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03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03期

部委决策
 
银保监会部署今年重点任务
  
  据悉,银保监会1月13日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部署今年重点任务。会议要求,今年要全力支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同时,努力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金融十六条"措施,"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加快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鼓励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坚决整治恶性竞争乱象,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积极推动信托等非银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引导信托公司发展本源业务,持续拆解"类信贷"影子银行。加快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
  对于防止信用风险的集中反弹,会议要求,要督促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金融机构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做好股东资质穿透审核和股东行为穿透监管。研究构建符合中小机构特点的差异化公司治理监管制度。
  此外,还要持续提升监管有效性,健全金融法治。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审慎监管,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制度型开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央行回应平台企业整改、房产市场运行、汇率与物价走势等热点问题
 
  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平台企业整改、房地产市场运行、汇率与物价走势等问题作出回应。
  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指出,2023年,稳健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一方面,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但也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
  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称,近段时间,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数据显示,去年9月到1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新增1700多亿元,同比多增2000多亿元。去年四季度,境内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1200多亿元,同比增长22%。
  日前,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的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邹澜对此表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防范风险从问题房企向优质房企扩散,有关部门起草了《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
  他指出,《行动方案》聚焦专注主业、合规经营、资质良好,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的优质房企,重点推进"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个方面共21项工作任务,综合施策,改善优质房企现金流,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
  "这些任务中既包括抓好已经出台政策的落实,也包括设立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专项再贷款、设立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新举措。"邹澜表示,《行动方案》中关于优质房企并没有具体名单,由金融机构自主把握。
  针对业界关心的"三线四档"规则,邹澜称,《行动方案》明确要完善针对30家试点房企的"三线四档"规则,在保持规则整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完善部分参数设置。
  邹澜还透露,最近人民银行在研究推出几项结构性工具,主要重点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
  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马贱阳指出,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进一步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2020年11月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按照金融委工作部署,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指导督促蚂蚁集团等14家大型平台企业针对过去金融业务存在的无牌经营、监管套利、无序扩张、侵害消费者权益等突出问题扎实开展整改。
  马贱阳表示,目前,大多数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大型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意识明显增强,金融业务不断规范。
  马贱阳表示,金融管理部门标本兼治,加快监管制度建设,在第三方支付、个人征信、互联网存款、保险、证券、基金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文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为后续常态化监管奠定了良好制度基础。
  马贱阳称,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包括继续推动相关平台企业加快剩余少数问题整改,善始善终完成整改工作;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机制,加强监管科技力量建设,支持平台企业合规经营,稳慎发展金融业务,并对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零容忍;研究制定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平台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质效,巩固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
  发布会上,央行有关负责人还谈到对人民币汇率与物价的走势研判。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宣昌能称,短期人民币汇率形势测不准是必然的。总的看,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的基础。近期,中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的发展态势,疫情防控动态优化,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们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考虑到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指数下降,我国贸易顺差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在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
  宣昌能强调,经过多年金融改革与开放,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国际收支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对于物价走势,邹澜表示,2023年,预计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仍将保持温和,但也要关注通胀反弹的潜在可能性。一方面,我国供给总体充裕,需求尚在恢复,过去也没有超发货币,通胀是有望保持稳定的。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中长期看,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之一,经济供需大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具备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对于通胀形势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其未来升温的潜在可能性要保持密切关注。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居民消费动能会逐步释放,总需求趋于升温后也可能伴随一定通胀上行压力。从国际看,地缘政治冲突依然扰动全球能源供给,发达经济体通胀仍然处在高位,所以输入型压力也需要警惕。
 
证监会发布《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
 
  1月13日,证监会发布了《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办法》按照"回归本源、丰富内涵、加强规制、有序发展、保护客户"的思路,加强了客户行为管理,优化证券公司业务管理流程,强化券商内部合规风控,要求证券公司及相关人员严格落实监管要求。
  《办法》主要有六方面内容。一是明确经纪业务内涵。将证券经纪业务定义为"开展证券交易营销,接受投资者委托开立账户、处理交易指令、办理清算交收等经营性活动",从事上述部分或全部业务环节,均属于开展证券经纪业务;强调经纪业务属于证券公司专属业务,未经证监会核准持牌展业构成违规。二是加强客户行为管理。要求证券公司严格履行客户管理职责,切实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客户适当性管理、账户使用实名制等工作,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应当按照账户实名制要求依法为投资者开立账户,并持续跟踪使用情况,发现投资者存在非实名使用账户的,应当向中国结算报告,并按规定限制、暂停、终止提供证券交易服务。三是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要求证券公司严格落实交易管理职责,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控,并加强出租交易单元管理。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委托指令审核机制,对委托指令是否符合交易规则进行核查。采取信息技术等手段对投资者账户内的资金、证券是否充足进行审查,资金不足的,不得接受其买入委托;证券不足的,不得接受其卖出委托。同时,还需加强事中交易监测监控。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投资者管理制度,建立技术系统监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交易终端信息等情况,按照证券交易场所的规定加强异常交易监测,做好投资者交易行为管理。四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将交易佣金与印花税等其它税费分开列示,保护投资者知情权;为投资者转户、销户提供便利,不得违反规定限制投资者转户、销户。五是强化内部合规风控要求。要求证券公司进一步加强分支机构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控、信息系统建设等,强化证券公司内部管控责任,防范经纪业务风险。六是严格行政监管问责。要求证券公司及相关人员严格落实监管要求,违反规定的将依法从严采取措施。
  《办法》援引《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加强对非法跨境经纪业务的日常监管,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有效遏制增量,有序化解存量"的思路,稳步推进整改规范工作。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监管,督促证券公司严格遵守《办法》有关要求,规范开展证券经纪业务,切实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同时,强化监管执法,从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证监会发布私募资管规定
 
  1月13日,证监会修订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范性文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适当提升产品投资运作灵活度,完善风险防控安排。资管规定将于近日正式发布。
  2018年4月,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同年10月,为落实《指导意见》,证监会发布资管规定。《指导意见》及资管规定发布以来,证监会持续推动行业私募资管业务规范整改、平稳转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除少量按照监管政策允许进行个案处理的产品外,绝大多数存量业务已完成规范整改,行业风险显著降低,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私募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进入规范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证监会表示,为进一步巩固资管业务规范整改成效,更好发挥私募资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促进形成专业稳健、规范发展的行业生态,证监会在总结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经验基础上,积极回应市场合理诉求,针对部分规定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对资管规定作了修订。
  具体来看,主要修订内容有四方面:一是规定证监会基于审慎监管原则对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实施差异化监管。二是放管结合,促进私募股权资管业务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对私募股权资管计划分期缴付、扩募、费用列支、组合投资等规制进行一系列优化,适应私募股权资管业务投早、投小等业务特点,同时强调防范"明股实债"等违规行为。三是适当提升产品投资运作灵活度,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包括完善集合资管计划人数限制规定、允许最近两期均为A类AA级的期货公司投资场外衍生品等非标资产等。四是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安排。包括完善私募资管计划负债杠杆比例限制,加强逆回购交易管理,强化关联交易规制等。
  前期,证监会就本次修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方对资管规定的修订思路和主要内容基本认可,并积极反馈意见建议。证监会对反馈意见逐条进行了认真研究,绝大多数意见已经采纳,并修改完善了相关条款。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资管规定落实工作,引导经营机构不断提升合规风控水平和专业管理能力,切实发挥私募资管业务高效对接投融资需求的积极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及市场主体投融资需求,有效防控业务风险,实现私募资管业务的规范、稳健和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本市场功能有效发挥。
 
北交所做市规则落地
 
  1月19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细则》(以下简称《做市细则》)和《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指引》(以下简称《做市指引》)发布,对证券公司开展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的流程、权利义务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规定。《做市细则》和《做市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据了解,北交所已组织各市场参与者开展技术系统准备工作并完成相关测试。北交所表示,本次规则正式发布后,北交所进一步推动各市场参与者完成技术改造,同时组织适格会员开展包括权限申请、股票备案等业务准备工作,全力保障做市业务平稳落地。待全部准备工作就绪后,北交所将另行公告,启动做市交易。
  做市商需履行五方面报价义务
  《做市细则》共五章、三十四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做市服务申请与终止。北交所对做市商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会员在开通做市交易权限后,可以备案为特定股票做市。同时,鼓励保荐机构为其保荐股票提供做市服务。二是明确做市商权利与义务。做市商应当向市场持续提供符合价差和数量要求的双向报价。北交所将对做市商做市交易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对积极展业的做市商给予适当激励。三是明确做市商监督管理要求。做市商应当建立风险防范与业务隔离制度、异常交易监控机制,不得实施异常交易行为,确保业务合规有序开展。
  根据规定,经证监会核准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北交所会员,即可以在北交所开展做市交易业务。具备相应资格的会员与北交所签订做市协议并开通做市交易权限后,可以备案为特定股票做市。
  北交所的做市报价采取了报价数量、报价价差、报价时长三个维度,不设最低做市库存股要求,除特殊情形外,不限定最低做市期限。一是有效报价数量。做市商在买方向、卖方向上的累计申报最低数量应均不低于1000股。二是有效报价价差。要求连续竞价阶段做市商的有效报价价差不高于2%,集合竞价阶段不高于3%。三是有效报价时长。每只股票的开、收盘集合竞价参与率应分别不低于50%、70%,连续竞价阶段符合规定的做市报价时长应当不低于连续竞价交易时间的90%;连续竞价期间做市商成交后报价不符合有效报价要求,但在2分钟内恢复有效报价的,补充报价时间纳入参与率计算。四是做市服务期要求。做市商为北交所股票提供做市服务的,不设做市最低期限,但主动退出为特定股票做市后,6个月不得申请重新为该股票做市;主动退出为所有股票做市后,1年内不得再申请为任意一只股票做市。五是特殊情形下的做市报价义务豁免。发生最优价为涨跌停价情形、股票处于盘中临时停牌期间、股票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期内且做市商为获授权的主承销商的,免除双向报价义务;做市商持有库存股票不足最低报价数量要求的,免于履行卖出报价义务,但应在次一交易日恢复双向报价。
  此外,发生涉及股票退市、因不可抗力等因素或系统升级导致做市商无法继续履行报价义务的,北交所可以根据做市商申请或市场情况决定豁免做市商做市报价义务。
  混合交易覆盖北交所全部上市公司股票
  《做市指引》明确,北交所混合交易的实施范围覆盖北交所全部上市公司股票,由符合条件的做市商自行选择做市标的。同时,北交所鼓励具备做市资格的保荐机构在持续督导期间为相关股票做市。
  做市商可以通过在北交所市场参与公开发行、定向发行、二级市场交易(包括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的方式获取库存股,也可以使用公开发行上市前从新三板市场获取的库存股。据了解,未来,北交所还将进一步研究拓展包括借券在内的做市商库存股获取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交所混合交易制度下,做市商和普通投资者订单类型相同,系统在撮合成交时不区分做市商订单和普通投资者订单,做市商和做市商、做市商和投资者、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均可成交。
  实际上,北交所做市制度和新三板做市制度有些许差异,主要是基础交易方式不同。新三板采用传统竞争性做市制度,每只股票必须有两家以上做市商,且投资者只能和做市商成交,成交价格为做市商报价。北交所是在竞价交易基础上引入做市商实行混合交易制度,不对单只股票的做市商数量作硬性要求,做市商和普通投资者交易权利相同,成交价格通过竞价方式产生。同时,基于基础交易方式及市场流动性的差异,北交所和新三板在做市商报价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以契合不同市场特点、满足市场交易需求。
  根据规定,新三板做市商未取得北交所做市资格的,北交所将在相关股票上市前一交易日为其办理自动退出。做市商可以申请将持有股票转出做市专用证券账户进行后续处置,也可以不申请划转,待未来取得北交所做市资格后继续为其做市。
  市场人士认为,北交所在竞价交易的基础上引入做市商实行混合交易制度,有助于增加市场订单深度,提升市场稳定性,缩小市场买卖价差,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引入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服务市场高质量扩容。
 
沪深交易所加强退市风险公司年报披露监管
 
  据悉,为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巩固常态化退市机制,1月13日,沪深交易所关于加强退市风险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并同步修订相关公告格式,部署2023年退市监管工作。
  据梳理,通知以信息披露监管为抓手,围绕总体要求、重要披露时点及披露要求、重点关注事项、相关主体归位尽责要求等方面,对股票交易已被实施财务类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年度报告编制及相关信息披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具体来看,通知提高了终止上市风险提示公告的披露频次要求,在现行规则要求至少披露3次风险提示公告的基础上,退市风险公司应在会计年度结束后1个月内披露首次风险提示公告,并在该公告披露后至年度报告披露前的每10个交易日披露一次风险提示公告。
  通知增加了年报进展披露要求,明确退市风险公司应当分别在年度报告预约披露日前20个交易日和10个交易日披露年报编制及最新审计进展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就重大会计处理、关键审计事项、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报告出具时间安排等事项与公司存在重大分歧的,可以向交易所报告并出具专项说明文件。
  通知还明确了重点关注事项的监管要求,围绕营业收入扣除金额确认、非经常性损益认定、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异常财务处理等年报退市监管中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明确具体监管要求,传递监管导向。其一,在收入确认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则进行营业收入扣除及披露;其二,结合公司自身业务实际情况和关联程度,依规准确认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其三,高度关注上期非标准审计意见涉及事项在本期的进展情况,禁止通过年末突击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等方式"购买"审计意见以规避退市;其四,审慎处理保壳交易及资本运作,依规进行会计处理,不得通过虚增收入、违规确认收益等方式规避退市。
  通知细化相关责任主体尽责要求,明确退市风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年度报告编制及披露事项,获取充分、全面的决策依据信息,合理使用异议权。审计委员会应当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沟通,对其审计工作进行持续性监督及审查。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结合退市风险公司特点,加强审计执业质量控制,依规就营业收入扣除及非经常性损益等事项出具专项核查意见。
 
住建部明确2023年重点抓好十二项工作
 
  1月17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2023年要重点抓好的十二个方面工作,其中,第一项工作提出,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精准施策。
  会议指出,房地产工作要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和当前的中心工作来展开。一是稳预期。要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努力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严控投机炒房。
  二是防范风险。要"抓两头、带中间",以"慢撒气"的方式,防范化解风险。"一头"抓出险房企,一方面帮助企业自救,另一方面依法依规处置,该破产的破产,该追责的追责,不让违法违规者"金蝉脱壳",不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蒙混过关。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做好保交楼工作。"一头"抓优质房企,一视同仁支持优质国企、民企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三是促进转型。各项制度要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现房销售,继续实行预售的,必须把资金监管责任落到位,防止资金抽逃,不能出现新的交楼风险。要大力提高住房品质,为人民群众建设好房子,大力提升物业服务,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要形成房屋安全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让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有依据、有保障。
  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努力提升品质、建设好房子,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放心租房。
  二是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60万套(间)。积极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推进住房公积金数字化发展。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继续密集释放稳地产的积极信号。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住建部部长倪虹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2023年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提振市场信心;1月10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开会明确,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聚焦优质房企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1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最近在研究推出另外几项结构性工具,主要重点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政策要闻
 
    ▲股权激励收入等个税优惠延续至年底
 
  据悉,为支持我国企业创新发展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财政部、税务总局1月16日发布《关于延续实施有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下称《公告》)。根据《公告》规定,居民个人取得股权激励,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公告》明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实施全年一次性奖金等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公告》中规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单独计税优惠政策,《财政部 税务总局 证监会关于继续执行沪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和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中规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继续执行。
  根据《公告》规定,居民个人取得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可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全额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根据《公告》规定,对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投资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和通过基金互认买卖香港基金份额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至2023年12月31日止,继续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
 
  据悉,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的《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出,今年将聚焦行业监管,进一步强化对国家重大能源规划、政策、项目落实情况监督。
  其中,做好重大能源项目落实情况监管。持续跟踪跨省跨区输电通道、油气管道、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电站、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煤电建设和改造升级等重大项目推进情况,逐步建立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监管意见建议。将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乙醇汽油使用情况纳入派出机构日常监管,及时向局机关报送日常监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成品油销售企业按规定销售乙醇汽油。
  同时,深化电网公平开放和投资成效监管。比如,梳理电源接入、电网互联开展情况,规范电网公平开放行为,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接网矛盾突出地区,适时开展新建电源接入电网重点监管。持续开展典型电网投资成效监管,加大对电网工程规划落实、运行实效及投资效益的监管。开展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实施情况监管,规范和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管理,更好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
  国家能源局今年还将加强能源规划政策执行情况监管。做好"十四五"能源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监管。深化重点领域能源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管,认真梳理"十四五"以来重点领域出台的能源政策,总结实施效果。开展电力驻点综合监管,全面摸清重点地区电力行业全产业链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消纳情况、火电规划建设情况、重点煤炭企业增产保供情况监管,掌握落实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发改委要求持续抓好能源增产保供
 
