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07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他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习近平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
习近平强调,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习近平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习近平强调,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要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习近平指出,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习近平最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中国版"巴III"浮出水面
据悉,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2月18日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旨在落实《巴塞尔协议III》要求,也就是中国版"巴III"。
相较现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资本办法》),《办法》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同时,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资本办法》实施十年来,在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资本办法》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问题,如对部分债权的风险权重较为单一,未充分反映风险实质;未充分体现差异化监管思路,对中小银行要求过高等。同时,从国际监管制度来看,巴塞尔委员会2017年发布了《巴塞尔协议III》,作为全球资本监管最低标准,要求各成员按期实施。"银保监会立足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结合国际监管改革最新成果,对《资本办法》进行修订,有利于促进银行持续提升风险计量精细化程度,引导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上述负责人指出。
此次修订最突出的变化在于"差异化监管"。《办法》按照银行间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划分为三个档次银行,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资产规模和跨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并引导聚焦服务县域和小微企业。
农业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田继敏表示,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大中型银行提高风险计量的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也在不降低资本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适度减轻了小型银行的资本计量负担,更加契合小型银行的业务实际。
"新规调整了部分风险敞口权重确定逻辑,有区分的风险权重设定客观体现了各类资产和业务的风险特征,提高风险计量敏感度。"浦发银行风险业务总监兼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张宝全指出,监管规则修订全面提升了商业银行资本计量对风险的敏感性。
以信用风险为例,《办法》大幅修订了信用风险权重法,并完善了信用风险内评法。田继敏指出,修订之后的信用风险权重法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调整了风险暴露分类,二是细化了风险权重的档次划分。举例来说,《办法》对中小企业单列了风险暴露类别和风险权重,将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来看,实施新的内评法规则,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型银行进一步提升风险计量和管理能力。"田继敏说。
张宝全认为,诸如"根据资本充足水平,对商业银行进行标准信用风险等级评估,动态调整风险权重"等监管规则的变革,将极大程度改变银行粗放经营模式,促进银行精细化管理及计量水平。
此外,在市场风险方面,《办法》规定,内模法计量以交易台为基础,要求银行制定交易台业务政策、细分和管理交易台。中国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史炜指出,市场风险计量规则的全面落地实施,将切实提升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有效保障了银行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强化了银行应对市场风险及外溢性风险的管理能力,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修订还大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标准和要求,增强了风险信息的透明度。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办法》建立了覆盖各类风险信息的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具体来看,第一档银行要求披露全套报表,包括70张披露报表模板,详细规定了披露格式、内容、频率、方式和质量控制等要求,提高信息披露的数据颗粒度要求,提升风险信息透明度和市场约束力。第二档银行适用简化的披露要求,披露风险加权资产、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8张报表。第三档银行仅需披露资本充足率、资本构成等2张报表。
田继敏认为,新的信息披露要求有助于增进银行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交流,增强银行合规经营的内生动力,形成自我约束和市场监督的双效机制,推动商业银行长期稳健发展。
早在2017年《巴塞尔协议III》发布后,国内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就在为对接国际标准而进行讨论和准备--2019年4月,银保监会启动了"巴III"国内监管规制的修订工作;2021年4月,银保监会要求国内主要银行提前做好实施安排。据了解,多家银行明确表示,已在前期提早谋划,开展了新规落地的实施准备工作。
田继敏透露,结合前期测算及同业交流情况,实施新规后,预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将总体保持稳定。对于大型银行而言,预计风险加权资产可能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将有利于大型银行准确计量风险、加强风险管理。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同样表示,测算显示,实施《办法》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稳定,未出现大幅波动,单家银行因资产类别差异导致资本充足率小幅变化,体现了差异化监管要求,符合预期。
"为给我国商业银行预留充足的实施准备时间,并保持我国实施进度与国际成员基本同步,修订后的《资本办法》拟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负责人指出。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制度规则发布实施
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中证金融、证券业协会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
证监会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是涉及资本市场全局的重大改革。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试点注册制总体上是成功的,主要制度规则经受住了市场检验,改革成效得到了市场认可。这次全面实行注册制制度规则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注册制的制度安排基本定型,标志着注册制推广到全市场和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发布的制度规则共165部,其中证监会发布的制度规则57部,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等发布的配套制度规则108部。内容涵盖发行条件、注册程序、保荐承销、重大资产重组、监管执法、投资者保护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精简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将核准制下的发行条件尽可能转化为信息披露要求。各市场板块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二是完善审核注册程序。坚持证券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基本架构,进一步明晰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的职责分工,提高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证券交易所审核过程中发现重大敏感事项、重大无先例情况、重大舆情、重大违法线索的,及时向证监会请示报告。证监会同步关注发行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板块定位。同时,取消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三是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对新股发行价格、规模等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完善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等机制。四是完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制度。各市场板块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统一实行注册制,完善重组认定标准和定价机制,强化对重组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五是强化监管执法和投资者保护。依法从严打击证券发行、保荐承销等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细化责令回购制度安排。此外,全国股转公司注册制有关安排与证券交易所总体一致,并基于中小企业特点作出差异化安排。
证监会党委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表示,将以强有力监督打造廉洁的注册制。在制度规则层面,健全覆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监管执法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关键岗位人员廉政风险防范,加强行业廉洁从业监管。完善对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的抵近式监督和对发行审核注册的嵌入式监督,对资本市场领域腐败"零容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全面实行注册制制度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期间,证监会通过邮件、信函、网络留言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市场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证监会表示,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逐日汇总整理,逐条认真研究。截至2月16日,共收到意见447条,采纳89条,主要涉及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戒力度、明确独立财务顾问的履职范围、完善非上市公众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在重大资产重组中的法律责任规定等方面。未采纳的意见中,有的属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将在具体工作中予以落实;有的属于规则理解问题,将通过宣传解读、行业培训等方式予以明确;有的存在较大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沪深北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全面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
2月17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与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配套的业务规则、指引及指南,涵盖了全面实行注册制下发行上市审核、发行承销、持续监管、交易组织管理和投资者保护等环节的主要制度安排。沪深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就市场关切的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据悉,此次发布的《交易规则》《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等自注册制规则下首只主板股票上市首日起施行,其他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此外,北交所2月17日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并上市审核规则》《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3部业务规则和15部细则、指引及指南。
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降为500股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沪深交易所充分借鉴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经验,结合主板定位特征、投资者结构,调整优化主板发行定价、配售相关机制,在提升包容性、适应性的同时,兼顾存量、防控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等方面考虑,强化了市场约束。
与改革前相比,主板首发发行承销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差异。
一是完善定价机制。明确新股发行价格、规模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决定。保留直接定价方式,新增定价参考上限。调整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限,优化网下投资者填报价格、报价信息披露、定价参考值、发布投资风险特别公告等机制。
二是优化配售限售机制。将主板网上投资者新股申购单位由1000股调整为500股。优化回拨机制,当网上申购倍数较高时,适当调整网下向网上回拨比例。根据发行数量差异,明确战略配售规模与参与投资者家数安排。新增对一定比例的网下发行实施限售,明确大盘股差异化的网下限售比例要求。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完善超额配售选择权实施机制,适当增加操作灵活性。新增市场重大变化情况下应对机制,允许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要求网下投资者缴纳一定数量保证金,明确投资者弃购数量较大可以二次配售。
为提升全面实行注册制下主板股票交易监管透明度,维护股票交易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沪深交易所均制定发布《主板股票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规定了五大类主板股票异常交易行为的监控标准,优化完善部分监控指标,提升监管精准度,减少对交易的不必要干预。同时,将严重异常波动股票、风险警示股票、退市整理股票等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可从严认定异常交易、从重采取监管措施,着力防范交易风险。
未盈利企业可在创业板上市
2020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之初,深交所制定了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标准及监管制度,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市场实际情况,当时明确了暂不实施的过渡期安排。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实施两年多来,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有序推进,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结构和生态持续优化,创业板实施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时机已经成熟。
深交所此次就未盈利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发布专项通知,主要有三个方面安排:一是细化未盈利企业行业范围,包括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二是明确未盈利企业上市条件,启用"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上市标准;三是做好相关规则衔接,《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同步取消了关于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需满足"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
落实规则配套衔接
全面实行注册制是涉及资本市场全局的重大改革,对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交所设立时即同步试点注册制,改革成效得到了市场认可。此次发布的3部发行审核业务规则前期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还同时发布15部细则、指引及指南,涵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行业咨询委员会等方面,主要是与上位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业务规则做好配套衔接。
全国股转公司也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规则》《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定向发行规则》2部业务规则和21部配套细则、指引及指南,对市场上相关合理建议均已吸收采纳。与业务规则相配套,全国股转公司还制定、修订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委员会管理细则》等21部细则、指引及指南,主要是落实全面实行注册制审核安排,进一步规范了挂牌委审议事项和审议程序、调增了重组募集配套资金比例、细化了相关审核标准、优化了相关审核程序和业务办理流程。
北交所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后,将进一步健全覆盖上市审核全链条的监督制衡机制,把廉政、内控要求嵌入到规则制定、机制建立、流程设计、技术支持中。加强对上市审核的嵌入式监督,着力建设"廉洁透明型"交易所。
北交所指出,下一步将在证监会领导下,引导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机构适应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新变化新要求,推动各方归位尽责、良性互动。
3月4日起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申请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所制定修订的制度规则较多,涉及市场参与主体比较多,市场影响比较广。为做好新旧规则过渡与业务衔接,确保改革平稳落地,沪深交易所均对相关业务及规则衔接做了具体安排。
2月17日起,主板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取得注册批复且尚未启动发行的,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证券以及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行证券尚未启动发行的,适用发布后的发行承销类相关规则,由沪深交易所履行发行承销监管程序。其他情形按照原规则开展发行承销工作。
2月20日至3月3日,沪深交易所接收主板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3月4日起,沪深交易所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科创板和创业板申报受理和审核工作正常推进,在审企业应于3月10日前提交符合新规则的专项说明和核查意见,并在下一次问询回复或者更新财报时提交更新版申请文件。
全国股转公司发布实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
据悉,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2月17日,全国股转公司正式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挂牌规则》(以下简称《股票挂牌规则》)《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股票定向发行规则》(以下简称《定向发行规则》)2部业务规则和21部配套细则、指引及指南。上述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股票挂牌规则》《定向发行规则》前期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关细则、指引及指南定向征求了业界意见。经整理归并后,全国股转公司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20余项,相关合理建议均已吸收采纳。其中,关于挂牌条件等建议,已在业务规则中体现;关于细化流程安排的建议,已在指引和指南中予以明确;关于部分规则理解问题,将在审核实践中做好解释说明。
按照全面实行注册制有关要求,结合前期实践经验,本次规则制定修订对挂牌准入、发行融资制度进行了优化完善。其中,《股票挂牌规则》明确了全面实行注册制下的挂牌审核安排,优化了挂牌条件,构建了"1+5"的多元化财务标准体系。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发布实施的《股票挂牌规则》进行了以下调整:一是将第一套"净利润"财务指标中"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800万元"调整为"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万元",更加契合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同时也使挂牌条件的财务标准更加合理。二是对"持续经营时间可以少于两个完整会计年度但不少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条款进行表述调整,明确本条款适用于新经济领域、基础产业领域的初创型企业,体现对创新企业的精准包容。《定向发行规则》明确了全面实行注册制下的发行审核安排,拓展了授权发行适用范围,推出"一次出函、分期发行"制度,助力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发布实施的《定向发行规则》进一步明确了符合条件的授权发行可适用简易程序。
与上述2部业务规则相配套,全国股转公司还制定、修订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委员会管理细则》等21部细则、指引及指南,主要是落实全面实行注册制审核安排,进一步规范了挂牌委审议事项和审议程序、调增了重组募集配套资金比例、细化了相关审核标准、优化了相关审核程序和业务办理流程。
全国股转公司高度重视防范注册制下的廉政风险。在制度层面,制定了《关于加强全面注册制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股票挂牌、定向发行、公司监管等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制衡。
全国股转公司表示,下一步,将在证监会领导下,立足中小企业成长规律和市场发展实际,持续评估优化各项制度安排,突出对企业创新的精准包容,发挥中小企业规范治理"示范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功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证协发布四项自律规则及配套文件
据悉,在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的基础上,中国证券业协会2月17日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证券承销业务规则》《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并上市网下投资者管理特别规定》等四项自律规则(下称《证券承销业务规则》《首发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北交所特别规定》),配套发布《自律规则适用意见第5号――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有关规定的适用意见》(下称《适用意见》)。中证协表示,将配合做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证券承销业务和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
中证协介绍,《证券承销业务规则》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北京证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统一了注册制下各板块发行承销规则,形成简明清晰的证券公司承销业务自律管理规则体系,落实注册制改革监管转型要求,总结吸收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试点中发行承销业务自律管理实践经验,加强承销商的自律管理。
同时,《证券承销业务规则》明确了承销商路演推介相关要求,细化发行与配售等规定,明确投资价值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供方式、相关制度等要求,切实提高报告质量,促进形成市场化发行承销机制,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承销行为。此外,该文件引导承销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规范承销业务收费。
充分吸收借鉴科创板和创业板网下投资者管理先进经验和实践做法,《首发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投资者结构、业务实际和自律管理实践,对证券交易所各板块首发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作出统一规定。该文件提出,通过压实证券公司作为推荐券商、经纪商、托管机构、主承销商在网下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资产规模核查、信息报送等方面的责任,督促各方主体归位尽责,做好网下投资者教育服务、核查监测等工作。
《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明确将证券交易所各板块网下投资者全部纳入名单管理,并同步调整了关注名单和限制名单的具体情形以及精选名单的申报条件,通过建立网下投资者跟踪评价体系,以加强网下投资者报价行为管理,构建优胜劣汰的网下投资者生态环境。
据介绍,为做好规则的实施适用,中证协还配套发布了《适用意见》,对《网下投资者分类评价和管理指引》有关条款的适用问题予以明确。
在此基础上,《北交所特别规定》对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并上市网下投资者的注册条件和行为规范作出差异化安排,进一步提高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证协表示,下一步,将通过组织开展行业培训等形式,对相关规则进行解读宣讲,并通过发布配套工作通知等方式,对规则发布实施等相关工作安排予以明确,积极引导行业持续规范开展证券发行承销工作,指导和督促网下投资者有序参与网下询价和配售业务,共同维护网下发行秩序,塑造良好网下发行生态环境。
境外上市新规发布
据悉,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月17日发布境外上市备案管理相关制度规则,自3月31日起实施。证监会表示,国家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方向不会改变,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制度规则的发布实施,将更好支持企业依法合规到境外上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规范健康发展。
此次发布的制度规则共6项,包括《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试行办法》)和5项配套指引。
《管理试行办法》共六章三十五条,主要有五方面内容,一是完善监管制度。对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实施备案管理,明确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发行上市证券的适用情形。二是明确备案要求。明确备案主体、备案时点、备案程序等要求。三是加强监管协同。建立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监管协调机制,完善跨境证券监管合作安排,建立备案信息通报等机制。四是明确法律责任。明确未履行备案程序、备案材料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五是增强制度包容性。结合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实际和市场需要,放宽直接境外发行上市在特定情形下的发行对象限制;进一步便利"全流通";放宽境外募集资金、派发股利币种的限制,满足企业在境外募集人民币的需求。配套指引内容涵盖监管规则适用、备案材料内容和格式、报告内容、备案沟通、境外证券公司备案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备案要求。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境外上市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化发展、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在此背景下发布实施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规则,进一步表明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方向不会改变,支持企业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导向不会改变,与全球投资者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愿景目标不会改变。
