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06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06期

部委决策
 
中办、国办发文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大重点领域财会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从严从重查处影响恶劣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案件;加强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金融企业等的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
  《意见》要求,到2025年,构建起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基本建立起各类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财会监督法律制度更加健全,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督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在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财经纪律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针对财经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要求切实加大监督力度,为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提供坚强保障。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概括称,新时期财会监督的重点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二是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三是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
  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方面,《意见》提出,聚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落实财政改革举措等重大部署,严肃查处财经领域违反中央宏观决策和治理调控要求、影响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违纪违规行为,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对财经领域公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聚焦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加强基层"三保"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严厉打击财务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方面,《意见》提出,从严从重查处影响恶劣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案件,强化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问责。加强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金融企业等的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严肃查处财务数据造假、出具"阴阳报告"、内部监督失效等突出问题。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依法严厉打击伪造会计账簿、虚构经济业务、滥用会计准则等会计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意见》还提出,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代理记账机构等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聚焦行业突出问题,加大对无证经营、挂名执业、违规提供报告、超出胜任能力执业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强化行业日常监管和信用管理,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见》还提出,健全财会监督法律法规制度,及时推动修订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资产评估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增强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效果。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推动实施联合惩戒,依法依规开展追责问责。
 
央行部署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重点
 
  据悉,人民银行于2月10日召开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法制和基础性制度,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发展,提升债券市场韧性和市场化定价能力。
  会议认为,2023年要及时分析研判经济金融运行苗头性趋势性变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防控金融市场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保障金融基础设施高效稳健运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会议指出,要提高金融服务扩大国内需求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支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稳经济大盘政策工具存续期管理,支持项目落地建成。完善支持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机制,精准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融资配套机制,推动普惠小微贷款稳定增长。
  会议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拓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范围,推动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加强农业强国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动态监测分析房地产市场边际变化,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落实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16条政策措施,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会议要求,要系统性研究推进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法制和基础性制度,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强化债券承销、做市、投资者合格性等市场机制建设,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发展,完善金融债券宏观管理,提升债券市场韧性和市场化定价能力。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规范票据市场发展,加强黄金市场监督管理,推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和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稳健发展。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框架,深入推进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等对外开放。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面完成整改,加强常态化监管,支持平台企业健康规范发展。推动出台公司债券管理条例、修订票据法。
  会议强调,要围绕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要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前瞻性和趋势性把握,因时因势做好相应政策安排,推动2023年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工作再上新台阶。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最新标准落地
 
  据悉,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近日联合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与现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相比,《办法》拓展了风险分类的资产范围,提出了新的风险分类定义,强调以债务人履约能力为中心的分类理念,进一步明确了风险分类的客观指标与要求。同时,针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分类管理提出了系统化要求,并明确了监督管理的相关措施。
  《办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对商业银行自《办法》施行后新发生的业务,应按《办法》要求进行分类;对《办法》正式施行前已发生的业务,商业银行应制订重新分类计划,于2025年12月31日前按季度有计划、分步骤对所有存量业务全部按照《办法》要求重新分类。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办法》将风险分类对象由贷款扩展至表内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贷款、债券和其他投资、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等。《办法》还规定,表外项目中承担信用风险的,应按照表内资产相关要求开展风险分类。
  《办法》将金融资产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五类——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资产。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办法》另一变化在于进一步厘清了金融资产五级分类与会计处理的关系,明确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为不良资产。
  逾期天数和信用减值是资产质量恶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能有效反映债务人偿债能力。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办法》参考借鉴新会计准则要求,规定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应进入不良,其中预期信用损失占账面余额50%以上应至少归为次级,占账面余额90%以上应归为损失。
  从逾期天数规定看,现行《指引》对逾期天数与分类等级关系的规定不够清晰,部分银行以担保充足为由,未将全部逾期超过90天的债权纳入不良。《办法》明确规定,金融资产逾期后应至少归为关注类,逾期超过90天、270天应至少归为次级类、可疑类,逾期超过360天应归为损失类。《办法》实施后,逾期超过90天的债权,即使抵押担保充足,也应归为不良。
  此次修订中,《办法》更强调以债务人履约能力为中心的分类理念。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根据现行《指引》,风险分类以单笔贷款为对象,同一债务人名下的多笔贷款分类结果可能不一致,既可以是正常类、关注类,也可以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或损失类。
  《办法》规定,债务人在本行债权超过10%分类为不良的,该债务人在本行所有债权均应分类为不良;债务人在所有银行债务中,逾期超过90天的债务已超过20%的,各行均应将其债务归为不良。
  “需要指出的是,以债务人为中心并非不考虑担保因素。”上述负责人强调,对于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可依据单笔资产的担保缓释程度,将同一非零售债务人名下的不同债务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或损失类;对于零售资产,考虑到业务种类差异、抵押担保等因素影响,银行也可对单笔资产进行风险分类。
  《办法》另一显著变化在于提出重组资产的风险分类要求。一是明确重组资产定义,重点对“财务困难”和“合同调整”两个概念作出详细的规定,堵塞监管套利空间。二是将重组观察期由至少6个月延长为至少1年。三是不再统一要求重组资产必须分为不良,但应至少分为关注。对划分为不良的重组资产,在观察期内符合不良上调条件的,可以上调为关注类。四是对多次重组的分类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观察期内未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额还款,或虽足额还款但财务状况未有好转,再次重组的资产至少归为次级类,并重新计算观察期。
 
深交所修订行业信披指引
 
  据悉,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披露规则制度体系,提升行业信息披露针对性、有效性,深交所近日发布新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以下统称行业信披指引)。
  行业信披指引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突出特定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要求,是深交所以高质量制度供给推动提升行业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自2013年创业板推出影视、医药行业信息披露指引以来,深交所高度重视并持续完善行业信息披露自律规则,建立了深市和创业板两套行业信息披露指引体系,系统规范33个行业披露要求,行业信息的透明度与可理解性持续显著提升,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看懂、看清、看透上市公司,有效促进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发现。
  本次修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秉承监管促发展理念,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行业特点、系统总结前期行业监管经验、广泛听取市场各方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上市公司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对行业信披指引进行适应性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回应市场关切,优化经营性信息披露要求。鼓励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披露区域销售情况,强化土木工程建筑行业上市公司重大项目披露要求,适应性调整光伏行业定期报告披露口径。同时,在保护投资者知情权的前提下,适当平衡部分行业信息披露效果与成本的关系,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二是突出行业特性,强化ESG信息披露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对固体矿产资源、食品及酒制造、纺织服装、化工及电力等重污染行业,细化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信息披露要求,推动上市公司处理好业务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对固体矿产资源、化工、民用爆破等发生安全事故可能性较高、事故影响程度较大的行业,细化其重大安全事故披露要求,推动上市公司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三是强化规则协同,调整非行业信息披露要求。删除已由其他业务规则规范的定期报告一般性财务披露要求、行政处罚披露要求和环境披露要求,进一步突出行业性信息披露特点。统一创业板各行业重大合同披露标准并与其他规则保持一致。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交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践行"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和"四个敬畏、一个合力"要求,扎实推进《落实〈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工作方案》,持续优化自律监管规则体系,探索建立健全分层次、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夯实制度基础、丰富制度供给,助力增强市场发展动能,着力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台阶。
 
网下打新规则将生变
 
  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协会")研究制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证券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对此前规定进行完善优化补充,并向券商征求意见。
  为避免弃购情况发生,《意见稿》对一般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打新提出了现金资产规模要求,配售对象在证券公司开立的资金账户中资金余额应不得低于其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最近1个月末总资产与询价日前1个交易日总资产孰低值的1‰。
  《意见稿》统一了各板块打新私募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求,私募管理产品总规模要在10亿元(含)以上。机构投资者应配备新股研究、投资人员,统一了各板块配售对象投资实力的要求,市值门槛均为6000万元。
  此外,还加大违规行为处理力度,诸如网下投资者或其管理的配售对象多次发生违规情形,最长可列入限制名单36个月。
  统一各板块配售对象投资实力要求
  在此之前,协会曾制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注册制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等自律规则,并配套发布了一系列工作通知,持续强化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等板块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如今,为配合做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工作,协会对此前的规则进行完善细化,研究制定了《意见稿》。
  《意见稿》统一了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求。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下,需要网下投资者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鉴于实践中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风险管控体系不严、执行力度不足、投资决策缺乏稳定性、市场风险分散难度较大等问题,为减少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对证券发行一级市场的不利干扰因素,在充分借鉴科创板、创业板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统一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产品总规模最近两个季度应均为10亿元(含)以上,且近3年管理的产品中至少有1只存续期2年(含)以上的产品。
  在充分借鉴注册制试点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意见稿》进一步提高网下投资者专业定价能力要求。一是突出投资者的股票主动管理能力,明确资产管理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配售对象注册类型仅限于权益类、混合类产品;二是规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多层嵌套等方式进行套利投资以获得超额收益,明确资产管理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80%以上的资产应直接投资于股票、存托凭证、债券、货币市场工具。
  《意见稿》统一了对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配售对象投资实力的要求。结合当前各板块网下发行实践中对配售对象账户市值的统一要求,新规则对配售对象注册条件予以统一,明确除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养老金、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合格境外投资者账户以外,其他配售对象账户从证券二级市场买入的非限售股票和非限售存托凭证最近1个月末总市值应不低于6000万元。
  网下打新有现金资产要求
  《意见稿》对网下投资者主要业务环节提出进一步规范要求。
  一是强化合规风控要求。增加了机构投资者合规审查和风险监测监控方面的具体规定,明确初步询价环节网下投资者拟申购金额的具体确定标准和要求。同时,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下,配售对象获配金额不确定性增加,为避免出现一般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流动性管理能力较弱而无法及时缴款的情形,对一般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出了现金资产规模的要求,其配售对象在证券公司开立的资金账户中资金余额应不得低于其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最近1个月末总资产与询价日前1个交易日总资产孰低值的1‰。
  二是细化研究定价标准。为引导有专业能力的网下投资者在股票定价中积极发挥中枢作用,《意见稿》对机构和个人网下投资者定价依据作了进一步细化规定,明确要求机构投资者定价依据应包括基本面研究、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分析、估值定价模型等内容,个人投资者定价依据应包括估值定价方法、假设条件、估值参数详细说明及逻辑严谨的推导过程等内容,并对机构投资者最终报价的决策形式、依据和过程提出明确要求。
  三是细化禁止性行为种类。结合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实践经验,在对网下投资者违规行为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补充增加"网下投资者报送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通过嵌套投资等方式虚增资产规模""委托他人开展首发证券网下询价和配售业务,经行政许可除外""故意压低、抬高或者随意报价""未严格履行报价评估和决策程序审慎报价,及(或)定价依据不充分、未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理性报价"等违规情形。
  违规者最长将被限制36个月
  《意见稿》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取消主板针对特定情形首次违规的网下投资者可豁免一次处罚的规定,进一步统一各板块名单管理机制,将主板黑名单并入限制名单进行管理。
  针对网下投资者报送的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使用他人账户或多个账户报价、委托他人开展网下询价和配售业务(经行政许可除外)、投资者之间协商报价、与发行人或承销商串通报价、故意压低、抬高或者随意报价、未履行报价评估和决策程序审慎报价,以及无定价依据、未在研究的基础上理性报价等严重影响网下发行秩序的违规行为,通过延长网下投资者或配售对象被列入限制名单期限的方式,进一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网下投资者或其管理的配售对象多次发生违规情形,最长可列入限制名单36个月。同时增加对不适格网下投资者违规行为等的处理措施。
  此外,网下投资者或者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存在违规行为的,协会可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发送监管工作函、约谈、要求回应、作出声明等工作措施,或者谈话提醒、要求提交承诺、要求参加合规教育、警示、责令改正、责令所在机构给予处理等自律措施,通过进一步压实有关责任人员的主体责任,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提高执业行为的规范性。
 
财政部将视情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
 
  据悉,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更加有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今年减税降费、支出投向、地方债风险管控等多个方面进行前瞻研判。
  对于今年财政收支走向,刘昆指出,今年财政收入将恢复性增长,增幅不会太高,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
  刘昆称,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财政支出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主要参与者,刘昆表示,将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增活力、添动力。
  刘昆也强调,及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刘昆表示:
  一方面,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基建投资积极作用,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储备质量,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
  另一方面,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大力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关键是解决好不敢消费、不便消费、不愿消费等突出问题。推动稳就业、依靠就业创造收入,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升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强重点城市流通保供体系建设,畅通物流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持续释放消费需求。
  刘昆提到,统筹宏观调控需要,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政策组合工具,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比如,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小巨人"企业支持政策,加大对战略关键领域产业链和工业基础领域中小企业的支持。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依然被放在重要位置。刘昆介绍,要坚持"开正门、堵旁门",遏增量、化存量。完善常态化协同监管,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紧盯市县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隐性债务问责和信息公开。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分类转型发展,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坚持系统观念,高度警惕产业、金融等领域风险向财政转移集聚,支持做好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防范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部门要求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服务
 
  2月16日,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和债券市场融资支持作用。要加大对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资金支持。
  《通知》强调,金融部门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政治站位,把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工具,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交通物流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知》要求,对交通物流领域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群体,银行、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可根据客户经营状况和实际需求情况,按照市场化原则与客户自主协商对贷款(租金)进行展期;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可给予续贷支持。
  《通知》指出,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和债券市场融资支持作用。一方面,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底,将道路货物专用运输经营者、道路大型物件运输经营者、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道路货物运输站场经营者、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纳入支持范围,简化申请条件,按月申报再贷款。另一方面,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发放交通物流相关贷款。鼓励交通物流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降低发债融资成本、提升便利度。
  《通知》提出,要加大对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资金支持,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加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资交通物流项目的配套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落地"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水运物流网络建设等提供支持。
 
六部门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
 
  据悉,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等6部委日前印发《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提到,在每个省份选择2-3个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科学合理网格化布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3年上半年,试点城市完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试点城市进一步健全支持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展的配套政策,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和系统连续的诊疗格局,不断巩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到2023年底,基本形成系统集成的配套政策,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
  《方案》指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内部由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构成,在外部由若干协作单位共同提供医疗服务。集团外部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疗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作用;省级及以上医院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业务需要,作为一个或多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协作单位;鼓励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以牵头医院或协作单位的形式参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方案》指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负责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牵头医院重点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负责接收上转患者,并将符合下转标准的患者有序转诊到成员单位。
  《方案》指出,根据城市网格化布局情况,鼓励市级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和整合。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管理、医疗、患者信息安全有效地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智慧医联体。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核心,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同时,深化中西医结合。支持中医医院加入或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服务,鼓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促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
 
政策要闻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据悉,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1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真抓实干做好2023年重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既定目标任务,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四部门发布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促进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应急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对原《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能源规〔2020〕23号)进行了修订,于近日联合印发《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能源规〔2023〕80号,以下简称《办法》)。
  我国煤炭资源赋存地质条件复杂,灾害严重,安全生产压力大。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重点煤矿改造完善安全条件、提升防灾治灾能力,有力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推动煤炭安全增产保供取得明显成效。本次修订工作,主要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供应保障形势需要,优化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和安排方式,严格事中事后监管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
  修订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调整资金安排方式。为更好落实资金重点投向,将资金安排方式由切块下达改为打捆下达,资金安排与煤炭增产保供等政策落实情况挂钩,体现奖励先进、约束落后的政策导向。
  二是优化资金重点投向。专项资金在继续支持煤矿重大灾害治理的同时,鼓励引导煤矿加快智能化发展、加大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推广煤炭绿色开发、支持煤矿内的存煤设施改造,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促进煤炭安全增产保供。
  三是细化资金补助标准。煤矿安全改造坚持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资金来源以企业自有、银行贷款为主。单个煤矿安全改造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占比上限为25%,投资补助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商有关部门依据《办法》,做好煤矿安全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持续支持煤矿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安全生产。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今年中央企业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强调,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投资监管,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知》指出,2023年中央企业要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突出做好稳投资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投资风险,实现投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落实稳中求进,推动有效投资持续平稳增长
  《通知》要求,中央企业要深入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确定投资计划,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发展信心,合理安排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的主攻方向,加大战略类、发展类项目投资布局,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要按照"抓紧推动实施一批、系统谋划新增一批、提前研究储备一批"的项目推进接续机制,落实年度投资计划安排,围绕重点投资项目,做好要素支撑保障,加快开工建设,确保投资进度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坚持战略引领,着力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通知》指出,中央企业要服务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优势互补的央地合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要加大民生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积极参与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医药保障、应急产业等领域投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好存量项目、做优增量项目,谋划落地更多的"小而美"项目。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提升国际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突出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通知》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推动资源向产业链基础领域和高端环节集中,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加大产业和科技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强链补链重点项目,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加大在粮食、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建设,在有条件地区投资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
  加快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
  《通知》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融合集群发展,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绿色环保等布局力度,推动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平台企业引领发展。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以资本为纽带投资布局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投资风险
  《通知》还要求,中央企业要夯实企业防风险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抓好投资风险防范,加强投资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和流程管控。严控非主业投资规模和方向,不得开展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业投资项目。非房地产主业企业不得进行非自有土地的竞拍和开发,不得以控股方式开发自有土地。
  做好对外并购项目的前期论证和产业趋势研判,严禁并购高资产溢价、高负债企业,严控符合主业但只扩大规模、不提高竞争力的并购项目。
 
