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44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44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部署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见效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向地方派出督导工作组,促前期已出台政策措施切实落地。
  会议指出,各地各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为扭转二季度前期经济下滑态势、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四季度经济运行对全年经济十分重要,当前是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的关键时间点,必须紧抓不放保持经济持续恢复态势。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较好结果。前期推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是促投资带消费、稳经济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政策效应正在显现,还有很大潜力,同时各地情况有差异,由于多种原因有部分没落到位,要继续狠抓落实。
  一是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目前两批金融工具共支持重大项目2700多个,开工率超过90%。重要项目协调机制要继续高效运转,推动项目加快资金支付和建设,带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逾期未兑现承诺的地方予以通报,对确实无法按期开工的项目予以调整。加强监管,打造廉洁工程、质量安全工程。
  二是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落地。在已基本完成项目贷款签约基础上,要把工作重点转向专项再贷款发放和财政贴息拨付,督促用款单位加快设备购置和改造。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
  三是稳定和扩大消费。实施好生活服务业纾困政策。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电商、快递网络畅通。落实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指导地方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进保交楼专项借款尽快全面落到项目,激励商业银行新发放保交楼贷款,加快项目建设和交付。努力改善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状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是持续保障交通物流畅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要不间断协调,保障主干道和微循环畅通,保障港口、站场等集疏运正常运行,及时打通堵点,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进出口通畅。
  五是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对普惠小微存量贷款适度让利,继续做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六是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力度,依法依规惩处欠薪行为,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会议强调,要强化督导和服务。11月底前,国务院各督导工作组赴有关地方,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和需要的服务帮助,认真听取地方反映的情况,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偏慢的地区和领域,要找准问题和原因,对症施策。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11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修订草案》)。
  市场监管总局指出,《修订草案》旨在规制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利用数据、算法、平台规则等实施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进一步研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反不正当竞争问题和相关法律条款间的冲突与竞合。
  此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对市场主体、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整治网络黑灰产业链条,治理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和执法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引。
  《修订草案》完善了数字经济反不正当竞争规则,新增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并完善相关法律责任。
  《修订草案》针对数据获取和使用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利用算法实施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阻碍开放共享等网络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详细规定。
  《修订草案》提出,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等,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不得利用算法,通过分析用户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在交易条件上对交易相对方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者进行不合理限制。
  考虑到数字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复杂性,《修订草案》规定了判断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考量因素,增强制度的可预期性和执法的规范性。并规定平台经营者加强竞争合规管理的责任,推动反不正当竞争的社会共治。
  同时,针对监管执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现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补充完善。《修订草案》完善了商业混淆条款,结合执法实践需要,补充构成商业混淆的标识类型,增加自媒体名称、应用软件名称等。
  《修订草案》细化虚假宣传条款,对商业宣传的行为类型作出描述,为执法实践中区分商业宣传与广告提供参考;并加大对组织帮助虚假宣传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禁止通过组织虚假交易、虚构评价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
  《修订草案》新增损害公平交易行为,强化对中小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对目前较为典型的损害公平交易行为进行类型化,列举了"二选一"、强制搭售等六类行为,并在附则中对如何判断"相对优势地位"作出指引。
  另外,《修订草案》对损害公平交易、实施恶意交易,以及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新增违法行为设定了相应的处罚。同时,科学调整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根据执法实践需要,降低了虚假宣传的处罚下限,并对严重损害公平竞争秩序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
 
三部委发文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11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多措并举夯实工业经济回稳基础、分业施策强化重点产业稳定发展、分区施策促进各地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分企施策持续提升企业活力、保障措施等五方面提出了17项振作工业经济的具体举措。
  《通知》明确,要抓住当前经济恢复的重要窗口期,把稳住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压实主体责任,集聚各方力量,着力扩需求、促循环、助企业、强动能、稳预期。总体目标是确保2022年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3年实现"开门稳",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进一步振作工业经济
  去年三季度,受疫情散发、能源供给约束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了《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从打通堵点卡点、挖掘需求潜力、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16条政策措施。随着政策落地见效,去年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逐月回升,振作工业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2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提出18条政策举措。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实现了良好开局。
  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经济恢复势头受到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部署,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先后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33条一揽子政策及19条接续政策,国务院常务会议密集部署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举措。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工信部加快落实稳经济大盘各项政策措施,推动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应出尽出、早出快出。同时,深入落实前期已出台的振作工业经济和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系列政策,持续释放政策叠加组合效应。"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下滑势头得到扭转,三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有力支撑国民经济回稳向上,充分发挥了稳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该负责人说,不过,也要看到当前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市场需求恢复仍需时间,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10月份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出现小幅波动,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稳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坚定发展是第一要务,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聚各方力量,压实主体责任,以更大力度、更有效举措进一步振作工业经济,巩固和拓展回稳向上态势,为明年一季度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知》进一步提出17条政策举措,更加注重挖掘增量政策空间,更加注重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加力,更加注重动员地方、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为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添薪蓄力"、增强动能。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通知》针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困难,提出5个方面稳增长重点工作举措,在需求侧着力拉消费、促投资、稳出口,畅通经济循环;在供给侧针对关键环节"卡脖子"、新增长点支撑不足等结构性制约,着力推进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新动能。
  其中包括,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力有序推进制造业"十四五"相关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用好各类政策性工具,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出资力度。
  深挖市场潜能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深入推进消费品"三品"全国行系列活动,挖掘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潜力。
  持续壮大新动能,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实施5G行业应用"十百千"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5G全连接工厂建设,推动各地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落实5G扬帆应用行动计划,深入推进5G规模化应用。
 
财政部发文重申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10%的红线
 
  11月18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规范发展、阳光运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做好项目前期论证、推动项目规范运作、严防隐性债务风险、保障项目阳光运行4方面提出了14条具体措施。
  《通知》明确,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10%红线的地区,不得新上PPP项目;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过5%的地区,不得新上政府付费PPP项目。
  根据《通知》,省级财政部门应压实辖内市县财政部门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责任,指导市县财政部门规范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严守每一年度本级全部PPP项目从一般公共预算列支的财政支出责任不超过当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红线。
  此外,合理分担跨地区、跨层级项目财政支出责任,严禁通过"借用"未受益地区财政承受能力空间等方式,规避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约束。审慎合理预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和增长率,严禁脱离项目实际通过"报小建大"等方式调整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规避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约束。
  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表示,此次《通知》的核心在于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其传达的重点是明确不当操作的禁区,鼓励更为合规、合理的模式,并引导PPP行业进一步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10%红线并不是首次提出。财政部早在2015年就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明确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
  《通知》提出,保障社会资本充分竞争。项目实施机构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依法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能力的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作为社会资本方平等参与PPP项目。地市级、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实际控制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除外)可以代表政府方出资参与PPP项目,不得作为本级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地方财政部门应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PPP项目社会资本方资质的穿透管理,防止内幕交易、关联交易,防止政企权责不清和地方保护主义。
  同时,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应切实增强诚信守约意识,依法依规履行合同义务,保障项目有序实施和公共服务持续稳定供给。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应当依据合同约定按时足额缴纳项目资本金和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挪用。政府方应带头诚信履约,维护良好营商环境,不得以拖延竣工验收时间、延迟绩效考核等方式,拖欠政府付费。
  "《通知》的一个亮点是强调政府应带头诚信履约,不得找借口拖欠政府付费,同时规定已进入付费期的PPP项目应纳入财政预算。政府履约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这一点解决了,PPP必然会对社会资本产生巨大吸引力,推动PPP再上大台阶,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永祥表示,此次政策表面上更加严格,实质有利于推动形成更多有效投资。
  《通知》要求,项目实施机构应会同有关方面依法依规做好项目规划、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合理设置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探索开展绿色治理(ESG)评价,充分挖掘项目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算好整体账和长远账,持续增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
  湖北中财资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省长江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杨表示,探索开展绿色治理(ESG)评价是对PPP项目提出的新的要求,未来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考虑ESG创新的方式方法,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做到科学决策。
  "在PPP领域开展ESG评价,将引导市场深化ESG投资意识、增强PPP项目提供ESG产品和公共服务创新动力。"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表示。
  周杨认为,此次强调项目绩效管理、项目履约管理、项目信息公开等内容,并提出强化公共监督,对于存在问题的项目未来会加大督促和整改,新一轮项目自查工作或将成为各地政府项目的工作重点。
 
央行银保监会要求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11月2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会议要求,全力做好稳投资促消费保民生各项金融服务,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
  会议指出,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增强责任担当,发挥"头雁"作用,主动靠前发力。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推动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合力,积极支持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效需求。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主动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稳定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
  会议还强调,完善"保交楼"专项借款新增配套融资的法律保障、监管政策支持等,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1日当天,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与上月保持一致。
  在多位专家看来,LPR维持不变,背后是11月份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保持不变,9月以来资金市场利率快速上行以及银行核心负债成本仍偏高、净息差持续承压,以及稳汇率的综合考量。但央行在近期不采取降准、降息操作的同时,转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同样能反映出当前货币信贷政策取向的转变。
  另据了解,近期,央行拟发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至2023年3月31日前,央行将向商业银行提供2000亿元免息再贷款,支持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资金用于支持"保交楼"。这一贷款支持计划正在征求行业意见。
 
两部门修订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
 
  据悉,为规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修订发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人民银行于1997年发布《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实施以来,对商业汇票业务平稳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资金周转和优化信贷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及票据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暂行办法》中有些规定已不适用,亟待修订调整以促进市场规范。为更好保障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结合票据市场发展实践和风险防范要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后形成了《办法》。《办法》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着力完善票据市场信用管理框架和市场化约束机制,强化参与主体行为规范,明确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进一步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办法》共八章四十二条,主要修订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明确相关票据性质与分类。商业汇票包括纸质或电子形式的银行承兑汇票、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明确供应链票据属于电子商业汇票。
  二是强调真实交易关系。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承兑人开展承兑业务时,应当严格审查出票人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持票人申请贴现,应当与出票人或前手之间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三是强化信息披露及信用约束机制。在前期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相关公告基础上,将信息披露范围扩大至银行承兑汇票。要求承兑人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并强化了对承兑人的信用约束机制。
  四是加强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应当具备健全的票据业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审慎开展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业务。承兑人应当做到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具备到期付款能力。对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的最高承兑余额和保证金余额设置比例上限。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将商业汇票最长期限由1年调整至6个月。
  该负责人介绍,《办法》坚持问题导向,对近年来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要求,促进市场主体务实、合理展业,对票据市场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促进商业汇票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商业贸易,防范脱离真实交易背景的虚假出票。二是为供应链票据进一步发展夯实法制基础,推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三是部分不合理拉长账期的商业汇票将退出市场,有利于减轻中小微企业占款压力,维护公平交易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四是敦促银行、财务公司等承兑人将票据承兑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提升自身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五是进一步提升市场透明度,健全市场化约束机制,完善票据市场信用管理框架。
  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并为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的比例限额要求设置一年过渡期。
 
证监会将把握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据悉,证监会主席易会满11月21日出席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的使命任务,要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应把握好五项原则,包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坚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坚持守牢风险底线、坚持人民立场。
  易会满指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资本市场从业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当前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既有对"中国特色"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到位、落实有偏差,简单搞"拿来主义"的问题;也有对"资本市场一般规律"认识不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市场的问题,也有监管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
  易会满提到上市公司结构与估值问题。他指出,目前国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国有金融企业市值占比将近一半,体现了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地位;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近几年新上市公司中民企占到八成以上;外商控股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约4%。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覆盖全部行业大类、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上市公司结构,既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优势。要深刻认识到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估值高低直接体现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强专业化战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公司意识,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
  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文化问题,易会满表示,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快,市场的文化积淀还不够,还需要持续借鉴。财富管理机构的本分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一个优秀的机构必然是坚持客户利益至上、敬畏投资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但有些机构从理念到行为都存在差距。恪守"看门人"责任是国际上对保荐中介机构的基本要求,把真实的公司选出来是底线,把优秀的公司选出来是水平。但有的机构变化不大,还是过于关注"可批性",对"可投性"重视不够,甚至还有"带病闯关"。专业专注是一流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一些投资机构还没能牢固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散户化"特征明显。要充分吸收借鉴成熟市场尊崇法治、恪守契约精神等理念,完善相应的会计核算、考核评价制度,秉持专业态度,涵养良好的职业操守,让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充满活力。
  易会满指出,要把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A股市场境内投资者持股占比超过95%,机构做投资更要研究把握好这些基本特征,要有独立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能急功近利、过于浮躁。要更加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弘扬稳健执中、求真务实、重诺守信、谦虚谨慎等文化理念,并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激励约束、风险控制和监管制度体系,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谈及投资者结构问题,易会满表示,近年来,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趋势性变化,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交易占比稳步上升,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逐步下降到60%左右。但要清醒看到,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这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市情,是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市场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支撑。要在继续发展壮大机构投资力量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这几年来,证监会积极践行监管的人民性,从制度设计、监管执法、风险处置等各方面健全"大投保"格局,优化12386投资者服务平台、畅通投资者诉求反映渠道,取得较好效果。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多管用举措。在信息披露安排上,进一步突出简明易懂,让中小投资者愿意看、看得明白。督促上市公司更加关注中小投资者诉求,提供平等、畅通的交流渠道。更好落实先行赔付、责令回购、民事赔偿责任优先等制度安排。
  易会满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的使命任务,面临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形成合力的监管理念,既不照搬照抄,也不固步自封,扎实推动资本市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应把握好五项原则。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市场的力量与政府的作用更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加快构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场生态,不断推进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大局,更好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战略部署,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制定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当前,要密切关注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困难挑战,支持实施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继续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支持涉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支持有一定比例涉房业务的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三是坚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结合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统筹推进一揽子关键制度创新,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是坚持守牢风险底线。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稳妥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处置,推动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五是坚持人民立场。牢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监管使命,充分尊重投资者、敬畏投资者,完善立体化的投保安全网,切实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易会满指出,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交易已满一周年,北交所各项基础制度安排初步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上市公司中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公司占比超过八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对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层层递进的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下一步,证监会将坚守初心使命,深化新三板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统筹推进投资端制度改革,丰富投资者类型,推动混合交易、融资融券等制度落地实施,提升市场流动性;完善债券、基金、资产证券化、指数等产品体系,进一步增强北交所市场功能和活力,以更大力度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亮相
 
  据报道,中国证监会近日已经制定了《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新一轮《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市场生态显著改善,监管体系成熟定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行动方案八方面重点布局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的支柱力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行动方案》在八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优化制度规则体系,提升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聚焦公司治理深层次问题,夯实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基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优化上市公司整体结构,提升发展的韧性和活力;推动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健全打击重大违法长效机制,营造上市公司发展良好环境;加快上市公司监管转型,提升监管效能;加强协作联动,形成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看,一是理顺不同层级规则之间的法律位阶,补齐制度缺项和规则漏洞,完善滞后于实践的规则内容。构建以上市公司监管条例为核心,以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并购重组、退市和破产重整、监管执法等方面规章为主干,以证监会规范性文件和交易所自律规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体系。
  二是健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引导独立董事归位尽责、权责匹配、有效履职。推动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机制,强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诚信义务,完善法律规则,加强责任追究。引导各类主体有效参与公司治理,促进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建立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常态化机制,督促上市公司加强与投资者沟通。着力解决治理领域突出问题,督促解决一批长期未履行的承诺事项,减少控制权争夺中的乱象。
  三是提升持续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减少冗余信息,强化关键信息。加强首发与持续信息披露的衔接,强化信息披露的一致性监管。立足我国实际,推动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
  四是在入口端,持续落实优化发行上市条件的要求,严把审核质量关,加大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融资端,持续优化资本市场融资制度,完善并购重组监管机制,更好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融合。在出口端,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和业务整合,将更多优质资产置入上市公司,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更加规范有活力的民营上市公司。
  五是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引导促进上市公司做精做强主业,提升发展质效。完善上市公司对外投资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引导实体上市公司聚焦主业、合理投资;健全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信息披露规则,促进公司更好运用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防范风险。加强对"蹭热点""炒概念"以及上市公司相关方操纵行为的监控处置和打击力度。支持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等各类长期资金进一步扩大权益投资比例,以长期投资引领上市公司注重内在价值创造。支持上市公司赴境外发行股票和全球存托凭证(GDR),实现融资发展。
  六是严格防范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从完善法制、优化机制、强化发现查处力度等方面综合施策,构建综合防治体系。对第三方配合造假行为,探索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操纵违规对外提供担保、指使公司造假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强化行政、刑事、民事责任追究。
  七是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打造上市公司监管"工具箱",切实提升监管系统性时效性。深入贯彻落实分类监管、科学监管、精准监管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处置风险"的能力。
  八是发挥好跨部委协调小组机制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在提升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推进提质增效、处置突出风险等方面增强合力。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促进提高执业质量。
  着重提升上市公司五种能力
  "建设高质量上市公司,除了完善外部制度环境,更需要上市公司立足自身,苦练内功,培养提高质量的源动力。"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认为。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这几年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巩固提高。上市公司在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财务造假、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双头"董事会治理僵局等情况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上市公司治理机制运行不畅。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除了依靠监管机构的外部推动,更需要上市公司自身做出努力。
  《行动方案》提出,要着重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等"五种能力"。更加强调治理意识的深化,激发治理的内生动力,促进形成一批治理标杆企业,推动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广发证券策略分析师倪赓认为,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和资本市场的基石。要践行"五种能力",上市公司需有所作为。一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二是稳扎稳打扩大规模,保证业务发展与风控能力相匹配;不搞外延式并购分散主营业务,推动各类要素向主业集中。三是积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研发强度,培育及引入高端人才。四是用合理的资产结构助力企业提高安全系数,秉持"控增量、消存量"思路来防范和化解股权质押风险。五是优化投资回报机制,适度提高分红比例,通过积极的激励机制鼓励多元化长期投资者加入。
  对中介机构而言,倪赓表示,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应做好四方面工作。首先,要提高中介机构执业水平,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其次,要有效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稳步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另外,要完善内控体系,强化项目风险管理。最后,要加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帮助上市公司优化股东治理结构。
 
证监会深化公司债注册制改革
 
  据悉,证监会11月18日就《关于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优化公司债券审核注册机制、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强化存续期管理、依法打击债券违法违规行为等四方面的12条措施。
  《指导意见》明确,优化公司债券审核注册体系。强化以偿债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披露要求,信息披露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突出重要性、强化针对性。建立分工明确、高效衔接的审核注册流程,交易所承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审核主体责任,证监会根据交易所审核意见履行注册程序,并重点关注"六个重大"情形。完善全链条监管制度安排,强化受理即纳入监管要求,健全与注册制相适应的事中事后持续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对交易所发行审核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交易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廉政监督机制。
  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发行人应当严格履行本息偿付义务,做好融资统筹规划,防范高杠杆过度融资。发行人应当加强募集资金管理,规范募集资金使用,严禁挪用募集资金等行为。按照扶优限劣原则,进一步提高优质企业融资便利性,对弱资质企业加强把关,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健全公司债券业务质量和执业风险控制机制,完善中介机构执业能力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指导意见》还强化了公司债券存续期管理。完善公司债券日常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派出机构和证券自律组织监管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现场检查,并督促发行人和受托管理人严格履行风险监测、报告、处置义务。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的债券违约风险化解机制,健全债务管理工具相关制度安排,鼓励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违约债券有效出清。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债券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推动对债券违法违规主体依法进行民事和刑事追责,形成司法震慑。健全适应不同债券类型和风险特征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加强投资者教育服务,完善公司债券受托管理、持有人会议等投资者保护机制。
  证监会还发布了《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强化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规范、提升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强化质控、廉洁要求和投资者保护、依法加强监管、完善立体追责体系等措施。要求证券公司从项目遴选把关、信息披露、发行承销、受托管理等方面对证券公司债券执业提出全方位要求,集中解决债券承销和受托管理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
 
