其中,天慈工厂处于试运营状态,奉贤工厂已建好但尚未投入使用。
  据悉,去年4月,曾位列国产新冠mRNA疫苗研发的"第一梯队"的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候选疫苗在国内获批临床,不过直到目前,该疫苗尚未获得批准上市。
  斯微生物2016年成立于上海,是专注于mRNA疫苗生产的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包括私募股权公司HongShan(前身为红杉资本中国)。在2021年的一轮融资中,斯微筹集了2亿美元用于资助生产和临床试验。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5月,斯微还获得一轮Pre D轮融资,融资规模数亿元,用于包括肿瘤治疗和传染病疫苗管线开发,但公司未透露投资方的信息。更早之前,斯微生物曾于2019年8月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2021年6月完成近2亿美元融资。
 
▲阿里清仓商汤
 
  据报道,在投资5年后,阿里清仓减持了AI巨头商汤科技。近日,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商汤-W",以下简称"商汤-W"或"商汤")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Taobao Holding Limited(以下简称"淘宝")已有序出售其持有的所有商汤B类股份。
  截至7月21日,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商汤-W 31.9亿股股份,占其已发行股本的9.52%。
  商汤于2014年成立,2021年12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是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在香港、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设有办公室,在德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均有业务。
  商汤招股书引用沙利文的报告称,按2020年的收入计,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同时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商,市场份额达11%。
  商汤上市时发行价3.85港元,上市之初曾短暂被爆炒,股价一度冲高至9.7港元,市值超过3000亿港元。不过,之后商汤-W股价逐步回落,伴随着限售股解禁,商汤-W股价2022年6月30日单日大跌逾40%,一举回到发行价之下。
  阿里对商汤的投资在上市前就已开始,于商汤上市时,阿里通过淘宝共持有商汤24.1103亿股B类股份,持股占比为9.36%。2022年11月8日,阿里首次披露减持了商汤-W,持股占比降至8.74%。
  今年,ChatGPT热潮下,商汤-W 凭借"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在4月一度涨至3.7港元/股,与此同时阿里也开启了新一轮减持,4月11日至7月6日,阿里4次出手,一路将商汤-W的持股数量降至8.16亿股,持股占比降至3.15%。根据港交所的规则,持股低于5%后,后续减持便不再需要披露。
  7月21日,商汤-W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Taobao Holding Limited已有序出售其持有的所有商汤B类股份。
  伴随着阿里的持续减持,商汤-W股价不断下跌,截至7月21日收盘,商汤-W股价已回落至1.72港元,市值仅575.67亿港元。
  除阿里之外,商汤-W的另一大风投股东软银集团也于2022年12月以及2023年的2月、3月、4月多次减持商汤股票,持股比例从17.97%降至13.95%。
  据了解,上市已一年多,商汤仍未走出亏损困境。3月28日,商汤-W发布2022年度业绩报告,营收下滑近两成、亏损60亿元(人民币,以下同),2018-2022年,商汤合计亏损437亿元。
  尽管商汤持续亏损,但投资机构认为,大模型和大算力的融合创新,给商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商汤已打造了软硬结合的AGI基础设施大装置SenseCore,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为了更好地支持通用人工智能(AGI)行业的发展,商汤将SenseCore AI大装置的能力正式面向行业客户开放,协助客户高效训练大模型。
近日,商汤又发布了 SenseTrust治理平台,护航生成式AI可信发展。SenseTrust包含一套完整覆盖数据、模型、应用治理环节的可信AI治理工具,可为商汤自身及行业提供伦理、安全二维一体的检测与加固解决方案,推动发展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正式发布
 
  7月26日,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在东湖之滨正式发布。基金由省级财政出资设立,首期规模200亿元,与省内各地形成联动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力争2至3年在全省形成超过2000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群。
  现场举行了签约仪式,首批85家投资机构、17个投资项目、17个市州政府代表依次上台签约。
  新设立的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定位为省政府出资设立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引导基金。在运行机制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公开遴选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基金管理机构共同受托管理基金,借助其专业管理经验和吸引外部资源的能力,招引更多产业要素聚集。
  按照"基金+基金""基金+产业""基金+项目"等模式,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将与地方政府及社会资本等合作设立分母基金(专项基金)或子基金开展投资运作,通过政府出资让利,建立容错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据介绍,基金将主要聚焦"三个围绕"开展投资。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主要投向天使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围绕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主要投向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省委、省政府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围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和强县工程建设,支持与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合作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助力全省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大众汽车集团7亿美元入股小鹏并合作造车
 
  据报道,传统国际车企巨头大众携手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一起造车。7月26日晚,大众汽车集团透露,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收购后者约4.99%的股权,这是跨国车企首次增资我国造车新势力。7月27日,小鹏汽车宣布,将和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
  大众汽车集团透露,其将通过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来强化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并不断推进在华电动化战略的发展,目标是快速拓展全新客户群体及细分市场,以全面参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
  为此,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大众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推向市场。相关合作内容取决于最终的协议达成。
  作为上述紧密、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美国存托股票,每股ADS代表两股A类普通股)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小鹏汽车透露,在战略技术合作方面,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和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相关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投产。此外,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其他潜在的战略合作,包括未来电动车平台、软件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
 
  ▲新能源中企赴韩建厂
 
  据报道,美国《削减通胀法案》电动汽车补贴细则已经实施近三个月,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下,中国企业正在将工厂迁至符合条件的国家,以求更平滑地对接欧美市场,韩国成为其最新的落脚地。
  国内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容百科技( 688005.SH )7月24日透露,公司将在新万金国家产业园区投建年产8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硫酸盐生产基地。今年5月,华友钴业( 603799.SH )与韩国钢铁生产商浦项钢铁子公司Posco Future达成合作,双方拟在韩国浦项蓝谷国家产业园区内建设电池材料硫酸镍精炼及前驱体生产工厂。再早些的3月,格林美( 002340.SZ )与韩国SK On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在韩建设年产能4.3万吨及配套的镍钴锰原来体系。
 
  ▲欣旺达拟投资19亿元在匈牙利建厂
 
  7月27日晚间,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300207)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欣旺达动力通过其下属子公司匈牙利欣旺达,以自有及自筹资金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19.6亿元。本次对外投资旨在拓展海外业务。
  2022年,为拓展国际市场,欣旺达于瑞士证券交易所二次上市,海外发行共募资近4.4亿美元。欣旺达方面表示,此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全球业务发展和国际化布局、研发投入等。
  实际上,不止欣旺达,近年来已经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加快了出海步伐。其中,很大一部分公司也将投资地点聚焦于匈牙利。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设电池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亿纬锂能的全资孙公司亿纬匈牙利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
  近期,业内人士透露,比亚迪也将在匈牙利建造一座全新的电池组装厂,预计此次投资将超过2亿元人民币。新工厂将是继匈牙利纯电动大巴卡车工厂之后,比亚迪在该国的第二个工厂。此外,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宣布计划在匈牙利投资建厂。
业内人士指出,匈牙利拥有悠久的汽车制造产业历史和良好的产业配套,地理位置优越、投资环境良好。最重要的是,匈牙利也是中国的重要投资目标国之一,两国政治与经济关系密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匈牙利的互动渐强,这些都将为动力电池企业"落子"当地提供利好。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在匈牙利本地建厂,更有利于向欧洲的汽车企业实现供货,降低配套成本。
 
  ▲上汽集团和奥迪计划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平台
 
  据悉,奥迪希望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近期,市场盛传奥迪计划从中国车企购买电动汽车平台。7月20日,上汽集团( 600104.SH )披露,上汽集团和奥迪达成共识,双方将合作加快电动汽车产品开发。奥迪方面确认,双方计划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平台,具体细节仍在洽谈。
  上汽集团与奥迪已经是合作伙伴。2020年末,奥迪与上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上汽奥迪,其中奥迪和其母公司大众汽车合计持股60%。
  上汽奥迪市场表现不佳,深化与上汽集团合作成为破局思路之一。上汽奥迪目前共推出三款车型,包含两款燃油车和一款电动车,其销量表现平平,2022年月均销量不到1000台。2023年4月,电动产品Q5 e-tron推出新版本车型,价格首次下探到30万元以内,上汽奥迪希望借此拓展用户范围。
 
  ▲福特宁德时代合作项目遭美国众议院审查
 
  据报道,美国福特汽车(NYSE:F)与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在美合作项目近日遭到调查。7月20日,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麦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和筹款委员会主席杰森·史密斯(Jason Smith )一同向福特汽车总裁吉姆·法利(Jim Farley)发函,称福特和宁德时代的拟合作协议显示,该合作项目所提供的高薪工作很大一部分将提供给中国人,而非美国人;文件还怀疑此项目的合作结构是否有助于实现其推动本国电池技术进步的承诺,并宣称宁德时代近期减持其在新疆子公司股份的行为据称(allegedly connected)与所谓的"强迫劳动"有关。美国众议院并要求福特汽车提供一系列其与宁德时代之间的协议文件,并回复未来双方在采购原料和零部件等细节上的安排。
  福特2月份宣布,打算使用宁德时代的技术,作为该公司计划在密歇根州投资35亿美元建立一座电池工厂的一部分。
 
  ▲美科技巨头计划加大人工智能投资
 
  近日,美国科技巨头微软公司、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公司、脸书母公司元公司陆续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报告均显示业绩表现强劲,好于预期。
  7月26日公布的元公司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二季度营收3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为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元公司表示,二季度业绩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受到数字广告业务的提振,二季度数字广告业务同比增长34%。此外,二季度脸书的月活跃用户数增至30.3亿。
  7月25日,微软公司公布业绩报告,公司二季度净利润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高于预期;销售额为562亿美元,也超出了预期,尽管增长比上一季度有所放缓。据法新社报道,微软二季度业绩再次受到云业务的驱动,云业务占微软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同日,字母表公司也公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得益于数字广告收入回暖和云业务增长,字母表公司二季度营收746亿美元,同比增长7%,市场预期为727.7亿美元;二季度净利润为18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5%;二季度每股收益为1.44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1美元和市场预期的1.32美元。
  上述大型科技公司最新财报的公布,正值人工智能(AI)科技竞赛备受关注的时刻。在公布业绩的同时,这些科技公司都表示,还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多投资,并透露了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及加强技术应用的计划。
  微软称,由于正在建造新的数据中心以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预计公司成本将大幅增长。字母表表示,对人工智能计算的"重大投资"是二季度资本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之一,未来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整合进其产品和服务中。元公司则透露,正在酝酿新的人工智能产品,在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投资的推动下,尤其是考虑到对人工智能业务的支持,公司总资本支出将在2024年增长。
  英国《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称,许多投资者将二季度视为对科技公司能否兑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承诺的考验。亮眼的业绩报告表明,这些公司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所需的大量资金。但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近几个月来推动科技巨头股价飙升的人工智能概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泡沫。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在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大语言模型ChatGPT后,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情不断高涨,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引发新一轮科技竞赛,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加入这一赛道。观察家称,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全球竞争已趋白热化,未来可能引发整个产业格局的巨变。
 
▲日产将向雷诺电动车子公司投资6亿欧元
 
  7月26日,日产汽车宣布,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重组协议最终敲定,日产汽车将向雷诺子公司Ampere投资6亿欧元。
  同日,日产汽车发布2023财年第一财季(4月-6月)财报。公司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称,正在考虑将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生产的汽车出口,出口目的地待定。
  2023年2月6日,雷诺和日产汽车曾达成重组协议,计划调整雷诺在日产汽车的股份占比,从而平衡双方在联盟中的话语权。
  根据该协议,雷诺要将28.4%的日产汽车股份转入信托机构,其持股比例将从43.4%降低至15%,与日产汽车在雷诺的持股比例持平。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苏州市工商联公布2023苏州民企100强榜单
 
  7月21日,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和"2023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榜单,30名"2021-2022年度苏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获表彰。
  据了解,在各级工商联组织广泛发动、民营企业自愿参加调研的基础上,苏州市工商联按企业2022年度营业收入指标排定"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营业收入入围门槛为25.15亿元,其中有6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亿元。6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在400亿元至800亿元之间,9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在300亿元至400亿元之间,5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在20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2022年度恒力集团以实现营业收入6117.57亿元位居榜首,盛虹控股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20.23亿元,位列第二;沙钢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64.65亿元,排名第三;协鑫集团、亨通集团、永钢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分列第四、第五、第六位。"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分布在制造业的企业数达70家。
  去年,苏州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释放企业创新潜能,苏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助推全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进一步做优做强民营经济,苏州市工商联联合苏州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2023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调研遴选工作,基于2022年火炬统计企业年报数据及各类公开资料,综合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管理4项指标测算排序,遴选出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2023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分布在苏州10个县级市(区),其中张家港市8家、常熟市6家、太仓市2家、昆山市13家、吴江区14家、吴中区8家、相城区5家、姑苏区1家、工业园区28家、高新区(虎丘区)15家。入围企业2022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4.57%,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19.90%,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4.52%。96%以上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户均拥有有效专利381.5件,户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1.4件。有41家获得过国家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7%的企业参与或主持过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制定,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带动性。
  近年来,苏州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坚守实业、做精主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大会对沈彬等30名"2021-2022年度苏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以及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等15家"2021-2022年度苏州市民营经济工作贡献突出单位"进行了通报,并授牌表彰。
 
▲青海银行第一大股东易主省财政厅
 
  据报道,业绩承压、不良率较高的青海银行,近日第一大股东易主,前十大股东中有两大股东退出。
  7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的青海银行两项股权变更显示,同意青海省财政厅受让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青海国投")持有的青海银行约5.04亿股股份。受让后,青海省财政厅持有5.04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71%;青海国投不再为该行股东。
  同时,同意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西宁伟业")受让无锡伟鑫建材有限公司(下称"无锡伟鑫")持有的青海银行7350万股股份。受让后,西宁伟业持有该行约3.68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4.37%;无锡伟鑫不再为该行股东。
  前十大股东中有五位质押该行股权,股权拍卖多次流拍;经营情况不甚乐观,盈利能力较弱。
  青海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青海国投、西宁伟业、无锡伟鑫为该行原第一、第三、第十大股东。股权受让完成后,青海省财政厅取代青海国投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乐普医疗拟分拆秉琨医疗上市
 
  7月23日晚间,乐普医疗(300003)发布公告,公司拟将控股子公司秉琨医疗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分拆完成后,乐普医疗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保持对秉琨医疗的控制权。
  公告称,本次分拆完成后,乐普医疗将继续专注于提供覆盖心血管疾病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同时,秉琨医疗将作为公司旗下外科用医疗器械及辅助麻醉护理类器械的完整业务平台实现独立上市,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优化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其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
  秉琨医疗的主营业务主要聚焦于外科用医疗器械及辅助麻醉护理类器械两大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各类吻合器、超声刀等外科用医疗器械,以及中心静脉导管包、有创医用血压传感器等各类辅助麻醉护理类医疗器械。
  对于此次分拆的目的,公告指出,乐普医疗旗下主营业务围绕心血管疾病领域已形成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三个板块,而秉琨医疗主营的外科用医疗器械及辅助麻醉护理类器械业务在公司医疗器械板块中是独立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显著区分于公司及其旗下其他企业业务,业务独立性较高,因此本次分拆不会对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持续经营构成实质性影响,同时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将资源集中于心血管领域业务。
 
▲赣锋锂业拟收购蒙金矿业70%股权
 
  7月27日晚间,赣锋锂业(002460)公告称,2021年9月,公司实际控制人李良彬曾与胥小慰共同签署《关于镶黄旗蒙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70%股权之股权转让协议》,李良彬拟以自有资金13.44亿元收购镶黄旗蒙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70%的股权。
  据悉,为有效解决与赣锋锂业的同业竞争情形,李良彬于2021年9月就收购蒙金矿业股权事项作出《关于避免潜在同业竞争的补充承诺函》。按照承诺函,交易完成后的60个月内,李良彬将积极推动蒙金矿业旗本公司加不斯铌钽矿的开发建设,如加不斯铌钽矿取得新的采矿权证且采矿量符合预期,李良彬承诺将所持有的蒙金矿业70%的股权以其收购蒙金矿业和追加投入(如有)的成本加合理费用优先转让给赣锋锂业。
  此次公告称,7月27日,赣锋锂业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蒙金矿业7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正式同意公司以总合同价款14.24亿元收购蒙金矿业70%股权,合同价款包括:支付蒙金矿业70%股权的股权转让价款13.39亿元;向蒙金矿业提供借款8500.07万元,专项用于偿还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李良彬向蒙金矿业提供的借款本息8500.07万元。
  因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李良彬为蒙金矿业控股股东,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赣锋锂业公告称,本次交易旨在保障公司发展所需原材料,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资源布局。
  不久前,赣锋锂业刚刚公布了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项目的新布局。据悉,公司拟在敕勒川乳业开发区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年产10GWh锂电池项目,计划投资金额不超过60亿元,二期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择机开工投资建设。
 
  ▲芒果超媒拟斥资8.35亿收购金鹰卡通
 
  7月25日晚间,芒果超媒(300413)发布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收购公司控股股东芒果传媒有限公司持有的湖南金鹰卡通传媒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格为8.35亿元。
  金鹰卡通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湖南广电旗下专业的青少儿内容制作公司,在内容制作方面,金鹰卡通在动画片、综艺、大型晚会等青少儿节目领域拥有精良制作能力。同时,公司也举办了一系列线下活动,并与多个乐园达成合作,构建了稳定的乐园运营业务模式。
  公告显示,在此次收购前,芒果传媒持有芒果超媒56.9%的股权,持有金鹰卡通100%股权,收购完成后,金鹰卡通将由上市公司百分百控股。
  对于此次收购带来的影响,芒果超媒公告称,公司作为国有新媒体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国内媒体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首批"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金鹰卡通拥有丰富的内容版权资源、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稳健的盈利模式。本次收购,是公司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可构建起更具价值引领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激发更多的产业活力和动能。
此外,芒果超媒公告称,本次收购完成以后,依托新媒体平台芒果TV"一云多屏"多牌照、全终端覆盖优势,将使得金鹰卡通公司高质量的青少儿节目供给,触达更多用户,覆盖更大范围的公司与标的公司业务深度互补,战略高度协同。同时,收购有助于上市公司完善内容领域的业务布局,巩固用户基础,进一步夯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为未来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本次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青海银行34.08%股权变更获批
 
  7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海监管局发布关于青海银行股权变更事项的批复。批复显示,同意青海省财政厅受让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青海国投")持有的青海银行约5.04亿股股份;同意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西宁伟业")受让无锡伟鑫建材有限公司(下称"无锡伟鑫建材")持有的青海银行7350万股股份。受让后,青海国投、无锡伟鑫建材不再为该行股东。
  青海银行2022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青海国投为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9.71%;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6.43%;西宁伟业为其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1.50%;无锡伟鑫建材为其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87%。
这也意味着,本次股权变更后,青海省财政厅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9.71%;西宁伟业持股比例升至14.37%,为其第三大股东。
 
  ▲四川西部锂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7月23日,四川西部锂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部锂业")揭牌仪式在成都举行。
  西部锂业由三家省属企业共同组建,分别是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天府矿投、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川发龙蟒、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四川路桥,注册资本9000万元,注册地阿坝州马尔康。
  锂矿资源被誉为"白色石油"。在四川,锂产业已经成为重点培育的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撑。四川锂矿资源优势明显,但资源优势未充分释放,锂辉石中共伴生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够,未实现产业化利用。
  此次3家省属企业共同组建的四川西部锂业集团,将通过"资源+资本+产业",实现区位优势与专业优势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重要能源资源中的支撑托底作用。具体而言,将立足阿坝州可尔因地区丰富的锂辉石资源,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机遇,加大锂矿资源勘查开发力度,着力提升资源保障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切实提高上下游产业布局能力。
 
  ▲宁德时代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7月25日晚间,宁德时代(300750)披露半年报,公司营收、净利润指标同比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54%。除了财报之外,宁德时代还同步发布了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根据计划草案,宁德时代拟向424名激励对象授予1259.56万股限制性股票,涉及的标的股票种类为A股普通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29%。激励对象包括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且包括外籍员工。激励名单显示,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涉及的公司高管包括:副总经理谭立斌,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财务总监郑舒等。
  宁德时代解释激励对象包含外籍员工的原因为,公司加快全球化布局,在海外陆续布局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子公司及售后服务站点,近年来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海外业务逐渐成熟,海外市场对公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参与本次激励计划的外籍激励对象在海外市场开发、技术支持、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在价格方面,该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112.71元,即满足授予条件和归属条件后,激励对象可以每股112.71元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截至7月25日收盘,宁德时代报收226.35元/股。
 
  ▲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更新
 
  据报道,阿里巴巴合伙人及委员会成员再调整。根据7月2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NYSE:BABA/ 09988.HK )发布的2023财年(截至2023年3月的过去12个月)年度报告,集团资深副总裁邵晓锋、新任集团CEO吴泳铭加入合伙人委员会,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蒋凡重任合伙人,菜鸟CEO万霖首次成为合伙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退出合伙人委员会且不再任合伙人,阿里云蔡景现、阿里巴巴原CTO程立从合伙人名单中撤出。
  根据阿里2023财年报告,目前合伙人委员会成员包括马云、蔡崇信、张勇、彭蕾、邵晓锋以及吴泳铭,王坚退出;伴随着王坚、蔡景现、程立的退出,蒋凡、万霖的加入,阿里现任合伙人共28位。
  合伙人名单披露意味着蒋凡时隔三年多之后重新回到合伙人名单。2020年4月,蒋凡一度被取消合伙人身份。阿里并未披露蒋凡本次重回合伙人的原因,不过从2023年一季度财报数据看,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9%,成为拆分出的六大业务集团中,营收增幅最大的一个。
  在阿里巴巴方面看来,海外电商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菜鸟在全球物流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能力方面的持续投入建设相辅相成。可以看到,作为菜鸟CEO的万霖,此次也出现在合伙人队列。
  阿里巴巴集团年报显示,菜鸟经过十年发展,逐步建设出一张覆盖全球的智慧物流网络,除了日均处理跨境和国际包裹量超400万个,重点市场甚至实现跨境包裹五日达外,它还在国内原有业务基础上,推出了自营快递"菜鸟速递",实现了从中小电商到末端物流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
  据了解,蒋凡还兼任菜鸟集团董事,而今他与万霖同时出现在合伙人名单,也进一步表明阿里巴巴集团对于菜鸟集团的重视程度。
  截至目前,分拆出的六大业务集团中,各CEO在实行独立管理的同时,都已身在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之列。
 
