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46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46期

部委决策
 
政治局定调明年经济工作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这是一场确定2023年经济工作基调的会议。此次会议后,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会上将对经济工作进行更加具体细化的部署。
  此次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要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时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坚决贯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部署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锻造纪检监察铁军,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以强有力政治监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及时发现、着力解决"七个有之"问题。要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对享乐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工作中层层加码、麻痹松懈、任性用权、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科学精准靶向整治。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醒悟、知止。要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深挖细查、严惩不贷,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进一步铲除腐败滋生土壤。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更好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
 
习近平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今年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指出,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习近平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剧、新冠疫情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特别是有力应对一些国家推动经济科技"脱钩"等挑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稳住经济大盘。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全球居于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呈现明显改善和趋势性好转,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表示,今年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民主监督等工作,以直通车方式提出意见建议53件,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习近平对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3点希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忘合作初心,传承优良传统。二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围绕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效扩大内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微观经营主体活力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建议。三是以换届为契机深入做好政治交接,认真组织好换届工作,顺利实现人事更替,进一步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确保多党合作事业根基永固、薪火相传。
 
银保监会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2月2日公布。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各类新兴表外业务不断涌现,成为银行收益的重要来源。但部分表外业务管理与业务发展存在差距,积累了风险隐患。现有表外业务的审慎经营规则主要针对各类具体业务,数量较多、各有侧重。因此,客观上需要总结制定统领性、综合性规制,构建全面、统一的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
  《办法》强调,商业银行应将表外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准确识别各类表外业务风险,并根据业务种类和风险特征实行差异化管理。
  《办法》以是否存在信用风险及承担信用风险的主体为依据,结合表外业务特征和法律关系,将表外业务划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四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提出了差异化的监管和管理要求。对银行承担信用风险的担保承诺类业务,重点监管信用风险,关注统一授信执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表外业务垫款等情况。对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业务,重点监管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关注业务操作规范、客户投诉、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情况。
  《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穿透原则,准确识别、评估和缓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针对相关资产的风险分类和减值准备计提、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相关风险准备金计提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要求银行对表外业务情况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外业务的规模、结构、风险状况等。
 
两部门明确熊猫债募资可留存境内也可汇往境外
 
  12月2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资金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发行债券(下称"熊猫债")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在境内债券市场融资。《通知》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央行、外汇局曾指出,目前,熊猫债涉及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个主要市场,分别由人民银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管理,在资金账户、资金汇兑及使用、跨境收付等涉及资金管理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缺乏操作性规范。
  本次《通知》统一了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熊猫债资金登记、账户开立、资金汇兑及使用、统计监测等管理规则。《通知》明确,央行、外汇局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熊猫债涉及的账户、资金收付及汇兑等实施监督管理。外汇局对熊猫债资金实行登记管理。
  《通知》规范了登记及账户开立流程,明确熊猫债发行前在银行办理登记,允许分期发行中首期登记开户、后续发行后逐次报送发行信息,并可共用一个发债专户。
  《通知》进一步完善熊猫债外汇风险管理。《通知》明确,境外机构可通过具备代客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业务资格的境内金融机构,按照实需交易原则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管理境内发行债券相关汇率风险。
  《通知》还提出,熊猫债募集资金可汇往境外,也可留存境内使用,资金用途应与募集资金说明文件等所列内容一致。鼓励熊猫债募集资金以人民币形式跨境收付及使用。
 
沪深交易所推出新一轮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行动
 
  12月2日,沪深交易所制定并发布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工作方案,明确交易所开展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同时,上交所还发布《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多措并举支持央企稳步发展。
  上交所表示,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和倾斜力度,注重发挥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在防范资本市场整体风险中的作用,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改善市场生态,不断凝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合力和共识。
  深交所表示,本轮方案目标,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深市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形成一批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创新能力突出、公司治理规范、经营业绩长期向好、投资者回报持续增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群体。
  上市公司结构、面貌发生积极变化
  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沪深交易所贯彻落实并制定相应方案。这一轮方案制定,强调的是治乱。
  《意见》出台后,上交所表示,始终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上市公司自律监管的首要目标,主动对标国家战略,服务上市公司提升"五种能力",督促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坚持"四个敬畏"、严守"四条底线",积极推动有关各方形成合力。经过努力,沪市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各方共同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格局已经形成。
  深市方面,深交所聚焦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提高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工作合力等六大方面,抓好责任落实。
  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跃进
  上市公司质量是支撑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柱和基石,是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微观基础。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有待巩固,一些风险因素尚未完全消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仍需各方长期推动。
  综合沪深交易所新一轮方案的制定,提质成为了新的"题眼"。
  在制度建设方面,上交所表示,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法规整合第二阶段工作,提升监管制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包容性。紧扣五大发展理念,研究制定符合上市公司实际的ESG信息披露制度,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评估退市制度运行效果,不断完善退市指标;深交所表示,将加大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持续优化以上市规则为核心、自律监管指引为主干、自律监管指南为补充的自律监管规则体系,提升自律监管规则体系的科学性,探索建立健全分层次、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提升新形势下自律监管规则的适应性。
  在自律监管方面,上交所突出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强调发挥信息披露监管在防范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突出问题中的作用,持续巩固股票质押、债券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成效,开展投机炒作整治专项行动,多措并举遏制"炒差""炒概念"痼疾,严格退市监管,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快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深交所将深入推进监管转型,坚持分类监管、持续监管、精准监管、科技监管,塑造精准高效的上市公司监管体系。构建"人工+科技+平台"深度融合的监管体系,持续推进"企业画像"系统建设,推进上市公司监管与服务的"数智化"转型。
  在生态建设方面,上交所突出通过深化开门办监管推动增强合力,畅通沟通渠道,常态化听取意见和诉求,积极协调解决上市公司急难愁盼问题,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国资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市场机构的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凝聚各方共识,发挥各方优势,落实各方责任,推动形成契合国情、共建共治的资本市场良好生态。深交所积极争取地方党政支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作配合。推动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点,加大优质企业挖掘力度,从源头提高公司质量,充分发挥交易所平台功能,建立行业公司交流共享平台,搭建企业沟通桥梁,常态化开展创享荟、行业培训、行业沙龙等活动,打造行业公司"朋友圈",优化对突发重大事件的监管应对,及时评估影响,制定支持性举措,提供有弹性有温度的监管服务等。
  三步并举综合服务央企
  同时,为了配合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上交所同步制定了新一轮央企综合服务相关安排。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市共有263家央企,其中主板238家,科创板25家。经营方面,2021年度,沪市央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67万亿元、净利润2.48万亿元,贡献了沪市整体超五成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与2019年相比,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5%和8.2%。
  另一方面,目前,沪市央企整体市盈率约8倍,明显低于市场整体约13倍左右的估值水平。其中,不少大家眼中的"金字招牌",经营发展稳健、质地优良的央企股价跌破净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石油、建筑、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
  针对上述问题,《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首先着眼于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通过推动央企上市公司主动与投资者沟通交流,提升透明度,组织引导各类投资者走进、了解、认同央企。
  其次,该行动计划着力配合国务院国资委开展央企专业化整合,为央企整合提供更多工具和通道,推动打造一批旗舰型央企上市公司。
  最后,本次行动计划积极服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推动央企上市公司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央企上市公司用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各类资本工具,不断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上交所拟从四方面修订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
 
  据悉,为了进一步发挥资产支持证券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12月2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年来,上交所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践行"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积极发挥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截至2022年10月末,上交所资产支持证券累计发行5.37万亿元,托管量1.35万亿元,在支持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企业杠杆、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资产证券化业务新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上交所坚持"真实出售、破产隔离"原则,立足问题导向,结合日常监管实践,对《上海证券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更名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
  本次修订涉及挂牌条件及确认程序、发行及转让、信息披露、投资者权益保护、停复牌及终止挂牌、自律监管等多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聚焦资产支持证券特点,突出资产信用,细化基础资产和现金流预测等挂牌条件要求,构建符合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规律的制度机制;二是明确挂牌条件确认程序,加强廉洁风险防范,强化对挂牌条件确认工作的约束和监督,提高规范化和透明化程度;三是规范全链条信息披露安排,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新增持有人会议制度,强化业务参与人风险管理职责,引导市场机构归位尽责;四是优化发行挂牌程序,完善停复牌监管,简化挂牌申请文件,提升挂牌工作效率。
  下一步,上交所将做好相关反馈意见的收集评估和吸纳,尽快发布实施《业务规则》,建立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机制,搭建"1+5+N"(1个基本业务规则+5个业务指引+N个业务指南)的资产支持证券规则体系,提升规则友好性和市场主体获得感,激发市场创新发展活力,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质效。
 
深交所就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为进一步支持、规范资产支持证券业务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照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深交所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2014年修订)》等现行业务规则基础上,结合业务发展状况,整理形成《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以下简称《ABS业务规则》),12月2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ABS业务规则》是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业务规则,对其挂牌条件确认、发行、挂牌及存续期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资产支持证券挂牌要求,包括挂牌条件及其确认程序、基础资产及重要参与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健全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管理机制,对其发行和挂牌程序、投资者适当性、转让机制、信息披露方式、停复牌及终止挂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完善,强化重点环节监管,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三是强化风险防控,设"持有人权益保护"专章,强化基础资产真实、合法、有效和独立要求,明确重要业务参与人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责,规范持有人会议的相关机制,夯实投资者保护机制,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此外,《ABS业务规则》还明确了本所对监管对象可以采取的日常监管措施、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的具体类型,强化对违规行为的约束和处分。
  本次制定《ABS业务规则》,是在总结前期监管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交易所债券市场制度供给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备案制实施以来,深交所持续完善资产支持证券制度机制,丰富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类型,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在盘活存量资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深市资产支持证券累计发行规模超2万亿元,大类基础资产类型齐全,已成为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结构,以及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
  下一步,深交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重要要求,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继续践行"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根据市场反馈意见情况,进一步完善《ABS业务规则》及相关配套制度,实现"简明、高效、规范、透明",逐步搭建以业务规则为核心、业务指引为主干、业务指南为补充的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体系,持续优化产品体系,推动交易所资产证券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据悉,为贯彻落实《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等监管要求,推动证券公司自律、自觉归位尽责、勤勉尽责,切实提升投行业务执业质量,促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中国证券业协会12月2日发布《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
  《评价办法》以业务项目执行和专业操守执行为评价基础,建立投行业务执业质量评价体系,将资本市场"看门人机制"的执行责任落实到具体业务,将保障执业质量的三道防线责任明确到人,促进形成保荐承销机构和从业人员执业质量和专业声誉的市场化约束机制。
  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评价范围。试行期间,主要评价主板、创业板、科创板首发、再融资保荐业务,后续再逐步扩展到其他投行业务。
  二是评价指标及内容。评价指标分为执业质量、内部控制、业务管理三个方面,各有侧重:执业质量评价主要反映首发、再融资项目的申报质量情况,包括项目撤否情况、处罚处分及负面行为记录等;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反映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内部控制和治理体系的整体建设运行情况;业务管理评价主要反映证券公司投行项目内部管理流程控制的有效性和工作底稿电子化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等情况。
  三是评价结果。监管部门和协会定期根据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项目执行情况分别进行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通过系统集成评价结果并按评分排序形成A、B、C三个等级。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执业机构专业声誉积累和监管部门实施差异化措施的参考依据。
  四是评价方式。协会建设投行业务执业质量评价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系统集成监管评价、自律评价相关维度的评价信息,保障评价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通过投行工作底稿电子化系统和证联链,实现执业过程留痕、工作底稿可回溯和不可篡改,提高自律评价申报的节约化、便捷性和可验证性。
  前期,协会已组织保荐机构按照《评价办法》开展了2022年执业质量的试评价工作,相关评价结果也将于近期发布。通过评价结果形成市场化的专业声誉约束机制,促使证券公司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形成专业为本、信誉为重、责任至上、质量致胜的执业生态,勤勉尽责把好资本市场的入口关,促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银保监会规范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
 
    据悉,为推动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银保监会办公厅已于近期向各地银保监局和各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特征、业务属性和机构人员实际情况,按照依法合规、严格规范和稳妥有序的原则,压实保险法人机构主体责任,着力营造主动申报、严格回避、公正履职、强化内控的文化氛围,建立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主体责任明确、监督约束到位的工作机制,持续推动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明确需要回避范围 含关键人员、重点业务等
  《通知》明确了需要回避的范围,包括关键人员、重点业务和重要岗位。
  其中,"关键人员"指保险机构中对该机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有决策权或重要影响力的各级管理层成员和内设部门负责人,其他员工为"普通员工"。具体人员范围由总公司结合实际予以确定,并报对应监管部门或属地监管机构。
  "重点业务"的具体范围由总公司结合实际予以确定。原则上,重点业务应当包含战略决策、投资交易等重大事项,招聘、考核、任免等人事事项,招标、采购、资金审批等财务事项,内审、纪检、监察等内控事项,以及核保、理赔、中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业务事项。
  "重要岗位"的具体范围由总公司结合实际予以确定。原则上,重要岗位应当是在重点业务开展时发挥重要作用、有一定决策权的、关键人员范围以外的岗位。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要求,保险机构员工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所在省担任省级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同时,对地市级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成长地回避要求进行了调整。具体而言,地市级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本人成长地回避要求,可由总公司结合实际予以确定。
  在实践过程中,因客观条件限制等特殊情况,一些保险机构可能无法按相关要求进行任职回避。基于此,《通知》对无法进行任职回避或暂缓任职回避的各类情况进行了举例说明。
  具体来说,离最高任职年龄不满五年,担任人大、政协职务尚未届满,所在机构正处于风险处置关键期,已频繁交流不宜继续异地交流,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员,以及经对应监管部门或属地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合理情况,按规定履行有关审批和公示程序,可申请豁免。
  《通知》同时明确,个人能力、既往业绩、工作资源等不能作为申请豁免的理由,并要求保险机构合理审慎使用豁免回避政策。
  各保险机构内部轮岗 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
  《通知》表示,总公司应根据申请豁免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研判,合理确定豁免期限,豁免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5年。豁免期间内任职超期应轮岗的,可顺延至豁免期限结束。取得豁免的人员可以不纳入2022年底前任职回避问题清理对象。
  对于任职回避问题存量较大、清理确有困难无法在2022年底前完成的,总公司可在充分研究论证基础上,制定分步实施计划、明确完成时限,向对应监管部门或属地监管机构提交延期申请。延期期限原则上不得晚于2023年底。
  《通知》要求,各保险机构应持续完善履职回避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关键人员""重点业务""重要岗位"的具体范围,并报对应的监管部门或属地监管机构。持续完善内部轮岗支付办法,明确轮岗人员番位、轮岗期限、轮岗方式等要求。
  其中,轮岗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如其他政策中有更加严格的轮岗期限,按照"孰严"原则确定。各保险机构要将任职回避、业务回避和豁免人员信息收集、交叉核验、岗位调配等嵌入人事部门工作日常,建立定期报告机制。
  与此同时,《通知》还要求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督和协调沟通,推动建立履职回避长效工作机制。具体来看,各级监管机构可从三大方面强化监督:
  首先,各级监管机构应按照职责分工,完善制度、严格落实、及时纠偏,发现保险机构迟报、瞒报、漏报、错报信息,或存在其他规避履职回避监管问题的,可以采取监管约谈、下发监管意见书等措施,要求保险机构依照内部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其次,各级监管机构应加强指导和督促,建立跟踪台账,定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督促及时整改到位。重点关注虚挂高管、不当豁免等问题,从严追责问责。对于严重违反履职回避工作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并视违规情形进行行政处罚。
  第三,各级监管机构应严格依法合规开展履职回避监管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不得变相增设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条件和环节。要加强同总会相关部门以及其他地区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推动建立履职回避长效工作机制。
 
