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5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5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等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会议听取了当前就业形势和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汇报。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在保持稳就业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优化调整阶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确保就业大局稳定。要突出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既有力有效实施稳岗支持和扩岗激励措施,更大程度调动企业用人积极性,又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进一步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对失业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要分类予以帮扶。要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采取务实管用措施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就业规模,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要强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等支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经营带动更多就业,推动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会议审议通过《商用密码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会议指出,近年来,商用密码应用愈发广泛,在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和法人权益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规范商用密码应用和管理,督促平台企业依法履行用户密码保护责任,确保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政府敏感数据的安全。要更好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商用密码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推动商用密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促进商用密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明确
 
  据悉,财政部4月14日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提供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效能原则引导社会力量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更加有效地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通知明确了2023年深入推进多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七项重点工作:
  一是增强就业服务扶持。加强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帮助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依托用工企业、职业院校、技能学校等,持续开展岗前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集体协商指导等服务,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能力。
  二是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完善政府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机制,合理确定购买学位(服务)的学校范围、购买标准和方式,支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规范参与,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应急能力。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优化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群体开展养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基本养老和康复关爱服务体系,推进老年群体、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和社会融入。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方式,通过政府购买为社会救助家庭等提供访视照料、康复护理、送医陪护等服务。
  四是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鼓励运用市场机制支持重点生态保护修复,购买碳汇监测与评估、生态资源调查、生态管护、环保监测等服务,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矿山生态、海洋生态等领域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五是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农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实现方式,围绕具有较强公益性,对农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带动能力强的服务领域,实施重点购买帮扶。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农技推广、农业农村人才培训、民俗文化活动等,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增效。
  六是深化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改革,有序扩大改革范围,增强改革激励约束,积极推进竞争择优购买服务,推动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有效增加服务数量、提升服务质效。中央部门要加大改革力度,根据所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业务特点、承担任务情况,继续选择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各地也要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引导和组织协调。
  七是探索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咨询等各类专业公共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此外,《通知》还指出要着力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严格规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注重科学安排、讲求绩效、防范风险,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质量管控,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做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组织实施,围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统筹协调和跟踪督促,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推动改革工作走向深入。
 
央行要求着力支持扩大内需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一季度(总第100次)例会于4月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仍处高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发达国家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
  会议指出,要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合理增长、节奏平稳,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会议指出,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会议还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对于房地产市场,会议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对于平台企业,会议指出,要引导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提升平台企业金融活动常态化监管水平。
  会议还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好宏观政策、扩大需求、改革创新和防范化解风险组合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境外银行类机构投资者可直接入市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
 
  4月17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关于落实完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资金管理安排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称,根据《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银发〔2022〕258号),完善了境外机构投资者等直接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有关安排。
  具体来看,公告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准入方面,符合《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22〕第4号)规定,通过多级托管、结算代理等模式直接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和境外央行类机构,可申请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开展即期结售汇和外汇衍生品交易。
  其中,境外银行类机构投资者可选择直接入市或通过主经纪业务入市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境外非银行类机构投资者可通过主经纪业务入市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其他官方储备管理机构、国际金融组织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境外央行类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遵照《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有关事宜》(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31号)的规定执行。
  在金融机构对客户市场备案方面,公告表示,符合《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22〕第4号)规定,通过多级托管、结算代理等模式直接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和境外央行类机构向外汇交易中心备案后,可作为客户与境内金融机构开展即期结售汇和外汇衍生品交易。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全面改革
 
  据悉,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其定位不清晰、责权利不对等、监督手段不够、履职保障不足等制度性问题多年来待解决。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同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落实《意见》各项改革任务,进一步细化独立董事制度各环节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合理、互相衔接的规则体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2001年,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全面建立独立董事制度。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在法律层面正式确立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2022年,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法规整合工作中将《指导意见》修订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
  系统性改革独立董事制度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要内容。《意见》从明确独立董事职责定位、优化独立董事履职方式、强化独立董事任职管理、改善独立董事选任制度、加强独立董事履职保障、严格独立董事履职情况监督管理、健全独立董事责任约束机制、完善协同高效的内外部监督体系等八个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为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独立董事职责方面,《意见》明确独立董事要履行好董事职责,在董事会中发挥参与决策、监督制衡、专业咨询作用,将独立董事的监督重点聚焦在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上,强化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财务会计报告、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任免、薪酬等关键领域的监督作用,促使董事会决策符合公司整体利益,尤其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选聘管理方面,《意见》提出要完善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提名选举、持续管理等各环节制度。在独立性条件方面,完善独立董事任职条件,建立独立董事资格认定制度,强调独立董事不得与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存在利害关系。在提名选聘方面,要求提名委员会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推行累积投票制选举独立董事,推动中小股东积极行权。在持续管理方面,建立独立性的定期测试和披露机制,保证其能够持续独立履职。制定独立董事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独立董事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优化独立董事履职方式方面,《意见》增加独立董事区别于其他董事的履职手段,一方面,搭建独立董事有效履职平台,完善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审计、提名、薪酬等专门委员会机制,建立全部由独立董事参加的专门会议机制。另一方面,前移监督关口,财务会计报告及其披露等重大事项在董事会审议前应当由审计委员会事前认可,关联交易等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应当由独立董事专门会议事前认可,强化关键领域监督力度。
  另外,《意见》要求上市公司从组织、人员、资源、信息、经费等方面为独立董事履职提供必要条件,确保独立董事依法充分履职,强化对相关主体不配合、阻挠独立董事履职的监督管理,支持保险公司开展符合上市公司需要的相关责任保险业务,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职的风险。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履职评价制度、建立声誉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实现正向激励与反面警示并重,进一步激发独立董事履职的积极性。明确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在董事对公司董事会决议、信息披露负有法定责任的基础上,推动针对性设置独立董事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认定标准。结合独立董事的主观过错、在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了解信息的途径、为核验信息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综合判断,合理认定独立董事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比例和金额,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制定细则落实改革任务
  证监会同步发布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共六章四十七条,包括总则、任职资格与任免、职责与履职方式、履职保障、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附则等章节。
  任职资格与任免方面,《办法》明确独立董事独立性、任职条件、任职期限及兼职等规定,从提名、资格审查、选举、持续管理、解聘等方面全链条优化独立董事选任机制,提升独立董事独立履职的能力。
  职责与履职方式方面,《办法》在明确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监督及提出建议职责的基础上,将监督事项重点聚焦于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增加独立董事的履职手段,建立健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及独立董事专门会议机制,搭建独立董事履职平台,要求独立董事对关键领域事项进行事前认可,前移监督关口。
  履职保障方面,《办法》明确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应当从人员组织、知情权、经费等方面为独立董事履职提供必要条件,并明确对相关主体不配合、阻挠独立董事履职的监督管理,强化独立董事履职保障的监督约束力。
  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方面,《办法》明确相关主体违反有关规定的,证监会可以采取监管措施或者予以行政处罚,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按照责权利匹配原则,兼顾独立董事的董事地位和外部身份特点,针对性细化列举独立董事责任认定考虑因素及不予处罚情形,体现过罚相当、精准追责。此外,《办法》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的设置、独立董事专门会议机制、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任职条件、任职期限及兼职情况等事项设置一年的过渡期,为上市公司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时间。
  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也纷纷表态,表示将做好制度改革的落实衔接,保障独立董事制度平稳落地,推动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上交所表示,将强化独立董事的任职管理和履职监督。引导上市公司及相关方审慎开展独立董事提名选任工作,压实候选人和提名人的首要责任,规范透明地做好独立董事任职资格认定工作。在日常监管中,高度关注独立董事的履职表现,督促其遵守独立性等履职要求。
  深交所表示,要坚持对独立董事任职资格从严把关,在日常监管中关注独立董事履职投入、履职保障、兼职家数情况,压紧压实独立董事履职责任,规范独立董事履职行为。
  北交所指出,将全面加强独立董事资格审查,在日常监管中密切关注独立董事履职投入、履职保障、兼职家数等情况,压紧压实独立董事履职责任,规范独立董事履职行为。
 
沪深北交易所拟修订独董制度改革配套规则
 
  据悉,为配套独立董事制度改革,4月14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均就修订的自律监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均拟修订《股票上市规则》,同时,沪深交易所拟修订《规范运作指引》,北交所拟修订《独董指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从职责定位、履职方式、选聘机制、履职保障、责任约束、内外部监督等方面,提出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运行全流程的改革要求。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层面,建立了落实《改革意见》的制度体系。
  鉴于上述制度对上市公司治理和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做出了部分实质性调整重构,《股票上市规则》作为基础性规则,需要集中落实关键性的改革要求以及重大制度安排,确保信息披露自律监管工作依法合规。《规范运作指引》以及《独董指引》,作为下位指引,也需要全面调整独立董事的任职管理和行为规范,为实践提供详细的操作性指导。
  此次沪深北三大交易所自律监管规则修订主要集中在五方面:一是明晰独立董事作用定位,逐一细化独立董事职责内容,明确可以行使的特别职权,突出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等;二是完善独立董事选任制度,明确同一公司连续任职不超过六年的计算方法等;三是强化独立董事任职管理,建立独立性定期自查和评估机制等;四是优化独立董事履职方式,明确董事会审计、提名、薪酬等专门委员会的职责范围等;五是增强独立董事履职保障,新增独立董事会前沟通、异议披露等机制。
  此次修订致力于更好地发挥独立董事制度在促进公司规范运作、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优化制度供给,在规则层面进一步明晰独立董事的作用和定位,优化独立董事选任制度,强化独立董事任职管理,完善独立董事履职方式,保障独立董事权益。另一方面严格自律管理,进一步加大对独立董事履职的自律管理力度,坚持对独立董事任职资格从严把关,关注独立董事履职投入、履职保障等情况,压紧压实独立董事履职责任,规范独立董事履职行为。
  上交所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听取市场各方对于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并同步调整公告格式、业务办理等业务指南;北交所表示,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后,将根据意见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履行有关程序后发布实施。
 
中基协发布私募登记新规
 
  据悉,为配合《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相关指引实施,便利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申请机构办理登记相关业务,4月1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发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材料清单(2023年修订)》,自2023年5月1日起施行,2022年6月发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材料清单》同时废止。
  最新修订版登记申请材料清单对出资人实行穿透式管理,要求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或其委派代表、负责投资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V)间接出资的,应当提交其对SPV出资的验资报告或银行回单,且穿透后合计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实缴出资比例或实缴金额应当符合相关要求。
  在实控人方面,明确要求控股股东、普通合伙人、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应当提交材料说明其负债情况;控股股东、普通合伙人、实际控制人为非自然人的,应当提交最近一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如果同一机构、个人实际控制两家及以上私募管理人的,应当说明设置多个私募管理人的目的、合理性、业务方向区别、避免同业竞争的制度安排等,应当提交集团关于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规风控安排。对于申请机构的关联方从事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互联网金融、典当等冲突业务的,应当提交相关主管部门批复文件。
  当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主要投资方向为债券投资,相关人员曾从事债券投资或提交债券投资业绩的,应当提交未来展业不违规从事结构化发债的承诺函。
  据悉,自2014年开展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工作以来,中基协持续优化改进登记备案工作,不断提高透明度和服务质量。2020年,中基协发布《登记材料清单》,规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申请材料要求。随后,为进一步提高工作透明度,中基协持续更新了《登记材料清单》,便利申请机构对照以准备登记相关材料。
 
交易商协会发布债券存续期工作基础性制度
 
  据悉,为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优化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工作机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于4月20日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业务规则》(下称《存续期业务规则》),并于当日起施行。
  《存续期业务规则》所称存续期工作是指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在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登记完成直至本息兑付全部完成或发生债务融资工具债权债务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期间,开展的募集资金使用与管理、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维护、债务管理与兑付、风险及违约处置等相关工作。
  "《存续期业务规则》是规范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主承销商、受托管理人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开展存续期工作的基础性制度,旨在清晰界定各类参与主体的职责定位、工作内容、权利义务。"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项规则的发布,标志着在债务融资工具存续期工作领域已经建成"层次清晰、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规则体系,实现了存续期各项业务条线、各类参与主体以及各个工作环节的规则全覆盖。
  据介绍,《存续期业务规则》秉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基本理念,依靠制度约束促进各方归位尽责。一是明确发行人是存续期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提出诚信守约要求,丰富对于违约失信行为的管理工具;二是按照"为谁服务、对谁负责"的原则区分主承销商与受托管理人的存续期职责差异。其中主承销商为发行人服务,对发行人负责,服务内容包括辅导提示、协助沟通、维护投资者关系等;受托管理人为持有人服务,对持有人负责,职责包括管理处置担保物、代为参与债务重组及司法程序等;三是增强存续期工作机制灵活性,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新规施行后,发行人可以在主承销商团中选聘任意1家主承销商提供存续期管理服务,不再限于当期主承销商。同时结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市场"特征,发行人或持有人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决定聘请受托管理人。四是丰富交易商协会存续期自律管理的制度工具,搭建了违约、违规行为分类处理机制,牢牢守住风险与合规底线。
 
银保监会发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据悉,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决策部署,中国银保监会4月14日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围绕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三农"领域保险服务质效、强化监管引领等四个方面提出十五项工作要求。
  《通知》指出,银行业保险业要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优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各环节金融供给,积极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探索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的有效模式,强化对种业、农业科技和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助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积极投入乡村产业振兴,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综合平衡融资模式,持续改善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
  《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机构服务体系,深化银行机构内部专营机制建设,加大涉农金融内部资源倾斜力度。针对涉农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首贷、信用贷以及中长期贷款,提升涉农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强涉农信贷的贷后管理,防范涉农信用风险,避免过度授信、违规收费等行为,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通知》要求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拓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业务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研发符合农民需求特点的人身险产品。提升涉农保险承保理赔效率,努力做到"愿保尽保"、"应赔尽赔"、"快赔早赔"。
  《通知》要求持续加强监管考核引领,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明确了涉农信贷、县域金融服务、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脱贫地区金融供给、粮食重点领域信贷等考核监测目标。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做好监测考核工作,优化涉农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涉农信用信息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涉农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加强试点探索和示范引领。
 
两部委组织开展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开展2023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的通知"。通知宣布,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提升纺织服装供给质量,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稳增长、扩内需、稳外需,组织开展2023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活动。
  通知提出了该活动的总体要求,即,将扩大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深入推动纺织服装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提振发展信心,提升产业韧性,提高供给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消费升级,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稳中求进,巩固纺织服装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围绕总体要求,通知明确了五项工作任务:
  一是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企业节能减污降碳水平,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巩固提升纺织服装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等方面活动,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和典型推广,帮助企业抓住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二是促进区域发展差异化均衡化,培育特色优质纺织产品。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加快提质升级,加强省市内及省市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纺织服装产业民生就业优势,积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组织开展区域交流合作、特色产品推广、产业集群升级、时尚城市建设、天然纤维应用等方面活动,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质产品。
  三是强化创意设计与品牌建设,引领时尚消费新趋势。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提升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发展水平,培育纺织服装消费品牌、制造品牌、区域品牌,传承发扬优秀中华服装服饰文化,推动"纺织非遗"与现代时尚融合创新,推动可持续时尚理念传播普及。组织开展时装周、设计大赛、品牌建设、流行趋势发布、"纺织非遗"推广等活动,引领时尚趋势,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
  四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扩大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强纺织服装行业运行监测和风险管控,保障企业生产不断、供应稳定。推动生产、流通、消费高效协同,畅通纺织服装线上线下流通渠道。组织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展览展示等活动,办好"棉纺消费季"等消费促进活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交流合作和循环畅通,恢复和扩大纺织服装市场需求。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增强国内国际联动效应。依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完整优势,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形成高效协同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搭建内外贸一体化市场网络。组织开展纺织行业国际经贸合作、国际供应链对接等活动,提升纺织行业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财政部等三部门修订印发《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范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推动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修订印发了《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财综〔2023〕10号,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延续执行了现行办法大部分条款,并结合征收管理实际情况,对部分条款进行了细化、调整和补充。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在征收管理体制上,促进了征收管理政策与时俱进。在保持中央与地方总体分成比例稳定的基础上,细化明确不同情形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分成规定。与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职责划转改革衔接,调整明确部门间的征收管理职责。根据矿业权设置情况,对跨省域、跨市县矿业权,以及油气矿业权等复杂情形怎样确定征收地作了明确规定。
  二是在出让收益征收方式上,减轻了企业的支付压力。一方面,明确按出让收益率征收的方式。研究制定了《按矿业权出让收益率形式征收矿业权出让收益的矿种目录(试行)》(以下简称《矿种目录》)。对《矿种目录》内的144个矿种(占法定173个矿种的83.2%),分"按额征收"和"逐年按率征收"两部分缴纳矿业权出让收益。其中,"按额征收"部分,在出让环节依据竞争结果确定,因资源禀赋不同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差异,可以在出让环节得到体现。"逐年按率征收"部分,由矿业权人在开采销售后依据销售收入一定比例(即出让收益率)按年缴纳。另一方面,降低了按金额形式征收的首付比例,最大程度延长了分期缴款年限,细化了市场基准价的相关规定。出让收益征收方式的优化调整,既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机制,保障资源安全和有效利用;又尊重矿业勘查开发客观规律,聚焦解决征收节奏靠前偏快问题,均衡矿业权人财务负担的时间分布,降低了企业成本,打消了部分地勘单位的顾虑,鼓励加快转采、投产,尽快释放产能。
  三是在缴款和退库上,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效果。明确了自然资源、税务部门之间的费源信息传递机制。对矿业权人据实申报和缴款责任作了规定,确保征收机制落地落实。将矿业权人缴款时限从收到缴款通知书7日内延长至30日内,便于其筹集资金。细化了退库职责分工和办事流程,明确由财政部各地监管局负责矿业权出让收益中央分成部分的退还工作。
四是在新旧政策衔接上,分类明确了新老矿业权的出让收益征收政策。区分2017年7月1日以前、2017年7月1日至《办法》实施之日以及《办法》实施之日后三个时间段,结合矿业权是否涉及国家出资探明矿产地以及矿种是否在《矿种目录》内,分别作了细化规定。同时,强调了已签订的合同或分期缴款批复不再调整,矿业权人可按照合同约定或批复情况,继续缴纳剩余部分。对于部分企业欠缴的矿业权出让收益,一次性补缴压力较大的,允许分期缴纳。
 