▲朱亚明出任美国运通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
 
  7月21日,美国运通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已于近日正式核准朱亚明担任其与连连数字合资成立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连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资格。
  据了解,朱亚明于2023年2月加入连通公司,在此次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核准后正式接替刘伟德担任连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刘伟德则在创立并掌舵连通公司四年多后又重回美国运通,于今年3月正式出任美国运通新开设的亚洲地区主管,负责管理美国运通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及泰国市场的发卡业务并同时兼任香港区总经理,领导美国运通在香港的整体业务运营。
  朱亚明曾任安盛天平财产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事。此前,她曾先后在花旗银行任职期间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外资零售银行支行、主导星展银行在中国的产品数字化进程,并提升了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
  连通公司是国内首家持牌展业的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连通公司便发生过一次高层变动:2022年12月,孙轶娜获得人民银行核准担任连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孙轶娜曾担任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于2022年上半年离开该公司。
 
▲沙特阿美246亿入股荣盛石化交易落地
 
  据报道,今年3月27日,沙特阿美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阿美海外公司(AOC)以246亿元人民币收购荣盛控股集团旗下荣盛石化(002493.SZ) (002493.SZ)10%的股权。经过数月筹备,双方在7月21日完成了该部分股权交割事宜。这也意味着这位中东土豪正式成为荣盛石化第二大股东。
  荣盛石化是中国四大民营石化企业之一,主营各类油品、化工品、聚酯产品,拥有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项目。中国另三大民营石化企业分别为恒力石化(600346.SH)、东方盛虹(000301.SZ)和恒逸石化(000703.SZ)。
  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生产了全球约八分之一的原油。
  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在产业上互为上下游。荣盛控股集团称,接下来双方将开展全方面的协商与合作,主要包括技术共享合作,共同开发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工艺和设备,并向市场推广,以及稳定的原油供应保证、无息采购授信额度、原油仓储合作、全球销售渠道等。
  在原油供应保证方面,沙特阿美向浙石化供应承诺数量不少于48万桶/日的高品质原油,以及为公司提供石脑油、混合二甲苯、直馏燃油等生产原料。
对于采购授信额度,沙特阿美为荣盛石化提供为期20年,金额为8亿美元的信用额度,且额度可在合作期限内增加;在原油仓储合作上,荣盛石化向沙特阿美提供位于舟山市原油储罐及相关设施,沙特阿美需维持原油库存不少于150万公吨的水平。
 
  ▲加州银行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宣布合并
 
  7月25日,加州银行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宣布签署一项最终协议,两家公司将进行全股票合并交易。合并后的控股公司和银行将在交易完成后以加州银行的名称和品牌运营。
  根据合并协议条款,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股东将以每股该行普通股换取0.6569股加州银行普通股
  两家公司还同意向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和中桥投资(Centerbridge Partners)出售4亿美元新股,以为合并提供资金。
  在完成交易和资产出售后,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拥有约361亿美元的资产,253亿美元的贷款总额,305亿美元的存款总额,并在加州拥有70多家分支机构。
 
  ▲欧盟对微软Office应用捆绑Teams行为展开反垄断调查
 
  7月27日,欧盟监管机构开始对微软将视频和聊天应用Teams与其他Office应用捆绑的行为展开反垄断调查,这也是10多年来欧盟首次对微软展开反垄断调查。
  欧盟监管机构表示:欧盟委员会担心微软可能会给Teams提供渠道分发优势。例如,微软没有让用户在购买办公套件时选择是否包含这款产品,并可能限制了微软办公套件与竞品之间的互操作性。"换句话说,欧盟担心当用户订购微软365产品时,微软没有给用户提供不包括Teams在内的选择。微软可能会以此阻止其他公司在办公通讯和视频应用领域展开竞争。
 
▲乌克兰央行宣布拟国有化俄罗斯在乌最大银行
 
  据报道,乌克兰国家银行(央行)7月20日表示,把俄罗斯阿尔法银行在乌克兰的分支机构森斯银行置于临时管理之下,并将启动这一金融机构国有化程序。
  乌克兰国家银行行长佩什内当天称,乌国家银行董事会已向内阁提议对该银行实施国有化。
  森斯银行原名乌克兰阿尔法银行,是俄主要的私营银行阿尔法银行的分支机构,也是俄方控股的在乌最大银行,被乌国家银行列为"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
  去年9月,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决定制裁乌克兰阿尔法银行。经乌国家银行批准,乌克兰阿尔法银行于去年12月更名为森斯银行,新银行董事会决定将俄罗斯股东移出银行管理层。去年10月和今年7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两次签署总统令,对拥有森斯银行实际股权的三名俄罗斯籍商人实施制裁,冻结其在乌资产。
 
管理视点
 
淘汰中层管理者,公司可能会得不偿失
 
据悉,麦肯锡合伙人埃米莉·菲尔德(Emily Field)、布赖恩·汉考克(Bryan Hancock)和麦肯锡荣誉高级合伙人比尔·沙宁格(Bill Schaninger)合著的《为中层赋权:管理者为何掌握着未来工作的关键》(Power to the Middle: Why Managers Hold the Keys to the Future of Work)一书指出,在经济放缓的迹象下,许多公司为了控制开支而宣布裁员,被裁的往往是中层管理者。然而仓促或过于深入地裁掉中层管理者可能是个代价高昂的错误。他们是维系团队与企业的黏合剂,接近一线又没那么近,对于帮助企业驾驭快速、复杂的变化至关重要。如果投入时间和精力为中层管理者赋权,组织将获得巨大回报。
  要让中层管理者发挥这种作用,领导者必须重新构想他们的角色,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培训和支持。公司不应该淘汰他们,或将其降级为行政或个人贡献者,而是应当重新评估他们的职责,更加充分了解他们的价值,培养、指导和激励他们发挥作为组织关键角色的潜力。
  ·中层管理者为什么可以成为公司的MVP
  许多公司不知道如何让中层管理者,即距离一线和高管都至少隔了一层的人,充分发挥作用。在一次又一次问卷调查中,这些管理者纷纷报告说,自己深陷官僚主义和个人贡献者的工作中。如果能把他们从这类要求里解放出来,他们就能在对于21世纪工作场所至关重要的几个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应对逐渐发展的自动化。随着算法和机器从人类手中接管任务,公司将会进行我们所说的“大重组”(the Great Rebundling):设法重新配置员工的工作。这样的重新设计可能大部分是在总部决定的,但细节只能由对一线工作有直观认识的人来确定和执行。明智的组织会让中层管理者负责拆分和重组受到影响的工作。
  在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我们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研究发现,人们寻求的不只是高薪。他们希望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在组织战略中的位置,以及与自身目标的一致之处。他们希望加入一个关怀、值得信赖、有趣、高绩效而且好玩的团队。他们希望雇主参与自己的发展,希望对自己工作的内容、时间和地点有更多控制权。
  中层管理者可以大幅度改善公司吸引人才的能力。他们远比上级或人力资源同事更能制定个性化的工作安排,在加强招聘、员工保留和多样性的同时,实现高价值工作。
  领导员工发展。中层管理者可以与人力资源部门交流,讨论如何监督和培养员工。他们更了解自己团队的成员,所以最适合提供持续的指导,并在早期发现和解决员工表现方面的问题。
  展示出目标和同理心。这样做的必要性并非仅限于聘用员工之前。员工如果每天都有意义感与归属感,满意度、投入度和表现都会提升。CEO首先可以精心构思“公司代表什么”的有说服力的陈述。不过后续对话则需要有技巧的管理者,他们可以深入了解每位员工重视的事物,与大局联系起来,并且尝试根据每个人最大的热情所在,调整每份工作。
  中层管理者可以与下属讨论“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和“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等问题,让组织目标与员工切身相关。他们可能是有天赋的讲故事的人和表达者。随着很多组织解除了集中办公模式,将员工与公司目标联系起来就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且重要。
  同等重要的是,有技巧的管理者明白,员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他们不仅关心工作,还关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这样的管理者会意识到,如果某位员工表现不好,很少是因为这个人不在乎工作,通常是因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这个人,或者是其个人生活上的压力。如果是前者,管理者可以在公司里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如果是后者,管理者或许可以设法帮助员工减轻负担。
  关注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做的事情。麦肯锡健康研究所(McKinsey Health Institute)前不久对15个国家的1.5万名员工开展调查,59%的参与者表示自己至少有着一个心理健康难题。一对一谈话是了解员工状态、表达同理心和提供具体帮助的理想方式。中层管理者如果能定期与下属一对一沟通,就可以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业绩。
  巧妙利用数据。对数据的忽视和误用,会让组织处于严重不利的位置,在工作性质迅速变化的动荡环境下尤其如此。很多领导者会抱怨,投资了昂贵的数据技术,却没看到多少切实的成果。
  困难往往来自“最后一英里”的挑战:如何让可以运用数据的员工理解数据,并为他们提供明确的数据应用建议。一些公司已经组建了跨职能的数据科学团队,负责处理、分析和传播信息,并协助管理由此而来的新项目。中层管理者可以在这些团队里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团队构建分析、理顺工作。因为中层管理者最清楚数据收集和应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方式,要保证基于数据的活动没有延续偏见或影响绩效,他们是必不可少的人。
  但利用数据不一定涉及复杂的技术,比如简单的员工问卷调查就可以有效了解员工需求。高层领导者应当与中层合作,保证问卷问题是精心设计的;管理者比其他人都清楚哪些重要因素需要评估。他们可以为自己的上级和下级解读结果,还可以协助制定能获得具体成果的行动计划。
  ·高层领导者需要做什么
  太多高管没能授权员工做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点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格外大。前不久麦肯锡的一项调查中,许多中层管理者表示,他们在低价值的行政工作和个人贡献任务上耗费了近一半的时间。他们在采访中说,自己没有得到上级的信任。这种事可能会在整个组织里造成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很多内容讨论过抛弃旧的命令控制式领导、重新评估角色、下移更多权力的需求。这一必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了真正有效,管理者需要自主权和灵活性。让他们摆脱沉重的任务——借助自动化或重新分配任务,或者直接取消这些任务——就可以提升他们的表现,也会让他们提升自己下属的表现。这意味着将信任置于官僚主义之上,摒弃以往流行的让管理者兼顾两份工作而非专注一份工作的“球员与教练”模式。
  重新评估的第一步,要确定最重要的管理角色,即能实现最大利润或涉及最高风险的角色。根据职位的具体工作,仔细思考让谁来承担这些角色。下一步是确定最有影响力的管理者。你可以在员工间开展调查,问问他们在想了解当下情况时会去找谁,看看哪些名字会被反复提及。不是所有人都会承担重要角色,所以你应当关注我们所说的“关键的少数人”,也就是既有影响力又有高价值的人。要在进行重要战略决策时让他们参与进来。有影响力但不在高价值职位上的人,可以发挥传声筒的作用。如果你能让他们随时了解情况并得到启发,他们就可以在组织各个层级传播能量和激情。
  聪明有创意,但没有特殊影响力或人脉的管理者,可以在鼓励下加入人际网络,让这个网络帮助他们产生并分享创意,并将由此而生的计划付诸执行。影响力和价值都不是顶级的管理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妥善部署,也能发挥作用。可以让他们进入关键项目,或者与更有影响力的同事建立联系,这或许能让他们获得动力,发挥才能。
  进行这种重新评估时,你可能会遇到严酷的现实:一些人无法承担以上任何角色。你可以对很多人进行培训,让他们更能发挥作用,或者为他们找到更合适的团队。以往作为个人贡献者十分出色的人可以回归这个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入晋升轨道。一些人在调整过任务也接受过额外训练后,可能依然不太合适,你可能就需要让这部分管理者离开。
  你还需要改变评估管理者的方式。不要只根据其创收和利润给出奖励;要认可那些承担了困难任务的人,不管他们的任务是否有盈利的潜力。最关键的是,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管理——提供奖励。我们认识的一位高管设计了计分卡,用的是传统指标,但也会考虑团队业绩、多样性、员工流失、团队中空缺职位的数量、与下属一对一交流的数量、继任计划和员工参与度等指标。无论优先考虑什么指标,都要明确你想看到什么样的行为。
  努力为中层管理重新注入活力的过程中,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保证你的组织有明确的宗旨声明,且与管理者的目标相一致。
  尽力让好的管理者继续当管理者。让他们在管理体系中获得晋升,走上高价值职位,用大幅度加薪给予奖励,避免他们另找工作。
  说明这类职位就是理想职位——是目的地,而非中转站。
  鼓励管理者们互相见面,分享最佳实践。
  创造一种让管理者觉得可以畅所欲言的文化。这部分管理者通常能最先发现系统性问题,并能找到解决方案。
  向你的管理者展示同情心,就像你希望他们对自己的下属展示同情心一样。
  管理者承担着一些最艰难的工作。调查显示,他们是抑郁和压力水平最高的一类员工群体。要记住这一点,并全力支持他们。
  如今的工作世界中,人力资本至少与金融资本一样重要。为了生存和发展,组织必须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仅员工是重要资产,招聘和发展员工的人也是重要资产。
  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开始上述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必须配合严格的培训,因为几乎没有管理者能具备角色重构后所需的全部高级人际沟通能力。不过,如果投入时间和精力为中层管理者赋权,你的组织将获得巨大回报。
 
信息化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迎新"国标"
 
  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下称《指南》),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指南》提出,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产业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应用等标准。第二阶段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此前指出,汽车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电动化催生新型一体化的电子电气架构,是智能网联技术应用的最好载体。智能网联技术又会反向赋能电动化发展,二者融合共生、相互促进。
  在技术创新方面,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计算芯片等实现装车应用。多款具备增强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型都在陆续发布。在示范应用方面,目前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15000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在有序开展。
  近年来,各国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销售规模为78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5%。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销售规模为89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8%。
  为适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指南》。其作为《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第二部分,是对《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8版)》的继承、延伸与完善,是在对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需求和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的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工信部指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协调制定,推进关键标准的宣贯实施,加快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通过标准引导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IDC认为,随着行业标准政策不断出台,创新性产品层出不穷。在此趋势下,汽车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与数据集成商合作,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变现新模式,行业产品开始寻求标准化,"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成为中国车联网市场发展的重点。
 
央行发文鼓励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7月24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有关要求,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数据处理者在保障安全合规前提下,积极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
  《办法》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规范数据分类分级要求;提出数据安全保护总体要求;压实数据处理活动全流程安全合规底线;细化风险监测、评估审计、事件处置等合规要求;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对数据处理者数据安全保护义务落实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以及数据处理者违反规定时对应的法律责任。
  在数据分类分级要求方面,《办法》强调,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规程,梳理数据资源目录标识分类信息,在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重要数据识别标准,统一对数据实施分级,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等义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各数据处理者进一步做好数据敏感性、可用性层级划分,以便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中更好采取精细化、差异化的安全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
  针对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处理全流程安全合规底线,《办法》强调数据处理者应当压实数据安全责任,建立数据安全问责处罚制度和数据处理活动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培训计划。此外,针对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和删除各环节,向数据处理者明确采取哪些安全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后,可视为总体满足尽职尽责的合规底线要求。
  《办法》强调,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处理活动安全风险监测和告警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风险情报监测、核查、处置与行业共享,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定级判定标准和应急预案,规范应急演练、事件处置、风险评估和审计等工作。
  为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办法》提出,鼓励数据处理者在保障安全合规前提下,积极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并提出较敏感数据项加工后无法识别至特定个人、组织时,可降低敏感性层级,更好促进数据依法合规开发利用。
《办法》约束的数据处理活动包括:货币政策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银行间各类市场交易业务、金融业综合统计业务、支付清算业务、货币管理和数字人民币业务、经理国库业务、征信业务、反洗钱业务等领域的数据处理活动。
 
上海数交所推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专项补贴
 
  据悉,为持续活跃场内交易、加快培育数商生态,上海数据交易所于7月25日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专项补贴的通知》,试点实施专项补贴,支持数据产品登记挂牌和交易,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乘势而上。
  本次首期试点将在浦东先行先试,面向注册地及税收户管地均为浦东新区的数据产品交易相关企业,在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可申领补贴:在上海数交所首次登记并挂牌的数据产品供方企业,按照每家不超过10万元的额度给予一次性补贴;在上海数交所挂牌交易或购买数据产品的交易合同个数不小于10个,且交易金额达到500万的企业,按照每家不超过20万元的额度给予一次性补贴。
 
河北发布6个机器人领域创新应用场景
 
  7月23日,河北省科技厅发布6个机器人领域创新应用场景。
  创新应用场景是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供的真实实验空间和应用场合。今年,省科技厅以机器人产业为首选领域,面向冶金、装备制造、建筑、矿山、物流、农业、医疗护理等产业发展方向,在全省广泛征集创新应用场景,首批遴选的6个创新应用场景包括:矿山勘探与应急巡查场景、矿山管道检测场景、高陡岩壁生态修复场景、高/差压铸造铝合金制品飞边打磨场景、全脑动脉造影手术场景以及膝、髋关节置换手术场景。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厅将继续做好创新应用场景的征集和发布工作,通过打造和开放新型基础设施、真实的技术验证环境、广阔的产品应用市场,促进新技术迭代升级、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推动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安徽出台19条举措力促平台经济发展
 
  据报道,聚焦平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全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经营主体培育、深化监管、规范执法和激发市场活力4个方面出台19条具体举措,服务全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优化服务质量,培育经营主体,安徽省将放宽平台经济相关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进一步简化平台经济相关经营主体分支机构设立手续,放宽新兴行业企业名称登记限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覆盖面等。
  进一步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安徽省将组织开展《安徽省网络交易监督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推动地方性法规制定;在平台经济相关领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合理确定监管重点、监管措施、监管的比例和频次等。
  在规范网络执法方面,安徽省着力于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加强网络交易日常监管,对各类经营主体涉及的网站、网店、独立店铺Web网页、手机App等开展线上检查等。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若干措施》提出,要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规则,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罚轻罚制度;加强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完善骑手沟通申诉"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培育放心消费示范电商平台、网店等;建立健全联系服务制度,广泛建立网络交易监管联络员制度等。
 
俄罗斯总统签署法律推出数字卢布
 
  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7月24日签署一项法律,对现行俄民法典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引入数字卢布和创建相应电子平台。
  该法律文件对数字卢布的法律地位、运作方式、运营平台以及其参与者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等做出了法律规定。
  据介绍,数字卢布的使用规则将遵守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决定。除部分条款外,此项法律将自2023年8月1日起生效。
俄联邦委员会副主席茹拉夫寥夫表示,已有15家俄罗斯银行参与数字卢布试点,在虚拟用户之间使用数字卢布进行转账。该法律生效后,可在真实用户之间使用数字卢布进行转账操作。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称数据安全面临三大难题
 
7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在2023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数聚中原 算好未来”平行专题活动上表示,数字经济全球竞争的下一个赛道已然聚焦于“数据”和“算力”,网络安全已成为聚数算数产业的底板工程。
  齐向东总结了算力产业发展过程中,数据安全面临的三大难题:
  一是在数据充分共享、开放过程中,操作员、安全员、技术员“三员”的合规监控难度变大,数据被勒索、被窃取的风险加剧。
  二是算力一张网,身份真假难辨。算力作为“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当黑客披着合法的外衣在算力网中做坏事时,由于身份真假难辨,会加剧数据被窃取、被篡改、被破坏的风险。
  三是枢纽一体化,后门漏洞难防。随着“东数西算”战略不断深入,蕴含丰富算力和宝贵数据的枢纽将成为黑客眼中的“香饽饽”,来自软件供应链的漏洞、底层设施的后门,都可能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一损俱损。
  对此,齐向东提出,想要化解数据变化所带来安全难题,安全建设也需要做出改变。
  首先,从关注IT转变成关注业务,从生产视角、研发视角、管理视角出发,维护好业务安全。其次,从关注设备转变成关注“人”,通过身份分析、环境感知持续对“人”的行为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以确保身份可信、环境可靠、权限可控、行为合规。再次,从关注建设转变成关注运营,采用“防守利器”+“运营应变”、以运营为主的策略,重点关注资产的变化、数据的变化、策略的变化。
  因此,要建设纵深防御的内生安全体系,把安全能力内置到数字化系统的全链条中,保证多道网络安全防线联动,一道防线被突破还有其它若干防线拦截攻击。
同时,要建设全链条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三级态势感知体系与一体化的网络安全运营中心。齐向东建议政企机构聘请专业的网安公司,建立其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挥、运营商与第三方安全公司合作运营担责的三级态势感知联动体系,以便在第一时间揪出、阻断威胁。
 
企业信息员园地
 
未来10年三大颠覆性技术或将相互赋能迭代突破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日,以“AI 重塑科技创新范式”为主题的“浦江创论坛——2023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智库和产学研机构的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三大颠覆性技术或将相互赋能。
  “最近有两个科技新闻值得关注。”张旭院长在演讲中说,一是今年5月,微软公司与Helion能源公司签署购电协议,将于2028年向后者购买50兆瓦电力。第二个新闻与之相关:OpenAI创始人萨姆·阿尔特曼投资Helion能源公司3.75亿美元,两家企业将深度合作,用AI大模型加快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进度。
  OpenAI研发的ChatGPT、GPT-4等AI大模型,已为公众所了解。Helion能源公司研发的可控核聚变是什么技术呢?据介绍,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即模拟太阳的核聚变过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它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一种“终极方案”,因为氘在全球海洋中的储量多达40万亿吨,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足以让人类无限使用,其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虽然应用前景令人向往,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难度极高,一大难题是“托卡马克磁控制问题”。可控核聚变的装置名为托卡马克,其作用是约束高温等离子体,让核聚变反应可以持续并可控。随着核聚变反应堆的增大,托卡马克装置越来越复杂,对其内部配置的运行设置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这个控制过程是非线性、实时变化、多变量的,传统的计算方法难以承担。
  去年2月,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离子体中心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了论文《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进行磁控》,显示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托卡马克装置的高精度控制,让人类的“人造太阳”梦想早日成真。
  在量子计算这一前沿科技领域,人工智能也有重要价值。它能优化量子计算应用方面的软硬件设计,提升量子技术应用的效率和准确性。“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未来,随着这两个领域的科技发展,
  这种关系会更加紧密和复杂。”张旭说。
  展望未来10年,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相互赋能、实现群体性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是决定大国竞争格局的关键10年。我国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作为科技战略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提出了5方面建议。
  一是统筹能源基地布局和算力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一个独特优势是西部冷凉的气候和丰富洁净的电力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推进“东数西算”等工程,在西部建设一批算力工厂,形成超算、智算乃至未来量子计算相结合的低成本算力网络,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二是同步支持多样化技术路线,整体形成应对技术快速变化的能力。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具有“涌现性”,很难预测哪条技术路线能胜出、哪家企业能胜出。在路线清晰前,应布局多支不同方向的科技力量,既坚持原始创新,又保持对任何一条技术线路的快速跟进能力。
  三是主动设计极富挑战性的场景,引导更具长期性、独创性的科技攻关。我国现代化进程为科学家提供了众多机遇,月球基地、火星探测、深海探索等重大任务将为强人工智能等发展带来激动人心的场景,应设定长远目标和重要里程碑,激励科学家开展长期性、独创性研究。
  四是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提高颠覆性技术生态掌控力。企业对市场敏感,配置资源能力强大,最能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在美国,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的主导力量都是企业。我国也已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要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形成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同时加强企业间联合,以领军企业为核心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
  五是千方百计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更多高水平人才,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生态,使我国成为颠覆性技术变革的全球枢纽。
 
