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5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5期

部委决策
 
习近平要求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
 
    据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4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十四五"时期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工作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要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使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责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要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会议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要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要强化系统观念,健全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体系,依法依规促进数据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始终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快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强化数字政府安全管理责任。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加强财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逐步形成。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原则框架内,遵循健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原则,清晰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机制,规范省以下财政管理。要通过完善财政制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垒,健全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区域支持政策,推动建立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要压实地方各级政府风险防控责任,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
  会议指出,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从2015年开展试点,到2017年全面推开,在严格生态文明制度执行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要健全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相关决策和监管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把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减污降碳、河湖长制等党中央重大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融入相关评价指标。要科学设定评价指标权重和评分方法,强化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关键性指标的引导作用,突出国家规划设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要统筹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差异,在指标设置上努力做到科学精准。要规范审计范围和内容,以依法查证的事实为基础,确保审计评价结论经得起历史检验。要推进各项监督贯通协同,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相关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对资源环境数据造假行为要严肃追责问责。
会议强调,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领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服务科技创新作用,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企业服务能力,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外部支撑。要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立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压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   
会议指出,科技激励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对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要激励科技人员坚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自觉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要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重点奖励那些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为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安全等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团队和人员。要创新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保障科技人员科研工作时间,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敢于给年轻人担纲大任的机会,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健全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持之以恒支持科研人员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方向上"十年磨一剑"。要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刘鹤强调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会议并部署十项重要举措。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
  会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脑中要有全局。要关心群众和防疫人员生活和身心健康,改善物流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并给予延期还贷等金融支持。要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要逐个攻关解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要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1000亿元再贷款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会议强调,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工作机制,集中统一指挥,分工分级负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建立举报投诉机制,用好12328热线,24小时专人值守,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会议召开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迅速组织传达会议精神,明确将坚决落实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要求。
  工信部要求,抓实落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日调度机制。
  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作用,加强前后方协同、上下游衔接,强化部省联动,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重点产业链运转顺畅。坚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予以支持帮扶。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扩大白名单范围,指导地方工信主管部门细化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指引,按照“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组织生产,保障物流畅通。
  工信部要求,落实落细中小企业帮扶政策,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和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支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融资,帮助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中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深入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防范化解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涉企乱收费等系列专项行动,鼓励各地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工信部还要求,抓好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每日对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试剂、疫苗、重点药物、医疗装备等开展生产调度和供应保障,摸排各地建设方舱和隔离设施所需的医疗装备。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运行监测和服务,帮助婴配乳粉企业协调解决产品物流运输堵点断点问题,组织生产企业调动自有和协作单位配送力量保证供货,切实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交通运输部要求,全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重点抓好十项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全力保障运输通道畅通;优化货车通行管控政策;加快推广使用统一互认的通行证;切实加强重点服务保障;接诉即办、抓好个案协调;着力减轻物流企业和人员负担;严防疫情传播风险;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在全力保障运输通道畅通方面,交通运输部明确,坚决取缔在高速公路主线或者服务区设置的防疫检查点,防止关停问题反弹;督促各地增加高速公路出口、服务区等重要节点的核酸检测点设置,配置足够检测力量,有序推进抗原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强化路网运行监测,及时解决路网阻断堵塞问题。
  在着力减轻物流企业和人员负担方面,交通运输部明确,会同各有关部门指导各地用足用好中小企业助企纾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政策,保障货车司机工作生活条件,通过担保贷款、延期还贷等多种方式加大支持,鼓励为货车司机提供免费核酸和抗原检测;指导经营困难的货运企业,依法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等相关费用;做好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的对接服务。
 
国务院要求确保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的措施,确保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确定能源保供增供举措,提升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会议指出,稳就业与稳物价同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主要支撑。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对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特别是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具有压舱石作用,在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一些国家高通胀的情况下尤为重要。我国粮食供应和储备充足,今年春播稳步开展,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一要层层分解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督促地方种足种满种在适播期、不得撂荒,对未完成任务的严肃追责。各地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组建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农资保供稳价和农产品产销对接等工作。加强夏粮田间管理指导,因墒因苗施肥浇水,有效防范农业灾害。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当前是春播关键期,要引导农民做好整地和播种育苗。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提供代耕代种等服务,帮助小农户和受疫情影响农户把地种下去。二要切实保障春耕农事活动有序开展。科学做好组织和引导,不误农时保障外出农民回乡务农、农资入店进村、农机通行、农技人员下沉服务。保障农资企业的生产和原料、能源等供应。三要抓好"菜篮子"。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促进蔬菜等农产品顺畅流通。四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尽快把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实施新的小麦"一喷三防"补贴政策。五要研究加大农资补贴的举措,及时做好粮食托底收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会议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要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抓住重点,强化能源保供,未雨绸缪推进条件成熟、发展需要的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促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这也能扩大有效投资和带动就业,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一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储备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引导煤价运行在合理区间。二要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排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年改造规模超过2.2亿千瓦。改造要选择机组正常大修等时间,防止影响电力稳定供应。落实支持煤电机组改造的金融政策。三要在严格监管、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对经过多年准备和全面评估审查、已纳入国家规划的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三个核电新建机组项目予以核准。
 
2022年政府购买服务重点领域明确
 
  据悉,为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发挥其对完善公共服务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作用,财政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6个重点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支持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有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在社区养老、托育、助残、矫正、未成年人关爱、就业、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科普、法律、应急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效能,助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力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核酸检测、消毒消杀、防疫宣传等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推广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务实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支持。适宜通过政府购买提供的养老服务,政府不再直接举办公办养老机构提供。确需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养老服务,应当发挥好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
  --鼓励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扩大就业服务供给,为劳动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为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帮扶举措,促进社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做好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工作。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通过发放助学券、购买学位(服务)等创新方式,支持增加普惠性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做好义务教育领域政府购买学位(服务)工作,规范开展购买活动,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推行政府购买优质在线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和资源共享,助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
  --持续推进其他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继续加大助残、法律、青少年社会工作、文化体育、交通运输、社会救助、公租房运营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力度。
  《通知》强调,严格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规范调整指导性目录设置,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严禁将禁止性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继续推进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增强改革激励约束,激发事业单位内在活力等。
  据了解,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工作。2021年,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政府购买服务合同管理不够规范、绩效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购买边界把握不够准确、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进展不够平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力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等发展目标任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强化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执行,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服务对于改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和提升政府支出绩效的积极作用,财政部发布了上述《通知》。
 
发改委将重点从四方面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工作
 
  4月15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欧鸿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3月份以来,保持投资平稳增长面临一些压力,但当前稳投资工作具备不少有利条件,预计一季度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接下来,发改委将重点从聚焦重点领域、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四个方面做好扩大有效投资工作。
  具体而言,发改委将聚焦重点领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建设。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进石化、钢铁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同时带动装备制造等行业投资。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卫生、教育、养老、托育等领域建设。
  此外,欧鸿还表示,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发改委将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民间投资条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建设;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吸引民间投资参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采用PPP等方式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创新投融资方式,丰富民间投资融资渠道,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鼓励规范创新发展,促进民间投资转型升级。
  欧鸿介绍,当前稳投资工作具备的有利条件包括,一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用规模较大,今年专项债券安排3.65万亿元,加上去年四季度发行的约1.2万亿元,将对今年投资增长形成重要支撑。二是投资增长点较多,基础设施补短板、推进"双碳"领域项目、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型城镇化等方面仍有较大投资空间。三是各地方、各方面稳投资工作积极性高、力度大。
 
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
 
  据悉,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4月15日晚间宣布,于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此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根据测算,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二是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平衡;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据了解,此次降准从"预告"到落地,仅用了2天。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上一次降准还是在2021年12月15日,彼时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不过,不同于此前市场预期的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此次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只有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降幅才为0.5个百分点。
  央行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此次降准的目的,一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今年下调一定幅度存款准备金率是有必要的,因为货币政策需要配合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美联储快速大力度加息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操作会相对谨慎,再加之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基本能够匹配经济增速,因此进一步下调MLF、LPR利率的操作空间不大。
 
央行、外汇局23条举措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
  《通知》指出,要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人群等金融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将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继续滚动使用,促进金融资源向受疫情影响企业、行业、地区倾斜。保障留抵退税资金及时准确直达,促进市场主体尽早享受到政策红利。对于受困人群,金融机构要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迟还本等方式予以支持,相关逾期贷款可以不作逾期记录报送。
  《通知》强调,要抓好抓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地。用好用足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全力保障粮食、能源稳定供应。设立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普惠养老机构融资。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丰富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依法合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合理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最低贷款利率要求,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最大化惠企利民。要求金融机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高新发放企业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为落实好全国保障物流畅通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会议精神,《通知》要求,发挥好民航应急贷款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再贷款落地,建立信贷、债券融资对接机制,支持货运物流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循环。金融机构要主动跟进和有效满足运输物流企业、货车司机的融资需求,对暂时偿还贷款困难的,合理给予贷款展期和续贷安排。对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网店店主等灵活就业主体,比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加大经营性贷款支持。
  《通知》明确,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开展更高水平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和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具有贸易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结汇使用。提高企业跨境人民币使用效率,完善企业汇率避险管理服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免收中小微企业外汇衍生品交易相关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手续费。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速落地,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4月15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将再投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从全年看,人民银行将总计上缴11000多亿元结存利润,缴款进度靠前发力,视退税需要及时拨付,与其他货币政策操作相互配合,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0.1-0.15个百分点,带动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至4.4%,为有统计以来的记录低点。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与相关部门、地方党政和金融机构并肩奋进,扎实推动各项政策精准落地,及早释放政策红利,全力以赴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
 
证监会规范投资者关系管理
 
  4月1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简称《指引》),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
  《指引》共32条,由总则、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和方式、组织与实施、附则等内容组成,自5月15日起施行。
  主要内容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定义、适用范围和原则。从内容、方式和目的等维度对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界定。明确《指引》适用于依照《公司法》设立且股票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或者存托凭证并上市的境外公司参照执行。确立合规性、平等性、主动性和诚实守信等四条基本原则。二是进一步增加和丰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及方式,同时对近年来实践中的良好做法予以固化。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等新时代发展形势,在电话、传真等投资者关系管理传统沟通渠道基础上,新增网站、新媒体平台、投资者教育基地等新兴渠道。对投资者说明会的召开情形和要求作出专条规定,提升投资者说明会质量和效果,使其真正成为公司传递价值、投资者发现价值的桥梁。明确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沟通内容中增加上市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明确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投资者关系管理档案保管和利用机制。三是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组织和实施,同时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在操作层面,进一步明确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制度制定、部门设置、责任主体、人员配备、培训学习等内容。强化上市公司"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除董事会秘书、专门人员外,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也提出要求,明确他们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禁止情形。倡导投资者提升股东意识,依法行权维权,形成理性成熟的投资文化。明确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监督管理。明确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协会等自律组织,制定自律规则进行自律管理。
  下一步,证监会将在具体监管工作中督促上市公司认真落实《指引》提出的各项措施,加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沪深交易所明确REITs扩募相关机制安排
 
  4月15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就《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业务指引第3号--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试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期,在证监会指导下,沪深交易所研究起草了上述《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指引》,明确了REITs扩募的相关机制安排。据悉,扩募机制是REITs产品的重要特性,是市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推出REITs扩募机制,有利于已上市优质运营主体依托市场机制增发份额收购资产,优化投资组合,促进并购活动,能够真正实现REITs作为"资产上市平台"的长期战略价值和持续发展能力。支持运作良好的REITs通过扩募机制做大做强,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也是形成市场化优胜劣汰,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提升REITs整体市场表现的重要途径。   《指引》共七章五十六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规范全业务流程。在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程序、信息披露、停复牌等方面充分借鉴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融资相关实践经验,突出基础设施REITs特点,压严压实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责任。二是保持规则的稳定性。基础设施REITs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的基本要求、战略配售安排、尽职调查、信息披露、扩募审核要求等与首次发售相关规定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及时性、准确性,限定停牌时间,提高市场透明度。三是满足市场紧迫需求。聚焦重点,集中规范基础设施REITs扩募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行为,明确仅扩募融资行为参照适用。
  《指引》是交易所规范和引导基础设施基金存续期间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及相关的扩募、信息披露等事项的基本规则,对新购入项目的业务全流程重要节点、扩募份额发售等关键事项均进行了规定。一是坚持市场化理念,以上市公司为参考范本,并强调REITs的资产特性。二是明确市场预期,参照首次发售相关要求,并加强信息披露。三是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以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为着力点,并规范募集资金其他用途。
  《指引》主要规范了准入条件、程序安排、信息披露管理及停复牌要求、发售和定价安排等。在准入条件方面,整体与首次发售要求一致,同时重点考虑了基础设施基金运营稳定性的相关要求,比如要求购入项目类型原则上与当前持有类型基本一致,持有人结构变化和运营管理机构变化不得影响项目稳定运营,进一步明确主要参与机构资质。在实施程序方面,主要按照"基金管理人决议购入项目-履行证监会变更注册程序-取得证监会批文-召开持有人大会(如需)"的程序实施。
  在信息披露管理和停复牌方面,明确了购入基础设施项目期间定期披露进展情况,规范了对敏感信息的保密责任。借鉴股票经验,通过分阶段披露方式减少停牌时间,停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个交易日,特殊情况,不得超过25个交易日。在发售和定价安排方面,主要是三种发售方式,向原持有人配售、公开扩募及定向扩募,总体上与股票类似;不再设定询价定价机制,主要通过管理人定价、持有人大会决议的方式予以确定。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公开扩募、定向扩募中对发售价格下限做了规定。
  《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指引》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4月30日。沪深交易所表示,下一步,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两所将对后续各方提出的主要修改建议认真梳理研究,对有益意见充分吸收采纳,尽快修订并对市场发布《新购入基础设施项目指引》。
 
国办发文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据悉,为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
  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建立,是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三支柱"的新增长引擎。中国证监会指出,《意见》的发布确立了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基础制度框架,有助于加快构建养老金、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将助力养老金分享实体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实现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和规模性,通过积极投资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
  《意见》从总体要求、参加范围、制度模式、缴费水平、税收政策、资金投资与领取、运营与监管等多方面对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作出总体安排。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上限。
  根据《意见》安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结合实际分步实施,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加快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各项措施落地,抓紧制定出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配套规则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持续加强机构和从业人员监管力度,提升管理人管理能力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强化投资者保护,保障养老金投资运作安全规范,促进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
 
银保监会就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据悉,银保监会4月15日下发了《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业内征求意见。
  办法共八章八十五条,拟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销售人员的人身保险销售前行为、人身保险销售中行为和人身保险销售后行为进行全流程规范。办法具体从管理制度、信息系统、销售管理内部控制、销售合规管理部门、合作机构甄选、保险机构责任划分、保险销售人员管理责任等多方面提出要求。
  例如在合作机构甄选方面,办法提出,保险公司应审慎选择拟合作的保险中介机构,加强甄选和评估,对资质条件、专业技术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合规和诚信经营状况开展尽职调查。对近2年内受到监管部门行政处罚或被采取行政监管措施的,不遵守行业自律准则的,应审慎合作;对近2年内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不得开展新业务合作。
  备受业内关注的是,办法提出了保险销售人员分级管理和产品分级管理。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按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能力资质标准,建立保险销售人员分级管理机制,对保险销售人员实施分级管理。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人身保险产品的不同类型、复杂程度和风险水平,对人身保险产品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办法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遵循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确定的标准,根据保险销售人员分级结果及保险产品分级分类情况,对保险销售人员可销售产品进行差异化授权。产品授权范围应与保险销售人员级别相匹配,随着保险销售人员级别晋升逐步扩大。
 