上述负责人指出,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规则立足于现行监管实践,着力提升规范化、透明度和便利化水平,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更好发挥法治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动形成良好市场生态,进一步优化监管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信心。企业只要依法合规,不管去哪个市场发行上市都不会受到影响,证监会和有关主管部门都会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并给予支持。
就境外上市备案管理与安全审查、行业监管程序衔接的问题,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安全审查和行业监管程序是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制度规则明确规定的程序,有比较清晰的适用标准范围和要求,与境外上市备案管理是相对独立的监管环节,企业对照相关规定自主判断、依法依规申报即可。只有在现有制度规则明确涉及安全审查、行业监管前置程序的情况下,企业才需要在申请备案时提交相应的监管文件。比如,企业达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所规定标准的,应当在备案前依法履行网络安全审查程序;再比如,企业在境外发行可转债,应当根据外债管理部门规定要求事先履行外债审核登记程序等等。
对于VIE架构企业境外上市,备案管理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监管协同。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将征求有关主管部门意见,对满足合规要求的VIE架构企业境外上市予以备案,支持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
为保障备案管理平稳有序推进,证监会对于存量和增量企业的备案将作出安排。《管理试行办法》施行之日起已在境外发行上市的企业将视为存量企业,存量企业不要求立即备案,后续如涉及再融资等备案事项时按要求备案即可。《管理试行办法》施行之日起已获境外监管机构或者境外证券交易所同意(如香港市场已通过聆讯、美国市场已获准注册等),但未完成间接境外发行上市的境内企业,给予6个月过渡期。在6个月内完成境外发行上市的,视为存量企业。如上述境内企业在6个月内需重新向境外监管机构履行发行上市程序(如香港市场需重新聆讯等)或者6个月内未完成境外发行上市的,应当按要求备案。对于已获中国证监会核准批文的直接境外发行上市的申请人,在批文有效期内可继续推进境外发行上市事宜。批文有效期满未完成境外发行上市的,应当按要求备案。
央行起草"北向互换通"规则
据报道,我国债券市场深化对外开放再获新进展。为规范开展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相关业务,保护境内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利率互换市场秩序,2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需求持续增加。为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深入研究通过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跨境衍生品交易清算等问题,并于2022年7月4日发布联合公告,宣布"互换通"启动实施。在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办法》,对"互换通"有关机制安排和监管要求作出原则性规定。
"互换通"是指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连接,参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机制安排。《办法》共二十三条,主要明确了"互换通"的投资范围、境内外投资者准入要求、相关基础设施交易清算安排、责任主体义务和职能、汇兑管理安排、监管规则和行政处罚等相关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办法》适用于"北向互换通",即香港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在交易、清算、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参与内地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南向互换通"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根据《办法》,"北向互换通"初期可交易标的为利率互换产品,报价、交易及结算币种为人民币。"北向互换通"实行额度管理,并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
对于汇兑安排,《办法》明确,使用外汇参与"北向互换通"交易清算的境外投资者,可在一家香港结算行开立人民币资金账户,用于办理资金汇兑和结算业务。使用外汇参与交易的,其交易到期或不再继续参与的,原则上应通过香港结算行兑换回外汇。相关资金兑换纳入人民币购售业务管理。
央行证监会强化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
2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自2023年5月16日起施行。
近年来,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整体规模已超27万亿元,投资者数量突破7亿。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现金管理类的普惠金融产品,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好、投资成本低等特点,已成为公募基金的重要品种,积极服务于居民财富管理。同时,个别货币市场基金产品规模较大或涉及投资者数量较多,如发生风险易对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需提出更为严格审慎的监管要求。
为进一步提升重要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有效防范风险,证监会会同人民银行研究起草了《暂行规定》。
证监会表示,在2022年1月14日至2月13 日,曾就《暂行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市场各方对规定提出的监管思路和规则要求表示认同和支持。证监会认真研究了市场反馈的意见建议,多数予以吸收采纳。
《暂行规定》共五章二十条,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明确定义及评估条件、标准、程序。重要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因基金资产规模较大或投资者人数较多、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产品关联性较强,如发生重大风险,可能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货币市场基金。满足规模大于2000亿元或者投资者数量大于5000 万个等条件的货币市场基金,应纳入评估范围。证监会对参评产品予以评估,确定最终名单并予以公示。
其次,明确附加监管要求,增强抗风险能力。《暂行规定》从经营理念、风险管理、人员及系统配置、投资比例、交易行为、规模控制、申赎管理、销售行为、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对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和销售机构提出了更为严格审慎的要求。
最后,明确风险防控与处置机制。一是要求基金管理人及相关市场主体应当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应对预案,提前对风险处置事项做出安排。二是规定证监会会同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明确重大风险情形下的风险处置机制。三是规定不同风险情形下基金管理人自有资金、风险准备金、主要股东等风险处置资金来源。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指导各行业机构认真落实《暂行规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做好重要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日常监管和风险监测工作,切实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促进相关产品平稳健康发展。
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
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这是证监会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决策部署,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重要举措。
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在境外成熟市场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品类。近年来,我国已有一些私募机构陆续设立投向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的私募基金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不断探索积累不动产投资运作经验。如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的工作部署,证监会支持建设银行住房租赁基金于2022年10月在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
证监会表示,由于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方式、资产收益特征等与传统股权投资存在较大差异,证监会指导基金业协会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框架下,新设"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类别,并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此次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符合一定条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可以按照试点要求募集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进行不动产投资试点。参与试点工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须股权结构稳定、公司治理健全,实缴资本符合要求,主要出资人及实际控制人不得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关联方,具有不动产投资管理经验和不动产投资专业人员,最近三年未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基础设施项目等。
证监会指出,考虑到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等特点,投资者需要有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试点基金产品的投资者首轮实缴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有自然人投资者的,自然人投资者合计出资金额不得超过基金实缴金额的20%,基金投资方式也将有一定限制。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首轮实缴募集资金规模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在符合一定要求前提下可以扩募。鼓励境外投资者以QFLP方式投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
同时,为适应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按照试点要求为被投企业提供借款或者担保的,证监会在涉及《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第八条关于股债比的限制方面进行差异化安排,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须持有被投企业75%以上股权,或者持有被投企业51%以上股权且被投企业提供担保,可实现资产控制和隔离。试点备案产品及其底层资产应实现与原始权益人的主体信用风险隔离。同时,为促进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稳妥推进,本次试点对基金托管、基金合同必备条款、关联交易、基金杠杆、禁止行为、特殊风险揭示、基金备案、信息披露和报送提出了规范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此轮试点将进一步发挥私募基金多元化资产配置、专业投资运作优势,满足不动产领域合理融资需求。证监会将指导基金业协会发布具体工作指引,细化工作要求。符合试点要求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可在开展基金募集、管理等业务活动前,向基金业协会报送相关材料,开展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并依照规定进行产品备案。同时,不参与试点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可按照协会有关自律规则,继续开展保障性住房、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等股权投资业务。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根据试点工作实践情况及时总结评估,完善试点政策和规则,支持私募基金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
中基协发布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
2月20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以下简称《不动产试点指引》)及其起草说明,允许符合要求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在具备初步募资和展业计划的基础上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引入机构资金,投资特定居住用房、商业经营用房和基础设施项目等,促进房地产企业盘活经营性不动产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不动产试点指引》共二十一条,遵循试点先行、稳妥推进原则,明确不动产投资范围及试点管理人要求,从基金募集、投资、运作、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规范。
《不动产试点指引》明确不动产投资范围包含投向特定居住用房、商业经营用房和基础设施项目等。参与试点管理人可按指引要求开展不动产投资业务,不参与试点的管理人原有业务模式及登记备案不受影响,可按照协会现行自律规则,开展保障性住房、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等股权投资业务。
为发挥试点作用,体现头部管理人示范效应,《不动产试点指引》从管理人实缴资本、不动产投资管理规模及经验、专业人员、主要出资人及实际控制人背景等方面提出要求。《不动产试点指引》明确,开展不动产试点业务的管理人在管不动产投资本金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或自管理人登记以来累计管理不动产投资本金不低于100亿元人民币;对于仅符合在管不动产投资本金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或自管理人登记以来累计管理不动产投资本金不低于60亿元人民币要求的管理人,应在提交材料时承诺其后续备案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投资者均为机构投资者。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可在开展基金募集管理活动前向协会报送相关材料,依照规定进行产品备案。为区别试点不动产基金和原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基金类型,遵照试点指引设立的基金产品类型选择为"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
《不动产试点指引》明确了适格投资者及基金运作要求。为引入长期资金,促进不动产市场盘活存量,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投资者应当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对于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持有被投企业75%以上股权的,可限比例引入少部分超高净值自然人投资者,防范涉众风险。为规范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运作,指引从基金首轮实缴规模、基金合同约定必备条款、信息披露、定期报告等方面,明确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运作要求。
为提升试点产品投资灵活度,符合试点要求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可适度放宽股债比限制,并可以通过申请经营性物业贷款、并购贷款等方式扩充投资资金来源。此外,在投资期内履行相应程序的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可在备案完成后开放认、申购(认缴)。
同时,为加强不动产投资领域的风险防控,明确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应强制托管;要求管理人勤勉尽责,有效控制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风险;严禁管理人使用基金财产投向其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或项目;对于存在单一投资标的、分级安排、抵质押、股东借款等特殊风险的,应进行特殊风险揭示;按季度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以及向协会报送运作情况。
《不动产试点指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符合试点要求的管理人,在开展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募集、管理等业务活动前,可于2023年3月1日后通过协会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首页的政策申请模块提交申请材料。对于不具备基金初步募集和展业计划的管理人,协会暂不受理其申请材料。
2023年信托监管重点工作确定
据悉,2023年度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于2月21日下午召开。会议对新一年信托监管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银保监会信托部及各地银保监局相关人士,华润信托、五矿信托等各大信托公司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风险的副总、信托保障基金、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国信托业协会相关人员均有参会。
在此次会议上,银保监会信托部主要督促信托公司继续推进业务转型与风险处置,并通报了一些行业共性问题,部分信托公司由于风险处置效果不达预期等原因被点名批评。
会上,监管人士表示,2023年要深入推进行业改革攻坚克难。
一是持续推动优化法律制度建设环境。进一步推动完善信托法等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努力实现信托财产登记、信托税制等转型发展关键制度政策取得突破。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夯实信托监管制度框架。重点工作包括,出台《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推进实施新的信托业务分类体系;结合新业务分类情况,推进修订集合资金信托资本管理等相关制度;研究制定信托公司资产服务信托管理相关制度;完善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修订信托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及评分体系;制定印发《关于规范信托公司异地部门有关事项通知》,引导信托公司合理有序开展异地业务。
三是推进行业基础设施深化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推动信托保障基金改革方案尽快落地,实行双轨并行的基金处置机制等。
监管人士表示,信托业转型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全行业要深刻认识到转型发展才是唯一出路。一是推进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做好违规乱象整治,坚持私募定位,严防假私募。三是拆解影子银行风险。四是加强数据治理。目前信托行业普遍存在监管数据失真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数据治理工作,避免无意中出错,更要严格杜绝有意的造假。
提高防风险工作质效
监管人士表示,防控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当前信托行业风险仍未见底,信托行业要守住风险底线。
一是做好风险早期识别和主动应对。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排查与报告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风险分析、风险排查、行业通报等相关工作事项。
二是稳妥应对和处置高风险机构。对风险处置工作进入尾声的4家高风险机构,要认真做好后续工作:推动新时代信托处置专职组做好接管结束以后的后续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地方法院尽快裁定宣告新华信托破产清算,推动安信信托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工作;督促保障基金公司切实履行股东责任,改善华融信托公司治理和经营状况,推动恢复正常经营。对于四川信托、华信信托,要督促推动并积极配合相关地方政府尽快制定风险处置的实施方案。
三是加大风险资产处置力度。持续督促信托公司加强资产估值管理,提高风险资产处置的主动性和及时性。鼓励信托公司强化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积极探索灵活创新风险资产的处置方式,推动信托公司稳步参与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监管人士提到,2023年全行业风险资产处置目标为继续定位不少于3000个亿,并争取风险资产总额有所下降。
四是压实风险处置的各方责任。督促信托公司落实主体责任,做好底层资产的保全清收;压实信托公司股东责任,严格执行恢复与处置计划和股东承诺,配合风险处置。
多家信托公司遭点名
据了解,多家信托公司在此次监管会议上被点名批评。按要求,凡点到名的信托机构,属地局要认领并核查整改,并于2023年4月末将整改情况报告银保监会信托部。
会上,监管部门人士明确表示,目前房地产信托及信政业务的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其中,房地产信托成为行业风险最为集中领域,且房地产信托违规现象十分突出,仍有公司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至于信政业务,其风险正在抬升。比如,仍有个别信托公司为承担地方隐性债务的融资平台,违规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违规协助地方新增隐性债务;大量城投债投资未纳入新增信政业务管理;非标转债、城投债投资潜藏违规行为。
监管人士指出,目前信托公司还存在经营基石不稳固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违规关联交易时有发生;转型发展态度不坚决;标品信托仍沿袭非标思路。
在违规关联交易方面,监管人士点出三大问题:一是通过复杂隐蔽的交易设计,违规进行利益输送。二是通过违规关联交易掩盖风险,如利用非标资金池交易,隐瞒底层资产风险,与第三方串通,通过互信继续交易,虚假处置风险资产。三是关联交易管理存在不足,部分信托公司仍然存在主要股东穿透识别不到位,关联交易未事前报告等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
监管人士还认为,违规通道业务屡禁不止,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态度不坚决的表现。个别公司仍在变相开展金融同业通道业务,或仍在充当其他主体规避监管的通道。
农业农村部明确农业强国建设起步之年"施工图"
据悉,农业农村部2月21日发布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全面展示了农业强国建设起步之年的施工图。
意见要求,今年重点推进"三个协同",即协同推进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协同推进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在协同推进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方面,意见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在稳产保供方面,意见提出,今年要"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开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等。
更多资源力量将聚焦乡村产业
意见要求,协同推进成果巩固和农民增收。把脱贫群众放在农民增收大格局中统筹考虑,把更多资源力量聚焦配置到产业就业、创业兴业上,多措并举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实施全国乡村重点产业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
今年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
意见要求,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新落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等。
中办国办发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办诊所、门诊部、民营医院等,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完善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和农村居民个人共同负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探索统筹使用,完善分配机制。
《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智能化、数字化应用逐步普及,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乡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有效解决。
强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和布局优化方面,《意见》提出,根据乡村形态变化和人口迁徙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中心乡镇卫生院。
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诊所、门诊部、民营医院等,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意见》指出,要完善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和农村居民个人共同负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探索统筹使用,完善分配机制。
《意见》明确,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机制。落实分类资助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政策,继续对农村特困人员参保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参保给予定额资助。
同时,加大医保基金支持力度,积极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合理提高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年度新增医保基金重点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
此外,《意见》还明确,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投入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县域医疗服务体系龙头医疗机构的投入,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建设。地方政府新增财力向乡村医疗卫生领域倾斜。
政策要闻
▲证监会发布欺诈发行上市股票责令回购实施办法
据悉,证监会2月17日发布《欺诈发行上市股票责令回购实施办法(试行)》,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明确了关于回购程序、方式和回购后股票的处理。
具体如下:一是中国证监会作出责令回购决定后,发行人或者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在决定书要求的期限内制定回购方案,并在制定方案后二个交易日内向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发出回购要约。二是发行人或者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可以委托投资者保护机构协助制定、实施股票回购方案。三是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投资者保护机构应当为发行人等制定和实施股票回购方案提供必要协助,并积极配合责令回购决定的执行。四是发行人实施回购的,应当自股票回购方案实施完毕之日起十日内注销其回购的股票。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买回股票的,可以自行予以处理,《责令回购办法》不作限制。
▲证监会明确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实行注册制
据悉,证监会2月17日发布《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要修订内容上,明确了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实行注册制。此外,在信息披露方面,一是新增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原则性要求。二是补充监事、监事会及履行类似职务的个人或者机构对有关证券发行文件和定期报告的保证义务。三是按照证券法授权,规定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定期报告的编制格式和内容。四是将境内外"同步"披露修改为"同时"披露。
▲中证金融优化转融通机制
2月17日,中证金融发布《中国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业务规则(试行)》等规则,实现了全市场转融券业务模式的整合统一,重点将科创板、创业板行之有效的转融券优化措施推广到主板,并为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推广预留了空间。
