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41期
部委决策
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发布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鼓励目录》总条目1474条,与2020年版相比净增加239条、修改167条,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符合《鼓励目录》的外商投资项目,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规定享受税收、用地等优惠待遇。
新版《鼓励目录》延续了2020年版的结构,包括两部分:一是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适用于全国;二是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适用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海南省。
此次修订的《鼓励目录》中,全国目录共519条,增加39条、修改85条。主要有两方面变化,一是持续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二是持续引导外资投向生产性服务业。
该负责人介绍,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此次全国目录修订的重点。新增或修改了低碳环保绿色节能节水的先进系统集成技术及服务、专业设计服务、职业院校、人力资源服务、清洁生产评价认证与审核等条目。
同时,全国目录也持续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新增或修改林业生物质能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产及应用,医药制造业相关耗材开发、生产,高新技术有色金属材料及其产品生产,高性能光刻胶开发、生产,辉光放电质谱仪开发、生产等条目。
据了解,本次净增加239个条目中,有200条出自中西部地区。该负责人表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此次修订中西部目录在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各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的基础上,新增或扩展了有关条目,进一步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如山西、辽宁、安徽、宁夏等省区新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衣着附件加工生产,功能性环保再生涤纶长丝的研发及生产,液晶显示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材料制造等条目。内蒙古、江西、贵州、黑龙江等省区新增洁净煤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园林花卉初级或精深加工、富硒农产品种植、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的研发创新等条目。西藏、新疆、云南、青海等省区新增商业连锁经营、沙漠经济产业、跨境物流、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和经营等条目。
《鼓励目录》是我国重要的外商投资促进政策。商务部披露,外商投资《鼓励目录》内的行业领域,主要可以享受三项优惠政策:一是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产品,免征关税;二是对于集约用地的鼓励类工业项目优先供应土地,并且可以按不低于所在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确定出让底价;三是在西部地区和海南省投资,还可进一步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受国务院委托,央行行长易纲作报告发言。报告介绍了2022年金融工作主要进展及成效,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考虑。
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于下一步工作考虑,报告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价格上,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加强预期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结构上,持续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
在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方面,报告提出,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弥补监管短板,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在强化审慎监管上,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严厉打击"无照驾驶"行为。在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上,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资本依法依规开展投融资活动,又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报告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和本源,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下一步要强化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要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稳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促进盘活存量资产。
在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报告提出,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长期资本供给,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多元化、差异化融资需求。
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适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壮大各类中长期投资力量,强化投资者保护。促进债券市场各类基础设施之间有序互联互通。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完善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推动境外上市备案制度落地实施,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深化车险综合改革。
报告还提出,要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在安全可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便利性。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
在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报告提出,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保交楼、稳民生,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继续做好P2P网贷存量风险处置等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易纲详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近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题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署名文章。易纲在文章中指出,"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金融机构及股东作为市场主体,应当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救"风险的主体责任。
易纲在文章中指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做好四项工作: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落实金融机构及股东的主体责任,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在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上,易纲指出,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中央银行要管好货币总闸门。一方面,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是指主要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调节货币政策的情况。正常的货币政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居民储蓄和收入合理增长,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易纲表示,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速有望维持在合理区间,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斜率向上的收益率曲线形态。
另一方面,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强化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效管理和引导市场预期。
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上,易纲指出,当前,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推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易纲表示,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便利性,提高全球竞争力。坚持多边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治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易纲还表示,在多边债务重组中坚决维护我国海外债权利益。对于海外债权,按照"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决策谁负责风险补偿"的原则,由金融机构和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相关决策部门充分考虑项目的金融可持续性,负责风险补偿。
在落实金融机构及股东的主体责任,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上,易纲指出,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各市场主体依法承担经营失败损失的法律责任。"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
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上,易纲表示,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有效加强对股东监管,防止内部人控制。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担责"原则,依法合规压实各方的风险处置责任。
易纲还表示,"财政的钱"与"央行的钱"存在本质区别。如果允许财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靠印票子满足财政支出需求,最终将引发恶性通胀,财政也不可持续并产生债务危机。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规定,实行中央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郭树清详解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八项重点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题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文章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监管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重点举措,郭树清从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营造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的法治环境、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金融安全网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加快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八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具体来看,在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郭树清认为,党的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和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中央各相关部门和省级党委政府都要自觉服从、主动作为。我国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地方法人,其党的关系、干部管理、国有股权监管、审计监察和司法管辖也都在地方,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对金融机构党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重大风险处置机制。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要依照法定职责承担监管主体责任,派出机构要自觉服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共同推动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公开透明地使用好风险处置资金。要及时查处风险乱象背后的腐败问题,以强监督推动强监管严监管,坚决纠正"宽松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铁军。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全面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管好货币总闸门,防止宏观杠杆率持续快速攀升。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健全普惠金融体系,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督促中小银行深耕本地,严格规范跨区域经营。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加快发展健康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体系。稳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方面,要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推动法人机构业务牌照分类分级管理。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监管技术、方法和流程,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充实政策工具箱,完善逆周期监管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防范风险跨机构跨市场和跨国境传染。加强功能监管和综合监管,对同质同类金融产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穿透式监管,实行公平统一的监管规则。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实施常态化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强化金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
在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要紧抓公司治理"牛鼻子",推动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筑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依法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加强股东资质穿透审核和股东行为监管,严格关联交易管理。加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职行为监督,引导金融机构选配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团队,不断增强公司治理机构之间和高管人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不当所得追回制度和风险责任事后追偿制度。督促金融机构全面细化和完善内控体系,严守会计准则和审慎监管要求。强化外部监督,规范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约束。
在营造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的法治环境方面,要遵循宪法宗旨和立法精神,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规则,既要纠正"有照违章",也要打击"无证驾驶"。织密金融法网,补齐制度短板,切实解决"牛栏关猫"问题。丰富执法手段,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构与公安机关的优势条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与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等部门协作。提高违法成本,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努力做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重。保持行政处罚高压态势,常态化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工作。省级地方政府对辖内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等工作负总责。
在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要探索建立央地和部门间协调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将消费者保护纳人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中统筹谋划。严格规范金融产品销售管理,强化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大力整治虚假宣传、误导销售、霸王条款等问题。推动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投诉受理渠道。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开全社会金融素养。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公平交易、信息安全等基本权利,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钱袋子"。
在完善金融安全网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方面,要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明确金融风险处置的触发标准、程序机制、资金来源和法律责任。在强化金融稳定保障机制的条件下,建立完整的金融风险处置体系,明确监管机构与处置机构的关系。区分常规风险、突发风险和重大风险,按照责任分工落实处置工作机制,合理运用各项处置措施和工具。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险基金及其他行业保障基金不能成为"发款箱",要健全职能,强化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平台作用。
在加快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要积极推进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发智能化风险分析工具,完善风险早期预警模块,增强风险监测前瞻性、穿透性、全面性。逐步实现行政审批、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行政处罚等各项监管流程的标准化线上化,确保监管行为可审计、可追溯。完善监管数据治理,打通信息孤岛,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加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架构和运行维护体系。
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细则正式发布
据悉,根据《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经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2022年10月28日,中证金融、上交所和中国结算联合发布《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细则》(简称《细则》),明确了证券公司从中证金融借入科创板股票用于做市交易业务的有关操作和要求。
作为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的配套,《细则》与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相关规则做了有效衔接。做市借券机制,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和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按照业务规则,做市商须持有大量的股票与投资者进行交易。管理做市库存股是做市商持续、稳定地提供做市流动性的重要基础。在现行的交易制度下,对做市商的库存股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做市商库存股数量小于模型要求时,做市商当日买入的股票不能用于履行报价义务。在此情况下,做市借券机制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做市商可以通过借入股票,快速补充库存股,进而保障做市商满足做市义务要求。做市借券机制的推出,丰富了券源供给,在不增加风险敞口暴露的情况下为更多股票提供做市服务,能够促使做市商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根据《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细则》,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将自有或依法筹集的科创板股票和存托凭证出借给证券公司,供其用于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
科创板开市以来,稳步试点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改革,各项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为引入做市商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前期,证监会于今年5月13日发布《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上交所于7月15日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及业务指南。
据了解,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科创板做市商将于10月31日正式开展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14家做市商共发布50个做市交易股票公告,涉及42只科创板股票,其中22家为科创50成份股,权重占比达到67%。
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10月31日正式启动
据悉,经中国证监会批准,首批科创板做市商将于10月31日正式开展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取得上市证券做市交易业务资格的14家做市商共发布50个做市交易股票公告,涉及42只科创板股票,其中22家为科创50成份股,权重占比达到67%。科创50成份股业绩稳定向好,投资价值凸显。
10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布并施行《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细则》。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旨在促进做市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积极拓展做市业务券源,保障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顺利开展。
做市借券机制,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和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按照业务规则,做市商须持有大量的股票与投资者进行交易。管理做市库存股是做市商持续、稳定地提供做市流动性的重要基础。在现行的交易制度下,对做市商的库存股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做市商库存股数量小于模型要求时,做市商当日买入的股票不能用于履行报价义务。
在此情况下,做市借券机制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做市商可以通过借入股票,快速补充库存股,进而保障做市商满足做市义务要求。做市借券机制的推出,丰富了券源供给,在不增加风险敞口暴露的情况下为更多股票提供做市服务,能够促使做市商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根据《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细则》,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将自有或依法筹集的科创板股票和存托凭证出借给证券公司,供其用于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
分析人士表示,科创板引入做市商机制,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同时,做市借券机制通过为做市商提供券源支持,降低做市业务成本,将有效发挥做市商机制作用,提升股票流动性和定价效率,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
科创板开市以来,稳步试点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上市、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基础制度改革,各项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为引入做市商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前期,证监会于今年5月13日发布《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上交所于7月15日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及业务指南。
中保协发布《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
近日,中国保险业协会发布《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下称《建设规划》)。《建设规划》旨在以建设销售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为基础,构建科学规范的销售人员人才培养、能力评价和销售授权管理体制机制,促进销售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服务保险消费者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持续深化保险营销体制改革,推进保险销售能力资质分级工作,明确要求行业自律组织发挥平台优势,研究保险产品销售环节风险,建立销售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和相应的培训测试机制,严格销售资质分级管理。保险业协会充分调研行业销售人员业务状况和制度环境,顺应营销变革方向,研究起草了《建设规划》草案,在行业内部组织多轮征求意见活动,广泛采纳了市场主体、地方协会和监管部门的意见建议,经修改完善形成《建设规划》。
《建设规划》明确了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通过建立全行业统一的销售能力资质分级和职业培训标准、考核评价规范以及保险销售授权规则,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行业自律的形式实施销售人员销售产品授权与销售能力等级相匹配的销售分级管理,并逐步推动销售能力资质分级纳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全面提升销售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在实施对象上,坚持不新增准入门槛,即对入职上岗后的销售人员进行销售能力资质分级。在实施步骤上,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在充分考虑现有销售队伍和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先易后难、渐进引导、分步实施三阶段工作计划。在实施方式上,坚持行业指导、机构实施,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销售队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保险机构在行业规范基础上建立内部标准更高、分级分类更细、管理更严的销售人员管理体系。