期货和衍生品法8月1日起施行
 
  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简称"期货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
  期货法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国际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制度安排。
  一是重点规范期货市场,兼顾衍生品市场。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法律性质、基本定位总体相同,二者深度融合、功能互补、紧密相连,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程度不一。期货法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考虑两个市场:一方面,系统规定了期货交易及其结算与交割等期货市场基本制度,确立交易者保护体系,规范期货经营机构、期货交易场所、期货结算机构和期货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的运行,明确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等。另一方面,将衍生品交易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充分吸收二十国集团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达成的加强衍生品监管的共识,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确立了单一主协议、终止净额结算、交易报告库等衍生品交易基础制度,并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使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法可依"。
  二是在总结提炼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为改革创新预留空间。期货法平衡制度稳定和改革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总结期货市场三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将实践中运行良好、成熟可行的期货交易、结算与交割、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运行监管等制度和做法在法律层面予以肯定,将保证金监控、账户实名制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制度确定下来,以稳定市场预期,适应现阶段市场发展特征。另一方面,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破除期货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品种上市机制、期货公司业务范围、保证金多样化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安排,发挥立法前瞻性和先导性作用,为市场改革创新提供支持。
  三是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期货法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就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做了制度安排:明确规定国家支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发挥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功能;
  鼓励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活动,明确持仓限额豁免;专门规定采取措施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引导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上市机制,原则规定品种上市基本条件,优化品种上市程序,丰富期货品种,完善产品结构;扩展期货公司业务范围,为增强期货公司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更好服务实体企业,预留了法律空间。
  四是加强市场风险防控,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本次期货法制定将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夯实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规定期货交易实行持仓限额、当日无负债结算、强行平仓等风控制度,明确期货结算机构中央对手方法律地位;健全期货市场的风险识别、预防和处置制度体系,强化期货交易场所一线监管职责,规定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突发性事件处置措施,完善市场监测监控制度、构建立体多元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显著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五是构建交易者保护体系,加大普通交易者保护力度。为体现监管的人民性,期货法突出对普通交易者的保护,构建了交易者保护的制度体系:建立交易者分类和适当性制度;系统规定交易者保护制度,明确交易者享有的各项权益;禁止期货交易场所、监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期货经营机构的从业人员等特殊主体参与期货交易,防范利益冲突;全面系统规定期货经营机构禁止从事损害交易者利益的行为规范;完善期货市场民事法律责任体系;引入当事人承诺制度;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六是对标国际最佳实践,构建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扩大对外开放是提高我国期货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此次期货法制定填补了涉外期货交易法律制度的空白。明确了法律的域外适用效力;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规定境外期货交易场所、境外期货经营机构等向境内提供服务,以及境内外交易者跨境交易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构建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的制度体系;适应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与境外监管机构建立跨境监管合作机制,进行跨境监督管理的框架和原则作了安排。
  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全面理解和掌握期货法规定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加快制定、修改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完善期货市场基础制度,严格执行好法律制定后的各项规定,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积极稳妥推进期货市场建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部门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支持公路交通建设,推动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4月20日,银保监会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支持公路交通建设,同时要做好风险管控,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精准聚焦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公路交通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强化风险管控,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依法合规做好政府收费公路项目配套融资,在落实好分账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剩余专项收入情况提供项目配套融资。三是进一步优化公路项目还款安排,合理安排债务本息还款宽限期,原则上不超过建设期加1年。四是稳妥有序开展业务创新,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绿色金融、资产证券化(ABS)、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支持。五是支持保险公司参与公路交通建设,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资产支持计划和私募基金等形式参与公路交通建设。六是稳妥做好存量债务风险化解,有序推进收费公路存量债务接续。
  《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按照市场规律持续深化公路投融资改革,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的公路项目管理,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的通行费等收入和纳入企业收入管理的经营性专项收入实行分账管理。加强资金协同保障,加大车购税向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补贴倾斜力度。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切实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在支持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做好风险防控。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贷前尽职调查,重点审核项目合法合规性、资金充足性、效益稳定性等,充分识别和评估项目建设风险和经营风险,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资金使用进度和资本金到位情况发放贷款,严格贷款支付审核,监督贷款按规定用途使用。同时,要求坚决落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各项要求,不得违规提供融资。
 
两部委发布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4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3-5家企业进入全球产业用纺织品第一梯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行业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循环再利用纤维及生物质纤维应用占比达到15%,非织造布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对行业提质增效作用明显,行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用纺织品是指用于工业、农业、基础建设、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结构性、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纺织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有较大发展潜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面临要素保障趋紧、产品出口承压、生产成本上涨、外部环境复杂等新情况,加快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是扩大内需、畅通产业链循环、拓展纺织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发力点。《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加强协同创新,加快研发高性能产品,积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应急救援、海洋渔业等领域应用,促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纺织行业平稳运行。
  据介绍,《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两化融合、绿色发展、标准引领等方面,提出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稳固产业发展基础。开展非织造布基础研究,推动纳米、微米纤维非织造布技术产业化。推动强链补链联合攻关。梳理重点产品产业链图谱,支持龙头企业组织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发。完善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新型创新平台,建设行业重点技术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高端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拓产品在多领域的高端化应用。培育创新能力突出、具有生态主导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强大中小企业多维度协作,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要素资源引进力度和更新速度,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集群产业链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三是促进两化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加大关键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开发推广体育运动、医疗健康、安全防护用智能可穿戴产品,拓展智能纺织品应用领域。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发行业专用工业APP,提高产业链协同制造能力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制定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碳行动方案。发展环境友好产品,提高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应用比例,开展可生物降解非织造布及制品认证工作。加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提高循环再利用纤维在土工建筑、交通工具、包装、农业等领域应用比例。
  五是坚持标准引领,完善质量保障能力。推进上下游企业标准协同研究发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大国际标准转化力度,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支持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逐步缩小国内外产品质量差距。鼓励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推动高端品质认证和质量评价工作,培育优质品牌。
为推进五项重点任务顺利落地落实,《指导意见》还部署了高品质非织造布、安全防护与应急救援用纺织品、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纺织品、海洋产业与渔业用纺织品、医疗健康用纺织品、交通运输及安全工具用纺织品、土工建筑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等8个重点领域提升行动。
 
两部委发文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据了解,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4%,先进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化纤新材料是纺织行业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对深化纺织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部分关键原料和装备存在短板等问题对行业制约越发凸显,双碳目标任务对化纤工业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亟需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锻造长板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从产业链创新、高端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三品"战略等方面,提出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筑牢创新基础,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鼓励企业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优化国际合作模式。培育优质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二是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提高常规纤维附加值,实现常规纤维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引导下游应用。
  三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动落筒、自动包装等装备研发及应用。加快涤纶加弹设备自动生头装置及在线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涤纶、氨纶、锦纶的纺丝、卷绕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新兴数字技术在化纤企业的应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鼓励重点企业打造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程序、标识解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一体化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开发和协同应用。
  四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节能低碳发展。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开展水效和能效领跑者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碳足迹核算和社会责任建设。提高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废旧军服、校服、警服、工装等制服的回收利用力度,鼓励相关生产企业建立回收利用体系。严格能效约束,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依法依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
  五是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以技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发性能和品质优异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持续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完善国标、行标、团标、企标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的品牌影响。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品牌的认知度,推进中国纤维及企业品牌的国际化。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深化上下游产业深层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
 
政策要闻
 
▲国务院安委会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综合督导和考核巡查工作
 
  据应急管理部4月17日披露,自4月中旬至6月底,国务院安委会组织16个综合检查组,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大检查情况进行综合督导,并同步开展国务院2021年度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及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核。
  据介绍,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综合督导将重点检查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落实情况,进一步推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真正树牢夯实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排查治理各类重大风险隐患,深入查找短板弱项,重拳出击打击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改进和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近期事故多发势头。
  同时,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将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印发的年度考核要点,通过多种方式核准查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作出准确评价。
 
▲银保监会部署金融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
 
  据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促进国际国内物流畅通,全力保障货运物流特别是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畅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金融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各银保监局和银行保险机构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支持、帮扶重点群体、提升服务效率、创新担保方式、加强保险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强化督促落实等八个方面。
  《通知》强调,各银保监局和银行保险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主动采取精准有效措施,切实为推动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提供有力有效支持。各银行机构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适当向运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斜。要强化对货车司机群体的关怀和帮扶,对于因疫情影响货车司机偿还汽车贷款暂时存在困难的,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均应视情合理给予延期、展期或续贷安排,帮助其渡过难关。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优化审批流程,对承担疫情防控和应急运输任务较重的交通运输企业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保险公司针对货车司机、快递员等特殊岗位工作人群特点,开发意外伤害保险等产品。积极发展货物运输保险、道路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保险等财险业务。
  《通知》强调,各银保监局和银行保险机构要落实落细有关政策要求。同时,积极推动和协助地方政府通过风险准备金、贴息等方式,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财政部、税务总局要求加快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进度
 
  据悉,为尽快释放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在帮扶市场主体渡难关上产生更大政策效应,财政部、税务总局4月1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进度的公告"。
  公告要求加快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政策实施进度,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4号,以下称2022年第14号公告)规定,抓紧办理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加快退税进度,积极落实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前、6月30日前集中退还的退税政策。
  公告称,提前退还中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将2022年第14号公告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的"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可以自2022年7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调整为"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可以自2022年5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2022年6月30日前,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集中退还中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公告强调,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留抵退税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密切配合,上下协同,加强政策宣传辅导,优化退税服务,提高审核效率,加快留抵退税办理进度,强化资金保障,对符合条件、低风险的纳税人,要最大程度优化留抵退税办理流程,简化退税审核程序,高效便捷地为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同时,严密防范退税风险,严厉打击骗税行为,确保留抵退税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郑商所对菜粕期货部分合约实施交易限额
 
  据悉,郑商所4月19日发布《关于对菜粕期货部分合约实施交易限额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明确,根据《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经研究决定,自2022年4月20日当晚夜盘交易时起,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在菜粕期货2205、2207、2208、2209及2211合约上单日开仓交易的最大数量为500手。单日开仓交易数量是指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当日在单个期货合约上的买开仓数量与卖开仓数量之和。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组单日开仓交易的最大数量按照单个客户执行。套期保值交易和做市交易的开仓数量不受交易限额限制。
  对于第一次超过交易限额的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要求报告相关情况并采取暂停开仓不低于5个交易日的监管措施,累计两次超过交易限额的,将采取暂停开仓不低于1个月的监管措施。情节严重的,按照《郑州商品交易所违规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郑商所可根据市场情况对交易限额进行调整。
 
▲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
 
    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的指导,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现新的进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
  《工作要点》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发展、加大政策支持等六个方面,明确了58条年度重点任务。《工作要点》提出,以赣闽粤、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湘赣边、湘鄂渝黔、海陆丰、琼崖、沂蒙、太行、浙西南等12个革命老区和赣州、龙岩、三明、延安、遵义等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为重点,加快推动"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和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的落地见效,更好发挥革命老区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等支持政策的作用,持续健全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1+N+X"政策体系,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良好氛围。
 
▲两部门联合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联合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旨在引导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引导撬动作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规范社会资本投资行为,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社会资本更好发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
  《指引》明确,社会资本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需要加大政策引导撬动力度,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应当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当坚持开拓创新,发挥社会资本市场化、专业化优势,加快投融资模式创新应用;应当稳妥有序投入亟需支持的农业农村领域,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
  《指引》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农业创业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对外合作等重点产业和领域。鼓励地方根据各地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资源整合、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效能提升。鼓励社会资本探索通过全产业链开发、区域整体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建立紧密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等模式,稳妥有序投入乡村振兴。
  《指引》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要把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作为重要任务,协调各有关部门立足职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成功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推介一批典型模式,宣传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成果,营造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良好氛围。
 
国资改革
 
国资委将进一步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做强做优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推动进一步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有了明确方向。4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开展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主要着力包括整合资源进一步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做强做优,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常态化召开业绩说明会等。
  彭华岗表示,专项行动将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短板弱项,推动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内强质地、外塑形象,争做资本市场主业突出、优强发展、治理完善、诚信经营的表率。重点工作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推动中央企业统筹未上市和已上市资源,指导各上市公司明晰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做优存量、稳步做精增量,同时支持上市公司平台充分利用融资手段和并购功能,助力主业优强发展。简单说,就是统筹好未上市和已上市的资源,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支持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做强做优。二是支持具备条件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引入股东完善治理,科学界定上市公司治理相关方的权责,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三是深化提质增效,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统筹运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以及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政策,强化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四是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常态化召开业绩说明会,增进上市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当前,投资者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市场认识还有待改观,无论是在企业形象认知上,还是在股票估值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专项行动为契机,稳步推进国有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提升,推动国有上市公司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对增进国有上市公司市场认同与价值实现,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刘兴国指出,除了专项行动,日前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强化上市公司管理,提升上市公司市值和价值创造能力。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资委将围绕这一要求,大力推动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作为国有企业中的优质资产,国有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必定也会迎来显著的提升,进而带动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整体提升。
  中泰证券研究所策略行业负责人徐驰表示,根据专项行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将借助资本市场更好地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产业链布局新经济,推动国企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有企业。专项行动在提升央企控股上市质量的同时,也或有利于提升国企上市公司股价。这其中,治理机制完善、低估值的央企龙头有望明显受益。
 
上海市国资委推动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复市工作
 
  近日,上海市国资委印发《关于推动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全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市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导企业在全力落实各项防疫工作任务的同时,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组织所属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复市各项准备和实施工作。
  通知要求各企业全面摸清企业经营现状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做好复工复产复市预案。现持续运营企业要做好恢复常态化经营的安排;地铁、公交等重点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商业零售、金融机构网点等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企业要及早做好恢复计划,应对解封后的大客流需求,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列入政府鼓励加快复工复产复市的企业,应对照要求积极争取列入复工复产复市清单,创造复工复产复市条件;其余企业做好有序恢复准备。各企业集团总部要尽快落实关键岗位人员返岗工作,保障集团基本运作管理功能,有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工作,做到指导有方、信息畅通、工作有序。
  通知要求各企业做细做实复工复产复市各项准备工作。各企业要严格落实防控政策要求,推动企业对拟返岗员工封控情况、企业复工复产复市相关诉求等开展排摸,提前做好复工复产复市相关人员安排,对到岗人员做好封闭管理方案。各企业在推进员工返岗及封闭管理中存在困难的,可及时向市国资委反映,市国资委将协同系统内相关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所属区、街道等,共同帮助企业解决。同时,要按照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要求,落实生产经营场地疫情防控措施,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统筹做好经营资金准备保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
  通知督促企业牢牢抓紧工作进度持续推进达产达标。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全年稳增长工作目标,结合各企业实际,在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基础上实现达产达标。做到生产经营恢复快、市场机遇抢抓快,力争尽快弥补缺口。要进一步加强底线意识,强化风险防控。
  通知提醒企业要认真学习领会、吃透弄懂各项助企惠企政策,及时调整经营及投资策略,用好政策。
 
自主创新
 
刘尚希:科技创新需要资本助力
 
据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4月21日在2022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上指出,当前科技创新是在不确定性中构建中国未来发展确定性的基础性力量。数字化将提升中国未来的竞争力,数字技术需要资本的跟进,保持快速迭代保持竞争力。
  科技创新需要市场化、产业化
  刘尚希认为,在科技创新语境下,科技创新与资本是一体两面,没有资本加持就不会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基本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整个科技创新链条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创新成果与转化,商品市场化和产业化都具有不确定性。
  面对科技创新不确定特征,如何让市场发挥作用?刘尚希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市场化、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资本与市场配置有关,市场是资本的舞台,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科技资源的配置同样也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人才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不算是真正创新。我国衡量科技创新的标准之一是成果,即发表论文、形成专利,这只是成为科技创新大国的万里长征第一步。科技资源配置包括科技人才,更需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资本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在科技资源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要设置好资本“红绿灯”
  刘尚希认为,资本的基本功能是承担风险。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高风险、高收益”,资本可以对应科技创新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在初始研发阶段毫无疑问是高风险的,需要资本投入比较少。进入中期阶段,研发创新逐渐成熟,风险逐渐降低需要更多资本投入。当后期实现量产且有收益时,依然需要资本跟进。
  刘尚希表示,对比全球科技创新投入来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企业研发投入分散,在科技创新逐利方面偏于保守。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设立各种基金,投入研发创新的力量还需要适当改变风险意识,不仅是投入研发成熟的企业。
  从科技创新链条环境来看,刘尚希认为,在科技创新初期还需要引入更多资本。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投资意识,从而加强推动科技创新动力。因此要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对资本设置“红绿灯”,特别是在数字平台企业方面,需要明确方向引领发展。
  数字变革引领人类进入数字文明,数字化意味着中国未来竞争力,数字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不一样,迭代周期非常快,需要资本持续跟进,保持快速迭代速度才能保持竞争力。刘尚希认为,怎么样去设置好资本的红绿灯,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让数字化领域头部企业有明确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资本预期不稳,就会带来科技创新减速,这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
  
亚马逊设立10亿美元基金支持仓库技术创新
 
据消息人士4 月 22 日披露,亚马逊设立一个规模为 10 亿美元(约 64.2 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为供应链和物流技术提供支持。
  亚马逊产业创新基金(Amaz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Fund)专注于新技术开发,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配送速度,改善仓库和物流员工的体验。
  新基金是亚马逊投资的一部分。2020 年亚马逊曾设立一个规模为 20 亿美元(约 128.4 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向气候技术投资。它还设立了 Alex Fund,向语音识别及其它技术投资。
  一些创业公司得到了新基金的支持,比如 Modjoul,它开发穿戴安全技术,可以通过发出警报、提供建议保护用户,防止身体受伤。这比较适合仓库员工。
在第一轮投资的企业中有一些是机器人创业公司。
 
节能减排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公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这是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省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督察整改的第一责任人。
  《办法》规定,在省级层面,省级党委和政府是督察整改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同志是督察整改的第一责任人;省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建立督察整改领导机制,研究部署、统筹协调、督促推动督察整改工作。
  《办法》进一步推进督察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督察整改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督察整改管理闭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将组织开展督察培训,指导督促各地、有关中央企业准确把握督察整改方案编制、整改实施、督促检查、验收销号、定期报告和对外公开等工作要求。
 
