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21期
部委决策
国务院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会议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稳外贸稳外资事关经济全局、就业大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落实已出台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支持。一是充分发挥各级稳外贸稳外资、物流保通保畅等机制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外贸外资企业复工达产、项目建设等方面困难。指导地方创新稳外贸稳外资措施。二是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对出口退税信用好的企业阶段性实行3个工作日内退税到位,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加快提升港口装卸转运和通关效率,保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研究阶段性减免港口有关收费。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等作用。支持海外仓企业建设智慧物流平台。三是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出台力度更大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支持政策。扩大中西部外商投资制造业鼓励类目录。发挥服务外资企业专班作用,健全与外资企业常态化交流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对合理需求予以支持。
央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6月2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有关扎实稳住经济的金融政策。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会上表示,央行、外汇局将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与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推动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地,发挥好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
潘功胜指出,自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工作以来,央行、外汇局在实施货币信贷政策时注重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就业稳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是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坚持市场化和审慎经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潘功胜指出,今年以来,央行把稳定经济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下一阶段,央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重点在三方面发力。一是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流动性的投放力度,保持流动性总量的合理充裕。提早完成全年上缴结存利润。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审慎经营原则,加快已授信贷款的信贷投放,积极挖掘新的项目储备,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加大普惠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从2022年二季度起央行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给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在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同时,增加民航应急贷款额度1500亿元,并适当扩大支持范围,加大对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增加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带动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到困难的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三是继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深化LPR改革,发挥好LPR的指导性作用,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机制,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带动企业贷款利率的稳中有降。
跨境证券投资调整不改外资增持人民币资产
近期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而对于跨境资金流动走势,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指出,今年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总体稳定,在国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从前期的偏流入趋向基本平衡,未来仍有条件保持相对均衡、总体稳定的发展格局。
王春英表示,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等基础性顺差仍会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基本盘的作用。一方面,经常账户将保持合理顺差。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中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外商在华投资收益稳定在较高水平,将继续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持续流入。其次,我国外债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优化,未来稳定性较强。
"近期跨境证券投资的调整,没有改变跨境资金均衡流动总体稳定的格局,也不会改变外资增持人民币资产的长期趋势。"王春英表示,人民币资产在很多方面仍具有较强吸引力。一是投资回报稳定;二是人民币资产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情走势;三是人民币资产能够较好地满足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
银保监会要求适当提高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6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加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等的金融支持。
《通知》要求,各级监管部门、银行保险机构和相关行业协会要坚持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人民性,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纾困措施,支持暂时遇困行业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
《通知》包括十二个部分共42条,主要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好接续融资安排、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发挥保险保障功能等多个方面,对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等的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通知》提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银行机构要及时满足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努力实现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信贷余额持续稳步增长;要充分评估疫情影响,通过安排专项信贷额度、调整绩效考核、合理下放审批权限、实施优惠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式,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行业的信贷资源倾斜和保障。
《通知》提出,做好接续融资安排。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按市场化原则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自主协商,对其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努力做到应延尽延,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困难行业2022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倾斜,并适当放宽延期期限。
《通知》提出,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鼓励银行机构在受疫情影响的特定时间内适当提高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幅度不超过3个百分点。银行机构要及时将有关不良贷款容忍度管理制度调整情况书面报告监管部门。
《通知》提出,创新信贷服务模式。银行机构要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涉企信用信息数据,增加对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鼓励银行机构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依法合规发展订单、存货、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加大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鼓励银行机构针对受疫情影响的特定区域、特定客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专项纾困信贷产品,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依法合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流程和业务创新,积极发展线上金融,提高金融需求响应、审批、办理速度。
《通知》还提出,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提高保险覆盖面。
银保监会引导AMC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据悉,银保监会近日印发《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今年2月,银保监会召集5家全国性AMC进行调研座谈会,研究AMC如何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业界普遍认为,《意见》与调研座谈会主题相一致,是对调研座谈会的细化落实。
《意见》鼓励AMC参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工作,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有序出清,优化区域性金融布局,提高有效金融供给。严禁AMC直接出资持有风险金融机构股权,防止因处置风险产生新的风险。
《意见》要求AMC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力度,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和效益。监管部门将以适当方式加大对AMC收购处置不良资产情况的监管评价。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对此表示,监管部门对AMC在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提出更高期望,适度放宽了AMC的收购范围,并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
为提高AMC化解金融风险的动力,《意见》将违约债券、90天以上逾期资产等五类风险资产纳入AMC的收购范围。具体来看,相关金融机构可以将以下风险资产转让给AMC:涉及债委会项目;债务人已进入破产程序;本金或利息等权益已逾期90天以上;债务人在公开市场发债已出现违约;因疫情影响延期还本付息后再次出现逾期的资产或相关抵债资产。
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将进一步发挥沟通桥梁作用。《意见》鼓励AMC积极开展受托管理和处置业务,接受金融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的委托,通过提供市场化估值定价、方案设计、顾问咨询等技术支持,以轻资产方式积极参与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意见》指出,资产管理公司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夯实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底数的基础上,全面评估风险,自主决定是否通过市场化收购处置不良资产、参与改革重组方案设计等方式,参与有关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按职责做妤相关工作,不搞"拉郎配",不摊派任务,不干预不良资产市场定价。
《意见》要求资产管理公司要加强自我约束和行业自律,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严禁以任何形式形成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扰乱不良资产市场秩序。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扩围
据悉,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扩大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政策行业范围的公告》,提出为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将目前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扩大到批发和零售、农业、住宿和餐饮、教育、社会工作、娱乐和体育等7个行业。
根据安排,符合条件的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企业,可以自2022年7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及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在实施好已出台政策的基础上,将上述7个行业纳入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再增加退税1420亿元,全年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留抵退税政策红利,进一步增加现金流,将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税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4月至5月31日,已退还留抵税额达约1.34万亿元。为了让政策效应在上半年集中释放,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实施时间大幅提前。其中,中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实施时间,由今年三季度提前到5月1日实施、6月30日前集中退还;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实施时间,由今年四季度提前至6月1日实施、6月30日前集中退还。
目前,中央财政安排的1.2万亿元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已全部下达完毕。对于留抵退税资金,中央财政单独调拨和预拨,省级财政部门单独测算、逐月预拨、滚动清算,既要确保退税资金及时退付,也要确保基层"三保"支出足额保障。
两部门表示,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将狠抓落实,持续加快留抵退税进度。同时,严密防范退税风险,严厉打击骗税行为。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将成为各种经济政策措施集中发力的主要时间窗口,财政政策将继续发挥顶梁柱作用。其中,以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为重点的减免缓退税政策将持续推进,全年2.64万亿元的减免缓退税全面落地,将极大减轻和缓解企业税款资金占压,为企业下半年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政策助力。
税优健康险将迎大修
6月8日,银保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保险产品范围的通知》,明确今后税优健康险的产品范围、指引框架和示范条款的修订由银保监会商财政部、税务总局确定。这是为银保监会进一步修订优化税优健康险做准备,目前新的税优健康险示范条款和产品指引框架初稿已完成,拟于近期面向行业公开征求意见。
据了解,这次税优健康险改革,一是扩大产品保障范围,实现对住院医疗、门诊医疗、长期护理、特定药品和健康管理的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求;二是允许投保人为其本人和家庭成员投保,鼓励非纳税人群投保,进一步扩大税优健康险的覆盖面,切实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三是优化产品设计,在核保核赔等风险管控措施、账户设计方面进行创新,既满足群众的保障需求,又提升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健康保障水平,2016年1月1日,税优健康险开始试点,2017年7月1日,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作为唯一一款享受税收优惠的健康险产品,税优健康险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400元/年(200元/月);二是保险公司不得因被保险人既往病史拒保,并保证续保。
不过,税优健康险从试点到全国推广,一直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截至2018年5月,税优健康险覆盖全国31个省份,累计生效保单约22.1万件,实收保费仅6.34亿元。此后,税优健康险不再更新数据。
专家表示,税优健康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产品适用面较窄,仅纳税人可以购买,这不便于单位集体投保,因为单位集体中可能存在非纳税人群;二是个人投保纳税处理的便利性问题,保险公司多以团险形式开展业务,个人投保需要面临一系列冗杂的税务问题,影响了个人投保的积极性;三是税优健康险经营定位为大病保险的补充,保本微利,但保险公司经营这一业务需要配备信息系统、人才储备、资金管理、展业资源等,投入产出性价比不高,因此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
权威人士表示,目前税优健康险业务发展远低于预期,税优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次税优健康险改革正是为了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老百姓和保险公司参与税优健康险的积极性。此次改革在保持税优额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扩大产品保障范围、允许投保人为其家庭成员投保、鼓励非纳税人群投保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此前的矛盾。
四部门加强煤炭先进产能核定
6月9日,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煤炭先进产能核定工作的通知》,强调核增产能煤矿要积极承担电煤增产保供责任,核增产能形成的新增产能必须全部按国家政策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
《通知》要求,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生产系统具备增产能力,且符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基本条件的煤矿,经煤矿认真核算、企业开展全面安全检查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地方煤矿由省级煤矿生产能力主管部门、中央企业煤矿由集团总部报经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同意,开展先进产能核定工作。
《通知》提出,实事求是确定核增幅度、间隔和剩余服务年限。煤矿核定生产能力后,剩余服务年限应当与煤炭工业设计规范一致,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或者智能化煤矿核定生产能力后的剩余服务年限不得少于10年;已完成资源整合,通过能力核增可达到中型及以上规模的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得少于10年;露天煤矿及实施综合机械化改造或总服务年限达到设计规范要求矿井的剩余服务年限仅作为参考。
据了解,近期多地相继明确释放煤炭优质产能:6月7日,山西省召开能源领域稳增长促发展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力抓好煤炭增产保供,要按照“三稳三不准”能源保供要求,坚决执行“两匹配一服从”和“煤八条”,严格落实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有序推进产能核增,不断挖掘增产潜力。河北省近日发布通知提出,用好国家煤矿产能核增调整政策,对符合增加产能条件的煤矿依规办理核增产能手续,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煤矿采矿权延续手续,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井工煤矿项目释放产能。
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
6月8日,财政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通过支持奶业大县发展草畜配套、适度规模养殖,促进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提效率、降成本,力争用3-4年时间进一步提升奶业大县饲草料供应水平和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奶牛年均单产水平达到9吨以上,进一步提高奶业生产效率和奶农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区域化全产业链奶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奶源供给保障能力。县级人民政府是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的实施主体,鼓励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主体培育等措施,加强优质饲草料供给,支持发展标准化、数字化规模养殖,推进产业链前伸后延,提高奶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知》明确项目实施区域,即在东北和内蒙古产区、华北和中原产区、西北产区,支持80个奶产量5万吨以上的奶业大县;在南方产区、大城市周边产区和特色奶优势产区,支持20个奶产量3万吨以上的奶业大县和特色奶主产县。
《通知》明确项目支持内容:一是草畜配套。二是现代智慧牛场建设。三是探索奶业产地消费新模式。
《通知》称,2022-2023年和2024-2025年分两批各支持50个县,原则上每个县连续支持两年,第一年安排补助资金2000万元,根据实施效果等情况安排第二年补助资金。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对扩大草畜配套规模、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及养加一体化试点的适度规模奶牛养殖场(存栏100-3000头,特色奶畜可参照执行)给予适当补助。有关省份根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结合项目县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补助标准;草畜配套的每亩补助规模不超过800元,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400万元;现代智慧牛场建设的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300万元;奶农养加一体化试点的单个主体补助规模不超过400万元。
项目县应主要通过"先建后补"等方式实施,本着"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及时公开申报条件、补助标准、实施要求等内容,动员符合条件的奶畜养殖场等主体自愿申报。项目实施要与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现行政策衔接,避免重复补助,重点支持定制化、非标准化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与改造升级,满足奶业差异化发展需要。
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出台
6月8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印发《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和《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要求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于印发之日起实施,并遵照执行。专家认为,这是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业界看来,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路径,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转基因安全证书,二是转基因品种审定。
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公告,公示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192个植物品种目录。除189个转基因棉花品种、1例转基因大豆品种外,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两例国产转基因玉米品种。这是继2009年原农业部向国产转基因水稻、玉米发放生物安全证书之后,10年来再次在主粮领域向国产转基因作物颁发安全证书。
随后,国产玉米、大豆品种又连续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据浙商证券研究所统计,2019年之后,国内共有14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其中,玉米11个,大豆3个。
2021年,不论是转基因产业化试点,还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开征求品种审定意见,中国都在稳步推进:在中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背景下,2021年,农业农村部对转基因大豆、玉米开展了产业化试点;农业农村部官方称,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的转基因大豆、玉米产业化试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2021年9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印发2021年修订的国家级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于2021年10月1日起实施;2021年12月6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品种审定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最新修订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经过转基因安全证书、转基因品种审定这两个关键环节,种业企业还需要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书,最终才能上市销售。
业内人士称,在前面两个关键环节取得进步后,获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书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次品种审定标准的明确出台,意味着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指日可待。业内人士乐观预估"最早今年年内,迟至2023年前后,中国市场将可以上市销售合法的转基因大豆品种、转基因玉米品种。"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中,关于"抗虫性"提到了"草地贪夜蛾抗性":室内人工接虫鉴定(叶片),靶标害虫6天死亡率≥90%;且在目标生态类型区,田间人工接虫鉴定(叶片、果穗)达到高抗水平。
业内人士称,根据实验效果来看,转基因玉米品种对防治草地贪夜蛾,比使用农药的效果还要好。
政策要闻
▲上交所修订两债券发行审核指引
6月2日,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旨在深化对疫情防控、低碳转型领域融资支持,进一步发挥特定品种公司债券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时整合部分单行规则,推动建立简明、清晰、友好的规则架构。
本次规则主要进行了三方面修订:一是新增低碳转型公司债券的规则安排,明确债券定义、募集资金用途、特殊条款安排、项目申报及披露要求等,并参考市场成熟做法,引入低碳转型挂钩债券概念,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好低碳转型债券推进"双碳"工作。二是进一步公开了疫情防控债券有关安排和具体执行要求,鼓励承担了防疫保障和生产复工重任的债券发行人用好用足疫情防控债券,以金融助力实体,帮助企业打好疫情攻坚战。三是全面梳理整合单行规则通知,将可交换公司债券、"一带一路"债券归并,形成体系完整、格式内容统一的特定品种公司债券一本通,便于市场主体理解和使用。
上交所同时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5号--审核程序》,旨在全面规范信用类债券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接受社会监督。
此次新发布的指引,对债券项目从申报受理到形成审核结果全流程环节进行了规范,主要有三方面变化:一是统一公私募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审核程序,优化各环节以及审核会议机制安排;二是将制衡约束机制贯穿各审核环节,明确反馈意见形成与出具流程、专家会议人员组成及权限范围等安排;三是落实"放管服"要求优化审核效率,精简部分流程节点与时限,主动公布审核工作的详细流程步骤及节点时限。
▲中保协发布险商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自律管理准则
据悉,在银保监会指导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制定了《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自律管理准则(试行)》,并于6月8日正式发布。该自律准则对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中自律管理的工作机制、自评估、披露内容及要求、从业人员管理和自律措施等进行了规范。
一是自律管理工作机制方面,明确协会是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自律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在公平公正开展自律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与会员单位之间的日常沟通交流,做好服务工作。
二是投资管理能力自评估方面,压实保险公司主体责任,强调自评估是信息披露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审慎客观、实事求是。
三是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方面,明确了基本要求、披露内容及披露类型等方面内容,要求保险公司披露信息应以客观事实或以事实为基础的客观判断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四是从业人员管理方面,明确从业人员范围,强调从业人员应坚持诚实信用原则,保证信息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五是自律措施方面,协会负责对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含首次披露、年度披露、重大事项披露)报告实施自律查验,发现存在披露不及时、内容不准确、材料不完整等情况时,履行相关程序,采取自律措施,并报告中国银保监会。
据了解,协会将建立并完善培训辅导、材料接收、查验核实、信息反馈、自律调查、自律惩戒等工作流程机制,建立权责清晰、规范透明的自律措施决策和实施机制,确保自律措施实施及自律管理结果公开、公平、公正。
下一步,协会将继续加强会员服务和行业自律工作,推动保险公司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水平,加强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能力自律管理;通过教育培训、调研座谈、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保险公司扎实稳妥推进投资管理能力自评估和信息披露工作,强化"成熟一项、披露一项"和"一次通过"意识。
▲广期所发布12项业务规则
6月6日晚间,广期所发布了《广州期货交易所交易管理办法》等12项业务规则,明确了交易、结算、风险、期货交易者适当性、做市商、境外特殊参与者、存管银行、异常交易行为、套期保值、套利交易等相关办法,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其中,明确个人客户申请开立交易编码或者交易权限前连续5个交易日保证金账户可用资金余额均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或等值外币,即个人开户门槛为10万元。
交易所按品种实行做市商资格管理,净资产要求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等值外币,交易所根据申请品种数量和市场情况,可以相应提高最低净资产数额。
规则指出,期货及期权交易每周设5个交易日,每一个交易日分为夜盘和日盘交易时段,日盘交易与其他期货交易所基本保持一致,夜盘交易品种由交易所另行公布。
据了解,2020年10月9日,中国证监会在广州正式宣布成立广州期货交易所筹备组,标志着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创建工作进入实质阶段;2021年1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2021年4月1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仪式顺利举办。
2022年4月19日,广期所在揭牌成立一周年之际官网正式上线,首次对外完整披露了中国证监会所批准上市的16个期货品种。包括碳排放权、电力等事关国民经济基础领域和能源价格改革的重大战略品种,中证商品指数、能源化工、饲料养殖、钢厂利润等商品指数类创新型品种,工业硅、多晶硅、锂、稀土、铂、钯等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特色品种,咖啡、高粱、籼米等具有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特点的区域特色品种,以及国际市场产品互挂类品种。
作为我国首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广期所的股东构成多元,包括证监会管理的4家期货交易所、2家广东国资企业、1家民营企业和1家境外企业,其宗旨是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绿色发展,秉持创新型、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
广州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丽红此前曾表示,碳排放期货等绿色发展类产品是广期所核心战略板块。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放的免费碳配额大约为43亿吨。碳期货上市后,中国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碳衍生品市场。
"从产品的布局来看,不管是碳配额期货、电力以及硅、锂、稀土等新能源金属,还是商品指数,我们都进入到了传统产品之外的全新领域。"朱丽红说。
随着业务规则的正式发布,广期所下一步将等待新品种以及开市交易时间的确定。
▲票交所发文警示民间贴现法律风险
近日,上海票据交易所发文表示,票据贴现属于国家特许经营业务,只有具有法定贴现资质的金融机构才能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向不具有法定贴现资质的主体进行"贴现",违反了国家关于金融业务特许经营的强制性规定,危害国家金融管理秩序。
票据贴现一直是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近年来,票据市场发生的多起风险事件起因于缺乏贸易背景的过度承兑与民间贴现。实践中,部分持票企业向不具有法定贴现资质的主体进行"贴现",本质是以票据本身为标的物的买卖行为。
而票据贴现的主体必须是经批准的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通则》第九条规定:"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根据《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机构,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擅自从事发放贷款、支付结算、票据贴现等金融业务活动的,由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或者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按照监督管理职责分工进行处置。"