《建设规划》遵循对高能力销售人员多授权、低能力销售人员少授权的基本原则,建立与销售能力资质对应的分级销售授权规则。根据保险产品的复杂程度,将销售能力资质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三等级仅为保险产品销售能力资质,第四等级为保险产品及相关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能力资质。
保险业协会表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销售人员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是销售队伍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建立完善的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将有助于引导销售人员持续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保险机构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促进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
监管部门拟完善人身险业个人营销体制机制
据消息人士11月3日披露,监管部门正就进一步推动完善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的意见在行业内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逐步优化个人代理人各项体制机制,推动销售利益向直接销售人员倾斜,建立引导个人代理人长期服务的组织架构和晋升制度。对于现有个人代理人队伍,加强规范管理,加快专业化转型,积极推动向服务更佳、绩效更好、品质更优发展。
征求意见稿明确董事会在销售人员队伍管理目标、发展战略和重大规划制定中的最终决策责任,强化总公司管理层在销售人员队伍的机制构建、决策执行、风险防控中的主要管理责任,明确各级分支机构和管理人员对销售人员队伍的日常管理责任。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以规范发展和鼓励创新并重,鼓励公司有序发展独立个人代理人,研究开发符合独立个人代理人特点的保险产品,完善独立个人代理人的甄选流程、资质授权、日常管理和信息维护,加强成本和风险管控,不断优化提升独立个人代理人的业务品质和服务质量。
征求意见稿表示,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推动个人营销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销售人员合规意识、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销售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人身保险市场竞争更加健康有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国家能源局要求进一步加强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
据悉,为贯彻落实《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年第50号令),进一步加强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国家能源局组织修订了《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国能安全〔2015〕208号),并于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
《意见稿》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电力可靠性管理是推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力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为有效应对新形势,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进一步发挥电力可靠性管理的作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为了满足人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需求,征求意见稿从充分认识加强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完善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工作体系、落实电力企业可靠性管理主体责任、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电力可靠性管理、加强电力可靠性信息管理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要定期组织对辖区内的电力可靠性进行评价、评估和预测,及时发布相关可靠性信息和指标。加大电力可靠性监督检查力度,监督指导电力企业排查治理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发现的风险和隐患。并鼓励各地区、各单位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检修,探索开展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等设备检修模式,确保检修质量和效率,严防设备"带病运行"。
《征求意见稿》表示,电网企业要优化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做好电力供需分析和生产运行调度,强化电网安全风险管控,优化运行调度,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电网企业还应加大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供电服务和民生用电保障能力。
发电企业要加强燃料、蓄水管控及风电、光伏功率预测,强化涉网安全管理,科学实施深度调峰灵活性改造,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减少非计划停运。
供电企业要指导电力用户安全用电、可靠用电,消除设备和涉网安全隐患,预防电气设备事故。按规定为重要电力用户提供相应的供电电源,指导和督促重要用户安全使用自备应急电源。
此外,电力企业应每年对自身电力可靠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发生的电力可靠性事件和相关生产运行、技术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于每年2月15日前将上一年度相关报告报送所在地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等管理部门;中央电力企业总部于每年3月1日前报送国家能源局。
省级电网企业要按照规定,每年对调度管辖范围内的电力供应情况、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和电网安全风险管控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对下一年的电力供应趋势、电网安全风险辨识、电网运行方式安排等情况进行预测预判,于每年1月将上一年度评估分析和本年度的预测预判情况报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等管理部门;中央电网企业总部于每年2月报送国家能源局。
多部门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近期,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先后发文,部署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发挥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的作用。
其中,水利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水利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专项推进方案》(简称《推进方案》),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上述三份文件均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预计四季度农村水利建设将按下"快进键"。
《工作方案》要求,从现在到年底前,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区等水利设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项目建设,确保尽快开工、尽快见效。
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项目点多面广、产业链条长,对经济拉动作用也不容小觑。水利部数据显示,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生产了全国总量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大中型灌区,旱能灌、涝能排,最大程度保证了粮食稳产。同时,灌区项目大多数分布在田间地头,可以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工作方案》认为,今年水旱灾害暴露出灌区等水利设施短板突出,亟需加快补齐。根据部署,今冬一批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项目将提前开工。
《推进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乡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
《意见》部署了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要求各地多渠道筹集资金,因地制宜采取水源置换、水源保护、管网延伸覆盖、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和工程管理管护等措施,不断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
中国水利学会正高级工程师李贵宝认为,农村供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将会持续实施。
根据水利部的工作计划,四季度将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尽可能多地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过1万亿元。
文旅部拟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在线旅游市场管理,发挥在线旅游企业整合旅游要素资源的积极作用,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相关旅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11月1日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游客"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保护,防止超出合理经营需要收集游客个人信息,采取切实措施避免大数据杀熟、虚假宣传、虚假预定等侵害游客权益行为。强化对未经许可从事旅行社业务经营活动、"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违规产品的监测、发现、判定和处置,维护正常的行业秩序,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用好财政奖补、项目投资、消费促进、政务服务等措施手段,支持在线旅游企业参与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发放等促销活动,增强发展信心。
同时,推动旅游金融试点。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相关政策,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合作,综合考虑在线旅游平台的数字管控能力以及平台内小微经营者的经营和信用等情况为平台内小微经营者提供综合授信、业务贷款、装备赊销、信用贷款、融资租赁和保理等产业链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产品分期贷款、小额消费信贷、先游后付等消费金融服务,激发在线旅游平台的金融支撑能力和消费拉动能力。
此外,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推动在线旅游企业深度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以科技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支持平台企业承担旅游服务新基建功能,引导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以产品和内容为载体开展业态创新融合,赋能中小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在线旅游网络营销,支持在线旅游企业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旅游展示活动,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推动乡村振兴、文明旅游、旅游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进一步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11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营造文明守信的发展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立起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建立诚信计量示范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商业、服务业经营者自主完善计量保证能力,守信自律、诚信计量,提高在用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和合格率,确保商品量和服务量的计量准确。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性示范作用的诚信计量网点,培育出一批影响范围广、群众受益多、社会效益好的诚信计量品牌。
据了解,《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诚信计量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经营者建立健全各项诚信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计量保证能力,提高在用计量器具的受检率和合格率,确保商品量和服务量的计量准确。同时,明确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建立健全诚信计量承诺机制以及计量纠纷投诉处理机制,持续提升诚信计量管理水平。
《指导意见》要求,建立服务业经营者的诚信计量信息平台,逐步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实现诚信计量信息共享,争取当地人民政府支持,加大对诚信计量体系的配套制度建设,逐步实现部门间通报或联动机制,依法加强对失信服务业经营者的联合惩戒。
《指导意见》提出,强化诚信计量自律意识和实施诚信计量公开承诺,从而建立市场主体诚信计量自我约束机制。同时,也要求深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诚信计量,鼓励连锁性加油站、充电设施、医疗机构以企事业集团为单位,建立健全诚信计量管理规范,集体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支持餐饮业、商店超市、配镜行业协会公示诚信承诺标准,全行业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并接受社会监督。
《指导意见》还提出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的同时建立群众监督队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聘请群众担任计量协管员、计量监督员等,建立群众计量监督队伍,发挥群众监督优势,监督经营者是否按照公开承诺开展计量活动,是否存在缺斤短两、计量作弊等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行为,使监督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形成无处不在的群众计量监督网络。
政策要闻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
据悉,为完善知识产权代理管理制度、提高监管规范化水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商标代理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当前,市场上存在商标代理行业准入门槛低、机构过多过滥、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突出等问题,《规定》进一步细化机构人员、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规定,并建立健全商标代理机构备案制度,通过完善办理备案程序,对长期不开展业务、空占行业资源的代理机构予以清理,推动形成行业良性发展格局;同时,为便利代理机构办理备案,规定对能够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商标代理机构重复提供。
对商标代理行为,《规定》明确了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的基本原则、应当履行的义务和代理机构基本事项的公示,要求商标代理机构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档案制度,并规定应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规定》丰富了监管手段,健全了市场监管部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查处情况通报、业务指导等协同配合机制,细化了商标代理监管有关规定。同时,《规定》结合实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列举的商标代理违法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明确通过网络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的违法情形。同时规定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监督责任以及对从事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的人员的纪律要求和责任追究。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以《规定》发布实施为契机,持续加强商标代理行业治理和监督管理,引导商标代理机构守法依规经营,推动商标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维护规范透明、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商标注册管理秩序。
▲明星代言电子烟、教培、医药被禁
10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电影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并开始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明星不得代言烟草及烟草制品(含电子烟)、校外培训、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
《指导意见》明确,"明星"的范围包括知名艺人、娱乐明星、网络红人等,除直观的商业广告,明星以影视剧角色,或参加娱乐、访谈节目、网络直播过程中以介绍形式推荐、证明商品,均构成广告代言行为。
《指导意见》站在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的高度,充分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综合运用市场竞争、行业管理、监管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种措施,构建起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的治理体系,为维护好明星代言领域清朗空间提供新的制度支撑。
整体来看,《指导意见》有两个方面格外值得关注:其一,监管进一步明确明星代言禁入行业;其二,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仍在持续,企业和广告发布平台需要严格遏制违法失德明星代言。
▲两部门调整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
11月2日,财政部、民航局发布"关于调整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及做好清算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称,今年上半年印发的《财政部 民航局关于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的通知》(财建〔2022〕142号)规定,原则上当每周内日均国内客运航班量低于或等于4500班(保持安全运行最低飞行航班数)时,启动财政补贴;补贴对象和范围包括"每周每条航段平均客座率未超过75%"的航班等;对国内客运航班实际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的亏损额给予补贴,设定最高亏损额补贴标准上限为每小时2.4万元。经研究,现不再将航班量低于或等于4500班作为启动补贴的条件,补贴清算对象和范围相应调整,补贴标准不变。
通知明确,国内运输航空公司执飞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国内客运航班,纳入资金支持范围。一是国内客运航班,不含港澳台航班、承担重大紧急运输任务的航班、调机、公务机等。二是每周每条航段平均客座率未超过75%。多家国内运输航空公司共飞同一航段,按各公司该航段周平均客座率计算。经停航班按每条航段起飞港分别核算。三是航班实际收入无法覆盖变动成本。
▲两部门发文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据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
通知要求,试点工作要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切实发挥好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作用,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尽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环境。试点工作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重点围绕四方面内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以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基本单元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按照标准规范要求,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60%以上建筑面积用于居民活动。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工作,加强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集中供热地区)、安防、停车及充电、慢行系统、无障碍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善设施运行维护机制,确保设施完好、运行安全、供给稳定。
推进智能化服务。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整合家政保洁、养老托育等社区到家服务,链接社区周边生活性服务业资源,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
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社区协商机制,搭建沟通议事平台,推进设计师进社区,引导居民全程参与完整社区建设。对于涉及社区规模调整优化、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配置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国资改革
财政部要求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国有资产盘活利用
据悉,财政部11月1日发布《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国有资产盘活利用,建立健全资产盘活工作机制,通过自用、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多种方式,提升资产盘活利用效率,为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职和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指导意见》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还存在部分资产统筹不够、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为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有效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指导意见》提出以下六种盘活方式。
一是优化在用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最大限度发挥在用资产使用价值,以最精简的资产保障单位履职和事业发展。要全面准确掌握资产使用状况,加强资产配置可行性论证,能够通过现有资产功能挖潜、修旧利废满足业务工作要求的,应当减少配置;到期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要继续使用,切实做到物尽其用。
二是推进资产共享共用。按规定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纳入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根据行业资产管理情况,筛选具备条件的资产开展共享共用,包括但不限于仪器设备、文体设施、软件资产、数据资源等。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主管部门要牵头建立本行业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三是加强资产调剂。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优先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调剂利用。对使用价值大、利用范围广的低效、闲置资产,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级次资产调剂。对因技术原因需要更新、但仍具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通过转变用途,调剂到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单位、部门,最大程度激发资产效能。
四是实施公物仓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牵头建立公物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公物仓管理机制,将低效、闲置资产,大型会议(活动)、临时机构配置资产等,统一纳入公物仓集中管理、调配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在配置资产时,应首先考虑从公物仓调剂解决,节约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
五是开展资产出租或者处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事业单位难以调剂利用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等资产,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可以对外出租或者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市场化方式出租、出售的,依照有关规定可以通过相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
六是探索资产集中运营管理。鼓励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盘活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财政部门可建立资产集中运营平台或者委托专业机构,整合行政事业单位低效、闲置资产,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提升资产资源统筹能力和资产运营收益。
国资委四方面推进央企专业化整合工作
10月31日,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工作的主要任务要重点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的目标,从"进、退、整、合"四个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有关工作。
翁杰明表示,"进"是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国有资本投资力度,发挥国有资本引导带动作用,适时研究组建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新要求的新企业。"退"是加大"两非""两资"和管理链条过长企业的处置力度,坚决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管理失控的资产。"整"是以优势企业为主体,深入开展企业之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投资,通过固链、补链、强链、塑链,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合"是支持中央企业之间采取共建产业生态圈、构建行业云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战略合作,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合作开发力度。
