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24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举措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消费;部署加大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拓展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工等增收。
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有效助力。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存贷款在规模和结构上更好匹配,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会议指出,以工代赈受益面大、带动效应强,能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规模性提供务工岗位,支持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进而拉动消费特别是县域消费,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要加大实施力度。一是政府投资重点工程要在确保质量安全等前提下,能用尽用以工代赈。二是在重点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中实施一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由原规定的15%以上提高到30%以上。三是在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各环节明确以工代赈任务要求,督促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会议强调,我国交通发展成就显著,但交通网络人均密度仍然较低,要加大补短板投资,带动就业和消费增加,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年内再开工一批国家高速公路联通、省际公路瓶颈路段畅通、内河水运通道建设、港口功能提升等工程。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利率贷款。
新反垄断法8月起实施
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反垄断法的决定,新反垄断法自8月1日起施行。新反垄断法在5个方面做出调整,新法完善平台经济监管制度,通过调整安全港规则平衡立法与执法间的矛盾。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已运行14年。这一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提高法律适用性,推动反垄断法修改势在必行。
新反垄断法在5个方面做出主要修改,一是明确"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为本法的执法部门;二是进一步明确反垄断相关制度在平台经济领域的具体适用规则;三是完善垄断协议"安全港"制度;四是完善对于未达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程序;五是对经营者集中审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完善平台经济监管制度
此次反垄断法修订过程中,其在平台经济领域的适用,一直备受关注。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晓晔曾撰文提及,强化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个领域与民生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社交网络、互联网搜索和电子商务都是提供消费者服务的重要平台,我国网民数量有10亿,数字经济在GDP占比38.6%;二是互联网平台所处的都是双边市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大数据,头部企业已在平台经济领域形成了巨大的进入壁垒,其结果是这个领域明显存在赢者通吃的现象;三是强化平台经济反垄断已成为国际趋势。
此前,反垄断法一审草案在总则中已明确,经营者不得滥用数据和算法、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平台规则等排除限制竞争;并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章中新增专门条款,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设置障碍,对其他经营者进行不合理限制的,属于前款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新反垄断法中,结合平台经济运行特点,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适用规则。比如,在经营者集中方面,增加了未达到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的调查、处理程序,对于未达到申报标准但有证据证明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要求经营者申报,经营者不申报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依法进行调查。
这一修法方向与平台经济特点密切相关。比如,一些市场份额不到申报标准的初创企业,在相关市场中的并购行为,也有可能影响到公平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姚建明表示,本次修法将对平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使平台企业进一步认清做事的规范和边界;二是做到有法可依,给平台经济的监管带来便利,更有利于平台经济的健康成长。
完善经营者集中制度
新反垄断法中另一处调整重点就是对经营者集中制度的完善。经营者集中审查作为反垄断执法的事前监管手段,防止通过集中扭曲市场竞争结构,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是反垄断执法机构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重要抓手。
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竞争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士廪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过去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标准相对比较单一和抽象,主要以营业额判断。对未达到申报标准的经营者集中的调查、处理程序进行完善,一方面对于执法机构来说更容易把控执法的标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更清楚哪些应该报、不报的后果是什么。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钟刚表示,分类分级审查涉及经营者集中的案件,既能够达到维护相关市场竞争的目的,又能提高审查效率和质量。对于不同类型和复杂程度的经营者集中案件,通过简易程序的优化和分级制度的设置,执法机构可实现案件快速处置,提升审查效率,而分类制度也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特定领域重要案件的审查中,提升审查质量。
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也曾提到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审查制度。
调整安全港规则 降低企业合规压力
反垄断法安全港规则,最早是在一审草案中提出,经营者能够证明其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低于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标准的,不适用反垄断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其中的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分别对应的就是反垄断法草案规定的横向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与组织和帮助他人达成协议。
一审之后,有的地方、部门、单位和专家学者建议对引入安全港规则再作斟酌;有的建议明确,对于严重限制竞争的横向垄断协议,不适用安全港规则。
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新反垄断法调整后的"安全港"仅被置于纵向垄断协议的条款之下。草案明确,对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垄断协议,"经营者能够证明其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低于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标准,并符合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的,不予禁止"。
事实上,安全港规则并非反垄断法独有概念,在税法、证券法等其他法律中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司法实践。"安全港"的引入为反垄断法的普遍适用性和规制对象复杂性间的矛盾,提供了缓冲区。
对于为何缩小"安全港"适用范围,钟刚表示,如果横向垄断协议也适用安全港规则,或将很大程度上提升执法难度。比如,横向垄断协议中存在的部分核心卡特尔,无论所涉主体市场份额大小都需要被处理,此时若存在安全港规则,不谈是否可适用安全港规则本身存在争议,适用时还可能需要对市场份额进行评估,无疑会增加执法工作量。
同时,对于所涉企业市场份额的计算,要先界定好相关市场,涉及到商品、地域、时间等具体范围,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横向垄断协议的执法难度。此次将安全港原则限定在纵向垄断协议中,或将更好地达到立法与执法间的平衡。
魏士廪也指出,横向垄断协议的垄断效果相对更明显,危害也更严重。纵向垄断协议在实务和理论界都存在一定争议,更适用于用合理性原则去分析。安全港规则细化后,对于涉及到上下游关系的企业来说,有了更清晰的标准作指引,合规成本更可控了。
市场监管总局连发6部配套法规完善反垄断法
据悉,为贯彻落实修正后的《反垄断法》,6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对6部配套法规进行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对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适用性问题做出重要调整,包括增加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营者实施"自我优待"行为的相关规定;提高经营者集中申报的营业额标准,引入被收购方市值(估值)以体现其市场潜力;新增数字经济手段构成达成垄断协议的行为方式等。
平台企业"自我优待"方面,《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征求意见稿)》拟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营者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等,没有正当理由,在与该平台内经营者竞争时,对自身给予优惠待遇。优惠待遇包括,对自身商品给予优先展示或者排序;利用平台内经营者的非公开数据,开发自身商品或者辅助自身决策。
市场监管总局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中指出,增加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营者实施"自我优待"行为表现形式,是在合理借鉴理论研究成果和域外立法执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经营者集中申报方面,按照现行法规,经营者集中的申报标准是以交易双方营业额来计算,这会造成部分大型企业违规收购中小经营者时,会逃脱反垄断法的监管。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申报标准予以优化。拟规定,经营者集中未达到相关申报标准,但有一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且被收购方"市值(或估值)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并且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日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58条指出,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且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处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意味着,若大企业违法实施的并购被认定存在竞争问题,那么相关经营者营收越高,被处罚额度可能越大。
而在数字经济手段构成达成垄断协议方面,《禁止垄断协议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就联合抵制交易达成下列垄断协议,包括联合拒绝向特定经营者供应或者销售商品;联合拒绝采购或者销售特定经营者的商品;联合限定特定经营者不得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进行交易;通过其他方式联合抵制交易。
央行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
6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但任务仍然艰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要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加强预期管理,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推动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地,发挥好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个人养老金可投公募基金
6月24日,证监会就《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暂行规定》明确,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阶段,拟先行纳入最近4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目标基金为中低波动且含权益资产的基金产品,未来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将逐步推开。
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已成立养老目标基金178只,总规模1068亿元,其中目标日期基金165亿元、目标风险基金903亿元,持有人户数超过302万,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截至2021年底,成立满一年的养老目标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11.3%,高于10年国债收益率8个百分点以上。
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扩充产品范围,纳入更多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其他类型公募基金。相关产品名录每季度进行更新,动态调整优化,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活力,更好服务个人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
《暂行规定》要求在产品设计体现"养老"属性和向投资者让利。一方面,为鼓励参加人长期投资行为,个人养老金基金设置专门份额,不收取销售服务费,对管理费和托管费实施费率优惠、免收申购费等销售费用、豁免大额申购等限制、采取红利再投资的收益分配方式;另一方面,在参加人领取阶段,为鼓励长期、分期领取行为,基金管理人可以针对投资策略、收益分配、赎回机制、基金转换等方面做特别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分红、定期支付、定额赎回等。
《暂行规定》从经营指标、公司治理、合规内控等方面对参与基金销售机构提出了针对性要求,需满足最近4个季度末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保有规模不低于200亿元,其中强调个人投资者持有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规模不低于50亿元。同时,允许基金管理人及其销售子公司办理该管理人募集的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相关业务。销售机构名录每季度更新,随着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增长和销售机构的销售保有量增长,符合条件的销售机构将持续增加。
《暂行规定》注重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和资产安全运行。一是强调信息提示。二是强调适当性管理。根据投资人年龄、退休日期、收入水平和风险偏好等情况向投资人推介基金。三是强调封闭安全运行。基金管理人、基金销售机构应当确保基金份额赎回等款项转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四是注重养老投教。
深交所发布16项措施支持实体经济
6月24日,深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通知,将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优化自律监管服务,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通知从四大方面着手,推出了16项支持措施。
通知提到,保障受疫情影响企业上市审核正常开展。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创业板首发上市在审企业,在符合创业板定位及发行上市条件的前提下,中介机构经核查其2022年业绩大幅下滑确属受疫情影响且未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可以通过发行上市审核业务系统提交《关于新冠疫情对发行人持续经营能力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专项核查报告》,深交所正常推进相关审核工作。
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重大并购重组及再融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创业板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2022年底前实施专人对接、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此类公司申请重大资产重组的,可以放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比例限制;符合重组法定条件,交易金额不超过5亿元,或者交易金额不超过10亿元且发行股份不超过本次交易前公司股份总数5%的,可以适用"小额快速"审核机制,不再进行审核问询;取得重大资产重组批文后,可以申请在不超过24个月内实施完毕。符合前述情形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上市审核业务系统向深交所提交《关于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说明》。
加大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融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支持航空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支持仓储物流、交通运输、能源及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行业企业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主题债券。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或者其他企业发行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领域或偿还疫情防控期间到期债券产品的债券,实施专人对接、即报即审。支持符合条件上市公司在境外市场发行全球存托凭证。
支持基础设施公募REITs加快发行上市。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能源、水利等行业企业发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支持上市REITs通过扩募、购买资产等方式做优做强。
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允许优质房地产企业进一步拓宽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鼓励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兼并收购出险房地产企业项目,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支持基金管理人开发抗疫主题基金。鼓励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基金产品研发力度,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开发抗疫主题基金产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抗疫相关企业。
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通知表示,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发行供应链金融ABS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资产,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盘活专利、商标、版权等资产,支持通过信用保护工具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引导上市公司做好中小企业款项清欠。将款项清欠纳入信息披露考核指标,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及时清欠中小企业逾期款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上交所将不断创新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方式
6月30日,上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提升资产证券化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上交所落实国办《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的举措之一,将通过进一步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畅通投融资良性循环。
《通知》围绕盘活存量资产的重点方向,创新拓展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具体方式,优化强化各项市场支持举措。
一是聚焦重点方向,创新拓展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结合重点支持领域和行业的资产特性,明确适合证券化的存量资产范围,鼓励业务创新和募集资金用于再投资,支持企业利用PPP项目、知识产权等开展证券化。
二是突出资产信用,加强完善资产证券化投资者保护机制。细化破产隔离和信息披露要求,引导企业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安排,鼓励管理人有针对性地披露基础资产和企业自身情况,提升信息披露水平,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加大融资服务,优化强化资产证券化市场支持举措。建立资产证券化专项团队和市场服务直通车机制,直接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协助完善产品结构,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投融资对接,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适用优化审核流程。上交所将在资产证券化业务评价、创新业务或产品试点等方面纳入相关指标,鼓励管理人积极提供证券化专业服务。
证监会明确内地与香港ETF互联互通
6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相关安排的公告》,旨在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
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保持稳定有序运行,在吸引境外长期资金入市、完善市场结构与生态、促进跨境监管执法与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规范互联互通相关活动,证监会于2016年发布《互联互通若干规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参与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指引》,对互联互通机制的一般性规定、相关基础设施职责、交易结算安排、监管合作以及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开展港股通业务等安排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考虑到上述规定未将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适用范围,需要对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有关制度安排予以明确。
《公告》共5条,一是明确互联互通机制拓展至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和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
二是明确相关制度安排参照股票互联互通。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的交易和登记结算安排、投资者适当性、两地跨境监管合作等事项,参照《互联互通若干规定》执行。此外,明确境外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投资境内交易型开放式基金,不适用《规定》第十二条。
三是明确投资者识别码安排。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适用北向投资者识别码制度与南向投资者识别码制度。
四是明确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人相关要求。证券公司、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开展港股通下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相关业务有关事项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参照《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参与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指引》《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使用香港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服务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执行。
五是明确业务实施细则相关安排。要求上交所、深交所和中国结算分别制定或修改相关业务规则,报证监会批准后实施。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组织上交所、深交所、中国结算等稳步做好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各项准备工作,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布。
沪深交易所明确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具体安排
据悉,为尽快推动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标的相关工作,进一步促进互联互通规范发展,沪深交易所6月24日正式对沪深港通相关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和发布,并将结合业务开展情况持续研究ETF标的选取条件等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沪深港通机制。
本次修订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具体安排。将满足条件的上交所、深交所与联交所股票ETF分别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范围,具体如下:上交所或深交所ETF过去6个月日均资产规模达15亿元人民币,且其成份证券以沪深股通标的股票为主;联交所ETF过去6个月日均资产规模达17亿元港币,且其成份证券以港股通标的股票为主,不得属于合成ETF、杠杆及反向产品。此外,纳入标的的ETF须同时满足上市满6个月、其标的指数发布满一年等要求。原则上标的ETF每半年调整一次。沪、深股通ETF和港股通ETF的首次纳入考察截止日为2022年4月29日。后续,上交所和深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将公布首次纳入港股通的ETF名单及生效日期,联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将公布首次纳入沪深股通的ETF名单及生效日期。
二是规范内地投资者返程参与沪股通交易行为。发布内地投资者的范围和界定标准,明确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为给予香港经纪商等联交所参与者充分的准备时间,相关规定自2022年7月25日起施行后,对已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的内地投资者设置一年的过渡期安排。
证监会修订期货法配套内容
据悉,证监会近日起草了《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决定》《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对8部规章、15部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于6月24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期货和衍生品法》。《期货和衍生品法》立足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全面规范期货市场,兼顾调整衍生品市场,着眼于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证监会重视《期货和衍生品法》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完善工作,本着"成熟一批、及时修改一批"的原则,进行系统性的专项清理。本次拟修改规章、规范性文件部分条款,按照《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有关规定,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此次《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决定》配套修改包括,一是增加《期货和衍生品法》作为上位法依据。《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完善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顶层设计,夯实了制度基础,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相关规则的制定提供了上位法依据,为此,《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办法》《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等规章均将《期货和衍生品 法》作为上位法,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此外,在行政监管措施、法律责任方面,《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办法》《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等规章也将《期货和衍生品法》作为实施监管措施、行政处罚的依据,对所涉条款进行了修改。
二是取消对期货经营机构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期货和衍生品法》对期货经营机构从业人员不再实行从业资格管理,而是增加了关于期货经营机构从业人员任职要求的原则性规定。因此,证监会将《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等规章中涉及到期货经营机构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的表述调整为符合"条件"等表述。
三是完善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要求。《期货和衍生品法》第六十四条对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的正面要求和负面条件作出了规定。因此,《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等规章中涉及到期货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条件的表述进行了相应修改。
四是相关文字表述的调整。此次修改还对相关规章中与《期货和衍生品法》相关表述存在不一致的,进行了调整。例如,《期货和衍生品法》对期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以及期货交易者作出了规定。因此,《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等规章将条文中"投资"、"投资者"分别修改为"交易"和"交易者"。
《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调整证券公司从事股票期权经纪业务的准入方式,证券公司从事股票期权经纪业务的准入方式由"备案制"修改为"核准制",并规定已通过期货监管机构备案的证券公司无需重新核准,可直接申请换领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国际油价超每桶130美元后国内油价暂不再上调
据悉,为保障成品油安全稳定供应,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减轻消费者负担,合理引导预期,6月29日,财政部、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国际油价触及调控上限后实施阶段性价格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如果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每桶,国内成品油价格阶段性不再上调,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由中央财政对炼油企业给予相应的价格补贴,以抵消国际油价上涨的部分。政策持续时间暂按两个月掌握。
补贴对象包括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汽、柴油的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也即上述"炼油企业";阶段性价格补贴的计算周期与成品油调价周期保持一致;补贴标准为该周期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应调未调金额(即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部分对应的成品油价格应调金额);补贴数量为该周期内缴纳消费税的汽、柴油实际销售量。例如,最近的一个调价周期为7月13日0时至7月26日24时,调价方案将于7月12日公布,届时如果国际油价超过130美元每桶,则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油价每桶130美元计算确定,同时按照应调未调金额对这一周期内的汽、柴油实际销售量进行补贴;若国际油价未超过130美元每桶,则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这一周期内不予补贴。