政策要闻
 
▲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规范"银行"字样使用
 
  12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银行"字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规范"银行"字样的使用,对"银行"字样使用的主体范围、名称含义、整改规范等作出明确规定。
  通知指出,未经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国际金融组织、中央银行、多边开发机构与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自然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不得以营利性为目的或者以可能误导公众的方式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通知明确,未经批准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的情形包括:法人、非法人组织名称的全称、简称;商标名称;产品、业务和服务名称;互联网网站名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名称等。
  通知明确,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对辖内"银行"字样使用情况加强监测。对于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行为,应根据违法行为具体情况,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职责范围内对含有"银行"字样名称的审核工作。
  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发现违法使用"银行"字样情况的,应当及时向银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对于违法使用"银行"字样的主体,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为其业务系统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不得与其开展营销推广方面的业务合作;在提供授信、承保等金融服务时,应当对其整改情况进行必要审查。
 
  ▲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检查
 
  据悉,国务院安委会日前决定自即日起至2023年3月,在全国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重点检查消防、建筑施工、燃气、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等方面问题。
  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充分运用座谈交流、视频汇报、"四不两直"明查暗访、受理举报等方式,组织专业力量深入基层严督细查,加强重大隐患标准阐释服务,提高督导检查质效,确保问题隐患整改到位。同时,不得随意下达一律停工停产指令,坚决避免简单化、"一刀切"。
 
▲三部门宣布新增14地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
 
  据悉,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12月6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地区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增14个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
  通知对严格遴选企业提出明确要求,即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地区要制定本地区企业准入标准,规范遴选程序,支持具有车源整合能力、海外营销渠道、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等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
  此次新增的地区包括辽宁省、福建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石家庄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吉林省珲春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温州市、山东省潍坊市、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共14个。
  至此,全国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地区达44个。2019年首批启动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2020年新增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太原市等20个地区。
 
国资改革
 
安徽省国资委公布2022年版授权放权清单
 
  近日,安徽省国资委公布《安徽省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22年版)》,进一步加大向省属企业授权放权力度,持续推进国资监管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具体来说,一是加大授权放权力度。《清单》共涉及重大财务、工资总额管理等7个方面44项事项,较2019年版清单增加13项,增幅超40%。二是突出差异化管控。增加对“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分类授权放权。三是回应企业关切。聚焦工资总额、薪酬分配、股权激励等事项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占授权放权事项总数的36.4%。四是坚持有放有收。对省属企业集团层面所有境外投资项目进行事前备案管理,对省属企业实施的楼堂馆所建设项目从严管控。五是加强授放权事项监管。在授权放权同时,探索建立授权放权监管清单制度,完善评估和调整机制,确保授得下、接得住、行得稳。
 
广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191项改革主体任务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披露,今年是广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广西国资国企系统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全面发力、扎实推进改革行动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191项改革主体任务。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广西国资委监管的16户区直企业集团层面及重要子企业,全面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领导作用有力彰显。各级企业全面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全部配齐,实现外董占多数。
  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通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国企在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民生责任“三个责任”上展现出新担当新作为,已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排头兵。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施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和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建立健全“国资委推荐、行业部门审核、项目属地管理”项目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今年1—10月,区直国企研发经费支出71.5亿元,同比增长4.4%,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一半以上。实施科改示范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推动9户企业入选国家科改示范企业,数量居全国省级国资委第3位,22户科改示范企业已成为国企改革样板和科技创新尖兵。
  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深化拓展。区直层面1428户各级企业全部与经理层成员签订任期契约,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企业员工市场化招聘率达100%。制定《关于深化全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推动柳工集团、建工集团完成混改,今年4月柳工股份主业整体上市。
  国资监管效能持续提升。先后制定加强企业专项业务动态监管、企业重大风险报告工作规则、投资管理办法、融资担保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一系列国资监管的制度体系。建成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和企业资金运行数字监管系统,实现了数据化、智慧化国资监管。开展政法机关服务国资国企活动,建立司法审判与国资监管联动机制,为国有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坚强保障。
  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党建入章、前置清单等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在制度上有规定、程序上有保证、实践中有落实。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积极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企业基层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开展清廉国企建设,持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自主创新
 
两部门发布"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据悉,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联合印发《"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镇区域规划、绿色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城市功能提升、生态居住环境改善、城市信息化管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挖掘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领域大部分技术仍处在跟跑或并跑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材料、装备及工程专业软件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仍然不足。同时,城市信息化水平尚不能满足现代化治理的需求,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减排目标还需要更多绿色低碳技术支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基础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力支撑城镇低碳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具体而言,一是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国际领先、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城市(群)建设规划理论和方法。在建筑结构体系与工程建造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取得新突破,形成以健康、低碳和高品质为目标的数字设计、建造和运维的新方法和新工具。二是 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在城市更新、建筑低碳节能、韧性城市和全龄友好城市建设、智能建造软硬件平台、文旅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建筑与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公共文旅服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并跑与局部领跑。三是领域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培养一批城镇化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一批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骨干企业,进一步优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四是科技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凸显。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雄安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完成一批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创新示范工程,建设一批高品质绿色健康建筑和低碳宜居示范城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7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强城市发展规律与城镇空间布局研究;加强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系统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加强绿色健康韧性建筑与基础设施研究;加强城镇发展低碳转型系统研究;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加强文化旅游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
  加强城市发展规律与城镇空间布局研究。深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发展规律与城市体系布局研究,提升规划调控能力,支撑服务国家城市与城市群战略性布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空间优化开发、城市(群)及都市圈建设规划设计、城市体检评估等新型城镇化创新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体系与应用示范平台。
  加强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系统技术研究。面向城市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发展的阶段,针对我国城市功能宜居、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的发展需求,以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市政设施运维安全高效、智慧智能、集约节约为目标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高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水平,支撑完整社区、城镇老旧街区(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既有建筑和工业园区再利用、地下空间高效利用等新时期城市更新工作,开展规模化工程示范。
  加强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核心技术装备研发。面向存量巨大的建筑与基础设施高效运维及街道社区精细化运维等城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开展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促进建筑业与信息产业等业态融合,显著提高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系统协同管控能力、保障设施供给安全,提升城市运维效率。
  加强绿色健康韧性建筑与基础设施研究。为推进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提高居民满意度和获得感,通过整合信息化、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在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工程技术标准、新型绿色建材、围护结构系统和部品、高效机电设备、高性能绿色建筑、健康社区与健康建筑、韧性城市等方面实现全链条技术产品创新并进行集成示范。
  加强城镇发展低碳转型系统研究。以建筑领域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面向城镇能源系统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能源消费侧的节能减量转变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能源消费侧革命,积极开展城镇低碳发展表征评价方法与监测系统、城市低碳能源系统、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减排与提质增效、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零碳建筑、绿色消纳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推进零碳零排放城市示范。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面向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文物史迹、古建筑、古遗址等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重大需求,加强文物保护与认知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文物知识挖掘和展示传播技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立完善文化遗产全周期保护修复和风险预控理论与技术体系,保护和共享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支撑基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学习、教育和国际交流等。
  加强文化旅游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针对我国文化服务领域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化技术融合不足,以及在提供安全、便利的旅游服务和精准智能旅游监管等方面的不足,研究文化和旅游科技的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服务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中国文化和旅游高端装备形成国际竞争力,以智能服务平台促进文旅行业监管模式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从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如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重点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建设行业专家智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独立性和原创性研究等。
 
报告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据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普遍提升,重大战略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该报告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方面选取系列指标,对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75.42分,比2012年提高了15.14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相比2012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创新能力强劲,为我国创新领先地区。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报告显示,北京创新成果溢出效应明显,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长三角在上海的引领下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长三角开放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国际收入已接近全国的50%;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集群。
  此外,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沿线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
  报告指出,未来,要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区域间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区域创新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安徽发文加快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12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每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每年平均攻克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重大创新产品20项(个),征集并成功解决行业技术需求30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少于500家(次)(含委托研发、技术转让),衍生孵化企业20家,转化省内外科技成果100项;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不少于5名(个),集聚科研人员100名以上。建成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世界一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成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意见》提出以下三项建设标准:
  (一)实行新型管理体制机制。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鲜明特征,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原则上按公司化管理模式,实行院(所)长负责制和章程管理,健全需求导向、自主决策、独立核算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投资主体原则上应不少于2家单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各级财政投入总额占机构年度总收入的比例应逐年减少。对照市场化薪酬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与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相匹配、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二)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占机构年总收入比例不低于30%且不低于1000万元,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专职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不低于70%,科研设备仪器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每年"四技"收入占当年经营性收入总额比例不低于60%,转化科技成果不少于30项,引进转化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个,孵化企业不少于2家,提供技术服务不少于300家(次)。
  在支持保障方面,《意见》明确:省市联动、以市为主,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给予支持。对重点引进和建设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一院(所)一策""一事一议",省市共同给予支持。
  设立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基金,参与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化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对绩效评估为优秀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省科技计划(专项)予以支持。
  鼓励事业单位委派科研人员、技术转移转化人员在新型研发机构兼职取酬,获得的收入计入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不受总量限制,不计入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基数。
  在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可参评政府特殊津贴,并可直接申报绿色通道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按规定予以褒扬激励。
  支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对符合标准且有需求的人才,通过"编制周转池"帮助解决事业单位编制。
  对新引进的科技人才,落实当地生活安居补助,帮助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问题。支持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设医院、学校、公交等设施,建立15分钟生活圈。
  《意见》强调,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科技伦理要求的,由科技部门记入科研失信记录,3年内不得参与绩效评价,并按规定视情追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所获利益。
 
节能减排
 
生态环境部发布4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
 
  据悉,为了加强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保障,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生态环境部近日下发《关于印发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四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的通知》(下称《通知》)。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表示,《通知》贯彻落实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要求,为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四个行业重大投资项目环评文件审批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助于提升环评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提高审批效率,便民惠企。
  在他看来,"阳光审批"以及统一标准,将助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煤炭保供、涉及补链强链的高技术产业等重大投资项目落地见效。
  比如,在钢铁/焦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要求项目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法定规划以及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及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
  在石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新建、扩建项目应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应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炼油、乙烯、对二甲苯项目能效应达到行业标杆水平。
  "有利于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张建红认为,文件都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明确了污染物区域削减要求;有些还完善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强化了清洁生产要求。对于新时期深入推进污染治理,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在火电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通知》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核算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减碳技术创新示范应用。鼓励开展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工程试点示范。
  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在推动重大项目投资方面出台了多个举措。生态环境部今年5月发布《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助力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煤炭保供、涉及补链强链的高技术产业等重大投资项目落地见效。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近年来环评领域服务重大投资项目方面提出一批创新举措,同时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提升环评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提高审批效率。
  张建红表示,可以预见,《通知》将有力促进相关产业的绿色投资,包括新建项目的环保"三同时"和既有项目的绿色低碳改造,最终促进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安徽公布碳达峰实施方案
 
  据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认真落实《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全省碳达峰行动,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调整,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碳达峰基础支撑逐步夯实。
  "十五五"期间,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居民生活绿色低碳、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绿色金融支持降碳、梯次有序碳达峰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协同推进。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行动中,将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行动中,将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并推动建材、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
  其中,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中,安徽省将继续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政府公务用车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新增及更新城市公交车中,合肥、芜湖市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时,除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用途等因素经主管部门批准外,应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
 
