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45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45期

部委决策
 
我国将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据悉,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23年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通知》强调,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要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为民普查,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通知》指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将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员工资、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生产经营、能源生产和消费、研发活动、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交易情况,以及投入结构、产品使用去向和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情况等。普查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23年年度资料。
  《通知》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统筹协调,优化方式,突出重点,创新手段,认真做好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为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将成立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认真组织好本地区的普查实施工作。普查所需经费,按现行经费渠道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保障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通知》要求,所有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按时、如实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奖惩的依据。
  《通知》强调,要始终坚守数据质量第一原则,严格执行普查方案,规范普查工作流程,切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信。各级普查机构要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岗位责任制,完善普查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严肃普查纪律,坚决杜绝各种人为干预普查数据的行为。
 
银保监会要求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合规监管
 
  据悉,银保监会11月28日发布《关于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合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引导金融租赁公司立足主责主业,突出"融物"功能,同时着力整治金融租赁公司以融物为名违规开展业务,防止租赁业务异化为"类信贷"工具。
  强化"融物"主业服务实体经济
  银保监会指出,前期部分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存在以融物为名变相开展"类信贷"业务、虚构或低值高买租赁物、变相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问题,今年2月,银保监会即向相关银保监局、银保监分局和金融租赁公司印发了《通知》,旨在引导金融租赁公司找准市场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今年9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21)》指出,回归租赁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目标,也是金融租赁行业对我国金融体系有益补充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通知》也要求,金融租赁业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战略新兴领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强化租赁物管理,做精做细租赁物细分市场,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同时,严禁将道路、市政管道、水利管道、桥梁、坝、堰、水道、洞,非设备类在建工程、涉嫌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被处置后可能影响公共服务正常供应的构筑物作为租赁物。
  压降构筑物租赁业务
  《通知》除了明确构筑物作为租赁物的适格性标准,即要求金融租赁公司以构筑物作为租赁物开展业务的,构筑物需具备所有权完整且可转移、可处置、非公益性和具备经济价值等前期条件,还进一步提出了构筑物租赁业务三年(2022~2024年)压降目标--其中到2022年底,单家金融租赁公司压降额不低于该公司2021年末构筑物租赁业务余额的25%(即2022年末构筑物租赁业务余额不高于2021年末的75%)。
  对未完成2021年管控目标的公司,应限制其新开展构筑物租赁业务,且在25%压降比例基础上适度提高压降要求,并采取监管评级扣分等措施。对完成压降比例目标的公司,要持续监测业务风险及合规性,防控向非构筑物租赁业务转型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风险。
  《通知》明确,各银保监局要严肃查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违规参与置换隐性债务、虚构租赁物、租赁物低值高买等违法违规行为,着力整治金融租赁公司以融物为名违规开展业务,防止租赁业务异化为"类信贷"工具。
  据悉,近年来,银保监等相关部门持续推动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限制政府平台构筑物租赁业务。银保监会2021年7月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银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规范各类业务管理,不得通过理财、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方式违规向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融资或绕道置换不符合条件的隐性债务。"同年5月,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央企业所属融资租赁公司健康发展和加强风险防范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格限制以不能变现的财产作为租赁物,不得对租赁物低值高买,融资租赁公司应当重视租赁物的风险缓释作用。"
  银保监会表示,《通知》的发布实施,有利于规范金融租赁公司构筑物租赁业务,提升业务合规性和稳健性,促进规范发展。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督促引导金融租赁公司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提升合规意识和合规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一步发挥"融物+融资"特色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银保监会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
 
  据悉,在2019年版试行办法的基础上,2022年11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新版《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下称《办法》)。
  "此次《办法》修订是完善评估机制、提升评估质效的需要。《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于2019年发布,至今试行两年。总结两年评估工作经验,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应当更聚焦于行业公司治理重大问题,评估工作与其他监管工作衔接也需理顺,相关规定需要修改。"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称。
  修订后的《办法》共五章三十三条,包括:总则、评估内容和方法、评估程序和分工、评估结果和运用、附则。此次修订《办法》重点对评估对象、评估机制、评估指标、评估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该负责人表示,《办法》修订后,评估对象得到扩展。原评估办法中评估对象仅为商业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在结合前期公司治理评估实践基础上,此次修订将农村合作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及货币经纪公司纳入监管评估范围。
  《办法》有效优化了评估机制。银保监会根据评估结果,差异化配置评估资源,原则上银行保险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评估,但对评估结果为B级(良好)及以上的机构,可适当降低评估频率。监管评估采取非现场评估和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现场评估应每3年实现全覆盖。
  《办法》所附评估指标更加科学。结合近两年新出台的公司治理监管制度,评估工作聚焦大股东违规干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进一步丰富党的领导、股东股权、关联交易、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提名和履职等方面的关键指标,并优化指标权重、精简指标数量,完善公司治理风险预警体系。
  《办法》强化了评估结果应用。在明确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分类监管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和机构主体责任,要求监管机构将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等级为D级及以下的银行保险机构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其存在的重大公司治理风险隐患进行早期干预,及时纠正,坚决防止机构"带病运行",防止风险发酵放大。
  该负责人介绍,《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评估完成时间。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将公司治理自评估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报送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应当于每年5月底前完成监管评估,6月底前完成监管复核,7月底前完成评估结果"一对一"反馈。
 
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
 
  据悉,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11月25日,央行宣布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根据测算,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本次降准的落地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国常会在谈及降准时提出"适度"的要求,意味着本次降准幅度不会太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无论与发达经济体还是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均已不高,国内降准政策空间较小,需要审慎运用。
  对此次降准的目的,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在多位专家看来,本次降准一方面是有助于金融机构将降准释放的一部分流动性置换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另一方面则是助力经济稳增长,降低银行成本以推动降低信贷成本和宽信用。
  伍超明指出,12月份,国内MLF到期量仍有5000亿元,目前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仍低于1年期MLF利率较多,加之实体有效需求偏弱,商业银行续做MLF动力有所不足,需要降准适度对冲这一压力。
  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下阶段货币政策的取向仍是稳健。若后续稳增长压力进一步增大,不排除央行调整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有可能进一步下行。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降准有助于房地产开发、个人按揭贷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此次降准将给近期陷入赎回潮担忧的债券市场注入信心,债券利率或迎来阶段性震荡回落。后续多空交织,仍将以疫情防控、地产政策落地成效和基本面修复速度为主要运行逻辑。
 
内部知情人员举报证券违法最高奖励120万
 
  11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规定》),与12386服务平台优化运行相关工作衔接配合,进一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工作规定》共24条,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了三方面,一是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加大举报奖励力度。每案奖金限额从10万元提升为30万元。举报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或涉案数额巨大的案件线索,每案奖金限额从30万元提升为60万元。内部知情人员有重大贡献的,最高金额从不超过60万元提升为120万元。激励内部人举报,内部知情人员举报最高奖励金额120万元,提升了一倍;同时明确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内部知情人举报也可纳入奖励范围。
  二是有机衔接12386服务平台制度。调整接收渠道,通过证券期货违法线索网络举报系统接收举报调整为通过中国证监会12386服务平台接收。明晰转办机制,符合条件的举报,可作为稽查案件调查线索的按规定转稽查部门处理,其他举报材料,按照职责分工转证监会相关部门及派出机构、交易场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处理。完善办理要求,符合条件的举报,举报处理单位予以登记,并采取适当方式核实情况,依法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不予登记的举报,应当予以存档。
  三是加强奖励资金预算管理确保奖金支付依法合规。明确举报奖励资金按照财务预算等各类相关资金管理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支出。更好维护举报秩序促进举报人有效行使举报权利。明确举报人提出撤销、撤回等放弃举报请求的,不予奖励,也不影响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将"举报人妨碍或者阻碍举报查处工作的"纳入不予奖励情形。
  证监会表示,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后发布实施。
 
中基协发布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金发展纲要
 
  据悉,为更好地引导公募基金行业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积极服务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中基协11月25日发布《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简称《刚要》)。
  《纲要》从提高政治站位、履行职责使命、提升专业能力、丰富产品供给、优化客户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的起步点、着力点和关键点,有利于推动行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在长期投资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切实肩负起服务个人养老金发展的职责使命。
  《纲要》强调服务个人养老金的重要政治意义,指出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行业应当进一步勇担时代责任,坚守服务居民理财需求、助力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初心,力争在服务国家养老保障事业上取得更大作为。
  《纲要》明确服务个人养老金是公募基金行业的职责使命,提出行业应当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坚持人民至上,积极履行职责使命。一是立足国家和人民层面,应当深刻领悟助力个人养老金发展,是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现。二是立足经济社会、资本市场层面,应当深入理解个人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对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资本市场生态、服务实体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发挥投资的引领作用。三是立足行业与公司自身层面,应当以长远的战略视角,系统规划和布局,从组织架构、公司治理、文化建设、资源投入等各方面予以重视,全面促进养老金业务发展。应当引导广大基金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投资,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应当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加强与银行、保险等其他相关行业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我国养老金融事业健康发展。
  此外,《纲要》要求行业应当持续强化核心能力建设,做好专业能力的积累和传承,并从三个方面予以强调。一是聚焦投研能力提升,应当持续优化投研体系建设,秉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来契合个人养老金的投资需求和特点。二是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应当搭建专业性强、稳定度高的团队,重视梯队化管理,健全长周期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让员工及公司的利益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三是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应当加大科技投入,探索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夯实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各项业务高效运转。
  根据《纲要》的建议,基金行业应当深研大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理财需求,加大产品创新开发力度,为个人养老金提供丰富的配置选择和投资工具。一是针对养老目标基金,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投资者的偏好和需求,进一步完善目标日期、目标风险等产品投资策略。二是针对其他类型基金,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市情,持续开发风格稳定、策略清晰的基金,健全产品谱系,并鼓励通过设置锁定期等方式引导长期投资。三是在产品设计方面,应当从费用费率、申赎机制、收益分配等方面持续优化设置,便利不同的资金投资与使用需求。
  中基协表示,基金行业应当汇集各方力量,重视投资者全生命周期服务与陪伴,引导大众树立健康科学的养老投资理念,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个人养老金制度红利。一是加强客户服务与陪伴,应当立足主责主业,打造强大的运营支持体系,从信息披露、宣传推介、适当性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升投资者体验,设立个人养老金业务专区,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客户陪伴服务。二是重视养老金融投教,应当不断拓展投教工作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养老投资文化,尤其应当重视年轻人的养老理财观念培育,大力推进养老投教"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
 
证监会调整优化五项措施支持房企股权融资
 
  据悉,证监会11月28日发布施行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的五项调整优化措施,包括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等。
  证监会表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事关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证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加大权益补充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防范风险、转型发展,更好服务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五项调整优化措施包括:
  一是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实施重组上市,重组对象须为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允许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购买涉房资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时,可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用于存量涉房项目和支付交易对价、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不能用于拿地拍地、开发新楼盘等。建筑等与房地产紧密相关行业上市公司,参照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政策执行,支持"同行业、上下游"整合。
  二是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允许上市房企非公开方式再融资,引导募集资金用于政策支持的房地产业务,包括与"保交楼、保民生"相关的房地产项目,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或旧城改造拆迁安置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要求的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允许其他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主业。
  三是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与境内A股政策保持一致,恢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H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恢复主业非房地产业务的其他涉房H股上市公司再融资。
  四是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证监会会同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常态化发行,努力打造REITs市场的"保租房板块"。鼓励优质房地产企业依托符合条件的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等资产发行基础设施REITs,或作为已上市基础设施REITs的扩募资产。
  五是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开展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引入机构资金,投资存量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基础设施,促进房地产企业盘活经营性不动产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北京等10省市将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
 
  据悉,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12月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通知",决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等10个省(市)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通知明确,参与试点的4家养老保险公司为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养老金是养老保险公司经营的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主要依托保险经营规则创新产品和服务,向客户提供养老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服务。
  试点包括三项内容,分别是:(一)创新发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提供包括养老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服务,满足客户生命周期内多样化养老需求。(二)探索利用多渠道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更广泛地覆盖和触达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允许企事业单位以适当方式,依法合规为个人提供交费支持。(三)探索建立与商业养老金业务特点相适应的销售长期激励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和投资管理机制等,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审慎投资,开展养老资金长周期管理。
  通知并对试点提出以下要求:一是各公司应加强对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统一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源投入,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提升投资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有序建立适合商业养老金业务发展要求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考核体系等。二是各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商业养老金信息系统,确保具备与业务需求相适应的处理能力,能够高效、稳定地支持商业养老金业务账户管理、产品管理、信息披露、客户服务等,加强客户信息保护,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三是各公司应审慎制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试点各项工作,可在试点区域内不设分支机构经营商业养老金业务,但应具备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服务能力。四是各公司应于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向银保监会和试点地区银保监局报送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报告。
 
农业农村部就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
 
  据报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多年,首部专门性部门规章或将出台。11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介绍,自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宅基地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农村部门,虽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职能移交后一直没有比较成型的制度规范和明确细则,导致各地操作不一,甚至有的地区出现新申请宅基地审批搁置现象。因此,意见稿是对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中存在问题和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
  意见稿涉及闲置宅基地与闲置住宅盘活利用,退出、收回的宅基地转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专家认为征求意见稿对宅基地保障性功能强调较多,市场化功能谈的较少。
  意见稿提出,宅基地不得买卖。宅基地及其房屋出租的,租赁合同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宅基地使用权的互换、转让、赠与范围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但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村村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意见稿对宅基地的概念和组成部分进行梳理,明确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住宅、附属用房和生活庭院等用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依法依规无偿分配给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户为单位占有使用。
  宅基地的布局和用地标准直接关乎宅基地后续使用和使用权流转。意见稿明确,各省市根据不同地域类型、耕地资源、人口密度、农村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分类制定本行政区域宅基地面积控制标准。村民新建住宅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
  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面积不得超过本省市规定的标准。对于人均土地少、不能保障"一户一宅"的地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多种方式,按照该省市规定的标准保障农村村民实现户有所居。
  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方面,意见稿指出,宅基地及其房屋出租的,租赁合同期限不超过二十年,禁止借出租名义买卖宅基地。经宅基地所有权人同意,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在本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互换,也可以转让或赠与符合条件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在宅基地退出方面,意见稿提出,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但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为村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此外,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对城镇居民非法占用宅基地建造的住宅或购买农户住宅依法不予办理不动产登记。
 
