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27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27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强调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据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习近平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习近平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一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二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四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五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习近平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习近平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要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习近平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将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要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中央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意见
 
  据报道,在民营企业家预期不稳、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的背景下,中央近日发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并提出"引导全社会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
  7月19日晚间,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意见》)。这是继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中央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文件,且发文机构增加了中共中央。
  《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意见》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意见》提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
  《意见》回应了民营经济的核心关切。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部分,《意见》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具体来看,将从四方面着手,包括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等。
  在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部分,《意见》提出,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责任人的问责处罚力度。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内部人员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程,或在合同未作约定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批复、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
  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方面,《意见》有多处着墨。《意见》提出,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用,推动涉企资金直达快享。
  《意见》还提出,依法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健全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为资本设立"红绿灯",完善资本行为制度规则,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提高资本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水平。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鼓励民营企业集中精力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发改委将出配套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另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7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发改委将围绕《意见》落实落地,于近期推出相关配套政策举措。一是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二是制定印发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文件,聚焦重点领域,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他指出,作为《意见》的"1+N"的配套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集中推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推动《意见》落地见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行负责人称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仍有充足空间
 
  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出席发布会,就上半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人民币汇率、房地产金融、物价水平等热点问题作出最新回应。
  刘国强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高质量发展要有坚定信心。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挑战属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从长远趋势看,经济整体在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不断积累,这也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好时机。
  针对下一步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刘国强透露,央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强政策措施储备的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有力,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总量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和力度,加大逆周期调节,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价格方面,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扩大需求潜力。结构方面,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小微民营、绿色创新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大,房地产"金融16条"政策已明确延期。
  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行
  房地产金融风险和房地产融资恢复情况一直是今年以来市场持续关注的重点,邹澜对此回应,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随着前期积累的购房需求在一季度较快释放,叠加季节性因素影响,4月以来,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行,房地产市场情况在房地产信贷数据上也有所反映。
  阮健弘表示,今年上半年,从新增信贷的行业投向看,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长呈现持续恢复态势,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上升。6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7.1%,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高0.2和8.5个百分点,增速已是连续11个月上升。上半年房地产业新增中长期贷款6287亿元,同比多增4590亿元。
  邹澜表示,去年以来,因为非金融负债收紧,开发贷款需求明显增加,商业银行开发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增4200多亿元,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促进了开发商加快项目施工建设,有利于保障项目的交付。
  在个人住房贷款投放方面,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发放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发放超过5100亿元,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总体还略有减少。对此,邹澜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理财收益率、房贷利率等价格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居民使用存款或者减少其他投资提前偿还存量贷款的现象大幅增加。
  "不过,这种现象对住房需求并不构成影响,它是一个居民资产配置的调整。"邹澜称,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我们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下半年不会有通缩风险
  "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震荡回落,7月可能还会下行,主要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刘国强称,我国宏观经济稳步恢复、M2保持较快增长,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说目前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有通缩风险。
  展望下半年的物价走势,刘国强认为,我国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随着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供需缺口将进一步弥合,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预计全年CPI总体走势呈U形。年内物价水平先降后升,年底有望向1%靠拢。
 
央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宣布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于7月20日实施。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调节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的重要工具。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在境外融资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大小。专家普遍指出,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可以提升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鼓励市场主体跨境融资。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上调这一参数意味着相应放宽境外融资额度上限。从结构上说,对境内企业和机构中净资产额较低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来说更为便利,对中高资质的发行主体和优质企业来说更为有利。
  本次调整,是自2022年10月25日央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后,时隔近9个月再度上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从历史看,去年10月,两部门上调该参数,由1上调至1.25,当时人民币汇率恰处在贬值区间。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处在7.2附近,本次调整体现了监管层合理引导市场汇率预期的意图。
  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始于2016年,央行决定将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机构和企业,央行和外汇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而是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既是出口大国,又是进口大国,"甘蔗没有两头甜",汇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汇率总体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时要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坚决避免汇率大起大落。
  温彬表示,未来,监管层的"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工具,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
 
沪深交易所修订GDR上市交易暂行办法
 
  据悉,为了进一步规范境内上市公司境外发行可转换为境内基础股票的全球存托凭证(简称GDR)行为,7月18日,沪深交易所分别修订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境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上市交易暂行办法(2023年修订)》(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暂行办法》是沪深交易所专门规范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基本业务规则,在总结前期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证监会关于境内上市公司境外发行存托凭证指引的修订情况,进一步优化GDR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
  本次修订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一是结合GDR品种定位,明确上市条件要求;二是参照再融资规则,规定审核流程具体安排;三是强化监管抓手,将相关市场主体纳入规则范围;四是结合GDR业务跨境发行特点,明确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具体来看,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上市全球存托凭证,申请其境内新增股票在交易所发行上市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是《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简称《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发行条件;二是上市满1年,存在重组上市情形的,应当自重组上市完成后满1年;三是发行申请日前120个交易日按股票收盘价计算的上市公司A股平均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0亿元等。
  沪深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机构对境内新增基础股票的发行上市申请文件进行审核。上市公司基础股票发行上市的申请与受理、发行上市审核机构审核、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审核意见、会后事项、复审、审核中止与终止、审核相关事项等,适用相关规则等关于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规定。
  另外,上市公司申请全球存托凭证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的,应当在下列时点及时披露进展情况:向境外有权机构提交全球存托凭证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但依照境外监管规定采用非公开方式申请的除外;境外有权机构就全球存托凭证发行上市申请作出审核结果;全球存托凭证发行上市获中国证监会备案;全球存托凭证在境外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募集资金到账;上市公司中止或者终止全球存托凭证发行上市;其他重要进展情况。
  新规还明确发行GDR的境内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GDR对应基础股票发行的保荐人及其保荐代表人、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应当遵守有关规定,接受交易所自律监管,存在违规行为的,沪深交易所可以采取自律监管措施和纪律处分。
 
中基协修订私募资管备案办法
 
7月1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发布修订后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办法》(下称《办法》)。《办法》适度松绑了股权投资运作,优化分期缴付和扩募等要求,允许股权投资的封闭式资管计划可扩大募集规模,原则上扩募的新增总规模不得超过成立时募集规模3倍,但养老基金参与等情形可适当豁免3倍限制。
  据中基协介绍,修订后的《办法》共8章66条,重在引导行业回归本源、坚持风险问题导向、明确监管自律导向,并满足行业实践需求。
  《办法》强调了管理人主动管理职责,禁止管理人让渡投资决策职责,为其他机构、个人等提供规避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同时,为防范行业机构过度依赖投资顾问,忽视自身专业能力建设等问题,明确了资管计划聘请投资顾问的原则性及具体要求。
  根据《办法》,管理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结构化发行债券,产品投资于单一债券占比超过50%的,杠杆比例不得超过120%,同时管理人应审慎选择债券投资策略、重点关注异常债券交易,有效识别结构化发债,引导压实管理人责任。同时,《办法》要求管理人应审慎评估各类关联交易,统一纳入管理范围,明确关联交易识别认定、交易决策、信息披露等事项。
  《办法》还强调,不得承诺或实现保本保收益,包括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本金或最低收益、开展资金池业务等;不得开展与资产管理相冲突的行为或活动,包括从事信贷业务或直接投向信贷资产,投向保理、融资租赁等行为。
  此外,《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股权投资的运作机制,并优化分期缴付和扩募、组合投资、SPV嵌套层数、费用列支等系列要求。
  具体而言,允许股权投资的封闭式资管计划可扩大募集规模,原则上扩募的新增总规模不得超过成立时募集规模3倍,但明确养老基金参与等情形可适当豁免3倍限制;明确员工跟投股权投资的资管计划,豁免组合投资专业投资者、最低起投金额1000万元要求,但仍应满足100万元基本起投金额要求;优化嵌套层数规则,股权投资的资管计划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间接投资标的股权,该SPV不计入嵌套层数;允许股权投资的资管计划在计划财产中列支尽职调查等合理费用。
  业内人士认为,《办法》根据行业实践需求,适度松绑了股权投资运作,能够满足股权投资分期投入需求,减少资金闲置成本;同时基于股权投资行业特点,豁免员工跟投最低起投金额1000万元要求,并设置最低100万元起投金额,有利于公司、员工和持有人三者利益相绑定,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3.46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从产品类型看,5月存续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占比为53.83%;从投资类型看,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和规模均占据四类产品最大比例,混合类产品数量位居第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
  “《办法》为后续私募资管业务回归本源、良性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制度环境。”业内人士表示,《办法》融合吸收了私募资管业务原有自律规则、服务指南性文件等成熟内容,并结合备案监测实践经验,进一步与资管规定修订相衔接,同时还回应了行业机构实践需求,优化备案核查标准要求,提升产品投资运作灵活度,有利于实现备案标准的公开、透明,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私募资管业务。
 
中证协修订发布《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办法》
 
  据悉,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中国证券业协会7月14日修订发布《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进一步优化证券公司债券业务评价指标体系,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引导中介机构高质量执业,加强债券承销分类监管。
  2020年,中国证券业协会修订发布《证券公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能力评价办法(试行)》,从制度与人员保障、业务能力、合规展业、风控实效、服务国家战略等五方面对证券公司开展评价,在推动证券公司规范债券执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修订,进一步聚焦注册制下提升债券业务执业质量内涵和要求,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优化,实现了对证券公司债券执业行为的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评价。《评价办法》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监管与市场引导并重,旨在推动证券公司强化债券业务全流程规范管理,进一步夯实注册制下证券公司的"看门人"责任。
  同时,按照统一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促进协同发展的思路,此次评价办法修订,将企业债券中介机构分类评价一并纳入,实现统一规范。按照企业债券职责划转过渡期安排,2023年企业债券中介机构执业评价标准、工作流程和机制保持不变,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明年企业债券相关中介机构将统一纳入评价范围。
  证监会表示,将指导中国证券业协会等相关单位按照评价办法相关要求,稳妥开展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工作,同时,加强分类评价结果运用,引导证券公司不断提升债券执业质量,进一步增强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此次《评价办法》的修订和此前发布的《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相关。根据债券注册制改革方案,针对债券滚动发行、频次较高的特点,对发行人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健全知名成熟发行人等制度,优化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提高优质企业融资便利性。
 
交易商协会就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票据工作发布通知
 
据悉,为持续推动债务融资工具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7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票据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从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助力建设农业强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延伸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严格防范有关金融风险;加大乡村振兴票据宣传力度,强化乡村振兴考核激励等方面作出了明确部署。
  其中,在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助力建设农业强国方面,《通知》提出五方面举措:一是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支持。例如,围绕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和吨良田创建,支持粮食生产企业发行乡村振兴票据用于扩大产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融资需求。二是强化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其中提到,支持乡村振兴票据用于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水库及引调水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统筹匡算募集资金用途。三是持续加强种业振兴金融支持。鼓励主承销商等金融机构加强种业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乡村振兴票据用于满足国家种业基地和重点企业融资需求,持续加大对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发行乡村振兴票据满足育种研发、种子(苗种)繁殖、精深加工、推广销售等全链条融资需求,助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和先进农机研发生产支持力度。支持融资租赁企业发行乡村振兴票据稳妥开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促进先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五是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票据可合理用于满足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有关需求。
  《通知》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例如,依托各地农业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金融服务,支持发行"乡村振兴+绿色、科创、革命老区"等"复合贴标"产品,合理用于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等,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延伸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的同时,《通知》也明确"严格防范有关金融风险"。鼓励信用增进机构为乡村振兴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提升涉农主体市场认可度,有效增强金融资源可得性。此外,主承销商及其他有关中介机构应坚持市场化原则,持续提高专业服务和尽职调查水平,提升乡村振兴票据信息披露质量,确保募集资金所投项目具备商业可持续性,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通知》提到,交易商协会将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票据宣传力度,对于创新程度高、示范效应好的乡村振兴票据项目,可以适当形式同发行企业、主承销商等开展联合宣传。此外,鼓励主承销商加强乡村振兴票据项目发掘,有效拓展乡村振兴票据服务广度深度。除按月定期发布乡村振兴票据承销情况外,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业务成果纳入交易商协会主承销商考核评价,激励提升市场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性。
  据了解,自2021年3月15日交易商协会研究推出乡村振兴票据以来,广大市场机构积极参与,为债券市场支持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乡村振兴票据覆盖的地区和发行人业态也日益丰富多元。目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累计承销乡村振兴票据规模均超百亿元。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发布
 
  据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7月14日公布了修订后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将自8月11日起正式施行。
  2022年12月,原银保监会曾就《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正式出台的《办法》相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最大的变化在于变更了非金融机构作为汽车金融公司出资人的门槛。
  在征求意见稿中,非金融机构作为汽车金融公司出资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最近1个会计年度末营业收入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而在正式文件中,该条件调整为"最近1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同时,对作为汽车金融公司控股股东的非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也有进一步明确规定。《办法》规定,非金融机构"作为汽车金融公司控股股东的,最近1个会计年度末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40%。"
  此外,汽车金融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也由征求意见稿中的"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调整为《办法》所规定的"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事实上,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原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就曾指出,相较过去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后的《办法》将对出资人提出更高要求,强化股东对汽金公司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股东存款范围,同时取消定期存款期限的规定。
  除上述三点变化,《办法》相较征求意见稿并无大的修改。主要内容包括七章六十八条内容,涵盖总则,机构设立、变更与终止,业务范围与经营规则,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监督管理和附则。
  原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此前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2008年进行过一次修订,10多年来,汽车金融公司行业的业务范围、机构准入政策、风险管理要求、监管指标均有调整,原有规定已不适应最新监管要求。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在公司治理、股权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有必要在监管法规方面衔接一致。此外,配合汽车产业海外布局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方面也做了相应修改。
  相较原《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办法》在风险管理、业务范围、公司治理等方面作出较大调整。
  具体来看,《办法》以风险为本加强监管。为引导汽车金融公司聚焦主业,取消了股权投资业务。增加风险管理要求,增设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检查、延伸调查和三方会谈等规定。
  同时,《办法》适应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需求,将汽车附加品融资列入业务范围,允许客户在办理汽车贷款后单独申请附加品融资。允许向汽车售后服务商提供库存采购、维修设备购买等贷款。允许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资租赁业务,同时规定回租业务必须基于车辆真实贸易背景。
 
"平急两用"基建指导意见获通过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工作情况汇报,审议通过《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研究部署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
  会议指出,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各有关方面要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要加强高峰时段重点地区电力保供,加强保供形势预判,全力抓好能源增产增供。要强化煤电保供稳价,落实好电价、财税、金融等煤电企业纾困支持政策,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要压实全链条保供责任,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要加大分类指导和政策协同力度,各地区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能源企业要积极履行保供主体责任,全力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用电需求。会议强调,各方面在能源保供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中要注重统筹新建增量与盘活存量,积极盘活城市低效和闲置资源,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按需新建相关设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平急两用"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
  会议指出,审计整改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一环,事关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对审计查出问题,要逐项分解到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严肃认真抓好整改工作。被审计地区和单位要严格落实整改主体责任,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和清单,针对重点问题举一反三开展专项整治,确保整改实效。
 
多部门详解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
 
  7月12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7月1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多措并举释放家居消费潜力
  "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介绍,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提出4方面11条政策举措。总的考虑是,以绿色化、智能化、适老化为发力点,提升供给质量,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疏堵点、解难点、治痛点,促进家居消费恢复和升级。
  具体来说,若干措施有以下特点:
  注重政策协调联动。将促进家居消费与老旧小区改造、住宅适老化改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等政策有机融合,形成促消费的合力。比如,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并将支持范围扩大到本人及配偶双方父母;结合住宅适老化改造,支持家居卖场、电商平台设立老年专区,支持老年人家庭安装视频照护系统,配置健康监测设备;结合便民生活圈建设,支持与家居消费密切相关的维修点、再生资源回收点等进社区,鼓励设立旧房装修样板间和家电家具临时存放场所。
  坚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顺应家居消费绿色化、智能化、定制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提出支持企业加快智能家居产品研发、开展家居产品反向定制、促进智能家居设备互联互通、支持家居适老化改造、支持旧房装修和局部改造等举措,着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扩大绿色家居产品销售、促进二手家居产品流通、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网络等举措,打通家居新品销售、二手产品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回收的全链条。
  着力构建"大家居"生态体系。坚持系统观念,涵盖家电、家具、家纺、家装等多领域,贯通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批发零售、设计装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鼓励家居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全场景家居解决方案。
  围绕家居消费,商务部将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家居焕新消费季"活动,协同各方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优化消费供给。各地将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配套活动,比如,黑龙江将持续开展"暖暖的新家"活动,浙江将组织开展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季,山西将深入开展"晋情消费幸福暖家"系列促消费活动,吉林、山东、青海等地将举办家电家居消费节、嘉年华等活动。
  夯实家居消费的产业基础
  当前,我国居民的家居消费偏好已经从数量型、粗放型逐渐转向绿色型、智能型和个性化,消费品质明显提升,如何促进产业提升和消费升级?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制定《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绿色工厂,培育广东佛山和东莞泛家居集群、青岛智能家电集群等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11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全国行活动,促进绿色智能家居产品消费。
  另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于近期出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开展"百企千县万村美丽村居"行动,开展"智能家居互联互通"行动,通过一系列标志性活动和有效政策举措,打造更多应用场景,推广更多优质企业、新品精品。
"从长远角度讲,要夯实家居消费的产业基础。"何亚琼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培育15个300亿元规模的特色集群,引领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继续推广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因需定制、反向定制等新模式,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高效匹配。
另据了解,《若干措施》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强对家居消费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优化审批流程,完善金融服务,推广线上即时办理。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家居生产企业、家居卖场、家装企业等合作,为经营商户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要求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20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会议指出,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要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要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加强撂荒地治理,摸清底数,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种好用好。要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对违规占用耕地进行整改复耕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宣传解读,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
  会议指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要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强化水源、资金等要素保障。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三部门宣布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
 