  据悉,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1月13日指出,入冬以来的历次寒潮天气均得到较好应对,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有序。目前离供暖季结束还有两个多月,春节期间仍有冷空气过程,后期能源保供任务仍然繁重,必须慎终如始做好保供各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祥和过年。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介绍,入冬以来,全国用电负荷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最高达到11.59亿千瓦,发电量同比增长5.8%,我国能源供应经受住多轮寒潮天气的考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电厂存煤稳定在1.75亿吨左右的高位,可用天数达到22天,连维良指出,当前的5000万吨左右政府可调度储备煤炭,以及1.75亿吨左右的电厂存煤,可以有效保障调峰顶峰需要。
  对于下阶段的能源保供任务,连维良表示,首先要持续抓好能源增产增供,指导地方和企业组织好节日期间煤炭生产,确保供应平稳。大力提升电力生产供应能力。保持国内油气田安全满负荷生产。
  在提高能源顶峰能力方面,健全煤炭、天然气、电力多能互补的综合应急调度机制。提升火电机组出力水平,优化水电调度,推动核电、风电、光伏发电多发满发。重点做好顶峰发电预案,落实好顶峰发电用气用煤资源。
  对于重点地区的能源供应,连维良表示,要密切监测重点地区供暖企业库存,强化铁路运力保障,及时开展跨省区电力调度,确保春节等重点时段能源安全可靠供应。
 
国资改革
 
国资委将从五方面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1月17日,国新办就2022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介绍,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继续督促指导中央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立足增强国民经济发展韧性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一是扎实做好清欠。推动中央企业坚持"应收应付一起管",及时支付账款,抵制拖延支付不良之风,确保无分歧欠款"动态清零"。
  二是深入推动资信共享。积极发挥产业链核心企业作用,支持配合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积极发挥供应链服务平台作用,基于真实业务数据为上下游企业信用赋能,实现自身优质资信共享,畅通上下游资金循环。
  三是持续加大创新支持。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引领和带动作用,开展携手行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的全面融通。
  四是不断强化产业引领。依托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实施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发展、打造产业链互利共赢生态等若干工程,开展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加强与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中小企业合资合作。积极采购中小企业优质产品和服务,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中小企业。
  五是加强资本合作。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2023年将督促指导中央企业进一步高质量打好能源电力保供阵地战、攻坚战
  彭华岗介绍,2023年,国资委将督促指导中央企业进一步高质量打好能源电力保供阵地战、攻坚战。一是指导煤炭企业加快办理产能核增手续,做好生产组织的有序衔接,尽快释放先进产能。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机制,确保合同签约履约、价格执行"3个100%"。 二是指导发电企业用足用好能源保供特别债资金,抓住"两节"窗口期,多存煤、存好煤,确保顶峰发电有煤用、不停机。加大集团范围内资源统筹力度,支持所属的西南、东北等地电厂应发尽发、能发满发,助力补齐当地供电供暖缺口。三是指导电网企业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势,持续优化提升跨省区域调度能力,针对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引导用户错峰避峰,确保做到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严禁拉闸限电。四是指导石油石化和管网企业全力落实保供资源,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加强组织调度、优化生产运行、强化运输保障,科学研判和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导致的民生用气需求增加情况,确保供应稳定。
  彭华岗表示,中央企业大多处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能源保供是我们的职责使命。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切实履行好中央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自主创新
 
国家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据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包括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研发便利度,鼓励引进海外人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4个方面内容。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引进外资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商务部、科技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研究提出了4方面16条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大对外资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促进外资更好参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是支持开展科技创新。立足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提出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加强对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立足鼓励开展基础研究,提出支持外资研发中心使用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报告和相关数据,给予基础条件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配套服务、运行经费等方面支持。立足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鼓励普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与外资研发中心,在技术攻关、技术协作、设立实训基地、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合作。立足支持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加强土地、设备、基础设施等要素保障,支持入驻平台的企业适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登记方式。立足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立足畅通参与政府项目渠道,提出鼓励外资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措施。
  二是提高研发便利度。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提出加强数据跨境安全管理,促进研发数据安全有序自由流动。在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和技术进出口方面,提出指导各地做好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制度配套、机制衔接和流程优化,研究对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技术跨境转移给予便利化安排。在科研物资通关和监管方面,提出给予检疫审批便利化安排,支持研发专用关键设备、测试用车辆等延长复运出境期限。
  三是鼓励引进海外人才。在提高在华工作便利度方面,提出允许以团队为单位申请工作类居留许可,优化变更或重新申请工作许可流程。在职称申报方面,提出建立海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允许将其海外工作经历、业绩成果等作为评定依据。在奖励资助方面,提出鼓励各地在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并资助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从事重点研发项目。在跨境资金收付方面,给予外资研发中心海外人才跨境资金收付业务便利化安排。
  四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于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商业秘密保护范围、侵权行为及法律责任,完善侵权诉讼程序,加强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布局,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综合服务。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工作,提出要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
 
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
 
  1月1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批复》,同意在福建省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
  批复指出,示范园区建设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战略对接,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中菲经贸合作,推动产业高效协同发展。要发挥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互补优势,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打造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新高地。
 
节能减排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监察办法》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工业节能监察办法》(简称《办法》),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所称工业节能监察,是指工业节能监察部门依法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能源生产、使用、服务等相关企业、机构执行节能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强制性国家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用能,提出依法用能、合理用能建议的行为。
  工业节能监察包括下列内容:(一)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情况;(二)执行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淘汰制度情况;(三)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情况;(四)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情况;(五)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情况,加强节能管理,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情况;(六)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岗位节能培训情况;(七)工业节能监察意见落实情况;(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工业节能监察的事项。
  《办法》强调,工业节能监察遵循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和效能原则。工业节能监察不得向被监察单位收取费用。
  《办法》提出,被监察单位应当配合工业节能监察,如实说明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隐瞒、虚构事实,不得伪造、隐匿、销毁、篡改有关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工业节能监察。
 
六部门发文力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
 
  1月17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
  《意见》明确,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并优化完善市场环境,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等设立能源电子领域多元化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新模式;推动完善光伏发电等价格形成机制,提高新能源投资回报率。
  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意见》要求,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加强供需两端统筹协调,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系统谋划能源电子全产业链条。鼓励以企业为主导,扩大光伏发电系统、新型储能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等智能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能源电子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清洁能源与节能降碳增效、绿色能源消费等高效协同。
  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引导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意见》指出,要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发展先进高效的光伏产品及技术,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鼓励发展光伏充电宝、穿戴装备、交通工具等移动能源产品。
  同时,开发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电池,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
  推动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
  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方面,《意见》明确,推动先进产品及技术示范,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和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电动机械工具、电动交通工具及充换电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终端应用,开展能源电子多元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提供光储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支持特色光储融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模式先行先试,提升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和消纳利用水平。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面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传输、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推广。
  同时,加快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在工业、通信、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应用。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支撑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推动交通、机械工具电动化,加快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研发推广。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路径。推进屋顶、墙面光伏系统研发应用,发展户用光储超微电站,推动光伏、储能电池与建筑建材融合应用。
  《意见》还指出,要推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发展和创新应用,发展面向新能源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研究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功率半导体、传感类器件、光电子器件等基础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先进工艺,支持特高压等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突破全环境仿真平台、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技术。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基础材料生产智能升级,提升硅料硅片、储能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电池等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意见》还要求,高度重视产业安全规范和有序发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强与有关政策、规划衔接,引导能源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规范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建立一批能源电子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
  同时,还要着力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向共同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国际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积极构建全球产业链体系,鼓励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投资、建立研发及产业中心,建设全球营销和服务体系。
  在强化组织保障措施方面,《意见》明确,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中央及地方相关渠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能源电子优质企业。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匹配度。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规范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能源电子产业发展。
  优化完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基金,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等设立能源电子领域多元化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新模式。推动完善光伏发电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储能成本补偿机制,提高新能源投资回报率。
 
2023年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印发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印发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清单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新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根据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结合监管实际,经技术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评估,《清单》明确了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发布《清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明确了目前新污染物治理"治什么、怎么治",是全面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的主要抓手,防控突出的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动《清单》中各项环境风险管控措施落地见效。
 
三部门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
 
  据了解,建制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和水平,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2〕193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县域统筹、系统治理、绿色低碳、稳定运行"的思路,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优布局、补短板、提品质、保运维,健全收集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持续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
  《实施方案》提出,坚持统筹谋划、有序建设,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减污降碳、绿色循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到2025年,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能力全覆盖。到2035年,基本实现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覆盖和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实施方案》明确4方面10项政策举措。一是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包括合理选择污水收集处理模式,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标准规范,高质量推进厂网建设等3项任务。二是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分类收集设施,加快完善分类转运设施,强化处理设施共建共享等3项任务。三是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包括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2项任务。四是强化设施运行管理,包括推进专业化运维,强化全过程管控等2项任务。
  《实施方案》要求,健全保障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群众对污水垃圾处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健全收费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费标准,加强污水处理收费征缴力度,积极探索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积极支持,落实好优惠政策。
 
劳动用工
 
9部门部署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医保局、全国总工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部署开展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
  通知指出,要以提升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为重点,进一步落实落细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政策,着力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公共服务供给、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推进县城稳定就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无障碍落户,增强县域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通知明确,要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县域就业岗位,积极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乡村延伸,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要大规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提升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推动县域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强化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规模,及时有效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要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县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达标,加强住房保障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要提升基层服务农民工能力,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做好农民工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社会融合等情况的动态监测。
 
快手CTO陈定佳辞职
 
  1月17日晚间,快手( 01024.HK )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首席技术官(CTO)陈定佳辞任,自1月18日正式生效。陈定佳辞任的理由是拟投入更多时间于家庭及个人事务,他将转任公司终身荣誉顾问,继续为公司提供指导和支持。
  公告显示,两名相关领域的高级副总裁将分担CTO的管理职责,并向快手CEO程一笑汇报。据公司内部邮件,这两名高级副总裁分别是分管推荐算法的于越和分管技术研发的于冰。于冰同时是快手在2022年8月发布的视频云品牌"StreamLake"业务负责人。
  事实上,2022年下半年以来,快手频繁进行的高层组织结构调整,以应对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
  2022年7月,快手商业化原负责人马宏斌调任国际业务,继任者刘峰此前负责人事与组织。9月,快手再次进行架构调整,宣布成立商业生态委员会,由程一笑兼任主席,新设立的商业生态委员会将统筹推进包括电商、商业化、直播、本地生活、快招工等变现业务的商业生态建设等。同时,程一笑还兼任电商事业部负责人。
  CEO程一笑亲自带队电商业务被视为快手的重要转折。程一笑在Q3电话会议上曾回应称:"电商业务是快手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也是整个快手商业生态的中心。我来直接负责电商业务,并不是因为这个业务出了问题需要来救火,而是随着电商业务快速发展到当下规模和节点,需要从长期维度思考业务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在做取舍和投入选择等方面,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相对公司其他同事更强。未来一段时间内,除CEO负责的战略业务决策管理外,我的主要时间精力都会放在电商业务上。"
  此次技术团队高层变更后,宿华和程一笑也在内部邮件中提及,打造技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打磨公司的科技内核,不断实现技术进化,不断向业务线加大技术赋能。
  对于月活用户已经超过6亿的快手而言,在中国1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渗透率几乎达到60%,渗透率红利也在变弱。频繁高层调整背后,也透露出快手正在寻找新的支撑点。
 
德州仪器宣布元老级CEO将卸任
 
  1月20日,德州仪器宣布,担任将近19年CEO的里奇·谭普顿(Rich Templeton)将卸任,由COO Haviv Ilan接替。谭普顿仍会继续担任德仪执行董事长。
  德仪已经有92年历史,公司称人员变更是精心策划的有序继承。不过2018年时德仪也曾更换CEO,但最终失败了。2018年谭普顿卸任,为当时的COO布莱恩·克拉切(Brian Crutcher)让位,当时德仪也说人员更换是精心策划的有序继承。可惜一个月之后克拉切便离开了,谭普顿重新上任。
  2004年5月1日,谭普顿开始领导德仪,在他的管理下德仪股价上涨581%。
  1999年德仪收购以色列无线创业公司Butterfly,Haviv Ilan因为收购成为德仪一员,后来他升任为德仪COO。
  在截止去年9月30日的一个季度里,德仪净利23亿美元,营收52.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和13%。德仪的营收主要来自模拟产品,包括将信号处理为数据供其它芯片使用的芯片;超过三分之一的营收来自能源、医疗保健和国防等工业行业。
 
微软宣布一季度将裁员1万人
 
  1月18日,微软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披露,到2023财年第三财季末,即2023年第一季度末,微软将裁员1万人,低于目前微软总员工数的5%。
  一同向SEC提交的文件还包括了微软CEO Satya Nadella的内部邮件,在邮件中Nadella透露在刚刚过去的第二财季,微软花费了12亿美元用于遣散员工、提高办公室密度等成本削减措施。
 
巴西失业率降至8.1%
 
  据悉,巴西国家地理与统计局1月19日发布的全国家庭抽样调查显示,2022年9月至11月,巴西失业率降为8.1%,比起2022年6月到8月的失业率降低0.9个百分点,比起2021年同期的失业率降低3.5个百分点。
  截止到2022年11月,巴西的失业人口为870万人,比起2022年6月到8月的失业人口减少95.3万,比起2021年同期的失业人口减少370万。
 
专家论坛
 
稳外贸还需政策资源持续加量用力
 
  据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举行的新年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披露: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7.7%,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至此,中国已连续6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就此,证券时报1月17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的文章指出,在国内与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且全球贸易呈萎缩状态的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做到大幅飘红的确不易。不过,根据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外部市场需求的急剧收敛对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构成的压力势必进一步加强,需要政策层面有针对性地继续加量用力方可让外贸增长行稳致远。
  首先,要聚力巩固与保持经常账户中货物贸易的顺差优势。2022年,我国实现贸易顺差58629.8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34.2%。但必须承认的是,去年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逆势走强很大程度上是因进口减少(年度出口增长比进口增长高6.2个百分点)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所致,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与资本项目还存在着不小的赤字缺口,且短期内也很难改写,正因如此,保持经常账户中货物贸易顺差的持续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质言之,通过维系经常项目小幅顺差以及资本项目小幅逆差,既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运行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人民币价值的稳定及其加快国际化步伐的重要基础。
  另外,对比历史,理想状态下,英国经常账户贸易顺差曾持续130年,美国贸易顺差持续了93年之久,德国贸易顺差也接续了62年,日本贸易顺差连续递延了33年,而至今只有27年的中国贸易顺差显然还没有走完全程。应当说我国贸易品部门企业还具有一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优势,同时伴随着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货物贸易顺差存在着一定长度的客观时延,只是鉴于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的崛起已经形成的既有替代之力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规模未来会逐渐减少,由此就需要政策层面从出口退税、通道成本压缩等方面给予更强力度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确保贸易顺差,政策的着力点不能仅停留在外延型的减税降费方面,而是要加大对出口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更多企业以及企业愿意投入更多精力用于研发创新,最终培植出更为持续与经久的出口创汇竞争力。
  其次,要全力推动服务贸易出口,进一步地扭转经常账户中的服务逆差。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5%,低于世界服务业在GDP增加值中的占比67%,为此需要通过国内服务市场规模的加速扩容锻造出支撑服务出口的庞大"蓄水池",包括继续深耕与扩大服务业空间,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放宽服务市场准入,全面清理服务业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减少行政力量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全面实施普惠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推动服务产业集群以及服务贸易集聚发展,造就更多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与平台梯队;并且还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以此带动寄递物流、仓储、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测试、维修维护保养等新兴服务贸易。造就庞大"蓄水池"的同时,还要通过扩展开放口径建造出牵引服务出口的宽大"导水渠"。除了不断压缩服务贸易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及放宽外资进入领域外,开放坐标应当对准制度型开放,包括对标国际高标准,在充分竞争、有限竞争类重点服务领域和自然垄断类服务领域的竞争环节,推动取消或放宽对服务贸易的限制措施;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全面实施自由企业制度,建立严格的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服务贸易领域税优制度的覆盖力度,如对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旅游、科技研发、会展等服务业行业发展所需原材料、基础设施配套的用品设备的进口实施零关税,并免除进口环节增值税。
  再次,要合力扩大数字贸易规模,提高对外贸易的智能化以及快捷化程度。数字贸易意味着传统货物贸易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即贸易形式数字化,它集中表现为交易从线下转到线上,形成了数字营销、数字订购、数字对接以及数字结算等全新贸易方式,且由这些新型贸易产生的贸易值都会记于经常项目的服务贸易账下;另外,5G、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与数字技术同制造业融合并充分赋能,由此驱动制造业服务化,比如企业在生产端依据大数据增设产品设计,或者在供应端建造海外营销节点,这种由价值链再造生成的贸易值同样也是服务贸易增加值。由此可见,发展数字贸易非常有利于在货物贸易基础上生成更大体量的服务贸易,从而带动对外贸易的提档升级。
  扩大数字贸易,一方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突破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强数字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规划、科技专项实施和相关标准制定,另一方面,要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以此推动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升级,同时,要继续优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离岸数据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提高数字化交付水平,拉动数字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持续迁移与攀升。此外,应将数字平台列为数字贸易的"桥头堡"予以重点建设与完善,包括既要搭建综合性服务贸易平台,更应增加专业性服务贸易平台,既要支持第三方构建服务贸易平台,也要吸引制造业参与平台建设,既要鼓励本土资金构筑数字平台,也要积极吸引外资研发机构,以宽口径、多角度发挥平台企业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对企业贸易赋能的作用。
  最后,要齐力推动跨境电商做大、做优与做强。跨境电商是新技术赋能下最有具象化的新外贸模式,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一种出口新业态。据海关总署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增长9.8%,贡献了外贸超5%的增加值。进一步撬动与释放跨境电商的出口动能,首先必须提速跨境电商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扩围步伐,并在综试区建成一批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服务专业的跨境电商线下产业园区,实现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在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以及风险防控等立体层面的协同共振。另一方面,要加速海外仓建设,完善海外仓布局,包括支持综合运用建设-运营-移交(BOT)、结构化融资等投融资方式多元化投入海外仓建设,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的投建,提高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倡导与牵引海外仓企业对接综试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国内外电商平台,探索建设海外物流智慧平台,以此带动更多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显著改善与优化海外消费者利用跨境电商购物的体验。
  作为跨境电商的重要载体,服务平台的创新更为重要,为此,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助互联网,加快企业和政府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以加速产业融合为目标,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企业应用精益供应链等管理技术,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到售后服务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另外,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促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不仅如此,要鼓励跨境电商平台、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加大投入智能设备,建设好末端配送、国内仓和国外仓同步等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
 