自然资源部发文规范和完善砂石开采管理
 
  据悉,为合理开发利用砂石资源(含海砂,下同),稳定市场供应,为各地经济发展形成实物工作量提供砂石资源保障,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关于规范和完善砂石开采管理的通知"。
  通知要求科学规划开发布局。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要求,可结合实际需要组织编制砂石资源专项规划,统筹考虑资源赋存条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红线、海洋生态保护和绿色矿山建设等管控要求,以及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供需平衡、运输距离等因素,划定砂石集中开采区或开采规划区块,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合理引导砂石采矿权投放,避免出现以山脊线划界等开采后遗留残山残坡等不合理问题,实现砂石资源绿色开发、集约开采、系统修复、全生命周期管理。
  通知要求合理有序投放采矿权。负责砂石资源采矿权出让登记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据矿产资源规划或砂石资源专项规划,组织开展必要的勘查,建立砂石资源采矿权出让项目库。统筹考虑已有砂石资源采矿权分布和服务年限,加强砂石市场运行分析,合理确定一定时期内拟设置砂石资源采矿权数量和规模,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有序投放。负责砂石资源采矿权出让登记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出让前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实地踏勘,核查禁止、限制开采砂石区域,对禁止区严格落实空间避让,对限制区明确管控要求,合理确定采矿权出让范围。
通知要求加强监管和执法。要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探索实施电子围栏、无人机等信息化监管,鼓励社会监督,及时制止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履行法定义务不到位的,应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并按相关规定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系统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名单。加强砂石资源日常监管和执法,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破坏性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以各类工程名义违法采矿行为。涉嫌非法采矿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涉嫌职务违纪违法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积极配合海警部门加强对海砂资源开采的执法监督,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
 
八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推动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方案》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趋于健全,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左右,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更加坚实。
  《方案》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包括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元素,加强研究并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鼓励引导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推出一批面向不同受众的精品图书和数字读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典籍的文化载体作用,系统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古籍;推动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遴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力度;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每年度打造一组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题活动,支持中医药动漫精品创新,引导中医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常识;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正确、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制度,为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中医药医教研产彰显文化特色,加强对中医药从业人员文化熏陶,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构建能力突出、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体系;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提增中医药在海外认可度和接受度。
  《方案》指出,开展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举措,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做好评估考核,保障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政策要闻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2023年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
 
  据悉,市场监管总局近日组织开展2023年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规范监管和促进发展并重,不断拓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度和广度,提升市场竞争整体质量和水平。
  专项执法行动突出三个重点:一是以查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为重点,严厉查处刷单炒信、网络直播虚假宣传等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二是以规范民生领域营销行为为重点,加强对新型商业营销行为监管,严打医药购销、餐饮旅游等重点行业商业贿赂违法行为,提升消费信心,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三是以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强商业秘密、商业标识和商业信誉等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商品和要素高效流通,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央行2023年将继续强化支付市场监管
 
  据悉,央行4月14日召开2023年支付结算工作电视会议,就2023年支付结算重点工作任务作出部署。会议要求,2023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继续强化支付市场监管,着力规范行业秩序,切实维护良好生态。
  会议认为,2022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条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央行党委工作要求,始终坚持"支付为民",支付市场治理扎实有效,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稳健运行,支付普惠进程不断深化,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发展。
  会议要求,2023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要坚持"支付为民",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对安全高效支付服务的需求,全面提升支付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质效。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支付清算体系顶层治理,加强系统安全生产和业务管理,统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高韧性的支付清算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涉赌涉诈"资金链"治理,继续强化支付市场监管,着力规范行业秩序,切实维护良好生态。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贴近市场,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证监会系统2023年纪检监察工作重点任务明确
 
  日前,证监会召开2023年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总结去年以来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今后重点任务。会议强调,加强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落地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证券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全链条治理,深化政商"旋转门"和"逃逸式"辞职专项治理,从严打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
  会议对证监会系统做好2023年纪检监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部署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加强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重大改革落地情况的监督检查,持续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加强监督,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证监会系统落实到位。二是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查处"四风"隐蔽隐性问题,更加精准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督促各级党组织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工作。三是持续发力加强"不敢腐"的震慑,加强证券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全链条治理,深化政商"旋转门"和"逃逸式"辞职专项治理,从严打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推动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四是从严从实扎牢"不能腐"的笼子,进一步严密证监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加强对证监会机关重点部门和证券交易所等重点单位的监督,强化驻点监督、驻巡结合监督效能,推动形成严管严治的工作格局。五是持续引导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深化运用身边人、身边事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强化证监会系统和资本市场廉洁文化建设。六是坚持刀刃向己自我革命,抓好抓实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
 
▲证监会发布立法工作计划
 
  据悉,证监会近日制定了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对全年的立法工作做了总体部署。此举旨在进一步做好2023年证券期货监管规章等立法工作,完善证券期货监管法律实施规范体系,加强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推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5件,包括:制定《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管理办法》《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修订《股票期权交易试点管理办法》《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5件,包括:制定《证券期货业信息技术系统服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上市公司退市管理办法》;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同时,贯彻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相关要求,做好法律制度衔接,其中包括"力争年内出台的重点项目"3件,即修订《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
  除了上述规章项目外,证监会还表示,2023年将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积极推进《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条例》立法工作;配合有关司法机关做好证券期货领域相关司法解释制定、修订工作。
 
  ▲证监会就修订《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据报道,继《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后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发布之后,监管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以下简称《期货和衍生品法》)方面又有新举措。4月14日,证监会就修订《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期货和衍生品法》对期货从业人员管理方式等作出制度安排,相关内容需在《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作出具体规定或进行适应性调整。此次修订重点围绕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有关要求,结合市场发展和监管实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具体来看,修订内容如下:一是优化期货从业人员管理方式,取消从业资格管理要求。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取消关于从业资格管理的相关要求,并作出执业登记、变更和注销等衔接安排。明确机构可以要求拟从事期货及相关业务的人员参加协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水平评价测试作为证明其专业能力的参考,不参加测试的人员应当符合协会规定的豁免条件。二是完善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规范,增加禁止行为规定。明确期货从业人员不得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从事期货交易,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参与期货交易。期货公司的期货从业人员不得违规从事期货交易咨询、期货做市交易、期货保证金融资、期货自营、衍生品交易、资产管理等业务。三是压实机构的管理责任,完善期货从业人员管理机制。新增专章规定机构的管理责任,明确机构对期货从业人员任职管理、职业培训、薪酬管理、行为管理、信息报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压实机构责任,督促机构履行期货从业人员管理义务。
 
  ▲三部门出台进口展品免税政策
 
  4月15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202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期内销售的进口展品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通知明确,对2023年举办的广交会在商务部确定的展期内销售的免税额度内的进口展品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每个展商在本年度展会展期内累计享受税收优惠的展品类别、销售数量或金额上限按规定执行。享受税收优惠的展品不包括国家禁止进口商品,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烟、酒、汽车以及列入《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的商品。
  上述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扩大广交会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企业参展,推动建设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展会平台,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应急管理部印发《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据悉,应急管理部近日印发《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简称《判定标准》),自2023年5月15日起施行。
  《判定标准》针对近年来工贸行业典型事故暴露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聚焦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安全风险,充分考虑企业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和安全水平整体提升等因素,明确了3方面64项重大事故隐患情形。其中,管理类共3项,吸取近年来工贸企业因承包承租单位管理混乱、无证作业频发事故的教训,增加了承包承租单位安全管理、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要求。行业类列举了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等7个行业共47项重大事故隐患情形。专项类列举了存在粉尘爆炸危险、使用液氨制冷,以及存在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中毒风险的有限空间作业等3个领域共14项重大事故隐患情形。
  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执法和工贸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智慧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安委会统一部署,聚焦工贸重点行业领域,以判定标准为"标尺",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通过专家指导服务、强化精准执法,督促各地区和企业切实提高发现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认真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我国今年启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
 
  据悉,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1部门4月14日联合印发《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推出,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潜能,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健全交易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监督管理的有效路径,全面提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发展质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支撑。
  《工作方案》明确,2023年启动试点工作,试点期为2023-2024年,由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本方案组织开展全国试点,指导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产权规范化流转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运行监管、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争取通过2年的努力,试点地区逐步构建起比较健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和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监管机制,形成一套覆盖主要交易品种的标准化交易规则,探索一批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模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国资改革
 
张国清要求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据悉,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4月17日出席中央企业2023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国资央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张国清指出,国资央企在新征程上肩负新的使命责任,要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战略导向,强化内在、长期价值导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更多突破。要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效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更好保障能源资源安全。要切实端稳主业饭碗,坚持专业化发展,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保证。
 
央企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再深化
 
  4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监督追责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2022年,各中央企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走深走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顺利完成,责任追究工作体系不断健全,追责力度精度持续提升,企业合规经营理念有效强化,为促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央企业责任追究工作总体上开展还不平衡,部分企业存在不愿追责、不敢追责、不会追责的"三不"问题,有的企业监督协同贯通不够、追责成果运用有待加强、监督追责权威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通知》提出2023年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的总体要求,即持续深化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突出提升责任追究震慑性、监督协同系统性、制度机制完备性、工作手段有效性。进一步健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反向查、正向建"作用,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强保障。
为实现上述要求,《通知》提出六项重点任务:
  (一)加强保障夯基础,健全完善权威高效追责体系。各中央企业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与国企改革政策文件再对标对表,持续构建权责清晰、约束有效的经营投资责任体系,健全用好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一是强化责任追究工作领导机制。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责任追究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责任追究工作在强化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党委(党组)对责任追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董事会及其相关专门委员会要研究部署和指导推动责任追究重点工作,经理层要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并配合支持责任追究工作,推动各治理主体一体落实监督追责职责。二是健全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对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责任追究工作的任务目标和考核要求,结合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自查,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持续夯实工作体系建设成果。对新设立的中央企业或新投资并购的子企业,要同步明确责任追究职责主体,建立工作制度机制,确保工作体系有效覆盖。三是加强责任追究工作机制运行。集团公司要发挥主动追责、敢于追责、善于追责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联合核查、挂牌督办、提级办理等方式加大子企业工作指导力度,把贯通追责优势转化为加强集团管控的实际效能。对违规“零报告”、追责“零查处”的子企业,要倒查工作机制设计和落实执行,针对性加以指导和解决,不断深化追责工作。
  (二)加强震慑筑防线,严肃查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各中央企业要把“查大案、盯高发、治顽疾”作为做好责任追究工作的主攻方向,抓牢抓实违规问题线索查处工作,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切实筑牢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线。一是紧盯重大违规问题。对党中央、国务院关注,国资委交办的重大违规问题线索予以重点查办,着力查处触碰国家法律“红线”的严重违规问题,历经多届企业领导班子或多位负责人的“惯性”违规问题,以及涉及上市公司、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等。二是紧盯违规问题高发领域。强化对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部门和岗位的监督,严查股权投资、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对外担保、金融业务等领域违规问题线索,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三是紧盯屡禁不止“牛皮癣”问题。对国资委三令五申严禁的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虚假业务问题“零容忍”,一经发现即由集团公司或上级企业提级查办,涉及二级子企业或年内全集团累计发现3件上述同类问题的,应当报告国资委,由国资委提级查办。
  (三)加强联动聚合力,发挥监督管理协同综合效能。各中央企业要加强责任追究与业务管理、内部审计、专项治理等工作的协同贯通,充分发挥责任追究震慑遏制作用,坚决防止问题“空转”和屡查屡犯,提升联防联治效果。一是强化财务监督联动。以落实《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发现问题整改和责任追究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发监责规〔2023〕25号)为契机,切实做好财务决算审核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工作,提升财务监督的权威刚性。同时结合企业实际,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规定,细化财务决算审核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责任追究工作程序。二是强化专项治理联动。在国资委组织开展的虚假贸易业务、粮食购销、工程项目等领域的专项治理工作中,要将企业违规责任追究部门纳入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线索,要开展初步核实并按专项分别建立违规问题台账,对造成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及时组织核查和责任追究。集团公司要重点关注专项治理工作中违规问题线索“零报告、零移交、零追责”的子企业,针对性开展督导检查,严肃追究漏报、瞒报或隐匿不查等责任。三是强化专门监督联动。从严从实做好审计成果运用,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核查和责任追究力度,防止“问题企业改、责任无人担”而滋生的屡审屡犯现象。要增强责任追究工作穿透力,重点关注违规问题背后的利益动因,将发现的涉嫌利益输送、化公为私等腐败问题和违法违纪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构,强化责任追究震慑力。 
  (四)加强整改促提升,发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用。各中央企业要注重发挥责任追究促整改、促提升正向作用,把查办违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提升管理贯通起来,从制度机制上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一是深度推广管理提升建议书。重点反映企业存在的突出违规问题,深入挖掘违规问题背后的制度缺失和管理漏洞,针对性提出强化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意见建议。2023年,各中央企业要将当年办结的一半以上核查项目形成管理提升建议书,同时高度关注房地产信托、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非主业投资等存在风险,针对性提出管理提升建议,更好发挥责任追究工作“防未病”作用。二是加大督促整改工作力度。要把整改到位作为违规问题对账销号的重要条件,从纠正违规行为、完善制度机制、开展责任追究、挽回资产损失和消除不良影响等方面评估整改质量。对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应当持续跟踪督促,确保整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强化典型案例警示效果。加强典型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案例通报力度,切实发挥“查办一案、警示一片”作用。对国资监管通报反映的典型、共性违规问题,要举一反三加大问题自查力度,抓紧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将提升企业重大投资决策水平作为案例警示的重要发力点,强化与董事会成员,特别是外部董事的信息共享,采取会议集中通报、个别座谈交流、印送摘编报告等形式,及时知会典型违规案例,从源头上推动合规决策、科学决策。
  (五)加强手段畅通道,持续做实监督追责信息化工作。各中央企业要注重发挥信息化对责任追究工作的支撑作用,建好用好监督追责信息系统,并以信息系统为依托贯通报告渠道。一是实现系统对接。持续推动监督追责信息系统迭代升级,按照国资监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要求,2023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系统对接,强化数据标准化、动态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实时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数据应用。深入推进监督追责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强数据横向采集和纵向贯通,实现动态汇总分析和数据穿透可视,加快提升监督追责智能化水平。三是做好季度报告。依托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在线填报系统,落实好责任追究季度报告机制,及时收集、汇总并填报违规问题线索受理、立项、核查等动态进展,按要求向国资委报告责任追究工作情况。
  (六)加强力量增能力,不断提升责任追究队伍素质。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责任追究队伍建设,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监督队伍。一是建强专职队伍。要强化责任追究工作力量配备,探索依托审计中心或采取类似模式,建设与企业规模体量、所处行业特点、监督管理需求等相适应的责任追究专职队伍,把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过硬”的干部放在责任追究岗位上,进一步夯实追责工作组织基础。二是用好人才库。要建设一支可由集团公司统一调配的企业责任追究工作专业人才库,及时补充财务、投资、金融、内控、法律等专业人员入库并参与违规问题核查,为责任追究工作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向国资委推荐优秀专业人才,加入中央企业监督追责专业人才队伍。三是做实教育培训。要加大培训力度,结合实际组织系统内违规责任追究队伍专门培训,积极派员参加审计、内控、财务、投资等专业培训,提高精准监督能力。加强责任追究队伍监督约束,树立法治思维,完善约束机制,强化提醒提示,使铁的纪律和实的作风成为责任追究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
  另外,《通知》要求加强组织实施。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结合实际细化本通知重点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可操作、可检验、可衡量的落实举措,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据了解,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按照履行出资人职责要求,不断探索推进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2008年出台《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也将"严格责任追究"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对国有企业责任追究范围、损失认定、责任认定、追究处理、组织实施等作出了框架性规定。2018年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的范围、标准、责任认定、追究处理、职责和工作程序等。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到2020年底建立覆盖各级中央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2022年,各中央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走深走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顺利完成。
 