北京"十四五"拟建成投运74座加氢站
 
  据悉,为规范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建设管理,推动完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发展目标,北京市城管委制定《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从4月18日起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响应我国提出的"力争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北京市提出"先于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力争于2050年左右建成近零碳排放城市"的首都战略部署。
  要完成这一目标,北京市的能源供应体系和能源消费方式都需要有较大转变。氢能对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度及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1年8月,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得财政部等五部委批复,北京市7个区参加示范城市群建设,在示范期内将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74座,其中2023年前建成并投运37座。为规范建设流程,保障加氢站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市城市管理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设管理办法》。
  什么是加氢站,加氢站都有哪些不同类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加氢站是指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储氢瓶充装氢燃料的专门场所,包括单独建设的加氢站和加氢合建站。其中,加氢合建站又根据"合建对象"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既为汽车的油箱充装汽油或柴油,又为氢燃料汽车的储氢瓶充装氢燃料的,称为加油加氢合建站。此外,还有加气加氢合建站和加油加气加氢合建站。
  市面上既有的加油站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以通过改造变身"加氢加油合建站"。首先,要求既有加油站已经纳入加氢站专项规划,并且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等"两证一照"经营手续齐全。此外,既有加油站增加的加氢设备、设施与现有加油设施要实现物理隔绝,并与加油、周边建(构)筑物等保持规范要求的安全间距。
 
北京大兴出新政支持氢能和航天产业发展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发布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氢十条》2.0版和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航天十条》,在吸引"高精尖"企业入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单项最高补贴2000万元。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目前北区已建成投运,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加氢站、京津冀首个氢能交流中心、国际氢能孵化器、测试中心以及园区各项商业配套全面启用;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位于安定镇,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以及卫星运营服务等产业,大兴区正在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专项基金。
  大兴区《氢十条》2.0版和《航天十条》旨在吸引更多"高精尖"企业入驻大兴。两份新政都明确提出,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入驻企业,可给予连续三年、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氢能产业企业租用2000平方米以下办公研发厂房,可连续三年给予房租支持。商业航天产业企业租赁办公、研发、生产类用房,可获得连续三年、每年最高500万元房租补贴。
  新政鼓励企业在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提速。在氢能方面,对企业研发和生产设备投资达到1000万元(含)以上的,最高予以2000万元资金支持,企业申报各类资质、主导课题和标准编制,最高也可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商业航天产业方面,新购置研发和生产设备,用于火箭、卫星、地面终端等产业化的企业,每年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资金支持,对首次获得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资质认定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励。
  在企业融资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氢能和商业航天领域企业,大兴区每年可最高给予500万元贴息支持。氢能企业如果在上年度采购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产品累计达到1000万元(含)以上的,大兴区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商业航天领域企业、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服务合同额,最高可获得200万元奖励。
 
河北发布新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
 
  据悉,为推进全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河北省住建厅组织编制了《河北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2022年版)》,并于3月29日印发实施。原《河北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同时废止。
  建筑垃圾是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等的总称。导则在2019年版基础上增加了方案策划、水泥窑协同处置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用于水处理生物填料等内容。调整优化了建筑垃圾处理及利用优先次序,突出了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应优先就地就近利用。提出集中拆除的工程应引入移动式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实现工程拆除与现场处置一体化等模式。拓展规范了再生骨料的应用方式,指出再生骨料主要就地用于场区道路工程的垫层、基层和建筑工程地基回填,剩余的就近用于其他工程、预拌混凝土生产、再生产品生产。
  导则提出,建筑垃圾应从源头分类。按照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应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处置。建筑垃圾收运、处理全过程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污泥、河道疏浚底泥、工业垃圾和危险废物等。
  建筑垃圾应按成分进行资源化利用。土类建筑垃圾可用于回填、道路工程和制砖等原料;废旧混凝土、碎砖瓦等宜作为再生建材用原料;废沥青宜作为再生沥青原料;废金属、木材、塑料、纸张、玻璃、橡胶等,宜由相关专业企业作为原料直接利用或再生利用。
  在处理及利用环节,建筑垃圾物料进厂至再生产品出厂的各环节应配备计量装置,按进厂量和实际利用量分别计量和统计,并计算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进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不应低于95%。
 
河北省"十四五"期间将新建公用充电桩3.4万个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聚焦解决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实施意见推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基本建成车桩相随、换充相济、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主要城区基本形成半径2公里充电服务圈,力争实现50%以上的单位、园区和居民区配建公共充电桩,实现有序慢充为主、公共快充为辅的充电服务模式;乡镇重点区域覆盖快充桩,满足新能源汽车下乡需求;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际公共充电网络;健全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推进省级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平台应用,运营充电桩和在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接入率达到100%,实现服务平台及关键电子部件安全检测,完善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建公用充电桩3.4万个,到"十四五"末,公用充电桩累计达到10万个,市场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与充电桩总量(包括公用充电桩、自备桩等)的车桩比高于3.5∶1,能够满足60万至8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根据实施意见,河北省实施5项重点任务,包括统筹编制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方案,加快主城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省、国道和高速公路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省级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平台数据接入等。
  根据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实际情况,到2025年,各市要建成不少于1个繁华商圈快充站,充电基础设施不低于停车位20%的示范工程。新建小区要按照固定车位100%、公共车位不低于20%的比例预留充电桩建设安装条件,需将管线和桥架等供电设施建设到车位以满足直接装表接电需要。到2025年,各市至少建设1个充电基础设施"示范乡镇"和2个"示范村"。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技术创新,支持电网企业与社会力量在雄安新区、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建设车辆到电网(V2G)充电站试点示范项目,加速推进V2G试验测试与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实施路径,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储放绿色电力的交易和调度机制,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高效互动。开展"光储充放"充电站技术创新与试点应用。
  在技术创新方面,河北省还将加强充电技术创新、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创新居住社区充电服务商业模式、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
  为保障实施意见落地见效,河北省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居住社区推进机制、强化电力需求服务、提升设备运维能力与充电秩序维护、提升公共充电网络服务体验、强化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简化建设审批手续、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等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明确,完善居住社区推进机制,具备自用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条件的,物业公司不得阻挠用户建桩并配合做好现场勘察、现场施工、电源接取、用电变更等工作。收到业主或者充电桩建设单位举报物业公司,经主管部门核实属实,责令限期完成整改,拒不整改者,主管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对积极支持配合充电桩安装的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可予以专项奖励。
 
山西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出台
 
    据悉,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山西省水利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等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山西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指标体系。
  《规划》以《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为纲领,系统总结了山西省"十三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制定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主要目标指标,研究提出了山西省今后一段时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重大举措。
  《规划》明确,到2025年,在完成《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前提下,节水水平进一步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96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75%以上,其中黄河流域县(区)级行政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达90%;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矿坑水利用率达到75%。
  "十四五"期间,《规划》围绕提升节水意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强化刚性约束、推动节水示范引领、补齐节水设施短板、加强节水科技创新等六个方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聚焦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农村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工业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重点领域,对重点项目进行布局。一是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以县域为单元,分批进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和居民小区等节水示范标杆。二是农业农村节水,要求坚持以水定地,推广畜牧渔业节水方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三是工业节水,要求坚持以水定产,推进工业节水减污,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四是城镇生活节水,要求坚持以水定人,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控制供水管网漏损,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五是非常规水源利用,要求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大矿坑水综合利用率。
  同时,《规划》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工作厅际协调机制,加强各级水利与发改、教育、工信、住建、农业、能源、市场监督等部门沟通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节水工作机制和全社会节水工作合力。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据悉,经济日报日前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文章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做好“双碳”工作的重大意义,找准关键和重点,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实现长远目标。
  做好“双碳”工作意义重大
  碳达峰碳中和是两个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目标,碳达峰是碳中和必须经历的阶段。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碳排放强度起点高、实现时间紧。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需用40年以上甚至70年,而中国只有约3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我们必须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义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是内在要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着增强。同时,中国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繁重,产业链供应链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关口。推进“双碳”工作,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是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应当看到,“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应当坚持先立后破,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能够提供重要保障。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资源。中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较少,不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且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能源消耗量还将刚性增长。做好“双碳”工作,要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给率,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
  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体现大国担当。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并提出一系列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具体举措。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有序推进“双碳”工作,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注入强大动力,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文章表示,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抓住重点、把握节奏。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前者明确了中国“双碳”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后者细化部署了“碳达峰十大行动”。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扎实推进关键领域的各项重点工作,确保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积极成效。
  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化石能源总量,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合理发展天然气,安全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努力以非化石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消费量;改善能源供给、转化和利用方式,形成少排碳、不排碳的新模式;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要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安全降碳,坚持节能优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实现能源的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减碳曲线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存量优化和增量提质,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碳达峰。工业既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提供丰富的产品,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要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切实减少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低碳发展;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引导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加快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将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结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不断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发展智能交通,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电动化转型。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优良的生态环境具有高质量的固碳能力,可将大气中自由运动的“动碳”转化为内嵌于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的“静碳”,从而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发展富碳农业,依据自然界植物生长规律,遵循生态环境学、能源经济学、土壤学、植物学等基本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技成果,将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大自然不能自然消纳的巨量二氧化碳用于农作物生长,同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发展光伏发电不仅不需要水资源,还能增加低碳能源供应。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巩固和提升中国碳汇能力筑牢基础。以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为重点,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和耕地保护,不断提升碳汇能力。加强与国际标准协调衔接,完善调查监测核算体系,鼓励试点探索。
  多措并举实现长远目标
  文章指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多维、立体、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由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单打独斗”。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分类施策、持之以恒、重点突破。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落实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创新力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理论和制度创新,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有序推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攻关。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实现氢能及储能技术、先进安全核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协同推进,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破解“卡脖子”难题,并为颠覆性技术留足空间。大力发展碳循环经济,变能源和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废物”为含碳材料等有用资源,实现多能互补、梯级利用。加快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完善投资、金融、财税、价格等政策体系,加大财政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和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碳排放数据管理和发布制度,并与国际标准衔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保障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统筹推进绿色电力交易、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建设。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引导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应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坚决反对不合理的奢侈浪费,鼓励公众低碳出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等,从而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主动参与气候治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加快共建“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同时,还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安全降碳。
 
劳动用工
 
五部门发文要求增强社会职业健康意识
 
  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 民政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有效落实"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强化党委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四方责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有效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
  据了解,2022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0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一切为了劳动者健康"。
  该通知指出,鉴于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今年宣传周活动采用线上活动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不举办大规模的线下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可结合防疫要求,适当开展线下宣传活动。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围绕《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贯彻实施《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等内容开展宣传活动。
  通知要求,通过广泛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进一步推动落实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职业病防治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都阳:当前稳就业的重点和发力点
 
《经济日报》4月18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都阳撰写的文章指出,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我国向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上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要实现稳就业的目标,就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特点,抓住引起劳动力市场波动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把握好稳就业方向
  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保持劳动力市场稳定的重要前提,正因如此,宏观调控的目标设定和政策工具选择把是否能够实现就业稳定作为重要的依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这其中,判断失业的性质和原因,对于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等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都非常重要。
  所谓失业的性质,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经济运行的关系判断造成失业的主要矛盾。一般来说,我们观察到的失业有两大类型,分别是经济波动导致的周期性失业和摩擦性、结构性因素导致的自然失业。具体来说,在经济平稳运行时,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近,此时,失业率和价格水平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自然失业是治理失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治理自然失业以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中长期举措为主。当经济中出现总需求缺口时,就容易产生周期性失业,此时,经济增长速度位于潜在增长水平之下,就业岗位总量不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矛盾。要解决周期性失业,就要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入手,通过总量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弥补总需求缺口,增加就业岗位,使劳动力市场供需恢复平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阐述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定就业之间的关系,在当前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判断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关系,要关注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的比例关系,二者的数量关系决定了积极就业政策所应该发力的方向和力度。
  疫情发生之前,尽管经济增长也曾受到不同因素的冲击,但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潜在增长水平附近。劳动力市场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左右。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要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潜在增长率附近,就不会形成导致失业率显著上升的需求缺口。需要看到的是,疫情暴发不仅给经济增长带来冲击,也使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较大干扰,短期的增长波动对就业稳定的影响程度加大。因此,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工作目标,就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运用好需求管理工具稳就业,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是保市场主体
  不容忽视的是,疫情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形成了持续的冲击。由于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冲击程度不同,使得稳就业的政策效果在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把握各个行业各个群体的就业特点以及周期性因素对这些行业和人群的影响程度,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比如,分析表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等行业既是就业集中的行业,也是对疫情冲击较为敏感的行业。因此,应以就业优先为出发点,对这些行业予以有针对性的救助。又如,此次疫情冲击产生的影响不均衡,还体现在灵活就业人员集中的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稳就业”是实现稳中求进的重要基础,从“六稳”“六保”政策的实施过程看,实现“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主要手段是保市场主体。灵活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也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保市场主体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使政策效果能真正触达小微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再如,还要关注青年人就业问题。对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人而言,其就业岗位有两个来源:新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原有就业岗位的调整。在受疫情冲击,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下,既要解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又要保持原有就业格局的稳定,就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就业的帕累托改进。因此,要加大政策支持,坚持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引导市场预期,从而更好稳定市场信心、更好促进青年就业。
  有针对性使用政策工具
  总的来看,2022年稳就业任务依然艰巨,稳定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政策举措应该围绕疫情冲击产生的持续影响,有针对性地使用稳就业政策工具。
  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形势的跟踪研判。要实现“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工作目标,不仅要关注总体失业率水平的变化,也需要及时分析研判失业构成的变化。只有把握好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的比例关系变化,才能使稳就业的政策更具针对性。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稳增长政策对于维持劳动力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由于疫情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交织出现,对宏观调控政策和稳就业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对此,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保障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提高政策精度,扩大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范围,研究出台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靠前发力,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这些都将有利于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包括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等。对一些灵活就业集中的行业而言,要适当运用宏观政策工具,使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恢复活力,从而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的目标。还要看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完善经常化的稳就业工作机制。考虑到当前疫情发生的特点,可考虑充分发挥保险互助的优势,对受疫情影响而临时终止经济活动的小微企业予以补偿,使其得以渡过难关,在疫情后迅速恢复经济活动,维持就业稳定。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就业形势面临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要继续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找准当前稳就业重点精准发力,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巴西央行员工罢工求涨薪
 
  据报道,因高通胀使购买力受损,在寻求加薪未果后,巴西央行员工自4月1日起开始无限期罢工,已导致部分经济数据连续多周未披露。
  截至目前,原本应每周更新的焦点市场报告(Focus Market)在4月未更新。该报告会披露巴西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IPCA)、GDP增速、巴西雷亚尔相对美元的汇率、经常账户等关键经济数据。
  4月13日,巴西总统博索纳罗(Jair Bolsonaro)决定自7月起为公职人员加薪5%,但这个加薪幅度远低于巴西央行工会要求的26%。另外,由于巴西政府预算空间有限,总统的这一决定还未正式通过。
今年3月,巴西通胀率为1.62%,高于2月的1.01%和去年同期的0.93%,为1994年以来同期新高。
 
日本多家企业宣布将引入周休3天制
 
  据报道,日本松下公司4月18日表示,将在本财年内对大约5000名员工试行每周休息3天的工作方式。日立、NEC等多家知名日企近期也纷纷表示,将在2022财年内引入周休三天制。
  不过,周休三天的工作方式也面临是否适用于所有工种等课题。此外,如果企业内部只有部分工种实行周休三天制,势必会让员工自身感到不公平。
  对于周休三天制,日本国内也有意见认为,在推行这一制度之前,应该优先普及双休日,并落实好法律规定的带薪休假。
  统计显示,目前日本完全实行双休日的企业占比不足一半,严格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的企业在全日本仅占57%,而不能请年假的主要原因是人手短缺。
 