翁杰明强调,做好专业化整合工作,要切实强化"三个深刻认识"。一是深刻认识专业化整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二是深刻认识专业化整合是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有力举措。三是深刻认识专业化整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路径。
当日集中签约的11组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既有央企间的协同联动,又有央地间的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涉及中国宝武、中粮集团、中国稀土集团等。其中,沈阳航空产业集团与航空工业沈飞合作的大型航空机加结构件项目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组央地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新的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航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并以此为引领,聚合原材料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高效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
我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增至43个
11月3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外汇局、药监局联合宣布,在全国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截至目前,我国进口示范区已达43个。
新设的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包括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上海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功能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两江新区、广东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新设立的进口示范区要从各自地区开放实际出发,切实强化贸易促进和贸易创新两大功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示范引领四大作用。
原创型与改进型创新皆可贵
证券时报11月4日刊发武汉历史文化学者蔡非的文章指出,创新,有原创型的,有改进型的。这两种创新,都很可贵。
谈起中国古代技术史,很多人经常会拿四轮马车来说事。一直到19世纪,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四轮马车对中国人而言仍然是一件新鲜东西。
有一种说法,在古代,中国人造不出转向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载重量大的四轮马车难以转弯,在古代未硬化的路面上很容易陷进去,因此古代中国人就没有去制造四轮马车。证据是11世纪的北宋时期,确实使用着一种“太平车”,这种车需要五六头牛才拉得动,非常笨重,一天只能走三十来里。
那么,欧洲人是什么时候造出能转向的四轮马车的呢?
答案会让人非常吃惊。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观察到居住在北方的一些蛮族——凯尔特人驾驶着一种能转向的四轮马车。凯尔特人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
罗马人观察到凯尔特人制车的工艺后加以仿制改进,然后大规模应用。再配合修筑的石砌路面,使得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到公元200年时,坚固的罗马四轮运输车在大道上隆隆驶过,马拉邮车和客车每24小时可行驶160千米。
罗马帝国衰亡后,这项技术一度失传,直到17世纪,才在英国得到复兴。
日本的罗马历史专家本村凌二认为,在创新方面,罗马人和日本人具有相似的优点,即:将人类发明的已有事物不断优化,并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事物。
他举例说,罗马人闻名于世的建筑技术来自伊特鲁尼亚,而造马车的技术来自凯尔特人,军事技术是从古希腊改造而来。这一点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很相像。
日本人也不是以创造力著称。当时日本汽车、电器能享誉世界,并不是因为真的在技术上更优越更创新,而是因为成本更低,更能独出心裁。甚至有“同样的材料技术,美国人用来造航天飞机,日本人却用来造内衣”的说法。
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仿制西方产品为主,到七八十年代就能精益求精造出更优良的商品。到后来,原创力也开始提升,大到诺贝尔奖,小到漫画艺术产业,都有不少亮点。
今日的中国,也很像位于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那个阶段。
今天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无论是高铁,二维码支付,还是共享单车和网购,其实每一样最初都不是发明于中国。但唯有中国能将这些技术发明积极推广,大面积使用,形成商业的新形态。这其实也是很了不起的事。
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把在中国发展出色的这些技术,推广于世界,那么想必会让世界刮目相看。
创新,有原创型的,有改进型的。这两种创新,都很可贵。作为现代化中后发、赶超型的国家,中国有希望在这两种创新上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节能减排
我国拟2025年基本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总体安排,科学指导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到2060年,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引领国际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实施方案》围绕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提出完善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布局碳清除标准体系、健全市场化机制标准体系、完善计量技术体系、加强计量管理体系建设、健全计量服务体系等七方面24项重点任务。其中,针对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制修订、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加强共性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完善计量制度规则、制定计量技术规范、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强化社会公共计量服务、完善行业领域计量服务、加强第三方计量服务等多项重点任务,中国气象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抓好落实。
《实施方案》还明确了实施碳计量科技创新工程、碳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碳计量标杆引领工程、碳计量精准服务工程、碳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工程等5项重点工程,开展双碳标准强基行动、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绿色低碳标准国际合作行动等4项重点行动,并对协调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提出要求。
两部门要求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
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旨在落实《"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有关要求,有序推进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科学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通知称,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的重要举措,对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原料用能指用作原材料的能源消费,即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非能源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芳烃、炔烃、醇类、合成氨等产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等,属于原料用能范畴;若用作燃料、动力使用,不属于原料用能范畴。
通知要求地方统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相关企业填报原料用能消费量的督促指导,推动相关企业严格落实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按照统一规范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填报目录等,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填报本单位原料用能数据。
国家统计局牵头开展国家层面原料用能数据统计核算,负责核定全国和各地区原料用能消费量、能耗强度降低率等数据。全国及各地区原料用能消费量以各级统计部门公布的年度能源平衡表中用作原料、材料的终端能源消费量为准。
通知提出,在国家开展"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将原料用能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据此核算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指标。
有序实施项目节能审查。地方节能主管部门在实施项目节能审查时,对于评价具体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参考该项目包含原料用能在内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增加值(产值)能耗等数据。对于分析项目对本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影响的,主要参考该项目扣除原料用能后的能源消费量和单位增加值(产值)能耗等数据。
此外,通知指出,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节能监察,关注企业原料用能消费数据统计和报告情况,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原料用能数据的审核,对于虚报、多报、瞒报或伪造、篡改数据,或编造虚假数据的企业,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五部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11月2日,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气象局、林草局五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此外,《规划》还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安全、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新污染物治理与国际履约、应对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规划》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并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完善资金投入结构,拓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创新的力度,激励企业增加生态环境科技研发经费支撑,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的科技稳定投入新机制。加大生态环境领域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注重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对非共识的探索性风险资助机制,增加企业资金、风险基金、金融投资等资本对本领域发展的投资渠道。
《规划》提出,重点突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示范。《规划》要求,"十四五"期间开展二代碳捕集、二氧化碳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基于CCUS的负排放技术研发与示范、碳封存潜力评估及源汇匹配研究,海洋咸水层、陆地含油地层等封存技术示范,百万吨级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区域示范,以及工业行业CCUS全产业链集成示范,建成中国CCUS集群化评价应用示范平台。
生态环境部要求做好全国碳市场2021和2022年度配额分配工作
据悉,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2021与2022年度配额分配工作,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方案》)。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中配额分配基准值较2019年至2020年的下降幅度,与相应的发电行业碳排放强度核算结果下降幅度吻合,体现了积极稳妥推进发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导向。
《方案》适用于纳入2021、2022年度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简称"重点排放单位")。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确定2021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和2022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向社会公开,并确定各重点排放单位中纳入配额管理的发电机组。
《方案》提出,不具备发电能力的纯供热设施(热源在2021和2022年与发电设施保持物理隔断)、2022年新投产机组不纳入配额管理。
《方案》明确,发电机组按照燃料种类及机组容量分为300MW等级以上常规燃煤机组,300MW等级及以下常规燃煤机组,燃煤矸石、煤泥、水煤浆等非常规燃煤机组(含燃煤循环流化床机组),燃气机组。
在配额核算与分配方法上,2021年、2022年度配额实行免费分配,采用基准法核算机组配额量。2022年碳排放基准值是在2021年平衡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电源结构优化、能源供应、民生保障等因素,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基于近年来火电行业供电、供热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设定。
《方案》设计中还引入盈亏平衡值,即各类机组配额盈亏完全平衡时对应的基准值,作为制定供电、供热基准值的重要依据。2021年平衡值是基于2021年各类机组经核查后的实际排放量,综合考虑履约政策、修正系数等因素计算得到。2021年、2022年度碳排放基准值以2021年各类机组盈亏平衡值为基础设定。
发改委能源局发文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
据悉,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未来将通过保障多晶硅合理产量、支持多晶硅先进产能按期达产、鼓励多晶硅企业合理控制产品价格水平、保障多晶硅生产企业电力需求、鼓励光伏产业制造环节加大绿电消纳等方面的具体举措,纾解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产能、价格堵点,提升光伏发电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供应保障能力,支撑我国清洁能源快速发展。
《通知》表示,多晶硅在光伏产业链中居于重要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产能形成周期相对较长。要保障多晶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应、用电用水用工等,合理安排检修、技术改造等计划,确保已有产能开工率。
在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方面,《通知》指出,支持多晶硅企业提升生产线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能耗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优良率。推动建设项目按期投产达产。鼓励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合作、互相参股、签订长单,支持建设光伏产业园区。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资本参与产业链各环节,有效限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
《通知》表示,要引导多晶硅等产品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对于主动控制多晶硅等产品价格水平的企业,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绿电资源丰富的地方,支持其通过市场化方式降低多晶硅生产用电成本。目前,对于产品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的多晶硅生产用电负荷,各地暂不纳入有序用电方案。
《通知》还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直接消纳光伏、风电、水电等绿电进行生产制造,支持通过微电网、源网荷储、新能源自备电站等形式就近就地消纳绿电。《通知》明确表示,使用绿电进行多晶硅生产的,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此外,《通知》指出,要完善产业链综合支持措施,落实相关规划部署,突破高效晶体硅电池、高效钙钛矿电池等低成本产业化技术,推动光伏发电降本增效,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效环保型及耐候性光伏功能材料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光伏组件寿命。
《通知》强调,各地要严格贯彻落实价格法、反垄断法,加强市场监测,发现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线索,及时约谈相关市场主体,推动依法合规经营;从严查处散布虚假涨价信息、囤积居奇等哄抬价格行为,以及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有力遏制资本过度炒作,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
财政部发文加大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持力度
据悉,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山东加快财政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财政部11月1日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加大中央基建投资对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与山东省投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加强合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绿色信贷提供增信。支持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实施意见》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通过中央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聚焦关键战略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鼓励优化财政支持方式,聚焦高耗能行业分类组织实施产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为先进产能腾挪发展空间。支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纳入重点"小巨人"企业范围的,按规定予以积极支持。支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
《实施意见》表示,财政部指导山东省财政厅细化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年度列出具体目标清单和工作清单,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工作落实。财政部加强政策扶持,优先将相关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赋予山东省。山东省积极探索有利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形成山东路径,为全国作出示范。
长三角示范区出台方案加快探索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据悉,为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发展改革部门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含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共2413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试验田"。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初步建立示范区一体化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基本完成重要领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基本建立覆盖示范区全域和重点片区的区域特色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率先打造跨域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样板间;2025年基本构建形成跨域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框架体系,并且以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为载体,形成若干显示度高、示范性强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高地,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杆项目。
《实施方案》的重点是通过加快探索建立五大机制,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的工作体系,更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一是建立协同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围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生态产品基础信息普查,从调查监测内容、标准、时间节点等方面,明确协同推进要求,强化业务交流,共享相关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努力确保两区一县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工作步调一致。
二是探索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统一核算制度、建设生态产品价值统一核算信息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三大基础方面,推动跨域一体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建立。
三是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立足示范区发展定位和"跨省域、最江南、超级都市圈"的区位特征,充分挖潜两区一县优势生态资源,在实现生态产品增值保值的前提下,聚焦物质产品、文化服务和调节服务三大分类示范,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重点片区示范引领,提出具体任务和行动,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以推动农村资源权益、生态修复产品等生态资源权益市场化交易为重点,提出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举措。
四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针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保护和发展难以协调、专业市场主体缺失、生态产业化经营用地保障不足等现存问题,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完善生态产业发展土地政策三个方面,探索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形式多样的激励、赋能机制,既各扬所长,又互学互鉴,为有效挖掘放大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围绕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用好开发者联盟等平台资源、加强宣教推广四个方面深化保障措施,示范区执委会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导作用;两省一市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共同赋能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两区一县政府将实施方案纳入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中,跨域协同高质量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的一大特点是突出协同性,坚持一盘棋思维、一体化建设,强调标准、规则、项目、机制协同共建,突出各扬所长、互学互鉴,努力实现示范区生态产品价值整体更高效转化。此外,突出示范性,项目方面,重点围绕合力培育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高地,联合打造区域特色生态产品,协同构建区域一体品牌生态圈,实现生态产品更高溢价,努力实现"1+1+1>3"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应。
上海发布"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四项主要污染物的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1.3万吨、0.99万吨、1.63万吨和0.12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循环型产业和社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方案》还确定了十大重点工程,包括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广东发布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
1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科学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及核算结果应用机制。
《实施方案》称,建立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探索开展绿化增量责任指标、清水增量责任指标等指标交易。深入推进陆地和海洋碳汇、海岸线占补等产权指标交易。按照国家部署,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政策,审慎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还表示,全面推广碳普惠制试点,推动林业碳普惠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倾斜。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鼓励各地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按照国家部署,探索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积极开展水权交易,创新完善水权交易机制,拓展优质水资源价值转化通道。
《实施方案》深化绿色金融创新,加快实施"金融+生态"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碳排放权、碳汇收益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等生态资产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
欧盟2035年起禁售燃油车
据悉,欧洲联盟10月27日就"2035年起欧盟市场所有在售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的计划达成一致,相当于从2035年起禁售汽油车和柴油车。
欧洲理事会当天发表声明说:"欧洲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就对新上市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实施更严格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达成一项临时政治协议,目的在于向机动车零排放目标前进。"
