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49期
部委决策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要求扎实做好明年发展改革工作
据悉,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12月2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传达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并作工作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明年发展改革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何立峰指出,全国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力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动区域城乡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切实做好民生保障。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强化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最高法发布两项意见为促消费稳就业提供司法服务保障
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促进消费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促进消费意见》)和《关于为稳定就业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稳定就业意见》),助推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司法领域落实落地,推动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高法民一庭负责人介绍,《促进消费意见》从四方面提出30条具体服务保障举措,从消费端、生产经营端、市场秩序三方面入手,增强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意愿:一是加强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以最严举措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法整治消费领域"霸王条款";不得以商品已拆封为由主张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不能依免责条款对暴力分拣快递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提出免责抗辩,不得以消费者不同意处理个人信息为由拒绝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严格保护依法成立生效的房屋买卖合同,依法治理哄抬物价、收取高额快递费用导致合同显失公平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对未成年消费者、老年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作出特别规定。二是加强生产经营者权益司法保护。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依法规范违法限制生产经营者、无理阻碍业主建设汽车充电设施的行为;依法惩治生产销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整治知识产权领域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滥用诉权等不诚信诉讼行为;把握好平台经济发展"红绿灯",激发投资活力;依法保护新零售业态、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三是维护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依法规制平台强制"二选一"、歧视性待遇、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强制搭售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积极对接消费领域失信名单制度,推动共建失信违法生产经营者信息披露平台,构建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妥善处理涉商品流通等案件,依法纠正违法设卡、阻碍物流等不当行政行为,推动跨区域物流畅通有序。四是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准确适用在线诉讼规则、在线调解规则等规定,实现提升消费纠纷在线化解质效与保障人民群众合法诉讼权益相统一;完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衔接机制,探索建立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和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不断增加农村消费者司法服务供给。
《稳定就业意见》从四大方面提出14条具体服务保障举措:一是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妥善审理社会保险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案件,推动落实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减免房产租金、金融支持等就业优先政策;依法支持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妥善审理平等就业权纠纷案件,坚决纠正用人单位性别、地域歧视行为,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二是依法规范新就业形态用工。坚持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与支持新就业形态和平台经济发展相结合;明确据实认定新就业形态法律关系原则和根据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的考量因素;推动平台企业制定注重遵守交通规则等社会秩序的算法规则,引导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养成遵守社会秩序的习惯;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劳动者受损责任分担机制。三是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贯彻落实国家保就业保生产、复工复产等政策,准确把握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审慎处理涉疫情劳动争议纠纷,依法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益;依法对劳动者居家办公或灵活办公工资支付问题作出规范;积极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协商,采取有关措施稳定工作岗位,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四是依法保障诉讼权利。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以及证据情况综合考虑是否准许当事人顺延期限,符合条件的依法在线开展诉讼活动;依法高效妥善处理涉企业复工复产纠纷案件,及时作出免、减、缓交诉讼费决定,审慎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灵活采取保全措施或担保方式,助力复工复产。
我国拟修改民事诉讼法
据悉,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12月27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将通过构建公正、高效、便捷的涉外民商事诉讼制度,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全球争议解决领域的吸引力。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关于草案的说明时介绍,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是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先后经历了2007年、2012年、2017年、2021年四次修正,民事诉讼规则不断优化完善,在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审理民事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草案注重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将国际规则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诉讼制度。其中进一步完善我国对涉外民商事案件的管辖规则,合理增加管辖涉外案件的类型,适度扩大相关管辖依据,完善涉外协议管辖规则,增加涉外专属管辖的情形。
在涉外消费纠纷、涉外网络侵权纠纷的管辖规则方面,草案顺应跨国电商平台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于因涉外消费引起的纠纷,加大消费者诉权保护力度。破解涉外信息网络侵权情形下确定地域管辖的困境,将司法解释中的合理规则上升为法律,明确涉外信息网络侵权的管辖依据,筑牢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法治基石。
同时,草案妥善协调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提升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效率。丰富涉外送达手段,切实解决制约涉外审判效率的瓶颈问题。增设域外调查取证条款,保障人民法院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完善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制度规则,促进稳定国际民商事法律秩序。
另外,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完善了虚假诉讼认定规则。周强介绍,草案进一步明确侵害法益范围,将虚假诉讼侵害法益从"他人合法权益"扩展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坚决防止虚假诉讼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草案明确单方虚假诉讼情形,突出虚假诉讼本质特征,在"双方恶意串通"情形之外,增加"单方捏造基本事实"的情形,准确界定虚假诉讼外延,压缩虚假诉讼存在空间。
草案扩大回避适用范围,将法官助理、司法技术人员纳入回避适用的对象。明确司法技术人员参与诉讼的规则,进一步解决法官知识局限性、案件专门性和问题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提供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草案明确上诉状既可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优化上诉状副本送达和原审案卷材料报送程序。
此外,草案还就指定遗产管理人、变更遗产管理人的相关程序作出规定,推动实现保护遗产安全和完整、保障继承人和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价值。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重点
据悉,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重点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看: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有关专家认为,"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要求下,2023年赤字率将在3%左右。地方债发力也已提上日程,据公开信息统计,已有10余地披露了2023年1月份和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合计近8000亿元。
会议提到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增强财政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优化完善助企纾困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二是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加力稳定外贸外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三是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继续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积极配合防范化解重要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六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国有资产和资本管理,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七是大力加强财会监督,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加强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不断提升监督效能,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八是深化对外财经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银保监会要求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
近日,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深入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银行保险监管工作实际,进一步研究具体贯彻落实措施。
会议明确,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准确把握"六个统筹",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会议具体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三是积极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是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五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是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
其中,在加大金融支持扩大内需力度方面,会议明确,金融政策要更主动地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会议要求,加强对餐饮、文旅等受疫情冲击传统服务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纾困帮扶;优化消费金融产品服务,鼓励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促进居住消费提升,为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持续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农村转移人口、新毕业大学生等群体安居乐业需要。
会议提出,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居民安全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改善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增强消费能力;强化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推动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体制,探索符合条件的医院、学校、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机构借助多种融资工具加快发展;发挥政策性银行逆周期调节作用,指导商业性银行保险机构提供配套融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针对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会议要求,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中高端制造业集聚,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持续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和保险资金投资;加强对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等。
为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会议提出,坚持"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加快推进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改革化险;前瞻应对信贷资产质量劣变风险,鼓励银行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试点落地。
会议要求,促进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满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长租房市场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会议明确,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守私募和公募、投资与信贷、股权与债权的区别,严防各类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及时查处宣扬"保本高收益"的欺诈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会议提出,推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会议要求,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治理,防范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以转变省联社职能为重点加快农信社改革,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强化风险保障功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引导信托业发展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督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不良资产处置。
银保监会积极研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政策措施
近期,银保监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紧研究谋划2023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系列监管政策措施。
一是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良好金融环境。银保监会将督促银行机构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鼓励保险机构为各类消费场景提供个性化保险保障产品。继续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创新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特点的金融产品,激发重点消费领域活力。继续发挥金融资金在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方面的重要支持作用,做好养老、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着力保障重点领域信贷资金需求。银保监会配合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效落地,强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引导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会同相关部委指导政策性银行用好金融工具,引导商业性银行保险机构同步跟进配套资金支持,加快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银行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计算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提升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
三是全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银保监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金融16条、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等金融支持政策,指导银行机构稳定信贷投放,积极推动"保交楼、稳民生"工作落地见效。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多家银行已与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住房按揭贷款放款速度为2019年以来最快。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大力度落实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积极满足优质头部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做好房地产并购融资支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金融服务。支持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金融支持,研究支持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四是继续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截至11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前三季度新增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增量、扩面、优化结构,合理满足接续资金需求,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鼓励发放首贷户贷款、信用贷款。积极联动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搭建平台、发挥合力,将金融服务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深度结合,更好发挥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五是有序推进优化保险资金运用。要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优势,为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稳步增加长期政府债券投资,加大对高等级公司信用类债券的研究与投资。鼓励保险资管公司发挥另类投资专业特长,创设长期限优质资产。支持保险资金随着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持续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完善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措施,鼓励偿付能力充足、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加大股票等二级市场权益类资产投资。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保险资金长期稳定投资股票模式,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加大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投资。
六是引导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运行。近期部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这是市场自身调整的表现,总体风险完全可控。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积极探索完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理财业务监管。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健全理财信息登记数据库,筑牢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好发挥理财业务功能作用,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合法权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七是持续强化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督促金融机构按照"机构了解客户、客户了解风险"的原则,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充分提示投资风险。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引导投资者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宣扬"保本高息"的肯定都是金融诈骗。坚持信托等产品的私募性质定位,大力整治各类"名实不符"金融产品,严禁违规广告虚假宣传和误导销售,坚决查处"假私募"、欺诈发行等行为。严格规范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存款、互联网存款等业务活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丰富适当的金融产品,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据悉,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六章48条,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明确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则;明确商业银行开展托管业务应持续符合的基本要求;明确托管业务范围和托管职责;提出托管业务管理要求;进一步强化持续监管措施、监管处罚、数据报送和自律管理等相关安排。
根据《办法》,托管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第三方,为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及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提供财产保管及相关服务的行为。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办法》所指的"托管",与商业预付款等资金类存管业务、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等不能混为一谈。《办法》是关于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总体性、基础性规则,与现有资管产品及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具体产品和行业领域的现行托管规范相衔接,共同形成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规则体系。
《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开展托管业务应当持续符合相关基本要求,确保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组织架构、专业素质、资源保障能够有效满足托管业务管理和相关风险管控需要。比如,银行自身经营稳健审慎,风险指标符合监管规定;具有完善的内部治理架构,制定完备的托管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
《办法》还对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内外部管理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在内部管理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托管业务独立性,强化数据保护。在外部管理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托管产品和外部机构的尽职调查和管理,强化风险隔离,加强外部机构营销宣传管理。
此前曾发生过投资者因资管产品亏损而将责任归咎于托管机构的事件。对此,董希淼表示,商业银行托管不是监管,也不是财产保全,其本质是一种"财产保管"。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托管银行不等于资管产品的监管人、保管人,更不承担刚性兑付的责任。相关机构也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不应借助托管银行品牌、声誉开展不当的营销和宣传。
银保监会规范外国银行分行监管评级工作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外国银行分行监管评级体系,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加强分类监管,促进外国银行分行稳健运营,银保监会12月27日发布了《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下称《办法》)。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监管评级是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监管流程中处于核心环节和基础性地位。《办法》的发布和实施,是对外资银行监管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办法》明确,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包括核心要素评级和总行支持度评估两部分,其结果以核心要素评级结果为基准,总行支持度评估作为调整项。
