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37期
部委决策
李克强要求促进经济回稳向上
9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会议,对稳经济大盘四季度工作再部署、推进再落实。
李克强说,受超预期因素冲击,二季度前期经济明显下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果断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前几年储备的政策工具能用尽用,政策有力,规模合理。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扩大有效需求,以改革激活力。对地方开展督导和服务,协调解决政策和项目落地中的困难。经过艰辛努力,扭转了经济下滑态势,三季度经济总体恢复回稳。
李克强说,稳住经济大盘对就业和民生至关重要。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巩固经济企稳基础、促进回稳向上。四季度经济在全年份量最重,不少政策将在四季度发挥更大效能,要增强信心,抓住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政策举措全面落地、充分显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说,要抓好重点工作。针对需求偏弱的突出矛盾,想方设法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积极性,继续实施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注重用好近期出台的两项重要政策工具。一是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根据地方项目需求合理确定额度投放,加快资金使用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四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二是用好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服务等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尽早形成现实需求。同时,依法依规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限额。因城施策运用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施好保交楼政策。做好物流保通保畅。保障煤炭、电力等能源稳定供应。各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要与有关省份保持"在线"状态,及时指导并协调解决困难。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要不间断高效运转。各部门要配套完善已定的若干重大措施、抓紧出台细则,并做好项目衔接。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大政策落实和配套力度,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经济大省要发挥稳经济挑大梁作用。
李克强说,当前困难群众增多,要扎实保民生、兜底线。在第四季度阶段性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将低保边缘户纳入低保补助,各地要扎实、公平落到位,应保尽保,中央财政对地方新增支出予以70%补助。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障扩围政策,使返乡农民工也能拿到补助或救助。将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纳入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范围。强化安全生产。齐心协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市场主体纾困力度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实行阶段性缓缴,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部署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扩面增效举措,激发市场活力,便利群众生活;部署抓好秋粮收获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确保秋收入库,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确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予以税收优惠,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关键要保市场主体。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针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困难大的实际,加大纾困力度,促进经济回稳向上。在第四季度,再实行一批收费缓缴。一是缓缴耕地开垦费、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费等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530多亿元,不收滞纳金。鼓励各地对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缓缴,严禁乱收费。二是缓缴各类工程项目质量保证金,规模约630亿元。三是落实责任,言必行、行必果,确保市场主体受惠。
会议指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办事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便利群众异地工作生活。会议决定,一是在已实现187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基础上,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新增22项覆盖面广、办理频次高的事项。对企业,实现电子缴税、完税证明开具、社保费申报等"跨省通办";对个人,实现临时身份证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登记和待遇申请、门诊慢特病费用结算等"跨省通办"。二是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统一业务标准,推动更多"跨省通办"事项网上办、一次办;满足老年人等线下办事需求,推行帮办代办等服务。三是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
会议指出,民以食为天。从秋粮情况看,全年粮食产量能够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要不误农时抢收秋粮,确保丰收入库,落实秋冬种面积。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建设,开工一批新项目,年内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
会议指出,发展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升保障水平。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由7.5%降为3%。政策实施追溯到今年1月1日。
会议指出,我国有1.6亿户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1.1亿户。个体工商户对促就业惠民生扩需求、畅通经济微循环等具有独特而重要作用,要强化法治保障。会议通过《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草案)》,明确实行平等准入、公平待遇,依法保护财产权、经营自主权,将登记和税费金融支持等行之有效做法上升为法规;个体工商户要依法诚信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其合法权益。
商务部印发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9月27日,商务部印发《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介绍,"今年前8个月,中国进出口规模达到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中国外贸再次展现较强的韧性与活力。"与此同时,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压力在加大,有必要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
据悉,《措施》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其一,增强外贸履约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文件提出,各地方要强化防疫、用能、用工、物流等方面保障,确保外贸订单及时履约交付;要研究优化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险承保条件;把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加快用到位;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境外自办展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境外自办展会规模,持续提升"代参展"成效,对外贸企业人员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出国出境参展、商洽业务的,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扩大即将召开的秋交会,也就是第132届广交会线上展参展企业范围,延长广交会线上展示时间。
其二,激发创新活力,助力稳外贸。文件提出要增设一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增设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出台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出台便利跨境电商出口退换货的税收政策。
其三,强化保障能力,促进贸易畅通。文件提出要提升港口集疏运和境内运输效率,确保进出口货物快转快运;持续清理口岸不合理收费;推介口岸提质增效经验做法;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通关便利化服务保障,实现到港货物快进快出等具体措施。
海运等口岸外贸进口货物标准作业程序"样本"发布
9月26日,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6单位印发《海运 航空 铁路口岸外贸进口货物标准作业程序参考》的通知,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海运、航空、铁路口岸等环节进口货物流转效率,避免增加不必要的作业、费用和货物积压,减轻企业负担,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海运口岸主要作业程序包括货运代理企业换单、报关、船舶登临检查、卸船、海关货物检查、海关放行、货主提货等。
在货运代理企业换单程序,货运代理企业或货主到船舶代理企业办理提货单,相关企业当日(工作日)可完成换单。货运代理企业或货主按市场价向船舶代理企业支付相关费用。
在报关程序,货运代理企业或货主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网+海关"或海关现场窗口办理进口货物申报。海关系统即时审核处理。现场窗口收到材料后即进行审核处理并通过系统反馈回执。海关不向企业收取报关费用。如委托货运代理企业报关,货主按市场价向货运代理企业支付相关费用。
在船舶登临检查程序,船舶进境后,口岸海关部门对于风险布控命中或者相关规定要求的船舶实施登临检疫,签发入境检疫证书后,开展后续作业;对于未实施登临检疫的其他国际航行船舶实施电讯检疫,签发入境检疫证书后,开展后续作业。用时方面,广州海运口岸从船舶靠港到可以登船作业平均需3-4小时。船舶从抵达港口待泊锚地到可以装卸作业平均需0.67天。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深圳蛇口海运口岸均未向企业收取相关费用。
在卸船程序,码头作业人员将货物从船上卸下,并运至口岸指定区域。2021年主要集装箱港口平均在泊时间1.07天。港口经营人按照《港口收费计费办法》有关规定,以市场价收取港口作业包干费。
在海关货物检查程序,货物如被风险布控抽中,海关查验人员依据检查作业指令对货物实施检查。对企业已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能够开始实施检查并当场确定检查结果的,深圳蛇口海运口岸、宁波海运口岸检查作业0.5-2小时完成。海关不向企业收取货物检查费用。必要时抽样送检,海关抽样及样品检测均不收取费用。
在海关放行程序,对无需检查和检查无异常的货物,征税后放行;对检查异常的货物,经异常处置合格后办结相关手续予以放行,无有效处置方法的作退回或者销毁处理。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即可调离口岸监管区域。海关不向企业收取相关费用。
在货主提货程序,货物放行后,货运代理企业或货主办理提货。用时方面,宁波海运口岸海关放行后,企业即可预约提货。90%以上的提货车辆可在1小时内完成从进港至提货出港作业,平均单次提货0.5小时。天津海运口岸海关通知货物放行当日,企业可申请并完成提货。货运代理企业或货主在3天内提取货物。货主按港口等水运口岸收费目录清单缴纳相关费用。如委托货运代理企业提货,货主按市场价向货运代理企业支付相关费用。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介绍,编制标准作业程序,是外贸领域的重要探索。标准作业程序一共涉及6类主体,包括货主、货代、海关、码头、机场、车站。希望通过这样一份标准作业流程介绍实践做法,促进口岸比学赶超,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口货物的流转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央行要求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据悉,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2022年第三季度(总第98次)例会。会议指出,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着力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攻坚克难,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着力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会议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落实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会议分别对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作出了部署。一方面,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另一方面,优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在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上表述与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有所区别,本次会议新增对"保交楼"工作的部署。会议指出,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并视需要适当加大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会议还部署金融支持就业创业、平台经济发展等工作。会议指出,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继续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
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国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建立
9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系列第八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由央行金融稳定局撰文。
文章指出,人民银行将持续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进一步夯实金融稳健运行制度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文章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银行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会同有关部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续推动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考验,维护了金融稳定安全发展大局,为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文章回顾了人民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的重要成果,分别是果断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高风险金融机构;有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
在处置高风险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方面,文章称,人民银行对"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进行"精准拆弹"。果断接管包括包商银行在内的10家"明天系"金融机构,目前均已顺利结束接管。
在压降影子银行风险方面,文章称,2022年6月末,资管产品净值化比例为87%,较2018年末提高41个百分点。资管业务逐步回归直接融资本源,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行业转型发展取得实效。
在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方面,文章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持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中国境内比特币交易量在全球占比大幅下降。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数量、业务规模和涉众人数均大幅压降,风险明显收敛。深入推进"伪金交所"专项整治工作,消除监管真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过去5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
文章指出,人民银行扎实推进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建设。2022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建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定位于由中央掌握的应对重大金融风险的资金,资金来自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市场主体,与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双层运行、协同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目前,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建立,已有一定资金积累。
文章还谈到了下一步工作思路。文章指出,经过三年集中攻坚,一批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稳健性程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文章指出,人民银行将持续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进一步夯实金融稳健运行制度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是按照既定方案,分类施策,持续化解重点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风险。二是进一步推动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推动提高监管有效性,持续强化金融业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加强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四是坚持"治已病"和"治未病"相结合,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补齐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制度短板。
央行将拓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使用
9月23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央行将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报告》指出,2021年以来,央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实体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各项指标总体向好,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稳步提升,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储备货币功能不断上升,计价货币功能逐步增强。
《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夯实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制度安排,满足好实体部门的人民币使用需求,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良性循环。同时,持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拓展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投资中的使用。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继续做好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工作,加强本外币协同,支持市场主体在对外贸易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进一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创新,不断提升境内外市场主体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意愿。
二是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便利境外投资者特别是央行类机构更多配置人民币资产。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继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工作。
三是持续深化央行货币金融合作。继续稳步推进央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发挥好货币互换对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探索与其他东盟国家和周边国家开展本币结算机制(LCS)合作。推进人民币对相关国家货币直接交易,支持境外国家和地区发展当地人民币外汇市场。
四是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好与中国香港常备货币互换安排的作用,为香港人民币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继续完善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供给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动力,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体系,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布局,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发挥好清算行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积极作用。
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电视会议强调外汇市场保持稳定是第一要义
9月27日,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电视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近期外汇市场运行情况,部署加强自律管理有关工作。会议强调,外汇市场事关重大,保持稳定是第一要义。自律机制成员单位要自觉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贬值幅度仅为同期美元升值幅度的一半;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明显升值,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强势货币之一。
会议强调,外汇市场事关重大,保持稳定是第一要义。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拥有坚实基础。相较于许多经济体面临滞胀风险,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贸易顺差有望保持高位,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显现,经济基本盘将更加扎实。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合中国国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历史上经受住了多轮外部冲击的考验,人民银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能够有效管理市场预期。
会议强调,当前外汇市场运行总体上是规范有序的,但也存在少数企业跟风"炒汇"、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等现象,应当加强引导和纠偏。必须认识到,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双向浮动是常态,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
会议要求,自律机制成员单位要自觉维护外汇市场的基本稳定,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报价行要切实维护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权威性;银行自身要基于风险中性原则合理开展自营交易,向市场提供真实流动性;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风险中性的宣传和引导,进一步提升帮助企业避险的服务水平;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和监测分析,加强预期管理,遏制投机炒作。
银保监会修改三类银行行政许可规章
据悉,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银行业市场准入工作程序,构建内外一致的市场准入规则体系,9月2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部分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下称《决定》),自2022年10月8日起施行。
《决定》对《中国银保监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保监会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国银保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相关条款进行修改。主要修改事项包括:缩减银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批范围,优化相关任职资格条件,优化银行发行债券审批的范围和机制,以及依据中外一致原则修改部分条款等。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深化"放管服"要求,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决定》进一步缩小任职资格核准范围,取消中资商业银行内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中资商业银行管理型支行行长、专营机构分支机构负责人,农村中小银行内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合规部门负责人,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合规部门负责人任职资格核准,改为报告制。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着力加强对机构选人用人情况、相关人员履职情况的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监管质效。
《决定》还对银行发债审批事项进行了修订。一是取消募集发行非资本类债券的行政许可,改为应在非资本类债券募集发行后10日内向银保监会或所在地省级派出机构报告;二是明确了资本类债券储架发行机制,相关机构可在批准额度内,自主决定具体工具品种、发行时间、批次和规模,机构应于批准后的24个月内完成发行。
上述负责人表示,银保监会对《决定》公开征求意见期间的意见建议进行了研究,对其中符合监管实际,有利于提升行政许可规范性、科学性的意见建议进行了采纳,对《决定》内容作了修改完善。对于修改高管任职条件、明确负面情形影响期限等建议,银保监会将充分考虑与其他监管规定的协调,进一步研究论证,在下一步工作中适时研究完善相关规定。
社保基金会发布实业投资指引
据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社保基金会")近日出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实业投资指引》(以下简称《实业投资指引》)。《实业投资指引》在总结实业投资管理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社保基金会实业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阐明了实业投资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完善了实业投资管理运营体系。
《实业投资指引》分为四个部分、共二十条,对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加大实业投资力度、优化实业投资策略、创新实业投资模式、强化运营管理、守牢风险底线等提出明确要求。
其中,重点工作包括了聚焦国家战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实业投资资产配置功能,加大直接股权投资力度,扩大市场化股权基金投资规模,稳妥开展结构化基金、政策性基金、信托贷款投资,探索开展可持续投资实践,深化与央企、地方国企合作,扩大合作范围优化合作机制,探索开展独立账户、跟投基金投资,夯实投前调研,持续强化投后管理,压实退出管理责任,抓好董监事履职管理,改进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化解风险,构建生态构建生态扩大影响力。
《实业投资指引》围绕"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通过开展实业投资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助力推动关键核 心技术攻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粮食能源安全,战略新兴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
具体来看,全国社保基金明确,要不断优化基金权益资产配置结构,持续加大实业投资力度,提升实业投资在基金资产配置中的占比,进一步发挥实业投资资产收益稳定、波动较小的重要作用。加大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长期股权投资,持续优化股权资产结构。挖掘体量大、周期长、分红稳定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机会。拓宽直接股权投资的范围和领域。
同时,扩大市场化股权基金投资规模。结合基金中长期配置需要,构建股权基金二级资产配置体系。全面覆盖综合型、行业垂直、母基金、特殊机会等不同类型管理人,配置创投、成长、并购、不良资产、夹层等不同策略基金,发挥管理人专长及优势,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实现多元化、跨周期、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实业投资指引》还指出,要稳妥开展结构化基金、政策性基金、信托贷款投资。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筛选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优质结构化基金、政策性基金,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开展投资合作,从严防控投资风险。关注信托行业政策导向,审慎开展信托贷款投资。探索开展可持续投资实践。探索建立既具有社保 基金会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可持续投资管理体系。践行可持续投资理念,加大对 ESG 主题基金和项目投资,将环境、 社会、治理等因素纳入实业投资尽职调查及评估体系。积极股东主义实践,推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所投公司质量。
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实业投资指引》表示,要引导管理人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遵循国家有关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相关政策,履行好对管理人的管理职责。严格落实投前、投后及退出各环节的风险管控措施,形成全流程风险管控闭环。结合项目特点和基金实际,科学合理设置保护性条款、暂停出资、管理人除名等管控措施。
截至目前,全国社保基金实业投资累计投资规模近3000亿元、投资收益超过2400亿元。
两部门发文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据悉,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推动银行机构优化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9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在提升动产融资风险管控能力方面,《指导意见》指出,银行机构应加强动产和权利价值评估管理,通过购销合同、发票、报关单、商检证明、市场交易价格等与估值相关的多维度信息,验证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内部评估体系,加强资产评估能力建设。支持依法合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与各类交易平台、电商平台等合作,积累动产历史交易价格信息。加强大数据建模分析,优化模型设计,提升评估和预测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评估误差。对价格波动较大的押品应适当提高重估频率,有活跃交易市场的应盯市估值,有条件的可设置最低价值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发展成熟、管理规范、信用风险已明确转移的业务,如买断型保理、核心企业已经明确付款义务或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的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指导意见》要求,银行机构在真实掌握核心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对借款人的审查调查以及贷中贷后要求。对于管理难度大、探索性强的业务,银行机构应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审贷时综合考虑客户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以及动产和权利交易现金流对还本付息要求的自偿性。
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指导意见》明确,可探索以线上为主开展贷款"三查"工作。支持银行机构将供应链信用评价向"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拓展,通过与企业生产交易、仓储物流等核心数据进行交互,与行内信息、企业信息、政府公共数据交叉验证,实现对动产和权利融资各环节信息的动态掌握。有条件的银行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和大数据信息建模,对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贷款实行线上审批。
在推进新技术在押品管控中的应用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银行机构应积极推动运用物联网、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手段,实现动产押品的智能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提升押品管理智能化水平。有条件的银行机构可搭建物联网数据平台,对物联网设备采集数据进行关联和建模,提升风控精准性、针对性。
三部门发文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