自主创新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揭晓
 
  近日,“2023首科新年论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创新模式”在京举办,《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在论坛上发布。
  本次论坛邀请来自政学研各界专家共同参与,围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创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论坛上,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和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共同为“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立揭牌,通过举办高层次政产研投论坛、开展产业研究和产学研对接服务,重点整合技术供给端、产业需求端、金融机构和政府资源,促进能源与材料技术的转化落地。
  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 北京多年居首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武汉市、天津市、西安市、合肥市、长沙市、成都市、珠海市、常州市、东莞市、无锡市、济南市、青岛市和重庆市。其中,北京连续多年保持第1;上海首次超越深圳,跻身全国第2;重庆市首次进入20强;东莞市和济南市重返20强。
  此外,36个省会与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偏高,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南京市、武汉市、天津市、西安市和合肥市。
  《报告》指出,当前,各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差距较大,创新资源配置和要素布局存在较大优化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改革,打破资源流动鸿沟,充分激发市场动力,真正释放创新要素活力。此外,面对国际形势和创新挑战,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形成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城市科技创新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建设人才友好型的创新城市。
  十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明显加速
  论坛上,“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2”(以下简称“首科指数2022”)发布,以“创新驱动北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回顾过去十年北京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和问题,并分析北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相关情况。
  十年来,北京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绩斐然。根据数据,2012-2021年,首科指数增长态势明显(如图1),总指数得分从2012年的98.73分增长到2021年的176.25分,增幅达78.5%,年均增长8.61分,可以说,自2012年以来,首都创新水平持续攀高,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明显加速,北京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首科指数2022”指出,创新驱动北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建设;以“两区”建设和科技冬奥为抓手,创新驱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根据“首科指数2022”,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扩大创新影响力,探索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其中,应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样板之城;应充分发挥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完善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创新新范式,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应全力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塑造创新型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探索国际创新合作新范式,深入嵌套到全球创新网络。
 
节能减排
 
国家能源局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月13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国家能源局将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
  一是围绕落实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预期,组织可再生能源试点示范,进一步推动风电光伏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适时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
  二是围绕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可再生能源法》修订;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建立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
  三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围绕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在工业、交通和住建等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
  四是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网投产,第二批、第三批基地项目陆续开工,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同时,要推动分散式陆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抽水蓄能布局优化,推动抽水蓄能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围绕县域能源生产、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指导地方全面启动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增加乡村清洁能源供应,探索建立农村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全部公开
 
  2月9日,江苏、内蒙古、西藏3省(区)公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至此,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全部向社会公开。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共明确整改任务2164项,根据调度情况,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1275项,完成率近60%,其余整改任务正在推进。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9年至2022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分六批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国务院部门和6家中央企业的督察。督察整改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被督察对象将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来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有关要求,被督察对象通过省级党报、电视台、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便于人民群众知晓的方式,及时公开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围绕督察反馈意见研究确定整改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并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实行拉条挂账、督办落实、办结销号。
 
全国首个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在长三角示范区正式实施
 
  据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简称示范区执委会)近日与上海市、苏州市、嘉兴市公共资源交易主管部门联合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目录(2022年版)》(简称《交易目录》),这标志着示范区率先探索公共资源交易的一体化,全国首个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正式实施。
  从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三地8类公共资源可依托上海市、苏州市、嘉兴市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进行交易,分别是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用水权交易、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和国有产权交易。
  示范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交易目录》实施,可以发挥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作用,在示范区形成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推动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成果在示范区率先落地见效。
  据了解,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3年底,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基本形成,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对其他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发挥。2022年8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公共资源交易主管部门签署《共同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内容。
  《交易目录》明确,公共资源交易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
 
浙江发布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实施意见
 
  据悉,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浙江省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实施意见》,这也是全国首个省域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对纳入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的区域、园区、企业、项目等主体重点给予授信支持,引导省级以上金融机构对接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及资本探索开发碳期货、碳期权及碳配额质押融资等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创新基于企业碳信息的"碳效贷""低碳贷""减碳贷""气候贷"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碳保险等绿色保险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向传统高碳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减碳项目提供信贷服务,合理控制"高碳低效"领域贷款,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浙江将引导民间投资与外部资金进入气候投融资领域。在省域内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对省产业基金支持、以PPP模式操作的绿色低碳项目,支持其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深圳出台十二条金融举措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联合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印发《深圳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从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金融服务两大方面提出了12条具体举措,通过进一步完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金融生态,助力提升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度的新能源汽车现代化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具备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年产值千亿企业1家,百亿以上企业5家,10亿以上企业超过2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超多强”的企业格局初步形成。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83.4%。
  深圳将进一步优化面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到2025年逐步形成“零部件原材料——整车生产——终端应用”全产业链金融布局。力争经过5年的时间,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跨境金融、保险保障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更加匹配,资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金融支持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深圳鼓励金融机构为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助力培育更多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的世界级领军企业。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动力电池企业扩优势补短板,支持电机电控企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长制”,运用供应链金融强化金融要素与产业链良性互动,促进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协同发展。服务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推广示范,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同时,深圳将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在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支持金融机构跨地区高效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契合产业数字化需求。在优化跨境金融服务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方面,鼓励银行协调境内境外分支机构资源,支持企业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和客群。
  此外,引导深圳金融机构搭建多层次融资渠道满足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优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降低企业风险损失。
  据了解,下一步,深圳金融管理部门将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加强与产业、财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推进支持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控,统筹发展与安全,指导各金融机构围绕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各项金融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资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禁售燃油车协议
 
  2月14日,欧洲议会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通过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协议。按照要求,到2030年,欧洲销售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较2021年分别削减55%和50%。从2035年起,欧洲销售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必须是零排放车型,即禁售燃油车。
  禁售燃油车是欧盟“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协议中的一部分。协议于2021年7月提出,2022年6月经欧盟议会表决通过,同月底由欧盟各成员国环境部部长表决通过。2023年2月14日经欧洲议会通过的这项协议将在欧洲理事会正式批准后生效。
 
劳动用工
 
2021年以来全国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1037万人
 
  据全国总工会2月15日披露,2022年,全总和各级工会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理念,不断扩大工会组织有效覆盖,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推行“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模式,深入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最大限度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1037万人。
  致力于使基层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不断夯实工会发挥作用的基层基础,全总在2022年实施了几项关键性举措。
  ——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兜底建”工作的指导意见》,面向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实现“兜得住、兜得牢、兜得好”为目标,通过三至五年努力,进一步建强做实“小三级”工会组织,有效打通制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的体制机制障碍。
  ——以推进互联网百强企业建会为牵引,努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台资企业、社会组织等建会,制定《关于加强互联网企业工会工作的意见》,推动美团、京东、网易、唯品会等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全部实现建会突破。
  ——在全国工会系统启动“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聚焦“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服务阵地强、制度机制强、作用发挥强”的目标,全总带头对口联系100个县级工会并安排1.5亿元给予重点支持,带动实现上级工会领导机关对全国2800多个县级工会对口联系指导全覆盖。
  ——集中开展“转作风、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专项行动,推动工会领导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2022年,各级工会投入专项保障经费2.9亿多元,下派蹲点干部1.7万人。
  与此同时,各级工会在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为广大职工提供精准帮扶和普惠性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快递、外卖等行业为重点,制定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推动美团、饿了么、滴滴等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就派单机制、配送时间、奖惩规则等事项开展协商;开展2022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服务季”活动、2022年度“暖途·货车司机职业发展与保障行动”,并大力加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等。截至2022年底,各级工会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建设服务站点11.17万个。
  值得关注的是,聚焦疫情对职工生产生活的影响,各级工会通过开展全国工会线上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等系列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为劳动者拓宽就业渠道。财政部、全总拨付9.6亿元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各级工会筹集“两节”送温暖活动款物36.26亿元,用于加大对困难职工的送温暖和帮扶力度。此外,全总推出助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20条措施,建立健全工会经费普惠职工长效机制。
 
海南拟扩大香港职业资格认可范围
 
  2月13日,海南省商务厅披露,为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服务贸易开放创新,促进琼港在专业服务领域深入合作,海南省制定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向香港开放专业服务市场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现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措施》提到,实施职业资格“港证琼认”,在已认可香港职业资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香港职业资格认可范围,允许取得认可香港职业资格目录内的人员,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后,以香港职业资格名义直接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内企业和居民提供相关专业服务。
  此外,《措施》拟鼓励香港银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分行或代表处,香港保险公司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或香港保险公司分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香港金融机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微软工业元宇宙团队已解散
 
  据知情人士2月9日透露,微软已经解散了其工业元宇宙应用团队,该团队约100名员工已全部被解雇。
  该团队成立于4个月前,旨在构建操作发电厂、工业机器人和交通网络背后控制系统的软件接口。
  微软上个月宣布裁员1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4.5%。
 
福特将在欧洲裁员3800人
 
  据悉,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2月14日宣布,未来3年将在欧洲地区裁员3800人,其中在德国和英国分别裁员2300人和1300人。
  福特公司表示,通胀高企、利率和能源成本上升促使公司裁员,这样做或有助于福特"重振欧洲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英国汽车市场不振和电动化转型也是福特实施裁员的重要原因。
  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英国汽车产量较2021年下跌9.8%;与2019年相比,跌幅达40.5%。
  福特此前表示,公司将加快电动化转型。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2年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在该地区汽车总销量占比超过10%;加上混合动力等车型,电动汽车在欧洲销量占比超过20%。
 
毕马威成为首家在美裁员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据悉,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2月15日表示,已经从美国咨询业务中裁减了近700名专业人员,这是由于近年来急剧增长的领域服务需求放缓。咨询业务的裁员人数不到该公司美国员工总数的2%。值得一提的是,毕马威是首家在美裁员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近年来,随着IT咨询和交易咨询的需求激增,四大一度开启招聘热潮。据毕马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毕马威在美国的员工人数增加了2000多人,达到35266人。
  如今,由于经济放缓、通胀高企和高利率,全球并购交易骤降,对交易咨询业务造成了严重打击。面对急剧增长的服务需求放缓,四大一直在努力控制成本。例如,安永以外部环境为由,削减了美国员工的假日奖金,同时也大幅放缓了招聘速度。根据股票研究公司William Blair的最新月度调查,四大事务所的招聘人数比一年前减少了50%。
  此外,毕马威一直试图通过推迟新员工的入职日期、削减差旅预算,以及将一些咨询人员调到审计和税务部门来降低成本。
 
富达投资宣布逆势扩招4000人
 
  据报道,美国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s)2月15日宣布将大举招聘,希望在今年年中之前填补约4000个新职位,这与华尔街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裁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该公司表示,新增职位将集中在客户服务和技术方面。根据一份年度报告,在此之前的一年,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已经进行了创纪录的招聘,目前员工总数达到6.8万人。
  在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和金融市场疲软之际,其他华尔街大型机构都在裁员。摩根士丹利去年12月宣布裁员1600人,高盛上月宣布计划裁员3200人,贝莱德宣布计划裁员约500人。摩根大通2月月裁减了抵押贷款部门的数百名员工,AllianceBernstein2月较早时裁掉了100多个工作岗位。
  美国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目前全球最大的专业基金公司。 其成立于1946年,其创始人是爱德华 C. 约翰逊二世,总部设在美国波士顿。它是推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帐户"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苹果聘请首位首席人力资源官
 
  2 月 9 日,苹果 CEO 库克在发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宣布,该公司将招聘首位首席人力资源官(Chief People Officer)。
  随着苹果决定新设"首席人员官"岗位,其零售主管的工作职责也将随之出现转变。苹果公司宣布解除零售主管 Deirdre O'Brien 的人力资源职责,任命 Carol Surface 为首席人员官。库克表示,Surface 将向他汇报工作,并于 3 月份开始在苹果工作。
  据介绍,这位 Carol Surface 曾经在拥有约 10 万名员工的医疗设备公司美敦力 (Medtronic) 担任负责人力资源的执行副总裁 10 年,她的到来宣示着苹果首位首席人力资源官的诞生。
  在美敦力之前,她曾在百思买担任过三年半的人力资源的执行副总裁,并在百事可乐从事过十多年的人力资源和人事工作。她拥有了卡斯尔顿大学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以及中央密歇根大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专业。
 
海信集团再换帅
 
  2月14日,海信集团宣布,林澜辞去董事长职务,集团总裁贾少谦接任。
  此时距离林澜从周厚健手中接过"掌门人"职务不足一年。与周厚健相同,林澜因选择退休卸任职务。
 
专家论坛
 
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据悉,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2月14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对我们发挥大国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之举,也是应对外部冲击,破解当下各种宏观问题,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有效手段
  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加快经济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要使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扩大内需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举措。通过扩大内需战略持续提升内需占GDP的比重,是抵御外部动荡、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超大经济体作用的必然路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改变内需占比尤其是消费占比不够高的格局,通过持续扩大消费率,为全面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消费需求在我国内需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2年保持在50%以上。但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80%左右和印度、越南等主要新兴经济体70%左右的水平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依然偏低。因此,从中长期角度来看,通过持续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能、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能够真正使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赢得主动。
  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破解各种深层次问题的关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发展阶段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问题,传统的数量型增长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政策难以解决大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全面启动供给侧的调整和改革成为关键之举。解决当前存在的增长质量不高、动力不足、结构不优等深层次问题,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当前和今后很多经济工作都需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只有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寻找到既能够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扩大当期需求的结合点。一方面,中国经济必须从短期和中期视角同时实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化解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正如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和协同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增长潜力和全球核心竞争力,改革的深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循环,创造良好的循环体系,有利于扩大总需求,提高各种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率,并在中长期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则通过稳定市场预期和宏观环境,为供给体系的质量提升和效率改善提供运行基础,从而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范围、实施周期、实施目标及实施主体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扩大内需更多强调宏观、短期和需求端,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强调微观、中期和供给端,前者大部分依赖于宏观调控政策,后者更多采取改革的方法,两个方面举措所达成的效果往往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我们要解决新征程上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在实践操作领域不能仅强调供给端或仅强调需求端,在政策举措上也必须超越传统的需求管理或供给调整,要求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政策端与制度端同步发力。首先,既要通过扩大内需持续对冲外需下滑带来的宏观经济不稳定问题,更要通过全面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面加速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全面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这就需要需求侧与供给侧、短期波动管理和中期增长战略相互配合。其次,新征程面临的大量复杂问题,都超越了传统的供给与需求、短期与中期的二分体系,需要综合施策,从深层次改革的角度为提高扩大内需的效率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好的制度基础,需要寻找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共同基点。例如,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和深化是国内循环高效运行的基础,而国内大市场的建设既需要改革的持续推进,也需要宏观经济的稳定,在进一步做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挥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再比如,要实现内需的扩大,宏观调控不仅要在策略上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更需要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宏观治理体系,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主体的激励机制。
  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牢牢把握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和原则
  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但二者各自实施的环节、落实的工具以及实施的主体都存在很多差异,统筹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基本手段和基本动力,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方向,以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我们进行扩大内需战略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指向。扩大内需的核心落脚点是宏观经济稳定,是通过内需的扩大对冲外部需求的下滑,通过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来强化国内循环的实力,进而提高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核心内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端进行深层次调整以提升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通过改革,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力提高微观主体的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等深层次关系的进一步优化,其落脚点依然要归结到高质量发展上,归结到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顺利构建上。
  其次,以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统筹发展与安全中稳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基本准绳,才能很好把握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是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解决国内大循环存在的各种断点和堵点,在供需平衡和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中实现国内循环的动态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必须在不断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在制度型开放与结构性改革、外需与内需等领域寻找到新的平衡,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科学兼顾发展和安全。
  第三,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风险,确保供应链产业链在极端状况仍然能够高效自主运转,其次是必须把握“进”的技巧,在把握好时度效的基础上,坚定推进结构性调整和深层次改革,在优化环境、打破垄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进展。在坚持稳中求进方法论的同时,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还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和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等工作策略。
  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实践中有序推进各项战略任务的实施和落地,抓住主要任务和任务的核心关键
  如何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和主动权”这个主题时,对如何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科学部署。必须抓住主要任务和任务的核心关键,在实践中有序推进各项战略任务的实施和落地。
  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规划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支撑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等三大重点任务,部署了27个方面扩大内需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如果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来看,集中体现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落脚点和核心目标。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补齐短板,特别是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全面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加大科技、人才以及创新的一体化建设。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
  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产业政策全面协调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通过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郭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光明日报2月14日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威的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始终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继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供给与需求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并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
  从理论上看,供给和需求是反映经济循环的两个基本要件,是分析和研究经济循环最为基础的一对理论范畴。供给必须以需求为牵引,需求必须以供给为依托,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从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来看,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反映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循环就是一个各类生产要素和产品或服务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动态运动过程。通过构建有效的市场供求机制,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和质量上实现有效对接和动态平衡,呈现出供给与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持续升级中完成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宏观经济治理角度看,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举措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可以看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有共同点,都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基本手段,均会影响经济增长,但也有不同点,在实现目标、期限长短和作用机理等方面有所不同,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者否认以逆周期调节为主要手段的需求侧管理。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一方面,需求侧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从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只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带来了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并奠定扎实基础。
  统筹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以下方面需要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应重点从供给侧发力扩内需,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实现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一方面,以有效需求牵引并刺激供给,但不能忽视市场竞争规律,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盲目扩大供给,以免造成资源配置失衡和无效;另一方面,以优质供给及时适应和满足需求变化并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促进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卡脖子”等问题为导向实现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对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第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但农村市场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领域。虽然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基数较低,但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更高,所以增长更快,潜力更大。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先,以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农村新基建,加快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扩大投资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将5G、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刺激农村新消费,通过搭建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康养为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平台,满足新的消费需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其次,积极引导广大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农村居民是培育内需市场的强大动力,但仅仅依靠现有农村居民又无法充分挖掘其市场潜力,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城乡消费投资市场的带动作用,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设在农村,促进市民与农民合作发展,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释放消费市场的潜力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重要基础”“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中等收入群体是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体系。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是把消费需求转化为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形成稳定持久消费行为的动力源泉。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是保证居民收入提高的前提,但要将收入的不断提升转化为超大规模的消费潜力,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另一方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破除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在已推出的放松大城市落户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公共招聘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举措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中小企业
 
