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42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42期

部委决策
 
发改委21条措施促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据报道,继10月25日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后,国家发改委再就“稳投资”发文。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 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推动民间投资项目加快实施,引导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等6方面提出21条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意见》明确要求,做好拟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出台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民间投资信心,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如此定调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民间投资的预期,并且统筹相关政策举措形成联动,为民间投资的修复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具体政策上,《意见》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同时特别提到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意见》要求,在发行基础设施REITs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加快推出民间投资具体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增强民营企业参与信心。
  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方面,《意见》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通过项目对接会等多种方式,搭建有利于民间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对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和与融资相关的费用支出,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等。
  此外,《意见》还要求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动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让利,推进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房屋租金等成本;引导民营企业发掘新的投资机遇,找准未来发展方向;鼓励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避免片面追求热点、盲目扩大投资、增加运营风险等,从而促进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
  杨畅认为,当前民企私企表现相对偏弱,因此,此时政策发力支持民间投资具有非常重要的及时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441.8亿元,同比下降2.3%;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005.0亿元,下降8.1%。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同样表示,当前民间投资增速面临一定制约,一方面,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负增长,导致民间资本加大投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尚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PPI仍在低位运行。
  国家发改委指出,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一半以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利于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稳定市场预期、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出台
 
  11月4日,人社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下称《办法》)。同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下称《公告》),提出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银保监会也同步公开《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并表示将确定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名单。
  每年缴纳额度上限12000元
  《办法》明确,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以下统称个人养老金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办法》指出,参加人可选择一家商业银行开立或者指定本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也可通过其他符合规定的个人养老金产品销售机构指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绑定,为参加人提供资金缴存、缴费额度登记、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个人养老金支付、个人所得税税款支付、资金与相关权益信息查询等服务。
  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额度上限为12000元,参加人自主决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计划,包括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品种、投资金额等。同时,参加人可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变更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办法》提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封闭运行,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可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
  《办法》还指出,个人养老金产品销售机构要以"销售适当性"为原则,依法了解参加人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好风险提示,不得主动向参加人推介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未进行投资的资金按照商业银行与个人约定的存款利率及计息方式计算利息。
  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当天,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提出,自2022年1月1日起,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所谓递延纳税,一般指纳税人可将应纳税款推迟一定期限缴纳,推迟期间纳税人无需对应纳税额支付利息,相当于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具体优惠举措上,《公告》明确,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在投资环节,计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在领取环节,个人领取的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缴纳的税款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
  《公告》明确,公告规定的税收政策自2022年1月1日起在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实施。上海市、福建省、苏州工业园区等已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自2022年1月1日起统一按照公告规定的税收政策执行。
  明确机构业务范围
  此次银保监会在《暂行办法》中明确了商业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范围等,对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个人养老金产品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规定了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类型、理财公司等参与机构应满足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养老产品服务方面,《暂行办法》规定,资金账户的资金只能用于购买金融监管机构确定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对于无法确认是否在购买范围或缺乏销售机构等必要信息的,不允许办理交易手续。
  对于理财公司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类型,《暂行办法》规定,理财公司所销售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应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特征,包括:养老理财产品;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成熟、运作合规稳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或流动性管理需要的其他理财产品;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理财产品。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根据《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布可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名单。理财行业平台也会定期向社会公布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
 
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细则落地
 
  11月4日,证监会发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业务等具体规定,标志着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业务正式落地施行。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又迎来新的一类长期稳定资金。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点,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业务将成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新的一类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有利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养老金与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
  《暂行规定》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让利投资者、便利投资者的监管导向。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审慎确定参与机构及产品。基金产品方面,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阶段,优先纳入符合条件的养老目标基金;后续及时总结经验,适时逐步纳入匹配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需求的其他基金。基金销售机构方面,为确保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业务的长期连续性和安全稳定性,对基金销售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指标、公司治理、内控机制、合规管理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
  二是允许根据投资人需求对产品设计作出特别安排。基金管理人可根据投资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养老投资需求和资金使用需求,对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设计作出特别安排,包括设置红利再投资、定期分红、定期支付、定额赎回等机制。要求投资端与销售端均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实施5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三是引导产品向投资者让利。《暂行规定》明确个人养老金基金的单设份额类别不得收取销售服务费,可豁免申购限制和申购费等销售费用,可对管理费和托管费实施一定的费率优惠。
  四是提升业务便利性,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要求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针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设立服务专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允许基金销售机构在核实投资人身份及交易意愿、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投资人赎回其他基金份额的销售结算资金转入投资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指导中国结算、基金业协会、行业机构认真落实《暂行规定》,稳妥推进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业务落地,更好服务于居民养老投资需求。
 
银保监会修订《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11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将自2022年12月12日起施行。
  相较2008年颁布施行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办法》对保险保障基金的筹集条款、财务要求、使用管理、救助规定、监督管理等内容均做出了修改、优化。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此次《办法》修订所遵循的主要思路之一即是坚持强化管理,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效能。
  《办法》将现行的保险保障基金固定费率制调整为风险导向费率制,明确保险保障基金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的确定和调整由银保监会提出方案,向有关部门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保险保障基金暂停缴纳上限也有所变化,《办法》将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的暂停缴纳上限分别由占公司总资产的6%、1%调整为占行业总资产的6%、1%。
  《办法》指出,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依法负责保险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但是,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和保险保障基金应当各自作为独立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严格分离。
  对于保险保障基金的使用,《办法》做出进一步优化--丰富了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情形,增加"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延续了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基金分账管理、分别使用等规定;进一步允许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障基金之间可相互拆借,具体拆借期限、利率及适用原则报经银保监会批准后施行。同时,《办法》赋予了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参与风险处置方案和使用办法的拟定"的权利。
  对于人寿保险合同外的长期健康保险、长期意外伤害保险等其他长期人身保险合同,《办法》规定其救助方式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办法,救助标准按照人寿保险合同执行。在现行办法基础上,《办法》还明确了将另行制定人寿保险合同中投资成分等的具体救助办法。
  此外,《办法》还明确了不属于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范围,不缴纳保险保障基金:一是保险公司承保的境外直接保险业务;二是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分入业务;三是由国务院确定的国家财政承担最终风险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四是保险公司从事的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等企业年金管理业务;五是自保公司经营的保险业务;六是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认定的其他不属于保险保障基金救助范围的业务。
  在保险保障资金的使用监管层面,《办法》也更加严格。如新增了"保险公司在获得保险保障基金支持期限内,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视情形依法对其采取限制高级管理人员薪酬、限制向股东分红等必要监管措施"表述。同时,《办法》还明确,保险公司被处置并使用保险保障基金时,其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负有报告、说明、配合有关工作等应尽义务,如上述人员未履行相关义务,由银保监会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对未及时缴纳保险保障基金的保险公司及人员,赋予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进行公示的权利等。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督促指导,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确定新的费率标准,进一步发挥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维护保单持有人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稳健、高质量发展。
 
银保监会划分财产保险灾害事故等级
 
  近日,银保监会印发《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分级处置办法》(下称《办法》)。《办法》对财产保险灾害事故等级进行划分,并明确各级灾害事故的统筹应对主体和工作措施。
  具体来看,《办法》将财产保险灾害事故按照事件性质、损失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3个等级,对应Ⅰ级、Ⅱ级、Ⅲ级响应,分别由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统筹启动响应、开展应对处置并适时终止响应。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Ⅰ级响应中,银保监会统筹采取处置措施,并应当强化统筹指导、加强上下联动、落实报告制度。在Ⅰ级、Ⅱ级、Ⅲ级响应中,银保监局及银保监分局应当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立即启动响应、积极应对处置、迅速开展摸排、优化理赔服务、落实报告制度。
  《办法》要求各财险公司应当切实承担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处置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灾害事故处置机制,细化事前防范预警、事中应对处置、事后服务保障等各项要求,确保应对高效有力。
  《办法》规定,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处置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原则:一是坚持统筹指挥协调,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服务标准统一,四是坚持属地处置管理,五是坚持分级响应联动。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利奇马"台风、河南特大暴雨、四川泸定地震以及湖北十堰燃气爆炸等灾害事故。灾害事故发生后,银保监会迅速行动,组织行业开展灾害事故应对,积极发挥保险防灾减损、抢险救灾、经济补偿以及社会治理等功能作用,并有力地推动河南、云南、四川等地巨灾保险的发展。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更加有力推动灾害事故处置,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银保监会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办法》,对财产保险灾害事故进行分级,并明确分级处置的主体和责任。
  《办法》中明确要求各级监管机构和财险公司应当加强与应急管理、气象、地震等部门的信息互通和协作配合,各财险公司应当强化风险隐患排查、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培训以及新闻宣传管理;同时中国银保信、上海保交所应当为全国范围开展保单信息排查提供支持,保险业协会应当发挥自律协调作用并制定行业灾害事故处置规范。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完善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处置工作机制,不断提升财险业灾害事故处置质效,进一步发挥好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港股通交易日历优化
 
  11月4日,中国结算就港股通交易日历优化配套业务规则《新增港股通交易日交易结算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和《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登记、存管、结算业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公开征求市场意见。
  《办法》主要对新增港股通交易日的定义、适用范围、业务安排及适应性调整内容等进行了规范,重点明确了新增港股通交易日的应付资金提前到账要求。参与新增港股通交易日交易结算业务的境内结算参与人应当于交易当日日终及时将应付资金划转至其结算备付金账户,以确保中国结算能够在内地节假日期间完成与香港结算间的证券和资金交收。
  沪深港通交易日历,是指一年中内地与香港市场投资者可通过沪深港通渠道买卖两地股票的全部交易日。受两地假期和结算安排影响,现行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下存在对方市场开市、本地投资者无法参与交易的情形。8月12日,两地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启动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优化后,沪深港通在两地均为交易日时得以全部开通,可将当前沪深港通每年无法交易的天数减少约一半,增加了投资者可交易天数,更好地保障了投资者交易连续性,有助于深化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交易日历优化在不影响投资者交易习惯的情况下,放开了两地市场均为交易日时的全部沪深港通交易,增加了可交易天数和投资机会,降低了持股风险,有利于境内外投资者通过沪深港通方式投资两地市场。新增的交易日要求交收资金提前到账,这对不同参与主体有不同影响。对于通过经纪业务模式参与港股通交易的投资者,包括广大个人投资者,交收资金提前到账对其无影响。
  同时,对于基金管理人等采用托管人结算模式的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买卖情况计算并准备当日应付资金,及时告知托管人,以便托管人按时将相应资金划付到中国结算。对于结算参与人,交收资金提前到账对其资金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结算参与人需要根据自行计算(经纪或自营业务)或客户计算并提供(托管业务)的应提前到账资金,在交易当日17时前把应付资金划付到中国结算。中国结算将为结算参与人提供三批次的资金预清算数据服务,供各类结算参与人准备资金时参考。
  对于新增港股通交易日的交易,中国结算与境内结算参与人之间的交收安排与现行港股通交收安排一致,在T+2日(交易当日后两个港股通交收日)完成交收。根据分级结算原则,投资者在新增港股通交易日交易的应收资金或证券,将在中国结算与境内结算参与人于内地节假日后交收完成后,再由结算参与人与投资者进行交收。
  对于新增交易日,按照规则,中国结算与香港结算间对应的港股交收日落在内地节假日,为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不加班的前提下完成与香港结算间的交收,中国结算需要在假期前将人民币交收资金跨境划到香港,并在假期完成港币换汇交割,以及与香港结算间的交收;中国结算仍按照现行规则,在假期后完成与结算参与人之间的交收。为保证中国结算能够在假期前把应付资金划拨到香港,需要结算参与人对新增交易日的应付资金提前到账,交易当日日终就将应付资金划转至其结算备付金账户。
 
政策要闻
 
▲交易商协会宣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延期扩容
 
  据报道,继11月1日召集21家民营房企召开座谈会后,交易商协会在支持民营房企发债方面,再给出新举措。11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称,在央行的支持和指导下,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
  据悉,"第二支箭"由人民银行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委托专业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直接购买债券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2018年,针对部分民营企业遇到的融资困难问题,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从信贷、债券、股权三个融资渠道采取"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支持民营企业拓展融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为"第二支箭",有力引导市场机构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风险偏好和融资氛围,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信用收缩问题,促进了民营企业融资恢复,降低了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近期,交易商协会已经组织中债增进公司积极开展了部分民营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增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后续,相关工作将纳入支持工具统筹推进。未来,随着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支持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支持工具作用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尤其有利于稳定和扩大民营企业的融资。
 
国资改革
 
“三年行动”后的国企改革
 
证券时报11月8日刊发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宋嘉宁的文章指出,自“中发2015年22号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后,自上而下式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形成,后续出台的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主要文件体系比较完备。但是后续四年间落实的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才有“百个文件不如一个行动”,2020-2022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拉开序幕。从三年行动的效果来看,各项改革基本全面铺开,规定动作基本全部到位。
  处在目前这个时点上,都在等待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未来几年是落实意见还是执行行动呢?从近期出台的文件来看,从学术角度来探讨,其实一些工作已经润物细无声地开始了。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很多人理解的是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其实不然,是泛指各类经营主体都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比如前几年向民营大型企业派党组织副书记。再比如,近期2022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令第755号《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中明确规定“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个体工商户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相关表述在2016年的《个体工商户条例》中是没有的。说明在推进混改工作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是从国有和民营两个方面,朝着一个目标共同推进的。
  二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9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国资委令第42号),解读时讲到“在中央企业设立首席合规官,是强化合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国际大企业实践看,设立首席合规官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普遍做法”。此外,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经过“三年行动”历练的企业都在开展合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章程的合规性,比如党建进章程,尤其是党委前置事项清单进章程,为监事会改革打好了基础。还有的企业将“员工能出”事项在章程中进行修改,增加了“全员双合同管理和不胜任退出”约定,解决了多年敢想不敢干的事情。
  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除了开展策源地、产业链等加强科技创新的工作之外,目前正在开展资产整合和处置工作。今年5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印发后,很多部门都是处于学习状态,都在等待相关实施意见或方案。在等待中,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开始行动了,10月31日,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开展企业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20家单位11组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一项举措落实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优化布局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三项工作。2022年11月1日,《财政部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财资〔2022〕124号)紧跟出台,有些表述耐人寻味——“对使用价值大、利用范围广的低效、闲置资产,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资产调剂”,这个“跨部门”能不能实现跨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因为在落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工作过程中,早期部门办的企业持有大量行政事业资产无法盘活,如果允许“跨部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向经营主体的法人资产跨越,那么盘活资产的渠道就大大拓宽了。《意见》也明确了“有条件的地方财政部门可建立资产集中运营平台或者委托专业机构,整合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提升资产资源统筹能力和资产运营收益”,财政部门监管的资产管理公司本身就是不错的市场化运营平台,或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也是不错的备选平台。而且19号文也有一定的鼓励成分,讲“鼓励国有企业依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按规定通过进场交易、协议转让、无偿划转、资产置换、联合整合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的存量资产,整合非主业资产”。
  从这三方面工作来看,未来很多工作是需要有关部门来完善的,企业所能做的工作比较有限。同时,需要完善的工作又不限于国资监管部门,很难单独依靠一个部门牵头落实开展。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工作很难按照“可量化、可检验、可考核”的方式进行推动。所以,如果下一步开展专项行动,行动的重心不会局限于企业“三大机制”的改革,而将更加侧重于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政策环境的完善,比如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活力充分涌流。围绕营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润物细无声地,针对难点工作进行查缺补漏,边干边完善相关政策。
 