具体来看,首先,提升主板转融券业务的市场化水平和成交效率。"期限固定、费率固定"模式的转融券约定申报方式将统一调整为市场化的约定申报方式,借贷双方可以自主协商确定转融券期限、费率,进行更加灵活的展期和提前了结,实现转融券实时成交并可实时用于融券业务。其次,拓宽主板转融通标的证券范围和出借人范围。注册发行股票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转融通标的证券范围,注册发行股票的战略投资者可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再次,大幅降低证券公司参与转融券业务成本。转融券费率差统一降至0.6%,取消转融通业务保证金比例档次最低20%的限制。最后,退市标的证券的处理机制更加完备、灵活。增加了对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的业务处理规定;对涉及终止上市的标的证券,增加了协商提前了结的灵活处理方式。
▲大商所调整铁矿石期货合约交易限额
2月21日晚间,大商所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2月22日交易时(即2月21日夜盘交易小节时)起,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在铁矿石期货I2305、I2306、I2307、I2308和I2309合约上单日开仓量不得超过1000手,在铁矿石期货其他合约上单日开仓量不得超过2000手。该单日开仓量是指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当日在铁矿石期货单个合约上的买开仓数量与卖开仓数量之和。
大商所进一步表示,套期保值交易和做市交易的开仓数量不受限制。具有实际控制关系的账户按照一个账户管理。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版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应用清单
据悉,为进一步强化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应用,推进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做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国家能源局2月9日发布《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应用清单(2023年版)》。
本清单与《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数据清单(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据清单》)、《能源行业市场主体信用行为清单(2022年版)》(以下简称《行为清单》)相辅相成,有效衔接,共同构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重要制度基础。
在应用范围方面,三个清单均设定以国家能源局权责事项作为开展信用监管工作的范围。
在作用衔接方面,《数据清单》根据国家能源局权责清单建立信用信息采集目录,形成信用监管的数据基础;《行为清单》通过对《数据清单》所归集的行政处罚信息,对受行政处罚的能源行业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进行分类;本清单通过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确定能源行业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分类采取相应信用监管措施。
《数据清单》归集的相关信用信息和《行为清单》对能源行业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分类,均为公共信用综合评价重要指标,三者有机衔接,形成监管闭环。
能源行业信用信息应用清单由业务类别、应用事项、业务环节、信用分类、信用监管措施和法规政策依据共6方面内容组成。本清单的应用事项,按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日常监管、表彰评优和其他共5类业务,根据对能源行业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类,可采取具体信用监管措施共计36项。
本清单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变化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调整,原则上周期为两年,由国家能源局结合局行政规范性文件计划调整并公开发布。
国资改革
国资委明确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三方面重点
2月23日,新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开亮相,介绍全面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张玉卓明确,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绍了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工作重点,以及下一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的侧重点。
坚持"一个目标"用好"两个途径"
张玉卓表示,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一个目标",用好"两个途径"。其中,坚持"一个目标"是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用好"两个途径"分别是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通过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来增强核心功能。
其中,提高核心竞争力要突出科技、效率、人才和品牌四个关键词。"增强核心功能,重点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巩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地位。"张玉卓表示,中央企业要加大对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提升对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浮出水面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胜利收官后,中央企业接下来的改革动向备受各界瞩目。在发布会上,翁杰明重点介绍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三个重点方面。
首要任务是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翁杰明表示,中央企业、国有企业要发挥好战略支撑作用,在服务国家大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其二,是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翁杰明指出,要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形成的成果固化下来,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接下来,将全面采取建设世界一流的相关行动。
此外,下一步还要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国资委将着力解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投入、人才、转化等突出问题,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共建良好创新生态,真正履行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作用。
科技创新着力"三个突破"
"中央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谈到科技创新这一话题时,张玉卓表示。
张玉卓提出,中央企业要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不断实现新突破。包括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投入,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
同时,央企还要在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他指出,要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突出科技产出、科技成果、科技转化、科技产业,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速技术迭代升级,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让科技成果有市场、让科研人员有回报。
第三个"突破",是要增强创新体系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强化重大工程牵引,用好国家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整合转制科研院所、应用类科研单位,组建行业研究院,引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重组整合工作注重"四个推进"
谈到央企重组整合这一话题时,翁杰明表示,下一步央企重组整合将注重"四个推进",分别是:坚持以市场化原则推进、瞄准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推进、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聚焦资源高效配置来推进。
具体而言,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整合,把横向的相应的产业通过整合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提高企业集中度,增强集约化管理。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要立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在央企和国企内部,还要突破现有领域,向全社会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张开双手,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股权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产业发展。
央企经营新指标意在提质增效防风险
据悉,中天国富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剑峰2月23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对央企经营的考核,已经从更加注重成长性转变为更加注重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
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将2023年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优化为“一利五率”,并将目标明确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四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2022年央企经营指标体系为“两利四率”,目标是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65%以内;营业收入利润率要再提高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再提高5%、研发经费投入要进一步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虽然是一个盈利能力指标,但其核心是营业利润的扩张,与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一起,体现出2022年央企经营指标体系明显偏向成长性的特征。
与2022年相比,2023年央企经营指标体系出现较大变化,净利润增速和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被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现金比率指标取而代之。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对资本的使用效率,能够最直观地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对股东的投资回报,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意味着不但要追求能够创造利润的收入,更要追求能够创造现金的利润,是衡量企业收益质量的主要指标。
由此可以看出,对央企经营的考核已经从更加注重成长性转变为更加注重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
(一)净资产收益率兼顾盈利与成长,同时保障国资保值增值。
国务院国资委在去年召开的央企上市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关注净资产收益率。国资委透露,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国资委所主导的石油石化、建筑、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的央企在净资产收益率不理想,央企净资产收益率仅为7.4%,比2019年下降1个百分点。
随着2021年中国经济的逐步恢复,央企净资产收益率回升至9.2%,高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即便如此,国资委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资产体量较大的原因,央企净资产收益率依旧在各性质企业中并不突出。
2022年中国经济再次受到疫情冲击。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运行情况报告》,去年上半年央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5.64%。
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中国经济恢复较为缓慢,全年实现3%的经济增长,较上半年2.5%及2020年2.2%的经济增速相比,回升并不明显。由此预计,2022年央企的净资产收益率或与2020年相当,依旧处在国资委不甚满意的水平。
净利润增长是生产经营的最终结果,既可以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来实现,即扩张型增长,也可以通过提高盈利能力来实现,即价值型增长。价值型增长依托较少的资本扩张获得较高的业绩增长,收获高净资产收益率,这体现出企业的高效运营。
净资产收益率还反映股东投入净资产的内生增长速度。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企业通过将利润再投入生产经营,在不摊薄老股东权益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利润增长;而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公司虽然可以通过融资扩张净资产的方式实现利润增长,不过这种增长方式是以牺牲老股东权益的方式实现的。在同样的利润增长水平下,不依赖融资、不依靠扩表、不损害老股东权益的高净资产收益率增长方式更能彰显企业生产经营的高质量。
国资委以净资产收益率替代净利润增速作为央企经营新指标,在央企目前净资产收益率较低之际,旨在督促央企兼顾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协调改善,既避免在旧指标下企业为提高净利润增速而盲目扩表,又能在新指标体系下保障央企老股东的权益不被低效率地摊薄,以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营业现金比率兼顾提高收入质量和防风险能力。
营收现金比率以经营现金净流量为分子,以营业收入为分母,以反映企业营收的“含金量”。营收现金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越高,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越小;营业现金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越低,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越大。
在2021年,A股市场上的中证国企指数成份股整体的营业现金比率为11.93%,2020年为19.56%,出现大幅回落;而且从横向比较看,该指标的表现也不突出,2021年全部A股公司和主板公司整体的营业现金比率分别为11.14%和11.24%。囿于数据可得性,尚无法知晓央企的营收现金比率情况,不过考虑到上市国企的状况可能会好于非上市央企,笔者推断央企整体的营收现金比率或与上市国企水平相当,营收质量并不突出。
在新的央企经营指标体系中,用营业现金比率替代营业收入利润率,更能准确地刻画企业创造收入的质量,以避免出现虽有收入利润但无现金流入的现象,更能优化央企的财务结构。
此外,在对利润总额增速和净资产收益率存在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以营业现金比率取代营业收入利润率,实际上增加了对经营现金流的考核,以规避“创造利润但不创造现金”这一现象的发生,既能提升央企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内在质量,又能提高央企的防风险能力。
总之,央企经营指标体系发生从“两利四率”重规模到“一利五率”重质量的变化,微观上能够起到提高内生增长质量、改善企业经营效率及防范风险的作用,宏观上有助于质量强国的建设。
自主创新
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在京成立
据悉,由国铁集团牵头组建的铁路科技创新联盟日前在京成立。
国铁集团科技和信息化部负责人介绍,铁路科技创新联盟由国铁集团牵头组建,涵盖铁路行业内外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该联盟初期成员单位包括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12家行业内外单位,以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国铁集团所属科技型单位。后续将根据需要和单位申请,适时补充增加其他成员单位。
该负责人表示,铁路科技创新联盟将聚焦铁路高质量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联合开展铁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坚持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面向铁路建设运输主战场、面向世界铁路技术前沿,围绕铁路重点领域和重大技术需求,统筹谋划科技攻关方向,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系统部署攻关任务,共同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升铁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二是积极推进铁路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着力推动铁路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充分依托我国铁路巨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加快铁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科研和产业化全链条发展,全面提升铁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力支撑铁路成套技术"走出去"。三是共同开展铁路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搭建铁路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深化重点领域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吸引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共同培养铁路领域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铁路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加强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
光明日报2月20日刊发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嵇小怡的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而创新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融合,起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作用。资本作为“源头活水”,为科创企业持续“输血”,提供坚实支撑力量,将激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是驱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对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直接作用,而且科技创新往往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经济裂变式的增长。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前沿科技领域不断拓展,正在成为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创造未来的主导力量。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技术封锁,加速追赶发达国家,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因此,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目标,聚焦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各项要素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资本作为催化剂和生产要素,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促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链衔接,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资本是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良性循环中发挥枢纽作用。资本市场是提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平台,具有信息公开透明、价格信号灵敏的特点,通过资本力量将各类创新要素导入市场,有助于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激发创新突破,提高社会生产力。
因此,需要坚持科技创新与资本运作深度融合,完善推动创新的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持续性创新机制,引导资金有序进入创新领域,大力发挥资本的催化力量,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首先,发挥资本的催化剂作用,打造创新“金鸡”。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投入大、风险大、成功率低、回报周期长,在科技创新的立项、研发、试产、市场转化、商业运营等各个环节,均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反复试错、探索,历经无数失败、波折,需依靠充足资金支持。同时,创新技术特别是一些具有开创性、前瞻性、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往往会引领技术发展潮流,在创新技术成功市场化后,就会成为“下蛋金鸡”,为企业提供丰厚的商业回报。由于科技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风险,有可能导致所投入资源石沉大海,这会降低资本的参与意愿。因此,科技创新可以市场化为目标,提高技术转化率,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资本回报率,吸引资本踊跃进入创新领域,实现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资本进出机制,让资本在各个环节有序进出,依法保障资本所有人的合法权益,降低制度性风险。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投资保险,侧重于一些具有市场化前景的项目,通过投保降低投资者风险。
其次,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的法律和政策。各地政府应加快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创新环境。因地制宜制定适宜本地科技创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依规推动创新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厘清创新资本的使用边界,引导资本有序进入各个科技创新领域。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在税收、补贴、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创新企业相应支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融资、市场运营的成本,帮助企业减负。出台鼓励创新与资本深度融合政策,加大对长期资本支持引导力度,鼓励聚焦高精尖产业领域开展投资,培育一批“懂科技”的耐心资本。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鼓励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平台,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开展并购重组,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再次,探索多元化模式,解决创新资金来源问题。现代科技涉及很多领域,必须不断拓展科技边界,仅靠单一渠道供给资金,无法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因此,需要拓宽资金供给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创新资金服务平台,让资金真正成为“源头活水”,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由政府、科研机构等牵头设立科技创新公共基金;鼓励企业创新资本,大型企业可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基金;打造混合型资金平台,针对前沿科技领域,探索未来科技的创新技术。试点投贷联动创新业务,推动银行、保险、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投资。发行科技创新专项国债,用于支持重点科创领域骨干企业,分批投向高技术研发、市场发展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捐赠支持科创,定向捐赠给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用于前沿科技项目探索等。
最后,创新资金使用管理需有章可循,搭建资本风险“防火墙”。科技创新资金规模大、投入周期长,需遵循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原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财务审计工作,严格审核资金使用情况,实施创新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科技创新上。对创新资金被滥用、非法挪用、贪污等情况,要依法依规予以严厉惩治。严厉打击部分机构、企业投机取巧,以假冒创新技术为由头实施圈钱、骗补贴等违法行为,并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对有劣迹的人和机构、企业,不再给予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政府补贴等支持。同时,需要完善技术监管手段,加强对创新资本的监管力度,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资本流向实施全程监管。建立风险“防火墙”,实施风险预警机制,将创新资金与市场资本有效隔离,严格防范创新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股市等领域,避免打乱科技创新步骤、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节能减排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七项重点任务
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总结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会议确定,2023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谋划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与保护。
二是扎实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撑服务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着力推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做好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工作,健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体系,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试点。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着力推动天然气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综合治理,开展VOCs深度治理,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全面实施入黄支流消劣整治,组织开展城市(含县城)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加强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海洋垃圾监管。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成效,加强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启动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工程,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
四是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推动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规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强化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持续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健全跨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五是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监测网络建设。加强运行核动力厂、研究堆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新建核电机组、研究堆许可申请审批和建造、调试活动监督,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监督、核安全设备活动现场监督。强化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以及运输活动、铀矿冶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监督检查,加强核技术利用、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监管,继续推进放射性废物治理、伴生矿废渣处置和老旧设施退役。