迟福林:有效发挥服务型消费潜力
 
    《经济日报》1月19日刊发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文章指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蕴藏着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蕴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从中长期看,以服务型消费为重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并未改变。立足现实,关键是推动服务业市场开放,推动一揽子结构性政策调整,加快结构性改革进程,有效发挥14亿多人的服务型消费潜力。
  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
  服务型消费是扩大消费的新引擎。伴随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居民消费服务化趋势加快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总体上,服务型消费升级仍是大趋势。从服务型消费水平看,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水平将超过1.8万元。从服务型消费占比看,我们测算,到2025年,我国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达到52%左右,2030年有望达到55%至60%,到2035年大体稳定在65%左右。
  服务型消费蕴藏着巨大市场空间。一是新消费带来新空间。以信息消费为例,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服务型消费差距提供了基础条件。2021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左右,与城市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二是传统消费仍有新空间。以家居为例,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渗透,智能家居行业成为家居领域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是社会服务业拓展新空间。不同年龄段在服务消费品类上有鲜明的差异,年轻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悦己型服务更青睐,年纪大的消费群体对健康服务的偏好迅速增加,这些都将促进服务消费细分和多元化消费市场发展。
  发力三大重点领域
  加快服务型消费扩容提质、以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将为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供给、需求和制度层面发力,鼓励服务型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助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着力加大重点领域服务供给。一是释放居民健康需求。有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将达到数十万亿元。为适应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要加快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开放,推动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的大健康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绿色消费供给。我国绿色消费还有相当大发展空间。要把释放绿色消费潜力作为重点,持续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发展,加大市场绿色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鼓励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进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速绿色出行,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一方面,鼓励消费业态创新。支持消费领域的平台企业运用新技术探索和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小而美”品牌;鼓励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推动生活服务智能化,重点发展无接触交易式服务。另一方面,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互联网+流通”发展,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二,实现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大突破。要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为服务业平等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以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有效适应服务型消费需求升级趋势,鼓励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新业态发展。不容忽视的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大服务有效供给,需要释放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市场活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第三,聚焦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促进制度变革。一是加快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变革,推动服务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二是加快有利于提升服务贸易项下货物进出口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制度变革。例如,可考虑简化医疗健康、文化娱乐、旅游、教育、科技研发等服务业发展所需原材料、基础设施配套的进口通关手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关键在于稳预期、提质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服务型消费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预期深刻影响着需求和供给。稳预期的关键是稳市场主体发展预期。从当前情况看,要稳定消费预期,关键是要加大结构性政策调整力度,采取有效举措,尽快提升居民消费信心,稳市场主体预期。我国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动力源、吸纳就业顶梁柱。要加大稳市场主体的结构性政策力度,以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进而稳消费预期。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关键在于提升服务型消费供给质量。一是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对接国际标准。二是完善和优化居民消费的服务体系。随着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居民对消费服务体系的要求更高。释放服务型消费需求,要在加大服务型消费供给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市场监管的主要对象由商品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适应服务业市场开放与服务型消费发展的大趋势,既要有规范化的监管,实现公平竞争和防范风险,也要避免用“旧制度管理新经济”,加快探索市场监管理念、模式、技术、手段的创新。建议参照国际先进经验优化监管标准体系,开展服务型消费领域的监管体制变革,实现综合监管部门与专业监管机构的有效配合。
  释放服务型消费潜力,还要加快服务型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在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地方应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等进一步细化标准。在重大项目方面,重点是改善中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由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扩散,提升城乡社区管理一体化水平。二是完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重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适应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和供应链管理等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跨境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跨境数字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和完善社区便民数字消费设施,打造便民数字生活服务网点和服务圈,建设数字消费综合体验场所和新型数字消费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
 
浙江立法拓展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
 
  据报道,旨在拓展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的《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简称《条例》)于1月16日经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从创业扶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财税支持、融资促进、服务措施、权益保护、监督检查等方面,明确了各方主体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举措和责任。例如,为降低中小微企业创业的制度性成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优先支持通过工业用地整治改造、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方式,保障小微企业园建设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所属的检测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应当按照规定减免费用。
  在财税支持、融资促进方面,条例明确各级财政应当在预算中安排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和完善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持续补充机制等。
  在帮助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方面,条例规定政府采购不得对中小微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产品纳入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并要求政府通过支持境外参展、组织商务洽谈等方式,提高中小微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并为中小微企业开展跨境投资贸易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
 
    据悉,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闫衍1月16日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并从支持民企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均较为有限。股票市场方面,近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为主要构成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体系,但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仍有较大拓展空间,融资支持效力尚待进一步释放,主要体现在:一是创业板和科创板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中小企业进入上述板块融资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北交所创立时间较短,上市企业规模有限。三是新三板等场外市场门槛相对低,但市场流动性不足。债券市场方面,债券市场分层不足,债券融资是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短板,债市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整体有限,融资总额不足;信用债融资结构分化明显,民企融资占比较低;“专精特新”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国外较早认识到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债券市场方面,国外主要发展高收益债市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来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同时也加强政府主导,发挥担保等机制作用,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助力增强中小企业的韧性。从海外中小企业融资具体经验来看,国外债券市场主要通过发展高收益债市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举措较为多元。主要通过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作用,加大政府性担保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全链条资本市场体系等举措,扶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方式大同小异。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是我国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任务。为解决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失衡的发展掣肘,弥补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短板,综合国际经验和实践心得,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深化债务工具创新与应用,鼓励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债市融资。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准入标准,以创新的债务融资工具为抓手,用好现有的政策工具箱,深化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应用;利用好创新创业债、科创票据等固定收益创新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
  第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完善信用风险缓释机制。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薄弱、融资难等特点,要建立健全优质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体系,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改革,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充机制,发挥信用风险缓释机制效力。
  第三,发展高收益债市场,培育不同风险偏好的多层次投资者。相较于海外高收益债市场而言,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配套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投资者风险偏好趋同。推进中国高收益债市场制度体系建设,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体系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有利于拓宽低评级、高风险发行人融资渠道,还有利于健全市场化发行定价;同时鼓励投资主体多样化,培育多层次投资者结构。
  第四,优化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要优化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完整度、可信度,降低外部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行为,提高风险定价的有效性。通过提高信息披露造假等犯罪惩罚力度,有效增强信息披露要求及相关制度的法律约束力,加强投资者保护。
  第五,强化中小企业评级方法体系研究,提供高质量评级服务。信用评级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创新产品在资本市场的普及,助力我国普惠金融和科技创新发展。要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全球先进信用评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和定性指标分析,强化中小企业评级方法体系研究。结合金融科技应用、风险预警体系等,健全对企业的跟踪评估机制,实现定期及不定期跟踪,提供更高质量评级服务。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近七成海外企业计划拓展大湾区业务规模
 
  1月17日,汇丰发布面向海外企业进行的一项大湾区商贸前景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海外企业对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兴趣不减,近七成受访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拓展在大湾区的业务,其中27%的企业表示将显著提升业务规模。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企业对大湾区经济前景尤为看好,有六成受访者相信大湾区未来三年的经济增长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乐观程度比非RCEP市场的受访企业高出一成半。
  在拓展大湾区业务方面,来自RCEP成员国的企业同样更为进取:有31%的受访企业计划未来三年显著提升大湾区业务规模,比受访的其他海外市场高出近一成。在重点投资领域方面,受访企业将科技与创新(45%)作为首要投资重点,其次是提高供应链可靠性(39%)及加强数字化建设(39%)。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表示,依托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领先的国际化程度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大湾区有望成为RCEP下与东盟国家开展深入合作的重要枢纽。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消费市场规模已成为吸引海外企业投资的重要动力。
  谈及计划在哪些大湾区城市拓展业务时,受访海外企业选择香港的比例最高,为47%,选择广州及深圳的比例分别为37%和33%。RCEP成员国的企业则更看重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业务拓展,选择广州的比例最高,为48%,选择香港和深圳的比例分别为44%和38%。
 
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年内或陷入衰退
 
  据悉,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15日公布的季度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预计,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大举加息背景下,美国经济未来一年内或将出现温和衰退。
  这项于1月6日至10日对71名经济学家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经济在未来12个月出现衰退的概率高达61%。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虽然美联储期望通过让经济增长放缓而非全面萎缩来降低通胀,但经济"软着陆"不会实现,高通胀和美联储抑制通胀的政策努力将成为今年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调查显示,按年率计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今年第一季度或仅增长0.1%,第二季度将萎缩0.4%,第三季度将为零增长,第四季度将增长0.6%。2023年全年,美国经济或仅增长0.2%。
  受访经济学家对美国通胀预期相对乐观,预计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有望在今年底降至3.1%,低于2022年10月预测的3.3%。
  不过,受访经济学家不看好美国就业形势,预计美国企业将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加速裁员,全年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将月均减少7000。
  此外,受访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今年需要将利率水平升至5%,同时多达51%的受访者预计美联储将在年内开始降息。
  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布雷特·瑞安和马修·卢泽蒂认为,尽管近期数据反映美国在抑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服务业核心通胀率依然高企,劳动力市场"历史性紧张"状况无法缓解,表明美联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预计,美联储将保持紧缩政策,而这将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和经济衰退。
 
调查显示逾六成匈牙利人认为欧盟搞"双标"
 
  据报道,匈牙利萨佐德韦格舆论研究中心1月早些时候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针对欧洲联盟冻结匈牙利63亿欧元资金的决定,匈牙利超过七成民众反对,超过六成认为欧盟对匈牙利等成员国搞双重标准。
  去年4月,欧盟以匈牙利在司法改革、反腐措施等方面有违欧盟"法治原则"为由,对其启动"条件机制"程序,冻结对匈牙利的资金拨付。去年12月12日,匈牙利就解冻恢复基金与欧盟达成协议,欧盟同意把冻结资金由75亿欧元降至63亿欧元。
  达成协议前,欧盟成员国捷克的外交官向媒体证实,匈牙利已撤销对欧盟向乌克兰提供180亿欧元财政援助计划和15%全球最低企业税率的否决。
  民调结果显示,74%的匈牙利人反对欧盟冻结资金拨付的做法,64%的人认为欧盟对待匈牙利等成员国时采取"双标"。
  这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60%的调查对象认为欧盟冻结资金意在"惩罚"匈牙利,另有36%的调查对象认为欧盟寻求与匈牙利达成相互妥协。
 
经贸态势
 
美国芯片禁令扩至澳门
 
  据报道,美国加码对华芯片及技术管制。1月17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公告,更新2022年10月7日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出口管制,将中国澳门一并纳为管控对象。更新在1月17日当天生效。
  BIS公告称,2022年10月7日的出口管制政策同样适用于澳门,包括对先进计算和超算产品技术出口的"外国直接产品准则"(FDP)、相关生产设备的出口限制、"美国人"相关限制以及对在华部分外企的暂时豁免许可等。
  澳门此前不受美国对华芯片管制政策约束,美国此次命令收紧了围堵中国的口子。
  BIS出口管理助理部长Thea D. Rozman Kendler在此份文件中表示,由于澳门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的地位,以及受《出口管理条例》管制的物品从澳门转移到中国的潜在风险,该规则将中国澳门增加为需要许可证的目的地,以防止被确定为对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至关重要的物品转移到中国大陆。
 
俄罗斯央行启动货币掉期工具以供应人民币
 
  据悉,俄罗斯央行1月17日发布声明称,从1月19日起启动常设货币掉期工具以提供人民币。该工具的每日最高限额为100亿元人民币,俄罗斯央行将在必要时调整限额。
  俄罗斯央行表示,随着俄罗斯和中国企业间本币直接结算的规模迅速扩大,人民币-卢布之间的外汇掉期交易量及其对金融市场其他部分运作的重要性正显著增加。新工具旨在在出现暂时性失衡时限制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
 
港股通交易日历优化配套规则发布
 
  据悉,经中国证监会同意,1月19日,上交所、深交所和中国结算正式发布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相关配套规则,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新增港股通交易日相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沪深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根据安排,港股通交易日历优化,放开了两地市场均为交易日时的全部港股通交易,增加了可交易天数和投资机会,提升了港股通交易效率,对新增港股通交易日的定义、交易相关业务安排、风险控制措施等进行了规定,更加便利境内外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两地市场。据测算,预计2023年全年无法参与交易的天数同比将减少约一半。对于参与港股通交易的个人投资者,除了增加交易天数以外,在资金交收等方面并无影响。
  中国结算发布了《新增港股通交易日交易结算风险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登记、存管、结算业务实施细则(2023年1月修订版)》(以下简称《细则》)。
  《办法》和《细则》的发布为开展新增港股通交易日交易结算业务夯实了制度基础。《办法》规定了新增港股通交易日定义、适用范围等内容,重点明确了结算参与人参与新增港股通交易日业务的要求。《办法》规定结算参与人应当于交易当日日终前及时将应付资金划转至其港股通结算备付金账户,经纪和自营业务结算参与人应当自行计算和准备应提前到账资金,托管业务结算参与人应当会同其客户建立交易与资金头寸信息核验机制,计算并足额准备应提前到账资金。资金提前到账要求对广大个人投资者的港股通交易习惯完全无影响。《办法》明确中国结算将结合现行规则和新增港股通交易日结算安排,对股权登记日和港股通证券分拆合并业务进行适应性调整,并编制发布港股通股权登记日对应表。
  为做好《办法》与沪深港通现有业务规则的衔接,中国结算修订了《细则》,明确新增港股通交易日所涉业务安排及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则由中国结算另行制定。
 
欧盟经济和财长会议聚焦应对美《通胀削减法案》挑战
 
  据报道,欧盟成员国经济和财政部长1月1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点就当前颇具争议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展开广泛讨论。
  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财政大臣伊丽莎白·斯万特松在会后记者会上表示,欧盟国家将继续讨论如何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绿色补贴条款,这些措施对欧洲公司不利。"我们要团结起来,做正确的事情。"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当天晚些时候会见美国贸易代表戴琦时表示,在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的背景下,挑战依然存在。走歧视性补贴或税收抵免的道路是有问题的。补贴在鼓励发展绿色和气候友好型技术方面发挥着作用,但补贴不能以影响市场良好运转和公平竞争为代价。相反,欧盟和美国应为双方的创新者和投资者建立一个开放、繁荣的跨大西洋市场。
  东布罗夫斯基斯强调,欧美需要同样的游戏规则,努力消除贸易摩擦,"我行我素既没有效率,也不可取"。
  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事务的委员真蒂洛尼1月16日在欧元集团会议后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上表示,欧盟将采取果断举措保卫欧洲竞争力,在简化政府补贴规则的同时避免欧洲单一市场分裂,包括通过设立欧洲主权基金支援成员国。
  去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出台包括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激励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美国称该法案旨在重振深受持续高通胀困扰的美国经济,欧盟则认为法案部分内容涉嫌贸易保护主义。
 
日本2022年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
 
  据悉,日本财务省1月19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受能源价格高企和日元大幅贬值等因素影响,2022年日本贸易收支逆差达19.97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8日元),创有可比统计以来新高。
  统计显示,受汽车、矿物燃料、钢铁等领域出口拉动,2022年日本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8.2%至98.19万亿日元;由于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产品进口价格显著上涨以及日元汇率走软,进口额增长39.2%至118.16万亿日元。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出口市场地位,日本对欧盟连续11年出现贸易逆差。
  财务省同时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11.5%,进口同比增长20.6%,进出口额均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投资视点
 
