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层参考 第19期
部委决策
李克强强调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
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今年以来,各方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应对困难挑战特别是超预期因素冲击,做了大量有成效工作。但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做好疫情防控需要财力物力保障,保就业保民生防风险都需要发展作支撑。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说,各部门在稳经济大盘这个大局面前都有责任,要有更强的紧迫感,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举措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成,为加大实施力度,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要用"放管服"改革的办法优化政策实施流程,密切跟踪实施情况,该完善的及时完善,确保政策受益主体不漏户、不漏人地清晰了解和应享尽享。这些年我们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宏观政策仍有空间,要继续做好政策储备。
李克强说,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地方肩负着促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的重任,要守土尽责抓落实。不断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验。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要创造性工作,因地制宜挖掘自身政策潜力,帮扶市场主体纾困、稳岗拓岗等政策能出尽出。对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要一视同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坚持用市场化办法、改革举措解难题。进一步打通物流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堵点,推动复工达产。扎实保障民生,及时把失业保险、低保、救助等资金发放到群众手中,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国务院5月26日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对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省公布,国务院对相关工作情况予以通报。
李克强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求真务实,以实际效果检验各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克难奋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信心,果断应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按照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采取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区间调控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
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财政及相关政策。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对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加大扩岗补助等支持。各地要加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费、房租等支持。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新增1万亿元以上。二是金融政策。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推进平台企业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三是稳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复工达产政策,完善对“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货运通畅,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客货运司机等在异地核酸检测,同等享受免费政策。增加1500亿元民航应急贷款,支持航空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制定便利外企人员往来措施。四是促消费和有效投资。放宽汽车限购,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审批,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支持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加大以工代赈力度。五是保能源安全。落实地方煤炭产量责任,调整煤矿核增产能政策,加快办理保供煤矿手续。再开工一批水电煤电等能源项目。六是保障基本民生。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视情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狠抓落实。有关部门要对一揽子措施尽快逐项细化并公布实施。国务院将对地方落实稳经济举措进行督查,地方政府要抓紧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稳经济政策。
国办出台13条政策措施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5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提出13条政策措施,主要涉及保障外贸领域生产流通稳定、加大外贸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和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
《意见》提出,各地方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保障制度,加强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保障。有力有序疏通海空港等集疏运,进一步压缩国际班轮等泊时间,用好航空货运运力,保障重要零部件、装备和产品运输,提高铁路口岸通关及作业效率,促进外贸货物运输保通保畅。增强海运物流服务稳外贸功能,进一步推动扩大班轮公司直客对接的业务规模,加紧研究推进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海运运价、运力期货,加强对国际海运领域的市场监管。
《意见》要求,各地方加强“政银企”对接,梳理一批急需资金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名单,开展“清单式”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予以重点支持。指导跨境电商企业用足用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相关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跨境电商加快发展提质增效。针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在承保覆盖面、缩短理赔时间等方面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信保保单融资规模。提供更多汇率避险方面的培训、咨询等公共服务,通过内部考核激励等方式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汇率避险服务。有序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持续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环境。
《意见》还提出,优化创新线上办展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境内线上对口谈、境外线下商品展”等方式参加境外展会,促进企业用好线上渠道扩大贸易成交。支持医药企业注册认证中西药制剂和生物制品,支持国外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汽车,支持更多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鼓励创新、绿色、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同时,培育新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研究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纳入国家鼓励的产业目录,持续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同日,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通知》,提出完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便利性。各地人民银行、外汇局分支机构要鼓励银行在“展业三原则”基础上,针对企业特点“因企施策”,提供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鼓励银行持续提升基层机构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服务能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渠道,支持中小银行合作办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汇率避险需求。
国办发文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对于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切实做好盘活存量资产工作。
《意见》要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优化完善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加大盘活存量资产政策支持,切实做好盘活存量资产工作。其中提到,要统筹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的项目资产,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积极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聚焦盘活存量资产,《意见》明确重点领域包括:一是重点盘活存量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包括交通、水利、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仓储物流、旅游、新型基础设施等;二是统筹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的项目资产,包括综合交通枢纽改造、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等;三是有序盘活长期闲置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资产。
重点区域涉及:一是推动建设任务重、投资需求强、存量规模大、资产质量好的地区,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建设资金,支持新项目建设,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二是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率较高、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盘活存量资产,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合理支持新项目建设;三是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以及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鼓励相关地区率先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重点企业部分则强调,盘活存量资产对参与的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引导支持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多、建设任务重、负债率较高的国有企业,把盘活存量资产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防范债务风险、筹集建设资金、优化资产结构的重要手段,选择适合的存量资产,采取多种方式予以盘活。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积极盘活自身存量资产,将回收资金用于再投资。
《意见》提出完善存量资产盘活的方式。其中,明确进一步提高推荐、审核效率,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鼓励具备长期稳定经营性收益的存量项目采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实质性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盘活闲置低效资产。
根据文件,后续政策将在分类落实各项盘活条件、着力有效提高项目收益水平和完善规划和用地用海政策方面下力气。《意见》还强调,严格落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要求,严禁在盘活存量资产过程中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金融监管层"一天两会"部署信贷稳经济
据报道,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5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分析研究信贷形势,部署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信贷工作。
同一日,央行还召开了另一场相关的重要会议--央行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电视会议。会议强调,央行系统要主动作为,尽快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各项金融政策,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担负起金融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任。
受疫情多地散发等因素影响,当前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滑,4月新增信贷社融数据表现出的超预期疲软,反映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不少分析认为,5月信贷社融数据仍难有明显起色,当前需要更多稳增长政策举措加快落地实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
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继2021年12月底之后,时隔近5个月,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再度召开。与上一次会议相比,此次参加会议的金融机构数量更多,涵盖的银行类型更广,反映出在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严峻环境下,监管部门希望各类银行机构都能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共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据介绍,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主持会议。24家主要金融机构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和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相比之下,出席2021年12月会议的金融机构只有12家银行。实际上,原本一年一度的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座谈会(通常为每年11月份左右召开)自疫情后出现了一定调整,2021年召开过两次座谈会,分别是2021年8月和2021年12月,均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彼时会议频次调整的背景,也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与2021年12月底的会议相比,5月23日召开的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更为严峻。不同于2021年12月会议仅提到的"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面临短期下行压力,但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此次会议指出,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近期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央行5月23日召开的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也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许多市场主体十分困难,货币信贷工作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不同类型银行"任务"各有侧重
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认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及时推出并有序实施一系列金融政策举措,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一季度货币信贷保持平稳增长,有力支持了今年经济金融平稳开局。
会议指出,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近期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金融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在信贷投放中应发挥何种作用也分别做出安排。具体来说,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要充分发挥补短板、跨周期调节的作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主动发力、多作贡献,股份制银行要充分挖掘潜力,大型城商行要发挥区位优势,共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各主要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调动行内各方面力量,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强化政策传导。
会议强调,金融系统要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两方面发力,以适度的信贷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围绕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水利基建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落实政策要求,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增长,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要加快已授信贷款的放款进度。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平衡好信贷适度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随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市场普遍呼吁要尽快落地实施更大力度的政策举措,扎实稳住经济。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当前信贷需求明显偏弱,资金淤积形成"堰塞湖",短端利率明显低于政策利率。疫情反复对实体经济已形成较大冲击,在此情况下,短期内信贷投放实质性恢复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5月份以来信贷依然低迷,票据贴现利率持续维持低位,要实现稳增长,迫切需要政策"再加力"。后续来看,5月信贷投放情况取决于最后一周的冲量情况,而6月份是半年末月份,也是实现2022年上半年收官节点,预计央行会进一步强化指导力度。
央行5月23日召开的全系统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要求,要果断应对,在落实好已出台政策的同时,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全力以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积极挖掘新的项目储备,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对接新的有效信贷需求。
财政部出台多项举措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市场主体纾困
日前,财政部发布《关于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支持金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以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更好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通知》提出,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地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及时履行代偿义务,推动金融机构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今年将上述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业务纳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担保费补贴等支持力度。
对于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早在2020年4月,财政部就曾与人社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创业就业和复工复产。本次《通知》则强调,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明确重点支持方向,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强支持。
《通知》还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广线上业务模式,提高贷款便利度。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及时补充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或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创业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增信,支持创业担保贷款扩面增量。
《通知》指出,要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相关省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严格落实有关要求,确保年内实现粮食主产省份产粮大县稻谷、玉米、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稳定种粮农户收益,服务保障主粮安全。各省级财政部门要指导县级以上地方财政部门因地制宜、稳步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结合本地实际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品种数量、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及保费补贴比例,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除了通过加快农业保险覆盖来稳定种粮农户收益,今年,中央财政还加大了财政补贴力度。早在今年3月,中央财政就曾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近日,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据悉,今年,财政部还将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政策,并明确要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支持全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
此外,《通知》还提出,要落实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切实引导普惠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增效。强化保险、担保、信贷政策协同,各省级财政部门积极对接"财金-聚农贷"业务。
货银对付改革落地实施
据悉,证监会5月20日正式发布修订后的《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中国结算同步发布《结算规则》《结算备付金管理办法》,这标志着货银对付(DVP)改革将在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落地实施。此三项制度规则将于6月20日正式生效。
所谓货银对付,就是将证券交收和资金交收联系起来的机制,可通俗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券"。一旦结算参与人发生资金或证券交收违约,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可以对违约涉及的资金或证券进行处置。
《办法》修订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与2020年3月施行的《证券法》新增和修订的涉及证券登记结算业务的条款做好衔接,将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的登记结算纳入适用范围、细化明确中央对手方职责等;二是为落实DVP改革关于制定修改配套规则的安排,规定结算参与人足额交付资金前证券打标识相关安排,明确交收违约处理程序等,做好改革的法律保障工作;三是对近年来沪深港通、沪伦通、存托凭证等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涉及证券登记结算业务的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通过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全额保证金、交易前验资验券等风控制度,在经纪业务中达到了货银对付效果;而未实现上述制度的自营和托管业务,则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以实现货银对付制度安排。新制定发布的《结算规则》对货银对付制度安排进行了明确,即在保持"T日证券过户、T+1日资金交收"的结算模式基本不变、投资者交易习惯不受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资金不足额的结算参与人买入证券加设标识,建立证券交收与资金交收之间的关联以防范本金风险,并构建了多批次交收体系,形成了覆盖经纪、自营、托管、融资融券等全部业务的违约处置安排。
作为货银对付改革配套措施,中国结算将引入差异化设定最低结算备付金收取比例机制,即根据各结算参与人的资金具体收付时点,差异化设定最低结算备付金收取比例。上述措施已在修订发布的《结算备付金管理办法》中进行了明确。
2022年1月14日至2月13日,证监会就《办法》等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稿在延续征求意见稿的核心改革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意见对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完善,使得改革细节更为清晰、制度规则更易于市场理解。前期,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及各类理财产品管理人、QFII和RQFII管理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在内的各市场参与主体已根据征求意见稿,对货银对付改革内容予以充分理解认同和适应性调整。据了解,目前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已着手开展相关技术准备工作,市场机构对货银对付改革实施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证监会表示,本次DVP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借鉴国际市场通行做法,结合中国市场实际,保持投资者现有交易结算制度和习惯基本不变,对广大个人投资者没有影响。改革有利于增强结算体系安全性,进一步吸引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
为给予市场充足时间熟悉适应改革,中国结算将设置改革模拟运行期,模拟运行期不少于6个月。中国结算表示,在此期间,各市场参与机构根据改革工作安排优化自身业务流程和技术系统,做好货银对付改革的业务和技术准备工作。
证监会23项举措支持受疫情影响地区行业
