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关于养老金的任何政策、任何调查、任何质疑都会引来巨大关注和讨论。因为,随着“养儿防老”时代的逐渐远去,养老金已成为人们退休后生活的主要依靠。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养老金就是“养命钱”。
面对日趋老龄化的社会,承受着支付重压的养老基金还有另一种隐痛:投资收益为负。
养老金(pension)也称退休金、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 据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主要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养老金由政府、公司、金融机构等向因年老或疾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按月支付的资金。作为生活来源由失去劳动收入者定期领取。养老金本着“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积累的原则积累、运作。当人们年富力强时,所创造财富的一部分被投资于养老金计划,如美国的401(K)、加拿大的RRSP等,以保证老有所养。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部分,一个是统筹账户挪用个人账户的部分,也叫空账。从其中第一部分看,尽管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有结余资金,但单个省市情况却差异明显。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若剔除1954亿元的财政补贴,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含新疆建设兵团)共有15个,缺口高达679亿元。
而第二部分“空账”的数目也在以极快的速度逐年扩大。截至2010年底,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1.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由此导致了1 .7万亿元的缺口。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近期透露,2011年的养老金缺口“比这个数据还要大。”而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报告,如按照目前的制度及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日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分析,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从2001年到2011年间的十余年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近6000亿元。这一数字给我国的养老金现有的运营机制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养老金缩水6000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
目前中国养老基金主要有三大支柱:3580亿元的企业年金、8690亿元的全国社保基金和1.95万亿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截至2011年底)。其中,前两部分资金均已实现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投资运作,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却依然在通过落后的投资体制获得低下的收益。
从世界范围看,养老保险基金要么是购买国债,要么是采用市场化投资运作,存银行的只有中国独此一家。在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过去11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约6000亿元。
“除了通胀的摊薄,养老保险基金当下支付、未来使用的特点,使其在计算损失时,还必须考虑到工资的增长。在平均工资增长率达14.1%的情况下,收益率不到2%的养老保险基金也意味着广大参保人没有分享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我国养老金制度建立以来,由于权责主体不明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投资银行和国债,导致了巨额养老基金的持续贬值。尽管企业养老金待遇水平经历了9连调,但是“明天我还能拿到养老金吗?”的疑问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如何保障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养老金入市宜早不宜迟,试点初期不妨考虑省市分散操作。黄泽民表示,随着养老金的入市,我国养老金制度将从提高参保比率、提高覆盖人群等做增量的阶段逐步向提高保值能力、提高给付能力等精细化管理阶段转变。
——体制悖论又来了!如果“养老金入市”,谁来管理?谁来承担风险?出了问题,有人下台吗?
对于中国养老金问题,总会牵动着千万百姓的心。无论是延迟领取养老金还是养老金缺口放大,亦或是养老金缩水问题,归根到底,罪魁祸首都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极大漏洞,以致问题频现。养老金缺口放大,不仅加大政府财政压力,而且损害了公民的权益,所以应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养老金缩水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在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6000亿元,如此庞大的金额,令人震惊。这些钱放在银行里面,如果能升值的话,固然值得高兴,可惜的是现在非但没有升值,反而缩水了。中国养老金的投资体制,是以银行存款为主。但是,银行存款利率低得可怜,如此投资方式实在愚蠢。
以美国日本国家来说,养老金并不是以银行存款为主要投资方式,而是入市投资。的确,这11年来,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而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自然而然,中国养老金就陷入“负利率”风险。相反,如果养老金入市,或许另有天地。
如此“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下,趁“人口红利”尚未结束、养老压力还不十分沉重之机,尽快未雨绸缪、早做筹划,(一)政府有责任将养老基金抓紧做实做厚。比如先问责问责那些从来没有交过税的国企们。(二)是否可以开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养老金原本就是全社会筹集来的资金,能否部分开放给社会来管理,而不政府将所有资源抓在手上?现有养老金的体制悖论,在有效管理上很难有所作为!
不要等到“人口负债”日渐沉重,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不断增高,养老亏空已尾大不掉时,即使再想“国家兜底”,恐怕也会有“兜不住”之虞——所谓“国家兜底”毕竟是一个伪命题,最终其实还是国民兜底。当老龄化严重、劳动人口不足时,如何“兜底呢”?