据悉,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工作,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推进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
意见明确,能源费用托管是合同能源管理的一种形式。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利用,以消耗减量实现碳排放降低,有利于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意见强调"因地制宜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并明确适用条件和优先对象:对于列入本地区重点用能单位名录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所在地区同类型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基准值的,或者空调、照明等主要用能系统能效水平未达到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二级以上的公共机构,适宜优先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开展节能改造;对于多个公共机构同在一个区域集中办公,或者虽然分散办公但存在能源资源牵头管理单位的,适宜利用集中打包的方式形成托管项目,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对于新建建筑或者既有建筑改造的,适宜将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纳入整体设计方案统筹考虑。
同时,意见规范了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操作流程,包括前期评估、组织采购、合同签订、组织实施、项目调整、后期评估、资产管理和费用结算等8个环节,并明确采购方式、服务期限、费用结算等要求。
国管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政策解读、示范案例征集等宣传贯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将加强沟通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
自然资源部出台用地要素保障接续政策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用地要素保障接续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阶段性实行先行用地审批承诺事宜作出规定,旨在加快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及时开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助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通知》提出,按照依法依规、权责对等的原则,地方政府根据职责权限,对国务院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项目中已签订银行投资意向书或投资合同、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交通、能源、水利类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相关用地事项作出承诺后,可向自然资源部申请项目先行用地。
《通知》提出,上述承诺事项包括:符合规划管控要求,承诺项目用地符合"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将项目用地布局及规模(含空间矢量信息)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管;做好群众补偿安置,承诺动工前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发放到相关村组和群众;及时办理用地手续,承诺按照批准先行用地的范围和时间使用土地,并在先行用地批准后1年内提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申请,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延长1年,但申请延期时项目竣工时间少于1年的,应在项目竣工前提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申请。
根据申报要求,由市县人民政府出具承诺函,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复核确认后提出先行用地申请,报自然资源部批准。申报需要符合以下情形:通过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用地预审,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且在有效期内;先行用地规模原则上不得超过用地预审控制规模的20%,确需超出的,应当附具行业主管部门关于项目工期紧或者受季节影响必须超规模动工的说明。
《通知》强调,不属于基金项目、未按要求作出承诺、申请条件不完备的,一律不予受理。严格执法督察,对超出批准范围或者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的,按违法用地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暂停受理所在省份各类项目先行用地申请。
政策要闻
▲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9月28日,人民银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
据了解,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100%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中央财政将为贷款主体贴息2.5%,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该负责人表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推动消费恢复成为经济拉动主力,增强发展后劲。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议定事项,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制造业等领域发放贷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
▲央行银保监会宣布年底前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9月29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通知》提出,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一是对于2022年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均连续下降的城市,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放宽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二是按照"因城施策"原则,符合条件的城市政府可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及调控要求,自主决定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配合实施。
《通知》指出,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是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两部门指出,这一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利于支持城市政府"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当地政策范围内,银行和客户可协商确定具体的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水平,有利于减少居民利息支出,更好地支持刚性住房需求。
▲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规则明确
据悉,银保监会近日下发《关于促进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公司应认真贯彻落实个人养老金相关制度要求,有效发挥优势、合理控制成本,持续提升能力,做到运营安全、回报稳健、服务便捷,向人民群众提供长期保值增值、条款简明易懂的商业养老保险,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哪些保险公司可以经营个人养老金相关业务?《征求意见稿》规定,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需满足如下要求:一是上季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且不低于公司股本(实收资本)的75%;二是上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三是上季度末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不低于100%;四是最近3年未受到金融监管部门重大行政处罚;五是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保险行业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实现系统连接并按相关要求进行信息登记和交互;六是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征求意见稿》中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定义范畴较宽。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养老保险包括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产品,并符合保险期间不短于5年,保险责任限于生存保险金给付、满期给付、死亡、全残、达到失能或护理状态,能够满足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人交费灵活性要求以及银保监会规定其他要求的产品,都可以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畴。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7.5%降为3%。
这意味着,根据《征求意见稿》规定,满足上述条件的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认定的其他个人养老金产品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监管拟规范金融代理维权广告
据了解,打开抖音、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不少"停息挂账""逾期修复""反催收秘籍"的广告和"教程"。目前这些"教程"的惯用获客手段是,先在抖音上发布"反催收"的相关广告,吸引有需求的客户点击并提交手机号、微信号,再由客服添加客户微信并加入微信群,再在微信群里发布各类"反催收教程"。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益。前段时间部分国有银行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了这一问题。
日前,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针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对发布内容审查不力的问题,重点对抖音以及腾讯旗下的微信、QQ等互联网平台进行调研,并草拟了《金融领域违法违规代理维权活动认定指引(内部过程稿)》和《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互联网信息发布基本要求(内部过程稿)》,目前正在行业内征求意见。
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将从制度建设、身份认证、信息发布内容、动态管理、付费导流等多个方面,要求抖音、腾讯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对"反催收"广告的治理。
这两份内部过程稿明确,以"逃废债务""逾期铲单""停息挂账""全额免息""全额退保""征信修复、洗白""专业反催收""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揭露XX金融持牌机构骗局"等夸大性的标题、标签或口号为噱头,都被视作是"非法代理维权"。
▲两部门发文指导加强药品案件查办
日前,国家药监局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案件查办工作的意见》,强化对案件查办工作规范和指导,完善案件查办工作机制,落实药品安全责任,严惩重处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国家药监局正在组织全系统深入开展为期一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案件查办工作是打击药品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意见》从四个方面对案件查办工作作出全面安排,要求各级药品监管部门构建职责清晰、依法有序、科学合理、衔接紧密的案件查办工作机制。《意见》明确,各级监管部门要树立新时代执法办案理念,科学划分案件查办事权,合理配置案件查办资源,强化案件查办协同联动,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严厉查处各类药品违法违规行为。
《意见》强调,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排查案件线索,规范案件调查取证程序,严格行政处罚实施,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持续提升案件查办工作效能。
《意见》要求,严格执行违法行为"处罚到人"规定,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全面统筹重大案件风险防控,稳步推进案件查办信息公开,及时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高执法透明度、规范度和公信力。
《意见》提出,强化检查稽查协同联动,强化案件督查督办,强化案件查办考核评价等多项举措,提高案件查办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营造激励监管执法人员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央企上市公司努力打造四个典范
9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会同上交所召开中央企业上市工作座谈会。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会上指出,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和服务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推进上市工作,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翁杰明强调,上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公司治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央企业要准确把握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利用科创板平台,更好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大局,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典范;落实上市公司监管要求,健全公司治理,努力成为加快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典范;有效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努力成为专业化整合的典范;积极打造高质量上市公司,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努力成为规范诚信经营的典范。
湖南省属国企启动有关资产资源专业化整合
9月27日,湖南省属监管企业有关资产资源专业化整合工作动员大会召开。本次资产资源整合涵盖酒旅服务、有色金属、新能源、农业、工程监理服务、医药医疗等6大产业板块,涉及13家省属国企。
今年来,湖南省国资国企坚持主业归位、产业归核、资产归集,全面推进资本、资产、资源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优秀团队集中。10家大型省属国企合并重组为5家,7家集团公司所属的10项医药类资产组建湖南医药发展集团,同时对主业不突出、资产布局分散的湖南发展集团实行分拆改革。
目前,湖南省属国企资产资源形成了基础产业、新兴产业、民生保障、基础设施、资本投运等5大业务板块,省属直接监管企业由24家压降至19家,省属监管企业户均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由543亿元提高到760亿元、由220亿元提高到300亿元、由12.6亿元提高到15亿元。
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主任丛培模表示,这次省属国企有关资产资源的专业化整合,要求企业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主业提高企业发展品质,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整合好各种资源,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示范企业,对于在细分市场或行业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重点培育行业内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对于大型集团公司,力争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自主创新
三部门宣布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
据悉,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税前扣除力度的公告》。
公告明确,高新技术企业在2022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置的设备、器具,允许当年一次性全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并允许在税前实行100%加计扣除。凡在2022年第四季度内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均可适用该项政策。企业选择适用该项政策当年不足扣除的,可结转至以后年度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公告指出,上述所称设备、器具是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所称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和管理办法按照《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32号)执行。
公告提到,企业享受该项政策的税收征管事项按现行征管规定执行。
公告还明确,现行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75%的企业,在2022年10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
公告显示,企业在2022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计算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时,四季度研发费用可由企业自行选择按实际发生数计算,或者按全年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乘以2022年10月1日后的经营月份数占其2022年度实际经营月份数的比例计算。
公告指出,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相关政策口径和管理,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等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中国需通过科技创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据悉,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陈锐9月29日在证券时报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未来很有可能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部分国家(地区)成长为高收入经济体。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后停滞不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全球经济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具有普遍性。
已有研究认为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有:(1)发展战略失误,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没有按照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产业结构。(2)"制度高墙"--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是造成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3)金融危机。(4)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弱势群体投资于人力资本,不利于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增长。(5)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尽管上述各种因素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障碍,但从长远来看,科技创新才是推动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其自主研发能力,这也决定了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其他各种因素需要通过影响科技进步,才能对经济产生持续影响。比如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激励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大,并不是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而是"分好蛋糕"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科技进步主要体现为知识和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从而为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可能。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科技进步还可以通过引进来实现。发展中国家在低收入阶段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粗放型投资和引进技术,吸纳剩余劳动力,可以实现技术进步,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随着国内剩余劳动力的逐渐消化,不仅经济增长的动力日益依赖技术进步,而且引进技术的空间越来越小。在高技术领域,技术垄断性更强,保密措施更严格,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日趋严重,这时技术进步必须主要依靠自主研发,原创性技术的作用日益重要。
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型技术进步的转变并不容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瓶颈。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需要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包括大量研发经费和高质量人力资本。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因为长期依赖技术引进,缺乏自主研发,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索罗模型可用来解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模型给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启示是: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在于人均产量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为人均资本较低。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体现为人均资本、产量不断提高的过程,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现实中则表现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与资本相结合,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不断提高。
如果技术水平不变,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提高是有极限的,最后分别稳定在均衡点,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滑入了某种陷阱。但如果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稳定状态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可见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这说明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均GNI继续提高的关键。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经验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引进技术转向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技术实现赶超,但随着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的缩小,技术引进的难度和成本也越高,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很少有转让路径,因此加强自主创新,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能。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相近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技术创新产出高的国家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可能性更高。我们用居民专利申请量来衡量创新能力,通过对比韩国和泰国,我们发现,虽然两国居民专利申请量自1980年以来都有明显增长,但韩国遥遥领先,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对比不同收入分组的居民专利申请量可以发现,高收入组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则有明显的优势,考虑到技术创新领域具有边际效用递增特性和良性循环特征,自主创新越好的国家越能促进发明创造。因此,发展中国家从引进技术转向自主创新来实现赶超,需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高代价。政府除了保护知识产权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外,在基础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也需要发挥重要作用。2000年韩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3%,比同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泰国高出1.88%,至2020年韩国已经达到4.81%,比泰国高出3.67%。在欧洲,俄罗斯在2020年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1.10%,是同期的乌克兰的2倍多。在南美洲,智利在2020年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0.34%,高于同期的哥伦比亚。可见发展中国家进入高收入阶段后,都需要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的关键,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还需要遵循产业发展一般规律,适应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挥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合适的时机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在大国经济发展历史中,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例,高收入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且在持续降低,主要是因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中高收入组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中低收入组也有类似特征,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中高收入组,但高于高收入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是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在产业结构变化上的显著特征。以韩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为例,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型,抓住了美日等国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吸引外资、技术和设备,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20世纪70年代后,产业开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产业结构走向高端化,基本完成工业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韩国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科技立国"口号,将产业发展方向转向科技创新,扩大科技投资规模,提升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于90年代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1世纪以来,韩国始终坚持科技立国、产业兴国的策略,"汉江奇迹"持续至今。而战后初期一些拉美国家选择进口替代战略,就未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反而依赖农产品和能源出口,产业政策调整未能适应国际分工变化,陷入产业低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阿根廷2013年就成为高收入国家,但人均GNI始终在高收入门槛值附近徘徊,这与其产业结构升级失败有很大关系。
第三,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自主创新需要人才,产业结构升级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相比发达国家,人口红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的优势,但人口红利是阶段性的,并最终会消失。在人口红利消失之时,人力资本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人口的数量红利能否转化为质量红利,是自主创新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关键。世界银行的人力资本指数中,"亚洲四小龙"一直排名前列,2017-2020年占据前四,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为他们的经济腾飞储备了高质量人力资源,是他们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韩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970年代远低于高收入组,与中高收入组相当;到1996年,韩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高收入组的平均水平,中国香港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约是中高收入组的平均水平的2倍。到2020年,中国香港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高收入组的平均水平,同期韩国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则明显高于高收入组的平均水平。人力资本为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相反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通常表现出"人口红利断层",人力资本水平不足以支持其自主创新发展,导致高端产业的竞争力无法与发达经济体相提并论,低端产业又被迫与其他成本更低的经济体竞争,同样缺乏竞争优势。
第四,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能够抓住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并合理设置关税壁垒和适度使用补贴政策保护和支持本国产业的发展。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后,这些国家通常能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经济开放程度更高。"东亚奇迹"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对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更为开放,既促进国内竞争,又实现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形成经济高质量增长。智利在20世纪90年代与多个经济体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其海外市场得到极大拓展,贸易参与度不断提高,商品贸易比例从1970年的25.33%上升到2020年的52.47%,韩国商品贸易比例1970年为31.32%,至2020年增加到59.84%。除新加坡、保加利亚等商品贸易占比本身非常高的国家外,多数国家的商品贸易占比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而上升,随着近几年全球化的倒退而下降。
中国过去依靠政府主导的高投入、高出口、高耗能、低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再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当前我国和平发展面临复杂环境挑战,全球各地矛盾冲突不断。在此背景下,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科技创新能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推动科技结构升级,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以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节能减排
三部委联合发布《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指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理,推进资源化利用,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取得显著成效,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明显增强,但仍然存在"重水轻泥"问题,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总体滞后,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甚至出现污泥违规处置和非法转移等违法行为。
《实施方案》要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满足近远期需求,兼顾应急处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规划设施布局,补齐能力缺口。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处理路径和技术路线。稳定可靠、绿色低碳。秉承"绿色、循环、低碳、生态"理念,强化源头污染控制,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回收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严格监督问责,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价格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2万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设施完备、运行安全、绿色低碳、监管有效的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系。污泥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有效推广。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城市和县城,黄河干流沿线城市污泥填埋比例明显降低。