六是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构建远程监督帮扶新体系,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有序、高效组织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强化监督。继续推进长江、黄河、渤海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深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持续打击危险废物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
七是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政策标准,继续推动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推动研究出台绿色金融、贸易和行业发展政策。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建立生态环境基准数据库。组织实施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推动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完成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建设,加强排污许可证管理和质量核查工作。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全国环境监测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地方监测数据与国家联网共享。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项目立项,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入做好例行新闻发布工作,继续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深入参与气候变化主渠道国际谈判进程,履行好COP15主席国职责,推动"框架"实施,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三部门修订发布电解锰等2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电解锰等2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规〔2023〕61号,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并于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增加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原有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为6类,修订后的指标体系为9类,将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调整为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以及原/辅料消耗三个指标,新增碳排放指标,更加重视主要资源能源节约增效,推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将电解锰渣无害化、电解锰生产采用无铬钝化工艺、聚氯乙烯生产减少使用汞或汞化合物等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纳入指标体系,并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对相关指标数值进行了修订。
此外,修订后的指标体系更强调整体性,除限定性指标要全部达到相应级别基准值且总分≥85外,Ⅰ级清洁生产水平评定时,所有非限定性指标均要达到Ⅱ级基准值要求,Ⅱ级清洁生产水平评定时,所有非限定性指标均要达到Ⅲ级基准值要求,有效防止清洁生产Ⅰ级、Ⅱ级水平企业仍存在非限定性指标严重不达标的情况。
两部门推动南水北调受水区加强全面节水
近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进受水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
《意见》要求,受水区省(市)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坚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受水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全面健全节水制度,全面加强节水管理,推动受水区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意见》提出,受水区省(市)要采取更高标准、更严管理、更强措施,严格总量强度控制,深化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同节水,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到2025年,受水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33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5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以上,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超过55亿立方米,县(区)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重庆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
据悉,重庆市人民政府日前正式印发《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管理,保护和修复消落区生态环境。
受长江水位涨落的影响,三峡库区每年放水期从坝前水位175米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在此期间临时性出露的孤岛、库岸岸线和新增淤积陆地被统称为消落区。由于水位落差大、季节性气候反差大,三峡库区消落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消落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直接影响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管理办法明确了消落区的管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系统治理,同时服从三峡水库调度。按照分区管理的原则,消落区被划分为保留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工程治理区。其中,保留保护区内应当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促进自然发育;生态修复区内采取封滩育草、水生生境构建等生态措施,修复消落区生态环境;工程治理区则采取生态护坡、库岸防护、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改善消落区生态环境,增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为保障消落区的良好生态功能,管理办法还专门明确了多项禁止行为,包括围垦、毁草开垦,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施用化肥、农药;倾倒、填埋、堆放、弃置、处理固体废物;超标准排放水污染物;在禁止采砂区和禁止采砂期从事采砂活动等。重庆市将组织多部门开展消落区执法,查处违法行为,同时对消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开展定期评估。
银保监会发文支持山东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悉,银保监会2月20日公布了"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要以《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落实《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计划》)有关要求,积极促进银行业保险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有机契合,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提供强大金融动能。
2022年12月2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计划》,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前列,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城乡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通知》针对《计划》涉及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任务作出部署。
山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山东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重中之重。因此,《通知》要求,要发展现代金融体系,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来看,要优化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支持银行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及智能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山东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投资股权、债券、私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多种形式,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和改进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外贸金融服务,积极做好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支持。
针对《计划》中涉及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等重点任务,《通知》要求,增强小微企业金融供给,创新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服务民生事业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金融宣传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通知》明确,要建立重大改革先行试点机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与山东的沟通协调,支持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养老金融等领域率先探索实践。
陕西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
2月1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
针对不同时期,《方案》提出了各阶段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源头低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的碳减排体系初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源头低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的碳减排体系全面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为完成上述目标,《方案》明确了11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涉及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推动工业体系碳达峰和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
在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方面,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多元储能系统建设与应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方案》提出,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陕电送豫、陕电送皖电力通道配套煤电规模,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
针对非化石能源,《方案》要求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持续推进陕北地区风光发电基地化建设,大力推动关中负荷中心地区风光资源规模化开发建设,稳步扩大陕南地区风光发电规模,重点推进神木府谷外送、陕武直流、渭南3个大型风光发电基地项目和26个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县项目建设。推动现有水电项目建设,争取旬阳、黄金峡等水电站尽快建成投产,积极推进黄河北干流古贤、禹门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氢能"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塑造全省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
关于储能,《方案》提出,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到2025年,开工建设的抽水蓄能装机达到300万千瓦左右。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压缩空气储能示范推广应用。
关于新型电力系统,《方案》要求,完善750千伏电网,形成"三纵-双环网-两延伸"主网架结构,增强陕北向关中、陕南送电能力。鼓励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局域网、微电网、增量配电网,构建"源网荷储"协同消纳体系。
工业体系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并行
工业企业是耗能大户,在主要任务中,《方案》专门提出,要推动工业体系碳达峰和绿色转型,同时将其作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抓手。具体来看,要聚焦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碳排放产业,依法依规淘汰焦炭(兰炭)、镁冶炼、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持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数控机床、航空等重点产业链。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创新实现集成电路、光子、高精数控机床等高精尖领域产业化,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氢能、未来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生命健康等新兴未来产业。
针对煤化工行业,《方案》提出,加大煤化工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示范,突破粉煤连续热解大型工程化、煤制芳烃等技术瓶颈,着力推动榆神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集聚区、多元化发展增值区、低碳化发展先行区,布局一批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塑料、聚酯等系列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链条,全面提升煤化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严控新增兰炭产能,优化甲醇等存量项目产业布局。
石油化工行业要推动石油化工炼油项目向"油化一体化"转型发展,推进全球首套无汞催化氯乙烯节能减排高效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延伸石化下游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领域,带动高性能树脂、医药中间体、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氟硅材料、显示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一体化发展。
钢铁行业要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升韩城、勉县钢铁产业集聚度,从能源利用、原料使用、工艺优化、装备更新、运输方式等全流程推动碳减排。鼓励钢焦联产,推动钢焦一体化,提高钢铁副产利用效率,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废钢原料占比,鼓励发展电炉短流程工艺。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钢铁产能。
建材行业要加快水泥、陶瓷等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鼓励建材企业利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大宗固废替代自然原料。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应用比例。探索开展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
有色金属行业要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提升金属镁行业全球市场竞争优势,推进生产清洁化、产品高端化,抢占"高强、耐热、超轻"铝合金、镁合金材料发展制高点;强化钛、钼等稀有金属品种竞争优势,支持拓展高端钛材、钛制品、钼化工、钼金属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推动单位产品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方案》要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强化建设项目用能、用水、用地等资源强度管理。以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为引领,以能效水平为导向,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机制,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复
据悉,国务院日前原则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批复指出,《规划》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建设、治理的基本依据,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严格执行,强化底线约束。到2035年,示范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6.6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66.5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43.32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647.6平方公里以内;示范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64.7平方公里以内。
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江南水乡特色,保护传承文化与自然价值,促进形成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开放式、绿色化的区域一体空间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统筹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区域一体化空间治理机制;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保,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批复提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在《规划》的指导下,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要严守《规划》确定的"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管控底线,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把生态保护好,不搞大开发,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防止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严禁违规兴建政府性楼堂馆所。
广州发文推进双碳工作
2月21日,广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关于低碳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技术创新、生态碳汇、政策体系、市场机制、合作交流等10个方面共26条重点任务。
《实施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
到2025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250万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森林蓄积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为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全国领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全市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国内城市前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保持2025年水平不下降。
到206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均位居世界先进城市前列,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全球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招商项目清单化管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鼓励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拓宽绿色低碳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券等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支持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参与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绿色创业投资基金投资。
在深入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衔接协调。继续深化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大力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推进碳排放权期货市场建设。
FAO发布首份全球草原土壤碳评估报告
据报道,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近日发布其首份《FAO全球草原土壤碳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改善草原管理可以提高土壤的碳汇能力,助力各国实现其气候目标。这份报告的成果可为将土壤有机碳目标纳入"国家自主贡献"提供支撑,以提高透明度,跟踪和比较各国土壤相关政策的进展。
该报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畜牧业环境评估及绩效伙伴关系"(LEAP)与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INRAE)联合发布。
土壤是地球上仅次于海洋的第二大碳库,由于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储量巨大,因此土壤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报告测定了半天然和人工管理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存量基线,即土壤中可测量的碳含量,以重量百分比"克碳/公斤土壤"为单位,并对其封存土壤有机碳的潜力进行估算。报告表示,在应用加强土壤有机碳封存的管理做法20年后,若可用草原0-30厘米深度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0.3%,则每年可实现0.3吨碳/公顷的封存量。
报告显示,世界上大多数的草原碳吸收量大于排放量,表明这些草原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或维护良好。然而东亚、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赤道以南非洲草原的碳平衡为负,意味着人为压力因素和气候条件的叠加可能导致其碳储量正在下降。
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低碳甲醇工厂在安阳正式投产
2月21日,由吉利控股集团和河南省顺成集团共同投资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低碳甲醇工厂在安阳正式投产,这是中国首套,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低碳甲醇工厂。
投产仪式现场还签署了绿色低碳甲醇制备安阳二期框架协议,成立新能源商用车运营公司以及煤焦全价值链决策仿真平台项目3项协议,吉利旗下醇氢科技与顺成集团签订300台甲醇重卡订单并首批交付30台。
新工厂综合利用顺成集团焦炉气中的副产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低碳甲醇。每年生产11万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相当于增加森林种植面积16万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安阳甲醇工厂多项技术达到先进水平,包括消化吸收了冰岛CRI公司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ETL)技术,创新应用于中国企业。同时,工厂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的二氧化碳捕集净化工艺,从工业尾气中回收二氧化碳。
河南省顺成集团一直致力于探索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河南省顺成集团董事长王新顺说,顺成集团计划再投资50亿元,努力打造安阳醇氢产业示范基地,以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强企奉献社会。
劳动用工
年轻人薪资问题需全面看待
环球时报2月20日刊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的文章指出,近日,与年轻人工资相关的一系列话题受到热议。先是有专家表示,目前年轻人只懂抱怨工资低不懂反思,工资低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个人能力和水平不够,在网络上产生巨大的争议,并且引发大众对一些专家水平和进行公共发言时规范性的质疑。紧接着一条“毕业五年,存款5000”的视频受到关注,为什么年轻人存不下钱、年轻人抱怨工资低有错吗等一些词条登上热搜。在群嘲“砖家”的背后,该如何全面看待年轻人抱怨工资低这个问题呢?
年轻人抱怨工资低背后的情绪可能来自于其找高薪工作不易的切实感受。客观地讲,目前年轻人找工作不易,要找个高薪的好工作更不容易。受疫情及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的影响,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和市场主体的活力都处于复苏阶段,虽然整体就业形势保持相对稳定,但年轻人就业仍然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和困难。
如果从市场的工资水平来看,中低薪者多、高薪者少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事实。在我国,现阶段依然存在着大量工资不高的岗位。虽然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仍有大量产业处于中低端,提供的岗位自然也是中低薪酬的。无论是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也好,还是工资水平的中位数也好,都与高薪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目前的一些调查数据看,一些年轻人刚开始工作就期望月薪上万,与劳动力市场实际薪酬情况不太匹配。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人的收入水平与贡献直接挂钩,与知识技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高知识、高技能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将比低知识、低技能者的收入要高。随着大学扩招进行了二十多年,如今的大学生已从过去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要想获得更高收入的话,必须不断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使自己掌握更多的先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高薪岗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总之,年轻人抱怨工资低作为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除了从市场和个人等多角度看待之外,也要认识到其解决也将是全方位和长期的。宏观上,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高薪岗位是全社会解决年轻人工资低问题的共同努力方向。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提供更好更公平的发展环境,使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从整体上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变化和需求,通过勤奋劳动获得更好的岗位和更高的薪酬。需要强调的是,“勤劳致富”依然是值得弘扬的劳动精神,这是市场经济不变的法则,也是年轻人必须坚守的信念。