上海票据交易所表示,根据上述规定,票据贴现是国家特许经营业务,开展该业务须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而民间贴现的主体显然不具备该资质要求。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不但要履行相应的信贷审查批准程序,而且还要审核贴现申请人与其前手之间的贸易背景。民间贴现游离于监管之外,欠缺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上海票据交易所提示,相关市场主体要进一步认识到民间贴现行为的法律风险,无法认定资质切勿开展贴现业务,同时避免为民间贴现提供资金托管结算等服务。企业之间转让票据应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如需贴现,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依法行使票据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国务院批复同意《"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6月8日,国务院发布批复公告,原则同意《"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批复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指导支持力度,形成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合力。
批复指出,要持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市健康宜居安全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批复强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任务举措,将《方案》明确的重要任务和改革举措与本地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确保将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方案》实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
据悉,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明确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与发达地区部分城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对口合作工作期限为2022年至2030年。
《工作方案》明确对口合作的五方面重点任务:一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二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四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五是共同建设产业合作平台载体。
《工作方案》明确,要完善工作机制、编制实施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评估督促,确保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并提出支持其他革命老区市县主动对接东部、中部地区城市,比照方案建立对口合作关系。鼓励相关省(区、市)结合实际建立省域内结对帮扶革命老区市县工作机制。
《工作方案》提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结合对口合作,积极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加强消费帮扶,推进革命老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鼓励开展劳务合作,支持革命老区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节点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现代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等。
国资改革
国资委优化国有资产交易流转
6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全文共九条,涉及非公开交易流转的适用情形、审批权限、定价依据等内容,以及公开交易流转的信息披露要求等。
北京产权交易所首席研究员陈春雷介绍,目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主要依据《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通知》是对《监督管理办法》的优化和补充。
根据《通知》,涉及政府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主导推动的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及专业化重组等重大事项,企业产权在不同的国家出资企业及其控股企业之间转让,且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可以采取协议方式进行。陈春雷认为,这是对非公开协议转让适用情形的补充。增加了不同国家出资企业及其控股企业之间非公开协议转让的适用情形。
《通知》重申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子企业,不得因产权转让、企业增资失去国有资本控股地位。不过,国家出资企业内部重组整合中涉及该类企业时,有三种情形可由国家出资企业审核批准。一是企业产权在国家出资企业及其控股子企业之间转让的。二是国家出资企业直接或指定其控股子企业参与增资的。三是企业原股东同比例增资的。其他情形由国家出资企业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同时,《通知》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子企业通过发行基础设施REITs盘活存量资产,应当做好可行性分析,合理确定交易价格,对后续运营管理责任和风险防范作出安排,涉及国有产权非公开协议转让按规定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陈春雷表示,这实际上是明确了发行REITs盘活资产涉及非公开协议转让的要求。
在定价方面,《通知》明确采取非公开协议方式转让企业产权,转让方、受让方均为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章程履行决策程序后,转让价格可以资产评估报告或最近一期审计报告确认的净资产值为基础确定。
《通知》增加了无偿划转的规定。根据文件,国有控股、实际控制企业内部实施重组整合,经国家出资企业批准,该国有控股、实际控制企业与其直接、间接全资拥有的子企业之间,或其直接、间接全资拥有的子企业之间,可比照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相关规定划转所持企业产权。
在公开交易的信息披露环节,《通知》明确,企业增资可采取信息预披露和正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产权交易机构网站分阶段对外披露增资信息,合计披露时间不少于40个工作日,其中正式披露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信息预披露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基本情况、产权结构、近3年审计报告中的主要财务指标、拟募集资金金额等内容。
产权转让可在产权直接持有单位、企业增资可在标的企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进行信息预披露,涉及需要履行最终批准程序的,应当进行相应提示。产权转让、资产转让项目信息披露期满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仅调整转让底价后重新披露信息的,产权转让披露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资产转让披露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陈春雷认为,总体来看,《通知》对公开交易流转的信息披露有所优化,提出分阶段对外披露增资信息,合计披露时间不少于40个工作日,这就能更早把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投资人了解项目信息,能够更广泛地发动市场,也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他也强调,需要注意的是,信息预披露不是必要环节,但企业一旦选择分阶段对外披露,那么预披露和正式披露的时间都不能少于20个工作日。
国资委加强央企商誉管理
6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商誉管理的通知》。《通知》强调要高度重视商誉管理,切实加强源头管控,防范商誉虚增风险,规范商誉计量管理,落实商誉管理责任。
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整体来看,中央企业商誉规模不大,占净资产比重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并购投资的不断增加,形成的商誉规模也在持续增长。作为一项资产,商誉的属性较为特殊,一旦管理不当将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加剧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放大经营风险。
《通知》共分4个部分。一是总体管理要求,强调要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商誉管理的重要性,落实主体责任,提升全链条、全周期商誉管理能力,强化境外项目及高溢价项目的管控。二是加强源头管控,严格执行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规范进行可研论证、尽职调查、资产评估等工作,特别是对高溢价项目要上提企业内部决策权,加强对并购项目的运营管理。三是规范计量确认,针对一些中央企业商誉管理中报表科目列报错误、减值测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或细化相关要求。其中特别强调对于连续三年出现减值迹象但减值测试结果未显示发生减值的要重新审视关键参数的合理性。四是完善长效机制,制定商誉专门管理制度,明确商誉管理各环节责任部门;加强中介服务支撑,明确企业和中介机构之间的责任;加大商誉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漏洞。
《通知》强调,对因商誉管理不当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会计信息失真等严重不良后果的,国资委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开展专项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涉嫌违纪违法的,依法依规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宁夏国资委10条措施推动企业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
近日,宁夏国资委出台《推动自治区属国有企业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 助力中小企业协同发展10条措施》,积极推动宁夏区属国有企业稳增长和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彰显国资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一是加大房产租金减免力度。各区属国有企业在认真落实《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宁发改财经〔2022〕199号)基础上,对承租国有企业房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再追加减免3个月租金;已缴纳2022年房租的,可迟延3个月缴纳下一个租期租金。
二是加快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各区属国有企业要依法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坚持"应付尽付、应付快付"原则,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方式,及时足额支付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对于临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子企业,集团公司或上级单位要给予临时性资金或增信支持,确保及时足额支付中小企业账款。
三是全力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各区属国有企业要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暖、用气实行"欠费不停供",允许其在6个月内补缴欠费,欠费期间不收取滞纳金。
四是引导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各区属国有企业要加大稳岗就业力度,无特殊情况不减员。积极拓展新的就业岗位,利用宁夏国资委网站、宁夏公共就业招聘网等平台集中发布全年招聘信息,招收高校毕业生不少于1000名,就近吸纳农民工、城乡低保户、建档立卡户、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务工就业不少于5万名。
五是持续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各区属国有企业要积极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吸引带动各类资本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符合国家战略、有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要充分发挥自治区政策性纾困基金效用,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助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中小企业担保费率不高于1%,对经营阶段性困难中小企业,给予延期缴纳担保费支持,严禁向企业收取担保费以外的其他费用。
六是引领带动企业合作发展。各区属国有企业要聚焦主责主业,加强与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投资合作、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方式,支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七是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各区属国有企业要积极参与重大战略、谋划重大项目,已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制定时间进度表,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未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扎实做好资金统筹、用地保障等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自治区项目库,力争区属国有企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低于10%。
八是有效盘活国有闲置资产。各区属国有企业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要求,全面摸底排查企业现有闲置资产,建立工作台账,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采用进场交易、协议转让、无偿划转、资产置换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助力企业改革发展。
九是助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国资委将提前拨付区属企业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资本金,重点用于支持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公益性设施投资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对扩大投资的引导作用,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费用;对稳定经济增长、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先安排。
十是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各区属国有企业要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产品、项目、技术、供需等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埃及拟向本地和外国投资者提供400亿美元国有资产
6月4日,埃及公共商业部长希沙姆·陶菲克在伊斯兰开发银行2022年年会上表示,埃及将通过利润分享、企业资本分享、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不同形式向埃及本地及外国投资者提供价值400亿美元的国有资产。涉及行业包括酒店和休闲娱乐业、化肥制造业、染色加工业、土地开发等。
此外,埃及计划在2022至2023财年将8家国有酒店进行合并管理,并与埃及主权基金合作,旨在外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今年5月,埃及总理马德布利表示,埃及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私营部门在埃及经济占比从当前的30%提高到65%。6月3日,马德布利说,2022年埃及将对外提供100亿美元国有资产,其余份额将在未来几年内分批提供。
自主创新
河北沧州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细则出台
据悉,河北省沧州市科技局日前印发《沧州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细则》,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券,购买测试检测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及企业购买仪器设备等。企业申请创新券额度应为5000元的整数倍,每个年度申领最高额度不超过20万元。
创新券是由政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免费发放的权益凭证,主要用于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券的发放遵循诚实申请、公开普惠、专款专用、据实列支的原则,采取择优支持的方式进行。企业先领取创新券、完成科技创新投入后,予以兑现。
创新券的支持对象为河北省认定且在有效期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满足在沧州辖区内注册并正常纳税;企业管理规范,无不良诚信记录;与提供科技服务的单位无任何隶属关系;企业职工总数不超过200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等条件。
创新券的使用范围中,测试检测服务包括产品测试服务和产品检测服务等;科技研发服务包括合作研发、委托开发、购买技术方案等;知识产权服务包括购买专利、软件著作权使用权和所有权,知识产权申请代理服务和知识产权检索分析服务等;科技金融服务包括科技保险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仪器设备包括研发仪器设备和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
市科技局将在科技局网站下发申领通知,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企业申领、并统一推荐,申领企业需登录"沧州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中心"填写有关材料。创新券专项经费和企业自筹经费配套使用,专项经费抵扣不高于总服务费用的50%,仅限申领企业使用,允许分次使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创新券需在兑付前完成使用,如未使用,将被收回。
节能减排
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6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简称《指引》)。《指引》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指引》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政策的指导性,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有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继续拓宽绿色金融政策的覆盖面,补齐制度短板,推动保险业在绿色投融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提升绿色金融政策的有效性,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绿色金融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推动各项绿色金融政策落地见效。
《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明确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负责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鼓励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银行保险机构应当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实施清洁生产。
在加强投融资流程管理方面,《指引》提出,做好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加强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完善贷后和投后管理。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
对于《指引》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同时,认真落实绿色金融政策要求,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切实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此外,立足经营实际完善绿色金融管理,保险机构要从资产端和负债端两方面着手,积极开展绿色保险和资金运用,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
日前,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介绍,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人民币。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余额达到1.1万亿。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通过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完善绿色金融领域政策框架,提升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风险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规划、有效益、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和项目继续给予金融支持。
新型储能独立地位确立
6月7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要建立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自主选择参与电力市场,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持续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发挥储能技术优势,提升储能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在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理事张建红看来,《通知》的出台是对新型储能行业的大利好,有助于解决新型储能行业市场化不足、价格机制没有捋顺、普遍面临经济性不足的问题,将极大地促进新型储能投资建设和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国新型储能总功率将达到1.2亿千瓦,新型储能总投资规模将近9000亿元。
新型储能将迎高速增长
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储氢等技术。《通知》指出,新型储能具有响应快、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可在电力运行中发挥顶峰、调峰、调频、爬坡、黑启动等多种作用,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投运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3600万千瓦,占储能总装机规模约89%。作为新型储能的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400万千瓦,其中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约占储能总装机规模的9%,其他技术的占比则相对较小。
除了装机规模占比较小外,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还指出,新型储能正处于商业化发展初期。目前除抽水蓄能外,新型储能相关的电价政策和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成本疏导不畅、有效利用率不高、社会主动投资意愿较低等问题。
不过,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指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确定性的发展趋势和机会,也是我国能源转型的战略发展需要。新型储能等服务型电力业务将会迎来高速增长。
一边是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一边是商业化和规模化的初起步,《通知》将重点聚焦在了对市场化等机制的完善上。
"这个文件是'及时雨'。"张建红表示,《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储能市场定位,将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型储能行业,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和效益,引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新型储能不再是"客串"
《通知》共12条细则,在明确总体要求后,《通知》连续四项细则皆与"独立储能"相联系。《通知》首先提出,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对于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储能项目,《通知》明确将鼓励与所配建的其他类型电源联合并视为一个整体参与电力市场。
张建红指出,近两年国内独立储能发展较快,如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纷纷布局大型独立储能项目。独立储能模式的快速发展可能是为应对新能源按比例强制配储或竞争性配储规则而采取的折中手段。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就是要通过电力市场化方式去解决独立储能面临的市场化成本的疏导问题。这次明确独立储能的身份,为推进新型储能参与市场运行奠定了基础。
其次,《通知》提出,将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配合电网调峰。加快推动独立储能参与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鉴于现阶段储能容量相对较小,鼓励独立储能签订顶峰时段和低谷时段市场合约,发挥移峰填谷和顶峰发电作用。
中国石油与天然气集团高级工程师陈畅畅表示,虽然我国新能源占比越来越大,但我国的电力供应充裕度仍存在较大隐忧。因此,让独立储能参与配合电网调峰至关重要。
《通知》还提出,要充分发挥独立储能技术优势提供辅助服务。鼓励独立储能按照辅助服务市场规则或辅助服务管理细则提供辅助服务,以及在电网事故时提供快速有功响应服务。
在祁海珅看来,新型储能的独立市场地位建设意义较大,也是新型电力系统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新型储能作为一种电力服务新业态,将不再以"配角"的身份"客串",而是开始挑起为电力服务的大梁。新型储能独立的市场地位确立后,储能服务主体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积极性、灵活性都会得到很大提升和改善。
捋顺新型储能行业价格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针对用户侧与电网侧的价格机制作出了部署。对于用户侧,《通知》提出,各地要根据电力供需实际情况,适度拉大峰谷价差,为用户侧储能发展创造空间。鼓励进一步拉大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上下限价格,引导用户侧主动配置新型储能,增加用户侧储能获取收益渠道。鼓励用户采用储能技术减少自身高峰用电需求,减少接入电力系统的增容投资。
不过,张建红认为,目前,用户侧储能仅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部分地区具备一定的盈利性,而且这些区域也存在投资回收期长、电价变动频繁等风险。总体看,用户侧储能项目投资风险较大。因此,为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必须拓展用户侧储能获利渠道,稳定获利水平,同时节约增容投资。
对于电网侧,《通知》提出要建立电网侧储能价格机制。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发文指出,《通知》鼓励电网侧通过容量电价机制配储,探索将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消除电网侧配储的顾虑。
生态环境部发文要求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
据悉,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对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光伏发电、陆上风力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保供煤矿项目,在严格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基础上,环评审批可不与污染物总量指标挂钩。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环评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切实依法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全力推动"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煤炭保供、涉及补链强链的高技术产业等重大投资项目加快落地。
对符合环保要求的重大投资项目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
《通知》要求,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在法定审批期限内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
根据《通知》,将对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位于相同市级或县级行政区且项目类型相同的,可"打捆"开展环评审批;对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光伏发电、陆上风力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保供煤矿项目,在严格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基础上,环评审批可不与污染物总量指标挂钩;对不涉及禁止开发区域、环境影响简单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项目,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统筹推进、压茬审查审批;对于跨省的不含水库的防洪治涝工程、不含水库的灌区工程、研究和实验发展项目、卫生项目,探索开展环评审批改革试点。
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个"捆"主要针对具有同质性、关联性的一类建设项目,既可以由建设单位来"打",将同一类建设项目编制一个环评文件,一并报批;也可以由审批部门来"打",将同一类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统一组织评估、审查,从而提高环评审批效率。
为了助力重大项目精准落地,目前地方正在积极落实环评服务多项改革。据悉,6月起,宁夏将对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等十大类30小类项目纳入豁免管理;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密集型等十七大类44小类民生行业纳入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环评审批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人士表示。
审批重点关注规模大、能耗高、排放量大的基础原材料加工项目
《通知》提到,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重点审核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有效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鼓励地方细化"两高"项目范围,重点关注规模大、能耗高、排放量大的基础原材料加工项目,更加精准地管控"两高"项目。
《通知》要求,重大投资项目的关键在前期工作,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按程序推进,"未批先建""边批边建"风险很大,必须在工作中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重大投资项目稳妥实施、取得实效。对纳入台账的拟建重大投资项目,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主动对接、及时提醒建设单位落实环评主体责任,掌握项目环评进展,防范"未批先建"违法行为发生。
北京市发布“十四五”时期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提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为主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本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规划》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协调、安全高效、节能低碳、机制完善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格局,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到2025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日,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再生水利用率稳步提升,配置体系进一步完善;污泥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污泥本地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0%以上;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00万立方米/日,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支撑构建绿色、生态、安全的水生态环境。
北京“十四五”时期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市水务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到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
2035年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
“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再生水厂40座,建设改造污水收集管线超过2000公里,解决超过1000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75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这些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提升。“《规划》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协调、安全高效、节能低碳、机制完善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格局。”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到2025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日,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到2035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00万立方米/日,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
民俗旅游村重点建设污水收集管网
农村污水处理一直是本市污水收集处理体系的短板之一。为此,“十四五”时期,本市将提升农村污水收集能力,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合理选取农村污水治理方式,以城乡结合部村庄、水源地周边村庄、民俗旅游村庄、人口密集村庄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十四五”期间,完成900个以上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