 
 
 
 
 
 
 
 
 
 
 
 
 
 
 
 
 
 
 
 
 
 
 
责任编辑:张江红 服务电话:(010)68701142
  
部委决策
 
习近平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7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指出,今年上半年,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运行总体平稳,产业升级成效明显,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
  习近平指出,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总需求,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持续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
  习近平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一是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担当,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合力战胜前进中的各种风险挑战。二是履职尽责,积极发挥作用,围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三是凝聚共识,提振发展信心,协助党和政府解疑释惑、引导预期、凝聚共识,强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议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要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要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增加国际航班,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
  会议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会议强调,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要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积极创造市场。要支持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要精心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要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会议强调,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供应。
 
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民间资本投资"17条"
 
  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下称《通知》),从明确工作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四方面提出17项针对性具体措施,帮助解决民间投资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
  《通知》强调,各地方要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促进民间投资各项工作,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为压实各方责任,《通知》强调,各地方要明确促进民间投资的工作目标,力争将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聚焦重点领域方面,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对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拿不准、不知道投什么好、不清楚相关行业有哪些支持政策、不明白能够参与哪些具体的政府投资项目等问题,《通知》提出,要明确一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点细分行业,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项目清单,切实做好民间投资服务对接工作,搭建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引导民间投资科学合理决策。
  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7月24日表示,发改委将全面梳理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完全使用者付费的特许经营项目等3张项目清单,再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搭建统一的推介平台等形式,向民间资本推介上述项目,同时做好服务对接,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今年5月,发改委布置各地发展改革委报来总投资约3.2万亿元的2900余个准备推介给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要求做好推介工作准备。
  罗国三透露,发改委将抓紧推动各地方完善地方平台与全国平台的对接通道,拟于近日启用并正式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工作。
  在健全保障机制方面,《通知》明确,要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支持、强化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的要素保障、积极发挥信用信息的支撑作用、鼓励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罗国三表示,发改委在完善融资支持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7月7日,发改委与7家银行建立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通过在线平台与银行信贷系统的互联共享,打通向金融机构共享项目信息渠道。
  "目前,正在抓紧梳理拟推送给银行的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引导银行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贷款支持力度。"罗国三称。
  此外,在营造良好环境方面,《通知》还要求优化民间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搭建民间投资问题反映和解决渠道、建立民间投资工作调度评估机制、设立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宣传推广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
  罗国三指出,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渠道是此次《通知》的创新举措之一。《通知》明确,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收集民间投资遇到的以罚代管、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招投标不公正待遇等重点问题线索,并加快推动解决这些困难问题,形成问题线索"收集-反馈-解决"的闭环管理机制。
 
金融监管总局拟优化非银机构行政许可行为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工作要求,强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非银机构)监管,稳妥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行政许可与监管制度有效衔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形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于7月21日公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答记者问时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加大对外开放作出重要部署,本轮中央巡视也对金融领域行政许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现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在部分审批事项和条件设置上,与近年新出台的监管制度、政策导向要求不相适应,需进一步予以完善。
  具体来看,本次修订立足于提升非银机构行政许可工作有效性,重点围绕以下四方面:
  一是调整部分事项准入条件。结合近年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同步调整机构设立和股东准入条件,落实业务分级管理规定,完善财务公司专项业务准入条件。
  二是落实扩大对外开放部署。进一步放宽境外机构入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准入条件,允许境外非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取消境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的总资产要求。
  三是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简化债券发行和部分人员任职资格审批程序,取消非银机构发行非资本类债券审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部门和内审部门负责人任职资格核准事项,改为事后报告制,明确资本类债券储架发行机制。
  四是完善相关行政许可规定。总结近年来非银机构行政许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对股东资质的审查,完善行政许可条件、程序等相关规定。
  调整准入标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对《征求意见稿》在行政许可条件调整、简政放权举措以及对外开放举措等方面安排,作出进一步阐述。
  在行政许可条件方面,《征求意见稿》作了两方面调整:一是与近年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保持一致,同步调整机构设立、业务资质审批方面的准入标准。二是依据《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适度提高非金融企业作为非银机构控股股东的净资产率指标要求,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实施。
  在简政放权方面,《征求意见稿》共有三方面举措:一是取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其境内专业子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非资本类债券的行政许可,改为报告制。二是明确资本类债券储架发行机制,即机构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具体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并于批准后的24个月内完成发行。三是取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内审部门负责人任职资格核准事项,改为报告制。
  对外开放方面,《征求意见稿》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取消境外非金融机构不能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的限制,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引入专业经验和人才,优化公司治理。二是取消境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资人的总资产要求。三是取消对境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财务公司的总资产要求,允许跨国集团直接发起设立外资财务公司;取消境内外非金融机构作为汽车金融公司出资人的总资产要求,调整为有关审慎性条件。
 
国家外汇局拟全国推广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
 
  据悉,为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7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外汇局指出,国家外汇管理局自2022年起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四个区域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各项试点政策均及时落地实施,给企业带来了较大便利,显著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了银企的一致好评。
  外汇局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四地开展的试点政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评估,并结合本部门最新的政策情况,拟定了此《通知》,将可推广、可实施的一揽子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实施。
  《通知》中拟推广的政策包括三方面10项。其中,经常项目4项,资本项目6项。
  《通知》拟推广的4项经常项目政策为完善跨境贸易开放政策。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特殊贸易外汇收支管理的经常项目便利化改革措施,前期已经在部分区域试点实施。具体包括:优化市场采购贸易外汇管理、放宽加工贸易收支轧差净额结算、完善委托代理项下跨境贸易资金收付和便利境内机构经营性租赁业务外汇资金结算。
  《通知》拟在全国便利境内机构经营性租赁业务外汇资金结算。境内机构(下称承租方)使用自有外汇收入向境内租赁公司(下称出租方)支付境内经营性租赁(含飞机、船舶、大型设备)外币租金的,应满足下列条件:
  1.承租方拥有稳定的外汇收入来源,且外汇收入具有一定规模;承租方年度支付外币租金原则上不低于等值1亿美元,且支出需求合理;承租方已纳入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优质企业;
  2.出租方购买租赁物的资金50%以上来源于外币债务,或自境外租入租赁物需对外支付外币租金。出租方收取的外币租金收入原则上不得结汇使用,可用于支付境外租金、归还外币债务、向境外支付租赁物货款以及符合外汇局规定的其他外汇支出。
  以往承租方只能以人民币支付境内经营性租赁租金,《通知》则将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允许承租方使用自有外汇收入支付境内经营性租赁租金。
  《通知》拟推广的6项资本项目政策中,有3项政策为扩大资本项目便利化措施。主要是资本项下的便利化措施,相关政策已经试点或者条件成熟且风险可控。具体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放宽境外直接投资(ODI)前期费用规模限制、便利外商投资企业(FDI)境内再投资项下股权转让资金和境外上市募集资金支付使用。
  其中,《通知》拟全国推广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主体范围,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含青岛)、湖北、广东(含深圳)、四川、陕西、北京、重庆、浙江(含宁波)、安徽、湖南、海南省(直辖市)辖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其他地区辖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
  《通知》拟放宽境外直接投资(ODI)前期费用规模限制。取消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累计汇出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的限制,但累计汇出额不得超过中方拟投资总额的15%。
  另外,《通知》拟推广的6项资本项目政策中,有3项政策为优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措施。主要是更新完善资本项下的部分管理措施。具体包括: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取消外债账户异地开立核准和精简部分资本项目账户。
  《通知》拟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管理。非金融企业的资本金、外债等资本项下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应遵循真实、自用原则,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支出;除另有明确规定外,不得直接或间接用于证券投资或其他投资理财(风险评级结果不高于二级的理财产品及结构性存款除外);不得用于向非关联企业发放贷款(经营范围明确许可的情形除外);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的住宅性质房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租赁经营的企业除外)。
  《通知》拟取消外债账户异地开立核准。允许确有合理需求的非金融企业到注册地所属外汇分局(外汇管理部)之外的其他地区银行开立外债账户。
 
证监会下半年将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7月24日至25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作题为《坚定信心 稳中求进 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工作报告。会议认为,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体现了党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证监会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在资本市场领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结合资本市场实际,把握好提振信心、保持定力、坚守稳健、改进作风4个原则,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以市场稳、功能稳、政策稳,促进预期稳。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切实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监管水平,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质效。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着力健全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坚守科创板、创业板定位,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精准性。推动公司债和企业债协同发展,做优做强科创债,抓紧推动消费基础设施等新类型公募REITs项目落地。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功能,更好服务经济平稳运行大局。
  三是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推动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扎实推进投资端改革和监管转型。高质量建设北交所,一体强化新三板市场培育功能,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统筹开放和安全,做好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工作,推出更多"绿灯"案例。
  四是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强化穿透监管,探索运用更多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问题线索发现能力。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把关责任,加大对第三方配合造假惩治力度。加强跨部委协作,增强打击系统性、有组织造假的合力,从严从快从重查处典型违法案件,进一步营造敬畏法治的良好市场生态。
  五是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落实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完善配套规则和机制,对创投基金实施差异化监管安排,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健全促进常态化分红的机制安排,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诚信经营。完善行业机构监管制度体系,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推动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行业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管协同,坚持把"大投保"理念贯穿资本市场工作全流程各方面,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六是坚决守牢风险底线。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坚持股债联动,继续保持房企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稳定。继续有序推动金交所、"伪金交所"风险防范化解,加大对非法证券活动打击力度。
 
证监会将规范大股东、董监高短线交易监管
 
  7月21日,证监会就《关于完善特定短线交易监管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规定》规范特定投资者短线交易监管,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提升交易便利性,增强A股市场吸引力,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特定短线交易,是指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以下简称"大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董监高")在6个月内,将本公司股票或者其他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买入后又卖出,或者卖出后又买入的行为。
  据了解,作为预防内幕交易的前端控制措施,《证券法》第44条规定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大股东、董监高等特定主体有短线交易行为的,其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证监会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种类和交易方式日趋丰富,前述原则性规定难以适用于各种复杂场景,出台一项专门性规则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规定》全文17条,主要有9方面内容。一是规定特定短线交易制度适用主体范围。二是明确特定投资者持有证券计算标准。明确大股东、董监高与其配偶、子女、父母持有的及利用他人账户持有的证券合并计算,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三是确定特定短线交易制度适用证券范围。除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外,买卖存托凭证、可交债、可转债等其他具有股权性质证券的,应视为特定短线交易行为。四是明确特定短线交易制度不跨品种计算。五是界定特定短线交易买卖行为。明确只有支付对价,导致持有证券数量增减的行为,才被认定为特定短线交易买卖行为,并规定买入、卖出时点的具体标准。六是规定特定短线交易制度豁免情形。七是确定境内机构适用标准。八是明确外资适用标准。九是完善特定短线交易制度监督管理相关安排。
  具体到豁免情形,《规定》表示,优先股转股、可交债换股、可转债转股、ETF申购赎回、证券转融通、继承赠与等非交易行为,国有股权无偿划转、新三板挂牌公司定向增发、股权激励行权相关行为,证券公司购入包销后剩余股票、做市商交易等11种情形予以豁免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
  起草过程中,证监会将依法规制作为基本原则,主要围绕大股东、董监高等特定投资者,明确细化特定短线交易的适用标准,不扩大规制对象,不影响普通投资者的正常交易。同时,主动回应外资诉求,按照内外一致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募基金可申请按产品计算持有证券数量,并豁免沪深港通机制下香港中央结算公司适用特定短线交易制度,实现内外资投资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证监会表示,坚持放管并重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对于涉嫌内幕交易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此外,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也明确表态,将研究制定特定短线交易自律监管规则,明确市场预期,增强市场活力,做好市场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特定短线交易行为监管,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沪深交易所发布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新规
 
  据悉,为督促保荐机构执业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穿新鞋走老路"的传统执业方式,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跟上注册制改革步伐,沪深交易所7月21日发布《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简称《评价办法》),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沪深交易所此次发布的《评价办法》与现行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及《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在评价内容上各有侧重。
  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侧重保荐上市的公司质量,评级体系包括公司经营质量、市场表现、治理质量、保荐业务质量等维度;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侧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及持续合规状况,评级体系包括资本充足、动态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等方面;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侧重投行业务条线整体执业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各类投行项目执业质量、内部控制等内容。
  上市公司质量评价占比达70%
  为突出质量导向,《评价办法》将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比重设定为70%,显著高于保荐业务质量的30%。在指标选择上,评价体系基本由客观性、通用性、代表性强的指标构成,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总体上看,评价体系设计重点突出、导向清晰,评价指标选取有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上市公司质量的评价范围,为保荐机构T-5年当年保荐上市的公司(T为评价年度)。保荐业务质量的评价范围,为T年进入审核注册环节的首发保荐项目。评价期间为相应年度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同时,为全面反映公司经营质量变化,与上市公司质量相关指标,以公司上市后五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表现作为赋值基础,并划分两个时段。其中,前三年质量得分占比80%,后两年质量得分占比20%。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将上市公司评价期选定为5年,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质量情况,尤其可以包得住那些上市3年后业绩变脸的情形,政策制定也合理考虑了保荐机构辅导期内外的责任差异,从而设定公司上市前三年质量得分占比80%,后两年质量得分占比20%。
  该人士还表示,长期以来,一些保荐机构某种程度上并非为市场服务,也并非为投资者服务,而是为发行人服务,造成了保荐机构更加注重项目的"可批性"而忽略项目的"可投性"的情况,"《评价办法》将保荐机构的执业质量评价与投资者视角挂钩,并将上市公司质量作为评价重中之重,有利于引导投行切实将广大投资者作为最终客户,并将提升项目的'可投性'作为首要工作目标"。
  涉及欺诈发行等"一票否决"
  根据保荐机构评价得分,将得分前20%的保荐机构划为A类,后20%的划分C类,其余为B类。
  为强化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惩戒力度,评价年度保荐机构因发行人欺诈发行、上市三年内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被立案的,按"终身追责"原则,保荐机构在被立案当年的评价结果为C类。此外,经有关部门认定,保荐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发行上市领域行贿行为的,评价结果也评定为C类。
  在此基础上,为强化保荐机构的约束,沪深交易所根据评价分类结果,对保荐机构在审首发项目采取提高或降低非问题导向现场督导比例的分类监管措施。保荐机构连续三次评价为C类的,原则上对其首发保荐项目全部开展现场督导或按规定开展问题导向现场检查。而保荐机构评价结果为A类的,沪深交易所对其保荐的首发项目降低非问题导向类现场督导比例。连续三次评价结果为A类的,原则上不开展非问题导向类现场督导。
  券商声誉压力凸显投行执业需找准定位
  国内某中型券商负责人表示,《评价办法》把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落到实处,是一个可量化、可操作的完整体系,既提供了投资参考,又强化了投资者保护。《评价办法》将使保荐机构面临实质性的执业声誉压力,对于考核为C类的券商,客户流失风险将明显加大,这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可以预期,办法实施后,企业将越来越重视通过执业能力、诚信记录和市场形象来选择保荐机构。
  针对办法实施后投行如何执业转型,该负责人表示,"《评价办法》将重塑并优化行业生态格局,中小券商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理念,制定有针对性的尽调流程。质控和内核要合理拓展关注边界,强化项目全流程质量追踪管控。"
 
我国将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7月27日对外发布《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从严从紧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和新增煤炭消费量。
  通知提出,进一步强化煤炭主体能源地位,按照严控增量、强化指导、优化升级、安全绿色的总体要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不含煤制油、煤制气等煤制燃料)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明确的每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2000万吨新增煤炭转化总量不再延续。确需新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确保煤炭供应稳定,优先完成国家明确的发电供热用煤保供任务,不得通过减少保供煤用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
  通知明确,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新建煤制烯烃、煤制对二甲苯(PX)、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项目重点向煤水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较好地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发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煤化工产能。
  通知还提出,严格能效和环保约束,加强项目节能审查和环保监管,拟建、在建项目应全面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水平达到能效标准先进值以上;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已建项目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升级,主要产品能效须达到行业基准水平以上,届时能效仍在基准水平以下的项目予以淘汰退出。
 
发改委部署稳定扩大汽车、电子产品消费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部署稳定扩大汽车消费、有效促进电子产品消费。同日,发改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汽车、电子产品消费有关情况。
  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指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消费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新能源汽车产销成为最大亮点。"发改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指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市场占有率、保有量均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到28.3%,比2022年提升2.7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1620万辆。
  此次《汽车措施》提出,要优化限购管理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增加年度购车指标投放,尽早下达全年购车指标,加快投放进度。同时明确,要推动车辆合理更新。"二手车的交易市场潜力大,但居民的顾虑也不少、市场信息透明度有待提升。"常铁威指出,《汽车措施》提出合理增加对二手车平台企业的抽检频率,抽检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等措施,以此进一步增强消费者二手车的交易信心。
  "电子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还是很大,智能化进程带动消费升级仍是大势所趋,县乡村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常铁威指出,对电子产品这样一个比较市场化消费大类,促消费政策大有可为。
  "电子产品'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对民生和消费都很重要。"常铁威表示,《电子措施》提出,要着力消除电子产品使用障碍,加大科研领域对方言、特定口音的语音识别技术投入,降低农村居民、中老年居民使用门槛,确保装机量较大的软件及时推出适老化版本。
 
六部门印发深化医改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简称《任务》)。《任务》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等地医改经验,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成效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任务》指出,2023年下半年医改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20条具体任务。
  一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建设,持续提升地市和县级医疗水平,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促进分级诊疗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二是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规范化管理,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全面加强医药领域综合监管,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三是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巩固健全全民基本医保,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深化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最大化发挥各项制度效应,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四是推进医药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支持药品研发创新,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确保"供好药""用好药"。
  五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制度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评价考核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六是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加强紧缺专业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深化基层薪酬、岗位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和农村。
 
政策要闻
 
▲发改委新增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31亿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在6月中旬累计下达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计划78亿元的基础上,新增31亿元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22个中西部省份,支持地方实施559个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将吸纳近10万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建设,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0亿元,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比例达33%,人均增收1万余元。
  发改委指出,本批新增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突出三方面政策要求:
  一是聚焦困难地区重点群体。全部投向欠发达地区,重点倾斜和优先支持832个脱贫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产粮大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较重地区,优先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救助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等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二是确保项目能够迅速开工建设。在项目谋划储备环节,已组织各地按照"省负总责,省、市、县逐级审查把关"的原则,对储备项目以工代赈政策合规情况、前期手续完备情况等逐一开展了审查,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即可迅速开工建设,抓紧为项目所在地困难群众提供规模性务工岗位。
  三是确保发挥"赈"的实效。在计划下达文件中,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推动以工代赈投资优先支持美丽宜居村庄整治提升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并依托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新赈济模式,发挥以工代赈"志智双扶、鱼渔双授"的政策功能。
截至目前,发改委已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3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109亿元,带动地方各类资金27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710个。项目实施后,将发放劳务报酬超过30亿元,吸纳带动项目地农村群众30万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中证协修订发布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
 
  据悉,为进一步健全证券行业压力测试机制、完善证券行业压力测试规范准则,促进证券公司提升压力测试工作水平,提高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近日对《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次修订要求证券公司进一步提高对压力测试工作的重视程度,审慎判断风险因素,细化风险传导模型,健全常态化压力测试机制,加强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运用,切实提升压力测试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修订后的《指引》共分六章,三十二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高压力测试的审慎性和精细化程度,优化压力测试计量方法,对模型验证、评估,情景设定检查回顾提出要求。二是深化完善压力测试结果报告和应用,要求证券公司重视压力测试的成果转化,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运用,根据监管要求调整证券公司年度综合压力测试报送要求,加强压力测试文档管理。三是健全常态化压力测试机制,健全压力测试触发机制,优化调整主动触发情景,提高压力测试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强对压力测试的保障机制,由协会组建专家组对行业压力测试工作方案提出建议,增加子公司、分支机构、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自身业务和管理需要自主开展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五是加强压力测试工作自律管理,协会对证券公司压力测试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证券公司未按要求履行压力测试职责的,协会可以要求证券公司重新测算或实施自律措施。六是新增《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案例参考》,从压力情景设定、压力测试传导机制和反向压力测试三大方面给出压力测试风险参数设定及风险传导方法,供各公司参考。
  下一阶段,协会将做好规则的解读培训工作,推广行业压力测试优秀实践案例。根据《指引》进一步完善行业压力测试工作方案,组织证券公司开展年度压力测试,压实压力测试工作在评估行业整体风险和公司经营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为行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国税总局发布支持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政策指引
 
  据悉,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对外发布了《支持协调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和《支持共享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据了解,新发布的两项指引分别聚焦"协调"和"共享"两大主题,按照享受主体、优惠内容、享受条件、政策依据的编写体例,对支持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归集,便于不同类型纳税人缴费人查阅查询,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其中,《协调发展指引》从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等四个方面,梳理形成了涵盖216项支持协调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共享发展指引》从推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等四个方面,梳理形成了涵盖182项支持共享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可根据实际需要,进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自行查阅下载、对照操作,适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在现有政策指引体系上,及时更新完善新的税费优惠政策,持续加大政策宣传辅导力度,不断改进税费政策落实工作,让纳税人缴费人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更有感。
 
▲我国将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坚持城市人民政府负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科学编制改造规划计划,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诉求,并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我国将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据悉,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近日印发通知称,将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
  通知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协同机制,将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托育设施建设、充电设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家政进社区、"国球进社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统筹起来,整合有关资源、资金和力量,完善配套政策制度,指导督促试点社区细化试点工作方案,落实资金来源、建设时序和建设运营方式,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通知指出,各地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要指导试点社区开展专项体检,组织动员居民广泛参与,摸清设施配套、环境建设、服务治理等问题短板,分清轻重缓急,制定完整社区建设项目清单,补齐养老、托育、健身、停车、充电、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小修小补"点等设施短板,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推动家政进社区,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根据通知,该试点为期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部门将分别于2023年、2024年底前对试点工作情况进行评估,遴选一批完整社区样板,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国资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圈出下半年国企改革工作重点
 