  据悉,为更好促进农村电网发展,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推进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推动构建农村新型能源体系,7月1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初见成效;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稳步提高,东部地区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分别不低于99.94%、99.9%、3.5千伏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不低于99.85%、99.2%、2.3千伏安,各地结合实际差异化制定本区域发展目标;农村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承载能力稳步提高,农村地区电能替代持续推进,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电力自主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到203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智能开放的现代化农村电网,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城乡电力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全面承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就地消纳,农村地区电气化水平显著提升,电力自主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老旧电网设备更新,逐步淘汰S9及以下变压器等落后低效设备,原则上不得新采购能效低于节能水平(能效2级)的电力设备。推广典型供电模式、典型设计和通用造价,推进农村电网装备标准化。加大配电自动化建设力度,有条件地区稳步推动农村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推进智能配电网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的综合效益。
  《指导意见》还指出,加强农村电网发展规划与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衔接。统筹可再生能源开发、农村负荷增长等情况,在深入挖掘消纳潜力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承载能力,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安全可靠、灵活高效接入,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
 
农业农村部部署继续做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有关部署,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继续做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按照"补短板、塑网络、强链条"工作思路,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强化支持政策衔接,完善设施节点布局,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通知明确四项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网络。围绕重点镇和中心村,支持相关主体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合理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等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不断提升设施综合利用效率,满足田头贮藏保鲜和产后处理需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公共型冷藏保鲜设施,对有需求的脱贫村优先实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二是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鼓励引导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主体利用既有流通网络优势,提升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功能和服务能力,优化田头集货、干支衔接运输和农村快递配送,向农村延伸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农产品上行和生鲜消费品下行的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推动开展符合实际的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产地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流通主体。要充分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相关政策,重点针对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具有组织供应、产后处理、冷链流通等能力的产地供应商。推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利用冷链设施网络和销售渠道优势,通过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冷链流通,增强农产品集散能力、品控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四是创新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营模式。依托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鼓励运营主体与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共建共享、合作联营、成网配套,集中解决用地用电、设施配套、高效运营等问题;加强产地到销地直达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供应链组织能力,推广产地直供直销流通模式,促进解决脱贫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开展净菜、预制菜加工,为餐饮企业、学校等终端大客户提供直供直配服务。
 
政策要闻
 
▲中基协发布《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处理指引》
 
据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7月15日发布《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处理指引》(简称《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指引》提到,因失联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等规定,妥善处置基金财产,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因失联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被注销登记之日起3年内,不得重新登记,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或者主要出资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负有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自被注销登记之日起3年内,不得担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或者主要出资人。
  此外,因失联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负有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记入协会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并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中基协发布自律检查规则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7月15日披露,为了规范协会的自律管理工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基金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中基协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检查规则(试行)》进行了修订。经协会理事会审议通过,近日发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检查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规则明确,协会可以根据自律检查工作需要,委托地方行业协会或者基金服务机构,聘请或者咨询第三方专业机构、人员协助自律检查工作、出具专业意见。受托检查机构、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协会对检查人员的管理规定。协会根据检查工作需要确定合适检查方式及检查手段,依法依规开展自律检查。检查对象应当按照检查要求,在限定的期限内,按照指定方式报送或者上传符合协会要求的信息、电子数据、文件和资料等证据材料,并对所提供的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中保协发布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示范条款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行业发布了《定期寿险示范条款》和《终身寿险示范条款》两个示范条款。这是我国人身保险领域首次发布的行业示范条款,标志着保险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人身险产品"标准化、通俗化、简单化"方面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据了解,行业示范条款统一规范了人身保险产品条款的表述内容,区分为公共条款和自定义条款。其中公共条款是指产品条款中标准化程度较高、可应用于不同种类产品的条目或释义,本次共计编制24个公共条目(包含合同成立与生效、犹豫期、保险金给付等)及11个公共释义(包含保单年度、保单周年日等);自定义条款是指保险公司实务操作差别比较显著的条目或释义,该部分不适合一刀切地进行标准化处理,保险公司可根据实际自行调整相应表述,本次共计编制8个自定义条目(包含保险责任、转换年金权益、合同终止等)及7个自定义释义(包含保险费约定支付日、医疗机构等)。
  保险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示范条款的发布有助于我国形成人身保险业产品设计丰富、内容规范、格式统一、重点突出、简便易懂的产品基本格局,有助于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和选择人身保险产品,督促人身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降低销售误导。
下一步,保险业协会将总结经验,继续推进人身险其他类别产品示范条款的制定工作,并同步研究示范条款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建立示范条款的定期更新机制,确保示范条款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促进行业产品创新。
 
  ▲金融监管总局省市派出机构统一挂牌
 
  7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31家省级监管局和5家计划单列市监管局、306家地市监管分局统一挂牌。
  根据今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金融监管总局在原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金融监管总局已于5月18日正式挂牌,此后各派出机构仍以"银保监局"的名义进行文件、信息发布等。
  此次省市两级派出机构统一挂牌后,"银保监局"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金融监管总局表示,派出机构的统一挂牌,标志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了解,目前金融监管总局内部职能部门调整尚未完成。
 
  ▲司法部、工信部联合部署专项行动服务实体经济
 
  据悉,司法部、工信部日前联合印发《"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方案》(简称《方案》),从今年7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律师行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专项行动。
  《方案》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和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搭建律企协作平台,推动律师法律服务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服务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专项行动将在司法部、工信部统筹指导下,由各地司法行政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和律师协会共同组织实施。
  《方案》指出,各地司法行政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和律师协会要共同组织优秀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相关企业提供全业务、全时空、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活动中,要摸清各类企业法律服务需求,建强法律服务队伍,创新法律服务方式,通过开展法律政策宣讲、深化"法治体检"活动等形式,推动律师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服务的专业性、精准性、便捷性、实效性不断增强,帮助企业化解法律风险,解决法律问题,维护合法权益,提升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水平。
 
▲证监会同意合成橡胶期货及期权注册
 
  近日,中国证监会同意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合成橡胶期货及期权注册。
  合成橡胶期货及期权也是我国橡胶及能源化工期货衍生品序列的重要补充。上期所的天然橡胶期货自1993年上市以来,市场运行平稳、功能有效发挥,上期所此后又陆续推出原油、燃料油、低硫燃料油、石油沥青、20号胶等期货品种以及原油和天然橡胶期权,已发展成为全球交易最活跃的能源化工期货衍生品市场之一。在此背景下,上期所积极稳妥推进合成橡胶期货及期权上市工作,将进一步促进能源化工企业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能源化工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国、消费国与进口国,上期所此次推出全球首个以丁二烯橡胶为标的商品的合成橡胶期货及期权,对于提高我国合成橡胶产业竞争力和价格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银河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青介绍,"丁二烯橡胶具有高强度、耐曲绕、低生热、抗湿滑和低滚动阻力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生产配套新能源汽车的高性能轮胎和节能轮胎。丁二烯橡胶及其所在的合成橡胶产业,是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旅部联合中行出台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金融政策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近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国银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从"加大信贷投放""推进产品创新""开展综合服务"等方面,加大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
  按照《通知》要求,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银行将指导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和中国银行各级分行支行,围绕数字提升、艺术提升、餐饮提升等乡村旅游质量效益提升重点工作,建立管理规范、运行有效的乡村旅游项目库。中国银行将乡村旅游项目库列为重点融资考察对象,为乡村旅游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银团贷款、债券承销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针对项目库内的经营主体在贷款定价、融资期限、服务收费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优惠和倾斜。未来三年针对县域内文化和旅游、餐饮住宿类客户新发放贷款不低于100亿元。
  在《通知》的整体部署下,未来中国银行还将通过借记卡、信用卡、手机银行、"公益中国"精准帮扶平台等线上线下渠道资源,支持优质乡村旅游产品向个人消费者的推广。依托中银金科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全网络、多渠道预约服务和多方式灵活检票体验。依托"中银e企赢"平台,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精准撮合、供需对接等综合信息服务。
  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与中国银行各一级分行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常态化业务合作沟通协调机制,共同调查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金融需求,及时沟通交流相关工作和项目信息。近期,双方将围绕乡村旅游数字提升、艺术提升、餐饮提升等重点领域共同做好项目入库工作。
 
▲四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据悉,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7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2023年医保基金飞行检查。
  通知明确,2023年将选定医学影像检查、临床检验、康复三个领域作为检查重点。检查范围为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医保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必要时可追溯检查以前年度或延伸检查至2023年度。
  其中,由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从各省范围内选择医保基金用量较大的城市(一般为地级市)作为被检城市,直辖市直接作为被检城市;由飞行检查组从被检城市医保基金支付排名靠前的定点医药机构中现场抽取2家医院和1家药店,连同市级医保经办机构共同作为被检单位。也可根据举报线索、智能监控疑点等直接确定被检单位。
  根据通知,针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飞行检查主要包括医保内控管理情况,财务管理情况,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执行情况等;针对定点零售药店的检查,包括将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药品或其他商品串换成医保药品,空刷、盗刷医保凭证,伪造、变造医保药品"进、销、存"票据和账目等;针对医保经办机构的检查,包括与医疗机构费用审核和结算支付情况,对门诊慢特病待遇认定、定点医疗机构准入、第三方责任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异地就医结算费用等审核情况。
  此次飞行检查采取"省份交叉互检"模式,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参检和被检省份。飞行检查实行组长负责制,并计划在2023年8月至12月期间实现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检查。
 
国资改革
 
张国清要求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7月18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并讲话。
  他强调,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切实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张国清强调,要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企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国企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强化国企在能源、资源、粮食等重点领域布局,更好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要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企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要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完善党领导国企的制度机制,加强国企领导人员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下半年国资央企工作重点明确
 
  7月13日至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集中研讨当前国资央企工作面临的问题,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国资央企做好各项工作。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出席并讲话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效益效率,突出科技自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国家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贡献。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要牢记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总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总原则,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总要求。要切实用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主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在科技、效率、人才、品牌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聚焦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和战略支撑作用,坚定当好经济增长的顶梁柱、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压舱石、共同富裕的支撑者。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短期内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长期聚焦构建未来发展领先优势,努力作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以产业控制为关键,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安全支撑为底线,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韧性,在国防、粮食、能源、资源、产业安全等方面发挥托底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为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作贡献。今年上半年,国资央企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经济运行总体符合预期,经营效益基本稳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运营质量持续提升,主要实物量指标稳定增长。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咬定实现"一利五率""一增一稳四提升"的目标不动摇,加快打造高端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引领带动行业发展,增强市场信心;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力争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坚持眼睛向内、管理挖潜,加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降本节支、扭亏治亏力度,持续提升经营创现能力;切实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继续把债务风险防控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司库体系建设,坚决守住依法合规经营底线。
  会议强调,要切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重大任务攻关,立足国家所需、产业链供应链所困、产业所趋,以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重大前沿颠覆性技术为主,优化攻关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提高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效率,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新技术、新赛道、新平台、新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打造卓越高科技人才队伍,国务院国资委将坚持出资人政策"应给尽给、能给尽给",支持企业打造科技创新政策"特区",各企业要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科技人才在攻关高精尖技术中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会议指出,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尽快形成体系化布局,坚持长期主义、稳定投入,边发展、边突破、边布局,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加大重大投资、产业并购、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抓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要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加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方案落地,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会议强调,要积极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切实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生动实践。着力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质效,聚焦政治引领、夯实基础、建强队伍,在巩固、落实、提升、聚力上持续下功夫,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基层组织、书记、党员、活动、制度、培训、保障"七抓"工程,用好宣传思想工作传家宝,汇聚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要着力推进国资央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从实抓作风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做好巡视相关工作,持续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成效,加快健全国资央企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更好发挥巡视标本兼治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国资委将协调解决企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问题
 
  7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出席国资委召开的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第二次圆桌会议,听取能源电力保供和钢铁航运航空等行业企业经营发展情况和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企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问题。
  张玉卓指出,面对能源电力保供压力和钢铁航空航运行业发展形势,有关企业主动作为、积极应对,付出了艰辛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国资委将认真研究大家反映的问题,尽快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政策措施,加强和其他部委沟通协调,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他强调,国资国企要持续深化改革,优化布局结构,坚守主责主业,坚决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发挥好国民经济"压舱石""顶梁柱"作用。能源电力企业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结构,确保产能扎实做好保供工作,电网企业做好跨区域余缺互济、确保电网安全高效运行,煤电企业科学做好电煤储备、提高顶峰发电能力,煤炭企业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增加电煤产量,风电、水电、核电、光电等清洁能源要多发满发,协同发力多渠道提升电力供应能力。航空航运钢铁企业要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加大提质增效工作力度,努力挖潜增收创效,确保行业领先。有条件的企业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落子,选准方向、大干快干,加速取得实质性突破。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科技兴安,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好基础保障和抢险施工预案,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自主创新
 
北京拟推十项举措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
 
  据悉,为培育更多硬科技、新生代、高价值独角兽企业,把独角兽企业的"高估值"转化为"高价值",打造一支引领首都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力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若干措施》主要包括10项具体举措,包含主动挖掘培育独角兽企业、开展独角兽企业战略级创新服务、精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探索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等四方面。其中,精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举措包括强化独角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独角兽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建设、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独角兽企业加快登陆国内外资北京场、保障独角兽企业空间需求、加强独角兽企业引才落户支持、支持独角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等内容。相关措施适用于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
  为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若干措施》提出,北京拟支持独角兽企业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对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承担重大任务的企业,市区联合给予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亿元的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将独角兽企业纳入"算力伙伴计划",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优质普惠算力支持。
  独角兽企业都具备高成长性,保障其空间需求对支撑独角兽企业迅速发展来说也十分重要。《若干措施》提出,推动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区域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独角兽企业聚集区,面向全球吸引独角兽及其生态链企业落地布局。对独角兽企业购置研发、生产用地,可适用混合用地政策,加快审批进度,实现"拿地即开工"。对独角兽企业在京新增布局项目,市区联合根据创新水平和经济贡献给予原则上最高不超过1亿元资金支持。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在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北京建立市领导牵头的重点科技企业和项目投资统筹机制,科技、产业、发改、财政、国资主管部门和相关区政府参与其中,将结合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定期储备推荐优秀企业和项目,协调财政资金、引导基金、国资控股参股资本,并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向以硬科技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同时,北京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创投机构等对独角兽企业开展"贷款+外部直投"业务,为其创新发展提供长周期、低成本的金融支持。
 
江苏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发布
 
  据悉,江苏省政府日前印发《关于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服务作用,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体包括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实施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加快创新技术专利获权、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机制、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撑、创新知识产权运用方式、壮大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等21条措施。
  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方面,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对符合条件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给予资金支持。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机制方面,推进知识产权权益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财政资金取得的技术类知识产权,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赋予完成人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
  严格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方面,加大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戒力度。加大对进出口环节关键领域、重点渠道、重点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建立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简单案件书面审理、独任审理机制,加强执法装备和手段现代化、智能化建设。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权利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法庭建设,推动设立南京知识产权法院。加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方面,支持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建设,鼓励其在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对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清单的地理标志产品,加强海外维权服务供给。
 