5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加快恢复发展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23项政策举措,在企业申请首发上市、北交所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通知》着眼于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实施延期展期政策、优化监管工作安排、发挥行业机构作用等四个方面,在企业申请首发上市、北交所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需要提交的反馈意见、问询回复、财务资料时限等作出延期等柔性安排;通过视频会议等非现场方式,以及减免上市公司、交易所会员等相关费用,体现监管弹性和温度;充分发挥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作用,助力抗疫和复工复产等。《通知》主要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包括上海、吉林等全面实行封控管理、静态管理等措施的区域,以及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后续,将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体来看,《通知》指出,对2022年业绩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申请首发上市的企业,在符合板块定位及发行上市条件的前提下,经中介机构核查情况属实且不对持续盈利能力或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相关审核或注册工作正常推进。2022年年底前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实施专人对接、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企业申请北交所上市、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的,实施专人对接、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或者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相关领域或用于偿还疫情防控期间到期债券产品的,实施专人对接、即报即审。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申请适用"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在计算交易金额时不再适用最近12个月内累计计算的要求。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放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的比例限制。加快公募基金产品特别是权益类基金、抗疫主题基金等产品的审核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企业相关基金产品的行政许可事项,依法依规给予支持。
《通知》指出,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发行人的反馈意见、审核问询回复时限可以延长3个月,告知函回复时限可以延长1个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企业申报发行公司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暂缓计算审核阶段反馈意见回复时限、中止时限3个月。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确实不能按期更新财务资料或发出股东大会通知的,可以在充分披露疫情对本次重组的具体影响后,申请财务资料有效期延长或股东大会通知时间延期1个月,最多可以延期3次。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的上市公司取得重大资产重组行政许可批文后,可以申请暂缓计算批文有效期,暂缓计算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证监会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将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开展调研走访,了解市场困难和诉求,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支持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快速走出困境,实现更好发展。
公募基金管理人规则发布
5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管理人办法》)及其配套规则,从"准入-内控-经营-治理-退出-监管"全链条完善监管制度,构建多元开放、竞争充分、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推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管理人办法》对当前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修订后的《管理人办法》共8章78条,配套规则对实施《管理人办法》作出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
一是强化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管理,切实把好入口关。调整基金管理公司股东准入条件。继续坚持对基金管理公司股东实施差异化准入要求,对持股5%以下股东完善负面清单,对持股5%以上非主要股东强化财务稳健性要求,扩大主要股东适用范围,适当提高主要股东条件,明确实际控制人要求。完善专业人士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制度规范。适度提升自然人股东的资质条件,更加强调发起人的道德操守、执业声誉与专业胜任能力,合理约束自然人主要股东的股权转让行为。促进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内外资一致原则,进一步完善境外股东准入条件,鼓励借鉴境外先进资产管理经验与有益业务模式,积极引入优质境外机构。深化简政放权,突出放管结合。进一步精简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变更审核事项,不再对不涉及股东类别变化的股权变更事项实施审核。
二是优化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准入制度,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统一资管机构申请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基金管理资格,完善专业资管机构类别,统一准入标准,重点关注相关机构的资管展业经验与合规风控情况。适度放宽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数量限制。在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前提下,适度放宽公募持牌数量限制,允许同一集团下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强化公募业务规则一致性。明确公募持牌机构在公募业务相关合规内控、人员资质、运作管理等方面均需遵照执行。
三是着力提升机构主体合规风控能力,夯实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强化投资交易行为管控。要求公募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与流程,严格证券出入库管理,合理设定投资经理权限,建立交易指令事前管控、事中监测及事后分析与审查机制。加强基金管理公司集中统一管理。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全覆盖的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稽核审计体系,强化对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的管理。突出行业文化建设与廉洁从业监管。强调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董监高与其他从业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经营发展理念,加强文化建设,坚守廉洁从业,遵从社会公德,履行社会责任。
四是着力完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机制,突出长期考核激励。
加强党的领导。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应当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设立党的组织机构,开展党的活动,并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国有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保障基金管理公司治理长期稳健。要求持股5%以上股东承诺一定股权锁定期,保持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长期稳定,规制股权质押行为,夯实股权事务管理责任。强化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与独立董事责任。要求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具有持续资本补充能力,提前制定风险处置预案,不得违规干预公司经营,侵害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加强独立董事履职保障,支持独立董事发挥专业作用。全面构建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要求董事会对经营层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基金管理公司应将长期投资业绩、合规风控情况等作为关键岗位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实施薪酬递延、追索扣回与奖金跟投制度,严禁短期考核与过度激励。
五是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做优做强公募基金主业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流资管机构。支持公募主业突出、合规运营稳健、专业能力适配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专业子公司,专门从事公募REITs、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基金投资顾问、养老金融服务等业务。允许公募基金管理人实施运营外包。允许公募基金管理人委托专业资质良好的基金服务机构开展份额登记、估值等业务,支持中小基金管理公司降本增效,聚力提升投研水平。
六是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市场化退出机制,规范风险处置流程。增设专章明确公募基金管理人退出机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允许经营失败的基金管理公司主动申请注销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或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并明确风险处置的措施类型与实施程序。强化全流程管控和各方职责。明确风险处置过程中托管组、接管组、行政清理组等组织的权责范围,明确被处置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股东、董监高与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合义务,压实各方职责。
证监会表示,本次修订在落实《国务院关于管理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情况对基金管理公司设立条件进行了调整优化,并已经国务院批准,后续基金管理公司设立据此执行。
上交所就修订纪律处分规则等公开征求意见
据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从严监管、精准监管、分类监管要求,提升自律监管的透明、规范、高效和便利,上海证券交易所5月20日宣布拟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和监管措施实施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复核实施办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听证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形成了修改草案,自即日起至6月3日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纪律处分办法》于2013年发布实施,并于2018年、201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本次修订围绕"严、准、快、实"目标,以纪律处分规则为重点,在保持规则基本体例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并对复核、听证规则的若干条款做了相应修改。《复核办法》于2019年修订实施,对于保障监管对象权益、规范自律监管实施发挥了较好作用,此次修订将申请复核期限统一为收到上交所决定之日起15个交易日内,将复核材料提交委员审阅期限由会议召开5个交易日前缩短至2个交易日前,将复核决定作出时限由受理后的60个交易日压缩至30个交易日。关于《听证细则》修订,此次主要是新增不重复组织听证的情形、听证事项范围与退市新规保持衔接等。
据介绍,上交所此次修改纪律处分、复核和听证3项业务规则,是在深入推进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等背景下,结合监管实践需要,对自律监管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近年来,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上交所积极履行一线监管职责,自律监管涉及的对象范围、违规类型、措施种类等不断扩展,监管理念、机制和标准也不断优化,为完善制度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自律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纪律处分的透明、规范和高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制度层面予以回应。此外,上交所充分发挥听证、复核等救济机制的作用,针对疫情影响等及时推出远程视频听证、电子送达等便民措施,也有必要予以制度化。
总的来看,本次修订,一是释明从严监管立场。明确对注册制下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规避退市、逃废债等恶性典型违规行为严肃追责,对严重损害发行人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规行为从重处理等原则。二是推进透明、精准监管。重点补充了对不同责任主体的责任认定和处分标准,包括从责任主体和违规行为两个维度明确给予公开谴责的适用情形,细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中介机构责任认定的考量因素,相应明确其勤勉尽责的履职要求,增补了在风险处置、纠正违规中发挥实质有效作用等从轻、减轻考量情形等内容,切实发挥规则的引导效应,促进各类主体归位尽责。三是保障规范和高效。明确纪律处分实行全程记录、结果公开,增补自律监管中个人信息保护等规定。优化纪律处分审核简易程序,统一复核申请期限,缩短复核程序实施时限,明确不予重复听证情形,引入电子送达方式等。四是提升市场主体参与便利性。增加远程视频方式,降低当事人参加复核和听证程序的成本。
中证协发布《证券行业诚信准则》《证券行业执业声誉信息管理办法》
据悉,为贯彻落实新证券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职责的意见》(证监发〔2020〕77号)的有关要求,推进证券行业诚信建设,加强从业人员自律管理,完善中介机构声誉约束机制,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5月20日发布《证券行业诚信准则》(以下简称《诚信准则》)及《证券行业执业声誉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执业声誉信息办法》)。《诚信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执业声誉信息办法》自2022年9月1日起生效。
信用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各类市场主体只有基于信用才能在资本市场赖以生存。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市场主体,承担着核查验证、专业把关的中介职责,尤其需要保持良好的诚信和专业声誉,才能发挥好"看门人"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也提出,"加强行业协会诚信建设,完善诚信管理和诚信自律机制"。在新证券法和注册制实施的背景下,协会制定发布两项自律规则,旨在深入推进"合规、诚信、专业、稳健"行业文化建设,探索完善诚信管理和声誉自律机制,推动形成诚信约束、声誉约束、自律约束、规则约束,构建尊崇信义、崇尚专业、忠实责任、珍惜声誉的行业生态。
《诚信准则》定位为行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诚信自律行为的主动约束,共五章三十一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诚信基本义务。聚焦市场与投资者反响强烈的行业失信问题,紧扣与投资者信赖利益直接相关的行业行为准则,覆盖合规、守约、廉洁、诚信文化等不同领域的诚信要求,从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两个维度,对接受协会自律管理的行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面向投资者及行业、面向客户、面向监管和自律管理的不同义务提供指引;二是压实机构管理责任。设专章规定机构的管理职责,要求机构应加强内部诚信管理的责任和机制,要求将诚信建设嵌入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制度建设中,推动诚实守信成为行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三是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明确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状况纳入执业声誉激励约束机制。
《执业声誉信息办法》定位为自律管理对象执业声誉信息(包括诚信信息)管理的外部约束,共六章二十五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执业声誉信息定义。执业声誉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诚信信息和其他正负面执业声誉信息;二是明确执业声誉信息主体范围。信息主体包括证券公司、其境内子公司会员以及接受协会自律管理的其他子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评级机构等接受协会自律管理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和参加协会组织的水平评价测试的考生等。三是建立证券行业执业声誉信息库,将执业声誉信息纳入执业声誉激励约束机制并实施自律管理;四是完善执业声誉信息来源,规范其他执业声誉信息的认定程序及记入标准;五是建立执业声誉信息管理机制;六是明确信息公开和查询的有关规定。
规则制定过程中,协会通过召开座谈会、专题调研及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征求行业机构和监管部门意见,广泛凝聚行业共识,并认真吸收采纳了相关合理意见建议。下一步,协会将督促行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落实规则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统一相关声誉信息的录入采集标准,建设行业执业声誉归集展示平台,完善从业人员初始水平登记与持续执业记录并重的自律管理体系,强化行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诚信自律和声誉约束,促进行业形成尊崇信义、崇尚专业、忠实责任、珍惜声誉的内生机制,引导行业形成文化致远、专业致胜、责任至重、声誉至高的良性竞争,推动行业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
中保协就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
2022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了销售人员分级管理制度。时隔一个月,保险销售人员分级分类管理已在路上。据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被认为是保险销售人员分级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方案。
此前中国银保监会下发的《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针对销售人员与产品进行分级及匹配管理,要求保险公司对销售人员和产品进行分级,将产品按照风险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一二三类:意外险、健康险(除第二类险种外)和普通型人寿保险为第一类;分红型、万能型人寿保险,年金保险,税优健康险、费率可调长期健康险、长期护理险,税收递延养老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为第二类;投连险、变额年金保险为第三类。其中第一类产品所有代理人均可销售,第二类和第三类则需要满足一定要求的代理人才可销售。
从此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下发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来看,建立保险销售人员分级体系的目的是为全面提升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包括保险公司个人保险代理人、劳动合同制以及其他用工形式等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员,保险代理机构的代理从业人员,保险经纪机构的经纪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素养,服务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未来保险行业将综合考察评价销售人员从业年限、学历状况、诚信记录、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情况,对入职上岗后的销售人员进行销售能力资质分级。通过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明确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等级要求和销售授权规则,制定一套统一清晰、为行业广泛认可的销售能力资质分级管理体系。
具体来看,保险行业将建立起统分结合的销售能力资质考核评价机制,研究订立各级销售能力资质对应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考核评价规范,并编制相应培训教材、考试大纲、基础题库及评价机构操作规范等。最后指导保险机构依据规范和标准有序开展销售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考核评价工作。
保险营销人员销售能力资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后,会建立与销售能力资质对应的分级销售授权规则。遵循高能力销售人员多授权、低能力销售人员少授权的基本原则,确立按照保险产品复杂程度制定销售授权管理规则。引导保险机构按照行业销售授权管理规则建立企业内部产品销售授权管理体系,综合考察销售人员诚信、销售能力资质、业务品质等情况进行保险产品销售授权管理。
此外,行业还将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许可和支持,组织建设"保险代理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推动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按照社会效益首位、不以人才评价为营利目的的基本原则为行业提供服务。
此次下发的《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具体实施制定了分步走的策略:第一阶段完成各项配套标准建设,第二阶段鼓励保险机构自愿参与试点运行,第三阶段指导行业正式进入过渡期运行,第四阶段常态化推进销售能力资质分级,同步积极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人身险监管将迎新规
日前,银保监会向人身险公司下发《人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风险监测和非现场监管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旨在全面识别、监测和评估人身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加强人身保险公司风险监管。
根据《征求意见稿》,监管部门将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和其他方面六大维度出发,对险企进行风险监测和非现场评估,并根据计算结果对险企综合风险水平进行等级评定,实施分类监管。
六大维度权重分配为:公司治理(22%)、业务经营(14%)、资金运用(22%)、资产负债管理(14%)、偿付能力管理(14%)、其他方面(14%)。银保监会还将根据监管重点、保险业务风险特征等具体设定和调整各维度权重。
根据法人机构风险综合得分的计算结果,最终法人机构的综合风险水平等级将被划分为1-5级和S级,数值越大反映法人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
具体评定标准为,综合风险水平等级为1级:表示法人机构能够较好地管理各类风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较低;综合风险水平等级为2级:表示法人机构风险总体可控、水平较低,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应当持续关注;综合风险水平等级为3级:表示法人机构存在风险隐患,应当适当提高非现场监管的频率;综合风险水平等级为4级:表示法人机构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较为严重,需要督促加强风险管理;综合风险水平等级为5级:表示法人机构为高风险公司,需要加强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力度,采取监管措施要求公司整改并开展风险资产处置,压降风险资产敞口;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法人机构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
银保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将法人机构非现场监管评估结果作为监管部门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重要依据,并在市场准入、现场检查立项、监管评级、监管通报等环节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
该文件适用于人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银保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结合定期监测情况,对法人机构至少每年开展一次非现场监管评估。年度非现场监管评价期间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原则上应于4月30日前完成,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后。人身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风险监测和非现场监管评估办法将另行制定。
国税总局更新发布四个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据悉,为进一步落实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接受中央巡视期间的自查自改、边巡边改工作,国家税务总局近日更新发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政策指引》《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以上统称《指引》)等四个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指引》延续了此前的体例,分为引言、政策汇编和文件目录三个部分,每项优惠政策按照享受主体、优惠内容、享受条件和政策依据进行编排。此次更新的《指引》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增加了上次《指引》发布之后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特别是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二是将目前已执行到期的部分税费优惠政策进行了删减;三是延长部分税费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如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费优惠、投资初创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紧紧围绕创新创业的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梳理归并成120项税费优惠政策措施,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整个生命周期。《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政策指引》从减负担、促融资、助创业三个方面,梳理形成了涵盖39项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费优惠政策。《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突出支持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发展,梳理形成了涵盖21项针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着眼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六个方面,梳理形成了109项针对乡村振兴的税费优惠政策。