核心要素评级包括风险管理、营运控制、合规性和资产质量等4项评级要素,这4大要素在核心要素评级中的权重分别为40%、30%、20%和10%。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合规性"要素的权重有所调整,从而提高其在评级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评级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具体来看,核心要素评级总分为100分,结果将按1至5分为5个等级,1级细分为A、B两个档次,2级、3级和4级分别细分为A、B、C三个档次。评级等级数字越大,表明评级级别越低,监管关注程度越高。
总行支持度评估则包括总行的经营环境风险、总行的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以及总行对在华分行的支持度等3项评估要素,总分15分,3项评估要素各5分。其中,"总行对在华分行的支持度"为总行支持度评估中的核心要素。
总行支持度评估得分在13分至15分为1级,10分至12分为2级,7分至9分为3级,4分至6分为4级;3分以下为5级。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办法》除了调整优化要素权重设置、等级划分,还完善了特别调整事项的设置。在特别调整事项中,除了原有的存在重大违法违规情况、重大案件、重大风险事件等情况可额外扣分外,还增加了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缺陷,或者经营战略调整导致风险急剧上升等额外扣分的情形,从而进一步完善评级体系的科学性,并适当提升监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此外,评级程序也得到进一步规范。《办法》明确,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程序包括收集信息、初评、复评、审核、评级结果反馈、评级结果运用、动态调整、后评价等环节。其中,年度监管评级工作结束后,外国银行分行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监管机构可对其监管评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结果运用:综合评级为5的银行或被实施市场退出
《办法》明确,监管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外国银行分行监管评级结果,将监管评级结果作为衡量外国银行分行经营状况、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能力,制定监管规划,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开展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对外国银行分行采取分类监管措施,督促外国银行分行持续提高风险治理水平。
上述负责人表示,监管评级首先应客观、准确反映机构的真实经营和风险情况,其次应该合理、充分、有效地运用监管评级结果,根据评级结果对机构采取分类监管措施。
具体来看:
对综合监管评级为1级的银行,不需要针对评级结果采取特别的措施和行动,在现场检查频率上可以相应放宽。
对综合监管评级为2级的银行,一般不需要针对评级结果采取特别的措施和行动,但应针对其存在的薄弱环节,督促落实整改措施,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时应重点关注其存在风险的领域。
对综合监管评级为3级的银行,应区别情形采取以下措施和行动,包括但不限于:约见有关负责人进行警诫谈话、向总行通报情况、责令限期就有关问题报送书面报告、责令出具保证书、对有关风险监管指标提出特别要求、提高监管报表报送频度、提高现场检查或非现场走访频率等。
对综合监管评级为4级的银行,除可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和行动外,还应区别情形采取以下措施和行动,包括但不限于:对资金流出境外采取限制性措施、对利润分配和利润汇出境外采取限制性措施、要求保持一定比例的经监管部门认可的资产、责令限期补充营运资金、暂停受理增设机构的申请、责令暂停部分业务或暂停受理经营新业务的申请、责令限期撤换高级管理人员、派驻特别监管人员等。
对综合监管评级为5级的银行,应在采取上述监管措施和行动的基础上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或实施市场退出。
四部门要求做好企业2022年年报工作
12月26日,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2022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认真扎实做好企业2022年年报工作。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加强内部控制,全面提升2022年年报质量。
《通知》要求,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加强内部控制,全面提升2022年年报质量。上市公司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确认、债务重组、破产重整、大股东捐赠、政府补助、会计政策变更等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的影响,不得通过违规调节会计信息规避退市等监管要求。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上市公司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重点提升资金资产、收入、成本费用、投资活动、关联交易、重要风险业务和重大风险事件、财务报告编制等领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知》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审计鉴证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报审计时,应当密切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切实贯彻落实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重点关注业绩大幅波动、债务风险较高的企业、以及从事贸易业务的非贸易企业和贸易业务规模较大的其他企业,对财务舞弊等风险因素保持警觉,特别注意货币资金、存货、在建工程和购置资产、资产减值、收入、境外业务、企业合并、商誉、金融工具、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等11个近年来财务舞弊易发高发的领域。
两部门严厉打击股市"黑嘴"非法荐股等行为
据悉,中央网信办秘书局、中国证监会办公厅12月23日联合印发《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要求通过各地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2023年3月底前,现有网上涉股市"黑嘴"、非法荐股的信息、账号和网站平台得到基本处置。2023年6月底前,证券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要求得到落实,网上证券信息内容明显改善,非法证券活动多发频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工作方案》要求,清理处置涉非法证券活动的信息、账号和网站。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全面自查,及时清理处置未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许可的机构、未登记为证券投资咨询从业人员的个人提供证券投资建议等涉非法荐股的信息和账号,以及编造传播虚假证券信息、蛊惑交易等涉股市"黑嘴"和仿冒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工作人员的信息和账号。
《工作方案》提出,严格落实证券业务必须持牌经营要求。指导网站平台、移动应用程序商店将核验证券服务资质作为开展证券领域业务合作、应用程序上架的前置程序。未获相关资质的,不予合作、上架。督促网站平台加强账号管理,有关账号在推广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发布证券投资咨询文章、报告或者意见时,要明示所在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或证券公司名称、个人真实姓名及其登记编码。未明示合法身份的,要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网站平台不得再为其提供证券投资咨询信息发布服务。
《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健全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常态化处置工作机制。指导网站平台规范开展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举报受理工作。依托12386服务平台、12377举报平台,常态化受理、协助处置涉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的问题线索。各地网信办和证监局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联合会商等常态化协同监管机制,对涉及投资者较多、金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广的问题线索,及时召开专题会进行会商研判。对问题较大的,要进行通报并做好跟踪督办。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工作方案》强调,加强网上宣传引导助力投资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多渠道、多形式宣传非法证券活动网上信息内容治理工作,提升知晓度和影响力,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开展证券业务知识普及和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正确识别非法荐股和股市"黑嘴"的表现形式和典型特征,切实保护自身财产安全。择机公布一批处置处罚非法荐股、股市"黑嘴"的典型案例,实现"查处一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
深交所将以新气象新作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12月23日,深交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结合交易所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深交所党委表示,全所上下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把握"六个更好统筹",奋力建设以优质创新资本中心为特色的世界一流交易所,以新气象、新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服务实体支持创新,助力扩内需稳增长。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股权融资水平,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大力推进REITs试点,推动监管服务与国家政策相协同,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聚焦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创新培育,推动深市主板更好服务创新蓝筹、创业板更好支持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债、绿色公司债等产品供给,加快建设科交中心,助力构建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一批新的现代化产业增长引擎,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二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促发展强信心。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优化完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机制,持续提升发行审核质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投融资两端协调发展,丰富产品体系,完善配套制度,加大权益类ETF场内基金及重点领域指数供给,持续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深港通机制,探索跨境互联互通新模式,建好大湾区债券平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资本市场合作,支持国内企业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境外投资者多样化投资需求。
三是坚定不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聚力强监管优服务。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实施新一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方案,推动形成一批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助力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践行"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塑造良好市场生态。
四是坚定不移筑牢防线维护安全,全力防风险稳运行。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快推动资本市场各项支持政策措施在交易所市场落地见效,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健全完善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体系,加强对跨市场、跨境、跨领域风险的监测分析与统筹应对,强化股市运行、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增值税法草案提请审议
12月27日,增值税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立法总体上按照税制平移的思路,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基本不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作了必要调整。
草案明确,销售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和金融商品应缴纳增值税。其中,销售货物、不动产、金融商品,是指有偿转让货物、不动产、金融商品的所有权;销售无形资产,是指有偿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此外,增值税为价外税,应税交易的销售额不包括增值税税额。
税率方面,草案维持现行三档税率不变。销售货物、加工修理修配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进口货物,除另有规定外,税率为13%;销售交通运输、邮政、基础电信、建筑、不动产租赁服务,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销售或者进口农产品等货物,除另有规定外,税率为9%;销售其他服务、无形资产,税率为6%。同时,草案还规定纳税人出口货物、境内单位和个人跨境销售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服务、无形资产,税率为零。此外,草案明确增值税征收率为3%,对于现行不动产适用的征收率5%并未在草案中体现。
同时,草案对视同销售作出调整,仅保留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无偿赠送货物,但用于公益事业的除外;单位和个人无偿赠送无形资产、不动产或者金融商品,但用于公益事业的除外。对于目前的"代销""移送""用于非税项目""投资"和"分配"均从视同销售中移除。
税收优惠方面,草案维持现行税收优惠项目不变,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服务、相关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等免征增值税。此外,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突发事件等原因对纳税人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务院可以制定增值税专项优惠政策。
最高法发文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健全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推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衔接。
在加强中医药专利保护方面,《意见》提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中医药创新特点,完善中医药领域专利司法保护规则。正确把握中药组合物、中药提取物、中药剂型、中药制备方法、中医中药设备、医药用途等不同主题专利特点,依法加强中医药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促进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统一,不断满足中医药专利保护需求。
在加强中医药商业标志保护方面,《意见》提出,加强中医药驰名商标、传统品牌和老字号司法保护,依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中医药品牌传承发展。依法制裁中医药领域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坚决惩治恶意诉讼,遏制权利滥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中医药商标侵权行为,切实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中医药品牌建设。
《意见》提出,加大对侵犯中医药知识产权行为惩治力度。依法采取行为保全、制裁妨害诉讼行为等措施,及时有效阻遏中医药领域侵权行为。积极适用证据保全、证据提供令、举证责任转移、证明妨碍规则,减轻中医药知识产权权利人举证负担。正确把握惩罚性赔偿构成要件,对于重复侵权、以侵权为业等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支持权利人惩罚性赔偿请求,有效提高侵权赔偿数额。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依法惩治侵犯中医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刑罚威慑、预防和矫正功能。
此外,《意见》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提出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中医药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提升司法服务保障能力等。回应中医药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需求,积极推动构建中医药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银保监会修订《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据悉,银保监会12月29日就修订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是银保监会时隔14年修订该管理办法。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总体来看,《征求意见稿》适度放宽业务范围,支持汽车金融公司扩大服务对象、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加大对中小微经销商、汽车销售服务商及居民购车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汽车销售和消费稳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征求意见稿》修订内容较原《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重点在风险管理、业务范围、公司治理等方面。
一是以风险为本加强监管。为引导汽车金融公司聚焦主业,《征求意见稿》取消股权投资业务。对出资人提出更高要求,强化股东对汽金公司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股东存款范围,同时取消定期存款期限的规定。增加风险管理要求,增设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检查、延伸调查和三方会谈等规定。
二是适应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需求。《征求意见稿》将汽车附加品融资列入业务范围,允许客户在办理汽车贷款后单独申请附加品融资。允许向汽车售后服务商提供库存采购、维修设备购买等贷款。允许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资租赁业务,同时规定回租业务必须基于车辆真实贸易背景。
三是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征求意见稿》新增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要求,重点规定了股权管理、"三会一层"、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外部审计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加强具有汽车金融公司特色的公司治理建设,提升汽车金融公司法人独立性。
四是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征求意见稿》允许设立境外子公司,提供民族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支持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要求,删除非金融机构出资人关于资产规模的限制条件。
为优化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征求意见稿》将汽车附加品融资列入业务范围,允许客户在办理汽车贷款后单独申请附加品融资,附加品融资金额不得超过附加品合计售价的80%,合计售价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金额不得超过合计售价的70%。
《征求意见稿》还允许向汽车售后服务商提供库存采购、维修设备购买等贷款,有利于发挥汽车金融公司专业优势,支持汽车产业链下游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允许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资租赁业务,可以解决直租模式下融资租赁车辆无法异地上牌的老大难问题,也有利于落实"同质同类业务统一监管标准"。
三部门严禁养老机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服务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会同民政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印发《关于严禁养老机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中医药局指导各地开展了养老机构内设的无资质医疗机构、无行医资质相关人员擅自提供诊疗服务违法行为排查整治工作,发现部分养老机构存在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为严禁养老机构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服务,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通知》从5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严禁无资质机构和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坚决杜绝养老机构内无执业资质的机构以相关名义提供医疗服务、坚决杜绝养老机构内无行医资质的相关人员以相关名义提供医疗服务、强化养老机构主体责任等3项措施。二是严禁违规使用名称、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包括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规范命名医疗机构名称以及严禁使用未经核准的医疗机构名称、坚决杜绝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超出登记或备案范围、坚决杜绝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使用的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等3项措施。三是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违规行,包括各地卫生健康和中医药部门要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养老机构内的无资质医疗机构以及无行医资质相关人员擅自提供诊疗服务违法行为、民政部门要配合当地卫生健康和中医药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等2项措施。四是严格规范开展医疗等服务,包括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师要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遵循相关规范和指南等开展医疗服务、对入住老年人负责救治或进行正常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亲自诊查、调查并出具机构内死亡老年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等2项措施。五是严格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包括各地卫生健康部门要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疗卫生"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范围,各地卫生健康、民政、中医药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2项措施。
政策要闻
▲金融稳定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据悉,金融稳定法草案12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这是该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据了解,随着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维护金融稳定面临着跨领域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存在短板、相关主体职责分工不够明确、风险化解和处置措施不足等问题。同时,近年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做法有必要上升为法律层面的长效机制。
此次提请审议的金融稳定法草案,立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完善金融风险事前防范、事中化解和事后处置全流程全链条制度安排,明确相关职责和措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压实相关方的风险处置责任,既防范系统性风险,又防范道德风险;坚持权责一致,立足国情,依法合理界定职责分工,健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该草案共六章四十九条,主要规定涉及建立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完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明确金融风险处置职责分工和后备资金来源,充实金融风险处置措施等方面内容。
此外,草案还明确统筹协调机制可以对有关部门、地方等采取问责措施,并对金融机构及相关主体的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强化责任追究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最高检要求完善证券检察体制机制
12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党组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检察机关深化落实的举措。
会议要求,要牢记"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依法能动履职保障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参与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严"的一手不动摇,坚决依法打击严重违法犯罪,特别是要把更利于社会内生稳定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落得更实,维护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对食品药品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要积极提起公益诉讼,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要突出防范金融风险,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部署,持续推动落实"三号检察建议",加大反洗钱力度,筑牢金融安全法治防线。要聚焦资本市场安全,加强派驻中国证监会检察室建设,完善证券检察体制机制,抓实案件交办制度。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把对涉案企业合规管理、第三方监管司法改革不断落实落细落到位。要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强化对知识产权的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综合司法保护,打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组合拳。
▲公司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强化股东出资责任
据悉,公司法修订草案12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对该项法律草案的第二次审议。