节能减排
 
国家能源局开展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工作
 
  据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日前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说,为充分发挥技术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规模化开发利用,根据"十四五"煤炭规划《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方案》,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工作。
  通知表示,本次示范以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为目标,组织遴选一批技术工艺领先、示范效应突出的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典型项目,引领带动煤层气(煤矿瓦斯)产业快速发展。
  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示范内容主要包括:典型复杂地质条件下瓦斯高效抽采,瓦斯发电、直接燃烧、蓄热氧化、提纯等高中低全浓度瓦斯高效利用,以及其它有利于提升原始煤层瓦斯抽采率、抽采瓦斯浓度及稳定性、抽采瓦斯利用率的先进技术工艺和成套装备。
  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内容主要包括:适用不同煤层埋深、厚度、层数、煤阶等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资源赋存条件,资源探明和产能建设效率较高,预期经济性较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通知指出,有关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是汇总申报单位,组织开展本地区(企业)示范项目申报、初步审核、推荐等工作。各汇总申报单位要严格审核把关,坚持宁缺毋滥,严禁弄虚作假,组织申报一批前期工作扎实、符合方向要求、技术水平领先、引领效应明显的示范项目,于2023年8月31日前将推荐表及相关材料报送至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每个汇总申报单位推荐项目不超过3个,其中同一技术路线的项目不超过1个。
  国家能源局将组织评审确定示范项目,加强项目实施跟踪评价,有针对性完善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及时组织示范效果总结验收,加大示范成果宣传推广,促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加快规模化开发利用。
 
上海第一批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正式出炉
 
  7月17日,《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正式出炉,35项上海市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被选出。
  据悉,为提升上海市工业企业碳管理水平,提高上海市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锻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上海市经信委积极推进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工作,征集包括产品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碳管理体系、供应链碳管理、碳标准建设及应用、碳金融产品创新共6个领域的碳管理试点项目。通过广泛征集和专家评审,35项上海市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被选出,形成了《上海市2023年度第一批工业通信业碳管理试点名单》。
  下一步,上海还将继续对碳管理试点项目进行过程跟踪,确保碳管理试点项目发挥实效,同时通过试点树立碳管理示范和标杆,总结好的经验并加以复制推广,引导企业自主加强碳管理,积极发挥链主作用,推动绿色供应链协同发展,同时做好2023年度第二批试点项目的储备。
  据了解,碳管理试点项目颇具亮点。比如,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基于质量平衡的产品碳足迹管理,科思创已经有了零碳足迹的聚碳酸酯产品,以及零碳足迹的MDI,这些零碳足迹产品实现了从摇篮到大门生命周期阶段的零碳排放。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创新应用系统化平台和管理机制,通过全生命周期视角评估车辆产品碳足迹,携手上下游全价值链共创绿色低碳车辆。
  欧冶云商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数字化产品碳足迹管理和披露平台。欧冶云商采用物联网+区块链=碳流的模式,建立了第三方以钢铁为主要产品的数字化产品碳足迹管理和披露平台,服务对象包括了宝武、首钢等钢铁企业。平台整合了贸易服务商、物流承运商、仓储服务商、加工中心、资讯服务商等上下游企业,实现了平台交易、平台物流、平台加工及供应链云服务等主要功能。2022年5月,欧冶云商建立的钢铁行业的EPD平台正式上线并发布了首份EPD证书。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碳基金、碳信托、碳资信平台",实现碳金融产品创新。宝碳在碳金融领域不断创新,作为中国首个碳信托,碳基金,碳质押发行和管理方,至今发行十只产品,收益率从2014年早期年化11%至2022年达到46.25%。
 
山西省五部门推动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发展
 
  据悉,山西省发改委、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能源局、山西省工信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大力推动煤炭绿色开发、实现源头降碳,强化煤电全流程技术升级、实现重点降碳,强化煤炭梯级高值利用、实现多元降碳,突破CCUS核心技术、实现规模降碳等4方面13项具体举措入手,以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推进为目标,以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聚焦国家和山西省煤炭科技创新重点,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一体化设计,推动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占据国际前沿的降碳技术,转化一批支撑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降碳技术,为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夯实基础。
  《意见》提到,围绕煤炭绿色开发领域碳排放控制,加强前沿理论研究和装备、工艺、材料技术攻关,积极开展煤炭绿色开采试点示范和井下选煤示范工程,推进高效节能洗选技术和煤矿瓦斯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到2025年,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力争达到50%,创建5个左右零碳矿山,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项,全省矿井吨原煤生产综合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5%左右。
 
山东开展近零碳示范创建活动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示范创建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在全省筛选一批低碳工作基础较好,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园区和社区开展近零碳示范创建活动。根据《方案》,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一批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近零碳发展经验。
  《方案》提出,所谓近零碳城市、园区、社区建设,是指在城市、园区、社区范围内,以近零碳排放为发展目标,在碳达峰阶段,通过统筹规划,综合运用低碳管理机制,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低碳发展,推广使用节能技术,倡导低碳生活,重点围绕经济发展摆脱高碳投入束缚,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经验,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方案》明确,近零碳城市申报对象为县(市、区)全域,由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申报主体。近零碳园区申报对象为省级及以上园区,由园区管委会作为申报主体。近零碳社区申报对象为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等,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作为申报主体。
  为做好这项活动,《方案》还制定了完备的示范创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园区、社区三个方面开展近零碳示范创建工作。近零碳城市包括低碳管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农业、碳汇与碳抵消8个领域32项指标,其中约束指标18项、参考指标14项;近零碳园区共包括低碳管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基础设施、低碳交通、低碳生活6个领域25项指标,其中约束指标14项、参考指标11项;近零碳社区共包括低碳管理、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碳汇6个领域11项指标,其中约束指标5项、参考指标6项。
  《方案》指出,近零碳示范创建期为2023年-2025年。今年10月底前为示范创建申报阶段,今年11月至2025年12月为建设实施阶段,2026年1月至4月为总结提升阶段。对通过验收的,将分别授予"山东省近零碳城市""山东省近零碳园区""山东省近零碳社区"荣誉称号。
  根据《方案》,近三年区域内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未完成履约,存在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发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刑事案件,以及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不得参加示范创建申报。
 
欧洲议会投票支持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据悉,欧洲议会7月12日投票对《自然恢复法》草案表示支持,呼吁欧盟在2030年之前出台能覆盖至少20%陆地和海域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措施。
  欧洲议会当天发布的一份公报说,恢复生态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降低粮食安全风险的关键。此外,该法律草案不会强制在欧盟建立新的保护区或阻止新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欧洲议会议员塞萨尔·卢埃纳在公报中说,《自然恢复法》是"欧洲绿色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遵循恢复欧洲生态系统的科学共识和建议。他呼吁各方争取在本届议会任期结束前达成协议,并通过"欧盟历史上首个关于自然恢复的法规"。
  接下来,欧洲议会还需要按照流程开展相关谈判,以完成法律草案的最终立法程序。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绿色协议",首次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
 
劳动用工
 
16部门印发家政兴农行动方案
 
  据悉,商务部等16部门近日联合发布《2023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当中提到吸纳大学生到家政行业就业创业。鼓励家政企业、家政培训机构开展校园招聘。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家政企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鼓励龙头家政企业积极吸纳青年实习见习,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家政服务职业教育,按规定享受资助政策。
  2023年以来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4月、5月连续创下2018年有数据以来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在2023年4月、5月分别录得20.4%、20.8%。
  《方案》提出了4个方面16条措施。其中,在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提出发挥家政劳务输出基地作用,加强中心城市家政企业与中西部市县对接,进一步畅通家政服务供需对接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织优秀家政企业"进商圈""进社区",拓展家政消费场景,提振家政服务消费,创造家政就业机会。鼓励开展劳务精准对接,帮助愿意从事家政服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直达社区服务网点就业。
  在提升就业质量方面,提出实施家政服务员技能升级行动,依托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利用现有培训资源,为家政服务员提供免费线上培训,并将培训时长和考核结果纳入其信用档案。
  在加强跟踪服务方面,提出重点关注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进展,引导其在家政服务业实现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布家政服务员薪酬价位信息,引导家政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在完善配套政策方面,提出引导家政企业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对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按规定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家政企业、家政培训机构开展校园招聘,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就业选择。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家政企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
 
时隔9年精算师考试重启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精算师职业资格规定》《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下称《资格规定》《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资格规定》明确,我国精算师职业资格包括准精算师、正精算师两个级别,准精算师资格是取得正精算师资格的前提条件。其中,准精算师应掌握基础的精算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精算相关岗位的专业素质;正精算师应深入掌握精算理论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精算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高级精算岗位或精算管理岗位的综合素质。《实施办法》规定,准精算师级别考试包括《精算风险管理》等5门科目。这意味着,中断近9年的精算师考试将重启。
  两部门有关人士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精算师是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在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算师职业资格管理和考试体系,有利于推进我国精算事业自主发展,增强国际精算交流合作,推动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被取消,其中便有原保监会设置的"保险公司精算专业人员资格认可"。
 
技术进步如何影响未来就业
 
光明日报7月20日刊发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苗苗的文章指出,近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根据该组织在2022年末和2023年初进行的就业前景调查,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区的27个行业集群、45个经济体,共803家公司的调查情况,参与调查的公司雇佣员工规模总量超过1130万人。自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首次发布该报告以来,今年已更新至第四版,报告主要预测了2023—2027年未来五年的全球就业趋势、工作岗位变化情况和劳动力技能需求,分析了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和技术应用将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深刻影响工作岗位及技能需求,并探讨了企业劳动力转型战略计划等问题。
  全球劳动力市场格局趋向分化
  《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就业群体以及主要行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格局进行了归纳分析,展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各类行业群体就业表现的不同影响。
  低收入、中低收入及高收入国家劳动力市场表现分化明显。过去三年,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地缘政治危机的交织演进,增加了各国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扩大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普遍面临失业率上升的问题,而高收入国家则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例如《报告》提到,美国的消费品零售和批发类企业调查显示,有近70%的职位存在空缺,其中制造业有近55%的职位空缺,休闲和酒店业有近45%的职位空缺;2022年经合组织地区的失业率为4.9%,处于200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比之下,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从经济衰退中恢复速度缓慢,尤其是对于酒店和旅游等服务行业依赖性较高的经济体,例如,南非正式失业率已攀升至30%,比2019年之前高出5个百分点。
  不同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群体的就业差距增加。《报告》对各国的失业情况调查显示,仅受过基础教育的工人群体受到经济下行的负面影响最为严重,且这一群体重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相对不足,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罗马尼亚、瑞典、奥地利等国家,仅受过基础教育的工人失业率增长比例是受过高等教育工人群体的两倍多。此外,青年群体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南亚、拉丁美洲、北非和东欧等地区,青年就业情况尚未完全恢复到2019年之前。总之,从过去三年的表现看,各类经济体对于就业弱势群体的政策保障能力不一,发达国家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就业恢复,而新兴市场国家则受限于财政空间,难以为弱势群体和公司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数字通信和信息技术产业引领就业增长。经合组织的数据表明,过去三年,多数国家的数字通信和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为强势的反弹,但住宿、食品和休闲产业、消费品类制造业、批发和消费品行业的恢复速度较慢。《报告》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可能会继续影响各产业部门的就业格局,尽管人工智能被证明是有效的通用技术,但由于通用技术的发展前景往往难以预测,因此在企业等组织机构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同时,社会和政府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领英(LinkedIn)与《未来就业报告》的合作研究,统计了过去四年全球就业数量增长最快的100种职位,其中,技术和信息技术(IT)相关的职位占到16个,在所有类别中排名第三;人力资源和人才招聘是第二大最受欢迎的职位类别,而其中大多数与信息技术特定岗位的人才招聘相关。
  技术进步对企业和就业的影响加速
  《报告》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了技术采用的步伐,并将跨越产业部门和地域约束,改变人类和机器之间的边界。多数受访企业认为,新技术和前沿技术应用,以及由于数字化发展引发的技术进步,将在未来五年对其组织影响最大,预计也将推动超过一半的受访公司实现就业增长。在技术采用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采用可能性很高,超过75%的公司希望在未来五年内采用这些技术;数字平台和应用程序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最为广泛的技术,86%的受访企业表示,会在未来五年内将其纳入运营范畴,其次是教育和劳动力技术,81%的公司希望在2027年前采用此类技术;相比之下,机器人、储能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技术采用的比例相对较低。总而言之,技术进步和应用正在改变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在创造新岗位的同时形成对部分传统工作的替代效应。
  各行业对于新技术的采用程度不一。《报告》显示,技术进步对于各行业及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受访企业的技术采用偏好不同,导致少数行业对新技术的总体期望要高得多,而有些行业则更为谨慎。电子、化学和先进材料等行业计划采用的新技术高于平均水平,而就业服务、保险和养老金管理以及房地产行业则最不倾向于采用新技术。其中,在对待环境管理技术的采用方面,各行业差异最大,预计93%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雇主表示将应用该技术,其次是化学和先进材料(88%)及消费品生产(86%);相比之下,只有26%的就业服务企业雇主愿意采用这项技术,其次是教育和培训类企业(36%)以及保险和养老金管理类企业(42%)。与此类似,对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80%的电子行业企业组织、77%的研究、设计和商业管理服务业雇主和75%的能源技术和公用事业雇主表示,将在未来五年采用该技术,而仅有46%的采矿和金属类企业、42%的住宿、食品和休闲服务业,以及30%的农业、林业和渔业雇主表示将采用该技术。
  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就业机会增长。《报告》认为,包括经济增长放缓和供应短缺在内的宏观经济结构问题,是影响未来就业的最大威胁,在其数据覆盖的6.73亿个工作岗位中,未来五年预计将新增6900万个新岗位,淘汰8300万个岗位,净减少1400万个岗位,相当于目前岗位总量的2%。在这种情况下,《报告》认为,推动技术应用和发展数字化虽然会引发劳动力市场的剧烈波动,但整体上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净增加,除人形机器人和非人形机器人两种技术创造就业岗位的净效应为负以外,其他所有技术都有望在未来五年内创造净就业机会。大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和环境管理技术以及加密和网络安全,预计将是就业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创造就业岗位的净效应分别为58.0%、49.5%、45.8%和43.3%。其他新技术的应用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也将创造更多新的工作机会,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相关企业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的需求,预计将增长40%,即100万个工作岗位;与企业扩大数字接入的需求同步,电子商务专家、数字转型专家以及数字营销和战略专家预计将增长25%~35%,从而创造200万个工作岗位。
  未来五年工作岗位和技能需求展望
  技术革命在创造新岗位的同时,对部分传统职业造成冲击。随着自动化、传感器技术和在线服务的应用范畴不断扩大,行政管理以及传统的安全、工厂和商业领域预计损失的工作岗位最多,接受调查的组织预测,到2027年,包括收银员和票务员,数据录入、会计、记账和工资职员,以及行政和执行秘书在内的记录保存和行政职位将减少2600万个。另一方面,受诸如供应链缩短、投入成本上升、农业技术使用的增加和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增加等因素影响,一些非技术领域的工作将出现大幅增长。《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年增长最快的职位将是农业设备操作员、重型卡车和公共汽车司机、职业教育教师以及机械师与机械修理工。
  未来五年44%的工作技能将被调整。在2027年之前,60%的工人将需要技能培训,但目前仅有一半的工人能够获得足够的培训机会。《报告》认为,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未来五年技能培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尽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大规模就业的核心技能中,仅排在第15位,少数公司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被过度强调为一项核心技能,对员工的重要性将下降,但仍有59%的公司预测,其重要性将上升,许多公司将其视为战略优先事项,从现在到2027年的五年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技能,被参与调研的公司认为是其培训战略的第三要务,也是员工规模超过5万的公司的第一要务。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保险和养老金,管理、娱乐和体育,信息和技术服务,电信业务支持和房舍维护服务,以及电子行业领域最优先考虑的技能;高效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人类计算机编程、网络和网络安全技能、一般技术素养以及设计和用户体验。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占据美国、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受访公司技术培训计划内容的40%以上。其次最受企业培训重视的技术技能是设计和用户体验,在大多数国家和行业,这一内容还不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战略优先级的一半,在今年调查所涵盖的国家中,仅有西班牙和拉脱维亚超过了这一数字。
 