上述四个《指引》均可以在税务总局网站查询,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可以对照《指引》找到适合自身的优惠政策,及时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不断改进税费政策落实工作,不断创新税费服务便民举措,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进一步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中办、国办发布《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5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量身定制乡村建设金融产品,稳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
《方案》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防止刮风搞运动,防止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拆建、大开发,牢牢守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要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方案》提出12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要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
《方案》还以专项工程和行动为抓手重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以县域为单元,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推进乡镇对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设,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重点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重点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稳妥有序推进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重点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重点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重点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重点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善养老助残服务设施。
《方案》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支持乡村建设。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量身定制乡村建设金融产品,稳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模式,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加强涉农金融创新服务监管和风险防范。将乡村建设纳入东西部协作帮扶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重点支持领域。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政策。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工程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国办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健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挥,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例提高。在主要发展指标中,《规划》预期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在2025年超过11.5万亿元。
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逐步提高。
《规划》主要部署了七个方面的任务,分别是: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优做强健康产业、强化国民健康支撑与保障。
在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上,《规划》提出,将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研究出台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家庭育儿指导服务。支持"互联网+托育服务"发展,打造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网络平台及直播教室,支持优质机构、行业协会开发公益课程,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
《规划》还提出,将促进老年人健康。进一步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供给。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托管运营、毗邻建设、签约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资源共享。开展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做优做强健康产业上,《规划》提出,将增加商业健康保险供给。鼓励围绕特需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应用以及疾病风险评估、疾病预防、中医治未病、运动健身等服务,增加新型健康保险产品供给。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建立健康管理组织,提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长期照护等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探索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筹资或合作渠道。进一步完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支持政策。加快发展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托育机构责任险和运营相关保险。
《规划》还提出,将推进健康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健康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国有经济在健康养老领域有效供给。推动健康旅游发展,加快健康旅游基地建设。选择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医疗服务能力强、产业实力雄厚的城市或区域打造健康产业集群。
在强化国民健康支撑与保障上,《规划》提出,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管理,整合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动县域综合医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
另一方面,深化相关领域联动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按病种分值付费,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规范管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规划》还提出,将促进全民健康信息联通应用。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为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治疗。支持医疗联合体运用互联网技术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医疗服务、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病筛查等。
政策要闻
▲三部门发文支持外经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
5月26日,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通知》,要求完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便利性。
三部门要求,各地人民银行、外汇局分支机构要鼓励银行在"展业三原则"基础上,针对企业特点"因企施策",提供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鼓励银行持续提升基层机构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服务能力,创新产品和服务渠道,支持中小银行合作办理人民币对外汇衍生品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汇率避险需求。进一步便利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鼓励企业通过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规避汇率风险。支持银行通过单证电子化宙核等方式简化结算流程,提高贸易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效率。有序开展跨国企业集团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试点等,支持银行围绕实体经济需求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服务。
▲商务部多措并举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据悉,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5月26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针对疫情多点散发下一些进出口企业反映的供应链堵点问题,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从"通堵点""聚合力""强服务""优环境"四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通堵点"、保障外贸货物国内运输畅通方面,指导各地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保障制度,及时解决外贸企业的困难问题,尽快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复工达产。全力保障外贸货物货运物流运输通畅,外贸企业可按照规定申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
在"聚合力"、持续缓解国际物流压力方面,持续推动扩大国际班轮公司直客对接的业务规模,尽可能满足中小微外贸企业用舱需要,指导各地帮助企业及时提离集装箱,提升货物中转效率;加强与国际货运班列沿线国家沟通协调,同步提高铁路口岸通关及作业效率;用好航空货运运力,保障重要零部件、装备和产品运输。
在"强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实际难题方面,继续指导各地主动靠前服务,及时梳理并推动解决影响外贸企业复工达产和供应链稳定的共性问题,深入了解外贸企业的急难愁盼,积极为企业解决生产、物流、用工方面的困难,做好精准服务。
在"优环境"、拓展外贸产业发展空间方面,发挥好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试点等外贸示范试点平台,国家级经开区等投资促进平台,以及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升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拓展外贸产业空间。
▲中银协发布中国银行业管理人才库管理办法
5月24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印发《中国银行业管理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办法》是在中国银行业管理人才库平稳试运行的基础上,经广泛征求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意见、理事会审议通过后印发的,旨在深入落实中国银保监会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要求,加强银行业特别是地方中小银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推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办法》共六章四十三条,六章分别对应:总则、管理人才库功能、合格人选管理、在任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管理、管理人才库运行工作机制、附则。
其中,第二章第十六条明确,地方中小银行(包括农村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可通过登录人才库进行高管人员需求登记和维护。全国性银行可通过登录人才库进行高管人员合格人选推荐和维护。
第二章第十七条则规定,银行机构可通过登录人才库进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合格人选推荐和维护;进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需求登记和维护;查询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合格人选的姓名、性别、学历、工作单位、专业领域、所属地域、从业年限信息;对本机构在任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基本信息、履职信息进行查看、填报等操作;查看其他银行机构在任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部分基本信息(姓名、任职机构、任职开始时间、性别、学历、工作单位和具体职务、专业领域、从业年限)和履职信息。
中国银行业管理人才库于2021年12月25日上线试运行,功能涵盖地方中小银行高管人员需求服务、全国性银行输出高管人才信息汇集、境外战投及海外高管人才信息汇集,独立董事及外部监事需求服务、独立董事及外部监事合格人选推荐,在任独立董事及外部监事信息汇集,公司治理政策法规汇总、信息披露报告汇总、行业研究成果分享及在线教育培训。目前,人才库入库合格人选642人,申报岗位合计1375人次,合格人选供给以银行推荐为主,未来将逐步拓展至非银行机构推荐、专家推荐、个人自荐等其他供给渠道。
▲三部门明确受疫情影响企业可缓缴住房公积金
据悉,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5月25日发布《关于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提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到期后进行补缴。在此期间,缴存职工正常提取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缓缴影响。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缴存人,不能正常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作逾期处理,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征信部门。
另外,通知还要求,各地根据当地房租水平和合理租住面积,可提高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支持缴存人按需提取,更好地满足缴存人支付房租的实际需要。此次支持政策实施时限暂定至2022年12月31日。
▲国家发改委完善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定价机制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推动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公平开放,促进天然气行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完善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定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家首次专门就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制定的政策文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接收站是进口液化天然气资源的重要通道,2015年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由中央下放至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近年来,随着国家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接收站逐步向第三方开放,但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气化服务定价方法,加之一些省份接收站气化服务价格多年不调整,不利于接收站公平开放。对此,各方面普遍希望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完善定价机制,规范定价行为。
《指导意见》明确了气化服务价格的定义及内涵,对定价方式、方法、校核周期、其他衍生服务价格管理等内容作了规范,可以概括为"四个统一"和"一个明确":一是统一定价方式。气化服务价格由政府定价转为政府指导价,实行最高上限价格管理。鼓励实行"一省份一最高限价"。二是统一定价项目。气化服务价格包括液化天然气接卸、临时存储、气化等相关费用,除不具备沿线开口分输的短途管道外,其他外输管道运输价格原则上从气化服务价格中剥离。三是统一定价方法。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法制定最高气化服务价格。四是统一重要参数。对准许收益率、实际气化量核定等提出原则性要求。五是明确价格校核周期。最高气化服务价格原则上三年校核一次。
▲"十四五"交通运输11项重大工程项目包公布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适度超前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基础性的交通重大工程项目,有效带动"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落地实施,为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十四五"交通运输系列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按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效益突出、技术领先、示范带动的遴选原则,《方案》公布了国家高速公路大通道联通工程、沿边沿海公路建设工程、出疆入藏公路通道工程、"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振兴工程、运河连通工程、黄金水道扩能工程、沿海港口提升工程、现代综合交通"三位一体"枢纽工程、"北斗领航"工程、交通运输新基建赋能工程、绿色低碳交通可持续发展工程等11项"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的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由交通运输部牵头落实的项目均纳入各项工程包予以统筹推进。
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当前在建项目,《方案》明确川藏铁路及配套公路工程、G4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至深圳段改扩建工程、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工程、宁波舟山港航设施工程等16个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大、技术难度大的项目作为第一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十四五"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推进。
《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审查审批流程,对列入规划、条件具备的项目要简化相关手续。调动各方协同参与,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将重大工程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清单,优先重点推进。此外,《方案》对项目风险防控、组织推进等提出相关要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出炉
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从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提出4个方面21项重点任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方面,今年将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减少群众跨区域就医。支持各省份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推进在省内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医院支持资源薄弱地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每个省份选择2~3个设区的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继续发展社区医院,推动新增建成500家左右社区医院,并且遴选加强一批中心卫生院能力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在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方面,继续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持续开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监测评价,进一步鼓励各地探索创新。指导地方统筹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人事薪酬制度、综合监管等领域改革,进一步强化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的示范带动作用。
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今年将继续发展社区医院,推动新增建成500家左右社区医院,并且遴选加强一批中心卫生院能力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今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5元。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推动试点医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指导14家试点医院对标国际一流,加强学科建设和医学科技创新。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地方按属地原则对辖区内公立医院进行评价。
国资改革
国资委27条举措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及时足额支付账款,切实加快减免房租,大力实施降费提质等七方面27条举措,推动中央企业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国资委财管运行局有关人士表示,《通知》着眼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也着力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谋划与中小企业共同"做大蛋糕",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上述有关人士表示,当前不少中小企业面临回款不畅、成本高企、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着眼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通知》明确提出了4方面举措,包括及时足额支付账款、切实加快减免房租、大力实施降费提质、有力支持资金融通等。
《通知》强调,从制度、机制、流程和信息化管控上杜绝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恶意拖欠账款行为。不仅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方式,及时足额支付中小企业款项,对于长期合作、信誉良好、履约及时、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在确保资金安全、对方书面申请、严格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的前提下,可提前支付或预付部分账款。
《通知》进一步减免房租的要求,提出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减免3个月租金要力争在上半年完成主体工作,补充减免3个月租金要在所在县级行政区域出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后2个月内完成。同时,地方出台房租减免政策力度大于国资委要求的要执行属地政策,并鼓励中央企业对不属于房租减免范围的中小企业,在能力可及范围内给予必要帮扶。
此外,《通知》还提出,对特困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用电阶段性优惠,实施"欠费不停供"、允许6个月内补缴,对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优化服务节约中小企业"脚底"成本。中央汽车企业所属金融子企业对2022年6月30日前发放的商用货车消费贷款给予6个月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持续推进保函(保险)替代现金保证金,努力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获取低成本资金、减少资金占用等具体举措。
上述有关人士表示,据统计,2021年中央企业采购总额超过13万亿元,辐射带动各类企业200余万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都是合作关系、伙伴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知》要求中央企业自觉将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工作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中统筹考虑、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具体来看,《通知》明确要求中央企业推动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落地、不断加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尽快落地一批"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尽早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提前为上下游释放订单需求。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深化供需精准匹配,积极采购中小企业优质产品和服务,不得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中小企业参与。
同时,《通知》要求中央企业通过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资本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求中央企业积极通过投资合作、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辐射带动上下游数百万家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债正式推出
5月20日,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正式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服务能力,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债旨在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精准支持和资金直达,主要服务于科创企业类、科创升级类、科创投资类和科创孵化类等四类发行人,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融资需求。沪深交易所将在审核流程、资金用途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同时也对科技创新专项信息披露作出针对性安排,要求中介机构切实履行核查责任。前期,沪深交易所已开展科技创新债试点工作,中国诚通、国新控股、小米通讯、TCL科技、中关村发展、深创投等企业共发行31只产品、融资253亿元,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市场服务各项举措,引导市场各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债投融资活动,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质效。
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将发布
5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宣布将于2022年6月13日正式发布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经流动性筛选后,科创芯片指数选取不超过50只市值较大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前五大权重股分别为中芯国际、澜起科技、中微公司、晶晨股份和沪硅产业,合计权重为44%。