证监会拟发布新规提高中介机构公司债业务执业质量
 
  近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深化公司债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强债券中介机构全流程执业规范,督促中介机构切实承担起"看门人"职责作用。
  近年来,中国境内信用债市场增速较快,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发展模式转型,债券市场正由"量的扩张"转向"量质并重"的发展新阶段。
  据介绍,《指导意见》提出了强化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规范、提升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强化质控、廉洁要求和投资者保护、依法加强监管、完善立体追责体系等5个方面共14条措施。
  其中,关于强化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主承销商应构建以发行人质量为导向的尽职调查体系,充分掌握发行人经营、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引导发行人合理规划融资结构,切实防范高杠杆过度融资。二是突出主承销商督促发行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职责,对影响偿债能力和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事项进行全面分析和充分披露。三是对承销机构发行配售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不得承诺发行价格或利率、不得将发行价格或利率与承销费用挂钩、规范簿记建档过程和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完善立体追责体系。立足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坚持发行人、中介机构一体追责。严肃查处中介机构及其责任人未勤勉尽责,依法打击"结构化"发债和返费等承销环节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推动行政追责和司法追责的高效联动,强化综合执法震慑。
  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研究吸纳各方的意见建议,尽快推动《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切实提升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为交易所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北交所混合做市呼之欲出
 
  11月18日,北交所发布了混合做市规则,包括《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细则》和《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指引》,向市场征求意见。
  根据规则,经证监会核准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北交所会员,可在北交所开展做市交易业务。具备相应资格的会员与北交所签订做市协议并开通做市交易权限后,可以备案为特定股票做市。北交所混合交易的实施范围覆盖北交所全部上市公司股票,由符合条件的做市商自行选择做市标的。做市商可通过在北交所市场参与公开发行、定向发行、二级市场交易(包括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的方式获取库存股,也可使用公开发行上市前从新三板市场获取的库存股。
  北交所在竞价交易基础上引入做市商实行混合交易制度。根据规则,做市商作为一类负有持续双向报价义务的特殊投资者参与交易,和普通投资者在竞价交易中享有同等的交易权,所有订单遵循"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成交。在北交所混合交易制度下,做市商和普通投资者订单类型相同,系统在撮合成交时不区分做市商订单和普通投资者订单,做市商和做市商、做市商和投资者、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均可成交。
  根据规定,做市商在北交所开展做市业务,在报价数量、报价价差、报价时长、服务期等方面需满足一定条件,特殊情形下相关义务可以豁免。一是有效报价数量。做市商在买方向、卖方向上的累计申报最低数量应均不低于1000股。二是有效报价价差。要求连续竞价阶段做市商的有效报价价差不高于2%,集合竞价阶段不高于3%。三是有效报价时长。每只股票的开、收盘集合竞价参与率应分别不低于50%、70%,连续竞价阶段符合规定的做市报价时长应当不低于连续竞价交易时间的90%;连续竞价期间做市商成交后报价不符合有效报价要求,但在2分钟内恢复有效报价的,补充报价时间纳入参与率计算。四是做市服务期要求。做市商为北交所股票提供做市服务的,不设做市最低期限,但主动退出为特定股票做市后,6个月不得申请重新为该股票做市;主动退出为所有股票做市后,1年内不得再申请为任意一只股票做市。五是特殊情形下的做市报价义务豁免。发生最优价为涨跌停价情形、股票处于盘中临时停牌期间、股票在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期内且做市商为获授权的主承销商的,免除双向报价义务;做市商持有库存股票不足最低报价数量要求的,免于履行卖出报价义务,但应在次一交易日恢复双向报价。此外,发生涉及股票退市、因不可抗力等因素或系统升级导致做市商无法继续履行报价义务的,北交所可根据做市商申请或市场情况决定豁免做市商做市报价义务。
  与新三板做市不同,北交所不对单只股票的做市商数量作硬性要求,做市商和普通投资者交易权利相同,成交价格通过竞价方式产生。同时,基于基础交易方式及市场流动性的差异,北交所和新三板在做市商报价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以契合不同市场特点、满足市场交易需求。
  据了解,北交所还将进一步研究拓展包括借券在内的做市商库存股获取方式。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同时,北交所向市场发布了技术接口文档,组织市场参与各方全面开展技术准备工作。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后,北交所将根据意见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履行有关程序后发布实施。规则发布后,将做好市场动员及培训、交易权限开通、技术系统通关测试等准备工作,争取尽快上线做市交易业务。
  北交所进入指数时代
  北交所还决定自12月1日起,将股票交易经手费标准由按成交金额的0.5‰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25‰双边收取,降幅50%。北交所表示,此次调降股票交易经手费,综合考虑了当前市场形势、市场规模、交易情况及运营成本等多重因素,最大限度让利市场。
  同时,中证指数、国证指数分别公告,决定将北交所股票纳入中证、国证跨市场指数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全面纳入跨市场指数体系后,北交所将进入广泛的A股可投资空间,获得公募基金等机构资金的进一步增配,同时,指数作为投资业绩基准,有望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配置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公开数据显示,北交所股票贝特瑞、吉林碳谷已纳入中国战略新兴成指(100只)样本,华夏战略新兴成指ETF及其联接基金跟踪投资。市场人士认为,北交所股票进一步纳入跨市场指数体系,在提高指数代表性的同时,也将与北证50指数发布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引导中长期资金配置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市场引入更多源头活水。截至2022年三季度,境内已开发指数基金产品超1700只。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1日,北证50成份指数正式上线。这是北交所首个指数,标志着北交所跨入指数时代。北证50指数样本股按照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选取排名靠前的50只证券,兼具代表性与成长性。首发样本股总市值占比超七成,营业收入、净利润、研发支出占比均超六成,覆盖16个细分领域,将能够较好地表征市场。
 
北交所六大战略打造一流交易所
 
  据悉,北交所董事长周贵华11月23日在参加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北交所将制定实施北交所创新发展六大战略,努力把北交所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生态优良,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有效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流交易所。
  一是实施企业强市战略。北交所将深入推进"领航行动",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流程,改进服务,让优质企业更快上市、更好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在创新发展、公司治理、规范经营等方面具有引领性的标杆企业。一方面,建立挂牌、上市直联审核机制,实施挂牌培育、持续监管、上市辅导等一体化的监管服务,夯实公司规范基础,让优质企业挂牌满一年后可以迅速完成发行上市相关流程,打造一条"预期更明、效率更高、包容更强"的中小企业上市路径。另一方面,落实新一轮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全面优化对上市公司的服务举措,加大制度供给,持续完善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基础制度安排,助力北交所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二是实施产品多元战略。北交所将逐步推出合适的产品,构建覆盖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类别的"产品超市"。尽快推出公开发行可转债,研究探索信用债、资产证券化等品种,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开发特色产品,更好发挥服务中小企业、支持创新的功能。持续丰富完善市场指数体系,积极探索推出LOF、ETF等北交所上市基金产品,全面提升北交所市场功能和服务能力。
  三是实施投融平衡战略。北交所支持引导各类资管机构基于北交所创新投资产品,畅通各类资金入市渠道,让更多投资者分享中小企业成长红利。持续构建高效透明的交易机制安排,落地融资融券制度,推出混合做市交易,持续优化证券交易收费安排,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投资者活跃度。完善投资者服务体系,加大投教产品供给,强化投资者沟通,让投资者更好了解、更加熟悉北交所市场。
  四是实施市场对接战略。北交所和新三板将着力发挥纽带功能,加强与其他市场的衔接配合,畅通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服务链条,形成协同服务中小企业的合力。深化与各地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合作对接,支持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建立挂牌审查绿色通道,探索开展"公示审查"白名单等创新制度安排,做好规则对接、监管对接、技术对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体系化的合作模式。强化与私募创投基金制度衔接,将北交所打造成为私募创投基金"募投管退"的重要平台。加强与境外交易所合作交流,研究探索互联互通机制,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五是实施服务兴市战略。北交所将重点启动沟通投融两端的"舟桥行动",逐步推出市场投研、投融信息、企投互动等服务品牌,分步建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努力使北交所成为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中心、信息汇集中心、服务聚合中心、投资者互动中心,增强各类市场主体获得感、满意度。
  六是实施治理提升战略。北交所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突出政治引领,培养良好治理文化,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制交易所治理模式,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完善北交所制度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着力建设一个制度友好、市场信赖、廉洁透明、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交易所,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服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市场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中基协规范私募投资研究活动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向私募管理人下发了《关于规范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开展投资研究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称《通知》)。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规范私募投研活动的核心是为了防范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通知》明确,相关证券投资、研究活动指私募基金管理人为受托管理的私募基金进行投资分析、决策、交易或者向客户提供投资咨询建议的活动,包括参与上市公司调研、路演和研究分析外部研究报告、撰写内部研究报告、召开投研交流会议等活动。
  《通知》要求,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自律管理规定,加强合规管理,健全内部控制,防范利益冲突,切实维护客户合法权益,针对公司证券投资、研究活动建立全面的防范内幕交易机制,并将相关机制纳入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防控内幕交易制度,定期评价防控内幕交易机制的有效性,并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和管理内幕信息的需要及时调整、完善。
  《通知》同时称,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应当忠实客户利益。应当加强对投研活动的规范,保证信息来源合法合规,研究方法专业严谨,分析结论客观合理,投资决策独立审慎。应当建立调研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调研活动的管理。
  协会在《通知》中还明确了多项禁令,包括不得为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利益损害客户利益,不得为调研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害客户利益。禁止投研人员主动打探内幕信息,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在调研活动中,私募基金管理人相关人员应当事先履行所在机构的审批程序,不得主动寻求上市公司内幕信息或者未公开重大信息;被动知悉的,应当对有关信息内容进行保密,并及时向所在机构的合规管理部门报告;上市公司调研纪要仅供内部存档或撰写研究报告使用,不得违规对外发布或提供给客户。
 
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据悉,为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银保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银保监会要求积极开展筹备工作。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一级资本净额超过1000亿元、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规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具有较强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已纳入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理财公司,可以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理财公司应当按照《暂行办法》要求制定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方案,对拟参与个人养老金运行的理财产品开展可行性评估,并将业务方案报送银保监会。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应当履行主体责任,尽快完成业务筹备工作,确保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系统对接等满足个人养老金业务需求。
  银保监会称,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应当在正式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后10日内向其直接监管责任单位报告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系统对接、产品管理等情况。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持续监测个人养老金业务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督促商业银行、理财公司稳妥有序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
  银保监会称,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在国家有关部门选定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城市开展业务,后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推开。
 
保险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规定亮相
 
  11月21日,银保监会向银保监局、人身险公司和中国银保信印发《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条件以及具体产品等要求。
  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应当落实个人养老金制度要求,提供简明易懂、安全稳健、长期保值增值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客户权益保护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需要符合七大条件,包括:(一)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且不低于公司股本(实收资本)的75%;(二)上年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三)上年度末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不低于100%;(四)最近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类;(五)最近3年未受到金融监管机构重大行政处罚;(六)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银行保险行业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实现系统连接,并按相关要求进行信息登记和交互;(七)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相较征求意见稿,"最近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类"为新增条件。
  与此同时,《通知》对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作出特殊规定--养老主业突出、业务发展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养老保险公司,可以豁免第一款关于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的规定。
  有寿险业人士分析,对养老险公司作出这一"条件豁免"规定,应主要是出于鼓励和支持养老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考虑。从目前国内10家养老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看,有几家养老险公司自身资本金或净资产较小,未满足所有者权益50亿元的条件,给予其这一条件豁免,可以充分发挥养老险公司的专业领域优势。
  《通知》的另一关键内容是,明确了哪些保险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之中。根据《通知》,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可提供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产品(以下统称"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通知》显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保险期间不短于5年;(二)保险责任限于生存保险金给付、满期保险金给付、死亡、全残、达到失能或护理状态;(三)能够提供趸交、期交或不定期交费等方式满足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人交费要求;(四)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要求。
  《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申请变更保险条款和费率审批或备案的方式,将现有保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对于已经审批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当向银保监会报送上述说明材料,无须另行申请变更保险条款和费率审批。按照规定通过保险条款和费率审批或备案的产品,可纳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银保行业平台应当定期公布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
  保险赔款不可返回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应当与参加人单独签订保险合同,并在公司相关信息系统中对该合同做出明确标识,不得接受其使用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的资金为他人投保。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个人养老金资金管控,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相关业务发生的各类资金往来,应当符合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封闭管理要求。
  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因参加人死亡、全残、达到失能或护理状态而支付的保险赔款,不返回参加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保险赔款信息管理,按要求向银保行业平台等报送信息。
 
银保监会要求深入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
 
  据悉,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近日下发《关于深入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的通知》(下称"通知"),强调保险行业协会、银保信公司、各人身保险公司要将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乱象作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成立专项工作组,聚焦违规主动开展向保险活动当事人推介保险退保业务咨询代办等经营活动、误导投保人退保、扰乱市场秩序的组织或个人,深挖"代理退保"背后可能涉及的侵犯隐私、佣金诈骗、敲诈勒索等问题,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协同配合,深入开展整治工作。
  具体而言,各人身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强化对销售人员、销售行为以及保单品质的管理,完善销售流程和考核体系,确保所销售的保险产品匹配投保人实际需求,严禁销售误导;要畅通投诉维权渠道,及时解决客户诉求,提升服务效率,避免激化矛盾;要配合保险行业协会、银保信公司开展工作,主动对接互联网平台清理"代理退保"虚假广告,切断黑产获客途径,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知强调,各人身保险公司要深入开展自查,建立公司内部保单套利核验机制以及问题保单筛查模型,注重收集"代理退保"黑产违法犯罪线索,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做好案件调查工作,保险行业协会加强指导。
  同时,通知要求银保信公司要开展大数据监测分析,结合业务数据、人员异动、资金流向等排查"代理退保"违法违规线索,及时上报监管部门并以适当方式提示相关保险公司。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遵守数据安全和保密要求。
  通知表示,保险行业协会要牵头制定整治"代理退保"乱象行业自律公约,建立从业人员和机构失信惩戒机制,研究"代理退保"虚假广告识别方法,在相关案件的信息共享、线索识别、风险预警、应对处置等环节,形成步调统一的联防联控机制,并就完善有关信访投诉统计口径等提出政策建议。各人身保险公司和相关保险中介机构应积极落实自律规范要求,加强对从业人员、销售行为、保单品质以及客户信息管理,从源头铲除"代理退保"黑产滋生土壤。
 
网红"增额终身寿险"遭遇专项风险排查
 
  据报道,网红产品"增额终身寿险"引来监管关注。11月18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中国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下称"通报")。通报强调,近期,随着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受到市场关注,个别公司激进经营,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有所抬头。各公司应当自收到本通报之日起,立即开展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专项风险排查工作。
  终身寿险是指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条件、且保险期间为终身的人寿保险。终身寿险的保险金额可以在产品设计时预先设定,如每年增长一定比例或每年下降一定比例。所谓的"增额终身寿险",是将保额设计为每年增长一定比例的终身寿险。
  业内人士表示,增额终身寿险是保险公司这两年重点发力的产品,市场上相关产品比较多。监管部门近期在人身保险产品监管中发现,个别公司的产品存在定价不足的风险,表现为附加费用率假设偏低、投资收益假设偏高。
  通报显示,弘康人寿、中华联合人寿共2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定价假设的附加费用率较实际销售费用显著偏低;小康人寿2款增额终身寿险,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与经营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已要求上述公司立即停止销售有关产品,并进行全面排查整改。
  根据通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要求各人身险公司立即开展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专项风险排查工作。排查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增额比例超过产品定价利率、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超过公司近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产品定价的附加费用率假设明显低于实际销售费用等。针对排查发现存在上述问题的产品,应当立即停止销售,并按监管规定要求报送产品停售报告,并做好已销售保单的服务保障工作。
  根据安排,各公司应当于2022年12月5日前,向银保监会报送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专项风险排查报告,报告风险排查情况,以及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将根据各公司风险排查及处理情况,对排查不全面、管理不到位的保险公司,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业内人士表示,各类产品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个别保险公司经营此类业务时的激进态度,由此带来的销售误导、理赔纠纷值得行业与消费者警惕。
  据了解,此前一些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宣传时标榜为"理财首选",甚至有海报承诺"稳赚不赔"。
  "增额终身寿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残保障,养老、储蓄功能较少。在销售宣传中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类比理财产品,忽略其保障功能,诱导保险消费者中途退保,不符合该类产品的设计初衷。"中国精算师协会表示,如果保险消费者想要购买保险产品来满足养老、储蓄需求,还是应当选择功能较为匹配,提供生存给付的年金保险或两全保险产品。
  对于"稳赚不赔"的荒谬说法,中国精算师协会表示,保险消费者如果中途退保,可以领取保单的现金价值,增额终身寿险的现金价值一般在前5年低于累计所交保费,之后才会逐渐超过累计所交保费。据不完全统计,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将会损失10%-60%的保费;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约在2%-2.5%之间,请保险消费者注意这是否与自身预期相符。
  通报还提到,为规范人身保险市场秩序,防止行业出现无序竞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少数公司的销售误导、实际费用与精算假设严重偏差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将依法对公司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地产金融16条"
 
  11月23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简称"地产金融16条"),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提出16项具体措施支持房地产融资。
  对信贷、债券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
  为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通知提出,要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稳定建筑企业信贷投放,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保持债券融资基本稳定,以及保持信托等资管产品融资稳定。
  "展期"是关键词。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通知明确,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基于商业性原则自主协商,积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项目完工交付。
  "展期"安排也应用于债券领域。通知明确,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推动专业信用增进机构为财务总体健康、面临短期困难的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提供增信支持;鼓励债券发行人与持有人提前沟通,做好债券兑付资金安排;按期兑付确有困难的,通过协商做出合理展期、置换等安排,主动化解风险。支持债券发行人在境内外市场回购债券。
  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
  通知提出,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关于配套融资支持,通知明确,在专项借款支持项目明确债权债务安排、专项借款和新增配套融资司法保障后,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项目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融资商业银行或其牵头组建的银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专项借款支持项目提供新增配套融资支持,推动化解未交楼个人住房贷款风险。
  通知还明确了进行配套融资的尽职免责安排。按照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自通知印发之日起半年内,向专项借款支持项目发放的配套融资,在贷款期限内不下调风险分类。对于新发放的配套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已尽职的,可予免责。
  此外,为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通知明确,对于因疫情住院治疗或隔离,或因疫情停业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以及因购房合同发生改变或解除的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机构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购房人自主开展协商,进行延期展期等调整,相关方都要依法依规、信守合同、践行承诺。
  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
  通知明确,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过渡期安排,阶段性优化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政策。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方面,通知提出,对于受疫情等客观原因影响不能如期满足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根据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有关规定,基于实际情况并经客观评估,合理延长其过渡期。
  这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首次提出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过渡期安排。2020年末,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在过渡期安排方面,通知提出,截至202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这一通知实施之日起两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这一通知实施之日起四年。
  通知提出,阶段性优化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政策。相关金融机构要用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出台的适用于主要商业银行、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阶段性房地产金融管理政策,加快推动房地产风险市场化出清。
 
三部门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情况实施年度监测评价
 
  据悉,为贯彻落实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年度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年度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情况重点围绕"确定发展目标,推进计划完成""建立工作机制,落实支持政策""严格监督管理""取得工作成效"四个方面开展监测评价。
  在"确定发展目标,推进计划完成"方面,《通知》提出,在摸清保障性租赁住房需求和存量土地、房屋资源的基础上,支持各类主体参与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科学确定"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标,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并向社会公布;新市民和青年人多、房价偏高或上涨压力较大的大城市,在"十四五"期间应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争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比例达30%及以上。
  在"建立工作机制,落实支持政策"方面,《通知》提出,应建立市县人民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与税务部门的联动机制,确保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经营单位凭项目认定书,落实住房租赁房产税税收优惠政策。
  在"严格监督管理"方面,《通知》提出,应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将保障性租赁住房纳入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并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根据不同的建设筹集方式,结合实际,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准入和退出的具体条件、小户型的具体面积标准以及低租金的具体标准,并抓好落实,确保保障性租赁住房符合小户型、低租金、面向新市民和青年人供应的要求;应出台具体措施,坚决防止保障性租赁住房上市销售或变相销售,严禁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名违规经营或骗取优惠政策。
  在"取得工作成效"方面,《通知》提出,要提高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对本地区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满意度;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本地区住房租赁市场、房地产市场稳定,市场平均租金价格变动、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变动均在合理区间内。
 