自主创新
 
科技部印发《"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
 
  11月9日,科技部公布《"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适度增加国家自创区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国家高新区资源打造国家自创区,在更高层次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
  《规划》指出,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创新功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全面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着创新引领、改革驱动、开放协同、绿色智能、特色发展的原则,《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布局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兼具原创性和先进性的高水平标准,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产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全方位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基于此,《规划》明确了9项重点任务: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汇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促进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强化区域协同与辐射带动、深化园区开放合作、提升创新治理水平。
  《规划》提到,引导国家高新区推动数字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园区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部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鼓励园区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打造优势数字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支持国家高新区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面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
  针对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亦有安排,鼓励国家高新区谋划建设低碳产业专业园,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绿色产业集群;支持园区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智能工厂等。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保障措施中还提到"实施若干关键行动",在国家高新区组织开展科教资源集聚区建设、应用场景建设、未来产业培育、高水平科技创业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园区绿色发展、数字园区建设、跨区域园区合作、"一带一路"园区国际合作等行动。
  据了解,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0年底,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69家,其中东部70家、中部44家、西部39家、东北16家,建设了21家国家自创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工信部批复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近日,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具体来看,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依托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建设地位于浙江宁波,股东单位充分汇聚了浙江、江苏、广东等14个省份的行业创新力量。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面向石墨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应用和石墨烯行业质量提升等研发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依托南昌虚拟现实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建设地位于江西南昌,股东单位汇聚了虚拟现实硬件、软件、内容制作与分发、应用与服务等环节的行业骨干力量。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聚焦制约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平台,逐步构建覆盖虚拟现实全产业链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依托四川新视创伟超高清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建设地位于四川成都,股东单位汇聚了超高清视频材料、芯片、模组、算法、设备、整机及系统的行业创新资源。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面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前端采集、内容制作、编解码、网络传输和行业应用,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推广、行业公共服务等能力,助推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创新发展。
 
河北打出资金政策组合拳吸引创新要素集聚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冀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称《若干措施》),围绕破除吸纳京津科技成果中的制约因素,提出多项具体措施,推动创新要素向河北省集聚。
  《若干措施》主要围绕引进创新人才、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激发创新主体吸纳转化积极性、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打出资金和政策"组合拳"。
  围绕引进创新人才,提出鼓励高层次人才到河北创新创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科技人才服务保障3条措施。在全职引才方面给予真金白银补贴,在柔性引才方面给予职称和科技奖励的政策倾斜,在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提供教育、医疗等一站式优质服务,同时给予房租减免的优惠政策,弥补人才待遇落差。
  围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提出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吸引科技型企业落地、共建科技研发和中试基地、设立京津研发飞地4条措施。充分借力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共建中试熟化基地和研发平台,提高产业的契合度和承接配套能力,发挥扶持资金和补贴作用,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落户河北,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上下游的补链强链。
  围绕激发创新主体吸纳转化积极性,提出支持企业吸纳转化重大技术成果、保障科研人员转化权益2条措施。对于企业,由政府财政资金补助吸纳转化京津科技成果,降低企业创新投入风险;对于科研人员,鼓励从事成果转化,在现金激励、利益分配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更多保障。
  围绕完善服务体系,提出打造京津科技成果直通车、激励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服务2条措施,政府搭建成果供给与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发挥市场化、专业化作用,畅通成果转化服务通道。
为确保各项激励政策落到实处,《若干措施》还提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目标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压实各地和各园区责任,形成政策推动合力,力争在吸引京津科技成果来冀转化方面形成进位赶超的良好局面。
 
云南发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行动方案
 
  近日,云南省科技厅印发《云南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通过3项重点行动,进一步激发云南省企业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方案》明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建设、服务方面的导向作用,推进夯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条件、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创新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3项重点行动,加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云南省科技领军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集群。
  在夯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条件行动中,云南省将完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孵化载体建设体系,建立双创孵化载体考核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新建、重组、改建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支持企业单独建设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企业投资超过3000万元(含)的,直接享受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有关支持政策。
  在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创新地位行动中,云南省将围绕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制定遴选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动态遴选发布"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50强"和"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强"榜单,推动其成为具有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云南品牌,促进加速形成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行动中,云南省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严格落实研发投入奖补和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自2022年起研发费用按照100%比例加计扣除;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立科技项目推荐机制及渠道,根据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立项和企业需求情况,定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送企业融资需求。
 
节能减排
 
多部门联合发文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等规定,按照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部门必须按"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明责尽责、权责一致、谁审批谁负责、依法依规、奖惩并重的工作原则,生态环境部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8家单位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作出规定。在中央层面,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三定"规定和责任清单确定的相关职责,梳理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明确本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事项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在地方层面,省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本地有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梳理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各具体事项的牵头部门并向社会公开。通过梳理细化,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事项落细落小、落到具体责任牵头部门,切实做到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能力有保障。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明责知责,是履职尽责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各部门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明晰、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特别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职责进一步明确。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具体事项繁多,有必要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意见》要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题报告制度。其中,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情况。报告中应当专题报告上年度牵头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具体事项落实情况,并将专题报告事项依法依规在本部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领导责任,强化党委和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切实督促指导有关职能部门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中敢担当、能负责。
  该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部门协同,既要分工明确,也要加强联动。加强监督保障,是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的有力举措。《意见》在完善机制、发挥司法效能、加强统筹协调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
  《意见》明确,加强督察问责和正向激励。对督察检查等工作中发现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不作为乱作为、不担当不碰硬且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后果或不良社会影响的失职失责行为等问题,应当按有关权限、程序和要求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等。
 
四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据悉,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持续推广,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结合建材行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五""十五五"两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3%以上。"十五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为实现这些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强化总量控制、推动原料替代、转换用能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制造五方面重点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总量控制是建材行业碳达峰的基础,原料替代是关键。在推动原料替代方面,要加快提升建材产品固废利用水平,推动建材产品减量化精准使用等。
  此外,实施方案还明确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健全标准计量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四方面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指出,优化建材行业能源结构,促进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化,在气源、电源等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条件下,有序提高平板玻璃、玻璃纤维、陶瓷、矿物棉、石膏板、混凝土制品、人造板等行业的天然气和电等使用比例。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建材行业燃煤加热、烘干炉(窑)、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等用煤。引导建材企业积极消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高于本区域最低消纳责任权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水利部印发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先行先试方案
 
  据悉,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近日,水利部印发《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先行先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全国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水利水电工程在调节河川径流、合理配置水资源、维系河湖健康生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建水利水电工程数量众多,工程规模、类型、年代各异,建设管理主体复杂,特别是一些建设年代较早水利水电工程尚未明确生态流量管理要求,部分具有生态流量目标的工程与相关审批文件规定要求不一致或不符合河湖生态保护要求等,不同程度影响了河湖生态系统功能发挥,有序推进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工作十分必要。
  《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河湖自然规律,以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改善河湖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定工程名录、定控制指标、定管理措施、定泄放设施、定监管责任的要求,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已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展先行先试,合理核定生态流量目标,探索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工作模式、技术方法、协调机制和监管政策,总结提炼、应用推广,为全面推进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
  《工作方案》明确,开展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工作主要包括:一是确定工作范围。结合已有工作基础,以流域为单元,综合考虑河湖生态保护重要性、复苏紧迫性、已建工程分布特点及调配能力、实施条件及可操作性等因素,合理选取不同类型的典型河湖,确定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和保障先行先试名录。二是核定生态流量。根据确定的先行先试工程,调查分析受工程影响河段范围内的生态保护目标及其保护需求,针对尚未确定生态流量目标、已具有生态流量目标等不同类型,统筹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综合协调,合理确定工程生态流量目标,并分析其合理性、可达性以及与重点河湖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的协调性。三是制定保障措施。根据工程生态流量保障要求,结合河湖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特点、工程任务和功能的主次关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需求,从加强水量调度和管理、完善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提升生态流量监测预警能力、强化生态流量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已建工程生态流量保障措施。四是开展总结推广。组织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先行先试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工作经验成效,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文件和技术要求,并推广应用,全面推动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工作。
  《工作方案》强调,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作,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技术规范和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水利部将加强工作督导,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推动任务落实。
 
山东省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近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确定了"十四五"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5%以上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合理区间;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不低于19.01万吨、0.76万吨、15.07万吨、9.52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山东省产业发展实际,《方案》确定了"十四五"节能减排十大工程: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工程,提出以"两高"行业为重点,推广节能设备技术工艺,深入推进节能改造等;园区节能环保水平提升工程,提出启动"十四五"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提出全面推进城镇绿色发展,积极发展星级绿色建筑,提高清洁取暖率和工业余热利用量等;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提出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作,提高新能源车在公共汽车、出租车辆的占比,加强船舶清洁能源动力推广应用,加快绿色仓储建设等;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提出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设,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提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等;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提出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实施"外电入鲁"提质增效行动等;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提出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黄河流域(山东段)总氮污染溯源分析与专项整治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提出建立VOCs全过程控制体系,推广建设涉VOCs"绿岛"等;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提出建设"多位一体"综合处置基地,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等。
  为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方案》对相关制度政策进行了优化完善,提出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财税政策支持、用好金融价格政策工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市场化机制、完善节能减排法规标准、提高统计监测水平、强化执法队伍建设等。
 
欧委会建议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的临时紧急规定
 
  11月9日,欧盟委员会建议制定一项新的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的临时紧急规定。这些新规包括:临时放宽建设可再生能源电厂所需的环保要求、简化审批手续、设置最长审批时限。现有的可再生能源电厂如果要增加产能或恢复生产时,所需的环评标准也可以暂时放宽,审批手续简化。在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最长审批时限不得超过一个月,现有的可再生能源电厂申请增产或复产时最长审批时限不得超过六个月,建设地热电厂的最长审批时限不得超过三个月。新建或扩建这些可再生能源设施原来所需的环保、动保和公共利益保护标准都可以暂时放宽。
  欧盟委员会表示,建议制定上述临时紧急规定主要是为了加快减少欧盟对化石能源的需求、确保欧盟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能源价格。这些紧急规定暂定执行一年。
 
劳动用工
 
江苏实施青年群体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据悉,江苏省人社厅11月6日宣布,在全省实施青年群体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面向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周岁青年、新入职不满3年以及新就业形态青年从业人员等群体。
  专项计划以提升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聚焦创业项目、数字职业、制造产业和平台经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面向青年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力争就业技能培训上岗率达到40%以上,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稳岗率和创业培训合格率分别达到90%以上。
  专项计划细化为青年就业培训行动、青年稳岗培训行动、青年创业培训行动和新就业形态培训行动四大专项行动。分别立足帮助未就业的青年就业上岗、帮助新入职的青年提技稳岗、帮助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成功创业和建立适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促进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
  专项计划强调优化培训服务、丰富培训资源,积极创新"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工作格局,构建培训学员"点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企业提供优质岗位"订单"的工作链条。有效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湖南出台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近日,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至2024年,全省实现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4.9万人的任务目标,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
  《实施方案》以有就业需求和就业条件的城乡就业年龄段未就业残疾人为主要对象,明确扩大四类岗位供给、服务四类重点群体,提升两项发展能力等十项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
  《实施方案》明确,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国有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民营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社会组织助残就业行动等渠道,扩大四类岗位供给。要求国有企业每年开发一批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市级以上残联每年至少举办一场国有企业助残就业专场招聘活动;组织一批头部平台、电商、快递等新就业形态企业对接残疾人就业需求,提供灵活用工岗位;积极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联动用人单位,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灵活就业圈"。
  为更好服务四类重点群体,《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就业困难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将就业年龄段、有就业条件和就业愿望的未就业残疾人纳入公共就业服务援助范围;实施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依托就业帮扶车间、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残疾人就业帮扶单位等就业载体,帮扶残疾人就近就业;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加强对在湘高校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服务;实施盲人按摩就业促进行动,对有就业愿望的盲人提供规范化定点免费培训。
《实施方案》还提出,实施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行动,到2024年底,每个市州至少建成1个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省建成15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至2024年,全省共计扶持不少于6000名残疾人创业。
 
粤发布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
 
  11月2日,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下称《行动方案》),明确2022—2024年要实现全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8万人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以上等具体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就业帮扶行动、就业提升行动三类共14条主要措施。就业促进行动主要明确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残疾人组织四类主体安排或助力残疾人就业,规定各地要选取一批业务范围覆盖较广、岗位较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开发一批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广泛招聘残疾人就业。同时,组织一批头部平台、电商、快递等新就业形态企业对接残疾人就业需求,开发岗位定向招聘残疾人。对在平台就业创业的残疾人减免加盟、增值服务等费用,给予宣传推广、派单倾斜、免费培训等帮扶。
  在就业帮扶行动上,《行动方案》规定针对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和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农村残疾人,盲人群体,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五大群体实施专项就业帮扶行动,明确为残疾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能力评估、职业培训等服务,对失业登记和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残疾人建立需求清单和帮扶清单,确保失业登记和零就业家庭残疾人100%动态清零。开发一批面向农村残疾人的乡村公益性岗位,采取公建公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建立辅助性就业机构,基本满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需求。
  在就业提升行动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实施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提升行动等五大行动,提出继续实施电商助残计划,向残疾人提供云客服、云审核、数据标注以及网络系统维护等工作岗位。继续办好“众创杯”残疾人公益赛,培育一批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创新项目。依托“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等。
  《行动方案》明确,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心状况的无障碍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和合理便利。
《行动方案》还提到,将制定政府购买残疾人就业服务与培训办法,探索建立残疾人异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结算办法。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和效果评估,年底前向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送方案落实情况。
 