专家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叙事逻辑
 
  据悉,南方日报7月17日刊发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臧艳雨撰写的文章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从"理论体系"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阐释。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范例,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逻辑需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
  作为过程的现代化
  现代化(modernization)通常指工业革命以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发生的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综合变迁的现象。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它描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起源于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欧与美国,长期以来形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经历的一场系统性的历史变革,但通往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样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的选择上,展现出了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摒弃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之路上暴力掠夺殖民地人民的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在文化上,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社会建设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生态文明上,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理理念。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为目标的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一个目标,它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所具有的状态。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是既对标西方又调整自身的过程,是不断深化对于现代化认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西方现代化局限性的过程。这其中,既有对现代化之发展模式的调整,也有对现代化之发展目标的调整,事实上,哪怕西方自身,也处在不断调整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前有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所代表的所谓现代文明的批判,后有哈贝马斯、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人们试图构建更具合理性的现代化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丰富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是物质至上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竭泽而渔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是零和博弈的现代化。
  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目标。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也要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下去,仍然要一以贯之地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解决好,不可能一劳永逸。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代化建设也将继续展现新的内涵与目标,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为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世界历史视野,站在人类文明多样性立场,反对西方现代化话语下绝对主义的现代化观念,拓展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探索作出的新贡献,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不能用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能用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应实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共存。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这是现代化评价的内部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这是现代化评价的外部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由此提出了"五个是否"的评价标准,一个国家现代化道路行不行,关键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是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是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可以说顺应了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
 
卓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对此,《经济日报》7月19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卓贤撰写的文章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既关系到我国能否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生的新变化新趋势,又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并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性、稳定性和自主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把握发展新趋势
  回溯过去几十年,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不断调整,其演进体现了一系列重要特征。一是注重开放,各国的开放政策使商品、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全球流动转移成为可能;二是技术支撑,交通运输、生产工艺、通讯等技术深入发展,使复杂产品的生产能够细分成各个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加速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三是利用比较优势,发达国家把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分解到要素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赚取高额利润;四是分享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显著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其消费能力上升带来大量需求,同时使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得以培育和壮大,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同时,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如更加注重安全、强化竞争、更具弹性等。这些变化与原有特征相互叠加,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注重安全。过去几年,由于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重要粮食作物、能源、重要工业品等相关原材料和产品的国际供应链出现了断裂,一些国家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要求先进制造业回流。二是竞争加剧。一些国家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其战略地位被超越、相对竞争力被削弱,所以不惜摒弃效率和成本的考量,进行产业链区域化、近岸化乃至本土化布局,借此打压竞争对手来保持经济和科技上的领先地位,进而维护其在全球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更具弹性。无论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还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布局,都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弹性,以期在生产地、供应商、技术路线上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此外,为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跨国公司等采取了纵向一体化策略,通过投资控股、战略同盟等方式,来增加对供应链的穿透能力和掌控能力。
  发挥既有竞争优势
  面对新形势,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既要巩固自有优势,又要适应全球生产网络新的变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从近中期来看,要通过保持高性价比的稳定供给能力,激发巨大消费潜能,巩固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既有优势。在供给端,规模经济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优势。我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通过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制造业的总量规模优势,形成了强化我国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在需求端,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这也是规模经济的重要源泉,形成了保持产业链稳定的需求端基础。
  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看,全球生产网络的格局是动态演变的,只有通过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往的产业升级是沿着产业、行业、产品的发展路径升级,但现在产业升级路径发生了一些改变,即沿着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节点升级。产业升级不仅要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要关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对一些传统产业,在其特定生产环节上的创新和升级也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找准发力重点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适应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情况,要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这三个方面着手,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般而言,传统制造业升级有三种路径。一是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包括利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制造等技术改造生产线。二是利用高端工艺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内在价值。三是大力培育本土自主品牌并推向全球市场,创造品牌红利。要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对全球消费风向的把握能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创新升级。此外,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激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研发、萌芽到大规模商业化,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一是基础研发阶段,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利用好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二是试验阶段,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厂之间需要经历前端试验性开发,要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等的支持作用。三是产业化阶段,需要引入市场化风险投资等机制,建设运营一批产业孵化加速平台。四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要积极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
  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对于重点领域的复杂产品而言,产业链分工环节较多,其风险敞口较大,受外部冲击而“断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支持全产业链发展,是要保证重点领域上中下游的关键环节在出现外部冲击时能具有更高灵活性、弹性和韧性。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找准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点,避免出现“撒胡椒面”式的低效投入,而是要在上中下游培育出具有自身优势的长板。例如,集成电路产业的上中下游有数百个产业链节点,我们需要掌握引领行业标准的关键节点技术,进一步增强韧性。另一方面,要明确全产业链发展的优先序,可以通过新技术路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例如,半导体的成熟制程涉及的下游市场空间比先进制程的大,在当前的形势下要优先把成熟制程做成长板,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
 
截至6月底14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
 
7月20日,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3年6月底,已累计有14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27.7%。
  徐晓兰介绍,近年来,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
  一是扩大中小微企业间接融资规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扩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和中长期贷款规模,连续六年联合财政部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实现了“面扩、量增、费降”政策效果。2023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6.1%,普惠小微授信户数同比增长13.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9.1个百分点。
  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会同证监会推动在北京、浙江等9个区域性股权市场建成“专精特新”专板,启动“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开展投融资对接活动,指导各地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库,对拟上市企业开展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投融资对接。截至2023年6月底,已累计有14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已上市企业的27.7%。其中,2023年1—6月,新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家,占A股新上市企业的59%。
  三是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聚焦国家战略开展投资业务,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投资力度。截至6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累计设立31支子基金,子基金募资总规模近900亿元,完成投资项目达到1100多个。
  徐晓兰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持续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查分析
 
调查称下半年政策组合拳应重在强信心增动能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2023年上半年经济学家问卷调查",受访者包括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的权威经济学家。
  问卷从2023年上半年经济政策感受、经济形势研判、宏观政策预测三个维度共设计18道问题。截至7月14日,共收集到60份答卷。在人员构成上,受访者有33人来自金融机构,10人来自政府部门,17人为高校、智库以及非金融企业相关人士。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上半年货币政策感受积极,但普遍认为上半年的经济表现弱于预期,对下半年的国内经济预期偏冷。受访者认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企业家缺乏信心、内生增长动能不足或在下半年掣肘经济向好回升态势,必须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打好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出台更多稳地产政策。
  货币政策感受积极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驱动仍不足。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上半年经济发展表现弱于预期。其中,76.7%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表现偏冷,认为上半年经济平稳适度的受访者仅占13.3%,还有10%受访者认为上半年经济"过冷"。
  虽然二季度经济复苏进程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但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受访者普遍预期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水平可观。近六成(58.3%)受访者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处于7%以上,其中,31.6%的受访者对GDP增速的预期区间在7%~7.5%(含7%),20%受访者的预期区间在7.5%~8%(含7.5%)。另有四成(41.7%)受访者预计在7%以下。
  回顾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年初以来两批延续优化创新的税费优惠政策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但前6个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不及去年同期;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相继在3月末降准、6月中下旬降息,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调查显示,逾六成(61.7%)受访者对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的感受为力度不足。受访者对货币政策的感受整体偏积极,六成(61.7%)受访者对上半年货币政策的感受是宽松或非常宽松,三成(31.6%)受访者认为货币政策较为适度。
  展望下半年,受访者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动能强弱持谨慎态度。根据此次问卷结果编制的2023年三季度"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回落至50%荣枯线以下,为35.03%,较上季度下降17.7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学家们对未来半年内中国经济预期偏冷。
  "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是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半年内中国经济热度判断的扩散指数。在该指数对应的调查中,1.7%的受访者预计中国经济在未来半年内将表现为偏热态势,40%的受访者预计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55%的受访者认为经济运行将"偏冷",3.3%的受访者担忧会出现经济运行"过冷"态势。
  就业和地产销售预期趋谨慎
  在上季度调查中,受访者已表达对就业形势的担忧。相比之下,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就业形势的担忧进一步加深,对房地产市场销售以及民间投资信心的预期也更趋谨慎。
  调查显示,过半(51.6%)受访者认为下半年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比上半年进一步上升。仅有11.7%的受访者相信下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有所改善,而上季度预期将改善的受访者占到32.7%。
  "当前就业的改善幅度远大于城镇调查失业率表征的水平。"申万宏源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屠强认为,随着今年以来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回升,未来就业形势将改善。
  调查显示,预期下半年民间投资信心将小幅提升的受访者占比为30%,较上季度回落33.6个百分点;预期民间投资信心将小幅回落的受访者占比较上季度上升了17.6个百分点。本次调查中,有更多受访者认为下半年民间投资信心将保持稳定,占到41.6%。
  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 、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指出,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约占民间投资的70%,今年制造业支撑民间投资力度仍强,主要是地产大幅拖累民间投资。
  受访者对下半年房地产销售热度的研判由上季度的整体偏乐观转为偏谨慎。调查显示,20%的受访者预计下半年房地产销售热度将小幅提升,较上季度回落43.6个百分比。预计房地产销售热度将较当前形势基本持平或将小幅回落的受访者分别占到36.7%、41.6%。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近八成(78.3%)受访者认为下半年有必要出台新一轮稳地产政策。
  "未来一段时间内房企融资和投资状况能否改善,从内生角度看,取决于销售端能否持续回暖。"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关键在于让房企实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股市景气度预期偏中性
  物价稳定和汇率基本稳定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备受市场关注。
  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国内物价涨幅有所回落。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认为下半年通胀水平保持温和适度,无需过度担忧;近四成(36.7%)受访者对下半年的潜在通缩风险表示担忧。
  对于潜在通缩风险,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在外部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物价相对平稳,近几个月物价水平出现走低,但并没有出现通缩,下半年也不会出现通缩风险。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当前物价已接近年内底部,未来一段时间内,预计物价水平保持低位运行。后续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数据将伴随消费逐步复苏、企业去库存压力减轻、油价企稳以及基数走低而缓慢回升;基数走低、油价企稳将推动后续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跌幅收窄。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多数受访者的预期区间较上季度有所上行。调查显示,半数(50%)受访者预期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部分时间将保持在7.0~7.2(含7.2)区间,43.3%受访者的预期区间选择在7.2以上。此外,四成(41.6%)受访者预计下半年跨境资本将小幅流出,较上季度上升了34.3个百分点。
  "人民币汇率在三季度大概率继续承压,四季度大概率有所好转。"英大证券公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郑后成称,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持续承压,进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但随着时间推移,美国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我国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强于美国,故人民币汇率中期具备升值基础。
  站在当前时点,多数受访者对下半年股市景气度的预期偏中性。调查显示,55%的受访者对下半年股市景气度打出3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景气程度越高),26.7%的受访者打出2分,10%的受访者打出4分。
  "归根结底,未来市场的表现还是取决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表现。"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说,如果中国经济在今年能实现弱复苏,鉴于当前市场已经处于估值低位,从逆向布局考虑,当前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可以积极一点。
  强信心增动能 打好政策组合拳
  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但下半年也将面临诸多内外风险挑战。多数受访者强调,下半年必须打好宏观政策、扩大内需、改革创新、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主动作为,确保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多数受访者看来,信心不足、经济内生动能不足是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国内风险。调查显示,86.7%的受访者担心下半年企业家信心低迷,投资意愿不足。担心房地产市场恢复缓慢、居民消费复苏乏力、出口增速下滑对经济拖累的受访者分别占到53.3%、51.6%、38.4%。41.6%的受访者指出要重视部分地方债务风险暴露对社会预期的影响。
  当前外部风险愈发复杂多变,75%的受访者关注下半年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影响,61.7%的受访者关注供应链定向脱钩加剧,担心海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衰退以及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中国经济的受访者分别占到60%和51.6%。
  如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是本次调查的重点方向。调查显示,半数(50%)受访者认为下半年扩张性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协同发力,48.3%的受访者认为下半年应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辅,支持经济行稳致远。
  北大国发院智库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副主任何晓贝说,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看似"碎片化",但也实现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标,进一步降低短端利率效果有限,且面临金融稳定和宏观稳定的权衡。避免通缩、收紧产出缺口,财政政策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财政政策,近八成(78.3%)受访者呼吁下半年出台增量财政政策加码稳投资促消费,66.7%的受访者强调要及时稳妥处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认为下半年应保持"三保"刚性支出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受访者分别占到56.7%和51.6%。对于货币政策,多数受访者认为下半年应再度开展降准或者降息,占比分别为71.7%、63.3%,还有65%的受访者建议出台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二季度报告》指出,当务之急是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修复资产负债表,中央财政应适当加杠杆并提高赤字率,货币政策仍有较大幅度降息空间,房地产纾困政策需向优质民营房企倾斜。中长期仍要靠改革稳定市场预期和促进经济增长。
 
经贸态势
 
学者提醒应充分认清美国"去风险论"本质
 
  据悉,环球时报7月19日刊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董春岭撰写的文章指出,近段时间以来,"去风险"一词被美西方高官频繁提及,成为他们用以阐释对华政策的一个关键概念。但这一概念的使用实际上是"脱钩论"彻底失败的产物,随后又逐渐演变成美国持续鼓噪"中国威胁论"、推动对华遏制战略的新"遮羞布"和"铺路石",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如上所述,"去风险论"出现的背后是"脱钩论"的破产。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寻求与一个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脱钩"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当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刻,正是中美合作、同舟共济才使这场蔓延至全球的经济危机得到有效治理;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时期,正是中国以稳定的抗疫物资生产支撑了全球范围内的防疫抗疫斗争。中国巨大的市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群体、物美价廉的制造业商品、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重要红利;中国互利共赢的理念、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持、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大国实践,成为亚洲地区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内核、以"制造业衰落论""对华经贸吃亏论"为主要内容的对华"脱钩论",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讹诈,西方国家对此亦心知肚明。从特朗普到拜登,纵有一系列叠床架屋的对华"脱钩"政策,中美经贸合作依然保持了强劲韧性。美国工商界、战略界也越来越认识到,对华强行"脱钩"成本难以承受、得不偿失;美国强压他国与中国"脱钩"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收效甚微。美国政府的"脱钩"政策不仅遭遇包括大型美企在内越来越多企业的抵制,也遭遇越来越多盟友伙伴的反对。欧洲最初使用"去风险"概念的原因就是认识到"脱钩"不可能,进而想以所谓"去风险而不脱钩",在配合美国战略需求与继续收获对华经贸合作红利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而面对大选、国内资本和外交等多重压力,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接过这一概念,其宣扬多年的"脱钩论"正以一种不了了之的状态而告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美国鼓噪"去风险论",本质还是"中国威胁论"的延展。按照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保罗·格维茨理解,"去风险"这一概念听起来"更温和,更容易实现,有更大的政策模糊空间","能够以降低国家安全风险之名,把美国想要对华采取的所有行动都纳入进来"。在美国始终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并以全政府之力遏压中国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客口中的"去风险"实质上成为"去中国化",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被视为"风险源",中国涉身其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环节被视为"风险点",中国有望实现技术突破和能力跃升的关键科技领域被视为"去风险"的重点领域,对华出口管制、经济制裁、国家安全审查、长臂管辖等则成为美方"去风险"的惯常手段。
  显然,"国家安全"的概念被滥用、"中国威胁"被泛化、将中国塑造成"风险",正成为美国掩盖自身霸权本性、离间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推动对华"新冷战"的核心手段。其中一个危险之处在于,"去风险"这一概念更具欺骗性和煽动性,美国试图借此既能安抚国内国际反对"脱钩"的力量,也能让美国遏华战略的实施变得更精细、更隐蔽、更顺畅。当前,美国正在试图与国内各界、与欧洲加强基于"去风险"概念的认知协调。也就是说,对华"去风险"正成为美国政府重塑国内国际对华认知、弱化中美合作民间基础、强化美国与盟友伙伴战略合作、协调推动"一体化威慑"的重要手段,这给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带来全新的安全风险,值得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警惕和防范。
 