为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实施方案》明确3方面10项政策举措。一是优化污泥处理结构。规范污泥处理方式,积极推广污泥土地利用,合理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有序推进污泥焚烧处理,推动能量和物质回收利用。二是加强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现有设施效能,加快补齐设施缺口。三是强化过程管理。强化源头管控,强化运输储存管理,强化监督管理。
《实施方案》强调,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压实各方责任。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法履行监管责任,相关企业切实履行直接责任确保污泥依法合规处理。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健全标准体系。三是完善价费机制。健全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建立与污泥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效果挂钩的按效付费机制,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污泥处理设施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延至2023年末
9月26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公告》指出,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内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通过工信部、税务总局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自《目录》发布之日起购置的,列入《目录》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属于符合免税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同时,2022年12月31日前已列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可按照公告继续适用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
减免政策的延续,是对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决定的落地。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指出,对新能源汽车,将免征车购税政策延至明年底,继续予以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路权、牌照等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已经两度延期。此项政策于2014年实施,原本计划于2017年末到期。相关部门印发《关于继续执行的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公告》和《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期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和2022年12月31日。
目前,车辆购置税比例为10%,消费者购买主流新能源车型可享受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的优惠。
上海发文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
据悉,为推动上海市充换电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和产业升级,9月29日,上海市发改委等10部门印发《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简称《办法》)。
《办法》适用于上海市范围内建设运营的充换电设施(以下简称充电设施)、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企业(以下简称充电企业)、支持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和改造的业主大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电动汽车销售(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下同)企业(以下简称汽车厂商)。
《办法》指出,对符合条件的充电设施以及支持充电设施建设与使用的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电动出租车驾驶员、市级平台等给予财政资金补贴。补贴资金在国家充电设施建设奖励资金和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直流充电或充放电设施千瓦补贴上限600元,交流设施千瓦补贴上限300元。
《办法》指出,支持出租车充电示范站建设。2022年建成并经认定的示范站,给予充电设备金额30%的财政资金补贴。示范站应符合四方面要求。一是站址位于出租车公司夜间停靠地、运营集中地、符合条件的变电站和加油站、机场与高铁站停(蓄)车场附近,集中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二是站内具备休息、如厕等服务功能。三是站内设施以直流桩为主,停车位应全部为新能源车专享,设施应具备出租车VIN码识别功能,并向出租车开放优先预约充电功能。四是符合行业管理部门发展要求。
《办法》指出,支持共享充电示范小区建设。示范小区包括A类示范小区和B类示范小区。A类指利用小区自有车位新建共享充电设施的小区,原则上应是2005年前建成的小区,需符合三方面要求。一是规模性要求,充电设施应在小区扩建的停车位上建设,扩建的充电停车位应不低于3个。二是公共服务要求,充电停车位应采用分时共享智能有序调节模式。三是规范管理要求,由充电企业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小区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应给予支持,并与充电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以明确三方责任义务。B类指利用小区周边300米以内充电设施共享充电的小区,小区与小区周边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签订车位错峰共享专属5年以上长期协议后,共享车位充电设施总量10个以上或新建充电设施5个以上的,可申报B类示范小区。2022年及之后建成经认定的A类示范小区,给予充电设备金额50%的财政资金补贴,与电网企业结算电价执行居民电价标准;对支持A类示范小区建设的小区业主大会给予一次性补贴。
《办法》指出,支持智能充电桩加快推广应用。鼓励小区已有充电桩通过加装能源路由器、更换设施等方式进行智能化改造,给予充电设备300元/桩的财政资金补贴。对支持小区自(专)用智能充电桩共享改造和利用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按500元/桩执行。
《办法》指出,支持充电设施"慢改快"示范改造。对2023年底前完成"慢改快"示范改造的公用充电设施,给予充电设备金额30%的财政资金补贴。实施示范改造的慢充交流充电设施应符合四方面要求:一是建成投运时间早于2018年底。二是站点上一年年均利用率低于2%或年均单桩充电量低于500千瓦时。三是具备供电条件。四是改造后的设施配套车位要落实专用充电车位管理要求。
《办法》指出,支持智能车网充放电互动示范建设。依托市电力需求响应管理平台、市级平台和充电企业平台,开展智能车网充放电互动示范项目建设,有效聚合电动汽车可调节充放电资源。对智能充放电设施给予充放电设备金额30%的财政资金补贴。按照上海市现行电力需求侧响应和虚拟电厂支持措施,车网互动示范项目可通过参与需求响应、辅助服务,获得充放电激励。
《办法》指出,支持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开放共享。鼓励充电设施数据信息接入市级平台,通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动解决油车占位、支付方式不统一等问题。市级平台按年度对充电站点及企业开展接入考核,充电站点考核等级分为"三星""二星""一星""不合格"四档,充电企业考核等级分为"A级""B级""不合格"三档,考核标准由市发展改革委委托市级平台制订,报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核定后,按年度在市级平台官方网站滚动发布。
山东出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一级巡视员石晓介绍,"《条例》明确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并作了细化。"一是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固体废物的危害性,最大限度降低固体废物填埋量;二是规定工业固体废物历史存量较大的区域和单位,应当制订存量消减计划、分阶段改进和消纳计划;三是规定建设单位应当落实建筑垃圾减量化责任,鼓励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
《条例》对省外固体废物转入山东省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规定接受省外转入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运抵的固体废物进行核实;发现固体废物的名称、数量、特性、形态等与审批内容或者备案信息不符的,接受单位应当及时告知省外移出单位,同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二是规定接受省外转入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具备主体资格和实际贮存、利用、处置能力,并明确了有关禁止性行为;三是对接受单位违反义务的行为设定了相应法律责任。
突出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条例》一是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发生重大改变事项的,应当对危险废物管理计划进行调整,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取得许可证。三是对实验室、机动车维修企业等社会源危险废物的防治责任作出规定。四是规定危险废物相关企业在终止或者搬迁前,应当制订并实施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防止污染环境。
《条例》还鼓励有条件的危险废物产生、经营单位使用视频监控、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实现对危险废物全过程跟踪管理,并与有关部门进行信息互通共享。
此外,《条例》提出,建筑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分类处置。居民装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集中收集、定点堆放。鼓励区域共建共享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电器电子、铅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法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通过开展产品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材料、健全废弃产品回收体系、规范安全处置网点、加强信息公开等方式,履行生产企业环境责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电子商务、快递、外卖等行业应当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采取措施减少包装物的使用。
福建省全国首创林业碳汇损失计量及赔偿机制
据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林业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在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中开展生态修复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的工作指引(试行)》。该指引所建立的林业碳汇损失计量及赔偿机制系全国首创。
在涉林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中,被告人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承担生态修复责任。以往,"补种复绿"等直接修复方式是主流做法,其局限性在于难以第一时间全方位修复受损生态。
"比如,幼龄林的固碳能力没有中龄林强,从损害到完成修复中间存在时间差。"省高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王江凌说,有必要建立体现林业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赔偿机制,推动受损森林生态资源修复从传统直接修复向全面修复模式拓展。
2021年,泰宁县人民法院向被告人吴某应发出首份"司法碳购令",后者通过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购买了福建林业核证减排量(FFCER)166吨并核销。今年4月,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滥伐林木案件,被告人陈某华自愿缴纳生态修复履约金和林业碳汇补偿金2万余元,获从宽处理。
2018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结各类涉林案件8083件,责令被告人购买林业碳汇13111.84吨。福建法院推行碳汇认购等替代性修复方式,写入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然而,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中,林业碳汇损失赔偿面临着"鉴定难""鉴定贵""鉴定周期长""鉴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此,省高院与省林业局在多方调研与论证基础上,出台了工作指引。
该指引的重大突破,在于构建了统一科学合理的林业碳汇损失计量及赔偿机制。"我们结合福建林业实际状况,参照国家相关林业碳汇方法学,提出林业碳汇损失的计量类型、计量方法及主要树种相关参数,完整涵盖了森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含竹子)、灌木、草本、枯落物、枯死木、土壤等碳库,并结合破坏森林资源的不同犯罪行为类型及犯罪事实,计算受损林业碳汇量。"省林业局造林处副处长杨子清说,该机制为林业碳汇损失计量提供了一个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的核算方法,确保林业碳汇损失核算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
具体赔偿方式,坚持自愿灵活原则。"我们将引导被告人在自愿'补种复绿'等生态修复基础上,进一步自愿赔偿因犯罪行为造成的林业碳汇损失,作为其悔罪的表现,并在量刑时予以考虑。"王江凌说,该指引提供了折算碳汇损失赔偿金并用于营造碳汇林、购买并核销经核证的林业碳汇、购买并核销经省林业局备案的其他林业碳汇三种路径,由被告人自主选择。
胡麒牧:加快推进钢铁业低碳改造
《经济日报》9月28日刊发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的文章指出, 当前,我国钢铁产业降碳工作有序推进。按照中钢协数据,截至7月底,全国共有251家钢铁企业约6.81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500亿元。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碳排放大国,我国降低实体产业碳排放,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规避国际贸易“碳壁垒”的必由之路。从现状看,目前中国粗钢产量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由钢铁产业产生的碳排放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钢铁产业是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从作用看,钢铁产业降碳的过程中可以衍生出对新能源运载工具、光伏的巨大需求,有利于通过需求拉动这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兑现“双碳”承诺的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动钢铁产业降碳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钢铁产业降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钢铁产业的绝对规模决定了其低碳改造的工程量大,十几亿吨钢铁产能的碳中和之路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另一方面,在不影响供应链稳定的情况下完成低碳改造,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统筹协调。其次,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下游市场需求减弱,叠加俄乌冲突等因素带来的能源成本上升,行业盈利情况难言乐观,短期内能够用来投入的资源受限。再者,还需进一步完善差别化管理政策,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钢铁行业和企业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低碳改造作为一个战略性举措推动下去。要有系统规划,统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进降碳。要向管理要效益,以数实融合为抓手,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节能降耗,提升能源效率。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短流程炼钢比重,加强氢基低碳冶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钢铁产业降碳对推动“双碳”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定信心,让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在钢铁行业降碳中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让超低排放的钢铁产业对实现“双碳”目标形成有力支撑。
劳动用工
两部门发文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根据《"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安排部署,2022-2025年继续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2022至2025年,继续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拟重点支持建设400个以上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00个以上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集技能培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技能交流、工匠精神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载体,推动构建形成覆盖重点产业行业和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技能推广网络。
《方案》提出,要优先支持建设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民生重点领域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相关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方案》要求,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明确分类分档遴选评审条件,做好评审和备案申报,加强考核评估,确保"十四五"期末实现考核评估全覆盖。
《方案》提出分类分档给予经费支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由各地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备案,在下一年度按两部相关规定分类分档予以后补助支持。原则上每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补助300-700万元,每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补助10-30万元。中央财政通过就业补助资金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地方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要积极落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
报告称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占全球逾四成
据悉,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国际劳工组织9月22日共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达到1270万个,中国占全球总数的42%。
报告说,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就业机会,几乎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来自亚洲,仅中国就占全球总数的42%,其次是欧盟和巴西各占10%,之后是美国和印度分别占7%。
报告还表明,太阳能是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行业,去年提供了430万个工作岗位,占比超过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岗位总数的三分之一。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说,尽管全球面临诸多挑战,可再生能源就业仍具有弹性,并且已被证明是一个创造就业机会的可靠引擎。他建议各国政府推行各种产业政策,鼓励在国内增加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
报告指出,中国是领先的太阳能光伏板制造及安装大国,并且海上风电正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欧洲目前占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产能的40%左右,是最重要的风电设备出口方。
加强工会线上技能培训平台建设的思考
工人日报9月26日刊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吴培宁撰写的文章指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既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成为技能培训的新常态。“互联网+”线上技能培训与传统线下模式相比更具灵活便捷的优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与交流空间。以视频形式为主的线上技能培训便于反复观看,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工会要找准重点与突破口,在加强“互联网+”线上技能培训与交流平台建设、服务职工技能提升行动上下功夫,为职工终身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激励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会开展线上技能培训的现实需要和自身优势
线上技能培训为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打开了新途径,既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推动构建产业工人全面发展制度体系中提出,健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制度体系,重点推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职工技能培训制度、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互联网+”培训机制等,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
在线上技能培训中,工会应做好组织指导、“互联网+”平台搭建等工作。工会有着特殊的人才资源优势,一批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作为直播课程与工匠大讲堂、创新创造大讲堂等的主讲人,正活跃在工会系统的各个线上技能学习平台上。大力挖掘并激发这些人才的潜力,提供才华施展与传播交流的平台,使其成为“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对于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进行线上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
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技能培训在实践中已经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问题和改进不足对未来做大做精做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用户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愿为衡量标准的用户黏度问卷调查,发现工会系统线上技能学习平台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即用户黏度不足与搜索引擎可见度低,影响了职工线上技能学习的获得感。因此,各级工会应根据职工需求与反馈,借鉴国内外主流培训平台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与完善线上技能培训。
第一,坚持线上技能培训的公益属性,加强制度建设。工会系统的线上技能学习平台为国家级职业技能免费学习平台,聚焦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线上学习,应进一步坚持公益属性,加强制度建设,有效调动系统内资源力量,共同推动职工队伍技能提升。在工会干部专题培训中,应增加有关“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的内容,通过工会干部引导广大职工用好平台,增强平台的覆盖率,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同时,通过工会干部从职工队伍中发掘具备授课能力的骨干力量,为丰富平台内容提供师资保障。此外,对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有突出成绩、重要贡献的人员,需加强表彰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技能学习平台持续性发展。
第二,开设劳模工匠技能展示专区,加强平台互动反馈渠道。在保留现有直播课堂、工会大讲堂及精品课程等栏目的基础上,可开设劳模工匠技能视频展示与交流专区,供劳模工匠展示工作实践中的技能与经验。在个人专区内开通评论区,通过多种方式打通授课人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渠道。加强对各类视频直播平台的调研,探索式地借鉴其中的功能设计,如弹幕功能、内容审核、播主管理、算法推送等。
第三,加强短视频建设,提高学习的便捷性。与长视频相比,短视频更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在碎片化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具有“主题明确、信息直观、传播迅速”等优势,往往会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调研发现,时长在10分钟至15分钟的视频点击播放量远远大于时长在30分钟以上的视频。
目前,大多搜索引擎算法都经过调整升级,优先推荐具有高参与率的内容,使点击量高的视频具有更高的搜索排序权重。因此,工会系统线上技能学习平台在适当保留60分钟左右长视频授课内容的同时,可将现有长视频编辑成多段1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每段短视频聚焦一个技术问题,为职工用户提供可以借助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点并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途径,提高教学视频的搜索引擎可见度。既方便用户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搜索到需要的技能教学视频,也便于平台测试用户的兴趣特征,通过设置算法向用户推荐符合其需要的学习视频。
第四,结合劳模工匠技能展示,开设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频道。由企业中的技术骨干特别是劳模工匠进行岗位技能展示及直播带岗,能够更直观地将企业环境展现出来,让求职者更详细地了解工作性质,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能够成为各级工会促进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
第五,把握新技术浪潮,开发结合VR(虚拟现实)/ 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的线上技能学习、交流与技能竞赛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效果评测、精准推送课程与基于语音识别及语义识别的交互反馈等方面提高用户黏性,使线上课堂无限接近线下真实教室,提高线上培训的互动感。5时代带来的超高速、低时延、高并发优势会重构线上培训的教学交互模式。借力科技发展,工会系统应提前布局,打造直播交互平台,保持工会系统线上技能学习平台的前瞻性。
专家论坛
把未来产业作为发展重要引擎
《经济日报》9月28日刊发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潘教峰、王晓明、沈华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源泉和不竭动力,开辟了产业发展新空间,其鲜明特征是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呈现三大趋势
未来产业是以满足未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目标,以新兴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旨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增强人类自身能力、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等科技领域的突破引领产业跃迁升级方向,而以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融合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众多科技,推动科技体系与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深度融合,也推动着相应产业组织模式变革。
全球未来产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从产业创新方向看,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产业布局集中在智能、低碳、健康等前沿方向。智能体现在对半导体、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机器人、脑神经信息等前沿技术集群的部署;低碳体现在对新能源、生物能源、绿色交通、氢能、低碳工业、低成本核能等前沿技术集群的部署;健康体现在对未来医学、生物信息学、疫苗研发、精准医疗等前沿技术集群的部署。
从产业转型趋势看,注重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未来产业在孵化细分产业的同时,为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随着5G和6G通信、空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新兴技术广泛应用,带动传统产业变革并有望形成未来产业。美国利用先进技术升级传统制造业、俄罗斯基于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出九大市场方向等,都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孵化新兴方向并形成未来产业。
从产业组织模式看,形成从技术、生产、产品到商业的全产业创新链。未来产业具有较强前瞻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各类产业新技术、新要素、新主体联合推动。主要创新型国家注重技术转化与知识产权并行,推动“政产学研用金”等多方互动形成创新链。比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州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常驻研究员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在其所属机构和未来产业研究所之间自由流动,推动技术、生产和产品创新衔接;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在各研究中心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基金会促进成果转化。
各国大力投资未来产业
2022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2年和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2%和2.9%。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前沿技术不断出现多点群发式突破,各国纷纷出台推动前沿技术转化的政策方案,把发展未来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美国《2021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2022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全局行动备忘录》均提出保持未来产业领先地位,强调支持未来工业、能源环境、空天科技等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今年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未来产业是投资重点,同时通过为前沿技术提供场景测试、标准制定支持以促进技术转化。
英国2020年发布《未来科技贸易战略》,提出增加技术投资和大力吸引外资进入5G、工业4.0、光子学等新兴产业。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成立靶向医疗、化合物半导体等13个未来制造业研究中心,支持早期研究的商业化以推动未来制造业更快采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伦敦形成了以算法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基于算法优势的创业生态系统,为大量有数据有应用场景的公司提供动力。
德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工业带来的重创,2020年推出1300亿欧元刺激经济计划,其中500亿欧元计划投资未来产业,重点聚焦药物和疫苗研发、电动汽车、氢能、数字化和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等领域前沿技术开发。
日本《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超智能社会,并在这一愿景下部署未来产业前沿技术。2021年公布《第六期科技创新基本计划》,将注重以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脱碳社会,强化5G、超级计算机、量子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发。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初具条件
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较为完善的全产业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工业和服务业基础。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3%上升到18.5%。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近30%,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为未来产业发展夯实了培育土壤。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重点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202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四个领域的国际论文被引居世界首位。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3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拥有光电芯片、区块链、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2021年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对2020年研发投入最多的全球2500家公司分析表明,中国(18.1%)和美国(9.1%)的公司研发投资增长率最高,出现了更多高科技公司取代传统行业公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生产供给侧和消费需求侧对新兴技术需求不断涌现,新兴消费为未来产业发展孕育了多样化场景和庞大市场。2022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0.2%、14.9%。从供给侧看,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结合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场景应用布局,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与验证落地,创造面向工业生产需求的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从需求侧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数字经济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提供了大规模消费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推动新技术和应用场景整合以及迭代示范,营造了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