2016年1月,发改委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将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控的上下限分别定为130美元每桶和40美元每桶。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显示,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含)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上述机制启动以来,国内成品油的调价上限尚未触及过130美元每桶的"天花板"。
华创证券投顾部研报指出,我国原油和金属类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对外依存度都达到80%以上。"对外依存度高的大宗商品价格与国际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对于这类大宗商品,影响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的因素实际上主导了国内价格的走势。"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上涨很快,目前处于每桶100~120美元之间,国内油价也不免因此受到影响。6月28日24时,国内成品油价正式开启今年以来的第12轮调价周期。在新一轮调价周期内,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320元和310元。此轮调价后,今年以来的国内成品油价呈现"十涨两降"局面。
此前仅第7轮调价(4月15日24时)后,油价有所下降,彼时汽、柴油价格分别下调545元和530元。
上一轮调价(6月14日24时)后,国内油价再度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来看,92号汽油涨至9.3元每升,95号汽油涨至9.82元每升;在广东、广西、四川等地,95号汽油甚至进入到"10元时代";海南95号汽油售价更是高达11元每升。
渤海证券研报观点认为,当前国际石油供应偏紧的状况或令油价在下半年保持高位震荡。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导致俄罗斯原油供给功能下降,全球石油供给压力加剧。另一方面,OPEC增产前景也并不确定。
政策要闻
▲四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于6月-11月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方案》指出,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是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的重要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重点查处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借疫情防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零容忍",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
《方案》将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领域作为专项整治行动的重点,并明确了各领域整治的重点任务。专项整治行动分为部署准备、分领域自查自纠、联合检查、总结评估等四个阶段。市场监管总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根据有关问题线索和自查自纠情况,对重点部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涉企收费情况实地开展抽查检查。对发现的涉企违规收费项目要严肃整改、坚决取消,对违规收费主体综合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方式予以联合惩戒,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例公开曝光。
《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开展督促交流,加强重点难点问题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按期落实。
▲证监会宣布民企债券融资交易费用应免尽免
据悉,中国证监会6月29日宣布进一步降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成本,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应免尽免,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此举旨在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
目前,中国交易所市场上市挂牌环节已暂免各类费用。此次,证监会指导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暂免收取债券交易经手费、结算费和民营企业债券发行人服务费。费用减免政策实施后,交易所市场各业务环节均不收取民营企业债券有关费用,预计年均减免金额达1.6亿元人民币。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凝聚各方合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积极作用。
▲上交所、中国结算拓宽外资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渠道
据悉,为进一步促进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境外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债券市场国际化水平,6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联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结算)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境外机构投资者债券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上交所债券市场的托管、开户、交易、登记、结算等事项。
主要包括:一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委托具有上交所会员资格的境内证券公司作为交易参与人参与债券交易,并按照中国结算相关规定开立证券账户,一个证券账户只能指定一家交易参与人。二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可参与债券(包括可交换公司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借贷、以风险管理为目的的相关衍生产品、债券基金(含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发行认购、交易或转让。三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应当委托具有中国结算结算参与人资格的境内证券公司办理结算业务。四是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作为专业投资者中的机构投资者投资上交所债券市场。
《实施细则》规范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上交所参与债券交易的相关行为,拓宽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渠道。下一步,上交所将继续持续完善各项债券交易制度安排,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部门联合印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
6月27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和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办法》指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由财政部门牵头,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税务部门密切配合。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牵头制定绩效管理办法、绩效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审核并下达绩效目标,组织和指导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审定绩效评价报告,反馈和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推进绩效信息公开等工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绩效目标初审、指导经办机构开展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形成并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评价报告、提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等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税务部门具体负责绩效目标制定、运行监控、绩效自评、结果应用等工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办法》明确,中央层面负责制定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绩效指标体系和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审核下达分省区域绩效目标,指导地方开展绩效管理相关工作,适时对各省开展绩效评价。省级层面负责制定本省区域绩效目标并报中央层面审核后实施或分解下达至统筹地区,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考核等工作,并开展省级绩效评价。统筹地区具体负责本区域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等工作。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后,各省绩效管理工作由省级层面承担。
▲两部委宣布提高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
据悉,为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有关办法,维护建设市场秩序,减轻建筑企业负担,保障农民工权益,财政部、住建部6月30日联合发布通知,宣布从8月1日起,提高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
通知指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工程进度款支付应不低于已完成工程价款的80%;同时,在确保不超出工程总概(预)算以及工程决(结)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下,除按合同约定保留不超过工程价款总额3%的质量保证金外,进度款支付比例可由发承包双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在结算过程中,若发生进度款支付超出实际已完成工程价款的情况,承包单位应按规定在结算后30日内向发包单位返还多收到的工程进度款。
通知并称,当年开工、当年不能竣工的新开工项目可以推行过程结算。发承包双方通过合同约定,将施工过程按时间或进度节点划分施工周期,对周期内已完成且无争议的工程量(含变更、签证、索赔等)进行价款计算、确认和支付,支付金额不得超出已完工部分对应的批复概(预)算。经双方确认的过程结算文件作为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竣工后原则上不再重复审核。
▲十部门联合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
据悉,文旅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努力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通知提出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主要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传统工艺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系统性保护,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传统工艺振兴全过程,分类施策、科学管理,推动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传承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正确把握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激发广大手工艺者的创新创造活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通知提出,到2025年,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行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传统工艺在培育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国家药监局成立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
据国家药监局6月28日披露,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保障和促进中药监管工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国家药监局决定成立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资深专家组成的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
专委会主任委员为孙咸泽,副主任委员为张伯礼、黄璐琦、王辰,秘书处设在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任期3年。
▲黑土地保护法8月1日起施行
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黑土地保护法,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作为"小快灵"立法的成功实践,黑土地保护法不分章,共三十八条,从内容上看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要求和原则、政府责任和协调机制、制定规划、资源调查和监测、科技支撑、数量保护措施、质量提升措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资金保障、奖补措施、考核与监督、法律责任与追究以及与林草湿地等相关法律的衔接。
根据本法,黑土地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区域范围内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耕地。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水行政等有关部门,综合考虑黑土地开垦历史和利用现状等,按照最有利于全面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黑土地保护范围并适时调整。历史上属于黑土地的,除确无法修复的外,原则上都应列入黑土地保护范围进行修恢复。
本法明确,国家实行科学、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政策。保障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综合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保护黑土地的优良生产能力,确保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和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黑土层深厚、土壤性状良好的黑土地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本法充分考虑到相关法律规定的有效衔接,明确规定林地、草原、湿地、河湖等范围内黑土的保护,适用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水法等有关法律。盗挖、滥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非法出售黑土的,没收非法出售的黑土和违法所得,并处每立方米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购买的,没收非法购买的黑土,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四部门联合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近日,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四部门联合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规划》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1+N+X"要求的专项规划,是指导黄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聚焦解决黄河流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提出2030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初步构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环境和气候治理能力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全面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规划》提出7方面重点任务: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绿色发展;二是推进三水统筹,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四是加强管控修复,防治土壤地下水污染;五是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系统保护修复;六是强化源头管控,有效防范重大环境风险;七是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为保障目标任务完成,《规划》部署了8类重点工程,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多元投资、加强宣传引导三方面工作要求。
国资改革
广西国资委将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
6月24日,广西自治区国资委组织召开全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会议披露,自治区国资委将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促进国有企业成为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和创新型广西建设的主力军。
具体来说,一是实施核心技术攻坚工程。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食品、绿色家居等新兴产业,攻坚"卡脖子"技术。鼓励和支持能源资源、基础设施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集中突破新能源、智慧交通、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二是实施创新平台创建工程。把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和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力争2023年每户企业集团至少拥有1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
三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抓好9户国家级"科改示范企业"和13户自治区级"科改示范企业"创新发展。实施科改示范行动扩围,每户企业集团至少有1户"科改示范企业"。推动科研院所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实施中长期激励措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动力活力。
四是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加大人才强企战略实施力度,引进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企业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高水平创新平台,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流的科技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五是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工程。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企业开展行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自治区国资委统筹推进"国资云"建设,不断完善广西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功能。培育壮大数字广西、北投信创、柳钢东信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推动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成为全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
六是实施科技创新开发合作工程。支持企业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研究院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积极融入国家东西部科技合作体系,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在桂转化。组织实施"科技搭桥行动",积极对接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自主创新
浙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近日,由浙江省科技厅等7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于7月8日起实施(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浙江将从九个方面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九方面主要包括,强化企业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主体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提升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企业水平,整合集聚创新资源为企业服务,增强科技金融服务企业能力,落实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政策,强化科技招商与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节能减排
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优于1.3,工业领域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
《计划》聚焦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设备,分业施策,分类推进,系统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强化标准引领和节能服务,协同提升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能效水平;统筹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数字赋能等对节能提效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工业能效基础。具体提出以下7个方面任务:
一是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加强重点行业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
二是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加强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
三是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实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探索打造超级能效工厂。强化工业企业、园区能效管理,加强大型企业能效引领作用,提升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
四是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种,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
五是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确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六是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七是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工业节能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两部门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6月30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单位农产品排放强度稳中有降,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效率提升。
到2030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推进的合力充分发挥,种植业温室气体、畜牧业反刍动物肠道发酵、畜禽粪污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为完成上述目标,《方案》提出以下重点任务,包括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重大行动包括:稻田甲烷减排行动、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畜禽低碳减排行动、渔业减排增汇行动、农机绿色节能行动、农田碳汇提升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科技创新支撑行动、监测体系建设行动。
北京发布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新政
6月26日,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税务局、北京市公安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方案》。该方案对置换新能源汽车最高给予1万元/台的补贴,推动北京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进程。
具体来看,北京市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报废或转出本市注册登记在本人名下1年以上的乘用车,在本市汽车销售企业新购新能源小客车,凭机动车发票可申领补贴。报废或转出新能源小客车补贴8000元;报废或转出使用1-6年非新能源汽车,补贴8000元;报废或转出使用6年(含)以上其他乘用车,补贴10000元,补贴办理期限至2023年2月28日。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十五条"环评保障举措
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于出台了《关于优化上海市重大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在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同时,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能源保供、涉及补链强链的高技术产业等重大项目落地见效。《通知》围绕优化环评事前服务、提升环评审批效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3个方面推出15条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措施。
在优化环评事前服务方面
依托国家、市级、利用外资等三个层面的重大项目,建立环评管理台账,定期跟踪调度环评审批进度,积极服务重大项目落地。健全重大项目部门沟通协商机制,主动跨前协助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推进重大项目的前期论证、手续办理及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借助上海市"三线一单"应用管理在线系统、环评审批系统、上海市固定污染源管理系统等大数据平台,提升环评全流程服务信息化水平。"一对一"专人服务重大项目,明确重大项目的对接联系人、环评要求、服务措施等,为建设单位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发挥技术评估在线咨询和行业专家优势,主动帮扶解决技术难题。
在提升环评审批效能方面
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项目可实施技术评估提前介入、公示和审查同步开展、申请材料容缺受理、专人跟踪服务等举措,畅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在上海的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上海市重点区域实施环评豁免、环评降等、告知承诺、两证合一、公参简化、容缺受理等改革措施,聚力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建设。统筹推进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探索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港口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统筹推进,压茬审批审查,持续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深入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实施范围,实现两项行政许可事项"一套材料、一口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确保早开工、早投产。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类重大项目,探索开展环评"打捆"审批。由上海市政府确定的关系到上海全市发展战略的重大项目,新增的废气、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且难以在所在地区或企业进行削减替代的,可在上海全市范围内平衡,进一步健全污染物总量协调机制。结合交通设施类、生态敏感类、涉环境风险类以及"两高"项目的污染排放特点,分类做好不同类型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论证,突出环评审批重点。高度关注重大项目的选址选线合规性、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严把环评审批底线。
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面
建设单位应主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生态环境部门督促落实环评要求,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管。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生态环境部门主动对接、及时提醒建设单位落实环评主体责任,防范"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行为,确保重大项目稳妥实施、取得实效。
唐山出台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日前,河北省唐山市政府出台《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具有唐山特色的氢能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与装备制造水平,推进氢能多领域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引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朝着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根据方案,唐山市将实现产业规模显著提升,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扩大的目标。力争到2023年,引进国内先进企业3至5家,氢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基本形成涵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体系,突破电堆、膜电极、催化剂技术,研制制氢、加氢关键设备,突破核心技术;建成加氢站10座(加注能力约10t/d),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达到700辆。
高质量发展氢能产业,氢源基础是关键。唐山市将结合京津冀区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情况,建立工业副产氢为主、可再生能源制氢为辅的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特别是以迁安市、滦州市为制氢核心,融合古冶区、曹妃甸区、海港开发区、丰南区,辐射丰润区、迁西县,依托唐山市中溶科技、九江焦化、美锦焦化等化工企业,开展工业副产氢提纯,将焦化企业焦炉煤气高效利用与制氢结合起来,加快扩大氢气产能,满足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初期的氢气需求。同时,推进低成本、规模化制氢,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发展规模化绿色制氢,支持在非化工园区开展风电制氢、光伏制氢项目,依托大唐国际、国能集团、华润电力、省建投等重点企业在开平区、丰润区、海港开发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为稳定氢源,唐山市将实现所有焦化企业配套建设制氢设施,作为氢源供应基础;全市新增10万千瓦以上光伏项目配套建设制氢工厂,作为区域氢源补充。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氢气市场交易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氢气定价机制,研究制定制氢产业碳排放核算体系,引导制氢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立足唐山、辐射京津冀地区的北方制氢基地。
去年,唐山市与保定市、京津等地联合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批。依托这一政策优势,唐山市将积极搭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场景。其中,在本市新增及更新中重载卡车领域率先示范推广采购燃料电池汽车,积极支持相关县(市、区)打造中重载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示范点,逐步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同时,结合燃料电池重卡、公交车、物流车、特种车辆等商用车运营重点线路和区域,科学有序规划布局加氢站,预留加氢站建设用地空间,优先打造迁曹公路、平青乐公路两条氢能利用示范线,并适时打造唐山至京津等氢能线路。大力推动京津冀交通沿线加氢站建设,以大河环保和唐山能源集团为依托,鼓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成品油销售企业采取合作共建模式利用现有加油站、加气站、充电站改扩建加氢设施,鼓励钢铁、化工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利用企业自有工业用地,建设满足自用车辆使用的自用加氢站。