今年各省GDP增长目标普遍高于5%
 
  据报道,各地密集进入"两会"时间,地方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陆续出炉。截至1月13日,已有广东、上海、浙江等23个省份召开地方两会。从地区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速来看,多数省份将目标定在5%至7%。扩内需促消费、制造业当家成为各地拼经济的重要抓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全球疫情进入新阶段,今年是恢复经济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随着各省两会的陆续召开,"拼经济"地方路线图逐渐明晰,2023年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值得期待。
  "交卷":经济大省勇挑大梁
  "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2022年7月,中央"喊话"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半年过去了,一份接一份厚厚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全方位梳理了经济大省的作为和贡献,传递出满满的信心。
  1月12日,经济第一大省广东2022年成绩单出炉: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万亿元,五年跨过3个万亿元级台阶、年均增长5%,连续34年居全国首位,形成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五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
  山东省聚力推进"三个十大"行动计划,着力扩需求、稳增长,推动经济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预计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8.7万亿元,过去5年年均增长5.4%左右,工业、投资、外贸等主要指标增速均好于全国,在经济大省中名列前茅。
  浙江省方面,过去5年地区生产总值迈过6万亿元、7万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增长5.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9.5%提高到1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0.1%提高到62%。
  四川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超常举措稳住经济大盘。过去五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超过5.6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六位。
  目标:今年增速设定普遍高于5%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从各省提出的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能感受到各地全力拼经济、加速经济回暖的决心和信心。
  统计数据显示,23个省份中,海南、西藏和江西分别以9.5%、8%和7%的增长目标排名前三。其他省份中,安徽、湖北、宁夏等3省以6.5%左右的增速并列第四;广东、浙江、福建、河北、四川、上海等16个省份增长目标超过5%。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谢来风认为,从全球来看,2023年是一个关键的窗口期,在全球都积极布局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省市尤其是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牵引和驱动力。
  近期,诸多机构调升了对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测:摩根士丹利将2023年对中国GDP增长速度预测从同比5%调增至5.4%,瑞银、野村证券也分别将各自的预测值从4.5%和4%调增至4.9%和4.8%。国内机构方面,国金证券、中银证券、中金公司、西部证券等机构预测中国今年GDP增速超过5%。
  抓手:扩内需促消费 制造业当家
  2022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将恢复和扩大消费列为2023年工作重点,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安排。其中,上海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福建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下乡行动";河北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对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帮扶力度"。
  制造业是另一个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其中,广东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广东还强调:"过去以制造业起家,也必将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未来,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谢来风认为,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来针对性地提升地区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强调制造业重要性的同时,各地需要重点考量地区之间的竞争协同和路径实施等问题。"他建议,"在一些涉及跨市甚至跨省的制造业集群建设方面,省市之间应该加强联动、协同,甚至可以尝试做一些跨地区的规划。"
  从产业角度看,上海、浙江、福建、河北等省份重点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明确今年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是促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不仅包括数字的产业化,还包括实体产业的数字化,以及完善数字化的公共服务与治理体系,这对各地各级政府善用数字技术、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两会将数字经济列为今年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其中部分省市提出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列入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显示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导向,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努力塑造本地经济竞争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更加积极有为。
 
北京今年经济增长设定4.5%以上
 
  1月15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市长殷勇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北京所发生的新变化,提出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部署若干方面重点任务。
  报告提出,2023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4.5%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要支持北交所扩大交易规模;用好政府专项债,在清洁能源等领域再发行一批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并全面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实现三大文化设施建设投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报告指出,五年来,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万元,居各省区市首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副中心发展生机勃发,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加速深化拓展,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同时,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营商环境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转变,五年累计新增免减退税费5300亿元,其中2022年超过2000亿元。五年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50亿美元,"双自主"企业出口额年均增长超过10%。
  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147.5万人,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万元左右。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54万套,更新改造老旧小区981个、惠及居民约50万户。
  支持北交所扩大交易规模
  在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方面,报告提出,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在重点任务方面,报告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增强各类企业活力,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加强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同时,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并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用好政府专项债,在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再发行一批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
  同时,发展巩固高精尖产业,加强集成电路系列重要研发产业项目建设,聚焦新型抗体、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在卫星互联网、氢能等新兴领域拓展布局,加快新能源汽车优质项目建设。并支持北交所扩大交易规模,加强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
  在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方面,报告指出,2023年新增5G基站1万个以上,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区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提升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能级,积极布局互联网3.0等新赛道。
  同时,着力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强化新消费地标载体建设,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积极培育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冰雪消费,加强商旅文化等消费跨界融合,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在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报告指出,治理违法建设2000万平方米以上,腾退土地2000公顷以上;促进1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并全面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实现三大文化设施建设投用。
  此外,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多种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试行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9万套。
 
央行上海总部要求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1月16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2023年货币信贷工作会议,传达贯彻2023年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23年上海货币信贷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做好房地产金融工作。推动落实房地产金融十六条等政策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会议回顾总结了2022年上海货币信贷工作及上海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结合2023年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当前上海货币信贷面临形势,明确了任务要求。会议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工作要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准确把握当前形势,积极应对复杂情况,全面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的总体要求,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更有力金融支持。
  会议对2023年上海货币信贷工作作具体部署。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要确保年初开好局、起好步,保持贷款平稳增长,同时要把握好贷款投放节奏,实现全年信贷均衡投放。二是精准有力落实好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要继续执行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加快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充分释放政策效果。三是着力做好房地产金融工作。推动落实房地产金融十六条等政策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障刚性和改善性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四是继续做好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推进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着力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推动构建上海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五是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成效。进一步畅通银行内部利率定价传导机制,加快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落实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提升存款利率定价市场化程度。
 
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印发
 
  据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等文件要求,深化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助推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对口合作,到2025年,两地合作机制完善有力,人员往来密切频繁,资源要素流通顺畅,产业合作基础夯实,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大幅提升,在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合作平台共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共同实施一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对口合作政策措施,推动一批标志性对口合作项目,探索一批对口合作典型经验做法,构建一个多层次、宽范围、广领域的对口合作体系,携手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典范。
  《实施方案》提出,提出,支持在沪金融机构在六安设立分支机构,服务六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本市场合作,支持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在六安设立分中心,支持六安企业在上海开展融资活动。支持上海资产管理、商业管理机构等到六安设立分支机构。支持上海各类企业和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对口合作重大项目建设和六安产业发展。鼓励引入风投资金投资入股,支持六安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等发展,多渠道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此外,紧扣中央要求、两地所需和双方所能,制定促进对口合作和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互通的倾斜政策和互惠举措。共建对口合作项目库,对对口合作的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用地、用电、用能、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安徽省有关部门在安排中央补助资金、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等方面,对六安革命老区给予倾斜支持。
  《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六安围绕新能源整车企业产业链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支持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在六安建设生产基地,带动六安企业进入上海产业链、供应链。鼓励有条件的上海各类企业赴六安投资布局区域性总部及生产基地。
 
河北发文加快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动全省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9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3年,各综合保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招商成效明显,项目集聚发展。全省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700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400亿元,活跃企业数达到165家。
  《实施意见》提出,严格规划建设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运营效益。合理规划周边区域用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周边规划建设配套功能区。
  增强招商引资效能。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市将加强统筹综合保税区招商引资工作,引导优质资源要素优先向综合保税区集聚。各综合保税区将设立专门招商机构,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招商,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领军企业,吸引符合主导产业方向、产业链条全、技术实力强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以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向综合保税区集中;大力发展符合要求的销售、物流、检测、维修、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产业项目支撑。石家庄综合保税区重点引入飞机维修、生物医药、加工制造等产业项目,重点打造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中心。秦皇岛综合保税区重点引入装备维修、汽车零部件制造组装类产业项目,重点打造物流分拨、加工制造中心。曹妃甸综合保税区重点引入汽车贸易服务、冷链仓储物流加工等产业项目,重点打造新型销售服务、物流分拨中心。廊坊综合保税区重点引入现代商贸物流、食品加工、文化贸易等产业项目,重点打造加工制造、销售服务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引入生物医药保税研发生产、航空维修等产业项目,重点打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中心。
  加强口岸功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综合保税区积极申请和利用各类指定监管场地,开展进境粮食、水果、肉类、冰鲜水产品等商品仓储及加工业务。支持药品进口口岸功能向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延伸,支持申请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支持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扩大汽车整车进口规模,申请开展平行进口汽车业务。支持秦皇岛综合保税区、廊坊综合保税区依托周边空、海港口岸功能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增强招商引资核心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支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区港一体化发展,实现口岸保税功能叠加。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支持综合保税区内加工制造企业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业务,对于综合保税区内企业使用已解除监管的机器、设备接受区外企业委托开展加工业务的货物,采取便捷进出区管理模式。允许生产加工的货物向国内销售时按其对应进口料件征收关税。积极稳妥推进有需求企业申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推进贸易便利化。在综合保税区内进一步推广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便利政策。简化进出区管理,企业可自主选择按月或按季办理“分送集报”手续。促进货物便捷流转,实现卡口无感化快速通关,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点对点流转。进一步优化各类商品检验模式,允许第三方检验机构参与进出区商品检验,入区食品采取“抽样后即放行”、动植物产品采取“先入区,后检测”等便利化措施。
  培育新产业新动能。鼓励综合保税区内企业按照国家公布的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保税维修业务。支持研发创新机构在综合保税区发展,研发使用的进口消耗性物料根据实际耗用情况据实核销。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再制造业务。支持综合保税区开展大型装备融资租赁业务。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跨境贸易发展。
  做优跨境电子商务特色品牌。支持石家庄综合保税区做大做强跨境电子商务1210业务,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集货中心,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支持秦皇岛综合保税区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线下展示、线上销售”相结合模式扩大面向东北亚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业务,开拓面向欧美的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支持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建设以“跨境贸易+数字经济”为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区,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中心仓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扩大出口。支持廊坊综合保税区建设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面向京津消费市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华北分拨中心。支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直邮分拣、出口集拼和展示销售等业务。
  优化企业信用管理。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申请高级认证企业,优先开展信用培育认证。对新设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经评定符合有关标准的,直接赋予最高信用等级。支持海关、市场监管、税务、金融机构等部门企业信用等级互认,将综合保税区内纳税信用良好、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企业优先纳入诚信经营白名单并给予更多便利,提升政策获得感。
 
河南将加大上市企业储备
 
  据报道,全国地方两会近日陆续召开,揭示过去一年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展露出未来一年当地各领域发展的着力点。在河南省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上市企业20家"、"组建省级钢铁集团"等要点被提及。
  2022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已创历年新高后,2023年河南目标新增上市数量再攀新台阶。而结合地方产业布局实际和资本市场动态来看,安阳钢铁控股股东安钢集团或将挑起当地组建省级钢铁集团的大梁。
  2023年目标新增上市企业20家
  在近日开幕的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河南省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河南要"加大上市企业储备,新增上市企业20家"的目标。
  这一目标并非空穴来风。在2022年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中就提及,自2022年起5年内,将力争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实现河南省上市公司总数突破200家。
  2022年,河南省资本市场喜报频频,上市公司总量成功破百。截至2022年底,河南有境内上市公司107家,境外上市公司49家。目前,已有9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数量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仅2022年一年,河南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4家,数量创历年新高。其中,境内新增上市公司12家,境外新增上市公司2家。而在境内新上市公司中,北交所有6家,创业板有5家,科创板有1家。其中有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自己的领域深耕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除此之外,河南资本市场还积累了过硬的上市后备企业力量,支撑该地向新年20家新增上市的目标迈进。
  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河南省还有在审企业13家,在辅导企业46家,过会待发企业5家,呈现出梯次有序发展格局。全省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达648家,较前一年增加123家,形成了强大的上市后备军团。
  1月16日,河南上市公司协会披露,在向河南各上市公司、挂牌公司、在审在辅导公司、债券发行人寄送的《致市场主体的一封信》中提及,2022年河南新增上市公司保持高速发展态势,59家在审在辅导公司持续高位运行,境内上市公司突破100家,河南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1382亿元,同比增长15%。
  拟组建省级钢铁集团
  除拓展地方上市公司数量外,河南还筹划发力国企改革,完善产业布局。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支持平煤神马、河南能源、郑煤机等企业打造一流旗舰劲旅,推动豫信电科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组建河南钢铁集团。
  就在2023年1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中也指出,将推进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发展,着力扩大再生金属生产规模,加快钢铁企业装备大型化改造,组建省钢铁集团、新材料投资集团,推进开封时代新能源全钒液流电池基地建设,支持大型骨干水泥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等。
  作为河南省钢铁行业的生力军,安钢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安阳钢铁近期动作频频。
  2023年伊始,安阳钢铁就披露收购报告书显示,河南省国资委将持有的安钢集团控股股东河南装备投资集团100%股权作价出资注入河南资本运营集团。本次增资完成后,河南资本运营集团将持有河南装备投资集团100%股权。河南资本运营集团将通过持有河南装备投资集团100%股权,从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66.78%的股权。
  河南资本运营集团2022年6月10日刚刚成立,是河南省国资委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国有独资公司,主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开展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对所持股企业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对于本次收购,安阳钢铁表示是河南省国资委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构建国有资本运营主体和授权经营载体,解决竞争类国有企业机制不活、质量不高等问题,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而进行的作价出资。
  对于有投资者提问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否有助于中国钢企在产业链拿到合理利润等问题,安阳钢铁1月5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将促进我国钢铁行业健康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我国钢铁行业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高质量发展。
 
江苏发布稳经济"四十二条"
 
  1月18日,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从12个方面推出42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旨在推动江苏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其中明确,江苏要设立100亿元规模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江苏省财政从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贴息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增产增效。依托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充分发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和省级企业征信服务平台作用,力争推动银行机构依托企业征信投放中小微企业信用类贷款2500亿元。
  《若干政策措施》还明确,江苏将着力恢复和提振消费。安排9000万元省级文旅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数字文旅等项目,促进文旅企业恢复发展、创新发展。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小微文旅企业支持力度,2023年投放的新项目数量占比不低于30%。继续实施100%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3年3月31日。对提供广告和娱乐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按应缴费额的50%减征归属地方收入的文化事业建设费。
  《若干政策措施》中,42条政策都落实了具体的负责单位,受惠企业涉及餐饮、房地产、旅游、物流、科创、金融等多个产业。且措施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未特别注明时限的,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企业符合相关支持政策,可按照从高不重复原则获得支持。接下来,江苏各地各部门将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加强宣传解读,建立直达服务机制,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江苏省级层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健全政策实施评估机制,调动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积极性,着力推动下沉一级解决存在问题。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将适时就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
 
深圳住房保障制度再变革
 
  1月17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联合深圳市司法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4个管理办法分别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筹集主体和渠道、用地保障、建设标准、供应对象、申请条件、供应分配方式、租售价格标准、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规范,还提出要加大用地供应,鼓励多主体多渠道建设保障性住房,居住用地供应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对于租售价格,公共租赁住房租金为同期同地段同品质市场参考租金的30%左右;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不超过同期同地段同品质市场参考租金的90%,其中政府组织配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为同期同地段同品质市场参考租金的60%左右;共有产权住房销售价格按照土地出让时市场参考价格的50%左右确定。
  其中,有关深圳共有产权住房的内容最为引人关注。据悉,共有产权住房实行产权按份共有,购房人产权份额按照项目销售均价占市场参考价格的比例确定,原则上不低于50%,同批次销售的同一项目的产权份额相同;其余部分为政府产权份额。
  共有产权住房实行产权封闭流转。签订买卖合同未满5年需退出的,应当向代持机构申请收购个人产权份额;签订买卖合同满5年的,购房人可面向符合条件的对象转让个人产权份额或者申请收购。
 
广东发布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工作方案
 
  1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工作方案(2022-2025年)》。方案提出,支持专业经营单位采取市场化方式,运用公司信用类债券、项目收益票据等进行债券融资。鼓励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加大对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已完成更新改造任务的城市燃气管道等项目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改造工作。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做好税收宣传及辅导,提升税收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赋能添力。
  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方面,方案提出,省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人才、资源、产业、技术优势,提升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广州市要先行先试开展城市供水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地下管线信息脱敏工作;深圳市要试点开展城市燃气智慧化运营、信息化监管,研究提出"智慧燃气"一揽子解决方案;佛山市要试点开展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珠海、东莞、中山、惠州、肇庆市要加快瓶装液化气智能监管平台建设,与省瓶装液化石油气"互联网+监管"数据汇聚平台做好对接。
  根据方案,目标到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抓紧启动实施一批老化更新改造项目。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1900公里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抓紧推动城市供水、排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健全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长效机制。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6200公里城市供水管道、1450公里排水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各地级以上市组织对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总结评估。
 
广东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1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旅游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业主要指标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旅游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高品质旅游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省级以上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业成为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方案》列举的主要任务中提出,实施旅游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支持重点旅游企业实施战略性并购重组、上市挂牌等,推动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业务,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旅游集团。
 
福建省出台九条措施促交通投资稳增长
 
  日前,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实施《2023年一季度"开门稳"九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通过加大前期奖励促开工、优化绩效考核强激励、加快补链强链补短板等九条措施,重点围绕促投资稳增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做大做强集装箱航运,全省落实2亿元港航发展专项资金,对国际中转、外贸内支线水水中转、内贸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等的集装箱增量部分给予分档奖励。此外,对重点物资运输船舶优先引航、优先过闸、优先锚泊、优先靠离泊,保障粮食、化肥、煤炭、LNG等重点物资运输。
  《措施》根据项目概算总投资,对一季度新开工的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分档给予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前期经费奖励。提前安排下达第一批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2亿元,推进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清单内70%的项目第一季度开工建设。加快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发展,招引全国快递电商龙头企业来闽布局建设区域节点型产业园。
 
