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47期
部委决策
证监会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上证50股指期权交易
证监会近日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上证50股指期权交易。相关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时间为2022年12月19日。
股指期权是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随之增加。上市上证50股指期权,有利于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满足投资者避险需求,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稳定机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步,证监会将督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保障上证50股指期权的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
财政部:2022年特别国债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财政部网站发布通知称,于12月12日招标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10日表示,2022年特别国债是2007年特别国债的等额滚动发行,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这位负责人介绍,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发行了15500亿元特别国债,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金来源,期限主要为10年、15年,2017年起陆续到期。在2017年,对当年到期的2007年特别国债本金,财政部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2017年特别国债偿还。
今年12月,2007年特别国债中有7500亿元即将到期。“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将延续2017年做法,继续采取滚动发行的方式,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7500亿元,所筹资金用于偿还当月2007年特别国债到期本金。”这位负责人说。
根据通知,本期国债为3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可以上市交易。
“2022年特别国债发行采用市场化方式,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发行过程不涉及社会投资者,个人不能购买。”这位负责人说,2022年特别国债是2007年特别国债的等额滚动发行,仍与原有资产负债相对应,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九不得”规范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
针对部分药品等涉疫物资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提醒告诫书》,从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对涉疫物资生产经营者划出“九不得”红线。
提醒告诫书中明确要求生产经营者不得违反诚实信用和公平合理原则、不得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不得哄抬价格、不得价格欺诈、不得串通涨价、不得价格歧视、不得虚假宣传、不得仿冒混淆、不得商业诋毁。同时,对广大生产经营者提出自查和整改要求,并鼓励社会各界举报违法违规线索,推动社会共治。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部署各地开展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重点检查,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提醒告诫书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为更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进一步规范医药用品等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现对相关生产经营者提醒告诫如下:
一、不得违反自愿、平等、公平、合理、诚实信用、质价相符的原则。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和商业道德,依法合理制定价格,开展公平竞争。
二、不得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三、不得哄抬价格。不得在成本未明显增加时,大幅度提高价格,或者成本虽有增加但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不得强制搭售商品,变相大幅度提高价格。不得无正当理由,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涉疫物资。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
四、不得价格欺诈。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不得实施虚假优惠折价或者价格比较、不履行价格承诺等价格违法行为。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等强制平台内经营者进行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标示。
五、不得串通涨价。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不得价格歧视。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不得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七、不得虚假宣传。不得对经营者自身,商品性能、功效以及商品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和相关公众。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组织虚假排名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
八、不得仿冒混淆。不得擅自使用与他人知名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企业名称字号等相同或近似的商业标识,误导消费者,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九、不得商业诋毁。不得编造、传播或者指使他人编造、传播虚假或引人误解的信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各有关生产经营者要认真对照上述要求,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对情节恶劣的典型案件,将依法从重处罚并公开曝光。欢迎社会各界参与监督,若发现违法线索,及时拨打12315进行投诉举报。
交通运输部发文取消落地检 跨区域出行不再查验核酸和健康码
《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2月8日正式发布。《通知》明确,优化核酸检测查验措施,对通过道路水路客运、公交、出租车(网约车)跨区域出行乘客,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配合属地联防联控机制取消落地检。
为保障运输服务有序,《通知》提出,落实“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要求,不得随意暂停或者限制非高风险区客运服务。在当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下,做好高风险区应急出行服务保障。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公路及航道、船闸防疫检查点“应撤尽撤”,不得随意限制车船通行。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擅自关停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铁路车站、航空机场和邮政快递分拨中心。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航道船闸。
对于从业人员,《通知》提出,要认真组织交通物流一线从业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督促做好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
《通知》强调,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科学精准落细落实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工作措施,切实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物流保通保畅、安全生产等工作。
生态环境部:移动源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年)》(以下简称《年报》),公布2021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年报》显示,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年报》显示,2021年,全国机动车(含汽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摩托车等)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557.7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为768.3万吨、200.4万吨、582.1万吨、6.9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CO、HC、NOx和PM占比超过90%。其中,柴油车NOx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PM超过90%;汽油车CO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HC超过70%。
此外,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非道路移动源排放二氧化硫(SO2)、HC、NOx、PM分别为16.8万吨、42.9万吨、478.9万吨、23.4万吨;NOx排放量接近于机动车。其中,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飞机排放的NOx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30.0%、34.9%、30.9%、2.8%、1.4%。
《年报》指出,2021年,各地统筹开展“车-油-路-企”行动,在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提升新生产机动车污染治理水平、规范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环保监管、推进车用油品质量提升、建立完善移动源污染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指导各地提升移动源环境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
两部门发文明确“十四五”时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从科技部获悉,为明确“十四五”时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规划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镇区域规划、绿色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城市功能提升、生态居住环境改善、城市信息化管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挖掘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领域大部分技术仍处在跟跑或并跑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材料、装备及工程专业软件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仍然不足。同时,城市信息化水平尚不能满足现代化治理的需求,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减排目标还需要更多绿色低碳技术支撑。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基础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力支撑城镇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
为更好实现发展目标,规划提出7项重点任务:加强城市发展规律与城镇空间布局研究;加强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系统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加强绿色健康韧性建筑与基础设施研究;加强城镇发展低碳转型系统研究;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加强文化旅游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从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如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重点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建设行业专家智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独立性和原创性研究等。
银保监会:三季度末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12%
中国银保监会12月7日消息,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第十七次工作会议,分析了保险业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研究了2022年第三季度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主持会议。
第三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7%;实际资本为4.71万亿元,最低资本为2.22万亿元。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9%、204%和309.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5.3%、123.8%和278.5%。43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14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9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
会议指出,银保监会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下一步,将常态化开展保险公司财务会计和偿付能力现场检查,严肃查处数据造假行为,夯实监管数据基础;加强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完善非标投资相关监管标准,提升资产估值的准确性,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加强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前瞻性;加强风险综合评级通报和约谈力度,夯实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
农业农村部:2025年国内海洋捕捞总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内
水生生物资源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水生生物资源衰退趋势尚未得到扭转。为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合理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休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捕捞总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内,捕捞限额分品种、分区域管理试点不断扩大;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0个左右,优质水产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每年增殖放流各类经济和珍贵濒危水生生物物种300亿尾以上;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有所改善,中国对虾、梭子蟹、大黄鱼等海洋重要经济物种衰退趋势持续缓解,长江江豚、海龟、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等珍贵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到2035年,投入与产出管理并重的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长江、黄河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显著改善,海洋主要经济种类资源衰退状况得到遏制,长江江豚、海龟、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等珍贵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有所恢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基本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应保尽保。
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REITs工作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国家发改委12月6日消息,12月1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组织召开促进基础设施REITs高质量发展视频工作会。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强调,基础设施REITs工作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严把资产质量关,努力做到基础设施资产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在产品设计和关键问题处理上不偏信、不盲从,深刻理解中国国情。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在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围绕REITs基本理念,依法合规创造性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主动研究解决基础设施REITs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伴随新生事物产生的问题推给市场,要从解决每一个问题着手,共同呵护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发行基础设施REITs很多环节环环相扣、很多问题互相关联,要用系统化思维综合统筹研究,找出稳妥合规的解决方案。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要深刻认识基础设施REITs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对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防范债务风险、促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政策要闻
▲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2011年3月,原银监会发布《指引》,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了规范。近年来,随着表外业务快速发展,《指引》已滞后于表外业务的监管与管理需要,亟待更新和完善。为规范表外业务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管理部门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针对各类具体表外业务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规定,涵盖了传统表外、理财、代理代销等各类业务。《办法》是在系统梳理已有制度规则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表外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的统领性、综合性规范。《办法》扩展了表外业务定义范围,增加了新兴表外业务类型,构建了全面、统一的表外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理顺了各类表外业务的风险本质、法律关系和对应管理要求,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规范发展表外业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办法》共六章47条,包括总则、治理架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及附则等部分,强调商业银行按照管理全覆盖、分类管理和风险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规范开展表外业务,并加强外部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保护商业秘密 助力创新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16日召开全国商业秘密保护百家企业圆桌会议。会议指出,商业秘密是企业的重要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商业秘密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商业秘密保护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专利保护统筹结合,科学谋划知识产权布局,推动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的良好氛围。
会议倡导,企业应牢牢树立产业报国、实业强国的初心志向,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和人民幸福结合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秉承企业家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升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和能力,共同净化市场竞争生态,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会上,百家企业代表联合签署“保护商业秘密 助力创新发展”倡议书,向全国企业发出九项倡议:一是围绕宏观大局,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秉持创新精神,致力发明创造。三是重视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夯实保护基础。五是加大投入保障,提升保护能力。六是恪守商业道德,净化竞争生态。七是诚信守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八是加强政企联动,健全保护体系。九是遵循国际规则,参与全球竞争。
▲五部门:支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发行REITs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方式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明显上升。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大量县级地区(包括县级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小,不具备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的条件,生活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存在较大隐患。为此,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指导意见》,部署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县级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全覆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应建尽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不具备建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县级地区,通过填埋等手段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到2030年,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技术、商业模式进一步成熟,除少数不具备条件的特殊区域外,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处理需求。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指导意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宜烧则烧,宜埋则埋”的原则,提出了6方面19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设施规划布局。二是加快健全收运和回收利用体系。三是分类施策加快提升焚烧处理能力,包括充分发挥存量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加快推进规模化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合理规范建设高标准填埋处理设施等4项任务。四是积极开展小型焚烧试点。五是加强设施建设运行监管。六是探索提升设施可持续运营能力,包括科学开展固废综合协同处置、推广市场化建设运行模式、探索余热多元化利用等3项任务。
在政策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垃圾小型焚烧试点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将符合条件的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指导意见》指出,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优先纳入绿电交易。落实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按15%缴纳的财税优惠政策。在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国资改革
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新时代国企改革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成为中国之治的鲜明标志。”12月8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讲团走进洛阳,省委宣讲团成员,省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涛到洛阳国宏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专题宣讲报告。
报告会上,李涛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重点围绕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深刻把握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等七个方面,联系工作实际、结合学习思考,全面、深入、系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宣讲和深入阐释。
“进入新时代这十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重塑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我省国资国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李涛说,国企改革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国资布局首次实现战略性重构,国资监管首次实现集中统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现整体突破。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河南国资国企进入发展最快、活力最强、质量最高的时期。数据显示,2021年与2017年相比,省管企业实现了资产、利润、净利润“三个翻番”。
洛阳国宏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符同欣表示,作为工业领域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宏投控集团将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紧紧抓住优化战略布局这个重点,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核心,防控化解风险这条底线,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两个确保”中实现国有企业的担当作为,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积极贡献。