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氢能制造产业是重要一环。唐山市根据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需求和应用场景区域特性,引导亿华通等企业在迁安市、高新开发区、海港开发区等区域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建立网络协同制造、智能制造云平台、柔性制造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发高效率、高可靠性专用燃料电池发动机,重点推进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辅助部件以及控制系统的研发,同时搭建创新型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制、储、运、加氢核心装备零部件的制造和研发。依托北汽福田等汽车制造龙头企业,在迁安市、曹妃甸区、海港开发区、丰润区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制造工厂,以重卡、公交车、物流车、特种车辆等商用车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以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同时,支持建立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院,重点突破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推广先进感知与测量、建模与仿真、互联网工业等智能制造技术。
唐山市还从推动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与突破入手,激活氢能产业发展动能。支持自主研发双极板、电堆、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零部件;积极推动焦炉煤气制氢规模化发展、常温常压液体储氢技术商业化应用以及氢气制储、纯化设备的本地化生产;鼓励制氢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掌握核心设备及催化剂等关键技术,提高吸附和变换效率;全力突破电解水制氢核心技术,开发大功率、高效率工业化电解水制氢装置;支持本地钢铁企业建设氢直还原铁、铁素体不锈钢等项目,打造绿色冶金中心,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为给氢能企业提供生产、研发、应用等全方位支撑服务,唐山市将积极打造优质产业服务平台,借助京津冀科技人文等综合优势,与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清华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参与氢燃料电池产业领域标准研究制定,建立完善检测认证、质量监管、安全监测、标准规范体系,支持本市特色产品、技术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围绕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发展,着力推进物流、产品营销、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检测检验等平台建设,重点开展氢燃料电池产业检测检验、计量测试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项目是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唐山市将深化剖析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立足"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发展思路,策划一批氢能产业重点项目,建立氢燃料电池招商动态项目库。特别是紧盯国内外氢能领域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大力引进一批燃料电池整车、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制储氢设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地。同时,支持河钢集团、大唐国际等大型央企国企及本地钢铁、化工重点企业在唐山建设氢能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一批电气、汽配、压力容器、气体检测、燃料电池车辆维保等产业链项目。
唐山市还将创新氢能应用模式,组建氢能汽车租赁运营公司,统一氢能运营建设,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性的氢能汽车租赁平台,营造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统一大市场,保障优质资源和产业要素资源合理有序流动,鼓励产业创新性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适合该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专项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推动氢能源关键材料、关键技术、主要产品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加快本地人才培养和对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
唐山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据悉,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6月29日印发《唐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据了解,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唐山市入选该名单。
《方案》提出,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行业产能置换规定,严禁新增产能。推进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依法对钢铁、煤电、焦化、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行业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石化、化工、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制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实现全覆盖。
《方案》提出,通过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十四五"时期,"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全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下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钢铁等传统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综合利用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固体废物处置设施持续完善,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固体废物治理制度、技术、管理信息"一张网"基本形成,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提出了主要任务,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加快工业绿色升级,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加强重点环节管控,推进建筑垃圾多维综合利用;严格环境风险防控,提升危险废物综合治理能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废物资源利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市场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支撑,推动形成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多向监管协同发力,构建联防联控联治综合体系。
湖北省发布发布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据悉,湖北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35年,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系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按照《规划》,湖北省将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这一目标,打造三大枢纽(全国电网联网枢纽、全国天然气管网枢纽、"两湖一江"煤炭物流枢纽),实施能源"八大工程"--新能源倍增工程、煤电绿色转型工程、风光水火储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能源储备调峰工程、"两线一点一网"电网工程、"五纵四横一通道"油气管网工程、数字能源工程和能源惠企利民工程。
到2025年,湖北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将超6000万吨标准煤,发电装机达到1.14亿千瓦,特高压外电输入能力1300万千瓦,油气管道达到8900公里,储气能力提升至6.5亿立方米,分别提升6.1%、37.8%、20.3%和70.2%。武汉城市电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用电结构方面,新增用电量的一半将来源于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至20%以上,天然气占比增至7%左右。
建设安全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按照《规划》,湖北省将通过内增、外引"两手抓",建设安全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在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将加快发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到2025年光伏、风电发电装机达到3200万千瓦,年发电400亿千瓦时,占2020年湖北电用量的18.7%。
统筹推进水电保护性发展,推进汉江、清江、溇水等流域水电项目建设,重点开发建设利川峡口塘、襄城新集、恩施姚家坪、鹤峰淋溪河等水电工程,新增常规水电装机5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3800万千瓦;在江汉盆地、南襄盆地、新洲、英山等地开展地热能资源勘查试验,在武汉、襄阳、宜昌、十堰等地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和制冷,使地热能供冷供热建筑增至5000万平方米;加快宜昌、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2025年页岩气产能达到20亿立方米/年。
在能源输送储备方面,湖北省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成陕北-湖北、金上-湖北、荆门-武汉等一批特高压电网工程;围绕外电疏散、电源接入、网间联络等,建设一批主网工程,形成鄂东、鄂西北、鄂中西分区保供体系,提升城市供电能力。
同时,加快设备更新,提升农村电网,全面解决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使湖北农村配电网水平中部领先,供电可靠率达到99.915%。在油气管网方面,加快建设西气通输三线中段、川气东送二期湖北段等国家干管,推进内河LNG多式联运,形成"四方来气"的供应格局。
半数以上乡镇通气
《规划》披露,湖北省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此,能源消费节能低碳成为重点努力方向。
《规划》提出,建设节约低碳能源消费体系,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交通运输领域,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支持发展重卡、环卫、公交等LNG汽车;实施"气化长江"工程,推动船舶燃油LNG替代。同时,湖北省将严格落实2023年执行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推进油品质量升级,稳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
按照《规划》,湖北省将加快终端用能电气化,在居民生活、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全面拓展电能替代;完成95个港口码头264套岸电桩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长江沿线主要码头岸电全覆盖;大力发展电动汽车,适度超前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省充电桩达到50万个以上,增加2.4倍以上。
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将持续提升,预计"十四五"新增电能替代量300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5%。另一方面,严控煤炭消费增长,扩大乡镇天然气覆盖范围,通气乡镇比例达到50%以上。
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通过一系列节能增效措施,"十四五"时期,湖北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将下降14%以上。
电网投资超千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湖北省将在"十四五"实施打基础、管长远的能源"八大工程"。其中,新能源倍增工程计划推进"光伏+"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一般农用地、鱼塘、水面、采矿废弃地等土地资源,建设一批光伏+农业(养殖、种植)、光伏+多能互补、光伏+储能、光伏+旅游项目。一些工程将显著降低行业碳排放量,如煤电绿色转型工程,将使2025年全省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低至297克标煤/千瓦时以下。
在电网建设方面,"十四五"投资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2025年城镇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85%,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99%。
此外,《规划》还提出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壮大能源装备产业,打造发电装备、智能电网及输配电装备、新能源装备、油气钻采与加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储能等六大产业链条。在武汉、襄阳、宜昌、荆州等地区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5年,能源装备产业年主营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主营收入过50亿元、10亿元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30家。
广东发布"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管控方案
6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管控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表示,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合理确定各地级以上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促进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落到实处。
《方案》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435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取用水量控制在13.03亿立方米以内,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不低于8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降幅不低于20%和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535。基本建立与广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用水总量管控体系。
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450.18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的能力及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有力支撑广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出台"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近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云南省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功能完善的现代环保产业体系。
《规划》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特色优势领域整体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等3个层次明确"十四五"发展目标。依托云南省资源和市场优势,结合环保产业发展特点,《规划》要求着力提升技术研发、引进、转化、应用能力,面向"十四五"时期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减污降碳和环境服务需求,围绕高效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先进环保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通过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使环保产业成为云南省绿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云南省将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链条综合治理体系,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研发引进先进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发挥环保药剂、环保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环保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环保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环保产业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
按照"优布局、强优势、补链条、上台阶"的发展思路,云南省将优化环保产业布局,培育产业主体,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提质增效环保服务业,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数字化建设,实现环保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在产业布局方面,坚持精准化、特色化、差别化发展道路,以市场需求大、工业基础好、科技人力资源集中的昆明、大理、曲靖、玉溪、楚雄、红河为重点,兼顾带动和辐射其他州市,打造滇中引水工程流域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带。其他州市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优势,集中力量和资源,实现单点突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基地和环保产业服务业。增强基础和共性技术的产业支撑能力,加速节能环保技术在生产、生活、生态重点领域应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在产业主体培育方面,以环保领军企业为主体、骨干企业为重点、中小企业为补充,第三方机构为纽带,综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政府扶持引导和行业协调联动作用,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着力打造环保产业发展的"雁阵"。
在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方面,以减污降碳为抓手,云南省将着力打造5条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链,建设一批集聚度高、优势特征明显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在稀贵金属及有色金属回收利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硅铝磷产业废气资源化及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一批示范工程,推动形成契合云南省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环保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云南省将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政策、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全面推广新兴业态和模式,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使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助力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海油发布"双碳"行动方案
据悉,中国海油6月29日正式发布《中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下称"双碳"行动方案),力争2028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占比,成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中坚力量。
按照"双碳"行动方案,中国海油将实施清洁替代、低碳跨越、绿色发展"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为清洁替代阶段,时间跨度为2021年-2030年。这个阶段是国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总体特征是碳排放达峰、碳强度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负碳技术获得突破。
第二步为低碳跨越阶段,时间跨度为2031年-2040年。这个阶段是公司实现低碳跨越的重要时期,总体特征是油气产业实现转型、新能源快速发展,碳排放总量有序下降,负碳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
第三步为绿色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为2041年-2050年。这个阶段是公司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重要时期,总体特征是推进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并实现净零排放,基本构建多元化低碳能源供给体系、智慧高效能源服务体系以及规模化发展的碳封存和碳循环利用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海油将推进稳油增气保障、能效综合提升、能源清洁替代、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跨越和科技创新引领等六大行动、布局保障国家油气安全、加快国内天然气产业发展等23项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碳排放强度力争下降10%-18%,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资本性支出之比达到5%-10%。力争到2050年,公司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占比,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欧盟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至40%
据报道,欧盟国家能源部长6月27日在卢森堡举行的会上决定,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整体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至40%。
此前,欧盟设定的目标是可能再生能源占比至少为32%。
欧盟就2035年"禁售燃油车"达成共识
6月29日,欧盟27国环境部长达成共识,同意至2035年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燃油汽车,这宣告了内燃机时代的结束。
该协议确定了成员国的谈判立场,以便与欧盟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就欧盟所谓的"适合 55 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的最终形式,进行进一步谈判。由于欧盟支持汽车行业放弃化石燃料,大多数汽车企业可能在未来10多年内,不得不转向生产电动车。
作为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各国政府还同意加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并加强其价格控制机制。他们还希望将新的"取暖和道路运输燃料碳市场"推迟一年,并创建一个气候基金,帮助最弱势群体,降低新的限额与交易计划的成本。
法国能源转型部长阿格尼斯·潘尼埃尔-鲁纳切尔(Agnes Pannier-Runacher)说:"多亏了这项协议,欧洲在应对气候挑战和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也在确保每个成员国、每个领土和每个公民的公正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该协议的达成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德国提出的一项不具约束力的附加条款,要求对2035年后使用碳中和燃料的车辆进行登记。意大利生态转型部长罗伯托·辛格拉尼(Roberto Cingolani)表示,他对德国提出的折衷方案感到满意。
此前,意大利曾与其他四个成员国一道,寻求在2035年之前将汽车制造商的排放量减少90%,并延长小型汽车制造商的豁免期限。作为对比,欧盟委员会的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实现全面减排。
潘尼埃尔-鲁纳切尔表示,兰博基尼等小众汽车制造商在碳排放方面做出了让步,它们在2035年底之前不会被设定中期目标。据悉,欧盟提出的中期目标从2029年开始。
环保组织交通与环境组织对各国达成协议表示欢迎,但呼吁欧洲议会成员消除任何钻合成燃料漏洞的可能性。该组织称,合成燃料对汽车来说更加昂贵,而且对可再生电力的利用效率远低于电气化。
"内燃机的终结对气候来说是个好消息," 交通与环境组织汽车和电动出行高级主管朱莉娅·波利斯卡诺娃(Julia Poliscanova)表示,"但有关燃料的新提议是一种责任转移。"
劳动用工
三部门部署推进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直补快办"
据悉,为加大就业政策实施力度,推动政策速享尽享,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6月29日发布通知,部署实施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直补快办"行动。
通知要求各地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注重数据比对、部门协同,精准锁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加快构建政策找人、"无感智办"、"直补快办"的落实机制,扩大政策落实率。
通知明确,各地要加快建立省级一体化的就业补贴政策申领经办系统,推动政策实现网上申领,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补贴申领、资格核对、办理进度查询、资金发放等服务。
推行"直补快办"模式。改变以往企业上门申请、部门层层审批的工作模式,按月提取企业上月新增参保人员信息,做好与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库、毕业生信息等比对,主动筛选确定符合补贴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主动推送政策。
优化审核经办流程。加密审核频次,不得简单以季度、年度为频次集中受理审核。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确保主动申请或筛查确定的单位,尽快能享受相关补贴政策。
防范资金管理风险。细化操作办法,加大风险排查,健全内控体系,杜绝冒领、骗取、套取等现象,严防内外勾结、违规操作、失职渎职等行为。
北京集中发布30条举措稳就业
据悉,北京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北京市稳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推出30条综合举措稳就业保民生。包括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给予一次性扩岗补助、免收创业担保贷款担保费、把直播电商列入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实施劳动关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
方案聚焦重点行业企业用工服务、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主要包括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强化技能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全力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
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进一步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系列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开发疫情防控相关就业岗位,用好社区服务性岗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领,对招用毕业年度本市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每人15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助,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协理员招聘,开发基层岗位,扩大就业见习留用比例。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优先承接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等。
方案提出,对农村劳动力,将多措并举,落实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若干措施,实现年内新增5万名就业农村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保险。鼓励各区集合区域特点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全年实现新增参保创业单位4万户,带动就业岗位20万个。重点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加强与职工的协商沟通,通过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方式,应对暂时性经营困难。
天津智能装备专业首次职称评审正式启动
据天津市人社局6月27日披露,天津市工程技术系列智能装备职称专业首次申报评审工作已正式启动,首次评审申报层级为副高级。
据介绍,在天津市(含中央和外省市驻津)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在职从事机器人、医疗装备、智能测控装备、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专用成套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基础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制造等与智能制造相关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可参加智能装备专业职称评价。
据了解,智能装备专业职称设初级、中级和高级,其中,初级职称分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职称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各层级对应的资格名称分别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山东省大型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提至50%
近期,山东省公布了一批援企稳岗政策清单,送出了延、缓、返、扩、补、创"六大礼包"。为快速推进落实,尽早释放各项助企惠民政策红利,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近日印发通知,明确做好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有关经办工作具体问题。
根据山东省确定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备付期限在1年以上的统筹地区,继续实施稳岗返还政策,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提高至50%、中小微企业和参照执行单位稳岗返还比例提高至90%。通知明确,大型企业稳岗返还比例提至50%后,对于此前已按30%返还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尽快组织补发。
山东省要求,稳岗返还资金发放,实行"免申即享"经办模式,其中享受主体需确认的劳务派遣企业以及基本信息不全等特殊情况,可由企业辅助说明。
关于拓宽技能提升补贴受益范围,通知明确,各统筹地区按规定将技能提升补贴受益范围拓宽至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时,对同一参保人员,不区分就业失业状态,每年享受补贴次数不超过三次。持同一职业(工种)同一等级证书的不可重复申领补贴,已凭同一职业(工种)高级别证书享受补贴的,不再对低级别证书再进行补贴。
广西出台促就业激励办法
据悉,为加大对鼓励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大、就业工作任务完成较好地区的激励支持,近日,广西自治区财政厅会同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修订印发了《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激励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对考核的主要内容、评价方式、激励措施等予以明确。
《办法》重点考核各市、县就业核心指标完成情况,包括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资金保障使用情况,包括市、县(市、区)财政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规范性、有效性及预算执行情况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包括创业工作成效、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及工作成效、职业培训开展情况及当年其他重点工作等。