科创芯片指数以2019年12月31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指数代码为000685。指数样本每季度调整一次,样本调整实施时间分别为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作为科创板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已有57家芯片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据A股同类公司的半壁江山。科创板总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有4家为芯片产业公司。科创板已汇聚了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芯片行业领先企业,涵盖了设计、制造、材料、设备、封测等产业链环节,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形成了产业功能完备的发展格局。科创板芯片相关企业成长性突出,2021年年度报告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81%和43%,全部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全年研发投入金额176.6亿元,同比增长15.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5.1%,研发力度跻身A股同行业公司前列,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创芯片指数是继科创50、科创信息、科创生物后又一条表征科创板市场的主要指数,也将进一步丰富投资者观测及投资标的。
辽宁省出台19条举措支持材料实验室创新发展
据悉,为进一步集聚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推进辽宁材料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日前,辽宁省出台《支持辽宁材料实验室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包括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发展机制、加强经费投入保障等在内的19条具体举措,助力打造材料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创新管理体制方面,辽宁省提出支持材料实验室打破传统科研单位的固有模式束缚,建立独立法人运作、多元投入支撑、产业需求导向、科技资源整合、选人用人灵活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充分赋予材料实验室人事、财务、科研组织等自主权,实行理事会决策制和主任负责制,对在改革创新、探索试验、推动发展过程中的无意过失,可按相关规定给予包容和免责。
辽宁省强调,材料实验室可自主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招聘人才,按规定自主开展科研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对引进的高端、急需人才,可按程序申请编制;全球顶尖人才、国内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薪酬待遇可以"一事一议";对引进的首席科学家、研究组负责人,可直接纳入"兴辽英才计划"等。
在经费投入保障方面,辽宁省要求对材料实验室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设立发展基金,拓宽投入来源渠道,深化行业龙头企业与材料实验室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以投资入股、合同科研等方式参与材料实验室建设。鼓励材料实验室依法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接受社会捐赠及资助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在优化科研管理机制上,辽宁省提出简化材料实验室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支持与国内外高水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建研究中心和科研平台。赋予材料实验室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支持科研团队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各项经费支出不设比例限制。允许项目经费外拨至协同单位以及跨地区使用。
辽宁省明确,材料实验室对持有的科技成果,享有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及关键核心技术外,可依法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全部留归本单位。支持材料实验室与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刘虎沉:如何让"工业心脏"更强劲
《经济日报》5月25日刊发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刘虎沉的文章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具有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和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被誉为"工业经济的心脏"。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在2000亿元至3000亿元之间,累计投资约3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至10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状态。不过也要清醒看到,虽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产能已居全球领先地位,但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产业中不少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中,严重制约了发展。比如,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我国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高度依赖进口,尽管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投入,但国产机床精度和使用寿命与国际同类水平仍存在一定距离。
要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具体而言,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自立自强、守正创新,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方面,政府要强化国家引领作用,做好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在制度优化、政策导向、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等方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应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如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等多方联动、深度融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疏通产业链堵点,解决技术攻关难、自主创新能力低等痛点难点,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有着导向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技术与应用的深度融合,拉动或者倒逼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创新突破。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制度,强化市场导向,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企业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主动积极摸排关键零部件、先进工艺、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情况,加快补齐短板。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有效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优化专项布局,聚焦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原始创新水平,实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在重点领域进行规模化推广,全方位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节能减排
国办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
据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方案》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理念,统筹推进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实施调查评估、分类治理、全过程环境风险管控,提升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水平。
《方案》明确,到2025年,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方案》部署了六个方面的行动举措。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原则,全面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属地责任,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二是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三是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实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强产品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严格源头管控,防范新污染物产生。四是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规范抗生素类药品使用管理,强化农药使用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五是加强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强化含特定新污染物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深化末端治理,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六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新污染物治理基础。
《方案》指出,坚持党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新污染物治理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2025年对本行动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强化监管执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新污染物治理要求;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辽宁省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
据悉,为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解决违规倾倒堆放工业固体废物等问题,近日,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印发通知,要求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
通知要求重点加强源头减量管理,推动将产生煤矸石、粉煤灰、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产废单位纳入清洁生产审核范围,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同时将扩大产废单位申报登记范围,年产废量在1吨以上的产废单位应于每年3月底前在"辽宁省固体废物智能监管平台"中完成年度申报登记,年产废量10万吨以上的产废单位同时按季度申报登记。此外,针对辽宁省综合利用现状,要求对不能利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原则上可焚烧减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纳入生活垃圾焚烧炉、水泥窑等工业窑炉设施进行协同焚烧处置,不宜焚烧减量的,可进入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
河南发文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据悉,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例超过40%,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推动全省汽车整车产值达到5000亿元、零部件及配套产值达到5000亿元、销售及增值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机电控、车用操作系统和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进展。
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配套能力显著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氢能储能、新材料等产业融入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新型产业生态。到2025年,全省充(换)电和加(储)氢技术水平和设施规模、运营质量显著提升,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5000座以上、充电桩15万个以上、加氢站100座以上,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到2025年,除应急车辆外,全省公交车、巡游出租车以及城市建成区的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物流车、邮政用车、环卫用车、网约出租车基本使用新能源汽车;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绿色替代率达到50%以上。
突出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研究组建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整合新能源汽车资源,盘活汽车产能。支持企业组建产业联盟(联合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化、专业化企业集团。支持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品牌、股权投资、产能合作等方式联合研发、生产产品,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意见明确,有序推进加氢设施建设。研究规划郑州城市群加氢站建设,制定加氢站建设监管办法和专项规划,完善加氢站建设、运营及安全管理机制。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建设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
四川发布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针对当前城乡建设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方案》明确提出,要构建城乡绿色发展一体化格局。
在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上,到2025年,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格局基本形成。
《方案》支持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两区一城"。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实现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基础类改造"应改尽改"。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力争全省5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如何推进中心镇(村)建设?《方案》提出,要建设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省级百强中心镇,推动有条件的省级百强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是关键。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实施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加快转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城乡建设方式。到2025年,基本形成装配式建筑市场供给体系,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40%,装配率不低于50%。
城乡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到2025年,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设市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较"十三五"时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比例达到60%。
根据《方案》,绿色生活方式将加快推动形成。到2025年,全省除"三州"地区以外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构建起成都都市圈"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地级市"公交+慢行"网络融合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实现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新增(更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不低于90%。
湖北省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十七条"
近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十七条措施,释放系列政策红利,允许修复后3%土地可用于产业开发、修复产生的土石料可自用也可销售。
据了解,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范围包括六大领域。可聚焦国土空间修复规划确定的长江、汉江、清江等三大流域,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等四大生态屏障区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两大生态核心区,参与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矿山领域,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工矿废弃地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复垦复绿复耕等;在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鄂北岗地等粮食主产区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的农田生态系统,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针对城镇生态系统连通不畅、生态空间不足、棕地修复等问题,开展城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防沙治沙、石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河道保护治理、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其它修复;休闲康养、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建设。
规定中还包含系列含金量高、实用性强的保障措施。政策红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土地开发利用上,选择生态修复主体时,生态修复方案与土地出让合同一并签订,修复后的国有建设用地,企业可开发利用,不需另行公开出让;允许在生态保护红线一般控制区进行不破坏生态功能、适度的参观旅游及相关必要设施项目建设;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林草类项目修复后,可利用不超过修复面积3%的土地,通过点状供地方式,开展工业、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土地指标上,社会资本参与修复产生的耕地占补、增减挂钩等指标,按一定比例归投资者所有,既可自用也可交易;项目区修复产生的石料,可自用也可对外销售,收入可用于投资方的项目开支等。
此外,还出台了配套编制、财税、金融等激励措施,社会资本可参与生态修复方案编制,将投入回报等权利义务纳入方案;修复后的林地、水域可优先进行林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推动绿色基金、绿色债权、绿色信贷支持社会资本用于生态修复。
浙江推新型电力系统试点
5月19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联合印发《浙江省"十四五"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100个左右新型电力系统试点项目,到2025年,率先在全国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新增新能源装机68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就地消纳60亿千瓦时左右,实现年节约标煤180万吨,减少CO2排放490万吨以上。
据了解,在"双碳"目标下,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虽然全国其他省市也有提出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但浙江是首个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并制定方案与明确具体目标的省份。
《方案》称,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坚强智能电网作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一体化与多能互补为支撑电力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
《方案》提出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一是创建一批市(县)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融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等多种资源,在重点城市建设坚强局部电网,保障地区清洁可靠用能,支撑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二是创建一批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开发区、园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调动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开展绿色供电园区建设。在城市新区、综合体、社区(未来社区)、小微园区等,依托光伏发电、储能、氢能、充电基础设施等,开展分布式发电与电动汽车(用户储能)灵活互动。积极打造增量配电网等微电网系统,优先支持能源与交通、建筑等其他基础设施融合发展试点。市(县)级试点新能源年消纳量需超过0.5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消纳占比不低于整体电量的20%;园区级试点新能源年消纳量需超过100万千瓦时。
《方案》提出开展多能互补试点。一是谋划一批风光储一体化试点。对于存量新能源项目,结合新能源特性、系统消纳空间,研究论证增加储能设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充分发挥配套储能调峰、调频作用,最小化风光储综合发电成本,提升竞争力。风光储一体化试点具备每年新能源电量消纳5亿千瓦时以上,不占用系统调峰能力。二是谋划一批风光水(储)一体化试点。针对存量水电项目,结合水电出力特性、新能源特性、系统消纳空间,论证实施优先利用水电调节性能消纳风光电力、因地制宜配建储能设施。三是谋划一批风光火(储)一体化试点。开展存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增量"风光水火储一体化",争取甘电入浙直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达到50%以上,灵绍直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达到30%左右。
劳动用工
云南发文推动"十四五"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发展
近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推动"十四五"职业能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专项技能人才培养等7个方面发力,到2025年,全省职业培训累计500万人次以上,技工院校新增招生25万人以上,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5万人以上。
《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持续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发挥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支持各类企业广泛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女性劳动者、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分别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等。
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高素质农民队伍、乡村优秀传统技艺人才。包括全面推行文旅从业人员就业岗前培训、技能提升、转岗转业等,强化文旅从业人员实际操作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等。
新建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优化公共实训基地区域布局,提高培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使用质量。认定一批省级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打造"工匠园区";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培训供给能力等。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动形成技工院校覆盖州(市),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有序衔接、布局合理的技工教育体系。
专家论坛
黄群慧:深化对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规律的认识
《经济日报》5月19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慧撰写的文章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容忽视的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无论是长期发展还是短期增长,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需要深化对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规律的认识,把握经济现代化发展大势,科学分析经济形势,从而坚定信心,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战略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实现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特质中深化对总体性规律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个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着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目标不断发展,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前提和经济基础。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初步形成。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深远。
