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43期
部委决策
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
据悉,国家发改委11月16日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指出,展望全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回稳向好基础将不断得到巩固。
努力提升政策组合效应
孟玮指出,10月份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持续保持恢复态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增速较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10月份同比增长了10.6%,较9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较9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在10月份同比增长9.2%,高于全部规上工业4.2个百分点;新兴产品和新动能产品供给也在持续增加。
从消费端看,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10月份市场销售同比下降。但从1~10月份看,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增长态势,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消费增势较好,网上零售占比持续提升,超市和便利店等实体业态零售保持增长。
此外,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8%,环比来看,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12%。
孟玮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发改委持续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努力提升政策组合效应,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政策细化落实,相关政策举措取得了预期效果。例如,在扩内需方面,切实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建立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提高项目的要素保障力度,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进展情况监测调度,利用盘活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存量相关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水利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促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今年7月底,国务院部署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截至目前,7399亿元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支持的项目大部分已开工建设。同时,孟玮透露,今年1~10月,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7个,总投资14233亿元,其中审批72个,核准25个,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水利等行业。10月份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90亿元,主要在高技术和水利等领域。
惠企纾困方面,持续推进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明确对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工程质量保证金实行阶段性缓缴,自应缴之日起缓缴一个季度,预计缓缴规模合计1160多亿元;抓好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落实,截至9月底,实际办理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共计832亿元,办理缓缴医保费709亿元。
回稳向好基础将不断巩固
"展望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回稳向好基础将不断得到巩固。"孟玮指出,一方面,经济大省等重点地区经济正在加快回稳发展,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快落地见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等一系列举措将在四季度集中显效,工业增长动力、投资信心将继续增强。
另一方面,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优化疫情防控20条措施,指导各地更加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市场需求恢复。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认为,进入11月后,内外部形势均有边际好转趋向,除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外,房地产支持政策加码,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等,叠加各项稳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发挥,预计四季度经济仍有望保持回稳向上势头。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近日撰文指出,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速将约为3.3%,其中,投资端四季度增速将稳中有升,消费增速有望延续回升势头,出口增速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成本和产业链优势将使出口仍具韧性。
孟玮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抓住时间窗口推动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包括充分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使用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重点领域消费加快恢复发展,持续推进实施退税减税降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强化粮食、能源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落细落实稳就业政策,扎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等。
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1月16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提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和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报告》还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报告》指出,三季度我国经济明显回升,总体呈现恢复向好发展态势。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海外通胀高位运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方面,发达经济体通胀粘性较强,收紧货币政策的取向短期仍可能延续,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趋弱。另一方面,国内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上升制约消费复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面临收益不足等多方约束,人口老龄化、低碳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
《报告》指出,三季度物价涨幅总体温和,但要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第三季度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较快,而出行住宿等服务价格受疫情影响涨幅不及往年水平,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行总体较为温和。同时,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带动生产价格指数(PPI)涨幅持续回落,10月同比涨幅转负,预计年内将维持低位运行。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目前地缘政治冲突仍扰动世界能源供应,发达经济体高通胀粘性较强,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 M_[2])增速处于相对高位,若总需求进一步复苏升温可能带来滞后效应;冬季猪肉采购和采暖需求旺盛、春节错位等因素,特别是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后消费动能可能快速释放,也可能短期加大结构性通胀压力。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做好年末经济工作 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在二季度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基础上,此次《报告》强调"巩固和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对于货币信贷政策,《报告》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做好年末经济工作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报告》还提出,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对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报告》提出,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继续投放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三项专项再贷款,加快推动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发挥专项再贷款的精准滴灌、正向激励作用。
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报告》提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并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
《报告》还提出,下一阶段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对于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报告》提出,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
《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报告》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债券承销和做市机制,增强一二级市场联动,提升债券定价的有效性及传导功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继续贯彻"零容忍"理念,加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定不移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银保监会拟修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据悉,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提升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银保监会持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改工作,在深入研究论证、总结国内外经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于11月1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银保监会表示,本次修改工作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监管有效性为总体目标,以弥补监管短板、加大监管力度、明确监管授权为着力点。具体来看,修改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监管全覆盖。一是加强股东监管。将机构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纳入监管范围,建立事前准入审批、事中持续监管、事后处置处罚的全流程监管制度。二是增加对银行业第三方机构的监管授权。明确勤勉尽责义务,授权监管机关有权要求其报送信息资料。三是增加域外适用条款。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涉外法治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增加域外适用条款,明确跨境信息提供的基本规则。
其次是健全处置机制,提升风险识控前瞻性。完善风险处置机制,从日常监管、早期干预、接管和破产清算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增强处置工作前瞻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一是完善监管强制措施。新增限制风险资产规模、调整监管指标要求等措施,提高现行条款操作性。二是建立早期干预机制。增加机构建立恢复和处置计划规定,增加早期干预措施,提高处置主动性和市场化水平。三是完善接管和市场退出机制。明确接管组的法律地位,细化接管组的法定职责,增加具体接管措施,做好接管与破产程序的有序衔接。
同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一是完善审慎监管规则,加强行为监管,覆盖公司治理、业务营销、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内容。二是增加从业人员的监管规定和罚则,解决人员单罚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三是提高违法成本。扩大法律责任覆盖面,提高罚款幅度。衔接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明确罚没并举,强化震慑效果。
此外,提升监管能力,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一是总结简政放权成果,明确许可条件、项目和时限等。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建设。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增加"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监管目标。增加监管机关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审计、评估的规定,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支持。三是加强履职保障,强化监管问责,树立依法履职、从严监管、精于监管的工作导向。
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表示:"本次修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顺应时势,总结经验,抓重点,补短板,着力于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精度,丰富监管工具,增强监管能力,可以说是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强监管'金融体制基础上的一次重要的'系统升级'。"
王卫国认为,通过本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加上《商业银行法》修订和《金融稳定法》制定,我国的金融立法将迎来一个更加鼓舞人心的大好局面。"这些法律的实施将会对我国金融经济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更加充分有力的保障。"王卫国说。
据了解,我国自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起,开始了建立现代银行法体系的立法历程。2003年以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职责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了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将以往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单一合规监管,改变为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重点规定了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方面的内容,并对建立银行业突发风险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2006年,全国人大修改《银监法》,赋予银行业监管机构相关调查权,进一步强化了监管能力。
北交所两融制度发布
据悉,北交所11月11日发布了融资融券制度,包括《融资融券细则》和《融资融券指南》。考虑到投资者交易习惯,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总体上比照沪深市场成熟模式构建,包括券商资格管理、投资者准入、账户体系、交易方式、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及折算率、权益处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均与沪深市场两融业务保持一致。同时,根据北交所市场特点在转板股票融资融券业务衔接方面作出适应性安排。
《融资融券细则》明确了标的股票转板的将被调整出标的股票范围,北交所股票自上市首日起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北交所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标的股票的选择标准和名单,并向市场公布。标的股票停牌,且复牌日在融资融券债务到期日之后的,融资融券的期限可以顺延,标的股票交易被实行风险警示或发生其他重大风险情形的,自该股票被实行风险警示或发生重大风险情形当日起将其调整出标的股票范围。标的股票进入终止上市程序的,自上市公司披露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或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之日起将其调整出标的股票范围。被调整出标的股票范围的,在调整实施前未了结的融资融券合约仍然有效。
《融资融券指南》明确了在会员交易业务管理中转板证券的融券合约应及时了结;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转板的,北交所自停牌之日起将其调整出可充抵保证金证券范围。
北交所明确,将持续评估融资融券制度实践效果,根据业务实施情况和市场发展需要,适时推出转融通制度。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融资融券业务规则发布后,北交所将积极组织各市场参与者尽快完成技术改造、组织证券公司根据规则要求完成内部制度准备、融资融券交易权限申请、为客户信用证券账户开通本所交易权限等工作,待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后,另行公布标的股票名单和可充抵保证金证券名单,正式启动融资融券交易。
融资融券是证券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际证券市场中较为成熟的交易方式。投资者可以在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上涨时融资做多来放大收益,或在预测证券价格将要下跌时融券做空获取收益,还可以通过融券交易对冲持仓风险。交易所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有利于吸引增量资金,改变"单边市"状况,促进市场双向价格发现,进一步改善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
北交所开市以来,构建了连续竞价的基础交易制度,市场运行平稳,合格投资者群体迅速壮大,流动性水平明显提升。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推出融资融券制度,是北交所持续推进市场功能建设的重要举措,能够为投资者采取多元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提供有效支撑,增强市场活力与韧性,对完善北交所交易机制、提升二级市场定价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税优健康险适用产品范围拟扩容
11月11日,银保监会就《关于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产品范围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在行业内征求意见,拟扩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范围。
据了解,此次税优健康险改革是为了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进一步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积极作用,有效降低自付医疗费用,丰富对既往症患病人群、老年人群的保险保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通知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扩大""三个优化",主要通过扩大产品范围、扩大被保险人范围、扩大保险公司选择范围、扩大既往症人群投保条件、不再出台标准化条款、不再要求赔付不足时返还保费、从所有者权益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方面明确保险公司经营条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税优健康险产品的保障力度,同时激发保险机构的创新参与活力。
具体来看,在产品扩容方面,通知将税优健康险产品范围扩展到健康险主要险种,即扩展到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同时,通知拟不再对税优健康险产品出台标准化条款,除对承保既往症人群的要求外,将产品设计交给市场主体,强化事后回溯分析,要求保险公司及时调整经营实际与精算假设的偏差,确保定价合理性。
针对目前市场存量产品对既往症人群保障不足现状,税优健康险中医疗险产品将延续将既往症人群纳入承保范围的政策。同时,为了保证经营可持续,允许保险公司针对既往症人群设置不同的保障方案,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需要开发保障额度更高、责任更丰富的医疗保险产品。
与此同时,通知将简化投保条件,对适用商业健康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既往症人群,不再要求投保时需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满1年。
此外,通知拟扩大产品被保险人群体,可以为投保人本人,也可以为配偶、子女和父母。
通知也进一步明确了经营主体资质。具体来看,为确保政策落地平稳,税优健康险的经营主体应具备一定的服务能力,通知还从所有者权益、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于消费者而言,通知进一步便利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比如,通知不再限制消费者只能选择一家保险公司的一款健康险产品,而是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在多家保险公司选购多种类型的健康险产品。中国银保信的商业健康险信息平台为投保人建立信息账户,记录投保人投保的所有税优健康险相关信息。
今年5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联合发布《财政部 税务总局 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保险产品范围的通知》,明确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通知正是对上述文件精神的具体落实。
银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据悉,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办法明确,保险公司作为产品信息披露的主体,应当完善内部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机制,披露材料由保险公司总公司统一负责管理,保险公司不得授权或委托个人保险代理人自行修改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材料。
根据办法,保险公司应当将产品的条款、费率、现金价值全表等与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信息披露对象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社会公众。保险公司保险销售人员、保险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正确使用产品信息披露材料。中国保险业协会、中国银保信等机构作为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的行业公共平台,为社会公众及保险消费者提供权威的信息查询渠道。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信息披露一直是各国保险监管机构提升行业透明度、强化外部监督、维护市场公平的重要监管抓手。随着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严监管导向更加明确。总的来看,当前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还存在短板,尚未建立适用于所有人身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整体框架和配套规则。同时,原有一些监管要求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监管工作需要,需要统筹规划并制定新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制度,为此研究制定了办法。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办法制定过程中,银保监会也正在同步研究制定《关于印发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的通知》,对不同设计类型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要求进行重新梳理并细化,以便消费者更全面、清楚地了解保险产品的功能作用,便于消费者更好的选择保险产品。
央行、银保监会出台"金融16条"支持房地产
据悉,人民银行、银保监会11月11日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六个方面部署了16条具体措施,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通知》是2021年9月房地产政策边际调整以来,力度最大、最为具体的政策,由此房地产风险有望实现软着陆。
在稳定房地产融资方面,《通知》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治理完善、聚焦主业、资质良好的房地产业稳健发展。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
在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方面,《通知》提出,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保交楼"专项贷款,专项用于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鼓励金融机构为专项借款支持项目提供新增配套融资支持。
在做好受困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方面,《通知》提出,鼓励商业银行稳妥有序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业务,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受困房地产企业项目。积极探索市场化支持方式,鼓励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担任破产管理人、重整投资人等方式参与项目处置。