各类创新人才数量质量双提升,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021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数据显示,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3.2件增长到2021年7.5件,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未来产业布局方兴未艾
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1.7%,比2014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21年,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961.6亿元,同比增长14%;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6%。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各级政府在新兴产业培育、政策制定、组织落实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布局未来产业,能更清楚认识产业发展的创新规律和组织特点,有效解决资源协同问题。
从相关部委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看,未来产业主要集中于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未来产业成为各地发展关注点,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省市积极布局新赛道,山西、深圳等地出台了专项规划,杭州、九江等城市制定了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产业布局方面,各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最多的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其次是生物制造、生命健康等。北京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超前布局量子计算、未来网络、超材料等新兴产业;上海聚焦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领域,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合肥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超导、等离子体推进、先进激光等技术转化和工程化,同时发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研发领先优势,支持量子科技产业化发展;广州重点布局3D打印、尖端生命科学、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强化前瞻研究和部署;深圳提出未来产业梯次接续发展思路,规划在5年至10年内将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10年至15年内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机构和平台布局方面,主要围绕智能、低碳、健康等前沿方向优化。北京在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方向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南京面向未来网络、区块链、量子科技、脑科学等方向布局近20家研发机构,推动未来技术产业化;湖北省集中布局建设了区块链、氢能、双碳等6家前瞻性科技创新平台;沈阳开展未来产业孵化培育专项行动,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通用航空等领域,加快建设定位明确、功能明确、运作规范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场景示范方面,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城市等应用领域展开。成都市围绕智能生产、智能生活、智慧城市三大领域,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南京市聚焦未来网络、元宇宙、量子通信等领域发布优质场景15个;青岛市相继认定两批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场景应用实验室,通过“给场景、搭平台、试政策”赋能未来产业发展。
我国未来产业在前瞻技术、产业发展、区域布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其发展所需的重大原创能力、产业基础能力、成果产业化能力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对源头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较少,与美日等国家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相比仍存在差距。二是产业基础能力“长板”优势亟待培育,供应链不完备、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或制约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亟待优化。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率、知识产权价值较低。《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5.4%,其中科研单位和高校分别为15.6%、3.0%,超过一半原因为“专利不能满足市场化需要”或“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
挖掘更多新兴增长点
未来一段时期是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未来产业挖掘创造更多新兴增长点。
一是加大源头性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有一批能开拓世界前沿科技领域、掌握全球领先科学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致力于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前沿引领技术突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能力。要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加强面向前沿技术应用的基础科学研究,同时提升技术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能力,合理布局未来产业技术学院和未来产业研究院,完善相应人才库,保障基础研究能力持续供给。
二是培育和壮大企业创新的核心能力。未来产业的发展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快“两链融合”,构建“技术—产品—场景—业态”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这不仅要发挥好领军企业带头作用,更要发挥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新兴技术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围绕主导型企业培育中小企业生态,形成产业配套的区域集聚优势,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三是强化未来产业的共性平台建设。未来产业的发展要在统筹应用已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创新平台和协作网络的基础上,加大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质量基础设施等共性平台建设,提升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同时,加快在具有一定优势的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空天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成立行业标准组织、产业联盟,支持相关组织、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重要国际标准制定。
四是创新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政策体系。目前,一批先导试验区率先培育创建,浙江省发布包括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德清北斗地信等在内的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名单,杭州布局量子通信及深海深空、氢能源、微纳米材料等未来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基地和未来产业试验区”。未来要进一步统筹制定科技、产业、人才规划,探索适合未来产业的科研创新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资金投入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对接融合。探索面向未来产业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形成产业、社会、金融资本多方共融的风险融资体系。建立适用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的监管评估工作新机制,对处于研发阶段、缺乏成熟标准或暂不完全适应既有监管体系的未来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统计试点工作,梳理统计边界、原则、标准、分类与指标等,为量化分析未来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奠定基础。
发展先导试验区
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依据各地经济、产业和科技发展特点,通过先导试验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
在经济基础和制造业基础相对发达,基础研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相对较强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协同,实现高端科技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科技资源要素配置,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培育国家产业竞争新优势。通过产业转移和区域分工,形成国内产业发展的雁形阵列,以东部龙头地区的未来产业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替代。同时,通过提升未来产业的全球影响力,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促使我国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提升。
在区域发展载体方面,进一步推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建设,明确建设形态、功能定位、空间要素和评级标准。相比“从0到1”的创新,先导试验区更注重“从1到10”的创新,其功能定位更多偏向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其选址尽可能靠近基础研究和创新策源主体,并为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未来产业培育进程。
李晓超:稳住潜在经济增速 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日报》9月28日刊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杰出管理实践教授李晓超撰写的文章指出,稳增长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十分重要又相当艰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并狠抓贯彻落实,我国经济恢复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务之急是要把经济恢复的势头和基础巩固好,把经济增长回归到潜在经济增速的水平上来,切切实实地把稳增长各项工作做扎实做牢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速波动是一种常态
潜在经济增速是指生产要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优化组合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是按潜在经济增速轨道运行的,由于客观现实的复杂多变,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都会对主要经济变量形成扰动或冲击,使得经济增长低于、高于潜在经济增速或恰好与潜在经济增速相适应,从而引起经济增速波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其间经济增长呈现出波动运行形态。这种波动运行形态,是由其内在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这种内在力量就是经济增速始终向潜在经济增速收敛。当经济受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增速就会呈现出加快势头,一旦加快到这一内在力量难以支撑时,就会出现回落。当经济受到一些因素的扰动或冲击,增速就会呈现出放慢势头,一旦放慢到这一内在力量大量积蓄时,增速就会回升。
从经济增长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一是因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刺激、扰动或冲击,经济增速出现波动是经济增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二是经济波动始终围绕着一个轨道波动,决定这一波动的是经济增速向潜在经济增速收敛的内在力量。三是潜在经济增速并非一成不变,它将随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看,就业人员的持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等,都会提高潜在经济增速,反之亦然。
稳增长需要稳住潜在经济增速
经济增长的运行形态,可理解为由趋势形态和波动形态所组合成的。潜在经济增速一定意义上决定趋势形态,自然、社会、经济等外在影响决定波动形态,经济增速的变化是由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外在因素作用的角度看,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全球化发展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等对生产、投资和消费形成了较大冲击,引起了经济波动。与此同时,一些内在因素的变化也导致潜在经济增速呈现放慢的趋势。比如,劳动力供给有待改善,部分领域存在就业供需错配问题,就业人员素质有待继续提高,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对稳定潜在经济增速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又如,我国人均资本存量水平较低,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还有较大增长潜力,需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再如,目前尚存在部分体制机制障碍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一些通道和途径不够畅通,阻碍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
潜在经济增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稳好潜在经济增速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稳住潜在经济增速
当下,可以从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提高资本存量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可行措施稳住潜在经济增速,为实现稳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完善以素质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措施。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贡献。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可以对冲劳动力减少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多年来,我国一直重视人才培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储备。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支撑,确保经济增长回归到潜在经济增速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既要把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培养上,造就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又要壮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还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特别是在实用型人才、科技转化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好人才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二是提高资本存量质量,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投资措施。资本存量质量是稳住潜在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提高资本存量质量可以提供更多的生产成果,要高度重视投资质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通过提高资本存量质量来弥补资本存量数量不足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促进投资增长、优化供给结构、激发经济增长动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面临扩大内需的重要任务,需稳定投资增长、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资本存量质量。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发挥好民间投资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鼓励竞争提高投资质量,适当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完善相关激励措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配置效率,即生产要素在投入数量既定条件下通过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通常通过自主研发和吸收引进两种途径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力供给质量和资本存量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科技进步的水平,只有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有效应用,才能显著提升潜在经济增速。然而,科技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科技创新成果进入生产领域有一个转化应用的过程,其间存在一些因素制约,需要建立便利的实现机制。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阶段,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阶段,要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探索新的项目组织方式。此外,还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只有全面提高就业人员、资本存量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稳好潜在经济增速,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城镇化进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新阶段
据悉,北京日报9月26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文章称,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特色,就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吸纳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分阶段地推进。2014年和2021年,中国先后制定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但由于城镇化的自身规律和中国城镇化的一些特有给定条件,中国城镇化的未来趋势有时也并不完全沿着规划的最优轨迹行进,把握这些趋势对应对中国城镇化的挑战至关重要。
城镇化水平将会继续提高并突破75%的天花板
迄今为止,关于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峰值,并无定论。目前,在人口规模超过3000万的发达国家中,城市化率已普遍高于80%。在中国,由于农民人数众多、人多地少,很多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即便实现了国家现代化,也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80%以上的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0年前后的一项研究预测,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峰值将在70%-75%,到2030年会达到67%左右。但类似于这种关于中国城镇化水平天花板的预测和估计,总是被实践突破,因为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近期相关研究机构的模型预测则作出更为乐观的估计,预测中国城镇化进程在2020年之后还将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到2035年城镇化水平将稳定在80%以上。也有学者对中国城镇化的继续快速发展表示出疑虑,认为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及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结构性失衡",支撑以往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投资红利"都已开始显现"拐点",今后城镇化发展"从失衡到均衡"需要付出不断趋高的成本。
城镇化是一种现代化的大趋势,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由于城市在生活和就业机会方面的优势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即便是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时期,城镇化也会继续推进,75%的城镇化率肯定不是中国城镇化率的天花板。但对中国来说,今后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指标,可能还不是城镇化率,而是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特别是能否将大量农村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能否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并轨,能否大幅度缩小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水平差距。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快速兴起
文章介绍,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一种城市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城市群通常是指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为依托,形成经济联系紧密、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而都市圈通常是指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大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础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尽管学界对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研究和讨论已有较长历史,但直到2006年,在"十一五"规划中才第一次正式引用"城市群"的概念,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圈的概念引入政府文件时间更迟一些,在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通勤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在"十四五"规划中,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都被上升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高度。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轨道、城市地铁和航空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半径、生活时空观念和工作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城市群和都市圈也随之迅速兴起,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这五大城市群,都在推进同城化发展。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展示出越来越强大的辐射能力,形成"1小时通勤圈""90分钟商务圈"和"1日物流圈"等。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兴起,冲破了行政区划对跨域城镇化发展的束缚,同城化的发展也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逆城镇化的趋势将逐步展开
文章表示,由于中国城镇化跨越式发展的特征,城镇化在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会出现发展阶段叠加的现象,即在城镇化总体上尚未完成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和郊区化阶段的时候,逆城镇化现象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始大量产生,并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先兆包括:一是乡村休闲旅游人数增势迅猛,近年来每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游客达数十亿人次,形成几千亿元的消费,当然目前受到新冠疫情的很大影响;二是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从大城市到乡村异地养老的现象越来越多,全国各地气候宜人、舒适安逸的乡村和小城镇,以及越来越多的"康养中心"涌现;三是城里人因各种原因到乡村、小城镇长期居住,使乡村生活重新活跃起来;四是一些进城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和就业,推动了乡村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
即便是我们根据现在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按总人口计算也还有约3.5亿人是乡村居民。但那时,乡村常住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不再是农民,这些乡村外来人员将成为推动乡村生活复兴的重要力量。中国无论是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上,还是在破除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上,都需要为未来的逆城镇化趋势做好准备。
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一个长期过程
文章指出,对户籍制度改革大的方向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就是逐步放宽对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限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学者对户籍制度弊端的分析,都集中在户籍制度限制和阻碍劳动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但事实上,城镇化发展到现阶段,户籍制度弊端的另外一面也逐步显示,就是也限制和阻碍了城市人口向乡村的流动和逆城镇化趋势的形成。所以,户籍制度改革的任务,应该包括促进城乡之间的人口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制度安排。
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动权在城市自身,城市发展的人才和劳动力需求形成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则形成户籍制度改革的财政压力,所以,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度是这种动力和压力的比较。当前在经济增长下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情况下,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成为一个长期过程。
城镇化进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
文章认为,中国城镇化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尽管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增大,但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中国从2012年开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这标志着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新要求。一个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新要求,即城镇化不仅是物理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是全体人民走向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这方面城镇化推进的重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链条等向乡村延伸。另一个是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要求,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终结了粗放式扩张的发展阶段,从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低碳、数字化治理到垃圾分类、"厕所革命"、背街小巷整治等,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都成为城镇化的"硬约束"。当然,对于中国来说,人们对新型城镇化也具有一种期待和厚望,即城镇化能够继工业化之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成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同时,也因为自身的国情形成一些特殊的鲜明特征和严峻挑战。在未来一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城镇化在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中的选择,也将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中小企业
工信部启动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申报和推荐
据报道,工信部已于近日启动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申报和推荐,立足具体细分领域,以产业集群方式助力中小企业资源对接、要素整合,推进惠企政策落地,有针对性进行固链强链补链,同时还将支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和建设。
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当前,市场主体面临的压力较多,更需要加大力度帮扶。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有利于完善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体系,也有利于发挥集群在产业链对接等方面优势,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以及对集群内、园区内中小企业的帮扶。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部分省(区、市)制定了相关产业集群政策,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集群的财政、金融、产业、创新、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提升集群主导产业优势,加强对集群参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据悉,工信部力争到2025年,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0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中小企业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广东银保监局部署强化中小法人机构公司治理
近日,广东银保监局部署强化中小法人机构公司治理工作,明确加强党的领导、推进股东股权治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筑牢风险防范体系等6方面20项重点任务,健全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相衔接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深化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改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激发完善公司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同时,广东银保监局督促辖内中小法人机构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鼓励引入资本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境内外投资者,强化股权股权交易和关联交易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大股东权利义务清单和负面行为清单,严禁通过掩盖关联交易、拆分交易、嵌套交易拉长融资链条等方式规避关联交易审查。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在广东中小法人银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表示,广东是经济、金融、外贸大省,银行业保险业资产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1/10,广东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对全国经济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法人银行是全省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数量和规模分别占43%和28%。但受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小法人银行持续稳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距离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仍有差距,叠加国内其他地区个别中小法人银行风险事件的影响,中小法人银行稳健经营压力加大,转型发展亟待加快。