广州发布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方案
 
  12月6日,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广州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方案(2022-2025年)》(下称"方案"),聚焦重点领域应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等三方面,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达到规模化推广应用,全产业链实现补链强链,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加氢站布局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枢纽。
  具体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上,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培育不少于5家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领域排名全国前五的头部企业,引领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升级和成本下降,打造覆盖全产业链、技术先进的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和整车研发制造基地。
  具体到基础设施保障上,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市内年产约3万吨、市外年供应1万吨车用氢气的稳定保障体系,完善加氢站建设审批、运营管理,力争建成加氢站50座以上,形成与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相匹配的车用供氢网络。
  方案还围绕推动整车示范应用、提升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和水平、构建氢能保供体系、加大示范应用奖补、提升安全运行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实施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十六项举措。
  在推动整车示范应用方面,方案明确,支持燃料电池汽车运营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打包租赁商业链条,围绕用户的车辆运行路线,配套建设加氢站,为用户提供车辆租赁、维保、加氢等一体化运营服务解决方案。加大在市政等领域的政府集中采购力度,逐步提高燃料电池汽车占比。
  在提升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和水平方面,方案将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整车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广汽集团、广环厂、雄川氢能等企业加快研制燃料电池商用车、环卫车、专用车及乘用车。支持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和云韬氢能等重点企业联合各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创新联合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构建氢能保供体系方面,方案将提升多元供氢能力。推动广石化、昆仑天然气等发展工业副产气提纯氢和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广钢气体、林德气体、恒运集团等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粤华发电、广州供电局、华润电力等发展电解水制氢。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形成工业副产气提纯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多元氢气供给能力。
  方案还提出,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鼓励利用现有加油站、加气站,建设具备加氢功能的能源补给站。新建站以日加氢能力在1000kg以上规模的固定加氢站为主,并预留加氢能力扩展空间。
  在奖补方面,方案将实施整车购置补贴,对关键零部件研制进行奖励,并落实加氢站建设补贴。此外,方案提出,逐步降低城市车用氢气终端销售价格,对2023年底前加氢站终端销售价格不高于35元/公斤、2024年底前不高于30元/公斤的,按实际加氢量对加氢站给予财政补贴。
 
宁夏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布
 
  据悉,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十四五"是宁夏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全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绿能开发、绿氢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成为全区电力增量主体和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中坚力量,在能源、电力消费中的比重持续提升,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深化创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能源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成为自治区重点支柱产业。到2025年,高水平建成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助力全区早日实现碳达峰目标。
  《规划》并提出了具体目标:
  --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加快建设宁夏黄河几字弯绿能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宁电入湘"绿能基地,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倍增",可再生能源占新增电力装机、发电量比重达到80%。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5000万千瓦,力争达到55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提高到55%和30%以上。
  --可再生能源消费目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30%以上、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28%以上。新能源综合利用率力争保持在9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左右。
  --可再生能源经济性提升目标。风电和光伏发电技术持续进步、竞争力不断提升。
  《规划》围绕上述目标,提出八方面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加快推进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进一步扩大太阳能热利用。
  二是协调有序推进风电建设。整合优质资源,稳步推进集中式风电开发;坚持就近消纳,创新推动分散式风电建设;聚焦提质增效,加快老旧风电更新升级;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发展风电清洁供暖。
  三是科学推进水电、抽水蓄能开发。积极推进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开发。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加快推进垃圾发电在地级市全覆盖,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应用。
  五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加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分析,推动可再生能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加快提升电源侧调节能力,优化完善电网基础设施,推动电力需求侧响应规模化发展。
  六是积极开展"新能源+储能"示范应用。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
  七是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融合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终端智慧用能融合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数据中心融合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与交通行业融合发展。
  八是培育壮大可再生能源本地配套能力。完善光伏制造产业链。提升风电制造配套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生产性服务业。
 
刘世锦:"三个支柱"实现创新型减碳
 
  据悉,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12月8日在"2022年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上指出,中国能源和经济转型,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积极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未来清洁能源由配角成为主角,才能够实现能源结构转型。
  刘世锦将减碳类型分为衰退型减碳、增效型减碳和创新型减碳三类。其中,创新型减碳触及到了整个绿色转型的核心,也就是绿色的技术创新。因为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靠绿色技术的驱动,大规模、系统性地实现绿色技术替代。
  "创新型减碳是进取型的战略,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将减碳战略转向进取型战略,在稳住存量、保证能源供应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把重心转向更快的扩大增量,对能够增加产出、促进增长的低碳、零碳和富碳技术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激励。这种激励并不限于少数措施,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制度规则和政策体系。"刘世锦说。
  他表示,进取型减碳战略有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碳替减"(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市场。这个市场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产品,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能够产生碳替减的产品,如绿氢炼钢等,还可包括森林碳汇和其它负碳技术产品等。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增量优先的关键是扩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而这一点又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体系的有效性。第三个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前两大支柱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合格的碳核算基础,这恰恰是目前的短板,下一步中国要抓紧做这一打基础的工作。
  刘世锦还建言,中央一直强调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即要兼顾减碳和增长,各地应以碳排放"双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为目标,抓紧制定新技术、新产业在增量和存量中有序替代,发挥已有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增长潜能充分释放的近期三年、五年规划和远景规划,引导经济社会积极平稳的绿色转型。
 
中国与东盟低碳投资合作空间广阔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12月8日在中国-东盟低碳投资合作国际研讨会上说,国际社会已就绿色低碳转型形成共识并正在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国与东盟低碳投资合作空间广阔、恰逢其时。
  贝恩公司、淡马锡控股等联合编制的《2022年东南亚绿色经济报告》估算,东盟要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需要1万至3万亿美元的投资用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农业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绿色转型。
  苏伟表示,中国与东盟要坚持机制性交流研讨,强化绿色发展领域的信息互通、经验分享、需求对接;扎实推进绿色项目务实合作,深化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绿色低碳经济全产业链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强化绿色金融支撑保障,积极开展中国-东盟绿色金融标准互联互通和绿色资金融通。
  东盟能源中心执行主任努基·阿吉亚·乌塔马说,东盟成员国不仅要加强相互学习,也要将目光向外看,寻求融资和技术支持,制定政策吸引和促进低碳投资,进一步提升未来该地区的能源安全。
  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处经济事务官谢尔盖·图里诺夫认为,当前东盟内部的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随着未来东盟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将大幅增加,能源进口依赖度也将增加,只有加快能源转型,才能更好保障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署称可再生能源全球装机增量未来五年有望翻番
 
  据悉,国际能源署12月6日发布的《2022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受能源危机推动,各国可再生能源安装明显提速,未来五年全球装机增量有望接近此前五年增量的两倍。
  报告预计,2022年至2027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增加2400吉瓦,占全球电力增量的90%以上。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力来源。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表示,未来五年世界新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相当于此前20年增加的总和,这清楚地表明,当前的能源危机可以成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让全球能源系统更清洁、更安全。
  报告预计,未来五年,欧洲地区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上一个五年期增量的两倍,中国增量将占全球增量近一半,美国、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增长也很显著。
  按能源种类看,全球光伏发电能力将增加两倍,风能发电能力接近翻一番,二者之和将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能力的90%以上。全球生物燃料需求将增长22%。
 
瑞士或限制电动汽车使用
 
  据德国《明镜》周刊12月1日披露,为确保能源安全,瑞士可能成为全球首个限制使用电动汽车的国家。根据尚未通过的讨论计划,瑞士可能将禁止除"绝对必要行程"外的电动汽车使用。
  据了解,瑞士大部分的电力供应来自法国和德国,但受能源危机影响今年电力供应受到了限制。瑞士联邦电力委员会早些时候就冬季的电力供应风险发出警告,称不排除电力供应不足情况的发生。
 
日本氢能战略遭遇采购成本高企难题
 
  据日本经济新闻12月5日披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原本将氢作为下一代主力能源、在氢能源利用领域一度领先的日本正在不经意间落于人后。
  在日本国内,氢的采购成本很高。由150多家跨国企业组成的"国际氢能委员会"和麦肯锡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的氢采购成本到2050年预计达到每千克2.85美元,这是美国的2.3倍,成本偏高。如果对氢采购的高成本问题置之不理,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电费支出将会激增。
 
劳动用工
 
人社部等三部门推动进一步加强东西部人社协作
 
  据悉,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人社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人社协作的通知》,指导各地进一步健全协作体制机制,扎实巩固拓展人社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通知提出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补优势,创新协作方式,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推动输出地、输入地信息共享、培训协同、高效对接。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和产业容量,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向综合工厂转型、聚集发展,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建立健全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工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双向挂职、"组团式"人才支援、柔性引才等方式强化人才协作和智力支持。
  通知要求,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强化协作帮扶责任落实,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配合,积极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不断提升协作工作质量水平。
 
四部门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从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等十四个方面提出意见,明确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专业;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等。
  《意见》明确,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涉农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专业的调整、优化、升级与新建,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专业。服务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
  《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动对接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实施农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动植物生产类、林学类等本科农林优势学科专业,依托高水平农林院校,科教协同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农村、林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新要求,产教融合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新要求,校地联动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农林人才。
  《意见》要求,着力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将生物育种纳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在分配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以农林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
  《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涉农高校农林业相关领域前沿科学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在生物育种、关键农林机械装备、耕地质量与农业节水、病虫害防治、智慧农林技术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成果,推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专家论坛
 
刘世锦认为稳增长重在稳预期
 
  北京日报12月5日刊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的文章指出,进入2022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中国经济面临着较以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些事件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复杂,有些可能带来长期的结构性改变。挑战不仅来自事实本身,还来自对同一事实的认识分歧。但经济仍然是重要的,当务之急是中国经济能够重返稳定增长的轨道。2021年前两个季度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基本符合预期。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回落,增速低于5%,第四季度进一步降低至4%。宏观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投资快速下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增速下行的短期因素是疫情反复、限电停产、供应链冲击,包括上游原材料限产、涨价,缺芯、缺柜、缺工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建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地方债务风险加大,投资回报降低,融资能力下降,反映的是有效投资需求下降。房地产投资总体上已过峰值期,近年来拉动增长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结构性潜能也在回落,不大可能重返若干年来的较高增速轨道。
  预期转弱是这次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
  前一段时间经济增速已低于潜在增速,如何使之尽快回升至潜在增长轨道?人们往往首先诉诸宏观政策。无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可以力度再大一些、有效性再高一些,在经济下滑之际起到托底提升的作用。但经验表明,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甚至这些不是主要方面。
  预期转弱是这次经济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预期问题以前也存在,但这一次似乎更为突出,起因也更为复杂。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投资者、生产者不看好前景,那么即便宏观政策宽松了,潜在增速也难以转换为实际增长动能。首先,要重申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发展的系列大政方针,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建设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之所以要重申,是因为诸多因素带来观点和政策上的混乱,通过重申澄清是非,可以增强大政方针的可信性。其次,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比如,对能耗总量和某个行业增速的直接控制,其前提是对能耗和相关行业需求的精准计算,这件事情如果能够做到,当初就不用改革计划经济了。因此,还是要讲清楚什么事情需要市场做,什么事情适合政府做。最后,应更多运用法治办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法治的优点就是连续、稳定,不因人因事而随意改变。还是要讲一句老话,要多用法律的、经济的办法,在需要用行政办法的场合,也要提高其科学性,通过法治建设的进步推动政策和预期的稳定。
  保持与潜在增速相适应的实际增速是必要的,通过努力也是可以争取到的,但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并与其相协调。从长期看,这样做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这一点在2021年经济增速分别按不变价人民币、现价人民币和现价美元计算的差异中已经明确显示。
  2021年GDP总量按不变价人民币计算增长8.1%,按现价人民币计算增长12.8%,按现价美元计算则增长20%。如按现价美元计算,GDP总量在2020年为14.7万亿美元,2021年为17.7万亿美元,增加3万亿美元。这3万亿美元中,大约2万亿美元来自现价人民币衡量的增长,1万亿美元来自汇率升值。从2020年到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6.9升到6.45,升幅为7%。
  按照已有发展规划,到2035年,我国人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3万美元以上。如果按人民币不变价计算,即使人均收入翻一番,此间年均增速也要达到4.7%以上,难度相当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定目标无法实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变动。根据日本、德国的历史经验,其人均收入在达到1万美元后的16年间,都经历了经济中速增长和汇率快速升值的过程,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其中汇率升值的贡献显著大于实际增长的贡献。
  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激发结构性潜能上
  汇率变动是一个复杂问题,从长期看,最重要的变量是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由此引出的启示是,我们需要保持可争取的、不盲目追高、符合现阶段潜在增长率的增速,更重要、难度更大的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其内涵包括宏观基本稳定,微观有活力,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假设年均实际增速为5%左右,人民币现价与不变价差额和汇率升值之和上升5%,到2035年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无论是保持必要增速,还是坚持高质量发展,都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结构性潜能上。在逻辑层面,我们可以区分三种增长率,一是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二是既有体制架构内可实现的增长率,三是宏观政策约束下可实现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是以上三种增长率的叠加。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但仍可达到5%-5.5%。近些年宏观政策的度总体上把握得较好,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基本上满足了经济救助、恢复和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搞大水漫灌,不存在政策过紧而压制增长率的情况。这样,关注的重点就要转到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和体制架构内可实现的增长率之间的缺口上。近期需要推出一批具有扩张性的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的政策举措,放松不当政策对增长潜能的约束,使之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贾康建议拓展政策空间助企减负
 
  据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12月7日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前,为使国民经济运行回到合理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政策提质增效。其中,继续通过税收等方式助力企业减负,尤为重要。
  税收是国家各级政府为履行职能而筹集收入的主要方式,也是政府发挥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宏观经济治理的规范手段之一。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处于由税收等"经济参数"与机制构建的法治化、政策性调控环境之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企业"轻装上阵",发掘助企减负的政策空间,在如今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备受重视并已有诸多有效实践。据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3.7万亿元。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影响因素,宏观政策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正积极推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更好地形成复工复产、创新发展的支持因素。
  增值税是我国的第一大税种。2022年减税措施的"重头戏",正是显著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截至今年11月10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合计达230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5倍,占前述减税降费总规模3.7万亿元的62%以上,充分表现了这一措施的显著分量。增值税留抵退税,可使受益企业获得"真金白银"的现金流支持。今年,这一举措不但规模大幅提升,退税额超过前3年总和,而且进度明显加快,原定的全年存量留抵退税任务提前到二季度集中完成。这体现了国家有针对性地发掘财政政策空间潜力,抓紧落实重点措施,对于稳定经济大盘、促进企业克服困难、提升国民经济景气水平,推进三季度以来趋势向好,意义重大。
  当前,增值税留抵退税在追求总量型"需求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结构型"供给管理"。从受益于留抵退税的各行业看,作为国民经济脊梁的制造业,得到的退税为6176亿元,占比达26.7%,受益最为明显,这对于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意义不言而喻。从受益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成为受益主体。在今年以来已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1%,享受退税9178亿元,占比为39.7%,这对于当前生产经营较为困难的不少小微企业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目前我国城镇就业岗位在极大比重上由民营小微企业提供,因而此举也有望显著助力稳就业、惠民生。
  结合上述增值税留抵退税的两大结构性特征,联系全局,可以更加宏观地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提质增效作出展望。一方面,对于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制造业,政策应继续重点支持;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决定,对制造业新增的增值税留抵退税额实行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五六七八九"特征的民营企业(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和广大小微企业,也应保持政策引导、扶助与普惠式支持的延续性。加之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更为多样、全面的支持政策措施,将更加有效地形成合力,助力民营企业提振信心和向好预期,更加积极地创业、创新、谋求发展。
 