专家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特征与价值内蕴
 
光明日报4月22日刊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撰写的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从比较现代化视角创立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现代化理论范畴体系,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比较特征和伟大成就进行了历史性总结和学理性概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这段论述深刻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特征和价值内蕴。
  中国式现代化规模特征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贡献性。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所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辩证地看待巨大的人口规模,把人口压力和严峻挑战,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和根本宗旨,把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源,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开创了人口大规模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范例,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当中国将14亿多人口规模的人口红利真正转化为人才红利时,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资源、市场资源也将成为其他现代化形式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结构特征改写了现代化的分配结构,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和公平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摒弃了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分配结构,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独特品质。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平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改写了现代化的内涵体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观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源特征改写了现代化的增长方式,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性和发展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和前瞻理念。西方现代化在经典现代化阶段走过了对自然资源极端掠夺的弯路,对自然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后果。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现代化对自然资源疯狂攫取的歧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和谐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中国方案,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征改写了现代化的发展定式,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性和开放性。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理念和战略定力。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提供了通向现代化的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既坚持独立自主,不盲目追随西方现代化路径;又坚持互利共赢,共建共享,为构建和平发展的世界现代化新格局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黄泰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经济日报》4月21日刊发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院长黄泰岩的文章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准确、科学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对于全面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格局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确保把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二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增加就业和收入,创造需求能力,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四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五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这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有机的内在逻辑体系。
  国内大循环是主体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既是经济强国建设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立足国内循环发展经济,是建设经济强国的一般规律。比如,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带动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使得英国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也要看到,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成功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但由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经济发展具有脆弱性。比如,拉美一些国家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过度依赖,导致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这些是支撑我国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中坚力量。同时,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亦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可以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整体上看,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防风险、稳增长,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重要保障。
  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
  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内需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基础,特别是在逆全球化愈演愈烈和世纪疫情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巨大规模的市场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而是要使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我国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一,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形成更加庞大的市场需求总量。其一,作为人口众多的经济大国,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特别是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能够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形成可观的消费总量。其二,稳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将会释放出巨量的增量市场需求。根据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我国就要保持年均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展现出巨大的消费增量前景。其三,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下,中等收入群体的海量增加将成为释放巨大消费需求的中坚力量,从而推动我国市场需求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第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新需求。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升级通道,从而将不断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新需求。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化特点,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比如,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催生居民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居民对个性化、创意化产品的追求,对品质化、品牌化产品的追求,对绿色化产品的追求,催生居民品质消费需求和绿色消费需求等的快速增长。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创造出巨大的市场新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出巨大的居民消费市场新需求。比如,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带来了信息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而信息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又直接带动了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增长;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亦带来了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等等。
  第四,投资仍有巨大增长空间。一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尚不平衡,中西部加快新型工业化必将带来大规模投资。二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必将引致大规模投资,加快服务业发展也必将带来大规模的服务业投资。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将引发对新基建、新产业、新技术的大规模投资。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仍需要大规模投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
  在不断巩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情况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就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使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从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就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要看到,供需错配不是供给和需求的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产能过剩和需求过剩并存。供需错配的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结构升级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而导致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使传统供给出现过剩,另一方面新供给不足使消费被抑制或外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意味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供给和需求的这种错配是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的经济体必然出现的一般现象。
  既然供需错配的根本原因在供给侧,那么,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断点,就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点所在。这是因为:满足人民对产品品种、品质、品牌的需求,就需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满足人民对个性化、创意化消费的需求,就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满足人民对服务消费的大规模需求,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适应人民对生态、安全等新需求的快速增长,就需要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绿色发展;适应人民对数字消费的快速增长,就需要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总的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科技创新是强大动力
  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是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只有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畅通国内大循环,确立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
  第一,科技创新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是因为:一方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国内大循环,就会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国内大循环随时就可能被外部冲击中断。另一方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全面加大技术遏制的情况下,这些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学不来、买不来的,必须靠自己拼搏。
  第二,科技创新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在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扩大内需不仅要靠需求管理,更要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技术创新推动的供给结构升级相对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从而导致新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被抑制或外流。同时,技术创新形成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足,还没能创造出足够规模的新需求。比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对消费增长的贡献仍然不足。因此,只有加快科技创新,运用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才可以创造出更多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扩大内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第三,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这是因为,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有赖于数字技术的自主创新。比如,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对多品种多层次的芯片形成了巨大需求,但我国芯片自给率严重不足,特别是高端芯片基本依赖进口。因此,不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难以推进。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服务业,通过不断扩大服务供给数量和提升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这有赖于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亦需要技术的自主创新。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基本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确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必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
  第一,国内大循环离不开更加开放的国际循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开始积极引领经济全球化。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来看,虽然我国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但已经开始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全面嵌入国际分工体系,这就需要积极促进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协调发展;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高质量发展来看,我国必须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弥补自身要素短板,这就需要积极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第二,国际循环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目前经济全球化虽然受到了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逆流的阻碍,但发展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我国将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此,我国将积极构建沿海与沿边、“引进来”与“走出去”、贸易投资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相互协调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顺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克服经济全球化遇到的逆流和险滩,就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把握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动权和规则制定权。
  第三,国际循环有助于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目前,我国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数量和质量仍然是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贸易强国、数字强国,就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不断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打造我国发展新优势。
 
应对高技术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据悉,经济日报日前发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郑腾飞文章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技术制造业具有高创新性、高渗透性和高带动性,已成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对培育中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整体上保持稳中向好。今年1月至2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比去年12月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原材料价格持续保持高位,一些非经济因素影响了经济领域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自身也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挑战,这些都阻滞了高技术制造业更好发展的步伐。
  文章分析,一方面,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技术壁垒和供应链阻滞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形成双重压力。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而言,不完全竞争、动态规模经济和技术外部性等都较易引起贸易摩擦。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出台政策法规将中国企业和科研人员限制在部分产业链创新链之外,关键领域知识技术的外循环受阻,产业发展也存在游离于全球核心创新网络之外的风险。由于高技术企业长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全球供应链创新链加速调整和重构将对高技术企业高端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另一方面,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双碳”目标约束的影响,高技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一段时间以来,基础原材料价格高企,偏上游的采矿和原材料等行业PPI持续处于高位。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链利润改善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占比较大的中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受到明显挤压。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在上游涨价快、下游提价难的“两面挤压”下,面临增产不增收、利润不断下滑等问题,有些行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也因此受到制约。同时,中国向“双碳”目标持续进发,这就要求企业调整生产标准、工艺流程以及能源消费状况,短期内也将推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就高技术制造业本身而言,还存在产业原创技术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短板弱项也不容忽视。
  文章认为,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是巩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确保产业安全的战略选择,对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等优势,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为核心,强化国内循环的主导作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着力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国际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我们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关键是要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提升自身能力和依靠市场规模牵引外部需求的良性循环。要加大力度推动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但在国内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行业发展。一方面,降低对国际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尽力拓展进口来源地;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和政府部门更多采购国内产品,用好国内市场对国内产品发展和技术迭代的推动作用。同时,鼓励视听技术、电信等低依赖性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持续保持较强创新能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还要深度融入全球高技术产业链,培育和发展区域价值链,进一步用国际先进技术、领先需求和高端市场牵引中国高技术产业更好发展。
  二是加大保供稳价和帮扶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结合高技术制造业不同行业的特点,有效推进保供稳价,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可根据市场供需形势,持续释放重要产品保供稳价的强烈信号,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重要产品的供应和价格预期;加快形成大宗原料国际定价权,利用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形成买方优势,加强对大宗商品的价格监测;充分发挥国家储备的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做好重点产品储备投放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在资金、人才、财税等方面,加大对采用低碳技术和工艺流程的企业的帮扶力度。
三是加强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必须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特别是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未来。对此,要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探索建立关键共性技术发现机制,对已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进行横向扩张和垂直整合,加强行业间协同合作,推进产品研制研发和生产工艺改造,有效利用研发创新资源;要着手建立本土高技术产业供应链、打造国产化设备链,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发和产业化;要将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落细落实,建立和完善“先确权、后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增值。
 
专家论点辑要
 
  ▲美联储政策紧缩是影响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重要外部因素
 
    据悉,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4月16日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紧缩是影响中国跨境资产流动、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
    这个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可能出现以下四个场景。一是美联储温和有序地紧缩,外资流入中国减缓,人民币升值减缓。二是市场普遍预期的美联储更激进地加息,甚至同时启动缩表。这难免会引起美国经济金融市场动荡,可能造成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驱动中国出现阶段性的资本外流,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可能有涨有跌、双向波动。三是如果美联储货币紧缩力度超预期,有可能会刺破资产泡沫,引发经济衰退。从市场上看,不但最近一段时间中美利差倒挂,甚至在美国本身出现了长短端的利率倒挂。四是美联储货币政策重回宽松。如果中国能继续保持经济复苏,并且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人民币汇率会更加强势。
  "通过以上四个场景的描述,我们现在已较为平稳地度过了美联储紧缩的第一个阶段,但对后面的场景仍要高度关注和警惕。因为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是线性的,也有可能是非线性的。"管涛称。
  管涛表示,今年仍有一些政策值得关注。比如,继续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包括完善汇率制度、加强预期管理、引导企业进一步改进汇率风险管理,更好地适应汇率弹性的增加。
在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方面,管涛表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紧缩是一个重大的外部风险,此外,当前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地缘政治风险。在此情况下,需要加强对外部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研判,强化外汇领域风险防控,稳定市场预期。
 
中小企业
 
天津市十项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
 
  日前,天津市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就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推动建立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长效机制,制定实现路径。
  《方案》提出了筑牢信用信息共享基础、扩大信用信息共享范围、优化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强化风险监测预警、规范信息管理使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和做好宣传引导等十项工作举措。
  天津市将依托天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类主体基本信息、司法判决及执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荣誉表彰奖励、合同履约、信用承诺、信用评价等公共信用信息,不断提高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业务需求为导向,在依法依规、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纳税、社保、医保和公积金、进出口、煤水电气、不动产、知识产权、科技研发、政府采购等信用信息纳入共享范围,不断完善信息种类和维度,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鼓励企业通过"信用天津"网站以"自主申报+信用承诺"等方式补充完善自身信息,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支持银行等接入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市场定位,充分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完善信用评价模型,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将信用信息资源与企业发展实际有效衔接,在"政、银、企"之间架起一座"信用金桥",直面金融机构难以获得企业信用信息的痛点和风险防控的难点,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信用主体权益的前提下,整合共享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涉企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创新和改革服务方式蓄势赋能,为丰富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普惠贷款产品、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与天津银保监局将会同在津银行和保险机构,持续推广基于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信易贷"模式,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在银行信贷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扩大信用贷款规模,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
 
福建省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4月18日,福建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联合印发《关于落实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专项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根据该通知,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且单行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在贷款利率基础上予以1个百分点贴息补助。
  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融资支持相关政策主要针对福建省符合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中型、小型、微型制造业企业。重点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暂时生产经营困难、能够较快恢复生产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同时,企业需满足无安全、质量、环保、诚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无不良信用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享受此次贴息的一年期以内的贷款按实际期限贴息,发放期限超过一年的中长期贷款按1年贴息。同一笔贷款已享受中央和省级财政其他贴息支持的,不再享受本专项贴息政策。本专项政策支持融资贷款总规模为50亿元,其中支持泉州市不少于20亿元。
  据介绍,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可通过"金服云"平台提交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专项贷款申请;合作银行受理、审批,与融资企业洽谈确定贷款利率并签订贷款合同、发放贷款,及时通过"金服云"平台上传贷款信息;省工信厅、省财政厅按照金服云汇总统计数据,按季度向合作银行预拨贴息资金;本专项政策实施结束,由各合作银行省行汇总省内各地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专项贷款情况,统一向省工信厅申请,省工信厅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后予以结算。
 
经贸态势
 
2025年重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出口规模要突破1000亿元
 
  据悉,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出台《重庆市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重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出口规模突破100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
  《方案》提出了7方面主要任务,包括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有序推进海外仓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提升保税维修业务发展水平、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探索发展离岸贸易等。
  其中在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方面,包括支持外贸企业运用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及贸易链条数据化改造;扩大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和知识产权等数字服务进口等。到2025年,外贸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跨境电商主体超过2000家。
  而在推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方面,提出要聚焦消费品工业,依托区县重点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带,加快跨境电商产业链集聚发展。到2025年,建设10个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服务专业的跨境电商示范区,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
在推进海外仓健康发展方面,则将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加快在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线沿线重点市场布局海外仓,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到2025年,力争培育10家左右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海外仓企业。
 
日本2021财年出现巨额贸易逆差
 
  据悉,日本财务省4月20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能源价格高企及日元明显贬值等因素导致进口额大增,日本2021财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货物贸易逆差达5.37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8.6日元)。
  数据显示,2021财年日本进出口额均创新高。由于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产品进口价格显著上涨以及日元汇率走软,进口额较上财年增长33.3%至91.25万亿日元;受钢铁、汽车、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领域出口强劲拉动,出口额较上财年增长23.6%至85.88万亿日元。
另据当天同时发布的月度报告,日本今年3月货物贸易逆差为4124亿日元,连续第八个月出现逆差。
 
投资视点
 
北京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月19日披露,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部署,自4月至10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
  该专项行动聚焦教育、医疗卫生、工程建筑、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保险、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主要查处滥用行政权力妨碍商品服务和要素自由流通、滥用行政权力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变相限定交易、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规定等四类行为。
  专项行动期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要求各区市场监管部门认真排查违法线索。同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可通过书面形式积极提供涉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线索。对经核查发现涉嫌构成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依法立案调查,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及时回应市场主体关切,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利益。
 
重庆出台20条金融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日前发布了《2022年重庆市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以20条金融举措,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精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文件要求,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包括持续推动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对粮食生产、种业发展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融资保障;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提高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
  文件强调,相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创新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为"三农"提供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此外,还需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深化乡村振兴政银企融资对接机制,加强金融与财税等政策协调配合,探索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河北省18项举措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日前,河北省发布《关于印发河北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4方面提出18项具体举措,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完善内外贸一体化顶层设计。推动健全有利于内外贸一体化的法规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水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促进监管规则衔接。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等不公平做法和隐性壁垒,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海关国际合作,提升通关、资金结算、纳税便利化水平。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缔约方合作。持续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简化出口转内销相关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缩短办理时间。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结合河北省实际开展"三同"产品试点企业创建工作。
  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内外贸一体化并重的双循环示范企业。鼓励大型商超设立出口转内销商超专柜,支持各地依托特色步行街举办出口产品转内销活动,举办"出口产品下乡"活动等。鼓励企业境外注册商品、加强与国外品牌合作,支持企业加大与国外渠道商合作力度,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建立多层次的出口销售体系。培育一批运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国内商品交易市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支持白沟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发展,争列新一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动河北省现有24家国家级和81家省级外贸基地做大做强。
  申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试点。支持石家庄、唐山建设国家智慧物流骨干网络节点,加快建设国际寄递物流服务体系和国际物流供应链。充分发挥进口商品营销中心作用,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支持各类开放平台打造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高地。支持综合保税区建立中转集拼中心、国际分拨及配送中心,促进内外贸体制机制对接和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辛集、邯郸依托B型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积极争取国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探索建立内外贸一体化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打造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支持曹妃甸、正定等申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强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保障。强化人才保障,创新推广"外语+职业技能"等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更多内外贸龙头骨干企业和职教院校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和培养熟悉国内外法律、规则和市场环境的专业人才。强化财政金融保障,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内外贸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覆盖面。强化物流保障,支持邯郸、唐山、秦皇岛开展国家级"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支持中欧班列发展,支持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增加国际货运航线,落实国家邮政局"快递出海"品牌创建活动。
 
雄安新区为拟挂牌上市企业提供"一对一管家式服务"
 
  据悉,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服务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培育和支持雄安新区企业挂牌上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多措并举优化新区营商环境,推动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加大对新区企业改制、挂牌、上市的扶持力度,加快实现"五新"目标。
  "一对一"服务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实行"即报即审、审过即发"
  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优化新区产业布局,《意见》提出,将对新区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筛选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较强、盈利水平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逐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实现对后备企业的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产业,以及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三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情况,加快对"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挖掘、引入和培育。
  加强政策指导与服务,为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做好辅导培育工作。雄安新区管委会及三县政府安排专人,给予拟挂牌上市企业"专业化的管家式服务",依法协助企业妥善处理股份制改造和挂牌上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土地房产权属不清晰、股权纠纷、税费缴纳、证照补办和行政许可不衔接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导拟挂牌上市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行,从源头上提高挂牌上市企业质量。
  "一对一"服务企业,推动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政策。新区将协调国家有关部委,推动国家有关支持雄安新区企业挂牌上市政策落地。争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雄安新区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转让、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实行"即报即审、审过即发"。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新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实现"专人对接、专项审核""即报即审、审过即挂"政策,减免挂牌初费。
  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股权投资
  《意见》明确,将给予新区企业改制、挂牌、上市专项资金奖励。对2020年起成功挂牌或上市的新区企业,新区财政分阶段给予专项资金奖励:对在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资金300万元人民币(下同);对在境外主要证券交易场所主板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或回归A股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资金300万元;对在"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的企业,给予奖励50万元,对其挂牌1年内的首次融资额,按照不超过1‰的比例进行融资奖励,融资奖励金额每家企业不超过100万元。对2020年后迁入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以及基础层、创新层挂牌企业,视其区外政策享受情况,参考上述标准给予差额奖励。
  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按照《河北省推动企业股改上市融资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支持全省企业挂牌上市融资的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新区帮助协调申请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对进入辅导期后向河北证监局提供申报材料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企业,按上市挂牌过程中委托专业服务机构进行财务规范和股份制改造等所发生的服务费的40%给予补助。对企业规模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内前三(或已挂牌上市、拟辅导上市),且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集群龙头产业,当年购置研发、检测、试验等设备投入50万元以上,按照实际投资额,采取后补助的方式给予20%的补助,单个项目不超过200万元。
  为做好资金保障,新区还将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作用,构建涵盖天使、创投VC、并购PE等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引导基金集群。加大对新区企业,特别是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股权投资,加快其成长步伐,壮大新区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资源队伍,推动更多企业走向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快速发展。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展投贷联动、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为挂牌上市企业提供并购融资服务。
  为重点培育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开辟绿色通道
  为进一步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新区企业改制、挂牌、上市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意见》提出,新区职能部门要不断强化指导与服务意识,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积极配合企业出具股改挂牌上市过程中需要的合规性证明函件,缩短办理时限。为重点培育企业股权转让、投资立项、环保审批等涉及股改挂牌上市的事项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服务。严格保护挂牌上市企业的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各类知识产权,对侵犯挂牌上市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优先依法立案处理。鼓励新区检验检测机构为挂牌上市企业提供质量检验、计量检定、标准查询、特种设备检测等技术服务时,在国家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予以优惠或减免。
  多种举措支持上市公司建设投资。鼓励上市公司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境内外并购重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发展,成为技术领先、质量过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新区定位的上市企业建设产业园和总部办公楼,充分考虑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对土地的实际需求,合理制定年度产业发展土地供应计划,促进更多具有高新技术、高端品牌、高附加值的优质募投项目在新区落地。现有产业园区及各种存量调整产业用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上市企业进驻。
  此外,新区还将推进中介机构配套服务提升,协同推动新区企业挂牌上市工作。加大力度支持证券、会计、法律和知识产权等中介行业发展,推动新区挂牌上市培育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和提升服务。鼓励中介机构发挥自身资源,发掘推荐新区企业挂牌上市项目。在符合现行各项规定的前提下,积极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及相关组织开展企业挂牌上市专业配套服务提供便利。
 