专家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光明日报2月20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贺新元的文章指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有民族和国家无论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如何不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现代化道路,只是时间上的早晚和途径上的不同而已。就此而言,现代化既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与价值指向,又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具体实践和现实运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成功走出了一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西方式现代化是在强大的资本逻辑下运行发展起来的。由于资本逻辑的贪婪性,西方式现代化在社会关系上造成了人与人的全面异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全面对抗;在人的精神道德上形成了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全球性精神危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致使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世界现代化运动中,后发性国家的现代化是与先发性的西方式现代化同台竞争和发展的。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异质性生产关系并存与交往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理性地看待和透视西方式现代化实践,剥离其主观为资本的不利因素,挖掘其客观上形成的一般性经验和发展规律,并充分利用和借鉴西方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如工业化是任何现代化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和保障、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思想创新和教育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等,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同时成功地规避了西方式现代化造成的"异化弊端"。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中国烙印"。比如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出发,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理念,走出了一条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呈现出更加鲜明的当代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和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成功,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一是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实现民族复兴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合目的性的现代化;二是既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吸收其积极成果,又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合规律性的现代化运动。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赢得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依赖提供了参考、拓展了路径,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新选择。
韩保江:构建新发展格局需统筹好几个关系
《经济日报》2月21日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在实践中统筹好几个重大关系。
第一,统筹好“中心任务”与“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或基础。只有始终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如期完成这一中心任务和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第二,统筹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其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解决要素配置扭曲问题,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培养完整内需体系,旨在充分利用好市场资源这个巨大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因此,要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三,统筹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良性互动、有机统一。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既强调扩大内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通过深层次改革和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增强需求牵引供给的能力,又强调加快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突破产业瓶颈,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增强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形象地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支撑“任督二脉”的现实载体,需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通过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眼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强调以“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作为具体实施路径。如何贯通和协同这“六个体系”和“一个体制”,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新发展格局回答了这一问题。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者共同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统筹好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一方面,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
第五,统筹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催生新的质变,这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既要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又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六,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另一方面,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为此,我们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
中小企业
工信部将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
2月21日,在第二届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下一步,将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并力争到今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超过8万家。
徐晓兰表示,2022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规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
同时,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占2022年新上市企业数量的59%,其中,在科创板新上市企业中,72%的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徐晓兰明确,下一步,工信部将不断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着力提升金融的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的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和中长期贷款,推广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高效服务链上中小微企业,加大对优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进程,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政策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
同时,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开展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赋智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到今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交流活动,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重点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
此外,会议发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36个参评城市中,深圳、上海、南京、广州、北京、杭州、厦门、宁波、长沙和青岛位居前十位。
从各项一级指标评估结果来看,36个参评城市中,深圳在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方面位居第一,融资环境位居第二。上海在融资环境、政策环境评估中力拔头筹。北京则拥有创新环境优势,在创新载体、人力资源、创新投入、成果产出等创新环境评估中位居第一。
各参评城市克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小企业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参评城市中小企业数量2248.18万户,占全国总数的46.8%,较2019年底(1858.46万户)年均增长率达9.99%;新注册企业数量423.28万户,较2019年底(331.75万户)年均增长率达12.96%,其中32个城市新注册企业数量实现两年连续增长。
此外,各参评城市普惠金融供给持续加大。据统计,2021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近25%。各项政策措施形成合力,推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缓解,超80%的企业对融资环境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调查分析
超七成中国企业将维持或扩大对外投资规模
2022年,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对外投资平稳发展,稳中有进。中国贸促会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展示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变化趋势。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企业维持或扩大现有对外投资规模,约九成企业看好RCEP国家投资机遇。企业希望进一步便利审批备案、简化外汇管理、增加信贷支持等。
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853.7亿元,增长5.2%。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投向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对外投资增速较快,分别较2021年增长19.5%和17.4%。
除了前述特点,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杨帆介绍,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从目的看,近六成企业对外投资为了开拓海外市场,35.9%的企业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32.9%的企业为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从成效看,超半数企业对外投资收益率增加或保持稳定,近两成企业对外投资利润率增加。
调查显示,受访企业对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总体满意,希望进一步便利审批备案、简化外汇管理、增加信贷支持、加强合规管理、加大税收支持等。受访企业总体肯定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商协会组织在促进对外投资中的积极作用,希望继续完善对外投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多专业服务。
杨帆表示,展望2023年,超七成受访企业维持或扩大现有对外投资规模;超八成企业对未来对外投资发展前景持较为乐观态度;约九成企业看好RCEP国家投资机遇。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认为,2023年,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中国对外投资仍然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但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光伏风电、新型基建等“新赛道”发展动能比较强劲。生产力布局的跨国调整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发展空间。在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方面,建议围绕巩固基础、创新合作、防范风险的要求,实现合作水平、投入效益、供给质量、发展韧性的提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会上,杨帆还介绍,中国贸促会服务外资企业工作专班近日对390多家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进行调研。98.2%的受访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对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抱有信心。受访外资企业认为,在华布局优先考虑的投资方向依次是:新型工业化、绿色低碳产业、健康中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乡村振兴、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金融服务等。
经贸态势
我国给予埃塞俄比亚等3国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2月17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按照《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1年第8号),根据我国政府与有关国家政府的换文规定,自2023年3月1日起,对原产于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布隆迪共和国、尼日尔共和国等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
公告说,我国给予埃塞俄比亚等3国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有利于践行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后续我国将继续根据换文进展,逐步给予所有与我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菲律宾批准RCEP协定
据悉,菲律宾国会参议院日前正式批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核准书,为菲律宾实施RCEP扫清国内最后一道障碍。
RCEP现有15个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从人口数量、经济体量、贸易总额三方面看,均占全球总量的约30%。2022年1月1日生效实施以来,RCEP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亮点。
菲律宾国家经济与发展局局长阿塞尼奥·巴利萨坎表示,RCEP是后疫情时代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拉动菲律宾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他说,一方面,菲律宾批准RCEP将扩大市场准入、降低关税,使跨境贸易更简便高效,帮助其成为理想的制造和研发中心;另一方面,菲律宾将为外国投资者提供规则更明确、更稳定的营商环境,有助于菲律宾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巴利萨坎还表示,在RCEP框架下,外国企业和菲律宾本土企业强劲的业务扩张和投资将增加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持续减贫,有助于菲律宾实现2023年至2028年国家发展计划的总体目标。
菲律宾财政部长本哈明·迪奥克诺认为,RCEP对菲律宾生效后,菲产品将有更多机会进入更大市场,菲制造商的原材料来源地选择范围将更广,菲法律、建筑、工程和银行服务领域的熟练专业人士和商务人士也有机会前往RCEP其他成员国从事专业工作。
投资视点
重庆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信贷资源
据重庆银保监局2月20日披露,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提信心、稳增长、强主体"的总体要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部署,重庆银保监局会同市金融监管局、市商务委,统筹引导辖区金融资源,着力强化金融对消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支持,从推动消费供给提质、促进消费需求释放、支持消费市场纾困、完善消费促进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推出十四条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是推动优化消费供给。围绕商品制造核心企业、服务消费主要行业、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等供给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线上续贷等业务模式,深化银保合作,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兴办多层次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助力共享经济、社交电商等新型消费培育发展,为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商圈和休闲旅游区建设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二是助力释放消费需求。着力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主动对接,强化服务,加大投放。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优化汽车金融服务,联合车企加大让利、贴息力度提振汽车消费市场,积极支持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创新推出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满足新市民消费信贷和保险保障需求。大力支持绿色消费,通过利率优惠、息费补贴等形式,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的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
三是融合丰富消费场景。推进金融服务和消费场景的融合发展,做亮"金渝惠"金融支持消费特色品牌,拓展线上线下合作模式,创新惠民产品和让利措施,持续开展支持消费主题活动,多维度优化客户体验。强化消费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应用信息科技手段,弥合金融服务和消费场景断点,提高消费信贷客户的直接触达率。加大对会展和赛事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为各级政府部门发放消费券提供技术、渠道和服务便利。
四是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压实金融机构消保主体责任,如实充分披露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严格规范产品营销和逾期催收,持续优化消费咨询、投诉处理机制,积极参与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通过产品管理主动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和习惯,引导合理借贷、理性消费,自觉防范、抵制非法集资及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
五是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信贷资源,落实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差异化容忍度等政策,支持普惠小微贷款稳步增长。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数据治理,持续丰富行业、产业、企业和消费者数据维度,增强客户画像和风险识别能力,精准对接个性化金融需求。优化内部考核机制,完善不良容忍度差异化考核和相关尽职免责规定。
辽宁发布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
据悉,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月21日至22日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
《方案》明确了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总体目标:通过三年努力,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一圈一带两区"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围绕上述实现新突破总体目标,《方案》设置了8方面具体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赶上全国水平,2024年超过全国水平,2025年如期实现"十四五"目标。
--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高于9%,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60%。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安全水平大幅提升,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4.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营商便利度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对外开放新前沿基本形成,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
--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4.5%、18%。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安全能力实现新提升。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边海防安全更加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全面提高,安全底线守得更牢,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同时,《方案》部署了经济社会发展10个方面新突破、50项具体举措,并针对重点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安排,确保各项工作做到可评估、可量化、可考核。
山东将每年认定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据悉,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认定办法(暂行)》,提出将每年认定一次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每三年复核一次,通过构建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拥有若干产业高端、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的制造业企业及科研院所、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等关联机构,通过协同创新与相互合作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目前,山东有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潍坊动力装备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办法》明确了申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七项基本条件,具体包括产业定位高端、产业集聚度高、产业带动力强、协同创新面广、促进组织规范、开放合作高效以及安全生产约束性条件。集群要拥有相对集中的"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高新技术等成长性较强的优质企业,能够引领产业绿色低碳、数字赋能发展方向,主导产品特色鲜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
推荐参加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原则上须从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产生。根据《办法》,山东将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储备库,确立省级统筹规划指导,市级具体推动落实的培育管理机制,引导各级工信部门在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项目申报、平台创建、认定评选、政策扶持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行动态管理,集群专项行动方案的科学性及落实情况将作为复核的重要参考。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2月19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公布《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将持续深化,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据介绍,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202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成都都市圈的决策部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牵引,大力推进成都与周边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同城化发展。经过三年发展,2022年前三季度成德眉资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89.9亿元,占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四川省比重分别达10.2%、34.03%、46.5%,成德眉资同城化进程不断提速,成都都市圈建设初显雏形。
此次《行动计划》是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度过了三年"起步期"后,提出的"成长期"三年计划。《行动计划》聚焦纵深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围绕增强成德眉资区域"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四大功能,明确了同城化发展成长期的工作思路和行动目标。
未来三年,成德眉资区域要争取实现四个方面的功能提升:
在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提升方面,到2025年,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若干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45%左右。
在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提升方面,到2025年,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科技服务业实现极大发展,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3.3%,万人高价值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件。
在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提升方面,到2025年,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建设取得突破,区域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