《云南省国资国企社会责任(ESG)蓝皮书》发布助推国有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2月11日,由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云南省国资委指导,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主办,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论道ESG理念,践行国企责任——2022年ESG昆明论坛暨云南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在滇召开。省直有关部门、省属企业、各州(市)国资委、各州(市)上市公司/重点企业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驻滇央企、民营企业代表,权威主流媒体等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会议。
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南省国资委高度重视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工作,系全国较早将ESG理念融入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工作的地方国资监管机构。本次论坛首次发布了《云南省国资国企社会责任 (ESG) 蓝皮书》,全面研究梳理云南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ESG)管理和实践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果,探索国资国企社会责任(ESG)工作的新实践、新方法,不断助力云南国有企业社会责任(ESG)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今年以来,云南省国资委通过组织召开国资国企社会责任(ESG)蓝皮书启动会议、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ESG)的意见》、组织召开国有企业社会责任(ESG)培训会议、国资国企社会责任(ESG)专场等,大力推动社会责任(ESG)工作,并面向全社会展现云南国资国企十年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和担当。
据了解,云南省国资国企社会责任(ESG)实践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环境责任(E)——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省国资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国资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省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策部署,推动国资国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绿色国资”,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云投集团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亚洲象救助、科研、繁育、科普工作,在亚洲象救助与繁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投集团按照“一湖一策”分类施策、“一湖一公司”精准定位的原则,与洱海、程海、泸沽湖、阳宗海、杞麓湖属地政府指定的出资代表合作成立项目公司,总投资约343亿元。康旅集团保障COP15绿色办会,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二是社会责任(S)——彰显国企责任担当。
云南省国资委将全面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价值追求,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民生福祉等方面积极作为,努力成为全面回报社会的“国家队”。
开放共享,奏响“一带一路”云南乐章。截至2021年底,省属企业在境外21个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10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额74.61亿美元。
科技引领,高举创新驱动发展旗帜。云南省国资委出台《云南省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建设云南“数字国资”的意见》,打造“数字国资”;推动创新平台搭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发展。
安全为屏,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云南省国资委出台《省属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着力打造“平安国资”。
接续奋斗,绘就乡村振兴时代画卷。云南省国资国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优势产业为抓手,高效推进和服务各项人居环境改善、环保治污等项目,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福祉和保障。
守土尽责,彰显民生保障责任担当。云南省国资国企在经营管理中主动肩负应尽社会责任,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国家贡献税收、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提供就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治理责任(G)——助力企业持续发展。
云南省国资委全面深入实施“三项制度”改革,成功构建了“1+1+X”国企改革架构,省属企业管理层级三级以内占比达80.31%。
优化治理,激发企业可持续发展活力。云南省属企业持续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运营模式、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提升,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主业为基,带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省国资国企立足云南地缘优势和自身产业优势,持续做优做强做大主业。
自主创新
深耕“中间件”赛道 中创股份顺应发展趋势坚持自主创新
山东中创软件商用中间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股份”)是国内领先的基础软件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产品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工作流中间件、企业服务总线等基础中间件,以及业务信息和电子文件交换系统、物联网监管平台软件、PaaS平台软件等平台化中间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基础设施。
据有效资料显示,中创股份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中间件软件销售、中间件定制化开发和中间件运维服务。在基础软件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市场对国产中间件需求增加,凭借高性能、高可靠的中间件产品及在信创领域的先发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市场需求增加 国家政策再添“猛火”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中间件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并称为三大基础软件,其与信息安全底层架构息息相关,被认为是中国基础软件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中坚力量。中间件产品作为独立于特定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软件,为应用软件开发、部署、运行和维护提供重要支撑,在快速响应业务变化、降低应用软件开发运维成本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基础中间件及广义中间件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逐年上升。根据计世资讯注发布的《2021-2022年软件基础设施(中间件)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中间件总体市场规模为88.70亿元,其中,基础中间件48.30亿元,广义中间件40.40亿元。预计到2026年,中间件总体市场将达到144.20亿元,市场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随着国产化进程的加速及信创应用不断深化,作为信息化数字底座的基础中间件产品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除市场需求的助力外,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也为公司未来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快在基础软硬件行业的国产化布局,围绕实现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及自主可控的要求,努力在该领域相关核心技术实现集中突破,期间设立了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基”就是指基础软件,中间件作为三大基础软件之一,持续得到国家重点支持。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同时,《“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应推动软件产业链升级,加速“补短板、锻长板、优服务”,夯实开发环境、工具等产业链上游基础软件实力,开展高性能、高可靠的中间件关键产品及构件研发。
重视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保障充足
在产品研发方面,中创股份十分重视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现已拥CMMIDEV5级资质、GJB5000A三级等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研发创新体系。同时公司拥有优秀的技术研发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总数279人,其中研发人员189人,占员工总数的67.74%,为公司核心技术的持续升级迭代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公司积极与客户C、南京大学、中科院软件所等高校及中间件研究机构深入沟通合作,为公司的持续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中创股份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目前已获得135项国家发明专利及183项软件著作权,同时,中间件相关技术也已实现系统化突破,并掌握六类核心技术:高性能应用服务器系列技术、通讯及应用协同系列技术、业务敏捷流程平台技术、轻量级安全高效PaaS平台技术、复杂物联网平台系列技术、应用安全高效防护技术。
核心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公司中间件产品的性能优势与功能优势,形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例如:工信部颁布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颁布的“年度创新软件产品”、“十佳创新软件产品”等。
对于未来发展战略,招股书中透露,中创股份表示,“以振兴国家基础软件产业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可信中间件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为国家关键基础行业领域基础软件的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未来,公司将紧紧抓住网络信息安全、数字经济、国防安全等战略发展机遇,顺应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发挥在基础软件领域领先优势地位,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云上广西公司:聚焦产业数字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云上广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上广西”)是广西政务大数据运营开发应用的主要服务商、自治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的主要提供商、广西政务云平台市场化服务运营商。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坚持“一轴、两翼、多级”的发展定位,将数字政务作为“轴心”重点,以数字经济、数字民生为“两翼”拓展,结合信创板块、数字可视化板块等业务实现“多级”发展,公司经营能力稳步提升,公司入选2022年度自治区重点拟上市后备企业名单。
强化团队建设打造云上铁军队伍
业务之中有政治,党建引领保先行。云上广西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了“369攻坚队”党建品牌,发挥党员在项目建设中模范带头作用,设置党员责任岗、示范岗,以专项问题集中研讨、经验推广分享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四有”(胸中有全局、自身有能力、心里有群众、发展有潜力)党员,打造规模大、水平高、结构优的研发队伍,提升研发团队技术实力,打造优质自研产品。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项目团队荣获全国工人号,业务骨干获评广西创新争先奖、“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荣誉。
狠抓项目建设深耕产业数字化
近年来,云上广西推动一批数字政府领域重点项目。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作为广西政务服务“总枢纽”,承上启下实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及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平台全覆盖,2022年该项目作为平台案例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承接了自治区级+11个地市共12个热线中心的运营,全区业务覆盖率占80%,为各地市打造“便民高效,一号对外”的政府“总客服”,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佳政府服务热线”奖项。在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板块,壮美广西·经济社会云平台运营已初具规模,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形成数据产品400多项,数据服务收入超4000万元;2022年截至9月,广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项目共计约2.94万宗,为财政增收节支约111.33亿元。
提升创新能力完善自主研发体系
云上广西积极推进“科改示范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体系,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先后获得CMMI3认证,高新科技企业认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双软企业认证和ISO9001、ISO20000、ISO270001认证,以及多家企业的产品兼容性互认证,累计取得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软件著作权60余个。
当今时代,数字化“洪流”奔腾不息,云上广西将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数字时代发展强劲引擎,为筑牢壮美广西现代化建设数字底座,奋力开创数字广西高质量发展建设新局面跑出“云上速度”。
游龙网络旗下子公司荣获“2022年创新型中小企业”
根据近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2022年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公示,经企业自评、地市初审、省厅复核等程序,游龙集团旗下子公司——福州游龙共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层层考核,成功入选“2022年创新型中小企业”。
“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指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证”标志。整体评价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评估,重点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成长性、专业化进行严格考量和审定。
此次入选“2022年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对公司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实力的官方认定,更是在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后,在重量级荣誉上的又一次突破。
福州游龙共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游龙集团的技术支撑,公司也将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按照集团战略布局,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游龙集团也将一如既往,继续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基于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重视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新时代技术创新浪潮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节能减排
北京市通州区交通局多措并举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充分监督管理,跟踪企业用能情况。按照《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要求,制定通州区交通局 2022年度节能工作落实方案,对17家交通领域重点行业规模(限额)以上用能企业能源消费量进行跟踪,督促企业做好节能工作。
摸清行业底数,建立新能源车辆更新台账。公交行业方面,全区现有常规公交线路 170条,配备车辆2717部,其中新、清能源车辆2419部;柴油车298部,新、清能源车辆占比约为89%,首末均在城市副中心的线路配备新能源车辆率100%。自2022年1月起至今,市公交集团在我区新增、更新新能源车84部、淘汰柴油车17部。出租行业方面,2022年1至11月,淘汰到期报废及因事故报废的巡游出租汽车共计308辆,完成纯电动车更新和新增224辆。按照辖区出租汽车更新计划,2025年将全面完成我区巡游出租汽车油改电工作。
加强部门协同,推进 “双随机”监管。交通局联合区生态环境局对辖区26家企业开展联合双随机执法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当场告知企业管理人员并督促其整改,共出动6车次,16人次。此次检查实现进门一次、事项多样,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形成监管执法合力,提高监管效能。
秦川集团荣获陕西省“十三五” 节能减排工作先进企业
日前,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表彰“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秦川集团喜获陕西省“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行动,全面参与“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工作,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成果,不断依托新技术、谋划新思路、运用新方法,着力提升企业风、水、电、气等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损耗,实现了节能效益最大化。
“十四五”期间,秦川集团将精准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贯彻能源管理新理念、不断塑造能源管理新机制,为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秦川力量。
斯丹德尔:研发低氮燃烧设备助力节能减排
“在同等型号燃烧器中,斯丹德尔的低氮燃烧器,不仅降氮效果明显,能耗也没有明显增加。”西安兵马俑国际旅游景区负责人对河北斯丹德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低氮燃烧器十分认可。
斯丹德尔公司位于广宗县,是一家专注于超低排放燃烧设备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产品研发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斯丹德尔公司总经理贾振营说,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家燃烧设备生产企业,如果不能生产出低排放的产品,公司将无法在市场立足。
2017年,斯丹德尔公司主动出击,在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后将研发方向定位在低氮燃烧器上。“当时,低氮燃烧器研发属于起步阶段,市场上并没有成熟可借鉴的产品。”贾振营说,低氮燃烧的难点在于保证锅炉燃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低氮排放的效果。这种燃控技术,在当时国内外市场上都属于空白。他们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公司研发团队查找资料、调研国内外同类产品、设计方案、在国内外精选零配件、试制产品,购进各种型号锅炉、检测设备搭建研发平台……向低氮燃烧器发起挑战。
“创新之路,从来不是坦途。”贾振营说,产品试制出来,他们兴冲冲地拿到一台锅炉上做试验,然而试验数据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氮排放效果并不理想。
冷水并没有降低斯丹德尔公司研发热情。经过上千次试验,研发团队通过改进燃烧头设计,不断修改参数配比,终于实现低氮排放。研发团队还通过改进外观设计、添加平衡装置等措施,增强燃烧器运行稳定性。
市面上很多燃烧设备都能做到氮氧化物达标排放,如何让产品更有优势?在节能上寻求突破!斯丹德尔公司从改进燃烧方式入手,调整风烟气配比,控制火焰燃烧形态,经过大量试验、反复论证,成功实现在保证燃烧充分,不降低锅炉热效率的条件下,实现超低氮排放。新产品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客户遍及全国各地。
近年来,该公司将营业收入20%以上投入研发,与清华大学燃烧中心、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研发出系列低氮燃烧器产品。目前,获得2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外观设计专利,被认证为国家级科技型小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
国网零陵区供电公司:“电能替代”助力企业节能减排
“供电公司服务态度好,效率高,帮我们企业解决了一个大问题!”11月23日,位于零陵区珠山镇的永州百信锰业有限公司完成二期“电能替代”设备升级改造后,申请恢复送电,国网零陵区供电公司迅速响应,当日便成功送电,获得该企业负责人的称赞和感谢。
百信锰业公司已停产近十年,今年提出恢复生产需求后,国网零陵区供电公司组织人员多次开展上门走访,面对面为该企业用电和节能环保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优质贴心的供电服务,提升客户安全可靠的用电体验感。深入沟通了解该企业的用电诉求,针对环保问题,国网零陵区供电公司提出“电能替代”方案,结合该企业用电需求和节能要求,定制专属改造方案,多方面对比电能替代后的能效、收益,该企业最终定调选用并成功实施电窑炉用电方案。改造初期,国网零陵区供电公司全力协助该企业进行“以电代煤”设备的改造升级,帮助该企业加强与政府环保部门的沟通,近期成功投入运营。
百信锰业公司一期投资2.5亿元,选用两台电窑炉取代燃煤锅炉,目前仅投运1台,替代容量25500千伏安,还有1台电窑炉待全面建成后投运,完成建设后预计每年节约标煤1200余吨。
下一步,国网零陵区供电公司将持续推广“电能替代”工作,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理念,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气”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促进全社会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上海:确保2030年前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
12月13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上海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实施约500家企业结构调整;以能效提升为主要抓手,实施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力争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
根据《方案》,“十五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到2030年,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量强度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不增加,力争有所减少,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
为此,《方案》提出了29条具体举措。在聚焦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方案》称,上海要打造先进高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格控制新增项目,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两高一低”项目,除涉及本市城市运行和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
《方案》称,上海将推动重点行业降碳。为推进钢铁行业碳达峰,上海将严禁钢铁行业新增产能,确保粗钢产量只减不增。大力推进钢铁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提高废钢回收利用水平。加快推进电炉项目建设和高炉调整,“十五五”期间推进高炉产能逐步转向电炉,到2030年废钢比提升至30%。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建忠表示,《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具体落实与方案细化。长三角是我国产业体系、产业链和供应链最完整、最前沿的地带,集中了大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决定了上海在国家“双碳”战略与国际减碳合作中的特殊龙头地位。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是政策发力的核心,钢铁、石化化工、汽车等行业是政策着力的突出领域,金融支持是减碳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绿色能源应用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升级方面进行了持续努力,并取得成效。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与低碳节能之间的协同,特别是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在符合国情实际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与国际规则、管理和标准的制度性对接,并通过创新金融手段和丰富金融工具,不断赋能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数字经济等低碳节能型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贾双谊:中国制造型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要做好三件事
12月14日下午,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会·上市公司年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本届上市公司年会以“中国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为主题。
作为制造业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代表,领益智造副董事长贾双谊分享了公司在ESG领域建设上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贾双谊介绍,领益智造响应国家和社会对ESG的号召,持续推动自身在ESG领域的建设,并在近年获得各评级机构的普遍认可。公司于2021年4月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在当年被评为“中国ESG 500强”。过去两年内,领益在MSCI的ESG评级晋升两级,国证ESG、秩鼎分别给出了“AA”、“A”的评级。
根据领益智造近年来在ESG方面的投入和探索,贾双谊认为,中国制造型企业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第一,要进行真金白银的碳中和投资,碳中和不仅是一句口号或趋势,更需要公司高层战略重视以及持续投资。第二要打造志同道合的人才梯队,有人有天下,没有配合公司战略的人才队伍,所有的转型都是梦幻泡影。第三是脚踏实地的技术创新,企业不是研究机构,既需要全球领先的技术导入,更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场景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应用迭代。