中小企业
 
11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1
 
  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12月8日披露,11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8.1,比上月下降0.1点。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分析,11月份,受地缘政治影响,国际市场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仍居高位;同时,由于美联储加息,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因此中小企业成本压力依然较大,但贴近民生的批发零售业指数上升0.2点,显示出国内消费市场的韧性和潜力。11月,随着央行、银保监会多措并举“精准滴灌”中小企业,效果开始显现,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从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来看,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有待巩固。11月份,反映企业信心状况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6.5,与上月持平。从细项看,宏观感受指数为101.2,比上月下降0.1点,高于景气临界值100;行业运行指数为91.7,与上月持平。
  该协会指出,当前是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的关键时间点,必须紧抓不放保持经济持续恢复态势,为明年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创造良好条件。要进一步明确疫情防控政策导向和内涵,统一各地防控标准和执行力度,着力稳定和增强市场预期。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较好结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保障交通物流畅通,坚定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带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
  此外,还要继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特别是普惠小微信贷和民企发债,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强化监督和检查,确保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发挥实效,坚决防止基层疫情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同时认真听取地方和市场反映的情况,尽快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症施策。
 
柬埔寨联合融资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据报道,为实现经济平稳复苏,柬埔寨政府计划明年继续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帮助。柬埔寨中小企业银行12月8日称,当前多数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持续增长,新的融资将用以协助企业扩展业务规模和充实营运资金。
  中小企业是柬埔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2020年2月,柬埔寨政府宣布设立总值1亿美元的联合融资机制,通过中小企业银行与商业银行、小额贷款机构合作,联合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其中,中小企业银行出资5000万美元,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机构出资5000万美元。
  在获得积极反应后,政府于2021年8月决定推出第二期联合融资机制,中小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各出资7000万美元,总值1.4亿美元。
  截至今年10月底,有超过3000家中小企业获批优惠贷款。柬埔寨中小企业银行称,属于指定领域的中小企业将获得优先考虑,包括从事进出口贸易,以及有能力成为大企业供应商的中小企业、女性创办的企业、创新技术企业等。
  柬埔寨政府也通过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以鼓励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增加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并解决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近期因日元贬值而破产的日企数量激增
 
  日本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今年8月以来,日元贬值造成日本企业破产的案例数量激增,主要集中在食品和纤维行业。
  日本帝国数据库公司在其网站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1月至10月,因日元贬值而破产的日企达21家,其中8月至10月就有19家。帝国数据库预计,2022年因日元贬值而破产的日企数量很可能会超过2019年的22家,成为近五年最多。
  报告称,包括燃气费、电费在内的所有商品价格都在飙升,挤压了中小企业盈利空间,预计日元贬值导致的企业破产数量近期很可能继续增加。
  帝国数据库7月对约1.1万家日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逾六成受访企业表示受到近期日元对美元汇率快速下跌的冲击。8月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八成受访企业表示"切身感受到日元快速贬值导致成本增加"。
  今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激进加息,推动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持续走高,日元也不断贬值。10月下旬,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50比1,刷新1990年8月以来最低点。
 
经贸态势
 
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保税标准仓单交易业务规定发布
 
  12月2日,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发布《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保税标准仓单交易业务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规定》对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保税标准仓单交易的参与主体、交易、结算、交收、风险控制、违约违规处理等进行了明确。
  上期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中"开展期货保税仓单业务"的重要举措。
  根据《规定》,保税标准仓单交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完成保税标准仓单过户后,由卖方仓单交易商向买方仓单交易商开具发票。交易标的为上期所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上市品种的保税标准仓单。据悉,首个上线的交易标的是全国大宗商品仓单登记系统联盟链上链六家仓库的20号胶保税标准仓单,将成为首个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登记品种的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规定》对境外机构参与保税标准仓单交易业务也做了明确规定,这意味着境外机构可以参与上期所综合业务平台的保税标准仓单交易,这也是上期综合业务平台首次接受境外交易商参与交易业务。境外法人在完成开户和提交资质证明文件后,可以以境外仓单交易商的身份参与保税标准仓单的交易。境外仓单交易商同时须在指定存管银行开立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账户)作为仓单交易商银行结算账户,办理保税标准仓单交易相关资金的收付、兑换及划转。
 
大商所发布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业务管理办法
 
  12月7日,大商所发布《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对大商所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下称"仓单登记中心")登记、查询等业务进行明确。
  据了解,大商所仓单登记中心在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诸多亮点:一是能够提供免费的仓单登记和精细化查询服务;二是一体化支撑仓单交易和融资业务,满足参与主体安全、便捷开展仓单业务的需求;三是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连通,构建了"仓单+质权"一站式完整的登记体系;四是应用仓库数字化监控手段,实现对仓单货物的实时监控与预警;五是推动与政府信用数据连接,通过连通大连市信用中心等多方数据夯实仓单安全、信用基础。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建设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不仅是助推期现货市场平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大商所顺应社会资产数字化趋势、响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大商所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起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仓单登记中心建设各项工作,逐步扩大仓单登记范围,持续完善系统功能和优化市场服务,不断满足市场主体对于仓单增信等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支持电子仓单的推广运用,为提升期现货市场运行效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翼。
  另据大商所透露,大商所仓单登记中心将于近期上线。
 
广期所获批开展工业硅期货和期权交易
 
  据证监会12月2日披露,近日已批复同意广州期货交易所(下称"广期所")开展工业硅期货和期权交易。工业硅期货和期权是广期所设立以来挂牌交易的首个品种。
  证监会表示,推出工业硅期货和期权,符合广期所服务绿色发展定位,对于完善工业硅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工业硅是"硅能源"产业的重要原料,属于绿色低碳品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据悉,截至2021年,我国工业硅产能占全球比重约78%,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约48%。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地位,但在国际上没有定价权,当前工业硅贸易定价主要采用英国金属导报、英国商品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公布的价格指数作为定价基础。目前,全球尚未上市工业硅期货。
  2021年4月19日,广期所举办揭牌仪式,成为中国内地第5家期货交易所。2021年5月,广期所两年期品种计划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明确将16个期货品种交由广期所研发上市,包括碳排放权、电力等事关国民经济基础领域和能源价格改革的重大战略品种,中证商品指数、能源化工、饲料养殖、钢厂利润等商品指数类创新型品种,工业硅、多晶硅、锂、稀土、铂、钯等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特色品种,咖啡、高粱、籼米等具有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特点的区域特色品种,以及国际市场产品互挂类品种。
 
广东试点新能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
 
  12月1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印发《广东新能源试点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方案》和《广东电力中长期分时段交易实施方案》。
  《广东新能源试点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方案》提出,要试点开展新能源发电主体参与现货市场交易,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作用,建立健全价格形成和偏差结算等机制,引导风电、光伏电站优化规划布局建设和运行。
  《广东电力中长期分时段交易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市场形成有效的分时电价信号,实现价格信号更好与现货市场衔接,进一步拉大市场峰谷价差。
  据悉,广东省2022年9月已就新能源试点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等方案面向市场征求意见。
  根据广东省能源局、南方能源监管局《关于<广东新能源试点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方案(修改稿)><广东电力中长期分时段交易方案(修改稿)>意见的复函》以及相关工作要求,广东电力中心会同广东中调对新能源试点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以促进新能源消纳,实现与绿电交易工作的有序衔接。
  具体修改如下:一是新能源发电企业现阶段暂不同时参与现货市场和绿电交易,后续根据新能源参与现货试点的运行情况,研究其同时参与现货市场和绿电交易的机制。二是在实时市场出清中增加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举措。三是新能源发电企业电能量申报价格下限暂与火电机组报价下限保持一致,视市场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韩国国会成立韩中议员联盟
 
  据悉,韩国国会韩中议员联盟成立大会12月2日在位于首尔的韩国国会议员会馆举行。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韩国国会议长金振杓、韩国共同民主党议员洪永杓、韩国国民力量党议员金学容、韩国国会事务总长李光宰等出席大会。
  邢海明代表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祝贺韩中议员联盟成立。他表示,韩中议员联盟成立适逢中韩建交30周年。双方应在两国元首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引领下,加强战略沟通,推进发展战略对接,共同维护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金振杓表示,韩中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辉煌成果。希望韩中议员联盟成为韩中关系发展的桥头堡,为深化两国立法机构交流、增进两国国民感情、促进东北亚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韩中议员联盟由韩国约100名国会议员组成,旨在增进两国立法机构交流交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
 
  12月1日,中国政府与阿尔及利亚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
  《合作规划》描绘了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路线图,明确了合作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不断深化两国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贸易投资和产业发展、和平利用核能和航天、财政金融、科学技术、职业培训、信息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农林水利、节能环保、海关、医疗卫生、人文交流以及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和竞争政策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美国贸易逆差额连续两个月扩大
 
  据悉,美国商务部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出口疲软影响,10月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额环比上涨5.4%至782亿美元,为连续两个月扩大。
  数据显示,主要受天然气、石油等出口额减少影响,10月美国出口额环比下降0.7%至2566亿美元,进口额环比增长0.6%至3348亿美元,导致当月贸易逆差额大幅增加。
  具体来看,10月美国商品贸易逆差额环比增加61亿美元至996亿美元。其中,商品出口额减少37亿美元至1760亿美元,工业用品和材料、消费品等出口额均环比下滑。商品进口额则增加24亿美元至2756亿美元。10月,美国服务贸易顺差额增加21亿美元至214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受全球通胀普遍上升影响,10月海外市场对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需求放缓,导致美国出口疲软和贸易逆差额大幅增加。同时,美联储持续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导致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大幅上涨,不利于美国出口。未来,随着美联储继续加息,美国出口或将持续疲软,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白俄将继续用俄卢布购买俄能源
 
  12月4日,白俄罗斯财政部长谢利维奥尔斯托夫在接受媒体时透露,白俄罗斯将在2023年继续以俄罗斯卢布结算其所进口的俄罗斯能源。
  此前,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今年早些时候表示,白俄罗斯4月以来开始用俄罗斯卢布向俄罗斯支付能源费用。
  独联体已经为摆脱美元和欧元结算系统基本形成了必要的支付架构。尽管美元和欧元结算仍占较大份额,但本币结算变得越来越普遍。
 
土耳其称土俄将共建新供气枢纽
 
  12月4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土耳其正在就俄罗斯方面提出的天然气运输枢纽建设项目开展前期筹备工作。
  10月中旬,俄罗斯总统普京提议,俄方可通过土耳其向欧洲供气,并在土耳其建设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枢纽。由此,俄罗斯将把经由"北溪"管道运输的天然气转移到黑海方向,通过这一新枢纽向欧洲供气。
  9月26日,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俄方表示,修复受损管道需要相当长时间。
 
日本10月经常项目出现逆差
 
  据悉,日本财务省12月8日公布的国际收支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日元大幅贬值叠加进口能源价格高企,日本贸易收支严重恶化,10月经常项目逆差为641亿日元(1美元约合136.8日元)。这是今年1月以来日本首次出现经常项目逆差。
  根据财务省统计,10月日本经常项目余额比上年同期减少约1.8万亿日元,为今年最大降幅。
  数据显示,货物贸易方面,当月日本进口额约为10.86万亿日元,出口额约为8.99万亿日元,逆差达1.88万亿日元。此外,当月日本服务贸易逆差达7224亿日元。
  当月,包括利息、红利等在内的日本海外投资收益约2.83万亿日元。
  今年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激进加息,推动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持续走高,日元不断贬值。10月下旬,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50比1,刷新1990年8月以来最低点。
 
投资视点
 
赛迪中部、西部百强县榜单发布
 
  12月7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中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2022西部县域经济百强研究》。该研究基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依据新时代中部、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四个维度进行设置,科学构建中部、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最终形成"2022赛迪中部百强县""2022赛迪西部百强县"。
  研究发现,中部百强县经济增长迅猛,GDP在400亿元以上县市由2021年的59个上升为81个,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与全国百强县水平相当,消费贡献占比较大,但投资整体表现不佳;西部百强县经济规模突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乡发展相对均衡,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支撑。
  从中部榜单来看,2022年中部百强县河南省入榜数量最多,共30个县市入榜,前50位中占据了17席。湖北、安徽、湖南三省入榜数量相当,分别为22个、21个、20个。江西省与山西省数量最少,分别为6个、1个。湖南省头部县域发展质量较高,中部百强榜前10位中,湖南占据4席,较2021年中部百强增加1席,但第11-50名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
  相较上一年,2022中部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整体变化不大,其中河南省入榜数量下降2个,安徽新增2个县(市)入榜,其余省份保持不变。
  从西部榜单来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2022年西部地区12省(市、区)中有10个省(市、区)的县(市、自治县)进入西部百强县。从省份来看,2022年,四川省共有36个县(市)上榜西部百强,占据总量的三成以上。云南、贵州上榜县(市)均超过10席,广西、新疆、陕西、内蒙古、重庆五省(市、区)上榜数量在5-10个,青海、宁夏分别有1个县级市入榜。甘肃、西藏的县(市)均无缘进入西部县域百强榜。
  结合中部县域经济十年变迁及中部百强县发展特征与模式,赛迪顾问提出,中部县域发展应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中部崛起贡献县域力量;坚决落实工业强市战略与区域协同战略;同时,落实"4"项举措,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城镇化水平、优化投资动能及强化创新驱动。
  西部县域发展应聚焦一个目标,即扩大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总量;实施两大路径,即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着眼三大主要发力点,即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
 