新标准基于欧盟委员会草拟提案,经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同意,再由各成员国立法机构批准生效后方可全面实施。按照协议,到2030年,所有新上市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碳排放水平须比2021年分别减少55%和50%,到2035年均减至零。这意味着由汽油、柴油等化石燃料驱动的车型2035年起无法在欧盟上市。
欧盟委员会2021年7月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包括禁售燃油车方案。欧盟各成员国与欧洲议会代表就具体实施标准及范围磋商许久,一些汽车制造业大国认为应该允许销售使用合成燃料、达到"碳中和"排放标准的车辆。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米勒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警告,欧盟需要根据当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产量、原材料供应源等现实状况对计划作出"适当调整",而不应"粗率"设定2030年以后的目标。
劳动用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总数突破100万人,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才能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为此,规划设定发展目标,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评价体系更加合理,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成长环境明显优化,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支撑。
其中,在人才规模、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中医医师、中药师、中医护士和中医技师等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在人才质量方面,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以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岐黄学者为引领,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拔尖人才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体系逐步形成,基层人才学历层次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在人才结构布局方面,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同类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比例持续提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围绕这些目标,规划提出了各类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规划还设置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等专栏。
有关专家表示,这一规划的制定对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使用评价机制、推动更好地解决中医药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人社部公布三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
据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1月1日发布2022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营销员、车工、餐厅服务员、快递员、保洁员、保安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客户服务管理员、焊工等职业位列前十。
据介绍,与2022年二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技术工种岗位缺工较为突出。铆工、锻造工、模具工等职业新进"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车工、焊工位列排行前十,电机制造工、仪器仪表制造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等缺工程度较二季度有所增加;物流及运输行业缺工程度有所增加,邮政营业员、道路客运服务员新进排行,快件处理员、道路货运汽车驾驶员、装卸搬运工等职业缺工程度加大。
该排行是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102个定点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集人力资源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缺口排名前20的职业岗位信息,综合考量岗位缺口数量、填报城市数量等因素加工汇总整理形成。
国际劳工组织称多重危机威胁全球劳动力市场
据悉,国际劳工组织10月31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国际劳工组织劳动世界监测报告》显示,由于相互重叠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正在威胁全球劳动力市场复苏,失业和不平等现象将加剧,全球就业增长将在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显著放缓。
报告说,今年发生的多重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劳动力市场。这些影响体现在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实际工资下降、不平等加剧、政策选择减少以及发展中国家债务增加等方面。
报告呼吁通过社会对话制定必要政策,以应对劳动力市场低迷。这些政策不应仅应对通货膨胀,还应关注就业、企业发展和贫困等领域。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吉尔贝·洪博说,应对目前的全球就业形势,防止劳动力市场大幅下滑,需要在国家和全球层面采取全面、综合和平衡的政策。
专家论坛
迟福林:新征程上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经济参考报11月1日刊发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14亿多人走向现代化的新征程,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先例,是一个伟大创造。这就需要把握基本国情,深刻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深入研究某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前进道路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为什么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抓住发展关涉的重大问题,如何形成发展的动力?关键一招仍要依靠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是为了发展。在改革中实现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回望过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既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又肩负深化发展的重大任务,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抓住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由此,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本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释放14亿人潜在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既面临“新两步走”的历史使命,又面临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新任务。未来10-15年,推进结构转型为目标的结构性改革,迈过高质量发展的“门槛”,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紧密融合。例如,我国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但尚未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与工业化后期的一般标准尚有差距。比如从产业结构看,我国服务业占比和工业化后期一般标准相比至少还差10个百分点以上;从消费结构看,我国老百姓的服务型消费和工业化后期标准相比至少还差10-20个百分点,等等。由追求经济发展的体量与速度向追求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质量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科技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水平开放为重要动力,以结构转型赢得发展主动。
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把握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靠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的伟大实践,是中国改革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迈向新征程,报告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12方面的重大任务。例如,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要求,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性、指导性。
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在推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由此,厚植发展信心、增强发展信心、优化发展环境。其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国内市场活力,又要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中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就需要实现公开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科学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形成发展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成功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转折,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仅推动了自身的较快发展,而且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独特的重大贡献。
当前,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多种全球性危机叠加的严峻挑战,我国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推动高水平开放,既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全球经济稳定与复苏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推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大战略抉择。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打造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格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基本要求,以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为战略目标,以服务贸易发展为重大任务,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保障。为此,要以扩大内需为导向推进高水平开放。要以开放的主动推动形成释放14亿多人口大市场潜力的重要动力,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其次,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就需要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程,强化服务贸易自由便利的制度安排,打造服务贸易开放新高地。第三,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制度性变革。
在改革开放中促发展强安全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动荡变革的新形势,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正是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才具备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完善的制度保证。历史和实践证明,发展是最大的安全。在改革开放中促发展强安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如何以开放促发展强安全?首先,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是不要发展。有时候安全很重要,有时候发展很重要。统筹安全的基础在于发展,统筹安全的目的在于发展。其次,发展是目标,安全是条件。例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方面探索出新路子,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本要求。第三,发展与安全相互融合、互为条件。发展是目标,没有发展就难以形成持久可靠的安全保障;安全是前提,没有安全保障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面临发展与冲突的突出矛盾的特定背景下,更需要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促进发展、强化安全。例如,目前,我国相当规模的重要原材料仍然需要进口。要协同推动高水平开放与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在加快构建内外对接的市场制度规则体系方面全面破题,要在高水平开放中补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短板,进一步增强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如,优化内外开放布局,在扩大共同利益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使其在区域发展合作中发挥战略枢纽作用;优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布局,务实推进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程,务实推进中欧合作,为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赢得更大战略回旋空间。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旗帜。今天,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以新的战略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转型,要以新的战略思维看待改革、发展、安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专家研判人民币汇率走势
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继突破重要关口,人民币贬值走势引发高度关注。10月29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较为一致地认为,人民币汇率明年是涨是跌,取决于中国经济基本面。中国应该更加高效地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抓紧落实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有专家提出,人民币汇率走势明年大概率面临三个阶段。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张斌表示,在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中,当前市场供求被放在了一个更突出的位置上。汇率变化基本反映经济变化,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他建议,如果不希望汇率进一步弱势,一是央行不要轻易干预外汇市场,不要轻易用逆周期因子。如果认为市场上投机因素很多,波动幅度很大,就要非常坚决地干预;二是有效运用逆周期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降息和汇率稳定并不矛盾;三是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开放方面给出更进一步的政策,强化投资者信心。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美国通货膨胀形势、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多因素使得美联储进一步加息有基础。美元指数以及全球资金的流动方向在短期不会发生变化。美元指数、美元加息所产生的趋势性影响,再加上两国市场上所体现的头部企业经营微观数据的支撑,进一步加大了对于外围金融市场风险溢价的提升。这种变化在短期内起到一个助推"超调"的作用。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3%左右,是在预期范畴内。未来一段时间,这种承压态势还会持续。
刘元春强调,需要评估这种承压会不会带来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反应,尤其是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上。美元持续加息,美元指数持续上扬,短期对金融市场的压力要大大超越商品市场的压力。刘元春认为,从中期角度,明年美国通货膨胀率的明显下调具有确定性。但与此同时,中国通货膨胀的变化可能与美国通胀的周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同步的周期冲击可能在明年会有所体现。应对近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应该保持弹性、渐进原则,审慎处理。
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总经理王永利表示,人民币汇率依然面临一定压力。美元加息年底到明年3月份都有可能。乌克兰危机依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还可能推动国际局势进一步分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的影响依然会加大。全球经济明年会进一步受压,外需可能对经济构成较大挑战。从国内看,中国还需要在宏观政策上做一些刺激性安排,这种情况反映到汇率上,下行压力也会加大。必须把汇率走势放在经济发展、社会就业,以及稳定股债汇市场中进行一揽子考虑。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人民币汇率明年大概率面临三个阶段。一是美联储继续紧缩的情况下,中美负利差持续,人民币仍然承压。二是由于美联储紧缩过度刺破资产泡沫,引发经济衰退。如果外需拐点出现,肯定会对中国稳增长带来更大的挑战,有可能让人民币承受更大的压力。明年美联储紧缩对中国的溢出影响,将会从金融冲击为主,演变为金融加实体双重的冲击。三是如果明年美国经济衰退,美联储大概率会重回货币宽松,这时如果中国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复苏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人民币有可能重新走强。
管涛认为,人民币汇率明年是涨是跌,取决于中国经济基本面。中国应该更加高效地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抓紧落实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他建议,鉴于明年内外部都有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在加强经济形势和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基础上,做好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拟定应对预案。
中小企业
工信部计划培训超2000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
据悉,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2023年度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计划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不少于2000名,培训周期为1年。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在区域或行业中处于龙头骨干地位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发展潜力大的初创小微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方式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与学习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等方式,围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素质和水平。
通知提出,培训任务承担机构将经第三方评估考核和公开遴选,确定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承担2022—2023年度领军人才“区域发展”及主题方向培训任务。
围绕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扩大领军人才培训规模和影响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联合部直属事业单位、各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等分别开展2022—2023年度“专精特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数字化赋能”等专题培训任务。
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培训工作整体部署和《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员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加2022—2023年度领军人才“区域发展”和“专精特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数字化赋能”培训。同时,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企业需求现状,采取联合或委托培养方式,选择领军人才培训承担机构开展培训,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统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经贸态势
美国与阿联酋签署新能源框架协议
11月1日,美国白宫披露,美国与阿联酋签署新能源框架协议。该协议名为"美国-阿联酋加速清洁能源伙伴关系(PACE)"。
白宫介绍,该协议将促进100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和其他的支持措施,并在2035年前在全球部署100吉瓦的清洁能源,以推进能源转型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气候效益。该协议将以清洁能源创新、部署和供应链,碳和甲烷管理,核能,以及工业和交通脱碳为四个支柱。
美国和阿联酋将通过追求和鼓励对新兴经济体的清洁能源投资来加速气候行动。两国将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商业项目,并为其提供技术和财政援助。此外,协议拟加快对新技术的投资和部署从而降低成本。PACE还计划促进对关键矿物和材料的开采、生产和加工的投资;两国将推动进一步发展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的新技术,以及测量和减少整个碳氢化合物价值链的温室气体排放;该协议还将支持全面实施美国和阿联酋之间的民用核合作;美国和阿联酋还计划合作,在航空和航运等长途运输部门扩大清洁燃料生产。
俄宣布暂停执行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
据报道,俄罗斯10月29日指责乌克兰袭击参与保障海上粮食走廊安全的俄船只,并宣布暂停参与执行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乌克兰方面回应,俄试图利用"虚假借口"封锁黑海粮食走廊。
俄国防部29日发表声明说,乌克兰当天使用无人机在黑海港口塞瓦斯托波尔对俄黑海舰队船只和民用船只实施"恐怖袭击",俄方掌握的信息显示袭击在英国海军人员指导下进行。声明还称英军参与策划实施针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破坏活动。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同日对塔斯社表示,俄方将提请联合国安理会及国际社会关注有关方面在黑海和波罗的海对俄实施的一系列"恐怖袭击",包括英方参与的相关活动。俄外交部随后发表声明说,俄从即日起无限期暂停落实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
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同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俄罗斯方面正试图利用"虚假借口"封锁黑海粮食走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言人迪雅里克说,俄罗斯宣布暂停参与执行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后,联合国正与俄方联系。各方避免任何危及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的行动至关重要。
今年7月,俄罗斯、乌克兰就恢复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问题分别与联合国、土耳其签署协议。协议有效期为120天,将于11月19日到期。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日前表示,鉴于涉及俄罗斯的协议内容未得到有效落实,俄方不排除拒绝协议延期。
俄强调没有退出而只是暂停执行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
据报道,俄罗斯国防部10月31日发表声明,强调俄罗斯作为农产品外运协议的主要参与者,并没有退出而只是暂停执行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
俄方认为,目前船只沿黑海粮食走廊行驶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乌克兰方面利用该走廊对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在乌克兰方面接受"不将该走廊用于军事目的"的额外义务之前,保障该走廊安全问题无从谈起。
声明说,俄方已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联合国安理会表明自身立场,并希望联合国方面提供协助,帮助俄方从乌方获得"不利用该粮食走廊和出口农产品的乌克兰港口对俄采取军事行动"的保证。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当天说,俄方将继续通过外交部及其他部门与土耳其和联合国进行接触。
俄罗斯29日指责乌克兰袭击参与保障海上粮食走廊安全的俄船只,并宣布俄方从即日起无限期暂停落实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
今年7月,俄罗斯、乌克兰就恢复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问题分别与联合国、土耳其签署协议。协议有效期为120天,将于11月19日到期。
印度宣布将食糖出口限制延长一年
据报道,印度商工部外贸总局10月28日发布公告,宣布对糖(原糖、精制糖和白糖)的出口限制延长一年至明年10月31日,以确保国内市场的食糖供应。
公告说,限制不适用于根据关税减让配额出口到欧盟和美国的糖。
印度是世界主要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印度糖厂协会预计,2022-2023榨季(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该国糖产量将达3650万吨,比上一榨季增长2%。
观察家称,印度实施食糖出口限制很大程度是为应对国际糖价上涨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受俄乌冲突升级影响,全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为应对国内供应紧缺和价格上涨,一些农产品大国陆续出台出口限制措施。印度政府6月1日宣布对本国食糖实施出口总量限制,2021-2022榨季(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将出口总量限制在1000万吨。
投资视点
北京银保监局加强人身险业务的佣金及各项奖励政策管理
据悉,北京银保监局近日印发《北京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防范人身保险佣金套利风险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了人身险业务科学制定佣金及各项奖励政策的要求,旨在引导保险机构树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加强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防范因短期激励、规模导向而产生的佣金套利问题。