国资监管大格局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4月18日,全国国资委系统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研讨培训班在京举办,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并讲话。
  翁杰明强调,省级、地市级国资委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超过99%,国资监管大格局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重点抓好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协同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持续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系统提升数字监管智能监管能力等5方面工作,健全组织领导、评估评价、沟通交流等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更好完成国资国企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使命任务。
 
中证国新央企ESG成长100指数即将发布
 
  4月18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公告了中证国新央企ESG成长100指数(下称"中证国新ESG指数")的发布安排,该指数由国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新咨询")定制,从国资委或其下属央企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中选取国新ESG综合得分靠前、盈利能力较强、成长性较高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为市场提供更多ESG投资标的。该指数将于2023年5月8日正式发布。
  据了解,中证国新ESG指数将ESG、ESG动量因子与盈利、成长因子等相结合,兼顾央企ESG动能和成长动能,反映央企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此外,中证国新ESG指数基于国新ESG评价体系,以该评价体系作为指数编制的技术核心,在关注经营效益合理增长的同时,强调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体现央企在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发展和安全上的有机统一。
  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国新")把ESG理念融入国有资本运营业务,聚焦长期投资和负责任投资,并设立了国新咨询参与各类标准制定并为企业ESG实践提供服务。2022年9月,中国国新与上交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中证国新"1+N"系列央企指数,引导带动市场关注央企、投资央企。本次发布指数作为"1+N"系列央企指数的首只ESG指数,致力推动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和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中国国新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踪ESG领域的发展方向,推动ESG指数在国内ESG投资生态中发挥投资标的筛选和资金流向指引的作用。
 
自主创新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方案
 
  据悉,为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企业和区域商标品牌价值提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4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决定开展"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
  《行动方案》明确,到"十四五"期末,参加行动的商标品牌中,上千个企业和上百个区域品牌市场价值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商品、服务的产值、利润、消费者满意度和知名度等普遍提高,带动就业岗位和从业人员收入明显增加,形成更多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各地方商标品牌指导站服务更加高效,建设管理更加规范,服务市场主体作用有效发挥。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商标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健全,有力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和品牌强国建设。
  《行动方案》指出,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挖掘培育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新兴品牌,推动大型龙头企业等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传统品牌创新升级,打造"千企千标"企业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范例。
  要发挥区域品牌引领带动作用,助力本地区相关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增加就业岗位、人员收入和财税贡献,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区域品牌积极运用商标等知识产权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湖北启动"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科创企业培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快全省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科技厅日前启动实施《湖北省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2023-2025年)》,着力打造生机勃勃的"科创企业森林",推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竞相发展,培育一批支撑湖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科技领军企业。
  据了解,湖北在全国率先探索将"全生命周期"理论引入科创企业培育工作,将科创企业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4个阶段。《培育计划》围绕科创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创新需求和发展实际,分别对应实施"育种计划""蹲苗计划""成林计划""参天计划"四类计划共20条支持举措,大力推动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创企业聚集,加强精准化、差异化的政策供给,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链条,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力争到2025年,湖北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科创"新物种"企业达到2000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达到100家。
  根据《培育计划》,种子期科创企业"育种计划",主要是促进种子期企业"从0到1",培养好科创企业孵化的土壤,发展好天使投资。初创期科创企业"蹲苗计划",主要是促进初创期企业快速成长,提高成活率,在支持企业加速器建设,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赛马争优",开展"科技人才服务企业行动"等方面推动企业迈过"死亡谷",实现做大做强。成长期科创企业"成林计划",主要是推动成长期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赛道,在支持企业开展重点技术研发,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金融滴灌等方面助推企业成林成材。成熟期科创企业"参天计划",主要是支持成熟期企业服务国家战略,聚集项目、人才、金融、国际交流等多方资源加快企业研究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湖北将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进行精准施策、量身服务,不断壮大湖北省科创企业主体规模,切实营造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良好创新生态,为湖北加快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周勇:以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经济日报》4月18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勇撰写的文章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主要通过引进、模仿,力争加入和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通过不断吸收、消化,开始加速汇入和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新时代以来,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越来越强,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渐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并在一些领域实现由"跟跑"转变为"并跑"乃至"领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深入推进基础研究的实力。无论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还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都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深化科学认识,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基础研究布局。要进行多方面的统筹协调,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统筹起来;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使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协调推进;要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二是强化支持体系。基础研究是一个复杂系统,能够牵动和引领丰富的应用研究,活跃一线工艺开发,触动无穷的经济社会新应用场景,能够拉动的创新链条规模极为庞大。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既要推动相关各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包括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健全社会机构参与基础研究的准入和回报机制等,又要强化组织支撑,提高科研协同、科技治理水平,提升基础研究组织效能。
三是强化人才工作。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育才用才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领域人才匮乏,需在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下,制定落实相关工作细则,从根本上解决基础研究人才发展瓶颈问题。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同时,深化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人才体制机制建设,通过有效激励和政策引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人民日报4月18日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撰写的文章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高质量发展,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要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进一步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汇聚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合力。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提高战略发展能力。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我们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宝贵机遇。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建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尽快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统筹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等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创新布局,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前瞻谋划和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充分发挥并有效调动全国科技力量,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科技创新模式。
  提升自主培养质量,全面建设战略人才梯队。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整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的建设体系,建立完善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跟踪机制。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一揽子政策体系,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分层分类建立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持续深化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灵活性、中长期激励方式改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涵养优良学风,突出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活动、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典型事迹的宣传,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氛围,不断增强科技人才的使命感、获得感、成就感。
  突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提升协同创新整体效能。推动教育、科技、产业有机衔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机制新模式,促进各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有序、更加畅通。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谋划创新、推进创新,不断深化与走在全球科技前沿、处在产业高端的知名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深度参与和有力引领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变革,探索多种模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打造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节能减排
 
全国最大"隔墙售电"分布式光伏项目落地并网
 
  据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4月13日披露,近日,苏州工业园区12MW分布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当前国内最大的"隔墙售电"项目,也是全国首个"一对多"的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
  分布式光伏是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的光伏发电设施。"隔墙售电"模式允许分布式光伏通过电网将电力直接销售给周边消费者,仅对电网交"过网费"。如此,不仅能够帮助新能源消纳,还可以提高分布式项目收益、促进新能源项目投资。
  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利用苏州普洛斯物流园和苏州物流中心的仓库屋顶,光伏铺设面积约20万平方米,相当于2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预计年均发电量1223万千瓦时。项目由物流地产龙头普洛斯与博枫(Brookfield)的合资公司普枫新能源、苏州工业园区中鑫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苏州物流中心联合投资。阳光新能源为项目设计建设方。
 
苹果2025年起全面使用再生钴与稀土
 
  据报道,苹果公司(NASDAQ:AAPL)将扩大产品中可回收材料的使用范围,以帮助其产品在2030年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目标。4月13日,苹果公布新的金属回收目标,即2025年,苹果设计的电池和产品全部使用再生钴与稀土;其设计的印制电路板100%使用回收锡焊和镀金。
  目前,苹果产品使用的材料正在逐步提升回收比例。2022年苹果所有材料约有20%来自回收或可再生资源,同期苹果产品中有25%的金属钴来自回收,比例较2021年上升12个百分点;另外有73%的稀土来自回收,较2021年上升28个百分点。此外,苹果产品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金属铝和超过95%的金属钨来自回收。远期而言,苹果的最终目标是未来所有产品只使用回收和可再生材料。
  苹果表示,在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同时,钴能满足苹果对寿命和安全的严格标准,公司使用的钴大多数用在iPhone、iPad、Apple Watch、MacBook和其他产品的电池上。
 
业界建言构建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
 
据悉,在双碳目标、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日渐深入人心,追求长期价值增长、兼顾环境、社会效益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股新潮流,也有望成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一种评估方法和投资策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低碳、绿色转型,构建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显得愈发重要。
为此,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就ESG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征求3位业内人士意见,于4月19日将他们为构建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的建言一一呈现。
  一、国内是否需要建立统一的ESG评价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数量已超600家,但各大机构在评级质量可靠性、透明度和评级方法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国际主流ESG评级结果间的平均相关性不足50%,国内各机构间的评级结果则更为离散。
  润灵环球执行董事王学柱认为,明晟、富时罗素等主流评级机构的核心逻辑,均是对企业ESG相关实质性风险的“管理质量”进行量化评估,在国际上是一个成熟的技术,但不同机构在评级框架、重点议题、评级标准设定上,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最佳实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如果在国内设定‘最权威、最正统的ESG评级标准’,会限制ESG评级机构的‘个性’,同时也限制了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不同的诉求和选择。市场会对ESG评级的‘权威性和正统性’作出判断,物竞天择。”王学柱说。
  商道融绿首席执行官张睿认为,ESG作为衡量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指标,包含规避运营当中的ESG风险、获取未来ESG机遇的能力等多个评价维度。对单一维度的评估结果达成共识相对简单,但ESG还有很多议题维度,有些有正相关性,有些没有明显相关性,有些甚至负相关,从不同的评价维度出发,获取的结果往往不尽相同。
  张睿判断,短时期内不会有完全统一的ESG评价标准出现。但不管是何种ESG评级体系,都必须有明确的评级目标、方法论和逻辑作为基础支撑。
  盟浪研究院院长李文认为,信用评级的发展历史可为ESG评级提供参考。经历百年发展,主流信用评级的框架整体上已日渐“同构化”,但各家之间仍存在些许差异,并各自获得市场认可。ESG评级也可能会探索出一条被市场优选的道路,那些更加符合投资逻辑、更具价值内核、更加用户友好的ESG评级机构将会胜出。
  二、企业ESG评级高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更好能否划等号?
  ESG投资是ESG评级最大的驱动力,其本质是选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但目前市场上对于“上市公司ESG评级越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更好”这一观点有不同声音。如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因壳牌等化石能源企业ESG排名比特斯拉还高,抨击ESG评级虚假且毫无意义。
  王学柱表示,壳牌作为化石能源企业,在化石能源加工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但评级机构认为壳牌在生产过程中能把温室气体控制到最小,不会影响其财务价值,因此在ESG排行榜上排名比特斯拉还高。
  “企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ESG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三个因素。在国外主流评级机构中,ESG评级较高,表明其ESG相关风险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和管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不过这也和时间点有关,在评级的时间点,该企业是可持续的,但随着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等的变化,企业会动态调整其对环境的适应力,ESG评级标准也需随之改变。”王学柱说。
  张睿认为,特斯拉ESG评级较低的原因包括供应链中的环境问题、员工管理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自动驾驶伦理争议等问题,ESG评级的高低不能简单地以是否处于新能源或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为标准来判断。此外,张睿还提到:“ESG是在传统财务分析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评价视角,不能完全替代财务分析和商业分析的维度。评价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仅要综合不同的ESG评级指标,而且需要综合ESG以外的公司分析角度,才能够全面地对公司做出评价。”
  三、国内ESG评级体系需坚持哪些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一方面要广泛借鉴成熟的国际标准,助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另一方面也需考虑我国基本国情。
  李文建议,中国特色ESG评级体系构建需秉持以下主要原则:一是实质性,全面评估企业所处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及其面临的主要ESG风险与机遇,反映行业特殊性的ESG议题和绩效。二是客观性,避免人为干预评级模型和评估流程,影响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三是包容性,考量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市场生态、文化观念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地构建评估模型。四是国际性,ESG评级应从金融流动性和市场开放合作等角度考虑其国内外的适用性,不应“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五是本土性,充分考量我国的国情、企情、民情,密切关注绿色低碳、共同富裕与可持续金融的发展需求和各市场主体关切,构建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
  王学柱认为,国际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ESG评级原则,如果要制定统一原则,首先倡导的评级原则是“公开透明原则”,各评级机构要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评级方法和标准公开透明。
  在特色议题设置方面,每个机构都有不同的理解。李文认为,设置“特色议题”是为了实现更好、更有效、更科学的评估,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议题”是不断发展变化、新老更替的,一些原本的“特色议题”也有可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新的指标替代;“特色议题”可能会成为新的“通用议题”,像生态文明、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国内具有普世性的理念,未来会更多地被国际社会所认知、认可和接纳,当下评价体系中还颇有“中国特色”的议题,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更多地被国际市场接纳而成为新的“通用”议题。
  张睿指出,从本质上说,国内外ESG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巨大,例如乡村振兴、扶贫等中国特色的议题其实与海外常用的“金字塔底层需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不让一个人掉队”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一刀切’地来谈差异问题,应尽量用专业并易懂的方式来弥合ESG的中外差异乃至消除彼此的‘有色眼镜’。ESG评价体系宏观上和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特点及文化传统等方面息息相关。以环境议题为例,欧美已过了工业化高峰,环境污染已不是其主要的环境问题,现在更加关注的是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而我国还在后工业化时代,污染物排放带来的空气、水及土壤的污染仍然是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在现阶段评价公司环境管理及风险时,环境污染问题和气候变化影响都要并重。”张睿说。
  四、不同行业如何进行特色指标设置与权重确定?
  由于不同行业所涉及的重点议题不同,ESG评级体系需考量行业差异性,在通用指标体系中融入特色指标并设置相应权重。
  李文表示,有效的ESG评级需要从对各类行业的异同分析出发,对不同行业设置对应的实质性议题,进而设计相应的行业特色指标对其进行考察,并在权重上有一定侧重,具体由该议题与其他议题的相对重要性大小决定。
  “举例来说,金融行业需要注重公司治理、金融风险防范和绿色金融实践等;能源行业需重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安全环保等;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则应重点关注数据安全、客户隐私保护、供应链管理等议题。”李文解释。
  张睿表示,ESG行业指标设置与权重设置的基础逻辑首先是实质性,也就是要充分判断影响不同行业的各类ESG因素的影响程度及路径,选择更具实质性的行业指标纳入并赋予更高权重,同时要考虑指标层面的数据可得性和数据质量,进一步调整确定。在操作层面可采用自上而下的专家模型与自下而上的数据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五、ESG指标缺省值如何处理?
  近年来,随着ESG理念的逐渐深入,上市公司ESG指标的披露率逐年提高。
  “以商道融绿ESG评级体系的重要通用指标为统计口径,中证800成分股环境、社会、治理指标的披露率近5年分别提升27.8、14.49、8.1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治理指标的披露率持续高于环境和社会指标,但增长幅度却逐年下降;环境指标的披露率在2022年有显著提升,政策推动是主要原因之一;社会指标披露率持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依然是披露最薄弱的指标。”张睿说。
  王学柱指出,由于企业对信息透明的过分担心、不愿意披露负面信息、对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要求理解不透彻等原因,目前上市公司ESG信披进步仍不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的披露率较高,而治理管理指标如GRI要求的管理方针、目标、行动方案等披露则被忽略;二是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披露率较高,而负面信息和数据则采取不披露或模糊处理的方式处理。三是按国际标准指标口径披露的指标较少。
  对于如何应对ESG数据的缺失,李文给出了三个办法:零值法、替代法和模拟法。即,当企业未披露造成指标数据缺失时,对正向指标直接赋零值;当‘A1’指标出现数据缺失时,用与之相近且可获得数据的‘A2、A3’指标来代替前者;当数据缺省时,用其他有数据指标的信息、采用统计推断等数学方法去模拟缺失值。
  李文还指出,在ESG评估模型中,定性指标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一方面,ESG评估中存在许多需要用分析师的行业经验甚至价值投资理念来判断的因子;另一方面,ESG评估中还涉及公司过程管理和组织行为等方面的评估,这都能帮助评估机构更好地预测一家企业在未来的表现。
  张睿提到,在数据可得性有一定约束的情况下,是否对缺失的底层数据进行测算补充要考虑应用场景。ESG评级机构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点对点的ESG专业评级时,不宜使用过多模拟与估算数据,需要保证基础数据具有较高的严谨性。不过,在投资机构做投资分析,特别是在大样本的ESG投资分析时,则可适量使用模型测算数据。
  王学柱认为,当企业ESG数据缺失时,直接赋零值较为合理。ESG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质量,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企业内部的ESG管理水平,ESG信披质量越高说明企业内部具有更完善的ESG管理体系和高效内部管理行为,在面对ESG风险时也会有足够的战略韧性。例如汤森路透只会计算并填充碳排放量的缺省值,而其他的定量指标则不会进行填充。
  六、如何提高ESG底层数据的质量?
  ESG数据是进行ESG评级的基础。只有基于更高质量的ESG数据,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形成有用的评级结果。
  对于如何提高ESG底层数据的品质,李文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对所有数据指标要有合理、清晰的概念定义和加工工序;二是对通用的ESG披露标准进行研究,明确各个指标的内涵;三是数据源要尽量可信、稳定、多元,并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交叉验证;四是经过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验证,在不断测试、验证中形成更高品质的ESG数据库。
  王学柱认为,ESG评级数据需要信息采集人员和分析人员具备足够的治理、环境和社会知识和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AI工具无法完全代替人工搜集这些信息。目前阶段可采用分析师自己搜集数据、评估数据,并在信息和数据的来源上留痕,可追溯,以便于复核,以此保证底层数据的有效性。
  张睿表示,目前企业自主披露的数据有限,要尽量拓展数据获取的渠道,纳入产业政策数据、行业特征数据、卫星遥感、地理信息数据等另类数据,提升ESG数据的可得性与客观性。
  七、如何兼顾ESG评级结果的合理性与时效性?
  目前不少ESG评级机构的评级时效性不断增强,如Wind ESG评分在AI的支撑下每日更新,中证指数等机构评级机构更新频率一般为月度。
  李文指出,ESG评级的更新频度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原始数据更新频率、企业的评估方法等。从投资者需求角度看,ESG数据的更新一般来说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是越快越好,尤其是ESG争议事件数据,一些投资者将其纳入风控体系用于防范ESG风险,它的时效性会直接影响到数据的价值。
  “但是ESG评级的更新频率不应当一味‘求快’,应找到一个与评级逻辑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频率。”李文说,“一方面,ESG数据的变动或者ESG事件的发生,一般需要一定时间的分析研判才能纳入评级。另一方面,对一些投资者来说,太频繁的评级变动并不利于他们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王学柱认为,ESG评级机构根据上市公司负面舆情对评级结果及时调整,往往是为了满足客户数据采集需求。不过,负面舆情具有滞后性,将其作为ESG评级的调节因子,更新的评级结果对投资的指导意义有限。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机构根据年报里面的信息及年报第三方审计意见做出预判,然后调节评级结果,对投资的指导更有意义。
  张睿表示,ESG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长期变量,涉及的评价维度较多,很难说每天或者每月企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会有明显变化。
“类比体检,体检指标涵盖体重、视力、血压血脂等几百个指标,如果我们每天监控几百个身体指标,然后每天出分析报告说今天健康了1%,明天亚健康了2%,这在专业方面解释性是不足的。”张睿说,“因此,对于企业ESG信息及数据我们需要实时追踪和搜集,但ESG综合评价需保持科学的时间频率,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变化频率相契合。”
 