在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提升方面,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力争达到80岁以上,跨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90%以上。
围绕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行动计划》确定了合力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健全基础设施同城同网体系、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共同体、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立体开放合作格局、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深化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等八个方面26个领域的重点任务。
同时,为抓好落实,突出以项目为支撑,《行动计划》确定了计划协同推进的197项重大项目事项,项目计划总投资8169.9亿元。按照"清单制+责任制"分年度项目化推进方式,2023年计划实施147个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超1200亿元。
贵州省今年拟推进实施25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
据悉,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2月13日,贵州省发改委发布2023年拟推进实施的25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683.1亿元。
贵州省发改委提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实施扩大民间投资专项行动,对纳入2023年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的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统筹争取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补助专项以及省级前期工作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已开工建设的,积极争取引导社会资本盘活存量国有资产中央预算内投资示范专项、省预算内服务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专项资金等予以支持。
贵州省发改委要求各地建立"一对一"服务保障机制,常态化选派项目代办服务员跟踪服务,持续推动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推进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房屋租金等成本。要继续将民间投资占比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开展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以及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推进情况专项评估督导。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对25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推进计划实行台账管理、按月调度,以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依托,会同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贵州省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贵州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项目网上申报、并联审批、信息公开、协同监管,不断提高民间投资项目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签署"三年计划"
2月21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九届会商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省会城市协同十二个观察员城市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力争促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行动计划提出,要发挥"四市"引领作用,以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圈为引领,加快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绿色发展先行区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会上,"四市"还与黄石、岳阳、安庆、九江、黄冈、株洲、铜陵、抚州、咸宁、湘潭、六安、宜春十二个观察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2023年重点合作事项》,共涉及40项具体事项,包含28项跨省合作事项,以及12项都市圈合作事项。
在跨省合作事项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大重点。《长江中游城市群2023年重点合作事项》提出,今年将共同争取将武汉至南昌、武汉至贵阳、武汉至安庆至池州、长沙至安庆至南京、安庆至景德镇等铁路项目,纳入国家新一轮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及近期建设计划。同时将加快武汉-南昌高速湖北段建设、武阳高速武汉段建设;加快形成南昌-修水-武宁-阳新-武汉高速公路通道,加密区域公路路网。
金融支持横琴、前海改革开放意见出炉
2月23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两份《意见》各提出30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涵盖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
推动琴澳机制对接和金融要素互联互通
《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从打造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金融环境、促进合作区与澳门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展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现代金融产业、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提出多条具体措施,支持合作区在跨境资金流动便利、投融资汇兑便利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合作区现代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意见》明确,民生服务方面,在合作区个人跨境交易、移动支付、信用融资、保险保障、就业等给予便利和保障,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金融环境;支持实体方面,加强对文旅、商贸、会展产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创业金融服务,促进国际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业务发展等,推动合作区与澳门金融服务一体化。
同时,《意见》指出,制度创新方面,要建立资金电子围网,扩大跨境资产转让范围,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推动合作区金融市场率先高度开放;金融监管方面,建立粤澳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探索跨境金融监管创新,保障跨境金融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方面表示,《意见》为合作区创设了更加开放的金融制度安排,使得跨境资金"管得住、放得开"。
未来,合作区也将立足"四新"战略定位,用好用实《意见》,推动琴澳两地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金融要素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索金融支持新路径。
深化深港金融合作实现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围绕深化深港金融合作、深港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提出30条具体举措。
其中,在深化深港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意见》指出,要扩大港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允许证券业金融机构在香港开展直接融资;加强深港债券交易合作与创新,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推动内地与香港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支持前海合作区内符合条件的银行和企业在香港直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产品;完善跨境保险业务;有序探索深港私募通机制;试点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依法合规建设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
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意见》指出,支持扩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开放,允许境外特别是香港地区金融机构在前海合作区设立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香港地区银行在前海合作区依法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内地业务等;提升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适度放宽跨境投融资限制;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有效路径;探索跨境支付清算新机制;拓展离岸账户功能。
福建省启动跨境人民币"首办户"拓展专项行动
据悉,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外汇管理局福建省分局近期出台《2023年福建省跨境人民币"首办户"拓展专项行动方案》,以进一步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拓面增量。
该专项行动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本币在规避汇率风险、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银企双方自主协商、平等合作,有效增加跨境人民币"首办户"数量。
同时,该专项行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自主确定"首办户"金融服务的重点行业和企业,提升市场主体在贸易项下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在实施"首办户"便利服务方面,该专项行动提出,对于外汇管理部门评定的A类企业且未被纳入跨境人民币业务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在首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展业三原则优先将其列入"新办跨境人民币优质企业"名录。进入名录的优质企业仅需提交《跨境人民币结算收/付款说明》或收付款指令,即可办理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以及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境内使用,不需要提交大量交易单据、凭证,业务办理时间大大缩短。
该专项行动还鼓励创新"首办户"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境外分支机构联动,整合境内外金融资源,在提供便利的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基础上,积极构建涵盖信贷、发债、上市、金融租赁等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并鼓励金融机构与合法转接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收付服务。
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外汇管理局福建省分局将持续优化服务模式,利用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增强的有利时机,为"首办户"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
经济大萧条再研究的警示意义
据悉,经济学者任寿根2月21日在深圳特区报发表文章指出,本·伯南克、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三位经济学家因“研究银行和金融危机”获得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融危机是泡沫经济破裂的典型表现。金融危机大体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市债市危机等几类,其中银行危机的冲击力最大。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释了“避免银行倒闭至关重要”这个论断的原因。其中,伯南克曾于20世纪80年代对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进行深入研究,证明了发生银行挤兑是非常危险的论断,后来还曾担任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关于大萧条的核心论断对当下世界各国具有警醒作用,要防止银行大量倒闭,因为银行依然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等在内的总需求大规模萎缩是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自市场经济形态问世以来,金融危机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金融危机对经济危害巨大。在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之前,已多次爆发金融危机,只不过这些危机没有像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造成的伤害那么大,影响那么广。长期以来,经济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大萧条的研究,以提高政府和民间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防范应对能力。伯南克此次获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对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的独创性分析。
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是现代经济史上、现代金融史上最激烈、最严重的危机。伯南克于20世纪80年代对这次大萧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伯南克指出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等在内的总需求大规模萎缩是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与凯恩斯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从需求角度认识造成大萧条的原因。伯南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应如何解释造成“总需求之谜”和“总供给之谜”的原因,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球性的总需求急剧大规模下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萧条持续好几年的时间,为什么市场机制未能及时起到对冲达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一种解释是由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与他国打贸易战引起全球性的出口需求大规模减少,引起全球性的总需求下滑,造成生产过剩,进而引起大萧条。伯南克从货币因素以及非货币金融因素两个角度提出了解释。伯南克认为,全球性的货币供给大量减少是造成全球性需求大规模萎缩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全球性货币供给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际上通行的金本位制,因为金本位制度导致了 20 世纪 30 年代黄金盈余国对黄金流入进行冲销,从而引发了货币收紧,而这种货币紧缩又通过金本位制度传导到了全世界。
伯南克提出,非货币金融因素也加剧了大萧条,即正常的信贷活动由于银行恐慌和大量企业倒闭受到严重干扰而大规模减少。伯南克据此认为,银行挤兑导致银行倒闭,银行倒闭导致了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大危机。毫无疑问,伯南克的观点是正确的。货币供给减少会提高投资成本,减少投资收益率,进而导致投资需求下降,而投资需求下降又会造成消费需求下降。
关于第二个问题,伯南克认为,一方面,工资以及价格刚性是“总供给之谜”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为应对总需求下降,世界各国采取降低名义工资的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工资表现出刚性,调整不到位且极为缓慢,与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工资能迅速对需求作出调整的论断相悖。另一方面,当时失业率高且持续时间长,使总需求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进而导致大萧条持续更久。
此外,伯南克还提出“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当金融市场失效时,会进一步加大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冲击,其根源在于,当企业的现金流和净值因初始冲击波受到影响时,会进一步放大冲击的负作用,即出现了负乘数效应。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在于解决现金流问题
自2006 年至2014年,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2006年2月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前夕,作为对大萧条研究具有重大贡献的专家,伯克南成为美联储新的主席。这完全是一种惊人的历史巧合。2008年11月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曾经如此评价伯南克,他说伯南克是一个对经济大萧条起因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我敢肯定他本人此前也从未想过,他在有生之年还会遇到第二次萧条,并且还是作为决策者的一员来应对这样的危机,伯南克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过人的勇气和创造力,有能力来完成美联储主席的使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伯南克正好运用了自己关于大萧条的重要研究成果,来应对次贷危机。2009 年 12 月 16 日,美国《时代》周刊宣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选 2009 年年度人物,给出的理由是,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他以“富于创意的领导能力”,令情况没变得“更糟”。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长期推行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甚至主张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政府也不应干预。伯南克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依据其多年来对于大萧条的认识,放弃了新自由主义政策主张,于2007年8月31日明确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并果断采取了干预政策,避免了次贷危机向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
笔者于2003年发表过一篇论文《美国528减税法案评析》认为,美国政府将由于大规模减税导致巨额财政赤字,无足够的财力应对日后楼市股市崩盘。按照朱格拉经济周期理论,大约每隔十年可能会出现经济衰退。果不其然,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十年后,美国于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造成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是一致的,即美国连续性的加息刺破了泡沫经济的“大泡沫”,导致股市楼市崩盘。
正如“金融加速器”理论所分析的那样,伯南克认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解决现金流问题。面对次贷危机,伯南克认识到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几家关键的金融中介机构中,它们的流动性出现枯竭,引起了民间的恐慌,故应尽快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伯南克的这个觉察符合当时的事实。赫斯切在其《管理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资本预算中,严格地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决策是最重要的。2007年美国个别房地产公司的倒闭、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等,都是由于流动性出现较大问题。
在伯南克的领导下,美联储采取了多项措施应对次贷危机,一是迅速向金融系统注资,缓解企业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二是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比如2008年1月22日紧急降息75个基点,至3.50%,为美联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三是出台了一系列对于关键金融中介机构的救助计划,比如2008年3月,宣布向贝尔斯登注资300亿美元,换来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又如多次宣布注资美国国际集团(AIG);四是与美国财政部等政府部门联手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等。
自2022年开始美国实施新一轮货币紧缩政策,将对全球流动性和总需求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已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经济衰退,全球性泡沫经济面临破灭的危险。伯南克关于大萧条的论断对当下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具有警示作用,应当防止流动性枯竭,兼顾处理好汇率稳定问题,应特别注意防止银行大量倒闭,防止出现挤兑等。
伯南克关于大萧条的理论观点固然很有用,但关于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伯南克、戴蒙德和迪布维格三位经济学家因“研究银行和金融危机”获得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印证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的一句话:尽管萧条没有来临,萧条经济学,即专门讨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的经济学,已经重返历史舞台了。
美国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下修至2.7%
据悉,美国商务部2月23日公布的修正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7%,较首次预估相比下调0.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1.4%,增幅较此前大幅下修0.7个百分点,是拖累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原因。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增幅上调2.6个百分点。
同时,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暴跌25.9%,降幅较预估小幅收缩。净出口为当季经济增长贡献0.46个百分点,私人库存投资贡献1.47个百分点。
此外,2022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2.1%,与首次预估持平。
美国商务部通常会根据不断完善的信息对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三次估算。去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最终修正值将于3月30日公布。
美SEC加速结算效率
2月1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修订了规则,将大多数的券商经纪业务的交易结算周期从两个工作日(T+2)缩短为一个工作日(T+1)。
结算周期的缩短,实际上减少了买方交付现金和卖方交付证券之间的时间,旨在降低投资者信用风险,保障市场流动性。
相关修订案已经上传在SEC官网,此后也将发布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指定披露平台(Federal Register),最终的规则将在Federal Register发布后的60天内生效。该修订的最终实施日期是2024年5月28日。
欧盟更新税收司法管辖区名单
据报道,备受瞩目的欧盟税收不合作司法管辖区名单终于迎来本年度首次更新。欧盟理事会2月19日发布公告称,此次更新的名单决定将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哥斯达黎加、马绍尔群岛和俄罗斯四个税收管辖区列入欧盟税收不合作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其中BVI是2017年欧盟理事会发布首份"税收非合作司法管辖区名单"以来首次"入围"的地区。
欧盟理事会相关人士在公告中称,BVI被列入黑名单,主要是因为其没有充分遵守经合组织(OECD)关于应要求交换信息的标准,即评级标准没有被全球透明度和税收信息交换论坛评为"基本合规"。
据了解,2017年12月,作为推动国际税收公平的措施之一,欧盟理事会对外发布了首份"税收非合作司法管辖区名单"。该名单包括"黑名单"(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欧盟标准的税收管辖区)和"灰名单"(尚未遵守所有国际税收标准,但已承诺实施税收政策改革,若承诺兑现,便会从名单中移除)两部分内容。
按照欧盟理事会的规定,避税黑名单一年更新两次,时间基本在每年的2月和10月,从行业层面看,该名单的更新是企业跨境业务的投资指南。
欧盟理事会认为,该名单的更新将有利于促进全球税务良好治理秩序的建立,确保欧盟的国际伙伴尊重欧盟成员国采取的税务标准。
上述欧盟理事会人士表示,在欧盟税收不合作管辖区名单新增加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四个管辖区后,北马其顿、巴巴多斯、牙买加和乌拉圭因为成功履行了其承诺,顺利从黑名单删除。"伴随名单的更新,我们要求所有管辖区能完善法律框架,努力遵守国际税收标准。"该人士在公告中说。
据悉,修订后的欧盟不合作税收管辖区名单包括那些没有与欧盟就税收治理进行建设性对话或未能履行实施必要改革承诺的国家。
一位国际税研究人员认为,早期的避税港,因为没有外汇和金融账户管制,且具有严格的商业保密制度,一度成为外国投资者的首选之地,不过在国际税收合作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全球反避税行动也取得重大进展,这使得避税天堂面临诸多合规考验。
其中一项改革内容是,2022年底,德国联邦参议院(议会上院)公布新版避税天堂"黑名单"。
根据德国《反避税天堂法》及《反避税和不公平税收竞争法》规定,上榜避税天堂"黑名单"的国家和地区,将面临实质性经济惩罚。目前反制措施已于2022年12月22日起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黑名单"中的国家和地区敲响了警钟。
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体系,长期以来扮演着欧洲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在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都十分活跃。
有报道称,在拥有上述优势条件背后,德国也是欧盟成员国中跨国避税的最大受害者。《南德意志报》称,由于跨国公司合法向低税率国家转移利润,德国每年损失税收高达200亿美元,这一数据使德国在全球税收损失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这些跨国公司中,不乏美国科技巨头如苹果、亚马逊、脸书等,鉴于此,在欧盟公布避税天堂"黑名单"和"灰名单"后,德国财政部也决心采取行动,完善相关立法,推出自己的避税天堂"黑名单"。
目前,德国已经启动《反避税天堂法》及《反避税和不公平税收竞争法》的立法,该法案的核心就是参照欧盟理事会的做法建立德国的税收不合作国家和地区名单(避税天堂"黑名单"),通过反制手段迫使避税天堂按照国际标准(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共同申报准则、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以及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等)进行改革,提高其税收制度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对于欧盟理事会是否会和德国共享黑名单,目前官方渠道尚未看到最新动态。因此,我们建议有相关业务的企业,应及时关注德国实质性经济惩罚措施的实施进度,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同时要做好自查工作,必要时企业也应该进行业务调整以满足监管要求。"上述国际税研究人员建议。
土耳其央行降息50个基点至8.5%
据报道,土耳其中央银行2月2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8.5%。这是去年11月土耳其宣布结束上一轮降息周期后首次降息。
土耳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虽然在此前政策推动下,土耳其通胀状况已向积极方向发展,但地震发生后,土耳其需要金融行业对工业生产、就业形势提供有效支持。土耳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降息50个基点,并认为这个幅度可在保持物价以及金融系统稳定的前提下支持震后重建。