与草案一审稿相比,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强化股东的出资责任。一是完善失权股权处理规定。二是明确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公司或者已到期债权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已认缴出资但未届缴资期限的股东提前缴纳出资。三是明确股东转让已认缴出资但未届缴资期限的股权的,由受让人承担缴纳该出资的义务;受让人未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出让人对受让人未按期缴纳的出资承担补充责任。
与此同时,草案二审稿在立法目的中增加"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权相关规定,提升公司治理效果;进一步完善董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增加关于董事责任保险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相关规定,强化上市公司治理;对关于国家出资公司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并与企业国有资产法做好衔接;根据地方实践经验,增加强制注销的内容等。
据了解,我国现行公司法于1993年制定,1999年、2004年对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2005年进行了全面修订,2013年、2018年又对公司资本制度相关问题作了两次重要修改。
由于现行公司法律制度存在一些与改革和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公司法修订草案于2021年12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进行了初次审议。
▲沪深交易所明年拟降费8亿元
12月23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减免2023年度相关费用的通知,旨在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据测算,沪深交易所此次降费预计将向市场主体让利超8亿元。
根据通知,上交所此次减免收费项目涵盖企业上市费、股东大会网络投票服务费、CA服务费、上证e服务收费;将CA使用费减免范围扩大至机构投资者等投资用户,并免收增量CA服务等相关费用。同时,免收债券持有人会议、基金持有人会议等网络投票服务费,免收融资融券投票和代征集服务费,维持2022年的交易单元使用费、债券交易经手费减免,维持数据中心机柜费用调降,继续免收上证链服务、上证云路演服务等费用。
深交所此次免收深市上市公司和基金的上市费,免收基金、债券(不含可转债)及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单元流量费。此外,深交所下属的深圳证券通信有限公司和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分别减免深市交易通信网关软件服务费、广域网线路接入服务费以及股东大会网络投票服务费。
经初步测算,沪深交易所此次降费金额预计超过8亿元。其中,上交所预计此次降费将向市场主体让利约5.01亿元;深交所预计整体降费金额超过3亿元,降费力度较2022年增加161%。
近年来,沪深交易所持续挖掘降本让利空间,多次出台降费措施,切实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党兴办的交易所,上交所将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想市场之所想、急市场之所急,进一步多举措支持实体经济及行业发展,助力经济实现"开门稳"。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交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出台"组合式"降费政策,加大降费力度,扩大受惠范围,增强上市公司、投资者、市场机构等获得感,有力提振市场信心。下一步,深交所将继续发挥资本市场平台作用,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上市公司从事期货和衍生品交易信披指引修订
据悉,为引导上市公司规范、有序开展期货和衍生品交易,进一步支持公司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开展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活动,沪深交易所12月29日就修订上市公司从事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相关信息披露指引公开征求意见。
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沪市超过350家上市公司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披露相关公告数量合计超800份,且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上市公司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深市共有383家上市公司披露476份开展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公告,2022年增长至473家和513份,绝大多数公司的交易目的为套期保值。
总体来看,套期保值在上市公司进行经营风险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超出套保所需进行投机、套期保值大额亏损、信息披露不够全面等情况。因此,沪深交易所结合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重点开展了以下方面的修订:
加强对上市公司从事投机交易约束。征求意见稿明确支持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公司开展套期保值,同时进一步明确公司不得以套期保值为名变相进行以投机为目的的期货和衍生品交易,对于开展投机交易的,要求强化风险揭示并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优化开展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审议程序。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三类需要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情形,即交易保证金和权利金上限超过净利润50%且超过500万元、交易单日最高合约价值超过净资产50%且超过5000万元,以及从事投机交易。
▲我国立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据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12月27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健全相应法律制度,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奠定良好法治基础的重大举措。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组织。当前,一些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不落实等问题,以致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作草案说明时表示,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对于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意义。
草案共八章、六十八条,主要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规定了成员的确认及其权利义务,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立、合并、分立等事项作出原则规定,规范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明确对集体财产依法实行分别管理,规定了扶持措施,明确了争议的解决办法和法律责任。
为避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从事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承担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债务而引发经济纠纷,草案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从事经营活动的,可以依法出资成立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并以出资为限承担债务责任。
草案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监事会的组成、职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并且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规定了禁止的行为,从法律制度上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顺畅,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经验,草案还确定了对集体资源性财产、经营性财产、非经营性财产分别依法进行管理的原则,确定了集体收益分配的原则和顺序,明确集体经营性财产的收益权可以量化到成员,作为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中央医药企业开足马力加大生产保供力度
12月29日,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到通用技术集团、国药集团等生产保障重点防疫药品物资的中央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张玉卓表示,国资委医疗物资保障专项工作组将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新建生产线等提升产能,不断加大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保障力度。
他强调,中央医药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以务实的作风把供应保障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的工作抓细抓实,开足马力加大生产保供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河北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据河北省政府新闻办12月27日召开的河北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披露,河北省国资系统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发力、重点突破,截至目前,河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117项改革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更加成熟定型。强化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监管企业及重要子企业党委前置清单制定率达到100%。各级企业董事会全面实现应建尽建,企业集团及子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完成率达到100%;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等制度,22户重要子企业率先落实董事会职权。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司制改革实施方案,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全省718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任务,河北省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改革三年行动典型案例。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唐钢新区、石钢新基地正式投产,打造城市钢厂成功搬迁典范;河钢塞钢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2021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415.3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率8.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矿产资源等4户央企总部和27户二级子企业、65户三级子企业落户雄安。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对河北省企业港口资源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组建新的河北港口集团;新组建地矿集团、地理信息集团;粮产集团对3市6户市属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整合。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实施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河钢集团全球首创“特厚钢板调质热处理装备技术”,钒产品纯度达到99.9%(宇航级材料标准);华药新药研制的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填补我国空白;三友集团“第三代绿色纤维素纤维--莱赛尔纤维生产技术”打破国际垄断,“竹代尔纤维”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各级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率全部达到100%;支持财达证券在集团层面引入职业经理人4名,指导河钢、建投等在子公司选聘职业经理人29名。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公开招聘员工比例达到100%,竞争上岗管理人员占新聘任管理人员比例达85.8%,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达4.7%。强化中长期激励措施,在51户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开展不同类型的中长期激励,惠及4118名关键岗位核心人才。
改革专项工程示范带动效果显现。河钢唐钢、建投国融、港口秦港、国控资本、财达证券、资产公司等6户企业入选国家“双百企业”,河钢数字、华药新药、河钢新材、华药金坦入选国家“科改示范企业”,其中,河钢数字自主研发WeShare工业互联网平台,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华药新药建成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建投国融探索推行超额利润分享和项目收益分红为特点中长期激励机制,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施瘦身健体,监管企业集团总部压降取得显著成效,内设机构精简19.5%,管理人员压减45.3%;全面推进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和注销工作,409家三级以下企业管理层级压缩至三级以内。推进“处僵治困”,36户“僵尸企业”和列为低效无效资产的158户企业全部完成处置。全面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297.9万户次“三供一业”、64个市政设施、73个社区管理机构完成分离移交;40家教育机构、105家医疗机构完成深化改革;109万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了社会化管理。
国资监管效能持续提升。开展监管能力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全面加强“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能力。制定出资人监管权力责任清单、授权放权清单,公布27项国资监管事项,将5大类21项职权授予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建设,督导企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加强法律风险防范,企业重要决策、规章制度及合同法律审核率全部达到100%。全面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省级集中统一监管比例达到100%。
自主创新
三部门组织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
据悉,为切实提升高校专利创造质量、加快转化运用,教育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科技部办公厅12月29日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组织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行动(简称"百校千项"行动)。
《通知》指出,"百校千项"行动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作用,强化专利导航等服务支撑效能,挖掘一批有市场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布局形成一大批高价值专利,推动实现上千项高价值专利成果转化落地,探索构建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校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运用新模式和新机制,有效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通知》明确四项任务。一是强化质量源头管理。加快完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技术转移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实现创新价值的及早发现和及时保护。建立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有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专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从源头上保护创新成果、提升专利质量。二是培育高价值专利。聚焦国家重大需要和产业需求,加强有望迅速实现产业化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高价值专利创造。建立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机制,重点在依托高校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手段,挖掘能够有力支撑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形成的科技成果,制定实施专利布局计划,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三是推动高效转化。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知识产权专员岗位,为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四是营造良好转化生态。进一步完善各二级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置考核指标,有针对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在二级单位绩效考核、科研人员职称评审等的权重,更好激发各二级单位和科研人员专利转化运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百校千项"行动分两批进行,实施周期为2022年底-2024年。第一批次于2022年底启动,重点是发挥示范高校的带头作用,探索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第二批次于2023年上半年启动,重点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开展高质量专利培育转化机制的探索实践,全面提升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和水平。
10部门出台措施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据悉,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10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围绕稳定和扩大制造业引资规模,着力解决制造业发展所需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支持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靠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好发挥示范作用,从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力度、强化制造业项目要素保障、着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全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四个方面提出12条支持举措。
具体包括拓宽招商引资资源、用足用好资金政策、扩大开放平台叠加优势、优化项目环评流程、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立物流保障机制、便利商务人员出入境、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等。
其中提出,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内制造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云等新技术,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开展智能制造,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在产业链中运用智能采购、智能物流、供应链集成等技术,推动整体产业链融合和智能发展,对于国家级经开区智能制造优秀企业,优先支持其申报"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支持鼓励设立外资研发中心。
《通知》提出,强化制造业项目要素保障,对符合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的项目加快环评审批。鼓励对国家级经开区实施重大引资项目建设用地予以支持,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预留产业发展空间资源等措施,满足引进高端制造业外资项目用地需求。
《通知》提出,着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指导各地加强与制造业企业的跟踪对接,保障物流运输畅通,推动制造业项目尽快落地。鼓励地方政府对港口、航运等物流运输保障重点企业给予防疫补贴等支持,加大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条件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和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两部门部署未来三年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
据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12月28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部署未来三年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
《方案》明确,到2025年,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强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培育一批绿色技术领军企业、绿色低碳科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类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协同创新更加高效。绿色技术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更加规范有序。绿色技术评价、金融支持、人才培养、产权保护等服务保障全面优化。绿色技术领域国际交流和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方案》要求,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要持续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工作的统筹。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部际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强合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各项政策举措,制定相关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陕西新增六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据陕西省工信厅12月22日披露,工信部日前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显示,陕西省6家单位榜上有名。这6家单位分别是:西安航空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国电子西安产业园、咸阳高新区筑梦创新创业基地、铜川市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渭南高新区3D打印创业创新基地。至此,全省累计有25家单位被认定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此次陕西省新增的6家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具有创业创新服务资源丰富,服务业绩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其中,西安航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运营西安航空大数据中心,服务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累计孵化企业600余家。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设立1亿元创业投资基金,建设运营了7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形成产业梯度布局。中国电子西安产业园引进专业孵化、知识产权运营、科技咨询、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咸阳高新区筑梦创新创业基地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开展创业辅导、孵化培育、共享实验室等精准服务,入住配套企业达到160余家,实现年产值12亿元。铜川市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先行先试,入住互联网企业23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户。渭南高新区3D打印创业创新基地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和全省一等奖。
下一步,陕西省工信厅将全力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将其打造成为技术创新的高地,支持基地健全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专业化技术研发平台,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同时还要将其打造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洼地,支持基地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向特色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并支持基地开展各类创业创新活动,不断发掘创业人才,持续孵化创业项目,强化用工服务,搭建就业平台。
刘虎沉:实现制造业从零到一创新突破
《经济日报》11月11日刊发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刘虎沉的文章指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一直以来,如何提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备受业内外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些表述对把握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与制造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具有鲜明导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配套日臻完善。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1/3。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产品附加值不高、拥有自主品牌不多、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较明显,在全球制造业中呈现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创新能力不够强的状况。对此,须把握好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筑牢大国制造的坚实根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高端技术+高端制造"的创新生态,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的核心在于创新。进一步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应从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协同发力。