政策要闻
 
▲证监会启动深证100ETF期权上市工作
 
  据悉,中国证监会11月25日启动深证100ETF期权上市工作,按程序批准深交所上市深证100ETF期权。
  ETF期权是股票市场的基础性风险管理工具。7年多来,ETF期权市场交易运行平稳有序,市场规模稳中有进,产品功能逐步发挥,市场生态日益改善。今年9月份,上交所中证500ETF期权,深交所创业板ETF期权、中证500ETF期权成功上市交易,有效发挥了引入增量资金、稳定现货市场的作用,为进一步丰富ETF期权品种夯实了基础。
  深证100ETF期权是境内首只基于深证100指数的场内期权品种,创新蓝筹特色鲜明,与现有ETF期权品种形成良好互补。上市深证100ETF期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安排,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满足多元化的交易和风险管理需求,提升市场活力和韧性,有助于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证监会指出,将指导深交所做好深证100ETF期权上市交易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股票期权市场的监管,持续完善监管制度、规则和标准,发挥好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保障股票期权市场行稳致远。
 
  ▲四部门发文剑指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
 
  近日,民政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的意见,对常态化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作出制度安排。
  意见要求加强风险摸排。民政部门要对接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养老机构登记备案信息共享交换机制,通过信息抓取及时掌握增量,做到情况清、底数明。要定期开展存量摸底排查,每年对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和质量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现场检查,在排查中发现未经登记但以养老机构名义开展养老服务活动的,依法做好分类处置。
  意见要求加强源头治理。养老机构要规范内部管理,依法签订服务协议。民政部门要制定养老服务质量信息公开模板,张贴宣传简报,公开举报方式,公布依法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相关信息,引导老年人及家属理性选择。
  意见还要求依法分类处置。民政部门要对摸排发现的问题隐患综合评估、逐一研判,纳入"红橙黄绿"风险管控等级,并做好线索通报和分类处置。要加强信用监管力度,对因从事非法集资依法受到处罚的养老机构,依法采取惩戒措施。
 
国资改革
 
国企应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据悉,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提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证券时报12月1日刊发资本市场资深研究人士熊锦秋的文章认为,国企应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便利股东权利行使、信息披露、互动交流和诉求处理等工作,加强与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增进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和认同,以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企业整体价值的行动。合法合规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减少内部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投资者对公司价值认同,也属于市值管理的一个手段。
  去年国资委《关于做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1年投资者沟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近年来中央企业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持续增强,但部分公司仍存在主动管理市场价值的意识不强、对投资者关系管理重视不够、传递公司价值和讲好央企故事的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部分国企上市公司董监高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不太上心,或许是因为董监高担心沟通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引发信披违规等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还没有将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市值管理工作放到比较重要的层面,上市公司估值高低与否,对董监高各方面利益的影响或不大。
  截至2022年11月21日,上市国企和非国企的市盈率TTM估值分别为11.0倍和34.3倍,国企估值相对偏低,这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不到位或有一定关系。国企上市公司估值偏低,不仅使得国企在并购市场中处于不公平或不利地位,也让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在一定程度被扭曲,而且也影响持有国企股票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与之相反,部分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却有点出格。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利用证交所互动平台与投资者有问有答,表面上看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互动融洽,但或许是把互动平台作为蹭热点工具、通过问答形式,诱发股价炒作,上市公司在业绩、治理等方面与虚高股价可谓德不配位,或只能称之为“伪投资者关系管理”或“伪市值管理”。
  易会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笔者认为,这个估值体系应该是公平公正的,市场对各个股票的估值逻辑必须合理科学、而非受人为主观故意影响。A股具有中国特色,各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也或各具特色,但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其核心还应该是“让价格体现内在价值、价格不能过度偏离内在价值”。具体到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就必须坚持“合规性、平等性、主动性、诚实守信”四条基本原则,上市公司不能误导投资者、误导市场资金流向,上市公司要展示真实自我价值,对未来运作等做出能够基本达成目标的审慎预估,讲好、讲真发展故事,由市场和投资者准确定价。
  目前上市公司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已有多种渠道,包括可通过公司官网、新媒体、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投资者教育基地等渠道,也可利用中国投资者网和证交所、证登机构等网络基础设施平台,采取股东大会、投资者说明会、路演、接待来访等方式,与投资者进行沟通交流。投资者向上市公司提出的诉求,上市公司承担处理的首要责任,应依法处理、及时答复。上市公司着力营造与投资者之间健康的关系,应是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有温度有回应,而不是简单媚俗迎合的关系。
  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引导国企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让合法合规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受到保护,让投资者充分发现公司股票价值;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严打以蹭热点为主要手段的“伪投资者关系管理”,让“伪投资者关系管理”付出应有代价,由此也可助推A股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自主创新
 
科技部教育部批复十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1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复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的函,同意空天科技未来产业科技园、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等10家作为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作为建设试点培育。
  两部委指出,各有关地方要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地方政府(或国家高新区)和科技领军企业协同,着眼未来产业重点方向,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专业化能力,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后续复制推广积累经验,引领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发展。
  两部委指出,各有关高校要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评价、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单列管理等改革试点,发挥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牵头主体作用。
  两部委指出,各试点未来产业科技园要建立大学、地方政府(或国家高新区)、科技领军企业共商共建共有的机制,将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重要任务,把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创业生态作为科技园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与孵化的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突破一批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关键核心技术,孵化一批具有未来产业特征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自2023年起,请各试点单位每年11月底前向科技部、教育部报送试点工作总结。
  两部委指出,科技部、教育部将建立试点工作专家组,协调督促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研究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适时扩大试点范围。  
 
山东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
 
  近日,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9个方面27条举措,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使命导向"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速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加速隆起。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万家、力争达到5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突破5万家、力争达到6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3%左右。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显著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基本形成。
  要积极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根据《意见》,山东省将加快构建"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建立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直接委托制和"军令状"责任制。推动产业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持续加大对省级创新平台的培育力度,争创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积极推动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布局。
  《意见》指出,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扎实推进省级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支持数学、化学等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重点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全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创新重大科研任务组织方式,深入推行"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赛马式"资助制度、"里程碑式"考核制度。
  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意见》要求,强化黄河安澜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陆海统筹等领域的科技支撑,构筑黄河安澜及生态安全技术体系;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和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作用,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中心,启动海洋高新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创建海洋领域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
  《意见》指出,要继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等,壮大创新创造生力军。注重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战略科学家跃升计划、山东省科技菁英计划和海外工程师计划,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高地。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全力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黄河流域原创策源地。
  《意见》提出,要强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构建市场化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推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全部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创投发展,吸引聚集国内知名创投机构及其投资企业,培育一批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区和创业投资综合服务基地。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等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作用,与国内一线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子基金,对于投资省内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项目在收回实缴出资后可让渡全部收益。创新科技金融模式,推动济南市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鲁科贷"服务品牌。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治理改革,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强化创新支撑保障,加快科技政策落地见效。
 
节能减排
 
能源局两文件明确电力现货市场规则
 
  据悉,为规范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和运营,加强电力现货市场监管,维护电力现货市场秩序和市场成员合法权益,国家能源局11月25日公布《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电力现货市场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了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主要任务,也就市场成员、市场构成与价格、现货市场运营等作出细则性规定。
  具体来看,《基本规则》明确提出,电力现货市场近期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做好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衔接;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各地按照国家要求,结合电力市场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探索建立市场化容量补偿机制等。
  电力现货市场中远期建设主要任务包括:进一步完善现货市场机制;健全中长期市场;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推动省/区域市场逐步融合,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过渡等。
  另一方面,两份文件也释放出对新兴市场主体的支持信号。
  正如前文所述,《基本规则》明确要"推动储能、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和新能源微电网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同时,《监管办法》提出,储能等纳入电力调度机构调度管辖范围的市场主体。
  回顾今年以来的政策文件,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正逐步加速。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6月7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
  2022年7月,南方区域率先启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试运行,并达成南方区域首次跨省现货交易。
 
能源局发文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
 
  据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近日发布《关于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并尽并、能并早并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电网企业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电力有序供应前提下,按照"应并尽并、能并早并"原则,对具备并网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时并网,允许分批并网,不得将全容量建成作为新能源项目并网必要条件。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亿千瓦,同比增长8.3%。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约3.5亿千瓦和3.6亿千瓦,分别同比增长16.6%和29.2%。这其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提速,新能源投资明显加快。今年前10个月,我国主要发电企业在太阳能发电建设上的投资达到1574亿元,同比增长326.7%。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透露,目前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开工,第二批项目正在陆续开工,目前正在抓紧推进第三批项目审查。
  此次《通知》要求,对于第一批、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梳理本行政区域内尚未提交接网申请、接网送出工程建设滞后及接网送出工程未纳入国家或省级电力规划情况;各电网企业梳理本供电营业区内尚未提交接网申请及接网送出工程未纳入国家或省级电力规划情况;各发电企业应梳理本企业接网送出工程建设滞后情况,形成清单,并于2022年12月5日前将清单反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通知》强调,各单位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大配套接网工程建设,与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做好充分衔接,力争同步建成投运。同时,科学组织力量,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工期,在确保安全生产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做好各项工作,为能源电力供应保障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分析,第一批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在2022年和2023年陆续并网;部分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正式启动申报,预计不晚于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24年底前并网。源网荷储、离网制氢及100%消纳项目成为部分省份第三批风光基地的优先申报项目。
 
五部门要求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2〕174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加强县级地区(含县级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县级地区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全覆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具备条件的县级地区,应建尽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不具备建设焚烧处理设施条件的县级地区,通过填埋等手段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到2030年,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技术、商业模式进一步成熟,除少数不具备条件的特殊区域外,全国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基本满足处理需求。
  《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县级地区焚烧处理设施建设6方面19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设施规划布局,包括开展现状评估、加强项目论证、强化规划约束等。二是加快健全收运和回收利用体系,包括科学配置分类投放设施、因地制宜健全收运体系、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等。三是分类施策加快提升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包括充分发挥存量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加快推进规模化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合理规范建设高标准填埋处理设施等。四是积极开展小型焚烧试点,包括推进技术研发攻关、选择适宜地区开展试点、健全标准体系等。五是加强设施建设运行监管,包括提升既有设施运行水平、加强新上项目建设管理、强化设施运行监管等。六是探索提升设施可持续运营能力,包括科学开展固废综合协同处置、推广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探索余热多元化利用等。
  在政策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活垃圾小型焚烧试点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将符合条件的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指导意见》指出,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优先纳入绿电交易。落实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按15%缴纳的财税优惠政策。在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县级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北京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
 
  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北京市将在2023年前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以及在2025年前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74座。
  在加氢站建设方面,《规划》提出,2023年前,在冬奥配套加氢站建设运营工作经验基础上,打好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开局之战,同时在延庆区、大兴区、房山区、昌平区、顺义区、海淀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服务干线货运、城配物流、公交客运、环卫邮政等领域车辆的加氢站布局建设,力争建成并投运37座加氢站,加氢总能力达到74吨/日,满足47吨/日车用氢能需求,促成重点区域氢能产业示范引领。2025年前,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74座,加氢总能力达到148吨/日,满足126吨/日车用氢能需求。
  规划布局方面,北京市将围绕一条环路、两片区域、三类节点、多条通道的货运和通勤客运加氢需求,开展加氢站规划布局。其中,"一条环路"主要是指围绕六环周边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大兴京南等4大物流基地,新发地、岳各庄等7大批发市场和本市重点铁路货场,打造环线加氢供应链。"两片区域"是针对北京市重点物流基地、批发市场、铁路货场较为集中的南、北两大区域,形成区域加氢供应能力。"三类节点"是在物流基地、批发市场和铁路货场等三类货运物流节点周边,满足就近加氢服务需求。"多条通道"则是在北京市主要客货运通道沿线布局加氢站,满足车辆沿途加氢服务需求。
  据报道,除了北京,上海也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在11月23日举办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裘文进表示,今年上海陆续出台《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上海已建成各类加氢站14座,初步构建了纯氢、油氢合建等多模式供氢网络,到2025年,上海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上海已累计推广应用近23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约占全国总量的21%。到2025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此外,广州在9月发布的《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30年)》中也指出,到2025年,广州累计建成加氢站50座以上,新建制氢站1座,累计建成制氢站3座以上。形成3.5万公斤/天(1.3万吨/年)燃料电池用氢气制氢能力,形成不低于4.0万公斤/天加氢能力(1.5万吨/年),可以满足60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车运行用氢需求。
 
上海启动2022年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申报工作
 
  12月1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度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支持有关企业在上海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探索合理商业模式,带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加快发展。
  《通知》要求,各任务均由"示范应用联合体"申报,由燃料电池系统企业牵头,会同整车制造企业、车辆营运企业、加氢站运营企业、车辆使用单位等组成。
  同时,"示范应用联合体"所有成员单位应具备承担申报任务的条件和能力,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诚信守法。且牵头单位应是在上海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牵头单位须具备相应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制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须包含牵头单位配套的、与申报任务相同类型的车辆。
  据了解,2021年8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上海和广东报送的城市群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2021年12月,河南和河北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相继获批,全国形成了"3+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格局。
  上海是首批示范城市之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表示,今年以来,上海市统筹国家、市、区三级财政资金,全方位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已累计推广应用近2300辆,约占全国总量的21%,应用场景扩展到网约租赁、公交、通勤、物流等。上海已建成各类加氢站14座,初步构建了纯氢、油氢合建等多模式供氢网络,预计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
 