一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回升
 
  据悉,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月15日公布我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9,比上月回升1点,扭转了去年初以来持续震荡下行态势,虽然仍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但上升幅度达到近两年来最高。
  分行业来看,随着疫情形势好转,1月8个行业指数全面回升,特别是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住宿餐饮业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上升明显,分别比上月上升1.7和1.8点,升幅最大;工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指数止跌回升;建筑业指数由平转升;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连续两个月上升。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一揽子稳增长及接续政策持续发力,企业开工率稳步回升,中小企业景气状况大幅改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说,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来看,当前中小企业运行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企业发展信心回升。随着疫情形势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加之春节消费回暖,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大幅改善。1月,反映企业信心状况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8.7,比上月上升2.1点。
  市场预期有所提振。1月,市场指数为80.7,环比上升0.9点。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8个行业国内订单和销售量指数、6个行业销售价格指数均上升。
  企业效益和投资意愿有所改善。随着生产经营恢复,以及原材料价格涨幅收窄,小微企业利润有所改善。1月,效益指数为74.0,比上月上升1.2点,反弹幅度较大。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8个行业效益指数均上升。同时,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和疫情形势明显好转,企业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增强,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意愿有所回升。1月,投入指数为82.9,比上月上升1.3点。所调查的8个行业中,7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上升。
 
经贸态势
 
美国将中国六机构纳入实体清单
 
  2月10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公告,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对六家中国实体出口美国先进科技。
  BIS称,这六家实体被纳入实体清单,是因为他们支持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航空航天项目,包括飞艇和气球和相关原材料和零件。
  这六家公司分别是:北京南江空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Nanjiang Aerospace Technology Co., Ltd.);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48th Research Institute);东莞凌空遥感科技有限公司(Dongguan Lingko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Co., Ltd. );铱格斯曼航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Eagles Men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EMAST); 广州天海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Guangzhou Tian-Hai-Xiang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山西铱格斯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Shanxi Eagles Men Avi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据了解,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其他实体均为公开资料极少的非上市公司。
 
欧盟委员会提出第十轮对俄制裁措施提案
 
  据悉,欧盟委员会2月15日提出第十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提案,将防止俄获得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并制裁为俄提供无人机的伊朗实体。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天通过视频发表声明说,新的制裁措施将进一步实施价值超过110亿欧元的对俄出口禁令,防止俄罗斯获得关键技术和工业产品,其中包括电子设备、专用车辆、机器零件、卡车和喷气发动机备件等。天线和起重机等可以直接提供给俄军方的建筑行业商品也将在受制裁之列。
  声明说,新的制裁措施将进一步限制军民两用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欧盟委员会建议对47种可用于俄罗斯武器系统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以及特定的稀土材料和热成像仪进行出口管控。
  声明说,伊朗革命卫队一直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因此欧盟将7个伊朗实体添加到制裁清单中。这是欧盟第一次把第三国实体添加到对俄罗斯军民两用制裁清单中。欧盟将随时准备列出更多向俄罗斯提供敏感技术的伊朗和其他第三国实体。
  欧盟委员会的提案需得到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生效。冯德莱恩呼吁成员国迅速通过新的制裁措施,从而与七国集团合作伙伴一起,在2月24日乌克兰危机升级一周年之前实施第十轮对俄制裁措施。
 
非盟执行理事会会议呼吁加快非洲一体化
 
  据悉,为期两天的非洲联盟(非盟)执行理事会第42届常务会议2月15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开幕,会议呼吁非洲国家加大力度推动非洲大陆一体化,齐心协力实现非洲的发展宏愿。
  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在开幕式上说,根据非盟《2063年议程》第一个十年规划(2014年至2023年)的执行情况,非洲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呼吁促进工业化并加速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代理执行秘书佩德罗表示,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将促进非洲大陆内部贸易增加,供应链更靠近本土,药品、食品和化肥等基本产品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同时,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给妇女和青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有助于减少不平等和贫困,并提高社会包容性。
  非盟首脑会议将于2月18日至19日举行。此次非盟系列会议的主题是"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年:加快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实施"。
 
2022年德国贸易顺差为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2月16日发布数据称,德国2022年的贸易顺差为797亿欧元,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数据显示,德国2022年的贸易顺差与2021年的1753亿欧元相比,降幅超过一半,部分原因是能源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
  数据表示,2022年德中贸易额为2979亿欧元,中国连续7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德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价值同比增加33.6%,达1911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德国对华出口的货物价值同比增加3.1%,为1068亿欧元,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843亿欧元。此外,美国、荷兰对德国2022年的贸易额分别为2478亿欧元与2336亿欧元,为德国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
  数据显示,2022年,数据处理设备、电气和光学产品是德国最重要的进口货物,其进口额为1478亿欧元,同比增长13.9%。机动车和机动车零部件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其出口额同比增长16.0%达2444亿欧元。
 
日本1月贸易逆差创单月新高
 
  据悉,日本财务省2月16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由于进口额增幅远大于出口额增幅,日本1月贸易收支逆差达3.5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34日元),创单月贸易逆差新高。
  统计显示,由于煤炭、液化天然气、原油等产品进口额显著增加,当月日本进口额同比增加17.8%至10.05万亿日元;出口额同比增长3.5%至6.55万亿日元,其中汽车、矿物性燃料、建筑机械等领域出口增幅突出。
  虽然日本1月进出口额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但当月进出口量出现下降。其中,出口量指数同比下降11.5%,进口量指数同比下降2.4%。
  专家指出,通常来说1月贸易逆差容易偏高,经季节调整后,当月贸易逆差水平与上月基本持平。随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大幅回落,日本贸易逆差呈缩小趋势。
 
投资视点
 
上海发布推动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提升发展实施意见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上海市推动四大工艺行业高质量提升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等四大工艺行业发展。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5年,上海四大工艺行业数字化、绿色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10家上海市级智能工厂、打造30个智能制造特色场景、突破50项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核心部件的本地产业链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5%以上、能耗成本平均降低15%以上。行业中50%以上企业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企业进入合规园区内,总体形成3个至5个特色产业园区与专业集群。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将贯通产品、工艺、工厂、园区等重点环节,实施五大重点任务,全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一是高端装备锻铸行动,推动产品装备向高端化、专业化升级,重点增强汽车、电子信息、能源动力、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部件供给能力。二是先进工艺提升行动,推动加工工艺向高效化、精细化升级。三是智能制造转型行动,推动生产流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技术改造、机器换人、设备换芯普及进度,促进柔性加工、模拟仿真、数字孪生、远程运维、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应用,建设一批具有四大工艺行业特色的智能制造示范场景、车间、工厂,加快企业上云用平台。四是绿色发展示范行动,推动制造管理向绿色化、低碳化升级,坚持绿色理念、打造绿色工厂,促进节能减排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普及,建设高效生产能力与低碳排放工艺。五是园区配套保障行动,推动产业布局向协同化、集约化升级。
 
天津市发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强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天津市结合国家《"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聚焦"十四五"时期天津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任务,于近日出台《天津市"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聚焦天津市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区位、港口、产业、科教等方面优势,围绕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双城发展格局,研究提出释放内需潜力的具体举措,为"十四五"时期天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据了解,《实施方案》共包括8个方面79项重点任务。
  一是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教育、体育、家政等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和模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充分释放内需潜在势能。
  四是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延伸,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五是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加快建立公平统一市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有效提高市场运行和流通效率,促进生产与需求紧密结合。
  六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国内市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七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持续优化初次分配格局,逐步健全再分配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内需发展后劲。
  八是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河北省出台企业上市行动方案
 
  近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河北省企业上市行动方案》的通知(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2023年,力争全省新增过会上市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5%以上,新增审核期、辅导期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10%、20%以上。
  根据《行动方案》,2023年河北省将继续聚焦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打造"培育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企业上市梯次推进格局。全省将用5年时间,努力实现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明显提高。2024年至2025年,力争年均新增过会上市企业数量较2022年同比增长30%以上,年均新增审核期、辅导期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20%、30%以上。2026年至2027年,力争年均新增过会上市企业数量较2022年同比增长40%以上,年均新增审核期、辅导期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30%、40%以上。
  《行动方案》指出,河北省将重点实施梯次储备"金种子"工程、专精特新"孵化成长"工程、融资对接"精准滴灌"工程、配套服务"优化提升"工程、辅导规范"加速助跑"工程及企业上市"提质扩面"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
  以"金种子"工程为例,全省将完善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入库标准,适时组织各市、雄安新区及省有关部门推荐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其中,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每年推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不低于400家、200家、50家;河北省科技厅每年推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不低于100家、50家;河北省商务厅、省国资委每年分别推荐本行业优质企业50家以上;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每年分别推荐本行业优质企业20家以上。河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对照入库标准,重点筛选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现代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融合创新、半导体技术等领域优质企业,统一归口纳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实施动态梯次管理。入库企业营收、净利润等基本财务指标达到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或全国股转系统创新层相应指标要求50%以上的将被列为重点培育对象。未来5年,河北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入库企业保持200家左右,其中重点培育企业保持50家左右。
 
黑龙江出台3个文件支持石墨产业发展
 
  据悉,为推动石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日前发布《黑龙江省支持石墨企业应用转化新技术实施细则》《黑龙江省支持石墨深加工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实施细则》《黑龙江省支持石墨尾矿综合利用实施细则》3个文件,拟对石墨企业应用转化新技术、节能改造、石墨尾矿综合等投资实施奖补,其中承担"破瓶颈"技术的石墨企业有望获最高500万元补贴。
  文件提出,黑龙江省将鼓励企业承接和转化解决制约石墨产业发展的一批关键共性"破瓶颈"技术,推动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承担"破瓶颈"技术并经第三方认定符合奖补要求的石墨企业,按其承接转化"破瓶颈"技术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房屋、厂房等土建等费用)10%给予事后补助,上限不超过500万元。
  同时,将对同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0-20%的石墨深加工企业,每户企业年奖励50万元,同产值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0%以上的,每户企业年奖励100万元。对上年度实际利用石墨尾矿总量达到1万吨的项目或企业给予20万元的补助,每增加1万吨,补助金额增加10万元,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杭州出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政策包"
 
  2月14日,杭州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文件")的通知,共涉及8大方面、64条举措。据悉,杭州市财政2023年预算安排资金除交叉重叠部分外,支持总额为480亿元。
  具体来看,本次"政策包"囊括了扩大有效投资、科技创新、五大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交通强国示范城市、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八大领域,围绕"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产业生态圈"等目标行进。
  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发展的"压舱石"。根据政策文件,杭州将贯彻落实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2023年抓好市重点项目850个左右,省重点项目150个左右,完成市重点项目投资2000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
  借力科技创新,杭州将目光聚焦于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的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提出,2023年,杭州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以上,技术交易额达到12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各2000家。在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基础上,杭州今年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226万元/亩、亩均税收达58万元/亩。
  另外,围绕现代服务业"两地四中心"建设,构建全国一流总部经济中心等路径,杭州提出"力争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以上"的新目标。
  着力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杭州在促进消费恢复向好的同时,积极抢订单拓市场,稳住外贸基本盘。政策文件明确,2023年,杭州将确保出口占全国份额稳中有进,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正式发布
 
  2月10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正式印发《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248个、总投资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
  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重点领域。其中,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90个、总投资2.3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00.9亿元;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81个、总投资58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4.5亿元;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7个、总投资67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3亿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21个、总投资105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4.1亿元;生态屏障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340.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亿元;对外开放项目6个、总投资22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4亿元;公共服务项目10个、总投资56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7.1亿元。
  今年,川渝两省市将继续强化协同联动,进一步健全跨省域项目推进调度机制,压紧压实各方工作责任,倒排建设工期,主动靠前服务,扎实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全力推动这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乘势跃升提供有力支撑。
 
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出台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
 
  据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管理委员会近日印发《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简称《办法》),对于在境外募资且仅有境外投资者作为出资股东或合伙人的试点企业,不对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做强制性要求。
  据了解,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以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为目标,充分依托"南宁渠道",坚持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打造公平、公开、可预期、风险可控的投资环境。在此背景下,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结合实际,借鉴海南、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经验和做法,制定了《办法》,以此来吸引和培育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人和境外资金来邕聚集,推动区域金融创新发展,促进广西引进和利用外资。
  在设立要求方面,《办法》提出,对于在境外募资且仅有境外投资者作为出资股东或合伙人的试点企业,不对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做强制性要求;对来自RCEP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试点企业,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下,降低相关要求,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减少相关材料,在申请设立、项目投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在运作经营方面,明确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的投资业务范围,允许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投资证监会、基金业协会许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的范围和标的,包括非上市公司股权及上市公司定增、协议转让等一级半市场交易等。
  试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应以国家鼓励类产业为导向,投资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试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在符合国家有关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下,可投资境内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所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直接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
  在扶持正常方面,试点企业人才可按相关规定申请认定南宁市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人才落户、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和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按规定享受落户奖励、办公用房补贴、经济贡献奖励等相关扶持政策。
 
福建出台"促消费"十条举措
 
  据悉,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日前联合福建银保监局出台《关于金融促消费工作十条措施》(下称《措施》),从金融支持居民住房消费、扩大汽车及餐饮文旅消费、创新新兴消费业态金融服务、优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做好促消费的支付、保险与数字人民币服务等五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为福建省促消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措施》称,要稳妥实施房地产信贷政策支持居民住房消费。各银行机构要合理安排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流程,全力支持居民首套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省内合格城市积极落实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政策,鼓励银行机构合理下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低居民购房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智能家居、绿色家电、建材、家装等大宗消费领域,设计专属中长期消费信贷产品,重点加大家装家居家电等大宗消费的信贷支持。
  在扩大汽车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方面,《措施》称,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适当下调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提高审批效率等方式,加大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购置消费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依托人民银行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对"两企两个"主体积极发放低利率的贷款资金,用于卡车货车购置消费与更新升级。
  为进一步激活餐饮娱乐文旅等服务业消费金融需求,《措施》要求结合省内"纾困贷"和各类"快服贷"产品,积极用好省级政策性分险资金池和财政贴息,加强对餐饮、娱乐、文旅、零售等受疫情冲击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纾困帮扶。支持银行机构对上述行业加大票据融资支持力度,简化优化贴现手续,降低贴现利率。
  围绕创新新兴消费业态的金融服务,《措施》提出,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做好农产品进城、家电下乡双向流通的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农村县域商业设施、乡镇商贸中心等信贷支持。持续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农村转移人口、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安居乐业需要。创新金融支持新兴消费业态和模式,引导探索推出更多符合消费新业态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适当降低融资成本。发展绿色消费金融服务,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推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措施》还要求,进一步优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做好促消费的支付、保险与数字人民币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线上金融产品供给,进一步优化无感支付、刷脸支付、扫码支付等无接触式支付体验;保险机构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加快推进保险线上化进程。《措施》提出,要挖掘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潜力,全面覆盖零售商超、民生缴费、交通出行、文旅医疗等多个领域,助力提振消费和实体复苏。
 