政策要闻
 
▲两部门发文完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11月18日公布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完善并明确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要求,推动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
  《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统一规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所涉及的资金账户、资金收付和汇兑、统计监测等管理规则。二是完善即期结售汇管理,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人以外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办理。三是优化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进一步扩大境外机构投资者外汇套保渠道,并取消柜台交易的对手方数量限制。四是优化汇出入币种匹配管理,提升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资金汇出便利性,鼓励长期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五是明确主权类机构外汇管理要求,通过托管人或结算代理人(商业银行)投资的主权类机构投资者,应在银行办理登记。
  《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证监会发布7项金融行业标准
 
  据悉,证监会11月18日发布了7项金融行业标准,包括《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证券交易》《证券业登记结算核心术语》《证券期货业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指引》《证券期货业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管理指南》《场外通用传输接口》《证券公司客户信息交换规范》《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投资者评估数据要求》等,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其中,《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证券交易》金融行业标准明确了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证券交易的业务消息流程、接口设计原则,以及委托交易应用层消息的接口字段,有利于规范证券交易数据接口,促进跨机构、跨系统的证券交易数据共享,降低跨系统的集成开发成本,提升市场规范化水平,有效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
  《证券期货业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指引》金融行业标准从数据安全管理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制度、技术等方面提供指引,规范行业机构开展数据安全管理和保护工作,提升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水平,适用于证券期货业机构开展数据安全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参考和指引。
  证监会表示,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着力做好基础标准制定工作,促进行业数据治理、业务服务等领域标准研制,不断夯实科技监管基础。
 
  ▲深交所进一步规范基础设施REITs收益分配
 
  据悉,为了规范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础设施REITs)收益分配相关事项,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交所11月18日就有关事项发布通知。
  通知指出,基础设施REITs应当严格按照《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第二条等规定进行收益分配。基金管理人从事基金运作活动违反前述规定的,深交所将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办法(试行)》《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上市规则》实施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基础设施REITs连续两年未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收益分配的,基金管理人应当申请基金终止上市。
  基金管理人应当充分认识合理收益分配安排在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拟上市基础设施REITs相关法律文件中对上述事项进行充分约定,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未按照规定进行收益分配可能导致基金终止上市的风险,做好相关信息披露。
  已上市基础设施REITs应当认真评估现有基金法律文件约定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如内容涉及调整,应当履行适当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并做好相关信息披露。
 
  ▲支付清算协会拟开展收单外包服务机构非现场检查工作
 
  据悉,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收单外包服务机构非现场自律检查的通知,以进一步加强支付清算行业自律管理,规范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秩序,防范经营风险。
  非现场检查对象为截至2022年11月11日前在协会完成备案的全部收单外包服务机构。检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合作情况、备案情况、评级情况、展业情况、聚合支付、其他事项共计7个部分22个问题。
  非现场检查安排方面,各单位要及时填写《2022年收单外包服务业务非现场自律检查问卷》(线上作答);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将对非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下发《非现场检查意见书》,反馈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现场检查方面,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将根据非现场检查情况并结合自律管理需要及疫情防控要求,选取部分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核实,具体检查安排另行通知。
  自律约束方面,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将根据非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对相关机构采取自律约束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纳入年度记分管理、调整评级等级、约谈高管等,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备案资格。
 
  ▲两部门要求指导锂电企业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指导锂电企业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建立创新引领、技术优先、公平竞争、有序扩张的发展格局。
  近来随着下游需求及产业规模爆发式增长、疫情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国内锂电产业链供应链阶段性供需失衡严重,部分中间产品及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超出正常范围;上下游对接不畅,部分领域出现囤积居奇、不正当竞争;部分环节产能盲目扩张,低质低价竞争时有发生。
  《通知》强调,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本地锂电制造及一阶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等)、二阶材料(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产业发展情况,按照"十四五"制造业系列规划和《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实事求是制定本地区锂电产业发展政策。
 
  ▲两部门印发《长江干线港口布局及港口岸线保护利用规划》
 
  据悉,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长江干线港口布局及港口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绿色、安全智慧的现代化长江干线港口体系,港口岸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链接的战略支点、黄金水道上的绿色基地、引领创新发展的智慧枢纽,实现长江干线港口与水域、陆域、生态自然的和谐共生。
  --港口布局更加完善。长三角沿江、长江中游、长江上游区域港口群协同联动发展,形成枢纽作用突出、资源配置力强、发展协同融合的长江干线港口格局。完善长江集装箱、铁矿石、煤炭、商品汽车滚装、旅游客运等主要客货类港口运输系统。
  --岸线利用更加高效。建立健全长江港口岸线资源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强化对重点港区和重点岸段港口岸线的规划保护。
  --转型发展更加显著。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港口船舶污染物应收尽收、达标排放,清洁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清洁能源应用率显著提高,港口生产单位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港口多式联运水平显著提高。
  --支撑保障更加稳固。港口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和安全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粮食、能源、原材料等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更加可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沿江物流链产业链供应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国家发改委发布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据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决策部署,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天津商贸服务型等25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2022年度建设名单。其中,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6个、中部地区7个、西部地区10个、东北地区2个;从枢纽类型看,陆港型5个、空港型3个、港口型2个、生产服务型7个、商贸服务型5个、陆上边境口岸型2个、陆港型及陆上边境口岸型合并建设1个。
  此次发布的25个国家物流枢纽具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枢纽协同能力增强;二是多式联运功能突出;三是产业联动更加紧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决策部署,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在127个城市布局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牵头发布四批年度建设名单,共包括95个国家物流枢纽,覆盖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目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点"上,系统整合存量物流基础设施,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在"线"上,依托枢纽打造跨区域的物流通道,完善区域内集疏运体系,提高干支物流和末端配送一体化运作水平;在"网"上,推动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在"面"上,发挥枢纽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带动制造、商贸等产业集聚,与物流融合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商所宣布免收明年全年交割手续费
 
  11月2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发布《关于免收交割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通知》。通知表示,2023年全年大商所将对包括期货交割手续费、标准仓单转让贷款收付手续费、标准仓单作为保证金手续费、期转现手续费等四项费用免收。
  在实施方式上,大商所将对期货交割手续费、标准仓单转让贷款收付手续费、标准仓单作为保证金手续费采取直接免收方式,而对于期转现手续费,则采取先收后减方式实施,每月对会员核算并发放减收额度,抵扣后续产生的交易手续费。
 
国资改革
 
国资委支持中央航运企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据悉,在11月22日下午举行的2022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北外滩国际航空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表示,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绿色创新发展,坚定支持中央航运企业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实现智慧转型,增强发展韧性,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具体来说,第一,把绿色作为最亮的发展底色。国务院国资委今年以来相继发布了中央企业节约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国资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中央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国际民航组织也在推动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加快全球航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向低能耗、零排放方向发展。航运企业需要顺应新的发展趋势,以绿色低碳为准绳,驱动行业规则和管理模式革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二,把智慧作为最新发展机会。空中互联、智慧机场等已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传统航空产业正在迎来历史性变革,航空企业要准确适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航空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对发展规划、实施建设、商业运营、管理体系等加快优化调整,适应引领未来智慧航空发展新趋势。
  第三,把韧性作为最强的发展属性。"我们看到了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脆弱性,维护国际物流畅通,保障全球供应链体系有效运转,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彭华岗表示,民航业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是保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冲击下,航空业高投入、高敏感性和低收益的特征更加明显,民航企业不仅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拓展思路,奋力脱困,也需要各方支持,使其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发挥全球经济纽带作用。
 
自主创新
 
八部门发布五地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11月21日,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时间,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
  《总体方案》着眼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紧扣科技高水平供给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以金融支持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为主线,从健全科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推动科创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七个方面提出19项具体政策措施。
  在健全科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上,《总体方案》提出,完善科创金融银行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在试验区内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创金融专营机构等。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等专业子公司,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领域。
  《总体方案》提出,将丰富科创金融组织业态。支持境内外科技保险公司在试验区内建立总部研发和创新中心。加大试验区内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对科创企业的服务力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支持各类私募股权、私募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发展。对试验区内符合股权投资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充实资本金。
  在推动科创金融产品创新上,《总体方案》提出,优化科创金融产品供给。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综合考虑项目现金流、抵质押物等情况,给予试验区内重大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信贷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贷款产品,进一步丰富信用贷款产品种类,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总体方案》提出,推动科创金融业务创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加大对符合要求的科创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支持保险公司研发推出符合科创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支持开展软件首版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对科创企业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
  《总体方案》还提出,鼓励跨境投融资创新。支持境外发起的私募基金试点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投资境内科创企业股权,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机构试点通过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等参与境外科创企业并购。
  在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上,《总体方案》提出,畅通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渠道。鼓励科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鼓励科创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及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鼓励更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优质企业在国内上市。支持试验区内科创企业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引导更多优质中介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总体方案》提出,支持试验区内企业债券融资。推动试验区内相关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行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双创孵化专项企业债券、双创专项债券、长三角集合债券、双创金融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和私募可转债等,探索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
 
节能减排
 
中央结算公司发布《支持绿色发展服务白皮书》
 
  据悉,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央结算公司")于11月发布《支持绿色发展服务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称,中央结算公司将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和竞争力,力争实现支持绿色发展的更大跨越。
  在加快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方面,中央结算公司将全面加强绿色金融创新,提升绿色债券发行、托管、结算服务效率,完善绿色债券担保品管理服务,支持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并推广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和绿债数据库,倡导中债绿色指标体系在资产信息披露中的应用并推动成为行业标准,推动债券发行人ESG评价国家标准立项,助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标准化、数字化。同时,还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研究专业智库建设,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引领行业践行绿色发展战略,中央结算公司表示,将全方位支持宏观政策在支持绿色发展、经济转型方面精准发力。同时,持续优化绿色评价体系与价格指标产品,创新完善碳中和系列数据产品谱系,宣导责任投资、绿色投资理念,提升金融估值服务对绿色发展的支持效能。此外,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做绿色金融领域新秩序、新模式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关于继续完善绿色发展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白皮书称,中央结算公司将持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完善绿色发展战略推进体系,积极探索创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同时,持续践行企业ESG责任,积极参与绿色环保活动和社区环境管理。
 
两部门拟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
 
  据悉,为持续推进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支撑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1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工业领域,加快修订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等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提升电机、风机、泵、压缩机、电焊机、工业锅炉等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努力实现标准指标国际先进。
  在能源领域,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石油天然气储运、管道运输、输配电关键设备相关节能技术标准研制。
  在城乡建设领域,制修订绿色建筑、绿色建造、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等标准,完善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节能相关产品标准。
  在交通运输领域,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节能降碳设计、建设、运营、监控、评价等标准。在公共机构领域,加快制修订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
  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研究制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节能降碳技术标准,完善设施农业、农业机械等节能降碳标准。
 
交通运输部要求大力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领域应用
 
  据悉,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付绪银11月22日在2022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要重点做好发展绿色航运等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航运。二是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能。推动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运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安全韧性。注重联网补网强链,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航运服务网络,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共同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
  聚焦绿色航运发展,付绪银说,下一步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航运降碳、减污、扩绿,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共同守护好海洋生态环境。要加快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航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比较优势和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积极推进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江海联运发展,加快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
  要建设绿色航运基础设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港口、航道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友好型的新结构、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降低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能耗、排放和成本,打造绿色港口、绿色航道。
  要推动航运清洁低碳转型,大力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在航运领域应用,持续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航线、重点船舶的常态化岸电使用,积极发展LNG、电能等动力船舶,扩大光伏、风能等在港口应用,改善航运用能体系,巩固长江经济带港口船舶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继续支持国际海事组织在航运减排和污染防治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履行有关国际公约义务。
 
上海公布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
 
  近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发布《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适用于2022-2026年新投产可再生能源项目,奖励资金在市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中安排。
  《办法》明确了奖励标准:一是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场址中心离岸距离大于等于50公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奖励标准为500元/千瓦。单个项目年度奖励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二是常规光伏项目,光伏电站奖励标准0.1元/千瓦时,执行居民用户电价的学校分布式光伏奖励标准0.12元/千瓦时,其他分布式光伏奖励标准0.05元/千瓦时。 三是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奖励标准0.3元/千瓦时。四是根据市场成本和国家政策变化,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可对年度新申请项目奖励标准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幅度不超过15%。
 
"十四五"期间陕西将新建各类充电桩35.54万个
 
  据悉,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2〕53号)精神,进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支撑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陕西省发改委等十部门日前提出"关于进一步提升陕西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十四五"末,陕西省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基本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安全可靠、开放融合、管理规范的充电服务保障体系。主要城区力争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充电服务圈;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形成有效覆盖;景区、园区和企事业单位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新建居住社区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既有居住社区充电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推进陕西智慧车联网平台应用,充电桩接入率达到100%。"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建各类充电桩35.54万个,其中公用充电桩6.09万个(含乡镇充电桩1.22万个),个人及专用充电桩29.45万个,能够满足80万至1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意见指出,各市可积极研究出台充电设施研发生产、建设及运营管理的财政激励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新基建专项债券等财政政策,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
 
唐山发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据悉,唐山市人民政府11月24日发布《唐山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简称《方案》)
  唐山市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确定的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之一。
  《方案》提出,到2025年,唐山市全市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基本完备,废旧物资加工利用总水平居全省首位,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330万吨。废钢铁再生利用和机电再制造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把唐山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回收加工网络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陆海交通优势,延伸回收触角,构建起覆盖市域、辐射"三北"和长江流域部分省市以及相关国家(地区)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产业聚集程度进一步增强。建设一批规模效益显著、专业特色突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基地和产业集群,"散乱污"状况明显改观,聚集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加工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废旧物资加工利用产品产量达到3878万吨,加工利用产值达到1840亿元,努力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其中钢铁企业废钢比达到30%以上,再生利用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专利技术和装备,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创新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和行业自律能力明显提升,产业政策机制逐步健全,吸引社会资本环境更加优化,形成有利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
  此外,《方案》要求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协助和支持符合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省专项奖补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打造一流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法落实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范经营主体纳税行为。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40号)要求,对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收购的再生资源,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废钢加工企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30%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融资力度,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积极采购再生资源产品。
 
全球碳排放今年预计再创历史新高
 
  据报道,国际气候科学机构联盟"全球碳项目"日前预测,今年,全球碳排放将继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而化石燃料仍然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元凶"。
  根据预测,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406亿吨,几乎与2019年碳排放总量相当,比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高出5%。与化石燃料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366亿吨,为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国今年的碳排放量预计将下降0.9%,欧盟整体或下降0.8%。而印度和美国今年的碳排放量都在持续上升,将成为今年最大的两个排放源,预计分别增长6%和1.5%。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
 
  据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加时一天一夜后,于11月20日上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大会就《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落实和治理事项通过了数十项决议,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
  中国出席气候变化大会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后介绍,大会通过的决议中,一号决议是大会的政治成果文件,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危机紧迫性,体现了各方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愿和行动安排。本次大会在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资金及损失与损害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大会也决定启动建立全球适应目标框架。
  然而,在这次大会上,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上态度消极。发达国家之前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仍未兑现,也没有就适应资金翻倍作出明确的出资安排。赵英民说,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多行动、少空谈,多合作、少冲突,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迈向气候可持续的共同未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大会闭幕后发表的视频声明中对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建立表示欢迎。他说,虽然单凭这一点不足以解决气候危机,但这表明各方在重建信任。
 
塞浦路斯转向太阳能电池板
 
  据消息人士11月21日披露,为缓解用电价格飙升的压力,塞浦路斯政府今年不断加大对家用光伏发电和房屋隔热改造的补贴力度,对家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补贴几乎翻番。
    塞浦路斯官员日前表示,政府降低电力成本的举措得到民众积极响应,家庭用电正加速向太阳能转型。
    据称,塞浦路斯能源部的目标是,到2030年使塞浦路斯近一半的家庭拥有太阳能电池板。塞浦路斯人口约100万,每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超过300天。
 
宝钢携手北京奔驰打造绿色汽车钢铁供应链
 
  据悉,宝钢成为最早可向车企提供具有明确减碳值产品的中国钢企。11月22日,宝钢股份(600019)与北京奔驰正式签署《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致力于在整车制造过程中使用更加绿色的原材料,共同打造绿色汽车钢铁供应链。
  《备忘录》明确了具体减碳技术路径,并有真正落地的详细计划与措施。具体来看,双方已就如何建立合作关系和如何在北京奔驰产品上进行试点开展了对话,并在宝钢股份给北京奔驰供应低碳排放的绿色钢铁材料方面达成一致:其中,宝钢股份将在2023年逐步提供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低碳钢;从2026年起,借助氢基竖炉-电炉的技术路径,宝钢股份提供车辆用钢的碳排放强度将逐步降低50%~80%;随后还将进一步提供减碳95%的绿钢。
  北京奔驰表示,北京奔驰已构建起绿色价值链体系,将碳中和理念从生产延伸至产品。供应链作为汽车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样需要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宝钢股份作为一家打造超低碳排放汽车板、推进钢铁制造端绿色化的钢铁企业,是北京奔驰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重要合作伙伴。北京奔驰与宝钢股份强强联合,希望联合团队能够继续精诚合作,尽快推进项目落地,共同打造更加绿色、可持续的产品,共同引领中国汽车工业的绿色转型。
  宝钢股份介绍,宝钢是中国钢铁行业首家发布《气候行动报告》的企业,并在净零碳汽车板路径布局和超低碳汽车板零件示范应用上成果颇丰。
  例如,今年9月,宝钢股份向全球发布三个超低碳排放宝钢汽车板零件-油箱加强支架、B柱加强板内板下部、座椅头枕连接板。这三个超低碳排放汽车板零件示范应用成功是宝钢汽车板SMARTeX的低碳行动的一大步。
  同时,宝钢汽车板净零碳路径形成。宝钢股份正在湛江钢铁基地建设一条百万吨级的氢基竖炉机组,预计2023年底可建成投产。该项目于2022年2月15日开工建设,9月15日完成洗涤器安装,标志着氢基竖炉项目首件设备安装完成。这是我国首套自主集成的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首套百万吨级集成氢气、天然气和焦炉煤气进行工业化生产的直接还原铁生产线,也是后续自主集成并研发全氢冶炼技术的创新平台,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5年,宝钢净零碳汽车板产线将全线贯通,形成180万吨/年净零碳汽车板、硅钢等高端板材生产能力。公司净零碳工艺相比长流程工艺可减少碳排放约90%。
  此外,宝钢股份积极扩大清洁能源自发电规模。宝钢从2013年至2016年实施"金太阳"工程--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建成当时最大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2021年实施"双碳"战略以来,公司积极增加光伏发电,力争在可利用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存量厂区建筑物屋顶都安装光伏设施,未来五年预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增长400%以上,为公司提供4亿度/年的太阳能电力。
  北京奔驰方面,在北汽集团"BLUE卫蓝计划"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39愿景"战略指引下,北京奔驰以"走向卓越"战略为依据,制定了"供应链2039碳中和行动计划"。根据该规划,北京奔驰将聚焦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碳排放的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如钢、铝、塑料粒子以及电池等),向供应商提出碳减排要求,以期不断引领合作伙伴加快低碳转型,并在2039年实现全供应链的碳中和目标。
  据介绍,打造绿色供应链生态圈是北京奔驰绿色制造的重要一环。2021年,北京奔驰碳中和委员会正式成立,在绿色供应链、绿色规划、绿色生产、绿色能源、绿色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深耕。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开始,北京奔驰陆续上线了包括数字化能源计量(EMS)及智能化设备自控(BMS)在内的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借助可视化、网联化、智能化的监测、收集、分析和管理,实时能源数据信息,有效实现能源运行最优,大幅降低工厂能耗及排放量。此外,北京奔驰正在全力发展绿色能源。在大力投入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光伏发电量可达3900万度的同时,北京奔驰也在积极外购绿电。截至今年,北京奔驰已连续两年申购绿电,累计购电量超4000万度。未来,北京奔驰外购绿电力度还将持续加大。
 
劳动用工
 
我国将从五方面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
 
  据悉,为稳定就业大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1月16日,人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公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促进农民工及脱贫人口就业创业的五方面政策措施。
  一是支持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全面落实社保费缓缴、稳岗返还、留工培训补助、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重点支持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渡过难关,组织暂时停工企业与用工短缺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保障好共享用工中劳动者权益。
  二是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探索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健全跨区域就业服务机制,在农民工及脱贫人口输出较多的市县、乡村和就业集中的地区合理设置就业服务站点,对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数量较多、成效较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三是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就业承载力,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尽可能增加劳务报酬发放规模,组建一批创业服务专家队伍,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是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保障,允许失业农民工在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失业登记,同等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支持有条件地区在农民工就业集中地区建立劳动维权咨询服务点,指导企业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为有就业需求的大龄农民工免费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五是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失业监测,实施优先就业帮扶,强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大型安置区倾斜支持,统筹用好现有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不得在现有规定外另行设置年龄等不必要的限制条件,允许从事非全日制岗位人员同时从事其他灵活就业。
 