辽宁拟暂停风光电低价参与市场交易
 
  据悉,辽宁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通知,对《关于暂停我省新能源项目贡献低价电量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对此,市场机构认为,此举措透露出政策层面通过保障绿电运营商合理利润,促进绿电可持续发展的意图。
  此前,辽宁省相关文件要求,企业在项目整体平价上网基础上,自愿拿出一部分利用小时数实行低价结算(风电以300小时为起点、光伏以100小时为起点,0.1元/千瓦时),以实现整体项目低价上网目标。民生证券分析师严家源认为,这种做法,是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压低上网电价促使运营商让利,不符合市场化经济的基本原则。
  据分析,2021年辽宁省风电、光伏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为2293、1327小时,由此推算,上述原有做法(风电300小时、光伏100小时)占比当地风、光项目全年上网电量的13.1%、7.5%。
  "辽宁风、光电指导电价(即煤电基准价)为0.3749元/千瓦时,若按照政策让利,则风、光让利幅度分别为9.6%、5.5%。若暂停让利,则风、光电营收增幅分别为10.6%、5.8%。结合前期福建连江外海700MW海风项目竞配中,华能联合体不到0.20元/千瓦时的超低报价最终'弃标',反映出政策层面保障绿电运营商合理利润的意图。"严家源表示,征求意见稿中还首次提出,按照"取之于新能源用之于新能源"的原则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这一政策导向需要关注。
  此前市场多数观点认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绿电的收益会部分让渡给火电、储能等其他市场参与方,这会造成新型电力项目收益率的下降,而"取之于新能源用之于新能源"的政策导向,有望进一步明确绿电收益,绿电价值也有望获得重估。
 
云南发布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据悉,云南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21—2025年)》。
  《规划》提出,加快云南碳市场建设,健全碳市场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云南省碳交易配套政策制度,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性工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试点为契机,开展全省范围碳排放权交易资源摸底工作,掌握全省资源总体数量、组成分布。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重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库,探索研究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围绕工业生产、节能和能效提高、新能源等具有削减碳排放潜力的领域,以及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八大重点行业,广泛征集、科学筛选能转化为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潜在项目,同时探索开展碳普惠、旅游“碳中和”等新兴领域的项目储备,建立《云南省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项目清单》并实施动态化管理。
  推动发展碳金融和气候投融资方面,《规划》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能源、氢能、储能、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智能电网等前沿技术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流动。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绿色信贷机制,以企业碳信用作为金融机构资金投放的重要标尺,优化绿色资产配置。
  推动碳金融稳步发展,研究建立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性投融资机构和多元投资机构,探索建立多元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资产流转和退出渠道,支持多元化资金支撑低碳发展,鼓励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项目灵活运用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开展绿色金融区域试点创建、建立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健全云南省低碳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制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带动和支撑引领作用。
  加强保险行业积极开展气候风险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气候背景下农业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城市巨灾风险保险等产品培育和发行,发挥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的风险保障作用。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全面完成。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创造有力条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4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2亿立方米。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各重点领域二氧化碳、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计划有力推进。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水资源、农业、城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2025年,全省新增蓄水库容23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亿立方米,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215亿立方米以内;全省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8.2‰以下,森林火灾成灾率控制在0.9‰以内;深入推进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城市生命线抵抗高温热浪、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气候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
  试点示范取得显著进展。深化低碳试点省、市、区建设。建成一批各具特色、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镇、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项目。开展重点城市和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研究和协同减排示范工程。开展碳中和战略路径设计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推广一批具有良好降碳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
  气候治理能力取得重要成果。区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水平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逐步健全。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管理进一步融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气候变化国内外交流和务实合作不断加强。
 
英国收紧电动汽车优惠政策
 
  据报道,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于7月被废之后,近日,英国财政部在秋季预算案中明确提出,从2025年4月起向电动汽车征收车辆消费税。该决定一经公布即引起轩然大波,反对声此起彼伏,认为这将大大削减电动汽车竞争力,进而阻碍英国交通电气化进程。
 
劳动用工
 
云南出台十条措施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近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云南省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规范发展的十条措施》,为促进社会化就业、更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人力资源服务。
  《措施》明确,"十四五"期间,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达到3500家以上,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达到90家以上,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从业人数达到4.5万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年营业收入达到460亿元。
  为培育行业骨干和龙头企业,《措施》提出定期开展骨干企业认定工作,认定为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骨干企业的,由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50万元。到2025年,重点培育10家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具有区域性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申报和参选重点企业名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和开展市场化融资,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培训指导工作。对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按照规定分阶段给予最高不超过1600万元奖励;对于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按照规定分阶段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对于在新三板和云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
  在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每年组织一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赴省外发达地区研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研修培训活动。开展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人物认定工作,对行业领军人物由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到2025年,重点培育认定20名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人物。
  《措施》明确进一步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对获批省级、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0万元一次性开园补贴,支持各地在产业、土地、企业开办、场地租金、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到2025年,建成3至5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
 
巴西10月失业率降至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
 
  11月30日,巴西地理统计局(IBGE)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10月份巴西的失业率降至8.3%,失业人数约为900万,为2015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失业率下降了3.8个百分点,失业人数减少390万人,降幅超过30%。
  此外,用来衡量就业水平的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了57.4%,比去年10月高出2.8个百分点。拥有正式合同的员工人数继续增长,但与此同时,无正式合同的员工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达1340万人。
 
实现同工同酬应成为治理劳务派遣滥用的主要手段
 
    工人日报11月28日刊发署名张菁的文章指出,劳务派遣因满足企业灵活用工需求、降低人员管理和运营成本而受到企业青睐,但其滥用带来的劳动用工不稳定、同工不同酬、劳动者发展受限等问题也饱受诟病。
  防止劳务派遣滥用侵害劳动者权益、破坏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是很多国家在劳动治理过程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治理劳务派遣滥用也是我国劳动立法的关注重点之一,2012年劳动合同法专门为此做了修改。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
  眼下,滥用劳务派遣依然是劳动用工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在产业升级加快、市场波动频繁和灵活用工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劳务派遣有其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但需要思考:在发挥劳务派遣在推动就业、实现灵活用工等方面的优势之余,如何治理劳务派遣滥用带来的问题。
  主要应该依靠比例与岗位控制还是同工同酬同待遇控制来治理劳务派遣滥用,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前者主要通过控制可以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比例和工作岗位来治理劳务派遣滥用;后者则认为应通过保障劳务派遣工和直接用工员工同工同酬同待遇以防止劳务派遣无序扩张,即保障派遣工与直接用工员工在同样的工作岗位应享受同样的薪酬计算体系、劳动条件以及劳动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权益。在治理理念上,前者更加注重通过行政手段消除劳务派遣的弊端;后者更加注重通过市场之手治理劳务派遣,认为劳务派遣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用工单位可以通过劳务派遣获得更低成本的劳动力,通过同工同酬同待遇可以挤压低成本空间,进而限制劳务派遣的滥用。
  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这一立法红线是遏制劳务派遣畸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实践中,通过行政执法实现比例和岗位控制是当前治理劳务派遣滥用的主要手段。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派遣用工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特定情况下可以罚款,行政执法高效便捷,实操性很强。但这种治理手段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过度依赖行政机关,难以满足合理的灵活用工需要。同时,从已有研究看,单纯依靠比例和岗位控制的方式并未有效解决劳务派遣滥用的问题,修法后劳务派遣用工人数虽然大幅度减少,但是一些企业以劳务外包等形式替代劳务派遣,“假外包真派遣”等现象日渐增多。
  因此,笔者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劳务派遣工的同工同酬同待遇应是治理劳务派遣用工问题的主要手段。
  如果劳务派遣工与直接用工员工在工资、劳动条件等各方面均能得到同等对待,劳务派遣工的权益就能在根本上得到维护,劳务派遣所具有的实现灵活用工的功能也可以得到更好地发挥。在用人成本同等的情况下,直接用工员工具有更好的岗位稳定性、追求职业发展等优点,企业会倾向于直接雇佣而非劳务派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同工同酬同待遇本身如何认定、如何落实?工资包含哪些项目、同等劳动条件又有哪些?这些需要进一步在制度上进行明确。
  要实现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首先,应科学界定“同工”“同酬”等概念的释义。若以工作岗位相同作为“同工”的认定标准,则要求工作内容相同或相似;若以劳动者的工作产出作为标准,对于从事体力劳动并以计件方式确定薪酬、体现工作价值的岗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对很多其他岗位并不容易明确。“同酬”需明确是否包括加班费、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应进一步在制度上进行明确。
  其次,应完善同工同酬的举证责任体系。灵活运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规则。相对而言,劳动者对单位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举证能力比较有限,往往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工作岗位是否一致、工作业绩是否相同、工作报酬是否一样,若举证责任完全由劳动者承担,则难以实现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所以,应当明确规定由雇主承担主要举证责任,负责提供单位的岗位设置情况、相同工作岗位员工的工作内容与薪酬情况等。而劳动者仅需对基础事实承担举证义务,如能证明自身工作岗位、工资收入的工牌、工资条等。
  另外,应细化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责任,明确派遣单位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义务。用工单位应将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直接用工员工的工种、职位划分以及工作报酬构成等内容进行对比式的内部公示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备;劳务派遣单位作为与被派遣劳动者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一方,应尽到合理审查协议中同工同酬条件的义务,并按照合同要求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薪酬,保障劳动者享有同工同酬权。
  综上,防止劳务派遣滥用,完善劳务派遣用工的治理制度,应坚持多措并举,将同工同酬同待遇作为主要治理手段,继续完善岗位和比例控制的科学性。并且,在坚持同工同酬同待遇这一市场导向为主的治理思路下,派遣工参加工会、民主管理等权益也应得到保障和实现。唯有这样,才可以既维护劳动者权益,又满足灵活用工的市场需求。
 
毛振华建议从三方面应对和处置就业问题
 
  据悉,北京日报10月28日刊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的文章指出,今年以来,"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叠加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突出的就业压力使得"保就业"成了当务之急。但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就业并不仅仅是一个短期问题,也是一个中长期问题,是短期问题与中长期问题的交汇点。
  从中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加速将对我国就业市场带来深远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与上个十年相比,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幅度分别为2.51和2.72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年轻人结婚生子意愿偏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生育率持续下滑,人口出生率从2000年的14.03%回落至2021年的7.5%,这将进一步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老龄化的加速将对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和劳动人口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中长期内我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压力。
  从短期来看,失业现象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并存。一方面,疫情冲击下,企业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加大投资、扩充岗位意愿不足,部分企业出现裁员或降薪保岗的情况,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减少,其中青年就业压力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依然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部分行业招工困难问题尤其突出,如家政、电工、水暖工等体力或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不足。
  就业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短期矛盾和中长期压力都较为突出,且就业事关民众基本福祉,涉及面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业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旦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危及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应对和处置就业问题需要十分慎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的薪资调整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较为突出的是体力劳动者的短缺,这虽然有劳动者就业观念以及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劳动报酬问题。虽然我国内地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当前家政、电工等劳动力供给短缺的情况仍存,从劳动者付出的角度看,薪酬水平仍旧偏低。
  二是要把握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提升经济效率的平衡。经过多年持续改革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居民的就业意愿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在完善社会保障、筑牢社会安全网过程中,也要注重社会保障与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平衡,倡导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保护劳动者就业积极性,避免过度福利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三是要把握好刺激消费与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平衡。当前,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修复的主要问题,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提升。但劳动者薪资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降低了企业竞争力,从中长期来看,反而有可能制约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劳动者薪酬的持续提升。因此,需慎重采取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方式刺激消费。从世界来看,疫情发生后,为加快需求修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向居民发放大额消费补贴的方式,对于推动消费修复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国也可以视具体情况加大对终端消费者的补贴力度,既能有效刺激消费,又能避免因此加大企业负担。
 
专家论坛
 
闫坤: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经济日报12月1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闫坤的文章指出,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这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实现多重政策目标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其调控目标不是单一地对冲经济下行风险,而是强调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兼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互协调。在多重目标的约束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要扩大内需,还要注重提升效能。
  二是实施科学有效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财政政策管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供需矛盾,“大水漫灌”式的财政政策将会造成无效和浪费,政策实施必须聚焦关键节点,坚持总量与结构并重,并且要更加注重结构,提高政策精准性。从长期制度建设来看,新兴技术发展为宏观上的财政政策与微观上的具体问题更好对接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精细化的政策目标管理保证了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是实施科学有效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
  三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现实要求。亿万市场主体是增加就业的主力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升高以及疫情冲击的影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成本增加。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比如,实施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可以有效为企业纾困,增强企业“造血”能力,从而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如何提升效能呢?
  首先,需在保持适当财政支出强度的基础上提高财政支出精准度。在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中,一定的财政支出强度是必须保证的。对此,需要加强对存量资金的统筹力度,将大块资金投入到重点项目,避免“撒胡椒面”现象;需发挥专项债券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在提升财政支出的精准度上,既要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对中小微企业纾困、科技创新予以重点支持,又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资金供给,还要实施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保证资金直达基层、精准使用。
  其次,需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预算绩效管理要严把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三道关。事前评价要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经济性与可行性,保证资金投向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事中评价要注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进度安排;事后评价要注重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效益。还要更加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运用,既要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通过完善问责机制倒逼各部门树立绩效理念,又要做到“干多少事,花多少钱”,通过建立绩效预算加强投入与产出的联系。
  最后,需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整体协调性。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需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方面,实施减税降费、留抵退税和社保缓缴的同时,要加大普惠性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同时,就财政政策本身而言,各级政府必须将减税降费、留抵退税与实现财政收入目标统筹协调,提升政策的整体协调性。
 
专家论点辑要
 
  ▲毛振华建议2023年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
 
  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11月29日在"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信用风险展望年会"发表上表示,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实体经济各部门杠杆率出现新变化。当前企业预期偏弱、扩张动力不足,存在债务过快收缩的风险,居民部门杠杆率则已下降,需警惕"借款人消失"即企业和个人不愿意借钱的问题。为此,2023年宏观政策应加大稳增长力度,预计经济增速回升至5%左右。
  毛振华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持续向常态回归,全年增速或达到5%左右,除了2022年低基数,也有疫情防控边际宽松、稳定房地产政策加码、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较快、地方政府换届完成后聚焦经济等积极因素带动。
 
  ▲高盛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4.5%
 
  据悉,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11月30日在高盛2023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媒体交流会上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增速或由正转负、基建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可能为负,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增长将更加依赖消费的修复反弹。
  高盛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为3.0%,2023年提高至4.5%,消费以外的因素都呈现下行趋势,其中出口增速或从2022年的8.5%降至-2%,投资增速从3.5%小幅放缓至3%。闪辉认为,2022年这种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处于高位的情况史上罕见,"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会明显放缓,房地产投资可能还是一个拖累"。
  高盛预计中国60%的概率在2023年二季度开放,有30%概率在2023年二季度前开放,参照其他东亚经济体经验,放开后消费会先降后升,2023年中国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
 