劳动用工
 
民航局进一步加强民航工程建设领域根治欠薪工作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民航工程建设领域根治欠薪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4月17日,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航工程建设领域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建设单位应切实承担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建立本项目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工资拖欠预防机制和对施工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监督机制,落实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并定期组织有关参建单位开展自查。局属单位应在招标文件、相关合同中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提出相关工作要求,并统筹好工期进度与建设资金要素保障。
  总包单位(包括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直接承包的专业承包企业等)作为根治欠薪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依法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用工实名制、工资保证金、维权信息公示等制度,推行分包单位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代发工资制度,确保依法合规、按期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
  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相关工作时,应按照合同约定,协助建设单位督促总包单位落实用工管理和工资支付有关制度,在审核计量支付资料时加强对农民工工资的审核及监督。
  《通知》强调,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应统筹监管局和质量监督机构等监管资源,全面加强对民航专业工程欠薪问题的监督管理,依职责严格查办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辽宁出台多项举措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近日,辽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党建+法治+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新模式,不断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持续优化劳动保障服务,及时防范化解劳动争议。
  据介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今年辽宁省将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5566"工程,开展5项专项行动,完善5项权益保障机制,优化6项权益保障服务,实施6项推进落实举措。适时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示范指引,指导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根据不同用工形式依法合规用工。开展权益保障制度优化行动,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时间。指导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依法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支持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放开户籍限制,鼓励有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居住一定时间且有相对稳定收入的劳动者,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个人养老金。鼓励企业为劳动者购买人身意外险、雇主责任险等商业保险。集中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监察,着力治理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超时加班等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在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专窗,助力稳定就业。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行业培训任务,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落实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对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职业技能等级开展认定服务。推动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居住区、商业区建立"暖心服务驿站",打造集"日常休息、政策宣传、维权知识、心理咨询"等一体化服务模式。将服务驿站列入人社系统行风建设电子地图,方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指尖查询。
 
杭州立法保障外卖员劳动权益
 
  4月18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出台《杭州市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据了解,在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杭州是首个颁布网络餐饮外卖配送管理规定的城市。
  《办法》对网络餐饮外卖配送活动涉及的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经营者、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网络送餐服务经营者、网约配送员、独立网约配送员(个人"骑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创设和明确了符合网络餐饮外卖实际的法律主体,属全国首创。
  《办法》规定了网约配送员在签约、培训、保险、报酬、补偿、查询、重大事项知情权、防疲劳、算法规制、申诉、关怀基金等方面的各项权益,强调建立适用新就业形态的工会组织,鼓励成立行业自治组织,形成全面保障体系。
  消费者若是通过网络平台送餐,平台应当在订单配送页面显著位置明示送餐经营公司或独立网约配送员的主体信息和联系方式,并以显著标记区分送餐经营公司和独立网约配送员;餐饮商家自行找人送餐的,应当标明自行配送并明示配送服务联系方式。
  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应当完善网约配送员工作报酬规则,制定合理的单笔配送报酬和工作量考核要求,明确工作报酬发放时间、方式,并按时足额发放。如遇网约配送员在法定节假日、恶劣天气、夜间等情形下送餐的,鼓励提高单笔配送报酬或者适当给予补贴;与网约配送员确立劳动关系的,还应当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
  《办法》还关注了网络餐饮外卖行业派单机制过度依赖平台算法的现象并规定,平台经营者、餐饮提供者和送餐经营者应当发挥数据技术优势,完善订单分派机制,优化配送往返路线,合理设定取餐和送餐时限,关注网约配送员持续工作时长,必要时进行防疲劳提示。
  《办法》不仅重点规范了网络餐饮外卖的送餐环节,确保网络餐饮外卖"最后一公里"的品质和安全,还明确了网络餐饮外卖的社会共治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细化了对配送算法、食品盛装容器、外卖封签等的监管规则,着力保障网约配送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创新性的探索,均属全国首创。
 
专家论坛
 
林宝:准确把握积极应对人口变化趋势
 
经济日报4月1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撰写的文章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情况,是一个国家作出战略规划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和现实依据。全面准确掌握人口的发展状况,及时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努力寻找发展新机遇,对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我国而言,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面对人口变动的新形势,我们要持续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生育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结果。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据测算,2035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发展还呈现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生育率降低等趋势。分析来看,人口增长放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现象,但人口增长大幅度下滑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若不加以干预就会向低出生率加速转变,进而导致家庭风险持续扩大、老年人口抚养负担持续加重、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社会活力持续下降,对未来人口和经济社会安全构成潜在风险。
  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长远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应对人口变化趋势的重大战略安排。近年来,我国聚焦养老和育幼的民生之需,不断织牢“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网,推动养老托育服务发展的标准规范、支持政策以及配套措施等日益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不断增长。在养老方面,不断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断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等。在育幼方面,通过延长产假和发放育儿补贴等政策为育儿提供家庭支持,通过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等为育儿提供社会支持。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来看,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全面而深远,未来几年将是积极应对的重要窗口期,我们不仅要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问题切实发力,还要坚持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相结合,开发人力资源潜力,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
  聚焦“一老一小”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享受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继续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快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建议尽快总结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验,可考虑出台全国性的城乡统一、普惠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更好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生育养育环境,尽快提升生育水平。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等诸多因素,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房价、子女抚养教育高投入、生育妇女职场受到歧视等均成为抑制生育行为的因素。因此,重点是要把生育政策的重心从生育数量调整转到生育支持上,在全社会建立起有利于婴幼儿成长的社会环境,从多个领域发力,解决育龄夫妇面临的生育养育难题,减轻社会的生育养育焦虑,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婴幼儿相关基础设施、医疗保健资源、教育资源、家庭支持等方面投入力度,切实减轻婴幼儿家庭负担。在大力发展普惠性服务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婴幼儿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
  聚焦开发人力资源潜力,一方面,要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提高劳动参与率。延迟退休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延迟退休改革,应充分考虑多元化需求,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参与率。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在科研管理、税收政策、经济激励等多方面向有利于发挥人才创新作用的方向改革,形成有利于推动创新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环境。同时,还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培训针对性等措施,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总之,人口总体上是个慢变量,具有渐变性特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久久为功。我们只有在准确把握我国人口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积极创新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回应“养”“育”之需,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条件。
 
贾珅: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经济日报》4月19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贾珅撰写的文章指出,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民收入与社会需求相互转化、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实现供需良性互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这指出了加快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在我国扩大内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供了明确的抓手。
  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要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目前对外依赖度较高、短期难以寻找替代来源甚至可能出现断供断链的领域,要加快实现技术突破、国产替代。二是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如优质品牌商品,育幼养老、健康文化等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研发设计、会计审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绿色生态产品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优化供给结构。三是聚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及由其所带动形成的新型消费和新型基础设施等投资需求,提升供需的适配性。
  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的基础在人才。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要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要紧扣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制造强国、文化强国等完善人才战略布局,调整优化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新优势。
  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的重点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塑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前瞻谋划和培育孵化未来产业。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服务业高品质、专业化、多样化发展。
  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的关键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围绕"四个面向",构建体系化全局性科技发展新格局。加强基础研究,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聚各方面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高质量科技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金融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充分激发各类要素创新潜力和活力。
 
中小企业
 
上海金融学会发布持续优化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10条"倡议
 
  据悉,上海金融学会小微金融创新专业委员会4月18日发布《上海银行业持续优化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倡议书》。倡议书显示,上海银行业将通过持续增加信贷供给、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全面落实减费让利、深入运用金融科技、主动加强政策宣传和融资对接等十方面举措,不断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提高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其中,围绕持续增加小微民企信贷供给。倡议书提出,用好用足人民银行各项政策工具,单设普惠小微专项信贷计划,提升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占比,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关于不断推进小微民企金融产品创新。倡议书称,根据小微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尤其要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信用类产品创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类和投贷联动类产品创新。推广应用随借随还模式,满足客户灵活用款需求。运用续贷、年审制等方式,丰富中长期产品供给。
  就全面落实小微民企减费让利政策,倡议书提出,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幅度,将LPR 内嵌到内部定价和传导相关环节,提高精细化定价水平,落实小微民营企业"两禁两限"等收费减免政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此外,倡议书还提出稳步扩大银担合作范围,强化落实尽职免责等内部管理要求,制定完善差异化考核激励政策,分层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深入运用金融科技改善小微民企服务,加快构建完善全流程风控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倡议。
 
河南省将对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
 
  4月18日,河南省市场监管系统非公经济促进(小个专党建)暨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全省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不断提升个体工商户的稳定经营能力,推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河南省个体工商户占经营主体总量70%以上,在稳经济、保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全省将促进个体工商户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正常经营率稳步回升,营业收入、2年存活率显著提高,"个转企"数量有所突破。
  分型分类培育是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市场监管总局已印发通知,决定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并将河南省作为12个先行先试省份之一。根据个体工商户发展水平和特点,按照行业类型、经营规模、营业收入等,河南省将个体工商户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三个类型,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育和差异化帮扶。比如,对"生存型"个体工商户将减免相关费用,对"发展型"个体工商户将给予相应转型升级奖励、补贴等。
  对发展前景好、经营状况优、特色鲜明的个体工商户,河南省将定期开展"名特优新"分类评定,建立数据库,进行重点培育,总量不超过5%。个体工商户分类基于分型结果,原则上从"成长型"和"发展型"个体工商户中选拔。
  "今年河南省还将持续开展'全省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做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督查工作,加强个体工商户基层联系点管理,力争在全省培育一批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特色县(市、区)。"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湖北推出35条新举措"全周期"呵护个体户
 
  据悉,湖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湖北省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若干措施》,35条新举措覆盖个体户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个体工商户"量身定制"帮扶政策,着力"精准滴灌"和"真金白银"支持帮扶。各项政策措施除明确规定时限外,有效期3年。
  在降低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方面,湖北省将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4年底;对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经申请并承诺后,执行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政策。
  为帮助个体工商户"减负前行",湖北省将顶格实施"六税两费"减免,个体工商户按照税额的50%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等。
  针对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湖北省将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更多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含个体工商户),可申请额度不超过3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
  在支持创业创新发展方面,推进大学生创业"育苗"行动,大学生参加创业创新活动和自主创业并办理营业执照的可折算为学分;从事个体经营的军队转业干部,自领取营业执照、办理税务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由个体工商户直接转为"四上"企业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原首进规、首进限奖励基础上,增加不低于5万元的奖励。"个转企"后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湖北省还将推动"一业一证"改革行业范围扩大至25个以上;探索"一键通"变更登记,实现证照变更联办。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的经济发展预期更加乐观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的“时报经济眼:2023年一季度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出炉。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的权威经济学家参加了此次调查。
  问卷分别从2023年一季度经济政策感受、经济形势研判、宏观政策预测三个维度共设计20道问题。截至4月13日,共收集到55份答卷。在人员构成上,受访者有31人来自金融机构,10人来自政府部门,14人来自高校、智库以及非金融企业相关人士。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2023年开局的宏观调控政策感受偏积极,对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的经济发展预期更加乐观。出口、消费等经济发展内生动能偏弱和外部不确定性是掣肘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因素。受访者认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巩固拓展向好势头。
  经济预期热度指数升至扩张区间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发展走势稳中有进、整体向好。调查显示,72.7%的受访者认为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适度,有23.6%的受访者认为一季度经济恢复偏冷,复苏态势不及预期。
  多数受访者认为,2023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水平将高于4%。其中,21.8%的受访者预计一季度GDP增速将达到4.5%以上,41.8%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增速将在4%~4.5%区间,30.9%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增速将在3.5%~4%区间。
  年初以来经济向好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发力。回顾一季度财政、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一季度发行规模超1.3万亿元,多项减税降费政策在年初得到优化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释放“金融活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前三个月持续处在12%以上高位,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
  调查显示,对于一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多数受访者的感受偏积极。87.3%的受访者认为本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力度较为适度或者力度较强,12.7%的受访者认为力度不足。对于一季度货币政策,96.3%的受访者认为一季度货币政策适度或者宽松,其中有54.5%的受访者感到政策面偏宽松甚至非常宽松,41.8%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合理适度。
  随着预期不断改善,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受访者对未来经济向好发展的信心更加充足。根据本次问卷结果编制的2023年二季度“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来到50%荣枯线以上,为52.73%,较上季度大幅提升12.51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学家们普遍对2023年二季度到未来半年内的中国经济预期偏积极乐观。
  “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是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中国经济热度判断的扩散指数。在该指数对应的调查中,有29.1%的受访者预期在2023年二季度到未来半年内,中国经济发展将处在偏热状态, 52.7%的受访者认为将保持适度增长,18.2%的受访者认为将“偏冷”,受访者们不认为经济发展会出现“过热”或“过冷”态势。
  楼市股市预期升温 就业形势受关注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分享了对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下称“后续”)楼市销售热度、民间投资信心、物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股市景气度等多项重要指标的判断。相较于上季度,本次受访者对中国房地产销售热度、股市景气度的预期更乐观。站在当前时点,受访者对通胀的担忧更小,但对后续就业形势更加关注。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房地产市场销售热度的预期较上季度调查有明显改善。65.4%的受访者预计后续房地产销售热度将有提升,较上季度提升6.02个百分点;25.5%的受访者认为销售热度会与一季度基本持平。
  展望二季度,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政策面支持、宏观经济面向好、居民预期改善、房地产销售量价企稳等各方面积极因素将支撑购房意愿与能力。各地供需两端政策有望持续改善优化,新房和二手房市场都有望延续快速复苏态势,核心一、二线城市和热点城市市场回暖态势有望得到延续,部分城市“小阳春”行情或更加明显。
  4月10日,注册制改革在资本市场全面落地。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股市景气度的预期也较上季度升温。56.3%的受访者后续股市景气度打3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景气程度越高),30.9%的受访者打4分,5.5%的受访者打5分。给出4分、5分高景气度预期的受访者占比较上季度调查提升了3.58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预期区间较上季度略有升值。50.9%的受访者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在二季度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在6.7~6.8区间内,25.5%的受访者预期在6.8~6.9区间。相比之下,上季度调查中有71.88%的受访者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区间为6.8~7.0。
  因美元指数下跌,3月份以来非美元货币总体升值。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指出,预计后续海外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大概率将继续承压,海外主要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难以上行,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多数受访者还延续了对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民企投资信心和通胀压力的乐观态度。对于后续民间投资信心的变化,63.6%的受访者预期将有提升。对于后续通胀压力,同样有63.6%的受访者认为压力不大,无需过度担忧。
  不同于对多项经济指标走势整体偏乐观的预判,受访者对后续就业形势较为担忧。调查显示,67.3%的受访者预期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持平或高于今年前两个月5.6%的水平。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目前居民收入和就业形势明显分化,边际消费倾向较强的青年群体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拖累了消费复苏节奏。
  当前正值“金三银四”春季招聘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保障宏观政策稳定性延续性
  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复苏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亟待更多有效措施加以推进解决。站在当前时点,多数受访者强调,中国经济需要着力增强内生动能,以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稳固经济大盘。
  调查显示,78.2%的受访者相信宏观政策进一步加码发力稳经济是利好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因素。54.5%的受访者强调房地产市场回暖将有力支持经济复苏。此外,在建言如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上,70.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第一要务就是保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支撑国内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均有所担忧。调查显示,74.5%的受访者担心在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出口增速可能出现超预期下滑对经济造成拖累,72.7%的受访者认为要重视企业家信心低迷导致的投资意愿不足问题,65.5%的受访者认为后续居民消费可能仍然复苏缓慢。此外,还有36.4%的受访者强调要继续关注房地产市场恢复较慢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拖累。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我国将面临的主要外部扰动因素时,受访者普遍关注影响出口增速的因素。调查显示,76.4%的受访者认为要关注海外主要经济体出现的经济衰退将影响我国出口,认为后续要关注供应链定向脱钩加剧和地缘政治冲突问题的受访者分别占56.4%和50.9%。相较于上季度,本次调查中受访者更加关注海外主要经济体调整货币政策节奏可能引发的金融资产价格震荡风险,占到全部调查者近半数(49.1%)。
  “未来出口增速下行压力仍大。”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说,虽然近期公布的3月出口数据远超市场预期,反映出我国出口的较强韧性。但未来外需放缓和地缘政治风险对出口增速的拖累作用将持续存在,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速的支撑将减小。
  由于近期海外部分金融机构接连爆雷,38.2%的受访者认为该现象可能在后续会波及我国金融系统稳定。不过,56.3%的受访者认为硅谷银行、瑞信等海外金融体系风险对我国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影响较小,也有25.5%的受访者指出相关风险有待进一步观察。
  面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指出,将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展望二季度至未来半年内的政策调控,受访者对后续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对房地产和民营企业支持政策分别提出了建议。
  对于财政政策,提出应继续保持“三保”刚性支出力度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受访者分别占65.5%和61.8%,50.9%的受访者还强调后续要稳妥处置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货币政策,63.6%的受访者期待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40%的受访者认为人民银行将在后续再度开展一次降准操作,30.9%的受访者则预期后续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利率有望调降,以此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
  为进一步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多数受访者呼吁要进一步放宽房企融资渠道和约束条件(占72.7%),积极推动“保交楼”措施见效落地(占70.9%)以及放松限售限购限贷等限制性政策(占65.5%)。
在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方面,61.8%的受访者认为要进一步落实民企平等参与政府项目的要求,54.5%的受访者强调应进一步放宽民企准入门槛。部分受访者还期望后续能以更大力度解决民企应收账款拖欠问题,并优化出台更多降低民企负担的减税降费政策。
 