美对华搞“去风险化”冲击全球经济
 
光明日报7月13日刊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奇芳撰写的文章指出,美对华搞“去风险化”冲击全球经济。
  “去风险”一词最早始于3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讲话中表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我们和中国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的应对不应该是这样,我们专注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随着一些欧洲国家外交官在国际场合的反复使用,“去风险化”表述逐渐流行起来,并被美国纳入其对华战略表述,企图以这种貌似合理又“共情”的表述来稀释其对华打压战略的极端自私与无理。
  4月27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一次重要的政策讲话中说:“我们追求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从根本上说,去风险意味着有弹性、安全、有效的供应链,以确保我们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胁迫”。5月,G7峰会将“去风险”写入联合公报。由此,“去风险”一词反复出现在美西方外交叙事中,成为美国及其盟友在对华政策上的“最新共识”。
  本质仍是“脱钩断链”
  相比于“脱钩”这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演讲中的常用词,“去风险”比“脱钩”更温和、更中性。对拜登政府来说,这个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跟特朗普的无底线外交划清界限,体现出本届政府的理性负责态度,同时又不得罪激进反华势力。
  沙利文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和挑战”,为保护美国工人和公司,维护国家安全,美国应着力于“去风险”,并聚焦关键技术,特别是半导体领域。
  美国出于战略竞争的考虑,意图在关键领域限制中国发展,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其本质仍是新瓶装旧酒的冷战思维。
  近年来,美国不顾别国发展利益,意图联合盟国对华开展围追堵截,其自私自利本性早已引发多国不满。为遏制中国半导体发展,美国拉拢荷兰、日本达成多边出口管制协议,美国的目的不只是限制中国,还忌惮其退出中国市场后,被日本、荷兰“捡漏”。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曾多次质疑该行动是否合理。据统计,2022年第四季度,美国、日本、荷兰对华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同比分别下滑50%、16%、44%。为遏制中国科技进步,G7广岛峰会期间,美国呼吁联合各国限制对华投资,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但是多个国家不愿失去中国的投资机会。为削弱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美国急欲推进“印太经济框架”,企图重组产业链体系,使地区国家与中国经济“脱钩”。表面上,美国提出在数字贸易、劳工、关键矿物、医疗等领域与印太国家合作,但其承诺往往口惠而实不至。2022年9月,“印太经济框架”首次部长级会议举行期间,印度就以“暂时看不到益处”“可能歧视发展中国家”等为由,宣布暂时退出四大支柱之一的贸易领域的谈判。
  世界经济离不开中国
  近年,世界经济面临疫后复苏、地缘冲突持续、全球通胀攀升、美联储激进加息等多重挑战,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突显。2013—2021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速6.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38.6%。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投资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大推动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是美国的两倍,且增长主要推动力或为消费。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对世界各国产生溢出效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斯里尼瓦桑称,中国经济增长每提高1%,将带动亚洲经济整体增长0.3%。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难以替代。202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均居世界首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工业体系,2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且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完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绝对优势。
  中国在多个行业占据优势。苹果公司曾统计,其供应链中排名前190家的供应商中,有91家来自中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在内的苹果产品中,超过90%在中国生产。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中国提炼了世界60%的锂、80%的钴、开采了68%的石墨,这是高容量电池的三大核心原料。中国还生产了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2020年,中国硅片产量、组件产量、多晶硅产能占全球相关领域的比重分别为99%、75%、64%。
  “去风险化”无益美国经济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曾指出,美国政府推行对华全面对抗政策伤害中国,同时也会伤害美国,将本国企业置于竞争劣势地位,限制美国企业商业化创新的能力。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与中国“脱钩”将严重威胁美国利益,如果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将使美国经济在2025年前每年损失1900亿美元,美国投资者每年可能因“脱钩”损失250亿美元的资本收益,美国GDP将因此损失5000亿美元。
  鉴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美对华政策将会损害全球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称,中美经贸分歧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分裂,若世界经济被划分为对立阵营,将每年萎缩1.5%,即每年萎缩超1.4万亿美元。日本发布的《2023年通商白皮书》中也表示,中美“脱钩”将使世界经济面临分裂危机。世界银行称,中美分歧已使12个亚洲国家的创新能力受损。中国欧盟商会和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表示,中美技术“脱钩”正在严重伤害欧洲企业。
  事实上,美国为限制中国发展将经贸问题政治化,频频推出针对中国的遏压政策,胁迫诱导他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罔顾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其险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日本上半年继续保持巨额贸易逆差
 
  据悉,日本财务省7月20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由于进口额同比涨幅远大于出口额涨幅,日本今年上半年贸易逆差达6.96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39日元),贸易逆差从2021年下半年起持续至今。
  日本今年上半年贸易逆差同比减少12.9%,但由于2022年上半年日本贸易逆差额创下有可比统计以来的历史同期新高,今年上半年贸易逆差仍然巨大。
  报告显示,上半年日本进口额同比增长0.7%至54.31万亿日元;出口额同比增长3.1%至47.35万亿日元,汽车、船舶等商品出口增幅显著。
  当天同时公布的月度数据显示,6月日本贸易顺差430亿日元,这是2021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顺差。
 
投资视点
 
浙江七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近日,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金融促投资、促消费,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简称《通知》),聚焦投资、消费、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出实招,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此次行动的主要目标是浙江省信贷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力争2023年该省各项贷款实现同比多增,市场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力争2023年该省基础设施贷款新增4000亿元以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500亿元以上,数字人民币消费金额达到150亿元。力争至2023年末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制造业、服务业、民营企业四个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为实现上述目标,《通知》提出了15项举措。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激励引导,力争2023年实现浙江省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再贴现2500亿元以上,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撬动普惠小微贷款新增2000亿元以上。
  加大"千项万亿"重大项目金融保障。聚焦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重点项目,确保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实现对接授信全覆盖,浙江力争全年投放政策性中长期项目贷款1600亿元以上。
  作为外贸大省,在外贸企业承压前行的背景下,浙江此次也提出着重做好稳外贸、稳外资金融服务,对重大外资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供汇率避险和贸易投融资服务,推动外贸稳定增长。
  作为民营经济之省,浙江将落实民营企业贷款"两个一致"要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健全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深化民营企业授权、授信、尽职免责"三张清单"机制,多渠道增加民营企业融资供给,切实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民间投资项目专项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定制开发符合民间投资项目需要的融资产品。
  此外,《通知》还对支持"415X"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高效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服务业"百千万"工程金融支持、优化住房保障金融服务、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务等作了专门的政策安排。
 
浙江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日前,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据悉,《实施方案》将于2023年7月22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浙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就业更充分、居住更安定、教育更优质、医疗更便捷、保障更有力、文化更丰富。其中,浙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由2022年的73.4%提升至2027年的76%。
  为此,《实施方案》从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两方面,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
  其中,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方面,《实施方案》明确,浙江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落实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落户及配偶等直系亲属随迁政策。杭州市区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连续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同时,浙江推行全省范围内社保缴纳、居住时间等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逐步拓展到长三角区域内累计互认。
  根据《实施方案》,浙江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的原则,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表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表面上是公共服务保障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但其根本上是资源要素配置体制机制问题。《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人地钱挂钩"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教师医生编制等公共资源配置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同时,坚持小切口大牵引、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分类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试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湖南发文全力畅通现代物流大通道
 
  近日,湖南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湖南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要点》(简称《要点》),围绕5个方面部署30项具体任务,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促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围绕畅通物流通道、建设物流枢纽、完善物流网络、打造物流平台、强化要素保障这5个方面,湖南将着力打造长沙中欧班列、岳阳城陵矶江海联运、株洲湘粤非铁海联运、怀化东盟货运班列、长沙国际航空货运五大国际贸易通道和货运集结中心;推进怀化国际陆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平台、物流平台、产业平台等联动发展,助力湖南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畅通京港澳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一纵一横"综合物流大通道,提升呼南、焦柳、湘桂等铁路通道功能,推进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及瓶颈路段、运能趋于饱和的既有货运铁路线扩能改造;打通洞庭湖水系与长江水系第二通道,加快推进湘桂运河研究。
  《要点》明确,继续推进长沙陆港型、岳阳港口型、衡阳陆港型、怀化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一批区域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具备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条件的娄底、常德、永州纳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布局,将湘西北、大湘西区、湘南区域纳入国家物流枢纽辐射范围。
  省交通运输厅将联合省邮政管理局等相关单位,推动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研发建设全省一体化寄递信息系统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快递进农村行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交通运输协调机制,构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化应急物流通道体系。
 
江西发力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
 
  据悉,为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1269"目标,即: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石化化工、建材、钢铁、航空、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现代家具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锂电和光伏新能源、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航空、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6个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行动计划提出,江西将进一步健全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省级层面由省政府省长担任总链长,省政府其他省级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推行"链长+园区"工作模式,链长指导市、县、园区融入全省产业链布局,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县、园区集中资源力量推进本区域产业链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招商引资、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
  在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方面,江西将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梳理编制集群产业链图谱,一群一策畅通集群内部产业链微循环。
  此外,江西还将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发挥作用、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产业链数字赋能行动,分类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园区数字化转型。
  行动计划明确,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后续将研究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编制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和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等评价指数体系。
 
云南出台20条措施进一步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
 
  据悉,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云南省进一步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20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围绕市场活力、金融支持、就业渠道、就业帮扶、服务机制5方面提出20条措施,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发展。
  其中,在市场活力方面,明确要扩大就业容量,对招用重点群体就业的企业,按规定在3年内按照实际招用人数以每人每年7800元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费;金融支持方面,明确要促进稳岗扩岗,对重点群体20万元以下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原则上取消反担保要求,按照规定享受财政贴息;就业渠道方面,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经营主体、社会组织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周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就业帮扶方面,明确要精准帮扶,兜牢民生底线,运用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服务机制方面,强化公共服务信息化运用,简化申办流程,积极推行"直补快办"。
 
深圳市虚拟电厂运行指导文件发布
 
  据深圳供电局日前披露,《深圳市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实施细则》《深圳市虚拟电厂精准响应管理办法》《深圳市虚拟电厂精准响应承诺书》等系列文件已于近日正式发布。这是深圳虚拟电厂运行的首套指导性文件。
  系列文件明确了由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开展深圳虚拟电厂运营商注册、精准响应组织、精准响应结算、合约管理、信息披露与报送、培训宣贯等工作;并首次基于"站-线-变-户"电网拓扑精准定位虚拟电厂管辖资源,进而实现台区级精准响应的理念,制定和规范了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启动条件、组织流程、响应价格、基线计算、收益结算、考核机制、分析评价、争议处理等内容,为深圳虚拟电厂的业务运转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指导。
  最具吸引力的是,文件规定了深圳实时精准响应价格固定为5元/千瓦时,大约是深圳市居民用电价格的8倍,有助于激发虚拟电厂运营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达到电网实时调控的目标。虚拟电厂运营商在完成准入资料审核、系统联调对接、响应能力测试、安装加密网关设备后即可完成接入并参与响应。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出入境管理服务措施迎来升级
 
  7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出台《积极支持促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发展若干出入境管理服务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全面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促进合作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琴澳一体化发展格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若干措施》紧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规划定位和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对接粤澳各方和广大出入境人员诉求,重点包括便利人员车辆跨境流动、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保障社会民生三个方面。《若干措施》即日起施行。
  在便利人员车辆跨境流动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在横琴口岸试点推行"常旅客"计划,对经常往返琴澳两地的商务公务人员、澳门高校职工等符合条件的出入境人员,提供"常旅客"通关便利安排;实行出入境通关车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模式,实现跨境车辆"一次排队,集中采集,联动放行";进一步提升出入境车辆通关效率,建设智能化车体检查系统,推动实现车体检查一次停车、信息共享共用、结果同步判定,减少跨境车辆停车检查次数和等候时间。
  在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若干措施》明确为参加合作区与澳门联合举办跨境会展工作人员、专业参展人员和持有展会票务证明的境内外旅客,依法依规提供申请办理出入境证件、签证(注)便利,并为上述人员和展品运输车辆提供预约办理、随到随办、快速通关保障,大力支持服务文旅会展商贸产业发展;实行进入合作区港澳游艇"定点停靠、就近联检"新监管方式,适应水域扩大开放需要,优化网上申报检查流程,加快完善游艇码头安全基础设施和边检监管系统建设,促进合作区游艇产业发展和海岛旅游资源开发,支持促进旅游业发展。
  在保障社会民生方面,《若干措施》明确为经横琴口岸前往澳门机场乘机的旅客提供通关便利,支持加快横琴口岸二期工程客货车通道、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与横琴口岸专用通道建设,支持合作区研究开通琴澳水运新航线,进一步便利两地居民日常通行;在横琴口岸旅检大厅设置跨境学童专用学生通道,对乘坐巴士集中通关的跨境学童,以及上下车辆不便的残障人士、老年人实行随车查验,优先为相关危重病患及家属、医护人员办理出入境手续,进一步便利特定群体快速通关;优化进出合作区跨境车辆备案手续,实现车辆信息自动备案,已办理旅客快捷通关的驾驶人员,无需再到现场采集信息,节省往返办理时间,进一步便利澳门机动车入出合作区。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须凸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
 
据悉,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7月20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须凸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日前公开发表文章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在为富裕国家背书,支持欠发达国家力度不足,并强烈呼吁对两大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而追踪发现,这已是古特雷斯一年左右的时间三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达对IMF和WB的不满并发出改革呐喊,前两次分别发生在去年5月访问非洲和去年10月出访印度期间。
  “二战”后美国主导创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而IMF和WB则是该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来走向了解体,但两大金融机构却保存了下来。作为承担目前全球经济治理的最重要的两大国际金融机构,IMF与WB在过往78年时间中将成员国从最初的40余个壮大到了目前的189个。从历次区域性与全球性融危机,到新冠公共卫生危机,人们都能看到IMF紧急救场的忙碌身影。同样,从参与全球性的扶贫与脱贫,到支持低收入国家产业的培育,再到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人们也看到了世界银行来往穿梭的匆匆脚步。然而,受到自身角色的束缚以及复杂外部环境因素的扰动,IMF与WB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诟病的偏差与不足。
  首先是资源错配导致整体效果大打折扣。IMF贷款援助的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每个成员国可获得的贷款额度取决于其在SDR中的份额,结果是份额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可以获得的贷款额度相对较低,而份额占优的发达国家获得的贷款资金相对较多,但事实又是,前者自我融资与市场体系更脆弱,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更大,更多的贷款援助意味着雪中送炭,而后者不仅内部融资功能较为强大,财政状况也好得多,外援资金对他们而言可能只是锦上添花。这样,基于份额多寡的IMF贷款援助机制必然发生供求方向的错位。
  其次是附带条件导致次生灾害频发。无论是IMF还是WB在面向援助申请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支持时,往往会附加一些限制条件,如要求受援国提供国际收支调整计划以及国内财政金融稳定计划以及有关数据,甚至强制受援对象收紧货币与财政政策;不仅如此,IMF和WB的援助行为还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站队”痕迹,即追随美国的国家往往较容易获得符合预期的资金援助,反之则申请过程艰难或者希望落空。受到影响,不少接受IMF和WB援助的国家不仅经济未见明显增长,反而既存的债务危机趋于严重化,甚至引发出社会和政局动荡;同时,IMF与WB的“站队”性思维无疑也加强了自身的道德风险以及相应国家的逆向选择,实践中也难免不让IMF与WB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再次是资金缺口导致功能抑制。除了成员国的份额缴纳与股东出资外,IMF与WB的资金池还有一部分来自市场发债融资,尽管如此,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针对这一问题,IMF与WB曾不得不两次增资扩股,但实际情况是,随着发达国家出资量的增加,IMF与WB被绑架的道德风险也在提升;不仅如此,由于一些主要工业国基本不再需要两大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相应地贷款额度高低也不再是它们关注的权利,而且由于多年来的权利渗透,已让发达国家牢牢掌握了IMF与WB的控制权,即使不增资也不会削弱它们的投票权,也正是如此,IMF与WB的每一次增资过程都是一波三折,其所能外溢出的援助有效性与及时性也无奈被动性削弱。
  鉴于以上问题,对IMF与WB展开职能纠偏与校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国际社会建议在提供信贷支持与投资扶持时,IMF与WB所施加的限制条件既要考虑受援国的国内经济与政治环境,更要充分关注外部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对低收入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尽可能放宽贷款限额,保持贷款管理政策的灵活性,创造出外部援助与内部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机制,同时在提供贷款的决策过程中力戒政治化,提高IMF与WB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可信性。
  需要明确的是,IMF与WB的职能方向校准必须以其治理结构的变革为前提,且这项改革内容涉及三个层面:一是最高决策执行机构执行董事会的人员配备以及董事会总裁(行长)的人选,目前IMF与WB分别设执行董事24名和25名,同时各配一名总裁(行长);二是票权份额的分配,由“基本票+份额票”组成,其中每个成员国可获250张基本票,份额票由一国GDP (50%)、经济开放度(30%)、国际储备(5%)和波动性(15%)四个变量加权所定,其中GDP权重的60%按市场汇率计算,4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成员国根据IMF算出的最终得分缴纳基金费用而获得份额票权,世界银行则参照成员国在IMF获得的份额配备份额票权,与IMF一样按每(份)股10万美元对应一张票权;三是投票机制,采取“基本票+份额票”的表决权机制,其中最重大事务须85%有效多数通过,重大事务要求70%有效多数通过。
  截至目前,IMF与WB先后进行了两轮治理结构的变革,前一次改革中IMF为非洲国家增加了两个执行董事席位,并在增资扩股的同时扩张了基本票权,且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4.9%的投票权,使得后者票权比重升至39.5%,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增加了执董会中的一个非洲国家席位,并在扩充基本票权的同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的投票权,后者票权比重因此提至44.06%;第二次改革中IMF再为新兴市场国家增配了2名执行董事,并取消了8名董事由基金份额最大的几个国家直接任命转为全部董事由成员国选举产生的机制,另外,发达国家再次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了2.8%的投票权,从而令前者票权比重降至57.7%;世行方面,第二次改革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增加了一个执董席位,且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的投票权,前者票权比重由此降至52.81%。
  复盘发现,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在IMF与WB的执董数量有所增加,但美欧依然占据着超三分之一的席位,而且IMF总裁由欧洲人把持、世行行长由美国公民担任的数十年惯例至今没有改写;另外,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票权总体上得到扩张,但随着增资扩股的实施,基本票权的占比却从最初的11.3%降至目前的5.5%,如此低微之比使表面上代表公平分配的基本票权在决策时几乎毫无意义;而最为重要的是,论整体票权,发达国家在IMF与WB中占比依然要比新兴市场国家分别高出15.4和5.62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在两大金融机构的投票权比重均超16%,依然对最重大事务拥有“一票否决”权,美欧加起来的票权比重超过了30%,同样对重大事务可行使“一票否决”权。
  客观上判断,在少数发达国家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前提下,彻底颠覆欧洲人与美国人分别把持IMF与WB头把交椅的传统制度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同时试图让发达国家放弃投票权的优势地位更有难度,由此就决定了IMF与WB治理结构的变革不可能快速到位,而只能采取结构化的渐进方式。就作为影响份额票权的核心变量GDP的测量而言,可以改混合计算为单独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发展中国家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票权比重,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变量得分展开增减调整,如降低开放度、国际储备的得分,新增成员国的收支失衡程度和人口因素,进一步适度增大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票比例,且上述结构性变化也并没有破坏发达国家的底线从而具有可行性。
  同样的温和改革方式也可运用在对IMF与WB投票表决机制的简化层面,基本思路是,除了最重要事务需要全体一致通过外,其他重要事项统一采用70%多数,取消85%多数的表决方式,这看起来取消了“一票否决”权,但美国若持异议照样可以联合G7成员行使30%以上的否决权;此外,所有要求70%多数票的决议都应采取双重投票制,即既需要投票权超过总投票权的70%,同时投赞成票的国家数量要超过全体与会成员数量的60%,以真正实现成员国的主权平等。如此尽可体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推动方式既让不同国家均有条件地获得了否决权,更让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变革面前容易达成妥协并相向而行。
 