在保障住房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通知》提出,对于因疫情住院治疗或隔离,或因疫情停业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以及因购房合同发生改变或解除的个人住房贷款,可进行延期展期等调整。
在阶段性调整部分金融管理政策方面,《通知》要求,对于疫情等客观原因影响不能如期满足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延长其过渡期。
在支持住房租赁金融方面,《通知》要求,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独立法人运营、业务边界清晰、具备房地产专业投资和管理能力的自持物业型住房租赁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满足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支持住房租赁企业发行信用债券和担保债券等直接融资产品,专项用于租赁住房建设和经营。
银行可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
据悉,继"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后,化解房企流动性风险再迎重磅政策。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建部和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旨在为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合理使用预售监管资金,防范化解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通知》明确,监管账户内资金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规定的监管额度后,房地产企业可向商业银行申请出具保函置换监管额度内资金,保函置换金额不得超过监管账户中确保项目竣工交付所需的资金额度的30%,置换后的监管资金不得低于监管账户中确保项目竣工交付所需的资金额度的70%。商业银行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充分评估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财务状况、声誉风险等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决策,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
对于保函的使用,《通知》规定,房地产企业提供商业银行出具的保函,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请求释放预售资金监管账户相应额度资金的,监管账户行应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做好必要的审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研究同意后向监管账户行发出拨付指令。监管账户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拨付指令做好资金拨付,并等额减少账户管理额度。
同时,《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时,要参照开发贷款授信标准,选择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的优质房地产企业。保函额度全额计入对房地产企业及其所属集团的统一授信额度。要通过保证金、房地产企业反担保以及其他增信措施,防范保函业务风险,按要求计提风险资本,提取风险准备。一旦出现垫付,出函银行要及时向房地产企业采取追索措施,保全债权安全。垫付资金应足额计提拨备、真实分类,不得隐藏风险。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管理部门与住建部门探索推出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有助于优化预售监管资金管理,通过保函方式为优质房地产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更灵活地满足房地产企业日常资金使用需求,帮助房地产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进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据了解,银行保函是银行作为保证人向受益人开立的保证文件,又称"银行保证书"、"银行信用保证书",简称"保证书"。银行保证被保证人未向受益人尽到某项义务时,则由银行承担保函中所规定的付款责任。
政策要闻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要求减少对市场主体干扰
11月11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信用提升行动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探索差异化和柔性监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信用风险等级市场主体,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同时,强化信用信息应用,为政府决策、行政监管和市场主体经营提供支撑。
《意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举措;也是以开展信用提升行动为切入点,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之一。
《意见》要求,开展信用培育,加强市场主体诚信教育和守信经营指导,提高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和参与信用建设意识。推广信用承诺,建立完善信用承诺制度,支持市场主体进行公开承诺或自我声明,并加强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
同时,探索信用合规建设,推动制定市场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指引,建立信用合规建设正向激励机制,提升市场主体主动合规能力。
▲国办就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有关事项发布通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是落实统一实行市场监管执法要求、明确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职能的重要文件,2022年版《指导目录》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指导目录》实施要扎实推进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切实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通知》明确,《指导目录》主要梳理规范市场监管领域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以及部门规章设定的警告、罚款的行政处罚事项,并将按程序进行动态调整。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的实施依据均为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原文,不涉及增设行政相对人责任义务等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立改废释和地方立法等情况,对有关事项进行补充、细化和完善,建立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有关事项和目录按程序审核确认后,要在政府门户网站等载体上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通知》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事项的源头治理,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凡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的行政执法事项一律取消。对列入《指导目录》的行政执法事项,要按照减少执法层级、推动执法力量下沉的要求,区分不同事项和不同管理体制,结合实际明晰第一责任主体,把查处违法行为的责任压实。按照公开透明高效原则和履职需要,制定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明确行政执法事项的工作程序、履职要求、办理时限、行为规范等,消除行政执法中的模糊条款,压减自由裁量权,促进同一事项相同情形同基准裁量、同标准处罚。按照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原则,聚焦市场监管领域与市场主体、群众关系最密切的行政执法事项,着力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市场主体、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果。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改革要求,统筹推进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和要求,做细做实各项工作,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效。
▲最高法明确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据悉,最高人民法院11月15日发布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该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法民四庭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涉外民商事案件数量明显上升,案件类型和分布区域发生较大变化,现有的涉外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已经难以完全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据悉,规定以民事诉讼法为依据,明确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原则上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同时明确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涉外民商事案件,案情复杂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其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这位负责人说,考虑到各地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中级人民法院涉外民商事案件收案数量相应存在明显差异的实际情况,规定采取了分区域梯度划分标的额管辖标准的模式,加大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下沉力度,构建统一、稳定、可预期的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规则。
同时,针对因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一,涉外案件数量分布、涉外审判力量配备不均衡等问题,规定允许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其认为确有必要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在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少数中级人民法院仍然实施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机制。
该负责人表示,规定出台后,将进一步优化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机制,提升涉外民商事案件审判质效,实现涉外民商事审判"调结构""定职能"的作用,推动基层人民法院重在准确查明事实、实质化解纠纷,中级人民法院重在二审有效终审、精准定分止争,高级人民法院重在再审依法纠错、统一裁判尺度,最高人民法院监督指导全国涉外审判工作,确保法律正确统一适用。
国资改革
两部委联合发文促央企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
据悉,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加快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优化市场服务运行机制、监管考核标准、融资决策程序等方式多措并举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并积极支持中央企业开展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促进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二是鼓励中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将募集资金通过权益出资、供应链金融、园区孵化等途径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发展;三是增强证监会与国资委在规范与服务中央企业科创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协同,形成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的合力。
截至目前,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共支持130多家企业融资近1400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债主体既有天图资本、璞泰来新能源、TCL科技、小米通讯等民营企业,也有龙腾光电、深圳创投、国投集团、中关村发展、张江高科等国有企业。
今年以来,为改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环境,证监会广泛调研、找准症结,推出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7条措施",目前取得积极效果。一是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由中证金融以自有资金为基础,联合承销机构共同为民营企业债券提供增信支持,目前晶科科技、蔚能电池等14家企业发行15单产品、融资136亿元。二是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转常规,优先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债券融资。三是优化债券回购融资门槛,放宽受信用保护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受专项支持计划保护民营企业债券的入库门槛至主体AA级。四是组织沪深交易所、中国结算减免民营企业债券交易结算费用,预计年均减免金额达1.6亿元。五是健全监管激励机制,将民企债券参与情况纳入监管考核、执业评价和专项排名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民营企业有关业务投入。六是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债券投融资见面会、恳谈会,加快建立线上信息交流平台,推出"网上路演""债市互动"等功能,畅通民企债券投融资双方信息沟通。七是7月联合国家发改委、全国工商联发布《关于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通知》,通过加强联合奖惩激励、市场监管规范和部门协作联动等方式,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抓紧细化落实《通知》各项工作举措,持续积累债券市场服务科技创新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步也将继续深入市场调研、充分论证,持续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债券融资生态体系。
自主创新
两部门发布"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据悉,科技部、应急部近日联合发布《"十四五"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在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灾害事故防控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和安全应急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建设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精密监测、精确预警、精准防控、高效救援,支撑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规划》提到,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为目标,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危险化学品与矿山安全风险防控、城市建设与运行安全风险防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等为重点,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先进适用装备,统筹"项目-基地-人才",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有力支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围绕深化应用基础研究、攻克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制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具体目标,《规划》明确了3大重点任务:深化基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研发技术装备,补短板强弱项;强化示范应用,推进成果转化。
《规划》指出,强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中的创新应用,重点研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与事故防控以及应急救援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着力提升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风险的主动应对能力。
"推动实施科技成果示范,优先支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深度开发与转化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落地实施与示范推广。"《规划》还提到,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促进安全应急装备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发展监测预警、自动化协同、处置救援、应急服务等安全应急产业。
在保障措施中,《规划》指出,建立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为核心、省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资源体系;强化国家科技经费与国家工程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民营资本等结合,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安全应急装备研发和产业发展支持。
上海松江发布新规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工作
据11月17日举办的第十九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分论坛暨第二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论坛披露,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上海市松江区近期制定完成《松江区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由2022年上海市松江区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上海首个区级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若干意见》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若干意见》共五章二十条,明确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分担机制,完善贷款贴息、保险贴费、风险补偿等扶持政策,助力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等工作任务。
《若干意见》提出,可给予企业最高2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利息补贴,和最高20万元的知识产权保险保费补贴,对出现坏账、金融机构处置质押知识产权后造成实际损失的,给予一定风险补偿。
同时,《若干意见》建立了政府参与,银行、保险、担保联动互补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业务联动、风险分散、统筹实施"的协同模式。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科技金融等专项工作相结合,通过实施组合贷款等形式扩大专利、商标质押贷款的规模和受益面。同时,将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设立办事事项,设置科学高效的业务办理流程,畅通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渠道,为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若干意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信贷业务新模式,为科技含量高、缺乏传统抵质押品的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提供政务服务和政策扶持,将有力促进科技优势与金融资源实现有效转化,引导金融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副组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松江区将更加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进一步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区"为抓手,推动区域知识产权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节能减排
我国将开展3大攻坚行动改善空气质量
据悉,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移动源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京津冀及周边等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然高发、频发,全国超过一半的城市仍然出现重污染天气,仍是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臭氧污染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夏季,已经成为导致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首要因子,今年以来,全国臭氧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4%。柴油货车污染尚未有效解决,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约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60%,对PM2.5和臭氧污染贡献率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把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作为"十四五"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三个标志性战役予以部署。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了《行动方案》,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攻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标志性战役,推动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行动方案》包括1个总体文件,3个行动方案,即《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3个标志性战役在区域、领域、措施上互相协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总体文件明确开展攻坚战的重要性以及攻坚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保障措施;3个行动方案对3个标志性战役的攻坚目标、思路和具体任务措施进行部署。
据介绍,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PM2.5污染,以秋冬季(10月至次年3月)为重点时段,以重污染天气频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以及重污染天气防控工作相对薄弱的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为重点地区,针对区域不同污染特征提出相应攻坚措施。按行动方案,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70%以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30%以上。
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5月至9月为重点时段,以臭氧污染较为突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为国家臭氧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其他臭氧超标城市在国家指导下开展攻坚,加大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减排力度,提升能力、补齐短板。按行动方案,到2025年,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全国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VOCs、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以货运量较大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相关省(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城市为重点,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和车船清洁化,加强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强化部门、区域协同防控。按行动方案,到2025年,运输结构、车船结构清洁低碳程度明显提高,燃油质量持续改善,机动车船、工程机械及重点区域铁路内燃机车超标冒黑烟现象基本消除,全国柴油货车排放检测合格率超过90%,全国柴油货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2%,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40%,铁路货运量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
这位负责人说,要推动将标志性战役年度和终期有关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目标任务落实,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依法依规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
据悉,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保险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11月11日,银保监会印发《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简称《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明确,绿色保险是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负债端包括保险机构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资产端包括保险资金在绿色产业进行的投资。按照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统计制度》仅统计绿色保险负债端业务。