  据报道,今年以来,各地国资国企稳经营、促改革,主要经营指标符合预期,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下一步,如何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更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7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上圈出了一系列工作重点。
  会议要求,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更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质增效稳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等七方面工作。
  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企业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构筑竞争新优势;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培育"链长"企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国资国企真正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国重器、强国基石。
  会议要求,要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更好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扎实推进改革重点任务,大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企业核心功能;二是突出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坚持算细账、算实账、算大账,指导国有企业加强预研预判,及时优化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推进降本节支、管理创效,扩大对于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乘数效应"强、牵引作用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引领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三是突出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是突出抓好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坚持专业化发展,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具备发展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五是突出抓好国资监管体制完善,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水平,持续深化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建立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六是突出抓好重大风险防控,推动企业树牢高质量发展理念,坚决遏制片面做大规模的冲动,坚决摒弃粗放式发展路子,严控债务、投资、合规经营等风险,确保取得实打实、经得起检验的经营业绩;七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严的基调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河北实施十大行动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据悉,在河北省科技厅、省国资委7月20日举行的科技工作会商暨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工作会议上,双方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围绕实施国有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引育人才等方面开展“十大行动”,推动河北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实施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氢冶金、生物医药、现代交通、空天信息、绿色化工、灾害防治等领域,双方共同支持河北省国有企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引育人才创新项目。支持国有企业与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重点单位等,联合开展合作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优先考虑将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科技人才纳入科技专家库;支持国有企业申报国家级相关人才计划,发起和牵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
  实施科技创新引导项目。支持河北省国有企业自筹资金实施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省科技厅将符合要求的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省国有企业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自筹资金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重点企业中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试点工作;在关键领域遴选一批科技成果开展示范推广应用。
  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支持省国有企业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优先组织专业促进机构开展跟踪服务、统一发布,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供平台,促进新技术快速转化、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对成熟落地应用、取得较好成效且可快速复制推广的场景给予财政科技资金支持。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从政策引导、科技奖励、招才引智等多个方面,双方共同支持省国有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把成长性好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优先为入库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优先支持入库企业设立创新平台、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熟化基地等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省科技厅与省国资委共同授牌建设,纳入省科技平台管理序列。
  设立国企科创基金。支持设立国企科创基金,以科技金融带动国企创新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国有龙头企业带动和吸引效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推动国有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开展企业服务行动。围绕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遇到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科技管理等问题需求,联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等帮扶活动。省科技厅利用相关科技资源数据库,向企业推送科技成果、专利、人才等信息;组织相关科技服务机构、专家等,会同省国资委对相关企业或单位开展创新政策宣讲、研发费用归集等服务,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应享尽享。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骨干支撑和带头示范作用,建立研发投入目标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突出重视科技产出、科技成果、科技转化、科技产业。通过实施考核加分、利润加回、投入加大、激励加码、容错减压“四加一减”科技激励政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广西国资委要求国企应设尽设首席合规官
 
  近日,广西自治区国资委向17户监管的区直企业发出通知,要求应设尽设,加快设立首席合规官,这是广西开展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自治区国资委印发了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指导监管企业健全以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务管理机构归口、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合规管理体系,聚焦市场交易、合同管理、商业伙伴、产品质量等十个重点领域,制度制定、经营决策、生产运营三个关键环节以及三类重要人员的合规管控,加强对企业经营主要业务领域的合规指引和管理,不断促进企业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各项事务依法合规。
  目前,17户监管企业总法律顾问及专职法务人员接近700余人,监管企业集团层面总法律顾问基本实现专职化专业化,重要子企业总法律顾问设置比例达到91.89%,企业重要规章制度、重大经济合同、重要决策100%经过法律审核。广西北投集团一体化推进合规管理,目前集团专兼职法务合规人员达到86人,拥有公司律师30人,工程招投标、原材料采购等法律审核率100%,上半年该集团通过电子招采平台累计成交1152个标段,累计成交金额约66.34亿元;广西农信社重新梳理重要制度方案,拟定主要管理制度62个,以制度管理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管理;广西交投集团将合规管理要求覆盖到全部业务领域、各部门、各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切实防范重大经营风险;广西林业集团开展"管理制度落实年"专项行动,分级分类推进集团和子企业合规管理制度建设,上半年累计清收逾期账款2.74亿元。
 
自主创新
 
央行称将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
 
  7月27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有关情况。张青松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将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
  张青松指出,近年来,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度和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型企业贷款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同时,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功能明显增强。
  张青松表示,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过程中,管理和防范所面临的风险,承担相关损失,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金融部门的职责。"迄今为止,我觉得这对矛盾解决得比较好。"
  他同时也提到,还有很多短板弱项,是金融管理部门、科技部门、工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一是提升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强化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市场约束。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分担体系。四是稳妥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改革的试点工作。
  张青松表示,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重点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能力:一是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二是研究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建设高收益债券专属平台,设计符合高收益特征的交易机制与系统,同时加强专业投资者的培育。三是进一步丰富科创类债券产品。鼓励发行混合型科创票据,就是债和股融合在一起的票据,募集资金可投资科创型企业股权,债券的票面收益可以和科技型未来的成长收益挂钩。支持非上市科技型企业发行含转股条件的创新公司债券,加强股债联动。四是进一步优化科创型企业发债融资环境,包括评级机构、评级方法、评级覆盖面等。
 
节能减排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产业发展规划
 
  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经(工)信部门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划到2025年,"创新绿核"功能框架基本建立、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产业一体化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到2035年,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绿色创新产业之心"。
  《规划》明确,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原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绿色创新现代产业体系。
  在数字经济方面,示范区将发展"北斗+""AI+""5G+""大数据+"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先行区。创新经济方面,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科技示范应用。服务经济方面,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等与生态资源、创新资源相契合的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方面,放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溢出效应,引进培育一批功能性、科技型企业总部。湖区经济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康健、现代特色教育、绿色农业等滨湖产业。
 
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公布
 
  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发布《上海交通领域氢能推广应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根据本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结合交通氢能应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场景牵引、政策引导、协同发展、安全有序的原则,依托重点场景、特色区域,打造交通领域丰富多元的氢能应用场景,促进交通氢能技术产学研用协同循环,助力交通碳达峰碳中和。
  《方案》提出,重点发展重卡、公交、冷链、非道机械等应用场景,到2025年力争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0000辆。加快完善氢燃料供应体系和燃料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燃料电池汽车检测、维保等运营支撑体系以及氢燃料生产、运输、储存、加注等产业链趋向成熟,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适时探索氢能在水运、航空、铁路领域的示范应用的可行性。
  场景牵引:
  拓展交通应用领域。主要拓展三个领域的示范应用:一是重型商用领域,推进氢能重卡、氢能物流车、氢能客车、氢能城建环卫车、氢能非道机械发展。二是小型汽车领域,鼓励开展燃料电池网约车、租赁车、机场场内用车、产业从业人员用车、公务用车试点应用。三是综合交通领域,支持氢能在船舶、飞机、火车机车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打造示范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三个国际领先的应用先导场景:一是打造国际氢能示范港口,进一步优化港区装卸设备能源结构,鼓励开展轮胎吊、集卡、叉车等设备的氢能替代,探索形成氢能在港航场景的商业模式。二是打造国际氢能示范机场,推动机场行李车、引导车、清扫车等特定场景特种车辆的氢能应用。三是打造铁路氢能示范场景,探索氢能机车在本市特定的铁路场景下的应用,鼓励铁路站点推进装卸作业车辆、设备的氢能应用试点。
  区域示范:依托"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打造上海交通氢能应用环廊,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先行区。其中,宝山定位氢能创新应用示范区,重点支持氢能重卡应用于宝钢冷轧卷成品库之间、码头和成品库之间的运输,形成沿长江钢贸物流氢能走廊;嘉定定位氢能汽车示范引领区,重点推动城建环卫、公务、公交等领域提升氢能车辆的占比,加快推进通勤、物流、租赁、私人等各类场景的规模化示范应用;青浦定位氢能物流运营示范区,重点推进氢能车辆在城市配送、重卡多种物流场景的应用;金山定位城市交通综合氢能应用先行区,推进氢能在化工园区内通勤、金山区建成区内交通、跨区长距离公共交通等领域应用;临港定位近零碳交通氢能示范城区,重点布局中运量和常规公交氢能替代,打造渣土运输、环卫清扫、港口机械、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全类型交通氢能应用场景。
 
德国政府通过新版《国家氢能战略》
 
  据报道,德国政府7月26日通过新版《国家氢能战略》。该战略称,到2030年德国在氢能技术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产品供应将覆盖从生产(如电解槽)到各类应用(如燃料电池技术)的氢能技术全价值链。
  新版《国家氢能战略》指出,预计到2030年,德国的氢能需求量将达到130太瓦时(TWh),其中50%到70%需要进口,德国政府正在制订相关进口战略。此外,德国还计划大幅提升国内电解氢能力,计划到2030年将国内电解氢能力的目标提高一倍,从5吉瓦(GW)提高到至少10吉瓦(GW)。德国还将建立高效的氢能基础设施,计划在2027/2028年前改造和新建超过1800公里的氢气管道。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26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投资氢能就是投资我们的未来,这是对气候保护、就业、能源供应安全的投资。"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长舒尔策也表示,通过更新《国家氢能战略》,德国希望向伙伴国家传递信号,德国不仅希望可靠地进口氢能,还希望助力新的氢能供应链良好且可持续发展。
德国政府2020年推出首版《国家氢能战略》,计划投资90亿欧元促进氢能的生产和使用。2021年,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与联邦教研部发布《国际氢能项目资金资助指南》以推进海外氢能项目建设,加快氢能经济发展并为德国氢能进口做好准备。2022年以来,德国与加拿大、阿联酋、纳米比亚、挪威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氢能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氢能多边合作。
 
劳动用工
 
北京发布15项措施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
 
  7月20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实施方案》,推出15项措施,引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主解决争议,最大限度把争议预防在萌芽、化解在源头。
  为深化源头治理,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推行典型案例发布、“流动仲裁庭”、“京法巡回讲堂”,送法进街乡、进园区、进企业,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合规用工、劳动者理性表达诉求。推进企业调解组织建设,指导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加强重大劳动人事争议风险预警,围绕追索劳动报酬、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等主要争议类型,建立风险台账,及时跟进化解。
  建立常态化联系企业机制,开展“百名调解员联千企”“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企业”“法治体检”等专项活动,重点选取生产经营较为困难、争议多发高发行业企业,深入排查争议隐患,规范行业用工,帮助企业稳产稳工稳岗。
  为推动多元调解,着力扩大调解组织覆盖面,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试点建立调解组织,推动交通运输、餐饮、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调解组织建设,并探索在非公企业集中的园区、商圈、楼宇等区域建立调解组织。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市力争到2027年底,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格局,全市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组织机构更加健全,基础保障更加有力,协商调解效能明显提高,调解建议书发放比例达到100%,50%以上的争议由基层调解组织处理,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全面提升协商调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河北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
 
  据悉,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发挥失业保险助企扩岗作用,河北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近日下发通知,明确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大学生等青年就业。
  通知提出,对招用2023届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至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企业,可按每招用1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执行至2023年12月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名符合条件人员的就业参保信息和身份只能由一户企业用于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不能跨年度、跨地区、跨企业重复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不能重复享受。
  企业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为"免申即享",企业无需提供任何材料,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后台筛选出符合政策享受条件企业,向符合条件企业发送信息并经确认后,将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发放至用人企业对公账户,对没有对公账户的企业,可将资金发放至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该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账户。第二种途径为自主申报,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设服务窗口,企业可到窗口自行申请一次性扩岗补助,经办机构将在收到企业申请后20日内办结。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申领方式。
  政策未对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的用途作限制性规定。企业收到补助资金后,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使用这部分资金。
 
广汽丰田裁员千人
 
  7月21日,广汽丰田启动裁员,规模达1000人。7月25日,广汽丰田方面解释称,裁员集中在生产部门,属于正常组织调整,旨在因应市场形势,合理调整生产安排。公司指出,近期并未计划收缩产能或调整生产线。
  据一名被裁员工透露,有不少被裁员工原本在第五产线,该产线原本用于生产广汽丰田纯电车型bZ4X。他称,由于bZ4X销量不佳,2023年4月前后该车型产量较低,甚至很多时间都用来生产雷凌车型。广汽丰田方面并未透露被裁员工所在部门。
  据了解,广汽丰田新能源转型较迟缓,首款纯电车型bZ4X销量低迷,2023年月均销量仅700多辆。
  2004年,丰田开启了与广汽的全面合作。2004年9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50%组建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广汽丰田的前身。
  成立近20年,广汽丰田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一度通过凯美瑞、汉兰达等爆款车型牢牢占据主流合资品牌的一席之地。但到2022年,汉兰达的市场表现开始急转直下,进入销量"寒冬"。在2022年1月创下1.36万台的销量成绩之后,汉兰达的销量已经将近一年半月销量未过万辆。
  在业界看来,"省油省钱省事"一度是日系车的标签,混动更是丰田王牌。但近几年,中国市场乃是世界都掀起了电动化浪潮。作为主流合资车企,广汽丰田在此时慢了脚步,直到2020年10月,广汽丰田首款、也是丰田在华批量生产的首款纯电动车才上市开卖。
  另外,广汽丰田合作近二十年,从前一直是以市场换技术。但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中国自主品牌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汽车工业也将从"以市场换技术"演变为"以技术换市场"。作为原先的技术输入方丰田,如果不能加快到技术研发赋能合资品牌,那么作为合资品牌广汽丰田的市场也可能会慢慢萎缩,走向式微。
 
依据青年特点和需求提供高效就业服务
 
工人日报7月24日刊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鲍春雷撰写的文章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青年就业状况不仅影响其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受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就业观念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青年就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促进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当前青年就业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较多,疫情以来不少企业招聘策略更加谨慎保守,导致就业总体需求有所下降。二是青年劳动力规模较大,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加上留学归国人员、中职和技校毕业生、“两后生”等,青年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市场,造成就业总量压力较大。三是教育水平的提升增强了青年就业能力,但同时也延迟了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提升了青年的就业预期,很多青年如果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就选择暂不工作,要么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增强竞争力,要么准备“考公”“考编”,或继续寻找满意的工作,找工作时间延长。四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接轨不够紧密,特别是在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背景下,一些青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中,突出表现是今年以来16岁~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出现“攀高”态势,引发社会各方广泛关注。
  青年就业服务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尽管当前就业需求在下降,但我国经济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可为青年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长期需要促进青年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当前,为帮助各类青年尽快就业,需要通过更加有力的服务,解决好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问题,其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效信息获取不畅。青年在就业信息获得方面存在两种困境:要么受困于信息茧房,在求职时只关注自己主观希望看到的信息,不愿多方尝试和找出路,导致长时间找不到心仪和适配的岗位;要么淹没在信息海洋,目前各类招聘信息铺天盖地、鱼龙混乱,其中有不少虚假信息,青年人在大量信息中难以精准把握。
  二是就业观念引导不足。一些青年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或是不着急找工作;也有人认为择业重要性大于就业,第一份职业选择往往对今后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还有人由于接收到一些职场负面信息,对于进入职场心存畏惧。由于缺乏对就业观念的有效引导,青年人缓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日益增多。
  三是就业服务“温感”不高。当前青年就业服务面临专业人员队伍不足、总体服务能力有限等情况,且不少就业服务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多是在理论层面,对职场实践了解不够导致提供的指导“不接地气”,实际效果不佳。另外,部门间、机构间缺乏服务资源整合,就业服务力量尚未形成合力。一些地方通过推广数字化就业服务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精细化水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服务的“温度”在下降,服务人员与青年人面对面机会减少,服务多是一些简单的跟踪回访和就业信息推送,出现“信息越来越近、服务越来越远”的现象。
  强化青年就业服务的建议
  进一步做好青年就业服务,需要处理好就业信息的供求不对称问题,解决好青年人就业观念的转变问题,并适应当代青年特点和实际需求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第一,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汇总收集并分类整理适合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信息,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网站、微信平台、APP等多种渠道,向有需要的青年人及时发布、精准推送,便于他们及时获取和掌握。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市场整治行动,剔除虚假就业信息。针对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早实现就业。
  第二,做好就业观念引导。加强对青年群体的职业指导与规划,帮助他们认识职场、了解职场。将职业指导时间前置,引导学生进校即开始认知职业世界,设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明确自身兴趣爱好,培养就业核心能力。构建青年职业软技能框架,辅以相关培训课程,在培养专业能力基础上,加强对职场所需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一些关于青年就业社会舆论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及时做好解读和引导,帮助青年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引导、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主动适应时代变化,适应现代企业需求,调整就业思路,鼓励“先就业、再择业”,避免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
  第三,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加强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强化就业服务能力供给,针对青年开展求职讲座、职场体验、就职咨询及职业介绍等形式多样的服务。加强专项服务制度建设,在有序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启航计划等专项活动基础上,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就业需求和突出问题,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探索让青年服务青年模式,组建青年职业指导师队伍,通过易于接受的方式为青年人介绍政策、传授经验。加大对失业青年的就业援助,开展实践引导、分类指导和跟踪帮扶,促进其尽早实现就业创业。
 
专家论坛
 
吴肇光: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经济日报》7月25日刊发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肇光撰写的文章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又有利于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能够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效率是现代化的直观衡量标准,旨在从供给层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平是现代化的重要分配标准,旨在让不同主体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提升效率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个国家的制度必然对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支配下,必然导致一边是资本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么一味追逐效率,罔顾社会公平,导致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要么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片面强调公平,掉入福利主义陷阱,付出巨额财政赤字、经济增长停滞的惨痛代价。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深化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科学认识,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进一步形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效率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中国式现代化要着眼于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蛋糕”,为全体人民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创新发展中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绿色发展中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鼓励全体人民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着力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切实把“蛋糕”分好,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效率是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是效率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既不能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观上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也不能片面追求公平而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数量扩张,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曹建海:为什么强调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此,《经济日报》7月26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撰写的文章指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特别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是坚持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深刻领会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更好发挥其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理解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产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等,以及这些产业大类之下中小分类产业或行业的现代化。其中,工业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般来说,工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工业建立在当今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使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生产技术达到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种解释体现了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和动态性,但没有反映当今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以及数字化、绿色化条件下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状况。随着实践拓展,工业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可诠释为一国工业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出效率、国际竞争力、分工地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同时具有全球价值链掌控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一种状态。可见,产业链现代化是对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和细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条件下,在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更加强调产业的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的新表述。
  能否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关系我们能否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我国处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产业链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我们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本质上就是要从依靠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强化技术创新优势,其突出标志就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必须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同步牵引工业现代化,进而实现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当前,增强国内大循环动力和可靠性的主要制约方面在供给侧,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端是否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同时,我国国际分工地位还不够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需在保持完整产业体系的同时大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依靠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国际竞争力,形成对全球优质资源的有效吸引。
  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选择。产业链韧性反映了产业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体现了一国保障经济安全的能力。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同时,我国部分产业链依然存在断点、堵点,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仍有短板,容易被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引发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对此,必须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要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把握方向、找准关键,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确保产业链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要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健全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巩固和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不存在“资产负债表衰退”
 
据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7月27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不少经济学者借用《大衰退》作者的观点,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将讨论日本经济衰退的观点用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显然是方枘圆凿。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出现问题。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日本经济处于低增长状态。如何解释日本经济衰退现象,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大衰退》的作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经过高速增长之后,日本企业意识到,必须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由于企业利润不是用于扩大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是用来减轻债务,实现负债最小化。因此,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日本处于衰退状态。
  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大衰退》观点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消费者提前偿还住房贷款。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着力减少负债,投资规模萎缩。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债务负担,减少基础设施投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表象。首先,中国经济经过长达40多年高增长之后,的确有一个调整时期。一些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减少负债,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对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其次,由于对个人收入预期不如从前,一些消费者希望提前偿还住房贷款,银行利率不断下降,促使他们加快偿还商业贷款的步伐。最后,地方政府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投资收益不如预期,因此,资金链条断裂。不少地方以土地出让资金加快、地下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由于中国政府实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出让收入锐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到位,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日本企业减少负债,缩小投资规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日本是财阀资本主义,而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因此,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另辟蹊径,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边际效用越来越小。把传统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变为创新型经济增长。中国之所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鼓励企业投资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加快发展太空经济,其目的就是要未雨绸缪,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寻找新的强劲动力。
  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不能倒果为因。日本企业之所以减少负债,是因为在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中,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日本国内市场饱和,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虽然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巴菲特等投资者,大举购买日本株式会社股票,从而导致日本股票市场价格一度上扬。但这不是因为他们对日本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日本经济衰退达到最低点。一定时间段内,日本经济有可能会出现反弹。因此,他们借助于日本债券市场,发行大量债券,用来购买日本株式会社的股票。等到日本株式会社股票价格上涨之后,立即出售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通俗地说,日本尚未走出经济衰退的周期。当前日本经济增长只是昙花一现。美国华尔街投资者购买日本株式会社的股票,不是投资长远,而是借助于资本市场,从日本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要因为日本企业减少债务,规避风险,而认为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企业缺乏投资热情和冲动。正是由于看到了日本经济发展黯淡前景,日本企业才会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减少债务负担,确保在大萧条到来时,不会全军覆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衰退》看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表象,但是,并没有解释日本经济发展大趋势。盲目地照抄照搬“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用来解释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困难,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嘴。
  日本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内市场空间有限,而且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日本企业发展必须开拓海外市场。
  可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实施全面打压,日本电子产品出口迅速萎缩,汽车产业遭受巨大的阻力。美国国会议员在纽约广场公开砸毁日本电子产品。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从而使日本出口经济面临极大的困难。
  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充分利用外汇市场,购买海外资产。日本企业大举进入日本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日本首都东京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日本政府财政货币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本经济始终走不出衰退历史周期。
  可以这样说,上个世纪中叶美国支持日本迅速恢复成为现代工业国家,上个世纪末期,美国政府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全面遏制日本工业发展,从而使日本不得不重新龟缩在本土,依靠开发房地产消化吸收过剩的产能。虽然日本大举进军东南亚市场,依靠海外投资收入支撑日本经济增长,但是,日本外向型经济决定了,美国等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日本实施制裁措施,日本经济必然会陷入衰退。
  中国正面临类似于日本的困境。美国如法炮制,把当年对付日本的做法,几乎全部用在中国身上。美国不仅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增加征收惩罚性关税,而且对中国实施高端芯片出口限制措施,企图迫使中国接受类似于日本那样的命运。
  中国不屈不挠,一方面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大力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另一方面,中国着力挖掘国内市场需求,采取一切措施,改善消费环境。
  更主要的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着力解决广大乡村消费问题。一方面采用补贴政策,鼓励居民购买电动汽车。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加快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步伐。中国实施的一系列农业机械补贴政策正发挥效用,现代农业机械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影响中国企业投资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社会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性税收负担过重,导致企业收入不高;资金使用成本昂贵,大量利润转化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国外市场萎缩,订单减少;科技投入巨大、风险较高,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单位用人成本不断增加,社会保险负担相对较重;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苛捐杂税等看不见的成本居高不下;资本经营利润相对较高,资产经营利润相对较低,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资产经营投入不足;就业观念发生改变,青年宁可送外卖,不愿上流水线;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越来越严格,粗放式经营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政府公务员收入稳定,企业经营存在风险,越来越多青年报考公务员,不愿意投资创业冒风险。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关键就是要在攀登过程中,齐心协力。其一,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其二,政府应当提供各种正规培训,宣传中央经济政策,让企业家吃定心丸。其三,针对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江浙一带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互联网,帮助企业寻找客户,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其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如果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或者兴办职业技术院校,可以享受政府税收减免政策。最后,着力营造安全的海外投资环境,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资产负债表衰退既不能从根本上揭示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当然也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增长问题,仍然是成长中的“烦恼”。只要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实现高质量的、恰当速度的发展。
 