IMF称新兴市场经济体因美元走强承压
 
  7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对外部门报告》。报告认为,相较于发达经济体,美元走强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更大。
  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美元每升值10%,新兴市场经济体的GDP就会在一年后下降1.9%,并且这种负面影响会将持续一年到两年半的时间。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要小得多。具体表现为,美元每升值10%,发达经济体的GDP在一个季度后最多下降0.6%,并在一年内基本消失。
  "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强势美元的影响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蔓延。"报告中写道,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实际贸易量下降幅度较大,其中进口下降幅度是出口下降幅度的两倍。新兴市场经济体还面临着信贷供应恶化、资本流入减少和货币政策收紧等问题。
  此外,新兴经济体的经常账户差额涨幅更高,即投资者更偏向于储蓄而不是投资。IMF指出,这是因为发达经济体拥有更稳定的汇率、更灵活的货币政策。而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对汇率波动更恐惧且缺乏货币政策调整,导致投资者储蓄意愿增长。
  IMF建议,新兴经济体可以通过发展国内金融市场,降低借贷对汇率的敏感性,以及使用更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本国央行的独立性,从而稳定通胀预期。
 
美国6月CPI同比上涨3%
 
  据悉,美国劳工部7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物价涨幅整体回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降至202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
  数据显示,今年6月美国CPI同比和环比分别上涨3%和0.2%,而5月份同比和环比涨幅分别为4%和0.1%。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6月核心CPI同比上涨4.8%,环比上涨0.2%。
  具体来看,当月住房成本同比上涨7.8%,环比上涨0.4%,仍然是物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成本同比下降16.7%,环比上涨0.6%;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7%,环比上涨0.1%。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物价涨幅回落使市场和决策者担忧缓解,但由于通胀仍显著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美联储仍有可能在7月份货币政策会议上加息。
 
美国计划在2028年实现飞行汽车规模化运营
 
  据报道,美国正在加紧布局新兴航空领域,巩固其全球航空大国地位。7月18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发布《Advanced Air Mobility Implementation Plan》(下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在2028年实现飞行汽车规模化运营。《实施方案》还显示了局方为实现飞行汽车安全运营所采取的步骤。
  FAA称,《实施方案》旨在为飞行汽车运营关键环节积累经验,以支持行业届时扩大运营规模。在初始运营阶段,飞行汽车仍然要遵循传统航空运行法规,使用已有基础设施。
  飞行汽车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是一种新型航空器,也是目前航空业热门投资领域。
 
俄罗斯外债降至2006年以来最低水平
 
  据悉,俄罗斯中央银行7月13日发布报告说,截至2023年7月1日,俄罗斯外债总额为3477亿美元,降至2006年以来最低水平。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7月1日,俄罗斯外债总额较今年年初减少约330亿美元,降幅为8.7%。报告说,外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债务工具和直接投资负债减少。
  据俄央行统计,2006年俄外债为3132亿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增至3556亿美元。
  俄央行3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俄罗斯外债总额较上年下降21.1%至3805亿美元,为15年来最低水平。
 
土耳其央行宣布加息250个基点
 
  据悉,土耳其中央银行7月20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15%上调250个基点至17.5%。
  土耳其央行当天发布声明说,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继续执行货币紧缩政策,以尽快降低通货膨胀率、稳住通胀预期、控制物价上涨。
  声明说,土耳其货币政策的中期目标是将通胀率降低至5%,并将为此创造相应的货币与金融环境。货币紧缩政策将根据需要及时、渐进地加强,直至明显改变未来的通胀预期。
  2022年以来,土耳其通胀率一直维持高位运行,2022年10月达85.51%,今年6月为38.21%。
  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土耳其央行多次降息,基准利率从19%降至8.5%。土耳其货币里拉对美元汇率2021年下跌约44%,2022年下跌约30%,今年以来下跌约20%。
  土耳其央行6月宣布将基准利率从8.5%上调650个基点至15%,是自2021年3月以来首次加息。
 
投资分析点评
 
▲上半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超40%
 
  据国务院国资委7月14日披露,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国务院国资委披露,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明显快于往年平均增速水平,也较今年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占比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提速符合年初以来的预期。按照国资委年初提出的目标,2023年将力争实现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显示,中央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等作用,持续加大新兴产业投入。
  分领域看,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主要覆盖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
 
  ▲佰维存储拟募资45亿用于封测制造等项目
 
  据悉,佰维存储(688525)7月19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总额不超45亿元。其中,8亿元用于惠州佰维先进封测及存储器制造基地扩产建设项目;12亿元用于晶圆级先进封测制造项目;12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1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具体看,佰维存储拟向不超过35名(含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为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按照募集资金总额除以发行价格确定,同时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即本次发行不超过1.29亿股(含本数)。
  对于本次定增的目的,佰维存储表示,目前公司产能利用率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为应对存储市场潜在增长需求及日益旺盛的产业链本土化需要,公司将通过本次募投项目进一步扩大产能。本次募投项目的顺利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公司存储芯片封测及模组制造的产 能,提升公司产品供应的规模化和稳定性,满足客户订单需求。
  据了解,佰维存储专注于从事半导体存储器的研发设计、封装测试、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嵌入式存储、消费级存储、工业级存储及先进封测服务。
 
▲阿特斯光伏全产业链项目一期总投资140亿
 
  据悉,阿特斯(688472)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迎来最新进展。7月19日晚间,阿特斯公告称,阿特斯确定投资建设呼和浩特阿特斯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GW单晶拉棒、40GW单晶坩埚项目以及年产10GW切片+10GW电池+5GW组件+5GW新材料项目,预计投资金额分别为80亿元以及60亿元。
  此前的7月16日,阿特斯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就公司在呼和浩特市投资建设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达成合作意向。项目拟选址位于开发区沙尔沁工业区,总占地面积约7400亩。该协议书显示,本次拟投资项目总体规划分为三期,其中项目一期为年产30GW单晶拉棒项目、80GW坩埚项目、10GW单晶切片项目、10GW太阳能电池项目、5GW光伏组件项目、5GW相关配套产品项目,一期总投资约180亿元。
  7月19日晚间公告显示,为推进上述项目的实施,阿特斯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光伏产业链扩充及配套项目的议案》,确定一期具体落地项目为年产20GW单晶拉棒、40GW单晶坩埚项目、年产10GW切片+10GW电池+5GW组件+5GW新材料项目。
  据了解,与投资合作协议相比,最终落地的一期项目规模有所下降,总金额从180亿元降至140亿元。"年产30GW单晶拉棒项目、80GW坩埚项目",变为"年产20GW单晶拉棒、40GW单晶坩埚项目"。
  具体来看,年产20GW单晶拉棒、40GW单晶坩埚项目,建设总用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米,计划总投资为80亿元人民币(含流动资金)。年产10GW切片+10GW电池+5GW组件+5GW新材料项目,建设用地约900亩,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计划总投资为60亿元人民币(含流动资金)。
  项目将通过代建公司代建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方式推进,呼市经开区管委会负责协调地方金融机构及国资平台,落实代建项目所需资金。阿特斯在实施本次光伏产业链扩充及配套项目的过程中,拟为项目公司后续支付租金及股权回购等事项履行差额补足的担保义务。
阿特斯强调,呼和浩特年产20GW单晶拉棒、40GW单晶坩埚项目和年产10GW切片+10GW电池+5GW组件+5GW新材料项目是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可以享受呼和浩特市政府产业引进相关的优惠政策。
 
  ▲三友化工拟近20亿元投建烧碱等项目
 
  据悉,三友化工(600409)7月19日晚间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唐山三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细化工公司")拟依托曹妃甸大港口、国家石化基地等优势,在曹妃甸工业区化学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烧碱等项目,报批总投资19.62亿元。
  上述项目占地499亩,主要新建年产4万吨氯化亚砜、年产5万吨氯乙酸、年产9.8万吨烧碱项目生产装置,与生产装置配套的全部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设施、厂前区等。
  三友化工认为,在曹妃甸区建设烧碱项目,强化氢气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发展是公司加快推进"三链一群"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链布局的重大举措。氯化亚砜、氯乙酸属公司氯碱产业下游产品,可发挥自身化工产业基础优势,将公司主业向高端延伸发展。
  三友化工去年曾发布"三链一群"产业发展计划,构建"三链一群"产业布局,即"两碱一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双新"战略产业集群,计划总投资规模约570亿元。
  抛出近20亿元投资计划的同时,三友化工还披露,为推进三友硅业分拆上市工作,三友硅业拟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提升治理水平,以满足未来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要求。
  三友化工去年3月曾披露,为发展壮大有机硅新材料产业,提升三友硅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公司拟分拆三友硅业至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
  至于三友硅业股份制改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三友化工称,本次股份制改造由三友硅业原股东作为发起人,各发起人按照原持有有限公司股权的比例,相应持有股份公司的股份,不涉及公司放弃相关股东权利或增加股东义务的情形,三友硅业仍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
 
  ▲亚太科技拟投建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
 
  据悉,亚太科技7月20日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人民政府辖区内投资新建"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本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3亿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5亿元。项目拟新增用地约77亩,新建厂房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及熔铸、均质、切割等工序设备。公司与民和县人民政府本项目的投资合作事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
  公告称,项目实施主体为公司拟新设全资子公司,拟定名为"青海亚太轻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项目2023年8月开工建设;2024年12月工程建成投产;2025年6月底前达到规划产能。
  亚太科技表示,本次投资建设"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是公司布局"绿色铝"和"低碳铝"业务板块的又一重要举措。同时,本次投资是公司协同绿色产业链及能源上游、为下游及终端客户实现低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尤其在全球汽车、航空航天、热管理、新能源等领域,有助于公司成为产业链兼具高品质、低碳化、高效能的优秀合作伙伴,全面满足客户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
  亚太科技是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材料和汽车轻量化系统部件材料领域的重要供应商。
  据报道,亚太科技曾于4月26日宣布斥资15亿元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辖区内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项目"。
  亚太科技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将抓住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热管理等高端铝材应用行业的新发展带来的机遇,立足国内市场,稳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并最终成为全球轻量化合金材料质量最优、市场份额最大的供应商。当时公司提及,计划在未来三到五年实现约60万吨高性能铝材产能及配套深加工能力的建设。
 
  ▲smart开启A轮融资
 
  7月13日,新奢智能纯电汽车品牌smart宣布开启A轮融资,计划从资本市场募集2.5亿-3亿美元。本轮投资由A股锂电巨头天齐锂业领投,其投资计划金额高达1.5亿美元。天齐锂业是以锂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宣布启动融资计划的媒体简报中,smart除了明确融资的目的是要加速推进品牌全球发展之外,还再次强调了smart现股东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的地位:本轮融资完成后,双方仍将按同等股比共同控股smart品牌全球公司。
  近期,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smart品牌全球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智马达")的股权发生了变更,其股东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分别在6月7日和6月25日退出投资人行列。与此同时,两家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和 SMART MOBILITY PTE.LTD成为智马达新的股东,双方各持股50%。智马达的企业类型也从"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非独资)"。
  消息一出,被迅速传为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退出smart股东行列。对此,smart品牌全球公司澄清,"目前,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是由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资公司。"此次,smart再度借助融资消息进一步强调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仍按同等股比持股。
  同时,在天齐锂业公布的公告中也提到,以融资金额为3亿美元计算,此轮投资完成后,梅赛德斯-奔驰的持股比例为43.397%。而Sunrise Mobility Limited系吉利控股集团的境外子公司,ZMD Capital Ltd系吉利控股集团的关联方,二者合计持股比例与梅赛德斯-奔驰一样。
  据悉,从曾经的微型车标杆,到现在的全面电动转型,smart正在写就自己的"变形计"。smart精灵#1已在中国、德国和法国上市并开启交付,其中今年上半年smart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23540台新车。全新精灵#3也在今年6月1日完成在国内的上市,并将于明年在欧洲市场上市。
  根据smart2022年到2024年每年推出一款电动化新车型的产品规划,smart将继续在明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电动车型。
  在加速推动产品进入不同国际市场的同时,smart的渠道网络建设也在全球范围内提速。截至目前,smart在国内已建设164家线下独立渠道网点,覆盖超过40个城市。预计今年底,smart全国渠道布局累计将超200家。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财富》中国500强出炉
 
  7月11日晚,财富Plus APP发布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500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65.8万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4.7万亿元。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接近237亿元。
  自2013年开始,榜单前三格局就未曾改变。今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建筑,继续霸榜前三甲。第四到第十名依次为中国中铁、中国平安、中国铁建、京东、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阿里巴巴。前十名中包括7家央企。
  与2022年的榜单相比,前十名中,中国人寿从去年的第九名跌出前十,今年位列第12名。阿里巴巴从去年的第11名,上升至今年的第10名。
  在盈利能力方面,利润榜头部的十家公司在去年的总利润超过2万亿元,约占上榜公司利润总和的43%。
  上榜公司中,四大行最能"赚钱",延续了去年的盈利能力。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超过3600亿元,位列榜首。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位列第二、三、四名,净利润均超2000亿元。此外,前十名中还有一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位列第8名。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来,最赚钱的公司前三名一直都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
  今年榜单中,两家能源巨头的利润表现也十分亮眼: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分别位列利润榜第六、七位。
  在这500强中,共计有68家上市公司未能实现盈利,亏损总额约为4739亿元。去年的榜单中共计有49家上市公司未能盈利,亏损总额约4363亿元。
  以各家公司财报披露的亏损数字为统计依据,居亏损榜前三位的均为航空公司,其中亏损最多的是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亏损额超过386亿元;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分列亏损榜第二、三位,亏损均超300亿元。但也有观点认为,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之后,2023年航空公司有望受益于消费反弹和经济复苏,大幅改善亏损。
  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压力影响,前十位亏损公司中,还有五家房地产企业,亏损额均超150亿元。其中融创中国亏损276.69亿元,排名第四。
  据悉,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考量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中国上市企业在过去一年的业绩和成就。该榜单由《财富》(中文版)与中金公司合作编制。
 