绿色保险可以引导社会资源投向,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整体战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举措。
具体来看,《统计制度》分为三大部分,共计对14个一级项目和30个子项目开展统计,主要从保险产品和保险客户两个维度出发,统计绿色保险业务承保和理赔情况,包括"保单数量""原保险保费收入""保险金额""赔付件数""赔款支出"等统计指标。
第一部分是环境、社会、治理(ESG)风险保险业务。主要按照保险产品的维度进行统计,包括巨灾保险和碳保险等气候变化风险领域、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风险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社会治理风险领域的保险业务。此外,在本部分相关子项设置了与第二部分业务交叉的统计项,解决重复统计问题。
第二部分是绿色产业保险业务。主要按照客户的维度进行统计,行业分类主要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设置。包括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产业,太阳能产业、风能产业、水力发电产业、核能产业等清洁能源产业,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园林绿化、环境能源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保险业务。
第三部分是绿色生活保险业务。主要按照保险产品的维度进行统计,包括新能源汽车保险、非机动车保险等服务绿色生活的保险业务。同样也设置交叉统计项。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处于起步阶段,结合保险业实际,银保监会将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开展统计工作--各保险公司今年12月起按月试报送全国数据,自2023年7月起正式报送全国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数据。为做好正式报送准备工作,自2023年1月起各公司应对服务绿色产业客户的保险业务进行标识。
各公司要加强绿色保险能力建设,强化绿色保险业务数据治理,优化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对绿色保险产品、绿色产业客户和绿色保险标的的识别及管理机制。同时,各公司应明确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工作归口部门和责任人,切实做好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归口管理工作。
五部门明确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
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参考相关重点用能产品设备现行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综合考虑我国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阶段,对标国内外同类产品设备先进能效水平,将有关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
准入水平为相关产品设备进入市场的最低能效水平门槛,数值与现行有关能效标准限定值一致;节能水平为不低于现行能效2级,与能效准入水平产品设备相比,更符合节能降碳工作要求,同时在3至5年内可转化为下一阶段的准入水平;先进水平为不低于能效1级,是当前相关产品设备所能达到先进能效水平。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测试方法为相应国家标准的测试方法,涵盖范围将根据节能降碳工作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的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也将根据行业技术进步及能效标准制修订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持续推动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提升。
通知要求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扩大绿色采购产品范围。将节能产品等纳入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认证和采信制度。国有企业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强化采购中的能效约束,积极采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鼓励零售企业、电商平台通过设置产品专区、增加专有标识、发放绿色优惠券等方式,引导消费者优先选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落实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和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选用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支持绿色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提高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应用比例。各地在出台促进消费有关政策措施时,要坚持绿色低碳导向,鼓励采用补贴、以旧换新、积分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居民选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原则上不得对能效低于节能水平的产品设备给予补贴。
通知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严把节能审查关,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不得采购使用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新建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项目,以及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其主要用能产品设备原则上不得采购使用能效低于节能水平的产品设备,优先采购使用能效达到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依法依规禁止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生产销售,严厉打击能效水平虚假宣传行为。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强化节能监察,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实施重点产品设备更新换代和改造升级,督促企业依法依规淘汰老旧落后产品设备。
通知要求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完善能效标准体系和能效标识制度,抓紧制修订一批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强化能效约束,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高能效产品设备及相关零部件制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绿色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研发制造高能效产品设备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重点用能产品设备相关产业聚集地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综合运用价格、投资、金融等措施,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主动实施技术工艺升级、提升产品能效水平。
通知明确,上述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相关产品设备标准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五类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据悉,为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以及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有序推进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通知》明确,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现阶段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通知》要求以各地区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予以扣除。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目标到2025年,能耗双控制度更加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到2030年,能耗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能耗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到2035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有力支撑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实现。
能源消费总量是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强度一般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比率,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强度越低,代表能源效率越高。
2017年4月25日,国家发改委曾发布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的通知,目标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非化石能源占比15%;2021-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2%。
此次《通知》下发后,将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改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情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通知》还提出,将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各省级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以本省各类型电力用户持有的当年度绿证作为相关核算工作的基准。企业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以本企业持有的当年度绿证作为相关核算工作的基准。
此《通知》下发后,预计未来绿证将更为抢手。绿证是绿色电力证书,是政府颁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以及消费绿色电力的凭证。
2017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委发布了《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证核发及认购交易制度,并要求自7月1日起正式开展认购。但开展一段时间后,绿证交易曾出现"核发多,交易少"的情况,后随着政策利好,认购率有了逐渐提升。
此次《通知》明确,绿证核发范围覆盖将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证体系,由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电网提供的基础数据,向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按照项目所发电量核发相应绿证。
《通知》称,绿证原则上可转让,绿证转让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进绿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参与绿证交易。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显示,截至目前,绿证数量共计约475.67万个,共认购475.67万个,认购率100%。
中国改革报《能源发展》周刊援引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的观点称,目前中国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证体系,存在定位不明确、政策衔接不充分等问题。此次《通知》明确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证体系,将有利于统筹推进绿证、绿电、消纳责任权重、碳市场等相关政策机制的衔接,形成基于绿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计量体系,有助于,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此外,《通知》还要求统筹做好各地能耗双控考核。在"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将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但仍纳入能耗强度考核。
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方案出炉
据悉,工业领域第二个碳达峰实施方案--《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11月15日正式发布。
《方案》由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目标是有色金属行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制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今年11月8日,建材行业率先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
《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引导行业高效集约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优势企业集聚;发展绿色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上市融资;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相关的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绿色低碳项目落地。
《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用能结构大幅改善,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30%以上。
《方案》要求,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大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力度。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行电解铝等冶炼产品进口暂定零关税。并研究将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品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方案》明确,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发展绿色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上市融资、挂牌融资和再融资。有序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研发,支持发行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有色金属行业低碳发展相关的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绿色低碳项目落地。
《方案》指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行业高效集约发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优势企业集聚。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或减碳战略合作。
同时,强化产业协同耦合,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和跨行业耦合,促进要素资源共享,实现资源、能源价值最大化。并以节能降碳为导向,加快落后产能依法依规退出,为地方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集聚资源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强化技术节能降碳方面,《方案》提出,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明确2030年前重点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方向;强化企业绿色低碳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打造重大节能降碳改造示范应用。
对于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方案》明确,支持企业参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储能系统开发建设。
五部门开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
据悉,为进一步促进光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光伏技术进步和行业应用,11月11日,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的通知”,决定组织开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活动。
通知指出,将支持培育一批智能光伏示范企业,包括能够提供先进、成熟的智能光伏产品、服务、系统平台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光伏示范项目,包括应用智能光伏产品,融合运用5G通信、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光伏服务的项目。
通知并明确了优先考虑方向:一是光储融合。应用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提升光伏发电稳定性、电网友好性和消纳能力,包括多能互补、光伏制氢、光伏直流系统、自发自储自用等方向。二是交通应用。包括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服务区(停车场)、加油站、货运场站等场景采用智能光伏,实现充电桩、周边设施等应用。三是农业应用。包括在设施农业、规模化种养、渔业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生产场景发展农光互补、生光互补、渔光互补等生态复合模式,建立"光伏+农业"互补分布式有效供应机制。四是信息技术。面向智能光伏系统的电力电子、柔性电子、信息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及有关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等方向。五是产业链提升。包括废旧光伏组件回收利用、退役组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光伏"碳足迹"评价认证、智能光伏供应链溯源体系等方向。六是先进技术产品及应用。包括高效智能光伏组件(组件转换效率在24%以上)、新型柔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钙钛矿及叠层太阳能电池、超薄高效硅片等方向,以及相关智能光伏产品在大型光伏基地、数据中心、海洋光伏等领域应用。
五部门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确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深圳市、重庆高新区、四川省成都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等10个地区首批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
据悉,开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是贯彻落实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决策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通知指出,试点工作自2023年1月开始,为期2年,重点围绕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传统行业双化协同转型、城市运行低碳智慧治理、双化协同产业孵化创新、双化协同政策机制构建等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六部门组织开展2022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
据悉,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管局、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2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
根据通知,各推荐单位可依据《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在生产制造、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能源、金融、电子商务等数据中心重点应用领域,选择一批能效水平高且绿色低碳、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完善、代表性强的数据中心进行推荐。
银保监会要求为开展黄河流域污染防治提供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
据悉,银保监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日前在山东济南召开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指出,下一步,银行业保险业要扎实做好金融服务工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具体来看,一是继续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环保领域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开展黄河流域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助力黄河流域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实际效果。二是进一步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支持先进节水技术发展和节水设施建设,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节约集约发展之路。三是助力补好黄河流域防灾基础设施短板,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助力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并进一步发挥保险在防灾抗灾减灾方面的作用,为黄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四是支持沿黄地区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以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前提,促进沿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支持沿黄各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四川发布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11月10日,四川省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四川省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方案》(简称《方案》)。这是全国首份提升碳市场能力的专项行动方案。
《方案》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引领,以系统布局和重点突破、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管理提质和交易提效为基本原则,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面提升各类主体参与碳市场能力,管好盘活碳资产,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强化监管执法,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基础。
《方案》明确,到2025年,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溯源、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碳市场相关咨询、检测、核查、认证、交易、科技、金融等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碳市场监管执法全面加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备案数量居全国前列,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全社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从培育碳市场参与主体、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规范碳资产开发交易、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提升发展低碳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出了23条具体任务,系统推进碳市场能力建设和提升。
其中,在培育碳市场参与主体方面。《方案》要求加强重点企业名录管理、壮大碳资产管理机构、聚集培育技术服务机构、强化行业组织服务功能、支持交易服务平台发展、规范培育碳排放管理人才等任务。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规范发展碳资产委托管理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商业模式。
在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方面,《方案》要求完善实施碳排放管理政策、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探索碳排放监测核算互证、规范关键核算参数检验行为、加强核查机构评价和管理、强化数据质量检查和执法等任务。明确要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和执法能力建设。
在规范碳资产开发交易方面,《方案》要求推动自愿减排项目储备开发、促进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用好碳排放权抵销机制、探索与用能权交易衔接等任务。明确要有序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加强用能权交易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
在推动碳金融创新发展方面,《方案》要求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和绿色金融创新示范、引导碳资产质押贷款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等任务。明确要规范有序开展碳资产质押贷款,建立企业公开承诺、信息依法公示、社会广泛监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在提升发展低碳化水平方面,《方案》要求推动发电行业改造提效、降低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促进可再生能源交易消纳、探索构建区域碳普惠机制等任务。明确要稳妥有序推动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开展自备电厂电能替代和"煤改气",促进重点排放行业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绿电交易、替代、消纳。