通知规定,各销售人员(销售团队)获取的当期佣金及现金性奖励收益、该保单退保现金价值之和不得超过当期保费,从源头上消除套利空间。同时,通知也同步对保险中介机构佣金体系进行规范,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向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支付的当期佣金及各种费用总和不得超过当期保费,确保标准统一。
为保证保险中介机构和销售人员整体收入,培育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通知要求保险机构适时建立佣金及各项奖励延时发放机制,适当延长支付年限、优化支付比例,引导保险机构真正形成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佣金激励体系。
通知强调,保险机构对佣金套利行为管理负有主体责任。保险机构要建立健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多部门参与的佣金套利风险防范工作机制,涵盖销售人员招录、业务品质管理、业务及团队奖励方案设置、利益发放、合规管理等各工作环节。
在招录管理上,通知提出,各保险机构应严格销售人员招录管理,加强对拟入职人员的学历、从业经历、过往业务合规品质等背景情况的调查;从严开展内部问责和外部惩戒,对发现有套利行为的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严肃追责,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通知还强调运用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提高保险机构风险预警能力,推进行业信息共享。一是保险机构应探索建立套利团队甄别模型,实现数据自动预警;二是保险机构应将查实存在佣金套利行为的销售人员(销售团队)及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及时录入"北京保险机构销售人员处罚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相关模块,限制销售人员"带病"流动。
上海立法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
据悉,《上海市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条例》(简称《条例》)10月28日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于11月1日起施行。
作为促进商务区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条例》紧扣"开放"二字,立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旨在以更大力度的制度创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覆盖沪苏浙的14个区县。在布局上,以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包括向江苏苏州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向浙江嘉兴延伸的南向拓展带,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
《条例》明确,上海设立商务区专项发展资金,由上海市和闵行、长宁、青浦、嘉定等四区两级财政予以保障,主要用于优化规划布局和区域功能,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完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和区域品质;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参与编制商务区内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地实施,组织编制商务区内的专项规划。
同时,商务区管委会将牵头定期发布"虹桥开放指数",反映金融与贸易便利化程度、区域贸易活跃度等。
高标准规划、高品质服务,需要更完善的"大交通"来支撑。《条例》设"综合交通枢纽"专章,明确上海全面强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核心功能,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核心地位。建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连通浦东国际机场和长三角全域的轨道交通体系,支持打造衔接轨交、扩大覆盖、联系周边的骨干公交。
财政部支持深圳在全国税制改革中先行先试
10月3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在全国税制改革中先行先试。发挥好深圳的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作用,聚焦打造制度创新高地,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税收改革工作和研究课题,继续当好改革排头兵、试验田,努力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
《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深圳探索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的财政政策体系。强化民生财政投入保障。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深圳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的补助,加大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对深圳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支持打造美丽中国深圳样板,鼓励深圳在全域范围内,推行以污染物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等减污降碳指标为基础的奖惩试点。
《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深圳探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支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深圳通过财政资金、市场化经营收入等多元化方式,支持重大科技公共基础设施运营。支持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国家级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在深圳布局、投资。支持深圳加强财政金融联动,综合运用融资担保、市场化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鼓励深圳探索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本金、投融资、建设运营模式改革。支持深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导境外高端消费回流。
《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立与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推进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支持深圳在全国税制改革中先行先试,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税收改革工作和研究课题,努力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研究符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定位的税收政策。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对深圳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给予积极支持,着力促进稳投资补短板。支持深圳继续赴境外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政府偿债备付金制度,防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兑付风险。
三亚出台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规划
据悉,10月28日召开的海南省三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三亚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规划(2022-2035年)》(简称《规划》)。
《规划》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阶段提出三亚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目标。定性方面,提出到2025年,三亚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取得关键突破,成为国内领先、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球旅游创新要素初步集聚,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延展、产业融合创新、产业集群集聚态势初显;到2035年,三亚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全国顶尖、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高质量的旅游消费供给体系、优越的旅游消费环境体系、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健全的旅游消费政策体系形成。定量方面,提出由旅游吸引力、旅游发展力、旅游影响力和旅游便利度、旅游友好度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国际旅游胜地指标体系,根据2021年指标值对2025年、2035年目标值进行测算,并对建设进展进行全过程评估。
《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两轴三带"的空间布局,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将各项建设任务在规划范围内落点落位。"一核"即以三亚中心城区为国际旅游胜地核心区。"两轴"即构建"东部时尚消费发展轴"和"西部文旅融合发展轴"。"三带"即构建以精品邮轮、时尚游艇、海洋康养、滨海休闲为主的滨海体验旅游带;以休闲购物、休闲乡村、休闲婚庆、休闲体育、休闲康养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带;以文化观光、文化休闲、美食文化、科教研学为主的文化主题旅游带。基于此,谋划了12个旅游产业重点集群。
为确保《规划》顺利推进,三亚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动态谋划11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385亿元。
广州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公布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广州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公布享受优惠政策产业目录,就广州南沙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条件进行细化明确。对设在南沙先行启动区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本次发布的南沙优惠目录包括八大类140条,涵盖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航运物流、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其中,"高新技术重点行业"35条产业目录在适用享受"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基础上,同时适用享受"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
南沙作为粤港澳合作的重大平台,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南沙优惠产业目录支持领域重点体现突出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突出科技创新前沿产业、突出粤港澳协同发展、突出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突出海洋经济发展导向,助推南沙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为港澳发展拓展空间、为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优惠政策明确对在南沙设立的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4个重点领域35项高新技术重点行业的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相比较现行的税收政策,实现了双重突破。一方面突破现行可以弥补的亏损年限,将弥补的亏损从现行政策的5年延长至具备资格前8个年度;另一方面相应突破最长亏损结转年限,将准予弥补亏损的最长结转年限相应从10年延长至13年。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技术含量高、亏损回报周期长的企业享有更长的时间弥补亏损,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学者呼吁综合施策化解新兴市场主权债务违约风险
据悉,证券时报11月3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债务货币化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是一种难以掌控的内部政策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明确指出,全球央行在疫情初期提供的货币宽松政策正在逐步缩紧,但全球融资条件的收紧有可能引发广泛的新兴市场债务困境。同时,IMF在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强调,在全球金融风险平衡明显倾斜的背景下,前沿市场(通常是较小的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利息支出还在继续上升,许多前沿市场可能面临主权违约的风险。
今年以来美联储的暴力升息拉动了美元的强劲飙升,并带动非美货币的集体大幅下挫,基于维护本币价值的目的,同时也为了抑制域内通货膨胀,新兴市场国家跟随美联储频繁迈动了加息步伐。根据IMF的统计,2022年约有90个国家开启加息,为过去十五年来最大规模的全球加息潮,同时比较来看,新兴市场国家利率的平均涨幅约为发达经济体的两倍。
对于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本国主权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都很低,且主权信用也不高,相比之下美元在全球的投资、贸易、外汇交易以及外汇储备方面则占据着独特的支配地位,并且美元的信用级别更易获得国际评级机构与市场的认可,发行美元债于是成为了新兴市场国家对外融资的最主要方式。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新兴市场国家的美元债务达到4.2万亿美元,比10年前翻了2倍。问题的关键在于,美联储加息在推高美元的同时,也带动美国国债收益率迭创新高,仅在今年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最高就突破了4.28%,新兴市场国家的偿债利率成本由此大幅拉升。
在全球汇率安排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不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改变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而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但其实还是主要围绕着美元上下波动。目前来看,美元已经登上20年来的最高点位,新兴市场货币今年以来平均贬值幅度超过了8%。本币汇率的走弱意味着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币才能兑换出借款时同等规模的美元,同时,本币贬值也导致了国际资本逃离新兴市场,而为了阻止美元升值以及资本出逃给本币形成的过度负重力,新兴市场国家又不得不在外汇市场抛出美元,结果导致了可以偿债的外汇储备家底更为羸弱。按照IMF公布的数据,今年新兴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共动用约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干预市场,外汇储备创下近八年来的最快降速。
作为今年首个破产的国家,斯里兰卡的债务违约已成事实,同时,日前接受过IMF贷款援助的南美国家阿根廷也在破产的边缘徘徊,贸易赤字严重超标的土耳其随时可能拉响违约的警报,另外埃及、巴基斯坦、乌克兰等国10余个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债务泥潭中挣扎。按照IMF的报告估计,目前新兴市场有约2370亿美元的外债面临违约风险,同时,世界银行发出警告,25%的新兴市场正处于或接近债务困境,60%以上的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困境。
新兴市场本轮债务违约风险的浮现,从一个侧面可以解释为是其长期债务存量积累与发酵的结果,并且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思路上的举债依赖偏差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但同时也有着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三大基本事实。第一,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新冠肺炎疫情,都是一种不期而至的外部风险,前者导致全球货币利率的走高并令新兴市场国家偿债成本增大,后者倒逼公共财政不得不对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设施增加投资,进而挤出新兴市场的增量偿债能力,而不断上升公共支出以及债务借贷成本又会反过来限制新兴市场国家促进经济复苏的财政灵活性,相应的即期与后续偿债能力必然受到抑制。
第二,美元汇率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是一种无法自控的外部市场风险。按照"特里芬难题",美元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美元要作为国际货币,它的价值就难以稳定。该命题的结论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不能依赖任何单一国家来保障。现在看来,"特里芬两难"在美元身上已经完全失效,而作为一种被动选择,由于在国际市场上依赖于美元货币,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几近丧失,对外部债务的处理也失去主导权,其偿债成本的大小与偿债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为美元所左右。
第三,债务货币化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是一种难以掌控的内部政策风险。不同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可以通过大量"印钞"来偿还存量债务,并有足够的能力承接与消化因此引起的货币贬值风险。新兴市场国家对负面效应的处置能力则差了很多,同样的操作搞不好不仅会将经济送入"滞胀"窘境,并且本币贬值还会极大削弱应有的偿债能力,正因如此,新兴市场国家通过自身政策调整从而赢得主动性消化债务负担的空间就相当有限。
基于以上三个客观观测点,文章的结论是,新兴市场债务矛盾的激化与债务违约风险的上升并非主要由经济与金融决策失误以及政策资源的错配所引起,相应的全部责任自然就不应由新兴市场国家独立承担。因此,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外债偿还风险,需要立足于人道主义立场,调动与集结全球力量寻求破解之策。
对策一:推动债权人与债务人友好协商并相向而行。对于债务人而言,任何看上去十分简单的单方面毁约与赖账,损害的不仅是国家信誉,更会直接丧失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身份与资格;而对于债权人而言,一味地求全责备与刚愎自用,直接的风险就是本息颗粒无收,并且即便是借助国际诉讼,为此耗费的漫长时间成本且不说,最终可能等来的还是一份根本无法执行的判决书。因此,双方若能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包容性协议,让新兴市场赢得喘息之机,债权人利益至少最终也可以获得部分保障与实现。
对策二:加大经济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援助力度。由于新兴市场的负债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主权债务,尤其是前者对发达经济体的负债占有相当大比重,债务违约的出现和蔓延必然损害关联国家的实际收益,削弱发达国家的财政盈余,最终可能由债务危机衍生为财政与金融危机。对此,发达国家有必要对新兴市场国家债务作出适度减免以及展期上的延长性调整。毕竟化解了负债方的风险某种程度上也增大了自身利益的安全系数。
对策三:增强国际经济组织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救援与护卫能力。历史经验证明,缺乏了国际社会的应急性资金救助,任何一个债务危机国主权债务违约的处置进程都会格外艰难与缓慢。但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像IMF这样的国际性援助往往会附加一些贷款条件,如控制财政赤字、降低社会福利等,而这些苛刻的要求往往会成为国际投机资本沽空新兴市场的题材,对此,IMF有必要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中"保护债务人免受机会主义投资者破坏"的法律条款,协调与动员成员国共同对做空力量展开围猎与封堵。
对策四:新兴市场国家自身亦应进行战略上的建设性调整。首先,新兴市场国家必须在国内经济结构变革领域谋求深度突破,催生出强大的内生性经济成长动能,以此来彻底摆脱对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的依赖;其次,新兴市场应当架构出完整、健康的金融市场,通过本国债券与证券市场的顺畅融资,有力聚集与优配国内资金要素,同时改变融资市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降低与隔离外部市场带来的风险;再者,新兴市场应当将"去美元化"视为集体性使命,先共同托起与维护单一优势货币,并围绕中心货币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性统一货币,由点及面地逐步摆脱美元的钳制与束缚。
国际能源署认为能源危机或将加速能源结构变革
据悉,国际能源署10月27日发布的《202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能源危机令全球能源系统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凸显,或将推动各国及国际组织采取长期措施加速结构性改革,深刻改变现有能源供应体系。
国际能源署表示,地缘政治冲突和世界经济问题导致原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市场发生巨震,暴露了能源市场依旧非常脆弱的现状。这一机构提到,除了采取短期措施保护普通消费者,许多国家政府也纷纷制定新计划推动能源转型。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推算,根据各国现在推出的政策,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额有望在2030年超过2万亿美元,与当下相比提高50%以上。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世界能源图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各国政府出台的政策或将推动一个转折点出现,让全球能源系统更清洁、更可负担和更安全。
报告预估,205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可能会从目前的80%降至略高于60%的水平,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将从每年370亿吨回落到320亿吨。
另外,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需在2030年增长到每年4万亿美元以上。
美联储再加息
11月2日,美联储宣布再次加息7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今年内的第6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已升至2008年1月以来最高位。
从今年3月至今,为应对持续上升的通胀,美联储已加息6次。在此次加息75个基点后,累计加息幅度达到375个基点,这也使得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高到了3.75%-4%,是2008年1月以来最高。专家表示,美联储在短时间内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目的是为应对当前在美国国内出现的高通货膨胀。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8.2%,高于市场预期;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6%,创40年最高同比增速。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美国经济的高通胀已经持续了接近一年的时间了,这么高的通胀如何能够压下来呢?美联储认为必须采用比较激进的方法,就是要加息,并且是大幅度加息。
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意味着市场上的资金比较多,美联储加息,是希望以此增加储蓄,减少贷款,进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通货膨胀。可是,目前美国国内的高通胀,不仅仅是目前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简单原因,事实上,此轮美国的高通胀,是由疫情以来美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多重因素叠加导致。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谢亚轩指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美国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和金融市场动荡采取了超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些刺激政策,显著提升了通胀预期,并且加剧了总需求的紧张。二是近年来,美国采取的以贸易战为代表的一系列逆全球化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球供给的效率,也抬升了物价的水平。三是今年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造成严重的供给冲击,也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美国通胀率高企,与疫情暴发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到严重干扰有关,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后国际能源价格快速上涨有关。这些都不是美联储通过加息所能解决的,加息的边际效用正在下降。相反,加息将加大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可能,加剧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波动。
此外,专家表示,美联储的决议显示出,美国未来货币政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比经济增长,美联储更看重抑制通胀率和物价水平,短期内美联储难以放缓加息步伐。
欧洲10月通胀再攀新高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10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欧元区19国通胀率高达10.7%,创下1997年有记录以来的峰值。
数据显示,欧元区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初值同比增长10.7%,续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1.5%;三季度GDP初值同比增长2.1%,较二季度4.1%的同比涨幅几近"腰斩"。
欧洲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为0.2%,尽管展现出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一定回升态势,但增幅弱于今年第二季度的0.8%。数据显示,欧洲能源价格同比飙升41.9%,成为推高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而食品、烟酒等商品综合价格涨幅也达13.1%。
据称,欧元区创纪录通胀正引发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震荡。尽管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已为今冬储备了大量天然气,天然气价格有所下降,但整体较高的价格已对钢铁、化肥等工业品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欧洲消费者购买力也随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通胀率飙升,目前欧洲央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息,这大幅提升了企业和政府的借贷成本,进而加剧了高通胀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担忧。观察家认为,综合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经济增速较今夏势头已有明显放缓,"现在的问题不是欧洲经济会不会衰退,而是衰退有多严重"。