裴光称,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应充分认识推进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根本遵循,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是转换体制机制实现"脱胎换骨"的有效途径,是有效应对和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由之路。各机构务必要提高站位、落实责任,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感,以更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统筹推进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在加强中小法人银行党的领导上有新飞跃。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准确判断所处的发展环境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从长远大势出发谋划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要在明晰发展战略坚守市场定位上有新提升。坚持风险为本,质量优先;坚持做优做精,做出特色;坚持扎根当地,回归本源。
三是要在防范化解风险守住风险底线上有新作为。加快存量风险处置,妥善应对不良资产反弹,严密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强流动性和声誉风险防控。
四是要在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上有新突破。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加强金融科技建设。
调查分析
调查称经济学家期待加大力度稳增长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经济学家三季度问卷调查”,受访者包括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的权威经济学家。
问卷分别从季度经济政策实施感受、下阶段经济运行走势研判、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三个维度共设计19道问题。截至9月19日,共收集到76份答卷。在人员构成上,受访者有44人来自金融机构,11人来自政府部门,17人来自高校、智库,4人为非金融企业相关人士。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三季度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感受积极,对货币政策感受更为强烈。受访者认为,三季度经济增速将好于二季度,当前无需过多担忧通胀压力,后续财政政策应重在保民生兜底线,货币政策还需加码稳增长扩内需,继续加大力度做好“保交楼”工作,改善居民消费重在稳预期,提振企业经营重在扩需求。
宏观调控政策感受积极 受访者期待货币政策加力
三季度以来,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海外主要经济体加息压力、国内疫情散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政策职能部门加快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落地,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努力巩固经济恢复态势。
调查显示,对于三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多数受访者的感受偏积极。其中,67.11%的受访者认为该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力度为适度或力度较强,较上一季度问卷调查结果提升4.11%。
对于后续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更重视财政在兜住民生底线上发挥的效能。有47.37%的受访者认为在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国内财政政策的首要考量目标应该是保障“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刚性支出,兜住民生底线。另有22.37%的受访者认为后续应积极谋划出台增量政策。
“接下来,财政支出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释放。”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后续财政政策将重点聚焦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
受访者对三季度货币政策的积极感受更为强烈。调查显示,96.05%的受访者认为三季度货币政策适度或者宽松,较上季度调查结果提升6.06%。其中,69.74%的受访者感到政策面偏宽松甚至非常宽松;26.31%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合理适度。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由于经济仍处于弱复苏阶段,预计四季度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偏松基调,继续为稳增长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调查显示,仅7.89%的受访者认为在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货币政策将维持现状,不再开展降准、降息操作,反映出多数受访者对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抱有期待。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施策,有61.84%的受访者猜测人民银行将出台更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52.63%的受访者预计央行将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政策性利率;46.05%的受访者认为人民银行还有可能开展降准操作;38.16%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利率将维持不变,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会继续下行。
温彬表示,考虑到四季度MLF到期规模仍有2万亿元,不排除央行会再度降准来置换一部分高成本MLF。另外,央行也可以通过降准和存款利率下调来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引导5年期以上LPR下调5~10个基点,以继续发挥稳经济作用。从结构性角度来看,预计央行还将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设备更新改造等领域。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指出,央行引导资金利率上行的时间点已经较为临近,此举将推动银行体系流动性从明显偏宽松的状态向合理充裕回归,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收紧。
受访者预测三季度
经济增速好于二季度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经济总体延续了恢复发展态势,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工业生产持续恢复,就业、物价形势平稳。不过,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正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
站在当前时点,多数受访者认为三季度国内经济生产总值(GDP)增速水平将好于二季度,47.37%的受访者预计三季度GDP增速将处在3%~4%区间,28.94%的受访者认为增速有望在4%~5%区间甚至达到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季度调查中,多数受访者(65%)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速在3%以下。
调查显示,近七成(69.74%)受访者预计在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的经济增长将处在偏冷状态,26.31%的受访者认为接下来经济增长将保持在适度水平。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相信四季度经济运行将保持恢复态势,整体表现或好于三季度。但接下来若要实现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速水平,还需出台更多措施来提振经济。
温彬认为,四季度经济运行整体表现会较三季度有所好转,但短期内仍然难以回到5%~5.5%的潜在增长空间。四季度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出口增速放缓,以及出口增速放缓对部分制造业投资和相关领域就业产生拖累。同时,当前居民部门预防性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杠杆意愿不足,企业部门信心同样需要整固。如果四季度想要回到5%~5.5%的潜在增长水平,可能还需要更多改革措施来切实提振经济主体信心。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接续政策具体包括将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允许地方“一城一策”运用信贷等政策等。
张旭表示,国常会在近期部署稳经济接续政策措施,说明未来一段时间政策还会保持适当力道,使得四季度经济保持恢复态势、运行在合理区间。目前是经济顶风爬坡的重要关口,宏观调控部门必然会抢抓时间窗口,果断出台接续政策,以更强的紧迫感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受访者对下季度股市景气度预期中性
今年以来,面对内外部多重不利因素冲击,证监会围绕稳预期、稳资金面、稳市场行为持续发力,及时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年服贸会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资本市场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交易保持活跃,功能发挥良好。中国证监会将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力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推出更多有力度、有深度的开放举措,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调查显示,超八成(85.52%)的受访者对下季度股市景气度预期中性,而高分组占比较上一季度调查结果下降21.26%。其中,有48.68%的受访者给下季度的股市景气度打3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景气程度越高),较上季度略微下降1.32%;有36.84%的受访者打2分,11.84%的受访者打4分。
不仅本季度受访者对未来股市景气度的平均打分低于上季度结果,受访者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整体预判也有所转变。调查显示,47.37%的受访者认为在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跨境资金会呈现净流出状态,占比较上一季度调查结果提升14.37%。
在温彬看来,下阶段预计我国跨境资金整体净流入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大致平衡。当前境内股市估值较为健康,且国际股市在发达国家快速加息背景下持续走低,股票投资有望小幅净流入。另一方面在于中美无风险利差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有限,债券投资净流出规模不会明显扩大。
受访者对于下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判断仍保持稳健。调查显示,90.79%的受访者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预期统一在6.7~7.2区间。其中,50%的受访者将预期区间设在6.9~7.2,40.79%的受访者将区间设在6.7~6.9。
自8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呈现较快贬值态势。9月15日晚间,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整数关口,随后在9月22日跌破7.1关口。不过,市场早已对人民币短期贬值有所预期。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也在近日强调,人民币并没有出现全面的贬值。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短期之内人民币汇率大概率继续贬值,但贬值幅度有限。除了近期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之外,接下来,央行还可能推出包括逆周期因子在内的其他政策工具以有效调控人民币汇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指出,预计年内人民币会保持与美元指数走势类似的反向波动格局。在此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必须守住特定点位,重要的仍是保持人民币汇率指数基本稳定。此外,当前监管层调控汇市政策工具较为丰富,因此,汇率因素不会对下半年货币政策灵活调整形成实质性掣肘。
通胀担忧减弱 受访者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将下行
今年以来,在疫情危机和俄乌冲突接连冲击商品供给的情况下,以原油和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致使国际通胀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均有回落,远低于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温彬指出,我国输入型通胀来源的核心是国际能源价格。而当前国际油价已由前期高点回落,未来随着欧美紧缩性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和经济衰退预期增强,需求转弱将成为制约油价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国内成品油价格很难出现前期连续上调的情况。
张旭认为,我国央行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使得我国并不具备形成长期高通胀的货币基础。而且,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内需才是影响通胀的关键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我国所承受的价格压力的担忧有所减弱。仅15.79%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个季度至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是影响居民消费端复苏的主要因素;34.21%的受访者认为接下来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带来成本压力是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首要堵点难点。
“接下来我国面临的海外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小,主要在于9~12月美国PPI当月同比数据可能在8月的基础上继续下行。”郑后成表示,四季度,国内通胀整体走势将较为温和,CPI破“3”概率较低。在当前下游需求较为疲弱的背景下,原材料成本面临的上行压力明显减小,预计原材料工业PPI在随后还将下行。
调查还显示,对于下季度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有48.68%的受访者认为下季度大宗商品价格能够有所回落,而上季度仅有25%的受访者选择此项。此外,22.37%的受访者认为价格走势还将有所上行。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指出,预计四季度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延续震荡格局,存在结构分化情况。在能源价格方面,考虑到四季度天气转冷推升能源需求,能源领域的地缘政治风险仍然存在,冬季能源价格仍存在上涨概率。在金属价格方面,随着海外刺激政策退出、欧美央行大力抑制通胀,黑色、有色金属价格大概率维持弱势。
他还表示,在国内方面,鉴于居民加杠杆意愿较弱,地产销售恢复较慢,年内房地产投资大概率表现低迷,反弹空间有限,与建筑业相关的水泥、螺纹钢等价格预计将维持相对弱势。
楼市复苏还需耐心
受访者提议更大力度“保交楼”
8月以来,5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为各地优化楼市政策打开空间,地方因城施策出台促房地产销售、优化限购政策,当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因此有所收窄。同时,中央、地方持续围绕“保交楼”出台专项举措,据中指研究院监测,7月以来已有近30省市出台“保交楼”举措,包括对问题项目“一盘一策”及时协调处置、各级领导对项目挂联兜底、协调引入区域国企和金融机构来盘活项目、成立纾困基金等。住建部等部门明确以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
而在本次调查中,对三季度已出台政策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占到14.47%,较上一季度调查结果下降17.53%,57.89%的受访者认为三季度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力度不足。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寻底筑底阶段。近期疫情多点散发和个别地区风险事件打乱了房地产市场企稳复苏节奏,掣肘了产业链和信用周期稳步走出负向螺旋,房地产行业筑底复苏过程仍受扰动,对销售端、投资端和融资端的明显改善还可能需要更多耐心。
调查显示,有34.22%的受访者相信在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热度将小幅提升,近四成(39.47%)受访者则认为销售热度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温彬认为,进入四季度之后,预计在“一城一策”的调控导向下,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支持,各地接连出台的楼市纾困政策也有望带动供给企稳,四季度楼市有望延续修复。
调查显示,73.68%的受访者认为若要维护好房地产市场“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在未来一个季度至半年内,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应推出更大力度措施“保交楼”。
庞溟表示,接下来,地方政府可以“保交付”为出发点和切入点,从产业端和金融端积极为企业纾困: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给予税费减免、租金减免等政策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支持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并购融资支持力度,促进行业债务风险出清。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切实确保购地资金合规,全程监管项目建设,监督预售资金全额入账,严格拨付标准,压实银行责任,健全房地产信用管理。
在本次调查中,69.74%的受访者还认为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放松限售、限购、限贷等限制性政策,以激发居民购房需求;60.53%的受访者认为应进一步下调按揭贷款利率,以降低居民还贷成本;53.95%的受访者认为要进一步放松房企融资的限制要求,以拓宽融资渠道。
在庞溟看来,接下来各地将继续调整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措施,通过放松限购、取消限售、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提供购房补贴、缩短按揭贷款放款周期等方式适度松绑政策。在满足首套住房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可考虑适时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适当下调二套房贷款利率加点等措施以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探索提高住房贷款借款人最高年龄、加大支持和创新住房租赁贷款、放松二孩和三孩家庭限购等措施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消费需求。
受访者重视居民端预期不稳、企业端需求不足问题
对于未来一个季度至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受访者认为我国不仅要继续化解好掣肘经济运行的内部风险,还要防范好来自外部因素的扰动。
对于国内经济运行,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强调要警惕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对经济造成拖累,60.53%的受访者认为应关注企业家信心低迷、投资意愿下降的现象,还有27.63%的受访者认为要重视居民消费复苏缓慢。
受访者同样关注来自海外的诸多潜在不利因素,调查显示,65.79%的受访者认为要关注接下来海外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60.53%的受访者担忧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超五成(53.95%)受访者关注地缘政治冲突带来负面影响。
在高瑞东看来,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修复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目前看,房地产销售尚未完全企稳,修复动能仍然偏弱。此外,随着海外总需求扩张速度逐步放缓,美国消费动能转弱,8月出口增速已出现大幅回落。随着欧美持续加息遏制总需求,出口回落速度或将超预期,拖累制造业复苏势头。
在本次调查中,预期不稳、需求不足的问题受到受访者的高度关注。一方面,94.74%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个季度至半年影响居民消费端复苏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收入增长和就业情况信心不足。
温彬认为,解决居民信心不足的根本途径,在于巩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经济运行环境。具体来说,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提振居民消费潜能,保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增强有效性,落实落细已经出台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切实提高居民和企业的心理感知度。
另一方面,81.58%的受访者认为接下来需求不足导致订单减少将成为考验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首要堵点难点。
高瑞东表示,在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政策扶持应当把重心落在为企业降本减负,并适当增加政府消费,倾斜政府采购订单。具体可以考虑允许中小企业用应收账款来做质押性的融资以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覆盖面;继续坚持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延续税收减免、延长社保缴纳期限、降低用能物流成本等举措。
王青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稳增长取向。其中,着力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以宽信用支持经济回稳向上,将是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在政策方面,接下来可以通过引导LPR报价持续下行、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将潜在的贷款需求释放出来。
三季度我国外贸企业信心预期增强
据悉,中国贸促会9月29日发布了第三季度中国外贸形势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各项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稳外贸政策实施效果在三季度开始集中显现。我国外贸企业信心预期明显增强,持续展现较强韧性。
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孙晓在中国贸促会当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8月下旬以来,中国贸促会向全国各地外贸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000多份。调查显示,在受访企业中,45.1%表示对三季度外贸发展的信心逐步恢复;30.31%预计全年贸易额能够实现同比增长,较二季度上升4.09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对全年外贸形势更为乐观,小微企业预期较二季度有所改善。
孙晓说,三季度,受访外贸企业呈现出口额和利润双双向好的趋势,其中高附加值行业出口利润增长幅度大。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造纸和纸制品、专用设备制造、汽车等行业外贸增长动力较足。
报告还显示,三季度,受访外贸企业新增订单主要来源市场前三位分别为东盟、欧盟和美国。受访外贸企业普遍对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寄予厚望,46.7%认为外贸综合服务对出口促进作用最大,22.52%认为跨境电商的作用较大。
经贸态势
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并购反垄断法案
9月2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将提高对并购案的反垄断审查力度,并加强各州在反垄断过程中的作用。
该法案以242票对184票通过,接下来将提交参议院表决。
阿联酋与德国签署保障能源安全和加快工业增长的战略协议
9月25日,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会见到访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双方宣布签署关于保障能源安全和加快工业增长的战略协议。其中,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与德国大型能源公司莱茵集团(RWE)签署液化天然气(LNG)输送合同。
根据协议,ADNOC将在2022年底向德国出口第一批LNG,并在2023年为德方预留额外的运输量;同时,ADNOC还向德国试运出口低碳氨,首批货物已于本月初抵达汉堡港,并在2023年向德国客户提供高达25万吨/月的柴油燃料,以保障其能源安全;阿联酋最大可再生能源公司Masdar将加紧开拓北欧和德国波罗的海的风能市场,预计到2030年提供高达10吉瓦(GW)的可再生能源。
楼继伟称产业补贴意识形态化必然失败
据报道,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9月24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年秋季峰会"上表示,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各种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极大地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福祉:一方面,全球化使得各国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全球化还为各国人民带来了商品和服务选择上的"多样化"福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当遭遇疫情、战争等外生事件冲击的时候,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会得到暴露。但他认为,这恰恰是需要维护全球化、捍卫全球化的理由,而不是反对全球化的理由。
"全球化的基本假设是参与各方接受比较优势原理,清除贸易壁垒,全面扩大开放。但是,这一基本假设已遭到大幅度削弱。"楼继伟列举了五方面原因:第一,全球化使得本国具有特定优势的产业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不具有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第二,世纪疫情的冲击;第三,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西方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失当;第四,地缘政治军事冲突爆发,进一步冲击全球化;第五,西方主要国家将产业补贴意识形态化。
谈及产业补贴意识形态化,楼继伟表示:"美方公然立法进行产业补贴,'芯片法案'甚至规定,拿到补贴的美国企业不得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产业补贴意识形态化的做法,中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在楼继伟看来,上述五方面对全球化基础产生冲击的事项在近期内不会结束,但他仍然认为,中国一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全球化,坚定不移地融入和推进全球化。越是面临外部不确定性,越是有外部压力,越要坚持推行改革开放。
"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主义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就是问题。"楼继伟称,意识形态化的产业补贴政策是必然失败的,针对特定企业支持的产业政策,成功的案例极少,普惠型产业政策效果可期。
楼继伟表示,面对短期内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中国的态度十分明确: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全球化,坚定不移地融入和推进全球化。
具体到金融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楼继伟建议,要加强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还要加强金融市场体制机制建设。
在加强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方面,一是要培养中资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让其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双向开放和对内开放中的平等原则。三是要切实强化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
在加强金融市场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一是外汇、证券、商品期货等相关金融市场要加快创新,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多元化交易服务和风险对冲工具;二是要尊重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和管理,加快金融市场开放的体制机制建设;三是在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特别是离岸金融市场上的创新和在岸市场国际板块的建设;四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规制和监管作用,防范产生系统性风险。
投资视点
三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经国务院同意,近日,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证监会和乡村振兴局向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陕西省铜川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联合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证监会和乡村振兴局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丽水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向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分别简称"陕西铜川方案""浙江丽水方案"和"四川成都方案")。
三地方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三地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有助于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陕西铜川方案"立足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实际,以探索普惠金融助力经济转型为目标,提出拓展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保障措施等4个方面17项具体改革举措。
"浙江丽水方案"立足农业大市、生态大市的区域特点,以探索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为目标,提出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构建支持乡村振兴的融资机制、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强化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20项具体改革举措。
"四川成都方案"立足"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探索普惠金融支持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资源倾斜"三农"力度、运用金融科技增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促进农村产权和金融资源有机衔接、满足多层次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优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强化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20项具体改革举措。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
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简称《规划》),这是中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上海大都市圈以占长三角约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1/3的人口和约1/2的经济总量。
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其中,加速提升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巩固强化两大现状优势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绿色化工、汽车制造;持续培育未来战略型产业集群体系,分别为航空航天、海洋产业。
《规划》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将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世界级枢纽体系。其中,打造协同共赢的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推动与周边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建分工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优化区域港口功能布局,推动港口群更高质量协同发展,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
在27日举行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上海与周边八个城市的"大合唱",与南京、杭州、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等互为腹地、相互促进。要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上率先展开探索,在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上率先走出新路,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创造新的鲜活经验。要汇聚资源、整合优势、联合起来,打造世界级都市圈,提升整体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上海发布22条稳增长新政
9月28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助行业强主体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稳增长"22条")。稳增长"22条"将与前两轮助企纾困稳增长政策配合衔接、形成组合叠加效应。