《办法》明确,将根据考核得分情况对各市、县进行综合排名,从优秀等次中选取排名靠前不超过3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形成拟推荐的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名单,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推荐。对审批通过的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进行通报表扬。同时,在安排中央或者自治区就业补助资金时,对获得通报表扬的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按每个设区市1000万元、每个县(市、区)30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下一步,自治区财政厅将根据《办法》有关规定,会同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开展2022年度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地区考核工作,对促进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激励支持。
专家论坛
新发展社会学的重大议题
北京日报6月27日刊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的文章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问题的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新发展问题,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以统领发展全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一次新的发展观的革命。新发展理念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以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念有重大提升和创新,对构建新发展社会学意义重大。对我国来说,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成为新发展社会学的重大研究议题。
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本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发展中国家过去的产业技术升级,一般也都是走模仿和替代的道路。我们知道,技术的更新换代有一个规律,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从电灯的发明到芯片的产生,过去需要几十年更新换代的技术产品,现在可能几年就被更新替代了。所以,一项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及时实现市场化应用、获得收益,就可能血本无归。为了鼓励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人类发明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实际是本国低廉劳动力和市场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计的结合,本来是一种发达国家占据控制技术和品牌的优势地位、拿走大部分收益的互惠合作。但当中国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则,制造品从服装鞋帽发展到电子产品时,美国却感到了一种失去技术垄断的威胁,对中国提出的“自主创新”极为敏感,不惜丢掉他们一直标榜的自由贸易的旗帜,对中国开始实施全面的技术封锁和恶意打压。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这让中国幡然觉醒,意识到关键技术上被垄断和仰人鼻息是多么致命和可怕。走市场换技术的路,在一些“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领域是行不通的。
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在新发展阶段的升级,必须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打破垄断,全面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尽管这可能是一条艰难、坎坷和漫长的路,但这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命脉。所以,我们必须对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文化和激励创新的制度有全新的认识。
能否实现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
用现代化的标准衡量,我国最大的发展软肋,就是仍然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庞大的农业人口,农村居民的绝大多数仍然属于低收入人口。我国绝大多数农民收入较低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多地少,全国农户平均耕作面积不到0.5公顷,绝大多数农民耕作面积和经营规模较小,难以达到社会劳动者的平均收益。2020年,从我国就业结构来看,农业从业人员还占就业总人数的23.6%,约1.8亿人,但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只占7.7%。农业劳动的生产率和平均收益,都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所以说,乡村振兴的要求有千条万条,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最大的难点。
中国也在借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的农业和乡村社会现代化经验,但由于自身国情必须走出自己的新路。中国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走了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化”或“过密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即迫于生计,只能在有限耕地面积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和资金,尽管单位面积产出较高,但劳动边际收益却持续降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也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促进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经有约1/3的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实现了流转,也有近2.9亿农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农民工。农民工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40%以上,并成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农业劳动者的老龄化程度加剧,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潜力降低,理论上依然存在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实际上都不再可能成为工商产业的劳动力后备军。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几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目前还不清楚这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生的短期变化,还是我国劳动力总量的持续减少带来的转折性变化。
当然,乡村振兴和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从规模化农业经营、农业劳动力兼业和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有多种发展的路子,但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关键还是要看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民长远发展能力的增强和城乡发展差距持续缩小。
能否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成果共享和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基尼系数只有0.2左右,在理论上处于一种非常平均的分配状况,但这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成为影响劳动积极性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竞争机制的效应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形成的合力,也使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基尼系数快速攀升。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要求“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此后,我国在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减少农村贫困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更大力度的举措,对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十四五”时期以及到2035年发展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我国学者在这种发展变化中也在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其一,效率和公平可能并非过去我们所认为的绝对此起彼伏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二者之间的一种均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能够实现这种均衡。比如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与韩国差不多的浙江,在我国发达省份中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民营经济产出在地区经济产出中占比较高的省份,2020年地区人均GDP已经相当于韩国人均GDP的2/3,但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在全国都是最小的,具有了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良好基础。其二,共同富裕也是有差别的富裕,并不是要返回平均主义。所谓公平,更重要的是看公正不公正,看机会是否公平,而不是简单地只看平均不平均。其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既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更要优化财富分配结构,随着人们财富拥有量的增加,财富分配将成为控制贫富差距的更重要的方面。其四,根据一些国家控制贫富差距的经验,缩小收入和财富差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
能否在绿色发展硬约束要求下持续发展
中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条件的“硬约束”,对中国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极大挑战。因为在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占84.7%,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仅占15.3%。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并且确定了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须保持的持续经济增长使能源消耗总量仍处于上升时期,人民生活的快速改善也使得人均耗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这种耗能增长的“叠加”,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耗的总量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但无法出现转折性变化,还会继续增加。因此,我国必须走改变能源结构的道路,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的占比和总量,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通过技术改进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同时实施全民节约能源行动,这将是一场极其深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
绿色发展是对中国的挑战也是机遇,我们需要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先机,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能否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继续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时作出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判断,把“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原来把中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市场、极力施压要求中国对外开放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担心中国经济的崛起会改变既有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认为中国从对外开放中占了大便宜。特别是美国转而对中国采取设立国际贸易壁垒、技术封锁、金融打压等一系列“脱钩”和“孤立”政策,试图迫使中国就范。其实早在1982年,顶着各种压力大力推进对外开放政策的邓小平,就富有远见地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进入一个发展前景极端不确定的时期,这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磨合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需要适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适应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弃所谓“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打交道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谋略和“零和博弈”思维,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会在维护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
《经济日报》6月2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邓洲、黄娅娜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制造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又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发生明显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供应有所收缩、节能减排约束增强、数据要素应用不足等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制造业表现出要素投入不足和要素回报率相对较低的特征。如何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素供给特征发生变化
从劳动力看,供给数量增长趋缓、质量提高。劳动力是各行业发展的首要生产要素。得益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就业人口数量较大,但随着人口增长趋缓,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同时,受高等教育普及率上升的影响,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数快速增长,每年向市场稳定输送高素质劳动力。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我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和占比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劳动力投入比重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凸显了劳动力条件变化对制造业发展的约束。
从技术看,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产出快速增长,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科学技术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制造业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产业。近些年来,部分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但制造业仍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
从土地看,大中城市土地供应收缩,工业用地占比回落。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口持续向大中城市集中,住宅、工业、商业服务等各类用地需求保持增长,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其中,工业用地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制造业为土地要素支付的成本并没有出现明显上升。未来一个时期,对工业用地的需求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工业用地的供需能够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从能源看,制造业能源供需稳步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占比下降。我国能源供给以煤为主,在碳排放压力逐步增大的情况下,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应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制造业集中了大量高耗能产业,尽管近年来其能源消费占比有所下降,但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仍然较高,且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依赖程度高,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较为迫切。
从数据看,我国数据要素资源丰富,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还处于浅层。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受益于人口数量和产业规模,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数据资源大国,与算力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业态创新也在快速发展,庞大的数据要素资源和先进的算力基础设施推动许多产业涌现出新业态新模式。但也要看到,制造业对数据要素的应用尚不充分,对算力的需求主要来自研发、管理、营销等环节,数据要素参与制造业生产并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不足,我国数据资源、算力资源和制造业的结合还有待提升。
关键是保障供给和优化配置
保障制造业要素供给、优化制造业要素配置,需有明确的政策思路。在要素供给数量方面,需保障制造业基本要素供给稳定,这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在合理区间的重要基础;在要素配置方面,要加快形成统一要素市场,畅通要素跨行业、跨区域流动,将优化要素配置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要素质量和结构方面,需增强制造业吸引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的能力,在要素供给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着力改善要素供给结构,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在要素利用效率方面,需不断提升传统要素在制造业各部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转化效率,同时不断创新高端要素在制造业领域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模式,将保障和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同实现“双碳”目标相结合,持续提高制造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要素资源跨行业综合利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各有优势和短板,制造业拥有成熟、稳定的生产模式和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积累,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具有高成长预期和广阔发展前景,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大于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制造业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对此,要着力破除现存体制机制障碍,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加大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要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水平,促进要素资源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优化整合。同时,要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要素流动和要素共享的重要载体,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端要素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顺畅流动,探索更多跨行业共享要素资源的新模式。
二是扩大制造业开放,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制造业要获得高端、优质和稀缺要素,就需更好融入国际循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体来看,可以发挥我国在数字技术、产业和应用上的优势,积极探索打造国际化、数字化的跨境制造网络和要素流动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顺畅流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促进国内外要素互动,增强制造业发展韧性。
三是强化制造业中高端人才储备,优化制造业就业结构。当前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解决这方面问题,需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就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高度重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岗位需求结构调整等变化,不断优化就业结构;需适应技术进步要求,夯实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新要求,壮大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需形成更多制造业就业新形态,加强制造业劳动者权益保障。
四是提升制造业利用数据要素的规模和水平。要坚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夯实制造业数据要素利用的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加快推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数据应用的场景创新,全面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从材料、零部件、整机、成套装备到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重点行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
五是不断改善制造业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推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协调统一,需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也需要不断完善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的政策体系。具体来看,要科学评估制造业碳排放水平,实施跨行业综合减排政策,推动实现全产业链减排;要优化制造业能源供给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同时引导需求侧积极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方案、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推进制造业碳排放持续降低。
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折射的货币政策涵义
据了解,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纾困、稳住市场主体,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了新增1.5万亿增值税留抵退税,资金直达企业。5月23日国常会决定,将新增退税规模扩至1.64万亿元。大规模留抵退税资金主要来自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往年结存利润,其中人民银行预计上缴结存利润过万亿元。这是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联动的重要举措。现在,此项政策实施已俩月有余。6月28日,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分析了留抵退税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配合政策加速落地 央行加快上缴结存利润
按照原来的预算安排,对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人民银行在3月8日的声明中指出,上缴的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结存利润将按月均衡上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稳定。
不过,"两会"召开前后,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美联储超预期紧缩、俄乌冲突爆发、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受阻,市场主体经营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为此,3月底以来,中央一再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政策举措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已出台的要尽快落实到位,明确拟推出的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5月底,国务院出台了6方面33项一揽子稳增长措施。
据此,对企业存量留底退税原本要求6月底到位的提前到了5月底。据税务部门统计,4月1日~6月9日,共完成新增留抵退税1.43万亿元,加上一季度已实施的退税,累计有1.55万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超过2021年全年办理退税规模的两倍。
为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速落地,人民银行上缴结存利润进度也大大提前。4月18日,人民银行披露,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与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5月10日,又再次披露,为保障财政支出强度,支持税务部门加快办理留抵退税,年初以来已累计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同时,这部分已上缴结存利润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与其他货币政策操作相互配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加快留抵退税短期使 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
如前所述,人民银行本应按月均衡上缴结存利润,保持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笔者也曾撰文分析,央行上缴结存利润是不同会计科目之间的调整,只影响其资产负债表结构而非总量。
然而,复盘4、5月份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由于留抵退税实施进度大大靠前,央行结存利润集中上缴,对其资产负债表产生了较大扰动。4、5月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分别环比减少9390亿和4016亿元,合计减少13406亿元,较3月底减少3.4%。
从资产端看,4、5月份,"央行外汇占款"科目连续两个月环比减少,合计减少266亿元;"其他资产"科目只是连续两个月小幅调减,合计减少467亿元。央行储备经营收益上缴前应记录在"其他资产"科目下,上缴后本应调增"央行外汇占款"。目前这种处理或是为了避免"央行外汇占款"科目余额大幅波动引起的市场误读,况且央行上缴结存利润中还有其他来源的收益。
导致4、5月份央行资产规模合计收缩的主要科目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分别减少9868亿和2347亿元,分别贡献了央行资产总降幅的73.6%和17.5%。同期,"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央行负债"减少了7409亿元。分月看,"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与"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央行负债"均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表现出了较好的对应关系。
从负债端看,4、5月份"基础货币"与"央行其他负债"科目也连续两个月环比减少,合计分别减少10373亿和6906亿元,分别贡献了央行负债总降幅的77.4%和51.5%。"央行其他负债"科目余额大幅减少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央行上缴结存利润用于留抵退税后,将调减该科目余额。
这部分资金用于留抵退税后变成企业和居民存款,将会以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的名义进入央行负债端的"基础货币"科目,也就是前面央行所指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但事实上,"基础货币"项下"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科目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合计减少10626亿元。同期,其他存款性公司"储备资产"项下"准备金存款"也连月环比下降,合计减少11761亿元,与之体现了较好的对应关系。
究其原因,是央行结存利润上缴用于企业留抵退税后,确实增加了企业和居民存款,改善了其现金流,却没有形成相匹配的贷款增长。4、5月份合计,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31309亿元,同比多增12961亿元,其中企业多增14586亿元,居民户多增14989亿元。但是,同期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354亿元,同比少增4346亿元,其中企业多增5475亿元,居民户少增10797亿元。即便是企业贷款同比多增,却仍远低于同期企业存款多增的幅度。这主要反映了当前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投资意愿下降,储蓄倾向上升。
从银行资产端看,2022年4、5月份,银行总资产合计增加32532亿元,同比多增12842亿元。在企业和居民贷款需求不旺的情况下,银行主要增加了政府、银行和企业债券资产的配置。同时,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同比多增了11516亿元。
央行"缩表"折射的货币政策涵义
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恐非本意。2022年4月份以来,针对超预期的突发因素造成的经济不确定性和挑战,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降准降息,以及创设普惠养老、科技创新、交通物流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增政策性信贷额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只是由于市场主体缺乏有效的融资需求,其效果不尽理想。
3~5月份,人民银行通过MLF、PSL、SLF、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连续三个月净回笼货币,累计达11222亿元,同比增长3.06倍。同期,"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央行负债"也出现"三连跌",累计减少11582亿元,同比多减61.3%。
进一步分析,3~5月份各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同比增长10.5%、10.2%和10.5%,较M2同比增速分别高0.8和低0.3、0.6个百分点;到5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9%,较M2增速也低了0.2个百分点。可见,尽管大规模留抵退税增加了企业和居民户人民币存款,推动M2同比增速由3月份的9.7%升至5月份的11.1%,但M2同比增速与社融、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逐渐倒挂,表明"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不畅。4、5月份,月均DR007分别环比回落28和19个基点,且绝对水平不到1.7%,远低于2.1%的7天逆回购利率,也显示货币市场流动性较为宽裕。这或是6月份市场降息预期落空的主要原因。6月初~24日,日均DR007为1.64%,环比微升1个基点。
估计短期内央行货币政策不会轻启降准降息的选项。因为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话,有可能产生非意向性后果。如宽流动性是最近A股独立行情的"催化剂",4、5月份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多增上万亿元。截至6月24日,标普500指数较4月底下跌5.3%,万得全A指数上涨14.3%,陆股通项下累计净买入796亿元。然而,国内股市上涨过快将透支前期A股深调形成的估值洼地。未来因海外货币超预期紧缩或全球经济下行引发外围市场巨震,又或是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不如预期,则将埋下新一轮A股回调和外资流出的隐患。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逐渐回归正轨的过程中,市场融资需求将逐步修复,特别是下半年财政政策若再出大招,前期货币政策过度使用有可能抑制后期货币政策空间。2020年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错位造成的市场利率上行就殷鉴不远。