近年来,领益智造在碳中和及环保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据介绍,2021年领益在绿色发展方面共投入约1.17亿元,2021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2020年减少30.32%,能源消耗总量较2020年减少7.66%。公司利用厂房闲置屋面设置了太阳能发电板,2021年公司太阳能发电合计2400万千瓦时,比2020年增加18.75%。领益智造还通过清洁水项目,识别改进风险,促进水循环及防止水污染,2021年公司水资源消耗总量约646万吨,比2020年水资源消耗量减少31%。
在公司治理和人才发展方面,2022年,领益智造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架构和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了商务、研发、运营和职能部门的战略牵引和组织协同系统,形成了集团、BG和地区的矩阵式管理机制。2022年公司进行了绩效管理和激励制度改革,不断激发了员工和组织活力。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储备与激励,建立关键人才库,推动关键管理岗位AB角和继任人计划,并在股权激励、绩效奖金、员工福利和发展机会等方面,将相关资源强力向关键人才倾斜,让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关键人才有感,愿意留在公司长期发展。”贾双谊说。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企业尤为重要,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精密功能件供应商,领益智造在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创新驱动方面的成果可圈可点。
据介绍,截至2022年9月,领益智造在全球范围内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研发中心,并拥有2593项专利及345项软件版权。公司具备系统化的三级研发平台,即集团工研院、BG 研发中心及 BU 开发中心。其中,工研院着重于关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BG 研发中心和 BU 研发中心专注于最新的产品和工艺研发。
“公司积极通过与国内外知名权威院校进行联合科研合作,致力于通过在新型材料、智能制造、3D快速成形和数字仿真技术领域的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我们在校企联合研发的成果,提升了功能性超轻超强材料的开发和精密加工能力,也使到公司在新产品研发方面从OEM往ODM和JDM成功转型。”贾双谊说道。
目前,公司结合自主研发的多种类、多功能的数控化、自动化设备,建设了技术装备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智能生产车间,并打造了高效的现代化智慧工厂。
展望未来,贾双谊表示,“领益智造将持续践行ESG理念,秉承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工匠精神,积极推动产业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自身、产业链到全球贡献企业价值,追求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共赢。”
促全球经济绿色复苏!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12月12日,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正式拉开帷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张虎通过视频方式致辞,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2022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
当天,国内外绿色低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头部企业、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低碳城,共商绿色复苏对策,共享绿色转型成功实践,推动先进技术开发及转化落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据悉,本届论坛以“聚焦‘双碳’目标 促进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为主题,持续至12月14日,其间将举办主题论坛、项目路演与交易洽谈会、重大项目签约发布等配套活动,传递深圳绿色发展理念,促进深圳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将探讨“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建筑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等前沿话题,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抓住经济绿色复苏新机遇,达到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应用升级的目标。
“1+9+N”打造低碳盛宴
据论坛组委会方面介绍,本届论坛突破地域举办局限,在龙岗区、南山区设置多个分会场,按照“1+9+N”的模式,举办多场线下互动活动。具体包括1场主论坛、9场平行论坛,同期举行多场国际研讨会、项目路演与交易洽谈会、重大项目签约发布及揭牌仪式配套活动。
12日上午举行的主论坛邀请了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汤广福发表了主题演讲——“‘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系统清洁转型发展路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发表了主题演讲——“新时代十年的比亚迪绿色创新发展之路”;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侯金龙发表了主题演讲——“能源流与信息流融合,共建绿色低碳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新能源首席专家邹才能发表了主题演讲——“世界能源转型与中国石油新能源战略”;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以“从心开始,点绿成金”为题发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围绕“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成本与技术展望”进行演讲。
高端对话环节则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担任主持人,对话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如何高质量推进‘双碳’目标”成为专家关注的焦点。
同时,本届论坛将设置9大平行论坛,具体包括全球碳中和行动峰会(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碳交易与气候投融资论坛、绿色能源论坛、绿色建筑论坛、绿色交通论坛、绿色产业园区论坛、国际低碳人才高峰论坛、绿色制造业论坛,专业方向涉及区域合作、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其间还将进行深圳首笔国际自愿减排量交易签约、深圳首批碳普惠场景发布、深圳首家碳中和建筑授予、国际低碳人才智库发布等。
此外,全国绿色工厂推进联盟将在会议期间发布“全国‘零碳工厂’标准”,首批“零碳工厂”标准示范案例创建和首个户外电源碳中和工厂也将在会议期间亮相。
企业成为绿色低碳重要创新主体
据了解,深圳是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碳交易试点城市以及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更低的污染排放,走出了一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据统计,在保持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GDP碳排放仅为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今年6月,《深圳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与绿色低碳产业相关的政策文件相继推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企业强,产业兴。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企业充分发挥了创新主体的作用。在本届论坛上,企业积极参与论坛的各项活动,展示出充沛的绿色动能。
据介绍,论坛期间举办的节能低碳产业博览会聚集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南方电网等绿色低碳领域头部企业,集中展示超级快充、V2G、动力电池、氢能利用、等先进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或应用场景,提升深圳国际低碳城绿色低碳技术“一站式”体验感。同时,将组织一批来自企业、科研机构的绿色低碳技术项目参加路演,包括绿氢制取、合同节水、碳捕集等领域,在低碳技术与投融资、市场应用端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助力新兴技术加快市场化进程。
低碳发展成果展示
其中,华为数字能源将以体验互动的方式,展示智能微模块6.0和小型锂电UPS解决方案;比亚迪则将以沙盘、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比亚迪全新一代电网级储能产品 BYD Cube T28。
赋能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需要强化创新引领,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本届论坛聚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落地,在内容设置上,着力聚焦“双碳”产业技术应用领域,围绕碳中和技术、碳交易、氢能、绿建、绿色交通、零碳产业园区等相关应用场景展开讨论;通过设置建筑、交通、工业、能源等相关领域平行论坛,并配套国际绿色低碳技术项目路演与交易洽谈会等活动,推动技术应用落地;为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探寻有效的绿色金融工具。通过发挥“论坛+产业+资本”模式复合效应,最终达到论坛服务“双碳”目标技术,服务产业的最终目标。
12月8日,作为论坛重要配套活动的国际绿色低碳技术项目路演与交易洽谈会在深圳举行,主办方从征集的100多个国内外项目中精选出10项代表先进性、具备投资价值的前沿绿色低碳技术,进行了重点推介、路演,并举行了多个项目签约仪式。
此外,龙岗区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交流会也将举行。论坛期间还将发布关于促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重大项目签约、研究报告及技术标准发布、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授牌,开展“国际自愿减排量跨境交易”和“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签约等配套活动。深圳市第二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名单,以及深圳碳普惠品牌名称、形象、宣传语等也将在论坛期间揭晓。
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格局
为了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增强社会公众参与论坛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本届论坛除了在主会场精心筹办各类高水平的主题论坛和平行论坛,特别增设了多个民众参与的环节,设置了部分以家庭为单位的参与环节,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双碳”理念的重要性,并为之赋予行动。
深圳国际低碳城
目前,组委会设置了2022粤港澳大湾区碳达峰碳中和产业技术国际博览会线上展区,重点对深圳绿色低碳发展近十年的成就进行展示,具体展出深圳市各区“双碳”政策、“双碳”举措、“双碳”成就及深圳市践行“双碳”战略典型企业。
在低碳示范项目参观游览方面,组委会设置了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总部、深圳东部环保发电厂等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参观路线,面向市民和企业代表开放,开放时间将持续至论坛结束后1周。完成体验路线打卡的企业代表和市民将获得第 十届论坛纪念章和相关文创物品留念。
“与往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持续时间将长达9个月以上,持续性更强,覆盖范围更广。”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技术应用,论坛将搭建数字化云平台,实现论坛全过程活动在线直播和录播,以此形成论坛的永久性数字资产。同时,将以“论坛+示范基地”方式开展全年系列专题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
据了解,论坛自2013年创立,已累计吸引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万名嘉宾参与,成为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性论坛,有效提升了国家和深圳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领域的影响力。
宇通“绿色军团”闪耀卡塔尔世界杯
11月21日,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卡塔尔拉开帷幕,32支球队将在多个球场进行角逐。在这个万人瞩目的“全球性时刻”,来自中国的宇通客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赛场内外,888台宇通纯电动客车组成的“绿色军团”服务于各国球迷、使节和FI-FA官员,成为世界杯赛场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新能源客车首次作为主力服务世界杯赛事,也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首次大批量引入中国新能源客车。
用品质护航“绿色低碳”足球盛会
在全球节能减排及碳达峰大背景下,卡塔尔同样在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本次世界杯,卡塔尔更提出“创新、可持续、低碳”办会理念,特别是在公共出行领域积极践行绿色出行方式。
为此,在卡塔尔采购的服务世界杯的1500台宇通客车中有888台是宇通纯电动客车,占运营总车辆的25%以上,成为卡塔尔电动公交唯一的供应商。
“高品质的产品、强大的售后保障是宇通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胜出的主要原因。”宇通中东区卡塔尔国家服务经理甘绍营告诉笔者,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多风沙,夏季气温最高可达50℃以上,这对车辆性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甘绍营介绍,在进入卡塔尔前,宇通先行派驻团队对当地气候、路况、客户习惯、法律法规等进行了全方位调研,以此为依据制定产品策略,开发和优化适配车型。
比如,考虑到炎热的气候,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在空调系统、整车隔热性能冷却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调整;针对多风沙天气,在整车密封、底盘防护等方面做了提升。
卡塔尔当地政府及客户评价说,宇通电动客车技术和运营方面标准符合卡塔尔所有规定,具备高度智能化,配备AUS、门开制动、一键启动、自动雨刮灯光控制等功能,且维修保养十分便捷。引进纯电动客车不仅展示出卡塔尔对世界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所做出的承诺,也为举办一届低碳环保的世界杯作出了贡献。
据了解,世界杯期间,宇通纯电动客车将主要投放到多哈的公共交通系统,也会有少部分投放到卢萨伊和阿尔霍尔城,线路涵盖组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记者、官员等通勤用车,各场馆间、市区的公共交通,各地铁站到场馆周边的接驳服务等,服务于赛事相关的7000多名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超过140万球迷。
世界杯结束后,所有宇通车辆都将成为卡塔尔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卡塔尔的公共交通网络。纯电动公交车的引进更是加强了卡塔尔在清洁能源公共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综合电动公交车系统的国家之一。
用服务推动“中国制造”闪耀全球
就在世界杯开幕前夕,位于卡塔尔多哈的赖杨公交场站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誓师大会,宇通卡塔尔赛事服务保障团队成员在这里庄严宣誓——以“四个零”(零故障、零安全事故、零抛锚、零投诉)为目标,全力以赴高水平完成卡塔尔世界杯期间的公共交通服务保障工作。
从2022年年初,宇通最早一批服务保障人员在卡塔尔已经驻守长达9个月时间,从初次踏上这片土地,这支服务“尖兵”一直在刷新着“中国服务”的高度。这其中,有干燥、炎热的气候对纯电动车辆的挑战,建立驻点服务站所面临的运营挑战,以及世界杯赛事车辆服务保障的挑战等。
“我们组建了共计126人的庞大服务阵容,其中包括从亚洲区、中东区、欧洲区、非洲区、美洲区等全球各地抽调的65名精英。”甘绍营介绍,以“四个零”为目标,比赛开始前,宇通海外驻点直服团队已经完成配件储备、车辆保养、维修检查,以及2000多名驾驶员的培训工作。世界杯开幕前,宇通还联合当地运营公司进行了多次模拟保障演练。
与此同时,宇通还在卡塔尔组建成立了服务分公司,以“驻点直服”模式为当地客车运营提供强大服务保障,这意味着宇通海外服务工作又进入全新阶段,也是宇通海外直服模式的新标杆。
“区别于特约服务、社会化服务、品牌连锁服务等服务模式,宇通驻点直服可快速制定出专项服务方案和场地应急预案,同时依托宇通强大BOC车辆智能网联系统,协同后台智能监管系统,从配件保障、全车通检、每日点检、设置配件绿色通道、移动服务车保障等方面全面谋划,极大确保赛事车辆达成100%出勤率。”甘绍营说,这一强大的服务体系将成为今后宇通客车在卡塔尔批量运营的强大支撑,而卡塔尔项目也将成为宇通在海外直服战略落地的里程碑,将为宇通深耕卡塔尔及周边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用实力书写中国客车“出海答卷”
宇通客车首次作为主力服务世界杯赛事,开启国际大型赛事活动交通服务保障用车新能源化的新篇章。在中国新能源技术实力得到国际认可的有力注脚背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宇通?
事实上,早在1997年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之际,宇通客车即敢为人先,率先展开新能源客车研发。两年后,首款纯电动客车亮相,宇通抢先迈入新能源客车市场化大门。
随后的多年间,宇通持续将新能源作为企业发展核心要务,年度研发费用稳定保持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先后建立了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行业及省级研发平台,牵头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实现了产品、技术、研发等层面的多维领先。
2012年,宇通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实现了整车产品制造水平的国际领先。2015年,宇通主持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实现突破,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有车无芯”“有芯无脑”问题,一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殊荣。
2018年11月,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新能源客车的海外出口订单纪录再一次被中国客车打破,该订单共100辆,是宇通在智利的首批新能源客车订单。随后,中国新能源客车陆续走出国门,在世界客车工业的发源地——欧洲,宇通客车紧跟全球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将中国新能源客车批量销售至法国、英国、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家。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客车的出海速度。760辆燃气客车出口哈萨克斯坦、130辆双源无轨电车发往墨西哥、102辆纯电客车发往挪威……一个个大单,见证了中国客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澎湃活力,也印证了中国客车海外市场版图的加速扩展,彰显出中国制造的实力魅力。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因为对足球的热爱,全世界目光都将聚焦在卡塔尔;因为坚守“让绿色公共出行惠及每一个人”理念,宇通行走在全球的步伐也将更加铿锵。宇通“绿色军团”的加入,必将为此次世界杯带来一次绿色交通变革,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劳动用工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打造智慧劳务模式 助劳动者实现临时用工
为促进人员灵活就业,德城区人社局建设线上劳务市场,打造智慧劳务平台——“零灵发”App,将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与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劳务模式。
“零灵发”App整合德城区乃至德州市“发零活”“打零工”信息资源,建设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该平台实现时间、地点、用工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用工信息的精准匹配,同时避免了县域经济短期用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支付不及时等问题,灵活就业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一键抢单,实现就业环境的“互联互惠互通”。
“零灵发”App通过网上支付、数字契约、上工认定、完工结算、三级评价等方式,有效减少灵活就业人员打工中存在的各种纠纷,避免层层转包、推诿扯皮、工资拖欠等现象,切实保障工资支付。
截至目前,德城区“零灵发”注册用户达6万余人,其中主要活跃用户为36岁至58岁的农民工群体,帮助6465名劳动者实现临时用工,涉及种植、养殖、土建、装修、维修、安装等行业。
海南:用人单位不得拒录新冠肺炎康复者
12月12日,海南省人社系统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南省着力化解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劳动用工难题,其中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在求职者其他各项条件符合时,不得拒绝录用新冠肺炎康复者。
根据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曾经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等为由,拒绝招(聘)用新冠肺炎已康复的劳动者。
今年以来,海南省采取开设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班、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建设运行134家海南就业驿站等措施,为省内外求职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省人社系统有关负责人呼吁,劳动者曾感染过新冠肺炎或是无症状感染者,如已治愈,应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包括用人单位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歧视。
专家论坛
刘世锦: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2月14日,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会暨广东民营企业百强峰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隆重开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当务之急是让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建议明年政府提出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力争今明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要抓好两个关键少数,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地方主要负责人,并且让这两台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转得更快一些。
蔡昉: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将回归不一样的常态
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23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线上举行。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将要回归常态,且与过去的常态有所不同。
专家观点 ①
中国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蔡昉指出,一个最大的基础条件的变化,就是人口。今年,联合国根据我们中国最新的数据,调整了它的预测,这个新的预测就是,2022年,我们的人口就达到了峰值,也就是说从明年开始,我们就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叫人口负增长时代。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于得益于人口红利,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将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表现。
首先是供给侧的变化。蔡昉指出,自201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到目前为止,属于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缓慢期,也是一个缓冲期。在此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实际增长符合潜在增长能力。但蔡昉指出,当人口转入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速度会越来越快,缓冲期也就此结束。今后,人口负增长对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回报率、生产率提高速度等的影响将会加倍呈现。
蔡昉强调,未来经济增长从供给侧应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蔡昉提到了高方案和中方案,高方案指改革方案带来的红利使得潜在增长力高,中方案指一切相对保持过去连续的方案。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则是,未来可能需要花高方案的努力,取得改革红利,得到的结果却是中方案预测的结果。
蔡昉表示,改革红利的高方案就是全要素生产率有更快的提高。目前已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可以实实在在地带来改革红利,提高生产率。“第一,我们要承认,我们今后的增长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第二,这个努力是可以做到的。”蔡昉明确指出。
而需求侧的变化则是新的挑战。蔡昉指出,居民消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常态化的制约。潜在增长率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合理的增长速度区间,而需求方面的保障是决定实际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从国际经验看,人口进入负增长一般伴随着总消费超过总储蓄。并且,居民的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呈U字型曲线,转折点则是在老龄化达14%时。而在2021年,我国老龄化已超过了14%。因此,伴随着人口负增长,需求侧的制约将会越来越明显。对此,蔡昉提出,中国目前的消费率仍然较低,仍具有发展潜力。“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趋同的潜力,实现加快提升我们的消费水平,打破需求侧的制约。”
专家观点 ②
中国经济回归常态轨道,有这三种情景
对于中国经济回归常态的轨道,蔡昉设想了三种情景。
其一,我国经济遇到了磁滞效应或伤痕效应,即短期的冲击所带来的表现,会带到今后的经济增长常态或未来的潜在增长力中。蔡昉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部分冲击效应已经发生,如产业链受损甚至断裂,部分企业倒闭、未倒闭的企业资产负债表遭到损害等。对此,蔡昉认为,应该鼓励创业,修复供应链,消除消费能力下降、消费倾向下降的障碍,解决磁滞效应。
其二,我国经济未受到很严重的磁滞效应影响,而是回到了原来的水平。但蔡昉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应该心满意足,因为我们还是付出了代价的……要把一些危机的结果为我所用。不管怎么说,我们不甘心回到原来,我们要利用它。”
而妥善利用创造性破坏的结果,则是蔡昉设想的第三种场景。借危机的结果营造全新的竞争环境和增长动能,从供需两侧推进改革。
蔡昉提到,过去的冲击使得低效的产业、过时的产能或者夕阳的行业遭到了破坏,从总量上会有损害,但在结构的质量上却拥有了更强的生产力。
中小企业
多地加大力度助企纾困 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临近年底,各地在调整优化防疫措施的同时,从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支持、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债融资等方面入手,衔接已有助企纾困措施,陆续落地新一轮助企纾困政策。
多位专家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政策重点惠及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回稳向上,为明年平稳开局夯实基础。
各地打出政策组合拳,助企纾困再加力
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面落实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延长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的补缴期限,延长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措施。
