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数字化 > >> 中国网事20年:钱华林从头数说

中国网事20年:钱华林从头数说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新华信息化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4-03-28 10:13:03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钱华林

    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记者 赵海军)“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后曾担任过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的胡启恒院士,对中国互联网的诞生如此评价,可见创业之艰。

    2014年4月20日,中国将迎来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正式成为Internet大家庭一员的日子。

    20年风云变幻,20年沧海桑田,20年披荆斩棘,20年持续创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互联网画卷已然绘就。

    白驹过隙,当年一腔热血泼墨挥毫的创业先驱,而今也已是白发鬓鬓。今天,倾听他们讲述中国互联网融入世界的历史,仍然让我们心潮澎湃。

    执着顽强,坚韧不拔,第一代中国互联网人的拼搏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开创下一个20年的辉煌。

    世行贷款解燃眉

    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像往常一样,钱华林从家里出来,骑上已经有着45年历史的自行车,时间不长就到了中科院软件园区。他习惯性地推车进入大门,在1号楼前把车子支好,上楼来到办公室。

    钱华林递给记者的名片上的职务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在业界,他与钱天白并称为“二钱”,这是人们对这两位中国互联网先驱的尊称。

    这位面目慈祥、语调平和的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追忆20年前那段难忘的岁月。尽管已经74岁高龄,但从头讲起中国互联网,感情甚笃,如数家珍。

    国内最早应用互联网的是科研和教育人员,出于学术交流的需求,中科院对网络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国的科研人员有了研究成果,就会写成论文预印件寄给国外同行,国外科学家也会把论文预印件寄给中国同行。谁的论文发表得早,谁的成果就会被国际上承认。而有了Internet之后,情形发生了很大改变。

    “国外同行把论文预印件放到网上,不再给我们寄了。这样的话,国内科研人员看到的,基本都是杂志上刊出的半年前的论文。”这种情形的出现,使得中国科学家们对网络的需求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1989年,世界银行的一笔贷款,促进了中国互联网诞生的步伐。虽然这笔“很大的贷款”明确指向投在基础设施、污染治理、城市改造,但是,中国的科学家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清华大学胡道元教授牵头,向世行贷款专家组申请一部分资金用于网络建设。世界银行破例拨给了420万美元,用于在中关村地区建立一个超级计算中心,建设局域网。

    “当时北大、清华和中科院都在争取这个项目,原国家计委科技司主导了专家评审,中科院的方案勉强领先一点点。”谈到往事,钱华林先生谦和地说。

    项目名称被定为“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英文简称NCFC。中科院牵头,北大清华配合,三方合作,目的是建成NCFC主干网和三个校园网。中科院在该地区有20来个研究所,要通过网络把它们连接起来。

    1989年9月开始,由中科院计算所的王行刚牵头,每个单位出2个人,成立总体小组,确立网络的研究方向以及用哪类技术。1990年4月项目工程正式启动。中科院胡启恒副院长挂帅,成立NCFC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北大和清华的副校长、中科院高技术局和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领导。这个项目最终搭建的示范网络,就是中国互联网的雏形。

    1992年12月,中科院校园网基本完成,1993年完成与北大、清华的联网。当时,世行专家组吴佑寿先生曾提出异议,担心NCFC项目弄成“花瓶”,变成自娱自乐。而钱华林他们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了国际互联上,并一直付出努力进行推动。

钱华林先生工作和战斗的地方

    四大障碍绊前行

    1992年6月,钱华林到神户参加Internet92年会,联系到了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国际联网)的主管Steven,在非正式的交流中了解到,由于美国政界、军界都与互联网相连,担心中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会对美国政府和军界形成安全威胁,不同意中国接入,这就是最大的政治障碍。

    第二个障碍,是国内政策方面的障碍。对外连接必须要用一根专线,但是专线的价格非常高。而且一根专线只能一个单位用,不能共享,共享被认为是转租信道,而转租信道是非法的。虽然项目组专家与电信部门进行了大量商讨,但一直无法突破电信法规的限制。在1993年农历年关前两天的一个下午,胡启恒带着钱华林等人找到邮电部朱高峰副部长,介绍项目进展,朱高峰表示支持网络共享的做法是可以考虑的,这让项目节省了大量费用。

    第三个障碍是经费障碍。因为接入国际互联网是自己扩展的项目,没有专项经费。科技部冀复生司长,让钱天白和钱华林到他的办公室,填了一张立项表,批了300万元项目经费。胡启恒副院长从中科院批了一些经费,解决了头三年的费用。