城镇方面,本市也将统筹推进增量污水管网建设,积极开展存量污水管网消隐改造,加快完成排水设施错接混接治理,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此外,北京市也将强化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水平,科学规划建设再生水厂站,加快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再生水水源热泵、沼气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推动再生水厂站绿色低碳转型。
小区冲厕、车辆冲洗用再生水替代
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再生水管线约500公里,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为城市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提供了稳定的补水水源。
未来,北京将按照就近利用、优水优用、分质用水的思路,优化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新建区、建成区、老旧城区分类施策,系统提升再生水输配能力。”相关负责人说,《规划》明确,将构建取水用水、污水处理、生态净化、再生利用的区域水循环体系,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同时,以核心区为重点,在城市空间有限、现状管网密集的区域,优先实施河湖再生水调配工程。
再生水多元利用方面,将重点推进生产生活用水再生水替代,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再生水应供尽供、可替尽替:在市政领域,推动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建筑小区冲厕等市政杂用再生水替代;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和节水灌溉,开展滴灌等节水技术试点应用;在工业领域,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动将再生水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的首要来源;在服务业领域,鼓励数据中心、洗车、高尔夫球场等行业优先利用再生水;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广农业污水以用促治,开展畜禽粪污、渔业养殖尾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交易商协会拟创新推出转型债券
6月6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拟创新推出转型债券,应对气候变化,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通知》明确,所称"转型债券"是指为支持适应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务融资工具。并针对转型债券,在募集资金用途、转型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和募集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
其中,在募集资金用途方面,《通知》规定,转型债券募集资金应专项用于企业的低碳转型领域,重点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试点领域包括电力、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8个行业。主要支持两类项目和经济活动:一是已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但技术指标未达标的项目;二是与"双碳"目标相适应、具有减污降碳和能效提升作用的项目和其他相关经济活动。
在转型信息披露方面,《通知》要求发行人披露募集资金投向的转型领域、预计或实际的转型效果、实现转型目标的计划及行动方案等。同时,披露发行人在募集资金所投领域的总体转型规划,是否与国内"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纲要等相一致。同时,《通知》建议发行人聘请评估认证机构出具转型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信息,以及发行人募投领域的总体规划。
此外,《通知》对募集资金管理作出四方面要求:一是设立募集资金监管账户或专项账户;二是加强募集资金用途存续期信息披露;三是开展募集资金用途专项排查;四是规范存续期募集资金用途变更流程。
交易商协会表示,为避免期限错配,推动实现企业低碳转型的长期发展目标,此次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鼓励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务融资工具品种。支持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注册发行转型债券,满足企业转型资金需求,督促企业沿着清晰的路径低碳转型。
超30省市宣布加入氢能发展大军
6月7日,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印发《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3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力争达到2500辆,构筑起涵盖燃料电池汽车及车用氢能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协同的自主研发产业体系,引进国内先进企业8家至10家,氢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3月份氢能"顶层方案"的出台,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山东、湖北、深圳、河南、江西、成都等超30个省市发布涉及氢能的规划和政策。
内蒙古发布"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33号)精神,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6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加强钢铁、铸造、建材等重点耗煤行业管理,推进电能替代。持续扩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推广工业余热集中供热,科学有序推进"散煤双替代",在城乡结合部和热力管网无法到达的老旧城区,推广应用电锅炉、热泵、分散式电采暖,减少取暖用煤需求。
《方案》明确,到2025年,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20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3000万千瓦;推进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等清洁供暖示范城市建设,推进"气化内蒙古"行动,内蒙古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气"、东部地区实现管道天然气"市市通气";全区煤炭消费比重降至75%以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左右。
《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汽车,全区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80%,铁路货运量比2020年增长10%左右;12个盟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出行率达到20%,城市主城区交通绿色出行率达到65%。
江苏省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据悉,为加快促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25项任务要求,涵盖促进绿色消费的重点领域、科技和服务支撑、激励约束机制、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方面。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绿色消费政策制度体系及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并深入人心,重点领域和部分地区率先实现消费绿色转型,形成一批促进绿色消费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初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到2030年,全省绿色消费政策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各领域各地区全面实现消费绿色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消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更加成熟。
《方案》提出,要全面推动重点领域绿色消费发展,加快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鼓励发展绿色低碳衣着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居住消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消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支持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居民购买使用绿色低碳产品的支持。全面提升绿色电力消纳能力,持续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发展。推进公共机构消费绿色转型。强化科技和服务支撑,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绿色供应链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配送,促进闲置资源共享利用和二手交易,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欧洲议会立法到2035年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燃油车
6月8日,欧洲议会全会以339票赞成,249票反对,2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支持欧盟委员会去年7月提出的立法建议,决定到2035年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燃油车。按照普通家用轻型车15年的使用期限,这项禁令将确保欧盟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目标。
这项法案还需要得到欧盟成员国政府的一致批准。
新加坡将推出首个政府绿色债券
6月9日,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和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在可持续投资与金融大会演讲时宣布,政府推出了新加坡绿色债券框架,并将在数月内根据框架发行第一个政府绿色债券,收益将用于裕廊区域线和跨岛地铁线的建设。
计划通过新加坡政府绿色债券进行融资的项目,首先要在国家重大建设借贷法令(SigllSINGA)下被归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项目,还要符合新加坡绿色债券框架规定的合格条件。
今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布财政预算案并宣布在2030年前发行总额达350亿新元(约合1702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以资助公共领域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
劳动用工
释放传统制造业稳就业潜能
据悉,《经济日报》6月8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沈梓鑫、江飞涛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强调“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可见,促进就业扩容提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从目前的就业结构看,传统制造业仍然是稳就业的主力军。“十四五”时期,无论是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发展有助于增加高质量就业的技能密集型制造业,都是充分释放传统制造业稳就业、促就业潜能的重要举措。在就业优先战略导向下,需用好传统制造业在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保持其对低技能劳动者强大吸纳能力的同时,抓住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契机,推动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稳就业促就业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稳增长、稳出口和稳就业等一系列重要作用,特别是创造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城镇化进程中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新技术引发的劳动力替代效应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制造业在促进就业扩容提质方面面临压力。
需要看到,相比于先进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在吸纳非熟练劳动力方面仍然具有显著优势,而且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将释放新的促就业潜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我国传统制造业自身加快转型升级,而且对新发展阶段稳定和拓展就业规模、丰富就业方式、提升就业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需着眼于发挥好传统制造业对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重要作用,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转型升级机遇,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特别是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推动传统制造业从用好“人口红利”向用好“技术红利”加速转变。
短期来看,可通过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发挥传统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强大吸纳作用。从出口形势来看,我国在经济体量、劳动者素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依然保持明显优势,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相对完备,具有可持续的增长前景和出口韧性。需在疫情冲击下着力稳定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确保外贸订单的物流畅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搭建生产、流通等相融合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推动消费持续恢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关键一环就是帮助更多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岗位,进而保障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长期以来是吸纳非熟练、低技能劳动力的主力军。为应对疫情冲击,在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可以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消化库存、盘活资金,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就业消费投资。
长期来看,应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充分释放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造高质量就业的潜力。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传统制造业在智能化、数字化驱动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会面临“机器换人”等对就业的影响,但同时也会获得“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带来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创造、中高技能劳动者收入提高等诸多机遇。另一方面,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深度应用,都将催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灵活就业方式。《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包括数字化管理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等在内的新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近千万。这些新的就业岗位将成为吸引高技术人才和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
多措并举释放潜能
在就业工作方面,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更好激发传统制造业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潜力,需在以下几方面切实发力。
第一,刺激市场需求复苏,助力传统制造业稳定生产经营,稳住就业基本盘。尽快提振市场的消费需求,是稳定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保持其就业吸纳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应着力挖掘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的新动能,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传统制造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并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改变以成本竞争为主的传统外贸竞争方式,发展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模式,重塑竞争优势。同时,着眼于扩内需,应加快打通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目前存在的“断点”“堵点”,为受到疫情冲击的市场主体减负纾困,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助其稳定生产经营。
第二,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技能,适应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的新要求,促进高质量就业。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统制造业释放出的转型升级潜力巨大,特别是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对此,需加快构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培养具备高技能、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适应技能密集型企业岗位的需求;鼓励高校开展对人工智能工程、数字化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设立企校联培项目,依托产教融合方式,培养能够满足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高技术人才;鼓励实力雄厚、数字化转型意愿较强的企业加快建立技能转岗培训机制,完善数字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岗位需求的适配性。
第三,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扶持。随着平台经济兴起以及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加速渗透,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空间组织模式发生变化,催生了数字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比如,传统制造业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催生出数字化管理师、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等新职业。这些新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出现,是对传统就业岗位的补充和拓展,能为就业扩容提质提供新思路。要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为有意向从事新职业的人员提供灵活、方便的技能学习途径;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新就业领域自主创业,可考虑为其提供创业补贴和税收优惠,发挥双创平台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有利于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监督平台企业行为,规范其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制度规则等,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美国失业率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据悉,美国劳工部6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美国失业率连续第三个月维持在3.6%,仍高于新冠疫情前水平。
数据显示,与疫情在美暴发前的2020年2月相比,美国失业率高出0.1个百分点,失业人数多出30万。同时,失业时间超过27周的长期失业人数较新冠疫情前多23.5万。
数据显示,5月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39万,较4月有所减少。按行业来看,5月休闲和酒店业就业人数环比增加8.4万,专业和商业服务就业人数增加7.5万,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1.8万,零售贸易业就业人数下降6.1万。
数据还显示,5月美国劳动参与率环比微升0.1个百分点至62.3%。
分析人士认为,5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创202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可能预示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专家论坛
石建勋:全方位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据悉,《经济日报》6月7日刊发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石建勋撰写的文章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党确立的战略目标。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基础在经济。中国经济强起来,关键在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直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强起来。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找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遵循。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动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才能进一步构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才能更好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畅通经济循环,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未来,经济全球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这个大背景和大趋势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吸引外资、跨国企业参与到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活动中来,有助于加快提升我国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需求侧管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主要问题,既有供给端的问题,也有需求端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优化需求侧管理,只有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体系中供需错配问题。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经济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以实施需求侧管理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堵点,优化需求结构,引导和创造新的需求,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所在。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生产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内核。现代产业体系是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组成,代表着未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立足我国产业发展实际,通过优化主导产业链条、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统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我国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向。当前,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在产业数字化领域加强战略部署,通过政策引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论从长远发展还是现实需要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抢抓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牢牢掌握数字产业发展主动权。通过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有效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竞争力。
聚焦“双碳”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除了能够向世界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外,还要符合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环境友好标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聚焦“双碳”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和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的举措,也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目标任务之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价值引领和“硬约束”,又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发展机遇和动力,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产业升级等措施,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长期重大战略,要有效防止将“双碳”目标短期化和碎片化,避免采取激进式、运动式减碳和“一刀切”措施,要将长远目标和现实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战略定力,切实聚焦“双碳”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黄汉权: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
据悉,《经济日报》6月7日刊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汉权撰写的文章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我国正迈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刻领会经济体系现代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其内涵及要求,找准发力点和实施路径,对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既包括生产力的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现代化在现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础地位。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一切现代化的中心任务都是发展生产力。没有经济上的强大实力和带动能力,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也会缺乏经济支撑。可以说,经济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主战场和核心内容,也是整个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
立足我国而言,经济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现代化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追求,因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可能完全一样。中国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会有自己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就体现了这种“并联式”现代化的特征,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
进一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还存在发展质量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区域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循环存在卡点堵点等一系列风险挑战。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跨越关口,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些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所在。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更为系统完整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提出的概念,在内涵上更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一体建设、一体推进。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当然,形势在变化,实践在深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也随之更为系统和完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具备下述特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靠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注重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核心内容。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内核。经济体系现代化,首先是产业体系现代化,要求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必须同步推进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链是实体经济的底座和根基所在,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
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是基础前提。经济要素空间移动畅通无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内外联动方面,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在区域协调方面,要求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区域战略,形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城乡融合方面,要求通过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普遍形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特征。绿色发展,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生态优先、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低碳发展,要求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的产业体系。循环发展,要求注重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既着眼于形成有利于提高效率、创造财富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做大“蛋糕”,又着眼于形成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分配体系,把“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济安全保障有力是重要特征。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具备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冲击的抗压能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积极防范各种风险,保障粮食、能源、重要资源等初级产品供应安全,做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底线。
经济体制完善成熟是制度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真正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以“一体两翼”为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纲举目,找准发力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关键处布局落子,以“一体两翼”为重点,通过点线突破牵引带动全局,推动经济体系现代化稳步前进。
“一体”是指“产业体系”。要以产业体系现代化为发力点,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和根基。工业现代化要以制造业为重点,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短板,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进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服务业现代化要着眼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转型,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克服“鲍莫尔病”,实现从服务大国向服务强国转变。
“两翼”包括科技创新和经济体制。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典型代表,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牵引动力。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一个完善而成熟的经济体制,可以为经济体系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要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供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驾护航。