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部署,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和前沿方向,打破各种壁垒,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坚平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增强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有化,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跃升,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等多方联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多方合作、相互协同的良好创新环境。聚焦国家需求,加大制造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建立对研究所、高校等科研机构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基础科学探索、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等方面敢拼敢闯。优化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开放、透明、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制造业领域的转化与应用,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发展活力。
还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汇聚各方资源。应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鼓励各国加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打造顶尖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汇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形成联盟内各单位、各组织深度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着力打造有利于科技创新要素融通汇聚、科技创新成果共享的新生态、新格局。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人民日报12月26日刊发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的文章指出,上述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深化了对创新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布局,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充分认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创新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撑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抢收新科技浪潮的“科技红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需要,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只有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才能增强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催生新市场和新需求,培育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发挥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更好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准确把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主要任务
企业是一大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实现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优化完善,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问题,促进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圈”,构筑技术和产业的“朋友圈”,形成带动广泛的“辐射圈”,推动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塑造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要发挥引领支撑作用,更好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大企业积极开放供应链,以大企业为龙头,结合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灵活性,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创新生态。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和基地,整合集聚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对接。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激发涌现更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营造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领打造创新链,以提升韧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巩固产业链,以金融为纽带优化资金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链。加快推动产业链完善升级,做好关键领域的固链、强链、补链、控链和融链,引领全链贯通和全要素融合创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自主可控。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关键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
(一)推动科技企业融通创新,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发挥能动作用,融通创新链产业链,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一是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型骨干企业要健全科技与战略管理职能,加强重大创新成果产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全链贯通、全要素融合的系统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深度耦合,实现体系性突破。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储备性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在解决重大工程科技应用问题中总结归纳科学原理,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型骨干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微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二是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生力军。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加大科技项目、人才计划等开放力度,着力提高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赋能活动针对性、政策扶持精准性,健全准入规则和退出机制,积极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要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努力成为专精特新的创新主体,实现创新创富。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大力推进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增强对企业的服务支撑能力。培育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和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知识技术流动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向企业开放,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和产业化。
(二)以企业为主导,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企业为核心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是发挥企业产学研主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由企业使用,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的新局面。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出题人、主答题人和阅卷人的地位,推动更多任务由企业提出、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合作关系,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引导产学研等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二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福祉的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的“揭榜挂帅”“赛马制”,鼓励更多企业牵头和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三是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行稳致远的有力保障。要加快扭转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转化动力不足、转化机制不健全、高质量专利数量不够多的现状。兼顾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拓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风险资金,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提升创新容错率。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整体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强度。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整体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一是扩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规模与水平。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等方式组合,优化政府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层次支持体系。在创新准备环节和研发环节增加或强化专门针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前移,推动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细化财政补贴制度,对企业创新进行分环节分阶段补贴,重点加大初创环节补贴力度,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前景和商业潜力的科技企业。二是优化金融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科技创新,优化金融体系风险监管追责机制以及考核体系,提高科技金融风险容忍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为企业增信,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三是畅通科技企业市场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链衔接。持续推动创业板、科创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制度创新,完善股权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创业投资发展,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引导投资机构聚焦科技企业开展业务。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四)进一步优化政策与环境,促进各类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营造企业创新人才良好发展环境,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容纳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一是发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富有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加强对企业家的战略引导和服务,支持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赋予企业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的权利。鼓励企业家与科学家深度合作,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二是推动企业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围绕国家重大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力培育工程技术人才、科学人才、引领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支持领军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育人,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各方面积极参与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畅通创新人才流动渠道。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推动人才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一体化配置,促进城乡、区域、行业等之间人才顺畅流动,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支持艰苦边远地区等地企业创新发展。搭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开设绿色通道,加速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五)营造良好企业创新生态,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一是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企业科技评价体系,落实国有企业创新的考核、激励与容错机制,健全民营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的政策环境。优化评价、服务、支持、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核心技术人员权利保护力度,健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市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文化,塑造企业创新文化,营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优化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世界主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增强科技创新的国际集聚带动能力。地方政府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以领军企业为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承接以产业为导向的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特色化协同创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合作与交流平台,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加强各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提高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经验。促进企业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鼓励国内国际双向有序流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领域的国际性科技组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开放型产业创新。
节能减排
《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印发
近日,国家能源局对《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3〕329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印发了《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据了解,《暂行办法》自实施以来,对规范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秩序,促进光伏行业实现由小到大到强、由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等,光伏行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价格补贴方面。光伏发电已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新阶段,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二是行业管理方面。国家不再实行规模管理,而是建立规划引领和权重引导机制,各省(区、市)据此安排项目建设规模与储备,制定年度开发建设方案,且由市场机制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建设规模等。三是发展制约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光伏发电将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发展,而接网消纳已成为制约光伏发电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急需加强网源协调、双向发力:电网企业应主动改进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光伏企业应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接网工作。四是行业监管方面。目前,国家对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关方面应加强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工作。因此,《暂行办法》的修订极为必要与迫切。
《管理办法》共7章32条:除第一章"总则"、第七章"附则"外,第二至六章明确光伏电站的管理思路与要求,既涵盖了国家与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光伏企业、电网企业等行业涉及的各类主体的职责要求,也覆盖了光伏电站从规划、开工、建设、运行、改造升级、退役等各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并重点从以下方面予以明确:
(一)政府怎么管。充分体现市场机制主导、政府优化服务的原则,第二章"行业管理"明确国家能源局负责的事项:编制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组织建档立卡,加强行业全过程监测,及时完善行业政策、规范和标准等,深化"放管服"改革;第三章"年度开发建设方案"明确地方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的事项:落实好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开发建设方案,确定项目清单,具体实施本地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二)企业怎么干。第四章"项目建设管理"明确光伏电站实行备案管理,备案容量原则上为交流侧容量(即逆变器额定输出功率之和),并明确项目单位的前期工作准备、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
(三)电网怎么接。《管理办法》将其作为重点问题予以解决,第五章"电网接入管理"聚焦接网关键环节、重点问题,条目最多(共计10条),既要压实电网企业责任,从改善电网企业内部流程入手,明确电网企业提升接网服务水平及效率、优化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行等方面的相关举措;同时也明确了光伏电站项目单位在接网、并网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以及需配合电网企业开展的相关工作,加强网源协调发展。
(四)运行怎么办。第六章"运行监测"明确光伏电站安全生产、信息管理、消纳分析、改造升级、回收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管理办法》适用于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行业管理、年度开发建设方案、项目建设管理、电网接入管理、运行监测等。分布式光伏发电管理另行规定。
劳动用工
国家卫健委要求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工作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严格落实职业健康培训制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12月29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充分认识职业健康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工作,进一步指导用人单位依法依规开展职业健康培训工作。
二是督促用人单位严格落实职业健康培训主体责任。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用人单位从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培训管理制度、按时接受职业健康培训、加强职业健康培训组织管理、提高职业健康培训实效、规范劳务派遣劳动者等人员职业健康培训工作方面,切实落实职业健康培训主体责任。
三是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工作交流与信息化建设。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及时调研总结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工作情况,推广职业健康培训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职业健康培训网络平台,加强职业健康培训信息共享,为用人单位提供便利的职业健康培训途径。
四是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工作的指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不同行业领域的用人单位,根据行业和岗位特点开展职业健康培训。鼓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积极争取使用工伤预防费组织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加强对农民工、劳务派遣劳动者等人员较多单位和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培训帮扶力度。
五是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质量监督管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职业健康培训效果,督促用人单位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培训质量。加强与职业健康培训机构的沟通联系,督促职业健康培训机构加强自律,依法依规为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健康培训服务。
同时,通知以附件的形式列出了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大纲。大纲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分别明确了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初次培训和继续教育,劳动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培训的课程、学时以及学习要求等内容。
我国拟探索将部分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据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提出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探索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技术经纪、创意设计等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支持各地围绕特色产业、重点产业链设立特色评审专业,开展专项评审。
通知要求,科学制定职称评审标准,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坚持"先立后破",力避"一刀切"、简单化,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分系列分专业修订职称评审标准。逐步开发专业技术类新职业标准,促进新职业标准与职称评审标准相衔接。鼓励从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中提炼职称评审标准,将工作绩效、创新成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
通知提出,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对研究系列人才,聚焦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注重评价原创性贡献、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各职称系列逐步将论文"必选"转变为成果"多选",建立"菜单式"评价指标体系。
通知强调,各地各有关单位切实采取管用有效的措施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落细;2023年6月底前完成各系列评审标准修订工作;2023年底前,系统梳理本地区设置的职称评审专业,形成职称评审专业目录,向社会公布。
上海支持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
据悉,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支持本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有序运行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实施春节返岗交通补贴,2023年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企业租用大巴车跨省"点对点"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返岗,或劳务协作输出地包车输送市外务工人员返岗的,按照实际包车费用的50%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为确保本市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保障正常生产生活,针对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阶段性用工紧缺问题,聚焦相关行业和企业稳岗留工,鼓励一线人员返城返岗,进一步夯实企业稳岗稳产主体责任,加强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综合施策、点面结合、突出重点,《通知》提出如下若干政策措施。
《通知》提出,夯实企业稳岗稳产主体责任。
企业是做好自身稳岗稳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确保用工规模基本稳定作为现阶段工作的重点,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确保不影响城市功能。要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导向,及时研判岗位用工形势,制定相关工作预案,及时化解因一线人员缺失对企业平稳运行可能造成的风险和不利影响。
《通知》提出,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员工关心关爱激励措施。
支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员工激励和服务保障措施,把关心关爱送达一线人员。鼓励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增加佣金比例、设置跑单奖励,为快递员和外卖骑手提供必要的餐饮保障,发放防寒保暖工装及用品等。鼓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合理提高建筑工人收入。继续扎实开展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企业要依法支付春节期间加班人员工资。
《通知》提出,阶段性发放稳岗补贴。