专家论点辑要
 
  ▲高培勇称扩张性宏观政策力度、节奏、形式须立足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近日在"2023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上表示,扩张性宏观政策的力度、节奏、形式必须立足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找准历史方位,统筹发展和安全。
  高培勇指出,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护航,加大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加强一揽子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着力共促中国经济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宏观政策首先要避免"大水漫灌",要采用"挤牙膏式"的扩张,既精准有效,又要适时适度。
  高培勇表示,宏观政策配置必须找准历史方位。在中国已经实现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换的今天,想问题、干事情都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都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试金石。
  高培勇说,2008年至2010年宏观政策的配置格局作为前车之鉴,提醒当下的宏观政策不能走老路,一定要谨防重蹈"大水漫灌"的覆辙,一定要避免再次落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高培勇还表示,宏观政策要树立安全的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要实现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来谋划布局宏观政策,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安全'二字。以守住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为底线,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守住财政安全这最后一道底线至关重要。"高培勇说。     
 
中小企业
 
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
 
  据悉,在7月26日于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2023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
  据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高质量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三赋"专项行动,引导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强链补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依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和产权,推出更多暖企、惠企、利企政策,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贴心、精准、高效的服务。
 
经贸态势
 
美国加紧制定对华投资审查政策
 
  据报道,美国对华投资审查政策又有新进展。7月25日,美国参议院讨论新一年的"国防授权法案"(NDAA),就其中一项对华投资审查的修正案--"对外投资透明度法"进行了投票,最终该修正案以91:6获参议院通过。
  "对外投资透明度法"由德克萨斯州参议员John Cornyn和宾夕法尼亚州参议员Bob Casey提出,附加在NDAA草案上。目前NDAA的最终版本仍需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共同讨论,最后交至美国总统签署。NDAA主要内容是美国国防预算计划,一般情况下在每年年末批准生效。
"对外投资透明度法"要求,法案生效90天后,美国实体如果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等国的敏感技术进行投资,须不晚于投资前14天,以及在交易完成后14天内,申报给美国财政部。
美国实体如果对中国先进半导体、AI、量子计算、特超音速、卫星通信和两用激光扫描系统等领域进行投资,必须申报给美国财政部,但该修正案未提及审查后美国政府是否有权干涉交易。
 
中国与尼加拉瓜宣布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谈判
 
  7月25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北京视频会见尼加拉瓜发展、工业和贸易部部长贝穆德斯,共同宣布实质性完成中尼自贸协定谈判。双方商定,将加紧做好有关技术准备并履行国内批准程序,力争尽早签署和实施协定。
  中尼商签自贸协定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的重要举措,将为两国经贸往来提供制度性保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推动新时代中尼双边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金瑞庭: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需综合施策
 
《经济日报》7月26日刊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瑞庭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趋势没有变,加之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短期内虽然外贸有压力、有挑战,但从中长期来看,外贸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态势不会变。
  从发展基础看,上半年我国外贸出现逐季向好态势,一季度、二季度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增长基础更为扎实和稳健;从内生动力看,具有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大幅增长,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外贸增长重要动能,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超过60%,拉动整体出口增长近2个百分点;从增长空间看,我国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上半年,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五国的进出口规模同比分别增长5.4%、7%、10.5%、35.6%,均高于同期整体进出口增速。
  对外贸易是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的核心环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迫切需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必须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综合施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不断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
  一是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需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扩大保单融资增信合作,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发挥稳外贸相关工作机制作用,加强对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的保障。
  二是稳住对主要经济体出口。对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重点是稳定和扩大新优势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先进技术设备等重点产品的进出口规模,着力提升贸易质量和附加值。对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重点是加大开拓力度,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等的作用,持续深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出口货物退运通关效率。
  三是着力增强外贸政策协同性。增强政策协同效应,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外贸大省发挥好稳外贸主力军作用,鼓励其加大产业创新支持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鼓励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等新兴领域发展;推动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平台等贸易新业态发展,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高水平建设运营;强化贸易促进拓展市场,积极搭建国内外经贸合作推介活动平台,畅通贸易通道;等等。
 
如何在拉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环球时报7月13日刊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所长王友明撰写的文章,就如何在拉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表看法。
今年3月份与中国建交的洪都拉斯6月正式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拉美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由此增至22个。较之其他地区,拉美地区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在时间上稍晚一些,但经过观望和研判后,它们发现“一带一路”确实是中国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于是迅速掀起群体性加入潮。几年来,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一带一路”项目已在拉美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一带一路”已在全球范围内由“大写意”全面铺开阶段进入“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建设阶段。总结在全球推广的共性和特性经验,结合拉美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因国施策,在以下方面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其一,基建大工程与“小而美”民生项目齐头并进。“一带一路”广受拉美国家青睐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中国基础建设优势产能的转移。美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拉美是全球基础设施最为欠缺的地区,矿区至港口的基础设施巨大缺口直接拉升初级产品的运输成本,严重掣肘拉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在基建领域独有的技术、成本、人力三合一优势契合拉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今后在拉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承建和投资大型基建项目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鉴于路桥港口、机场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牵涉面广等特点,加之拉美政治生态钟摆效应加快,今后投资和竞标大型基建项目的方式需要因应调整。一是不必一味热衷竞标基建项目总体工程,可以集中资源竞标某个分项目和分工程。二是不要总是单枪匹马地拿下整个工程,可联手西方和当地优质公司以三方乃至多方合作的方式投资和承建大型基建工程。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精耕细作不能忽视当地民生项目,比如城市道路翻修、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城镇化改造、安装照明实施等等,以“小而美”的项目佐助基建大工程从而彼此相得益彰。
  其二,瞄准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等新业态。拉美多国已抓住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契机,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发展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等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在拉美的绿色投资增长迅猛,已由2021年9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23亿美元。今后,“一带一路”在拉美的深耕可聚焦拉美的绿色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光伏等绿色能源,打造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
  一是在拉美的绿色投资和并购投资可瞄向“锂三角”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三国,对其丰富的锂资源进行绿色开发及应用。二是拉美数字鸿沟较大,可借助“一带一路”深化与拉美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以5G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在拉美构建“新基础设施”。除了在智利等国加强高新信息技术合作,还可在古巴、尼加拉瓜、多米尼加等国加大移动和宽带覆盖率;在安第斯山脉和雨林地带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现代信息通讯。三是拉美跨境电商发展空间巨大。疫情期间,世界电商巨头纷纷涌入拉美,直接带动拉美电商市场井喷式发展。我国电商发展技术占优且运营管理经验丰富,可借助“一带一路”在拉美大力投入跨境电商市场。
  其三,民营经济投入其中是应有之义。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投资拉美的重要行为主体,其中很多投资采取公私合营的PPP模式,成功范例不在少数。“一带一路”在拉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力。可借鉴我国民营资本在非洲投资的经验,在拉美国家探索建立由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业园区,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和资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四,政策沟通的短板亟须补足。一些中资企业在拉美投资建厂遭遇水土不服,原因之一在于投资拉美前对其国别政策没有吃透,比如因不了解该国环境政策,一条通往矿区的路两三年没有任何进展;因不了解税收政策而被罚得血本无归等等。这些教训表明,某个政策没有吃透就可能导致本该双赢的项目停滞甚至夭折。有鉴于此,在“一带一路”深耕阶段,须将“五通”中的政策沟通前置。
  除了上述几点思路,如何应对在拉美最大的域外掣肘因素——美国因素,也是深耕细作“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加强“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也须跟上,力避相关项目被西方媒体无端泼脏水的情况再次发生。
 
投资视点
 
北京发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近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围绕市场基础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高标准统一、市场监管公平、京津冀高水平协作、"两区"制度型开放等6部分安排了22个方面具体任务举措,一方面以清除不合理的制度"篱笆"做实"减法",另一方面以要素市场化改革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土壤"做好"加法"。
  "北京具备充裕的人才、数据、技术、资本等优势资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实施方案》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将以制度规则统一为基础,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商品和服务市场运行效率为关键,深化改革创新,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加快推动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形成示范引领,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发展环境和要素保障。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部署。对此,《实施方案》将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独立成章,将"合作""联动""协同"作为关键词,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和制度机制障碍,充分发挥首都市场和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拓展消费、投资、流通等方面的空间,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数据、资本等要素,在京津冀区域政务服务合作、信用监管联动、跨境贸易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格局。
  《实施方案》也突出"两区"建设协同推进,支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通互促。"本市注重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以更加有力的措施释放首都大市场潜能,助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相关负责人说,《实施方案》紧紧抓住制度型开放这一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扩大国际科技领域交流合作,促进数据、知识产权、人才、投资等关键要素双向流动开放,系统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推动要素大流通、大交易,引领国际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聚力抓好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顺畅。
  据了解,北京将通过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四个一批"任务为抓手靶向发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发挥北京优势,在探索绿电消纳碳市场补偿机制、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标准体系、实施国际人才全环节改革等方面"率先攻坚一批";着力落实国家要求,以开展网络违法违规整治、不当干预市场行为治理、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巩固一批";着力强化北京高质量发展特色,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改革等领域改革"深化拓展一批";着力引领制度创新示范,坚持"为国家试制度"导向,向国家积极争取赋权,在京先行示范,在数字经济标准创制、建设全国性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全国电力市场基础交易规则等领域改革中"前瞻探索一批"。
 
上海出台全国首部涉融资租赁行业的地方法规
 
  近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下称《规定》)。根据《规定》,浦东新区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多元方式融资,进一步引导融资租赁行业赋能实体产业发展。同时,浦东新区支持企业发展离岸融资租赁业务,鼓励企业在涉外经营活动中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等。
  上海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沈建平表示,《规定》是全国首部专门涉及融资租赁行业的地方法规。通过地方立法,聚焦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以融资租赁企业的切实需求为导向,在进一步优化行业资金供给、促进跨境业务、提升法治环境方面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撑,为融资租赁企业更好服务绿色低碳、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相信随着法规的落地落实,上海融资租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规定》共19条,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
  一是把握融资租赁业务特点,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根据《规定》,浦东新区要发挥授信机制的杠杆作用,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业务,助力实体产业发展。同时,《规定》将进一步引导、推动企业开展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
  "《规定》出台后,将有利于灵活运用业务集中度和关联度等监管工具,提升融资租赁公司业务领域与产业政策的相容性。"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示。
  二是破解融资租赁发展难点,优化行业发展的制度规则。《规定》明确,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内的融资租赁公司进出口飞机、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对涉及跨关区的鼓励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
  同时,《规定》提出,深化融资租赁领域制度型开放,推动优化离岸融资租赁对外债权登记制度,支持企业发展离岸融资租赁业务,鼓励企业在涉外经营活动中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支持融资租赁公司降低业务成本,支持在境内以外币形式收取租金和支持外币租金收入的流转使用等。
  三是关注融资租赁发展焦点,制度赋能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规定》提出,支持融资租赁公司依法设立项目子公司,鼓励相关部门提供便利。根据《规定》,浦东新区要培育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做大做强,支持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多元方式融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拓展发展空间。
 
上海海关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9条措施
 
  据悉,海关总署今年6月发布《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近日,上海海关结合上海外贸格局变化和企业产业实际需求进一步出台6方面共29条措施,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激发产业业态发展活力,支持上海市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
  其中,在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上海海关支持开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支持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支持先进制造业在综保区内集聚发展;支持培育上海高能级商品交易平台,如推动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实际运作、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开展保税油气现货交易等。
  在稳定和扩大重点产品进出口规模方面,上海海关支持促进优质农食产品进出口;对符合条件的进口矿产品、原油实施"先放后检";支持以"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产品扩大出口;聚焦首发经济,推进进口食品化妆品样品通关便利。
  在支持外贸企业"轻装上阵"拓展市场方面,上海海关支持以"一站式"通关服务、一体化保税监管、一揽子税收征管,促进总部企业集聚运作和能级提升;创新试点集团式、产业链供应链式"1+n"(主体企业及相关企业)组团培育认证模式;加大经核准出口商培育力度;排摸出口企业遭遇不合理贸易壁垒情况,将以全链条服务,帮助企业应对不合理贸易壁垒;加强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维权指导;为企业提供容错纠错、守法便利通道。
  在增强外贸韧性方面,上海海关将深化集成电路监管创新试点,全面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试点实施细胞治疗研发用特殊物品及商业化产品通关便利措施;综合运用企业集团保税、内销便利化等政策,推动国产邮轮、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优化跨境电商进口退货监管模式,支持企业开展退货中心仓模式;推动综保区内企业开展本集团国内自产产品保税维修业务;保障lng(液化天然气)加注常态化运行,并探索扩大加注范围。
  在助力提升贸易和上海航运中心能级方面,上海海关支持虹桥、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提升平台功能;推广进口转关"离港确认"模式;在长三角内陆集装箱码头与上海洋山港之间持续推广"联动接卸"模式。
  在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包括了智慧海关建设、提升智能审图应用效能、推进出口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模式试运行、支持推进危险品和超高超宽特种箱等进出口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模式、试点进口汽车和摩托车"两证合一"改革、加强外贸统计监测分析等。
 
深圳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制定制造业金融服务考核方案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联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深圳制造强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6个方面、21条政策措施,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为深圳制造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主动融入深圳制造业相关发展战略,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专精特新"、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及"工业上楼"、绿色发展、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融资需求,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力度;不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推动制造业中长期、信用贷款、首贷投放;持续优化内部定价机制,积极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在优化调查和审批流程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授信体系,结合重点制造业企业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信用评价模型和风险防控体系。在完善组织架构方面,鼓励银行机构探索成立制造业金融服务中心,在组织机制、资源配置、信贷审批等方面实施专业化、特色化管理。
  在改进考核激励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制定制造业金融服务考核方案,充分体现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导向,合理界定尽职认定和免责情形,引导员工勤勉尽职。在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方面,提出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风险防控的科技支撑、严格贷款"三查"、进一步健全联合授信机制防止"过度授信",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等意见。
  《指导意见》表示,监管部门将加强统计监测和分析评价,及时通过现场检查、调研督导等方式发现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工作联动,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
 
西方所谓“中国+N”计划脱离现实
 
环球时报7月21日刊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玉贵撰写的文章指出,过去几年来,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加大对华遏压等复杂因素影响下,西方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寻求将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种转变一开始被称为“中国+1”。随着美方不断鼓噪“友案外包”“多岸外包”,“+1”发展成“+N”,相关动向也演变成部分市场人士眼中的所谓“中国+N”计划。
  “中国+1”或“B计划”最初由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随着中国本土制造成本上涨加上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以及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美欧企业近年来开始跟进该计划。而从全球经济竞争和产业变迁的趋势来看,所谓“中国+1”或“中国+N”既不值得被跟风渲染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全球产业分工与发展有其自身演变规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或打造同样有其自身规律,既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人为切割,否则要么欲速则不达,要么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影响全球产业链或供应链的稳定。
  工业革命以来,真正称得上“世界工厂”的国家是英国、美国和中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则是一定范围内的“世界工厂”,这六个国家也是当今世界工业设计与制造能力最强的经济体。
  从区域和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来看,作为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先行经济体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自19世纪以来曾长期位居全球制造之巅,甚至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仍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工业革命稍晚于英国的法国,既是欧洲传统农业强国,也是欧洲乃至世界性的重要工业化国家之一。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美国,早在1894年即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大国。美国的工业实力与高科技竞争力特别是颠覆性创新能力,在二战期间以及战后工业革命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2.79万亿美元,尽管总量低于中国的4.98万亿美元,但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美国仍是技术最领先的,占据着价值链最顶层。德国作为当今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和制造业强国,不仅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也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管理严谨的创新型国家。至于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扮演全球产业和制造中枢角色的日本,尽管受到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而失去了以往气势,但仍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三的制造业强国。
  以中日韩为中心、东盟和印度为重要支撑的亚洲供应链,以美国为中心、加拿大和墨西哥为侧翼的北美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英法意等为支撑点的欧洲供应链,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结合各自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运营布局,形成当今世界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三大制造业中心”。其中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30%的份额,因而被誉为头号“世界工厂”。
  从全球产业发展史来看,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前后持续了200年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并以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获得三大红利——“入世”红利、全球制造业转移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经济规模连上台阶成为全球第二,并在2010年左右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段均比较完整的新兴经济体。
  但一方面,也正是从奥巴马执政美国的2009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等举措。中美2007年左右形成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格局在持续10年之后,随着美方2018年单方面挑起对华经贸摩擦而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断裂。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入世15年后开始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区间。2015年起,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始出现向外转移与继续吸收外资并存的局面,有些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以越南、印尼、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尚不具备中国这样作为“头号世界工厂”的完整产业链配套、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相应的产品包装设计、市场推广、信息咨询、售后服务与金融支持等体系化条件和能力。但它们普遍拥有较为充足而且年轻的劳动人口,基础设施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产业承接与配套能力提升较快,未来有潜力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支点。而对七国集团成员国的决策者而言,站在本国经济安全角度“反思”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而寻求在全球经济变局中的最优应对方案,本身可以理解。但当过多泛政治化因素和阵营对抗思维掺杂进来,这种“反思”和应对就明显脱离了正轨,结果适得其反。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需要审慎应对以稳住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基本盘与核心盘,但也不必过于担忧“中国+N”战略带来的冲击。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中枢地位有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当然,真实世界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有时无法与一般的静态假定完全契合。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边际成本的提升以及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技术变革与贸易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霸权主义的抬头,中国需要通过内外循环的高度联动与相互支持,通过大力推动数字技术革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来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战略围堵,为如期实现我们的远景规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IMF上调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0%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0%,较4月预测值高出0.2个百分点。
  IMF预计,2023年和2024年全球经济都将增长3.0%,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较今年4月预测值有所上调,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与4月预测值持平。
  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1.5%,明年预计将增长1.4%。美国和欧元区经济预计今年将分别增长1.8%和0.9%,明年将分别增长1.0%和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预计将增长4.0%,明年将增长4.1%。中国经济预计今年将增长5.2%,明年预计增长4.5%。
  IMF认为,尽管2023年全球经济预期较此前预测值有所上调,但以历史标准衡量,增长势头仍然疲弱,各国为抗击通胀采取的加息政策继续拖累经济增长。IMF预计,全球总体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7%降至2023年的6.8%,2024年将降至5.2%,但仍将高于疫情前约3.5%的水平。
  IMF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风险仍偏向下行,表现在通胀可能长期持续、金融市场可能重新定价、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债务困境可能加剧以及地缘经济割裂可能加深等。
  IMF建议,对于大多数经济体而言,首要任务仍是抑制通胀。此外,还应保持金融稳定;调整财政政策确保债务可持续性,保护脆弱群体;缓解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融资困境;加强多边合作,加快绿色转型、减缓气候变化等。
 
美国债务膨胀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人民日报7月26日刊发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肖立晟撰写的文章指出,美国债务膨胀影响全球金融稳定。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近日发布的2023长期预算展望报告显示,2023财年公众所持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98%,2029财年将升至107%,超过历史高点。报告警告,处于高位且不断增加的债务将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推高偿付给美债持有者的利息支出,给财政和经济前景带来显著风险。
  近年来,美欧日等多个国家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这不仅是当前全球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亦是多国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的直接推手。由于美国国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美国政府债务问题有明显的负面外溢效应。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美国政府债务规模相对偏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部门债务余额与GDP之比(即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美国政府部门杠杆率高出二十国集团成员均值13个百分点左右。从本质上看,经济增速下滑导致的长期财政收支失衡是美国政府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比如,早在2017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便签署了《减税和就业法案》,尝试通过更大规模的举债来为减税提供资金支持,当时就引发了全球对美国政府债务问题的担忧。
  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美国政府债务规模连年攀升、债务闹剧反复上演,不仅会对其国家信用造成负面影响,也会进一步限制其财政政策的实施空间,损害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过去几个月,市场避险情绪的变化导致美股、美债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今年5月下旬,美国标普500波动率指数一度升至20以上的相对高位,一个月期美债收益率更是突破6%,投资者对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的恐慌使得资本市场震荡加剧。一旦市场避险情绪演绎到极致,国际资本的流动可能会对其他一些国家造成沉重打击。例如,2013年5月,美联储超预期释放缩减资产负债表的信号,投资者担忧宽松政策将提前结束,美债收益率迅速上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缩减恐慌”之中。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缩减恐慌”的冲击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本币大幅贬值。
  总之,美国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反复出现,不仅会对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也会使全球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恐将面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等多方面金融压力。
  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政策利率料将继续保持高位,政府债务压力或进一步加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显示,美国政府净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将由2022财年的1.9%猛增至2023财年的2.5%,在2033财年或将达到3.6%,这一数值明显高于德、法等其他发达经济体。
  总体来看,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在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的配合下,短期内美国政府仍可以实现“财政赤字货币化”,美国国债出现实质性违约的概率并不大。不过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际货币体系加快多元化探索以及数字货币日趋成熟,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影响力将遭受更多挑战。若美国政府继续忽略财政收支状况,肆意举债,其债务违约风险将明显提升。国际社会呼吁,美国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管控自身财政收支及债务风险,稳定全球经济金融体系。
 
美联储再度加息25个基点
 
  据报道,在6月维持政策利率不变后,美联储在7月的议息会议上再度加息25个基点,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
  7月2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5.25%-5.50%的区间,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第11次加息,且已累计加息525个基点。
  鲍威尔在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通胀一再证明其比美联储和其他预测者预期的要更强;仍需要将政策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限制性的水平,必要的话将做好进一步加息的准备。
  但比起早有预期的加息幅度,市场当前更关注美联储在年内剩余三次会议上的政策动向。
  尽管6月公布的美联储点阵图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的发言都指向--在6月之后,美联储还会加息两次、每次25个基点。不过,在美国6月通胀数据出现超预期回落后,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有可能将在7月本次会议上加息25个基点后,就结束本轮的加息周期。
 