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对此,人民日报10月31日刊发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朱永跃的文章表示,工匠精神反映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多方面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各级党委做好联系服务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加强和改进技能人才队伍党建工作,探索不同类型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和服务供给,健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提升其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营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社会氛围,激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内驱力。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要增强职业教育针对性、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结合各类课程的知识属性、专业特征、教育功能,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重视教师培养的先导作用,全面提升教师素养,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工匠精神传承。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技能人才施展才华、发展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企业文化理念,并将其融入生产标准、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等相关企业制度,着力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优化企业人才选拔机制,注重对人才职业价值观的考察,将工匠精神作为人才甄选的重要评价维度。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树立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把培养富有匠心、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托企业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台等,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健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支持鼓励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作用、管理班组、带徒传技。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考核评价结果与人才使用、待遇、荣誉等相衔接,让更多大国工匠、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大厂35岁“老程序员”的困境与出路
 
证券时报11月8日刊发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的文章指出,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致使年长劳动者比例逐年增加,部分企业在年龄上的差别对待不利于职场公平,也不利于我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目前,在企业中因年龄大而“被离职”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年龄已成为雇佣中的一个常见标准。然而,年长劳动者相比年轻劳动者,更熟悉特定工作,一旦惨遭离职厄运,之前工作积累所产生的能力大概率会出现闲置。对一个正尝试提倡“积极变老”理念的国家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因此,所有劳动者都需要享受免于歧视的权利,各个年龄都该有参与职场竞争的机会,以及在职业发展中继续提升的可能。
  工作场所中的规则形态有时并不是清晰可见的,需要从多个维度中归纳总结。从劳动者的角度考虑,年龄增长所带来的身体机能减退和习惯固化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生活倾向于更加程序化,会形成固定的习惯,受新事物和其他事务的影响会比年轻时少,成长性相对不足。从深层次原因来看, 年龄歧视问题的日益普遍可能与就业体系不健全有关,社会对程序员的保障不够。如果社会保障完善,程序员的选择会更多,并不用担心失业,在与企业的博弈中也会拥有更高的优势和主动权,同时抓住机遇实现自身提升。
  放眼全球,国外互联网企业也有裁员现象,但他们的裁员并非完全以年龄作为衡量标准。一方面,国外法律相对较为成熟,诸如工会和劳动法都要求企业不得搞年龄歧视,所以即便是要裁员也不会在名单中表现出年龄歧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国外科技企业的员工更加具有主动性,诸如一些互联网企业不对员工设定具体目标,强调程序员的创造性,而非码农性质的重复劳动。一些行业协会也会定期要求员工参加必要的培训,既要有实践积累也要兼顾理论积累,及时遏制年龄歧视对员工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有限条件下尽量支持员工的工作。因此,很多程序员到35岁以上就有了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对多种语言和项目运行生态很熟悉。
  借鉴相关国际经验,缓解互联网年龄歧视,引导大龄互联网从业者转型再就业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其一,完善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反就业歧视领域,我国法定的歧视类别主要是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特定传染病以及残疾等方面,并没有明确反对年龄歧视。即便在不胜任工作解雇中,由于我国的解雇框架中对“不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还存在模糊性,也急需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形塑年龄友好型职场环境,甚至需要发展出更完善的机制对年长劳动者进行解雇保护,建立专门的赔偿制度补偿劳动者的损失。
  其二,增强企业对年龄的包容力。社会需要着力建设宽容的适应方式,引导用人单位理性看待年龄问题,以帮助为目的塑造年龄友好式的职场环境,消除对年龄的刻板印象。因此,企业评价体系中需要客观衡量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并积极为员工创造具有帮助性、提升性的机会,使得对待年长劳动者的职场规则进一步完善并增加弹性空间。年龄虽可能带来某些身体机能的下降,但年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能力下降。互联网企业、数字企业可以思考如何赚差异化和创新化的利润,减少在工作量上过度堆叠。作为互联网企业,堆叠工作量并非企业价值的来源,甚至有可能进入思维惯性,逐步被社会淘汰。
  其三,正确引导员工合理转型就业。一方面,互联网员工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再培训,在提升基础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挖掘老员工的可靠、成熟、态度端正和经验丰富等多方面优势,努力争当创新项目团队的领导者。另一方面,努力削弱年龄身份的标签,逐渐降低工作的年龄标准匹配,加大与其他类型企业的多元化交叉。例如,虽然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趋近饱和,但大量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人才,此时互联网思维对于这些企业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要转变观念而非将就业局限在互联网行业。
 
专家论坛
 
张文魁认为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北京日报10月31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的文章指出,近几年,关于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研究和讨论一直维持很高的热度。剔除近几年疫情的影响,许多学者从国际规律、人口变化和需求结构变动、体制性因素等视角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增长的中观结构与微观基础这一视角出发,可以把问题看得更加精细。若把宏观增长视为一座摩天大楼,那么把产业和企业分别视为中观结构和微观基础,是确切的。从中观结构来考察,如果曾经次第兴起的主导性产业缺乏"后浪",并且政府再也难以像以前那样,通过对阶段性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预判、选择和扶植,迎来一轮又一轮的高成长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速自然会从高位滑落。从微观基础来考察,即使在当下看不到主导性产业的"后浪",但如果有数量众多、活力明显、优胜劣汰机制健全的企业群体,特别是有一批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球竞争力日益提高、营业规模得以壮大的优秀企业,那么对未来的经济增速也不应陷于悲观,对是否有新的主导性产业出现也不应过于纠结;相反,如果企业群体,也就是现在政府经常强调的市场主体,缺乏稳定预期、强劲活力,那么宏观政策"放水"再多,减税降费力度再大,也难以明显奏效。这一视角的政策含义就是,政府应该把眼光从寻找、培育和支持主导性产业,移到哺育大量企业、助益可能的主导性企业发展上,并为市场和社会提供稳定而良好的预期。如果说主导性产业曾是过去阶段的高速经济增长的进门钥匙,那么主导性企业将成为新阶段攀登经济增长之梯的踏板。
  如何锻造主导性企业
  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步,当然也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新兴产业,但更重要的就是更多依赖"双快"和"双大"的主导性企业,由它们去寻找、去发掘、去建立有前景的产业,其中一些可能真的会成为未来主导性产业。在未来,主导性产业很可能由主导性企业创造,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导性企业由主导性产业成就。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如何寻找主导性企业、是否可以锻造主导性企业。
  作为后发经济体,我们很容易从先行经济体的产业兴替轨迹、需求更迭浪潮来发现主导性产业。此外,产业数据的易获得性有助于我们通过数量分析来比较各个产业,从而确定主导性产业。对于许多地区而言,可以从国内更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来寻找主导性产业,从而制订本地的产业规划,实施本地的产业政策。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可以因此制订比较具体的产业目录,并在税收、财政、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以支持主导性产业的发展。
  此时的关键,可能还是要真正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如果说主导性产业可以是历史轨迹和现实排序的产物,那么主导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下势头和未来趋势的产物。应该通过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让它们试错,并告诫或引领其他企业的发展。实际上,这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创新竞赛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政策,不但应该在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中发挥作用,也应该在并购重组领域、产业创新领域中发挥作用,使生产率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企业可以并购重组其他企业,使创新意识更强、创新试错与调整机制更健全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空间。总之,要促进资源向主导性企业的集中,促进机会和空间向主导性企业汇集。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政府可以从鼓励企业进行外向型竞争,来发现并锻造主导性企业。真正的主导性企业,往往是外向型竞争的大企业。鼓励企业的外向型竞争,既包括开放市场和开放投资,也包括促进企业走出去。一批外向型竞争主导性企业的崛起,不但会在供应链方面,而且会在创新链方面,深深融于全球体系;它们之中必定会有主导性企业,而且是全球化的主导性企业,不但对中国经济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增长,都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全球化发展道路,其背后包含对全球规则的认同与接受,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主导性企业成为增长之梯的踏板
  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5万美元。世界银行的本年高收入国家门槛可能会根据全球通胀水平明显上调,但预计我国在这两年会迈入高收入行列。不过,创业不易,守业也难。在过去的30年里,有三个国家,即韩国、俄罗斯、土耳其,曾经迈入或触碰高收入门槛,后来人均GDP水平却显著下滑,但韩国不久之后重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两者至今还没有回到以前的水平。笔者的一些研究表明,当国家的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时,以快速的经济增长迈向中等收入状态,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而从中等收入,特别是从中上等收入往高收入迈进,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人均GDP水平,就相当于攀登增长之梯。在这个艰难进程中,需要一批外向型竞争的大企业,它们可能并不是一直都很大,但会快速成长变大并继续壮大,对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好比梯子上的踏板。旧的主导性产业带动作用的弱化乃至消失,新的主导性产业难以出现和崛起,恰恰说明了踏板大企业的重要性。许多行业的主导性企业,或者难以清晰分辨行业的主导性企业,基本上都可视为踏板大企业。
  在这样一个新增长阶段,我们的政策重点,就是要从中观的产业转移到微观的企业,要从扶持主导性产业转到锻造主导性企业。这些主导性企业,能够嵌入全球体系,在全球竞争规则中建立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有它们的存在,特别是如果有这支队伍的不断扩容,就可以使中国经济以更高质量保持一定增速,在未来一二十年里,不但助力中国成功变为高收入国家,而且可以继续攀高,进而变为中等发达国家。
 
贾康认为中国经济还有相当大的成长性
 
  环球时报11月1日刊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的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还有相当大的成长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笔者想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理解。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依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人类发展进步的共性规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再加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几大潮流将谱写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经济还有着相当大的成长性空间。
  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工业化要完成从中期走向中后期、再到后期的发展过程。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创造、中国智能制造和中国智慧制造升级,这些升级将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升级过程。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十一点六个百分点,达到百分之六十四点七"。按照一般性经验总结,未来我国城镇化仍有巨大成长空间,将继续处于高速发展期,大致可以持续至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
  这个工业化和城镇化必然结合并互动发展的过程,从长期来看,是通过供需互动的持续过程来完成的。而这一过程,在中华大地上,应以非常独特的"巨国模型"来认识和描述。它的具体表现场景,将会体现在中国约700个中心区域大大小小的城镇建成区中,它们的最主要发展趋势,是依照国家科学有序推动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的国土开发顶层规划,将城乡接合部继续向外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打造更多新区。各个中心区域、新区以及它们之间的部分,将出现基础设施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和升级换代过程。这一过程又必将伴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间的不断互动,以及由此释放出的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本培育等方面的需求。回应这些需求释放的供给侧有效供给,将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展现其支撑发展的功能、潜力与强大韧性。
  中国经济将在这个供需互动的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成长性空间。即便有一些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对这个过程形成干扰,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
  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基于客观支持因素,在主观上避免走弯路的同时,发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在宏观层面,需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坚决贯彻好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由这个"统一"切入,结合"高标准法治化",实现对所有市场主体产权保护的一视同仁,依法保护公平竞争,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各种不当的条块分割壁垒,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更好地解决"城乡分治"的弊端,更好地在消除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堵点的同时,拥抱全球市场。
  在微观层面,形成一套清晰的落实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原则体系的方案。除了涉及企业的"负面清单"之外,还需要有行政改革的"正面清单",再加上"责任清单",有权必有责,对政府行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进行绩效考评并完善监督和奖惩问责机制。这一套自上海自贸区开始施行的原则体系,未来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推广落实。此外,在促进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共赢发展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在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间接金融的比例会适当调低,直接金融比例将上升,同时"供应链金融"需要有创新发展,大企业可以更多通过供应链金融带动与自己合作的广大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一起寻求发展机遇。
  当前外界对中国经济主要关注的问题,一是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笔者认为,基于对中国经济成长性的认知,当下虽然从近700个城市的大面上来看,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这个特征或许已经消退,但未来还会更多表现为"白银时代",它的含金量仍然很高。当下房地产业主要需解决的问题,是在房地产政策暖风频吹的情况下,怎样完成筑底消化市场上不良预期的过程。楼市是可以稳住的,我们现在对此应该更有信心。虽然目前总体而言还处在需要等待基本局面特征转换临界点出现的过程中,但我们已经看到了由积极面带动未来复苏的迹象。
  外界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总体来说,这些年分税分级财政制度改革已经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事权与财力运用方面,覆盖中央和地方共同行使的事权,已经越来越多地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的支出责任清单。比如,在医疗保障、公共交通、义务教育等非常重要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供给领域,中央和地方是按照阳光化的制度规则一道处理和分担支出,在操作方面也都有清晰的细则。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会特定、选择性地支持欠发达地区及困难市县与基层。近几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些地方出现了财力吃紧的情况。但从全局来看,我们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基础作支撑,对于顶过这一轮的支出压力是有把握的。到各地去看一看,发展建设是有延续性的,经济成长性体现的过程没有中断,只要给予一定的修复条件,进度立即就会跟上。而且,我们政策工具箱中的财政政策可用工具还是比较充足的。
  做了几十年研究,笔者过去就知道一句话,叫作"年年难过年年过",等到压力扛过去以后,通常都再补上一句话,"年年过得还不错"。虽然当前我们的确面临一些内外压力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但在党的二十大给出方向性指引后,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压力并持续复苏。
 