鼓励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持续提供快递、外卖服务,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27日期间(以下统称"补贴期间"),对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给予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每人每天60元补贴;特别的,对元旦期间(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和春节期间(2023年1月21日至1月27日)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给予每人每天150元补贴。鼓励重点工程建设施工项目不停工、少停工,在补贴期间,当日实际上岗人数达到2022年11月末实际上岗人数80%以上的重点工程建设施工项目,给予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每人每天100元补贴。补贴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保障。
《通知》提出,支持外来务工人员节后加快返岗复工。
加强与劳务输出地的对接和协作,提供"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服务。实施春节返岗交通补贴,2023年1月28日至2月5日期间,企业租用大巴车跨省"点对点"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返岗,或劳务协作输出地包车输送市外务工人员返岗的,按照实际包车费用的50%给予补贴,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30万元。企业所在区政府结合实际自行制定返岗交通补贴操作方案,明确补贴范围,落实资金保障。组织开展"春风行动",节后立即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
《通知》提出,鼓励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留沪过年。
积极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留沪稳岗送温暖活动。各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广泛开展慰问活动,鼓励企业和各级工会组织采取发放新春礼包等多种形式关心关爱留沪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开展文旅惠民活动,鼓励本市文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向留沪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发放电影票、景区门票等。
《通知》提出,加强防疫物资供应保障。
加强防疫物资统筹调度,抓好医疗物资生产调配,丰富医疗物资供给类型,畅通医疗物资物流渠道,切实做好生产保供工作。支持企业加强解热镇痛药、口罩、抗原试剂、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储备,保障正常到岗一线人员合理物资需求和就医用药。
《通知》提出,发挥行业协会和志愿者作用。
各行业协会要加强常态化走访服务,梳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提供针对性指导意见,帮助企业和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指导,及时回应行业关切。广泛组织发动志愿者参与快递配送和社区服务。
《通知》提出,加强一线人员健康服务保障。
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增强一线人员防护意识,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倡导"非必要不做核酸"。除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一线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后,居家隔离满7天(自出现症状或核酸、抗原检测结果阳性之日起计)、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的,无需进行核酸检测即可返岗复工。特殊行业、特殊岗位人员居家隔离和返岗要求,按照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在岗一线人员感染新冠肺炎,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可根据身体状况和岗位需要,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上班从事适当工作。
《通知》提出,抓紧制定配套实施细则。
市商务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要抓紧牵头制定出台电商平台、邮政快递、重点工程建设等领域稳岗补贴实施细则,摸清行业底数,锁定补贴范围,细化操作流程,明确市、区两级财政资金,确保相关领域政策第一时间落地。各区政府要切实履行属地保障责任,及时动态掌握区域内稳岗稳产情况,牵头制定本地区返岗交通补贴方案,锁定补贴范围,细化操作流程,落实资金保障。各企业要配合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务必准确提供台账资料,相关补贴资金要第一时间直达一线人员,严禁挪用、非法侵占补贴资金。
《通知》提出,加强市区专班协调保障机制。
进一步发挥全市医药物资保供专班、重要功能性机构和企业运行保障专班等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防疫物资生产供应,及时调度重要机构和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协调解决防疫物资、就医用药、人员紧缺等实际问题。
上述政策措施自2022年12月25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6月30日。
宁夏发文加强杰出科技人才培养管理
据悉,宁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杰出科技人才培养管理实施办法》(《办法》)。《办法》明确了杰出科技人才资格条件、遴选程序、支持培养、考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加快培养能够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具有卓越科研组织才能的杰出科技人才。
《办法》明确,自治区杰出科技人才是指能够提出和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科学问题,能够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整合资源攻克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卡脖子"技术难题,能够提出科技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的科学家。
培养杰出科技人才有哪些支持政策?《办法》明确,在专项经费资助方面,自治区杰出科技人才培养期为5年,培养期内自治区给予最高600万元经费支持,由自治区人才专项和科技资金各承担50%。其中,入选当年签订培养协议后,自治区人才专项和科技资金各支持100万元,其余经费根据年度任务推进情况、经费支出进度、年度预算申请等分期拨付。
集聚资源支持方面,自治区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人才、项目、平台、资金一体化配置要求,加强资源统筹,协同支持自治区杰出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优先推荐、支持杰出科技人才承担国家及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大战略咨询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杰出科技人才领衔建设的创新平台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
考核管理方面,《办法》规定,入选自治区杰出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后,杰出科技人才须与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科技厅及其所在单位签订培养协议,连续、全职在宁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其间不得同时与自治区外用人单位建立或存在劳动、人事关系,且不得申请自治区其他人才培养计划。杰出科技人才培养期满后,在自治区全职工作年限应不少于5年,未满5年向区外流动的,本人应按自治区有关规定承担培养补偿责任。
专家论坛
从中国特色看中西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光明日报12月26日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虎学的文章认为,这些重要论断在重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特质认识的基础上,既深刻界定并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全面揭示并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别于人口体量相对较小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具有的首要特征。“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迄今为止,虽然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但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加起来不超过10亿。客观地讲,与中国相比,不论是人口体量千万的西欧国家,抑或是人口规模过亿的美国,都谈不上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时,坚持“资本至上”、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同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坚持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是背道而驰的,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狭隘性与局限性。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则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多么伟大、多么不易!”诚然,中国式现代化虽起点低、起步晚,但速度快、后劲足,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让14亿多中国人民奔向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充分展现了“后发优势”,这得益于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为14亿多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还破解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其艰难程度与巨大贡献也是西方式现代化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当前中国仍是世界人口规模最为巨大的国家,但人口规模巨大已经不再是现代化建设的“沉重压力”,而是转变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优势”,人口规模巨大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必将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重塑世界现代化的格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别于两极分化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利益为主导的现代化,是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进行的,其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在西方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面是少数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一面是多数人贫困的不断增加,社会贫富分化与经济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性是其重要特征,也是其始终无法解决的痼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按照“人民逻辑”来展开的,是以人民利益为主导的现代化,始终朝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共同富裕不仅是人民群众的长久期盼,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共同的富”与“共同的强”的要求,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还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真抓实干谋共富的使命担当。历史和现实反复印证,我们党所追求的富裕绝不是极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须知,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项前无古人、振奋人心的伟大事业,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有别于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显然,这与西方那种物质主义膨胀、物欲横流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在西方式现代化的字典里,现代化直接等同于工业化。因为,西方式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催生出来的,是一种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准的现代化,这使得西方式现代化在追求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无法兼顾到其他领域的发展,由此就导致了物质进步与道德文明进步之间的冲突。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一种单一向度的现代化,而是一种“并联式”的现代化。就理论层面来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高度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还强调将物质文明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量齐观、全面发展。就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抑或是新发展理念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都充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性、全面性与协调性。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涉及物质的富足,也强调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西方式现代化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资本对利润无止境追逐,只关注经济效益,而无视或忽视生态价值,在创造了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环境创伤,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必然引发生态危机。究其根本看,西方式现代化受“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支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操纵和被操纵的工具性关系,自然沦为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被动客体,人与自然关系不断紧张。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完全不同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因此,中国要实现永续发展就必须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毫无疑问,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思,从而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西方式现代化是通过对内盘剥、牺牲底层人民的利益,对外发动殖民、侵略掠夺殖民地财富、资源来实现的。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则明显不同。“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对内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外中国从不主动发动战争、从不搞殖民侵略,一贯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船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此外,中国人民曾经历过战火的苦难,深知和平稳定得之不易,因此,中国不会把屈辱加给别人,不会让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血泪史在他国重演。我们深知,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不论未来全球形势如何波谲云诡,中国都会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专家论点辑要
▲上财报告称中国经济在2023年企稳回升概率较大
2022年12月26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2-2023)》。报告认为,2023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随着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修复以及新经济增长动能的逐步增强,中国经济将释放巨大的增长潜能,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向潜在增长率回归。中国经济在2023年企稳回升的概率较大。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负责人田国强教授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2-2023)》的特点和基本结论作了介绍。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对依然较大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顶住下行趋势、全力推动经济复苏,其根本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不动摇,这是稳预期、增信心的关键。与此同时,短期内也要用好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关于如何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地,田国强教授建议,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深化制度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融入到全球体系,成为其他国家信任和支持的世界强国。再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构建共享型社会、循序推进共同富裕。
据悉,课题组充分重视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对不同情景下的经济走势、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治理,推出了基于预测模型(IAR-CMM)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结果。课题组测算,在基准情景下,预测2023年全年实际GDP增速为5.4%,CPI增长2.3%,PPI降低1.3%。
中小企业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开始遴选第五批子基金
据悉,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第五批子基金管理机构遴选公告。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第五批子基金管理机构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拟投资的第五批子基金,包括新发起设立的子基金(简称新设子基金)和以增资入伙方式参股已设立的基金(简称参股子基金)两种形式。
本次遴选的子基金单支子基金认缴出资总规模原则上不低于10亿元,其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30%,其余向社会募集。
在设立时间要求方面,子基金管理机构应在确认中选后 6 个月内完成签约设立,原则上 9 个月内落实首批项目投资。“这无疑是对GP募资能力的极大考验,只有真正具有较强募资能力的GP,才能够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硬性要求。”母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王爽说。
在投资方向方面,子基金为全国性侧重中小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子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金额比例不低于可投资总规模的 60%。
对于管理资质及荣誉、投资管理能力、历史投资业绩等,《申报指南》均有十分细化且较高的标准与要求。例如,管理机构需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三年以上。
王爽表示,这意味着“老兵”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青睐的对象,成立不足三年的“新兵”被排除在门槛之外。
据悉,作为专注于中小企业股权投资的政府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与子基金签订的合伙协议对“投早投小投创新”政策目标进行刚性约束,重点支持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旨在规范协议约定,明确政策目标。
投后阶段,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强化监督和考核,督促子基金始终坚守政策目标,做到不偏向、不走样。同时围绕专精特新培育工作,加强与工信部专业司局协同联动,与地方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引导子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聚焦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开展投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于2020年6月22日注册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注册资本357.5亿元。
海南出台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细则
日前,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海南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明确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评价、认定和推荐的相关工作标准。
《细则》所称优质中小企业是指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三个层次、梯度衔接组成。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全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工作,负责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 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推荐等工作,指导各市县开展相关工作。市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优质中小企业申报、审核推荐、培育服务等具体实施工作。其他机构不得开展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关的评价、认定、授牌等活动。
《细则》明确,参评优质中小企业应在海南省市场主体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企业划型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企业须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提供的产品(服务)不属于国家禁止、限制或淘汰类,同时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
优质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和推荐工作坚持政策引领、企业自愿、培育促进、公开透明的原则,按照“谁推荐、谁把关,谁审核,谁管理”方式统筹开展、有序推进。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中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标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标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开展评价、认定和推荐工作。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原则上每年开展二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荐工作,原则上每年第二季度开展。
《细则》强调将发挥全省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注重政策叠加,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支持政策落地,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鼓励各市县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细则》旨在加强海南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调查分析
央行发布第四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12月27日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17.4%,比上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有33.2%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比上季度减少4.2个百分点;有66.0%的银行家认为"偏冷",比上季度增加4.6个百分点。对下季度,银行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为29.3%,高于本季11.9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银行业景气指数为65.8%,比上季度下降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银行盈利指数为61.3%,比上季度下降1.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5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59.5%,比上季度上升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8.2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2.2%,比上季度上升1.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贷款需求指数为60.6%,比上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7.1%,比上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房地产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43.7%,比上季度上升3.1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4.6%,比上季度上升1.0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为56.4%,比上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为62.5%,比上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为68.0%,比上季度下降4.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3.9个百分点。其中,有38.0%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宽松",比上季度减少7.9个百分点;60.0%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比上季度增加7.0个百分点。对下季,货币政策感受预期指数为69.6%,高于本季1.6个百分点。
经贸态势
2023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关税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结点的作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2月29日发布公告,2023年将调整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