贾珅:发挥基础设施投资"托底"作用
《经济日报》5月17日刊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贾珅撰写的文章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施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要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各地各部门落实好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部署,有利于把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发挥好,不仅能精准补短板、强弱项,扎扎实实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而且能间接拉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行业实现不同程度增长,激发更多内生增长动力。
一方面,从国际比较和国内需求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空间。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的评分为77.5分(百分制),在参评国家中位列第22位。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人均拥有量尚存在差距。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要求日益显著。相比之下,我国基础设施的网络性、联通性还不够强,与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的需要还不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来化解。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绿色发展、内需升级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新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经全面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迫切任务,我国已经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人口结构和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持续变化,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还将继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仍会增长……这些都将衍生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也将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空间。
与此同时,日趋增加的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带来大量投资机会。更新老旧基础设施,不仅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社会民生和公共安全。我国人口密度高,传统基础设施耗费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折旧年限也明显短于传统基础设施。因此,未来基础设施更新需求将持续增加。"十四五"时期,各类老旧基础设施更新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方向。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发挥好基础设施投资的"托底"作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
一是做好资金安排、项目推动等工作。建议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的节奏,各级各地行业主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帮助项目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手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是着力提高资金的配置精准度和使用效率。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点建设领域、重点发展区域来安排项目资金使用,财政资金要更多向债务风险较低、建设需求较强、前期准备较为充分的地区倾斜。
三是持续研究和谋划储备项目。项目要走在资金前面,避免"钱等项目"。要将重大项目研究储备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持续加强项目库建设,保持储备项目数量合理,不断提高储备项目质量。
四是强化激励督导。对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成效明显的地区,可考虑在创建国家相关试验区、示范基地等事项上给予优先支持。对财政下达资金使用等方面工作绩效突出的地区,中央财政可通过预算安排资金予以奖励。同时,要加强项目建设督导,压实地方责任,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
据悉,经济日报6月2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叶振宇文章表示,县城是中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枢纽和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立足新发展阶段,采取有力举措推动县城发展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县城成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吸纳了一大批农业转移人口。截至2021年底,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约65%。同时,中国部分县城探索出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保障的县城特色发展道路。但从总体上看,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县城逐渐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短板,县域经济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与升级是县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工业化发展得还不够充分,城镇化也存在“大城市病”突出与“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减弱”并存的现象。有些地区的县域经济缺少特色优势产业支撑,工业化与城镇化脱节、相互掣肘。必须看到,县城作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重要节点,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在县域集聚,进而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促与升级。目前,虽然县城发展起来的工业、服务业在层次和水平上不如城市高,但这种状况与县城现阶段集聚的资源要素水平是基本匹配的。并且,从结构动态演变看,县城产业结构会随着内外部条件变化向高级化发展,工业化也将在结构升级中得到深化,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县城资源要素的规模和质量。如果县城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相适应的资源要素,那么县城产业就有可能面临衰退的风险,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事实表明,那些县域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基本都适时推进了县城发展提质升级,提升县城城市品质和市容市貌,发展优质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可见,扎实有效推动县城发展提质升级,进而增强对工业化的要素支撑,十分重要。
补短板、强弱项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国县城数量多、规模不等、发展水平差距大,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县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批县城的市政设施历史欠账较多,补短板的任务较重;二是产业特色优势不足,很多县城缺少实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即使一些县具有优势资源或区位优势,也很难将其成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三是产业平台低效发展,很多县城的产业园区数量多,但是布局分散、开发强度较低,产业定位不清晰、功能配套不完善、园区服务管理粗放等因素导致县城产业园区主业不突出、产业集聚能力偏弱、综合效益偏低;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在县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五是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这既表现为对县城建设缺少前瞻性、科学性、能可持续实施的顶层设计,又表现为改善营商环境意识不强、服务当地企业能力较弱,以至于难以把握机遇引导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上述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显着影响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质量提升,难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较高水平人力资本和优质营商环境。
促进县城发展提质升级
文章指出,近日,《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印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需用好这一重要契机,促进县城发展提质升级,更好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下一阶段,可围绕以下思路切实发力。
一是补短板。现阶段,各地应将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适当提高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统筹推进市政管网、对外交通、防洪排涝、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升级,提高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的能力,同时也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良好环境。还要看到,跟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城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农业转移人口和返乡农民工进入县城的高峰,对此,要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和资金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后发优势补齐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和建设运维等方面的短板。
二是抓特色。搞活、做强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并以此凝聚一批敢于拼搏、具有商业意识的人才。随着数字经济兴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物流效率提高,县城将成为县域创新创业创造的“大平台”,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各地应不拘于传统的产业发展路径,着力选择一批特色产业并培育壮大,建议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创业园区。
三是引人才。各地要做好“人才强县”这篇大文章,坚持引才创业、助才兴业,积极搭建吸引人才回乡发展的优质创业平台、优惠政策平台和优享生活平台,精准对接、吸引本地外出人员特别是创业人才、技术人才、特殊人才回乡创业和就业。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制定“人才强县”政策,全方位发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在改善县城环境的同时,也要布局建设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多样化、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
四是优服务。增大优质公办学校的资源供给,提升县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质量;加强医疗卫生、养老助残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途径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把社区建设作为县城公共服务提升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能力。
五是塑环境。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科学制定和实施县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高标准营商环境,在涉企服务事项中推出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快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建立招商、亲商和安商的工作协同机制,注重引商、引智与引技相结合,着力破解县城产业发展的空间、资金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
银保监会要求进一步做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
6月9日,银保监会召开小微金融工作专题(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决策部署,交流当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布置下一步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信贷增量供给再发力。地方法人银行要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等政策,进一步做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
会议指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企稳恢复的金融支持,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任务,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各级监管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帮扶力度,为全年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抢抓时间窗口,靠前担当作为,加快政策细化落实进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面向基层抓紧制定实施办法、聚焦信贷增量供给再发力、针对突出问题改进优化金融服务、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
在抓紧制定实施办法方面,会议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眼于政策可见、可得、可操作,抓紧制定细化落实的办法。要主动向小微客户公示优惠政策内容、条件和申办渠道,提升客户对政策的知悉度,确保应知尽知。主动跟进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等服务。
在发力信贷增量供给方面,会议要求,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确保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扩面。银行机构要层层抓实小微企业信贷计划执行,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进一步倾斜信贷资源。国有大型银行要确保全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股份制银行要在完成现有信贷计划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增加投放。地方法人银行要用好用足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等政策,进一步做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
在改进优化金融服务方面,会议要求,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和货车司机,要合理设定延期还本付息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延期期限。坚持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专业体制机制。坚决遏制不规范经营行为,严格落实信贷融资收费和服务价格管理规定。
在打好政策"组合拳"方面,会议要求,各级监管部门要争取因地制宜出台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措施,推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风险分担。要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和监管检查,严肃查处钻政策空子、虚构小微企业贷款用途套取资金的违规行为,确保国家的帮扶政策和金融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江苏发文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期限管理
据悉,江苏银保监局近期发布了关于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期限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22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辖内小微企业融资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基本匹配,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加多样,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等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小微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切实提升。
通知表示,有效落实江苏银保监局关于深化"四保障六提升"行动的意见,引导辖内银行机构科学匹配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供给结构,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经贸态势
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
据悉,为全面优化市场监管系统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有效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要坚持着眼大局、服务发展,加强统筹、分工合作,明确导向、追求实效的基本原则,要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眼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强化统筹协调,构建协同机制,以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外贸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实际效果为工作的评价标准。
《指导意见》提出四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服务国家大局。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框架下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完善相关国际规则;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标准、合格评定务实合作与规则协调;积极推动国内市场监管规则与高水平自贸协定义务相衔接。二是促进外贸发展。进一步提升合规意识与合规能力,健全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市场监管制度体系;推动标准协调,提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聚焦重点贸易领域开展标准比对与标准协调研究;推动与境外经济体合格评定主管部门合作,提高合格评定程序及结果的互相承认力度,提升合格评定服务外贸发展能力。三是引领转型升级。加强新兴热点跟踪,加强对信息保护、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标准与合格评定研究;继续优化各类服务窗口,针对企业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加强规则对接和政策协同;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聚焦差距,补齐短板,促进质量提升。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强化底线思维,跟踪研判国际规则发展趋势,强化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预警,加强对核心产业和关键产品供应链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梳理;指导企业加强合规与风险防范。
土耳其和委内瑞拉表示加强经贸和投资合作
据悉,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6月8日在安卡拉与到访的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将加强两国在经贸和投资领域的合作。
埃尔多安在会谈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表示,土耳其反对针对委内瑞拉的制裁,愿与委站在一起。他说,两国在贸易、能源、采矿、建筑、卫生、农业、旅游等领域具有巨大合作潜力。两国经济的互补性为开展新领域的合作和相互投资提供了机会。
埃尔多安说,土委双边贸易额去年达到8.5亿美元,今年将达到10亿美元,两国的目标是尽快将双边贸易额提升到30亿美元。
马杜罗在记者会上感谢土耳其始终支持委内瑞拉,并帮助委抗击新冠疫情。马杜罗欢迎土耳其企业赴委内瑞拉投资兴业,表示委内瑞拉愿为土耳其投资者提供政治和法律方面的保障。
马杜罗8日开始对土耳其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两国签署在旅游、农业和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协议。
投资视点
五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获支持
据悉,由于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取得好的成效,京沪等五地迎来支持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等激励措施。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及附件。
文件称,为进一步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充分激发和调动各地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督查激励的通知》(国办发〔2021〕49号),结合国务院大督查、专项督查、“互联网+督查”和部门日常督查情况,经国务院同意,对2021年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199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30项激励支持措施。
其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良好金融秩序成效好的地方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2022年将支持上述地方或其辖内地区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在同等条件下对其申报金融改革试验区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和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在上述地区开设分支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绿色公司信用类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具体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组织实施。
据了解,2020年享有类似激励措施的地方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四川省;2021年享有类似激励措施的地方包括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
此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修订形成《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激励措施的实施办法(2022)》。关于激励措施的落实,办法明确了五个方面的激励支持。具体激励措施包括:适度加大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在同等条件下对其申报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予以重点考虑和支持;支持积极探索保险业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
在今年获激励的五省(市)中,已有地方明确透露金融改革试验区申建计划。比如,北京市申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去年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
北京发布45项稳增长措施
6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共六方面45条政策举措。从持续加力助企纾困和营商环境优化、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发展能级、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加快恢复大宗消费和新型消费、兜牢社会民生底线等方面作出安排。
《方案》明确,留抵退税"直达快享",确保2022年6月30日前符合条件的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应退尽退"。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缓尽缓",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缓缴期限至2022年底,住房公积金缓缴期限为2022年4月至12月。国有房租减免"即申即享"。2022年对承租京内各类国有房屋的在京注册或在京纳税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3个月房屋租金,其中对承租朝阳、海淀、丰台、房山、通州、大兴等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区国有房屋的,减免6个月房屋租金。对承租非国有房屋的科技型孵化器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的,经确认按照减免租金总额的50%给予补贴。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对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的非国有房屋业主或经营管理主体,给予一定补贴。
在投资和消费方面,《方案》提出,扩大生产性投资,加快推进重点功能区和城市副中心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建成北京奔驰汽车制造升级改造、京东方生命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领域重大项目。激发城市更新投资活力,出台危旧房改建政策,危旧楼房成套化改造项目增加规模须符合建筑规模管控要求,并由各区单独备案,增加规模除改善居住条件外可用于建设共有产权住房或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力争2022年开工300个、完工10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累计达40个。此外,围绕畅通重点功能区间交通联结、补齐城市内部基础设施短板、老旧管网改造升级等领域谋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发行上市。
《方案》提出,大力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明确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内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2022年底前对报废或转出北京市注册登记在本人名下1年以上的乘用车,在北京市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能源乘用新车,并在北京市上牌的个人消费者给予不超过1万元/台补贴。推动企业将存量商办用房转换为配套重点功能区和产业园区的人才租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征集一批绿色节能消费券参与企业,延长政策实施周期。对平台企业2022年6月减免的暂停堂食餐饮商户相关费用予以补贴。对纳入全市生活服务业发展项目和支持范围的餐饮企业,最高给予审定实际投资额50%的资金支持。
《方案》还提出,促进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引导重点平台企业科技转型,支持企业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操作系统、处理器等领域技术研发突破,支持平台企业参与新型算力体系建设。支持平台企业推广数字零售、社交电商、在线健身、在线诊疗、云旅游、云展览、云演出等数字经济新模式,拓展"互联网+"消费场景,加快推进居家生活和居家办公一体化发展。支持北京市企业在香港上市,依法依规推进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赴境外上市。
北京出台系列措施保障提振先进制造业
据悉,针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原材料运输、成本上涨等难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6月2日会同市交通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等单位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本市先进制造业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通过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减税降费等财税、保供、稳价相关助企纾困政策,促进先进制造业平稳运行。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进入二季度,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北京市先进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普遍面临产品市场需求收缩、生产成本增加等多重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亟需做好政策支撑,坚定信心。
若干措施包括6方面15条具体措施。其中,围绕当前疫情冲击带来的原材料运输、配套企业生产等短期影响,若干措施提出,将依托既有物流园区货运场站设立临时中转调运站和货车司机防疫服务站、争取将企业纳入国家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建立市级重点企业"白名单"、协调市外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等短期措施。
此外,政策还提出将指导产业链龙头企业制定供应链备份方案或替代清单,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稳定配套联合体。同时,对京津冀范围内首次纳入北京市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供应链且实际履约金额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针对先进制造业企业仍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土地空间要素保障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政策将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重要方向,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涉及工业领域留抵退税约245.1亿元、缓税约78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约8.9亿元、降低失业保险费约4.6亿元,并提出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盘活提升低效产业空间、强化能源保障等一系列要素保障政策。
北京经开区投入2.1亿元资金助企纾困
近日,北京经开区发布《关于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共同抗击疫情、促进企业发展、优化服务质效3个方面、9条纾困举措,预计投入财政资金2.1亿元左右。为了加快新扩区域协调发展,此次政策范围覆盖至亦庄新城。
根据《若干措施》,经开区对于积极抗击疫情且按照要求制定防控预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2022年5月社保缴纳人数、3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生产防疫物资补助;对于隶属经开区总工会并开通工会账号的各企业工会,按照2022年8月会员名单、1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日常防疫物资补助。
在减轻企业房租负担方面,对承租区内经营性园区、特色产业园、城市更新园区、商务楼宇中的非国有企业产权权属房屋的重点科技型小微企业(包括获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资质的小微企业),给予承租企业第二季度租金补贴,补贴单价不超过1.5元/平方米/天,补贴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
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对上半年产值达到5亿元(含)以上100亿元以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上半年产值0.2‰的物流补贴;对上半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含)以上的工业企业,给予上半年产值0.5‰的物流补贴,预计该项政策将投入财政资金约1亿元。
据了解,经开区支持企业加强关键生产物资储备。对上半年产值达到5亿元(含)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今年新租用北京市范围内临时库房用于零部件生产应急储备的,按照最高1元/平方米/天的标准,给予本年度不超过200天的临时仓储补贴。其中,2022年上半年产值达到5亿元(含)以上100亿元以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家补贴租赁面积最高不超过2000平方米;2022年上半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含)以上的工业企业,每家补贴租赁面积最高不超过5000平方米。
北京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升兑现效率,物流补贴等政策还可以享受'免申即享'。"此次政策还可与北京经开区现行的普惠政策、专项扶持政策、入区协议叠加享受。针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也将开设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专人指导、综合服务、并联审批、同步出证。下一步,经开区还会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不间断出台符合区域特色的扶持政策,让亦庄新城范围内的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让惠企政策准确、快速为企业纾难解困,助力企业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天津市面向民间资本集中推介18个项目
据天津市发展改革委6月3日披露,日前,天津市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组织了总投资399.7亿元的18个项目,面向民间资本集中推介,进一步优化全市投资结构,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建设。
此次集中推介的有4个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包括北辰京津医药谷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武廊市域(郊)铁路天津段项目,蓟州区再生水厂建设项目,蓟州区农村输配水工程。其中,总投资128亿元的北辰京津医药谷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高标准建成以生物医药、中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为主导,集研发生产、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为一体的产业与城镇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区。蓟州区再生水厂建设项目,将建设再生水厂一座,处理规模5万吨/日,铺设管网20.51公里。