专家称财政体制改革时机已到
 
  据了解,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遇冷不仅对房企经营形成挑战,土地出让金的显著下滑还加剧了地方财政不平衡态势。目前来看,依赖土地、房地产的土地财政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已经减弱。多位专家日前指出,短期内,财政收支需要开源节流,确保财政支出强度,继续加力稳增长。中长期来看,中国财政全面重构的时期已经到来,财政体制亟需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需要全面梳理,税制结构、转移支付等领域都要进一步优化。
  房地产对财政支撑力已经削弱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财政支出端维持较高强度,但在经济运行承压背景下,财政收支尤其是地方财政收支的紧平衡问题愈发突出。据国金证券研究所测算,前三季度广义财政收支差额超7万亿元,其中,一般财政收支差额达3.7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差额有所扩大;政府性基金收支差额达3.4万亿元,明显高于2020年同期的2.3万亿元。
  当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随着留抵退税效应减退和经济稳定复苏呈现回暖态势。而政府性基金收入却因为土地市场的持续冷清而持续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8.3%,直接拖累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同比下降 24.8%、26.4%。
  进入四季度后,土地市场仍未释放回暖信号。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周,尽管40个大中城市的整体土地供应量环比增逾五成,但整体成交量、价环比双下滑,土地出让金总额环比缩水。10月份,全国300个城市各类用地出让金为3871.15亿元,环比下降19.46%。
  在第56期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目前,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用土地二元体系所产生的剪刀差红利已经耗尽。土地、房地产所产生的输血功能由于新时期的到来,对地方财政的支撑作用已经削弱。
  在他看来,当前,传统分税制体系下财政"四本账"难以支撑未来的变化,同时地方财政还面临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中国财政全面重构的时机,实际上已经到来。"
  以财政体制改革解决财政困难
  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刘昆在文章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宏观税负基本稳定,财政相应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加强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
  多位专家认为,接下来,经济恢复进程仍不稳固,还需要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稳增长,财政收支还将处在紧平衡状态。短期内,财政收支需要开源节流,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中长期落脚点仍在于财政体制改革。
  刘元春认为,接下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需要全面梳理,税制结构必须进行优化,转移支付的领域、方式也需要重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表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社会投资的渠道,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可减轻政府支出压力。另一方面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能,根据政府职能定位确定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另外,在地方税的设置上,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郑涌建议,下一步,应结合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收入划分。一般公共预算中要考虑现有的税收分享的比例合理问题,重点是对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这三大税种进行中央和地方的按比例划分调整。健全财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税消费体系,以增强地方收入稳定性,确保地方财政正常运行和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努力消除地方间不合理的税收竞争。
  郑涌还表示,应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是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阶段性目标,建立区域均衡制度的评估制度和指标体系。此外,还要健全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加大常住人口权重,考虑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支付,引入基本公共服务存量因素,使转移支付的均衡度更加精准。
 
中小企业
 
贵州出台23项措施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11月4日,贵州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领导小组印发《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若干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工作决策部署,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领导小组从帮助降低经营成本、切实强化财政支持、积极加强金融支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四大板块制定23项系列纾困解难措施,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促进经济加快恢复提振。
  在帮助降低经营成本方面,具体从落实支持小规模纳税人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六税两费"政策、落实社保费缓缴政策等9个方面实施。措施明确自今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月度合计销售额未超过15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45万元)的,免征增值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
  在切实强化财政支持方面,将从落实培训补贴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落实稳岗返还政策等5方面进行纾困解难。明确今年底前,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中小微企业,可按企业及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90%给予稳岗返还。对中小微企业按规定招用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就业的,按每人1500元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
  在积极加强金融支持方面,将从降低融资成本、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提供更多信用贷款支持3个方面提供新的政策支持,降低个体工商户银行账户服务费,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对受疫情影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以及贷款利息,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并免收罚息。今年底前,继续实施好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
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将从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支持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变更、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便利条件、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等6个方面提供支持,积极运用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服务网,做好小微企业划型判定,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查询、咨询等服务。积极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综合运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资源实施质量技术帮扶,助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一带一路"(长沙)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设立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设立"一带一路"(长沙)中小企业合作区。合作区的设立将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工信部在给省工信厅的批复中,对"一带一路"(长沙)中小企业合作区提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和示范作用,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组织落实《"一带一路"(长沙)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方案》中的发展思路与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工作、保障措施,聚焦产业升级,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经贸态势
 
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据悉,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1月6日表示,中方对加方以国家安全为名,干扰阻断中加企业正常商业合作的行为表示坚决反对。敦促加方认真对待中方关切,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投资者营造公平、公正、透明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位发言人说,中加都是全球矿产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中国企业在加拿大矿产领域投资,是完全基于市场经济原则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商业行为。加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人为设置障碍,违背市场规则,损害了中加有关企业的商业利益,削弱全球投资者对加投资环境的信心,不利于加产业发展及全球矿产供应链稳定。
  据悉,加拿大政府11月2日发布声明,要求剥离外国公司对加拿大关键矿产公司的投资,其中涉及中矿资源、藏格矿业、盛新锂能三家A股上市公司。
加拿大政府要求,藏格矿业全资子公司藏格矿业投资(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藏格矿业投资")从加拿大超级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拿大超锂公司")撤资。中矿资源全资子公司中矿(香港)稀有金属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中矿稀有")应从加拿大上市公司Power Metals Corp.(以下简称"动力金属公司")撤资。盛新锂能全资香港孙公司盛泽锂业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泽国际")应从Lithium Chile Inc.(以下简称"智利锂业")撤资。
 
美韩成立工作组讨论出口管制合作
 
  据报道,美国拉拢韩国,试图建立出口管制联盟。10月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局(BIS)公告称,美国商务部和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MOTIE)成立了美韩双重用途出口管制工作小组。
  BIS公告称,工作小组名为"美韩供应链和商业对话双重用途出口管制小组"(U.S.-Korea Supply Chain and Commercial Dialogue Dual-use Export Controls Group),工作组任务是确定双方将考虑采取的具体行动,促进出口管制合作,以期加强国际安全,同时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
  工作组是一个部级工作组,涉及供应链、出口管制、医疗保健和数字经济四个领域。业界认为,美韩合作对中国的影响将取决于美韩出口管制工作组的具体政策。
 
阿联酋与埃及将合作建设容量10千兆瓦风能项目
 
  11月8日,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参加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与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出席了两国风能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根据协议,两国计划在埃及建设容量为10千兆瓦的风能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陆上风电场之一,每年将生产47790吉瓦时的清洁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380万吨,相当于埃及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左右。
 
投资视点
 
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发布
 
  据悉,国家发改委11月10日发布《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行政壁垒逐步消除,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将基本建立。届时,长三角区域将与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全面对接,协同开放达到更高水平;贸易投资和政务服务更加便利,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率先建成,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 从长三角整体层面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有利于充分利用三省一市各自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长三角范围内进一步拓展范围,进一步推升营商环境的整体提升。
  《方案》明确,要进一步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健全更加开放透明、规范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如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畅通行业准营、退出等全流程通道;制定出台上海浦东、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探索实行企业休眠制度;推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建立破产重整税费优惠和信贷支持机制等。杨畅指出,这些都是对于前期企业普遍反映问题的有力回应,"特别是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对于政策的可预期性,有利于企业把握政策的监管方式和手段,更有利于企业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原则下加快发展。"
 
上海修订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
 
11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修订后的《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简称《规定》),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0月31日。  
据悉,2002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大力吸引跨国公司落沪。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发展更高能级总部经济"要求,继续保持上海总部经济的先发优势,上海市政府修订并发布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
  《规定》指出,加快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进一步鼓励更多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型企业(以下简称"总部企业"),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实现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开放。
  一是新增"事业部总部"类型。首次定义"跨国公司事业部总部",与跨国公司最新发展趋势相契合,将营业收入规模和占比纳入认定标准,为跨国公司进一步提质发展提供赋能支持。
  二是优化总部企业支持举措。聚焦总部企业在沪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改革举措。资金运作与管理方面,在跨境资金池、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贸易便利化方面,支持企业开展离岸贸易、分拨中心、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优先培育重点总部企业成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支持企业申请政府科研项目,列入生物医药试点企业和物品"白名单"享受通关便利;商事登记方面,便利企业开展市场登记"全程网办",申领、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人才引进方面,为企业人才落户、参与职称评审、参评白玉兰友谊奖等方面提供便利;出入境方面,为企业相关人员办理出入境、申办在华永久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推荐企业涉外商标纳入本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提供异地维权保护协作等。
  三是强化总部企业服务机制。本市将设立市区两级总部企业服务专员机制,依托市区外商投资协会、驻沪商协会等行业组织搭建政企服务沟通平台,形成合力服务好总部企业的发展。
 
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公布
 
  11月4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广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表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进一步健全医保支付制度评议组织。推进紧密型医联体以绩效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推进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布中医优势病种,完善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分值库,健全中医特点的医保支付体系。
  《规划》提出,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畅通中选品种进院渠道,压实主体责任,优先使用中选品种,按采购合同与企业及时结清货款。建立健全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优先使用激励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
  《规划》表示,鼓励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等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用药衔接。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完善分级应对机制,保障短缺药品供应。完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及追溯制度。推动医疗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
  《规划》推动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打造一批"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和示范医院。依托"粤健通"等移动服务平台,开展卫生健康"指尖行动",建设广东普惠式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推动居民电子健康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码等多码融合、业务通办,实现全省"一人一码、一码就医"。
 
广东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引发布
 
  11月7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广东省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在乡村振兴建设布局规划方面,《指引》称,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分散布局配套设施成本高的项目要进产业园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要向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其中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关键物流节点应集中布局到县城或农业产业强镇。
  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说明中,《指引》称,各地要统筹使用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合理安排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需求。省级指标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属于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可以预支省指标。
  根据《指引》,申请预支省指标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应满足如下条件:位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投资规模不低于20亿元且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位于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的,投资规模不低于10亿元且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
此外,涉农市县各级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点状供地、助农服务、农民群众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地级以上市要按照不低于每园50亩标准一次性安排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用地计划指标。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
 
证券时报11月11日刊发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的文章指出,当中央银行印制新的货币从而提高货币发行量(现在通过降息与下调准备金率都可以实现,更不用说量化宽松了)并把它投向商业领域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正如密西西比泡沫的总导演约翰·劳在其1705年出版的《论货币和贸易》一书里所供认的——扩大货币供给量首先能够降低利率。
  接下来的情况是,商人被银行的通货膨胀误导了,他们误以为银行体系的储蓄资金要高于它实际的数量。于是他们开始大量借入这些便宜的资金。
  但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判断,强化了他们的储蓄诉求,同时货币传导也存在着明显的时滞影响。这也决定了货币供给的增长,很难在短时间内传递总需求,特别是日常的消费需求。
  也正因如此,货币主要流通于人们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很难在短时间内上升。这时要想让货币市场重新恢复均衡,只有通过包括股票和房地产行业在内的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来实现。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银行供给的资金增加时,商人便拿着他们新得来的便宜资金,从日常的消费品行业向资本商品行业转移,向需要“更为长期的生产过程”领域进行投资,特别是像股票、房地产这样的“高级生产领域”。
  但这些货币却带有某种黏性,就如周其仁教授所做的论述:“新增的货币投放到经济与市场后,像具有黏性的蜂蜜一般,在流淌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一位置鼓起一个包来,然后再慢慢变平。这意味着,那些被释放出来的货币,会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漫游,结果就在一定时间内,改变了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正是货币的这种黏性,决定了新的货币必然会从商业贷款人手中,渗透到生产的各环节中来。面对货币供给增长的冲击,我们将看到这样一种经济运行的境况:
  商人们从银行拿到大量的便宜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业和股票市场。这样一来以股票、房地产为代表的,远离消费者的高级生产领域的风险资产价格开始上升,而那些在资本市场募集到资金的企业,也将扩大它的产能。
  譬如房地产开发商为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兴建更多的房子,这又必然会带动它上下游的相应产业。如此,在该领域资产价格上涨的直接带动下,经济开始加速增长。新的货币也将在风险资产价格的上涨中,从商业贷款人手中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募集到资金的企业必然会扩大产能,这必然会形成用工、用地的需求。这时,这种需求就会以工资、房租的形式,传导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来。于是经济开始从复苏步入繁荣,随着就业形势的好转、工资的增长,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得到恢复,食物价格和出行成本也开始慢慢上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不得不重新回归到原有的“投资/消费”比例。也就是人们将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增加其在消费上的支出。但可惜的是,这个时点上的商人们,却受到银行信用扩张的误导,把钱都放在了股票、房地产等高级的资本商品里面了。
  而这类商品的生产要得以顺利维持,就必须伴随着较低的时间偏好——也就是人们现在对消费的兴趣还不是很强烈。问题是,以投资/消费比值为尺度的时间偏好已经不随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上涨了,一方面人们需要更多的钱去应付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利率开始上涨。这样一来,那些高级生产领域的商业投资,因为缺乏新资金的加入和资金成本的上涨而难以为继,也就愈发显得多余而浪费,商人显然受到信贷扩张的误导而作了太多错误选择。
  由此而来的结果是,“繁荣”会随之停止,“危机”也会不期而至了。按照笔者2006年在《酝酿中的全球经济危机——格林斯潘给我们的遗产》一文的表述来说就是:“信贷不可能永远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一旦信贷收缩,那些本来不应该投资、消费的项目就会无以为继,结果就是衰退,就是失业,就是经济的全面危机”。
  随着物价的上涨,人们不得不重新回归到原有的“投资/消费”比例上去。这样,货币的需求,会从高级生产领域转移到低级生产领域的日常消费上来。这种转移的直接结果是风险资产价格下降。由于货币和风险资产市场调节速度要快于实体经济调节速度,风险资产价格通常会出现超调。历史上的每次由繁荣逆转为萧条,事实上无不遵循着这一规律。
 