北京发布助企纾困"新12条"
 
  12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北京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京政办发〔2022〕30号,以下简称"新12条"),衔接已有助企纾困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新12条"在制定中主要有四方面考虑: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层面出台的新措施。对照国家相关部门近期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举措,提出本市具体落地措施。比如税收方面,"新12条"中全面落实了国家要求的继续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税费、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等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二是衔接拓展原有助企纾困措施。本市中小微企业纾困"18条"、稳经济"45条"及接续政策出台后,各区各部门积极推动政策落实取得实效,有力帮扶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本市已累计缓缴社保约135亿元,惠及3.5万家企业。"新12条"中对社保缓缴、扩岗补助等政策做了接续实施安排,延续和放大原有政策效应。三是推出创新性措施。针对市场主体相对集中的诉求,聚焦产业发展,优化政策措施供给。比如,"新12条"中提出在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服务的精准性,加强企业投资项目资金保障,缓解重大项目投资的资金约束问题,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四是注重政策落地落实。"新12条"每条措施都明确了责任部门,需明确时限的措施都明确了时限,能直接发布实施的措施就直接发布实施、不再出台配套细则,便于政策抓紧落实、加快见效。
  "新12条"共四方面12项措施--
  一是"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共5项措施,其中创新措施2项,第一项为延长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目前本市累计缓缴住房公积金近15亿元,为进一步缓解市场主体压力,本市将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各单位可直接通过网上业务平台申请办理,第二项为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提出依法对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公示,将拖欠信息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落实国家政策和延续本市政策的措施3项,包括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延长社保补缴期限、缓缴部分涉企保证金。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共3项措施,其中创新措施1项,为对部分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拟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2年,资金直接下达至贷款签约银行,预计引导银行发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约300亿元,重点支持市场化的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项目,支持企业早采购、早支付、早到货、早投用,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形成有力支撑;落实国家政策的措施2项,包括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
  三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共2项延续本市政策的措施,包括完善企业"白名单"制度、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主要内容为将城市运行保障企业等纳入"白名单"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对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做到应办尽办等。
  四是"加力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共2项延续本市政策的措施,包括拓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范围、切实做好接诉即办服务,主要内容为拓宽每人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助的政策受益范围,并延长申请期限;依托市区两级复工复产防控组和"服务包"机制,充分发挥属地、部门、企业主体作用,及时解决应急问题等。
  据了解,今年以来,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帮助困难行业渡过难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继续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困难企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和《北京市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等政策,各部门也出台文件助企纾困。
 
北京推动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
 
  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试行)》(下称《实施细则》)。
  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工作是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推动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高效整合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各阶段的横向融合,《实施细则》提出有层次、分阶段地开展线路一体化规划、场站一体化方案和工程一体化设计等前期工作,明确了各层级工作的编制内容、审批流程和成果作用。
  合力打造站城融合
  为充分发挥轨道的引领作用,引导空间资源要素向场站周边有效集聚,《实施细则》提出鼓励区政府可将其他区域建设指标及土地成本向轨道场站周边转移,完善"轨道+土地"实施模式,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同时,共同构建以轨道为中心的活力空间,加强用地开发实施与轨道建设匹配,《实施细则》要求区政府编制年度土地资源整理计划和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时,应结合线路一体化规划、场站一体化方案相关要求,加快开展土地资源整理工作,有序供应土地。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同步实施,将有效保证轨道以及周边公共空间的服务品质。
  针对一体化规划建设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供地手续问题,《实施细则》明确按照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案确定的权属边界分类办理供地。轨道交通投资建设主体同步实施的相关预留工程,建设完成后,可连同经营性用地一并入市。需由经营性用地项目代建轨道交通设施的,在经营性用地入市前,将场站一体化等相关要求纳入土地招拍挂文件和出让合同。供地方式的细化明确,将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效率,缩短项目周期,为相关主体单位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
  提高出行服务便捷度和多样化
  《实施细则》从聚焦实施衔接,充分发挥对周边区域的高品质带动作用角度,结合一体化项目共性特点,分类提出细化政策和工作要求,将进一步保障一体化工作实施落实,提高出行服务的便捷度和多样化。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表示,将会同市区有关部门持续推动政策落实,营造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良好氛围,开创轨道一体化工作新局面。
 
央行上海总部等多部门支持房地产融资合理增长
 
  12月8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会同上海证监局、上海市房管局、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辖内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召开上海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座谈会,部署落实落细落地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6条措施、调整优化房企股权融资5条措施等,多措并举做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
  会议指出,各金融机构要客观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为房地产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包括支持房地产融资合理增长,保持开发贷款稳定投放,支持房企到期债务合理展期;着力保障刚需和改善性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协助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房地产项目并购重组,做好并购相关金融服务。
  在保交楼方面,会议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提供配套融资服务,并积极发放保交楼贷款。房地产企业要深刻认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履行主体责任,配合地方政府,全力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会议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金融发展稳定,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政策,助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前述16条措施,是指人民银行、银保监会11月23日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所推出的举措。该通知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等六方面,部署了16条具体措施,护航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五部门重点打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
 
  12月8日,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依法打击保险领域代理投诉举报黑产 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提出要建立六部门联合打击机制,加强"行刑衔接",深挖"代理退保"黑产犯罪行为,依法打击人身险领域不良代理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规活动。
  近年来,一些机构、组织或个人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以"可代理全额退保"为由,诱导保险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事宜,侵害了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干扰了保险业正常运行。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就"代理退保"乱象陆续发布了十余条系列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非法"代理退保"套路。11月,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发布《关于深入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的通知》,要求将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作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
  《通告》提醒保险消费者要警惕"不良代理投诉举报"风险。《通告》指出,"代理退保"黑产与正当维权不同,正当维权是保险合同争议双方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协商、调解、投诉、诉讼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而"代理退保"黑产则罔顾事实、制造矛盾、违背诚信,通过煽动消费者过度维权和"绑架"保险公司,借"维权"之名行非法套利之实。部分不良代理组织或个人以"代理退保维权""退旧投新""高收益""全额退保退息"等名义,发布信息和广告,收集客户敏感信息,煽动、唆使或协助保险消费者伪造证据进行举报投诉并委托其"代理维权",阻止保险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司法机关有效沟通,甚至采用缠访闹访等手段,以达到其收取高额代理手续费、唆使保险消费者转购非法理财产品或参与非法集资等目的。上述非法行为可能导致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资金受损、失去保险保障,而且可能带来诈骗、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等风险。
  目前,上海银保监局已发布《上海银保监局关于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提示》,并开展相关金融联合宣教活动提示风险。
  《通告》强调消费者要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保险消费者要根据自身需求、经济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如果因民事纠纷与保险公司发生争议,应采用正当的维权途径:首先可通过保险公司公布的全国统一客服热线、官网、邮寄信件、上门等方式反映诉求。其次可联系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等专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通过监管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反映诉求,或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
  《通告》并要求保险公司提供优质保险服务。《通告》指出,保险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过去"大进大出"的模式必须坚决摒弃。保险公司应大力推进依法经营,坚持"人民至上"和"保险姓保"原则,优化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努力提升保险服务质效。要完善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畅通投诉渠道,强化投诉管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要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的依法经营和诚实守信教育,严控销售流程,强化风险教育,严禁从业人员利用误导、诱骗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不适当的保险产品。
  《通告》强调将依法惩治人身险领域违法犯罪。建立六部门联合打击机制,综合运用监管科技手段,发挥大数据集中管理优势,实施信息共享和精准打击。加强"行刑衔接",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专业监管与公安机关侦查手段的联合优势,深挖"代理退保"黑产犯罪行为,依法打击人身险领域不良代理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规活动。严禁借"代理投诉举报"之名,捏造事实,虚假承诺以及恶意投诉举报,谋取不正当利益,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或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追究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重庆银保监局出台16条措施支持复工复产
 
  12月6日,重庆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做好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认真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要求和重庆市委、市政府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部署,全力做好支持复工复产金融服务工作。
  《通知》包括四个方面16条措施,具体包括:全面支持各行业复工复产,全面支持提振消费促进生产消费正循环,全面落实纾困要求,全面强化机制保障等内容。
  重庆银保监局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满足复工复产资金需求。对于制造业、交通运输、外资外贸、生活服务业、房地产建筑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服务重点,分别提出指导意见。
  《通知》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对接支持防疫药物疫苗的研发生产、医疗资源扩充储备、医疗设备升级改造等信贷需求。提升普惠保险产品对"老、弱、病、幼"等疫情高危易感人群的保障能力。
  支持提振消费对复工复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消费进入正循环。《通知》倡导健康消费文化和理性消费。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参与政府部门、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组织的餐饮、休闲、文旅等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汽车、家电及电子产品等消费,满足教育、租房、置业、装修、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理消费需求。
  为加大对流动性困难企业的纾困解难,《通知》鼓励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对2022年四季度到期的、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与借款人协商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在原有贷款利率水平基础上实施阶段性减息。
  为保障各项复工复产支持政策落地见效,《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畅通消费者诉求反映渠道,优化客户咨询、投诉处理流程,完善政策答疑、需求响应和投诉处理的协调机制。提高不良容忍度,明确免责行为清单,为支持复工复产松绑。
  重庆银保监局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建立应急救灾机制,提升应急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和可办理业务种类,注重线上服务的适老化设计。大力推广"信易贷·渝惠融"微信小程序及APP线上申贷和申请延期还本付息。
 
辽宁发文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产业
 
  据悉,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集成电路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产业,12月1日,辽宁省政府印发《辽宁省培育壮大集成电路装备产业集群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对集成电路产业给予奖励。
  《措施》指出,支持企业做大规模。对上年度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上一个台阶奖励一次。
  同时,鼓励重点企业以商招商。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引进省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集成电路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项目)入驻辽宁省集成电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园,对投资额50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项目),按照实际投资的5%,给予招商企业最高1000万元奖励。
  支持企业新产品销售。对集成电路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首次销售自主研制的集成电路装备整机或核心零部件产品,按照单台(套)或单批次合同额的30%给予奖励。同一企业年度奖励额度最高3000万元,每型产品只奖励一次。
  支持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对投资新建(不含土地)、在建、增资扩产(含技术改造)的集成电路装备整机和关键零部件项目,按实际投入总额的30%给予补助,同一项目补助资金最高1亿元。
  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对上一年度营业收入在5亿(含)元以下、研发投入比例不低于10%,营业收入在5亿元(不含)至10亿元(含)之间、研发投入不低于7%,营业收入在10亿元(不含)以上、研发投入不低于5%的集成电路装备整机企业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给予实际研发投入的30%、最高1000万元的研发补助。
  此外,在支持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措施等方面,辽宁省都将给予政策奖励。
 
苏州发布"生物医药二十条"新政
 
  据悉,苏州市工信局12月3日发布《关于支持建设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措施》(简称"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推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具体政策措施共十二条,包括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专项基金、丰富债券融资渠道、增强银行信贷力度、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加强企业融资服务、提供专项贴息支持、整合优化企业资产、支持向CRO/CDMO转型、提升审评审批服务、推进创新产品临床应用、优化税费征管服务、加速创新要素转化等。
  苏州市工信局表示,"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政策的出台,是为了支持苏州生物医药企业健康发展,积极抢抓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契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时代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据了解,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入围。
  "苏州生物医药十二条"中有较大篇幅围绕金融领域制定具体措施,涵盖了基金、债券、融资等多个方面。其重要举措包括由国资金融机构牵头设立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专项基金,从直投基金到母基金、从初期项目、到临床三期、到成熟管线的投资合作,实现全覆盖。此外,还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开展直接融资。还有,发挥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港交所资源优势,助力生物医药上市后备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海外转国内上市企业提供转板指导服务,等等。
  政策还在推进创新产品临床应用、加速创新要素转化等方面有所发力。如举办临床试验项目对接会、共同合作开展科技项目等,促进医疗机构和本地医药企业的科研合作和精准对接。还有,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对符合条件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给予奖励。支持和推广运用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发行债券。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专利开放试点许可。
  生物医药是苏州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2002亿元。今年5月公布的《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苏州将力争产业规模突破3300亿元,产值突破2700亿元;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产值突破3500亿元,新引进10个以上顶尖人才(团队)或重大创新团队,年均新申报上市药品15个以上、新申报上市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00个以上,新品新械上市前形成较为完善的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系统保护,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
 