彭博社称,目前,欧洲央行关注的首要问题仍是抑制通货膨胀。尽管一些官员担心加息太快会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但荷兰央行行长诺特30日表示,他支持在今年12月最后一次欧洲央行政策会议上加息50或75个基点。就此而言,欧洲央行有关辩论的最终结果可能会决定欧元区经济收缩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英国央行加息75个基点
11月3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2.25%上调至3.00%,这是去年12月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英国央行第八次加息,也是1989年以来英国央行最大力度的单次加息。
英国央行发布声明表示,提高利率是降低通胀的最佳方式。英国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10.1%,远超英国央行将通胀维持在2%的目标。为了抑制通胀,英国央行自2021年12月起已连续8次加息,利率水平由0.1%提升至3%。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英国国债、股票和英镑抛售等风波后,英国金融市场相对恢复平静,英国央行得以"集中火力"遏制通胀。
通胀风险在中期内被判断为偏向上行。英国央行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CPI将回升至11%左右,然后在2023年第一季度下降至10%,并在随后的几个季度进一步下降。预计将在两年内大幅下降至低于2%的目标。
英国央行在声明中表示,如果利率遵照市场曲线,英国或将出现两年的衰退,利率峰值或将"低于市场预计的水平"。
英国央行预计,英国GDP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收缩0.5%,并在第四季度下降0.3%。由于高能源价格和实质上紧缩的金融条件对支出造成压力,预计英国GDP将在整个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继续下降。
据报道,受高通胀与能源危机影响,多家金融机构看淡英国经济前景。投行高盛日前将英国经济2023年的增长预期从此前的萎缩1%,下调至萎缩1.4%,理由是英国政府的能源援助计划持续时间大幅缩减,民众和企业仍需独立承担能源账单压力。德意志银行预计英国物价短期内仍有进一步上行压力,而且在2025年年底前不会回落。
俄罗斯央行维持7.5%基准利率不变
据悉,俄罗斯央行10月28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7.5%不变,结束持续数月的利率下调周期。
俄央行说,目前消费者价格增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通胀进一步放缓,央行决定保持基准利率不变。未来央行将根据通胀变化、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内外部风险等因素决定利率走向。
俄央行预测,现行货币政策下,2023年俄通胀率将下降至5.0%至7.0%,2024年将回落至4%。
今年2月底,俄央行将基准利率从9.5%大幅提高至20%。自4月开始,俄央行多次降息,9月将利率下调至7.5%。
德国经济三季度环比增长0.3%
据报道,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28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经价格、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今年第三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3%。
德国联邦统计局说,私人消费支出是支撑第三季度经济表现的主要因素,尽管由于新冠疫情、供应链中断、价格上涨和乌克兰危机,全球经济遭遇困难,但德国经济仍能站稳脚跟。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尼尔斯·扬森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德国经济从疫情中恢复的"浮力"似乎已经超过当前的"压力"。
此前,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在秋季预测报告中下调了今明两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预计德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4%,明年将萎缩0.4%。
意大利10月通胀率达11.9%
据悉,意大利国家统计局10月28日公布的初步估算数据显示,受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该国10月通胀率达11.9%,为1984年3月以来最高。
数据显示,10月意大利能源产品价格同比增长73.2%,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1%。当月,扣除未加工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意大利核心通胀率为5.3%。
9月,意大利通胀率为8.9%,其中能源产品价格同比上涨44.5%,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4%。
今年以来,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外溢效应、对俄制裁反噬效应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欧元区主要经济体通胀率持续走高。
西班牙经济第三季度环比增长0.2%
据报道,西班牙国家统计局10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速为0.2%,低于第二季度的1.5%;同比增速为3.8%,低于第二季度的6.8%。
数据显示,西班牙国内消费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其中家庭消费环比增速为1.1%,略低于上季度的1.2%;而另一方面,商品和服务出口环比增速从上季度的4.9%降至1.3%,房地产业环比增速从6.5%降至负0.1%。
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分析,西班牙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欧元区经济低迷及高通货膨胀率。欧元区增长乏力导致西班牙出口锐减,欧洲央行加息则直接影响到西班牙房地产业投资预期。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西班牙通货膨胀率已连续三个月下降,10月份降至7.3%,但仍远高于全年预期的6.2%。据当地经济分析机构预测,西班牙第四季度GDP可能下降0.2%至0.3%,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或将进入经济衰退期。
澳大利亚央行年内第七次加息
据悉,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央行)11月1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85%,同时上调外汇结算余额利率25个基点至2.75%。这是澳央行今年第七次加息。
新冠疫情暴发后,澳央行曾三度降息,将利率降至0.1%的历史低位,但随着国内通胀水平不断攀升,澳央行自今年5月以来连续加息。
澳统计局上月底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7.3%,同比增幅创1990年以来新高。澳央行行长菲利普·洛表示,CPI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达到8%的峰值。
菲利普·洛在当天发表的月度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澳大利亚自5月以来大幅加息对于帮助经济建立更可持续的供需平衡、让通胀回归目标水平是必要的。未来一段时间,央行预计进一步上调利率。
持续加息给澳房地产市场和民众家庭支出带来显著影响。最新行业调查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各大城市房屋价格连续六个月下跌;高通胀加剧民众对生活成本的担忧,而央行加息预期进一步拖累消费者信心。
日本央行维持货币宽松
10月28日,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基准利率维持在-0.1%,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附近。利率决议公布后,日元对美元短线冲高后回落。截至11:10分发稿,日元对美元报146.392。
日本央行在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同时控制收益率曲线,目标是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继续扩大货币基础,直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除新鲜食品外的所有项目)同比涨幅超过2%,并稳定保持在目标水平之上。
此外,日本央行公布的经济活动和价格展望显示,由于能源、食品和耐用品等项目的价格上升,CPI(除新鲜食品外的所有项目)的同比变化率可能在今年年底上升。预计到2023财年中期,CPI增速将放缓。
日本央行预计,2022财年日本GDP增速为2%,7月时的预测为2.4%;预计2022财年核心通胀预期为2.9%,此前7月的预测为2.3%。同时,日本央行将2023财年GDP增速预期从7月的2.0%下调至1.9%。
日本政府决定推出综合经济救助计划
据报道,日本政府10月28日举行临时内阁会议,决定推出一项综合经济救助计划,以抑制物价上涨、提振经济。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当天在记者会上说,政府将延长原定于今年年底结束的汽油价格补贴政策,并推出新的电费、燃气费等能源价格补贴。据政府推算,能源价格补贴预计总共投入6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47日元)。
岸田文雄介绍,政府还将加强对创业、创新、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投资。综合经济救助计划的实施有望使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提高4.6%,能源价格补贴措施有望使明年的消费物价涨幅下降1.2个百分点。
岸田文雄说,日本政府拟投入29.1万亿日元资金,如果将地方支出、财政投融资和配套的民间支出等计算在内,经济救助计划的总规模将更大。为落实上述计划,政府正抓紧编制本财年第二次补充预算,拟于下月提交国会审议。
日本多家主流媒体评论说,政府仓促出台大规模经济救助计划,无视财政窘迫的现实,而且补贴措施存在扭曲定价机制的一面。
日元困境短期难解
证券时报10月31日刊发记者魏书光的报道指出,日元困境短期难解。
前日本财务省副大臣近期表示,明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可能进一步下跌至170。今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贬值约30%。如何稳住日元汇率,对日本政府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挑战。
日本当局至今仍然坚定维持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而更多参与者则以市场投票方式,强化日本不敢加息的预期。这种局面下,日本连续多次干预外汇市场,捍卫其国债收益率上限,进一步加剧日元贬值趋势。
作为美元中心的外围力量,日元的困境非常明显。日本实施零利率近10年,在超宽松货币政策上越走越远,金融系统和养老金基金手里握有大量极低利率的长期国债,日本政府总债务占同期GDP比重已逾260%。
一旦加息,金融系统会遭受巨额损失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危机。10月份日本央行的金融稳定评估报告认为,如果日本国内债券收益率平均上升1个百分点,日本国内规模较小的信用金库将平均损失30%的核心资本,地方银行平均损失20%的核心资本,大银行平均损失10%的核心资本。
这种不敢加息的困境,让日元已经丧失了"避险货币"的角色。此前,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甚至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福岛核泄漏时,日元都大幅升值。如今,国际上套息交易的资金在外流,日本投资机构和个人的资金也在外流,日元的贬值趋势短期难解。
严重依赖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日本经济,在汇率的剧烈波动下,很难避免外部的巨大冲击。一方面是通货膨胀上升,最新数据显示,9月,日本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为102.9(生鲜食品除外),同比上涨3%,创31年来新高。另一方面,日元贬值并没有带来出口增加。9月日本贸易逆差为2.09万亿日元,为连续14个月出现逆差,而且是连续第2个月突破2万亿日元。
拉长时间看,不断贬值的日元有爆发连锁反应的风险,特别是当国际债权人担心危机不断恶化,不愿意提供展期贷款时,日本经济将遭受巨额损失甚至可能导致系统性危机,国际市场应该着力加大对于日本可能出现金融风险的准备工作。
另外,"日本化"趋势不止在日本,在欧洲地区国家特别是英国也存在。英国近期也多次试图通过降税、宽松财政政策支撑经济,但是其严重依赖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经济结构注定具有脆弱性,其金融稳定性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港府发表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
据悉,香港特区政府10月31日发表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阐明特区政府就在香港发展具有活力的虚拟资产行业和生态系统的政策立场和方针。宣言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特区政府对全球从事虚拟资产业务的创新者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宣言说,特区政府正与金融监管机构创造便利的环境,以促进香港虚拟资产行业可持续和负责任地发展。特区政府会适时制定规则,按照国际标准减缓实际和潜在风险,让虚拟资产创新能够在香港以可持续方式蓬勃发展。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当日开幕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通过视频致辞表示,政策宣言提到特区政府关于虚拟资产的愿景、监管及试验计划,特区政府期待抓住虚拟资产可能带来的科技进步及金融创新等机遇。"我们希望向全球市场阐明我们的政策立场,展示我们与全球虚拟资产社区一起探索金融创新的决心。"他说。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出席香港金融科技周时表示,香港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正快速发展。监管机构需要合理包容创新,但同时也要确保金融稳定,并使消费者、投资者了解相关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金融科技周时表示,人民银行正在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以及其他货币当局就央行数字货币开展合作,希望此类合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并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根据宣言,特区政府和监管机构正加紧筹备制定新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在新制度下,虚拟资产交易所将与传统金融机构一样,须遵守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和保护投资者方面的规定。
此外,宣言说,特区政府和监管机构正研究推出三项试验计划,包括在香港金融科技周发行非同质化代币(NFT)、绿色债券代币化及数码港元,以测试虚拟资产带来的技术效益,并尝试把有关技术进一步应用于金融市场。
据了解,主题为"突破界限 共创非凡"的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于10月31日至11月4日以线上和线下结合形式进行。
港交所宣布优化现货市场交易费结构
11月1日,港交所宣布优化现货市场交易费结构,包括取消每宗交易0.50港元的交易系统使用费,及将所有交易的从价收费由目前的0.005%调整至0.00565%。新的交易费结构将于2023年1月1日生效。
港交所表示,经过上述优化后,港交所现货市场的交易费结构将会更简单,实质的交易费率(按百分比计的交易系统使用费及交易费)也将由大约0.00576%的历史平均水平降至0.00565%。
港交所联席营运总监及市场联席主管姚嘉仁表示:"港交所与监管机构、业务伙伴及市场参与者商议后确立这次新的收费结构,进一步简化收费,提升市场效率。"
据了解,推出新的交易费结构是港交所提升市场吸引力的最新举措。过去六个月,港交所已先后推出多项安排,包括实施衍生产品假期交易,提升个股股票期权及期货市场的持仓限额,以及进行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日历安排的准备工作等。
印尼政府决定提高烟草制品消费税
据报道,印尼总统佐科11月3日在位于西爪哇省茂物的总统府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自2023年开始,上调该国烟草制品消费税。
印尼财政部长英卓华会后发布的通报显示,佐科已同意自2023年开始,将该国不同种类机制丁香烟消费税上调11.5%至11.75%不等、不同种类机制白香烟消费税上调11%至12%不等、传统手卷丁香烟消费税上调5%。
投资分析点评
▲红星发展拟定增募资5.8亿加码动力电池高纯硫酸锰项目
11月1日晚间,红星发展(600367)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5.8亿元,用于收购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蝶新材料")75%股权、5万吨/年动力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此次定增募资总额预计不超过5.8亿元,发行数量不超过8797.1万股(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2.6亿元用于收购红蝶新材料75%股权,2亿元用于5万吨/年动力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项目,1.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发行对象为包括控股股东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星集团)在内的不超过三十五名(含)特定对象。
红蝶新材料75%股权已由红星集团在青岛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红星发展以评估值为基础,拟以挂牌价4.07亿元为底价参与竞拍。
红星发展核心产品之一为碳酸钡为主的基础无机化工产品。红蝶新材料的产品为产业链下游,红星发展是红蝶新材料所需碳酸钡产品主要供应商之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金额的关联交易。红星发展此次定增募资部分用于支付竞拍红蝶新材料75%股权的收购价款。
"本次收购完成后,红蝶新材料将成为红星发展的控股子公司,形成紧密的资源支持与共享,红星发展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凸显。"红星发展表示,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与红星集团、红蝶新材料的关联交易减少,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
红星发展本次定增募资的主要投向还包括动力电池专用高纯硫酸锰项目。高纯硫酸锰主要用于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动力锂电池的关键材料,占其原材料总成本的40%以上,对廉价、高性能的正极材料的研究也是锂电池行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红星发展认为,随着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高纯硫酸锰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内也将大幅增加,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红星发展称,此次募集资金用于高纯硫酸锰产品的扩产,可以使公司产能大幅提升,提升市场占有率。据披露,红星发展目前已形成年产3万吨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和年产3万吨的高纯硫酸锰生产线。
▲江小白完成10亿元融资
据悉,年轻化白酒品牌江小白获国资加持。10月28日,重庆江津区政府与江小白酒业签约,宣布对重庆江小白酒业有限公司(下称"江小白")旗下酒厂"江记酒庄"进行10亿元的战略投资。
本次获得融资的企业主体重庆江记酒庄有限公司,是江小白集团的主要纳税主体。江小白在其中持股比例为58.03%,是该公司控股股东。江津区政府的出资主体是重庆市江津区华信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为江津区国资委全资持有。
本轮融资后,重庆江津区国资委将以13.79%的持股比例,成为江记酒庄第三大股东。
对于10亿融资用途,江小白方面介绍,围绕未来五年"百亿新名酒战略"达成,江小白酒业将2亿元将用于江小白优质供应链再提升,2亿元用于扩建江小白农场优质高粱研发与种植,6亿元用于扩容老酒储备。
此次融资是江记酒庄继2019年9月6日获得高瓴资本的A轮融资后再获得融资。
据悉,江小白2011年创立于重庆江津,是重庆市为数不多的全国性酒企,现在已经发展成"江小白+梅见"双品类驱动的酒类公司。其所在的重庆江津区白沙镇与四川泸州、贵州遵义同属于西南优质酿酒糯高粱的优势产区,但江津地区千年一脉的酿酒产业,却并未像其周边县市一样充分释放。此次江津区与江小白的战略牵手,提出以清香自然酒成就"百亿新名酒"的战略,本质是依托江津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通过资本、人才、创新等要素的重组,以企业的力量带动江津酿酒板块跨越式发展,真正将"渝酒振兴"的旗帜,交托给市场主体。
▲吉利对德国飞行汽车企业追加投资
据悉,德国飞行汽车企业Volocopter11月1日宣布,获得两家机构共计1.82亿美元投资。两家机构分别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控股")控股的GLy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以及沙特Neom新城。Volocopter已多次融资,这是E轮第二次。
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飞行汽车适航认证及首条商业化航线启动工作。截至目前,Volocopter募集资金总额为7.61亿美元。
Volocopter是全球起步最早的飞行汽车企业之一,研发工作早在2011年启动。Volocopter上一次融资是在2022年3月,公司获得韩国WP Investment、意大利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企业Atlantia、航空制造业供应商霍尼韦尔等共计1.7亿美元E轮首次融资。
吉利近年一直在布局城市空中交通领域,希望通过投资将Volocopter引入国内。2019年9月,吉利就控股领投了Volocopter的C轮首次融资。
据了解,飞行汽车投入商用前需完成适航认证,这是民航监管部门对航空器安全性的技术审查。适航认证流程严格、复杂,通常需要数年,考验企业技术和资金实力。飞行汽车是新生事物,使用新的动力和操控系统,适航认证没有前路可循,各国民航监管部门都在该领域摸索,全球还没有一家飞行汽车企业的产品获取适航认证。
▲复星医药终止收购新加坡最大私立肿瘤专科
11月2日晚,复星医药( 600196.SH , 02196.HK )公告,控股子公司Fosun Pharma Industrial Pte. Ltd.(下称"Fosun Pharma")拟现金出资收购新加坡私立肿瘤专科医疗中心OncoCare合计60%股权的交易宣告终止。
"本次交易未交割、Fosun Pharma亦未支付投资款。"复星医药表示,交易的终止不会对复星医药及控股子公司或单位当期及未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此前,复星医药于2022年6月公告与两卖方签订该交易相关的股权转让协议。公告显示,这笔交易总计交易对价2.18亿新加坡元,Fosun Pharma拟以自筹资金支付本次交易对价。按当时汇率估算,交易对价折合人民币超10亿元。
复星医药称,该交易终止原因是交割先决条件涉及的环节较多,未能于各方约定的期限内全部达成。
▲英特尔拟明年削减 30 亿美元成本
据报道,半导体市场整体低迷,英特尔业绩持续承压。英特尔10月27日在 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中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在 2023 年实现 30 亿美元的成本削减,到 2025 年底时将年化成本削减和效率增益提高到 80 亿至 100 亿美元。
10 月 11 日,曾有知情人士称,由于个人电脑(PC)需求下降,英特尔可能裁员数千人,以削减成本。其中,销售和营销等部分部门可能会裁员 20% 左右。 10 月 20 日,有报道称,英特尔计划在今年 11 月份进行针对性裁员。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帕特盖尔辛格承诺将在 11 月 1 日公布更多细节。
英特尔 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收153亿美元,同比减少15%,净利润为24亿美元,同比下滑59%。
英特尔CEO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财报电话会上称,6月,英特尔是首批强调市场需求突然明显放缓的公司之一,这超出了公司最初的预期,且如今已波及整个电子行业供应链。他称,公司做好了2023年继续面对经济不确定性的准备,正积极采取行动降低成本。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2上海最具投资潜力50佳创业企业榜公布
11月2日,"2022上海最具投资潜力50佳创业企业"榜单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股权投资论坛上公布。榜单显示,景略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优理惠生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同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快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鑫蓝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获评为"2022上海最具投资潜力50佳创业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50家企业的融资总金额达62.8亿元,有40家企业已进入a轮以上融资,最高股权融资金额达20亿元。
此次评选活动自9月下旬启动,120家创企入围角逐。这些企业接受了来自德同资本、领中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的10位投资人组成的专家评委团盲选。评选活动还在上海市企业服务云上开设了网络人气投票,并特别邀请了专业征信机构对企业及主要创始人诚信情况做了尽职调查,最终评选产生了"2022年上海最具投资潜力50佳创业企业"榜单。
▲中钢天源拟收购上海新型100%股权
据悉,中钢天源(002057)10月31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2026.96万元,收购中钢集团持有的中钢集团上海新型石墨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新型")92.3198%股权和上海碳素持有的上海新型7.6802%股权。
公告称,公司收购上海新型发展石墨材料符合产业政策和公司战略规划,近年来石墨碳素行业整体向好,尤其是高端特种石墨(高强度、高密度、高纯度石墨制品)更是受到半导体、核电、军工等行业的青睐。
上海新型是一家特种石墨生产商,产品主要包括模压类、挤压类、等静压类和高纯石墨粉四大类的特种石墨制品,分为细结构高纯石墨、细结构石墨、光谱纯石墨、中粗结构石墨、高纯天然石墨粉等。
公告并称,公司收购完成后,为了便于资源整合、管理规范高效,公司将变更上海新型为分公司。
▲东方资产子公司拟处置宁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34%股权
10月31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东兴投资控股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拟处置所持有的宁波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宁波金资")34%股权。
宁波金资成立于2017年2月,注册资本100000万元,由宁波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东方全资子公司邦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被上海东兴吸收合并)、昆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上述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40%、34%、13%、13%。
公告称,上述股权资产的交易对象为在中国境内注册并合法存续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并应具备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足够支付能力(如注册资本、资信证明、境内企业)等要求。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直接控股许继电气、中国西电、平高电气
据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许继电气(000400)、中国西电(601179)、平高电气(600312)都在11月1日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理顺股权关系,优化股权结构,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气装备")正在筹划将上述三家公司的控股股东许继集团、中国西电集团、平高集团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无偿划转至中国电气装备。
本次无偿划转完成后,中国电气装备将成为上述三家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公司控制权不会发生变化。
▲旭辉陷入新一轮债务危机
据悉,优质民营房企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 )11月1日公告称,因公司流动性恶化,且无法与境外债权人达成延迟还款协议,公司暂停支付境外所有应付的本金和利息。这意味着,旭辉控股决定对境外债实质性违约。
据该公告,暂停支付的款项--即到期未付的本金和利息总额达4.14亿美元。截至目前,旭辉控股集团包括银行贷款、优先票据和可换股债券在内的境外债务总额为68.5亿美元。
旭辉控股集团称,停止偿付境外债、寻求境外债务全面解决方案,是在境内"保交付"、保企业正常经营的大目标下,应对流动性极度受限而作出的安排。"地产销售市场尚未转暖,民营房企融资尚未恢复,公司融资性现金流持续流出,公司虽竭尽全力,依然无法按时偿付近期大量集中到期的境外债务"。
同时,旭辉宣布,已经聘请海通国际证券作为财务顾问,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与债权人就境外债务重组进行谈判。