黑龙江省布局今年中药材产业
 
  日前,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2年黑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对黑龙江省今年中药材产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等做具体部署。
  《方案》明确,此项工作以推进中药材生物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中药材基地建设为抓手,聚焦产业发展的难点和堵点问题,确保实现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00万亩以上,产量75万吨任务目标,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强调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需围绕五个工作重点进行。
  加强中药材种业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构建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以道地、特色中药材为重点,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特色或重点品种种子种苗繁育生产,提升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构建一整套中药材原良种生产体系。
  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突出重点发展品种,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逐级抓好重点品种。省级重点发展刺五加、人参、五味子、板蓝根、防风等5个道地特色品种。推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建成"寒地龙药"特色大品种示范基地与生产基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打造寒地中药材产业先行区,促进中药材产加销融合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骨干企业。强化产地加工,持续推动产地加工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初加工业,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变,减少"原字号"药材出县、出省比例。
  完善中药材流通体系。在中药材主产区逐步建成中药材交易集散市场,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扩大交易规模,推动形成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探索推行"龙药码",实现药材生产全过程可追溯。推进中药材品牌建设,打好寒地黑土、道地特色、生态绿色金字招牌,着力塑造"寒地龙药"品牌。
  强化中药材科技支撑。建设道地药材技术体系,制定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构建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全面开展中药材"三品一标"行动,坚持线上与线下、集中培训与现场观摩相结合,培养县、乡、村级专业人才。
  此外,《方案》还提出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健全产业体系、促进融合发展、强化宣传推介等措施确保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有序开展。
 
山东出台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
 
  据了解,山东省政府新闻办4月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近日印发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进行解读。《行动计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预计完成总投资4897亿元,2022年预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城市道路交通、供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环卫等多个行业。
  《行动计划》结合城市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以及未来城市演进趋势等,提出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升的总体目标,即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布局均衡、标准适宜、运行安全、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各行业目标方面,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道路面积率达到15.7%,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9%以内,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0%,再生水利用率≥55%,集中供热面积每年增加5000万平方米,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96%,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5平方米。
  "《行动计划》注重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大城市水系统治理力度,重点开展'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和排水防涝体系建设,加快改善城市水环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介绍,围绕这一重点,山东省在《行动计划》基础上专门起草了《山东省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方案》和《山东省城市防洪排涝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方案》作为配套方案,对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到2025年,全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整县(市、区)制雨污合流管网全部清零,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清零,60%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城市再生水利用量每年增加1亿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
  《行动计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双碳"目标为指引,提升城市能源安全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到2025年,基本完成老旧管网改造,新建燃气管网22000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2100公里;新增城市集中供热热源能力11200兆瓦,改造老旧供热管网10000公里;重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8000吨/日,设区市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系统。
  "绿道建设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徐启峰介绍,"十四五"期间,将深入开展全省城市绿道集中建设行动,力争每年建成不低于500公里长度的城市绿道,到2025年,累计建成城市绿道1万公里,基本串联省内主要绿色、生态、人文节点。同时,以提升城市宜居性为目标,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完善,推动建设高架桥快速路,补齐停车短板,改建城市道路6000公里,新增地下综合管廊120公里。
 
山西省出台70条"硬核"举措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据悉,为进一步巩固山西省工业经济增长势头,推动山西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山西省发展改革委日前牵头制定了《山西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政策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的70条政策举措,近日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
  《行动方案》重点把握落实细化国家18条政策、结合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强化政策创新等3个方面,同时及时吸纳国家各部委围绕贯彻18条政策最新出台的相关细化举措,具体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
  一是强化财政税费政策支持。聚焦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出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扩大"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减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等12条政策举措。
  二是全面落实金融信贷政策。聚焦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推动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强化融资担保服务、推动银行机构信贷向制造业倾斜、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等10条政策举措。
  三是推进工业产品保供稳价。聚焦稳定企业电力和原材料供应,提出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加强重点企业用煤保障、做好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支持企业投资矿产开发项目等7条政策举措。
  四是充分挖掘投资与消费潜力。聚焦稳投资扩消费促开放,提出实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推动煤电机组节能减碳改造、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支持制造业引进外资、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等27条政策举措。
  五是完善资源要素和环境政策。聚焦保障工业企业合理用地、用工、用能和环境政策需求,提出加强用地保障、破解用工难题、完善能耗双控政策、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优化环评批复流程等7条政策举措。
  六是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与政策保障。聚焦强化责任任务落实,提出做好运行调度监测、开展入企服务、实施市场主体倍增、科学精准疫情防控、建立协调机制等7条政策举措。
 
安徽银保监局将研究出台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1+N"行动方案
 
  据悉,为贯彻落实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安徽银保监局近日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聚焦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安居、医疗健康、养老需求、权益保障等五大领域,加强特色产品服务供给,切实提升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针对新市民创业就业需求,安徽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将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加强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助力企业更好发挥就业带动作用。
  一是针对新市民创业资金需求,加强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单户最高可贷50万元,新市民承担利息不高于2.35%,截至2022年3月末,已为8万新市民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50亿元。二是根据企业缴纳社保及代发工资情况,创新"用工贷"等信贷产品,促进企业吸纳新市民就业。
  针对新市民住房安居需求,安徽银保监局配合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方案》。
  一方面围绕新市民租房金融需求,加大对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信贷支持,推动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另一方面围绕新市民购房金融需求,指导银行给予住房信贷差异化政策支持。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安徽银保监局辖内银行机构已发放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贷款43.61亿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41个。
  针对新市民群体就医金融需求,安徽银保监局联动地方政府部门推出不限户籍、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健康状况的普惠保险"皖惠保"。"皖惠保"每年保费仅69元,最高保额达400万元,赔付比例高达80%,在保人数已突破300万。同时,结合不同地市特色需求,安徽保险业还在合肥、芜湖等地区推出"合惠保""芜优保"等城市专属产品。
  针对新市民群体养老需求,安徽银保监局结合辖内实际情况,围绕灵活就业、老年人群创新产品、提升服务。
  一是督导保险公司针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家政阿姨等灵活就业群体,创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福寿年年"。该产品提供"保证+浮动"投资收益模式,不设置投保门槛,并可灵活选择月缴、年缴、趸缴等缴费方式,明确年满60岁即可领取养老金。二是指导银行机构加强对老年新市民群体的基础金融服务保障。
  针对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需求,安徽银保监局督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参与各地市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建设,为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和支付监测预警管理,加快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保险"保障机制。
  下一阶段,安徽银保监局将围绕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过程中的痛点、堵点,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研究出台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1+N"行动方案,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均等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
 
湖南建立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作机制
 
  据4月20日召开的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披露,湖南省正深入开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建立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六项工作机制,全力保障行动扎实有效推进。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湖南省建立了六项工作机制加快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具体而言,建立目标责任机制,省级分解下达市州年度新增、净增目标,市州将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县市区、园区,层层压实落靠责任,确保完成年度净增1000家以上的目标任务。建立分类培育机制,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重点项目库和退规风险企业库,深入推进"纾困增效"专项行动,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全力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建立部门协同机制,省直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省统计局加强业务指导、加快审核进度,省发改委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省财政厅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等。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各地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出台行动方案,长沙、株洲、衡阳、张家界、怀化等市州设立奖励资金。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加强对市县、园区的调研督导,跟踪掌握行动进展和政策落地情况,了解诉求、找准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建立奖优罚劣机制,省委考核办、省政府督查室将行动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和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省工信厅聚焦净增数、新增数、目标完成率和入规企业质量等,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市县给予表扬和宣传,对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的地区予以提醒、警示和通报。
 
湖南省启动实施"强省会"战略十大重点工程
 
  据悉,湖南省委4月19日召开实施"强省会"战略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会,启动制造强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开放融通、交通枢纽、能源提升、绿色低碳、精美城乡、文旅名城、全龄友好等十大重点工程。
  长沙市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人才中心,以全省5.6%的土地创造了湖南近30%的地区生产总值。湖南省"强省会"战略提出发展目标:到2026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对长株潭一体化和全省各市州协同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显著增强。
  湖南省还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强省会"战略的"硬核"政策,如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将长沙市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省级审批权限应放尽放,分类分批次授权;研究制定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相关地方立法事项,依法赋予湘江新区市级和省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按规定赋予湘江新区管委会对内设机构处级及以下人事任免权;支持长沙市符合条件的园区依法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及处罚权改革;在符合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前提下,将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批权限下放至长沙市。
 
广西出台实施方案促进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4个方面明确15项主要任务,力争到2025年建成深入城乡、联通国际、智能高效、安全绿色的邮政快递服务网络,实现村村通快递;建成一批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快递物流园区。全区邮件、快件业务量达到16亿件,行业业务收入超过230亿元。
  《方案》提出,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构建"一站多用、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寄递物流新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通道。支持邮政快递企业或社会第三方企业投资建设智能投递终端,将智能投递终端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与便民服务、民生工程等项目统一建设,在园区等人口密集区布设。鼓励增开广西至重点市场所在城市的跨境全货机航线;建设高铁物流基地,支持发展高铁快运和电商快递班列;推动公路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快件;支持在有条件的山区、海岛、边远地区布置无人机起降场地,保障寄递服务通达与时效。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将南宁市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今年6月底前,全区建设不少于3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不少于11个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快递出海"工程,鼓励邮政快递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走出去"。鼓励邮政快递企业推广应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智能终端、自动分拣装备,促进降本增效,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邮件快件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和循环化,严控电商产品过度包装,全面推广使用"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推动全区邮政快递网点设置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推进高等学校、社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快递包装回收设施。
  加强行业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鼓励邮政快递从业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保障邮政快递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依法落实用人单位和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邮政快递从业人员统一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对邮政快递从业人员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等。
 
北海港总体规划出炉
 
  近日,北海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港航发展中心正式印发《北海港总体规划(2035年)》,规划从加强集约利用岸线、升级泊位及航道等级、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北海港未来发展方向。
  北海市北部湾办公室(市物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容春华介绍,北海港是广西沿海地区重要港口,是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重要支撑,是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依托。
  据悉,该规划在2012年版本的基础上,对集约利用岸线、升级泊位及航道等级、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优化。为更好地保护岸线生态环境,此次北海港规划利用的港口岸线为52.25公里,较原规划的87.59公里减少利用35.34公里,退让40.35%。同时,将进港航道等级从原规划的15万吨级提升为20万吨级,下一步计划提升至30万吨级,20万吨级及以上吨位泊位从原规划的2个增加至21个。此外,为保护铁山港湾的红树林资源以及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等保护动物的生境,此次北海港规划大幅缩减铁山港东港区及西港区的陆域面积,取消了大风江东作业区,将铁山港湾口的1万-5万吨级锚地调出儒艮保护区范围。
 
云南省发布企业上市倍增计划
 
  据悉,云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云南省企业上市倍增计划(2022-2025年)》,提出全省企业上市倍增目标:到2025年,全省上市公司数量排名与云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相匹配,力争达到100家。
  《计划》明确,围绕聚力打造"三张牌"、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大力培育省内上市后备企业,积极引进省外优质上市后备企业落户云南省,充实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并按照上市要求精准遴选重点企业作为上市"金种子"企业。
  分行业、分区域、分梯次建立"金种子"企业上市名单,有关州、市和省属国有企业按照一企配套一个专班、一位分管领导、一个工作方案,建立"金种子"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机制,一对一帮助服务、督促指导"金种子"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尚未股改的"金种子"企业和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分别到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
  《计划》提出,省财政每年安排资本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相应奖励,对在新三板和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也给予奖励。
  同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对拟上市企业一企一策制定融资服务方案,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州、市政府优化企业上市行政审批服务,对企业上市中各项审批、备案事项或者需要出具有关证明的,在法定时限内加快办结,优化上市营商环境。
 
福建省出台措施助力工业企业纾困稳增长
 
  日前,福建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工业企业纾困恢复加快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省工信厅经济运行局相关人士介绍,《若干措施》突出政策的连续性、普惠性,如要求各地用好用足前期出台的疫情防控、稳定增长、减税降费、转型升级、融资服务、社保减免、稳岗就业、市场开拓、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惠企政策,简化政策落实流程,加快政策资金兑现,确保企业应享即享尽享。
  《若干措施》突出加大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提出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单行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予以1个百分点贴息,贴息资金"即贷即享",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专项支持融资贷款总规模为50亿元(其中泉州市不少于20亿元)。要求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工业企业不得盲目抽贷、压贷、断贷;鼓励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费率不超过1%,并取消反担保等。
  在促进增产增收、推动转型发展等方面,《若干政策》突出正向激励和"真金白银"的奖励。如:对4月、5月、6月当月工业用电同比增速前三名的设区市(不含厦门、泉州)按月分别给予200万元、120万元、80万元正向激励奖励;对2022年新投产纳统的规上工业企业、规下转规上工业企业,省级财政给予每家5万元奖励,其中对二季度新投产纳统的规上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50万元、15万元资金奖励等。
  此外,《若干措施》还在加快"电动福建"建设、推动工业节能降碳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力度等方面出台具体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措施》着重倾斜支持受疫情影响大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如,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泉州等地,用于奖励复工复产迅速、用电恢复较快、拉动贡献较大、促进产业链畅通的制造业企业;对泉州市享受省技改项目融资支持专项贴息政策的固定资产贷款,于2022年4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提款的部分,在原省级财政给予年化2%贴息的基础上,再增加1个百分点贴息;追加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泉州市举办专场民企招商活动,支持泉州开展促销活动,每场最高列支100万元等。
 
福建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据悉,福建省日前出台《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多措并举引导社会组织在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发展壮大脱贫产业、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实施意见》提出,福建省将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打造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以福建慈善奖评选为契机,引导鼓励慈善力量通过捐款捐物、开展培训、实施项目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组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一批社会组织帮扶合作重点项目,打造特色品牌。
  省民政厅将会同省乡村振兴局利用政务服务网,建设集中统一、开放共享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互联网服务平台,提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供需对接成功率。市、县两级民政部门要会同乡村振兴部门通过定期组织项目对接会、公益博览会、现场考察调研、慈善展览会等形式,促成社会组织乡村振兴资源供给与帮扶地区需求精准、有效对接。
 
海南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迎来"政策礼包"
 
  近日,海南省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出台《海南省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涵盖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尤其对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出台具体纾困政策。
  服务业普惠性纾困扶持措施方面,2022年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分别加计10%和15%,抵减应纳税额;2022年将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纳入"六税两费"(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适用范围,按规定在50%税额幅度内减征;2022年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按规定给予减免。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也可以享受。
  《办法》要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在今年4月30日到期后,延续实施1年至2023年4月30日。2022年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
  针对餐饮业,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对餐饮企业员工免费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对企业防疫、消杀支出给予补贴支持。2022年原则上应给予餐饮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100%比例的补贴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餐饮行业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拓宽餐饮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等。
  零售业方面,2022年原则上应给予零售业企业员工定期核酸检测不低于50%比例的补贴支持。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支持开展市县商业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服务业发展资金,统筹省内财政资金,升级改造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平价菜工作,支持市县建设智慧化农贸市场和公益性平价菜摊位5000个,进一步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建设等。
  旅游业方面,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暂退比例要达到80%以上。对旅游质保金保险继续实施财政补贴50%,进一步降低旅行社企业资金压力等。
  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方面,2022年全年暂停铁路运输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符合要求的新能源公交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巡游出租车、中重型卡车等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重点应用领域示范应用项目给予奖励,用于降低车辆综合使用成本等。
  民航业方面,2022年全年暂停航空运输企业分支机构预缴增值税等。
 
西藏出台45条措施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据悉,西藏自治区政府近日出台《西藏自治区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实施方案》。
  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旦增伦珠介绍,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个部门在顶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实际,提出相关具体举措,最大程度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实施方案包括三类八个方面45条措施,既有国家已明确的政策措施,又有西藏自治区配套细化的政策措施,还有结合实际新增的政策措施。
  据了解,西藏对承租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性房屋的服务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今年第一季度租金减免,第二季度租金推迟到下半年征收。自今年5月1日至明年4月30日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经营困难的企业还可以申请缓缴,免收滞纳金。
  西藏还在减税降费方面进行了细化,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对在西藏注册登记的中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对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14400元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相关税费;对企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的也有相应税费优惠政策。同时,西藏还对销往西藏自治区外的本土资源加工类特色产品给予50%单边运费补贴。
此外,西藏还对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企业的员工定期核酸检测支出原则上给予不低于50%的补贴,中小微企业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按最大上限90%比例返还。金融支持方面,激励、奖励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金融监管部门会对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月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30%的部分给予奖励。  
 
世行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2%
 
    据悉,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4月18日表示,在全球通胀高企、金融环境可能收紧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世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公布的4.1%下调至3.2%。
    为应对新冠疫情,世行将在未来几周内讨论一项为期15个月、总额约1700亿美元的计划,覆盖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其中约500亿美元将在接下来三个月内部署。
 
IMF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9日公布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较此前预测下调0.8个百分点。此外,IMF称明年的全球经济也将增长3.6%,略低于1月预测的3.8%。
  IMF还表示,俄乌冲突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导致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缓。此外,应对人道主义危机、防止经济进一步分化、保持全球流动性、管理债务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和结束新冠疫情的多边努力至关重要。
  虽然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4月18日表示:西方的"经济闪电战策略没有奏效",但IMF仍预计俄罗斯经济今年将萎缩8.5%,而乌克兰经济则将萎缩35%。
  同时,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计将降至3.7%,略低于IMF今年年初预测的4%。相比之下,该国2021年的增长为5.7%,为1984年以来的大增幅。
  IMF指出,目前欧洲严重依赖俄罗斯能源,因此将首先受到俄乌局势带来的经济影响。该组织预测:今年欧元区19国的整体经济增长率为2.8%,远低于1月份预测的3.9%、以及该地区去年的增长幅度(5.3%)。
  根据IMF公布的数据,西班牙202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同比增长4.8%。这一数据比1月份的预测低了1个百分点。IMF认为,俄乌冲突导致的通货膨胀将对于西班牙经济复苏产生了影响。
  该组织同时预测西班牙2023年经济将同比增长3.3%。
  目前,全球经济以从2020年新冠疫情造成的低迷当中迅速反弹,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来自消费者的需求极度旺盛,让全球企业措手不及,同时也令各地工厂、港口和货场不堪重负。这就导致了长时间的运输延误,以及高企的商品价格。因此,IMF预测今年世界发达经济体的消费价格将上涨5.7%,为1984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而在美国,通胀水平正处于40年来的最高纪录。
 
美国为何要冒金融危机的风险而加息缩表?
 