据悉,早在2015年,四川省就印发《四川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方案》,首次部署碳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后,2018年又制定《四川省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工作方案》。2022年版《方案》与以往类似方案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又结合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推动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聚焦全国统一市场下地方和企业能力建设方面的短板和弱项,充分调查研究,细化实化各项措施,具有较强引领性和可操作性。
劳动用工
我国将大力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力度
据悉,人社部、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门11月1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意见》,着力强化协商调解力度,健全多元处理机制,推动最大限度以协商调解等方式柔性化解争议。
"在我国,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人事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仲裁、诉讼方式解决。"人社部调解仲裁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数量的快速增长,劳动人事争议也相应增加。由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大多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往往很难与其进行平等协商,不得不通过仲裁甚至诉讼方式来解决,由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协商是劳动人事争议办理的法定程序。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健全沟通对话机制,畅通劳动者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建立完善内部申诉、协商回应制度,及时回应劳动者协商诉求;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帮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开展争议协商。
意见提出,工会组织要主动引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和解协议,推动和解协议履行、主动做好引导申请调解等工作;同时专门明确了和解协议在仲裁、诉讼活动中的效力。
协商不成还可以调解。意见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要求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推动在有条件的市、县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内设调解中心和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站;强化了调解与仲裁、诉讼的衔接,增强了调解协议的执行力。
"力争用5年左右,协商调解解决的争议案件数量占比显著提高,争议诉讼案件稳步下降至合理区间。"上述负责人说。
专家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现代化道路探索的重大贡献
羊城晚报11月11日刊发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立文;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舒建华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人民历经艰辛卓绝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扭转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固有观念,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人类现代化进程。西方国家不仅仅在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层面成为现代化的标杆,更是形成一套包括技术、制度、文化等内容在内的现代化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其生产力上的优势地位,迫使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按照他们的现代化标准行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往往也是向西方看齐、以西方为准、以西方为美,人类现代化道路似乎成为一条单行道,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成为唯一的标准和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先后向西方学习、向苏联学习,在此过程中经过艰难探索,逐渐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中充分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的优秀成果,但对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没有落入“西化”和苏联模式的窠臼,而是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飞跃和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拓宽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选择,表明发展中国家除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之外,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凸显了发展中国家在人类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贡献和价值,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附属。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走上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道路,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促进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化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摒弃了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
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以资本逻辑和工业化为主要特征,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这种现代化模式将资本积累的经济指标作为唯一目标,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和对立,这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群体之间的分化,也包括各个国家之间的分化。这进而导致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国家与社会形势却日趋严峻。同时,这种现代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自然粗暴掠夺的基础之上,一方面,现代化发展成果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由于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性成为问题。因此,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与矛盾。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仅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要不断推进制度、文明、精神等各方面的现代化提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它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以先富带动后富的现代化道路,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着眼于解决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探索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模式、价值导向、发展道路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内涵,推动人类现代化的新发展、新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反对单极世界的现代化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以战争、殖民等方式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大门,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现代化的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供应地和销售市场,逐渐形成了垂直型的现代化国际分工体系。这种现代化模式虽然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发达国家在国际财富、权力、地位等各方面都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仰仗于发达国家的溢出效应,比如接收发达国家淘汰的产业。在垂直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世界权力始终为少数西方国家所主导,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既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又充当国际事务的裁判员,还是国际竞争的参赛者。国际秩序构建中充斥着大国支配小国、强国支配弱国的霸权主义,国际关系中遵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没有侵略过任何一个国家。中国没有推行霸权主义的基因,也没有推行霸权主义的意图,而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绝不意味着无原则、无底线的妥协和退让。中国永远不会推行霸权主义,而是始终秉持与全世界各国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原则,但是中国也绝不害怕其他国家的压迫,在任何外来势力的欺负、压迫、奴役面前坚决予以反击、绝不退让,坚决维护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自主、民族自立、国家自强,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对此,南方日报11月7日刊发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蒋丽的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一、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一是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用好国家建立的全球专利库数据,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组织力量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我国在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生产工具和工业软件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二是全面增强全国产业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优化提升国家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三是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通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检测研发出新材料、新生产工具、新软件的性能,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四是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达地区合理安排大科学装置,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组建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未来产业国家实验室。
二、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一是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和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二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圈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汽车制造业集群、石化工业集群、装备制造业集群。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积极发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齐全的优势,吸引海外高端产业链供应链落户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建设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国际性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建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四是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三、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继续支持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二是建设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我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世界领先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谋划未来产业。提前布局谋划脑科学、机器人、基因技术、生物育种、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四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四、积极营造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生态
一是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力度,优化存量资金模式;加强金融要素支持,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投向现代化产业领域;充分发挥现代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力度,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建设多层级人才体系。加大面向全球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和团队培养力度,加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对高端人才和骨干技术人才的培养,协调推动高校设立现代化产业领域急需方向的专业,为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规划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产业园区,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四是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现培育一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由一个龙头企业牵头、若干隐形冠军企业参与、一套创新政策保障、一个战略咨询支撑,系列招商引资和重点投资项目组成的体系,精准高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发展。
中小企业
六部门宣布进一步延长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期限
11月1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通知》明确,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延期贷款正常计息,免收罚息。
《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及时调整信贷管理系统,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相关尽职免责规定,对基层信贷人员因办理贷款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免于全部或部分责任。延期贷款涉及担保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企业、担保人等协商处理,根据商业原则保持有效担保安排或提供替代安排。
《通知》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延期贷款产品和服务,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提前对接企业延期需求,为企业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线上续贷产品和贷款延期线上办理渠道。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对于缺乏部分材料的贷款延期申请可"容缺办理",事后补齐。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及时公示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及办理时限,提高小微企业办理贷款延期的便利度。
重庆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
据悉,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支持力度,重庆银保监局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文件,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遇困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鼓励银行机构与借款人按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
据介绍,获延期的贷款正常付息,免收罚息,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底。银行机构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对于缺乏部分材料的贷款延期申请可"容缺办理",事后补齐。
经贸态势
扩张中国铁矿石进口韧性的战略筹码
证券时报11月18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的文章指出,被称为最年轻央企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矿资源”),日前与国际著名的三大铁矿石生产供应商——澳大利亚的力拓与必和必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被视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可能为中国铁矿石进口打开一扇新的安全视窗。
踏着国际大宗商品在美联储本轮货币政策收紧之前上演的一波“牛市”节拍,铁矿石价格乘风扶摇直上。仅就中国而言,2021年进口铁矿石价格就同比飙升55%,即便是进入2022年,美联储以及全球央行猛踩货币政策刹车,也没能阻挡铁矿石接续冲高的强大惯性,中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一度摸到131.4美元/吨的年度高点,虽然之后所有回落,但前10月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均价依然高达121.3美元/吨。
中国钢铁产量已连续20多年居全球首位,而且期间年年扩量增产。2001年中国粗钢产量1.52亿吨,2011年增至6.85亿吨,2021年更是稳稳延续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产量势头,全年钢产达到10.323亿吨。与此相对应,我国进口铁矿石只用了4年时间突破了2亿吨进口量,用了3年时间突破6亿吨的进口量,然后又用了5年时间最终突破了10亿吨的进口新目标。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耗国,对海外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率高达80%。
一方面是铁矿石价格的持续攀升走高,另一方面是由中国钢产量不断放大而带动起来的铁矿石进口放量,中国因此付出的超额采购成本以及遭遇到的外汇损失不言而喻。2021年中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24亿吨,按美元算均价为164美元/吨,且基本上是从澳大利亚与巴西进口,等于就是中国高达1843.3亿美元的铁矿石进口用汇基本被这两个国家瓜分。同时对比发现,以2020年全年进口铁矿石均价101.7美元/吨计算,当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对应金额约1189亿美元,也就是说即便在进口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2021年中国也因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多支付外汇654.3亿美元,增幅高达55%。
更严重的是,全球铁矿石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以及福蒂斯丘四家企业手中,铁矿石价格上涨在进出口企业之间引起的利润分化程度简直匪夷所思。由于铁矿石价格上涨的成本吞噬,中国钢铁行业利润率长年不到2%,而全球四大铁矿石巨头的利润率却总是高居400%左右的位置。拿2021年来说,全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50亿美元,但同期必和必拓与力拓两家企业的利润之和就高达590亿美元。残酷的对比数据清晰揭示铁矿石价格上涨对于中国企业的掠夺与戕害。
的确,需求因素是导致铁矿石价格走高的重要牵引,但作为黑色金属类的大宗商品,铁矿石价格理应基本由期货市场决定,就像国际铜价主要是由LME铜期货价决定,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价和玉米期价决定全球大豆和玉米买卖价格标准一样,然而,铁矿石期货目前还只算是不十分成熟的品种,全球范围内有印度商品交易所ICEX和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联合推出的铁矿石期货、新加坡交易所在掉期交易基础上推出的铁矿石期货,以及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的铁矿石期货,但由于各自指数的参考基准不同且标准各异,同时三大市场之间处于割裂状态,最终释放出的期价很难受到铁矿石供应商与采购商的一致认可。
由全球领先的能源和金属信息提供商普氏能源公司发布的普氏铁矿石指数采集的价格,虽然反映出的是中国主要港口铁矿石CFR(成本+运费)现货价格,但其数据样本多为“活跃”参与现货交易的小规模钢企和贸易商,而不是矿山和大型钢厂,不仅代表性欠缺,而且指数价格编制方式也不透明,背后利益盘根错节,如作为普氏能源资讯母公司的麦格劳-希尔集团股东构成中闪现着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金融巨头的身影,但这些金融机构又分别持有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的股份,而且淡水河谷母公司巴西国有资本Valepar公司还直接持有麦格劳-希尔集团的股份。这种十分复杂的股权结构关联很难让铁矿石的最终定价可以摆脱金融资本与矿山资本联手做局的嫌疑,也就自然难以赢得包括中国钢铁企业在内的全球(主要是亚洲的中日韩三国)铁矿石采购方的青睐。
因此,矿石交易价格最终采取的还是“长协”定价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全球三大主要钢铁生产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钢铁企业在各国行业协会组织牵头下推出行业代表与铁矿石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双方商定出长期价格,但说起来是长期价格,实际敲定的只是一年内的铁矿石进出口“首发价格”,而且最终结果是年年谈判年年价格水涨船高,“首发价格”后的市场价格也是涨多跌少。十分不可思议的是,国际铁矿石谈判中历来遵循与贯彻着“跟随”潜规则,即只要铁矿石生产商与谈判的任何一方达成了长期合同价格协议,全球其他钢铁企业都应跟随这一价格。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于日本在必和必拓和力拓等矿山中持有不少股份,几乎每一次谈判结果都是铁矿石供应巨头率先与日本钢铁企业订立“城下之盟”,中国企业最终只能无奈“跟随”。因此,直到今天,虽然中国占据着世界铁矿石最大进口国的位置,但依旧对铁矿石定价没有话语权。
今年7月成立的中矿资源或许能够令以上的尴尬局面得到改写。一方面,未来中矿资源将统一出面代表国内钢铁行业与海外铁矿石生产商进行谈判,牵头实施铁矿石集中采购制度,既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对于铁矿石的议价能力,也有目的性地对国内进口铁矿石资源进行合理的行业组合与配置。另一方面,中矿资源接下来有可能与海外铁矿石供应商进行实质性的战略合作,如双方在资本层面展开与推进交叉持股、共同开发第三方铁矿石以及其他矿产资源,以及为合作行业共同制定绿色低碳技术等资源优化方案和标准等,最终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为铁矿石进口配备出可以解压的产业服务链与安全供应链。
当然,需要客观看待的是,虽然中矿资源能够对外提升铁矿石价格博弈的话语权,并可能构造出对国内铁矿石进口的有利格局,但其一己之力能否改变既定而顽固的国际谈判规则,以及能在多大范围内与多强深度上引起国际铁矿石供应商的合作共鸣尚待观察。基于此,我们在向海外伸出商业力量长臂的同时,更需要在国内从产业布局与资源利用层面拓展与深挖可以实现治本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通过产业优化降低铁矿石的使用强度。虽然经过多年的产业整合,但国内钢铁行业的集约度依然不高,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产量占比目前只有41.5%,低于全球60%的行业集中度水平,因此,有必要继续推动行业横向资源整合,同时推进以大型钢铁企业为核心、集合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跨行业、跨地区的纵向联合,以显著的范围经济与产业规模化提高铁矿石的边际产出率;在此基础上,除了少量特种钢材外,坚决禁止其他粗钢生产的增量投资与建设,推动钢铁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铁矿石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存量废钢资源,构造出对增量进口铁矿石的替代强度。全球范围内有以铁矿石为基础原料的高炉长流程炼钢和以废钢为基础资源的的新型电炉短流程炼钢,像美国的短流程炼钢产量可达70%,欧盟可达42%,但我国90%采取的是长流程工艺方式,短流程炼钢产量远低于3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国内目前多达近3亿吨的废钢资源对粗钢产量的贡献率不到20%。为此,需要加大电炉钢工艺技术的研发与升级力度,同时通过支持平台集中收储、厂商责任界定等手段彻底改变废钢回收小、散、乱的特点,实现废钢资源的应收尽收与应用尽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对铁矿石增量进口的替代。
海南发布"三张清单"助企挖掘RCEP政策红利