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充分表明,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拥有一个积极、坚强、有效的国家领导力量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短中期现代化目标,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掘潜力、抓住机遇。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经验证明,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中央对经济发展的掌舵领航作用,这是我国经济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总体性规律。在经济工作中越是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就越是要坚定信心,深化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个规律性认识。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上来,必须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有效发挥党在各个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
在把握现代化发展阶段特征中深化对高质量发展规律的认识
经济规律虽然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规律都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地区和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在具体经济工作中,必须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来认识和使用经济规律。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积极探索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需要认识把握高质量发展规律。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绿色发展规律、开放发展规律和共享发展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具体的经济工作中。进一步看,高质量发展规律可以由这五方面规律组成,而且每方面规律又包含着丰富内容,甚至每方面发展规律都可对应相应的经济学分支,如创新发展规律可以对应创新经济学或者技术经济学,但总体上高质量发展规律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五方面经济规律呈现有机联系的规律系统,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在这个规律系统中,共享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方面的规律,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更多体现生产方式方面的规律,其中创新发展规律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规律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规律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规律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既然高质量发展规律是一个系统,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具体应用中既要把握五方面规律的各自要求,又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注重把握高质量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面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多重经济压力时,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从问题导向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各方面政策要具有协同性。尤其是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时,要注重协调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与需求侧管理政策协同。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在出台经济政策时,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考虑政策协同效应,打好政策组合拳,避免出现合成谬误。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深化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要把市场经济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二者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从而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规律。既要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经济周期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又要使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要求的生产目的。具体到经济运行调控上,就是既要“有效的市场”,强调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有为的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统一框架下。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已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化,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出现,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规律,当前尤其要注意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行为规律、共同富裕实现规律。
关于资本行为规律,一方面要深化对资本多重属性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要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类资本及其作用。只有深刻认识资本的多重属性,才能认识资本行为规律,从而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使资本运行逻辑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深化对资本多重形态的认识。现阶段,我国存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只有深刻认识各种资本形态的特性,正确处理不同形态资本之间的关系,才能协调推动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关于共同富裕实现规律,一方面要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历史过程。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另一方面要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关系的认识。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有内在统一性,实现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基本过程。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不仅要遵循共享发展规律,同时还要遵循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规律,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刘尚希:识变应变求变,增强经济发展的更大确定性
据悉,北京日报5月23日刊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尚希撰写的文章指出,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原有的制度规则正在边际失效,各类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蝴蝶效应”不时显现,时而有“蝴蝶”扇动翅膀,隐匿形成猝不及防的“飓风”。只有加速构建新的制度规则、形成新的秩序,才能降低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才能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构建新的确定性。当前,世界大变局不只是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还有“三化”的不可逆趋势。
一是低碳绿色化。它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已经嵌入会计准则并成为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原有的资产确认、计量和估价准则都需要进行调整,全社会的资产价值都面临重估,对全社会的资产存量和投资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是数字化。数字化以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通过5G、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推动新要素和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在不断颠覆现有的经济组织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政府运行方式。现在的整套法律制度、行政规定和政府监管,也包括我们的理念、理论,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快速数字化的过程中,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沉淀成为数字文明的基础,在数字化渐渐成为主导的趋势面前,工业化的传统已越来越难适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和就业新形态都在不断涌现。
三是经济金融化。一个典型现象就是社会财富更多体现为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仅仅成为金融资产的载体,比如作为抵押品。家庭、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资产都在金融化。资产的金融化(如可估值、可抵押、可转换)是可交易的前提,也作为资本增值的基础。制造业也与金融化联系在一起,如研发创新活动需要风险资本的支持。尤其是数字平台企业的金融化程度会更高,因为数字技术迭代速度快于工业技术,更需要金融化来吸引风险资本的加持。经济的金融化改变了原有规则,使得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未知的风险挑战。我们过去习惯于从实体的角度来观察和认识世界,线性、直观,而现在看到的更多是“虚拟”事物,如股票、债券、期货、保险、基金、理财等金融产品以及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金融化和数字化叠加在一起,就更加虚拟化了,比如数字货币、数据产品、数字平台、虚拟空间等等,“虚拟现实”日渐超越“实体现实”,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非线性、复杂性、量子化和虚拟化,已经成为新阶段的特征,迫切需要新的认知。
低碳绿色化、经济金融化和经济社会数字化组成的“三化”,构成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大背景。在“三化”之下,原有规则需要重构,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呈现出指数化的加速态势。一步赶不上,可能步步赶不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以持续创新的精神来面对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并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努力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大确定性,给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
进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创新力度
巨变,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对从计划经济走出来仍带有深厚计划经济传统的中国来说,如何让我党创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引领风骚,仍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包括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都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转型相对滞后于经济转型,市场化改革走在前头,而社会改革,包括农民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成员机会平等方面都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创新力度。
经济改革需要通过社会改革来推动,比如社会诚信。如果没有社会改革、缺乏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没有自我组织的能力,意味着社会的诚信很难培育起来。如果社会诚信缺失,人们会缺乏契约精神,交易成本就会很高。企业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经济行为必须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如果没有守住这一底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很难实现。也就是说,政府监管是一个方面,社会自律、企业自律、个人自律属于社会发育的内容,也是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市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对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转型跟上市场化改革步伐,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主要关注经济领域的创新,比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等等。这些如今依然重要,但我们应该把视野扩展到整个社会。中国发展到当前阶段,如果只局限于考虑经济领域的问题,就经济论经济,很多问题可能就解决不了,我们要学会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经济领域的问题,应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制于社会发育的水平。
立足于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前置性的。当前遇到的许多矛盾问题和不确定性风险,都与治理能力的不足直接相关。顺应“三化”趋势,加快治理转型,主动求变,可以极大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确定性。
中小企业
央行20项举措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增强敢贷信心方面,通知提出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探索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推动尽职免责制度落地。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监管要求,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
在激发愿贷动力方面,通知强调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提高精细化定价水平,推动普惠小微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在夯实能贷基础方面,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的资金,将新增信贷资源优先投向小微企业。全国性银行要向中西部地区、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和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倾斜。
在提升会贷水平方面,通知明确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风险评估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宽小微客户覆盖面。
人民银行表示,将加快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督促和指导各金融机构落实落细通知要求,努力打通长效机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
海南省出台措施支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据悉,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各市县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激励作用,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并印发了《海南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2021年度起海南省每年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排名前5的市县,每个市县给予500万元奖励。
该细则所称海南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奖励资金,是指省财政预算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资金"中安排用于奖励在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排名靠前市县的资金。
每年下半年,省工信厅将组织开展本年度市县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年度评估。评估工作包括建立评价体系、市县填报数据、企业问卷调查、市县实地调研等程序。评估结束后,由省工信厅将评估结果报送省财政厅。
对2021年度起每年排名前5名的市县,将分别获得500万元奖励,该奖励资金将用于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能力提升。
海南省还将支持市县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支持市县开展政策宣传、运行监测、减负调查、管理咨询、创新赋能、创业辅导、企业管理、投融资、上市辅导、人力资源、育才引才、市场拓展、商业策划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以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同时支持市县构建从"创新型企业"到"单项冠军"发展的梯度企业培育体系。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市县为"小升规"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支持为列入"小升规"重点培育库的企业实施精准对接服务,做好升规纳统服务。此外还包括支持市县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开展中小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协作以及对外交流合作工作,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等措施。
经贸态势
中国与巴西进一步促进多领域跨境投资和经贸合作
据悉,中国商务部5月24日对外公布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成果清单。清单显示,中国与巴西就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低碳和清洁技术投资等领域合作事项达成一致,同意在数字经济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
清单显示,中巴两国就《2022年至2031年中巴战略规划》和《2022年至2026年中巴执行计划》两份政府间合作文件达成一致;中国国家税务总局与巴西经济部签署有关议定书,进一步为纳税人跨境经营提供税收确定性,促进两国跨境投资和经贸合作;中国海关总署与巴西农业部签署、正在推进有关议定书等协议文件,进一步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国农业农村部和巴西农业部同意签署农药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化农药领域合作;中国商务部与巴西经济部同意签署可持续发展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促进两国低碳和清洁技术投资。
清单还显示,中国商务部与巴西经济部同意积极探讨签署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共同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科技部与巴西科技创新部同意推动商签科技领域谅解备忘录,深化中巴科技创新合作,拓展务实合作渠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巴西科技创新部同意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中巴数字技术交流等。
中国将与金砖国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日前,第六届金砖国家工业部长会议在福建厦门以视频会晤的形式举行。中国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工信部将与金砖国家工业主管部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
据了解,金砖国家工业部长会议和通信部长会议设立于2015年,是金砖国家工业和通信主管部门定期交流机制,主要就各方关注的工业和通信业合作焦点领域进行探讨,并审议通过金砖国家工业部长会议宣言和通信部长会议宣言。其中,金砖国家工业对口部门分别为巴西经济部,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印度商业和工业部,南非贸易、工业和竞争部。金砖国家通信对口部门分别为巴西通信部,俄罗斯数字发展、通信和大众传媒部,印度通信部,南非通信和数字技术部。
肖亚庆表示,2015年第一届工业部长会议以来,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了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建立了金砖创新基地,推进了工业能力中心建设和初创企业合作,在推动金砖国家工业领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肖亚庆表示,中国工信部将与金砖国家工业主管部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充分利用金砖创新基地、工业能力中心等机制,搭建金砖国家工业合作网络,促进资金、货物、人员、技术、服务自由流通,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合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5G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用,深入挖掘金砖各国发展经验并加强分享交流,共同营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合作推动工业领域低碳转型,完善绿色制造和产品供给体系,扩大节能降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重点行业加快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共同探寻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美国启动"印太经济框架"
5月23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13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5月24日就美国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答记者问时指出, 亚太经济的成功受益于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相关倡议要为本地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应保持开放包容,而不是歧视排他;应促进经济合作与团结,而不是损害和分裂现有机制。中方一直以来对符合上述标准的地区经济合作倡议均持开放态度。
这位发言人表示,中方将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与亚太地区贸易伙伴同舟共济、命运与共。中方愿进一步深化与各方的务实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本地区经济复苏,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
关于"印太经济框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5月22日表示,中国同地区国家一样,乐见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但反对制造分裂对抗的图谋。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属于哪一类?首先要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看透其背后隐藏的图谋。
APEC贸易部长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重要性
据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5月23日发表主席声明说,与会成员对疫后经济复苏挑战表示关切,提出通过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实现开放、和平、充满活力并具有弹性的区域共同体。
此次会议于21日至22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声明说,会议重申以世贸组织(WTO)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区域内经济体应努力提升贸易便利化,避免不必要的贸易壁垒,支持企业建立和保持开放、安全、有韧性的供应链,以促进区域经济要素无缝连接。
与会成员还表达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重申将通过互助实现粮食安全,并强调维护自由、公平、开放、透明、包容和可预期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对实现这一目标十分重要。
声明还提到数字技术应用在区域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APEC成员将加快实施《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路线图》,构建一个有利、包容、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
美国就乳制品问题向加拿大提出正式贸易投诉
据报道,美国与加拿大在边境以北的美国乳制品销售问题上的争端不断升级。5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正式请求成立一个争端解决小组来审查美国生产商的指控,即加拿大拒绝他们公平进入加拿大市场。
争议的核心是加拿大如何分配其关税配额(TRQs),即某些乳制品的数量,如牛奶、奶酪、奶粉、酸奶以及冰激凌等产品可以以较低的关税水平进口。
美国贸易官员和乳品业从业者表示,这些配额中的很大一部分分配给了加工商,而不是生产商,这实际上剥夺了美国农民在加拿大供应管理市场中的公平份额。
这一要求标志着美国对加拿大根据"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美墨加协定)分配其供应管理乳品市场准入权方式的投诉大幅升级。2020年7月1日生效的美墨加协定取代了1994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加拿大贸易部长伍凤仪则表示,加拿大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决定"感到失望",配额分配完全在该协议的范围内。她要求成立一个专门小组,将乳品业与正在进行的软木木材争端并列为加拿大和美国关系中两个最突出的贸易相关痛点。
两国奶农的拥护者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决定反应迅速,但观点截然不同。加拿大奶农协会主席皮埃尔·兰普朗(Pierre Lampron)认为配额分配与协议条款"一致"。美国全国牛奶生产者联合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姆·穆尔赫恩(Jim Mulhern)在一份声明中则表示:"加拿大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履行美墨加协定。"
俄称将继续履行向非洲出口产品的合同义务
据悉,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5月25日表示,一些非洲国家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农产品供应,俄将继续履行向非洲出口食品、化肥等产品的合同义务。
拉夫罗夫当天在为庆祝"非洲日"举办的招待会上说,一些非洲国家严重依赖从俄罗斯进口农产品,俄方清楚这些产品的供应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正在并将继续履行向非洲供应食品、化肥和能源等急需物资的合同义务。