专家论坛
 
吴晓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的作用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2022年11月4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系列讲座中,从金融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中金融的作用谈了三方面问题。
  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准确而全面的概括: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定义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五个要点,同时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同时更具有中国的特点。这如同我们的市场经济一样,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其中,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又是人类社会探索市场经济道路的一种新探索。我们不是模仿、照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造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识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又走了一条中国的发展道路。实践表明,把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成功的法宝。
  中国式现代化如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于学习、善于改造、敢于创新,同时又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我们前行的基石,是我们创新的起点。创新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海市蜃楼,是基于人类已有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为什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体现国际社会一般认知的现代化内涵。国际社会所认知的现代化,有多重指标体系。在这多重指标中,有一个核心指标,那就是现代化国家首先应是一个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当然也就是高收入国家。所以,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内涵。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成为发达国家。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国际机构对发达国家标准都有自己的定义。一般认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基本门槛是人均GDP应超过12500美元。2021年中国GDP 114万亿人民币,当时的汇率是6.29(1美元兑换人民币6.29元),按照这个汇率计算,2021年底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离12500美元的基础标准只差一点点。最近一个时期,股市和汇市波动很大,人民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1美元兑换人民币曾经一度突破7.3元人民币,之后央行进行了干预,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有所回落。长期看,人民币有稳定的信用基础。在计算人均GDP时,汇率波动是要考虑进去的。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会要用美元做计量货币?这是因为国际上在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和富裕水平时通行的计量货币单位,易于比较分析。如果都用各国货币计量,则难以比较。从这个指标看,我们与高收入国家现在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考虑汇率因素影响,2022年人均GDP用美元计算可能会略有减少,当然用人民币计算则是增加的。
  这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按照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中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要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到2050年要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大报告重提了未来中国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到下个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四十多年过去了,因为我们走了改革开放的路,走了市场经济的路,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顺利。小平同志期待的到下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前到2035年实现,提前了15年。我确信,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完全可以达到被认为是高收入国家经济指标的基本门槛,到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一般认为,国际上现在共有36个发达国家。这36个发达国家首先当然跨越了人均GDP这一基本门槛。除此之外,成为发达国家,还必须实现相关社会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人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法制基础、贫富差距、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社会指标。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不是单一指标的突进。
  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土地、空气、水资源、河流、海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改善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我们未来面临的艰难任务。
  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现在处在世界先进行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很短,大约40岁左右。那个年代战争频发、经济发展水平低、粮食供应不足、医疗卫生体系落后,人们的预期寿命很短。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8.2岁,女性比男性略高一些。在人均预期寿命这一指标上,我们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教育条件,但中国的教育状况离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让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很好的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任务。我们要着力改善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逐步把九年义务教育延长到十二年,这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涵。我们要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加大投入,让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上得起学。
  虽然人均预期寿命较高,但中国的医疗资源短缺,医疗体系是脆弱的。要大力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让所有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医疗保障。
  法制要进一步改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对保护人们财产权,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性有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十八大以来反腐取得了重要成果,清洁了我们的社会环境,把原来扭曲的价值观给扭回来了。但中国的法制观念、法治水平离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乱作为、胡作为的现象屡屡出现,出台一些和法律相抵触、相违背的政策。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法制的现代化,是法治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还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就会停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些国家曾经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腐败严重,加上政策严重失误,不少国家停留在或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历史上,在迈向现代化国家过程中,有些国家要么迈不过去,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要么短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一度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较短时间内又退回到中等收入国家。我们要总结这些国家的教训,避免走弯路、进“陷阱”,防止出现他们的失误和曲折。
  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发达国家,只有少数国家成功了,韩国是个典型的案例。韩国在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通过近70年的努力,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币大幅贬值,经济萧条,一方面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救助的严苛条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积极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韩国从危机中走出来了,成为发达国家。创新对一个国家迈向发达国家极为重要。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技术创新。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迭代是基本路径。我们不可能停留在低端产业,也不可能通过资源型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我们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在于技术进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除了技术创新外,制度创新、模式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都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创新。试图用传统产业的模式去发展高科技产业,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不少人只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些创新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重要内涵。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其现代化一定会改变全球格局,会对全球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国际影响力。
  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有鲜明的中国特征。二十大报告把中国特征概括为五点,这五点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二十大,每个时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都是我们的目标,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1955年毛主席说,富是共同的富,强是共同的强。1990年小平同志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第一天开始就讲,未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话题。共同富裕一开始就在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战略设计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今天我们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这个目标。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必须成为高收入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所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成了当期乃至未来的重要任务。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这里有一个基本判断:什么样的制度、体制和政策能使经济处在可持续增长中?我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制度和政策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业态、一种新的探索形式,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在今天这是一个常识。但在亚当斯密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亚当斯密之前,世界经济的增长在相当长时间里是一条平行线,财富几乎没有增长。亚当斯密时代,他观察到财富在增长,并开始研究财富的起源,继而有了《国富论》。
  《国富论》第一页第一句话讲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公允的价格,也就没有公平交易。没有分工、没有市场、没有交易,那就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不可能让人类社会富裕起来,只有分工以及基于分工和自由市场的交易,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财富。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够把财富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为它是基于分工的,交易是平等的,市场是自由的,价格是公允的,这里不应有强买强卖。同时,又是法治的,市场主体是平等的。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大多数人处在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我们选择了一条市场经济道路,中国开始富裕起来了。我们所走的市场经济之路,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赋予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过去太贫穷了,贫穷的时间太长了。数百年来,中国都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想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让中国强起来,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理想。由于中华民族贫困落后的时间太长了,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急于摆脱贫困,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按自然演化的市场经济模式难以迅速摆脱贫困。后发达国家有其后发优势,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个时期以来,我们重视引进外资,重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重视国际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就是中国特色。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必须尊重分工、自由的市场、公允的价格、公平的交易和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外,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要发挥并优化政府的作用。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各级政府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举例来说,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甚至有一个时期还有GDP竞争、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竞争,被称之为“GDP主义”、“财政收入至上”。这个说法,可能有失偏颇。在当时的情境下,急于摆脱贫困,走上发展之路,实现中国式发展,地方政府作用很大。再如,工业园区、开发区的设立也是中国特色。存量改革阻力很大,要把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进行存量改革,非常困难。地方政府根据中央的精神,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引进新资本和新技术,以增量活力引导存量改革。再如,中央政府的“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顶层设计和引领的作用。上述特征,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体现。
  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国外有识之士都有高度评价。2019年3月24日杰弗里·萨克斯教授访问人民大学时,我与他曾有过两个多小时的对话。我们共同高度评价中国在市场经济模式中所做的新探索,其中,专门谈到中国政府的作用,还专门谈到国家发改委的作用。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实践证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有效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础。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市场化改革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才能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我们制定了“双循环”发展战略,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情况以及全球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战略转型。“双循环”战略强调内循环为主,内循环和外循环协调发展,但这决不否认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扩大开放在今天仍然至关重要。过去我们很穷,经济发展缺乏金融资源。过去对外开放很重要的是引进外资。1978年底,10亿中国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210亿人民币,外汇储备1亿6700万美元。我们就这么点金融“家底”,从金融资源上讲,是非常匮乏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资源转化成资本,这样才能让潜在的生产要素形成现实生产力。没有金融资源转化成资本,地下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只能是潜在生产要素。我们必须通过资本和企业家精神,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在一起,潜在的生产要素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所以,在当时金融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重点放在吸引外资上多么重要。
  1982年,小平同志专门宴请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欢迎他来中国投资。我们当时确实资本严重匮乏,需要大量引进资本。今天,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资本充盈且有些过剩,但对外开放仍然是很重要的,要高度重视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重视外部市场的拓展。
  2001年12月加入WTO,是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第一次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和融合,使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中国加入WTO就能认识到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对中国式现代化多么重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从未动摇。在我的理解中,共同富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要保护并优化财富创造机制。要让社会财富不断地丰盈起来,就必须共同奋斗,不存在“等靠要”式的“躺平”。“等靠要”与共同富裕毫无关系。共同富裕一定是每个人都很努力,共同创造可以分配的增量财富。没有新增财富,存量财富很快就会枯竭了。每个人都要努力地创造增量财富,不能只盯着存量财富。中国还不是高收入国家,只是中高收入国家,刚刚解决了温饱,刚刚进入小康社会,要让人民越来越富裕,社会财富越来越多,高效率的财富创造机制是关键。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着力点是,适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再分配环节,注重公平性。我们要让低收入阶层、贫困家庭过上正常的生活,通过转移支付、救济等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政府要对所有的人包括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家庭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国家要重视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不存在富人和穷人之分。转移支付、困难补助、救济以及公共产品都是再分配的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意义深远。
  第三,要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有效的财富积累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的重要前提。没有财富和资本的积累,就难以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所以,要进一步规范并优化财富积累机制。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蕴含了深刻的含义。
  财富积累除了另类投资外,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是,将现期收入减去现期消费之后的剩余收入,以居民储蓄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这是大多数人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
  二是,投资于风险性金融资产,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风险性金融资产是现代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方式,未来应是财富积累的主流业态。
  三是,创业。创业的风险比前两种财富积累方式要大得多,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创业不成功,投资就失败。创业一旦成功,财富就会以几何速度增长。在这里,收益与风险是平行的。
  四是,投资不动产。2004年以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房价飞涨。十年左右的时间,一线城市的房价涨了20倍以上。投资不动产,一个时期成了人们财富积累的重要渠道。
  如何理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我认为,过去一个时期通过投资大量不动产增加财富积累的机制是需要规范和调整的。这种畸形的房地产化的财富积累机制,给未来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和危机。中国居民资产结构中,67%都在房地产上,这是不正常的。房地产价格这么高,创业要租房子,房价贵,房租就贵,小微企业如何生存?加上三年疫情的冲击,小微企业举步维艰。高房价给创业带来很大困扰,也给年轻人的未来留下了阴影。我们要正确认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很重要。基本方向对了,政策基本上不能大变,不能经常变。社会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规则总体上应是稳定的。当然,这不排除政策基于经济周期而实行的微调,比如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上调或下调利率,都是正常的。但一会儿鼓励房地产业大发展,一会儿又严重压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样巨大摇摆的政策,很不正常。
  在如何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方面,我认为,财富积累的前三种形态是正常的,通过过度投资于房地产以实现财富的积累,应是规范的重点。
  三、中国式现代化中金融的作用
  在中国,在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新增财富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要有可持续性。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基于科技进步的产业迭代是未来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寄希望于传统产业和资源性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但是,从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中间充满了不确定性或风险。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技术、新产业没有形成足够的需求,没有确定的市场,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传统产业的打压和阻挠,所以,新技术变成新产业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超出了单个资本的承受能力,更超过了创业者的承受能力,社会需要一种机制来分散从新技术到新产业过程中的巨大风险。分散风险就是有效的资源配置,这就需要金融进行创新和进行结构性调整。金融没有创新和结构性改革,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化速度就会减缓、效率也会降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为什么大幅度超越了日本,很重要是金融的作用。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差不多,后来美国之所以大幅度超越日本,金融起了重要作用。硅谷的成功与其说是科技和产业结合的典范,不如说是金融创新的成功。没有金融创新就不太可能有硅谷。大家只看到高科技,新产业,没有看到金融在其中所起的孵化和促进作用,起着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中国金融面临重大的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传统金融占主导的金融模式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将是困难的。
  在中国,金融必须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的责任。所以,金融创新呼之欲出、应运而生。无论是基于脱媒力量的金融变革,还是基于科技进步的金融创新,资本业态、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出现了。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的结构性变革,金融功能全方位的提升,金融功能由单一走向复合。与此相适应,金融的业态也是多样的。金融功能的多元性和金融业态的多样性是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很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代表未来的实体经济。金融的使命不是复制历史,而是创造未来。如果金融只是复制传统、复制历史,这种金融就是落后的金融。如果金融关注的是未来,金融业态的多样性就会有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在于科技的力量、金融的力量,而不在于其他。资本业态的多样性是金融业态多样性最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从天使投资、VC/PE,到各种功能多元的私募基金,多种新资本业态蓬勃发展。这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表现。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不仅仅要完成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还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样,需要有与其风险偏好相适应的资产类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合适的资产组合,以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风险收益率。所以,金融体系必须创造具有成长性的风险资产,风险资产的背后是风险收益。所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也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基本元素就是金融的现代化。如果金融是传统的,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恐怕要打折扣。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当然包括中国金融的现代化。金融的现代化有很多指标,比如功能的多样性。融资、财富管理、便捷支付、激励机制、信息引导等,这些都是金融的功能。金融体系必须充分体现这些功能。
  金融的现代化意味着金融普惠性的提高。一个缺乏普惠性的金融,很难说是现代化的金融。如果金融只为富人、大企业服务,忽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忽略中低收入阶层的财富管理需求,这种金融仍然还是传统金融。
  要实现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1、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完成金融结构的改革和转型,其中金融资产结构的改革最为重要。我不太关注金融机构的结构,我关注金融的功能结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汇,但现代商业银行也有其新的功能,比如说财富管理。处在传统利差阶段的商业银行是没有竞争力的,市场定价很低。为什么我们的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定价很低,3-4倍市盈率,0.5倍左右的市净率,全世界最低,是因为功能单一,创新不足。这种定价水平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转型迫在眉睫。市场化改革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实现金融功能的多样性。
  2、大幅度提高科技水平。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金融的发展只能走老路,只能步发达国家之后尘。我们仅靠脱媒和市场化机制去改革金融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技术的力量去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和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科技对中国金融的作用,因为,科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信用的甄别机制。金融的基石是信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是信用甄别。在实践中,传统的信用甄别手段识别不了新的风险,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信用甄别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为什么在中国几乎全军覆灭?是因为它没有解决相应的信用甄别问题,用传统的信用甄别方式去观测线上风险,那肯定是死路一条。
  3、开放和国际化。一个封闭的金融肯定不是现代化的金融。现代化的金融,一定是开放的金融、国际化的金融。所以,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是未来最重要的改革。这其中有两个基本支点:第一,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的改革,是必须要迈过的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点。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本币的自由化;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中国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的占比只有4.5%,美国是18.5%,东京、伦敦市场超过30%。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实际上只是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市场。中国金融未来改革的重点就是开放和国际化,这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唯有这样的金融,才能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中小企业
 
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亮相
 
  11月18日,证监会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更好服务中小企业。
  《指导意见》明确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以下简称"专板")建设目标为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能力。
  具体来看,设立专板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应安全规范运营,业务、风控等管理制度健全,近3年内未发生风险事件或风险事件已处置完成,无违法违规行为,且有关监管要求和规范性事项均已落实或整改完毕。运营机构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优先引导省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评价或认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政府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的中小企业进入专板进行孵化、规范、培育,其中,进入孵化层的是尚未达到规范层或培育层标准的专板企业。进入规范层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过B轮以上私募股权融资的专板企业。进入培育层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拟上市后备企业。
  《指导意见》鼓励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属地服务基地、培训基地和上市推广基地,为上市(挂牌)企业提供属地化服务,组织开展询价、路演及上市(挂牌)仪式等;加强培训资源合作共享,对拟上市企业开展规范治理、信息披露等相关培训。建立经常性交流联络机制,鼓励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人员互相挂职机制。
  全国股转系统要同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针对专板培育层企业的合作衔接机制。支持全国股转系统对符合条件的专板培育层企业建立挂牌绿色通道。对于开展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且监管机制较为完备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探索开展"公示审查"白名单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白名单,公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申请材料和企业在专板期间积累的数据和信披材料,公示无异议即通过审核。专板培育层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基础层挂牌后转入创新层或申请挂牌同时进入创新层的,探索在专板培育层发生的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股权和可转债投资额计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分层管理办法》规定的累计融资金额内。支持全国股转系统与区域性股权市场通过监管链建立信披通、监管通、技术通、账户通的对接机制。区域性股权市场参照全国股转系统基础层监管要求,加强对全国股转系统拟挂牌企业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持续规范,并与中国结算建立账户对接机制。
 
经贸态势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11月17日刊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刘江宁的文章指出,近年来,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外商投资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营商环境是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必须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设互联互通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强全球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2020年我国实际外资使用规模达1444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2020年全球吸引外资第一大国;2021年我国吸引外资首破万亿人民币大关,达到1.1万亿元,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扎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以来至2021年的八年间,我国与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增长至1.8万亿美元,增长幅度达73%,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必须继续统筹谋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拓展同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迈上新发展高度,为经济全球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打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壁垒,积极开展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筑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自贸区是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以自贸区为抓手,可以有效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3年,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截至2022年我国分批次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共计67个片区,加速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我国构建贸易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其中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增长26.4%,自贸区贸易发展迅猛。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对当今全球产业分工的剧烈演变以及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动国内市场良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发挥国内超大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加快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精准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权重由10.29%上调至12.28%,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优化贸易结构,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提高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进展。只有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培育新业态新动能,才能有效提高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不断探索服务贸易创新路径,推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扩大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助推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提高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国际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驱动作用。我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1.6%提升至39.8%,数年稳居世界第二。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数字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发展宏图已然绘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水平开放中推动贸易强国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加光明的前程。
 
世贸组织会议促"塑料污染防控倡议"与"以竹代塑"倡议对接合作
 
  据悉,世界贸易组织11月17日至18日在瑞士日内瓦举办"塑料污染与环境可持续塑料贸易非正式对话"(也称"塑料污染防控倡议")工作会议,探讨如何促进"塑料污染防控倡议"与"以竹代塑"倡议这两项由中国牵头发起和主要推动的倡议对接合作。
  来自国际竹藤组织的代表傅金和在会上表示,竹子作为绿色、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应对气候变化、缓解贫困、修复退化土地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中可发挥独到作用。
  英国、厄瓜多尔、菲律宾等世贸组织成员对"以竹代塑"倡议进行积极回应,表示将和中方一道加强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积极推动制定有利于"以竹代塑"产品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标准等。
  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张晓辉表示,"以竹代塑"倡议和"塑料污染防控倡议"理念高度契合,建议就把竹藤作为促进塑料替代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目标商品开展研究讨论。
  会上,来自多个世贸组织成员、相关国际组织和智库的代表还就如何从贸易角度应对塑料污染进行了对话与交流。
  中国是世贸组织"塑料污染防控倡议"的发起方和六个共同协调员之一。该倡议目前已有75个世贸组织成员参与,涵盖全球75%的塑料贸易。
  "以竹代塑"倡议由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其宗旨是在全球深化"以竹代塑"合作,更好发挥竹子在代替塑料产品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作用。
 
投资视点
 
上海发文促进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发展
 
  11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措施》)。《措施》自2022年10月3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0月30日。
  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并称为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22年7月份发布的数据,2021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600多亿元。
  《措施》明确,到2025年,上海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研发经济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培育或引进100个以上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重磅产品,培育50家以上具备生物医药研发、销售、结算等复合功能的创新型总部,培育20家以上高水平生物医药孵化器和加速器,推动1000个以上生物医药专利在沪挂牌交易等。
  到2030年,上海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地位进一步凸显,研发经济总体规模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在沪研发并上市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重磅产品,集聚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型总部以及创新平台,研发经济成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措施》涉及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新模式、引进和培育创新型总部、支持高水平孵化转化平台建设、提高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交易活跃度、支持研发创新产品的上市和使用等六个方面,包含优化创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在上海技术交易所开设"生物医药专板"、试点推行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完善创新药械纳入商业医疗保险推荐机制等十六条具体措施。
  其中,优化创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支持政策提出,上海将对在本地注册申请人获得注册证书、委托外省市企业(包括关联公司)生产,并实现实际产出的创新产品予以一定比例支持;完善创新药械纳入商业医疗保险推荐机制提出,对尚未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为上海企业的新增1类创新药,以及具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但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创新医疗器械,鼓励其申请纳入"沪惠保"特定高额药品保障责任范围。
  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新模式方面,《措施》指出,优化改良型新药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支持政策,按照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分别给予不超过15%和30%的研发资金支持,单次不超过750万元和500万元,每个单位每年累计支持额度不超过1500万元和12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措施》明确,要在上海技术交易所开设"生物医药专板",用以提高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交易活跃度,开发生物医药里程碑式付款(MilestonePayment)的交易服务产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进场交易,对以技术许可、转让、作价投资或创业等方式实现本地转化孵化的技术承接主体,以及促成技术交易的技术转移机构,予以一定支持。
 