美国10月CPI低于预期
 
11月10日,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显示,美国10月未经季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7.7%的同比增幅较上月的8.2%明显回落,低于彭博预期的8%;并且,10月CPI环比增长0.4%,与前值相同,低于彭博预期值0.6%。剔除掉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后,10月核心CPI同比增长6.3%,较上月的6.6%增幅有所下降。
美国10月份CPI降幅超过预期,给美联储提供了放缓大幅加息的空间。
  今年3月以来,为了给不断"爆表"的通胀降温,美联储已经"大刀阔斧"地完成6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375个基点。
  在11月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中,美联储曾暗示加息节奏可能将在未来两次议息会议上有所放缓。声明显示,在确定未来目标区间的加息步伐时,委员会将考虑货币政策的累积紧缩、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滞后影响以及经济和金融进展。
  作为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前最重要的通胀指标之一,10月CPI无疑将对美联储未来的政策路径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否意味着美国通胀拐点出现?在年内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又将如何落子?
  总体来看,随着劳动力市场继续表现强劲,美联储的重点仍然是稳定物价,并将遏制通胀作为首要任务。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oe Perry认为,通胀的下行需要看到更多的数据形成趋势,若通胀拐点信号真正出现,美联储有望坚定其上周释放出的放缓加息立场。
  "由于成本推动形成的加速螺旋使得通胀更难根治,目前仍处在观察通胀回落的窗口期。"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邵宇分析称,服务价格的粘性较强,或成为美国通胀"接力"的"最后一棒"。如果后续美国通胀数据展现出走缓回落的态势,整体加息的剧烈程度有望适当放缓。
  基于上述判断,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仍倾向于继续加息以缓和通胀,但加息幅度可能放缓。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美联储观察工具(FedWatch Tool)显示,截至美东时间11月10日7:39分,美联储12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升至80.6%,而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仅为19.4%。
  不过,这与美联储将通胀控制在2%的目标相比,当前7.7%的CPI同比增幅仍然"触目惊心"。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虽然可能放缓加息步调,但当前押注美联储停止加息为时尚早。邵宇表示,美联储为了维系自身信誉,仍然可能采取比较鹰派的姿态抑制通胀,但加息节奏或力度可能根据通胀和经济情况不断调整。
  美联储11月货币政策声明中就暗示,终端利率可能会高于预期,并且利率停留在高位的时间也将更长。鲍威尔也反复强调,加息步伐的放缓不应该被视为美联储即将完成加息的信号,这都预示着美联储加息"战线"或将被拉长。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即使美联储提示加息速率可能放缓,但在供给约束的大环境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背景下,美联储并没有轻易改变抗通胀优先的政策大目标。因此,未来通胀的下行速率将成为美联储加息退坡之后,市场判断加息终点的位置和时间的最重要依据。
 
欧元区经济今年冬季或出现萎缩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事务的委员真蒂洛尼11月7日在欧元集团会议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能源危机和高通胀影响,欧元区经济正在放缓,预计今年冬季将出现萎缩。
  欧元集团当天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点讨论欧元区日益恶化的经济前景,以及能源价格飙升导致创纪录的通胀问题,并就各成员国为应对能源价格上涨向家庭和企业所提供的援助措施进行了探讨。
  真蒂洛尼表示,目前欧元区成员国采取的援助措施大部分没有针对性,大规模财政扩张有增加通胀压力的风险。
  欧元集团主席多诺霍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既要降低通胀,又要支持脆弱的家庭以及欧元区的国际竞争力,这之间需要权衡。
  分析人士指出,欧元区各国为应对能源危机出台的援助措施不仅增加了成员国本已庞大的公共债务,也增加了欧洲央行应对通胀的难度。
  欧盟统计局近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0.2%;欧元区10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10.7%,再创历史新高。
 
德国9月工业新订单环比减少4.0%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11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国外新订单环比显著减少影响,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今年9月德国工业新订单环比减少4.0%。
  数据显示,9月德国国内新订单环比增加0.5%,国外新订单环比减少7.0%,其中来自欧元区的新订单环比减少8.0%,来自欧元区以外的新订单环比减少6.3%。
  此外,德国联邦统计局将今年8月德国工业新订单的环比降幅从2.4%调整为2.0%。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当天发表声明说,由于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并且这种高价越来越多地转嫁到终端消费者身上,德国工业经济前景依然黯淡。
 
能源危机致德国损失近1100亿欧元
 
  据悉,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11月8日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能源危机给德国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近1100亿欧元。
  根据该研究所的计算,高昂的能源价格导致德国在2021年损失了350亿欧元,而2022年的损失则高达640亿欧元,2023年的损失至少为90亿欧元。这也是德国继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最高的收入损失。
  研究还显示,德国公司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低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涨幅,因此能源价格上涨的负担很大一部分将由德国国内消费者承担。
 
机构预测阿根廷2022年通胀率将达100%
 
  据悉,阿根廷央行11月4日发布的市场预期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该国通胀率将达100%。
  报告显示,与上月相比,阿根廷今年通胀预期下调了0.3个百分点。报告预测,2023年和2024年阿根廷通胀率分别为96%和69.6%。
  报告将今年阿根廷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7个百分点至4.8%,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1个百分点至0.9%,2024年下调0.1个百分点至1.9%。
  阿根廷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该国累计通胀率已达66.1%。
  阿根廷央行每月发布一次市场预期调查,涵盖重要经济数据,调查由第三方咨询公司和研究机构执行完成。
 
智利筹划建立规范和整顿锂矿开采的新制度
 
  据悉,智利驻成都总领馆总领事迪亚兹11月9日在2022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国际交流会上表示,针对锂矿的不可再生性,目前,智利政府正筹划建立一个规范和整顿锂矿开采的新制度,促进锂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允许技术转让,使之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
  "除此目标之外,智利希望与同样拥有锂资源的其他南美国家展开合作,这将确保锂资源物尽其用,使智利进一步发挥锂资源大国的保障带动作用,与中国锂电企业、遂宁的锂电企业深度合作和交流,保障锂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迪亚兹说。
  据介绍,在需求增长带动之下,智利的锂矿开采和出口逐年增加,是该国未来最有前景的出口产品之一,智利目前在全球锂市场所占的供应量约38%。
 
韩国经济能否告别低迷重新走强?
 
  证券时报11月8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的文章,就韩国经济能否告别低迷重新走强发表了看法。
  韩国中央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本国经济仅增长0.3%,创下了一年之中的最低增速,同时为GDP贡献超一半份额的出口在10月份同比下降5.7%,创下了两年多来的最大百分比降幅。除此之外,韩元跌至13年的最低位置,韩国企业债务接近历史最高,居民部门负债升至历史最高水位且为世界最高,系列重要指标的集体走坏显示韩国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损伤。
  韩国是一个典型的由财阀所掌握的经济,三星、现代汽车和SK集团等十大财阀贡献了GDP的70%,但如今这些产业巨头似乎雄风不再。拿三星来说,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降23.6%,营业利润更是狂砍31.39%,而且还是近三年来利润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微观市场主体的日子不好过,宏观经济指标当然也就不如人意。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韩国经济增速从2.5%下调至2.3%。
  韩国经济以出口驱动为主,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然而持续演绎的全球疫情打断了国际供应链正常秩序,加之与韩国存在紧密贸易关系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剧烈收缩且显衰退迹象,拉动韩国出口的外需遭遇残酷压制;与此同时,今年美联储暴力升息,韩元连连下挫,导致进口成本飙升,叠增的进口原材料价格传导至出口产品身上,形成对出口竞争力的反向挤压,韩国贸易逆差显著放大,今年截至目前积累的贸易逆差已经达252亿美元,为历年同期的最大规模。
  经济增长备显颓势的同时,通货膨胀还如影随形。至今年9月份韩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劲升5.6%,受到通胀恶化的影响,衡量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物支出占比的恩格尔系数目前升至12.86%,创近21年新高。对此,韩国央行今年以来已连续加息七次,使得基准利率10年来首次升至3%。虽然加息令通胀显示出触顶回落苗头,但由于韩国通胀压力主要源于食品和能源的输入型通胀,韩国中央银行预计,通胀率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在5%至6%区间。
  像全球许多国家一样,韩国央行的大步升息其实是追随着美联储暴力加息的脚步而展开的,目的之一就是捍卫本国汇率市场的稳定。然而,韩元最终不仅没有受到利率升高的有效托举,反而颓势难改。截至目前,今年韩元兑美元下跌幅度超过了17%,创下13年来的新低,且韩元成为了2022年亚洲市场上除日元以外表现最差的货币。韩元的大幅下挫无疑令韩国感受到了进口产品价格上涨或者输入型通胀的巨大压力,同时意味着国际资本也会加快撤离韩国,从而反过来进一步给韩元施压。因此,为捍卫韩元汇率,今年以来韩国央行已经在公开市场上卖出了270亿美元,导致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减少至4168亿美元,降幅为近14年最高;另外,韩国还抛售了高达2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致使持有美债规模降至1123亿美元,降幅为金融危机以来之最大。
  汇率危机若隐若现的同时,韩国股票市场的表现更加惨不忍睹。从今年最高点的3010点开始跳水,韩国综合股票指数(KOSPI)已跌至目前的2300点左右,跌幅超过21%,成为同期亚洲市场下跌最惨烈的市场。问题的关键在于,韩国股市中有高达72%的国际资本,韩元巨挫背景下所积累的做空力量格外强大,同时韩国几乎全民炒股,6000多万股票账户超过了5100万的总人口数量,其中20-30岁的年轻人有80%涉及股票、基金等投资,他们中不少人还是在3316的历史最高点位蒙眼入市,如今绝大多数不是亏损累累就是深套其中。
  来自韩国债券或债务市场的警报声可能更令国际社会瞠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的最新分析报告,至2022年底,韩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达到54.1%,较5年前上升14个百分点,上升速度比30多个发达经济体的同期上升平均值高出8.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伴随着韩元利率的接连走高,韩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今年年初的2%左右劲升至目前的4.2%左右,期间最高点位达到4.65%,按照韩国中央银行计算,随着利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预计年利息负担将增加约6.6万亿韩元。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比国债偿付压力更大甚至危机迫近的则是企业信用债。日前韩国江原道中岛开发公司因错过一笔2050亿韩元的资产支持商业票兑付期被韩国金融电信与清算协会宣布为破产,像这样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在韩国还不少,其中仅由建筑商支持的此类工具规模就达2.6万亿韩元,更为重要的是,目前韩国商业票据收益率已飙升至13年来最高水平,韩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杠杆率达115.2%。令人警惕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韩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杠杆率为110%,之后升至116%时,危机便不期而至。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本国家庭负债总额为1.87万亿韩元,创下自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国际金融协会(IFA)给出的权威统计数据是,韩国家庭债务与GDP之比高达104.3%,在36个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是全球最高水平;另外,IFA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三的韩国家庭财富与房地产联系紧密,同时,韩国负债人群中,20-30岁年轻人总债务超过10万亿韩元,部分人的债务总额占年收入的270%。如今偿债利率不断走高,房价连连下跌,股市风雨飘摇,一场全民性的债务风暴正在韩国酝酿。
  韩国经济有着全球"金丝雀"之称,讲的是进入工业社会后煤矿工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为了避免瓦斯中毒,先行者会手持金丝雀下矿,如果金丝雀狂躁不安,证明下面瓦斯含量较大,反之就可以正常作业了。这一形象比喻隐含的重要话题之一是,韩国经济对全球变局显得特别敏感。不错,韩国遭遇的一切都是在全球货币政策加速收紧、世界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以及地缘政治险象环生的背景下发生的,而且也以不同镜像投射到了许多国家身上。但幸运的是,在进行积极自我救助与疗伤的同时,韩国也不缺乏可以翻盘重来的机会。
  首先,韩国央行调控还存较为充沛的余力。本世纪以来韩国利率的最高点位为5.25%,对比之下还存有可以支配的2.25个百分点空间,虽然提高利率可能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升以及债券利率的增加,但对于通货膨胀这一头号"经济敌人"还是具有阻抗作用的;另一方面,目前除了位列全球第九的既有外汇储备存量外,韩国还有超1.7万亿美元的净海外金融资产,继续阻击强势美元与捍卫本币的工具力量还较为充实。
  其次,韩国经济扩张还有较为充足的动力。一方面,韩国的人均GDP3.48万美元,是全球"5+3"俱乐部即人口数量在5000万以上、人均GDP在3万美元以上的七个国家之一,而且一年前韩国也被联合国贸发会议正式认定为发达国家,意味着其自我抗压与抗打能力并不弱。另一方面,从产业与技术基础看,韩国的工业竞争力位列全球第一,制造业研发强度与高科技产业密集度均居世界第二,同时韩国第三产业占GDP之比高达61%,产业结构层级配置高,意味着韩国可以爆发的后续经济增力较为强大。
  第三,韩国对外贸易还具较为充分的张力。韩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居世界第9位,同时韩国已与包括巨头经济圈--欧盟、美国、中国等在内的世界57个国家签订17项自由贸易协定(FTA),同时还持续推进与新兴国家的FTA,对此韩国政府日前还确立了摆脱以往侧重于与主要国家发展双边外交、同时谋求多边经济合作形态的战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为韩国的第一与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美国一直在为韩国输出顺差,即便是全球贸易萎缩的2022年前三季度,韩国竟分别从中国与美国拿到了高达38.87亿美元和211.8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显然,只要中美两个大国的经济不出现意外变局,韩国的对外贸易就有兜底的底气。
 
投资分析点评
 
▲华虹半导体拟回A募资180亿元
 
  据报道,继两年前中芯国际回归A股后,中国大陆第二大晶圆代工厂也将登陆科创板。11月4日晚间,华虹半导体( 01347.HK )向科创板上市委提交了招股书,将发行不超过4.34亿新股,拟募集资金180亿元。募资资金分别用于华虹制造(无锡)、8 英寸厂优化升级 、特色工艺技术创新研发、补充流动资金这四个方面,分别投入125亿元、20亿元、25亿元、10亿元。
  若华虹年内顺利上市,将成为今年科创板募资王,也是科创板开板以来募资金额第三大的IPO,仅次于中芯国际的532.3亿元和百济神州的221.6亿元。
  据了解,在股权结构上,控股股东华虹国际实际直接持有华虹半导体26.70%股份;华虹集团直接持有华虹国际100%的股份,为华虹半导体实际控制人,而最终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4年10月,华虹半导体就已登陆港股,在香港联交所以每股11.25港元价格挂牌上市,募集资金合计为3.202亿美元。
  作为一家设立于香港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华虹半导体本次回A拟登科创板选择的上市标准为"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根据华虹半导体向上交所提交的上市招股说明书,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特色工艺晶圆代工企业,也是行业内特色工艺平台覆盖最全面的晶圆代工企业。目前有三座 8 英寸晶圆厂和一座 12 英寸晶圆厂。根据 IC Insights发布的2021 年度全球晶圆代工企业的营业收入排名数据,华虹半导体位居第六位。
 