孙世芳:破解当前城镇体系突出问题
《经济日报》编委孙世芳7月1日发表文章指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远远不够,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已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城镇体系亟待优化,经济要素和资源过于向大城市集中,导致土地城镇化率快于人口城镇化率,“大城市病”与中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并存,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影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以城带乡的能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是要破解当前城镇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城镇结构,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县城为载体补齐城镇体系存在的短板,最终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城镇化是人口、产业及其相关经济要素不断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在城镇化初期,集聚能力大于融合能力;在城镇化中后期,区域融合发展能力则越来越强,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形态的城乡区域空间布局。当前,我国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城市群的城镇体系是否合理,决定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在城镇体系上仍存在大城市太大、中等城市少、小城市规模小没特色的状况,后者导致农民就近就业、就地就业的空间较小,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能力较弱。县城是城镇体系的基础和根脉,是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紧密的区域单元,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符合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律。
县城虽小,作用巨大。在观念上、行动中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快发展。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交汇处,规划蓝图、发展产业、深化改革。
好的规划是财富,不好的规划是包袱。以人为核心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要求。在规划过程中,产业发展、市政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以及提高综合承载能力,都要体现以人为核心,做足“融”的文章。只有“融”起来,百姓才能富起来、乐起来。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差异大。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科学施策,协同推进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生态规划,体现前瞻性、长远性、科学“留白”。有些地区空间规划余地大,尽量避免城乡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不协调的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不以牺牲农业为前提,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要统筹县城乡村规划,路网、电网、水网、通信网以及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做到规划“一张图”、城乡一个网。力促城乡融合、力戒城兴乡衰。通过不断提高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面,提升县域内人民幸福指数。既要重地上,也要重地下,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建设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地上一朵花、地下豆腐渣”现象。挖掘地域文化,留住县城特色文化之根。我国县城有不少名城名镇和红色遗址,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文化遗存,不随意拆除、更不能拆真建假。
产业集聚是基础,产城融合是大趋势。在建设过程中,要引导实现产业集聚,“处处冒烟”是产业布局的初级形态,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做大做强区域内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要积极融入邻近大中城市的产业链,实现产与城有机融合。有的县城大拆大建,搞了许多园区,不仅难以招商,还浪费了土地,增加了债务,导致民怨。要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树立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县城数字社区、数字农业、数字交通等贴近生产、生活和社区治理方面发展。
深化改革是动力,创新机制是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和改革越来越迫切。例如,大部分县城取消了县城落户限制政策,但相关公共服务政策改革滞后。需要创新机制,不断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在建立集约高效建设用地机制、建立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方面,也需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步伐。
中小企业
最高法将以优质司法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6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切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保障新三板改革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保障意见》提出,主动作为,以优质司法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保障意见》共四个部分14个条文。在第一部分,《保障意见》要求各级法院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角度深刻认识妥善审理涉新三板、北交所及其挂牌公司、上市公司案件的重要意义,结合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北交所、深沪交易所"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具体把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司法需求。
在第二部分,《保障意见》就依法保障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顺利推进提出具体措施,包括依法保障证券监管部门行政监管和北交所自律管理,充分尊重新三板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的改革实践和业务规则,对北交所及其上市公司所涉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集中管辖,全面参照执行科创板、创业板司法保障意见等各项司法举措。
在第三部分,《保障意见》从提供优质司法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若干具体措施。其中,针对新三板、北交所挂牌上市中小企业尚属创业成长阶段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通过优化审判执行程序降低企业诉讼成本,还规定了审理对赌协议、定向增发等类型案件的具体指导原则,明确了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导向。
在第四部分,《保障意见》规定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防范通过破产程序损害投资者权益、规范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行为、健全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等措施,目的在于守住法律底线,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其中,《保障意见》规定,严厉打击涉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和北交所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刑事责任追究的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功能,严防"带病闯关",依法从严惩处通过财务造假等方式实现在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或者挂牌、上市后发行证券引发的欺诈、腐败等犯罪行为。
《保障意见》还规定,对于发行人与证券中介机构合谋串通在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以及发行审核、注册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或者接受利益输送的,依法从严追究刑事责任;依法严惩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内幕交易、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证券市场、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犯罪,依法加大财产刑处罚力度,严格控制缓刑适用。对于假借新三板名义非法集资行为,以"新三板挂牌公司原始股"名义吸引投资者、未经合规发行程序违规募集资金,构成犯罪的,依法从严惩处。
最高法指出,《保障意见》将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保驾护航,推动形成市场参与各方依法依约行为、资金信息有序推动、主体归位尽责及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良好市场生态,为投资者放心投资、中小企业大胆创新创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北股交"新8条"出台
6月22日晚,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即"北股交")面向各市场参与方发布《关于印发助企纾困8条措施的通知》(简称"新8条")。
上述8项举措之所以被称为"新8条",是为区别于北股交于2020年2月7日制定的《关于印发支持中小微企业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八条措施的通知》(下称"老8条")。
从出台背景来看,"新8条"与"老8条"均是北股交立足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法定功能定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及央地金融监管部门关于推动金融助企纾困等要求,减轻疫情对其所服务的中小微企业的影响,而制定的助企纾困措施。区别之处在于,"老8条"主要内容仅包括股权托管线上服务、开展融资备案绿色通道服务等方面。
但据北股交介绍,考虑到2020年2月印发的"老8条"措施仍然适用于疫情持续的当下情况,因此北股交在本次通知中表态,"老8条"措施将继续有效,并与"新8条"措施形成措施叠加效果,力争让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各参与方有更大的获得感。
"育英计划"目前入库企业868家
"推动设立新三板和北交所主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成为"新8条"中第一项措施。
据悉,北股交推动设立的新三板和北交所主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标的,重点将从"育英计划"企业、北交所和新三板北京基地服务企业、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即北京四板市场)培育的企业等重点拟上市企业库中筛选。
"育英计划"当前入库的主要是一批从北京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筛选出来的至少符合一条北交所上市标准的未挂牌、未上市企业。北股交介绍,2021年12月17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联合发布实施北京市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育英计划",并为北交所北京基地揭牌。2022年4月22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北京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北交所北京基地在中关村示范区相关分园设立服务站,聚焦本市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开展实施"育英计划",建立北交所上市重点企业储备库。
而北交所北京基地、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当前均由北股交负责运营。目前,该基地"育英计划"入库企业为868家。
据北股交介绍,随着"新8条"的发布,北股交下一步将通过运营北交所北京基地汇聚的大量优质拟上市企业资源,联合有关私募基金管理人合作设立新三板和北交所主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育英计划"企业、北交所和新三板北京基地服务企业、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企业等提供投融资服务,投资相关企业的股权或在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备案发行的私募可转债,完善基地服务体系、解决企业资金需求。
同时,北股交将把"基地"和"基金"统筹联动起来,依托在中关村分园设立的服务站,建立在地化专人对接和审前咨询机制,为企业提供挂牌上市管家式服务,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和全国性证券市场的合作衔接,加速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和北交所上市。
新8条"第三项"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质押和转让生态体系"措施中,北股交提出,将为境内外S基金(Secondary Fund,即"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和合格投资者提供优质投资标的,吸引更多境内外投资机构在京设立S基金;同时,将推动有限合伙企业财产份额依托北股交依法合规办理质押登记,探索建立份额质押登记数据与市场监管部门的信息对接机制,更好保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据悉,私募股权基金份额转让(即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平台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能够活跃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交易,缓解份额持有人的流动性压力,为基金提供缓释和退出通道,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据北股交介绍,2020年12月,国务院复函同意在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私募股权基金份额转让试点,拓宽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即PE/VC)的退出渠道。
除"推动设立新三板和北交所主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质押和转让生态体系","新8条"举措中还包括了"推动设立民企债券融资专项资产管理产品""着力降低企业挂牌成本费用""做大做强大学生创业板""增强文化企业股权转让平台服务功能""搭建基金投后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及"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等其他6项内容。
调查分析
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降至历史低点
据悉,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6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7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为负27.4点,环比下降1.2点,创1991年以来最低值。
报告说,反映德国消费者信心的经济前景、收入预期和购买倾向三项指标均环比下降,其中收入预期指标环比下降9.8点,是2002年12月以来最低值。
报告同时把6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从负26.0点调整为负26.2点。
捷孚凯专家罗尔夫·比尔克勒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供应链中断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暴涨,令消费景气状况变得更加糟糕;高通胀正严重影响消费者情绪,让消费者信心进入下行通道。
自1980年起,捷孚凯每月对大约2000名德国消费者进行信心指数问卷调查。该指数是预测德国经济走势和居民消费趋向的先行指标。
经贸态势
互联互通下ETF交易7月4日开始
据悉,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6月28日发布联合公告,决定批准两地交易所正式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交易所买卖基金)(以下简称ETF)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将于2022年7月4日开始。
今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以来,两地监管机构在ETF纳入互联互通的准备工作上通力合作。相关业务规则、操作方案及监管安排均已确定,技术系统已准备就绪。
联合公告表示,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已就ETF纳入互联互通涉及的跨境监管合作、投资者教育合作等安排达成共识,双方将继续做好ETF纳入互联互通投资者教育和投资知识传播工作,加强执法合作,打击各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妥善处理重大或突发事件,维护互联互通正常运行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联合公告指出,两地交易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及登记结算机构应当依法履行互联互通各项职责,组织市场各方有序开展ETF纳入互联互通相关业务。证券公司(或经纪商)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规定及业务规则,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风险,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服务,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两地市场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和实践操作的差异,审慎评估和控制风险,理性开展互联互通相关投资。市场各方应抓紧做好启动前的准备工作,确保ETF纳入互联互通顺利实施。
沪深交易所6月28日公告首批ETF名单,港股通ETF共4只,包括盈富基金等股票ETF。港交所发布北向合资格ETF初始名单,共83只,其中,沪股通ETF53只,深股通ETF共30只。沪股通ETF覆盖50ETF、180ETF、300ETF等核心宽基产品,以及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代表性行业主题产品。深股通ETF覆盖创业板ETF、沪深300ETF等核心宽基产品,以及生物科技ETF、芯片ETF、碳中和ETF等代表性行业主题产品,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等领域。
普京签署商品平行进口合法化法案
6月2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有关商品平行进口合法化的法案。该法案由俄罗斯政府提出,旨在授权政府确定不适用专属权利保护条款的商品,法案签署后未经权利持有人许可而进口商品的俄罗斯公司可以不承担可能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经济政策委员会成员亚历山大·茹科夫解释说,通过这项法案的目的是"降低由于不友好国家的行为造成的进口商品价格涨幅"。
俄国家杜马经济政策委员会也指出,这项法案在保障俄国内消费者的利益的同时,也将总体上促进制裁条件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今年5月初,俄罗斯工贸部公布了50多类适用于平行进口的商品清单,其中包括植物、药物、肥皂、武器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商品。
格鲁吉亚宣布暂时禁止小麦和大麦出口
据悉,格鲁吉亚政府6月28日宣布,该国自7月4日起将暂时禁止小麦和大麦出口。
根据格政府网站当天发表的声明,由于俄乌冲突引发的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格鲁吉亚决定2022年7月4日至2023年7月1日禁止出口小麦和大麦。
格环境和农业部长奥塔尔·沙穆吉亚当天在农业部官网发表声明说,鉴于地区局势,为确保粮食安全,格鲁吉亚将暂时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当地生产的小麦和大麦。
投资视点
雄安出台19条金融措施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营业管理部、国家外汇管理局雄安新区分局联合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出台《关于雄安新区加强金融服务 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措施的通知》,提出将围绕"扩增量、优结构、降成本、促创新、强服务、防风险",出台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受困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支持重点领域全面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优化外汇和跨境人民币服务、加强组织保障6个方面19条措施,强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同配合,扎实做好金融支持雄安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通知提出,主动作为,落实助企纾困措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总量在合理充裕较高水平,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综合运用多种渠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利率、展期或续贷等方式,积极支持企业抵御疫情影响。对受困人群,金融机构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迟还本等方式调整还款计划予以支持。
按照通知要求,雄安新区相关部门将因地制宜,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创设雄安专属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产品"雄安纾困普惠贷",优先对其给予财政贴息支持,贴息资金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拨付。创设线上政银企对接渠道"金融服务直通车",创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实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金融机构产品与企业融资需求"零距离"对接。开创首贷、续贷、信用贷、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特色板块,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产品设计、简化申办流程,为企业低成本、快捷融资开通线上"绿色通道"。全力拓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范围,开展"用数币、享福利、促消费、惠民生"支持服务业发展活动。
多措并举,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雄安新区金融机构将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完善雄安新区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雄安新区信用环境。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支付清算工作,确保支付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稳健运行。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管理制度,扎实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冀兴行动。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及时稳妥地化解金融消费纠纷,助力金融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营造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浓厚氛围。优化外汇和跨境人民币服务,持续推进中小微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及跨境融资业务便利化政策落地。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营业管理部、国家外汇管理局雄安新区分局将与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共同发力,扎实推动19项政策精准落地,及早释放政策红利,为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沧州市出台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政策
日前,河北省沧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沧州市加快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暂行办法》,通过明确重点培育目标、聚焦重点行业发展、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激励机制等举措,加快培育一批业态先进、附加值高、带动突出、竞争力强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推动全市服务业扩规模、提档次、调结构,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确重点培育目标,以上年度年营业收入和当年累计营业收入达到规模以上标准60%的服务业企业为重点,对各县(市、区)未来可能入统企业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重点培育库,加强跟踪服务。入库企业名单实行按季动态调整,确保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企业及时入统。
聚焦重点行业发展,围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加快产业融合,推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激励机制,按统计口径,对新增入统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给予奖励。市财政安排400万元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奖励资金,实行奖励总额控制。对当年新开业入统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当年规下新升规模以上企业给予4万元奖励。
建立包联帮扶制度,各县(市、区)成立包联帮扶工作组,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重点培育库内企业开展入企帮扶,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每家企业分别明确一名县级包联领导和一名具体包联责任人,了解企业经营及发展情况,努力协调化解企业经营难题,帮助企业尽快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并及时纳统。
强化入统指导。各县(市、区)要组织相关部门为申报入统企业提供专项指导服务,开展统计、财会、税务人员培训,提升企业财税、统计工作能力。加强对拟培育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入库资料的审核指导,确保入库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依法依规做好入统工作。
落实监督考核奖励,建立月度通报、年度考核奖励机制。对各县(市、区)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工作实行月度通报,对新增入统企业在库时间不满两年的给予通报。鼓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机制,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给予奖励。
山东本年度66项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揭榜挂帅"
据报道,由山东省工信厅联合省国资委开展的2022年度"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近日公布了最终遴选出的66项重大关键技术需求。项目榜单显示,揭榜金额累计达到8.7亿元,其中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项目达到70%以上。
"揭榜挂帅"也被称为"科技悬赏制",通过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高手"接单"、成果兑现这一链条,来助推核心技术攻关跑出加速度。从2022年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榜单看,新兴产业占比高,产品市场潜力大是其突出特色。如:威智医药提报的技术需求"核素偶联药物研发",突破后有望形成针对特定前列腺癌的一类创新药物,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临工重机瞄准矿山自动驾驶车辆实际应用与产业化需求,提出的"面向矿区恶劣环境下的重载宽体矿车智能感知与高精度定位技术"有关需求,技术路径及应用场景清晰,突破后将对产业产生重大引领作用。
为确保榜单质量、助推技术项目快速高效落地,前期省工信厅组织专门力量对提报的技术需求进行了集中研究,并与企业反复沟通,形成明确的技术需求与工艺指标,对技术研发的可行性及企业前期工作基础进行认真评估。从榜单看,发榜企业既有省属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头部骨干企业,也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但均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和配套团队,能为技术攻关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本次揭榜金额累计达到8.7亿元,其中,单个项目揭榜金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25项,体现了企业寻求合作、创新突破的强烈愿望。以单个项目揭榜金额最高的力博重工"超低功耗散料输送高端装备"为例,有关技术需求直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该领域重大创新项目,揭榜金额达9600万元,可为领军人才和团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可靠保障。
山东从2020年开始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揭榜挂帅",两年实践探索下来,"揭榜挂帅"制度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据了解,省工信厅将会同省委组织部等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通过本次"揭榜挂帅"达成实质性合作,在山东企业落地的研发项目,直接列入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引进的高水平研发人才优先纳入省级相关人才工程进行支持。山东还将成立由省工信厅牵头,高校、科研院所、知名投资机构及企业等多方面专家参与的"揭榜挂帅"专题工作小组,对榜单项目进行全程跟进指导,协助发榜企业进一步厘清技术需求,对接揭榜人才;推动相关投资机构密切关注技术研发进展,适时给予金融支持,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技术"孵化"机制。
据悉,去年底,省工信厅会同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已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及关键技术攻关"和"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赋能"面向全省征集了一批"揭榜挂帅"项目需求。榜单发布后,教育、科技部门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揭榜,精准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攻关和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改造升级需求,预计今年下半年有望形成首批成果。
山东发布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计划
据悉,山东省政府近日印发《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聚焦综合立体交通、现代物流、能源保障、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现代水网、新型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七个领域,进一步推动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是扩需求、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今年,山东把基础设施"七网"2022年行动计划,作为"十大扩需求"行动之一,推动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七网"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在基础设施"七网"建设的带动下,今年前5个月,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七网"建设既然有了2022年行动计划,为何还要新制订《行动计划》?从内容看,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时间范围。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年"七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而新制订的《行动计划》则确定了"十四五"和中长期"七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并分别明确了2022年、"十四五"和中长期重点项目清单。也就是说,《行动计划》包括2022年行动计划的内容,是山东从长远角度对建好基础设施"七网"的统筹谋划。
放眼"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山东"七网"建设为何要考虑得如此长远?