  据悉,证券时报4月19日刊发经济学教授、西方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任寿根撰写的文章指出,从美国经济史看,尼克松、里根等美国几任总统都是将通货膨胀作为头号问题来对待,与现在美国政府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尼克松,特别是里根时期采取加息等收紧货币政策的手段对付通货膨胀,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在战胜通胀之后,实现了经济繁荣。
  美国自疫情暴发以来,推行宽松甚至可以说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水平置于很低的位置,基本上保持在近零水平,且美联储在2020年开始购买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也将长期利率水平拉低,所以总体上看,美国的利率水平是很低的。2022年3月16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如市场预期将联邦基准利率从0%~0.25%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0.25%~0.50%区间,为该行2018年12月以来首次加息。这次加息以及加息的力度未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是美联储所希望的。
  在这次加息之前,美联储经常吹风,明确表示要加息,无非是希望市场提前消化加息利空。即便进行了首次加息,美国的基准利率水平依然是很低的。但事与愿违的是,这次市场消化利空过于激烈,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美股出现暴跌,虽然美股的大盘未出现类似于2020年上半年那样的崩盘式暴跌,但不少个股出现断崖式下跌,可称这种现象为结构型崩盘。
  有报道称,2022年3月上旬,除澳洲标普200指数外,美国、印度、巴西、英国、欧洲、中国等国家(地区)14只重要指数全部下跌,其中俄罗斯RTS指数跌幅接近35%,恒生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德国DAX指数跌幅均超过5%。据不完全统计,美股、英国股市、港股、A股四大重要全球股市资产蒸发超过30万亿人民币,其中美股流失额近20万亿人民币,不少公司股票的股价与近年高点相比跌去50%至90%。这种暴跌与爆发金融危机时的情况不相上下,其中固然有其他原因,但加息的敲打无疑是主要因素。这种情况在之前美国历次加息时还是比较少见的,加息靴子还未落地,股市就开始暴跌。以往美国加息,美股以及其他国家股市暴跌都是在美国连续加息2到3年之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这次暴跌有点反常。
  造成这次暴跌的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美联储2021年11月宣布新一轮缩减购债计划,并在2021年12月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资产购买规模逐月减少300亿美元,向市场传递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决定股市涨跌的因素有经济运行状况、货币供给量和产业政策等,缩表意味着收缩流动性,市场对此做出巨大反应;二是经过较长时期的震荡式上涨,股市泡沫累积到了一定的高度;三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巨大,本身就是引发泡沫经济暴涨暴跌的源头等。
  但即便美股出现暴跌,美联储依然在2022年3月16日宣布加息。
  从美国股市走势的历史经验看,美联储开始加息一定时间内以及加息前夕,股市会波动,但股市依然会保持上涨甚至是大涨趋势。
  那么,美国此轮进入加息周期之后,究竟共有多少次加息?利率会升到多少?此轮美联储加息大概率的路线图为,自2022年3月至2023年年底连续十次加息,2022年7次、2023年3次,到2023年底,基准利率可能会高于3%,而且,美联储最快将在2022年5月会议开始"缩表"。当然,最终美国加息以及缩表的力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效果。
  问题又来了,美国通胀什么时候会得到解决呢?关键看泡沫经济什么时候破裂。通常的观点认为,此次通胀是供应链环节出了问题、需求端复苏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三个方面造成的。此轮通胀确实为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历史上哪一次通胀不是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呢?问题是这三个方面中的哪一个为主导原因呢?此轮通胀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推高生产成本应是主因。
  美国此轮连续性加息大幅推高利率之后,最终导致出现历史上最大金融危机的概率非常高,而不仅仅是产生滞胀或经济衰退。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历次加息最终都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历次加息的共同特征是,加息之前或加息开始头一年或头2年美国股市保持上涨态势,甚至创出高点,当加息2至3年之后,当利率达到一定水平后,美国开始爆发金融危机或出现股市暴跌。美国此轮加息之前,以科技股为代表的股票出现暴跌,是不常见的。由于美国以楼市、股市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泡沫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到2023年年底本轮加息大概为10次之后,泡沫经济破裂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真正需要应对的危险局面是在2024年之后。
  从理论上看,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两者的周期性变动不在同一阶段上。目前泡沫经济处于高涨阶段后期,而实体经济处于复苏阶段。与实体经济相比,泡沫经济对货币政策敏感度更高。所以此轮美国收缩货币政策,对泡沫经济的影响更大,将导致美国泡沫经济逐步走向衰退和萧条阶段。
  除加息之外,缩表也是一个重大利空。美联储为了应对股市狂泻的窘境,从2020年3月开始实施QE资产购买,资产负债表缩表杀伤力不亚于加息甚至超过加息,加息提高资金成本,缩表减少货币供给量。美国目前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近9万亿美元,占名义GDP的比重为38%,与此前一轮缩表结束时的2019年9月末的资产负债规模相比大了很多,那时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为近4万亿美元,占名义GDP的比重为18%。有观点认为,美联储或灵活运用逆回购、SRF等工具进行一定程度的对冲。采取对冲性做法的实际影响力微弱。
  美联储这次是祭出"双杀武器",即加息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其杀伤力不会小,结果难料。那么,为什么美国还要坚持这么做呢?
  第一,美国出现近40年来的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低失业率。目前,通货膨胀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正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一样,当时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胀,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当时那次通货膨胀很"固执"、很"顽强",那时的美国人也体会到生活成本很高。目前在美国生活的人,特别是在美国大城市生活的人,也同样明显感受到美国的物价很高,比如房租,这个直接影响美国居民生活成本。有的在美国留学的学生,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美国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其本国货币对美元存在贬值趋势,这主要是美国收缩货币政策造成的。美国2022年1月CPI同比增长7.5%,2月同比增长7.9%,创近40年来新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曾经指出,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的危害很大,特别是对实体经济的伤害大。高通货膨胀率是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无法忍受的。这就是美国痛下决心推出"双锏"杀器的核心原因。同时,美国认为当前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非常强劲,工资增速创多年来最快,失业率低,美国的失业率已经由2020年4月疫情暴发初期的14.7%降至2022年2月的3.8%,压制通货膨胀之后,失业率即使上升,也不会太高,应该能在接受范围之内。而且,从历史经验看,工资水平上升往往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第二,现有的经济理论支持加息。主流经济理论依然强调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造成的,也就是主流经济理论没有突破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观,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
  第三,从美国经济史看,尼克松、里根等美国几任总统都是将通货膨胀作为头号问题来对待,与现在美国政府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尼克松,特别是里根时期采取加息等收紧货币政策的手段对付通货膨胀,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且在战胜通胀之后,实现了经济繁荣。
  第四,美国政界以及经济学界可能没有意识到连续性加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高的后果。财联社2022年3月5日发布的消息,美国现任财政部长、前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相信美联储可以压低美国通胀,同时避免经济衰退,美联储有望帮助美国通胀实现软着陆。
  第五,美国出于维护美元霸权的需要。美元依然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几乎等同于黄金。美元、石油是美国经济体系的"生命"。为了保住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会不惜一切经济代价。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的优势征收铸币税。全世界商品和劳务贸易结算主要是用美元,美国可以据此掌握诸多重要的经济信息。此外,黄金与美元均为国际储备资产,如果黄金价格涨速过快,各国会储备更多的黄金、减少美元储备,这会对美元的地位构成威胁,而在国际市场上,黄金以美元标价,加息可以提高美元对黄金的比价。
  第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导致这次通胀的核心原因,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主因为美元泛滥,一方面推高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热钱最终会涌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升大宗商品价格,所以美国只能通过加息以及缩表措施,希望达到给大宗商品投资降温、降价的目的。
 
普京说西方对俄经济发起的"闪电战"已失败
 
    据悉,俄罗斯总统普京4月18日召开经济问题视频会议时表示,俄经济承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西方对俄经济发起的"闪电战"已经失败。
  普京表示,近期俄经济的主要不利因素来源于西方国家制裁。"其目的是迅速破坏俄金融和经济形势,引发市场恐慌、银行体系崩溃和大规模商品短缺。"
  普京指出,制裁发起者也受到损害,美国和欧洲国家经济数据恶化,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高企。
  他表示,当前俄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卢布汇率已回归今年2月上半月水平,零售需求恢复正常,通胀水平逐步稳定。
  普京还提出,要加快俄对外贸易结算向卢布等货币过渡,加大对国内需求的支持以防止内需过度紧缩,积极运用预算保持经济活力,以及采取措施保障联邦和地区金融体系长期稳定。
 
俄成立跨部门委员会以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技术主权
 
    4月14日,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成立跨部门委员会以保障国家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领域的技术主权,该委员会隶属俄联邦安全会议。
  根据这份总统令,该委员会主席由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担任,3名副主席分别由俄联邦安全会议副秘书和两名政府副总理担任。这一委员会共有约30名成员,梅德韦杰夫将在一个月内确定委员会成员名单,其中将包括俄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紧急情况部长、对外情报局局长、联邦安全局局长、俄国家航天公司总裁、俄国家原子能公司总裁、俄国家技术集团公司总裁。
  依据俄总统令,这一委员会将每季度至少举行一次工作会议,必要时可召开临时会议。该委员会的职能包括制定措施保障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内推广装备俄国产无线电电子产品、技术设备和软硬件系统,评估关键信息基础设备的技术自主水平,对这一领域研发进口替代产品提出建议,预测、识别和评估信息技术和电信网络发展等领域面临的威胁,在涉及技术主权方面支持俄工业和军工综合体发展。
 
俄启动终止海外股票存托凭证
 
  据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4月16日签署法案,禁止在外国股市配售和流通俄罗斯发行人的股票存托凭证。这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在金融领域的又一重要动作。此前,俄罗斯要求"不友好国家"以卢布购买天然气,旨在降低欧美金融制裁带来的影响。
该法案自4月16日生效,对于俄罗斯发行人的存托凭证的海外流通禁令将在十天以后启动。这意味着在俄罗斯注册、并在外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符合法案适用条件的公司将必须在未来五个工作日内采取"必要和充分"的行动,以终止存托凭证配售协议,并需在协议终止后的另外五个工作日内,向俄罗斯中央银行进行报告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
 
法国3月CPI同比涨幅创30余年新高
 
    据悉,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4月15日发布数据显示,法国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5%、环比上涨1.4%,创1985年12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
  数据显示,与上月相比,法国3月能源价格上涨9.0%,其中石油产品价格上涨17.0%;制成品价格上涨1.4%;食品价格上涨0.9%。
  与去年同期相比,法国3月能源价格上涨29.2%,其中石油产品价格上涨43.5%、天然气价格上涨41.3%、电价上涨6.0%;食品价格上涨2.9%,包括水果、蔬菜、海产品在内的鲜活产品涨幅高达7.6%,面包和谷类价格上涨3.3%。
  法国《回声报》刊文指出,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供应链紧张导致物价大幅上涨,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对俄制裁令通胀进一步加剧,未来数月通胀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进一步损害家庭购买力。通胀压力也将蔓延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法国央行法兰西银行行长弗朗索瓦·维勒鲁瓦·德加洛日前表示,高达4%至5%的通胀率将持续数月,具体将取决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演变。
 
新西兰一季度通胀创30多年新高
 
  据悉,新西兰统计局4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新西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9%,为1990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大涨幅。
  数据显示,当季新西兰通胀攀升的主要推手是房屋建筑成本上涨和燃油价格引发的交通成本上涨。第一季度,新西兰房屋建筑成本同比上涨18%,燃油价格同比上涨32%,均为1985年以来最高涨幅。
  为抑制通胀,新西兰储备银行(新西兰央行)本月13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5%。这是新西兰央行自2021年10月以来连续第四次加息,也是自2000年5月以来首次单次加息50个基点。
  新西兰央行指出,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破坏性影响不断加剧全球通胀压力,大幅推高全球商品和能源价格,导致新西兰国内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消费者价格指数不断上升。
 
日元大幅贬值对日本经济影响广泛
 
  据报道,今年以来,随着欧美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日元显著走软。受俄乌冲突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进一步放大了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本经济新闻社日前针对世界主要货币编制的"日经货币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日元汇率以5.7%的跌幅排名第二,仅次于俄罗斯卢布。3月日元对美元汇率跌幅达6.9%。
  日元大幅贬值令日本经常项目收支持续恶化。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受进口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等因素影响,日本经常项目顺差自去年8月起持续减少,去年12月转为逆差。今年1月逆差额扩大至1.1887万亿日元。
  日本经济新闻社估算,今年日本经常项目或出现42年来首次逆差。该机构预计,如果日元持续走软、原油价格涨至每桶130美元,2022财年日本经常项目逆差将达16万亿日元。
  日元大幅贬值放大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本央行4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持续飙升,日本企业物价连续13个月同比上涨,3月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升9.5%至112.0。
  日本国内此前长期面临通缩压力,新冠疫情加剧内需不振,日本企业普遍对提价持谨慎态度,很多企业尚未将原材料价格上涨全部转嫁给消费者,经营面临巨大压力。尽管如此,日本消费者也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大的涨价压力。与石油、粮食等相关的商品价格涨幅尤其显著。
  日本央行预计,企业物价上涨趋势仍将继续,4月份以后日本通胀水平有可能达到2%。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指出,这并不是央行所期待的需求扩张型通胀。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成本上升型通胀令普通人的可支配收入受到挤压,购买力下降,不仅不能刺激消费,反而抑制需求,不利于日本经济复苏。
  日元大幅贬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央行与欧美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背离。今年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纷纷加快紧缩步伐,美国和英国等国已步入加息轨道,而日本央行迫于国内经济复苏乏力,仍在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市场判断未来日元与美元的息差将进一步扩大,抛售日元的操作将增多。
  此外,日元贬值还存在经济高度依赖进口的结构性原因。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日本进口额不断攀升。虽然日元贬值有利于日本增加出口,但有专家认为,目前情况下靠扩大出口减少经常项目逆差的效果已明显降低,油价高企叠加日元贬值,促使美元需求暴增、大量资金流出日本。
  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表示,汇率稳定非常重要,政府将密切关注外汇市场动向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同时将与美国等货币当局保持紧密沟通,妥善应对。
  日本企业界对日元持续贬值感到担忧。有媒体调查显示,76%的公司表示难以应对日元对美元汇率跌破125比1的情况,94%的企业表示无法承受130日元兑换1美元的汇率水平。
  专家认为,在美联储坚持紧缩态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企的情况下,日元对美元汇率未来仍将继续走软,今年年底、明年年初甚至可能跌至140至150日元兑换1美元。
 
疫后香港经济面临五大调整 
 
据悉,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研究员王春新博士日前表示,全球经济在疫后面临两大转变,一是从传统经济转向创新经济,中美贸易战最重要的是科技战,谁能够抢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未来发展就是谁说的算。二是从全球化转向逆全球化、区域化,不管是疫情、中美贸易战还是俄乌冲突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转变,这意味着全球化告一个段落,当然也不是说都没有,而是未来整个市场会有各类的限制措施不断出台。这种逆全球化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转变,同时全球也出现了一个新趋势,那就是区域化发展。其中,东亚地区的区域化发展最为重要。所以,香港未来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要非常重视这两个转变。
  王春新指出,对于香港而言,还面临另外一个转变,即从回归前的殖民管治转向爱国者治港时代,这个转变是非常大的。因为不同的管治,目标和任务是不一样的。爱国者治港除了发展经济以外,更多的是要照顾民生、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因此,香港疫后经济发展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要激励创新,把创新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同时要在北部都会区打造一个大规模超过30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产业平台,建议在西部通道所在地流浮山加上填海开发打造出一个香港科创产业发展的地方。二是要加快提升金融业,具体怎么做前面已经讲了就不再重复了;三是要解决居住问题,保护居权,建议采取双轨制,出台新居屋计划的政策,如果这个政策能够出台的话,那么很快就能够解决居住问题,劏房、笼屋等问题在10年内也可以将其扫平。四是要对香港重新进行城市布局,按照“北接中优南拓”这个方向进行推进,产业布局则是北科技、中金融、南物流。五是要提升管治水平,提升决策效率。如果这六个方面都能够做好,那么疫后香港的发展就更有希望。
 