▲中直股份拟收购昌飞、哈飞
 
  据悉,中直股份(600038)7月18日晚公告,公司拟向中航科工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昌飞集团92.43%的股权、哈飞集团80.79%的股权,拟向航空工业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昌飞集团7.57%的股权、哈飞集团19.21%的股权,交易价格为50.78亿元。另外,拟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30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昌飞集团、哈飞集团将成为中直股份全资子公司。
  早在2022年12月24日,中直股份就曾发布公告,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发行股份购买昌飞集团100%股权、哈飞集团100%股权。
  本次交易的标的昌飞集团隶属于航空工业集团,是我国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直-8、直-10等多个系列直升机及直升机相关部件等。除直升机整机及部件销售外,昌飞集团还构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客户服务保障体系,形成航空装备服务保障新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直升机维修及加改装服务。
  哈飞集团专注于直升机整机、部件制造等航空产品领域及设备成品加改装、整机/部件维修等航空服务领域,主要从事以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工艺结构设计和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航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直升机整机/部件维修业务。哈飞集团直升机整机主要产品包括直-9、直-19等系列直升机。此外,哈飞集团依托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整机研发制造优势,建立起以机身、机翼、起落架等配套部件为代表的整机大部件业务。
  本次交易前,中直股份从事的业务是为国内各型直升机提供零部件,同时也研发制造多型不同吨位、满足各类用途的AC系列民用直升机,以及运12和运12F系列通用飞机。昌飞集团、哈飞集团与中直股份存在上下游关系,其主营业务系中直股份所从事业务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次交易,中直股份将会有效增强公司业务完整性,并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本次拟注入中直股份的均为我国直升机产业的核心研发及生产企业,是我国航空装备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之一。
  中直股份在7月18日晚的公告当中表示,本次交易通过专业化整合,支持直升机产业整体结构体系,做强做精主业,打造专业化领航上市公司。
 
▲欣旺达拟分拆动力电池业务上市
 
  据报道,继2022年成功发行GDR登陆瑞士证券交易所后,欣旺达(300207)资本布局再有重大部署。7月14日晚间,欣旺达公告称,拟分拆控股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欣旺达动力")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欣旺达仍将控股欣旺达动力。
  拟分拆的欣旺达动力注册资本为95.24亿元,是一家集电芯、模组、BMS和PACK产销研于一体的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新能源科技企业,致力于为新能源行业提供具有竞争力、场景化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及储能电芯。
  2022年,欣旺达动力实现营收近130亿元,电池出货量达到12.11GWh,位列国内三元电池装机量前三、总装机量前五,全球总装机量前九,是"全球动力电池一级制造商"之一。
据了解,欣旺达1997年成立于深圳宝安,2011年创业板上市,2022年登陆瑞士证券交易所。历经20余年,欣旺达已发展成为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形成3C消费类电池、电动汽车电池、能源科技、智能硬件、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第三方检测服务六大产业群。
 
▲西藏旅游拟9.4亿控股新绎游船
 
  据悉,西藏旅游(600749)7月16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向新奥控股购买其持有的北海新绎游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绎游船")60%股权,交易作价9.41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西藏旅游将成为新绎游船的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将新增海洋旅游运输服务业务。
  新绎游船成立于2010年10月,主营业务为海洋旅游运输服务,属于旅游业中的海洋旅游运输子行业,新奥控股直接持有新绎游船100%股权。标的公司运营北海-涠洲岛、北海-海口、蓬莱-长岛和长岛-旅顺4条海洋旅游航线。
在介绍本次交易的背景时,西藏旅游表示,上市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包括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及旅游商业,收入主要由旅游景区业务贡献,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为了使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西藏旅游与交易对方新奥控股就置入盈利能力较强的新绎游船达成了一致意见。
 
  ▲华西股份实控人变更
 
  7月20日晚间,华西股份(000936)发布公告,实际控制人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新市村村民委员会(简称"华西村委会")与江阴联华优化调整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联华基金")已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协议显示,华西村委会拟将其持有的江苏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西集团")80%股权转让给联华基金,双方以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结论为参考,最终确定标的股权的转让价格为人民币1元。
  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华西集团仍为华西股份的控股股东,但上市公司实控人将由华西村委会变更为江阴市国资办;此外,华西村委会和江阴市华西社区服务中心,还将分别持有华西集团19.9%和0.01%的股权。
  据悉,联华基金成立于2021年11月19日,拟开展的主营业务为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根据联华基金2022年度审计报告,联华基金设立至今尚未实际开展业务。
  联华基金是由江阴新国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江阴市新国联集团有限公司、江阴市城西开发发展有限公司、江阴公用事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江阴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江阴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江阴市华士镇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共同组建的有限合伙企业。
  联华基金非公司法人,未设置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其核心管理人员为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根据联华基金《合伙协议》、《合伙人会议决议》约定,联华基金的主要经营业务为对外投资,并就其对外投资决策设有投资决策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5人。因联华基金5名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中4名委员的委派方的实控人为江阴市国资办,因此,联华基金的实控人为江阴市国资办。
  在联华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中,卢青曾受到行政处罚。2019年1月28日,卢青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其时任独立董事的澄星股份未按规定披露与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的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且2011年、201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而卢青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对涉案信息披露行为已勤勉尽责。就卢青未尽勤勉尽责义务问题,中国证监会对卢青给予警告,并处以5万元罚款。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华西股份公告指出,联华基金此次权益变动的目的在于支持江阴市重点企业纾困,推动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债务危机,维持上市公司稳定发展,并共同谋求产业协作和技术协同。
  众所周知,在老书记吴仁宝带领下,华西村逐步发展壮大,并号称"天下第一村"。华西股份则成立于1999年5月,同年8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交易。目前,华西股份主要从事涤纶化纤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石化仓储物流服务。
 
  ▲仁和药业董事长推亿元增持计划
 
  7月19日晚间,中药企业仁和药业(000650)公告称,公司董事长杨潇计划以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票,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1亿元,增持股份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2%。
  杨潇是仁和药业创始人杨文龙之子,于2022年3月被选举为仁和药业董事长。在增持完成前,杨潇直接持有公司股票7680.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49%。
  近年来,仁和药业进军大健康与化妆品领域,并购动作频频,2021年公司收购7家大健康与化妆品业务公司各80%股权,耗资7.9亿元,这几家公司经营范围包含化妆品、护肤品、医疗器械、食品、母婴用品、中药饮片等。长城证券研报认为,仁和医药收购的化妆品电商子公司较早布局功效型化妆品赛道,产品线丰富;同时2021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流量红利爆发,公司抓住机遇布局,多个单品销量增长迅速。
 
▲高永岗辞任中芯国际董事长
 
据悉,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再次换帅。7月17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告称,高永岗因工作调整,辞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职务,自2023年7月17日起生效。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刘训峰获委任为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自2023年7月17日起生效。
  去年3月17日,中芯国际公告称,公司代理董事长高永岗获委任为公司董事长,自2022年3月17日起生效。
  高永岗2009年出任中芯国际非执行董事;2013年6月17日获委任为中芯国际战略规划执行副总裁,并调任为执行董事;2014年2月17日获委任为中芯国际首席财务官;2017年7月3日获委任为中芯国际联席公司秘书;2020年11月11日获委任为中芯国际秘书。
  另外,高永岗曾担任过多个企业或机构的财务或企业负责人,曾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总会计师、大唐电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等。2021年9月,时任中芯国际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周子学因个人身体原因,辞任董事长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刘训峰现年58岁,历任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乙烯厂副总工程师、投资工程部副主任、总经理助理及副总经理,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华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及董事长,上海华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先后荣获上海市工商业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刘训峰同时担任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亦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新材料协会会长。
  据了解,刘训峰今年5月刚刚上任中芯国际副董事长。根据中芯国际彼时公告,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推荐之候选人刘训峰博士,获委任为本公司第二类董事、执行董事、董事会副董事长及提名委员会成员,自2023年5月11日起生效。
 
▲于芝涛出任海信集团总裁
 
  7月18日,海信集团宣布,于芝涛正式接任海信集团总裁职务。五个月前,原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接任海信集团董事长一职并兼任总裁,于芝涛则以常务副总裁身份与之搭档。
  海信集团称,上述人事变动标志着集团董事会和经营层均完成彻底交棒。
  海信集团这一轮新老交接始于2022年3月。当时,已执掌海信系30年的周厚健选择于65岁退休,辞去海信集团董事长一职,正担任副董事长的林澜接任董事长职务。林澜出生于1958年,和1957年出生的周厚健属同龄人。过渡不足一年,林澜亦在2023年2月选择退休。
  2023年2月14日,贾少谦接任海信集团董事长,兼任集团总裁,同时46岁的于芝涛以集团常务副总裁身份与其搭档,全面负责海信B2C板块运营。
  除了"70后技术出身"身份,于芝涛与贾少谦一样都是"少壮派"。1998年,于芝涛从浙江大学理工科毕业之后,便加入海信,曾任海信集团研发工程师、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位。自2019年起,于芝涛开始全面操盘海信显示产业。2022年至今,海信电视全球出货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三星。
  海信集团成立于1969年,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四家在上海、深圳、香港、东京四地的上市公司,旗下有海信(Hisense)、东芝电视(Toshiba TV)、容声(Ronshen)、ASKO等多个品牌。
 
  ▲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辞任
 
  7月18日,渤海银行公告称,执掌渤海银行八年之久的李伏安因退休正式卸任董事长一职,接任者为海河产业基金原董事长王锦虹,曾在渤海银行任职多年。
  李伏安在加入渤海银行之前,曾长期在金融监管部门任职,历任原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河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原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信托监督管理部)主任。
  自2015年5月起,李伏安担任渤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在李伏安任期内,渤海银行于2020年7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实现挂牌上市。
  接替李伏安的人选已定。公告显示,渤海银行董事会建议委任王锦虹为该行第五届董事会执行董事、董事长及董事会发展战略和普惠金融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薪酬委员会委员。在王锦虹任职资格获准前,由渤海银行行长屈宏志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
  王锦虹曾任深圳发展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2006年12月加入渤海银行,历任渤海银行天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滨海新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行行长,渤海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2013年12月,先后出任渤海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渤海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2017年2月,任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又回归渤海银行,担任渤海银行党委书记。
  公告显示,和李伏安一同退休辞任的,还有渤海银行非执行董事叶柏寿,董事会宣布委任段文务接替其职务。
 
  ▲金晓龙获批出任蚂蚁消金董事长
 
  7月14日,重庆银保监局发布批复,宣布核准金晓龙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蚂蚁消金")董事长任职资格。
  金晓龙为金融老将,现任网商银行董事长,此前在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担任网络金融事业部总裁,2017年加入网商银行至今。
  担任蚂蚁消金董事长后,金晓龙仍将兼任网商银行董事长。
  此前,蚂蚁消费金融董事长为黄浩,现任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数字金融事业群总裁。黄浩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中德住房储蓄银行行长。与金晓龙同为网商银行出身,黄浩任网商银行董事长时,金晓龙为行长。
  蚂蚁消金于2021年6月4日成立并开业,股东包括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经营"花呗"和"借呗"两大品牌。
  3月13日,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已从80亿元增至185亿元,增资幅度131.25%。在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其注册资本最高。
 
  ▲微软与动视暴雪延长收购交易截止日期
 
  据彭博7月19日披露,动视暴雪已同意给微软更多时间完成690亿美元的合并交易,将交易截止日期延长至10月18日。双方签署了修订交易某些条款的协议。
  动视暴雪与微软延长交易截止日期的协议以更高的交易终止费和新的商业安排为条件。协议条款包括:如果交易在8月29日之后终止,则交易终止费提高至35亿美元,如果交易在9月15日之后终止,则提高至45亿美元。
  根据条款,动视暴雪可在交易完成前宣布并支付2023财年的一笔常规现金股息,每股不超过0.99美元,并不以交易完成为条件。
  英国监管机构今年4月否决微软对动视暴雪的收购交易,担心云游戏市场竞争受损。微软迄今已经获得39个国家的政府批准,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成为妨碍该交易达成的唯一一家监管机构。
  CMA7月17日表示已同微软就潜在补救措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磋商,但CMA迄今仍维持否决令。英国方面的磋商预计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CMA已将把发布最终决定的截止日期推后到8月29日。
 
管理视点
 
员工持股及股权激励计划莫搞成利益输送
 
证券时报7月21日刊发资本市场资深研究人士熊锦秋撰写的文章指出,员工持股及股权激励计划莫搞成利益输送。
  7月8日某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员工持股计划》《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7月11日深交所向该公司下发关注函,要求说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笔者认为,应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本次员工持股计划授予价格为2元/股,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所持股票。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授予价格为5元/股,股票来源为公司从二级市场回购或向激励对象定增。两个计划设置了基本相同的业绩考核目标,但门槛较低,2023年、2024年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1.80%。7月7日该公司的收盘价为11.83元,两个计划参与者或受益匪浅。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董事长及总裁既参加本次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上限205万股,占员工持股总份额的21.79%;同时又参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占总量的68.01%。而副董事长同时也是持有该公司8.78%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也参与本次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上限74万股。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虽然规定授予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时,不得低于相应时期股票交易均价的50%,但上市公司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确定授予价格,只是需要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对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发表专业意见,找个中介机构出具此类专业意见并不难,实践中低于均价50%的案例比比皆是,本案也是一例。
  《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员工持股计划的参加对象为公司员工,包括管理层人员;虽然其中规定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盈亏自负,风险自担,与其他投资者权益平等,但由于对参与人受让价格没有明确规定,零元购也有发生。按前述《办法》,持股5%以上股东不能作为股权激励对象,但本案第一大股东却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搭车享受低价认购优惠。
  董监高即便功劳再大,也不宜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等渠道,进行利益输送式奖励。员工持股计划不宜赋予股权激励功能,而对董监高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以及业绩考核门槛也应公平合理,由此才能将董监高功劳与其回报相挂钩,真正体现股权激励功能。否则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过度低于市价、业绩考核门槛形同虚设,未来股价再怎么跌,董监高经营管理中只要守好摊子、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也可稳赚不赔。
  公平合理的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各方共赢,但若搞成利益转移、利益输送的单赢,将有损市场整体利益。为此笔者有以下思考:
  首先,纠偏员工持股计划做法。员工持股计划制度,本意是通过员工持股(员工也成为公司股东),从而建立劳动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员工持股计划被赋予股权激励功能,参与者低价认购,其权益地位明显优于其他投资者,劳动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共享机制,演变为劳动者侵占其它股东利益机制,这无疑已经偏离政策初衷。
  建议证交所以及证监部门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应尽快进行纠偏,对上市公司推出低价认购员工持股计划的做法予以适当约束限制。与此同时从根本上完善员工持股计划制度,明确规定员工认购价格的下限不得低于相应时期市场均价的80%(大股东捐赠的股票除外),董监高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认购价格则不得低于市场均价的90%。要真正确保劳动者与其它中小投资者权益平等,不能慷中小投资者之慨,肥了普通员工甚至是董监高。
  其次,完善股权激励办法。股权激励方式主要包括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按目前《办法》,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以及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均可采用“其他方法”确定,这可能让股权激励价格无下限,导致过度激励或利益输送可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议取消其中“其他方法”定价相关规定,强化制度刚性,防止个别主体利用制度弹性谋取私利。
 
信息化建设
 
七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7月13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广电总局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办法》),并将于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这是中国首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监管文件。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数据安全和偏见歧视等问题,如何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引起各方关注。出台《办法》,既是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风险的现实需要。
  《办法》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
  《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办法》还提出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明确了训练数据处理活动和数据标注等要求。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规范,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发现违法内容应当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等。此外,还规定了安全评估、算法备案、投诉举报等制度,明确了法律责任。
 
两部门发文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
 
  7月17日,工信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和金融服务融合创新,引导网络安全保险健康有序发展,培育网络安全保险新业态,促进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
  网络安全保险是为网络安全风险提供保险保障的新兴险种,日益成为转移、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的重要工具。
  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作为我国网络安全保险领域的首份政策文件,立足我国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为目标,提出5方面10条意见。这5方面分别为:聚焦提升行业认知、完善行业规范,健全完善网络安全保险支持政策;聚焦丰富网络安全保险产品类型、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全方位加强网络安全保险产品服务创新;聚焦提升风险量化评估能力、加强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强化网络安全技术赋能保险发展;聚焦推进网络安全保险落地应用、促进企业网络安全能力提升,撬动网络安全产业需求释放;聚焦培育网络安全保险优质企业、加强网络安全保险推广,培育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生态。
  其中,在加强网络安全保险产品服务创新方面,《意见》明确,鼓励保险公司面向不同行业场景的差异化网络安全风险管理需求,开发多元化网络安全保险产品。面向重点行业企业开发网络安全财产损失险、责任险和综合险等,提升企业网络安全风险应对能力。面向信息技术产品开发产品责任险,面向网络安全产品开发网络安全专门保险,为信息网络技术产品提供保险保障。面向网络安全服务开发职业责任险等产品,转移专业技术人员在安全服务过程中因人为操作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
  《意见》要求,促进网络安全产业需求释放,面向电信和互联网、能源、金融、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兴融合领域,开展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模式,促进网络安全保险推广应用。
 