横琴五部门明确企业实质性运营标准
 
  2月14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务局、财政局、商事服务局、经济发展局、金融发展局联合发布《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实质性运营有关问题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就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实质性运营有关问题进行明确。
  这是进一步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也是助力实施合作区"三大工程",推动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质性运营 稳定合作区企业发展预期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企业要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除了主营业务要符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版)》之外,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进行实质性运营,可以概括为"四个在",即生产经营在合作区、人员在合作区、账务在合作区、财产在合作区。
  《公告》对实质性运营的具体事项予以明确,让企业吃下"定心丸",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准、扎根合作区发展有了更加稳定的预期。此外,《公告》还充分考虑合作区特殊区位和境内外人才流动高度便利化的实际情况,让政策执行更加科学合理。
  例如对于"人员在合作区",《公告》规定"根据企业规模、从业人员的情况,一个纳税年度内至少需有3名(含)至30名(含)从业人员当年度在合作区缴纳六个月(含)以上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这就有利于合作区进一步聚商气汇人气,提高就业、带动消费,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在维护市场主体权益方面,《公告》体现了"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提出享受优惠政策企业的实质性运营,采取"自行判定、申报承诺、相关资料留存备查"的管理方式,合作区税务局等多部门将加强事中政策辅导和事后风险防控。遇到难以界定的情况,将通过企业实质性运营判定工作机制研究确定,维护合法经营市场主体权益。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税务部门将结合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落实好实质性运营相关工作,一方面促进澳资企业及其他境内外优质企业在合作区扎根、成长,另一方面帮助市场主体更加公平、便捷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营造合作区公平、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实质性运营 夯实合作区产业发展基础
  在刚刚召开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合作区提出新一年将着力实施特色产业牵引、要素跨境流动、民生深度融合"三大工程"。实质性运营将促进合作区实体经济充分发展,助力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
  2022年以来,合作区专门成立实质性运营规则研究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横琴税务局,多部门共同推动制定实质性经营界定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指引,加快推进合作区实质性运营工作。
  据统计,2022年实际经营地在合作区的企业同比增长39%,月均新增涉税市场主体约400户,其中四大产业新登记总企业户数占比77.38%。辖区内企业增值税发票开票户数同比增长5.92%,企业职工参保人数和社保费金额稳步增长。在合作区注册运营的澳资企业超过5300户,同比增长约11.8%,注册资本总额突破1400亿元。
  此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元宇宙产业发展十方面税收措施的通告》等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密集出台,合作区产业聚集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当前,一批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符合合作区战略定位、有利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在合作区快速发展,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红利。2022年四大产业贡献税收同比增长9.1%,占税收比重达34.3%。2022年企业在预缴申报时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金额超10亿元。
 
郑磊:美元独霸型货币体系的解体
 
    据悉,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2月14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建立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基础上的国际货币秩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必将解体的宿命,1944年确定的这个体系,维持到了1971年,最终解体于1973年。人们通常将1971年美国总统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关键时点。《戴维营三天》揭秘了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这本书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史类著作,却具有文学作品的张力,构思也很巧妙。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三章篇幅解释了美国取消美元-金本位制的经济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刻画了参加戴维营秘密会议的主要人物,第三部分讲述了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细节。
  金本位制的延续
  在工业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角通常就是当时的霸权国家,比如英国和美国的货币,先后成为了世界主要贸易结算和储备通货。“二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霸主,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被确定为全球货币之锚,美元与黄金之间保持固定兑换比例,各国货币实际上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汇率稳定。如果其他国家拿自己手上的美元要求美国兑付黄金,美国财政部有义务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兑付。这就是“黄金兑付窗口”。美国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规则,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实力最强,1940年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全世界的80%。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很多优点,比如固定汇率对于恢复战后经济、开展国际贸易非常有利。但是,这个体系真正顺利运转的时间只有几年,之后不断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这个制度的僵化和不合时宜是本身存在的,美元要保持相对黄金不变的兑换比率并随时提供足量的兑换保证,要求美国持有不断增长的黄金储备。这个储备量必须跟得上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黄金改不了其通缩型货币的本质。美国战后确实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黄金储备,但是这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定者似乎远远低估了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另一个不合理之处是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在开放市场里,国与国之间货币的比价主要是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差距决定的,要长期将各国与美国之间国力变化保持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做到的。美国不可能永远是霸主,而各国与美国之间,以及各国之间都存在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的国力消长。
  国际货币危机
  1948年之后,欧洲在“马歇尔计划”支持下快速复苏,日本因提供朝鲜战争的战略物资,经济也快速增长。而各国货币疲软,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强化了美元的信用,各国普遍接受以美元进行贸易,美元从短缺逐渐变得过剩。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美元黄金窗口一直保持正常运转。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持续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贬值,各国政府和私人手中的美元也会跟着贬值。
  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是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另一个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球经济“黄金时代”,美国制成品出口增长了110%,而西德和日本则分别增长了200%和400%,日本同期的年增长率甚至高达20%以上。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企业向外大笔投资,美元大量流向欧洲,形成了巨大的“欧洲美元”。1955年,美国黄金储备为217亿美元,外国人手中的美元金额为135亿美元,美国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到了197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但外国人手中的美元却增加到400亿。如果像法国这类外国政府继续要求兑付,美国很快就会没有黄金储备了。显然美国最终将无法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承诺。这是一个灾难循环,为了避免美元贬值带来损失,其他国家就会要求美国回收美元,兑换成黄金来保值,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那位曾经铁腕加息控制美国通胀的保罗·沃尔克是改变美元货币体制的关键人物,当时他的职位是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早在1969年就对即将发生的货币危机进行了充分研究,在尼克松总统拒绝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管控,不愿意减少政府预算,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 “关闭黄金兑换窗口”就是在迫不得已时唯一的政策选项。这份报告在戴维营会议前,已经在尼克松总统和其重要幕僚间传阅和讨论过。直到大多数参与者认为确实无法通过让欧洲和日本开放市场和分担防务费用,也无法通过提高关税、控制美元流出、设立IMF特别提款权等方案解决问题时,尼克松总统最终冒着国家声望受损甚至国际货币体系解体的风险,做出了这个动摇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决定。
  根据笔者对“国际霸权周期”的研究,美国世纪的第一个康波周期也是在1970年左右结束。这是美国国力最强的大经济周期,而1944-1973年正好是这个周期的第二阶段。随着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开始进入霸主生涯的“中老年”阶段。美国当时依然强大,使得其国家信用完全可以支撑美元的发行。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元-黄金固定兑换关系已经名存实亡了。1971年美国做出的终止兑付黄金只是做出了正式确认。美国进入了吃国际铸币税红利的阶段。随着美国债务不断超越上限和美国经济结构导致的问题越来越难以化解,一个多元化的国际货币结算和储备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欧元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占比越来越高,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逐年上升,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时机逐渐成熟。也许,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进,多边国际货币会更快填补美元留下的空缺。
 
世行行长马尔帕斯宣布将提前离职
 
  据报道,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2月15日告知世行执行董事会,他将于今年6月30日之前卸任世行行长一职。
  马尔帕斯的世行行长任期原定于2024年4月结束。根据世行当天发布的声明,马尔帕斯未说明提前卸任原因,仅表示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马尔帕斯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名,于2019年4月出任世行行长,任期为五年。长期以来,世行行长人选由美国提名,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人选由欧洲国家提名。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当天发表声明说,美国政府将提名一位新世行行长候选人。
  美媒普遍推测,马尔帕斯提前卸任或与其关于气候变化的言论与拜登政府立场不符、引发后者不满有关。去年9月,马尔帕斯在纽约出席一场有关气候变化的活动时,拒绝承认燃烧化石能源的人类活动使全球迅速且危险地变暖。随后,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白宫"谴责"马尔帕斯上述言论。
  今年2月9日,耶伦在华盛顿出席智库活动时表示,包括世行在内的多边金融机构采取坚决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至关重要。
 
俄乌冲突下全球经济秩序面临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徐坡岭2月17日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已过去一年。这是冷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九轮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一系列挑战,制裁引发的反噬效应和溢出效应对欧洲经济、全球产业链和世界经济稳定也造成严重冲击。制裁压力下,俄罗斯经济表现超出预期,显现较强韧性,欧洲经济受制裁反噬陷入困境,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从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看,全球经济秩序面临深度调整。
  制裁下俄罗斯经济表现超出预期
  美欧对俄罗斯实施大规模极限制裁,其强度、范围和系统性不同以往。制裁由美国发起,欧盟跟进,参与制裁的国家和地区达48个。制裁措施密集,2014年至2022年2月22日,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2695项制裁。而从2月23日到4月21日,美欧新增对俄罗斯制裁措施9138项,截至2023年1月8日共12695项。制裁内容严厉,包括冻结俄罗斯央行外汇储备,把俄罗斯10余家最重要的银行踢出SWIFT系统,禁止使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交易等金融制裁,还包括对俄罗斯军工和民用实体经济部门实施全面出口管制,对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限价制裁,对俄罗斯企业、组织和个人制裁。
  在大规模制裁冲击下,俄罗斯金融市场2022年3月上旬出现严重混乱,卢布汇率贬值50%以上。国际结算和物流受阻,出口管制和禁运导致依赖国际供应链的企业生产停顿,而进口品匮乏和国内企业生产停顿引发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物价快速上涨。在此背景下,4月11日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俄罗斯经济将出现11.2%的负增长。同期,俄罗斯央行预测2022年GDP降幅为8%至10%。
  不过,俄罗斯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大大好于预期。根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监测,2022年7月后,经济降幅同比收窄,环比趋于稳定。随着经济运行趋于平稳,物价上涨得到控制,物价水平7月后逐渐稳定,9月后甚至持续下降,全年通货膨胀率为11.9%。受局部军事动员和人口外流影响,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低失业率,全年低于3.9%。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有所减少,但在物价补贴、提高最低工资等政策支持下,贫困率降至2013年水平。2023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俄罗斯2022年GDP降幅为2.2%。
  金融方面,俄罗斯金融安全、财政安全和国际收支安全未受到实质性危害。2022年4月1日俄罗斯实行天然气“卢布结算令”后,卢布汇率大幅升值,下半年稳定在1美元兑61卢布至70卢布的水平,高于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证券市场和银行系统在经历最初混乱后迅速稳定。数据显示,俄罗斯2022年1月至11月贸易顺差2698亿美元,经常账户盈余达2257亿美元,12月底国际储备超过5800亿美元。虽然财政因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动荡导致税收和发债能力受到影响,但油价上涨抵消影响并带来更多财政收入。2022年1月至10月俄联邦预算盈余1384亿卢布,11月底预算盈余高达5570亿卢布。12月完成大项目支出拨付后,全年预算赤字3.3万亿卢布,约占GDP的2.3%,完成预算规划。
  实体经济方面,2022年俄罗斯农业、住房与建筑业、居民有偿服务均实现增长。在投资领域,俄罗斯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三分之一的企业资本支出增加,只有18%的企业支出减少。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增长8%至10%。出口管制背景下的进口替代、提前启动计划的项目、联邦和地区投资支持措施、军工订单大幅增加等因素刺激了投资活动。
  在制裁压力下,俄罗斯经济表现超出预期,显现较强韧性。究其根源,主观因素方面,俄罗斯对美欧制裁有着充分准备。2014年后的进口替代战略、金融安全和财政安全建设、去美元化和试图摆脱能源依赖的努力,都为应对极限制裁冲击奠定了较好基础。为应对极限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合理的财政政策和针对性的金融货币政策,包括暂停执行中期预算、为财政安全筹集资金、快速的资本管制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利率政策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客观因素方面,俄罗斯经济的自然特征保证了其生存能力和自给自足能力;经济运行表现出国有战略企业主导和高垄断性,严格的战略产业保护和对外资的管控,出口管制背景下国内企业填补需求缺口等,为稳定和恢复实体经济奠定了基础;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联系松散,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传导率低,也是重要因素。
  但大规模制裁也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短期来看,金融制裁造成了短暂的市场混乱和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国际结算渠道中断,俄罗斯不得不搭建自己的国际结算和支付系统,并寻找SWIFT和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之外的其他结算渠道和支付货币,大大影响了国际贸易效率,提高了贸易成本。长期来看,是国际供应链断裂,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弱化。从产业链供应链角度看,俄罗斯主要出口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进口机电设备和电子产品,在全球生产链中主要是前向参与,缺少后向参与,形成了对国外高技术设备和投资品的高度依赖。美欧制裁措施中,一方面对俄罗斯实施技术封锁,另一方面通过脱钩和限价限制其能源市场,导致在商品和技术进口份额较高的行业中,计算机、芯片和智能设备、电子和光学产品、机械工业设备等首先遭遇短缺,俄罗斯同时面临多领域、多部门进口替代,需全面重组国内生产链供应链,且进口替代能力不足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如果把国家经济实力分为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对外影响力和外部强制力四个维度,尽管制裁没有对俄罗斯生存能力构成威胁,但也大大削弱了其发展能力。由于国际物流和管道基础设施受限,能源和粮食等战略资源外部市场受限,俄罗斯的全球影响力被大大削弱。
  大规模制裁冲击下,俄罗斯不得不实施结构性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方面,开始更加强调经济主权、技术主权和数据主权,致力于推动经济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和技术独立。不仅对传统优势产业如能源、农业、重化工业、航空航天等实施扶持和巩固,而且重点对运输物流、经济数字化和技术创新部门加大投资和自主能力建设。同时,对经济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政府干预和参与经济运行的体制设置、国民经济地理和区域布局进行调整。俄罗斯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进入国家干预和主导的新时代,动员型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2022年底,政府对投资和产业的主导基本成型,逐渐形成由政府干预和主导,市场机制辅助和引导的资源配置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具有有限竞争和适度垄断相结合、有限开放和产业安全自主密切配合的特征。
  反噬效应令欧洲经济不堪重负
  俄乌冲突爆发前,俄欧之间已形成非常紧密的能源和工业设备与技术互为依赖的分工关系。2021年欧盟进口了1550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包括1400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和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俄罗斯原油占欧盟原油进口总量的29%,天然气约占41%,同时与欧盟的贸易额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35.9%。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及其成员国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盟友一起对俄罗斯实施包括能源领域在内的九轮制裁,欧洲能源缺口逐渐扩大。在能源价格飙升、能源缺口不断扩大的冲击下,制裁引发的反噬效应令欧洲经济不堪重负。
  首先,通货膨胀飙升。在欧盟加速实施气候转型和减少排放的关键时期,石油、天然气等过渡能源是民众取暖烹饪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金属冶炼和化工等行业重要生产资料。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进一步破坏了国际供应链,加上能源价格暴涨,迅速推高了欧盟地区通货膨胀。2022年10月,欧盟和欧元区年通货膨胀率分别攀升至11.5%、10.6%,欧元区通胀率为1997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生产和生活成本上升是主要推手,从通胀构成看,能源对欧元区年通胀率贡献了4.44个百分点,食品和烟酒贡献了2.74个百分点。
  其次,民用燃气和电价大幅上涨,减少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削弱了私人、家庭消费能力。随着俄欧能源脱钩和全球能源价格上涨,欧洲天然气价格和电价快速上涨,加上俄乌冲突造成粮食供应冲击,食品价格也快速上涨,共同推高了民生成本。终端能源消费价格中,2022年7月至9月,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每月电价达到1月份的2.2倍至4.4倍。受物价上涨影响,2022年二季度欧盟和欧元区家庭人均实际收入环比分别减少1.2%、0.9%。
  再次,企业成本暴涨,导致大量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引发更严重的“去工业化”风险。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受打击最为严重。作为欧洲的产业链核心,能源成本分别占德国冶金、基础化工、玻璃制造、造纸、建筑材料等能源密集型行业成本的26%、19%、18%、17%和15%。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一方面加快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另一方面又未找到合适的替代能源,致使能源缺口扩大并快速传导至制造业的加工制造、物流仓储等多个环节,大幅提升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许多企业陷入困境。例如,作为德国天然气最大用户之一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暂停和放缓的生产计划分别达80个和100个,并在海外寻找和投资建设新生产基地。202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终值为47.8,法国、德国分别为49.2、47.1,均处于50荣枯线之下。德国哈勒经济研究所预测,2023年一季度德国企业破产案将激增。意大利零售业组织商贸联合会表示,2023年上半年该国将至少有12万家小企业濒临倒闭。基于此,高盛集团发表观点称,当前能源危机令欧洲面临大规模“去工业化”风险。
  最后,企业被迫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大量企业外迁。俄欧能源脱钩,欧洲机械制造业、化工行业、金属冶炼业等优势行业的企业不堪原材料价格暴涨等成本重负,开始调整供应链,不断向域外扩大投资、开拓业务。与此同时,美国能源价格优势显现,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对投资美国的企业提供巨额补贴,吸引欧洲企业赴美国投资。不少欧洲企业也追加了对中国投资,例如,巴斯夫公司大规模注资湛江,大众公司增加对中国投资等。欧洲“去工业化”担忧加剧,欧盟委员会不得不组织专门由能源政策制定者、能源供应商、消费者参加的圆桌会,讨论如何在能源价格高企情况下设立额外基金来保护消费者、家庭和企业,保护欧洲的核心产业。而围绕《通胀削减法案》等,美欧在贸易及产业上也摩擦不断。
  俄欧能源脱钩和能源危机引发了此轮“去工业化”,在俄欧关系难以回转情况下,欧洲应对手段和政策选择空间有限。一方面,欧盟的财政和金融体制,以及当前欧洲天然气价格的相对水平,决定了政府缺乏为企业提供充足能源补贴的财政资源。另一方面,濒临破产的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分散生产或重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来规避能源价格风险。若“去工业化”持续,将对欧洲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打击。
  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2022年12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22年统计手册》指出,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从2021年的5.7%降至2022年的3.3%,商品和服务贸易都将放缓。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疫情形势延宕反复和地缘政治冲突升级是主要原因。俄乌冲突引发能源价格暴涨,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资本外流和债务压力,对世界经济造成直接冲击。从宏观角度看,世界经济下行,全球实际需求低迷,导致国际贸易规模趋于萎缩。2022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2年国际货物贸易量增长3.5%,较2021年下降6.2个百分点。德国基尔研究所公布的基尔贸易指数显示,2022年10月经价格和季节调整后的国际贸易增长仅为0.3%,其中美国、欧盟、中国和俄罗斯出口增长分别为1.0%、-0.3%、2.4%和0.3%。
  在全球贸易陷入停滞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其中,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1.28万亿元,同比增长29.3%。在中国20多个主要贸易伙伴中,2022年中俄贸易额同比增幅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总额从2021年675.7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76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8%,进口总额从2021年793.2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114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4%。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2022年中俄1900多亿美元贸易总额中,来自中国的商品占俄罗斯总进口的36%以上,对中国出口占俄罗斯总出口的20%。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迅速采取措施应对,防止金融体系崩溃,并调整对外经济合作战略,扩大与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同时,能源价格上涨也是中俄贸易额大幅增长的促进因素。2022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3.4%,包括石油、管道天然气等,并加大了矿物肥料、木材、农产品和海产品采购数量。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大幅增长,主要包括消费电子产品、挖掘机、汽车、微处理器、服装、鞋和日用品,俄罗斯已增加对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和汽车的采购。国际金融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土耳其超过欧盟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教授丹尼斯·佩列佩利察表示,退出俄罗斯市场的大多数商品已被中国和俄罗斯的同类产品取代。进口增长的潜力仍然存在,特别是考虑到俄罗斯积极推进工业化,需要大量机床、设备、零部件等。2022年中俄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2023年增长潜力依旧巨大。
  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系统性影响
  从全球视角和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看,美欧大规模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长期负面冲击只是局部事件,对全球经济秩序发展的系统性影响更值得重视和思考。
  俄乌冲突升级和美欧对俄大规模极限制裁是3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转折点,正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在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里,全球经济逐渐形成了中美循环和俄欧循环的整体格局,并在开放和多边主义框架下推动着分工、专业化和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以俄欧“能源—制成品资本品”循环为例,俄罗斯向欧洲供应能源,获取资本品和消费品,欧洲则因为稳定和低成本的能源供应确保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利润空间,但俄乌冲突升级和美欧大规模极限制裁打破了上述循环。
  美欧在实施制裁过程中,一方面,无限制扩展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外延,在全球推行价值观贸易和小圈子合作,破坏原有国际分工模式,打碎了已有的全球生产链供应链。2022年5月,美国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该框架覆盖14个国家25亿人口,GDP约占全球的40%,主要内容涉及贸易、供应链、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规则或标准设立;2022年8月,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中美正常科技合作。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遏制与博弈,无疑会对全球贸易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产品和领域被无限放大。美欧在对外经济战略、国内经济运行方面推行经济安全化,拜登在2023年2月7日国情咨文中,甚至抛弃美加墨自贸协定精神,要求使用和购买美国制造。此前更是在《通胀削减法案》问题上与欧盟打起贸易战。美国抛弃了自己倡导的自由贸易,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秩序被破坏,世界经济的主题从发展优先转向安全优先。
  全球金融格局迈入历史转折点。美欧把SWIFT、美元等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结算公共产品武器化,引发很多国家警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遭到质疑和破坏,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信用受到伤害,替代性国际货币的重要性上升。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背景下,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美元作为外汇储备正被快速抛弃。俄罗斯在外汇储备中放弃了美元和欧元,转而支持黄金和人民币;中国和沙特阿拉伯2022年底首次用人民币支付完成重要交易;2023年印度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结算开始尝试扩大以本币结算;南非外长潘多尔对媒体表示,金砖国家正打造新的支付体系,以摆脱美元控制。而此前,石油结算一直以美元进行,将石油交易转换为使用本国货币结算正改变着全球金融格局。俄罗斯、中国、印度、土耳其等重要国际经济体选择减少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国际储备中的应用,替代性货币如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经济声望上升。目前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还难以撼动,但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正逐渐下降。
  全球贸易格局和流向发生转变。美国推动的价值观贸易和泛化的国家安全贸易,冲击着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特别是近半年来,美国拒不履行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美国在钢铝贸易中不正当使用反倾销反补贴的裁决,使得国际贸易规则受到破坏。与此同时,全球贸易格局和贸易流向正发生转变。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发生变化,东盟、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地位上升。另一方面,2019年以来美国从欧洲主要经济体(欧盟27国+英国)的进口额已连续4年超过从中国的进口额,美国对欧洲出口也持续上升。
  全球能源格局进入重组阶段。美欧对俄罗斯制裁措施中,欧洲与俄罗斯能源关系被“硬脱钩”。美欧推动的俄油限价、天然气限价,正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组。俄罗斯战略性重构能源出口的市场和方向,转向亚太和南方国家;美欧则利用制裁和对俄油限价机会,试图从产油国手中夺取能源定价权,石油输出国组织与美国的能源关系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的能源需求市场受到发达国家限制,不仅改变了油气供求的地缘政治经济结构,也使得全球特别是欧洲国家能源转型进程面临调整,全球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能被推迟。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俄乌冲突升级,军事对抗长期化和战场消耗,最终考验的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潜力,是持续供应战争物资的能力。这使得此前美国推动的重建制造业回流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组从模糊向清晰化转变。美国试图在推动制裁的过程中建立友岸产业和技术同盟,构建集团化产业链供应链。欧盟与俄罗斯能源脱钩伴随着产业脱钩。美国构建的IPEF、美欧打造的贸易与技术理事会,以及《芯片与科学法案》,都在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向集团化、友岸化和近岸化发展。
 