投资分析点评
 
▲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拟在印尼投建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
 
  据悉,宁德时代4月15日公告称,随着全球能源变革和转型升级的推进、碳排放要求不断提高,新能源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全球动力电池生产所需资源随之提升。为保障上游关键资源及原材料的供应,公司拟由控股子公司普勤时代与合作方PT Aneka Tambang Tbk.,(以下简称"ANTAM")、PT Industri Baterai Indonesia(以下简称"IBI")在印度尼西亚北马鲁古省东哈马黑拉县的FHT工业园区及印尼其他相关工业园区共同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目前项目已确定的投资总金额不超过59.68亿美元或等值币种。
  公告称,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于4月14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控股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的议案》,同意公司控股子公司普勤时代投资建设上述项目,并同意其与ANTAM 、IBI签署相关《Framework Agreement》。同日,普勤时代与ANTAM、IBI 签署完成前述协议。
  各方同意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端到端电动汽车电池行业,整合采矿、冶炼、前驱体、正极、电池和电池回收行业,合资建设项目包括镍矿开发项目、火法冶炼类项目、湿法冶炼类项目、电池回收项目、电池材料项目和电池制造项目。
 
▲四川广安将建设全球最大双甘膦生产基地
 
  4月18日,四川和邦生物高技术绿色专用中间体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广安市政府、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安经开区管委会签订三方投资协议。
  此次成功签约的四川和邦生物高技术绿色专用中间体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占地约2000亩,主要建设50万吨双甘膦生产项目。
  项目落户的广安新桥化工园区,是广安经开区的"区中园",于今年获批全省首批化工园区,也是西南地区发展农药产能的重点园区。此次广安市与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将建设全球最大的双甘膦生产基地。
  据了解,双甘膦是农药、医药、橡胶、电镀、染料行业中重要中间体。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双甘膦最大供应商,其双甘膦占有全球70%的市场份额。
 
▲海力风电拟投资海上风电塔筒及海工装备生产基地项目
 
  4月18日晚,海力风电公告称,公司近日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拟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内投资海上风电塔筒及海工装备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0亿元,规划产能20万吨。
  海力风电表示,目前,山东省已出台海上风电产业规划及相应省补政策。上述协议旨在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结合公司在海上风电设备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开拓新的生产基地,积极布局山东市场,有利于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同日,海力风电公告,鉴于目前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公司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考虑,终止与利津县人民政府签订的《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公司对山东市场的布局规划将另有安排。此前,海力风电拟在利津县辖区内投资新建年产200台套塔筒、200台套海上风机单桩基础、导管架基础承载平台以及海上风电运输、运维母港项目。
 
  ▲TCL科技携手协鑫集团投资内蒙古多晶硅项目
 
  4月19日晚间,TCL科技、中环股份双双公告,与协鑫集团、协鑫科技(即港股公司"保利协鑫能源")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各方拟就约10万吨颗粒硅、硅基材料综合利用的生产及下游应用领域研发项目、约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进行战略合作,总投资预计共120亿元。
  其中,光伏级多晶硅项目由TCL科技、协鑫科技或其各自控股子公司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投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实施,总投资预计为90亿元,TCL科技、协鑫科技或其各自控股子公司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比例拟定为40%、60%。
  电子级多晶硅项目由TCL科技、协鑫科技关联方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投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实施,总投资预计为30亿元,TCL科技、协鑫科技关联方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比例拟定为40%、60%。
  不久前,中环股份、TCL科技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呼和浩特市政府就共同在呼和浩特市投资建设内蒙古中环产业城项目群达成合作事宜,并签署了相关协议,涉及中环产业城高纯多晶硅、半导体单晶硅材料等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6亿元。
  在彼时的官方通报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也出现在了签约现场,但协鑫集团在上述合作中的身份并未明确,如今谜底揭晓。
  TCL科技表示,为把握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机遇,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增强公司在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产业的战略领先优势,公司及子公司中环股份拟在原有产业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形成内蒙古中环产业城,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国内最重要的单晶硅材料制造产业基地。TCL并认为,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公司将实现在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上游核心多晶硅材料的业务布局。
  中环股份同样提到粒硅产能。其中,在徐州、乐山两地,公司分别规划了10万吨颗粒硅产能;在内蒙古包头,公司与上机数控等进行股权合作,规划了包含一期10万吨在内的共30万吨的颗粒硅产能。
光大证券此前指出,改良西门子法工艺占据了全球光伏多晶硅料生产的97%以上,但是存在着高耗能、工艺繁杂等缺点;颗粒硅为工业研发追求的更加理想的工艺,不仅生产工序简单,还具备低耗能、连续生产、无需破碎三大优势,颗粒硅为更加理想的光伏多晶硅料工艺。
 
  ▲舍得酒业拟投70亿扩产原酒
 
  4月21日晚间,舍得酒业(600702)发布了增产扩能公告。公告称,舍得酒业预计总投资70.54亿建设增产扩能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将新增年产原酒约6万吨,新增原酒储能约34.25万吨,年新增制曲产能约5万吨。
  作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舍得酒业将持续推进老酒战略,"生态酿酒""老酒储备"是其手中的两张王牌。在产品矩阵上,舍得酒业坚持双品牌战略(即舍得和沱牌),不断完善产品体系,聚焦打造品味舍得、藏品舍得等战略单品,以不同价格进行市场占位区隔协同发展。在市场渠道上,舍得酒业采取"聚焦川冀鲁豫、提升东北西北、突破华东华南"的渠道策略,突出重点、明确方向。
 
  ▲斯特兰蒂斯暂停在俄罗斯工厂生产
 
  4月19日,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宣布,由于物流困难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将暂停其俄罗斯工厂的生产。
  据了解,斯特兰蒂斯主要生产和销售标致、雪铁龙、欧宝、吉普和菲亚特等品牌的汽车,在俄罗斯汽车市场占比仅1%。
  除了斯特兰蒂斯,大众汽车俄罗斯两家工厂在4月初宣布停产,同时大众汽车集团也加入了对俄制裁的行列,停止了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此外,沃尔沃也宣布,卡卢加的卡车工厂停产,大量工人减薪等待复工。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鲁西化工吸收合并鲁西集团
 
  4月17日晚,化工龙头鲁西化工(000830)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鲁西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鲁西集团")100%股权暨关联交易事项。鲁西化工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的时间内披露本次交易方案。
  鲁西集团是国有控股企业,目前总资产323亿元,职工1.2万余人,拥有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化肥、设计研发、化工工程等产业板块。
  此次主要交易对方为中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化投资")、中化投资(聊城)有限公司(下称"中化聊城")、聊城市财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财信投资")和聊城市聚合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聚合投资")。其中,中化投资为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化集团")下属控股公司,持有鲁西集团39%股权;而财信投资的实际控制人是聊城市国资委,聊城市国资委持有鲁西集团35%股权,鲁西集团和财信投资正在办理将上述全部35%股权划转至财信投资的相关手续。
  2022年4月15日,鲁西化工与鲁西集团、交易对方签署协议,约定鲁西化工通过向鲁西集团的全部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对鲁西集团实施吸收合并,鲁西化工拟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深交所上市流通。
  此次吸收合并实施完成后,鲁西集团将注销法人资格,鲁西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将被注销,中化投资、中化聊城、财信投资和聚合投资将直接持有鲁西化工新发行的股票。
  鲁西集团、鲁西化工实际控制人均为国务院国资委,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据悉,去年1月,中化投资通过全额认购鲁西化工非公开发行的4.39亿股股份,直接持股比例增至23.08%,间接持股比例降至25.85%,合计控制的股份比例增至48.93%,鲁西化工控股股东由鲁西集团变更为中化投资。
  2021年5月,中国中化由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重组成立,国务院国资委是公司唯一出资人和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正是"国企放牛娃"宁高宁。
  去年9月3日,鲁西化工披露《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报告书》称,中国中化通过国有股权无偿划转方式取得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100%的股权,从而间接收购中化集团下属控股公司鲁西集团和中化投资合计持有的鲁西化工9.31亿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8.93%。该次交易完成后,鲁西化工的控股股东仍为中化投资,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资委。
 
▲推特通过"毒丸计划"因应马斯克收购意图
 
  据报道,推特公司4月15日宣布,在收到针对公司的收购要约后,公司董事会一致通过一项有期限的保障股东权利计划,即"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是上市公司董事会为防止恶意收购、稀释股份的防御措施。虽然推特公司在声明中并未点名,但业界普遍认为此举意在阻止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的收购意图。马斯克4月14日宣布计划现金收购推特全部股份。
  推特公司表示,一旦有实体、个人或团体在未经董事会批准的交易中获得推特已发行普通股15%以上,"毒丸计划"将生效,有效期至2023年4月14日。如果董事会认为符合推特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毒丸计划"不会阻碍董事会与相关方接触或接受收购要约。
  推特公司4月4日发布的公告显示,马斯克已购买9.2%的推特股份,成为最大股东。此后,推特董事会宣布任命马斯克为公司董事,其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公司规定的14.9%。马斯克9日宣布放弃推特董事席位。
  推特公司13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马斯克提出收购要约,计划以每股54.20美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推特公司,总价约430亿美元。马斯克表示,该报价是其最高报价也是最终报价。如不被接受,他将重新考虑作为推特公司股东的地位。
  马斯克宣布收购计划后,推特公司发表声明,表示董事会将仔细审议要约,确定符合公司和股东最大利益的行动方案。
  马斯克14日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持有推特股份,但尚不确定能否成功收购。但有业内人士质疑,马斯克资产虽丰,但缺少足够现金完成收购。
 
管理视点
 
企业宜快速发展自动化因应社会老龄化
 
  证券时报4月19日刊发康桥经济社研究员、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潘聿航撰写的文章指出,积极主动适应中长期的宏观经济变化是企业的首要策略之一。"人口红利"见顶后,各行业用人成本将显著上升,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招工可能更加困难。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我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49个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4%,按定义,这些城市都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老龄化的增速不仅会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将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
  加快自动化发展能有效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用人成本上升问题,也有益于企业的生产效益与产业升级,更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一定程度而言,社会老龄化在推动自动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与波士顿大学的经济学家帕斯夸尔·雷斯特雷波的最新研究,世界上最主要的机器人使用地普遍为老龄化国家,例如德国、韩国和日本。同时,他们还发现,当美国某个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提高时,当地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数量也会显著增加。由此可见,老龄化正在成为自动化升级的一股强大推力。
  虽然国家间有制度和禀赋差异,但社会与经济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从各类新闻报道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我国许多企业主动作为,积极引入或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线,加快推进自身的自动化。
  但是,我国国内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还较依赖于进口或者外企,自主品牌还太少,失去蓬勃的国内市场将是很大的损失。从贸易角度看,我国机器人进口量稳步增长,由2011年的约8.5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超过1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2.23%,相比之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同时期的出口数据仅为1.29亿美元与2.43亿美元,体现了我国自动化产业的较大缺口。这部分缺口很可能是工艺或者技术上的差距,这是我国企业还无法实现的。从企业角度看,中国的工控自动化市场份额主要被西门子、三菱等外企占据,抛开技术的考虑,从产品成本、可靠性、产品寿命的角度,我国企业也存在较大差距。
  从社会角度而言,发展壮大国内机器人生产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自主生产的机器人更符合国内的国情、文化,与国产产品也更加适配,与之相对的,进口的机器人所适配的生产线和产品很大一部分是非本土的,这会进一步造成境外产品挤压本土产品。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自动化水平较高,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的企业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目前,社会上对于自动化的主要顾虑是失业问题,即企业采用了自动化的大型装备后减少了用工需求。不容忽视的是,技术进步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动化能培养操控自动化技术的高端人才,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来扩大消费者对于国内品牌的依存度,能保持经济的韧性,能扩大我国的贸易顺差,能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别处创造新的岗位,总体肯定是正面的福利影响大于负面的。其实放眼全球,自动化程度高的国家,无一不是富裕并有较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
  从技术实施的角度来说,我国有较低的政策阻碍,这一优势应得到充分利用。首先,我国没有西方那样可能反对自动化进程的工会组织,自动化的发展可以较为顺利;其次,我国目前有较强大的工程师红利,具有很强的技术人才基础;再次,我国有许多社会制度上的优越性,即使在失业的情况下,也有各种兜底政策来减小贫富差距;最后,则是我国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是推动自动化的强烈推力。
  疫情期间,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鼓励就业,例如企业招工后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属于"人头补助"。不过,由于劳动力与机器人多数情况下是相互替代的,这种补贴政策可能抑制了企业在自动化上的进步。如果政策目标是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僵尸企业,从政策角度,可以直接根据企业最终的生产水平发放补贴,或者用消费券让消费者来"用脚投票"。至于企业是通过招工还是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水平,应由企业自己理性决定。只有生产力提高后,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才能上升,社会应对老龄化才越有底气。
 
信息化建设
 
证监会发布4项金融行业标准
 
  4月1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数据模型 第4部分:基金公司逻辑模型》《碳金融产品》《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规范》《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检测规范》4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表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已成为重要的企业资产甚至行业资产,数据模型是数据治理的核心领域之一,也是数据价值挖掘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规范的数据模型,能够进一步强化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对业务和数据理解的统一,促进技术开发与数据分析的统一,提升业务抽象能力和数据使用的规范性。
  近年来,证标委开展了行业数据模型建设,组织编制《证券期货业数据模型》系列标准,并已发布《证券期货业数据模型 第1部分:抽象模型设计方法》及《证券期货业数据模型 第3部分:证券公司逻辑模型》金融行业标准,基金公司逻辑模型为该系列标准的第4部分。《证券期货业数据模型 第4部分:基金公司逻辑模型》标准给出了基金公司逻辑模型梳理方法及形成的相关产出物,适用于基金公司开展数据中心、数据仓库、大数据平台等数据归集建设中的逻辑模型梳理,有利于提高数据交换效率,提升数据治理水平,规范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涌现出多种碳金融创新产品。《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标准针对老年人使用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面临的困难,结合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给出了行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明确界定使用的语言文字库、屏幕显示、界面设计、业务场景设计等相关要求,有利于促进老年人更加便利、安全使用行业机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服务。《面向老年人的证券期货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检测规范》是结合《设计规范》制定的关于检测工作的配套标准,标准提出了检测评价方法,为科学、统一、规范开展检测工作提供了指导。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着力做好基础标准制定工作,促进行业数据治理、业务服务等领域标准研制,不断夯实科技监管基础。
 
三部门将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网络直播等领域乱象
 
  4月15日,中央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自即日起,三部门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将着力破解平台信息内容呈现不良、功能运行失范、充值打赏失度等突出问题。
  该专项行动以集中整治"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呈现乱象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重点环节功能,从严整治功能失范、"网红乱象"、打赏失度、违规营利、恶意营销等突出问题。
  《通知》提出,将从严整治重要功能运行失范问题,包括将全面规范开屏及推荐等重要页面呈现;全面规范频道、活动设置;全面规范互动环节。从严整治账号管理问题,包括将严管"网红账号";严管MCN机构账号;强化账号全流程管理。从严整治直播打赏失度问题,包括将整治诱导打赏问题、刺激打赏问题、未成年人打赏等问题。从严治理违法违规营利问题,包括将治理营销带货虚假宣传问题、偷逃税问题、借特定人群违规牟利等问题。从严整治恶意营销问题,包括将整治虚假人设、逢热必蹭等行为。
 
中办、国办部署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意见》要求,要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坚持依法从严惩处,形成打击合力,提升打击效能;坚持全链条纵深打击,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以及上下游关联违法犯罪。
  《意见》要求,要构建严密防范体系。强化技术反制,建立对涉诈网站、APP及诈骗电话、诈骗短消息处置机制;强化预警劝阻,不断提升预警信息监测发现能力。
  《意见》要求,要加强行业监管源头治理。建立健全行业安全评估和准入制度;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及时发现、管控新型洗钱通道;加强电信行业监管,严格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加强互联网行业监管;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用户三级责任制;建立健全信用惩戒制度,将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违法犯罪人员纳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意见》还要求,要强化属地管控综合治理,加强犯罪源头地综合整治。
 
五部门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要求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工作要点》提出,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亿元。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工作要点》部署了10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一是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包括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二是持续巩固提升网络帮扶成效,包括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优化完善网络帮扶措施。三是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包括持续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四是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包括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水平。五是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包括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强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六是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包括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七是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包括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推进乡村应急管理智慧化、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疫情防控。八是拓展数字惠民服务空间,包括发展"互联网+教育"、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深化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推动农村消费升级。九是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包括提升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十是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和试点建设、强化政策保障和金融服务、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发布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据悉,为落实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4月20日印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新增发布100项以上城市数字化转型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主导或参与制定50项以上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形成15项以上"上海标准",推动50项以上城市数字化转型标准化试点,有效支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
  《方案》要求,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基础要素,研制通用基础、数据基座、支撑能力、数字安全、数字信任等标准。聚焦市场主体提质增效升级需求,着力推进科技、金融、商贸、航运、制造、农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研制与推广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其中,金融方面,聚焦金融服务便利化、普惠化建设需求,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探索研制普惠金融、开放银行、资产交易、支付清算、登记托管、交易监管等标准,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相关标准的落地应用,发挥标准规范引领作用,延展数字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金融业提质增效。
  居住方面,聚焦数字家园建设需求,研制实施数字社区、数字乡村、智能社区安防、智能末端配送等标准,强化社会化服务和政务服务的可获得性,营造数字化的居住新环境。
 