  ▲鞍重股份斥资10亿建5万吨碳酸锂冶炼生产线
 
  11月7日晚,鞍重股份(002667)公告,与江西贵溪市政府签署了《碳酸锂冶炼建设项目投资协议》,拟在贵溪市投资建设年产能5万吨碳酸锂冶炼生产线,该项目未披露总投资额,仅称"对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目前,鞍重股份的最新账面货币资金只有3.38亿元。
  该投资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为2.5万吨碳酸锂冶炼生产线项目,第二期为2.5万吨碳酸锂生产线项目。
  鞍重股份主要从事矿山、建筑及筑路机械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2021年,鞍重股份开启了转型之旅,该公司将新能源领域确立为转型目标。
  2021年11月,鞍重股份出资设立以碳酸锂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业务的江西领能锂业有限公司,并于2022年4月启动一期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建设。据鞍重股份9月20日晚间公告,近日,领能锂业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一期)建设项目暨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经两个月的设备调试,正式投产运行。
  以出资设立领能锂业为起点,鞍重股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不断加码。例如,2022年1月,鞍重股份完成收购以锂云母选矿为主要业务的金辉再生70%股权;2022年5月,鞍重股份收购主要矿产品为锂辉石的平江县鸿源矿业有限公司15%股权,增加了公司的资源储备,并进一步深化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布局。至此,鞍重股份已形成集"采、选、冶"为核心的新能源锂电池材料新业务板块。
  据鞍重股份半年报介绍,在公司的产业链布局中,由领能锂业所实施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项目,在其全部达产后,预计需要150万吨左右的选矿产能才能满足其对锂云母的需求。而金辉再生目前选矿产能为80万吨,正在拓展40万吨产能,收购的宜春千禾正在筹备60万吨产能,累计将实现选矿产能180万吨,公司选矿业务产品未来可以满足领能锂业需求,通过上下游产业配套,可以实现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经济价值,有利于公司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外采购的议价能力。
  另外,为进一步完善公司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布局,持续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鞍重股份还于今年9月与赣锋锂业(002460)达成战略合作目标。
  对于本次拟在贵溪市投资建设年产能5万吨碳酸锂冶炼生产线,鞍重股份称,此举旨在进一步完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加强锂电基础原材料产能布局,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发挥产业规模化效应。该项目暂定于2023年开始建设,拟选址于贵溪市生态科技产业园。
  据报道,主营专业工程机械的鞍重股份过去数年营业收入徘徊在两三亿元级别,净利润则游走在一两千万之间,去年甚至亏损大几千万。但去年6月开始因持续有涉锂的消息刺激,其股价多次迎来炒作,期间也屡屡吸引监管关注甚至处罚。
 
  ▲常青股份拟募资不超8亿用于一体化压铸
 
  11月7日晚间,常青股份(603768)公告称,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大型压铸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据悉,常青股份此次募资主要为了发力新能源一体化压铸产业,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资不超过8亿元。
  常青股份判断,随着经济发展和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紧张,全球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逐渐趋严,油耗、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轻量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汽车节能减排途径,在满足汽车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实现汽车减重。
  据悉,2020年,特斯拉率先提出一体化压铸概念,先后实现后地板、前纵梁一体化压铸件量产,并首先应用于Model Y后地板总成的制造。一体化压铸的市场逐渐升温,成为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品轻量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小鹏汽车、蔚来、长安汽车、高合汽车等,均在探索一体化压铸的模式。
  广发证券判断,一体化压铸的模式不仅可以降低车身重量,还可以使得造车成本大幅下降,单车制造成本可下降约31%。
  按照常青股份的规划,公司将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压铸件生产进行总体布局,规划总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拟购置生产工艺设备及配套检测设备21台/套,项目设计产能为年产16万件新能源汽车底盘压铸件和4万件新能源汽车电池壳体。项目达产后,公司将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件生产体系。
 
▲小冰完成10亿元融资
 
  11月7日,对话式人工智能小冰公司宣布,近日完成总额10亿元规模的新融资,用于加速AI Being小冰框架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员工普及。
  据熟悉小冰的人士透露,小冰2022年11月融资后,目前估值约20亿美元。本轮融资红衫等机构参与,部分老股东跟投。
  小冰此前进行了两次融资:2020年11月24日,小冰进行数亿元的Pre-A轮融资,由北极光创投和网易资本投资。2021年7月12日,小冰进行A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由五源资本、Neumann Advisors、IDG资本、纪源资本、北极光和网易公司跟投;公司当时称,估值已超过独角兽规模(即10亿美元)。
  据了解,小冰公司前身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小冰团队,2020 年从微软总部拆分,独立后的小冰公司加速促进全球前沿技术与本土化产品的融合,专注于人工智能赛道。作为微软全球首个以中国为总部的人工智能产品线,小冰历经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人工智能技术框架之一。小冰框架(Avatar Framework)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基础框架。它包括核心对话引擎、多重交互感官、第三方内容的触发与第一方内容生成,和跨平台的部署解决方案。相关领先技术覆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人工智能领域,该框架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成熟和最大的该类框架。
 
  ▲中信博拟定增募资逾11亿元扩大光伏支架产能
 
  据悉,中信博(688408)11月10日晚间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11.5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光伏跟踪系统平行驱动器产能扩建项目、宿松中信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配套产业园项目、西部跟踪支架生产及实证基地建设项目、研发实验室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中信博是全球光伏支架领域的领先厂商,在行业内具备较为显著的产能规模优势。中信博光伏支架的出货量及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截至定增预案出具日,公司拥有光伏支架设计产能12.2GW,2021年光伏支架产量达到7.27GW,其中跟踪支架3.01GW。
  公告显示,本次定增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发行不超过4071.46万股(含本数)。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
  本次发行拟募集不超过约11.51亿元,光伏跟踪系统平行驱动器产能扩建项目总投资约3.04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约2.58亿元;宿松中信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配套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3.09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约2.43亿元;西部跟踪支架生产及实证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06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约2.54亿元;研发实验室建设项目,总投资7706万元,拟投入募集资金5625万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总投资5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3.4亿元。
  具体来看,光伏跟踪系统平行驱动器产能扩建项目拟进行生产的平行驱动器,主要用于配套中信博光伏跟踪支架产品。
  另外,光伏配套产业园项目拟在宿松建设现代化的光伏支架产业园,扩大中信博现有锌铝镁支架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新增柔性支架的产能,完全建设达产后规划设计产能约为3GW,满足光伏产业不断增长的固定支架产品需求,并开拓柔性支架潜在市场,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制造的规模效应,推动主营业务的持续增长。
中信博表示,本次定增发行后,公司将利用部分募集资金投资光伏支架核心零部件平行驱动器的新建产能,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布局,有效控制光伏支架生产成本,从而加强光伏支架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长安汽车拟增持长安新能源股权至51%
 
  11月10日晚间,长安汽车(000625)公告称,公司拟收购长新基金持有的长安新能源7.71%股权和承为基金持有的长安新能源2.63%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长安汽车持股比例将由40.66%增加至51%,长安新能源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长安新能源成立于2018年。2020年1月,长安新能源引入4家投资,注册资本变更为2.02亿元。2022年3月,长安新能源又引入了长安汽车和南方工业基金2家原股东及交银博裕一号(苏州)债转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8家新股东。
  长安新能源的主营业务为整车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服务。该公司投资了重庆梧桐车联科技有限公司、时代一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和西部车网(重庆)有限公司。
  长安汽车公告称,此次收购股权,主要是为了加强长安汽车与长安新能源的战略统筹和资源协调,加快长安新能源的发展。
  据悉,此次收购将按市场化定价,双方协商确定。收购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新能源股份比例由40.66%上升至51.00%,长安新能源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长安汽车判断,实现控股后将加强公司与长安新能源在研、产、供、销、资金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加速实现长安汽车向智能新能源转型的战略目标。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透露,长安汽车的销量约70%多是自主品牌贡献,利润方面,自主品牌的贡献率也高达70%,已经成为利润的支柱。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长安汽车提出了"香格里拉",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福布斯发布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
 
  11月10日,《福布斯》发布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本次上榜者的财富总额从去年的1.48万亿美元下降至9,071亿美元,跌幅达到39%,并创下了《福布斯》调查中国内地富豪20多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在今年的100位上榜者中,有79人的财富出现下跌、12人重回榜单、4人对财富进行了分割、3人首次上榜,仅2人实现了财富增长。
  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仍然位居今年榜首,财富从一年前的659亿美元降至623亿美元,跌幅仅为5%。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仍然位居榜单第二位,其财富为495亿美元,较去年下跌99亿美元;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则依旧位居第三位,其财富为289亿美元,较去年的508亿美元下降了43%。
  晶澳太阳能创始人靳保芳及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是本次唯二实现财富增长的上榜者。得益于全球太阳能产品市场的发展,靳保芳的财富在去年89.5亿美元的基础上增加了16%;高纪凡财富从去年的71.6亿美元小幅增长至73亿美元。
 
▲胡润发布U40青年企业家榜
 
  11月10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2胡润U40青年企业家榜》。榜单显示,截至今年9月15日,今年胡润百富榜上40岁以下(含40岁)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中,张一鸣以2450亿元财富蝉联首富,其次是希音许仰天,元气森林唐彬森位列第三。
  "U40青年企业家"总财富6780亿元,其中17位财富超百亿元。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青年企业家实力不容小觑,40岁以前就创造50亿元以上财富的中国青年企业家,今年达到36位。
据胡润介绍,总体来看,U40企业家做娱乐传媒最多,90后企业家做新零售较多。新赛道、新科技、新商业模式下,将涌现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企业家。
 
▲复星售招金矿业20%股份
 
  据悉,复星再卖资产回血,拟将招金矿业股权易手紫金矿业,将回笼资金40亿元。
  11月7日晚间,紫金矿业( 601899.SH )公告称,其子公司计划以每股6.72港元/股的对价收购豫园股份( 600655.SH )持有的招金矿业( 01818.HK )20%股份,该交易对价较招金矿业11月5日收盘价折价约1.75%,交易总价为43.9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0.63亿元)。这次交易完成后,豫园股份在招金矿业中的股份比例将大幅下降至1.26%。
  如果本次交易完成,紫金矿业的子公司将成为招金矿业的第二大股东。
  招金矿业是国内第二大黄金企业,主要有两大股东。这两大股东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分别为招远市人民政府和郭广昌。其中,招远市人民政府控制的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招金有色矿业有限公司和Luyin Trading PteLtd.等三家公司合计持有招金矿业约37.16%股份,为招金矿业的第一大股东。
  豫园股份、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老庙黄金有限公司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招金矿业25.46%股份,实际控制人为郭广昌。
  据了解,豫园股份系招金矿业的发起方之一。2004年4月,豫园股份与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广信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老庙黄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发起设立了招金矿业。
 
▲京东方拟入主华灿光电
 
  11月6日晚间,华灿光电(300323)公告定增预案,拟向京东方定向发行3.72亿股股份,同时华灿光电股东New Sure Limited拟将所持全部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京东方行使及管理,交易完成后,京东方将持有公司23.08%的股份,控制公司26.60%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定增预案显示,华灿光电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价格为5.60元/股,发行股份数量为3.72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20.8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其中17.5亿元将用于Micro LED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基地项目建设,3.3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除了全额认购华灿光电本次定增份额外,京东方还与华灿光电第三大股东New Sure Limited签署协议,后者拟将其所持全部华灿光电股份5681.74万股的表决权、提名权及其附属权利不可撤销地委托给京东方行使及管理。New Sure Limited是知名投资机构IDG旗下企业。
  上述事项完成后,京东方将持有华灿光电23.08%的股份,控制26.60%的表决权;华实控股将持有华灿光电19.13%的股份,控制19.13%的表决权,同时承诺不谋求华灿光电实际控制权。华灿光电控股股东将由华实控股变更为京东方,实际控制人将由珠海市国资委变更为北京电控。
  京东方是半导体显示领域全球龙头,在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等五大主流产品销量市占率持续稳居全球第一。近年来,京东方在显示器件业务领域持续聚焦LCD产品结构优化、加速推动OLED技术能力提升,打造Mini/Micro LED产品群。
  华灿光电是全球领先的LED芯片及先进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显示屏背光源,是京东方上游企业。
  本次发行完成后,华灿光电成为京东方控股子公司,有利于双方加强与上下游资源协同和产业协同,共同拓展Mini/Micro LED前沿技术及产品。
  除了"易主"京东方的大动作以外,华灿光电本次定增的募集资金投向也颇具看点。本次定增的核心募投项目Micro LED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20亿元,其中使用募投资金17.5亿元。该项目将基于华灿光电已有的开发技术和生产工艺,拟在珠海厂区建设Micro LED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基地。
 
▲天宜上佳拟收购光伏石英坩埚资产
 
  据悉,天宜上佳(688033)11月6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使用2.7亿元自有或者自筹资金收购江苏晶熠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熠阳")90%股权。
  晶熠阳产品为光伏石英坩埚,所处单晶硅产业链主要面向光伏行业。在单晶硅片生产流程中,石英坩埚是光伏单晶拉制过程中的关键辅材,主要用于盛装熔融硅并制成晶棒。基于单晶硅片纯度的要求,石英坩埚在一定周期内加热拉晶完成后直接报废替换新品,具有较强的消耗品特征。
  晶熠阳2020年成立,成功优化了石英砂原料配比并形成了独特且稳定的制造工艺,在进口石英砂供给严重不足大环境下,实现了国产石英砂对于进口砂的部分代替。目前晶熠阳已与弘元新材料(包头)有限公司(母公司为上机数控)、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母公司为晶澳科技)、四川永祥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母公司为通威股份)、四川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母公司为晶科能源)、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下游多家单晶硅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并实现石英坩埚产品供货。
  公告称,通过对晶熠阳的收购,天宜上佳将开展光伏石英坩埚制品制造新业务,实现公司在光伏领域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与公司碳基复合材料制品的销售形成高度协同,在辅材环节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晶熠阳的石英坩埚与天宜上佳生产的碳碳热场均属于单晶拉制过程中的耗材。
  天宜上佳表示,公司围绕绿能新材料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平台的战略布局,聚焦在轨道交通、国防装备、光伏新能源等领域新材料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应用。
目前,天宜上佳已形成粉末冶金制动闸片、碳基复合材料制品、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航空大型结构件精密制造四大业务板块。其中,天宜上佳碳基复材制品的应用已成功拓展至光伏领域,目前在四川江油建有2000吨级碳碳材料制品产线。
 
  ▲碧桂园退出标普评级
 
  据报道,龙头房企碧桂园( 02007.HK )日前与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协商,退出了后者的发行人信用评级。
  促使碧桂园做出上述决定的"导火索",是11月8日标普全球评级将其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B"下调至"B+"。标普在评级报告中称,当前市场对中国民营房企的信心减弱,碧桂园的融资渠道收窄;考虑到当前楼市销售疲软,碧桂园的流动性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恶化。碧桂园方面随即公开回应称,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销售亦稳中向好,且公司于9月在境内完成了一笔再融资。
  碧桂园方面称,本次评级调整及撤销安排不会触发公司存量债务的加速清偿条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阳光城、佳兆业、新城控股等在内约70家房企向三大评级机构提出申请撤销评级。
 