据了解,上海在今年3月底和5月底先后出台《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抗疫助企"21条")、《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简称经济恢复重振"50条")等两轮助企纾困稳增长综合性政策之后,经济延续恢复增长态势。
"本轮政策既是此前政策的延续,也是在前期基础上的加力扩围。"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介绍说,如果说上海前两轮政策更多是在"救急难""稳存量",那么本轮政策更加注重"促发展""做增量"。本轮政策的"有效期"并不局限于今年最后三个月,除具体条款明确有执行期限的以外,其余条款属于常态化政策,可以跨年度施行。
稳增长"22条"政策聚焦在四个方面,包括着力助行业促发展、着力强主体增动能、着力扩需求稳增长、着力优环境强服务等四个方面。
聚焦扩需求稳增长,上海主要是从投资消费、外贸外资、重点产业等供需两侧同步发力,为全年经济增长提供助力,具体包括4条政策:一是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用好国家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和专项债结存限额,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二是全力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大力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取消对符合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小型非营运二手车迁移限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至2023年底,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上海要放大10亿元"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乘数效应,持续投放面向市民的体育消费券,对上海市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等个人消费给予支付额10%、最高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实施消费市场创新发展奖励支持。三是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多措并举为企业降成本简流程,持续压缩出口退税办理时间。大力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市场,优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认定条件,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四是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加快升级发展。支持重点产业升级改造,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产业领域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上限提高至1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二转二"开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对现行按照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行业,将2022年第四季度扣除比例统一提高到100%。支持龙头企业升级扩容,对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等不同规模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鼓励各区按照规定给予支持。支持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加快布局发展,优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
重庆发布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重庆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发布《重庆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重庆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将按照"完善人才机制、加强引进培养、加大评优推介"的思路,具体实施"优才、薪火、青苗、春雨"四大人才计划。积极争取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人才项目,同步实施全市"巴渝岐黄学者"、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拔"巴渝岐黄学者"30名,培养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100名。建设国家级、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0个,培养市级以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100名,推动区县和医疗机构培养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人不少于400人。建设巴渝特色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5-10个。
同时,持续推动市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三甲中医医院,做大做强永川区中医院等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一批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康复示范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推动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
《规划》强调,每个区县要至少办好一所中医医院,"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二甲以上中医医院区县全覆盖,区级中医医院逐步达到三级建设标准,到"十四五"末,三级医院达到20家左右。所有公立综合医院、部分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科室。以满足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打造50个左右"中医名科",做优做强中医妇科、骨伤、肛肠、皮肤、针灸、肿瘤等中医优势专科,凝练优势病种,辐射和带动区域中医药能力整体提升。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医政处处长唐丽灵介绍,在"十四五"期间,重庆还将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 9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中医药服务,围绕儿童、老年人、慢病管理等提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优质度。建立健全全市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中医医院院感、中医病案、中医护理、中药药事管理等质控中心规范化建设。
山东省出台21条举措促进老字号高质量发展
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1条具体措施,明确将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纳入"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建设和质量强省整体布局,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老字号企业整体营收规模超过3200亿元,培育形成一批老字号骨干企业。
为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建设自主品牌、促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意见》提出,山东省将通过加强对老字号知识产权、文化遗产、原址风貌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夯实老字号保护体系。同时,为进一步优化老字号传承体系,山东省将把老字号技艺传承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培训重点对象,鼓励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通过提供传习场所、经费补助等形式,为老字号技艺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等提供支持。
在健全老字号创新体系方面,《意见》鼓励老字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引导老字号运用先进技术创新传统工艺,打造符合国潮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鼓励各类电商平台设立老字号专区,支持建设老字号集聚发展的电商、直播等各类基地;引导老字号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新业态。
在深化老字号发展体系方面,《意见》把老字号高质量发展作为质量建设重要组成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重大举措,衔接"好品山东"品牌建设工作,纳入质量强省建设整体布局。通过认定匠心大师、匠心产品,培育一批标杆企业、领军人物和金牌产品,建立老字号培优创优体系。
为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山东省将积极完善保障措施,对老字号加强金融、财政、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设立老字号发展基金,引导对老字号企业加大资金、管理和技术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在沪深北交易所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
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加快建设标准河南
据悉,为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建设标准河南,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9月23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建设标准河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建设标准河南,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撑高效能治理、保障高品质生活,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到2025年,标准化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实施不断推进,标准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标准河南建设不断深入,基本构建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量、社会治理有标可依的新格局。
--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全覆盖,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二元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未来产业、优势领域和主导产业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形成一批质量高、影响大、应用广、叫得响的"河南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左右、国家标准1000项以上、行业标准400项左右,制定发布地方标准800项,培育团体标准200项,公开企业标准70000项,培育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10个、技术标准创新企业100个。
--标准实施更加有效。法规引用标准、政策实施配套标准和依据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质量监管的机制基本形成,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各领域推荐性标准普遍采用。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标准化能力明显提升,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生态效益充分显现。培育10个标准化示范市(县)、园区,实施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180项。
--标准基础更加牢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充分发挥,标准化专业人才供给明显增加,标准化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标准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势领域新增落户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2个,建设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0个,培育新型标准化专业机构5家,培育标准化高端人才100名、企业标准化专员5000名,建成省标准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标准氛围更加浓厚。标准化理念广泛传播,标准化方法普遍推广,标准化知识广泛普及,全社会知标、懂标、用标、守标氛围更加浓厚,"一切工作有标准,按照标准做工作"理念深入人心,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成为社会共识,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
到2035年,"河南标准"影响力大幅提升,标准河南建设成效更加凸显,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广州发布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规划布局、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保障措施等6个部分。
《规划》提出,到2025年,本地骨干电源装机容量达1725万千瓦左右,本地电力自给率提高到60%,建成广州市坚强局部电网,进一步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能源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4000亿元以上。
在规划布局方面,广州着重开展电力供应保障、煤油气保障、能源产业发展、能源绿色示范等布局,新增一批燃气电厂骨干电源,推进燃煤机组等容量替代,加强发电用煤、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供应保障。
谋划骨干电源项目 加强与国家省对接
《规划》预期,"十四五"时期中心区负荷仍占主导地位,但外围地区占全市负荷比重逐步提高。为此,广州积极谋划布局骨干电源项目,推动广州地区能源电力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针对广州地区电力自给率低、电源分布与负荷分布不匹配等问题,主动谋划了一批骨干电源项目,加强与国家、省对接,规划布局了8个大型燃气发电的"十四五"期间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均纳入了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合计装机容量约732万千瓦。具体包括:
继续推进粤电花都电厂、广州开发区东区"气代煤"热电冷联产项目,合计约184万千瓦;新建广州珠江LNG电厂二期骨干支撑调峰电源项目、广东粤华发电公司(黄埔电厂)气代煤发电项目、广州白云恒运天然气发电项目、知识城恒运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广州增城旺隆气电替代项目、大唐广州从化燃气发电项目等,共计约548万千瓦。新建天然气发电项目烟气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应控制在15毫克/立方米以下。
同时,广州还将继续推进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能力及设施建设,做好天然气在发电、热电等领域进一步推广利用相应所需的气源保障。同时,谋划推动服役到期煤电机组通过等容量替代实现升级改造,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夯实煤电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构建新能源产业链 打造南方氢能枢纽
此外,广州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针对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发展机遇等,提出以氢能、综合智慧能源产业为重点,构建新能源产业链,打造南方氢能枢纽,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链全面发展,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广州市以氢能、智能电网、储能、核能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为重点领域,推动强化优势产业集聚格局。同时,积极谋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燃机运维中心,稳步培育南沙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产业集聚区。
海南省药监局出台21条药品领域助企纾困措施
日前,海南省药监局梳理出台21条药品领域助企纾困措施,从鼓励研发创新、优化许可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高效开展检查检验、强化政企服务五方面促进生物医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围绕鼓励药械研发创新,省药监局将为重大创新品种、首仿品种、重大项目提供"一对一"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支持生物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落户海南;强化药品监管部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口国家高新区三方会商联动机制和工作联系,联合推动国际创新药械产品在本地生产。
围绕优化生产流通许可,省药监局将积极引导生物医药企业落地海南;鼓励企业通过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开展委托生产;允许新开办药品零售连锁总部不设自有仓库;新开办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范围仅含中药材、中药饮片或化学原料药的,可不配置自动分拣传输等现代物流设施设备。
为提升审评审批效能、高效开展检查检验,省药监局将持续畅通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通道;加速第二类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强化药品上市后变更指导;实施政务服务事项容缺受理;延长普通化妆品的备案信息补录时间;优化现场检查流程;创新检查模式,实施远程非现场检查;针对核发《药品生产许可证》(仅B证)等9种情形减免部分现场检查;持续畅通药品注册检验绿色通道。
此外,省药监局还将系统梳理药品监管领域政策,建立完善政策汇编库、解读库、案例库,深入开展"政企面对面,服务零距离"系列行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并持续强化药品日常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海南省出台措施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
据悉,海口海关、海南省商务厅近日联合发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打好政策措施"组合拳",不断激发外贸主体活力。
《若干措施》聚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和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32条措施,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巩固外贸增势,全力以赴推动全省经济恢复提振。
上述32条措施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内容:
一是全力支持高水平开放。引导企业用好自贸港政策、稳步推进"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政策制度试点工作、支持离岛免税产业发展、推动RCEP高质量实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持续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共同推动重点政策研究。
二是全速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包括优化口岸作业模式;优化商品检验监管模式;加快农产品检疫审批;开展保税油供应监管模式集成创新,探索实施"批量出库、分批加注""多次航程累计、集中申请加注"便利化措施等。
三是全方位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持续推广应用综合保税区"四自一简"监管制度创新措施;下放低风险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权限;支持同一纬度热带果蔬、种虾等优异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退货监管流程,支持出口商品与退货复出口商品"合包"运输到境外,确保出口跨境电商"出得去、退得回、通得快",支持新业态发展。
四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海口海关将从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深入推进"互联网+主动披露"、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等4个方面持续推进。
五是全心服务市场主体。包括落实助企纾困优惠政策;今年内对企业内销加工贸易货物,暂免征收内销缓税利息;推动AEO认证企业扩量增效,争取年内海南AEO认证企业提升至50家;为重点进出口企业量身定制"服务包"等。此外,海关部门还将通过健全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降低进出口通关成本,优化关税技术服务,推进"轻微首违不罚"机制等举措。
六是全面深化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关厅企协作机制,构建跨部门改革推进机制,共同疏解跨境贸易"堵点""难点";针对重点市县、重点园区及重点企业开展海南自贸港政策及海关监管制度宣讲;同时强化外贸监测分析,为外贸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预期引导。
内蒙古批准3类17个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
9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批准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和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等3类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17个,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通辽5个盟市,共配建新能源规模699万千瓦。
项目新增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负荷297万千瓦、储能81.8万千瓦,配建新能源规模350.5万千瓦;新增燃煤自备电厂调节能力188万千瓦,配建新能源规模180.5万千瓦;新增风光制氢一体化制氢能力6.3万吨/年,配建新能源规模168万千瓦。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全区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全区新能源以市场化方式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全力促进全区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同步调整,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新能源发展新模式。
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在3%左右
9月24日,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表示,未来5年,全球经济将行驶在中低速的增长轨道,增速预计在3%左右。
"当前全球部分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迅速上升,美联储、欧央行已经采取了紧缩政策以遏制物价上涨,决心已经显示出来。"张宇燕称。
张宇燕表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然而部分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如此严厉的紧缩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会不会进入衰退、是否会出现"滞胀"现象,都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张宇燕建议,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全球治理,需要集体行动。集体行动难度较大,容易遇到搭便车、成本收益分摊等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商量一套规则进行自我约束,达成共识。
经合下调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至2.2%
据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9月26日发布中期经济展望报告说,全球经济放缓程度超过预期,预计2022年增速仅为3%,2023年将进一步放缓至2.2%,低于今年6月预测的2.8%。
报告说,新冠疫情影响犹在,乌克兰危机大幅推高能源和食品价格,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目前许多经济体的指标预示着长期增长低迷。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停滞不前,许多经济体上半年通胀率达到19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报告预测,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5%,明年增速将放缓至0.5%;欧元区经济今年将增长3.1%,明年增速将放缓至0.3%;二十国集团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2.8%和2.2%。
报告指出,许多经济体正经历大范围通胀,预计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整体通胀水平将在本季度达到峰值。展望明年,尽管货币紧缩政策和供应瓶颈缓解有望部分缓解全球通胀压力,但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或将放缓通胀下降的步伐。
总部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成立于1961年,目前有38个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
巨额亏损:美联储与财政部联袂上演的双簧戏
据悉,经济学教授张锐9月27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对于美联储来说,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其实都是其与财政部之间联袂上演的双簧戏。美联储后来的亏损部分,实际早就以国债变现的方式进入了财政部的口袋之中,至于躺在美联储盈亏财务本上的最大赢家,显然就是美国政府。
美联储日前再次迈动了大幅加息75个基点的步伐,只是,不同于通过加息以抑制通胀的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等待,美联储货币紧缩给自己制造的财务亏损结果已然铿锵落地。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联储账面亏损达到10504亿美元,并有海外媒体近日指出,到2023财年(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结束,美联储将首次发生自1915年以来的年度巨额亏损。
联邦基准利率等常规价格型工具以及量化宽松(QE)等非常规数量型工具,既是美联储调节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其提供信贷服务并藉此赚取一定财务收入的基本依赖,比如2021年美联储通过正回购协议、贴现窗口贷款等信贷工具就从商业银行手中赚到了近4亿美元贷款利息收入,而且经营这种生意对于美联储来说没有任何成本,只是此类收入并不是美联储财务进账的大头,真正对美联储财务收成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
追踪发现,无论是金融危机期间还是新冠疫情暴发之后,美联储都通过QE操作也就是所谓“扩表”买进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前者的增量规模最高达到3.6万亿美元,后者的最大买入量更是叠加至4.5万亿美元。美联储以官方身份大口吃进国债与MBS,在市场上构成了十分显著的羊群效应,大量资金涌进债券市场并推高了几乎所有品种的债券价格,美联储也从中赚得盆满钵盈,其中新冠疫情全面暴发的2020年,美联储拿到了超过4000亿美元的浮盈。
实际上,除了通过二级市场上价格的上涨获得所购买债券市值的溢价收益外,美联储同时还能按照债券的收益率获取投资收益,而且由于美债收益率并没有出现如同日本国债以及欧洲国家国债收益率为负的状况,所以美联储所购买的国债都是稳赚不赔,债券溢价收益加上投资固化收益成就了美联储在世人眼中从不言败的高大形象。不过,今年却完全不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亏损幅度不断放大,三个渠道汇聚而成的亏损镜像相当惨烈。
渠道之一是SOMA(公开市场操作)因联邦基准利率的不断走高引致债券价格的连续大幅跌落。今年以来美联储已经升息5次,利率目标区间升至3%-3.25%的水平。债券收益率与货币利率呈正相关关系,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今年最高已突破3.6%。按照常理,美联储所持有的国债以及MBS都会因债券收益率的上涨而增加收益,但问题是,联邦基准利率与债券价格是反向运动关系,即利率越高,债券价格的下蹲幅度就越大,并且债券收益率所产生的收益根本无法覆盖债券价格下跌所形成的损失,拿10年期国债来说,收益率处在1.5%的时候,期货价格高高盘踞在130美元以上,但如今却连续阴跌至只有115美元,跌幅超过了13%,这部分损失即使是用3.9%的收益率所产生的收益也是远远无法弥补的。自然,伴随着美联储的继续加息,由美元利率上涨所引起的美联储SOMA账户的亏损头寸接下来还会继续增升。
渠道之二是QT(量化缩减)导致的利息收入急剧收敛。数据显示,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约8.5万亿美元,其中国债和MBS分别为5.77万亿美元和2.7万亿美元。根据QT计划,自今年6月起美联储每月以不超过475亿美元的节奏缩表,9月后将缩减上限提至每月950亿美元,最终总缩减量为2.2-2.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用2-2.5年的时间将资产负债表规模压缩至6-6.5万亿美元。缩表必然减少美联储的利息收入,而且缩表之后美联储将停止再投资,也就是不再对到期的资产进行续作,这样即便是债券收益率再高也不会对美联储形成新的固化收益,总体利息收入的锐减也必然相应放大整体亏损赤字。
渠道之三是FRR(联邦基准利率)与IORB(准备金利率)产生的支付成本显著增升。相对于资产端的国债与MBS两大产品矩阵而言,美联储在负债端的结构要复杂一些,除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外,还有现金、隔夜逆回购(ON RRP)和财政一般账户(TGA)。ON RRP是美联储将国债暂时出售给交易对手,并在第二天回购这笔债券;TGA是美国财政部在美联储的活期账户,用于美国政府的官方收支。数据显示,目前准备金、ON RRP与TGA的存量规模分别为3.3万亿美元、2.3万亿美元和0.67万亿美元,对于这些存放在自己手上的资金,美联储都要依规支付利息,而且伴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FRR的上升,美联储的支付成本也水涨船高。一方面支出额度蒸蒸日上,另一方面收益进账步步维艰,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呈现出来的亏损状况自然就不好看。
就一般企业而论,亏损尤其是巨额亏损轻则出现资产减记与伤筋动骨,重则导致破产重整甚至折戟沉沙,但作为独立法人机构的美联储则不然。如同所有中央银行承担着维护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职能一样,赚钱显然不是美联储的主要目的,而且只要美联储没有全部抛售手中的资产,亏损也只是账面亏损而并非实际亏损,与此同时,根据美联储的会计规则,其浮亏部分都会以“递延资产”的名义转移记录于资产负债表之上,这样,实际过程中的经营亏损既不会减少美联储报告的资产与资本量规模,也不会掣肘美联储的对外支付运营服务,更不会影响美联储履行基本的货币政策职责。
不过,美联储毕竟还是私人经营机构,一定程度的自负盈亏既合乎逻辑也十分必要,而且自身财务家底厚实也能够让美联储政策推广起来更有底气,信心也更充足,相反,如果发生亏损甚至出现资不抵债以及连自身的运营费用都捉襟见肘,并不得不求助于国会拨款资助,美联储的声誉多少就会受到影响,同时其政策独立性也可能遭遇各种政治力量的扰动且打出折扣。金融危机期间,部分议员质疑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的操作是在花纳税人的钱救助金融机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则强调量化宽松操作为美国财政每年多赚近1000亿美元,对国会的质疑形成了有力的回应,从而使得三轮QE与一轮扭转操作的货币政策依次顺利展开,如今美联储财务承压,其货币紧缩的操作节奏是否因此会受到羁绊自然就有待观察。
当然,相比于美联储因亏损而可能体尝到声誉受损以及独立身份式微等表皮之痒,美国财政部所感受到的则是失血断流的切肤之痛。一般而言,在扣除运营费用、利息支出等成本项之后往往就是美联储的资产经营纯收入,按照《联邦储备法》的要求,这部分盈余须汇入美国财政部,财政部过去几年接受到的美联储缴款因此少则数百亿,多则上千亿美元,该笔资金被计入联邦政府的预算范畴,对降低联邦预算赤字起到了不小作用。如今,美联储自身出现财务赤字,其向财政部的缴款行为也将暂定三年,期间政府收入减少,预算赤字也会相应上升,最终可能又要通过增发国债来寻找新的资金替代,由此决定了美国政府的杠杆率在目前已达123%的基础上还会变得更高。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于美联储来说,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其实都是其与财政部之间联袂上演的双簧戏。财政部印发国债,美联储增发美元,财政政策货币化,美联储凭借收益率从财政部那里获得利息,生成了自己的盈利,且宽松货币政策之下还能通过二级市场债券价格的上涨做大资产利润蛋糕,然后美联储转身将蛋糕的绝大部分切给了财政部;但如果美联储亏了,财政部尽管因此失去部分进账来源,可大手笔国债已经发行出去了,其中作为国债最大买主的美联储功不可没,因此,美联储后来的亏损部分,实际早就以国债变现的方式进入了财政部的口袋之中,至于躺在美联储盈亏财务本上的最大赢家,显然就是美国政府。
欧元陷入三大困境
据悉,广州经济学者韩和元9月30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欧元已跌到二十年来的低点。彭博社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元贬值了12.05%;过去一年,欧元对美元的跌幅为15%,日前直接跌破1比1关口,创近二十年新低。在欧洲通胀飙升的背景下,对欧元担忧情绪越来越浓。
欧元存在三大困境,从而让人们有理由对这一货币感到担忧。
第一大困境,表现为各国的财政要求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不相容。
欧元区经济体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一方面它们有着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另一方面却是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事实上自1999年欧元启动,并于2002年完全取代各成员国的主权货币后,各成员国就失去了其独立的货币发行权和控制权,但财政政策仍属于各成员国政府的职权范畴。由于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制定,一旦各成员国发生内外经济冲击,成员国能运用的宏观经济调整工具就只剩下财政政策了。
但同时,货币联盟的健康运行又有赖于各成员国遵守严格的财政纪律。因为货币联盟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有较高的偿付风险。如某主权国家政府滥用财政赤字政策而不加节制,会导致其公债发行数量的不断增加,长期的公债积累必然面临偿付风险的问题。如果公债负担过重,政府又不愿或无法通过增加税收来解决,就只好设法赖账。一般情况,政府更愿意以间接赖账方式来减轻债务负担,因为直接赖账会引发政治不稳定。然而当一国加入了货币联盟后,就失去了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权,也就失去了间接赖账的手段,于是直接赖账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作为一个货币联盟,一国的赖账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显然不仅限于该国,而是整个货币联盟。这点我们已从希腊的债务危机看得非常清楚。