这是实现"走在前、开新局"的重大举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在"走在前、开新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更多标志性成果,推动各方面工作实现新跃升,并部署了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在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方面,要求强化有效投资支撑,深入实施"七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现代物流、市政公用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短板,推进能源保障重大工程,提速布局新基建,构建高效畅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现代水网。推动基础设施"七网"建设,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工作部署,是实现"走在前、开新局"的具体举措。
这是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的重大任务。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体量大、建设周期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其突出。山东确定了2022年、"十四五"和中长期推进建设的一大批支撑性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将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随着"七网"项目的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增加供给能力、提升供给水平,补齐山东基础设施的短板,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
这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事项。综合立体交通关系到人们出行的便利程度,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中的地下管网、防洪排涝、水电气供应等实实在在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有重要意义……"七网"中的每一网,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推动基础设施"七网"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共同富裕。
除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外,《行动计划》还明确了保障措施,建立了一整套推进体系,调动多方参与、汇集各方资源,形成推动基础设施"七网"建设的强大合力。有理由相信,随着《行动计划》的不断落实,山东的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将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实施方案出炉
据悉,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6年)》,明确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目标和具体措施,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
方案提出4个"新"的目标,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在打造"三个高地"中迈上新台阶,在提升同城化高品质生活中树立新典范,在带动全省协同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方案明确了规划同编同图、产业科技同创同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共建共享、生态共保共治、改革开放联合联动等6个领域、18个方面重点任务。
产业科技同创同兴。探索建立都市圈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搭建统一招商引资和服务平台。整合都市圈产学研资源,重点推进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高水平实验室建设。
畅通交通网方面,建设以长沙为核心的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到2026年,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争取达到420公里左右,建成常益长铁路,加快建设长赣铁路,规划建设益娄铁路,争取国家规划建设长九铁路。同时,建成常益长与武广高铁直通线工程,研究建设暮云站连接湘潭北站、株洲西站开行始发车项目。建成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长沙磁浮东延线等项目。规划建设长沙至宁乡、长沙至浏阳、绿心中央公园线等项目。到2026年,都市圈建成融城干道新增通车里程130公里左右,达到450公里左右,"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
民生方面,统筹都市圈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和共享,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文旅、体育等方面,促进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延伸覆盖,重点项目包括依托湘雅医院争创国家医学中心等。
加快政务服务同城化,实现高频使用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分批推出都市圈通办事项清单,推进户籍、社保、就业、医保、住房公积金等服务事项同城化,包括户口迁移一网通办和跨域通办等。
生态方面,对绿心中央公园建设和湘江沿岸老工业基地转型,协同防治水、土、气污染,双碳工作等提出具体目标任务。包括加快长沙奥体中心公园、湖南花卉园艺博览园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方案还提出,加快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以融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深圳23条政策加大金融服务促经济稳发展
6月28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促经济保民生稳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23条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支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在稳定市场主体方面,《方案》提出,要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深圳经济稳增长,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扶持;优化上市培育服务;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力度,通过多种创新工具丰富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期货和衍生品风险管理作用;加大地方金融组织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助力受疫情持续影响的行业渡过难关。此外,设立金融驿站提供社区金融服务。
在对重点领域的支持方面,《方案》提出,要通过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贸易金融服务支持力度,支持外贸企业提升应对汇率风险能力;做好金融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对特定群体的金融服务方面,《方案》提出,要提高对受困人群的金融服务质效,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期还本等方式支持;加大信贷资源供给促进居民安居乐业,合理满足刚性和改善性居民购房信贷需求,向非自有产权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贷款;加强居民商业保险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专属保险,促进基层群体的普惠保险发展;拓宽深圳市金融人才实习就业渠道,加大稳就业力度,组织设立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大学生实习基地,提升金融人才引进数量和培养质量。
整体来看,该《方案》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助力融资成本持续稳中有降。《方案》提出了金融支持社会经济恢复重振的有力措施,扩大了普惠金融覆盖面,增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二是助力普惠金融不断拓面减价。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问题,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更多、更实的举措,重点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延长降低融资担保费率政策期限等"硬核"措施。三是助力金融服务加快提质增效。以受疫情影响下市场主体的主要金融诉求为出发点,既提出金融驿站、建立融资绿色通道、银企对接等中短期实效举措,又进一步建立金融助力重点行业企业、保障特定群体金融服务等长效机制,实现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根据深圳市政府"十大计划"高质量发展指标,该《方案》也提出了实施目标,即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户,新增制造业贷款9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1500亿元、绿色信贷700亿元、企业获得股权融资1000亿元等量化指标和新设金融驿站28家,开展各重点专题银企对接活动20场,新增创投机构60家等。
广西建立重大项目用地"分级分类"保障机制
日前,广西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出台《重大项目用地"分级分类"服务保障机制》(以下简称《机制》),加快建立重大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库,完善"专班推进+上门服务+清单管理+定期考核"的工作体系,压紧压实各级责任,持续增强服务效能、强化要素供给,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立用地服务保障库,实行清单化管理。《机制》明确,入库范围为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双百双新"产业项目、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等三类重大项目和其他经自治区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布的各类重点项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负责组织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入库项目实行用地"分级分类"服务保障机制,分层级加快推进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对不符合国家允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的建设项目,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负面清单,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项目建设单位优化选址,避让"红线"。
压实各级服务保障责任,实行"分级分类"服务。《机制》要求,一是实行"分级"服务保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第一责任主体,跨县(区、市)项目设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第一责任主体。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重点负责国家和自治区立项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自治区领导重点关注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的统筹协调服务。二是"分类"解决问题。根据项目用地的问题类型,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明确自治区、市、县三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任,避免问题"久拖不办",影响用地保障进度。
与此同时,《机制》还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强化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的源头把关作用、统筹保障用地指标、加快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不断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广西出台20条措施保市场主体
据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近日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力保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围绕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帮扶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等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帮助解决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
措施主要包括进一步下放行政许可权限,新增下放不少于15项自治区级行政许可事项到设区市、县级实施;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完善企业名称申报、经营范围、住所承诺制,进一步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
在帮扶市场主体减负纾困方面,大力推广"桂惠贷-建设贷",建筑业企业可享受3个百分点贷款贴息;规范涉及市场主体收费,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同时,广西2022年安排再贷款和再贴现各100亿元额度用于支持民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并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力争2022年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投放360亿元以上,惠及市场主体2.5万户以上。
此外,在优化全周期服务方面,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带动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优化生产经营、提升产品质量;支持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开通线上提交材料、线上审核、线上修复的信用修复"绿色通道"。
云南发布2022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和"重中之重"项目清单
近日,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云南省2022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和《云南省2022年度"重中之重"项目清单》,并对服务好项目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此次发布的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共有项目1200余个,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农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包含云南碳中和示范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中小企业孵化园等。其中,104个项目进入"重中之重"项目清单,包括德方纳米磷酸铁锂配套2万吨补锂剂项目、云南云上云5G大数据产业园、瑞丽至孟连高速公路等。
省发展改革委提出,"两张清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各地各部门要把年度省级重大项目和年度"重中之重"项目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项目抓手以及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推进的研究重点,主动认领区域、行业内项目,抓好项目实施的调度、协调,推动重大项目及早落地、发挥效益。省发展改革委对年度省级重大项目和"重中之重"项目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定期收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调度重大项目进展、研究需省级层面解决的问题,全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形成有效投资。
省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精简项目审批环节、材料、时间,降低审批成本,对非"红线"事项实行"容缺+承诺"附带条件审批;加大省级用地用林指标、用能指标等要素的统筹协调力度,对年度"重中之重"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对年度省级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继续加大中央资金争取力度,加强预算内投资、财政资金与金融机构融资协同联动,着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聚焦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聚焦基础设施现代化体系建设等,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重大项目实施过程评估评价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中国央行参加BIS发起的人民币流动性安排
6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BIS)签署了参加人民币流动性安排(RMBLA)的协议。有关专家指出,这是国际上首个多边性质的人民币流动性安排,该安排的设立恰逢美联储加快加息缩表步伐,国际金融市场面临大幅波动的潜在风险之际,其设立不仅有助于增强新兴经济体防范跨境资本大幅流出风险的应对能力,也代表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是多极国际货币体系的进一步深化。
据了解,人民币流动性安排是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并设计的一项金融制度性安排,旨在通过构建储备资金池,在金融市场波动时为参加该安排的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人民银行积极参与了该安排的设计,其他首批参加方还有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智利中央银行。
据悉,人民币流动性安排由所有参加方共同出资建立,各方实缴资金不低于15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美元。在有流动性需求时,参加方除可提取其出资部分外,也可凭合格抵押品从储备池中借入短期资金。人民银行参加人民币流动性安排有利于加强与国际清算银行的合作,满足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合理需求,并为加强区域金融安全网作出积极贡献。
新一轮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头号经济问题
证券时报6月25日刊发经济学者任寿根撰写的文章指出,新一轮能源危机已经逐步显现,应对新一轮能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2022年5月底国际能源署官员指出,全球同时面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三重危机,特别是欧洲,因为欧洲的石油以及石油产品均依赖进口。该官员进一步警告,新一轮能源危机将比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危机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据美国汽车协会于2022年6月初发布的消息,每加仑汽油的均价已由2021年1月20日的2.39美元,上升至2022年6月4日的4.81美元。实际上,油价暴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新一轮以石油价格暴涨为代表的能源危机始于2021年年末。
能源是一国的经济命脉,关系到国计民生。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能源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能源之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第一个焦点。能源对于任何一国都是战略性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起飞阶段、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能源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又具有特别的意义。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自第一次技术革命爆发以来,能源就一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之后,煤炭成为重要的能源载体,英国当时不少城市发展起来与其拥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密切相关;又如,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载体,孕育了几个当时富可敌国的跨国石油公司。
在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中,有两个支柱已经显现,一个是数字化革命,另一个是新能源革命。数字化革命在带来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能通过产业融合,服务于新能源革命,对新能源的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海洋能等。传统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以及新能源与新能源之间均存在替代关系,比如,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人们致力于用氢能替代锂能。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尽管第四次技术革命大力发展新能源,但事实表明,世界经济依然摆脱不了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这些传统能源在供给方面稍有风吹草动,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就"动荡不安"。
能源危机会引发一系列重大经济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爆发了三次能源危机。第一次能源危机发生在1973年至1974年,OPEC成员国大幅减少石油供给量,并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推高到11美元。第二次能源危机出现在1979年至1980年,因当时的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国内出现问题,石油产量骤降,油价暴涨,由每桶13美元暴涨至34美元,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价格的20倍。第三次能源危机发生在1990年,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石油价格涨到每桶42美元。三次能源危机之后,到2008年7月石油价格曾涨到历史高点每桶147美元。三次能源危机都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第一次能源危机,标普500指数由1974年年初的99.80连跌9个月,到9月30日至63.54,跌幅达36%。第一次以及第二次能源危机进一步大大加剧了1972年至1982年的滞胀。在最近百余年时间里,比较典型或比较严重的一次"滞胀"是发生在这段时期的西方世界。滞胀到1974年、1975年进入严重时期,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达到了15%,日本达到了21%,法国为16%,与此相呼应,西方国家的通胀率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英国为44%,日本为33%,美国为15%。
从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发生滞胀的情况看,当时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包括5个方面。第一,石油价格上涨引起化工产品、金属以及金属制品等价格大涨,进而推高一般物价水平,导致通胀率在高位运行,高通胀率成为当时的头号经济问题。主要发达国家通胀年均上涨率达到10%,其中,美国年均上涨率为10%、英国为15%、法国为11%、意大利为16%、加拿大为10%、日本为9%,只有前联邦德国通胀率没那么严重,为5%。在这十年当中,美国前后涉及尼克松、福特、卡特以及里根四位总统应对能源危机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滞胀;第二,低经济增长率。期间主要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只有2%,其中,美国仅为1%、英国为2%、法国为2.5%、前联邦德国为2%、日本为4%;第三,高失业率。美国1982年失业率达到10%、英国1982年达到12%、前联邦德国1982年达到7.5%、法国1980年达到7.8%、意大利1982年达到9.1%;第四,低国内投资增长率。期间主要发达国家国内投资年均增长率仅为0.8%;第五,劳动生产率增速大幅降低。以美国为例,美国期间年均增长率仅为0.6%。
2020年世界能源运行出现五个特征:一是传统能源消费出人预料地创造了二战以来的最大跌幅,特别是全球石油消费创有史以来最大跌幅;二是长期以来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和区域美国、印度和欧盟跌幅最大;三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有史以来的最大年增幅;四是虽然全球传统能源消费量大幅下跌,但中国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费依然保持正增长,说明中国对传统能源依然有依赖;五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成为全球新能源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正当人们以为2020年为世界能源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之时,即新能源将担当能源新主力、传统能源将退位,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全球能源运行状况却在2021年底再次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世界能源发展又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成为世界能源史上罕见的事情。2021年年底全球居然再次爆发能源危机。到2022年年初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商品价格暴涨。2022年3月,布伦特原油、WTI原油价格双双突破130美元/桶,创近14年来新高;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单日跳涨超50%,达到3300美元/千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国际基准煤炭价格自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4个月内暴涨约300%,最高报价达450美元/吨左右。能源价格高涨也推高了食品、燃料和化肥的价格,逼得很多希腊农民在高速公路上集结抗议能源价格上涨。
新一轮能源危机表现为能源"突变"式地短缺,能源需求和消费大国出现"拉闸限电"以及天然气供应不够等情况,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新一轮能源危机发生在第四次技术革命之后,表明传统能源以及新能源均供应不足,难以满足需求。新一轮能源危机出现之后,与前几次能源危机特别是与第一次能源危机一样,全球股市出现大跌,有的个股跌幅达到80%以上,对投资者信心造成巨大冲击。当前,能源再次直接关系到欧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直接关系到始于20世纪70年代延续十年之久的"滞胀"会否再次出现,直接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能否顺畅地运转。2021年年底至今出现的能源危机再次将能源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美国总统拜登在2022年5月底发表了"我的抗通胀计划"一文。该文的发表说明拜登与1972年至1982年期间的四位美国总统一样,要将通货膨胀作为头号问题应对,而实际上,造成高通胀的核心原因为新一轮能源危机,美国通胀率2022年4月为8.3%,达到40年来的最高水平,进而引起美国储蓄率跌至次贷危机之后的最低水平,已降到5%以下。在该文中,拜登指出,当天然气或食品杂货价格上涨时,就会出现麻烦,在厨房餐桌上可以感受到这一点。无独有偶,1970年当时的石油大亨亨特请他的一位牧场朋友吃饭,当时这位朋友说,厨房里所有东西的价格都要上涨了,后来果然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滞胀。这就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的警觉,接下来如何应对新一轮能源危机和如何避免十年期的滞胀再次发生。
在第四次技术革命非常"热烈"的背景下,2021年年底和2022年年初全世界能源价格暴涨,能源供给严重不足,存在多种理由,如供应链出了问题、恶劣天气导致风电光电发电不足等等,同时,也说明第四次技术革命的任务远未完成,任重道远,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国际组织称全球农产品行业未来十年面临根本挑战
据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6月29日联合发布《2022-2031年农业展望》报告指出,全球农产品行业未来十年面临根本挑战,需要以可持续方式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应对气候危机影响等带来的食品供应中断等冲击。
报告指出,疫情后需求复苏、主要供应国天气恶劣、生产和运输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已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谷物主要供应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农产品出口不确定性上升又令形势进一步恶化。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食品、化肥及燃料等价格上涨以及金融条件收紧正使更多的人生活陷入困难。如果全球食品供应因生产和主要出口国供应减少而恶化,预计2023年全球面临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口将增加1900多万。
报告预计,未来十年,全球食品消费受人口增长驱动每年将增长1.4%,农业产量每年将增长1.1%。全球平均农业生产力需提高28%,才能既实现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又保证农业排放量达到《巴黎协定》目标。