上海近日围绕“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出台若干措施,覆盖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加强项目资源要素保障、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服务、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提升在线为企服务能级等23条具体措施。
深圳今年以来全面落实中央、省一揽子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并结合深圳实际情况,有重点、有节奏地出台实施助企纾困、工业增速提质、联动生产端促消费、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等五方面“30条”政策。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介绍,今年深圳市从纾、降、补、保、促、帮六个方面全方位加大中小微企业纾困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
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统计数据,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湖南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43个基点,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69个基点。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应延尽延、应续快续”,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湖南银行机构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1328.4亿元,惠及企业10.6万家。
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减费让利考验着银行机构的综合经营和管理能力,也反映了湖南银行业为稳住经济大盘、纾困市场主体的担当作为。”
在诸多助企纾困措施中,失业保险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是社会和企业关注频次较高的一项政策。截至12月12日,海南省已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2.4亿元。
中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发展活力被激发
上市公司作为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盘”“顶梁柱”,充分受益于政府的各项助企补助。
上市公司奥马电器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有2992.78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第三季度有1663.7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
奥马电器相关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府补助,对于减轻公司资金压力、激发发展动力是有帮助的。对于公司符合条件的各项政府补助,都会积极申请。”
深圳一家通讯企业也收到留抵退税款,公司财务人员表示,“这件税惠礼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人员开支压力和经营压力,为公司发展带来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加剧,税费优惠政策也覆盖到这些企业。长沙市一家餐饮店门店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让我们省下的这些税款,解了我们燃眉之急。”
从政策惠及的主体来看,重点是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尤其是在应用层的创新,有它的活力、优势。各地多项举措精准发力,为企业当前运营减轻负担,也为企业长远发展加上活力。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对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首评创新型中小企业 武汉经开区190家企业上榜
近日,湖北省经信厅公布了全省首批386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武汉市1764家企业上榜。其中,武汉经开区上榜190家企业,占武汉上榜企业总数的10.77%。
据悉,创新型中小企业是优质中小企业的基础力量,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将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中遴选推荐。
武汉经开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上榜的190家企业聚焦“3335”现代产业体系,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点产业领域,特别是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光电半导体材料等产业领域,拥有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激发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力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培育2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瞪羚”企业,拥有81家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到今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有望突破1000家,实现翻番,各类科技型企业也有望实现成倍增长。
据了解,武汉经开区将统筹运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等政策工具,持续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搭建创新成果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创业大赛、供需对接等平台,汇聚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亚开行下调韩国明年经济增长预期至1.5%
据韩联社12月14日报道,韩国企划财政部14日表示,亚洲开发银行(ADB)当天公布了2022年亚洲经济展望补充资料。根据资料,亚开行将韩国明年经济增长预期从今年9月的2.3%下调0.8个百分点至1.5%。
亚开行提出的展望值低于经合组织(OECD,1.8%)、韩国银行(央行,1.7%)、韩国开发研究院(KDI,1.8%)等国内外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0月提出的预期值为2%,做出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国际信评机构惠誉(1.9%)、韩亚金融经营研究所(1.8%)、韩国金融研究院(1.7%)等对韩国明年经济增幅的预期值也同样高于亚开行。
亚开行维持韩国今年经济增速2.6%的预期不变。考虑到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等因素,明年物价涨幅预期值为3.2%,较此前上调0.2个百分点,今年的物价涨幅预期为5.1%,较此前上调0.6个百分点。
另外,亚开行预测除了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的亚太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明年经济增长速度为4.6%,较前一次预测下调0.3个百分点,今年增长预期为4.2%,下调0.1个百分点。
经贸态势
越南签署155亿美元能源转型协议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12月15日报道,越南与以欧盟和英国为首的出资方达成15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帮助越南摆脱煤炭依赖。
报道说,这一合作计划的一半资金来自捐助国的赠款和贷款,另外一半来自一个名为“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的投资者群体。这些钱将用于协助越南电力部门摆脱对煤炭的依赖。
这是“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签署的第三个重大金融协议。“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这一架构是在格拉斯哥第26届气候峰会上启动的,由富国帮助严重依赖煤炭的新兴经济体向绿色能源转变,它还与南非和印尼达成了类似协议。
这笔资金将帮助越南将碳达峰日期提前5年至2030年,并将电力部门的碳达峰值定为1.7亿吨,比该国此前预计的减少约7000万吨。煤炭总装机容量将不高于30.2吉瓦,比原计划减少近7吉瓦,同时使可再生能源在这个十年末达到电力供应的近一半。
预计,塞内加尔和印度明年也将签署类似协议。
伊朗40%对俄贸易已使用卢布结算
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伊朗驻莫斯科大使卡齐姆·贾拉利14日表示,该国40%的对俄贸易使用卢布结算。
贾拉利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们相信卢布可以成为我们关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大家知道,在伊朗中央银行行长访问俄罗斯联邦后卢布开始在交易所使用,当前超过40%的贸易额是以卢布结算的。”
据贾拉利介绍,双方还在努力连接支付系统。
据德新社此前报道,由于伊朗和俄罗斯基本上被国际制裁排除在国际支付交易之外,希望在伊朗投资的外国人不得不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伊朗副外长迈赫迪·萨法里7月27日宣布,俄罗斯MIR支付系统将被引入伊朗。
国家统计局:1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延续降势
2022年11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一线城市同比涨幅回落、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势趋缓。
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略扩,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幅收窄或与上月相同
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1个,比上月减少7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62个,个数与上月相同。
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4%,降幅比上月均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4%,降幅比上月均收窄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与上月相同。
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回落,二三线城市同比降势趋缓
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1个和64个,个数均与上月相同。
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5%和1.2%,涨幅比上月均回落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2%,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9%,降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注释: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统计一二三线城市划分: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城市;二线城市指天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海口、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31个城市;三线城市指唐山、秦皇岛、包头、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无锡、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蚌埠、安庆、泉州、九江、赣州、烟台、济宁、洛阳、平顶山、宜昌、襄阳、岳阳、常德、韶关、湛江、惠州、桂林、北海、三亚、泸州、南充、遵义、大理等35个城市。
市场份额创新高! 自主品牌车占一半,三强销量均破百万
临近岁末,自主品牌依旧风头未减。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国内自主品牌零售量约87万辆,同比增长5%。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3.4%,同比增长7.1个百分点;今年1~11月累计份额达47%,较2021年同期增长6.3%。
从乘联会公布的11月厂商零售销量前十五排行榜单来看,自主品牌当月包揽了榜单前两名。其中,比亚迪(271.460, 5.06, 1.90%)以月销21.8万辆的成绩位列第一;吉利汽车11月销量同比增长3%,排在第二。在上述榜单前十五位中,共有6家自主品牌上榜,约占一半席位。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方面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主流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乘联会方面分析认为。
市场份额创近年新高
自今年9月市场份额突破50%后,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便处于持续提升中,其11月实现53.4%的国内零售市场份额,已创近年来新高。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2020年间,该数字分别为43.9%、42.1%、39.2%和38.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达55.2%,较去年同期份额增加8.4个百分点;1~11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0%,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加5.6个百分点,占据今年国内乘用车批发销量的“半壁江山”。
得益于良好的市场表现,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11月,已有三家自主车企累计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具体来看,比亚迪表现最为亮眼,其1~11月累计零售销量约158.1万辆,同比增长152.6%。
同样突破百万辆大关的还有吉利汽车与长安汽车。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累计零售销量分别为110.8万辆和11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5.9%,加上11月夺得零售销量冠军的比亚迪,三家自主车企销量合计约为379.5万辆,共当月占据20.6%的乘用车市场份额。
各细分市场来看,自主品牌在SUV市场仍保持着较强优势。乘联会公布的11月SUV零售销量排行榜单显示,自主品牌SUV车型已在榜单前十位中占据7席。其中,比亚迪宋和哈弗H6位列第一位和第三位,当月销量分别为6.4万辆和2.1万辆;今年1~11月,比亚迪宋累计销量达40.9万辆,同比增长127.8%。
在轿车和MPV等此前表现相对弱势的领域,自主品牌也在积极开拓。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1月,轿车销量前十位中,自主品牌车型占据4席,较去年同期增加两款;MPV 销量前十五榜单中,自主品牌车型为7款,较去年同期增加1款。
借电动化加速“冲高”
事实上,国内新能源车市的火爆也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走高的重要推手之一。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国内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为36.3%,较2021年同期20.8%的渗透率提升约1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零售份额约70.3%,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叠加新势力车企12.7%的份额,二者合计市场份额达83%。
在此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出现了新的结构性特征。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起售价1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为22%,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而售价区间在20万~30万元的车型销量占比为27%,同比增长6%;4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为3.8%,同比增1.6个百分点。这或意味着,拥有国内新能源车市主导地位的自主品牌,正在加速迈进高端市场。
乘联会公布的高端车型零售销量排行榜单也可印证这一趋势。今年11月,国内高端轿车、SUV销量前十位中分别有3款自主品牌车型,均较2021年同期增加1款。
“中国车市的高端需求总体较强,新能源的渗透率也必然达到较高水平。”乘联会方面认为,由于目前的进口车和合资豪华车在高端电动化表现较慢,因此高端市场自然有更具税收政策优势和产品优势的自主品牌电动车的市场空间。由此,自主品牌电动车的高端化潜力巨大。
平安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表示:“自主新能源品牌崛起的关键是实现中高端突破。通过拓宽产品线,发展高端化豪华汽车产品已经成为众多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明确战略。通过高端产品,车企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利润,也会通过重塑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的进一步认可。”
德国向肯尼亚提供1.12亿欧元建设可再生能源
据美联社12月12日报道,德国政府表示将向肯尼亚提供1.12亿欧元(约合1.18亿美元)资金,帮助这个东非国家填补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和制氢目标的缺口。
肯尼亚已经有大约90%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地热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它打算到2030年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发电。
德国发展部12日表示,将拨款5100万欧元用于新能源基础设施和制氢生产,约3000万欧元将用于培训项目。另外的3000万欧元将用于支持肯尼亚的农业,使之更有抗干旱能力,还有150万欧元将用于反腐项目。
这些资金——其中7600万欧元将以贷款形式提供——是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和肯尼亚总统威廉·鲁托上月在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达成的协议的一部分。
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可以出口,或用于为肯尼亚国内农业生产急需的化肥。
欧盟对俄贸易逆差已达2008年以来最大值
该社基于欧洲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计算,今年1月至8月,四分之三的欧盟国家与俄罗斯的贸易额有所增长,同时,欧盟对俄贸易逆差也达到2008年以来最大值。
据分析,欧盟27个国家中有20个(占比74%)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实现同比增长。增长最多的是保加利亚(1.4倍)、希腊(1.3倍)、斯洛文尼亚(1倍)。
报道称,1月至8月,俄欧贸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8%,达到1915亿欧元。其中欧盟对俄出口额为362亿欧元,进口额为1553亿欧元。欧盟对俄贸易逆差为1191亿欧元,是2008年以来的最大值,当时年数据为1510亿欧元。
美从俄进口额10月环比翻一倍多
美国普查局在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说,尽管华盛顿对莫斯科实施经济制裁,但美国今年10月从俄罗斯的进口仍翻了一倍还多。
报道称,美国9月从俄罗斯的进口额仅为3.32亿美元,而根据这份报告,美国10月的进口额为7.32亿美元。
报道说,与2021年10月美国从俄罗斯进口价值24亿美元的商品相比,俄罗斯对美出口仍有很大下降。去年,就贸易总额而言,美国是俄罗斯的第五大贸易伙伴。
报道指出,今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后,华盛顿对莫斯科实施制裁,禁止部分俄罗斯商品进入美国口岸。制裁措施主要针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但也包括酒类、海鲜产品和非工业钻石。
报道称,根据美国普查局的数据,10月美国从俄罗斯进口额最大的商品类别是化肥,进口量甚至超过了乌克兰危机前的进口量。俄罗斯其他对美主要出口产品包括钢铁和有色金属等。
日本对中东石油依存度升至95%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目前在95%左右,高于石油危机前的水平。日本为使进口来源多样化重视俄罗斯石油,但从本月5日起,七国集团(G7)对俄石油实施限价。由于全球脱碳进程,中东以外的企业正减少石油开发投资,重新审视对政局不稳的中东的依赖并非易事。
报道称,由于俄乌冲突,G7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规定俄石油进口价格上限是每桶60美元,此举旨在削减俄罗斯的石油收入。从俄罗斯资源开发项目“萨哈林2号”进口到日本的产品不是限价对象。运往日本的产品主要是天然气,附带石油。
财务省的初步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10月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为零。近年日本对中东的依存度在90%左右,自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以来,连续8个月同比增长,依存度保持在95%左右。经济产业省初步石油统计数据显示,10月日本对中东的石油依存度为94.7%,超过石油危机前1967年的水平(91.2%)。
日本从阿联酋和沙特进口大部分石油,对中东依存度尤为凸显。参考英国石油公司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结果显示,2021年美国石油进口量的8.9%来自中东,而欧洲主要国家是16.5%。在亚洲,中国49%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印度是61%。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发生后,日本努力拓宽进口渠道。1987财年,日本对中东的依存度下降到67.9%。冷战结束后,新兴国家石油需求激增,亚洲产油国转为石油进口国,日本开始重视从俄罗斯采购石油。
日本政府和贸易公司参与在萨哈林的开发项目,增加从东西伯利亚等地采购石油。后来,俄乌冲突爆发。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2年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等上游部门的投资将达到4170亿美元,比2019年减少16%。欧美巨头正转向可再生能源,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也在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只有中东的国有石油公司投资额预计比2019年多10%。
东京国际大学特聘教授武石礼司表示:“中东地区生产成本低,有扩大生产的空间。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增强。”
报道指出,在乌克兰战争长期化的背景下,中东地区也日益不稳定。日本有必要降低已升至历史高位的对中东依存度,但多元化之路崎岖不平。从中长期来看,必须配合脱碳减少使用石油。
俄罗斯今年成巴基斯坦最大小麦供应国
巴基斯坦内阁经济协调委员会5日批准采购95万吨小麦,包括45万吨俄罗斯小麦。
报道称:“就此,俄罗斯今年成为巴基斯坦的最大小麦供应国,总量达到75万吨。”
报道称,小麦价格将为每吨372美元。
韩国连续8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11月,韩国出口额较去年同期减少14%,至519亿美元。韩国出口额自今年10月份时隔24个月首次出现负增长后,11月跌幅进一步扩大。同期,进口额为589亿美元,贸易收支出现70亿美元的逆差。至此,韩国贸易收支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逆差。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1日公布的《进出口动向》显示,今年截至11月累计贸易收支逆差突破425亿美元,超越1996年(206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
该部称,11月受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出口出现减少,而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进口增加,导致逆差产生。
尤其作为韩国主力产业的半导体出口同比减少29.8%,石油化学品出口减少26.5%。
从地区来看,对美出口增长8.1%,对中东出口增长4.5%,但对中国和东盟的出口额下降势头明显。
投资视点
前11个月稳投资政策效果如何? 统计局回应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2022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回答媒体关注问题。
今年以来,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投资增长,从前11个月情况看,稳投资政策效果如何?当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下阶段投资持续增长态势能否保持?
答: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高效发挥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用足用好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投资增长总体平稳。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各地区加强制造业补链强链,积极推进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有力支撑制造业投资增长。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3%,快于全部投资4.0个百分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设备更新改造,也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11月份,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1%,均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有效投放,交通、水利、能源、物流、农业农村等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增长。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比1—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自5月份以来已连续7个月加快。
三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相关投资不断壮大。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9%,快于全部投资14.6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3%、28.2%;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1%、21.2%。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四是民生领域投资增势良好。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增加民生投入,为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要提供有效保障。1—11月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9.6%、11.6%;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5%,其中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7.5%、29.3%,均明显快于全部投资。
下阶段,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增长存在制约,但我国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空间广阔,投资潜力巨大,随着稳投资政策持续落地见效,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加快落地,投资有望保持持续增长。从先行指标看,1—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统计局:猪肉价格不具有大幅上涨基础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2022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回答媒体关注问题。
11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涨幅回落,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当前的价格形势?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我国CPI未来走势会如何?