  ▲宁德时代投资成立供应链公司
 
  近日,广东邦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法定代表人王英男,经营范围包含供应链管理服务、电子专用材料销售、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货物进出口等。
  股权穿透可见,广东邦普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由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
 
▲北银理财获批开业
 
  11月4日,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批复,旗下全资子公司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银理财")获准开业。同时,北银理财董事长步艳红、总裁琚泽钧等高管、董事的任职资格获得核准。
  根据批复,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全部由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认缴并以货币资金方式一次性足额缴纳。
  北银理财业务范围为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在此之前,年内获批开业的还有浦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上银理财、民生理财、高盛工银理财、恒丰理财和渤银理财7家理财公司。截至目前,国内共有31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已经获准开业的有30家。
  据了解,2004年,北京银行已涉及理财业务,并于2013年成为首批获得原银监会开展净值型理财管理计划试点资格的11家银行中唯一一家城商行。2021年,北京银行落实资管新规要求,加速推动理财业务整改工作,已于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前全面完成理财整改压降工作,保本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全部清零,产品净值化率达到100%。
 
  ▲Gap出售中国业务
 
  据报道,美国快时尚品牌Gap在中国密集关店后,最终选择出售中国业务。11月8日,电商服务商宝尊电商(NASDAQ:BZUN/ 09991.HK )宣布,将以现金交易方式收购Gap(NYSE:GPS)的大中华区业务,对价为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9亿元)。
目前,双方已签署股份购买协议,视协议最终调整情况,总交易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万美元,预计收购将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仍待满足交割条件和监管部门批准。
 
  ▲德国政府禁止中资6亿元收购德国汽车芯片产线
 
  11月10日,国内芯片企业赛微电子( 300456.SZ )公告称,于11月9日晚间收到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的正式决定文件,德国政府以"保护技术和经济主权"为由,禁止其瑞典全资子公司Silex Microsystems(下称Silex)收购德国汽车芯片企业Elmos Semiconductor(下称Elmos)在德国的汽车芯片制造产线。
  赛微电子表示,因为该禁令,原本接近尾声的收购交易将无法继续,交易相关方将详细分析德国政府的决定文件,并决定随后采取的进一步行动。据称,考虑到中德关系、产线制程等因素,外界原本预计德国会批准该交易。
  2021年12月14日,Silex与Elmos签署《股权收购协议》(以下简称"《SPA》"),Silex拟以8450万欧元收购Elmos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多特蒙德市的汽车芯片制造产线相关资产(简称"德国FAB5")。
  Silex于2022年1月向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提交了本次收购交易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申请。此后,Silex和Elmos一直与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保持了密切联系,这一紧张的审查过程持续了约10个月时间。直至2022年11月9日晚间,赛微电子收到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气候行动部的正式决定文件,禁止瑞典Silex收购德国FAB5。
赛微电子主要产品及业务包括MEMS芯片的工艺开发及晶圆制造、GaN外延材料生长与器件设计,下游应用领域包括通信、生物医疗、工业汽车、消费电子等。
 
▲欧盟对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展开反垄断调查
 
  欧盟委员会11月8日公告,对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提议展开深入调查。
  欧盟委员会的初步调查显示,该交易可能会显著减少游戏机和个人电脑游戏分销市场的竞争,包括多游戏订阅和云游戏流媒体服务市场,以及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
  欧盟委员会称,尤其担心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后,可能会取消动视暴雪旗下《使命召唤》等著名游戏的访问权。
 
▲推特裁员50%
 
  10月27日,推特与埃隆·马斯克控制公司X Holdings II完成合并,马斯克以54.20美元每股现金收购推特,交易完成后推特于10月28日在纽交所退市。该交易总价440亿美元。据报道,抱着水槽"sink in"入主推特主楼的马斯克在接手当天就开始上演推特"大屠杀",立即开除了推特CEO、CTO、法律总顾问等四名高管,以及多名前CEO提拔的高管,并且很快就开始了他新官上任的第二把火:大裁员。
  11月5日凌晨,负责推特内容政策的罗斯(Yoel Roth)发布推特称,全公司约50%的员工被裁员。他表示,推特内容审核部门约15%的人员受到了裁员的影响,一线的内容审核人员受到的影响最小。
  马斯克随后发布推特称,"关于Twitter的裁员,不幸的是,当公司每天亏损超过400万美元时,没有别的选择。向每个退出的人都提供3个月的遣散费,比法律要求的高出50%。"
  推特已发邮件告知裁员。一名被裁员的推特程序员证实,推特邮件称,一周内将发布遣散费的细节,届时,他将收到正式的离职协议、放弃索赔的声明、以及如何归还公司设备的说明。
 
  ▲Meta宣布裁员超1.1万人
 
  据悉,美国社交媒体巨头Meta的CEO扎克伯格11月9日通过全员信公布,Meta的团队规模将缩减13%,11000多名员工将被裁员。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裁员。
  扎克伯格还称,Meta将冻结招聘,直到2023年一季度。
  最新财报显示,Meta营收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最新一个财季同比减少4%至277亿美元,预期为274亿美元;净利润则是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为44亿美元,同比减少52%;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64美元,同比减少49%,预期为1.89美元。
  除了净利润"腰斩",Meta被寄予厚望的元宇宙业务亏损有所放大。从Facebook更名为Meta后,扎克伯格力求在元宇宙大展雄图,但Meta的元宇宙核心项目Reality Labs报告期内营收为2.85亿美元,同比下降近49%,运营亏损36.7亿美元,去年同期亏损26.3亿美元。
资管机构荷宝的趋势投资基金经理杰克·尼勒表示,一些公司(如Meta)的资本支出仍然很高。目前,与面向未来的大型投资相比(例如Meta的元宇宙业务),投资者对良好的自由现金流产生更感兴趣。
 
管理视点
 
应适当剥夺违法违规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证券时报11月11日刊发资本市场资深研究人士熊锦秋的文章指出,*ST辅仁存在大股东大额资金占用及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失控等问题,其他股东想抱团自救,却被公司管理层无视。笔者认为,应适当剥夺违法违规股东的控制权。
  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ST辅仁向控股股东辅仁集团及关联方提供借款余额16.53亿元,提供连带责任担保24.80亿元、尚有担保余额17.40亿元,这严重影响公司正常资金流转,公司贷款逾期违约与资产被查封的情况较为严重。
  对解决公司资金占用与违规担保问题,目前控股股东尚未提供具体解决方案。上市公司由于资金占用等问题,2021年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从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仍无法解决、来年仍将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公司股票将面临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
  三季报显示,原第一大股东辅仁集团的持股比例为7.23%,持股7.33%的上海耘林上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而在9月29日和10月25日,辅仁集团持股经过两次法拍过户,若成功持股比例将降至4%以下。由于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ST辅仁的实控人、原董事长朱文臣在2020年被证监会行政处罚,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剥夺了禁入期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等职务的资格。
  据报道,上海耘林等4名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17.89%)曾在今年8月向公司发函要求增加股东大会临时议案,包括提议增选董事,但该邮件直接被公司拒收,也未披露。
  实控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者上市公司违规担保,这是A股市场一个较有共性的问题,也是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最直接、极具危害的大问题。对于占用资金达到一定金额的人,交易所可认定不适合担任董监高,监管部门对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实控人等也可采取证券市场禁入、不得担任上市公司董监高等措施。
  但此时实控人仍可依托股份表决权,选任自己心仪的人出任董监高,仍可能实际控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因此很难让实控人解决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问题。即便实控人减持股份,只要董监高不换,上市公司仍然可以拒绝其他股东行使提案权等股东权利。
  为此,一个办法就是对于证监部门行政处罚以及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的实控人,如果所涉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问题没有解决,且达到一定金额,那么就应剥夺实控人的控制权。《证券法》第63条规定,违规收购者在一定时间内,对该超过规定比例部分的股份不得行使表决权;笔者建议,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达到一定程度且未解决,《证券法》可将其增补纳入剥夺股东表决权的情形。
  如果大股东持股通过法拍等方式减持至不足以实际控制公司的极低比例,还握住实控权不放,而上市公司董监高也罔顾其他股东的治理权,此时交易所以及证监部门应表明态度,积极支持其他股东行使股东应有的各项权利,包括股东提案权、自行召集股东大会等。通过引导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或合格股东自行召集股东大会等方式,依法选出新的董监高后,交易所及证监会予以认可,在证监部门请求下,上市公司所在地公安机关可参与维护移交上市公司治理权、移交资产掌控权的秩序。
  实控人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大量违规担保,却耍赖不予解决,上市公司不能就此计提损失了事,新上任董监高可加强催缴,上市公司以及适格股东都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实控人偿还占用资金、将违规担保合同认定无效等。
  一些实控人掌握上市公司一两成股份,就可控制上市公司,然后以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全然不顾及其他股东利益,上市公司甚至由此可能退市,一旦退市,股民所持股票市值必将大幅下跌。对于此类退市情形导致股民损失的,建议《证券法》应规定实控人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样实控人即便耍赖不解决资金占用等问题,成千上万股民将向其追究退市赔偿,也将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也或将倒逼其尽快解决资金占用等问题,从而避免退市。
 
信息化建设
 
工信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11月8日,工信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及面、长期迭代、多方协同"的思路。《指南》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
  《指南》的第二部分"增强企业转型能力"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从开展数字化评估、推进管理数字化、开展业务数字化、融入数字化生态、优化数字化实践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转型路径,旨在充分激发中小企业自身转型动能,按照"评估-规划-实施-优化"的逻辑闭环,科学高效开展数字化转型。
  一是开展数字化评估。中小企业需从数字化基础水平、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内外部转型资源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评估,结合业务环节和管理环节的潜在转型价值,明确数字化转型优先级,切实提高转型效率。
  二是推进管理数字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构建与转型适配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训,深化跨部门沟通协作,提升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三是开展业务数字化。中小企业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应充分应用订阅式服务、轻量化产品等降低转型成本。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业务环节转型,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基于数字化产品的增值服务。
  四是融入数字化生态。中小企业应积极对接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生态资源,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协作配套,利用共性技术平台开展协同创新。
  五是优化数字化实践。中小企业应从数字化水平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评估数字化转型成效,根据现阶段资源禀赋和转型现状调整数字化转型策略,选用相应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提升转型策略的适配性。
  《指南》第三部分"提升转型供给水平"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包括增强供需匹配度、开展全流程服务、研制轻量化应用和深化生态级协作等四个方面内容,旨在引导供给方聚焦中小企业特征和实际需求,提升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水平,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助力中小企业深入开展转型。
  一是增强供需匹配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参差不齐、需求千差万别。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供给方需发挥各自在基础设施、数字技术、行业积累等方面的优势,面向中小企业差异化需求,持续丰富转型"工具箱",提升产品服务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全流程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通常面临人才匮乏、能力薄弱等挑战,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推进数字化转型难度大。转型供给方需从评估规划、设备改造、系统上云、人才培训等环节提供全方位陪伴式服务,在不同转型阶段帮助中小企业对接产品服务生态资源,推动转型逐步深化。
  三是研制轻量化应用。中小企业利润相对微薄,数字化转型资源投入受限。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方应加大产品、技术和模式创新力度,发展订阅式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数字化转型。
  四是深化生态级协作。供给方主体需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链式"转型。大型企业可通过应用或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融新模式,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指南》第四部分"加大转型政策支持"主要面向地方各级主管部门,提出了加强转型引导、加大资金支持、推广试点应用、完善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五方面工作要求,旨在推动有关部门在技术、资金、服务、人才等方面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源支持,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转型引导。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遵循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发展规律,降低转型过程中的"认知差",才能避免中小企业转型"事倍功半"。各级地方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推广,因地制宜落实相关政策举措,强化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多措并举,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转型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挑战之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项资金、补贴政策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三是推广试点应用。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数字化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推广典型经验,以"先转带后转"。地方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试点示范力度,推广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模式,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中小企业"看样学样"。
  四是完善配套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包括市场化服务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可有效弥补市场化服务的不足,提升整体服务保障能力。要构建完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工程监理、技术指导等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对于企业战略制定、市场开拓、产品更新、组织变革等方面至关重要。需从基础设施、评估体系、发展氛围、金融支持、人才培引、财税金融等方面,优化转型发展环境,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两部门拟加强产业政策对网络安全保险支持
 
  据悉,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和金融服务融合发展,培育网络安全保险新业态,促进企业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11月7日,工信部会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政策标准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完善网络安全保险政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产业政策对网络安全保险的支持,推动网络安全技术服务赋能网络安全保险发展,引导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新兴融合领域网络安全保障等充分运用网络安全保险。加强保险业政策对网络安全保险的支持,指导网络安全保险创新发展,引导开发符合网络安全特点规律的保险产品。推动健全完善财政政策,鼓励提供保险减税、保险购买补贴等政策。二是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标准规范。支持网络安全产业和保险业加强合作,建立覆盖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明确承保、核保、理赔等主要环节基本流程和通用要求。研究制定承保前重点行业领域网络安全风险量化评估相关标准,规范安全风险评估要求;承保中网络安全监测管理服务相关标准,规范监测预警方法;承保后理赔服务实施要求相关标准,规范网络安全保险售后服务。
  另外,《意见》提出,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完善网络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推动电信、能源、金融、交通、水利、教育等重点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网络安全保险工具,有效转移、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提升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防护能力。
  《意见》还明确,培育优质网络安全保险企业,培育一批专业能力突出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发展一批技术支撑能力领先的网络安全企业、专业测评机构等,建设一批网络安全保险创新联合体,培育网络安全保险发展良性生态。
 
首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国家标准发布
 
  11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联合发布《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GB/T 39204-2022)国家标准。据介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网络安全保护的重中之重,本标准是第一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国家标准。
  这项标准提出了以关键业务为核心的整体防控、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动态防护、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协同联防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3项基本原则,从分析识别、安全防护、检测评估、监测预警、主动防御、事件处置等6个方面提出了111条安全要求,为运营者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保障。例如,可以为网络安全服务机构、运营者等提供指引和依据,开展网络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等活动。
  据悉,《信息安全技术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标准体系的构建基础,将于2023年5月1日正式实施。基于该标准构建的边界识别、能力评价、检查评估、应急处置等配套标准研制正在有序推进,将共同规范和指导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
 