经贸态势
 
日本2022财年贸易逆差创新高
 
  据悉,日本财务省4月2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原油等进口商品价格高企叠加日元大幅贬值,2022财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日本贸易逆差创下有可比记录以来的新高。
  报告显示,2022财年日本贸易逆差达21.73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34日元),为1979年有可比统计记录以来的新高。截至2022财年,日本连续两个财年呈现贸易逆差。2022财年,由于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产品进口额增幅显著,拉动日本整体进口额突破120万亿日元,增加32.2%;与此同时,受汽车、矿物性燃料、钢铁等出口额增加拉动,这一财年日本出口额增长15.5%至99.23万亿日元。
  日本财务省当天同时发布的月度报告显示,今年3月日本贸易逆差为7545亿日元,连续20个月呈现贸易逆差。
 
投资视点
 
京津冀银保监局联合发文加强三地新市民金融服务
 
  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天津银保监局、河北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指导京津冀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信贷管理、押品管理、保险理赔、风险防控等方面信息共享和行动协同,推动形成覆盖新市民群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化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通知》聚焦新市民金融服务高频场景和新市民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新市民跨区域工作生活特点,鼓励金融机构联合开展贷款"三查"、探索开展跨区域跨机构授信合作,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针对新市民资产所在地和工作所在地不一致的情况,鼓励金融机构允许新市民以其京津冀三地内的异地押品提供增信,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针对新市民车辆异地出险情况,鼓励保险公司在车辆异地定损、维修和车险理赔等方面优化机制和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针对新市民跨地区跨行转账汇款较多的情况,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降低手续费等收费,减轻经济负担。
  《通知》聚焦提升新市民生活品质,明确两项具体举措。一是鼓励发展消费信贷,鼓励京津冀银行保险机构将考核激励向个人消费业务适当倾斜,适度发展消费信贷和保险产品服务,提升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和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餐饮、住宿、旅游、装修等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帮助新市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助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鼓励京津冀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托服务渠道,完善支付功能和结算方式,助力医保部门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满足医保、医疗、医药等支付场景需求,提升新市民异地就医的便捷度和自由度,解除新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后顾之忧。
  《通知》聚焦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效能提出"五项支撑",保障政策机制落实落细、长期见效。一是资源支撑,推动三地法人机构建立京津冀新市民金融服务统一协调机制,鼓励分支机构积极争取总部对京津冀地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资源倾斜;二是信息支撑,鼓励三地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对接当地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或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推动新市民信用体系建设;三是权益支撑,指导三地银行保险机构着力提高新市民金融合法权益保护工作水平;四是平台支撑,指导三地行业协会组织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宣传、政策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工作;五是监管支撑,强调新市民金融服务各类具体业务探索实践必须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对于违反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定的行为,三地银保监局将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北京明确22项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4月18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 持续发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2023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22项年度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崇文门商圈今年将加速品质提升
  《方案》提出,今年北京将加快构建"国际消费体验区、城市消费中心、地区活力消费圈和社区便民生活圈"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实施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和各区"一圈一策"方案,推动王府井、CBD等打造国际级商圈。加快推进崇文门等重点商圈品质提升,启动西单商场等重点商场改造提升。
  今年,一批高品质消费项目将带给消费者全新体验。《方案》提出,将提升环球影城影响力,带动周边消费业态升级。依托DT51、首钢六工汇、龙湖亦庄天街等项目,提供高品质、沉浸式购物体验。推动金街购物中心改造等项目竣工落地,首开long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开业运营,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五里坨环球嘉年华等文旅项目开园。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也被列入今年的重点任务。《方案》提出,将打造5条左右"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引进10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培育约6000家具备较强数字化营销能力的餐饮商户。此外,将组织评选美食工匠、服务明星、京菜名厨等,挖掘推广特色化餐厅先进经验,示范带动全市餐饮业创新餐品、优化环境、提升服务。
  将开发夜游大运河等特色旅游项目
  《方案》还明确,北京将深化"消费+""+消费",促进商旅文体消费融合发展。具体来看,在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方面,今年将继续扩大"漫步北京""骑游北京""网红打卡地""北京微度假""京华乡韵""京·花果蜜"等文旅促消费品牌影响力。加快乡村民宿与周边景区、亲子教育、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同时,《方案》提出,将激发潮流体育消费新活力。合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公共绿地等空间资源,增设户外潮流体育运动项目设施。吸引培育骑行、水上运动、飞盘、露营等时尚潮流体育项目赛事活动。此外,还将继续擦亮冰雪消费名片,包括推进奥运场馆四季运营,大力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等。
  夜经济也将持续升温。《方案》提出,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融合消费打卡地、品质消费生活圈。开发夜游大运河、夜游亮马河、雁栖湖夜航等特色旅游项目,在具备条件的市属公园推出夜间旅游路线,丰富夜间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等。
  争取全年新增品牌首店800家左右
  近年来,北京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2023年,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时尚品牌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的品牌方和引进方,以及新品发布活动的支持力度,争取全年新增品牌首店800家左右。创新开展全球首发节,打造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和全国示范效应的全球首发中心,为国内外时尚消费品牌搭建首发首秀平台。
  同时,《方案》提出,加快引导时尚类零售企业在京发展。探索利用北京市现有科创园、文化产业园,加速时尚领域研发、设计、总部管理、结算等功能集聚发展。扩大中国国际时装周国际影响力,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系列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电影节"。
  在完善本土品牌培育孵化体系方面,《方案》提出,用好"京益选"平台,促进更多优质"北京制造"品牌触网。进一步完善新消费品牌孵化生态链,加大对新消费品牌企业、孵化基地和专业机构支持力度。引导重点平台搭建"北京品牌"活动专区。推进老字号数字化发展,在前门、大栅栏等区域打造老字号聚集区。
 
上海银保监局部署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4月12日,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五部门召开2023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部署银行业保险业2023年服务实体经济工作重点任务。
  会议要求,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要深刻领悟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困难挑战,统筹谋划全年各项重点工作,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一是正确处理本和末、专和全、质和量三大关系,使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找准领域、坚守定位、做专做精,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量的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二是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三大重点领域。三是扎实推进"党建引领、金融帮扶和融资畅通"三大工程。
  科技金融方面,金融机构自身要按照专业化、精准化、特色化、创新化即"专精特新"四化要求转型发展,贯彻落实《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及配套子方案,扎实推进科技金融专业能力、产品质效、产融结合、生态圈建设四大工程。鼓励部分经营基础好、管理规范的银行保险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一级部门,条件成熟的银行机构鼓励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事业部,进行专业化经营和先行先试,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创新,监管部门将加强监管引导。加强银保合作,发挥保险在科技金融领域的风险分担作用。
  绿色金融方面,扎实推进《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围绕"组织体系、产品服务、重点领域、ESG风险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培育专业的绿色金融队伍,分期分批推进绿色银行保险机构网点建设。重视ESG理念,避免"漂绿""洗绿"现象。
  普惠金融方面,要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实现上海普惠金融"两增""一优""一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精神,进一步提高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的民营企业贷款比重。做好稳外贸、稳消费和对交通物流领域的支持。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新市民和养老等民生领域金融服务。
 
天津市发文支持企业上市
 
  据悉,天津市金融局、天津市财政局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企业上市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有关政策》(简称《政策》)。
  其中,《政策》提出,对迁址至天津市发展的上市公司、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且注册在天津市的,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市财政一次性奖励600万元。对在天津证监局申报上市辅导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上市申报材料经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等有权机构正式受理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对成功上市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其中,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提升至300万元,加大对"硬科技""三创四新"企业支持力度。
  对在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直接上市或通过红筹架构上市的企业,其注册地或境内主要办公地为天津市的,市财政一次性奖励500万元。
  对在新三板挂牌并进入基础层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对在新三板挂牌并直接进入创新层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120万元。
  对由新三板基础层转创新层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对已获得新三板挂牌奖励支持的企业,其申报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或到其他证券交易所上市,辅导、报审阶段不再给予资金奖励,待上市后按上市板块奖励标准予以一次性补足。
  企业成功上市的,对其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10万元,用于奖励上市服务团队。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三年以上企业成功上市的,市财政一次性奖励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20万元。
 
山东十大专项行动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4月13日,山东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山东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十大专项行动》。
  这十大专项行动具体包括,一是开展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二是开展创新能力提升突破行动;三是开展优质企业"能级跃升"行动;四是开展"工赋山东"数字化赋能行动;五是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行动;六是开展"山东制造网行天下·深化年"行动;七是开展特色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行动;八是开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行动;九是开展民营企业"扬帆出海"行动;十是开展发展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其中,文件提出,开展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优选具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发布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树立民营经济发展的示范标杆,引领建设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做好上榜企业家跟踪服务,设立服务专员,提供企业发展战略咨询、高层次培训、查体便捷通道、医疗保健、出行差别化待遇等服务,增强企业家荣誉感和获得感。聚焦"十强"产业,持续推进青年企业家培育导师制,发挥优秀企业家传帮带和产业引领作用,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导师,对青年企业家进行为期一年的培养。2023年,全省培训企业家10000人以上,遴选300名左右优秀青年企业家进行培养。
  文件提出,开展创新能力提升突破行动。高标准举办"中国·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面向全国遴选30个左右高价值专利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专家团队辅导,助推民营企业高价值专利项目落地转化。深入开展"十链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行动,举办省级标志性产业链融链固链供需对接活动10场以上、市级50场以上,促成1万家以上企业参与对接。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万家。持续办好"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区域赛,助力参赛企业和项目落地孵化、做强做大。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公益培训,分区域组织学习交流,力争新培育省级以上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0家左右。
  文件提出,开展优质企业"能级跃升"行动。建设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开展精准培育和成长帮扶,推动解决企业问题需求1000项以上。加强与国内外优质服务机构的合作,分区域、分行业针对性指导服务企业1000家以上。梳理汇编财政奖补、股权激励、创新支持、融资促进、人才引育等政策措施,宣传推广企业成功案例1000个以上。不断完善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主体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年内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独角兽企业4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
  文件提出,开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行动。开展"齐心鲁力·助企惠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年内新增普惠小微贷款2500亿元以上。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逐步将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针对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高成长中小企业实现融资担保额稳步增长。完善应急转贷服务体系,为5000家企业提供转贷1000亿元以上。开展民营企业金融顾问服务活动,围绕标志性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实施助企融资专项服务。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新增供应链融资1000亿元以上。持续推进企业上市"县域突破",优化完善上市后备资源库,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专精特新"专板,新增上市公司30家左右。
文件提出,开展民营企业"扬帆出海"行动。依托国有大型企业、民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商会联盟和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探索开展山东民营企业海外赋能中心建设试点。围绕产业链补链强链招引海外优势资源,助力民营中小企业产品"走出去、叫得响、记得住",助推100家民营企业、1000个拳头产品实现海外销售。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开展优质要素跨国并购、国际产能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聚焦智能制造、精益管理等领域,组织优秀民营企业家赴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对标学习,学习把握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和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高标准举办2023中德(欧)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大会,深入推动国内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西安设立工业倍增引导基金
 
  4月1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西安市工业倍增引导基金设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设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市级政府投资基金。
  西安市工业倍增引导基金(下称"引导基金")是由市政府批准设立,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其中,市财政通过统筹各类专项资金认缴出资40亿元;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自有资金以及盘活大西安产业基金存量资产等方式认缴出资30亿元;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各认缴出资10亿元。
  引导基金运作采取"财政引导基金-支柱产业专项基金群-产业链主题基金-重点项目"架构。
  其中,引导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重点支持市、区国有平台和行业头部机构等分别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领域发起设立专项基金。
  支柱产业专项基金,采用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各专项基金主要结合光子、重卡、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轨道交通、航空、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乘用车(新能源)、陶瓷基复合材料等19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上下游重点项目投资需求,通过股权直投、产业并购以及与链主企业、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各产业链主题基金等多种方式开展投资。
  产业链主题基金,采用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重点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产业链上下游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项目以及工业园区发展,促进支柱产业壮大及产业链水平提升。
  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发起、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原则开展投资运作,各级基金由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独立运作和自主决策,政府部门不进行项目投资运作环节的审批和政策性审查,不干预基金市场化运作,不参与基金投资决策,不指定具体投资项目。
  《方案》对引导基金的投资模式、投资范围、投资限制及退出均有具体规定,要求引导基金、支柱产业专项基金规模的70%原则上应优先投资于本省及本市区域内重点产业项目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项目。存续期限为10年,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可予以延长。专项基金存续期限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总存续期限原则上不超过7年。各产业链主题基金存续期限按照市场化方式由各出资人协商确定,但不得超过专项基金的存续期限。
 