工信部将推进算力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
 
  据悉,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7月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信部将持续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聚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激发算力应用赋能价值。
  赵志国指出,近年来,我国算力综合供给水平快速提升,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保持30%左右的年增长率,新增算力设施中智能算力占比过半。算力布局不断优化,中西部算力设施占全国比例提升至39%。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中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算力每投入1元,将带动3~4元的GDP经济增长。
  赵志国明确,工信部将持续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指导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需求强化算力支撑,持续赋能科技创新。鼓励企业推出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算力产品和服务。
 
工信部拟出台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7月17日于2023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成效显著,布局不断优化、能力稳步提升、赋能价值逐步显现,有力支撑了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是,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与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仍有一定差距,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做好政策接续,强化顶层设计。近年来,工信部先后出台了《"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文件,多措并举、全面部署、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为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近期我们在行业内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调研,并计划结合算力行业最新发展情况,出台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良好生态。一方面,围绕算力发展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计算架构、计算方式和算法创新,加强CPU、GPU和服务器等重点产品研发,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另一方面,围绕算力相关软硬件生态体系建设,加强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适配协同,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形成合力共建良好发展生态。
  三是建优算力网络,促进应用落地。加速推进网络设施与算力设施配套部署,进一步优化升级网络体系架构,加强算力网络监测,打造满足各类算力应用需求的运力体系。强化算力资源统筹调度,不断提高算力利用效能。指导办好"华彩杯"算力应用创新大赛,以工业、交通、医疗等典型行业为主要场景,打造一批成熟解决方案,持续推动算力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模式新颖、特色鲜明的算力应用加速落地。
 
五部门征集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
 
  据悉,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近日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开展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征集工作。
  通知称,将面向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重点应用场景,在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演艺娱乐、安全应急、残障辅助、智慧城市等十大领域,征集并遴选一批技术先进、成效显著、能复制推广的先锋应用案例。
  具体征集方向如下:
  (一)工业生产领域。聚焦工业生产、节能减排等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设计、制造、运维、培训、营销等产品全生命周期重点环节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二)文化旅游领域。聚焦文化场馆、演出场馆、旅游场所、特色街区、主题公园、商业空间等场景,尤其是在行前预览、虚实融合导航、导游导览、艺术品展陈、文物古迹复原等方面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三)融合媒体领域。聚焦新闻报道、体育赛事、影视动画、游戏社交、短视频等融合媒体领域,尤其是基于数字化身互动社交等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新业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四)教育培训领域。聚焦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学校等领域,尤其是在课堂、教研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五)体育健康领域。聚焦户外与室内、有氧与无氧、单人与多人、休闲与竞技等体育场景,尤其是在赛事、训练、大众健身等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医学教育、康复护理、心理辅导等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六)商贸创意领域。聚焦线上线下同步互动、虚拟融合的商贸活动体验新模式,尤其是在智慧家装、虚拟看房、大型会展、时尚创意、视频会议、远程办公、智慧商圈、外卖零售等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七)演艺娱乐领域。聚焦数字演艺直播、内容制作、网络展演等场景,尤其是在舞台艺术、民俗节庆、戏曲综艺等优质资源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游戏、剧本娱乐、直播等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八)安全应急领域。聚焦矿山安全、危化品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尤其是在安全应急演练、智慧警务与应急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九)残障辅助领域。聚焦残障弱势人群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尤其是在出行辅助、技能训练、精神关怀、社交通讯、教育就业、生活购物、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十)智慧城市领域。聚焦城市可视化管理、个性化智慧生活信息服务领域,尤其是在交通出行、餐饮购物等场景下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对于入选的案例,通知提到,(一)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借助2023世界VR产业大会等活动平台开展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宣传推广,扩大优秀案例示范效应。发挥媒体宣传渠道,开展多形式、多角度报道,营造良好氛围。(二)支持开展规模应用。对应用成果突出的优秀案例,支持开展应用试点示范与宣传展览展示,助力融合应用复制推广。(三)鼓励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对应用成果突出、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案例,鼓励各地从项目审批、政策、资金等资源配套方面对项目提供支持。
 
北京发布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北京市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立足于当前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需求和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长远发展,着力培养数字技术领军人才、高水平数字技术人才和数字技能人才,不断优化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加大人才储备,建设一支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的数字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方案》称,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为核心,大力实施首都专业技术人才"登攀"计划,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技能领域,培养一定数量的数字技术领军人才,每年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精于实操应用、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技术技能人才1万人,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员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方案》提出,北京市将发挥数字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作用,支持在京互联网头部企业、行业组织参与,鼓励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培养数字技术领军人才方面,鼓励各单位设立"首席数据官",优先聘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数字技术人员担任。聚焦数字技术领域科技前沿,举办高级研修项目,不断提升"首席数据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数字能力素质。
  在提升产业工人数字技能方面,完善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持续壮大具备数字技能的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提升数字化生产能力。探索举办数字技术技能竞赛、数字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对符合条件的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鼓励技能人才学习,将加大数字技能职业培训力度,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北京市将探索增设数字经济职称评价专业,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职业中从事数字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可申报相应专业职称,打通各类数字经济领域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成长通道。
  《方案》明确,在北京市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针对工程类技术技能人才,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实行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在岗或拟从事数字技术技能的各类从业人员、普通高校和技工院校全日制毕业学年学生均可参加。
  在规范化培训方面,培训机构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大纲明确的培训学时、内容和要求,采取线上和线下方式开展培训。对完成规定学时和内容的学员进行结业考核,合格的由培训机构颁发全国统一制式的培训合格证书,证书信息可以在"北京继续教育网站"查询。
  在社会化评价方面,评价机构对培训合格人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合格的由评价机构颁发全国统一制式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证书信息可以在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网、"北京继续教育"网站查询。
  贯通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对参加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且取得中、初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且符合北京市相应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相关条件的,可以对应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无需换发北京市职称证书。对参加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取得高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且符合北京市相应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相关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并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参考。
  《方案》实施后,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做好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与组织实施,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培养项目和培训活动。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做好辖区内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相关工作,对培训机构实施日常检查和监督。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参加数字技术培训取得的相应学时,计入当年度继续教育专业课学时,作为年度考核、晋升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足额提取并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并向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倾斜,确保他们脱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期间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福利和保险待遇。
 
上海发布"16条"促进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
 
  近期,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民介绍,近年来,上海市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四个主要分类为代表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在部分领域形成了先发优势和集聚效应。
  《意见》提出三个方面16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平台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
  在增强发展优势方面,一是做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升级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平台,加强"期现联动";建立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推动生产、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创新发展。二是做大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鼓励平台提升能级、扩大规模,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支持平台与制造企业开展专业服务外包合作。三是做专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与软件信息服务商深度合作,形成基于数字基础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和企业发展生态;拓展平台服务范围,鼓励发展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四是做优专业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与重点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服务平台,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提供第三方服务,积极搭建"走出去"专业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发展服务外包。
  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若干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各项专项资金、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平台支持力度。鼓励、指导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加快新技术整合应用,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促进区域融合集聚发展,推动浦东新区等区域融合集聚发展;加强碳管理基础建设,加快培养集聚多层次专业人才等。
  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推动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所需要建立完善的各项工作机制,形成各方工作合力。如建立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推进机制,加强平台标准化建设,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治理机制,建立监测统计制度等。
  上海市将以《意见》为指引,结合实际推出具体领域的促进措施,形成"1+X"政策支持体系,将陆续推出标准体系、绿色低碳、综合监管、金融监管等领域专项政策,确保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重庆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6月29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7年)》(简称《计划》)。《计划》提出了未来5年内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加快构建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计划》明确,到202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进入数字化普及阶段,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具体而言:
  聚焦"企业",全面提升转型整体水平。支持企业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产线、车间、工厂"为基本单元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培育一体化"智能制造单元",逐步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
  聚焦"链条",全面提升融通协同能力。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重点企业建设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链一网一平台"生态,融通产业链大中小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科技链水平提升。
  聚焦"园区",全面提升数字服务能级。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园区平台建设与运营,以数字化赋能园区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鼓励重点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推进"平台+园区""标识+园区"融合发展,整体提升园区企业数字化水平,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聚焦"赋能",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提升系统集成和定制化开发供给能力。加快工业软件、芯片、传感器、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创新突破。聚焦工业元宇宙、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快布局一批重大场景。
  在具体路径上,到2027年,全市建设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推动4000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累计推动15万户企业上云;打造50个双化协同示范工厂;累计推动建设15个"一链一网一平台"示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000家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累计建设50个5G全链接工厂、50个创新示范工厂,打造10个数字化示范园区;培育200家服务商等。
 
山东44项政策措施力推跨境电商跃升发展
 
  7月11日,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山东围绕跨境电商产业带打造、知名品牌培育、金融物流服务、便利化水平提升等11方面提出44项政策措施,实施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加快实现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品牌云集、服务高效、生态繁荣,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山东自2015年起先后出台《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提升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持续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此次,山东实施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突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产业集群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做优跨境电商发展生态,力争到2025年,全省打造20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培育10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知名品牌,孵化1000家跨境电商新锐企业。
  山东将聚焦现代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汽车装备等特色产业,开展"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工程,在产业带龙头企业引育、跨境电商园区建设、供应链体系完善、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扶持,提升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山东将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卖家、独立站、服务商、MCN机构等主体在山东落地总部、区域总部、运营中心、集货中心等项目,支持本土跨境电商主体发展壮大。
  围绕培育跨境电商知名品牌,山东将支持企业综合运用平台引流、搜索引擎、社交媒体、跨境直播等多元渠道进行品牌全球推广,大力开展跨境电商出口直播和数字营销业务,提升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支持传统生产型企业、外贸企业、商贸企业自建海外独立站,加快聚集独立站全产业链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建站、营销、物流、仓储等服务,抢占私域流量资源开拓国际市场。
  山东将落实好跨境电商税收政策。编印跨境电商出口税收政策指引汇编,引导企业用好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增值税、消费税免税政策,对综试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企业按政策规定试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持续落实跨境电商B2B出口增值税税收政策,提高跨境电商B2B出口、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退税便利化水平。落实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退运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深圳拟建国际电竞之都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电竞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深圳电竞产业发展能级和集聚度,加快建设国际电竞之都,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日前发布《深圳市关于建设国际电竞之都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
  《措施》指出,电子竞技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景,基于其市场潜力大、社会关注度高、联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深受年轻人喜欢等优势和特点,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新动能、城市形象新名片、文化出海新载体。
  《措施》提出,充分发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和电竞游戏研发优势,聚焦电竞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打通产业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加快构建资源要素集聚、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品牌特色突出、融合效应显著、高端人才汇集、发展环境优良的电竞产业生态。力争到2025年,研发推出3-5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电竞游戏产品,集聚5-8个专业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电竞领军企业和俱乐部,举办5个以上行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相统一的高水平电竞赛事,建成1-2个满足赛事功能需求和赛后综合利用相统一的电竞场馆,成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电竞之都。
  《措施》从加强电竞内容创作、培育电竞市场主体、打造电竞赛事和活动体系、完善电竞产业发展载体、推动电竞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电竞产业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深入推进电竞产业发展、建设国际电竞之都的举措。
  《措施》明确,加快建设符合国际性赛事标准的大型电竞赛事专业场馆,支持电竞企业、电竞赛事运营企业、电竞俱乐部及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电竞赛事专业场馆,鼓励利用现有场馆、闲置空间等改扩建中小型电竞场馆,对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新建、改建的电竞场馆,给予不超过实际投入30%、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2023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榜》出炉
 
  7月20日,胡润研究院在广州南沙发布《2023胡润中国元宇宙潜力企业榜》,列出元宇宙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国企业200强。其中,阿里巴巴、华为获评"最具潜力Top2";网易、腾讯、百度进入"最具潜力Top5";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京东集团、科大讯飞、联想进入"最具潜力Top10"。
  另外,榜单中出现了新上榜企业57家,以HTC、米哈游、联影医疗为代表。产业领域方面,200强企业中底层技术类的上榜企业最多,达89家,以华为、科大讯飞、浪潮信息为代表。
  据了解,该榜单公布的200家"最具潜力企业"的各家价值均在10亿美元以上,企业总部所在地包括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相比去年,底层技术、生态应用、终端产业的企业占比上升,平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企业占比下降。
  该榜单中,元宇宙五大产业领域里,底层技术类的上榜企业最多,有89家,以浪潮信息、全志科技为代表;生态应用类65家,以哔哩哔哩、芒果超媒为代表;终端产业类22家,以联想、歌尔股份为代表;平台技术类15家,以网易、百度为代表;网络技术类9家,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为代表。
  此次上榜的企业中,总部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的企业合计占比接近50%;北京的企业依旧最多,有45家;其次是上海,33家;深圳第三,21家;广州第四,15家;杭州第五,13家。粤港澳大湾区共50家,占全国25%。
  在上榜企业的主营业务方面,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介绍,主营业务为传媒和娱乐的公司最多,有33家;其次是软件与数据服务公司,31家;再次是消费电子和电子元件公司,分别为27家和26家。
 
企业信息员园地
 
应用信息化管理功能理顺工业品牌治理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长期以来,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市场上单打独斗做品牌,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特别是涉及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管理不到位权利义务关系不清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现有工业品牌管理服务信息化应用分散且不充分,认证、查询散见于相关门户网站及中介机构网站;品牌产品营销多见于各类(户)电子商务平台;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品牌信息参与渠道,其自建的渠道影响力不够。构建综合功能的品牌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品牌持有者及其活动的相关信息;加强网上互动功能,及时提供便利服务,更重要的是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协会办电子商务平台做品牌产品,对会员很有吸引力。协会平台专做品牌产品,形成特色,会吸引重视品质的消费者群体。协会因有品牌管理行业功能,有助于增强平台卖家的公信力,要比一般电子商务平台的卖家管理更为有效。电子商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密切协会及其会员与消费者的互动,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电子商务还有利于缓解协会经费来源问题,有利于避免协会走向商业化。为此,品牌行业协会可围绕推进国家品牌战略,构建品牌治理体系,整合信息化应用于品牌工业管理服务体系和电子商务系统,理顺品牌治理结构。
  一、加强协调,探索新的品牌管理工作机制。
  探索构建品牌工业管理服务体系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财政、农业、工商、质检、旅游、供销社、邮政、农机、烟草、发改、商务等部门的工作。可考虑各级政府发改委或工信委牵头建立品牌工业办公室,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相关工作。政府主导品牌治理,进一步理清职能,区分行政性和非行政性事务,把非行政性事务分离出去,把一些行政性事务委托给行业协会,利用社会力量加强管理服务。政府负责强制性产品标准制定和管理,自愿标准则可交给行业组织去办,政府负责市场监督管理,
  做好品牌登记基础工作,其他则可将业务梳程环节的任务委托给行业组织承担。工业部门行业管理职能主要在于政策制定和执行,其服务职能可转交给行业组织。可利用政府现有的品牌服务管理转交给行业组织。可利用政府现有的品牌管理服务资源,整合社会上市场上相关资源,组建品牌行业协会。发改委和工信局可作为协会的业务指导单位,指导协会开展工作。
  二、有效参与,逐步实现品牌自我管理和自服务。
  行业组织为品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参与平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他们基于自身品牌建设的利益,有很强的参与动力;它们熟悉生产熟悉市场,有很强的管理服务能力;他们组织起来,抱团力量大,摆脱市场单打独斗困境。协会要办成真正的社会组织,真正实现会员自治,从根本上杜绝行业组织的市场行政化倾向。协会是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反映会员需求,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协助政府做好品牌管理。协会强化品牌持有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第三方特色,增强公信力,相应可弱化各认证机构的第三方角色。重构工业品牌评价认证体系,现有认证机构或可商业化运作,或可转型成为协会的技术部门。
  三、发挥优势,大力加强区域公用工商品牌治理。
  发挥品牌引领区域优势农业发展和质量型增长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加强品牌引导意识,对区域公用品牌进行规划,加强领导,提供政策支持开展品牌建设,发挥龙头工业的作用,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协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协会持有区域公用品牌所有权,会员有使用权,各自权益可因在品牌建设中的贡献而有所不同。地方公用品牌协会作为多体会员加入全国性品牌行业协会。启动区域公用品牌政策法规调研,及早出台管理规范。目前有的县乡及地级政府制定了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使用办法,可见实体经济主体迫切需要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法规建设工作及早跟进。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