文化旅游领域共5个项目,包括大兴峪、小龙扒中医药养生基地项目,西井峪景区项目,西果园旅游村项目,B1线文化街站地铁上盖项目,B1线车站北路站地铁上盖项目。其中,大兴峪、小龙扒中医药养生基地项目将建设110亩中药种植体验园,提升改造7套功能区,以及5万平方米灌溉系统、药膳馆、国医馆、中药铺、培育研发中心、瑜伽馆、康养小院等,拟采取民间资本控股方式引入投资额5649万元。西井峪景区项目将对西井峪核心村、后寺村、桃花园村等进行基础设施提升、业态布局和景区打造。
农业和生态领域共5个项目,包括东湖兴农胡张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东丽区绿色生态屏障区创意生态园项目,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带东丽区务本河泵站扩建工程项目,天津市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宁河区岳龙镇乡村振兴项目。其中,天津市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拟采取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额4.5亿元。
商贸服务领域包括滨江国际大饭店、滨江购物中心、滨江商厦3个项目,总计拟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额超10亿元。
体育领域项目为新建宝坻区体育场综合体项目,拟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额6亿元。
天津支持中药饮片在天津上市销售
据悉,天津市医保局、天津市卫健委、天津市药监局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明确,要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可溯源优质中药饮片(符合“三无一全”标准,即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素超标、无公害及全过程可追溯)。支持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在天津市上市销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重庆实施阶段性降低用电成本措施
据悉,为稳住全市经济大盘,降低市场主体用电成本,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关于实施阶段性降低用电成本措施的通知》,帮助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化交易工商企业等降成本。
具体来说,对于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重庆延长了原定于今年12月31日截止的电价优惠政策,即未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并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10千伏以下用户,按原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水平执行至2023年12月31日,即用户享受政策时间延长一年。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称,用户无需申请此项政策,由电网企业直接实施。按照往年用电量测算,预计全市100多万户小微市场主体全年将减少用电支出约3.6亿元。
对于直接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工商企业,今年5月1日起可以通过分享机制,享受到保量保价的优先发电电量及其他低价电源电量。据测算,仅5至6月,全市约7500家工商企业,将减少用电支出约5.6亿元。
同时,有关市级部门和区县将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督促转供电主体全面落实相关要求,严肃查处转供电主体违规加价和搭车乱收费行为,减轻终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这一举措主要服务未直接向电网企业缴纳电费的工商业用户,包括小区临街及商业综合体内商铺、写字楼中的各类市场主体、工业园区中的企业等。
重庆支持企业技改和扩大再投资
据悉,重庆市经信委日前联合财政局印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扩大再投资政策措施》(下称《措施》),出台9条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投资,最高奖励2000万元。
按照《措施》,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方面,重庆市将对工业企业实际发生技术改造投资或扩大再投资后,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分别给予20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奖励。
《措施》对实施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的企业也提出予以相应奖励。比如,在绿色化改造方面,将支持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行业企业实施绿色技改,并对达标的予以相应奖励;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5G+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创新载体等建设,对单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措施》还从支持企业创新成果应用、支持产业梯度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承载平台建设、优化审批程序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帮扶措施。比如对于企业"融资难"痛点,《措施》提出将通过建立担保机构、银行及市、区县两级政府风险分担补偿资金池,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和产业链协同技改项目信贷支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面向市级重点技改项目配置专属额度、期限和利率的贷款产品等。
《措施》提出,将企业扩大再投资项目视同为当地的招商引资项目,各区县可比照招商引资惠企标准落实相应优惠政策,市招商投资促进部门将把其计入招商引资考核范围。
河北省推四举措促市政建设快速发展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22〕12号),切实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近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河北省发改委、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水利厅、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保监局、河北证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四条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系统化绿色化智能化谋划项目、运作城市更新项目及用好绿色金融政策、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方面,力求积极促进全省市政基础设施快速建设。
根据《通知》,河北省将围绕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化绿色化智能化谋划项目。以打通城市断头路、多热源联网联供、构建排水防涝体系为重点,谋划城市路网系统化建设、管网系统化改造、内涝系统化治理项目。以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程、污水处理提质工程、再生水利用增效工程为重点,谋划城市水网绿色化循环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以保障管网运行安全、降低管网漏损和能耗为重点,谋划燃气、供水、供热、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快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储备,为后续市政基础投资奠定基础。
《通知》提出,推广石家庄等地成功经验,整体运作城市更新项目,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双重信贷支持,整体推动城市更新单元内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的提升。
《通知》指出,用好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绿色市政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全省绿色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库,梳理再生水利用城市给水管网漏损治理、集中供热管网漏损治理等绿色市政设施项目,与金融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对库内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在授信额度、信贷规模、贷款期限、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金融支持。
《通知》强调,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河北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规范有序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同时鼓励具备长期稳定经营性收益的存量项目采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回收资金按规定用于市政工程再投资等。优选供水、供气、供热、停车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存量资产,积极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试点,将资产证券化筹集的资金用于新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河北规范非煤矿山安全监察工作
近日,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非煤矿山安全监察工作办法》(简称《办法》)。《办法》提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对河北省内上一年度发生过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市、县,以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确定的和河北省确定的非煤矿山重点地区,每半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集中监察;对其他有非煤矿山的市、县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集中监察。
非煤矿山安全监察(以下简称安全监察)以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目标,通过监督检查市、县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督促指导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执法,推动属地监管责任落实,促进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有效防范化解非煤矿山区域性、系统性重大安全风险,推动非煤矿山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
《办法》明确,安全监察的监察对象为市、县政府及应急管理、行业管理、自然资源、公安、行政审批等有关部门,监察过程中对有关非煤矿山企业抽查检查,检验地方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成效。监察内容主要包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情况;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情况;非煤矿山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和监管力量建设情况;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情况;非煤矿山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情况;非煤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情况等。
对安全监察进驻过程中群众举报的矿山安全生产严重违法行为和事故线索,监察工作组及时移交地方政府组织调查核实,或要求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书面说明。
《办法》要求,对地方有关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同志履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所规定职责不到位或存在阻挠、干涉安全监察等行为的,在加强与改善安全监管建议书中提出问责建议。被监察对象要按照《加强和改善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建议书》要求,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视整改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对整改不力的,采取函告、通报、约谈等措施推动整改。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北局每年向河北省政府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报告1次对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的监察情况,并通报省应急管理厅(省安委会办公室),作为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参考依据。
河北沧州出台"飞地项目"实施细则
据悉,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各县(市、区)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推进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市域一体发展,实现全市招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目标,日前,沧州市出台了"飞地项目"实施细则(试行)。
"飞地项目"是指项目在本市辖区内,由某县(市、区)(以下简称引荐地)洽谈引进,因受土地、产业规划、资源限制等因素制约,不能在本辖区落户,需要到其他县(市、区)(以下简称承接地)落地的项目。本次出台的实施细则,对"飞地项目"准入条件以及引荐地与承接地职责划分、利益分享等方面内容,均进一步明确并提出有关要求。
"飞地项目"准入条件要符合3项标准,即符合该市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符合新旧动能转换方向,并与承接地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相符,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符合承接地园区规划、产业功能定位以及项目准入标准,包括项目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税收、节能减排降碳标准等;新上产业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内资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外资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0万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项目投资额不受限,由承接地根据项目情况自行确定,同时,项目投资主体须是在承接地注册并纳税的独立法人企业,且依法经营、管理规范,具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
引荐地与承接地需签订规范、详细、可操作的合作协议,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对等、共建共享。引荐地负责主导项目前期考察、洽谈、签约等工作,对引荐项目的真实性负责;积极对接承接地确定项目用地、规划建设等工作;负责向市商务局申报"飞地项目",填报有关申报表、备案表,并做好项目备案。承接地负责协助引荐方做好招商工作,协助投资方办理环评、安评、土地、规划、立项等相关手续;负责保障项目前期征地、清障等工作;协助做好项目融资、用工等工作;负责项目质量标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碳等方面的监管;负责提供建设与生产的必要条件;负责协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出台的鼓励扶持政策。
在利益分享方面,项目自正式投产之日起,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划转给引荐地政府;4至5年内,引荐地政府与承接地政府按照5∶5比例分成;5年后全部归承接地政府。在市级内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重点考核指标统计考核时,项目投产前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入引荐地,项目投产后的固投全部计入承接地;工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额等考核指标2年内全部计入引荐地,3至5年内,引荐地与承接地按5∶5比例分成,5年后全部计入承接地。如引荐地政府和承接地政府对财税收入、经济指标、考核指标等协商达成一致,可按双方协商确定的分成比例和年限进行利益分享。
实施细则还对"飞地项目"的鼓励政策、项目管理流程等进一步细化。明确提出,在符合有关规定和条件的前提下,"飞地项目"可优先申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优先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产业资金支持。"飞地项目"同等享受承接地招商引资以及其他各项优惠政策,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的"飞地项目",优先保障用地需求。
新上产业项目达成协议后,由引荐地向市商务局备案;项目建成后,由承接地向市各考核责任部门分别报送相关经济指标。市商务局组织市统计局等相关考核责任部门配合审核,审核无误后按照本细则规定将相关经济指标分别计入引荐地和承接地,作为市级内部考核的依据;项目形成地方税收后,由引荐地联合承接地,双方财政部门共同向市财政局提出年度税收分享申请,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通过省、市财政结算办理。
沧州市商务局主管招商工作的副局长王俊岚表示,"飞地"作为一种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常见模式,横跨两个行政区域,牵涉至少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之前相关政策在落地过程中面临观念、平台、机制等多方面障碍,此次实施细则的出台,就是希望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全市招商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河北出台十一条措施扶持企业上市
据悉,为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近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扎实稳定全省经济运行的一揽子措施及20个配套政策,其中包括《关于扶持企业上市的十一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指出,河北省成立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支持企业上市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全省企业上市工作。每年确定10至20家目标上市企业,进行重点支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及时协调解决企业上市中的问题。全省将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由市领导牵头,制定企业上市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部门、细化工作职责,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步伐。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督导调度,及时跟踪问效,定期进行通报。
根据《措施》,自2022年1月1日起,河北省对申请在境内A股上市的企业,进入辅导期并在河北证监局完成备案后,给予100万元补助;向中国证监会或沪、深、京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后,再给予200万元补助。对申请在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经具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或机构正式受理,给予200万元补助;通过审核后,再给予100万元补助。
增加储备资源,培育上市梯队。河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将牵头细化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入库标准。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等经济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县和雄安新区对照入库标准,深入挖掘、全面摸排,于每年3月底前向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荐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河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筛选200家左右,培育基础梯队,按照拟上市板块和近中远期上市目标进行梯次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实际进行增补和退出。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入库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已启动上市工作的企业,根据股改、辅导、审核、注册等4个关键阶段重点给予政策倾斜,为企业顺利上市提供高质量服务。
同时,引导各类基金加大对后备企业投资。河北将组织入库企业在深交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全国性路演平台进行路演,推动企业与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对接合作,引导各类私募基金加大对后备企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河北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各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扶持省内企业上市。
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融资支持。河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定期发布上市后备企业融资需求,组织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常态化对接。实施上市后备企业"重点联系行"制度,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上市后备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在授信额度、利率和期限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加大信用贷款支持力度。
河南发布"十四五"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据悉,河南省商务厅近日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建设强大内需市场要实现新突破、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得到新提升、降本增效提质发展取得新成效、内外贸易开放能级迈上新高度,力争在2035年建设成为更具全国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商贸流通枢纽门户。
《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即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3.23万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10家以上;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力争分别突破1.98万亿元、0.5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力争迈上万亿元新台阶。
围绕发展目标,河南省将从构建强大内需市场体系、产销衔接供应链体系、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开放枢纽贸易体系、商贸流通现代化治理体系"五大体系"出发,全面畅通消费、供需、城乡、国内国际等多个循环,着力提升全省商贸流通质量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提出要构建"主副引领、区域协同、多点支撑"的商贸流通格局,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州国家商贸流通中心,打造洛阳、南阳中原城市群商贸流通副中心,提升发展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培育多个商贸流通特色节点。
在具体举措上,《规划》聚焦畅通消费,提出支持郑州、洛阳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郑州二七商圈、洛阳西工商圈、南阳老城核心商圈等城市地标商圈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升级等。
围绕畅通供需,将打造供应链一体化平台,推进商贸流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数字商务创新提升行动、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行动等。
推动畅通城乡循环,将持续优化提升农村商业网络,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构建覆盖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全过程的冷链网络,同时加强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
服务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以"四条丝路"融合并进为引领,打造全球商品内陆集散地,建设国际商品展销交易平台,积极开展出口商品转内销促进行动、内外贸融合高能级平台建设行动。
为健全商贸流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全省将推动商贸流通制度型开放,深化商贸流通"放管服效"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完善商贸流通标准化体系、信用体系、新型监管体系等。
四川出台30条措施稳住经济基本盘
据悉,四川省近日印发《扎实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6个方面30条措施,对接落实国家系列稳增长政策,努力做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工作,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保持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稳定经济增长的重大职责,采取有力措施稳增长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6个方面33条政策措施。
会议结束后,四川省随即作出安排部署。在评估前期四川省已出台政策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并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形成《扎实稳住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
《措施》提出的6个方面30条措施主要是--
加快财税政策落地。包括全面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加快财政支出执行进度、加速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5条政策措施。比如,政府采购工程要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按照统一质量标准,将预留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今年阶段性由30%以上提至40%以上。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包括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强化重大项目金融服务、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优化实施延期还本付息4条政策措施。《措施》要求,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受疫情影响隔离观察或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对其存续的个人住房、消费等贷款,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期还本等方式调整还款计划。
着力稳投资促消费。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促进消费恢复发展、推动文旅消费回暖、支持合理住房消费7条政策措施。
成达万高铁等3个铁路项目、西昌至香格里拉等7个高速公路项目都将于年内全面开工建设。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包括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气用网等成本、有序推进企业保产保供、促进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支持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发展、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5条政策措施。《措施》要求,发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省级工作专班作用,抓好产业上下游对接、物流保障、产销对接等工作,全力保障用工、资金、原材料等要素,帮助企业解决堵点卡点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包括扩大实施社保阶段性缓缴政策、着力稳企稳岗稳就业、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强化社会民生兜底保障5条政策措施。在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保费政策的基础上,《措施》还提出,对受到疫情严重冲击、行业内大面积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其他特困行业,扩大实施缓缴政策,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阶段性延长到2022年底。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企业,还可能领到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助。
统筹发展和安全。包括织密疫情防控防线、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确保能源安全供应、坚守安全生产底线4条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三州"等地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加快广安高兴、达州河市、达州万源等政府煤炭储备基地建设等。
深圳发布一揽子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这"20+8"产业集群"剑指"制造业立市,对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深圳对此还立下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重点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
根据《意见》,深圳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推动20个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即: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现代时尚、工业母机、智能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以及海洋产业集群。
在加快补齐产业短板方面,《意见》尤其提出,要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在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方面,要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在发展工业母机产业集群方面,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
与此同时,重点培育发展8大未来产业,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包括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这8大未来产业均确定了各自重点发展的领域、技术攻关方向和发展目标,如,合成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加快突破人工噬菌体、人工肿瘤治疗等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
"四个一"发展目标和六大保障措施
深圳在培育发展壮大产业上还立下了"四个一"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为保障上述目标的完成,《意见》还提出了要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即,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对于此前备受诟病的产业空间不足问题,《意见》也给予了"破题":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在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深汕等区,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此外,在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强化创新支撑体系、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等保障措施上,《意见》均作出了相关安排。
深圳发布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等7份行动计划
6月6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多部门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7份行动计划。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影响力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制造、封测等关键环节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业链联动协同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重点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突出的比较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创新平台,打造若干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支撑和引领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规模领先、创新引领、结构优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建成协同创新、联动发展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智能零部件供应链重点企业,实现网联化先发引领、智能化大幅跃升、电动化全面渗透。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大健康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营收达1200亿元,培育上市企业12家,新增10亿以上企业10个,努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善的大健康制造业生态体系,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健康服务示范中心。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力争成为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集聚高地。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规模领先、创新驱动、融合开放的发展格局,培育壮大一批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骨干领军企业和创新平台,建成引领全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广东江门出台稳经济148项政策措施