11月17日,海南省商务厅发布海南进出口优势产品"三张清单",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挖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税减让红利,发挥好RCEP与海南自贸港政策的叠加效应。这"三张清单"分别是《RCEP项下海南出口优势产品清单》《RCEP项下海南进口优势产品清单》及《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优势产品清单》。
海南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RCEP项下海南出口优势产品清单》梳理出RCEP项下新增的出口优势(出口关税更低)产品共计695个品类,《RCEP项下海南进口优势产品清单》梳理出RCEP项下新增的进口优势(进口关税更低)产品共计241个品类。这两个清单涵盖的产品均与海南存在产业关联。
海南自贸港原本就有"零关税"政策并通过清单管理实施,此次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优势产品清单》,梳理出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清单比RCEP项下更具优势的产品,共有1674个品类。其中,交通工具及游艇优势产品92个品类,原辅料优势产品241个品类,自用生产设备优势产品1341个品类。
据悉,RCEP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
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
2021年3月22日,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中国已经完成RCEP核准,成为率先批准协定的国家。4月15日,中国向东盟秘书长正式交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核准书。11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保管机构东盟秘书处发布通知,宣布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已向东盟秘书长正式提交核准书,达到协定生效门槛。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首批生效的国家包括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6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非东盟4国。2022年2月1日起RCEP对韩国生效。2022年3月18日起对马来西亚生效。2022年3月20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柬埔寨首相洪森在金边会晤后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加强合作,确保全面落实RCEP协定。
古特雷斯希望延长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
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1月14日表示,希望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能够得到延长。
今年7月22日,俄罗斯、乌克兰就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问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分别与土耳其和联合国签署相关协议。协议有效期为120天,将于11月19日到期。同时,俄罗斯与联合国签署有关俄农产品出口的谅解备忘录,以确保俄粮食和化肥畅通无阻地进入世界市场。
美国电动汽车补贴政策遭遇多国反对
11月7日,欧盟成员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会议,期间再次对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涉及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给欧洲企业带来的潜在冲击表达了强烈关切。目前,欧盟、日本、韩国均对美国最新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提出了抗议。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调整电动汽车补贴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利己行为",将严重损害跨国汽车制造商在美的公平交易,同时还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禁止区别对待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的规定。
莫桑比克首次出口液化天然气
11月13日,莫桑比克总统纽西表示,莫桑比克已开始出口该国北部生产的液化天然气(LNG)。
莫桑比克石油和天然气监管机构上个月曾表示,第一批出口LNG将被运往欧洲。
日本10月贸易逆差创历史同期新高
据悉,日本财务省11月17日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液化天然气等进口能源价格高企及日元贬值,日本连续15个月出现贸易逆差,10月贸易逆差达2.16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40日元),创有可比统计以来同期新高。
数据显示,10月煤炭、液化天然气、原油等进口额显著增长,拉动日本进口额同比增加53.5%至11.16万亿日元,连续8个月保持增长。
当月,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25.3%至9万亿日元,其中汽车、半导体制造设备、矿物燃料等领域增长最为突出。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当月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为1.72万亿日元,对美国和欧盟出口额分别为1.78万亿日元和8600亿日元。
投资视点
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揭晓
11月1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下称"榜单"),榜单列出了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中国城市50强,前五名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常州在榜单中排名第五,是前十中唯一的二线城市,也是唯一年度GDP不足万亿的城市。可见,常州对新能源领域的关注。
胡润介绍,从资源禀赋到产业发展规模,常州市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新能源产业闭环,正在努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同时,华东区域在新能源领域拥有一定优势,26座上榜城市来自华东,占据榜单一半以上席位。胡润表示,江苏是新能源集聚度最高的省份,共有10座城市上榜,前十名有3座城市上榜,分别是常州、南京、苏州。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看华东,华东的新能源产业看江苏,江苏的新能源产业看常州。
该榜单选择了三个维度对各城市新能源产业进行比较,分别是优质企业集聚度、中小企业集聚度、投资热度。
胡润表示,新能源优质企业和中小企业集聚度,体现一座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效应,而投资热度集聚度,反映了城市在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潜力和可持续性。
首先,优质企业是地区经济领头羊,具有深厚产业背景,能够通过多维度的要素支持,利用产业协同优势推动各地产业发展。新能源优质企业最集聚的5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天津、苏州。
其次,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能源中小企业最集聚的5座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广州、上海、苏州。
最后,投资热度是城市吸引力的展现,投资热度越高的城市,在区位交通、政策扶持、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方面也普遍较为突出。新能源投资热度最集聚的5座城市,分别是常州、合肥、武汉、南京、成都。
北京银保监局要求进一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业务
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作用加强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北京辖内相关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业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作用,满足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通知要求,北京辖内相关银行保险机构要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真正惠及中小微外贸企业。一是要高度重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缓释和融资增信功能,深刻认识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在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方面的重大意义;二是要主动加大宣传力度,协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将政策性金融便利有效传导至北京市各类中小微外贸企业。
通知还强调,应进一步加强银保合作,引导更多机构开展保单融资业务。一是北京辖内相关银行保险机构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完善具体业务合作模式,明晰业务流程,强化理赔和风险处置联动,提升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质效;二是中国信保应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和理赔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助力银行做好融资业务管理;三是相关银行应优化融资服务,不断丰富保单融资产品和服务,制定差异化优惠政策,提高融资便利性,并采取适当方式对保单融资业务予以正向激励。
据了解,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是指境内出口商在中国信保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后,将保险项下权益转让至银行,银行基于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融资业务。
下一步,北京银保监局将重点督导北京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落实好通知各项要求,持续监测相关业务推动情况,定期开展分析评估,确保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更好服务北京市中小微外贸企业,服务北京市高水平对外开放。
上海浦东发布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据悉,在11月15日举行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上海正式发布《浦东新区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发展相关产业的6大行动计划和未来3年的目标。
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李慧介绍,浦东新区细胞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致力于打造比肩国际的细胞和基因产业地标,为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供更加有力的战略支撑。到2025年争取新增创新产品4至5个,其中1至2个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培养基本关键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若干专用科学仪器和关键设备工艺取得突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新增全产业链上市企业5家以上。
接下来,浦东新区将实施创新领航行动、生态优化行动等六大行动来实现上述目标。
一是创新领航行动。包括连接全球资源,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重点是推动生物医药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实现关键原材料及设备工艺,专用仪器等国产化替代,并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主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国际技术产品,加强海外布局。
二是生态优化行动。包括推动平台聚合升级,构筑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产业交流平台等内容,重点是建立P3实验室,统筹全球生物样本库及各类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蓄水池,支持举办各类高规格活动,打造张江细胞和基因国际峰会这一合作交流名片。
三是赋能提效行动。包括严审联动机制,支持监管科学研究,加强人仪伦理服务和生化出入境便利化改革。重点是依托国家药品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察长三角审评,构建严审机制。推动纳入有限服务通道,审批等前置服务,提速创新产品上市进程,开展监管科学研究,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支持市场主体以及医院、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与指南,发挥浦东人与资源管理服务站的作用,提高审批备案效率,深化研发用特殊物品出入境便利化改革。
四是能级提升行动。强化产业前瞻布局,加强领军企业引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是优化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投融资平台投新、投早、投小,对引领性、突破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支持高校院所,医疗机构联动产业资源、社会资本、建立概念验证中心。
五是产医融合行动。重点是加强医学科技支持,推动示范应用推广。
六是空间扩容行动。在空间布局方面,以国家级科教产业平台高度积聚的张江药谷为创新策源核心区,国际医学园为核心承载区,外高桥园为跨境、研发、生产先行区。形成中心辐射、南北联动、一体两翼,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细胞和基因产业带。
在空间保障方面,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将拓展100万平方米物业载体,形成孵化、加速、中试到总部研发产业化的空间接力。在外高桥园区将拓展70万平方米的物业空间,重点打造跨境研发、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高地。
深圳拟发布推动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25条"
据悉,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1月15日发布《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末,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超600家,新增首发募集和再融资资金超3000亿元,上市后备企业累计超3000 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专利数等指标全国领先,新增千亿市值企业3-5家、百亿市值企业10-20家,新增上市公司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50%。
《意见稿》从完善工作机制、扩充上市后备企业、提高服务水平、支持做优做强做大等方面提出25条政策措施,旨在抢抓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机遇,进一步支持该市企业上市融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做大,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意见稿》提出,建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制定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入库标准,按行业赛道、企业规模、上市阶段等指标分为上市储备期企业、培育期企业、冲刺期企业三个梯队后备资源。聚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上"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独角兽"企业等,动态摸排筛选出一批具备高成长性优质企业入库,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独角兽"企业实现全覆盖。
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到境外上市,鼓励优质红筹企业回归A股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拆分子公司在境内外上市。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不同类型的优质国有企业在境内相应板块上市。加强与全球主要证券市场的合作,吸引境外优质上市公司来深交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对境内上市企业分阶段、按进度给予不超过300万元奖励,其中完成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辅导的奖励150万元,上市成功后再奖励150万元;对直接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奖励300万元;对在新三板挂牌的奖励50万元,进入创新层的再奖励30万元。鼓励各区对上市或挂牌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给予相应奖励。
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股票增发、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AB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全球存托凭证(GDR)等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创新产品,提供投贷联动、并购贷款等综合融资支持,联动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鼓励有条件区对并购重组并落户深圳市的项目给予一定奖励。
加强上市公司发展空间保障。加快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项目建设,发挥市区两级国资国企作用,建设一批低成本、高品质、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优质产业空间,为上市公司提供稳定优质的发展空间保障。推广产业用地联建模式,制定产业用地联建管理办法,鼓励上市公司以"抱团联建"等方式共建产业园区和总部大厦。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本地的工业项目,按照项目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给予重点资助。鼓励有条件区对上市公司租赁和购置办公用房给予一定补贴,对上市公司首发融资和再融资项目按落户本地金额给予一定配套奖励。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承诺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11月1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
宣言强调,作为全球大型经济体,二十国集团成员认识到有必要通过承担集体责任、采取合作举措,以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应对全球挑战,为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奠定基础。
宣言指出,当前全球多重危机叠加,世界经济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破坏,以及气候变化等其他挑战导致经济下滑、贫困加剧、全球复苏放缓并阻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宣言说,值此全球经济关键时刻,二十国集团采取切实、精准、迅速和必要的行动至关重要。要使用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包括通过国际宏观政策合作与务实协作来应对共同挑战。为此,二十国集团将继续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应对全球挑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主席国印尼提出的"共同复苏、强劲复苏"主题,各国将采取协调行动,推进强劲、包容、韧性的全球复苏以及创造就业和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议程。
印尼总统佐科在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说,本次峰会讨论了当前国际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各方同意要采取切实行动应对。他重申,二十国集团要聚焦经济和发展问题,不应被政治化。
在峰会闭幕会议上,印度正式接棒成为二十国集团新一任轮值主席国。印度总理莫迪表示,未来一年,印度将以包容、果敢、奋进的态度担任轮值主席国,确保各成员加速落实集体共识。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下一次峰会将于2023年9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
欧盟预测明年欧盟和欧元区GDP仅增长0.3%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11月11日发布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预计2022年欧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3%,欧元区增长3.2%,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GDP均增长0.3%。
报告说,受不确定性增加、能源价格高企、家庭购买力承压、融资条件收紧等因素影响,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
报告预计,今年欧盟通胀率将升至9.3%,欧元区为8.5%;明年通胀率会有所下降,但仍将维持高位,欧盟通胀率将达7.0%,欧元区达6.1%。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这是欧盟经济的一个转折点。欧洲各国人民艰难应对生活成本上升,企业正失去竞争力,明年经济前景走弱。
报告显示欧元区金融稳定风险增加
据悉,欧洲中央银行11月16日发布的最新一期金融稳定评估报告显示,伴随能源价格飙升、通货膨胀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欧元区金融稳定风险有所增加。
报告认为,随着欧元区各国央行采取行动控制通胀,金融条件已经收紧。在能源和其他投入成本上升情况下,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利润预计会随着融资成本增加而下降。如果前景进一步恶化,不排除企业违约增加的可能性,特别是能源密集型企业。此外,通胀以及天然气价格和电费飙升正在打击普通家庭,降低其购买力,并可能削弱其偿还贷款能力。
欧洲央行副行长路易斯·德金多斯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个人和企业已经感受到通胀上升和经济活动放缓的影响,我们的评估是金融稳定风险已经增加,欧元区出现技术性衰退的可能性更大。"
报告指出,通胀和利率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市场资产价格无序调整的风险,许多投资基金面临进一步估值和信贷损失,一些金融市场流动性下降可能对投资或融资构成挑战。
报告认为,总体而言,经过过去十年监管和审慎政策改革,欧元区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已得到提升。鉴于经济和金融前景恶化,资本缓冲等有针对性的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金融体系韧性。
LME拒绝对俄金属实施禁令
11月11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公布了有关俄罗斯金属禁令问题的意见征询结果,同时决定维持现状,不对俄罗斯金属施加禁令。
此前, LME曾于10月6日发布公告称,讨论是否以及在何种情况下禁止俄罗斯金属的交付,LME提供了三个选项:继续接受俄罗斯金属、为LME仓库中的俄罗斯金属数量设定阈值以及彻底禁止使用俄罗斯金属,并邀请交易商在伦敦时间10月28日20点前提供反馈。
LME此次公布的意见征询结果文件显示,共有42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书面反馈,其中22人支持第一选项,即继续接受俄罗斯金属。LME表示,调查结果与被调查者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北美的受访者倾向于LME采取行动,而亚洲的受访者则倾向于维持现状,欧洲人的观点分歧更为均匀。
LME认为,其关键功能之一是通过提供金属定价来支持全球金属市场,但交易所不应对某一市场做出并强加道德判断。有关"负责任采购政策"的问题,鉴于业界还远未就此事达成一致意见,LME就此话题采取单方面行动将是仓促的。
根据收到的反馈,LME得出结论,即支持对市场混乱(特别是2023年全球大部分消费者拒绝接受俄罗斯金属 )的担忧的论点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因此,LME并不建议禁止对新的俄罗斯金属的担保(选项C)。此外,反馈清楚地表明,阈值或类似的限制将过于复杂,不可行(方案B)。因此,LME将继续维持俄罗斯金属方面的现状(方案A)。
不过,与此同时,LME表示,"我们继续监测俄罗斯金属在LME仓库的流通情况。为了向市场提供更多的透明度,我们计划从2023年1月起定期发布报告,详细说明LME仓库中的俄罗斯金属的占比。通过这些数据,LME将密切审查各种情况,继续分析利弊,参与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英国经济三季度环比萎缩0.2%
据报道,英国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萎缩0.2%,其中9月GDP环比下降0.6%。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英国服务业增长与二季度持平,建筑业增长0.6%,工业生产下降1.5%,其中制造业产出下降2.3%。
英国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负责人达伦·摩根表示,三季度经济下降主要是由制造业普遍收缩造成的;服务业总体持平,但零售业明显下滑。
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英国首席经济学家塞缪尔·图姆斯认为,英国经济再次滑落到七国集团末尾,主要是受近期英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新冠疫情和英国脱欧也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困扰。
英国10月CPI同比涨幅再创40年来新高
据悉,英国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1.1%,涨幅再创40年来新高。
英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经济学家格兰特·菲茨纳表示,天然气和电力价格不断上涨是推升通胀的主要因素。过去一年里,天然气价格上涨近130%,电力价格上涨约66%。
菲茨纳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也推高了通胀。数据显示,食品和非酒精饮料价格已连续15个月上涨,10月份同比上涨16.4%,涨幅为1977年9月以来最高。
近期,英国通胀水平多次刷新40年来最高纪录,7月CPI同比上涨10.1%,8月小幅回落至9.9%,9月再次升至10.1%。为抑制通胀,英国央行本月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2.25%上调至3%,这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连续第八次加息。
德国10月通胀率再创1990年以来新高
据报道,德国联邦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10月通货膨胀率为10.4%,连续第二个月创下1990年以来新高。
德国联邦统计局局长格奥尔格·蒂尔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能源价格上涨依然是高通胀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越来越明显。