欧洲央行宣布再次加息25个基点
 
  7月27日,欧洲中央银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25个基点。
  欧洲央行当天发布公告说,自8月2日起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上调至4.25%、4.50%和3.75%。
  公告说,欧元区通胀率预计在今年内进一步下降,但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超过2%的中期目标。欧洲央行将以通胀率数据为依据,让欧元区关键利率达到足够高的限制性水平,并在必要时维持在这个水平,促使通胀率回落。
  公告还指出,欧洲央行决定将最低准备金利率定为0,通过减少为准备金支付利息,让货币政策充分传导至货币市场。
  自去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以来,欧洲央行已连续加息九次,共计加息425个基点。
 
俄罗斯央行意外加息100基点
 
  据报道,俄罗斯央行7月21日意外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100个基点至8.50%,加息幅度高于外界预期。
  俄罗斯央行在政策声明中表示,为了在2024年及以后将通胀率稳定在接近4%的水平,未来会议上将继续保持进一步提高关键利率的可能性。
 
香港金管局将基本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75%
 
  据悉,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 7月27日宣布,其将基本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5.75%,即时生效。
  基本利率是用作计算经贴现窗进行回购交易时适用的贴现率的基础利率。目前基本利率的确定方式为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下限加50基点,或隔夜及1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的5天移动平均数的平均值,以较高者为准。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7月26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5.25%至5.5%之间。
 
日本6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3%
 
  据悉,日本总务省7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6月去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0,同比上涨3.3%,为连续22个月同比上升。
  数据显示,日本6月核心CPI同比涨幅较5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第15个月高于日本央行2%的通胀目标。食品价格上涨和电价降幅缩小是推升CPI的主要原因。食品方面,拉动作用最大的统计类别包括蛋奶制品、碳酸饮料等。
  日本央行将于27日至28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日本媒体与专家认为,需求扩张型通货膨胀还未出现,7月日本央行修正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高储蓄为日本经济赋能加力
 
证券时报7月25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高储蓄为日本经济赋能加力。
  日本央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日本的家庭金融资产升至2043万亿日元,创出历史新高,而且日本家庭金融资产已连涨三年。2020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余额首次站到1900万亿日元之上,次年底膨胀到2023万亿日元的创纪录水平,之后受疫情影响在2022年出现小幅回落,但今年前三月一举扭转跌势,且再次突破前期历史峰值。
  家庭金融资产是指由现金、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养老保险以及信托投资等形成的金融产品组合。就品种结构而言,储蓄存款占到了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的54.2%,并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即便是日本央行长期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哪怕是股票、债券等风险类资产出现持续走牛行情,也未能改变与动摇日本家庭对银行储蓄的钟爱以及异常稳定的专注,正是如此,现金储蓄在过往30年日本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一直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权重。
  除对现金存款保持着强烈偏好外,目前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保险、养老金和标准化保障的占比为26.2%,这样,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无风险资产的比例达到了80.4%,相应地,股票投资仅占11%,投资信托更是低至4.4%。必须强调的是,仅在上世纪80年代泡沫时期,日本家庭股票投资配比超过了20%以上,泡沫破灭后的30多年中日本家庭部门对股票投资的占比一直稳定在10%左右;另外,日本央行自2016年开始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压低国债收益率的同时也使二级市场国债价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赚钱效应,尽管如此,日本民众的参与率与入场率也不高,更多的则是选择紧紧地捂住自己在银行的储蓄钱袋子。
  日本家庭之所以高配无风险金融资产尤其是储蓄资产,首先与日本政府所主张的金融制度安排高度相关。二战以后,为了拉动工业发展,日本政府建立了以银行为中心的“护送船团”式金融体制,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相应地,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居民储蓄运动”,鼓励居民增加银行存款,并推出了免除存款利息税等系列优惠政策,结果是,在二十多年时间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日本居民的存款储蓄习惯也从此养成。不仅如此,长期的储蓄政策引导等于就是无风险投资意识的反复熏陶,由此造成了日本居民所拥有的市场化金融知识相对不足,至今仍有高达75%以上的家庭不参与股票投资,而对于为什么不持有股票,日本证券交易商协会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是,超过一半的家庭回答“相关知识不足”。
  时至今日,日本金融政策对银行储户的利益保护依然在不断地健全与强化。一方面,针对个人储户在信息获取以及竞争地位完全处于不对称的现实,日本的法律明确要求对于任何一款无风险或者低风险金融产品,银行都必须向用户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说明,否则就会按照《金融商品销售法》以及《消费者契约法》进行追究与处罚;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创建了存款保险制度与储蓄保护基金两大金融“防火墙”,确保在银行遭遇破产的状况下储户能够受到尽可足够与切实的补偿。这种“护城河”式的制度安排也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储蓄选择行为,同时也使得无风险投资意识深入人心。
  家庭制度的演变也是日本民众在金融资产配置上避险意识特别强烈的因由之一。日本的传统家庭制度是父权极强的直系家庭,有户主权和“家督”继承权两大支柱,其中“家督”继承权——长子继承制是日本家制度的核心,长子夫妇或与父母同住的子女是“家督”的继承者,也因此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家庭构架与义务安排曾长期、有效地支持了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的蓄积,并表现出非常显著的遗传特征;虽然后来日本政府新修订的民法否定了传统的家庭制度,日本的家庭形态开始由直系家庭向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转变,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家庭金融资产也有所分散化,但随后日本便步入老龄化社会,且由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代际差异,日本子女与老人同居的家庭快速减少,而家庭的小型化一方面驱使年轻家庭为购房而储蓄,另一方面也导致老年家庭需要为养老而储蓄。
  回过头去看,除了泡沫经济的破灭让当时不少日本家庭承受了股票投资的损失之痛外,始于1990年代初一路下跌的房价更给日本民众进行了一次残酷的风险教育。上世纪80年代。房产曾一度占据了日本家庭资产的50%以上,房市也成为了不少日本人投机与追梦的天堂,只是随后持续30多年的房价阴跌让许多的投资人折戟沉沙,日本家庭也开始迅速地“去房产”,最终房产在日本家庭资产的占比缩水至目前的21%。虽然房产并不属于金融资产,但投资损失的惨重却极大地强化了日本不少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并不可避免地映射与放大到股票等风险性资产之上,进而也使得其对储蓄等无风险资产的配置更为宠爱有加。
  不得不强调的是,金融资产置于家庭账户之下,只能显示出特定单元财富的体量,而进入到国家金融体系之中,则构成了国民经济循环的巨大能量,尤其是日本一半以上的家庭金融资产以储蓄形态存在,等于拥有了一座可为经济提供丰沛血液的私人蓄水池。对此,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阐释了“资产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指出资产的蓄积使社会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创造出愈益增多的国家财富;而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作为后来宏观经济学基石的鸿篇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储蓄等于投资的著名恒等式。
  有意思的是,日本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日本经济腾飞之父,也是日本首部《经济白皮书》的撰写人都留重人教授则以真实的案例证明了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日本的资本主义─以战败为契机的战后经济发展》一文中,都留重人经过比较研究发现,1960-198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之所以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是因为当时日本的国内总储蓄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要明显地高于其他工业国家,其中1964-1968年间日本的储蓄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为36.2%,同期的美国则只有15.7%、英国为18.8%、西德为26.7%、法国为25.7%,而从1969-1980年,该数值分别为:日本41.6%、美国15.3%、英国20.7%、西德28.6%、法国29.3%。
  都留重人主要是从储蓄可以转化投资的角度阐述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为此他特别强调,当产业出现了典型的结构性变化——平均每个劳动力需要更多的资本装备时,如果没有足以促进这种结构变化的投资,这种变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1990年之后日本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并由此开启了“失去的30年”,但并不能说明高储蓄作用力已经退场,而是转换到储蓄→消费的层面对经济赋能加力。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日本出口在过去20年一直处于递减状态,整体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降至目前的21%;与此同时,持续的通缩令日本企业资产表变坏,“去负债”挤压与抑制私人投资,但庆幸的是,消费接过了经济增长的接力棒,尤其日本家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往30年中一路爬高,且正是仰仗于超过60%的消费势能,除个别年份出现衰退外,日本经济在“失去的30年”中都维持着正增长。
  不错,储蓄与消费存在着跷跷板效应,即家庭储蓄的增加往往会对消费形成“挤出”,但这种结果更多的只会在民众收入递减、储蓄率还不够高以及大众对未来生活预期充满不安的环境中发生。如前所指,日本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数十年来储蓄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家庭储蓄处于高度稳定状态,既可增强消费的底气与信心,也可将工资的增量更多地转移到消费。虽然保守地估计过去30年中日本平均工资仅增长4.4%,但在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趋势中还能保持工资的增升已属不易,而且最近三年日本的工资上涨幅度开始加速,去年日本各行业工资收入同比增长4.8%,创出24年的最高增速,且今年可能续创新高;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民人均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50%,不仅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更令新兴市场经济体望尘莫及,民众能消费的厚实基础可见一斑;另外,保险、养老金和标准化保障在日本家庭金融资产中占比位居第二,说明民众为自己加装的未来生活安全设施较为稳实与牢靠,而且日本政府推出的个人DC型计划和个人储蓄账户计划两大商业养老保险政策将20岁以上的居民悉数吸收了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供给侧高质量的辅佐与策应,敢于消费很容易成为日本民众的行为趋势,经济也由此获得了持续前行的内在动能。
 
印度大米出口限制加剧全球食品通胀担忧
 
  据报道,印度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7月20日发布公告称,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印度将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即日生效。此举引发市场对全球食品通胀进一步加剧的担忧。
  公告说,强季风降雨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在大米零售价格一个月内上涨3%后,政府决定实施限制大米出口。
  印度大米出口商协会主席克里希纳·拉奥表示,贝宁、塞内加尔、科特迪瓦等非洲国家受印度大米出口限制影响尤为严重。
  印度是世界重要大米出口国,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总量约2200万吨,占世界大米出口量40%以上,受本次出口禁令影响的大米出口量约1000万吨。受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7月初发布的大米价格指数显示,全球大米价格徘徊在11年来高点附近。
 
香港已锁定7300公顷土地供应来源
 
  7月23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土地房屋是关乎经济民生的重要并须迫切处理的课题。本届政府上任一年多以来,以"提量、提速、提效、提质"为方针,大力造地建屋。当中的重点之一,是寻觅足够的土地供应,以满足市民的住屋和工商百业发展的需要。
  陈茂波介绍,香港特区政府已经锁定了未来7300公顷土地的供应来源,超出了《香港2030+》报告预计2019至2048年间6200公顷的土地需求;而未来十年,"熟地"的供应量将达到约3300公顷,当中超过一半将来自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这两个策略增长区。
  陈茂波表示,必须要全方位、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加快造地建屋,积极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创容赋能,因此需要精简法定程序,更好统筹政府行政流程,增加人手供应。
  据了解,香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地供应的速度面对多项制约,其中之一是一些不合时宜或过于冗长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另一个则是建造人手短缺。最近,香港特区政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有望较显著地提升香港土地房屋供应的速度。
  就在两周前,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2022年发展(城市规划、土地及工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草案修订了六条主体法例,精简了城市规划、收回土地、填海、道路和铁路工程等法定程序,并提出了多项加快发展进程的措施,例如精简《城市规划条例》下的制图步骤以加快规划过程。
  除了精简法定程序取得阶段性成果,香港特区政府亦已提升内部行政流程的统筹。香港发展局成立了督导小组,全面检视涉及各范畴的程序,理顺和统一审批部门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至今,已推出多项与11个范畴相关的精简措施,涵盖建筑物高度限制、园境要求、地契内设计和规划条文、上盖面积限制、楼面面积和地积比率限制等。除了减少部门间重复处理的工作,亦提高了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和确定性。
  陈茂波指出,精简程序、更好统筹流程以外,还需提升香港建造业的生产力,包括加强应用先进建筑技术及创新科技,同时增加建造业整体的人力供应,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能够真正按计划尽早落成建设。其中,在应用先进技术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已先后向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合共注资22亿元,香港发展局已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专责统筹"组装合成"等高效建筑技术的应用,推动业界使用创新科技及提升生产力。
  陈茂波指出,7300公顷的土地总供应量中,北部都会区将提供逾3000公顷土地,人工岛则提供1000公顷土地,合计占总供应量近五成半。
  陈茂波表示,北部都会区有助促成香港"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加速推进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香港发展局正加速推进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并会在年内提出具体发展计划。政府将于短期内就区内旗舰项目"新田科技城"的发展方案和土地规划展开咨询,目标是于明年就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开展土地平整工程。
  至于人工岛填海计划,陈茂波表示有三大重要定位,第一是成为主要住宅土地供应来源,提供约20万个住宅单位,可容纳50万至55万人居住;第二是它将发展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提供合共约500万平方米商业楼面;第三是它将连通港岛、大屿山、机场、港珠澳大桥口岸和新界西,以及将来通往深圳前海的铁路,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畅达的交通网络。
  陈茂波指出,当人工岛发展全面成熟后,相关经济活动预计可为香港带来每年约2000亿元的增加值,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约7%。项目填海得来的私人住宅和商业地皮,粗略估计可带来7500亿元的卖地收入,单计土地收益已超出其建设成本,而当中尚未计算便捷交通推动沿线和其他区域的发展,以及上段所述的经济活动效益。
  "北部都会区是推动创科和其他策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是落实'南金融、北创科'产业布局、香港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协同合作,以及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该区同时是香港土地和房屋的未来重要供应来源,将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并创造新的优质宜居生活空间。"陈茂波称。
 
投资分析点评
 
  ▲科尔尼称中国仍是最热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之一
 
  7月25日,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发布第12期《全球离岸服务目的地指数》报告(GSLI),研究揭示了影响各国吸引离岸服务外包的关键因素。印度、中国和马来西亚继续位居榜单前3位,巴西和英国分别位列第4和第5。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泰国和墨西哥入选前10。此外,阿联酋和摩洛哥分别位列中东和非洲地区之首,全球排名也在不断提升。
  报告表示,在技术飞速发展和趋势不断变化的时代,企业希望能够降低成本、扩大人才规模、通过全球人才库的使用提高企业效率。在此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跨境商业服务,如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外包和工程设计等。全球商业服务市场规模也从2022年的624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6810亿美元,进一步推动全球离岸服务需求的增加。
  据介绍,为更全面地评估离岸服务目的地的吸引力,今年的《全球离岸服务目的地指数》(GSLI)将评估范围从2021年的60个国家增加到78个,评估指标从47个增加到52个。这些评估指标仍围绕原来的四大评估维度,即:金融吸引力、劳动力人口技能水平和可获得性、综合营商环境和数字化能力。
 
  ▲研究报告称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温和复苏
 
  近日,天眼查研究院发布2023年上半年投融资情况分析报告。根据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风险投资市场保持温和复苏状态。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风险投资市场共发生4137起融资事件。其中,今年1月、2月以及3月分别发生870余起、760余起以及830余起融资事件,数量位于上半年前列。
  从融资事件行业分布来看,与制造业相关的融资事件占据主要位置。其中,生产制造、医疗健康以及企业服务等三个行业相关融资事件数位居前列,分别拥有890余起、630余起以及390余起。
  从地域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及北京等五个区域融资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720余起、700起、530余起、520余起以及500起。其中,在广东区域,深圳优势明显,超6成的融资事件发生在该地;在江苏区域来,苏州以接近半数的融资事件位居前列,成为与北上深"旗鼓相当"的创业高地。在浙江区域,杭州与宁波占据融资事件地域分布的主流。
 
▲通润装备拟定增募资17亿
 
  7月26日晚间,通润装备(002150)披露一则定增预案,公司拟向包括控股股东正泰电器(601877)在内的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不超过1.07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7亿元,将用于18GW光伏、储能逆变器扩产项目和5GWh储能系统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本次定增最核心的募投项目18GW光伏、储能逆变器扩产项目和5GWh储能系统项目将投入13.5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购置土地、改造与新建厂房,并购置生产设备、建设相关生产线。项目由公司子公司正泰电源实施,建设期为24个月。建设完成后,公司将拥有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能18GW和储能系统产能5GWh。
  在本次定增预案中,作为通润装备控股股东的正泰电器,也将认购发行股份总数的29.99%。截至目前,正泰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温州卓泰合计持有公司1.07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9.99%,南存辉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本次发行完成后,正泰电器仍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南存辉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通润装备易主正泰电器也是刚刚发生不久的事。2022年11月,正泰电器宣布,计划斥资10.2亿元收购通润装备控股权,并向后者注入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相关资产。正泰电器认为,本次交易将使双方在市场渠道、技术研发、产品和品牌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提升交易双方的业务拓展能力和竞争实力。为此,正泰电器与通润装备的原控股股东常熟市千斤顶厂及其一致行动人签署协议,拟支付10.2亿元金收购后者所持通润装备约1.07亿股股份,约占通润装备总股本的29.99%。
  同时,正泰电器对通润装备控股权的收购,还与向后者的资产出售互为前提条件。正泰电器向通润装备出售的核心资产为正泰电源的控制权。彼时,正泰电器持有正泰电源96.21%股权,正泰电器计划和正泰电源的其他少数股东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整合正泰电器控制的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相关资产,并在整合完成后将合资公司100%股权转让给通润装备。
  从正泰电器的角度来看,此次收购与资产注入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光伏逆变器及储能业务的一体化协同效应,并强化海外销售渠道建设。对于通润装备而言,获注入的光伏逆变器资产将大大提升拓展新能源市场的速度。这一收购暨资产注入事项,也在今年得以实施完成。
  而通润装备本次的定增预案,其核心募投项目的实施方正是正泰电源,此举也可以视作在正泰电器的支持下,公司进一步加码新能源业务板块。
 
▲科力远拟定增16亿元用于电池级碳酸锂等项目
 
  据悉,科力远(600478)7月21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6.07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3GWh储能系统产业化项目、大数据智慧储能管理系统技术开发项目、新型储能电池研发及中试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借款。
  定增预案显示,本次发行的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法人、自然人或其他合格的投资者。
  科力远拟使用募集资金7.9亿元用于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1.93亿元用于3GWh储能系统产业化项目;6725.7万元用于大数据智慧储能管理系统技术开发项目;7600.38万元用于新型储能电池研发及中试项目;4.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借款。
  科力远认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有利于公司锁定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为锂电及储能行业的研发生产提供充足、可靠的锂资源保障。
  科力远主要从事电池及材料业务,公司对以锂电全产业链为转型方向的布局寄予厚望。
  近日,科力远披露公司锂电相关项目进展,公司在宜春市拥有4座地下锂矿资源,目前规划了3万吨碳酸锂产能,目前首期1万吨碳酸锂产能即将在7月底投产,余下2万吨产能,预计将于今年底明年初投产。同时,科力远透露,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争取更多的上游资源。公司生产的碳酸锂主要供给由公司牵头成立的产业联合体企业,以保障终端储能订单供应,在有余量的情况下也会面向市场销售。
  在储能业务方面,科力远表示,公司将紧抓上游原材料、下游储能市场,横向联合产业链内优质企业成立产业联合体,纵向撬动各界资金资源成立储能产业基金,快速抢占储能市场。
 
▲力星股份拟发6亿元可转债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
 
  7月27日晚间,力星股份(300421)披露可转债发行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不超过6亿元,将用于力星股份南阳基地新能源汽车用钢球建设项目、高端精密重载轴承滚子智能制造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拟使用的募集资金额分别为2.1亿元、2.42亿元、1.48亿元。
  根据可行性分析报告,力星股份南阳基地新能源汽车用钢球建设项目拟在方城产业集聚区轴承产业园自行投资建厂,通过购置钢球研磨机、磨球机等关键生产设备,后道工序智能化设备以及智能仓储物流设备,建设高效的新能源汽车钢球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新能源汽车钢球年产能9万车(2.52万吨)。
  力星股份表示,在汽车制造产业链景气度恢复、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作为国内精密轴承钢球龙头企业,其下游客户及整车厂对轴承零部件的采购需求不断增强。公司称,通过该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提前进行产能规划,扩建汽车轴承钢球生产线,优化设备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提升汽车轴承滚动体的订单承接及交付能力,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力星股份本次募资投向的另一个重头戏是高端精密重载轴承滚子智能制造项目,拟在新增土地上建设9条轴承滚子生产线,各生产线产能将阶梯式释放,完全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风电、轨道交通、盾构机、重卡汽车等领域9648.14吨滚子产能。
  力星股份表示,滚子作为公司重点开发的高精尖产品,在大型化风电滚子开发方面已实现了较大突破。通过项目的实施,公司新增4条风电机组精密轴承滚子生产线,顺应风电行业快速发展趋势,把握大型化海上风机市场机遇,具备必要性。
 
  ▲mRNA企业斯微生物一工厂暂停运行
 
  据报道,在新冠疫苗研发耗资过亿,却未能成功在国内上市之后,斯微生物近日宣布暂停了旗下一家工厂的运行。2023年7月21日起,斯微生物天慈工厂暂停试运行,相关人员待岗,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员维持工厂的基本运营、现场看护等工作。
  斯微生物表示,斯微生物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奉贤区东方美谷产业园建立了近5万平方米的两个mRNA疫苗生产基地,即天慈工厂和奉贤工厂,其中,天慈工厂处于试运营状态,奉贤工厂已建好但尚未投入使用。
  据悉,去年4月,曾位列国产新冠mRNA疫苗研发的"第一梯队"的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候选疫苗在国内获批临床,不过直到目前,该疫苗尚未获得批准上市。
  斯微生物2016年成立于上海,是专注于mRNA疫苗生产的生物科技初创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包括私募股权公司HongShan(前身为红杉资本中国)。在2021年的一轮融资中,斯微筹集了2亿美元用于资助生产和临床试验。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5月,斯微还获得一轮Pre D轮融资,融资规模数亿元,用于包括肿瘤治疗和传染病疫苗管线开发,但公司未透露投资方的信息。更早之前,斯微生物曾于2019年8月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2021年6月完成近2亿美元融资。
 