据悉,广东江门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江门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共有6方面、33项、148条措施,旨在全力畅通经济运行的筋骨血脉。
《方案》中共有10条促进消费政策,安排财政资金7500万元,旨在提振汽车、住房、家电、文旅、餐饮、住宿等重点领域消费。其中,在延续汽车补贴政策方面,为持续促进汽车消费,将延续“新春暖企惠企十条”中促进新能源和“国六”标准乘用汽车消费补贴措施,追加购车专项补贴2000万元,先到先得,额满即止。
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江门市将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调整房地产限购政策,实施限售政策,支持刚性、改善性和新市民住房需求。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要求,满足市民合理购房信贷需求。
根据《方案》,江门加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2022年至2024年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方案》在金融方面也亮点纷呈: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续还本付息。对在2022年成功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挂牌的企业分阶段奖励,最高达600万元;对江门市上市企业开展再融资并投放在江门的给予奖励,最高达300万元;对在北交所上市挂牌的企业分阶段奖励,最高达300万元。
江门市将全面落实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降低用水用电用网成本等措施,对租用标准厂房的中小企业、新租用厂房1000平方米及以上且实际生产的规上制造业企业给予租金缓缴、减免、补贴等支持,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发展竞争力。
江门市将对实现增产增收的制造业企业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50万元,激发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鼓励批零住餐业增收,促进商贸企业“小升规”,引导企业产销分离,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江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文旅企业的贷款贴息,对年底前升规的精品民宿每家补助10万元。
佛山"稳增长73条"出台
6月5日,广东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印发《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从提升财税政策效能、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大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着力稳住外贸外资、千方百计稳岗拓岗保就业以及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等九个方面,共提出了73条措施,以稳住经济大盘,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通知》提出,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超过200万元的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留该部分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4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70%。
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是《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佛山将对2022年4月1日至6月30日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首次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给予不高于1%的贴息补助,并力争2022年全市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获得贷款超过900亿元。
支持优质龙头企业开展市场并购。研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并购产业链关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支持被并购企业落户佛山。设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资本赋能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佛山大型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摸查大型企业并购需求,组织专业机构整理并购资讯并安排对接。加快企业并购重组中涉及的行政审批速度。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企业重组税收的相关规定,给予并购重组项目税收支持。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佛山将多渠道降低企业成本。其中就包括全面落实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政策。针对科技企业,佛山还将加快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政策,落实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100%加计扣除政策。
《通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切实加强对新市民、青年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及各类人才等重点群体的住房保障。保障住宅用地供应,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优化住宅用地出让条件、供应结构和时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畅通共有产权住房申请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渠道,鼓励各商业银行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整体下行。
广州南沙发布首个国家级新区"四链"融合政策体系
6月6日,广州市举办南沙新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政策体系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推介南沙新区全新的"四链"融合政策体系。
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魏敏介绍,该政策体系是国家级新区首个"四链"融合政策体系,通过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产业发展环境,构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互促的产业新高地,走出走好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介绍,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南沙将从落户奖励、经营贡献、高管人才、办公用房、企业上市、提升能级、技术研发、股权投资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支持,便于企业、人才按政策措施"对号入座",更好地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四链"融合政策文件还将从用地支持、办理落户、员工安居、交通出行、项目审批、企业挂点服务、市场推广、人才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给予企业和人才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在启运港退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国际航运保险税收优惠、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方面与上级政策充分联动,实现效应叠加。
魏敏表示,南沙将对研发和人才团队的支持摆在重要位置,针对企业研发创新需求,给予新型研发机构最高1亿元补助;对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奖励最高1亿元。对企业、人才提供"百分百"的扶持力度。落户企业可享受企业经营、高管个人收入及上市后股权行权"100%"三重经济贡献支持。企业进驻重点集聚区给予最高3年免租扶持。加强企业资金支持,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南沙产业引导基金,给予企业股权投资支持;设立最高1亿元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对世界500强、独角兽、主板上市企业等龙头企业,可给予综合政策支持。
南沙从2017年开始实行针对学历人才的新引进人才补贴政策,在新政策中提出了更具竞争力的青年人才政策条款。"落户奖由最高2000万元提升至最高3000万元;经营贡献奖由最高95%区级经济贡献奖励提升至最高100%区级经济贡献奖励;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的标准提高至最高1000万元。"魏敏介绍,与区内原政策相比,新政策总体力度提升。如产业链集聚方面,南沙提升了落户、经营贡献、高成长企业扶持、产业联动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本次发布新的政策体系,是南沙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一个新开端。接下来,南沙将做好政策落地兑现工作,抓紧编制出台总部经济、汽车产业、特色金融、生物技术、专精特新、离岸贸易、外商投资、知识产权、港澳青创等多个特色领域专项政策文件,持续给企业和人才送上南沙"大礼包"。
广东出台制度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据悉,为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林业和草原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强化规划管控约束,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强调耕地集中保护的理念,突出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建设、国土绿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设施建设等占用耕地的管控约束作用,鼓励各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划定耕地集中整治区,引导各地通过耕地恢复和进出平衡措施将细碎耕地逐步向耕地集中整治区聚集,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
《通知》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探索永久基本农田易地补划。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进一步细化了166号文要求,明确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在县域范围内无法补足的,可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域易地补划;农田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无法在项目区内平衡的也须落实补划;应当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的优质稳定耕地(独立地块)最小面积是3亩,储备区内地块按一般耕地管理并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进行动态更新。
《通知》聚焦政策可操作性,细化耕地"进出平衡"工作指引。注重行政逻辑和技术逻辑相结合,针对当前年度耕地"进出平衡"的关键问题,结合现行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广东省耕地保护实际经验,制定了"进出平衡"工作指引,细化了"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编制要点,并从"实施范围""程序和要求""职责分工"三个方面明确了耕地"进出平衡"的实施路径,为地方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和实行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制度提供工作指引。对建设占用上一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为耕地,但现状为耕地以外的其他农用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且未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的地块,须按照耕地地类报批,并依法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通知》注重新旧地类衔接,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监督管理。结合现行有关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规定,明确了"三调"前后耕地占补平衡的地类要求,其中"三调"前后均为非耕地的地块,新增耕地可选择用于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中的一种用途;"三调"前为耕地,"三调"后为非耕地的地块,恢复的耕地可以用于进出平衡,但不能用于占补平衡;"三调"前后均为非水田的地块按规定垦造为水田的,可用于占补平衡。强调对补充耕地和垦造水田项目实行立项、实施、验收、报备、管护等全流程监管,严格落实项目后期管护主体责任,主动公开项目信息,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通知》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强化宣传引导和激励约束。明确各地要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耕地保护工作,并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重点支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粮食种植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创新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制度,对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的镇、村给予奖励,并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与干部绩效评价挂钩。
下一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将在全省选择有意愿、有条件、有思路的市、县(市、区),组织开展耕地恢复及进出平衡示范点工作,推动各地积极创新探索,在牢牢守住广东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同时,为全国耕地保护监督工作提供"广东经验"。
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扩大到广东全省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广东省开展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相关企业可凭申请书、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材料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办理外债签约登记后到银行开展跨境融资业务。
与前期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相比,此次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实现了"两增加,一扩大":一是试点企业可不受净资产规模的限制,自主借用外债额度由原来500万美元增加至1000万美元,进一步便利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本;二是试点对象在原有高新技术企业(指经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认证的具有知识产权、技术或工艺先进、市场前景良好、净资产规模较小的创新型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专精特新"企业(指经国家或地方相关部门认证的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三是试点区域由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扩大至广东全省。
业内人士表示,本次试点政策提高了成长初期净资产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借用外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
据悉,相关企业可凭申请书、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材料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办理外债签约登记后到银行开展跨境融资业务。
广西出台40条措施稳工业经济大盘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决策部署,近日,广西结合实际再加力,印发《关于扎实稳住工业经济的政策措施》,从财政、融资、拓市场促消费、抓项目扩投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能源安全供应、畅通物流、用工、稳增长激励考核等方面出台40条具体举措,稳住工业经济大盘,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工业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财政政策上,加快财政支出进度,自治区已经拨付市县财政的企业和项目资金,必须在6月10日前拨付到位;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今年6月底前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融资担保费率;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通过提高预付款比例、引入信用担保、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合同融资、免费提供电子采购文件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活动提供便利;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对符合条件地区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扩大免申即享政策范围,自治区财政支持企业、项目的资金,"直给直兑""应享尽享快享",直接拨付到企业账户。
在融资政策方面,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推广无还本续贷、提高纯信用贷款比例等方式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加大"桂惠贷"贴息力度,对"双百双新"重大优质项目、特困行业企业、有重大增量企业、重点产业链企业的贷款进行一定比例贴息。
在抓项目扩投资政策上,广西将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民间工业投资,落实好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标准厂房、重大项目投资奖励等政策;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争取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唤醒一批沉淀项目,协调解决要素保障问题,推动未开工项目尽快实现开工、停建项目早日复工;加快已建成项目竣工,优化审批流程,力争项目早日竣工正常投产。
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广西将实施"一行一策"支持汽车、机械、粮油、食品、电子信息、建材等行业负增长企业恢复正增长;加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工作;谋划建设北部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在保能源安全供应上,实施用电用气降费、"欠费不停供"行动,对于生产经营困难的工业企业,采取"欠费不停供"用电政策,设立6个月的费用缓缴期,缓缴期间免收欠费滞纳金;暂停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工业企业管道天然气的省级管网管输收费;积极推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为推动相关目标任务落实,广西将实施工业稳增长激励政策,建立"目标分解、月度晾晒"工作机制,对工业稳增长成效明显地区给予督查激励,对进度落后的地区进行通报约谈。
广西出台稳外贸促增长三十三条措施
据悉,为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促进广西外贸进出口平稳健康发展,近日,广西自治区"稳外贸扩开放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印发《2022年稳外贸促增长若干措施》,从8大方面提出33条具体措施,着力助企纾困,推动外贸企稳回升。
具体来说,在扩大大宗商品进口规模方面,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服务,建立大宗商品进口企业"白名单"制度,加大对进口企业信贷支持,建立大宗商品进口重点企业月调度机制,积极扩大铜精矿进口规模,深化改革扩大药食同源商品进口,推动进博会成交意向订单落实,推动重点大宗商品进口企业全年新增进口200亿元以上,推动原油进口新增200亿元以上。
优化通关模式全力提升口岸通行量方面,保持口岸稳定运行,加大口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备,推动一批急迫开放的海港口岸码头泊位完成建设和整改、通过验收并对外启用,加大口岸信息化系统建设和部署,推动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建设等。
扩大一般贸易出口规模方面,鼓励和支持各设区市大力引进一般贸易总部企业落户;利用好国家级贸易促进平台抢抓订单拓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广西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承保的覆盖面和规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外贸企业适度降费。
力促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快缓解企业物流问题,带动4个国家级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年进出口额不少于900亿元;推动南宁市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梧州综保区等园区超过10个意向加工贸易项目落地;全力保持广西粮食、矿产品、电子产品耗材等产业规模优势,年进出口额不低于170亿元,深挖珠宝黄金、木材、钟表等加工贸易的潜力产业。
促进边境贸易回稳向好方面,加快推动互市区(点)恢复进出口业务;推广扩大海运互市业务;解决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车辆积压问题,提高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出口通关效率;创新应用更加灵活的跨境运输方式。
《若干措施》还提出,通过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培育外贸新业态提质增量。深入实施外贸强基础工程,建立"千企开拓"待转化企业项目库,推动约100家"零外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举办广西"千企开拓"线上专场出口展。加强财政政策支持,保障外贸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贵州发文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稳定经济政策措施和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月31日发布《贵州省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
《措施》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基金和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投放使用,60%投向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上半年投放60%以上、使用率达60%以上。重点推进宁德时代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中石化50万吨/年聚乙醇酸(PGA)、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茅台3万吨酱香系列酒技改工程、磷化集团20万吨/年磷酸铁等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安排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50%以上支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投资。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5G+工业互联网等方向技术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确保工业投资上半年完成1600亿元,全年完成3200亿元。
《措施》要求推进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投资项目建设。在国家安排新增规模内核准建设一批火电项目。积极争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资金,推动建设文家坝二期、马家田等煤矿和金沙等露天煤矿,加快国务院安委会督导帮扶组反馈问题整改进度,有序释放煤矿优质产能。加快开展贵阳、黔南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鼓励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对"十四五"期间建成投产的项目实行"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加快盘州、关岭、乌撒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册亨、望谟等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电力的消纳和外送能力。加快天然气管道"县县通"项目建设,天然气管道累计联通71个县。围绕提高成品油供应保障和应急能力,推动成品油管道与油库互联互通。确保能源投资上半年完成330亿元,全年完成760亿元。
海南省十条措施提升重点园区投融资能力
近日,海南省级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台《关于支持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投融资能力十条措施》,旨在提升全省产业园区投融资能力,破解现阶段制约园区发展的投融资问题,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做大园区运营企业资产规模方面,海南省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资金依法依规纳入国有园区建设运营管理企业,做大企业资金流量和资产规模,并谋划筹建省级园区建设运营管理企业。
设立园区产业基金方面,将充分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投资基金引导杠杆作用,与各园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合作,按市场化方式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园区产业培育与集聚。
开展园区PPP融资方面,则将支持海口江东新区、洋浦经济开发区等有条件的园区发行公募、私募REITs,为园区重资产投资提供退出通道,将募集的社会资金用于园区后续发展建设,减少对财政投资的依赖。省级财政每年还将安排PPP以奖代补资金2亿元,支持园区利用PPP模式开展项目建设。
为提升园区运营企业信用评级,海南省将对2022年(含)以后信用评级提升的国有园区建设运营管理企业,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本金支持。同时要求海南证监局牵头在每年上半年开展1次全省重点园区征信辅导,2024年底前园区建设运营管理企业完成信用评级提升。
同时,为做实做优项目,以"肥瘦搭配"模式开展项目融资。园区也将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建立动态项目库,统筹项目搭配、统筹还款来源、统筹信用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服务。
此外,该措施还在支持园区整体开发、加大土地保障力度、加大"一园一策"投融资服务力度、建立金融机构支持园区投融资工作机制等方面出台了具体举措,推动各项金融政策落地园区,做大园区经济"蛋糕"。
福建发布稳增长48条措施
据悉,为进一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福建省6月3日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加大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力度、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8方面推出48条举措,着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明确提出将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机制。
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当前遇到成本、融资、运输等方面不少难题。
为全力助企纾困,福建省从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和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落实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金融支持、优化信用服务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
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福建省将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机制,加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推动上下联动、区域互认,协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复工达产;落实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政策,设立6个月的费用缓交期;2022年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减免3至6个月租金。
促进消费需求方面,福建明确持续加大促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力度,从"全闽乐购"福建商旅消费券资金中预安排2000万元开展汽车促销活动,对在省内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车并上牌的用户给予每辆3000元以上消费补贴。
福建省对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生产应用予以奖励
日前,福建省工信厅印发《福建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生产应用奖励办法》(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福建省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不超过其上一年度单个重点新材料产品销售总额5%的比例予以奖励,奖励金额最高200万元。
《办法》所称"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者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首批次重点新材料"是指生产企业在首年度生产销售的、符合《福建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生产应用支持参考目录》范围内同品种、同技术规格参数的新材料产品。申报企业应符合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生产经营,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依法拥有重点新材料产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单个品种上一年度销售金额1000万元以上(含)等条件。此外,对申请企业还要求其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安全生产、环保等事故;无不良信用记录,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办法》指出,对列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的钨、稀土、锂电正极材料及相关延伸产品的生产企业,投保产品质量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并获得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的,省级财政予以配套奖励,奖励金额为投保年度保费的20%。
世行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2.9%
据悉,世界银行6月7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说,由于俄乌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9%,且伴随滞胀风险。
4月份,世行已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的4.1%下调至3.2%。
报告指出,俄乌冲突造成地区经济增长严重放缓,带来相当大的全球负面溢出效应,放大了供应链瓶颈、通胀飙升等疫情带来的问题。在食品和能源价格大涨、需求反弹、供应链瓶颈持续的背景下,市场预计全球通胀将在2022年年中见顶,但仍保持高位。
联合国报告称世界面临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生活成本危机
6月8日,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发布报告称,受乌克兰冲突等因素影响,世界正面临21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生活成本危机。为应对挑战,需要提高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危机应对能力。
报告称,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在世界粮食、能源和化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俄乌冲突使粮食、能源和化肥价格高企,而同时,冲击的到来正值全球深陷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危机中,加剧了各国面临的挑战。
报告称,严重的价格冲击可导致生活成本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价格指数目前接近历史最高点,比去年同期高出20.8%;因担心俄乌冲突久拖不决,能源市场波动加剧,2022年总体能源价格预计将比去年上涨50%;化肥价格相比2000年至2020年间的平均水平翻番;海运价格是新冠疫情前的3倍。此外,利率提升以及投资者迟疑导致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国际借贷能力下降。
报告称,最令人担心的是危机的传导效应导致恶性循环。报告举例说,高昂的燃料和化肥价格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这可能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和农业产量下降,进而导致许多家庭财务紧缩、贫困加剧、生活水平降低并加剧社会不稳定。
报告认为,打破恶性循环,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缓解价格上涨的冲击,另一方面是提高各国和人民的危机应对能力。
报告解释说,为缓解价格上涨的冲击,市场必须保持稳定。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粮食和化肥必须能够重回国际市场。其他措施还包括向市场投放粮食和能源战略储备、限制市场囤积和其他投机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市场限制措施等。为提高各国和人民的危机应对能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必须加强,政府财政空间必须加大。
俄乌冲突发生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组建了联合国全球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应对小组,以研判局势、寻求对策。
经合组织预测全球增长放缓和粮食安全风险