从旭辉自身来说,这一次流动性风险起源于天津项目非标纠纷事件。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天津房地产成交一直较为低迷,项目本身流动性紧张,加上资管新规要求,非标债权人与旭辉就债务发生纠纷。
由于融资受限,旭辉的流动性较为紧张,旭辉董事长林中的一封内部信,让外界窥到旭辉面临的风险,资本市场对旭辉的信心开始动摇,股债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9月底,标普和惠誉先后下调了旭辉的信用评级,并列入负面观察。评级的下调,直接触发旭辉部分境外银团贷款的提前还款条款。
10月国庆假期,旭辉董事长林中就到香港与相关贷款银团、债券投资人就还款等事宜进行沟通。10月11日,市场传出旭辉将对7000万美元银团贷款推迟支付,同时可转债投资人也对外表示没有收到相应的票息。
此后,市场传出旭辉已经在包括海通国际证券在内的三家机构进行甄选,以协助解决境外债务展期。10月27日,旭辉股债停牌,意味着境外债务重组的消息坐实,一直到11月1日正式公布重组境外债务消息。
旭辉透露,在境内债务方面,信托等非标融资继续寻求展期,境内信用债将按时兑付本息。
▲联通创投与腾讯产投设立合营企业被批准
据报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执法二司11月2日发布的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信息显示,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联通创投")与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简称"腾讯产投")新设合营企业案获无条件批准,审结时间为10月18日。
相关案件公示表显示,联通创投与腾讯产投等签署协议,各方拟共同设立一家合营企业。该合营企业拟主要从事内容分发网络(CDN)和边缘计算业务。交易完成后,联通创投、腾讯产投、有关员工持股平台将分别持有合营企业48%、42%、10%的股权,联通创投、腾讯产投共同控制合营企业。
中国联通11月2日晚间公告称,该合营企业的组建正在推进过程中,尚未完成设立登记。
据了解,中国联通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急先锋,早在2017年,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就参与了中国联通的定增。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联通和腾讯合作此前就是混改领域的风向标,这次混改效果进一步显现。"双方成立合营公司均属于战略性投资,避免了财务性投资中混而不改的弊端。从股权结构看,合营公司为三方持股,是一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共同控股更有看点,避免了央企国企的一家独大,合营公司可以更好地市场化经营。此外,本次混改需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审批,此前比较少见,体现了对资本的合理引导。"
▲吉利汽车拟分拆子品牌极氪独立上市
10月31日,吉利汽车( 00175.HK )发布公告称,计划分拆电动汽车子公司极氪独立上市。
2021年3月,吉利汽车宣布成立高端电动汽车子公司极氪汽车,由吉利汽车和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二者分别持股51%和49%。
极氪汽车(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olding Limited)注册地不在国内,工商注册系统仅查询到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21年7月成立,股东为ZEEKR Technology Limited,注册地在香港。香港公司查册中心信息显示,ZEEKR Technology Limited成立于2021年4月,母公司注册地为英属维京群岛,无法查询具体股权架构。
极氪汽车CEO安聪慧曾称,独立运作是为了适应智能电动汽车新形势,不能有历史包袱。极氪汽车采用轻资产模式,主要负责产品研发、销售和用户运营,工厂等重资产由母公司建设。
▲龙湖集团换帅
10月28日晚,龙湖集团( 00960.HK )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吴亚军因年龄及身体原因辞去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提名委员会主席等职务,转任公司战略发展顾问,现年40岁的龙湖集团CEO陈序平接任董事长职务。
根据龙湖集团的公告,陈序平毕业于清华大学,2008年获得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进入龙湖集团工作至今。他历任工程经理、项目经理、地区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吴亚军于1993年创立龙湖,此后她带领龙湖走出西南地区,发展为全国性头部房企。管理层变动不影响龙湖的股权架构,吴亚军仍是实控人。
▲快手商业化再换负责人
据报道,快手进行两个月内的第三次高层人事调整。11月1日,快手宣布原主站产运线业务负责人王剑伟调任商业化负责人,向快手CEO程一笑汇报。
今年以来,作为快手第一大营收来源的广告业务不断更换"一把手"。8月,长期带领商业化团队的马宏彬转任快手国际化业务负责人,岗位由此前在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刘峰接任,据了解,这一调整始终被市场质疑"职能与人选不够匹配"。快手内部邮件显示,刘峰已被任命为管理研究院负责人,领导企业发展研究和用户研究等相关工作。
▲图森未来CEO被罢免职务
据悉,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TuSimple) 10月31日在其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8-K文件中披露,董事会已决定终止侯晓迪的首席执行官、总裁、首席技术官职务,同时解除其董事会主席职务,以上决定10月30日已生效。
此举与图森未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的一项调查有关,该调查促使董事会认为有必要更换首席执行官;执行副总裁Ersin Yumer博士将临时担任首席执行官。
据了解,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认为图森和美国公司Hydron存在不正当的内部交易,而CEO侯晓迪否认关于渎职的指控。
据悉,图森未来最初是在2015年,由前CEO陈默和当时的CTO侯晓迪等人共同创立。其初衷是用L4级无人驾驶卡车技术,在全球物流运输行业发力。
而在今年3月,陈默选择离开图森未来并再次创业成立Hydron,进军L4级氢燃料无人驾驶重卡制造。
至此,图森未来的"交接棒"就传递到了侯晓迪的手中。
▲宁德时代与越南车企VinFast进行全球战略合作
10月31日,宁德时代(300750)宣布,与越南车企VinFast签订全球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在现有CTP(高效成组)产品配套的合作基础上,双方将在CIIC(宁德时代一体化智能底盘)方面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帮助VinFast快速打开全球市场。
VinFast成立于2017,同时生产燃油车和电动车。其母公司VinGroup是越南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核心主业是房地产,董事长范日旺是越南首富。
VinFast成长速度非常迅猛,且明显有全球化布局的倾向。2018年,VinFast收购通用在越南的汽车生产线;2020年,VinFast跻身越南汽车销售榜前五;2021年12月,VinFast向越南国内用户交付了第一批电动汽车;今年3月,VinFast宣布将投资2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汽车工厂;今年4月,公司递交美国上市申请。
今年初,VinFast全球首席执行官黎氏秋水(Le Thi Thu Thuy)宣布,公司将全面摒弃燃油车,成为纯电动汽车专业企业,目标是在五到六年内生产和销售约100万辆电动汽车。
VinFast现有两款纯电SUV车型分别为VF8和VF9,均提供"车电分离,电池租赁"的购买模式。这两款车型已经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布局展示门店。
值得注意的是,CIIC滑板底盘由于将电池和车身结合,难以支持车电分离的模式。因此,宁德时代CIIC技术可能为VinFast的新车型而准备。
宁德时代表示,此次合作也有助于宁德时代完善全球布局,开拓新兴市场,推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据了解,欧洲和美国两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成熟,东南亚市场也孕育潜力。欧盟计划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美国也曾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占比要到一半。因此,牵手VinFast可以助力宁德时代延伸全球销售网络。
产能布局方面,宁德时代在欧洲匈牙利建立工厂,供应客户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集团;美国工厂方面却未见新动态,美国的客户包括福特汽车和特斯拉。不久前,宁德时代还在德国和美国参加展会,介绍汽车和储能领域的电池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拜登在8月签署了一份《通胀削减法案》,提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获得7500美元税收抵免,但对整车、电池组件和原材料产地提出限制条件。欧洲也愈加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本地化生产。
业内普遍认为,欧美上述举措短期内影响不大,全球锂电产业链仍大部分集中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原材料对中国依赖度较高。而长期来看,中国生产商需持续提升技术和成本优势。
▲马斯克完成对推特收购
据悉,美国科技公司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0月27日正式以44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320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完成了将社交媒体公司推特(Twitter)进行私有化的交易。交易完成后推特于10月28日在纽交所退市。这标志着这场持续半年左右的事件总算告一段落。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初,马斯克便已开始收购推特股票,到4月他所持有的股份就超过了9%,并成为推特最大的外部股东;4月25日,推特方面正式宣布接受马斯克的收购要约,并以每股54.20美元的价格达成交易,总价约440亿美元;从5月到8月,他一直以推特虚假账号占比过高为由要求推特方面开放数据,并一度要暂停、终止交易,双方随后上诉至法院;10月6日,美国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宣布暂停审理此案,要求马斯克于10月28日17时前完成收购交易,交易未完成将在11月重新开启庭审。在法院宣布的最后交易日之前,马斯克完成了对推特的收购。
据报道,入主推特后,马斯克将改变该公司经营模式,开源节流。他曾表示,希望确保推特的"言论自由",意味着推特有可能放松内容审核标准,重塑舆论生态。这也意味着,数亿人的交流和获取新闻的方式将迎来改变。
此外,这笔440亿美元的收购意味着推特正转型为私人公司,日常投资者将不再能够购买其股票。
据报道,马斯克甫一上任就解雇了推特首席执行官 Parag Agrawal、首席财务官 Ned Segal 以及法律事务和政策主管Vijaya Gadde。
▲强生166亿美元收购人工心脏公司Abiomed
11月1日,美国医疗健康巨头强生公司(NYSE:JNJ)宣布要约收购心脏泵制造商Abiomed(NASDAQ:ABMD)所有已发行股份,收购价格380美元/股,交易总价约166亿美元,包括债务和现金。此外,若Abiomed未来能达成既定商业和临床试验里程碑,强生每股还将额外支付最多35美元。
收购消息公布前,10月31日Abiomed收报252.08美元/股,与之相比,强生公司开出380美元/股的收购价,溢价高达50.75%。
分析师称,收购Abiomed将扩大强生心血管设备业务,并补充其销售的其他电生理产品。两家公司的董事会已经批准了这项交易,目前需要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
Abiomed公司成立于1981年,1987年在纳斯达克交易,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丹弗斯,是提供循环和呼吸支持的医疗设备的供应商,拥有首创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治疗产品组合,广泛的救生技术创新产品,以及18年的盈利增长记录。
从其产品来看,Abiomed拥有目前全球唯一获得FDA认证的介入式人工心脏--Impella,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人工心脏"。该产品可以通过暂时协助心脏的泵血功能,有效地将血液和氧气输送到全身,让心脏得到休息和恢复,并已经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该系列产品在全球介入心脏泵领域罕有对手。
据称,强生计划明年将其销售泰诺(Tylenol)和邦迪(Band-Aids)的消费产品部门分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此举将使强生更加集中于其余两个部门--制药和医疗设备。而强生并购Abiomed或将能布局Impella系列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奈飞收购游戏工作室Spry Fox
11月1日,美国流媒体奈飞披露,已收购独立游戏工作室Spry Fox。本次收购交易细节尚未披露。
Spry Fox将成为Netflix内部第六个游戏工作室。
Spry Fox由David Edery和Daniel Cook于2010年创立。这家游戏工作室以《Triple Town》、《Alphabear》和《Cozy Grove》等热门游戏而闻名。
▲德国或对最大天然气进口商追加财政援助至600亿欧元
据知情人士10月31日称,由于德国能源巨头尤尼珀公司财务状况迅速恶化,德国政府正准备增加对其财政援助,预计将援助金额增加至600亿欧元。
尤尼珀是德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俄乌冲突后尤尼珀不得不以昂贵的价格购买天然气现货以履行供应合同,上半年亏损金额约120亿欧元。
德国政府9月决定把尤尼珀公司收归国有,承诺注资290亿欧元收购股权并填补财务缺口。随着冬季到来,天然气需求预计将会增加,如果天然气价格持续维持在高位,德国政府将不得不花费此前预期约两倍的资金来援助这家能源巨头。
▲企业管理汇率风险应"冷思考"
经济日报发表文章称,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越是波动之际,越应冷思考。聚焦经济基本面研判中长期人民币汇率走势,要认识到,赌汇率单边走势久赌必输,企业应聚焦主业,持续提升自身汇率风险管理能力。
从近年来走势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和美元指数没有一一对应关系,美元升值、人民币更强的情形也曾经出现过。前两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后,随着市场形势变化,汇率重新回归"7"下方,市场供求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外汇市场有能力实现自主平衡。
对市场主体而言,与其盲目猜测汇率涨跌,不如积极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新常态,树立风险中性意识,建立财务纪律,管理好货币错配,对汇率敞口运用恰当金融工具进行适当管理,如此方能更好规避经营风险。
管理视点
未来企业想要留住人才,这些改变非做不可
哈佛商业评论11月1日刊发麦肯锡高级合伙人兼首席人才官凯蒂·乔治(Katy George)撰写的文章表示,许多商界领袖都在问,职场何时才能重归正常。如果他们所说的“正常”是指“2019年”的情况,那么答案非常简单——“不会再有那么一天了”,而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无论是功是过,这笔账都要算到新冠疫情头上。
新冠疫情加快了职场中的三大既有趋势,即寻找工作意义、追求灵活工作安排和技术转型,这些趋势不仅使混合办公和远程办公成为可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和职场所需的技能,还引发了所谓的“大离职潮”(great attrition),也就是说,大量劳动者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正如人力资源专家大卫·格林(David Green)指出的那样:“员工的胃口变大了。”因此,各大企业都在审视自己招聘、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方式。
在吸引人才方面,薪酬、晋升等传统激励手段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并且在相当一部分劳动者身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许多人(事实上是大多数潜在人才)想要的不止这些,或者有其他更想要的东西,至于是否要吸引、留住这些人才,则要由雇主决定。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劳资关系重塑”(the great renegotiation)。劳资双方的关系正在发生永久、根本性的变化。即便经济不见好转,这种态势可能也不会终止,因为市场对那些最抢手人才、技能的需求依然旺盛。
研究发现,工作的目标感与收入、敬业度和忠诚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无聊或毫无意义,或者工作场所本身令人不快,那么其他条件都将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在雇主为员工提供的价值主张中,让员工参与他们认为有意义、激动人心且有利于个人持续发展的工作将变得越发重要。雇主需要打造更为个性化、灵活、动态、包容的体系,从而在数字化、数据化的世界中创造更亮眼的业绩。近期,麦肯锡公司(McKinsey)正以自己在人才吸引和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基础(不过也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努力打造这样一个体系。
基于相关研究和过往经验,我们发现,企业如果想在新常态的人才市场招揽到自己想要的人才,需要做出六大改变。这种大幅度改变将给大多数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能给劳资双方都带来前所未见的回报。
从“看重出身”到“潜力为王”
在职位描述中,用人单位通常会列出求职者所需具备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如此一来,许多原本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求职者可能因缺少一纸证书望而却步。要想扩大自己的人才搜索范围,企业可以将筛选重点从学位转向技能,这样不是降低门槛,而是更换一种标准。
例如,在招聘管理人员时,企业可以对求职者的相关素质进行测试,而不是假设合格的候选人必须具备高等教育学位、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或能够理解特定术语或概念。麦肯锡也扩大了优秀人才目标院校名单,从2020年的约700所核心院校增加到了现在的约1400所,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扩大到5000所以上。现在,我们会使用游戏评估法来评判候选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可以为那些没有从业经验或没有案例研究准备作支撑的人员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的背景之下,部分用人单位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型。例如美国政府官方政策规定,在联邦合同中应“限制对求职者的教育背景做出要求”,2021年,政府呼吁各大机构“增加技能和能力在招聘中所占的比重”。为了扩大招聘范围,安全商业应用提供商——Okta公司对某些销售职位不再要求大学学历,还面向这些员工开设了相关培训项目,大获成功。
职场发展:从“按部就班”到“自我规划”
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希望拥有那种能让自己灵活安排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个性化工作。此外,在职场发展方面,他们更希望“独辟蹊径”,而不是沿着前人定好的职级“拾级而上”。在这样一个工作性质迅速变化、技能快速淘汰的时代,员工必须掌握自己职场发展的主动权。
在疫情期间离开职场后又重返岗位的人群中,大多数去了新的行业。对于那些拥有各行各业都需要的技能的劳动者(比如数据科学家和区块链工程师)而言,改行特别容易。可以看出,老员工离职后,企业不能只是简单地用与他们相似的员工来填补空缺。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员工离职是为了创业,显然他们相信自己自立门户可以做得更好。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为员工提供他们自己无法获得的发展机会、学习机会和个人机遇来扭转这种想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企业有许多新颖的方法可以尝试,比如允许员工自己选择团队,或者在重返岗位之前在公司之外学习一段时间。
员工自主学习既有助于实现个人抱负,也有助于帮助企业达成优先目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在最恰当的时间满足各方需求。借助麦肯锡交互式学习平台LearnNow(其中包含自有资源和Coursera、Cloud Academy等外部平台上的资源),员工可以在闲暇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能,从公开演讲到数据可视化再到财务会计,不一而足。
自主学习也有助于推动长期的技能提升,借助“徽章”(公开认可某项特定技能)即可实现这一目的。徽章代表着信任,说明学徒已经掌握了老师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激励人们不断学习。IBM在2015年启动了自己的数字徽章计划,自那以后,员工的学习热情、敬业度显著提高。要想让此类项目具有吸引力,我们需要赋予徽章真正的价值,比如外部认可或内部奖励。
最后,还可以将此类证明汇总成易于更新、查看的学习记录,方便员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也让公司其他部门能够更方便地找到具有其所需技能的员工。
从“单向学习”到“教学相长”
传统的学徒制是“老带新”,即年轻人向老师傅学习技艺,现在则必须做到“教学相长”,比如一对师徒中,可能有一位是高级财务经理,另一位则是初级人工智能专家,二者就可以互相学习。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消费品公司,宝洁(P&G)就践行了这样的学徒制度。通过该公司的“双向导师”制度,不同职级的同事结成了对子,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年轻人可以为年长者提供数字工具方面的指导,而年长者则可以向年轻人传授营销或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
双向学习机制为员工提供了持续成长的机会,并且有助于提高忠诚度和生产效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某家企业在建设学习型组织方面表现突出,则它在吸引人才方面也会做得更好。
从传统工作模式到科学化团队合作
数字工具、先进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AI)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工作的方式。在混合办公技术的加持之下,只需点击几下鼠标、拨打几通电话便可汇集全球力量。在麦肯锡,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设计师都能与数据科学家、行业专家、实施教练、MBA和客户团队紧密合作。借助这种敏捷的工作方法,企业可以创造出更灵活的工作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员工已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合作、联络伙伴。
可以合作不代表可以高效合作,不过要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我们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谷歌的亚里士多德项目(Project Aristotle)发现,团队效率与团队组成无关,而是取决于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方式。该项目发现,成功团队具有的最重要特征包括:心安、可靠、结构合理、职责清晰以及工作意义明确。
为测试并不断提升团队工作效率,麦肯锡基于相关发现和数据科学打造了一个面向其全球部署的4000多个团队的持续学习系统。例如,我们会使用各种数据点来找到那些在职责划分、生活工作平衡或项目成果方面存在问题的团队,并为其提供支持。我们会对团队在整个项目中的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在项目完成后对团队进行调研,评估在团队完成的各项工作中,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从而不断改进团队的工作方式,优化各种工具。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如何在实地办公的优势与远程办公的灵活性、紧凑的高效工作与个人修整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从“论资排辈”到“唯才是举”
在传统职场中,绩效评估和晋升与工作年限高度相关,升职基本就是论资排辈,跟工作能力关系不大,甚至可能根本没有关系。不过,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员工胃口越来越大,对离职也等闲视之,这种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现在的职场中,员工频繁流动(而非保持稳定)已成常态:《2022年领英学习报告》(LinkedIn Learning Report)中的调查显示,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间,更换工作的受访者的占比上升了25%。
长期以来,麦肯锡一直以奉行“非升即走”政策而闻名,按照这种政策,员工依循一定的时间框架一路晋升,不然则可能会被劝退出局。我们在这方面的想法也已发生变化,现在更类似于“不长能耐就得走”。我们期望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掌握新的技能,至于学习哪些技能、如何设置学习进度则由员工自行决定。此外,员工也不一定要一直待在同一领域。如果我们的咨询师愿意花时间在新的职能或行业领域培养自己,或者去掌握新的技术和分析技能,并以之为公司贡献更多力量,我们也十分欢迎。
麦肯锡对职业评估办法进行了修订,新办法以员工的贡献和技能掌握情况为基础进行考核,与之前的方法一样严格,但对员工而言却更为灵活,使我们能够更加动态地满足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新办法施行之后,员工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而也更加公平和包容。所有公司均应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思考。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缺少职业发展方向是员工辞职的最常见单一原因,也是重返工作岗位的主要动力。一个灵活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体系有助于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适应企业文化”到“兼容并包、任人唯贤”
许多企业承诺要在打造多元化、包容性员工队伍方面付出更多努力。相较于管理层组成较为单一的企业,管理层中女性和少数族裔比例较高的企业的盈利明显高出平均水平,而且时间越久,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要想尽享员工多元化的好处,我们不应去寻找那些能够适应既有企业文化的候选人,而是要确保企业文化本身能够接纳各类人才,为他们提供支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多元化所带来的创造力、创新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数据支撑,还需要明确各方责任,比如可以将其纳入绩效评估和晋升考核之中。
人员分析(如脉动调查、自然语言处理和网络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从杂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经验数据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辞职的真正原因以及辞职员工的身份特征:是否为人父母?是否为女性?是长者还是新人?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对自身文化进行优化,让员工感觉自己得到了更多重视,从而更有可能留任现职。
早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已有90%的企业担心自己现有技能无法满足未来的需要,而只有16%的企业认为自己有能力弥补相关不足。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估计,技术将会改变10亿个工作岗位,加之许多国家面临招工难的压力,全球人才竞争以及劳资关系重塑的激烈程度只会进一步加剧。新时代已经拉开序幕。
但劳资关系重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企业要做好“攻”(制订更具吸引力的员工价值主张来招揽新人)、“守”(提高留任现职对员工的吸引力)两方面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采纳本文建议、进行相关调整绝非易事,麦肯锡在推动相关工作时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但是要想满足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这些改变非做不可,实际上,即便从现在的情况看,也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信息化建设