欧洲经济增长面临考验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2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5%,欧盟增长3.6%。此外,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1%,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正增长。这些数据虽好于市场预期,但也凸显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许多成员国接近零增长等现实难题。2023年欧盟经济复苏和发展依然面临多重考验。
  欧盟2022年取得的经济成绩,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欧盟经济复苏计划的拉动效果初显。2020年,欧盟推出7500亿欧元的"下一代欧盟"经济复苏计划。2022年,所有成员国都提交了实施方案,有26个国家获批准并开始实施方案,有些国家已开始申请使用第二笔资金。这一经济复苏计划涵盖绿色转型、数字转型、智能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社会和区域协同发展、疫情应对以及下一代青年和教育政策等六大领域,其中绿色转型、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发展是重中之重。大量资金在2022年涌入欧盟成员国,无疑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一项研究预测,该计划每年会提高欧盟实际GDP水平1.2至1.5个百分点。
  二是国际贸易增长显著。随着疫情形势好转,欧盟国家供应链得到部分修复,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2年1-11月,欧盟对外出口货物同比增长18.7%,进口增长44.8%。剔除能源等初级产品,制成品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6.3%和28.0%。该统计还显示,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场,2022年前11个月,欧盟27国对华贸易额为7898亿欧元,同比增长26.3%。
  三是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均有所提高。2022年11月欧盟资本品生产同比增长9%。2022年第三季度,欧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环比增长1.9%,人均消费增长0.7%。旅游业迎来"井喷式"增长,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酒店入住人数同比增长200%-300%。
  当前,欧洲经济亟须解决能源供应紧张、通胀居高不下、货币政策收紧等一系列挑战。能源方面,乌克兰危机以来,国际能源价格急剧上升,欧元区通胀率一度上升到两位数。这也导致欧盟经济的季度增长环比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减弱,到第四季度基本为零。国际能源署日前对欧洲2023年的能源供应形势"敲响警钟",认为欧洲不应因近期能源价格有所下降而放松警惕,敦促各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该机构预计,2023年欧盟面临约27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短缺,约占欧盟天然气基准总需求的6.8%。
  通胀方面,当前欧洲地区通胀水平依然居高不下。欧盟统计局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今年1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8.5%,连续3个月放缓。但这一数据仍远高于欧洲央行2%的中期通胀目标,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在持续上升,说明价格压力仍较大。欧洲央行近日宣布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并重申将维持资产负债表缩减规模,保持货币紧缩步伐。欧洲央行持续大幅加息虽有助于遏制通胀攀升,但同时将抬高借贷成本,抑制经济活动,欧元区经济短期内恐将表现疲软。
  在能源危机难解、通胀高烧难退、欧洲央行加息难停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预计2023年欧洲经济将进一步承压。如果通胀能够得到有效压制,下半年欧洲经济将有起色。反之,则有滞胀风险。
 
欧盟委员会上调今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
 
  据悉,欧盟委员会2月13日发布2023年冬季经济预测报告,将欧盟和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至0.8%和0.9%。
  此前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均增长0.3%。
  冬季经济预测报告维持2024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不变,分别为1.6%和1.5%。报告还预计,2023年欧盟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9.2%下降到6.4%,2024年将降至2.8%;2023年欧元区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4%降至5.6%,2024年降至2.5%。
  报告指出,欧洲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消费者和企业继续面临高昂的能源成本,核心通胀1月份仍在上升,将进一步侵蚀家庭购买力。由于通胀压力持续存在,欧洲央行将继续采取紧缩货币政策,这将对企业活动造成压力并拖累投资。此外,受地缘政治持续紧张影响,能源价格还可能继续攀升,进一步加剧通胀。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对今年经济增长前景和通胀下降比较乐观,但欧洲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乌克兰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
  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事务的委员真蒂洛尼表示,欧盟民众仍将面临一段艰难时期。在强劲逆风影响下,经济增长预计将放缓,通胀高企仍将对购买力产生影响。
 
欧元区2022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1%
 
  据悉,欧盟统计局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22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1%,较2021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9%;欧元区就业率在2022年第四季度增长0.4%,较2021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5%。
 
英国1月CPI同比上涨10.1%
 
  据悉,英国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1%,涨幅低于去年12月的10.5%,连续第三个月缩小。
  数据显示,交通运输、餐饮和酒店价格涨幅放缓是当月通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英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格兰特·菲茨纳表示,越来越多迹象表明,随着原油、电力等价格下降,英国企业成本"上涨速度正在放缓",但总体上仍处在高位,尤其是钢铁和食品行业。
  英国智库决议基金会研究部门负责人詹姆斯·史密斯说,英国1月通胀率继续下降符合英国央行预期,但仍处于两位数水平且高于许多发达经济体。此外,由于能源和食品价格居高不下,贫困家庭仍面临严重的生活成本危机。
  去年4月以来,英国通胀形势不断恶化,去年10月CPI同比涨幅达11.1%,创40年来新高,此后开始小幅回落。为控制通胀,英国央行自2021年12月以来已连续十次加息,基准利率升至4%。
 
日本2022年实际GDP增长1.1%
 
  据悉,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小幅增长1.1%,增幅明显小于上年。
  数据显示,2022年,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比上年增长2.1%;企业设备投资增长1.8%;住宅投资减少4.7%;货物及服务出口增长4.9%。
  从内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受全球经济放缓、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2022年日本货物及服务出口增幅受限,进口增幅扩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至负区间。去年,内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7个百分点,外需贡献为负0.6个百分点。
  当天同时公布的季度数据显示,受疫情再度加重等因素影响,日本经济在去年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后,第四季度并未明显反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仅增长0.2%,按年率计算增幅为0.6%。
 
经济学家植田和男将执掌日本央行
 
  据悉,日本政府2月14日向日本国会提交了人事案,提议由经济学家、前央行审议委员植田和男(Kazuo Ueda)出任下一任央行行长。新任日本央行副行长人选则为前金融厅长官冰见野良三(Ryozo Himino)和央行理事内田真一(Shinichi Uchida)。
  日本目前是全球惟一采取负利率的发达国家。不过由于日本的通胀持续走高,特别是工资上涨压力较大,市场普遍预期日本央行将逐步退出目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即将退休的现任行长、78岁的黑田东彦任日本央行行长长达近10年,是自1882年日本央行成立以来最"长寿"的行长。
  外界评价,这位新行长人选深知经济理论与复杂现实之间存在距离。
  植田和男是专攻宏观经济学金融理论的学者,现任日本共立女子大学经济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98至2005年期间,他曾在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任职,为日本央行1999年引入"零利率政策"和2001年"量化宽松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植田和男师出名门,MIT经济学教授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是他的博士论文导师。费希尔本人曾在2005年就任以色列央行行长,更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多位学生都是全球主要央行的领导者,包括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Bernanke)、欧洲央行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澳大利亚联储主席菲利普·洛(Philip Lowe)等。
 
菲律宾央行加息50个基点
 
  2月16日,菲律宾央行决定将主要政策利率上调50个基点。该决议从17日起生效。
  此次加息后,菲律宾的基准利率将达到6%。这意味着菲律宾人将被迫为其信用卡、汽车和房屋贷款以及商业资本等支付更多的利息费用。
  此次加息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菲律宾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通货膨胀率高达8.7%,高于央行的预测范围。
 
新加坡今年经济增长或进一步放缓
 
  据悉,新加坡贸工部2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该国GDP同比增长2.1%,全年经济增长3.6%。
  贸工部预测,2023年新加坡经济增长或进一步放缓,增速预计为0.5%至2.5%。
 