据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6月8日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说,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预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低收入国家面临严重粮食安全风险。
经合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3%左右,比去年12月份预测值低1.5个百分点。报告将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速下调至2.6%,将美国、英国今年经济增速分别下调至2.5%和3.6%。
报告说,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各国通胀压力增加,抑制了实际收入和支出,进一步抑制了复苏。食品和能源价格高企,供应链问题持续恶化,这意味着通胀将更晚达到峰值且高过预期。
报告指出,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计占全球小麦出口30%、玉米出口15%、矿物肥料和天然气出口20%、石油出口11%。粮食危机的风险很高,供应中断正在加剧,尤其威胁到基本主食高度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低收入国家。
欧洲央行决定暂时维持三大利率不变
6月9日,欧洲央行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管委会会议上决定,暂时维持此前的货币政策,三大利率保持不变,即再融资利率为0%,边际贷款利率为0.25%,存款利率为-0.50%。
欧洲央行管委会同时表示,将在下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在9月再次加息。如果欧元区通胀形势未见好转,9月份的加息幅度可能会更大。欧洲央行决定,将按原计划在7月1日结束自2014年开始的资产购债计划。
另外,欧洲央行在管委会会议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对今明两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测。今年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2.8%,明年预计增长2.1%。这两个数字相比今年3月的预测均大幅调低。
会上,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强调欧洲央行加息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将欧元区通胀率降回到2%的基准。但与此同时,欧洲央行还要密切关注欧元区经济的复苏进程,维护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融资能力。欧洲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将随市场数据变化而调整,顺应经济现实走势和发展趋势,在稳健的前提下保持灵活性。
欧委会批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能源价格限制机制
6月8日,欧盟委员会最终批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共同制定的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的价格限制机制。
这一机制规定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价格最初将被限制在每兆瓦时40欧元以下,在该机制生效的前12个月内,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价格将被限制在50欧元以下。
此前欧盟委员会初步通过了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制定的能源价格限制机制草案,该草案已于6月8日当天正式获得批准,西班牙政府将于9日正式发布能源价格限制机制法令,该机制预计将于14日起正式生效。
德国4月工业新订单连续第三个月环比减少
据悉,德国联邦统计局6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国外新订单减少影响,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今年4月德国工业新订单环比减少2.7%,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降。
数据显示,4月德国国内新订单环比减少0.9%,国外新订单环比减少4.0%;来自欧元区的新订单环比减少5.6%,来自欧元区以外的新订单环比减少3.0%。
此外,德国联邦统计局将今年3月德国工业新订单环比降幅从4.7%调整为4.2%。
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当天发表声明说,俄乌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尤其导致国外新订单减少,德国工业经济今后数月"前景黯淡"。
土耳其5月CPI同比上涨73.5%
据悉,土耳其统计局6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土耳其5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73.5%,创下自1998年10月以来的最高纪录。
数据显示,5月土耳其交通价格同比上涨107.62%,显著高于当月整体通胀水平。此外,当月食品和非酒精饮料价格同比上涨91.63%,家具和家用设备价格同比上涨82.08%。
今年以来,土耳其通胀率一直高位运行。尽管如此,土耳其央行自1月以来仍连续五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土耳其里拉对美元汇率去年累计下跌44%,今年1月以来累计下跌约20%。
阿根廷制定锂出口参考价
据报道,阿根廷联邦公共收入管理局(AFIP)5月30日发布公告称,为消除过去两年碳酸锂出口的不规范行为,将对本土碳酸锂制定5.3万美元/吨(约合人民币35.4万元/吨)的出口参考价,此规定适用于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出口目的地。
公告解释称,该出口参考价可以帮助阿根廷海关加强其控制外贸的能力,并避免海外销售中使用低于实际价格的发票(under-invoice)。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政策主要影响锂企在当地的税务和利润处理模式。
澳大利亚央行再次加息
6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再次宣布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85%,同时继续上调外汇结算余额利率,从0.25%上调50个基点至0.75%。
新冠疫情暴发后,澳央行曾三度降息,将利率降至0.1%的历史低位,但近来澳国内通胀水平攀升,迫使央行在两个月内连续加息。
澳央行行长菲利普·洛在当日的月度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现在澳大利亚经济的韧性及其通胀水平说明已不再需要非常规支持政策。
他表示,尽管澳大利亚通胀水平低于多数发达经济体,但其涨幅已超过预期。供应链紧张、俄乌冲突以及澳国内一些行业产能受限和劳动力市场紧张都是助推物价上涨的因素。
悉尼大学经济学家安德鲁·格兰特表示,货币政策调控预计对目前高企的食品和能源价格不会有太大影响,澳央行仍可能继续加息。
洛表示,央行董事会在接下来几个月会继续采取措施使货币环境逐步正常化,也会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和其对通胀及劳动力市场前景的评估来决定未来加息的时机和规模。
日本向上修正一季度实际GDP降幅
据悉,日本内阁府6月8日公布的二次统计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1%,按年率计算降幅为0.5%,与初值相比小幅向上修正。
内阁府5月18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一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2%,按年率计算降幅为1%。
占日本经济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个人消费增幅上调是一季度实际GDP降幅向上修正的主要原因。二次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个人消费环比增幅由零上调为0.1%。
此外,二次统计报告将一季度企业设备投资增速由环比增长0.5%下调为环比下降0.7%。
从内外需求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一季度内需贡献由0.2个百分点上调为0.3个百分点,外需贡献仍为负0.4个百分点。
日本经济多重承压破解乏力
据悉,《经济日报》6月10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吴怀中,副研究员李清如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剧的复杂环境下,日本经济受到多重负面因素明显冲击,承压趋重。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跌入负值,换算年率为-1.0%。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复苏速度迟缓,消费低迷,贸易收支持续逆差,尚未进入稳定增长轨道;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供应链受零部件短缺、物流阻断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日元快速贬值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给日本企业和居民造成较大压力。这些短期经济困难正是长期结构性问题在特定危机环境影响下的集中爆发和突出体现。在此背景下,日本更需建构并维护良好的全球经济秩序与环境,尤其要推进后疫情时代健康良性的全球化进程和区域合作,摒弃人为“筑墙”“脱钩”“拉圈”之举,积极打造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本国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宏观经济复苏迟缓
尽管出现一些复苏迹象,但日本经济恢复乏力。2022年6月7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2年日本经济增长率预期下调为1.7%,较1月份的预测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6%),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9%)。根据内阁府的统计,从2021年一季度至2022年一季度的五个季度,日本实际GDP增长率换算年率分别为-1.3%、2.1%、-2.9%、3.8%、-1.0%,呈现正负交替的状态,难以维持两个季度以上的连续正增长,说明日本经济还没有进入稳定的复苏轨道。一直到2022年一季度,日本实际GDP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即2019年四季度的水平,而美国和欧元区已在2021年二、三季度达到疫情前水平。日本经济复苏速度明显迟缓,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则使日本未来经济走势更加不明朗。
从内需来看,今年以来,受新一轮疫情感染人数急升及俄乌冲突等影响,日本个人消费低迷,特别是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服务业受到严重打击,季度环比增长率降为零;企业设备投资虽有一定增长,但增长率也仅为0.5%,不足以将整体经济带出负增长状态。
从外需来看,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贸易统计,截至2022年4月份,日本对外商品贸易收支连续9个月逆差,这主要是由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进口商品贸易额所致。2022年1月份至4月份,出口平均同比增长率为14.0%,而进口增长率则高达33.2%,月均贸易逆差额为1.04万亿日元。按日本财政年度(2021年4月份至2022年3月份)计算的全年度逆差额达到5.4万亿日元,是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4月份,原油的进口同比增长率达到99.3%,煤炭的进口同比增长率达到198.9%。
生产生活面临重压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日本国内和海外零部件供应商均有停产、减产的风险,再加上运输线路减少、集装箱不足或运输迟滞等物流因素,导致半导体等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购变得困难,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则进一步加剧全球供应链动荡。零部件和原材料供给短缺的问题不仅使企业生产能力受到制约,导致产量下降,还增加企业中间投入品的购买成本和物流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据日媒报道,由于长期持续的芯片短缺等供应链混乱,大批日本国内企业陆续宣布减产或停工计划,其中一些企业的停工计划延续到6月份。
日元贬值和能源价格波动带来的物价上涨也给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压力。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各国央行纷纷收紧货币政策。2022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加快紧缩步伐,而日本央行则继续维持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日美利率差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大,日元快速贬值,汇率从1美元兑115日元左右一举突破130日元。一般认为,日元贬值可以增加出口和入境游客消费,从而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日本企业海外生产比率在过去几十年大幅上升,再加上疫情下商品和人员的流动都受到限制,此轮日元贬值不仅积极效应非常有限,还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在日元贬值的影响下,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采购成本上升,并通过供应链传导至各个生产环节,最终转嫁至消费品价格,挤压居民消费。同时,俄乌冲突背景下,日本紧跟美国,对俄能源出口和相关人员等进行制裁,遭到俄严厉反制。日本能源主要依靠进口,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也会体现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成本中。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货成本增加,企业面临收益恶化的困境,设备投资的动力也会不足。对于产值中能源的中间投入占比较高的行业,如矿业、化学、自来水、废弃物处理、造纸、金属、运输、纺织等,企业受到的影响会更大。成本的上升将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传递,中小企业和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将承压更重。
从居民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如果企业收益下降导致就业和收入环境恶化,家庭的购买力就会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价格转嫁,消费品零售价格上升也会增加居民生活负担,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日用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将会造成沉重压力。据日本总务省发布的数据,4月份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1%。据日本主要经济类智库测算,由于日元贬值叠加能源价格上涨,日本家庭平均全年将增加6万日元的经济负担。
结构性问题制约增长
日本国内消费不振、贸易逆差以及日元贬值等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实际是深层次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痼疾的现实表现,也是日本经济实力整体走弱的趋势性反映。
长期以来,日本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未能使日本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却积累下巨额债务,少子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国内市场萎缩,社保支出的增加又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这导致日本财政在利率上升面前非常脆弱,利率的上调将带来政府债务利息支出的大幅上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掣肘,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无门。日本潜在经济增长率在2021年已经降至0.5%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发达国家中的较低水平且未见起色,企业设备投资动力不足带来资本存量增速减缓,再加上体现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这反映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钝化、创新能力增速趋缓以及整体经济潜力的不足。在此背景下,日本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长期止步不前,收入增长的停滞又反过来制约了国内消费和经济活力的改善。
日本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企业深入国际分工体系,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敏感,易受汇率和国际能源价格等因素影响。这种经济增长的脆弱性更凸显出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和稳定的区域供应链对其的重要性。但是,岸田政府不仅延续供应链对华部分脱钩的姿态,还进一步推进经济安保法案的实施,其中所谓的“四大支柱”,即强化日本国内供应链构筑、确保基础设施安全、推进尖端技术的官民合作研究、特定专利非公开,更是有意配合美国制衡中国。这给日本企业造成非常大的预期压力。在对未来强烈的不确定性和不安感下,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无法顺利展开,资金不能流向回报更高的市场,区域供应链畅通受到阻碍,造成人为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最终将反噬日本经济。
随着今年1月份RCEP生效和区域内各国经济在疫情下逐渐恢复,东亚供应链合作将会进一步深化,区域内经济活动也会更加活跃,这对于日本缓解现实经济困境并改善经济结构是难得的机会。因此,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摆正治国理政的当前要务,尤其是重视对贸易体制的完善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避免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摒弃封闭性、排他性的小圈子主义,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健发展,为本国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是接下来日本政府亟需努力的方向。
韩国5月CPI同比上涨5.4%
据悉,韩国统计厅6月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为107.56,达近14年来新高。
去年1月,韩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为0.9%,但此后持续攀升,2021年10月升至3.2%,到今年3月和4月先后上涨至4.1%和4.8%。
韩国统计厅方面表示,石油类、加工食品和个人服务价格持续上涨推高农副产品价格。具体来看,石油类价格上涨34.8%、加工食品价格上涨7.6%,畜产品价格上涨12.1%,水、电、燃气价格上涨9.6%。餐饮服务上涨7.4%,其他服务价格上涨3.5%,个人服务价格上涨5.1%,创下自2008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生活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7%,涨幅创下自2008年7月以来新高。
港交所就修订持仓限额及大额未平仓合约申报规定征求意见
6月2日,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就修订个股股票期权及期货持仓限额机制,小型恒生指数及小型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衍生产品合约的额外持仓限额及大额未平仓合约申报规定的建议,征询市场意见。有关建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及灵活性,协助其管理市场风险,同时巩固港交所作为亚洲领先衍生产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
建议提出,港交所计划于股票期权市场现行的三级持仓限额机制中新增两个级别,持仓限额将由现时最多15万张合约增至最多25万张合约。股票期货市场亦会引入类似的五级模式,最高级别的持仓限额为最多2.5万张合约。港交所亦会就年度调整及公司行动设立分级检讨机制。
此外,港交所建议取消适用于小型恒指期货及期权,以及小型恒生国企指数期货及期权(统称旗舰小型合约)的额外持仓限额,并将旗舰小型合约与标准恒指及恒生国企指数期货及期权的大额未平仓合约申报规定划一为500张合约。
港交所联席营运总监兼营运及企业转型主管庄博礼表示,港交所致力提升香港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本次提升衍生产品市场措施的建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灵活性及推动市场发展,同时确保市场设有适当的流通量申报界线,以妥善控制风险。
港交所联席营运总监及市场联席主管姚嘉仁表示,有关的建议是提升市场微结构,致力拓展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的工作之一。欢迎市场人士就有关建议提出意见,携手推动香港成为领先亚洲的衍生产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中心,建设面向未来的领先市场。
港交所的衍生产品种类及成交量于过去数年持续增长。以股票衍生产品为例,股票期权年底未平仓合约2016年至2021年间年均增长率为4.7%,而股票期货年底未平仓合约2011年至2021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则为10.0%。设立更稳健及灵活的持仓限额机制及大额未平仓合约申报规定,有助于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投资分析点评
▲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6月9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达到近1.58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但这一趋势不太可能在2022年维持。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22年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会呈下降趋势,最乐观的情况下能保持平稳。
报告指出,外国直接投资复苏使所有地区受益,但近四分之三的增长集中在发达经济体。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30%,达到8370亿美元,为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受亚洲地区的强劲推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有部分复苏,非洲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
▲蔚来将持续加大动力电池领域投入
据悉,蔚来董事长李斌在6月9日晚的业绩电话会上表示,蔚来将持续加大动力电池相关领域的投入,目前蔚来拥有超过400人组成的电池相关团队,深入参与电池材料、电芯与整包设计、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工艺等研发工作,全面建立与增强电池体系化研发和工业化能力,蔚来相信这些投入将提升产品的长期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李斌透露,江淮蔚来F1工厂目前已经全面恢复到疫情之前的产能水平,并将配合新产品的量产和爬坡逐步提高实际产出。位于合肥NeoPark的F2工厂已实现生产线全线贯通,进入造车验证阶段,将按计划于2022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
▲山东黄金拟定增募资不超99亿元"掘金"
据悉,山东黄金(600547)6月2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拟定增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9亿元,用于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焦家矿区(整合)金矿资源开发工程及偿还银行贷款。
公告显示,山东黄金以其控股子公司莱州公司为整合主体,将对焦家金矿等14个矿业权进行资源整合及统一开发。
整合的14个矿业权包括焦家金矿、望儿山金矿、寺庄矿区、马塘矿区、马塘二矿区、东季矿区、金城金矿、朱郭李家金矿、后赵金矿9个采矿权,以及焦家矿区深部及外围金矿南部详查、马塘二矿区深部及外围金矿勘探、后赵北部矿区金矿勘探、南吕-欣木地区金矿勘探、前陈-上杨家矿区金矿勘探北段5个探矿权。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预案公告之日,莱州公司已取得焦家金矿等14个矿业权整合后的采矿许可证,除金城金矿及后赵金矿外,其余整合范围内矿业权相关资产已归属于莱州公司。
金城金矿采矿权实质上归属于山东黄金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鲁地公司,莱州公司已与鲁地公司就金城金矿采矿权签署租赁协议;后赵金矿采矿权及矿权相关资产实质上归属于莱州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后续公司将积极推进后赵金矿采矿权及矿权相关资产收购事宜。
黄金资源储量决定了黄金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及空间。本次矿山资源整合项目矿区内保有资源量1.26亿吨,Au平均品位3.51克/吨。项目总投资额为82.73亿元,建设期为6年。
本次定增是为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对于金矿矿产资源整合的整体批复要求,推进矿业权整合工作。2021年7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烟台市8个区(市)金矿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的批复》(鲁政字〔2021〕133号),同意烟台市人民政府呈送的金矿资源整合方案的请示中关于烟台市金矿矿产资源整合方案。
上述批复同时明确:坚持"一个主体"原则,推动一个整合区域内保留一个采矿权人、一个采矿权之内保留一个生产经营主体。
在知悉本次批复后,山东黄金集团加快对所涉资产进行规范整改,推动相关矿权整合工作。2021年6月,莱州公司现金收购山东黄金集团所持的焦家金矿采矿权、探矿权及相关土地资产;2021年8月,莱州公司进一步现金收购山东天承矿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山东莱州鲁地金矿有限公司100%股权、山东地矿来金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莱州鸿昇矿业投资有限公司45%股权。
公告称,在本次矿山资源整合开发完成后,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的黄金资源储备及产能水平,提升公司资产及业务规模。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华星稀土吸收合并科日稀土
据悉,北方稀土(600111)6月5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华星稀土拟吸收合并公司控股子公司科日稀土。
公告称,华星稀土吸收合并科日稀土是公司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压减企业层级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整合公司子公司优势资源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公司上游产业集中度。
▲可立克拟收购海光电子10%股权
据悉,可立克(002782)6月5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自然人李东海所持有的海光电子10%股权。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持有海光电子54.25%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取得海光电子控制权。本次交易的交易对价为2228万元。
公告称,上市公司与标的公司同属于磁性元件行业,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取得标的公司控制权,通过协同整合进一步巩固上市公司在磁性元件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保障基金董事长易人
据报道,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保险保障基金")董事长易人,继任者为银保监会办公厅原副主任吉昱华。
5月31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保险保障基金")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主要负责人任免。银保监会人事部正局长级干部介宏伟宣读任免文件:任命银保监会原办公厅副主任吉昱华为保险保障基金党委书记,建议为董事长、董事人选。
与此同时,保险保障基金原董事长于华已于4月调任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称"中保协"),担任党委书记、拟任会长。根据中保协官网,在协会近日召开的第五届理事会第六次理事会会议上,理事会成员审议、监事会成员监督通过了《关于提名于华担任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的提案》。
吉昱华曾在原保监会政策法规部、发展改革部、政策研究室工作。银保监会成立后,先后任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
据了解,在我国,保险保障基金是根据《保险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缴纳形成的行业风险救助基金,集中管理,统筹使用,用于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
2006年2月,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理事单位包括有关部委和保险公司。理事会负责对保障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实施监督。2008年9月,中国保监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颁布新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依法负责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保障基金公司成立后,保障基金理事会自行终止。
▲青岛银行董事长郭少泉辞任
据悉,青岛银行6月8日晚公告,公司董事会收到董事长郭少泉的辞职报告。自6月8日起,郭少泉将不再担任青岛银行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
公告显示,郭少泉因监管有关银行关键岗位任职期限的规定及临近退休年龄,辞去青岛银行第八届董事会执行董事、董事长,以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委员、董事会网络安全和信息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自2022年6月8日起生效。郭少泉自2010年起担任青岛银行董事长。截至公告之日,郭少泉持有青岛银行65万股股份。
根据公告,公司董事会同意推举执行董事、行长王麟代为履行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委员、董事会网络安全和信息科技委员会委员职责,直至选举产生新任董事长且其任职资格获监管机构核准之日为止。
▲蚂蚁旗下星熠银行试运营
据报道,沉寂两年后的蚂蚁集团近期在东南亚又有新动作。继任命郏航担任东南亚区域总经理,升级国际化战略打造"移动支付互联" Alipay+后,6月6日,又在新加坡新落成的办公大厦Lazada One举行了星熠数字银行(ANEXT Bank)的试运营仪式。
星熠数字银行是蚂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将专注服务注册地在新加坡的东南亚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跨境贸易的小微企业,是新加坡首批开业的数字银行之一。
至此,蚂蚁集团在东南亚的三大主要业务,已悉数铺开。目前,蚂蚁集团在东南亚的主要业务,包括跨境支付与营销解决方案Alipay+、数字银行,以及跨境旅游金融业务(即中国客户境外使用支付宝)。
管理视点
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增长3.0模型
后疫情时代下,企业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什么?如何实现持续创新增长?哈佛商业评论5月27日刊发创合汇新商学创始人邵钧撰写的文章,剖析了未来企业增长的底层逻辑,提出了未来企业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主要有三次危机,这也是创新转型的契机。这三次危机发生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次危机是超负荷危机——当企业业务的增长和组织的复杂度超过了人才发展和组织能力时,会出现超负荷现象。面对这个危机,组织需要从依靠企业家个人转化为依靠组织的规则和机制。
第二次危机是失速危机——当企业经营收入到达第一个百亿元量级的规模时,组织将会出现官僚化、怠惰、内卷等问题,表现为丧失活力、创新力不足、增长减速等现象。克服这个问题,组织需要提升创新管理能力。
第三次危机主要发生在经营规模千亿元级别的企业中,这次危机表现为规模不经济,进入规模陷阱,效率降低,企业开始从成熟走向衰退。这时企业需要寻求适度拆分,构建一个开放式创新的平台和生态,孵化更多突破性的、颠覆性的创新力量,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由此可见,当组织规模扩大之后,随着职能部门、层级的增加,复杂度也在增加,很多企业会面临混乱和无序,组织丧失活力,走向衰退。
因此,所有组织和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同时又能够保持组织活力,可以持续增长。也就是说领导者的共同目标是要实现“规模化的新生力量”。那么如何做到“规模化的新生力量“?
组织可持续增长核心动力:企业家精神
贝恩公司花费10年的时间,对全球40多个国家的数千家企业进行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无关企业规模或者年龄的大小可持续增长的秘诀涉及企业内部的一系列根本性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将之称为: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最早关于企业家的定义是法国经济学家坎蒂隆在《商业概论》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家是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和承担经营风险的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柯兹纳在《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指出,企业家是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具有洞察力的人。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实现创新、进行新组合的人,否则只能是管理者。美国学者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提出,所谓企业家就是那些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下,作出决策并必须自己承担决策全部后果的人。哈佛大学创业学之父史蒂文森教授将创业精神解释为,追求现有资源范围以外的机遇。这需要打破现有的限制去进行创新,包括推出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改进已有产品,发现新客户群,这都是创业精神的体现。总体而言,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特征包括冒险精神、坚毅精神、使命感、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而其中的核心是创新。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当我们了解了企业家精神的特征之后,我们还需要透过现象探寻本质,才能对企业家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主要概括为,在不确定下的一种决策性判断。也就是能够在不确定下寻找确定性的特质,这是一种对未来的判断和选择。
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曾在《人的行动》中指出:产生企业家利润与亏损的根源是未来的供求格局具有不确定性。这意味着,每个企业家必须在当下确定生产的成本,而最终的产品只能在或近或远的将来某天出售。而到了出售产品的时候,市场的情形会出现各种可能的变化。这就是企业家必须承受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企业的利润来自市场的不确定,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家的判断。
一个人的判断能力主要取决于认知,而认知不仅仅是知识,也包括思维、理念,甚至是心智和心性。企业家精神的背后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是价值观和理念,而价值观、理念不仅来自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心性和心智的提升。从这个维度来说,企业家精神是构造企业哲学和企业战略的重要前提,因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判断——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应该去往何方?