  ▲瑞银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左右
 
  据悉,疫情防控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大。2023年中国经济能否回到合理区间?对此,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投资总监及宏观经济主管胡一帆11月30日在瑞银线上媒体分享会上预计,2023年三季度防疫政策将全面放开,带动经济出现巨大反弹,但在放开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
  胡一帆预计,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仍受疫情冲击,相对疲弱,但2023年3月"两会"期间,疫情防控方向将会有重大调整,到三季度经济将全面重开,也就是不再有任何封锁,国际旅行者可以自由出入中国。从复苏进程来看,此后会经济有较大反弹,带动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上行到5%左右。
 
中小企业
 
2022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公布
 
  11月30日,工信部近日印发通知,公布2022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授予北航天汇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170家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通知要求,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要充分发挥联系政府和小微企业的桥梁作用,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基地内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培育和管理工作。
 
经贸态势
 
中国对美违反世贸原则的产业补贴和出口管制措施表达严重关切
 
  据悉,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11月24日至25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正式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对美国近期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多项贸易歧视性和扭曲性补贴措施、美国扰乱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发言,逐项揭批美方政策措施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违背国际法一般原则以及扰乱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具体方面,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中方指出,美方的《通胀削减法案》将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中多达9项税收优惠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中方强调,上述歧视性的规定涉嫌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基本原则,涉嫌构成世贸组织所禁止的进口替代补贴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限制措施,并已经开始对相关行业的全球贸易和投资造成严重扭曲,引发各国政府和产业界高度关注。中方援引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表达观点,指出美方政策将引发"以邻为壑"的补贴竞赛,加剧世贸组织成员之间贸易摩擦风险,不利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中方敦促美方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取消该法案中歧视性和扭曲性的内容,切实履行二十国集团巴厘岛领导人峰会宣言关于贸易和气候环境政策应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承诺。
  中方的发言得到瑞士代表团的呼应。瑞方表示,贸易政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瑞士对美方相关法案中歧视其他成员同类产品的做法表示关注。瑞方强调,与贸易相关的环境政策必须是非歧视性的,并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针对美国近期出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以及《芯片和科学法案》等扰乱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系列措施,中方指出,相关政策有违美方此前在产业补贴和出口管制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反映出美方在国际经贸规则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美方不仅自身泛化"国家安全"、滥用出口管制,涉嫌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还通过实施"长臂管辖"强迫其他成员以违反世贸规则的方式来遵守美方的政策,这是将单边主义做法推向极致,严重违反国际法中国家主权的基本原则,是典型的霸凌行径和冷战思维。中方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贸组织的专家观点,指出美方措施恐导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脱钩断链",并给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破坏,损人不利己。
  中方强调,贸易战、科技战以及人为"筑墙""脱钩"没有出路,这些违反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做法,将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中方反对将经济、贸易和科技交流政治化和武器化,敦促美方保持言行一致,尽快纠正错误做法,共同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
 
也门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签署10亿美元协议
 
  11月27日,也门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在沙特阿拉伯的主持下签署了一项总金额达10亿美元的协议,用以支持也门的经济、金融和货币改革。该协议旨在为也门的经济、金融和货币稳定奠定基础,重建金融机构,加强治理和透明度,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和贫困率。
 
德国和卡塔尔就天然气供应协议达成一致
 
  11月29日,卡塔尔能源部宣布与德国就天然气长期供应协议达成一致。
  根据协议,卡塔尔将从2026年开始向德国供应液化天然气,合同有效期为15年。
 
投资视点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发布
 
  据悉,为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示范区特色的跨域一体、协同高效共同富裕之路,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跨省域共同富裕探路和示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政府近日联合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了总目标,到2025年,共同富裕工作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构建一体化引领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逐步发挥。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形成更加成熟、更加有效的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充分发挥。
  《实施方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区域城乡融合、居民增收共促、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社会整体智治等6个领域设置了26项指标,到2025年的目标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0元,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达标率≥95%。
 
杭州将设立总规模5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据悉,为贯彻落实《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移转化,杭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日前联合发布《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政策》围绕成果供给、转化链条、成果交易、成果服务、金融支撑等五部分提出12条具体支持措施。
  其中提出,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重点投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概念验证项目、中试研发项目、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出资比例最高可达40%。
  同时,《若干政策》提出,支持科研平台、成果孵化载体、产业链龙头企业等设立合作子基金。对新设立的合作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产生的增值收益让渡比例最高可达100%,如子基金出现亏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可以其出资额的50%为上限给予风险补偿。
 
湖南出台助力建筑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
 
  11月22日,湖南省住建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助力建筑企业纾困解难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措施》,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企业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市场营商环境等5个方面,以"真金白银"助力建筑企业纾困解难,用"硬措施"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对建筑企业视其营业收入、资质升级、经济贡献、质量创优、科技创新、诚信评价等情况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用于企业研发创新;鼓励和支持投建营一体化、设计、咨询以及使用中国工程技术标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外承包工程的建筑企业申报对外投资合作资金,对前期费用、贷款贴息、项目保险以及对外劳务等予以补助。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筑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建筑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造专用设备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优化企业金融服务。积极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对暂时有困难但管理规范、信用良好的建筑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合理优化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支持信用良好的建筑企业以工程施工合同、施工许可证、建筑材料、工程设备、企业自建工程为增信措施申请银行贷款。
 
张茉楠: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
 
  人民日报11月24日刊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茉楠的文章指出,今年以来,随着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美元指数一度突破110大关,创下20年新高。欧元、英镑、日元、韩元等非美主要货币大幅贬值。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目前美元对包括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多种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处于自1994年数据发布以来的最高水平。
  回溯美元历史,美元周期性波动往往导致全球汇率市场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各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甚至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美元则借此收割他国财富。强势美元周期往往还与"美元化"走强同时出现。然而不同以往的是,本轮强势美元周期内,并未呈现"美元化"明显走强,反而是"去美元化"势头日益强劲。数据显示,全球美债储备近两年来持续下滑,在今年6月已跌至2020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沙特自2020年2月至今年5月已累计抛售697亿美债,抛售比例高达近38%,这对于石油美元的影响十分深远。
  事实上,近年来,美元滥用"过度特权"、周期性收割世界财富、频繁举起金融制裁大棒,不仅加剧世界经济风险,也严重侵蚀其国际信誉。美元霸权虽仍强势,但根基正在动摇。
  国际替代性贸易结算体系正从构想变为现实。近年来,为绕开被美国控制的国际结算系统SWIFT,规避政治风险,众多经济体正在或已经开发了独立支付系统。2019年1月,德、法、英等国宣布与伊朗建立开展贸易的专项机制"贸易交换支持工具"(INSTEX),旨在绕过美国制裁,与伊朗进行非美元交易。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开始建立自己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以作为SWIFT的替代方案。目前已有来自12个国家的70家银行接入SPFS系统。
  国际储备货币"去美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今年,以色列首次将加元、澳元、日元和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同时将减持美元和欧元,以使其外汇储备多样化。巴西央行3月底公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来,美元在巴西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86.03%降至80.34%,欧元占比从7.85%降至5.04%,人民币占比则从1.21%升至4.99%,成为其第三大外汇资产。
  世界需要更加公平、多元化的国际货币和支付体系,"去美元化"进程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加速展开。随着新兴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美元的"过度特权"。同时,国际替代性贸易结算体系的建立,也壮大了抗衡美元霸权的力量,有利于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均衡发展。
 
管涛认为明年决定全球资本流动的关键仍是美元走势
 
  11月27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暨十周年活动上,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在美联储实施紧缩政策的上半场,量变没有引起质变,虽然出现了美元荒,但是没有出现全球流动性危机。
  管涛认为,在美联储紧缩政策延续的下半场,实体经济或将受到冲击,金融尾部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美国的通胀韧性明显强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明年决定全球资本流动的关键仍然是美元走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即使美联储停止加息,美债和短期利率见顶,美元也不一定会马上回落,甚至等到所有的坏消息出清以后,美元才可能出现明显回落,美元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受到避险情绪的支撑。"
  管涛进一步表示,大多数国家无法仅仅依靠货币政策维持其货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也不能寄希望于美国经济衰退以后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各国经济的基本面才是核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结构性工具应该是各国下一步政策的关注重点。
 
联合国贸发会议称全球航运业明年将失去动力
 
  据悉,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 11月29日发布《2022年世界海运发展评述报告》称,由于经济动荡、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等负面因素,削弱了全球贸易前景,导致全球航运业明年也将失去增长动力。
  UNCTAD在报告中预计,今年全球海运贸易量增长将放缓至1.4%,并在2023年保持在这一水平。相比之下,2021年增长了3.2%。
  UNCTAD表示,在2023年至2027年期间,预计全球海运贸易量年均增长率为2.1%,低于此前三十年3.3%的平均增长率。
  报告称,俄乌冲突、大流行的持续、供应链约束,以及通胀压力和生活成本挤压,使得全球航运业的复苏面临风险。
  此前一天,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报告也显示,由于全球经济继续受到冲击,全球货物贸易需求正在降温,货物贸易增速可能在2022年底和2023年进一步放缓。
  在10月发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中,UNCTAD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5%,2023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2.2%。所有地区都受到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冲击,但发展中国家受影响格外明显,发达经济体的货币财政政策可能导致全球衰退和长期停滞。
  UNCTAD呼吁对海上供应链进行投资,需要为未来的全球危机、气候变化和向低碳能源转型做好准备。
  过去两年的供应链危机表明,海上物流能力的供需不匹配导致运费飙升、拥堵和全球价值链的严重中断。
  UNCTAD秘书长丽贝卡·格林斯潘表示,需要从当前的供应链危机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挑战和转型做更好的准备,包括加强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船队更新、改善港口性能和贸易便利化等。
  UNCTAD技术和物流主管Shamika N. Sirimanne指出,如果说我们从过去两年的危机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港口和航运对全球经济的运转至关重要。运费上涨导致消费价格飙升,尤其是对最弱势群体而言。
 
德银认为美国明年年中将陷入衰退
 
  据报道,今年以来,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以遏制高通胀,美国经济衰退预测不绝于耳,区别在于何时陷入衰退。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11月28日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在2023年年中来袭,并引发股市急剧下跌。
  "当美国经济衰退袭来时,我们预计主要股市将暴跌25%,但如果经济衰退仅持续几个季度,到2023年年底股市将全面恢复。"大卫·福尔克茨-兰道(David Folkerts-Landau)等德银经济学家写道。
  德银分析师表示,由于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冲击,德国和欧元区可能已经开始陷入衰退。
  该行指出,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致力于在未来几年内将通胀拉回理想水平。尽管出于一些原因,这样做的成本可能低于过去,但美国和欧洲经济至少会出现温和衰退,并且失业率大幅上升。
  德银表示,根据1960年代以来几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历史记录,任何时候趋势通胀率下降2个百分点或以上,都伴随着至少2个百分点的失业率上升。他们估计,目前美国和欧洲的通胀趋势比预期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
  为了遏制处于数十年高位的通胀,美联储将继续收紧政策。美联储多位官员日前发表了鹰派讲话,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巴尔金表示,利率峰值可能需要在更高水平上维持更长时间。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威廉姆斯表示,高通胀将要求"适度提高政策路径";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布拉德则表示,金融市场"低估了"美联储需要采取更激进措施的可能性。
  在美联储高压下,押注美国陷入衰退的队伍正越来越长:
  高盛认为,美国股市明年将出现剧烈波动,因为它们还没有充分反映出经济衰退的风险。该行策略师团队11月28日在报告中写道,他们的模型显示,美国经济未来12个月增长放缓的概率为39%,但风险资产定价仅反映了11%的概率,这增加了明年出现进一步衰退恐慌的风险。
  标普经济学家在最新报告中预测,美国将在2023年陷入一场与1969-1970年相似的衰退,GDP将下降0.8%。
  11月早些时候,以迈克·威尔逊为首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如果经济衰退来袭,标普500指数可能会进一步下跌至多25%。
 
美经济衰退料随时发生
 
  据报道,美国银行经济学家哈里斯11月28日表示,美国经济衰退随时可能发生,因为美国所有的主要经济指标要么已经处于衰退区域,要么在最近几个月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尽管一部分人指出,美国劳动力市场仍在继续增长,但哈里斯却表示,过去12个月的就业增长趋势是负面的,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到2023年夏季,就业将转为负增长。
  丹斯克银行的经济学家也发表了类似观点,认为通胀压力仍将持续,为此美联储或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这可能导致美国经济从2023年第二季度出现衰退。
 
西媒称美加息向世界转嫁通胀负担
 
  据悉,西班牙"世界秩序"网站日前刊发题为《美国向世界输出通胀来挽救自身经济》的文章指出,美联储正在把美国通胀的负担转嫁给世界其他国家。美联储决定通过加息来对抗通胀,这种做法收拢了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资金,并抬升了美元价格。其他国家则受到资本外逃和贬值的影响,借贷和进口商品变得更加昂贵。
  由于外国商品更加昂贵,大多数国家承受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痛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指出,如果美元升值10%,那么其余国家的通胀率将平均上升1%。如果是高度依赖进口的经济体,这一数字会更高。
  为了应对强势美元,其他国家央行被迫提高利率以遏制资本外逃及随之而来的贬值。这引发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全球各地的利率被抬升至并非出于本意的水平。
  这种态势对那些加息也不能有效对抗通胀的经济体危害最大,比如那些受高能源或食品成本影响最大的经济体。如果物价问题是需求过剩所致,提高利率可以通过冷却经济活动来发挥作用。然而,如果物价上涨源于能源、原材料或食品价格上涨,就像现在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货币政策就起不到多大作用。
 
美联储部分官员支持明年将利率保持在约5%或以上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两名官员11月28日表示,他们支持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约5%或以上,并在明年将利率保持在此峰值。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约翰·威廉姆斯当天在纽约发表讲话时表示,有迹象表明通胀形势在缓解,但美联储"还有更多工作要做",才能将通胀率降至接近2%的目标。
  同一天,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詹姆斯·布拉德指出,金融市场低估了美联储在应对40年来最严重通胀时采取更激进措施的决心。他说,美联储明年可能不得不将利率保持在5%以上,这一利率水平可能持续到2024年。
  美国金融人士此前预计,美联储将在明年9月开始降息,以应对许多经济学家预测明年将出现的美国经济衰退。
  11月2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3.75%至4%。美联储将于12月13日至14日举行今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届时美联储将下调加息幅度至50个基点。
 