张锐:越南经济高增长奇迹之我见
 
    据悉,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2月14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外资以及由此沉淀出的出口构成了越南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坚,但也同时造就了越南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力量的脆弱性。企业融资与债务风险可能构成对越南经济正常增长的重大威胁。
  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且通胀情势不断恶化的2022年,越南经济的高速行进出人意外。数据显示,去年越南经济同比增长8.02%,不仅创造了近十年来的最快增长速度,同时还是25年来的最高纪录。横向来看,在亚洲国家中,越南GDP增速位列第一,即便是紧随其后的马来西亚与印度,其经济增速也要比越南落后一个百分点左右,至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恐怕很难有哪一个能与越南相提并论。
  消费内需与出口外需联袂同向发力构成了过去一年越南经济增长的双重引擎。数据显示,2022年越南社会消费品和服务零售总额为5679.9万亿越盾,比上年增长19.8%。按照越南国内9950万的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消费支出5680万越南盾,内需力量十分活跃。另一方面,2022年越南出口额达37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6%。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越南出口商品中有8个商品组的成交额占到整个出口总额的70.1%,其中以外国企业为主的电话和组件、计算机电子产品和组件占到越南总出口额的30.8%,而且2022年越南实际使用外资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3.5%,说明外资在推动越南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短期观察,越南经济逆势增长应当归功于越南政府高效合理的经济组合政策。一方面,越南在2022年率先放开对疫情的管控,赢得经济增长的先机。在中国较早前持续推进“动态清零”政策的背景下,许多投资中国的外国企业基于不确定风险预期将产业转移到越南,构成了对越南经济的有效增量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数额为11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减弱了越南盾的下行压力,越南货币当局赢得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全年升息只有两次,实体经济由此获得了及时与充沛的流动性供给,企业融资与经营成本也得以在较低水平状态展开。此外,2022年越南与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积极参与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CPTPP),越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口径进一步扩展。
  长期审视,从越南正式启动革新开放的1986年算起,越南经济其实高速增长已长达36年,年均增速6%以上。因此,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越南经济的高增长实际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结果。继越共六大明确了经济革新的方向,七大又确立了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总方针,而八大则敲定了革新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变革思维与创新政策驱动下,越南在国内不断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得该成分比例达到了目前的30%,与此同时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外资的引进力度,从而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同时,越南还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如取消公务员终身制,取消城乡户籍二元制,成立独立的工会等等,从而使得政府对市场的管制与干预成本不断降低,并由此带动微观经济的日趋活跃。数据显示,2022年越南加入和重新加入市场的企业总数达到20.83万家,同比大幅增长30个百分点。
  不得不承认的是,除政策资源发动外,越南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与要素禀赋优势特别是人口红利优势对越南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越南劳动力成本较低,生产工人平均月薪不到中国工人工资的一半,从而对境外企业能够产生相当强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越南有5050万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之比高达51.3%,同时人口结构中的年轻人口基数庞大,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高达56%,劳动数量供给充沛和劳动质量的弹性较高。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判断,已经接续了15年的越南“黄金人口”期有望延伸至2038年。
  的确,长达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去年国内经济的大力度回升让越南看到了未来可以拥抱更大殷实成果的光明与希望。按照越南政府敲定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1.8万美元,到2035年成为中上收入国家,204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对应收入设定目标,越南政府提出2025年之前经济年均增速应达到6.5%-7%,未来10年GDP持续保持在6%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动态预测仅仅是一种主观判断,客观过程中越南经济所遭遇到的扰动与掣肘因素可能会复杂得多。
  短期看,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风险并未消失,而且有可能继续发酵与升级,加之疫情还会反复,全球供应链势必因此遭遇接续冲击与破坏,越南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另一方面,进入2023年美联储虽然降低了升息的力度,但继续加息趋势仍在,对越南盾构成进一步压力,同时也压扁了越南货币当局的政策伸展空间;此外,美元升势放缓甚至贬值下行的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重拾升势,进而带动越南通胀上行。数据显示,至今年一月,越南消费者价格指数已连续4个月高于政府目标4%,其中一月份高达4.89%,越南官方也将年度通胀率调高至4.5%。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越南政府将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降至6.3%。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做出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产出增速将从去年的3.4%放缓至2.9%,尤其是作为越南产品最主要外需市场的欧美国家经济可能进入衰退周期,越南的出口所受到的打击将超出预期。数据显示,在出口已经出现连续两个月的萎缩之后,进入今年以来的降幅趋势还在继续扩大,其中最新的一月份越南出口额同比下降21.3%,比前一月高出7.3个百分点。而出口贸易的趋向疲软实际对外国直接投资起到信号作用,今年一月越南吸收FDI仅有16.9亿美元,同比下降19.8%。
  外资以及由此沉淀出的出口构成了越南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坚,但也同时造就了越南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力量的脆弱性。正如不少专家指出,类似越南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实质是一种“套利模式”,即技术、管理和市场都是现存的,只需要把别人的产能接过来,这样当然容易产生高速增长,只是技术与管理等要素并不是属于自己,且市场与产能也带有明显的竞争性与不确定性,一旦比较优势不再,经济增长就会发生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就市场角色而言,越南其实处于欧美“雁形模式”中雁尾的部分,这个模式中,雁头是提供技术和资金的,雁翼是提供高新技术产业的,而雁尾则主要提供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这个模式中,越南待得越久,就会越来越被定格在这个位置上,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转型。
  显然,表面上看越南虽占据着人口红利以及面向外资所释放的激励政策优势,但其实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构成还是以低端的密集型产业为主,即便可以见到高端制造,也是由外资所操盘;同时在出口结构上越南也是以服装、家具和汽车配件等加工组装产品为主,虽然存在着超百亿的货物贸易顺差,但越南的服务贸易逆差也同时高达百亿,且只要出口结构得不到升级,越南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就难以继续改良与长久持续。另外,任何一个经济体融入全球产业链与国际分工网络并不只有外资对本土市场的进入,还有本国资本在全球市场的主动进攻与积极布局,但问题是,继去年全年同比下降29.4%,今年一月越南企业对外投资再次同比下降16.3%,显示越南融入国际市场的脚步并不非常顺利。
  最后须强调的是,企业融资与债务风险可能构成对越南经济正常增长的重大威胁。数据显示,借助于低利率环境,越南国内的房地产公司在2020年及2021年通过发行私募债券进行了大口径融资,很多债券将于2023年到期,但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越南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力度,融资渠道被快速收紧,在基于对冲通货膨胀的紧缩货币政策持续背景下,如果相应的房地产融资政策很难放开,行业流动性短缺危机很可能冲击整体实体经济的增长节奏;另外,越南的所有外部债务总额达到了1750亿美元,外债总额达到该国际储备资产比例的173%,且绝大部分为企业美元债,随着美联储的继续升息,偿债压力将继续增大,一旦发生违约,就必然对越南的国际市场融资成效构成反噬。
 
投资分析点评
 
▲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出资2.57亿元战略投资湖南裕能
 
  2月9日,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保投资")披露,近日,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出资2.57亿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裕能"),这是2023年以来中保投资公司落地的第一个新能源产业投资项目。湖南裕能已于2月9日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湖南裕能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中保投资表示,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是除地方政府和员工持股计划之外最大的外部战略投资者。本次投资是中保投资公司战略性布局新能源行业的重要一步,是保险行业与新能源行业的有效协同,更是中保投资公司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践行习总书记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科学指引的一次有益探索。
 
▲天成自控4亿投建汽车座椅项目
 
  2月10日晚间,天成自控(603085)公告,为进一步加快乘用车的客户开拓和产能建设,满足安徽滁州及周边乘用车整车企业客户的供货需求,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公司拟投资设立一家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天成自控的主营业务包括乘用车座椅、航空座椅、工程机械与商用车座椅、儿童安全座椅等各类座椅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
  同日,天成自控还公告与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投资协议书》的进展。公告显示,为了能够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规模,提升公司在滁州及周边地区座椅产品的供应能力,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提升在该地区产品销售服务的质量,公司预计投资4.1亿元,建设年产60万套新能源汽车座椅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
  据悉,天成自控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建设年产30万套新能源汽车座椅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其基地的坐落地点与东风、吉利、小鹏、通用汽车等整车厂临近,更有利于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减少运输成本。
  天成自控披露的2021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旗下的四大板块业务中,工程商用车业务对营收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乘用车业务,再次是航空业务和儿童座椅业务。
  天成自控判断,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为新兴汽车座椅企业在行业内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由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供应链建设不受传统供应链体系的束缚,更具开放性,为新兴座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据悉,目前天成自控已经是威马汽车等新造车企业的座椅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座椅领域逐步打开了市场空间,而这也是驱动公司继续加码新能源汽车座椅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万科A拟定增募资不超150亿元
 
  2月12日晚间,万科A(000002)定增方案出炉:公司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0亿元,用于旗下1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预案,万科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开展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0亿元,发行数量将不超过11亿股,占目前万科总股本的9.46%。目前,万科本次定增尚无确定的发行对象,发行的最终价格也将根据发行对象申购报价的情况协商确定。
  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未出现在提前确定的增发对象之列。投行人士分析,这或是受再融资规则所限。根据2020年起实施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不是控股股东的第一大股东不属于董事会可提前确定的发行对象。因此,深铁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但非控股股东,即使有心参与此次定增,也无法在当前阶段就被提前确定为发行对象。
  从募投项目来看,本次募集的150亿元资金中,105亿元将投入到公司旗下1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属于资本性支出;45亿元计划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募集资金总额的比例未超过30%,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将获得资金补充的11个万科房地产项目,分布于广州、郑州、西安、成渝等重点区域,目前均处于在建状态。除长春、鞍山两项目已部分交付外,其他的9个项目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陆续交付。
  据了解,去年11月底,证监会宣布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被业内解读为射出支持房企融资"第三支箭"。万科作为最早响应的企业之一,在去年12月,股东大会即已审议通过了议案,授权董事会全权处理增发股份事项,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增发新股数量为不超过公司已发行的A股数量的20%。
  "第三支箭"发出后,已有华发股份、福星股份等多家上市房企披露定增方案。此次万科150亿元定增如能顺利发行,将成为地产行业股权再融资重启以来最大规模的定增案。
 
  ▲吉利旗下极氪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
 
  2月13日,吉利旗下电动车品牌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30亿美元。
  本轮融资由Mobiley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五家生态伙伴参投。资金将主要用于极氪产品及技术研发、全球化业务发展和用户体验提升。
  吉利于2021年推出极氪品牌,截至2023年1月31日,累计交付超8万台。2023年,极氪计划推出两款全新产品,并进入欧洲市场,实现新车交付量翻倍增长。极氪目标是,到2025年,销量达到65万辆,在高端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
 
  ▲天域半导体获新一轮融资
 
  据悉,碳化硅(SiC)外延晶片企业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东莞市天域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域股份")近日获得近12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比利时基金、广东粤科投、南昌产业投资集团、嘉元科技、招商资本、乾创资本等。
  本轮融资资金将继续用于增加碳化硅外延产线的扩产以及持续加大碳化硅大尺寸外延生长研发投入。
  而在2022年6月28日,天域股份还宣布相继完成了第二轮和第三轮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工作,其中,第二轮战投为比亚迪(002594)、上汽尚颀等,第三轮战投为海尔资本、晨道资本、东莞大中和申能欣锐等。
  天域股份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第一家从事碳化硅外延晶片市场营销、研发和制造的民营企业。2010年天域股份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共同创建了碳化硅研究所。
  目前,天域股份已开始IPO之路。据悉,2023年1月19日,天域股份上市辅导备案获证监局登记受理,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辅导期至5月。
  天域股份控股股东为李锡光,直接持有公司29.05%股权,合计控制公司40.15%股权。另外,比亚迪、华为旗下哈勃投资等均在天域股份股东名单之列。
  天域股份为国内最早实现6英寸外延晶片量产,20 kV级以上的厚外延生长实现,缓变结、陡变结等n/p型界面控制技术,多层连续外延生长技术的企业。与此同时,公司也已提前布局国内8英寸SiC外延晶片工艺线的建设,正积极突破研发8英寸SiC工艺关键技术。
 
  ▲多瑞医药暂缓核心产品首发募投项目
 
  据悉,因核心产品醋酸钠林格注射液陆续从各地方医保目录中调出,多瑞医药(301075)1月份公告,预计2022年净利润将出现明显下降。2月16日晚,多瑞医药再次公告,将暂缓实施年产1600万袋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三期)项目,原因是该项目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22年上半年,醋酸钠林格注射液销售收入1.42亿元,占多瑞医药收入的76.84%,系公司的核心产品。
  目前国内共有5家企业取得了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的批准文号。根据米内网中国城市公立医院数据库,2021年多瑞医药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90%。
  2021年9月,多瑞医药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净额4.82亿元。拟实施的最重要的募投项目,即年产1600万袋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三期),计划投入募集资金超过2亿元。项目预计2023年12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月16日晚的公告显示,公司原计划启动该项目后续建设,但由于项目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对该项目进行了重新论证,认为该项目继续实施后的预期效益将存在不确定性,拟暂缓实施该项目。后续公司将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年产1600万袋醋酸钠林格注射液(三期)项目"的后续实施计划。
 
  ▲立中集团拟8.1亿投建新能源车零部件等项目
 
  据悉,立中集团(300428)2月14日晚间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包头盛泰、包头四通与包头市东河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投资协议书》,拟在东河区投资建设年产500万件新能源车轻量化零部件智慧生产线项目、年产150万只绿色超轻质铝合金车轮智慧生产线项目。本次投资8.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4.05亿元,流动资金约4.05亿元。
  据介绍,该项目将利用盛泰零部件公司现有72亩尚未使用土地,结合包头盛泰工厂统一规划建设,打造集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和铝基稀土合金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兼具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立中集团包头产业园。
  按照项目建设计划,500万件新能源车轻量化零部件项目计划2023年2月份开始立项,项目分三期进行建设,202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150万只车轮智慧工厂项目计划2024年1月份开始立项,2025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
  立中集团表示,本协议的签署,将集中包头市当地原材料、能源、政策等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新能源车轻量化零部件和铝合金车轮轻量化业务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立中集团是专业从事铝合金及铝合金高端应用的国际化企业集团,目前已实现了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再生铸造铝合金、铝合金车轮三大细分行业的引领,是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完整产业链公司。同时公司正积极布局锂、钠电池新材料领域,进一步实现公司产业链的双向拓展。
  伴随着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立中集团近年来也是频频出手展开投资。例如,立中集团2022年7月31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资不超过15.8亿元,用于山东立中新能源锂电新材料项目(一期)、墨西哥立中年产360万只超轻量化铝合金车轮项目等。
  2022年2月8日晚间,立中集团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立中车轮与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当日签署《大冶汽车轮毂生产基地项目投资合同书》。
  立中集团2021年7月30日晚间公告,拟自筹资金投资建设新能源锂电新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氟化钠(电子级)等。
 
    ▲海优新材拟13亿元投建光伏胶膜产品项目
 
  2月14日晚,海优新材(688680)公告,拟与江西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项目合同书。公司计划在当地投资建设20GW光伏胶膜产品生产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3亿元。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4.65亿元,二期投资8.35亿元,二期投资为流动资金投入。
  按照计划,该项目达产后将形成2亿平方米的胶膜年产能,可对该区域周边组件厂提供配套服务便利。
  海优新材去年年底公布了股票发行预案,公司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11.3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中的3.16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另外8.2亿元分别用于年产2亿平方米光伏封装材料生产建设项目(一期),上饶海优威应用薄膜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光伏胶膜生产项目(一期)(即上饶项目)两大项目建设。
  除了此次披露的上饶项目,海优新材去年6月曾通过发行可转债方式,投资建设浙江嘉兴、江西上饶两大项目。两个项目的产品均以EVA胶膜、POE胶膜为主,其中,浙江嘉兴项目年产能2亿平方米,江西上饶项目年产能1.5亿平方米。
  由于此次公布的定增投资项目与去年的可转债投资项目在产品和产能上较为相似,交易所在对海优新材定增事项进行审核时,也问及是否存在重复建设情形。
  对此,海优新材回复称,从产品类型来看,本次募投项目新增产能为公司主营业务光伏胶膜产品,与公司现有产品及前次可转债募投项目(即嘉兴、上饶项目)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形。
 
  ▲海辰药业终止定增事项
 
  2月14日晚,海辰药业(300584)发布公告,终止定增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
  2022年6月,海辰药业(300584)发布预案,拟定增募资不超过4亿元,投向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及抗新冠原料药关键中间体建设项目,同时布局新能源和新冠药两大热门领域。
  但筹划大半年后,海辰药业的定增计划宣告终止。
  海辰药业的公告称,自披露发行预案以来,公司与相关中介机构等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目前,综合考虑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及投资项目实施计划等诸多因素,经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审慎分析后,决定终止本次发行。
  海辰药业原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3600万股公司股份,拟募集资金合计不超过4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4大项目建设,其中1.8亿元投向肥东固体制剂建设项目,8000万元投向年产5000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建设项目,7000万元投向年产150吨抗新冠原料药关键中间体建设项目。另有7000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及药品研发项目。
  作为主要从事化学制剂、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研发、产销的公司,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对于海辰药业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之所以开展跨界布局,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所处的医药行业受行业政策变化影响较大,随着医药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药品审批、质量监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措施的实施,给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海辰药业认为,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亟需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拓展业务范围。而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发展火热,海辰药业认为,该锂电池项目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及较高的回报率。
  在回复交易所审核问询函时,海辰药业曾表示,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与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对生产人员要求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均采用化学合成工艺,均属于精细化工产品。因此,公司可通过人员内部调配等方式实现生产经验与该项目的对接、共享,公司生产经验足以支撑该项目的实施。不过,随着定增事项终止,海辰药业上述跨界项目也将一并终止。
 
  ▲景旺电子拟30亿投建PCB智能制造项目
 
  据悉,景旺电子(603228)2月15日晚间披露,计划在江西信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新建高多层PCB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并在信丰县人民政府辖区内设立全资子公司,具体负责项目建设运营。
  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预计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约20亿元以上。
  景旺电子主要产品品类有硬板、软板、软硬结合板和金属基板等,在汽车电子领域深耕多年,与Tier1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厂商均有合作。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行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该公司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产品应用较为广泛,包括自动驾驶、车身控制、智能座舱等领域。动力电池方面公司提供软板方案替代传统的铜线束,并提供BMS模块的PCB综合解决方案。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PCB生产地,占全球PCB产业的比重已超过50%。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PCB行业市场容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景旺电子深耕行业近30年,在此番投资30亿新建项目前,该公司在建的珠海高多层和高密度板项目已于2021年投产,项目建成后将丰富公司的高端制造产品线,满足市场对于终端电子产品日益轻薄化、智能化、小型化的需求。
 