为避免一国政府直接赖账所造成的严重政治影响,欧洲央行将不得不迫于压力而对处于困境中的成员国实施救助,即购买该国政府的债券或为该国政府提供贷款,这样一来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就会受到成员国财政问题的干扰,从而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
另外,如果一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无疑就会增加货币的总需求,在货币供应量既定的情况下,货币联盟的市场利率就会受此影响而趋于上升。利率上升不仅加重一些财政状况恶化的成员国政府的债务负担,而且也对投资形成巨大影响。这样,这些成员国就有可能对欧洲央行施加压力,要求它放松货币政策,以此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如此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被成员国的财政政策所干扰。
由于成员国财政政策的上述两个外在性影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成员国制定了严格的财政规则,《稳定与增长条约》又加强了对成员国财政状况的监督和对违反财政纪律的成员国的制裁机制。
但是各国对财政纪律的承诺导致了两大矛盾:首先,各成员国失去货币主权后,财政政策成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唯一的宏观调控工具,但是各国受到的财政约束又使各国财政政策可操作的空间大大缩小,难以履行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其次,欧洲大多数国家是高福利国家,高额的社会福利开支使各国的财政预算经常存在超支的倾向,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时期,高失业率带来的失业保障金支付总额的上升还会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如果要严格履行欧元区的财政规则,必然产生削减福利开支的压力。但在当前民粹政治格局下,从根本上改革福利制度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此一来其财政平衡目标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此可见,区域货币一体化与高福利制度也是不相容的。这也是它的第二大困境所在。
第三大困境则在于,强大的欧元与美国经济运作体系不相容、债务资源需求与美国利益不相容。我们知道,美国所面临的债务问题并不比欧洲要轻,在背负巨额债务的大前提下,要想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拥有相应的债务资源。于美国而言,它需要的就是巩固它目前所拥有的这种优势。但随着欧元的诞生,美国的这种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显然这种局面是美国所不愿意见到的。因为货币的主导权,往往决定着债务资源。如果欧元做大,购买美国债券的就会相应减少。毕竟,欧洲国家与美国一样,也基本是"债务依赖型国家"。
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将进一步加息
据报道,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9月26日说,欧元区通胀水平仍处于高位,欧洲央行将继续加息以应对通胀水平持续攀升。拉加德表示,受多方因素影响,欧元区经济前景愈发黯淡。
拉加德当天在出席欧洲议会听证会时说,受高通胀、服务需求下降、全球需求疲弱、贸易条件恶化等因素影响,未来几个季度欧元区经济活动将大幅放缓。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很高,企业和家庭信心都在下降。为此,欧洲央行下调了今明两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22年将增长3.1%,2023年为0.9%,2024年为1.9%。
拉加德说,能源和食品价格是通胀上升的主要推手。由于能源供应或将进一步受阻,欧洲央行预计2022年欧元区通胀率将达8.1%,2023年为5.5%,2024年为2.3%。另外,欧元贬值也加剧了通胀压力。
随着价格压力蔓延到更多行业,欧元区通胀率高企已经影响到民众生活各个方面。最新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二的欧洲人认为通胀高企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应对持续高通胀,欧洲央行今年7月和9月两次提高关键利率,共加息125个基点。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预计将在今后几次会议上进一步加息,以抑制需求并防范通胀持续上升。
英国解除页岩气生产禁令
据报道,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部9月22日发布公告称,为加强英国的能源安全,英国政府当日正式解除页岩气生产禁令,并确认支持新一轮石油和天然气许可。这意味着英国2019年11月以来实施的水力压裂技术禁令被取消。
根据这份公告,新一轮油气许可预计将于今年10月上旬由北海过渡管理局启动,预计将发放超过100个新的许可证,允许开发商在许可范围内寻找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进行钻探、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仍需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英国央行临时进行长期国债购买操作
9月28日,英国央行发布声明称,出于金边债券市场功能失调对英国金融稳定的风险考虑,决定从9月28日起临时进行长期国债购买操作,购债操作将维持到10月14日。
英国央行表示,购债操作旨在解决长期国债市场中的特定风险问题,一旦市场运作的风险被判断为已经消退,购买操作将有序解除。
英国央行强调,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年消减800亿英镑的国债持有量目标维持不变。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在下一次既定会议上全面评估近期宏观经济发展,并采取相应行动。货币政策委员会将根据其职权范围,依据需要毫不犹豫地调整利率,以在中期内将通胀率恢复到2%的目标。
世行下调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今年增速
据悉,世界银行9月26日发布最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预计今年该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增长3.2%,较4月预测值下调1.8个百分点。
世行在报告中说,该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将较2021年的7.2%显著放缓,明年经济增速有望升至4.6%。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放缓开始抑制外部对该地区大宗商品和制成品的需求。同时,其他地区国家通胀不断加剧引发利率上调,导致本地区出现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这增加了一些国家的偿债负担,压缩了财政空间,对那些疫情前就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造成伤害。
世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马图当天在远程发布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美联储为应对国内高通胀,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收紧货币政策,推动美元汇率上升,这无疑给所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压力。为支撑本币汇率及应对通胀上升,本地区许多经济体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
马图表示,本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将借贷主要转向国内市场,以外币计价的债务所占比例较小。尽管如此,加息仍然对经济活动、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也造成潜在金融压力。
投资分析点评
▲协鑫科技乌海项目开工
9月27日,协鑫东立一期年产10万吨颗粒硅及15万吨纳米硅项目(下称乌海项目)开工仪式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此前,协鑫科技(03800.HK)已公告在内蒙古乌海投建颗粒硅及纳米硅项目的决议。
据悉,乌海项目由协鑫科技与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源科技)共同投资建设,计划2023年四季度竣工投产。
据了解,今年5月初,乌海市政府与协鑫集团、东源科技就总投资238亿元建设颗粒硅及配套下游产业一体化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彼时的信息显示,一期30万吨高纯纳米硅粉、10万吨颗粒硅生产项目总投资预计为138亿元,二期10万吨颗粒硅生产项目总投资预计为100亿元。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乌海项目能耗指标远低于使用西门子工艺建设同等产能项目,全部投产后,将积极助力乌海早日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乌海项目开工意味着继徐州、乐山、包头、呼和浩特之后,协鑫科技第五个颗粒硅生产基地正式开建,同时,该项目也是协鑫科技在内蒙古落地的第三大颗粒硅基地,标志着协鑫科技规划建设的颗粒硅总产能已达70万吨。
从相关项目进度来看,目前,协鑫科技已在江苏徐州建成并投产6万吨颗粒硅产能;四川乐山10万吨颗粒硅项目已投产并产出合格产品;内蒙古包头一期10万吨颗粒硅项目正在全速推进,预计今年四季度正式投产;呼和浩特10万吨颗粒硅项目也已经开工建设。
据了解,乌海项目除了建设10万吨颗粒硅产能,还规划建设了15万吨纳米硅项目,这是继包头项目之后,协鑫建设的第二个颗粒硅、纳米硅一体化项目。乌海项目建成后,协鑫纳米硅产能将达到30万吨,其中包头15万吨将于2022年四季度投产。此外,东源科技15万吨纳米硅项目建成后,也将充分保证协鑫颗粒硅用料需求。
上述分析师认为,随着多晶硅产能急剧扩张,上游工业硅也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协鑫颗粒硅、纳米硅一体化布局,可有效保证工业硅供给,维护产业链安全。
▲地平线获奇瑞汽车战略投资
9月26日,国内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宣布,近日获得奇瑞汽车的战略投资并完成交割。双方在目前车载智能交互领域的合作基础上,将开启面向高阶辅助驾驶领域的全新合作。
根据规划,奇瑞汽车的智能电动平台将采用征程3芯片,该平台规划了至少五款面向L2+级以上的车型,首款车型奇瑞E03将于2023年落地,将实现高速和城区NOP辅助驾驶功能。
此外,双方基于征程2芯片打造的ADAS量产合作车型,将于2022年内落地。
▲小马智行联手吉利和上汽拓展华东无人驾驶版图
9月22日和27日,小马智行相继与吉利、上汽达成合作,推动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在苏州和上海落地。两项合作均意在探索Robotaxi商业化运营的可能性。至此,小马智行的合作方涵盖了广汽集团( 601238.SH )、吉利控股集团、上汽集团( 600104.SH )三大汽车集团,三者旗下均有出行平台。
小马智行副总裁莫璐怡称,小马智行的中长期目标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与多方合作有利于自动驾驶技术更大规模地落地应用。
▲蔚来汽车认购澳洲一锂矿商股份
据报道,蔚来汽车(NYSE:NIO)成为国内"造车新势力"里率先涉足矿山的车企。9月25日,澳大利亚锂矿商绿翼资源(Greenwing Resources,ASX:GW1)公告称,公司与蔚来汽车达成战略融资协议,以加快其在阿根廷一锂盐湖项目的勘探计划。
绿翼资源是澳大利亚上市矿企,在阿根廷、马达加斯加两地拥有三个锂项目。公告称,蔚来汽车将通过全资子公司Blue Northstar,以0.55澳元/股的价格认购绿翼资源2181.8万股份,交易总对价为12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5579.8万元)。配售完成后,蔚来将持有绿翼资源约12.2%的股权,并有权提名董事会成员。
该项目目前仍处在前期阶段,将于近期开始钻探,投产后蔚来汽车将成为锂产品承购伙伴。
金属锂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之一,蔚来汽车此次入股矿企正值锂价再次开启涨价行情之际。供应商赶在 "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前备货,叠加头部新能源车企充足的订单和年末补贴退坡的抢装效应,国内锂价再创历史新高。
▲宁德时代等公司大手笔扩产
据报道,新能源汽车市场高增长乐观预期主导下,产业链公司多路并进,通过投资、建厂、扩产等多种方式,迸发出火热激情。9月28日晚间,宁德时代(300750)、胜利精密(002426)、中科电气(300035)、万里扬(002434)等4家公司均发布相关投资、投建或扩产公告,所涉投资总金额约250亿元。
宁德时代28日审议通过相关议案,拟投资建设洛阳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公司表示,将推进与洛阳市在新能源电池研发生产、新能源产业生态构建及新能源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电池上游公司也在加速掠地。28日晚,中科电气发布公告,结合项目建设规划和产品结构需要,经公司与甘眉工业园区管委会友好协商拟签订项目投资补充合同,将原计划建设"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变更为建设"年产13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内容包含年产13万吨负极和10万吨石墨化生产线、仓储、办公楼、食堂等配套设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由约25亿元,变更为约28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采用分期建设模式,一期和二期产能规模各为6.5万吨/年。
同日,胜利精密发布公告,为实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业务发展布局以及扩大车载中控屏的业务规模,拟以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飞拓为投资单位,计划总投资56亿元,分二期投资,项目一期投资8.5亿拟投资建设15条高性能复合铜箔生产线、2条3A光学膜生产线,项目二期投资额约47.5亿,拟投资建设100条高性能复合铜箔先进技术生产线。
除了电池产业链外,还有公司的新项目指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28日晚,万里扬发布公告,董事会同意公司在浙江省江山经济开发区内投资建设"年产12万吨新能源汽车合金结构件项目(含结构件加工制造)",并拟与浙江江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项目投资协议书》,由公司在江山市注册成立的子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该项目总投资30.6亿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仅仅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均增长1.2倍,市占率达到21.6%。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出现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不仅宁德时代、万里扬、中科电气等公司,下半年以来,产业链上市公司所陆续发布的投资扩产相关动态不断。其中在8月,就有亿纬锂能、迪生力、天际股份、传艺科技等多公司发布相关投资计划。
以天际股份为例,该公司计划在江西瑞昌投资约30亿元,新建年产六氟磷酸锂30000吨、高纯氟化锂6000吨及副产品配套项目。
进入9月以后,动力电池大手笔投资更是吸睛,且投资范围开始辐射到全国更多地区。就在27日,亿纬锂能百亿元大手笔挥师东北,拟在沈阳经开区管委会范围内投资建设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规划产能40GWh,预计总投资100亿元。
▲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以下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
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资350亿元,月产能18万张玻璃基板,是国内首座专门生产高端IT产品及专业显示的液晶面板高世代产线。t9项目投产有助于TCL华星加快拓展附加值更高的中尺寸IT面板、车载面板等业务,同时为母公司TCL科技(000100)带来新增长点。
TCL华星广州t9项目采用TCL华星自主研发的HFS和高迁移率氧化物技术,可实现更大尺寸、更高刷新率、更高解析度的显示产品。
作为全球领先的G8.6代HFS LCD及氧化物背板产线,t9项目与行业同类产线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在技术上,t9项目是全球第一家导入4mask Oxide技术的产线,也是全球惟一兼容LCD、Micro LED、IJP OLED的高世代面板产线。在产品上,t9项目以IT、车载、医疗、工控和航空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显示产品为核心,可生产6吋到100吋全尺寸系列显示产品;在效率上,相较于G8.5代量产线,t9项目的手机及笔电代表尺寸的切割效率平均提升9%,主流笔电尺寸切割效率平均提升10%。
▲大连重工拟投建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项目
9月29日晚间,大连重工(002204)发布公告,拟投资建设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概算为25.75亿元,其中项目建设投资24.4亿元,铺底流动资金1.35亿元。
据了解,大连重工自2005年开始涉足风电行业核心部件产品的生产制造,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升级产品技术,风电板块迅速发展。
在此前,大连重工董事长孟伟曾表示,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全国风电产业将持续、快速发展,在明确的碳中和目标之下,风电发展仍将大有可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共同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2035年上述指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大连重工所在的大连市也在"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洁净能源产业之都,着力提升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生产和整机总装水平,加快大功率风电设备研制及产业化,建设国内最大的兆瓦级风电核心零部件研制基地,加快陆上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建设"。
本次大连重工拟投资建设的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预计建设周期16个月,2023年末完工。
▲LG新能源加强北美原材料采购
据报道,为符合美国汽车补贴对动力电池原材料来源的规定,韩国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商LG新能源(KRX: 373220)开始加强北美地区的原材料供应。9月23日,LG新能源宣布与三家加拿大矿企签订协议,这也是LG新能源首次从加拿大采购电池原材料。
LG新能源称,自2023年起,公司将从加拿大Electra公司采购7000吨钴产品,为期三年;2025年起,从加拿大Avalon公司采购1.1万吨锂产品,为期五年,同时从加拿大Snow Lake公司采购2万吨锂产品,为期十年。
在此之前,LG新能源的采购较为分散,2021年以来与位于巴西、西班牙、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矿企签订锂供应协议。
▲SkyDrive完成C轮6600万美元融资
据报道,日本头部飞行汽车企业SkyDrive9月26日宣布,获得铃木汽车、三井住友信托银行、关西电力公司、丰田铁工等共计13家机构96亿日元(约合6600万美元)C轮融资。该融资将用于加快飞行汽车开发和业务推广。
SkyDrive还称,公司正在与铃木汽车合作,尝试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
SkyDrive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日本爱知县丰田市。其上一轮融资是在2020年8月,公司通过向日本开发银行在内的10名投资者分配新股,募资39亿日元。
据悉,日本对飞行汽车兴趣浓厚,并计划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期间将飞行汽车投入运营。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2022年广州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正式发布
9月27日下午,2022年广州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本次活动是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下,由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产投集团")主办,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发布会上,"2022年广州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2022年广州拟上市高企后备百强榜单"正式面世。作为广州推进广州高企上市倍增行动整体落地工作之一,这两份榜单旨在发挥"风向标"作用,高效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服务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助力广州优质高企上市。
本次榜单评选使用"模型评分+专家调研"这一创新评选模式,通过打造专门的企业评选模型,参考企业经营数据、融资行为、科创属性等指标,围绕企业拟上市板块、经营能力及成长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维度展开评分等,从全市近1.2万家高企中评选出"拟上市高企百强榜""拟上市高企后备百强榜"共计200家企业。
发布会深度解析了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单200家企业的数据情况。"高企"是经济转型的"领跑者",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广州高企六年增长六倍,从2015年的1919家跃升至2021年底的1.2万家,同时,截至2022年9月初,广州境内上市高企达105家,占广州境内上市企业的75%。首批100家百强榜企业2021年营收总量超400亿元,同比增长26.12%。上榜企业中,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瞪羚"企业7家、"隐形冠军"企业5家、全球"独角兽"企业5家。
从领域上看,电子信息领域成为上榜企业逐梦的蓝海,占比遥遥领先(84家,占比42%),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高技术服务、新材料领域企业紧随其后,分别有28家、26家、24家和20家。
从区位上看,黄埔区、天河区、番禺区是广州拟上市高企的摇篮,上榜企业中来自以上三区的占比高达72%,其中来自黄埔区(含经开区、高新区)的企业高达69家,天河区、番禺区紧随其后,分别为44家、31家。这三区特色各异,黄埔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类企业为主,占比超60%;天河区电子信息类企业一枝独秀,占比70%;番禺区除电子信息外,近半数企业为高技术服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领域企业。
从上市进度上看,上榜企业中,已有7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进入上市申报流程;59家企业已开启上市辅导。首批百强榜企业中,过半数企业已进入上市筹备期,上市进度明显加快。
▲金科服务二股东关联方溢价33%提出要约收购
据悉,金科股份(000656)或将让出控股子公司金科智慧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科服务,09666.HK)的控股权。9月27日晚,金科股份发布公告,金科服务收到THEMATIC BRIDGE提出自愿性有条件全面现金要约,以收购金科服务全部要约股份。THEMATIC BRIDGE作为要约人,是金科服务第二大股东博裕集团所控制的主体。
据了解,要约人是一家于新加坡注册成立的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博裕集团则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拥有综合协同平台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的管理人包括Yixin, Ltd.(童小幪为唯一股东和唯一董事)和JH Capital Holdings Ltd.(张子欣为唯一股东和唯一董事),其中张子欣是中国平安集团前总经理。
从要约价格来看,较为诱人。本次自愿收购要约为要约人THEMATIC BRIDGE向除博裕集团以外的金科服务全体股东发出的全面要约,要约价格为12港元/股,较金科服务停牌前一天收市价格9.02港元/股溢价33.04%。
此次收购不仅会带来金科服务股东阵列的变化,而且可能导致控股权发生变更。原因在于,博裕集团及其关联方合计持有金科服务14810万股股份,约占金科服务总股本的22.69%。倘若自愿收购要约完成,可能导致博裕集团持有的金科服务股份比例超过金科股份,金科服务将易主。若二股东"上位",金科服务将从金科股份的财报中"出表"。
根据估算,要约项下的全部要约股份将向股东支付的最高现金代价总额高达47.63亿港元。
据了解,金科服务是西南第一的综合智慧物业服务商。
北京某地产人士分析,随着房地产大形势的降温,对于物业并购来说,以往"物业企业-物业企业"之间的交易模式或将不再顺畅,而"金融资本-物业企业"的新模式下,因为资方和资产方的彼此互需,更具操作性。
▲建行、北京国资公司、王府井拟共同设立建信消金公司
据悉,建设银行9月27日公告显示,建设银行拟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资公司")及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府井")共同出资设立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消金公司"),作为该行所属一级控股子公司管理。本次投资已经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无需提交本行股东大会审议。该行已收到银保监会同意筹建建信消金公司的批复。筹建工作完成后,还需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监管机构提出开业申请。
建信消金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2亿元。其中,建设银行拟出资人民币60亿元,持股比例为83.33%;北京国资公司拟出资人民币8亿元,持股比例为11.11%;王府井拟出资人民币4亿元,持股比例为5.56%。
建信消金公司注册地为北京,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经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华能、华电两大发电集团换帅
9月27日,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两大电力央企的人事任命决定:温枢刚任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能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电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江毅任华电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免去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和党组副书记职务;免去舒印彪的华能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
温枢刚出生于1963年,1986年参加工作,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曾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成套设计研究院、计算中心技干;四川东方电力设备联合公司项目经理、总经理;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等职。
2016年12月,华电集团原总经理程念高到龄退休,温枢刚担任华电集团总经理、董事、党组副书记等职务;2018年11月起,温枢刚开始担任中国华电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舒印彪出生于1958年7月,已经年满64岁,是目前电力央企中年龄最大的一把手。舒印彪在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此前的职业生涯一直围绕电力系统展开,曾执掌全球最大的电网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舒印彪从华北电力学院毕业后,即进入原国家电力公司,先后担任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科长、处长、总工程师、副主任等职务,2001年之后先后担任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部副主任、国家电网工程建设部主任等职。
2004年之后,舒印彪先后出任国家电网总经理助理、党组成员和副总经理等职务,2013年升任国家电网总经理、董事、党组成员,2016年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一把手,任董事长、党组书记。2018年11月,舒印彪调任华能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舒印彪在国家电网任职期间,历经了中国特高压争议、发展、放缓和再提速的阶段;执掌华能集团期间,舒印彪大力推动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华能集团还拿下了国内第四张核电牌照,成为继中核集团、中广核和国家电投之后,第四家发出核电的央企。
江毅出生于1962年12月,广西藤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8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出任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人事部主任、总经理助理,广东电网公司董事、总经理、董事长等职。
2015年,江毅出任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18年11月出任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董事。
华能集团创立于1985年,旗下拥有58家二级单位、480余家三级企业,以及华能国际、内蒙华电、新能泰山、华能水电和长城证券5家上市公司。
华电集团是2002年底,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组建起来的国有独资发电企业,主营业务涉及电力生产、热力生产与供应等。华电集团拥有装机容量1.53亿千瓦,资产总额8233亿元,2021年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位列352位。
▲新华保险董事长徐志斌辞职
9月26日,新华保险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徐志斌因工作原因辞去董事长、非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同时,董事会选举李全为董事长,并同意聘任张泓为公司总裁,二人任职资格均待银保监会核准。
其中,李全现任新华保险首席执行官、总裁、党委书记,张泓现任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正职级)。张泓现任新华保险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正职级)。
与此同时,新华保险第八届董事会成员人选确定。相较第七届董事会,第八届董事会出现"缩编",从15位董事减少至10位董事,中国宝武、复星系和瑞再退出了董事会。
李全自2019年6月开始执掌新华保险(先担任党委书记、临时负责人,后又担任总裁),他曾长期在基金公司、新华资产担任高管,有市场化思维,他为新华保险带来新的经营思路。他上任后,新一届管理层确定了"资产负债双轮驱动、规模价值全面发展"的思路。在近年疫情影响下,新华保险持续推进业务目标达成。李全曾提出"银保要算大账",在新一轮银保受到重视的过程中率先坚定布局。
拟升任总裁一职的张泓,在新华保险内部口碑也甚佳。该公司内部人士称,张泓比较务实,他在公司分管的康养板块涉及部门和子公司较多,这两年在疫情环境下,康养业务的推进也有实质进展。
张泓2019年9月调至新华保险,出任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正职级)。他此前在同属于中投系统的中再集团工作,曾任中再集团总裁、监事长,并任职过中再寿险董事长、中再产险总经理、董事长、大地保险董事、中再资产董事。更早时期,张泓曾供职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保险(英国)有限责任公司,得益于海外工作经历,他也拥有一定国际视野。
▲上海数据集团成立
9月29日,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成立上海数据集团,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上海市数据条例》,加快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据了解,数据集团是以数据为核心业务的具有功能保障属性的市场竞争类企业,功能定位是构建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潜能、保障数据安全。集团将承担上海市公共数据和国企数据的授权运营,作为上海一体化城市大数据资源基础治理的支撑主体,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据生态领域开展布局,致力于成为国内数据要素交汇、供给、配置及市场化开发利用的领军企业。
据悉,上海市政府已正式授权数据集团开展公共数据运营业务,推动数据集团以公共数据为牵引,加快实现公共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布局。
▲青岛或迎来首家合资券商
9月15日,青岛意才证券有限公司(下称"意才证券")申请设立的材料获证监会受理,这意味着青岛乃至山东省内或将迎来第一家合资证券公司。
据了解,意才证券由意大利最大银行集团--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及青岛国信、青岛海湾和青岛地铁合资成立。其中,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持股51%。
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是一家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跨国银行,由意大利联合银行和意大利圣保罗银行合并组成,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集团,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2022年,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298位。
目前,山东省内共有3家证券公司,分别为中泰证券、中信证券(山东)、联储证券。其中,中信证券(山东)、联储证券2家公司注册地为青岛。这也意味着,意才证券或将成为山东省内第一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
作为意大利最大银行集团,联合圣保罗银行在中国资本市场布局已久。早在1981年,联合圣保罗银行作为最早获批的三家欧洲商业银行之一,在北京开设了代表处。1987年,它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后发展成为上海分行。
2019年,联合圣保罗银行全资子公司青岛意才基金销售有限公司获批基金销售业务牌照,成为2017年我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以来,首家获批的外资商业银行全资控股的基金销售机构。
作为合资证券公司的中资持股方之一,青岛国信作为青岛国资旗下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的主体,是青岛市金融牌照最齐全的地方国有金融控股平台。为弥补在券商领域的"缺失一环",青岛国信此次持股意才证券,或将助力青岛国信完善其在金融领域的全业务布局。
2018年4月,证监会公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将境外股东持有证券公司的股权比例放宽至51%。2020年3月,证监会宣布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此,外资机构加速在华展业布局。
▲微软任命原欣为中国区总裁
据悉,微软9月26日宣布,任命原欣(Bessie Yuan)为微软中国区总裁。原欣将直接向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侯阳汇报。
原欣在IT行业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曾服务于VMware、甲骨文、海波龙等软件公司,历任技术总监、销售总监、事业部总经理、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等职。
原欣曾于2017年至2021年在微软中国工作,时任商业企业事业部(SMC)总经理和大客户事业部(EC)总经理。
▲贾跃亭率合伙人公司重组FF董事会
9月26日,Faraday Future(FF)发布公告,宣布与公司大股东FF Top(FF全球合伙人公司)就融资和董事会重组达成最终协议。协议显示,FF Top与FF正式达成了包括重组董事会在内的一揽子治理架构调整协议,FF创始人贾跃亭率FF合伙人公司成功重组公司董事会;同时,FF获得来自Daguan和美国ATW Partners投资机构高达1亿美元融资。
根据FF公告,现任执行董事长Sue Swenson、原董事长(现任董事)Brian Krolicki将引咎辞职。这意味着,贾跃亭与合伙人团队重新赢得FF公司的控制权。
管理视点
新战略总是“显旧”,因为这两步做错了
哈佛商业评论9月29日刊发战略和绩效评估专家、Strategic Factors的CEO格雷汉姆·肯尼(Graham Kenny)的文章指出,战略需要最具灵感的创造性管理思维,因为我们要想方设法适应变化莫测的环境,并将最新的竞争优势利用起来。但为什么闪闪发亮的新战略规划,看起来总是似曾相识呢?