美联储加息抑制通胀的效果有限
 
  11月26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暨十周年活动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表示,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应对通胀的效果不及预期,而且加息的副作用已经逐渐显现。
  从具体指标来看,盛松成表示,今年10月份,美国CPI同比增速高达7.7%,相较于最高时期的9.1%已经大幅下降,但是环比增速仍在加速上升,这说明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在盛松成看来,美联储主要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维持物价稳定,第二是保证充分就业。其中,充分就业主要参考3个指标,分别是非农就业、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从这3个指标看,美国经济下行,且通货膨胀并没有得到遏制。美联储加息虽然有助于稳定通胀预期,但难以缓解供给约束。"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高通胀和加息令经济不确定性升温
 
  11月30日,美联储公布了由波士顿联储编制的最新经济展望调查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较上期进一步放缓,就业市场紧张形势有所缓和,但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经济不确定性加剧
  美联储称,与上份报告比较,美国整体经济活动大致持平或略有上升,五个地区报告活动略有或适度增长,其余地区或没有变化或轻微至适度下降。
  分行业看,非汽车消费支出喜忧参半但总体略有上涨,通胀迫使中低收入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替代价格较低的商品。旅游业活动有所增加,餐馆和高端酒店场所需求旺盛。整体汽车销量平均略有下降,但由于库存增加,少数地区的销量大幅增长。
  更高的利率进一步影响了房屋销售,总体下降速度温和,但在一些地区急剧回落。与此同时,公寓租赁需求也开始放缓,商业租赁略有减弱,写字楼空置率有所上升。在需求日益疲软和信贷(2.24, -0.10, -4.27%)标准收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贷款增量小幅下降。各地报告农业状况持平或略有上升,能源部门活动总体上略有增加。
  由于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持续影响经济活动,许多联系人认为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加剧。
  劳动力需求有所降温
  大多数地区的就业增长温和,有两个地区的就业人数持平,劳动力需求有所减弱。
  美联储认为,整体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但招聘难度进一步缓解。 科技、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出现了零星裁员。一些联系人表示,尽管劳动力需求并不强烈,但鉴于招聘困难,他们还是不愿选择减少用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适中,少数地区的薪资压力有所缓解。
  零售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在大多数地区,消费者价格以温和或强劲的速度上涨。总体而言,物价上涨的速度有所放缓,这反映了供应链的改善和需求的减弱。由于消费者越来越多地寻求折扣产品,零售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包括木材和钢铁在内的一些商品价格下跌,但一些地区的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一些地区的住房租金增长开始放缓,房价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增长放缓或回落。预计未来通胀将继续保持稳定或温和降温。
  美联储褐皮书报告通常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每次开会前两周发布。此次报告基于截至11月23日美联储12家地区性银行收集的信息,由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编制。
 
美国11月制造业活动两年多以来首次萎缩
 
  据报道,供应管理协会(ISM)1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11月出现2020年5月以来的首次萎缩,订单连续第三个月下降,拖累了制造业产量水平。
  数据显示,制造业指数从10月份的50.2降至49,这是该指数在过去六个月中第五次下滑,同时也是自实施防疫封控以来首次跌破50这一荣枯分水岭。
  ISM制造业调查委员会主席Timothy Fiore在声明中表示,"11月综合制造业指数反映企业正在为产量进一步下降做准备"。
  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对制造业指数预期中值为49.7。11月只有6个制造业行业报告实现扩张。
  ISM报告显示,衡量生产过程中所用原材料支付价格的指标连续第八个月下降。投入品价格创下2020年5月以来最快降幅,在供应链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涨幅放缓是一个可喜的迹象。
  Fiore说,"87%的受访者说他们支付的价格和之前一样或减少了,10月份时给出这个回答的受访者比例是80%"。
  ISM新订单指标六个月来第五次萎缩,生产指标在11月回落至51.5。积压订单和进口量指标均创下两年多以来最弱,也表明需求疲软。
  一项衡量客户库存的指标显示,库存萎缩速度为2020年4月以来最低,这可能有助于解释制造商的新订单下降,并加剧对一些零售商库存过剩的担忧。
  此外,就业人数减少也对整体制造业指数构成压力。制造企业面临需求放缓和员工短缺的双重夹击。
 
德法签署能源团结声明
 
  据悉,德国总理朔尔茨11月25日在柏林同到访的法国总理博尔内签署双边团结声明,强调两国需在能源领域紧密合作,在能源安全方面彼此提供支持。
  声明说,为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法国10月中旬以来向德国输送的天然气每天高达100吉瓦时,双方还将于明年一季度围绕天然气供应机制签署合作协议。同时,为确保法国今年冬天的电力供应,德国承诺尽最大可能保障两国电网互联,并将德国剩余核电站淘汰时间推迟至明年4月,以便为法国电力市场提供额外的供给。
  声明说,德法两国尊重彼此对电力供给结构的技术路线选择,将在发展氢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合作,并重申了实现气候中和的决心。
  朔尔茨当天同博尔内共同出席记者会时表示,除能源政策外,德国和法国还希望在许多其他欧洲问题上共同寻求突破,德法关系非常亲密,两国将继续深化双边关系。
  近期,德法两国在能源危机等议题上出现分歧,德国此前宣布的价值2000亿欧元的能源补贴计划引起法方不满,法国总统马克龙认为该计划可能"扭曲"欧洲市场。
 
德国经济的短疼与长痛
 
  证券时报11月29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的文章指出,德国经济频频拉响不祥的警报。两周前德国国债收益率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倒挂后,反映经济前景两个最重要期限的国债利率即2年期与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日前又发生30年来最大幅度的倒挂,表明德国经济正在朝着衰退的方向跌落。
  美联储史诗级升息,欧元在美元面前疲弱不堪,欧元区所有国家皆因货币贬值而遭遇通货膨胀的袭扰与煎熬。数据显示,10月份德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0.4%,创出近50年的最高水平,也是2022年连续8个月CPI超过7%。除了货币贬值拉升通胀外,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构成了德国物价蹿升的最生猛推动之力。据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Tennet的数据,过去一年天然气价格的飙升已使德国的电网成本上升250%,同时能源价格的平均涨幅达到147%。按照德国央行的预估,未来12个月国内通胀率仍将维持在8%以上。
  高通胀令近一半德国民众被迫削减生活开支并使12月的GfK德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低位,同时带给企业的灼伤也十分剧烈。除了电力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侵蚀着企业利润外,德国全国范围内今年已经两次提高最低时薪,薪水从当初的9.82欧元上升至12欧元。不仅如此,为防止工人罢工,德国最大的工会IG Metall 日前又推出了两年共两轮加薪8.5%的方案,覆盖到德国汽车、金属和电气行业390万名员工。对于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折射出的其实就是"工资-价格"螺旋的残酷事实。
  一方面是融资条件的收紧,一方面是经营成本的上升,德国企业尤其是作为经济神经中枢的制造业由此受到的钳制与打击不言而喻。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德国制造业PMI初值和服务业PMI初值分别只有46.7和46.4,综合PMI初值为46.4,三项指标已经连续五个月显著低于50的荣枯线;另据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的一项调查,高达51.64%的公司表示价格飙升正在危及自己的生存,同时德国哈雷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德国合伙企业和股份公司的破产数量在今年10月份同比增加了36%。
  出于应对恶劣商业环境之所需,尤其是在德国切断了俄罗斯的煤炭、石油与天然气进口管道导致能源危机加速升级的倒逼之下,除申请破产之外,德国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停产歇业或者迁址海外,德国由此面临着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去工业化"挑战。按照德国工商大会的报告显示,国内逾四分之一化工企业、16%的汽车企业被迫减产,17%的汽车企业计划把部分生产迁至国外;同时德国工业联合会对近600家中小型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近十分之一的公司减少或中断了生产,四分之一的公司正在考虑或已经将部分生产和工作转移到国外。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之前接近5年的时间里,德国是全球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但由于企业的减产、停产、破产以及外迁引起的国内供给侧产能急剧萎缩,德国对外出口正在发生惊人的逆转。今年5月,德国出现30多年来的首次进出口逆差,贸易赤字高达10亿欧元,而且接下来的数月在经常项目盈余方面也未见实质性好转。更为要害的是,对外出口占到了德国GDP的50%,出口额的萎缩对经济构成的打击可见一斑。按照欧洲央行的预计,今年德国的GDP增速只有1.4%,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值更为悲观,指出德国今年的经济仅增长1.2%;不仅如此,德国联邦统计局预计,2023年本国经济将萎缩0.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判断,明年德国GDP将下降0.6%,成为欧元区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国家。
  无疑,随着欧洲央行连续大幅加息,德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可能逐渐得到缓解,而且德国政府也在做着持续性努力,包括准备实施耗资2000亿欧元的"能源盾牌"计划,其中1000亿欧元用于对中小企业与居民家庭的能源价格补贴,另外再投入830亿欧元用于设定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上限,为确保资金的来源稳定,德国政府计划对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公司征收高达33%的暴利税,同时对太阳能、海上风能和核能发电公司超过每兆瓦时130欧元的收入征收90%的暴利税。如此系列化举措有望延缓德国经济的下滑速度,但必须看到,作为欧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的经济疲软已持续近五年时间,接下来还将遇到更多带有长期性的问题与障碍。
  首先是制造业的流失问题。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根基。在德国的GDP中,制造业占比达到23%,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中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背后,人们看到了德国的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电子电气工业、机械设备制造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丛林般的支柱产业,也耳闻到了西门子、奔驰、宝马、拜耳、汉高等享誉全球的驰名品牌,但不得不承认,德国向世界输出高价值产品的能力却是建立在对外部廉价能源和初期产品尤其是俄罗斯进口能源基础之上的。别的不说,仅天然气进口方面,德国每年从俄罗斯的进口量就超500亿立方米,占本国天然气用量的50%,而且德国还是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最严重的国家。可如今,"北溪一号"天然气管道被毁,制造企业所必须的天然气断供,虽然德国政府正在积极寻找替代气源,但企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耐心等待,大量制造业以"用脚投票"方式迁移到海外,德国制造业能力是否因此受到稀释以及会否对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与供应链渠道等产业体系构成分裂与肢解还有待观察。
  其次是能源安全保障问题。俄乌冲突爆发前,德国约55%的天然气、50%的煤炭和35%的石油来自俄罗斯。相对于煤炭与石油较容易找到替代来源,天然气进口替代对于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挑战。一方面,德国虽然可以从美国、中东、挪威以及北非买到天然气,但价格都是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两三倍以上,而且天然气价格又由市场决定,即使德国采取限价措施也无济于事,其他国家不可能按照俄罗斯天然气的价格卖给德国,否则就是赔本买卖。另一方面,德国可以寻找到的天然气替代卖家所能提供的都是液化天然气(LNG),不仅依靠海上大型船只运输,而且还需天然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而问题是,德国既没有自己的LNG专用码头,更没有布局在国内的天然气接收站,只能借助西班牙、荷兰等国境内的天然气基础设施,需要支付的巨额成本对于德国经济来说犹如抽筋剥皮之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如果德国天然气供应问题得不到解决,2022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减少1.5%,2023年减少2.7%,到了2024年减少0.4%。对此,德国将希望寄托于能源转型之上,即未来10年德国计划实现80%可再生能源供电,能源转型的成效决定了能源安全的最终成果。
  第三是劳动力供给的弹性问题。按照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分析报告,最新10年德国国内的岗位需求一直大于劳动力卖方市场,目前已经形成多达200万的职位空缺,并创出历史最高;同时,据德国联邦劳工局的数据,随着"婴儿潮一代"退休潮所留下来的劳动力缺口,德国需要在未来几年每年吸引大约40万名工人。从行业来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抑或服务业,目前德国失业人数和职业空缺比均高出1.2,但其国内的失业率长期稳定在5%左右,劳动力供给弹性非常之小。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德国人口平均年龄增至44.6岁,比30年前增加了5.3岁,人口整体老年化态势明显,并且德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22%,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德国的人口出生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日益走低,去年直接降至1.54的历史新低,受此影响,德国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新增劳动力严重不足,未来维系德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优势就无从谈起。
 
欧盟已冻结俄中央银行3000亿欧元储备金
 
  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声明称,欧盟已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3000亿欧元的储备金,并建议没收其他已冻结的俄罗斯资产。
  据报道,几个月来,欧盟、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官员一直在讨论如何合法地扣押俄罗斯在国外被冻结的国有和私人资产。
  但在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内,只有在刑事定罪的情况下,扣押冻结资产才合法。被列入黑名单的俄罗斯公民的许多资产都很难没收甚至冻结,因为它们大多被登记在其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的账户上。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冻结了俄罗斯央行3000亿欧元的储备金,还冻结了俄罗斯寡头的190亿欧元资金。"
  冯德莱恩还建议创建一个机构来管理这些资金并进行投资,将收益用于赔偿乌克兰的损失并支付重建国家的费用。
  俄罗斯对此回应称,冻结其央行储备金和公民资产是非法的。
 
非洲开发银行预计明年东非经济增速将达4.7%
 
  据悉,非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最新《2022年东非区域经济展望》报告指出,2023年东非经济增速将达到4.7%。
  报告说,由于能源和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全球供应链不畅,加之自然灾害影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东非地区2022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4.0%。2023年东非经济增速将恢复至4.7%,有可能重新成为非洲大陆增长靠前的地区。
  报告预计,肯尼亚、卢旺达和塞舌尔经济增速在2022年和2023年都将超过5%。2022年,科摩罗、索马里和苏丹经济增速可能会低于3%。
 