上海公布未来产业蓝图
 
  据报道,为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上海日前出台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11月23日,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介绍了《行动方案》有关情况。他说,上海将统筹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集中力量、滚动培育,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争取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
  吴金城介绍,上海将打造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一是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以前沿突破、临床应用为导向,推动脑机接口、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二是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三是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面向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核心突破、首创示范为导向,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四是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面向深海空天利用和空间拓展,以战略牵引、突破极限为导向,推动深海探采、空天利用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五是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面向材料应用的功能性突破,以前沿布局、培育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杭州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据悉,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推进"一园一主业"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平台发展能级,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杭州市政府近日出台《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紧盯"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发展目标,通过聚力发展智能物联、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特色优势重点产业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全面提升数字经济硬核实力,加快培育形成若干万亿、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杭州全市产业平台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方案》提出,围绕"一园一主业"发展模式,引导全市产业平台[即16个开发区(园区)]根据各自产业定位,聚力发展2-3个主导产业,并通过实施"做强链主企业、拓展产业空间、推进精准招商、建设创新载体、完善公共服务、用好产业基金"等措施,形成"谋划一批、推进一批、示范一批"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产业平台主导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市场主体更加壮大、亩均质效加快提升、创新动能不断增强、产业生态更加良好,全市产业平台产值达到3万亿元,主导产业占比提高到60%以上,打造6个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形成3个千亿级、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方案》要求做强链主企业,拓展产业空间,推进精准招商,建设创新载体,完善公共服务,用好产业基金。支持产业平台聚焦主导产业,加强对系统集成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带动能力强、年产值不少于20亿元的链主企业的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需求。支持产业平台创新运营管理模式,通过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建设、产业培育、投资运营等专业化服务,打造一支专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推进精准招商。
  《方案》提出,到2025年,杭州市创建主导产业相关领域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0个以上、省级以上"双创"平台300个以上,杭州市各产业平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超5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2023年底前,杭州市产业平台实现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
 
中国(泰州)医药城发布支持医药产业政策
 
  11月20日,在第十三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上,中国(泰州)医药城发布最新政策并集中签约20个重大项目。
  此次发布的医药产业投资政策是江苏省、泰州市、泰州医药高新区三级形成合力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去年,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率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本届医博会开幕式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又送来了关于支持泰州建设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大礼包"。
  在此基础上,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针对医药产业细分领域,也出台了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即引导产业化项目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速企业成果转化,支持优质企业大产大销;委托第三方招引优质产业化项目;支持科技人才项目;支持金融赋能产业;专业化新药申报服务。
  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丁志强介绍,这些政策涵盖了医药产业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的各个环节,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将助力中国医药城地标产业加快从"试点"走向"示范"。其中,创新药品产业化项目设备投入1亿元以上、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设备投入5000万元以上,择优给予不超过设备投入的10%,最高2000万元资助;对创新药品种,择优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的20%,最高1200万元资助;对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单个重磅品种,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支持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对经评估认定的紧缺型平台,固定资产投入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提供500万至2000万元启动资金。
  当天,20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71亿元,呈现投资体量大、产业结构优、市场前景广的特点。这些项目平均单体投资规模达3.55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个,江苏瑞科HPV疫苗等5个项目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亿元。据悉,这些项目涵盖生物制品、化学药高端制剂、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以及特色诊疗、保健品生产等领域,将进一步拉长增粗补强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产业链,为打造大健康产业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广东高院发布"十二条"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护航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日前,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加强防疫司法保障、惩治涉疫违法犯罪、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障民生权益、助企减负纾困、保障群众诉讼权利等12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若干意见》强调要依法打击暴力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故意传播病毒、核酸检测造假、造谣传谣、哄抬物价等妨害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并畅通涉疫民生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全面开展在线诉讼服务。
  《若干意见》称,加强防疫司法保障、依法惩治涉疫违法犯罪。依法打击暴力抗拒疫情防控措施、侵犯医务人员和防疫人员安全、扰乱卫生医疗秩序、故意传播病毒、核酸检测造假、造谣传谣、聚集滋事、哄抬物价、诈骗钱财等妨害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若干意见》表示,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依规划分疫情风险区域,采取隔离封控、隔离管理、隔离转运、隔离安置等遏制疫情的应急性措施,尽量减少防疫处置措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依法制止和纠正"乱加码"或者不作为等违规行为。
  同时,优先保障涉疫民生权益、全面开展在线诉讼服务。畅通涉疫民生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妥善处理防疫保障、医疗服务、劳动争议、物资供应、志愿服务等涉疫纠纷。依托"广东法院诉讼服务网""粤公正""广东移动微法院"等网络平台全天候开展在线诉讼服务,鼓励当事人网上立案、调解、证据交换、庭审、申请执行、信访申诉和适用电子送达。
  《若干意见》表示,助力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对因疫情影响产生的买卖、借贷、租赁、旅游、运输、加工承揽、建设工程等合同纠纷,鼓励双方当事人合理调整或变更协议内容,助力困境企业通过债务重整、债务和解再生发展。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依法规范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保理公司、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审慎认定企业因疫情影响延迟偿还金融借款的违约情形,积极促成以展期、续贷或分期付款等方式达成新的还贷协议,减轻中小微企业融资负担。
  此外,加强防疫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病毒疫苗、快速检测试剂、新药产品专利或制造方法专利的保护力度,保障疫苗、药物研发生产。严惩生产销售假冒抗原检测试剂、防护用品等违法行为,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海南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再出新政
 
  日前,《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提出17条落实措施。其"含金量"几何?意义有哪些?11月22日,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就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疫情影响下,广大市场主体遭遇较大困难。如何协调好阶段性减免与制度性减负的关系,让减负更可持续、更加稳定,成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一道必答题。"所谓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指市场主体在运转过程中因遵循法律、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或费用。"该负责人坦言,过高的门槛和程序、过多的管制和收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必然会影响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办《意见》)下发后,一场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的深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要求结合海南实际,抓出特色亮点。"该负责人介绍,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结合今年以来中央和本省出台的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在综合梳理各有关部门提出的细化贯彻落实措施的基础上,起草了"海南版"《意见》。
  "海南版"《意见》详略得当,包括正文和"近期重点任务清单"两个部分,涉及市场主体从"出生""发育"到"成长"的全生命周期,覆盖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全流程管理。
  除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办《意见》,"海南版"《意见》还突出体现了海南自贸港特色亮点。"海南版"《意见》新增"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激发市场活力和提升竞争力"这一"自选动作",具体包括推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32条措施"落地,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应用,优化"通关+物流""外贸+金融"功能;在更大范围内试行"零关税"和"低税率"政策,研究推进"简税制",确保如期顺利封关运作等内容。
  "'海南版'《意见》旨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防止已'瘦身'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反弹,这需要系统思维、大局意识,需要加强组织实施、强化协同配合。"该负责人表示,如果说"海南版"《意见》正文类似于"思维导图",那么"近期重点任务清单"则是一份具体的"路线图""计划表",通过分解任务,明确完成时限与牵头单位,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据了解,《意见》提出,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税收优惠政策。扎实做好封关运作前期准备,在更大范围内试行"零关税"和"低税率"政策,研究推进"简税制",确保如期顺利封关运作。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称经合组织主导的时代或将让位亚洲纪元
 
  据报道,基于对当今世界结构性演变的思考,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近日提出,"世界可能正在迈入新的时代"。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表示,自2020年以来,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新冠疫情跌宕反复、能源危机不断蔓延、通货膨胀持续高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新时代的起点或已经到来。
  从世界秩序来看,上个时代稳定的单极世界秩序已经走向多极和活跃。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林桂莲在日前举行的2022麦肯锡中国区媒体日上表示,现在的世界秩序正从单极化的世界向多极化的世界演变。这可能意味着世界会重返区域和意识形态结盟的格局。
  就科技平台而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在上一个时代中,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关键驱动作用似乎已接近饱和。已经发展壮大的各类跨领域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可能会结合发力,推动下一个时代的巨大飞跃。同时,在上述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科技可能会被推到地缘政治竞争的风口浪尖。
  关于人口结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全球老龄化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未来,年轻的世界将走向老龄化和城市化。
  在资源和能源体系方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认为,尽管能源支出将从化石燃料转向替代燃料,但总投资可能难以跟上能源需求增长的步伐。对于韧性、可行性和可负担性的担忧可能延缓能源转型速度。而未来经济所需关键资源,包括矿物和粮食,正成为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焦点。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还认为,在下一个时代,由于全球生产力曲线差异收窄,已不太可能有更多大型经济体出现高速追赶式增长。增速和生产力发展变慢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放缓,而随着全球生产的最后一波大规模供应激增结束,通货膨胀可能变得更加难以抑制。
  "经合组织主导的时代将让位给亚洲纪元。"该研究院认为,这一转变由多个领域的因素共同推动。一系列因素包括多极世界秩序,以及人口结构向亚洲倾斜。不过,尽管增长重心向亚洲的转移可能延续,但未来亚洲经济的成功模式如何还尚未明晰。
 
经合组织预测全球经济2023年增长2.2%
 
  据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11月22日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2022年增速为3.1%,2023年放缓至2.2%,2024年增长2.7%。
  报告说,由于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冲击继续刺激通胀,增加全球风险,预计未来一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报告预测,亚洲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将在2023年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近四分之三。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正在急剧放缓。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8%,明年增速将放缓至0.5%;欧元区经济今年将增长3.3%,明年增速将放缓至0.5%;英国经济今年将增长4.4%,明年将负增长0.4%。
  报告指出,如果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或者能源供应中断影响到欧洲和亚洲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可能会弱于预期。
 
美联储加速缩表不会引致美元荒
 
    据悉,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张锐11月22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美联储官网最新信息显示,9月份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缩减了730亿美元,10月继续缩表359.63亿美元,相比于自6月开始前三个月253亿美元的平均缩债量,美联储的确加快了缩表的速度与力度。由于缩表是一种数量调控手段,实际过程中对流动性的回收较为直接与显著,市场由此很容易产生美元流动性是否会出现短缺的担忧。
  本轮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在按照三个时序进行,首先是启动Taper,核心是逐月减少债券购买数量,直至购买余额为零,此时对应的是“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宽松)正式退出。美联储官方报告显示,Taper已于今年3月结束。紧跟Taper之后便是提高FFR(Federal Funds Rate,联邦基准利率),今年截至目前美联储已经五次升息,前两次分别加息25个基点和50个基点,后三次连续升息75个基点,FFR总共提高300个基点。最后是QT(Quantitative Tightening,量化紧缩),自今年6月开始展开,9月后提高紧缩规模。
  缩表开始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总计为9万亿美元,占GDP之比为39%,其中持有国债规模5.8万亿美元,持有抵押信贷支持证券(MBS)规模2.7万亿美元。根据QT计划,今年6月开始的最初三月中,美联储以每月缩表量不超过475亿美元的节奏缩表,9月后提升至每月950亿美元,这样,今年美联储缩表规模最多为5225亿美元,之后每年缩表规模1.14万亿美元,其中国债缩减速度为每年7200亿美元,MBS为每年4200亿美元。在时间安排上,美联储计划用2-2.5年完成缩表,即最长至2024年底结束QT,期间可缩减资产规模约为2.3-2.8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的余额到时约为6.2-6.7万亿美元。
  对比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的缩表状况,即从2017年10月-2019年8月美联储将总资产规模由4.5万亿美元收缩至3.8万亿美元,累计缩表7000亿美元,缩表后总资产占GDP之比由26%降至18%,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美国名义GDP约为25.4万亿美元,2024年约为27.8万亿美元,这样,本次缩表完成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合意规模占GDP比重降至22.3%-24.1%,总体缩表幅度显然超过了前次;另外,从绝对量的比较看,由于基数效应,本次缩表规模显然要大得多,同时相对量也高出不少,与前一次缩表规模仅占原始总资产量的16%,本次缩表额度占到了原始总资产量的26%-31%。
  对于美联储而言,缩表除了可以即时收回冗余流动性并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外,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就是降低负债端的成本压力。拿商业银行准备金为例,从3.3万亿美元缩减到3万亿美元,以目前3.15%的准备金利率水平计算,美联储每年可少支付利息94.5亿美元;不仅如此,与加息提升短端利率相伴随,缩表则可以推升长端利率,助力美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进而便可进一步打开加息空间,也可为对冲“硬着陆”风险而进行再度扩表预留空间,应时彰显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决策与执行效率。
  理论上看,准备金往往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项目,与流通中的现金一起构成了基础货币供给,而缩表从广义上来讲是收回流动性,但狭义上其实就是回收准备金。数据显示,目前准备金规模占到了美联储账户资产的37.2%,在快速加息的背景下,缩表的最终结果必然削弱市场主体对准备金的自由支配能力,并导致实际过程中流动性难以满足需求,进而出现因流动性短缺引起的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同时还应看到,美联储缩表的同时已经决定对国债不进行再投资,也就是不会有新的增量流动性投放市场,由此也会加大流动性供不应求的压力。
  目前在准备金方面与美联储存在紧密利益关联的有商业银行、财政部与非银机构(如货币市场基金、一级交易商等)三大实体部门,商业银行机构所持有的超额流动性存入美联储的部分即形成准备金,财政部在美联储开设了财政一般账户(TGA),其中存放的余额也构成准备金,而非银机构往往通过隔夜逆回购工具(ON RRP)与美联储发生关系,且非银机构存放于美联储的ON RRP余额虽然官方不叫准备金,但其实与准备金功能类似。动态地看,除了美联储“缩表”项下的部分存量国债与MBS有赖银行与非银机构消化外,财政部发行的增量国债也需市场悉数承接,相应各方准备金的大幅减少已成必然。可以参考的事实是,作为金融危机后“缩表”的重要后果之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准备金规模减少了1.02万亿美元,准备金总量缩减规模大大超过了缩表规模,受到影响,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骤然绷紧,美债隔夜回购利率以及有效联邦利率双双跳高,全球金融市场开始风声鹤唳,作为应对,美联储不得不停止缩表并启动“技术性扩表”。
  按照美联储的预估,本次缩表过程中准备金将合计减少3.8万亿美元,显著超过了金融危机缩表中准备金的减少规模,同时,对比金融危机缩表开始时2.7万亿美元的准备金余额,缩表完成后准备金下降了38%的幅度,目前美联储账户上的准备金总量为6.47万亿美元,本次缩表所要发生的降幅将达到57%,准备金的消耗明显要强于上一次。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准备金总量不仅远超前次缩表前的规模,而且对应GDP的占比高达26%,大大高出前次14%的占比;更为重要的是,在政策利率高出市场利率的情况下,非银机构可能会将资金盈余转向ON RRP账户存放,同时财政部增发国债后形成的现金也会应时存入TGA账户,且即便是TGA账户的资金支出,也会间接通过私人部门最终流向银行存款,提升美联储准备金规模。因此,鉴于准备金的充裕程度,本次缩表过程中或缩表完成后出现“美元荒”的概率较低。
  除了足量准备金构成了厚实的缓冲垫外,美联储在缩表方式上也有着较为充分的算盘,由此也可力避流动性短缺对市场形成的冲击。缩表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前者是主动抛售未到期的持有债券,后者则是减少到期债券的再投资。数据显示,目前美联储持有的证券资产中长期国债占比近80%,MBS基本全部为5年以上,因此从期限结构看,美联储不存在主动缩表的压力。另外,对应缩表时间周期,2022-2024年每月国债到期规模580亿美元左右,与月均缩表量相比所产生的缺口很小,同时纽约联储估算,未来两年MBS每月正常摊销的本金到期额近250亿美元,加上提前还款带来的本金到期额,二者合计每月本金偿还额可达300-400亿美元以上,足以覆盖MBS的缩表量。对于美联储而言,以被动方式进行缩表,既表明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可控,也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还要指出的是,目前美国经济已经完全跌入“技术性衰退”,同时伴随而行的还有2年期、5年期以及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倒挂,“衰退交易”的信号十分明显,经济“实质性衰退”渐行渐近,对此,美联储其实并不会将缩表“油门”踩得过猛,而从截至目前的缩表结果看,不仅前三个月的减持量低于减持目标,加速后的两个月同样低于月度平均减持量。还有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前一次缩表后的“美元荒”教训,美联储已为市场穿上了两件“救生衣”,即常备回购便利工具(SRF)和外国以及国际货币当局回购便利工具(FIMARF)。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以IORB和ON RRP作为利率走廊的下限与上限,以此为基础,SRF与FIMARF允许合格交易商和海外央行以国债、MBS为抵押品,以不超过利率走廊上限向美联储借入美元,从而将货币市场利率限制在IORB之下。两项工具允许在出现短期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以通过新工具快速获得流动性补充,且利率运行在走廊上限下方,以提前防止出现美元供给的短缺。
 
学者剖析美国跻身先进工业国的逆袭之路
 
    据悉,证券时报11月22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的文章指出,农业现代化无疑是近期的一个高频词,而农业的现代化自然离不开一场农业科学技术的革命。在谈农业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应警惕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恰当地赋予了这种革命的边界,将农业革命只与农业划等号,从此局限了它拓展的边界。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或可给我们一点启示。
  在殖民时代,美国长期充当的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制成品销售基地的角色。从根本上说,英国政府不愿意也不允许自己的殖民地拥有自己的工业和发达的经济。一位曾游历美洲的瑞典旅行家就这样写道:“为了宗主国的贸易和富强,英国便禁止各殖民地开设那些会跟英国竞争的手工工场,除了少数规定的地方外, 各殖民地不得在不列颠领土之外贸易,外国人也不得和美洲各殖民地贸易。”
  正是在宗主国这样的高压下,当时的美国,除了家庭工业和小工厂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直到其脱离英国,独立建国后,它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全国约有95%的人口居住于农村。但也正是这种“殖民地应该为着宗主国的利益而存在,生产宗主国所需要的东西”的定位,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上处于不利地位。从英属美利坚南部地区出口的烟草就是主要的出口商品。
  当时的美国,深陷土地耗竭的危机中——烟草只需种上三年,土地就会异常贫瘠。于当时的美国而言,它急需一种新农作物来替代烟草,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一方面是自己有改种作物的现实压力,一方面是英国的工厂主们在嚷着要棉花这种原料,这样一来美国人想种棉花的激动心情是可想见的。
  但当时一道工艺技术的难题将美国人难住了——清除棉籽是件异常困难的事,那些为美国南部所依赖的短纤维高山地区棉花,只能十分费力地慢慢捡净。据说,当时一个黑奴平均下来每天只能捡净一磅棉花。巨大的市场需求驱使着美国的企业家、发明家绞尽脑汁去发明和创造,好突破这一瓶颈。最后,机械师惠特尼解决了这一难题。1793年(此时美国已独立建国),他发明了一种轧棉机,就是这样一个机器,如用水力每天可捡净一万磅棉花。
  这一发明,对美国此后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首先表现为棉花种植得以迅速推广,很快棉花就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商品作物,也是全国最大宗的出口货物。1820年,美国的棉花产量已增加至1.6亿磅,到1860年更是增加到19.2亿磅。而在这些年间,出口棉花的价值也由1810年的6676万美元,增加至1860年的3.3亿美元。
  但棉花和烟草一样,很快就会让土地耗竭,于是棉花种植主们需开发更多的土地。这样一来在棉花的刺激下,美国掀起了第一波“西进拓殖潮”——为获得更多土地,美国人不断西移,这就使得运输事业成为重大课题——于当时美国这样一个纯农业国而言,所运出的商品多半是容量巨大且易于腐烂的,因此运输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那些新拓殖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方面有赖于交通运输,就是其能否存在亦取决于交通运输。
  由于人们向西部的迅速迁移和欧洲战争所引起美国商业空前繁荣与对外贸易的增长,18世纪90年代美国掀起了改善陆路交通运输的高潮。带头发动修筑更好道路运动的,乃是一些私人,他们组织了一些公司去修建收费公路。美国第一条这种大路由费拉德尔菲亚通往兰开斯特,也即“费兰公路”,建筑的时间是1792年到1794年,费用为46.5万美元。整条路全都铺有碎石,盖有细砂,因此在气候最坏的时节也从没有发生问题。由于这条公路是修筑于人口稠密区的,所以一开始便十分获利。由于“费兰公路”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美国全境掀起了狂热的筑路潮。在此后30多年里,建成的公路有数千英里。
  收费公路虽有效改善了美国的交通运输状况,但仍没有解决整个问题,运输成本仍居高不下。据麦克马斯特的统计,当时一般商品的运输成本,折合每吨每一百英里10美元。而同期从欧洲运来的货物,每吨的运输成本却不过2英镑。当时,火车已发明,且被证实有如下优点:1、铁路的建筑费用低廉;2、用铁路运输要迅速得多;3、它不太受地理环境影响,人们可将其铺设到全国任何地方,全国各地随时都可享受到它的利益。我们知道,当时美国人拓殖的移动方向是由东向西。但美国的河流与中国不同,中国多是从西向东,而美国的河流走向多半是由北向南。铁路很快就弥补了河流走向的局限——新建的铁路可直接深入西部。这就大大地缩减了东西部间的距离。
  铁路的出现,首先是节省了成本,从而获得了高于利率的社会收益。到19世纪90年代,一个庞大的铁路网把美国各区域联系为一个整体。随着如此廉价和快速的交通运输网的出现,统一的国内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沃尔特·罗斯托认为,“对于经济起飞而言,或许至关重要的是铁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煤炭、钢铁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美国的现代基础工业部门的增长都可直接追溯到兴修尤其是维护重要大型铁路系统的需求。”正是由于铁路,激发了大量其他产业,除增加了煤、钢铁、机械和以石化工业为基础的润滑油与燃料的使用外,还有成百项创新涌现,既有大的也有小的。商业则以跳跃式的速度向前发展,一大批新商品涌向全国市场。而关于海外市场,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美国在农业上的这种革命,加上美国人所发明的革新的运输工业,使它们运往欧洲的小麦价格非常低廉,以致任何欧洲的农场主都不能和它竞争”。
  美国由此完成了它的逆袭之路——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全面蜕变为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工业国。
 