  ▲中国能建拟定增募资不超150亿投多个新能源项目
 
  据悉,中国能建(601868)2月15日晚间披露,拟定增募资不超150亿元,投向中能建哈密"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湖北应城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及乌兹别克斯坦巴什和赞克尔迪风电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据披露,中能建哈密"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镇的东北处,总装机容量1500MW,其中光伏1350MW、储热型光热150MW,按照"光热+光伏"一体化模式开发建设。根据项目进度安排,该项目预计于2025年12月30日前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80.82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30亿元。
  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站址同样位于新疆,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西南侧距离吐鲁番市鄯善县约65km。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GW,包括900MW光伏发电项目和100MW光热发电储能项目。该项目预计于2025年6月30日前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61.12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30亿元。
  在海外新能源发电项目投资方面,本次募投的乌兹别克斯坦巴什和赞克尔迪风电项目业主方为ACWA POWER BASH WINDLLC、ACWA POWER DZHANKELDY WIND LLC。该项目是业主方与乌兹别克斯坦外投部、能源部议标开发的IPP项目。项目总装机1GW,工程内容主要包括158台6.5MW风机,两座33kv/500kv升压站以及两条总长约290.5公里的500kv架空线路。
  据披露,中国能建已与项目业主方签署《EPC合同》,项目合同总金额为9.97亿美元,预计毛利率为7.09%,拟使用本次募投资金25亿元。
  中国能建表示,随着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不断发展,其国内用电需求不断提升。项目建成后每年将新增发电量约35亿千瓦时,将显著改善当地电力短缺现状。同时项目是中国能建在乌兹别克斯坦签约的大型陆上风电EPC项目,该项目将进一步树立中国能建在乌兹别克斯坦及中亚市场的新能源承包商龙头地位。
  本次中国能建募资还拟用于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中心工程、一体化算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及绿色算力枢纽智慧运营平台。该项目总投资41.81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15亿元。
  此外,募投项目之一的湖北应城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在具备大容量盐穴的应城地区建设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总投资18.37亿元,拟使用募集资金5亿元。
  公告显示,中国能建还拟以本次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充实资本实力,降低资金成本和经营风险。
 
  ▲五矿金通拟参与ST东洋重整
 
  据报道,ST东洋(002086)破产重整事项有了新进展。2月16日晚公司公告,五矿金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金通")与公司签署《重整投资意向协议》。
  五矿金通作为重整协调人,有意向设立专项私募投资基金,并联合其他投资人共同以重整投资人身份,参与ST东洋重整投资。认购公司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合计为公司注入不低于10亿元资金。
  在本协议签署后,五矿金通拟发挥其重整投资经验及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重整进程,协助公司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汇报,推进公司重整受理。
  ST东洋表示,本次协议的签署有利于推动公司尽快进入重整程序。如果公司顺利实施重整并将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将有利于改善公司财务结构,化解债务危机,恢复及增强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促使公司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今年1月披露的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ST东洋预计亏损12亿元至16亿元。但公司表示,受大健康事业部营业收入增长影响,公司收入有大幅增长。
  五矿金通的控股股东为五矿证券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2022年8月,ST东洋股东山东东方海洋集团有限公司、车轼、朱春生、北京盛德玖富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曾与五矿金通签署《表决权委托协议》,将其所持公司股份的全部表决权、提名和提案权、参会权等委托给五矿金通行使。
  目前,五矿金通在ST东洋拥有表决权股份数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2.02%。去年,ST东洋还聘任了具有五矿金通工作经历的吴俊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不过,ST东洋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与五矿金通等四方签订的《债务重组与化解协议》遭到部分董事反对。
 
  ▲协鑫集成20亿元投建12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
 
  2月15日晚,协鑫集成(002506)公布了12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20亿元投资计划。这是继去年10月计划80亿元投资20GW光伏电池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后,协鑫集成的又一重大光伏组件项目。
  公告显示,协鑫集成该项目初步选址于江苏省阜宁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约230亩,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规划用途主要为建设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及生活配套设施等。项目总投资估算约20亿元,初步项目预计于2023年10月30日之前投产。
  受益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及能源安全战略背景下带来的旺盛市场需求,全球光伏维持高速增长。根据CPIA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提升59.3%,在所有发电方式中新增装机排名第一。根据相关机构预测,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可达350GW,中国2023年光伏装机预计120-130GW,欧盟2023年光伏装机预计60GW。
  协鑫集成表示,本次新建阜宁12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可加快公司高效光伏组件产能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为支持该项目,阜宁经开区管委会将成立专门服务班子,全过程服务,为该项目提供优良的建设、生产、经营环境,并协调办理项目立项、环评、安评等审批手续以及生产经营手续。同时,管委会将依法依规开放在管辖区内的光伏应用场景,对辖区内的户用、工商业屋顶等分布式光伏(含政府机关、公共建筑)支持使用该项目产品。在厂房及配套设施正式交付乙方项目公司前,管委会还将协调在项目地附近为该项目公司人员提供150套员工宿舍,2年内免租金。
  据协鑫集成介绍,2023年开年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材料成交价整体相较2022年第四季度已逐步回归合理水平,进而对光伏需求产生持续催化。部分光伏项目已启动组件采购,组件企业排产边际上行。由于光伏产业链成本的整体下行,推动光伏产业链利润重新分配,组件环节的盈利情况有所提升。
  本次新建阜宁12GW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将以规模化、集中化、专业化及智能化满足主流及新型高效光伏组件市场需求,将有力地支撑公司光伏主业终端战略的落地,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
  除该项目外,协鑫集成于2022年10月宣布与芜湖市湾沚区签署投资协议,计划总投资80亿元,在当地建设20GW TOPCon光伏电池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项目。
 
▲茅台集团再增持贵州茅台
 
  2月10日晚间,贵州茅台(600519)发布公告,当日,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茅台集团)和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茅台技术开发公司)联手增持股份。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茅台集团自2014年3月以来,再次出手增持自家上市公司。按照此前计划,此次增持将不设价格区间,茅台集团和茅台技术开发公司累计增持金额最高可达30.94亿元。
  最新公告显示,茅台集团和茅台技术开发公司分别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增持148330股和6200股贵州茅台股票,合计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0123%。
  进一步来看,上述增持主体茅台集团是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茅台技术开发公司是贵州茅台股东,同时是茅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据了解,此次增持不设增持价格区间,增持主体根据股票市场以及公司股价等情况择机实施增持计划。其中,茅台集团拟增持金额不低于14.86亿元,不高于29.72亿元;茅台技术开发公司拟增持金额不低于0.61亿元,不高于1.22亿元。在2月10日增持实施后,茅台集团持有贵州茅台6.78亿股股票,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4.0074%;茅台技术开发公司持有2781.83万股公司股票,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2145%。
  需要指出的是,贵州茅台上一次获控股股东增持还要追溯到9年之前,2014年茅台集团曾增持150.82万股。再往前看,2010年茅台集团首次出手增持4.16万股,随后截至2011年5月6日,累计增持42.27万股;2012年,白酒企业陷入"塑化剂超标"风波,茅台集团于当年12月增持45.25万股,截至2013年6月11日,此次累计增持53.49万股;2013年9月~2014年3月期间,茅台集团累计增持贵州茅台191.49万股,此后近9年时间未曾再实施增持。
 
  ▲雄韬股份百亿投资协议收关注函
 
  据悉,在雄韬股份(002733)2月13日公告105亿元投资计划后,2月14日早间,深交所向雄韬股份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在锂电池和钠电池领域的技术、资金、人才、客户等资源储备情况。同时,雄韬股份要结合锂电池和钠电池领域的市场供求关系、行业竞争情况、平均盈利水平等方面,说明在这些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投资相关项目的可行性。
  2月13日,雄韬股份公告称,公司与湖北荆门京山市政府签署《投资框架协议》,计划投资总额约105亿元建设新能源电池产业园,生产15GWH锂电池和10GWH钠电池。
  公告显示公司计划总投资105亿元,2023年启动一期5GWh锂电池生产项目,3年(2023-2025年)内完成项目整体建设,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5.97亿元,货币资金为15.23亿元。
  雄韬股份主营化学电源、新能源储能、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主要产品涵盖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三大品类,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
  雄韬股份称,公司是京山为落实荆门市"十四五"规划,争创国家氢能源示范市,重点招引的"回归经济"领军企业。雄韬股份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张华农也曾公开表示是"土生土长的荆门京山人"。
 
  ▲宁德时代与福特将在美国建电池工厂
 
  据报道,美国福特汽车2月13日宣布将与中国供应商宁德时代合作,在密歇根州建造一座价值35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福特表示,这家位于密歇根州马歇尔市附近的工厂将雇佣2500名工人。该厂预计将于2026年投入生产,每年将生产足够40万辆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福特将从宁德时代获得电池技术。
  对于上述报道,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宁德时代已接受美国福特公司的合作邀约,将为其在密歇根州的电池工厂提供筹建和运营服务,并就电池专利技术进行许可。"
 
  ▲中矿资源拟取得URT锂矿项目51%权益
 
  据悉,中矿资源(002738)2月13日晚间公告,公司与 Lithium Century LLC(下称"世纪锂业")及蒙古国籍自然人Tsogbat Manj、Urnaa Manj、Ganbaatar Samdan 签署投资性《框架协议》,公司拟出资合计2000万美元通过收购和增资取得URT锂矿项目51%权益。
  Tsogbat Manj、Urnaa Manj、Ganbaatar Samdan 合计持有世纪锂业100%股权,世纪锂业持有蒙古国Tuv省URT锂矿项目100%权益。
  中矿资源的公告称,世纪锂业主要从事蒙古URT锂矿床的勘探、开发和开采,URT锂矿项目的探矿权面积为332.02公顷。
  中矿资源的主要业务为锂电新能源原料开发与利用业务、稀有轻金属(铯、铷)资源开发与利用业务、固体矿产勘查和矿权开发业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锂矿的开采,锂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铯铷矿的开采,铯铷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中矿资源2022年2月8日晚间公告,全资子公司香港中矿稀有拟以基准对价1.8亿美元现金收购AMMS和SAMM合计持有的Afmin100%股权和Amzim100%股权。交易标的Afmin和Amzim合计持有Bikita公司74%权益,Bikita公司主要资产是位于津巴布韦的Bikita锂矿项目。Bikita正在实施内部重组和股份回购注销,若最终内部重组获得政府审批且股份回购注销实施完毕,则公司将持有Bikita公司100%股权及相应关联债权。Bikita锂矿项目处于生产阶段,主要产品为品位高、杂质低的技术级透锂长石精矿和铯榴石精矿。
  该次交易完成后,可增加公司的锂矿矿产资源储备,提高公司锂盐业务原料自给率,保障公司锂盐业务中长期原料稳定供应,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据中矿资源2022年7月19日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香港中矿稀有取得了津巴布韦竞争管理机构关于同意该次交易的批复。该次交易的对价已经全部支付完毕,交易涉及的 Afmin100%股权和 Amzim100%股权已经交割完毕。
  中矿资源今年1月19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净利润32.5亿元-37.5亿元,同比增长482.21%-571.78%。在谈及业绩预增原因时,中矿资源曾表示,公司锂盐生产线的原料端已于2022年开始使用自有矿山供应的锂精矿,自有矿的使用比例在逐步提高,公司采选冶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已初见成效。公司加拿大Tanco矿山自2021年10月恢复锂辉石采选系统后,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了18万吨矿石/年生产线改扩建。公司于2022年收购了津巴布韦Bikita锂矿100%权益,充分发挥Bikita锂矿现有70万吨/年选矿产能的同时加快新产能建设,进一步保障公司自有锂矿的供应。
  中矿资源在2月13日晚的公告中表示,取得URT锂矿项目51%权益有助于公司继续扩大矿产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锂盐业务原料自给率,保障公司锂盐业务原料多渠道供应,增强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州仪器拟投110亿美元新建晶圆厂
 
  据悉,美国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NASDAQ:TXN)继续扩充12英寸晶圆产能。2月15日,德州仪器宣布,将投入110亿美元,在美国犹他州Lehi市新建一座12英寸晶圆厂。
  新工厂预计将在2023年下半年动工,最早有望于2026年投产。这将是犹他州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经济投资。德州仪器称,该项目将直接产生约800个内部工作岗位,以及数千个间接岗位。
  德州仪器是全球知名半导体大厂,尤以模拟芯片见长。模拟芯片指负责处理自然界温度、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的芯片,制程上通常以成熟工艺为主。半导体行业调研机构IC Insights统计的全球模拟芯片厂商排名显示,2021年,德州仪器位居榜首,市场占有率为19%。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不计入晶圆代工厂商,德州仪器是2021年全球第八大半导体厂商。
 
  ▲巴菲特减持近九成台积电股票
 
  据报道,美国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日前披露的信息显示,该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减持近九成芯片制造商台积电股票。
  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月14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将持有的台积电股份从第三季度的约6000万股削减至约830万股,减仓幅度高达86%。报告并未披露大幅减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建仓仅一个季度便大幅减持台积电股票。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该公司持有的台积电股份价值超过40亿美元。
  受此消息影响,纽约股市台积电股价15日下跌超过5%,跌至每股92.76美元。
  报告还披露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去年第四季度投资组合的其他变化。目前,该公司最大重仓股仍是苹果公司。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昊华科技拟收购中化蓝天100%股权
 
  据悉,昊华科技(600378)2月14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向中化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中化蓝天52.81%股权,向中化资产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中化蓝天47.19%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化蓝天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昊华科技拟向包括外贸信托、中化资本创投等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本次交易前后,昊华科技的控股股东均为中国昊华,实际控制人均为国务院国资委。本次交易不会导致昊华科技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另外,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对方为中化集团和中化资产,本次募集配套资金部分所发行股份的认购方包括外贸信托和中化资本创投,上述主体与上市公司均为中国中化控制的企业,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虽然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尚未最终确定,但预计本次交易将达到重大资产重组的标准,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本次重组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两化"合并。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化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经国务院批准,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2021年5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设立中国中化,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股权共同划入新设的中国中化。
  中化蓝天即为中化集团下属公司,中化集团持有中化蓝天52.81%的股权,为中化蓝天的控股股东。
  中化蓝天主要从事含氟锂电材料、氟碳化学品、氟聚合物以及氟精细化学品等氟化学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总数达百余种,几乎涵盖整个氟化工产业链,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昊华科技作为我国领先的氟化工企业,主要从事高端氟材料、电子化学品、高端制造化工材料及碳减排业务等。高端氟材料是昊华科技的核心业务之一,同样也属于中化蓝天的主要业务领域。
  通过本次重组,昊华科技将置入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进一步丰富氟化工产品线,完善产业链布局。昊华科技与中化蓝天也将有效实现氟化工业务的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增强优势互补,将在采购、生产、研发、销售等方面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杉杉股份、吉翔股份实控人郑永刚离世
 
  2月12日晚,杉杉股份、吉翔股份发布了实际控制人郑永刚逝世的公告。
  目前,郑永刚实际控制企业超过420家,其中包括杉杉股份和吉翔股份两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超520亿元。
  此前,2月11日下午,杉杉控股发布讣告,杉杉企业创始人、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因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于2月10日逝世,享年65岁。
  郑永刚1958年出生,祖籍浙江宁波,目前仍担任杉杉股份董事长,上海市宁波商会会长、上海新沪商联谊会会长、甬商总会联席会长等职务。据去年新发布的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郑永刚以125亿元的身家位列第1864位。
  杉杉股份12日晚间公告表示,郑永刚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力,带领杉杉股份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其后引领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和持续创新,成功转型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郑永刚创立杉杉34年,是时尚产业、锂电池材料、光学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开拓者,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
  吉翔股份表示,郑永刚为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在公司的战略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郑永刚倡导"正直、负责、创新、担当"的企业价值观,对旗下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公司凝聚了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经营人才,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对于经营方面的影响,吉翔股份表示,郑永刚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除间接持有公司股份外,生前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其离世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正常履职,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正常进行。
  杉杉股份方面称,根据《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公司董事会由11名董事组成。因郑永刚逝世,公司董事会成员减少至10人,未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董事会最低人数。公司将根据公司章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成相关董事补选及重新选举董事长的工作,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目前,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团队成员正常履职,公司经营业务正常开展。
  近年来,郑永刚逐步退居幕后,杉杉系核心平台杉杉控股自2018年起就由郑永刚之子郑驹担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2019年9月,郑驹出任杉杉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副总裁),后于2020年1月升任杉杉集团总经理(总裁)。
  据报道,郑永刚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1月12日,杉杉企业召开2023年度经济工作会议。郑永刚主持会议并作主题报告,他表示:"2023年,我们要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聚焦负极材料、偏光片和永杉锂业,以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为核心,不断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继续做减法、去杠杆,加快处置非主业资产。"
 