▲阿里清仓商汤
 
  据报道,在投资5年后,阿里清仓减持了AI巨头商汤科技。近日,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商汤-W",以下简称"商汤-W"或"商汤")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Taobao Holding Limited(以下简称"淘宝")已有序出售其持有的所有商汤B类股份。
  截至7月21日,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商汤-W 31.9亿股股份,占其已发行股本的9.52%。
  商汤于2014年成立,2021年12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是一家人工智能软件公司,业务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在香港、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设有办公室,在德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均有业务。
  商汤招股书引用沙利文的报告称,按2020年的收入计,公司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同时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商,市场份额达11%。
  商汤上市时发行价3.85港元,上市之初曾短暂被爆炒,股价一度冲高至9.7港元,市值超过3000亿港元。不过,之后商汤-W股价逐步回落,伴随着限售股解禁,商汤-W股价2022年6月30日单日大跌逾40%,一举回到发行价之下。
  阿里对商汤的投资在上市前就已开始,于商汤上市时,阿里通过淘宝共持有商汤24.1103亿股B类股份,持股占比为9.36%。2022年11月8日,阿里首次披露减持了商汤-W,持股占比降至8.74%。
  今年,ChatGPT热潮下,商汤-W 凭借"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在4月一度涨至3.7港元/股,与此同时阿里也开启了新一轮减持,4月11日至7月6日,阿里4次出手,一路将商汤-W的持股数量降至8.16亿股,持股占比降至3.15%。根据港交所的规则,持股低于5%后,后续减持便不再需要披露。
  7月21日,商汤-W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Taobao Holding Limited已有序出售其持有的所有商汤B类股份。
  伴随着阿里的持续减持,商汤-W股价不断下跌,截至7月21日收盘,商汤-W股价已回落至1.72港元,市值仅575.67亿港元。
  除阿里之外,商汤-W的另一大风投股东软银集团也于2022年12月以及2023年的2月、3月、4月多次减持商汤股票,持股比例从17.97%降至13.95%。
  据了解,上市已一年多,商汤仍未走出亏损困境。3月28日,商汤-W发布2022年度业绩报告,营收下滑近两成、亏损60亿元(人民币,以下同),2018-2022年,商汤合计亏损437亿元。
  尽管商汤持续亏损,但投资机构认为,大模型和大算力的融合创新,给商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商汤已打造了软硬结合的AGI基础设施大装置SenseCore,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为了更好地支持通用人工智能(AGI)行业的发展,商汤将SenseCore AI大装置的能力正式面向行业客户开放,协助客户高效训练大模型。
近日,商汤又发布了 SenseTrust治理平台,护航生成式AI可信发展。SenseTrust包含一套完整覆盖数据、模型、应用治理环节的可信AI治理工具,可为商汤自身及行业提供伦理、安全二维一体的检测与加固解决方案,推动发展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正式发布
 
  7月26日,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在东湖之滨正式发布。基金由省级财政出资设立,首期规模200亿元,与省内各地形成联动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力争2至3年在全省形成超过2000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群。
  现场举行了签约仪式,首批85家投资机构、17个投资项目、17个市州政府代表依次上台签约。
  新设立的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定位为省政府出资设立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引导基金。在运行机制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公开遴选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两家基金管理机构共同受托管理基金,借助其专业管理经验和吸引外部资源的能力,招引更多产业要素聚集。
  按照"基金+基金""基金+产业""基金+项目"等模式,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将与地方政府及社会资本等合作设立分母基金(专项基金)或子基金开展投资运作,通过政府出资让利,建立容错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据介绍,基金将主要聚焦"三个围绕"开展投资。围绕创新驱动战略,主要投向天使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围绕全省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主要投向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省委、省政府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围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和强县工程建设,支持与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合作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助力全省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大众汽车集团7亿美元入股小鹏并合作造车
 
  据报道,传统国际车企巨头大众携手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一起造车。7月26日晚,大众汽车集团透露,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收购后者约4.99%的股权,这是跨国车企首次增资我国造车新势力。7月27日,小鹏汽车宣布,将和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
  大众汽车集团透露,其将通过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来强化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地位,并不断推进在华电动化战略的发展,目标是快速拓展全新客户群体及细分市场,以全面参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
  为此,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大众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推向市场。相关合作内容取决于最终的协议达成。
  作为上述紧密、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美国存托股票,每股ADS代表两股A类普通股)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小鹏汽车透露,在战略技术合作方面,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和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相关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投产。此外,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其他潜在的战略合作,包括未来电动车平台、软件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
 
  ▲新能源中企赴韩建厂
 
  据报道,美国《削减通胀法案》电动汽车补贴细则已经实施近三个月,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下,中国企业正在将工厂迁至符合条件的国家,以求更平滑地对接欧美市场,韩国成为其最新的落脚地。
  国内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容百科技( 688005.SH )7月24日透露,公司将在新万金国家产业园区投建年产8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硫酸盐生产基地。今年5月,华友钴业( 603799.SH )与韩国钢铁生产商浦项钢铁子公司Posco Future达成合作,双方拟在韩国浦项蓝谷国家产业园区内建设电池材料硫酸镍精炼及前驱体生产工厂。再早些的3月,格林美( 002340.SZ )与韩国SK On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在韩建设年产能4.3万吨及配套的镍钴锰原来体系。
 
  ▲欣旺达拟投资19亿元在匈牙利建厂
 
  7月27日晚间,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300207)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欣旺达动力通过其下属子公司匈牙利欣旺达,以自有及自筹资金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19.6亿元。本次对外投资旨在拓展海外业务。
  2022年,为拓展国际市场,欣旺达于瑞士证券交易所二次上市,海外发行共募资近4.4亿美元。欣旺达方面表示,此次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全球业务发展和国际化布局、研发投入等。
  实际上,不止欣旺达,近年来已经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加快了出海步伐。其中,很大一部分公司也将投资地点聚焦于匈牙利。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设电池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亿纬锂能的全资孙公司亿纬匈牙利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乘用车大圆柱电池项目。
  近期,业内人士透露,比亚迪也将在匈牙利建造一座全新的电池组装厂,预计此次投资将超过2亿元人民币。新工厂将是继匈牙利纯电动大巴卡车工厂之后,比亚迪在该国的第二个工厂。此外,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宣布计划在匈牙利投资建厂。
业内人士指出,匈牙利拥有悠久的汽车制造产业历史和良好的产业配套,地理位置优越、投资环境良好。最重要的是,匈牙利也是中国的重要投资目标国之一,两国政治与经济关系密切,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匈牙利的互动渐强,这些都将为动力电池企业"落子"当地提供利好。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在匈牙利本地建厂,更有利于向欧洲的汽车企业实现供货,降低配套成本。
 
  ▲上汽集团和奥迪计划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平台
 
  据悉,奥迪希望通过与中国车企合作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近期,市场盛传奥迪计划从中国车企购买电动汽车平台。7月20日,上汽集团( 600104.SH )披露,上汽集团和奥迪达成共识,双方将合作加快电动汽车产品开发。奥迪方面确认,双方计划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平台,具体细节仍在洽谈。
  上汽集团与奥迪已经是合作伙伴。2020年末,奥迪与上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上汽奥迪,其中奥迪和其母公司大众汽车合计持股60%。
  上汽奥迪市场表现不佳,深化与上汽集团合作成为破局思路之一。上汽奥迪目前共推出三款车型,包含两款燃油车和一款电动车,其销量表现平平,2022年月均销量不到1000台。2023年4月,电动产品Q5 e-tron推出新版本车型,价格首次下探到30万元以内,上汽奥迪希望借此拓展用户范围。
 
  ▲福特宁德时代合作项目遭美国众议院审查
 
  据报道,美国福特汽车(NYSE:F)与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在美合作项目近日遭到调查。7月20日,美国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麦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和筹款委员会主席杰森·史密斯(Jason Smith )一同向福特汽车总裁吉姆·法利(Jim Farley)发函,称福特和宁德时代的拟合作协议显示,该合作项目所提供的高薪工作很大一部分将提供给中国人,而非美国人;文件还怀疑此项目的合作结构是否有助于实现其推动本国电池技术进步的承诺,并宣称宁德时代近期减持其在新疆子公司股份的行为据称(allegedly connected)与所谓的"强迫劳动"有关。美国众议院并要求福特汽车提供一系列其与宁德时代之间的协议文件,并回复未来双方在采购原料和零部件等细节上的安排。
  福特2月份宣布,打算使用宁德时代的技术,作为该公司计划在密歇根州投资35亿美元建立一座电池工厂的一部分。
 
  ▲美科技巨头计划加大人工智能投资
 
  近日,美国科技巨头微软公司、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公司、脸书母公司元公司陆续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报告均显示业绩表现强劲,好于预期。
  7月26日公布的元公司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二季度营收3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为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元公司表示,二季度业绩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受到数字广告业务的提振,二季度数字广告业务同比增长34%。此外,二季度脸书的月活跃用户数增至30.3亿。
  7月25日,微软公司公布业绩报告,公司二季度净利润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高于预期;销售额为562亿美元,也超出了预期,尽管增长比上一季度有所放缓。据法新社报道,微软二季度业绩再次受到云业务的驱动,云业务占微软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同日,字母表公司也公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得益于数字广告收入回暖和云业务增长,字母表公司二季度营收746亿美元,同比增长7%,市场预期为727.7亿美元;二季度净利润为18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5%;二季度每股收益为1.44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1美元和市场预期的1.32美元。
  上述大型科技公司最新财报的公布,正值人工智能(AI)科技竞赛备受关注的时刻。在公布业绩的同时,这些科技公司都表示,还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更多投资,并透露了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及加强技术应用的计划。
  微软称,由于正在建造新的数据中心以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预计公司成本将大幅增长。字母表表示,对人工智能计算的"重大投资"是二季度资本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之一,未来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整合进其产品和服务中。元公司则透露,正在酝酿新的人工智能产品,在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投资的推动下,尤其是考虑到对人工智能业务的支持,公司总资本支出将在2024年增长。
  英国《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称,许多投资者将二季度视为对科技公司能否兑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承诺的考验。亮眼的业绩报告表明,这些公司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所需的大量资金。但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近几个月来推动科技巨头股价飙升的人工智能概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泡沫。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在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大语言模型ChatGPT后,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情不断高涨,并在人工智能领域引发新一轮科技竞赛,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加入这一赛道。观察家称,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全球竞争已趋白热化,未来可能引发整个产业格局的巨变。
 
▲日产将向雷诺电动车子公司投资6亿欧元
 
  7月26日,日产汽车宣布,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重组协议最终敲定,日产汽车将向雷诺子公司Ampere投资6亿欧元。
  同日,日产汽车发布2023财年第一财季(4月-6月)财报。公司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称,正在考虑将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生产的汽车出口,出口目的地待定。
  2023年2月6日,雷诺和日产汽车曾达成重组协议,计划调整雷诺在日产汽车的股份占比,从而平衡双方在联盟中的话语权。
  根据该协议,雷诺要将28.4%的日产汽车股份转入信托机构,其持股比例将从43.4%降低至15%,与日产汽车在雷诺的持股比例持平。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苏州市工商联公布2023苏州民企100强榜单
 
  7月21日,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和"2023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榜单,30名"2021-2022年度苏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获表彰。
  据了解,在各级工商联组织广泛发动、民营企业自愿参加调研的基础上,苏州市工商联按企业2022年度营业收入指标排定"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营业收入入围门槛为25.15亿元,其中有6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亿元。6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在400亿元至800亿元之间,9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在300亿元至400亿元之间,5家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在20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2022年度恒力集团以实现营业收入6117.57亿元位居榜首,盛虹控股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120.23亿元,位列第二;沙钢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64.65亿元,排名第三;协鑫集团、亨通集团、永钢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分列第四、第五、第六位。"2023苏州民营企业100强"分布在制造业的企业数达70家。
  去年,苏州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释放企业创新潜能,苏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助推全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进一步做优做强民营经济,苏州市工商联联合苏州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2023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调研遴选工作,基于2022年火炬统计企业年报数据及各类公开资料,综合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管理4项指标测算排序,遴选出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2023苏州民营企业创新100强"分布在苏州10个县级市(区),其中张家港市8家、常熟市6家、太仓市2家、昆山市13家、吴江区14家、吴中区8家、相城区5家、姑苏区1家、工业园区28家、高新区(虎丘区)15家。入围企业2022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4.57%,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19.90%,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4.52%。96%以上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户均拥有有效专利381.5件,户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1.4件。有41家获得过国家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7%的企业参与或主持过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制定,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带动性。
  近年来,苏州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坚守实业、做精主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大会对沈彬等30名"2021-2022年度苏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以及张家港市人民政府等15家"2021-2022年度苏州市民营经济工作贡献突出单位"进行了通报,并授牌表彰。
 
▲青海银行第一大股东易主省财政厅
 
  据报道,业绩承压、不良率较高的青海银行,近日第一大股东易主,前十大股东中有两大股东退出。
  7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的青海银行两项股权变更显示,同意青海省财政厅受让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青海国投")持有的青海银行约5.04亿股股份。受让后,青海省财政厅持有5.04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71%;青海国投不再为该行股东。
  同时,同意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西宁伟业")受让无锡伟鑫建材有限公司(下称"无锡伟鑫")持有的青海银行7350万股股份。受让后,西宁伟业持有该行约3.68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4.37%;无锡伟鑫不再为该行股东。
  前十大股东中有五位质押该行股权,股权拍卖多次流拍;经营情况不甚乐观,盈利能力较弱。
  青海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青海国投、西宁伟业、无锡伟鑫为该行原第一、第三、第十大股东。股权受让完成后,青海省财政厅取代青海国投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乐普医疗拟分拆秉琨医疗上市
 
  7月23日晚间,乐普医疗(300003)发布公告,公司拟将控股子公司秉琨医疗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分拆完成后,乐普医疗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且仍将保持对秉琨医疗的控制权。
  公告称,本次分拆完成后,乐普医疗将继续专注于提供覆盖心血管疾病领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同时,秉琨医疗将作为公司旗下外科用医疗器械及辅助麻醉护理类器械的完整业务平台实现独立上市,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优化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其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
  秉琨医疗的主营业务主要聚焦于外科用医疗器械及辅助麻醉护理类器械两大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外科手术中使用的各类吻合器、超声刀等外科用医疗器械,以及中心静脉导管包、有创医用血压传感器等各类辅助麻醉护理类医疗器械。
  对于此次分拆的目的,公告指出,乐普医疗旗下主营业务围绕心血管疾病领域已形成医疗器械、药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三个板块,而秉琨医疗主营的外科用医疗器械及辅助麻醉护理类器械业务在公司医疗器械板块中是独立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显著区分于公司及其旗下其他企业业务,业务独立性较高,因此本次分拆不会对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持续经营构成实质性影响,同时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将资源集中于心血管领域业务。
 
▲赣锋锂业拟收购蒙金矿业70%股权
 
  7月27日晚间,赣锋锂业(002460)公告称,2021年9月,公司实际控制人李良彬曾与胥小慰共同签署《关于镶黄旗蒙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70%股权之股权转让协议》,李良彬拟以自有资金13.44亿元收购镶黄旗蒙金矿业开发有限公司70%的股权。
  据悉,为有效解决与赣锋锂业的同业竞争情形,李良彬于2021年9月就收购蒙金矿业股权事项作出《关于避免潜在同业竞争的补充承诺函》。按照承诺函,交易完成后的60个月内,李良彬将积极推动蒙金矿业旗本公司加不斯铌钽矿的开发建设,如加不斯铌钽矿取得新的采矿权证且采矿量符合预期,李良彬承诺将所持有的蒙金矿业70%的股权以其收购蒙金矿业和追加投入(如有)的成本加合理费用优先转让给赣锋锂业。
  此次公告称,7月27日,赣锋锂业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收购蒙金矿业7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议案》,正式同意公司以总合同价款14.24亿元收购蒙金矿业70%股权,合同价款包括:支付蒙金矿业70%股权的股权转让价款13.39亿元;向蒙金矿业提供借款8500.07万元,专项用于偿还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李良彬向蒙金矿业提供的借款本息8500.07万元。
  因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李良彬为蒙金矿业控股股东,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赣锋锂业公告称,本次交易旨在保障公司发展所需原材料,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资源布局。
  不久前,赣锋锂业刚刚公布了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项目的新布局。据悉,公司拟在敕勒川乳业开发区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年产10GWh锂电池项目,计划投资金额不超过60亿元,二期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择机开工投资建设。
 
  ▲芒果超媒拟斥资8.35亿收购金鹰卡通
 
  7月25日晚间,芒果超媒(300413)发布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收购公司控股股东芒果传媒有限公司持有的湖南金鹰卡通传媒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格为8.35亿元。
  金鹰卡通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湖南广电旗下专业的青少儿内容制作公司,在内容制作方面,金鹰卡通在动画片、综艺、大型晚会等青少儿节目领域拥有精良制作能力。同时,公司也举办了一系列线下活动,并与多个乐园达成合作,构建了稳定的乐园运营业务模式。
  公告显示,在此次收购前,芒果传媒持有芒果超媒56.9%的股权,持有金鹰卡通100%股权,收购完成后,金鹰卡通将由上市公司百分百控股。
  对于此次收购带来的影响,芒果超媒公告称,公司作为国有新媒体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国内媒体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首批"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金鹰卡通拥有丰富的内容版权资源、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稳健的盈利模式。本次收购,是公司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可构建起更具价值引领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激发更多的产业活力和动能。
此外,芒果超媒公告称,本次收购完成以后,依托新媒体平台芒果TV"一云多屏"多牌照、全终端覆盖优势,将使得金鹰卡通公司高质量的青少儿节目供给,触达更多用户,覆盖更大范围的公司与标的公司业务深度互补,战略高度协同。同时,收购有助于上市公司完善内容领域的业务布局,巩固用户基础,进一步夯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为未来业务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本次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青海银行34.08%股权变更获批
 
  7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海监管局发布关于青海银行股权变更事项的批复。批复显示,同意青海省财政厅受让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青海国投")持有的青海银行约5.04亿股股份;同意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西宁伟业")受让无锡伟鑫建材有限公司(下称"无锡伟鑫建材")持有的青海银行7350万股股份。受让后,青海国投、无锡伟鑫建材不再为该行股东。
  青海银行2022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青海国投为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9.71%;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6.43%;西宁伟业为其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1.50%;无锡伟鑫建材为其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87%。
这也意味着,本次股权变更后,青海省财政厅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9.71%;西宁伟业持股比例升至14.37%,为其第三大股东。
 
  ▲四川西部锂业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7月23日,四川西部锂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西部锂业")揭牌仪式在成都举行。
  西部锂业由三家省属企业共同组建,分别是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天府矿投、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川发龙蟒、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四川路桥,注册资本9000万元,注册地阿坝州马尔康。
  锂矿资源被誉为"白色石油"。在四川,锂产业已经成为重点培育的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撑。四川锂矿资源优势明显,但资源优势未充分释放,锂辉石中共伴生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够,未实现产业化利用。
  此次3家省属企业共同组建的四川西部锂业集团,将通过"资源+资本+产业",实现区位优势与专业优势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重要能源资源中的支撑托底作用。具体而言,将立足阿坝州可尔因地区丰富的锂辉石资源,抢抓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机遇,加大锂矿资源勘查开发力度,着力提升资源保障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切实提高上下游产业布局能力。
 
  ▲宁德时代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7月25日晚间,宁德时代(300750)披露半年报,公司营收、净利润指标同比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54%。除了财报之外,宁德时代还同步发布了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根据计划草案,宁德时代拟向424名激励对象授予1259.56万股限制性股票,涉及的标的股票种类为A股普通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0.29%。激励对象包括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且包括外籍员工。激励名单显示,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涉及的公司高管包括:副总经理谭立斌,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财务总监郑舒等。
  宁德时代解释激励对象包含外籍员工的原因为,公司加快全球化布局,在海外陆续布局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子公司及售后服务站点,近年来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海外业务逐渐成熟,海外市场对公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参与本次激励计划的外籍激励对象在海外市场开发、技术支持、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
  在价格方面,该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112.71元,即满足授予条件和归属条件后,激励对象可以每股112.71元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截至7月25日收盘,宁德时代报收226.35元/股。
 
  ▲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更新
 
  据报道,阿里巴巴合伙人及委员会成员再调整。根据7月2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NYSE:BABA/ 09988.HK )发布的2023财年(截至2023年3月的过去12个月)年度报告,集团资深副总裁邵晓锋、新任集团CEO吴泳铭加入合伙人委员会,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蒋凡重任合伙人,菜鸟CEO万霖首次成为合伙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退出合伙人委员会且不再任合伙人,阿里云蔡景现、阿里巴巴原CTO程立从合伙人名单中撤出。
  根据阿里2023财年报告,目前合伙人委员会成员包括马云、蔡崇信、张勇、彭蕾、邵晓锋以及吴泳铭,王坚退出;伴随着王坚、蔡景现、程立的退出,蒋凡、万霖的加入,阿里现任合伙人共28位。
  合伙人名单披露意味着蒋凡时隔三年多之后重新回到合伙人名单。2020年4月,蒋凡一度被取消合伙人身份。阿里并未披露蒋凡本次重回合伙人的原因,不过从2023年一季度财报数据看,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9%,成为拆分出的六大业务集团中,营收增幅最大的一个。
  在阿里巴巴方面看来,海外电商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菜鸟在全球物流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能力方面的持续投入建设相辅相成。可以看到,作为菜鸟CEO的万霖,此次也出现在合伙人队列。
  阿里巴巴集团年报显示,菜鸟经过十年发展,逐步建设出一张覆盖全球的智慧物流网络,除了日均处理跨境和国际包裹量超400万个,重点市场甚至实现跨境包裹五日达外,它还在国内原有业务基础上,推出了自营快递"菜鸟速递",实现了从中小电商到末端物流的全产业链生态布局。
  据了解,蒋凡还兼任菜鸟集团董事,而今他与万霖同时出现在合伙人名单,也进一步表明阿里巴巴集团对于菜鸟集团的重视程度。
  截至目前,分拆出的六大业务集团中,各CEO在实行独立管理的同时,都已身在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之列。
 
▲朱亚明出任美国运通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
 
  7月21日,美国运通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已于近日正式核准朱亚明担任其与连连数字合资成立的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连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资格。
  据了解,朱亚明于2023年2月加入连通公司,在此次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核准后正式接替刘伟德担任连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刘伟德则在创立并掌舵连通公司四年多后又重回美国运通,于今年3月正式出任美国运通新开设的亚洲地区主管,负责管理美国运通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及泰国市场的发卡业务并同时兼任香港区总经理,领导美国运通在香港的整体业务运营。
  朱亚明曾任安盛天平财产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事。此前,她曾先后在花旗银行任职期间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外资零售银行支行、主导星展银行在中国的产品数字化进程,并提升了渣打银行中国个人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
  连通公司是国内首家持牌展业的中外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连通公司便发生过一次高层变动:2022年12月,孙轶娜获得人民银行核准担任连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孙轶娜曾担任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于2022年上半年离开该公司。
 