海口海关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24条措施发布
 
  1月19日,2022年海南外贸情况暨海口海关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海口海关在会上发布了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24条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按需自主选择"全国通关一体化""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多种通关模式;在符合条件的港口全面推行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在符合条件的航空口岸推行查验通知、查验预约、查验结果反馈等环节信息化流转;支持企业选用"无陪同"查验,推行查验申请信息化、查验过程可视化;对适宜机检的货物,通过"智能审图""先期机检"等一律实施非侵入式查验;六是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保障。对开始口岸查验的报关单,海关查验作业时间不超过4小时。对查验结果正常的报关单,海关办结放行手续不超过1小时;对冰鲜肉制品、水产品等鲜活易腐农食产品设立属地查验绿色通道,实施优先查验和"5+2"预约查验。
  二是进一步提升检验检疫效能。加快检疫审批,对种虾、水果、饲料等进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审批时间,由7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加快取样送检,对需要取样送检的进出境货物,现场海关送检手续办结时间不超过3个工作日;对需法定检验的海南离岛免税进口食品化妆品,可实施附条件放行;加快实验室检测,对需法定检验的石油化工品、矿产品、天然气类产品,将实验室检测时间由8天压缩至3天;加快大宗商品检验,对进口原油实行"先放后检";对保税油实行"进区检验+出区验核";优化考核方式:对进口水生动物隔离检疫场考核,依企业申请由现场海关实施书面考核,免于现场考核;支持进境农业植物品种同步开展隔离检疫与DUS测试,缩短测试周期。
  三是进一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支持企业选择"自报自缴"模式,企业可自主向海关申报税费电子数据并自行缴纳税费;支持企业选择汇总征税模式,已办理总担保的企业可先行办理货物放行手续;支持企业选择关税保证保险、集团财务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办理税款担保;提升企业保证金缴、转、退效率,对符合条件的保证金退还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指定海口海关所属椰城海关统一实施关区进出口货物验估作业,并在所有现场海关设置验估业务咨询窗口。
  四是进一步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自主选择上门取件或邮寄送达方式获取海关行政许可及企业备案证明等文书;持续开展为企业送"服务包"活动;对符合AEO高级认证条件的企业,海关认证时限由法定90日内压缩至45日内;对企业自查发现并向海关报告已放行货物违反海关监管规定的行为,海关根据"主动披露"制度视情节予以从轻、减轻或不予行政处罚。对初次违规、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企业,海关可按"首违不罚"制度不予行政处罚;畅通"关长接待日""关长信箱""12360"海关服务热线和海关纪检监督举报电话等渠道,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确保问题100%在48小时内作出回应、海口海关职能权限范围内事项100%在承诺时限内得到解决。
 
青海拟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据悉,青海省政府办公厅于近日印发《青海省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该《措施》从强化盐湖资源保障、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梯度培育市场主体、加速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六方面入手,旨在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其中,《措施》提出要加快组建中国盐湖集团,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主力军。
  首先来看,《措施》提出要加大盐湖资源勘探,开展重点开发盐湖矿区浅层可利用资源核查,详细查明资源储量变动、保有资源储量及可利用性,同步完善和启动矿区资源开采动态监测网建设,为盐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进一步来看,青海还要推进锂盐扩规提质工作。《措施》提出要完善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生产工艺,突破原始卤水提锂颠覆性技术,提升盐湖卤水提锂综合回收率,释放现有碳酸锂装置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纯氯化锂、氢氧化锂、溴化锂、磷酸铁锂等电子级锂盐产品,做大锂电材料规模,做强锂电产业链。扩大金属锂产能,做优轻金属合金和锂储能材料,打造世界级锂产业基地。
  引导盐湖产业向新材料领域拓展也是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此,《措施》提出要加快"疆煤入青",着力解决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氯平衡关键问题,推进盐湖产业与煤化工、油气化工融合。利用氯平衡形成的烯烃产能、盐湖锂镁钠资源,结合现有电解铝、钛、铜等产业基础,延伸发展盐湖高分子功能新材料产业、轻金属合金材料产业和锂电新能源等盐湖关联产业,推进盐湖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设立中国盐湖集团的事宜也提上日程。《措施》明确表示要加快组建中国盐湖集团。具体来看,青海将细化中国盐湖集团筹建方案,在市场需求、资源落实、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引进大型央企,整合相关企业组建中国盐湖集团,建立集团上下游企业之间用料优先供应协同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参与国际产能、技术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主力军。
  此外,青海还将借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钠资源高值开发。《措施》提出将持续优化钠资源开发结构,扎实开展纯碱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等工作,推动纯碱企业实现水循环利用率40%以上。积极开发钠盐下游产品,发展金属钠及合金,布局钠离子电池,推动钠盐高端化、功能化发展,打造世界级钠产业基地。
 
IMF称全球经济碎片化可导致总产出减少7%
 
  1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发布报告称,经过几十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如今碎片化的趋势可导致全球经济总产出减少多达7%。
  该报告认为,多年来不断深化的贸易关系已使全球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价格的降低也使发达经济体的低收入消费者受益,而贸易联系的解体"将对低收入国家和发达经济体中低收入消费者产生最不利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现有研究表明,碎片化越深,成本就越高,技术的脱钩会放大贸易限制带来的损失。报道还指出,随着全球经济转向"金融区域化"和全球支付系统的碎片化,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可能面临最大风险。
 
2023年欧美经济增长前景尤为黯淡
 
  1月16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欧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今年世界经济预计陷入衰退,欧美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尤为黯淡。
  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访首席经济学家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预计出现衰退。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娅·扎希迪指出,世界经济正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前的高通胀、低增长、高债务、高碎片化环境,使得为恢复经济增长和改善世界最脆弱群体生活水平而进行所需投资的动力减少。
  报告显示,所有受访经济学家均预测,2023年欧洲经济增长"疲软"或"非常疲软";91%的经济学家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疲软"或"非常疲软"。
  超过一半的经济学家预计,2023年欧洲通胀水平仍然居高难下。约四分之一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通胀问题仍将难解。多数首席经济学家还预计,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将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报告还指出,所有受访经济学家均认为,地缘政治因素将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版图,在贸易、投资、劳动力和技术流动等方面给企业带来更多挑战和机遇。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据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18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增长乏力,过半辖区经济增长停滞或下滑。
  这份报告根据美联储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自上一份报告以来,6个辖区经济停滞不前或略有下滑,纽约辖区经济则出现明显萎缩,仅有5个辖区经济活动略有增加。
  报告显示,各辖区房地产市场继续疲软,房屋销售和建设均出现下降。一些零售商指出高通胀继续削弱消费者购买力,中低收入家庭受影响尤甚。同时,各辖区制造业活动略有下降,纽约辖区制造业出现急剧下滑。
  此外,劳动力市场仍然高度紧张,企业难以填补空缺岗位。
  物价方面,多数辖区消费者价格温和、适度上升,整体涨幅有所放缓。各辖区认为,未来一年内物价涨势有望进一步放缓。
  美联储每年发布8次"褐皮书",通过地区储备银行对全美经济形势进行摸底。该报告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的重要参考资料。下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将于1月31日至2月1日举行。
 
美财政部采取特别措施避免债务违约
 
  据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1月19日致信国会说,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未偿还债务在19日达到上限,即日起财政部将采取特别措施,避免联邦政府发生债务违约。
  耶伦在这封写给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等国会领导人的信中写道,财政部将在1月19日至6月5日期间启动"暂停发行债券期"。其间,财政部将暂停为公务员退休和残疾基金以及邮政退休人员健康福利基金注入新资金。此举将帮助财政部在整体债务水平无法提高的前提下,有能力继续支付其他联邦款项。
  耶伦在信中警告说,如果国会不尽快通过提高31.4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法案,两项特别措施都将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包括对联邦政府未来数月的收支情况构成挑战等。
  此前,耶伦13日致信麦卡锡,敦促国会议员"及时采取行动提高或暂时取消债务上限"。她说,特别措施只能在有限时间内帮助联邦政府继续履行义务。因此,国会及时采取行动提高或暂时取消债务上限至关重要。
  自1985年以来,美财政部已经十余次采取特别措施避免债务违约。
  眼下,美国会两党正围绕提高债务上限展开"唇枪舌战"。共和党籍众议员安迪·比格斯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反对提高债务上限,指责民主党人"无所顾忌地"挥霍纳税人税款。对此,白宫方面反驳说,共和党人"毫无必要地让国家陷入经济混乱、崩溃和灾难",国会必须无条件解决债务上限问题。
 
 
 
 
美国经济制裁对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影响
 
    据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谭小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韩烨蕾1月16日在第一财经联合发表文章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位居第一,总量达到6.65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比重为59.5%。相较于2000年72%的比重,美元在各国央行中的外汇储备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主导地位虽然为美国带来了一定的特权,但也对其国内政策实行造成了干扰,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存在一定威胁。
  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外汇储备的现状及缺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建立了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对自由的货币发行环境以及稳健的制度体系,为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打下了坚实基础。从IMF1999年首次公布外汇储备币组合数据以来,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始终超过50%。虽然美元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但考虑其体量庞大以及网络外部性,美元的主导地位暂时还是难以撼动。然而,疫情及美国的经济制裁等加速了美元在国际储备中份额下降的进程,各国央行开始增持其他货币,改变货币储备构成,使用取代美元储值功能的资产。2021年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央行国际储备中的市场份额降至58.8%,创下26年来的新低。
  这些官方美元储备中,大部分以美国国债的形式被外国官方和私人投资者持有。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比例已从2015年的近50%下降至2021年的30%左右,与欧元区以外投资者持有的欧元区政府债务比例相当,并且高于外国投资者持有的英国或日本政府债务比例。
  部分美元储备也以纸币形式为外国投资者持有,在过去20年里,海外持有的美元纸币占总流通纸币的比值一直缓慢增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估计,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元纸币超过9500亿美元,约占未偿美元纸币总额的一半。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Colin Weiss的观点,持有美元储备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偏好:一种是政治上的,出于美国的盟友身份或认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以持有美元储备的方式换取安全保证;另一种是经济上的,基于美国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全球金融市场中的主导性以及美元的锚货币地位,以持有美元储备的方式换取经济利益。
  美元的国际地位也体现在它作为交换媒介,在全球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的频繁使用。1999年至2019年间,美元在美洲的贸易结算货币中占96%,在亚太地区占74%,在世界其他地区占79%。可以说,除去欧元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贸易中美元都占主导地位。正因如此,美元也是国际银行业的主导货币,大约60%的外币存贷款是以美元计价,且自2000年以来,这一比例一直相对稳定,远高于欧元20%的占比。美元在外汇交易中也保持了较高份额。国际清算银行2022年三年期中央银行调查显示,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美元参与的外汇交易占比88%;相比之下,欧元占比仅31%。(每笔外汇交易涉及两种货币,因此百分比总和为200%。)
  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主导地位,为美国带来了一定的“特权”。美国可以凭借独特的货币储备地位以低成本向全球借债,也可以通过运行经常项目逆差获得自动保险,更可以依靠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对其他经济体采取金融制裁。
  但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对美国国内政策的施行造成了干扰。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需要不断吸纳全球顺差和储蓄来维系美元的地位,而强势美元有损于美国出口,这使得美国国内经济拥有较大负担。IMF估计,与经常项目差额常态水平相比,2019年美元高估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贡献率达到1.8%的水平,汇率的持续高估对国内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此外,由于美元储备资产供给依靠于美国政府债务发行,而偿债能力又取决于美元资产价值,同时美国也不能完全依靠通货膨胀的方式将债务货币化,这就形成债务偿还和资产质量之间的矛盾,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强化了这一悖论。疫情暴发后,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美国实施了大幅度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通胀高企,政府杠杆率上升,美元内在价值下降,美元地位也受到质疑。
  从国际角度看,非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也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险。这主要体现在,当所有国家都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时,一旦美国出现较为极端的货币政策,可能对整个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影响。例如,美国去年连续实行了加息政策,导致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外汇风险与债务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分充裕。在此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量借入以美元计价的外债。当利率较低、美元汇率弱势时,这种债务相对安全,但一旦情况反转,这些国家的美元债务负担就会变得异常沉重,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概率就会上升。再加之受到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的冲击,全球经济本身就面临增速下行的压力,各国一旦再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衰退在所难免。当然,这种缺陷的存在是由于非多元化的外汇储备,无论哪一种货币承担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都将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的问题。
  美国经济金融制裁的发展与特点
  经济制裁是指一国在进行贸易、投资或其他经济活动时,对另一国施加限制。经济制裁具有强权政治色彩,通常由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向经济较脆弱的国家发起,具体措施包括贸易制裁、投资制裁、援助制裁、海外资产冻结等。根据全球制裁数据库(GSDB)的数据,美国是过去70年里最主要的制裁发起国,1950年至2019年间,全球有超过35%的制裁由美国发起。
  冷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制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制裁;另一类制裁是无明确指向性的,也针对自身盟友,目的是为了达成特定的外交、政治和经济诉求。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自由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各国都开始将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随着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美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制裁次数也不断上升。当今,美国的经济金融制裁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虽然制裁频率上升,但是制裁对象数量有所减少。更精确的制裁目标,意味着可能将矛盾主体从原本的整个国家具化为对个人或者组织的制裁。二是经济制裁的手段更加多元,由从前以贸易制裁为主,到如今的金融、贸易制裁并用。三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制裁法律体系和运作机制。这使得美国在进行经济制裁时有具体的、可以依据的决议与法案,哪怕这些法案可能是针对特定国家制定的。
  美国通过采取一系列经济制裁,向对象国施加多重压力,同时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但是这种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行为也遭受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经济制裁对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的货币地位不再受与黄金强制绑定的支持,而是依靠自身信誉支撑。因此,美国经济金融制裁导致的信誉风险也危及到了美元的货币地位。
  俄乌冲突后,美国及其盟国以迅速而严厉的经济制裁进行了回应。首先,美国财政部对俄罗斯四大银行实行了全面封锁制裁,冻结了这些机构中与美国金融系统有关的全部资产,同时限制了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通过美国金融基础设施从事跨境活动的能力,将俄罗斯政府从全球金融体系中切断。
  其次,七国集团对俄罗斯央行进行联合制裁。美国人被禁止参与任何涉及俄罗斯央行、俄罗斯联邦国家财富基金和俄罗斯联邦财政部的交易,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士也都采取了类似禁令。这些禁令直接冻结了俄罗斯中央银行6430亿美元资产中的近半数资产,削弱了俄罗斯政府利用其外汇储备维持卢比稳定的能力。在美国的鼓动下,欧盟也采取行动,将俄罗斯七家主要银行排除在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对俄罗斯的一系列经济金融制裁,在将俄逼入债务违约边缘的同时,打破了国家主权平等和产权保护原则,也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誉造成损伤,未来更多国家可能会考虑将储备货币进行多元化配置。
  储备货币在国际被用于计价和支付结算,各国央行之所以广泛应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是因为美元强大的稳定性和流通性。但是当美元一再被美国政府用做“武器”因而丧失了其稳定性时,各国政府就会考虑降低储备货币中的美元比例。IMF报告指出,近几年,全球央行都在缓慢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随着新兴市场央行多元化发展储备货币进程加快,美元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将继续下降。
  俄罗斯作为美国的重点制裁对象,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储备货币的“去美元化”。俄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俄罗斯央行已经将美元储备削减至全部储备规模的16%,远低于四年前的40%左右。此外,截至2021年年底,俄罗斯仅持有39亿美元美国政府债券,远低于2010年的1760亿美元,如今美债持有规模仅相当于2010年时的2.2%。
  除了降低美元在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许多国家也考虑在国际交易结算、支付手段中进行“去美元化”。俄罗斯、伊朗等部分石油生产国正在积极探讨使用其他国家货币,或者一揽子货币来进行石油计量,以此削弱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场的主导地位。支付手段方面,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加密货币等新型货币的快速发展,也为国际支付提供了更加多样快捷的途径。
  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前景
  货币霸权是历史长周期现象。从中短期来看,美元在储备货币上的霸主地位仍是难以撼动的。储备货币规模是存量概念,目前全球各央行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到了半数以上,要将这些美元全部或者大部分替换成其他货币绝非一蹴而就。并且无论是欧元、英镑,还是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的占比相较于美元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国债市场,仍是世界上最具深度、流动性最强的市场。允许各国政府便捷地清算其外汇储备以应对负面经济冲击,也支撑了美元储备货币地位。
  从长期来看,美元的国际地位面临的挑战将更大。作为同样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和自由贸易环境的庞大经济体,欧元区将是威胁之一。通过欧盟主权债务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入数字欧元,欧洲一体化可能会加速。美元主导地位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早在2017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与此同时,支付格局的变化也会对美元地位造成一定冲击,例如,数字货币的快速增长可以消除部分美元主导地位产生的惯性。在此背景下,美国不断进行的经济金融制裁,更将削弱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导权,推动一些国家加速去美元化,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不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立场、经济状况、风险感知敏感度不同,“去美元化”周期究竟会有多长,至今也无法准确预测。
  美国经济制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美元地位的走弱、多元化外汇储备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IMF2022年二季度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为2.9%,相较2016年的1.1%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占比不大,但人民币目前已是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并且中国拥有着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
  目前,人民币要实现储备货币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主要有三大限制。一是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高,资本账户管制限制了中国居民的资金进出。这与货币的可兑换性密切相关,较宽松的资本账户环境能够提升该国货币的流通与兑换效率,外国居民可以随时获取必要的货币,该国货币的储备地位自然就会提升。
  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贸易基础设施还未完全搭建。国际贸易货币的选择有很多决定因素,如国家之间产业链的分布、市场规模的大小等。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初步形成了以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为基础、以人民币清算行为枢纽、以银行等金融分支机构依托为的清算网络。但该网络规模较小,且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影响力有限。
  三是中国债券市场有待进一步改革。近10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共同发展,为境外投资中国债券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环境。然而,市场也存在着如信用评级可信度不高、监管协调性欠佳、市场流动性和对冲工具不足等问题,这些也引发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投资时的担忧。
  针对上述情况,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朝以下方向努力:
  一是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资本账户的开放是需要过程和前提条件的,当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等环境因素无法达到开放要求时,过快地取消资本账户管制将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因此,需要控制好资本账户的开放节奏,平衡好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度。
  二是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跨境支付结算中的比例。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走好“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将更多的金融机构纳入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以促进人民币在贸易计价中的使用。
  三是加快债券市场结构性改革步伐。提升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扩大市场规模,强化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在债券发行、交易和监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促进人民币的内外循环,确立市场化力量在债券市场的主导性地位。
 