  ▲新华联系1.39亿股长沙银行遭法卖
 
  2月14日,湖南新华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新华联建设")持有的长沙银行(601577)约1.39亿股股份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结束司法拍卖,长沙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长投控股")最终耗资10.06亿元竞得该笔股权。
  以长沙银行总股本计算,长投控股竞得的该笔股权占比约3.46%。据了解,长投控股成立于2021年7月,是长沙市政府出资,市财政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定位为长沙市金融发展平台、资本运作平台和产业引导平台。
  此前,长沙市财政局已直接持有长沙银行16.82%股权,此番拍卖落槌后,长沙市财政局控制的该行股权占比将升至20.28%,稳居第一大股东。
  长投控股官网披露,"十四五"期间,长投控股将逐步整合市属金融资源,构建完善产融共生新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地方金控集团。
  据了解,新华联建设系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华联控股")旗下企业,后者曾有湖南第一民企之称,总资产一度达千亿元之巨,控股新华联(000620)等企业,是资本市场不容小觑的"新华联系"。
  新华联控股对长沙银行的投资则始于2005年。当时,新华联国际石油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新华联石油")通过参与该行前身长沙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耗资7500万元取得5000万股。
  此后历经多次分红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以及两家公司之间的股份转让,到2016年底,新华联建设、新华联石油已分别持有该行2.89亿股、5253.1万股股份。截至2021年6月末,新华联控股旗下的两家公司合计持股数量保持在3.42亿股不变,占该行总股本的8.51%,为该行第三大股东。
  不过近年来,新华联控股陷入资金困局,其所持长沙银行股权也频频被司法冻结,现身司法拍卖平台。
  其中,2021年8月,新华联建设持有的长沙银行1.26亿股股份被拆分为两笔,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竞拍,最终省属国企华菱钢铁集团耗资9.21亿元摘得这两笔股权。新华联石油持有的525.3万股该行股权拍卖项目最终由物产中大金属集团耗资4152.3万元竞得。
  此后,因司法执行推进,新华联建设所持长沙银行股份被数次被动减持,持股数量不断降至2023年1月12日公告披露的1.4亿股,其中约1.39亿股现身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公开拍卖。新华联石油所持股份则保持在4727.8万股不变。
  随着此番新华联建设所持约1.39亿股股份竞拍落槌,新华联控股通过旗下企业持有的长沙银行股权也将降至5000万股以内,在该行的合并持股比例降至1.2%。
  除长沙银行外,新华联控股还曾先后入股天津滨海农商行、宁夏银行、大兴安岭农商行、北京银行(601169)等多家地方银行,但随着债务化解的推进,其所持银行股权也陆续通过转让、拍卖、抵债等方式进行处置。
 
▲豫园股份接手复星日本旅游资产
 
  2月10日晚间,"复星系"上市公司豫园股份(600655)公告称,公司拟以110亿日元收购日本项目公司Napier Tokutei Mokuteki Kaisha("Napier TMK")100%股权,同时拟以4.601亿日元收购日本项目公司GK KM 100%股权。
  本次收购的Napier TMK和GK KM背后的最终控股股东均为复星国际(0656.HK),因此构成关联交易。
  其中,Napier TMK为重资产型项目公司,主要资产为日本北海道Kiroro的滑雪场、度假村及所有土地。该度假村内有2家酒店,共392间房、23条雪道的滑雪场(最长雪道4050米)、温泉、高尔夫球场等设施。酒店及相关设施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GK KM为轻资产型项目公司,主要负责日本北海道Kiroro滑雪场、度假村的日常运营。
  上述两项股转完成后,豫园股份拟以45.56亿日元继续增资日本项目公司Napier TMK,主要用于日本北海道Kiroro的滑雪场、度假村相关运营设施的改造升级。本次交易涉及上述两项股转事项及增资事项,合计金额160.161亿日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8.28亿元。
  对于此次投资的目的,公告称,Kiroro项目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以其雪季开放时间长、粉雪质量高、积雪深而闻名,其作为全球优质滑雪场酒店有独特的稀缺性。Kiroro项目与豫园股份旗下Tomamu项目均属于北海道四大滑雪场及全球最佳滑雪目的地之一,本次投资收购完成后,豫园股份将拥有日本北海道全球优质雪场的半壁江山,以此扩大公司在日本滑雪市场的份额。
  豫园股份表示,公司持续打造复合功能地产业务,复合功能地产业务围绕产城一体、产城融合思路,以地产承载城市复合功能、活力社区的理念,围绕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物流商贸、健康体验等主题,集聚产业优势资源、引入全球内容,成为公司构建家庭消费快乐产业集群、线下城市产业地标业务的重要支撑。
  据豫园股份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当期总营收中来自黄金饰品的营收占比达71.04%,物业开发与销售的营收占比为12.66%,酒业占比为5.58%,是豫园股份的三大重要营收来源;而度假村业务仅在总营收中占比0.91%。在此番收购Napier TMK完成后,该业务板块的比重有望迎来显著提升。
  同一时间,豫园股份还披露了一份公司债券发行预案,拟发行不超过60亿元公司债券,期限不超过7年,票面利率将根据市场询价结果确定。本次公司债募集资金用途包括但不限于调整公司债务结构、偿还公司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
  据报道,豫园股份此前已启动了多项融资计划。2022年12月,豫园股份发布定增方案,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80亿元,募集资金投向为黄金珠宝等主营业务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2月8日下午,包括豫园股份、均瑶集团等在内的20家民营企业与上海农商银行集体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旨在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提振市场信心、助力实体经济。根据合作协议,合作期内上海农商银行将为签约企业提供总额超520亿元的意向性综合授信额度。此次获得授信支持的企业覆盖文化旅游、商务服务、高端制造等众多行业。
 
▲阿里清空印度数字支付公司paytm股份
 
  据报道,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 (NSE)2月10日披露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当日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以约137.8亿印度卢布(约合1.671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在印度数字支付公司Paytm的剩余股份。
  今年1月,阿里巴巴已通过一笔1.25亿美元的大宗交易出售了Paytm 3.1%的股份。
  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共持有Paytm 6.26%的股份。
 
  ▲丰田汽车公布新组织架构
 
  据报道,丰田汽车开始加速转型。1月26日,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宣布引退;2月13日,丰田汽车发布新的组织架构。
  中岛裕树将出任副社长和首席技术官,宫崎洋一出任副社长和首席财务官,Simon Humphries出任首席品牌官,新乡和晃出任首席生产官。另外三名现任副社长近健太、前田昌彦和桑田正规将直接负责三个关键业务,分别是自动驾驶和软件公司Woven、亚洲碳中和业务和雷克萨斯电动化。
  即将从丰田章男手中接过社长职务的佐藤恒治称,新管理层的任务是"传承与进化"。他总结,过去13年,丰田汽车在丰田章男带领下平稳度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挑战,建立起以产品和地区为中心的全球业务体系,盈利水平提高了30%。
 
管理视点
 
日本企业为何频频“落跑”
 
    证券时报2月16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的文章,分析了日本企业频频“落跑”的原因。
  英国老牌刊物《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将目光聚焦到了丰田汽车上。该杂志观察到,丰田章男在1月26日宣布将把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交给二把手佐藤恒治“掌舵”。该杂志认为,这一举措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丰田已经是当前的趋势——电动车里的落后者了,现在是时候让新一代管理者加速带领公司汇入电动时代。
  近年来日本汽车产业确实呈现疲态。据日本共同社1月31日报道,日本八大车商1月30日公布的2022年日本国内产量为738.6544万辆,较2021年减少0.1%。这是日本八大车商国内产量连续第四年减少,其中龙头老大丰田汽车更是创了新低。事实上,汽车产业已经算是日本最能挺的产业了。
  要知道,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曾经引领全球。以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为例,1985年日本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80%。但之后市场份额一路下滑,到本世纪初降到10%以内。在用于生产芯片的光刻机市场,尼康的行业龙头地位在新世纪也被后起之秀荷兰的ASML所取代。
  此外,日本企业也曾一度是全球家电领域的绝对王者。在1992年全球十家最大的家电品牌企业里,日本占据了6席。索尼、松下、东芝、夏普等家电品牌,甚至把美国本土品牌冲得七零八落。但从2010年开始,日本家电企业业绩急速直下。比如冰箱产业,2019年其海外供货量较2010年下降四分之三。日立家电营收额不到海尔的十分之一。
  于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来了。那就是,日本企业为何先后于半导体、家电和汽车产业中频频“落跑”?笔者的答案是,一开始日本政府人为放纵了房地产泡沫。诚如日本大藏省原高官、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所描述的,当时的这一政策令整个日本陷入赌博经济状态,所有企业和个人,不顾主业都跑到房地产上来了。等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整个日本陷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中。作为应对,日本政府实施大规模的双扩张政策。这种政策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那些毫无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存续得更久,这也就意味着资源错配的时间更长。于宏观而言,固化了日本原有的产业模式,同时人为破坏了创造性毁灭(创新)机制。
  当一家企业的负债超过其资产时,从技术上来说就意味着它已经破产。而一般企业破产的标准过程大致如下:一家汽车制造厂发现自己的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销,虽然它加大了对产品的销售力度,可还是毫无起色。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只会日趋减少,最终整个企业的资产净值沦为负数。这种企业的失败属于典型的无可救药型,因为它的产品已经彻底地被市场淘汰了。
  但从1990年起,在日本发生的情况却并没有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在日本失落的头10年里,事实上它一直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这也就说明了当时的日本产品在海外还有着广阔的市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当时的日本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产品开发还是营销策略上,都处于良性运转的状态,其盈利状况也非常之好,这些企业仍然在不断地创造着利润。
  但即便如此,许多这样的日本企业照样因为国内资产价格的暴跌,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的巨大的窟窿,而身陷净负资产的困境中。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商业不动产价格从泡沫高峰期,到位于谷底的2003年和2004年,分别暴跌了95%和87%,使得它们的现值只有当初的1/10。
  在资产价格暴跌时,当初用来购买这些资产(或者以这些资产作为抵押获得)的贷款数额却没有变。到1990年代中,日本的企业就都发现,它们不仅丧失了大笔的财富,同时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也陷入了困境。
  例如一家大阪的企业,通过借贷拥有了价值1000亿日元的一幅土地,到1995年时它却发现,手中的这幅土地的价值,仅仅只值100亿日元了,而它的资产负债表上却依然保持着700亿日元的负债。换句话说,本来盈余的资产负债状况突然变成了600亿日元的净负债。就这样,这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如美国经济学家辜朝明与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所说的,事实上成千上万的日本企业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修复其严重恶化的资产负债表,而不得不努力归还债务。也正是因此,在1995年时,日本将利率降到了零,但是无论是日本企业还是个人,都没有增加借贷。相反的是,当这些企业和个人赚到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加大对科研技术和市场的投入,而是加速还贷。辜朝明就在他的《大衰退》一书里提到,到2002年和2003年,日本的净债务偿还额,已经上升到每年30万亿日元以上的空前规模。
  但也正是为了努力偿还债务,尽快修复糟糕的资产负债表,这些企业就不得不拼命地去节衣缩食,去控制成本。如此一来自然对其经营行为中的科研、市场,甚至是质量投入,都形成了严重的挤出效应,长期以往无疑会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巨大的伤害。
  是的,第一个失落的十年期(1991-2000),日本的企业还能够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的利润,并用它去偿付当初因为赌博经济而落下的亏空。没有投入,对于现有的产业采取的是典型的收割战略,正是因此,当日本步入第二个失落的十年期(2001-2010)时,这种危害就开始慢慢地凸显出来了。
  早于2010年时,丰田就曾爆发过一轮严重的危机。当时《国际商报》的汽车主编何仑就认为,丰田汽车不顾一切控制成本的思想,导致了它的那次全球性危机。他说,“很多丰田车没有经过现实的路试,只是进行实验室里的模拟实验。其实很多车子问题在实验室里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丰田的新车上市时很少宣传自己经过多少公里的路试,因为路试成本太高了。”
 
信息化建设
 
证监会发布四项金融行业标准
 
  据悉,证监会2月10日发布《证券公司场外业务资金服务接口》《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 账户管理》《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 资讯数据》《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渗透测试指南》4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券公司场外业务资金服务接口》金融行业标准明确了证券公司开展场外资金服务的业务流程及场景,并定义了业务报文的格式、要素、接口形式,适用于证券公司场外资金结算系统与结算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证监会表示,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有利于提升证券公司场外业务资金服务的自动化水平,为实现场外业务的资金动态监测监管提供条件,对进一步规范场外业务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 账户管理》和《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 资讯数据》2项金融行业标准,分别规范了机构内部账户管理业务系统及资讯数据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通过梳理核心业务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场景,对数据接口的数据字段、数据格式、数据交互协议提出了相关要求,对行业机构高效建立内部信息系统、实现跨平台资源共享具有指导意义。
  《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渗透测试指南》金融行业标准提供了一套通用的信息系统渗透测试框架,为在渗透测试策划、设计、执行、结果以及风险管理等环节,保障测试质量、控制安全风险提供了操作指南。证监会表示,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规范行业机构安全、稳定地开展渗透测试工作,强化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障,提高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证监会指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着力做好基础标准制定工作,促进行业信息交换、信息安全等领域标准研制,不断夯实科技监管基础。
 
上海市出台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
 
  据悉,为了规范和推进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同上海市司法局制定的《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于2月15日公布,自3月1日起施行。
  《办法》指出,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通信服务、广播电视服务以及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等信息服务(以下统称通信和信息服务)的设备、线路和其他配套设施。市经济信息化部门应当会同市通信管理、广播电视等部门编制信息基础设施名录,并适时更新。
  《办法》提出,推进公共领域物联感知设施建设,构建感知网络,提升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数字化水平。
 
美SEC叫停交易所数字货币质押服务
 
  2月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公告称,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将立即终止其面向美国客户的加密货币质押即服务平台,并支付3000万美元以了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其提供未注册证券的指控。
  公告称:"投诉显示,Kraken宣称其质押投资计划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平台,并从Kraken代表投资者所做的努力中受益,包括从Kraken获得定期投资回报和支出的策略。"
  Kraken在短时间内宣布与SEC达成和解,组成Kraken的注册公司PaywardVentures,Inc.和PaywardTradingLtd.将终止质押服务和计划,并同意支付3000万美元的非法所得、预判利息和民事罚款。但此举可能预示着美国加密货币公司将面临更多麻烦,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希望进一步打击被动投资产品。
  Kraken总部位于旧金山,是全球第三大加密货币交易所,日交易量约为6.5亿美元。该公司表示,它支持超过185种加密货币。
    Kraken至少从2019年开始,就为公众提供了质押(Staking)服务。Kraken的质押服务提供高达20%的年化收益,并承诺每周向客户发送两次质押奖励。这次仅是将面向美国用户的质押服务停掉,但非美国客户不受影响。
  SEC在对Kraken的起诉书中称,Kraken对其质押投资计划进行了虚假陈述,Kraken称投资者的收益来自于Kraken代表投资者进行的活动。
  SEC认为,这些所谓的staking(质押)等生息产品本质上都是证券,都应受到监管。
 
企业信息员园地
 
先睹为快,增值税法8大变化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 朱丽斌
  2022年12月27日,增值税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对比现行的增值税条例和财税(2016)年36号文,以下8大变化值得关注:
  一、增值税提升至法律层次
  通过立法,把增值税这一税种上升至法律层次。并且单独用一个条款来明确了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应税交易的计税价格不包括增值税。
  二、告别“劳务”一词
  根据草案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销售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以下称应税交易),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原条例中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归入“服务”之中。
  三、明确了4项“境内发生应税交易”的情形
  草案规定,境内发生“应税交易”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纳税人,并明确了4项“境内发生应税交易”的情形。
  1、销售货物的,货物的起运地或者所在地在境内;2、除本条第三项、第四项另有规定外,销售服务、无形资产的,服务、无形资产在境内消费,或者销售方为境内单位和个人;3、销售或者租赁不动产、转让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不动产、自然资源所在地在境内;4、销售金融商品的,金融商品在境内发行,或者销售方为境内单位和个人。
  四、新增不征税项目
  关于不征税项目中,新增加了“依照法律规定被征收、征用而取得补偿”,并明确“员工为受雇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取得工资薪金的服务”不征收增值税。
  五 、视同销售重大调整
  “草案”中,视同销售仅保留3项:(1)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2)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赠与货物;(3)单位和个人赠与无形资产、不动产或者金融商品;对于目前的“代销”、“移送”、“用于非税项目”、“投资”和“分配”都被移除。但是注意这里并不是说上述行为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了,而是不视同销售,换句话说,上述行为就是“销售行为”,自然不是“视同销售”。
  六、“不得抵扣进项税”发生重大变化
  草案中规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购进并直接用于消费的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对应的进项税额”,财税(2016)36号文规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购进的旅客运输服务、贷款服务、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两者相比,草案中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包括“购进的旅客运输服务和贷款服务”。
  七、混合销售界定更加明确
  对于混合销售,草案中明确“纳税人发生一项应税交易涉及两个以上税率、征收率的,按照应税交易的主要业务适用税率、征收率”,因此,后续大家要着重关注“从主”的界定与适用了。
  八、明确征收率为3%,未体现5%"
  草案明确了增值税征收率为3%,对于现行不动产适用的征收率5%并没有在立法中体现,后续是否还延续,需要再关注相关政策文件。
  上述仅为“草案”内容,具体政策还需关注正式颁布的《增值税法》。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