▲沙特阿美246亿入股荣盛石化交易落地
 
  据报道,今年3月27日,沙特阿美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阿美海外公司(AOC)以246亿元人民币收购荣盛控股集团旗下荣盛石化(002493.SZ) (002493.SZ)10%的股权。经过数月筹备,双方在7月21日完成了该部分股权交割事宜。这也意味着这位中东土豪正式成为荣盛石化第二大股东。
  荣盛石化是中国四大民营石化企业之一,主营各类油品、化工品、聚酯产品,拥有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项目。中国另三大民营石化企业分别为恒力石化(600346.SH)、东方盛虹(000301.SZ)和恒逸石化(000703.SZ)。
  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生产了全球约八分之一的原油。
  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在产业上互为上下游。荣盛控股集团称,接下来双方将开展全方面的协商与合作,主要包括技术共享合作,共同开发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工艺和设备,并向市场推广,以及稳定的原油供应保证、无息采购授信额度、原油仓储合作、全球销售渠道等。
  在原油供应保证方面,沙特阿美向浙石化供应承诺数量不少于48万桶/日的高品质原油,以及为公司提供石脑油、混合二甲苯、直馏燃油等生产原料。
对于采购授信额度,沙特阿美为荣盛石化提供为期20年,金额为8亿美元的信用额度,且额度可在合作期限内增加;在原油仓储合作上,荣盛石化向沙特阿美提供位于舟山市原油储罐及相关设施,沙特阿美需维持原油库存不少于150万公吨的水平。
 
  ▲加州银行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宣布合并
 
  7月25日,加州银行和西太平洋合众银行宣布签署一项最终协议,两家公司将进行全股票合并交易。合并后的控股公司和银行将在交易完成后以加州银行的名称和品牌运营。
  根据合并协议条款,西太平洋合众银行股东将以每股该行普通股换取0.6569股加州银行普通股
  两家公司还同意向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和中桥投资(Centerbridge Partners)出售4亿美元新股,以为合并提供资金。
  在完成交易和资产出售后,合并后的公司预计将拥有约361亿美元的资产,253亿美元的贷款总额,305亿美元的存款总额,并在加州拥有70多家分支机构。
 
  ▲欧盟对微软Office应用捆绑Teams行为展开反垄断调查
 
  7月27日,欧盟监管机构开始对微软将视频和聊天应用Teams与其他Office应用捆绑的行为展开反垄断调查,这也是10多年来欧盟首次对微软展开反垄断调查。
  欧盟监管机构表示:欧盟委员会担心微软可能会给Teams提供渠道分发优势。例如,微软没有让用户在购买办公套件时选择是否包含这款产品,并可能限制了微软办公套件与竞品之间的互操作性。"换句话说,欧盟担心当用户订购微软365产品时,微软没有给用户提供不包括Teams在内的选择。微软可能会以此阻止其他公司在办公通讯和视频应用领域展开竞争。
 
▲乌克兰央行宣布拟国有化俄罗斯在乌最大银行
 
  据报道,乌克兰国家银行(央行)7月20日表示,把俄罗斯阿尔法银行在乌克兰的分支机构森斯银行置于临时管理之下,并将启动这一金融机构国有化程序。
  乌克兰国家银行行长佩什内当天称,乌国家银行董事会已向内阁提议对该银行实施国有化。
  森斯银行原名乌克兰阿尔法银行,是俄主要的私营银行阿尔法银行的分支机构,也是俄方控股的在乌最大银行,被乌国家银行列为"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
  去年9月,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决定制裁乌克兰阿尔法银行。经乌国家银行批准,乌克兰阿尔法银行于去年12月更名为森斯银行,新银行董事会决定将俄罗斯股东移出银行管理层。去年10月和今年7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两次签署总统令,对拥有森斯银行实际股权的三名俄罗斯籍商人实施制裁,冻结其在乌资产。
 
管理视点
 
淘汰中层管理者,公司可能会得不偿失
 
据悉,麦肯锡合伙人埃米莉·菲尔德(Emily Field)、布赖恩·汉考克(Bryan Hancock)和麦肯锡荣誉高级合伙人比尔·沙宁格(Bill Schaninger)合著的《为中层赋权:管理者为何掌握着未来工作的关键》(Power to the Middle: Why Managers Hold the Keys to the Future of Work)一书指出,在经济放缓的迹象下,许多公司为了控制开支而宣布裁员,被裁的往往是中层管理者。然而仓促或过于深入地裁掉中层管理者可能是个代价高昂的错误。他们是维系团队与企业的黏合剂,接近一线又没那么近,对于帮助企业驾驭快速、复杂的变化至关重要。如果投入时间和精力为中层管理者赋权,组织将获得巨大回报。
  要让中层管理者发挥这种作用,领导者必须重新构想他们的角色,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培训和支持。公司不应该淘汰他们,或将其降级为行政或个人贡献者,而是应当重新评估他们的职责,更加充分了解他们的价值,培养、指导和激励他们发挥作为组织关键角色的潜力。
  ·中层管理者为什么可以成为公司的MVP
  许多公司不知道如何让中层管理者,即距离一线和高管都至少隔了一层的人,充分发挥作用。在一次又一次问卷调查中,这些管理者纷纷报告说,自己深陷官僚主义和个人贡献者的工作中。如果能把他们从这类要求里解放出来,他们就能在对于21世纪工作场所至关重要的几个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应对逐渐发展的自动化。随着算法和机器从人类手中接管任务,公司将会进行我们所说的“大重组”(the Great Rebundling):设法重新配置员工的工作。这样的重新设计可能大部分是在总部决定的,但细节只能由对一线工作有直观认识的人来确定和执行。明智的组织会让中层管理者负责拆分和重组受到影响的工作。
  在人才争夺战中胜出。我们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研究发现,人们寻求的不只是高薪。他们希望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在组织战略中的位置,以及与自身目标的一致之处。他们希望加入一个关怀、值得信赖、有趣、高绩效而且好玩的团队。他们希望雇主参与自己的发展,希望对自己工作的内容、时间和地点有更多控制权。
  中层管理者可以大幅度改善公司吸引人才的能力。他们远比上级或人力资源同事更能制定个性化的工作安排,在加强招聘、员工保留和多样性的同时,实现高价值工作。
  领导员工发展。中层管理者可以与人力资源部门交流,讨论如何监督和培养员工。他们更了解自己团队的成员,所以最适合提供持续的指导,并在早期发现和解决员工表现方面的问题。
  展示出目标和同理心。这样做的必要性并非仅限于聘用员工之前。员工如果每天都有意义感与归属感,满意度、投入度和表现都会提升。CEO首先可以精心构思“公司代表什么”的有说服力的陈述。不过后续对话则需要有技巧的管理者,他们可以深入了解每位员工重视的事物,与大局联系起来,并且尝试根据每个人最大的热情所在,调整每份工作。
  中层管理者可以与下属讨论“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和“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等问题,让组织目标与员工切身相关。他们可能是有天赋的讲故事的人和表达者。随着很多组织解除了集中办公模式,将员工与公司目标联系起来就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且重要。
  同等重要的是,有技巧的管理者明白,员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他们不仅关心工作,还关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这样的管理者会意识到,如果某位员工表现不好,很少是因为这个人不在乎工作,通常是因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这个人,或者是其个人生活上的压力。如果是前者,管理者可以在公司里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如果是后者,管理者或许可以设法帮助员工减轻负担。
  关注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做的事情。麦肯锡健康研究所(McKinsey Health Institute)前不久对15个国家的1.5万名员工开展调查,59%的参与者表示自己至少有着一个心理健康难题。一对一谈话是了解员工状态、表达同理心和提供具体帮助的理想方式。中层管理者如果能定期与下属一对一沟通,就可以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业绩。
  巧妙利用数据。对数据的忽视和误用,会让组织处于严重不利的位置,在工作性质迅速变化的动荡环境下尤其如此。很多领导者会抱怨,投资了昂贵的数据技术,却没看到多少切实的成果。
  困难往往来自“最后一英里”的挑战:如何让可以运用数据的员工理解数据,并为他们提供明确的数据应用建议。一些公司已经组建了跨职能的数据科学团队,负责处理、分析和传播信息,并协助管理由此而来的新项目。中层管理者可以在这些团队里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团队构建分析、理顺工作。因为中层管理者最清楚数据收集和应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方式,要保证基于数据的活动没有延续偏见或影响绩效,他们是必不可少的人。
  但利用数据不一定涉及复杂的技术,比如简单的员工问卷调查就可以有效了解员工需求。高层领导者应当与中层合作,保证问卷问题是精心设计的;管理者比其他人都清楚哪些重要因素需要评估。他们可以为自己的上级和下级解读结果,还可以协助制定能获得具体成果的行动计划。
  ·高层领导者需要做什么
  太多高管没能授权员工做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点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格外大。前不久麦肯锡的一项调查中,许多中层管理者表示,他们在低价值的行政工作和个人贡献任务上耗费了近一半的时间。他们在采访中说,自己没有得到上级的信任。这种事可能会在整个组织里造成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很多内容讨论过抛弃旧的命令控制式领导、重新评估角色、下移更多权力的需求。这一必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了真正有效,管理者需要自主权和灵活性。让他们摆脱沉重的任务——借助自动化或重新分配任务,或者直接取消这些任务——就可以提升他们的表现,也会让他们提升自己下属的表现。这意味着将信任置于官僚主义之上,摒弃以往流行的让管理者兼顾两份工作而非专注一份工作的“球员与教练”模式。
  重新评估的第一步,要确定最重要的管理角色,即能实现最大利润或涉及最高风险的角色。根据职位的具体工作,仔细思考让谁来承担这些角色。下一步是确定最有影响力的管理者。你可以在员工间开展调查,问问他们在想了解当下情况时会去找谁,看看哪些名字会被反复提及。不是所有人都会承担重要角色,所以你应当关注我们所说的“关键的少数人”,也就是既有影响力又有高价值的人。要在进行重要战略决策时让他们参与进来。有影响力但不在高价值职位上的人,可以发挥传声筒的作用。如果你能让他们随时了解情况并得到启发,他们就可以在组织各个层级传播能量和激情。
  聪明有创意,但没有特殊影响力或人脉的管理者,可以在鼓励下加入人际网络,让这个网络帮助他们产生并分享创意,并将由此而生的计划付诸执行。影响力和价值都不是顶级的管理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妥善部署,也能发挥作用。可以让他们进入关键项目,或者与更有影响力的同事建立联系,这或许能让他们获得动力,发挥才能。
  进行这种重新评估时,你可能会遇到严酷的现实:一些人无法承担以上任何角色。你可以对很多人进行培训,让他们更能发挥作用,或者为他们找到更合适的团队。以往作为个人贡献者十分出色的人可以回归这个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入晋升轨道。一些人在调整过任务也接受过额外训练后,可能依然不太合适,你可能就需要让这部分管理者离开。
  你还需要改变评估管理者的方式。不要只根据其创收和利润给出奖励;要认可那些承担了困难任务的人,不管他们的任务是否有盈利的潜力。最关键的是,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管理——提供奖励。我们认识的一位高管设计了计分卡,用的是传统指标,但也会考虑团队业绩、多样性、员工流失、团队中空缺职位的数量、与下属一对一交流的数量、继任计划和员工参与度等指标。无论优先考虑什么指标,都要明确你想看到什么样的行为。
  努力为中层管理重新注入活力的过程中,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保证你的组织有明确的宗旨声明,且与管理者的目标相一致。
  尽力让好的管理者继续当管理者。让他们在管理体系中获得晋升,走上高价值职位,用大幅度加薪给予奖励,避免他们另找工作。
  说明这类职位就是理想职位——是目的地,而非中转站。
  鼓励管理者们互相见面,分享最佳实践。
  创造一种让管理者觉得可以畅所欲言的文化。这部分管理者通常能最先发现系统性问题,并能找到解决方案。
  向你的管理者展示同情心,就像你希望他们对自己的下属展示同情心一样。
  管理者承担着一些最艰难的工作。调查显示,他们是抑郁和压力水平最高的一类员工群体。要记住这一点,并全力支持他们。
  如今的工作世界中,人力资本至少与金融资本一样重要。为了生存和发展,组织必须转变观念,要认识到不仅员工是重要资产,招聘和发展员工的人也是重要资产。
  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开始上述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必须配合严格的培训,因为几乎没有管理者能具备角色重构后所需的全部高级人际沟通能力。不过,如果投入时间和精力为中层管理者赋权,你的组织将获得巨大回报。
 
信息化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迎新"国标"
 
  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下称《指南》),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指南》提出,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现状、产业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第一阶段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通用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涵盖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关键系统、网联基础功能及操作系统、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应用等标准。第二阶段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4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此前指出,汽车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是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电动化催生新型一体化的电子电气架构,是智能网联技术应用的最好载体。智能网联技术又会反向赋能电动化发展,二者融合共生、相互促进。
  在技术创新方面,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计算芯片等实现装车应用。多款具备增强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型都在陆续发布。在示范应用方面,目前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超过15000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在有序开展。
  近年来,各国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销售规模为78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5%。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销售规模为89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8%。
  为适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指南》。其作为《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第二部分,是对《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8版)》的继承、延伸与完善,是在对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需求和新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后,形成的框架更加完善、内容更加全面、逻辑更加清晰的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工信部指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协调制定,推进关键标准的宣贯实施,加快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通过标准引导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IDC认为,随着行业标准政策不断出台,创新性产品层出不穷。在此趋势下,汽车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与数据集成商合作,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变现新模式,行业产品开始寻求标准化,"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成为中国车联网市场发展的重点。
 
央行发文鼓励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7月24日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有关要求,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数据处理者在保障安全合规前提下,积极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
  《办法》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规范数据分类分级要求;提出数据安全保护总体要求;压实数据处理活动全流程安全合规底线;细化风险监测、评估审计、事件处置等合规要求;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对数据处理者数据安全保护义务落实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以及数据处理者违反规定时对应的法律责任。
  在数据分类分级要求方面,《办法》强调,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规程,梳理数据资源目录标识分类信息,在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重要数据识别标准,统一对数据实施分级,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等义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各数据处理者进一步做好数据敏感性、可用性层级划分,以便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中更好采取精细化、差异化的安全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
  针对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处理全流程安全合规底线,《办法》强调数据处理者应当压实数据安全责任,建立数据安全问责处罚制度和数据处理活动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安全培训计划。此外,针对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和删除各环节,向数据处理者明确采取哪些安全保护管理和技术措施后,可视为总体满足尽职尽责的合规底线要求。
  《办法》强调,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处理活动安全风险监测和告警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风险情报监测、核查、处置与行业共享,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定级判定标准和应急预案,规范应急演练、事件处置、风险评估和审计等工作。
  为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办法》提出,鼓励数据处理者在保障安全合规前提下,积极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并提出较敏感数据项加工后无法识别至特定个人、组织时,可降低敏感性层级,更好促进数据依法合规开发利用。
《办法》约束的数据处理活动包括:货币政策业务、跨境人民币业务、银行间各类市场交易业务、金融业综合统计业务、支付清算业务、货币管理和数字人民币业务、经理国库业务、征信业务、反洗钱业务等领域的数据处理活动。
 
上海数交所推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专项补贴
 
  据悉,为持续活跃场内交易、加快培育数商生态,上海数据交易所于7月25日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专项补贴的通知》,试点实施专项补贴,支持数据产品登记挂牌和交易,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乘势而上。
  本次首期试点将在浦东先行先试,面向注册地及税收户管地均为浦东新区的数据产品交易相关企业,在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企业可申领补贴:在上海数交所首次登记并挂牌的数据产品供方企业,按照每家不超过10万元的额度给予一次性补贴;在上海数交所挂牌交易或购买数据产品的交易合同个数不小于10个,且交易金额达到500万的企业,按照每家不超过20万元的额度给予一次性补贴。
 
河北发布6个机器人领域创新应用场景
 
  7月23日,河北省科技厅发布6个机器人领域创新应用场景。
  创新应用场景是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供的真实实验空间和应用场合。今年,省科技厅以机器人产业为首选领域,面向冶金、装备制造、建筑、矿山、物流、农业、医疗护理等产业发展方向,在全省广泛征集创新应用场景,首批遴选的6个创新应用场景包括:矿山勘探与应急巡查场景、矿山管道检测场景、高陡岩壁生态修复场景、高/差压铸造铝合金制品飞边打磨场景、全脑动脉造影手术场景以及膝、髋关节置换手术场景。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厅将继续做好创新应用场景的征集和发布工作,通过打造和开放新型基础设施、真实的技术验证环境、广阔的产品应用市场,促进新技术迭代升级、新产品快速推向市场,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推动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安徽出台19条举措力促平台经济发展
 
  据报道,聚焦平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全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经营主体培育、深化监管、规范执法和激发市场活力4个方面出台19条具体举措,服务全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优化服务质量,培育经营主体,安徽省将放宽平台经济相关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进一步简化平台经济相关经营主体分支机构设立手续,放宽新兴行业企业名称登记限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覆盖面等。
  进一步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安徽省将组织开展《安徽省网络交易监督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推动地方性法规制定;在平台经济相关领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根据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合理确定监管重点、监管措施、监管的比例和频次等。
  在规范网络执法方面,安徽省着力于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加强网络交易日常监管,对各类经营主体涉及的网站、网店、独立店铺Web网页、手机App等开展线上检查等。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若干措施》提出,要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规则,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罚轻罚制度;加强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完善骑手沟通申诉"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培育放心消费示范电商平台、网店等;建立健全联系服务制度,广泛建立网络交易监管联络员制度等。
 
俄罗斯总统签署法律推出数字卢布
 
  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7月24日签署一项法律,对现行俄民法典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引入数字卢布和创建相应电子平台。
  该法律文件对数字卢布的法律地位、运作方式、运营平台以及其参与者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等做出了法律规定。
  据介绍,数字卢布的使用规则将遵守俄罗斯中央银行的决定。除部分条款外,此项法律将自2023年8月1日起生效。
俄联邦委员会副主席茹拉夫寥夫表示,已有15家俄罗斯银行参与数字卢布试点,在虚拟用户之间使用数字卢布进行转账。该法律生效后,可在真实用户之间使用数字卢布进行转账操作。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称数据安全面临三大难题
 
7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在2023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数聚中原 算好未来”平行专题活动上表示,数字经济全球竞争的下一个赛道已然聚焦于“数据”和“算力”,网络安全已成为聚数算数产业的底板工程。
  齐向东总结了算力产业发展过程中,数据安全面临的三大难题:
  一是在数据充分共享、开放过程中,操作员、安全员、技术员“三员”的合规监控难度变大,数据被勒索、被窃取的风险加剧。
  二是算力一张网,身份真假难辨。算力作为“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当黑客披着合法的外衣在算力网中做坏事时,由于身份真假难辨,会加剧数据被窃取、被篡改、被破坏的风险。
  三是枢纽一体化,后门漏洞难防。随着“东数西算”战略不断深入,蕴含丰富算力和宝贵数据的枢纽将成为黑客眼中的“香饽饽”,来自软件供应链的漏洞、底层设施的后门,都可能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一损俱损。
  对此,齐向东提出,想要化解数据变化所带来安全难题,安全建设也需要做出改变。
  首先,从关注IT转变成关注业务,从生产视角、研发视角、管理视角出发,维护好业务安全。其次,从关注设备转变成关注“人”,通过身份分析、环境感知持续对“人”的行为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以确保身份可信、环境可靠、权限可控、行为合规。再次,从关注建设转变成关注运营,采用“防守利器”+“运营应变”、以运营为主的策略,重点关注资产的变化、数据的变化、策略的变化。
  因此,要建设纵深防御的内生安全体系,把安全能力内置到数字化系统的全链条中,保证多道网络安全防线联动,一道防线被突破还有其它若干防线拦截攻击。
同时,要建设全链条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三级态势感知体系与一体化的网络安全运营中心。齐向东建议政企机构聘请专业的网安公司,建立其由主管部门统一协调指挥、运营商与第三方安全公司合作运营担责的三级态势感知联动体系,以便在第一时间揪出、阻断威胁。
 
企业信息员园地
 
未来10年三大颠覆性技术或将相互赋能迭代突破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近日,以“AI 重塑科技创新范式”为主题的“浦江创论坛——2023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智库和产学研机构的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三大颠覆性技术或将相互赋能。
  “最近有两个科技新闻值得关注。”张旭院长在演讲中说,一是今年5月,微软公司与Helion能源公司签署购电协议,将于2028年向后者购买50兆瓦电力。第二个新闻与之相关:OpenAI创始人萨姆·阿尔特曼投资Helion能源公司3.75亿美元,两家企业将深度合作,用AI大模型加快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进度。
  OpenAI研发的ChatGPT、GPT-4等AI大模型,已为公众所了解。Helion能源公司研发的可控核聚变是什么技术呢?据介绍,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即模拟太阳的核聚变过程,利用氢的同位素——氘与氚的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它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和碳排放问题的一种“终极方案”,因为氘在全球海洋中的储量多达40万亿吨,如果全部用于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足以让人类无限使用,其反应产物是无放射性污染的氦,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虽然应用前景令人向往,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难度极高,一大难题是“托卡马克磁控制问题”。可控核聚变的装置名为托卡马克,其作用是约束高温等离子体,让核聚变反应可以持续并可控。随着核聚变反应堆的增大,托卡马克装置越来越复杂,对其内部配置的运行设置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这个控制过程是非线性、实时变化、多变量的,传统的计算方法难以承担。
  去年2月,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离子体中心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了论文《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进行磁控》,显示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托卡马克装置的高精度控制,让人类的“人造太阳”梦想早日成真。
  在量子计算这一前沿科技领域,人工智能也有重要价值。它能优化量子计算应用方面的软硬件设计,提升量子技术应用的效率和准确性。“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未来,随着这两个领域的科技发展,
  这种关系会更加紧密和复杂。”张旭说。
  展望未来10年,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相互赋能、实现群体性突破的重要时期,也是决定大国竞争格局的关键10年。我国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作为科技战略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提出了5方面建议。
  一是统筹能源基地布局和算力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发展基础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一个独特优势是西部冷凉的气候和丰富洁净的电力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推进“东数西算”等工程,在西部建设一批算力工厂,形成超算、智算乃至未来量子计算相结合的低成本算力网络,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二是同步支持多样化技术路线,整体形成应对技术快速变化的能力。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具有“涌现性”,很难预测哪条技术路线能胜出、哪家企业能胜出。在路线清晰前,应布局多支不同方向的科技力量,既坚持原始创新,又保持对任何一条技术线路的快速跟进能力。
  三是主动设计极富挑战性的场景,引导更具长期性、独创性的科技攻关。我国现代化进程为科学家提供了众多机遇,月球基地、火星探测、深海探索等重大任务将为强人工智能等发展带来激动人心的场景,应设定长远目标和重要里程碑,激励科学家开展长期性、独创性研究。
  四是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提高颠覆性技术生态掌控力。企业对市场敏感,配置资源能力强大,最能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在美国,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的主导力量都是企业。我国也已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要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形成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同时加强企业间联合,以领军企业为核心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生态。
  五是千方百计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更多高水平人才,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生态,使我国成为颠覆性技术变革的全球枢纽。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