山西出台15条措施从严管控煤矿采掘接续紧张
 
  近日,山西省应急管理厅(省地方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出台《关于强化煤矿采掘接续紧张管控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管控采掘接续紧张情形、矿井生产衔接规划、"三量"管理、建设项目设计审查、重大灾害超前治理、掘进工艺、企业责任落实、监管执法等8方面推出15条具体措施,从严管控煤矿采掘接续紧张。
  《若干措施》是防范煤矿采掘接续紧张、化解煤矿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
  《若干措施》在《防范煤矿采掘接续紧张暂行办法》规定的情形基础上,另外增加了5种从严管控情形。要求矿井应综合考虑生产规模、开采顺序和配采要求,按"五年规划、三年细排、一年精排"编制生产衔接和灾害治理规划,不得随意调整采掘规划计划。同时要求,正常生产矿井年度衔接计划圈定的采掘范围应在煤矿防治水"三区"管理可采区范围内,每季度要定期分析"三量"变化情况,针对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同时分析"抽采达标煤量"情况;灾害严重矿井要同时分析隐蔽致灾因素查清、治灾措施落实、治灾效果评估等情况,确保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建设项目设计审查时要合理确定矿井同时生产的水平个数、采(盘)区个数、开拓和采区巷道布置及采区内采掘工作面个数,严格审查移交生产时的矿井"三量"可采期,从设计源头上避免采掘接续紧张。
  《若干措施》强调要重点从煤与瓦斯突出防治、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冲击地压防治、水害防治和采区划分、生产安全系统、采掘工作面个数等方面计算分析"三量",加强煤矿"三量"管理,严禁"三量"数据造假。要强化重大灾害超前治理,严格落实"一规程四细则",严禁擅自减少瓦斯、水害、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巷道、钻孔等工程,严禁擅自缩减灾害治理时间、降低灾害治理标准、减少灾害治理措施等行为。鼓励煤矿积极引进智能化掘进系统,优先选用安全高效的支护技术和装备,提升掘进效率。
  《若干措施》强调,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定期开展辖区内所监管煤矿采掘接续风险研判,对可能出现采掘接续紧张的煤矿,及时发布风险警示,督促落实整改措施。要将采掘接续紧张煤矿列为重点检查对象,严格落实联系包保、驻矿盯守、安全巡查等责任。对资源枯竭即将关闭退出的煤矿,要明确专人盯守,确保安全退出。
 
成都2023年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锁定9项重点任务
 
  据悉,自2021年成都首次提出"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后,该行动成为成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筑强城市功能支撑、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由成都市发改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区(市)县研究形成《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工作要点》(简称"《工作要点》")近日正式印发。
  《工作要点》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推动市委市政府产业建圈强链部署要求落地落实,细化提出9项重点任务30条具体举措,将加快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端软件、智能终端等10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9个重点产业链上台阶、产值规模增长100亿元以上。
  9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市场主体质量;全力攻坚重大项目,精准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强化财金互动赋能,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引育产业领军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推动融合集群发展;精准匹配资源要素,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夯实产业承载能力;完善推进机制,强化跟踪问效。
  在全力攻坚重大项目方面,成都今年将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招商引智百日攻坚。全年力争新招引重大项目和高能级项目380个。创建国家、省、市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0个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不少于100个。
  紧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成都将推动企业、高校院所、科技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联合打造具有生命活力、市场取向的科技创新平台,开工建设TH实验室、国汽智联车载智能终端平台,为航空发动机、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创新赋能。
  同时,加快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建设,提升轨道交通、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创新能级;积极争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创新中心、四川省新药临床前技术创新中心,增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能力。
  畅通大院大所科研力量与重点产业链接渠道,成都年内将编制完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9个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和3张创新资源清单,深入推进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全年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0项以上,聚焦量子科技、IT+BT、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前沿新兴技术研发项目30项以上。
  为夯实产业承载能力,成都将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专业化园区、厂房、楼宇等载体,持续推动从"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精准提供中试、知识产权、品牌包装等专业化产业服务。
产业的培育离不开政策的支撑,成都还将聚焦28条重点产业链个性化需求,完善"一产业链一政策包",针对特定行业的敏感要素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形成与产业链高度适配、专业管用的工具包。
 
《深圳港汽车出口资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
 
  4月14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深圳港汽车出口资助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通告显示,深圳市拟对车辆海运费、汽车滚装航线航次、车辆驳运费、新增滚装船舶进行资助,2023-2024年深圳港汽车运输资助总额分别不超过1.85亿元、3.5亿元。
  以车辆海运费资助为例,资助对象为在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经营汽车海运出口业务的航运企业。深圳市将对2023年-2024年经深圳港海上运输(含滚装、集装箱方式)外贸出口的汽车按辆给予资助。根据单个企业每年实际承运汽车的数量予以分档资助,2023-2024年每辆分别资助800-1200元、600-1000元。单个航运企业汽车运输应在2.0万辆(含)以上。
  根据通告,资助方案的出台有利于支持深圳港滚装航线开设和船队建设,提升深圳港汽车运输能力,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从深圳港运输车辆,充分利用深圳市汽车产业优势和深圳港国际航线密集优势,把握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发展期重要机遇,加快培育深圳港汽车运输枢纽港和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
 
江西推出25条金融措施促经济回稳向好
 
  据悉,为扎实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巩固提升江西省经济回稳向好态势,日前,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银保监局、江西证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巩固提升江西经济回稳向好态势的若干措施》,从增加信贷供给、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出台25条金融措施,全力满足江西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
  突出重点,着力提升金融供给质效。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保持全年信贷可持续投放,努力实现全年本外币贷款增量同比多增。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项目加快建设进度,落实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加大有效投资金融支持力度。
  精准发力,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制造业金融支持,深入开展金融保链强链行动,力争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上年同期。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加强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创新支持农业产业振兴的融资模式,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全面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加力稳外贸稳外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发挥好跨境人民币服务实体的作用,推动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本外币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靶向施策,全力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保持金融惠企纾困力度不减,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大小微企业首贷户信贷支持,落实落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力争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多领域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增强民生领域金融保障。
  多措并举,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加大股改上市工作力度,持续完善服务、培育、发现和扶持企业发展机制,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各类债券,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引导期货经营机构深度对接产业发展,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期货工具强链保链作用。做大做优全省股权投资,全面提升产融对接服务质效,推动私募基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IMF总裁警告贸易碎片化可能导致世界滑向新冷战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4月13日表示,全球贸易碎片化会让世界付出代价,甚至可能引发第二次冷战。她呼吁各方理性决策,避免发生新冷战。
  格奥尔基耶娃当天在IMF和世界银行2023年春季会议的一场记者会上说,自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以来,确保供应链安全和全球供应链可靠运行在经济讨论和决策中的优先级正达到新的高度。
  格奥尔基耶娃说,如何让发展中国家参与到供应链中、探索更有活力的全球劳动分工,这种讨论是好的。但她同时指出,"友岸外包"或者供应链可靠性,其诉求不单是经济层面的,更有地缘政治考量。
  格奥尔基耶娃呼吁各方理性决策,避免把世界推向第二次冷战。她表示,自己曾经历冷战,深知冷战会导致人才流失,无益于世界进步,不希望历史重演。
 
美元短缺是怎样形成的
 
证券时报4月21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的文章指出,对于新一轮的全球“去美元化”的成因,当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人认为,或跟美元日趋武器化,以及很多国家面临美元短缺有关。其中,前者属于主动去美元,另后者则属于被动去美元。由此而衍生的一个问题是,为何会出现美元短缺,乃至美元荒?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试图对此予以简析。为了便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与经济格局予以简单梳理。
  读过我文章的读者朋友,或有印象,那就是我多次提及一个经济学概念——特里芬困境,该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于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所提出,它讲的是这样一种悖论:由于美元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就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就是“特里芬困难”。
  这一概念事实上已经揭示出了目前全球的国际货币格局:由于美元是国际核心货币,其他国家就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那么,作为需求方的其他国家,就必须通过出口赚取外汇的形式,来储备足够的美元。而作为供给方的美国而言,要想确保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则必须以长期贸易逆差的形式输出美元。
  这还仅仅只是其中一环。另一环则是,由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比较完备、甚至可说已过度福利化了。在这种制度下,因为国民无须为未来担忧,其消费欲望得以全面释放,导致的结果是储蓄率很低。而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则正好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备,出于对未来之担忧,国民的消费热情被抑制,而储蓄愿望随之高企。
  在这种格局下,于美国而言,要想维持经济增长就需确保消费增长,而要想消费增长就得有人肯借钱给它。同样,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维持经济增长就需确保出口增长,就需购买美国的国债,以此让美元回流,为其债务融资。只有这样,美国才有可支配的钱,才会大量进口,进而带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全球需要足够的美元储备,加上美国低储蓄、制造业空心化和全球储蓄过剩,美国以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各国以外汇储备或私人形式再将美元投资到美国证券资产。这样一来,美国的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互为镜像,即经常账户赤字必然需要资本及金融账户盈余。这样一来,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及贸易循环格局就此形成。
  事实上,过去十来年美国政府也确实在有意地无意地利用这一国际货币及贸易格局,主动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也确实带动了这一轮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在天量流动性的驱动下,物价问题也终于暴露出来。作为应对,美联储开始激进加息,以此来紧缩流动性,这本身就意味着要抽走市场上的美元。
  更重要的是,受此影响,大量套息资金也迅速回流美国,进而带动美元指数出现大幅上涨,最多的时候美元指数涨了20%,创20年以来的新高。TIC流量数据显示,同期海外投资者(包括私人和官方)累计净买入美国证券资产16070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连续两年净买入破万亿美元。其中,私人投资者累计净增持美国证券资产16770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净买入规模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高。
  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紧缩+套息资金回流美国,无疑等同于抽走国际上流动的美元。而这个过程,类同于非美国家的资产挤兑,结果是全球资产基本都是暴跌、暴跌复暴跌。资产价格暴跌危机,又进一步加剧美元回流,从而使得非美国家的美元短缺问题进一步恶化。
  当然,除此之外,受高物价和美联储加息影响,令美国的消费需求开始减缓也是原因。近期的美国进口领先指标、韩国出口、全球PMI等一系列数据都显示,美国进口需求减弱。这无疑会令美国经常项目的逆差缩窄。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论及的目前国际货币与贸易格局决定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收窄,意味着的是对全球美元输出的减少。
  简单来说就是,“美联储激进加息回收流动性+套息资金回流美国+非美国家资产挤兑进一步加速美元回流+美国消费需求疲软、贸易逆差收窄,令美元输出减速……”,正是在这些因素集合的共同作用,令全球经济陷入美元短缺乃至美元荒的困境。
 
IMF官员认为欧洲经济面临"三重挑战"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4月14日说,尽管近期表现尚可,欧洲经济增长趋势正在减弱,面临遏制通胀、维持经济复苏、维护金融稳定三重挑战。
  IMF欧洲部主任艾尔弗雷德·卡默当天在IMF和世界银行2023年春季会议期间一场记者会上表示,欧洲地区多数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达经济体通胀率仍处在两位数水平。虽然能源价格有所下跌,但家庭支出仍在快速增加。
  IMF预计,今年欧洲地区发达经济体平均通胀率约为5.6%,新兴经济体为11.7%。核心通胀率预计在2024年底前都将高于央行目标水平。此外,欧洲发达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6%降至0.7%,明年为1.4%。
  卡默指出,近期欧洲银行业和更广泛金融领域的稳定遭遇挑战,给短期经济增长前景蒙上阴影。劳动力市场紧张、能源价格再次回升和地缘政治分裂加剧等因素可能会阻碍增长并抬升通胀。此外,金融稳定风险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导致危机并拖累经济增长。
 
英国3月CPI同比上涨10.1%
 
  据报道,英国国家统计局4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1%,涨幅较2月的10.4%有所回落,但高于市场预期。
  英国国家统计局表示,3月CPI回落主要由于燃油、家庭服务等领域价格下降。与此同时,食品、娱乐等领域价格则有所上涨。
  去年4月以来,英国通胀形势不断恶化,去年10月CPI同比涨幅达11.1%,创40年来新高,此后开始小幅回落。为抑制通胀,英国央行持续加息,目前基准利率为4.25%。市场预计,由于3月通胀未见明显缓解,英国央行未来可能进一步加息。
 
阿根廷过去12个月累计通胀率达104.3%
 
  据悉,阿根廷国家统计与人口普查研究所4月14日发布报告说,阿根廷3月通胀率为7.7%,过去12个月累计通胀率达104.3%,今年以来累计通胀率为21.7%。
  根据报告,截至今年3月,在各类商品和服务中,餐厅酒店消费、服装鞋履和烟酒等同比价格变化最大,涨幅均超过100%;通信、教育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阿根廷总统府发言人加芙列拉·塞鲁蒂当天通过社交媒体表示,阿根廷3月通胀严重主要原因包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俄乌冲突影响上涨以及今年初阿根廷发生严重旱灾等。
  阿根廷央行日前发布的市场预期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该国通胀率将达110%。
 
缅甸佤邦宣布暂停一切矿产开发
 
  4月15日,缅甸佤邦中央经济计划委员会发布通知,将于今年8月1日后暂停一切矿产资源的开采与挖掘,对于合同未到期,还在开采的公司企业给予三个月时间做好善后工作。
  据了解,中国锡精矿进口主要来源于缅甸,尽管其进口金属总量占总进口比例已经从2020年的75%以上降至2022年50%左右,(近三年从非洲及东南亚其他国家进口占比逐渐增加)但目前依然是中国锡精矿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
 
投资分析点评
 
▲赛腾股份拟25亿投建高端半导体等生产基地项目
 
  4月18日晚间,赛腾股份(603283)发布公告,拟与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项目投资协议书》,在当地投建高端半导体、新能源及消费电子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25亿元。
  按照计划,前述项目将由全资子公司赛腾精密电子(湖州)有限公司实施,主要建设内容为半导体检测设备、消费电子及新能源组装检测设备等,项目占地面积约380亩。
  对于25亿元的项目投资款,赛腾股份表示将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投入,不排除通过再融资、银行借款等方式筹措资金的可能性。截至2022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7.41亿元。
  赛腾股份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主要应用领域为消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下游市场,具体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新能源零部件、锂电池、8英寸/12英寸晶圆等产品的生产与检测。
  值得一提的是,2017~2022年,赛腾股份应用于苹果公司终端品牌产品生产带来的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超50%,对苹果公司及其产业链厂商的依赖性较强。目前,赛腾股份正着力提升多元化发展能力,在产品品种上向组装、检测全系列设备横向扩展,同时加大力度开拓高端半导体、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在增加盈利点的基础上分散经营风险。而从本次的投建项目可以看出,赛腾股份对消费电子外的领域亦投下重注。
  2019年,赛腾股份收购Optima正式进入半导体前道检测领域,在硅片端获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并横向拓展出近15款设备,后续将继续在硅片端进行制程前后的扩张。目前,公司已与Sumco、三星等龙头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赛腾股份正加强海外市场建设,并在韩国、日本、欧洲、越南、美国、泰国等重点海外市场设立了子公司。
 
▲英联股份复合集流体基地开工建设
 
  据悉,广东英联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英联股份,002846)打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新材料第二主业的战略迈出实质性一大步。4月16日,由英联股份总投资30.89亿元的英联复合集流体项目在江苏高邮完成奠基开工,这是国内首个正式开工的复合集流体生产基地。
  英联股份将于江苏高邮投资30.89亿元建设100条复合铜箔、10条铝箔生产线,项目建设期约3年,公司预计在2025年实现5亿平方米复合铜箔、1亿平方米复合铝箔的产能布局,其中2023年计划建设10条复合铜箔和1条铝箔生产线。
  实质上,为支持英联股份尽快投资建设,交付下游客户测试,江苏高邮政府部门已经提供了临时过渡厂房给公司进行生产使用。目前公司已经建成一条生产线,并已顺利投入生产。其余新建厂房部分已完成注册、立项,正在办理环评、能评、安评、土地报批等手续。
  英联股份在金属包装领域深耕多年,是首家登陆A股的易开盖企业,目前拥有汕头智能生产基地、山东基地和扬州饮料易开盖基地三大智能化生产基地。
  2022年,英联股份正式布局复合集流体"第二主业",组建了一支覆盖真空物理、光学膜、柔性材料等多领域专业经验的技术开发团队,攻克了磁控溅射、真空蒸镀等核心工序的工艺难点。
英联股份认为,公司主营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积累了丰富的精益制造的管理经验,复合集流体未来的产业化需要稳定的制造能力保障,可以发挥公司积累的精益生产和管理经验,在品质体系和成本管控方面充分发挥优势。本次高邮开工奠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复合铜箔生产线和铝箔生产线,将满足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需求,开拓公司第二业绩增长曲线。
 
  ▲扬杰科技拟建6英寸碳化硅晶圆项目
 
  4月20日晚间,扬杰科技(300373)发布公告,已于4月18日与扬州市邗江区政府签署《6英寸碳化硅晶圆项目进园框架合同》,拟在当地投资新建6英寸碳化硅晶圆生产线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按照计划,前述项目将分两期建设,全部建成投产后,形成碳化硅6英寸晶圆产能5000片/月。邗江区将给予项目公司注册和相关办理"一条龙"服务,并帮助公司向上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或名牌产品以及科技攻关、人才引进、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项目资金支持。
  碳化硅是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相比传统的硅半导体,拥有宽禁带、高饱和漂移速度、高临界击穿电场等突出优点,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市场景气度高企,对碳化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强烈,驱动碳化硅器件加速导入和发展,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
  扬杰科技作为集单晶硅片制造、芯片设计制造、器件设计封装测试、终端销售与服务等纵向产业链一体化企业,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早已有所布局,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上半年,公司开发出650V 2A-40A、1200V 2A-40A SiC SBD(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产品,得到国内TOP10光伏逆变器客户认可,并完成了批量出货。SiC MOSFET(碳化硅场效应管)产品中,SiC 1200V 80mohm系列产品实现量产,预计2023年会拿到相应的批量订单,1200V 40 mohm产品也已推出,后续将进一步布局6~8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建设。扬杰科技表示,目前碳化硅系列产品占整体营收比重还较低,但增速很高。2023年,公司正式成立碳化硅事业部。
  为匹配碳化硅市场拓展需求,扬杰科技于2022年收购湖南楚微半导体40%股权,目前楚微半导体已实现8英寸线的规模化生产,月产能达1万片,按照二期规划,将新增3万片/月的8英寸硅基芯片生产线项目和5000片/月的6英寸碳化硅基芯片生产线项目。
 