会议纪要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支持尽快放缓加息步伐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1月23日发布的11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倾向于尽快放缓加息步伐,以降低过度紧缩的风险。
  美联储于11月2日结束当月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75个基点到3.75%至4%之间,并就未来是否调整加息节奏进行了讨论。23日发布的会议纪要显示,绝大多数与会官员认为,"尽快放缓加息速度将是合适的"。这意味着,美联储有可能在12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将加息幅度下调至50个基点。
  根据会议纪要,与会官员大致同意美联储有必要继续加息以遏制通胀,并认为在高通胀和强劲就业市场的经济大环境下,2023年联邦基金利率将升至"略高于此前预期"的水平。
  不过,一些官员对美联储加息幅度表达了担忧。少数官员警告说,继续以75个基点的幅度加息"增加了金融体系不稳定或混乱的风险"。也有少数官员认为,美联储在遏制通胀方面没有取得足够进展,没有实质性证据表明需放缓加息步伐。
  会议纪要还显示,美联储官员就美国通胀前景展开了讨论。一些官员认为,随着供应链瓶颈逐步缓解,加之去年飙升的商品价格逐步下降,美国通胀水平将回落。但也有官员对通胀前景感到不安。
  美联储将于12月13日至14日举行今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受美国通胀形势缓解影响,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届时美联储将下调加息幅度至50个基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一项跟踪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23日,市场认为美联储12月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75.8%。
 
欧洲央行称确保通胀预期保持稳定至关重要
 
  据报道,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11月18日在欧洲银行业大会上表示,确保通胀预期在通胀高企时保持稳定至关重要,欧洲央行将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将通胀率降至中期目标水平。
  拉加德说,不断变化的环境给欧元区货币政策带来很大挑战。需要密切跟踪和管理通胀预期,预计欧洲央行将进一步提高关键利率以使通胀率重返中期目标水平。
  她说,供应链中断、能源减产和地缘政治危机等因素使全球经济出现新的供应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供应没有相应增加以匹配需求,从而引发物价飙升,导致通胀高企。
  拉加德说,欧洲能源供应多样化将在未来几年产生影响。从长远来看,多样化的需求或将加速欧洲绿色转型,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投资将促进能源供应。
  拉加德表示,加快向更清洁的能源、更有保障的经济安全、更数字化和更具生产力的经济转型对欧洲至关重要,这些领域需要大量投资。
 
欧盟未就天然气限价机制达成一致
 
  据悉,欧盟能源部长11月24日举行的特别会议,未能就此前提议的天然气限价机制达成一致,将于12月中上旬再次召开会议讨论。
  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工业和贸易部长西克拉当天在会议结束后表示,欧盟能源部长对于天然气价格上限水平存在非常不同的看法,将于12月中上旬再次召开特别会议,努力就天然气限价措施达成一致。西克拉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当天的特别会议上,欧盟能源部长就联合采购天然气、加速可再生能源部署等措施达成一致。
  欧盟委员会11月22日提议,从明年1月起实施一项天然气限价机制。一旦欧洲市场天然气价格波动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该机制将启动并把天然气价格上限设在每兆瓦时275欧元。
  根据提议,这项天然气限价机制的触发条件为,作为欧洲天然气基准价格的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天然气期货价格连续两周超过每兆瓦时275欧元,并且TTF天然气价格和全球液化天然气价格之间的价差连续十个交易日达到或超过58欧元。欧盟委员会同时表示,当市场价格不再满足设定条件,或限价影响欧洲能源安全,该机制将随时暂停生效。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设置的价格上限比预期更高,可能达不到实效,反而影响能源市场运作。目前,TTF天然气价格保持在每兆瓦时120欧元左右。
 
英国公布秋季预算案提高税收减少支出
 
  据悉,英国财政大臣杰里米·亨特11月17日在议会公布秋季预算案时表示,为保证经济稳定,英国政府将在未来几年内提高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亨特说,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预计,英国今年平均通胀率将为9.1%。该办公室判断英国经济目前已陷入衰退,预计国内生产总值(GDP)明年将下滑1.4%。
  亨特表示,此次发布的增税和节省开支措施总计550亿英镑(约合650.4亿美元),未来五年,基础债务和政府借款在GDP中的占比都将下降。
  这份秋季预算案显示,提高税收措施包括降低个人所得税高税率起征点,对能源公司征收暴利税等。此外,英国政府还将通过减少此前承诺的能源补助等方式减少支出。
  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当天发布的报告显示,尽管有政府的额外支持,但在未来两个财年中,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将降低。实际收入下降、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都对消费和投资造成压力,预计经济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陷入持续一年多的衰退。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欧洲研究所教授伊恩·贝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众生活已经因高通胀受到影响,新政策意味着实际收入将减少更多。
  英国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1.1%,涨幅再创40年来新高。
  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英国首席经济学家塞缪尔·图姆斯说,英国大幅收紧财政政策可能加剧经济衰退。
 
希腊下调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据报道,希腊财政部11月21日向议会提交2023年预算草案最终版,预计希腊经济今年将增长5.6%,2023年将增长1.8%,较10月初的预测值均有所下调。
  同时,希腊财政部对今年通胀率预测从此前的8.8%上调到9.7%,2023年通胀率从3%上调至5%。财政部预计,2023年希腊财政基本盈余将达国内生产总值的0.7%。
  希腊财政部长赫里斯托斯·斯泰库拉斯表示,这是12年以来,希腊第一次在"强化监控"框架外制定预算,标志着希腊已回归正常状态。欧盟委员会于今年8月20日正式解除对希腊政府财政开支的"强化监控"措施。
  2018年8月20日,欧盟对希腊的第三轮救助计划结束,希腊债务危机基本结束,可重返国际金融市场。欧盟对希腊的财政预算支出启动"强化监控",每季度审查、评估希腊是否按照德国等债权方要求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瑞典央行加息75个基点
 
  据悉,瑞典中央银行11月24日宣布,从30日起将基准利率提高75个基点,至2.5%。
  瑞典央行当天在新闻公报中说,"依旧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正在削弱瑞典家庭的购买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瑞典央行预计,明年年初基准利率可能再次上调,升至略低于3%的水平。
  瑞典央行还将本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维持在2.7%,将明年增速预期从之前的负0.7%下调至负1.2%。
  瑞典10月通胀率为10.9%。为抑制通胀,瑞典央行今年已多次加息。
 
西班牙政府与银行就降低抵押贷款利率措施达成协议
 
  11月22日,西班牙经济事务和数字化转型当局称,西班牙政府和银行之间已经达成协议,将采取措施保护收入较低群体,避免上述群体受到抵押贷款利率上涨的影响。
  自2022年8月以来,欧洲央行的抵押贷款利率大幅上涨,也导致西班牙抵押贷款成本不断上升。西班牙政府计划对本国年收入在2.94万欧元以下的家庭施行降低抵押贷款利率的措施,该措施预计将从2023年1月1日起生效,预计有约100万户家庭从中受益。
 
新西兰央行大幅加息75个基点
 
  据悉,新西兰央行11月2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4.25%,以抑制高通胀。这是自2021年10月以来该行连续第9次加息,也是本轮最大幅度加息。
  新西兰央行表示,目前该国7.2%的通胀率仍处于历史高位。国际能源和商品供应紧张、国内劳动力短缺共同造成的通胀压力短期内无法改变,持续加息将是控制通胀的主要手段,利率水平可能在2023年年中达到5.5%。
  新西兰央行认为,当前该国经济增长缓慢,持续加息将加剧经济下行压力,未来失业率可能逐渐升高,明年下半年起经济或出现衰退。
  2021年下半年以来新西兰通胀率居高不下,新西兰央行已连续加息8次,前3次分别加息25个基点,之后连续5次加息50个基点。
 
沙特称主要产油国减产计划将持续至2023年年底
 
  据报道,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11月21日晚否认近来主要产油国讨论石油增产的消息,强调减产计划将持续至明年底。
  阿卜杜勒-阿齐兹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不会在12月4日会议前讨论石油产量问题,主要产油国日均减产200万桶的计划将持续至2023年年底。
  他还表示,如果需要采取进一步减产等措施来平衡供需,主要产油国随时准备进行干预。
  主要产油国10月5日举行会议后宣布,鉴于全球经济、石油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对石油市场加强长期指导的需要,从11月起大幅减产,在8月日均产量的基础上下调200万桶。此次减产规模相当于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的2%。
 
南非央行宣布加息75个基点
 
  据悉,南非储备银行(央行)11月24日宣布,自25日起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7%。南非央行行长莱塞特亚·卡尼亚戈当天表示,这一数字已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本次加息的目标是将通胀预期更坚定地"锚定"在3%至6%目标区间的中间水平,并增强人们对实现通胀目标的信心。
  受食品、汽油和其他生活成本上涨影响,南非今年通胀形势严峻。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南非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6%。
 
日本核心CPI创40年新高
 
  据悉,日本总务省1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日本去除生鲜食品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经季节调整后为103.4,同比上升3.6%,为1982年2月以来最高。至此,日本核心CPI已连续14个月同比上升。
  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10月日本能源类商品价格上涨15.2%,其中电费和天然气价格涨幅均超过20%;除生鲜食品以外的食品价格涨幅为5.9%,其中酒类上涨28.4%;耐用消费品价格涨幅为11.8%。
  分析人士指出,日元贬值和国际市场能源价格高企是推升日本CPI的主要原因,造成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商品接连涨价。主要受今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激进加息影响,近来日元对美元汇率不断走低,10月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入150日元兑1美元区间。
 
学者认为“广场协议拖垮日本说”不成立
 
    证券时报11月24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的文章指出,当年美元的贬值,并不只针对日元,且还有当时的联邦德国。更要紧的是,其贬值幅度也非常相近。
  近期美国释出坚持加息遏抑通胀的强烈信号,受此刺激大量套息资金回流美国,美元指数升见20年新高,其他货币则全线承压。也正是因此,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加息根本目的是旨在于薅他国的羊毛,英国《金融时报》就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其实有些偏颇。无可否认,持续加息下的美元高企,固然伤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利益,但又何尝不也伤了美国自身?我们知道,本币升值,于美国而言确实有助于美元回流,也有利于美国的进口商。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它也有不利于美国出口产业的一面,比如会固化美国既有的以消费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令更多美国制造企业不得不选择转移他国,进而会制造出更多失业工人,会弄出更多铁锈地带。
  正是因此,部分美国政客可能比谁都不乐见美元高企。在加息周期下如何令美元贬值,进而促进出口,或才是他们最为关切的。且共和党又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
  1979年夏,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胀问题,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从1954~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1984年间的3%~5%。
  资本都是逐利的,美国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随着美元的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日益恶化。
  这令许多美国制造业企业、国会议员坐立不安,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广场协议》就此出台。而该协议对很多日本人可谓刻骨铭心。
  因为在日本国内,主流的看法都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冲着日本而来的,是美国胁迫着让日元升值,美国想借此通过牺牲日本,来解决自身的双赤问题,正是这个协议令日本在此后30年里经济一蹶不振。《金融战败》一书作者、日本经济学者吉川元忠就是代表。
  然而为吉川元忠们所刻意忽视的是,《广场协议》升值的“黑名单”上,除日元外,德国马克也赫然在列。《广场协议》中明确规定,不仅是日元,德国马克也应大幅升值,事实也是如此。到1987年底,日元兑美元已接近升值100%,但是并非仅有日元升值,德国马克也升值了,且比日本还升值得更多,达到101.27%。到1988年,德国马克的升值率相较于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与《广场协议》制定时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达到70.5%。
  由此可见,美元的贬值,并不只针对日元,且还有当时的联邦德国。更要紧的是,其贬值幅度也非常相近。所以,那种将日本为美元贬值单独买单的论调是颇值得商榷的。同样,将日本之后30年经济停滞的原因,归咎到日元升值的判断也过于武断。因为,大幅升值的除了日元,还有德国马克。
  问题来了,为何德国在之后的30年,没有出现长期的经济倒退,反倒是于2008年的危机中,成长为欧元的拯救者?而真正陷入“失落的”却唯有日本呢?显然,只是将责任推给外部因素也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影响事物发展的作用,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的第一章里,得出的结论是“在决定变异的特殊类型上,外因条件与生物本身内因相比,仅居次要地位。因为内因决定着物种变异的方向和性质。”由此,我们可见,一国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何尝不是其自己内部的问题呢?
  从这点可见,真正令日本为之失落30年的,主要的原因怕还不在于由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而在于其自身错误的应对上吧。关于这点,本专栏已于10月28日有所讨论,在此不重复。
 
学者剖析贫富鸿沟背后的印度社会制度与经济结构
 
    证券时报11月25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的文章指出,除了社会制度成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基本归因外,经济结构的失衡与断层对印度贫富鸿沟的日益加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和资本投入额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和依靠服务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
  20年前,在世界最富有的500人中印度有18位,且只有5位身家超过10亿美元,而“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的即时更新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世界最富有500人中印度增加了4位,但有22位的财富总量超过了50亿美元。伴随着印度富人资产的迅速膨胀,本已十分严重的印度贫富鸿沟越拉越大,法国巴黎的全球不平等实验室发布的《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就此指出,印度是全球收入和财富最不平等国家之一。
  印度最大商业中心孟买常常被外界视为管窥该国贫富悬殊的典型物理具象。市中心耸立着印度富豪穆克什·安巴尼为自己建造的高达27层、建筑总面积11万平方米的摩天大楼,这座名为“安蒂拉”的私人住宅耗资10亿美元,包括3个独立的直升机停机坪、6层楼的特大地下停车场、2层楼的贵宾室、2层楼的健身俱乐部、1整层的电影院与1整层的祈祷室,还有室内室外恒温游泳池、专业的医疗中心等设施,为了维持整栋豪宅运转,安巴尼雇佣了600多名仆人和安保人员;而在“安蒂拉”的旁边,则横卧着印度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达拉维,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栖息着100多万贫民,潮湿脏乱的环境中,15个家庭共用一个水管,近1500人用一个厕所,每个家庭平均一天的消费额在1美元左右……
  单个人物或者局部景象无疑难以说明问题的全部,权威数据可以完整与客观地反映印度贫富差距的事实。按照国际发展和救援组织联盟乐施会的调查报告结论,印度平均每天产生70名新的百万富翁,一年可产生18位新的亿万富豪,就此,《财富》杂志指出,印度是生产富豪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亚洲亿万富翁最多的国家。按照《财富》印度富人排行榜,2022年印度有142名亿万富翁,拥有8320亿美元的财富。另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印度富豪还是亚洲首富席位的常客,除了企业家安巴尼与高塔姆·阿达尼在亚洲首富的位置上多年轮流坐庄外,今年72岁的印度女企业家萨维特里·金达尔登顶亚洲女首富之位,再次刷新了印度富豪在众人心目中的存在感。
  扫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袭扰与经济增速失速背景下,绝大多数国家的富豪资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缩水,但只有印度富人的财产不减反增。疫情发生当年,阿达尼的净资产大约在500亿美元左右,如今却膨胀至1346亿美元;无独有偶,安巴尼2019年的身家为524亿美元,如今个人财富暴涨至940亿美元。根据美国《商业内幕》杂志的初步调查统计,疫情发生以来的三年多时间,印度超10亿美元富豪的资产人均增长了3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印度有84%的家庭在疫情以来收入出现锐减,1.5亿印度人负债额上涨50%以上,绝对贫困人口翻番,超3300万中产阶级返贫。
  的确,印度经济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阵营中显得特别亮丽,近20年动辄7%以上的GDP增速让世界刮目相看,而且去年GDP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的大关,并晋升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路加速的经济却并没有让印度国内的社会财富结构出现任何松动。根据《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显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收入最高的前10%的人收入占比约为50%,最富有的10%的人拥有总财富的65%,最富有的1%的人拥有总财富的33%,而按照瑞士信贷集团发布的全球最新财富报告显示,至2021年底,印度收入最高的前10%的人占到国民总收入的57%,最富有的10%的人拥有全国财富的76.3%,最富有的1%的人掌握印度40.5%的财富。财富仍旧按照既定轨道以惊人的速度朝着头等阶层集中。
  与富人拥有财富越来越多完全不同,穷人的财富却是愈来愈少,印度贫富差距在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下不断拉大。根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印度人口已达14.12亿,其中处在贫穷线以下的人口为7.8亿,占有整个社会财富量的比例低至4.8%,同时还有2.28亿的绝对贫困人口,占比为世界最大。横向比较看,印度收入最低的50%的人与收入最高的10%的人收入相差20多倍,且前者在国民总收入的人数占比不到13%;另外,印度的中产阶级也相对贫穷,平均财富为73万卢比(约0.89万美元),占社会总财富的比例不到30%。
  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源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印度的种姓制度将民众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而首陀罗之下还有一个被称为“贱民”的达利特,其中婆罗门主管宗教,在印度地位极高,但只占印度总人口的3%左右,刹帝利则负责统治国家,占总人口的5%左右,这两个阶层垄断了全国80%以上的优势工作岗位,与所谓的穷困根本沾不上一点关系,而吠舍可以从事商业活动,算不上富足但却生活衣食无忧,只有首陀罗和达利特地位低下,其中归属于达利特的总人数有2.8亿之多,在全印所占据的工作岗位之比只有1%,且只能从事清理下水道、运输垃圾等最低级的工作,薪水微薄到难以养家糊口,同时每年有超过400个左右的达利特在清理下水道时死亡。
  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持续了3000多年,且至今事实上成为了阻挠社会阶层流动与跨越的强大桎梏。由于印度教极力倡导与兜售轮回转世说,使得富人们相信自己下世依旧还会是人上之人,而穷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修练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忍受贫穷被印度的贫困阶层看成是一种修行,也正是如此,独立后的印度从未出现过贫民造反与暴动。
  除了社会制度成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基本归因外,经济结构的失衡与断层对印度贫富鸿沟的日益加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和资本投入额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和依靠服务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目前第三产业占印度GDP之比超过六成,但这种看上去产业层级程度十分高大上的经济结构却并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就业力,诸如通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行业的高门槛将更多的人挡在门外不说,印度服务企业的在职员工不仅没有社保,流动性还极强,劳动关系非常不稳定且十分脆弱,失去工作后很容易一夜致贫。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印度制造业仅占GDP的23%,吸纳就业能力更是非常有限。
  必须强调的是,印度还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十分典型的国家。目前印度有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但印度农业有着强烈的自身特征。一方面,印度农业还是一种粗放型耕作模式,大规模作业、农机机械化耕种程度较低,因此农业的集约化与现代化水平不高,由此决定农业劳动者的报酬非常之低;另一方面,印度的农村土地归私人所有,农民只有租用地主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因此,虽然印度耕地面积为世界第一(接近2亿公顷),粮食产量已经突破3亿吨,但基于对自身最大化利益的追求,土地所有者都将绝大部分粮食用来出口,印度在成为粮食出口大国且出口量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也沦为全球“饥饿指数”排名中最靠前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印度目前的饥饿人口约1.9亿,占其国内全部人口的14%,其中有近20%的5岁以下儿童处于极其明显的饥饿状态。这种情况无疑说明,印度农民除了受到土地所有者的盘剥外,其实还是食不果腹的群体。有印度学者调查发现,与大城市高管的工资相比,农民需要花800年才能抵达前者的同样水平,而即使是按照印度政府的贫困标准,农村人每天的花费也要比城市人少15卢比,农村实际上成为了如同城市贫民窟那样的印度贫困人口集聚区。
 