重庆出台行动计划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
 
  据悉,重庆市政府近日发布《重庆市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重庆市力争引进300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推动500家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零部件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此外,到2025年,重庆市还计划基本建成相对完整、重点突出、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力争打造一家全国前10、一批全国领先的零部件企业,突破一批重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单项产品。
  当前,重庆正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发展,仍存在核心零部件自给率不足、传统零部件企业转型偏慢、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势在必行。
  为此,重庆市将在强链引优、创新协同等五个方面同步发力。
  在构建零部件供应链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将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动力电池技术,持续推进固态电池等新一代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研发高效、高密度、高集成驱动电机等技术及产品,提升电控整体配套能力,积极推动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发展。同时,重庆市还将培育智能驾驶零部件供应链,做大智能座舱零部件规模,支持头部企业建立智能座舱全栈全域研发制造体系。
  在引进培育优质企业方面,《行动计划》提出,重庆市将推动全市现有200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大做强;推动100家大型零部件企业、400家特色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围绕零部件强链补链建链重点领域环节,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全球百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
  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将重点支持50个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研发项目建设和研发成果转化,探索制定全市首台(套)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推广应用目录,突破汽车零部件关键核心技术50项以上;力争在重庆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市级创新平台10个;促进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型零部件等成果转化应用,加速商业化进程。
  在促进协同发展方面,重庆市还将推动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协同研发新车型,支持整车企业和零部件链主企业搭建零部件集采平台;建立汽车供应链数据信息平台,鼓励链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持续深化重庆市与成都、宜宾、广安等地产业协同。
  在优化统筹服务能力方面,重庆市将在全市建设1个整车产业园区和N个特色零部件产业园区,形成"1+N"产业布局;支持专业机构开展专项测评、专项指数建设工作,探索发布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指数;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在土地、能源、投融资等方面的要素保障,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河北通信业加快推进5G全连接工厂建设
 
  近日,河北省通信管理局印发《关于通信行业加快推进5G全连接工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至"十四五"末,建成30个省级5G全连接工厂标杆示范,力争打造3个国家级标杆示范,覆盖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等省内七大产业和省内各设区市。
  5G全连接工厂是依托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数据要素全面感知和充分利用,供销产研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先进工厂,是"5G+工业互联网"的升级版,是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和加快建设数字河北的关键抓手。
  指导意见从数字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一批5G全连接工厂。
  夯实网络基础。面向工业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积极采用混合专网、虚拟专网等方式为工业企业部署5G网络,特殊条件下可探索独立专网运营模式。加快用户平面功能(UPF)等5G核心网元建设及工业企业侧下沉,进一步强化生产现场5G网络承载能力以及差异化定制服务能力。
  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探索5G、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精准授时、确定性网络等新型网络技术的融合应用方式,支撑企业实现传输时钟同步、数据优化调度、网络灵活配置等核心操作,避免时延抖动和不确定性对工业环节带来的不良影响,做到日常办公、生产管理、信息采集、装备生产等关键要素间的无障碍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可能的定制化网络与系统管理服务,支撑企业网络运维和管理的本地化操作。
  融合部署边缘计算。支持企业在生产现场按需部署边缘计算节点与边缘网络,通过融合工业互联网边缘侧计算、通信和存储能力,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结合云边协同机制为工业互联网相关平台提供数据支撑,满足工业互联网泛在互联、实时业务、可靠服务、数据优化、边缘应用智能、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多方应用需求。
  工业设备网络改造。综合利用5G、自动控制、边缘计算等技术,建设或升级设备操控系统,通过在工业设备、摄像头、传感器等数据采集终端上内置5G模组或部署5G网关等设备,实现工业设备与各类数据采集终端的网络化,支持海量历史、实时、时序数据的聚类、关联和预测分析,提升工厂各环节泛在物联、远程监控、精准决策等能力。
  研发设计协同高效。综合业务需求、生产参数、规范标准、技术方案等元素,提升系统集成与研发设计能力,加快5G、数字孪生、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助力实现物理与虚拟生产单元之间动态实时映射,重组不同颗粒度工业知识,探索最佳产品工艺参数、数据模型与算法服务、厂区部署模式等关键信息,搭建智能工厂孵化床。
  生产制造柔性处理。推动5G、边缘计算、知识图谱等技术深化应用于工业设备、系统、生产线,支持柔性生产制造、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精准动态作业、现场辅助装配等应用场景,提升生产运行柔性、敏捷能力。
  检测监测精密精准。通过5G结合机器视觉、模式识别等技术,进行生产在线检测监测,加强识别分析、远程诊断、智能预判,支持机器视觉质检、工业合规校验、设备故障诊断、设备预测维护、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应用场景,全方位保障生产质量与安全。
  仓储物流智能高效。通过5G结合射频识别、图像识别、多源融合室内定位、室外高精度定位、卫星导航等技术,助力调度管理、货物码放、危险品运输等环节智能化、少人化,支持厂区智能物流、厂区智能理货、全域物流监测等应用场景,提升配送效率,保障货物与人身安全。
  运营管理安全合理。利用5G结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平台等基础设施,采集整合生产单元信息数据,辅助优化生产供需,支持生产过程溯源、生产能效管控、虚拟现场服务、企业协同合作等应用场景,促进生产数字化、绿色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贯通。
  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指导意见提出强化标杆建设、加强合作创新等保障措施。
  强化标杆建设。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建设,完善5G专网部署模式,实现场景精准适配,为工厂自动化、柔性化生产提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5G网络,打造一批具有应用示范效应的标杆工厂,尽快实现从"0"到"1"的跨越以带动从"1"到"N"的推广。
  深化协调联动。鼓励地方政府加大5G全连接工厂建设的支持力度,在电费、用地等方向给予优惠。建立健全5G全连接工厂建设情况动态监测机制,构建5G全连接工厂项目库,并进行定期评测和滚动调整,针对优秀案例优先推荐参评"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标杆示范以及"灯塔工厂"等荣誉奖项。
加强合作创新。充分发挥信通院(河北)科技创新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河北分联盟等智库作用,开展专题培训、精准对接、参观考察、研讨沙龙等活动,学习借鉴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和新做法,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联合5G应用上下游企业,融合各单位自身业务优势,推动产业各方协同开展5G全连接工厂相关技术突破、应用创新、标准建设。
 
江苏昆山发布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11月8日,2022苏州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推介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昆山发布《昆山市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昆山将以夯实底层技术支撑能力、提升软硬件产品供给、推动元宇宙应用赋能作为三大发展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载体建设、数字基建构筑、产业品牌塑造、产业生态完善"五大工程",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昆山将建成15项以上典型应用场景项目,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100家以上元宇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成辐射全国的元宇宙产业创新研究院,加速打造元宇宙产业集聚高地、技术创新高地、行业应用示范高地和政策先行先试高地,全力打响"打造元宇宙产业看昆山""发展元宇宙产业来昆山"的产业创新集群品牌,为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注入强劲动力。
  为加快推动包括元宇宙产业在内的产业创新集群健康快速发展,昆山市同时出台《关于支持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若干政策》,推出了包括提升产业集群策源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扩大产业创新集群人才供给三方面23条政策措施,三年计划投入财政资金超100亿元。
  另外,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20余家大院大所、平台载体、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昆山科技创新共同体",将上海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导入昆山,推动科技和产业"双向奔赴"。
 
深圳元宇宙研究院成立
 
  11月10日,在2022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上,深圳元宇宙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是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的高质量元宇宙产业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为企业搭建沟通桥梁、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推动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落地。
  深圳元宇宙研究院将紧跟元宇宙产业发展新形势,着力探索元宇宙、数字城市及数字世界的技术迭代、场景应用、最新成果与未来发展,成为"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推手,为深圳元宇宙产业发展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毕马威称云计算不再是数字化关键标志
 
  据悉,毕马威11月7日在第五届进博会上发布了《2022全球新兴技术调查报告中文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到,云计算不再是数字化关键标志,而只是IT演变的逻辑。企业有条不紊地上云计划反映出更广泛的信心。8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企业在云计算应用方面处于领先水平。73%的受访者称他们正在迁移;15%的受访者称他们已经完成了迁移,正在寻求系统优化。80%的受访者对云计算转型迄今所获得的回报表示满意。
  报告调研了来自全球2200多名高管,其中包括中国区的100余名企业高管。报告亦荣登第五届进博会官方创新产品。
  报告提到,元宇宙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较多应用。但是,大多数受访者,甚至是最具数字化效益和盈利能力的企业,都承认他们在观望竞争对手采用了哪些技术,或者等待客户提出需求后再进行投资。进博会正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企业观众洞察前沿技术的演进路线。
  报告认为,数字技术应用面临网络安全挑战。被调查企业表示,缺乏关键技能是阻碍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8%)承认他们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发展落后于计划,反映出网络安全团队在企业中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报告总结了较为领先的数字化企业共有的七个特征,分别是:打通孤岛,让员工的声音在跨部门之间传递;成为解决人才危机的一部分;为云计算的利益相关方建立紧密联系;确保网络专家的尽早参与;让客户的声音指导新兴技术战略;准备为提升客户体验转换平台;勇于尝试明智的试验。
 
欧洲央行称数字欧元将加强欧洲战略自主性
 
  据报道,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11月7日在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举行的数字欧元会议上表示,发行数字欧元将促进在整个欧元区扩大支付创新,从而加强欧洲的战略自主性。
  拉加德说,大型外国科技公司在欧洲支付交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增加市场依赖外国支付技术的风险。通过设计公共数字货币,欧洲可以增进公众对货币体系的信任并促进创新。
  据报道,欧洲央行于2021年7月启动一个数字欧元项目并展开为期两年的相关调查研究,以确定数字欧元的核心特征。
  拉加德表示,欧元区在研究央行数字货币方面处于相对领先的阶段,目前重点是数字欧元的具体设计及其在法律框架的合理嵌入。此外,数字欧元要获得成功,还必须满足公众对保护隐私的要求。
 
企业信息员园地
 
企业需要怎样的法律顾问?
 
  特约信息员:江苏联盛(靖江)律师事务所 仇为民
  一、企业法律顾问的现状
  律师为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是律师主要业务之一。但不少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他们在经营过程中有特别谨慎的行为和特别的关系背景即可以避免出现和“摆平”法律纠纷。充其量在企业遇到的法律纠纷时,高价聘请社会律师担任代理人,以事后补救的方式解决纠纷。但随着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没有聘请法律顾问的企业,在与法律顾问制度完备的企业的法律纠纷中,往往处于劣势。加之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急速变化,导致企业更多地关注物资采购、技术更新,对于法律服务缺乏认识,不少中小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生存艰难,多种原因导致企业更不愿意聘请法律顾问。同时,很多律师在做法律顾问的时候,常常抓不住企业的实际需求,无法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这让之后企业的满意度提升和服务费提高更加困难。供需矛盾较大。
  二、传统企业法律顾问的弊端
  1、传统法律顾问业务大多由某一个律师来接受企业的聘请担任。而律师本身需要常年处理诉讼案件,时效性是个很大的问题,无法及时处理企业突发情况,律师服务质量更难以保证。
  2、一般律师不懂企业的经营、管理,律师只向企业提供通常的、一般性的法律服务,很难提到专业性、系统性的高度。
  3、传统的法律顾问模式下,缺乏建立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的工作内容。他们更多是遇事处理事,无法提前防范法律风险。
  4、传统的法律顾问服务,往往都是根据企业主动提出的问题以及顾问律师的执业经验,由律师针对特定的事项,对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作出评估,缺乏系统性。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律师抱怨律师费低,而企业吐槽律师没有提供有效服务,进而拒绝给予律师更高的费用。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双方存在思维差异,这个思维差异就是双方对律师服务的期待起点和价值来源认知的差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律师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
  三、新形势下的企业法律顾问服务方式
  (一)主动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服务
  因为外聘律师日常不主动了解企业的业务,有时候有重大合同需要律师审查的时候,也无法了解业务本质和特点,从而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合同审查意见,对合同的审查基本就局限于对合同文本的审查和修正,有点隔靴搔痒的意思。另外,律师提供法律培训,培训选题和内容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需要和特点,而是对一般性原理泛泛而谈,让人听得昏昏欲睡。这些不主动不积极的工作态度难以让公司对常年法律顾问服务质量有较高的评价。
  转变工作态度才能提高常年法律顾问服务质量。常年顾问律师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自己工作的积极性:
  1、日常多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和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加深对企业行业的理解,提前做好相关法律知识储备,主动识别企业潜在的法律需求,而不是被动等待企业来告诉你需要什么法律服务,尽量让自己的专业储备走在企业业务的前面,至少也要与企业业务并肩前行,而不是总让企业追着律师跑。
  2、国家每年都新出台或修订不少的法律法规,律师可以在学习这些新法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法律法规有没有对顾问单位的业务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并将这些影响形成简单的报告提交给顾问单位,以便顾问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法律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3、律师提供法律培训时结合企业业务特点,能够根据参训人员的类型去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尽量让培训有益于参训人员的实际工作。
  (二)要用商业思维去提供法律服务
  律师在提出法律建议的时候要运用商业思维。不少律师在提供法律审查意见的时候,仅仅简单给出一个“该事项违法”的结论性意见,而不协助企业去寻找“如何用合法的方式实现最终的商业目的”的方法,这是很多企业对律师的诟病所在,现在主流观点都认为律师应当具备商业思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与其说让律师具备商业思维,不如让律师当一个拥有法律思维的商人,后者的定位可能更有利于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三)要用管理思维去开展法律工作
  在提供法律服务的时候,律师是否具有管理思维,也影响着顾问单位对其服务质量的评价。
  律师学会运用管理思维提供法律服务,在案件的每个重要节点及时提供相关的书面报告,比如立案报告、开庭报告、结案报告等,就会方便公司对案件的情况进行了解,也方便相关档案资料的保存以供非经办人了解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方便公司法律事务的管理。
  另外,每年年末,律师能够提交当年度的工作报告,梳理当年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亮点,这样会更有利于企业掌握律师的年度工作量,有利于体现律师工作价值,会让企业更容易考虑给律师提高服务费。
  律师获得心仪的律师费,就要为企业提供高价值的法律服务。律师要提供高价值的法律服务,就要从工作态度、工作思维上进行改善,使企业高价聘请律师做法律顾问,物有所值。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