广东将加快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进一步创新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快构建广东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持续发展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12月5日晚,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关于加快开展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建立常态化项目梳理储备机制。推动省属国有企业全面开展存量基础设施资产盘点,摸清资产底数,并依据新增投资需求、资产保值增值需要,统筹安排存量基础设施盘活节奏,科学编制存量基础设施盘活三年工作方案。按照"一领域一平台"的总体思路,推动省属国有企业聚焦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市政、园区、水利等领域,依托专业咨询机构做好资产筹划,加快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省本级新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应及时编制投融资方案和引进社会资本有关工作安排。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其他类型所有制企业开展基础设施资产常态化梳理盘点,推动符合条件的资产采用REITs、PPP和其它方式进行盘活。
  《意见》明确,构建完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库。鼓励各类产业与金融机构以私募基金形式投资、收购或整合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培育和孵化REITs储备项目。对刚投入运营的现金流较少但增长潜力较好的资产,可引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政府引导基金,组建Pre-REITs基金,孵化成熟后发行REITs,实现各类资本的有序退出。
  《意见》还支持企业间加强联合,以同类集合互补、扩大资产规模、提升项目运营效益为目标,鼓励多个原始权益人进行优化整合,联合发行REITs产品。推动省属国有企业同类资产通过市场化交易、合作组建、无偿划转等方式进行整合,提高REITs产品谋划能力。支持鼓励已发行的基础设施REITs,利用省内优质存量基础设施资产进行直接扩募,做大做强基础设施REITs产品,打造一批基础设施REITs资本运作平台。
  《意见》显示,广东将省属企业发行基础设施REITs情况纳入国有企业年度经营业务考核,鼓励全省各级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基础设施REITs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资本结构。
  在政策支撑方面,广东将探索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民生项目政府投入机制。加快完善收费公路、能源、垃圾处理、供水、污水处理、停车场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部分领域由政府定价或指导价调整为市场定价及差异化定价机制。
  广东明确,用足用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中央预算内投资示范专项"。拟发行或扩募基础设施REITs产品的本省原始权益人,申请材料正式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并承诺回收资金用于省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后,可申请省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补助。鼓励各地市参照企业IPO对发行REITs产品和扩募给予相应激励支持。落实基础设施REITs试点税收政策,对列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项目可按照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
  在支持引导方面,《意见》提出,大力吸引全球优秀公募REITs基金管理人在粤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鼓励各市对相关机构落户给予配套支持和奖励。鼓励在粤金融、法律、会计、税务、资产评估等领域中介服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为基础设施REITs提供高水平、全流程专业服务,积极吸引基础设施REITs领域专业智库和咨询机构在粤集聚发展。
  广东鼓励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加大省内基础设施REITs产品的战略配售和投资力度,鼓励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参与投资。鼓励合格境外投资者通过QFII、RQFII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REITs产品投资,鼓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基础设施REITs产品。鼓励有资质的在粤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等代理销售基础设施REITs产品。
  《意见》还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基础设施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广东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打造基础设施REITs持续发展和开放创新核心平台。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构建更加适应基础设施REITs发展的制度体系、市场体系、监管风控体系、开放创新体系。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服务全国各地原始权益人发行基础设施REITs产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规划部署。
  此外,广东还支持原始权益人依托专业基础设施运营能力,在省内注册基础设施REITs资产受托运营管理企业。支持省内基础设施企业由重资产向轻资产、重专业化服务转型,提高优质基础设施运营能力,积极培育一批行业领先、辐射全国的基础设施专业运营管理龙头企业。
 
深圳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近日,深圳市政府颁布了《深圳市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标志着深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工作将迈上新台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是开展科研实验、加速技术攻关的利器,对于加强基础研究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开放共享意识不强,大型科学仪器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型科研机构或龙头企业,由实验室或课题组管理和使用。
  本次颁布的《管理办法》明确了重大科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适用范围、开放与共享、考核与奖惩、新购评审与评议等内容,规定单台(套)利用深圳本市财政资金投入5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购置、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科学仪器必须开放共享,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建重大科技设施,探索组建专业的服务机构。
  在管理方面,《管理办法》强化了层级管理,建立市级开放共享协调机制,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市领导作为召集人,统筹全市科技设施与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规范管理单位的科技设施开放共享,根据不同科技设施类别,所属技术领域,在方案中明确开放共享指标。
  近年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积极盘活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存量,探索新型的公共服务模式,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据统计,共享平台已整合分析仪器、计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医学诊断仪器、工艺试验设备、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等14个类别的大型科研仪器。根据最新统计,市共享平台单台套原值超过50万元(含)且利用市财政资金购置的科研仪器数量为4886台套,总原值79.03亿元,开放率为100%,使用率为109.1%,实现了大型科研仪器有效集中、开放共享的高效管理。
  《管理办法》鼓励多元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建重大科技设施,探索组建专业的服务机构。明确了重点项目优先原则,强调开放共享优先对象,优先为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提供共享服务。
  此外,《管理办法》加强绩效分类考核,根据科技设施与科研仪器类型,按年度实施分类、分步考核。实现科技设施从建设到退出、科研仪器从购置到退出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目标。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落实《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建立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协调机制,成立科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议委员会,开展联合评议和考核评价与资助工作,推进市共享平台系统升级和宣传推广,高质量推进深圳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升深圳市创新发展能级,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能力。
 
深圳推出五条措施促进文旅消费
 
  12月8日晚间,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关于促进文体旅游消费支持行业恢复发展的五条措施》,包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深圳人游深圳"主题活动、促进户外旅游休闲消费、大力发展户外体育运动。
  其中,深圳将加快出台《深圳市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圳市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行动计划》《深圳市体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目标和工作举措;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关于建设国际电竞之都的若干措施》,为培育文体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有力支持。
 
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据悉,《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后,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
  根据批复,《规划》实施将积极推动武汉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更好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
  据悉,武汉都市圈,又称武汉"1+8"城市圈,是以中国中部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和周边约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市构成的城市联合体,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
 
海南正式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
 
  12月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规定》所称的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是指除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红线、重大公共利益等国家实行准入管理的领域外,在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依法取消许可和审批,建立健全备案制度,市场主体书面承诺符合相关要求并提交相关材料进行备案,即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规定》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依法动态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规定》称,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的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省人民政府市场监管、发展改革、商务等部门,负责牵头推进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工作。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具体行业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的推进工作,建立健全备案制度,编制需要市场主体提交的备案材料清单、承诺书格式文本和办事指南,并通过相关服务场所、网站和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公布,方便市场主体查阅、索取或者下载;分领域制定统一规范、简明易行的监管规则,为监管提供明确指引。
  《规定》称,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一次性告知市场主体开展相关投资经营活动需要符合的条件、强制性标准和技术等要求,以及办理备案所需的材料清单、提交方式、提交期限、监管规则、违反承诺的法律责任等。告知的内容应当全面、准确、易懂,可量化、可操作,不得模糊表述,不得含有兜底条款,不得另附备案条件。
  《规定》称,市场主体办理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事项备案,应当对下列内容作出书面承诺:(一)已知晓告知事项;(二)已经符合开展相关投资经营活动的条件、强制性标准和技术等要求,能够在约定的期限内提交相关材料;(三)愿意承担违反承诺的法律责任;(四)所作承诺是真实意思表示。《规定》并称,涉及外商投资的,外国投资者或者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法报送投资信息。
    《规定》强调,市场主体作出书面承诺并提交符合要求的备案材料后,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当场办理备案手续,出具备案凭证,载明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事项的依据和市场主体的备案信息,作为市场主体开展相关投资经营活动的证明。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自出具备案凭证之日起二个月内对市场主体的承诺内容开展核查,并根据行业领域特点和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情况,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监管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IMF总裁认为明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2%以下可能性增大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12月1日在一场国际会议上表示,由于一些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2%以下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她说,最近一些指标显示,明年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在增大,根据IMF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最新预期,增速降至2%以下的概率目前已升至25%。IMF预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今年或明年将出现经济萎缩。
  IMF今年10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2%,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2.7%。IMF将于明年1月发布下一期展望报告。
 
美国的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全球
 
  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12月8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元既是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又与美国自身经济政策密不可分。
  1995年1月17日凌晨,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这是自1923年以来,在日本城市中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6425人丧生,根据关西工业革新中心的估计,地震所造成的全部损失大约为10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这次地震激发了有关东京为中心的地震可能性的讨论。东海研究咨询公司计算出,程度与1923年大地震相同的一次地震,会给东京造成至少12500亿美元的损失。受此影响,日本股市大幅下挫。在震后10天内,日经指数损失了8%的价值。而在日经指数下滑2.2%的当天,英国伦敦FT-SE100指数下跌了1.4%,法国巴黎CAC-40指数下跌2.2%,德国DAX指数下跌1.4%,甚至连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两国的股市也于当天下挫了3%。要知道,这些国家距离日本有万里之遥。一场地震尚且可诱发全球股市的波动,一国经济政策的变动对他国经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国经济政策的变动,有时固然能够诱发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波动,但真正能诱发全球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国家却并不多。事实是,大多数国家的政策行为,往往只能影响本国经济。
  最典型的例子仍然来自日本。1989年日本银行连续三次提高法定贴现率,大藏省也开始限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不动产业和土木建设行业放贷。这一政策出台后不久,日本泡沫随之破灭。短期的确一度引起了全球市场的波动,但却并没有对世界经济周期产生太大的影响。事实是,就在日本逐步陷入困境的同时,美国却步入了1994~2000年的互联网繁荣期,其他国家经济也跟随美国走出了一波繁荣。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于欧盟,2009年12月,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凸显,2010年3月进一步发酵,开始向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等欧洲五国蔓延,欧债危机全面爆发。但它就如当年的日本一样,并没有引起全球经济周期的变动。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并没有掌握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和官方储备货币的发行权。从国际货币体系这一制度上而言,它们的政策行为除了能够影响本国经济的政治性周期外,并不具有诱发其他国家经济周期变动的可能。
  放眼世界,目前真正具有这种能力的只有美国,原因诚如夏斌教授所指出的,"掌握了世界货币的发行权,这就为它犯全球化错误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而美国恰好拥有这种权力,这就使得美联储犹如全球的中央银行。更重要的是,在现行的牙买加体系下,这家"全球央行"的权力确实不受控--布雷顿森林协议体系下,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这就意味着它有多少黄金才能印多少美元;而在牙买加体系下,由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美元从此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这就使得整个世界对美元供给都没有约束,或者说这一制度给美国政府发行过多的美元提供了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美元既是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又与美国自身经济政策密不可分。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自身的国内经济政策行为,特别是货币及财政政策,常常会成为造成其他国家经济周期性变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由A国政策行为,导致B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殊的政治性周期。其路径大致如下: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利用其掌握着的世界货币的发行权,为谋求自身的高增长、充分就业的目标,拼命扩大信用,以此来获取他国商品。而其他国家则拼命出口,作为积存美元的代价,外汇占款也居高不下,进而扩大了本国的货币供应,从而也刺激了本国的经济增长。
  在全球信用扩张尚未恶化前,这一过程使得全球商品价格变得便宜,但随着全球金融资产的快速膨胀,需求的旺盛,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各其种资源成本提高,物价、资产价格上涨压力明显,进而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性物价上涨。这又令偏向低通货膨胀的美国选民大为不满,迫于国内选民的压力,美联储不得不采取信用紧缩的政策,进而引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1994~2000年的全球经济是如此,2002~2008年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在观察一国经济的政策性周期时,美国的国内经济政策行为与该国自身经济政策行为一样,都是足以引起其经济周期变动的重要变量。
 
欧盟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
 
  11月28日,欧盟理事会最终通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经欧洲议会主席和理事会主席签署后,该指令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并在20天后生效。18个月后,欧盟各成员国需要实施新的规则。
  欧盟理事会表示,金融市场需要获得可靠、相关和可比较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这样才能将私人资本引向绿色和社会转型融资领域,并且CSRD将填补现有可持续性信息规则的空白,通过披露可持续性信息,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向可持续经济的过渡。
  CSRD是什么?
  去年4月,欧盟理事会提出了CSRD提案,作为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的一部分。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在今年6月就CSRD提案达成了临时协议,并得到了欧盟成员国代表的认可。
  曾在2014年,欧盟发布了非财务报告指令(Non-financial Reporting Directive, NFRD),要求员工超过500人的大型公共利益主体编制非财务报告。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NFRD研究报告》,按照NFRD要求提供非财务报告的企业为11500家,另有约9000家自愿提供非财务报告。
  与NFRD相比,CSRD扩大了报告义务的主体范围,报告要求也更为详细,欧盟还要求对报告披露信息进行审计。据欧盟委员会估计,大约有50000家公司将承担CSRD的报告义务。
  此外,CSRD要求公司不在单独的报告中披露ESG指标,而是在公司管理报告中单列一部分,从而将可持续信息和其他财务信息融入到一份文件,以便欧盟维护CSRD披露数据库。
  CSRD目标对象是谁,何时实施?
  CSRD提出的披露规则将适用于所有大型公司(对于大型公司的定义为:资产负债表总额超过两千万欧元、净营业额超过四千万欧元、本财政年度平均超过250名员工)和所有在监管市场上市的公司,其中上市的微型企业除外。
  "与以往披露要求相比,不管是否上市,达到披露要求门槛的大型公司都在CSRD披露的义务范围内,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郑颖表示。
  对于非欧盟企业,净营业额超过1.5亿欧元且在欧盟境内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净营业额超过4000万欧元的企业也属于CSRD披露义务范围内。
  CSRD将分四阶段进行:1. 已经遵循NFRD的公司,需要在2025年就2024财年表现作出报告;2. 目前尚未遵循NFRD的大型企业,需要在2026年就2025财年表现作出报告;3. 上市的中小企业(微型企业除外)、小型和非复杂的信贷机构及自营保险企业,需要在2027年时就2026财年表现作出报告;4. 在欧盟拥有净营业额超过1.5亿的第三国企业,如果其在欧盟至少拥有一个超过特定门槛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需要在2029年就2028财年表现作出报告。
  CSRD会产生哪些影响?
  CSRD生效意味着公司很快就需要披露有关可持续性事项的详细信息,并且CSRD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标准。
  欧盟工业和贸易部长Jozef Síkela表示,有关环境和社会足迹的数据将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公开,公司将必须报告他们的商业模式如何影响其可持续性,以及外部因素(如气候变化或人权问题)如何影响自身活动。
  不同于以往的单一重要性原则,CSRD基于双重重要性原则,不仅要求公司披露哪些可持续性风险和机会可能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同时要求披露公司本身对人类和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除披露外,相关的可持续性信息还需要进行审计,目前仍为"有限"鉴证意见,之后会趋于严格,向"合理"鉴证意见转变,欧盟委员会预计在2028年10月之前通过实施后者的相关标准。
  虽然欧盟委员会将分阶段实施CSRD,但是对于有披露义务的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在现在就要着手准备,以便在规定时间之前做好准备并履行CSRD义务。
  据报道,欧盟金融服务负责人Mairead McGuinness在12月5日表示,关于CSRD的技术细节将在明年提出,与此同时,欧盟高管正在考虑一项提案,以提高公司ESG资质评级编制者的透明度,避免利益冲突。
 