美银预测2023年美国经济将轻度衰退
 
  据悉,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莫伊尼汉1月13日在与投资者举行的电话会议上表示,该行正在为今年的潜在衰退做好准备,包括失业率迅速攀升的更严重衰退的可能性。他表示:"我们的预测情景是轻度衰退。"。
  莫伊尼汉表示,如果出现更严重的衰退,这家美国第二大银行预计2023年失业率将攀升至5.5%,到2024年将保持在5%或更高的水平。
  许多华尔街银行预测今年将出现经济衰退,尽管他们对衰退的严重程度仍不确定。这包括高盛、富国银行和德意志银行。
  银行正在为经济衰退做好准备,因为持续不断的高通胀促使美联储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快速度加息,这可能会通过推高借贷成本来削减消费者和企业支出。政策制定者已经批准2022年连续七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4.25%至4.5%的区间,这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预计最高利率约为5%。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表示,尽管有迹象表明价格开始降温,但央行仍有更多工作要做。
  去年12月,鲍威尔在美联储政策制定会议结束时对记者表示:"10月和11月的通胀数据显示出可喜的下降。"。"但要让人们相信通胀正在持续下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官员们还表示,2023年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随着加息将美国推向衰退边缘,失业率将大幅上升,达到4.6%。美联储预计,2024年和2025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因为更高的失业率继续对经济造成影响。
  尽管如此,鲍威尔还是对经济衰退的确定性进行了反击,他表示,较低的通胀率可能会增加软着陆的可能性--这是在抑制通胀和保持增长平稳之间的最佳选择。
  鲍威尔表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需要保持更高的利率,并将其维持更长时间,通胀率也会越来越高,我认为这会缩小跑道。"。"但是,如果通胀指数持续下降,那么很快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我认为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会陷入衰退,如果会,是否会陷入深度衰退。这是不可知的。"
 
欧盟官员称2023年欧元区经济仍充满挑战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事务的委员真蒂洛尼1月16日说,欧元区经济近期出现一些积极迹象,但2023年仍充满挑战。
  真蒂洛尼当天在欧元集团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鉴于乌克兰危机持续产生影响,欧元区经济形势仍不明朗,预计新的一年将充满挑战。
  真蒂洛尼表示,近期部分数据较为积极,包括天然气价格回落、欧元区通胀率有所下降、劳动力市场强劲、经济景气指数有所回升。虽然目前较高的库存水平和较低的需求有助于降低能源价格,但危机还没有结束。
  欧元集团主席多诺霍表示,能源价格高企和通胀对所有经济体构成挑战。欧元集团将制定有助于降低通胀、对冲经济放缓步伐的政策,同时保护最脆弱群体。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在会前对记者表示,从目前形势来看,欧盟有望摆脱几个月前能源价格飙升时经济严重衰退的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欧洲已经走出困境,"我们看到一些积极迹象,但仍必须保持警惕"。
 
德国2022年通胀率创新高
 
  德国联邦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通货膨胀率升至创纪录的7.9%,显著高于2021年的3.1%。
  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能源价格比前一年上涨34.7%;去除能源价格因素,去年德国通胀率为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4%,服务价格上涨2.9%。
  数据还显示,德国2022年12月通胀率为8.6%。其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4.4%。去除能源价格因素影响,当月通胀率为6.8%。
  德国联邦统计局局长鲁特·布兰德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2022年通胀率升至历史高点,主要是受乌克兰危机以来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的推动。
 
英国去年12月CPI同比上涨10.5%
 
  据悉,英国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2022年1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5%,涨幅连续第二个月缩小。
  英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格兰特·菲茨纳表示,去年12月英国通胀率小幅下滑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燃油价格的下降被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所抵消。
  凯投宏观经济学家露丝·格雷戈里表示,去年12月的数据表明通胀水平已开始下降,但与英国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仍然遥远,预计到今年年底英国通胀率将在4.5%左右。
  去年4月以来,英国通胀水平多次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2022年10月CPI同比上涨11.1%后开始小幅回落。为控制通胀,英国央行自2021年12月以来已连续九次加息,基准利率升至3.5%,为200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阿根廷宣布回购超过10亿美元海外债券
 
  据报道,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1月18日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视频讲话时宣布,阿政府将回购超过10亿美元海外债券。
  马萨表示,由于2022年阿根廷出口增长、财政和外汇储备情况改善,即日起授权央行回购超过10亿美元外债。
  这是阿根廷自2020年与主要国际债权人达成600多亿美元债务重组协议以来,首次就该国外债采取重大回购行动。
  马萨表示,近期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下降,政府决定在此时回购外债,是为了利用这个"机会窗口"改善阿根廷整体债务状况,进一步降低国家风险,为阿根廷官方和民间提供更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南非2022年通胀率达6.9%
 
  1月19日,南非统计局披露,南非2022年全年通胀率达6.9%,相较于2021年的4.5%高出2.4个百分点。也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的最大涨幅。
  此外,2022年12月份南非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7.2%,略低于11月份的7.4%。尽管通胀率仍远超出南非储备银行目标范围(3%-6%),但最新数据已出现转好并呈下降趋势。
 
克罗地亚库纳正式停止流通
 
  据报道,根据克罗地亚政府的规定,从1月15日零时起,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了28年之久的库纳正式停止流通,欧元从此将完全取代库纳成为克罗地亚唯一的法定货币。
  克罗地亚于今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为帮助居民适应欧元,克罗地亚政府规定,从1日零时到14日午夜为库纳和欧元并用时期,15日零时起库纳不再流通和使用。
  克罗地亚加入欧元区之后,居民银行账户上的库纳按照欧元和库纳1:7.5345的汇率自动折算成欧元。在2023年一整年时间内,居民可以到银行网点、邮局等把手中的现金免费兑换成欧元,2024年1月1日起可到克罗地亚中央银行进行免费兑换。
  据克罗地亚中央银行估计,由于货币更换,收回的库纳钞票将超过5亿张,库纳硬币重量将达5200吨,它们将被送入机器进行切割、熔化。出于环保原因,收回的库纳钞票不再被焚烧,而是被切碎后用于公共建筑工程的绝缘材料,硬币被熔化后另作他用。
 
日本通胀率达到4%
 
  据报道,日本通胀率四十多年来首次达到4%,加快至央行目标步伐的两倍,凸显了物价上涨的强劲势头。日本总务省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不含生鲜食品的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4%。该数据为1981年以来最强,符合分析师预期。
  最新数据不会改变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关于通胀势将降温的观点。日本央行在1月18日的政策会议后发布了最新的物价展望,将当前财年的通胀预测上调至3%,同时将未来两年的预测维持在2%以下。
  然而,持续的物价上涨加剧了市场对央行可能低估了通胀势头强劲成都的担忧,投资者据此推测央行可能会重新考虑未来的政策方向。
 
投资分析点评
 
▲石头科技小米背景股东拟再次减持
 
  1月15日晚间,石头科技(688169)公告,顺为、金米、丁迪等三名股东计划减持公司股份,其中具有小米公司背景的顺为、金米合计减持比例不超8%。2022年,以上三方股东也曾披露减持计划,不过最终仅有顺为实际实施减持公司0.09%股份。
  根据石头科技公告,顺为、金米、丁迪三名股东目前均为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在未来6个月内均计划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或询价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
  具体来看,持股比例8.73%的顺为拟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562.15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其中,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比例分别不超过2%、4%。持股比例6.86%的金米拟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187.38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持股比例5.55%的丁迪计划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140.54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5%。
  如三方股东按上限实施减持计划,将合计涉及石头科技9.5%的股份。按1月13日石头科技297.82元/股的收盘价估算,涉及资金总额将达到26.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石头科技1月13日久违地放量大涨11.44%。
  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以上三方股东按上限实施减持计划的概率并不高。2022年,以上三方股东也曾披露过减持计划,其中仅有顺为在去年6月减持石头科技0.09%股份,顺为当时同样计划减持石头科技不超过6%股份。金米和丁迪虽然在2022年2月宣布拟各自减持公司不超2%、1.5%股份,不过在减持期间未实施减持。
  石头科技表示,本次减持计划系公司股东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的减持,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情况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最高减持比例较高之外,本次减持还值得关注的是顺为、金米的小米公司背景,两股东本轮计划最高减持比例为8%。作为传统的"小米概念股",在石头科技上市前金米、顺为分别持有公司11.85%、12.85%股份。
  根据石头科技招股书,金米在2015年3月即以约4380万元的投后估值入股石头科技;2016年4月,顺为入股石头科技,投后估值约14.82亿元。如以石头科技当前279亿元的总市值估算,顺为、金米对石头科技的投资增值倍数分别为19倍、637倍。作为曾经的科创板第一高价股,石头科技的市值最高曾近千亿元,彼时两家小米企业浮盈接近现在的四倍。
  与小米方面近两年频繁出现的减持同步,石头科技的业务也在逐步地"去小米化"。2019年至2021年,石头科技向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商品金额分别为14.41亿元、4.2亿元、6913.08万元,呈大幅下滑态势。在这三年间,石头科技在年报中提及"小米"的次数,也从53次降至35次及27次。
  石头科技与小米的合作,是根据小米通讯订单组织生产,并在指定时间按订单要求将商品发往小米通讯指定仓库。石头科技曾在招股书中历数10项与小米合作模式的风险,包括:小米定制产品毛利率较低、与米家产品存在竞争关系、自有品牌销售渠道部分依赖小米等。
 
  ▲隆基绿能再扩产
 
  据悉,2022年的光伏行业迎来了众多跨界玩家及新势力企业,与此同时,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在去年末由热转冷,从诸多维度看,当下的光伏行业正在酝酿巨变。头部厂商在变革期如何应对,隆基绿能(601012)给出了它的答案。隆基绿能1月17日晚间公告,公司计划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投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隆基绿能此举意在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隆基本次投资也有诸多看点,公司在各产业链环节的产能配比将进一步优化,在HPBC之外将继续扩产哪种电池技术路线也即将揭开面纱。
  扩张硅片、电池产能
  从公告来看,根据隆基绿能经营战略和产能规划,公司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员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就上述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本次签署的投资项目实施前尚需提交公司内部有权机构审批。
  隆基绿能表示,旗下项目公司将作为上述项目的投资和运营主体,租赁泾河新城建设单位厂房和配套设施,负责本项目生产设备和营运资本投资,开展项目运营管理。
  隆基暂未透露关于本次项目投资金额的情况,但综合业内普遍的电池及硅片的单位投资情况来看,上述项目总投资将达到数百亿元量级。另外,本次规划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隆基绿能的各环节产能,公司此前的规划显示,到2022年底,单晶硅片年产能要达到150GW,单晶电池年产能达到60GW,单晶组件产能达到85GW。
  促使隆基绿能大手笔投资的原因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关,一项预测显示,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光伏在未来几年仍需要快速增长。到2030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需要达到每年1500GW,并且在这种规模下需要持续30年的安装,才能真正形成对碳中和的支撑。
  根据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的判断,到2030年,中国光伏产能预计仍会占全球的80%,达到1200GW,其中有400GW会应用于国内的能源转型;另外800GW将用于出口,对产业链形成经济支撑,增加国内产值3.2万亿元,创造出口总额1.5万亿元。
  对于隆基绿能而言,本次投资的一个关键意义是优化各环节产能配比。以公司2022年底的目标为例,如果硅片按照一半外销、一半自用的比例,自用部分可满足自身电池需要,但公司电池与组件的配比仅为0.7:1左右;对比行业其他垂直一体化厂商,电池与组件的配比已经在0.8:1以上甚至1:1左右,隆基的配比相对偏低。
  当下,光伏行业利润正从上游硅料、硅片环节转移至下游电池、组件环节,提升电池等下游产能有助于厂商将利润留在公司内,隆基绿能也不例外。
  事实上,在宣布本次投资前不久,隆基绿能刚刚披露了另一项电池扩产计划。公司拟将2021年度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变更为西咸乐叶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原计划用于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建设的募集资金47.4亿元,变更用于西咸乐叶年产29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
  隆基绿能表示,上述项目电池工艺将导入公司自主研发的HPBC高效电池技术,形成年产29GW单晶高效电池的产能目标,预计2023年9月整体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并全面投产。
 
  ▲宝明科技拟62亿投建马鞍山复合铜箔生产基地
 
  据报道,继在赣州经开区60亿元投建复合铜箔项目后,宝明科技(002992)再推大手笔投资计划。1月16日晚间,宝明科技发布公告称,拟选址马鞍山市宁马新型功能区,投建宝明科技复合铜箔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62亿元。届时,公司将在当地设立全资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注册资本8000万元。
  按照计划,前述项目将分两期建设,用地面积约350亩,其中一期占地约170亩,二期占地约180亩,各期产能尚未明确。宝明科技表示,本次投资将有利于加码在新能源电池行业布局,为未来业绩增长带来新的驱动力。
  相对于宝明科技的资产规模,本次62亿元的投资额颇大。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宝明科技货币资金账面余额为3亿元,净资产为10.3亿元,总资产为19.5亿元。公司表示,62亿元的投资额将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投入。
  作为锂电产业链的"新玩家",宝明科技此前以LED背光源和电容式触摸屏为主营业务,近年来在消费电子领域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公司一直在探索新业务,寻求增长点。基于在金属镀膜方面的技术和团队积累,在综合分析市场前景后,宝明科技选择进入大热的锂电赛道,并在2021年初开始布局复合铜箔业务。2022年5月初,公司锂电复合铜箔开始客户送样,目前已经送样多家客户,部分客户已经下达小批量订单,主要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类电池客户。
  2022年以来,宝明科技明显加大在复合铜箔领域的投资力度。2022年7月,公司官宣在赣州市经开区投建锂电池复合铜箔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其中一期拟投资11.5亿元人民币;二期拟投资48.5亿元人民币,二期项目具体投资进度和金额将在一期项目达标达产后视情况投资建设。按照计划,项目一期计划 2023 年二季度量产,全部达产后年产复合铜箔1.5亿平方米左右,配套的电池为14~15GWh左右。据介绍,项目生产设备主要在国内定制,交货周期为6~12个月,预计2023年上半年第一批设备将交付完毕。
  相较于传统锂电铜箔,复合铜箔具有重量轻、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应用广泛等优点,但目前囿于市场规模尚未起量,当前复合铜箔总生产成本仍然较高。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在产业化成熟后,复合铜箔降本空间巨大,对比传统铜箔降本幅度可能达到20%~30%。目前,复合铜箔主要有PET、PP两种基材,而PP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铜层的附着力不佳,目前宝明科技先推出的是PET基材的复合铜箔,PP基材的复合铜箔在后续也会推出。
  需要关注的是,复合铜箔业务放量尚需时日。宝明科技此前在接待投资者调研时表示,动力电池客户一般要做循环测试,大概需要3~6个月时间。2022年是锂电铜箔业务起步阶段,预计2023年开始上量,公司将根据客户的测试进度计划相应的产能匹配时间。
  在新业务释放增量利润之前,宝明科技短期或仍将依赖传统背光源业务。2022年前三季度,宝明科技实现营收7.39亿元,同比下滑9.85%;净利润为-1.16亿元,仍处于亏损状态。为应对消费电子市场需求走弱及竞争加剧,宝明科技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降低手机背光源产品销售份额,加大车载背光源产品开发力度,目前车载背光源产品销售增长较快,同时公司液晶面板玻璃深加工业务也呈现较快增长。
 
  ▲晶澳科技拟400亿建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
 
  1月19日晚间,光伏组件龙头晶澳科技(002459)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鄂尔多斯市建设光伏全产业链低碳产业园项目,项目包括建设生产15万吨/10万吨光伏原材料、20GW拉晶、20GW硅片、30GW光伏电池、10GW光伏组件及配套辅材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
  晶澳科技表示,本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符合公司未来产能规划的战略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电力资源和政策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能力,拓宽公司在光伏产业链中的布局,提升公司垂直一体化产能优势,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在光伏产业链高景气度的背景下,晶澳科技就频频抛出扩产计划,其中不乏数百亿级规模投资。
  最近的一次在2个月前,晶澳科技彼时公告,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与石家庄市政府、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公司拟在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期建设光伏切片、电池、组件一体化智能工厂及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02亿元。
  据统计,2022年以来,晶澳科技已发布十次产能扩建及相关投资公告,合计投资金额超600亿元,包括在石家庄、宁晋、扬州、曲靖、合肥、义乌以及海外的越南等地兴建硅片、电池片、组件业务。
  据晶澳科技此前公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为27.1GW,已超2021年全年出货量。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64%,分销出货量占比约37%。而按照公司产能规划,2022年底组件产能将超5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左右。在建和规划的产能明年将陆续投产,预计到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超75GW。
 