    第四个障碍是技术方面的障碍。当时思科的路由器属于巴统禁运。一期实验工程中得到的DECRouter,只能支持19.2Kbps的速率,并且只支持DECnet协议,不能运行TCP/IP。钱华林等创业者们决定自己想办法研制路由器,并于1992年底研制出了PC路由器,1台成本不到1万元。在NCFC网络中,共使用了这种路由器30个。

    4•20成为历史时刻

    1993年,钱华林出席了在美国召开的INET'93,并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这个班主要是面向世界上没联网的国家举办的。

    跟钱华林关系很密切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主管Steven,非常支持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美国密苏里大学的一个计算机通信系主任并没有参加该年会,但他专门从家乡赶到旧金山,陪了钱华林三天,找Internet一些资深的专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员,做游说工作。

    韩国的全吉男教授,也帮了很多忙。INET'93会议后,他介绍钱华林参加了国际科研网络协调委员会 (CCIRN)会议,其中一项议程专门讨论中国和俄罗斯连入Internet的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前,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政治的障碍实际上就被突破了。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和中国邮电部的信道连入Internet的64Kbps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中国从此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历时数年,一波三折。中国互联网终于从“羊肠小道”中走了出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会员。

    .CN域名服务器拿回中国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后,因为没有域名,电子邮件只能用IP地址收发。此前中国的电子邮件都是通过斯坦福大学转发,现在变成是直通的。当时Web开始兴起,WWW刚刚发明,所以中国开通国际互联网以后,这些技术都可以用了。

    钱华林等人早期一边联系国际专家,一边规划域名的建设。后来知道.CN域名服务器在德国,五机部计算中心的钱天白是行政联络官,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褚恩教授,提供技术协助并担任技术联络官。

    域名信息改动有几个条件,第一联络官要同意,第二网民要同意,第三政府要同意。钱华林邀请了钱天白来参加NCFC项目,并征得德国方面和钱天白的同意。同时,除了在国内设立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的主本和若干副本外,还请了美国和欧洲的同行朋友,免费为我们的国家顶级域名运行三个副本。

    钱天白继续做行政联络官,技术联络官则由钱华林担任,NCFC团队的技术人员负责.CN及二级域名系统的日常运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根服务器的修改,国家顶级域名系统正式开通运行,公众就可以不再用IP地址使用网络了。

    终身奉献互联网

    中国进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后,钱华林更忙了。他作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更多时间是参加国际上的各种活动,比如亚太地区地址分配管理,Internet域名的管理等。2000年,钱华林出任亚太地区顶级域名组织(APTLD)第一任理事会主席;随后连续担任三届APNIC执委会委员;2003年开始,他被选为ICANN理事,任期三年零三个月。.

    钱华林在中文域名和多文种域名开发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与韩、日、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科学家们一起,每年都要开几次会议,协调讨论CJK(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系统。

    2013年6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宣布,正式开通并启用中文域名的另一应用功能——中文域名电子邮件服务。钱华林和同事们开发的这套中文域名邮件系统(例如:钱华林@中科院.中国),对国内用户来说读和记都非常方便,而且在功能上与英文电子邮件毫无差异。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钱华林等老一辈互联网人的不懈努力,使得中国互联网早日能够拥抱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互联网的无限魅力。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约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25.408M。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中国有3家。

    数字对比不难发现,中国互联网用20年的时间,从起步到腾飞,已经跻身网络大国行列,然而要成为真正的网络强国,中国互联网任重道远。

    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国互联网人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钱华林观点:

    互联网有两大软肋

    从我搞技术的角度而言,最担心的两点,第一,网络本身的能力。由于互联网是早期建设的,现在有很多潜在的毛病,比如传输质量,不是点下去就马上反应出来,这些都是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毛病,现在很多人都在做研究,包括软件定义网络,中国也部署了“973”项目,来做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事情。

    第二个就是应用层面的安全问题。虽然我是搞技术的,但我不用网银,不用支付宝,因为我没有安全感。你在网上发出的任何信息,理论上都是可以被别人知道的,非常不安全。如果用手机操作的话,漏洞就更多了,例如伪基站可以窃取手机发出的信号。有人说你是不是岁数大了不用这些新技术,有一些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我觉得不安全,包括像二维码里都可能有病毒,越是智能的设备,越容易感染病毒。

    这两大问题如何才能解决?

    网络方面的大家都在不停探索,最早带宽只有几十KB,国际上也才几十MB,由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带宽都是GB,甚至到TB,发展很快,所以能部分掩盖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不足。网络的用途在不断拓展,原来只是学术用,现在人人都在用,需求猛涨、技术也在跟进,要不断努力去满足需求。

    安全问题则必须不断打补丁,没有彻底的解决方法,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监控系统都不可能防范的非常完善,增设更多的安全措施,可能会好一点。

相关热词搜索: 网事中国从头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