拉夫罗夫呼吁非洲伙伴、非洲联盟坚持不懈地要求西方取消非法的单边制裁,认为西方的制裁破坏了世界贸易所依赖的交通和物流,给弱势群体带来巨大风险。
1963年5月25日,非洲联盟前身非洲统一组织成立,将5月25日定为"非洲日"。
印度铁矿石出口关税上调至45%-50%不等
据悉,印度政府于5月22日调高其铁矿石的出口关税,其中不同铁品位和品种的铁矿石出口关税上调至45%-50%不等。
另外,将宽度在600毫米以上的热轧、冷轧及涂镀板卷的出口关税由0%提高至15%,铁矿、球团、生铁、棒线材及部分不锈钢品种的出口关税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据报道,印度大幅提高铁矿及相关产品关税,使中国从印度的进口成本提高了15%-20%。但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高级分析师、财务资产部副主任刁力指出,2021年,印度铁矿进口量仅占国内总进口量的3%,而今年1-4月更是降至2%。以中国对印度铁矿的依赖程度来看,印度加收铁矿关税对中国铁矿石价格的影响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受高温天气直接影响,印度国内焦煤正面临严重的供应不足问题,高度依赖进口。此次进出口关税调整,印度政府将焦煤、焦炭的进口税率由2.5%、5%降至了0关税。观察家指出,取消焦煤进口税率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进而缓解其国内焦煤进口短缺的局面。
此外,印尼也传出了关于大宗商品的出口禁令。印尼投资部长、投资协调委员会(BKPM))主席Bahlil Lahadalia近日表示,印尼政府将在2022年停止出口铝土矿和锡。
投资视点
上海联交所再发12条助企新政
近日,上海联交所发布了《关于全力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了5方面12条新举措,拟全力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上述5方面内容分别为:第一,建立工作专班,对接服务需求。第二,实行双线运行,保障市场效率。第三,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能效。第四,集聚各类资源,力解融资难题。第五,减免收费项目,降低交易成本。
其中提出,上海联交所要持续优化提升线上交易一体化云服务,确保线上、线下交易双贯通,进一步提升线上无纸化受理、审核、交易等"云交易"服务体验。加快建设"一网交易"总门户,实现全资源、全要素交易信息统一发布和资源交互共享,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线上便捷高效服务。
同时,上海联交所要创新项目推介、投融资对接方式,通过组织线上、线下中小微企业专项项目推介会、优质项目专场推介会、投融资需求对接会,多种形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推介服务。
为助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上海联交所将集聚银行、保险、基金、征信等金融资源,为中小微企业精准推送相关减费让利政策和产品信息,为企业对接优质资源,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加快园区服务平台、破产企业资产处置平台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
聚焦减免收费项目,降低交易成本,《若干措施》提出了四大举措,分别是:第一,在2022年6月1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免费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产权交易培训、业务沙龙、政策咨询、项目推介等服务。第二,在上述期间发生的企业增资业务中的相关个性化项目咨询、方案设计、尽职调查、市场推介、投融资撮合、组织谈判活动、参与择优活动和办理相关手续等服务减半收取服务费。第三,对于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上述期间参与上海联交所公开招租项目,被确定为承租方并获得上海市国资国企减免租金的,可凭借相应的租金减免依据向上海联交所申请减半收取租赁交易服务费用。第四,推广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服务,为投标企业减轻资金压力,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便利交易、助企纾困,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曾于2022年3月31日发布了《关于全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做好产权交易服务的若干措施》,提出了两方面十条具体措施,依托数字化、云服务、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线上交易一体化云服务,开启了交易业务线上走,交易过程零次跑的数字服务新模式,有效降低了疫情防控期间人员聚集风险,解决了各交易主体的燃眉之急,降低了各交易主体的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了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参与公开招租项目的交易费用,保障了上海产权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
今年河北将开展30场次京津冀产业链对接活动
近日,河北省工信厅印发《2022年度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链对接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电子信息、工业固废和尾矿综合利用、应急产业、食品服装等京津冀协同协作重点产业链条,有序开展30场次重点制造业产业链对接活动,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完善产业链布局。
《方案》提出,强化统筹布局,瞄准京津"高精尖"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依托重点承接平台,深入开展制造业产业链精准对接活动;强化"项目为王",突出会前推介、会前招商、会前对接,稳妥有序推进一批立长远、标志性的重点制造业项目落地见效;强化产业协作,紧扣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总体要求,高标准建设重点承接平台,引导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向区域产业链协同协作发展,与京津共同谋划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努力构建分工明确、协同紧密、动力强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陕西五大特困行业可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
据悉,陕西省近日印发《关于特困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的通知》,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政策。
此次缓缴适用于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企业三项社保费的单位应缴纳部分。这些行业中以单位方式参加社会保险的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单位,参照企业办法缓缴。对职工个人应缴纳部分,企业应依法履行好代扣代缴义务。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灵活就业人员,2022年缴纳费款有困难的,可自愿暂缓缴费,2022年未缴费月度可于2023年底前进行补缴,缴费基数在2023年陕西省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范围内自主选择。
缓缴政策实施期限方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缓缴费款所属期为2022年4月至6月。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缓缴费款所属期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在此期间,企业可申请不同期限的缓缴。
企业原则上应在缓缴期满后的一个月内补缴缓缴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款;缓缴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最迟于2022年底前补缴到位,期间免收滞纳金。
黑龙江银保监局出台19条举措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黑龙江银保监局印发《关于黑龙江省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全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19条具有系统性、针对性的支持举措,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意见》提出五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坚守职能定位,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本省省情,制定实施长期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规划,优化投融资布局,推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地。加大金融产品供给,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二是立足省情实际,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协调发展。强化金融资源倾斜,扩大制造业贷款规模,加大对数字经济产业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完善绿色信贷考核机制,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统筹疫情防控与物流保通保畅,为推动货运物流特别是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提供有效支持。合理增加旅游业信贷与保险服务供给,支持冰雪旅游、特色旅游发展。
三是坚持高质量导向,促进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合理确定融资利率,鼓励对受疫情冲击、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主动减免服务收费。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丰富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加大对新市民、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的金融供给,深度参与"健康龙江"建设。
四是深化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健全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体系,鼓励为绿色、科技、制造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设立专营或内设机构。围绕回归实体经济本源,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开展"政银保"合作模式。加快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金融普惠水平。
五是健全风控体系,夯实持续稳健发展基础。落实银行保险机构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本原则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九部门部署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建
近日,江苏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若干措施》,部署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十方面内容,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措施》提出,切实加大新型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城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民生、安全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构建高水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项目建设步伐,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项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电网、油气管网、大型发电工程等能源项目建设,开展海上风电前期工作,推进建设一批集中式光伏项目。
《措施》提出,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准确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注重综合效益。在资金投入方面,列入各级政府投资计划的基础设施项目,财政建设资金应根据工程序时进度及时拨付,应拨尽拨;在物资运输方面,全面取消对来自低风险地区货运车辆的防疫通行限制。
四川将出台十条措施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
据悉,为进一步推动"建筑强省"建设,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日前发布《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征求意见稿)。
2021年,四川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3万亿元,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为推动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迈进,在之前诸多举措基础上,将出台包括培育发展骨干企业、深化资质审批改革、加强金融财税支持、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十条措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条措施》提出,支持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筹措专项资金,对年度建筑业营业收入新迈入1000亿元、8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级台阶的建筑业企业,分别按1000万元、800万元、500万元、100万元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十条措施》提出要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比如,降低投标保证金限额为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1%,工程项目竣工前已缴纳履约保证金的,建设单位不得同时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别化管理,两年内未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可降低缴纳比例;连续3年未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承接新的建设工程可免交。
湖北出台18条措施加快消费恢复提振
据悉,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消费恢复提振的若干措施》,从鼓励汽车消费,促进住房、家居消费,拓展新型消费等八方面、18条措施加快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鼓励汽车消费方面,下半年,湖北省将实施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8000元/辆、购买燃油汽车的补贴3000元/辆,转出旧车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5000元/辆、购买燃油汽车的补贴2000元/辆;二手车交易增值税由2%下调至0.5%。省内城市运营公交车购置新能源车的按车价补贴3%。
促进住房、家居消费方面,支持合理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和额度,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鼓励各地组织家电、家具销售企业让利促销。6月至10月,湖北省将分批次投放消费券,省内居民及省外来鄂人员均可参与,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有奖发票"等活动。
让夜间消费点燃城市经济活力。湖北省将打造100家夜间消费集聚示范区,争创约10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允许部分道路临时开展夜间经营,免收占道费。以展助销,鼓励各地"一月一主题",集中开展商旅文体融合、线上线下结合、城镇乡村联动的"荆楚购"促消费活动。
拓展新型消费方面,湖北省将加快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大力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消费新模式;发挥武汉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智慧产品、智慧零售、"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消费新业态。
湖北省将新建、改造一批县乡镇商贸中心,完善县乡村三级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落实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拓宽乡村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渠道;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
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湖北省将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对承租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3个月租金,位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减免6个月。
江西省税务局出台20条税务措施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江西省税务局出台《关于支持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措施》,明确了落实税收优惠、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合力共治共3大类20条具体举措,为持续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动全省双"一号工程"落地见效,助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税务支撑。
《若干措施》明确,要在吸引外资、鼓励对外投资、出口贸易、支持创新发展、鼓励跨境工作交流等方面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要通过简化跨境涉税事项办理流程、压缩退税办理时间、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服务大企业"走出去"、推动预约定价安排谈签、组建外语服务团队等服务举措,持续提升企业便利度。要通过建立税务--海关联合风险处置机制、推出"银税互动--出口退税贷"金融产品、建立税汇银互通机制、支持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建设等部门合作举措,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质效。
据悉,为优化升级营商环境,省税务局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宽宣传维度,全面推广出口退税电子退库,实现90%以上的出口退税全流程无纸化办理,缩短出口退税办结时间至4.5个工作日以内,《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资料审批时限缩短为平均5个工作日,大幅精简出口退税相关业务表单,"免填报"数据项目比例提高至70%。
世界经济论坛警告世界经济衰退风险
据报道,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多位政要、经济学家5月23日警告,受地缘政治和疫情等因素影响,2022年全球经济活动将减少,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下降,粮食不安全状况加剧。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特别是欧洲地区经济表现将更为疲弱。
世界经济论坛当天发布最新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世界经济论坛常务董事萨迪亚·扎希迪说,疫情和冲突将对世界经济造成深远影响,可能使过去多年的成果化为乌有。必须认识到全球合作的必要性,本次年会将为这种合作提供一个起点。
俄乌冲突、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以及相关供应冲击正在影响通胀预期。接受论坛访问的大多数首席经济学家预计,2022年除东亚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市场都将出现高通胀,其中96%的人预计美国将出现高通胀或非常高的通胀,92%的人认为欧洲会出现这种现象。
同时,三分之二的受访经济学家预计,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实际工资不久将下降;预计低收入经济体整体平均实际工资下降的受访者比例达到90%。
这些经济学家还预计,未来三年非洲和中东的粮食问题将最为严重。叠加能源价格高企的额外压力,世界可能面临近代史上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德国副总理罗伯特·哈贝克在论坛上表示,当前世界面临通胀、能源、粮食、气候变化四个相互交织的危机。如果只关注其中一个危机,就无法解决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都没得到解决,我真的担心我们会陷入全球经济衰退,对全球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指出,近段时间,全球经济前景更加"黯淡",经济衰退并非不可能。她说,展望未来,一些国家可能会出现经济衰退,多数为经济疲软、尚未从疫情中恢复或非常依赖俄罗斯石油的国家。
高通胀迫使七国集团考虑调整加息步伐
据悉,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5月20日在德国波恩附近的彼得斯贝格落幕。会议发表的公报显示,七国集团成员国普遍受困于高通胀,将考虑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收缩步伐。
公报称,由于俄乌冲突导致能源、食品等价格飙升,七国集团大多数成员国通胀率已升至数十年来最高水平。为此,成员国央行将密切监测价格压力对通胀预期的影响,继续基于数据并以明确沟通的方式适当推动调整货币政策收缩步伐。
德国财长林德纳当天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胀是经济增长面临的"巨大危险",七国集团决定以一致措施来对抗通胀并巩固增长。他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是驱动通胀的因素之一,应减少赤字并摆脱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对价格上涨造成的额外压力。
欧洲央行理事会成员、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洲央行加息的时机已经到来,可能最早在7月采取行动。
今年4月,欧元区和美国通胀率分别升至7.4%和8.3%。5月初,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创下2000年以来单次加息最大幅度,并计划从6月起缩减规模近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欧洲央行尚未开启加息通道,但表示可能在第三季度结束购债以后逐步加息。
美联储会议纪要暗示多次50个基点加息
据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5月25日公布的5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面对通胀持续高企的局面,美联储多数官员认为在接下来的多次例会中都可能会有50个基点的加息。
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在5月3日至4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认为,通胀风险持续存在,委员会高度关注通胀"上行风险"。同时,企业继续受到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瓶颈限制,多项指标显示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
纪要显示,多数与会官员认为,在未来几次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可能都是合适的。此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表示,委员会成员普遍认为,未来几次会议中应讨论进一步加息50个基点的议题。
不过,此后加息路径似乎尚未明朗。美联储"鹰派"官员代表、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詹姆斯·布拉德呼吁美联储今年将利率提高到3.5%左右,这意味着今年每次会议都可能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费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帕特里克·哈克、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查尔斯·埃文斯等官员则认为通胀或将放缓,美联储可能在9月会议上恢复25个基点的传统加息幅度。
美联储5月4日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0.75%至1%之间。这是自2000年以来加息幅度首次达到50个基点,显示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紧迫性。美联储同时宣布将从6月1日起缩减规模近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以配合加息举措,遏制高通胀。
美国经济2022年第一季度萎缩1.5%
5月2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报告称,从1月到3月,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萎缩了1.5%。
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经济萎缩的部分原因是更大的贸易逆差,美国在进口上的支出高于其出口的收入。造成经济疲软的另一个原因为,美国商店和仓库上季度补充库存速度较慢,供货紧缺。
目前,美国仍然保持高通胀。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3%, 给低收入家庭带来持续的压力,因为美国民众的工资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跟上通胀的步伐。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高通胀也对美国总统拜登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造成了政治影响。据美联社本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拜登的支持率已跌至其总统任期内的最低点,只有39%的成年人认可他的表现,而通胀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因素。
欧洲央行认为俄乌冲突加剧欧元区金融风险
据悉,欧洲中央银行5月25日发布的最新一期金融稳定评估报告指出,鉴于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欧元区通胀高企风险增加,欧元区金融稳定状况随之恶化。
报告认为,市场脆弱性可能加剧。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高位波动,给相关产品的衍生品市场带来压力。如果欧元区增长前景进一步减弱或通胀显著高于预期,一些金融资产面临进一步调整的风险。
报告说,欧元区非金融企业正面临生产成本上涨和经济复苏前景更加黯淡的挑战,这可能增加企业违约风险,高负债企业和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可能面临更严格的融资条件。
欧洲央行副行长德金多斯表示,俄乌冲突几乎影响了经济活动和融资条件的各方面,增加了金融稳定风险。在国家财政空间非常有限的背景下,负债企业面临更多挑战,欧洲央行的政策支持可能需要比应对新冠疫情的广泛财政政策更具针对性。
欧洲央行每半年发布一期金融稳定评估报告。
白俄呼吁独联体国家摆脱美元欧元结算系统
据悉,白俄罗斯总理戈洛夫琴科5月20日在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理事会视频会议上呼吁,独联体国家应尽可能摆脱美元和欧元结算系统。
戈洛夫琴科说,贸易方直接跨境结算可以刺激出口,保护商品进出口免受第三国汇率波动影响。
戈洛夫琴科表示,白俄罗斯4月以来开始用俄罗斯卢布向俄罗斯支付能源费用。独联体已经为摆脱美元和欧元结算系统基本形成了必要的支付架构。尽管美元和欧元结算仍占很大份额,但本币结算变得越来越普遍。
戈洛夫琴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任何国家都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应对复杂挑战。他呼吁与会各国积极为尽快摆脱美元和欧元结算系统而共同努力。
德国5月商业景气指数环比上升
据悉,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5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的德国5月商业景气指数从上月的91.9点升至93.0点,连续第二个月环比上升。
数据显示,构成商业景气指数的制造业、服务业、贸易和建筑业4项指标当月均环比上升。
伊弗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受访企业对行业经营现状满意度增加,但对未来的预期仍不确定。面对通胀担忧、供应瓶颈和俄乌冲突,德国经济"证明了自己的韧性"。