    ▲亿纬锂能拟100亿元投建动力储能电池项目
 
  据悉,亿纬锂能( 300014.SZ )1月18日公告,公司拟与简阳市政府就2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公司拟与曲靖市政府、曲靖经开区管委会重新签订投资协议,将设"年产1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调整为投资建设"年产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5亿元。
 
  ▲华虹与大基金二期合作在无锡设立合营公司
 
  1月18日晚间,中国大陆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 01347.HK )公告称,当日已与子公司华虹宏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无锡市签订合营协议,华虹半导体、华虹宏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无锡市,将分别出资8.8亿、11.70亿、11.66亿、8.04亿美元设立合营企业。
  华虹半导体在公告中表示,希望通过该合营企业扩大12英寸晶圆业务。
 
  ▲FF宣布与湖北省黄冈市签订战略协议
 
  1月17日,贾跃亭旗下Faraday Future(FF)宣布,与中国黄冈市政府达成了不具约束力的合作框架协议,以推动该公司中美双主场的战略落地。
  此外,FF已与FF Global Partners LLC(FFGP)的全资子公司FF Top LLC(FF Top)签署了一份经修订和重述的股东协议。新签署的股东协议巩固了FF Top作为重要股东的地位。在获股东批准的前提下,FF Top将拥有1:10的超级投票权。
  FF预计在2023年3月底开始量产可销售的FF 91 Futurist电动车,预计将于4月初下线,并在4月底之前交付。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中国新增8座"灯塔工厂"
 
  1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工业富联深圳观澜工厂成功入选,这也是世界首座精密金属加工"灯塔工厂",工业富联4年来参与打造的"灯塔工厂"增至6座。
  今年全球共有18座工厂被评为"灯塔工厂",其中8座来自中国,分别位于联想(合肥)、海尔(合肥)、工业富联(深圳)、上海华谊新材料(上海)、日光半导体(高雄)、CEAT(哈洛尔)、强生消费品医疗(穆兰得)、亿滋(苏州)。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32座"灯塔工厂",其中50座位于中国,排名全球第一。
  工业富联此次入选的观澜工厂,主要从事手机精密机构件等精密金属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作为世界首座精密金属加工领域的"灯塔工厂",工业富联深圳观澜工厂获得了世界经济论坛(WEF)的高度评价,"为响应智能手机新品快速发布和严格质量标准的需求,工业富联通过规模化部署37个4IR用例,促成敏捷的新产品导入、快速的产能爬升和智能化的生产。从而加快了29%的新产品导入速度,提升了50%的量产爬坡速度,降低了56%的不良率,并节省了30%的制造成本"。
  2019年1月,因采用全自动化制造流程,注重优先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等突出表现,工业富联深圳龙华工厂入选"灯塔工厂"。数字化改造前,这座工厂正常运作需工人338人,改造后降低至28人。生产效率提高了30%,库存周期降低了15%。
  在此案例基础上,工业富联参与富士康集团的成都、武汉、郑州厂区的数字化改造,协助这3个厂区于2021年成功入选"灯塔工厂"。同年,中信戴卡秦皇岛项目成功入选"灯塔工厂",成为工业富联在外部赋能打造的首座"灯塔工厂",也成为其"灯塔经验"迈向市场化、实现跨行业复制的标志性一步。此次观澜工厂的成功入选,使得工业富联在4年间参与打造的"灯塔工厂"达到了6座。
  据了解,在工业富联总部所在地深圳,2022年深圳市政府报告中首次出现"灯塔工厂"一词,提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灯塔工厂。目前,深圳拥有的2座灯塔工厂都来自工业富联,并且已经成为"深圳智造"的城市新名片。
 
▲上海机场拟收购免税资产
 
  1月13日晚,上海机场(600009)公告称,将与关联方上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机投资")共同出资16.98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并以合资公司为主体,收购中免日上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上互联")12.48%股权。同时,由合资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公司"),并以香港公司为主体,收购境外公司Uni-Champion的32%已发行股份。
  上述两笔交易总投资金额16.98亿元,其中上海机场将出资约13.6亿元,与上机投资共同设立合资公司进行资产收购,新设公司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交易完成后,上海机场将持有新设合资公司80%股权,并通过合资公司间接控制Uni-Champion 32%已发行股份及日上互联12.48%股权。
  Uni-Champion公司穿透后的核心资产包括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日上免税行(中国)有限公司、中免集团北京首都机场免税品有限公司、中免集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免税品有限公司15.68%股权或权益。具体则主要从事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的线下免税品销售经营业务,以及上海和北京市内免税经营业务、线上保税进口商品销售经营业务。
  日上互联于2021年4月成立。该公司是为日上免税店等口岸免税门店线上业务,提供专业电商服务的互联网服务公司。上海机场表示,日上互联是本次收购资产"线下免税+线上保税"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机场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进一步发挥与标的公司核心资产的协同效应,通过布局线下免税品销售及线上保税进口商品销售经营业务,打造上海机场特色品牌,实现"机场+免税"的进一步融合,推动航空服务主业做大做强,增强上海机场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形成机场运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于收购标的此前本身就在上海及北京4座机场从事免税相关业务,因此,在本次交易之前,上海机场就与标的公司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据上海机场介绍,标的公司核心资产依托虹桥机场及浦东机场口岸,其品牌在全国免税行业已树立了较好的口碑,拥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通过本次交易,公司不仅可以巩固现有口岸免税业务的合作基础,还可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与标的公司核心资产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为双方协同开拓免税新业态建立了殷实的基础。
 
▲步步高易主湘潭产投投资
 
  据报道,经历了五个交易日的停牌筹划,注册地在湖南省湘潭市的"民营连锁超市第一股"步步高(002251)易主方案披露。1月15日,步步高公告称,1月11日,步步高集团与湘潭产投产兴并购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以下简称"湘潭产投投资")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表决权放弃协议》,步步高集团将所持上市公司8639万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以5.995元/股的价格,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湘潭产投投资,转让价款合计为人民币5.1791亿元;同时,步步高集团放弃其剩余所持上市公司全部2.1585亿股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4.99%)对应的表决权。
  本次权益变动完成后,步步高的控制权将发生变更,湘潭产投投资将成为控股股东,湘潭市国资委将成为实际控制人。
  据了解,步步高是我国首家民营连锁超市上市公司,湖南省零售行业的龙头企业。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拥有各业态门店367家,并配备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领先的智慧零售体。
  对于此次湘潭国资入主,步步高表示,本次交易意在为公司引入具备国有资产及产业背景的控股股东,以国有企业的产业资源背景为上市公司赋能,推进上市公司的战略性发展,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本次交易完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步步高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步步高的经营及管理效率,促进步步高持续稳定发展。
  本次交易能否最终实施完成尚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交易各方已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表决权放弃协议》。交易的实施尚需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合规性审核,并在中证登记公司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目前相关方正在为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做准备。
  公司同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公司将亏损13亿元至19.5亿元,同比下降606%至959%。
  步步高介绍,2022年较大幅度的亏损与公司于去年12月宣布的战略收缩有关,这一战略调整造成了直接的资产损失和间接的商誉损失、所得税返还等多方面损失。据悉,除了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外,自去年四季度开始,步步高通过关停并转从四川市场全面退出,江西市场大幅收缩至新余、萍乡、宜春三地(临近湖南的城市);湖南、广西两地也同步关停并转低效亏损门店。
  此外,疫情反复也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步步高介绍,受疫情常态化影响,居民消费复苏缓慢。尤其去年四季度,公司十多个城市的门店被轮番封控,不仅客流急剧下降,公司还对部分商户实行租金反哺。
  面对步步高的困难局面,去年6月,湖南省、长沙市两级国资就曾伸出援手,湖南兴湘集团、湖南麓谷发展集团意向性对步步高提供流动资金支持。
  现在,随着国资的进一步参与、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调整,步步高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将得到改善。
 
▲宁德时代64亿元拿下斯诺威矿业
 
  据悉,"天价锂矿"斯诺威矿业股权争夺战落幕,国内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 300750.SZ )64亿元的重整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将斯诺威矿业全部股权收入囊中。
  四川雅江县人民法院一份落款为1月16日的公告称,1月13日,该法院裁定批准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斯诺威矿业)的重整计划,重整程序终止,这意味着宁德时代此前提交的64亿重整方案将实施,多方拉锯约九个月的"天价锂矿"争夺战终于尘埃落定。
  此次64亿元的重整价格较2022年末拍卖叫停时36.8亿元的整体估值上涨73.9%。
  宁德时代这一重整方案最初在2023年1月8日的斯诺威矿业破产案第五次债权人会议上进行表决,但遭否决,随后在1月11日举办的第二次表决上获得通过。
 
▲复星获五大行牵头120亿元银团贷款
 
  1月16日,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高科")与8家国内银行贷款签约仪式在上海BFC外滩金融中心举行。
  根据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作为联合牵头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作为参贷行,共同组成银团,向复星高科提供总计人民币120亿元贷款。
  据悉,这是去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以来,由五大国有银行牵头,联合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完成的最大一笔民营企业贷款。
  出席仪式并见证签约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主席寿子琪表示,此次8家银行以实实在在举措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拓宽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不仅对复星有着重要意义,对上海乃至全国的民营企业也将起到"稳预期、提信心"的积极作用。
  复星高科是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国际")的境内运营实体,主要负责复星国际在境内的产业运营。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表示,本次签约进一步深化了复星和银行的合作,拓宽了融资渠道,夯实了业务发展的流动性支持。
  据悉,近期国内外券商近期纷纷发表研报,给予复星国际"增持"评级。1月12日,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发表研报认为,复星国际当前现金流充裕,短期流动性问题得到解决,未来杠杆率有望降低,资本结构持续优化;经营层面坚定推进聚焦家庭消费主业,随着我国防疫政策持续优化,业绩弹性可期。
  此前,中金公司、兴业证券等也相继发表研报,看好复星"瘦身健体、聚焦主业"战略。
 
▲中邮保险资管获准筹建
 
  1月18日,银保监会公布批复文件,同意中邮人寿筹建中邮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邮保险资管")。目前,国内保险资管公司共有33家。
  根据银保监会批复,中邮保险资管注册资本5亿元,住所北京市,拟任董事长韩广岳、拟任总经理阴秀生。
  韩广岳现任中邮保险董事长、党委书记。阴秀生曾在安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系统任职多年,也曾在保险资管公司中再资产任职副总经理,在投资领域经验丰富,2020年初加入中邮保险,现为中邮保险首席投资官、董事会秘书。
  银保监会要求中邮保险成立筹备组,筹备组须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筹建工作。筹建期间接受银保监会的监督指导,不得从事任何经营业务活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投资人、拟任董事长和拟任总经理。筹建工作完成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银保监会提出开业申请。
 
▲渣打证券获批设立
 
  1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核准设立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简称"渣打证券")的批复。渣打证券注册地为北京市,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5亿元,业务范围为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证券资产管理(限于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
  股权结构方面,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下称"渣打银行(香港)")出资10.5亿元,出资比例为100%。
  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在香港成立,目前全资控股渣打银行(中国),并持有渤海银行19.99%的股份。
  渣打银行(香港)的母公司渣打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853年的英国银行,总部位于英国首都伦敦,1858年就在上海设立了分行。2007年4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本地法人化的国际银行。
  证监会强调,渣打证券应当自本批复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渣打证券的工商设立登记工作。另外,渣打证券应当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向证监会申请《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渣打证券在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前,不得以该名称对外开展业务。
  据悉,渣打证券为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在渣打证券之前已有2家由外商参股变更为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包括高盛高华证券、摩根大通证券。当前法国巴黎银行提交的设立证券公司申请也在受理中。
 
▲南航、东航拟从纽交所退市
 
  1月13日晚间,南方航空(600029)、中国东航(600115)均公告,各自公司美国存托股份将从纽交所退市,预计存托股在纽交所交易的最后日期为2023年2月2日或之后。作为后续安排,公司H股将会继续在香港联交所进行交易。
  南方航空董事会宣布,综合考虑公司美国存托股的交易量与公司境外普通股("H股")全球交易量相比有限,同时自存托股在纽交所上市以来,从未对在纽交所上市的证券进行过后续融资,且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具有较强可替代性,可满足公司正常经营的筹融资需求。
  另外,考虑维持存托股在纽交所上市以及满足定期报告要求等相关成本较高,南方航空决定将根据证券交易法规定,申请自愿将本公司存托股从纽交所退市,并撤销该等存托股及其对应H股在证券交易法项下的注册。
  截至公告披露日,南方航空已就上述事项向纽交所发出通知。另外,公司拟于2023年1月23日或之后向美国证监会提交表格,提交后10日公司存托股将从纽交所退市。预计最后交易日为2023年2月2日或之后。
  同日,中国东航也发布了类似退市公告,拟自愿将公司美国存托股从纽交所退市,同时撤销该等存托股和对应外资普通股的注册;预计公司存托股在纽交所交易的最后日期为2023年2月2日或前后。
  两家航司表示,公司拟在存托股自纽交所退市后,在适当时候根据存托协议规定以适当方式终止其存托股计划。另外,公司H股将会继续在香港联交所进行交易。
  美国存托股票是指外国公司授权美国的受托人在美国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所有权证书。根据美国法律,在美国发行普通股上市的企业注册地必须在美国,非美国注册地上市公司只能采取存托股的方式进入美国证券市场。
  去年8月12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上海石化公告,申请自愿将美国存托股从纽交所退市。同日,中国证监会就此回应称上市和退市都属于资本市场常态。根据相关企业公告信息,这些企业在美国上市以来严格遵守美国资本市场规则和监管要求,作出退市选择是出于自身商业考虑。
  围绕中美审计分歧,去年3月开始中概股陆续被美国证监会列入"预摘牌名单"。而根据2021年12月公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细则,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SEC有权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另一方面,中美双方监管机构在中概股审计监管方面分歧在逐步化解。去年8月26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2022年8月26日签署的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协议,将双方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和调查活动纳入双边监管合作框架下开展。
  随后去年12月15日,PCAOB发布报告,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撤销2021年对相关事务所作出的认定。该事项被视为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对中国企业在美上市释放出积极信号。
 