答: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
CPI涨幅回落,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的影响。1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拉低CPI涨幅。一是猪肉供给增加影响显现。临近年底生猪出栏节奏加快,加之中央储备猪肉投放调节效应继续显现,市场压栏惜售情况有所缓解,带动猪肉价格回落。11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4.4%,涨幅比上月回落17.4个百分点;环比连续上涨7个月后转为下降0.7%。二是鲜菜供应较为充足。天气条件较好,对鲜菜生长较为有利,鲜菜供给增加,拉低鲜菜价格。11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下降21.2%,降幅比上月扩大13.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8.3%,扩大3.8个百分点。从非食品价格看,保持基本稳定。11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与上月持平。
从下阶段情况看,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虽有所回落,但总体上仍处于高位,对国内价格的输入性影响犹存;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市场需求扩大,加之元旦、春节“两节”临近,猪肉、鲜菜、鲜果价格可能出现季节性上涨,会一定程度加大价格上涨压力。尽管存在一定压力,但我国市场供给能力强大,保供稳价措施有力,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
一是全年粮食实现丰收。各地区各部门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粮食库存较为充裕,有利于保障粮食价格稳定。11月份,CPI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0%,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二是猪肉价格不具有大幅上涨基础。尽管随着生猪生产周期性变化,猪肉价格进入上行阶段,但生猪产能总体稳定,处于正常合理区间,市场调控有力有效,猪肉价格有望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同比增长5.8%;三季度末,生猪存栏同比增长1.4%。从近期情况看,市场价格反弹,养殖户预期看好,生猪存栏继续增加,有利于保持价格平稳。
三是工业和服务业市场供给充足。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工业生产能力较强,服务供给持续恢复,有利于保障价格稳定。11月份,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较低,其中衣着、家用器具价格分别上涨0.5%、0.1%,通信工具价格同比持平。服务价格涨幅处于低位。11月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服务价格上涨0.6%,通信服务价格下降0.4%。
四是保供稳价成效将持续显现。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我国积极做好能源资源生产供应保障,促进了国内物价稳定。11月份,CPI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6%,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还要看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政策,也有利于保障市场价格平稳。
29个省份共推出263款产品,惠民保可持续问题如何破局?
12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保险创新与投资研究中心发布《2022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下称《图谱》),全面回顾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经验与成果。
《图谱》对2022年12月1日之前发布的263款惠民保产品详细梳理,采用数据统计、文本分析和动态对比等方法,展示了惠民保市场发展动态。
各省惠民保产品数量
根据《图谱》,2021年5月31日至2022年12月1日,共新增惠民保产品123款;截至2022年12月1日,29个省级行政区共推出263款惠民保产品,内蒙古、青海、陕西三个地区实现了惠民保零的突破。
不过,惠民保产品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惠民保产品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兴起,向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及直辖市的参与程度更高。
在参与主体方面,三方模式趋于固定,惠民保的参与主体已形成了“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第三方平台公司”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数据统计发现,明确有政府部门参与的产品约为75%,明确公布保险经纪公司的产品约为63%,明确公布健康管理公司的产品约为40%,明确公布合作药企的产品约为54%。保险公司方面,以财险公司参与最多,寿险、医疗险公司次之。
在投保基本要求上,《图谱》显示,90.80%的产品无投保年龄上限,86.59%的产品无投保年龄下限,99.62%的产品无职业要求,仅一款全国惠民保产品有职业要求,适用人群基本为当地基本医保参与人和“新市民”,惠民保产品规定的既往症种类平均约为7.44种。
就产品费率而言,2022年的产品总体费率有小幅上调。相比之下,2021年产品费率多为60元左右,2022年则更多的集中于60元至100元区间内。惠民保产品总免赔额仍集中于1万至6万元区间。
80.09%的产品费率集中在0-100元
《图谱》显示,在纳入统计的惠民保产品中,86.59%的惠民保产品采取单一定价,其中80.09%的产品费率集中在0-100元,剩余13.41%的产品采取阶梯定价模式。相较于去年的费率水平,初代惠民保产品的费率有所上调。费率的差异主要受到保障责任和统筹地区的影响。
虽然惠民保产品以“低价高保障”为主打,但其可持续性一直为各界所关注。《图谱》也提出,死亡螺旋如何破局、“一城多保”是否良策、多平台如何更好联动?
简单而言,在惠民保产品上,如果健康群体的参保人越来越少,非健康人群的参保人持续在积累,赔付率持续走高,从长期来看项目是不可持续的,即死亡螺旋问题。
《图谱》指出,平衡健康体获得感与既往症群体保障水平是惠民保应对死亡螺旋的重要手段。减少健康体退出,同时维持既往症群体的保障水平,降低参保率低导致保险资金池规模不足的风险,从而降低产品陷入死亡螺旋的可能性。此外,多维度提高健康体获得感是保持惠民保良性运行的关键。2012年至2021年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次均住院费用较低,普通疾病经医保报销后往往未达惠民保设置的免赔额,群众“获赔”感知较低。
可见的是,多地惠民保产品出现了“一城多保”的现象。但是,近段时间,北京将两款产品“合二为一”,而浙江省也提出了省级统筹的目标。《图谱》指出,北京、大连、长春等地出现“一城多保”现象,为当地居民提供多种选择,实现人群聚类,改善资金池结构,但不可避免地分散了投保人群,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图谱》还提出,惠民保产品可依托第三方平台资源优势,从产品销售、产品设计、理赔服务多方面优化产品服务,提高性价。
加量价不变,央行12月续做6500亿元MLF呵护流动性
2022年的最后一次中期借贷便利(MLF)续做,央行选择了等价加量。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6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
中标利率方面,被视为中期政策利率的MLF利率连续第四个月保持不变,1年期MLF中标利率为2.75%。央行曾在8月出手将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同时分别下降10个基点。
鉴于本月有5000亿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央行在本月的MLF续做中选择了加量,略超过市场预期。由于央行本月全面降准释放了5000亿,有机构预期央行可能在12月缩量续做。此前,央行在8月和9月的MLF操作中分别缩量了2000亿元,在10月的操作中选择了等额续做,11月小额缩量续做,不过央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投放总量已高于11月MLF到期量。
北京普惠健康保将赔付新冠重症2万元
为助力北京市疫情防控,实现逐步复工复产,12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医保局获悉,北京市医疗保障局、中国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北京普惠健康保项目组共同研究决定,将向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人赠送新冠病毒保障责任。赠送对象为所有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被保险人,无需参保人再额外支付保费,对确诊新冠病毒重型或危重型的参保人一次性给付保险金2万元整。新冠病毒赠险的保障期为2023年1月1日-6月30日。
具体来看,被保险人需在保障期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二级(含)及以上公立医院或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法定传染病诊治定点医院确诊为新冠病毒传染病重型或危重型(确诊标准将依据国家卫健委指南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保险人一次性给付保险金2万元整,对该被保险人的该项保险责任终止。
12月9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通知》(京银保监发〔2022〕370号),要求“北京普惠健康保”提高对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的保障能力。
根据扩展后的保险责任,新冠病毒传染病重型和危重型确诊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二级(含)及以上公立医院或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法定传染病诊治定点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病历、出院小结等为准。并参考以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相关界定标准,如有更新将以最新版为准。
在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看来,“2万元的保费对很多家庭来说能解燃眉之急。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不仅仅看病治疗需要花销,在之后身体的恢复过程中,包括日常的工作生活都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次性到账的补充型资金确实是雪中送碳”。
在关于新冠病毒传染病重型方面,成人需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出现气促,RR≥30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760/大气压(mmHg)]。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
儿童需符合下列任何一条: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辅助呼吸(鼻翼扇动、三凹征);出现嗜睡、惊厥;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值得注意的是,当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的情况之一时,则可以视为新冠病毒传染病危重型患者。
此外,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的参保人员不限职业、不限年龄、不限病史,带病可保可赔,普惠利民。“此次北京普惠健康宝的优化其实是对于老百姓的一种让利,也是一种对于资金配置的优化,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同时也可以通过险种的赠送,吸引更多人来参保北京普惠健康保,推动大家为自身的健康加上一层保障。”王鹏继续说道。
上海柏芮思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王之焰指出,“此次北京普惠健康保从赠送对象来看,包括北京医保参保人员和北京户籍人员,涵盖的人群范围广,且方便执行和落实,更好地发挥了保险的杠杆作用”。
数字人民币生态圈再扩容
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展如火如荼,更多持牌机构也参与其中。12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支付宝近日作为首家支付平台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淘宝、天猫超市等部分“阿里系”App支持直接使用数字人民币付款,在拓展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更便捷的支付方式。
不仅如此,兴业消费金融也在近期发放了首笔数字人民币贷款。而数字人民币在试点地区线下的推广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使更多用户了解并熟悉数字人民币。在分析人士看来,将有更多类型跟数量的持牌机构主动拥抱、积极加入数字人民币生态圈,共同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支付宝加入数币受理网络
进入12月后,数字人民币试点屡有新动向传出。12月12日,蚂蚁集团首席合规官李臣在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之江数字贸易论坛上透露,支付宝已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成为首家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快付功能的支付平台,支付宝将面向淘宝用户逐步开放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并持续与合作伙伴拓展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
针对支付宝这一动态,12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最新版本数字人民币App中,通过“我的”—“钱包快捷支付”页面,可以看到数字人民币App已经接入了89家商户平台。在“支付平台”栏目下,则显示当前可开通的支付平台仅支持支付宝。
进一步点击支付宝图标后,页面提示可通过支付宝App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支付,已支持在淘宝、天猫超市、饿了么以及盒马(限上海、杭州、成都、长沙等试点地区)等场景下使用,更多消费场景陆续开放中,可前往支付宝—我的—数字人民币—添加/管理其他钱包—商户查询处查看。
按照上述页面提示,北京商报记者完成了开通工作,并选择推送到支付宝。从提示内容来看,用户还可以对单笔支付、日累计支付进行限额设置,上限分别为5000元和10000元。随后,在最新版的淘宝App中选择实物商品后,可以在付款页面看到“数字人民币钱包”支付选项。
谈及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的主要原因,12月14日,蚂蚁集团回应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持续与合作伙伴拓展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并作为首家支付平台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快付功能。一边服务目前运营数字人民币钱包的银行机构(如网商银行),一边服务拓展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如此次新增的淘宝App)。
同时,蚂蚁集团指出,从12月12日开始,淘宝用户分批开放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用户可以在网购时使用数字人民币。此外,还可以在支付宝服务的平台和场景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如淘宝、上海公交、饿了么、友宝、天猫超市、盒马、喜马拉雅等。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主要定位于小额零售的数字人民币,与同样定位于小额消费客户的第三方支付天然契合。一方面为数字人民币提供了更多使用场景,另一方面意味着支付“互联互通”进程持续提速,同时也能够为金融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多元化的选择。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则解释道,当前数字人民币采取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其中牵头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和流通服务的指定运营机构,在数字人民币试点中的角色非常重要。支付宝拥有庞大的场景生态体系和用户,其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将是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容的一个关键进展。
消费金融机构接连入场
除了支付机构外,消费金融与数字人民币的探索也在有序推进。12月14日,兴业消费金融发布消息称,公司于12月12日上线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贷款业务并成功落地首笔贷款,成为福建省内首家实现数字人民币在贷款发放、本息扣收及客户还款全流程应用的消费金融公司。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兴业消费金融通过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贷款的举措与其母公司兴业银行密切相关。2022年7月,兴业银行成为第10家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兴业消费金融通过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法偿性、秒转秒到、免手续费等特点,积极构建“信贷—支付—消费”闭环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贷款资金清结算服务。客户在贷款申请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是否绑定数字钱包。
2022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在金融应用场景实现“多点开花”。在消费金融与数字人民币的碰撞中,通过母行发放贷款成为消费金融的主要选择。在2022年7月,中邮消费金融也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州分行携手,实现数字人民币消费贷款场景在广州落地,拓展了全流程线上化数字人民币贷款的创新实践。
对于使用数字人民币发放贷款对公司有哪些突出影响等问题,12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也向兴业消费金融进行了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不过,兴业消费金融也公开表示,此举有助于推进绿色消费金融行动,助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支付机构还是消费金融机构,在苏筱芮看来,持牌机构拥抱数字人民币已经是大势所趋,使用数字人民币的动力更为显著,也存在诸多益处。苏筱芮解释道,一是数字钱包的便利性有助于其更便捷、更低成本地触达客户;二是有望节省原来通过第三方产生的渠道费用;三是可确保授信资金闭环流转和用途真实可信。
于百程指出,数字人民币是人民币的数字化形态,是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而支付、消费金融均是数字人民币常用的使用场景。
场景、规模将持续提速
2020年10月,数字人民币从深圳开始启动了试点工作,至今已经两年有余。期间,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场景迅速扩容,并在民生相关的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政务缴费等领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对于用户而言,试点地区下发的一场场“红包雨”、消费券也让更多用户了解并体验了数字人民币。例如,自12月15日起,按照“政府引导、金融助力、平台运作”的原则,厦门市自贸委、中国银行联合京东集团即将发放第三期“数字自贸,e企嗨购”数字人民币消费券。
谈及数字人民币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黄卓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是中国的货币体系应对已经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金融创新。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央行数字货币将提升中国的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助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小微企业的支付成本。
在苏筱芮看来,后续,预计将有更多类型跟数量的金融机构主动拥抱、积极加入数字人民币生态圈,共同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于百程同样认为,后续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规模也将持续提速扩容。
此外,对于后续在数字人民币相关场景建设方面的规划,蚂蚁集团指出,支付宝服务好各地政府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消费者可以在支付宝App内搜索“数字人民币红包”参与。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深入推进,蚂蚁集团将与合作伙伴一道,加大力度拓展消费场景。这是蚂蚁集团未来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重点方向之一。
兴业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未来公司将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探索创新更多应用场景,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进程,助力提升消费信贷的可得性和便捷性,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
京港洽谈会昨举行 9个项目集中签约
12月14日,第二十五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以下简称京港洽谈会)举办,现场签约9个项目,涉及医药健康、文化教育、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智慧物流等领域,签约金额92.02亿美元。此外,北京市绿色丝绸之路创新服务基地的揭牌成立,成为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全国首创之举。
据了解,京港洽谈会自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时应运而生,由京港两地轮流举办,目前已成功举办二十四届。
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大型活动处处长王颖介绍,今年以来,京港经济领域合作逆势增长,1-10月,香港在京设立企业508家,实际利用外资1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占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92.4%,位列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的第一名。1998年以来,香港累计在京设立企业13088家,实际利用外资1251.9亿美元,占北京实际利用外资的64.6%,同样位列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的第一名。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在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457.86亿美元,占北京市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8.12%。
12月14日上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今年京港洽谈会的现场了解到,有9个项目完成签约,涉及医药健康、文化教育、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智慧物流等领域,签约金额92.02亿美元。其中,京东“亚洲一号”建设项目是北京顺义大孙各庄镇政府与北京之泰仓储服务有限公司签署的。据北京顺义区投促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顺义区京东“亚洲一号”项目由京东集团旗下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管理和综合服务的子集团——京东智能产业发展集团投资建设,项目建设规模约14万平方米。
前11个月国内车市销量增速收窄
2022年以来,受疫情散发、“缺芯”“贵电”等因素影响,国内车市在一定程度上承受压力。进入下半年后,随着各项激励政策出台及落实,汽车消费逐渐回稳复苏。
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国内汽车累计销售2430.2万辆,同比增长3.3%,增速较2022年前10个月收窄了1.3个百分点。
随着年关将近,叠加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即将到期,众多车企加大优惠力度,“花式”促销冲刺年度销量。据中汽协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680万辆,同比增长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70万辆,预计同比增长90.3%。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看来,2022年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对稳定国内车市增长起到明显作用,因此建议该政策能在2023年延续,到2024年开始按7.5%征收,2025年再退出。
中汽协预计,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将微增3%至27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
前11个月车市亮点颇多
受多地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11月全国车市略不及此前行业预期。数据显示,11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2%和7.1%,同比均下降7.9%。与2021年和2020年相比,汽车产销显现疲态,未出现往年的年底翘尾现象。
“当前,汽车行业批发端增速放缓,国内终端市场增长乏力,汽车市场整体承压明显,消费潜力释放不及预期。”陈士华表示。
不过,从2022年前11个月的销量来看,国内汽车市场不乏亮点。比如,1~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047.9万辆,同比增长24.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9.2%,相较于2021年同期增加5个百分点。其中,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4.4%。
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离不开新能源汽车助攻。1~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设置的“新能源汽车将在2025年渗透率达到25%”目标。
汽车出口方面,1~11月,国内汽车企业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已远超8月中汽协预测的全年240万辆的汽车出口量。陈士华认为,2022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300万辆。
