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数字化 > >> 数字化越规范,好内容越抢手

数字化越规范,好内容越抢手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新京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6-12-27 09:15:51
2016年对于乐坛而言,并不平静。数字音乐的迅速发展和受众付费习惯的逐渐养成,对行业的影响渗透进音乐制作的方方面面;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绕不过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意识到,诗歌和音乐从来不是跨界;也有影响数代人的音乐家离开这个世界——英国著名摇滚音乐家大卫·鲍威、被誉为“摇滚乐界拜伦”的莱昂纳德·科恩、写出了《甜蜜蜜》的庄奴……

  终于,2016年在音乐真人秀的喧嚣、演唱会票价的争议中,即将永远告别。但是,音乐依然继续。

  载体

  数字音乐市场更有序

  今年,国内付费数字专辑的势头见涨,比如李宇春的《野蛮生长》、五月天的《自传》、赵雷《无法长大》等都有不错的销量。线上音乐平台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甚至有一种挺有意思的说法——有没有出过实体专辑将变成衡量一位歌手是“网络歌手”还是“流行歌手”的分水岭。但我敢肯定地说,数字音乐肯定不会取代实体唱片。前几年是数字专辑销量猛增,实体唱片急速下滑;但目前全球的音乐数据,则是实体唱片、尤其是黑胶唱片的销量从2008年开始,逐年上升;在英、美等国家,反而数字音乐销量在2016年有下滑,音乐流媒体越来越成为主流——大家越来越少付费下载,更多是付费包月,在线听的模式,而实体唱片仍在回温中。

  所以,数字音乐卖得好只是国内的现象,毕竟在国内,卖数字专辑还是个遛粉的事,粉丝的消费力肯定强悍的,一定会为了偶像买单,但撇除偶像元素的音乐内容,卖得并不好。从主观上来讲,数字音乐至少从偶像入手,让受众逐步习惯对音乐内容的付费行为。而拥有好内容的音乐,无论是数字形式还是实体形态,都会并存下去。

  过去,实体唱片盗版屡禁不绝。数字音乐逐渐成为主流之后,唱片卖不动、而付费数字音乐未成形,受众“免费享用”音乐的习惯根深蒂固。今年,几大音乐流媒体通过市场和技术手段,客观而言,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数字音乐在版权方面的规范管理。拥有众多版权的音乐公司,通过数字音乐,越来越多实现了变现,市场的运转比前几年更加健康有序。

  节目

  音乐真人秀像“高配版”通告

  今年没有一个音乐类真人秀像2014年的《中国好声音》那样有那么高的话题度,但是也有一些不错的音乐真人秀,比如《我是歌手4》《蒙面唱将猜猜猜》《跨界歌王》等都制作得比较成功。

  前几年的音乐节目还像是过气歌手的“回春堂”,今年的音乐类真人秀,越来越接近一种“高配版”的歌手上通告了。看看《我是歌手》第4季的人员,苏运莹是发了专辑来打宣传的;张信哲是在比赛期间发片的;老狼是在比赛后,举办了演唱会;还有苏见信、容祖儿今年则是巡演、专辑都做了。《蒙面唱将猜猜猜》同样,新发片的林宥嘉、杨乃文、杨丞琳、张碧晨等人都在节目中成功宣传,预热了宣传效果;《跨界歌王》就是更纯粹的影坛大联欢了。从“变现”的角度来看,今年的音乐真人秀,对歌手的效益显然更高。

  有一种声音认为,老牌歌手用新的姿态站在舞台并且展现了依旧成熟的演唱功力和技巧,也有跨界明星让观众眼前一亮,这对年轻的歌手是一种鞭策。但实际上,现在全球的音乐趋势,更考验音乐制作的技术能力,而不只是歌唱能力,国内的鲜肉如鹿晗、吴亦凡,他们遇到很棒的音乐团队,制作的音乐很有国际化视野,唱功的重要性被当今的大潮流都稀释了。越来越多的音乐真人秀,让人看出了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塑造歌手还是要遵循更认真的工业化制式,才可能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凭借一时的才华或运气,只能名噪一时,如《我是歌手》总决赛上,工业化的流行歌手林子祥、叶倩文夫妇,现场演唱能力分分钟吊打内地摇滚老炮儿们。

  这些音乐节目也不会成为市场选择人的门槛。典型例子如“好声音”与“好歌曲”两个体系的节目,市场的优质丰富,会细分出更多的渠道来推广不同长处的新人们,有人是全能偶像,有人擅长演唱,有人擅长创作,小鲜肉受到欢迎,必然有他的长处,未必仅限于唱功,他还有很多可以发光发亮的方法。但音乐节目会帮助大家认识更多有实力的、被淹没的歌手,是真的。

  事件

  是抄袭还是“致敬”?

  今年几位创作型歌手的新歌都被指抄袭,包括杨坤《不息之河》(被指高仿《heroes》)、大张伟改编《爱如潮水》(被指照搬国外DJ编曲)、李荣浩的《小眼睛》……但是由于本身知识产权就很难界定,音乐方面更是复杂,因为编曲的音调、曲风,非专业人士很难看出门道,顶多感觉旋律似曾相识。被指责“抄袭”之后,多数歌手并不承认的,哪怕说是“致敬”某大师,也免不了遭遇讥讽。

  其实,无论是旋律还是编曲,刻意地抄袭应该是极少数,但“致敬”也一定是个托词而已。多数情况下,我比较相信他们是被这些原曲过度“洗脑”,脑子里挥之不去,总会想到这些歌曲的旋律或是和弦编写,所以一下手、一开口创作出相似内容,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就像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过去资讯不太发达的年代,有可能出现“高仿”歌曲的可能性更大,只是近年来全球音乐同步化了,才逐渐更多被人发现。然而知名音乐人创作时若不能提醒自己避开重复、甚至明知故犯,这样的“变现”也难以得到尊重。

相关热词搜索: 内容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