印度扶持培育钻石产业
 
  据报道,今年,印度开始大力扶持培育钻石产业,计划将印度培育钻石产值的全球占比从目前的15%提高至2025年的30%。
  印度宝石及珠宝出口促进会(GJEPC)向印度工商部长皮尤什·戈亚尔递交了一份提议,建议成立"培育钻石产业工业园",并加大培育钻石设备的研发工作。GJEPC希望政府在未来1年内降低"培育钻石设备"进口关税等税率,实施相关福利政策,并实现本土化生产,以鼓励外资建厂和开店。
  GJEPC主席科林·沙赫表示,这项提议将成为印度"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的一部分,并已得到皮尤什·戈亚尔的同意。PLI是印度为降低国外进口而提出的战略框架。
  有的地方已经先行一步。比如,印度钻石切磨加工基地古吉拉特邦已对辖区内的培育钻石企业免除了未来5年的电力税。此外,这些培育钻石企业还能享受其他优惠政策,诸如技术引进资金支持、租金补贴等。
  资本也开始助力。今年8月,印度国家银行表示,开始向培育钻石生产商提供贷款。他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贷款政策,优先用于培育钻石生产设备的进口。
  不过,印度等国培育钻石大幅扩产,而消费端增速不及生产端,导致培育钻石价格下跌。此外,印度扩产培育钻石,对行业还产生了结构性影响,自今年4月起,印度培育钻石毛坯进口额就持续下滑。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加工商有意减少采购、降低库存外,印度自身培育钻石毛坯产量增加,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培育钻石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产量不断增加,以及各类优惠政策实施,行业成本在不断下降,整个行业价格或继续下探。
 
投资分析点评
 
▲雪天盐业拟投资美特公司
 
  据报道,雪天盐业(600929)近期动作不断,公司前两天刚披露将与中国电力、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最新又宣布拟向钠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延伸。11月25日晚间,雪天盐业公告,公司与控股股东轻盐集团及轻盐集团全资子公司轻盐晟富拟通过"协议转让+增资扩股"的方式,控股有色研究院全资子公司湖南美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美特公司")。
  具体为,有色研究院按美特公司估值2.45亿元将美特公司的30%股权转让给轻盐集团,转让金额7351.82万元。同时,由轻盐集团、雪天盐业和轻盐晟富(或轻盐晟富指定的第三方)按美特公司增资前估值2.45亿元分别增资1.61亿元、1.14亿元和5146.27万元(暂定),合计增资不超过3.27亿元,增资后美特公司总估值5.718亿元,注册资本1.63亿元。
  本次关联交易所有出资方均全部以现金出资,其中雪天盐业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增资完成后,轻盐集团持有美特公司41%股权,雪天盐业持有美特公司20%股权,轻盐晟富持有美特公司不超过9%股权。
  公告显示,此次标的美特公司是按收益法估值为2.45亿元,评估增值1.87亿元,增值率达到325.43%。
  美特公司成立于2008年,实际控制人为湖南省国资委。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生产、销售、研制;锂离子电池、人造超硬材料的制造等。
  雪天盐业表示,纯碱是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按照公司积极向现代盐化工和新能源产业探索的发展方向,通过纯碱-电池级纯碱-钠电池正极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切入一个发展增速相对较快的新兴行业,可以提高纯碱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美特公司是公司向钠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延伸所需要的产业发展平台。
  雪天盐业在今年8月披露的投资者活动公告中表示,钠离子电池代表未来储能的趋势。公司关注到了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基于盐化工产业延伸发展的需要,与国内领先的电池和材料研发领域科研院所如中南大学的专家团队进行前期合作研究。
  雪天盐业还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长沙提出建设"钠电之都"的战略构想,将通过上下游联动、企企合作、校企合作,加快推进钠离子电池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也为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过,雪天盐业也在公告中提示投资者,当前钠电池行业正处于产业化前期,钠电池的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时间,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横店东磁拟百亿投建20GW新型高效电池项目
 
  据报道,又一家上市公司计划加大N型TOPCon电池产能布局。横店东磁(002056)11月29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设立子公司并分步投资年产20GW新型高效电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
  具体来看,项目分三期实施,其中第一期投资建设年产6GW新型高效TOPCon电池,第二期投资建设年产6GW新型高效TOPCon电池,第三期投资建设年产8GW下一代高效电池。
  该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其中固定投资约50亿元。第一期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15亿元;第二期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15亿元;第三期总投资约4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20亿元。项目总占地约620亩,分期开发建设,首期获取用地约380亩,并预留用地约240亩。
  项目实施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根据协议约定的条件,2023年底基本建成第一期项目,并在第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前推动第二期项目的投资建设。第三期生产线具体建设规模、建设时间将视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下一代光伏技术成熟情况推进。
  横店东磁认为,公司此次加大N型TOPCon电池产能布局,有利于搭建更完善的产品梯队,还可促进公司光伏产业的降本增效。
  近期,确认加入TOPCon阵营的企业还包括协鑫集成、亿晶光电、沐邦高科等。其中,协鑫集成10月底宣布,将在芜湖市湾沚区分两期投资建设20GW TOPCon光伏电池及配套产业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80亿元,建设周期为2年。
  亿晶光电于9月宣布,计划在滁州投资约50亿元建设年产10GW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项目(一期),之后还规划有二期10GW切片、三期10GW组件项目。沐邦高科在梧州市、鄂城区分别规划了10GW的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
  据SMM统计,今年我国TOPCon电池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已投产49.4GW,在建中的产能有60.5GW,规划中的产能达206GW。预计2022年底TOPCon电池产能将达77.4GW。预计2023年底TOPCon电池产能将达305.9GW,其中年新增产能将达228.5GW。
 
  ▲深圳能源逾33亿元投建光储一体化项目
 
  11月28日晚间,深圳能源(000027)披露一则投资公告,旗下全资子公司深能北方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控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能疏勒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能疏勒新能源"),拟投资建设深圳能源疏勒县20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5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为33.53亿元。
  具体来看,33.53亿元的总投资中自有资金为6.73亿元,其余投资款拟通过融资解决。"考虑到北方控股公司资金情况,本次拟由深圳能源为上述项目向北方控股公司增资6.73亿元,北方控股公司为上述项目向深能疏勒新能源公司增资6.7亿元。"深圳能源表示,增资后深能疏勒新能源公司的注册资本由200万元增至6.73亿元。
  据介绍,深圳能源疏勒县20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依据"总体规划、分批建设"的原则,拟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即本项目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境内,拟建设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同时配套125兆瓦/50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设施。
  对于此次对外投资的目的,深圳能源表示,该项目属于公司首个集中式、规模化的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项目。投资建设本项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深圳能源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助力公司后续在当地清洁能源项目的布局建设,符合国家能源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国多地对新建风光项目的配储比例及时长做出了相关规定,电网企业、地方能源公司也围绕存量或增量大型风光项目,开展储能设施的招标。东方证券一份研报指出,国内储能电站发展的核心驱动在于政策要求新能源发电机组强制配储能,据其预计2022年储能电站装机量将达到35.8GWh,到2025年增长至118.8GWh,2021-2025年复合增速为64%。
  不久前,深圳能源于10月31日公告了另一个投资项目,公司控股子公司龙华深能科技公司拟投资建设深圳能源-西门子能源合作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22.2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为8.98亿元,其余投资款拟通过融资解决。
  此外,深圳能源还在加码布局风电业务。6月29日,深圳能源发布公告称,全资孙公司苏尼特左旗公司拟建设50万千瓦特高压风电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为30.49亿元。
  深圳能源主营包括各种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生产、购销,以及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废水处理和城市燃气供应等。
 
  ▲东方盛虹斥资逾280亿投建多个新材料项目
 
  11月29日晚间,东方盛虹(000301)发布公告称,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三级控股子公司江苏盛景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景新材料)拟投资建设聚烯烃弹性体(POE)等高端新材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7.30亿元,建设期为2年。
  盛景新材料成立于2022年4月,由东方盛虹二级全资子公司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持有其65%股权。
  该项目拟建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连云港石化基地,项目用地约1017亩。
  具体来看,项目主要包括20万吨/年α-烯烃装置、30万吨/年POE装置、30万吨/年丁辛醇装置、30万吨/年丙烯酸及酯装置、24万吨/年双酚A装置。根据需求建设配套储运设施、循环水场、区域变电所、中央控制室、生产管理综合楼等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97.30亿元,其中建设投资85.31亿元。
  就在同一天,东方盛虹公告,二级控股子公司湖北海格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海格斯)拟投资建设配套原料及磷酸铁、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6.84亿元。
  公告显示,湖北海格斯配套原料及磷酸铁、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项目拟建于宜昌市宜都化工园区,项目用地约162.60公顷。该项目主要包括180万吨/年选矿装置、8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40万吨/年湿法磷酸装置、28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装置、50万吨/年磷酸铁装置、30万吨/年磷酸铁锂装置、10万吨/年水溶肥装置、50万吨/年专用复合肥装置、200万吨/年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装置、100万吨/年路基材料装置、100万吨/年水泥缓凝剂装置、2万吨/年无水氟化氢装置以及配套的仓库和公用工程。项目总投资186.84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38.82亿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银行借款等。
  "公司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将布局磷酸铁锂全产业链,全面创建新能源绿色工厂。"东方盛虹在公告中表示,该项目以磷矿为原料,建设从磷矿到磷酸铁锂的全产业链产品,将净化磷酸作为磷酸铁的原料,进一步生产磷酸铁锂,同时配套水溶肥、专用肥,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新能源材料行业发展。
  东方盛虹强调,此次投资符合公司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战略,依靠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投资建设锂电材料一体化项目,布局磷酸铁锂全产业链,积极开拓新能源材料市场,促使公司向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型,对公司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氢燃料电池企业未势能源完成B轮融资
 
  据悉,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1月30日宣布正式完成5.55亿元B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国家队”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A轮领投方国投招商持续增资,氢能行业新秀立本能源跟投,瑞银证券继续担任B轮融资财务顾问。同时,未势能源已同步开启B+轮融资进程,IPO准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此前,未势能源曾于2021年12月获得由国投招商、人保资本联合领投的9亿元A轮融资,估值超过40亿,刷新中国氢燃料电池企业A轮融资规模与估值水平两项纪录。
 
▲国内EDA企业芯华章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11月27日,国内EDA软件企业芯华章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中电中金基金领投,Mirae Asset (未来资产)、衡庐资产等参投。
  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快实现产品量产、落地和强化专家级技术支持队伍建设。
  芯华章成立于2020年3月,投资人包括高瓴创投、高榕资本、红杉宽带数字产业基金等。
 
  ▲中材锂膜增资65亿
 
  据悉,中材科技(002080)11月25日晚间公告,控股子公司中材锂膜有限公司(简称"中材锂膜")权益融资事项结果出炉。中材锂膜目前主要从事锂电池隔膜的生产与销售。
  根据增资结果,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新原锂科(杭州)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3名外部合格投资人拟合计出资50亿元,中材科技拟同步出资15亿元。中材锂膜合计引入增资65亿元。
  中材科技此前曾披露,中材锂膜本轮所融资金主要用于南京、萍乡、宜宾、内蒙三期、滕州三期项目建设。从年底产能增量来看,中材科技预计未来三年年均基膜产能增量在15亿-20亿平米,十四五末期,中材科技要具备70亿平米级别基膜产能,同时要着手海外产能建设。
  本次交易完成后,中材科技及全资子公司合计持股中材锂膜50.79%股权,中材锂膜仍为中材科技的控股子公司。而新入股东中石化资本、中建材新材料基金、新原锂科,分别投资15亿元、14亿元、21亿元,各自持有中材锂膜增资后10.56%、9.86%、14.78%股份。
  根据这一比例估算,中材锂膜本轮增资对应的整体投后估值约为142亿元。作为对比,本次增资价格评估以2021年底为评估基准日,中材锂膜股东全部权益的价值为77.04亿元,本轮中材锂膜权益融资溢价约84%。
  中材锂膜本轮引入的投资人以国资股东为主,实力雄厚。其中,中石化资本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中建材新材料基金由中国国企混改基金、中国国新控股、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等出资成立。新原锂科同样包括中国国企混改基金出资,其他出资人还包括三峡资本控股、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等。
 
  ▲海南椰岛计划定增募资不超6.54亿元
 
  据悉,海南椰岛(600238)11月27日晚间披露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以8.08元/股的价格,向公司董事长王晓晴控制的海南信唐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6.5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偿还银行借款与补充流动资金。此次非公开发行后,王晓晴通过海南信唐和海口汇翔合计控制公司18.34%的股份,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由冯彪变更为王晓晴。
  截至预案公告日,海南椰岛的总股本为4.48亿股,东方君盛持有公司16.84%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冯彪持有东方君盛40%的股权及东方君盛100%的表决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此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海南信唐,公司实控人也将变更。
  海南椰岛定增的目的包括调整上市公司控制权,增强投资者信心。"截至本预案公告日,公司现控股股东东方君盛所持有公司7548.65万股股份均遭到司法冻结,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上市公司信贷资金等方面产生了不利影响。"海南椰岛称,通过此次非公开发行,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王晓晴,有利于增加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改善上市公司信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椰岛定增募资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偿还银行借款与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主要从事保健酒酿造业务,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公司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海南椰岛认为,通过此次非公开发行,公司可以补充公司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减少资金成本,降低财务风险,为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11月25日,海南椰岛公告,公司及有关责任人收到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的决定。经查明,公司于2021年4月28日披露《对外投资公告》,拟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糊涂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合作经营酱香型白酒生产销售业务。公司在相关合同中承诺在未来五年内由公司或协调第三方向糊涂集团注资50亿元,协助将糊涂集团打造为仁怀市第二大酱香酒企业。
  上交所表示,公司未披露上述50亿元投资款来源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尚未确定具体投资方案等情况。海南椰岛关于对外投资事项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违反相关规定。上交所对公司及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冯彪、董事会秘书杨鹏予以监管警示。
  今年8月19日,海南椰岛公告,公司总经理冯彪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目前海南椰岛总经理暂由公司董事长王晓晴代行职责。
  海南椰岛于2000年1月在上交所挂牌,涉足行业包括保健酒、白酒、食品饮料、房地产开发和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海南椰岛202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约5.74亿元,同比减少16%;净利亏损1383万元。第三季度,海南椰岛营收1.81亿元,同比减少29%,净利亏损2496万元。对此,海南椰岛方面称,酒类产品品类变化及销售模式不同造成酒类毛利率比上年同期下降,导致毛利贡献降低,经营性亏损增加。
  在最新的定增募资公告中,海南椰岛表示,随着募集资金的投入,有助于降低公司的财务费用,预计每年可减少1600万元的短期借款费用,增强公司对于财务风险的抵抗能力。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主营业务仍为酒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此次发行对公司的业务结构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宁德时代成立电动船公司
 