土耳其央行去年11月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150个基点至9%,同时结束上一轮降息周期。
2022年以来,土耳其通胀率一直维持高位,去年10月通胀率达85.51%,为24年来最高。尽管如此,土耳其仍坚持低利率政策,以助力本国经济复苏。
墨西哥设立锂矿储备区
2月18日,墨西哥总统洛佩斯签署了一项法令,将在索诺拉州的近23.5万公顷土地作为锂矿储备区。
洛佩斯还称,锂是国家的财产,是所有墨西哥人的财产,墨西哥将把锂收归国有。
韩国央行宣布暂不加息
2月23日上午,韩国央行召开新一次金融货币委员会会议,宣布韩国将暂行维持现有基准利率3.5%不变,暂缓继续加息步伐。
受全球经济形势以及美联储持续加息等影响,韩国从2021年8月之后开始持续上调基准利率,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间更是连续7次上调基准利率。
据悉,出口不振、物价上升等韩国国内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加是韩国央行暂缓继续加息的主要原因。
同一天,韩国央行还发布了最新经济展望数据,将2023年韩国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1.7%下调至1.6%。
香港证监会拟允许散户交易"合资格大型虚拟资产"
据悉,香港证监会2月20日起就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营运者的建议规定展开咨询。其中,当局建议,在满足特定投资者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允许零售投资者使用获香港证监会发牌的虚拟资产平台的服务。
香港将于2023年6月1日生效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要求所有在香港经营业务或向香港投资者积极进行推广的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将必须获香港证监会发出牌照。
根据咨询文件,香港证监会要求虚拟资产交易平台须同时申请双重牌照。一是,依据《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现行制度,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所进行的"证券型代币"交易申请许可;二是,根据6月1日生效的《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制度的(修订)条例》(下称《打击洗钱条例》),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所进行的"非证券型代币"交易申请牌照。
对于双重牌照,香港证监会解释称,是由于虚拟资产的条款和特点可能随时间而演变,某一虚拟资产的分类或会由非证券型代币变为证券型代币(反之亦然)。为免违反任何发牌制度的规定及确保业务得以持续运作,当局要求双重发牌及核准。
投资分析点评
▲安永称2023年跨境投资热度有望回暖
据报道,安永2月16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海外投资概览》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0.9%,总体保持平稳,部分行业对外投资增长较快。宣布的海外并购金额较上年下降52%,交易数量下降6%;亚洲仍为最受欢迎的海外并购目的地。
报告显示,2022年,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总额为287.4亿美元,同比下降52%,创历史新低。一方面中企海外并购继续保持审慎,另一方面未披露金额的交易占比也有所上升,对交易金额统计有所影响;2022年,中企宣布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为507宗,同比减少6%,部分地区和行业交易数量录得上涨,交易活跃度较上年有所回升。
从行业看,按交易金额计,2022年前三大热门行业为TMT(科技、媒体和娱乐和通信业),医疗与生命科学以及房地产、酒店与建造行业,占总额比例达55%;采矿与金属业为本年唯一交易金额录得增长的行业,同比增加33%,达35.2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锂矿开采、金矿运营等;此外,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并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5%,创历史新高。
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主管周昭媚表示,展望2023年,据IMF最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9%,低于2022年的3.4%,且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发达国家降幅较明显。而中国经济有望率先稳步回升,跨境投资热度也有望回暖。但短期内,中企在海外投资仍需关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和较高的宏观经济风险。
▲东软集团子公司拟在武汉投建科技产业园区
据悉,东软集团2月20日公告,全资子公司东软武汉拟以约7-8 亿元在武汉投资建设科技产业园区。
公告称,该园区将承载公司第三研发基地,包括东软面向新型智慧城市、智能汽车、智能医疗等产业研究机构,成为公司重要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中心、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与应用实践的科研中心。
▲长安汽车再次牵手宁德时代加码新能源电池领域
据报道,车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正在进一步深化。2月17日晚,长安汽车(000625)公告,拟与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新能源")、宁德时代(300750)共同出资设立电池合资公司。
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其中长安汽车出资2.85亿元,持股比例为19%;长安新能源出资4.5亿元,持股比例为30%;宁德时代出资7.65亿元,持股比例为51%,本次交易还需取得国家反垄断局的批准。
据了解,在新能源汽车销售不断走高,渗透率不断上升的大潮下,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此次合作是公司加码新能源尤其是电池领域的又一动作。
早在2017年,长安汽车就表示,与国内外多家电池企业均有合作,电芯采购自供应商,电池包集成由长安自主研发完成,未来针对新能源电池,公司会着力打造电池系统集成生产能力,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
在2021年年报中,长安汽车介绍,近三年来公司新建了107万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整车产能、60万台高效发动机产能,以及10万套新能源电池产能。去年11月,长安汽车在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长安新能源主要聚焦电池、电驱和电控等领域开展产业布局,2025年电池系统将实现年产能约70万套。
长安汽车还表示,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通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动力电池制造,再到下游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电池全产业链,建立责任明确、绿色环保的绿色电池生态。
此次与宁德时代合作,是长安汽车在电池方面的再一次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与联合投资的长安新能源,今年2月份刚刚纳入长安汽车合并报表范围。
长安汽车去年12月宣布,拟通过收购长安新能源部分股权,将公司对长安新能源的持股比例由40.66%增加至51%,长安新能源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去年12月21日,该笔交易通过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今年2月1日,长安汽车支付完毕所有股权转让价款(约13.3亿元),完成股权交割手续。长安新能源自2023年2月起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另悉,在此次设立合资公司之前,长安汽车已与宁德时代在整车、电池等方面有过多次合作。早在2016年6月,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EV、PHEV项目。2017年,长安汽车又以收购镇江德茂海润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份额的方式投资宁德时代。
2021年5月,长安汽车和蔚来汽车联合设立的长安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当年8月,阿维塔科技在重庆产权交易所以公开挂牌方式增资扩股,引入多名股东,其中就包括宁德时代。
2022年3月增资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阿维塔科技39.02%股份(后增至40.99%),宁德时代持股23.99%(后稀释至17.1%)。阿维塔科技董事会由3名董事组成,其中长安汽车、宁德时代各委派1名,职工董事1名。
▲英威腾拟10.5亿建苏州产业园三期项目
2月21日晚间,英威腾(002334)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州公司与苏州科技城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拟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投资建设英威腾苏州产业园三期项目,目的是建设智能化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项目投资总额约为10.5亿元。
具体来看,项目投资总额约10.5亿元,最终以实际出资为准。建设内容为建设智能化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扩增高端电机产品线、智能制造控制模块与系统集成产品线、集成电路产品线等。
根据《"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节能减排依然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方向,能源电力产品在节能减排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也是英威腾本次投资的一大背景。
谈及本次投资,英威腾表示,苏州产业园三期项目主要承接二期研发中心基于工业控制领域平台与能源电力领域平台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通过新建智能产线、整合产品资源等打造高端装备智能化产业基地,以满足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实力。
不过,英威腾亦称,项目建设涉及立项、环保、规划、建设施工等有关报批事项,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复。
英威腾业务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及能源电力两大领域,提供工控与能效解决方案,业务覆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及光储等,主要为工业自动化业务提供变频器、伺服系统、电机、控制器、人机界面、传感器、电梯驱动系统、工业互联网等产品。
▲融捷股份拟设子公司开展电池正负极材料业务
据悉,新能源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一体化布局渐成风潮,"家中有矿"的融捷股份(002192)拟加码电池材料领域。2月20日晚间,融捷股份发布公告,将投资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暂定名为融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二次充电动力电源正、负极材料的开发、生产及销售。
目前,融捷股份三大主营业务板块为锂矿采选、锂盐加工及冶炼、锂电设备制造,对正极材料的投资仅限于参股层面,本次以设立全资子公司形式涉足正负极材料领域,足见向锂电下游延伸的决心。融捷股份表示,前述投资旨在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助力推进锂产业链的深化发展,完善公司锂电材料上下游产业链规划,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自2009年9月进入锂电行业以来,融捷股份持续沿着资源端及锂电应用路线布局,并于2015年形成了锂矿采选、锂盐加工及冶炼、锂电设备等业务板块架构。2017年,公司并购长和华锂,补齐锂盐加工厂短板,同时与融捷集团合资设立成都融捷锂业,增强锂盐环节的竞争优势。因坐拥康定市甲基卡锂辉石矿,融捷股份的产业链布局始于锂矿开采,并自上而下逐步延伸,目前主要集中于上游锂矿及锂盐加工领域。
相比于在锂矿和锂盐领域的投资规模,融捷股份在下游锂电材料环节的投资相对谨慎,主要表现为小比例参股形式。2017年,融捷股份以20%的持股比例,参股融捷集团旗下融捷金属,涉足镍钴锂湿法冶炼及深加工领域,主要产品为前驱体材料四氧化三钴;2018年,参股融捷能源,参股比例亦为20%,布局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主要产品为钴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2019年,为集中资源支持上游锂矿资源开发,融捷股份分别转让了融捷金属及融捷能源15%股份,截至目前在前述公司的持股比例已下调至5%。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融捷股份对融捷金属、融捷能源的投资额为1955万元。
从公司发展战略来看,延伸产业链布局和扩大产能规模是一直坚持要做的事。在锂矿采选板块,目前下属子公司融达锂业已形成105万吨/年的露天开采产能及45万吨/年矿石处理的选矿生产能力,为国内在产产能最大的锂矿企业,同时公司正在推进康定绿色锂产业园建设,其中主体项目为250万吨/年锂矿精选项目,可年供应锂精矿约47万吨;锂盐板块方面,成都融捷锂业规划产能为4万吨/年,其中一期2万吨/年锂盐项目已于2022年7月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目前,公司锂精矿主要供应参股锂盐厂需求,没有对外销售。未来随着锂精矿产能的提升,将会通过签署战略协议或长期合作协议的方式进行销售。
▲广汇集团25亿元投建煤炭储运基地
2月18日,广汇集团与宁东基地管委会在银川签订宁东煤炭储运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该项目规划总投资约25亿元,年煤炭运营量5000万吨。
本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 2023 年初开工建设,设计年煤炭运营量 1000万吨至3000万吨、煤炭储存能力100万吨;一期年煤炭运营量达到3000万吨后开始二期建设,二期投运后,将实现设计年煤炭运营量3000万吨至5000万吨、煤炭储存能力200万吨。
▲特变电工子公司拟39亿元投建两矿升级改造等项目
据报道,继日前拟40亿元投建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后,特高压设备龙头特变电工(600089)2月23日晚间公告称,为增加天池能源公司煤炭产能,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池能源公司拟投资建设将一矿项目、两矿升级改造项目、输煤廊道项目,项目总投资分别为10.86亿元、24.08亿元、4.02亿元,合计约39亿元。
天池能源公司成立于2002年11月29日。其中,在股权结构方面,特变电工持有天池能源公司85.78%股权,为该公司控股股东,另一家A股公司新疆众和持有14.22%股份。
从投资项目看,将一矿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400万吨/年露天煤矿的地面生产系统(不包括储煤仓),地面运输系统,矿山智能化管理系统,供电、给排水供热工程等配套设施。
两矿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对剥采作业面、地面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等投入等。南露天矿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期2年,将二矿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期1年。
输煤廊道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地面带式输送机、架空栈桥、除尘设备间、驱动间、转载点、分流仓、煤泥水收集设施以及跨路桥等生产及辅助设施。
特变电工表示,上述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煤炭产能,增强公司煤炭保供能力及盈利能力。
▲芳源股份拟20亿元投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等项目
2月22日,芳源股份(688148)宣布计划斥资20亿元,发力报废锂电池回收业务,并进一步加码现有锂电正极材料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芳源股份这次大手笔投资瞄准的锂电技术路线是磷酸铁锂,而非公司长期深耕的三元锂电池。芳源股份解释,这一安排的原因系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未来两种技术路线的竞争还会继续。
芳源股份公告显示,为扩大公司在新能源行业的市场规模,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计划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该项目拟投资金额不超过20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建设年报废30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回收项目,二期为建设年产8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芳源股份未披露项目规划的达产时间。
两项目的实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期项目或为二期项目实施的重要支撑。芳源股份也提示,如公司未能拉通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渠道,将存在电池回收量不足、产能过剩的风险,影响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的供应稳定。
芳源股份强调,本次投资事项公司尚未签署相关协议文件,项目的实施有待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除了大手笔投入锂电池回收项目,芳源股份决心引入磷酸铁锂的新技术路线同样颇有意味。
目前,在动力电池市场,主流技术路线分别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前者的优势在于高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后者的优势在于高性价比、高安全性,两条技术路线长期保持竞争态势。但自2021年以来,因锂盐成本高企以及相关技术的成熟,磷酸铁锂电池的出货量逐步压倒三元锂电池。日前,福特汽车引入宁德时代技术斥资35亿美元投建动力电池工厂,也是看好后者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
▲保碧新能源完成5亿元A轮融资
据悉,保碧新能源2月21日宣布完成5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美国际、蔚来资本、钟鼎资本、星航资本、小饭桌创投、多家光伏产业链头部上市公司、上海易连等。保利资本和碧桂园创投旗下保碧基金作为发起股东方本轮持续跟投。
保碧新能源表示,其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园区和社区综合能源管理服务商;本轮融资的资金将大部分用于前期储备的优质工商业分布式项目的开发建设。
保碧新能源是由保利资本和碧桂园创投联合孵化的综合能源管理服务商。2020年,保利资本联合碧桂园创投发起设立"保利碧桂园产业链赋能基金"。2022年6月,在原有碳中和投资业务的探索与积累下,保碧基金孵化了"保碧新能源"。
保碧新能源结合实际业务规划将三年目标定在5GW以上的新装机量。同时,利用产业生态圈深耕地产和建筑场景,团队也力争在短时间内打造8-10GW的优质资产,拓展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及能源管理和碳管理业务。
未来,保碧新能源还将以打造更经济、更灵活、更智能的能源供应模式,借助自身产业资源优势,逐步搭建面向未来的光储直柔一体化能源供应和服务模式样板。
本轮融资是保碧新能源的首次对外融资,以产业投资人为主要方向,汇聚了众多明星产业资本的加入。
▲中移投资计划减持海天瑞声不超128.4万股
据悉,海天瑞声(688787)2月20日晚间公告,中移投资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所持有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28.4万股,合计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3%。其中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股份数量,分别不超过公司股本的1%、2%。公司预计,中移投资实施竞价交易减持期间为3月15日至9月14日。
截至目前,海天瑞声是2023年以来涨幅仅次于中航电测的A股第二大牛股。年初至今,海天瑞声累计涨幅高达267%,2月20日报收218.9元/股。按这一股价估算,中移投资所计划减持的股份对应市值约2.8亿元。
中移投资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全资所有,作为海天瑞声的首发前股东之一,目前持有公司9.01%股份,其所持股份在2022年12月26日上市流通。中移投资解释,本次减持原因系出于自身资金需求。
根据海天瑞声招股说明书,中移投资是在2019年12月通过认购增发股份和受让股份方式实现入股。当时,海天瑞声净资产(股东全部权益)评估值为18.67亿元,目前海天瑞声总市值达94亿元,约为入股时估值的5倍。
除了首发前股东的身份,中移投资还是海天瑞声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中移投资入股海天瑞声的初衷,是为围绕中国移动"5G+"计划,推动双方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在实际合作中,海天瑞声曾透露,公司通过战略协同安排,逐渐进入电信行业和网信安全行业,并藉此代表行业与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实现有效对接。公司将继续与中移动等方面保持紧密战略协同,助力公司业务不断向电信、网安等政企领域拓展。
而针对本次减持,海天瑞声强调,本次减持计划不影响海天瑞声与中移投资及关联方的正常业务合作,不影响中移投资与海天瑞声的战略合作关系。
▲广州成立2000亿元母基金
2月18日,广州市政府宣布,由广州市政府指导、广州产投集团主办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正式落地,资金总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为1500亿元,采取公司制形式,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
该基金的投资重点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产业领域,以大中型成熟项目为重点,引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科思创将在华兴建TPU生产基地
据报道,德国化工巨头科思创2月23日宣布将在广东珠海投资数亿欧元,建造其最大的热塑性聚氨酯(TPU)生产基地,这也是该公司TPU业务的最大投资项目。
新基地选址珠海高栏港经济区,2033年全部建成后将拥有近12万吨的TPU年产能,总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该项目将分三阶段建设。首期计划投资数千万欧元,预计于2025年底完成机械竣工,实现约3万吨的年产能。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普华永道称2022年中国并购交易总额4858亿美元
据悉,普华永道2月23日在湖南长沙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23年前瞻》显示,2022年中国并购交易总额为4858亿美元,其中私募股权基金交易金额连续第二年占比接近交易总额的一半。
普华永道认为,2023年的并购市场将迎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因素:一些积压的并购需求反弹;IPO市场可能更活跃,公开市场估值大幅上升将有利于并购交易市场的恢复;财务投资者的待投资金额整体保持创纪录水平,以及伴随的投资压力也会有助于并购市场回暖;A股上市公司之间尤其是由国资推动和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交易变得更为活跃等。
普华永道中国长沙分所主管合伙人熊小年表示,"预计2023年中国并购交易在短期内将以国内交易为主导,海外并购交易将出现激增,亚太地区、中东地区或将成为首选目的地。2023年全年的并购交易数据将接近2022年,2023年上半年可能较弱,但下半年较强。"
▲珠海国资大横琴集团将获宝鹰股份控股权
据报道,在提示性公告发出一个多月后,宝鹰股份(002047)的控股权变更事项获珠海市国资委批复同意,交易细节亦首次对外公布。2月19日晚间,宝鹰股份发布公告,控股股东珠海航空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航空城集团")拟向珠海大横琴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横琴集团")协议转让上市公司19.46%股份,交易价格为4.932元/股,较最新股价溢价25%;同时拟将自身所持及受股东古少明所托合计拥有的15.59%股份表决权,委托给大横琴集团。交易完成后,大横琴集团将合计拥有5.31亿股股份表决权,占总股本的35.05%,取得宝鹰股份控股权。因大横琴集团与航空城集团同为珠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本次交易未导致公司实控人变更,宝鹰股份实控人仍为珠海市国资委。
受恒大流动性危机拖累,主营建筑装饰工程的宝鹰股份2022年因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预计亏损额达14亿元~21亿元。而自2020年1月入主宝鹰股份以来,珠海国资在业务、资金、增信等方面将持续赋能上市公司。
回溯2020年1月,航空城集团以5.48元/股分别受让宝鹰股份前实控人古少明、深圳市宝贤投资有限公司股份,入主上市公司;2022年1月,又追加认购1.75亿股非公开发行股份,截至目前持股数为4.7亿股,占总股本的31%。
入主两年后,为推动深圳国资改革,航空城启动了本次控股权转让事宜。早在去年12月30日,宝鹰股份便以公告形式官宣了本次控股股东变更框架,并透露主要交易方式为协议转让19.46%股权。从最新的公告来看,除协议转让外,本次交易还叠加了表决权委托事项,以提升大横琴集团的控股比例。
据了解,大横琴集团与航空城集团为"兄弟公司",同为珠海市国资委旗下企业,本次交易实为珠海市国资委资产整合之举。按照珠海市国资委的部署,大横琴集团与航空城集团将进行建设板块资源整合,大横琴集团取得宝鹰股份19.46%股份便是其中重要一步,同时珠海建投下属的珠海建工85%股权也一并划转至大横琴集团。
根据相关协议,航空城集团协议转让的股份数量为2.95亿股,占总股本的19.46%,作价14.55亿元;与此同时,将所持剩余1.75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1.54%)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大横琴集团;另外,航空城集团还将此前古少明委托的6133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4.05%)表决权转委托给大横琴集团行使。前述交易完成后,大横琴集团将累计拥有上市公司35.05%股份表决权。
▲宁德时代推"锂矿返利"计划
2月19日,信息人士披露,宁德时代( 300750.SZ )日前向战略合作车企推出"锂矿返利"计划。即2023年下半年开始,这些车企采购的部分电池价格将按照碳酸锂20万元/吨成本结算,但他们需承诺未来三年电池采购量的80%由宁德时代供应。
宁德时代此时推出"锂矿返利"措施,意在让出自有矿权的资源利润,降低和稳定原材料对终端车辆售价影响,提振市场需求,同时锁定自身产品出货量。
碳酸锂是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电池成本。2022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普遍与车企达成原材料价格联动机制,即碳酸锂涨价会直接传递至终端。为了平抑上游涨价影响,特斯拉等车企纷纷涨价应对。
▲中石化再次清仓九州证券股权
据北京产权交易所日前披露,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简称"中石化")拟全部转让持有的九州证券3.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10.98%,转让底价为5.14亿元,这已是中石化第二次挂牌转让九州证券股权。
值得一提的是,九州证券的控股股东已从此前的九鼎集团变更为武汉金控,并由"券业老将"邓晖出任总经理,且拟更名为"华中证券",成为继长江证券、天风证券之后的湖北第三家本土券商。
九州证券拥有证券业务全牌照,是国内唯一一家注册地位于青海省的证券公司。2014年底,青海证监局核准九鼎集团对原天源证券增资3.6亿元,2015年公司更名为九州证券。
中石化与九州证券结缘于2017年1月18日。九州证券彼时公告称,该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中石化,中石化此次投资金额4.07亿元,占股10.98%,成为第二大股东。
不过,与九州证券牵手仅4年后,中石化开始筹划清仓九州证券股权。2021年10月12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中石化挂牌清仓式转让3.7亿股九州证券股份,转让股份占总股本比例为10.98%,转让底价为4.74亿元。不过,上述转让信息挂出后,却迟迟没有合适的买家伸出橄榄枝,只好作罢。
时隔一年多,中石化再次挂牌转让上述股权,挂牌价格5.14亿元,较上次增加4000万元。
时至今日,九州证券的股权结构已发生大幅变动,不再是民营资本九鼎集团控股,中石化也不再是九州证券第二大股东。
此前股权结构信息显示,九州证券持股10%以上的股东有两家,控股股东为九鼎集团,持股比例85.76%;中石化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0.98%。
2022年4月,九鼎集团公告称,公司及下属企业拟转让持有的九州证券股份。2022年5月11日,九鼎集团公告,九鼎集团及下属企业拟转让持有的九州证券24.43亿股,占九州证券总股本72.5%,交易价格为48.865亿元。
交易对手方面,武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拟受让九州证券16.85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50%;武汉光谷金控拟受让4.21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5%;武汉中天昱诚、武汉三恒投资均拟受让1.685亿股,分别占总股本的5%。
2022年12月15日,九鼎集团出售九州证券72.5%股权获得证监会批复。
据了解,武汉开发投资是武汉金控的全资子公司,其实控人为武汉市国资委。而武汉光谷金控、武汉中天昱诚、武汉三恒投资背后的实控人分别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市江汉区国资委、武汉市江汉区国资委,九州证券正式成为武汉市属国资控股券商。
股权变更后,武汉国资合计持有72.5%股权,同创九鼎仍然持有16.52%股权,中石化持有10.98%股权,中石化变为九州证券第三大股东。
今年2月10日,九州证券公告称,1月19日,九州证券完成股权交割,武汉金控并购九州证券工作全面完成。
▲海南椰岛股权司法拍卖落槌
2月22日,海南椰岛(600238)控股股东东方君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方君盛")所持的6000万股司法拍卖结束,8个标的(每个标的750万股)均有竞得人参与成交。这也意味着,只要任何标的最终执行股权过户,海南椰岛第一大股东将易主。
根据最终竞买情况,海南信唐贸易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竞得1500万股、全德能源(江苏)有限公司竞得1500万股,张宇、钟革、韩莉莉、胡彦斌等四位自然人股东,各竞得750万股。