新加坡经济2023年或进一步放缓
 
  据悉,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11月23日发布公告,预计2023年新加坡经济将增长0.5%至2.5%,增幅较2022年进一步放缓。
  公告说,考虑到今年前三季度新加坡经济增长4.2%,以及近期国内外形势,预计今年新加坡经济将增长3.5%左右,远低于2021年的7.6%。
  贸工部认为,2023年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增速将较2022年进一步放缓,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速预计将大幅降低。此外,全球供应链中断问题可能持续到2023年。
  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当天表示,2022年新加坡商品贸易总额预计将增长19.5%至20%,非石油类本地产品出口预计将增长6%左右。但该机构预计,2023年这两项数据都将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投资分析点评
 
  ▲星云股份联手宁德时代布局储能产业链
  
    11月24日,星云股份(300648)公告称,公司拟与集智储能、宁德时代以货币出资的方式共同对时代星云进行增资合计2亿元,其中,公司拟增资金额2000万元,宁德时代拟增资金额4000万元。增资事项完成后,时代星云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加至4亿元,公司持有时代星云10%的股权;集智储能持有时代星云35%的股权;宁德时代持有时代星云20%的股权。
  星云股份公司人士表示,鉴于各方对储能行业良好发展前景的共识,结合宁德时代和星云股份已有的技术储备和管理经验,公司将以时代星云为平台,围绕储能产业链,重点对大数据软件服务、储能用BMS、系统集成等进行研发和生产。该人士称:"公司将充分利用及借鉴合作方的技术经验和资源优势,实现与合作伙伴在储能领域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战略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时代星云董事长黄世霖曾任宁德时代副董事长职务,如今在时代星云亲手操盘储能赛道。另外,黄世霖控制的集智储能也参与了本次增资。同日,星云股份另一份公告披露,拟将公司持有的全资子公司星云智慧61%认缴出资额(未实际出资),合计3050万元,分别转让给黄世霖、刘作斌、李有财。其中,黄世霖、刘作斌、李有财分别受让星云智慧52%、4.5%、4.5%的认缴出资额,并以1.3846元/股的价格(指每1元注册资本应缴纳投资款1.3846元)对星云智慧实缴出资,同时,星云智慧将注册资本从5000万元增至6500万元。
  本次认缴出资额转让及增资事项完成后,星云股份持有星云智慧30%的股权;黄世霖持有星云智慧40%的股权;刘作斌持有星云智慧18%的股权;李有财持有星云智慧12%的股权。
 
  ▲罗永浩AR创业公司获得约5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11月23日,罗永浩AR创业公司细红线科技宣布完成约5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7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28亿元)。
  据悉,本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蓝驰创投、联想创投、经纬创投、大疆创新、ATM Capital等投资机构,以及黎万强、吴泳铭等科技界人士跟投,并由创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罗永浩此前认为,AR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他说,VR的本质更像是游戏主机,就算多了些社交属性,一年卖到一两亿部应该也就到头了。反观AR技术,它则是把虚拟信息层叠在真实场景上,塑造的是增强现实体验,更加注重基于现实世界的实时交互,能够广泛应用于移动场景。
 
▲辽宁设立2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
 
  据悉,为助力辽宁省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引育壮大新动能,辽宁省近日设立了辽宁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辽宁基金"),规模为200亿元。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辽宁基金将聚焦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进行投资引导,助力辽宁振兴发展。
  辽宁基金是财政出资、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核心使命是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辽宁省重点产业和项目,加快引育壮大新动能。省金控集团将被充分放权运作辽宁基金,并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年度投资计划报辽宁基金管理委员会审定,在投资计划范围内独立决策,同时按照市场规则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
  关于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辽宁省明确辽宁基金将按照"同股同权"原则参与子基金超额收益分配。同时,辽宁基金利用超额收益(最高60%)对其他社会出资人让利,激励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资省内,更好发挥基金导向作用。
 
  ▲巴斯夫最大化学表面处理基地在中国投产
 
  11月22日,巴斯夫旗下品牌凯密特尔位于浙江平湖的表面处理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该基地是巴斯夫在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的首个生产基地,占地六万平方米,为巴斯夫全球最大的表面处理基地。新基地设计为智能工厂,将实现广泛的数字化应用和工厂自动化。
  化学表面处理,是通过化学品对材料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材料后道涂装的附着力,同时提升基材本身的耐腐蚀性,能让基材可以适应各种环境下的应用。化学表面处理领域涵盖航空航天、汽车、铝型材、卷材、冷成型、通用工业等众多行业。
 
  ▲跨国电信公司Veon将出售其俄罗斯业务
 
  11月24日,荷兰电信公司Veon宣布,将以1300亿卢布的价格将其俄罗斯业务部门出售给该部门的管理层,以减小俄乌冲突对该公司的影响。该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6月完成。
  俄罗斯的业务部门营收占该公司近一半,俄乌冲突后,Veon的股价今年下跌了三分之二。
  Veon于1992年在莫斯科成立,当时名为VimpelCom,是该国最早的电信运营商之一。它已发展成为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电信巨头,在9个国家/地区拥有超过2.17亿客户,并且是乌克兰最大的移动运营商。
 
▲必和必拓拟收购一澳洲矿业公司
 
  11月18日,国际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宣布,公司已向澳洲OZ矿业公司(OZ Minerals Limited,ASX:OZL,下称OZL)董事会提交了一份非约束性报价,拟通过每股28.25澳元的现金价格,收购OZL的100%股权,总交易对价96亿澳元(约合人民币456.2亿元)。
  OZL已允许必和必拓进行排他性尽职调查,预计尽职调查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面对全球去碳化和电气化大趋势,该收购符合必和必拓的转型思路,加码铜和镍资源。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南华仪器终止筹划控股嘉得力
 
  据悉,南华仪器(300417)11月18日晚公告,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改为以现金方式收购嘉得力15.25%股权。
  南华仪器曾于11月7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以支付现金方式向杨伟光、佛山嘉旭及郭超键购买其合计持有的嘉得力40.25%股份,交易总对价为6037.13万元;同时,杨伟光将其持有的嘉得力15.99%股份的表决权、郭超键将其持有的嘉得力3.75%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公司行使。交易完成后,公司合计控制嘉得力59.99%股份的表决权,成为嘉得力的控股股东。
  南华仪器目前主要从事机动车检测设备及系统、环境监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处于机动车后市场,是国内机动车排放物检测仪器、工况法系统、机动车安全监测仪器及系统等系列产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嘉得力的主营业务为商用洗地机、扫地机、单刷机等清洁设备及清洁剂等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具有完整的产、供、销及研发等业务体系,部分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南华仪器称,此次交易完成后,南华仪器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将有较大幅度提升,资本实力持续增强;在市场拓展方面,可整合现有销售渠道,南华仪器产品借助嘉得力渠道拓宽海外市场区域,嘉得力产品借助南华仪器现有覆盖全国的主要省市区域驻点,实现销售渠道资源共享,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在管理人员方面,提升人员协同能力,降低整体管理运营成本;在技术研发方面,实现研发技术协同,降低整体研发风险。
  据南华仪器最新公告,由于预期此次交易不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审慎判断并充分沟通,为提高公司资金利用效率,经过与交易对方以及中介机构的充分讨论,公司决定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变更为以现金方式收购嘉得力15.25%股权。
 
▲林洋能源逾13亿元转让山东林洋
 
  据悉,林洋能源(601222)11月18日晚公告称,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山东林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林洋")100%股权转让给中电投新农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电投新农创")。上述股权转让对价为13.07亿元,涉及的装机容量合计约380MW。
  林洋能源称,本次出售山东林洋股权是基于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进一步优化电站资产结构,降低应收账款中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交易涉及部分公司第二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和公开发行可转债募投项目。
  山东林洋成立于2014年10月20日,经营范围包括太阳能光伏产品、风力发电设备、电力设备的开发、销售及技术咨询服务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12个月内,林洋能源已完成股权转让的下属子公司及出售比例包括:商丘市鑫炎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永城永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宿州金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宿州金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萧县华耀农业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100%股权、萧县华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萧县裕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林洋能源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三个板块业务。2022年年初以来,林洋能源陆续落地多项重磅项目与合作,例如,与唐县人民政府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开发建设500MW光伏+500MW风电项目、500kV汇集站项目、500MW/1GWh共享储能站项目;与平泉市人民政府签订300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合作协议等。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自持光伏电站超1.4GW,储备光伏项目超6GW。
  去年6月,林洋能源宣布与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亿纬动力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亿纬林洋,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林洋能源以货币出资35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5%,亿纬动力以货币出资65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65%。本次投资双方将根据项目进度同时按各自持股比例增加注册资金至5亿元。
  林洋能源11月18日晚同步公告,亿纬林洋建设的年产10GWh储能电池项目第一条产线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项目共有三条产线,将陆续完成调试投产。项目投产有助于公司持续拓展储能板块系统集成业务,充分利用上游资源优势,保证稳定的供应渠道,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合理配置,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宝武增持新华保险H股
 
  据港交所11月24日披露,新华保险( 601336.SH / 01336.HK )第二大股东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宝武"),因近日增持新华人寿H股,其所持该公司发行的总股份从12.09%升至13.04%。
  数据显示,11月21日,中国宝武以15.98港元/股的均价,增持新华保险339.84万H股,所持H股比例从此前的2.53%微升至2.86%。
  新华保险总股本为31.20亿,其中包括20.85亿A股、10.34亿H股。此次增持触发H股申报,因中国宝武此前已持有新华人寿A股占总股本的12.09%,加上此次H股的增持,其持有新华人寿发行股份总数跨越了百分率整数(由12.09%到13.04%)。
  新华保险H股在10月31日触达12.04港元/股的历史最低价,虽连续数日上涨,但其目前股价仍处在谷底。
 
  ▲禾盛新材控股股东持股将被法拍
 
  据悉,禾盛新材(002290)11月24日早间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中科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创")持有的公司7766.79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1.3%,将全部进行公开拍卖。若拍卖成功,将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发生变更。
  禾盛新材是国内知名的家电用复合材料生产厂商之一,主营家电用外观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为家电用外观复合材料(PCM/VCM),广泛应用于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各类家电外观部件。禾盛新材控股股东中科创的掌舵人,就是已经获刑的张伟。
  2019年1月3日,中科创办公场地被相关部门查封,其所持7766.79万股禾盛新材股份被警方冻结。2019年4月10日,深圳市公安局发布通告:该局打掉了以中科创法定代表人张伟为首的涉黑犯罪集团。
  经查明,该涉黑犯罪集团通过架设"88财富网"网络融资平台,虚构投资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获得巨额资金后再用于高息放贷牟利,并采取摆场收数、非法拘禁、寻衅滋事等暴力手段逼迫催收,还通过制作虚假银行流水、空白债务确认书、以贷平贷等方式,利用虚假诉讼强迫债务人偿还债务。
  2021年11月29日,禾盛新材公告收到实控人张伟的刑事裁定书,张伟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强迫交易罪等多达11项目罪名,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罚金1217万元。
  当时,禾盛新材就曾提示未来存在实际控制权变动风险。今年7月26日至29日,禾盛新材曾收获四连板,累计涨幅达到46.49%。7月31日,禾盛新材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提醒公司实际控制人被判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公司存在实际控制权变动的风险,此后公司股价大幅回落。
  就在11月1日,禾盛新材披露减持公告:公司董事兼董事会秘书王文其宣布拟在接下来六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5万股。据了解,王文其目前持有公司股份20万股,他在担任公司董事兼董事会秘书期间承诺:每年转让的股份不超过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25%,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而此番减持比例恰好达到其承诺上限。
 
▲黄光裕再度减持国美零售股份
 
  据港交所11月18日披露,11月14日,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国美零售,0493.HK)大股东黄光裕夫妇以每股0.1381港元的均价出售5亿股公司股票,套现约6905万港元,持股比例从39.19%降至37.79%。就在11月11日,黄光裕以每股0.1259港元的均价出售4.05亿股公司股票,套现约5098.95万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黄光裕持续减持十余次,持股比例从59.94%降至如今的37.79%。尤其在9月14日,黄光裕和杜鹃减持14.39亿股,黄光裕实际控制的恒海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海投资")和国美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美管理")减持12.98亿股,合计减持约27.37亿股,套现约5.31亿港元。
  去年2月,黄光裕曾向管理层团队提出发展目标:"力争用未来18个月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市场地位"。不过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他在今年8月19日晚的公开信中直言,"时移势易,我们对执行的困难预料不足,加之疫情长时间扰动,导致现实与这一目标有一定差距。"他说,"于国美而言,我们需要面对现实,直面生存。因此,大家会看到国美进入了战略性聚焦与蛰伏,以熬过这个寒冬。"
  谈及国美零售未来的发展,他在信中说,国美零售的业务在当下先聚焦到电器、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对国美零售而言,这意味着短期不能盈利和实现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将从上市公司剥离;同时,进一步注入与主营业务强相关的优质资产,必将切实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据介绍,对从上市公司剥离的项目和资产,将按照"家·生活"战略布局,依托集团旗下其它资本平台进行聚焦重组和快速务实推进,对为未来准备而可以暂缓的、影响现金流的、不盈利的项目,出售或关停并转。
  今年以来,国美集团多次陷入业务收缩、裁员、欠薪、延发工资等风波。国美零售如今仍身陷困境,加之黄光裕全年大举减持,公司股价也从年初的0.66港元跌至如今的0.122港元,市值仅剩44亿港元。
  国美由黄光裕于1987年创立,已发展成为集零售、互联网、金融、研发制造、地产、投资等业务板块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加服务的提供商。国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国美零售,0493.HK)为国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于2004年7月在港交所上市。
 
▲京东出100亿设立"住房保障基金"
 
  11月22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发布全员信称,自2023年1月1日起,将逐步为十几万德邦员工缴齐五险一金,同时拿出100亿元人民币,为包括全体德邦员工在内的所有集团基层员工设立"住房保障基金",希望此举能为工作满五年以上全体员工,包括每一个快递员和客服人员实现购房愿望。
  刘强东承诺,捐款一亿人民币,集团以及各个BGBU拿出一定现金,大幅扩充"员工子女救助基金"的规模。
  刘强东还宣布,2023年1月1日起,京东集团副总监以上以及相对应的P/T序列以上全部高级管理人员,现金薪酬全部降低10%-20%不等,职位越高降得越多。
 
▲镍产业链龙头力勤资源香港招股
 
  11月21日,全球最大镍产品贸易商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力勤资源",02245.HK )在香港启动招股,公司计划集资最多46亿港元,预计12月1日在港股主板挂牌上市。
  招股材料显示,力勤资源拟在港股发行2.325亿股,建议招股价为每股15.6港元至19.96港元,拟集资36.27亿港元至46.4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3.27亿元至42.57亿元)。力勤资源计划90%的新股将用于国际配售,10%用于香港散户认购。
  据悉,力勤资源已与基石投资者订立基石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已同意,在若干条件的规限下认购或促使其指定实体认购相关数目的发售股份,有关发售股份可按发售价购买,总额约为25.51亿港元。基石投资者包括:香港邦普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宁德时代(300750.SZ)的间接控股附属公司);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区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格林美(002340)香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湖北容百电池三角壹号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宁德时代附属公司香港邦普为最大基石投资者,拟出资7.8亿港元参与认购。
  招股书披露,镍产品贸易领域,按2021年的镍产品贸易量计,公司在全球排名第一,按2021年的镍矿贸易量计,公司在中国排名第一;镍产品生产领域,公司同合作伙伴合作开发的HPAL项目是全球技术最先进的镍鈷化合物湿法冶炼项目之一,亦是全球现金成本最低的镍鈷化合物生产项目。
 
▲罗伯特·艾格再次掌舵迪士尼
 
  11月20日,迪士尼(NYSE:DIS)宣布罗伯特·艾格(Robert A. Iger)重返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任期两年,立即生效。前CEO鲍勃·查佩克(Bob Chapek)已经离职。
  罗伯特曾在迪士尼任职长达47年,自2005年10月担任首席执行官15年,于2020年2月卸任,转任迪士尼董事会执行主席至2021年12月底。
  罗伯特将为公司重新增长制定战略方向,并与董事会密切合作,在任期结束后寻找领导公司的新继任者。
 
▲孙正义退出软银日常运营
 
  据悉,在11月11日召开的软银集团财报说明会上,其创始人孙正义宣布,将退出该公司的日常经营,并将全身心投入该公司的英国芯片子公司Arm上。
  由于全球科技资产估值的快速缩水,近年来软银各种投资工具的亏损不断扩大,孙正义个人已亏欠软银近50亿美元。截至今年9月底,孙正义在软银56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二期中持有的17.25%股份的价值几乎被完全抹去。
  据了解,自1981年建立软银商业帝国40多年以来,孙正义曾经将97%的精力用于科技公司的投资。他几十年来的投资理念是"只投行业的头部公司",目标是"制造王者"。基于这一理念,软银成为了一个"头部公司的捕猎者"。其中,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曾一度成为商业教科书的经典案例,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后,市值巅峰超过8500亿美元。
  总体来看,软银集团业绩崩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科技股正面临至暗时刻,软银一直是全球最激进的科技投资者,但如今却几乎停止了新的投资,全球最大风投机构吹响"撤退"号角。
  另一方面,由于软银近半数债务是美元,日元的大幅贬值,推高了其以美元计价的债务价值。市场人士认为,软银集团的巨额亏损,正是美联储加息带来的间接性后果。
 
  ▲鸿海集团延聘蒋尚义担任半导体策略长
 
  11月22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宣布,延聘蒋尚义担任集团半导体策略长一职,直接向刘扬伟董事长负责。
  鸿海科技称,公司借蒋尚义丰富的半导体产业经验,为其提供全球半导体布建策略及技术指导。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74年在中国台湾建立,在电子代工服务领域(EMS)排名全球第一,市占率超过四成。蒋尚义曾任台积电CTO,以及中芯国际副董事长。
 