  近日,宁德时代( 300750.SZ )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11月30日,宁德时代回应称,该子公司主要业务方向是船用动力电池系统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
  宁德时代是全球锂电池企业龙头,目前产品主要用于汽车和储能。近年,宁德时代尝试扩展电池在船舶领域应用。了解宁德时代船用电池业务的人士称,宁德时代2017年开始立项研究船用电池,首套船用电池系统用在长江三峡的公务船上,于2020年下水。
  截至2022年11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已应用实船百余艘,涵盖渔船、客轮、内河及沿海(混动)游轮等各类船型。
  上述人士称,纯电动或者油电混动技术适合内河、近海船舶,但目前还不具备经济性。
 
  ▲傲农生物筹划18亿定增计划发力生猪养殖上下游
 
  11月25日晚间,傲农生物(603363)披露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亿元,投资于饲料建设类项目、食品建设类项目、收购两家生猪养殖子公司少数股权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对象均有待进一步明确。傲农生物仅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对象不包括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关联人,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
  虽然今年下半年以来猪周期回暖,生猪养殖企业利润水平逐渐走高。但是傲农生物本轮再融资并未进一步大幅加码生猪产能,而是重点加码分别位于生猪养殖上游和下游的饲料、屠宰业务。傲农生物仅计划投入2.62亿元,收购两家生猪养殖子公司傲农生物、畜牧投资的少数股权,以提升对两家公司的控制能力。
  此外,傲农生物曾在接待调研时表示,完成1000万头出栏目标后,还未有考虑再做大的扩张,可能会往后端屠宰食品延伸。傲农生物本轮定增兑现了这一计划,公司投入额最大的领域落在了屠宰及食品建设类项目。根据规划,傲农生物拟在山东、福建、江西建设三个屠宰加工项目,合计投资额8.39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5.03亿元。三个项目均计划在24个月内建成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实现肉制品产能1万吨至3万吨不等。
  相对于生猪养殖业务、屠宰及食品业务,饲料业务才是傲农生物长期经营的基本盘。本次定增,傲农生物计划投入4.96亿元募集资金,建设6个饲料建设类项目,6个项目的拟投资总额为7.2亿元。6个项目预计合计新增饲料产能133万吨,预计1年后即可结束建设投入运营。
  傲农生物表示,非洲猪瘟爆发后,国家、企业均推动生猪生产的转型升级,饲料市场发生新变化。一方面,养殖规模化率的提升,直接拉动工业饲料的市场化需求;另一方面,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为了防范外部猪瘟病毒,往往会在养殖场附近建设配套饲料生产场所,在疫病防控的同时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成本控制,实现产业链条的协同作用。
 
  ▲中国海油19亿美元增持全球最大深水油田5%权益
 
  11月30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约19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深水油田巴西布济乌斯项目5%的权益,这是中国海油继2019年中标该油田5%的权益后又一次大规模增持,从而以10%的权益比例一跃成为该油田作业者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合作伙伴。
  布济乌斯项目于2018年4月投产,是巴西最大的整装油田,也是世界最大的深海油田,平均作业水深超2000米,采用传统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水下生产系统模式开发,目前日产原油约60万桶。
 
  ▲澳锂矿商皮尔巴拉进军锂盐加工行业
 
  据悉,澳大利亚锂矿生产商皮尔巴拉(Pilbara Minerals)11月2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Calix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将在Pilgangoora项目共同建设示范工厂,以利用Calix的专利煅烧技术生产锂盐。其中,皮尔巴拉、Calix的股权比例分别为55%、45%。
  公告称,Calix开发的快速煅烧技术有望高效处理低品位的锂辉石精矿,并很大程度上提高锂的整体回收率,从而降低锂的生产成本。
  皮尔巴拉是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上市的锂公司,旗下位于西澳皮尔巴拉地区的Pilgangoora项目生产锂辉石精矿和钽精矿。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比亚迪1.66亿元拿下西沃客车100%股权
 
  据悉,西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近日发布成交公示显示,比亚迪汽车成功受让西安高科集团持有的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简称"西沃客车")100%股权,成交价格为1.66亿元。
  西沃客车成立于1994年3月,由西飞工业集团和沃尔沃客车对等出资组建。
  西沃客车100%股权转让项目于2022年3月24日至4月21日在西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信息预披露,并于9月2日正式公告。在预披露和正式公告中,这一产权交易项目设置了包括不接受联合受让;意向受让方注册资本金不低于40亿元(实收资本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受让方需承诺按照高新区产业用地规划进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投资规模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且需具有整车生产资质等附加条件。
 
▲爱尔眼科收购26家医院
 
  11月29日晚间,爱尔眼科(300015)发布公告,拟收购西安爱尔、泉州爱尔等26家医院部分股权。
  此次公告中的26家医院中,除西安、郑州以外,其余均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布在全国18个省份。
  爱尔眼科表示,中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地级市及县域,而优质的医疗资源则集中在省会及一线城市,通过有序的网络下沉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加快下沉,是爱尔眼科长期以来战略方向。
  目前国内的爱尔医疗机构已经近700家,覆盖了90%以上的省会城市、80%以上的地级市,但在县域的覆盖率还很低。在加大力度提高龙头旗舰医院技术水平的同时,将医疗网络布局到广大城乡县域,使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眼科医疗服务,是未来十年公司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
  据了解,早在2014年,爱尔就发起设立了产业并购基金,七八年来逐步形成了庞大的项目储备池,为上市公司的长期稳定成长形成有力的保障。
 
  ▲360子公司拟转让晋商消费金融股权
 
  11月30日,晋商消费金融25%股权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官网以匿名形式挂牌,挂牌价格为2.4亿元。
  挂牌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地在山西太原,成立于2016年2月23日,注册资本5亿元,晋商银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0%。
  据了解,本次股权转让方为晋商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北京奇飞翔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拟将其持有的25%股权全部转让。
  股权穿透后可见,北京奇飞翔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
  根据挂牌信息,该转让方要求意向受让方应为依据注册地法律合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企业法人、其他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应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及支付能力;应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等。
  最近一期财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晋商消费金融资产总计84.39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亿元,净利润0.34亿元。
 
  ▲融创上海董家渡项目引入资方
 
  据报道,经过长达半年多的接触,融创中国( 01918.HK )与资产管理公司(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下称AMC)的合作有了实质性进展。11月28日,融创中国全资子公司泛海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泛海控股")引入两名新股东。
  新增两名股东分别是芜湖华融资本创誉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芜湖华融")和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信信托")。芜湖华融是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
  新增股东分别出资58.2亿元和22.5亿元。按照出资比例计算,芜湖华融和中信信托分别持泛海控股64.7%和25%股权,融创中国的持股比例由100%下降至10.3%。
  据了解,上海董家渡地块是融创中国"压箱底"资产之一,此次华融和中信信托入股泛海控股,旨在注入资金盘活这一项目。
  除了引资盘活项目,融创中国近期拟将其存续的超150亿元境内债进行重组。11月中旬,初版重组方案已提交至债权人,最终重组方案将在12月初召开的会议上表决。
 
▲沈阳农商行将与30家农信联社组建辽宁省农商银行
 
  据报道,沈阳农商行在完成对辽阳农商行、太子河村镇银行承接工作近五个月后,将与多家县域农信社组建一家农商行。2022年11月28日,辽宁省农商银行筹建工作小组发布公告,沈阳农商银行与30家农信联社组建辽宁省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监管部门核准名称为准,简称"辽宁省农商银行"),同意成立并授权辽宁省农商银行筹建工作小组专职专责推进组建辽宁省农商银行具体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聘请中介机构开展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处置净资产等工作,以及办理辽宁省农商银行组建相关的其他事项。
  公告显示,30家农信联社包括:北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北镇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本溪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昌图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朝阳市双塔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朝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调兵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法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抚顺市顺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黑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建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喀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原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康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沈阳市辽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凌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凌源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朝阳市龙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盘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沈阳市苏家屯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绥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台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铁岭市清河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铁岭市银州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铁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西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彰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抚顺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公告称,沈阳农商银行原股东股份、30家农信联社原社员股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等原则处置。沈阳农商银行及30家农信联社所有债权和债务由组建后的辽宁省农商银行承接。沈阳农商银行及30家农信联社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至辽宁省农商银行开业期间(即2022年9月30日至开业日)的经营损益,由成立后的辽宁省农商银行全体股东共同享有和承担。
  待辽宁省农商银行组建后,辽宁省联社下辖行社数量将由此前的60家缩减为30家,但省联社改革模式尚未披露。
  沈阳农商行成立于2011年12月17日,由原东陵、于洪、沈北、城区四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转制成立,是辽宁省首家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
  截至目前,组建农商联合银行这一模式已在浙江正式落地。2022年4月14日,浙江银保监局批复显示,同意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开业。根据批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开业之日,原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自行终止,债权债务由该行承接。
  2022年11月23日,《河南日报》刊发题为《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新质效》,文中提到:"目前,河南省农信社改革方案已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将通过组建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自上而下理顺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推进系统重塑,提升全省农信社体系健康度,充分发挥其地方金融'压舱石'的作用。"
 
  ▲金圆股份与万德斯战略合作设立锂业研究院
 
  11月30日晚间,金圆股份(000546)公告称,公司与万德斯(688178)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设立锂业研究院的合作协议,重点在盐湖提锂及油气田采出水提锂领域开展合作。
  金圆股份从去年9月开始就动作频频,不断通过获取锂矿资源作为公司向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延伸发展:2021年9月,金圆股份全资子公司金圆新能源就收购辰宇矿业股权与其目标公司股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后者有意出售辰宇矿业51%股权(辰宇矿业拥有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颁发的硼镁矿采矿许可证,目前获批复新增开采盐湖锂矿、钾盐矿,正在办理新的采矿许可证);一个月之后,金圆股份再度公告,全资子公司金圆新能源拟收购锂源矿业60%股权、拟收购和锂锂业不低于51%股权;2022年1月5日晚间,金圆股份再发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锂源矿业拟在西藏阿里地区投资8亿元建设"捌千错盐湖万吨级锂盐项目",项目建设时间为2021年12月-2022年12月; 金圆股份今年1月13日晚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金圆新能源与中科素化签署《联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组合优势资源、联合投资,在海外锂资源产业链进行深入合作布局,并积极参与海外盐湖锂资源的投资、并购或通过技术开发利用获得锂产品;金圆股份11月8日晚间公告,公司与怡亚通(002183)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投资开发锂资源等有关项目,旨在新能源产业上下游实现优势互补及协同发展。
  据金圆股份最新披露的公告,该公司将与万德斯战略合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成立合资公司、联合成立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产业基金或共同对外投资项目等。双方将采取联合投资油气田采出水提锂项目公司和联合成立技术研究院(或工程技术公司)的形式,专门从事盐湖(油气田采出水)提锂吸附+膜法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推广和应用及投资。
  从双方设立锂业研究院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合资公司将运用双方在技术、人才、管理、资本、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优先以金圆股份自有盐湖资源为主的项目开发,同时,对外承接其他盐湖项目的开发。
  金圆股份称,此次合作是基于公司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有助于公司实现新能源产业上下游领域布局。
  据了解,万德斯为全国首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科创板上市企业。
 
▲贵州茅台首次推特别分红
 
  据悉,贵州茅台(600519)11月2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实施特别分红,每股派发现金红利21.91元(含税),拟派发现金红利275.23亿元。
  对于此次特别分红的目的,贵州茅台表示,一是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是在保证公司正常经营和长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三是积极回报股东,与股东分享公司发展红利,增强广大股东的获得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分红将是贵州茅台自上市以来首次特别分红,也是其首次在同一年度内两次分红。此前,贵州茅台在中报分红272.28亿元,加上本次特别分红,贵州茅台在本年度的分红总额将达547.51亿元。
  贵州茅台称,目前,本次利润分配方案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与此同时,贵州茅台还披露了控股股东增持股票计划公告。公告称,公司股东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茅台集团")和股东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茅台技开")计划利用公司特别分红所得现金红利增持公司股票。两家股东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15.47亿元,不高于30.94亿元。
  茅台集团为贵州茅台控股股东,截至目前,持股占贵州茅台总股本的54%,茅台技开为茅台集团全资子公司,目前持股占贵州茅台总股本的2.21%。
  据贵州茅台公告,两大股东实施增持计划的前提条件是公司《回报股东特别分红方案》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顺利实施分红。
  10月16日,贵州茅台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司实现营收871.6亿元,同比增长16.77%;实现净利润443.99亿元,同比增长19.14%。11月21日晚间,贵州茅台再发公告称,公司实现茅台酒营业收入894.08亿元,含税销售收入已超过1000亿元。
  截至11月28日收盘,贵州茅台收报于1509.88元/股,跌0.8%,最新市值1.9万亿元。
 
▲智翔金泰科创板IPO过会
 
  11月28日,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翔金泰)迎来科创板IPO上会大考,最终顺利过会。
  智翔金泰成立于2015年,为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企业,主要产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治疗领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与一众创新药企类似,智翔金泰暂无商业化产品同时尚未盈利。此次IPO,智翔金泰拟募集39.8亿元,其中4.06亿用于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改扩建,14.99亿元用于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12.32亿元用于抗体药物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8.42亿元。
  股权结构显示,智翔金泰实控人为千亿市值疫苗龙头A股智飞生物(300122)董事长蒋仁生。招股书显示,智翔金泰控股股东为智睿投资,智睿投资直接持有公司72.73%的股权。蒋仁生直接持有智睿投资90%股权,并通过智飞生物持有智睿投资10%的股权。  
  随着智翔金泰此番顺利登陆科创板,蒋仁生将在A股市场拥有两家上市平台。作为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疫苗企业,智飞生物逐渐坐稳疫苗企业龙头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智翔金泰2021年最大客户是智飞龙科马,占比为99.51%,后者系智飞生物全资子公司。
 