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2023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一是保障人民健康,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部分抗癌药原料、抗新型冠状病毒药原料、镇癌痛药品实施零关税,降低假牙、血管支架用原料、造影剂等医疗用品进口关税。二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婴幼儿食用的均化混合食品、冻蓝鳕鱼、腰果等食品,咖啡机、榨汁器、电吹风等小家电的进口关税。三是加强资源供应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钾肥、未锻轧钴等实施零关税,降低部分木材和纸制品、硼酸等商品进口关税。四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降低铌酸锂、电子墨水屏、燃料电池用氧化铱、风力发电机用滚子轴承等商品进口关税。
2023年1月1日起,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供需情况变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范围内,提高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其中,对栗子、甘草及其制品、大型轮胎、甘蔗收获机等取消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实施最惠国税率;为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铝和铝合金出口关税。
2023年7月1日起,我国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
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根据我国与有关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优惠贸易安排,2023年将对19个协定项下、原产于29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部分商品实施协定税率。其中,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关规定以及协定对印度尼西亚生效情况,自2023年1月2日起,将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商品实施RCEP协定税率。
2023年继续对与我建交并完成换文手续的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特惠税率,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为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2023年将适当调整本国子目,增列白茶、蔬菜种子、手术机器人、激光雷达等税目。调整后,税则税目总数为8948个。
蓝庆新:全球经贸变局五大趋势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蓝庆新12月2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俄乌冲突迄今已经10个月有余,且呈旷日持久之势。作为21世纪以来最大的地缘冲突,俄乌冲突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全球经贸处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其引发的系列连锁反应,使全球经贸格局发生了深层次变化。
第一,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发生改变,能源危机制约全球经贸复苏。俄罗斯是全球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天然气最大储量国和出口国,石油天然气全球供给地位显著。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制裁,欧洲大幅减少对俄石油及天然气进口,同时俄也主动限制石油天然气对“不友好国家”出口,原本高位的能源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欧洲布伦特原油价格和欧洲基准TTF天然气价格一度创下2014年来新高。全球能源贸易格局随之改变,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石油天然气出口大幅下降,缺口被美国、中东、南美等地区替代,美国对欧洲的能源主导作用增强,同时俄对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能源出口明显增加。随着欧洲对俄石油天然气价格进行进口限价,油气价格逐渐回落,但是,OPEC减产石油,美国能源生产成本高企,冲突本身对俄国内油气生产带来影响,伊朗等油气大国遭受制裁,导致世界油气能源供给紧张,价格高企局面不会改变。在此基础上的成本推动型的全球通胀使得各国被迫采取紧缩政策,增加了疫情冲击下全球经贸复苏难度。此外,为缓解能源紧张,世界各国亟须发展新能源,加大新能源投入和研发,以部分替代油气消费,给新能源产业带来机遇,近来中国对欧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产品出口大增即为明证。
第二,全球粮价创历史新高,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联合国食品和农产品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俄乌两国都是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国,乌克兰号称世界粮仓,战前两国小麦、玉米出口分别占全球份额近30%和20%,乌克兰大麦、油菜籽、玉米等作物出口均占全球10%以上。冲突持续使得俄乌两国粮食生产和出口受到影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作物播收冲击严重,出口物流阻滞。尽管俄乌就重开黑海粮道达成协议,但是冲突导致黑海通道不时关停,两国粮食全球出口大幅下滑,此外美欧制裁也限制了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能力。全球粮食供需不匹配,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为粮食安全而限制农产品出口,包括阿根廷、印度、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主要粮食出口国,再加上国际资本炒作和全球气候灾害推动粮食现货和期货价格上涨,增大了全球粮食危机和输入性通胀风险。
第三,全球产业发展受到冲击,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俄乌冲突加剧了因疫情和芯片短缺所造成的供应链瓶颈压力,冲突以及制裁措施使得许多跨国公司在俄乌两国停工停产,尤其是食品加工、钢铁、建筑、汽车、半导体等产业供应链受到一定冲击。乌克兰是氖、氩、氪、氙等气体供应大国,俄罗斯是全球镍、钯金的生产大国,这些都是微芯片生产的关键材料,俄乌冲突导致这些产品供应链受阻。同时,欧洲是受俄乌冲突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地区,石油天然气能源供给不稳定、新能源替代效应尚未形成以及企业成本上涨压力使得欧洲制造业受到极大冲击,出于避险和全球寻找低成本生产区域的动机,欧洲跨国公司进行产能国际转移动力加大,将形成一波投资浪潮,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
第四,东亚东南亚全球经贸地位继续上升,中国机遇彰显。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区域,包括中日韩和东盟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紧密,拥有较低生产成本和较强配套能力,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国际生产网络。俄乌冲突引发欧洲跨国公司产业链转移,东亚东南亚地区无疑是首选区域,欧盟领导人今年以来频访中日韩和东盟各国,12月欧盟与东盟首次举行峰会,进一步加强经贸投资合作意愿明显。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且潜力无限的国内消费市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加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积累创新势头强劲,基础设施完备且支撑力强,产业基础雄厚配套齐全,技术开发成本较低,具有其他国家难以取代的经贸优势,对接欧洲产业链供应链转移机会显著。2022年1月至1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折合1780.8亿美元,增长12.2%,其中来自德国、英国的实际投资分别增长52.6%和33.1%。
第五,美元全球贸易霸权地位下降,人民币国际化正当其时。俄乌冲突后,美西方对俄采取金融制裁,限制其使用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进行国际交易,将其排除出SWIFT支付系统,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外贸结算。作为反制,俄罗斯向“不友好国家”供应天然气采取卢布结算,以维持卢布汇率。同时,俄罗斯与伊朗、印度、中国等国部分贸易也逐渐采用卢布、卢比或人民币结算机制,以规避金融制裁,实现去美元化。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俄之间天然气实现了本币结算,并有扩大到其他商品贸易的趋势,甚至俄罗斯与印度的石油煤炭交易也尝试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增强,国际化示范效应不断扩大。
俄乌冲突给全球经贸复苏带来了诸多不利,对中国有危有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不随美西方起舞,使得美西方对中俄贸易投资进行一定程度打压。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能源价格高位运行和粮价上涨,从上游加剧了国际芯片供应短缺,都会推高中国经济运行成本。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在低碳新能源产业发展、国际能源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也面临着重要机遇,应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加快能源安全战略部署,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重视芯片自主可控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制度型开放。可紧抓欧洲跨国公司产业链调整布局机遇,以自贸试验区为抓手,深化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好中欧主题产业园区,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扩大对欧经贸合作。通过落实RCEP规则,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在RCEP国家和地区的融入程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以我为主的国际价值链体系,有效推动中国经贸发展并带动世界经贸复苏。
普京签署总统令回应西方对俄石油限价
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12月27日签署总统令,针对西方对俄石油和石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采取特别经济措施。
根据当天公布的相关文件指出,鉴于美西方等国家及国际组织采取对俄石油及石油产品设置价格上限的不友好举措,为维护国家利益,俄方将禁止向在合同中直接或间接使用设置价格上限机制的外国法人和个人供应俄石油和石油产品。此总统令自2023年2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23年7月1日。
文件说,石油供应禁令将依据总统令自2023年2月1日起直接生效,石油产品供应禁令的生效日期则由俄政府确定,但不得早于总统令生效时间。此外,法令禁止的俄石油和石油产品供应仍可进行,但必须基于俄总统的"特别决定"。
欧盟成员国12月初就对俄海运石油出口设置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达成协议,七国集团和澳大利亚宣布将与欧盟实施同样限价政策。该政策从12月5日起生效。
投资视点
天津部署上市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12月24日,天津明确未来三年全市上市企业将在规模上实现"三个倍增"。拆解来看,这是一个为2023年~2025年制定的多维度"倍增"目标。一是增量倍增:在确保新增25家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实现新增50家的倍增目标,总数突破140家。二是储备倍增:辅导在审企业动态保持在60家以上,重点后备企业动态保持在200家以上,储备培育企业动态保持在1000家以上。三是市值倍增: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实现倍增。
科技型企业占比至少九成
目前A股市场天津板块上市公司约70家,在所有直辖市中排名较为靠后。不过,以TCL中环等公司为代表,不少行业龙头坐落天津;同时,兆讯传媒等公司也成为今年A股市场中的增量IPO。
从本轮部署来看,天津并非只是谋求IPO量的提升,科技型、产业链和民营上市企业"量比双升"是重要特征。这折射出天津谋求经济结构转型的愿望和驱动力。
按照部署,天津未来三年新增上市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不低于90%,新增不少于4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翻番,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稳步提升。
天津上市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关键领域,抢抓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政策机遇,坚持"企业自愿、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依法规范"的原则,围绕梯度培育为主线,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严格责任落实,大力推动天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天津上市公司质量,带动引领天津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天津在重点任务执行方面将采用"大数据+铁脚板"选种强基行动。
具体来看,以经营情况、发明专利等数据为关键指标,着重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5个重点行业主动挖掘。同时利用好各区上市办、券商、私募股权基金等推荐渠道,全面加强企业排查。在此基础上,经过大数据研判和属地区上市办实地调研核实,将有上市意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备一定规模和成长潜力的企业纳入储备培育项目库,在库企业动态保持在1000家以上,全面做大做实做优全市上市工作"塔基"。
同时,天津将启动百名上市干部专题轮训计划、千家企业上门服务计划以及万人上市动员培训计划。还将推行基地服务全覆盖,包联服务全覆盖以及融资服务全覆盖。积极优化对企财政奖励政策,支持企业新三板挂牌,对支持天津企业上市的中介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此外,在落实天津市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方面,天津明确,通过创新试点,力争用三年时间,形成功能完备、灵活高效、安全规范、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天津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区域性股权市场,有效服务天津经济发展,积极为全国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探索"天津模式"、提供"天津经验"。
无论从经济总量来说,还是从对接资本市场的潜力来看,天津各区发展并不平衡。为此,天津提出实现分类分梯次推进"方法论"。
其中,优势区强优,滨海新区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不少于29家,北辰区新增不少于5家。潜力区跃升,宝坻区新增不少于6家,东丽区新增不少于4家。空白区清零,河北区、宁河区和蓟州区新增不少于1家。基础较好的区实现稳步推进,南开区、西青区、津南区和武清区等4个区分别新增3家。各区协同发展,和平区、静海区、河西区、河东区和红桥区分别新增2家。
川渝联合出台58项措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
据悉,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联合发布《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简称《细则》),提出加快建设立足中国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
《细则》是川渝两省市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举措。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介绍,《细则》明确了8大任务,提出了58项具体措施。内容涉及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深化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妥创新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
《细则》明确,推动重庆、成都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完善金融机构落户激励政策,加快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鼓励国际多边开发金融机构设立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业务拓展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
为推进成渝地区金融市场一体化,《细则》提出,支持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成渝分支机构依法在成渝地区开展跨区域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合作;争取在成渝地区开展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跨区域批量收购不良资产试点;探索建设西部数据资产交易场所,在健全数据资源产权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建立大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
在深化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细则》提出探索建立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框架下的资金互通机制,研究开展与新加坡、日本双向投融资,逐步扩大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探索开展重庆与新加坡基金互认试点,支持两地公募基金公司向对方市场公开销售基金产品;同时,持续提升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支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双向投融资。
为有序推进跨境金融业务创新,《细则》还提出探索开展跨境资产管理业务试点,提升跨境证券投融资汇兑便利水平;支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在成渝成立实体企业,不断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在成渝地区的应用场景。
广州加大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
近日,广州市工信局发布《广州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聚焦市"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链。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软件和信创、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都市消费工业等产业链为重点,投资建设产业带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绿色低碳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措施》提出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十四五"期间广州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在省级对其新增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超过2%比例普惠性投资奖励的基础上,市级财政给予1:1配套扶持。
对于重点产业链中强链、补链的重大项目,可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采取股权投资、落户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项目落地。统筹省、市专项资金,对制造业企业实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低于7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按项目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不超过20%予以奖励。根据行业特点,制订《广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对列入上述目录技改项目,奖励资金优先支持。
广州拟出台20条措施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
12月28日晚,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广州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聚焦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保障,提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促进投资便利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提升外商投资促进服务水平等6个方面20条工作举措,更好发挥外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积极作用。
为促进外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加大制造业利用外资力度,稳定外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外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南沙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放平台高水平利用外资。其中,重点引导外商投资制造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领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纳入市稳外资工作专班机制协调,稳定外资制造业骨干企业产业链供应链。
根据《若干措施》,广州将对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按获得省财政利用外资奖励的一定比例予以配套支持,鼓励各区在市财政奖励的基础上另行安排奖励。据悉,这是广州首次设立市本级促进利用外资扶持资金,通过省、市、区三级财政叠加支持,进一步稳定外资企业投资广州预期,切实惠及外资企业在广州扎根发展。
美国会参议院通过2023财年综合拨款法案
据悉,美国国会参议院12月22日投票通过总额达1.7万亿美元的联邦政府2023财年(2022年10月1日开始)综合拨款法案,以确保联邦政府有足够资金运转到明年9月底。
参议院当天以68票赞成、29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了这份法案。根据该法案,2023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可自由裁量支出总额为1.7万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国防项目支出858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加近10%。
该法案还包含总额450亿美元的对乌克兰军事、经济和人道主义援助资金。
国会众议院计划于当地时间23日就该法案举行投票。若该法案无法获众议院批准并由总统拜登签署生效,联邦政府将于24日零时起因资金问题停摆。
国会参议员罗恩·约翰逊反对批准这一支出法案。他表示,该法案批准的政府支出将制造大规模财政赤字。
美国部分政客认为,联邦政府继续如此大规模开支将使美国通货膨胀恶化。
欧洲央行批准2023年新铸26亿欧元硬币
12月27日,欧洲央行批准欧元区19国以及将于明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的克罗地亚在2023年新铸26亿欧元硬币,比今年有大幅增加。其中德国、西班牙和法国获批额度最多,克罗地亚则被批准新铸3.16亿欧元硬币。
根据欧盟有关条约,欧元纸币由欧洲央行统一印制发行,欧元硬币则由各欧元区国家自行铸造发行,但铸币数量须经欧洲央行批准。
西班牙推出新一轮纾困措施应对通胀压力
12月27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宣布一揽子价值高达100亿欧元的新措施,针对受能源价格上涨影响最严重的民众进行援助,以应对眼下高通胀的局面。加上前两轮纾困措施所投入的资金,西班牙政府共将投入450亿欧元以减轻能源、食品等价格上升对民众生活的冲击。
桑切斯表示,此次政府将把所有基本食品的增值税从4.0%降至0,同时将食用油增值税从目前的10%减少一半降至5%。桑切斯还宣布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的措施。
此外,西班牙政府还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继续维持电费税率5%的政策,暂不恢复至10%,同时,未来6个月内房租到期的租户可以向政府申请半年内月租金不变。西班牙还将在2023年实施一项"交通套餐",计划为出行频繁的居民提供免费通勤和免费短途火车旅行项目。针对卡车司机的燃油折扣也将继续实施。据报道,以上所有这些措施将于明年1月1日生效。
日本核心CPI连涨15个月
据悉,日本总务省12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日本除生鲜食品以外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经季节调整后为103.8,同比上升3.7%,涨幅为1981年12月以来最高。至此,日本核心CPI已经连续15个月同比上升。
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11月日本能源类商品价格上涨13.3%,涨幅虽低于10月的15.2%,但已经连续1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电费和城市燃气价格涨幅均超过20%;包括生鲜食品在内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9%;家庭耐用品上涨10.7%。
分析人士指出,日元贬值和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高企仍是推升日本CPI的主要原因。日本中央银行日前宣布将长期利率波动幅度由正负0.25%扩展至正负0.5%。日媒报道说,此举似乎意在纠正日元汇率贬值。
日本11月工矿业生产继续下降
据悉,日本经济产业省12月28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受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日本11月工矿业生产指数环比下降0.1%至95.2。这是该数据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数据显示,全部15个行业中,8个行业环比下降,7个行业环比上升。其中,通用业务用机械工业、生产用机械工业分别下降7.9%和5.7%。
当月,工矿业出货指数环比下降0.5%至93,库存指数环比上升0.3%至103.6。
经产省将对工矿业生产的判断基调从"温和回升中部分行业显露疲软迹象"调整为"生产疲软"。
投资分析点评
▲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正式开建
12月24日,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推进会在济宁市兖州区举行。当天,宁德时代1.1GW渔光互补国家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宁德时代济宁首座重卡换电站项目同时开工奠基。
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40亿元,将建设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生产线,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同时,宁德时代还将与济宁市共同推动电池制造、集中光伏、储能电站、换电平台、船舶制造等各板块项目。
▲三五互联跨界投资光伏产业
据悉,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热潮中,主营为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三五互联(300051)也将目光瞄向了相关项目。12月25日晚间,三五互联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天津通讯拟与眉山市丹棱县人民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投资建设"5GW超高效异质结(HJT)电池5G智慧工厂"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5亿元。
项目分二个阶段建设:项目第一阶段完成2GW异质结电池生产达产,预计投资约10亿元;项目第二阶段完成3GW异质结电池生产达产,预计再投资约15亿元。总共完成5GW异质结电池生产线达产。一期新能源5GW异质结电池项目拟用地约204亩。
"HJT电池较传统太阳能电池具备更高的输出功率的优势,因此相同瓦数下,使用异质结电池在用地、光伏平衡系统成本上更节省。"三五互联公告显示,未来异质结产品在电站应用端拥有更低的度电成本,将是实现平价上网或更换其他能源发电的重要方向。
同日晚间,三五互联还披露公告,依据公司产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天津通讯资本实力,支持其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光伏新能源业务,同意天津通讯以增资前估值3.6亿元增资扩股。
同时,天津通讯拟引入四川新鸿兴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嘉煜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聚明阳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合计13名战略投资者,由其以货币方式向天津通讯增资3亿元,合计获得天津通讯增资后45.45%股权;公司放弃该次增资的优先认缴权。
▲鼎际得拟近百亿投建POE高端新材料项目