  ▲天奈科技拟30亿投建正极材料项目
 
  据悉,天奈科技(688116)4月19日晚间公告称,拟在眉山投建四川天奈锦城正极材料项目,即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高导电新型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一期拟建设年产2万吨锂离子电池高导电新型正极材料生产基地,二期拟建设年产8万吨锂离子电池高导电新型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天奈科技表示,本次投资将充分借助眉山当地政府的产业配套优势及优惠政策,利于开展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新型正极材料业务,其发展将会提升下游锂电池的相关性能,会是碳纳米管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项目达产后,公司主营业务产品的产能及业务发展空间将扩大,有利于公司主营业务产品线的延伸及提升持续盈利能力。
  天奈科技生产的碳纳米管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锂电池领域,用以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以及循环寿命性能,并最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3C产品、储能电池等领域。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分析,2022年中国碳纳米管导电浆料市场总规模达11.7万吨,其中天奈科技市场占有率排第一,市场份额为40.3%。
  
  ▲抚顺特钢拟10.06亿元投建技术改造项目
 
  据悉,为扩大高端产品产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抚顺特钢(600399.SH)4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未来两年(2023年-2024年)投资建设相关技术改造项目,包括继续投资建设提升产能及产品质量,以及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
  项目投资总额预计10.06亿元,其中,2023年度投资总额2.5亿元。
 
  ▲五粮液成立新能源投资公司
 
  日前,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钟道远。经营范围涉及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合同能源管理、成品油批发、食品销售等。
  据了解,该公司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王石进军私募
 
  据悉,深石(无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深石")今年4月在中基协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备案登记,机构类型是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深石私募由深石控股管理(深圳)有限公司100%控股。万科原董事长王石持有深石私募94.05%的股权。
  据了解,王石现年72岁,2017年66岁的王石宣布退休,不再担任万科董事长。2017年11月王石成立了一家以从事体育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深石管理咨询(深圳)有限公司。2022年4月,Destone Acquisition Corp.(深石收购企业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发起人为王石、亚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石收购企业有限公司投资拟重点在已准备好把握脱碳经济增长趋势的绿色科技,以及环保消费品与服务领域中的标的。
 
  ▲华平投资入股中欧基金
 
  据悉,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华平投资入股中欧基金一事正式敲定。4月1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持股5%以上股东的批复》显示,相关交易完成后,华平投资将成为中欧基金最大机构股东。
  《批复》显示,核准华平亚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WP Asia Pacific Asset Management LLC)成为中欧基金持股5%以上股东;对华平亚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依法受让中欧基金5126万元人民币出资(占注册资本比例23.3%)无异议。
  据悉,2022年初,中欧基金向证监会递交了5%以上股东变更申请。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股东反馈意见》。
  华平投资是全球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
  此前,华平投资已通过出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具体来看,2017年,华平投资曾入股华宝基金,到了2022年,华平投资将其持有的华宝基金20%股权转让给江苏省铁路集团,目前仍持有华宝基金29%的股份。
  华平投资表示,长期看好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此次投资中欧基金是华平投资加大布局中国资管领域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德国大众集团宣布在华投资10亿欧元用于纯电汽车开发
 
  据悉,德国大众集团4月18日宣布,计划投资约10亿欧元在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建立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整合车辆和零部件研发与采购环节,把中国本地供应商先进技术集成到汽车开发过程中,有望将新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时间缩短约30%,以更快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这项投资是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一步。通过持续整合开发和采购能力以及在早期阶段整合本地供应商,大众集团将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在华合资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
  该中心将在2024年建成,首席执行官将由大众集团中国区首席技术官马库斯·哈夫克迈尔担任。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胡润发布2023全球独角兽榜
 
  4月18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全球独角兽榜》,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榜单估值计算截至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
  总体来看,全球有1361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4.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万亿元),分布在48个国家,271座城市。美国以666家独角兽企业排名第一,中国以316家独角兽企业排名第二。
  从企业角度,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字节跳动、SpaceX公司、蚂蚁集团,价值分别为1.38万亿元人民币、9450亿元人民币、8300亿元人民币。
 
▲国美拟减持中关村
 
  据悉,中关村(000931)4月14日晚间公告称,中关村的控股股东国美控股拟减持公司不超6%的股份。其中,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506.25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3012.51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4%。国美控股此次减持的原因为自身资金需求和偿还债务。
  当前国美控股正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4月13日晚间,中关村发布关于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部分股份被轮候冻结的公告显示,国美电器作为公司控股股东国美控股的一致行动人,所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新增被法院轮候冻结。
  截至4月12日,国美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中关村2.49亿股股份,合计持股比例为33.08%。其中累计被司法冻结股份数量1.61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64.62%,占公司总股本比例21.37%。
  中关村称,截至公告披露日,国美电器所持股份被轮候冻结事项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公司同时提示风险称,由于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存在债务负担较重、诉讼案件数量较多、资金链紧张的情况,若后续未能以其除持有公司股票以外的资产偿还债务,则上述被冻结股份存在被动平仓、行使质权、强制过户、司法拍卖等风险,进而影响公司控制权稳定性。
  中关村表示,这次减持计划的实施存在不确定性,国美控股将根据市场情况、公司股价情况等情形择机决定是否实施本次股份减持计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减持时间、减持数量等。本次减持计划的实施是股东基于自身资金需求和偿还债务,"本减持计划的实施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影响。"
 
  ▲全筑股份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
 
  4月19日晚间,全筑股份(603030)披露被债权人申请预重整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在4月18日,公司收到债权人森西实业的《通知书》,因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森西实业将于4月19日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三中院"或"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预重整。
  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收到法院受理预重整的文件,申请人的申请能否被法院受理,公司后续是否进入预重整及重整程序均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从申请人对公司的债权情况来看,公司欠付森西实业货款累计19.22万元,因未能清偿,森西实业向法院提起诉讼。2023年3月29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调解书,调解公司分期支付森西实业货款19.22万元。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仍未按民事调解书确定的期限向森西实业清偿债务。
  本次公告中负债金额十分有限,为何全筑股份无力偿还?事实上,公司当前所牵涉的纠纷案件数量庞大。今年3月23日,公司在一份累计诉讼与仲裁的公告中披露,公司尚有203起案件处于审理阶段(包括一审、上诉、判决生效阶段),并且公司均为被告。其中,票据纠纷90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15起、买卖合同纠纷68起、劳动争议8起、其他事由引起的纠纷22起。
  "鉴于公司因恒大问题导致的流动性在未根本改善的前提下,未能偿付部分供应商款项,以及部分票据持有人行使追索权,共同导致公司被诉案件进一步增加。"全筑股份在上述累计诉讼与仲裁的公告中称。
  从涉案金额来看,截至该公告披露日,公司近12个月内累计诉讼与仲裁进展为:已结案件诉讼/仲裁金额1.77亿元。未结案件的诉讼/仲裁金额约7.2亿元。两者合计约8.9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00余件案件的被告不仅是全筑股份,还有公司子公司全筑装饰。对于全筑装饰的情况,公司董事长朱斌在4月14日回应称,全筑装饰被裁定破产清算后,根据会计准则,全筑装饰的财务报表将不再纳入全筑股份的合并报表之内。因为恒大的债权债务主要集中在全筑装饰主体范围内,全筑装饰将在法院指定管理人的监管下尽最大努力催收恒大和非恒大的应收款,清偿全筑装饰债务人的债务(包含所欠上市公司的3.08亿债务和4.6亿元的银行担保余额),清偿完毕后,若有节余资金,将归还全筑股份。
在4月19日的公告中,公司进一步提示:根据有关规定,若公司2022年末经审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资产为负值,公司股票将在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预约披露日4月29日)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同时,若法院受理对公司的重整申请,公司股票将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中信银行管理层变阵
 
  4月17日晚间,中信银行公告称,朱鹤新因工作安排需要,辞去该行董事长、非执行董事等职务。同时,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辞去行长职务,董事会选举其为该行董事长,就任时间待监管部门核准之日起。中信银行行长则由该行常务副行长刘成接任。
  此次接任中信银行董事长的方合英在中信银行任职超过20年,拥有丰富的基层分行工作经验,此前职务为中信银行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
  方合英1996年底进入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工作,从信贷部科长做起,先后担任过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副行长,苏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等。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方合英进入中信银行总行,出任金融市场业务总监,2014年11月起出任副行长,2017年1月起兼任该行财务总监,2019年2月起任该行党委副书记、行长。随后,方合英2020年12月起任中国中信集团副总经理、中国中信副总经理及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中信副总经理,2020年11月起任中国中信集团党委委员,现同时担任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董事。
  此外,在方合英接任董事长后,该行常务副行长刘成将晋升为行长。根据该行公告,刘成自方合英辞任该行行长生效之日起代为履行该行行长职责,直至其行长任职资格监管核准。
  刘成现任中信银行党委副书记、董事、常务副行长。刘成现同时担任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理事。刘成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1月任该行监事长,此前曾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任教,曾长期供职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办公厅,具有丰富的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相关工作经验。
 
▲安永计划在美国裁员3000人
 
  据报道,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EY)4月17日表示,计划在美国裁员约3000人,以消除"人员过剩",裁员主要集中在公司的咨询部门,裁员约占美国劳动力的5%。
  安永美国公司表示,这一决定是在评估了当前经济状况的影响、强劲的员工留任率以及公司部分部门的"人员过剩"后做出的。
  安永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跨国性专业服务公司,全称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目前安永在全球有超过30万名员工(大中华区逾2.2万名),分布于150多个国家的办事处。
  值得注意的是,4月11日,安永因内部分歧和美国分部反对,被迫暂停了分拆审计和咨询业务的计划。
  去年9月,安永管理层同意分拆审计与咨询业务,并决定进一步推进相关进程,让计划参与的成员机构合伙人对是否要将所在机构分拆成两个全方位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投票。安永已在这个计划上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支出超过1亿美元,原定最终于今年晚些时候公开出售旗下咨询业务的股份。
  知情人士称,安永美国分部的主要要求是新的以审计为重点的公司应拥有更多安永利润丰厚的税务业务,而不是最初提案中设想的四分之一份额。鉴于经济下滑,美国分部还希望安永重新审视为咨询业务设定的宏大的利润和收入目标。
  据报道,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多家全球巨头先后传出裁员的消息。除了安永外,毕马威此前也宣布将在美国裁员近2%,以应对咨询业务大幅放缓的情况,这也成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首家以系统性裁员来应对经济疲软的公司。
  毕马威美国咨询业务副总裁卡尔·卡兰德此前表示,此次裁员将影响近700人,遍及美国和整个咨询业务,但合伙人不在裁员范围内。
  截至目前,德勤(Deloitte)和普华永道(PwC)暂无大规模裁员的消息。
 
管理视点
 
和巴菲特学习鉴别财务陷阱的方法
 
证券时报4月15日刊发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陈嘉禾撰写的文章指出,在证券投资中,企业的价值是投资的基石。而在判断企业价值的工作中,财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过,财务分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基础的财务分析方法,比如企业增长速度、盈利能力、现金流质量、资产负债结构等,不少地方都有介绍,只要有心的投资者,很快都能学会,并没有太大难度。
  财务分析的学问,难就难在如果财务报表有问题怎么办?如果上市公司刻意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漏洞误导投资者怎么办?甚至如果是上市公司故意进行财务造假,又怎么办?在历史上,财务报表好看但是公司其实出了问题的案例,可谓屡见不鲜。
  投资者应该如何分析财务报表,才能得到关于企业的实情呢?这里,就让我们跟股神沃伦·巴菲特来学习三种鉴别财务陷阱的方法。
  在2003年2月发布的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出了三种鉴别虚假,或者说有水分、有陷阱的财务报表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分别是:发现蟑螂法、刨根问底法、警惕自夸法。
  发现蟑螂法
  对于“发现蟑螂法”,巴菲特曾经表示:“首先,警惕那些发布了不够扎实的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比如,如果一家公司不把股票期权进行费用化处理,或者其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过于大方,等等情况,你就得小心。”
  如果企业管理层在某些可以看得见的地方,采取了比较糟糕的处理方法,那么在看不见的地方,他们一定会做一样的事情,甚至做得更过分。这就好比,当你在厨房里看到一只蟑螂的时候,极大概率你的厨房里不止这一只蟑螂。
  在这种“发现蟑螂法”里,巴菲特指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财务报表理解方法。如果报表里有问题,比如折旧计提不彻底、商誉虚高、研发费用资本化过高,那么大概率不止这么一点问题。既然阳光下都有黑暗,那么没有阳光的地方只会更糟糕。
  比如,某科技类上市公司在爆雷之前,投资者询问公司为什么视频资产的折旧,使用了和实际视频类资产产生效益的规律不十分相应的直线折旧法,而不使用更贴近视频资产折旧规律的加速折旧法。面对问题,公司并没有能给出妥善的答案。后来,这家公司的财务上爆出了大雷。
  反过来,如果我们看到一家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有特别踏实的改变出现,而这种改变也没有被上市公司有意放在年报的开头大张旗鼓地宣传,那么这种“善良的蟑螂”往往意味着还有更多“善良的蟑螂”,实际情况可能比财务报表的数字更好。
  比如,有一次一家公司发布了一则小小的公告,准备把固定资产残值率从3%下降到0%。这意味着对财务报表来说,数字会变得难看,利润和净资产会因此下降。
  但是,公司的实际情况会因此改变吗?显然不会,用旧了的资产还能不能继续用,和会计上给出0%还是3%的残值率,其实毫无关系。后来,这只“善良的蟑螂”果然预示了未来,这家公司之后的财务报表比市场预期的好了不少。
  其实,人世间的智慧,往往是古今同理的。今天的巴菲特会“发现蟑螂法”,中国古代的孔子也会“发现蟑螂”。
  在《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一则孔子的故事。在当时,鲁国的公索氏准备祭祀,结果没搞成,因为祭祀用的牲畜跑掉了。孔子听说以后,就做出判断:“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公索氏三年之内,必将灭亡。
  后来,只过了一年,公索氏果然就灭亡了。孔子的弟子们就问:夫子您怎么知道,公索氏必然灭亡呢?
  孔子回答说:“夫祭者,孝子所以自尽于其亲。将祭而亡其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祭祀是孝子奉亲的大事,都准备祭祀了,结果祭祀用的牲畜还能给跑掉了,这么大的事儿都能疏忽,那么可见疏忽的太多了。(这只蟑螂这么大,那么其它的蟑螂可见有多少。)如此而不灭亡,是不可能的事情。
  刨根问底法
  巴菲特的第二种发现财务陷阱的方法,叫做“刨根问底法”。原文如下:
  “模棱两可、让人猜不透的财务报表附注,往往意味着不可信任的公司管理层。如果你不能理解一项财务报表中的附注,或者对企业管理层的一些表述感到没法理解(在自身水平足够的前提下),那么往往是因为企业管理层压根就没想让你搞明白。比如说,安然公司(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财务造假公司)关于某些交易的描述,就一直让我很困扰。”
  在这种方法里,巴菲特指出,投资者需要对报表里的重要问题刨根问底。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报表里有明显的搞不清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没法得到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些事情往往事关重大。
  比如,在A股的造假历史上,“存贷双高”曾经是一些财务造假公司著名的标志。在这些公司的报表上,公司同时存在大量的现金类资产,以及大量的贷款。也就是说,公司的存款和贷款,两个项目都很高。
  那么,这些公司为什么不干脆用大量的现金还了贷款呢?要知道,现金的财务收入,一般来说是肯定低于贷款成本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并不会做亏本买卖。
  在当时,有些投资者对这些上市公司提出了“存贷双高”的疑问,但是很难得到上市公司详实的答案。结果,最后等这些公司爆雷以后,人们才明白,原来没有详实答案的原因,是因为根本给不出好答案。正如巴菲特所说:“投资者搞不懂的原因,是公司管理层根本没想让你搞懂。”
  警惕自夸法
  巴菲特所说的第三种鉴别财务陷阱的方法,叫做“警惕自夸法”。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经常预测、自夸自己公司的业绩,那么这种“好得不太真实”的情况,往往真的就不太真实。
  巴菲特指出:“对于频繁对自己业绩和增长做出预期、自吹自擂的公司,要保持警惕。企业的经营往往充满变数,企业盈利往往很难一帆风顺地增长(除了投资银行编出来的那些数据以外)。我和查理·芒格不但不知道我们的公司明年会赚多少钱,甚至下个季度能赚多少钱都不知道。”
  “因此,我们对那些宣称自己能预知企业盈利的CEO们表示怀疑,而且如果他们后来总是能达到自己预测的目标,那么我们会尤其怀疑。那些总是保证自己未来经营业绩,并且总是能达成的企业管理层,往往最终一定需要通过造假来完成他们的预测。”
  说到这种“警惕自夸法”,让我立即想到了曾经开了几千家、现在全部关门的P2P(点对点网络借款)公司。
  在P2P公司流行的年代,几乎所有的P2P公司都会宣称,自己可以给投资者稳定、高额的回报(远远高于银行能给的低利率),借此吸引客户,这和巴菲特所说的这种上市公司陷阱如出一辙。最后,几乎没有哪家P2P公司能够做到自己的保证。到了2022年,曾经营业过的近5000家P2P公司,已经全部停业,让人无限唏嘘。
  以上三种方法,即发现蟑螂法、刨根问底法、警惕自夸法,就是巴菲特淳淳教导的三种鉴别财务陷阱的方法。对于巴菲特这样一位一辈子和企业打交道、超级成功的大型企业集团创始人,他所说的这三个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信息化建设
 