大约20多年前一个叫弗兰克的人给出了完美总结,令我记忆犹新。我当时在为14位高管协调战略会议。我们有一张挂图、白板和屏幕,然后按照达成一致的议程进行。我正在记录小组的观点时,弗兰克突然说:“我不懂为什么每年都要开这些战略工作坊,反正结果总是一切照旧。”
那是我第一次在战略规划的场景下听到“一切照旧”这个词。但弗兰克没说错,我跟其他客户在其他场合也见过同样的一幕——战略规划变为一切照旧。
战略总会成为你的敌人。接下来我将展示如何将思维从“制定战略”转变为“发现战略”,并列举部分企业案例,看它们如何跳出自己所在的行业寻求创意,摆脱战略如常的循环。
跳出“战略如常”的陷阱
第一步:改变思维模式
围绕战略,每份教材都在反复强调的惯用语言是,战略是被“制定”出来的。但这会把高管团队的思维向内引导,他们不去寻求新鲜的创意,反而回归行业惯例,依据曾经做过的事制定战略。
突破常规的第一步,就是把思维和语言从“制定”改为“发现”。与其认为答案“在内——高管团队”,不如认为答案“在外——利益相关方”。
这个简单的改变对管理者的思维和行为都有深远影响,管理者不会再认为自己掌握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他们也不再会认为不知道答案很丢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求知欲。其中隐含的信息是“坦白承认不知道,也是可以的”。傲慢不可取,谦逊才是宝贵特质。
第二步:认清自身短板
改变思维模式是个好的开始,但想真正发现战略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让企业更加开放。
来看这个例子:菲利克斯是一家健康保险企业的高级主管,新冠疫情暴发时,他看到了百年一遇可以打造更好的客户体验、实现更高效率、取得更好健康成果的机会。问题在于想要实现这些,他的企业就要用全新的方式审视自身定位。新模式也不可或缺,会员互动需要所谓的“数字前端”,集线上看护、患者 远程监测、导航和价格透明的健康辅导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综合体验。
虽然优势显而易见:效率提升、浪费减少、消费者满意度提高,但对于菲利克斯的企业来说,战略转型绝非易事。这里引出了下一步措施。
第三步:找准合作伙伴
菲利克斯把目光投向了健康险行业外,经历过类似转型的企业,比如利用技术创造真正的客户价值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并因此发现了机遇。
他锁定的是澳大利亚银行业的龙头企业,澳洲联邦银行、西太银行、澳大利亚国家银行和澳新银行。他们经历了类似改革,几乎在每个消费者触点都可以提供数字驱动体验。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菲利克斯学到了成功的经验,以及同样重要的失败教训。
菲利克斯从这些企业的经历中,学到利用自动化力量提升客户体验与驱动创新,比如开发客户端app。他同样可以识别出企业驱动变革所需的技术。
另一家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品牌之一,托尼是其中一名高层主管,他从澳大利亚有名的能量饮料红牛中找到了灵感。红牛通过媒体渠道管理消费者的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公司和红牛甚至合作推出了男士洁面护肤系列。这催生了触达共同目标——年轻男性受众市场的战略。他们还在澳大利亚大型连锁超市沃尔沃斯里(Woolworths)举行了一次“激活”活动,携手宣传他的生意和红牛的产品。
艾玛是一家社会企业的带头人,为受司法体制影响的人提供就业。公司的业务是给办公室和工厂提供打包和快递服务。缺少像样的商业战略一直是社会企业的一个短板,艾玛需要把公司的业绩提升到真正商业化的水平。
汽车行业给了她灵感。通过研究丰田汽车,艾玛和团队发现了改善客户服务的方式,那就是提高订单履约的准确度、处理订单的速度,以及快递的及时性——这些因素对于所有竞争优势而言都很重要。
克服抗拒心理
为什么很多企业没有这么做?托尼认为“企业文化”是一大障碍:“我们怎样才能走出围城,真正跳出我们所在的行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开始往外看?”
雷富礼(Alan G. Lafley)形容过担任宝洁CEO时,是怎样把过多注意力放在了内部需求上。他不得不一直跟来自内部的“万有引力”对抗,这形象地比喻了大多数管理者的经历,每个人都在分析同事的行动和反应。
另一个障碍是,管理者都认为自己遇到的问题独一无二。菲利克斯称之为“错误的独特性偏见”。虽然不同行业间的确存在细微差异,但更宏观的战略也非常有可能适用于其他行业。艾玛则认为障碍是“真实性错觉”。管理者自认为比谁都了解自家业务,外部意见永远都不会有任何帮助。
开篇提到的故事中,我与弗兰克的经历是一记警钟。我逐渐意识到,战略思维和战略设计往往会走到死胡同,高管团队只是照例抛出一如往常的战略。其实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眼界,跳出思维框架,从其他行业汲取战略洞见。
信息化建设
四部门部署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
据悉,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
试点示范行动将坚持立足国情、系统推进、分类遴选、动态调整的原则,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凝练总结一批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带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转型升级路径。
试点示范内容包括:(一)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依托工厂或车间,面向单个或多个制造环节提炼关键需求,遴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围绕技术、装备、工艺、软件等要素打造智能制造单元级解决方案。(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细分行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流程,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工厂,大幅提升应用成效。
我国将加快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召开的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指导专家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披露,我国将深入研究数据产权规则,加强制度设计,加快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快推进相关政策制定,积极推进地方试点,积极参与数据领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立足中国实际,形成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方案,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据了解,大会宣布了我国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指导专家组名单,专家组成员包括来自理论和实务界的19位专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江小涓任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吴汉东任副组长。
江小涓指出,数据产权问题是数字经济领域亟须解决的堵点问题,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指导专家组吸纳了经济、法律、产业、技术、安全等领域的各方面专家,将在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继续加强沟通交流,秉持开拓攻坚精神,努力在数据知识产权治理方面提供公共产品。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面临难得机遇和诸多挑战,将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公众的利益和个人的隐私,充分把握数据的特有属性和产权制度的客观规律,充分尊重数据处理者的创造性劳动和相关投入,充分发挥数据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公安部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
据悉,为贯彻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深入推进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加强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源头打击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自9月23日起至12月底部署开展"断号"行动,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跨境网络赌博、网络水军等突出网络违法犯罪高发,并滋生出由卡商、号商、"猫池"窝点、接码平台、养号平台等构成的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条,扰乱公共管理秩序,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2019年以来,公安网安部门在"净网"行动中,持续加大对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的打击整治力度,共查处关停接码平台140余个,收缴手机黑卡2200余万张,查获网络黑账号3亿余个,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在此次"断号"行动中,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强化侦查打击,坚持打平台、追源头、断链条,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恶意注册网络账号违法犯罪行为,"猫池"窝点、接码平台、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网络账号平台,非法提供网络黑号实名、换绑、解封、养号等服务的犯罪团伙,为恶意注册网络账号提供手机卡、物联网卡、"空号卡"等的单位和人员,非法制造、销售、提供"猫池""卡池"设备的窝点及相关软件的开发、销售人员。进一步强化行业整治,督促互联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主动识别处置恶意注册、非法销售使用的网络账号,组织互联网企业对发现的网络黑号开展重新核验,依法查处在业务和管理上存在漏洞的涉案企业,夯实网络安全管理根基。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企事业单位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秩序,推动形成打击整治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共治格局。
公安部网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将紧密结合"百日行动"和"净网2022"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网络账号黑色产业链的严打高压态势,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发起凌厉攻势,全力营造安全、清朗、有序网络秩序。
国办印发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流程优化电子电器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
《意见》部署了五方面改革举措:一是优化电子电器产品准入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电子电器产品强制性认证制度,动态调整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改革完善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精简优化进网许可检测项目,实行电信设备产品系族管理;优化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制度;推动电子电器产品准入自检自证;深化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制度改革。二是整合绿色产品评定认证制度。精简整合节能评定认证制度,在政府采购中按规定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通过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外,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之外设定和实施节能绿色方面的认定、认证、评比、评价、评选、标识等制度。三是完善支持基础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大基础电子产业研发创新支持力度,通过实行"揭榜挂帅"等机制,鼓励相关行业科研单位、基础电子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优化基础电子产品应用制度,动态调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完善基础电子产业投融资制度,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基础电子产业研发制造用地支持力度。四是优化电子电器行业流通管理制度。完善电子电器行业相关进出口管理制度,延长电子电器行业企业配套出口项目相关设备、仪器暂时出境的复运进境期限,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支持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健康发展,着力优化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网络布局;规范管理电子电器行业商业测评活动。五是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严格落实放管结合要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督促生产者履行缺陷产品召回主体责任;完善电子电器产品监督管理规则,在电子电器领域全面推行跨部门、跨层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行重点监管,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安徽经信厅联合10家企业发布"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
9月23日,2022制造业大会举办了工业互联网专场论坛和技术发布活动,多家上市公司分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10家企业,发布"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将灯塔工厂、智造产业园、全连接智能工厂等"5G+工业互联网"的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广大企业推广推介,加速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本次发布的十大创新应用主要聚焦在汽车制造、家电制造、电力、采矿、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性、行业代表性和示范推广性。其中包括美的洗衣机打造5G融合绿色灯塔工厂、南陵国邮5G+智造产业园、阿里巴巴迅犀(宿州)5G全连接智能工厂、全椒海螺5G+智能工厂、天鸿新材料5G+工业互联网、铜陵有色矿业5G+智慧矿山、蔚来汽车5G+云+AI全场景智能工厂等创新实践案例。
其中,美的洗衣机5G融合绿色灯塔工厂实现了内外销全流程11个环节、20个节点、64个不同维度数据的可视化透明管理,实时监控车间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全椒海螺5G+智能工厂围绕智能工厂"端+网+云+用"核心体系,融入5G、AI、云等ICT技术,实现矿区无人机巡检、水泵房数据采集、VR远程参观、工厂生产流程AI辅助监测等场景,打造"智慧水泥"行业新样板。
铜陵有色矿业5G+智慧矿山则通过5G自动巡检机器人,打造井下1000米水泵房5G无人值守应用,实现井下水泵房无人化,并将车载摄像头、PLC等终端统一接入井下有轨运输无人驾驶系统,实现电机车自动运行、自动保护、自动调度、自动装卸矿,打造智慧矿山,提高生产水平,减员增效。
蔚来汽车5G+云+AI全场景智能工厂则是以5G+MEC定制专网为网络及边缘算力底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应用平台,打造了基于5G无人机的智慧园区、5G+AI生产质量监测、5G+AR专家远程协助、5G轮毂饰盖AI检测等场景,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信息员园地
中小微企业可享受哪些税费优惠政策
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 办公室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企业所得税100%加计扣除
【享受主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
【优惠内容】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2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享受条件】
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和管理办法按照《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的通知》(国科发政〔2017〕115号)执行。
【政策依据】
《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公告2022年第16号)
二、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
【享受主体】
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含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
【优惠内容】
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的税费包括所属期为2021年10月、11月、12月(按月缴纳)或者2021年第四季度(按季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除外)、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包括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时缴纳的税费。在依法办理纳税申报后,制造业中型企业可以延缓缴纳上述各项税费金额的50%,制造业小微企业可以延缓缴纳上述全部税费,延缓的期限为3个月。国家税务总局2022年2号公告发布后,2021年第四季度相关税费缓缴期限继续延长6个月。
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所属期为2022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按月缴纳)或者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季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包括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以及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时缴纳的税费),在依法办理纳税申报后,制造业中型企业可以延缓缴纳上述各项税费金额的50%,制造业小微企业可以延缓缴纳上述全部税费,延缓的期限为6个月。
【享受条件】
1.制造业中型企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门类为制造业,且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4亿元以下(不含4亿元)的企业。制造业小微企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门类为制造业,且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下(不含2000万元)的企业。
销售额是指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包括纳税申报销售额、稽查查补销售额、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以差额后的销售额确定。
2.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年销售额按以下方式确定: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成立满一年的企业,按照所属期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销售额确定。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成立不满一年的企业,按照所属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销售额/实际经营月份×12个月的销售额确定。
2022年1月1日及以后成立的企业,按照实际申报期销售额/实际经营月份×12个月的销售额确定。
【政策依据】
1.《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关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有关事项的公告》(2021年第30号)
2.《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关于延续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有关事项的公告》(2022年第2号)
三、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所得税按一定比例一次性扣除
【享受主体】
中小微企业
【优惠内容】
中小微企业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置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在500万元以上的,按照单位价值的一定比例自愿选择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的100%可在当年一次性税前扣除;最低折旧年限为4年、5年、10年的,单位价值的50%可在当年一次性税前扣除,其余50%按规定在剩余年度计算折旧进行税前扣除。
企业选择适用上述政策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弥补,享受其他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政策的企业可按现行规定执行。
【享受条件】
1.中小微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
(1)信息传输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2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2亿元以下;
(2)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亿元以下;
(3)其他行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
2.设备、器具,是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所称从业人数,包括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
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指标,应按企业全年的季度平均值确定。
3.中小微企业可按季(月)在预缴申报时享受上述政策。《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2022年第12号)发布前企业在2022年已购置的设备、器具,可在政策发布后的预缴申报、年度汇算清缴时享受。
4.中小微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核算需要自行选择享受上述政策,当年度未选择享受的,以后年度不得再变更享受。
【政策依据】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2022年第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