数据显示,10月通胀率为今年3月以来连续第八个月超过7%。当月德国能源和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3.0%和20.3%。去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当月通胀率为5.0%。
欧盟统计局此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受乌克兰局势影响,欧元区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飙升,10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10.7%,再创历史新高。
匈牙利决定成立独立能源部门应对能源危机
据悉,匈牙利总理府部长古亚什·盖尔盖伊11月14日表示,匈牙利政府已决定成立一个独立的能源部,并将于12月1日开始运行。
古亚什·盖尔盖伊称,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匈牙利乃至整个欧洲最重要的问题,匈牙利政府正在进行部门结构调整,以应对不断飙升的能源价格。
墨西哥央行连续第12次加息
据报道,墨西哥央行11月10日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0.75个百分点至10%。这是墨央行自2021年6月以来连续第12次加息。
墨央行当天发布公告说,该国通货膨胀已显现缓和迹象,但其变化路径仍偏向上行。未来该机构或再次加息,幅度将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而调整。
墨西哥国家地理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该国10月年化通胀率为8.41%,较9月上半月8.76%的高位有所回落。
近半年来,墨央行为避免本国货币汇率波动和资本外流,基本跟随美联储加息节奏来调整货币政策,至此已连续4次宣布0.75个百分点的大幅加息。据当地媒体报道,越来越多分析人士开始质疑与美国同步加息能否有效抑制通胀,并认为此举可能抑制消费,阻碍经济复苏。
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据悉,日本央行11月1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持续飙升叠加日元大幅贬值,日本企业物价指数连续20个月同比上涨,10月同比上升9.1%至117.5,再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报告显示,当月对企业物价上涨推动作用最大的是电力、管道煤气和自来水价格,同比上涨43.2%。此外,矿产和钢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7.5%和22.4%。
企业物价指数显示企业间就商品及服务进行交易时的价格水平。此间专家表示,由于难以通过提价向下游转嫁成本上升压力,多数企业经营空间受到挤压。
日本三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0.3%
据悉,日本内阁府11月15日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3%,按年率计算降幅为1.2%。这是日本经济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占日本经济比重一半以上的个人消费增长乏力,环比增长0.3%;内需的另一支柱企业设备投资环比增长1.5%,增幅较上季度收窄;当季住宅投资环比下降0.4%。此外,包括政府消费、公共投资在内的公共需求环比增长0.2%。
对外贸易方面,受进口物价上涨影响,进口环比增长5.2%;受海外需求拉动,出口环比增长1.9%。
投资分析点评
▲美利云拟以造纸业务置换消费电池资产
据悉,美利云(000815)11月13日晚公告,公司拟以造纸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作为置出资产,与天津力神持有的天津聚元100%股权和苏州力神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置出资产将由天津力神或其指定的第三方承接。本次交易中,初步预计置入资产的交易价格将高于置出资产的交易价格,拟由公司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
公告称,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直接持有天津聚元100%股权和苏州力神100%股权。
另外,美利云拟向包括国调基金二期在内的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国调基金二期作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公司,拟认购金额不超过6亿元。
本次交易完成后,天津力神预计将成为美利云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不会发生变化,仍为中国诚通。
美利云在本次重组前主要从事造纸、数据中心及光伏业务。公司数据中心业务及光伏业务发展整体向好,造纸业务近年来受行业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收入增长较为缓慢。
截至2022年9月30日,拟置出上市公司的未经审计资产总额为8.3亿元,其中货币资金7303.57万元。截至2022年9月30日,拟置出上市公司的未经审计负债金额为7.42亿元,其中短期借款1.6亿元。
作为本次获注资产之一的天津聚元系天津力神的全资子公司,拟承接天津力神母公司层面消费电池业务相关的资产及对应负债、知识产权、人员,以及力神电池(香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主要销售的产品包括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和和消费类方型锂离子电池,并向客户提供相应产品的售后服务。
苏州力神主要聚焦于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美利云公告称,通过本次交易,可以将上市公司造纸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整体置出,同时将盈利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天津力神消费电池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转型。
▲重庆蚂蚁消金公司增资方案出炉
据报道,作为蚂蚁集团整改后的消费金融平台,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蚂蚁消金)在2021年6月正式成立,目前正在推进增资事宜。11月14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参与认购。
根据股权认购协议,重庆蚂蚁消金应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合计增发105亿元注册资本,每1元新增注册资本的认购价格为1元,合计认购价款105亿元。
综合公告来看,蚂蚁集团、杭州金投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舜宇光学科技、传化智联、博冠科技、鱼跃医疗、重庆市农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共计105亿元认购新增等额注册资本。
其中,鱼跃医疗拟调整对参股公司重庆蚂蚁消金增资,最新计划以自有资金5.24亿元认购消金公司新增注册资本。本次增资完成后,鱼跃医疗持有重庆蚂蚁消费金融的股权比例仍为4.990%。
去年12月,鱼跃医疗拟以自有资金10.98亿元认购重庆蚂蚁消金新增注册资本,但今年1月13日收到标的公司的通知,由于增资方案尚需进一步调整,暂缓增资相关事项。
11月14日,传化智联也公告拟以9.27亿元认购重庆蚂蚁消金新增注册资本9.27亿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消金公司的股权比例为5.01%。同时,传化智联与蚂蚁集团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物流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物流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另外,舜宇光学科技公告,公司计划注资11.1亿元参与认购重庆蚂蚁消金增资;预计增资完成后,舜宇光学科技将持股6%股权,并将成为第四大股权拥有人。
舜宇光学科技董事认为,目标公司是一间利用智慧商业决策和智慧风险控制系统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消费金融机构。目标公司的上述能力对集团结合运营,进一步显着提升生产与工作效率并更好地服务客户,有长远而深刻的战略意义;同时,集团正积极探索视觉感知在AIoT领域的应用场景。集团的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等光学相关产品与目标公司的消费金融场景有大量已有及潜在的业务合作机会;另外,认购事项是集团的长期投资,可能为集团带来相对较好的财务回报。
相比,千方科技表示放弃重庆蚂蚁消金增资优先认缴出资权。此前, 2020年千方科技作为一般出资人以自有资金出资5.61亿元,占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的7.01%。
据了解,重庆蚂蚁消金资产规模扩大,并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盈利。截至9月底,重庆蚂蚁消金资产总规模增至1019亿元,1~9月实现净利润11亿元,去年下半年该公司亏损约11亿元。
▲和铂医药1.46亿元出售苏州产业化基地
据报道,继售出核心产品商业化权益后,主做免疫肿瘤疾病领域抗体疗法的和铂医药(02142.HK)继续选择出售工厂变现。11月15日,和铂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与买方订立资产转让协议,将出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转让价格为1.46亿元。
同天,药明生物( 02269.HK )子公司药明海德宣布,公司与和铂医药达成协议,将承接和铂医药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
据和铂医药2022年中报,上述转让项目于2021年启动建设,设施面积约8500平方米,设计生产规模可达4000升。公司原计划上述工厂将于2022年底前投入生产。
药明海德是药明生物与海利生物合资成立的一家企业,主营业务为人用疫苗的CDMO业务。
要不是因为真的没钱了,和铂或许不会变卖房产。据和铂医药公告:出售事项旨在将公司在建资产变现,然后将重心放在药物研发上。
2020年12月,成立不过4年的和铂医药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创新药企的典型代表,高瓴资本、君联资本等作为基石投资者。
和铂医药的发展史,就是License-in路线逐步崩盘的历史:2016年,刚成立的和铂医药收购了荷兰生物科技企业Harbour Antibodies,获得新药研发的"王牌"--和铂抗体平台;2017年,和铂医药从韩国制药公司HanALL手中买来两款产品的授权,这两款产品分别为巴托里单抗和特纳西普;2018年,和铂医药自Ichnos公司获得HER2和CD3双抗产品HBM9302在大中华地区的授权……彼时,正值国内药审改革之后,且中国药监体系加入ICH。一时之间,创新药、License-in模式成为医药领域的热火概念。凭借这几个买到的品种,和铂医药在4年内顺利完成5轮融资,2020年成功募资17亿港元正式上市。但随着PD-1研发的内卷问题爆发,资本市场对License-in模式的质疑,制药企业们之间开始洗牌。而在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地缘冲突、通胀高企等问题叠加影响,创新药企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愈发突出。这让上市两年来仍未有商业化产品的和铂医药举步维艰。
今年10月10日,和铂医药宣布将已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授权给石药子公司恩必普药业,分阶段获得超10亿元资金。同时,和铂暂停了已经进入临床Ⅲ期的他那西普后续试验。
直到这次卖工厂,和铂医药节节败退,在产业现状的打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
业界称,筹钱搞研发能不能出成果不好说,但对和铂医药而言,活下去才是当下最主要的目标。
▲碧桂园拟配股筹资逾38亿港元
据悉,碧桂园( 02007.HK )于11月15日早间发布配售新股公告,宣布与瑞银集团及摩根大通等签订代理协议,配售代理方将促使承配人认购合计14.63亿股,配售价格为2.68港元/股,配售款项净额约38.7亿港元。这一配股规模相当于碧桂园已发行股本的6.00%。配售成功后,这笔股份将占已发股本的5.66%。
此前的11月8日和9日,碧桂园先后退出了标普和惠誉的评级,在三大国际机构评级中,仅继续参与穆迪评级。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称,当前国内房企要在海外发债难上加难,部分房企不得不采用配股方式融资。
▲华盛锂电拟投建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据悉,华盛锂电(688353)11月15日晚公告,公司与江阴高新区签署《投资框架协议》,公司拟与控股子公司华赢新能源合资设立子公司江苏华盛联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联赢"),以华盛联赢为项目主体在江阴高新区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低能耗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约12.6亿元。
华盛锂电在今年7月13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是一家专注于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主要有电子化学品及特殊有机硅两大系列,已高度覆盖中国国内市场,同时出口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华盛锂电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IPO募资主要用于年产6000吨碳酸亚乙烯酯、3000吨氟代碳酸乙烯酯项目以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本次投资年产20万吨低能耗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位于江阴高新区内,在12.6亿元的总投资中,建设投资10.2亿元,流动资金2.4亿元。公司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分批投入,拟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项目用地约150亩;新建生产车间、仓库、综合办公楼、研发中心等。
据华盛锂电介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相关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负极材料是锂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构成之一,主要影响锂电池的容量、首次效率、循环性能等。
▲晶澳科技拟百亿投资石家庄光伏项目
据悉,光伏组件巨头晶澳科技(002459)11月16日晚间公告,公司与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公司拟在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期建设光伏切片、电池、组件一体化智能工厂及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02亿元。
该协议为框架性协议,是各方合作的指导性基础文件,后续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投资实施前,公司尚需按照规定履行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等内部审议程序。
晶澳科技表示,本次签订的项目投资框架协议符合公司未来产能规划的战略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一体化产能及研发实力。
晶澳科技高管近日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第三季度公司光伏电站业务仍略有亏损,今年光伏电站业务处于投入扩张期,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建设规模处于上升期,明年随着电站投运规模增长,盈利水平有所改善。
在新建产能方面,晶澳科技宁晋1.3GWN型电池项目投产,N型高效组件陆续开始交付;包头20GW拉晶及切片、越南2.5GW拉晶及切片、宁晋5GW切片和6GW电池、扬州10GW电池、曲靖10GW电池和5GW组件、邢台5GW组件、合肥11GW组件等新建项目按计划推进。
另外,晶澳科技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新一代商业量产n型高效组DeepBlue4.0X,采用了高效N型Bycium+电池技术,并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密度组件封装技术,确保组件稳定、可靠。
为了提升大尺寸N型硅片、电池和组件产能规模,晶澳科技还筹划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不超过100亿元,用于"包头晶澳(三期)20GW拉晶、切片项目"、曲靖"年产10GW高效电池和5GW高效组件项目"、扬州"年产10GW高效率太阳能电池项目"及及补充流动资金。11月4日,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许可项目审查一次反馈意见通知书》。
▲海南橡胶拟1.81亿美元收购中化国际旗下橡胶业务
11月16日晚,海南橡胶披露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公司拟以现金支付的方式,通过境外SPV收购中化新持有的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HAC公司(以下称"合盛公司")5.74亿股已发行普通股股份,交易对价约为1.81亿美元。协议转让完成后,公司将成为合盛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
中化国际当日晚间也公告,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化新拟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向海南橡胶转让持有的合盛公司 5.74亿股普通股(约占此次交易前合盛公司已发行且实缴股本的36.00%),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确定为约1.81亿美元。
根据《新加坡收购与合并守则》的相关要求,协议转让完成后,境外SPV因持有合盛公司36%股份,将触发强制要约收购义务,视要约接受情况,境外SPV通过强制要约至多取得合盛公司5.55亿股已发行普通股股份(约占合盛公司已发行普通股股份的34.8%),强制要约至多需支付1.75亿美元,则本次交易的交易对价合计至多为3.56亿美元。
这也意味着,海南橡胶最终通过境外SPV至少持有合盛公司36.00%的股份,至多持有合盛公司70.80%的股份。公告称,合盛公司的资产总额和本次交易作价孰高值以及营业收入占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的比例均高于50%。因此,本次交易构成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
海南橡胶表示,合盛公司主要从事天然橡胶和乳胶的种植、加工、销售及贸易等业务,与公司处于相同行业。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得以迅速获取天然橡胶及乳胶的海外加工产能;同时,公司将获得合盛公司的下游客户资源,并利用标的公司的欧美贸易网络进一步切入全球天然橡胶贸易。此外,公司将获得合盛公司在喀麦隆、科特迪瓦等天然橡胶新兴产区的天然橡胶种植园,加强国际化种植资源布局。
▲黄光裕再度减持国美
据港交所11月16日披露,国美零售大股东黄光裕11月11日以每股0.1259港元的均价出售4.05亿股公司股票,套现约5098.95万港元,持股比例从40.32%降至39.19%。与此同时,黄光裕实际控制的Gome Management Limited(国美管理有限公司)和Ever Ocean Investments Limited(恒海投资有限公司)也同步进行了减持,本轮减持累计套现约1亿港元。
据了解,黄光裕及其实际控制的持股平台2022年来对国美零售大举减持。其中,黄光裕及其配偶杜鹃的持股比例由2022年1月24日的59.94%骤降至最新披露的39.19%,累计减持股份62.35亿股,减持股价区间位于每股0.13港币至0.67港币区间,其控制的三个持股平台年内累计减持比例接近公司总股本的30%。
经粗略估算,黄光裕及其控制的持股平台近年来通过减持国美零售套现金额超20亿元人民币。
港交所数据显示,2022年,国美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国美零售股权比例由年初的40.48%降至24.68%,恒海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也由今年6月的35.26%降至24.68%。此外,黄光裕旗下的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也将持股比例由年内最高时的13.20%降至9.94%。
据国美零售2021年年报显示,黄光裕为国美创始人,也是国美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国美零售的大股东,杜鹃为黄光裕的配偶,恒海投资、国美管理和Shinning Crown Holdings Inc.均为黄光裕全资实益拥有。
▲阿里减持8000万股商汤股票
据港交所11月15日披露,阿里巴巴11月8日以平均每股1.819港元的价格卖出8000万股商汤股票,持股比例从9.05%下降至8.74%。
2021年12月30日,商汤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3.85港元,募资净额为55.52亿港元。截至2022年11月14日收盘,商汤股价1.75港元,较发行价跌去54.5%。
▲西藏珠峰盐湖提锂项目再现"解约"
据报道,今年8月与宋都股份(600077)、柘中股份(002346)的"单方解约"风波尚未完全平息,西藏珠峰(600338)间接控股的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碳酸锂盐湖提锂建设项目(下称"盐湖提锂项目"),再度迎来终止合作的消息。
今年2月,西藏珠峰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批准公司(作为甲方)与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电建国际",作为乙方)签订的《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碳酸锂盐湖提锂建设项目矿建设计、采购和施工(EPC)框架协议书》,并于同年2月22日披露了《关于签订框架协议书的公告》。
中电建国际控股股东为中国电建(601669),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利、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集团,也是中国电建的国际业务总部和核心企业。
在盐湖提锂项目中,中电建国际作为EPC承包商,承包项目的初步设计(不包括甲供的核心设备的设计)、施工图设计、除甲供设备外的材料和设备采购、项目的施工、安装和调试。
然而时隔9个月,11月13日晚间西藏珠峰公告,已与中电建国际终止框架协议。
西藏珠峰表示,公司多次与中电建国际及其集团内相关机构、部门讨论,组织外部商业银行加入方案主体,咨询联络境外投资的政策性银行等,中电建国际也向公司提交多次《项目融资方案书》。
同时,在阿根廷项目现场方面,中电建国际也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中电建国际在南美地区的团队考察了公司阿根廷项目现场,并编制提交《阿根廷安赫莱斯锂盐项目电力供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用电提出了三套输电线路方案,并进行了可行性对比和择优推荐;为安赫莱斯项目规划设计了临时营地,并出具设计图;为阿根廷项目工作人员开展在阿投资的常见法律政策培训交流;不时响应公司对阿根廷项目工程设计的需求,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然而,由于协议约定由中电建国际就有关项目实施为公司提供融资协助,并将融资方案能否落地作为《框架协议书》生效的先决条件。但截至目前,中电建国际未能提供满足本项目要求的融资方案。所约定的上述生效条件未能达成。
近日,双方同意共同终止《框架协议书》并确认,双方之间就本协议的签订和履行不存在任何既有和潜在的争议和纠纷。
事实上,西藏珠峰因盐湖提锂项目的进展问题已多次受到市场关注。
今年8月西藏珠峰公告,公司在2022年3月与启迪清源(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启迪清源")及宋都股份旗下浙江宋都锂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后,协议对方事实上并未履行相关合同责任及义务,公司决定单方面解除原合作协议,并与柘中股份及启迪清源重新签订了三方《合作框架协议》。
在上述事项引起广泛关注后,柘中股份公告,由于西藏珠峰与宋都锂科、启迪清源《合作协议》事项尚存争议,可能导致纠纷或诉讼。
西藏珠峰当时也表示,公司将继续与《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各方进行沟通协调,也在依据项目规划与资金需求的匹配情况继续调整、选择新的合作模式与主体。
在11月13日晚间公告中,西藏珠峰提示,由于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导致项目整体或部分进展滞后,存在已签订合同履行不及预期的风险。此外,公司在短期内需将项目分解细化到多个合作主体,对公司的管理应变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可能导致整体项目进度延后的风险。
▲比亚迪半导体终止创业板IPO申请
11月15日晚间,比亚迪(002594.SZ)发布公告称,因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增长态势导致芯片供给严重不足,晶圆产能成为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能瓶颈,为加快晶圆产能建设,暂时终止推进控股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半导体")分拆至创业板上市申请,未来将择机再次启动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工作。
自2020年起,比亚迪开始筹划将比亚迪半导体独立上市。比亚迪半导体两轮总计完成了27亿元的融资,但其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曾多次出现中止,这次则主动选择终止IPO。
比亚迪半导体重点布局在车规级半导体领域,谋求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目前,比亚迪半导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进入小康汽车、宇通汽车和福田汽车等品牌厂商的供应体系。
根据Omdia统计,以2019年IGBT模块销售额计算,比亚迪半导体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电机驱动控制器用IGBT模块厂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英飞凌,市场占有率19%,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2020年比亚迪半导体在该领域保持全球厂商排名第二、国内厂商排名第一的地位。
2020年以来,汽车行业缺芯的危机开始持续蔓延,各大车企纷纷被迫减产,而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能不足与晶圆产能的缺口有着直接关系。在行业趋势下,全球掀起晶圆厂扩厂潮。为尽快提升产能供给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比亚迪半导体也拟抢抓时间窗口,开展大规模晶圆产能投资建设。在已经投产的济南半导体项目基础上,比亚迪半导体将进一步增加大额投资,后续不可避免对比亚迪半导体未来资产和业务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综合考虑行业发展情况及未来业务战略定位,比亚迪半导体决定主动撤回相关上市申请文件,以加快相关投资扩产。比亚迪方面表示,待相关投资扩产完成后且条件成熟时,将择机再次启动比亚迪半导体分拆上市工作。
▲上海拟发起设立185亿元上海国资母基金
据悉,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集团")11月16日发布公告称,上港集团拟出资16亿元,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投")等12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有限公司(暂定名,以营业执照所载名称为准,以下简称上海国资母基金)。
公告显示,上海国资母基金计划注册资本为185.1亿元,上港集团拟出资16亿元。基金公司各股东均以人民币现金方式出资,原则上分为三期出资,在基金公司投资期内缴付。
上海国资母基金将委托上海孚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腾资本)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主要通过参股子基金投资、直接股权投资以及参与可转债、夹层、上市公司定增等其他方式开展投资活动。
基金重点围绕国家战略、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产业规划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新材料、新兴数字等重点产业以及上海国资重点布局的优势产业,对子基金和企业开展投资,重点覆盖成长期、成熟期、战略配售项目等。
▲华友钴业与淡水河谷就印尼HPAL项目签署确定性合作协议
11月14日,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友钴业",603799.SH)公告称,其与淡水河谷印度尼西亚公司(简称"淡水河谷印尼")13日就合作KNI湿法冶炼厂(HPAL)项目签署《确定性合作协议》,并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华骐公司以约4,868.9万美金认购KNI新增股份。认购完成后,华骐公司将持有KNI80%的股份,淡水河谷印尼将持有KNI的20%股份。