▲国联证券70亿定增申请获证监会受理
 
  11月30日,国联证券发布公告称,此前推出的A股定增事项申请已于日前获证监会受理。
  国联证券9月28日曾披露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亿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亿元。随后在10月12日,国联证券收到控股股东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批复,同意了上述定增方案。
  定增预案显示,国联证券本次募资用途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拟利用不超过40亿元扩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股权衍生品等交易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拟利用不超过20亿元扩大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信用交易业务规模,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是拟利用不超过10亿元偿还债务,优化资本结构。
  国联证券称,计划从70亿元拟募资金中,拨出不超过40亿元用于扩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股权衍生品等交易业务。据了解,得益于国联证券在2019年新设了固定收益和股权衍生品业务部门,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收入行业排名由第55位跃升至第30位,在优化整体收入结构、降低经营业绩波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国联证券拟利用不超过2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扩大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信用交易业务规模。国联证券认为,在行业佣金率普遍下调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信用交易业务将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可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22年,A股市场整体行情欠佳,券商板块的再融资项目也稍显清淡。Wind数据显示,2021年共有浙商证券、天风证券、湘财股份、国联证券、东兴证券等实现了增发融资,实际募资金额超过220亿元。而2022年即将走完,却仅有国金证券、长城证券和华创阳安完成了增发,实际募资金额加起来也只有165亿元左右。
 
  ▲陈雪峰接替毕福康出任FF全球CEO
 
  11月29日,由贾跃亭创办的电动汽车公司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下称"FF")宣布公司董事会已任命FF中国CEO陈雪峰为FF全球CEO,立即生效。同时,董事会已解除了毕福康全球CEO的职务。
  FF前身在2014年成立,2021年7月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在美上市。自成立以来,FF累计亏损33亿美元。同时,在产品方面,FF 91的量产交付从最初的2018年底一再推迟到了现在。目前,FF 91还处于测试及验证阶段,FF表示首批FF 91交付时间尚不确定,预计不在今年内。
  毕福康于2019年9月被任命为FF全球CEO,贾跃亭不再担任CEO,转任首席产品和用户生态官。毕福康曾在宝马集团工作,负责电动车型开发工作。2016年,毕福康出任中国初创车企拜腾汽车CEO,2019年4月离职。拜腾汽车融资和研发主体是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已被申请破产重整。
  陈雪峰曾在长安福特、奇瑞捷豹路虎等合资车企任职高管。FF希望,公司能在陈雪峰的带领下,早日实现首款车型FF91的量产交付。
 
  ▲复星医药拟收购海外CDMO公司
 
  据报道,在复星集团债务风波平息后,复星医药( 600196.SH / 02196.HK )首度重启海外资产购买。11月30日,复星医药公告,控股子公司拟收购欧洲CDMO公司Cenexi 全部股权,并向Cenexi集团提供股东借款,转让对价及股东借款总额不超过2.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5亿元)。
  据公告,11月29日,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及其控股子公司Gland Intl.与卖方中法(并购)基金、Kaphy Invest、FCPE、管理层持股平台Manxen等共同签订《出售选择权协议》,Gland Intl.不可撤销地承诺:于卖方就出售标的股权行使出售选择权并经各方签署《股权购买协议》后,Gland Intl.将受让卖方持有的标的股权,并向Cenexi集团提供股东借款,上述转让对价及股东借款总额不超过2.1亿欧元,其中股权价值1.2亿欧元,股东借款不超过0.9亿欧元。
  公告称,目标集团于2004年于法国成立,专注于CDMO(即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业务,在无菌产品(包括高壁垒复杂制剂)、生物制品的技术开发和制造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截至该公告日,目标公司及7家全资附属公司所辖的4个生产基地(其中3个位于法国、1个位于比利时)均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欧洲药品管理局认证、巴西卫生监管局认证。
 
管理视点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证券时报12月2日刊发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薛冰的文章指出,“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产业链强链补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如何促进“专精特新”的成长,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关企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借鉴。
  “专精特新”主要指中小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自2011年提出以来,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9月,已进行了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5万家。
  除了我国提出的“专精特新”企业分类之外,在国际范围内,诸多国家也提出了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或细分市场核心企业的分类。德国的“隐形冠军”、日本的“高利基企业”、韩国的“强小企业”“中坚企业”等与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在特点上高度相似,在范围上高度重合,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成效经验等对于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德国“隐形冠军”由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于1986年提出,是指在某个不为大众熟知的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中小企业。根据西蒙的研究,德国的“隐形冠军”数量国际领先。日本“全球高利基”企业的评选始于2013年,评选出了100家在全球利基市场上具有优势的企业,并总结推广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韩国的“中坚企业”是指“处于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过渡期,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强小企业”是指“在中小型的中坚企业中,在经营领域内具有强大竞争力,且在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具有引领市场潜力的企业”。这些“专精特新”相关企业的侧重方面各有不同,德国“隐形冠军”侧重于在细分领域排名靠前,日本“全球强小企业”侧重于收益性、战略性、竞争优势和国际化,韩国“中坚企业”需要达到销售、企业规模或独立性标准中的一个。
  虽然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专精特新”相关企业存在诸多差异,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专业化水平、营利性、成长性、企业文化等方面较为相似,这也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显著特点。在专业化方面,这些企业较少进行跨界经营,而是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向较为固定的客户常年提供产品和服务。在技术领域,这些企业大多专注于技术研发,通过掌握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来扩展市场。在盈利方面,这些企业由于掌握核心技术,利润率一般较高,由此支撑企业的进一步研发。同时,由于稳定的人员结构和持续的创新开展,企业大多具有较为认同的企业文化。
  从成长路径上来看,德国、日本、韩国的“专精特新”相关企业多是首先具备核心技术,并以此作为核心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具备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这些企业大多深耕某一细分领域,与产业链下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发等形式进一步绑定客户,形成不可替代的“护城河”。为解决市场范围狭窄的问题,“专精特新”相关企业多通过国际化战略扩展市场,提高利润水平,从而支撑研发,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隐形冠军”“高利基企业”“强小企业”“中坚企业”的成长经验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一是产业发展趋势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创造了巨大的外部需求。相当数量的企业是伴随着本国产业转型或产业腾飞而实现发展的,这些企业有的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产品,有的通过吸收改进实现进口替代,从而将企业自身嵌入到产业发展的核心供应链中。对我国而言,近些年来已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给“专精特新”企业带来 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创造了很多关键领域的需求,这将给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并保持持续创新力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关键核心技术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专精特新”企业多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且通过核心技术影响行业标准、形成行业话语权。根据西蒙统计,85%的“隐形冠军”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领先是企业最重要的标志,其次为质量领先、知名度、产品系列宽度和声誉等。大部分日本“全球高利基企业”重视通过持续创新产生高附加值产品。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专精特新”企业还需要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在拥有第一个产品后继续研发新的产品,保持企业在行业中的利润率,从而有足够的研发经费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是“长期主义”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专精特新”企业需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眼光,把生产和研发聚焦到行业发展的大格局和未来技术上,不断保持业内领先的优势。同时,以一种长期发展的姿态进行运营,不受短期因素的影响,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客户建立长期的订单和合作,对于未来的发展建立长期的战略。由于家族企业的性质,德国“隐形冠军”在企业内部营造家庭般氛围,制定不受短期形势影响的长期发展战略,同员工、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关系。
  我国当前正面临贸易摩擦和全球通胀的压力,正处于实践新发展理念和构建双循环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进行强链补链工作,需要更加健全的支持体系和更加有效的扶持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支持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第一,健全保障中小微企业的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把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措施固定下来,围绕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建立法律保障并使之落实到位。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在涉企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和政府引导,相关政策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借鉴德国在创业、技术创新、财税等方面对经济落后地区中小企业进行政策倾斜,探索对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制定更加优惠的“专精特新”企业扶持政策。
  第二,探索通过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调研跟踪技术产品独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及时了解技术进展情况,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为企业成长创造空间,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选拔后备力量。
  第三,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我国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比重较小的问题成为制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问题。首先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优势,完善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信用担保质量。其次探索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专精特新”企业引导基金,针对评比出的核心企业和核心技术进行股权投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打通“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痛点堵点”,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四,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加深合作,重视顾客的需求,建立与客户共同研发的产品开发机制。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频率存在不足,难以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我国“专精特新”企业也需要更加及时地掌握客户需求的变化,建立与客户进行交流互动的机制,形成合作研发的工作氛围与开发机制,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升级上全面考虑客户需求,不断优化研发方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客户需求,降低双方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第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待提高,部分企业还存在着转型基础较弱、规划不足、人才供给有限、存在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随着我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给“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企业自身而言,需要提高对数字化转型的思考认识,健全企业数字化顶层构架,在生产、经营、研发等环节嵌入数字化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治理,从而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信息化建设
 
上海推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
 
  近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自 2023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
  《规定》适用于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划定的路段、区域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化运营等创新应用活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规定》明确,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的企业应当申请安全性自我声明的确认。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经安全性自我声明确认的,可以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领车辆号牌;取得车辆号牌的,可以上道路行驶;经交通部门审核同意的,方可从事道路运输示范运营活动。
  在数据保护方面,《规定》提出,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的企业应当按照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制度,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涉及国家安全、个人信息等数据泄露、损毁、丢失等情况的,有关企业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在事故责任认定方面,《规定》提出,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在开展创新应用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其中,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损害,依法应由智能网联汽车一方承担责任的,由该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所属的企业先行赔偿,并可以依法向负有责任的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者、汽车制造者、设备提供者等进行追偿。已经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商业保险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以及车路协同云控平台采集的数据,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核实无误后,可以作为认定交通违法行为和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依据。
 
“六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扫清障碍
 
  11月25日至28日,2022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办。在27日召开的企业创新难点与政策精准激励智库研讨会上,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企业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中大有可为。
  为推动数据要素发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扫清障碍,朱克力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加大公共数据开发、共享力度;二是鼓励市场主体、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共建数据交易平台,探索数据交易程序和交易担保机制;三是加强数据确权和合理保护;四是推进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五是提高数字经济的风险防范能力;六是提升数字经济治理水平。
 
企业信息员园地
 
进一步促进并稳定宏观就业环境的对策建议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2022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看好,保就业政策效果较明显但仍有改善空间,重点群体就业困难依旧,企业经营困难致裁员增多。这主要是由政策的宏观指导性与微观适用性难统一、供需难配与信息鸿沟影响重点群体就业、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叠加恶化企业经营环境等原因所致。为此,优化并提升就业政策灵活性;强化重点群体就业输导机制;优化内外双循环营商环境迫在眉睫。
  一、优化并提升就业政策灵活性。
  (一) 强化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性。各级政府层面保就业要高度强化其宏观指导作用,提升政策的宏观性、简洁性和模糊性,为地方政策的灵活制定和执行提供一定弹性空间。国家政策避免过于一刀切和具体化,应有高度的宏观性和模糊性,聚焦于政策领域、作用范围、作用程度的确定,地方政策则应聚焦具体领域具体问题及政策的具体执行。
  (二) 提升地方政策的灵活适用性。允许地方探索推进以奖代免政策,提升社保费减免政策的激励作用,让企业更有获得感。暂缓提高中央调剂金上缴比例,国家采取减税降费、减免社保费等一系列政策后,基金收入大幅减少,地方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大,可暂缓提高中央调剂金上缴比例,缓解地方资金压力。允许地方结合实际逐步统一缴费工资下限,不再硬性规定一刀切的标准。
  (三) 提升政策的系统性和执行力。一方面提高保就业稳就业政策的系统性,充分考察相关政策的延伸影响,把政策作用的延伸影响纳入政策制定的前期过程中,提升政策的系统性,避免良好政策意图在基层落空。另一方面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强化政策落实,让保就业促就业政策切实惠及广大企业,可探索把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纳人绩效考评体系中,以绩效考评强化政策执行。
  二、强化重点群体就业输导机制。
  (一) 构建就业信息传导机制。一是构建政府间信息传导机制。在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形成长效信息互通机制,及时分享各地农民工供给信息及需求信息,在农民工就业信息方面实现政府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民工就业的人岗匹配效率,切实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二是构建政企间信息传导机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并完善信息传导机制,政府及时分享相关就业政策及农民工供给情况,企业及时分享岗位设置及用人需求情况。实现政企间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政府对就业形式的掌控能力,提升企业对就业政策和劳动力供给的了解水平,三是构建政民间信息传导机制。利用村委会、乡村综合服务站等平台,构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让农民工掌握政府就业政策信息及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让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农民工就业、失业、待业等动态信息,更好地推进保就业稳就业工作。
  (二) 建立就业供需匹配机制。一是建立政校供需匹配机制,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校供需匹配机制。高校为政府提供毕业生规模、结构、意向等供给侧信息,政府为高校提供辖区内产业、企业用人等需求侧信息。二是建立校企供需匹配机制。在高校和各类企业间建立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校企供需匹配机制建设,强化高校各院系与社会各行业的供需对接力度,实现校企、院企合作,提升高校企业匹配效率,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建立人企供需匹配机制,强化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建设,鼓励建立人企供需匹配机制,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不同类型企业供其选择。同时,强化各地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在地方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间建立无缝衔接机制,提升特定类型毕业生与特定类型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程度,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优化内外双循环营商环境。
  (一) 完善要素配置保障机制。以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引导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强化减社保、减房租、降电气价等政策的运用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保就业政策的纾困作用。
  (二) 切实改善工商执法坏境。减小对广大企业的约束力度,推动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制定与当前当地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环保、能耗、能源政策,减轻企业环保、能源压力,在督查方面制定合理的任务要求和指标分解方案,防止过度督查错位督查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切实减少各类督查工作给企业带去的压力和阻力,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三) 提升政府协同水平。在产业链重塑、劳动力配置、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提升政府的跨区域协同能力和水平,切实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因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内外部挑战。产业链重塑方面,制定有效的应对举措,出台产业引导目录,引导企业进入高精尖技术领域,提升国内产业链的完备性和竞争力,应对产业供应链断裂问题。劳动力配置方面,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输人地和输出地之间的政府间、政企间的协同机制,提升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以高效劳动力再配置对冲因经贸摩擦及新冠疫情导致的裁员潮,切实稳定劳动力就业,原材料采购方面、加强政府间跨区域协同机制建设,提升协同能,协助企业稳定原材料供给,稳定企业运营,保持就业水平总体稳定。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