最高检要求突出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的司法保护力度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部署,结合检察履职实际,从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以及法治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意见》共6方面21条。其中,《意见》指出,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政权、间谍窃密等犯罪活动,依法严惩利用网络实施的暴力恐怖、邪教破坏等犯罪,坚决捍卫国家安全。依法加大对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犯罪的惩治力度。全链条惩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犯罪。突出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加强对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网络域名、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作品等网络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突出惩治成年人胁迫、教唆、引诱、欺骗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等犯罪活动。
  《意见》明确,统筹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强化一体履职数据赋能,协同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充分履行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英雄烈士保护等法定领域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积极稳妥探索网络治理新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实践,对于承担一定公共管理职能和重要社会责任的网络运营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积极探索民事公益诉讼监督方式,督促和支持企业规范有序平稳发展。以大数据赋能推进法律监督提质增效,充分运用大数据推进法律监督全面深化,推进国家检察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导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分中心建设,强化对检察业务数据的深度挖掘、智能分析、系统利用。
  《意见》提出,积极参与网络立法制定修订工作,配合立法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制定修订网络安全法、网络犯罪防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供司法实践样本,提出立法意见建议。同时,加快制定修订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制定完善符合打击治理网络犯罪规律特点的追诉标准、证据调取规范、证据审查要求和证明规则、涉案资产处置办法等。
 
交通运输部推动主要网约车、货运平台公司降低过高抽成
 
  据悉,交通运输部近日印发《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提出为保障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水平,将推动主要网约车和货运平台公司降低平台过高的抽成比例或者会员费上限,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根据方案,针对网约车平台公司,各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在本地运营服务的网约车平台公司部署推进落实工作;督促在本地运营服务的各网约车平台公司与从业人员代表、行业协会等沟通协商,保障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水平;主动向社会公告降低本企业过高抽成比例上限的工作安排。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在本省份运营服务的网约车平台公司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督导。交通运输部指导各省、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督促主要网约车平台公司明确工作安排、时间节点及责任人;持续跟踪掌握各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定期调度各网约车平台公司;组织对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将宣传推广各地及企业推进降低过高抽成比例、保障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的典型经验做法。各主要网约车平台公司将在5月底前基本完成降低过高抽成比例上限有关工作。
  针对货运平台公司,方案指出,相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在本省份注册的货运平台法人公司,与货车司机、行业协会等沟通协商,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或会员费上限,保障货车司机合理收入;主动向社会公告本企业降低过高抽成比例或会员费上限的承诺。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在本省份运营服务的货运平台公司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督导。交通运输部指导相关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督促主要货运平台公司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安排、时间节点及责任人;持续跟踪掌握各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定期调度货运平台公司;组织对落实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宣传推广各地及企业推进降低过高抽成、保障货车司机权益的典型经验做法。各货运平台公司将在10月底前总结保障货车司机权益的工作经验和成效。
 
科技部启动国家超算互联网部署工作
 
  4月17日,国家超算互联网工作启动会在天津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中国科学院院士、超算互联网总体专家组组长钱德沛,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等多位专家,有关高校、科研机构代表,各国家超算中心负责人,分享了超算运营服务经验,探讨国家超算互联网建设路径,加快构建超算自主生态体系,落实超算互联网行动方案。会议发起成立了国家超算互联网联合体。
  近年来,在科技部和各省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超算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有效支撑了科技创新、社会民生、数字经济发展。但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社会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突破现有单体超算中心运营模式,加强全国超算资源统筹协调,以应对算力设施分布不均衡、接口不统一、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和推广不足等问题。
  超算互联网是以互联网的思维运营超算中心,并连接产业生态中的算力供给、应用开发、运营服务、用户等各方能力和资源,构建一体化超算算力网络和服务平台。其重要目标是紧密连接供需双方,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和服务体系,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降低超算应用门槛,并带动计算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推动自主核心软硬件技术深度应用,辐射带动自主可控产业生态的发展与成熟。
  未来,科技部将通过超算互联网建设,打造国家算力底座,促进超算算力的一体化运营,助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底,国家超算互联网将可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服务优质、生态完善的总体布局,有效支撑原始科学创新、重大工程突破、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等目标达成,成为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高速路”。
 
工信部部署开展5G网络运行安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启动5G网络运行安全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旨在解决新形势下网络运行安全风险增多、运行维护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加快构建风险可控、响应快速、制度健全的信息通信网络"大运行安全"框架,推动网络运行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以高水平5G网络运行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专项行动立足5G网络运行发展新形势和管理新要求,重点部署三方面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建立极端事故场景、关键网络设备、高危操作岗位等3张网络运行安全风险清单,实现安全风险底数清、管控严,坚决避免极端事故发生;二是补强网络保护、风险感知、事故预防、综合处置等4大网络运行安全支撑能力,构建多维一体的网络运行安全能力体系,全方位保障5G网络安全稳定运行;三是筑牢制度、人员、文化等3项网络运行安全保障基础,补齐制度短板、提升人员技能、深化安全理念,形成强大保障合力。
  专项行动分为三个阶段统筹推进,一是动员部署阶段,组织开展宣贯部署,制定任务落实方案;二是任务实施阶段,建立任务台账并逐项按期落实,视情派出工作组实地督导检查;三是总结提升阶段,将专项行动优秀经验成果制度化、规范化,以5G网络为基础建立信息通信业网络运行安全长效机制。
  专项行动要求各单位加强组织领导,瞄准重点任务、紧扣时间节点,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研究建立5G网络运行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体系,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及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技术支撑,组织开展专业竞赛、综合演练等活动,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工信部将推动6G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
 
  4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技术产业创新,推动6G、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力度。
  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赵志国表示,今年以来,工信部积极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复工复产,强化助企纾困,推动一季度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扭转了去年10月份以来持续下行态势。制造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
  赵志国指出,我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2%,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2.5%、53.2%。
  赵志国强调,下一步,工信部将持续加强政策供给,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制造业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稳外贸政策举措。同时,压茬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此外,持续增强发展动能,加快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培育经济新引擎。
  赵志国指出,一季度工信部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信息通信业赋能效应不断显现,新型基础设施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兴业务高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4.8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8%。网络能力持续提升,截至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64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数超过1793万个。
  赵志国明确,下一步,工信部将一体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产业创新,推动6G、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力度。
 
上海发布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指导意见
 
  据悉,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4月19日印发《上海市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逐步推进建设"算网布局不断完善、算力资源供给充沛、算力结构持续优化、算效水平稳步提升、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的发展格局。到2023年底,依托本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接入并调度4个以上算力基础设施,可调度智能算力达到1,000 PFLOPS(FP16)以上;到2025年,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能级跃升,完善算力交易机制,实现跨地域算力智能调度,通过高效算力调度,推动算力供需均衡,带动产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本市数据中心算力超过18,000 PFLOPS(FP32);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算力占比超过10%(不含市电结构中的绿电);集聚区新建大型数据中心综合PUE降至1.25以内,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
  为完成上述目标,《意见》指出九大重点任务--
  (一)构建科创算力新设施。开展全市算力基础设施及算力资源输出能力排摸,形成算力清单。基于算力资源底数,推动头部企业接入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算力调度服务体系和平台基础框架,实现算力资源统一编排。依托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以自有多元算力为牵引,聚集应用需求,高效调度外省市算力,形成算力应用的核心枢纽和创新成果的集中区、显示区,为本市科技创新提供公共算力服务。
  (二)统筹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形成枢纽型数据中心集群、城市数据中心集聚区、边缘数据中心梯次布局。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青浦区为起步区)、临港新片区、G60科创走廊、金山等枢纽型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按需建设宝山、嘉定、闵行、奉贤、浦东周浦、浦东外高桥等区域的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数据中心集聚区。引导根据应用场景,利用存量通信机房、变电站等设施按需灵活部署边缘数据中心。
  (三)推动算力网络建设优化。依托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网络资源,结合算网特点,建设技术先进的极速算力承载网。按需增设网络骨干节点,推进城域网络架构优化。持续提升网络容量、优化流量疏导路径,跨区跨域带宽容量达到T级以上,市域算力资源池间百G以上高速直连和毫秒级时延。优化接入网络,支持算力资源的高速接入和高效调度。
  (四)加快算力调度技术研发。开展多云管理、云网协同、算力度量、算力感知、算网融合等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生态链,提升算力调度水平。依托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开展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训、东视西渲等应用场景验证,实现多地算力资源的共享和全市算力资源的最优利用。
  (五)完善算力交易机制体系。综合考虑算效、碳效、时延、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研究制定算力资源度量标准与体系,分类分级制定算力产品价格体系。建立算力资源匹配对接和交易渠道,构建并完善算力调度交易标准化体系,规范算力交易运行和监管机制,探索建设算力交易中心,实现算力资源线上交易和跨地域共享。
  (六)开展算力融合创新示范。打造面向医疗、制造、教育等不同行业的算力网络联合创新实验室,实现算网资源供需对接,攻关重大技术问题,推动形成产业共识。依托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科创企业、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等,提供完善的公共算力资源供给,通过算力券等模式,促进提升算力资源需求,拓展国产芯片应用、推广国产算法框架、打造算法孵化平台、创新数据应用模式、赋能算力产业发展。
  (七)打造算网安全保障体系。探索数据全生命周期审计认证监管机制。监督算力供应方明确算力使用流程、测试验证、数据迁移、数据使用和销毁方案,定期开展安全性检查和评估。加强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网络安全系统设计,加大隐私计算、安全隔离、内生安全、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确保企业数据可用不可见。鼓励建设国产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算力基础设施和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的算力应用生态。
  (八)开展产业标准化研究。组织开展算力网络产业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在网络层面制定算力控制、接入等标准;在算力层面制定算力统一度量、调度等标准;在数据层面制定规范数据集、数据全生命周期监管等标准;在应用层面制定算力可信认证、算力运行监管等标准。
  (九)加大区域协同合作力度。依托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对接外省市算力调度资源,实现异地、异构算力跨省市接入,推进"市域-长三角区域-国家"不同层级的算力资源整体优化和按需调度,实现算力服务跨省市、跨区域、跨网络、跨行业数据交互和算力流通,提供响应便捷、成本低廉、配置高效的算力服务。
 
欧盟就《芯片法案》达成协议
 
  据悉,欧盟内部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 Breton)4月18日表示,欧盟已就一项规模430亿欧元的半导体行业促进计划达成协议。
  布雷顿介绍,欧盟委员会、欧盟成员国与欧洲议会从18日早上开始就《芯片法案》最终细节谈判,现敲定协议。
  根据欧盟委员会去年2月公布的《芯片法案》,到2030年,欧盟拟动用超过430亿欧元的公共和私有资金,支持芯片生产、试点项目和初创企业,并大力建设大型芯片制造厂。根据法案,到2030年,欧盟计划将芯片产量占全球的份额从目前的10%提高至20%,满足自身和世界市场需求。
  欧委会提出了三个主要行动方针或支柱:一是为大规模的技术产能建设提供支持;二是设定框架保障供应的安全以及确保投资的弹性;三是建立危机监测和紧急应对机制。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欧盟曾占据全球芯片市场40%以上的份额,但这一比例目前已经下降到10%左右。
  从2021年开始的全球芯片短缺严重影响了欧盟各行业,汽车制造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凸显欧盟对境外芯片供应商的过度依赖。
  另外,伴随着美国政府去年正式签署的《芯片和科学法案》,欧洲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技术竞争压力。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最初推出这项计划时曾强调,如今芯片不仅安装在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中,汽车、家庭供暖系统、医院和呼吸机中也都有芯片,"没有芯片就没有数字时代。"
  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对欧盟18日的决定表达了欢迎,该公司曾宣布将在欧洲投资800亿欧元发展汽车芯片制造业务。
英特尔负责欧洲政府事务的副总裁Hendrik Bourgeois说,欧盟的《芯片法案》将把投资集中到制造、技术和研发这些最需要资金的地方,这一决定确保其对未来繁荣的态度是认真的。
 
欧盟首个加密货币监管规定获最终批准
 
  据报道,欧洲议会4月20日通过了欧盟范围内的首个加密货币法规--加密货币资产市场监管法(MiCA)。欧洲议会还投票批准了另一项名为"资金转移(the Transfer of Funds)"的法规。该法规要求,加密货币运营商提供有关加密资产转移的发送方和受益人的信息来进一步阻止洗钱。
  欧盟金融市场和服务专员表示,预计MiCA在获得欧盟27个成员国的正式批准后,将于7月生效。
 
港交所就虚拟资产ETF市场发布重磅报告
 
  近日,香港交易所发布了一份名为《ETF与全球金融市场虚拟资产生态圈的发展》的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讨论的话题不仅包括虚拟资产ETF产品,还涵盖了全球虚拟资产及其监管制度的发展、世界各地虚拟资产ETF的市场表现、香港本土加密政策演变及香港ETF产品现状等诸多内容。有关专家认为,该报告数据之全面,资料之翔实,传递出港交所已经做好了拥抱"加密世界"的准备。
  去年,香港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表示将加紧筹备新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对香港引入虚拟资产ETF持开放态度。其后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交易所等金融监管机构积极构建便利的环境,以促进香港虚拟资产行业得以可持续和负责任地发展。去年12月开始,虚拟资产ETF陆续登录香港市场。
  报告显示,虚拟资产的市值从2013年的10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1月的10766亿美元;加密货币的数量则从2013 年4月的7种大幅增加到2023年1月底的22375种。
  从结构来看,持有加密货币的人数增加,衍生品的比重逐渐扩大。
  加密货币(包括现货和衍生品)的平均每日成交额在2019年度仅有318亿美元,但到2022年已经增长至1361亿美元。
  全球持有虚拟资产的人数从2022年1月的3.06亿人上升至2022年12月的4.25亿人;加密衍生品交易在2021年的交易额超过了现货的交易额,2022年衍生品交易额几乎是现货的1倍。
  顺应虚拟资产领域的最新发展,香港证监会一直在考虑对涉及虚拟资产的投资产品给予认可,并附以适当的投资者保障措施,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2022年10月31日,香港证监会发出《有关虚拟 资产期货交易所买卖基金的通函》(下称"ETF 通函")开始接受虚拟资产期货 ETF的认可申请,并加以相关监管要求以保障投资者。
  在ETF通函发布后,亚洲第一批虚拟资产ETF--一只比特币期货ETF和一只以太币期货ETF,于2022年12月16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企业信息员园地
 
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培训“菜单”涉及40个工种
 
  日前,靖江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发布2023年首批培训“菜单”,计划面向有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提供40个工种的培训项目,帮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端稳就业“饭碗”。
  2022年,公共实训中心共开设车工、焊接、汽车维修工、工业机器人、养老护理员、中式烹调等61个项目的培训课程,参训人员达5602人次,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获评全省优秀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称号。新一年度,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将继续面向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低收入家庭子女、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企业职工、有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等,常年开设技能培训、项目制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课程,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此次发布的培训“菜单”既有传统的电工、焊工、钳工等工种,也包括市场需求旺盛的保育员、育婴员、整理收纳师等工种,还有适应新业态新就业趋势的电商直播、快递员等新职业(工种)。此外,今年还新增了动画制作员、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等数字技能类工种培训,各类培训项目充分契合了靖江市产业发展现状,也满足了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培训的多元需求。
  据悉,各项目培训将采用线下集中授课与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后即可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参加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子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还可依据相关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