管理视点
 
从市场角度思考人单合一的普遍适用性
 
  近日,《哈佛商业评论》意大利语杂志刊发人单合一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伊曼纽尔·昆塔雷利的署名文章《从市场的角度重新思考组织架构》。文章中,伊曼纽尔列举了由海尔首创的人单合一模式,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中的应用案例,并指出,这些跨越不同国家、行业、企业成长周期的成功应用案例,证明了人单合一及链群合约具有极强的普遍适用性与可复制性,是值得各地、各类型企业学习的管理范式。
  “10年前,全球市值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中没有一家是生态型。现今,全球最大的7家科技公司实际上都处于多边数字市场,”BCG亨德森研究所的合伙人马丁·里夫斯(Martin Reeves)如是道。
  尽管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追随爱彼迎、优步或亚马逊等领导者的脚步来寻求成功,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生态系统和平台也许仅被视为是公司的附属品,不会对他们内部团队的组织方式造成影响或限制。
  由于需要吸引和聚集各种各样的参与者和服务,人本生态系统的环境不仅可以通过技术支持和透明的管理系统来扩展效率,还可以扩展学习,这要归功于其极致的适应能力。如今普遍的科层制可以保证效率,但却不能保证平台不断探索、学习和迭代所需的认知多样性、不协调和差异化水平。
  这就是为什么康威定律能够消除商业模式和组织设计之间障碍的首要原因。由程序员马尔文·康威(Melvin Conway)于1967年提出,该定律指出“设计系统的架构受制于产生这些设计的组织的沟通结构。”该定律基于以下推理:多个开发人员必须经常通信才能操作构成系统的软件模块。由此延展,系统使用的界面也将反映制作系统的团队之间的社交模式和障碍。举个例子,市民在公共行政网站上查找信息时遇到了困难,因为网站的结构往往反映了该机构的内部组织,而这些组织对于非成员来讲是陌生的或难以理解的。
  如果康威定律在公司的内部和外部运作之间建立了联系,阿什比定律提供了有关这种纽带性质的线索。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认为,为了控制系统,“其控制机制的等级数必须大于或等于受控系统的等级数。越多的等级意味着更多的多样性、可能性和复杂性。换句话说,只有在组织内部拥有足够的“多样性”,才有可能在组织外部主导“多样性”。
  因此,拥有平台或支持平台的公司必须找到方法来解锁至少与他们打算解决的市场的复杂性、动荡性和不确定性相匹配的内部活力水平。作为一个平台来运作,需要先成为一个平台。
  总而言之,康威和阿什比定律表明,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设计,正如亚马逊所证明的那样。它旨在开放、区分和认证外部参与者,从软件架构师到供应商和客户,首先将组织分拆(un-bundling)为灵活的、多学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小团队, 同时将各个团队的贡献重整(re-bundling)至更高层次的成果中,从而保持连贯性、一致性和规模经济。
  与其他例子一样,有意识地将市场平台和组织设计联系起来显然是普遍的需要,以便:
  ·分拆使公司更具行动力、适应性和机会意识,这要归功于许多自主团队的同时行动。
  ·这些团队可以通过轻量级合约进行会面和协作。
  ·软件,而不是科层制,允许可扩展的访问和共享服务以及功能支持,以便每个团队专注于其特定职责。
  人单合一是海尔成功的核心
  海尔集团可能是上述讨论的所有逻辑应用层面上最惊人、最极端和最成功的例子。
  已经有超过415,000名企业高管在学习人单合一模式,这种组织模式在几十年内带领海尔这家中国公司从破产的边缘成为家用电器领域的世界级领导者,收购了诸多竞争对手如美国的GEA、欧洲的Candy和Hoover,后者于202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分别达到了52%和61%的增长率。
  在海尔集团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思想家和管理家张瑞敏的启发和指导下,人单合一意味着将每个员工(Ren)与每个用户需求(Dan)之间的距离(HeYi)减少至零,以期在由物联网引发的创新服务场景中实现共同创造、协作和相互支持。
  根据公司的“由外而内”的观点,人单合一一方面允许吸收当前市场的波动性,相互依存性和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释放所有内部和外部利益攸关方的创业动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为用户带来利益。
  人们对人单合一模式的兴趣日益浓厚,归功于它既能够为数百万企业面临的普遍挑战提供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也能大规模地应用(80,000名员工和4,000家小微企业)在一个与制造商生产相关联的行业,并且独立于北美矩阵的主流思想。
  这要归功于一些基础概念:
  小微(ME)。在更大自主和创新需求的推动下,自2013年以来,海尔已将小微作为组织架构基本单元,具备三项重要权力: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小微是一个由员工创建、自主控制其损益的创业单元。小微在概念上分为面向终端用户的“用户小微” 和向其他小微或外部企业提供服务的“节点小微”。每个小微由一名或多名小微主和一个由少量人(少于10人)组成的团队构成,员工的收入与该小微在市场上产生的收益挂钩。小微之间可以相互竞争。
  链群(EMC)。链群概念的诞生是为了促进小微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创造价值。链群致力于打破公司内部壁垒,从用户场景和共同挑战目标出发,协调生态链上各小微群的工作。链群不涉及组织实体,而是涉及到由小微主发起的合约,通过发起合约小微的小微主获得了第二重身份——链群主。链群也存在两种类型:“体验链群” 侧重于升级终端用户体验,以及“创单链群”,它们提供支持性落地服务。一旦链群启动,任何小微或外部公司都可以申请加入,展示它们打算如何在链群内为实现用户场景做出贡献,它们可提供的资源,以及作为回报它们所需的利润份额(或其他利益)。
  共享服务平台(SSP)。该平台由原来的职能部门组成如人力资源、IT、法务、财务和管控等部门,转变为向小微提供标准支持服务的平台。SSP也通常由根据职能或地理位置筛选出的小团队组成。例如,人力资源SSP中可能有一个人力资源领域的数字服务小微。
  产业平台(IP)。产业平台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战略一致性,并围绕优先主题(例如智慧家庭)加速小微的发展。产业平台由领导者引导,具有负责主要处理“协调”而不是“生产”的最小组织结构。产业平台为其内部客户提供从战略到投资的服务,从而创建新的小微企业。
  除了推动将传统的单体组织细分为一张由小微企业构成的流动网络,人单合一的独特贡献在于能够通过“链群合约”的概念实现各个链群团队之间不限规模的再连接。
  通过区块链等分布式技术,这些合作协议为内部和外部企业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最少的经费实时透明地整合由支持部门、其他小微和任何其他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并从协作的一开始就关注如何共享整个企业生态系统所创造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单合一模式的创新范围及其链群合约范围并联后超出了像敏捷项目管理和自主管理这类管理范式的贡献,且仍然普遍适用于任何行业、国家和文化,如下文所示。
  人单合一模式在中国以外的成就
  尽管看起来与今天仍然盛行的文化和实践相去甚远,但许多传统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已开启受本文所述原则启发的演变之路。其中包括美国的GEA 、泰国的魅可 、意大利的糖果工厂和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
  GEA在拥有近15,000名员工,其家电部门去年在该集团的收入约60亿美元,而海尔在北美分部(含GEA)去年的收入近 100 亿美元。落地人单合一模式后,业务翻了一番,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扩大了50%以上的美国家庭用户的渗透率,在2020年全球危机的环境下取得了百年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通过“零距离”战略推翻了以内部为中心的文化,该战略制定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目标、向市场展现支持职能的需求和破除科层制。曾经铁板一块的公司已经分割成许多小微单元,可以自主决定方向和目标,雇用人才,员工薪资水平基于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而非管理层的主观认同。
  总部位于我国(意大利)的国际金融机构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也决定从人单合一模式中汲取灵感,获得灵活性、企业家精神、吸引和留住能够直接影响银行业绩的自驱性人才的能力。通过初步的学习,一些高管已经开始了解海尔模式,并将某一特定的业务部门作为第一个潜在的实验领域。与监管下的严格的商业文化一起,人单合一模式的落地已经成为一个涉及一系列横向利益攸关者和职能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组织、法务、财务等)的项目,以解决包括决策自主权、薪酬、预算、合约、目标和绩效在内的种种困境。由此产生的原型将符合人单合一模式适应复杂性,也适应银行的优先事项,并作为未来几个月内即将启动的试点项目的指南。
  人单合一的生态系统和创业原则不仅适用于大企业。通过学习人单合一,泰国战略设计和科技公司魅可建立了一个流程,以支持其80名员工将最具创新性的想法转化为产品和服务,这要归功于公司自由度和投资水平不断提高的加速之路,面对来自市场的认可(用户获取,销售业绩等等),明智地权衡风险和回报使人单合一模式的实验结果从经济角度来看是可持续的,即使是小公司或缺少大资本投入的公司也可以应用。
  布雷西亚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在那里,营销传媒公司糖果工厂的联合首席执行官法布里齐奥·马特雷和亚历山大·米尼诺面临着强劲的增长和业务差异化的需求,通过数个扁平化和自治的团队,将一个60人团体转变为由一个内部企业家领导的企业孵化器,共享中央服务系统支持其发展。其中一个团体——Flatmates,已经在外部合作伙伴的参与下并入形成一个新的独立实体公司。
  人单合一模式工具包——3EO帮助企业成为生态系统
  先行者的经验与海尔几十年探索的对比,使得人单合一模式在任何企业中都可以落地,从而产生了3EO工具,一套在意大利开发的指南,用来帮助企业落地人单合一模式。
  3EO在三个进化维度上概括和构建了海尔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被各个企业以渐进和模块化的方式采纳。
  如果要开启一段对与当下组织模式相差如此遥远的模式的反思,可以辩证地从上述三个进化维度相关的几个简单问题开始。
  为了调查公司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将所有权、决策权、企业责任和自由度分配给小微,我们可以发问:
  选择小微最有效的标准是什么?
  ·小微最终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吗?
  ·如何激励内外部的企业家加入?
  ·小微将享有多大的自由度?
  为了探讨企业分割与多个小微合作之间的平衡,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阻止小微进行无谓的竞争?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小微之间的协作成本?
  ·如何鼓励个人和小微抓住最佳机会的同时履行其承诺的工作?
  最后,为了定义小微和链群所需的基本服务(例如信息、信任、声誉、投资、技术、功能支持),我们将调查以下方面:
  ·如何系统地传播机会点和知识点?
  ·如何衡量声誉和维持不同节点之间的信任?
  ·如何追踪实体之间的价值交换?
  利用这些问题来激发董事会内部或公司高管之间的倾听、协调和对比讨论,通常是了解生态企业的兴趣、优先事项和回旋余地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无论是通过快速提问的方式还是通过更精心组织的转型路径,重新思考企业管理,作为数千甚至数百万内部和外部参与者之间大规模的关系赋能者,为战略、产品、服务和用户持续更新组织的过程打开了大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同事们、甚至用户和供应商,他们作为共同所有者、激励者和促进者,为发掘品牌在生态中的定位和发掘公司在市场上的适应性优势做出了贡献。
 
信息化建设
 
证监会要求从四方面提升资本市场数字化水平
 
  据悉,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1月22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资本市场要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服务,必须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努力提升资本市场数字化水平,共同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李超介绍,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证监会紧紧围绕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稳妥发展金融科技两条工作主线,推动金融科技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如向科技要生产力,稳步推动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衡创新与风险,积极引导证券期货业金融科技守正创新;推动监管与科技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智慧监管平台等。
  李超指出,要通过四方面举措提升资本市场数字化水平。
    一要积极拓展深化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的应用场景,不断强化科技监管思维,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实现新突破,更好发挥科技赋能监管作用。证券期货行业机构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主动布局,积极参与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运用科技手段拓展深化客户服务、业务运营、风控合规、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行业核心机构要发挥引导作用,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积极探索,构建符合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新型金融基础设施。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管理,搭建交流平台,总结推广科技创新实践,引导行业机构提升科技赋能能力。
  二是要坚守初心使命,以数字化转型为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赋能增效。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和迫切需求出发,从投资者和发行人的投融资实际需求出发,持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力。证券期货行业机构要结合自身情况,持续加大投入,利用数据和技术手段优化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客户服务质效,增强客户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是要统筹创新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金融科技相关风险。相关机构要平衡好创新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加强研发管理和风险研判,在核心系统上线和重大变更前做好全面测试,加强日常风险监测与防范,通过检测认证等技术手段,促进安全合规能力提升。同时行业机构要牢牢守住合规底线,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合规性审核,要及时对新技术新系统运行状况把脉,做到看得清、管得住,确保风险可控。
  四是要加强交流合作,合力构建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发展生态。行业科技工作者要继续发挥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秉持开放合作的良好心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产学研投等环节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与行业内外的政府机构、高校院所、科技龙头企业深化合作和联动共享,发挥整体合力,协同研究解决行业共性问题。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再扩容
 
  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同意在廊坊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至此,全国共有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跨境电商也即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电商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从而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本次批复同意在廊坊市、沧州市、运城市、包头市、鞍山市、延吉市、同江市、蚌埠市、南平市、宁德市、萍乡市、新余市、宜春市、吉安市、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焦作市、许昌市、衡阳市、株洲市、柳州市、贺州市、宜宾市、达州市、铜仁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拉萨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33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本次扩围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以来第七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也是首次在同一年设立两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同时,本次扩围包括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填补了西藏地区没有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空白。
  "33个新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所在城市外贸基础较好,地理分布上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洪勇说,新设跨境电商综试区体现了政府对跨境电商新业态的持续重视,也表明了政府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期望通过跨境电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外贸优化发展的目的。
  据了解,此次扩容后,山东省实现了省内下辖区市的全覆盖,成为国内第四个实现省辖区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覆盖的省份。之前,浙江、江苏和广东也均实现了全覆盖。
  批复要求,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复制推广前六批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抓好风险防范,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保障好个人信息权益,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要保障好个人信息权益"是本次批复中的新增内容。洪勇认为,在跨境电商领域,"电商诚信""风险防范"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需要细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标准规则,完善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和监管框架,增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应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积极争取在竞争中性、数据跨境流动、跨境支付、个人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等领域先行先试,开展压力测试,为全球电子商务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
 
  11月20日,在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发布仪式,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在发布仪式上介绍,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武汉、广州、重庆、上海、北京"5个国家顶级节点和"南京、成都"2个灾备节点先后建成上线,"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集中打造了自主可控、开放融通、安全可靠的标识解析体系,开启了工业互联网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篇章。
  据了解,工业互联网以标识解析体系为纽带,标识解析体系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枢,上联国际根节点,下联二级节点及企业节点。四年多来,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2000亿个,日解析量1.2亿次,服务企业超20万家,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8个重点行业,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力量。
  王鹏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标识与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标识解析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规模应用水平。
 
工信部发布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据悉,为切实发挥标准对推动石化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工信部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了《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版)》(简称《指南》)并于近日印发。
  《指南》提出,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30项以上石化行业重点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石化关键数据及模型技术、石化关键应用技术等标准;对于原油加工等石化细分行业,优先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服务等特有场景应用的标准,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在石化行业的广泛应用。
  其中提到,统筹规划、协调配套。结合石化行业特点,构建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协调配套的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明确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重点领域和方向,指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统筹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协同发展,鼓励发展先进适用的团体标准。稳步推进、急用先行。紧密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结合石化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持续开展石化行业基础共性、关键数据和模型等方面标准制定,不断完善石化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根据石化行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急需,加快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石化生产过程管控、设备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环保、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应用标准。
 
两部门将联合制订《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
 
  据悉,为落实中央部署安排,2021年7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共同发布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数字乡村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一年多来,各地参照《指南》内容及有关要求,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开拓创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针对各地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启动了《指南》修订工作,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将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乡村建设治理数字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乡村数字文化、智慧绿色乡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内容、丰富案例,更好地指导各地建设数字乡村。
 
四川全面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据悉,在11月24日召开的2022天府数字经济峰会开幕式上,四川宣布全面启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建设。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建设八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同意成渝地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四川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编制印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建设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据了解,综合考虑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和地质、气候等条件,四川省将重点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适度建设若干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形成"群-城"互补、"云-边"协同的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天府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到2030年,算力算效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核心枢纽。
 
企业信息员园地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建设性思维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当前,世界己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和供应链时代,全球物流业转型已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趋势:一是通过供应链加速物流业与各产业的融合,进而通过这种融合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其融合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二是从企业层面向产业、城市(区域)和国家层面扩展,从战术向战略性演变,加速物流细分;三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对物流业进行科技赋能,向智慧物流转型,把供应链作为一种组织方式与创新模式改造物流,使物流成为供应链的核心部分,使物流业成为一种供应链系统,向供应链物流转型。据此发展方向,我国物流业发展应当顺应大势,稳住阵脚,参透本质,坚持以下四个核心理念:一是世界无论如何演变,其主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我国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物流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2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将突破350万亿元;二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规律也不会改变,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发展规律的内涵会发生改变,但商业模式一定要创新驱动;三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集中、由生到死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丛林法则",面对同样的环境,谁能成功突围,与具体的战略和策略有关;四是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消费是第一拉动力,这是企业转型发展永恒的主题。 据此现状,相关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各专项规划,包括现代流通体系、物流业、冷链产业、供应链发展等。这些专项规划从实现目标、重点工程到应对措施,规定得十分具体。但在实施过程中,就物流业而言,应当进一步理清思路,苦练内功,加快发展。 
  一、苦练基本功夯实自身发展根基。
  物流业首要的任务就是练好基本功,夯实自身发展的根基。从系统论角度看,物流业基本功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综合运输体系、仓储加工配送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二是物流技术与装备建设,包括与物流七大功能相关的主要技术与装备,特别是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数字化技术与装备;三是物流运作主体培育,包括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四是加强物流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主要涉及行业规划、营商环境、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从功能论角度看,物流业基本功涉及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目前我国不缺硬实力,但缺乏供应链管理、诚信体系、创新理念、品牌意识等软实力。从地缘论角度看,物流业基本功涉及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构想,体现了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而这要求物流业必须走在前面。对此,"十四五"规划进行了详细安排,要求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海运竞争力;要求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要求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要求推进120个左右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建设,加快邮政国际寄递中心建设。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二、注入新动能构建有时空维度的生态结构。
  我国物流业发展动力不足,这既与自身原因有关,更与外部环境有关。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给物流产业和物流企业注入新动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物流业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机遇与风险同在,尽管不少中小物流企业陷入困境,但仍有不少企业克服了困难,还有一些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为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注入动能有三种途径:一是科技赋能,向智慧化、数字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这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所谓智慧化,就是物流业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高度融合,这需要时间。所谓数字化,就是物流业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决策与运营,这也需要时间。所谓生态化,就是把物流视为一个具有时空维度的生态结构,物流影响世界,全球化影响物流。智慧化、数字化、生态化的目的在于降本、提质、增效,实现物流的现代化。二是实现物流的供应链转型,把物流变成一个供应链系统,便所有物流企业都在不同的供应链中生存发展。三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借助资本力量实现物流结构性重组,形成跨国物流企业领军、大中小企业合理组合、具有不同功能的物流集群。
  三、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为重点,坚持经济性与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与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提升企业供应链弹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以及美国单边主义的推行,世界各国都在考虑全球产业链布局如何调整,供应链如何重构。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枢纽。在目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的出路在何方?一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市场,切实构建物流与供应链内需体系;二是根据经济性与安全性相结合的原则,找准漏洞,打通堵点,补足短板,从成本驱动型供应链向效率驱动型供应链和市场驱动型供应链转变,切实提升我国的全球供应链枢纽地位,吸引更多外国需求和外国资本,如此我国制造业的整体优势就不会消失。三是在企业、产业、城市( 区域)、国家四个层面全方位进行物流与供应链布局,其中企业物流与供应链是基础,产业和城市(区域)物流与供应链是重点,国家物流与供应链是根本。到2035年,包含企业、产业、城市(区域)、国家四个层级的物流与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和运作体系将全面建成,供应链韧性和弹性将进一步增强。
  四、提升物流与供应链企业集约化水平。
  我国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数量众多,既有综合型的也有专业型的,但散、小、差的状况依然存在。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在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我国物流与供应链企业遭受的冲击很大,但其表现可圈可点,目前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些领军企业,只是国际影响力较小。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名单中,排第一位的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其物流业务收入为2 212亿元,而同年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 ups)的营业收入是
  740.94亿美元。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物流企业跻身世界物流企业前十强。因此,要通过市场优化整合,逐步形成l0个左右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物流与供应链企业是战略需要。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就是跨国企业的全球化,一个国家拥有多少重量级跨国企业非常重要。
  五、加快培育完整的物流与供应链内需体系。
  为创建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从物流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推动物流与供应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我国物流与供应链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短板,但总体上是有效供给不足。随着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的演变,物流与供应链进入个性化和多样化时代,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的需求,可从两个角度着手打造:一是从企业、产业、城市(区域)、国家等四个层面去打造;二是从构成社会物流总额的工业、农业、进口、可再生资源、居民包裹五个方面去打造。物流与供应链的需求是一种客观存在,会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增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破除制约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制度障碍,要推动物流与供应链生产要素的循环流转以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有机衔接;要破除制约物流与供应链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防止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着手畅通包含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内的经济循环。目前,能够影响物流业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物流本身,科技、金融、人才、信息、民法制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与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推动物流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物流与供应链新需求,增强物流与供应链供给体系的韧性及其对国内物流需求的适配性。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