12月26日晚间,鼎际得(603255)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辽宁鼎际得石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化科技)拟投资建设POE高端新材料项目。
上述项目规划总投资约98.68亿元,计划用地1200余亩,一次规划、分两期实施,总建设周期为5年。其中,一期总投资59.62亿元,一期首次投资26亿元。
今年8月18日,鼎际得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该公司是一家集高分子材料高效能催化剂和化学助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供应商,属于精细化工行业中的化学助剂行业。
鼎际得的IPO募资主要用于年产15000吨烷基酚、15000吨抗氧剂项目,年产125吨聚烯烃催化剂装置新建项目,年产300吨聚烯烃催化剂、13000吨改性剂、7000吨预混剂、6500吨抗氧剂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鼎际得在公告中表示,国内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和电子化学品等诸多领域自给率仍然较低。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化工新材料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了把握市场趋势,紧跟国家进一步推进新材料行业产业升级、环保升级、产业整合以及国产化替代的机遇,公司拟进行本次投资。
据公告,鼎际得本次拟投资建设的POE高端新材料项目为一次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主要建设20万吨/年POE联合装置,30万吨/年α-烯烃装置,400Nm3/h电解水制氢装置,并根据需求建设配套储运设施、循环水场、变配电室、中央控制室、综合办公楼、锅炉房等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二期主要建设20万吨/年POE联合装置,25万吨/年碳酸酯装置。
鼎际得表示,本次投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司在高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长期战略布局。
▲裕兴股份拟募资7亿扩充产能补充流动资金
据悉,功能性聚酯薄膜制造商裕兴股份(300305) 12月26日晚间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7亿元,用于扩建年产25万吨功能聚酯薄膜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裕兴股份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含)发行对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8662.59万股。募集资金使用方面,扩建年产25万吨功能聚酯薄膜项目总投资12.64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5.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投资总额和拟投入募集资金均为1.8亿元。
具体而言,聚酯薄膜项目主要包括拟新建年产25万吨功能聚酯生产线,同时拟新建年产6万吨功能性聚酯薄膜生产线。新增的功能聚酯产能将全部用于为新增及现有薄膜产线提供原材料配套。本项目建设期为24个月,募投项目的扩建包含了功能聚酯的工艺环节,是裕兴股份业务向产业链上游的延伸。
补充流动资金方面,裕兴股份指出,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增长,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市场拓展、研发投入等环节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公司流动资金尚存在一定的缺口。"本次发行的部分募集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将有效缓解公司快速发展的资金压力,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裕兴股份表示。
裕兴股份主营业务为特种功能性聚酯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聚酯薄膜作为光伏用背板和动力电池的配套材料,下游需求明显增长。
▲比亚迪入股南京宏泰半导体
12月23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新增投资企业南京宏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宏泰半导体),投资比例为2.2295%。
据报道,南京宏泰半导体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比亚迪、易方泰达创业投资(广东)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青岛高信芯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天凯汇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易启方达(广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创启开盈商务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6个股东。
南京宏泰半导体成立于2018年11月29日,法定代表人为包智杰,注册资本约5549.09万元,经营范围包含:半导体、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控制装置系统研发、制造、销售等。该公司大股东为上海宏测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股约25.42%。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2月10日,法定代表人为王传福,注册资本约29.11亿元,经营范围包含:汽车电子装置研发、销售;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以及上述零部件的关键零件、部件的研发、销售等。该公司大股东为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股37.70%。目前,该公司对外投资企业共82家。
▲华夏幸福再抛资产出售计划
据报道,华夏幸福(600340) 12月26日晚间公告,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拟向固安产发产业港投资有限公司、固安产发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转让四项资产,总价款合计为9.99亿元。转让价款将专项用于公司下属子公司保交房相关支出、回迁安置房建设支出、税金缴纳以及双方共同同意的其他用途。
从交易对手看,两家接盘方为当地国资机构。固安产发产业港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30日。股权结构方面,固安县国有资产运行服务中心持股60%股权,固安产业新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0%。
固安产发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30日,固安县国有资产运行服务中心持有前者100股权。
从交易标的看,涉及河北固安当地多个建筑资产,交易评估值总计为9.99亿元。具体来看,包括固安规划馆土地、房屋建筑及附属设施等,截至2022月9月30日,账面净值2.19亿元,交易价格1.86亿元;固安南区服务中心土地、房屋及相关附属设施等,账面净值0.4亿元,交易价格1.25亿元;固安环保产业港土地、房屋建筑及附属设施等,账面净值1.91亿元,交易价格1.91亿元;固安幸福学校(八中)土地、房屋及相关附属设施等,账面净值3.93亿元,交易价格4.98亿元。
这也是华夏幸福在本月内第二次转让旗下资产。12月8日,华夏幸福曾公告,下属全资子公司拟向大厂回族自治县国宏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转让名下所属产业园等四项资产,总价款合计6.93亿元。转让价款将专项用于公司下属公司开发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相关支出。
实际上,目前,华夏幸福正在推进债务重组计划,这也是该公司近期频频售出资产回笼资金的一大背景。
回溯来看,2021年2月,华夏幸福出现首次债券违约,随后母公司华夏幸福基业控股的债券也发生违约引发关注。同年底,华夏幸福筹划债务重组,计划以"卖、带、展、兑、抵、接"等六种方式清偿金融债务。
今年12月19日,华夏幸福披露债务重组新进展,推出了子公司股权抵债方案。公告显示,华夏幸福拟通过多家下属公司股权,搭建"幸福精选平台""幸福优选平台"新增偿债资源实施以股抵债。这一方案将抵偿债权不超过400.39亿元。
从目前的债务情况看,此前的12月10日,华夏幸福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公司《华夏幸福债务重组计划》中金融债务已签约实现债务重组的金额累计为1265.57亿元,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金额合计601.76亿元,这意味着若上述以股抵债方案实施,将进一步减轻其债务压力。
境外债重组方面,12月2日,华夏幸福披露,境外间接全资子公司CFLD(CAYMAN)INVESTMENTLTD.在境外发行的美元债券目前存续总额49.6亿美元。截至目前持有境外美元债券本金总额83.64%的持有人已签署境外《重组支持协议》,其中持有原始债券本金13.15亿美元持有人选择将其债权中的部分份额通过以股抵债受偿。
▲华夏幸福拟124亿转让南方总部资产
据报道,正在加速推进债务重组计划的华夏幸福近期抛售资产回笼资金的力度不断加大。12月28日晚间,华夏幸福公告称,为化解债务风险,公司全资子公司拟与华润置地签署《华夏幸福南方总部资产包整体转让协议》,约定将其各自持有的4家下属公司股权,以及标的股权公司的142亿元往来债权转让给华润置地。其中股权转让价款为4元,债权转让价款为124亿元,以上合计金额为124亿元,此次交易回笼资金将主要用于偿付公司及下属公司金融债务。
具体来看,华夏幸福南方总部资产包包括四家下属公司股权,华御江(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华御汉(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华御元(南京)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60%股权、华御城(深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即"标的股权"),以及华夏幸福持有的对前述标的股权公司的142亿元往来债权约定转让给华润置地。
华润置地将通过受让上述标的股权公司,间接取得上述标的股权公司开发的武汉长江中心项目、武汉中北路项目和南京大校场项目,以及标的股权公司下属的子公司。
华润置地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地产业务板块,也是中国综合型地产央企开发商之一,主要业务为销售已发展物业、物业投资及管理、酒店经营及提供建筑、装修服务及其他。股权结构方面,华润(深圳)有限公司持股100%。
值得一提的是,12月8日和12月26日,华夏幸福也曾抛出资产出售计划,把河北固安的多项涉房资产转让给地方国资,合计回笼资金超16亿元。
据了解,华夏幸福正在加速推进债务重组计划,是其近期频频出售资产的重要背景。2021年2月,华夏幸福出现首次债券违约,随后母公司华夏幸福基业控股的债券也发生违约引发关注。同年底,华夏幸福筹划债务重组,计划以"卖、带、展、兑、抵、接"等六种方式清偿2192亿元金融债务。
今年12月19日,华夏幸福披露债务重组新进展,推出了子公司股权抵债方案。公告显示,华夏幸福拟通过多家下属公司股权,搭建"幸福精选平台""幸福优选平台"新增偿债资源实施以股抵债,这一方案将抵偿债权不超过400.39亿元。
此前的12月10日,华夏幸福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公司《华夏幸福债务重组计划》中金融债务已签约实现债务重组的金额累计为1265.57亿元,累计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金额合计601.76亿元,这意味着若上述以股抵债方案以及本次出售南方总部资产的计划顺利实施,合计回笼资金超过520亿元,将大幅减轻其债务压力。
▲华友钴业177亿元再融资终止
12月28日晚间,华友钴业(603799)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的议案》。公司表示,自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披露后,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与中介机构等积极推进非公开发行的各项工作。经综合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GDR发行计划等因素,公司决定终止定增事项,同时终止与浙江华友控股集团签署的《附生效条件的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协议》。
华友钴业本次再融资的启动,要回溯到今年年中。6月时,华友钴业提出定增预案,计划向控股股东华友控股以及其他不超过34名特定对象募资177亿元,主要用于镍钴和锂盐扩产。
这是新能源产业链公司中最具代表性的大额再融资案例。当时,整个产业链景气度高企。对于华友钴业来说,下游客户快速扩张提升锂电材料需求,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锂电池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宣布扩建产能。华友钴业也希望借助再融资,进一步扩大产能以把握市场机遇。
华友钴业这轮巨额再融资突告终止,对于其中原因,按照公告口径,主要在于公司实际情况、发展规划、GDR发行计划等因素,不过对于这些因素背后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详释。
今年以来,大额募资计划终止的案例并非只有华友钴业一家。最典型的是淮河能源388亿元的定增募资,这是公司吸收合并淮南矿业实现整体上市的配套步骤。不过,今年11月,淮河能源终止吸收合并淮南矿业,伴随的募资计划也宣告终止。
此外,中电电机、福达合金等超百亿元的募资计划也没能成行。而根据Wind统计数据,自2022年以来,定增市场方面已经有包括亚玛顿、勤上股份等超过百家公司停止实施,其中部分涉及拟购资产募集配套资金,部分公司则是上会未能获得通过。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海南矿业拟逾11亿购洛克石油
12月27日晚间,海南矿业(601969)发布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子公司Xinhai以1.63亿美元(按2022年12月26日汇率,折合人民币约11.42亿元)的价格购买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国际)之全资子公司TranscendentResources持有的洛克石油49%股权。
此次交易完成后,海南矿业将持有洛克石油100%股权,进一步强化对油气业务的运营管理,推进"铁矿石+油气+新能源"三个主赛道的产业布局。
公告显示,上述交易卖方母公司为复星国际,该公司董事长为郭广昌。洛克石油是一家注册于澳大利亚并具有超过20年油气作业经验的独立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勘探、开发和生产的油气项目位于中国四川、南海东部珠江口盆地、南海西部北部湾、中国渤海湾以及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
此前,海南矿业于2019年以现金收购的方式取得了洛克石油51%的控股权,完成主营业务由单一铁矿石业务到"铁矿石+油气"双主业布局。
海南矿业表示,此次交易完成后,洛克石油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本次交易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待公司股东大会批准后尚需履行中国政府对外投资审批(ODI)及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的批准。
此外,12月15日,海南矿业还公告称,公司电池级氢氧化锂项目(一期)开工建设,项目拟建设一条2万吨/年单水氢氧化锂生产线、仓库及配套公用设施,总投资10.56亿元。公司方面表示,加上此次对洛克石油49%股权的收购,海南矿业的"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石化与英力士完成化工合作项目交割
12月28日,中国石化与英力士集团正式完成两个化工合作项目的交割,按照此前宣布的合作方案,双方将以50:50股比分别成立合资公司,运营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中石化英力士苯领(宁波)有限公司,共同开拓国内化工品市场。
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表示,中国石化与英力士有着多年合作基础,随着两个重量级项目的落地,双方必将在化工领域强强联合,促使双方合作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其前身是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和BP华东投资有限公司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额逾30亿美元。
中石化英力士苯领(宁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英力士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8月。2套产能皆为30万吨/年的ABS装置正在建设中,计划2023年底投产。
英力士是全球石化产品、特种化学品和石油产品的制造商,在全球29个国家拥有36个业务板块和194家生产基地。
▲协鑫能科拟斥资5亿至10亿元回购
据悉,协鑫能科12月28日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拟用于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或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本次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1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20.85元/股,拟回购股份数量不少于2398万股且不超过4796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1.48%至2.95%。这是协鑫能科自2019年重组上市以来首次实施股份回购。
作为A股唯一布局第三方换电业务的移动数字能源科技运营商,协鑫能科已形成清洁能源、移动能源、锂电储能三大主营循环联动,全面打通能源网、交通网、车联网的战略框架,具备在换电赛道竞争的实力。
协鑫能科首席执行官王振辉日前表示,聚焦枢纽、干线、产业集群等场景,公司已在长三角、珠三角、华中、西南区域重点省市规划了近300座补能港站,接入了16种车型和10种站型。根据中远期规划,公司未来要建成6000座换电站、服务超60万辆电动汽车,达到100GWh管理容量,300亿KW售电量,形成千亿级产业链投资和百亿级年利润规模。
▲同方全球人寿50%股权再度挂牌转让
据悉,从上海联交所网站撤下近两个月后,同方全球人寿50%股权项目拟折价转让。12月27日晚间,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600100.SH)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同方全球人寿)50%的股权挂牌底价调整为57.66亿元后再次进行公开转让,除此之外其他挂牌条件不变。同方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持股30.11%。
此前,同方股份曾发布公告称,于2022年9月19日起将所持有的同方全球人寿50%的股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挂牌底价为62.5亿元。由于公司与相关意向方暂未对摘牌事宜达成一致,经慎重考虑,同方股份决定暂时停止挂牌。
在首次挂牌转让同方全球人寿股权时,同方股份表示,公司将构建科技引领、主业突出、产业领先的新发展格局,金融业为公司的非主业业务,而且与公司主业协同效应不明显。本次交易有助于公司聚焦中核集团主业发展,积极融入中核集团整体产业布局。
据悉,就在今年7月,同方全球人寿才刚刚完成新一轮的增资。7月27日,深圳银保监局批准同意同方全球人寿的注册资本由24亿元增至26.30亿元,股东出资比例保持不变。在公告中,同方股份表示,截至目前,相关股东增资款已缴付,暂未完成注册资本的工商变更。前期增资时间较早主要为了支持同方全球人寿的业务发展,目前公司的"十四五"规划和战略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公司进一步退出金融业等非主业业务和收回投资。
据了解,同方全球人寿由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THTF)各出资50%组建而成,公司于2003年正式获得营业执照,在中国开展寿险业务。
▲陆家嘴资产重组计划被问询
据报道,自11月28日房企股权融资优化的"第三支箭"政策发布以来,已经有20余家A股房企筹划再融资计划。在政策利好的东风下,陆家嘴(600663)12月1日晚间抛出资产重组并募集配套资金的计划引发关注。陆家嘴拟收购母公司4项涉房资产,不过标的资产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
对此,上交所12月23日晚间下发问询函,要求说明标的公司无营收或营收规模较小、净利润亏损的原因,进而说明本次交易的必要性等事项,这也是房企再融资潮下交易所下发首份问询函。
"从陆家嘴本次资产注入动作来看,最为关键的是这几家标的公司有何优质资产,如何推动上市公司提高资产质量。目前看,陆家嘴披露的还不全面,交易所才会重点问询,这应该也是惯例动作。"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表示。
陆家嘴于12月1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接到控股股东陆家嘴集团通知,该集团正在筹划涉及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陆家嘴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持有的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及前滩国际商务区的部分优质股权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
12月15日晚间,陆家嘴抛出了并购重组交易预案,称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陆家嘴集团持有的昌邑公司100%股权、东袤公司30%股权,拟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前滩投资持有的耀龙公司60%股权、企荣公司100%股权。同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12月23日晚间,陆家嘴公告称收到上交所问询函,上交所要求陆家嘴对标的公司财务信息、标的公司项目情况、同业竞争、交易安排以及未决事项等五方面问题进行说明解释。
此前陆家嘴重组预案显示,标的公司昌邑公司、东袤公司、耀龙公司、企荣公司2022年1-11月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0、12.16万元、2,797.68万元,实现净利润-0.09万元、815.72万元、-29.81万元、-790.71万元,11月末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7%、0.05%、65%、65.4%,上市公司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约69.55%。其中,东袤公司2021年及2022年1-11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94.97亿元、-4.24亿元。
对此,上交所要求陆家嘴结合行业惯例、项目进展和项目未来投入与开发计划等情况,说明标的公司无营收或营收规模较小、净利润亏损的原因,进而说明本次交易的必要性,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增强可持续盈利能力;以及结合4家标的公司目前资产负债结构和项目未来销售与出租计划,以及周边楼盘销售、办公与商业出租情况,量化说明本次交易如何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等。
此前预案还披露,标的公司项目主要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前滩国际商务区,主要用途包括商业、办公、住宅等,用地面积合计6.78万平方米。其中,昌邑公司持有的部分地块系从陆家嘴集团旗下受让,昌邑公司正在办理签署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事宜。
对此,上交所要求陆家嘴说明,标的公司各项目拿地情况,以及项目进展和未来开发计划;昌邑公司从控股股东处受让土地事宜的进展,说明相关土地权属是否存在瑕疵,后续过户是否存在风险或法律障碍,是否有相关保障措施等。
▲江苏银行大股东或生变
据悉,江苏银行(600919)12月23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江苏省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苏投资")与其关联方拟合计持有江苏银行10%以上股份的议案。
江苏投资为江苏国信集团(江苏银行单一第九大股东,持股1.98%)全资子公司。从三季末披露的信息来看,江苏银行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股东主要为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金融企业,其第一大股东为江苏国际信托(持股8.17%),后者系江苏国信集团通过江苏国信(002608)间接控制的成员企业。
江苏投资、江苏国际信托与江苏国信集团三者之间具有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关系。实际上,截至三季末,江苏国际信托和江苏国信集团合计持有江苏银行的股份已达10.15%。
业内人士指出,江苏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的该份议案背后,体现了江苏地区金融国资资源整合的苗头,江苏银行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可能会出现变化。另外,或许在今后,该地区可能有申设地方金控集团的打算。
同样具备国资背景大股东身份的宁沪高速(600377),年内也出手增持江苏银行。10月26日晚间,宁沪高速公告称,董事会批准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江苏宁沪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增持江苏银行股权不超过1.9亿股,资金投入不超过18.2亿元,授权期限至2023年3月31日止。
宁沪高速第一大股东是江苏省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截至三季末,宁沪高速持有江苏银行5.67亿股,持股比例3.84%,为该行第六大股东,若此次增持计划完成后,宁沪高速及其关联公司持股将达7.57亿股。
早在去年11月,宁沪高速与其一致行动人已增持江苏银行1.6亿股、耗资近10亿元,合并持股比例达到5%。
作为江苏省内最大的法人银行,江苏银行早前由省内10家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而成,于2007年1月正式挂牌开业。
▲茅台将成华贵保险第一大股东
近日,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贵人寿")发布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称,公司拟增资10亿元,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至20亿元。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茅台集团")增资4.7亿元,增资完成后将晋升华贵人寿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3.33%。
华贵人寿成立于2017年2月,总部位于国家级新区贵州省贵安新区,由茅台集团、华康集团、贵州贵安金投、贵州金控集团等11家单位共同出资创立。
若此次增资获批,华贵人寿的股权结构又将迎来重大变化。增资完成后,茅台集团由第二大股东晋升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从20%增至33.33%的顶格持股;此前的第一大股东贵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贵州金控")的持股比例从21%降至10.5%,并退居第三大股东;新进股东黔晟国资将持股19.17%,成为第二大股东;嘉鑫辉煌与华泰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5%,并列第四大股东。
近年,华贵人寿股权曾迎来多次变更。成立之初,华贵人寿的第一大股东均为茅台集团。直至2021年6月,贵州金控获批受让贵州贵安金融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贵安金融")所持华贵人寿11%股权。自此,贵安金融退出华贵人寿股东行列,而贵州金控也因此跃升为第一大股东,茅台集团则退居为二股东。
此前的2019年8月,贵州省贵民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所持有的华贵人寿10%的股权转让给贵州金控;2019年11月,河北汇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华贵人寿2%的股权转让给天津锦亿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就此次增资事项,华贵人寿于12月23日称,本次增加资本金将主要用于补充华贵保险资本,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支持业务发展对核心资本的需求。未来,华贵人寿将积极整合医疗、健康、养老等资源,全力推动"保险+康养"产业率先在贵州落地发展。
近年来,华贵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逐年下滑。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华贵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124.06%、106.48%。
▲申通快递控股股东与阿里再签购股权协议
据悉,申通快递12月27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陈德军和陈小英、股东德殷投资,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网络")签署了《经第二次修订和重述的购股权协议之延期协议》。
根据《购股权延期协议》约定,阿里网络或其指定第三方有权自该协议生效之日至2025年12月27日(含当日)期间向德殷投资和陈德军、陈小英发出书面通知要求购买:上海德润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或德润二届时持有的4.9%的上市公司股份;以及上海恭之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或恭之润届时持有的16.1%的上市公司股份。同日公告,拟以4500万元-5000万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5元/股。