伊弗商业景气指数被认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对观察德国经济形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匈牙利政府将向金融能源等行业征收超额利润税
据报道,匈牙利政府5月26日宣布今明两年将对金融、能源等行业企业征收总计8000亿福林(1美元约合368福林)的超额利润税,以遏制通货膨胀并为国防开支提供资金。
匈牙利新一届政府25日召开首次内阁会议。负责经济发展的不管部长纳吉2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政府将对银行、能源、保险、零售、航空、大型医药分销、广告、电信等8个行业征收超额利润税。政府将通过削减支出和征收超额利润税来实现2022年和2023年预算赤字目标。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政府还将削减各部委预算并重新安排公共投资。
匈牙利总理府部长古亚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些措施将确保实现今年4.9%的预算赤字目标。预计匈牙利2023年的通货膨胀率为5.2%,赤字目标为3.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1%。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25日宣布设立“公用事业削减基金”和“国防基金”,以应对俄乌冲突和欧盟对俄罗斯制裁导致的物价大幅上涨。欧尔班表示,银行以及保险、能源、贸易、电信、航空公司等有义务将大部分超额利润投入这两个基金。所获资金将为政府的家庭价格上限计划和军队发展项目提供资金。
欧尔班5月24日宣布自当天午夜起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俄乌冲突的影响。他说,实施紧急状态使得政府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使用“国家所有工具”保护匈牙利和匈牙利人。
新西兰央行再次大幅加息抑制通胀
据悉,新西兰储备银行(央行)5月25日宣布,再度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2%。这是新西兰央行自2021年10月以来连续第五次加息,也是继今年4月以来连续第二次加息50个基点。
新西兰央行当天发布报告指出,央行力求将通胀水平控制在1%至3%的目标区间。报告同时表示,新冠疫情对供应链的破坏和欧洲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在影响经济和消费者信心。
据新西兰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新西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为1990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大涨幅。
尽管新西兰央行继续加息符合市场预期,但其加息幅度和收紧货币政策的鹰派言论仍给市场带来较大波动。受其影响,当日新西兰元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
2020年3月,新西兰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至0.25%,此后长时间将利率维持在这一历史低位,以应对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随着2021年下半年新西兰通胀居高不下,新西兰央行自去年10月起,连续三次将基准利率分别上调25个基点。4月13日,新西兰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5%。
澳大利亚新总理面临四道经济难题
据报道,经济学教授张锐5月26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预计2021~2022财年澳大利亚现金赤字将达到757亿美元,净债务量可能出现飞升。
在日前落下帷幕的澳大利亚大选中,工党以微弱优势战胜了自由党-国家党执政联盟,其党魁安东尼·阿尔巴尼斯自动成为澳大利亚第31任总理。作为幼时与单亲妈妈相依为命,靠领取残疾抚恤金生活,在只供悉尼工人栖身的公共住房中长大的"草根总理",阿尔巴尼斯执政风格的平民化倾向无疑留给了普通民众许多的期待,但同时更需其聚力谋划重振疫后国内经济以及寻求破解系列经济难题之道。
首先是服务业的重振。由旅游业、国际教育业等构成的服务业产值占到了澳大利亚GDP的75%,但恰是这一核心支柱产业却成为疫情侵蚀与损害的重灾区。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澳大利亚的旅游业每月损失高达40亿澳元,全旅游业收入减少近40%,与此同时,抵澳留学生锐减八成,教育收入出现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虽然解封以后旅游业与国际教育业有所恢复,但目前最多也只回到了疫前三分之一的水平,作为第七大国际旅游市场与全球第三大最受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澳大利亚能否再现往日的荣光,有待阿尔巴尼斯接下来能否从供需两侧创造出更大的政策牵引能量。
其次是通胀的抑制。靠着大宗商品价格连续暴涨的机缘,仅疫情发生的三年时间中,铁矿石、天然气以及煤炭等矿产品为澳大利亚创造的出口收入高达6500多亿美元,去年澳大利亚的贸易顺差猛增111.6%,由此带动顺差规模达到最高历史纪录。但在享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产生的巨大出口红利的同时,澳大利亚也不得不承受成本推动式通货膨胀的煎熬。继去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升至3.5%这一6年来首次超过3%的通胀设定目标后,今年第一季度澳大利亚的物价水平又跳高至5.1%的20年最高纪录水平。按照澳大利亚央行的预测,2022年国内通胀率将达到4.5%,在今年已经开启了20年来首度加息的基础上,阿尔巴尼斯是否继续收缩货币政策、会否出台更激进收入增长政策值得期待。
再次是民众住房需求的满足。根据智库Per Capita近期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公民的房屋拥有率正在迅速下降,尤其是40岁以下的人群下降速度最快。另外,55岁至64岁的房主欠房贷的比例升至47%,相比10年前增加了两倍。就此,竞选过程中阿尔巴尼斯便将"让我们买得起房"的口号频繁挂在嘴上,相应地不仅提出了扩大首次置业者贷款存款计划的政策主张,即允许首次购房者只需支付5%的首付,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共享产权"计划,即政府将与业主共同购房,业主随后可逐步从政府手中买回房产份额,并且工党还承诺创立100亿澳元的住房期货基金,以及建造3万套新的社会和经济适用房。
第四是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烟煤、铝土、铅、钻石、锌以及精矿出口国,同时锂、镍、银、铀等的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对矿物资源的开发与出口成就了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无休止的开采却对澳洲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少的戕害,导致近年来澳大利亚异常天气屡现,前年发生山林野火燃烧长达数月,24人因此丧生,澳洲国内焦土一片,而今年2月下旬东海岸遭遇持续强降雨,昆士兰州多地月度降水量创出历史新高,暴雨随即引发洪水,导致多人死伤。民众因此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处理能力怨声载道。对此,阿尔巴尼斯提出了2030年减排43%和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气候改善目标,同时作为具体的政策导向,阿尔巴尼斯计划包括投资绿色金属生产(即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金属)、普及推广电动汽车、升级电网以接纳更多可再生能源,并在全国各地安装社区电池和太阳能储存器等。
最后是政府债务规模的管控。作为全球第12大经济体,澳大利亚的公共债务水平历来较低,并多年来被标准普尔确定为3A信用评级。不过,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促进经济恢复,澳联邦政府已积累了约3000亿澳元的额外债务,加之接下来基于抗御通胀为低收入者提供的现金补助和扩大对中低收入家庭税收抵免等一系列措施的展开,澳大利亚政府支出很可能创出过去40年的最高水平,预计2021~2022财年澳大利亚现金赤字将达到757亿美元,相应地净债务量可能出现飞升。因此,如何在满足公共产品改善以及经济提振的支出需求,与政府债务规模有序扩张之间找到合理平衡点,就成了对阿尔巴尼斯当家理财的智慧与技能之考。
报告称亚太地区2022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3.2%
据悉,亚太经合组织(APEC)政策支持小组5月20日发布报告说,受新冠疫情反复和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该地区2022年经济增速将从2021年的5.9%放缓至3.2%。
报告说,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蔓延导致该地区经济复苏受阻。疫情持续扰乱全球供应链,引发供需失衡,进而导致食品和能源等价格上涨。
报告指出,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20年的1.5%增至2021年的3%。受俄乌冲突影响,今年平均通胀率预计将继续走高。
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支持小组负责人丹尼斯·休说,该组织成员经济体应加强贸易与投资,并重视创新和数字化,这是《2040年亚太经合组织布特拉加亚愿景》中所提及的必要经济驱动力。
日本经济复苏面临多重挑战
据报道,日本内阁府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日本经济增长继去年三季度后再现下滑。多名专家认为,世界经济面临动荡不安局面,复苏乏力的日本经济面临多重风险。
根据内阁府报告,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2%,按年率计算降幅为1%。
受疫情反弹影响,一季度日本经济总体呈现内需疲软。占日本经济比重一半以上的个人消费环比增幅为零。内需的另一大支柱企业设备投资环比增长0.5%,住宅投资环比下降1.1%。
与此同时,海外需求强劲拉动出口环比增长1.1%,进口商品涨价则使进口的环比增幅达3.4%。从内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2个百分点,外需为负0.4个百分点。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就一季度再现负增长表示,有必要充分关注下行风险。
当前,日本经济面临国际国内多重挑战。俄乌冲突导致能源、粮食、金属等大宗商品供应紧张,造成进口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美国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冲击全球经济,加剧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半导体等零部件供给不足和物流紧张造成的供给侧困境,仍在持续影响日本国内生产生活,工厂停工时有发生。此外,新冠变异毒株仍然活跃。日本央行已将本财年经济增长预期由3.8%下调至2.9%。
受国际商品不断涨价、日元大幅走软影响,日本企业物价连续14个月同比上涨。根据日本央行公布的数据,4月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升10.0%至113.5,创下历史新高。
日本总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8个月同比上升,4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7年多以来涨幅首次突破2%。
虽然日本央行长期致力于追求2%的通胀目标,一直希望通过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需求增长。成本上升导致的物价上涨,并不是日本央行所期待的通胀。内阁府4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日本仍存在17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7.9日元)的供需缺口。需求不足仍是日本经济复苏难以逾越的难关,也使央行面临难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困境。
内阁府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布报告再度下调日本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22财年(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日本经济实际增长1.4%,2023财年增长0.9%。
日本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一方面是经济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倚重出口的大企业受益于日元贬值盈利大增,国家税收也创下历史新高。
观察人士指出,如何通过资源配置使企业和政府的增收惠及日本家庭,增强信心,提振消费,扩大需求,是当前日本经济的重要课题。日本政府应该在"练内功"上多下功夫。
穆迪再次下调2022年印度经济增速预期
据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5月26日将2022年印度经济增速预期从此前的9.1%下调至8.8%,同时将2023年该国经济增速预期维持在5.4%。
穆迪当天在报告中说,印度经济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增长势头在今年前四个月一直持续。然而,原油、食品和化肥价格的上涨将在未来几个月对家庭财务和支出造成压力。为遏制通胀进一步上升而采取的加息措施将减缓需求复苏的势头。
报告同时指出,强劲的信贷增长、企业投资意向大幅增加表明投资周期正在加强。印度经济仍将稳步增长,除非原油和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穆迪今年3月发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2年印度经济增速预期从之前的9.5%下调至9.1%,将2023年该国经济增速预期由5.5%下调至5.4%。
新加坡202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3.7%
据悉,新加坡贸工部5月25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调查报告,第一季经济增长同比上扬3.7%,较之前一季的6.1%增长有所放缓。贸工部维持2022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幅预期在3%-5%不变,但指出增长可能处于预测范围的下限附近。
数据显示,新加坡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今年首季同比扩张7.1%,低于去年第四季15.5%的增幅。建筑业第一季同比扩张2.1%,服务业第一季同比扩张4.2%。
此外,新加坡企业发展局25日也发布了第一季度数据,非石油国内出口同比增长11.4%,其中,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2.3%;非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1.1%。数据环比皆出现增幅下降。
企发局表示,在石油和非石油贸易的带动下,新加坡第一季总商品贸易增长20.8%。企发局把全年总商品贸易的增长预测从0%至2%提高到8%至10%,非石油国内出口的全年增长预测也从0%至2%提高到3%至5%。企发局指出,这是考虑到今年第一季度的表现仍优于预期,以及今年油价预期上扬而支持石油贸易,进一步拉动整体贸易情况。
投资分析点评
▲中伟股份拟赴印尼投建高冰镍项目
据报道,向上游资源延伸成为锂电产业链的流行风气。中伟股份(300919)5月18日晚间公告称,3家香港子公司分别与RIGQUEZA签署《红土镍矿冶炼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4万吨(印尼)项目合资协议》,由3家香港子公司分别与RIGQUEZA在印度尼西亚哈马黑拉岛WedaBay工业园(IWIP)内投资建设红土镍矿冶炼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4万吨项目,投资合计12.6亿美元。
中伟股份表示,该项目生产的高冰镍是制造高纯度硫酸镍的原材料,高纯度硫酸镍是三元前驱体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将为公司业务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全球镍资源中有三分之二应用于不锈钢行业,同时镍也是动力电池三元正极的主要金属之一。由于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超预期发展,叠加三元高镍化趋势,对镍的需求增长迅速。
据了解,印尼是世界红土镍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资源集中在苏拉威西岛和附近岛屿。中伟股份与RIGQUEZA在印尼摩洛哇丽工业园(IMIP)内共同投资新建红土镍矿冶炼年产高冰镍含镍金属6万吨项目的基础上,基于双方对红土镍矿冶炼高冰镍产业持续看好,双方共同在印度尼西亚哈马黑拉岛WedaBay工业园投建高冰镍冶炼项目,再次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在印尼开展镍资源冶炼与深加工。
中伟股份成立于2014年,沿着高镍低钴化三元前驱体、高电压四氧化三钴、多元化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的研发方向,融入全球产业链,下游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及消费电子等高景气领域。
中伟股份现有贵州铜仁西部产业基地、湖南宁乡中部产业基地及广西钦州南部产业基地(原称"北部湾基地")三大生产基地。
据了解,为避免受制于印尼出口政策,国内一批正极材料厂商在前些年已经开始到印尼建厂,例如格林美、华友钴业、宁德时代等均在印尼有镍产能布局。
▲优步进入意大利市场
5月24日,优步与意大利最大的出租车调度公司IT taxi签署协议,将从6月起在意大利近90个城市推出网约车服务,当地1.2万多名出租车司机可以通过优步接单。
此前,由于被当地出租车行业认为存在不公平竞争等因素,优步进入意大利市场始终存在阻碍。
目前,优步已经与纽约、中国香港、马德里和旧金山的出租车公司建立了类似的合作伙伴关系。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中集集团海工业务重组获进展
据悉,全球石油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背景下,中集集团海工业务重组出现进展:5月23日,新加坡来福士、南方中集与烟台国丰集团正式签署合资合同,将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出资成立海洋科技集团,注册资本为50亿元。其中,南方中集货币出资增加至3.2亿元。
在中集集团旗下资产中,海工业务长期亏损,而引入战略者进行资产重整被视为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方式。2021年6月中集海工资产重组迎来实质性突破,烟台国丰集团与中集集团签署了《关于共同设立深海产业发展引领平台之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整合优质资产,共同推进深海产业的发展。
随后重组方案进一步细化。去年12月16日,中集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同意由非全资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加坡来福士")、全资子公司深圳南方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中集")与烟台国丰集团拟将进一步签署《合资合同》,签约各方将共同出资成立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洋科技集团"),注册资本为50亿元。该项出资方案中,新加坡来福士、南方中集共同以股权、债权和现金出资,合计金额为41.65亿元,股权占比83.3%,烟台国丰集团以现金8.35亿元出资,股权占比16.7%。
5月23日,新加坡来福士、南方中集与烟台国丰集团正式签署《合资合同》。相比前次出资方案,最新的方案中,南方中集与新加坡来福士的出资分别单列,并且在单一股东中,全资子公司南方中集话语权最大。具体来看,南方中集以其持有的烟台中集来福士41.98%的股权、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全部的股权及债权24.08亿元出资,共计31.09亿元,占海洋科技集团62.18%的股权。
另外,新加坡来福士将以股权和货币出资10.56亿元,具体包括烟台中集来福士52.31%的股权、烟台莱佛士船业83.47%的股权及货币资金人民币3.2亿元的等值外币,出资股权占比21.12%;烟台国丰集团的出资方式、金额和股权占比保持不变。所有股东出资将在2022年6月30日之前到位。
中集集团指出,为了增加海洋科技集团运营资金,新加坡来福士的货币资金出资金额由此前0.96亿元调整为3.2亿元的等值外币,差额人民币2.24亿元相应减少南方中集的债权出资金额。
▲阿里巴巴持有阿里健康股份增至57.06%
据悉,阿里健康5月22日晚间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附属公司间接持有的阿里健康股份由76.65亿股增加至77.13亿股,占阿里健康已发行股本总数的比例由56.7%增加至约57.06%。
公告显示,5月20日,云锋基金旗下Innovare Tech Limited就持有的阿里健康部分股份按比例向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做出实物分派。分派事项后,阿里巴巴仍为阿里健康最大及最终控股股东。
消息人士称,阿里持股比例上升有利于阿里健康进一步协同阿里生态力量,在夯实既有医药电商优势业务的基础上,提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创新服务模式,紧密围绕用户需求,串联起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阿里巴巴集团此前曾在年报中表示,阿里健康是集团为医药及健康产业引入创新解决方案的旗舰平台。阿里健康大力发展医药健康产品销售业务,积极打造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并帮助本地医疗机构完成数字化转型。
云锋基金当天向LP分派股份系对股票权益的转让而非出售股票后进行的现金分配。对此次分派事项,云锋基金表示,股票分配是常规的基金管理行为。
▲兖矿能源拟溢价增持兖煤澳洲
据报道,在全球能源供应紧缺及过去一年多来煤炭行业高景气盈利环境下,兖矿能源(600188)拟进一步扩大煤炭资产储备。
5月25日晚间,兖矿能源公告,拟在满足所适用的境内外法律法规及上市监管规定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在前提条件满足或豁免后,以发行H股可转债为对价支付方式,以境内外法律法规及《香港收购及合并守则》允许的收购结构,增持公司控股子公司兖州煤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下称"兖煤澳洲")股份。
兖矿能源持有兖煤澳洲股份占比为62.26%,为后者控股股东,对于增持剩余37.74%股份,兖矿能源给予了溢价。
公告披露,本次交易建议股东授权的兖煤澳洲每股收购价格为3.6美元(折合约28.26港元,约5.07澳元)。假设标的股份数量保持不变且最终全部被公司所收购,本次交易对价总额约17.94亿美元。
本次交易价格较兖煤澳洲截至2022年5月25日(包括当日,下同)前60个交易日在香港联交所平均收盘价(按除息基准)约每股27.6港元溢价约2.38%;较兖煤澳洲股份截至2022年5月25日前90个交易日在香港联交所平均收盘价(按除息基准)约每股23.19港元溢价约21.86%;较兖煤澳洲股份截至2022年5月25日前120个交易日在香港联交所平均收盘价(按除息基准)约每股20.72港元溢价约36.36%。较兖煤澳洲股份截至2022年5月25日前60个交易日在澳交所平均收盘价(按除息基准)约每股4.87澳元溢价约4.08%;较兖煤澳洲股份截至2022年5月25日前90个交易日在澳交所平均收盘价(按除息基准)约每股4.02澳元溢价约26.03%;较兖煤澳洲股份截至2022年5月25日前120个交易日在澳交所平均收盘价(按除息基准)约每股3.50澳元溢价约44.86%。
不过兖矿能源也提示,截至公告日,本次交易方案尚未最终确定。公司尚需视市场情况,最终决定是否及何时实施本次交易。
据悉,兖煤澳洲于200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市注册设立,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在澳交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告称,视本次交易完成后情况,如公司届时在兖煤澳洲的持股比例触发相关上市监管规定,可能使兖煤澳洲从香港联交所或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有限公司退市。
兖矿能源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和中国最大的煤炭出口企业之一,此番增持无疑是看中了兖煤澳洲的煤炭资产。截至2021年底,兖煤澳洲拥有煤炭资源量60.13亿吨,可销售煤炭储量8.19亿吨。兖煤澳洲目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煤炭专营公司,2021年生产原煤6320万吨、权益可售煤炭3860万吨,包含动力煤3110万吨、冶金煤750万吨。兖煤澳洲旗下Hunter Valley Operations矿山、Mount Thorley Warkworth矿山和Moolarben矿山均为开采年限长、成本低、运营成熟的世界级煤炭资产。兖煤澳洲面向国际海运煤市场,主要市场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及新加坡等地区。
▲大唐集团总经理寇伟退休
电力央企再迎人事调整。5月23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唐集团")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中组部相关负责人宣布,大唐集团总经理寇伟到龄退休,国家电投副总经理刘明胜调任大唐集团接替其职位,任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寇伟2020年卸任国家电网董事长后,转战大唐集团,担任总经理,目前已经到龄退休。
刘明胜现年53岁(1969年5月出生),2019年出任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投")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他在电力企业工作长达15年,2007年调任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办公厅综合处处长,一年后,升至计划与发展部副主任,此后长期在内蒙古任职。
▲腾讯持续裁员
据报道,"降本"压力之下,腾讯规模全面收缩。消息人士5月23日称,3月起开启的裁员仍在继续,公司全部事业群均涉及。
多名腾讯内部人员称市场所传裁员比例仅为估计值,公司并非按照具体百分比减员,而是对非核心业务和岗位进行了优化调整。
一季度,腾讯游戏、广告、社交网络业务持续承压,营收1354.71亿元,同比仅微增0.12%,接近零增长;而在投资收益下降等影响下,净利润同比减少51%,录得234.13亿元。财报发布后次日,腾讯股价大跌6.54%。
财报发布后,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回应分析师,人员优化会基于架构调整的需求,而不会基于疫情等暂时的因素,疫情带来的影响在中短期内就会结束,"但我们会通过诸如削减营销费用等方式继续降低成本,疫情影响下大规模营销的需求也会降低。"
▲美的多部门裁员
近日,多名美的在职和离职员工确认,最近一两个月中,公司不少人离职,涉及多个部门,但具体比例尚难以估计。
部分离职员工称,此轮"裁员"多为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内部调岗,或是转为通常一年一签的外包合同等相对温和的形式。
5月20日,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公司2021年股东大会上回应称,裁员50%的说法是"无中生有"。但他亦称,如今的外部环境包含多重挑战,基于对未来的判断,公司当下要进行一些收缩。
▲智利计划成立国有锂企业
5月22日,智利矿业部长马赛拉·赫尔南多表示,智利政府将成立一家国有锂企业,以开发这种超轻型电池金属,将在今年年底前为该公司建立运营模式。
赫尔南多说:"一个专门小组正在成立,以确定运营该锂业公司的最佳设计方案。她表示,尽管国家是主要股东,但是政府对私人资本参与公司开放。"
管理视点
疫情下公司要裁员?且慢,听陈春花怎么解
疫情冲击下,不管是互联网大厂,还是中小企业,“裁员潮”愈演愈烈。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近日以“危机自救:企业逆境生存之道”为题指出,“在危机来临之际,大量的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会选择生存模式,采取降成本、裁员等措施。但有些企业则选择‘逆势而做’,偏爱成长模式,这类企业往往在战略布局中,会发现机会和空间变得更大。”
最大的挑战:应对“复杂性”
2022年5月是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如何切实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赋能,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及加快恢复发展等成为当下市场关注的焦点。
但具体而言,在企业经营中,“复杂性”通常被管理者认为是不太重要的要素。
陈春花表示,在过去,企业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市场判断、资源整合、产品服务等方面直接面对客户市场;但今天的环境下,“复杂性”是最主要的特征,外部的因素影响着企业发挥独立主体的作用,且这种影响是非线性、不可预测的。
“对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复杂性’。”陈春花称,在复杂的系统当中,要特别关注多因素的影响及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在封闭的系统当中,能量一直在损耗;一旦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系统开放,且要不断和外界做交换,才有机会获得或增加能量。
针对上述情况,就管理者如何更好做出思考,陈春花建议,需要思考“复杂性”当中的五对矛盾,然后自行找到解决方案并适应。一是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整体利益最大化。二是要处理好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既要考虑决策合理性,又要考虑它的可执行性。“管理者要有能力和勇气进行动态调整,而不是把决策执行放在基层和中层去做。”三是要处理好协同与合作关系,管理者需竭力超越二元对立,一定要协同推进多个重要任务和协同多个目标的实现。 “四是要处理好个体和组织关系,个体愿意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源自于个体能够满足共生关系,这段关系中个体对价值的贡献与分享需要共存;五是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关系,企业在短期要有非常强的生存能力,强劲的短期业绩证明企业走在正确的路上,同时也要兼顾长期,关注价值的增长。”陈春花表示。