主要产油国决定维持既定减产目标
 
  据悉,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12月4日以视频方式举行第34次部长级会议,决定维持第33次部长级会议确定的减产目标。
  今年10月5日的第33次部长级会议决定,自今年11月起,在8月产量的基础上将月度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的2%。
  欧佩克在4日部长级会议后发表声明,强调10月会议作出的减产决定完全是出于市场考虑。
  由于市场担忧世界经济前景,主要产油国大幅减产决定未能对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有效支撑。纽约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从今年6月的每桶超过120美元跌至目前的每桶80美元左右。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呈现相似走势。
 
欧盟拟立法打击由消费引起的全球森林砍伐
 
  据悉,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12月6日就一项法律提案达成临时协议,拟禁止原材料中涉及森林砍伐的商品在欧盟销售或从欧盟出口。
  根据当天欧盟理事会发表的声明,临时协议为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或出口棕榈油、牛肉、木材、咖啡、可可、橡胶和大豆等商品的经营者和贸易商制定了强制性尽职调查规则,即在2020年12月31日之后,只有在未遭受森林砍伐或森林退化的土地上生产的商品,才能被允许进入欧盟市场或从欧盟出口。
  新规还适用于使用这些原材料的衍生产品,包括巧克力、家具、印刷纸和一些使用棕榈油的产品,例如个人护理用品。欧盟两年后将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需要涵盖其他商品。
  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环境部长马里安·尤雷奇卡当天说,欧盟是牛肉、可可、大豆和木材等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和贸易方。新规定旨在确保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商品时,不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
  新规还需经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正式通过。如果不合规,相关企业将被处以至少相当于其在欧盟市场年营业额4%的罚款。
 
欧盟同意对俄出口石油设置价格上限
 
    据悉,欧盟12月2日同意对俄罗斯出口石油设置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
  在最后阶段的谈判结束后,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2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欧盟成员国当天就对俄海运石油出口设置价格上限达成协议。该协议仍需经过书面程序正式批准。
  按照这一价格上限,如果石油售价超过每桶60美元的门槛,将禁止为俄石油运输提供保险、金融等服务。
  七国集团财长9月达成协议,对俄出口石油设置价格上限。根据协议,七国集团将从12月5日起对俄原油实施限价,明年2月5日起对俄精炼石油产品限价。俄方表示,将不会向对俄石油实施限价的国家供应石油和石油产品。限制从俄进口石油和对俄石油设置价格上限等提议,只能导致油价像天然气价格一样飙升。
 
英媒称英制造业遭遇"致命鸡尾酒"困境
 
  据悉,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2月3日刊发题为《随着新的PMI数据发布,专家称英国制造业遭遇需求减少、出口不振和成本升高的"致命鸡尾酒"困境》的文章指出,最新的英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该行业的企业面临着两年半以来最疲软的海外需求,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人们对未来一年的信心下降。
  英国特许采购与供应协会首席经济学家约翰·格伦说:"脱欧、高成本和低需求等组成的致命鸡尾酒导致11月份制造业产出持续下降。"
  11月份这一指数小幅上升至46.5,而10月份这一指数为46.2,是两年半以来的最低位。
  由于美国和欧盟的需求减少,上个月,英国的出口订单以2020年5月以来的最快速度减少。
  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公司总监罗布·多布森表示,上月英国制造商受到需求疲软、出口销售萎缩、能源价格居高不下、零部件短缺因素的打击。他说:"由于制造商信心降至2020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制造业的前景也变得黯淡。"
  罗申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驻英国公司的制造业负责人迈克·桑顿说:"11月份的新订单和产出进一步下降,这是供应链中断、全球原材料持续短缺造成的。"
澳央行预计四季度通胀水平达峰值
 
  据悉,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央行)日前发表月度货币政策声明表示,澳通胀水平或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达到8%左右的峰值,并表示连续加息是遏制高通胀的必要手段。
  声明说,澳央行认为当前通胀水平过高,有必要采取行动抑制通胀。澳央行行长菲利普·洛表示,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继续加息。他说,央行将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环境,国内家庭支出、薪资变化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以及央行对通胀水平、劳动力市场形势的研判,决定未来加息的幅度和时机。
  澳央行12月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3.1%,同时上调外汇结算余额利率25个基点至3.0%。这是澳央行年内第8次加息。新冠疫情暴发后,澳央行曾三度降息,将利率降至0.1%的历史低位,但随着国内通胀水平不断攀升,澳央行自今年5月以来连续加息。
 
IMF表示已与阿根廷就债务再融资计划第三次评估达成协议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月2日发表声明称,已与阿根廷政府就其债务再融资计划第三次评估达成协议,阿根廷有望获得约60亿美元IMF贷款。
  IMF在声明中表示,阿根廷正在实行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努力争取外部融资,这有利于该国宏观经济稳定。
  声明说,这一协议仍有待IMF执行董事会批准。
  今年3月25日,IMF执行董事会批准一项对阿根廷的债务再融资计划,按计划在30个月内向阿根廷提供319.14亿特别提款权,约合440亿美元,以增强阿根廷债务可持续性,帮助其应对高通胀、填补社会和基础设施资金缺口,推动包容性增长。
  6月24日,阿根廷宣布,已通过IMF对其债务再融资计划的首次评估,将获得40.1亿美元贷款。
  2018年,IMF与阿根廷政府签署总额约570亿美元的救助协议。根据协议,阿根廷今年需支付约190亿美元。由于国际储备较为吃紧,阿根廷面临债务违约压力。今年1月底,阿根廷与IMF就债务再融资计划达成协议,阿根廷得以暂时避免债务违约。
 
西非经济货币联盟2022年经济增速预计约5.7%
 
  据悉,西非经济货币联盟第23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12月5日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召开。多哥经济与财政部长、西非经济货币联盟部长级会议执行主席萨尼·亚雅在会上表示,预计2022年该联盟经济增速约5.7%。
  亚雅说,尽管受乌克兰危机、能源价格上涨、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联盟成员国经济仍实现较稳定增长,这得益于成员国投资增长以及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亚雅建议各成员国政府采取措施控制通胀、合理化公共支出和优化公共债务,同时促进私营企业发展。
  西非经济货币联盟成立于1994年,现有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和几内亚比绍8个成员国。
 
匈牙利宣布取消燃油限价措施
 
  据报道,匈牙利总理府部长古亚什·盖尔盖伊在12月6日举行的特别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匈政府决定从当天晚上11时起取消燃油价格上限措施。
  古亚什指出,欧盟对俄罗斯石油最新制裁措施导致匈牙利燃料供应受到明显干扰。如果没有进口,匈牙利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将无法确保燃油供应。因此,政府在该公司建议下,决定取消燃油价格上限措施。
  匈牙利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海尔纳迪·若尔特在发布会上表示,汽油和柴油价格将大幅上调。
  当天早些时候,匈牙利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董事总经理鲍乔·捷尔吉说,该国燃油供应形势"危急",该公司四分之一加油站燃油售罄。因为担心燃料短缺,匈牙利消费者近日开始恐慌性抢购,加油站前常常排起数百米长的队伍。
  为减轻通货膨胀给民众造成的负担,匈牙利政府去年11月15日开始对车用燃油实施限价,规定每公升汽油和柴油价格不得超过480福林(1美元约合393福林)。
 
南美三国考虑筹建"锂欧佩克"
 
  据报道,全球三大主要锂生产国--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近日开启了建立锂矿生产协作机制的协商工作,表示将加强资源合作,在锂价波动期间达成协议,争取更大的资源议价权。
  业界普遍认为,在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等锂电下游应用需求蓬勃增长之时,锂、镍、钴等关键矿物原材料已成为了战略性资源,拥有庞大资源储量的南美三国事实上正考虑筹建"锂欧佩克"。
 
日本向上修正三季度实际GDP降幅
 
  据报道,日本内阁府12月8日公布的二次统计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按年率计算降幅为0.8%,与初值相比小幅向上修正。
  内阁府11月15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三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降幅为1.2%。
  民间库存和出口增加是三季度实际GDP降幅向上修正的主要原因。二次统计报告显示,三季度民间库存由环比下降0.1%调整为环比增长0.1%,出口环比增幅由1.9%上调至2.1%。
  此外,二次统计报告将三季度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环比增幅由0.3%下调至0.1%。
 
香港公布保险业发展策略蓝图
 
  12月5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保险业发展策略蓝图,阐述了具体针对性政策措施,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和成熟完备的保险枢纽的定位。
  香港保险业的愿景和使命包括:加强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竞争优势,并提升与其他金融行业的协同效应;把握"双循环"策略的契机,促进保险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
  香港特区政府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以内循环"推广者"角色参与"双循环"策略的理想切入点,香港正争取在南沙和前海等地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并将进一步研究实现连接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的可行模式。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实施完善的法律框架,让香港成为保险集团作为运营总部的最佳选择地。
  香港特区政府期望,健全发展保险业为重心,建构丰富多元的环球风险管理中心。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当下环球市场参与者正在重新评估并调整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因此现在正是公布策略蓝图的适当时机。
 
投资分析点评
 
▲豪森股份仍将聚焦汽车动力领域
 
  12月2日,豪森股份(688529)召开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暨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投资者说明会,豪森股份董事长、总经理董德熙等管理层主要成员在线上与投资者进行沟通交流。
  豪森股份是一家提供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从事智能生产线的规划、研发、设计、装配、调试集成、销售、服务和交钥匙工程等。
  今年11月12日,豪森股份披露的修订稿显示,拟向毛铁军等8名深圳市新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浦自动化)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合计持有的新浦自动化86.87%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
  豪森股份收购新浦自动化的目的,是通过收购新浦自动化,将锂电池智能生产线领域从产业链的最后段拓展至中后段,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线,另一方面通过强强合作扩大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公司和标的公司获取订单的能力。
  豪森股份11月18日公告,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同意公司终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并撤回申请文件。公司表示,豪森股份主营业务聚焦于汽车行业,覆盖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动力领域,随着未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汽车领域、尤其是新能源领域发展在未来数年仍有较大的增速保持空间。
  豪森股份未来仍将聚焦于汽车动力领域,包括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混合动力总成智能生产线及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智能装配线的研发与生产业务,尤其是对新能源扁线电机、动力锂电池CTP产线的研发与市场开发等工作。
  "公司新签订单和在手订单规模不断增长,公司将通过人员招聘、加快募投项目建设等各项措施满足产能需求,公司募投项目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时间为2024年6月。"董德熙进一步介绍。
  豪森股份11月25日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过9.9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对于此次定增,董德熙说,豪森股份目前日常经营稳步进行,现金流情况满足公司日常运营需要。为了满足未来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契机,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用于支持此方面的资金需求。
 
▲英力士参建中国石化大型乙烯项目
 
  据中国石化( 600028.SH )12月7日披露,中国石化与英力士(INEOS)集团将合资建设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年产能120万吨,双方股比各占一半。
  中国石化并称双方已经签署合作协议,该协议是双方拟在天津开展一体化合作的重要部分,将助力中国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天津项目是英力士与中国石化今年以来一揽子合作的延续,"英力士创始人兼董事长Jim Ratcliffe表示,英力士计划今年在与中国石化一揽子合作中投资共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8亿元)。
  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年产能120万吨,项目聚焦高端新材料项目,预计于2023年建成。
  据了解,英力士是石化产品、特种化学品和石油产品制造商,在29个国家拥有36个业务板块和194家生产基地。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渤海信托逾22%股权挂牌转让
 
  据海南产权交易所日前披露,渤海信托22.1%股权(79565万股)转让项目正在挂牌,转让方为三家股东之一的中国新华航空集团。
  渤海信托成立于1983年12月,为海航系旗下信托公司,共有3家股东,其中海航资本集团持股51.23%,另有北京海航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26.67%、中国新华航空集团(下称新华航空)持股22.1%。此次挂牌转让的股权,即来自新华航空所持的22.1%股权。
  此次挂牌的渤海信托22.1%股权对应评估值为8.85亿元,挂牌转让底价9.13亿元较评估价溢价约3%。
  据了解,海航控股曾于10月28日晚公告过3家子公司拟公开挂牌转让参股公司股权,其中包括子公司新华航空拟转让其持有的渤海信托22.1%股权。海航控股彼时称,股权转让是公司进一步聚焦航空主业、提升主营业务竞争力的战略安排,同时有利于公司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流动性,符合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和整体经营目标。
  今年7月,渤海信托发布信息称,该公司成功落地首单债务重组服务信托。本单债务重组信托由某银行作为委托人,渤海信托作为受托人。标的重组企业主营业务为区域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房地产开发等。渤海信托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坚定业务转型方向,大力拓展资产服务信托等业务。
 
▲奈雪的茶5.25亿元收购乐乐茶43.64%股权
 
  12月5日晚间,奈雪的茶发布公告,宣布已签署对乐乐茶主体公司上海茶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协议,以5.25亿元收购乐乐茶43.64%股权。
  根据公告,投资事项完成后,奈雪持股43.64%成为乐乐茶第一大股东;乐乐茶将成为奈雪的联营公司,并将继续维持独立经营,即乐乐茶仍将保持"品牌不变""团队不变""运营不变"。
  奈雪的茶成立于2015年。2021年6月30日,奈雪的茶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一股"。2021年,奈雪的茶实现总营收近43亿元,目前在全国超80个城市拥有直营门店近1000家。
  公告显示,乐乐茶2021年营收约8.7亿。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乐乐茶各方面表现亮眼,不仅在美团饿了么外卖双平台的茶饮类目中,门店均单均位居上海、北京城市外卖TOP1;同时,在店效、坪效、客单价、连带率等指数维度均属于行业最高水平。
  根据奈雪对乐乐茶43.64%的股权收购价格计算,乐乐茶目前的最新估值约为12亿元。
    此前,乐乐茶共完成4轮融资,2019年完成pre-A轮2亿元融资后,其余3次均为战略融资,最近一次的融资停留在2020年7月,该轮融资后估值达到17.1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对于奈雪而言,目前是一次绝佳的抄底机会。受大环境影响,乐乐茶估值处于低水平,但奈雪敏锐嗅到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及乐乐茶的投资价值,显示出其'快准狠'的独特商业眼光。
 