华友钴业表示,与淡水河谷印尼共同推进印尼镍资源开发,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印尼开展镍资源冶炼与深加工,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镍原料制造体系,为公司新能源锂电材料业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据了解,关于同淡水河谷印尼的合作,华友钴业2022年4月与淡水河谷印尼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用褐铁矿矿石为原料的高压酸浸湿法项目,以处理淡水河谷印尼Pomalaa矿山的褐铁矿,项目规划产能为年产不超过120,000吨镍金属量的氢氧化镍钴产品。
2022年7月,华友钴业与福特汽车和淡水河谷印尼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基于华友钴业与淡水河谷印尼在前期达成的战略合作意向,双方拟引入福特汽车共同规划建设高压酸浸湿法项目。同时,在项目建成后,华友钴业将把镍产品转化为电池材料产品并供应给福特汽车。
华友钴业主营业务为新能源锂电材料的制造、钴新材料产品的深加工及钴、铜有色金属采、选、冶。
▲360数科通过港交所聆讯
11月14日,港交所披露,金融科技公司360数科通过上市聆讯,并提交了聆讯后资料集。这也是近年来回港二次上市的又一家金融科技公司。2018年12月,360数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截至目前,360数科董事会主席由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担任,其占有360数科已发行及发行在外股份全部投票权75%。
对于此次募集的资金用途,360数科表示计划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研发以增强技术及信用评估能力,并开发更多样化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响应金融机构不断变化的需求,调整服务及解决方案;二是用于进一步渗透信贷科技行业及扩大用户群体;三是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需求。
360数科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中国信贷科技平台,服务包括在贷款生命周期中协助金融机构、消费者及小微企业,服务范围包括获取借款人、初步信用评估、资金匹配及贷后服务,并以360借条应用程序为主要用户界面。据披露,截至今年6月30日,该公司已累计为2560万名借款人,撮合贷款约1.13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360数科合作的金融机构中,目前合作频繁的是同样具有360集团背景的天津金城银行,该行是首批民营银行之一。2020年8月,360数科关联方360集团入股金城银行30%,成为该银行第一大股东。随后,360数科原副总裁温树海、360数科原董事长刘威先后进入金城银行担任行长和董事长。
▲宝马全新动力电池项目落地沈阳
据悉,宝马全新动力电池项目近日在沈阳签约。该项目由华晨宝马进行投资,投资总额约为100亿元。这是继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总投资150亿元之后的又一笔重大投资。
根据协议,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将进行动力电池生产的大规模扩建,扩建完成后该中心将成为宝马集团全球第三家动力电池中心。
▲巴菲特斥资41亿美元建仓台积电
11月1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递交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持仓报告(13F),该公司三季度建仓台积电共6006万股,持仓市值达41亿美元。季内伯克希尔共花费90亿美元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购买台积电的金额占比近半。
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一向偏重消费、传统能源等领域,科技股持仓并不多见。截至三季度,伯克希尔前十大重仓股中,排名第一的苹果占据1236.62亿美元的持仓市值,另外一家属于科技领域的是美国游戏开发商动视暴雪,持仓市值44.71亿美元,台积电紧随其后,直接成为第十大重仓股。
此外,巴菲特在三季度加仓的公司还包括西方石油、派拉蒙全球、雪佛兰等;减持的公司包括动视暴雪、纽约梅隆银行、通用汽车等。总体而言,伯克希尔股票持仓市值为2960.97亿美元,和二季度末的3001.31亿美元相比,出现小幅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度被"冷落"的科技中概股也再获关注。高瓴旗下二级市场基金HHLR Advisors(简称HHLR)提交的监管文件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该机构美股持仓总市值为38.03亿美元。三季度HHLR新买入5只股票,其中再度建仓Zoom;大幅增持中概股,其中加仓了拼多多和贝壳,减持了京东和唯品会,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达69.56%。截至三季度末,HHLR十大重仓股为:百济神州、赛富时、京东、DoorDash、传奇生物、贝壳、阿里巴巴、唯品会、Cytek、拼多多,合计市值为26.5亿美元,占总持仓比例为69.56%。
同时,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和千亿私募景林资产都加仓了拼多多。其中,景林增持123万股拼多多,持股数较二季度激增61%,持仓市值为2.03亿美元,拼多多也跃升至景林三季度的第二大重仓股,仅次于持仓价值2.86亿美元的最大重仓股贝壳。桥水基金对拼多多的持股数量环比增长5%,持仓市值3.17亿美元,拼多多成为桥水美股的第12大重仓股。
▲BioNTech将在新加坡建设亚太首间mRNA疫苗工厂
11月14日,德国疫苗企业拜恩泰科(BioNTech,NASDAQ:BNTX)宣布从诺华手中收购了新加坡的一间拥有药品GMP认证的生产基地,预计投产后每年可以生产数亿剂mRNA疫苗。
BioNTech表示,该生产基地将作为BioNTech的区域总部,也是BioNTech在新加坡以及亚太地区的首个mRNA疫苗和药物的生产基地。
BioNTech预计新加坡生产基地将于2023年底全面投产,将会是一个全面集成的mRNA制造设施,具备生产药物原料和成品的能力,产品包括新冠疫苗以及其他未来可能获批的肿瘤药物。
BioNTech将在新加坡创造约100多个工作岗位,涉及运营、工程、质量、财务、人力资源以及供应链管理等多个岗位。
▲索尼在泰国新建图像传感器工厂
据消息人士11月14日披露,索尼集团将在泰国建立一家半导体工厂,希望通过分散全球生产基地控制生产成本,并建立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将投资约 100 亿日元(合 7070 万美元)在泰国中部的一个现有生产基地新建生产设施。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工厂预计将在 2025 财年(截至 2025 年 3 月)开始运营。
新工厂将生产一种图像传感器,具有部分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可采用此种传感器识别行人和障碍物。一旦建成,新工厂将雇佣 2,000 名员工,而索尼在泰国的生产规模也将增加 70%。
据悉,在晶圆上制作电路的前端过程将在日本工厂完成,而泰国新工厂将负责把晶圆加工成芯片。前者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后者需要大量的人力操作机器,因此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泰国开展业务有利于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目前,索尼在其日本工厂进行大部分的前端和后端流程,但是其计划将日本工厂聚焦前端加工,而泰国业务则负责剩余的工作。
此前,由于新冠疫情,全球半导体供应中断,电子设备和汽车的生产受到影响。随着半导体生产的国际分工程度深化,索尼希望创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持续向客户提供产品,即使是在灾难或传染病蔓延的情况下。与此同时,英特尔等主要半导体制造商也在加紧分散生产基地。
虽然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对半导体的需求正在下降,但随着全球驾驶辅助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车用半导体的需求一直在增长。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预计将在 2026 年增长至 269 亿美元,较 2021 年上涨 30%。索尼是全球最大的成像传感器制造商,占有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2胡润慈善榜发布
11月1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衡昌烧坊·胡润慈善榜》。榜单显示,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一跃成为中国"最慷慨"的人,捐赠了创纪录的149亿元。他在2月向未透露的第三方基金会捐赠了京东6200多万股股票,主要用于教育和环保事业。
位列第二的美团董事长王兴则捐赠了147亿元,主要是向自己的基金会转入了5700多万股股票,用于教育和科研事业。位列第三的小米董事长雷军捐赠了145亿元,主要是向小米基金会和雷军基金会分别捐赠了3.08亿股股票作公益用途,以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总的来看,捐赠量上亿的慈善家共有49名,也创该榜单19年来的记录。
在此次上榜的慈善家中,有8位是以个人或家族名义成立的基金会。比如,安踏丁世忠及其家族以101亿元捐赠额位列第四,主要包括以家族名义承诺捐赠给和敏基金会。
榜单上大多数富豪是以股份转让的形式进行捐赠的。胡润研究院表示,计算的捐赠数额是根据捐赠时期的股价估值;如果用现在的股价再计算捐赠数额,榜单前十中至少有6人的捐赠数额将下跌。其中,受雷军捐款的组织"最惨",受小米股价过去一年多的持续下滑,他捐赠的145亿元股票现在仅值不到60亿元,不如位列第四的丁世忠家族。
今年前十"最慷慨"的富豪中,只有一个出现于去年的慈善榜前十中。这也并非完全因为,一些富豪觉得"捐了一次就够了"。2021年慈善榜的前十中,有6人也出现于2020年慈善榜的前十中。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形势的变化:2021年慈善榜前十中仍有5人在房地产行业;受近两年房地产行业的大幅降温,今年只有两人来自房地产行业。恒大集团的创始人许家印更是18年来第一次落榜。
此次榜单统计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的现金和股权捐赠,以及有法律效力的承诺捐赠。过去一年,共有49位中国慈善家捐赠额超过1亿元,共计捐赠728亿元。其中,向教育领域捐赠的人数仍然最多,救灾第二,乡村振兴第三。
▲腾讯将分派美团9.58亿股给股东
据悉,腾讯控股(00700.HK)11月16日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披露,拟以分发特别红利方式,将其所持有的约9.58亿股美团股票分发给股东,分派比例为10:1(每持有10股腾讯获派1股美团)。也就是说,腾讯方面要将持有的美团17%股权中的15%分掉,仅仅留下2%。腾讯总裁刘炽平同时卸任美团董事。
根据披露,腾讯将按合资格股东持有每10股股份获派1股美团B类普通股的基准,以实物分派的方式宣派由本公司透过Huai River及TML间接持有的约9.58亿股美团B类普通股的特别中期股息。以11月16日收市价每股162港元计算,待分派的美团股份的总市值约为1554亿港元。
腾讯于2014年起参与美团多轮融资。腾讯曾经在美团2016年E轮融资、2017年的战略融资和2018年Pre-IPO轮次的融资中深度参与,同时还在2021年4月参与了美团的定向增发。据统计,腾讯在过去一共投资美团超40亿美元,目前持有美团约17%的股份,市值约1700亿港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增值大约5倍,赚了1400亿元人民币。
此次股票分发预计于明年3月完成。
这是腾讯第二次使用这种方式,上一次是京东。2021年12月23日,腾讯宣布将以中期派息方式,把所持有的约4.6亿股京东股权分派给股东。派息后,腾讯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不再为第一大股东,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卸任京东董事。
▲银保监会批准中国华融变更股权结构
据悉,银保监会11月17日公布关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华融")变更股权结构的批复,同意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财政部持有的中国华融约24.07亿股内资股,占中国华融已发行总股本的3%。
股权变更后,中国华融主要股东名称、持股份额和持股比例如下: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份额212.31亿股,持股比例26.46%;财政部持股份额198.70亿股,持股比例24.76%;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持股份额145.10亿股,持股比例18.08%;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持股份额36.11亿股,持股比例4.50%。
批复要求,中国华融应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完成上述股权变更事宜,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法定变更手续,并向银保监会报告。未在上述规定期限内完成变更的,本批复失效,由银保监会办理注销手续。
▲宋河酒业申请破产重整
据悉,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河酒业)日前申请破产重整。
宋河酒业是河南省大型白酒酿造企业之一,地处淮河名酒带的源头,位于老子故里、道家文化发祥地中国鹿邑宋河镇。1988年,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宋河粮液荣获名酒称号及金质奖,成为我国十七大名酒之一。
据了解,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宋河酒业52.39%股权,是宋河酒业控股股东,目前债务缠身。根据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ST辅仁发布的公告,截至2022年8月27日,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逾期债务约68.18亿元。因逾期债务,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面临多起诉讼,诉讼涉及金额约68亿元,具体金额尚需进一步核实。
▲迪士尼宣布暂停招聘并裁员
11月11日,美国迪士尼公司宣布将采取暂停招聘、进行裁员等措施。该公司希望借此控制成本,争取在2024财年实现盈利。
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查佩克当天发出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显示,迪士尼公司正在有针对性地暂停招聘计划,以此限制新增员工数量,除了少数最关键、推动业务发展的职位将继续招聘外,其他职位都暂停招人。据统计,迪士尼现有员工约19万人。
备忘录还显示,迪士尼公司正在审查销售和管理成本,并计划裁掉一些员工。在短期内限制商务旅行,尽可能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工作会议。公司还将成立特别工作组,确保成本控制措施的执行。
受持续高通胀影响,迪士尼营收状况不及预期。在截至今年9月底的2022年第四财季,公司流媒体业务亏损达1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5亿元,这一数字超过去年同期亏损的两倍。
▲协鑫能科拟参与锂业斯诺威公司破产重整
据悉,协鑫能科( 002015.SZ )11月13日公告称,为完善移动能源产业布局,保障电池包有效供给,储备上游锂资源,公司拟参与斯诺威公司破产重整案重整相关事项。
斯诺威公司旗下的斯诺威锂矿,位于川西甲基卡高原,属露采矿床,锂辉石矿资源储量和品位可靠性高,勘探共估算探矿权内查明工业矿石量1814.3万吨,氧化锂24.3万吨,平均品位1.34%,属中大型锂辉石矿。
▲华培动力拟取得无锡盛邦58.5%股权
据悉,华培动力(603121)11月15日晚间公告,公司拟2.51亿元收购无锡盛邦电子有限公司(下称"无锡盛邦")50.2%的股权,并向其增资1亿元。实施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无锡盛邦58.5%股权,无锡盛邦将成为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
无锡盛邦拥有18年的汽车传感器研发制造经验,主要业务包括汽车传感器、新能源产品、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产品,主要产品为机油压力温度传感器、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速度位置传感器、尿素品质传感器、排温传感器等,是国内商用车传感器领域规模领先的自主品牌。
根据华培动力之前的公告,公司拟合计分4期收购相关股东持有的无锡盛迈克100%股权,其中首期收购51%股权,2021年第2期、2022年第3期、2023年第4期分别受让18%、15%、16%的股权。
华培动力今年6月9日公告,近期公司完成了对无锡盛迈克第3期15%的股权收购,无锡盛迈克股权变更工商登记于2022年6月7日完成,收购完成后持有无锡盛迈克股权比例为84%。
华培动力在11月15日晚披露的最新公告中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无锡盛邦将与公司现有传感器子公司--无锡盛迈克形成协同发展,从而进一步拓展公司传感器事业部战略版图,加快公司战略转型目标的实现。
据介绍,通过本次交易,华培动力多品类传感器的开发能力及市场地位能够得到进一步夯实。传感器品类将涵盖基于陶瓷压阻、陶瓷电容、MEMS压阻及其充油芯体技术和玻璃微熔技术的全量程压力传感器,基于磁电式和霍尔式传感技术的速度、位置类传感器,以及尿素品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现代投资获湖南轨道举牌
据悉,现代投资(000900)11月15日晚间公告,2021年1月8日至2022年11月14日,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买入现代投资A股7589.15万股,占现代投资总股本的5%。本次权益变动前,湖南轨道持有现代投资5%的股份;本次权益变动后,湖南轨道持有现代投资10%的股份。
现代投资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上市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公司之一,近年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为高速公路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两翼"指金融服务业和产业经营。"两翼"板块包含大有期货、现代环投、现代财富、现代资产等。公司的控股股东为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湖南省国资委。
湖南轨道前身为湖南基础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湖南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原湖南省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合并组建而成。2017年11月,更名为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湖南轨道的股东构成情况来看,湖南省国资委持股81.15%、湖南兴湘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92%、湖南省国有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持股8.93%。
湖南轨道为湖南省国资委直属企业,现代投资为湖南省国资委下属从事全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业务的上市公司。
2021年1月3日晚间,现代投资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截至2020年12月31日,湖南轨道买入现代投资7589万股,占后者总股本的5%,构成举牌。彼时,湖南轨道即表示,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增加在现代投资拥有权益股份的可能性。
▲川投集团董事长刘体斌被查
11月16日,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SH.600674,下称川投能源)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川投集团)董事长刘体斌近日已被四川省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及实施留置措施。刘体斌兼任川投能源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未持有川投能源股份。
据了解,2019年5月16日,川投能源召开十届九次董事会,审议通过选举刘体斌为公司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最新的任期为2022年4月7日-2025年4月6日。
据报道,川投集团近几年人事地震不断,多位高管被调查。刘体斌是继黄顺福、刘国强之后第三任被查的川投集团董事长。
2021年7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称,川投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国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刘国强在2018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担任川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2021年4月,刘国强退休,三个月后被带走调查。2022年,四川省纪委监委通报刘国强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构成严重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
根据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9年4月刘国强卸任后,接手川投集团董事长一职的即为刘体斌。
同样被调查的董事长还有黄顺福。2004年12月-2014年12月,黄顺福担任川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2014年12月,四川省纪委对时任川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顺福,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立案调查。2018年4月,黄顺福犯受贿罪的判决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法院判定,黄顺福犯内幕交易罪、犯受贿罪,两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800万元。
此外,川投集团副总经理朱兵、川投资集团副董事长赵德胜等数名高管,此前也均被调查。今年4月,四川省纪委监委通报,川投集团原副总经理杜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核和监察调查。
川投集团成立于1988年10月,由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全资控股,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首批组建的省级大型投融资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组改革试点,是四川省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主体、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和投资主体之一。下辖川投能源、紫坪铺、川投水务、嘉阳集团、川投峨铁、川投航信等38家全资、控股子企业,并参股雅砻江流域开发公司、国电大渡河公司、神华四川能源等项目,形成了以能源为主体,以大健康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左右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川投能源于1993年9月24日在上交所上市。截至今年9月30日,川投集团持有川投能源53.37%的股份,是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川投能源10.9%的股份。
▲美的集团完成对库卡100%股权收购
11月15日晚,美的集团(000333)披露全面收购KUKA Aktiengesellschaft(下称"库卡")股权并私有化进展。
截至目前,库卡少数股东持有的全部库卡股份已由美的集团全资子公司美的电气完成收购,美的电气亦已经按照80.77欧元/股的价格向前述少数股东支付了收购价款。
收购完成后,美的电气通过其全资境外子公司间接合计持有库卡100%股权。
据了解,库卡总部位于德国奥格斯堡,是一家机器人应用和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尤其擅长汽车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生产,被视作德国"工业4.0"代表企业之一。美的集团2016年收购了库卡近95%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
2021年11月,美的集团发布公告,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全面收购库卡的股权并私有化。
作为积极"走出去"的制造企业,美的集团近年来重视在欧洲的研发制造能力建设,包括与德国的产业链合作,如建立家用空调研发中心等。而美的收购德国库卡后,加速了库卡的本土化运营。
▲闻泰科技被英国政府要求剥离NWF至少86%股权
据报道,闻泰科技(600745)已宣布收官的英国晶圆厂Newport Wafer Fab(NWF)收购案遭遇变动。11月17日晚间,闻泰科技公告,收到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正式通知,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被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相应流程至少剥离NWF86%的股权。
该项收购曾多次传闻或将遇挫。梳理时间线来看,2021年7月5日,安世半导体与Newport Wafer Fab的母公司NEPTUNE6 LIMITED及其股东签署了有关收购协议;当年8月12日安世半导体收到英国公司注册处的股东权益确认通知书,确认了安世半导体持有NWF母公司NEPTUNE6 LIMITED全部股东权益,安世半导体合法地收购了NWF,公司间接持有标的公司100%权益。
但随着2022年1月英国《国家安全和投资法》生效,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依据新生效的英国《国家安全和投资法》,从5月份行使法定权力追溯审查本次收购;11月17日,安世半导体接到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正式通知,要求安世半导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相应流程至少剥离NWF86%的股权。
文件显示,英方给出的官方理由包括该收购会影响国家安全,存在技术流失风险,以及潜在损害英国自身的竞争力等。
NWF主营成熟制程的功率器件,安世半导体曾是公司客户和第二大股东。2021年,闻泰科技通过安世半导体以支付现金对价的方式取得了NWF86%股权,交易总额约1466万英镑(折合约1.3亿元),以加强车规半导体布局。
NWF晶圆厂在车规级IGBT、功率MOSFET、模拟芯片和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产能和工艺能力,能够与安世集团现有的产品与工艺能力融合。去年闻泰科技方面已启动NWF代工产能向IDM自有产能的逐步切换,以卡位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展的机遇。
11月16日,安世半导体发布声明,称不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国家安全问题。英国政府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和英国国家安全顾问此前都对NWF收购进行了审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实质性的国家安全问题;围绕政府担忧问题,安世半导体已经提出了充分的补救措施,但这些努力被完全忽视,并且英国政府方面拒绝与安世半导体开展对话。
另有消息人士称,除了原股东重新接手NWF晶圆厂外,尼尔森已与私募股权集团Palladian Investment Partners计划联手竞购NWF晶圆厂;另外,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前CEO Ron Black也表示有兴趣领导财团收购NWF晶圆厂。
对于后续产能规划,闻泰科技表示,NWF目前对公司半导体业务产能贡献较小;未来公司晶圆产能增加主要通过安世半导体英国曼彻斯特和德国汉堡晶圆厂的自有产能升级、扩充外协等方式实现。
经过2021年的战略调整,闻泰科技已经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到部件、通讯终端、笔记本电脑、AIoT、服务器、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制造于一体的产业布局。
▲知名加密货币交易平台FTX宣布破产