此外,高端品牌仍保持较强的市场韧性。1~11月,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为351.1万辆,同比增长12.7%,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339.1万辆的成绩。陈士华认为,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消费市场的平稳健康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12月车市有望小幅回暖
随着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业内对2022年12月乘用车市场走势预判也更加乐观。有机构预测,乘用车市场正面临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出节点,加之新能源汽车的年末行情,12月车市会迎来消费热情释放,复苏展望不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为了尽力完成2022年销量目标,各车企目前都已开展更大力度的促销活动,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国补临近退出,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相继推出了“保价政策”。粗略统计,目前有零跑、长安深蓝、小鹏汽车、吉利、一汽红旗、欧拉、理想等推出了该政策。
据长城证券预测,12月份购置税减半政策退出节点即将到来,叠加春节前购车需求提前释放,12月车市有望实现小幅回暖,另外随着新能源国补进入尾声,多家车企采取“限时保价”措施,有望促进消费者提前锁定订单,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汽车销量。
基于对12月的乐观预计,中汽协认为,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680万辆,同比增长2%,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350万辆,同比增长9.4%;商用车销量为330万辆,同比下降35.3%;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70万辆,同比增长90.3%。
从目前中汽协的预测来看,2023年国内汽车市场总销量将达到2760万辆,同比微增3%。虽然2023年国内汽车市场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但乘用车市场的增幅或将不及2022年,预计销量为2380万辆,同比增长1.3%。相较之下,连续遭遇销量下滑的商用车市场,将在2023年迎来转机,预计总销量为380万辆,同比增长15%。
新能源汽车方面,中汽协方面预计2023年市场总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浦银国际在相关研报中称,中国新能源(4.330, -0.06, -1.37%)车行业渗透率依然处于“S”型曲线加速上扬阶段,需求端用户的认可、供应端车企的战略倾斜、政策端的支持,都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高速成长的基础。长期看,中国车企也有望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支持长期的基本面增长。
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 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
当前中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整体可控
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提升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维护金融稳定至关重要。
在“中欧陆家嘴融50人论坛(CLF50)启动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成立15周年圆桌会议”期间,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
姜建清表示,当前中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整体可控,风险管理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只要准确把握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进一步有效管控金融风险,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姜建清认为,风险管理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动力转换的新时期,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银行面对与多年前完全不同的经济问题和风险演变特征,面对更为艰难和复杂的防范化解资产风险的任务,银行业资产规模愈益扩大,风险的势能扩大。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隐蔽性和传染性。
“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依靠分析企业财务、历史经营业绩等历史报表,企业因产业供求变化、关联企业牵连、担保互保等变化波动大,孤立和静态地分析存在时滞。不适应经济活动日渐复杂、数据碎片化的时代。必须把握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和创新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度、方法与工具,才能及时识别和化解各种风险,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及供应链技术。推动风险控制从过去单客户、单品种、局部化、碎片化的管理方式,向业务关联、上下游联动、跨账户交易的大数据风控方式转变,加快数字化风控能力的建设。”姜建清表示。
在目前疫情阶段性反复的背景下,银行在信贷投放方面已经出现变化。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配合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需求,满足能源保供、交通物流,稳定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信贷供应。对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增加其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对到期还款困难的,予以展期。并适当下调贷款利率,主动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应急转贷资金支持。
姜建清介绍称,从央行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小微贷款、中长期制造业、高新技术、绿色信贷等贷款增速均高出总贷款增速至少10个百分点以上。下一步随着旅游、交通、汽车、服装、住房等消费回暖,消费贷和按揭贷款有望触底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房地产政策出现调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16条金融举措。银行正在积极调整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今年前10个月,银行业累计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64万亿元,累计发放按揭贷款4.84万亿元。
姜建清认为,金融“16条”、“保交楼”贷款等政策措施,是稳经济、稳增长、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为稳定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16条,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防止了房地产的投机浪潮。保交楼和合理按揭政策,避免了因烂尾楼造成损失。多家银行与房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对进一步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定房地产企业现金流,有着重要意义。
总投资超763亿元!100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天津滨海新区
12月13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百日攻坚”行动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活动, 10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滨海新区,投资总额近763.3亿元,其中包含内资699.3亿元,外资9.2亿美元。
据滨海新区相关部门介绍,对比以往签约项目,此次签约项目呈现出投资来源地集中、产业吸附力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高、大项目占比高的特点。投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我国三大经济带的资本流动活跃地区。从产业类别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88个,占比88%,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从投资额看,投资额5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11个,1亿元至10亿元项目44个,10亿至30亿元项目13个,30亿元至50亿元项目9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其中美元投资项目5个,大项目占比超过79%,将为滨海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
近年来,滨海新区始终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围绕串链强链补链加大项目谋划布局,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储备了一批高水平的招商引资项目。滨海新区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确保招商引资各项工作不松劲、不停顿,继续加快新项目引进落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后劲,为企业在新区发展做好服务。
超一万亿元!今年这项投资创历史纪录
水利部最新发布,截至11月底,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085亿元,交上亮眼成绩单。
从投资金额来看:水利建设完成投资突破1万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33%,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
从工程规模来看:今年实施水利项目40312个,其中新开工水利项目2.5万个,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46项。
从稳经济促就业来看:直接吸纳就业人数236万人,其中农民工192万人,还有力拉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
这一组组跃动的数据背后,带动的是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管好盛水的“盆”——守住防洪保安底线
应对洪水有三张“牌”,“头牌”-河道堤防,“王牌”-水库调度,“底牌”-蓄滞洪区。今年以来,水利部着力推进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年,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长江干流江西崩岸治理工程等有序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276.11亿元支持主要支流治理,涉及139条河流、540个项目。中央财政安排213.4亿元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涉及1466条河流、1822个项目、12013公里。
我国目前共有水库近十万座,但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库陆续出现病险问题。病险水库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今年以来,水利部下大气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目前已完成3.1万座存量水库安全鉴定,全力推进2022年安排的141座大中型水库和340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提升小型水库监测预警能力。
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流域防洪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2022年落实国家蓄滞洪区建设资金共计107.3亿元。主要开展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共21处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当前,共完成年度投资91.7亿元,完成率85.5%。
用好“盆”中的水——增强亿万农村群众福祉
农村供水事关亿万农村群众福祉。今年以来,水利部会同各地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截至12月初,各地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918亿元,完成工程1.6万处,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3.2万人,提升了7449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截至12月初,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已建设完工1852处,预计2022年底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的比例将达到56%。
树牢底线思维,强化农村饮水状况全面排查和动态监测,做到农村供水问题早发现、早解决。1—11月,已排查并推动解决38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稳定问题。组织对150个县近5000户用水户开展了暗访检查,其中脱贫户占到25.5%,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压紧压实地方农村供水保障责任。
启动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水质保障。全面开展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管护机制。加大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财政补助力度。截至12月初,共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10.9万处,服务农村人口2.2亿人。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持续提高灌区保障能力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水利设施。今年以来,全国加快推动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加大提升灌区保障服务能力。
今年以来,全国新建改造渠(沟)道2万多公里、渠系建筑物近3万处、量测水设施1万多处。灌区内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特别是今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旱情,大中型灌区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影响。长江流域受旱省份3500多处大中型灌区灌溉了1.7亿亩耕地,秋粮再获丰收。
实施505处大中型灌区改造,这些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7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超过3000万亩,将有效增强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在开展灌区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同步推动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建设管理。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建设管理实施细则,800多处大中型灌区和500多处大中型泵站开展了标准化建设,在管理上不断提档升级。
截至12月上旬,2022年中央安排投资的24处新建大型灌区和50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已完成投资353亿元,完成率91%。
央行:12月20日将在香港招标发行50亿元6个月期人民币央票
12月14日,央行公告,为丰富香港高信用等级人民币金融产品,完善香港人民币收益率曲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的《关于使用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合作备忘录》,2022年12月20日(周二)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债券投标平台,招标发行2022年第十二期中央银行票据。
第十二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6个月(182天),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到期还本付息,发行量为人民币50亿元,起息日为2022年12月22日,到期日为2023年6月22日,到期日遇节假日顺延。
第十二期中央银行票据面值为人民币100元,采用荷兰式招标方式发行,招标标的为利率。
“新十条”后经济恢复冷暖不均,人流物流复苏更明显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十条”,明确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非高风险地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等等。高频数据显示,“新十条”对人流物流的提振效果更好,但对生产端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
防疫措施的宽松对出行恢复的推动最为明显。国金证券(9.050, 0.06, 0.67%)在研报中称,12月4日-10日,全国26个样本城市地铁客运量合计较上周提升28.8%。多数城市地铁客流量明显回升,其中前期疫情防控力度较大的地区提升幅度更为明显,重庆、郑州、哈尔滨分别较上周提升14.7、8、1.7倍。
在保通保畅工作的快速推进下,供应链运输也在快速恢复。国金证券监测的数据显示,12月4日-10日,高速公路货车通行量、铁路货运运输货物量分别较上周回升16.2%、3.1%,已超过本轮疫情前的水平。同时,邮政快递快速恢复,揽收量恢复强度较上周提升19.3个百分点至130.1%、投递量恢复强度提升11.1个百分点至107.4%。
冰冻已久的民航业也迎来了渐进式复苏。长城证券(8.610, -0.03, -0.35%)监测的数据显示,12月10日,国内日均航班量4786班/天,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0%,较12月3日增长52%。国际日均航班量111 班/天,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 9%,较12月3日增长5%,相较11月上旬增长15%。
随着元旦、春节假期的来临,民航业客流和航班数未来一段时间有望持续增长。12月7日13:24分“新十条”发布后,同程旅行平台机票瞬时搜索量较前一日同时段上涨438%,火车票瞬时搜索量上涨276%。携程平台上的机票搜索量猛增160%,其中,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五-除夕)的机票搜索量更是暴涨至三年以来最高点。
政策放松下,全国影院营业率明显提升。猫眼电影专业版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全国营业影院总数达到9258家,较一周前增加3395家,营业率回升至74.46%,比12月5日提升28.95个百分点。
不过,由于新片乏善可陈,票房仍未见起色。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第49周(12月5日-11日),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18亿元,环比下降12%。机构预计,随着电影《阿凡达:水之道》12月16日的正式上映,观影热情将被重新点燃,电影票房有望明显提升。
从生产端看,政策对工业生产的效果还不明显,行业开工率环比涨跌不一。
华鑫证券在周一发布的研报称,12月4日-11日,唐山钢厂高炉开工率、产能利用率分别上行2.38%和0.6%;主要钢厂螺纹钢开工率小幅上行1.31%,产量小幅下行0.26%;焦化企业开工率分别上行1.8%,化工企业开工率下行3.86%;全钢胎汽车轮胎开工率再度回落,半钢胎开工率回升,全钢胎开工率下行0.17%,半钢胎开工率上行1.94%。
需求端看,地产销售微幅增加。长城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12月11日当周,30个大中城市日均成交面积为43.26万平方米,较前一周增加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4%,降幅有所收窄。
12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价格:29种种产品上涨 生猪环比降2.2%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2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12月上旬与11月下旬相比,29种产品价格上涨,18种下降,3种持平。
北京恢复进出京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13日发布通知,即日起,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在京团队旅游、进出京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
通知表示,旅行社要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六版)》要求,落实好总体原则、行前管理、行程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应急处置等有关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文明旅游各项措施。旅行社在旅游团队行程开始前需对游客、导游、司机等参团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异常的人员不允许参加行程。导游应接种疫苗,要在导游上岗前进行健康码核验,要求导游科学佩戴口罩。游客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应全程佩戴口罩。
通知要求,各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要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引导游客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应接尽接”新冠疫苗,提醒游客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控意识,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积极配合旅行社做好各项防控措施,抓好旅游防疫安全和旅游安全。
聚焦1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中有升
12月12日,人民银行公布了1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
“11月份金融数据表明,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随着前期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市场信心有所恢复,预期相对积极。”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11月份数据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当前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
接下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将继续围绕已出台的政策措施抓好落实,推动基建、制造业、外贸等领域的信用扩张,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当月社融增量有所波动 全年社融保持增长态势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1至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
从11月当月数据来看,社融增量同比降幅较为明显。“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11月份的经济活动包括金融活动仍然受到一定抑制,需求端所受到的影响是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相较于上年同期出现下行的重要原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分月来看,受疫情因素扰动,部分月份的社融数据会出现一定波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月份数据会出现同比下降,但从全年运行状况来看,社融规模还是保持了相对好的增长态势。”曾刚表示。
就细分项而言,企业债券融资和政府债融资的减少,是影响11月份社融增量的主要因素,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保持平稳。数据显示,11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少增157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596亿元,同比少341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520亿元,同比少1638亿元。
新增信贷增长稳健 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中有升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1至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与社融数据相类似,信贷数据同样受疫情和季节因素扰动,并且与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计划直接相关。
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前11个月的累加数据中看出。1至11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9.91万亿元,不仅比去年同期多增1.09万亿元,与去年全年的19.95万亿元相比,也只少了400亿元。可以说,今年以来,新增信贷增长稳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中有升。
分部门看,11月份,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就居民部门而言,11月份,贷款增长虽然并不显著,但可以看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政策效果开始显现。“随着10月份以来各项政策的逐步出台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落地执行,对市场端产生了积极作用,这在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上有所体现。”曾刚表示。