海南信唐成立于2020年12月。其成立之初,王晓晴持股81%、冯彪持股19%。不过,2022年11月21日,即海南椰岛在抛出上述定增预案前夕,冯彪退出,王晓晴持股增至99%。
冯彪2021年辞去海南椰岛董事长职务后,王晓晴接任董事长。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王晓晴通过其控制的海南信唐和海口汇翔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有限合伙)合计持有海南椰岛3.57%股份,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据了解,海南椰岛2022年11月28日公告,公司拟以8.08元/股的价格向董事长王晓晴控制的海南信唐贸易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6.5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偿还银行借款与补充流动资金。若这次定增顺利完成,王晓晴将合计持有海南椰岛18.34%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实控人。但是,上述定增计划在股东大会上未获通过。
此次竞得人"张宇"的名字,经常出现在A股前十大流通股东榜单。Wind统计显示,张宇的名字出现在美芝股份、ST三圣、奥维通信、*ST宜康、东方园林、蓝光发展等上市公司股东榜单中。
值得注意的是,2月8日已竞得海南椰岛750万股股份的张寿春,与此次竞得人张宇的名字,存在着交集。
2022年6月25日,蓝光发展9000万股法拍,张寿春、张宇、楼益女、顾斌、王华翰等5人参与了拍买,各自均竞得1800万股蓝光发展的股份;2022年6月28日,蓝光发展1.1亿股法拍,张寿清、张宇、张岳洲、陶世青等4人参与了竞买,其中张宇竞得2000万股,其他3人均竞得3000万股。
此次拍卖前,东方君盛持有海南椰岛股份6350.45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4.17%,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实控人为冯彪。第二大股东为海南国资旗下的海口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6032.96万股,持股比例为13.46%,二者持股相差不大。
本次司法拍卖网拍阶段已经结束,拍卖标的最终成交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具的拍卖成交裁定为准,后续仍涉及缴款、法院执行法定程序、股权变更过户等环节,其最终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次拍卖的6000万股海南椰岛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3.39%,占东方君盛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94.48%。若本次拍卖的全部股份成交过户成功,东方君盛仍持有海南椰岛股份350.4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8%。若本次拍卖的全部或部分股份成交过户成功,可能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炬光科技终止收购韩国泛半导体标的
据悉,炬光科技(688167)2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在2月17日决定终止收购韩国泛半导体领域公司COWIND STCO.,LTD.(简称"COWIN")100%股权。
炬光科技称,本次交易的失败主要是因为韩方的交易审批迟迟未见结果。炬光科技解释,COWIN于去年9月19日接到韩国商务、工业和能源部通知,要求评估COWIN的技术是否属于韩国国家核心技术,如评估结果为是,则交易须获得韩国商务、工业和能源部的前置审批。但截至目前,评估已经历时约5个月,尚未有评估结果。
炬光科技表示,考虑到上述评估时间的不确定性给双方业务、经营带来潜在负面影响,公司与COWIN股东协商一致,拟终止收购事项。
COWIN经营范围属于泛半导体行业。炬光科技介绍,COWIN是全球少数几家掌握显示面板及光刻掩膜版检测和激光修复技术的设备提供商之一,在自动光学检测(AOI)、激光应用工艺、高精度运动控制、泛半导体设备软件开发等核心技术领域拥有56项已授权专利及相关技术储备。
对于炬光科技而言,泛半导体行业是其围绕优势的光子技术所确定的三大应用重点战略方向之一,公司计划通过这笔收购完成在泛半导体制程领域的全面布局。炬光科技曾评价,公司拟通过本次收购获得泛半导体制程领域的系统集成能力、工艺开发能力,以及对于先进泛半导体设备市场的理解和优质客户资源的积累。
管理视点
看看这七种风格,你就知道领导者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播报文章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近日刊发英国休尔斯菲尔德Harthill咨询公司合伙人戴维·鲁克(David Rooke)、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学院卡罗尔管理学院教授威廉·托伯特(William R. Torbert)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领导者之间的差异不在于他们的领导哲学、个性或管理风格,而在于内部的“行动逻辑”——权力或安全受到挑战时如何解读周围的环境并做出反应。然而,相对来说,很少有领导者试图了解自己的行动逻辑,更少有人探讨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想要提高领导能力,首先要了解你原本是怎样的领导者。
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和其他研究人员对不同行业的数百家欧美公司(以及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中数千名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多数人年龄在25至55岁之间)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企业和个人的业绩水平因行动逻辑而异。值得注意的是,与中下水平企业业绩相关的三种领导者(“机会主义者”“外交官”和“专家”)占样本的55%。他们执行企业战略的成效明显不及样本中那30%评估为“功成名就者”的领导者。此外,样本中只有15%的管理者(“个体主义者”“战略家”和“炼金术士”)表现出持续创新和成功改造企业的能力。
为了了解领导者的类型和企业业绩如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让我们从成效最低(也最不复杂)的类型开始,依次审视七种领导风格。
“机会主义者”
最令我们欣慰的发现是,样本中只有5%的领导者具有怀疑猜忌、唯我独尊和好摆布人的特征。我们称这些领导者为“机会主义者”,这个称谓反映了他们关注个人胜利、将世界和他人视为可以利用的机会的倾向。
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制感——换言之,他们对某一事件的反应主要取决于认为自己是否可以引导结果。他们把其他人当作物品,或者同样一心只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机会主义者”通常认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在以牙还牙的世界里是正当的争斗。他们拒绝反馈,指责外人,并进行严厉的报复。
拉里·埃利森(Larry Ellison,曾任甲骨文公司CEO)的早期工作中可以看到这种行动逻辑。埃利森将自己职业生涯之初的管理风格描述为“奚落式管理”。“你必须擅长知识恐吓和言辞霸凌,”他曾向《经济学人》(Economist)的马修·西蒙兹(Matthew Symonds)表示,“我会告诉自己,我只是在进行‘开诚布公的争论’,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事实上,我只是不知道其他更好的方法。”
很少有“机会主义者”能长期担任管理者,除非(像埃利森那样)转向更有效的行动逻辑。他们不断救火的行为、自我夸耀的风格以及频繁破坏规则的行为与人们希望与之长期合作的领导者截然不同。如果你曾效力于“机会主义者”,你几乎肯定会记得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同样,滋生机会主义的企业环境也很少能持久。
“外交官”
“外交官”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比“机会主义者”更温和,但如果是高级管理者,这种行动逻辑也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外交官”忠诚地为团体服务,寻求取悦地位较高的同事,同时避免冲突。
这种行动逻辑关注的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控制外部事件或控制其他人。根据“外交官”的行动逻辑,领导者只要配合团体规范、履行好日常职责,就可以获得更持久的接受和影响力。
在扮演辅助角色时或在团队背景下,这类高管可以提供的益处很多。“外交官”为同事提供社会黏合剂,确保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这可能就是为何绝大多数“外交官”都在最基层的管理层工作,担任一线主管、客户服务代表或执业护理师等工作。事实上,对不同行业的497名管理者进行的研究表明,80%的外交官都处于初级职位。相比之下,80%的“战略家”都身处高级职位,这表明像“战略家”这样发展到更有效的行动逻辑的管理者获得提拔的机会更大。
在最高层领导岗位上,“外交官”造成的问题要多得多,因为他们试图对冲突不予理会。他们通常过于礼貌和友好,几乎不可能给别人提供挑战性的反馈。发起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对“外交官”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这类领导者会尽可能地回避冲突,哪怕会达到自我毁灭的程度。
“专家”
占比最大的一类领导者是“专家”,占样本的38%。相比专注于控制周围世界的“机会主义者”和专注于控制自己行为的“外交官”,“专家”试图通过完善自己的知识来实施控制,无论是在职业生活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
运用无懈可击的思维对“专家”来说极为重要。毫不奇怪,许多会计师、投资分析师、营销研究人员、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都是按照“专家”的行动逻辑工作的。由于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很有信心,他们在工作中会提出可靠的数据和逻辑,赢得大家对自己提议的共识和认同。
“专家”是了不起的个体贡献者,因为他们追求持续的改进、效率和完美。可是,作为管理者,他们可能存在问题,因为他们完全相信自己正确无误。下属说的“要么按我说的办,要么走人”类型的老板可能就是一个按“专家”行动逻辑行事的人。
“专家”通常认为合作是浪费时间(“不是所有的会议都是浪费时间——有些会议被取消了!”),而且经常会轻视那些专业水平不及自己的人的意见,不想提升也不重视情商。正如Sun Microsystems公司CEO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所言:“我不处理感情的事,这种事留给巴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
因此,毫不令人意外的是,面对2001年和2002年网络泡沫破裂期间日益严重的亏损,麦克尼利的高级管理团队恳求他缩减规模未果后,差不多有十二名成员离职。
“功成名就者”
有人希望有一天能遇到既质疑自己又能支持自己、并打造积极团队和部门间氛围的上司。好消息是,我们的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30%)的管理人员被评估为这样的“功成名就者”。这类领导者创造了积极的工作环境,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可交付成果上,但不利之处是他们的风格通常会抑制思维的突破。
相比那些表现出前述三种行动逻辑的管理者,“功成名就者”对世界有更复杂和综合的理解。他们乐于接受反馈,并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模糊性和冲突是由于解释和关联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他们知道,创造性地转化或解决冲突需要对关系敏感,并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影响他人。
“功成名就者”还能可靠地带领团队在一到三年内实施新战略,平衡眼前目标和长期目标。一项对私人执业眼科医生的研究表明,“功成名就者”类型的医生经营的诊所里员工流失率较低,下放的责任较多,业务年度总收入至少是“专家”经营诊所的两倍。
“功成名就者”通常会与“专家”发生冲突。尤其是“专家”下属会感到“功成名就者”领导者令人难以忍受,因为这样的下属尽管有优越感也不能否认“功成名就者”成功的现实。
看看惠普公司的例子。公司的研究工程师通常属于“专家”,而实验室管理者则是更高级别的“功成名就者”。在一次项目会议上,一位实验室管理者——一位确定无疑的“功成名就者”——把咖啡杯重重地摔在桌子上,感叹道:“我知道我们可以在这个项目中加入18种特色功能,但客户希望在本世纪内交货,主要的8个特色功能就够了。”一位“专家”型工程师嗤之以鼻,“市侩!”不过,这种冲突并不总是破坏性的。事实上,它提供了很多燃料,点燃——并维持了——美国许多最成功企业的竞争力。
“个体主义者”
“个体主义者”的行动逻辑认为,每一种行动逻辑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对自己和世界的建构。这种看似抽象的想法让占比10%的“个体主义者”领导者能够为组织贡献独特的实际价值;他们把个性和关联方式纳入视野,并能与拥有其他行动逻辑的人进行良好沟通。
“个体主义者”与“功成名就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原则与行动之间,或组织的价值观与这些价值观的实施之间可能存在冲突。这种冲突会催生紧张、创造性及日渐强烈的进一步发展的愿望。
“个体主义者”通常还会无视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规则,这通常让他们惹同事和老板生气。
“战略家”
“战略家”只占领导者的4%。他们与“个体主义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关注的是组织约束和组织观念,认为这些东西可以讨论、可以转变。“个体主义者”擅长与具有不同行动逻辑的同事沟通,而“战略家”则对行动和协议的二级组织影响了如指掌。“战略家”还善于在不同的行动逻辑中创造共同的愿景,同时鼓励个人和组织转型。根据“战略家”的行动逻辑,组织和社会变革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需要意识和领导层的密切关注。
“战略家”处理冲突比其他行动逻辑的人更轻松,更善于应对人们对变革的本能抵制。因此,“战略家”是卓有成效的变革推动者。我们对六个不同行业的十位CEO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的组织都有改造自我的明确目标,并且聘请了顾问来帮助完成这一进程。
“炼金术士”
我们拥有数据和经验的最后一种领导行动逻辑是“炼金术士”。对少数被认定为“炼金术士”的领导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他们与“战略家”的区别在于,他们有能力以历史性的重要方式让自己和组织重生,甚至彻底改造自己和组织。“战略家”会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而“炼金术士”则有一种超凡的能力,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层面的许多情况。“炼金术士”既可以与国王交谈,也可以与平民交谈,可以处理眼前的优先事项,但绝不会忽视长期目标。
“炼金术士”占样本的1%,这表明在商界或其他任何地方都很少见到这种类型的人。通过广泛的搜索过程,我们找到了六个愿意配合对其日常行为进行近距离研究的“炼金术士”。虽然这个数字太小,无法在统计学上证明其普遍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六位“炼金术士”都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他们每天都投身于多个组织,并找到时间来处理每个组织提出的问题。然而,他们并不是一直在奔波——也没有把连续几个小时的时间都用在某一项活动上。
“炼金术士”通常是具有超凡魅力和意识、以高道德标准生活的人。他们强烈关注真相。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抓住组织历史上的独特时机,创造出能够与人心灵交流的象征和比喻。
在英国一家保守的金融服务公司,一位最近被任命的CEO穿着运动服而不是平时穿的细条纹西服去上班,但没有对任何人说起此事。人们想知道这是否是新的着装规范。几周后,这位CEO公开谈到了着装,以及不因循守旧、以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快的速度行动的必要性。
身为领导者的发展
我们的研究中最令人瞩目——且令人鼓舞——的发现是,领导者可以从一种行动逻辑转变为另一种行动逻辑。事实上,我们已经记录了许多领导者成功地从“专家”转变为“功成名就者”,从“功成名就者”转变为“个体主义者”,从“个体主义者”转变为“战略家”。
领导者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些人一生都不怎么改变,有些人则变化很大。尽管遗传基因扮演了不可否认的关键角色,但人的本性并非固定的。愿意致力于发展自己、提高自我意识的人几乎可以肯定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成为真正的变革型领导。没有几个人会成为“炼金术士”,但很多人都有成为“个体主义者”和“战略家”的意愿和潜力。帮助高管和领导团队审视自己行动逻辑的企业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信息化建设
中央预算内投资将支持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建设
据国家发改委2月23日披露,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已于近日正式下达。其中,计划支持首批11个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超过100个中小城市,加快推进5G和千兆光网等基础网络建设。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5G基站数量达231.2万个。千兆城市平均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过100%,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2.2个,平均5G用户占比达到38.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84个千兆城市重点场所5G通达率达到100%。截至2022年底,我国千兆用户突破9000万户,5G用户突破5.61亿户。
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七部门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据悉,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工局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智能检测技术基本满足用户领域制造工艺需求。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体系初步建成,突破50种以上智能检测装备、核心零部件和专用软件,部分高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计划明确实施产业基础创新工程、供给能力提升工程、技术装备推广工程、产业生态优化工程等四项重点工程。在产业基础创新工程中,提出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智能检测装备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载体,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欧盟将出台法案规制高风险AI
据报道,大型语言模型的风靡带来诸多风险,立法者及学术界正在谋求解决办法。欧盟计划更新其即将出台的、全面的人工智能法规,即《人工智能法案》(AI Act)。立法者正在为可以生成图像和文本的人工智能模型制定规则,要求一些公司阐明其人工智能模型的内部运作原理。利用真实社会数据训练的人工智能也可能延续着真实社会的歧视和道德风险。有媒体称,这可能预示着任意发布人工智能模型的时代将终结。
欧盟委员会近期表示,将针对风险最高的人工智能出台法案,估计会占所有人工智能应用的5%至15%。欧洲议会的意大利议员布兰多·贝尼菲 (Brando Benifei )表示:"科技公司应该放心,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一套稳定、清晰、合法的规则,以便他们能够在非常有限的监管下开发大部分人工智能。"而不遵守规定的组织将面临高达3000万欧元(约2.2亿人民币)的罚款。对于公司而言,最高可达其全球年收入总额的6%。
欧洲并不忌惮对科技公司进行罚款,2021年亚马逊因违反《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被处以 7.46 亿欧元的罚款。2018 年谷歌因违反欧盟《反垄断法》被罚 43 亿欧元。
国内首座铜冶炼智能工厂正式投产
近日,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恩菲")牵头承建的中色大冶弘盛铜业400kt/a铜智能工厂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铜冶炼行业的首个智能工厂诞生。
该项目位于湖北省阳新县新港园区,占地1008亩,建设投资44亿元,总投资87亿元。项目采用世界领先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工艺,年处理铜精矿160万吨,主要产品为阴极铜40万吨/年、硫酸150万吨/年。
在该项目中,中国恩菲基于"MIM+"数字一体化解决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1+1+N"全新智能工厂科学建设方案,即"1个智慧中心、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N个智慧应用及智能装备",实现了全厂生产经营全流程的数字化、集中化、智慧化管理,使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中国恩菲承担了私有云的供货安装调试以及配料优化控制、双闪炼铜先进控制、阳极精炼优化控制、电解优化控制、制酸优化控制、渣包优化调度、渣选优化控制、质计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管理、环保管理、营销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智能决策等15个智慧应用模块的开发实施。
在整个智能工厂建设中,阳新弘盛铜业有限公司作为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有色")的下属子公司,共打造了23个智慧应用模块、15套智能装备系统以及全厂智慧中心。在1053平方米的集控大厅里汇聚了全厂火冶、电解、渣选、化工、公辅5大片区,38个工序的监视、操控内容,通过运用DCS系统、通信系统、23个智慧应用模块以及运行在生产现场的15套智能装备系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有色行业率先实现了大规模集控。项目对传统的分厂(车间)、工段、班组、岗位进行梳理、整合,确立了片区管理模式,实现了"片区-班组"的组织变革,取消分厂(车间)、工段的设置,优化了横向、纵向管理层级及机构人员。
据了解,大冶有色是我国五大铜原料基地之一,与中国恩菲均始建于1953年。70年来,两家单位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合作开发了诺兰达炉、铜绿山铜矿、30万吨顶吹铜冶炼、丰山铜矿等多个项目。本项目的建成投产,是大冶有色与中国恩菲实现的又一次深度合作,为有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指引了新的方向。
中国恩菲是我国有色矿冶技术的主要创源地之一,设计建成投产的有色、黑色、稀贵金属以及建材、化工矿山项目遍布全球,持续的创新发展支撑中国恩菲在有色矿冶技术领域保持着领先的地位。铜冶炼方面,中国恩菲在硫化铜矿、氧化铜矿、复杂铜镍混合矿、复杂铜钴氧化矿、复杂铜钴硫化矿、二次铜资源综合回收等领域均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掌握闪速、顶吹、底吹、侧吹、加压浸出、搅拌浸出、堆浸、生物浸出、焙烧浸出等多种铜冶炼工艺,设计建成了世界领先的顶吹、氧气底吹铜冶炼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生产线。
企业信息员园地
克胜集团坚持“四个优先” 践行科学发展
特约信息员:克胜集团 崔亚
日前,克胜集团在2005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四个优先”是集团践行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技术优先。在发展的战略途径上,坚持依托科技第一生产力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克胜高新技术工业园已投入2亿元,PMC、啶虫脒等新项目已投产达效,扫螨净等搬迁项目已顺利完成,吡虫啉已建成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被国家列为替代高毒农药专项的啶虫隆项目正在园区加紧建设。集团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投巨资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烟碱类化合物IPP的工作进展顺利,自主开发的多种新剂型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培育了持续发展新优势,增强了逐鹿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是坚持节约优先。在发展的方式选择上,自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升生产要素转换效率,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资源能源,积极生产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微乳剂等新剂型,减少苯、酮等溶剂用量,同时对水资源实行循环利用,对废弃物实行回收加工再利用,既使企业降本增效,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三是坚持安全环保优先。在发展的价值取舍上,牢固确立“责任关怀”理念,始终坚持QESH,将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思想与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园区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15吨废弃物焚烧设施的胜利竣工投运,为实现经营持续增长、确保生态持续改善的预期目标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四是坚持共赢共富优先。在发展的目标取向上,坚持加快发展,大力创造财富,向国家多交税,为社会多贡献,使企业多积累,让客户与员工得实惠,充分体现发展成果共享。近年来,集团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抓,销售业绩稳步提升,外贸出口供货值高速增长,其主导产品蚜虱净、扫螨净的年产量、销售额、利税、市场占有率等经济指标继续高居全国农药行业同类产品榜首。跨越发展带来了上缴税金、企业积累、员工收入的同步增长。
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在克胜集团
绿色化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呵护绿色,推进绿色化,就是按照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打造绿色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生产方式。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克胜集团是中国农化行业的著名企业,在发展的价值取舍上始终突出环保优先,率先在同行业中一次性通过国际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现已发展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化工行业先进企业、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江苏省优秀企业、明星企业、清洁文明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2005年,进入“全国化工企业500强”的克胜集团产值、销售、利润、税收等经济指标的实绩继续位居全国农药行业前列。
坚持投资品质,强化环保意识。集团秉承全球化工行业 “责任关怀”理念,明确提出“克胜的心愿—健康的地球”,并将呵护绿色、关爱生命的思想与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产业投资由传统化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绿色化工转变,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加大投入强度,优化生产环境。一方面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多年来,集团在“三废”处理设施上先后投资了3000多万元。2004年在克胜高新技术工业园又兴建了万吨污水处理厂、固废焚烧站,以及其它相配套的治理设施,污水管道实现了生产废水的集中排放和治理,并主动配合环保部门在总排污口安装COD在线监测仪、超声波流量计等“黑匣子”,实行远程适时监控。经历次检查检测,企业生产产生的“三废”,经先进设施处理后全部达到排放标准。多次为市、省环保部门开放“观摩现场”。另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着力打造富有生态内涵和优良人文环境的现代化绿色企业。集团高起点规划,相继新建了标准化厂房,并扩建4000平方米的厂区硬质路面,增加13000平方米的绿化草坪,使厂貌大改观,环境更优美,为生产绿色产品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一个投资2亿元、占地20万平方米的绿化、亮化、美化的“克胜高新技术工业园”,已经建成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吡虫啉生产基地,绿化率达40%以上。
推行清洁生产,硬化治本措施。集团一贯坚持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三废”总量。一是优选高效、低毒、友好环境的农药品种,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现有克胜系列产品均属于高效、低毒、轻污染的高科技含量产品。二是创新合成工艺路线。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全面提升农化生产的科技水平。经过连续技术攻关,主产品扫螨净、蚜虱净、金世纪等合成生产线都实现了清洁化,废水排放量较攻关前下降近30%,废渣产生量减少近60%。与此同时,工艺收率、产品合成纯度也有明显提高,取得了降废增效的双重效果。三是积极开发水剂、水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新剂型,减少甲苯、二甲苯、丙酮等溶剂用量,大大削减了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四是选用低毒、低残留原料。根据工艺对原料的要求,邀请环保专家、化工专家进行会诊,经过排查优选,先后排出20多类禁用、限用化学品目录,相应淘汰了一批供应商。五是推进现场清洁化。在生产车间强化杜绝“跑冒滴漏”的现场管理,不仅明显改善工作环境,还较好地减少交叉污染,实现了车间的“清污分流”。
坚持节约资源,践行循环经济。近几年来,集团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仅节水技改每年就节约费用70多万元,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新水取用率下降50%。加强冰机油耗控制,全年回收冰机油9500多公斤,回收率达88.8%。新建的废弃物焚烧炉通过回收热能再利用,全年节煤500吨。克胜塑业专门配套生产农药包装物,每年回收处理本企业的废桶、废瓶等废旧物品20多吨,既减少污染,又节约了生产成本。集团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