据报道,知名加密货币交易平台FTX交易公司11月11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公告说,该公司和FTX集团其他附属公司已经按照美国相关法律启动自愿破产程序。
公告说,FT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萨姆·班克曼-弗里德已经辞职,但将继续协助公司有序过渡。约翰·杰伊已经被任命为新任首席执行官。
FTX创立于2019年,全球用户超过100万。受FTX相关消息影响,近日加密货币价格大幅波动,11日比特币和以太币等加密货币价格均出现大幅下跌。
由于美联储加息加重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金融市场避险需求升高,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价格今年6月开始大幅下跌。今年7月,美国加密货币经纪商旅行者数字公司和加密货币借贷平台塞尔西乌斯网络公司先后申请破产,不少投资者因无法提取加密货币资产而遭受损失。
▲德国政府宣布将前俄气子公司国有化
11月14日,德国联邦经济部宣布,因能源公司SEFE负债过度,面临破产威胁,德国政府决定将其国有化。SEFE公司前身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Gazprom,自今年4月以来,该公司由德国政府托管。
德国联邦经济部表示,如果任由该公司破产,德国的能源供应安全将受到威胁,因此政府决定通过向该公司增加约2.26亿欧元资金以及138亿欧元贷款的方式将该公司国有化,德国联邦政府将持有该公司100%的股权。
德国联邦经济部强调,SEFE是"德国能源供应的关键公司",在能源交易、天然气运输和储气设施运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者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体现
11月12日,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范子英在"新财经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2022年上海财经大学高峰论坛圆桌论坛时表示,企业过去往往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运营方向,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从更长远角度看待企业运营,观念转变为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范子英认为,未来上市公司不仅要将ESG作为成本考虑,更要将其融入公司重要战略和发展方向。通过布局新兴产业,提高企业治理水平进行产业升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管理视点
企业的历史里,藏着未来增长的秘诀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近日刊发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学保罗·劳伦斯MBA班1942级教席教授兰杰·古拉蒂(Ranjay Gulati)撰写的文章指出,多数企业领导者关注未来远胜于关注过去。行业与经济快速变化,高管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拥抱颠覆和创新、改造自己所在组织、探索新的领域,而不是维持现状。管理学专家鼓励这种观点,通常认为过去有碍创新。
然而,数十年来对世界各地公司的研究告诉我,企业历史可以成为一种战略性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资源。把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参考,可以实现连续性,为利益相关者带来身份认同感、自豪感和保管遗产的责任感,切实地推动进步。了解这些益处的组织,即使正在努力向前超越历史,也可以回顾历史并致敬。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组织研究学教授希尔克·伊贝马(Sierk Ybema)指出,沉浸在历史中,并不意味着以纯粹的怀旧视角去看企业的过去,让过去披上玫瑰色的光辉;也不意味着采取伊贝马所说的渴望未来、认为传统组织理念和实践已经全部过时的观点。应当挑战自己,跨越这两种观点。认识公司复杂的历史,考虑其中相互冲突的主题,你会有更加细致的思考,找到利用过去推动业务向前发展的机会。
向公司CEO及其团队解释这个理念的时候,我经常提到加纳民间故事里的神鸟桑科法(Sankofa),一般被描绘为扭头向后保护珍贵的蛋、双脚继续向前的形象。“桑科法”这个词来自加纳阿肯部落,意思是“回到过去把有用的东西带来”。
我研究的一些企业——嘉士伯(Carlsberg)、乐高(Lego)、布勒(Bühler)、强生(Johnson & Johnson)等,都有与此类似的导向。这些公司对创始理念建立更深刻的理解,用于阐述公司在现代的使命和价值观,让员工、客户、战略合作伙伴和投资者以此为中心团结起来。效果最好的时候,公司可以创造出神圣感,将利益相关者联系在一起,追求理想的未来,形成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说的“道德社区”,找到一盏明灯指引众人摆脱既有方法,开辟新的道路——危机时期尤其如此。
对已经实现了这种状态的领导者和公司进行研究时,我总结出四个步骤,可供其他企业参考。
第一步是全面回顾历史,找出过去应当重视的要素,提炼转化为目标和价值观,同时确定不应保留或重复的要素。
第二步,将过去转为面向未来的行动,用目标激励符合公司本质的战略、政策和运营决策,并为未来成功寻找定位。
第三步是明确每个人在维系或改变公司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让整个组织投入这方面的工作。
第四步,不断重新审视、重新解读和深化公司与自身历史的联系,让这一进程持续下去。
发现过去的神圣感
要让过去成为通往未来的道路,领导者首先要挖掘早期历史,深刻理解公司发展至今的过程和原因。
哥本哈根商学院组织理论学家马伊肯·舒尔茨(Majken Schultz)和其他研究者提出,挖掘可以包括各种子进程,如发现过去的关键因素,在当下的新背景下评估或解读,重述为“原汁原味”的理念供公司使用。目标是尽量把握公司本质,或者说“灵魂”——不只是让利益相关者激动的创始理念、雄心壮志和目标,还有辅助早期思考的价值观,以及驱动日常决策的原则或启发。现如今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其实都很年轻,挖掘历史并不难。不过,如果是要追溯到20世纪中期乃至更早的公司,领导者就有得挖了。
21世纪头十年里有两年的时间,时任乐高集团CEO的约根·维格·克努特施多普(J?rgen Vig Knudstorp)都在深入研究这家当时已有70年历史的公司的过往记录,研究创始人奥勒·柯克·克里斯蒂安森(Ole Kirk Christiansen)的生平,并与供职于乐高多年的员工见面。
这些努力让他更好地理解了乐高早期的使命——帮助儿童进行“好的游戏”,促进学习和智力发展。他还注意到一条原则:“只有最好的才够好。”这条原则最初成功指导了公司运营,后来却催生了影响效率的完美主义过度设计倾向。克努特施多普意识到,借助游戏促使儿童发展这一目标可以延用,但“只有最好的”这种思维必须转为不断追求卓越——从有负面作用的过度关注细节,转为更加全面的优秀表现,这样对乐高终端用户最有益处。这项工作改变了乐高公司的命运:自2010年至2019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增加了一倍以上,并且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品牌之一。
用历史推动面向未来的行动
筛选了过去,确定了应当继承和舍弃的东西,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确定组织可以在哪些领域战略性地延伸或在历史基础上发展,在哪些领域改变方向独辟蹊径。这个阶段,领导者必须将真诚和透明置于首位,认可历史中好的方面并以此为中心开展合作,承认坏的方面并继续前进,不要只是试图埋葬这部分糟粕。通过这种方式,领导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涉及大屠杀和奴隶制的问题。
将对历史的挖掘转为关注未来的行动,并没有什么万能的指导。过去的精华可以提供灵感和指导,是指南针而非地图。要让历史发挥作用,领导者应当努力理解公司最初的目标和价值观蕴含的商业意图,及其体现在创始人和初期员工战略和决策中的逻辑,然后遵循同样的逻辑行事。
比如克努特施多普说,他尝试以“当代的解读”回归乐高本源,具体细节可能会背离传统。由“概念实验室”(Concept Lab)团队负责开创的全新产品,用乐高一位高管的话说,“明显是乐高,但是以前从没见过的乐高。”另一个小组专注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并根据某位粉丝的灵感开创了乐高建筑系列:著名地标建筑模型,如泰姬陵、太空针塔,面向的群体不是儿童而是成年人。
团结社区
宗教和政治领导者通常利用过去,让利益相关者接受经过改进的新愿景,展示他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只是继承,而且要改善长久的道德社区传统。我的研究表明,公司高管同样可以把当下的雄心壮志和计划作为实现公司创始理想这一共同追求的延续。在他们手中,过去能为公司现在和未来的努力提供真实性,一些学者将这个过程称为组织历史化。
乐高着手改变战略和组织的时候,在创始人住宅建立了一座博物馆,展示过去到现在的乐高产品,以具体的方式向利益相关者展示公司的历史、一直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其他公司通过复刻标志性的或体现创始原则的产品来唤起传统和进步的感受,如大众汽车重新设计甲壳虫汽车,以及麦当劳复活经典餐品。在启动转型的同时认可组织的历史,不仅能预防那些抵制所有变化的传统主义者的反对,还能让有前瞻性、乐于接受变化的利益相关者感受到背景和约束。最终每个人都开始感受到与过去和未来两方面的联系,希望负责任且有创意地继承遗产。
特别是CEO,可以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实现这种状况。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执掌微软的第一年说,这家软件制造商应当“重新想象我们过去为移动和云端优先的世界做的很多事,并且做些新的事情”,同时把这种创新阐述为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我们独一无二的核心”,即“建立在这个信念上:技术可以创造机会,让人们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用这种方式让员工围绕新的战略团结起来,感到自己是某种卓越事业的一部分。从2014年到2022年,微软收入从870亿美元飙升至1980亿美元,市值从约2960亿美元升到近2万亿美元。
保持联系
以一种能促成行动、维系遗产的方式保持与过去的联系,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新的事件和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公司定期回顾历史,而优秀领导者将之视为一个激发新的对话、既能完善公司目标和价值观又能推动进步的机会。
美国强生制药公司会不断回溯公司创始信条“永远把客户置于首位”,确保这句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在一切时候指导公司行动的原则。公司领导者在20世纪70年代的正式会议上探索、调整并重新承诺遵守创始信条。这让强生在1982年泰诺药瓶被投入氰化物、导致7人死亡的恶性事件后迅速果断地做出回应,立刻召回3100万瓶泰诺,损失了短期利润,但巩固了公司“客户至上”的声誉。
不过,之后强生对创始原则和价值观的关注渐渐减退,20世纪90年代再度遭遇十年的表现低迷。于是新CEO亚历克斯·戈尔斯基(Alex Gorsky,现在是公司执行董事长)再度重提创始信条,对其进行挑战和更新,确保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公司为庆祝创始信条70周年,召集董事会和业务主管审查和评估公司使命和价值观。四年后,由员工组成的焦点小组发声,提议进一步更新信条。这些努力的成果是,强生基本保留创始信条,但进行了调整,强调多样性和更大的全球健康使命等主题。
用戈尔斯基的话来说,公司只有对过去保持关注并不断重新解读,才能保持“既能跟上时代,又永不过时”。
在追求转型或增长时忽略过去也许很有诱惑力,但公司最好把过去作为促使自身在目标驱动的道路上前进的动力。必须从历史中获得激励、指导和能量,同时也要批判性地评估历史,寻找哪些地方可以作为基础继续发展、哪些需要摒弃再进行创新。
如果能用历史遗产激励全体员工一同追求崇高目标,公司就能蓬勃发展。为此,必须把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追求新的愿景的同时,保留组织遗产和灵魂里好的方面。让我们都来参悟桑科法传达的深邃智慧。
信息化建设
新修订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发布
据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简称新《规定》)。新《规定》重点明确了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跟帖评论管理责任、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应当遵守的有关要求等内容,将于2022年12月15日起施行。
据悉,《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规范跟帖评论环节信息秩序,维护良好网络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新《规定》旨在加强对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的规范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健康发展。
新《规定》明确,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用户服务协议对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进行规范管理。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健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处理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告知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保存期限等事项,并依法取得个人的同意。
新《规定》强调,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应当对账号跟帖评论信息内容加强审核管理,及时发现跟帖评论环节违法和不良信息内容并采取必要措施。
根据新《规定》,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可按照用户服务协议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申请跟帖评论区管理权限。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的跟帖评论管理情况进行信用评估后,合理设置管理权限,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在南昌揭牌
11月12日,在2022世界VR产业大会开幕式上,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依托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建设地位于江西南昌,股东单位汇聚了虚拟现实硬件、软件、内容制作与分发、应用与服务等环节的行业骨干力量。
贵州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公布
10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贵州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2022年,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到15万架,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8万个,全省新建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40个以上,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到2024年,力争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达到60万架,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6万个,全省累计新建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100个以上,传统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基本建成大数据优势突出、通信网络基础稳固、转型支撑有力、创新资源集聚、安全可控可信的贵州特色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
欧盟通过"游戏法案"加大对本土游戏电竞扶持
11月10日,对数字经济监管一向严苛的欧洲议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一项决议,主旨是对游戏和电竞行业的机遇、挑战提出欧洲应对策略,增强欧盟科技和文化软实力。
该决议由欧盟文化和教育委员会发起,共列出38条政策方向,敦促欧洲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制定长期的游戏战略,最终获得560票赞成、36票反对和16票弃权,成为欧洲议会通过的首项有关电子游戏行业的决议。
游戏是新冠大流行中为数不多的增长行业,欧盟这项决议是在后疫情时代对游戏行业属性和本土产业环境的一次"再认识"。决议首先将网游视为一项具备潜力的文化和创意产业,欧洲有近5000家游戏研发工作室,其中包括法国育碧、波兰CD Projekt和瑞典的Paradox等世界级游戏巨头,9.8万人在游戏行业谋生,超过七成青少年(6-24岁)玩网游。
平台经济更需要引导
北京日报11月14日刊发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娜的文章指出,平台经济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问题。从市场经营层面来看,一是由于平台经济网络效应和赢者通吃的特点,平台企业垄断行为较为普遍;二是由于平台经济中企业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侵害平台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由于平台经济不断向社会公共领域拓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从国家发展层面来看,我国平台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平台经济模式创新有余,技术创新不足;二是平台经济国内市场份额较大,国际市场开拓较少;三是平台经济金融资产占比较高,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较低。
近两年,针对平台经济在市场层面的乱象,我国加强了对平台经济的治理,平台经济竞争秩序稳步向好,但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国家发展引导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平台经济补齐创新"短板"。平台经济的发展始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但目前从研发投入看,我国平台企业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从高价值专利看,无论是拥有量还是被引率,我国平台企业的表现都有待加强。在国内人口"流量"日益见顶的背景下,平台企业更应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良性发展。国家应多举措支持平台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基础性研发,鼓励有条件的平台企业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力度,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平台企业摒弃过度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回归健康竞争、回归创新为要的逻辑。在模式创新的"长板"基础上,更加注重底层技术创新"短板",成为突破数字经济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先行军、主力军。
二是引导平台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平台企业在全球化发展水平方面,远落后于国外领先平台企业。随着我国平台经济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积极推进全球化发展,寻找新的用户增长来源是平台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同时应看到,我国平台企业海外经营仍存在对所在国相关法规政策把握不够、合规控制措施不到位的问题,我国政府、行业协会等应加强助力平台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支撑保障措施,支持企业参与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货币等领域相关议题谈判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国际协调,探索在跨境电商、电子支付等优势领域,率先形成国际通用规则的"中国方案"。
三是引导平台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当前,我国消费互联网平台正进入"瓶颈期",而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产业互联网正蓬勃兴起。我国平台经济具有较好的数据贯通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实体经济升级营销模式,提升管理决策效率和营销系统化能力。还可以利用平台应用的能力,提升实体经济中的产业链协同协作效应。因此,政府应积极地引导、支持消费互联网平台转型发展,对平台企业在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的探索和投资布局给予更大的包容与支持,发挥平台优势助力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在上下游联动、数实融合中创新孵化。
四是引导平台投资秉持长期主义。长期以来,以风险资本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在平台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金融资本的投资逻辑要求平台企业的投资主要用于扩张市场,提升平台企业未来上市后的估值,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特别是短期回报最大化。这既挤占了平台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资,更制约了平台企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平台企业过度竞争、无序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引导金融资本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引导资金投向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领域,使金融资本逐渐转向依靠基础技术和实体经济实现长期增值。
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破局"补课"是必选项
证券时报11月17日刊发记者唐维、张淑贤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正朝着中高级阶段迈进,但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坦言,国内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存在比较严重的两级分化。先进制造业、快消品等转型意愿较高的企业已经联合各类供应商规划数字化转型;相比之下,仍有部分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为落后,以钢铁行业为例,仅有不到1/3的企业着手试点或转型。
产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难点是理念上的认知转变。侯文皓曾问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负责人,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大多数的回答都是"理念的改变"。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无人区",投资能否带来价值存在不确定性,甚至连能否规避"试点陷阱"也不知。
因此,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首先必须是一个一把手工程,需要企业一把手有突破舒适圈、拥抱时代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保持耐心,坚定信心;第三要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构建适应变革且高效敏捷的组织,投入所有的资源参与转型。
大量、长期的时间与经济投入,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以美的为例,数字化转型10年,美的累积投入已达170亿元。
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难点是其复杂性。正如工业互联网研习社创始人兼首席行业分析师刘成军所言,中国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从制造业布局上来讲,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企业差异很大;从行业属性上看,集成电路、装备制造、3C与服装、原材料等行业同样差异很大。如果从总体上进行评价和判断,中国制造业处于从工业自动化向数字化迈进的进程中,而且存在大量不均衡的现象。
鉴于这种复杂局面,"补课"是必选项,有些企业要补自动化,有些要补精益化、信息化。虽然局部环节和领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一步到位,但整体的转型要尊重工业发展规律,需要持续积累和演进才能实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凡建议,下一步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要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攻克智能感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持续提升创新效能。同时,建立健全国家层面智能制造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加速细分领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孪生、工业5G、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等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和发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
无论如何,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时不我待。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机械工程专家周济曾指出,未来15年才真正是智能制造这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企业信息员园地
企业内控应重点关注的风险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 朱丽斌
(十一)
十二、预算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1、未明确预算管理思路和手段,导致编制全面预算的框架和范围不清晰。
2、预算编制基础不够准确,导致预算脱离实际。
3、对当期形势判断出现误差,假设不够合理,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
4、预算编制没有合理考虑资源配置,导致预算缺乏可操作性。
5、预算刚性约束力不够强,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6、预算没有及时合理分解或落实到各单位/部门/人员,导致预算执行不力。
7、预算没有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导致预算与实际执行预算指标情况偏差较大。
8、预算执行没有得到有效监控,导致无法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
9、对超预算支出没有进行有效审核或审核不够及时,导致不必要开支。
10、预算考核机制不够健全,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不理想。
十三、税务管理的主要风险点
1、税务政策把握不够准确,导致税收筹划方案错误或未能合理避税。
2、在税务筹划方案中没有考虑税务政策的新变化或考虑的不够周全,导致没有及时调整税务筹划方案。
3、出现应纳税额计算错误,导致多缴或少缴。
4、申报及缴纳税金不满足期限规定,导致公司违反税务法规。
5、漏缴税款,遭到相关机构处罚。
6、代扣代缴相关税款没有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公司违反税务法规,导致遭到相关机构处罚。
7、汇算清缴不够及时,公司违反税务法规,导致遭到相关机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