11月23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金融16条”),随后,6家国有大型银行接连出手,与多家房地产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促进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和平稳健康发展。根据披露的信息,6家国有大型银行的意向性综合授信超过1.6万亿元。
此外,专家也提示,提振居民消费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也专门就稳定和扩大消费作出部署,提出要实施好生活服务业纾困政策,保障电商、快递网络畅通,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
企业部门信贷需求显著,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多。“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落地发力,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领域支持,持续推动企业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这表明,企业对未来的信心逐步恢复,预期相对积极。”董希淼表示。
不仅如此,11月25日,人民银行宣布降准0.25个百分点,并于12月5日落地。这不仅能够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还可以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降准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企业的信心进一步修复。
“随着经济恢复预期的增强和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企业端的支出有所增长,需求开始恢复。”曾刚表示。
继续落实稳增长政策要求 加大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市场预期快速扭转,支撑内需有效修复。下一步,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落实好稳增长政策要求,加大对基建、制造业、外贸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工合作,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为扭转二季度前期经济下滑态势、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政策性银行方面,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速落地,配套融资跟进及时,推动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国有大型银行方面,前三季度,6家国有大型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超9.5万亿元;股份制银行方面,多家银行前三季度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创新高。
“中信银行将继续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加大绿色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投放力度。加快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三大政策性业务的落地。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先进制造、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专精特新、园区金融、东数西算等热点领域,抓实资产项目储备,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资产项目库,积极满足今年底和明年初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需求,助力稳经济大盘工作。”中信银行公司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专家还特别强调,银行业需重点关注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相关工作。“应加快实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金融16条’,加大对房地产企业流动性支持,更有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董希淼表示,同时,还要从需求侧发力,提振居民购房消费意愿和能力。
31个省市CPI涨幅平稳 习惯性消费加速回归
12月13日,继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后,31个省市统计局也各自发布CPI。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11月,31省市CPI同比均为上涨,其中,新疆、重庆、西藏、青海、湖北、江苏等6地高于2%。从涨幅来看,仅有海南11月涨幅高于10月。业内分析指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习惯性的消费将会迅速回归,预计12月的CPI大概率会反弹到稍高于2%,全年的CPI大概会在2%左右。
六地CPI涨幅高于2%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31省市CPI数据发现,2022年11月,31省市CPI同比均为上涨,涨幅高于全国水平(1.6%)的省市为11个,低于全国水平的为15个,这两个数据在10月均为12个。
具体来看,新疆、重庆、西藏、青海、湖北、江苏、云南、江西、广东、四川、甘肃等11省市涨幅高于全国水平;宁夏、湖南、福建、山西、上海涨幅与全国水平持平;浙江、贵州、黑龙江、安徽、广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吉林、天津、河北、北京、辽宁、海南、陕西等15省市涨幅低于全国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31省市中仅有新疆、重庆、西藏、青海、湖北、江苏等6个省市11月CPI高于2%,这个数据在上月为23个。同比涨幅跌到了2%以下的省市则由8个变成了25个。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高级分析师赵宏鹤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通胀高低不只是要看经济发展水平,更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过去一段时间,新疆、重庆、西藏、青海等地因防疫等因素,可能对物资运输和食品供应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通胀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仅海南涨幅高于10月
从同比涨幅来看,31个省市中仅有海南11月CPI涨幅高于10月,即同比增长1.1%,增加0.1个百分点;西藏与上月持平;其余29省市CPI同比涨幅低于上月,其中四川降幅最大为1.1个百分点。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指出,这与海南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免税店的发展有直接的关联性,“海南免费店规模的扩大,网点增多,促进了免税店的销售活动,销售活动又拉升了CPI的涨幅”。
就11月30个省市CPI同比涨幅下降的情况而言,洪涛认为,从CPI可以看到市场的活跃程度,市场活跃度较高的地区,CPI相对较高,但是,在“双11”背景下,节庆消费的各种活动又降低了CPI的增长幅度。“双11”活动从10月底启动持续至11月1日-11日,渗透至整个11月,因此,“双11”补贴、打折等活动,对11月各地CPI同比涨幅相对下降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冬季避寒旅游给海南带来的人口净流入,也对其核心CPI上升有一定影响。”赵宏鹤补充说道。“具体到北京,北京三产活动较多、保供能力较强,相应的核心通胀压力较低,食品通胀压力也不大。因此虽然经济水平靠前,但11月CPI同比仅上涨1.2%,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12月CPI或将反弹
在谈及12月CPI时,受访者一致认为12月的CPI反弹概率较大。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赵宏鹤指出,由于去年基数的回落和近期食品价格回升,12月的CPI大概率会反弹到稍高于2%,全年的CPI大概会在2%左右。
“具体到12月上旬的食品CPI和非食品CPI,12月上半月,对食品CPI影响最大的两项,蔬菜价格出现了高于季节性的上涨,可能跟近来全国疫情上升带来的供给问题有关;猪肉价格延续了11月以来的跌势,本轮猪价上行周期大概率接近尾声。”赵宏鹤说,“非食品CPI,从居民线下活动来看,随着防疫政策放宽,12月以来是有小幅回升的,不过整体的服务业需求仍然疲弱,非食品CPI预计暂时不会有太大回升。”
来自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农产品数据佐证了赵宏鹤的观点,12月2日-8日,猪肉价格较上周下降2.4,同比上涨30%;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3.99元/公斤,比上周上升7.5%,同比下降25%。
整体来看,洪涛认为,我国粮食“十九连丰”,2022年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再创新高,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虽然消费会受疫情防控影响,但我国CPI整体温和,随着疫情管控的逐步优化,习惯性的消费将会迅速回归,其经济表现必然通过CPI价格表现出来。预计12月CPI将有所反弹,2022年全年CPI在2%左右,与西方高通货膨胀形成鲜明的反差。
稳了!连续八年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
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为1.57亿亩,比上年增加2742.5万亩,增加21.7%;大豆产量达到了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表示,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上涨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扩种大豆和油料生产,可以适当降低进口依赖度,提升国内自给率,有利于保证油料供应。”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等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了73.6亿斤,增长了0.5%。具体而言,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1亿斤和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8.9亿斤和2.1亿斤;全国秋粮产量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今年粮食的增产丰收可谓来之不易。
王贵荣表示,今年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中央财政紧急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各地全力抗旱救灾,强化田间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对农业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为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在2022年继续提高了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了一次性补贴400亿元。与此同时,各地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通过退林还田、间套复种、农田连片整治等方式,挖掘面积潜力。四川等受灾较重地区改种扩种晚秋作物增加播种面积。
而在此情况下,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1.9万亩,增长0.6%。其中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玉米和稻谷面积稳中略降,豆类面积大幅增加,薯类面积有所下降。
袁帅表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另外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我国粮食市场总体运营平稳,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做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
“我国仅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粮食的丰收,沉甸甸的丰收硕果背后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有力促进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有力强化市场预期和信心,对市场经济调控力度留出的充足空间,皆因粮稳天下安。”袁帅指出,仓廪实,天下安,粮食丰收对于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大豆增产23.7%
中国是大豆的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肉蛋奶需求增加,对于豆粕等饲料和食用油的需求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大豆扩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东北地区积极扩种大豆,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因此,今年的大豆种植面积增长明显。
数据显示,今年的大豆播种面积达到了1.54亿亩,比上年增加了2742.5万亩,增长了21.7%。
另一方面,大豆单产水平也在提高。今年的大豆单产为13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1公斤,增长1.6%。在此情况下,今年的大豆产量达到了405.7亿斤,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
“今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上涨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袁帅指出,扩种大豆油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群众营养健康。在中国的植物油消费中,豆油占50%,而由于压榨大豆为进口转基因大豆,豆油进口依赖超过90%,再加上菜籽也大量进口,综合起来,国内油脂对外依存度接近80%。
因此,在此背景下,扩种大豆和油料生产,可以适当降低进口依赖度,提升国内自给率,有利于保证油料供应。
“大豆油料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大的背景下,扩种大豆和油料生产,已经成为重大政治任务,降低对进口依赖度,提升我国自给率,有利于保证油料供应,降低被反制约的影响程度,这是长久发展之计。”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投资分析点评
▲陕国投完成定增募资 注册资本将增至51.14亿元
12月15日,陕国投信托公告称,其定增募资已完成,募资总额35.19亿元,发行数量为11.0亿股,增发价格为3.06元/股。
公告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6亿元。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其中增加注册资本 11.50亿元,余额计入资本公积,由39.64亿增至51.14亿。
陕国投表示,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将增加 11.50亿 股限售流通股。同时,本次发行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陕煤集团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陕西省国资委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将同时增加,资产负债率将有所降低,公司的财务结构更趋合理,资产质量得到提升,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将更加稳健,进而增强了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支持公司经营业务发展。
记者了解到,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满足行业监管要求基础上为公司现有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和开展新的业务提供资本保障。公司的业务结构不会因本次非公开发行发生重大改变。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陕国投实现营业总收入12.71亿元,同比降低-13.77%;实现营业利润 8.20亿元,同比增长 5.76%;实现利润总额 8.19亿元,同比增5.57%;计提1.22亿万元资产减值准备后实现净利润 6.14亿元,同比增长 5.05%;基本每股收益0.1548 元,同比增长5.02%。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59.07亿元,较期初降低 7.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27.21亿元,较期初增长3.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21 元,较期初增长3.88%。
▲福特汽车与宁德时代在美合建电池厂:谈判仍在继续 多种模式讨论中
据彭博12月15日报道,福特汽车公司和宁德时代正考虑在密歇根州建立一家电池制造厂,这一安排旨在获得新的税收优惠。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州已经和弗吉尼亚州一样,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工厂的潜在建厂地址。据报道,工厂将为福特电动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
知情人士称,两家公司正在权衡一种新的所有权结构,在该结构下,福特将拥有工厂100%的股权,包括建筑和基础设施,而宁德时代将运营工厂并拥有制造电池的技术。这样的安排将使该设施有资格根据新的《通胀削减法案》获得生产税收抵免,同时不需要宁德时代的直接金融投资。
知情人士说,该提案只是自《通胀削减法案》于8月签署成为法律以来出现的一种选项,距离敲定还很遥远。 《通胀削减法案》中具体内容要求的不明确也影响了该决定,新的选址也可能在墨西哥和加拿大。
“宁德时代仍在考虑在美国投资,我们还没有做出决定,”宁德时代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关于我们在美国的投资,有多种模式正在讨论中,所有这些选项都纯粹基于且仅基于商业考虑。”
福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与宁德时代的谈判仍在继续,我们没有任何新消息要宣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格力投资5000万元成立预制菜装备公司
天眼查App显示,12月8日,珠海格力预制菜装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董明珠,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供应链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包装专用设备制造、销售;农产品智能物流装备销售;电热食品加工设备销售等。该公司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中国移动持续推进提速降费过去十年手机上网平均资费下降95%
12月11日,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中国移动2022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过去十年,持续推进提速降费,手机上网平均资费下降95%,月户均流量增长360多倍。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支撑我国历史性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服务国家抗疫大局,高效保障远程办公、居家生活、网课学习,大数据行程卡累计调用超500亿次。
▲段良伟:高质量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上台阶创一流
中国石油网消息12月8日,集团公司召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段良伟主持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做好岁末年初工作,持续完善智库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段良伟指出,今年,集团公司国家高端智库以服务党中央决策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重大问题战略和对策研究,一批课题成果直接服务党中央有关部门决策。服务大事要情,有力地传递了中国价值、壮大了中国声音,引导干部群众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激发智库活力,深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新型企业智库建设标准和路径理论研究,全力抓好体制创新和改革发展。三年来,举全集团之力办好国家高端智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效显著,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智库研究中心及各研究机构都付出了艰辛努力。
段良伟强调,明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智库建设“上台阶”的关键阶段,做好明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聚焦“九个深刻领会”,认真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和对外宣介,开展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在学深悟透上下足真功夫、在贯彻落实上谱写新篇章,在文件解读和研究阐释方面带好头、作示范。要心怀“国之大者”,有力有效服务中央决策;切实聚焦聚力,提升决策研究质量;勇于担当作为,服务对外工作大局;面向长远发展,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要统筹做好岁末年初智库建设各项工作,确保明年开好局、起好步。
集团公司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孙龙德,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华、张华林,重点课题组的院士专家,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智库研究中心和有关科研院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李书福再度送“子”IPO 宁德时代等战投“搭乘”极氪电动车
李书福又有公司要上市了。
12月13日,由李书福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告,吉利汽车旗下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极氪于12月7日(纽约时间)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IPO的注册声明草拟本。这意味着极氪这一成立不满两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品牌没有选择在港交所上市,而是有望登陆美股。
对于上市细节和融资额度等传闻,吉利汽车和极氪有关人士12月13日晚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以公告为准,目前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
分拆极氪符合吉利股东整体利益
根据吉利汽车公告,极氪于12月7日(纽约时间)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拟本。建议分拆完成后,预期极氪将继续为公司的非全资附属公司。
公告提出,建议分拆目前拟包括于美国发售极氪股份(即将向美国证交会注册的美国存托股票);以实物方式向股东分派美国存托股票(或向有权收取零碎美国存托股票、选择收取现金以代替美国存托股票、位于美国或属美籍人士或其他属美国存托股票非合资格持有人之股东提供现金)。尚未厘定建议于首次公开发售中提呈发售及出售的美国存托股票的数目及金额。
据了解,极氪主要从事研发及销售“极氪”品牌旗下纯电动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及其他部件(包括电动机)以及提供相关服务。
吉利汽车认为,建议分拆符合股东的整体利益。此次分拆将使投资者更好地评估集团,并专注于保留业务,同时在需要时为极氪提供持续直接及独立进入股权及债务资本市场的机会。鉴于行业趋势及基于对集团及极氪业务及营运的评估,建议分拆将提升极氪的价值,使极氪独立发展并充分释放其潜力,从而使股东受益。
“我们也是刚看到公告。”吉利汽车和极氪有关人士12月13日晚对记者表示,上市相关情况以公告为准,目前没有更多信息可以披露。同时,吉利汽车有关人士对于市场传闻的极氪计划募资逾10亿美元,寻求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说法“不予置评”。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0月,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告披露,其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一份议案,内容有关建议分拆极氪并将其独立上市。但是,该品牌并未明确上市地点以及可能的IPO估值。
有接近吉利汽车的人士告诉记者,极氪此次没有选择在港交所上市,而是赴美上市,一方面是因为港股新能源汽车公司目前估值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与极氪的投资方有关。
宁德时代 “搭乘”极氪IPO“快车”
极氪诞生至今还不满两岁。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极氪智能科技”)于2021年3月成立,2021年4月发布极氪品牌及旗下首款产品——极氪001。
天眼查信息显示,极氪智能科技的法定代表人为安聪慧,董事长为李书福。2021年8月29日,极氪与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和博裕投资等五家生态伙伴正式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五家生态伙伴的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投后占极氪股比约5.6%。
2021年12月,吉利汽车公告称,公司向吉利集团收购极氪2.2亿股普通股事项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交割完成后,吉利汽车将拥有极氪已发行股本约58.31%股份(按已转换基准),及极氪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54.47%股份。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将增持吉利汽车2%的股份。
身兼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CEO等多职的安聪慧此前预计,极氪2022年全年交付将超7万辆。“每个月积累订单都很多,现在要做的就是保障高质量的交付。”
在财务方面,安聪慧透露,2022年上半年极氪整车毛利率达到5%左右,下半年在交付5万辆车的基础上,毛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他表示,第二款车型极氪009将有更高毛利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极氪和宁德时代等此前投资极氪的生态伙伴关系密切,极氪与宁德时代在8月共同宣布,极氪成为麒麟电池的全球量产首发品牌,其中,纯电豪华MPV极氪009将成为麒麟电池的全球量产首发车型;豪华猎装轿跑极氪001则将成为搭载麒麟电池的全球首款纯电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量产车型。按计划,搭载麒麟电池版本的极氪009将于2023年一季度交付,搭载麒麟电池版本的极氪001将在2023年二季度推出。