周小川强调第三方机构参与数字货币应向高标准靠拢
 
据悉,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日前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稳定币不是自称的,要有一系列条件考核说明是不是稳定币。第三方机构如果想做数字货币或是参与支付系统,就要在不同程度上向高标准靠拢,不能耍小聪明。
  一些观点认为,央行货币就是稳定的,而商业银行账户里的钱是商业性货币,不具有100%的稳定性。周小川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一方面,商业银行账户资金具有相当高的稳定度;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央行货币本身也并非100%稳定。
  周小川认为,商业银行若要发行M0,或者第三方机构想发行货币,关键在于能否达到高标准。比如具备很高的资本充足率;持有存款准备金以及清算准备金;具备存款保险机制保证清盘时能够偿付;配有强有力的监管以及对透明度的要求;保持良好的公司治理等。
  “我们不要轻易动摇对商业银行账户资金的信任。”周小川说,当前存在如比特币等针对稳定币的创新尝试,但稳定币不是自称的,要有一系列条件考核说明是不是稳定币。大型科技公司和科技金融公司的发展有前途,在支付业也有良好前景,但需要讲究诚信,不能耍小聪明,提高自身质量,向高标准看齐。第三方机构如果想做数字货币或是参与支付系统,就要在不同程度上向高标准靠拢。
  周小川指出,央行强调数字人民币定位于M0,这表明了央行是想把应用重点放在零售环节,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给大家提供更大的便利。在发展数字货币的早期,我国没有打算想替代金融市场交易,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
  对于央行是否应该加快发行并发行更多数字货币。周小川认为,货币印多印少可以自己决定,但是否能出去流通取决于应用。只有市场对货币有需求央行才能发出去。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应着重考虑老百姓是否愿意把数字货币放在钱包里面。
对于数字货币是否要立法先行,在周小川看来,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同时要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数字人民币没有法律障碍,而第三方发行代币性质的货币则要有立法支持,首先需要达到高标准。
 
中国应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链竞争中把握主动
 
经济日报4月19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郭朝先、方澳文章表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在诸多革命性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以其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创新性等“技术—经济”特性,能通过核心产业的扩张、融合产业的赋能、潜在关联产业的活化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
  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创新的意义尤为重要。人工智能不仅能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参与到经济系统中,而且能实现对劳动、资本等其他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进而重构生产函数,对经济运行产生变革性作用。未来一段时期,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链竞争并获取优势地位,对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创新链的主要特征
  文章称,“创新链”这一概念最早被用于描述创新活动中不同环节的相互关系,包括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市场化等环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生产函数底层架构出现变化,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方式展现出越来越强的重要性,中国学界已普遍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创新链竞争的战略意义,虽然对于创新链还存在不同理解,但对于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创新链内涵已经形成以下共识:创新链基于产业环节存在一系列创新节点,不同节点的创新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调配与整合链上的创新资源,最终实现价值创造与增值;产业发展在创新链中起导向作用,创新范围不仅包括科研知识创造、技术与产品成果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服务功能的改进;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进行调配整合,既包括对材料、设备、资金等有形资源的调配,也包括对知识、信息、观念等无形资源的整合;创新主体中,大学及科研机构等是基础知识的主要创新者,企业是科技成果应用与商业化的主要实施者,金融机构或科技中介机构是创新要素的主要调控者。
  当前,中国对人工智能创新链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系统性。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需依据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性,研判人工智能创新链的主要特征。相关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性。首先是创新参与主体多元性,既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活动主体,也包括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其他主体;其次是创新资源多元性,包括人才、资金、专利、设备、观念等;最后是创新链结构多元性,包括政策链、服务链、资金链、人才链等一系列配套链式架构。二是协同性。创新主体对产品进行研发创新的过程,涉及需求分析、技术解构、服务演化等一系列新知识积累,只有当这些新知识与其他创新资源在各主体间充分流动,各主体就创新行为达成协同,才能有效实现创新。三是循环性。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后,市场对产品、服务提出新的需求,使用、体验产生的应用数据与信息反馈重新进入创新链结构,作为一种新的创新要素促进理论研究与技术更迭。四是发展性。创新资源的循环流动意味着创新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架构。随着创新主体的不断增多,创新范围与产业领域持续扩张,创新资源进一步发挥溢出效应,创新链地位也将进一步巩固。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链竞争态势
  文章介绍,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链基本形成了中美两国主导、东亚北美西欧协同引领的格局。
  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知识创新高地,但北美地区依旧掌握理论创新话语权。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出版物总数在2017年成为世界第一,在2020年贡献了全球22.4%的出版物数量。在期刊发表文献数量上,中国于2017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20年全球占比达到18%。就整个东亚地区而言,相关期刊发表文献数在2020年达到全球的26.7%,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知识创新高地。但是,在更能体现人工智能重点研发方向与赛道规则制定权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依旧把握着理论创新话语权。2020年,美国会议出版文献数在全球占比19.4%,中国则为15.2%,在会议出版文献引用情况上,美国占比达到40.1%。
  另一方面,全球已基本形成中美两国共同引领技术创新的格局。据统计,2010年至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521264件,其中,中国申请量为389571件,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总量的74.7%。2010年至2021年2月,全球累计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授权量达17.8万件,中国占比43%位居首位,美国占比33%。中国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已有技术优化和工程实现上,颠覆性技术创新相对缺乏,相比之下,美国则在这方面拥有较大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全球人工智能软硬件产业创新总体上由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主导。美国人工智能软件产业具有巨大体量优势,同时处于较高创新等级,基本把持了人工智能软件产业话语权;中国不断降低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程度,在硬件产业上同时具备创新与贸易优势;欧盟在软件产业上依赖美国、东盟,在电子产业上依赖中国、美国,且依赖程度有加强趋势;日本仍然维持在人工智能软硬件产业创新链的头部地位,但对其他国家的依赖程度有所提高。
  多措并举提升创新链竞争力
  文章指出,相比其他领先国家,中国的人工智能创新链仍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知识创新缺少理论话语权,缺乏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失衡,且面临被国际垄断巨头压制的风险;产学研主体创新资源流通不畅,市场创新活力相对不足;政策链、服务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创新支撑链有待健全。对此,需立足自身优势,补短板、锻长板,在保持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提升创新链竞争力,力争在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链竞争中把握主动。
  第一,推进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要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在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特别是要发挥中国算力强、数据多、场景全、使用基数大的优势,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全面增强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产业联盟、智库等的协同机制,加强在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第二,加强相关产业与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需充分发挥中国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人工智能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示范、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转化。
  第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优化创新环境。一方面,要实现创新发展和风险治理的有效平衡,加强各类标准规范、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算法监管与问责等体系化研究,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监管的适用性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商业秩序,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第四,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大力增加高端人才供给。既要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积极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又要拓宽国际人才交流渠道,鼓励国际合作交流,还要完善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技术产权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技术扩散。
  第五,有效拓展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链与治理体系。需坚持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以开放心态应对全球竞争,搭建全球化服务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吸引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参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广泛组织参与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要完善人工智能产业贸易促进政策,加强制度供给和法律保障,加强人才交流与技术共享。应借鉴国际规则和经验,围绕数据跨境流动等重大问题探索建立治理规则,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则制定,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企业信息员园地
 
构建化工企业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特约信息员:王协忠
  安全监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如何从行业管理的视角来探讨杜绝灾难性的事故的发生?这几年,各级政府不断推出的各种法规以及对生产安全的重视不言而喻,也可谓殚精竭力了,但安全状况却仍不尽人意。本文就此问题,对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构建,抛砖引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探索构建整体联动的矩阵交融安全监管系统
  (一)建立安全监管矩阵交融决策体制。打破传统的监管方式,构建以安全监管部门为主体,其他管理部门为辅的协同运作、整体联动、交叉分工、序列负责的监管体制,乃当务之急。
  传统组织架构多为直线职能制,故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进行管理信息沟通时容易发生信息失真,上面指示无法完整传达给执行层,下面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完整反映到上级主管,且信息沟通时间长,管理效率低、成本高、执行力不够。现代安全监管和行为必须适应市场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行机制。故此应以行业职能划分为依据,兼顾监管层次和监管幅度,结合现状,科学构建“交叉分工、序列负责、整体联动、矩阵决策”的安全监管决策机制和领导体制。
  (二)构建安全监管数理系统运作机制。以整体联动的矩阵交融安全监管理念,探索“一图、二表、三台帐、四机制、五制度”数理系统转置预控模式,夯实安全监管工作基础。一图:安全监管预控方针、目标、措施流程图。二表:安全监管专业模块跟踪进度表、安全监管制度体系逐级执行督查登记表。三台账:安全监管基本信息台帐(包含监管企业登记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回访及检查信息、预警信息等各项监管内容)、安全网络监管电子台帐、各专项安全监管联络员台帐。四机制:安全监管决策机制、安全监管执行机制、安全监管督查机制、安全监管责任机制。五制度:安全监管综合管理制度、安全监管质量评价制度、安全监管物耗控制制度、安全监管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监管目标责任与薪酬考核制度。同时按“一图、二表、三台帐、四机制、五制度”工作模式对安全监管部门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理清交叉分工、序列负责、逐级执行岗位职责与责任规范;理清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理清科学监管与传统管理的深刻内涵;分层逐级建立安全监管科学运作机制,推进现场安全监管流程固化。
  (三)强化安全监管规范和标准化建设。我国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模糊的地方也很多。企业和从业者搞清楚法规要求是最基本的,但从国家层面,政府应该梳理已有的与安全相关的法规,使之根据完善和系统化,这样也有利于立法的规划。
  目前,在基层使用法规和标准的时候,模棱两可的地方比较多,经常有专家在微信群里争论该如何做才合规(企业里的人就更难把握尺度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规范和标准中有些地方不够具体,而对于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发展阶段,有时候明确具体的规定是必要的,国家可以把规范和标准写得更加详细一点,也可以补充相关的解释细则,这样对于基层的执行会很有帮助。
  我们很多标准就是寥寥几页纸,对比一下欧美颁布的标准,人家的很多像是一本教科书。不是说我们也要写成一本教科书,但是要尽可能详细到便于执行和落实。我们安全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内容和质量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政府可以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完善法规和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体制内的专家,在国内的跨国化工企业里也有很多专家,他们了解国际上良好的管理实践,而且有丰富的实干经验,他们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吸收他们加入会有助于提升安全标准的编写质量。
  规范和标准一方面是给企业参考,另一方面是监管的依据。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必经的过程。
  除了规范标准,也可以组织专家紧贴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编写相关的实施指南。现在很多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安全工程技术方面能力欠缺。在一些中小化工企业,不少处于中坚力量的管理人员(管生产和管安全的中层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譬如,分不清静电释放类型和控制措施、对粉尘爆炸的机理和预防措施缺少理解、大部分人都没有开管作业许可这样的概念。如果有相关的指南,对于他们会是很大的帮助。
  二、构建以长效机制为重点的市场化监管新模式。
  运动式粗浅的安全检查方式不应该是监管的主旋律。欧美合规监管的经验“政府-保险公司-企业”这样的间接监管模式值得探究。应当探索以控制指标最低,监管效果最好,监管模式最优为目标,完善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一是强化易燃易爆危险源执法监管模式。在充分发挥政府监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将监察主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对现有规模以上和新增大企业的专门检查,对危化品和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危险源行业进行专项检查,对其他所涉行业进行综合检查。另一部分依托片区、园区办事处的监管力量强化所辖领域的安全“四落实”工作。
  二是强化新建企业安全预评和验收评价。探索“部门联动为基础,专家审查为支撑,严格考核作保障”的工作机制,除对新建项目按规定进行“三同时”审查验收外,由中介机构对新建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通过制定方案,实地查验,专家论证等措施,将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对项目安全设计初步审查和项目竣工验收进行专业把关。
  三是强化中介服务和专家技术支撑体系。利用中介机构和高等院校安全专家等技术和人才优势,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稳定。
  四是强化对危化品企业的动态安全监管。第一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智能化动态监控。第二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引入“日控制、周分析、月总结”的现场工作法,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第三在外部监管上建立“周巡查、月督察、季调度”监管机制。对重点大型危化品企业每周巡查一次,每个企业安排1-2名专家,实施“保姆式”监管;对重点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每月检查一次,并邀请专家现场督查。
  五是强化重大危险源专家跟踪监管服务。对辖区重大危险源,组织专家现场跟踪服务,并制定专项跟踪服务责任办法和隐患排查治理措施;对重点监管的危险源每月检查一次,实施诊断式检查和保姆式监管,对一般危险源每季度检查一次,应用好危化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平台,全面提升辖区危化品安全监管水平。
  六是强化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监控制度。一是制定重特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报告、监控和治理制度,实行危化品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和建材加工企业隐患专盯和专家查隐患等机制。二是对企业自查上报或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隐患,登记造册,确定责任人进行隐患跟踪。对难以立即排除的事故隐患,邀请专家评估会审,编制事故隐患报告书,制定事故隐患整改方案,重特大事故隐患组织专家参与专盯。三是进一步加大新改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验收工作力度,规范中介机构管理,严格源头控制,杜绝先天性隐患产生。
  三、构建胜任安全管理实用性人才的培育机制。
  专业人才缺乏是导致化工行业安全工作搞不上去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很难短时间补足的短板。无论是在政府监管部门还是在企业里,我们都缺少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好的专业人才有,但还太少了)。政府目前尝试通过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参与安全监督管理,但是如果社会上也缺少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国家要有相关政策来引导。如何在短时间培养出一批胜任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呢?长期看,国家层面需要建立这方面人才的培育计划,从大学教育就要开始。短期看,为解决燃眉之急,国家或省级可以组织专家培训班,给基层专家安排系统性的学习,帮助他们提升水平。国家可以出资开发系列的培训课程,从社会上招募经验丰富的优秀专家来做讲师,如果每年帮助100名专家获得提升,对行业的推动会非常大。参加专家培训班的人可以是来自政府监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或企业。这样的培训学习应该是系统性的,不能是2-3天的走过场,取一个什么证了事,累积20天左右的培训或许可以收到好的效果。讲师必须接地气,有实际管理经验。在招募讲师时,不要局限于体制内的人才。我们国家开放了几十年,有些大国企做得不错,很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合资或独资企业也培养了很多资深的安全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是很宝贵的。但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好,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没有融入整个行业,结果我们国家在安全管理领域呈现了两种差别很大的做法,一是体制内企业的做法,一是跨国企业的做法。国家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让这些跨国企业的“局外人”发挥更多作用,他们能像催化剂,起到一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一种可喜的现象是目前一些民营企业开始聘请有跨国企业安全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来管理安全。
  四、构建对社会化服务机构安评文件监管的运作机制。
  形式主义非常害人,而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则会要了人的命。譬如,政府推行的安全标准化体系,如果把每个要素真正做好,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水平一定是会上台阶的。但是,在实际上普遍存在企业埋头做文件、专家审核看文件的“表面文章“,工厂的实际管理与文件是两码事。文件做得再漂亮,现场没有变化,对预防事故没有任何好处,该出事故还是会出事故。这种状况与安全标准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又譬如,政府要求为危险工艺装置开展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分析)。HAZOP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对于企业管理实现生产过程安全至关重要!西方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应用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理解它的重要性,一些服务机构不专业或不负责任,明明需要2-3周的工作,2-3天就完成了;更有甚者,有些机构(希望是少数)在开展HAZOP分析服务时,根本不与企业技术人员开会讨论,自己拿资料回去随便编一份报告了事,结果企业对政府交了差,机构赚了钱,皆大欢喜。这种走过场的做法,等于是把炸弹留在工艺系统里,这么做发生事故只是时间问题。真心为这些企业感到可惜,他们错过了以最小代价消除事故的良机,而少数无良的机构虽然赚了钱,事实上成了事故的帮凶!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形式主义是自欺欺人,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受到事故惩罚只是时间问题。希望政府下定决心设法从机制上剔除形式主义。
  目前,政府也逐步把一些工作下放给社会(行业协会、研究单位和咨询机构等等)。政府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是一种趋势,但目前好的资源还比较有限,一些体制外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还处在边缘化的地带,政府可以引导这些社会资源投入到企业安全管理领域。
  在美国,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旗下的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美国国家防火协会(NFPA)和美国石油协会(API),以及美国多如牛毛的专业咨询公司,它们对美国的企业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很多与企业安全管理相关的协会比较活跃,有些在竭尽所能给企业提供好的服务和支援(譬如医药工业协会的EHS管理协会、化学品安全协会等等),但协会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而且鱼目混珠者亦有之。政府可以支持行业协会发挥引领作用,他们可以成为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同时要加强指导和规范,严防挂牌营私的行为,切实使国家各项安全法规落实到底,普及到边,监管到位。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