管理视点
 
杠杆与杠杆不一样
 
    证券时报1月14日刊发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陈嘉禾的文章指出,在投资工作中,杠杆是最让人着迷的因素之一。它既成就了诸如沃伦·巴菲特这样伟大的投资者,也让无数因为杠杆而爆仓清盘的投资者痛不欲生。它既是人类社会最大的金融体系、银行的基石,又让许多没有把控好风险、还不上欠款的企业破产倒闭。
  为什么同样是杠杆,不同的投资者、不同的企业,会遇到如此不同的际遇呢?这里,就让我们来看看不同的金融杠杆之间,有哪些差别。
  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杠杆都是本金的放大器,也就是借钱做投资,用一块钱做三块钱五块钱的生意,如此而已。从本金放大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杠杆都是一样的。
  但是,从“借钱做生意”这个本质属性出发,杠杆和杠杆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体现在两个方面:借来的钱不一样,做的生意不一样。
  借来的钱和做的生意,这两者在某些时候,又会互相影响,导致好的生意更容易借来好的钱。但是,这种影响也不是必然的。对于同样的生意,不同的人会选择借不同的钱。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对杠杆的理解。
  不一样的资金
  首先,杠杆和杠杆的不同之处,在于借来的资金不一样。有的资金是“稳定的钱”,有的资金是“不稳定的钱”。
  所谓“稳定的钱”,指的就是资金提供方不会让借贷者提前还钱。对于“稳定的钱”,钱只要借出去了,那么在约定的固定期限到达之前,借贷者都不用还钱,只要按时付上利息就可以。
  “稳定的钱”的反面,则是需要借贷者提前还钱的“不稳定的钱”。有意思的是,提前还钱的场景往往是在借贷者最倒霉的时候出现的。当股票跌到最惨、生意做到最难的时候,这类贷款提前还款的压力反而最大。
  在描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成功原因时,查理·芒格曾经这样说:“我们就像只会一招的刺猬,不断寻找利率低于3%的资金,然后把它投向能产生13%回报的企业。”
  如果没有杠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伟大。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杠杆,无一例外都是没有提前还款要求的资金,也就是“稳定的钱”。
  这些资金要么来自保险公司的浮存金(保单持有者不可以要求提前还钱),要么来自持有者无提前赎回条款的债券,要么在沃伦·巴菲特从事投资工作的早期,来自巴菲特的至亲好友。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些钱都不会让巴菲特提前还款。
  杠杆对巴菲特来说如同蜜糖,但是,对于2015年在A股市场暴跌中穿仓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一定不会同意这个观点。杠杆让许多人的投资,从本来只是亏损,变成了几乎清零。
  在市场最艰难的时刻,这些投资者被要求还上他们所借来的钱,以防资金借出方受到进一步损失。尽管他们在借来这些钱的时候,都知道这些钱属于“不稳定的钱”,在股票市场大跌的时候需要提前还款,但是人们就是以为自己不会碰到那么倒霉的事情。
  实际上,股票市场的波动难以预测。在我刚工作的2007年大牛市中,A股的银行股一度高达6到10倍的市净率估值。到了2022年港股最便宜的时候,同样的一批银行则有了0.2到0.3倍的估值。短短15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差异,有谁能想到?
  不一样的杠杆
  在银行和企业经营中,不同的杠杆,其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也不尽相同。
  比如,对于今天的国有大型银行来说,他们的资金来自千千万万存款者。在今天的社会管理体系之下,这样的资金来源是非常稳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银行挤兑几乎不会发生,而且肯定不会蔓延成任何威胁银行资金稳定的事件。
  但是,在历史上,当社会管理并没有那么有效时,银行的资金却并不一定是稳定的。在民国时代的上海滩,杜月笙就因为曾经摆平过银行挤兑风波,而闻名于一时。
  对于企业来说,不同的资金来源,其稳定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中的公用事业公司,像核电站、港口、水电站等公司来说,从银行借贷的资金,其稳定性是非常高的,很少有提前抽贷的情况发生。
  这种资金的稳定度,一方面来自国企、央企背后强大的政府信用背书,另一方面则来自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本身的稳定性:这些行业利润率相对稳定,同时缺少竞争。
  但是,对于外贸和一些普通制造类企业来说,同样是银行贷款,稳定性就要差得多,小企业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通过增发股权而得到的资金,都是比较稳定的。当然,那些签署了所谓“明股实债抽屉协议”的交易则不在此类。
  不一样的生意
  杠杆和杠杆不一样,其中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就是杠杆资金被拿去做的生意,或者拿去投资的投资标的不一样。
  投资标的也可以分为“稳定的投资”和“不稳定的投资”。对于“稳定的投资”,由于投资标的现金流更充沛,变现更容易,更加让人放心,因此就更容易借到前述所说的“稳定的资金”。
  反之,对于“不稳定的生意”来说,由于其资产价格飘忽不定,盈利能力时有时无,周期波动太过剧烈,因此资金提供方往往不愿意提供“稳定的资金”,而只愿意提供在风险过大时,有提前终止资金借贷条款的“不稳定的资金”。
  比如,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由于股票市场非常不稳定,因此能够借到的杠杆资金往往不太稳定。一旦股票下跌一定程度,就需要还钱。
  在内地的房地产市场,由于地产价格一直比较坚挺,因此投资者从银行借来的买房款,也就很少遇到要求提前还钱的情况。但是,在地产市场更加波动的香港,一旦楼价下跌,有时候银行也会要求投资者提前还钱,或者追加资金投入。
  对于企业来说,越是规模庞大、经营稳定的企业,就越容易从金融机构借到“期限更长、提前还款风险更小”的钱,从而能够以更高的杠杆经营。反之,越是规模小、经营不够稳定的企业,就越不容易借到这样优秀的杠杆资金。
  当然,即使最优秀的企业,“稳定的资金”也不是没有瑕疵的。一般来说,期限越长、提前终止概率越小的资金,价格也就越贵。期限越短、提前还款概率越大的资金,价格也就越便宜。如何在质量和价格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盈利的同时确保安全,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是非常严肃的考验。
  杠杆就是用不属于自己的钱,去进行投资和商业活动。对于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能够正确运用杠杆,无异于如虎添翼。但是,如果我们在错误的场合下运用了错误的杠杆,那么哪怕是最成功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无情的杠杆也会变成致命的阿克琉斯之踵。
 
民企善繁衍带来财富效应
 
    证券时报记者1月17日刊发文章指出,民企多的地方经济活力强,这是大家基本都认可的事实。这背后原因之一,是民企有超强的繁衍能力,一旦有机会,可以很快带出一大片企业。
  浙江、福建的一些家族企业,每家都只生产一个零配件,组装在一起,就是一条产业链。在这两个省,民间做生意富裕的很多,他们都可以沾到某个生意的好处,一旦有商机,会在亲戚间流传,很快资源就组织在一起了。其中,有些做得比较好,就成为现代化企业,添置了现代化设备,请了专业人士打理,规模大的甚至可以上市。
  一家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带动多家企业前进。医疗行业龙头迈瑞就成就了很多公司,从迈瑞出来的人创业开了不少公司。深圳是创业福地,有一些做销售的精英人士跳槽就能把客户带走,从而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种案例在早些年很常见。
  当然,这中间也有很多无间道的故事,挖核心员工盗窃知识产权最后走上法庭的不在少数。竞争激烈,让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长三角医药产业发达,据说是因为当年上海是跨国公司医药研发所在地,他们裁撤中国业务后,这些员工自主创业,最终把整个行业都做大了。海外大公司裁撤后留下的研发人员也是投资者押注的对象,他们有能力,手中还有技术。他们做大后,技术就是这样传播了下去,可能还会有人在他们的基础上做研发升级。
  杭州和深圳民营经济发达,杭州有阿里,深圳有华为、腾讯等一大批民企,这些企业走在时代前沿,站得高看得远,为了抓住机会,招揽了很多人才,也探索了很多新业务。但是,一家企业不可能把所有业务都抓住,有些人才就自己出来创业,他们有见识,又在大企业学到了管理知识,如果有资本助力,就能很快有所成就。这些年,从一线企业里出来创业成功的人不少;腾讯就投资了很多员工创业项目。
  另外,在产业挖掘方面也有一些案例。这两年,宁德时代和隆基绿能发展比较好,和他们主业相关的产业也跟着受益,同处于一个产业链,让他们了解哪家配套公司强,宁德时代就投资了不少产业链公司,而隆基绿能的高管也投资了配套公司。腾讯和阿里是这方面的前辈,他们懂行业,懂业务,又有能力进行扶持辅佐,投资成功的机会比一般人高不少。
  有些行业的财富效应是爆炸性的。有些员工发现机会后,不甘心为人打工,就自己创业,辞职当老板。一个成功的企业,在人才培育和机会挖掘上,会起很大的作用。
  被人关注的公司,很多是披着明星光环走在前沿的。还有一些公司本身并不引人瞩目,创业者做一些很不引人关注的工作,但身价不菲。他们可能是做很传统的外围产业,但是受益于某个产业、工厂的规模和财富增长。这些不被关注的领域财富效应并不小。
  光伏领域折戟了很多创业前辈,龙头企业也会轰然倒塌。也刺激了很多新锐加入。优胜劣汰之后,整个光伏行业越做越大,还在绽放出很多机会。后来者并不会被失败案例吓倒,依然会前赴后继。和现在的新能源造车一样,即便新势力倒下很多,依然有新加入者。
  民企就像竹子一样,只要有一棵竹子,就会发展出一片竹林;就像芦苇一样,只要眼下有一根芦苇,来年就会有很多根芦苇长出来;就跟莲藕一样,挖也挖不尽,来年又是一池荷叶。
  在民企的诸多优势中,繁衍生殖是突出的一项。民企的特点不是垄断,而是竞争合作,他们不是靠垄断赚钱,而是在危机意识下寻找机会。机会总能青睐并成就一些有能力的强者。
 
信息化建设
 
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1月19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十大应用场景。
  方案强调,以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以及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要,坚持应用牵引、典型引领、基础支撑,发挥部门、地方、行业等多方作用,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分类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增强自主品牌机器人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
  方案指出,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支持一些新兴领域探索开展机器人应用。就此,方案提出了以下十大应用场景,包括经济领域的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领域,以及社会民生领域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领域。
  例如在养老服务领域,方案提出,研制残障辅助、助浴、二便护理、康复训练、家务、情感陪护、娱乐休闲、安防监控等助老助残机器人产品;积极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养老护理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场景的应用验证等。
  方案提出增强"机器人+"应用基础支撑能力,这包括:构建机器人产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和试验验证中心、加快机器人应用标准研制与推广、开展行业和区域"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
  方案还提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机器人发展应用部门适时开展机器人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及时促进受影响劳动者转岗就业。
 
公募信披电子化金融行业标准发布
 
  据悉,证监会、人民银行1月13日联合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表示,随着公募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开披露的基金信息日益增多。制定《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披露信息规范化、结构化、数据化,有利于提升信息生成、交换、校验、应用的效率,在基金信息披露义务人、基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之间搭起数据交换的桥梁,对保障公募基金公开透明运作起到积极作用。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着力做好基础标准制定工作,推动行业信息披露领域标准研制,不断夯实科技监管基础。
 
未来三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密度将提升100台/万人
 
  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1月17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披露,上海力争到2025年打造10个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推广100个典型机器人应用场景,带动1000亿元规模机器人关联产业。围绕以上目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牵头开展工业智能提升行动、服务场景拓展行动、集群生态优化行动等三项重点行动,支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聚焦工业智能提升行动,上海正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计划,已打造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0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和100家市级智能工厂。
  据悉,未来三年,上海市将围绕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一业一策""分级分类"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累计建设20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市级智能工厂,带动工业机器人应用量新增2万台,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100台/万人。
  开展服务场景拓展行动,未来三年,上海市将聚焦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重点方向,促进服务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一是支持创新投入,通过首台突破、人工智能等专项支持机器人企业投入技术攻关、开发新款产品、抢跑创新赛道。二是促进场景开放,鼓励机器人企业与用户单位积极对接,打造智慧医疗、智能建造、智慧社区等特色场景。三是打响行业品牌,滚动遴选发布第二批、第三批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形成家喻户晓的机器人"上海品牌"。
 
企业信息员园地
 
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运作机制及发展趋势
 
  特约信息员:盐城幼师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司国芹
  近几年,跨国公司通过战略创新拉大了同我国企业在技术、产品等各方面的差距,增加了产品输出的难度,建立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联盟运作机制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帮助相关部门和企业了解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运作机制及发展趋势,笔者根据《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与自主创新》一书中的相关内容,结合盐城市校企合作现状,撰写了本文。
  一、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概念
  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其他组织机构,为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借助外部技术资源共同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和创新技术,以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关系为依托,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标准等为纽带,通过合作研发、资源共享、共同开拓市场等方式构建合作联盟的组织形式。
  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是企业战略创新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往往是企业战略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企业战略创新为基础的,通过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上、中、下游产业共同繁荣。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更强调技术开发资源(包括技术人员、研发费用、技术诀窍、仪器设备等资源)的互补或加强,并特别强调创新成员在未来合作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和地位。
  二、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种类
  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是一种新的技术开发系统,一种特殊的生产和技术贸易形式,一种企业联合打造竞争力的新兴组织形式。因此,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不同于“产学研”或“官产学”联合形式,并且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随机性、低层次的技术合作也不属于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分为纵向创新、横向创新、科技创新网络创新等多种形式:
  一是纵向创新——企业与供应商、用户(尤其是领先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实现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降低开发成本。
  二是横向创新——企业围绕自身的核心知识,与大学、科研机构及其他竞争企业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共同攻关、合作开发,其主要目标是获取互补性技术和市场信息。
  三是科技创和新网络创新——整合企业内外研发力量,同供应商、用户、竞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全方位的研发技术合作,形成企业内外技术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相融合的科技创新网络,实现整个科技创新网络中各企业的技术开发资源的互补和强化。
  三、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形式
  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形式有以下五种。一是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联盟内部任务分包。针对某一技术开发项目,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根据各校企合作技术开发资源优势,分拆项目并施行企业研究任务分包。这样通过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开发的技术项目降低了成本和风险,缩短了开发时间。
  二是优先优惠购买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中各企业的技术使用权。当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中某企业已有的成熟技术对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技术开发项目有用时,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就直接优先优惠购买该项技术的使用权,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产品化时间,加快进入市场速度。
  三是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组织与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针对某项具体研发项目,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建立与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机制,设定未来技术标准,集中稀缺设备和技能进行合作研究。
  四是动态扩大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开发实力。通过吸收具有互补和稀缺技术资源或具有所需技术的其他企业、机构加入创新,达到技术整合的目的。
  五是建立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网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使每个创新企业和机构分享技术开发与创新知识资源和信息,进行广泛的创新内的技术交易和合作。
  四、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
  ——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主体及作用机制。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产业促进机构和中介机构。企业是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科技创新核心主体。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政府重点科研项目引导,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技术资源配置,确定各企业在创新技术开发中的分工;技术开发项目在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中分解后,各企业主持各自研发,通过与其他创新企业的协同合作,最终完成创新技术开发任务;最后由创新企业主导,进行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研发人才和技术资源供给者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的参与者,通过产学研合作,扶持和参与企业的研发过程,承担着把开发的技术“拉”到国际技术水平前沿的责任。中介机构的作用是为创新中各企业的研发活动、生产化过程和市场开拓提供服务,包括协调创新成员之间各种关系,特别是通过召开座谈会、企业调研、访谈等方式促进创新内部的技术信息交流。有的中介机构还担任企业创新的秘书长,负责组织创新日常活动,协调创新内部事务,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凝聚力。政府为创新提供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并承担着改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重任。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成立初期,政府的作用是提供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为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和自由的科技创新环境,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科技创新。
  ——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中各主体关系机制。创新是一种比较松散的产业组织形式,不同于企业集团。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内部各主体间是通过共同认可的技术合作目标为纽带(比如技术标准开发的纽带作用),通过内部各主体间各个层面上的协同合作,以风险共担和技术联合开发的成果共享为创新的基础,通过整合内部各主体的技术优势和技术资源,共同提升创新应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实现基于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的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单位之间完全是一种创新协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为创新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但同时也使创新内部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增加了困难。可见,在创新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体系是能否将创新成员的各种优势资源协同放大的关键因素。
  ——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开放性机制。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开放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创新内部技术资源的开放性;二是会员加入的开放性。创新内部技术资源开放是为了扩大产业规模、降低进入门槛和共设技术壁垒;而会员加入的开放性目的是创新技术的推广、扩大新技术和标准的市场影响力,并同时树立技术标准的权威性。此外,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运作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途径。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产业促进机构和中介机构。主体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多样化特征,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运作应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发展途径,在政府产业促进机构和中介机构秉力协助和协调下,产生外部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五、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美日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展趋势出现五个转变:一是创新的动机从以物质资源为主导追求规模经济,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追求速度经济。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美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把科技创新的目标转向以创新为主导的速度经济上来。靠结盟后各合作方人力资源的合力致力于产品创新,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满足市场快速变化所需求的产品,使科技创新发挥出最大的效应。二是创新伙伴的选择从国外企业转向国内企业。美国与日本或其他国家进行国际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在于文化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与不同文化国家间的企业建立的创新固然有其优势,但同一国别企业创新的创新性会更强,产品也会更具有竞争力,而共同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文化也是创新是否具有持久性的基础。三是从小范围创新转向创新网络化。企业创新网络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个公司围绕多项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式创新组织。相比传统创新伙伴集中于几个固定的对象而言,这种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企业创新网络不断拓宽了美国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网络是借助高新技术信息网络形成的一种力量强劲、运作灵活、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组合。四是从单项创新转向多项创新。单项创新是指为完成特定技术项目而进行的合作,而多项创新是企业之间围绕多个技术项目而进行的合作。多项创新比单项创新较具有长期性。随着创新广度及深度的增加以及创新网络化的发展,多项创新将会取代单项创新成为美国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五是创新从整体技术开发转向化整为零式的开发模式。美国现行的以联合技术开发为战略目标的科技创新,由于开发的产品或技术应归合作方共同拥有,企业因此失去了对某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独占性。因而越来越多的公司把一些非核心零部件扩散给合作伙伴,最后再把分散的零部件组合起来。这种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创新共同体,通过扩散关系更进一步地加强了合作方的协作和相互依托,既能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又控制了自己产品的“核心地位”及对创新产品的独占性。
  欧盟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呈现五大趋势:一是创新形式由一般的技术性合作转向组成集团性的虚拟公司,通过整合加盟企业的技术资源实现速度经济。这种创新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多见于电子通讯、飞机发动机和制药等高技术产业。二是创新的战略目标走向全球化,即通过国际化企业创新把技术推向全球化的同时,把市场也推向全球化。三是欧盟内部中小企业间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这是由于欧盟为促进中小企业合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欧共体委员会总管理处,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规对中小企业在研发、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四是创新从纵向一体化经营转向多样化经营方式,即创新企业为了避免了文化、管理风格上的过多协调成本,在协议所开发的技术或产品之外进行的合作经营活动。与纵向一体化的创新相比,多样化经营战略使得创新企业更易具有集聚力。
  五是创新的目的从整合资源、分担风险、降低成本等初始目的转向创新企业的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机制,从而使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摇篮,并通过整个创新网络的自学系统,达到创新企业的共同创新。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呈现四大发展特点和态势:
  一是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首先是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中成员实力构成的多元化。随着创新目的向科技创新转移,企业选择创新伙伴的标准以优势互补和产生综合效应为原则,产生了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等组合模式。其次是所有制构成多元化。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中既有国有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又有民营企业及乡镇企业。再者,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呈现了行业分布多元化。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已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并开始了跨行业创新。最后,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表现地域分布多元化特征。现代交通与信息的发展使跨地域性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组织成为可行,跨地域性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更容易形成优势互补。
  二是我国企业涉外创新技术地位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企业积极与我国企业结盟,合作过程中,中国校企合作技术地位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企业涉外创新技术地位提升是我国企业科技水平及科研开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的结果。
  三是同行业强强创新渐渐增多。传统的观念把同行放在对立位置,龙头企业间的竞争更容易白热化。随着新经济的到来,这种局面将逐渐被同行业强强创新所取代。
  四是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效益明显提高。随着经验的积累,企业能更敏锐地捕捉创新机会,更准确地评估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