根据极氪最新数据,2022年11月极氪001新车交付11011辆,同比增长447.3%,环比增长8.8%;截至11月底,极氪累计交付66611辆新能源车。极氪方面同时透露,随着供应链的进一步好转,预计极氪001交付周期进一步缩短至4至6周,其中12月中上旬的订单将力保在2022年底前交付。
▲卢永臣:押注中国咖啡市场静待盈利之“花”绽放
近日,Tims中国发布上市后的首份季报,2022年第三季度,实现总净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67.9%;经调整自营店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1940万元,同比增长336.6%;净新开门店46家。
“对于第三季度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主要得益于产品日益凸显的差异化优势,并与经营模式的持续创新、数字化运营持续释放红利密不可分。”Tims中国CEO卢永臣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2018年,因看好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前景,全球知名咖啡连锁品牌Tim Hortons的母公司RBI携手笛卡尔资本设立Tims中国,并于2019年2月在上海开出首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展业3年多来,Tims中国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一方面通过开设高标准自营门店壮大品牌势能,一方面借助SPAC模式登陆纳斯达克,为扩张募集“弹药”。在此期间,Tims中国拿到了腾讯的上亿元战略投资,在数字化运营等方面得到极大赋能。展望未来,卢永臣对中国咖啡市场和Tims中国自身发展抱有极强信心。“咖啡行业的规模效应显著,当前Tims中国的会员复购率很健康,产品品质越来越好,随着规模扩大,盈利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浓墨重彩绘就差异化
与星巴克、瑞幸等竞争对手相比,Tims中国在产品组合、价格定位和门店布局等方面有显著不同。
就产品而言,除了咖啡饮品,Tims中国还推出暖食产品,如贝果、三明治等,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在价格定位上,主要产品集中在15元至30元价格带,避开了与星巴克、瑞幸的正面交锋。
“像我们的早餐组合,一杯咖啡+一个贝果卖19.9元,午餐一杯咖啡+一个三明治约30元。这样的价位很有竞争力。它既解决了消费者的咖啡需求,也解决了食物需求。这是Tims中国的差异化优势之一。”卢永臣说。
在门店设计和布局方面,Tims中国也别出心裁。卢永臣认为,无论是“第三空间”属性较强的大店,还是方便灵活的小店,都有其价值,重点是要围绕顾客的需求和便利度来打造门店类型,并提供合适的产品。
据介绍,Tims中国目前有四种店型:一是金枫店,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往往是城市的首店、旗舰店,主要用来打造品牌形象;二是红枫店,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广泛分布在购物中心、写字楼、园区等,后厨可现制暖食产品,是Tims中国的主力店型;三是捷枫店,面积在20至50平方米,灵活多点位,一般位于办公大楼、地铁站等,能满足顾客外带需求;四是新近推出的灵枫店,这个店型更多是跟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等合作方合作的店中店形式。
“通过金枫店、红枫店把品牌做起来,通过捷枫店和灵枫店加快渗透率和覆盖度,这样顾客既可以随时看到我们的品牌,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购买我们的产品,真正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卢永臣称。
除了看得见的部分,“看不见”的数字化也是Tims中国区别于其他咖啡品牌的“大杀器”。据介绍,Tims中国一开始就把数字化当作重要战略之一。目前,数字化已经被应用到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智能排班、外卖接单、库存自动管理等,既提升了运营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着力扩大中国市场规模
今年10月,Tims中国第500家门店在广东东莞亮相,这距离其到2026年开出2750家门店还有不小空间。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持续性开出盈利性的门店,把规模扩大。”卢永臣表示。
卢永臣对中国的咖啡市场前景非常乐观。“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但人均咖啡消费量很低,只有个位数。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年人均咖啡消费量正从不足10杯向上百杯跃进,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市场。”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当前中国的咖啡饮品呈现出奶茶化倾向,以瑞幸为代表的品牌推出了多款口味更加多元、配料更加丰富的咖啡饮料,“苦”不再是唯一的味觉标签。对于这一趋势,卢永臣表示,这迎合了那些不喝或少喝咖啡人群的需求,有助于培育、扩大整个咖啡市场。
据卢永臣介绍,当前,Tims中国的咖啡产品相当多元,无论是咖啡“重度”消费者还是“轻度”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产品。
而借助咖啡奶茶化,越来越多的咖啡品牌开始在下沉市场“攻城略地”。卢永臣认为,如果能同时解决好口味和价格的问题,咖啡在下沉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当前,Tims中国的门店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未来几年会逐步进入三四线乃至五线城市,在适当的时候,下沉市场也会做尝试。”
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9月29日,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Tims中国借助SPAC模式登陆纳斯达克,引发市场强烈关注。面对“抢跑”上市的质疑,卢永臣回应称:“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战略布局去做相应安排,包括资本市场方面的运作。考虑到上市的流程和未来发展要大量资金,SPAC模式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方式。”
对于备受市场关注的盈利问题,卢永臣释放了积极态度。“我们盈利性的门店越开越多,注册会员近1000万,产品品质和复购率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些都让我们对未来盈利充满信心。”卢永臣认为,咖啡业是一个规模效应十分显著的行业,虽然一开始是亏钱的,但当规模达到一定临界点时,盈利就会迅速地放大。“目前的亏损可称之为战略性亏损,随着规模扩大,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从Tims中国发布的三季报数据来看,规模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多,先期大量投入的总部费用得到更好摊销,占营收比重大幅降低,已由去年同期的27.1%降至今年三季度的15.8%。此外,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在供应链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如在食材和包材采购方面,议价能力更强。而得益于品牌力的快速提升,开发团队在与物业沟通时更具优势,从而使得租金占营收比例大幅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4.7%降至今年三季度的12.5%。
“目前,我们更看重的还是品牌力的建设、规模的扩张和门店的运营。”卢永臣告诉记者,随着Tims中国的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逐步得到验证,未来,公司会考虑加速放开加盟。
管理视点
推进功能社区健康管理 助力健康企业建设发展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通过对健康企业建设及职工健康管理相关领域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积极发挥人才教育优势,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及职工健康管理相关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和人才培训工作,培养有理念、有技能、有管理才能的领军人物。
12月14日上午,在金山区卫生健康委、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上海新金山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支持下,由中国卫生健康人才教育研究会主办,上海交大健康传播发展中心、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办的《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社区健康管理师”开班暨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企业建设及职工健康管理”课题研究合作单位授牌仪式》在金山区顺利举办。
会上,上海交大健康传播发展中心、《健康指南》杂志社与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及职工健康管理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正式授予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上海新金山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单位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企业建设及职工健康管理》课题项目研究合作单位。启动仪式后,上海交大健康传播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企业建设及职工健康管理》课题项目首席专家鲍勇教授在“健康大咖分享会”环节,为线上、线下的学员分享题为《主动健康管理》的主题报告。
据悉,该项目将充分发挥智库优势,抓住国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瞄准国际前沿和社会需求,重点开展以健康企业建设及职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系列政策和产业研究,通过政策支撑、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示范建设等多种形式,为提高国家健康企业建设水平及职工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围绕政策与管理、项目与创新、人才培养与使用、大健康应用与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政府、学会、学校、医院、社区和企业的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创新服务体系,创建服务新模式,研发关键技术与产品,促进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品牌、行业体系、标准与制度。联合发布课题研究报告、政策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及相关研究成果;打造信息与技术交流平台、产品与服务展示窗口、文化与学术沙龙阵地。最终,以学术引领行业发展,以产业推动学术进步,促进学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互惠共赢。
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四川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明确“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对四川奋进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战略部署。坚持信息化引领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四川,这既是我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深刻领会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志,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塑造优势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信息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学技术牵引生产力跨越发展,是推动各国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紧跟和引领信息化浪潮为我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契机。信息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动能加速孕育。信息化能够高效引导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对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化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驱动产业发展升级、技术创新提速,有利于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信息化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将有助于构建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数字化支撑的治理体系,更好满足群众新期待,共享信息化发展新成果。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1.9万亿元、居全国第9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蓬勃发展,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我省正抢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四川,对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准确把握数字四川建设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这为我省推进数字四川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建设数字四川是新时代我省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的总集成,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四川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统筹数字四川建设整体布局,打造西部领跑、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政府高效协同,信息惠民普惠便捷,数字四川建设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数字四川建设,要把握数字化转型这一主线。把握信息化进入数字化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以数字化转型整体带动生产方式、治理方式、生活方式变革,驱动政府、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加快数字四川建设,要明确五大主攻方向。树牢全省“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意识,坚持信息化引领、数字化发展,高质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高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高效率支撑数字社会治理、高起点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高标准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推动数字四川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新时代加快建设数字四川的重点任务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数字四川,协同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以信息化赋能四川现代化建设。
高质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数字政府是建设数字四川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夯实数字政府底座,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架构,织密“一张网”;形成“省级核心节点+地区节点”政务云总体布局,打造“一朵云”;加快建设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建好“一中心”。深化数据共享开放,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提升数据共享统筹协调力度和服务管理水平;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公共数据和非公共数据深化融合。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深入推进“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加快建成全省统一、智慧泛在、便捷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精准性有效性;用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
高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加快培育超高清视频、大数据、区块链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发展“5G+互联网”,建设智能车间、数字工厂、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在线教育、智慧医疗、数字文娱等新业态,驱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建设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发展数字农业,用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培育数字经济企业,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高效率支撑数字社会治理。推动数字技术和传统治理模式融合,以数字化支撑社会治理。夯实数字化支撑社会治理基础,打造标准统一、功能合成、响应联动的社会综合智慧治理平台。拓展数字化支撑社会治理应用,发挥“四川天府健康通”作用,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强化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全面提高运行管理效能和精准度。构建数字化支撑社会治理生态,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支持公共服务机构数字化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让群众共享数字化治理红利。
高起点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以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和创新试点为引领,加快建设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先行省。制定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加快推进数据分类分级、数据产权、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等制度建设,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健全数据要素供给体系,实行“一数一源一标准”,推进全省政务数据资源“一本账”管理,推动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构建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推动设立数据运营机构,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制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在成都市、德阳市等地探索开展授权运营试点示范;推动川渝两地数据要素有序流转,协同建设统一大市场。
高标准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持续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数据安全保障、应用风险评估及安全审查制度,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打造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环境。推进分类分级和隐私保护,制定重要数据目录,对列入目录的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严格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和商业数据。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强化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度解读
企业信息员园地
克胜农药现代营销实践
特约信息员:崔亚
克胜集团扎根于作物科技产业,从事农药的研发、制造、植保服务及国际贸易等,涉及生化医药、农村金融,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持有者,跻身“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专利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化工行业先进企业、中国农药信用AAA级企业”行列,承担13件中国农药产品标准的修订,成为全国农化行业品牌、标准领军厂家,克胜系列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著名商标群、江苏名牌产品群,克胜农药经营效益长期位居同行前列。克胜农化取得行业显著业绩,最大贡献者是克胜百名营销团队,克胜营销创新不断,实施科学的战略决策,执行严格的营销战术,获得农药行业优秀营销团队的盛誉,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营销的魅力。
市场拓展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中国农药行业的整体营销水平相对低下:销售目标重眼前轻长远,重数量轻效果;营销观念陈旧,重经验轻创新;定位不明确;营销机构设置不合理;渠道单一;市场环境混乱;管理粗放;营销队伍素质低下。从营销手段来说,国内营销模式也相对简单。而国外的营销手段及服务内容都极为丰富,从品牌培育到业务分析,从员工培训到农技知识普及,从文化渗透到售后服务,从终端促销到网络建设。针对现状,克胜营销团队力推“大市场大营销”。管理理念的滞后和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在考验着克胜的发展。传统的营销靠人力,现代营销靠智力,靠终端拉动,靠增值服务取胜,靠及时响应吸引合作伙伴。
克胜营销团队积极探索现实条件下农药营销模式。大胆触摸既得利益者,谋划升级版营销改革方案,全力拓展营销思路、拓展营销渠道、拓展零距离服务。因为自然销售、坐商行为、市场割据、传统渠道制约营销增量,萎缩市场份额。
营销模式多样化,符合当前农药市场发展阶段的特点,符合当前农药消费群体的不同需要,适应不同区域市场差异的要求。克胜营销总公司着力于:团队运作、空白市场、电子商务、农村终端用户新型组织、植保解决方案、机构调整、定价费用机制拓新客户、建立聘任短期当地终端推广队伍、大营销战略开辟增量等扩张市场份额。
深化“五核”营销,打造服务品牌。深知同质化、微利化时代,名牌的重要、增值服务的迫切,致力深化克胜的“五核”营销模式,聚焦“核心作物病虫害、核心产品、核心经销商、核心零售商、核心用户”,扎根终端大客户市场,扩大克胜品牌产品销量。克胜营销人明白不进则退道理,重视咨询,定期劲刮“头脑风暴”,谋划品牌拓展,不断出台激活客户、业务代表中“休克鱼”的招式,扩张市场,提升份额。他注重行业会展,在南京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上,作为全国农化领军企业,冠名“双交会”,围绕现代植保、绿色农药主题致辞,现场推介“闪胜、百飒”等一批新品。诚邀核心销售商群,分批来访克胜光临新工厂,体验现代化生产,增进友谊。他亲自出席安徽、山东等重点市场核心经销商恳谈会,促进合作,携手将克胜品牌产品送到千家万户。持续改革营销考核,充分调动业代的积极性,推进上量变价策略,生活保障以外全额与营销增量、新客户开发、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挂钩,做终端、做大户、做家庭农场,努力营造农民认牌销售局面,将名牌精品、新品尽力送到用户手中,缩短产品在经营商、代理商手中的逗留功夫,千方百计让利于农户。
小荷始露尖尖角,无限商机在网店。推进电子手段经营之网络营销,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生产、推广、销售和服务活动,它不仅是基于互联网上的销售,而且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解决咨询、降低成本、增添附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营销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当今农民的知识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民与时代合拍的“上网购物”习惯逐步形成。团购在农民朋友中也正盛行,农户中只要有一个“聪明”人就能承担四周村民的名牌农药团购需求,无论通过手机还是电脑下整件的需求单还是挺便利的。农民朋友正通过电脑纷纷触网,使用智能手机商城“淘宝”、“拍药”既时尚,又实惠,何况团购还能赚外块,这就是我们名牌农药厂家新的服务“三农”捷径,是提高服务农民用户最新选择。克胜农药销售网店店员们相信,在“科技克胜,领先未来”时代强音激励下,克胜农药销售淘宝店、阿里巴巴商辅等商务一定会取得公司、客户、业代、用户、店员都满意的“效率、效益、效果”这“三效”。随着克胜农化电商平台“借创结合”的投入,克胜集团一样会打响“克胜”、“农药网”、“大农资”、“绿色联盟”电商品牌,有力地推进克胜转型升级持续发展。
开创“无人植保飞机”社会化喷药服务。克胜营销总公司不仅组织专业推广团队,做实植保技术营销,还勇于接受全国耕地流转,农村农忙苦于无人喷药的挑战,2013年进一步扩大航空喷洒项目投入,克胜植保无人机全年航空喷洒近万亩次,承担了3家各千亩作物一揽子“飞防”服务。先后在江苏、江西、湖南、广东、上海进行试验示范及多次在全国性会议展示。持续引进组织专人为克胜大客户提供植保系列解决方案,免费向农户印发《水稻技术手册》、《田间示范试验汇篇》,进一步扩大了克胜品牌技术服务的内涵及影响。
克胜农药现代营销显真功。克胜人“先一步,高一政策,胜一筹,创一流”,坚守农化主产业,致力于农药品质提升,尊重首创,激励创新,科学地追求无限。“五核营销、电子商务、植保飞洒”等策略使克胜农药在同行业中尽显时代风采,赢得了市场主动。厂商关系进一步融洽。克胜营销追求“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营服务理念,致力引领农化。马年新春伊始,克胜营销工作就聚焦目标管理,推进“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推行PDCA基本工作法。通过机制创新加速改革,激发活力,推行产销联动,通过一次次营销战役落实营销目标;深化市场调研,推进产学研合作,持续革新工艺,开发新品,积极制订农药国家标准;主动打假维权保名牌,致力领跑行业未来。推进克胜集团转型升级,持续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