报告指出,在技术、基础设施和培训方面增加投资提高生产力,是农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如果能源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价格长期上涨,将抬高生产成本,并可能在未来几年限制生产力提高和产出增长。
报告强调,未来十年,全球主要农产品和加工产品贸易量将与产量同步增长,确保全球贸易市场运作良好对于应对粮食安全的中短期挑战至关重要。
IMF总裁说美国经济面临严重下行风险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6月24日表示,美国经济规避衰退的路径正在变窄,今明两年美国经济面临严重下行风险。
格奥尔基耶娃当天在一场远程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美联储6月货币政策会议阐述的政策路径,IMF预计美国经济将放缓。IMF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月的3.7%下调至2.9%,2023年增长预期从2.3%下调至1.7%。
当天的发布会在IMF结束对美国的第四条款磋商后召开。第四条款磋商是IMF每年对成员国经济表现和宏观政策的例行判断与评估。
格奥尔基耶娃说,IMF认为避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路径正在变窄,必须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在今年、尤其是明年面临非常严重的下行风险。
她表示,美国收紧货币政策且增长放缓会产生广泛影响。IMF特别关注美国金融状况收紧及美元汇率升值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
IMF还建议美国政府取消过去五年间对贸易伙伴加征的关税,尤其是在通胀高企、供应链紧张的情况下。
美国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萎缩1.6%
据报道,美国商务部6月29日公布的经修正后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萎缩1.6%,与之前估计的萎缩1.5%相比,向下修正了0.1个百分点。
美国商务部4月份发布的初步报告显示,美国GDP在1月至3月的三个月里按年率计算萎缩了1.4%,这一降幅相比于经济学家预计的增长1.1%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据经济学家预计,随着美联储继续提高利率以冷却通胀,经济增长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
欧盟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今冬前达到80%
据报道,欧盟理事会6月27日批准一项规定,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今冬前至少达到其储气能力的80%,并在下个冬季前达到90%,且成员国之间可共享天然气。
该规定指出,考虑到各国储气能力和国情差异较大,成员国可通过储存液化天然气或替代燃料来部分实现储气目标。鉴于一些成员国境内没有天然气存储设施,这些国家可将每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的15%储存在其他成员国。
欧盟理事会还同意了关于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两项政策指引,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32%提高至40%,同时减少能源使用量。相关内容还需与欧洲议会进一步协商方可获批。
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当天在卢森堡举行会议。负责能源事务的欧盟委员卡德丽·西姆松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目前欧盟成员国天然气供应尚有保障,但供应安全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俄罗斯是欧盟主要天然气供应国。目前,俄罗斯已减少或停止向12个欧盟成员国供应天然气。现阶段,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仅为一年前的一半。
法国6月CPI同比上涨5.8%
据悉,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6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能源和食品价格加速上涨影响,法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8%、环比上涨0.7%。
数据显示,当月,法国能源和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3.1%和5.7%,服务价格同比上涨3.2%,工业制成品价格同比上涨2.6%。
自去年9月以来,法国CPI涨幅逐月连创新高,5月同比涨幅达5.2%,为1985年以来最高水平,但仍略低于欧元区其他主要经济体。
6月29日,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发布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说,法国家庭消费结构、能源价格管控及政府近期推出的消费补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胀。但总体而言,法国通胀率今年夏天仍会继续上升,秋季将稳定在6.5%至7%之间,2022年的年均通胀率预计为5.5%,远远高于2021年1.6%的水平。
6月28日,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法国通胀将在2023年中期达峰,然后开始走低。
德国6月商业景气指数环比下降
据悉,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6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天然气短缺风险影响,德国6月商业景气指数从上月的93.0点降至92.3点。
数据显示,构成商业景气指数的4项指标中,制造业和贸易两项指标环比显著下降,服务业和建筑业则环比上升。
伊弗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受访企业对行业经营现状满意度下降,对未来的预期悲观程度显著增加。德国商业情绪"阴云密布",天然气短缺的风险导致德国经济非常令人担忧。
德国副总理哈贝克日前宣布,将德国天然气紧缺应急等级从"预警"升至"警报",并指出天然气目前是德国的稀缺商品。
伊弗商业景气指数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对观察德国经济形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瑞典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75%
据悉,瑞典央行6月30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75%。
在货币政策声明中,瑞典央行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根据经济发展调整其货币政策,并准备在必要时更快地提高政策利率,以确保通胀回归目标水平。
匈牙利央行加息185个基点至7.75%
据报道,匈牙利央行6月28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185个基点至7.75%。根据官方数据,匈牙利今年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同比增长10.7%,创下2001年5月以来最高,并且远超货币政策委员会所设3%的通胀目标。
马来西亚政府成立特别工作小组应对通货膨胀
6月29日,马来西亚总理伊斯梅尔·萨布里披露,当日举行的马来西亚内阁会议同意成立一个应对通货膨胀的特别工作小组,以协助“大马一家”应对生活成本上升的挑战。
据悉,该特别工作小组将以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部长安努亚慕沙为首,其他成员有财政部长东姑赛夫鲁、农业及食物工业部部长罗纳建迪、国内贸易及消费人事务部长亚历山大、掌管经济事务的总理府部长慕斯达法和政府首席秘书莫哈末祖基等。
伊斯梅尔·萨布里表示,这个特别工作小组的任务是收集来自部门、机构和公众的所有信息,以制定策略及协调行动,目的是解决与通货膨胀相关的问题,尤其是更有效地控制商品价格的上涨。
他说,这个特别工作小组的运作类似于处理新冠疫情的特别工作小组,每周一和周四进行两次会议。
他指出,气候变化以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包括俄乌冲突,都影响了食品和燃料商品的市场,造成生活成本上升,因此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了这项措施。
投资分析点评
▲赛轮轮胎拟投资170多亿元大扩产
6月26日晚间,赛轮轮胎(601058)公布了总计超过170亿元的两大投资计划,拉开了公司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序幕。
赛轮轮胎称,拟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化工园区内投建年产3000万套高性能子午胎、15万吨非公路轮胎项目(下称"轮胎项目")及年产50万吨功能化新材料项目(下称"新材料项目"),总投资额合计达174.8亿元。
具体来看,轮胎项目总投资额为151.8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20.55亿元,建设期利息7.16亿元,流动资金24.1亿元。项目分五期建设,建设周期为5年,达产后将新增年产20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100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及15万吨非公路轮胎产能。经济效益方面,项目全部达产将实现年均收入219亿元,年均净利润29.61亿元,净利润率为14%。
新材料项目此次投资金额约为23亿元,将分两期建设,周期为3年,其中一期投资额为11.6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年产50万吨功能化新材料产能。公司表示,项目将以液体黄金材料及其他橡胶、助剂为原材料,可优化现有轮胎生产基地的密炼工序,发挥规模化优势。
受到近年来原材料价格、海运费价格上涨等压力,国内轮胎行业整体承压。不过,困境下也蕴藏机遇,上游成本的波动令中小轮胎厂加速退出,头部企业则以扩大产能、调整结构等方式在行业洗牌中突围。
大手笔投资钱从何来?对此,赛轮轮胎表示,公司将以自有资金、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具体而言,在轮胎项目上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各占半壁江山,分别为75.87亿元、75.94亿元;在新材料项目上,自筹资金为6.7亿元,银行贷款16.3亿元。
目前,赛轮轮胎在青岛、东营、潍坊、沈阳、越南和柬埔寨建有生产基地。近年来,公司产能不断扩充,2021年新增投资越南三期"年产3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10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及5万吨非公路轮胎项目"、柬埔寨"年产9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及潍坊"年产12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和6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
▲天奈科技抛三项扩产计划
据悉,在下游需求驱使下,电池导电剂生产商天奈科技(688116)6月24日一连抛出三项扩产计划,公司计划分别在江苏镇江、四川眉山和德国建设生产基地,生产单壁碳纳米管及导电浆料等产品。
天奈科技与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投资协议,拟在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法设立分公司,并投资建设年产450吨单壁碳纳米管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每期年产能150吨,每期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4个月,计划于2029年整体竣工验收。
另一份与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签订。天奈科技拟投建锂电材料眉山生产基地项目,其中包括12万吨导电浆料和1.55万吨碳管纯化生产基地,总投资约20亿元。
具体而言,一期拟建年产6万吨导电浆料生产基地,含9300吨多壁碳纳米管纯化单元、200吨单壁碳纳米管纯化单元,总投资12亿元;二期同样为年产6万吨导电浆料生产基地,含5700吨多壁碳纳米管纯化单元、300吨单壁碳纳米管纯化单元,总投资8亿元。两期都计划在动工之日起30个月内正式投产。
碳纳米管主要作为导电剂添加到锂电材料中,相对于传统导电剂性能更好、用量更少。过去几年锂电池用导电剂中碳纳米管渗透率一直逐步提升,天奈科技预计到2023年碳纳米管在动力/数码锂电池导电剂渗透率将达到82.2%、31.9%。
不过,单壁碳纳米管提纯技术要求高、成品收率低的特点显著制约了其产业化进程,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实现突破。东吴证券研报介绍,俄罗斯OCSiAl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规模化工业合成单壁碳纳米管技术的公司,其TUBALL单壁碳管产品2021年产能为75吨,占全球单壁碳管市场90%以上份额,2023年产能可达175吨。天奈科技在2021年产品已完成中试送样,预计2023年可实现小批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天奈科技还将产能布局拓展至海外。公司计划在德国汉诺威投资设立德国天奈,建设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等相关复合产品的欧洲生产基地,开展年产3000吨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生产线项目。
据了解,欧洲是全球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多国提出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为满足本地化生产要求,中国锂电产业链近些年也跟随客户脚步纷纷出海。多家电池企业将工厂选址放在德国,例如宁德时代德国电芯工厂已经获得生产许可;蜂巢能源欧洲工厂也落户德国,规划产能24GWh;孚能科技跟随大客户戴姆勒,在德国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和研发基地。
▲比亚迪正式入股韬润半导体
据悉,上海韬润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韬润半导体")于6月23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包括比亚迪,同时注册资本增加至约1704.59万元。
比亚迪曾于3月19日公告称,公司拟于近日与韬润半导体及其现有股东签署增资协议,公司以自有资金向韬润半导体增资4950万元,以此获得韬润半导体2.475%的股权。本次增资有利于促进公司在智能汽车产业投资生态链的布局,加强在半导体产业链更广泛的合作创新,配合实施公司的技术战略。
韬润半导体成立于2015年8月,经营范围包括:从事半导体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销售,商务信息咨询等。
▲晶科能源再扩产能
6月28日,晶科能源(688223)"尖山二期11GW高效电池及15GW组件智能生产线项目"(下称尖山二期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该项目为浙江省重点项目。
晶科能源表示,尖山二期项目将在一期工厂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继续加大N型TOPCon产能投入,电池量产平均效率目标为25%以上,是现有10GW规模以上量产效率最高的电池工厂。同时,尖山二期项目也将是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工厂之一,建造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生产车间,以及仓储、环保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打造晶科全产业链智能光伏4.0系统。
据了解,晶科能源目前拥有16GW N型TOPCon电池及组件产能。其中,浙江海宁8GW大尺寸N型TOPCon产能于今年2月投产。更早之前,安徽合肥投产的8GW TOPCon产能也已经满产。晶科能源表示,随着未来尖山及合肥二期项目的启动,将推进行业加速向N型转型升级。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P型向N型迭代的关键期,N型电池技术路线日益多元化。晶科是TOPCon产能最大的一家厂商,公司从2019年开始布局N型产能,曾多次打破N型电池效率纪录,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公司N型TOPCon电池转化效率最高可达25.7%。
关于本次继续扩充TOPCon产能也早有预兆。晶科能源负责人此前表示,晶科后续将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节奏适时投产更多N型产能,预期2022年全年N型组件出货10GW,将成为行业中首个N型产能和出货达到10GW级别的光伏企业。今年,公司产能一体化率将持续提升,其中包括硅片环节N型产能的持续投产,N型产品占比也将随着N型产能扩充稳步提升。虽然当前光伏市场主流还是P型PERC,N型产品总体市场份额也还比较低,但N型替代P型的进程已经启动。
▲莱茵生物工业大麻项目正式量产
据悉,莱茵生物(002166)的工业大麻业务布局迎来实质性进展。6月28日晚间,莱茵生物公告称,公司美国工业大麻提取及应用工程建设项目已通过印第安纳州政府及第三方的验收和审核,并开展规模化投料生产,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工业大麻是指四氢大麻酚(THC)质量浓度含量低于0.3%的大麻,由于不显示精神活性,纤维含量高,而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食品、日化、医药等领域。海外成熟市场已将以CBD为主的大麻素添加进更多应用场景中。
2019年4月,莱茵生物披露子公司签订工业大麻原料订购合同,进军工业大麻领域。一个月后,该公司又宣布拟在美国投资建设工业大麻提取及应用工程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4.02亿元。
最新公告显示,莱茵生物的美国工业大麻总投入预计达到8000万美元左右,并实现自动化提取生产,已被印第安纳州政府列为美国工业大麻提取领域的示范项目。同时,莱茵生物孙公司Hemprise设立了工业大麻研发中心,积极开展工业大麻相关产品的工艺、应用与配方研发,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应用解决方案。
据了解,莱茵生物日前接待机构调研时曾称,该工厂为全美最大CBD提取工厂,将可以规模化的稳定供应产品;目前工厂已经使用的土地约占已购用地的50%左右,未来公司如有扩建计划,土地可直接使用;公司工业大麻产品的市场和销售将布局于纽约及洛杉矶。
▲小米投资芯能半导体
据悉,深圳芯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芯能半导体")于6月28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此前,美的集团关联公司广东美的智能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已入股芯能半导体。
芯能半导体成立于2013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刘杰,注册资本1986.97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软件产品的研发、设计等。
芯能半导体专注从事功率半导体研发、生产、销售,在高压功率器件领域成为国内知名的供应商,应用于小家电、白色家电、工控、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逆变器等领域,产品包括分立器件(Discrete)、智能功率模块(IPM),以及标准功率模块(PIM)。
▲中材科技拟斥资36.84亿投建新产线
6月30日晚间,中材科技(002080)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下称"泰山玻纤")拟斥资36.84亿元,投建年产30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项目将以山西太原的新设子公司为实施主体,暂定名为泰山玻璃纤维(太原)有限公司。
作为中材科技旗下专业从事玻璃纤维制造的子公司,泰山玻纤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三、全球第五,玻璃纤维年产能约120万吨,2021年累计销售111万吨,同比增长超20%。本次投建项目达产后,将新增30万吨年产能,公司现有产能将提升25%。
按照计划,前述项目将建设两条单线年产15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生产线,产品主要定位于热塑玻纤和建材玻纤高端化市场,项目建设期为26个月。对于近37亿元的投资额,公司表示将以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方式解决,其中自有资金12亿元,占比约32.6%。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中材科技年内首次加码玻璃纤维产能。今年4月份,公司曾发布公告称,将在山东邹城建设年产6万吨高模高强玻璃纤维生产线项目,投资总额6.2亿元,以自有资金及债务资金方式筹集,项目建设期为6个月,产品主要用于大功率风电叶片及海上风电等领域。
玻璃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是复合材料的最佳增强材料,下游应用广泛,目前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子电器、新能源、建材、环保、管道/储罐等领域。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风电等领域需求大幅扩张,玻璃纤维迎来量价齐升。
行业高景气带来新一轮产能扩张,单一市场或陷入产能过剩,激烈的行业竞争下,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头部企业的转型新思路。2021年,泰山玻纤满莊新区年产9万吨新一代高性能玻纤和邹城年产6.5万吨细纱生产线点火并迅速达产超产;年产50万平米的VIP真空保温板项目试验生产线和配套的玻纤芯材线建成,以开拓建材玻纤新赛道。
除玻璃纤维外,中材科技也在持续加码锂电池隔膜及风电叶片两大业务板块。今年3月,公司发布山东枣庄年产5.6亿平方米锂电池专用湿法隔膜生产线项目投资计划,投资额为15.7亿元,并同步宣布拟分别斥资4.9亿元、3.8亿元投建广东阳江年产200套海上风电叶片制造基地、陕西榆林年产300套风电叶片制造基地项目。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三六零转让哪吒汽车3.532%股权
6月26日,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六零")公告称,拟将持有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哪吒汽车)超7999万元注册资本(未实际出资),对应哪吒汽车3.532%股权转让给嘉兴鑫竹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精诚开阔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转让对价0元。转让后,三六零仍持有哪吒汽车11.4266%股权。
▲蔚来被指粉饰业绩遭做空
6月28日晚间,海外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发表做空报告,称电动车公司蔚来汽车(NYSE:NIO/ 09866.HK )通过未合并关联方做高财报数据。灰熊在报告中指出,凭借出色的经营业绩,蔚来股价自2020年以来已上涨超过450%,使其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电动汽车公司之一。但支撑股价上涨的出色业绩,是通过财务手段实现的。
蔚来汽车主打换电模式,2020年推出购车租电池方案,这些电池资产由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下称"武汉蔚能")负责运营。根据灰熊调查,武汉蔚能通过关联交易的形式,帮助蔚来汽车创造业绩,这一未合并的关联方已经为蔚来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其中,2021财年,蔚来的盈利有至少60%归因于蔚能。
武汉蔚能是蔚来旗下的电池业务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法定代表人沈斐。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基于"车电分离"模式下的电池资产管理业务,通过电池租用服务BaaS,提供车电分离、电池租用的服务。宁德时代也是该公司的重要股东之一。
灰熊在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四季报开始,蔚来财报业绩开始大幅超出市场平均预期。举例而言,2021财年,华尔街预期蔚来亏损59.47亿元人民币,但最终的亏损只有30.07亿元人民币。灰熊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于武汉蔚能的贡献。
该机构分析,根据业务模型,武汉蔚能作为提供BaaS电池租赁服务的实体,向蔚来购买电池后向车主提供订阅服务。2020年成立后的四个月里,蔚能向蔚来贡献了2.9亿的营收,随后到2021年这个数字飙升至41.4亿。
灰熊认为,蔚来不仅能够从BaaS业务中确认额外收入,还能够将与电池更换业务相关的成本和费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通过这样做,蔚来以与现实脱离的财务业绩报告欺骗了华尔街和投资者。
据灰熊测算,2021财年前三个季度,蔚来通过这种方式虚增了11.47亿元的营收,反推这笔操作后,公司的净亏损从18.74亿上升至36.90亿。
除此以外,该机构还称,蔚来董事长李斌与瑞幸咖啡业绩造假案的核心关联方愉悦资本及其创始人刘二海关系密切。
不仅如此,灰熊报告也提到蔚来用户信托,表示根据他们从英属维尔京群岛获得的文件,判断蔚来的用户信托已经于2021年6月28日质押给了瑞银集团,但公司并未明确披露这一情况。灰熊认为,蔚来的股东在不知不觉中将面临着对用户信托股票追加保证金的风险。
据报道,在灰熊长达数十页的做空报告发布后,蔚来在美股、港股的股票均遭遇重挫。
6月29日,蔚来汽车(NYSE:NIO/ 09866.HK )就遭灰熊(Grizzly Research)做空一事称,上述报告内容充满了大量不实信息以及对蔚来汽车披露信息的误读。蔚来汽车一直严格遵守上市公司相关准则,目前已针对该报告启动相关程序。
▲腾讯大股东Naspers减持
6月27日午间,腾讯控股( 00700.HK )公告称,由于大股东Prosus及Naspers拟向各自的公众股东开启一项股份回购计划,为筹集回购所需资金,将出售部分Naspers所持腾讯股份。
这是Naspers第三次出售腾讯股份。和此前两次不同,Naspers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少量减持腾讯,每天出售占腾讯每日平均成交量的一小部分股份。公告举例,若Naspers在过去三个月内执行回购计划,每天出售的腾讯股份平均不会超过腾讯每日平均成交量约3-5%。
Naspers上次减持腾讯是在2021年4月7日,曾承诺在未来三年内不再出售任何腾讯股票。
▲豫园股份MSCI ESG评级跃升至BBB级
6月28日,全球领先的指数公司MSCI(明晟)公布了豫园股份2021年度的 ESG(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评级结果。得益于企业管治、企业行为、绿色发展等议题分数的大幅提升,豫园股份MSCI ESG评级由BB级跃升为BBB。
ESG评级是上市公司稳健经营、规范治理的价值体现,反映出公司针对ESG风险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架构,制定并不断完善管理政策,采取了综合的管理措施。MSCI此次对豫园股份ESG评级的上调,是对公司ESG管理绩效的认可,更是对其长期投资价值的肯定。
MSCI指数作为全球投资组合经理采用最多的基准指数,其ESG评级结果已成为全球各大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MSCI ESG评级参考企业自愿披露的资讯及其他渠道的公开资讯,围绕与重点运营相关的重点ESG议题,综合评估企业的风险暴露程度及管理能力。
作为植根中国的全球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豫园股份在积极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公司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优化企业管治架构,设立ESG企业管治小组并开展ESG相关治理工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每个运营层面,全面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管理视点
ESG做不好,问题可能出在企业最高层
哈佛商业评论6月24日刊发商业与社会临床教授、纽约大学斯特恩可持续商业中心主任滕西·惠兰(Tensie Whelan)撰写的文章指出,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在近年来爆表: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污染、员工福利、员工多元化、腐败、侵犯人权、供应链丑闻……更别提新冠疫情了。然而,尽管许多投资者和CEO如今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认真考虑ESG,但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阵营却落伍了:公司董事会。
最近的研究——包括我们以及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过去的MBA学生杰米·弗里德兰(Jamie Friedland)和埃伦·克努蒂(Ellen Knuti)进行的研究——表明,许多董事会几乎不具备ESG的相关专业知识,许多甚至没有意识到关注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性。
比如,普华永道的《2020年企业董事年度调查》(2020 Annual Corporate Directors Survey)发现,只有38%的董事会成员认为ESG问题会对公司产生财务影响。尽管如此,贝莱德(BlackRock)和道富环球投资管理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加州公务员退休系统(CalPERS)和加州教师退休系统(CalSTRS)等主要资产所有权人——都越来越重视ESG业绩。企业的CEO们也加入了这一阵营:2019年8月,商业圆桌会议宣告企业宗旨的行为是对积极的ESG行为给予的广泛而有力的拥抱,它要求董事会采取行动去执行。
然而,在涉及接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方面,董事会依然是顽固不化的局外人。问题主要在于缺乏专业知识。
我们对普华永道的研究进行了跟进,根据彭博社(Bloomberg)和公司简介对2018年《财富》100强1188名董事的个人资质(我们认为,公司认为重要的资质都会罗列出来)进行了分析,并且发现,不到三分之一(29%)的人具备相关的ESG专业知识。
比如,在“环境(E)”类中,气候和水对多数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是两个重要的领域。然而,在研究涉及的所有这1188名《财富》100强董事会成员中,只有5人具有相关经验。
存在重大环境问题、坚定使用可持续会计标准委员会(SASB)分类的行业并没有在他们的董事会中体现出这种重要性:尽管耐用消费品和服装行业存在巨大的能源、废物和水足迹,但是该行业却没有具备环境资质的董事会成员。医疗卫生、金融和保险行业存在重大的“E”风险(最明显的是气候变化),然而,研究涉及的该行业149人的群体中,只有11名成员拥有“E”资质。
“社会(S)”类是董事会ESG专业知识最为集中的类别,在所研究的1188名董事会成员中占5%。这5%中的多数致力于支持提高女性在高管阶层及董事会中的数量和影响力。与在原本黯淡的图景中看到一丝希望的情形截然不同,人权、人力资源开发、福利与安全等重要的“S”问题在董事会成员中仅有微不足道的代表。
在“治理(G)”类中,研究涉及的1188名董事会成员中只有8名拥有网络/通信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一领域的重大财务风险日益明显。极少有董事在道德、透明度、反腐败及其他重要“G”类问题方面拥有权威经验。
董事会董事在ESG专业知识上的这幅凄凉景象,与重大ESG问题在创造财务风险与机遇方面的日渐重要形成了鲜明对比:研究表明,因运营效率(即,减少废物排放、减少供应链波动)、创新(即,诸如耐克Flyknit运动鞋这种改变品类的新技术)、员工关系改善(即,降低离职率和提高生产率)和风险消减(即,监管、运营、市场和声誉风险)的推动而在重大ESG问题上有良好表现的企业拥有出色的业绩。一家企业的价值有很大一部分与其声誉相关,而对ESG问题的管理可以消极或积极地影响到公众对一家企业的看法。这些都清楚地表明,重大ESG因素的价值意义日益显现,而多数董事会对此尚无准备。
那么董事会该做些什么?