企业家思考的维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企业家精神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而精神的境界,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差距的核心。它在不确定环境下是可以穿越周期的。
近些年出现频率较高的一词是长期主义,其本质是什么?很多人以为长期主义是关于毅力的问题,我们认为是关于洞察力和判断力的问题,是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长期评估体系,是愿景、价值观和终极目标,背后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家精神。
华为公司曾在2000年组织了万人大招聘,任正非当时认为,2G通信一定会跨越到3G,新招聘的6000多人用于3G开发。但是到2001年,为了保护联通刚刚引进的CDMA技术,3G技术遭遇了管制,迟迟不发牌照,所以,不论是网通还是电信,不但没有实现从2G到3G的升级,反而一窝蜂地投入到小灵通的方向。这个技术门槛并不高,但中兴、UT斯达康等企业却因此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飞速扩张。同期,华为因为在3G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发出来的产品无法推向市场,公司经营遇到很大影响。从短期视角上看,很多人至今还在批评任正非当年的决策失误,但是以历史的视角来回顾,这应当是华为的战略定力的表现。
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企业家,我们看到他的战略布局非常富有远见,他一直试图构建一个天地人为一体的超级智能生态。这与他的企业家精神密切相关。而马斯克的企业家精神背后的基石是他的心性和心智,这是一个需要进行终极思考、终极追问的一个过程,只有想清楚了终极问题,才能够真正能够更好、更清晰地提出企业的战略方向,才能够实现所谓的长期主义的价值。
马斯克曾说过:“PayPal成功后,我开始想,眼前有哪些问题,最可能影响人类的未来?我认为,地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可持续能源,也就是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和消费能源。如果不能在21世纪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灾难临头。而另一个可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是如何移居到其他星球。第一个问题,促使我成立了特斯拉和SolarCity(美国最大的屋顶太阳能系统供应商);第二个问题,则让我创立了太空科技公司SpaceX。”
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是在不确定下的判断,这背后是基于理念、思维和想象力的认知能力,表现出冒险精神、坚毅精神、使命感、创新精神等特征。基于这些精神理念,企业不断发现、识别和创造新机会,实现新价值。
这种本质和特征说明了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存在于英雄式的人物,能够不断突破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员工也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把员工视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让个体能够在企业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激活组织中的集体企业家精神,是组织增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根据组织层级把组织中的企业家精神分为:战略性企业家精神、创新性企业家精神、绩效性企业家精神。
除了企业家精神外,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战略和组织能力。我们在观察业绩增长周期的时候,往往观察指标是滞后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有观察到财务指标出现问题时,才会发现问题。在财务指标的背后,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更加重要的指标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
一是从战略层面上,市场曲线比财务曲线更重要。这指的是公司整个产品、业务和战略的创新能否一直跟上市场的变化,与客户的需求保持一致。正如德鲁克所言,几乎所有的商业危机发生,其根本原因可能不是做得太差,而是组织赖以建立和经营的设想已经不再适应现实。二是能力曲线,从组织能力上,看组织能力能否够支撑战略的发展。三是组织能力背后是人才,能力曲线的背后是人才曲线。一个企业应该将不同的指标结合起来考虑,关注的不仅仅是收入指标。正如微软CEO纳德拉所说:“我们不再讨论成功后的滞后指标,比如说营收和利润,反而会考虑成功的超前指标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客户的爱’”。换句话说,纳德拉认为微软需要减少对利润的关注程度,把心思用在开发更多客户喜爱的产品上,如果人们喜爱微软的产品,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是水到渠成的。客户流失只是表面现象,它的先行指标是客户满意度,是员工的敬业度等等。
企业组织层面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首先看战略上能不能持续创新,与市场保持一致;再看组织能力能否可以不断地持续进化,支撑战略的发展;再就是组织能力背后的人才能不能得到不断地供给。
创新增长3.0模型
作为CEO,其中一项长期任务是能够去开发一个创造性的成长引擎,也就是一种机制,用这种机制能够不断地重启承载业务。事实上,这个机制背后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因为只有通过激发企业家精神,才能实现不断创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任何企业都希望有一种机制,能够让公司业务不断地去成功。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不断的企业实践调研,在洞察未来趋势和对大量的最佳实践企业的方法论、增长规律的提炼和总结的基础上,创合汇新商学总结出了创新增长3.0模型。
组织的增长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迭代演进的,在前工业革命时代,组织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创始人个人来驱动(增长模式1.0);在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时代,组织的增长是以职业经理人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2.0);而在数字化时代,组织的增长则是由事业合伙人驱动的(增长模式3.0)。
创新增长3.0模型产生于数字化时代,是围绕着如何推动公司创新增长而展开的,它的核心起点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推动了企业战略不断地创新,战略的创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也会进一步地激发组织的企业家精神,提升组织活力,推动组织创新增长。当然,当前时代的组织创新增长也离不开两大外部力量的推动:科技的赋能和资本的加速。
创新增长3.0模型把企业家精神与战略、和组织能力融合在一起,让企业家精神回归管理学。
组织创新增长三部曲
在组织创新增长3.0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组织创新增长的三部曲:战略生态化、组织平台化和人才的合伙人化。通过战略的生态化、组织的平台化和人才的合伙化来激发组织中的企业家精神,释放组织活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战略发展的终极方向是生态化。企业家精神推动了组织的战略不断地创新。因为战略的本质是对组织、愿景和使命的一种谋划,是在有限资源下的一种取舍,动态地寻找自身的定位。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在不确定下的判断,在变化中看到机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找到那个确定的“一”。同时,战略的形成是基于企业经营哲学与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的一种融合。
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需要考虑政策、法规、人口、技术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需要具备对未来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方向。我们当前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进入智能化社会的阶段,也就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行业被颠覆,传统的价值链被重构。在这个背景下,企业进入到一个战略的转折点。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产业环境的底层逻辑由竞争走向共生,企业的战略从专业化、多元化向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升级演进。战略的生态化,意味着企业从封闭的企业链转向开放的价值网,不断创新文化、技术和连接,培育新物种,创造全新的生态商业模式。
2017年3月15日,华为发布“平台+生态”战略。在数字化时代,华为将自身的定位升级为: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和优选合作伙伴,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实现商业成功。而要实现客户数字化转型,平台战略和生态战略缺一不可,两者相辅相成。在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开放合作,对于产业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华为从产业联盟、商业联盟、开源社区和开发者平台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开放生态圈。
数字化时代充满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时代越发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在使命感的引领下,通过冒险精神和坚毅精神,以及独特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寻找自身的独特定位,不断创新突破,实现可持续增长。
组织发展的必然形态是平台化。企业组织进化是人性特征演变和经济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组织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从管控型到赋能型。
在错综复杂的新生态下,预测已经是不可能的。运营的关键是从控制命令式转化为赋能,也就是所谓分布式,去激发群体奋斗者的活力,进而让每个人能够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因此,每个人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变得尤为重要。
华为的“军团模式”将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整合在一起。因为数字化时代更加不能依赖过去的经验,每个场景都是个性化的,所以公司必须让后端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和销售人员一起在场景当中为客户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公司要做到这一点有三个前提:每位员工都要有足够的判断力;组织要有能够实现协同工作和激发奋斗者的激励机制;公司要有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组织的平台化也是一种激发组织中企业家精神和组织活力的机制,这种机制让具有创新精神和判断力的一线员工能够更快速地相应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人才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合伙化。过去,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土地驱动的农耕经济、资本驱动的工业经济,到人本驱动的知识经济,现如今人的创新创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在高科技浪潮的不断颠覆与重构的背景下,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拥抱高度不确定性,需要组织充满活力。因此,平台+合伙人机制与模式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人才合伙化的目标是通过责任共创、权力共享、价值共享三大机制,激发组织内部的企业家精神,从企业家个人的原发判断到团队的派生判断,从集中决策到分布式决策,让组织实现从“企业家的企业”到“企业的企业家”转变。
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增长的红利也在不断演化,从资源、关系红利到管理红利再到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红利。企业家需要不断变革管理思想,变革管理方式,激发组织的活力和每一位员工的创造力,如此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信息化建设
湖南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据悉,湖南省工信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最近联合印发《湖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数字化转型支撑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行动方案提出,通过三年努力,湖南的制造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要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到202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6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
围绕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等重要指标,行动方案提出:湖南将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分别是数字基础设施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攻坚、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中小企业数字赋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业软件研发应用、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工程。
让大型骨干企业数字化形成引领,中小型企业数字化加速普及。省工信厅将面向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重点项目和打造10个左右“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支持创建省级“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省国资委将着力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打造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开展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和典型场景培育。省工商联将强化服务引导,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
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一企一策"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
近日,广西国资委出台《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着力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部署要求,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广西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数字国企。
预计到2025年末,基本实现打造自治区级示范智慧场景,重点企业建成工业智能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他企业实现数据打通,达到流程级水平;在平台基础建设、数据利用、业务上云、模式创新、产品孵化等方面,实现全场景应用。
考虑到广西国企改革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数字化转型要立足"五项基本原则",即战略引领,统筹推进;数据驱动,注重创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标准明确,安全可控;问题导向,提升质效。
针对广西国企门类多、跨度大、发展阶段不一致的实际情况,《实施意见》提出,数字化转型要突出"一企一策",既要加强出资人引导、指方向明路径,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精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方案。
"一企一策",即以现代物流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物流",形成建设广西及中国-东盟国际物流资源要素整合平台和跨区域(跨境)供应链生态服务体系;以广投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能源"形成于产业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数字空间布局,形成以行业数字化转型"单打冠军";以柳钢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钢铁",形成全流程、全产线的数字化工厂,打造智慧钢铁制造新标杆;以农垦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种养",形成食品产业数字经济生态圈;以机场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机场",完善和提升我区民用机场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农信社为主体,聚焦"智慧金融",打造智慧金融新业态,拓展数字金融新场景;以北投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口岸",形成"口岸+"新格局新业态;以北港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港口",推进新技术与港口产业深度融合;以交投集团等企业为主体,聚焦"智慧交通",形成以"数字交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生态圈;以宏桂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交易",构建立足广西、联通全国、面向东盟的各类资源要素交易综合大平台;以林业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林业",实现林业资源、工业、服务全生态运营管理数智化;以广旅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旅游",打造智慧景区示范点和建设标准以及智慧康养服务标准;以农投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糖业",构建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糖业平台;以柳工集团、汽车集团、玉柴集团等企业为主体,聚焦"智慧制造",打造智慧工厂,实现从研发、供应、营销和服务的全程智能化管理;以国宏集团为主体,聚焦"智慧环保水务",打造智慧化、智能化的环保运营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数字化转型平台。
《实施意见》还明确了多项数字化转型的任务,推动广西国企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数字产业化平台,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提升数字化基础自主可控能力。此外,还要加快推进一批重点转型项目,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库,建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打造行业领先的数字化转型标杆。
江苏省区块链发展协会成立
5月31日,在江苏省委网信办和省民政厅的指导下,省区块链发展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南京市江北新区研创园召开,标志着省区块链发展协会成立。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许继金,省委网信办副主任王万军,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赵晓东,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中国通服江苏省公司和南京钢铁集团领导,和10家发起成员单位、部分会员代表约120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会。
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区块链发展协会章程(草案)》《江苏省区块链发展协会选举办法(草案)》《江苏省区块链发展协会会费标准及管理办法(草案)》,选举产生了江苏省区块链发展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和第一届监事会,推选许继金同志担任协会理事长,陈辉、段小光等11名同志担任协会副理事长,任启健同志担任协会秘书长;推选黄一新同志担任监事会主席。
南京可信研究院成为协会副理事长单位,金宁汇科技成为协会理事单位,南京可信研究院院长、金宁汇科技董事长石宁担任协会副秘书长,负责协会秘书处日常工作。
省区块链发展协会成立后,将主要协调开展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区块链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提高江苏省区块链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并积极参与区块链"新基建"建设,探索"区块链+"创新发展,推动区块链技术场景应用落地,赋能实体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许继金就助力全省区块链创新发展和抓好协会工作,提出四点想法: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践行协会发展的初心使命;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服务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局;三是当好桥梁纽带,打造行业交流合作服务之家;四是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见成效。省区块链发展协会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全力促进区块链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速推进区块链技术研究开发与融合应用,为江苏数字经济凝聚发展力量、提供坚实支撑。
郑伟:充分释放数字贸易动能
《经济日报》6月10日刊发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家数字贸易专家工作组成员郑伟的文章指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由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数据信息为标的物的数字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数字经济第二大国,数字贸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新时期,应充分利用好我国数字经济基础雄厚、数字技术领先、应用场景广阔、市场容量巨大等先发优势,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在数字贸易发展定位、国际规则制定、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做稳做实,使之成为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
加强数字贸易发展顶层设计,明确数字贸易发展方向。行业主管部门应明确数字贸易的内涵与外延,统一统计测度口径,出台促进数字贸易发展的指导意见,明晰我国数字贸易发展路径。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贸易发展基础。互联网是发展数字贸易的重要载体,应加快城镇和农村网络普及;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我国在5G技术领域的优势,打造数字化程度更高、智能化水平更强、网络化连接更广的综合型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提高数字贸易发展活力。数字产业是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础,应进一步推动数字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数字辅助性服务规模化发展;加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变革,推动更多传统服务业态加入数字化转型行列,扩展可数字化服务范围;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完善数据监管机制,试点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开始大规模跨境流动。我国应加快相关领域研究,对数据跨境流动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可控,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等开放高地先行先试,探索数据有序开放、安全流动、风险防控的方法和路径。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当前,国际社会对数字贸易规则主导权的竞争越发激烈。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谈判,对数字产品非歧视性待遇、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服务税等关键议题,加紧研究并明确中国规则,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以“一带一路”倡议、多双边自贸协定为抓手,拓展与国际社会在数字贸易领域的合作,以合作推动共识,拓展我国在数字贸易领域的“朋友圈”。
企业信息员园地
构建化工企业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安全监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如何从行业管理的视角来探讨杜绝灾难性的事故的发生?这几年,各级政府不断推出的各种法规以及对生产安全的重视不言而喻,也可谓殚精竭力了,但安全状况却仍不尽人意。本文就此问题,对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抛砖引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探索构建整体联动的矩阵交融安全监管系统
(一)建立安全监管矩阵交融决策体制。打破传统的监管方式,构建以安全监管部门为主体,其他管理部门为辅的协同运作、整体联动、交叉分工、序列负责的监管体制,乃当务之急。
传统组织架构多为直线职能制,故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进行管理信息沟通时容易发生信息失真,上面指示无法完整传达给执行层,下面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完整反映到上级主管,且信息沟通时间长,管理效率低、成本高、执行力不够。现代安全监管和行为必须适应市场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行机制。故此应以行业职能划分为依据,兼顾监管层次和监管幅度,结合现状,科学构建“交叉分工、序列负责、整体联动、矩阵决策”的安全监管决策机制和领导体制。
(二)构建安全监管数理系统运作机制。以整体联动的矩阵交融安全监管理念,探索“一图、二表、三台帐、四机制、五制度”数理系统转置预控模式,夯实安全监管工作基础。一图:安全监管预控方针、目标、措施流程图。二表:安全监管专业模块跟踪进度表、安全监管制度体系逐级执行督查登记表。三台账:安全监管基本信息台帐(包含监管企业登记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回访及检查信息、预警信息等各项监管内容)、安全网络监管电子台帐、各专项安全监管联络员台帐。四机制:安全监管决策机制、安全监管执行机制、安全监管督查机制、安全监管责任机制。五制度:安全监管综合管理制度、安全监管质量评价制度、安全监管物耗控制制度、安全监管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监管目标责任与薪酬考核制度。同时按“一图、二表、三台帐、四机制、五制度”工作模式对安全监管部门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理清交叉分工、序列负责、逐级执行岗位职责与责任规范;理清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理清科学监管与传统管理的深刻内涵;分层逐级建立安全监管科学运作机制,推进现场安全监管流程固化。
(三)强化安全监管规范和标准化建设。我国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模糊的地方也很多。企业和从业者搞清楚法规要求是最基本的,但从国家层面,政府应该梳理已有的与安全相关的法规,使之根据完善和系统化,这样也有利于立法的规划。
目前,在基层使用法规和标准的时候,模棱两可的地方比较多,经常有专家在微信群里争论该如何做才合规(企业里的人就更难把握尺度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规范和标准中有些地方不够具体,而对于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发展阶段,有时候明确具体的规定是必要的,国家可以把规范和标准写得更加详细一点,也可以补充相关的解释细则,这样对于基层的执行会很有帮助。
我们很多标准就是寥寥几页纸,对比一下欧美颁布的标准,人家的很多像是一本教科书。不是说我们也要写成一本教科书,但是要尽可能详细到便于执行和落实。我们安全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内容和质量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政府可以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完善法规和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体制内的专家,在国内的跨国化工企业里也有很多专家,他们了解国际上良好的管理实践,而且有丰富的实干经验,他们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吸收他们加入会有助于提升安全标准的编写质量。
规范和标准一方面是给企业参考,另一方面是监管的依据。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必经的过程。
除了规范标准,也可以组织专家紧贴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编写相关的实施指南。现在很多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安全工程技术方面能力欠缺。在一些中小化工企业,不少处于中坚力量的管理人员(管生产和管安全的中层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譬如,分不清静电释放类型和控制措施、对粉尘爆炸的机理和预防措施缺少理解、大部分人都没有开管作业许可这样的概念。如果有相关的指南,对于他们会是很大的帮助。
二、构建以长效机制为重点的市场化监管新模式。
运动式粗浅的安全检查方式不应该是监管的主旋律。欧美合规监管的经验“政府-保险公司-企业”这样的间接监管模式值得探究。应当探索以控制指标最低,监管效果最好,监管模式最优为目标,完善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一是强化易燃易爆危险源执法监管模式。在充分发挥政府监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将监察主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对现有规模以上和新增大企业的专门检查,对危化品和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危险源行业进行专项检查,对其他所涉行业进行综合检查。另一部分依托片区、园区办事处的监管力量强化所辖领域的安全“四落实”工作。
二是强化新建企业安全预评和验收评价。探索“部门联动为基础,专家审查为支撑,严格考核作保障”的工作机制,除对新建项目按规定进行“三同时”审查验收外,由中介机构对新建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通过制定方案,实地查验,专家论证等措施,将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对项目安全设计初步审查和项目竣工验收进行专业把关。
三是强化中介服务和专家技术支撑体系。利用中介机构和高等院校安全专家等技术和人才优势,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稳定。
四是强化对危化品企业的动态安全监管。第一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智能化动态监控。第二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引入“日控制、周分析、月总结”的现场工作法,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第三在外部监管上建立“周巡查、月督察、季调度”监管机制。对重点大型危化品企业每周巡查一次,每个企业安排1-2名专家,实施“保姆式”监管;对重点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每月检查一次,并邀请专家现场督查。
五是强化重大危险源专家跟踪监管服务。对辖区重大危险源,组织专家现场跟踪服务,并制定专项跟踪服务责任办法和隐患排查治理措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源每月检查一次,实施诊断式检查和保姆式监管,对一般危险源每季度检查一次,应用好危化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平台,全面提升辖区危化品安全监管水平。
六是强化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监控制度。一是制定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制度,实行危化品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和建材加工企业隐患专盯和专家查隐患等机制。二是对企业自查上报或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隐患,登记造册,确定责任人进行隐患跟踪。对难以立即排除的事故隐患,邀请专家评估会审,编制事故隐患报告书,制定事故隐患整改方案,重特大事故隐患组织专家参与专盯。三是进一步加大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验收工作力度,规范中介机构管理,严格源头控制,杜绝先天性隐患产生。
三、构建胜任安全管理实用性人才的培育机制。
专业人才缺乏是导致化工行业安全工作搞不上去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很难短时间补足的短板。无论是在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在企业里,我们都缺少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好的专业人才有,但还太少了)。政府目前尝试通过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参与安全监督管理,但是如果社会上也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国家要有相关政策来引导。如何在短时间培养出一批胜任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呢?长期看,国家层面需要建立这方面人才的培育计划,从大学教育就要开始。短期看,为解决燃眉之急,国家或省级可以组织专家培训班,给基层专家安排系统性的学习,帮助他们提升水平。国家可以出资开发系列的培训课程,从社会上招募经验丰富的优秀专家来做讲师,如果每年帮助100名专家获得提升,对行业的推动会非常大。参加专家培训班的人可以是来自政府监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或企业。这样的培训学习应该是系统性的,不能是2-3天的走过场,取一个什么证了事,累积20天左右的培训或许可以收到好的效果。讲师必须接地气,有实际管理经验。在招募讲师时,不要局限于体制内的人才。我们国家开放了几十年,有些大国企做得不错,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合资或独资企业也培养了很多资深的安全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是很宝贵的。但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好,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没有融入整个行业,结果我们国家在安全管理领域呈现了两种差别很大的做法,一是体制内企业的做法,一是跨国企业的做法。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让这些跨国企业的“局外人”发挥更多作用,他们能像催化剂,起到一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一种可喜的现象是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开始聘请有跨国企业安全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来管理安全。
四、构建对社会化服务机构安评文件监管的运作机制。
形式主义非常害人,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则会要了人的命。譬如,政府推行的安全标准化体系,如果把每个要素真正做好,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水平一定是会上台阶的。但是,在实际上普遍存在企业埋头做文件、专家审核看文件的“表面文章“,工厂的实际管理与文件是两码事。文件做得再漂亮,现场没有变化,对预防事故没有任何好处,该出事故还是会出事故。这种状况与安全标准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又譬如,政府要求为危险工艺装置开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分析)。HAZOP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对于企业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安全至关重要!西方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应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理解它的重要性,一些服务机构不专业或不负责任,明明需要2-3周的工作,2-3天就完成了;更有甚者,有些机构(希望是少数)在开展HAZOP分析服务时,根本不与企业技术人员开会讨论,自己拿资料回去随便编一份报告了事,结果企业对政府交了差,机构赚了钱,皆大欢喜。这种走过场的做法,等于是把炸弹留在工艺系统里,这么做发生事故只是时间问题。真心为这些企业感到可惜,他们错过了以最小代价消除事故的良机,而少数无良的机构虽然赚了钱,事实上成了事故的帮凶!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形式主义是自欺欺人,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受到事故惩罚只是时间问题。希望政府下定决心设法从机制上剔除形式主义。
目前,政府也逐步把一些工作下放给社会(行业协会、研究单位和咨询机构等等)。政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是一种趋势,但目前好的资源还比较有限,一些体制外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还处在边缘化的地带,政府可以引导这些社会资源投入到企业安全管理领域。
在美国,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旗下的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美国国家防火协会(NFPA)和美国石油协会(API),以及美国多如牛毛的专业咨询公司,它们对美国的企业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很多与企业安全管理相关的协会比较活跃,有些在竭尽所能给企业提供好的服务和支援(譬如医药工业协会的EHS管理协会、化学品安全协会等等),但协会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而且鱼目混珠者亦有之。政府可以支持行业协会发挥引领作用,他们可以成为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同时要加强指导和规范,严防挂牌营私的行为,切实使国家各项安全法规落实到底,普及到边,监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