据了解,2019年申通快递与阿里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启双方深度合作。申通快递表示,三年来,阿里在产技和产能升级、管理和组织优化、服务与业务创新等方面为公司发展持续赋能,助力公司数智化转型。接下来,双方将围绕快递数智化迭代、供应链业务、末端网络和质效优化等重点领域保持深度协同,深化合作层次,加快公司打造"中国质效领先的经济型快递"的脚步。
▲咸阳市原副市长解志炯出任陕国投A总裁
12月21日,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陕国投A,000563.SZ)宣布,按照省委委托和省委组织部安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卫东宣读省委任职决定,解志炯任公司党委委员、副书记,总裁人选。
自此,陕国投A董事长、总裁人选均已落定。9月,陕国投A曾发布公告称,姚卫东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已获陕西银保监局核准。
解志炯现年46岁,曾任榆林市银丰城市信用社胜利巷营业部主任、兼任榆阳西路营业部主任,榆林市银丰城市信用社副主任,榆林市城市信用社董事,榆林市城市信用社副总经理,榆林市城市信用社副总经理兼胜利巷营业部临时负责人、榆阳西路营业部临时负责人;在2009年榆林市城市信用社等5家地方金融机构合并新设长安银行后,解志炯历任长安银行榆林分行副行长,长安银行宝鸡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长安银行宝鸡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长安银行宝鸡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长安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据了解,3月31日,解志炯当选咸阳市副市长。12月12日,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主办的陕西党建网发布干部任职公示显示,解志炯拟任省属大型企业正职。
陕国投A前身为陕西省金融联合投资公司,设立于1984年。1994年1月10日,陕国投在深交所上市,标志着中国非银行金融上市机构的诞生。陕国投A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上市信托公司、陕西首家上市的省属金融机构。
▲阿里CEO张勇接管企业级业务
12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全员邮件,宣布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首席技术官(CTO)和阿里云智能总裁换人。
云业务部分,已担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四年多的张建锋卸任,未来将继续担任达摩院院长,研究前沿科技,并继续分管芯片业务平头哥和包含天猫精灵业务的智能互联。张勇亲自兼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直管云和钉钉。达摩院副院长周靖人将担任阿里云智能CTO,并继续兼任达摩院副院长。
48岁的程立卸任阿里巴巴CTO,并以技术顾问身份协助张勇工作。程立2005年加入支付宝,至今在阿里已有17年。本地生活业务CTO吴泽明接任集团CTO和达摩院副院长。张勇称,吴泽明会是阿里巴巴的首位80后CTO。
▲中国电子数据产业集团在深圳揭牌成立
12月25日,国内首家由中央企业设立的数据产业集团--中国电子数据产业集团在广东深圳正式揭牌成立。
作为中国电子主业板块之一,数据产业集团将聚焦探索自主计算、数据安全、数据要素化等领域,以赋能数字政府和行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战场,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
管理视点
富士康:以“灯塔工厂”引领未来智造
证券时报12月27日刊发记者严翠的报道指出,正如航海离不开灯塔领航,制造业企业如何在新时代产业升级变革中把握方向,也需要“灯塔工厂”照亮前行的道路。
制造业“灯塔工厂”是由世界经济论坛(WEF)与麦肯锡合作开展,旨在遴选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尖端技术应用整合工作方面卓有成效,堪为全球表率的领先企业。截至目前,全球共评选出114家“灯塔工厂”,其中中国拥有42家,成为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对于广大制造企业而言,“灯塔工厂”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是数字化制造的表率,更是企业推行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标杆。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制造企业,目前富士康领跑行业,是全球电子科技制造服务领域唯一拥有4座WEF灯塔工厂的企业。
富士康在大陆拥有40余座工业园区,数百栋生产厂房,全球每10件电子产品中便有4件来自富士康,2021年富士康营收1.35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富士康自身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
如何在依托“灯塔工厂”做好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引领中国制造未来?近日,证券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王冰洋一行走进富士康,揭开了富士康“灯塔工厂”的神秘面纱。
以“灯塔工厂”突破传统制造业困境
灯火通明、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们一个个手拿电子零部件坐在产线前聚精会神地组装电子器件、物料不够或生产速度慢了,大声喊一句或向对讲机报告一声……提起电子厂,或许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样的画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富士康深圳龙华科技园内,一座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灯塔工厂”正试图引领制未来“智造”。
这座工厂主要生产智能手机组件、精密刀具、电视棒等,它采用全自动化制造流程,配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型设备自动优化系统、智能自我维护系统和智能生产实时状态监控系统,可实现从采购、物料准备、物料统计、叫料到生产、包装、良率、库存、出货速度等的端到端、全产业链的自动化控制。
数字化改造前,这座工厂正常运作需工人338人,改造后,工人数量已降低至18人,另外,改造后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30%,库存周期降低了15%。
2019年1月,因采用全自动化制造流程,注重优先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等,富士康深圳厂区内的这座工厂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EF)制造业灯塔工厂名单。
和其他制造企业一样,在以往的工厂运营中,富士康工厂也经历了很多挑战,如客户短期量产、物料供应需求激增、设备保养维护优化等,但有了“灯塔工厂”后,这些挑战不复存在。
在“灯塔工厂”,订单主线会进行需求分析、减少插单、补单频率,同时还会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对生产环节进行精准把控、智能排产、优化库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交付订单,从源头上达到降本增效;产品研发主线则强调“快”,即快速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搭建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研发管理体系,在富士康内部打破各个研发模块的信息孤岛,让所有数据都在统一平台管理,每个系统都互相联通,工程师可以快速获取信息,让研发和生产快速有效进行。
富士康表示,经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后的“灯塔工厂”在生产制造力、客户服务、产品交付时间等各个方面可获得大幅提升。
从灯塔工厂到灯塔工业构建双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对富士康而言,“灯塔工厂”并非名号,而是肩负着富士康集团更远大的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乃至整个制造业转型使命。
“从早期手工,到自动化再到通过先进设备、技术的导入,最后做到熄灯,以及灯塔工厂,成为业界标杆,对我们来说,不仅要做内部的挖潜,还要做到引领制造业产业转型。”富士康集团首席数字官史喆告诉采访团。
近几年来,在内部,富士康以深圳厂区获评世界经济论坛(WEF)制造业灯塔工厂为契机,大力推动“灯塔工厂”集群建设,率先在集团内多个厂区导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
截至目前,富士康在大陆地区已经完成30余座内部“灯塔工厂”改造,分别位于成都、郑州、武汉、深圳、烟台、廊坊等不同厂区,涵盖模具生产、CNC加工、表面贴装、系统组装等重点场域。
其中,2021年,继深圳厂区之后,富士康成都厂区、武汉厂区、郑州厂区先后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EF)灯塔工厂名单,另外,同年由工业富联对外赋能打造的位于秦皇岛的中信戴卡“灯塔工厂”也获评WEF灯塔工厂。
据了解,富士康成都厂区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面对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和熟练工人的匮乏,其采用了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等技术,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00%,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了17%。
富士康武汉厂区则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等,为了满足客户对更大程度的定制及更短的产品订单交期需求,该厂区利用尖端的先进分析技术、柔性自动化技术重新设计制造系统,使生产率提高了86%,质量损失减少了38%,并将订单交货周期缩短29%。
富士康郑州厂区则在面对技术工人短缺、产业质量稳定性及不确定性需求等问题上,采用柔性自动化将生产率提高102%,并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将质量缺陷减少38%,综合设备效率提高27%,同时以数字化打通“六流”(人流、物流、过程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数据驱动各个运营环节的价值协同。
“第一次获评WEF灯塔工厂,或许有一些偶然因素,但第二次或更多次就不同了。”史喆认为,这说明富士康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体系建设,也意味着这一套体系可以快速在富士康各个厂区复制。
在内部组织架构上,富士康已搭建相关完善的机制。2020年,富士康首次设立首席数字官一职,并组建工业互联网办公室(智造平台),负责集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战略规划,推动“灯塔工厂”、数字化平台及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同时,在推动内部“灯塔工厂”改造升级时,富士康还会重点关注组织和文化建设,透过先进评选机制来塑造转型文化,带动不同厂区转型。
外部方面,富士康也已形成了成熟的“灯塔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以此输出场景化硬软整合产品、云及平台服务等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
具体来看,工业富联对外输出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面向大型企业提供从设计到开发部署、到运营导入的完整服务流程;二是面向产业或者区域的产业集群,提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相关服务,包括物流、众包的设计,以及一些专门的软件应用 SaaS 服务等;三是基于数字底座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硬软整合的标准化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开发了400多个专业的工业APP,覆盖超过10个行业和应用场景。
2018年,工业富联从富士康体系分拆而出完成独立上市,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以“工业互联网”为名的企业。上市以来,工业富联工业互联网业务持续保持高增长,目前服务范围已覆盖八大行业、1300多家企业。
2021年10月底,工业富联发起灯塔领航计划,目标是在未来5年助力10家领军企业建设为世界级灯塔工厂转型标杆,助力100家领导企业实现完整数字化转型,为1000家制造企业导入数字化技术应用,通过平台为5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产业与技术服务。迄今为止,“灯塔领航者计划”已链接了超300个合作伙伴。
根据富士康规划,2022年,富士康在内部将推动近20座“灯塔工厂”建置。通过构建标准化生产管理平台、技术验证与导入平台、推行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服务生态体系,富士康希望将产业的上游企业直连到一个平台系统(中央智造平台)中来,一起提升协作效率,最终成为灯塔工厂集群,形成灯塔工业。
推动数字化转型引领未来智造
“灯塔工厂”建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将引领全球制造业未来“智造”,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
“2018年以后全球数字化技术使用成本不断降低,云、AI、机器视觉、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并日益成熟,这就令制造业工厂有了更多的可能去应用这些技术改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组织效率,‘灯塔工厂’的本质就是让大家应用这些技术去工作,用工具、流程实现数字化生产运营,让大家真正进入工业4.0时代。”史喆告诉证券时报采访团。
史喆认为,“灯塔工厂”是工业4.0背景下的一个先锋,这个工厂愿意尝试用先进的技术去解决问题,且更有一些战略性考量,即不只解决了自身发展的一个小问题,还解决了一个行业通用性能够带来影响的问题。
“它不一定效率最高,也不只是减员增效或者对工人的替代。”史喆说,企业推进“灯塔工厂”建设的过程中,工厂工人也将同步实现从普工到工程师的转型。
据史喆介绍,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评选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刚开始时大家很关心自动化、熄灯工厂,之后更关心平台建设,到现在ESG、灵活性成为更重要的关注点。”
值得一提的是,与WEF遴选标准不同,富士康内部灯塔工厂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
“WEF灯塔工厂可能确实前沿,但短期内可能很多工厂难以建置并达到那样的水平,富士康内部评选时,更关注的是这个工厂导入的工业4.0技术与现有技术的融合情况,以及导入后工厂的整体表现怎样。”史喆说。
为应对“灯塔工厂”外部变化,以及内部客户产品迭代等需求,富士康长期与全球领先企业保持合作与交流,以保证自身内部“灯塔工厂”在建设方向、技术导入等方面与世界主流情况保持一致,同时尽量减少内部迭代的成本。
“医药、钢铁等行业的‘灯塔工厂’改造完成后,也许很多年都不需要迭代,但富士康不一样,客户产品、技术不断更新,所以我们在打造灯塔工厂时必须要有很强的方向感,至少当下的灯塔工厂能够支撑公司下一代产品的设计、技术的导入等。”史喆透露,富士康内部每座灯塔工厂三到五年会迭代一次。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公司,才能在未来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其中,灯塔工厂就是我们深耕中国大陆、深化布局的一个重要成果与实践。”富士康集团大陆总部负责人崔志成说。
据了解,富士康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以来,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环渤海再到中西部地区,已陆续在中国大陆各省市建立了40余个产业园区。34年来,富士康不仅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工作岗位,更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进出口贸易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组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富士康进出口总额就约占到了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3.6%。以富士康郑州厂区为例,建厂以来,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郑州市的80%。建厂至今,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带动当地100余万就业人口。
同时,深耕中国大陆的富士康也积极推动产业链培育及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自2010年富士康入驻郑州以来,累计带动2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郑州航空港区,形成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郑州举足轻重的千亿级支柱产业。围绕郑州厂区产业发展,近年来富士康陆续在济源、鹤壁、兰考、周口等地布局设厂,打造全产业链生态。
“富士康以灯塔工厂建设为契机推动数字化转型,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用富士康多年累积的数字化先进制造能力和体系,赋能国内智造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据崔志成透露,富士康规划持续打造超过50座内部灯塔工厂,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善运营,培育数字转型人才,为开拓“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移动通讯”三项新技术领域奠定基础,同时,透过“灯塔工厂”集群建设经验,富士康未来将在整合全产业链资源、跨区域产业合作升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转型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北京日报12月23日刊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高端智库咨询课题专家、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员刘典撰写的文章指出,岁末年尾,总结这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研判新一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舆论热点。向前看,虽然风险挑战仍然不少,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一来,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将给经济恢复带来积极影响;二来,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明年经济发展形成一定支撑。综合研判,明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经济工作明确了重要方向,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特别是我们国家,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扩大内需才能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而且,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将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总的来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想方设法扩大内需正当其时。
综合来看,数字化转型应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在服务业方面,互联网可以成为赋能传统业态的抓手,教育、医疗、养老、社区、家政、旅游等领域都有融合文章可做。"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等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可以成为接下来改造升级的具体落点。另一方面,生活服务数字化消费已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网约车、外卖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小视频、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消费途径。这些新业态也催生出了"数字游民"、自媒体工作者、互联网营销师等职业。相关部门继续发力新需求的创生,也将为新增就业丰富源头。
数字化转型的另一个着力点在于制造业。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可以刺激现有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和模式变革。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涌现出"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近期出海的部分企业家谈到一个共同感受:以前把外国的新东西搬回国内有市场,现在把中国的新事物推向国外也有市场。接下来,制造业应该更加积极地拥抱和引领数字化新潮流,持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适应新业态,找到激活庞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现实路径。
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结合点。通过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将这些结合点变成经济的增长点,就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日前发布,明确提出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力度。在顶层设计之下,方方面面都积极行动起来,相信这股浪潮将从供需两端发力,带动中国经济稳步走向高质量发展。
企业信息员园地
应用精益管理优化城市低碳亮化问题的探索
特约信息员 北师大附中王心妍
当前,城市过度亮化已成为绿色发展环境污染源之一,正在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自然生长。突出表现在:道路照明浪费严重、景观亮化贪大求洋、室内照明消耗量大、跑冒滴漏视而不见,尤其是标志性建筑上彩灯通体透亮,高楼大厦顶端大功率射灯耀眼光芒穿透苍穹,立交桥上稠密的灯带亮若白昼,即使尚未形成居住规模的新城区,不管位置多偏僻,街道上有没有行人,其亮化标准也是不逊于繁华的老城区街道。一、二线城市如此,三、四线城市争相效仿,许多城市跟赛跑似的“打造世界一流亮化工程”。难道城市有着用不完的电?地下蕴藏着挖不完的煤?事实上,我国依然是电力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很多城市在用电高峰期间,不得不采取限制工业用电的办法来保证居民所需,甚至有些地方不得不拉闸限制居民生活用电。我国3/4的电能需要通过燃烧煤炭来获得。而煤炭的燃烧又会污染空气,造成的环境损失高得惊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大量消耗能源,盲目追求城市亮化,违背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绿色化发展、科学化管理”的战略性思维。为此,根据以上问题,笔者不揣冒昧,提议“应用“1+4”精益管理系统工程的原理,精准把握构建五个体系,将光污染能耗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探索性思维,以示抛砖引玉。
一、优化环保双控战略管理体系。
一是战略制定。确立“1+4”的环保精益管理双控体系模式,实施环保双控战略引领。积极推进环保双控精益管理战略体系,坚持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原则,对标国内外一流环保标准,以各级政府环保双控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本行业环保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其涵盖环保企业发展、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环境保护与技术进步、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环保子规划。
二是战略落地。发挥中高层引领、表率、指导、监督、奖惩作用,构建与环保双控战略管理相适应的管控、流程、绩效、专业、标准化体系。
三是战略调整。基于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的状况,建立双控战略评估调整机制,采用SWOT等战略工具不断评估优化环保双控战略规划。
二、构建矩阵交融决策管理系统
一是调整组织机构。建立“交叉分工、序列负责、矩阵决策、逐级执行”的环保精益管理矩系统,明确各层级职责权限,压缩双控管理层级。以光能管理部门主营业务为主干,按照《权责清单》明确各层级职责和权限,实施数字化系统运行与管理。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将环保光能精准管理理念、依法合规、风险管控等重点任务融入制度条款、业务流程,并通过大数据智能系统固化,实现制度化控制,数据化管理、智能化发展。精简环保业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突破束缚加快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三、强化点面结合专业管理功能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开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根据管理现状和运营水平,构建光能企业精益价值链。
一是单点改善。从营销管理、安全生产、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工程管理、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等专业建立精益管理矩系统。打破部门界限,统一调配人员和资源,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二是以点带面。将环保光能双控精益项目单点改善逐步延伸至精益管理全价值链,通过寻找差异化优势、实现价值链重组或整合,促进环保供能企业内部“产运销”各环节协同优化。
四、加大内控绩效考评工作责任
一是组织保障。设立环保光能双控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绩效考评工作决策、部署及整体推进。下辖班组的部门成立部门绩效管理小组,负责开展部门绩效考核工作。各部门设置兼职环保绩效管理人员,牵头负责本部门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定期将绩效管理做法、创新成果编写成配套制度予以固化,确保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和长效运行。
二是体系构建。采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方法,对现有绩效考核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基于考核对象、周期、模式、结果和管理流程,按分级分类、简单易行、日常考核、年底综评的原则,构建双控指标体系和绩效结果应用体系。
三是成果应用。注重环保双控目标管理,绩效内控目标值与薪酬分配、奖金发放、任职资格评价、培训与开发、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的应用挂钩考核。加大绩效结果在岗位晋升、竞聘和岗位调整的权重占比,通过推进“AB角”制队伍建设,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建立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能上能下的岗位竞争长效机制。
五、完善环保标准化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环保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设置标准化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制度标准化决策、督导、检查、奖惩等,推动环保精益管理成果、经验、做法等及时在双控制度标准里进行固化,将固化结果作为重要绩效考核指标纳入环保企业绩效管理。按照“发展战略——管理制度——作业标准——智能系统”的管理层次,从属关系,做好制度的系统性设计,完善以双控制度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环保制度标准化体系。根据制度分级分类管理清单,建立健全大数据下的分层逐级分类管理目录。以本行业本企业双控“标准化良好行为认证标准”为指导,健全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推进标准化智能管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光能双控精益管理系统工程全面优化。
三是强化制度标准执行力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以部门专项月度自查评价为主,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分层逐级进行奖励与处罚,结合制度分级目录,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框架。
四是用现有作业标准规范业务流程。用作业标准落实管理制度、技术标准、风险管控的具体要求,形成能直接指导员工按步骤开展工作的规范体系。以改善优化为要求,构建高效协同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并提升双控运营管理水平、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改进优化原有的制度体系。
五是借助云服务推进双控提档升级。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互联网+光能双控”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项目进行设计,携手大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光能双控“云平台”。整合现有信息数据,构建覆盖全市统一动态更新的环保管理及服务数据库,助推全市光能双控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