    ▲中行原副行长王志恒已担任光大银行副书记
 
  12月6日,中国光大集团官网更新的"集团领导"信息显示,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志恒履新,现任中国光大集团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书记。
  据消息人士称,在履行必要的相关程序后,王志恒或出任光大银行行长。
  王志恒工作生涯的首站就是中国银行,此后在该行工作了23年。在中国银行任职期间,王志恒曾先后任该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广东省分行副行长等职。2015年7月起,他担任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行长。3年后,王志恒回归中行总行,先后任该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职工监事、北京分行行长。2021年8月,王志恒被内部擢升为中国银行副行长。
  值得一提的是,王志恒与现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光大银行董事长王江有过一段工作交集。彼时,王江刚结束一段地方政府的任职,回归金融系统的首站就是中国银行。
  2019年底至2021年初,王江在中国银行担任了1年行长,期间,王志恒正担任中国银行职工监事。因此,此次王志恒赴任光大银行,可谓"二王"的二次合作。
  据悉,自2021年以来,光大银行高管团队频频发生变动。
  12月初,光大银行公告称,该行执行董事、行长付万军因工作调整,于2022年12月2日向该行董事会提交辞呈。同时,农业银行公告,该行董事会同意聘任付万军为行长,其任职资格自银保监会核准之日起生效。
  今年3月,光大集团原董事长、光大银行原董事长李晓鹏到龄退休,建设银行原行长王江接棒,并于今年8月获批担任光大银行董事长。同月,光大理财原董事长张旭阳获批接替赵陵担任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光大银行原信用审批部总经理任锋则接替张旭阳,赴任光大理财董事长。
  只待王志恒顺利补位,光大银行"一正三副"领导班子格局就将暂时落定。三位副行长分别为齐晔、杨兵兵、曲亮。其中,齐晔和杨兵兵两位副行长均是行内提拔,从首席业务总监这一职位升任,二人分别分管零售业务和风险、数字化转型等业务。
 
  ▲马云卸任浙商总会会长
 
  12月7日,浙商总会第二届理事大会在杭州举行,选举产生浙商总会新一届理事会。马云卸任浙商总会会长,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当选新一届浙商总会会长;聘请马云、宗庆后、徐冠巨、郑宇民为顾问。
  南存辉1963年7月生,浙江乐清人,1984年创立正泰集团的前身乐清县求精开关厂。目前,正泰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布局智能电气、绿色能源、工控与自动化、智能家居以及孵化器等领域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旗下正泰电器为中国首家以低压电器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
 
▲农业银行聘任付万军为行长
 
  12月2日,农业银行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聘任付万军为该行行长,同时选举付万军为该行副董事长。
  光大银行同日公告称,付万军已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行长等职务。
  付万军曾任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行长,交通银行公司机构业务部总经理,交通银行业务总监(公司与机构业务板块)。2019年3月,付万军出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2021年6月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执行董事兼中国光大银行执行董事、行长。
 
▲中再集团董事长和春雷任职资格获批
 
  据悉,银保监会12月5日宣布,核准和春雷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和春雷现任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加入该公司前,和春雷曾任职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春雷曾任中国大地保险副总经理,中再产险副董事长、总经理,该公司国际财产再保险业务首席执行官,中国大地保险董事及董事长,中再资产董事,该公司副总裁、董事、常务副总裁,现兼任中再产险董事及董事长、中再寿险董事及董事长、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主席。
 
▲ABB机器人超级工厂在沪开业
 
  12月2日,ABB在上海浦东康桥举行投产仪式,宣布其领先的机器人超级工厂正式开业。这一采用全自动化柔性生产的超级工厂,集生产与研发为一体,占地67000平方米,投资金额为1.5亿美元(按实时汇率计约11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超级工厂的开业是ABB在华三十年成功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全球总裁安世铭表示,超级工厂将秉承ABB"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全价值链的本土化。未来,公司在华销售的90%以上的产品都将在超级工厂生产,支持公司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多本土制造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ABB预计,到2025年,全球机器人销售额将从目前的800亿美元增长到1300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21年中国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机器人运营存量突破100万台大关。
  据悉,超级工厂新的研发中心占地8000平方米,将加速在人工智能、数字化和软件方面的创新。ABB将在新的开放创新中心与合作伙伴及客户协同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解锁物流、医疗健康、食品和饮料等新领域柔性自动化的更多可能性。
  上海超级工厂是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继7月在奥地利开业的ABB机械自动化全球创新和培训中心,及9月在柏林开设的学习型工厂4.0之后的又一重点项目。
  ABB在中国130多个城市拥有15000多名员工,中国是ABB最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作为ABB机器人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位于上海的超级工厂将取代原有工厂,为亚洲客户提供支持。位于瑞典韦斯特罗斯的工厂和位于美国密歇根的奥本山工厂,则将继续服务于欧洲及美洲客户。
 
  ▲中德安联人寿获批更名为安联人寿
 
  据悉,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德安联人寿")12月2日宣布,已获上海银保监局批准,该公司更名为"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德安联人寿将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等相关手续,该公司更名不影响保单效力和消费者权益。更名后,该公司简称将变为"安联人寿"。
  据了解,中德安联人寿是中国首家合资转外商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于今年9月完成股权变更登记,企业类型从中外合资公司变更为外国法人独资公司。
 
▲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厂格芯将裁员5%
 
  据报道,全球第四、美国最大的晶圆代工厂格芯(GlobalFoundries)在12月1日举行的线上会议中宣布,计划12月份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00至800"人。而就在上月,格芯刚公布利润和收入均创新高;显然,格芯对于行业前景并不乐观。
  格芯裁员人数占其1.5万总员工人数的近5%左右。
  格芯是美国东北的佛蒙特州最大的私营雇主,在该州的Essex Junction晶圆厂雇佣大约2000人。
  有参会员工透露,格芯的CEO汤姆·考菲尔德(Tom Caulfield)在会上称,大部分解雇的员工将来自非制造业岗位。
 
管理视点
 
以品牌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日前在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品牌已成为推动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品牌建设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建设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成为企业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品牌建设能够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供给结构升级。
  品牌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这对我国生产端供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具备强大的时尚引领和消费实现功能,品牌所附着的符号价值能够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引导社会文化潮流演进。
  品牌建设有利于提升价值链地位增强全球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品牌不仅是识别企业和产品的重要符号,更折射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影响力与经济实力。品牌建设可以扩大企业自身影响,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强化抵御同质化竞争的能力,建立相对竞争优势,充分配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我国品牌整体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自主品牌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企业实力提升,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一些企业瞄准庞大国内市场,通过研发新品类、新品牌,引领消费市场创新;一些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在企业品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并保持良好品牌形象,企业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在产品品牌上,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特点,不断创新产品和业态模式,打造出众多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在国内市场,新品类、新品牌大量涌现,这些新消费品牌以客户为中心不断进行产品更新迭代,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依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渠道,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和新媒介,实现了市场扩张。同时,很多新消费品牌凭借国内市场的经验积累和模式创新奋力开拓海外市场。
  在区域和产业品牌上,具有原产地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品牌不断涌现,消费者认知度和市场引领度逐步提升。许多农产品区域品牌不仅受到城市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也带动了当地产业数字化、品牌化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一些消费电子、家电等制造业品牌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和实践深刻变革,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对我国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些领域,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品牌运营能力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亟须培育一批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知名品牌。
  协同发力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的发展受到产业基础、市场竞争、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自主品牌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一是在生产领域提升品牌产品和服务品质。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塑造提升品牌形象,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用户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鼓励消费品行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培育一批高端品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智慧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
  二是在流通领域提升品牌全链条经营推广能力。在提升生产企业品牌营销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流通企业的营销推广功能,增强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型化、国际化的专职大批发商和代理商,打造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平台。强化零售终端品牌服务能力,不断调整和优化商品品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及时、高效的消费需求反馈机制,做精做优消费体验,为消费者做好覆盖品牌消费全生命周期的周到服务。
  三是在消费领域营造良好自主品牌消费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工作,引导消费者认可、信任优质自主品牌。凝聚社会共识,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发挥好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加强中介机构能力建设,为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依托“中国品牌日”等系列活动,关注自主品牌成长,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四是在政策措施上优化品牌创新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对中高端生产和服务企业采取适当的财税支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保护,支持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维权,规范品牌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信息化建设
 
六部门修改网约车管理办法
 
  据悉,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近日联合公布关于修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驾驶员证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行为的罚款数额予以下调。
  根据新修改的暂行办法,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的,对网约车平台公司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对当事人处以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对当事人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而在原暂行办法中,未取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失效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的,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根据新修改的暂行办法,删除了"未按照规定携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罚款规定。
  据了解,7月30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国发〔2022〕15号,以下简称《决定》)印发实施。《决定》明确取消"对未按照规定携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行为的罚款",下调"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擅自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行为的罚款"数额。此次对暂行办法进行修改,旨在落实《决定》要求。
 
"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公布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全面夯实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中医药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中医药管理体制相适应、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与医疗健康融合协同的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基础设施、人才、标准等发展基础全面夯实;完成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互通,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健全完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速开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影响的试点示范;中医医疗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平均水平基本达到4级,数字便民惠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信息化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围绕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3个方面具体措施。二是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提出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4个方面具体措施。三是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提出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4个方面具体措施。四是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4个方面具体措施。同时,在四大任务下设立4个信息化项目专栏,共14个项目,全面支撑任务的具体部署、实施和落地。
 
企业信息员园地
 
浅析公司名称权的不正当竞争
 
  特约信息员:江苏联盛(靖江)律师事务所 仇为民
  近年来,有的个人和企业为了借助他方品牌名气,以快速牟取利益,常会采用“傍名牌”的手法,将他人注册商标或者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自己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以达到其提升知名度、增加交易机会、吸引消费者、进而推销商品的目的。事实上,这种行为实际上在我国《商标法》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因而这类行为实际上是在法律适用的边缘地带产生的违法行为。
  针对这类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借助名牌效应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错误购买商品,会侵占他人长期经营品牌形成的市场份额,影响他人的正常经营及收益,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由于这类行为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式不正当使用他人注册商标或未注册的驰名商标,其商品品质往往难以与已有商标使用的商品相比,消费者购买之后往往得不到预期中的消费体验,进而权益受损。
  典型案例:原告王A公司设立于1992年11月19日,成立时为中日合资企业,2000年10月24日,经工商部门核准企业名称变更为靖江王A橡胶有限公司,组织形式变更为外国法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告经营范围包括生产防腐设备、管道、铁工附件、耐腐蚀胶板、水处理设备、玻璃鳞片树脂、工业用橡胶制品及胶木粉,承接橡胶衬里施工并提供售后服务。
  原告自成立即从事各类橡胶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公司及产品在橡胶行业取得了一定声誉和获得认可,2001年原告参加了《橡胶衬里》国家标准(GB18241.1-2001)的起草工作,2007年原告经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杂品分技术委员会审定为委员单位。自2010年起,原告连续数年被中共靖江市委员会、靖江市人民政府评为“百优企业”。
  被告王B公司成立于2016年1月4日,系由自然人刘某草、史某军出资设立,经营范围包括橡胶制品生产、销售,防腐设备、化工设备安装、施工,传动设备及配件、膨胀节、补偿器、搅拌器制造、销售,环保工程、防水防腐保温工程施工。2016年8月11日王B公司股东变更为刘某草、孔田某郎。
  原告王A公司提出诉讼请求:1、判令被告停止使用包含“王子”的企业名称,并在江苏省级媒体上声明;2、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00元及合理开支17,257元。
  靖江市人民法院判决王B公司:一、被告王B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变更企业名称,停止使用“王子”字号;二、被告王B公司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王A公司经济损失及为制止侵权行为支出的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30,000元。
  一审宣判后,王B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经营者在从事市场经营行为时,应遵守公平竞争和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准则。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及裁判结果正确,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件评析:企业字号是企业名称中用以区分不同市场主体的重要标志,对于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企业名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相关公众将特定产品或服务、与该企业名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从而实际起到了识别相关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字号,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本案中,原告王A公司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成立,在企业存续的二十余年间,从中外合资企业更迭为日资独资有限公司,致力于橡胶制品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参加制定了相关橡胶制品的国家标准,参与了国内多个大型核电站项目,“王子”作为企业字号在橡胶行业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被告王B公司设立于2016年初,企业所在的泰兴市与原告公司所在的靖江市毗邻,经营项目与原告交叉同属橡胶行业,从其所处地理位置、所属行业以及从其公司网页宣传情况可以看出,被告应对原告企业及“王子”字号的知名度有所知晓,却仍将“王子”作为其企业字号申请注册,其主观上明显具有攀附原告王A公司企业字号知名度的故意,该行为客观上会导致相关公众误认为两公司存在某种法律上、经济上或组织上的联系,容易使公众误认王B公司的商品或服务来源于原告而造成市场混淆,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依法应当予以更正。
  王B公司在明知被上诉人企业字号的情况下,仍在其企业名称中使用“王子”字号,作为王A公司橡胶行业的同业竞争者,王B公司的行为易使公众误认为其与王A公司之间存在隶属关系或与之有某种关联。在明知或者应知他人企业字号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识别性,系有一定影响的字号情况下,通过修改自身企业名称、更改企业旗下交易平台称呼、暗示股东关联背景、授权第三人经营扩大影响等诸多表现形式向他人企业靠拢、借鉴,强化与他人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示或者暗示与他人企业存在特定关系,主观上攀附故意明显,易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构成不正当竞争。
  目前,国家正在采取多项措施,大力保障名称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打击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律师和法律顾问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除提供诉讼业务的服务外,更要向企业提出风险防范,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企业名称的风险意识,这样才能不给他人可乘之机。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