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明年底前初步形成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10月28日公布《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建设指南》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平台建设,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务数据在调节经济运行、改进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支撑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政务数据体系仍存在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供需对接不顺畅、共享应用不充分、标准规范不统一、安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建设指南》提出,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增强数字政府效能,营造良好数字生态,进一步发挥数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和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有效利用,构建完善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充分释放政务数据资源价值,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指南》提出了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目标。即,2023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具备数据目录管理、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大数据分析、安全防护等能力,数据共享和开放能力显著增强,政务数据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摸清政务数据资源底数,建立政务数据目录动态更新机制,政务数据质量不断改善。建设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经济、电子证照等基础库和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生态环保、应急管理、信用体系等主题库,并统一纳入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政务大数据管理机制、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政务数据资源基本纳入目录管理,有效满足数据共享需求,数据服务稳定性不断增强。
到2025年,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更加完备,政务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政务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目录管理。政务数据质量显著提升,"一数一源、多源校核"等数据治理机制基本形成,政务数据标准规范、安全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普遍满足,数据资源实现有序流通、高效配置,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支撑数字政府建设。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显著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建设指南》重点从统筹管理一体化、数据目录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共享交换一体化、数据服务一体化、算力设施一体化、标准规范一体化、安全保障一体化等八个方面组织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
《指南》要求,建立完善政务大数据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强政务数据供需对接,积极推动政务数据属地返还,按需回流数据,有效支撑地方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全量编制政务数据目录,全面摸清政务数据资源底数,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等层级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目录,形成全国政务数据"一本账",支撑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有序流通和共享应用。并建立数据目录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重要政务数据具体目录,加强政务数据分类管理和分级保护。
《指南》明确,加强政务数据治理,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提供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数据质量反馈整改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数据质量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实现问题数据可反馈、共享过程可追溯、数据质量问题可定责,推动数据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加强国家政务大数据平台和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数据平台的共性基础数据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全国标准统一的政务区块链服务体系,推动"区块链+政务服务"、"区块链+政务数据共享"、"区块链+社会治理"等场景应用创新,建立完善数据供给的可信安全保障机制,保障数据安全合规共享开放。
《指南》提出,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利用身份认证授权、数据沙箱、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逐步建立数据开放创新机制。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数据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务数据开放利用的规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晰数据开放的权利和义务,界定数据开放的范围和责任,明确数据开放的安全管控要求,优先开放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迫切需要、行业增值潜力显著的政务数据。
此外,《指南》还指出,健全数据安全制度规范,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分类分级、安全审查等具体制度和要求。
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部署,提升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产业服务体系创新活力,加快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构建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生态,10月28日,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简称《计划》)。
《计划》指出,虚拟现实(含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发展战略窗口期已然形成。
《计划》提出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目标,即到2026年,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多技术融合、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系统化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生产、压缩编码、安全可信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制定虚拟现实标准体系,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虚拟现实制作实验区、虚拟现实赋能舞台艺术数字化制作实验区。
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 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培育100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打造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虚拟现实生态发展的集聚区,建成10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融合应用成效凸显。在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智慧城市等虚拟现实重点应用领域实现突破。开展10类虚拟视听制作应用示范,打造10个"虚拟现实+"融合应用领航城市及园区,形成至少20个特色应用场景、100个融合应用先锋案例。
《计划》指出,要统筹利用国家级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进产业资金有效供给。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计划》指出,推进关键技术融合创新,围绕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等关键领域,做优"虚拟现实+"内生能力,强化虚拟现实与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提升全产业链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虚拟现实关键器件、终端外设、业务运营平台、内容生产工具、专用信息基础设施的产业化供给能力;并加大对内容生产工具开发的投入力度,提高优质内容供给水平。
开展沉浸式内容生产工具及流程优化研究及培训,支持建设沉浸式内容开发开源软件社区,鼓励向社会开放,扶植用户生成内容生产。鼓励创作者经济,构建优质内容共建共享平台。
《计划》提出,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面向规模化与特色化的融合应用发展目标,在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演艺娱乐、安全应急、残障辅助、智慧城市等领域,深化虚拟现实与行业有机融合。
同时,围绕虚拟现实重点应用领域,组织开展应用试点,挖掘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应用场景,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先锋应用案例。
《计划》指出,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共性应用技术支撑平台,挖掘行业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解决制约行业应用复制推广的技术瓶颈,提升跨行业的虚拟现实应用基础能力。
此外,还要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个人及公共信息资源保护,提升对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的风险防范。引导开发适合青少年使用的虚拟现实产品和服务。
工信部印发《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备案管理办法》
据悉,为规范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备案管理,工信部近日印发《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备案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漏洞收集平台备案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开展,采用网上备案方式进行。
《办法》所称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是指相关组织或者个人设立的收集非自身网络产品安全漏洞的公共互联网平台,仅用于修补自身网络产品、网络和系统安全漏洞用途的除外。
《办法》明确,拟设立漏洞收集平台的组织或个人,应当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如实填报网络产品安全漏洞收集平台备案登记信息。
工信部拟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的软硬件要求
据悉,工信部10月28日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所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应当符合国家网络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同时应当符合预期功能安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要求,其中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产品应当通过风险测试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车辆产品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车联网卡安全管理、软件升级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机制,落实安全保障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落实安全保护责任。
在数据安全方面,意见稿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在产品销售、使用等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依法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并向相关部门报备,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工信部、公安部拟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据悉,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性能和安全运行水平,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11月2日,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指出,在全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工作基础上,工信部、公安部遴选符合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对通过准入试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试点城市的限定公共道路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的自动驾驶功能是指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定义的3级驾驶自动化(有条件自动驾驶)和4级驾驶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功能。
试点目标为,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和车辆使用主体加强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基于试点实证积累管理经验,支撑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修订,推进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管理体系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实施
据悉,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9月5日公布《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简称《条例》)。《条例》已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2年8月30日通过,自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离岗创业、在职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条例》规定,深圳市统计部门、市产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有序开展人工智能产业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
《条例》提到,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对人工智能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基础研究、基础平台、技术开发、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发展。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组织参与制定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条例》还规定,市科技创新部门应当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深圳开展产业化应用研究,推动知识产权资本化。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离岸创新成果在本市转化,在相关方面视同国内创新成果支持。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离岗创业、在职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交易代理、价值评估、人才培训、创业孵化等全方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遵循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平台建设、购买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的扶持。
赋予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有关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
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鼓励企业创办研究机构、与学校联合建设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合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开展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和应用型职业技能教育。
市人才工作部门应当制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建立海外人才储备库。以重大项目聚集国内外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以及高水平团队。
数字法币与国际货币新秩序
证券时报11月4日刊发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教授郑磊撰写的文章指出,数字人民币的推进稳健而低调,最近数字人民币在跨境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法定货币以政府或国家征税能力和信用背书,按照造币材质区分,已经经历了金属、纸质等阶段,随着经济的数字化不断提升,法币的数字化渐成浪潮。我国是最早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经济大国,已经在全国各地试点了近3年时间,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已有15个省(市)建立了数字人民币试点,截至今年8月底总计发生了3.6亿笔交易,交易涉及的总金额超过1000亿元,已经有560万个商户门店参与其中。
数字人民币试点的路径是先在国内的零售环境进行各种应用场景的测试,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数字人民币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中国的成功尝试引起了各个主要国家的重视,美国和欧盟相继加强了对数字法币的关注,并提出了发展目标或规划。其中,印度动作最快,11月1日,印度央行开始实行数字货币的试点计划,以数字卢比进行证券二级市场交易的结算。根据印度清算公司的数据,在使用这种新货币的第一天,9家参与银行一共执行了48笔债券交易,交易金额为约合3330万美元(2.4亿元人民币左右)。
印度央行的数字卢比推进计划与数字人民币不同,目标更为激进,优先选择了在证券二级市场的大额交易结算环境中进行测试,而且明确提出将跨境支付作为印度央行数字货币试点的重点。在技术路线上,印度央行选择了基于代币的央行数字货币方案,有望解决双离线支付可能产生的双花问题。印度央行计划在一个月内启动数字卢比在零售应用场景的测试。数字人民币的进展并没有局限在零售领域,事实上,数字人民币已经能够搭载智能合约,在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收入结算等领域取得成功应用。建立在数字人民币底层技术框架和流程之上的智能合约,可以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促进业务模式创新。
数字人民币的推进稳健而低调,最近数字人民币在跨境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首个跨境支付结算项目——货币桥正式落地。9月28日,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宣布:今年8月15日至9月23日期间, 在货币桥平台上首次成功完成了基于四个国家或地区央行数字货币的真实交易试点测试,来自四地的20家商业银行基于货币桥平台为其客户完成以跨境贸易为主的多场景支付结算业务。这个货币桥项目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对大额高频交易至关重要的低延迟和高性能。
这个项目大幅降低了其他国家发行数字法币的难度,支持参与国家在无需建立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情况下,在货币桥上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而这一发行可以通过从本国RTGS(实时全额支付系统)的相关银行账户中扣除等额资金来实现。这个功能有利于打开小国参与跨境支付的数字货币通道。对于中国香港、澳门这样的特别行政区,无需另起炉灶,就可以快速接入系统,与数字人民币一起构建跨境支付通道。
数字法币正在重建国际货币新体系。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宣布,已经完成首个零售央行数字货币(CBDC)系统。该项目创建了一个由批发银行间系统和零售电子钱包系统组成的技术栈,建立了中介CBDC和由银行间系统中CBDC支持的稳定币。中介CBDC是央行的直接负债,而CBDC支持的稳定币则是发行银行的负债,其支持资产由央行持有。这是另一个全球数字法币清算系统,其他国家也可以选择加入这个系统。展望未来,通过法币数字化,可能会出现在传统的美元全球支付、清结算系统之外的多个数字法币同类系统。多个系统将会并行一段时间,而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将出现新的平衡态。当然,各国发展数字法币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比如数字人民币的中心化管理方式造成的双离线支付受限,仍需要时间和合适的技术才能解决。在此之前,系统需要对离线支付的数字人民币做标记处理,导致本地结算较困难,会影响数字人民币在离线支付时的体验感。
企业信息员园地
进一步促进并稳定宏观就业环境的对策建议
特约信息员 王协忠
2022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看好,保就业政策效果较明显但仍有改善空间,重点群体就业困难依旧,企业经营困难致裁员增多。这主要是由政策的宏观指导性与微观适用性难统一、供需难配与信息鸿沟影响重点群体就业、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叠加恶化企业经营环境等原因所致。为此,优化并提升就业政策灵活性;强化重点群体就业输导机制;优化内外双循环营商环境迫在眉睫。
一、优化并提升就业政策灵活性。
(一) 强化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性。各级政府层面保就业要高度强化其宏观指导作用,提升政策的宏观性、简洁性和模糊性,为地方政策的灵活制定和执行提供一定弹性空间。国家政策避免过于一刀切和具体化,应有高度的宏观性和模糊性,聚焦于政策领域、作用范围、作用程度的确定,地方政策则应聚焦具体领域具体问题及政策的具体执行。
(二) 提升地方政策的灵活适用性。允许地方探索推进以奖代免政策,提升社保费减免政策的激励作用,让企业更有获得感。暂缓提高中央调剂金上缴比例,国家采取减税降费、减免社保费等一系列政策后,基金收入大幅减少,地方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大,可暂缓提高中央调剂金上缴比例,缓解地方资金压力。允许地方结合实际逐步统一缴费工资下限,不再硬性规定一刀切的标准。
(三) 提升政策的系统性和执行力。一方面提高保就业稳就业政策的系统性,充分考察相关政策的延伸影响,把政策作用的延伸影响纳入政策制定的前期过程中,提升政策的系统性,避免良好政策意图在基层落空。另一方面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强化政策落实,让保就业促就业政策切实惠及广大企业,可探索把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纳人绩效考评体系中,以绩效考评强化政策执行。
二、强化重点群体就业输导机制。
(一) 构建就业信息传导机制。一是构建政府间信息传导机制。在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形成长效信息互通机制,及时分享各地农民工供给信息及需求信息,在农民工就业信息方面实现政府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农民工就业的人岗匹配效率,切实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二是构建政企间信息传导机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并完善信息传导机制,政府及时分享相关就业政策及农民工供给情况,企业及时分享岗位设置及用人需求情况。实现政企间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政府对就业形式的掌控能力,提升企业对就业政策和劳动力供给的了解水平,三是构建政民间信息传导机制。利用村委会、乡村综合服务站等平台,构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让农民工掌握政府就业政策信息及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让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农民工就业、失业、待业等动态信息,更好地推进保就业稳就业工作。
(二) 建立就业供需匹配机制。一是建立政校供需匹配机制,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校供需匹配机制。高校为政府提供毕业生规模、结构、意向等供给侧信息,政府为高校提供辖区内产业、企业用人等需求侧信息。二是建立校企供需匹配机制。在高校和各类企业间建立合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校企供需匹配机制建设,强化高校各院系与社会各行业的供需对接力度,实现校企、院企合作,提升高校企业匹配效率,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三是建立人企供需匹配机制,强化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建设,鼓励建立人企供需匹配机制,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不同类型企业供其选择。同时,强化各地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在地方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间建立无缝衔接机制,提升特定类型毕业生与特定类型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程度,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优化内外双循环营商环境。
(一) 完善要素配置保障机制。以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引导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要素,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企业,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强化减社保、减房租、降电气价等政策的运用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保就业政策的纾困作用。
(二) 切实改善工商执法坏境。减小对广大企业的约束力度,推动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制定与当前当地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环保、能耗、能源政策,减轻企业环保、能源压力,在督查方面制定合理的任务要求和指标分解方案,防止过度督查错位督查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切实减少各类督查工作给企业带去的压力和阻力,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三) 提升政府协同水平。在产业链重塑、劳动力配置、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提升政府的跨区域协同能力和水平,切实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因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内外部挑战。产业链重塑方面,制定有效的应对举措,出台产业引导目录,引导企业进入高精尖技术领域,提升国内产业链的完备性和竞争力,应对产业供应链断裂问题。劳动力配置方面,进一步完善劳动力输人地和输出地之间的政府间、政企间的协同机制,提升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以高效劳动力再配置对冲因经贸摩擦及新冠疫情导致的裁员潮,切实稳定劳动力就业,原材料采购方面、加强政府间跨区域协同机制建设,提升协同能,协助企业稳定原材料供给,稳定企业运营,保持就业水平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