招募懂ESG的董事会成员。董事会需要了解重大ESG问题的风险与机遇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有切身体验的人。不,谙熟“E”的董事会成员不一定非得是气候变化科学家;董事会可以临时雇请这样的专业化人才。可是,更多的董事会成员必须对重大ESG问题要有战略性的认识。
如今,在多数企业的董事会中,前CEO占了多数。这些CEO在10-20年前执掌帅印,当时ESG问题在财务上的重要性并没有被明确,可能会给董事会带来脱离实际的心理负担。相比而言,普华永道发现,女性董事会成员更有可能表示,气候变化和人权等重大ESG问题应该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作为一家将其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与其所面临的ESG问题对应起来的企业,陶氏化学(Dow Chemical) 已享有盛誉。为应对其重大的环境风险(比如,原料、能源、水、气候),陶氏有三名董事会成员具备相关的“E”资质:一名是美国气候行动伙伴关系成员,一名是环保署(EPA)前署长,还有一名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商务理事会主席。
另一方面,尽管面临巨大的气候风险,利宝互助(Liberty Mutual)(财产及意外伤害保险)却没有董事会成员具备气候资质,虽然有两名成员为能源公司效力。
了解你公司今天和明天面临的重大ESG问题。要确保你了解员工、民间团体和长期投资者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对这些ESG问题的看法。无论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还是机会开发的角度,确保ESG融入了公司的文化和商业战略。
可持续性思维。董事会成员应该确保企业制定有融入企业商业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与关键报告标准相一致的关键业绩指标(KPIs),而关键报告标准已融入工作计划与薪酬,并得到第三方的保证。SASB提供统一的报告标准,但会根据行业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指明重大的ESG问题,这让董事和投资者可以监督和跟踪企业对重大ESG问题的关注。董事会成员也应该要求高管团队报告他们ESG投资的财务影响,包括依照纽约大学斯特恩可持续商业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投资回报率法(Returnon Sustainability Investment, ROSI)等模型而得出的风险规避、员工留职和运营效率等无形和有形的收益。
确保在重大ESG问题上取得良好业绩不仅是董事会的受托责任,对投资者和公众十分重要,有助于实现长期、强劲的财务业绩;在一个日益遭受ESG相关危机的世界里,它对企业的价值意义也至关重要。一个可持续的企业部门始于最高层。
信息化建设
公安部网安局启动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
据公安部网安局6月27日披露,为进一步遏制"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的滋生蔓延趋势,即日起,公安部网安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6个月的依法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工作。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深入推进"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开展侦查打击,近3年侦办相关案件6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00余名,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流量经济""粉丝经济"等因素影响,"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仍屡打不绝、屡禁不止。有的"网络水军"为养号谋利,通过发布违法有害信息"造热点""蹭热点",意图操控或扰乱网上舆论秩序;有的利用炒作负面信息实施敲诈勒索,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有的非法提供有偿删帖和刷量控评炒作服务,破坏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秩序。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网安部门将按照"以打开路、以打促治"的思路,在依法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主动对接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携手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
国家网信办强化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
据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6月27日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将于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账号信息管理的规范,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履行账号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认证、账号信息核验、信息内容安全、生态治理、应急处置、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制度。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类互联网信息服务迅速发展,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体现用户个性特征,方便在线交流,成为亿万网民展示自我的重要载体。但同时,通过注册、使用账号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暴力等行为时有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出台规定,旨在加强对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的管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
规定要求,互联网个人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含有职业信息的,应当与个人真实职业信息相一致;互联网机构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应当与机构名称、标识等相一致。互联网用户注册、使用账号信息,不得假冒、仿冒、捏造政党、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名称、标识等。
规定还明确,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的,应当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应当对互联网用户在注册时提交的和使用中拟变更的账号信息进行核验;应当在账号信息页面展示合理范围内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的互联网协议地址归属地信息,便于公众为公共利益实施监督。
河南省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
近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被纳入其中,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
《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工作方案》明确,结合全省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地冷藏保鲜,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打造高效衔接农产品产销的冷链物流通道网络。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商业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
河南省邮政管理局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省商务厅、农业农村厅、发改委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深入发掘寄递服务潜能,加快推进冷链快递市场布局,推动快递服务"换挡升级",为服务乡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市场稳定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电子传输续免关税
据悉,6月12-17日举行的世贸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以下简称MC12)取得一揽子丰硕成果。其中,《关于〈电子商务工作计划〉的部长决定》明确,将电子传输临时免征关税的做法延续到下一届部长级会议,即MC13。按照文件界定,MC13应在2023年12月31日之前举行,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跨境电子传输将继续免征关税。
有关专家表示,电子传输免征关税是以往做法的延续,既没有达成永久免征关税,也没有取消免征关税,各国保留了征税的权力。在各国激烈争夺数字经济活动的征税管辖权和收入分配的当下,电子传输临时免征关税延期对数字经济发展、保护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国都需更多时间观察和分析免关税的具体影响,并多维度考虑免关税及延期问题。
据了解,电子传输免征关税承诺延期是数字税征收国际层面的主要讨论议题。从1998年以来,世贸组织保持了通过每届部长级会议延续免征关税的做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表示,虽然确定了维持免关税的做法到下一届部长会议,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文件给出"电子传输"的明确定义和范围。这也是该议题讨论的争议点之一。
"不同国家的看法和主张是不一样的。"崔凡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主张免征电子传输关税,"电子传输"的定义不单包括电子传输服务本身,也涵盖传输内容。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南非在讨论中都曾主张征收电子传输关税,而印度尼西亚主张即使临时免征关税,免征范围仅能适用于电子传输本身,不适用于电子传输的内容。
崔凡表示,虽然各方对范围和定义存在不同看法,但截至目前并没有出现此类争端解决的案例。后续,对于电子传输的定义和范围的讨论还将继续,这也是《关于〈电子商务工作计划〉的部长决定》中提到的。
由于界定和范围不清,多位专家均表示,没有办法准确划定这一决定影响的经济规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表示,"电子传输"所涉及的经济规模不能完全等同于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规模。
IDC报告预计2026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102.4亿元
据悉,IDC近日发布的《中国AI数字人市场现状与机会分析,2022》报告显示,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26年将达102.4亿元人民币。报告指出,政策、应用价值、市场需求、资本支出、技术成熟正合力推动AI数字人市场崛起。
IDC报告认为,当前数字人大多处于L1-L3阶段,即依赖算法驱动肢体、姿态、口型、表情等,数字人可执行简单的决策和操作。未来数字人将实现L4-L5水平,由数字人自主进行决策、执行任务,完全实现智能化交互。AI能力领先的厂商将更快实现L4-L5级水平。
当前AI数字人市场可分为2至3个梯队,百度智能云凭借领先的AI能力、产品基本能力、用户体验,以及在商业化案例、市场与生态能力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成为第一梯队的领军者。以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为例,在语音识别能力上,搭载SMLTA语音大模型使得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8%,配合百度首创的音节并行技术,数字人口型合成准确率达98.5%。而在以虚拟主播、虚拟偶像为代表的演艺型数字人赛道上,百度智能云曦灵打造的AI手语主播,已经为2700万听障用户提供直播及赛事的手语服务。
IDC报告指出,AI数字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巨大。对于企业来说,可提升员工生产力、创造力,优化用户体验;对于品牌来说,AI数字人可作为虚拟品牌形象,避免真人代言可能引发的意外风险;在公益方向,可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通道,实现AI向善。这些价值正在数字人市场被不断释放出来。
企业信息员园地
破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最近,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了三十三条举措,保证国家三季度经济增长远超二季度,否则,今年5.5%的目标可能很难完成。根据去年年底经济会议和今年三月初的两会,今年国家经济的总体战略叫稳中求进:稳字当头,以稳为主。国家提出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5%,这个目标和过去相比并不是太高。但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指标并未达成,一季度增长率只有4.8%,预期第二季度可能更糟糕一些。就此问题,当前企业投资的形势是什么?中央如何通盘考虑?就此,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杰近日发表了看法。
一、三十三条举措中倍受关注的政策刺激作用有限。
第一个就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分三个方面:
1. 减免或缓缴税费
通过税费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增长,其中减免税费达2.46万亿,是近几年最大额的一次。但最近我在企业调研,发现企业的反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因为相关企业反映其两个月都没有开业,没有营业就没有产生税收,减免对这类企业而言没有意义,所以这个政策对一些经营正常的企业是有作用的,但是对疫情期间受损害较大的企业可能作用不大,而且缓缴并不意味着不交,这个政策有作用,但不是想象那么有力。
2. 补贴
通过对企业的补贴让企业进入正常的经营过程,但是因为补贴数量不大,所以对受到重创的企业实际作用并不大,而且补贴的前提是必须复工复产,这些企业现在无法复工复产,就不能享受补贴。
3. 加强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只能搞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八个要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城市化、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体系,但目前八个要点的投资占比总投资不到30%,如果没有别的投资,仅靠公共产品投资的增长,很难恢复到我们应有的目标。
所以分析下来,我们可以发现财政政策三大刺激实际上是有作用的,但并不是靠它就能恢复整个经济增长,可能背后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除财政政策外,还要想别的办法。
第二个是货币政策。为了支持企业发展,一是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减少经营成本,例如降息,从目前的操作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太好,四月份我们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10.5%,但实际货币需求大规模收缩,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
也就是钱拿出来,但是大家不要钱,一方面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之快,一方面实际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度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减了一半,新增货币需求不到一万亿,大家不需要货币。
我们调研发现:企业不敢要钱,因为要投资的话,企业对现阶段投资预期、投资方向、投资结果都不清楚,这些融资借来是要还的,同时消费者因为预期不清楚也不敢消费。所以社会融资规模收缩了一半左右的原因是投资人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你再增加货币供给,也没法启动投资和启动消费。
为什么?因为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仅靠货币供给增长、货币使用成本降低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的,但如果不解决深层次问题,经济在三季度恢复的难度很大。所以我们现在要思考深层次问题如何解决,否则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就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
二、破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
什么是深层次问题,可能就是对今年的判断当中: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
第一重压力就是预期转弱,不看好未来,业绩不好就没有信心。信心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心不足将很难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第二重压力就是需求收缩,整个市场需求大规模收缩,没有需求就没有增长。
第三重压力就是供给冲击,生产体系受到冲击,增长肯定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果要保证经济在第三季度恢复常态增长,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这三重压力,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结局就是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外部政策再怎么起作用,恐怕也难以达到目标。
第一重压力:预期转弱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因此信心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没有内在动力。为什么出现预期转弱?我们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去年年初,国家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概念
预期转弱,就是指信心不足。
我们研究发现主要是企业家的预期转弱,对未来预期不是太好。我们看了一下,可能与目前的一些结构政策调整有关,比如两个提法对他们影响比较大,一是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我的感觉是刚提出来以后,好多企业问我是不是要打富济贫,是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有的人问我要不要赶快移民。我很吃惊,因为三次分配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
在座的都知道,三次分配的第一次分配叫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谁的效率高谁就收入高。效率原则贯彻整个市场化过程,企业竞争力强利润就高,个人贡献大收入就高,效率原则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分配原则,也是创造蛋糕的原则,所以第一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整个市场化的竞争过程表现为所谓的第一次分配。
第二次分配是所谓的再分配,再分配强调公平原则,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往下压,太低收入往上提,靠两个制度,一是税收,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把太高的压一下,社会保障制度把太低的提一下,实现整个社会的平衡,实际上整个社会的公平就叫再次分配强调公平原则,主要调节太大的收入差距。
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调整之后还非常有钱的人,像有人上市之后,股权变现几十个亿成百亿上千亿,这种人就要进入所谓第三次分配,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而且背后是以所谓的捐赠为实现形式。这个捐赠的钱不是用来扶贫,是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整个民族的福祉,所以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以捐赠为方式,而且这个钱不是用于解决收入差距,是用于科技创新。
三次分配是三种原则的统一,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道德原则。这三条原则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有人理解上可能有问题,这种三次分配不是打富济贫,更不是搞平均主义。
实际上既是强调高效率的创造蛋糕,也强调更好的分配蛋糕,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而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社会阶层收入都会适度增加,叫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大家财富都一样,永远有差别的,而是强调所有社会阶层的收入都能使国家的发展相应增长,就叫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理论、共同富裕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更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我估计可能有人误解了,理解错了,导致企业家们很紧张。
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讲清楚,尤其是让企业界知道我们不会打富济贫,更不会搞平均主义,否则大家对未来预期不好,当然就不可能投资,不可能增加消费。
原因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概念引发打击资本的担心
预期转弱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去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提出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概念,而且陆续在资本扩张的一些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动作,导致人们以为国家要打击资本,所以企业界一旦产生了这样的判断,以为我们要打击资本,就会非常紧张,就不可能再去搞投资、增加消费。实际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并不是要打击资本。
首先,资本是逐利的,追求利润的,追求利益的;其次,资本是一种逐利的经济范畴,资本不逐利就不叫资本;再次,资本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有可能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是相吻合的。
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的时候叫资本有序运行。也有可能资本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对立的,不协调的,一定程度的时候叫资本无序扩张。所以判断资本是有序运行还是无序扩张的主要指标就是看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协调。任何企业在逐利过程中都要注意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
我们最近讲资本无序扩张不是指整个经济,而是指资本在五个领域的无序扩张,是有所指的。
第一个领域是房地产。房地产资本无序扩张,不断利用高杠杆推动高地价,利用高地价推动高房价。尤其是2015年以后,大量地产商下沉到了四、五、六线城市。从消费属性来讲,这些城市房子已经够了。于是这些房子大量变成投资品,因为可以增值保值,但是基本属性是消费属性。资本无序扩张极大地扩大了资本属性,改变了房地产的消费属性,导致我们目前困难重重。要三年时间才能解决房地产无序扩张带来的后遗症,不仅是恒大出问题,还有整个产业的供应商、投资人、购房者等。
第二个领域是教育。主要指义务教育。我们国家教育分两类,一个叫义务教育,一个叫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拿钱,非义务教育是个人、国家、社会共同完成。义务教育是国家拿钱,导致各种培训班,各种各样的无序扩张。使得义务教育本来国家拿钱的领域导致个人负担非常重,初中生每年一个家庭支付的教育费用10万左右,据说还不是准确数字。资本无序扩张,到处兴风作浪,造成了整个社会焦虑。我们不得不清理它。
第三个领域是娱乐圈。资本的娱乐圈不断扩张,不断包装各种所谓的偶像、饭圈、粉丝圈,导致一系列问题爆发。
第四个领域是互联网。一些资本利用互联网平台不断推动垄断,使得中小企业实在活不下去,不断被盘剥。最近不得不提出要重视线下零售。这样搞下去,中小企业没法生存,导致整个营销成本太高。互联网领域无序扩张非常明显。
第五个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一些资本变相地利用科技,叫所谓的金融科技。科技就是科技,不能把金融利用科技也叫科技,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金融利用科技不是科技创新,还是金融,不能混淆。甚至把所谓的高利贷包装成普惠金融,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消费者融资不断上升。金融领域无序扩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