成本水平、现金流和解决顾客问题
在危机来临之际,大量的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会选择生存模式。
“但有些企业则选择‘逆势而做’,偏爱成长模式。”陈春花表示,这类企业往往认为,在危机当中,资源成本低,很多优秀人才成本也较低。所以在战略布局中,他们会发现机会和空间变得更大。
陈春花说,“面对危机时,企业始终最需要的还是修炼内功,如果内功和基础好,我们可以相信这家企业有办法应对危机。所谓内功和基础,其实主要是三件事情:成本水平、现金流和解决顾客问题。”
对中小企业而言,陈春花建议,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挑战极限式成本,确保现金流,同时真正做到和顾客“在一起”,越是危机中,顾客的难题越多,机会也越多。
活在当下,才能面向未来。“中小企业应以当期经营为主,思考如何做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内部做出快速调整和行动,同时经常与顾客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也不应放弃对长期发展目标的追求。”陈春花表示。
与此同时,陈春花也建议,中小企业可以与产业伙伴共同探讨如何在疫情中找到出路,企业自身可以加速数字化转型,企业家要增强经营意志力。“企业家比任何人的责任和压力都要大,越是危机情况,越需要企业家坚守给员工信心,越需要企业家深入分析寻求一种可能性。”
最后,陈春花表示,“复杂世界中存在很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但它也充满了非凡的机遇,就看人们是否有能力驾驭。面对复杂系统中不可逆、不可预测的涌现和突变,大家必须增强一些能改变认知行为的学习力和适应能力。”
信息化建设
中办国办发文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意见》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以推动数字化战略能够顺利实施。具体而言,一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六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七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八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
《意见》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研究制定扶持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产业政策,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符合科创属性的数字化文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
《意见》强调,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注重效果评估。
最高法发文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
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人民法院与社会各行各业互通共享的区块链联盟,数据核验、可信操作、智能合约、跨链协同等基础支持能力大幅提升,司法区块链跨链联盟融入经济社会运行体系,主动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治理、风险防范化解和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应用,建成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平台,司法区块链上链存证超过22亿条,存固证据、智能辅助、卷宗管理等方面应用效能和规范程度不断提升,电子证据、电子送达存验证防篡改等应用场景落地见效。
最高法指出,制定出台《意见》是为进一步加强区块链在司法领域应用,充分发挥区块链在促进司法公信、服务社会治理、防范化解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据了解,《意见》包括七个部分32条内容,包括明确人民法院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总体要求及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建设要求,提出区块链技术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司法效率、增强司法协同能力、服务经济社会治理等四个方面典型场景应用方向,明确区块链应用保障措施。
据介绍,《意见》主要有六个鲜明特点:一是提出建成互通共享的司法区块链联盟。《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人民法院与社会各行各业互通共享的区块链联盟,数据核验、可信操作、智能合约、跨链协同等基础支持能力大幅提升,司法区块链跨链联盟融入经济社会运行体系,主动服务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治理、风险防范化解和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数字中国和诚信中国建设,形成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区块链司法领域应用模式。
二是明确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建设要求。《意见》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加强区块链应用顶层设计、持续推进跨链协同应用能力建设、提升司法区块链技术能力、建设互联网司法区块链验证平台、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意见》提出要打造开放共享的全国法院司法区块链平台,加强司法区块链平台与各行业区块链平台跨链联盟建设,持续提升协同能力;要在互联网端建设司法区块链验证平台,支持当事人等相关主体对调解数据、电子证据、诉讼文书等司法数据进行真伪核验。
三是提出运用区块链数据防篡改技术提升司法公信力。《意见》提出推进人民法院电子卷宗、电子档案、司法统计报表等司法数据上链存储,推动执行案件等数据和操作上链存证,推动人民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和送达回执在司法区块链平台统一存储,保障司法数据安全、操作合规。《意见》明确健全完善区块链平台证据核验功能,支持当事人和法官在线核验通过区块链存储的电子证据,推动完善区块链存证的标准和规则,提升电子证据认定的效率和质量。
四是提出应用区块链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司法效率。《意见》提出支持立案信息流转应用、调解与审判流程衔接应用、审判与执行流程衔接联动、提升执行效率、支持执行干警便捷办案等五个典型应用场景,提高业务流程自动化水平,提升司法效率。《意见》提出建立调解协议不履行自动触发审判立案、执行立案等业务规则和智能合约程序,增强调解程序司法权威,支持多元纠纷化解。
五是提出应用区块链互通联动促进司法协同。《意见》提出构建人民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跨链协同应用,支持实现参与诉讼活动的律师资质、信用报告在线查询及核验,提高核验实时性;提出构建人民法院与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跨链协同应用,提高案件在线流转效率和数据互信水平;构建人民法院与行政执法、不动产登记、金融证券保险机构、联合信用惩戒等单位的跨链协同应用,建立自动化执行查控和信用惩戒模式,提高协同执行工作效率。
六是提出利用区块链联盟互信服务经济社会治理。《意见》提出推进构建与知识产权、市场监管、产权登记、交易平台、数据权属、数据交易、金融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等区块链平台跨链协同应用机制,支持知识产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数据开发利用、金融信息流转应用、企业破产重组、征信体系建设等。
最高法指出,《意见》将进一步推进人民法院运用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加速人民法院数字化变革、创造更高水平数字正义,促进法治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智慧法治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河南省发文加快推进智慧岛建设
据悉,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加快推进智慧岛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紧布局各地智慧岛建设,到今年年底前实现智慧岛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全覆盖。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岛建设是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动河南省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按照"打造样板、标准推广"原则,在全省范围内标准化推广智慧岛双创载体,推动各类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形成一流的创新生态小气候。
《方案》明确,2022年年底前实现智慧岛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全覆盖。2025年建成30个以上智慧岛"双创"载体,培育50家上市企业,引进培育40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的创新局面。
在硬件建设方面,不是铺摊子、建房子,智慧岛建设用地布局集中,规模和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空间范围不少于500亩、不超过3000亩,其中主要功能的单体建筑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打造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强创新环境;在管理方面实行理事会制度,由专业人士组成理事会,作为智慧岛建设、运营、管理决策机构;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要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领域有明确的培育发展方向,研发、设计、中试、孵化等高端产业链完整,4类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低于70%。
如何支持智慧岛建设?河南省将给出"真金白银"硬投入。对完成目标任务、通过考核的智慧岛,省财政结合其任务完成情况,采用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主要用于支持智慧岛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省级以上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财政根据绩效考核情况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00万元奖补支持;入驻智慧岛的科研机构、企业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被新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省财政给予每个平台500万元一次性奖励。
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实施方案发布
5月19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以人工智能应用为牵引,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壮大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引领带动郑州都市圈人工智能联动发展。
据悉,2021年11月13日,科技部正式发文,支持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推进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郑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提出,以人工智能应用为牵引,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以及城市管理领域的场景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壮大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引领带动郑州都市圈人工智能联动发展。
《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取得明显实效,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人工智能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到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人工智能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等方面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实施方案》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一是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深化人工智能在物流行业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融合发展,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二是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构建开放合作机制。三是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壮大智能传感器产业,培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升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四是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包括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据中心。五是提升人工智能治理水平,有序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建立人工智能监管体系。
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指数发布
5月24日,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指数在福建厦门对外发布。指数显示,金砖五国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特色显著,各具优势。其中,中国在金砖五国的综合测算结果中优势较为明显。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小燕介绍,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根据基础环境、产业发展、市场活力和国际影响4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从综合测算结果看,中国(39.15)和印度(35.87)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俄罗斯(34.00)、巴西(31.44)和南非(30.8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设计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和俄罗斯在基础环境方面具有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巴西和南非具有较强竞争力,印度和巴西的市场活力领先其他金砖国家,印度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数字制造发展指数根据协同指标、产业指标、科创指标和环境指标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其中,中国数字制造以37.5的总得分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巴西、俄罗斯、印度及南非紧随其后。金砖五国发展数字制造特色鲜明:在协同发展和科创发展方面,巴西和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在产业发展和环境基础方面,印度和南非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则拥有一定实力基础。
此次发布的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指数是在工信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的共同指导下,在厦门市工信局的支持下,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制,采用量化分析手段,系统全面评估各国工业互联网、数字制造领域发展现状和合作潜力,为进一步加强金砖国家相关合作提供参考。
西班牙投资约122亿欧元发展芯片
5月24日,西班牙政府批准一项计划,未来五年,即到2027年,将在半导体行业投入122.5亿欧元,以应对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和芯片短缺,资金来源为欧盟万亿新冠疫情救济基金。
其中,93亿欧元将用于资助建厂,11亿欧元用于补贴芯片基础研发,13亿欧元将用于资助芯片设计,并将创建一个芯片基金,孵化西班牙半导体行业的初创企业。
企业信息员园地
矩阵交融决策系统在民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在工业企业项目管理中,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代建模式。一方面,对业主而言,这种模式由于能将业主从繁琐的工程项目中解脱出来,仅需负责整体的、原则性的、目标式的管理和控制而受到欢迎。特别是对于自有建设力量不强的业主无疑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对承包商而言,这种模式是一种快速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式,它对承包商的总体项目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资金筹措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但同时又能为承包商带来可观的现金流和高额的利润,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承包商的工程实力,对承包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矩阵交融项目管理体系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项目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用单一参数,无法全面描述一个企业项目管理的状态单一参数的变化。要比较全面正确地描述一个复杂事物,必须用一组参数的序列变化来描述。
每个项目按若干专业系统分工建立各专项工作责职,可以看成一个变量,这些变量又互为复合函数。“矩”系统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吸收了高等代数中的矩阵运算所具有的功能,运转灵活,多维交叉,覆盖全局特点,建立企业管理的通用数学模型,并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同时利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改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下式可作为思维衡量项目管理状态的科学管理摸型:
E*= E* (A, B, C……)
E*为企业管理状态函数;A、B、C…… i …… n 为项目管理参数,均系复合函数。
各参数在各项目报告期(1、 2、3、…… i …… n) 的一系列函数值或定性衡
量评价,组成一个矩阵,表现为一系列的E*的动态变化,可以描述项目管理运行状态。
A1 A2 A3 A4 …… Ai …… An
Bl B2 B3 B4 …… Bi …… Bn
E*C = Cl C2 C3 C4 …… Ci …… Nn
N1 N2 N3 N4 …… NI …… Nn
E* 为项目管理运行状态函数
例如:
Al 为2015年项目投入资金利税率,A2 为2016年资金利税率……
B1 为2015年全员项目劳动生产率,B2 为2016年项目全员劳动生产率……
C1 为2015年项目优质品率,C2 为2016年项目优质品率……
N1 为2012年项目单位能耗,N2 为2016年项目单位能耗……
A1、B1、C1、……N1,一般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矩阵交融中的各项参数是逻辑思维的单项,所形成的矩阵是形象思维的整体。所以,这个项目管理模型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用这个模型来研究项目管理,可以深刻地理解:企业的全部职能系统全面优化运行,才能使项目管理整体优化运行;企业各职能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必须统分结合整体联动;企业项目管理模型中任何决策只能相对优化,无法绝对最优,总是牺牲某些单项局部利益,保证全局利益;系统项目管理中任何专项决策,都由各系统按序列切实参与并协同执行才能取得优化效果。
“矩”系统的基本原理就是以这一模型来研究企业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充分交换和融汇各类信息,强调系统工程原理,密切专业之间的有效支持和控制,辩证地保证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化。
二、矩阵交融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项目管理“矩”系统分为三部分,即:矩阵分工机制、矩阵决策机制和矩阵管理体制。
l、矩阵分工机制是在领导成员中实行“交叉分工、序列负责、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运行机制,即: 项目组每一个领导成员对基目的各项工作都负有责任,实行交叉分工,但各有侧重,责任大小排成序列,形成一个分工负责的矩阵。
2、矩阵决策机制是运用系统原理和整分结合原理,以工程项目管委会的各专委会为径,项目组各专业小组为纬,编结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矩阵,覆盖项目管理工作。工程项目各专业组,由项目经理、技术经理、施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安全经理、经济师和总工程师等。
参照其序列专委会设主任或副主任,相关科室的负责人或专家参加,每个专委会各挂靠一个职能部室,不另设专职人员。当有重要决策需要讨论时,由该部室以广泛征求其它部室、专家和职工代表意见后,提出2—3种项目实施决策建议预案,并指出各种方案正、负两方面的效应,然后提请召开专业决策会议。决策会议由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主持,项目组各委员参加。会议比较各种方案,按照“决策树”或“最大最小收益值法”或“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充分考虑各种反对意见和各种负面效应后,选择某一方案或合并某几个方案,最后由该委员会决定,再由该部室组织实施
3.项目矩阵管理机制是在矩阵分工和矩阵决策基础上,每项工作都必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综合治理群策群力整体优化管理,保证生产经营安全优质高效低耗。整个专业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可以表示成这样的矩阵:横向为全部室、专业管理基层实施单位,纵向为数十项重要的专业管理工作,组成管理决策矩阵。除了主管该项工作的部室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外,其它部室理应积极支持。同时这个部室也应积极支持其它部室主管的工作,确保企业项目管理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矩阵交融的分类及特点
1、矩阵交融的分类
矩阵交融的项目结构模式按照项目经理的权限、专职人员比例和负责人在项目中的实际角色等指标可划分为强矩阵、平衡矩阵和弱矩阵等几种。在这几种分类之外,还有强矩阵的更高形式——完全的项目形式,弱矩阵的极限形式——传统的职能式。这些方式有许多共同点,但在具体的指标上又互有区别。下表1常用来判定项目的项目管理模式,也实际上反映出了项目类型从职能式逐渐向项目式转变的过程。
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复合式的项目结构形式未单独列出。所谓复合式,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公司的项目结构形式中有职能式、项目式或矩阵交融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项目结构形式;二是指在一个项目的结构形式中包含两种结构以上的模式。复合式并非一种单独的项目管理模式,而往往是由其它几种模式混和而成。
各项目结构形式有自己的适应范围。职能式的项目结构适应两种情况:(1)将一个大的项目按照人力资源、财务、各专业技术、营销等职能部门的特点与职责,分成若干个子项目,由相应的各职能单位完成各方面的工作。(2)适应对一些比较单一的中小项目,根据其特点直接将项目安排在某一职能部门内完成。而项目式由于项目结构自成一体,适应工程比较复杂、外部接口多、影响广泛、建设周期长且参与人员众多的大型项目。最后是矩阵交融,其介于两者之间,因其结构灵活,优点突出,故适应范围广泛,在大、中、小项目中都有应用。
2、矩阵交融的特点
矩阵交融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被现代工程实践证明是一种成功的项目结构模式。矩阵交融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项目组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且专人专职;第二、项目组成员无后顾之忧,项目结束时归处明确;第三、各专业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组成员及资源有一定控制权,能根据各自情况优化调整资源利用率;第四、项目组具有一定独立性,工作效率高,对外界信息的反应速度快;第五、项目组地位较高,能直接接受公司指导,使得项目运行符合公司规定,不易出现矛盾。这些优点使得矩阵交融项目管理模式成为了高空工程项目的首选模式,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矩阵交融管理因为其结构的特殊性,尚有以下难点:第一、项目组资源需要各专业职能部门提供,造成项目经理和职能部门领导管理权力难于平衡,项目组决策易被干扰;第二、项目组内信息回路多,交流、沟通既要在组内进行,有时还需要在专业职能部门内进行,需花费较大精力,沟通效果易受影响;第三、项目组成员受多重领导,易造成指令矛盾,行动无所适从的状态。高空工程项目选择矩阵交融管理模式,必须明白其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颁布公司规章制度或设置专职岗位等发挥其长处,避开其缺点,以达到高效运用的目的。
四、矩阵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管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矩阵管理模式由于贴合企业实际,且能很好适应承包从单纯的EPC承包项目向矩阵管理模式转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方式是成功的,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采用矩阵交融管理模式可以让原有的项目管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能解决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人员无法顺畅调配等问题。在同一时间段内,可以让公司开展多个大型项目,形成多个利润中心,迅速扩大企业的营业规模,滚动式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现金流,为公司的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管理架构得到进一步转化。企业的项目结构按照各个专业分门别类引入矩阵交融管理系统,实行交叉分工,序列负责制。无论专职还是兼职人员,除接受专业科室领导外,还须对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总管项目的所有工作,并负责团队建设和对外交流。根据矩阵的强弱程度,项目组可能被赋予独立的财务核算,并拥有人员调配权力。当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结束后,项目组成员仍回原单位或是进入另一个项目组,原有项目组解散。
(三)科学设置了岗位职责权限。公司陆续设置了项目经理、技术经理、施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营销经理、安全经理、工程经济师和总工程师等职位,规定了各职位的任职条件和岗位系数,并对应相应的薪酬待遇。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和权限,特别是项目经理,具有对本项目的奖金分配权和对项目组成员的建议权。同时设有专职的行政人员负责项目组日常的行政事宜。
(四)优化了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根据进行考核结果,统一进行二次分配。既平衡了项目经理和专业部门领导的权限,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还确保了绩效考核及奖惩制度的持续有效性。对交付后的项目往往在质保期内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涉及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问题,专门成立的项目经理部,并在项目结束前就专门预留一部分预算给原项目经理,由其负责出面召集原项目组成员临时组成团队去解决问题,较好地处理了己完工项目的遗留问题。
总之,矩阵交融项目管理是一种全新的高效项目管理模式,能很好的应对多个Epci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需要,完善了适合自身需求的管埋制度和模式,较好地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